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分析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革新
1对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建议
1.1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机械记忆、被动模仿,这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的上课方式,多采用灵活的、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如研讨课、讲座课、案例分析课等,并多采取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网络多媒体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双语教学推进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改革传统的教学实践内容,增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经验与直观判断来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大学生自己有机会去深入学习与思考。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玛·卡门教授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可见,工程师的重要品质在于其创造和创新能力。在大工程的背景下,创造和创新能力更是成为工程管理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方面,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以使学生能够在自身个性和兴趣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发展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1.2加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管理学科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融合多学科的成果。因为面对复杂的现代工程系统,工程师不可避免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不是仅有狭窄的技术知识背景就能胜任的,解决现代工程问题要求工程师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把被学科割裂开来的工程再还原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要为学生提供综合知识背景,以有利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将工程伦理学,工程社会学,工程哲学等课程整合到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地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才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因此,在工程管理教育的课程改革中要实现人文类课程,经济类课程,法律类课程在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定比例,而且应该将工程伦理、工程史学、经济管理、生物学、哲学、法律等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程体系中,在授课过程中要能够与工程课程相整合,与工程技术相联系。同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因为复合型人才是以专业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复合,不能过分强调通才的培养而忽略专业知识的传授。工程管理教育的目标仍应是培养专业人才,但要扩大适应面,以适应社会需要及应付各种变化的需要,实现从单一型专业人才到复合型通才的转变。
1.3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工程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本身就意味着实践,工程管理教育所培养的人都是要去解决实践问题的。但长期以来,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工程管理教育也走上了学科化、学术化的道路。不能否认,工程管理教育的科学化使过去以经验为基础的工程管理教育向前管理迈进了一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工程管理教育可以忽视工程管理实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工程管理教育需要回归工程的本来涵义。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要面向工程更加重视学生工程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那些过于注重课程自成体系,求全,求深,忽视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等倾向要加以认真改革,防止工程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倾向,面向工程,回归工程,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重塑教育观念,要面向工程对各类学科进行有机的重组,进行跨学科教育。只有这样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才能实现质量管理,也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工程界乃至社会的需求。
1.4“习而学”教学模式
理论知识是实践活动的准备和基础,学习遵循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过程和规律。但是,从工程学科的特点来说,人的认知规律却并不服从于这个次序,因为工程实践活动本身具有不依附于科学知识的独立性。对于工程学科的学习来说“,情境化”的认知方式更符合学习者的特点。对这个问题,我国着名工程学家茅以升先生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着名的“习而学”模式。所谓“习”,是指在现场作业,其主要任务为修习技能及培养工程意识,但同时也要学习相关理论;所谓“学”,是指在课堂作业,其主要任务是修学理论,但同时也要修习相关技能。他认为“:学的对象是理论,习的对象是实践。因此在学习里应求其统一。“习而学”是对“学而习”传统模式的彻底改革。工程管理教育的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如何进行?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顺序如何安排?这都是工程管理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也非常实际的问题。茅以升先生的“习而学”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异于人们惯常思维的课程设计思想,即主张:为了遵从工程教学的特性,实践教学可以放在理论教学的前面,专业课程也可以在基础课程前面设置。它的精髓在于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其本质特征是强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化:先习后学,再习再学,实习与理论相结合。“习而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强调习学交替,“习而学”模式给我们打破传统的课程论思想、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学改革和设置课程提供了方法论上的依据,提供了新的对策与思路,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工程管理教育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科学与生产脱节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解决路径。
2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就业环境的改变, 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改革过程也应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工程管理技术是实践性科学,如何将学生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解,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这需要我们每一个高等工程管理教育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论文
摘要:从分析我国工程管理实践教育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实践应该走多样化道路,包括了实践理念的多样化、实践形式的多样化、开展方式的多样化等,同时也提出了多样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设立于1998年。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对高等教育专业进行调整,确立了工程管理新学科,涵盖原有的建筑经济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专业[1]。工程管理这个学科,名称中既带有“工程”,又带有“管理”,因而其在诞生之初,就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学科的定位,学科的培养目标等。实践环节作为本科教育的一个重点,肩负着让学生将知识化为生产力的责任,如何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开展实践教育,是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挑战。
1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缺乏专业特色生产实践环节的教学应承担以下3个方面的人才培养任务:1)巩固和深化土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2)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由多个实践训练单元串联起来,构成专业工作能力的训练体系;3)综合性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由于多数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是在原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大都参照土木工程进行实践大纲的制定偏向专业技术训练,实践的安排缺少工程管理专业应有的特色,如计价管理、成本管理、招投标与合同谈判、采购管理等。另外,工程项目时间跨度通常在1年以上,而学生生产实践安排仅几周,只能了解工程施工现场的部分专业技术内容,缺乏对工程项目全过程、多方位管理的认识[2]。
1.2评价体系缺乏灵活性各个实践环节的评价体系是对实践参与者(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直接激励。如何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实践的意义,以正确的态度开展实践,这是评价体系不能回避的问题。但传统的实践评价体系多以学生答辩环节的表现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而缺乏对学生平时表现,实践单位评价的柔性指标。这种评价体系无疑向外向型的学生倾斜,不容易体现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收获。
1.3实践环节弄虚作假、抄袭的现象严重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本应该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接触、碰撞,并在其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又是学生今后工作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实践环节缺乏全过程的实时监督,而评价体系又过于宽松,让不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机可乘、蒙混过关。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风气又延续到下一届。
2实行实践教育多样化
2.1实践理念的多样化
2.1.1培养导向的多样化在实践环节中,究竟以什么作为导向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实践环节培养的是面向就业市场的岗位能力还是面向更高层次教育的学习研究能力。显然,不同的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而不论哪种答案都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实现实践环节教育的培养导向多样化:既要为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学生的职场能力打基础,又要为走向更高层次教育学生的研究能力作铺垫。
2.1.2培养重点的多样化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技术、管理、经济、法律4个知识平台。各个学生在兴趣、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怎样设置实践环节的重点,以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实践中发挥特长,而不是千人一面。学校只有向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另外,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工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到投资决策、项目设计、项目施工、后期运作各个方面[3]。学校怎么在实践中对这4个方面权衡取舍。答案也只有多样化地开展实践。
2.2实践形式的多样化
2.2.1校内校外均应重视学生在校内实践更容易组织和交流,而在校外实践能更多地接触书本以外的东西:两者各有所长。许多高校有自己的校办企业,也有校外自己的实践基地,这两种方式结合可以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2.2.2加强多媒体及其他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多媒体给了课堂更加丰富的内涵,这种声光色一体的现代技术能够对现实世界尽可能地仿真。照片、录像等在课堂的应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能把多媒体应用到某些实践项目,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节约经费,比如远程教育的开展。不仅如此,在一些实践项目中,开发出一套像网游一类的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的世界里进行实践,也可能成为实践的一种方式,甚至会更受学生的欢迎。
2.3开展方式的多样化
2.3.1团体实践和个人实践并重团体实践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协作能力,个人实践更注重自主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两种形式的搭配也是很重要的。
2.3.2必修与选修的形式均可利用现有的实践环节多为必修课,学生被动地接受课程安排。而学校也似乎忽视了选修这种形式的存在。如果在实践环节设置一些选修课,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锻炼,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2.3.3学校实践基地与学生选择实践地点结合学校的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保障,但有时也成为局限。比如大多数学校在大四时会有一个为期不短的实习。部分学校的做法是直接将学生送到实习基地,一个月后一起回校。但是实践基地的内容单一而且重复,不可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2.4实践评价体系的多样化
2.4.1允许多种实践成果形式评价体系应该对不同的实践结果有宽容精神。实践日记、实践答辩等均应作为且只应作为实践评价的一部分。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小发明、论文等均应进入评委视线。
2.4.2评委来源多样化评委在评定学生成绩时难免会受自身立场的影响,如果在评定过程中邀请不同身份的评委诸如其他学校老师、在职人员,甚至学生来参与不同权重的评审,会更好地体现学生实践的收获。
3多样化实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多样化实践的重点。实践的多样化不应该是盲目的、无序的,而应该是有前有后重点突出的。如前面提到的工程管理专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运用,侧重点应该是项目设计和项目施工。学校实践应该加大这两个阶段所需知识的权重,如建设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施工技术等。另外,各个高校的重点也应不尽相同,应尽量发挥其特长。
2)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传统的实践,学生只需完成给定的题目,递交相应的材料完成答辩即可。而多样化实践过程中很多时候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形式、题目。这对于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能有效地避免作假舞弊,而且我们相信,这种自主学习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3)经费问题。多样化的实践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面对学生个体更为细化的教育。这种教育无疑对经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当前我国的高校对实践环节的投入整体不高的情况下,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学校加大投入的基础上,争取更广阔的资金来源可能是一条出路。
4结语
国外的教育在实践所占的比重为40%~50%,而我国仅仅为30%。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和研究机构对本科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从建筑业对招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来看,有89%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工作经验。工程管理专业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实践环节开展较为困难,于是笔者提出了多样化的举措。但我们也应该很清楚地看到,多样化也会有一些问题,甚至问题也可能是“多样化”的。但是我们坚信,那不会挡住我们探索的步伐。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强调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科本位下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这一要求,需要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仿真模拟、现场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能力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大有益处。
关键词:课程体系;任务驱动;仿真模拟;现场教学;信息化教学
一、引言
我国职业教育倡导培养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知识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台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学习态度构成。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构建这一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
