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社会实践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社会实践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会实践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高校辅导员社会实践论文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志愿支教过程中的角色扮演

1.定位,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责履行者

目前大学生群体已为“90后”新一代的群体,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造就的他们性格独立,个性强,思维活跃却容易激进,作为高校辅导员老师,其言语教育已经不易成为有力的教育途径,更多的主题班会、年级大会也逐渐流于形式,很难深入人心,因此作为辅导员要通过更多新型的沟通模式和沟通渠道去深入学生的心理,在带队进行支教的过程中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日常管理者的身份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引导。真正做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辅导员带队参加大学生志愿支教的活动过程中,正是自我职业目标明晰化和职能化的最有效过程———深入社会、深入基层的经历不仅仅会增加辅导员的社会发展要求,也会提升大学生发展要求。

2.科学引导,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目标规划者

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其目标规划作用主要体现在向学生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即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尽量避免在实践中大学生产生消极、功利等不正确不合理的想法;引导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吃苦耐劳、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品质。此外,一名的高校辅导员应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积极营造适合的氛围。同时应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并努力拓宽社会实践活动渠道,引导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近年来,社会实践队犹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队员选拔机制,导致支教队伍层次良莠不齐,社会舆论针对暑期的短期社会实践也是褒贬不一,作为带队老师,一方面要做好支教队品牌的打造、实践基地的稳固建立,另外一方面则是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时,能够科学引导,明确目标。

二、以行践言,提升辅导员个人综合素养以及职业竞争力

一名合格的辅导员不仅仅只局限于定位其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探索有效的发展路径,更应该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完善人格素养以及扩充其学识水平。因为大学辅导员对于一个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学术水平、学识结构、人生阅历、思想品质、人格魅力和个人综合能力等综合素养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一名的辅导员必须具有极高的学习、实践能力并且懂得抓住一切学习机会去提升个人的能力。

1.加强沟通,提升组织协调能力

在支教过程中,老师们往往要克服许多困难,包括语言不通、生活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难题。但是,支教过程作为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从而接受进一步基层锻炼和做奉献的机会,也进一步拉进了与大学生的距离,通过自身行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比起单纯的言语教育会收获更好的效果;同时大学生的生理年龄日趋成熟,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组织、协调能力也略显不足。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组织者,其强调的是辅导员应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及开展过程中起到组织和协调作用,比如辅导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具有创新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此外,辅导员应妥善采取各种手段和相应的有效措施以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辅导员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程参与,增强学生管理能力

在笔者开展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的过程中,辅导员作为活动的一员全程参与其中。辅导员的参与既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信心,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提高自身修养。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交流,是辅导员走进学生生活与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辅导员的参与者角色主要体现在与学生共同拟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探讨活动细节、启发和发掘学生创新思维以及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同时,辅导员还应多角度的了解活动进程并及时提供活动相关指导以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3.强化提升,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而言,在学校中接触到的人际关系相对较为简单。社会实践需要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面对一些平时很少接触到的社会现象、民生百态,自然他们要处理的人际关系也就变得复杂得多。由于社会上被各种利益矛盾所充斥,这很容易使学生树立扭曲、不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道德观。一旦出现此种现象,就需要辅导员抓住典型实例,与学生进行深度剖析,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处理人际交往关系并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三、结论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辅导员在带队进行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通过磨练提升了自身职业素养。辅导员通过指导和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得到多方面的提高和收获,特别是在知识、能力和思想上的提高与收获。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辅导员通过帮助学生梳理、总结和提高帮助使得学生在实践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这个社会,同时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寓教于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使那些没能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受到鼓舞,扩大受教育的范围和影响,不断在培养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成长和提升。

作者:张娟 王佳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社会实践论文:基地建设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大学生社会社会实践基地是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服务的平台。该实践基地对大学生顺利开展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缺乏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就无法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稳定性、长期性与连续性,整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工科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就难以发挥,与课堂教育间相辅相成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就难以实现。因此,大力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增加其数量和容量,对于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获得,提高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实践育人”的教育目的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实状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从工科学校层面,专业教师只注重课堂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由于工科理论学习课程较多,任务繁重,不重视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更不必说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了。通常情况只是在寒暑假由学校团委临时组织、选择地方开展短期参观活动。从社会层面看,往往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作为一种任务、负担,简单应付了事,忽视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的重要社会意义,不能从本质上正确看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给基地单位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并提出建议或意见。教师、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不足,使得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无法进行深入的理解,进一步导致社会各个层面对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动力,也就使得其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单一、专业特色不够明显

由于学校层面不够重视,学生和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就无法调动,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就缺乏必要的调查和仔细的研究,更无法根据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选择各类活动基地并设计相关实践内容,因此就会出现活动形式相对陈旧、单一和流于表面的现象,同时更无法整合实践资源,并深入剖析和解决具体相关实际问题,加之没有专业课教师的细心指导,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部分学生根本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企业也根本不能从中受益。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主要类型

根据工科学校大学生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在充分调研、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三类适合工科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一)以提高大学生认知社会与思想政治素养为主要目的的思想引领类社会实践基地

这类基地主要是为了增长学生了解国情、认知社会的能力,培养团学干部、党建积极分子,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做好学生思想引领相关工作。培养主体是校、院各级团学干部,培养的方式为深入社会实践,做好社会调查分析工作。

(二)以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科技带动地方和企业发展型社会实践基地

这类基地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不断塑造创新性应用人才,主要开展工科专业特色的科技攻关、科技产业孵化、地方生产生活技能提高培训等工作。培养主体是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和能力的学生,培养的方式为深入企业实际,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

(三)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志愿服务与教育文化类社会实践基地

这类基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开展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帮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等工作。培养主体是校园比较活跃的各社团、各协会学生,培养的方式为深入各地,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文艺活动、讲座和勤工助学等活动。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进行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时,必需以合作和共赢为基本原则,通过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实现高效、高质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目的。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方法和流程:

(一)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服务目标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首先要要明确基地的活动目标,是思想引领类、专业实践能力类还是文化服务和教育实践类。基地性质与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结果具有密切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准备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研并认真分析实际需求和实践活动的主要特点,结合学校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计划,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在详细论证的基础之上合理的选择大学生实践计划,建立目标明确的社会实践基地。

(二)实现社会实践基地的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稳定、高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实践活动稳定和高效重要保障。它可以真正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的发展与应用,促使学生认知社会和专业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让学校和学生真正从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同时也能更有利于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科学知识和生产力有效转换,让基地单位能从中有所获益。因此,学校和基地企业需要长期共同努力,达到一个双赢的目标,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稳定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具有发展性,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需要,不断把握社会发展动态与青年学生需求的变化,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基础,以满足专业需求为导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建立能满足各个方面需求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当前,要做好结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农村、和谐社会、创新体系、中国梦等为主题的思想引领类、科技带动地方和企业发展类、文化服务和教育实践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三)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中需要以品牌意识为指导

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保障社会实践活动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塑造品牌基地建设的意识,可以给学校、企业和学生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重视规划品牌基地建设。首先对建设的目的和定位要明确,这就要求在建设过程中,对自身的特色进行凝练,对自身的目的进行合理定位。其次,努力培育社会实践基地的个性和特质,任何品牌都不是模仿他人的结果,都需要通过努力精心培育出自己的个性特长,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与认同感。要千方百计的取得政府的支持和参与。要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这个品牌,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就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支持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直接影响主流媒体的导向,进而形成良好的微环境。

(四)要高度重视产学研的合作

学校具有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和立德育人上的优势,是科技和人才聚集的地方。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借助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可以增进彼此密切联系,还能够表现出高等学校的重要作用,使社会各界认识到高等学校的重要价值,从而使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实践活动进行大力支持。因此,教师和学生要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形式,走出校园开展技术攻关活动,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基地。为此,要首先根据实践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拔并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管理人员,做好实践活动的师资队伍建设。其次,要做好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工作,产学研合作的核心和目标就是推动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同时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对于推动社会实践基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和指导教师可以收集并整理基地需要攻关的科技课题,回校后交给学校科研部门,由科研部门通过学校科技项目或课题形式组织科技团队进行攻关,然后返回基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基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并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而更能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发展。所以说,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是学校与基地进行深度合作的关键所在。

(五)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外联资源

多年来,学校的发展和历史的沉积使其拥有了自身丰富的外联资源,学校培养和教育大量校友,这些的校友对学校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与地方联系广泛,拥有很多共建单位,通过利用共建单位建设实践基地,不仅具有性、针对性,更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通过在校友所在或创建单位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不仅能保障顺畅沟通,协调方便,还能对参与实践的学生产生教育和激励作用。

作者:王化思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社会实践论文: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1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1.1社会实践内容缺乏特色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问题,院校的实践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新意,没有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可持续职业发展的需要。有些实践活动存在着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在制定实践计划时对社会缺乏足够认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初始满腔热情,一旦面对困难与挫折,即灰心丧气、丧失斗志,导致实践活动匆忙结束,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挫伤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1.2高职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缺失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制定专门的社会实践教育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应达到具体什么要求;学校如何依据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授课方式,逐步健全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同时,如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标准、评价机制及督导检查的缺失,使得部分院校的实践活动效果仅局限于学生对社会的感知,内容较为肤浅,实践大多停留在初级形式。

