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旅游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管理论文: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摘要: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关注的主题,旅游专业由于社会实践性强,存在教学质量不足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要培养的不仅仅是有知识,懂专业的好学生,更是有自主学习能力,有社会适应能力的市场型人才,因此必须加强校风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关键词:教学质量;校风建设;学习能动性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加大,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旅游专业来弥补市场缺口。但是,旅游管理学科在我国新兴较晚,教师队伍在整体范围上资质浅,都缺乏相应的实战经验,纯理论的教学比比皆是,而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以经济直接联系的物质观念、实用主义成了旅游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为了快速产出“使用人才”,不断进行扩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知识记忆上,将考试作为评定学生是否成才的最终手段,学生眼高手低,极富有功利性也造成了在旅游教专业学过程中,学生人浮于事,“分不在高及格就成、学不在深毕业就好”的思想。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重“量”不重“质”
旅游专业是一门社会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社会性门槛低,旅游企业在发展上,管理理念落后,对人才的培养不到位,没有给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得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出现重“量”不重“质”的现象,极大的打击了在校学生的积极性,相应的加大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上的难度,学生认为学而无用,毕业后在旅游行业没有前途,很多都选择了“升本”、“公务员”等等方式来规避毕业后的就业风险,在这样严重的消极情绪下,教师还有何教学质量可言。
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定位不准,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方面,相应的配套设施得不到很好的完善,就算有也只是餐厅、客房或者其他以操作性为主的实训室,而这种认为教学成本低的思想成为高校对待旅游专业的根本认知,在教学中以理论知识为主,枯燥而乏味。也有许多院校认识到了这一点,和旅游企业进行联系对旅游专业高校生进行实训,这种实训较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实地感受到了旅游专业的社会实用性,可恰恰是这种社会实践,摧毁了旅游专业学生一点专业兴趣,一方面高校对实训的学生管理、评估、实训教学不科学;另一方面旅游企业方用学生主要的目的是价格低廉,特别是在旺季,更是变相的让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在培训岗位上都是一些低级的服务生,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没有得到实践。
(三)教师教学方式陈旧
旅游管理学科在我国起步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大多是在各大高校出来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观念上很难突破以往,而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思想,压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性,让学生本来应该在“象牙塔”的净土里“百花齐放”、“百花争鸣”,变成了墨守成规的好学生,然而,旅游专业学生成才的较大难度不是技能的难度,也不是知识的宽窄,就是这种积极向上的人格品性和自省自学的生存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途径
(一)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生在自由的天地让思想自由翱翔的翅膀,学风同时也是高校建设的永恒主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学风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时刻熏陶和感染着学生,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针对学风建设,高校必须全员共同努力,形成上下同抓学风建设,在上课、自习,作业,考试,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共同监督和努力,并且要做好学风建设的专项调研工作,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以学风建设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专题活动。严格考风考纪,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在教、学、管上展开。
(二)积极促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本质是教育思想的转变,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授人鱼,共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如今,知识日新月异,科技迅猛发展,教师是不可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也不能仅仅是知识,最紧要的是学到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正确定位师生角色,,主张把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
(三)努力培养教师队伍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教师学历学位职称的提高,还要采用进修、培训、实践锻炼等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 综合能力,要让教师不仅在知识上武装自己,同时在整理社会实践上也能成为学生称职的导师,对于年轻教师在提高其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要积极鼓励他们在教学科研上进行突破,支持他们担任重大课题,比如景区的开发策划,酒店的管理督导等等。
四、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社会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这就意味着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但是由于高校学习气氛不浓,受社会习气影响大,特别是新兴高校在校风、学风方面都缺乏历练,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偏差,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都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并出现教学质量和人才输出质量的恶性循环,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学风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习能力和积极性,为旅游人才市场培养能开疆扩土的尖兵型人才。
旅游管理论文:谈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
【论文关键词】专业竞争 现状 对策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较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 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较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 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多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 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3.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学术交流、企业顾问等方式提高部分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酒店、景区、旅行社和旅游规划公司实践合作,担任见习经理或管理咨询顾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学术年会交流或论坛研讨,积极与旅游理论前沿领域接轨。
旅游管理论文: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出现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 出现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我国旅游管理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是一个薄弱环节,一直未形成规范,实习效果不理想。目前实习问题仍未引起国内外学者和酒店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和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教学实习为例,探讨了旅游管理教学中实习的基本方式——酒店实习。并着重谈了学生在酒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酒店双方管理对策。
1.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现状
1.1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实习时间安排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从2001年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现有在校生540人,开设这一专业目的是为培养能系统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星级酒店及其他相关旅游服务业或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除理论教学外,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实习不仅是巩固专业知识的必要渠道,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管理专业自2001年开设以来,十分重视专业实习工作(校、系领导和专业老师一直在努力,经过七年的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本科专业实习时间为期24周(不含毕业实习),安排在第5个学期;专科专业实习时间为期24周(不含毕业实习),安排在第4个学期,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剩下的学期里有一个查漏补缺得机会。由于旅游企业中旅行社、旅游局、旅游公司、旅游景区等企业可提供的实习岗位少,再加上学校管理困难,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一般都是以酒店实习为主。实习地点在2003年是北京地区及周边的三星级以上的酒店为主,经过八年的实践,现在已发展为以郑州地区为主,北京、上海为辅的四星级以上的酒店。主要实习内容是熟悉餐饮、客房、总台、商务中心等部门的运作和服务技能,其中以餐饮和客房为主。
1.2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效果
从2003级到2007级实习情况看,主要取得以下效果:
(1)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对酒店管理方面的知识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和老师的讲授,而本专科教育有注重理论的教学。因此学生通过实习熟练掌握了酒店主要部门的基本服务技能及运作情况,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了学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也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增强了学生竞争意识
通过实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用人的需求与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认识到自己的差距,自己知识的欠缺,以及竞争的激烈。很多学生实习后很少逃课,主动学习地积极性很高。
(3)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酒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大学生们择业观念落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多年来,“天之骄子”、“精英人才”等观念严重地左右着大学生的择业观。而酒店实习改变了大学生这种观念。其次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会遇上各种各样在学校根本没有出现的问题,其中很多的问题都是需要自己灵活处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学会自己解决,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抗挫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积累了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也在很大程度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加强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为学生走向就业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4)广泛受到酒店赞誉好评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受到各实习酒店的一致好评。首先,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能够自觉遵守酒店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安排,其次,学生本身综合素质高、悟性高、可塑性强、组织纪律性好、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且在工作中能虚心学习,吃苦耐劳,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因此,学生很快就成为各实习酒店基层员工的主力军,受到各实习酒店上下一致认可。
2.浅析学生在酒店实习教学各个期间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2.1 实习前准备阶段学生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这个阶段,学生心理主要表现为好奇、兴奋、紧张。由于平时很少跟高级的酒店接触,没有做好做基层工作的准备;在学校三、四个学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能检验自 己学到的理论,对学生来说是很兴奋激动的事情;从学校学生的角色转变为酒店员工角色,这个转变还包括环境的转变,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紧张。
2.2 实习前期(前两周)学生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由于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学生心里充满新鲜感,不仅听指挥,而且热情高涨,不知疲倦。这个期间一般都是上岗前的培训期,同学们还没有实质性的工作,只是了解酒店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以及一些基本技能的操作。同学们很有激情,学得很快,效果也很好。急于上岗实操。由于在培训期还没有真正上岗,在思想上学生的角色还没有转变,认为自己还是学生,别人有义务交给自己要学的东西。
2.3 实习前期(三、四周)学生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短暂的新鲜感过去了,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出现一个不适应的阶段。在生理上表现为困倦、失眠、水土不服、感冒、浑身酸痛等;行为上则表现出对纪律的挑衅,总想试试不遵守纪律能把他怎么样,受到惩罚后又想不通,觉得委屈,觉得领导总针对自己,故意整自己。由于同学们们思想上角色还没有转变,突然从安逸的学习环境到艰苦的工作环境,一方面是大量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由于酒店基层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同学们身体的劳累和思想上得委屈,使部分同学思想上对工作产生一些不满和抵触。由于酒店服务的性质,不同的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门。有些个子矮,形象较差的同学被分配到客房或是洗衣房。这些同学心理会产生自卑和不满的心理。这一时期是学生和酒店的磨合期,一般会持续两周左右,如果顺利渡过,实习就成功了一半。
2.4 实习第二个月学生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都逐渐适应了酒店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一切正在步入正轨,按部就班,实习进入稳定时。前一阶段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满都逐渐淡化。工作上有了一定得起色,已经可以正式上岗,操作技能比较熟练,有了一定得成就感。但是随着自己能力的提升,有厌倦感苗头萌生。认为自己在一个岗位上学到的东西很有限。
2.5 实习中期(三、四、五月)学生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由于学生对酒店各种规矩已经熟悉,也就学会偷懒钻空子了,许多学生开始混日子,盼着回家。行为表现为不再严格遵守服务规范,工作热情锐减,情绪不高,精神松懈。同学们对一个岗位工作操作熟练觉得自己可以胜任工作以后,慢慢觉得基层工作的乏味和枯燥,要求酒店安排轮岗和一些管理层的岗位。但是酒店由于成本问题很难安排轮岗和管理层岗位。
2.6 实习后期(一月)学生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在实习的一个月前两周,同学们开始总结自己的实习生涯,对实习有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学通过实习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知识方面的欠缺,决定回校后多学点知识;有的同学难以忍受基层工作的辛苦,对酒店行业失去信心准备壮行。在实习实习一个月后两周有的学生会有点“周末情绪”,表现为工作上马虎懈怠,业余时间却异常兴奋,还经常外出购物游玩,晚归甚至夜不归宿,无视实习纪律。大部分学生对酒店产生留恋情绪。毕竟这是他们曾经在这挥汗如雨,共度艰辛;在这里思想上进一步成熟,对自己的未来从事行业有了一定得方向,不单单是以学生的身份思考问题。