二、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方法,它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为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定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1]。在任务驱动法中,任务是根据课本知识设置的,目标要明确,内容要合理,并为任务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专业基础课《建筑材料》的学习过程中,将学习内容分解为分析混泥土的优缺点、认识混泥土的组成材料、设计混泥土的配合比等任务。在《建筑工程法律法规》学习过程中,设计制作规范的合同文本、分析工程案例事故等级和处理方法、解读仲裁协议等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知识,锻炼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实践精神,形成独立探索和创新精神。
三、仿真模拟教学
每项任务的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协调者,引导和激励学生完成实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做”为一体的仿真教学方法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强调给学习者尽量多的模拟机会,让他们在模拟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才干。组织仿真模拟教学,要以科学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依托。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既可包括虚拟工程项目的模拟,如公寓外墙项目,也可包括虚拟中心的模拟,如工程检测中心[2]。在《建筑施工技术》学习过程中,把课本知识转化成多个模块,教师通过仿真模拟来讲解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在仿真实训基地完成砌墙砌筑施工模拟、模板工程施工模拟、钢筋工程施工模拟等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展示才干。在《建筑工程概预算》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习中,将“教、学、做”贯穿于理论教学、单项实训、工程实训、工程软件实训四个环节。将BIM技术融入课程,形成以工程项目为载体,“BIM项目仿真模拟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职业和岗位技术技能要求,设置施工管理综合实训周,安排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技能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四、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使将教学地点从教室转移到生产现场、管理服务一线、施工一线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按照工作现场的情况,分解成为一个个独立的项目或任务,以任务或项目为中心,展开理论与实践教学,是典型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也是教学做一体化的体现。《建筑制图与识图》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主旨是结合实践操作的训练,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识读及绘制建筑设计图纸的基本能力。课程内容包括识图和构造两部分,介绍建筑制图、识图的基本知识和房屋的构造组成等知识。利用直观的实务模型,结合施工现场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3]。在教学中,提供与施工现场相应的建筑施工图纸,学生结合现场,观察工程图纸实例,在真情实境中读懂图纸,增加感性认识。
五、信息化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及建筑工程领域应用的不断扩大,计算机信息管理及应用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信息化教学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双边活动,既有教育内容和模式的变化,更伴随了教育观念的变化[4]。Examcoo软件的应用。Examcoo软件在课程学习的作业和理论考试环节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可推送教学资源,布置作业,从题库当中随机抽取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提供指导和反馈;学生不受时空限制,进行自主学习、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互动。系统既能有效改善学生抄作业和考试抄袭现象,还能测试后马上看到答案和解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互联网监控教学。由于某些实验的持续时间长,两节课堂教学时间不能满足要求,学生可在课后空闲时间在实验员指导下继续进行实验。教师可在手机或者通过办公室电脑实时查看学生实验的操作情况,并对其进行指导,并不需教师时时在现场跟进,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世界大学城是一座网络虚拟城市,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及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社区平台,是全民终生学习的校园。教师可利用世界大学城开展辅助教学,如建立课程导航及时更新教学资料,与学生进行互动。
作者:贾湘琳 单位:湖南软件职业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结构课程设计
摘要:工程结构课程及其设计是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工程管理专业往往班级人数多、学生力学基础薄弱,对此文章提出了课程设计与课程学习紧密结合的过程化教学理念,既能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突破了一般结构设计小班化指导的局限性,降低了学习难度。这一教学方法适用于力学基础较薄弱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
关键词:工程结构;课程设计;过程化教学
工程结构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学位课程,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设计原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钢结构、砌体结构和工程抗震等[1],相当于一般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核心课程的合成。因内容多、任务重,又仅有5个学分的课时,因此,该课程教学必须与其课程设计相辅相成共同进行,才可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设计能力。该课程设计只有1个学分的课时,通常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设计原理及楼盖结构讲授之后,才安排相关的楼盖设计[2]。而这时往往已是学期的中后期了,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时间非常紧张,加之临近期末考试,学生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课程设计上。这必然影响课程设计的质量,从而进一步影响整个课程教学质量。此外,工程管理专业往往班级人数多、学生力学基础薄弱,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对此,笔者认为采取课程设计与课程学习紧密结合的过程化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过程化教学
过程化教学是国外高水平大学惯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国内也有了一些初步应用[3-5]。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注重能力的培养,并保障师生间的沟通及时有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课堂节奏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工程结构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对学生而言可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就教师而言可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二、传统教学的弊端
该课程传统教学通常是在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讲授结束之后,才安排楼盖结构的设计。而此时已是学期的中后期,学生可用于设计的时间较为紧张。为了保障学生能够在学期结束前顺利完成楼盖结构的设计,教师布置的楼盖结构课题往往与教科书上的结构相类似,这样一来学生就只会按照教科书案例的步骤进行计算,失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工程管理专业部分学生力学基础薄弱,很难在期末考试前交出高质量的课程设计,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笔者曾教授的班级学生人数达90多人,学生的力学基础及学习能力差别较大,上述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
三、课程设计的过程化教学
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安排课程设计需注意,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力学基础薄弱的特点,降低楼盖结构设计的难度,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程设计中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完成课程设计。为此,笔者设计了两个课程设计题目,在合理的时间布置下去,并与课程内容的讲授结合起来,较好地达到了课程教学的预期目的。
(一)钢筋混凝土五跨连续梁的设计
及时个设计为钢筋混凝土五跨连续梁的设计,截面的几何形状为T型。在完成钢筋混凝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计算原理、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和受剪承载力计算等内容的讲授后即安排此设计任务。在为期4周的设计中,因为还未讲解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内容,连续梁的跨内较大弯矩、支座弯矩、支座剪力等用弹性理论方法,可以查相关内力系数表确定[6]。由于学生仅学习过单个截面的受弯承载力和受剪承载力计算,要进行五跨连续梁的设计,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设计,这需要学生自己思考,网上查找学习资料,或与同学进行讨论等。当然,教师应适当进行引导,给学生一些提示性小问题:其一,在连续梁的计算简图中,荷载是设计值还是标准值?为什么?其二,进行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时,哪些是控制截面?跨中和支座处截面分别按什么形式的梁进行计算?其三,进行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时,哪些是控制截面?其四,以上设计采用什么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荷载用设计值还是标准值?要求画出设计流程图,写出一个代表性截面的计算全过程,包括截面计算简图的建立、平衡方程的建立和方程的求解等。这个看似简单的设计,却包含了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教师应适时地鼓励和引导,一方面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适当控制设计的难度和进度。通过设计,使学生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锻炼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安排设计的同时,仍进行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受拉构件和楼盖结构等内容的正常教学。第10周学生全部上交连续梁的设计,教师对此进行评改,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第11周讲解楼盖结构中次梁的设计,而这时学生会发现五跨连续梁的设计与次梁设计的联系,由此会认识到混凝土结构中每根钢筋配置的合理性。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节约了教师讲解课程设计的时间。
(二)楼盖结构的设计
第二个设计是楼盖结构的设计,涉及到计算简图的建立,板、次梁、主梁的设计,荷载的最不利组合和内力包络图等。此设计比及时个设计更加而复杂,绘制的工程图纸也更多。前面已经完成次梁部分的设计,而板和主梁的计算简图也是多跨连续梁,因此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此次设计的复杂程度已经大大降低,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在规定的一个月内完成。
四、结语
工程结构课程设计前,专业教师应先调研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然后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力学基础普遍薄弱的情况,对工程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调整,即比传统设计安排时间更早进入设计环节,延长设计时间,从而降低设计的强度和难度。同时,通过收集设计过程中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时,安排两个课程设计,及时个设计在必要知识讲解后进行,旨在锻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个设计虽然复杂,但因为有了及时个设计作为基础而使难度降低了许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有自信。课程设计与课程学习紧密结合的过程化教学,能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的来看,将一个复杂的楼盖结构设计分解为二个设计,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降低了学习难度。实践证明,此教学方法适用于力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工程结构课程及设计教学。
作者:江建洪 单位: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必须以大工程观为指导,用大工程观的理念构建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基于大工程观的理念基础上,从重新审视工程管理的科学内涵,优化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能力,建立与企业良好的合作机制以及改变单一毕业设计,以大工程观的思维进行毕业设计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工程管理人才需要的五种能力要求以及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式,以培养符合大工程观的工工程管理人才。
关键词:大工程观;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1]: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然,虽然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依然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工程教育科学化,混淆了科学与工程的差异,工程教育过分模范科学教育,未形成独立的模式:二是工程教育的工具性过于突出,工程人才的视野局限在技术范围之内,工程与人文、工程与环境、工程与道德被割裂开来,工程的社会性、人文生等系统内涵未得到充分体现:三是未能兼顾创新性与实用性,对工程的综合性、创造性属性认识不到位[2]。随着新工业革命的发展,工程建造行业将迈向大科学时代、系统工程时代,新工业革命将改变整个土木工程建造界的行业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高度交互融合,创新与运用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以智能+网络化为核心的工业4.0便成为崭新趋势席卷而来[3]。土木工程人才在新工业革命泛的宏观背景下扮演更重要的的角色,对土木建造工程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技术上增加,还对对土木建造工程人才的领军人才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育界的理念发现了变化,“大工程观”作为一种新的工程理念已被工程教育界获得了重视。大工程观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JoelMoses于1993年提出的。大工程观内涵是:工程师应该关注许多更大的环境比较因素,包括其所在的公司、公司的顾客、公共政策,以及周围环境等[3]。责任意识是大工程观的灵魂,操作性、价值综合和审美综合分别是大工程观在经济、社会、文化3个方面的体现,三者的统一是大工程观的系统性的展现[4]。一项工程,除了以工程本身的效用为社会提供某种使用价值外,还会在管理、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对社会产生影响[4]。因此,现代土木工程建造领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含量越来越高,需要更多懂管理、会经营,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的建造人才。作为地方高校,桂林理工大学一直结合广西特色,致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2016年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方案中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应综合掌握与工程相关的技术、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在工程领域进行设计管理、投资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具备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基于大工程观和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讨,以促进广西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
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探讨
大工程观认为,工程人才应该关注许多更大的环境背景因素,包括他所在的公司、公司的顾客、公共政策,以及周围环境等[3],因此,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回答“要培养怎么的工程管理人才”,即综合的工程管理人才应该具备怎么的能力素质要求。美国发表的《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报告中,凝练了未来工程师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包括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和终身学习能力,对工程界提出了必须要在一个大系统中培养未来真正的工程师[5]。因此,从大工程观的理念来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面对的是大工程,需要与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信仰等人员沟通和交往,故,工程管理人才应该具备工程知识能力、工程管理能力、伦理道德能力、社会协调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工程知识能力,意味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必须掌握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知识和社会、经济、管理、法律、环境各个方面知识的能力以及艺术、伦理、文化等人文知识能力[4]。工程管理能力,意味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具有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具有根据建设工程设计,合理地确定工程管理方案,具有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运营等过程中,具有对工程项目全局指挥和运用的能力。伦理道德能力,在组织土木工程建造过程中,具有工程增值(工程建设增值和工程运行增值)和价值观念,基于工程增值理念,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社会文化价值理念,从而对工程建造进行分析判断和各种方案正确取舍的能力,满足社会价值的取向。社会协调能力,则是基于现代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投资越来越大,必将对质量、成本和进度要求更高,尤其是现代工程项目参加项目实施单位越来越多,整个项目的协调沟通实施难度越来越大的基础上,要求工程管理人才具有人际的表达、交往、协调、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具有跨文化、跨地域交际的能力,善于沟通协调与合作。终身学习能力,以新能源、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高度交互融合,创新与运用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以智能+网络化为核心的工业4.0便成为崭新趋势席卷而来,这要求工程管理人才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始终具有创新创造能力,能快速获取世界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在工程建设行业领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对工程管理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工程技术的要求外,如想在未来的工程建设行业取得成就,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上述五种能力,按大工程观的理念进行教学培养。