2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几点建议

2.1突出专业实践技能,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社会实践接触行业实际,这样既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又能提高专业实践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要与专业实践密切联系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近期发展动态,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又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2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营造社会实践氛围

高职院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确保实践活动有章可循,要协同各部门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层层落实,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构建良好的组织和保障体制。此外,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在宏观的大环境下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给予支持,提高社会大众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可,为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可借助多种媒体途径(报纸、电视、网络等)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对实践活动进行深入追踪报道,扩大影响力,从而提高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教育的发展氛围。

2.3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首先,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学生实践活动要以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涉及的范围为依据,要主题明确,内容具体,效果明显。其次,确定实践活动的形式。社会实践活动要结合专业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及综合素质。,制定考核评价标准。从实践活动主题、内容和计划、实践态度及能力、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工作的良性循环。

3结语

高职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科学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要科学甄选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积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政府支持、学校协调、企业互动的宏观环境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努力探索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学生成长成才三方面要求的新的思路与方法,力争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王佳欣 魏淑红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社会实践论文:导师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1理论基础的研究探索

早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曾提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能力即教育的四大支柱为:(1)学会认知;(2)学会做事;(3)学会共同生活;(4)学会发展.并指出能力的形成,还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团队合作态度、交际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组成的综合能力.而这些全部都与社会实践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之一.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以及对人的培养要求看,上述提到的四种能力,恰恰是最需要加以培养的.主体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首先要明确活动的主体.长期以来,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以确认,却忽视了受教育者即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社会实践活动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由于强制参与而引起学生的不满.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获得预期的成效,极大的挫伤了组织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使得实践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难以得到保障.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使得教育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同构”关系被割裂开来,因为“一方面,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人的活动,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是实现‘人之为人’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人又先验地构成了教育实践活动的前提与主旨.”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究其实质是忽视了人的生命需要,是对人生命的漠视和不尊重.生命是流动的,生命的本质是创造.大学生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方向,都需要激发和引领.这是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具有的思想和观念.尊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这一活动主体的视角出发,设计、组织和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要求.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主体性教育理论表明,主体性是最能够体现人的本质的重要方面.而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提高和发展,是要通过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培养而实现的.作为实践教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满足其自身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够化的得以实现.大学生立足自身的专业,提高学业水平、满足未来职业以及适应社会的需求,是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恰恰是对于这种立足专业、学业和职业的专业社会实践教育的忽视和弱化,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难以实现.因为作为社会的人,生活素质、公民素质和专业素质是相互支持的三个点.加强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借助导师制来实施。从导师制产生的渊源看,导师制始于14世纪的英国,先后在剑桥、牛津两所大学的研究生中实行.后来在牛津大学本科生中也开始实行.内容包括根据学生的情况,导师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修读计划,以及提供学业及生活上的问题咨询等.而19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实施,将导师制引入到了本科生培养中.至此,本科生导师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发展.目前,我校为了加快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开放办学,致力于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育的步伐.已经实施了学分制、选课制和导师制.这就为导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此外,导师与学生面对面,一对一的进行指导,可以借助自身专业优势、对本专业未来职业发展的了解和把握,以及对大学生个性、专业和学业发展状况的掌握,对学生提出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在内的个性化发展计划和指导.就这一点来说,其对于大学生所起的作用,是校内其他教育者所不能比拟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我校学分制的实行看,大学生实践创新是专业学习要求之一.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教学实践(实习)基地,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也为导师指导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保障.而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体系等方面的现状,也为导师指导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见,确立导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引领地位,不仅是必要的还是可行的.必须打破固有的观念,即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工作人员的事情,与专业教师无关.发挥导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的引领作用,是尊重受教育者的生命本性,基于人的生命需要,提升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重要举措之一.

2实践中的积极探索和整合

在明确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理论的基础上,秉承开门办学,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积极促进应用型大学转型宗旨,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实践.那么,何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如何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呢?这是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所谓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而“新”则是创新活动的核心.就是说,内容表现形式的不同或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以及手段的创造,都可以视为创新.立足现有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完善和丰富,同时力争有所突破,这是开展实践活动的预定目标.本次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涉及3个院系的学生.以教科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首先,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专业未来职位要求,对学生的学业及未来职业发展做出初步规划建议;其次,结合本专业及导师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设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据已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开展与大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活动———“梦工厂”活动.具体做法是把大学生带到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座谈,参观了解社区的发展和工作需求;进驻心理咨询室开展工作.引导学生进入这样一个情境中:作为一个创业的大学生,取得了创业赞助,拥有了一个工作室,该如何完善工作室的建设,并开发自己的及时批客户;如何在团队中协调工作,共同成长.在活动中,大学生感受到了真实生活需求的不同表现方式,譬如,现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形成了人们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巨大需求.这就为施展专业特长,就业创业提供了良好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需求,并没有与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直接对接.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和偏见等,使有需求的人并不一定采取心理咨询的方法来解决;另一方面,面对来访者,咨询师要接受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一般能力等方面的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面对问题情境,接受挑战.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学生看到和体验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体会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进而更深入的了解自身需求和社会对所学专业和职业的要求.这种要求,促使大学生反思、调整发展思路,提高了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专业学习的动力.二是面向全校组织开展的活动———“一元生存挑战”活动.这种活动具有鲜明的特点,既与专业有关联,又适合非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主要是锻炼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活动的较大特点是导师只提出一个活动意向,具体活动内容、策划和操作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提出,是大学生组织团队多次讨论论证的结果.导师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引领思考,提供专业方面的建议等.这个活动意向一经提出,就吸引了很多学生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三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思想和创意.如,有的学生提出了把心理剧普及化,创办心理剧协会和心理剧场的想法.这样就使得心理剧不再是大学校园的奢侈品,具有更普遍的意义.实践中发现,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必须依据已有的便利和优势,并据此去拓展.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方式,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这就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指明了方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体系的构建,既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

3问题与思考

基于导师制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很多.比如,如何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意义;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去作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内容和体系如何构建;导师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机制如何,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双主体———大学生和导师,他们对于社会实践创新活动具有怎样的认识和看法,对于开展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基本需求如何,这些是影响导师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最基本影响要素.对此,笔者做了问卷调查.从我们对314名大学生和111名导师进行调查的结果看,喜忧参半.首先,针对大学生具有的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实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状况,以及导师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作用等问题,从调查结果看:在“你有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意识或积极性吗?”的反映中,回答“非常强”的占18.5%;“强烈”的占29.6%;认为“一般”的占44.6%;而“不太强烈”以及“没有”的占7.3%.可见,其中“非常强”、“强烈”的学生比例只占48.1%.这表明近半数的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意识和积极性需要导师的引导、挖掘和培养.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在“目前,你有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行动吗?”的反映中“,有”“、没有”和“酝酿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38.5%、45.2%和16.2%.也就是说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61.4%.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有待深入开展和普及.而导师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效果,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在“导师对你的影响作用如何?”的项目反映中,大学生觉得导师对自己影响“非常大”和“很大”的占62.7%,对自己的影响“一般”的,占27.7%,而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很小”“、非常小”的,占9.6%.从中可以看出大约37.3%的大学生并不认可导师对自己的影响作用,此结果值得深思.其次,导师对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看法如何,导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指导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导师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如何,其中,导师对于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项目反映中,认为“有必要但限于理念”的导师占19.8%;认为“有必要但可操作性差”的导师占60.4%;认为“有必要且可操作性强”的导师占18.9%;认为“其他”的占0.9%.对于“导师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存在的问题或困难”项目反映中,“不清楚社会实践创新活动怎么做”占7.8%;“没有充足的指导时间”占16%;“缺少社会实践活动经验或研究而无法指导学生”占16.7%;“缺少社会实践创新活动平台”占20.6%;“学校缺少这方面的鼓励或奖励措施”占13.2%;“学生缺少社会实践创新活动意识或积极性”占15.2%;“学生缺少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能力”占10.5%.关于导师“对大学生指导起到怎样的作用”的反映中,10.8%的导师认为“非常大”;27%的导师认为“大”;认为作用“一般”的导师占49.5%;而认为“很小”和“几乎没有”的导师占12.6%.从上述数据反映出导师对于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创新活动“如何来做”是存在困惑的,对于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创新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缺少创新活动平台,缺少实践经验和研究,缺少时间,大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和积极性,以及学校缺少鼓励和奖励措施等.对于导师对大学生的指导作用62.1%的导师觉得并不理想.