3.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的几点新思考及建议
3.1 加强实习前的动员工作
从对学生专业选择的调查中了解到,多数学生在实习前,对酒店的了解仅仅限于课堂或一些电视剧(如情定大饭店、五星饭店)以及一些亲朋好友的介绍,对酒店行业没有真正客观、的了解。由于电视剧的渲染,学生往往只看到了在高星级酒店工作比较光鲜亮丽的一面,希望一入酒店就能进入管理岗位,对酒店和自己的期望过高,对基层工作的艰苦,对酒店严格的规章制度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认为学酒店管理专业的就只从事管理工作,一进入酒店实习之后就出现了极不适应的现象,甚至部分同学实习完后产生了不愿在这行业继续工作的念头。因此,要将强实习前动员工作,转变这种大学生就要管理工作的心态,让同学们准备好做基层工作,做好吃苦受累的思想准备。
3.2 精心挑选实习单位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不是一项短期行为,实习基地选择的意义不言而喻。实习酒店如难以落实、实习基地难以稳定或落实稳定的实习基地并不理想,或把实习生仅等同于廉价劳动力来“灵活”使用,这与学校制定实习生实习的初衷与目标意义将相反,选择这种实习基地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实习效果,对企业、对学校、对实习生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选择实习基地的时候要做好充分地考察。一是看酒店的星级和酒店的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完善正规;二是看该酒店客源是否充足稳定;三是看其是否愿意支付合理的费用及有相应合理的福利政策;四是对酒店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否安全进行考察。总之,在和酒店签订实习基地合同之前,要充分考察各个环节,保障实习的质量。
3.3 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3.3.1 完善实习制度并加强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的指导工作
我国的大多数酒店对实习生的接待都没有延续性,一年接收多少、实习生怎么女排、安排到哪些岗位,没有详细的计划。大部分酒店都是由于员工流失比较严重,加上实习生成本较低素质较高接受实习生。而实习生毕竟和酒店的普通员工不同,实习生来这里主要是实习,他们有很强的学习动机。针对这一点,实习单位在各个部门制定专门的人负责实习生的管理,并定期召开实习生会议,让大家可以对之前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同学们之间经验的交流。让大学确实能学到
3.3.2 学校方面加强实习管理工作
(1)制定完善的实习制度
学校要修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大纲。实纲的设计应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酒店、学校及学生三方面的不同特征。大纲应以学校教学目标为总方针,以学生为核心,兼顾实习单位的特点,详尽清晰而明确的规定实习的相关事宜,清晰明确的实纲对实习管理制度的完善将起到非常重要得作用。
(2)配备实习指导老师
教师及时地指导,除了表现在清楚的布置实习任务,恰当的分配实习单位外, 最重要的是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各种问题,指导学生利用接触实际的好机会深入观察和研究问题等。同时,要帮学生尽量解决困难,教会他们自我保护,对他们在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加以指导,并定期的召开会议,大家在一起交流一下意见发泄一下不满的情绪,这样他们就能一直保持很高的实习积极性。
3.3.3 做好实习过程中的考核工作
学校的评分制度应与酒店相应评估制度衔接。一般的,酒店都会设立实习院校档案记录或保存各校的实习生管理与评估制度、实习生实习报告、实习生表现总体情况等。实习结束后,实习酒店会在每一位同学的实习报告上给以评定,学校可以此为依据,结合实习生的在校表现给出公平恰当的实习成绩,从而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3.3.4 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
让学生和实习单位做到双方自主选择,这样即能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酒店又能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定岗。而且学生大部分都是成年人了,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样在实习中的积极主动性较大,便于管理。
4.本文总结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专业实习是一个必然的环节,然而通过本人的实习经历和自己所带学生的经历,发现很多本专业学生对于实习效果不是很满意,而且也正是由于经历了实习环节,他们就业时避开了酒店行业。这种现象使我思考: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效果是怎样的?酒店实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带着这些疑问,我对对自己的同学和学生做了大量访谈,得出影响实习效果最为关键的9个因素有工作环境、工作内容、食宿条件、薪酬、人际关系、职业发展、酒店实习制度、兴趣与价值、他人意见等。在这个基础上,本文结合自身的实践和相关理论,从学生各个实习阶段的心理变化方面出发,提出了改进实习效果的措施。
旅游管理论文:职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计策
一、培养目标的破与立
以往过宽的职业面向导致培养目标的大而全、全而空,培养目标落不到实处。窄化了职业面向后,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宜做适当调整。同时,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调查,93%左右的学生都选择了在省内就业。在当前国家支持和加快“中原经济区”和“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强调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和三门峡实施“旅游强市”和“四大一高”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要进一步强化旅游管理专业为区域旅游经济服务的观念,培养目标应明晰“立足三门峡,面向金三角,服务大中原”的定位。根据调研,目前三门峡、黄河金三角乃至中原经济区旅游行业人才市场存在严重失衡现象。一方面,小型旅游企业不仅专业素养高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一般技能人才短缺和流失问题也很严重;另一方面,大中型旅游企业则是中高层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总体上区域旅游企业主要缺乏职业素养高、业务纯熟、精于管理的业务经理层次人才。因此,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一线业务人员为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养的业务经理岗位管理人才。另外,从对旅游企业的调研结果看,除要求学生具备旅游行业的基本管理知识、技能,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外,很多旅游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服务意识与职业精神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服务意识、良好的礼仪礼貌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将难以胜任越来越受客人“挑剔”的服务工作和日益复杂的管理工作。综上,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定位为:主要面向旅行社、景区、旅游酒店及其他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和中层管理岗位,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掌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开拓能力、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对岗位的适应能力的高素养、高技能管理人才,以适应国家旅游业特别是三门峡、黄河金三角乃至中原经济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破与立
以往教学计划中专业核心能力的确定,一直存在着对核心能力概念理解的偏差。职业核心能力,又称“关键能力”(Keycompetencies)(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基本能力”、“软技能”(美国)、“基础技能”、“共同能力”(香港)。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认为,它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适性、一般性、促进性或可迁移性的能力,是适用于各种职业、伴随人的终身的可持续能力。它在职业能力的三层结构中(,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居于最底层,决定着人的岗位转换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又称岗位特殊能力)与行业通用能力合称专业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显性或半显性的部分[7]。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能力体系设计既考虑了一线业务人员的基础岗位业务能力,又强调了针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的设计,同时立足学习型社会,也充分考虑学生作为学习者角色(在校生、社会成员)所必备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如表2。四、教学模式的破与立以往采用“1+1+1”的教学模式,及时学年的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自及时学年第二学期的5月开始,至8月结束,到三门峡周边景区及旅行社进行旅游综合实习;第二学年及时学期前14周在校学习,自当年12月中旬到次年8月底(包括第三学期4周,寒假1.5个月,第四学期16周,暑假2个月)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三学年在校上课,毕业前进行3周的毕业实习。这种教学模式遵循了“学习,实践,学习,实践”的技能习得规律,尤其一个“1”,考虑到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往往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知识方面的欠缺,返校后学习的欲望和目的更强。但从近几届学生的实践效果看,并不尽如人意,反而是实习期间基层岗位单调、重复性的技能性操作,使学生形成了一种“知识无用”的错觉,对新学知识缺乏动力;加之连续实习时间过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有点疏离,从而影响了第三年的教学效果。此外,在酒店管理专业已然独立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仍在酒店进行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设置的模糊,弱化了专业的特色;同时,这种模式也不利于学生导游证的考取。调整后的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旅游淡旺季的行业特点,学生前三学期及第四学期的第1-9周在校学习;第四学期第10-16周和暑假,到旅行社或景区进行旅游综合实习;第五学期第1-12周在校学习;第13-18周、寒假进行酒店、景区、旅行社实习;第六学期在校学习。其特点表现为:根据能力层次逐渐提高的原则和不同学习阶段能力形成的重点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及时年以学校为主,和企业人员共同进行侧重导游业务、景区服务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等基本技能的培养;第二年通过工学交替、项目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到企业生产实习等方式和途径,侧重业务规范的培养、团组接待能力训练、景区资源开发能力培养、营销计调业务训练;第三年通过顶岗实习方式以企业为主,注重学生对旅游接待 服务、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资源产品化、旅游线路的设计等工作过程对应的导游业务能力、酒店管理能力、景区服务与管理能力、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能力进行培养。这一模式是“教学以致用”理念的充分体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外置”,不是粗放的顶岗工作,也不是“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从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浅层合作,而是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课程建设、课程讲授、实训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人才培养过程的联合培养。同时,这一模式还把专业实习和未来就业深度链接。
三、课程体系的破与立
以往的课程体系,无论是设计思路,还是课程名称,抑或教学内容,都深受学科式思维的影响,与高职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相悖离,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新的课程体系的确立,必须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范式,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重视产学结合、课证融合、技术与人文融通、理论与实践并重。(一)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及时,征集具体工作任务。通过面向旅游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的广泛调研,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三个主要就业岗位,即导游员和景区讲解员、旅行社计调和外联人员以及旅行社、景区职能部门经理,一个次要就业岗位,即高星级酒店中基层服务和管理人员,并征集了这些岗位上的83个具体工作任务。第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职业面向,将83个具体工作任务归纳为校内学习的15项典型工作任务。根据“一一对应”的关系,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对应的专业课程。第三,根据“新学徒、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三个职业能力发展阶段对应的“入门、专项、综合”三个学校学习阶段,并按三个阶段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对专业课程进行排序。同一阶段的课程,再根据课程之间的衔接要求进行排序。(二)课程体系基本结构按照上述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构建专业能力课程模块,整体上形成包括基础能力课程模块、专业能力课程模块、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模块、社会能力模块和通识课程模块等五大教学平台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专业能力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关键技能,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起支撑作用。专业能力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部分。其中,校内实训要课堂和实训室两手都要抓。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或案例进行情景模拟,使学生初步认识工作情景;在校内实训室,重视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熟悉岗位操作规范和方法。校内实训内容与要求。校外实习是实践环节的核心,是发展学生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的主要场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安排了旅游认知实习和一年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以“实习生”和“员工”双重身份参加顶岗实习,学习场所从学校转入企业,部分课程外置,由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学校教师主要进行心理指导,通过实习例会、批阅实习周记、注重企业反馈信息等渠道处理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顶岗实习结束阶段须举办技能考核及总结大会,学生撰写实结,企业填写实习鉴定表。校外实训内容与要求和顶岗实习环节实训课程分别。六、结语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与发展所本依,其合理与先进与否,关系到专业建设的成败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更好适应高职教育和就业形势的快速发展需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不断地改革与优化,而非一成不变。旅游管理作为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国家旅游事业,特别是三门峡、黄河金三角及中原经济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旅游管理论文:旅游管理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1、我国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存在越权问题