2基于大工程观,重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重新审视工程管理的科学内涵,优化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大工程观的理念下,工程是思维整体性与实践可行性的统一,是工程与科学、艺术、管理、经济、环境、文化的融汇[4,6]。因此,学科型教育不适应工程发展需求,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有视野更宽、基础更扎实、综合应用能力更强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具有较宽的学科知识覆盖面,拓宽学生的学科专业视野。在学科知识上,应进行建筑学、规划学、法律、人文、管理、环境、土木工程等多学科交叉渗透,优化课程调整,实现工程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工程专业课程、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工程伦理课程的广泛整合,使课程体系从“层次”转向“网状”。在保障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打通相近课程,拓宽专业面,增加人文素质,如:建筑文明史、混凝土历史、人类文明史等,取消现代学生广泛已经掌握的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2)加强实践能力,建立与企业良好的合作机制。大工程观的理念下,要求回归工程实践,综合考虑工程情景,通过课程重构和加强产学联系来实现。在实践课程上,加大课程设计的覆盖面,安排工程类、经济类、管理类、法律类等四大模块课程设计,实现对工程、经济、法律等各学科知识的覆盖,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培养大工程观的工程视野。在校企合作上,改变观念,改变以往的校企合作内容比较狭隘,合作目标较单一,缺乏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的情况,学校发挥主动性,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多方位合作,逐步与企业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的深度合作关系,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3)改变单一毕业设计,以大工程观的思维进行毕业设计。大工程观,要求学生具有以整体的视野产生新的观念,需要综合地培养工程管理人才和培养综合的工程管理人才。在大工程观的理念下,改革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更加有助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充分利用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的优势教学资源,即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管理学、工程管理等专业的师资力量、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根据大工程观的要求,探究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①设计题目的改革。以往的毕业设计题目仅仅涉及工程管理某一方面的内容。如:招标控制价,只涉及计量和计价内容,对其他无从涉及,如决策、设计、施工、沟通等,缺乏大工程观的格局。因此,在大工程观的要求下,工程管理毕业设计需要与管理、建筑学、规划、土木工程专业相结合,不仅仅是简单的造价编制和施工组织设计,而是参与到建筑方案的选择、结构布置的选择、管理决策、合同策划、招投标等,以大工程观的要求,不断训练学生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能力,综合地培养学生大工程观的综合能力,。②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立的工程伦理价值观念。在大工程观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价值观,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兴趣、就业意愿和能力等差异,这种不同和差异需要得到尊重,只有尊重这种差异,才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就要改变以往的大一统毕业设计,即:分组到老师,老师安排设计题目。老师安排的题目基本都是招标控制价或施工组织设计,没有体现学生的各种差异和兴趣。因此,在设计毕业设计选题方式上,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与潜力及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要求,重点突出学生个人的工程价值观和判断能力。③改变指导方式。大工程观的培养下,工程管理人才需要具有综合的工程知识和能力,涉及不同学科,如建筑学、规划学、法律、土木工程、管理等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叉。为贯彻工程管理大工程观的理念,设置一主指导教师和几名不同学科的辅助指导教师。主导师由工程管理专业教师担任,负责学生的全过程工程管理毕业设计及学生日常指导和管理工作:辅助指导教师由不同学科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某些专业问题,由专业辅助教师解答。这样的大工程观指导方式改变了原先教师个体指导的模式,构建了以工程管理指导教师为主,联合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为辅的大工程观模式。学生通过这样的毕业设计,可以涉足工程管理专业各个专业领域,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讨论,拓展综合知识面,增强沟通能力,培养大工程观的工程管理能力。
3结语
基于大工程观的理念,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改革探讨,桂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打造高端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具有大工程观的工程领军人才。
作者:刘光焰 黄达 王晓峰 邓康成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作用
摘要: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给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特别要求培养“十字型”复合人才。这种复合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对自己的本专业有深刻的认识,同时需要熟知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表面上来看这二者之间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体系,但是事实证明会计与财务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根据社会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新要求,本文将主要分析和探讨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试图找到提高二者融合的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工程管理:会计与财务;重要作用;问题与策略;探讨
一、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一直是以培养工程项目中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为首要目标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逐渐进入“深水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面前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为了适应这种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形式,要求高校教育注重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这个标准套用到工程管理专业上,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强调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当中的重要性。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主要就业领域就是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进行相关工程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根据职业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工程管理专业的具体授课时,注意加大会计与财务课程的比重,为培养一批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和会计与财务人才创造优厚条件,以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具体而言,要求高校在进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时进行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理论教学,同时与社会各界一起为学生创造进行工程管理实践的平台,最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打造复合型人才的基本技能和业务素质,已达到提高毕业学生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课程特点
(一)认识会计与财务课程
在现代科学管理的历史进程中,会计与财务管理已经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与其他学科之间产生了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相关专业的发展。同时,会计与财务管理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将管理学和会计理论方法等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在历史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已经逐渐发展出来自己的规模与优势,其综合性内容涵盖多个金融学和专业学分制,例如,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税收、财政法律法规等。综上所述,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对理论要求和实践体验要求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引起相当的重视程度要,不仅要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同时要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才能在学习财务管理课程时达到活学活用、指导实际工作的目的。
(二)认识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复合型学科,其主要的实现形式是将纯工程课程与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科进行科学编排和融合。该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主要是培养兼具工程理论和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多重人才,能够适应现代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具备进行国外工程项目规划和决策的能力。工程管理系的核心专业是工程管理课程,同时进行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通过将现代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工程项目的实践和创新中。具体而言,我国现阶段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包括工程建设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这样的设置对于培养未来具有国际竞争性的“十字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课程特点
首先,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和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财务管理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涵盖资金运作的各个方面,例如筹集、运用、回收以及分配等内容。这些环节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具体的授课过程当中既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资金运作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培养自己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进行投资决策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学习只停留在课本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层面,既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同时欠缺一定的实操演练。针对这种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如果想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会计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就既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又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其次,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分支比较庞杂,如果教师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不注重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以及创新授课方式,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将会无法达到理想的授课和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的讲课效果,教师就需要在授课过程中体察学生的所想和所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变化教学方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授效果,帮助学生培养起高效的学习思维和方法。再次,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众多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之所以说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替代性,主要是因为,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经济理论和财经知识。因此,针对以上结合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当中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在充分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的课程特点、工程管理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有必要进一步对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中不适合工程管理发展的部分作出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以便提高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的实际理论和实践作用。
三、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探讨
(一)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比较丰富,主要设置了工程建设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因此,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相对较广。但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时不仅要注重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而且要求校方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强对于实操能力的锻炼,以便打造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就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毕业后可能会遇到的职业机遇和风险而言,虽然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为了应对日后错综复杂的工作和市场发展环境,首先需要学生通过理论性的学习获得一定的职业认证资格力度,同时也要学会用所学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方法,优化整个仙姑工程的运营状况,解决在工程项目中可能存在和已经出现的具体问题,提高整个项目的实行能力,帮助所在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在工程管理专业中进行会计与财务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