4结语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首先必须引导、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意识和积极性,并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创新活动,把大学生引导到社会实践创新活动中来,这就需要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体系和丰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内容、途径和方法来加以保障,特别是社会实践平台和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出台导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奖励措施,对导师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机制进一步加以探讨和研究.与此同时,对大学生和导师以多种形式开展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培训,并加强活动成果的展示,以及社会实践创新活动收获的交流和分享活动.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深入,逐步完善活动内容、活动体系、活动管理、活动评估、活动机制等各个方面,从而更好的发挥实践教育对高校育人的功能和作用。

作者:蒋丽华 周东滨 单位:赤峰学院

社会实践论文:大学生就业指导社会实践论文

一、就业指导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就业指导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现代广大学生,在高中时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大学里面临着步入社会和继续深造的压力,大多是在校园里通过书本知识教育成长起来的,由于受个人活动的影响,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面对社会的复杂程度,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大学生们可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而不是仅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上几次网,看几条新闻就能行的。就业指导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引路人,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学会做人做事,提高道德修养,明事理、知荣辱、关爱他人、回报社会,最终实现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内化素质、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学生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就业指导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大学校园毕竟不是的社会化,而实践则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象的契机。如果就业指导者能引导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掌握新的知识,锻炼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主动调整知识结构,不断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等。而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因岗位和工种的不同,大学生要同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将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坚强的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以最少的时间适应职员身份、社会角色,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为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

(三)就业指导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建构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缺乏自我认识,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与彷徨,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认识不足,就业意识比较被动,且有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对职业规划缺乏了解,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分析等缺乏了解和应有的准备,毕业时不能顺利适应社会角色,这与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不符。就业指导者如果能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入手,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际的职场情境中,增加对企业、行业、职业的了解,依据自身的能力倾向、兴趣、性格等,尽早做出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将有助于深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就业指导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于实践终极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能力,就业指导者应根据社会实践工作的总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详细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突出思想素质教育的重点,并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行业和岗位的特点,对每个同学量身定制,确定需要提升思想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和综合素质打好基础。

1.引导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好职业规划的及时步。

大学生活对于刚经过一翻刻苦拼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新生来说,大部分同学虽早已明白大学并不像高中老师说的是“乐园”,但却常因对新环境以及专业化的要求而感到各种不适应,以致于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而这些不适应如得不到及时调节,将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就业指导者如果能在这关键时刻引导新生参加社会实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实践中感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价值,就能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学,有助于其确立学习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从事职业添砖加瓦。

2.引导在校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尽可能地做好实践与职业的衔接工作。

目前,仍有一部分大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当成挣钱的机会,注重报酬。根据笔者对243个在校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对于实践活动能否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相对重视,如在同一时间段,一份报酬高但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和一份报酬低甚至无报酬,但能给学生带来理论与实践较大提高的工作,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报酬高的工作。面对这个群体的学生,就业指导者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学与生存的问题;从实践客体的商业性和实践主体的个人倾向性出发,区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并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实践中更好地接触社会,训练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有些学生一开始表现出对社会实践很热情,也很感兴趣,期望着实践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但面对复杂的实践环境,有些学生很快就显得很沮丧,受挫能力、应变能力差,持久性低,这时,就业指导者应引导大学生做好吃苦、承受压力的准备,积极主动参加团队建设,在实践中克服急躁心理,锻炼自身的忍耐性,从基层做起,通过沉淀与积累社会经验,不盲目跟随前人的做法,思考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真正锤炼意志品格,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角色意识、能力基础。

(二)利用“示范效应”的感染力,激励在校生投身社会实践

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高尚的思想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给从事就业指导工作者增加了不少感染力和说服力,如果就业指导者能在实际工作中,从爱护学生、关怀学生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理想、个性,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帮助其正确分析和规划,对其进行细心的教育、辅导、服务,能通过例举校友的真人真事来引导在校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或举办讲座让成功人士现身说法,经常给予他们耳濡目染的机会,势必激励会在学校产生“示范效应”,促使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而在具体实施社会实践过程中,就业指导者如果能关注他们的表现,及时给予激励、鼓舞和唤醒,帮助他们一步步地接近理想的目标,将较大化地利用学生自身优势,发挥学生特长,加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际能力,增强创造精神,丰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内容,增强社会实践的整体功能。

(三)建立社会实践管理体系,形成持续改进社会实践管理长效机制

为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保障社会实践目标的最终实现,学校各级领导要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社会实践科学的内容体系,通过广泛吸取社会资源,组织人员保障,经费支持,加大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规范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考核评价机制。每个就业指导者都要从工作角度出发,坚持全程、参与,利用主题班会、讲座、课堂、团学工作等各类阵地热情推动,建立量化社会实践活动指标奖励体系,并将该体系列入学生的评奖评优、综合素质测评、素质拓展学分认定等工作中的权重,以考核和表彰为切入点,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塑造学生良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品格,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形成严谨的学习和学术风气,形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的校园氛围。

作者:林芙蓉 单位:厦门华厦职业学院财会金融系

社会实践论文: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理所当然地享受父母的关心与照顾,只愿意享受养尊处优的生活,不愿意为家庭付出。此外,部分大学生在学校里一味攀比,追求物质享受,将尽情地挥霍与同学玩游戏、彻夜不归等认为理所当然。第三,社会责任感淡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大学生更多的关心自己的命运、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很少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热点,使他们的价值取向由重社会价值转为重自我价值,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奋斗,追求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甚至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他们凡事从自我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把自身生活置于社会之外,缺乏必要的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对社会不良风气视而不见,对违法犯罪现象袖手旁观,缺乏起码的公德意识。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高校的校园是大学生用以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对社会大环境的认识几乎全部源于新闻广播、网络动态以及杂志书本等,这种间接的对社会的了解导致他们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浅薄性,从而造成他们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很少从社会和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过多从自己利益出发,片面强调个人的价值,难以正确处理社会、他人和自己的利益关系。出现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课堂上书本理论的学习,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锻炼,缺乏对社会责任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对社会没有进行、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从而导致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庸俗化、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的偏离。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断转变,少数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重视权利的享受、轻视义务的履行,不断降低自己的义务范围和道德底线,利己主义思想严重。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获得他人、社会尊重的同时,更要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敢于承担、勇于奉献,为社会大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

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⑧高校的校园生活环境具有封闭性,可以避免大学生遭受外界的干扰,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但同时使得学生对社会大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成为阻碍大学生充分适应、了解社会的障碍。因此,通过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一步适应社会,视野从书本和学校扩大到社会大环境中,跳出主观主义的小圈子,通过在社会生活中亲身感知、体验,深入了解国情和民情,感受祖国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成就,加强对我国国情的深刻理解,把握现实改革和建设的实况,增进对社会的认同感,把爱国热情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树立社会主义的自豪感和爱国心,进而投身社会、更好地服务人民。

2.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

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校园生活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必经之地,而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逐步迈进社会的首要条件。面对众多、大学生毕业后不能较快适应社会的情况,大学生要尽快地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在校期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强化社会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使大学生树立切实履行公民义务,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锻炼在校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水平,掌握转变社会角色的必要知识和技能,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途径

在高校教育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所需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意识形态和品质,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适当的方式使大学生们能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在服务社会和人民生活上。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正是通过在校期间承担责任、奉献社会时培养出来的。然而,由于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形势下的人才素质不了解,经常出现盲目乐观、眼高手低、纪律松弛等学风问题。因此,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强化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硬要求的感性认识和深刻理解,培养大学生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勇气,激发报国之情和发奋学习之心,以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探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⑧因此,高校应立足学校、学院特色,以科学理论、时代热点为指导,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成长,磨炼品质,从而实现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标。

1.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开展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高校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或当前的政治理论,明确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主题,以社会为大课堂、以假期和课余为主要活动时间、以学生能动地参与为主要途径,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活动,实现寓教育于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良好的道德情操及生存与发展能力,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变到主人公角色,从而达到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实现思想觉悟上的提升,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2013年暑假期间,青岛理工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赴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朱田镇,进行以“建设新农村,共圆中国梦”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主要包括体验“振兴革命老区”战略给朱田镇带来的变化、践行群众路线,并根据专业所学进行科技支农。这一系列的活动加强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开阔视野、磨炼意志,培养了学生理论运用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锤炼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了“实践社会、锻炼自我”的目的,为将来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基层、服务基层做出贡献。

2.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在实践基地中,可以通过组建团队,凝聚团队力量,顺利完成实践活动中的各项任务。学校的实践实习部门,有实践能力培训的专业知识,学校其他部门也具有不同的联系单位和一些资源,强化与部门的联系,整合资源,以资源为基层建立不同类型的实践基地开展联合部门的合力教育,可使实践活动目的性更强、教育引导功能更强。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为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应用新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论、体验理论,从而改善学业效果、完善品格、优化人际关系等教育,最终实现成长与进步。

3.创建科学的社会实践考评机制,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创建科学的社会实践考评机制有利于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充分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⑧因此,高校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参加社会实践的范围、时间、考核办法等做出规定,考核制度要详细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可以通过适时有效的表彰,来树立榜样和模范,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此外,高校还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完成结果与各种奖励挂钩,以此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例如将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绑定、与评选集体和先进个人绑定、与推优入党绑定、与推荐就业绑定等措施。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的考评机制,增加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拓宽教育途径,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王乐生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社会实践论文:中职教育方式社会实践论文

时代对中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人才的教育不是仅靠几本书、几次实训课就能完成的。学生接受了中职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等于选择了三年后走上工作岗位。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中职学生对社会、对工作、对自己的成长等方面缺少认识和规划,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若不想方设法有效提高中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势必会影响中职人才的培养质量。社会实践是中职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学校落实“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它可以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可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工作毅力、交际水平和为人处世的能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竞争。对学生适时进行社会实践锻炼也是当前中职教育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中职人才成长成才的必要要求。近几年的寒暑假,我校都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具体做法是:

