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美丽乡村建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建议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中央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百姓建设美丽家园最真切的愿望。我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农村地域面积广阔,但是多数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脏、乱、差严重。因此,我省建设美丽乡村,就必须加快农村环境整治步伐,让广大农村尽快变成干净的农村、整洁的农村、生态文明的农村、美丽的农村。

一、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秸秆柴草乱放,焚烧秸秆杂草;

(二)垃圾乱倒,粪土乱堆;

(三)猪圈连厕建街边,污水随地泼洒;

(四)庭院没有环境设计;

(五)环境基础设施差;

(六)小广告乱贴乱画。

二、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和健康意识。采取丰富多彩的宣传方式,在广大乡村大张旗鼓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宣传,让乡村干部群众了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及整治环境的意义、方式和技术,了解环境与健康、卫生与健康的关系的关系等,让乡村干部切实提高环境意识,增强卫生健康意识,从而变被动为积极主动参与环境综合整治。

二是摸清底数,制定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建议对我省农村环境的现状进行详细调查,摸清底数。在此基础上,规划部门应当指导各地、各村制定适合本地、本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各地、各村应按照规划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各地政府也应当出台更合适、更适用的激励政策和管理规定,推动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组织机构是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政府应当成立由政府相关领导担任负责人的领导机构,财政、发改、环保、农业、水利、林业、工商、交通等政府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并做出决策,协调有关部门步调一致,共同行动,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推进。

四是增加政府投入,改善环境基础设施。省财政要列一块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同时,按照省支持、市县分别配套、村按一定比例出资的办法筹措资金,整治环境。并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拓宽渠道引进其他资金,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村面貌。其中,增加各级政府资金投入是改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P键。

五是以农村产业为支撑,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根基在于乡村产业的发展,建议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产业。同时要在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之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率为中心,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入创新元素,较大限度提高农业生产率;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以当地特色“农林牧渔"业为基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扩大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为美丽乡村的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是建立管护机制,保障农村持续美丽。应借鉴城市环保经验,建议各乡镇建立一支保洁合作组织,所有专职环保管理员(或保洁员)均公开招聘;其次建立一套台账资料,把列入管理的区域、管理人员网络、责任书、合同、平时考核督查资料等一并归档;再次是建立一支督查考核班子,强化督查,严格考核,对农村环境整治的运行进行全程控制,长效治理。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美丽乡村建设助推香格里拉发展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香格里拉市立足自身实际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式进行了探讨。乡村,是人类文明的起点,是孕育多元文化的摇篮,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单元。立足优良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姿的民族文化,寻找乡村真正的价值,对乡村的价值、文化有自信。香格里拉乡村建设大有可为,立在生态,兴在文化,把全域旅游开发作为富民强村的战略方向和主要抓手,努力走出一条贫困乡村绿色崛起的小康路, 紧抓国家精准扶贫方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不让一人掉队,不等不靠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美丽乡村 乡村旅游 精准扶贫 发展

笔者在有限的人生经历里感受到身边农村发生的种种变化。例如有些村庄原来没有电、不通路,现在基本有电了,通路了,并且路面基本都已经硬化,原来窄的路面也加宽了,在村口有了村名的标识牌等等,这些只是表面的可观察的一些变化,另外在内部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等等,这就是美丽乡村建设。要认识中国必须先要认识农村,农村的未来决定中国的未来。说起农村大部分人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直观的感觉,什么感觉呢?就是条件差、艰苦、生活清贫,自然风光美,没有污染,民风淳朴等。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就拿污染来说,不像内地一些农村有这种产业选择造成的污染,大的工业污染,但是还是面临生活垃圾的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垃圾围村的问题,农药滥用的问题,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人们心里总会有一种期望,期望自己所看到的农村或者自己所生活的农村能够有一幅更美好的景象,那这种景象到底什么样才能达到人们的预期或者理想。

相比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的乡村,香格里拉市的乡村建设是相对滞后的,但是我们一直在致力于寻找一条符合香格里拉自身实际的脱贫致富且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村建设模式。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下辖市及首府所在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腹地,是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地,也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景区所在地,除主体民族藏族外还有汉族、纳西族、彝族、白族、傈僳族等13个民族,是云南省面积较大、人口密度低的市份之一。香格里拉市辖4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共有6个社区、58个行政村,印证了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这句话,拥有多样化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居住在香格里拉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多民族多宗教和平共存的多种社会发展模式,这里有多民族杂居、多宗教共处,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关系,亲情和睦的社会风尚,风光如画的自然景色。2001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这个享誉世界的品牌自此落户迪庆,为这座身处藏彝走廊汉藏边缘的边疆小镇,开启了一扇门。让香格里拉在发展旅游业的道路上,找到了一条具有特色又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今天面对新的挑战,人们怀揣着让生活在农村的百姓生活得更好的愿望,借力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

一、香格里拉美丽乡村建设――立在生态、兴在文化

美丽乡村建设并不仅仅是建设乡村而是关系整个中国社会的建设。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具体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到,美丽乡村它的内容是综合的,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是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在中国农村的重要实践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面对本市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使命,建设“绿色家园、精神家@、小康家园、幸福家园”的目标,实际上农村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比城市,农村在建设绿色家园、精神家园、小康家园、幸福家园这方面更有天然的优势。我们国家地这么大,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实际上情况差异都非常地突出,区位不同,农村的实际情况也是不一样的,香格里拉美丽乡村美在哪里?这个美的内涵是什么呢?

2015年6月9号,迪庆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之一。云南考察在大理的时候和乡亲们在院子里聊起家常。他说:“我是及时次来大理,从小就知道苍山洱海,很向往。看到你们的生活,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他叮嘱大家:“云南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要珍惜,不能在我们手里受到破坏。” 可以说生态是未来的大政治,生态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有人说乡村发展缺少产业,关键是要从产业思路看乡村,从顺应生态文明时代的需求来看,乡村所能发展的不是传统的单一的农业而是多功能性的农业。发展多功能性农业香格里拉可以有所作为的大概有以下六种:

1.生态农业

农业最主要的功能是食品保障的功能,这个功能实际上不仅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它都是一个最基本的也是主导的功能,在人们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今天,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很受欢迎。“十二五”以来,香格里拉市立足高原生态优势发展特色农业,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藏区高原特色农业正从规模速度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集约增长转变,青稞、马铃薯、中药材、品质油菜、无公害蔬菜、尼西鸡等一批“富民兴藏”特色产业正在崛起,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品质、安全”品牌,有力推动了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带,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2.乡村旅游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已经是一种普遍需求。而从发展的趋势上来看,这种休闲旅游的需求能够承载的最重要的空间将在农村。十五年前,香格里拉放弃了“木头财政”,走上了绿色旅游业发展的道路,一路走来,虽然也遭遇很多挑战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也在不断的寻求破解的方法。面对新的挑战,香格里拉市吹响了发展全域旅游,提升香格里拉品牌的号角,做大做强全市旅游产业,推进全市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今年11月2日,首届“世界的香格里拉”乡村旅游发展论坛暨“世界乡村在云南”论坛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市落下帷幕,为香格里拉乃至云南的乡村旅游发展、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新经验、新思路和新观念。在乡村旅游中,当地的居民毫无疑问是乡村的主人,乡村,是文化的源头,文化,是旅游的基础。作为绿色产业的旅游业,十分符合乡村发展的需求。民俗的传承,文化的积累,生态的保护,多样化的生活形态都是乡村旅游的亮点,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只要方法得当注重可持续性不盲干,乡村的发展和保护问题也能在旅游开发中得到有效解决。

3.乡村手工业

未来的消费需求是绿色消费,能较大限度满足绿色消费需求的产品,不是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因为机器生产不出文化来。正在复兴的中国乡村手工业产品,恰恰是最能满足绿色消费的产品。香格里拉乡村手工有如三坝乡白地村手工造纸――东巴纸,尼西的黑陶等等,这些也是我们可以依托农业的背景来开发的资源。

4.乡村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业

2015年6月迪庆启动了 “迪庆十大特色农畜产品”的评选活动,它的要求就是“名、特、优”,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区域优势明显,符合健康、安全要求,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市场前景好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及加工品。选出来后,下一步也是依托电商的模式,把特色产品推出迪庆。

5.乡村清洁能源

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和首批部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以森林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重点,加快构建国家三江并流生态安全体系,继续巩固提升我州在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中的核心地位。加大水电和新能源开发,加快清洁载能产业发展,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大森林、草原(甸)、湿地、冰川保护力度,加强重点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6.乡村养老服务业

在迪庆州“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香格里拉经济开发区休闲养生区。以香格里拉经济开发区和虎跳峡镇为依托,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和康复为重点,积极推进形成长江经济带西端和东部藏区的休闲养老养生基地,并逐步将部分功能向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的金沙江经济带重要节点金江、上江等地区延伸。

二、精准扶贫助推香格里拉美丽乡村建设

精准扶贫作为2020年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15年1月,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香格里拉市结合脱贫攻坚实际,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建设一批美丽乡村。

1.做好村庄规划

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修编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和需要保留保存的传统村落、特色村,因势就形打造、突出特色、一村一景,预留建设发展空间。依托扶贫易地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灾后重建、库区移民、矿山环境治理和重点项目征地拆迁等项目实施,规划新建一批中心村和特色村。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精准扶贫,加快发展民生水利,积极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水网建设。以中低产田地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完善灌排体系,提升耕地质量。推进以通乡油路和通村油路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建设,实现5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面。加强农村公交客运站建设,优化公交线路网络布局。建成安全、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