需要明确的是,在实际的理论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方向,在授课时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的侧重点与会计专业的重点有所调整,进行科学的课程编排。虽然只要求学生对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和熟悉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这样的要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减轻一定的课业负担,但是对于学生实现更加长远的人生发展和职业规划来说,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性,需要引起相关教育专家、学者的重视,以便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程编排方面做出更加喝了、科学的部署。考虑到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发展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层面的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种涵盖,因此很有必要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后,融入的社会实践当中来对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严格的检验,以帮助阩实现对于本专业工程管理课程内容的升华和反思。只有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动手能力的提升,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记忆课堂上所接触到的理论知识,便于教师与学生实现进一步的沟通,才能够确保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当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来结合教学目标与要求,对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整合,以达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和提高学习兴趣等目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进一步需求,有必要再次明确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授课特点,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将会计与财务知识与工程管理的具体案例相结合,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将相关理论知识落实到实处。在现阶段,虽然我国高校在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结合实践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仍旧有许多问题需要依靠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来共同完善。除此之外,高校也需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个方面,结合社会企业支持来共同推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我国高校教育在下一阶段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创新的重点工作。
作者:韩保明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安全问题突出、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高校可通过加强师资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在评价体系上引导师生重视实践教学,以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的支撑,该知识体系必须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实践能够深化理论的知识体系。[1]然而,从用人企业反馈的信息以及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来看,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仍然是差强人意。从学校培养层面分析,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不足较为明显。笔者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规划入手,理清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及内在关系,剖析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结合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提出进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为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参考建议。
一、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知识体系构成
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体系如表1所示[2]。及时类,实验类。随着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加及项目群的普遍化,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越来越重要,良好的计算机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有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基本的程序开发、设计语言的掌握为后续工程管理专业软件的学习和应用提供技能基础,使毕业生不仅是一个软件的操作工,更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发现软件的不足,不断提高工作度。工程管理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的管理类人才,所以需要工程和管理两方面并重。工程材料实验是学生对工程有具体认识的及时步,是从纸上谈兵到身临其境的重要转折点,通过混凝土的基本构件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具体了解建筑的各部分构造、实现方式和具体作用,加之相应的力学受力实验分析,能够实现相关知识体系的整体贯穿。管理类知识体系的构建,其主要体现方式为各种相关模拟软件的实践,通过设定与实际运营公司相匹配的情景模式,组成管理团队,承担不同的角色,来完成设定的任务。通过模拟场景的训练,学习和处理工作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找出对策。第二类,实习类。认识实习是学生对本专业有感性认识的及时步,是体现专业差别的及时步。良好的认识实习有助于了解工程领域的过去、现状和未来,从不同层面认识本专业的领域范畴,提升对本专业的发展空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课程实习是对课程内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与课程设计有着同样的作用。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背景要求较高,而工程类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操作实践性强,没有动手操作很难深入理解其工艺程序。比如工程测量中各种量测工具的使用、工程施工中脚手架的搭设方式等都需要通过课程实习来掌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深受重视的两类实习,其中生产实习是在已经学习过工程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后进行的,是对前期理论和实践课程的的概括和进一步的深化。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习的种类是多方面的,比如面向施工企业的施工现场管理,面向房地产市场的前期策划分析、成本预算分析、招标与成本分析,面向咨询服务的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模式咨询等。高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及学生的自主意愿进行相应选择。毕业实习的分散性较大,往往结合学生的毕业走向而定,继续深造的可以选择研究类的实习项目,走向工作岗位的可以选择应用类的实习项目,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第三类,设计类。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体现对本门课程及前续相关课程的整体理解和分析,理论教学的过程往往是分章节的,知识点是打乱的,通过课程设计能够提高对该课程的整体把握程度,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体现相关知识的完整性。由于其任务量较大,涵盖内容较多,不能作为平时作业或者在课程考试中体现出其价值,需要课程设计环节加以强化。毕业设计是对本专业涵盖的所有知识的整体回顾,是对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一个完整搭建。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毕业设计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的选题要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突出自己的专业方向特长,并好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教学体系,只有有效践行这一体系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3]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一)教学资源不足
高校实验室教师岗位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实验室岗位教师欠缺且层次不一。[4]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加之人员缺少导致工作量巨大,使实验教师没有精力也没有动力钻研实验原理、细化实验过程、改善实验条件。并且目前不少青年教师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学历水平有着显著的提高,但实践能力却由于缺少相应的训练而略显不足。这就导致一些实践性较强、形式较为复杂的实验课程难以深入展开,实验现象难以解释清楚,实验结果并不理想,学生难以从实验中获益。另一方面,工程类实验往往为破坏性实验,比如混凝土梁的受压破坏实验,准备一组实验历时周期长,并且耗资巨大,一旦破坏,不能重复进行,而相应的实验经费有限,很难满足学生对实验量及实验精度的要求。还有一些实验需要借助模拟仿真软件来完成,但是购买软件的成本高昂,并且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支持和专业的人员维护,还要考虑软件升级、市场成熟度以及教师培训等后续工作,这对学校而言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还有配套体系的建立的问题,很多高校在此环节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二)实习类实践教学安全问题突出
工程管理专业的现场实习尤其是生产实习环节,需要在工地一线完成,而现实中的建设工地生产环境较差,危险较多。并且工地的安全生产守则也不准作业人员之外的人深入施工重地参观学习。[5]这些实际问题使企业不愿意安排学生进入施工现场实习,或者只同意学生在工地外围参观学习,导致学习效果明显欠佳,施工的具体工艺无法进行操作演习。对于学校而言,组织学生去企业实践,除了安全问题,同时还要考虑为学生的出行和培训支付一定的实践成本和管理费用,包括交通、住宿、餐饮、讲课、培训等,而学校的实习经费有限,无法支付太多的费用。在安全和资金的双重约束下,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来进行相关实习。
(三)设计类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付出劳动较多,而工作量却无法量化计算。从联系实习单位到入驻企业实习,完成实习,进行实习答辩和实习报告撰写,需要花费实习指导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这些工作在工作量计算时却没有纳入相应的计算程序。实习工作量的制定往往是按照学生人数而定,成果的判定只是依托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这种现实情况导致指导实习干好干坏,干多干少,没有评价标准,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种情况同时导致了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足,往往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实习过程也是敷衍了事,形成实习的恶性循环。
三、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一)加强学校相关资源建设
通过提高师资水平,加大实验室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加强学校实验资源建设。首先整合教师队伍,完善实验室教师岗位,做到专岗专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教师参加教师专业岗位培训。兴建各类型专业实验室,比如项目管理沙盘实验室,施工工具模拟实验室。实验设施的完善可以使工程中难以具体操作完成的实验方案转移到实验室中完成,比如施工脚手架的搭设工艺,由于搭设时高空作业多,一般很难在施工现场参观学习,搭建施工器具实验室可以把脚手架搭设在室内供学生近距离参观模拟。对于施工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实验成本高的实验,比如预应力钢筋的张拉实验等,可以在实验室模拟完成。这样既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又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对学生的安全保障。购买专业软件实现与市场接轨。学校购买项目管理模拟软件、工程造价预算软件以及招投标模拟软件等,并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培训学习。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对专业软件进行了相应的学习,在进入企业之后能够较快适应企业的工作模式。
(二)强化校企合作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改变实习方式,鼓励动态实习,达到强化校企合作的目的。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到合作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项目运作,既能为企业服务又能够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同时,校内教师的参与还能起到督促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的效果。变集中实习为分散实习,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6]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接触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往往实习人员较少,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具体指导,有助于提升实习效果。改变集中时间实习为长期不断实习。教学计划安排的实习往往是集中两三周的时间进行,而工程建设项目往往周期较长,短期内无法接触学习到较多施工工艺。如果频繁转换施工现场又容易走马观花,实习效果不佳。因此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长期对某一具体项目进行跟踪实习,能够完整学习具体建设项目的过程。
(三)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通过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热情,激发学生实习兴趣,达到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的目的。建立实践教学专项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相应的工作量考核标准,改变以单纯的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效果的模式。对于学生,要求多项实习成果结合,利用多种手段完成实习。比如定期上交实习日志、实习现场照片采集、实习单位考评,校内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相关负责人联系回访,做好对学生的监督工作。实习结束之后还要求学生对实习进行相应答辩,以评判学生的最终实习成绩。对实习工作提供实践教学教育基金,对实习的学生颁发实践教学专项奖励,以鼓励学生重视实习,尽较大的努力做好实习。[7]对于教师,把联系实习单位、指导实习进程纳入教师的考核体系,加强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通过设置实践教学成果奖,对实习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奖励,并且还应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评价专业建设水平的一部分,设置精品实践教学实施体系,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作者:宗志芳 陈德鹏 卜双双 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工程管理具有现代性和国际性特征,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主要探讨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及建筑业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工程建筑越来越具备现代化、国际化的特点,因此提高了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尤其是项目管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及造价工程师等高级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成为热点,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成为探讨的重点。
1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初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设立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学科,旨在培养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主要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项目管理工作,以项目管理为核心,辐射规划、立项、土地、投融资、建设管理等几个方面。通过系统学习,让学生掌握项目管理基础、基本知识,拥有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项目管理的思维及知识体系,成为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的高级管理人才,以特色专业技能教育在人才市场竞争中为学生拓展就业渠道。这一培养目标突出了技术类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需要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造价预算与报价、工程项目融资、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
2专业技术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必要性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大致为建筑及市政相关企业、房地产企业等,大多数学生从事项目造价管理、项目现场建设管理、项目合同管理、项目信息管理、项目进度管理等工作,通常从事技术类的毕业生较少。但是随着建筑企业技术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毕业生顺利就业,高校也应该对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本文选取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昌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长安大学10所高校,通过对近3年该专业学生(除去考研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分析,力图说明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为建筑或市政施工企业(49%)、房地产企业(16%)、项目管理或工程咨询(14%)、政府部门(8%)、其他单位与部门(13%),具体论述如下。建筑或市政施工企业大部分毕业生从事建设施工或市政工程方向,就业比例达到49%。这个方向容纳了该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对毕业生的技术知识要求很高,因为主要从事施工现场的质量检验、项目管理及组织协调等工作。但是由于该方向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因此,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该专业的学生更侧重于管理能力,而对于工程技术方面比较逊色,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没有竞争优势。而且随着建筑市场的国际化,更多的建筑企业需求施工图设计人员,这无疑提高了对学生的工程技术要求。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到房地产企业工作的就业人数为16%,一般情况下从事甲方现场代表、房地产项目管理等工作。从事现场管理工作需要对建筑设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技术知识的要求也较高。工程咨询或项目管理公司随着建筑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更多的项目管理服务公司产生,这些公司专门从事施工方的项目管理工作,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大量提升,从事项目管理的毕业生人数达到14%。项目管理或工程咨询是通过为客户提供项目规划、组织、资源协调与管理至移交等全过程服务,协助客户实现既定目标,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清楚理解项目从开始到移交到最终结束的每一个细节。对于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或工程咨询来说,需要从事监理、造价、招投标等工作,对毕业生的技术知识要求较高。政府部门有少量毕业生毕业之后通过公开应聘或者考公务员的方式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如质量监督站、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等,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由于这些单位从事项目审批和管理工作,因此对学生的技术知识要求不高,但是质量监督站还是对学生的技术知识要求较高。此外,工程管理专业还需要具备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各种从业资格证书,在未来的工作生涯中大部分毕业生都需要参加这些考试,都需要学生掌握工程技术,并在工作实践中积累大量的从业经验。总结用人单位和职业考试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技术知识要求,该专业学生要掌握的技术知识包括建筑结构的选型、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建筑工程常见问题及处理、建筑施工、建筑识图、建筑设备等。
