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科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初中科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科学论文

初中科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中科学素养的渗透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化的时代,中学教育的目标并非只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是着力于塑造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今天的中学生是在新世纪曙光中投入生活的新一代,如果他们缺乏科学素养将无法在未来的世界中求得发展。在和平年代里,国际竞争也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在“科教兴国”的策略指引下,科学教育已成为我国学校各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中学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着充分进行科学教育的条件。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许多教师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这个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系统地研究。针对这一状况,我们进行了初中历史学科中科学素养渗透尝试性研究,以科技历史的过去和现在引导学生展望未来,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积极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社会、他人和自己,同时能以科学家们的敬业、爱业的精神鞭策自己,增强学生迎接挑战的能力。

一、实施科学素养渗透的初步尝试

一般说来,科学素养的培养基本上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对已经被人们接受的科学知识的理解。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知识,诸如一些事实、法则,有关自然界的理论;2.对一些科学探索方法和程序的理解。了解科学知识如何产生,如何发展,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3.对科学作为一项社会文化事业的理解。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科学的应用问题,了解包含在科学之间的问题、争论,以及它们的解决方法。在现有的历史教材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掘科技含量较多的部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素养的渗透,以达到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

科学素养的培养首先决定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现有的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有丰富的科技史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在课堂上营造出浓厚的求知氛围,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持续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在有效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学生领略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不为某些假象所迷惑,从而提高对科学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这是进行科学素养渗透的基本体现。

如在讲到《晚清的文化》中的“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一目时,教师上课时用预先制作好的青龙桥地段的复杂地形模型,给学生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请他们提出减缓坡度的解决,并根据当时的条件选择出方案。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由于是亲自动手实践得出的结论印象就特别深刻,物理学上的力学、摩擦等概念也显得容易理解了。同时又结合本市中学生为设计南浦大桥出谋划策的录像资料,使学生领悟到科学需要学习,更需要创造的道理以及现代社会中必须具有的合作、团队精神。

(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两大支撑点是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科学需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合乎理性的思维,需要探索、质疑和创新。这部分内容教材中虽然没有明显的涉及,但它们有的出现在教材内容的介绍里,有的散见于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教学中设计一些较有质量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的机器,学生形成了存疑的习惯后就会不断地探索形式成新的发现,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有利于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养成。

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一改常规,选择我军的作战方针为突破口,精心设问,环环紧扣、层层推进。“解放战争及时年我解放军连连获胜为什么却要后撤?”“青化砭战役胜利后,为什么致电要求改三面埋伏战术为分散敌人兵力的战术?”“是否会同意这份电报的要求?”,运用一系列问题,把我党军事作战方针讲得深入浅出,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敢于直言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三)树立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观念和价值取向

科学素养渗透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妥善处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十分必要的。简单、机械地传授只会使学生静态、被动的吸收知识,变成科学知识的“存储器”,而不是科学观念的传承者和科学意识的实践者。只有让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和直接经验,才能逐步树立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在宋元时期文化和对外交往》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将课前的资料分析、课后的小报编写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引用大量的中英文资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仔细分析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详实地论证“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进行科学素养渗透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身上娇骄二气都有,做事学习往往眼高手低,加上当今科技突飞猛进,学生获得的信息量相当大,知道了不少东西,似懂非懂,生活上超前消费,学习上处于被动,或缺乏追求进步的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也有少数盲目崇洋,民族国家观念淡化。针对这些状况我们用“民族魂”中华精英的事迹和崇高思想“润物细无声”地灌输,让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之中受启发、得教育,领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提高思想素质。我们用、等革命家的光荣业绩帮助学生树立敢于直面人生,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

2.情感性原则。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美感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 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总之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与教师产生感情的共鸣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不断完善人格。

3.借鉴性原则。历史知识具有借鉴作用,是由于历史生活与现实生活有相似性,往往事不同而理同,古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后人都有借鉴作用。古人的治学经验,对今天学生的学习有借鉴作用,在教学中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结,要善于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的实际谈古论今,由今及古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这种现实感和时代感,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会做人处世。

4.评价性原则。教师在讲授历史史实时要注意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用历史辩证的办法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史实,作出对史实的理论分析,才能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总结出历史的规律,通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达到思维的飞跃,创造性思维也蕴含于中。

通过在初中历史科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尝试性研究,使学生们在智能和人格发展方面有所提高,能以人物的创新意识克服任性,骄傲、缺乏恒心等不足,逐步形成科学、道德和高尚的人格。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促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提高,初步形成以简单知识传授为主向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的转换框架。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从理论水平和授课水平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我们认识到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教师必须于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适时根据学生的状况、教材的要求来更新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新形势的需要。

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已成为人们共识的今天,通过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得格外重要。要有针对性地挖掘教材的科技内涵,寓科学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把闪耀着科技光彩的宝藏、及时、系统地开发出来,恰到好处地转化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跨世纪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历史教学中的科学素养渗透搞得更丰满。

参考文章:(1)蔡定基:《科技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定位》,《广东教育》,1995年第4期(2)王 素:《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目标比较》,《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3)陈建平:《从“专家说”到“科学素养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0年第 7期(4)余 海:《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人民政协报,2001年6月9日

附:初中历史科学素养渗透系列(七年级第二学期部分)

章节

渗透内容

目标

教学方法、手段

第十七章宋元时期的经济第

一节两宋的经济

1.能源的利用;北宋时煤不但被广泛用于炼铁,北方许多城市的居民还用煤炭作燃料。陕北人民已会采用石油,让学生知道,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煤、石油为人类服务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石油”一词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首先使用、定名的。2.五大名窑:北宋中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应懂得“陶瓷在全世界,再没有象中国那样,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而中国瓷器对于欧洲后期的陶瓷的影响至今还是很深的。”瓷器外传,十五世纪后才遍及欧洲,辗转影响到全世界,给人类文明添上了新的一页。通过学习,要了解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3.棉花的种植:从棉花种植地域的扩大,棉纺织业成为主要副业的过程中,知道我国植棉的历史悠久,以及棉花广泛种值、使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伟大贡献。

让学生知道,古代中国人民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是经验丰富于世界的,今天我们应更好地利用和节约能源。了解中国对世界制瓷业的伟大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科技兴趣、热爱大自然,关心科技动态。学生应懂得古代科学对人们的社会生活长、产生的巨大影响。

以《天工开物》插图为蓝本。画一幅古代采煤图。抄录苏轼为徐州太守时所作的《石炭行》。摘记《马可波罗游记》书中关于中国一种能够燃烧的“黑石头”的资料与投影片上。组织参观上海历史博物馆瓷器陈列室。看课本彩图“北宋钧窑玫瑰紫花盆”。师生可共同搜集书刊杂志上有关资料互相交流。郎诵教材中关于南宋棉毯的考古资料。用投影片打出1974年福建泉州湾发掘一艘南宋福建造的远洋货船的图。

第十八章第三节宋元时期的

对外交往

两大发明的西传:两大发明同造纸术一样对于东西方的历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曾发生过巨大的影响。宋元时期,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

重温马克思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评价的那段话:“……,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较大的杠杆。”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边讲边填写教材下面的“想一想、试一试”,把四大发明经过整理成文。

第二十章明朝的政治与经济

及时节明朝的建立

北京城的营造,明长城:北京城市局严整,建筑壮丽,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明长城是在古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它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万里长城和北京城的营造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长城的建造分东西两部分,山西以东为东半部,多在高山峻岭之间,墙面系用大型墙砖砌成;山系以西,墙面不包砖,一般用土夯成。这种“因地制宜”的原则有科学性,就地取材,省工省料。

学生查看明长城示意图,比较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异同;让游览过长城的同学谈体会感受。搜集外国元首名人登长城时的采访录(如98年克林顿与妻女登长城的赞美词)

