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产业经济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产业经济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产业经济学论文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理论和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研究

产业经济学是典型的应该经济学科学,是西方现代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之一,该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深化和发展的产物,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规律、产业与产业间联动关系规律、企业发展规律以及产业布局规律。从字面不难看出,产业经济学研究重点围绕的就是“产业”。因此产业经济学在研究以“产业”为研究逻辑起点,产业经济学自提出以来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许多的流派,该学说已逐步迈向了成熟阶段,并对我国产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一、产业经济学理论

产业经济学又称产业组织学或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应用经济学中发展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最初产业经济学并不被认为是独立经济学科。二十世纪七十年后,经过不断的发展产业经济学才得到公认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起源较早,可追溯到马歇尔经济学,甚至亚当斯密经济学阶段。许多学者认为产业经济学源于美国,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及时阶段是一九三零年到一九七零年,在这个阶段对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代表作是贝恩在一九五九年出版的《产业组织论》,这本着作是最早一本系统的对产业经济学进行论述的文章。《产业组织论》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该书出版后一直被作为西方经济学教材使用。一九七零年,产业经济学发展进入第二阶段,该阶段主要研究开始围绕《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论文选》,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初步成熟,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较大发展。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

(一)哈佛学派

哈佛学派是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中的重要学派,奠基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该学派形成于三十年代,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人物。哈佛学派在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SCP范式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初步成熟,代表产业经济学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研究也因此走向系统化研究阶段。霍特林和兰开斯特作为哈佛学派的代表人物为产业经济学中推销、营销等问题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芝加哥学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许多来自芝加哥的经济学家对SCP范式提出了批评,SCP范式自此开始逐渐衰落,芝加哥学派则渐渐成为主流学派。芝加哥学派与SCP范式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注重市场结构和效率研究,更加关心产业竞争关系,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施蒂格勒。施蒂格勒曾在一九八二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产业经济学有开创性研究。施蒂格勒曾出版过《产业组织》一书,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上已达到成熟阶段。

(三)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该学派引入了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所以在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理论基础、分析手段等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突破。该学派的诞生,大大推动了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使产业经济学走向了成熟。该阶段的代表作是泰勒尔在一九八八年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该书的出版立即引起了轰动,成为大学具性的产业经济学教科书。该学派在研究中不仅继承了芝加哥学派成果,更在此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展,成为了二十世纪最为主要的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因此,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缺乏对经济学研究,几乎在整个八十年代,可以说我国产业结构理研究都处于引进与研究范式探索阶段,并且在这个阶段研究中由于受到传统范式影响较深,所以课堂过程停留在老模式、老思路当中。直到九十年代国内部分学者开始尝试运用西方产业经济学范式对国内的产业组织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大学也开始设立产业经济学课程,这着标志着我国产业经济学开始真正发展起来、一九九零年产业经济学学科设置上初步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国内产业经济学理论代表作出版了《产业经济学导论》,该书是国内及时本产业经济学着作,研究范围与西方理论学说研究更加宽泛,在国内理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该书的出现掀起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热潮,随后不久国内陆续开始出现关于产业经济着作及翻译着作。在九十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的深入,为产业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使得国内产业经济学研究达到了另一个高度。

四、结束语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市场经济转型已初步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经济学研究也发展了巨大变化,产业经济学在我国发展中是另一番景象,从研究方法到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都与西方有着较大差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于我国产业转型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产业经济学论文:浅析产业经济学在高校中发展前景

浅析产业经济学在高校中发展前景

引言

产业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是通过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各种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实现的微观状态下的经济产业体系,是以理论为基础,应用为前提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过程。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微观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结合当前经济理论实现的应用性质的经济学过程。西方产业经济学侧重于从企业角度出发研究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行为,在西方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是通过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进行发展和探究的过程。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也逐步的实现了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但由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使得当前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影响因素,更是使得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手段的主要制约前提和影响手段。

1. 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发展现状

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是当前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更是实现经济学教育的重要保障手段。目前而言,我国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设有产业经济学专业,在经济学的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不同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采用手段和模式也不尽相同。设在经济学院,有的将产业经济学设在管理学院。教学中的内容偏重也有所不同,有的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认为研究产业组织就是研究市场运行,以及通过对产业组织的研究帮助人们分析现实的市场,但这些研究撇开了厂商内部的与控制和股东、银行、资本市场与经理控制的关系问题。

2. 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明确虽然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国了产业经济学专业,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外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并不包括产业结构的内容,但我国始终对产业结构调整非常重视,我国学者对产业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在实践中,我国应用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事例较多。尤其是最近的这次经济危机,使得我国政府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都更加重视,利用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更加频繁。但我国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调整产业结构、重视不够,还停留在照搬国外理论的层面上,在实践中鲜有通过对产业组织的调整来改善市场运行的案例。这使得我国不同高校在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上产生较大差别。

2.2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与我国实际相脱节产业经济学引入国内教学的时间较晚,其教材的内容大多是从国外引入的,案例也都是国外的案例,和中国的实际有较大距离。以产业组织理论为例:产业组织理论的模型大多以信息为假设前提,博弈论的引入使得不信息模型也存在均衡解。但由于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不同,国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不是很严重,这些模型对国外企业行为的解释力就较强。但在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的策略性行为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这些模型对中国企业行为的解释力不强。中国学生在学习了这些内容以后,仍然不能对身边的企业行为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就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也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学目的。

2.3产业经济学的教材不规范,缺乏教材目前高校中使用的产业经济学教材有国内学者的,也有国外学者的,但国内外教材的也有很大不同,内容和体系设置差别较大。即使是国内编写的教材,一些教材的编者奉行拿来主义,直接照搬照抄国外的教材;还一些

编者把一些还不成熟的研究成果引入教材而使教材的受到学生质疑。教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产业经济学的教学缺乏的教材是制约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4产业经济学的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我国高校中产业经济学课程还停留在讲授的层次上,缺乏辅助教学手段和实验或实践环节。一般来说,学生大多是从一个校门走到另一个校门,绝大多数学生对企业以及对企业的运行没有任何感性的或理性的认识,也可以说根本不了解企业,这一方面会造成学生不能对产业理论或模型的作出正确认识和理解,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大大减弱。

3. 改进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3.1明确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我国的法治环境和产权制度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诚信体系有待建立,这是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前提。也就是说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有其特殊性,我国的产业研究应立足于这个现实来研究我国的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把西方产业理论中国化作为现阶段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同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理论。

3.2编写和我国实际相结合,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产业经济学教材在明确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的基础上,首先要规范产业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使各高校产业经济学的教学相对统一;其次,教材内容要和中国产业的实际情况相一致,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应能解释中国的产业现象,从而增强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还应提高产业经济学教材的编写质量,少一些拿来主义,多一些编者自己的特色。

3.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在教学中应多组织一些实际的案例,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和分拆以及其它的案例,这些案例多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可以使学生对产业理论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应建立产业经济学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知识。同时应建立产业经济学的模拟实验室,使实验室模拟实验和实习基地实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产业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观念,不应当成为改革开放的“反对派”不要企图长期垄断市场,要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春天一定会来到。

总结

产业经济学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经济应用方式之一,是通过经济学为基础理论,实践为前提的方式进行经济专业知识教育与培养的过程。在当前高校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发展中国特色教学思路,将产业经济学与学校模式相互结合发展的过程,打造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

产业经济学论文: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经济学理论特征浅析

摘要:我国电子支付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时期,本文通过对产业发展中呈现出的网络外部性、双边市场等经济学特征的分析,指出了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电子支付;网络外部性;双边市场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由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初起步阶段逐步进人了高速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的经济学特征逐渐显现。

一、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现状

(一)电子支付定义  在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的《电子支付指引(及时号)》中,将电子支付的定义界定如下:“电子支付是指单位、个人(以下简称客户)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电子支付的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历经了传统支付向以网络支付为主的新兴支付的转变,其涵盖范围也从atm取款、pos消费扩大到b2c、b2b、c2c等网络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领域。

(二)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提高,互联网正在走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据cnnic近期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商务交易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平均年增幅达到了68%。其中,网上支付用户年增幅80.9%,在所有应用中排名及时。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500亿,2010年网络购物市场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电子支付产业模式呈现出网络支付(b2c、b2b等)蓬勃发展,移动支付、电话支付蓄势待发的特点。网络支付按照机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商业银行支付网关、中国银联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平台。

1、商业银行支付网关  我国最早推出网上支付的机构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支付网关系统由各家商业银行自行开发,制订统一的接口标准,通过与商户服务器直连,借助网上银行系统满足网上购物和客户商户间的资金结算的需要。银行支付网关的推出,有助于各家商业银行拓展新商户、收取结算手续费、扩大本行银行卡、网上银行的影响面进而绑定客户存款、获得综合收益。银行支付网关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的重点及未来市场争夺的焦点。  2、中国银联支付  中国银联支付由银联公司与商户服务器联接。商户并不与发卡各商业银行连接,银联通过现有的银联收单系统实现各发卡行与商户间的资金清算。银联支付可以受理各家银行卡且支付方式简单,用户只需输入卡号、密码就可以进行付款,但也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3、第三方支付平台  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支付网关和银联支付网关之外的支付平台。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有支付宝、网银在线、上海环迅、腾讯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由非金融机构创建,但已基本实现了与各商业银行的直连,能够受理各家银行卡,而且比普通商业银行支付网关功能完善、能够提供多方位、专业化的电子商务服务,因此虽然起步晚,但竞争力强,成为很多中小商户和网上支付消费者的。

二、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经济学特征

电子支付产业中包含着众多的参与者:商业银行、商家、消费者、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监管机构等。各参与者之间关系复杂。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一些经济学特征逐渐显现。

(一)网络外部性特征  1、网络外部性定义  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mality)最早是jetlrey rohlfs在研究电信服务时发现的,后来的经济学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完善,katz和shapiro对网络外部性是这样进行解释的:网络外部性是指产品使用者来自消费该产品的效用会随着其他使用该相同产品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加的效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是指当采取同样行动的人(agents)的人数增加时该行动所产生的净价值的增值。网络外部性实质上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  网络外部性有正负之分,产品使用效用既会随着消费该产品的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大,导致正的网络外部性;同样消费者也会因该消费产品的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大外部成本,从而产生负的网络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根据产生方式不同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与间接网络外部性。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通过消费相同产品的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直接物理效果产生的外部性,例如电话网络、电子邮件、网络游戏等。而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随着某一产品使用数量的增加,该产品互补品数量随之增加,价格逐渐降低,从而间接提高了该产品的价值。间接网络外部性比较典型的例子如电脑操作系统,随着终端使用客户数量的增加,在该操作系统上进行软件开发的公司逐渐增多,新软件产品不断丰富,从而进一步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该系统的终端,推动操作系统这个平台的价值不断提升。  2、电子支付产业网络外部性特征分析  电子支付产业的网络外部性同样既有正的网络外部性又有负的网络外部性。随着网上消费群体与商户群体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网络提供的物美价廉的丰富商品而不用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能够享受到电子支付带来的方便快捷的购物新体验;网上商家能够从网络这个巨大的无形市场中吸引到天南地北的客户,同时降低交易、库存等成本,赚取丰厚利润;同时电子支付的发展完善了电子商务产业链,大大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如银行卡、物流等产业)的发展。这些方面无疑都提升了电子支付产业的价值,是电子支付产业正的网络外部性的体现。  同时,电子支付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商家、金融机构以及物流等电子商户相关产业联系在一起,它的发展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网络上的隐私权保护问题,电子支付过程中,客户账户、联系方式、住址等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拥有此类信息的各相关机构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大规模客户隐私泄漏风险。再比如,电子支付实现方便快捷支付的同时,也引发了比如信用卡套现、网络洗钱等新型犯罪问题。这些又体现出电子支付产业负的网络外部性。  从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划分角度上分析,电子支付产业的网络外部性应该属于间接网络外部性。因为单纯电子支付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并不能提升价值,消费者选择是否进行电子支付取决于网上商家的多少及产品种类,网上商家选择是否接受电子支付这种结算方式也取决于另一端消费者的数量。这就体现出了间接网络外部性的特征。