3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的策略
1)加强教师和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技术类课程的重视程度。高校应该从学生的培养方案改进入手,加强该专业技术类课程的比重,结合自身专业的实际情况,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对技术类课程的考核,及时总结教学反馈。
2)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深度合作,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工程管理专业职业标准和课程内容相结合、教学与工作过程对接,提高实践课比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30%,着力开发造价预算与报价、管理信息系统等特色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3)建成一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学校应积极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如与中国建设投资集团、广州建筑集团、中国铁路建筑总公司等大型建筑企业合作,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提升应用技术研创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批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中心、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为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4)建设具有高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鼓励申请主持应用型研究项目,提高该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调整教师结构,积极引进建筑行业公认的专才,聘请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建筑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出国深造机会,提升专业教师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和应用技术研发能力;采取评优制度,对实践教学水平高、专业素质能力过硬的教师给予奖励。
4结语
现代建筑对技术的要求很高,需要工程管理人才掌握建筑的技术流程,为了确保管理质量,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工程技术。比如:只有学生的识图能力较强,才能更好地理解工程定位。此外,学生还需掌握建筑工程预算实践、房屋建筑学设计、工程测量等专业技术。和国外工程管理教育相比,我国的技术教育十分欠缺,如美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般隶属于工程学院,毕业生授予建筑工程管理(CEM)学士学位,其中工程和工程设计类的课程所占比重是相当大的。因此,各个高校应该加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用技术的培养,这对于他们将来的就业十分有益。
作者:钟欣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分析
摘要为了能够满足目前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大学生的需求,以该专业教学现状和特点为研究对象,提出培养工程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若干对策,为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工程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增加,各本科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逐渐向应用型转变,技术应用型大学注重打造具有特色的优势专业、王牌专业,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探索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积极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应用型高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行案例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专业性,所以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势在必行。
1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要求毕业生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然而我国各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虽然培养学生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培养具有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类知识平台,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备从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且这是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是对一个项目从前期策划到正常运营全过程进行管理,包括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前准备工作、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和试运行阶段。目前,各高校为了迎合社会对该专业的要求,转型培养技术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该转型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培养方案、教师配备等还不够完善,更急需对该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完善。
2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专业,通过对国内一些高校的调研,发现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都还是按照以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致使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能符合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是以的数量和教科研情况为主要标准,导致很多高校教师都注重研究,这种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应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相当不利的,与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更不匹配。教材体系不完善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各大高校对国家政策进行的积极响应,工程管理专业要求专业性极强,但据调研,各高校一般还是按照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给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订购教材,而该教材却不是按照实务工作的流程进行编写的,而是较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缺乏对实际工程案例的讲解,并且知识点繁多且零散,以致学生学习完理论课程后,只了解了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而对于实际工程项目产生的一些具体问题仍然不知道如何处理。工程管理专业学习的知识框架体系包括管理类、经济类、法律类和技术类四个专业平台,该专业的学生对这四个平台的知识通过学习掌握以后,还是缺乏动手能力,都有涉及,但都不专业。究其原因是工程管理专业教材体系不够完善,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使得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达不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工程实践课程偏少各高校对课程设置基本是理论教学远比课程设计重要,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更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忽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认为课程设计或者工程实践课程只是一个形式。工程管理专业是对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是实践性和动手操作性要求较高的专业,而在各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基础条件投入不足,校外实习单位难寻且岗位难找,大学生校外实习面临边缘化等问题,使得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工程修养和工程实践,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这往往不能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中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高校对于教师工作考核的一条主要标准就是教科研项目的多少,导致很多高校教师注重科研立项,而忽视了工程实践的重要性。师资是高校教学资源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最重要保障。各高校要培养出真正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有一支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保障。这就要求广大中青年教师完成从观念到行为的一系列转变。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是中青年教师,甚至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他们由于教学工作繁忙,很难有机会去企业或工程现场进行锻炼,导致严重缺乏实践经验。
3培养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对策研究
明确定位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技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平台的重要保障。应用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的能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因此,应围绕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构建与社会实际结合、与职业标准结合、与行业需求结合;课程教学过程强调与真实生产过程或仿真场景结合,提倡采用案例、讨论、实际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课程考核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知识与能力考核并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才符合社会的需求。加强教材建设,深化教学改革针对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需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重点要修订完善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修订并完善教学过程质量标准,重点修订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还要修订和完善教学建设质量标准及教学管理质量标准。此外,建立完善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外部社会评价体系。课程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针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一些课程,但是目前几乎没有与改革课程相匹配的教材。因此,各高校应大力鼓励教师自编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和讲义,积累改革实践成果,与部级出版社建立战略性合作机制,陆续出版适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鲜明特色的系列教材。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高校教师队伍的能力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定位,工程管理专业由其专业性质决定了应培养一支能教学精实践的“双师型”人才队伍。为此,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建设应用型教师队伍,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或行业参加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参与技术创新、课程研究等实践活动,强化产学研合作能力培养,鼓励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实现既能上讲堂,又能下现场,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还要面积极主动向社会聘用企业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符合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为高校培养技术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炬。以师风带学风促校风,形成良好的师风、学风、校风和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建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师资队伍。加强工程实践体系训练课程建筑类高校要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突破现有学科体系框架,重构理论教学体系,专业课将校内学习模拟成实际工作场景,把学科体系系统重构成工程过程的系统化,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和加大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强调实践环节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强大的硬件条件来支撑。目前,一些建筑类高校已建成或正在建设工程实训中心、校内实习基地、BIM实验中心等,同时各高校也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4结论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寄予更高期望。这就要求高校结合所在行业现状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论证,在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定位、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改革,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定位,坚持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有更多的机会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而且能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总之,高校应努力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作者:王芳 陈富平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民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摘要: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福建省建筑行业的调研发现,工程管理毕业生存在人际交往差等专业素质问题。以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基本要求为框架,拟定12门专业相关综合能力实践课程。通过对学生、教师以及企业三方问卷调查的结果综合分析,得出各课程的权重值,并运用ABC分类法对权重进行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商务礼仪、商务谈判以及心理素质训练等实训应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综合能力实践性课程。
关键词:工程管理;民办高校;专业素质;实践教学体系;ABC分类法
引言
许多的专家学者们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做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如马辉提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理论教学、课程实践、创新训练”三位一体的结构,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工程项目进行总体把握[1]。但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在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多,而对实证方面研究较少,而且也没有把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区别分析,而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在某些地方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如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有着办学历史较短、经费短缺、生源差以及师资条件弱等劣势[2]。如果民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过多地复制了公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如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等,而没有把民办高校的体制优势发挥出来,就不能很好的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好脚跟[3]。因此如何发挥福建省民办高校的优势,建立适合民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课题对福建省建筑行业的现状进行调研,并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对学生、教师以及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福建省民办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中应重点开设的课程,以供参考。