第二十一章明朝的边疆各族和对外关系第二节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远渡重洋,克服各种困难,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早于欧洲人的“地理发现”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勇于探索,一往直前,敢为人先的无畏精神,敢于大胆突破的个性品质是青少年要具备的。

将郑和下西洋同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远洋航行列表比较(时间、次数、人数、船只数和船队规模)引导学生围绕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历史作用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十六章明清时期的文化

及时节科学技术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中药是中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博学务实的李时珍是传统药物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本草纲目》把中医传统的本草学推倒了光辉的顶峰。2.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徐霞客游记》既是杰出的科学着作,也是的文学作品。这部书关于西南在区石灰岩溶蚀地貌的系统介绍,地世界地理学上是个创举。徐霞客从年轻时起就开始有 计划地考察旅行,“不避风雨,不惮虎狼”登悬崖、临绝壁、涉洪流、探洞穴。

李时珍博览群籍,积累上千万字的札记;重视实践,经二十多年的调查研究,获得广博的真知;尊重科学,力排迷信。他的献身科学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效法。徐霞客矢志远游,野外考察,出生入死,历尽艰险,重实际、重科学,一生献身科学的精神是永存的。

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李时珍》;参观药圃、药铺;请中医介绍中医药物学常识。用《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等旅游风光录像资料片,观摩有关地理风光,然后讲述最早记录和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科学家徐霞客的成就。

第二十六章明清时期的文化

及时节科学技术

3.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专着。这本书被誉为我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注重实践,注意用数据来说明生产的质量和效率。4.我国古代的国林建筑和艺术的结合,明清两代是古典园林建筑集大成的时期、中国的古典园林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显要地位。

宋应星深入到民间,深入到生产实际之中去调查研究,发挥自己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从事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探讨。宋应星热爱科学和孜孜以求的精神,在科技史上永放光辉。我国园林以自然式为主,设计手法采用“先藏后露”、“欲扬先抑”提高风景的艺术感染力。园林中种种设计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让学生看一看《天工开物》,然后利用投影或挂图介绍《天工开物》中的插图,讲解有关手工生产工艺程序,接着再讲解《天工开物》这本着作的内容和价值。将拍摄的古典园林景观的照片带来课上交流;谈谈游览古典园林的感受。组织大家看电影,去上海着名的古典园林,指导他们欣赏园林艺术。

第三节中西文化的交流

徐光启和《几何原本》、《农政全书》:徐光启虚心学习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并创造性地和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相互结合,他批判了以往保守思想,在天文、教学、生物和农学方面获得新的成就。

徐光启胸怀大志,百折不挠,知难而进。徐光启虚心吸收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翻译编写科技书籍,开启人们的心智。徐光启光辉一生可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伟大的、智慧的民族。

参观徐光启旧居;瞻仰徐光启墓及雕像,参观天主教建筑。组织学生讨论“对外来文化采取怎样态度”,要求学生动手编写一期历史科技名人专刊的小报;组织年级评比选出作品出专栏

初中科学论文:初中科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身边的各种生物对学生而言,是习以为常的东西,学生在平时并没有认真、仔细的观察过,更没有对各种生物的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等做过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有些学生虽然对学习各种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一些理论和现象却难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缺乏相关的思维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时无法发现材料中的问题,有时提的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也可能与自己所想无法地吻合。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设情境 问题意识

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期盼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其生物课改核心之一是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实现以上核心,我认为其关键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问题的意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与发展、发明与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推动力量,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从本质上说,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就是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隐到显、从弱到强的过程。那么,这一过程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地完成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形象资源,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与灵感,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去发现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学生具有运用生物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作为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具有运用生物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勇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前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活动的参与性,后者可以使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并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思考和参与。在新课导入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让质疑问难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波澜,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关键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例如,在讲“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一节时,课前先用一枝树枝在红墨水中培养24小时,而在课堂教学时,用刀进行横切和纵切,认学生进行观察,学生随即产生疑问:为什么树枝中会出现红色,并且越往树枝顶端,红色越淡?这样通过演示实验手段来创设情景,使学生自发的去发现问题。

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观察实验、放映多媒体课件、介绍生物学史、课堂讨论、讲故事、开展游戏活动等途径来创设情景。当然,这个阶段也不可忽视教师的示范提问,特别是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不仅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还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受到启迪,发现并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

二、问题的提出

学生产生疑问,但这种疑问未必非常明确,例如,学生想表述切去胚芽鞘尖端,而往往表述成切去胚芽鞘。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个过程往往要经历逻辑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过程。

三、问题归类,确定目标

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多,从教学角度看又有重点和非重点、难和易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合理的评价和对探索目标的定位。问题的评价主要看提问题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好的问题往往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课堂探索目标的定位可以参照课程标准。

例如,在学生提出的各种探究关于向性运动的课题中,有的想知道为什么植物会产生向性运动,有的想知识什么原因引起向性运动,还有的想知道更多的植物运动类型,有的想知道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不同及造成这些运动的原因,有的想知道琼脂块是什么做的等等,对此教师进行记录并予适当评价,然后共同确定一个课堂上的探究主题,其余的问题让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课题探究。

四、积极思维,解决问题。

首先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问题。要教育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想要比不想好,想得不对,没有关系,这是在求知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着错误想法的修正,新的、正确的认识便会由此产生。

让学生在充分独立学习、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就是水到渠成的做法。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中、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教师在听取小组汇报时要配合适当的板书,在重视采纳不同的意见方面为学生做出榜样,这既是对讨论本身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使小组讨论真正成为学生交流信息、互助合作、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例如,在讨论中发现学生对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胚芽鞘尖端长度的测量争议比较大,那么这两个问题就是课堂中需要突破的难点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不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同时,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也不要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肯定或赞扬,不能因此就对某个问题的讨论就画上了句号。

五、产生新问题,激发求知欲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前面获得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并在新情境中加以应用。例如在对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问题讨论中,一方面进行知识的应用,同时产生新的疑问,进一步激发其探索欲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去探索、去研究、去论证,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为下一阶段的探索学习做好准备。

以上就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这样的教学,改变了过去 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围着教师转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自觉地学,主动地提问的状态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再疑则再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材,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提问,愿意提问,善于提问,必将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才,真正实现新课改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初中科学论文:科学过程视野下HPS融入初中科学教学的案例

HPS是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的缩写词。HPS融入科学教学是指把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有关内容融入科学教学,以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并将科学本质观凸显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科学本质,知道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知识是怎样产生的,科学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是什么,科学和科学方法的局限性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拟在科学过程视野下,以《光合作用》为例,探讨HPS的应用之道。

一、科学教学改革的“原点”——科学过程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科学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学者进行过反思,并将其概括为:重理论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造。[1]就当前的科学教育实践而言。这种概括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为改善这一现状,科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观点,科学教育改革回归“原点”是我们所持有的主体思想。原点就是事物的本质,即原型或原创,是一个文化积淀和生成的核心,它与环境和历史的人文心理积淀相通暗合,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凝聚起来的原型结构。[2]因此,原点问题的本质内涵是文化生成和更新的那种原始的力量,它起到对伦理、道德、宗教、习俗、制度、礼仪、艺术和审美等多种形式的规范。通过考察文化史发现,人类文化的基本发展走向就是从“原点或原创”的文化萌发时期进入到文化生成和变异的整体发展与共建的时代。

