在线客服

环境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环境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环境教育论文

环境教育论文:高中化学环境教育论文

1高中化学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1渗透环境教育符合新课改和考试大纲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必修课程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实验,要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在《必修化学》等多种教材处都体现了环境教育的内容,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等一系列的规定,都体现了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出现了关于氟里昂和N0x对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光化学烟雾、含铅汽油对大气的污染等环保试题,但由于这类题目取材新,学生感到陌生,往往得分率低,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渗透环保知识的教学。

1.2加强环境教育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当前,很多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不是很好。如光化学烟雾、世界八大公害、近几年在我国各海域都曾发生过的赤潮等常识都不甚清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教学中此内容涉及的很少。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必要加强和重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2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2.1据教材内容确定好结合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机渗透:

高中教材中有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学习NOx时,可按介绍NOx的性质介绍其毒性和对人类及环境产生的危害,介绍吸收防治方法(NH3吸收法及碱液吸收法)的步骤有机渗透。使有毒的NOx转化为无毒或毒性较少的物质,为人类所利用。这样学生不但学习了化学专业知识,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环境教育。

2.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法制教育: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全民普法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昀要求。一般的渗透方法是讲解某类物质或操作方法对环境的危菩,再提出相关的法律制裁条款,给出防治方法,例如学习SO2:时介绍煤和石油的燃烧、金属矿石冶炼等产生SO2导致大气巧染,进而产生酸雨,教师在介绍酸雨危害的同时,引入《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关于禁止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气体的规定,介绍防治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和环保知识,更进一步了解了环保法制知识,增强了环保法制观念,

2.3结合化学实验渗透环境教育

及时,改进实验方法。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实验内容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环境,同时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需注意改进实验操作、装置等,尽量做到有毒气体不外泄,提高尾气的吸收量,向绿色化学方向发展。如铜与浓硫酸反应中产生的SO2气体,可以依次通过石蕊试液→品红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NaOH溶液,这样既可以验证产物SO2的性质又吸收了SO2,不污染环境。

第二,发展微型实验。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和改进各种实验为微型实验,如教材中氢气与氯气混合气体在光照下反应,改成在小青霉素瓶中完成该实验,效果也很好。利用这些微型实验用量小、污染小等特点,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效果更好。

第三,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可在平时教学中利用研究性学习课渗透环保教育。如高一讲授环境保护内容时,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课题组,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通过上网查询、社会调查等手段去研究大气污染、水污染、食品、固体废弃物等几个大方面中的个别子课题去研究。如蔬菜杀虫剂的危害及合理使用、市内垃圾种类及处理、废旧电池的污染等。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成果,这样方式学生积极性很高,有数据、有事实、有图片、有调查报告、课件等,形象生动,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与环保知识充分联系,加深印象。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教学的结合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可将做不了的实验制成课件进行播放,既生动、又环保。如利用视频资料为学生播放塑料加工中的污染、小白鼠在Cl2中中毒死亡,还可利用网上和一些书中下载、扫描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这些都是重要的素材。通过播放有关环境教育内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切身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丽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方法等,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五,在化学习题中充分体现“绿色化学”及环境保护的意识教育。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多注意收集各种资料,把有关环保内容的习题集中起来。在平时检测和练习题中逐渐渗透。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可作为专题教给学生,特别是有关国内新闻报道的热门环保话题更应多予注意,因为它常常是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

3结语

总之,人类借助于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及其他手段在改造自然、发展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日益围困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教育是预防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而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环境问题联系更为紧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渗透环境教育。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工作,教响应提高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通过各种途经加强理论学习,如查阅有关书籍和报刊杂志、在互联网上查找环境教育的资料和信息、教师互相交流等方式,学习环境教育的规律,提高教师开展环境教育的水平。同时,还应多注意对环境教有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扩大知识面,在教学中能更好、更有效地开展环境教育,避免随意性、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勇于实践和创新,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摸索出适合本地文、本校实际的环境教育的新思路,总结出新方法,把环境教育推向深入,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作者:张世界 单位:贵州省铜仁一中

环境教育论文:民族教育论文:民族区域环境教育强化策略

本文作者:刘涛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教学大纲和计划

高校公共环境教育是指高等院校针对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我国从1995年开始,要求高校非环境专业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作为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组成部分。但高校对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普遍不够重视,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很少安排对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课程。据统计,21世纪初,我国高校中仅有10%左右的院校在非环境专业中开设了环境科学方面的课程,而其中民族地区的高校更少。目前,虽然绝大多数高校认识到开设公共环境教育课的必要性,并且75%以上的院校初步开设了必修或选修课程,但由于各专业课学时紧张,特别是政治理论课学时比重较大,难以压缩,选修课实际开的并不多[3]。民族地区的高校环境教育更加薄弱。云南大学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通过学校开设的有关课程来获取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大学生仅占37.6%[4]。由于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没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使得公共环境教育课程的开设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随意性很大。

学校对公共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也没有具体要求,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因此,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公共环境教育,首先要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详细的教学大纲和计划,确立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确定发展目标、任务及具体手段措施,明确公共环境教育课程的性质、地位及特征,规定教学目标、内容、学时和学分等内容,使公共环境教育课程的开设规范化、科学化。具体公共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体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结合,要加强环境伦理学、环境法学、环境评价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需要开设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相关课程。及时层次为公共必修课与限选课,为所有非环境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系统介绍环境生态问题、环境与发展战略以及环境治理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科学发展观,使学生初步具有评估和处理有关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为选修课,为部分非环境专业学生结合个人兴趣选择学习的课程。要结合特点,丰富多样,强化学科间联系渗透。第三层次为实践课,为理论课的必要补充。因为环境教育的实践性很强,没有一定的课外环保实践活动,就会使理论脱离实际,而这也是当前公共环境教育的薄弱环节。实践课教学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在附近的自然保护区建立实践基地、组织野外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城市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开展环保社团活动等。

大力加强师资建设,设立公共环境教育教研室

师资缺乏是我国高校环境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5],而民族地区由于环境教育发展滞后,表现尤甚,这成为制约高校公共环境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可以设立专门的公共环境教育教研室,由教研室统一负责学校的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教学。以教研室为核心,吸引环境和其他专业的教师到公共环境教育的教学、管理一线。要制定实施培训计划,采取多种方式,使教师得到有效培训,如参加进修班、学术研讨会,到发达地区做访问学者,出国进修、学习,提高公共环境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施教能力。其中,对环境专业的教师着重于进行教育理论、实践的培训,对从其他专业抽调来的任课教师着重于进行系统的环境理论、实践的培训。

挖掘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加强学科渗透教育

我国民族地区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环境,而且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既反映在民族传统法令和乡规民约中,也体现在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里,还贯穿于民族禁忌习俗中,并成为少数民族人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这是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独有的优势资源。“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乡土知识蕴涵着的传统生态文化,如民歌民谣可以陶冶学生的环境情操;地方风物传说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人类起源神话可以使学生感悟自然之恩;民间信仰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生产生活过程中环境保护习俗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历史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加家乡环境建设等。开发富含乡土知识的校本课程可以为环境教育立足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提供较为开阔的田地,具有很高的环境教育价值”[6]。“数千年形成的本土知识传统中包含着真正的生存智慧”,“本土知识对于解决本土问题来说,是一种真正有效的知识”[7]。因此,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一方面在民族法学、民族宗教、民族习俗、民族文学艺术中深入挖掘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观念,并在公共环境教育中加以借鉴吸收,使公共环境教育更能为学生接受,同时也继承、弘扬了各民族生态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把公共环境教育渗透在民族法学、民族宗教、民族习俗、民族文学艺术的教研中,加强课程间的联系和渗透。通过这样的环境教育,可以促进民族传统生态观念向现代环境意识的嬗变,推进环境伦理学、环境法学、环境评价学、环境经济学等环境社会科学的发展,推动环境保护的开展。“这种通过吸收传统文化的深层稳态观念知识来进行现代生态与环境教育的做法在客观上并不亚于现代法律等外在社会控制机制的效用”[8]。