3.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

实施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人居安全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推进乡村路灯建设步伐,提升农村亮化水平。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广泛开发和利用沼气、节能灶、太阳能等农村新型能源。因地制宜采用人工湿地、土地渗滤等技术处理生活污水,生活污水处理率力争达到6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70%,畜禽粪便有效处置及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

4.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产业发展是精释哑兜母本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精准扶贫,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持续的。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高原特色农业、生物产业、生态旅游等支柱产业体系,积极探索 “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动作模式,促进农产品增值,以大户、能人带动一个村甚至是周边村落的发展,比如小中甸的药材种植基地,使贫困群众有了持续增收的“摇钱树”,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不返贫,更重要的是带来观念上的转变。

5.建设村一级幼儿园

儿童早期的教育投入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竞争力,村村办幼儿园,扩展学前教育,主要目的就是促进贫困地区儿童的早期发展。

三、不等不靠加快香格里拉美丽乡村建设

香格里拉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围绕着力实施“产业提升、村寨建设、环境整治、脱贫攻坚、公共服务、素质提升、乡村治理”七大行动展开,点、线、片、面结合整体推进,建设“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不是为村长而建设,也不是为某些个体而建设,它是为所有的普通农民建设的。乡村,应该也必须通过自身的积极行动、内在的发展和开放包容的态度与对外合作,解决发展中的矛盾,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香格里拉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党的政策帮扶也离不开诸如上海等城市的对口帮扶,今后发展也离不开外界的帮助,尤其是乡村的发展更需要外部力量。这里说的不等不靠主要是指香格里拉当地居民自身必须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尤其在今天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今年本党校在几个贫困村调研时发现每个村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贫困户中尤其是困难程度很深的一些村民对来家里帮扶的工作队很麻木,觉得政策好就靠政策养着,认为工作队和村干部比自己更着急,自己不脱贫干部难交账,最难的一点,思想转变不了,认为这是政府该做的,国家给钱是应该的,拿不到钱的就会说“我们是外星人、外国人,没有生活在共产党的天下”,抱着等靠要的思想,没有任何作为,以比穷为荣,家里条件好一些的为了能拿国家帮扶政策的钱比如低保也装穷哭穷,甚至稍有不如意就去找政府“闹”。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扶贫工作的难度,破坏了乡村的和谐,同时这也提醒我们扶贫先扶志,先扶志气的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记住乡愁的乡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们想要看到的乡村是何种风貌?在云南考察的时候就说到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路子,城乡一体化指的是公共服务配套上在农村生活的人能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服务,但是另一方面要有农村自己的特点,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是理想也是未来的长远目标。

作者简介:杨若愚 女 香格里拉市委党校 讲师。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载体,新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是无疑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次重大创新。推进和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是邢台市乃至整个河北省进一步提升农村面貌,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文章在考察邢台市任县张庄村等14个村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概述了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指出了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美丽乡村;任县张庄村;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八大及时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宏伟愿景,然而,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事实上,美丽乡村和美丽城市一起构成了美丽中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建设重城市,轻农村,导致城乡发展不协调,我国广大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美丽中国仍然任重道远。位于河北省中南部的邢台市,素有“太行明珠、守敬故里、魅力邢襄”之美誉,是传统农业大市,素有“棉海粮仓”之称。全市行政区划面积12486平方公里,下辖21个县,193个乡镇,5174个乡村,总人口7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0万人,占71%,耕地面积1052万亩,拥有6个部级粮食生产基地,其中富岗苹果、浆水苹果、绿岭薄皮核桃、今麦郎方便面、千喜鹤冷鲜肉、兴达饲料等知名品牌农产品享誉全国。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邢台市委市政府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本研究以邢台市任县张庄村为对象,分析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实现邢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河北省积极响应,不断改善和提升农村面貌和生态环境,2016年省委、省政府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建设“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乡村。预计到2020年河北将建成100个美丽乡村片区,涉及全省4256个村。2016年,邢台市有304个村庄被评选为美丽乡村建设省级重点村。其中任县就有包括张庄村在内的19个村。

按照党的十八大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2016年,邢台市集中打造了567个综合绿化工程样板村,推行林、乔、灌、花、菜“田园乡村”综合绿化模式,开展以绿化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使村庄绿化覆盖率平均达到28%。同时5390个村普遍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清理国、省、县、乡干道6000多公里,总净化面积3亿平方米,困扰农村多年的垃圾围村现象得到彻底解决,“八乱”顽疾得到有效遏制。以任县为例,2016年该县在农村保洁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村收集、乡监管、企运转、县处理”四位一体运作模式和“户入桶(袋)、桶入箱、箱入车、车入场”的四位一体操作流程,有效破解垃圾清运难、垃圾“围村”等难题,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置。目前,全县100个村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2016年,全县195个行政村共改造危旧房1322个、清理各类垃圾杂物25万立方米、清理残垣断壁3942处、拆除违章建筑1825处、治理空闲宅基617处、利用空闲宅基13万余平方,建设小游园、小广场、小菜园138余处、精品示范村60个。以张庄村为例,这个有着1600余人的村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四道惠民网络:天然气管网、污水处理管网、四通八达的道路硬化网络、改造升级后的电网。如今走进张庄,脚下是硬化的道路,两边是亮化的房屋,无论是仿古建筑白墙青瓦,还是冀南地区传统的民宅,但都形成整齐的排列组合。……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全县最美乡村,正成为张庄的一张亮丽名片。

2 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邢台市任县14个村庄的考察,发现各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仍有一些问题表现突出,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2.1建设资金有待加大落实。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除国家和省里的财政补贴外,主要靠村集体经济。而大部分村镇经济薄弱,公共积累少,很难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所需要的较大投入,容易进入“有钱就上,没钱就等,钱多就干,缺钱就停”的怪圈。以任县张庄村为例,虽然去年被选定为河北省美丽乡村重点村,建设所需的资金主要是由省财政直接拨付。但是国家拨付的资金毕竟有限,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富民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努力形成“输血促造血”的良性发展机制,破解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瓶颈,这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2.2产业支撑能力有待增强。

美丽乡村首先应该是富裕乡村,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性。以任县为例,该县区位优越,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利气候条件良好,自古就有“任县南和不求天,耳听渔歌看秧田”的美誉。然而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民普遍缺乏市场观念和经营意识,导致该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乏动力,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展。

2.3农村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党的十八大指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不足,信息化水平不高,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以及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以任县张庄村为例,该村交通便利,东临106国道和京九铁路,西临107国道和京广铁路,自然景观独特,特别是紧邻点水湖和邢巨线打造的以紫薇花海、木屋旅游、观光绿道业态为主的“赏花一线”,具有非常好的旅游观光价值,但是由于该村35岁以上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来的老人不懂网络,信息化水平低,宣传不到位,使张庄的“美丽”酒藏深巷,不为人知。

3 促进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认为,建立多元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强化美丽乡村的产业支撑能力,提高美丽乡村的信息化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方向。

3.1注重政策引导,建立多元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应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群众自筹资金为辅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一是要健全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以县为平台,按照“三级平台、市为重点”的原则,省市县建立融资平台,用于县级重点片区和重点村庄建设;二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等手段,鼓励和引导农民投资捐资、投工投劳、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利用多种途径,撬动社资本。要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引入市场机制、社会捐资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以任县为例,该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力实施“光伏+电商”精准扶贫模式,以扶贫资金为依托,推行以企业垫资为支撑的运行体制,与移联网信和河北吉杰太阳能共同成立的吉联永信公司合作,为每个贫困户家庭安装一套2kV分布式太阳能电站。并网发电前两年的全部收益归企业所有,贫困户每年可从企业领取3000元的电子购物券,从第3年起,收益全部归贫困户所有。这样既能整合政府、贫困户、企业多方资源,盘活贫困户、农村村集体屋顶闲置资源,又能帮助贫困户、贫困村建立稳定长久的增收渠道,实现政府、企业、贫困村和贫困户多方共赢。

3.2发展生态产业,强化美丽乡村的支撑能力。

美丽乡村建设要在改变村容村貌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实现创建美丽与经营美丽相结合,改造提升与产业发展双赢。一方面各村要利用自身的产业、资源、文化和区位等优势,按照经济生态化,生产园区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精心谋划和做大做强富民产业,要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业的产业格局,建设村美民富的燕赵版美丽乡村。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乡村旅游业发展与现代农业、自然景观、传统风貌、特色民居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农家乐”、生态观光、高效农业、特色采摘、民俗文化游、古镇名村游等旅游项目,形成“旅游引领百业干、农业围着旅游转”的“美丽经济”,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更带来群众幸福感的增强和发展的新动力。

3.3创新农业科技,提高美丽乡村的信息化水平。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紧培养掌握现代技术,具有绿色和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民。建设美丽乡村云,打造集网上交易、仓储物流、品牌运营、金融运作、产品展示于一体的涉农电子商务交易综合服务平台,依托村民中心,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点,委托大学生村官,村干部或网店营业员进行管理,收集、开发本地特色农产品,引导农民在网上买卖商品,将现代农业发展成为一个高新科技产业。同时,借助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线上线下城乡资源要素整合,实现跨产业融合,打造更多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