追问科学教育本身,其改革的“原点”何在呢?我们试图从不同专业领域的大家思想“共鸣”处寻找答案。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3]英国数学家、教育理论家、过程哲学家怀特海在其巨着《过程与实在》中把恩格斯思想进一步发展为:过程是事物的根本存在形式,世界的本质就是过程的存在,即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论述“教育即生长”主题时也曾说道:“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4]还有,美国社会学家、科学学专家李克特更是从多维视角有力地证明了“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并富有创见性地提出:“科学暂且被定义为一个过程,或一组相互关联的过程;通过这个或这组过程,我们获得了现代的、甚至是正在变化中的关于自然界(包括无生命的自然界、生命和社会在内)的知识。通过这个过程获得的知识可以被称为是‘科学的’,而且在某个时期被认为是科学的知识很有可能在以后的日子里被认为是过时的。”[5]

从思想大家们的论述中不难体悟,他们畅谈问题的角度虽有不同,例如恩格斯和怀特海强调事物内在的有机联系、杜威从教育实践经验出发、李克特基于文化视角,但作为一种共同的富有远见的睿智探索,都把着眼点投向了复杂、丰富而又奇妙、无穷的“过程”问题。注重结果更强调过程,这虽对传统的理论视野提出了严峻挑战,却给我们的科学教育改革带来了启示和指引,从而回答了上面提出的问题,即科学教育改革的“原点”应是科学过程。事实上,在当前国内外的科学教育改革实践的不断努力下,科学过程作为科学教育改革的“原点”问题,虽不明晰,但已凸现。例如,科学探究已成为当今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思想,这是国际上专家们达成的共识并给予高度评价。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描述的预想状态下,探究比“作为过程的科学”又前进了一步,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各种技能,例如观察、推论和实验。新的预想状态包括“科学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进行科学推理和批评性思维时把过程和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6]我国科学课程标准(包括综合和分科科学)中也明确提出,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7]

由上论述得出,科学教育改革回归到“原点”——科学过程,科学教育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习得科学知识是科学教育的根基,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才是科学教育之魂,即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和享受科学过程中习得多种适应生活的能力,以及对科学问题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从而成功地解决问题并加以自主创新。而将HPS融入科学教学,其目的即在于此。

二、科学过程视野下HPS融入初中科学教学的一个案例

(一)演示现象

多媒体演示:一粒种子经萌发生长到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教师提出植物生长的养料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根据书本知识或已有经验可能知道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有关,那么光合作用中的条件和过程是怎么样的?科学家是如何一步步研究得到光合作用的过程的?从问题出发,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强烈欲望。科学离不开对现象的观察,从现象出发提出问题,科学的产生也来源于问题的提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引出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就上述有关光合作用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积极地和创造性地思考。收集学生的观点如下:

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晚上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植物白天不会吸收氧气。

因为土壤中养分不足,所以植物才需要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吗?产物是淀粉和氧气吗?

是不是植物体的任何叶片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呢?

教师不对观点进行评价。

(三)学习历史

科学 知识是植根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不同历史时期,科学家的观点也不一样,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现象也会有不同的观点。科学知识也是暂定性的。

亚里士多德根据动物的生长来源是食物而提出观点:植物生长来源应该是土壤。给学生提供科学史料,引导学生讨论或探索这些观念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认识的时代制约性,重点突出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结合科学史中几个着名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归纳这些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下页表1)。

此外,还可以补充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他还发现光照下的绿色植物能够释放气体,这种释放气体的能力在夕阳西下是降低,日落后停止。进而得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还可以补充说明恩吉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证明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等相关研究。

(四)设计实验、呈现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

全班分组后,引导学生要从多种多样的观点中选择某种观点进行实验设计,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科学家的观点。如设计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是淀粉;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证明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证明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等。这一环节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科学家的思考和探究,同时理解对同一自然想象科学家会有不同的解释。

教师讲解光合作用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如果学生还有自己的观点与当前的科学概念不一致,就需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检验,由实验现象的观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最终得出结论,形成科学观念,即实现由原有的错误观念向科学观念的转变。例如,有学生认为叶子的任何部位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为了消除学生这一迷思概念,可以让学生利用银边吊兰进行对比实验,从而帮助学生明白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也有学生认为植物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而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不会进行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这可以让学生做测量白天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从而促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白天也能进行呼吸作用。

(五)总结与评价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讨论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的内容、方法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如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正确吗?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来源,还应该考虑什么因素?当人们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的获得成功,有的却失败,甚至有时发现植物还会更严重地污染空气。为什么学者们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呢?光合作用的内容是什么?有关光合作用还有什么问题?仅仅通过上述的几个实验能否揭示光合作用的机制?其实还有更多的科学家继续探究光合作用的机制。

HPS融入科学教学,上述的五个步骤可以完整地呈现,也可以着重体现学习历史、科学观念和检验这两个环节,这样也能很好地体现科学本质。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蕴含了科学的发展历程。而且历史上也会出现错误的观念。经过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和归纳总结,使新的科学概念被人们接受,能更好地解释自然。很多经验性研究证明学生对科学的认识过程会重述科学知识发展过程的某些特征。而且学生对一些科学概念的错误认识,同古代科学家或哲学家的认识相似。如果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存有的先前概念,及学习上可能遭遇的困难。那么利用科学史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思考,有利于建构更成熟的科学概念。

三、实践反思

为了更有效地把HPS教育融入科学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

对科学本质的教学应该是显性教学而不是隐含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是需要教师诠释和科学本质相关联的内容。

这种教学法并不适用于所有内容。另外教师选择利用科学史教学,不是还原前人的科学研究全过程,而是对发现过程中的难点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将HPS融入科学课堂教学,要有目的,适时适度,对于不同内容应以不同的教学方式以体现HPS的教育价值。

将HPS融入科学教学中并不需要一次就体现很多方面的科学本质内容,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期计划逐步渗透。

初中科学论文:浅谈初中科学课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论文关键词:科学课 科学思维能力 能量

论文摘要: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思维能力决定了其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因此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科学课的学习尤为重要。本文以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为基础,总结出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

一、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障。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多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科学课学习过程中一些影响思维能力的常见现象,总结出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如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等。相信这些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初中科学论文: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科学的整合艺术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科学教学 整合艺术

论文摘要:初中科学是一门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为一体的基础学科。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中学科学教育的要求,科学教学的手段、方法、模式和教学观念都必须进行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科学教学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 基础教育改革风起云涌, 科学的教学理念也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传统的科学教育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与传授。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由于过分强调了科学知识而偏向了物质生活价值,科学知识成了教育活动中的教条,而过多科学知识又会羁绊人的发展。然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媒体,集光、性、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以往“粉笔”+“黑板”的教学环境,它可以创设出精彩、新颖而富有悬念的情景,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内容形象,显示方式生动,直观性强。现代教育技术正是支持强大的动画及超强声音的教学手段。学生可通过观察、视听及人机交互,不但可以接收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愉悦的感受,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能较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一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中的动画演示氢气球上升,飞机投弹,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带着急于想探索原因的心情,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中重点和难点

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些知识单凭课堂讲授,学生感觉抽象,难以理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就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既帮助学生突破不易理解的难点知识,变难为易;又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例如:在讲解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时,空洞的理论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时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模拟制作,让学生有非常详尽的了解在学习“内燃机”时,把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制成课件,把各部分结构和工作过程配合动画分解并讲解,再使其连续工作,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动画模拟,点击重、难点,让学生感受极佳的动态效果,则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犹如破竹之势,顺利完成。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摸拟优化科学实验

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科学离不开实验。科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然而,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因条件限制,无法直接演示或演示效果不明显,如果教师不做实验, 用“ 黑板加粉笔” 的形式完成教学,这对学生的笔试也许影响不大,但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1、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

科学教学中的许多实验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然而有一些演示实验,如:力学实验中对刻度尺、弹簧秤等测量工具的读数,电学实验中各种仪表的读数,在演示时均可采用电子投影仪直接投影到屏幕上,影像清晰、稳定,可见度大、效果好。另外,通过画面的布局、色彩、动画、音响效果、播放速度等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更形象、更快捷地理解实验,突出和强化实验重点。