(1)越权问题产生根源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政府越权问题。政府越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正处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政府干预性旅游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具体来看,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旅游业发展转型过程中,政府定位不到位。旅游业转型过程中,政府由主导者,指挥者变为服务者,提供信息者,部分政府没有正确把握定位,因此,部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没有看清楚自己的职责,对自己的角色并没有定位好,出现了该作为没有作为,不该作为的时候盲目作为,特别是一些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帮助不法分子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二是,我国旅游发展转型过程中,很多的旅游企业都是从政府各级部门剥离出来,缺乏市场观念。我国部分旅游企业是从政府各级部门中剥离出来的,企业内部人员成分复杂对市场竞争缺乏必要认识,特别是部分旅游企业的领导层。这些旅游企业领导对市场竞争不清楚甚至部分人员还出现了畏难情绪,因此这些人利用法律和市场监控空子,大打擦边球,通过“人情”和“脸面”这种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企业旅游业务。(2)如何解决越权问题,促进旅游业发展要想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就必须要解决政府越权问题,让企业真正作为市场竞争主体,接受市场竞争的检验,进而淘汰落后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旅游名牌企业。因此,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政府角色。政府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从领导者,指挥者转变为服务者。必须要严禁部分地区的旅游管理部门实行一套人马多套牌子的做法,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的行为,将政府职能与市场分离。首先,政府角色的定位要依靠政府内部人员素质的提高,只有政府内部人员树立公共服务意识,才能真正做到服务角色的转变。其次,只有理顺政府职能,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才能从制度上做到政府角色的转变。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尚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产业布局不合理,管理不合理,调控不能落实等情况。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加快完善旅游业的市场经济制度。
2、明确我国旅游管理思路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对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到了国民经济的众多部门,比如旅游六要素中的:食、住、行、游、购、娱,每一个要素都联系着非常多的产业。因此,我国应该扶持旅游业发展,特别是当前经济危机背景下。但是,我国旅游业内,对于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程度以及应该采取哪种旅游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尚没有获得统一的共识,因此,我国现行的旅游管理思路并不明确。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但是在地区分布还有较大差异,目前,我国旅游业开发大多都是自然资源开发,人文资源开发较少,甚至出现了衰落,比如主体公园的没落。通过开发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获取经济效益,是目前我国典型的旅游业发展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使得自然资源得到了非常大的破坏,旅游资源不能持续利用。因此,明确我国旅游管理发展思路是非常必要的,应该主要从以下三点做好工作:(1)建立具有统一职能的管理机构明确我国政府管理发展思路,建立完善的具有统一职能的的管理机构是非常必要的。一是,这种机构必须要完善。管理机构的职能必须完善,能够将旅游业发展涉及到的其他部门纳入到管理当中。当然这只能在理论上实现,实际中,由于旅游业发展涉及到的行业众多,不少行业都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发展部门,因此根本不能产生上下级关系。因此必须确保内部职能。管理机构应该有管理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职能部门,并且保障这些部门可以正常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管理机构的完善。二是,保障管理机构的性。保障管理机构的性可以提高管理机构等级。我国现行机制下,只有提高管理机构等级,才能真正做到机构的完善,否则机构的各项事业无法打开,国家可以通过提高国家旅游局的行政等级以及较高负责人的行政等级来实现这点。(2)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明确我国政府管理发展思路就必须要做好监督工作,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不仅仅是指政府内部监督,更重要的是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可以从公众诉求的角度帮助政府明确旅游发展管理思路。社会监督主要包括两种:行业监督和业外监督。行业监督主要是指旅游协会和组织的监督。旅游协会和组织一般是自行组织,对旅游业发展具有良好的见解,可以从专业角度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见和提出解决办法,因此,我国政府旅游管理思路必须要积极吸收不同旅游行业的意见,通过分析评估,进行旅游发展思路完善。业外监督,主要是旅游者的监督,由于实践情况的不同,旅游者往往处于旅游的最前沿,因此,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知道,最早了解,因此旅游发展思路必须要经常听取旅游者代表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旅游发展思路的明确。(3)实现政企分开明确我国政府管理发展思路就必须做到政企分开。目前,我国还存在政企不分现象,特别是经济上存在联系,造成了对旅游业发展思路的严重干扰。部分政府部门特别是部分内部人员利用权力谋求私利,一是,部分职能部门偏重国企,特别是从内部剥离的旅游组织,因此,将部门内部的相关旅游福利,不看市场报价和竞争,直接出售给国有旅游组织,这种行为既给了贪污腐败温床,也无形中为私企设立了门槛和玻璃门。二是,部分职能人员,利用职权,侵犯私人旅游组织权力。这些政府人员为了更好的谋求利益,自然不会也不乐意明确政府管理思路,成为了明确政府思路的绊脚石。因此,我国政府在发展旅游业问题上,必须要实现政企分开,从客观角度评估旅游业发展。
旅游管理论文:浅谈旅游管理学学科研究的主要关键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学 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几个角度来诠释旅游管理的内容。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近期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 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及时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旅游管理论文:论旅游心理与散客旅游管理策略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游客自主意识的增强和旅游者消费观念的改变,团队旅游有安全感、省时方便、价格便宜的优势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已有所下降,而针对团队旅游的弱势而产生的散客旅游以其独特的优点吸引着广大旅游者。据1997年《中国旅游年鉴》的统计,1996年散客旅游人数已占入境游客总数的70%。在出境旅游中,1996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总人次为506.07万人,其中由旅行社组团出境的为164万人次,只占出境旅游总数的32.4%。在我国国内旅游中,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出游总人次为6.44亿,其中由旅行社承办的仅为1528万人次,仅占出游总人数的5.9%。根据2002年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城市的多位居民进行调查,选择自助旅游方式的比例达到38.8%,而选择团队旅游的仅占8.3%,其余大部分受访者未做回答。由此可见,散客旅游已成为我国各种旅游活动的主要形式。
散客旅游,也称为自助旅游或半自助旅游,在国外称自主旅游(Independent Tour),它是由游客自行安排旅游行程,零星现付各项旅游费用的旅游形式。
散客旅游与团队旅游的区别是:及时,旅游行程的计划和安排不同。散客旅游由散客自行安排和计划,自由度大,形式灵活,选择性强;而团队旅游是由旅行社或旅游服务中介机构安排的,活动受到限制。第二,付费方式不同。散客旅游的付费方式是零星现付,即购买什么,购买多少,都按零售价格当场支付;而团队旅游采用包价形式,即全部或部分基本旅游费用由游客在出游前一次性支付。第三,价格不同,散客旅游的价格相对贵些。第四,旅游人数不同,散客旅游一般为9人以下,团队旅游一般为10人以上。散客旅游相对于团队旅游而言,具有批量小、批次多、预订期短、要求多、变化多的特点。
一、散客旅游的心理分析
及时,旅游者自主意识的增强。在社会稳定和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方式更注重体现个人的自主意识,而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人们更容易获得各种旅游方面的知识。知识的积累和旅行经验的丰富,使人们对旅行社及旅游中介机构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人们出游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日趋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结伴旅游或全家一起出游,自主地选择目的地、参观的景点及其他旅游活动。
第二,旅游者心理成熟度的增强。心理成熟表现为有较大的选择性和独立性,不成熟则表现为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依赖性。旅游者作为本身的职业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相当成熟的,但作为旅游者这一社会角色也许还不成熟。但在一百多年的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无数次的旅游实践培养了一大批成熟型的旅游者,表现在:从茫然和胆怯到经验丰富、信心十足;从必须加入旅游团到往往宁愿做“散客”;从随大流地购买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到选购甚至“定制”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从慕名前往一些众所周知的旅游胜地到自己去发现“旅游胜地”;从匆匆忙忙、东奔西跑做“走马看花式”的巡游,到选定一两个地方做“下马看花式”的滞留型旅游;在旅游中,从只是“旁观”到也要“参与”,从只是“领受”到也要做出自己的“贡献”;从只重视旅游的“结果”到既重视旅游的“结果”也重视旅游的“过程”;从只是“被组织”、“被安排”到“自己组织”、“自己安排”。
第三,旅游者需求层次的提高。现代旅游者之所以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去过一段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生活,为的是寻求补偿和解脱,从日常生活所造成的精神紧张中解脱出来,去接触一些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事物,做一些日常生活中想做而没有条件去做的事情。心理学家弗洛姆曾在《逃避自我》一书中写道:“也许我们已经注意到,也许我们还没有注意到:世界上最使我们感到羞耻的莫过于不能表现我们自己;最使我们感到骄傲和幸福的也莫过于想、说和做我们自己要想、要说、要做的事”。现代旅游者不想从日常生活的围城中冲出来,又跳进团队旅游的围城中去。尤其是在旅游者中,中青年人数在增加,他们中相当多的人性格大胆,富有冒险精神,带着明显的个人爱好寻求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方式,不愿受到限制和束缚。他们寻求表现自己、突出自己、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机会。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在低一层次的需要满足的前提下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已满足了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达到寻求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这种需求层次的提升,促使散客旅游迅速发展。
第四,旅游者消费中个性成分的增加。旅游市场的飞速发展,使身处其中的旅游消费者发生着观念的变化,以及由心理的变化带来的观念的变化和旅游行为的变化。旅游者不仅仅把旅游看成是一种花钱买享用和观赏的经历,而且把旅游看成是一种花钱买操作和表现的经历。单一形态的团队旅游形式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而且越来越明显的是,旅游消费者越来越趋向于选择能体现自己的生活质量、个性特征,能让自己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参与到其中的散客旅游方式。这样,一些诸如“民俗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回归自然旅游”、“环保旅游”等项目悄然兴起,并深受旅游消费者的欢迎。
第五,旅游者经济支出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旅行社的出现就是为了给旅游者提供低廉的价格、品质的服务,因而大受欢迎。现在旅行社通过批量购买、强劲的计价还价实力,在交通费用、住宿餐饮和景区门票等方面获得折扣,从而降低了旅游者的旅游花费。这种价格比旅游者个人自助旅游的花费要低得多,因此,参加旅行社旅游一直是观光旅游的主要组织方式。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力的增强,对经济支出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对价格的关注程度下降,而对旅游经验更加重视。自助旅游行程灵活、购物灵活,能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要,因此散客旅游迅速发展。
除此之外,散客旅游设施的初步具备,也是散客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现代交通的发达,铁路、航空等实行电脑联网售票,为散客旅游提供了交通的便利;现代电讯的发展,使人们无需通过旅行社就可在互联网上查询有关旅游的知识、安排自己的旅行,基本解决食、住、行的问题。另外,许多城市设立了旅游咨询电话、电脑导游显示屏等,这也促使了散客旅游的迅速发展。
二、散客旅游管理的策略
散客
旅游的发展是旅游业的发展进入更高层次、更新阶段的产物,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由于初次旅游和语言障碍等因素的影响,团队旅游不可能消失,但不可否认的是,团队旅游的规模将不断缩小,散客旅游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散客旅游并不意味着不依靠旅行社而将全部旅游事务都由游客自己办理,实际上,不少散客的旅游活动都借助了旅行社的帮助。旅行社仍然可以为散客提供必需的服务,只是所提供的服务必须发生转变,应从以组团、组织接待为主,转变为以中介报务为主,如帮助客人订房、推荐景点、提供信息等。也就是说旅行社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信息和规模经济优势,协助散客旅游者得到更好的旅游经历,获得低廉的价格和更品质的服务。因此,旅行社及旅游服务中介机构应采取相应措施,改变策略,以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及时,根据旅游者的心理特征,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摆正散客旅游促销的位置。旅游经营商要改变以往只做团队旅游、不做散客旅游的经营方式,改变认为散客的发展前途不大、不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形式、难以形成规模等经营观念。在经营思路上,要从以前的以团队为主、散客为辅的思路转变为团、散并重、突出散客的思路;在经营策略上要实现散客旅游操作的创新发展。散客旅游市场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市场,其操作尚无规律可循,旅游经营商要在散客旅游自身的特点上下功夫,做文章,借鉴团队旅游的经验,逐步在散客旅游的促销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适应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改变旅行社或旅游服务中介机构的管理方式。像商品零售业主在全国各大城市成立分支机构、进行连锁经营一样,旅游经营商也可进行散客旅游经营连锁,成立专门的散客接待部,实现散客旅游接待的规范化。比如,上海春秋旅行社率先提出“一人也能游天下,散客也能游天下”的口号,并实行电脑联网接待散客,进行了散客旅游接待和旅行社的管理方式的新尝试。
第三,尊重旅游者的自主意识,建立新型的旅游者与旅游企业的相互依赖关系。面对成熟型的旅游者对旅行社的依赖越来越小,旅游经营商应该看到:旅游业原本给旅游者提供了方便,但为旅游者提供老一套的“标准化”的产品,把大批的旅游者像货物一样地来“运送”和“分发”,这对旅行社来说是很方便,但毫无疑问不会受到旅游者、特别是成熟型的旅游者的欢迎。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方便,更需要亲切感、自豪感和新鲜感。旅游经营商应该考虑:旅游企业该为旅游者做些什么?旅游企业如何与已经成熟的旅游者建立一种新型的相互依赖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得研究旅游者的需要,根据旅游者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服务。旅游者的旅游需要是:在已有的方便和安全的基础上,体现自己的生活品位、个性特征;解脱日常生活的束缚,充分享受自由和放松;充实、提高自己,让自己成长、成熟。新型的相互依赖关系应该建立在旅游者高层次的需要上。比如说,为驾车旅游的旅游者提供设备较好的汽车、配备医疗人员、汽车维修人员等。
第四,针对旅游者的个性特征,转变导游的角色作用。在散客旅游中,旅游者因为环境陌生、人地生疏、语言隔阂、风俗习惯不同等原因,在旅游准备阶段和初次抵达旅游地时会产生不安、激动和兴奋的心理,同时,导游的作用与团队旅游导游的作用又大不相同,导游面对的不是一个团队,而是面对几个甚至是一个游客,其作用更侧重于翻译、向导和沟通。因此,导游应提供更加专业、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以满足散客旅游者的需求。这要求旅行社根据散客旅游的特点做好导游员的培训工作。
此外,继续完善散客旅游的接待设施,加强旅游信息的功能,也是应对散客旅游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现阶段散客旅游的接待设施虽已初步具备,但仍需继续完善。如加强旅行社与旅游饭店的结合服务,建立和健全散客旅游接待的社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等。
总之,散客旅游的兴起和发展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散客旅游目前虽然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散客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是相当可观的。旅游企业应该认真研究这种新的趋势,加快散客旅游市场的开发,探索新的旅游企业管理模式,以适应世界旅游市场的发展。
旅游管理论文:对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探析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 体制改革 探讨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是从重要性、问题、对策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相关问题,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为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性服务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障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1、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行业管理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旅游业的部门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的微观活动,显然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部门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行业管理是根据产品或劳务的不同特点对企业进行分类,然后由政府相应的部门进行归口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从行业角度来说,均应统归旅游局管理。这种行业管理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
