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人类生命社会实践活动探析

一、人类诞生之初生产实践是的社会实践

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以及科学实验是社会实践的三项内容,而生产实践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类只有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从自然界取得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与能量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其他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实践主要是指社会内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践,而科学实验则是从一般实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高级实验活动,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指导下,有明确目的的、具有一定的设施而去探索规律性知识的活动。这三种基本的实践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而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既是其他两种实践活动的前提,又是直接促使人类生命能够诞生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在人类初步诞生以后的漫长岁月里,生产实践是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主要的也是的表现方式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和人类生命的诞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和人类生命的演化是直接同一的,可以这样说,没有生产劳动就没有生命的诞生。恩格斯曾经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结论告诉我们,古猿劳动能力的发展、早期劳动的进行,而出现了天然工具,产生了人造工具,进而出现了人类语言和思维,最终促成了使古猿机体发生相关变化,导致人类生命的诞生。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经历了几千万年,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劳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新世纪里,科学高度发展,人们都明白物质世界总是按照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地上升和发展,人们都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都清楚人类是生产劳动的必然结果。但是,要让其承认物质世界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基本粒子发展到原子、分子,必然会导致原生质、生物和人类,就会困难得多,甚至有人还会提出异议。要理清人类生命演化的来龙去脉,理清人类生命得以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就应该按照物质形态的基本规律去研究物质世界,研究人类生命的发展历史等等,要弄明白宇宙中早期物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和递进的规律,这样才能揭开人类生命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真正了解人类生命产生的必由之路。

二、地球经历的多次进化过程离不开生产实践

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经历了多次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过程。一是物理物质向化学物质的转化,再是化学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化。生命物质产生以后,使得物质世界出现了一次新的飞跃,也就是在整个非生命世界里出现了生命世界。生命世界是一个五彩斑斓、异彩纷呈、极其复杂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大致经历三十多亿年随着生物机能与结构矛盾运动中的不断进化,最终导致了人类的诞生,从而揭开了物质形态进化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古猿向人的转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内因是由古猿自身内在的矛盾性决定的,是古猿进一步提高物质生活性能的结果;外因是外在自然环境变化的结果,劳动是促成古猿向人转化的外在动力,也是古猿向人转化的最主要的动力。在这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中,内在原因是古猿物种进化过程中的历史必然,外在原因是内在原因衍化出来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当古猿发展到非要通过直立行走,非要通过外在的“物质器官”来辅助自己才能得以生存的时候,劳动就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这个历史使命。因此说,在由古猿向人的转化过程中,内因是这种转化过程中的逻辑起点,外因则是这种转化过程中的逻辑必然,内因和外因是相辅相成的。据史料记载,大约在七万年前灵长动物出现在地球上,其四肢灵活脑颅较大具有立体视觉的能力。到了五千万年左右,灵长动物从原始的狐猴中得以进化产生了原始的古猿。古猿最初是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上,也偶尔到草地或者野地上活动活动。后来地球上的气候发生很大变化,森林面积在不断地缩小,林间的空隙越来越大,古猿不得不由森林下到地面活动。环境的改变,使古猿变得越来越灵活,这就造就了古猿用肢体去从事更多的活动。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古猿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积极能动地展开改造自然的活动,其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以前的活动方式。他们不仅要想方设法获取各种食物和生存条件,还必须同各种强大的敌害作斗争;不仅要学会臂行,还必须学会直立行走,还必须学会切割琢磨,学会投掷击打,等等,这对于长期栖居在茂密丛林中的古猿来说实在是太难了。他们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开拓新的天地。古猿如何克服自身面临的矛盾?又是如何开拓新天地的呢?它靠肉体结构和周围环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作用,这种被肉体工作器官支配而又不属于肉体自身和外界接触的物体,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工具。工具的出现为古猿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大大地提高了古猿改造自然的能力。在这种新的物质体结构的基础上开展的活动就是“劳动”。因此可以说,劳动在人类社会生命的进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猿向人的转化过程中,直立行走是这种转化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它不仅为古猿使用工具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而且是劳动得以发展的前提。直立行走的实现,“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它使类人猿的手和脚有了明显的分工。手就是前肢主要用来摘取食物和拿住食物,用手拿住木棒抵御敌人,拿着石块向敌人投掷,而类人猿的两腿就是后肢主要用来支撑身体和奔跑的。类人猿的手变得越来越灵活了,它不仅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掌握了新的技巧,而且还把这种经验和本领遗传给下一代,并使之得以不断发展。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是由于劳动的结果。随着手的发展,随着劳动的产生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的统治,社会成员之间接触越来越紧密,在这密切的配合下,他们必须互相交流,在这种非说不可的必要性的推动下,类人猿那不甚发达的喉头,逐渐掌握了音调的抑扬顿挫,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的音节,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语言终于产生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随着类人猿自身的不断完善,处于这种转化过程中的人类祖先,渐渐地适应了陆地上的新环境和新生活,同时也渐渐地产生不同于早期古猿的新的需要,如需要住房和衣服抵御寒冷和潮湿等等,这样就带来了许多新的活动。也正是这种新的需要的推动,类人猿逐渐地远离了那种古老的动物性,而真正地向人类转化。要实现这种转化,也仍然靠的是劳动。

三、劳动产生的标志

那么,劳动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呢?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如果说只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会劳动的话,我们同样可以说只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使用工具。一旦劳动开始诞生,工具便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必不可少的武器,古猿便开始脱离古朴的自然属性而向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过渡。因此我们又可以说,工具和人类是同步诞生的。“它是人类最古老的创造物。一般来说,动物是不会使用工具的。”虽然古猿偶尔也使用一些天然工具,但是,古猿使用天然工具进行的活动,还不是现代意义的劳动(即“狭义劳动”),而只属于广义上的“劳动”。古猿在使用天然工具过程中,逐渐可以凭借中介物将树枝或石类加工成工具。“能借助中介物去加工工具,哪怕是木类工具,这是人类祖先不同于一般动物的地方,人的特殊本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于是,我们可以据此结论:在人类进化的整个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而劳动的发生又是以工具的出现为标志的。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人类便是以“人造工具”的出现为标志开始诞生的。从此“古猿”便开始踏上“人类”的道路而作漫长的旅行。随着加工木器的经常化、普遍化、复杂化,用坚硬锋利的中介物去处理木质材料的需要日益紧迫。他们经常需要处理树枝以“构木为巢”,他们需要创造掘土、自卫、进攻的长短木棍,这一切越是发展,他们越是需要加工木器的石器,并最终创造了石器。石器制造业的出现,地球上的事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度意识化、目的化的生产从这里发端,人类的全部文化从这里发端;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从这里发端;人工产品和自然物的分野从这里发端;伟大的征服自然的壮举从这里发端。”所谓发端,也并不意味着是从零开始,而是意味着人类的进化史上具有不同意义的大的转折。在人类祖先的伟大实践中,人离动物越来越远了,他们在同自然界作用的过程中,越来越带有更多的计划性、目的性,留下来越来越多的改造自然的印痕,从而不断地向着自我完善的道路发展。由于劳动的作用,人的手、脚、腰、发音、语言、脑髓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相当普遍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人猿之间的“中间环的”脱节和淡化,便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劳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物质财富,而且为我们创造了精神财富,创造了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创造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这便是人类生命全部秘密中最至关重要的秘密。

四、结语

总之,在人类的全部进化过程中,一般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生命的诞生和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生产实践(即“劳动实践”)、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这三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生产实践是及时位因素,它不仅是人类生命得以维持的前提,而且是直接导致人类生命得以诞生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生产劳动,由于伴随着生产劳动而出现的人造工具才最终促使古猿向人的转变,从而完成了人类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步。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都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受生产实践的制约,同时也推动着劳动实践的发展。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才有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才有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等,从而才有了人类生命的高度进化和完善。

作者:魏道显 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中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思考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开展多年,形式日益多元丰富,大量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本类型包括“课外家教”“社会调查”“社团活动”“志愿服务”“三下乡”“竞赛活动”“岗位见习”“创业活动”等。这些活动都从不同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让学生体验生活的同时积累了经验,提升能力的同时服务了社会。这些活动为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和生活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但尽管种类较多,但从参与人数比例和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问题。而且个别学生还存在着应付心理,只当成是完成任务,而未从根本上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个人成长的意义。提升社会实践的整体质量,应该具有更高的目标指向性,也应该接受到更多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目前来看,能缓解就业压力的创业活动,所引起的重视还有待提升,这表明高校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更多地是一种示范行为,把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与培养普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有机结合的程度还不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要真正与“专业锻炼”“就业储备”紧密联系,还需要相关部门包括学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学生服务管理部门为普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机会。

二、医学生开展特色社会实践活动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科学,她不仅因其简、便、验、廉的特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保驾护航,也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当代中医学子在复兴中医,发展中医的道路上更是任重而道远。应该高度重视实践的意义,积极把握实践机会,锻炼自我、服务他人。中医药院校学生应该重视自身专业的特色,不使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而是真正为自己成为合格的医生做准备。比较适合中医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及时,特色治疗,为义诊型志愿服务提供途径。针灸、推拿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根针、一缕艾条、一双手便可轻松治疗多种疾病,因其操作简单、设备简便、见效快、效果好等特点非常便于中医外治疗法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类型走进社区、走进群众。中医学子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将知识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医术技能,服务千家万户,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社会实践方式。第二,寻师问道,寻找遗落民间的高手。数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无数彪炳史册的苍生大医,但仍有沧海遗珠之痛,在民间存在着大量医道高手,他们或有祖传的一技之长,或对中医理论有独到见解,或在自己民族传承千年而不现于历史,这对立志于要传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的当代医学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大量的中医学生,借助社会实践的机会,寻访自己身边或者少数民族中隐藏在民间的医道高手。这既是开阔眼界、提升能力的方式,更能让遗落在民间随时可能失传的中医秘方为现代医学所用。第三,亲近自然,体会中医博大精深的奥妙。中医大夫看病,离不开理法方药,而支撑着中医学大厦的阴阳五行理论离不开象数理三位一体的理论,从取象于天地,到类比于人身,可以说,大自然是人类好的老师,而大自然的中药也是当代医学生所必修的一门课程,所以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来到产药的山区,来到大自然,随药农们一起,走进原生态的中医中药也是拓宽视野,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夯实自己的知识。