关注现实问题,提高环境教育实效

民族地区面临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发展落后的双重挑战。目前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大面积草场的退化、盐碱化和沙化,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等等。如何转变目前不利局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和现实难题。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是未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因此,他们的环境意识、行为习惯直接关乎民族地区未来环境状况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毫无疑问,民族地区公共环境教育在破解这一难题中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公共环境教育中特别要强调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关注环境热点问题。既要通过通识性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也要透过现实问题使学生切实感知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的重要性,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环境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真正提高环境教育实效。

加强横向合作,推进公共环境教育的发展

加强横向合作包括两方面:一是高校之间的内部合作,一是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及非政府组织间的外部合作。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高校纷纷开设了环境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一些大学校园中还出现了学生环保社团,公共环境教育开展得颇有成效。民族地区高校应积极与这些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学习它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改进教育模式和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和实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与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组织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推进公共环境教育的同时,推动全社会环境教育的发展深化。如和政府部门合作制定规划,组织实施有关项目;和企业合作开展环保课题研究,在企业建立环境教育实习基地;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环保活动,等等,让学生广泛参与环保体验和环保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使高校的环境教育和社会的环境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促进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事实上,这方面已有不少尝试[9]。综上,本文择要从五方面论述加强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的路径选择。事实上,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包括教学模式方法、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教材建设,等等,这些问题在我国高校环境教育中具有普遍性,且学界已有不少论述,故本文不再赘述。

环境教育论文:环境教育论文:环境教学问题响应思考

本文作者:邢晨 耿瑞丹 李厚君 单位:哈尔滨市环境宣教信息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哈尔滨市环境宣教信息中心

环境教育按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可分为普通环境教育和专业环境教育两类。普通的环境教育课程是小学到高中的环境教育课程以及大学非环境专业的课程,这主要是培养大众对环境的整体认识和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环境破坏的后果。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普通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做了严谨详细地研究。国家很重视普通的环境教育,因为它的受众比较广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环境,可以培养更多的人的环境意识,这对保护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该计划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作出了具体规定,即“要使学生懂得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国策。(杨帆,1998)

小学环境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认识环境、热爱环境、自觉地保护环境的意识,获得一些浅显的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初步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增强环境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等。中学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环境的复杂结构、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学生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等。(转自:杨龙海,2001)我国中小学的环境教育正在步入正轨,在努力加强环境意识的培养和环境知识的普及。环境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我国目前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有些学校一改环境教育渗透在其他学科的做法,环境教育单独设课,这足以体现环境教育在中小学已经占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例如小学的《环境与卫生》,初中的《环境保护常识》等,高中的《环境保护》、《STS课程》、《环境调查》、《环境科学实验手册》大学的环境通识教育是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环境素养,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活动上都较中小学的环境教育高了一个层次。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特殊群体,是未来的管理者、经营者和实施者,对大学生进行环境通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普通环境教育是鉴于全民的环境素质整体不高而实施的,是在社会上普及环境知识,传播环境理念,从而提高全民的环境素养,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发生了再去治理。对人类环境素养的培养,环境教育是好的方式,比政府部门和环境机构的效果都要好。环境教育就是针对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环境教育的实施也要找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目前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因素占了很大比重,这就需要对人的意识进行优化,培养人类的环境意识。有人说,环境的污染首先是人类意识的污染。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意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环境教育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培养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上来讲,也就是从理想角度出发,环境教育能优化人类的环境思想,让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从而更好的保护环境,甚至杜绝环境问题的发生。但是现实社会中人类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无休止的破坏环境,使得环境问题急剧的扩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环境教育的干预。环境教育试图寻找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宗旨,这是任何一个集团或组织都无法超越的利益,成为全人类改变现实环境问题的有力也是有效的工具。

专业的环境教育受众人群数量比较少,但是都是环境专业人员,它对环境问题的响应也是至关重要的。对环境法问题的解决,两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是对人类环境素养的培养,另一个就是培养人类治理环境问题的能力。而培养人类治理环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专业环境教育的开展,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国家环保总局宣教司指出专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环保专业的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高等院校的学生。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培养环保科技和管理人才。我国的环境教育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专业设置和结构体系都趋势于合理,基本上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对环保人才的需求。

目前,全国共有14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环境专业,有206个本科专业点,223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9个专业,77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另处还有20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开设。针对目前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高校开设的专业环境教育课程主要有: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原理、种群生态与生态系统分析、环境工程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等等。专业环境教育的业务要求就是学习环境学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科学研究是实验能力;运用工程技术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判断环境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寻找污染源等能力。这些能力是在普通环境教育学中学不到的,也是两类环境教育之间的区别。

环境教育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起来的,环境教育是反映环境问题的。环境教育的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环境教育从教育目的和内容上分为普通环境教育和专业环境教育,这两类环境教育针对出现的环境问题有不同的任务。环境问题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即环境意识和技术。环境教育迎合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普通环境教育在大多数人中普及环境基础知识和环境意识;专业环境教育从技术层面出发培养专业的环境治理和管理能力。从这两个方面看,环境教育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是必要的、有效的方法。环境教育面对环境问题所做出的响应就是培养人类的环境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预防环境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就是对已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环境教育也应该紧跟环境问题的发展,联系当今现实,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和谐的地球。

环境教育论文:提高幼儿环境教育论文

一、由浅入深地开展环境教育,促进幼儿良好环保行

为习惯的养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节约能源等概念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我们应遵循从近到远、从小到大、由浅到深地进行环境教育。如:爱地球教育就从爱幼儿园——爱家乡——爱祖国这样逐层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就从爱清洁、讲卫生、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环境等方面进行;节约能源就从爱惜粮食、爱惜学习用品、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纸张等行为开展教育。这样从幼儿易于理解且与其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开展环境教育,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获得粗浅的环保常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环保习惯。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懂得保护环境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

二、结合各领域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提高幼儿对环境的认识

能力和水平教师应当将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多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幼儿良好的环境态度、环境认知、环境行为的养成。1.在实施健康课程中,通过游戏、安全和营养保健教育等,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讨论、情景表演等方法渗透环境教育;通过对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的饮食习惯、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2.语言教育领域有非常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如许多散文、故事、儿歌和文学作品,都能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环境知识,培养幼儿初步的环境审美观;通过谈话、表演、讲述等活动,教育幼儿爱护环境和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情感。3.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应从感性经验入手,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周围环境、关爱环境、探究环境,掌握粗浅的环境科学知识。4.通过美术活动让幼儿关注环境、认识环境和参与环境创设,指导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玩具和手工,让幼儿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引导幼儿用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美好环境和美好生活的追求。5.日常中,还可以让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游戏活动,如用废旧纸盒进行建构游戏、体育游戏,用废弃的瓶瓶罐罐做角色游戏材料等等,让幼儿懂得珍惜资源。

三、开展环境教育专题活动,拓展幼儿的环境知识

开展专题性的环境教育,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环境素质的形成。1.幼儿园应每学期都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主题性的环境教育活动,例如开展“减少垃圾”的主题活动,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小实验和讨论、制作等活动,让幼儿知道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初步知道循环再造、废物利用、物尽其用的好处,从而懂得要保护环境卫生,从小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2.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深度的环境专题教育。如大班可以开展“海洋的奥秘”、“昆虫世界”等主题活动,通过对海洋知识的探索,让幼儿了解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生物资源的宝库,懂得保护海洋、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知道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区分益虫和害虫,懂得保护环境卫生,消灭害虫。中班可以开展“我爱树木”、“有趣的动物世界”等主题活动,初步了解动植物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爱护动物,不滥杀和捕捉野生和珍稀动物,保持生态平衡。小班开展“缤纷的彩色世界”主题活动,让幼儿感受多彩的生活是美好的,知道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3.结合环境纪念日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如开展“植树节”、“爱鸟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专题活动,通过这些有意义的环境专题活动,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环境态度、积极的环境行为,为塑造绿色的心灵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实施互动式的环境教育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向家长宣传环保信息与知识,加强家园联系与沟通,让家长充分认识到环境教育与幼儿良好素质培养的必然联系。倡导家长带头做到:督促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的良好行为习惯;陪伴幼儿看一些环保的专题片,并作适当的讲解和引导;带幼儿到公共场所认识与环保有关的宣传标语;带幼儿购物时要以身作则使用环保购物袋等,使幼儿在耳濡目染中逐步把外部的经验化成自觉的行为。此外,还可以让家长在参与资源回收活动,与孩子一起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等活动中不断提高环保意识。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去领略优美风景带来的愉悦,知道爱护自然环境、珍惜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家园一致的互动式教育,能使环境教育事半功倍。