2、完善旅游 企业管理体制。旅游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先清理一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而推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国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导市场,中小企业纳入序列的格局。落实《全民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创造企业平等竞争的基本条件,统一税赋,搞活用工条件。进一步推 行和完善旅游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进行旅游企业股份制经营试点。
3、深化旅游计划与投资管理体制。在国家旅游局的领导下,规划管理全国旅游基本建设工作。确定国家和地方的投资分工和投向重点。国家主要负责非盈利的重点工程的基本配套,地方负责重点项目的资金配套和一般性项目的投资;盈利性的项目将由企业按照经济规律投资经营,自负盈亏。建立旅游业有偿投资制。
旅游管理论文:浅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研究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教学方法滞后现象。很多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旅游企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改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成为提高旅游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为旅游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旅游教学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教学方法滞后等现象。很多高校基本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上,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旅游企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改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成为迅速提高我国旅游教学水平,提高旅游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1.旅游管理专业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但从该专业设立角度而言,由于绝大多数脱胎于基础性学科,因此仍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授课不分课型、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一律采用单纯地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另外,由于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使得很多适合旅游专业教学的教学方法不能实施。旅游管理专业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1重理论、轻实践
只有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所谓的应用性学科变得有名无实。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专业教育中涉及大量实际操作性内容,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才能掌握,仅仅靠听是不够的。
1.2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由于我国的旅游专业教育起步较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较为缺乏,很多专业教师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的,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了解较少,实践经验更是缺乏,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管理自信心的确立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1.3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绝大多数是旅行社、饭店等旅游企业,在这种变幻无常的对客服务中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极为必要的基本素质。而传统教育中主要采用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不利于学生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笔者在认真总结传统授课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课程及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及时,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理论性相对较强,在教学中多以课堂教授为主。但要力戒满堂灌的授课方法,而宜采取启发式教学。
第二,大部分的专业课和某些基础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考虑多采取以下方法:
(1)换位式教学
换位式教学就是在某些课程中的某些教学环节中师生换位,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讲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旅游公关礼仪”、“导游业务”等课程,教师将有关教学内容事先布置清楚,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发挥情况,随机应变提出一些问题,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是课堂形式上的主导,教师则是幕后总导演。
(2)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可分为校内、校外两部分。校内情景式教学是在教室或实验室模拟规定情景,将学生与教师置身于虚拟情景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如“导游业务”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像等辅助性教学手段,使学生面对相关画面进行景点、景区讲解;校外情景式教学则是在实景中,或以教师为主,或以实景中讲解人员为主,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有利于调动自身潜能。
(3)角色渐进法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角色意识,要能够做到在短时间内尽快进入规定的角色,以便为接受服务者提供满意的服务。“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导瞄业务”、“旅游外语”等课程都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法。
(4)动态式教学方法
动态式教学方法,从形式上看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但实际上,教师仍然是教学中的组织者、评判员和调度员,既要把握节奏、控制好学生的情绪,又要适时地指出学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仍然是教学环节中的主角。
第三,实习课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实际,感受现实。其教学方法可有以下几种:
(1)校内实习方法。利用学校本身的设施、设备和环境,或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如实验酒吧、客房、餐厅、导游等。
(2)假期实习。利用假期去旅游企业实习。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与企业联系,可为学生自己毕业后选择职业奠定基础。
(3)校外企业实习。学校与一些大的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组织学生轮流去企业中的各岗位实习,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实际,积累经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实际工作能力。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教学方法关系着教学质量,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完善,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教学改革,作一名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旅游管理论文: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现在的旅游信息管理,是需要有管理系统的,这个系统主要是处理旅游信息的系统;首先是把旅游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传输等程序,才是旅游者进行信息检索,这些旅游信息供旅游者参考,也可以帮助他们进行旅游线路的决策等。 基于这些要求,就要求旅游信息必须具备时间要及时,有新的消息需要随时更新等。
1对不同时期的旅游信息进行分析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了,在1981年的时候,中国国际旅行社,到美国引进了PRIME550型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在1984年的时候,也去美国引进了关于饭店的计算机管理系统。通过逐步发展,很多行业都是采用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例如航空公司也是采用了这种订票系统,方便了乘客,订票不用去机场,在家里就可以直接定票了。进入21世纪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旅游业和信息技术之间互相结合,对于旅游行业来说,这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早在10年前,国家旅游局在一次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要建设“金旅工程”通过旅游界人士的不断努力下,有了相当大的进步,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例如酒店、旅行社、景点等,可以很容易查到。尽管这些在国内已经是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就显得非常滞后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旅游管理系统系统相当封闭。对于很多旅游信息管理系统,他们之间是无法进行信息的共享,互相之间利用的非常少,显得有点闭关自守。
(2) 旅游管理系统在开发是没有考虑空间信息。开发者在进行开发时,没有考虑周全,对空间信息忽略了,因此,旅游者在查询时,不能很直观地看到空间信息。
(3) 旅游管理系统的内容单一。 旅游管理系统,里面的内容多数是静态的,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缺乏吸引力。
针对当前我国旅游管理系统现状,与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结合,设计出分布式信息管理系统。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把旅游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库、输入界面和输出界面等,进行进一步的设计,设计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本文采用ASP程序,开发出适合的软件,对于一些旅游规划的子系统来说,要考虑到游客的需求,例如旅游时间、费用等这些限制条件,再把这些需求转化为背包,或者不对称的TSP,再运用遗传算法,来进行解释。
2对WebGIS技术进行分析
WebGIS 是一种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这种系统必须要在有网络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的一系列存储、处理、分析的计算机系统, 这种技术是和Intemet应用的产物,也是一种互相操作的有效途径。要实现地理信息在网上能够直观的浏览,这和图形是离不开的,但是,现在的浏览器不支持这样的图形。因此要实现这种效果,需要另寻方法,一种是利用客户端解决,另一种是直接利用服务器解决。最常用的方法如下:
(1) 采用公共网关方式
这种方式一方面采用的是浏览器和服务器两者之间一个接口;另一方面是采用服务器和服务器软件这两者之间一个接口,这就起到了与客户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了。还有种方式是把信息传送到服务器上,再通过服务器把信息传递给程序,程序再传递给服务器,服务器再将结果传到客户那里。这种技术有两种,但是因为因为程序相对比较复杂,而且灵活性又非常大,并且这种程序需要单独的运行,这样的网站由于用户都非常多,因此对于服务器来说,负担非常的重,所以运行的效率就很低。
(2) 采用服务器应用程序
这种方法是针对公共网关效率低,才研制出来的,因此他的方法和公共网关的原理有些相似;同时,也有他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公共运用程序可以单独的运行,但是对于服务器应用程序,需要在一种特定的服务器上运行,因此他的运行速度非常的快。这种服务器应用程序也有他的缺点,表现在必须依赖服务器和计算机作为平台。虽然这种服务器增强了与客户的端的交互性,也可以获取到更多的空间数据,但是这种信息仍然是属于静态的。用户在操作的时候,不能随意的进行缩小和放大,原因是这种图像是属于实体,在进行放大或者缩小这些操作时,都需要通过服务器才能完成。当网络快时,用的人多,服务器的负担更重,从而导致系统的反应变慢。
(3) 采用插入法
这种方法采用的是,在浏览器那端安装插件, 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显示图形信息。这种方法是,将部分服务器上的一些功能,转移到客户端上;这种方法克服了系统反应慢,减少了负载。但是,这种方法仍然有他的缺点,要在客户端安装一些控件才能实现。
(4) 采用Java应用程序法
Java是一种编程语言。这种语言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一次编写 ,什么地方都能够运用,并且和操作平台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方法可以直接存取到网络的相关文件,有非常大的灵活性。但是,也有他的缺点就是这种方法在编写程序的时候,工作量非常的大,速度也相对较慢。
(5) 采用Map API
在目前的一些互联网地图服务的相关网站上,有一些应用程序接口,进行技术研发,研发者可以利用其中的资源,供第三方运用。这与一些软件的功能有些相似之处,但是二者运用的范围有所不同。表现在传输方式不同,其次是
但对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而言,两者所应用的范围是不同的。首先,传输方式不同。其次是供给专业人士用的。基于这些特点,采用Map API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3对整个信息系统进行分析
需求分析是为了的定义为了系统目标,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用户的需求决定了系统的规模。
首先通过了解用户的不同需求,再根据这些需求来设计出系统;同时,在这些系统设计完成之后,这些用户的不同需求,成了验收的最主要的依据。
旅客是非常关心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因为这些游客,需要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来了解旅游信息,为整个旅游做好前期的决策或者规划;因此,在出发前,旅游者需要了解到旅游的目的地的相关信息或者服务信息等等。这些信息包括吃、住、行、娱乐等等。假如旅游信息有变动时,这个系统将会随着变动而更新,所以,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查询到相对的信息;这样做好前期的一些准备工作后,为游客的整个旅行做到心里有数,也能让游客更好的选择目的地,安排好行程的时间、地点等,也能满足一些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增强旅
游的宣传力度,也是为了让旅游信息管理的更好,且更进一步地管理好旅游提供的一些依据。所以说,对于旅游信息能够更科学、的管理,还能收集到反馈信息,为旅游分析、预测、决策等,提高科学的性。因此,该系统除了能够更好地满足上述需求外,还应该是一个网络系统,游客通过这些互联网,获取到有用信息。这样也能方便旅游管理人员,他们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将的信息,进行更新和维护,从而使各种旅游资源的信息能够共同用,因此这个系统的目,依靠网络,为游客或者是旅游管理者,提高。达到旅游资源共享及信息更新的目的。
因此,本系统应达到目标:依托网络和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信息资源的查询,也是方便旅游管理者能够快速的维护和更新相关信息。
4对功能需求进行分析
从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需求来看,这个系统包含有信息的查询、形成规划还有对旅游资源管理的维护和更新等等。
(1) 对于信息的查询和管理
旅游景点和一些附属设施,这些都属于是旅游资源。这些都是通过旅游资源信息系统,以及文字、地图、照片、音频、图像等等这些多媒体信息,从而对旅游景点的风貌等进行全方面的介绍。同时,设计的系统可以让游客对相应的旅游景点的各种情况进行打分,并且根据最终的打分情况由高到低的顺序来推荐旅游景点。
(2) 确定相应的旅游行程
游客在选择自己预想中的旅游路线的时候,可以依据自己的旅游目的地,自己可以利用的旅游时间,自己预算的游玩费用等等从而预选出相对的旅游行程路线。
(3) 电子地图功能