三、着力提高中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虽然,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但从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实践教育发展趋势和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人具有无限的潜力与重大的发展前景。所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医学子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更应该大力挖掘社会实践对自身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坚持价值取向上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内容和形式上以提高技能为重点,实施体系上以机制建设为突破口,评估环节上以就业储备为核心,各个环节配合到位,才能够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但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要坚持努力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机制,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使广大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社会实践,喜欢社会实践。

作者:石如玉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

摘要:社会实践是一种体验,只有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才能促进大学生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促成大学生的成长。大学生社会实践呈现参与缺乏主动性、考核缺乏科学性、指导缺乏专业性等问题,应从强化专业性、提升创新性、力求常态化和过程化、重视主体性与体验性等方面提高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体验性;主体性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多方位育人”,“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的步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实践是具有意识性、目的性、社会性的物质感性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基础。马克思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特别强调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现实的、物质的、感性的活动”[1],其认识论基本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不仅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也是教育要遵循的基本规律。当代西方实践教育理论家约翰•杜威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干中学”、“学校即社会”、“教育即成长”等实践教育观点。我国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教育与实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各类教育活动中,均离不开社会实践。从本质上看,社会实践就是一种体验,是大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体验生活的有效方式。体验是对客观世界的实地经历,并在主观世界领会,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并对未来有所预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升、品格的磨练,以实现大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成长。但这种体验与成长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所谓实效性,即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效果。[2]只有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才能促进大学生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并会促成大学生的成长。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特指暑期“三下乡”活动,但本文所描述的现象与论述的内容,既涉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又包含其他实践活动或比赛(例如“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创新创意创业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创业大赛等等)。本文涉及的内容是根据笔者从业以来所指导的创业类实践和学术创新类实践的“体验”,结合相关的经验性材料和文献性资料,阐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提升社会实践的实效性的思考。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参与缺乏主动性

此处“参与”是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并在实践过程中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与社会实践的覆盖面有一定的区别,不少学校追求社会实践的数量,将实践活动覆盖到整个学生群体,全员参与,但忽视了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度。有的学校或学院在经费或人员的短缺,将主要精力和财物集中在个别的“重点实践团队”,聚焦于“精品实践项目”。对于自主性实践或分散性实践的学生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部分学生仅仅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而去参与社会实践,分散式或自主式的社会实践常流于形式,部分学生甚至放弃社会实践,通过家庭或社会关系在所谓的实践单位盖章以证明参与了实践。低质量的社会实践参与度,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消解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性和体验性。很多学生被动参与,敷衍了事,无法按照自身的兴趣去实践,自然也就失去了体验性。造成这种低质量的参与度,可以总结为“四无”,一是无意识,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消极、被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对实践的有效认知。二是无考核,其实并非不考核,而是考核不严格,仅仅提交一张盖章的实践表或实践报告即可。三是无指导,缺乏严格、有效的专业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实践时间短、实践流于形式等。四是无经费,不仅部分班级、院级社会实践团队没有实践经费,有些校级实践也缺乏相应的经费支持。基于以上原因,导致部分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较低,主体性不强,体验性差。

(二)考核缺乏科学性

考核是检验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有效手段。目前很多院校实践考核以实践申报材料和实践结果汇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考核,但无论是实践申报材料,成果资料、抑或是现场的汇报,都忽视了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实际效果、知识运用以及实践创新能力,难以体现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况,甚至有文章指出,部分社会实践将媒体报道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导致社会实践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味”,功利性和短期性成为诸多实践活动共同的弊病[3]。虽然很多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注重实践的过程性,但在实际考核设计中,很难进行“过程性”监督考核,既然如此,就要对实践的前置性考核审查和实践结果的反馈性考核,严格把关,确保公正性、公平性,以较大限度地实现实践考核的科学性。但事实上科学性、公平性的考核并非易事。从经验性资料来看,在实践活动的申报与遴选中,学生根据各种前置性条件,自愿组队申报参加各类实践比赛或实践活动,有时动员效果好,参与的人数和团队较多,需要学院或学校进行遴选项目入围下一轮的角逐,在一般意义上,会根据实践创新活动的具体主题或内容进行遴选,但某些时候,可能会根据团队指导教师的职称或职务遴选项目,而且某些部分指导教师仅是挂名指导,故易导致不公平的现象。从实践结果的考核评比来看,评比考核存在“均衡化”现象,在各个学院和实践团队中进行平衡,兼顾各个学院“榜上有名”,进而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挫伤个别实践或创新效果好的团队或学院,例如在“挑战杯”校内评选方面,个别学院有2-3个团队实践或创新效果较好,但由于“摊大饼”机制,考虑到“利益均沾”,将效果不好的团队或学院列入“榜上”,学校层面是这样,学院内部亦是如此———要考虑到专业或班级平衡。二是由于存在获奖单位“均衡化”潜规则,效果不好的团队或学院形成恶性循环,不能正确审视自身实践创新的实效性问题,很难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

(三)指导缺乏专业性

从社会实践的属性来看,它是高校育人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校大学生若不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就无法获得相应的学分,如此看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须有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教育指导。大学生群体虽然绝大部分已经成年,但在思想上、能力上尚未成熟,很难地处理相应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方面,亟需组织专业教师在社会实践各个环节给学生进行多方位的专业指导。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性指导,目前部分高校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以辅导员或二级学院的共青团干部为主,并为每个社会实践团队配备相应的思想政治课指导教师,以保障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提升,但忽略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业性和知识性,专业性指导缺位,导致社会实践与专业培养目标不一致,“课堂”脱节,同时由于专业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实践起来盲目随意,形式大于内容,也存在供需脱节的情况,失去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本意[4]。当下专业性指导的缺位,也有其相应的原因,一是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首先是想到自己的辅导员或团委老师作为指导教师;二是作为专任教师,其精力有限,科研、教学任务重,无法抽出时间指导学生实践;三是教师自身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四是学校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与激励措施,在专业教师考核指标中,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并非必要条件或既定任务,且考核评价很难量化,另外学校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或措施鼓励专业教师带队并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进而导致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不高。当然并非所有专业教师都没有指导的积极性,例如师范类、社会调查类、应用类等学科的教师会根据要求积极指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学术创新实践等。

三、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思考

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要大力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开拓精神及创新意识、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努力提升其质量。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强化专业性

高校是培养专业化人才的重要场域,各个学科专业都有自身的专业属性。强化社会实践的专业性,有助于实现“学以致用”、“理实交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须立足自身的专业特征以及实践目的,组织和开展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主题,既可以检验知识的实践性,又可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专业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在社会体验中验证其文本经验的正确性与否,并在社会体验中升华对文本的理解,以达到文本与经验的有机“接合”。在这里我们借用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对实践的阐述,来说明社会实践的专业性。布迪厄强调实践是客观世界的社会结构与实践者的心态结构在同步双向互动的基础上不断重建与更新,即实践者在一定的实践场域内,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专业知识(资本),在特定的(专业的)指导下,为提高在实践场域中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所开展的活动。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实践要具有两个方面的专业化才能提高实效性:一是专业化的实践平台与实践内容;二是专业化的实践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是帮助大学生实现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在专业化的实践平台(场域)得到验证与提升,专业化的社会实践促使专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在动态的社会实践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以挑战杯和创新创业训练为例,教师要以本专业教学与科研为基础,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从自己的教学内容、科研项目中寻找创新实践的主题,与学生共同探讨,拓展相关内容,以专业的视角来指导社会创新实践活动。

(二)提升创新性

当下社会、教育处于万众创新的时代,数字媒介、信息技术不断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实践活动。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常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在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同志在中国政法大学调研时强调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高校要积极开展创新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不断创新实践形式,创新实践内容,要切实关照实践的创新性和实效性,而非粗放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根据专业属性和专业特点,引导大学生从政策宣传、志愿服务、参观访问等常规主题转向结合专业,发挥文化、科技智力资源优势,打造精品化实践活动,形成专属的创新的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力求常态化与过程化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一种连续的发展过程”。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实现现有知识的有用性转化,实现阶段性价值目标。自我实现是在日常积累中完成的———常态化;另一方面自我实现是一个未完成状态,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过程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就是将实践活动与日常教学、科研结合起来,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不能狭隘地理解“社会”,也不能仅把它看作暑期“三下乡”或者各类创新创业实践竞赛或活动,要实现社会实践的日常化、常态化,将三个“课堂”紧密联系起来。常态化的社会实践,更贴近大学生的日常专业学习与生活,更有利于专业教师的指导和过程化考核与管理。让社会实践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将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笔者在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相对于创新创业结果,更关注创新创业实践的过程,创业实践并非人人都能成功,关键要看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其中学习了什么,积累了什么,历练了什么,事实证明,无论创新创业结果如何,在该过程中的锻炼都帮助其更好的成长。