2、模拟实验,突破时空限制

科学教材中有一些实验因具有危害性或无法在课堂演示,学生很难想象出科学过程。如:常温液化、低温超导等在实际教学无法演示;分子运动、固体扩散、天体运动等由于受时空限制不可能演示;电源短路、人身触电、噪声污染等由于有极大危害性也不宜在课堂直接实验。这些都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设计成课件,通过模拟演示,让学生生动感知,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将这些复杂又不易弄清的内容弄明白。

四、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应用计算机与网络的功能可以创设引入概念的情境、推导规律的情境、提出能够逐步深入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外化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所设置的科学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生与生、师与生的讨论与协商中充分地展现相关的科学情景,并经过比较与鉴别、分析与判断、改造已有的科学图景或建立新的科学情景,从而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它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探索和研究,是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训练的理想工具。现代教育技术课件不仅仅有利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可以用它创设情境,进行能力培养。

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展现科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课件的制作,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景,可以把复杂的科学过程(多种因素均在变化)暴露无遗,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动态的科学过程,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过程图景。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上的建构;另一方面又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产生灵感和顿悟。

2、创设动态、变化的图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变化分为量变与质变,其中质变是突变,而量变就有一个过程,并且事物在量变的过程中质并不变。因此寻找变化中保持不变的部分,乃是把握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如讲解“共点力平衡”问题时,可创设三个情景:(l)夹在光滑斜面和可以转动的木板之间的小球,当木板转动时,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木板所受压力的变化;(2)光滑斜面向左缓慢移动过程中,悬挂在竖直绳上的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细绳拉力的变化;(3)细绳一端拴着一个小球,小球所受球面的支持力、细绳的拉力将如何变化。学生在分析、判断得到结论后,不仅得到了三个共点力动态平衡的图解法以及使用条件,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动态平衡,或者是合力的大小方向不变,而且一个分力的方向不变:或者是合力的大小方向不变而物体受力三角形与结构三角形相似,且对应边之比保持不变。这正是科学变化中的几何关系的不变性。变化中不变以及在变化中求不变的思想是辩证思维在科学学中的重要体现,也是科学学的灵魂,贯穿于科学学始终,应用几何画板或其他教学软件,展现动态图景,可以帮助学生在探索本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变化中求不变的意识,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哲学上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本质看问题的基本素质。

五、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现代科技、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有先进和优越之处,也确实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但在教学实际工作中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关系,不能用现代教育技术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

1、不可替代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科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所以科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科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及时手资料,当然对于一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也是可取的。

如果简单地把演示实验搬到屏幕上,就违背了认知规律,只有恰当地结合两者,将其作为科学过程的再现,结果的分析,规律的总结等,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摒弃“现代教育技术万能观”

计算机是否在教学中使用,应取决于教学需求,应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以较大功效发挥媒体作用,以达到教学效果为宗旨。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媒体,它的角色应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替代,不可喧宾夺主。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否则就会出现以机器代替教师对学生“满堂灌”的现象,其危害更大。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3、不宜照搬现代教育技术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要以研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在实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选择和加工,注重择优,制作的课件切忌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制作课件要充分体现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千万不可图省事,对现成教学课件照搬不误,这样会错误叠出,不切实际,成为花架子。

初中科学论文: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科学的整合艺术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科学教学 整合艺术

论文摘要:初中科学是一门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为一体的基础学科。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中学科学教育的要求,科学教学的手段、方法、模式和教学观念都必须进行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科学教学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 基础教育改革风起云涌, 科学的教学理念也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传统的科学教育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与传授。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由于过分强调了科学知识而偏向了物质生活价值,科学知识成了教育活动中的教条,而过多科学知识又会羁绊人的发展。然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媒体,集光、性、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以往“粉笔”+“黑板”的教学环境,它可以创设出精彩、新颖而富有悬念的情景,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内容形象,显示方式生动,直观性强。现代教育技术正是支持强大的动画及超强声音的教学手段。学生可通过观察、视听及人机交互,不但可以接收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愉悦的感受,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能较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一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中的动画演示氢气球上升,飞机投弹,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带着急于想探索原因的心情,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中重点和难点

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些知识单凭课堂讲授,学生感觉抽象,难以理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就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既帮助学生突破不易理解的难点知识,变难为易;又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例如:在讲解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时,空洞的理论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时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模拟制作,让学生有非常详尽的了解在学习“内燃机”时,把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制成课件,把各部分结构和工作过程配合动画分解并讲解,再使其连续工作,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动画模拟,点击重、难点,让学生感受极佳的动态效果,则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犹如破竹之势,顺利完成。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摸拟优化科学实验

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科学离不开实验。科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然而,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因条件限制,无法直接演示或演示效果不明显,如果教师不做实验, 用“ 黑板加粉笔” 的形式完成教学,这对学生的笔试也许影响不大,但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1、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

科学教学中的许多实验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然而有一些演示实验,如:力学实验中对刻度尺、弹簧秤等测量工具的读数,电学实验中各种仪表的读数,在演示时均可采用电子投影仪直接投影到屏幕上,影像清晰、稳定,可见度大、效果好。另外,通过画面的布局、色彩、动画、音响效果、播放速度等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更形象、更快捷地理解实验,突出和强化实验重点。

2、模拟实验,突破时空限制

科学教材中有一些实验因具有危害性或无法在课堂演示,学生很难想象出科学过程。如:常温液化、低温超导等在实际教学无法演示;分子运动、固体扩散、天体运动等由于受时空限制不可能演示;电源短路、人身触电、噪声污染等由于有极大危害性也不宜在课堂直接实验。这些都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设计成课件,通过模拟演示,让学生生动感知,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将这些复杂又不易弄清的内容弄明白。

四、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应用计算机与网络的功能可以创设引入概念的情境、推导规律的情境、提出能够逐步深入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外化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所设置的科学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生与生、师与生的讨论与协商中充分地展现相关的科学情景,并经过比较与鉴别、分析与判断、改造已有的科学图景或建立新的科学情景,从而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它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探索和研究,是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训练的理想工具。现代教育技术课件不仅仅有利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可以用它创设情境,进行能力培养。

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展现科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课件的制作,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景,可以把复杂的科学过程(多种因素均在变化)暴露无遗,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动态的科学过程,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过程图景。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上的建构;另一方面又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产生灵感和顿悟。

2、创设动态、变化的图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变化分为量变与质变,其中质变是突变,而量变就有一个过程,并且事物在量变的过程中质并不变。因此寻找变化中保持不变的部分,乃是把握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如讲解“共点力平衡”问题时,可创设三个情景:(l)夹在光滑斜面和可以转动的木板之间的小球,当木板转动时,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木板所受压力的变化;(2)光滑斜面向左缓慢移动过程中,悬挂在竖直绳上的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细绳拉力的变化;(3)细绳一端拴着一个小球,小球所受球面的支持力、细绳的拉力将如何变化。学生在分析、判断得到结论后,不仅得到了三个共点力动态平衡的图解法以及使用条件,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动态平衡,或者是合力的大小方向不变,而且一个分力的方向不变:或者是合力的大小方向不变而物体受力三角形与结构三角形相似,且对应边之比保持不变。这正是科学变化中的几何关系的不变性。变化中不变以及在变化中求不变的思想是辩证思维在科学学中的重要体现,也是科学学的灵魂,贯穿于科学学始终,应用几何画板或其他教学软件,展现动态图景,可以帮助学生在探索本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变化中求不变的意识,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哲学上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本质看问题的基本素质。

五、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现代科技、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有先进和优越之处,也确实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但在教学实际工作中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关系,不能用现代教育技术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