电子地图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及时,可以借助电子地图控制相应的管理功能。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可以让图像放大、缩小以及还原等等这些具体的管理功能;第二,地图查询功能。可以根据游客制定的旅游地点,借助于先进的Map API技术,对周边的相关信息进行自动探测和搜索,系统具备的这个查询功能应该体现出高效、灵活和方便的特性,从而让游客借助这个查询系统能够较好地查询到相关实施的信息;第三,自驾游导航功能。当游客选定相应的旅游目的地之后,在起步开始就将起点和终点输入到系统中去,从而将相应的路程计算出来,通过文字的方式将行走的路线预设出来,同时将具体的路线在电子地图中向游客展示出来,引导游客找到旅游目的地;第四,地图输出功能。这个功能主要四实现专题地图的输出。针对的旅游风景区以及祥光的服务实施等方面的信息输出;第五,公交查询功能。对公交线路进行相应的查询,具体需要查询的是公交车的站点,公交车行走的路线以及是否需要换乘的可能性;第六,虚拟的旅游功能。游客在没有对相应的旅游景点进行游玩的时候,可以通过虚拟的旅游模式将相应的情况连接到酒店或者具体的景点,或者制作成为360°全景图的形式让游客从中感受到虚拟的真实旅游。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可以借助多种形式进行。而在当前的产业发展之中,旅游业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甚至是当今世界的及时大产业。本系统的出发点主要是放在Map API和虚拟旅游技术方面,在对相应的情况进行了全方面的调查、整理和汇总之后,同时借助于当前先进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源上,通过可行性的研究,总体设计了相应的系统等等,将旅游管理系统的具体功能同计算机先进技术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整合利用,从而有效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管理论文: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
[论文关键词] 高职 旅游管理专业 校企合作
[论文提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办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从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进行归纳,并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依据学校和企业在合作办学的结合点的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需求方(通常是企、事业)与人才提供方(主要是学校)经过协商,由人才提供方根据人才需求方提出的所需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才需求方提供相应数量与质量人力资源的合约式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是: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培养对象今后确定的工作岗位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文化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2. 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
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过程当中。企业不仅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进行实习指导,还与学校进行教学领域的合作,如联合研究教学目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确立教学内容、确定师资标准、进行人员交流,企业对教学成果进行检测,企业向学校提供招生、毕业需求信息;联合进行社会培训,及时研究国内外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等。企业为学校适当提供资金上的帮助,比如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资金投入和建设,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岗位培训等。
3.校办企业
一些有实力并且主要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创办自己的实践基地来培训学生的模式称为校办企业。学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当地文化特色建立旅行社、酒店等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毕业设计场所,同时也为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便利。学校教师积极投身到企业的管理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掌握该行业发展的近期动态,保障了教学内容的丰富、生动。这样可以充分运用学校的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4. 学校与职业培训公司合作
这种模式的基本做法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联姻,由学校完成学历教育部分,职业培训公司完成就业前的实践技能培训。学校挑选有经验、有实力、信度好的职业培训公司(专业导游、职业经理人、调酒师等),将本校毕业班的学生送到公司去培训。学校参与培训内容的制订,培训合格后,由培训公司推荐介绍工作。校方的责任是保障选送的学生学历的真实性(因为被送出培训时未毕业),并保障学生简历中所述内容的真实性。与学生直接到培训公司接受培训相比,学生得到的好处是:培训费大幅度降低,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学生到培训公司后,由每个学生与培训公司签订就业协议,约定学生完成培训后,培训公司在推荐工作方面的责任。
二、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政府主导地位缺失
政府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其职能是任何组织和个人所无法替代的,在教育领域里,同样如此。从我国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政府的主导地位缺失是校企合作没有深入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职业教育领域,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仅仅依靠学校和企业是远远不行的,必须要有政府的扶持。要确立政府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政策支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以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顺畅进行。
2.合作机制尚不健全
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方式以及校企双方义务、责任与权利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没有专门负责指导、管理、监督与考核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没有较为和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与指导手册在内的合作机制与体系。这种情况导致校企双方的利益都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从而限制了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深入开展。由于缺乏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提高。大多数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实训基地和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等浅层次形式,校企双 方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合作等领域的多方位、多层面、深层次的合作还比较少。
3.“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高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人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很多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都非常高。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具有“双师型”身份的教师中,有多少人真正参与过旅游行业一线的实践,是名副其实的“双师”。很多人将具有双证的教师就定义为“双师”,这种理解是不确切的。事实是,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双师型”教师都是“有证无业”,只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却没有真正参与生产、管理一线的工作,没有从业的实践经验。因此,虽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很多,但是质量却不高。
4.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亟待改进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劳动力就业。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由当初的专科转型过来或是由若干个中专联合组建而成,因此不免多多少少都留有以前办学的痕迹,学校以前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大多沿用专科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在课程设置上,忽视就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性,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落实不到位。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策略
1.完善政府导向机制
高职教育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就必须重视校企合作,这也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从国际经验来看,政策因素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支持是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及时推动力。在中国这样一个以政府为改革和发展主导的国家,国家的法律、政策的支持将会成为推动我国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强大动力,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出发,要完善高职教育的政府导向机制,需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宣传和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
2.建立校企双方利益驱动机制
要想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取得合作的成功,就必须找到双方利益结合点,才能达成持久、稳固、有效的校企合作。首先,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使之能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其次,建立企业优先选才制度。企业都希望自己雇用的员工是非常的。对于企业来讲,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获得优先录取学生的权利。第三,建立校企人才共享制度。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实现人才共享。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旅游业一线的业界人士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提供来自旅游界的近期行业动态和管理思想,协助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课程的设计等工作。同时,学校的教师也可以深入企业,协助企业组织讲座和培训等活动,帮助企业员工开拓视野,更新服务和管理观念,为员工提供岗位和攻读学历等培训,使其能够更加胜任自己岗位。
3.加快“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师资队伍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知识运用实践能力,是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指导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可分为学校自己培养和到企业聘请技术技能型人才两种形式。一方面,学校要坚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厂矿企业开展科研合作,或者参与厂矿企业的生产设备管理与技术改造工作。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锻炼和造就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学校定期聘请企业的技术顾问、专家、中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上课。
4.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高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是指:首先,根据人才市场需要,分析就业市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再根据目标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能、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推出所需设置的技术核心课程,,由技术核心课程推出所需的基础课程。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应始终坚持就业这一导向,牢牢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把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就以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目标实质上是充分考虑了高职课程体系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也充分考虑了人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通过高职的课程体系多元整合,形成以应用型、复合型为特色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让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旅游管理论文: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然而,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的同时,仍有一些与实践教学相关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结合本校的教育特色,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与技能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趋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学习成绩的关注度逐步下降,更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管理型人员和研究型人员,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在最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快速膨胀的同时导致师资力量的紧张,所以很多旅游学系的教师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如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这些转行而来的教师中,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的基本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他们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仅仅是参照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而设计,导致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涉猎得较少,这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有较大出入。因此,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
3.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企业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与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景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就是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操作能力较强的管理型人才。由于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其政策和法规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这就造成实践教学的计划相对滞后一些,不能反映出旅游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活动安排过于集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导致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这样安排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难有效地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2.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在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着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及时,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比较注重实践,但采取的形式多为简单的室内实践操作,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有些高校按照本校的师资情况来安排课程,造成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差别很大,甚至取消实践环节,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缺乏自身的活力和特色。第二,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实践教学的显着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我国许多高校旅游教育还是沿用普通学校的模式,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遵循旅游专业的教育规律开展教学。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虽然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明显滞后,仍然是旅游教育的薄弱环节。另外,学校与校外旅游企业之间主要靠实习教师个人或者同学 自己联系,稳定性和性不高,建立起来的实习合作关系也比较松散。在接纳实习生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挑选学生,这就会严重影响了实践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有些旅游企业在接受实习学生时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可用性,条件略差的学生较难安排到好单位实习,加上旅游单位的条件参差不齐,这就造成学生的实习效果差别很大。