(四)重视主体性与体验性

大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亦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要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深入分析大学生群体多元化、个性化的实践需求,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与其参与的体验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关系的启蒙、发展和提升的动力源。社会实践活动基本上是学生志愿参与,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主体性、交往性,进而形成独特的体验性。大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对话”,主观“我”与客观“我”之间的对话———理性思考,“我”与“他”的交往与对话———自由选择、平等对话、相互理解,通过“对话”与交往,形成学生独特的“主体性”。主体性成为大学生个性化的规定性,即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在思维、意识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自为性等,具有差异性、层次性和阶段性等特征[4]。“主体性”的存在,就要求社会实践活动要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实践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而且由于“主体性”差异,导致每个参与者在实践中的体验效果与感悟是不同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干中学”,这个过程会形成体验与感悟———知识的转化,有了体验与感悟才能上升为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即“实践—体验—感悟—成长”。学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直接组织者,需要尊重大学生实践的“三个特性”———时代特性、专业特性、个体特性。当下无论是社会还是校园,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经济、技术和信息的高速发展,社会实践活动要与时俱进;社会实践活动要尊重专业,不断创新实践形式———由大众化的志愿服务、支教环保等形式转向专业化实践;社会实践要符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个体特征,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实践需求,提高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相应改进,通过实践促使学生提升素质、培养能力、完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校的工作,还需要政府、社会、市场(企业)、家庭等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实践成长。

作者:汪婕 秦枫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新路径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社会储备人才,各大高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特点,对教学方案和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调整,使大学生人才在毕业后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变化。从人才培养和社会就业角度来说,需要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奠定其职业发展的基础。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从社会实践角度看大学生活动新方法和新路径。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活动;创新;新路径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群体在学校既要进行基础性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又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集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发展能力。现代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不断增强,并且希望能够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中增长见识和与人交往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由学校做好相关领导与组织工作,安排好大学生的实践活动[1]。从社会实践角度研究和分析大学生活动新方法、新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动方案,整合与利用各项活动资源

大学生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不是盲目性或随机性的,各项活动需要提前做好规划设计,明确活动组织的目的、方向、内容和目标,大学生自身希望能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和提升自己,但是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导致活动参与的意愿有余,而活动参与的社会机会和资源不足。因而学校需要积极做好相关的服务于保障性工作,针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以及活动参与项目,为学生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以校企合作的形式为广大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社会实践参与平台,促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活动项目中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2]。社会实践中学生为学生搭建活动平台,有利于各项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实际效用得到较大限度的发挥。

二、安排专业老师为活动开展提供科学指导

大学生活动开展的目的是吸引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学习中来,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拓展为课外学习,大学中的学生活动大多是由共青团或学生社团组织,集体性特征明显,但是在活动开展中由于是以学生为主体,专业指导不足,学生活动参与的实际效益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学院老师以及共青团需要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展开的部署工作,针对学生的专业实习要求和活动内容特点,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对学生活动组织以及布置进行专业的领导[3]。在活动指导中主要分为两大项工作,其一是对活动组织、管理人才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具体表现,培养具有实践领导力的大学生人才,其二则是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指导,对其实践活动中表现不足的地方予以点拨和指正,促使学生能够及时认识并改正自身的不足。

三、注重开展多元化的大学生活动项目

从社会实践角度来说,社会各行各业在发展中组织形式、经营方向以及领导对象均不同,因而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也不同,无论是实践操作型人才还是管理领导型人才,均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和提升自身的劳动价值。大学生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主要是为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关于活动组织形式应该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例如专业实训类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以专业实习或课程设计的方式参与到实际工作岗位中,令学生在定岗操作中应用所学,并总结和积累相关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而对于社会公共服务类活动,如公益演出、献血、捐赠以及义务劳动类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强化社会公共道德意识,提倡奉献精神,促使学生在实践参与中提供公共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社会合格人才。

四、借助各类宣传方式将大学生活动推广出去

大学生活动组织开展中要重点考虑其社会实践意义以及人才培养意义,开展的活动主题要健康、先进,设计的活动内容要切实可行,另外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更多的大学生支持和参与到活动中来[4]。学校可以通过画报宣传、网站公示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活动意义,鼓励学生参与,在活动组织中对其形式及内容方面进行积极的拓展与创新,可以以公益主题、成长主题等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率。

五、结语

当代大学生要从根本上促进自我成长与自我发展,不能一味的专注于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与见识。从社会实践角度来说,大学生参与各项活动一方面要培养和强化其安全、责任意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由于经验不足,容易发生多种安全问题,大学生自身要能够明辨是非、避免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和管理方,需要在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中为学生安排合适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的方法和途径较多,主要需要在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的前提下提高大学生活动组织、宣传与参与的普及率。

作者:蒲瑾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及建议

【摘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教育在课外的延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积累了宝贵的育人经验,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也存在实践活动形式亟需创新、实践主体认识有待加强、实践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应在实践内容上创新设计、对学生从思想上精心引导,不断完善制度上等方面不断完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暑期社会实践;问题;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暑期,高校都会根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在校大学生走出校园,以社会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以扶贫、济困、扶老、助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禁毒、防艾等为发力点,理论联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教育在课外的延伸,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服务—学习”的活动流程,在服务社会、方便他人的同时,锻炼自身实践能力、深化专业学习、培养合作精神、积累实践经验,认识自我、改变自我、提升自我,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解和认同到内化于心,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积累了宝贵的育人经验,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在活动形式、大学生的主体认识、实践机制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1.实践活动形式亟需创新

在学校层面,部分高校没有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和学生专业特色有针对性的规划暑期社会实践主题,而是直接照搬团省委下发的相关文件,导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每年都大同小异。在学院层面,部分学院缺乏树立品牌活动的意识,存在几个学院在不同时间去同一个地点开展同一主题活动的情况,不仅浪费了资源,没有凸显自己的特色,活动效果也一般。在团队层面,往往存在同一活动每年开展方式都一模一样的情况,比如去年是去社区帮助老人家里打扫卫生的,今年还是去老人家里打扫卫生,没有一点变化,学生也觉得索然无味。

2.实践主体认识有待加强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广大青年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或自身特长,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需要的服务,从而达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目的的过程。但部分大学生缺乏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解和认识,实践意识淡薄,认为参加活动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活动过程中走走过场,摆拍一些活动照片交差;有的学生甚至根本就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只是通过家长关系找熟人单位盖章来证明自己参加了社会实践;部分学生在做调研报告时,没有去调研,而是盲目的粘贴复制网上相关文章,拼凑完成调研报告。

3.实践机制不够完善

部分高校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缺乏完善的实践机制,包括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和考评体系不够科学等。由于缺乏体系化和规范化的激励机制,专业课教师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多为年级辅导员,他们在带领学生参与科技支农、法律援助等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实践活动时往往力不从心。在社会实践结束以后,往往更多的注重活动参与人数是否达标、有多少团队参与了活动、产生了多少篇媒体报道等,并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去评判实践活动的效果,更没有后续的审查制度和考评体系,很少有成果交流、转化和推广的过程。

二、对当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建议

1.在内容上创新设计,打造学校暑期社会实践专项品牌

在学校层面,校团委要做好顶层设计,在草拟暑期社会实践通知的过程中,在参考团省委下发的文件基础上可以结合学校特色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接地气”的暑期社会实践主题;今年暑期,江苏理工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精心设计了“千人百企”专项实践,鼓励1000名同学深入100个企业,加强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和就业创业的有机结合,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认可。在学院层面,鼓励实行暑期社会实践“1+x”机制,即“1”个品牌,“x”项子活动,基本保障每个学院都能打造一个有特色、有影响、有活力的品牌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设计相关子活动;江苏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小平科技团队”实践团队每年暑期围绕“保护母亲河、水质调研、环境监测、环保知识宣传”等开展活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在校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团队层面,重视对团队骨干成员的培训,鼓励他们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开拓“互联网+”思维方式,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新媒体融合,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扩大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2.从思想上精心引导,培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主体认识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主观能动地探索和改造社会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育人的主体是大学生,为切实提高暑期社会实践的时效性,从思想上增强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认识是前提。从学校层面上来说,作为社会实践的组织者,相关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从自身认识上就要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上升到一定高度,在活动设计上,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学科竞赛、文化传承等有机结合,从多方面鼓励在校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从学生层面上来说,作为社会实践的实施者,要让他们彻底消除社会实践只是一个硬性任务、活动开展可有可无的思想态度,一方面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办法,并在每年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表彰期间,开设暑期社会实践经验分享交流会,让团队和个人介绍社会实践经验,以榜样力量鼓舞同学们多参加社会实践;也可以在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上,邀请有经验的老师为大家解读当年暑期社会实践相关文件和热点,在活动内容和形式创新上给同学们提供一些可行性强的建议,激发同学们对社会实践的思考,鼓励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3.在制度上不断完善,构建科学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如何更好更科学的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发展,构建科学的实践机制是有效途径。首先在学校层面应制定相应的社会实践管理办法,江苏理工学院针对寒暑假社会实践,制定了《江苏理工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从实施、考核、奖励、经费使用等几个对本校社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做了说明,对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其次在社会实践的成果考评方面,可以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教学实践课的结合,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体系,形成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同步进行的教学体系;二是与学生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结合,例如将社会实践的的评比结果作为奖学金评定、推荐入党的重要参考;三是与成果效应、实习单位评价相结合,鼓励对实践成果进行转化。

作者:欧阳秀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讨

摘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大学生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奉献精神、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自身素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案例

一、引言

2015年12月,笔者初次担任高校兼职辅导员的及时个学期末,在一次班会上按照本系部的要求给同学们布置了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刚刚上任并且毫无经验的兼职辅导员,我对本次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比较陌生的,所以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完全是靠学生们凭自己的本事来做,笔者只好鼓励同学们,给同学们加油:你们是最棒的,最的。但笔者对此活动还是很担心的,生怕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什么问题。班会过后,班级的团支书和团支委成员向我咨询了一些问题,看得出来团支部对这次的实践活动很上心,笔者耐心地回答了她们的疑问。2016年3月,新学期开始,系部举行了颁奖仪式,本班团支部荣获社会实践团队奖,此外,本班刘同学荣获社会实践个人一等奖,李同学荣获社会实践个人二等奖,听到获奖的那一瞬间我倍感幸福,同学们给了笔者很大的惊喜,没想到孩子们这么,这在平时是看不出来的。但这些荣誉是她们自己努力的结果,笔者真的为她们高兴、自豪!