(二)双边市场特征  1、双边市场定义  目前常见的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s)定义有arm- strong2004年提出的:双边市场是指两种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人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的数量。更确切的定义是rochet和tirole2004年提出的:平台两端市场的定价总和固定,如果交易平台上成交的交易总量与两端之间的价格结构有关,或者说与两端的相对价格有关,则这样的市场就是双边市场。

2、电子支付产业双边市场特征分析

电子支付产业是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按照双边市场的定义,双边市场是一种类似于“哑铃形”的产业结构。当平台对两端的参与者制定的价格总水平保持不变时,价格结构或两端的相对价格改变将影响到双方对平台的需求和参与平台的程度,并会进一步影响到平台实现的交易总量。在电子支付产业中,电子支付平台提供机构(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网上消费者和网上商户提供结算服务的同时也对平台的两端实行收费,收费价格策略的制定既包含对消费者端收费价格策略,也包含对网上商户端的收费价格策略。  电子支付产业中只有电子支付平台两端的参与者达到一定规模,电子支付平台才能够正常运转,并在一定的规模临界值之后实现盈利。要使平台两端参与者同时达到一定规模,就必须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相较于平台两端的价格总水平,两者间的价格结构更为重要。在实际的电子支付平台运营中,常常采用定价平衡法则,平衡法则是指为平衡两边用户的需求,交易平台通常对一方采取低价策略或转移成本的方式,以吸引其来平台注册交易。具体来讲,就是仅收取网上商户的费用而对网上消费者低收费或不收费。这正是双边市场特征的明显体现。

三、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建议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网络外部性及双边市场等经济学理论特征研究为促进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大力扶持,合理定价,促进电子支付产业发展

电子支付产业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处于成长期的新兴产业,需要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高度重视,大力扶持,提供各方面的政策支持。电子支付产业中各支付企业应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合理制定价格策略,提高竞争力,扩大消费者与商户规模,实现产业规模经济的较大化。

2、规范产业发展,减少负的网络外部性影响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网络消费及电子支付产业取得了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网络经济中出现的负的网络外部性问题,要通过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产业经济学论文:研究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经济学理论特征

摘要:我国电子支付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时期,本文通过对产业发展中呈现出的网络外部性、双边市场等经济学特征的分析,指出了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电子支付;网络外部性;双边市场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由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初起步阶段逐步进人了高速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的经济学特征逐渐显现。

一、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现状

(一)电子支付定义  在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的《电子支付指引(及时号)》中,将电子支付的定义界定如下:“电子支付是指单位、个人(以下简称客户)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电子支付的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历经了传统支付向以网络支付为主的新兴支付的转变,其涵盖范围也从atm取款、pos消费扩大到b2c、b2b、c2c等网络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领域。

(二)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提高,互联网正在走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据cnnic近期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商务交易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平均年增幅达到了68%。其中,网上支付用户年增幅80.9%,在所有应用中排名及时。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500亿,2010年网络购物市场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电子支付产业模式呈现出网络支付(b2c、b2b等)蓬勃发展,移动支付、电话支付蓄势待发的特点。网络支付按照机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商业银行支付网关、中国银联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平台。

1、商业银行支付网关  我国最早推出网上支付的机构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支付网关系统由各家商业银行自行开发,制订统一的接口标准,通过与商户服务器直连,借助网上银行系统满足网上购物和客户商户间的资金结算的需要。银行支付网关的推出,有助于各家商业银行拓展新商户、收取结算手续费、扩大本行银行卡、网上银行的影响面进而绑定客户存款、获得综合收益。银行支付网关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的重点及未来市场争夺的焦点。  2、中国银联支付  中国银联支付由银联公司与商户服务器联接。商户并不与发卡各商业银行连接,银联通过现有的银联收单系统实现各发卡行与商户间的资金清算。银联支付可以受理各家银行卡且支付方式简单,用户只需输入卡号、密码就可以进行付款,但也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3、第三方支付平台  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支付网关和银联支付网关之外的支付平台。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有支付宝、网银在线、上海环迅、腾讯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由非金融机构创建,但已基本实现了与各商业银行的直连,能够受理各家银行卡,而且比普通商业银行支付网关功能完善、能够提供多方位、专业化的电子商务服务,因此虽然起步晚,但竞争力强,成为很多中小商户和网上支付消费者的。

二、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经济学特征

电子支付产业中包含着众多的参与者:商业银行、商家、消费者、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监管机构等。各参与者之间关系复杂。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一些经济学特征逐渐显现。

(一)网络外部性特征  1、网络外部性定义  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mality)最早是jetlrey rohlfs在研究电信服务时发现的,后来的经济学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完善,katz和shapiro对网络外部性是这样进行解释的:网络外部性是指产品使用者来自消费该产品的效用会随着其他使用该相同产品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加的效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是指当采取同样行动的人(agents)的人数增加时该行动所产生的净价值的增值。网络外部性实质上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  网络外部性有正负之分,产品使用效用既会随着消费该产品的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大,导致正的网络外部性;同样消费者也会因该消费产品的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大外部成本,从而产生负的网络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根据产生方式不同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与间接网络外部性。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通过消费相同产品的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直接物理效果产生的外部性,例如电话网络、电子邮件、网络游戏等。而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随着某一产品使用数量的增加,该产品互补品数量随之增加,价格逐渐降低,从而间接提高了该产品的价值。间接网络外部性比较典型的例子如电脑操作系统,随着终端使用客户数量的增加,在该操作系统上进行软件开发的公司逐渐增多,新软件产

品不断丰富,从而进一步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该系统的终端,推动操作系统这个平台的价值不断提升。  2、电子支付产业网络外部性特征分析  电子支付产业的网络外部性同样既有正的网络外部性又有负的网络外部性。随着网上消费群体与商户群体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网络提供的物美价廉的丰富商品而不用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能够享受到电子支付带来的方便快捷的购物新体验;网上商家能够从网络这个巨大的无形市场中吸引到天南地北的客户,同时降低交易、库存等成本,赚取丰厚利润;同时电子支付的发展完善了电子商务产业链,大大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如银行卡、物流等产业)的发展。这些方面无疑都提升了电子支付产业的价值,是电子支付产业正的网络外部性的体现。  同时,电子支付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商家、金融机构以及物流等电子商户相关产业联系在一起,它的发展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网络上的隐私权保护问题,电子支付过程中,客户账户、联系方式、住址等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拥有此类信息的各相关机构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大规模客户隐私泄漏风险。再比如,电子支付实现方便快捷支付的同时,也引发了比如信用卡套现、网络洗钱等新型犯罪问题。这些又体现出电子支付产业负的网络外部性。  从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划分角度上分析,电子支付产业的网络外部性应该属于间接网络外部性。因为单纯电子支付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并不能提升价值,消费者选择是否进行电子支付取决于网上商家的多少及产品种类,网上商家选择是否接受电子支付这种结算方式也取决于另一端消费者的数量。这就体现出了间接网络外部性的特征。

(二)双边市场特征  1、双边市场定义  目前常见的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s)定义有arm- strong2004年提出的:双边市场是指两种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人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的数量。更确切的定义是rochet和tirole2004年提出的:平台两端市场的定价总和固定,如果交易平台上成交的交易总量与两端之间的价格结构有关,或者说与两端的相对价格有关,则这样的市场就是双边市场。

2、电子支付产业双边市场特征分析

电子支付产业是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按照双边市场的定义,双边市场是一种类似于“哑铃形”的产业结构。当平台对两端的参与者制定的价格总水平保持不变时,价格结构或两端的相对价格改变将影响到双方对平台的需求和参与平台的程度,并会进一步影响到平台实现的交易总量。在电子支付产业中,电子支付平台提供机构(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网上消费者和网上商户提供结算服务的同时也对平台的两端实行收费,收费价格策略的制定既包含对消费者端收费价格策略,也包含对网上商户端的收费价格策略。  电子支付产业中只有电子支付平台两端的参与者达到一定规模,电子支付平台才能够正常运转,并在一定的规模临界值之后实现盈利。要使平台两端参与者同时达到一定规模,就必须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相较于平台两端的价格总水平,两者间的价格结构更为重要。在实际的电子支付平台运营中,常常采用定价平衡法则,平衡法则是指为平衡两边用户的需求,交易平台通常对一方采取低价策略或转移成本的方式,以吸引其来平台注册交易。具体来讲,就是仅收取网上商户的费用而对网上消费者低收费或不收费。这正是双边市场特征的明显体现。

三、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建议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网络外部性及双边市场等经济学理论特征研究为促进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大力扶持,合理定价,促进电子支付产业发展

电子支付产业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处于成长期的新兴产业,需要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高度重视,大力扶持,提供各方面的政策支持。电子支付产业中各支付企业应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合理制定价格策略,提高竞争力,扩大消费者与商户规模,实现产业规模经济的较大化。

2、规范产业发展,减少负的网络外部性影响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网络消费及电子支付产业取得了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网络经济中出现的负的网络外部性问题,要通过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视域下的新媒体

关键词: 新媒体 产业 经济 学 蓝海战略 核心价值

[摘要]:

在当今新媒体 发展 的探索中,由于缺失产业经济学的审视,对新媒体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和错位。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运用产业价值链理论对新媒体的构成进行分析,同时借助“蓝海战略”指向新媒体产业形成的路径,力图为新媒体产业的核心价值创新和商业模式选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当今新闻传播界,新媒体成为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业界,忙于圈地烧钱,抢道起跑;而在学界,则忙于发表文章,抄抄拼拼。然而,在这一片熙熙攘攘之下,我们对新媒体的传播 规律 、媒介形态、运营模式等到底了解多少呢?学界能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什么样的理论支持呢?本文试图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审视新媒体,探讨新媒体产业的构成与形成,期望为新媒体产业化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一、新媒体的经济学观照

2006年10月24日,据信息产业部的近期统计显示,到9月底,全国手机用户超过4.43亿户,平均约每3人拥有1部手机。我国手机拥有量位居世界及时。2006年7月, 中国 互联 网络 信息中心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由此可见,中国拥有新媒体发展的巨大的潜在市场。

先拿网络来说吧,在经历前些年的网络泡沫之后,在去年,网络媒体似乎又掀起了新一轮风险投资热:

2005年8月5日,百度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并创下2000年互联网泡沫以来五年间纳斯达克ipo首发上市日涨幅较高的纪录。

2005年8月11日,雅虎宣布以10亿美元以及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换取阿里巴巴40%的股份及35%的投票权,开创了国际互联网巨头的中国业务交由中国本地公司主导经营的先例。

2005年11月7日,北京奥组委宣布,搜狐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这是奥运会 历史 上及时次设立互联网内容赞助类别。

然而,中国互联网的盈利情况其实并不喜人,我们不禁担心这些新媒体是否“虚火”上升。从国内外web2.0网站的发展来看,美国是技术驱动最明显的市场之一,但许多最成型网站的结局都是被互联网巨头和大财团收购。因此,有人不客气地指出:“web2.0并不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太多人耕耘就成了沙漠。web2.0创业的浪潮太高就会有泡沫,破灭恐怕也是迟早的事情。”[1]笔者认为,新媒体的“钱途”取决于其盈利空间和商业模式,而这又是建立在人们对新媒体的清醒认识和基本判断之上。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近40年前。1967年,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发表了一份开发evr(电视录像)商品的计划,及时次提到了新媒体这个词语。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提交的报告中,也多处使用“新媒体”,从此,“新媒体”开始在美国社会流行并扩展到全世界。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具有弹性,随着数字技术的急速发展,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媒介产品,并在没有经过确定之前被归结到“新媒体”中间。例如,以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定义:新媒体是网络媒体。直到今天,人们对新媒体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