三、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1.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实践教学的目标时至少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定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就业导向,培养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二是围绕市场培养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根据当前的旅游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确定旅游专业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要,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三是加强动手训练。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任课教师若有旅游课题和项目,可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操作有助于增强其实践能力。四是强调实用原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切教学方式及内容都要遵循实用性原则。
2.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课程教学体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在完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逐渐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足鼎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其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即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专业课程由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课程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知识能力,打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课程模块由与旅游业相关的学科课程所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基础。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这就需要建设好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作为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技能的场所,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与实际岗位相接近的训练环境,通过实施模拟性极强的训练,让学生逐步熟悉将来的就业岗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旅游管理人才。同时,高校也要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与酒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等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旅游管理实际工作中。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学校要开展多方探索,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仅知识性强,而且实践性也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由于目前的任课教师缺少实际的旅游工作经验,高校在招聘旅游专业任课教师时应该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业博学人士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从事一定的旅游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又能使老师了解到旅游业发展的近期状况,提高其教学能力。另外,还要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定期或不定期选派教师、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开展学术访问或进修学习,从而更多地掌握旅游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也可以从国内外聘请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视野。
旅游管理论文:旅游管理改革的实践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传统评价方法存在的弊端
(一)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轻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形式较为单一,多为期末闭卷考试。根据我院现行要求,授课教师须出三套试卷备用,教务处抽选其中一套作为考试用卷。为了应对该种考核方式,部分教师选择采用题海战术,给学生印发大量的复习题。基于此,我们对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10级和2011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少部分学生接受该种方式,因为即使平时不学,考前突击,也可顺利通过考试;但大多数同学不喜欢这种方式,因为背完了考完了就全忘了,觉得没什么用。因此,我们应改革考核的侧重点,除了必须的理论知识外,更应强化考察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程度,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二)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考核
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每门课程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两部分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据优势,一般来说,只要期末考试及格,学生就能顺利通过该门课程的考核,但对于该门课程所学内容到底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则无法做出具体的评价。尽管平时成绩占了30%的比例,但缺乏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核,结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如项目化教学及考核等方式,将考核贯穿于授课进程之中,学生必须全程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最终才能顺利通过考试。
(三)重教师评价轻学生自评及互评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的主体一般都是任课教师。批阅期末试卷的是任课教师,评定平时成绩的也是任课教师,因此,无法避免评价的主观性和单一性。结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尝试考核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及旅游企业相关人士参与到考核评价中来,为学生创造更具挑战,更为多元的考核环境。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理论评价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我们尝试改革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采用项目化、情景式、案例等教学及考核形式。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强化知识点的提炼,对于理论知识的评价,采用专业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学生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活化,通过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尝试将“企业引进课堂,把教室搬到室外”,采用项目化、情景式教学,将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等引入课堂,带领学生到景点进行实地导游,使学生感受旅游服务的业务流程、工作压力及成就感,对于实践能力的考核,采用情景模拟、实地导游、案例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演绎如何提供旅游服务,处理旅游服务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等,强化服务规范及技能。
(二)结果评价与过程考核相结合
我们改变传统的“一卷定终身”的教学评价方法;改变“平时不学,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学习现象;将教学评价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始终,更加注重过程评价而非单纯的结果评价。采用项目化、情景式等教学及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性的考核,学生结束一个项目及情景即可获得相应的分数,最终积累的分数即为该门课程的最终分数。通过该种方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
(三)教师考核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我们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学生(含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方法的意见及建议,探索与企业共同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改变任课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的方式;研究更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让学生也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积极开展自评及小组互评,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分享,学会合作,逐步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实践研究既必要又重要。之所以必要,是因其能够变学生被动接受考核,甚至厌倦考试为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评价,并从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双难境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职业教育不仅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更注重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能够凸显我们秉承的“重教书更重育人”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先做人,后做事”,结合行业特点和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具备爱心、耐心、责任心、感恩心、平常心;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及抗压能力等,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旅游管理论文:对旅游管理实践方式研究
一、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
(1)与酒店中西餐厅的主管和经理座谈了解我校实习生的工作状态,了解酒店企业专业用人需求特点,学习酒店中西餐厅服务与管理工作经验。(2)在酒店中西餐厅营业运营期间,以实习主管的身份留意观察酒店不同岗位的员工服务用餐客人的方式以及灵活处理客人纠纷的技巧。深入旅行社企业顶岗实践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1)与总经理座谈,学习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行业经验,为高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提供教学建议。(2)与旅游计调业务总监座谈,学习如何依据旅游客人的需求计调制作旅游线路,并学习组团计调如何向地接社询问目的地的旅游信息和价格,然后再把完整的报价和完整的线路行程汇报给旅游客人,从而为旅行社计调业务的教学提供真实的案例和完善的思路。(3)与会议计调业务总监座谈,学习旅行社如何向会议主办方提供完善的会议接待方案,具体而言包括酒店会议场地布置、参会人员的酒店住宿安排以及参会人员接送服务的车辆安排。(4)与公司财务总监座谈,学习了解旅行社在经营上的办公费用开支情况和税收缴纳情况,从而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在财务方面的教学提供行业经验和建议。(5)参与旅游客人和参会客人的接送服务接待工作,学习旅行社在接送服务环节的接待要求和服务流程,为旅行社接送服务环节的教学积累真实的教学案例。(6)参与单位团队京山鸳鸯溪漂流一日游活动的跟团实习活动,了解学习旅行社在一日游旅游活动的旅游安排情况和旅游费用的支出情况与公司利润的获取情况。(7)参加公司每周日早上的例会,听取公司各位同事对旅游业务的执行情况和公司总经理对上周工作的总结和本周工作计划的安排,依据自身的顶岗实践情况谈收获与体会,对公司的发展提出中肯的建议。(8)在总经理指导下完成设立旅行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从而学习了解设立旅行社的法律程序和所需要的文件资料。(9)在总经理指导下完成公司在旅行社业务、人事、财务、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制度规范文件,从而了解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流程,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提出规范性制度,帮助公司走向正规化发展。(10)协助公司总经理与两个业务总监完成对我校2011级导游专业学生的校园招聘工作,从而学习了解旅行社的用人要求和我校毕业生的实习工作要求。
二、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
深入酒店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笔者曾经在深圳宝利来大酒店中餐厅以实习主管的身份顶岗实践两天时间,在深圳宝晖商务酒店西餐厅以实习主管的身份顶岗实践一周左右。笔者的心得体会有如下四点:(1)笔者向酒店中西餐厅的经理和主管们学到了很多酒店餐饮经营之道和餐饮服务理念。(2)在餐厅里,笔者认真观察主管、部长和服务员等餐厅工作人员如何为客人服务,深刻认识到餐饮部实习生的辛苦。(3)在酒店餐厅,笔者观察了对用餐客人的服务流程以及用餐客人提出的问题如何解决等,为高职“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工作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4)通过向酒店的经理、主管、部长和服务员等餐厅工作人员学习餐厅经营和服务的方式和理念,笔者认识到酒店对实习生看重的是灵活性和开口服务能力,从而也培养了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深入旅行社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笔者曾经在武汉臻航国际旅行社以总经理助理的身份顶岗实践两周时间。心得体会有如下四点:(1)笔者向旅行社总经理学习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经验,完善了自身对高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思路。(2)笔者向旅行社的计调和导游业务能手学习了旅行社计调业务流程和导游带团工作流程。(3)通过参与旅行社接送服务和跟团实践活动,笔者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高职教学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4)笔者协助旅行社总经理完成了面向我校大三毕业生的招 聘工作,认识到旅行社行业人士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灵敏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还得有在旅行社行业的工作经历,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的方式