一、为学生社会实践做好宣传动员和联系协调工作

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要想收获成效,要从中职学生未来的岗位能力素质提高这个角度出发,多从事未来岗位能力所需的岗前社会实践。首先,在每次寒暑假前充分发挥学校领导、教务处、班主任、实训教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专题讲座教育活动;在学校大屏幕、宣传栏等处张贴有关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过程指导、先进典型事迹等宣传图版,让学生明确参加社会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任务。其次,学校充分利用在校教师的人脉关系,通过电话联系、《社会实践家长通知书》等形式争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并努力寻找本地政府、公司、工厂、企业、商铺、村镇办事处、学校联办单位等社会关系,本着合作互利的原则,明确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者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获得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支持,为学生顺利开展社会实践赢得实践空间。

二、实施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考核与评价

学生的社会实践若不进行鞭策性的鼓励、较为严格的考核和比较客观的评价势必会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出现“虎头蛇尾”、“华不符实”、“真假难辨”等不理想效果。我校在寒暑假前成立了社会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班主任作为主要督促员和检查人,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学校对每位学生印发了《社会实践活动纪实》,这张表格主要设计了学生基本信息、学生社会实践过程记录、学生感悟心得、家长意见、用人单位基本信息、用人单位鉴定意见并签章等项目。再加上班主任、学校领导的不定期电话调查、实地走访调研,学生若想在这张表格中“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几乎不可能。等到开学初,学生将此表交到学校,学校审核小组对每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多方审核、验证,鉴定其社会实践成绩,纳入该学期期末总成绩之中,对于其社会实践效果好的同学,予以校内表彰和经验推广。我校2013级就业班有位姜同学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在辉南县朝阳镇的一家焊接工厂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锻炼。这一个月中,他一开始只是做一些搬运、清理等初级工作,活儿很脏、很累,但是他努力地坚持了下来。由于勤学好问,师傅尽心尽力地教,姜同学也尽心尽力地学,后来他逐渐能配合师傅完成一些切割、焊接、设计、涂装等工作,的十几天内,他竟然独自完成了“气切推雪机钩爪”、“楼台外置储物筐”两件“大活儿”,为焊接工厂创造了2000多元的收入。一个月下来,姜同学脸变黑了,手磨厚了,身体变壮了。工厂社会实践结束了,姜同学领到了1500元,他把这笔钱全部交给了父母,父母非常高兴,给了他2000元奖金。在他的《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中写道:“……我很珍惜这一个月的社会实践,虽然特别苦,特别累,但是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感觉我的焊接活儿干得越来越好,我也学会了如何与师傅、顾客沟通,父母都夸我长大了,能让他们放心,我很高兴……”2013年的寒假和2014年的暑假,姜同学几乎一直在工厂中进行社会实践锻炼。这两个假期,他总共挣得了5000多元工资,他自豪地对别人说:“我可以用自己挣的钱来上学了!”

三、结语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学历上,他们的人生经验、社会阅历、吃苦耐劳的毅力、道德素质也是重要的衡量点,中职生早一点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便有可能更加容易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通过这种“零距离”的社会锻炼能够便于学生熟悉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迅速进入角色,更加明白自己将来能够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应该干什么,这样在返校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明确前进的目标,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学得更好、懂得更多、走得更远。

作者:刘丽微

社会实践论文:本科护生综合素质社会实践论文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参与本次社会实践的对象为在校大三年级本科护生,随机抽1个班为实验组(52人),另抽1个班为对照组(50人),两组在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分为三个实践小组,每组15~18名学生。以上学生均已完成部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操作的学习,对本次实践项目的内容有较明确的认识;同时系统学习过《统计学》、《护理研究》课程,具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的基本能力;大一学年已完成《文献检索》课程的学习,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具备自学查新能力。

2.实践内容及实施方法

(1)结合护理学专业特点,根据学生现有专业知识储备,经仔细筛选,最终分别选以“珠海市自闭症儿童受教育现状(及时组)”、“珠海市40岁以上人群吸烟状况的调查(第二组)”、“留守老人的健康知识需求调查及健康宣教(第三组)”为实践活动的主题。各小组指定1~2名指导老师。在完成策划后,由我系教师进行综合评审,采取学生答辩形式进行汇报,仔细分析各个项目的可行性、实际意义及主要问题,并根据活动设置给予相应经费资助。(2)知识准备:活动开始前要求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对所开展活动的背景形成文字材料。本次社会实践安排两周时间,以自行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和与活动对象互动为主要形式,提前一周分组讨论,确定活动策划、明确本组活动目的、安排活动流程、并进行明确的组员分工。(3)活动实施:通过材料审核后,学校统一发放单位介绍信。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社会实践开展中除涉及专业问题可以咨询指导老师外,其他活动环节均由各组同学自行实施开展完成。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评价方法

(1)实践活动结束后第二周组织召开社会实践报告会,总结实践活动经验。各小组上交社会实践书面总结(包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实践课题成果、团队总结报告、个人小结、社会实践鉴定表、具有代表性的照片、PPT或影音资料等),同时由各小组组长进行总结汇报。(2)问卷调查:活动结束后以调查问卷、学生访谈及小组书面报告及汇报方式评价活动效果。(3)数据统计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

二、结果

1.实验组各小组分别完成调查报告或论文

《珠海市香洲区城镇居民对自闭症认知程度的调查》、《珠海市40岁以上中老年人吸烟概况调查研究》、《珠海市三灶镇留守老人健康知识需求调查研究》一篇。

2.实验组成员对实践活动效果进行自评的结果

实验组同学认为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在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发现并解决问题、适应社会、自主学习、科研能力等6方面均得到明显提高。

3.两周内实验组和对照组自主学习时间进行比较

实验组同学课外自主学习的总时间,以及利用网络、书籍、相互讨论学习的时间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讨论

社会实践是锻炼护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发展又适应环境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护理教育的当务之急。通过不断探索更好的实践方式,可以让更多的护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在本次组织的社会实践中,肯定了社会实践对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可行性。通过学生提交的社会材料及汇报总结情况,反映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上有了很大改变,在语言表达及人际沟通协调、增强社会责任感、组织与合作、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自我认可和自我成就感明显加强。通过本次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护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并且强化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社会化技能。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护生快速融入社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在校期间大多以课堂理论讲授的方式分析步入社会后可能面临的问题,而学生由于缺乏切身体验而很难达到共鸣。社会实践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借助社会的大课堂培养学生的处事应变能力,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适应社会。如本次实践活动及时小组,在调查本市自闭症患儿的家长对自闭症认知程度时,发现很难在短时间内召集和统计到足够数量的自闭症患儿家长,通过小组成员多次商讨后决定主动联系本市由自闭症患儿家长自发组织的自闭症互助协会,通过有效沟通,最终在其帮助下顺利完成了调查统计,同时也得到了该组织和患儿家长的好评。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在社会责任感的指导下,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从而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社会实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前期知识准备过程中,护生参与积极性极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利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深和拓展。比如及时组同学,为保障组员自身对自闭症有充分的认识,专门邀请医学遗传学老师和医学心理学老师进行了遗传学知识和相关疾病心理护理等知识的辅导学习,并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护理进行了角色扮演的训练。第二组同学,在活动之前针对吸烟引发的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等进行了系统的巩固复习,并进行相关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支炎、肺气肿、COPD等疾病的健康宣教模拟训练,力求通过科学的论证来号召社会群众积极响应禁烟。第三组同学,在活动之前针对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进行针对学习和训练,并准备了丰富的PPT素材和直观的影音材料,希望为留守老人提供有效的健康指导。在护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精神非常重要。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主动发现问题所在和知识的欠缺,更让学生体会到加强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为经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社会实践有助于启发护生的科研思维。护理专业学生往往注重临床实用性技能的学习,而忽略创新和科研,接触科研机会少是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护生在学习《护理研究》理论课程之后,能将具体的科研方法和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联系,从选题、实施到结题,学生不仅掌握了科研知识的具体应用,更重要的是科研过程中蕴含的点滴创新思维对他们的启迪作用。不足之处。社会实践是团队活动,团队内分工常造成同学在某一方面得到很多锻炼但其它方面却参与不够,这在表1中也有所体现。如三组最终论文或调查报告均由提前分工的4~5名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在写作和数据分析方面参与较少,而这几位同学在活动策划或汇报中也参与较少。此外活动中暴露出部分学生依赖性较强,总期待指导老师或组长指派分配任务,仅凭一时的兴趣和热情参与,目的不明确。如何设计实践活动方案使同学能在各方面都得到均衡锻炼,充分调动积极性,是需要进一步探讨改进的问题。

四、总结

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护理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不断完善社会实践的开展模式。引导护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实际,将专业知识学习与锻炼综合能力相结合,让护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仅增强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同时培养护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实践执行能力等整体综合素质,真正成为满足新世纪护理学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作者:李佳 吕岩岩 谈益芬 单位: 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

社会实践论文:高职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1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

在开展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三十年中,学生逐渐从自发转向自觉、由零散转向集中的状态,实践活动则由单一变得化、由小规模发展到大规模,并且随着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还加深了高职学生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进而坚定了大学生跟随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高职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的认识并理解了国情,自觉的走结合民众、结合实践劳动的道路,自身的素质也在实践服务中得到了提高,更展现了青年学生旺盛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

2在开展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1脱离教学体系的社会实践

很长时期以来,高职院校大多将社会实践作为一项可有可无的活动来开展,而且通常开展的活动也都与专业无关,专业教师一般都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根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社会实践活动更是脱离教学体系,未被纳入到教学计划中。