五、做好环境教育宣传工作,深化环境教育内涵

环境宣传教育对环境保护工作起着先导、基础、推进和监督作用。1.环境教育宣传经常化。教师应经常向孩子以及家长宣传环境保护的信息和知识;幼儿园应开辟“环保天地”专栏,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2.环境教育宣传多元化。除了利用宣传窗作宣传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图、文、声、像等手段加强对幼儿的环境宣传教育;向家长派发“爱护环境,同创绿色家园”倡议书;组织幼儿创作保护环境的宣传海报,带孩子到社区去宣传环保;开展“亲子同创环保口号”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创作一些环保口号进行宣传;还可以进行环保服装制作和表演、环保绘画比赛、环保知识竞赛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充分发挥环境教育的辐射作用:一个孩子辐射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把环境教育宣传工作推向更广更深。环境教育与幼儿素质教育息息相关,“保护环境,拯救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愿广大的幼教工作者都承担起培育绿色小公民的光荣重责,培育出具有良好环境素质的世界未来的主人,为地球缔造出绿色的明天!

作者:吴婉芹 单位:广东省江门市培英实验幼儿园

环境教育论文:农村学校环境教育论文

一、开展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的困境

(一)教学内容杂乱单一、师资短缺是制约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的瓶颈

从政府到民间,从学校到教师,还没有一整套专门化、系统化,适合农村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符合新形势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环境教育的指导性大纲和教材。在教学中,只能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或教师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由于环境知识本身的庞杂和凌乱,使得环境教育在选材标准上把握不够,且实际内容也较为单一,课程基本定位在垃圾分类、环境保护这样一个笼统的层面,缺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境道德方面的引导。而且在开发地方课程方面,也没有涉及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这样便失去了农村环境教育的本质特色。同时,专职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没有或很少接受系统的培训,环境意识不强、责任不足、能力不够等使得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不到位。这些都是制约农村学校环境教育发展的瓶颈。[2]

(二)缺乏必要的制度和经费保障,未能建立综合教学体系

教育评价是完整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环境教育怎么教,教什么;如何确保环境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比重;在衡量和评估教育成果时,如何将环境教育纳入教育机制等,这一系列内容都要靠完善的制度来推进。目前,环境教育评价体系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中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要想取得环境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期性,必须建设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相互协调综合体系。当然,没有适度的经费,环境教育在宣传、活动、实践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制约,这也将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只能利用一些节假日敷衍了事,结果造成其对环境教育的过程不重视,效果不明显,实效性不强。

二、开展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的对策

(一)用制度、经费作保障,加强师资的专业能力培训

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的环境教育的发展观,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牵头,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的课时、活动的开展、效果的评价等各方面着手,制定相关制度,从根本上保障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同时,以一定的经费作保障,积极与各种环保组织加强合作,定期或不定期“走出去”和“请进来”,对农村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采取多种方法建立专家库,请教和咨询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农村教师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一批高素质的环境教育的教师队伍。

(二)以学生兴趣为动力,多形式、多角度开展环境教育

由于没有特定的教学任务,农村学校只能以特色教育的方式开展,在传授基本环境知识的同时,必须以学生兴趣为动力,借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推动教学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课堂渗透和专题讲座的办法,对环境教育的相关知识进行穿插讲授,或者以一周进行一次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课外教学主要以活动为主,利用各种环境节日(地球日、环境日等)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主题活动,扩大知识渗透范围;再者,以垃圾处理的方法为基础,以手工制作、废物利用、低碳生活等为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必要时要建立环境生态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开展一系列生态活动,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树立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为一体的环境教育的综合体系

环境教育绝不能靠学校单边作战,即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里的师生,因为环境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推进生态道德教育,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健康的环境伦理观。所以,社区公众的参与必不可少。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让社区公众认识到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具体可以以学生为纽带,采用发放问卷调查、共同参与活动、评选“环保家庭”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社区周边环境的治理,以逐步规范公众的行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逐步将合理利用与节约各种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环境教育不仅是环境方面的教育,更是一种道德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已经为环境教育作了很好的诠释。学校通过环境教育这一载体,采取一系列的教学策略(侧重于社会实践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和社区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无律———他律———自律———自觉”的发展过程,进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作者:尹巨龙 单位:静宁县三合教委

环境教育论文:大学生态文学环境教育论文

一、环境教育:大学教育中的缺席者

(一)环境教育溯源

19世纪以来,工业化和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但与此同时,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生态问题也日益严峻。从本质上讲,生态环境危机乃精神危机,抑或文化危机,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正式提出“环境教育”(也叫生态教育)这一概念;1973年,中国在及时次全国环保会议上首次提出环境教育的设想。在对于“环境教育”这一概念的阐释中,有学者认为:“环境教育是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其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教育科学。”

(二)大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反思

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尤显重要,其关键则在于提升公民的环境道德素养。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大学生环境教育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生态文明程度。但我国高校传统环境教育首先多半局限于资源、生态环境等专业,且有限的教育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条例灌输,生态情感和人文精神缺失,难以触及受教育者的内心,产生内在体悟与震撼。在现行的大学环境教育体系中更是难觅生态哲学和生态文学的踪影。在本质上,环境教育在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近乎是缺失的,抑或是非常不完整、不成熟的。基于此,注重心灵浸润和精神救赎的中外生态文学理应成为大学环境教育的素材,这将有助于受教育者在文学陶冶与自然审美中健全生态人格,由内而外产生心灵震撼与深刻感悟,从而提升大学环境教育质量。

二、生态文学:润物无声的心灵之友

生态文学又叫自然书写或环境文学,从广义上讲,指一切蕴涵生态情愫和自然依恋与想象的文学创作。援引王诺的话来说:“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较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艺思潮,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学则发轫于19世纪中叶的英美等发达国家。在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生态文学书写表现的是对自然之美的眷恋、对万物和谐的追求,以及对诗意栖居的憧憬。生态文学作为人类对于自然的一种精神创造、思想表达和情感表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和追求,表现了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生态责任意识,给人以美的享受。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高尚品德、艺术品位和自然审美情趣,教育人以正确的方式对待自然。

(一)走进自然之美:山水田园间的诗意图景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悠久而又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期间形成的生态意识则是面对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这在古今中外有着丰富的文学表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诗经》中并无专篇描写自然环境,但诗人们用来抒发情感的凭借对象却大多是自然景物。利用自然生态进行审美表达,实际所反映的是人们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寄情自然的自然审美意识。例如在《小雅·鹤鸣》一篇中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文中以鹤、鱼、树、石四物比喻人,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特性与人物个性之间联系的巧妙设喻,反映了人对自然的依赖以及和谐共处需求,也反映了诗人不俗的审美情趣。此种自然审美趣向在美国早期自然书写中也有着丰富的呼应。美国伟大的自然书写作家约翰·巴勒斯是自然美景和鸟类的伟大观察者。在他的作品里,荒野、林木、动物等等通常都是主角,《醒来的森林》《清新的原野冬日的阳光》等代表作品无不流露出他对自然景色和动物的喜爱。作为美国国家公园的催生者,约翰·缪尔年幼时就对大自然就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在他的《夏日走过山间》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不仅是在描述大自然令人叹为观止的美景,更多的是让我们觉得他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久而久之,读者也会随着作者亲近自然,在自然美景和文学想象当中得以净化,催生崇高的审美情趣,寻回丢失已久的心灵自由。