二、案例效果

在整个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没有辅导老师的参与,同学们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自己思考,自己做计划,自己实施,自己解决问题,凭自身的努力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且在所有新生班级中,本班是获奖最多、较高的班级,在社会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案例分析

及时,学生自身思想进步,有团队意识。团队意识,即团队合作,是指一个团体中,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和谐相处,共同努力,进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我校15级学生大部分是95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多数学生是比较自私的,缺乏团队意识。然而本班团支部的的几名成员均为非独生子女,她们从小就懂得互帮互助,生活中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团队意识强,乐于奉献,集体荣誉感强,富有责任心,有担当,懂得为他人着想。并且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这种可贵的团队意识得以充分的表现,尤其是这次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整个团队在团支书的的带领下,不畏艰难,在寒冷的冬天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1]。第二,长期以来系部规范的学生管理模式。笔者校药学系在学生管理方面工作较规范,学生管理模式独特,别具一格,使我系学生在同行业内受到广泛好评。我系本着“塑本草师魂,厚专业内涵”的教育工作理念来培养学生,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合格人才。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是内在的,需要挖掘和探索才能被发现。我系严格按照学校的学生管理条例来管理学生,并且合理的制定出适合本系学生的管理条例,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在课余时间举办了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文体活动,比如成长小组活动、医道大讲堂、模拟面试大赛、诗歌朗诵比赛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本班在这次的寒假社会实践中,不仅团支部获得团体奖,而且还涌现出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了社会实践一等奖和二等奖。正是由于我系平日开展的一系列文体活动,才充分发挥了我系同学们的特长,调动了同学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才有了这次实践活动的成功[2]。第三,辅导员的不断鼓励。我作为一名专任教师,并且初次担任兼职辅导员工作,对学生工作毫无经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课业负担较重时期,笔者与学生的相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把优点放大,不断的鼓励每一位学生,你们是最的。学生们听到鼓励的话,心情非常愉悦,做起事来会更加充满自信,会向着成功的方向而努力。因此,辅导员的不断鼓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良好的效果[3]。

四、结束语

案例总结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把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当代的大学生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习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日后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总之,笔者系通过开展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使笔者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切实把文化知识学习与大学生发展相结合,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平台。

作者:周婷婷 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艺术院校德育社会实践活动

摘要:

艺术实践活动是融艺术实践、思想品德教育于一体的特殊课程。本文介绍了艺术实践活动对德育的必要性,探究了艺术实践在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学生职责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德育工作与社会艺术实践有机结合的理念和措施,旨在增强艺术院校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德育工作 ;社会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成为决定国力大小最重要的因素,而人才素质是决定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人才。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均要从时代、社会背景出发,探究适合艺术学生发展的德育方法。由于艺术院校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更要创新德育工作。

一、艺术院校德育工作实效不佳的原因

纵观当前艺术院校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在德育的内在效果和外在效益上,还是在德育效率上,均未取得理想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1.艺术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低效

由于德育教育没有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所以造成了德育低效。德育实效是指德育实践活动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分析,德育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灵魂。有的学者认为,德育效果、德育效益、德育效率三者共同构成了德育实效性的内涵。及时,德育实效性有其内在效果,即德育可转化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第二,德育时效性有其外在效益,即以德育提升后,还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三,德育实效性还表现在德育效率上,即以一定人力、物力、时间上的投入,获得好的效果。当前,有的学生存在个人主义,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集体合作观念、服务、奋斗的精神认识不足,在社会活动中希望自己是主角而不是配角,在工作中也担心自己大材小用,人生价值选择及判断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也说明了在接受外界的大量信息时,学生未能分清正确与错误的观念,不重视自身的素质修养。特别是对艺术院校学生而言,他们所接受的知识专业性较强、多元化,比较重视自我能力的提高和自我表现,所以德育工作成效一直较低。

2.艺术院校不重视德育

高校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以至于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偏低,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此外,高校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人格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的力度不足。这样的德育不仅失去了其精神和动力,还失去了其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尤其是艺术院校将学生专业课放在及时位置,在德育实践中,只重视说服教育,不重视学生德育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对德育产生厌烦心理,无法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二、社会艺术实践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对于艺术学院而言,德育可以发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责任感和成就感,以此为目标的教育方式,追求的是塑造学生理想的人格。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出现了下滑趋势,且道德领域变得非常复杂。德育不仅是社会需求,还是学生发展和生存的需要。因此,艺术院校要以人为本,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倡导创新的教育观——学知识、学艺术、学做人,重视德育工作。艺术院校要将学生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上升到道德实践的层次,不仅仅要实现专业教学的目的,还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德育效果。参加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从而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社会艺术实践不只是实习、采风、演出等活动,还是培养学生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途径。如野外的采风,可以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下乡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戏剧表演,可以让学生看到社会的缩影。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审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学生欣赏艺术、社会、自然的过程,通过情感类活动升华自己的感情,从而获得美的体验道德。美育,可动之以情,影响人的行为。培养和构建正常、健康的审美观,是艺术学院美育的重要责任。在社会的艺术实践中,学生可以运用审美知识和理念,去发现美、获得美、接受美,从而提升审美情趣。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是艺术学校开展国情教育的好方法。学生通过到各个矿区、广大农村等地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了解中国的具体发展,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国所取得的成绩,还可以观察民情、国情,弘扬民族精神,了解我国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确切地感受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和自信心,从而坚定信念,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中国美术学院德育和社会

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所取得的成绩近年来,只要到了假期,中国美术学院就会组织学生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展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专题考察。这种具有专题性的考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锻炼,同时让学生和群众达到情感共鸣,一起领略、感受国家的强大。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变的。如最近两年的寒暑假,中国美术学院一共组织了近两千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科学发展观、诚信国家等实践服务团,还开展了“三下乡”的实践服务活动。2016年暑假,中国美术学院组织大学生参加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及实践服务,走访了参加解放战争的老军人,一起回忆生活艰难、战火纷飞的年代,并编成舞台剧,到各农村、矿区、社区开展演出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而把社会实践活动转化成他们的道德意识及行为。

四、结语

总而言之,艺术学院社会实践是加强、改进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方法,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德育教师要充分了解社会实践在艺术类大学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较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生的专业特点,利用校内、校外的各种资源,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构建基本社会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作者:张艳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探析

摘要:

目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思想认识、项目策划、组织实施中凸显许多弊端,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践内容、形式和载体;注重专业指导、因地制宜设计实践项目、合理策划、注重成效、建立长效机制,把“三下乡”做成“常下乡”,才能实现双赢效应。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

0引言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下到农村。2004年8月,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近几年来,伴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活情况、农村精神风貌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农村的青年人流动性增大,常驻青年人突减,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增多,部分农村基本覆盖信息化,日常文化生活匮乏等新现象凸显。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不对传统的“三下乡”形式加以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就无法真正成为服务社会和培养学生的一个有效载体。

1目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凸显出的问题

1997年5月、中央文明办、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至今已逾15年。经过15年的探索与发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已经成为国家科教文卫等职能部门服务广大农民、服务基层的重要品牌[2]。目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按专业特长分类,可以分为科技宣教类、文化文艺类、卫生保健类。近年来,还有一类综合卫生与文化的人文关怀类,比如关爱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就属于这一类。按实践内容分类,可以分为宣传调查型、设计维护型、帮助生产型、表演展出型、支教授课型。按实践时间分类,最少的有3天,最长的有1个多月。按实践人数分类,一般至少5人为一队,人数也可达到50人以上。通过以上的分类,就构成了现在各种形式的暑期实践活动。尽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也作出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不足,正视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认识不到位

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对国情的了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的高校还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给予相应的学分,然而这种重视提高不了大学生对其正确认识。暑期“三下乡”的参与面不广,个别院系在选拔实践队员的时候缺少足够的思想教育,选拔过程简单宽松,有个别服务意识不强,个人素质不高,觉得社会实践新鲜好玩。还有的参加动机不纯,为了获得“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有的实践队大学生,为了完成学校要求的任务,为了“下乡”而“下乡”。在集市摆几张桌子,横幅一拉,向来往的群众发宣传单,对前来咨询的群众泛泛而谈,摆摊时间1小时左右就打道回府。领略乡镇美景美食,购买特产反倒成为实践队员们的主要“工作”。这样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实践队,不仅影响到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还会损害到高校的名誉,受到当地政府或单位的排斥。

1.2项目策划有误区

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实践活动主题、形式的确定、组队,对组员进行思想动员,作初步计划等。尽管每个实践队在出发前都会制定相应的计划,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是很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调研,教师对于前期的方案指导不足,学生筹备时也没有深入了解实践地的实际需要。很多的实践队存在一个误区,想方设法筹备更多的实践项目,这些项目有些华而不实,没考虑到是否适合实践对象,实践对象是否又需要这些项目,最终造成实践成效不佳,大学生成就感低下。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许多高校都是派辅导员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造成在实践过程中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带队老师力不从心。个别老师责任心不强,难以给学生很好的指导,影响了实践效果。特别是有些带队老师经验不足,造成实践活动不顺利。

1.3实践经费难筹措

高校团委每年都有专门的学生社会实践经费预算,每个高校划拨的经费相差很大,“三下乡”社会实践经费与学术研究、技能提升等经费相比比例还是偏小,申请额外划拨经费难上加难。有些高校这部分经费十分紧张,具体承担实践组织工作的院系部门,在制定实践队的活动时间、参与人数、实践项目时往往受到实践经费的限制,导致实践效果打折。