2.2不够健全的社会实践基地

一般的社会实践基地都是由团组织寻找得到的,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变得无所谓,同时学生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很难得到有效的检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的锻炼也很难达到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到效果。

3.改进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对策

3.1统一思想,强化意识,改变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

加强提升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观念,有效利用概论、思想品德等课程、校园校刊校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明确社会实践的意义、目的和作用。现代高职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难以胜任。高职院校应对学生开展专门培训,聘请企业专家或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开展培训活动。使学生明确社会实践任务和目的,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创新实践基地载体,改进实践内容和形式

积极拓展实践基地辐射领域,丰富实践载体和功能。整合利用各方资源,不断拓展社会实践基地的辐射范围,以学校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企业为依托,开发与各专业内容相关的实践项目与载体。创新实践形式,加强实践品牌建设。按照年级、专业、爱好和特长对学生进行实践划分,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建立新的实践活动品牌优势,使社会实践在内容形式及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创新和突破。

3.3提升高职生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要把学习理论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自觉投身到社会实践的及时线,在实践中经受考验,增长才干,把自己锻炼成为学有所长、业有所精的有用人才。一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教研室为依托,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内、省级、部级专业技能竞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拓展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二是以高职院校社团为依托,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增强学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三是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各专业产业博览会,并组织志愿者为博览会提供志愿服务工作。

4对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创新

4.1结合当地产业运行并建立工学结合的社会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学生以及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建立工学结合的社会实践基地,要想成功的结合多方力量,就必须坚持多方共赢的原则,由政府对当地积极参与到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中来的单位要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以鼓励更多的单位企业能够加入到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中来,形成良好的关心并帮助大学生成长的社会氛围,同时还应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贯彻社会人才、社会教育的观念,热情的欢迎大学生来参与劳动实践,积极的为大学生提供成长锻炼的机会。

4.2建立并完善新型社会实践的教育体系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与社会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育计划中来,以学生必须拥有的能力与技能为根本教育目标,详细设计每个学年的具体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包括对寒暑假中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在学校中成立共青团以及招生就业处等有关部门,并由相关负责人员共同组成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实践导师制度,教务部门与各系来安排指导教师,明确教学要求以及考核标准,以确使所有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都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并鼓励专业课教师来担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指导教师,并制定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考核与奖励方法,依据专业特点,以集中组队或分散实践的形式来开展全体学生的社全实践活动,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为社会服务的责任。

5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对提高学生总体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在目前形势下,创新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才能更好的培养人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推动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

作者:高明学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实践论文: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论文

一、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在这个课堂里自由驰骋,发挥自己的才能,开创自己的基业,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以学习为主、学好和掌握科技知识的有力条件,在社会实践中磨练自己,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成立志愿者社团组织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专业与非专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在实践中注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了一大批多方位人才,充实了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气氛, 拓宽了社会视野,掌握了实践技能,使大学生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了在学校中学不到的技术,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距离。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为促进大学生尽快成长, 给大学生多创造施展技能和才华的条件和环境, 必须切切实实地把实践活动纳入到教学中去。要切实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完善构建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团组织的要求,进一步统筹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和加强青少年社会教育。因此,志愿者从“乐善好施”的先哲千年古训到“助人与管理二一五•七百家争鸣为乐”的雷锋精神中汲取精华,秉承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开展多种大学生志愿服务。同学们锻炼了在校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的能力,提高了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既体现了历史学院学生良好的素质风貌,又将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广泛传承,历史学院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积极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努力打造出具有历史学院特色的品牌社会实践活动。

三、建立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为了加快社会实践教学改革和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促进品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推进实践教学在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建立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十分重要。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教学观念

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先进,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并落实实践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

(二)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

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实践教学内容与示范应根据本院具体实际学科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改造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考核方法和实践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三)先进的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模式和组织结构

重视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践教学工作。建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团队。建立实践教学队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教师负责、热爱实践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实践教学队伍。

(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安全环境配置条件

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践教学的要求,设计人性化,具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适应开放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五)先进的管理体制

依据学校和学科的特点,理顺管理体制,实行基地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践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品质资源共享。(六)先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建立网络化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践环境。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建立实验教学开放运行的政策、经费、人事等保障机制,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七)显著的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成果丰富,受益面广,具有示范辐射效应。学生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践创新成果丰富。

(八)显明的特色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积极创新,特色显明。总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围绕主题,扎实开展工作,深入实践,锻炼了能力,展现了青春风采,达到了社会实践的目的。为总结经验,巩固和深化社会实践成果,一方面继续加强社会实践与教学环节及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融合,按照社会实践活动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根据其具体实践情况进行成绩的综合评定,并计以实践成绩,使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完整。另一方面,继续按照年级、班级逐级进行的方式对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加强社会实践经验的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社会实践的开展方式、方法。在总结各部分实践情况之后进行总结和表彰,并加强成果的宣传,扩大影响,继续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体系,不断探索新方法、新形式,做好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前的宣传、组织、教育、引导、培训、课题分析工作及活动开展后的总结、沟通交流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目的。

作者:佟玲 梁立群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社会实践论文:高校大学生实效性社会实践论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活动现状

1.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度认识度高。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情况与重要性认识情况中,只有3%的同学表示“没参加过社会实践”;只有4%的同学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要。可见,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很重要而且乐于去参与。对于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度和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都是比较高的。高校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作用不足。调查问及“所在学校是否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时,只有35%的同学表示“有”;对于学校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所起作用程度的调查中,只有37%的同学认为“帮助很大”,50%以上的同学认为“没有帮助”或是“没感觉”。可见,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提供的社会实践基地不多;同时,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起到的帮助程度不足。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指导不足。调查问及“参加社会实践时有没有老师给您做前期和相应的指导”时,只有24%的同学表示“有,充分且有效”,有53%的同学表示“没有”或“不知道”。可见,在社会实践开展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校给予的有效性指导不足。

2.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仍需多方提高。调查问及“学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满足需要的原因有哪摘要: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障,是大学生锻炼自我、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平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高校的改革发展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结合社会实践基地活动现状,注重建设的长效性和实效性。些”的时候,同学选择的各种原因当中,“社会实践内容不丰富”的占23%,“社会实践活动目标不明确”的占27%,“社会实践平台建设不够”的占19%,“社会实践经费不足”的占16%,“社会实践活动场地建设匮乏”的占12%。可见,目前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还是有不少的方面需要加以提升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设立上需要进一步明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上有待进一步丰富。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原则

1.明确目标与讲求实效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要明确建设目标。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受教育的基地,其主题设计、活动安排都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进行,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方向来提供相应的实习平台;另一方面,要讲求建设实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搞形式主义,要在策划的前提下认真贯彻实施,力求取得实际效果,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形式,通过实践基地平台,切实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发挥作用。

2.自愿理解与互利共赢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特别是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做到自愿理解和互利共赢相结合。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是首先建立在学校和实践基地双方的自愿结合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双方的互利共赢:一方面要注重选取生产运行良好、实践条件充足等方面比较利于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多方面能力的实践基地,要选取便于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基地;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重视结合自己理论知识优势特点,将理论应用实际,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社会实践基地的发展做出贡献,为社会实践基地创造效益。稳定协作与长效发展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建设过程中的稳定协作。高校与社会之间所建的实践基地要有稳定性,注重双方的稳定协作,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实践机会,注重建设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过程中的长效发展。通过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通过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注重发展性,注重促进实践基地和学生的长效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实效性提升机制

1.制度的建立健全与贯彻落实是根本。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发展,需要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贯彻落实,要通过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明确双方的职责与义务。比如可以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落实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效果评估和反馈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长效运行机制等制度的建立健全,通过制定详细科学可行的基地建设方案和管理细则,签订有关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从而促进社会基地在整体管理原则、组织领导机构、基地建设规范、设备设施建设及经费使用、师资队伍、实践条件、实践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的制度化、规范化,从根本上保障实践基地建设的进行,对于基地建设的开展发挥保障作用。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典型推广是重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要主动与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加强联系,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互利合作的社会实践基地。一方面,可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将高校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上的成果优势应用于与各类企事业单位中的社会实践合作中,发挥高校人才的作用。产、学、研相结合的过程中,高校要注重通过结合科学研究的开展,通过大学生人才的输送,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学校科研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实践基地单位的优势资源,创造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发挥先进社会实践基地的典型示范作用。对于取得良好成效的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其模范引领的作用,将相关先进经验予以推广应用。通过利用网络媒体等渠道拓宽和提高社会实践基地的辐射度和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推进基地建设。

3.实践活动的灵活创新与成效提高是关键。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基地建设得以顺利开展与长效发展的前提,社会实践活动质量与成效是基地建设的重点,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活动形式的灵活创新,要注重融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及时,要加强重视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校要加以重视,在各方面条件上予以支持,并通过指导老师机制的建立,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及时给予指导与引领,提高实践活动的专业性与实效性;第二,要突出专业特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结合专业特点选取合适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着重突出专业特色,充分发挥高校在对大学生的专业培训方面的优势,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理论优势。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群众所需、学生可为的实践活动,增强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第三,要打造活动品牌。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活动来给高校、企业和学生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品牌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引导,强化基础管理,与时俱进,创新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用。比如可以通过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大型体育赛事服务活动、社区社工服务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科技教育卫生三下乡活动、列车乘务员公共服务活动等形式,与相关部门建立实践基地对接点,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促进社会实践基地的长效建设。