“新媒体是音/视频技术与因特网的结合。”[2]

“新媒体,是新兴的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它是建立在 计算 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各种媒介的总和。”[3]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4]

“新媒体是一种既超越了电视媒体的广度,又超越了印刷媒体的深度的媒体,而且由于其高度的互动性、个人性和感知方式的多样性,它具备了以前任何媒体都不具备的高度。新媒体是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5]

“新媒体的内涵是:20世纪后期,在世界 科学 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新媒体的外延是:光缆电信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 电子 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多媒体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6]

从这些新媒体概念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从媒介技术的层面上来定义,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对新媒体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盲点。笔者认为新媒体的成长须经历三个阶段:新的媒介技术——新的媒介形态——新的传媒产业。媒介和媒体是有区别的。媒介更多的首先是指传播的介质,它带有更多的技术特征,比如说印刷媒介用的技术手段是纸、印刷机器等,而电子媒介用的技术手段是无线电波、有线电缆等。而媒体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产业经济学意义上的媒体,是指可以进行产业经营的传媒经济实体。在这个视域里,我们对新媒体的不少认识是模糊的。

误区之一:传播渠道等于传播媒体。新的媒介技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传播渠道,但如果没有内容,那它就不能成为新的传播媒体。例如数字技术用于电视,它在电视传播中把模拟信号变成了数字信号,从而推出数字电视。但如果它只是让传播的图像更清晰,并没有增加新的传播功能,那它也不能算是新的传播媒体。这也是导致了当前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不顺的原因之一。

误区之二:媒介产品等于传播媒体。新的媒介产品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例如博客,这种网络个人日记已成为一种新的传播载体。但它能否成为真正的传媒呢?其实,博客在欧美并不盛行,外国人不喜欢通过写网络日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 政治 抱负,所以博客近10年来一直处于互联网的边缘地带。或许中国人表达自己思想的途径太闭塞,以至于在互联网上也必须去访问量较大的新浪开博客。 自2005年博客网获得千万美元风险投资之后,国内一下子涌现出19家博客服务提供商(简称bsp),但到2006年数百万博客人群分拨站队,新浪名人博客、搜狐it博客、和讯财经博客以及msn日志各就其位。“写的写,看的看,广告商却并不认可。”网友的一句调侃正中中国博客网站的“七寸”。

近年来,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概念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web2.0概念的出现标志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其被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催生出了一系列新的媒介形态事物,比如blog,rss,wiki,sns交友网络等。对于这些新出现的媒介产品或媒介形态,能否成为新媒体的“明日之星”?我们可以放在产业经济学视域下进行扫描,从而作出新媒体产业现状的基本判断。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媒体产业。

二、新媒体的产业构成

通常认为媒体有两大构成:渠道(管道)和内容。其实作为一个产业,还应加上媒体运营的商业模式,没有这个媒体是无法在市场经济中存活的,更谈不上产业发展了。对于媒体产业,渠道、内容和商业模式三者缺一不可,那么这三者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传播渠道是由媒介技术所支撑的。麦克卢汉认为,媒体可以指任何一种能延长人的能力的技术。这种技术决定论至今仍然让媒介技术的发明者们兴奋不已。比如说数字电视,如果只是视频图像清晰度的提高和传输节目套数的增加,那么它就是一种新的媒介技术而已。如果基于数字技术这一平台,开发出互动电视、手机电视等,那就是不同于传统电视的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载体了。“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 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 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7]就目前推出的数字电视和数字广播还只是模拟广播电视的升级换代产品而已。

传播渠道与传播媒体的界限有时是比较模糊的。“分众传媒”开创了新的传播渠道——楼宇电视,一下子吸引了众多广告商的目光,似乎创造了一个新媒体的“分众神话”。江南春也携此赴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但是,“如果仅仅是依靠注意力空缺时间的强制性来为其提供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它所提供的资讯将有可能沦为污染环境的‘噪音’,成为人们躲不开的媒体。”[8]在这个渠道相对过剩,内容相对稀缺的时代,没有内容的媒介仅仅是一个传播载体而已。因此,这种设置在商务楼宇、飞机列车、 医院 学校里的液晶电视播放屏,这些缺乏自身内容的大小“分众”的发展必然会很快碰到天花板。内容是划分传播渠道与传播载体的重要标志。

新的媒介技术决定新的媒介形态,而新的媒介形态又决定新的传播内容。例如车载移动电视,它播出的节目乍一看与传统电视节目差不多,都是一种视听传播。其实不然,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在公交汽车上嘈杂的环境里,谁又能听清楚电视荧屏里的声音呢?视听传播其实上已变成了以视觉传播,因此它的内容定制也应有所改变。新的媒介形态必定对应新的受众群体、新的接收行为和新的媒介环境。

目前,许多传统媒体纷纷开设了自己的网站,进军新媒体领域。但是,这些新媒体网站大多是依托传统媒体的内容供应,看起来是节省了运营成本,但由于没有根据新媒体特性开发的内容产品,没有形成新的受众市场需求,增值空间也就十分有限。例如,时下谈论最多的手机电视、手机电影和手机报纸,都是一种基于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技术基础上开发的移动媒体。其实,3g手机早在多年前已进入实验阶段,但为什么还迟迟未能投入商业运营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包括与之相应的内容服务。

仓促上阵的新媒体投资者和运营者往往忽略了影响新媒体 发展 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它能够为市场和用户提供什么样的内容产品。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样的媒介产品是市场和用户所需要的?这就要从媒体特性、传播方式、接收方式、盈利模式等各方面来综合考察,遗憾的是人们大多还是沿用传统媒体的思路:手机+电视=新的传播渠道+传统电视节目,那么谁愿意在窄小的手机屏幕上观赏一集45分钟的电视剧或一部90分钟的电影呢?对此,上海移动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文广集团2005年2月4日联手推出 中国 及时部短剧《新年星事》,每集3分钟,共13集。为了庆祝中国电影100周年,由中博传媒公司拍摄的系列电影短片《聚焦这一刻》,由8部独立的影片组成,每部影片长3分钟。然而,这些内容仍然是由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制作的。新媒体的内容制作不同于传统媒体。例如,手机的短信和彩铃,相对传统媒体就是一种全新的文本。故此,他们的创作者基本上不是传统新闻媒体从业人员。

2005年4月底,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下属上海电视台正式获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开办以电视机、手持设备为接收终端的视听节目传播业务。这是广电总局在国内发放的首张iptv业务经营牌照。最近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自主研发的手机电视标准(cmmb)。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司表示:一定要按照对国际奥委会的保障,在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提供3g服务。新媒体不仅需要新的技术新的渠道,更需要新的内容和新的商业模式。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副总裁张惠建认为在未来三年里,他们的新媒体付费收入将超过广告收入。清华大学陆地教授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只要是传统电视众多公共频道的运营模式不变,不管是什么视频,除非有突出的差异化内容,否则,新媒体视频会被迫走广播运营模式的路子。也就是说,必须依靠广告来维生。”[9]

媒体还有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新闻媒体和娱乐媒体之分。按照过去美国的标准,受众人口达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才能算是大众传媒。在传媒高度分众化的今天,这样的标准显然已不现实。现在有人把手机、博客称之为个人媒体,但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受众,从 经济 学角度来看就是没有足够的市场宽度,那就很难形成规模效益,成为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媒体产业。2005年,我国 网络 广告达到31亿元,仍不及被视为弱势媒体的广播广告市场(34亿元)。在网络出版中网络游戏占一半以上,2004年是36亿,预测2006年将达83.4亿元人民币。虽说手机电视和手机报纸的资费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目前还没有成为事实。因此,目前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与3000多亿的中国传媒产业相比,所占市场份额还是很小,还没有形成与传统媒体抗衡的新媒体产业。那么,新媒体产业成长的路径在哪里呢?

三、开创新媒体的“蓝海”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媒体就是一个 企业 ,传媒业就是一个产业。按照美国著名战略管 理学 家迈克.波特的理论,产业是由相关的产业集群所组成,而这些产业集群是形成一个链式结构,我们把它叫做产业链。“无论是何种形态产业链,还是哪个层面的产业链,其本质是以价值为纽带将能够决定和影响节点产业产品主要价值部分连接所构成的链。”[10]因此,产业链就是价值链。新媒体能否形成产业,关键看它的产业价值链有没有形成,或者说打造出新媒体的产业价值链?

如何打造产业链?周新生教授认为“产业链打造最主要的内容是产业链伸展的方向和范围,即考虑是横向同业伸展,还是向上下游纵向伸展,还是按相关业务作延伸。”[11]这是一种传统产业经济学理论。目前,我国新媒体产业链的打造基本上是按此思路,它的内容供应和商业模式大多还是建立在传统媒体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上。例如网络媒体的商业模式,目前还是以传统媒体的广告盈利模式为主。其实,网络媒体的广告效果并不明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网民最反感的,及时位是网络病毒(29.2%),第二位是网络广告(20.9%)。为于网络广告,网民们还会使用拦截工具来对付。由此可见,经营广告并不一定就是网络媒体好的盈利手段和商业模式。那么,它的商业模式又有什么呢?许多网络媒体都在不断地探索。过去几个,新浪在 旅游 、网络游戏、即时通讯和搜索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但大部分都失败了。新浪ceo曹国伟无奈地表示,除了内容和广告,新浪不擅长别的。难道新媒体不能找到新的商业模式吗?

喻国明教授认为:“所谓产业价值链指的是以某项核心价值或技术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资源优化配置与组合。”[12]就是说新媒体产业的构建或者说其产业价值链的形成,是由其核心价值所决定的。目前,许多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产业链上延伸,也就是说这些新媒体还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上。如许多传统媒体的网站和增值业务是作为传统媒体的衍生产品,这种附属关系必然制约了它的发展。

有什么办法摆脱传统产业的桎梏呢?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金教授和莫博涅教授为此写出了一部颠覆传统的战略思维新著《蓝海战略》,他们把已知产业称之为“红海”,把未知产业称之为“蓝海”,并如何开创蓝海提出了一整套系统方法。“蓝海战略”给我们开创新媒体产业以启示。

“蓝海”是怎样开创出来的呢?两位教授指出,价值创新是蓝海战略的基石。论及传媒业,就是说决定新媒体产业的商业模式不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上,而是建立可以建立在自己的核心价值上,从而形成属于自已的价值链。那么,如何做到价值创新呢?蓝海战略有两个重要的原则:重建市场边界,超越现有需求是实现价值创新的关键一步。“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需要挑战两种常规战略做法:一种是只关注现有顾客;另一种是追求市场细分,满足顾客间的细微差异。”[13]对于媒体,受众就是顾客。目前,无论是楼宇电视还是移动电视,都是在原有受众市场细分上做文章,也就是说在原有的传媒广告市场蛋糕里切下一小块。这样做的话,一来竞争加剧成本提高,二来细分的市场份额也不会很大。江南春宣称开创了 “蓝海”, 分众传媒只做广告,不做内容。其实他们开创的只是广告业的蓝海,而不是传媒业的蓝海。

新媒体要甩脱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开创属于自己的全新市场,就要寻找新的受众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对于新媒体,“它们不应只把视线集中在顾客身上,还需要关注非顾客;它们不应着眼于顾客的差别,而应基于顾客强烈关注的共同点来建立自己的业务项目。”[14]比如,对于传统媒体,不看新闻只玩游戏的年轻人是非受众,但在网络媒体里,他们却可以成为的受众,成为新媒体市场的宠儿。