1、不可替代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科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所以科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科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及时手资料,当然对于一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也是可取的。

如果简单地把演示实验搬到屏幕上,就违背了认知规律,只有恰当地结合两者,将其作为科学过程的再现,结果的分析,规律的总结等,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摒弃“现代教育技术万能观”

计算机是否在教学中使用,应取决于教学需求,应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以较大功效发挥媒体作用,以达到教学效果为宗旨。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媒体,它的角色应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替代,不可喧宾夺主。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否则就会出现以机器代替教师对学生“满堂灌”的现象,其危害更大。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3、不宜照搬现代教育技术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要以研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在实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选择和加工,注重择优,制作的课件切忌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制作课件要充分体现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千万不可图省事,对现成教学课件照搬不误,这样会错误叠出,不切实际,成为花架子。

初中科学论文: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初中物理 科学探究 科学教学 探究能力

论文摘要:通过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指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科学同居,不断创设物理情景,提供探究素材,精心设计课堂实验,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造教学空间。

科学探究式物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学习目标,它应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物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素质得到发展。

一、科学探究的概念

科学探究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形成概念,获得真理。科学探究在学习中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重在探索的过程,而非结果;重在收集证据,而非繁杂的计算;重在对结果的评价,而不迷信结果。

二、科学探究要素分析

(一)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因此,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同时,科学探究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一步一步走下去,可以说,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

(二)猜想与假设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猜想是应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尽管所提出的猜想不一定是最终的科学结论,但对问题成因的猜想仍需要有一定的依据,这依据就是上述要求中所述的两点:一是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是科学事实,即前面所说的“问题”。

(三)实验论证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来获取证据和验证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将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方案上来。在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时,如果由于实验环境的影响、实验条件的改变或者由于实验者的疏忽,造成所收集数据的失真或部分失真,将会对探究结果产生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得出与真正的科学结果相反的结论。

(四)评估与交流

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评估能优化探究的方案。通过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评估,从中扬其所长,克其所短,不仅能使探究的方案得到改进,而且在评估和改进方案的过程中,能增长知识,提高相关技能,为以后对类似课题探究方案的优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在物理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质为主要目标。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要让初中学生在学习基础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就应不断改革现行的教育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突出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艰辛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四、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和接受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两种基本方式。但目前多数初中教学中,接受式的太多,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究的太少,这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即使教师反复讲解、强调,学生表面上也承认教师说法正确,似乎也理解了物理概念含义,但在分析问题时仍然会以生活概念为依据进行思考。这种情况只有通过引导学生亲身探究,让他们发现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不一致甚至冲突之处,他们才会自觉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

科学探究是为了学习物理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由于物理课程是针对于初中学生,他们的物理知识还相当的匮乏,因此,我们不能为了片面的追求探究的过程,而忽略物理知识的学习。接受式学习和科学探究式教学两者应该有机结合,在强调科学探究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接受式学习的重要性。

五、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学生科学探究

(一)创设物理情景、提供探究素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探究问题。

(二)精心设计课堂实验,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这一环节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精心设计,合理安排,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不能为了怕麻烦,就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进行“照方抓药”,这样做虽然省事,却打消了学生对实验的探究能力。

(三)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做验证性实验,学生缺乏兴趣,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降低,以至于讨厌做实验。而探究性实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在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循序渐进。探究的内容应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程度应由只包含部分要素的不完整探究逐步过渡到包括所有要素的完整探究;教师的指导应由强逐渐减弱。

(二)教材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探究学习。因此,要把探究学习与接收学习有机结合,取得效果。

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初中科学论文:浅谈初中科学课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论文关键词:科学课 科学思维能力 能量

论文摘要: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思维能力决定了其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因此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科学课的学习尤为重要。本文以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为基础,总结出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

一、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障。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多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科学课学习过程中一些影响思维能力的常见现象,总结出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如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等。相信这些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初中科学论文:如何提高初中科学高分人群的思考

摘 要 在高级中学选拔学生的文化课考试中,科学成绩所占的比重较大,本文联系教学实践,主要从精心设计课堂,开展校内大型活动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学生和老师可以如何合作,提高科学高分人群的数量。

关键词 初中科学 高分人群 合作

每一位学生都要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要提高初中科学高分人群,要靠老师教授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1授之以“鱼”:合理安排学习活动

我校有教师教学六步法:三次备课、分层授课、全批全改、个别辅导、阶段测试、分析调整。

三次备课这是整个教学流程的核心。分为备教材、备学生、定教法;定教案、改教案、查教案;反思、小结。

在备学生这个环节,笔者觉得是培优的突破口。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智力差异,为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在定教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道较难的挑战题,让有能力的同学尝试完成。

分层授课中,尤其是在目标分层中,我们要做到三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问题、不讲学生一学就会的问题、不讲学生讲了也不会的问题。

在如何解放生的问题上,分层作业是一种较为妥当的方式,学生有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因人而异。我们大致可以把作业分为:基础类、培优类、提高类。

选择完成“提高类”作业的同学,可以适当的减免“基础类”的作业,让生不在基础类的作业上重复做无用功。同样对于这些具有特长的学生,我们要有单独的一套评价体系。

所以在教学上,我们要做的及时步就是授之以“鱼”,教师需要准备要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2授之以“渔”:引导学习科学方法

陶行知:“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学习要有信心、决心和恒心,除了“三心”之外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学习的几个意识:

学问意识:相信很多教师都跟同学们再三强调过学问意识,善于在问中学、学中问的同学,往往都善于动脑,敢于发言。其实,每一次问和答的过程,对于大家都是一次提高的过程。育才六步学习法的一点也正是多想多问。

学习意识:古人说,“学而时习之”,其实,这个习指的就是不断练习反复练习的过程。因此,学习就是要学还要习,也就是要充分的练习。

超前意识:作为生,必须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不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生都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自主学习时间,在此前提下更要超前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功课。

3授之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方面的知识于一体,且是以实验为基础,实践性与理论性结合很强的科目。因此,在学习科学时需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近几年来,中考科学试题中常常出现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还有小实验,而且实验题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2013年中考卷中有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表格设计、物理电路图的连线(滑动变阻器必须将其连在阻值较大处)、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画图时要注意海水始终成弱碱性)……实验考查的内容占50%之多。因此,初中科学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性,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模拟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

学校方面可以在每学期组织相应的活动, 如科学实验社团,开展“超级实验室”,育才杯科学科技节,育才杯实验技能竞赛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授之以“梯”:合理搭建学习支架

整合就是合理搭建学习支架。这里的整理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指的是对材料的整理,各种学习材料、教辅资料、试卷练习等等,数不胜数,而这些都是宝贵的复习资料,应将它们分门别类的整理好。其次是指对所学知识的每节课后、每天放学后、每周休息时,我们都应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便于记忆和运用。记忆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

5授之以“时”:给予从容学习时间

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他们善抓机遇,不放过任何一次

机会;懒散的人是时间的仆人,他们虚度年华,常常感叹生不逢时。帮助学生学会安排时间,挤时间是一门学问,叫统筹学。

例如:错过高峰期(找老师面批,已经很多同学在等待了,你还在那排着,就浪费时间了);做作业一鼓作气、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不能拖延;杜绝不必要的补课,把这部分时间用来合理安排适合自己的复习;学会利用零碎时间,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他8小时内做了什么,而是取决于他零碎时间做了什么。

学生通过学习,每天都会进步,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带领自己的学生努力,在中考中获得成功。

初中科学论文:浅析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科学课堂

【摘 要】科学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的建立及理论的验证都来源于生活,由此可见科学这门课对学生的重要性。然而,不少学校长期存在着笼统教学的问题,认为最重要的只有语数外,而忽视了这门课。教师对于这门课的传授方式往往也只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认为没有必要重视,科学教学一直处于薄弱环节。