(二)回归本真:喧嚣之外的心灵家园

在美国生态文学的开山之作《瓦尔登湖》中,作者梭罗通过在自然中独自生活的过程认识到,由于脱离喧嚣的社会环境,身处大自然,他的内心充满了宁静。与人类社会不时出现的敌意相比,自然中充满了和谐与友爱,以至于让人都没有了寂寞的时候。例如在该散文集第四章节“声”中,梭罗认为来自于自然的旋律都如此优美,值得欣赏,因为这些声音“都是天籁”。在他看来,“在任何大自然的事物中,都能找到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侣,即使是对于愤世嫉俗的可怜人和最忧悒的人也一样,只要生活在大自然之间且拥有五官,什么也不能迫使单纯而勇敢的人产生庸俗的伤感,什么也不能使生活成为我的沉重的负担”。《瓦尔登湖》中所诠释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相互通融之处,他告诫人类要摆脱世俗平庸的禁锢,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梭罗认为,自然具有精神层面上的意义,而不能浅薄地把自然的价值等同于实用的物质价值。梭罗坚信,也只有真正智慧的人才能发掘并拥有这些精神财富,“我时常看到一个诗人,在欣赏了一片田园风景中最珍贵部分之后,就扬长而去,那些固执的农夫还以为他拿走的仅只是几枚野苹果”。此处,诗人所带走的就是梭罗所认为的自然的内在价值,而非树上的几枚果实。与其他进行精神意义探索的哲人相比,梭罗的探索历程所走的是一条“回归”之路,即返回人类原始的纯朴生活。那样的生活尽管看似粗糙,甚至十分简陋,它恰恰是最亲近自然的,最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梭罗通过探寻精神意义的体验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内心和谐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类的生活以及人类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活就是与自然同在并能够享受大自然的所有馈赠,任何远离自然的行为都是对人的本性的背离。品味梭罗和他的作品,读者从中自然能够感受到回归本真的宁静之美。

三、心有自然:大学环境教育的旨归

生态危机的本质是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由于对自然环境的无休止掠夺,加之无法满足的欲望,人类正失去可以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和慰藉灵魂的精神家园,人类偏离了本真的生存轨道,日渐迷失了自我。因此,重在重建人类心灵生态平衡的公民环境审美与道德教育刻不容缓。环境教育要求人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以及和谐共处。环境教育的核心是“人心的建设”,即挽救人心感化人性,消除人类贪婪的欲望、重建人类纯净的心灵家园。作为我国公民环境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环境教育,更需要以中外生态文学为教育素材,通过对受教育者的灵魂的教化和心灵的浸润,达到美化心灵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生态意识得到提升。王诺教授与美国内华达大学教授斯各特·斯洛维克的对话中谈道:“只有从思想文化的深层次解决问题,进而普及生态意识,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文化和生存发展模式,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让生态文学为营造人的精神家园发挥作用,以其呼唤和塑造人的良知,最终使人类获得安宁的精神归宿,以找回失落的人文理想和生态意识是环境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尤其是现在生态环境被破坏得极其严重的情形下,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的需求和给环境的负担限制在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限度内,提倡朴素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通过生态文学对心灵的浸润作用,把自然种进公众的内心,以由内而外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构筑一条正确、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笔者有理由相信,基于中外生态文学的大学环境教育模式终将重塑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滋润和感化人心,将自然根植于心灵,由内而外地转变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引导他们以新的生存方式融入自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

作者:王玉明 张旭雪 程丙勇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环境教育论文:高中渗透教学环境教育论文

一、高中渗透教学注重环保热点信息的渗透

地理这门学科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中生的好奇心比较重,对自然资源的产生、运用、天象的变化以及生物的生存环境等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再加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比如,教师在讲述温室效应这个现象时,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课外查询资料,探究温室效应对周围环境和生活的影响。学生也可以分组讨论,探究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等。通过将环保热点信息渗透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深入地了解与环保有关的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环保节日中,比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安排学生参加各种环保宣传活动,这样使学生了解世界的环境状况,感受环境破坏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植树、废物利用以及观测天象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融入社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地理知识向学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目前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环境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中地理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在环境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加强环境教育的渗透,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环保活动。

作者:王德亮 单位:青海油田及时中学

环境教育论文:高中化学教学环境教育论文

一、高中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社会中的资源、环境、化学工业、化学实验以及社会调查等都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化学,尤其是绿色化学更与环境教育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地吃透教材,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教师要能够做到“信手拈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以及学生水平适当地穿插有关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目前我国化学教材与环境教育的结合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捕捉契机,将环境教育不断地渗透到高中化学教学中去。此外,教师还要明确并对新时期我国环境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有深刻的了解,比如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以及大气污染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不利于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

二、结合化学实验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相关知识

化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参与大量的实验,而这些实验中包含着形象、直观的环境教育。对于那些教学中配合着环境教育的实验,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些实验多以环境样品为分析对象,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进一步认识。在实验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定下相关的规则,比如,实验设计必须符合环境的要求、对于自身存在的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的问题要及时地改进、对于实验产生的废弃物等要进行科学的处理等,让学生注意这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针对那些有危险性的化学药品的使用,教师应及时地指导学生,如果让学生“为所欲为”,会严重浪费化学材料,同时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一言以蔽之,目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着很多环境教育知识,但是这种渗透还不很规范,或者说是很不科学,至于怎样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以及教师不断地展开探讨,本文就相关的渗透措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作者:韩井兴 单位:河北省隆化县及时中学

环境教育论文:情境游戏环境教育论文

一、利用制作情境游戏中的玩具、道具进行环境教育

我们在组织情境游戏时,需要一些玩具和道具,老师可以利用制作道具的机会渗透环境教育,发动孩子收集废物制作游戏用的道具。例如游戏《小老鼠运粮食》需要制作汽车道具,老师可以发动孩子收集纸箱,用废旧的纸箱制作小汽车。放哨的小老鼠需要用望远镜查看周围的情况,这个望远镜可以发动孩子收集饮料罐、娃哈哈瓶子、爽歪歪瓶子、胶卷筒来做。还有老鼠的家可以收集大型物品的包装箱,如电冰箱的包装箱,洗衣机的包装箱等。在制作游戏道具中,让孩子们懂得减少垃圾,利用废物节省材料的意义,培养孩子环境情感和环境行为。再如我们排情境游戏《植树》时,需要道具树和铁锹及水桶等,制作这些道具同样可以发动孩子收集废物制作,树可以用旧挂历做,铁锹头可以用废旧的硬纸板做,铁锹柄也可以用旧挂历做,水桶可以用易拉罐或者一次性的大可乐杯做。总之,学生在参与游戏材料制作过程中,明白了废物可以再利用的道理,亲近自然的情感转化为真正的保护行为,环保成了真正的内在需要,调动了参与环保的自觉性。

二、结合环境教育具体内容,设计和创编情境游戏

我们除了利用制作教玩具及游戏用的道具时渗透环境教育外,还可以根据环境教育的具体要求和孩子年龄特点,专门设计创编情境游戏。如为了丰富幼儿环保知识教育,孩子要爱清洁讲卫生,我将故事《地球清洁工》改成情境游戏,让孩子扮演游戏中的乌鸦、海鸥、秃鹫、蚯蚓等动物,通过游戏,孩子们不仅知道了有的动物能消除地球的垃圾,是地球的保护神,还懂得了要爱护动物。除此之外,对培养孩子自身的清洁卫生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进行关于水环境教育时,我设计了情境游戏《小鱼搬家》,游戏中小鱼们因为河里的水被污染,水中浑浊一片,看到伙伴已经被浑浊的水害死,小鱼们忙着搬家。孩子们通过自己参与游戏,亲身体会到了水对生物界的重要性,激发了要保护水、节约用水的情感。植树节到来之时,我们专门设计了《植树》情境游戏,通过收集资料,扮演游戏角色,教育孩子们懂得植树的意义,树木是人类的朋友,没有树木和森林,水土就会流失,土地就要沙漠化,人类就会死亡。

三、将情境游戏地点搬进大自然

将情境游戏的地点搬进大自然,比如搬进森林、搬进一座污染的水沟、搬进植树现场,在大自然中做游戏,以具体事例教育孩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环境随之变化,大自然受到严重破坏,如果我们还不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那么在未来的某24小时,我们会走在濒临动植物灭绝的死亡线上。在情境游戏中教育孩子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比如多植树造林,这就可以从根本上防止水土流失,爱护周围一草一木,不捕猎小动物等,并号召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保护环境而作出贡献。