1.4实践效果短期化

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每年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并没有连续地选择社会实践基地,流动性比较大。部分高校院系领导遵循的是哪里方便,就去哪里的原则,没有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使得社会实践基地成为空牌,浪费人力、物力。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稳定性与长效性机制,也使得实践活动无法制定长期目标,浮于形式。

2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思路

2.1端正认识,注重专业指导

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发动者,作为具体承办实践活动的院系,必须积极动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让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明确社会实践并不是一次单纯的体验生活,一趟旅游。应该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能特长,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锻炼自己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围绕实践主题为当地群众服务。让学生在出发前有使命感,参与时有光荣感,归来时有成就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成员名额有限,基本从各级学生会、社团、班委中选出。只有突破身份、专业、年级等因素的限制,组建自愿为主,或返乡大学生群体的实践队,才能够大大地提高实践主动性。各院系要组织好实践队员的培训工作。围绕实践队的主题和活动项目要求,可以聘请多名专业老师集中指导,也可聘请校外专家指导。规模较小的院系可以形成联合实践队,加强院系之间、高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开展更丰富的实践活动。要紧紧抓住实践地政府当年的主要工作,将实践项目贴近地方发展,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拓宽思路,涉及到例如环保、水利、法律、农业、电力等行政部门,可以寻求他们的指导或申请组成联合实践队,通过地方、企业出资协办的方式筹集实践经费,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与赞助,推动社会实践更好开展。

2.2因地制宜,服务与实践并重

不同实践队各有特色,实践项目与时间也各有不同。实践队在设计实践项目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特长,结合当地特点开展实践活动。例如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系与信息系联合实践队发挥专业特长,深入乡镇村开展义务维修,并为文化氛围浓厚的尤溪县管前镇九曲村献上文艺晚会;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实践队深入尤溪县西城镇凤元村、秀村、七尺村、文峰村等地,实地考察了当地的水渠、排洪沟、河堤等农田水利设施,开展了测量河道落差,河道防洪排洪功能检验等活动;福州大学实践队深入乡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活动;福建省中医药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来到尤溪县八字桥乡,调研全县重点中药实验基地发展状况。这些实践队开展的实践项目因地制宜,需求与供给相适应,使实践活动具有很好的成效,得到当地政府积极的支持。

2.3合理筹划,花“小钱”做“大事”

实践时间的制定,依赖高校划拨的实践经费,当地政府或单位对实践队的支持情况而定,时间过短,学生实践效果不佳,对当地的服务不够。进行合理的经费、时间预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最短保障在一周左右为宜。实践队住宿一般是安排在学校宿舍或者政府宿舍,当当地无法承担时,就要居住宾馆,这对许多实践队来说,是费用较高的一项。社会实践较大的花费无非是在住宿费与日常饮食上,经费不多的实践队,要尽可能与当地沟通,得到支持。也可以采取自己买菜煮饭的方式,这种自食其力的方式不仅增进了大学生们之间的交流,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4精选实践基地,制定长效机制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接地气、察民情。高校在选定社会实践基地时,要根据学校专业特色以及能够开展的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合理性分析,签订责任书。实行双赢原则、就近原则,把社会实践与思想教育结合,与专业学习结合,精心组织。实践基地要能承担大学生相关专业社会实践的需求,融合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为一体。在向实践基地提供物质支持的同时,积极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化,让大学生受到更好的锻炼,地方与单位取得更好的效益。加强校地联系,制定长效性的保障机制让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应是临时性的实践活动,要保障活动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将“三下乡”变为“常下乡”。

2.5设计实践成效考核制度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成员的表现情况,要纳入日常的教学安排并给与相应成绩,纳入评先评优的考核指标,作为入党的考核依据。实践队指导教师的指导成效,也将作为职务(称)晋升、年终考核的重要条件;同时加强对学院的考核力度,把社会实践开展情况作为学院学生工作考评的重要指标,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3]。将“订单”式的社会实践引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去,形成高校出学生,基层单位出岗位的模式,服务基层,服务三农。提前给与大学生进入社会实践的机会,了解单位或企业运行模式,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道路。

3结束语

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了大学生更强的实践能力,为大学生今后走入社会做好了铺垫。作为实践教育的组织者,我们要紧密跟随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结合高校自身优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使实践活动具有长效性与稳定性,发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较大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陈德锋 单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初中社会实践活动难开展因素

一、制度压力如影随形难突破

客观上高考制度以及在其基础上的中考制度是社会实践课难以开展,甚至被迫上所谓主课的最主要原因。尽管课改,教改等口号一直在喊,有些行动也贯彻的比较彻底,但是高考,中考制度就是指挥棒这个作用没有改变,甚至近来社会对中考关注超过高考,因为高考可以考一生(从理论上说目前的高考已经取消了婚否,年龄的限制)而中考对每个学生大多只有一次。当前中考内容、形式、理念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尽管现在有多种考试方案),以学科知识为主,所谓考察能力仍然以强化训练出来的以应试为目标的能力。中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即使每一个人都可以上高一级学校,人们也必须通过考分的高低来决定你上怎样层次的高一级学校。对于进入初中的大多数学生而言,其目标,甚至可以说目标就是考上一所理想的高中再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这使得教学目的难以发生彻底转变。另一方面,在我国,绝大部分初中中学是各级政府出资的初中公立学校,学校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政府的形象,中考成绩既是学校关注的,更是政府关注的,某地某校因在中考中成绩下滑,其校长就被当地政府免职了,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校长要对政府“负责”,就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教师头上。同时,没有升学率的学校,政府投入必然较少,教师,品质生源流失,学校没有资金只能勉强度日,形成恶性循环,更何谈学校的发展壮大。再一方面,中学招生竞争表面好像风平浪静,学区包干,其实暗地已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为了招到品质生,各学校都会由一把手领衔的智囊团对招生进行的策划、宣传、广告,最有效的一张牌就是升学率,重点高中上了多少个,达线率为多少,如果你对家长说学校注重学生社会实践,成长过程、情感体验、能力培养、价值观的形成,家长会觉得太玄,脱离现实。现实情况是学校要在良性轨道上循环下去,其升学率就是其生存线,这是大家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在这种状况下,才出现了“素质教育口号喊的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的扎扎实实”的怪现象,教师也被迫拿起精英主义教育的教育价值观。社会实践等与考试分数,升学率等关系不大的内容只能靠边站了。

二、教师影响潜移默化难消除

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渗透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对教育的结果起决定作用。所以新课程标准着重培养教师的大众主义教育价值观,具体的说就是主张在基础教育阶段淡化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训练,强调学生整体或综合素养的形成,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学生能够迎接并适应未来生活的任何挑战。批判过去的以培养和选拔人才为主要目的的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观,针对社会学科,社会实践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领导能力;团结,探究,合作,竞争,服务等精神。因此,有效的社会实践确实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但是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有其主观和客观的必要条件,而不是三言二语的灌输就能形成的,即使教师们接受了大众主义教育观这样的概念,并不意味着他们就真正领会其内涵,更谈不上成为他们行为的准则。中学教师在学生时代受到的就是典型的精英主义的教育,他们往往都是一些成绩较的学生(尤其是在大学扩招前能考上本科的中学教师),他们都是通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选拔方式才进入大学的,对此,深知其中三味。另外,即使某教师有学习和探究新教学的强烈动机,然而对中学教师而言:好学生便于管理,教学过程省劲;好学生有好成绩,能为教师赢得荣誉;好学生日后易成为各行各业中的成功人士,使得教师有“桃李满天下”这样的工作成就感,而通过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其一,很难量化,其二效果难立竿见影。因此这种动机也会因为没有内外土壤而会很快凋谢。

三、社会实践命运多舛难开展

由于社会文化,中考制度,家长期待,政府,学校领导,包括教师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社会实践课命运多舛也是情理之中。那么在已经开出的实践课中又有哪些问题呢?其一,教师的精力:由于教师要重点应付中考指挥棒下的率,合格率等,实践课会因为教师的准备,组织不足而流与形式,如简单的主题班会,倡议书。其二,学校的对实践课的时间,物质保障:由于初中学习,特别初三学习的时间已经很紧张了。另外有些社会实践如调查某地的环境污染状况,需要一定的经费,设备如相机等也增加了社会实践课开展的难度。其三,有些社会实践并不局限在学校里,大型的如以班为单位的外地实践活动,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再加上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也是社会实践课难开展的原因。由鉴于此,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可以说任重道远。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六大解放”思想,即:“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二、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三、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四、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五、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学生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们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们有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填满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们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教师如果真正地做到了“六大解放”,就能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就能使学生敢想、敢做、敢创造。这我想也是新课程开展社会实践的初衷吧。

作者:倪建光 单位:浙江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中学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促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举措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及意义

1.社会实践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深化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一种学习性实践。在校期间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尝试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为其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提供机会;也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所欠缺的知识点,自觉补充、完善专业理论知识,进而促进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所获感性知识的紧密结合。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进一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调查得知,若在校期间能够跟随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工程实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后能较快地熟悉工作、胜任社会实际工作要求。

2.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一种人才成长性实践。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顺利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包括组织协调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活动的主体。作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将被充分调动起来,使社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另外,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社会,有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往往可以打破固有思维定势,提出一些有效的、具有创新性的工作思路或措施,并付诸实际工作予以检验,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实践能力。

3.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一种社会化过程性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处在相对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面临的困难及所遇到的问题是复杂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要独立面对各种问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他们更多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生活,从而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为进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做好准备。

4.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种演练性实践。社会阅历、工作经验成为求职就业的考核、测量指标,这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的确要求过于苛刻。而且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在校园里是难以学到的,只有通过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某些就业、创业性演练才能使他们具备初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的阅历及工作经验。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还可以让大学生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摈弃一些错误的认识或观念,理解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竞争,认知和谐社会中优胜劣汰的真谛。通过社会实践演练还可以让大学生了解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和要求,在学校学习期间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在毕业时端正就业态度,避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定位或错位,做到量能定位、量力就业。