【关键词】实验教学 学生兴趣 教师情感

初中学生的优势是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获取知识,但却不懂得如何用科学的知识加以解释,我们科学教师在课堂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基本上就是建立这种已知知识与未知知识的链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优势,多方面入手,将已知与未知有机地相结合,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现代社会中,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当今的初中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教材中有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又感兴趣的内容,通过阅读教材,可以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进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习惯,学生可以对科学知识有着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知;通过阅读教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充分扩展想象的空间,开发思维能力,填充自己的知识空间;通过阅读教材,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引导学生大胆的提问。科学不是掌握一系列现成答案的知识体系,而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收集与整理证据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教材或亲身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时,以自身的科学知识面来讲存在着理解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的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实现从讲授者向引导者的转变,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其次,教师要以实际行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增加了,质量便会不断提高,问题意识也会得到强化;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开放状态,勾起学生的探究欲,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在问题的氛围中,能够让学生从纯科学知识学习的枯燥乏味中解脱出来,学生在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时,便会在头脑中产生更多“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分小组讨论或让学生积极竞猜、各抒己见,这种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更加牢固。

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学科教学的支柱和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初中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种种特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重视科学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实现科学教学目标。

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因此,知识和学习的发展不能与现实世界分开,而是必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熟悉实验仪器,在传授科学知识时引导学生亲身去做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对于课本上的固定知识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实验目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之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找出实验结果。科学知识是多方面的,除了依照课本讲解授课以外,教师也可以打破常规流程,在学生掌握了部分知识之后,设计一个涵盖这些知识点的实验,给出实验题目,让学生自主去查阅文献并加以推理归纳,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交由教师审阅,之后自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操作技能有很大的好处。此外,有些实验是需要学生之间合作才能完成的,教师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实验,要求每个小组拿到实验题目后必须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不同意见,共同处理实验中的现象和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协作和团队工作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敏感的年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顾及、维护学生的情感。教师要使每个

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把传授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能否打造一堂高效的课堂,教师的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精彩生动的语言,不仅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时刻让学生保持大脑的兴奋,消除疲劳与紧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堂的课,与教师渊博的学识积累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中的活例子将学生学习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科学论文:小议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摘要: 本文通过对教学预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预设 生成 课堂教学 初中科学

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看成是鲜活的发展中的人,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为学而教,努力营造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生态环境”。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如何通过“预设”去促成“生成”,如何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问题。

一、精心预设、实践生成

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预设,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而且这种预设必须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等多方面。但我们也要明确预设并非只是写一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的设计,进而形成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的将教案的演示出来。因此,对教学的预设应灵活而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上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一切精心的“预设”,是为了“生成”,同时让生成更具有成就感和方向感。有了精心的预设,学生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才能提高学生探究的效率。

1.预设一个话题,在学生主动“讨论”中生成

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愿意主动地说,使他们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互相点燃对方思维的火花,形成不同的联想,不仅可以彼此启发,拓宽思路,引发灵感。

案例1:鱼为什么会减产?

在《种群和生物群落》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一个例子:某地的一个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把酸性物质释放到空气里,工厂东面有一个湖,湖边渔民世代以养多鱼捕鱼为生。最近渔民纷纷反应,自从工厂开办以来,鱼产量不断减少。而工厂的科研人员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了工厂放出的酸性化学品对鱼资源的减少没有关系。

实验是这样做的:科研人员用一只大容器,取来该湖的湖水,从湖里找来大鱼放在该容器内,喂以蛋白质饲料,在这样的条件下,鱼兴旺成长。假定你是评判者,来对这项实验进行评估,请你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及理由。以此展开新课学习。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新课,这就来自于预设时教师应充分思考、挖掘教材中有有价值的信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抒发情感,激发想象,促进生成。

2.创设一个悬念,在学生的求知欲望中生成

教师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迫切要求得到解答的问题,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悬念”,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案例2:为什么50+50≠100

在进行“分子之间有空隙”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我在引出分子的概念之后,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写下:50+50≠100,这时原本鸦雀无声的课堂一片哗然,然后纷纷议论着,脸上都露出一副疑惑不解的神情。此时,我这样设问:50+50=100这个在数学上永远恒

等的式子,为什么在化学上不被承认呢?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每个小组利用组内两个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50毫升的水和酒精,混合后你发现有什么现象?这一“悬念”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中立即产生了撞击,思维被迅速激活起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弹性预设、动态生成

“生成”是需要智慧来支撑的。教学中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所谓“弹性”就是指为实现化学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要鼓励师生中的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目标的要求。

1.利用错误 即时生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正常的,出现错误有时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轻易打断或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2.捕捉“意外” 即时生成

教师在组织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落实预设好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课堂的动态随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对那些与教师预设不相吻合的内容,或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教师要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思考其价值,及时纳入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对预设作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生成更丰富而又灵动的资源。

案例4:澄清石灰水为何没有变浑浊?

在co2 性质这一知识点学习时,在演示用稀盐酸和石灰石抽取co2并检验co2的特性实验时,由于课前准备太伧促,拿了一瓶浓度较高的盐酸。结果在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时,产生了与预期不同的现象: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学生们议论纷纷,甚至有个别调皮的学生怪笑着准备看老师的笑话。我并没有被这意外“吓倒”,也没有采用欺骗、搪塞等手段强行按预设施教,而是顺水推舟,先告诉学生所用盐酸浓度较高,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石灰水不变浑浊的原因以及从中有何感想。通过对“意外”事件的转化,不但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药品(稀盐酸)的选择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了亲身体验。只要教师树立生成意识,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可能将这个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料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动态生成式教学,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突如其来的问题时,即使这个问题不适合在课堂上展开,也不要采取否定的态度,而要鼓励他们到课后去寻找答案,因为课堂上的45分钟总是有限的,但课后的时间是无限的。我们相信:只有预设与生成在课堂中激情共舞,课堂才能焕发出精彩。

初中科学论文: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初中科学是初中的一门综合学科,强调让学生了解科学概貌,感悟科学探究过程,认识观察实验方法。在科学教学时,要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中,用丰富的科学事实带给学生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喜欢科学,会利用科学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本文结合自己过去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对初中科学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初中科学 课堂教学 学生兴趣 有效性

一、 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在课程设置上,科学课程设置在6~7年级,它是小学1~5年级的自然科学启蒙教育走向初中8~9年级的分科(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教育的准备和过渡。在内容上,它是小学1~5年级自然科学的延续,又与接下来8~9年级的分科(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相关联。在教学中,要把握它的承上启下作用,不让学生感觉到仅仅是对小学自然科学的重复,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又不使教学难度化,让学生失去学习科学的信心。基于此,需要教师明确科学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做到把控,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二、 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六七年级的学生一般12~13岁,正处在儿童向青年过渡的少年时期。他们生气勃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中学的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新鲜、快乐。但进入中学后,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接受一些直观、感性的知识,而要通过识记和运用把这些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为更加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使学生成为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清楚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比如学习光年时,练习册上有道题目问:四光年相当于多少千米。这里计算是9.46×1012=3.78×1013 ,而很多同学写的答案却是:37.8×1012 。不清楚他们怎么会这样错,这就是基本的科学记数法呀。带着不解我向数学老师请教,得知科学记数法还没有学,但接下来的数学课就会学到。于是在等待他们数学课上学过这个内容后,我再安排让学生订正练习册,这次大多数学生都是做正确了。所以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特点,碰到学生不懂的内容,可在教学中进行适当补充或对教学内容适当的调整。