总之,我认为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环境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强化整个民族的环保意识,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从娃娃抓起,让环保意识注入每个孩子的心灵。幼儿园孩子喜欢游戏,喜欢扮演游戏中的各种角色,老师应该利用孩子的特点和爱好教育,设计情境游戏,运用游戏中各个环节进行环境教育,让孩子在游戏中了解生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相互制约性,在游戏中学习保护环境的正确行为。

作者:姚志玲 单位:盱眙县实验小学幼儿园

环境教育论文: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论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频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逐渐给人类带来警示,环境问题若再得不到有效重视,那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很可能给予人类更大的报复。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后代和人类的持续性发展,应当积极联想到目前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和自然环境破坏对人类未来造成的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环境危机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是一项补救性的措施,但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会产生积极意义。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高中地理学科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与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保护教育的挂钩。高中地理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均有详细的讲述,依托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环境教育拥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良好适用性与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基本可以把环境教育当作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可分,环境教育可以渗透到每一个地理教学过程的细节当中。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

1.以高中地理教材为基础,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知识涉及面宽广,知识点散乱复杂,但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地理教师需要根据课堂讲述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来进行环境知识的教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多数章节知识点都可与环境教育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讲述大气环境这一章节内容时,可进行温室效应与雾霾的补充教学,具体分析每种大气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措施;在讲到我国各地气候类型时可以将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温带荒漠性气候进行协同讲述,具体介绍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分析成因与解决对策,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图片或视频展示,加深学生对土地荒漠化的了解,进一步激发环境保护意识。

2.实现环境教育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不应把环境教育与常规地理教学区别对待,而应将两者看作一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实现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与有效促进。地理教师积极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建立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引进现代化教学设施,通过电脑软件与多媒体设备进行自然环境状况的展示,在课堂上成立环境保护研究小组,保障所有学生可以参与合作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环境教育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社会实践调查,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环境问题的成因,并鼓励学生探索解决对策,将实践报告提交政府相关部门,对政府的环保工作出谋划策,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荣誉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提出了多种新型发展理念,包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环境教育成为当务之急。青少年关系到国家与世界的未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普及环境保护教育是一项前瞻性的教学举措,在地理课堂环境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应积极锻炼学生的环境保护实践能力,在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结合,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人生使命,最终为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郑晓娟 单位:江苏宿迁泗洪洪翔中学

环境教育论文:小学美术教学环境教育论文

一、小学美术教学环境教育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

小学美术应用渗透性原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小学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渗透性教学具有便利条件和独特的优势,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理念,能够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2.地域性原则

每个地域的环境不同,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别。小学美术教学的环境教育应该加强学生对本土环境的了解,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及时禁止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小学美术教学要紧密联系本土教学,让学生多了解家乡的美景,增强本土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服务家乡的理念。

3.创造和审美结合原则

美术体现了创造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美术教学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审美评述课,另一种是创造课。教师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周围环境进行对比,增加学生体验社会的能力。在创造课上,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发散思维,自觉进行美术的创造性学习,深刻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美化周边环境的意识。

4.主体和主导结合原则

学生应当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继承者;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教师通过点拨、引导相关的知识点,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使其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美术课堂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有教师和学生一同努力,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环境教育的策略

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操

在小学美术中,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环境价值观、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等。美术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环境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欣赏自然环境的眼光,体会自然的恬静之美、永恒之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带领学生积极观察校园,体会校园的美好。教师要加强环保教育工作,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通过美术表达保护环境的愿望,从而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

2.进行批判性创作和思考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批判性作品进行赏析,在辨证思考中,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认识。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整理和收集资料,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阅读文献、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环境和美术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思维。学生的社会经验少,经常会出现各种有别于成年人的奇异思想,教师要用包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想法,欣赏学生的个性。

3.适当进行保护环境训练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由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如利用包装盒、塑料瓶、秸秆、羽毛、蛋壳等生活中的小物品制作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学生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加强了思维能力,能够将废弃物合理利用,达到了环保的目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发设计一些环保标志和标语,使用环保包装盒,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

4.积极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小学生要想学好美术,就要自觉了解周围的环境。学生在课堂中受到的限制较多,要积极进行课外的探究活动,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环保主题活动,如植树节、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进行主题鲜明的绘画,设计独特的标志和广告,直接感受环境对人们的重要影响。美术涉及的范围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学生不但能够欣赏的美术作品,还能够感悟作品中的人文情怀,加强对环境的了解。教师要注意使用多种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环境,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美术创作。如,在进行“身边的树”课题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游览公园,让学生自己寻找最有特点的树进行绘画。学生可以描绘枝繁叶茂的大树,或粗矮的树墩,或刚刚开始生长的小树。通过对树的观察,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的情感,加强环保意识。

三、结语

美术源于生活,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生活的指引,提高学生观察自然环境的能力。小学美术强调与自然的联系,教师要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环境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平常的环境中创作出不平常的作品。环境教育是小学美术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认识自然的关键途径,教师需要加强指导。

作者:王俊 单位:安徽当涂县团结街小学

环境教育论文:小学美术中环境教育论文

一、主体和主导结合原则

学生应当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继承者;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教师通过点拨、引导相关的知识点,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使其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美术课堂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有教师和学生一同努力,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提高美术环境教育的策略

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操在小学美术中,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环境价值观、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等。美术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环境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欣赏自然环境的眼光,体会自然的恬静之美、永恒之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带领学生积极观察校园,体会校园的美好。教师要加强环保教育工作,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通过美术表达保护环境的愿望,从而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

2.进行批判性创作和思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批判性作品进行赏析,在辨证思考中,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认识。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整理和收集资料,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阅读文献、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环境和美术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思维。学生的社会经验少,经常会出现各种有别于成年人的奇异思想,教师要用包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想法,欣赏学生的个性。

3.适当进行保护环境训练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由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如利用包装盒、塑料瓶、秸秆、羽毛、蛋壳等生活中的小物品制作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学生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加强了思维能力,能够将废弃物合理利用,达到了环保的目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发设计一些环保标志和标语,使用环保包装盒,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

4.积极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小学生要想学好美术,就要自觉了解周围的环境。学生在课堂中受到的限制较多,要积极进行课外的探究活动,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环保主题活动,如植树节、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进行主题鲜明的绘画,设计独特的标志和广告,直接感受环境对人们的重要影响。美术涉及的范围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学生不但能够欣赏的美术作品,还能够感悟作品中的人文情怀,加强对环境的了解。教师要注意使用多种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环境,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美术创作。如,在进行“身边的树”课题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游览公园,让学生自己寻找最有特点的树进行绘画。学生可以描绘枝繁叶茂的大树,或粗矮的树墩,或刚刚开始生长的小树。通过对树的观察,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的情感,加强环保意识。

三、结语

美术源于生活,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生活的指引,提高学生观察自然环境的能力。小学美术强调与自然的联系,教师要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环境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平常的环境中创作出不平常的作品。环境教育是小学美术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认识自然的关键途径,教师需要加强指导。

作者:王俊单位:安徽当涂县团结街小学

环境教育论文:农村环境教育论文

一、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现状评价

1.教育基层实施主体的责任意识不高

具体到农村环境教育,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是有关政策的制定者,县级及以下政府部门负责抓政策落地,是农村环境教育的基层实施主体。当前,我省县级及以下政府部门对农村环境教育的责任意识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⑴存在“重县城轻农村”的错误倾向。长期以来,我国环保立法、环境整治等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一直在城市,而对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在这个大环境下,对于县级政府而言,在开展环境教育工作中,同样存在“重县城轻农村”的倾向,这是一直以来制约我省农村环境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⑵存在工作畏难的负面情绪。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素多,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加强协作,纵横向协调工作量大;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利于长远,但当前我省的状况是起步晚,底子薄,一般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大型工程,关系到每一个农村、每一位农民,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环境教育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投入。⑶存在无人负责的消极形态。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由县级环保机构主抓,多数乡镇未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机构,导致县级环保机构在面对众多农村时,则往往因人手不足难以有效推进工作,造成工作无人负责、推进不力的局面。特别是,上面也提到,农村环境教育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加强协作,但在现实中,存在环保部门作为牵头部门统筹不力、配合部门工作不积极等情况,陷入无人管真空地带。