作者:林晓燕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社会实践论文:时代性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征

时代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代性,是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体现着一定历史和时展的特点与时事热点,是学生们关注社会的体现。每个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都有鲜明的活动主题,这些活动主题都与党和国家一定时期的工作重点有关。如时下高校广为实行的“主题式”社会实践,该模式就是结合当下热点与重大方针,提出适合的主题,并未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方向。不同的时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各有不同,通过社会实践来把握时下的热点,积极地了解与认识社会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

二、现有主要模式的利弊分析

主题模式主题式是指由上级相关部门根据当年的社会需求和工作重心,结合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每年在寒假或暑假确定一个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并要求各高校当年的社会实践围绕该主题进行。因此主题式有利于在实践中保障大学生在方向的正确,指导性强,更具有针对性,同时高校多选派实践分队具体开展,从不同的侧面综合开展实践活动。但其参与度以及参与时间的阶段性约束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致使实践深度和广度受限,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全民参与,形式较为单一,层次较为简单。专业模式专业式多为大学生本专业的实践模式,该模式由全班参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使知识得到应用。比如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参加企业或院系模拟的经营实践环节,师范类学生到实际的教学环境下展开教学等。一方面,这类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能力素质的锻炼与检验,在实践中辅助大学生提高自己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另一方面参与的集体性由不能满足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个性的发挥,约束了学生对能力的发展要求。

三、创业实践的新模式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万众创业”成为政府鼓励青年创业的口号。创业在经济多元化的今天将更适应形势的需要,也为经济注入更新鲜的血液。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力军,发挥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将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笔者认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可以针对性地发展创业实践模式,尤其是对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因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创业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匮乏,在实践中应当首要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解决创业教育师资问题。高校鼓励让教师“走出去”,进入小微创业型企业实地考察创业历程,同时把创业实践者“请进来”教授创业经验。二是因地制宜开展创业教育。必须统筹考虑学生本身的能力素质、兴趣爱好,院系的专业特长以及高校所处的区位特色等因素,开展体现本校、本院系特色的创业教育,针对在创业方面能力突出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树立模范带动大家的创业热情。三是大力挖掘创业资源。高校创业教育应当发挥学生创业“及时棒”的作用,综合运用学术资源、行政资源、校友资源、校办企业资源等有利条件,积极为学生创业提供便利。创业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是在高校结合时代下市场的需求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综合各方资源的基础上展开的,这种模式下的社会实践在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前提下,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与职业意识,为将来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总体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更要被广泛调动起来,深入参与社会实践、发挥好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需要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高校必将结合新形势,为大学生的发展开创新局面。

作者:王雷单位:唐山学院

社会实践论文:概论三板块式社会实践论文

一、改进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构想

1.变动主题社会实践教学所谓变动主题社会实践教学,是指根据时代特征、国家生活主题及“概论”的学科属性,“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确立每年社会实践教学的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教学主题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能够推动“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时代化、生活化,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年度社会实践教学主题的选择必须符合三个原则:其一,与国家生活主题密切相关,也即近期党和政府倡导、宣传的,攸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基础性、创新性、战略性思想、路线、政策;其二,与课程内容高度相关,也即紧扣学科属性和特点,与“概论”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有机结合,集中反映社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其三,与学生生活高度相关,也即是不宏观、不抽象,让大学生觉得熟悉、亲切,有参与的兴趣和期待。“概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原则,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最终确定本年度的社会实践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确立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操作规范、考核办法,并在对学生座谈访谈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社会实践教学方案。比如,“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主题可以是“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可以是社会调研。围绕该主题、结合“概论”课教学重点,可以设计一些体现问题意识和现实关切、具有可操作性的调研方向或题目,鼓励学生以个体或者团队形式展开调研,并写作主题明确、著述规范、格式统一的调研报告。鼓励学生在调研报告中采用视频、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丰富社会实践教学成果形式。最终,通过变动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一方面,深化大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认识,提高自己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各类社会现象;另一方面,用中国梦构筑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广大学子的历史责任感,增强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2.恒定主题社会实践教学恒定主题社会实践教学是指根据本校所在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学校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学历层次等,确立相对固定且有特色的社会实践主题,每年组织学生围绕该主题开展深入、持久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所学校“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具有特色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具有继承性、连续性和创造性,由专业老师带队,由具有创新意识、探索勇气、合作精神的学生组队参与。通过组织持续的恒定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地方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区域生态保护、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品牌和特色的社会实践教学成果。要发挥恒定主题社会实践教学的作用,必须注意:其一,主题必须是与国家战略相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体现他们自身的特长和价值;其二,角度、内容、方法等必须具有一定创新性,既有对以往工作的继承,又有新的推进和发展,体现所学有所用并且有所成;其三,成果必须有精品意识,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体现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学术素养。比如,地处东北的高校,可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题,确立若干调研题目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社区和政府管理部门,了解东北工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对策。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科特点,调查学科相关行业企业的情况,具体调查对象可以是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调查内容可以涵盖产业结构升级、清洁生产、企业文化建设、社会保障等。可以制定中长期调研计划,持续多年围绕该主题进行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研究,力争、深刻地反映调研对象,为地方决策提供服务。再如,有些高校在革命老区,可以以留住活历史为题,组织学生采访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参与者,通过口述历史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结集出版。这有利于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的精髓,更加珍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成果,更加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3.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是保障“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稳定性、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根据“概论”课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联系具有代表性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以及城市社区、新农村、现代企业等,设立“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可以增进他们的认知、增强他们的认同、升华他们的认识。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不能随意化,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名气越大越好,而应该是从“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要求出发,坚持三个原则。其一,典型性。企业、社区以及博物馆众多,不可能都挂牌作为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必须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其二,相关性。即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高度相关,能够通过对社会实践基地的参观、学习,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其三,互利性。既要发挥社会实践基地对教师研究、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也要发挥教师和学生对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扶持作用。

二、正确处理三组关系发挥概论课三板块

1.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关系“概论”课包括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部分,二者密切联系、互相补充。课堂教学偏重于理论的阐释和演绎,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是基础;社会实践教学是理论的应用和拓展,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的内涵,并运用其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是升华。二者统一于“概论”课教学过程中,推动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转化。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的是具体问题。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概论”课体系宏大、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诸多内容,教师必须按照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原则,着力讲授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理论问题,做到“少而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深化学生对重点问题的认识,还必须在教学中将年度社会实践主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起来,围绕其设计若干社会实践题目,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切身体验、深刻领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并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转变为对之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格、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外化为行为习惯。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是教师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阐释该问题,教师可以搜集、整理各种资料,通过横向比较法描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差距,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并通过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的形式分析出现差距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增强忧患意识。同时,也通过纵向比较法描述建国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进步,让他们领略到党领导人民所取得的成就,增强自豪感。与之相配合的是,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围绕该问题可以设计若干调研题目,指导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以及山川、田野等,通过所听、所看、所问、所想,深刻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深化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认知。

2.处理好课程社会实践教学与学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社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概论”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目前,在高等学校中承担社会实践组织和管理工作的还有团委、学生处等学生组织。那么,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呢?首先,二者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包括:及时,在目标上,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在内容上,都面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覆盖农村、城市社区、企业、政府、博物馆、展览馆等多个层面;第三,在形式上,都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都以调研报告、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等形式展现社会实践成果。然而,作为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和学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有不同之处。及时,性质不同。前者是课程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后者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二者不属于同一个范畴。第二,侧重点不同。前者主要通过开展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侧重于增强“三个自信”;后者主要是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增加大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及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侧重于综合素养的提高。第三,管理方式不同。前者主要由任课老师负责组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后者则主要是以学生自发的形式为主。第四,考核方式不同。前者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环节,学生的表现计入成绩,后者则是学生培养的一个环节,不以成绩计。明确了课程社会实践教学与学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区别,“概论”课教师应该加强组织和管理,从源头的方案制定、过程中的协调指导到末端的考核评价,都要时刻注意把握“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基本立足点和预期目标,在课程教学体系内彰显社会实践的价值。

3.处理好教学方案设计与具体制度保障的关系要保障社会实践教学的效果,教学方案必须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这是前提和基础。然而,要推动方案的有效实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实现社会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这是根本和核心。通过制度建设,统一老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达成共识、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制度大致分为三类:及时类,指令性制度,明确规定教师和学生的操作规范、操作流程、操作方法,界定各自的职责、任务;第二类,禁令性制度,明确学生和教师不能违反的事项,比如学生直接抄袭他人的成果、教师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缺位,等;第三类:奖惩制度,明确针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机制,制定奖惩措施,激励和约束学生和教师的行为。

作者:刘建伟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社会实践论文:制度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的困境

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日益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个高校的重视,学术界也给与了非常大的关注,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更加规范和深入。当前,各个高校都普遍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而且都在不断探索各个高校自身的特色活动,但社会实践在性、稳定性、深刻性上还需要持续加强,尤其在制度规范上需要不断完善。