4 结语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短期内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借鉴各地成功做法,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走出一条具有邢台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让农村人乐享其中、让城市人心驰神往”的幸福生活家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地纸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作者简介:

李宁艳(1982――),女,河北邢台人,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强化三个机制 建设美丽乡村

武汉市黄陂区三里桥街毗邻武汉中心城区,位于武汉市台湾农民创业园和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交集圈。近年来,三里桥街依托区位优势,深入推进“城管革命进农村”项目,将村湾环境综合治理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立足“打造文明家园 建设美丽乡村”的总目标,创新机制,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实现了村容村貌从“脏、乱、差”到“洁、绿、美”;环境卫生从突击整治到常态化管理;生产生活垃圾从就地填埋到无害化处理;参与主体从党员干部带头到全民积极参与的四个转变,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强化组织保障 形成推动合力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街道工委、办事处精心谋划,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扎实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稳步推进。实行街、村、户三级联合治理,建立上下一致、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全民齐参与的治理体系。街道工委、办事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环境整治工作,制定《三里桥街村湾环境整治工作三年规划》、《年度工作方案》和《月考评细则》,成立了以行政主职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村湾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由一名副书记分管,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每月对村湾环境实地检查,实行排名通报制。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组织现场观摩,总结一批点上见成效、面上可推广的经验,开展评先争优,推进工作平衡。

二是广泛宣传,推进。领导小组为各村新设了宣传专栏,大力开展专题宣传;制作了“门前三包”责任牌5000余块,向农户印发宣传册2万余份;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志愿者和中小学教师,在沿堤、河边等村湾绘制文化墙,既对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宣传,又美化了周边环境;大力营造、培植农户“绿色发展”、“环境宜居”观念,增强了广大农户重视环境、爱护公共卫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是落实责任,强力推进。领导小组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确定为街道年度重点工作,采取“街领导包村、驻村干部包组、村干部包户”形式,层层落实责任,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村级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街道办事处与各村签订了《村湾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年初定标、每月检查、季度评比、年末兑现,形成了主要领导抓面、业务部门抓块、驻村工作组抓线、保洁员管点,人人行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强化项目管理 形成聚变动力

从提高综合整治的质效出发,形成了一套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化模式,对各村进行分类指导管理,结合整治重点,突出各村特色,因地制宜,打造环境治理亮点工程。

一是综合整治项目化。为高效推进综合整治工作,对整治内容进行打包,实施项目化管理,编制了整治项目工作流程,制定了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和考核验收细则。项目建设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对村委会申报的项目在进行逐个审查的基础上正式启动建设,加强建设中的业务指导和工程监督。竣工验收按照合格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对验收合格的工程项目拨付专项整治资金,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二是项目决策民主化。按照“四民工作法”,各村确定了综合整治项目,让村民大胆提事、合法理事、共同监事,村民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收到了集民智、聚民力、顺民心、合民意的良好效果。2015年,完成村湾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12个,投入资金469万元,各村以公示栏公示、发放宣传单、村民代表会议告知参与权和监书等形式,将各项实施目标、资金管理等内容告之村民,充分保障了广大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实现了引导村民有序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的工作目标。

三是项目推进精细化。领导小组每周调度项目进度,及时解决影响工作的问题和矛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认真落实责任制、报备制、报账制、公示制,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实施过程;严格落实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等工程管理制度,做到工程建设造价合理、技术可行、质量;组织督办检查组,深入各示范村施工工地,现场检查督办。领导小组根据各整治项目报备工期及标准加强检查督办,确保按期完成整治项目。

四是资金投入规范化,严格用好区级专项资金。年初将区拨资金按保洁人员工资、保洁工具、垃圾清运等项目分解到各村,确保日常清扫保洁运转,同时整合、筹措资金,配套环境综合整治。2015年,三里桥街整合农业、移民、公路等各类资金900万余元,用于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行财政专户管理,配套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同时建立项目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各村开展环境整治的工作热情。

五是部门联动一体化。领导小组积极探索部门联动及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做到整合项目、聚集资金、集中成片、整体推进。针对环境综合整治,科学调度各项涉农资金,集中移民扶持资金,在沿堤、河边、童门口村进行示范整治;在长堤、新塔等村进行生态修复和村庄绿化;民政部门危房改造项目涉及改建破旧民居76所,维护破损通村通湾道路5000米;7个行政村启动并完成1200座无害化厕所建设,更换文化体育设施;强力支持中心湾建设,综合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充分发挥了资金聚集叠加效应,提升了环境整治的综合成效。

强化监管机制 提高推进能力

村湾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一项持久工程,实现长效管理是核心,群众认可是目标。三里桥街从保障垃圾收运系统高效运转,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乐于参与,初步建立了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保障垃圾收运系统高效运转。为14个村和农户配备必要的保洁工具,每个村设有专门垃圾屋,为每户配备了小型垃圾桶,在村湾中心宽敞地带摆放移动式垃圾箱;投入资金116万元建成垃圾中转站,配套垃圾清运车,采取“户集村收、专人保洁、街道转运、集中处理”模式,进行垃圾收集转运。保洁员每天清晨负责收集农户门前堆存的垃圾,白天轮班不间断清扫路面等公共区域,清运车辆定时转运到中转站,集中到汉口北垃圾焚烧发电厂统一处理。

二是引导村民以投工投劳的方式,积极参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通过采取“向内挖潜、规范操作”等方式,在保障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的前提下,发挥各村人力、物力和资源优势,将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适中的整治工作交由村集体完成,既节约了工程成本,人力Y源优势转化为项目推进优势,又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村民自觉投入环境卫生保洁的主观能动性。

三是提高村民的自我约束意识。领导小组以共建共管为抓手,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协会组织、示范带动、文艺宣传、政府表彰等方式多管齐下,以“文明村”和“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载体,推进综合整治工作,夯实了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各村依托村民理事会,普遍建立了环卫协会,制定了协会章程,把维护村容村貌、维护公共卫生等内容、责任和义务写进村规民约。协会每月召开专题会议,在每个湾组评选“最清洁户”并作为“十星户”的“卫生之星”报送备案。三里桥街道向每月评选出的百名“最清洁户”赠送一个月的党报党刊,对荣获“武汉市十星级”文明户授牌表彰,形成了争做“文明村民”的良好氛围。街道文体中心通过举办环卫之夜专场演出、慰问环卫保洁员和示范户、宣传推介村民身边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等形式,有效提高了广大村民自觉投身环境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美丽乡村建设与基层党建如何相互促进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相互促进。发挥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障作用,应当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树立农村基层党建服务理念,注重农村基层党建与经济文化协同发展。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之后,全国各地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村美民富目标实现的保障。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应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党建工作的理念应当以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搭建农村基层党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履行职责的平台,促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文化以及乡村治理协同发展。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党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内容包括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同样包括以上内容,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应以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目标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思想建设,重在践行党的宗旨,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进而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村民富裕以及乡村美丽目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组织建设,要求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密切联系群众,注重组织建设的实践性。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建设,要求广泛了解村规民约,契合村民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应的制度,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农村基层党建的作风建设,要求以村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对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应当以服务村民并实现村民的利益为基础。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美丽乡村建设中强调规划工作的前瞻性以及科学性,建设工作的合理性与实效性,建设目标的民生性。美丽乡村的建成,离不开建设工作初期的科学规划,有序的组织领导。由于村民人数众多、所受教育程度以及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村民的意志需要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声,离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集中统一,则如同一盘散沙,势必影响乡村建设的规划工作。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规划的滞后以及盲目,导致了一些建设失败或者成效不佳的案例。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基层党员应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做好政策的上传下达。

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目标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应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展开,以服务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民富裕,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美丽乡村建设,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应当逐步改善农民居住的环境,建设农民居住美好家园。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村美民富。现阶段,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在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富裕、乡村乡风文明以及村民自治管理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与此同时,美丽乡村建设距离村美民富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然存在乡村建设缺乏规划、建设项目不切合乡村实际、农民收入不高等现象。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村美民富目标,需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引领作用,更需要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带头投入美丽乡村建设。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应践行村美民富目标。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通往美丽乡村建设的先锋路上,应当发挥引领作用。农村基层党建应当以践行美丽乡村建设的村美民富目标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党建工作理念方面,应当转变工作作风,以服务民生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宗旨。党建工作的组织建设,应当符合农村实际情况,从保障村民权益较大化出发,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堡垒作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建设,应当充分吸收广大村民的意见,契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内容,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作风建设,强调基层党员应当密切联系群众,学习党和国家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做好宣传工作,及时倾听群众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意见。

美丽乡村目标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着力点

处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进的关系,把握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着力点至关重要。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工作理念方面,应当以“民生”、“服务”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搭建农村基层党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履职平台,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经济社会的协调统筹发展。

转变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理念。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以及农民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党和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应当转变形式主义工作方式,党建工作的内容应当以服务民生作为出发点,以村民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理念是指导党建工作有序开展的保障,只有将观念转变为实际为村民服务的行动,才能在较大程度上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