2.教育受体的人群细分不够

农村环境教育的受体是农村人群。结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根据人口学特征和与农村环境的关联关系的差异,农村人群可分为农村中小学生、成年农民、农村公职人员。在农村环境教育中,应逐一对以上三类人群进行针对性研究,并制定具体教育措施。而我省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当前农村中小学生是我省农村环境教育的主要工作对象。开展校园环境教育,也是我国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因教师水平层次不齐、应试教育思维影响等,当前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大多只是在相关学科课堂教学中简单提一下,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同时与城市学校相比,生动丰富的课外环境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成年农民一直是我省农村环境教育的重要工作对象。成年农民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要决策者和参与者,但当前我省对成年农民开展的环境教育针对性不强。对成年农民的环境教育必须与其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讲大道理等漂浮的教育方法是不起作用的,绘制文化墙等范范的教育方法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农村公职人员(包括环保干部、中小学教师等)是农村环境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农村公职人员的环保素养高低对整个农村环境教育工作的成效有着重要影响。但当前,我省对有关农村公职人员的环境教育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对于环保干部,存在环保法律知识掌握不熟练、执法水平不高等问题;对于中小学教师,存在环境教育打折扣、照本宣科等问题。

二、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方案设计

1.基本思路

农村环境教育应在我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框架下,与其他措施实现融合、协作,注重与正在实施的《河北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造提升实施方案》形成合力;农村环境教育应充分立足农村生产生活特点,立足农村人群行为特征,立足乡情村情,立足当前农村环境教育现状,不可生搬硬套城市环境教育办法。

2.具体措施

⑴明确三个教育主体。明确农村环境教育的主体是做好农村环境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面对当前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客观上要求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具体而言,教育主体应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这三个教育主体分别在农村环境教育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共同为农村人群提供教育服务。在教育主体多元化的局面下,政府依然是农村环境教育的主导者。一般而言,公共性纯度较高的农村环境教育要素(如重大农村环境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教育师资培训等)、制度性农村环境教育要素(如农村环境教育战略规划)以及民间力量不愿意或者无法完成的领域(如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教育的对口支援等)③,应由政府承担。企业是在市场环境下开展农村环境教育的重要主体。通过公开竞争招标的方式,使部分低耗能、高效能企业在政府特许下,下乡开展环保产品宣传;同时,政府应视情况对下乡环保产品进行适当补贴,督促企业做好售后服务,等等;以确保企业获得利润,确保农户既获得生产生活上的实惠,又体验和深化了环保理念。社会团体具有公益性、非政府性、灵活性等特质。应大力、有序发动公益性组织、教育机构等,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教育,以分担部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当前我省开展了相关内容的支教、支农等活动,但总体来看,今后应在加强政府引导、对接农村实际需求、克服形式主义、形成长效机制上下功夫。⑵实施三类差别化教育。前文提到,根据人口学特征和与农村环境的关联关系的差异,农村人群可分为农村中小学生、成年农民、农村公职人员。为保障农村环境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必须立足以上三类人群实际情况,分类别开展差别化教育。对于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目标是认识环境,养成环保行为习惯,形成环保资源意识。教育内容是环境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环保行为规范和环境现状等。教育途径是可参考江苏省做法,单独设立环境教育课程;加强农村中小学有关课程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注重挖掘身边、新鲜的教育题材,增强课堂生动性;吸引外部力量,共同创建环保知识科普基地,走出去体验城市、先进农村的优美环境。对于成年农民:以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党团员、文明户等个体为重点教育对象,带动全体。教育目标是确立环境资源意识,掌握环保生产生活行为方式,树立环境权益意识。教育内容是农村环保基本知识、科学种植养殖、合理使用农药、低碳生活方式等。教育途径包括组织有关企业开展环保生产技术下乡、产品下乡;结合我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在改圈、改厕等同时,教授农民相关环保、卫生生活知识;引导、帮助农民开展环境维权活动。对于农村公职人员:教育目标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教育内容是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危害及成因,农村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专业技术知识;等等。教育途径包括定期举办农村环保专题讲座、培训班等集中学习;考察国内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开展环保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警示教育;建立定期深入调研制度,了解农村环境及时手资料。⑶完善三方面配套保障。可简要归纳,前两部分主要是从农村环境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入手,分别对活动的承担者和指向对象提出了要求。这是我省农村环境教育方案的核心内容。同时,应做好组织、资金和考核机制三方面的配套保障,确保前两部分措施落到实处。①组织保障。在各级政府,形成环保部门牵头,财政、宣传、教育、农业等有关部门参与的分工合作协调机制,根据各部门工作职能,明确分工,细化职责,落实责任;借鉴锦州等地区做法,在乡镇一级建立环保派出机构,短、平、快的开展农村环保工作。②资金保障。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工程,其经费应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专款专用;在我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动经费中,明确用于农村环境教育资金的比例;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政府外物资投入,形成资金合力,降低政府成本;资金投入适当向污染严重农村地区倾斜。③考核机制保障。针对不同类别机构和人群,制定考核指标,细化考核办法,以考核为基础形成环境教育责任体系;邀请农村人群参与考核,增强群众的话语权;研究制定奖惩机制,做好问责工作。

作者:李飞虎单位:燕山大学

环境教育论文:高师院校环境教育论文

1多元化的高师院校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幻灯片和视频作为课件的两大组成部分。首先,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多媒体课件均由任课教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配合有图和表,以及与课程有关的相关内容。并且,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还会以专题的形式,针对热点的环境问题,进行讲授。同时,在《环境教育学》教学过程中,专门会设有课程教授学生如何制作环境教育学方面的课件;另外,针对讲课过程中的演讲与口才也设有专门的课时进行讲授。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开始,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环境相关知识理解当今环境问题以及传授知识的能力。课件中还会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当今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所采用的视频虽然来源于网络,但是均为任课教师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视频,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学会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讲授课程,从而传授知识的方式。

2加强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为高师院校的学生,课堂实践尤为重要。对于《环境教育学》这门课程,首先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了解环境教育的精髓和内涵,在前面所说的了解多元化教学手段以及课件设计方式的基础上,通过专题演讲的形式,培养和考验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制作课件的能力以及从事环境教育教学的能力。因此,在《环境教育学》的课堂实践中,学生分别以“斯德哥尔摩公约”“、温室效应”、“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热点问题为主题,分组分工合作,制作课件,通过演讲的方式展示课件并展示环境教育教学的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通过课堂实践,可以看出,《环境教育学》的课程建设和设计是合理的,不但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且通过课堂实践,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直接体会从事环境教育教学的过程,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3结语

广西师范大学作为一所高师院校,环境专业不仅培养的是在一线工作的专业型人才,同时也是培养未来从事环境领域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才,环境教育学这门课程的开设,不仅对高校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提高他们未来从事环境教育的教学技能。所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丰富的课堂内容为基础,加强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从事环境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开拓他们的视野,使其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伦理观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艺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教育论文:日本高校环境教育论文

一、日本高校环境教育

日本是较早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之一,同样环境问题也较早凸现。伴随着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学校环境教育逐步开展起来,至今日本学校的环境教育已具备了完备的教育体系,也是环境教育开展得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日本没有对大学的环境教育提出统一的要求和规划。作为科学知识和先进思想的引领者,大学根据自身优势较早开始了研究、建设环境科学和开展环境教育。相对于中小学,大学的环境教育更重视专业性和实效性。具体表现在:

1、设置环境类专业,学科齐全,专业面广日本高校的环境教育发轫于上世纪中叶,应对当时日本国内突出的公害问题,一些高校开始开设一些自然保护学的讲座和一些“近代社会与人”之类的综合类课程,部分师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此后逐渐发展完善,至今,日本高校环境教育在环境学科和专业发展方面,学科体系齐全,专业分布广。有学者对中日高校环境教育进行了比较,以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为例,在1990-1992年期间,所调查的473所大学中,研究生教育阶段,有70所设置了环境类专业,其中53所设有环境和资源类学科,设置专业58个,所设置的学科分别为工、理工、文、理、农、医、艺术、社会、水产和园艺10个学科。而我国70所大学开设了15个环境类专业,分布在理、工、农、医、文、水产、地学7个学科,而且主要集中在工科和理科。