二、目前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高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组织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措施和做法,但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客观地分析、正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这一教育活动的质量、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具有积极的深远意义。

1.学生参与面不够广泛、深入,有功利性倾向

目前,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是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主体,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泛,参与的社会实践内容针对性也不够,致使许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够深入,自己不能有所感悟。以大学生党员干部为主要成员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广大普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需求,显然不能满足广大同学的成才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成才的基本要求,影响社会实践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实际工作证实,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当活动时间与学生个人的其他事情发生冲突时,选择继续坚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一般不多。一般情况下,由于暑假社会实践相对较为集中,当学生有其他活动时就有许多人会放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说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可参加可不参加的随意性。选择坚持参加的个别人往往带有获取某种奖励的功利性意识。因此,如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少一点功利、多一些实效也是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关注和改进的。

2.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一致,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企事业单位用人时大多看重学生是否有社会实践经历,但在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任务时,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或因安全问题、经济效益等原因,表现得并不是非常积极。即便是乐意接受大学生实习,在实践期间安排给学生的工作与专业知识也很难相关。实习生所接触的实践工作内容多数是打水、扫地、收发文件或邮件、打字排版等零星琐碎的事务,真正接触到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践机会少之又少。虽然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了解、熟悉社会,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提高情商,但对憧憬未来、梦想接触的专业实践相距较远,因此也挫伤了一部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社会实践活动多偏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已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计划也比较周密、详尽,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一般还要进行工作总结与评比。而且,还会将评比结果与奖学金评定、学生干部评选等关联起来。因此,几乎所有的社会实践团队都会带有DV、照相机等录音录像器材,每到一个社会实践点就拉开旗子与当地领导人等合影留念,寻求评优资料;而不是进行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开展实际的社会实践工作。社会实践结束后,凭借写作能力进行资料汇集、拼凑,形成社会实践工作报告,最终获得一个奖项。因此,不少教师对此也颇有意见,对社会实践的实效提出质疑,认为组织社会实践要注重实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评比,不要一味追求社会实践的表面成果,避免形式主义。

三、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措施

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所需人才的必要教育环节。因此,要认真探索实践育人的有效机制,保障教学实践条件和环境需求,确保社会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取得应有的实际效果。

1.进一步提高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意义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同学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际工作能力,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学校应创造条件,形成制度,尽可能满足广大同学参加社会实践的需求。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宣讲,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对社会实践工作意义的认识,调动广大同学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他们意识到社会实践工作是自我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的难得机会,只有将自身的优势、专业特长、兴趣爱好与社会实际需求相适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够把从学校学到的知识用于经济社会建设,才能真正提升社会工作实际能力。

2.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力支持

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更需要地方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无私支持与帮助。为了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具备一个良好的教学条件、适宜的实践环境,需要依靠各种社会资源,特别是要争取当地企事业单位对实践活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社会实践工作中,要本着合作共建、互利共赢的精神,在校企之间建立类型多样、相对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实践单位以品质的实践基地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支撑;校方发挥高校的科研、人才智力优势,为实践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双方互惠共赢,促使大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得到锻炼,保障社会实践工作的实效性。

3.多方位加强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基本教学条件。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能否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面向社会,紧跟时代,做到以新对新。这也是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根本出发点和目标。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中,首先要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主要用于学生在校内开展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与学科专业优势、生产实际以及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统筹规划,集中实施。在这一方面南京工程学院研究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建设政策和措施,建设有一系列创新创业实验室、创业沙盘模拟基地、校企合作项目等供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通过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既节省了学校实习经费,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两者相得益彰。同时,要有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提供教学条件保障。学校可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采取互利共赢的方式在学校主要服务区域多点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包括建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勤工助学基地等。例如:南京工程学院在南京博展中心、南京方山体育射击中心等事业单位签订校外实践协议,同时又与南京科远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新贝斯特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外实践协议,定期派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和校外实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实践成效。

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化,建立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一个培养教育环节,因此,要依据特定的学科专业特点,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有计划、有内容地进行组织。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制度,建立社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制订规范的社会实践活动章程、计划,使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从教学体制上确保学生全员按计划分期分批参与社会实践。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在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具体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重要的还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远意义的认识,争取社会各行各业的认同与大力支持,建设比较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组织全体广大同学积极参加,才能发挥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刘枫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职校社会实践活动中辅导员的作用管窥

一、引导学生积极了解国情、地方情和职业情,选择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

为贯彻实施《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永州市委制定了《永州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加快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县以上卫生机构卫技人员70%以上有大学本科学历,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60%以上有专科学历。5年内为县级医院培训100名临床住院医师和技术骨干,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300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实现每万居民拥有2-3名全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的目标。这对于永州的高职临床医学的学生来说是很鼓舞人心的,他们只要在学校认真学好专业,拿到相应的各种证书,就业的前景是很好的。了解职业情,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文件都强调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我国的医患关系也日趋紧张,各地不断出现严重的医疗纠纷事件甚至还危及生命。这就要求学生学好、学精专业,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从以上“三情”可以看出:只有充分了解医疗卫生事业的国情、地方情和职业情,才能在社会实践中有目标有方向,做到有的放矢。高职医疗专业就业前途是很乐观的,关键是要给自己正确的定位,勿好高骛远。

二、开展多种有效的社会实践,帮助高职学生深入了解专业、正确定位职业

1.开展医疗现状社会调查

辅导员在放寒暑假前做好调查报告的主题安排,发动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当地卫生院、社区了解医疗现状,写出调查报告并在开学后进行评比,以更清楚地了解当地医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及医疗卫生状况,为今后回乡工作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

2.组织医疗服务队下乡、下社区

辅导员利用寒暑假、周末等时间,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组织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组成医疗服务队参与“三下乡”或下社区活动,既可以服务老百姓,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3.举行定点公益活动

进行社会公益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公益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和职业素质。零陵特殊学校、永州老年公寓是我系长期关注和服务的单位,走近这些特殊人群,让学生体会到人生的不容易和自身的幸福,可以借助自己的专业帮助这些特殊的人群,享受服务他人所带来的快乐。

4.做好暑期医院顶岗实践

学校可以联系一些医院,让即将毕业的学生进入医院以实习的方式顶岗实践,可以是义工或有酬劳的工作,也可以跟老师见习多多学习,尽可能多地接触与专业相关的行业,把理论用于实践,了解本行业的情况。

总之,高职辅导员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和热爱自己的专业,同时还要掌握本专业的国情、地方情和职业情。结合专业和“三情”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作者:李国英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必然途径

无论是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还是科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都只有通过实践的感悟与运用,才能被大学生更好地吸收。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知模式。首先“读万卷书”,获得满腹经纶,再“行万里路”,亲历躬行、参证精思,知识能力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走进社会,在利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贡献社会的同时,也在实践锻炼中培养了团结、友好、合作的意识,主动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2.社会实践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现状不十分了解,虽然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却往往陷入幻想和空想。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仅靠校园内的课堂宣讲是欠缺的,必须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通过走进社区、扎根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能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把自己的主观认识与现实结合,便会更好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及其现实意义,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自觉拥护党的政策,并能够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3.社会实践是课堂理论教育的有益补充

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观念的传授、学习、宣传等方式进行教育,普遍运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但这种教育方式也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等局限性,大大削减了教育的实际效果。“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及时的和基本的观点。”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直接检验青年学生的思想是否同客观现实及发展趋势相符合,从而帮助他们以正确思想的指导自己的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停留在书本上、课堂内,更充实在实际的生活中。

二、“扎根基层”社会实践活动路径的探索与成效

1.基本思路与目标

既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发挥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地位和作用,河南中医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一直以来,我院按照“全员参与、项目化运作、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的工作思路,自2009年开始,陆续开展了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以医疗卫生服务、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中药材种植以及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调研学习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在县、乡医药卫生单位建立了500家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回家乡所在地的社会实践基地,就近就便参加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奉献家乡,为家乡医疗卫生事业做贡献”为主题的学习调研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实现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实现思想成长、学习进步、身心健康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认清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中医药类栋梁之才。

2.活动成效与体会

我院大学生暑期“扎根基层”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几年的建设和推进,深受广大基层医疗机构及参与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扎根基层“受教育”。在结合自身专业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基层服务锻炼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浓郁。因为,一方面书本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了实际技能,自身专业水平和临床经验得以提高和丰富;另一方面带队教师在义诊过程中的言传身教,使队员们不仅近距离接触病人,习得诊脉、血压测量、X光片识别等各项知识,还深刻理解了“仁心、仁术、仁爱”的真谛。同时,学生在服务基层、服务家乡的实践活动中,看到了乡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更好地认清了基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而明确学习目标,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激发其更大的学习热情,为将来到基层就业发展早作准备。

(2)锻炼技能“长才干”。对于医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切实的临床实践做保障,理论知识是难以被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的。扎根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实地见闻、实地操作”。骨伤专业的一位学生在实践心得中写道:“其实临床的实践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医学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我们就业上岗前的训练。”对于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来说,经过七天的锻炼和学习,每位队员的专业能力都有所提高,熟练地掌握了测血压、拔火罐、针灸等基本技能,增长了临床经验。而对于上山采药的药学专业学生来说,队员们在活动中辨识了大量只见过图片未见过实物的中草药,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物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辨识中草药的基本技能。

(3)送医送药“做贡献”。作为医药类专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为基层老百姓送医送药送健康。社会实践之校级医疗小分队是由专家、教授带队,由富有临床经验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组成,他们先后奔赴河南省的多个县市医院和乡镇村庄进行义诊活动,为群众进行健康普查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医疗信息和医疗咨询,大力宣传卫生科普知识,为基层培训医务工作者。这些活动不仅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并且被《中国中医药报》、《医药卫生报》、中国青年网、中国文明网、河南教育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作者:陈思 刘金厂 孟长海 马赟 杨文胜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建设