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村党组织作为最基层的党组织,与农村以及农民具有天然的联系优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着坚实堡垒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表现在诸多方面:在乡村规划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当凝聚广大村民的智慧,充分听取吸收广大村民的意见并做好上传下达工作,保障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工作政令畅通。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阶段,应当做好乡村民生保障工作,做到乡村管理民主以及生产生活的有序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强调硬件上村民物质上的富裕,同时应当注重软件上乡村村容的整洁,乡风文明的塑造。无论是乡村物质上的富裕,还是乡风文明的传承,均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搭建农村基层党员履职平台。基层党员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中坚力量,应当廉洁履职,自觉践行党员的职责。搭建农村基层党员履职平台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基层党员应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基层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需要良好的履职平台,在搭建农村基层党员履职平台方面,应方便联系村民,便于群众反馈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农村基层党员履职平台还应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农民的实际情况,丰富党员履职平台的形式,为农村基层党员履行职务提供便利。

注重农村基层党建与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下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应注重与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协同发展,党建工作应当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服务。脱离美丽乡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党建工作,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党建工作,不仅忽略了党建工作的内容,而且不利于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党建工作应当以服务民生为出发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民生的重要内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党建工作只有与经济文化协同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在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民居住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借助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稳步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并找准着力点,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贵阳市委党校)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以生态文明为抓手 搞好无极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为实现这一目标,无极县委县政府决定以生态文明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面貌的改造提升,让农民自愿改变长期形成的不健康、不生态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1 无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无极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是河北省粮食主产区。全县辖6镇5乡,213个行政村,总人口5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9万人。

当前,无极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无极县委、县政府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组织实施了造林绿化、污水治理、垃圾处理、村庄整治等重点工作,全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农村人居条件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1.1 农民的生态观念缺乏。虽然农民有改变自己生活环境的愿望,但观念比较落后,他们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不能较好地处理经济与环境、家庭卫生与户外卫生、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等问题,这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一个较大的思想和精神障碍。

1.2 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总体来看,无极县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垃圾都未进行过任何处理,直接把处理的责任推给了大自然。大部分农村无排水与垃圾处理设备,污水、雨水随地势顺流、渗透,村内垃圾随处可见,形成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农村独有现象;厨房、厕所、暖气的改造提升程度不足,不利于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良好生活行为的养成。虽然在各方面上级均有配套资金,但只是一个补充,主要资金来源还是要靠农民自筹,投入的不足也阻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1.3 农村原有农房建设的不合理性,以及屡禁不止的“两违”现象,严重损害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浪费了生态资源,也增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

1.4 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危害。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逐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等化学品,结果导致土壤的有机质、矿物质含量减少,土壤肥力降低,对大气、水、生物等也造成了一定污染,进而形成严重的面源污染。

1.5 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绊脚石。

1.5.1垃圾的处理方式不科学。对生活垃圾,大部分农民以不在院里污染为主,污水就直接泼到街里,垃圾则扔到街边或者离自己家远一点的死角处;对生产垃圾,大多是随意乱扔在农田道路,或者堆积在村口。

1.5.2自由、松散的畜禽养殖增加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治理难度的增加。目前无极县95%以上的农村都有专业养殖户,由于没有专门机构管理,这些养殖户对鸡或猪产生的污水是任意排放,污气没有相关处理,粪便或低价卖出或直接堆放在养殖厂附近,附近居民虽有意见,但由于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忍受。

1.5.3利益至上,难以管理。对自己有利的就做,不利的就不做,甚至反对,如在绿化方面,村里要绿化门前的小街道、大街道,如果不让个人出资,那基本上每户都同意,也有不少出力干活的,但若要个人出钱,那就会有相当多的人不同意。在田间地头的绿化,虽然村里保障树归个人所有,但大部分农民以影响庄稼生长等为由,不愿绿化,个别人还趁农忙时节把绿化的树木连根拨起。

1.6 部分农村两委班子、村干部没有尽职尽责,延误了相关政策的实施。有的村两委班子不和谐,上级布置任务时,下面互相推托、扯皮;有的村书记村长能力不强,团结不了大多数群众,找不到稳定农村、发展农村的路子,影响了党群关系;有的村干部“公心”不够,没有把为农民服务的理念放在首位,一味追求自己的“成长”等。作为村班子成员,不尽心尽力地工作,那在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上也必会拖后腿,成累辍。

2 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建议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依托,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多管齐下。

2.1 重引导,培育生态文明理念

人民群众有了生态文明理念,才会有符合生态要求的生活和生产行为,才能推进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为此我们要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充分l挥电影、网络、广播、电视、宣传栏、农民健身小组等媒介的作用,以人为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小品、顺口溜等形式,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生态道德教育。倡导人们追求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追求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既节约资源又环境友好的生活,注重生活质量而不是简单需求的满足;倡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不断影响周围的人,不断改善生活的环境。

2.2 抓源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城市的污染转移,使农村在招商引资方面处在了 喜忧参半的境地。因此,在招商引资上,县委政府要抓实环境关口,宁肯舍弃千万投资,也不能给环境带来压力,无极县正在这样做。在产业发展上应该从源头抓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做大做强蔬菜、粮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其次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结合无极独特的地域特点、文化特色,发展具有无极特色的农业是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2.3 重实践,提倡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搞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无极全体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所以我们必须身体力行,上行下效。一要大力提倡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协同推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等节约型技术使用,建立清洁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生产生活源头抓起,减少外部投入品使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清洁生产。二要大力提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推进。通过循环的方式,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把废弃物变为农民所需的肥料、燃料和饲料,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的去向问题,大大减少农业生产的外部投入,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

2.4 抓核心,搞好班子建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做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离不开一个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班子。因此,应该注重村两委班子建设,提高两委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基础和组织保障。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景观植物在闽北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摘 要:该文介绍了闽北美丽乡村建设中景观植物品种选择,并阐述了在乡村道路景观、公园景观、庭院景观、水岸景观和花海景观中的景观植物种植设计方法。

关键词:景观植物;美丽乡村;应用;闽北

福建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植物景观营造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景观植物种植设计是植物景观营造的基础,关系到建成后的乡村景观质量,本文就福建北部地区乡村的景观植物品种选择和配置进行探讨。

1 闽北气候土壤特征

闽北具有以丘陵山地为主的低山区地貌特征,这样既挡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截留了海洋的温暖气流,致使常年雨量充沛,气候温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瓯江、闽江、南岭气候区,雨量充沛,光照丰富。年平均气温18~20℃,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29℃;1月最冷,月均气温9~10℃。降雨量1 650mm,无霜期250~300d。上层土壤以红壤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75.32%,山地面积的92.2%[1]。

2 景观植物品种选择

在闽北建设美丽乡村时可以选择以下这些景观植物品种: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天竺桂(Cinnamomum pedunculatum),竹柏(Podocarpus nagi),垂柳(Salix babylonica),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雪松(Cedrus deodara),红枫(Acer palmatum),银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樱花(Cerasus yedoensis),碧桃(Prunus persica f.rubro-plena),玉兰(Magnolia denudata),紫玉m(Magnolia liliflor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茶梅(Camellia sasanqua),梅花(Prunus mume),腊梅(Chimonanthus praecox),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红叶石楠(Photinia× fraseri Red robin),瓜子黄杨(Buxus sinica),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荷花(Nelumbo nucifera),睡莲(Nymphaea alba),紫藤(Wisteria sinensis),爬墙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迎春花(Jasminum nudiflorum),油菜花(Brassica capestris),柳叶马鞭草(Verbena bonariensis),波斯菊(Cosmos bipinnata)。

3 景观植物种植设计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道路景观,乡村公园,庭院景观、水岸景观和花海景观等是景观营造的主要部分,这些场地的种植设计各有特点。

3.1 道路景观 闽北乡村道路的行道树品种主要应选择香樟、天竺桂、银杏、竹柏等乔木。行道树种植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株距,株距要根据树冠大小决定,有4m、5m、6m、8m等,一般来说,株距不应小于树冠的2倍。除了乔木外,也可选择杜鹃和麦冬等灌木和地被植物种植在行道树之间,以丰富色彩,提高道路景观多样性,此外,还可以在乡村营造樱花道、桂花道和银杏道等特色花木道,这样可以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会给外来的游客带来难忘的体验。

3.2 公园景观 乡村公园是指在村庄、集镇建成区范围内建设,主要服务于当地乡村居民,具有休闲、娱乐、健身、节庆、祭祀等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乡村公园主要满足居民日常游娱需要.兼具旅游服务功能,同时也是展现乡村风貌与文化的场地[2]。植物是乡村公园的重要景观元素,因其生长受土壤、水、光及温度等条件的影响[3],闽北乡村公园的景观植物品种可以选择适应当地的红枫,银杏,樱花,碧桃,玉兰,紫玉兰,紫薇,桂花,山茶花,茶梅,梅花,杜鹃等景观植物品种,这样既有春季开花的樱花,夏季开花的紫薇,秋季开花的桂花,冬季开花的腊梅,又有观叶的红枫和银杏,丰富公园色彩,并能给人以时令的启示,增强季节感。通过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等合理配置形成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休闲空间。

3.3 庭院景观 农村庭院的范围主要是指房屋前后及周围的空闲地和水域等。庭院是农民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对农村庭院进行景观营造,可以美化、绿化农村庭院,提高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居民生活品位,实现农村整体环境面貌的提升。闽北乡村庭院的景观植物品种可以选择适应当地的山茶花,腊梅,紫玉兰,桂花,茶梅等景观植物品种。