(一)操作制度意识薄弱

尽管教育部和团中央对高校的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制度上的要求和宏观的指导,各个高校也普遍开展起了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各个高校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缺乏统一性与整体性。相对具有明晰制度规范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新生的军训、学生的见习、毕业实习和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新生的军训随着学生体质影响,逐步放宽了训练要求,压缩了训练时间,有些学校甚至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学生的毕业实习也由于毕业前夕忙于找工作大打折扣,只有医学和师范类专业仍在苦苦支撑。由团委牵头负责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当前全国范围内最活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宣传、有评比,得到了各个高校的重视和推介,是各个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品牌和代表。但是这类实践活动,主要由学生干部和有特长的学生组成,学生的覆盖面有限,而且随着每年团省委活动主题的变化,其服务内容和地域也会发生变化,形成活动的不稳定性。总的来说,这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规范,但是这些活动在组织操作的过程中,强调的是任务的完成和分界,缺乏制度上的设计和规范。尤其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冲击时,就不能强有力的开展,容易被形式化。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操作层面上缺乏制度化的意识。

(二)微观制度内涵缺失

制度化是制度体系的完善既有宏观指导层次的,也有微观操作层面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宏观指导的制度已经明确和清晰,并从国家教育层面达成了共识。但在各个高校具体组织的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体系还没有得到完善和建立,微观制度在内涵层次上还存在缺失。“开展社会实践从准备、实施到巩固消化活动成果都应形成一套规范化程序。”具体来说,微观制度就是具体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的要求和条件。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组队实践。这类团队由于有学校的重点支持,有带队教师的具体指导,有较为充足的经费保障,因此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实践团队往往由学生干部、党员和有特长的学生组成,所以普通同学参与这类团队的机会较少,受教育面狭窄。二是学生个体返乡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普遍缺乏对个体有效的分类指导和激励机制,学生参与性普遍不高,具体措施也流于形式,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育载体对广大普通学生的教育功能体现不明显。从目前这两种组织模式来说,都难以满足全员实践育人的要求。如何确保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确保每个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各个高校还缺乏具体的规范与措施。由于缺乏专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法规,尤其是缺乏专门的考核评价制度,这样就使有些高校可能为了节约成本而在社会实践工作上“短斤少两”,也使得各高校在社会实践实际操作过中程自由度过大。因此,如何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仍然是当前社会实践的难题。

(三)制度保障设施缺位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要注重学生和指导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使参与者的创造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动力都存在不足,一是相当部分学生并不愿意参与社会实践,二是相当一部分老师并不愿意指导社会实践,因此社会实践很难在高校全员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要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保障设施还存在系列的问题。一是经费保障不足。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其经费的使用大幅度增加。社会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学生和指导老师,衣食住行都可能涉及到经费的产生。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各个高校的投入,明确规定加大实践育人经费的比重,但各个高校对于增加比重的多少还缺乏足够的论证,社会实践规模的扩大还缺乏大量的资金。二是学生激励保障不够。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这种作用是潜在的、长期的,并不能及时迅速的反映出来。究竟参加了社会实践与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区别有多大,难以有效的判断。尽管近年来学生素质拓展明确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但是这些既缺乏社会用人机构的认同,也缺乏必要的管理,尤其是在社会实践的证明上趋于简单。因此,社会实践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同,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要求不强,甚至排斥,难以使所有的学生普遍投入到社会实践中。三是教师的后勤保障不到位。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社会实践教学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要求,更需要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除了知识技能的指导外,教师在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要能有效的引导学生。有效的指导社会实践与“放羊”式的社会实践,教师的工作投入量有显著的区别。对于精心指导社会实践的老师来说,压力增大了,但是其工作量却并没有有效的考核方式。尤其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学生出现任何安全问题,家长、学校和社会就可能直接对实践活动成果一票否决,这使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高风险,直接影响了师资的进入。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的超越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内容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才能增强这些课的说服力、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就必须要从多方位着手努力。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识规范建设

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化,就要高度认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的地位,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识规范建设。这种意识规范建设就是要从课程设计的高度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当做一种常规的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普遍性、稳定性和深刻性。各个高校从校领导到普通老师要统一认识,把实践育人内化成一种品质,从制度的层面认识和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社会实践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是两个课堂(学校与社会)、两类教员(教师与社会工作者)、两种教材(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组织比一般的课堂教学更加复杂和困难,而且具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社会实践也是一个开放的教育过程,具有突出的灵活性。因此,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既不能在教育过程中避重就轻,逃避社会实践的开展;也不能把社会实践活动看做一个随意的过程,采取“放牛”的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而应该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课程内容、基地建设、实施体系、科学研究等方面去规范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切实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平台制度建设

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就要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建设,以平台带动和规范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平台建设要重视学生理论团体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学生理论社团是搭建在学生之间的一个交流平台,通过组织或参加社团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品质、道德素养、文明行为的养成。同时学生理论社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中介,通过他们“引导同学们关注社会,走出校园,通过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农村支教、理论宣讲等活动,使自己真正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在更高层面上激发了他们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学生理论团体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组织建设,在完善的组织机构基础上,要注意强化学生理论团体的指导教师和成员管理。学生理论团体的指导教师,要以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的中青年老师为主导,年轻老师为辅,专业上突出指导老师之间相互补充。学生理论团体的学生,要实现不同专业的覆盖,高年级与低年级互补,确保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理论团体运行的稳定性。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活动开展的承载体。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就要加强实践基地的规范建设。实践基地的规范建设包括基地的管理制度、基地的运行制度和基地的奖励制度。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类的电子实验室,为学校大规模的实践活动提供场所。电子实验室以视频、图片和简洁的文字作为载体,以故事化的手段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从而震撼和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筹资制度建设

建立多元的资金筹资体系,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序、规范开展的重要保障。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要从制度上规范资金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资金保障体系。一是确保学校经费足额投入。要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要求落实生均15-20元的经费标准。要继续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社会实践的专项经费,以上经费要根据学校经费增长逐年增加。教学部门要按比例,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经费。二是形成个人经费投入。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为了规范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适当的承担部分资金。三是争取社会支持。社会实践是锻炼学生的过程,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接触和融入社会,争取社会的支持。争取到赞助、与商家角力,成了他们给自己上的及时堂社会实践课。四是争取实践单位的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要逐步实现产学研的对接,甚至与大学生创业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得到实践单位的认同,并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良性发展。在充足的社会实践经费基础上,为学生购置适当的意外保险,解除指导教师的后顾之忧。

(四)完备大学生社会实践执行制度体系

要形成高质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要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形成完备的执行制度体系。一是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程序制度。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申报、立项、开展活动到成果的总结,要在程序予以规范。二是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行为细则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社会、社区,一定程度代表着的是学校的形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往往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社会实践活动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细则规范,从而提高整个学生团队的素养。三是形成学生社会实践监察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环境相对来说比校园要更加复杂,因此安全因素是学校和老师考虑的重点因素。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对老师提出监察的规范制度,从而较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安全。

(五)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制度体系

为保障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各个高校应制订完善的考核、表彰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制度体系,加强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和管理。一是强化学生实践成绩的考核。各个高校要把社会实践当做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培养计划中予以明确。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各个高校要严格考核。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既要给学分,又要与评优评先联系起来;对于社会实践特别的学生,可以提前给予学分,而且在表彰宣传的基础上,直接与奖学金、入党等活动联系起来;社会实践表现不佳的,必须实行重修;对于弄虚作假取得社会实践成绩的,要进行处罚。二是强化社会实践的过程考核。在社会实践的过程考核上,既要明确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又要严格规范学生每天的总结和心得体会。三是强化社会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评估。对于指导社会实践的教师,各个高校既要将指导教师的表现与人事制度联系起来,又要与教师的工资、奖金、津贴等相联系,充分考核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杨国辉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社会实践论文:艺术类社会实践论文

一、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实效性建议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方事业需要,帮助学生长才干、长见识的重要手段。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有效的社会实践尤显重要。艺术类高校对待社会实践应当提高思想认识,进行统一部署,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不断完善组织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打造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稳定专业实践基地,并及时交流总结评价,引导社会实践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扎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一)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

完成相关制度保障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社会实践课程和大纲,突出艺术专业特点,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度,从制度上确定社会实践地位,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常态工作。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辅导员)的有效配合,比如,将参与、指导社会实践作为评优的参考依据,有效核定工作量并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成立学校层面的领导机构

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学校应当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提高认识,改变以往社会实践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统筹学校整体资源,统一制订社会实践方案,如,进行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打造、基金投入使用及配套措施等,从而做到从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构建起适应学生需求与发展的社会实践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

(三)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

1.结合专业、需求策划

社会实践主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增强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首先在于课题的选择、计划。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突出艺术的专业特点,寻找符合地方实际需求,进行策划选题,提前做好活动计划。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选题时就要从实际出发,做具体分析,寻找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与社会需求三者的结合点。可以由专业指导教师直接根据社会实践具体要求和地方需求,结合学生所学艺术专业特点,设计社会实践的多个课题以供学生参考和选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有的放矢地设计选题。

2.建立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

学校还应积极为社会实践搭建平台,联系政府部门或者相关机构,为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认识到艺术回归生活的价值,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魅力,加深对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社会实践团队的建设是保障活动实效性、长期性和影响力的基础,因此,学校和学院必须努力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师指导团队,这样才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形成文化氛围,实现稳定性、长期性。

3.加强社会实践专业指导

教师队伍建设在艺术类教学中仍然以“师徒传授,手把手教学”为有效形式,专业教师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也具备艺术学科理论的前瞻性,理应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实践活动能围绕着艺术专业和社会需要展开;同时他们的科研优势和艺术敏感性也使得实践活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实践内容的丰富和活动形式的创新。因此,艺术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想发挥艺术学科优势服务社会,同是达到提高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目的,必须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支持,学校必须完善制度认真加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4.做好评价激励和交流总结