2、环境教育内容紧密结合本国需要和时代需求针对上个世纪中叶突出的公害问题,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是当时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故上世纪80年代,日本大学开设的环境工程、环境化学工程、环境保护等专业在专业数中占比例较大,如本科生阶段占了32.3%。到了90年代,除了局部环境问题外,全球性环境问题凸显,资源短缺开始浮现,日本大学的环境教育开始相应增加对学生进行全球环境科学的教育和资源类教育的专业,如为本科开设了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专业,同时资源保护与利用专业开始在专业设置中得到重视,如东京农工大学设置了资源物质科学专业。

二、对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启示

美国、日本作为环境教育的先行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对当前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启示。

1、开设专门课程教育,加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结合课程教育具有规范性、直接性、系统性的优点,是系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优势。美国高校环境教育,课程教育就是其一个显著的特点和成功做法,其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法尤其值得借鉴。显性课程教育就是通过正式开设专门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方式进行的课堂教育,隐性课程就是不开设专门课程的条件下通过发掘其他课程的有关要素而进行的间接教育,也包括课堂之外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如网络、校园环境、社区、家庭、实践活动等。[2]现在通常强调隐性课程教育,“近10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在开展生态教育时,改变了‘课堂中讲授、集会中灌输’的传统做法,他们越来越重视通过设置隐性的生态教育课程,把学校生态教育由显性课程教育转向隐性课程教育,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渗透性功能作用,力求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生态教育,达到强化生态教育的目的。”[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各具特点,相对而言,显性课程更为系统、,隐性课程渗透性功能更为明显,往往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生态教育。对我国高校当前环境教育而言,还处在高校个体的自主自发状态,无论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都处在启动阶段,和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无论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都不能偏废,而是应该加强二者的结合。从显性课程来看,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教学条件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程,如《生态学基础》、《生态伦理学》、《环境哲学》等课程。从隐性课程来看,主要是和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可融入生态道德和环境法律方面的内容。

2、环境教育要注重与社会需求和时代要求的紧密结合,注重实效性环境教育实效性和符合社会需求是密切相关的,能够结合社会需求往往是环境教育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有实效的环境教育往往也能较好反映社会需求。环境教育要取得实效,就要在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环境教育的内容上紧跟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变化,从而较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如日本高校环境教育,最初人们面临的是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社会需要的是污染控制方面的实用技术人才,于是环境工程类学科最早得到发展;随着环境问题的深入和影响范围的扩大,社会需要具有较广知识面的综合环境类人才,于是随之发展综合环境类专业;当前,人们在这一方面又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资源的不可永续使用,于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专业应运而生。当然这其中必然也包含了环境教育内容的适时更新,及时反应当前的新观点和新动向。美国大学的环境类课程同样注重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目前,在美国的环境类专业高等教育中,已用“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等课程代替原来的“污染控制”课程。

环境教育是一项全新的教育,也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虽然美国、日本高校的环境教育没有政府推动,都是高校自主自发的学校行为,因为其高校独立性相对较高。但是我国高校一直以来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独立性较为欠缺,依附性较强,而且当前高校同样盛行功利主义,缺乏远视的眼光,从而容易导致高校自发开展环境教育的动力不足。并且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从中专学校升格的高职院校,缺乏必要的教育条件,没有强有力的推动和统一协调,难以真正有效开展。所以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可能还需要来自政府机构的统一协调推动。

作者:郭亚兰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教育论文: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论文

一、利用生物实验实施环境教育

当高中学生了解到自己学习生物知识能够优化自己生活的时候,他们就会思考,自己要怎样做才能结合自己学习过的生物知识优化自己的生活?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生物实验,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思考用学过的知识优化自己生活环境的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光合作用》这一课的知识时,引导学生做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剪碎绿叶,在绿叶中放入石英砂、碳酸钙、无水乙醇等,接下来学生快速研磨绿叶,得到绿叶提取物。以绿叶提取物为实验对象作光谱实验。学生通过实验能了解到绿叶构成的成份、定义以及比例。

学生还将了解到叶绿素吸收光能的转化规律:光能作用在绿叶上的位置、绿叶在做光合作用的时候将吸收怎样的物体并转化怎样的物体等。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应用学过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优化人们生活的环境。学生通过思考,能够了解到,我们的生活环境之所以恶化,与人们过度的砍伐植物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人们砍伐了太多的绿色值物,使空气中充斥着太多碳类物质,这使人们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气。由于没有足够的值物完成光合作用,空气的温度就会持续变高。如果要让生活环境变得更好,人们就要重视与植物共存,让植物优化我们的生活。学生通过进一步思考,还能了解到,无论经济发展得有多么迅速,人们也不能目光短浅到砍伐完所有的植物,我们必须和植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否则人类自己就会走向死亡;人们在城市中要有意识的种植一些植物,让植物能调节周围的温度、空气、噪音的指数等;人们不能砍伐值物的另一个原因为,植物是细菌、动物生活的重要寄体,如果砍伐掉植物,其它的生物会因为生物链被破坏而灭亡。教师用做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到环境教育的问题,学生以后就会把实验研究与环境教育联系起来,他们会思考如何通过实验的方式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

二、利用生活实践实施环境教育

高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的时候,有时会开展实践教学,这是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转为实践应用的重要教学。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环境知识,学生将能通过环境教育的实践进一步了解自己学过的生物知识。比如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基因工程的应用》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目前转基因工程是人们讨论得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那么学生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去分析转基因工程是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请通过调查研究的数据说明自己的分析和思考。一名学生在观察杂交水稻田与转基因水稻田,且采访过当地的农民以后,了解到转基因的水稻初开始是能抵御一些病虫害,可是自然的规律更强大,那些侵害水稻的螟虫、稻飞虱等与转基因水稻共存后变得比以前更多,更不易消灭。过去种植水稻时早稻不需打农药,晚稻需打一次农药已足够,可是现在早稻打2次农药,晚稻打5次依旧无法消灭全部的害虫,这时学生就理解到,自己在研究生物的时候,不能一味的研究转基因,还要注意到生物进化的规律。生物教师把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去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学生会因为该实践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紧密结合而积极的开展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就能把生物理论和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他们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一步思考生物学知识。

高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把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把生物知识与情感体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作者:蒋一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龙冈中学

环境教育论文:高校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论文

一、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环境教育是树立环境意识的基础,是贯彻环境法规的保障,是环境保护的关键。目前,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经济学专业要不要开展环境教育、开设什么样的环境类课程、采取怎样的方式开展以及对开设环境教育的效果如何评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经济学专业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共识未达成一致随着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步伐加快,环境教育被提上日程。有关环境教育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学校教育阶段开展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但在一些经济学学者看来,在经济学专业中进行环境教育是与经济学追求的经济至上价值观背离的,如果将环境教育纳入经济学专业教育,整个经济学理论王国和大厦都将被颠覆。由于部分经济学学者对环境教育的排斥,进而使得在经济学专业中开展环境教育未达成共识。

(二)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足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两大方面。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融通性越来越低。与环境类专业不同,经济学专业与环境教育在理论上不仅不兼容,甚至相互冲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出现了经济学与环境科学融合的趋势,即诞生了“环境经济学”这一新的学科,但很多经济学专业还未将此纳入经济学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有些是作为专业选修课来开设的。除专业课程设置以外,有关环境教育的通识课程还未在经济学专业普及起来。

(三)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方式有待探索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现有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过程中,首先表现在师资力量的欠缺,任课教师大多为环境类专业教师,并不清楚经济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及其环境知识的水平。其次,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环境教育更多地应是一种体验教育,传统的讲授法根本无法满足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环境知识的需求。第三,无合适的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规范教材。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材一般都是采用自编或环境类专业教材,甚至不使用教材,这样严重影响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工作效果。

(四)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缺乏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目前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活动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没有建构详细地评价指标,不能为环境教育教学提供良好指导。