3.4 水岸景观 水岸是指水体和陆地的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水陆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景观[4],在乡村中主要指溪岸、渠岸、池岸等,水岸景观是具有很高生态价值与游憩价值的空间。在闽北乡村水岸景观营造中,垂柳、水杉等是很好的观赏植物品种。池塘边可以种植垂柳,如果配置一些碧桃,春天就能形成花红柳绿的美景。

3.5 花海景观 近年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花海景观成为乡村景观的一个重要部分。油菜花、波斯菊、柳叶马鞭草等是闽北乡村花海景观营造中的可供选择的植物品种。春季油菜花、夏季柳叶马鞭草,秋季波斯菊,这样可以形成多样化的景观,使乡村景致更加吸引人。

4 结语

植物景观是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适当的品种,进行合理的设计是提高乡村景观质量的重要基础。应用景观植物营造乡村风景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美化环境,还可以带动旅游,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生态文明视角下美丽乡村全域化景区建设模式研究

摘 要:全域化景区建设有助于丰富美丽乡村发展载体,创新生态经济经营模式。安吉县山川乡是浙江省最美乡村之一,获批全国首个全乡域4A级旅游景区,成为美丽乡村升级版经典案例。山川乡全域化景区建设模式涵盖目标定位与战略规划、资源整合与品牌塑造、环境维持与深度经营。该模式在运用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异质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形式与意境的交融统一、吸引力与承载力相协调。

关键词:生态文明;全域化景区;建设模式;安吉山川

从10多年前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启动至今,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很大成效。步入“十三五”时期,城乡统筹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应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先导,加速转型升级。安吉县山川乡是浙江省最美乡村之一,于2015年1月获批全国首个全乡域4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域化景区建设的经典范本,本文将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分析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模式,为美丽乡村的深度变革提供创新实践思路。

1 安吉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乡村全域化景区建设,是指在县、镇或村的全范围之内以景区标准加强规划、建设、管理与经营,构建生态良好、盈利充分、功能多样的综合性大景区,实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作为美丽乡村高层次发展阶段的创新举措,其必要性在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需长期探索的实践过程,初期以环境整治、资源保护、乡容改善为主要内容,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态势;随着城乡一体化要求的提升,后期建设转向宜居宜业宜游等多样化功能开发,通过强化经营和整合资源,将分散于各点的生态优势转化为财富优势。同时,单个村落各自为政的小规模发展局面不利于乡镇生态资源的整体开发,且乡村风貌的同质化也影响投资效益,导致部分资源浪费。全域化景区建设有助于丰富美丽乡村建设载体,创新生态经济的经营模式。

美丽l村景区全域化力图打破景区内外的界限,营造处处是风景的乡村旅游体验,这一理念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基础条件有较高要求,只有基础条件成熟的地区才可能实现[1]。安吉山川乡位于湖州最南端,因山川广布而得名,46.72km2行政区域内涵盖6个行政村,43个村民小组。从2003年开始,山川乡围绕“生态立乡,旅游强乡”的战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五改一化”和“双百千工程生态村建设”,大力改善乡容乡貌、配备完善服务设施,将高家堂村、马家弄村等建成典型示范村。山川全乡拥有91.3%的植被覆盖率,优美生态成为10a山水变迁的缩影,曾获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精品乡和新浪浙江十大旅游目的地。2013年,山川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6 800万。生态环境的优化、休闲项目的落地、绿色经济的兴盛,在加上知名度的扩大和游客量的递增,都为山川实现景区全域化奠定了基础。

2 安吉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模式

景区开发是依据当地条件,投入适当资金,通过科学的调查、评价、规划、建设、经营等,使未被利用的资源得以利用,已被利用的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加强的过程[2]。山川乡凭借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期优势,于2010年提出4A级大景区建设,2012年开启生态之路,落实空间规划、资源挖掘、产品设计、产业推动等,依据时间维度,可将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模式归纳如下:

2.1 目标定位与战略规划 全域化景区建设的首要环节是进行合理的定位与规划,在目标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预测景区开发的任务、内容和成果要求,对景区要素进行统筹部署,促进资源与市场的匹配。

2.1.1 以“浪漫山川”为目标 寓意深刻、特征鲜明的形象主题是一个景区的标志,构成规划与经营的核心目标。山川乡依托自然环境优势创立“浪漫山川”生态文化品牌,作为全乡域景区的灵魂。“浪漫”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是满足生存需求之后的高层次精神需求。“浪漫山川”在生态优美的基础上更为强调人景交融,旨在将美丽乡村打造为情缘的起点,心灵的归宿。因此,景区功能定位是多样化的,除休闲娱乐之外,更为注重人文体验。同时,作为美丽乡村深化改革的举措之一,以“浪漫”旅游产业的经营增加当地村民收入,提升生活幸福感,也是景区开发的重要目标。

2.1.2 以“一区两带两组团”为战略 随着美丽乡村的升级,山川兴起大批休闲旅游项目,仙龙峡漂流、芙蓉谷景区、老树林度假酒店、品园山庄等精品点已经成为该乡景区创收的增长极,也是人文和谐的中心点。经济学家纳・松巴特提出“生长轴”,认为空间极化不仅只出现在若干点上,也会出现在连接各点的重要交通干线及其沿线的线状地带[3]。山川乡提出“一区两带两组团”的建设模式,其中一区是指山川乡域大景区,两带是指高家堂村和马家农村沿溪一带、大里村和船村沿溪一带,两组团包括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精品度假项目群。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战略布局,借助各个旅游产业精品点的优势带动整个乡村旅游经济的增长。

2.1.3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 山川乡景区建设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不以牺牲乡村原生态为代价发展旅游业,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加强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造。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在道路建设中投资534.5万元、河道整治中投资1 000万元、林荫道路建设中投资315万元。其次,重视污染治理。关停多家造纸厂和竹拉丝工厂,搬迁公墓和散坟,建成农村垃圾中转站,引入美国阿科蔓生态处理技术治理水源污染。生态保护型的景区开发模式使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同步发展,村民通过环境改善提高生活质量,依靠绿水青山发财致富。

2.2 资源整合与品牌塑造 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元是游客产生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视野下全域化景区建设需兼顾效益丰厚与生态良好的统一,围绕形象品牌的塑造与传播,整合、优化乡村景区资源。

2.2.1 鼓励乡民参与建设 全乡域景区建设直接影响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景区开发务必要考虑村民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山川乡景区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使村民成为旅游环境的改造者、景区业态的参与者、旅游服务的从业者和最终的受益者:村民入股旅游公司,如高家堂村有100多户村民是景区股东;400多名“50、60”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遍布景区检票、导引、安保、物业、电修等岗位;工匠艺人重返竹编行业,激活景区手工艺品市场;更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向游客展示手工豆腐、年糕等的现场制作方法。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村民收入的增加使全乡域景区经营变成常态,家家户户为景区建设贡献力量。

2.2.2 绿色高端招商选资 适度引入社会资本,有助于较大化开发和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依托项目运作实现大景区建设。山川乡经历从引资到选资的转变,按照景区建设需求和生态文明准则有选择地挑选项目,严格落实项目审查制度,保持山川乡原始风貌。2011年至今,引进项目20个,总投资近10亿元,创建既能体现本乡特色,又能推动山川发展的休闲旅游项目,如仙龙峡、七星谷、落伽山、林清轩、老树林等。同时,山川乡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高端民宿建O,以先进的民宿经营理念,将自然生态与时尚家居相结合,借助新媒体加强营销,满足都市白领阶层需求。

2.2.3 加速文化品牌传播 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与文化融合才能形成品牌,品牌必须经营才能鲜明,必须经历产品营销、精品营销和文化营销后才能稳定[4]。“浪漫山川”生态文化品牌的经营依赖于丰富的景区实体,如“五坊六艺”民俗区、“清灵佛禅”感悟区、“山水乡村”生活街区、“安逸隐世”住宿区、“山民生活”体验区;还有多元的活动载体,如按照12个民俗节日推进美丽乡村深度经营,使游客于每个月份都能体验不同节气的乡村风情,在亲子游戏、农事体验、团队协作、体育活动中放松身心。此外,旅游品牌的传播离不开媒介,“浪漫山川”通过标志设计、网站建设、专题拍摄、新闻报道等综合形式不断扩大知名度。

2.3 环境维持与深度经营 全乡域景区建设意味着乡村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均衡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伴随着资源的消耗、更新和重组。为此,需依据景区容纳能力和旅客需求变化,维护景区环境、优化经营管理策略。

2.3.1 科学调控维持景区环境 全域化景区提供高品质的休闲旅游服务,有效避免了交通堵塞和景区拥挤,但其空间承载力并不是没有上限的,一旦游客人数超越接待能力,就会降低旅游品质,增加环境负担。为此,山川乡特意邀请省内外旅游业专家进行评估测算,综合生态环境承载力、游客体验效果等因素核算出最适宜的日接待旅游人次为3 000人,景区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控制接待人数。同时,为了维护全域化景区创建成果,山川乡制定了《4A级景区精细化管理实施办法》,由乡村干部依据精细化标准进行卫生督察,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促进全乡域大景区长效管理制度化、保洁队伍职业化、垃圾分类常态化。