进行交流总结,完成评价激励,是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社会实践活动取得长远效果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团队之间的交流总结会、实践成果展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宣传与推广,鼓励更多老师、同学注重社会实践,不断深化实践成果,形成文化氛围,提高大家对社会实践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完善激励、评价体系,可以及时发现社会实践中的成果和失误,保障社会实践的良性发展,激发师生的积极性。

二、总结

综上,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切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艺术技法,塑造创新精神,培养艺术创造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从而达到增强完善自我,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落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服务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作者:胡永友苏丹汪延斌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社会实践论文:构建高校社会实践论文

1.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职能作用的发挥

1.1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是点、线、面的结合,在社会实践开始前,指导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从内容形式到怎样提前计划以及安排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帮助社会实践团队顺利起航。同时作为指导教师还要明确自身的任务,在实践过程当中既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又要去实践和锻炼自己,在实践中要善于发现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适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锤炼专业实战技能,把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1.2规范管理,加强安全意识

安全是头等大事,细节决定成败。安全教育是任何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中不可忽视的。社会实践的地点大多在偏远和环境相对恶劣的地方,安全意识需要指导教师常抓不懈,在实践过程中都要反复强调,使参加实践的学生树立起规避危险的意识,保障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

1.3发扬团队精神,充分调动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社会实践的组织方式上应采取组织、自发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并存,在实践形式、项目和方案上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在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依据实践团队每个成员的优点和特长,采取明确的分工并加以具体指导。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在沟通能力、语言表达、动手能力等方面大大提高,例如,使外语专业的学生将课堂中所学到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通过“教、演、用”等形式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进一步增强了本专业学生对外语知识的求知欲和应用能力。

1.4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兴趣是好的老师,学习英语也是如此,通过实践表明,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其逐渐学好知识,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在社会实践教学中,采用英语绕口令、猜谜、填单词游戏、抢答等方式有助于激发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践对象的兴趣。

1.5培养指导教师“走出去”的精神

指导教师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对未来如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有会有新的思考和认识。高校教师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而要积极地走出课堂,主动与社会接触,主动去发现教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和期待。

2.构建高校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2.1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对于学生的就业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学生提供了提早进入社会、转变角色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占得先机。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单位应积极与企事业、公司、社会服务机构等用人单位建立联系,积极开拓社会实践市场,争取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把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相结合,这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工作前锻炼自己,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并且还可借助社会实践的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2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

应把社会实践纳入高校的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并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尽可能地使实践内容结合本专业特点和方向,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现状,激发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找准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契合点,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和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3总结经验,交流成果

社会实践科学有效地衔接了教学、科研、就业,使“教—学”相长,教师通过实践把收获和经验反馈给学校,有助于科学、合理地修订专业的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及评价体系。通过组建听说、翻译等实训团队,组织学生讲课比赛、师资能力竞赛、口语比赛等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把实践中的信息带到课堂上,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声有色,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结语

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团队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社会实践活动成功凝聚了指导教师的辛勤付出,未来应充分调动高校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更多的中青年教师投入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中,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作者:郭继鹏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社会实践论文:大学生实效性社会实践论文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问题

1.渠道单一,选择性差。在选择社会实践基地的时候,学校由于受社会需求、经费、管理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使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实践渠道单一,学生选择性差的问题。有时甚至出现几个班全进社区或都去敬老院的现象,这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及学生参与的兴趣影响极大。

2.实践过程简单,认知较浅。进入到实践基地,由于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工作能力等问题,使学生不能深入到生产实际中去,不能与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结对子、交朋友。从而导致对实践过程认识不够深刻,认知深度不足,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不能把感性认识深化成为理性认识,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因而难以形成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3.实践管理粗放,缺乏统筹。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只是扮演联系、跟随、点名、分配的角色,不能够根据实践的具体情况给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知识和原理。不能帮助学生融合到工作角色中去,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学校的其他部门、其他活动有时会影响到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途径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自2007年9月正式实施,在此期间,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

教学和实践中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发展。

(二)切实增强课堂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长时间的各种形式的调查,我们感到不论是思想政治还是专业理论的教学都与实际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不断强化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在学中做以及在做中学。加强思想政治教学的时代感,敢于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学的新方法,不断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新的教学理念,以便使政治思想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使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以课堂为主导,在课外多辅导,对个别要疏导”的方式使大学生能成为自主、自立、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社会栋梁。

(三)重视并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相对稳定

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的经验,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发新的实践基地建设,并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乡村、城市、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开发各种实践基地。力争使学生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对应,社会实践的内容与毕业工作相衔接,使社会实践成为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实际的有实效的载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开拓其视野,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统筹规划并细化实践过程

首先把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并有明确的总体思路,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目标,开展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依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学计划,属于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学课程。在实践计划、教学安排、人员配备、学时保障、经费投入等问题上都能够认真执行。其次,确立科学完善的考评监督标准,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教学环节,规定学时、学分。实践成绩的考评体系要科学、合理,保障评价的真实、、。应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建立奖惩分明的措施和制度。再次,要细化实践报告的写作要求。实践报告是对自己实践过程的总结,学生应根据实践调查的内容,整理实践数据和素材,对实践内容进行系统地综合分析,然后撰写实践报告、实事求是地填写实践报告表。要求必须有调查的具体事例或数据,有收获或体会,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等,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社会实践形式要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为了避免单一重复,实践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该丰富多彩,这样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增加其参与的积极性。既有校内实践也有校外实践,校内实践可以包括:专家讲座、重要节日纪念、各种主题演讲等,校外实践包括课外的参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调查、走访、普法宣传、科技活动、勤工助学、创业实践、社会服务等等,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自行确定社会实践的主题和内容。

(六)营造全员参与学生实践活动的管理体系

形成长效机制学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各方面政策和措施。营造全员育人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序化、制度化、长效化,同时充分发挥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作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积极配合教师,引导学生兴趣,激发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发挥团组织、学生会的协调和组织作用,实现大学生的自愿参与、自主管理。

作者:程燕屏 单位: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社会实践论文: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一、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许多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只是简单停留在单纯组织开展的层次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只是被动接受;而由于缺乏统一部署,脱离了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学生在实践中无法获得专业学习,也起不到服务地方的作用,无法与实践单位有效融合,普遍存在应付敷衍的现象。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高校普遍未对社会实践进行经费投入,而艺术类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由于需要相关原料、器材(美术类需要颜料等,而音乐类需要乐器等)的投入,经费往往较高,许多学生也不得不放弃某些社会实践活动。

二、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实效性建议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方事业需要,帮助学生长才干、长见识的重要手段。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有效的社会实践尤显重要。艺术类高校对待社会实践应当提高思想认识,进行统一部署,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不断完善组织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打造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稳定专业实践基地,并及时交流总结评价,引导社会实践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扎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一)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完成相关制度保障

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社会实践课程和大纲,突出艺术专业特点,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度,从制度上确定社会实践地位,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常态工作。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辅导员)的有效配合,比如,将参与、指导社会实践作为评优的参考依据,有效核定工作量并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成立学校层面的领导机构,充分整合各方资源

学校应当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提高认识,改变以往社会实践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统筹学校整体资源,统一制订社会实践方案,如,进行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打造、基金投入使用及配套措施等,从而做到从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构建起适应学生需求与发展的社会实践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

(三)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

1.结合专业、需求策划社会实践主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增强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首先在于课题的选择、计划。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突出艺术的专业特点,寻找符合地方实际需求,进行策划选题,提前做好活动计划。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选题时就要从实际出发,做具体分析,寻找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与社会需求三者的结合点。可以由专业指导教师直接根据社会实践具体要求和地方需求,结合学生所学艺术专业特点,设计社会实践的多个课题以供学生参考和选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有的放矢地设计选题。

2.建立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 学校还应积极为社会实践搭建平台,联系政府部门或者相关机构,为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认识到艺术回归生活的价值,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魅力,加深对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社会实践团队的建设是保障活动实效性、长期性和影响力的基础,因此,学校和学院必须努力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师指导团队,这样才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形成文化氛围,实现稳定性、长期性。

3.加强社会实践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在艺术类教学中仍然以“师徒传授,手把手教学”为有效形式,专业教师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也具备艺术学科理论的前瞻性,理应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实践活动能围绕着艺术专业和社会需要展开;同时他们的科研优势和艺术敏感性也使得实践活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实践内容的丰富和活动形式的创新。因此,艺术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想发挥艺术学科优势服务社会,同是达到提高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目的,必须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支持,学校必须完善制度认真加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4.做好评价激励和交流总结进行交流总结,完成评价激励,是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社会实践活动取得长远效果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团队之间的交流总结会、实践成果展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宣传与推广,鼓励更多老师、同学注重社会实践,不断深化实践成果,形成文化氛围,提高大家对社会实践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完善激励、评价体系,可以及时发现社会实践中的成果和失误,保障社会实践的良性发展,激发师生的积极性。综上,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切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艺术技法,塑造创新精神,培养艺术创造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从而达到增强完善自我,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落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服务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作者:胡永友 苏丹 汪延斌 单位:天津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