二、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实施的对策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生态文明社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理念的深入,在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中开展环境教育将成为21世纪经济学专业发展的新趋势。鉴于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给予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一)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绿色文化理念绿色文化理念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要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绿色文化理念,除培养学生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要借助学校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绿色科技等方面进行“绿色大学”建设的契机,培育学生的绿色文化理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实施素质教育。

(二)完善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应逐步在专业必修课程和通识课程两方面进行完善。及时,加大在经济学专业中开设《环境伦理学》、《资源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力度,促进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融合。第二,学校所开设的环境教育通识课,要设定为经济学专业的公共必选课,同时根据经济学专业特点,编制规范的环境教育通识课教材。因此,从以上两个方面逐步完善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内容融入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注重环境资源价值的思维模式,使环境教育成为经济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探索经济学专业体验式环境教育模式体验式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促成环保行为的自觉。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应转变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等教学方式,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从行为和感情上强化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意识和行为。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环境日、土地日、水日等重要纪念日的专题展览以及各类环境论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构经济学知识和理论。

(四)构建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环境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建构对于进一步提升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探索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普遍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应从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过程、学生学习结果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对于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可以采用督导随堂走动式听课方式以及学生期末对老师打分的形式进行评价;对于学生学习过程可以进行动态监控方式,比如对整个课程的讲授和学习过程进行实时录像;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可以从环境教育知识、环境情感、环境态度、环境行为四个维度进行建构。总之,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等进行教学评价,努力做到使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

作者:吴月卜华白肖黎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环境教育论文:高校德育教育与环境教育论文

一、加强环境教育,可以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环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空间,也是人自身发展的条件,但是,环境问题却是我们当今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雾霾、饮水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逐一浮出水面,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一些企业、个人缺乏社会道德意识造成的。通过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明白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明白人的活动对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长远影响和后果,进而认识到改变这种现状是他们的历史使命,是他们对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一份担当。这份担当会使他们愿意将所学的环境保护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外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为环境的改善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环保动力。这份担当,会使他们在处理人与环境、社会、他人的关系时,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在人与人、社会、环境的交往中规范自己的言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秩序,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环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这份担当会使他们在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时,认识到只有维护整体利益,才能实现个人利益的较大化,进而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自觉地使个人利益服从环境利益、社会利益,“产生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后代人利益为准则的行为意识”,这种意识就是社会责任意识。

二、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实现大学生道德内化和知行统一

道德内化(MoralInternalization)是指道德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的道德教化,将社会道德标准、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同时,道德内化又是道德知识逐步转化为个人内心的道德信念的过程。长期以来,无论在德育教育方面还是在环境教育方面,我们一直存在着“知易行难”、知行不统一的问题。比如,通过这些年的宣传和教育,虽然在学生的环保理念、意识和行动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环保的行为如长流水、长明灯、白色污染、破坏校园的绿化、随手丢弃废电池等现象,在大学校园中屡见不鲜。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发挥德育中环境育人的功能,强化道德内化。环境育人是指通过有目的地利用环境和有计划地建设环境及开发环境育人功能并驾驭环境育人的活动。它是一种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它通过良好的外界环境,给人产生一种自我约束力,激励学生去欣赏环境、爱护环境、感知环境,从而给他们带来身心愉悦。它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境审美感,进而认同、珍惜和热爱环境,有道德、有纪律的素质要求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升华,自觉不自觉地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上实现道德内化,从而培养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高雅品位的生活格调,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行动力。如果再加以必要的管理手段和约束机制,磨炼他们的道德意志,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帮助他们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将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由外律要求逐步转化为内律素质,形成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质,达到自觉保护环境、知行统一的德育目的。

三、开展环境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到许多方面,进入21世纪,许多国家将环境意识“列为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甚至将国家公民环境意识的好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实质是帮助学生树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环境的主体,人的素质决定环境的走向和质量,要想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最根本的途径就在于作好人的教育。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其功能就在于不断更新人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发展。”高校作为环境教育的主要载体,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度环保意识的未来国家建设的决策者、参与者和实践者的重任,它培养的人才的素质高低,决定着国家未来事业的成败。高校通过环境教育,教会他们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素质,对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有着非凡的意义。所以说开展环境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五、环境教育丰富了德育教育手段,提升了德育效果传统的德育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大多采取课堂教育,将德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体系加以研究,主要的教育方法是靠书本灌输,辅之以一些德育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知识竞赛等。这样的教育由于缺乏丰富的手段,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而厌学;由于德育目标定位过于片面,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德育的教化,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因而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效果有限,造成了德育的空洞化。加上“高校德育‘两课’教法脱离实际,德育内容匮乏滞后,教师职业水准下降,使得德育实效整体低下”。

实践表明,要想使德育有成效,就要使德育满足不同层次受教育对象的学习要求,形成不同程度的道德观,通过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最终实现各自道德水准的提高或转变。环境教育正是通过其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环境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满足了不同年龄、爱好、个性等受教育者的要求,实现了教育的目的,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我们可以从德、智、体、美、劳等传统德育的内容上,看出环境教育的特点。及时,环境教育扩大了德育范围,把德育扩展至观照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把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作为教育的重点,使受教育者感同身受,改变了德育高高在上的观念,使得德育终于“接地气”了,这样就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改变了德育教育脱离实际的情况。第二,环境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传授的是综合知识,体现了多学科融合的特点,改变了德育作为思想教育单一课程的现状,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学习到本学科以外的知识,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改变了德育内容匮乏滞后的现状。第三,大学生社团组织的户外环保体验活动、植树活动、探寻母亲河等活动,不仅丰富了环境教育的手段,更是满足了不同年龄、爱好、个性等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要求,体现了趣味性、实践性的特点。在实践之余学生也得到了锻炼身体、磨炼意志的机会,同时在活动中学生也学会了关爱,达到了德育的目的。第四,环境育人和环保社会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学生,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改变着学生的生活习惯,约束着学生的行为,提高着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着德育的目标,提升着德育的效果。第五,必要的劳动体验可以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加强,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薄弱的局面,提升学生的行动力,使德育生活从枯燥变得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提升德育效果的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德育过程中,不能采取单一的手段、方法、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德育教育。虽然环境教育对高校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环境教育归根到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们不能把环境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在德育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关系上,环境教育是德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应主动服从和服务于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环境教育在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上有着一致性。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只有正确、地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学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作者:李维喆单位: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环境教育论文: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论文

1.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环境教育

为了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环境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各个环节中不断地强化他们的环境优势。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高中地理》的第八章中讲到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温室效应。及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第二,让学生们自己看关于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的影片,来讨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第三,通过总结来思考人类的活动对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到底会有多大,温室效应的产生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有什么联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温室效应的不好之处,并且用实际行动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温室效应的坏处,还让自己得到了成长。

2.联系生活实际,增强环保意识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地理教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就可以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适当地运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表演一些关于环境的小品,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课外实践来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识。教师可以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一些地方捡捡垃圾,或者在春天的时候去植树,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并且会积极地参与环境的改善。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环境教育不是一种强迫性的教学方式,它本身就是一种感知性的教育活动,强调了学生、教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教师教学不能一味地单调地讲书本上的知识,要让学生“在环境中学习”,可以定期地组织学生去参与以环境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当中真正地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加提高了自身素质;除此之外,还可以组成一些环境兴趣小组,对环境保护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进行气象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以及环境质量的检测等活动,遇上一些与环境等有关的节日的时候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专题纪念活动,比如“植树日”“地球日”“节水日”“环境日”等;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开展关于环境的专题讲座,比如国际上关于环境教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一些主要特点,还有国内外中小学对环境教育的一些情况。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践当中,笔者深深觉得在地理的教学中环境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要在教学中把环境教育一直贯彻下去。

总之,在环境教育中不能够死板地运用一种方式来教学,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参与地理环境教育的积极性,养成以环境道德为中心,爱护环境的行为模式。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在地理学科教育中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综合运用能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丰富环境科学知识,强化环保理念。只要平时积极地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就能把环保工作持续下去。

作者:苏生荣单位:甘肃省永登县及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