2.3.2 着力提升生态文化品味 文化是景观的灵魂,体现品牌核心价值。乡村全域化景区的建设离不开内涵的挖掘与品味的升华,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充分运用传统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知识、民族文化遗产等传统“三农”旅游资源,新建成或恢复了江南威风锣鼓、大里双龙、竹马灯、鳖鱼灯等一批民间文艺队伍,并融合了当地竹、茶、孝、民族、书画等丰富的文化元素,使每一处景观都能渗入人的主观意识。同时,山川乡注重乡民原创文化的培育,如“爱在山川・礼待自然”生态家庭演出活动展现了乡村人民的别样风情,在生动有趣的文化演出中传递生态理念。

2.3.3 广泛吸纳内外合作力量 全域化景区并不是一个僵化封闭的空间,它与外界存在广泛的资源与信息共享交换。一方面,在乡村内部需充分发挥当地政府、企业、农民的合力,山川乡在“政府引导、村级主体、企业带动、农民参与”四位一体的协调机制作用下建立起“村企合作发展乡村旅游双赢模式”[5];另一方面,景区积极开展对外联络,不断丰富旅游品牌营销策略。山川乡与浙江旅游学院开展校地合作,依托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和专业研究队伍,共同实施旅游业态人才培养、旅游品牌特色创建、乡村旅游服务提升等多项工程,探讨全乡域景区规划建设与经营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问题,不断推动全乡域景区的深入经营。

3 美丽乡村全域化景区建设模式运行需遵循的原则

作为首个乡域部级4A景区,山川乡自2015年至今加强景区项目经营,全长6.1km2的旅游环线即将形成,巴伐利亚风情酒店、宋院南禅精品酒店、零碳度假营等项目相继落实,各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山川乡创新实践为其它地区提供了样板,全域化景区建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

3.1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全域化景区建设走精品化路线,景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需充分符合受众需求。乡土特色是全乡域景区高品质要素之一,景区开发要注意就地取材,发挥当地独特景观资源的作用,尤其注重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保护与继承的乡土文化。山川的百年老宅和古巧栈道等人文景观,以及威风锣鼓和竹马花灯等民俗活动,形成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在闲时赶往乡村享受度假生活,景区项目设计还应与时俱进,跟上现代步伐,不断创新思路迈向精致化。山川乡轻奢型民宿建筑将乡村的淳朴和城市的现代相融合,做到既亲近山水又彰显现代生活品质。

3.2 异质性与整体性相统一 美丽乡村在打造全域化景区时需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这与景区的目标定位和品牌塑造息息相关。全域化并不意味着乡村内每一处都要有景点,而是由几个精品点、几条精品线相互衔接而成的若干景区要素的化组合,每一种景区要素都有着独特的功能特性和视觉特征,从不同角度服务于景区形象主题。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这是全域化景区形成的重要原理。山川乡大景区以“浪漫山川”为目标,推出11条精品旅游线路,设置观光区、采摘区、展示区、休闲区等多个模块,各种休闲项目设计均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异质性与整体性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全乡域景区的浪漫风情。

3.3 形式与意境的交融统一 随着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推进,乡村景区功能也经历转型升级,从单纯的身心放松逐步演化为文化渗透、寓教于乐和性情陶冶。游客除了欣赏山川美景、呼吸新鲜空气之外,更希望返璞归真、重享儿时乐趣、せ厝松真谛。为此,景区项目的规划建设应充分考虑现代人的情感需求,通过设计丰富的旅游活动,使游客在景区内享受审美、休憩、体验学习、情感增进等多项功能。山川乡大景区依靠自然生态优势实现空间视觉美学效果,同时更为强调自然生态与乡土文化的结合,举办系列亲子活动、情侣活动,做到乡村景区“形”与“意”的交融统一,提高旅游景观的文化品质。

3.4 吸引力与承载力相协调 具有吸引力的景观项目虽然给乡村带来了客观的旅游收入,但是仍会引起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平衡的打破。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景观项目与乡村原始风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生态保护为重要原则精选投资项目,合理布局景观要素,将对乡村环境的破坏和村民生活习惯的影响降到低。随着大景区建成之后游客量的增加,势必考验景区接待力和环境承载力,这需要当地政府对旅游经济效益和乡村生态环境之间进行理性取舍,运用专业力量科学计算景区承载力,制定合理的开放运营计划并严格实行,兼顾乡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终谋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利辛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对策

摘 要: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建设美丽乡村。该文通过对利辛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查,概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策建议。

关键词:整县;农村;美丽乡村;利辛县

1 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背景

美丽乡村建设提出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其一,城乡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乡村普遍处于落后状态。农村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公共服务都相对滞后。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否则农民就不会找到美丽乡村的感觉。其二,发展有基础。我国处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能力,因此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其三,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美丽乡村建设是造福广大农民、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是群众所盼、政府之责。希望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进步,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改变农村落后现状。其四,契合了中央的要求。“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因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建成的小康社会。美丽乡村建设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现在距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到5a的时间,时间十分紧迫。利辛县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广大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改变。加快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群众尽快过上更加体面、更有尊严的小康生活,这是当前的重要任罩一。

2 利辛县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利辛县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帮扶县,辖23个乡镇,346个农村行政村(社区),人口165.8万。近年来,利辛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围绕“田园城市、美丽乡镇、生态村庄”的建设目标,坚持规划引领,实施城乡统筹,推进美丽乡镇建设、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年初,利辛县被列为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全县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战略转换。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全省树品牌、皖北创、整县推进争先进。截至目前,已建成省级中心村22个,美丽集镇6个,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全国生态乡镇1个,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14个,全省文明乡镇2个,全省生态村庄7个、生态乡镇2个,全省宜居村庄示范村1个,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21个,连续2a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

2.1 突出规划引领 按照“总体规划定规模、专业规划保配套、产业规划促发展、村庄规划出特色”的思路,突出全域规划理念,修订完善了县城、集镇、乡村总体规划,并依据未来人口发展和分布趋势,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将全县23个乡镇,346个农村行政村布点规划22个美丽集镇、168个重点中心村、956个自然村。依托西淝河丰富的水资源和沿线自然风光,规划建设了1条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果蔬采摘、文化传承于一体的西淝河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依托境内4条省道、2条重要县道,规划建设由县城向周边辐射的6条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线;依托西淝河湿地公园,永兴现代农业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印象江南乡村旅游景区,茨淮新河光伏带,规划建设了3个乡村旅游景区,1个休闲观光旅游区,形成“一带六线四区联动”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实现了县域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一张图”,整县推进“一张表”。

2.2 注重典型示范 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和项目台账,编制了《美丽乡村房型户型图册》《公厕建设导则》《门头店招整治导则》《立面改善导则》等,通过“一本建设台账”“一个问题清单”“一张任务明白纸”,指导基层规范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皖北地区实际,按照“土地上可承受、发展上可持续”的要求,因地制宜探索出产业发展带动型、撤销并大合并型、整村推进新建型、乡村体验旅游型、旧村整治改造型、周边拓展提升型等一批不同类型的中心村。这些中心村基本达到土地节约、环境改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群众满意“五大”效果。

2.3 加大投资力度 2016年年初以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75亿元,县财政预算专项资金2亿元,计划融资农发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信贷资金24亿元,目前已到位8亿元。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通过竞争立项,获得部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12个,争取奖补资金3 600万元;获得部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16个,争取奖补资金3 200万元;建设省级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11个,争取奖补资金1 320万元;建设省级重点中心村48个,争取奖补资金7 200万元;争取市级美丽乡村建设奖补资金1 297万元,合计共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1.661 7亿元。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需求。

2.4 突出产业支撑 利辛县作为农业大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加大流转力度。目前,全县已流转土地3.48万hm2,发展种养大户500多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 200多家。重点规划建设了永兴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王人生态农业产业园、马店孜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望疃有机粮食产业园、巩店中药种植产业园、城关都市农业产业园等“七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发展畜牧、水产、药材、林果等特色产业。

2.5 狠抓环境整治 农村环境整治是个大问题,垃圾、污水处理是个大难题。乡村美丽,首先是环境美丽。利辛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按照“凡地必净、凡土必绿、凡水必清、凡村必洁”的目标要求,以“清垃圾、整环境、增绿量”为抓手,大力实施“四有工程”,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全覆盖。2016年以来,全县已投入7 830万元,县级建成大型垃圾填埋场,每个镇都建设垃圾中转站,村村都配备了环卫员。实行月督查考核、季排名通报、年终考评奖惩,建立常态保洁机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已呈现出水清、地净、庄绿、村美的良好效果。

3 存在问题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确立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建设模式,为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3.1 思想认识不够高 从调研情况来看,村民作为村庄的主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由于生活习惯问题,保护环境意识也不强。

3.2 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道路畅通、安全饮水、电力改造、垃圾污水处理等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

3.3 公共服务设施欠缺 由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等问题,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任务还比较艰巨。

3.4 规划相对滞后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科学的规划进行引导。目前利辛县虽已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布局规划与实施意见,但执行规划并不严肃,存在“边干边看边改”的现象,规划没有起到统筹引领作用。同时村庄的规划编制形式比较单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产业特色结合不够紧密,存在“千村一面”的现象。

3.5 建设用地制约 有的中心村存在“两规不合”,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时进一步修编调整。集中新建型中心村,需要先建后拆,边建边拆,缺少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年度计划指标。

3.6 建设资金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建设资金有限,一方面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总量有限,另一方面地方财政吃紧配套投入难。另外,社会筹集资金困难。