还是说回手机电视的内容供应。不论是乐视传媒拍摄的手机电视剧《约定》,还是中博拍摄的电影短片集“聚焦这一刻”,都采用胶片拍摄的方式。其中乐视还租用了拍摄美国大片的设备,制作成本达到300万。电影人由此乐观地认为,电影短片市场的出路就在新媒体。这一价值实现还是基于传者的单向传播,核心价值还是建立在传统媒体之上。实际上,价格不菲的胶片拍摄效果在手机屏幕上根本上无法得到体现。无论是“聚焦这一刻”,还是“未来移动影像发展计划”,都还局限于专业电影人在手机媒体上的表达。传者与受众的分立是传统媒体的价值观。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可以有很多种,但都应建立在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核心价值之上。

全民参与、互动效应才是新媒体发展的较大驱动力。wsff是由洛杉矶一家移动技术公司发起的手机电影节,现在全世界每年数以万计的手机用户自己拍摄手机电影参加这一比赛。由于wsff的巨大成功,这家公司专门建立了频道用于播放手机电影。wsff的目标是像戛纳电影节一样,成为较大的手机视频节目交易市场。喻国明教授认为,网络媒体第三代盈利模式是基于网络全新的内容生产diy(do it yourself),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资质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diy就是全民出版,全民传播。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的保罗.莱文森提出两个观点:一个是媒介的使用者是内容,另一个是“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15]。受众同时也是内容的创造者,传播的双向互动成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成为新媒体超越现有需求的核心价值。

当然,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还受 政治 历史 、人文环境和传媒制度等诸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新闻集团在进军中国传统媒体市场受阻之后转身新媒体。2006年9月,默多克将其在凤凰卫视19.9%的股权出售给中移动。同时,新闻集团与中移动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准备推出无线原创 音乐 平台。2006年10月,默多克宣布他的中国妻子邓文迪正在帮助将旗下的社交网站my space带入中国。my space是默多克去年耗资5.8亿美元收购的美国著名交友网站。这个被形容为“一场豪赌”的事件,能否就此开创出新媒体产业的蓝海呢?我们拭目以待。

但是,“蓝海战略”中有一点是要质疑的,就是是否存在泾渭分明的“红海”和“蓝海”吗?“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时空’、‘差异化内容’、‘服务模式’三个方面都应形成互补,以形成‘跨平台(cross media)’传播。” [16]“三网合一”、新旧媒体的融合,使得新旧产业之间的界线在模糊,这对于新媒体产业核心价值的重构到底意义何在?这是需要我们考虑的。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分析

摘要:

城市聚集效应是研究城市发展问题过程中的重要切入点,而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展开的分析论述,能够实现对城市聚集效应问题的完整清晰认识。本文基于产业经济学角度,针对城市聚集效应,选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

城市聚集效应;产业经济学;研究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官方文件中列示的定义,城市化的基本内涵,是人类群体的基本生产生活实践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不断转化,并在此过程中逐步促进我国农村人口向着城市人口发方向转化。城市化建设事业的基本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城乡之间在基础性人口结构方面的转化,其更为主要的表现方面,事实上更为鲜明地展现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基础性产业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层面的深刻转化,是基础性生活实践方式和劳动实践方式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发展转化的具体过程。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基于产业经济学角度,针对城市聚集效应展开阐释分析。

一、城市聚集效应的基本内涵分析

聚集(Agglomeration)是现代城市经济在具体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所展现的突出特征。从具体化的存在形态角度展开分析,聚集的基本内涵不仅在于系统内部涉及的各类型组成要素之间的特征化结构关系,更在于系统整体特征性经历的进化演变实践过程。在常规性系统进化分析理论的阐释视角之下,通常倾向于将上述的进化演变实践过程描述为会聚(Convergence),而且会聚的基本内涵,实质上指涉的是数量规模在两个,或者是在两个以上的独立系统之间趋向于发生的相互联锁关系,在逐步突破和超越原有系统内部组织结构层次的功能优化复杂性极点(Optima)限制标准条件下,逐步建构形成处于更高表现层级的系统形态,并且在制定形成科学合理的系统运行状态管理控制体系条件下,选择性地针对较低层级系统中的运行动态细节要素实施忽略处理。所谓聚集效应(AgglomerationEffect)。有时也被部分研究人员称作聚集经济,或者是称作聚集经济效应,通常泛指因企业组织,或者是独立存在的人类个体之间,因发生基于空间要素限制条件之下的相互集中效应而引致的经济收益获取,以及成本要素节约。在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背景之下,聚集的基本内涵,通常可以被理解为不同的经济性资源要素,以及多种多样的经济性社会实践活动在空间性存在形式方面所展现的相对密集状态,并且通常认为其本身与经济资源要素,以及社会化经济活动在空间性考量层面的密集型配置结构状态和组织形态具备直接相关性。从动态性学理分析的角度展开阐释,聚集的基本意义,在于促使各种具体表现类型的经济资源要素和社会化经济实践活动,实现基于数量层面和规模层面的不间断集中变化,确保在经济性资源要素的集中度水平不断提升背景之下,促进一定具体表现类型的社会化经济活动能够逐步呈现出同步化和关联化的实践演变过程。

二、城市聚集与产业发展的理论属性分析

城市化建设事业的本质,在于多种多样经济性资源要素基于地理空间性考量层面实现的逐渐集聚,是在现代世界工业化实践发展演进背景之下而具体形成的,人类群体各类型社会化经济活动基于特定化地理空间区位而实现的大规模集聚,在基础经济资源要素实现大规模有效集聚的实践背景下,我国城市实体经济事业将会获取到稳定充分发展优化,获取较为可观的预期收益。从整体性分析视角阐释分析,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实际获取的效能水平,与城市内部基础性产业结构的存在形态和演进趋势具备密切的天然相关性。在城市聚集效应的早期性形成演化阶段,现代重工业通常能够获取到较为稳定且相对充分的发展扩张基于,同时能够确保城市化率指标测定数值与工业化率指标测定数值之间处于相等状态。而在现代重工业的实际发展演进过程中,重点环节事实上集中展示在针对基础性生产资源要素的制造和对外供给。在城市聚集效应的中期性形成演化阶段,各种类型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备支持规模将会不断扩展,直接导致我国现有工业企业的综合性经营发展水平,会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实践进程的不断改善,而相应性地获取到一定表现程度的改善提升。

三、结束语

针对城市聚集效应的产业经济学研究论题,本文选取城市聚集效应的基本内涵分析,以及城市聚集与产业发展的理论属性分析,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作者:刘晓辉 单位:太原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若干问题经济学探析

1现状

发达国跨国公司、产油国石油公司、新兴经济国家的国有企业三类大型企业在世界油气经济中竞争越来越激烈。虽然有些名声不好,但想独占市场的欲望越来越强。随着科技的运用,本土石油企业与跨国石油公司已经可以相互竞争,突显了产油国后来赶上的大好趋势。

2调查与讨论

上述三种现实问题都源于原油开采的不可视和油气资源的不可再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原油开采不可视致使投入多、开采难

油气深埋地下,地址勘测者只能用相应的勘测工具、仪器,来获取观测的信息。为了能正确表达勘察的困难程度,可以把劳动对象的可视性分为5个等级。油气探查采挖正好位于较高等级根本不可见。无法实现直接观测、直接制作、直接调查研究。想要获知最为的地层地质状况和地下油气实际状况,石油企业就不得不投入巨额资金开发或引入近期科技,导致投入的成本不断升高。

2.2油气原料不可再生根本不适用原生产量关系

油气原料不可再生,即油气能源用去了就不会再有了。原料被开采导致剩余的资源能量越来越少,能量减少又使原料开采速率减慢。从开采原油气开始,到稳定产出,再到产出缩减,至现在,资源能量一直在减少。只要开采油气就会伴随着能量缩减。

3对石油市场集中度高的深度解析

本文用“高市场集中度”以区别于真正意义的垄断,具体分析如下。

3.1造成垄断成形的根本所在

市场进入障碍是垄断的成因。有三点原因使市场进入障碍产生垄断:(1)垄断原材料:只有一家商家有最重要原材源;(2)垄断被国家特别准许:政府排斥其他企业支持一家企业享有某种产品的特权;(3)自然形成:一个企业比其他大量企业生产本钱使用更少。

3.2理论上垄断存在的问题

垄断的主要危害是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福利受到损害,扰乱政府,使纷争或战争发生。为了国家能够获利,大企业间的吞吃很少有失败的,以石油公司为代表,巨型化公司越来越多。根据有关数据可知,发生在2010年全球购交易的油气企业有580家左右,涉及资金1440亿美元,比往年增加30%。由于垄断企业控制产品数量从而达到较高的收益,所以垄断行为就一定会生成社会成本。

3.3中国石油高市场集中度的实际后果

经济学中假设企业都是追求较大化利益的。我国石油企业刚开始创建就有很高的市场集中度,现在国内石油市场格局仍以石化等三大油公司为主。调查事实反映了国内高石油市场集中度的真实问题,现把国内的原油开采加工、使用分为三个时间段。首先,20世纪6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中国原油由基本自给自足到净出口,国家无偿给予国家资源,石油工作者付出自己的艰辛劳动,使原油产量快速增加,不仅满足了国家的经济需求,还大量出口原油。因为依靠政府投入,所以国家为产出设置价格和分配机制,仅仅使企业按照计划达成任务。其次,从净出口到开始净进口,石油满足国家需求的同时能将原油向外国出口。此时石油工作者已有追寻更多利润的欲望,为国家出口赚取别国金钱。连续几年成功完成了“亿吨原油包干”的目标,石油企业确实做到了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的使命,同时得到利润和发展强大自身企业的机会。这个阶段是突破性的。当然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企业是先确保完成计划的任务再完成其他任务。及时次波斯湾战争开始时,国内油价只有100元人民币一吨,相当于35.7美元,而国际上原油价格曾涨到260美元一吨。,从1990年至今,即便是在油价较低大量资金亏损时,石油工作者仍然尽较大的努力保障原油产量的不断增加,对于国家这种代价虽然极高但是必须的。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我国原油使用总量与经济增长量同步增加,有时甚至还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这一结果是低油价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油价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增长形成的高密度的油气能源,直接致使经济对旺盛油气能源的需求。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国内的石油企业虽然由于油价居高不下而获得利润,但并没有采取高度的市场集中地位控制油价去垄断来获取利益,这对于现行国内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石油业采取市场高度集中制虽然取得的成绩十分突出,但是也突显了大量的问题,例如,因为国家统一管理使油气市场竞赛无法体现,无激情而言;由于石油企业内包含多个专业使企业尾大不掉致使产率低下;由于管理缺陷导致腐败引起社会不满;由于思想观念跟不上导致创造力缺乏等等。

4意见及整改方法

石油是生产、生活必须的商品,油价高低能反映市场供需关系;石油是国家必须的商品,即极高的能量密度、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能极大地促进科技的发展、不可替代能源商品,各方都给予极大的重视。本文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实施解决的方法。

4.1统一规模发展

规模经济以成本——产出浮动量来计量。产出浮动量表示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比值,即单位出产变化百分比所导致的平均生产成本变化的百分比。在边际成本与等于平均成本相等时,比值为l;当成本增加率大于产出增加率时,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比值大于1。一般的企业在未形成规模时,成本增加率小于产出增加率时,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比值小于1。石油企业比其他行业要多一个前提,多数油气田在生产产量增加时,成本增加率小于产出增加率时,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比值小于1。所以,单个油气企业只能极短地维持规模增加;只有多数不断扩大的企业才有可能长时间维持规模增加,但也不会长久的维持。