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把知识呈现出来。如在学习《海底世界》一节时,课本上用一个表格来说明“无论纬度的高低,海底表层的温度都在5度以下,都是非常寒冷。”若把整张表格直接呈现,大部分同学读起都会有些困难。于是我就对表格进行了拆分,先从引导学生看懂表头开始,再逐渐呈现不同纬度的温度,让学生一一回答。这样一来,学生们很容易就得得出结论了。再比如在《循环系统》的教学过程中,课本上心脏的结构图较为复杂(如图一),学生学习时抓不住重点,难以掌握。为了帮助学生对心脏结构的直观认识,我绘制了心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二)。通过示意图,直观的展现了心脏的结构,学生也就不再感觉这个知识点复杂难懂了。运用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教学处于“最近发展区”之中。这样通过给一些难点知识铺设“台阶”,让学生感觉到“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新的知识,不但激发学生的热情,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三、 注重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战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是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知识的过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有效解决教学任务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习的自主性和多样性,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乐趣和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养成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1、精心设计科学的及时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级教师于琦也曾说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因此在科学入门的及时节课,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及时节课就尝试把一些重要而有趣的科学实验带入课堂,便是一种有效的做法。例如现场配置淀粉溶液,然后滴加碘液,让学生感受如“魔术般”的颜色变化;再利用课前收集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把带火星的木条放进去,让学生感受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和熄灭的瞬间,感受科学这门课的独特的魅力。另外,让他们猜测常见的小树苗为什么24小时天长高,如何证明树木的长高的营养不是主要来自土壤呢。这样让学生在感受科学神奇的同时,也知道了什么是科学,科学的特点是什么,科学的探究方法是什么等等。

2.创造让学生参与的学习情景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所以当一个东西能够在感官上留下印象时,就尽可能的让学生用感官来感受。例如在学习海底压强时,需要借住“打孔的塑料瓶”让学生感受压强与水深的关系。上课时我准备一些瓶子,让他们参与怎么样给瓶子钻孔才能有效的进行实验。他们通过讨论能够得出:要把这些孔都打在竖直的一条直线上,才有可比性。于是我就和同学一起来对瓶子进行钻孔,再来进行实验,让他们有一种成功的体验。荀况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再如,在学习气压时,设置吹气球比赛,通过学生把气球吹爆的场景,让学生对难以理解的气压的知识有感性认识,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空气粒子的存在。

3.创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初中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不但从书本获取知识,还从生活中也会获取很多的知识,但却不懂如何用科学知识加以解释。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 的直接经验,将已知和未知有机的结合,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摩擦力时,恰逢下雪路滑,导致学校门口出现了撞车事故,学校的大门被撞变形了。我把图片拍下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下雪天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通过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也易于理解摩擦力利弊的双重性,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辩证的思维。又如在学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后,让学生通过开、关教室日光灯的活动,观察教室内各灯之间亮的情况,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教室内日光灯的连接方式。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达到愿望。请你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4.注重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

科学是一门基于实践的基础学科,实验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对外界各种事物现象非常好奇、敏感。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进行科学探究时,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如在做观察蜗牛的实验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驱使他们提出各种问题,“蜗牛如何前进的”、“蜗牛会痛苦吗?”、“蜗牛有视觉吗?”、“蜗牛能品尝吗?”等等。教师尽可能的创造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把他们的问题集中归纳,设计出几种可行的探究问题,使每一小组根据自己的问题,去思考、探究、交流。这样的探究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感。

其次在探究活动中,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在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器材进行探究活动,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例如,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环节时,让学生利用教室中的抹布(各块抹布大小和湿度一样)和教室里现有的电风扇等器材,进行实验探究设计,思考怎么样做能使抹布干的最快。让他们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影响蒸发快慢的不同因素”的理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的实验教学中,更要做到合理引导,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方法。例如在进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探究和“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动中,让控制变量、对照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深入学生的内心,这比单独的识记,更让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当一种科学的素养深入学生内心后,他们会很有信心也很有兴趣的投入任何一次科学探究历程。

5.重视复习课

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在经过人的学习后,便会成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于是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遗忘规律,合理的安排好复习,在每一章和每一册结束时都要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复习。尽力做到:每学完一章,都能将凌乱的知识穿成线;每学完一册书,都能让学生感觉到手中的书已经变薄。

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了它,更容易理解、记忆学科的内容,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在复习课上,知识框架图就是一种很好的工具。例如,在学完科学(牛津上海版)六年级第二章《生物的世界》时,让学生根据课本中本章知识特点,抓出主线。同时注意知识间的并列或因果关系,绘制知识框架图(如图三)。这样让学生能知道自己本章有哪些内容,同时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在哪里。进行科学总复习时,每章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教师要学会取舍,拎出主干,和学生一起构建知识网络。

再如,在科学课全部结束,进行专题四《物质的粒子模型》复习时,首先课前先让学生完成导学单上的知识回顾内容,让学生对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上课时先让学生对关键词核心词进行回忆,尝试和学生一起构建本章的知识网络(如图四)。然后围绕本章的核心概念,引导学生一一进行回忆,梳理,训练,并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把知识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6.关注课堂中的意外

在进行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时,学生已经知道电路的连接方法。因此我在设计过程中先让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再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进行自主探究。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利用学生“猜想——探究——归纳”的教学模式,这既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预想这样一节课应该会很顺利很成功。

但在让他们尝试并联电路的连接。有一组同学的电路出现了问题:灯泡一闪接着就不亮了!他们用焦急的眼神看着我,我没有急于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排查电路,找出可能的原因。(但小灯泡怎么突然坏了,而且还是两个都坏了,这不是偶然的。其实当时我心里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只见他们在查看 “两节电池的正负极有没有接错”“导线连接的是否有松动”等,发现都不是,然后再检查小灯泡和别组的有什么不同时,他们很惊喜的发现:别的组的灯泡上(3V)他们组的上面是(2.5V)。我突然发现问题就在这:因为两节电池的总电压是3V,而他们组的小灯泡是(2.5V),是电压过高引起的。我让他们翻看书上后面关于电压的知识,他们很快明白了。经过这个课堂小插曲,我认识到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如果简单的换个灯泡,那他们会一直误认为是自己操作不好当,导致小灯泡坏掉的。

可见一节课,不论教师认为自己准备的多充分,也总会发生一些突发或偶然事件,教师不能简单的批评和责备学生,要把意外的教育事件当成宝贵的教学生成资源,主动根据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查找、分析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只要教师能及时、巧妙和灵活的处理,就能使这些事件对教学起到补充和增效的作用。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自己深深体会到,在科学课堂上,要让丰富的科学事实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用感官刺激,叩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先,让他们主动探究、大胆思维、不断实践,体验探索自然科学的乐趣,掌握自然科学的研究基本技能。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真正了解自然科学的无穷魅力。

初中科学论文: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探讨

摘要:

现阶段,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体验探讨,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且应用于生活。选择生活化教学作为初中科学教学的基本点,更加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生活化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重要。将简要分析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体验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

科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体验探讨,不但可以利用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在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体验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开展生活化的科学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初中教学活动中,重视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体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体验探讨的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增强社会责任感,都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通常情况下,生活化的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在此基础上,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逐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体验探讨,有利于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方法

为了有效促进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活动的开展,在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究开展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开展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方法主要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增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作为开展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教师应充分重视的一项教学方法。在开展教学活动的环节,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针对学习科学知识存在的问题,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增强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究热情。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更加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增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增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也是开展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增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基础。同时,增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在科学的世界里进行探索,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通过增设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在尊重学生学习想法的前提下,重视增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3.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在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活动中,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作为其中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生活化的科学语言更加有利于学生接受科学知识。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使科学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进而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对于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及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体验进行探讨,在体现学科教学综合性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体验方式,促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多种途径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爱好,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技巧。因此,在初中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进行科学教学生活化的体验探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武峰 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初级中学