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科学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机制,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续、有效、广泛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长效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回报社会,贡献国家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特点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深入实践、深入群众,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能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形成大学生自觉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动员社会资源服务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国情民情的把握和认识,增进大学生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和联系,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获得专业提升、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舞台,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不可缺少的部分,社会实践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一是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各高校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已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且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实践活动定点社区”,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久、稳定地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逐步普及,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作方式在经费的筹集上采取了自筹和社会赞助等多种方式,扩大了经费渠道。三是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空间,提升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知识才能平面的、单向的转化为立体的和多元的,才能生动鲜活起来。在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是能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更需要实际动手去操作,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相互促进。

1、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青年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促进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教育工作中只依靠课堂上的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在现实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且明确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还可以了解社会需求的情况、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决心从而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状况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当中,可以让大学生们知道什么样的知识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和生产当中需要的,也可以检验这些被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大学生们到底掌握得如何。而在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的过程对大学生来讲又是一个巩固、提高和再学习的机会。

3、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置身于象牙塔的大学生们,除了参加学校要求的体育课和一些活动之外,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很少从事体育锻炼。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要深入农村、厂矿、边远贫困山区等地方,对他们来说在知识、身体和意志上都是一个挑战。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强健他们的身体、磨炼他们的意志。大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战胜困难,身体和心理素质均得到提高。

4、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通常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小,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时候,必须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们会慢慢抛弃掉与人交往中的羞涩和不自信,大胆而自信地开展实践活动,接受和适应自己社会人的角色,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谅和关心他人。

5、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无数教育实践证明: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各种人际交往中,当青年学生面对各种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问题的时候,比较容易表露出自己对群体、对团队以及对社会、对他人的看法和感受。这就为教育者熟悉、了解、分析、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个性、兴趣、爱好提供了的时机,为教育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与人交往中“生成”共商、合作、互助等团队意识、团队精神创造了良机。同时,大多数社会实践活动都不是学生单独个体就能够承担的,它需要学生们主动地、积极地、千方百计地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智慧,人人动脑筋,个个想办法,群策群力,协调配合,这就有助于形成与培育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

三、科学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成长与成才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已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必须科学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1、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领导

首先,高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织者,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党政重视,各部门、组织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格局。学校应在经费上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保障社会实践的开展。其次,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形成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假期内外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

2、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实践从准备、实施到活动结束总结必须形成一套规范化程序。活动的准备要充分、细致、具体,扎实周密;活动实施要按计划、有领导有步骤进行;实践活动结束要总结交流、成绩评定、宣传报到,总结表彰等。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形成制度化,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必须指导和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要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学校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制定详细科学的考评办法,分级分等考评。

3、加快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深入开展,取得实效的重要载体。高校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自己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从而巩固和发展社会实践。高校应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使实践活动保持连续性。各地方党委、政府要尽可能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观各类博物院、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

4、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学校要积极探索把握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征规律,使其内容形式上及深度、广度上不断发展,呈现多层次、多方面、多种模式循序渐进、递次上升的趋势。从时间安排上,低年级学生以军政训练、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形式为主,高年级学生以实践服务、专业实习、见习就业、创业实践为主;从活动规模上,要由单人单队向团队型、区域性大规模集中活动方向发展;从活动内容和层次上,要由调查访问为主向,结合专业、发挥科技文化智力优势,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产品开发、勤工助学、社区援助、挂职锻炼、知识培训、便民服务、高新科技产品技术推广等内容形式多样化、高层次发展。

5、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

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体制。在传统的评先奖优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定内容、计学分,将社会实践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对教师定任务、计工作量,与单位和个人经济利益,干部业绩的奖惩、晋职晋级挂钩。通过激励机制调动大学生、教师干部以及社会各界参加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社会实践形成有机运作,自我驱动,有轨发展的动力机制,真正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浅谈社会实践活动的魅力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社会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是指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走出教室,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形态,获得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加强社会的责任感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根据人的发展需要,健全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体系,这些都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本文就社会事件所面临的困境和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途径来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儿童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现实途径

如今的教育体系不再是单纯的依靠课堂教学,老师的灌溉式教育,学生需要和老师进行互动,和社会进行互动。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和合为一,这样才能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学生。而当前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面临许多现实的困境,造成关于儿童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处于一种浮于表面的状态,需要建造一个稳定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展现社会实践的益处,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的开展。

一、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困境

在没有理论支持,缺少经验,学校观念的保守等条件的束缚下,使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开展。1.学校和家长重视课堂教育,忽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就是看重高分数,高成绩,大部分学校所设置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张白纸,受传统的课程观影响,部分校长和老师的意识形态相对保守,导致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未纳入关键性课程体系当中,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授课的延展,是补充。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被其他课程占用,成为一纸空文。在社会实践中,主要是体验、感受、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保障时间和质量,以及所带来的效果。断断续续的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取得好的成效,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大部分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采取不配合的态度,认为只是一种玩乐,还占用学生学习时间,影响成绩,这都是家长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误解,要想长效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大众对于实践的认知和理解。就像某所中学,学生上完学进入社会感觉就像断片一样,无法理解周围的人在说什么,与社会断离,这不是教书育人的目的。2.关于儿童的安全问题。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学生一旦出现问题,那一定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担心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形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逃避心理,导致学校减少户外活动,能不出去就不出去,的圈养模式,导致很多课外活动被取消,适当的安全意识可以有,加强防范,避免有安全问题,但是把握不好度就会导致逃避的行为态度。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安全保障不足,安全措施不完善,这些都会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夭折。

二、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途径

1.建立安全责任分担机制,保障儿童安全。安全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家长、政府的共同努力,从制度上来说,出台相应的责任分担法律法规,明确参与者的责任划分,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在当前社会实践活动中,政府、学校、家庭所承担的责任比重划分不明确,也没有承担起该负的责任,而学校承担了他不该承担也无法承担的责任。这种状况下,就需要各方面行动起来,政府制定相应的责任划分机制,与学校、家庭、社会构成完整的教育环境。2.合理利用资源,建设社会活动基地。通过社区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双方都参与进来,学校积极与社区各部们协调,配合,促使活动安全有效的落实。这是为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奠定基础。学校和社区双方都参与进来的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把闲置的教室充分利用起来,要注意考虑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资源特点开展特色的教育活动,在节约、高效的基础上,建立稳定安全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给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譬如,依托社区资源建立学生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瓜果农蔬,去认识去了解,通过近距离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当营业员了解价格,在金钱上有一定的意识,不至于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也可以参加社区的文艺演出,加强文化苏阳的熏陶。3.调整课程结构,完善教育体系。把社会实践活动归入学校的课程当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去完善和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项复杂又长久发展的课程。它不仅涉及面广,时间长,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发展阶段,划分不同层次来进行因材施教,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学生的切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加强宣传力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给家长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使其能够长效稳定的发展。也要让家长认识到这是一门生认识社会,探索社会,改造社会,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的必修课。

三、结束语

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不仅有益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教育体系的完善,社会的团结稳定。

作者:杜运景 单位:吴江区菀坪学校幼儿园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社会实践活动在德育生活化中的运用

摘要:基于德育生活化和发展理念,以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为依据,从自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阐述了德育生活化的具体实施,以及在“感受自然之美”“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自立自强的意志”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实践;德育生活化;途径

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一所学校教育行为的拓展与改变折射的是教育理念的变化与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则是学校发展过程中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农村寄宿制中学德育生活化内涵建设的有效载体。下文从自然、社会、个人三方面对此进行具体阐述。

一、走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生命的体贴。生活中充满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社会实践活动则着眼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去中检验知识。生活是开放的教育,实践是发展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新生活,让学生在无限风光中陶冶情操,在自由真实的生活世界里吸吮养分。具体来说,应充分利用自然的、社会的教育元素,为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成长搭建平台。通过组织学生“走进光电园”“观光农家园”“寻找家乡的最美”等学校周边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机遇。今年夏天,笔者精心策划了一次“亲近母亲河,环保公益行”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利用一节主题班会课,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向学生讲述黑河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黑河湿地保护以及黑河环保的意义等。接下来组织学生出游黑河。沿着黑河岸边行走的时候,同学们把沿途的塑料瓶、垃圾都捡起来掩埋了。河滩上湿润的泥沙、清清的河水、两岸婆娑的树影让孩子们尽情享受着大自然怀抱的温馨……每一所学校所在地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都是不可复制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会找到最有教育价值的一面。

二、走向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强调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德育生活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强调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与成长的价值,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其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学生是真实的,关注活动过程,就是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可利用每年春季植树节全民绿化祖国,建设美丽家园的浓厚氛围,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力所能及的美化绿化活动;也可利用农村赶集的日子,让师生和乡镇综治办、派出所一起进行法治、禁毒、食品安全等宣传。适时组织一些学雷锋实践活动,打扫周边卫生,去除小广告,还乡镇社区一份干净整洁;每年植树节来临时,根据地方政府的统一安排,带领学生参加全民植树活动。今年植树节,笔者带领学生徒步往返18公里,这次活动不仅是绿化家乡的行动,更是一次身心的磨炼。有的学生感慨道:“长这么大还没跑过这么远的路,竟然还跑完了。”这种教育胜过千百遍的说教。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只有让孩子们真正地参与其中,才会有真实的体验与收获。育人的宗旨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这些都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广阔的天地来丰富阅历,增强使命。