4.2扩大范围优势

团结联合生产突出胜算。一个企业生产两种商品,共同享有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同时使用同种设施则更能熟练运用。当一个企业能够生产其他两个企业才能生产的一类产品时,范围经济就存在了。相反,此类企业生产就无法实现范围经济。油气企业则能同时生产两种以上的商品。如炼油的同时可以产气,产气的同时又能出产含稀有元素混合物,当然副产品不是主要的收益产品。所以油气开采无法利用范围经济使成本减少。

4.3加强学习减少成本

在生产制造行业中,通过“学习”可以让劳动者无形中减少成本。平狄克说过“,因为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掌握经验和熟练运用,减少了企业生产过程中既定产出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学习减少成本在于管理者、生产者、协作者对机器设备的不断熟悉,当然也有一定时间的限制,如设备产出多余25批后,由学习所引起的节约的成本就很少了。因为石油开采业是不可视型,致使勘探中有不确定的危险性,所以石油开采业这方面带来的利润明显低于其他行业。石油企业因范围经济无法在其企业之上实现,那么就应该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和创新健全管理,实现技术能力水平不断的提高,实现石油企业真正的缩减成本达到效益提升。

作者:陈大有 单位:哈萨克斯坦中油国际(PK)有限责任公司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本科教学探索与创新

摘要:作为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的分支,产业经济学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中各个产业的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分析、产业发展规律、企业战略规划、产业政策规制等等,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为产业经济学本科教学提供建设性意见与启示。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本科教学;教学创新

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其课程内容与理论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产业经济学本科教学涉及到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其列为必修课程[1-2]。产业经济学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中各个产业的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分析、产业发展规律、企业战略规划、产业政策规制等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与国家经济发展与产业规划息息相关,产业经济学教学要求结合中国经济实践,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与内容上的创新[3-4]。

一产业经济学本科教学现状

(一)产业经济学具有较强的应用经济性质,本科教学过程中易强化理论忽略应用产业经济学是相对新兴的应用经济学分支,其起源于美国,是介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作为桥梁作用的中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起源并建立于上世纪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梅森与贝恩的理论框架,该理论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即SCP分析框架)为主要理论体系,并由此构成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核心[5]。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并且成熟于上世纪70年代后的芝加哥学派,区别于结构主义者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被称为效率主义者,以自由经济为理论核心,崇尚市场效率的作用。随后还有新奥地利学派等学派的形成,产业经济学在争议中不断更新完善其理论体系。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是以前苏联为基础,1998年,原国家教委调整学科设置,整合原有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专业,设立产业经济学专业。我国产业经济学教材内容大多以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和我国产业发展进程,分析我国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律。但是,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呈现了一些独特规律,西方产业经济学理论是以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历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其一定的普适性,却无法有效解释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律。总体而言,我国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无法跟上我国产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分析产业经济理论的同时,更多考虑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性,有利于拓展产业经济学理论,解决分析实际经济问题[6,7]。

(二)课程教学方式单一,本科生社会阅历不多,知识面较窄,难以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本科产业经济学教学面向的是本科生,虽然在产业经济学课程学习之前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基础,但社会经验不足,知识面相对比较窄,如果在课堂上简单直接地讲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随着互联网的兴趣与普及,“互联网+”概念与各个行业深入结合,引起一些新兴行业的蓬勃发展和传统行业的转型变革,原有的课本上单一产业理论教材和固有授课方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学生无法结合实际理解理论,也提不起对产业经济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根据经济发展现实,结合产业发展案例,同时将现实生活融入课堂教学,才能拓宽学生视野,在实践问题中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并逐步学会从现实生活发现经济问题,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8]。

二产业经济学教学创新探索与教学效果

(一)案例法教学

为帮助学生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提高学习产业经济学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加入案例分析是比较有效的方法。比如课堂上分析产业政策时,可以引入2016年下半年我国学术界关于产业政策的大讨论,简要介绍我国经济学家中干预性产业政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基础,同时以日本产业政策为例,介绍日本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产业的资源配置政策的变化,以支持或者限制不同产业的发展,分析日本“防止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干预政策。帮助学生思考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现实经济问题,尝试理解并分析我们政府层面的产业政策规制,产业层面的产业发展规划,企业层面的市场经营战略[9]。

(二)互动式教学

在产业经济学课堂上,摒弃单纯的依赖教材,传授理论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采用Teamwork的形式,给学生四周的准备时间,大约4人一组让学生分组结合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产业分析,并要求学生明确小组分工,各司其职分别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制作PPT,在全班同学面前上讲台进行宣讲,让学生切实感受分析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产业,通过对该产业发展历史、发展进程、统计数据、产业政策以及过往发展经验的分析,把产业经济学理论从书本中提炼出来,发现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规律,掌握相关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提高产业经济学的学习热情,增强理论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三结语与启示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产业经济学教学方式与方法上的创新取得一定的教学心得。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产业经济学理论中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产业政策及产业发展的内容结合产经新闻、产业发展规划、行业研究报告,吸引学生思考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来源,强化学生将理论结合实践经济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经济问题并进行探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真正尝试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结合经济实现问题进行分析,并将对某个产业的思考形成文字,制作成PPT,并上台宣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表达思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实践表明,加入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以后,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与老师交流自己对经济学问题的相关看法的意愿也显著增强,表明互动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产业经济学自身发展过程中,就有显著的问题导向特征,因此产业经济学教学不仅要注重传统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述与解释,还需要将现实经济问题引入课堂,加强产业经济学知识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包容性,提高产业经济学学科的应用性特征,也强化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运用能力。

作者:陈芳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产业经济学论文:我国动漫产业经济学分析与思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推进的复杂经济形势下,文化软实力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地位已举足轻重。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漫产业凭借自己的众多优势异军突起,成为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文章作者结合中国国情,用经济学方法初探我国动漫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动漫产业;经济学分析;发展策略

一、引言

动漫作为一个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优势,新颖的特点,广大的受众,政府的扶持,迅速在各个市级城市体现价值,各个地方也都把动漫产业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各个高校开设动漫专业,大量动漫从业者涌入社会,各种机会,挑战应运而生,动漫市场的虚火与杂化为目前主要表现特征,从业者面临更多困境,从而有些转入相关行业。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二、动漫产业的概念

“动漫”是介于文字和图画之间的一种交叉语言形式,是把高超的绘画技法和先进的数码和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动漫产业是动画产业与漫画产业的总称。比较规范的说法是“以创意为核心,以动态的动画片和静态的漫画书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生”。

三、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思想观念滞后

在我国就动漫的直接产品而言,动画片、漫画、卡通杂志以及动漫音像制品等等都主要针对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的,动漫内容与形式都相对单薄,呈现出极端“低幼化”的特点。把动漫消费者定位于低幼群体是国内动漫界长期固守的观念。这种狭隘的产品定位使动漫市场的开拓大大受限,成人老人以及更细分的动漫产品严重匮乏。(例如,大热的喜洋洋,据说在国外一些国家喜洋洋是禁播的),动漫直接产品尚且如此,动漫衍生产品更是无从谈起。而事实上,成年人是一个巨大且尚未得到开发的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力,重视成年人市场对动漫产业来说至关重要。

(二)我国动漫产品质量低下

动漫产业要想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必须有大量的动漫产品。近年来,我国的动漫产量大幅度增加。据广电总局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动漫数量就已超越动漫大国日本成为了动漫作品产量世界及时的动漫生产大国。动漫数量增加相伴随的是动漫产品质量低下,很多动漫产品都是垃圾产品,没有创意和思想。可以说中国动漫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中国出产的动漫产品,动画形象国语僵硬、缺乏流畅的动态感及动画故事编排的疏漏,也没有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中的品质成分,难以充分的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

(三)产业链断裂

动漫市场的正常商业动作是制作人制作、商销售、影视系统播放、企业购买产品形象并开发衍生产品、商家销售产品。动漫产业是一条庞大的产业链,重点在于前期作品的质量,但企业人员的目光不能只专注于动漫影视作品的制作和播出,要兼顾线下衍生产品的开发、营销,才能带活整个产业运作。HelloKitty、蓝精灵、米老鼠等国外的动漫品牌以玩具、文具、展会等形式充斥着国内市场。而我国的动漫企业后期衍生产品开发力量薄弱,品牌意识缺乏,动漫产业尚未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四)缺乏原创作品

中国原创作品缺少品牌,双面导致竞争力弱,难以实现品牌形象授权和衍生市场的开发,不利于与国外动漫作品相抗衡。而事实上,外国有很多作品内容都取材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因此说,中国动漫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而不应该成为国外动漫移植的乐园,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制作出有中国烙印的的原创作品。

(五)我国动漫产业的品牌意识薄弱

我国动漫产业缺乏品牌。在我国的动漫中也有闻名中外的动漫形象,例如:孙悟空。但是对于这个动漫形象,我国却没有树立起品牌形象。我国的动漫过多的注重艺术性却忽视了商业性,正是因为商业化观念的淡薄,才使得我国的动漫一直走不出国门,树立不起属于自己的品牌。

(六)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市场混乱,盗版猖獗

目前,我国市场上到处充斥着盗版产品,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动漫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动漫企业的生存基础是作品的原创性,版权就是其生命线,动漫产品的知识产权没保护好,势必严重伤害产业的原创能力,最终导致产业的衰退。

(七)市场环境培养意识薄弱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市场环境需要优化。现有的动漫产业链各个环节各自为政,不能形成联盟。产业链竞争机制的有效性、动漫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动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等问题依旧无法解决。

四、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细化消费群体

动漫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既具有文化性同时兼备商业性,从播出机构和受众的角度来看,分级制度无疑可以方便节目的编排和选择,也有利于节目内容的把关。中国动漫市场的受众和消费群体应为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所有年龄阶层。动漫并非只是幼儿教育宣传片,它应当有相应的成年人市场,通过动漫分级制度,动漫企业可以依照此制度安排恰当的情节和信息在作品中,宣传以及销售动漫产品也更为有的放矢,不仅不会给未成年人负面影响,反而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消费者的不同需要,扩展了产品的市场和销路。

(二)动漫产业要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

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发达国家,都是一个文化强国。而文化强国中,如美国、英国等,没有一个不重视本国文化开发。中国文化资源丰富,动漫产业是融合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与渠道,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强化中国动漫产业在世界上的强大影响力,实现动漫产业的经济效用与文化效用的统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也是中国漫画打入国际市场的出口之一。

(三)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完整产业链

我国动漫产业仍然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可以设立“动漫产业创新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动漫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鼓励我国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或兼并等方式进入动漫产业,鼓励非公有资本平等地投资和参与各类动漫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创作生产;优先安排的动漫企业上市融资。让自主创作开发、生产动漫产品的动漫企业享受有关增值税、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建立从原创到衍生品授权开发的完整产业链,从打造成功品牌入手,创造品牌文化,开发相应的衍生产品以及与此相关的娱乐产业,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的产业系统,实现产业价值增值。将灵活高效的创作生产体系和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相结合,促进动漫产品多层次的开发,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管理合力。

(四)支持原创作品,增强竞争力

生产出原创作品以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是原创作品要有市场,要有利润,要有回报。动漫作品是文化产业的一种表现形式和人类文化的一种传导方式。一部得能打动人心的动漫作品,绝不能是为了娱乐而娱乐,而应该凸显出人文关怀,对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和人类共同面对的心灵困厄问题进行有力的探讨和阐释。当动漫所表现的主题与人们的心灵需要相契合,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中国原创的动漫作品才能深入人心,求得发展。发展中国动漫产业,一定要支持原创,注重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向纵深挖掘与发扬,打造出震撼人心的经典之作。