笔者通过在酒店和旅行社顶岗实践工作,收获颇多,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很有必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去旅游企业顶岗实践。我还认真思考了以下几种顶岗实践方式。与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座谈,学习旅游服务方式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经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深入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是在不影响旅游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向旅游企业专业人士学习经营管理经验和服务方式,从而有利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完善教学思路和指导高职学生对旅游行业有的认识。比如,笔者在酒店中西餐厅顶岗实践期间,深刻理解酒店餐饮主管所说的“分工不分岗”经营服务理念。笔者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深刻感受到中小型旅行社通过长期经营已经积累了很多老客户,而且非常重视诚信经营和旅游服务质量。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笔者还了解到以组团业务为主的旅行社对待不同客户会收取不同的费用并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和团款收取方式和时间。参与具体的旅游接待活动或向基层服务人员了解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为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积累教学案例在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顶岗实践期间,高职教师可以试着参加一些具体的旅游接待活动,或向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基层服务人员了解他们在处理客人纠纷或带团过程中如何处理客人异议等,了解从业人员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为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积累生动的案例。比如,笔者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认真观察了计调人员如何依据客人的要求与地接社、酒店、票务等旅游服务供应商落实旅游接待计划,还亲自参与了接送服务和一日游跟团活动,这些都为今后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利用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帮助中小型旅游企业走上正规化发展道路经过暑假为期两周的顶岗实践工作,笔者感觉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深入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工作,不仅能向企业专业人士学习旅游业务工作流程和旅游服务方式,还可以依靠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向旅游企业走向正规化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笔者在武汉这家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曾经在旅行社总经理帮助下完成了公司在业务、人事、财务和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化文件的撰写工作。深入大型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与旅游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研究,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在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顶岗实践,不仅可以为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还可以与旅游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比如,可与大型旅游酒店集团合作研究酒店与学校“订单班”培养模式,为酒店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酒店实习生,可与大型旅行社合作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旅行社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等。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以课堂教学为主,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科研项目较少,所以可以借助顶岗实践的机会,与旅游企业合作完成一些横向课题的研究,从而为旅游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提高高职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笔者经历了酒店和旅行社顶岗实践工作以后,在综合考虑高职教学特色和高职教学队伍现状的前提下,感觉收获颇多,不仅完善了教学思路,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还与企业合作完成了横向课题的研究。希望高职院校和校企合作企业鼓励高职专业教师每年寒暑假去旅游企业顶岗实践一段时间,对更好地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十分有利。
旅游管理论文:旅游管理中美育教育
摘 要: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美育之分支已有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文学美育、音乐美育、美术美育、体育美育等。社会发展为今日实应为旅游增加美育之必要。
关键词:旅游 管理 美育
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持续保持和现代科技的猛进,战后的世界经济迅速发展。这种发展,使得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增长,国民可供自由支配的收入也因之增多;同时,由于现代化大生产及社会斗争、推进等原因,可供国民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加之交通条件现代化。这三大基本原因,使得旅游业兴旺发达,成为朝阳产业。发展至90年代,旅游已与石油、汽车业鼎足而立,成为世界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演进。面对充裕的金钱、时间,文化素养高的国家(或地区)的人民,乃以旅游为仅次于生存需求的人生第二需求。
何谓旅游美育?旅游美育即通过旅游活动进行的审美教育,也就是在旅游进程中产生、完成的美感教育。旅游美育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旅游美育,其目的、任务是培养、提高旅游主体——旅游者对现实世界(自然的;社会的)和艺术世界的美的感知、鉴赏、创造,陶冶人格修养,丰富生活趣味,促进身心健康,升华道德情操。广义的旅游美育,则不仅对旅游主体而言,其对象推广为一切与旅游相关的人,如:旅游媒体从业人员、旅游客体中的人们。本文谈的是狭义旅游美育。
由于旅游资源一般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所以,人们每将旅游客体分为自然与人文两大类别。对旅游主体进行美育的基础,是旅游客体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与人文美。
一、自然本身是个纷繁的大千世界
产生美育作用的自然美是五彩缤纷的本文姑将其拟为六个方面:形象美、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嗅觉美、内美。
(1)形象美包罗万象,在旅游审美中占及时把交椅。不论地貌景观、水景、天文气象景观、动植物景观,无不以形象美为及时要素。依中国自然景观审美传统,形象美大体有雄美、秀美、险美、奇美、幽美、旷美等类型。雄美一般是就形体与气势而言。凡形体高大雄伟、气势豪壮磅礴者,皆谓雄美。雄伟的高山,喷薄的日出,参天的古树,凌云的雄鹰,无不给人雄壮的美感。雄美为阳刚,秀美为阴柔。险峻的瞿塘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辽宁千山五佛顶,都是险美的代表。奇美在于形象之非同一般,变化多端,离奇怪异,出人意表。典型的奇山异水,有大西南之岩溶地貌,青藏高原神奇的湖泊,台湾、海南等沿海地区之海蚀柱、海蚀崖、海滩等。
(2)色彩美是大自然的杰作。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碧海、金沙、霜林、雪原、美草、百果、黄土地、红高粱、似锦繁花、五彩云霞、镶金的落晖、镀银的月华……大自然是绘就色彩美的最伟大的画师。
(3)形态美可分动态美与静态美两大类。动态美表现在流水、瀑布、海涛、潮汐、浮云、飘烟、流星、飞禽、走兽、游鱼等等。静态美是相对于动态美而言的,主要表现于山、石、树、花草、止水等。此外,尚有微动态,如涟漪之美。
(4)声音美无处不在。拍岸的惊涛,叮咚的山泉,淙淙的溪涧,哗哗的瀑布,苍莽的松涛,断肠的猿啼,雄壮的狮吼,呦呦的鹿鸣,婉啭的莺歌,呢喃的燕语,唧唧的秋虫,乃至雨打芭蕉、露滴清荷、风送秋叶……,无不表现出天籁之美。
(5)嗅觉美之最典型、最普遍者,是花香之美。唐皮日休咏牡丹之香是“独占人间及时香”(《牡丹》),宋林逋为梅花的香气写下“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千古名句。植物之香不惟花,叶亦香。元叶梅峤既赏荷花之香,又重荷叶之香:“未花叶自香,既花香更别。”(《荷花辞》)茶叶的香味,已被世界上十多亿人认同,中国人更视茶为“国饮”。
(6)内美。我国传统审美观的“比德”说,即属本文所指的内美。“比德”,就是把自然物象比附人之道德,使自然物象“人化”为赋有伦理价值的意象。观赏松柏而思人之气节,二千多年前孔子便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赞空谷幽兰之孤高:“芝兰之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
二、产生旅游美育作用的人文美
亦可大致分为六大类:文物古迹之美、建筑景观之美、民俗风情之美、饮食之美、文学艺术与工艺美术之美。
(1)文物古迹美大而至万里长城、龙门石窟、秦始皇陵……,小而至仰韶彩陶、殷墟酒尊、武威铜马(中国旅游标志)。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广袤一千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文物古迹魁首。
(2)建筑景观美,从性质上看,有造型美、气势美等不同类型;从时间上看,有古典美、时代美。建筑的造型美容易为人所认识,气势美则须作更深层次的把悟。如厦门集美海堤,硬是用花岗岩石从海中砌成,火车道、汽车道、人行道并列,全长五千多米,宛如跨海凌波的水上长城,气势雄壮而灵动。
(3)探究民俗风情已成为近年世界各地旅游“热点”。它之所以成为“热点”,在于其具有独特之美。民俗风情之美的独特性,源于民族的或地域的差异性。因这种差异性而形成的吸引力,对旅游者来说便会产生一种美感。这种异于旅游者本地“风光”的民俗风情,对以猎奇为旅游动机的旅游者来说,更是以之为美。从本质上说,民俗风情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长期沿袭的群体性共有行为方式。它的涵盖面很广泛,遍及每个家庭。民俗风情美属于社会美的范畴。
(4)饮食美具有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多重美学属性。现代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是食、住、行、游、购、娱。可见,“食”之于旅游业之重要。对中国旅游业来说,最能吸引海外游客的是三大优势: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美食。中国饮食文化堪称世界饮食文化之绝。
孙中山先生在其宏着《建国方略》中指出:“昔者中西未通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调一道,法国为世界之冠;及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矣。”饮食给予人的美感,不仅仅是生理科学上的味觉的美感。中国饮食之美,除味觉美之外,尚有嗅觉美、视觉美。譬如中国菜肴,八大菜系均讲究色、香、味、形,富有艺术性,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5)文学艺术、工艺美术给人的美感,从生理科学上看,有听觉美(音乐)、意觉美(文学)、视觉美(绘画、雕塑)等;从美学属性上看,纯粹是艺术美。举凡历史悠久或知名度大的自然景观,往往有优美的神话、传说与之相伴。不论自然景观抑人文景观,每有集书法、诗词、哲理、雕刻于一体的楹联、碑刻、匾额。神话、传说、故事、楹联、雕塑等等成为旅游景观的有机 组成部分,使旅游者平添想象力、诗画美、梦幻美。
旅游美育就是凭借上述自然美、人文美来完成的。旅游美育的核心是通过旅游进程中所见所历的自然美、人文美来培养、提高旅游主体的审美力。从本质上看,审美力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情感判断力。对旅游美育来说,这种审美力分别表现为旅游审美感知力、旅游审美联想力、旅游审美想象力。旅游者一开始其旅游进程,便进入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及时步便是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所凭借的工具是人类感受外界事物的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
旅游管理论文: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摘 要: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地方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日常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势在必行。以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其旅游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这就要求高校在重视培养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理论素养的同时,必须根据旅游企业实际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而实践基地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手段与重要保障。湖南科技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006年升为本科,但由于发展经验欠缺,地理区位的限制等原因,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对湖南科技学院这所地方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相关的探讨。
1 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地方院校服务当地经济功能的实现
高校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地方院校人才培养首先需立足于本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永州位于湘西南,社会经济和旅游业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人才,湖南科技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为永州以及湖南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责无旁贷。因此在校期间,学校应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加强其对当地企业特别是旅游专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职业岗位需求的了解,从而培养出行业所需的,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旅游人才。
1.2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平台
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学生此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环节实现的。加强旅游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能提升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加强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旅游行业的认识,某种程度上也将能帮助学生在毕业时较快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1.3 有利于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是保障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深化高校旅游教育改革,提升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地方性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难度比较大,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与水平,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基地和实训场所,提高教学团队素质,有利于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基地建设流于形式,缺少产学研的紧密联系
从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来
看,虽然学校与包括省内外酒店、市内景点景区等众多的旅游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从本质上来讲,许多实践教学基地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多数都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合作,比如到旅行社实习的主要做导游,去景区实习的主要做景点讲解员,到酒店实习的主要做服务员,而管理层面的实习难以落实,这就影响到旅游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缺少产学研的联系,多数合作仅仅停留一纸协议上,相互之间没有约定必须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合作的内容也大多是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学校为企业做培训工作等等,缺乏更深入的技术合作,而且实践教学基地的参差不齐,缺乏稳定性,也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
2.2 建设标准低,校内实训基地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当前国内旅游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但是由于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场地环境限制等原因,大多院校校内实践基地仍不完善,不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
湖南科技学院校内实践基地的状况也不容乐观,现有1个校内实践基地,3个实验室(其中1个在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数量的不足导致部分专业实践课程不能够开设,进而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实践设施设备较陈旧,实践基地的质量不高,也不能很好满足实训需要,有些只能进行简单的操作训练,综合性的情景训练难以进行;有的只有简单的空间,只能进行一些单一的技能训练,这些都严重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2.3 校外旅游实践基地建设滞后
经过发展,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校外旅游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发展仍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校外实践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二是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层次低。