初中科学论文:初中科学教学课程研究

摘要: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培养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以初中科学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利用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科学素养;教学效果

初中科学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最直接的途径,面对现在初中学生科普知识严重缺乏的现象,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是教学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教师的素养、教学的方法策略等方面出发,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

一、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只有具备过高的科学能力与极强的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探究科学的奥秘,引导学生发现科学世界的神奇。加强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不断思考、探索与实践中教师的水平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且,不同的科研项目还有助于科学教师了解其他课程的知识,从而在教学中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初中科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要改革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注重以人为本,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由于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虽然习以为常,却很少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冰糕为什么会冒气?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蜜蜂怎样酿蜜?学生对这些事物并不陌生,对这样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很少思考其中的道理。通过教师的设疑、引导、点拨,他们就会将科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联系起来,并逐渐养成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意识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其次,增加演示实验教学,创新设计实验形式。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困难,而实验的直观性特点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光的折射实验,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筷子插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奥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几个可行的实验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像利用激光笔射入水中观察光点的位置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与探究能力。科学知识是通过大部分实验与探究而得出结论的,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例如,在教学《神经调节》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神经传递的过程表演出来,将神经元、突起、轴突与树突之间的关系正确地表示出来。在学生一边摸索一边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就会探究出信息的处理途径,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开展综合实践,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进行科学实践的基础。课外的综合实践活动,既改变了课堂教学中的沉闷乏味,又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并且在实践中,学生的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首先,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在开展科普知识讲座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经验进行,而不能空谈科学知识、科技发展等,要从实际出发,利用生活中的小事来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理解与认识,丰富学生的见识。其次,学校可以举办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进行创新,在创新中巩固并加强对科学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科技展览,激发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与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在之后的课堂学习中更加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科学素养。,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初中生在学习时还具有一定的惰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一起克服科学实践中的困难,并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肯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逐步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初中科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探索自然世界的奥秘、解析不同现象的本质与原理正是他们感兴趣的部分。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科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科学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激发出来,使其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进而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作者:李武峰 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初级中学

初中科学论文:初中科学教学数字化实验分析

摘要:

数字化实验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其以实验为基础,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科学课程固有的教学理念及其模式。本文结合数字化实验系统的特点,就其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

数字化;实验;科学教学;应用分析

一、前言

数字化实验系统,简称“DIS.Lab(DigitalInformationSystem)”,是一种实验研究平台,其以传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借助传感器而收集实验数据,借助采集装置将相关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的信息传送到计算机,由计算机操作软件对信息技术处理,从而获得实验结果。这种操作系统得到的数据更,实验结果更准。

二、数字化探究实验的特点

1.实验过程的“直观化”

实验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和瞬间变化在传统实验中靠学生的肉眼观察可能根本观察不到或来不及,比如:在做“酸碱中和实验”传统实验时,试管加滴管的实验操作,比较枯燥,实验过程也无法呈现。而利用数字化实验,实验中PH值的变化一目了然,借助曲线图,其变化直观形象[1],还可避免人为因素(如加液、振荡、读数等)造成的误差。又比如:在“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时,产生的电流较小,现象较为短暂,如果引入数字化实验系统,便可以把这些问题解决。

2.实验数据的“化”

受客观条件限制,传统科学教学的实验多为定性实验,数字化实验的应用则让实验由“定性”向“定量”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数据收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如:在做“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实验时,在注射器的一端连接上气压传感器,很容易便能得到气压与体积的关系;若将气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结合气压与沸点关系,就能直接在计算机中显示气压与沸点的关系。数字化实验以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取代了人眼读数,由“手工化”向“智能化”转变,数据更真实有效[2]。

3.实验处理的“智能化”

传统科学实验中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是对物理量的单纯分析,而借助数字化实验,可把物理量以图像形式转化呈现,这样更能表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化情况[3]。如:“晶体熔化实验”中对温度计的示数就可用传感器传输给计算机,并设置好相关条件,计算机直观显示为熔化曲线,从而摆脱了学生计时测温、手工作图的繁琐和作图不而造成的实验结论错误。

4.实验系统的“多样化”

数字化实验系统融合了传统实验的优点,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实验,实现演示实验和操作实验的有机结合,也可让课堂实验和课外活动融合起来;既可以将实验量化,也可以将实验直观化;同时,利用其可携带性使实验应用于真实的环境,如河道水质测定、酸雨等环境问题,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实验教学的内容,提升了科学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给予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三、数字化实验系统对学生学习科学的影响

1.数字化实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学科兴趣

素质教育提倡要以生为本,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传统科学实验方法较为落后、数据处理繁琐、实验可信度不高,实验往往变成教师指令下的照搬照套,学生在实验中缺乏思考,创造性不强,兴趣不高。数字化实验改变了这种模式,让学生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完成实验操作,在数字化实验中可获得更的数据,更可信的结论,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同时,数字化实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操作简便,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实验兴趣。

2.改变了实验环境,有利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传统实验课堂融入信息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实验教学的形式,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突破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界限,使教学过程中“边讲解边实验边分析”成为可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同时,数字化实验系统的快速测量,处理,使原来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成为可能,使课堂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数字化实验网络,便于实验数据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整合他人有价值的实验数据及分析材料。这一系列的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过程,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实验素养、思维品质及团队精神,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环境接轨创造了条件。

3.有利于推动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科学要转变“授受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借助数字化实验实现“人机协作”、“师生互动”,在学生操作中,教师辅以问题引导,让学生在操作中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实验而获得结论。同时,借助数字化实验进行生活拓展,让学生在生活中展开探究,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极为有利。

四、数字化实验应用于初中科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1.传统和数字化如何统筹兼顾的问题

数字化实验倾向于让学生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并在“做科学”的过程中探究科学知识,传统实验则强调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数据收集能力的培养,但由于要照顾教育经费的不公平情况,传统实验操作在此方面有明显优势。在各种大型考试中,传统实验操作仍占很大比例。学生实验基本操作仍需补救措施[4]。在教学实践中,因各种因素限制,两者并不能很好的兼顾,因此,如何让两者有机融合就是科学教学中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

2.如何增强探究实验的有效性

如何减少学生在实验中关注技术和设备多于实验本身的问题,值得探究,因为初中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而本身的知识结构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实验前要花大量的时间给学生介绍实验仪器的结构和原理,而且初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当有限,要将传感器与计算机进行连接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教师对学生讲解实验的连接以及计算机操作等所做的工作远远超过了实验所获得的收益,作为教师如何增强探究实验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3.要尽量避免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实验极端

在初中科学实验中,很多实验都是单一测量,如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操作简单,没有必要利用传感器而对其数据进行传输。同时,在应用数字化实验系统时,虽然其数据较为精准,但也要引导学生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数据,多一些自己的思考。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化实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实验系统,可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科学实验操作中获得更的数据和结论。基础教育改革少不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辅助,但在实践中也应客观看待数字化实验系统的优势和不足,对其科学合理的应用,才能让科学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

作者:陆努杰 单位:慈溪市长河初级中学

初中科学论文:初中科学教学创新意识分析

摘要:

随着新课改制度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寻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以初中科学教学为例,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希望对以后的初中科学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育;创新意识

初中科学和一般的学科不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环境对于一个人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也应重视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1)要鼓励学生提问。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学生不敢提问,教师也不愿意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帮助学生将想象变成现实,从而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3)采用科学趣味实验教学的方法。通过趣味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独立思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1)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式。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学生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拓宽自己的思路,这一过程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2)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灵感。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首要条件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积极探索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可以将科学教学过程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发现科学知识的价值。或者是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等。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有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

作者:郑巨勇 单位: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