一、福建省建筑行业现状调研
课题组首先对福建省建筑行业的目前状况进行了相关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许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反映部分工程管理毕业生存在人际交往差、工程类的公文写作能力差、沟通协调能力弱、职业道德素养缺乏以及心理素质低等专业素质问题。究其原因,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乃至课程实践体系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对学生上述专业素质很少有专门的培养,或者隐含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接受调研的建筑企业建议学校可开设相应的课程尤其是课程实践环节来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综合素质培养训练,以解决上述问题。
二、初步拟定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课程
1.确定调整课程范围
为保障课程调整及人才培养的合理性,课题组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框架中寻找可调整的课程范围,其建议的实践内容中有一个是“方向相关课程设计与实习”,建议周数是6周[4]。故课题组把“方向相关课程设计与实习”部分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部分,而其他部分保持不变。同时课题组将在该部分设置6门相应的课程,每门课程实践性环节的课时数为一周。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综合能力需求,课题组进行总结综合拟定了涵盖人际交往差、工程类的公文写作能力差、沟通协调能力弱、职业道德素养等能力培养的12门相关课程,并以此清单为蓝本,展开课程的问卷调查。
2.确定调查对象及其权重
民办高校要想在竞争中取胜,除了有教学质量保障外,还要有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构建起为学生提供多方位服务的机制[2]。因此首先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只有他们想学、爱学,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其次,民办高校的竞争归根到底仍是教育人才资源的竞争,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在于教师人才[5]。因此也应该征求该专业教师的意见,只有他们想教、愿意教,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果的。,市场是民办高校办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应该始终以市场为导向[5]。因此也应该征求企业的意见,只有企业认可的课程才是最有用的课程。为此,课程组以上述拟开设的课程为基础编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福建省内民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师以及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他们分别代表该实践体系的受教育者、教育执行者以及教育成果评价者,他们的权重各占1/3。
三、拟开设课程的问卷调查
1.确定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该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是:企业认为大部分的工程管理毕业生存在人际交往差、工程类的公文写作能力差、沟通协调能力弱、职业道德素养缺乏以及心理素质低等专业素质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作为学生/教师/企业,您认为下列课程(建筑工程应用文写作、Office办公软件高级应用、商务礼仪、商务谈判、中国酒及酒文化概论、茶文化概论与茶艺实训、职场口才综合实训、职场为人处事、职业道德与工作价值观、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心理素质训练、生活中的心理学)中哪些课程应该列为重点开设的课程,哪些课程应该列为次要开设的课程。请按课程的重要性给分,0分代表不需要开设,100分代表最需要开设。调查组同时对上述12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备注解释,以便以调查对象理解。
2.问卷调查的开展
调查组采用邮寄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对学校的学生、教师以及企业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组共发出学生类的调查问卷500份,最终收回有效份数483份;发出教师类的调查问卷100份,最终收回有效份数96份,发出企业类的调查问卷200份,最终收回有效份数182份。
3.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分别对学生、教师及企业相关负责人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将该课程的得分与所有课程的总得分之比作为该课程的权重。对于受教育者学生们,他们认为商务谈判等沟通协调方面的课程更重要或更有学习兴趣,而对建筑工程应用文写作等知识应用方面的课程比较不重要;对于教师,他们认为心理素质训练等心理素质方面课程更重要,而知识应用方面的课程重要性次之;对于企业,他们对职业道德与工作价值观等专业素养方面的课程表现出较高的兴趣,而对知识应用方面的训练则要求不高。根据表2可以看出,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心理素质训练以及职业道德与工作价值观等10门课程的累计权重为84.75%,超过80%,所以应该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重点实践课程。又因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关于“方向相关课程设计与实习”建议周数是6周。因此可设置的课程数量最多为6门,则取前6门,也即取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心理素质训练、职业道德与工作价值观、职场为人处事以及职场口才综合实训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其他重点开设的课程可以考虑安排其为选修课程。Office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与建筑工程应用文写作应该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次要实践课程,民办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开设。
四、结论与展望
1.虽然民办高校同公办高校相比有着很多的劣势,但也有对市场变化反应快速、灵活的体制等优点。民办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要在市场的竞争中取胜就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灵活的体制,也即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进行调整。
2.从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实践体系课程构成应该加强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心理素质以及专业素养方面的训练,而对知识应用方面的训练可以适当弱化。即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心理素质训练、职业道德与工作价值观、职场为人处事以及职场口才综合实训等课程或其相类似的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其他课程民办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开设。
3.本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的总有效样本仅为761份,样本数量略显不足,不能很有力地说明民办高校的学生、教师以及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议,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同时本文在学生、教师以及企业的权重系数的分配上仅进行平均分配,其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对于上述缺陷,笔者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能使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设更为合理。
作者:陈忠源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分析
摘要:本文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重在通过优化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培训等对专业建设提出符合独立学院发展实际的措施,为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建设
一、绪论
随着中国城市化率的提高,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发展较为迅速,建筑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于是,在这一背景下,与之相关的专业也逐步成了各个高校争相建立的热门专业,例如土木工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尤其是独立院校,在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同时,也为了提高本校的招生率,越来越倾向于设立工程类的专业,众多的独立学院也开始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院校。在众多高校中,独立学院属于起步较晚、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类院校。然而,在过快的发展过程中,此类院校暴露出过于追求热门专业建设、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较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对比其他高校的学生就业情况,独立院校相对其他高校,就业率普遍偏低,然而其招生情况却较好。如何解决招生火热而就业率低下的矛盾,解决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众多独立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专业定位
独立院校在建校之初,其专业建设大多依附于母体学校,然而,相比于母体学校,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不够齐全,学生总体成绩相对较差。往往会导致专业定位没有切合学生实际,定位较高的现象。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独立学院在进行专业定位的时候应该有自己学院的侧重点,突出自己的专业优势,而不应该理论应用同时抓。由于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独立学院可以考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类型由复合型向应用型转变。同时,专业定位要切合学生实际,定位明确,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例如明晰“工程管理”的工程对象,究竟是偏向于哪一类的工程管理。或者是倾向于工程管理主体中的哪一方的管理,明确业主方或者是施工方的管理。
三、课程设置
上文提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即专业设置重在“应用”。如何体现专业的应用性,除了专业定位,还需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在原来的理论教学居多的课程结构上,减少理论课所占的比例,加大实践课、技术类的课程设置。尤其是跟本专业联系不紧密的公共课程,可以进行大力删减,专业性较强的、跟实践课结合紧密的课程予以保留或者增加学分及课时比例。工程管理方向的取证较多,课程设置上可以结合社会对执业资格证的需求,开设一些跟建造师、工程监理师、造价师等考试相关的课程,为学生毕业后考证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应顺应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改进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及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式,采用多方式结合的教学手段,例如课件、影视资料、图片、网络等。重视实践课的教学,将工程现场及工程企业常用的仪器、工具、软件等带入课堂,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另外,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企业,走进工地,增强学生对专业工作有更直观的认知。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专业课的讲解。
五、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薄弱是广大独立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在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比重较老教师高。青年教师面临的较大不足就是工程实践经验少,教学经验较缺乏,理论多过实践。独立学院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应加大投入,增强青年教师去企业实训的机会,增加其实践经验;多开展一些青年教师与外界、与老教师们的交流活动,增长其见识;鼓励青年教师深造,在就职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加青年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可以考虑实行“一带一”的模式,即一名老教师带一名青年教师,从教学、实践等方面利用老教师的优势对青年教师予以指导。
六、实验室及实验基地建设
实践课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室及实验基地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实验课类别较多,例如测量、造价、招投标、项目管理等实践课程。针对实践课程的设置,加大实验室的投入,比如建设工程测量实验室,购置较先进的测量仪器;建设工程造价实验室,增加造价软件的配置,尤其是建筑市场上应用较多的造价软件;建设建设项目管理和招投标沙盘实验室,让学生通过模拟建设项目管理流程,模拟招投标的过程来认知建设项目管理的基本程序及工作内容。在加大实验室的投入的同时,加强与建设企业的合作,尤其是独立学院所在区域的房地产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工程监理企业、工程咨询企业等,增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平台建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学生在课余或者节假日可以去这些合作企业参加实习、实训,从职业需求的角度增加对专业的认知。
七、结束语
独立学院现在正处于成长期,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只有逐渐脱离对母体学校的依附,大力发掘本校的专业特色,结合社会需求,结合本区域行业发展,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办学、建专业,才能将专业建设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符合学生需求的学校,才能在社会的发展潮流中取得本校的长足发展。
作者:赵飞燕 王辉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
一、《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内容多,授课时数少。
在大多数高校工程类专业的培养中,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课时一般为32学时。然而,课程内容涉及土木工程材料、地基与基础、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桥梁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给排水工程和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等多个章节,显然课时严重不够。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一般只能注重内容的广度,无法兼顾内容的深度,比如在介绍建筑工程这一章的时候只能提纲式地介绍其结构类型。
2.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理论教学。
目前,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加板书教学,主要讲授各工程的理论知识。多媒体教学可以展示平面或立体效果,可以图文并茂,可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大量的工程实例、施工现场的照片,甚至可以加入动画效果,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但是从上课效果来看,如果只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理论讲解,即使有大量的工程实例,学生也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上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比如,在讲构件中的梁和拱的时候,这两者的受力有何不同只能纸上谈兵,学生没办法通过实践来验证。这使得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相应的知识,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产生了厌倦的心理。
3.缺乏正确的认识。
大多数工程管理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区别不是很大,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只是要比他们多学一些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在这样的错误认识下,简单地认为土木工程概论就是土木工程,导致对专业课的期望很大。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对相应章节的讲解深度不够,只能提纲挈领的做介绍,这和大多数学生的预期产生偏差,使他们对课程的兴趣降低。他们把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概率两个字直接忽略了,认为土木工程概论就应该像土木工程一样,不只是简答介绍理论知识,应该深入介绍相关工程的施工技术。
4.教师经验不足。
一方面,高校教师队伍逐渐年轻化,很多教师都是一毕业就进入高校任教,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驾驭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土木工程概论涉及内容多,知识面广,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但是大多数教师只对某一专业领域比较熟悉,比如只对建筑工程较熟悉,但对桥梁工程就没那么了解,这样在授课上就显得力不从心。再者,大多数教师一直处在学习教学环境中,缺乏相应的实际工程经验,因此想要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难。
二、《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效率提高的措施
1.教材选择。