湖南科技学院一直在努力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并进行多次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签订了一系列省内外实习基地,与几个基地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等等,但综合来看仍存在很多不足。一是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多,但大多流于形式,没有进行真正地长期合作,到目前连续合作时间最长不超过4年;二是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层次低,旅游企业往往只是将实习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派往最基层的服务岗位,缺乏管理岗位实习的机会,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三是毕业实习相对规范,但专业见习和课程实践运用校外基地少,没有发挥出基地应有的作用,也没能为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应有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援助。
2.4 旅游实践基地师资队伍薄弱
师资队伍是实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水平的高低将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对实践基地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具备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专业教师队伍的师 资薄弱问题,已成为制约实践基地建设的障碍。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职称结构不合理,除2位副教授职称外,多为中级职称,而高校在引进专业教师时严格的学历和职称限制,也导致了教师来源单一,其中有6位是高等院校科班出身的应届毕业生,理论水平较高,但是缺乏行业从业的实践经验;其中个别教师虽具有一定的旅游行业从业经历,但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也与行业实际脱节。
3 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建议
3.1 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中,核心指标就是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旅游行业要培养出好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实践教学理念,摆正理论知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探索创新的实践教学方法,构建本科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对此,我校相关领导、专任教师,都应当具有足够的认识,充分肯定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并在制度层面、实施层面践行加强旅游实践基地建设。
3.2 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多功能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后期实践的前提条件,应该努力建设一批专业必需的实训场所和设施。
首先,硬件方面,我校相应系部应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一批专业必需的实训场所和设施,除已经在建的模拟导游实训室、酒吧、茶艺、形体礼仪训练房等,还应该建设模拟餐厅、模拟前厅和模拟客房、大学生旅行社等。如经费、场地限制较大,可以考虑结合学校的设施和环境进行建设,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如餐厅、招待所等满足部分实践教学需要;其次,软件方面,教学实验软件的选择非常关键,要选择紧贴行业发展实际,实用性强的专业软件来进行购买,否则实践模拟将失去原有的意义,与行业的实际应用脱节,同时教学软件和设备购置后要及时更新,摆脱“已经购置,终身使用”的状况。就是双师型教学人员的建设,将在后面进行探讨。
3.3 建设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可以使学生有高规格、稳定的实习场所,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社会、接触旅游企业,通过到及时线去实习、去实践,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增强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也为就业打下基础,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时应根据地方院校的特色和所处地理条件等因素综合规划,使专业实习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又为当地的发展服务。
(1)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多样化。
地方本科院校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时要考虑到旅游企业类型的多样化以及地域结构多元化等要求。目前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已与清远恒大酒店集团、清远新银盏温泉度假村、东莞太子酒店、永州威尼斯大酒店、永州万喜登国际大酒店、永州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阳明山国家森林管理局等旅游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并签有正式协议。但在实习基地类型方面还不够完善,校外实习基地不能局限于星级酒店,我校应应该与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企业及旅游事业单位等广泛合作,建设多样化的校外基地,地域结构虽考虑了多元化,但多集中于永州市和广东地区,覆盖面不够广,东南沿海地区、京津唐地区以及长沙等地区都应重点考虑。
(2)校企合作要进一步深化。
湖南科技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还不够深入。应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首先,应当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科研的优势,从旅游行业的实际出发,为永州市旅游企业培训员工,参与旅游企业的课题研究,并协助解决旅游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等等。
其次,可以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以这种模式开展能提高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实现“共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企业意图,共同培养适合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的人才。在订单式培养方面我校还没有经验,应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选择有实力的地方企业或者省外的知名旅游企业进行合作,走出新路子。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永州旅游行业人才缺乏,这种模式对地方企业来说,与院校合作能提高企业的影响力,招聘到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保持从业人员相对稳定;对学校来说,可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依托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办学水平;对学生来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3.4 优化师资结构,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
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是本专业应届毕业生直接从教,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学校应加强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一是鼓励专任教师在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到旅游企事业单位兼职从事旅游实践活动,我校在派遣教师外出挂职锻炼方面有过尝试,但连续性不够,应该在制度上做出规定,可以每年派出1-2名骨干教师到大中型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3-6个月,以增强教师的实践、科研、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的能力;二是鼓励教师考取各种职业证书,如“导游证”、“职业经理人证”等,从自身努力,塑造“双师型”教师形象;三是招聘专任教师时,应选择既具有理论功底又具有实践经验的旅游行业人士;四是充实、扩大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一些业务技能娴熟、实际经验丰富的旅游行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湖南科技学院作为湘南永州地区的一所公办本科院校,应致力于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好务,旅游行业是近些年永州市大力发展的产业,相信通过学校的不断努力,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合理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定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并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用人才。
旅游管理论文: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中岗位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酒店实习岗位设置 优化对策
论文摘 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过程中,由于学校、酒店、实习生对“实习岗位设置”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高校无法参与安排实习岗位、酒店把实习生当成普通员工使用、实习生对岗位认识不足等诸多问题与障碍。学校应加强理论与实践指导、酒店应站在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实习生应明确实习目的等,从而满足三方的诉求。
酒店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如何优化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岗位设置模式,对于培养的酒店业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进行探索。
1.岗位设置的不同理解
酒店实习生岗位设置是指实习酒店因人力资源需求对实习生岗位类别和比例结构进行有效的人员设置。
1.1人才培养目标对岗位设置的要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学校希望实习生通过酒店实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技能、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实习生岗位设置,要求实习酒店提供比较的实习岗位,使实习生尽可能多的了解酒店的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也要求酒店在提供实习岗位时,注重对实习生能力的培养。
1.2实习酒店对岗位设置的态度
酒店对实习生岗位的设置常常局限于眼前利益,缺乏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长期培养。如:有的酒店单纯利用实习生质优价廉的特点, 认为实习生实习期短、流动性强,在岗位设置上一般只考虑基层岗位,根本不涉及管理岗位,也没有根据实习生的特点及专长进行分配。
1.3实习生对岗位选择的看法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通常将自己定位为管理类人才。虽然一开始只能接触基层岗位,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实习生对管理岗位的偏爱和追求。在岗位的选择上实习生更青睐于前厅部、销售部、行政部,以及后场文员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有利起跳点。以衡阳师范学院07、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调查表明,有21%的学生希望到行政部实习,31%的学生想要去前厅部,23%的选择了销售部,14%的学生愿意去餐饮部,对客房部感兴趣的仅有3%,剩余8%的学生对岗位选择没有特别要求。
2.岗位设置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2.1从学校看
一是理论教学与酒店岗位需求存在差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功底,但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与酒店岗位要求的高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人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学校在岗位设置中缺少主动权。为了节约成本,酒店实习生岗位基本是按照酒店人力资源的需求来设置,而不会顾及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学校针对岗位设置提出涉及酒店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的“苛刻”条件时,大多数酒店都予以拒绝。第三,实习心理辅导不足。学校在实习管理中对实习生的心理辅导不够,导致实习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2.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岗位设置利益化。很多酒店片面的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尽可能的节省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单纯的利用实习生资源。二是岗位设置欠妥。酒店提供的基本上是基层服务岗位,而这不可能让实习生了解酒店的整体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在不允许“串岗”和换岗的情况下,可能影响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对酒店行业的厌恶,形成酒店人才的“潜流失”[2]。三是缺乏系统培训。酒店很少给实习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即使培训,内容停留于形式,枯燥、单调,根本没有涉及到管理知识。
2.3从实习生看
一是实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实习生没有意识到基层岗位的重要性,经常抱怨实习时间长、实习内容单调。二是心理素质较低。实习生心理素质低表现在心理上对基层岗位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不强。以衡阳师范学院06级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为例,调查显示只有8%的实习生能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高达74%的实习生则长时间的停留在磨合期。此外,实习生容易把实习简单的理解为劳务输出,导致实习过程成中的各种情绪问题和心态问题。
3.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中岗位设置的优化对策
3.1从学校看
首先,要构建品质、稳定的实习酒店。学校与酒店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可以使酒店充分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特长爱好;学校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了解酒店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需求以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加强技能培训。包括专业服务技能、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鼓励学生争当“社会志愿者”,督促学生将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多灌输交际思想,也可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活动,拓展学生的交际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再次,聘请酒店职业 经理人授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角度,使学生了解酒店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模式,还可以解答学生对于酒店在实习生岗位设置上的疑惑和不解[3]。,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高校在培养管理人才的同时,应开展心理知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模拟挫折训练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脱压力,积极面对挑战。
3.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要树立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理念。酒店对于实习生的使用应着眼于为整个酒店行业的培养储备人才。二是要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酒店业,酒店应尽可能多的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岗位与轮岗的机会。在酒店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实习岗位设置应涉及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销售、行政等多个部门;实习期较长的,应尽可能提供轮岗机会,2-3个月进行一次岗位轮换。三是要建立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实习生的在岗培训和薪酬管理。在岗培训内容应包括基层岗位服务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其他职能部门运作情况的培训。对于实习生薪酬管理,要根据其工作中的表现给予适当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3从实习生看
一是提高对酒店实习的认识。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就应对整个实习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了解实习目的,在实习中思考解除疑问。例如,在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中,实习前由实习指导老师提供一些与酒店管理有关的论文选题,实习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边实习边研究,实习结束后进行论文比赛。既有利于激发实习生探求管理知识的欲望,也提升了酒店实习的层次。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实习生应当放低姿态,从主观上增强对基层岗位的认同感;充分意识到在对客服务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