4 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策

为完成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任务,实现建成小康社会。从2016年开始,利辛县在如期完成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两治理一加强”整治建设、同步推进驻地所在行政村中心村建设的基础上,到2018年底,力争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90%以上的自然村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性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4.1 完善规划编制 依规统筹解决用地 修编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坚持实行先规划后建设原则,不规划不建设。在规划编制中,要进村入户、实地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重点把政府的愿望、群众的需求与专家的智慧有机结合,提升规划水平,体现乡村特色。要严禁在规划区外违法占地违法建房、沿路沿线无规划建房,控制违法建设增量,逐步消减存量。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把建设用地指标向集镇、中心村、保留自然村倾斜。加大土地整理和建设用地增减挂力度,完善增减挂奖补措施,力争新增镇集建设用地指标3.32hm2左右。积极破解建设用地制约瓶颈,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用地需求。

4.2 突出产业支撑 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要把改善人居环境与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产村融合的有效途径,努力形成村美民富的良好格局。要结合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编制乡镇、中心村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扩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村镇覆盖面。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中心村为节点,以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纽带,推进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注重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探索财政投入到设施农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项目资金转为村集体资产,以入股分红、固定回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4.3 多方筹资 保障资金需求 从2016年开始,县财政设立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原则上每年预算不少于2亿元,主要用于美丽乡镇建设、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等以奖代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相关农业项目资金,集中用于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积极争取政策性信贷支持,通过农业发展银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信贷融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捐助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土地整理,大力实施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盘活土地资源,采取公开出让建设用地等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引导群众筹资筹劳、村民共建筹集建设资金。

4.4 实施文明创建 实现和谐乡风 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硬件”和“软件”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提升,加快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要结合文明村镇、文明家庭、身边好人评选,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书香村居建设,发挥家风家训、民俗民风、乡规民约的育人化人作用,破除陈规陋习,营造向上向善的乡风民风。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注重发掘民间文化,传承弘扬本地特色农耕文化,使美丽乡村“内外兼修”。

4.5 抓好宣传动员 形成共建合力 要切实加强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政策,展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宣传报道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典型,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丽家园。

4.6 建立管护机制 保护美丽家园 美丽乡村“三分建、七分管”。要坚持建管并重,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机制。按照“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章办事”的要求,建立村庄垃圾污水治理、道路、绿化、照明、沟河治理等公用设施的长效管护制度。探索建立县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当付费、社会资本参与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积极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后期管护,让农民自己动手共建共管美丽家园。

5 结语

总之,建设美乡村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实事,是利在当代、功在后代的好事。希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保质保量完成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着力把利辛县打造成为具有“皖北水乡、淮上江南”特色的休闲观光养生地、生态旅游目的地。 (责编:徐焕斗)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易县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历经9个月的建设,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落成,形成了一个全域旅游景区,以新业态引领创造全产业链有效供给,以创新发展模式拓宽脱贫攻坚路径。保定市易县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为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业态的创新和旅游产业的供给侧转型提出可行性建议,帮助村民脱离贫困,积极投入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中。并将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建设充分结合起来。

资源开发现状

易县有162个贫困村,共涉及梁格庄镇、西陵镇、狼牙山镇等共24个乡镇,其中有70%以上都位于山区。 1986年易县被列为河北省重点贫困县,1994年被列为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中的重点扶持贫困县,2001年再次被列为省扶贫重点县,2012年,被列入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

近日,易县太行水镇被首批特色小镇创建类。得益于“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项目,该县的乡村建设和村民生活都得到了巨大改善,使很多村民脱离贫困。易县所实施的“五大旅游扶贫解困工程”也颇有成效。易县制定出台的《易县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意见》,以狼牙山、易水湖、清西陵等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结合贫困村空间分布和特色旅游资源,确定清西陵、洪崖山、紫荆关长城、狼牙山等4个文化旅游扶贫片区和易水湖、蔡家峪2个生态旅游扶贫片区,确定旅游精品村52个。

目前,易县共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100个,发展示范户上千家,乡村旅游接待收入由去年的每位54元提高到63.5元。贫困群众从事旅游产业的人员达到1.2万余人,有6000多名贫困群众先期实现了脱贫致富。

纵观易县的发展,在实地考察中仍发现了很多问题。

虽然有很多旅游精品村,但是仍有110个贫困山区因为地理环境、历史因素、基础设施等没有被纳入旅游精准扶贫项目中。旅游精准扶贫覆盖面仅为32.1%。

全县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民高中学历以上人数不足10%,初中文化占30%,小学文化占50%,文盲、半文盲占10%。

农村通信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农村电话普及率不足县城的40%。水泥路等的铺设覆盖面积比重仍不高。目前正在建设的易水湖狼牙山公路二期工程计划在2017年9月30日竣工通车,届时旅游区的交通会更加方便。然而整体上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

旅游a品缺乏创新性。在当前的开发中仍存在着很多的盲目开发和跟风现象。很多属于民俗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反而因为模仿别处的开发模式,失去其原有的特色。同时因为大兴土木,修建现代城市建筑等,破坏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生态环境。在开发中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

资金支持不够到位。旅游开发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足够的资金去开发旅游资源项目。易县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在我国处于较落后的状态,资金非常缺乏,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由于贫困山区多、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等造成易县的旅游开发所需要资金多。而国家和当地政府所给予的资金上的支持力度仍不够,还需要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进行投资建设,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缺乏专业人才。依靠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易县经济增长,从事旅游行业的服务人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调查中发现易县旅游业从业人员职业训练缺乏,员工整体素质急待提高。并且不少的旅游业从业人员是临时招聘的,缺乏专业素养,严重影响了易县旅游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易县贫困村大部分为山区,开发难度大,尤其基础设施建设,山区的项目投入量要高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平原区数倍。贫困村的水利设施亟待开发和完善,创造更有利于发展农副产品的条件。同时在景区内的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如厕所,有的景区内设施简陋,有的甚至没有,或者是卫生条件较差,使得游客对这里的影响大打折扣。

整体规划有所欠缺。如今易县现有产业链还不完整,在旅游业崛起发展之时,也要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当下有些过于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别的产业的发展,甚至有些过于重视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较大化。

同时在旅游扶贫的发展中政府主导仍为主流,居民的积极性还未得到彻底地发挥。在后期的开发过程中,若是仍由政府包办,会打击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扶贫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应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

发展创新措施

因地制宜开发资源。首先,在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中,更加要维持原有的生态环境,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其次,当地政府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并且加以考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的传统文化,作为其特色文化加以合理地推广。吸引游客的是一个景区的特色,所以要不断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开发具有特色的亮点景点,避免落入俗套。

多方筹措资金。广开门路,多渠道筹措资金。政府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实地考察当地其他山区的旅游资源,扩大旅游扶贫山区。加大对易县的旅游开发资金支持,扩宽融资渠道。同时也可以参照其他地市的措施,企业与旅游资源的互助开发――招商引资。制定优惠政策,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聚集社会上的闲置资金,联合政府,增强当地的“造血”功能。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继续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政府一方面兴办旅游学校培养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另一方面塑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加大对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导游酬薪体系和职业保障体制,提高导游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准,建设一支知识丰富、应变能力强、对游客有吸引力的高素质导游团队。以培养当地人为主,开展广泛的普及教育,整体提高当地人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服务水平。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交通网络,实施一批乡村公路改建工程和油(水泥)路工程,优化县乡村交通网络,提高通达通畅能力。实施一批自然村公路建设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通过路网改建升级,建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县、连通周边的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实现出县主通道高等级化、县乡公路油路化、乡村公路油(水泥)路化、弹石化。发展农村通讯设施,增强山区与县城的联系。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促进城市公交扩大服务范围,推进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加强医疗诊所设施建设、旅游扶贫重点村的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性。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维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在拓展相关旅游休闲农庄时,保持原有的风土人情;在拓宽扩大产业链的同时,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发挥易县的山区优势,发展林果业,积极造林,提高果品产量。并且大力发展畜牧业,建设发展有机种植基地、有机特禽养殖基地、有机蛋肉基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农副产品变成旅游产品,销售价格大幅提高。同时引导本地人从事鞋垫、刺绣、雕刻、编织等传统手工业产品,发展易县旅游商品品牌。以旅游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农业和工业,促进易县经济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居民的自我创新意识,加强主观能动性,促使当地的经济能够得到稳定的持续发展。可以借鉴ST-EP模式,在利益分配和社区全员参与的原则上,形成贫困地区的可持续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作者邹明珠、易丹妮系河北金融学院学生;刘玉娟系河北金融学院金融系助教)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楷模

又是江南好春光,浙江省舟山市碧空如洗、浪花朵朵、海风习习。

2015年5月25日,在舟山定海区干览镇新建社区调研时指出: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一直站在身边的新建社区党支部书记余金红顿时热泪盈眶。这些年,她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闯劲和干劲,与党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让昔日的贫穷小村庄,变成了粉墙黛瓦、处处风景如画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守住绿水青山

才有金山银山

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基础设施支撑。

一年前,这里还没有像样的停车场,如今,从村口到村头,2座共2万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可停车300辆;环保观光车穿梭于拓宽的路面,旅游标识规范有序。