目前关于土木工程概论的教材颇多,每本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大致相同,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各有侧重点。教材的选择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选择适合的教材。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这也是学生接触到的及时门专业课程,此时学生没有任何专业基础。因此,选择的教材既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也要容易理解。教材应具有应有的理论深度外,还应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结合实际工程,展示土工工程的技术内涵,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建筑工程章节,针对超高层建筑应有当前世界经典的建筑介绍。在众多的教材版本中,大多数结构安排合理、内容详略得当,并且图文并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除此之外,选择的教材内容应该新。我曾先后选择过多种教材,如叶志明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段树金等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这些教材都是比较适合本校学生的。从授课情况及学生反映来看,这几本教材都是适合的。
2.丰富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很多内容都和实际联系紧密,比如地基处理方法,学生以后在工程处理的时候就能实际应用所学的方法。在讲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找些具体工程处理地基的视频,让学生直击现场。在讲授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施工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动画形象地展示施工工艺流程。通过动画、视频的运用,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堂更有活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更高。除此之外,课堂中可以引入模型教学。在讲钢材的时候,“H型钢”是一种经济型断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用三片字块模拟,将其组合成不同的形状受力,最终得出H型是的一种断面。在桥梁工程章节,让学生自行组队,完成一座纸桥建设。
3.多样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期末考核形式一般相对固定,有理论考试、写论文等方式,平时考核手段较多样也更灵活。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提问让学生回答。主动回答的学生可加分。作业布置上,可不拘泥于书本练习题,布置课程相关的但是书上没的题目。这样,学生需要自己查阅资料,迫使他们主动学习课外的知识。平时成绩和理论成绩的比例一般为3:7或4:6,针对土木工程概论实践性强的特点,可适当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将平时成绩定为40%,甚至50%,将更多的分放到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上。土木工程概论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入门课程,担负着引领学生进入工程大门的重担,对学生树立严谨的工程观、培养学生现代工程意识和思维方法有着重要作用。土木工程概论涉及内容广泛而不深入,在教学时如何做好取舍,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十分重要。本文从教材选择、丰富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几个方面对如何上好土木工程概论课程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陈明燕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据统计2015年高校毕业生已达到749万人,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毕业生的增多并没有解决企业人才需求的问题,毕业生的供应数量大于了企业的需求数量,但质量上没有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仍然求才若渴。因此,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是高校改革的方向,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的创新是高校改革的核心内容。工程管理专业是以把学生培养成造价工程师、建造师为目标的,传统的工程管理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目前日新月异的建筑行业的发展,大部分毕业生需要二次培训才能适应工作岗位,教学内容与单位需求存在明显的错位。本文以就业为导向分析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的设置。
二、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基于就业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高等教育改革,其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思想的一次彻底的改革,是一种以传统的高校科研为主的教学模式向市场引导的应用型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前大部分高校以科研主导,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是科研的引申,教师授课的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弱,课程设置的内容与市场较远,学生因为课堂学习的内容落后,以后工作用不到,学习效果不好。以就业为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接轨,也就是高校从科研型向应用型的转化,市场需要什么在课程设置中就重点布置什么,理论与实践并重。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国内许多高校都以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基于CDIO工程教学的教学模式,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基于大工程的教学模式等等。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一般,学院、系、专业设置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是这个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工程管理专业一般必修课为土木工程及其他必要的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且与研究生考试科目课程息息相关。选修课程则分为专业拓展选修课,如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节能技术和工程项目管理前沿理论等;专业方向选修课,如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方向的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和发电厂电气部分等,工程造价管理方向的建筑工程招投标理论与实务、工程造价审计和工程造价案例分析等。通常情况下,专业必修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大三两个学年进行,而按照就业方向选择的选修课程适合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至大三学年结束的一段时间。因为此时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课程、方向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学习的热情比较高,其次对于大四学年应聘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也有了一定的储备。以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第三学年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对就业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分析。第三学年每学期教学周为20周,其中教学周16周、实训周3周和考试周1周;共开必修课12门,累计学时数504;实践课程5门,累计6周;选修课5门,累计学时数160学时。培养实践技能的实训3周,就业方向的课程160学时,设置了足够多的课程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帮助,培养其就业优势。
作者:姚远 单位:沈阳工程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学风建设探索
学风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工程管理专业作为综合性应用专业,课程内容多、跨度大,只有不断改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愿学、肯学、刻苦学习,才能较好掌握专业知识。
1学风建设的现状调研与分析
调研的对象为管理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通过分年级、分性别采用询问的方法,围绕该专业班级整体学风评价、学习认知、学习效果和学习环境等方面了解学风的整体现状;同时选择学生干部代表和学生代表召开学风建设问题座谈会,将询问的结果分类后作为重点信息进行讨论;采用随教学班级随堂听课,了解学生到班情况、出勤情况、听课和课堂的互动情况,课后及时和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当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学风整体状况良好
调查发现,整体上26%的学生认为班级学习氛围浓,43%认为学风可以,25%认为班级学风一般。学习氛围较好的年级是一年级和四年级,学习氛围较好的时间段是刚开学三周内和期末考试前的四周时间。有15.6%的同学的学习动机是专业的兴趣,有32%的同学获得奖励和认可,有10%主要来源是父母的期望或亲朋好友的攀比。2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是主动学习的,9%的学生的求知欲较强,47%的同学认为学习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考试能及格。近75%的学生认为班级的学习氛围可以再好一些。50%左右的学生认为上课睡觉只要不打扰别人是可以容忍的,90%的同学认为考试作弊是不能容忍的,但对考查课作弊现象该比例略有降低。
1.2学生干部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较大
抽查的三个班级中,班干部在选举过程中得票率都在70%以上,班干部在能力和影响力上是得到同学们认可的。学生干部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较大,对班级建设的促进作用明显。以13级工程管理2班为例,该班级共有学生60名,其中班委共有7名,在入学的及时个学期期末考试中班级成绩前十名中有5名是班委,学习委员是班里公认的“学霸”。学生干部优异的成绩带动作用使班级学习氛围浓厚,针对班级中的预科生和生源地为偏远地区的学生基础较弱的特点学生干部主动提出开展一帮一,带动这些学生共同进步。入学的及时个学期期中考试该班的英语成绩全校排名前五,并在期中考试后班委主动开展数学一帮一活动,期末考试该班级学生成绩零挂科。在学生干部的带领下这个班级在大一就评为校级班集体,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上起到的积极作用,也促进了班级建设。
1.3学风建设上存在的不足
工程管理专业学风整体上较好,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缺乏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容易放松对自身的要求;课程安排和老师授课方式上对其有一定影响;低年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对就业充满迷茫。
2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所谓“兴趣是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风建设的首要工作,也是关键工作。从低年级开始,针对低年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对就业充满迷茫的情况。通过开展工程管理专业介绍的专题讲解,从专业情况说明、学习方法分享、工程管理就业和工程管理考研四个方面使同学们从总体上对工程管理专业、学习方法和前景有一个了解。针对大二学生更多的是让其了解专业的前景,通过超级工程的建造过程,地震、滑坡、泥石流这样的灾害对建筑物(构筑物)的影响来激励学生渴望学习的劲头。不断为大二学生开展专业课学习方法的交流会,这样的交流会有成绩的学生,也有成绩一般的学生,更要有成绩落后的学生,老师也要参加,通过大家的交流,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加上班上的“一帮一”、“一带一”、小组间的竞争对比,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实现不断进步。针对大三学生,重点是放在学习专业课上,通过“我要学好这门课”的活动让学生在保障我这个学期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找到一门认为对自己有用的课程努力学好,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管是《施工技术》、《工程造价》还是《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好一门课程,对自己的就业也是非常有利的,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大四的学生目标相对比较明确,不管是考研还是就业,时间紧任务重。针对大四学生的考研,我们针对学校的选择,专业的选择,专业课的辅导、数学的指导各个方面为他们寻找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作为辅导员同时也是他们的专业课老师,会在学期开始是对各个专业课的大致内容、学习重点、学习方法、学习意义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使学生明白这门课程在今后的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整个学习体系中的地位,这样学生乐于学习这些课程。另外,利用上课期间教会学生通过爱课网和施工技术、建筑结构的微信、微薄、QQ空间等院校老师的网络课程和新型的建筑结构形式和建筑技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对专业了解多了,探索的欲望就强,和同学交流起来满足感就强,学习的兴趣就高了。
3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
大一学生刚从高中重复性的学习进入大学中的广泛涉猎性学习,学习方法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大一上学期的首要任务是转变学习方法,找出适合大学课程学习的学习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每个班级中自由组合不同的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共同寻找适合大学学习的学习方法,大家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借鉴,优化我们的学习方法。大学的学习不但是书本上的学习,改善学习方法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就业特点。引导学生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到施工现场,到建筑材料的租赁站,到建设工程质监站,到设计院、到混凝土搅拌站去看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另外,在认识实习过程中,作为带队老师,在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将现场常见的构件、现象设置成问题,为什么会在这个部位设置这些构件,这些构件的作用是什么,那些构件的设置存在问题,正确的设置方式应该是什么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现场,在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加深印象。在心理上将施工现场成为娱乐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多同学非常乐意接受这种实习的方法,不但询问实习指导的老师还询问现场的工人师傅。回来后可将自己寻找的问题集中汇总,实习指导老师集中讲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4带动班级提高学习氛围
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在大二班级内部,首先是班干部同学要形成竞争机制,每次的成绩每门课都要在班干部中排序,班内排完序后再和其他班级的同职务的班干部排序,实现纵横比较,让这些班委有学习的压力,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竞争欲。班干部是班级建设的主力军,班干部成绩上去了,班级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在13级三个班级中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班干部成绩较的班,学生的挂科人数要少于其他班,学习成绩要好于其他班级。竞争机制还体现在宿舍之间,宿舍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宿舍学习氛围的好坏对每个学生都很重要。因此,我们更注重将学习的竞争机制引入到宿舍中,宿舍的每位同学在期末成绩出来后将成绩折算进行排名,还要将各个宿舍的成绩平均后折算,评比出好的三个宿舍。我们在班级中成立了多个互助小组,“数学一对一”“英语一帮一”,让成绩的同学带着成绩落后的同学一起学习,相互帮助,成绩好的同学每周要给帮助对象布置任务,每周都要检查帮助对象的成果,作为辅导员我每个月都要对互助小组成果进行检查,要找成绩好的同学了解帮助对象的情况,对帮助对象要找时间谈话,了解学习情况、生活情况,针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及时解决,必要时跟学生家长及时沟通。
作者:殷许鹏 姬中凯 单位:河南城建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和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的崛起,工程建设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工程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1]。福建自贸区的迅速发展必然会给福建的各个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尤其是各项基础工程的建设,这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难得的就业机会。因此,应依据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教学、课程内容和能力目标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期构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1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培养方案限制,实践环节比重轻
根据《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四年中必须修满规定的176学分方能毕业,其中理论教学122学分(占69.4%),实践教学54学分(占30.6%),若要达到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这些实践学时偏少,也很难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对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比重作出适当调整,使实践教学所占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40%~50%。
1.2实习基地偏少,校企利益冲突