(五)提高我国动漫的品牌效应

创建动漫品牌,提高品牌效应。首先,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建立龙头企业,以大带小,让龙头企业为中小型动漫制作企业树立榜样和典范;其次,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历史文化,透彻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于利用中国符号,积极打造有民族特征的特色动漫产品,让动漫成为宣扬中华文化的载体。

(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

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需要有相关法律对动漫作品的形象和品牌予以保护,否则产业的发展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在这方面,一是要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二是要加强动漫企业和创作者自身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三是国家执法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加大对制假、贩假等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

(七)打开国际市场,加大宣传力度

我国的动漫产品的发行范围局限于国内,市场空间狭小。我们面临着打入国际动漫市场的艰巨任务。我们应该为这一任务做出努力,例如,中外合作制片就是融入国际市场的捷径,这一方式可以利用国际动漫市场的资源打通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方面,动漫企业应该利用媒体加大对动漫产品的宣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知名度,而且可以形成品牌效应,增加吸引力。

作者:耿颖 单位: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委党校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下物流业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物流业是一种服务性产业,是连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重要桥梁。近年来,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促进了物流业在当代社会的蓬勃发展,现如今物流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以产业经济学为理论依据,分析物流产业面临的挑战和物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物流业;挑战;对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不仅经济迅速发展,而且逐步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的中心,物流产业更是因市场扩张而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物流行业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产业经济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产业经济学主要涵盖了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三个方面。

1.产业结构方面。

研究不同国家产业结构的发展进程,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对产业结构进行改造和优化。例如,罗斯托曾经提出的发展中国家的幼稚产业论、主导产业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等。

2.产业组织方面。

产业组织的研究对象是同一行业中不同企业间的贸易、资源分配利用等行为关系。产业组织研究是为政府对市场秩序调节服务的,主要是通过对市场竞争状态进行判断并对相关数据分析,这就给政府维护竞争效率以及市场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3.产业布局方面。

在某些地区或者国家,产业组合和空间分布经常有一定的规律。在这些规律中提炼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案以及政策。例如,二元经济理论和增长理论等等。

二、物流产业面临的挑战

1.低端市场竞争激烈。

所谓低端市场就是能够提供物流的常规服务。目前,我国的企业在服务产品的提供上,仍然存在着同质化强、增值服务少的问题。由于增值服务的缺失,造成了市场过度竞争、平均利润低等结果,这些又增加了市场的压力。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债券领域的低利润以及企业行为的粗放,形成了过度、无序的恶性循环。

2.企业成本压力较大。

从企业的成本构成项目来看,大致包括仓储成本、流通成本、运输成本、人力成本,还有一系列不动产的租赁成本。物流企业只有提升增值服务能力,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获得合理利润。

3.市场退出成本较高。

从目前我国企业运营的模式来看,大部分企业一旦意识到市场环境的恶化,就会选择退出该市场,并且寻求重新配置资源的其他方式,但物流企业设备和设施专属性强,沉淀成本较高,导致企业退市成本提高。

三、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1.第三方物流业增加了主体博弈复杂度。

从物流产业构成来看,物流产业包括第三方物流业、物流基础业、物流系统业、企业物流业及物流技术群。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包括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同时也是物流业监管的重点和难点。第三方主要是指需方和供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在物流渠道中,中间商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的期限内向供需企业提供所需要的部分或者全部物流服务。要想增强物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至关重要。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只有选择了资信优良的分包商,才能降低经营成本和责任风险,进而对客户企业负责,但是这并不能杜绝分包商违约事件的发生。在与分包商合作时,如果客户的货物遭到损失,不管是分包商的错误还是第三方物流的错误,最终受严重伤害的还是客户。而供需双方间的博弈上升为更复杂的“三方博弈”,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对称现象明显增加,物流效率降低,失信行为更为复杂,以致很多失信案例难以取证。第三方增加了主体博弈的复杂度。

2.物流复合型产业增加了信息不对称程度。

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组织结构高度分散。物流业不是运输、仓储简单的叠加,而是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彼此内在的联系形成的一种包括物流活动与物流企业的复合型产业。从物流系统的整体出发,可以由传统的仓储运输转向采购、制造、分销等更多的环节。物流运作过程当中,其他企业与物流企业内部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分包合作关系,这就增加了信息不对称。伴随着物流信息传递过程的失真,物流服务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风险大大增加。

3.物流业发展的集中度太低。

我国的物流业大部分属于“原子型”的市场结构,高度分散的格局导致我国物流业内部市场过度竞争。提高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行业竞争力,最终结果是提高大企业的竞争力。现阶段影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是集中度太低,大企业少,为了加快物流业的发展,必须要提高其集中度。

4.多头管理体制下缺乏统一的管理。

物流行业不仅涉及交通行业,还与贸易、城市管理、商品检验检疫、海关、税务以及公安等多个部门有密切的联系。大量的发展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及协调工作需要在各个部门行业间相互配合,统一管理。目前,在政府部门设置中,缺乏明确的主管部门。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划分,这种管理体制极导致了地方之间、部门之间权利和责任的重复和交叉,各部门之间很难进行有效的协调和合作。另一方面,各部门、各行业各自分管。民航负责管理航空运输,交通部门负责管理公路、海运和水路,但是海关、税务、工商、仓储、流通加工以及外贸等部门却缺乏统一的管理。在多头管理体制下,物流企业的信息分散存在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难以建立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不能对物流企业进行有效监管。

四、对策和建议

1.完善物流专业学科体系,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人才是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我国要建立人才和物流学科培养的体系,必须深入研究物流基础理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适当改进和创新,使之更加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因此,要加快做好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促进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物流教育体系。

2.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逐步进行整合和重组。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责任意识,对物流产业结构进行整合、细化以及重组,进一步促进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完善。借鉴国外物流业的经验,实现国家对整个物流行业的有效控制。其次,物流行业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短期目标、远期目标和最终目标。只有制定详细的发展策略,加大物流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投资的力度,物流产业才能更快地发展。

3.提高物流产业的技术含量,加快物流企业技术创新。

在新形势下,物流企业要想抢战先机,就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技术创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当然,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要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包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物流理论,分析国外物流业先进的工作经验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提高整个物流行业的服务效率。政府应该鼓励与支持物流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发展研究与应用,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在物流方面的信息技术和软件研究相结合的创新活动。

4.实现物流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现代化物流运作体系。

首先,政府和企业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要求,进行经营管理,将物流企业推向全球市场。其次,企业在全社会的产业组织结构以及资产重组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

作者:冯盼 裴文秀 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在物流产业人才培养中教学模式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物流需求不断增长,物流市场和空间在不断扩大。201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超过200万亿元,与物流相关联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样在增加。2014年1~7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了119.4万亿元,增长率为8.7%。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具有较强大的经济渗透力、产业关联效应和就业吸纳能力,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物流产业与各产业之间的产业融合显得日趋重要。与此同时,随着物流产业的日趋发展,物流产业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和结构进一步得到提升。2012年,新加坡物流产业产值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8%,约有11.5万人从事物流产业,占到新加坡总劳动人口的7%。从业人员所从事岗位包括物流市场开发、物流客户服务、仓储、配送、运输、物流信息管理、报关等。随着区域经济经济发展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的专业人才需求逐渐突出较为明显的专业特色和产业背景,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的高端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专门人才及经济分析、行业管理等高级人才。由此,在高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上,课程体系设计以及课程内容的安排能否适应市场需要成为教育和培训的重要课题。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重点是应用理论经济学知识来分析现实产业发展问题,能够从中观层面分析物流产业本身以及与物流产业相关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技术等,进而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应用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来分析和规划物流产业发展。

1产业经济学与物流人才培养

“产业经济学”在西方又称“产业组织学”或“产业组织理论”,是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型经济学科。产业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理论(研究企业的本质)、市场理论(研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市场竞争(寡头垄断企业竞争模型、企业合谋与卡特尔行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形成与发展、演进规律、变动因素)、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关联分析方法与产业波及效果分析方法)、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和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理论(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等)。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学理论来深入分析现实产业中的市场行为。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且其与其他各个产业的融合度非常高。按照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可以培养学生对物流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深入的研究,掌握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在物流产业具体岗位上能够从整体或者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所在企业的市场行为等状况。因此,产业经济学作为物流相关专业或者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应用经济学课程,需要我们将重点工作放在如何能够构建符合现代物流产业高级人才需求的教学模式,从而在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以及产业转型升级驱动下,专业人才能够被不断吸纳到现代物流产业中。

2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依据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由于教学目的、任务和侧重点不同,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模式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则更偏重于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利用掌握的知识地、创造性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因而,教学模式更注重体现对学生在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称为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质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应用型人力资源的过程,而学生是否具备了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决定这一转化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或一般的理论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的专业训练教学。将产业经济学这一应用经济学作为物流相关专业或者物流产业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专业课程,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随着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变化,产业始终处于变动状态。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不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集聚体,这样,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必须能够相结合,特别是对于西部地方高校,在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设计上必须进行调整,否则,学生无法进一步掌握较新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更不可能深入到物流产业园区进行实践。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教材的理论框架,实现产业经济学知识体系更加科学化,同时,从产业发展的动态观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课程讲授方法方面。克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从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可以以系统、综合地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原则,采取学生自主进入物流产业园区,实现与物流企业紧密接触,若条件容许可以参与其生产经营过程,进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对物流产业有了更为直观的和感性的认知,有利于后续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接触,可以极大激发学生主动对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课题引导方面。强调提倡学生以探索性、自发性的学习方式,并通过学生个体或者团队为单位在区域物流产业园区进行实践,并进行研究,以此来巩固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获取一定的经验,提高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法。教师需要把握好课程课题选题,包括探索性课题类型、课题内容和难度要适度。课题的内容需要以应用性为主,学生通过自己或者小组的努力达到课题的进度要求。否则,学生会因难度太大,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将影响学生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主讲教师必须知道和熟悉学生选题的内容,即对学生的选题难度和内容结构要有所把握,主要目的是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研究过程,能够给学生恰当的指导意见。同时,在每一个规定的研究阶段,需要在班级进行汇报、讨论、研究以及指导,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基于物流产业人才培养的产业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模式创新

有很多课程设立案例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将鲜活的经济社会事件以案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利用这些理论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过,若从动态角度或者亲身实践角度来讲,一些案例教学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也就是说,案例研究中的许多知识点、问题的讨论是在我们事先已经设定好的学习和研究讨论材料,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在现成的研究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脱离现有经济社会现象或者没有能够做到动态地以及系统地对一些知识点的掌握。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增加学生科研的考核内容,涉及学生研究的任务,结合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来进行分析实际问题。也就是教学的作用不仅仅需要给学生讲授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同时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来讲,教师事先并未给定特定的案例,而是根据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框架,将授课班级按照学生人数分为若干小组,然后由学生根据小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学生所要选择的案例不仅仅是活生生的现实经济现状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就所研究案例的某一个知识点和理论框架的应用,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这种方法对于问题的研究要比案例研究深刻一些。这种方式即锻炼了学生收集国内外文献的能力,又比较的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对产业经济学某一个理论框架下的“研究”,需要学生提出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在所研究问题中的应用。按照教学计划,产业经济学分为四个教学内容板块: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管理理论、产业发展理论,重点是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理论。将每一个部分特别是前两部分的理论作为一个研究性主题。授课过程中按照自然班级将每一个班级分为若干研究小组,每一个研究小组需要在以上四个理论框架的每一个理论体系中选择一个“选题”,这个“选题”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本模块的理论体系,选择其中一个产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是当前的物流产业,研究周期是本模块的教学计划执行完毕。具体来讲,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及时阶段:教师讲授基本知识。这一阶段的教学主体是教师。将知识点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体系传授给学生,例如,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组织理论渊源、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理论框架和衡量指标等。第二阶段:学生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师讲授的知识框架下,学生小组就某一个产业组织问题在自己查阅大量的文献和所研究的现实问题的现状、本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基础上,自己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基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下的中国物流产业分析”,这样小组将会对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用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各种指标来分析,并且,能够学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各种衡量指标的计算、理论含义及其如何应用。第三阶段:课堂讨论。这一阶段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每一个小组均需要将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问题,教师在研究问题讨论过程中,对于学生理解不到位、或者不透彻的知识点、或者不的地方需要加以重新解释,教师就此问题展开对该知识体系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此问题得到更好的理解。第四阶段:巩固和继续完善、跟踪研究。这一阶段主体仍然是学生本人。主要是在第三阶段的讨论的结果中寻找对某一问题研究的深化,或者改进或者延续。