三、体验过程,培养自立自强的意志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教育不仅让人获取知识,更促进人的发展。而’00后学生,其寄宿生活费用由国家承担,回到家中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经不起挫折、困难,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自立自强的意识。如何克服未成年人依赖心理,使其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在生活中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培养人发展的有效途径。利用新生军训出操、整理内务、外出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及回家参加家庭劳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成长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从中得到了提升。在校团委的领导下,我校青年志愿者成立了爱心社,口号是“环保与公益同行,爱心与青春相伴”,并在每个班设立爱心角,把废纸、饮料瓶集中收集在一间爱心驿站,售卖所得已对12名家庭困难学生和两名社区孤寡老人进行了生活用品的资助。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行为即清洁了学校又帮助了他人,何乐而不为呢。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磨炼了意志,学会了合作,增强了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促进了自身发展。总之,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了德育的生活化,丰富了德育的内涵,使德育立德树人的宗旨与未成年人的生活更加贴近,育人的成效更加显著。

作者:郑兴林 单位:金塔县第二中学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试议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策略

一、实践与德育相结合的模式:创立四叶草教育感恩基金,社会实践中重视感恩教育,加强志愿服务

感恩教育是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高校要鼓励和引导青年学子走进基层、投身实践、真情奉献、服务社会。本着传递教育感恩理念、实践奉献精神的目的和宗旨,北师大教育学部在2011年5月组织学生创立了四叶草教育感恩基金,力求吸引和感染更多的学生切实参与到感恩奉献的具体行动中来,汇聚爱心,为需要帮助的人们积蓄力量。作为北师大教育学部精心打造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平台,四叶草教育感恩基金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同时又针对需要帮助的中小学和孩子开展志愿支教服务和筹集物资、善款等活动。通过这个感恩、实践和奉献的平台,向全社会传达教育人“心系教育,兼济天下”的理想夙愿。短短一年的时光,“四叶草”在师大师生们的关心与呵护下茁壮成长,先后启动“大手牵小手,帮扶结对子”“关爱生命,幸福续航”“助力明天,共爱一家”“志愿行动,心系教育”和“捐赠图书,传递知识”等五大项目;先后募集善款53790.09元,共资助76人,资助总额达32860.19元,共支持14支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四叶草“大手牵小手,帮扶结对子”活动,支教队员们与64名寒门学子结成帮扶对子;先后开展志愿者交流、爱心募捐、校园宣传等活动。

二、实践与专业相结合的模式:指导学生社团在社会实践中彰显教育的魅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

大学生社团是各种学生组织的重要部分。北师大教育学部的学生社团多是以大学生兴趣以及所学专业为特色而组建的,如教育学社、木铎手语社、野菊花社等。教育学部分团委整体统筹各个学生社团和班集体的实践活动,配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如木铎手语社请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野菊花社请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彰显各个社团的专业特色,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教育的内涵;同时,给予充足的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经费,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减少后顾之忧,全身心深入扎根基层,到实践中去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各个班集体开展了学习雷锋活动,深入到校内外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学社长期组织志愿者到打工子弟学校支教,为中小学生补习功课;木铎手语社走进特殊学校帮扶残障儿童,义务向社会教授手语;野菊花社长期坚持不懈地为民工孩子开办幼儿园,多次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悟到了教育的真谛,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服务社会的本领。

三、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大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深入社会基层传递教育理念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的重要形式,是将自己所学所思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提前磨炼自己的重要平台,是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和服务基层展示自我的机会。北师大教育学部高度重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给学生社会实践配备充足的师资和经费。2010年派出6支队伍近百名学生,分别赴安徽、湖北、四川、云南等六省市,初步形成了暑期社会实践的模式;2011年将特色模式进行了完善,最终组建16支队伍,共有200多名学生踏上了实践征程,实践地点跨越了广西、甘肃、西藏、新疆、云南、四川、内蒙古等全国13个省16个市;2012年总结出“调研—实践—结对子—研究”这一独特的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最终有14支队伍奔赴祖国各地,深入基层,进行实践。暑期社会实践主要通过调研、支教以及宣传采访等形式进行,主题内容包括教学实践、素质拓展培训、教育宣讲、环保节能宣传、访谈先进党员、探寻新农村建设、关注特殊群体等,项目内涵丰富,紧跟社会热点,发挥专业优势,传递教育理念。在教育学部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学部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四、实践与就业相结合的模式:搭建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实践水平缺失。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育学部高度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区共建,为学生开拓更加多样的实践机会。在过去一学期中,教育学部在北京全宁科技有限公司、学而思集团、清华同方、红缨教育集团、中投发展公司、众享乐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普尔摩咨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同时与学校后勤党委共建,输送学生干部到后勤的餐饮、宿管、物业等中心担任助理;在石景山教委建立实习基地,推荐的研究生到教委上岗挂职锻炼,到中小学担任校长助理。在共建的过程中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积累,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技能,端正工作态度,培养意志品质等,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

通过实习实践,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学部就业率已达,较2009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北师大教育学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由最初的实践点到如今成型的实践系统,通过社会实践这个平台有效地把学生党建、团建、评奖评优、感恩教育、志愿服务以及学生就业等多方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整合在一起。北师大教育学部所探索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树立了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识,培养了道德情操,提升了综合素质,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心应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作者:邱化民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浅谈煤炭地质专业社会实践活动

一、煤炭地质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检讨

(一)缺乏充足、稳定的资金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从前期的策划、准备到实践过程中的吃、住、行、课外作业再到后期的总结、宣传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煤炭地质专业的社会实践与其他专业的社会实践相比所需经费更多,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煤炭地质专业的社会实践由于去的地方往往是地处偏远的矿区或是地形复杂的山区,实习地点无论是离学校还是离物资供给地点(附近居民点)都十分遥远,所以煤炭地质专业的社会实践不仅在车旅花费上较其他专业的社会实践多,而且需要准备更多的物资储备,以防实习过程中物资用完无处供给。其次,煤炭地质专业社会实践的地点往往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甚至存在危险,学生除需准备正常的食、宿物资之外,还需准备预防蚊虫叮咬、紧急处理各种伤病的药品以及其他应急物资。再次,煤炭地质专业的社会实践较为艰苦,学生所耗费的体力较大,其日常所需的水、能量等也就交多,这需要较多的物品进行能量供给。而高校往往忽略了煤炭地质专业社会实践的特殊性,对所有专业类别的社会实践提供的资金差别微弱。这导致了煤炭地质专业社会实践由于资金不够用以至于学生不敢、不能放手实践的尴尬局面。

(二)缺乏建立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既可以增强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巩固专业理论的重点、解决课堂知识的难点,又可以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来有重点的进行专业训练。既可以方便学校、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降低实践活动的成本,又可以为实践所在单位提供良好的技术与人才。而煤炭地质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更需要建立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首先,煤炭地质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学生必须进行专业实践,并且实习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特定性与特殊性,建立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就能够提供这种实习岗位;其次,煤炭地质专业实习条件艰苦、甚至存在潜在危险,建立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能够有经验的、有效的把危险性降到低;再次,煤炭地质专业实习单位普遍缺少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理论的大学生人才进行技术支持,建立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对实习单位也有诸多利处。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实习基地的建立,即使有实习基地,也缺乏稳定性与交互性,许多制度不尽完善。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目前,许多高校未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定一套合理、完善的考评体系,社会实践的评判只看最终的实习报告,而忽略了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这就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敷衍应付、表现消极,而在实习结束后大张旗鼓地做实践报告材料。许多在实践过程中表现积极、认真实习而实践报告做的一般的同学没有得到应有奖励,而许多在实践过程中表现一般、敷衍应付的同学而实践报告做的出色的同学却往往获得奖励。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合理的奖励措施。许多高校目前对社会实践表现同学的只设有“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没有设立相应的物质补助或物质奖励,这很难充分调动社会实践非常辛苦的煤炭地质专业学生的积极性。

二、完善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资金充足。充足的资金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济保障,是大学生能否放开束缚专心投身实践的前提和基础。特别对于煤炭地质专业这样需要较多资金的社会实践,首先要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煤炭地质专业学生社会实践,从而保障资金供给的稳定性。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机制,保障社会实践的资金使用充足。在进行资金预算时,应充分考虑煤炭地质专业实习的特殊性。再次,在实践结束后,及时整理资金使用情况,对超出预算的费用进行补贴,对剩余的资金进行上交,并要积极做好资金使用情况的总结,作为下次社会实践的参考。

(二)建立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对于煤炭地质专业社会实践,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是保障大学生实习质量的一大捷径。首先,煤炭地质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学生的实习地点是离学校较远的矿区或者地质较为复杂的山区,其实习的方便性与安全性与他专业相比较低,如果学生自发的组织到陌生的地方去实习,其危险性就较高。倘若高校与某单位建立了长效的实习基地,则该校老师与学生对该单位较为熟悉,实习起来就较为方便、安全。其次,煤炭地质专业的实习内容往往是较为特殊、较为艰苦并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内容,如果学生在没有相关单位指导的情况下自发实习,其实习质量不能保障。倘若高校与某单位建立了长效的实习基地,在实践过程中该单位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则学生的实习质量会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再次,由于煤炭地质行业普遍缺少技术人才,高校与某单位建立长效的实习基地,不仅能够给予该单位一定的技术支持,拉动地方的经济增长,还能与该单位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实习单位往往会对高校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实习资金赞助等支持。[7]综上所述,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与相关单位进行合作,建立稳定、长效、共赢的实习基地。

(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性得以发挥的催化剂。一方面要制定一套合理、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体系。该考评指标不仅要包括实践结束后的总结报告,还要包括实践过程中的日常表现。考评方式要形成自我考评、同学互评、教师考评、实习单位工作人员考评相结合的综合测评。另一方面要应坚持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套效果良好、操作性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学校应在实习结束后召开表彰大会,表彰在实习过程中表现的个人,并颁发相应荣誉证书和奖章、奖牌作为纪念。此外,高校应考虑设立“社会实践学生奖学金”,专门奖励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的大学生。

作者:王伯平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