工程建设的周期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具有时效性,联络到适合学生大规模见习的工程建设项目已属不易,更何况适合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具有临时性,这类临时实习基地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某一单项工程且需与工程建设的进度相结合,而建立在校内的实习基地,虽然具有固定性,但基地规模受高校占地面积所限,且这类实习基地多数针对基础性实践教学。综上,实习基地的时效性导致能够让学生实习的基地偏少。在寻到合适的实习基地后,校方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会出现冲突,正常情况下,大批量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对于企业并无直接利益,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环节,企业甚至对大规模学生同时在工程现场实习承担一定的人身财产风险,在传授实践知识的同时还要保障学生们的人身安全。实习内容往往达不到要求,大多数情况下是老师带领学生跟着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走马观花,这让学生对施工工序的整体性缺乏了解。也很难对项目招标投标、组织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预算、事故处理等深入了解,从而达不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
1.3教学未面向工程实际,实践课程设置相互孤立
实践环节的教学应体现三方面培养任务:一是巩固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与法律知识等理论知识;二是训练专业基本技能;三是综合性训练。目前福建省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多因客观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原因,基础实验、课程设计、见习与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常常不能与具体工程实际的进度结合起来。而且实体工程的跨度通常多达数年,但多数实践课程因为人力财力等因素安排时只有几周的时间,这让学生不能充分感知施工过程管理和项目全过程的运行情况。在工程管理的实践课程中主要板块有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工程估价、工程项目决策、工程项目管理等,因这些课程自成体系,学生在从一个课程转变向另一个课程时衔接不会顺畅。比如招投标文件编制以及海迈、晨曦和广联达等造价软件的应用有重复。在大一大二的见识实习环节以及大四的顶岗实习环节,实习内容与毕业设计内容有很大部分重叠,知识的重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加深了映像,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让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效率大打折扣。
2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与就业岗位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依据是人才市场岗位和岗位群的能力需求,根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分析,近几年在数量众多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当中,同时掌握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的毕业生受各大企业单位的欢迎。根据近几年《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分析,工程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呈现下滑趋势,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各种类型的实践课程中可结合自己的爱好、就业去向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有针对地选择一两个方向为重点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已期在就业大军中寻找到喜欢并合适自己的工作。
3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保障
3.1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五个途径来实现,及时,创造各种条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如举办教师实践技能大赛、实践课程的说课比赛等。第二,制定奖励政策,倡导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技能提升班,如各市土建系统的技能培训班和土建类职业证书的培训班等。第三,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切身参与实践如参与项目招投标标书的制定和各类工程的预结算。第四,激励教师开展教研科研,促使教师教研相长。第五,高薪聘用同行专家、企业高管来校做兼职教授或外聘教师,如福州外语外贸学院326位专任教师中就有26个台湾籍工科博士分布在各教研室充实师资力量。
3.2校内实训基地的完善
校内实训基地可分为专业实验室和施工模拟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主要进行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性能试验;施工模拟实验室往往设置有施工设备展示区,陈列各种施工设备和工器具,并配有相关介绍和使用方法说明,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它们的用法。搭建小型施工现场,如常见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让学生练习基坑放线、轴线引测、标高控制。施工演示区则通过多媒体展示精选的施工项目,包括实际施工示范、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等一系列过程学习。
3.3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为了保障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人才畅销对路,学校应与行业和企业保持联系,挂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及时、地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邀请他们参加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计划的制定,协助安排学生顶岗实训和就业。学校利用知识、科研资源服务于企业,利用企业实务资源解决实践基地和实践指导培训。学校可让学生选择一批企事业单位,并与他们签订协议。
4结语
随着福建自贸区的逐步建立,各项基础工程正式提上日程,这对于福建地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莫大的历史机遇。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在校期间便能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并能有所创新,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成功与否便显得尤为重要。各个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探索较高效的实践运行体系的过程中,各大高校必须加强联系,交流经验,促使整个大中华区的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从而实现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王棋杭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管理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改革
1论文研究的背景
目前高校各专业面临新的形式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现有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大多停留在原来几个专业的简单合并上,专业基本平台过于宽泛,难以确保专业教学的重点性与实效性,各课程之间因为内容发生冲突而无法彼此协调。特别是作为一个兼有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性专业,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然存在改善的空间,尚未完成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课程的整合,知识融合度不够,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也未能充分发挥“1+1>2”的效应。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2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因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专业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建设与整合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四个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难度较大,知识融合度不够,所以还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课程内容交叉,课程之间融合度不高
专业教学计划中许多专业课程存在知识体系交叉和重复现象,知识条块融合度不高,使得本已紧张的课时资源存在着浪费,甚至落后的现象,跟不上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工程合同管理》和《施工索赔》之间,施工索赔是一门仅20学时的课,但在工程合同管理中又作为一章非常重要的内容存在,是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交叉非常严重。另外《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和《建筑法律》等法律类课程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内容重叠。
2.2技术类课程耗时多,效果少
工程管理专业技术课程是任务最重,难度较大的课程,目前技术课程存在许多人为设置的障碍,学生在技术课程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但却无法达到学以致用。像《工程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制图》等课程一直是工程管理专业不及格率较高的几门课程之一。
2.3实践环节的缺乏,导致知识应用障碍
学生毕业时对所学课程仍未形成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要为学生打好基础以适应未来面对面的工作与挑战,仅仅传授给学生一般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供整体优化的基础教育和应用教育。现在用人单位对部分学生能力下降、进入工作角色慢的呼声日渐升高,缩小学校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差距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要尽量多地采用情景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课时量,注重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4学生很难获得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由相互关联的课程所组成的系统。现在的教学一般都是按照课程单独安排的,每位教师都在强调自己所承担课程的重要性,要求增加学时,并力图保持其完整性,但却忽略了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而导致了课程体系被“人为”地割裂了,有时甚至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使学生很难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本着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着眼点,以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注重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科学构建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即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下:
3.1整合课程内容
按照“技术是基础、管理是核心、经济目的、法律是保障”的总体思想对四个平台知识进行筛选、取精,并力图减少课程内容交叉和重叠。定期召开课程负责人协调会,合理规划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单元,优化课程结构,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精选教学内容,合同确定学时学分,进而实现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解决课程之间内容重复、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目的不明确、课程内容体系不完整等问题。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对课程进行筛选、取精并整合。
3.2白话技术课程
进行技术课程的“白话”革命,将复杂、抽象和枯燥的知识以简单,生动和形象的方式进行展示和讲授。这要通过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来实现。目前,国内尚没有一套专门适用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体系,更不用说专用的教材了。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都是在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压缩和简化直接应用于工程管理专业上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求,更没有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其它课程平台的要求。所以,针对工程管理专业技术课程的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亟待解决。另外,教学方法与手段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工程管理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的课程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3.3树立新型教学理念
摆脱传统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侧重培养教师“统揽全局”、“点面结合”的教学理念,树立知识融合与知识集成,案例研讨与实践检验,系统科学与行为科学相结合的新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观。教师要明确所授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前导课程对自己课程的影响和自己所授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前导、后引”克服教师过分强调自己所授课程的重要性,人为割裂课程体系的弊端。
3.4强化实践教学
利用对理论课程进行梳理和优化所节省的教学资源来增加实践环节的内容和时间,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和就业竞争性。
4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平台和公共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选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等七个模块组成的“平台+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
4.1公共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保障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知识能力等基本素质,满足学生共性发展需求,其设置过程中既有严格的统一性,又体现出层次性。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体育与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等系列必修课程。
4.2公共选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以适应时展对未来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力求体现文、管、工、艺相互交叉渗透。该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体育卫生与艺术、外语与计算机等五类。
4.3基础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为学生提供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是后续专业知识学习和应用的基本工具、方法和语言。主要由专业所涉及的基础系列课程组成,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图学、计算机语言等课程。
4.4专业基础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应具有的主干知识和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能力。涵盖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反映专业发展前沿的基础知识。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融合。
4.5专业基础选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发展和个性优势。
4.6专业或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个或某些领域具有比较深入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主要由本专业或专业方向核心知识单元构成,重点突出专业主干课程,体现工程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优势和特色。这些课程的内容专业性强,是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需不断更新和融合。
4.7专业或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反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而设置的课程。要侧重知识的交叉性,强调专业前沿信息和专业特色的传播,部分专业课程强调前瞻性。
5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缩小学校与工作环境差距的主要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与质量的保障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关键性作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突出“实训、实战、实践”为特色,构建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组成的分阶段、全程化培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按教学的层次可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基础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基础性技能;专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综合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专业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组织形式分为课内实验教学、集中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育三个形式。每个形式下面分若干模块,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结语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与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即能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完善基本的工作能力和发展能力。适应社会对建筑领域人才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
作者:董晶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管理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