4结束语

本文以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产业经济学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产业经济学课程性质、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分析,基于研究性角度分析了产业经济学在高级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改革思路。

作者:史俊宏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产业经济学论文:参与式教学模式产业经济学论文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与应用实施

1.建立学习小组,进行角色分工

采用自由组合、抽签等方式建立学习小组,每组以4~8人为宜,结合组员的性别、能力、个性等情况进行角色分工,包括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确保每个组员均承担一定的任务。根据实际需要,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进行调整。

2.教师确定讨论题目,要求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教师提前将学习内容及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思考题、案例分析等形式分解为教学目标。将思考题、案例分析题以小组分发,每组学生可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目标,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教师可根据每组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提出相应的问题,充分了解并记录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同时提供产业经济学习网站的网址、产业经济学期刊以及相关的参考书目录。每个学习小组可选择一类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本组的学习目标;课后针对所选内容及问题进行讨论,将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在产业结构理论的学习中,可结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讨论我国的产业结构演进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产业关联理论的学习中,结合所学的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可选取某一地区进行简单的投入产出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方法。在产业布局理论的学习中,可结合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分析产业集群的基本构成单位、特征、种类以及我国现阶段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学习中,可以根据SCP框架的具体内容,即市场结构中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与退出壁垒,市场行为中的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以及市场绩效中的各项指标等,选取具体某一产业讨论分析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见解。

3.在师生相互讨论沟通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初稿

通过师生讨论、建议书或头脑风暴等方法,学生和教师均可通过相互取长补短来修改完善个人的见解。教师需要同等看待每位学生提出的见解,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阐述想法的机会。通过深入学习讨论,各小组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根据设想由学习小组拿出教学方案初稿,教师对学生设计的教学方案初稿提出意见与建议,学生根据教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教学方案,并形成教学方案定稿。这一阶段要求师生间的通力协作,所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应切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遵循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比如,在学习“产业结构演进模式之雁行发展模式”时,学习小组可以首先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例介绍“雁行模式”;再联系中国实际,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类似于早期日本推行“雁行模式”时东亚各国经济发展状况“;雁行模式”在中国可以有一个创新性发展,介绍并引导学生思考“珠三角”、“泛珠三角”以及“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中,河南正面临的众多机遇和挑战。

4.要求学生登台汇报讲解,引导全体学生独立自主思考

每组派一名代表将本组的教学方案进行汇报,并对疑难问题进行着重分析讲解,启发全体学生对该组内容的思考,全体学生亦可作补充或质疑提问。教师需对关键问题及时提示,引导全体学生自主思考。各组汇报后,对于学生有价值的见解和看法,指导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肯定;对于有新意但尚欠成熟的认识,教师应给予一定的鼓励与帮助;对于一些不恰当的想法,不要急于评判,更不能轻率否定,应予以尊重的基础上分析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我矫正。

5.进行考核评价与归纳总结

,由教师对每组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完善建议。当然,他组同学也可以向汇报的同学提出问题,自由讨论等。最终由教师根据公平公正原则对该组汇报的内容打分,所打分数即是该组每位同学的分数。在此过程中,学生各方面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均得到有效锻炼与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知识的把握与理解更为牢固。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对教师的要求

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用,对授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水平、课堂调控与组织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好参与式教学的应用设计,需要教师进行积极进行角色转换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即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同时还应以职业和专业的敏感,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了解和研究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热点,以保持教学内容的鲜活性。

1.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种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理念与模式,参与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节和优化师生关系,形成“教”“学”共振,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具体设计与实施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与学习的讨论。

2.具备调控课堂节奏的能力,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参与式教学过程虽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是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不是不需要备课,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确定具体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提供适合教学活动的材料案例;教师在课中要恰当引导,调控教学围绕目标开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参与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在课前设计好教学过程的时间,在课中调控好课堂汇报的节奏,保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做好教学的“引导者”和“协助者”,给予学生适时恰当的鼓励,同他们相互讨论、分享观点,认可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结论,这将给予他们极大的自信。特别是当好学生讨论在最激烈、较高涨的时候,要关注学困生、不善表达和发言的学生,在保护自尊心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参与到小组讨论活动中。通过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式的空洞说教,选择恰当有效的活动形式,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式,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有效引导参与式教学模式深入实施和应用,还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教师进行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的空间,进行考试方式的配套改革,建立新型考评体系,即打破传统机械记忆、闭卷考试的单一形式,变“终结性考核”为“形成型考核”。

三、总结

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多元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一方面注重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又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比如,平时考核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50%,包括对平时课堂表现(考勤、作业、提问)与课堂汇报成绩两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两部分,其中知识性考核占分30%,能力性考核占分70%,这样,学生在平时讨论和参与汇报时就会更积极主动,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作者:张海莹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产业经济学论文:课程教学产业经济学论文

一、国外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特点

国外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较大特点在于,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也称为小组学习法或小组活动法。及时步,教师在掌握学生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分派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第二步,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参与到学习小组的学习中。课堂上,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问题练习,并运用相关经济理论解决问题。在课外,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作业中,轮流指定一名小组成员作为主导者,成员之间相互做出评价,避免可能出现的“搭便车”问题。第三步,对合作学习法的效果进行评价。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出勤率、参与积极性和学术表现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英、美等国家,教育人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合作学习法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相比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2.经验学习法

经验学习法是强调参与性学习机会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课堂的教学方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经验学习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长期保持知识的能力,经验学习法将学习的显性责任从教师移向学生,鼓励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一份学术题材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新闻简报带到课堂上来,在交流中,每位同学都能专心听取和分享他人选择相应新闻故事的缘由。在经验学习法的教学中,由于每个人都参与了讨论,因此在班级营造了一个共同体氛围。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对最富有创见的学生给予小奖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散思维。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经验学习法在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方面优势明显,强调职业导向型教育,对提高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预期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3.主动学习法

主动学习法是克服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局限,将学生由被“灌输”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获取者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产业经济学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学习、善于思考非常重要。汉森(Hansen,1986)强调,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够获取已存在的知识,显示出对它的需求,并吸收它、运用它探讨问题并用它获取新知识,主动学习则可以为此提供真正的帮助。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主动学习法的运用显得尤为迫切,它也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相结合,对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产业经济学教学的差异与启示

由于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的不同,我国和西方等国家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特点中体现出一些差异:

1.学科设置

西方的产业经济学培养目标清晰,在不同的学习研究阶段,其学科设置也显示出差别化。首先,国外比较注重学科的交叉培养,密切关注学科和理论的发展前沿,鼓励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和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共同分析相关领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思维模式更加多元和活跃。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在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交叉培养方面尚未起步,学科间的划分界限仍比较严格,对学科发展前沿关注度也不够高。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西方国家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层次清晰。例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及耶鲁大学的课程设置的共性是层次鲜明,分为基础课程、高级课程和研讨班。与西方名校相比,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课程设置的层次不够明显,多数将其统一设置为专业课程,且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层次逐渐提高的特点。

2.学生培养

在学生培养方面,西方国家侧重学生的专业素养、发展、应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为此在教学方式、学习环境、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撑。我国的产业经济人才培养目前还停留在传统的培养模式,授课多以课堂理论教学讲授为主,学生更多属于被动的接受知识,以任务导向完成课程学习,缺乏学术研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产业经济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手段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性、应用性培养不够,相关学术团体较少,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3.师资建设

国外高校产业经济课程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特点主要体现在激励与约束制度两方面。首先,激励体现在优厚的待遇吸引了教师人才加入到专业团队之中。同时,国外高校的教师,特别是教授的学术高于行政部门权力,教授对于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材等学术事务有较大的自主性,使教师有更大的活动和主张空间。其次,约束机制则表现为:国外对于高校教师的学历和学术贡献要求较高,这要体现在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在知识和学术上进行引导及反馈。另外,国外的新任教师通常要接受严格的培训,这要求新教师要更好的适应教学而不是只有学术。对应来看,我国高校教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首先,教师福利待遇以及工资水平有待提高,以避免教师精力外流现象;其次,教师的学术自由度在很大程度上仍受限行政部门,而新教师的培训仍停留在教师资格考试阶段,对教学水平缺乏足够的标准要求。可见,国外发达国家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方面具有显著的先进性,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有助于我国高校在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完善相应制度,从而从本质上提升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杨凤贾山亮徐飞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产业经济学论文:关于金融经济学中的金融产业经营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国际化程度的逐步加深,世界各国金融分业管制出现放松的倾向,金融各业间的合作经营与相互交叉现象日趋频繁。这些活动虽然大多数还是在分业经营框架下进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活动已经或多或少地具备了混业经营的特征。而一些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更加剧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各国金融机构在坚持分业经营和监管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

关键词:金融产业经营模式 弊端 原因 发展

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情况和各国金融业的改革步伐,混业经营被引进金融业。伴随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可以预期,混业经营将成为各国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的基本模式。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综述

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Friedman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

20世纪70年代,Mckinnon和Shaw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1973年,他们分别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浅化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他们分别从“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这两个不同角度,将货币金融理论与发展理论结合起来,论证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

二、由分业管理机制向混业发展的原因

1.从需求方面考虑:首先,众所周知,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固定汇率制度崩溃,打破了世界金融市场的平稳状态,金融业进入到了动荡期。金融业的风险激增,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要求金融业必须实行混业经营。其次,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为了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金融业不得不扩大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金融分业管制模式限制了各个国家金融业的发展,使他们在全球竞争中逐渐落到下风,因此,这些国家纷纷放弃了分业管制政策。

2.从供给方面考虑:首先,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导致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各类经济主体为了防范风险,对保险业的依赖增强了;与此同时,经济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居民收入,增加了企业效益,这使得他们拥有更加充足的财力支付保费。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推动保险业快速发展。其次,以计算机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大大降低了金融通讯和数据处理成本,从而促进了金融信息传播和科学管理,为金融机构提供多种业务服务打下了基础。,近年来人们对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银行倒闭、股市崩盘等相关事宜做的分析表明,分业管理也并非是恢复公众对商业银行体系信心、化解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合作冲突和预防银行垄断的法宝,因此,从理论上也给了混业经营以发展空间。

三、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情况

1.逐步走向国际化。从全球十大银行以及金融集团排名的巨幅波动我们可以看出,全球都被卷入了兼并浪潮之中。兼并范围不断扩大,兼并金额不断上升,可见混业经营已经逐步走向国际化。

2.大型金融机构大力推动混业经营。大型金融机构所青睐的超级复合体对于分散风险、提高竞争力的效果显而易见,在这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大力推动下,“金融超级市场”、“金融百货公司”不断涌现,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3.金融业走向多方位、一体化。随着兼并浪潮席卷全球,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在兼并过程中结合而成的“金融百货公司”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都进一步加大,金融业已经走向多方位、一体化的道路。

4.网络金融的发展。在国际兼并的浪潮下,网络金融对传统跨国金融机构的冲击越来越大,迫使传统跨国金融机构步入重构。一方面跨国金融机构需要在加速兼并中弥补跨国银行在网络金融投资上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兼并而强化的全球体系给跨国银行赢得了调整的时间,以应对来自网络金融带来的冲击。

5.分业经营的金融企业面临改革。虽然很多大型、超大型金融集团已经采取了混业经营的模式,但是各种形式的分业经营管理的金融企业仍然占绝大多数份额,并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这些企业一面在坚守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一面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逐步走上了改革之路。

四、结语

在很多国家,金融混业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各国如果想搞好混业经营,还需加强监管机构建设,对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等做深入研究和分析,根据各国国情,加深金融业经营模式改革。

产业经济学论文: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国内外比较

摘要:相对于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在教材建设、教学方式与手段方面的不足,国外高校则凸显其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国内外比较,可以从学科设置、学生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为我国产业经济学教学提供建设性的启发。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课程教学 国内外比较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内外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学科体系的历史形成起源于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主流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为产业组织学,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某一行业中企业间的垄断与竞争关系,因此也被认为是研究产业内企业间的不竞争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引入欧美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吸收日本的产业结构理论,融合了东西方两种产业经济理论,形成目前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

一、我国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产业经济学课程,总体而言,其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我国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教材建设缺乏特色

适用课程的教材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基础。国内产业经济学教科书出版数量在近几年虽然有明显增加,但是在自身特色和适用性上显得不足。首先,目前我国的教材编写在内容方面多是整合了欧美国家的产业组织理论和日本的产业结构理论,内容体系庞大,教师上课基本上对每章内容均是导论性的介绍,甚至某些章节无法涉及,不大适用国内产业经济学课时较少的情况。其次,国内教材的理论背景资料和相应章节的案例比较缺乏,使理论显得枯燥,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有些教材辅以案例,也多引自西方教材中的案例,缺乏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在当代经济中面临的问题和案例。由此,造成学生对该课程和教材具有陌生感,拉大了课程与中国经济实践的距离,从而导致应用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无法充分体现。

2.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多以课堂上教师对产业内企业间关系,以及不同产业间的关联与产业发展等内容进行单方面讲解的理论教学为主,更侧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讨论式、实习性的实践教学比较缺乏。这种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仅达到对理论的泛泛了解,无法较好地运用理论知识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产业经济问题与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另一方面,单一枯燥的理论讲解也无法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此外,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讨论的课程,很难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缺乏问题导向,也使学生丧失了主动查资料,追踪学科近期的国内外前沿发展动态的热情,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研究视野,难以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无法达到对知识的有效吸收,也对学生形成自己的研究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障碍。

3.案例教学不成熟

案例教学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让学生们通过对案例及相关资料的自主调研与分析、就案例展开讨论与交流,从而培养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体现产业经济学课程应用经济学特点以及实践性的有效方法。近些年来,尽管我国高校在产业经济学课堂中会融入一些案例教学,但其教学手段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案例教学工具落后。在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缺乏真正的实验和讨论环节,大多停留在利用媒体手段以文字与图片形式向学生介绍案例。另一方面,案例库建设滞后。多数高校产业经济教学案例仅局限在现有的一些案例材料,案例陈旧、更新慢,对新近发生的产业经济问题敏感性不强,尚未形成案例库,从而不能使理论知识与相应案例有效地结合起来,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国外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特点

国外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较大特点在于,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也称为小组学习法或小组活动法。及时步,教师在掌握学生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分派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第二步,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参与到学习小组的学习中。课堂上,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问题练习,并运用相关经济理论解决问题。在课外,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作业中,轮流指定一名小组成员作为主导者,成员之间相互做出评价,避免可能出现的“搭便车”问题。第三步,对合作学习法的效果进行评价。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出勤率、参与积极性和学术表现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英、美等国家,教育人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合作学习法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相比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2.经验学习法

经验学习法是强调参与性学习机会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课堂的教学方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经验学习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长期保持知识的能力,经验学习法将学习的显性责任从教师移向学生,鼓励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一份学术题材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新闻简报带到课堂上来,在交流中,每位同学都能专心听取和分享他人选择相应新闻故事的缘由。在经验学习法的教学中,由于每个人都参与了讨论,因此在班级营造了一个共同体氛围。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对最富有创见的学生给予小奖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散思维。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经验学习法在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方面优势明显,强调职业导向型教育,对提高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预期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3.主动学习法

主动学习法是克服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局限,将学生由被“灌输”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获取者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产业经济学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学习、善于思考非常重要。汉森(Hansen,1986)强调,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够获取已存在的知识,显示出对它的需求,并吸收它、运用它探讨问题并用它获取新知识,主动学习则可以为此提供真正的帮助。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主动学习法的运用显得尤为迫切,它也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相结合,对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国内外产业经济学教学的差异与启示

由于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的不同,我国和西方等国家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特点中体现出一些差异:

1.学科设置

西方的产业经济学培养目标清晰,在不同的学习研究阶段,其学科设置也显示出差别化。首先,国外比较注重学科的交叉培养,密切关注学科和理论的发展前沿,鼓励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和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共同分析相关领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思维模式更加多元和活跃。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在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交叉培养方面尚未起步,学科间的划分界限仍比较严格,对学科发展前沿关注度也不够高。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西方国家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层次清晰。例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及耶鲁大学的课程设置的共性是层次鲜明,分为基础课程、高级课程和研讨班。与西方名校相比,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课程设置的层次不够明显,多数将其统一设置为专业课程,且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层次逐渐提高的特点。

2.学生培养

在学生培养方面,西方国家侧重学生的专业素养、发展、应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为此在教学方式、学习环境、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撑。我国的产业经济人才培养目前还停留在传统的培养模式,授课多以课堂理论教学讲授为主,学生更多属于被动的接受知识,以任务导向完成课程学习,缺乏学术研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产业经济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手段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性、应用性培养不够,相关学术团体较少,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3.师资建设

国外高校产业经济课程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特点主要体现在激励与约束制度两方面。首先,激励体现在优厚的待遇吸引了教师人才加入到专业团队之中。同时,国外高校的教师,特别是教授的学术高于行政部门权力,教授对于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材等学术事务有较大的自主性,使教师有更大的活动和主张空间。其次,约束机制则表现为:国外对于高校教师的学历和学术贡献要求较高,这要体现在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在知识和学术上进行引导及反馈。另外,国外的新任教师通常要接受严格的培训,这要求新教师要更好的适应教学而不是只有学术。对应来看,我国高校教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首先,教师福利待遇以及工资水平有待提高,以避免教师精力外流现象;其次,教师的学术自由度在很大程度上仍受限行政部门,而新教师的培训仍停留在教师资格考试阶段,对教学水平缺乏足够的标准要求。

可见,国外发达国家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方面具有显著的先进性,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有助于我国高校在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完善相应制度,从而从本质上提升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提高辽宁省高校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12DB315)。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当前的动态

摘 要: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它是研究产业结构等内容的一门学科,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内容。产业经济学和其他学术理论一样,其丰富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不断探索中丰富发展,指引着社会产业生产链的形成,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文章作者以产业经济学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其当前的动态展开论述。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当前动态

前言:产业经济学是一个比较大的经济概念,它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上理解,它处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中间状态。产业经济学可能对于我们来说比较陌生,产业经济学理论是国家发展经济产业坚持的基本原则。下面作者围绕产业经济学当前的动态展开论述,对产业经济学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介绍了其定义,其主要理论与进展,以及当前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与关于构建中国特色产业经济学的设想。

一、产业经济学概述

(一)产业经济学的概念

作为经济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产业经济学是一种新兴的分析和实现经济问题的应用经济理论[1]。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产业经济学最早出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重点突出产业研究领域。把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畴有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组织等诸多内容。采取均衡原则,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把上述几个内容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经济发展铺垫发展道路。以产业化作为研究逻辑的重点,除上述提到的几个研究范畴之外,它还包括人力资源的流动,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的动态变动规律等。

二、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与发展历程

(一)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1.产业组织理论

芝加哥学派是产业组织理论得以丰富发展的组织。学派对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的范式进行了改革补充,他们认为行为、绩效、SCP结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双向互动关系。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不应该过多地干预,应该以市场作为导向,不能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

2.新产业组织理论

出现在1970年左右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做出了重点研究,它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联系在一起,运用了数学与博弈方法,它是在合理性的基础上对企业行为探索,强调了经济福利问题。这种理论通过建立模型,将产品差别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将产品差别分为垂直与水平产品差别两个类别。企业具有的优势之处体现在满足于市场需求,在市场需求的大小方面体现出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承受的沉没成本[2]。

博弈理论中产业竞争具有不确定性,受到博弈理论的影响竞争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应运而生。博弈理论和竞争理论批判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作用,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有的份额由市场结构支配,在可以感知的潜在压力下形成市场绩效。

3.传统的产业经济学范式

传统产业经济学范式是由哈佛学派提出的。哈佛学派认为这种范式的组织架构由三种形式组成:市场绩效,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三者之间又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这种范式的作用影响下,使市场结构近乎合理,市场竞争更具适度性。但是在这种范式的影响下,企业采取提高产品价格,这样虽然可以在垄断的条件下获得丰厚的利益,但是对技术造成了限制性发展,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

4.产业经济学中的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是在芝加哥学派的基础理论上发展而来,这个学派与芝加哥学派所提倡的理论一脉相承,因此又称为“后SCP”流派,其代表人物有威廉姆斯等。这种理论将产业组织内部渗透到研究范围,更加注重的是产业结构组织。与其他产业经济学理论相比,更加科学完善。对于企业行为其理论更加科学有序,促进了企业利益的发展。

(二)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产业经济学的雏形最早出现与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作的经济学论著《国富论》,在这本经济学名著中提到了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这与后来芝加哥学派提出的产业组织理论中放任自由的观点不谋而合,在书中也提到了人力资源要素对于推动产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由于社会状况等原因,亚当斯密提出的理论存在着欠缺之处。它重视竞争机制与人力资源要素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为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发挥分工协作的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却没有关注到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竞争与规模经济存在哪些微妙的关系。他将传统的生产要素又加入了组织这个要素,提出了企业生产与企业活动存在着矛盾,产业发展在市场经济中不是以均衡性发展,而是出现成本递减时,企业经济利益是无限增长的,逐渐形成垄断性行业。由于马歇尔在产业组织理论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因为他又称为这个理论的奠基者。

时间辗转来到20世纪初,这个时期产业垄断十分盛行,在众多的研究者共同努力下,又在所出版的众多著作中多次提到市场经济的竞争与垄断并不是的,在一定的特殊环境下二者是同时存在的,并因此能够发挥对于产业结构组织调整变化的积极作用。美国的一位经济学者又引入了有效竞争的理论,他认为具有相互兼容关系的竞争活力和规模经济,能够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丰富发展做出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产业经济学在我国当前的动态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构想

(一)产业经济学在我国当前的动态

产业经济学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了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我国自从引进了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实施科教兴国基本战略,大力培养有丰富的产业管理运营,具有精湛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大力扶持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组织科研机构开展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产业经济学无论是理论中还是实践中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构想

1.学科体系方面。我国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管在政府的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其体系还是不够完善。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根本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重点关注企业组织与市场交易机制[3]。

2.研究对象方面。未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体系,其研究对象应该摒弃已经落后的体制,从经济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角出发,进一步明确产业经济学的概念;重点研究产业组织内部调整与关联关系;政府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扩大研究范围,市场竞争机制更加具有适度性,促进经济增长。

3.方法论体系方面。产业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重视的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采取规范的研究方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运用合乎逻辑的措施对策,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付诸实践,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结语:结合上述可以看出,产业经济学是一种新兴的分析和实现经济问题的应用经济理论,其研究领域涉及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其理论又分为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传统的产业经济学范式,新制度经济学,未来我国将会从学科体系,研究对象,方法论体系三个方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体系。(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