在新建社区的旅游服务中心,导游夏丹燕告诉记者,自去年5月以来,客流量猛增,经常有上百人团队前来。慕名而来的不但有舟山本地人,外地客人也越来越多。

长250多米的“功勋号”列车,是新建社区主要观景点。引进前几年,社区一直想把列车车厢建成旅游休闲设施,但因为人气不旺,无人接手。去年下半年,8节车厢终于全部招标成功,国庆节期间热闹开业,游客在火车内可以喝咖啡、品酒、看电影、住宿等。

作为定海区新建生态村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副主任,定海区旅游局副局长柏杨去年6月开始常驻这里上班。

“这一年来,区主要领导牵头,每月开会协调研究社区发展遇到的各类问题。出资千万元组建定海新建生态村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推进新建生态村建设,总投资达2000万元。”他介绍,本着提升社区综合环境的目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快马加鞭。在道路建设方面,新铺、修整道路近10公里,另外四条道路进行硬化,长4公里多的长春水库连接公路已经开工。实施污水生态化集中处理,新设生态垃圾桶,增配保洁员;建成了村落制高点观景平台,实施道路安全边坡治理;建设火车广场地标工程,在广场周边种植四季花卉;修整火车广场游步道,对火车外部进行保养;在徽派建筑群周边种植草坪、灌木。

百姓支持,干事有底气。5年前如今“画春园”的掌勺大厨王娜回来了。随着新建社区的农家乐红火兴起原本在外务工的她决定返乡创业。酱爆辣螺、糖醋马鲛鱼、渔家烤蟹……王娜的厨艺征服了来自美国、俄罗斯等世界各地的游客。但王娜出嫁的2003年,这里连条像样的村道都没有。

由黄沙、里陈、南洞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新建社区,位于山坳腹地,景色宜人却一直难以发展。社区党支部书记余金红反复思量,打造全国艺术院校大学生实习采风基地,同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设想渐成雏形。

来自上海、杭州等地艺术院校的30多名专家教授提出发展建议,社区干部远赴安徽西递、西安袁家村考察,村民代表大会最终通过决议。

新建社区由南洞、里陈、黄沙三个村组成,曾经是干览镇最偏僻落后的“犄角旮旯”。2004年,被群众公认为“孝顺媳妇”的余金红,当选为社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余金红一直在思考:这么偏僻的村庄,怎么走出自己的路,让村庄换模样,让大伙腰杆直。走在村庄泥泞的小路上,余金红想到,要致富先修路。她带领村干部做规划、造预算、筹资金,终于村里及时条1000余米的硬化道路成功建成。

道路修通后,余金红带领社区干部走村入户,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着力摸索一条适合社区的特色化发展路子。在多次的支部讨论后,她萌生出开创“南洞艺谷”的大胆设想。即充分利用社区的绿水青山生态资源,将社区打造成全国艺术院校实习基地。基地建成后,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来社区实习采风,大量涌入的人流让余金红看到了社区发展的希望。她立即召开社区党员大会,提出发展农家乐经济的大胆设想,并发动党员带头创业。在余金红的发动下,党员袁海龙成为社区首个吃螃蟹的人,开起了“三岔口”农家餐馆,火红的生意让村民争相加入。社区迈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新路子,火车引进来了,壁画村搞起来了,明清古街建起来了……

如今,新建社区在全国火了,“南洞艺谷”成了定海乃至浙江休闲旅游的金名片。去年旅游人数突破3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0年前的3460元增加到去年的28800元。

总书记调研时指出:“我在浙江工作时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是大实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这个观点,这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奔着这个做。”

群众的急事难事,

都是书记的大事要事

总书记调研时指出:“干部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余金红和她的团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8年,舟山“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如火如荼开展。余金红借助这一平台,成立了“阿红书记工作室”,由她和社区干部轮流坐班,每月定期接访、走访群众,一对一为群众提供服务。成立至今,共联系群众1200余人次,解决实际问题180余件。为不耽误群众的正常工作生活,余金红还提出了党员夜访、田头随访、专题约访的“三访”工作方法,及时反馈和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

村民顾仁根的对虾养殖塘遭遇了特大台风,损失40多万元,每天有债主上门追债。屋漏偏逢连夜雨,没过多久他又被查出了胃癌。余金红得知情况后,当即发动干部群众募捐,她自己首先拿出了1000元,还“厚着脸”登门到镇里的一些企业筹钱,终于为顾仁根凑够了手术费。

村民袁其光因为一次交通事故,欠下20多万元债务。为了早日偿还,他搞起了长毛兔养殖,却又亏了好几万。就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余金红带领其所在网格的党小组成员伸来了援手,帮忙联系种苗、想方设法借钱、给予信用担保……现在袁其光的生态养殖规模逐渐壮大,还清了债务、盖起了新房,去年还开起了农家乐。

一直以来,余金红很少呆在办公室,不是外出办事,就是走门串户,帮助群众解决燃眉之急。“有时候自己正有事要忙,但找上门来的村民就是说个不停,经常弄得饭也吃不上,家也顾不上。”余金红说,“但每当老百姓亲切地叫我一声‘阿红书记’,我感觉这是对我好的回报。”

先锋堡垒领发展

民主自治奔小康

2014年以来,定海区开展“堡垒先锋”工程建设,新建社区党支部在余金红的带领下,规范组织设置、划分党小组,实施党员票决、党务通报等一系列党内民主制度,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余金红经常说:“社区发展起来,是全体党员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

自新建社区“南洞艺谷”热度逐渐升温以来,慕名而来的游客导致社区停车难问题凸显,村民因道路被堵也怨声载道。这个问题经党小组讨论后,达成了修建停车场的统一意见。可如何建?建在哪里?党员们又分头向自己联系服务片区的村民征求意见,停车场建造方案经党员票决、村民代表表决后顺利实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征地建设,目前社区已建成4个停车场,占地30余亩。

面对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言论,社区党组织又创设了“小店新闻会”,由在群众中威信高的老党员、老干部担当“新闻发言人”,定期进行村级事务解读、政策分析,消除群众对社区开发的顾虑和疑问。

为发挥社区无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社区还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了卫生保洁、节水护绿、秩序维护等党员责任岗。党员们带头清理河道、拆除违章建筑、开展农房改造,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家门前也不好意思再弄得“灰头土脸”,全村掀起了一股“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年余金红也获得了众多荣誉,2004年 评 浙江省为民好书记,2006年获得 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06年 浙江省共产党员,2009年浙江省劳动模范,2011年 她所在的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余金红本人被推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2013年获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2015年 获浙江省“千名好支书”,2016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党务工作者。余金红说,这是党和人民给予的荣光与鲜花,但更多的是我之责任和担当!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余金t说: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守护绿水青山谋发展,孕育“美丽经济”奔小康。让社区更和谐,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我们由衷的祝愿!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对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难点分析

摘 要: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但要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绿色发展落到实处,完成美丽乡村建设的伟大使命,把村庄建设得更具魅力,还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作者着重对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难点进行分析,以期探寻解决之策。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难点

一、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两全

人类要生存就要发展,人类的任何生存、生产和发展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这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干扰。近几年,一些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甚至造成生态事故,就是因为超过了自然的承载力。中国的环境问题之所以严重,是因为30多年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越来越高,对于自然的干扰和影响也越来越强。加之我国人口总量大、密度高,自然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与人口数量成正比,与人均资源消耗也成正比,而人均资源消耗又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正相关。所以,在一定的基础条件下要达到一定的生活水平,就要消耗相当数量的资源。人类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抓主要矛盾,特别要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领导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在各个村里,矛盾千差万别,主要矛盾各个村子都不一样。有些村子过去的基础比较好,集体经济实力比较强,关系比较和谐,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就要找其短板。有些村子原来的基础不好,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就要找出最主要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在此过程中至少应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拒绝新的污染进入和发生,这是一条基本底线。在对已有污染进行治理的基础上,提升生态环境功能。所以,如果我们要发展农业,应该更多地发展旱作有机农业。在造林方面,也要注意生态林和经济林的比例问题。还有林下作物种什么、幼林时期怎么做、抚育期间怎么做,都要有相应的规划和操作,以充分发挥生态林的经济效益。对于社会发展来说,乡规民约,能够提升村民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的自觉性,也能增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公共力量。总之,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来解决。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本和收益的对象不对称

要知道环境效益是具有外溢性的。比如河北省排放的污染空气顺风刮到了安徽省,这是跨区域的。当然,安徽的污染空气也会影响到周边地区。河北省如果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支付了成本,但是收益却是大家共享。所以,生态建设、环境建设是一个公益事业,我们必须坚持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来加以解决。这就涉及跨区域补偿的问题,以及上下游联动、区域联动的问题。因为上游的水源如果受到污染,必然会影响到下游。这些更多的是属于国家政策、区域政策。在社区内部、村子内部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也需要一些制度性的安排,需要一些村规民约、公序良俗进行约束,通过经济处罚和道德舆论的影响,使村风民风得到好转。

三、美丽乡村建设与集体实力不匹配、与城市化发展存在矛盾

美丽乡村建设与集体实力不匹配,在落后地区、在地方财力比较弱的地区表现的更加突出。为此一方面,上级要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公共财力的转移支付,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基层干部要思考怎样利用有限的建设财力把事情办好,这涉及到每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另外要使农村真正发展,实现以城带乡,首先就得推动城市化发展,吸引农村要素向城市聚集。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致富,要使农民生活富裕,就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的基本途径是让农民进城。只有一部分农民将生产生活方式转移到城市去,剩下这些人才能发展规模经营。如果过去那种一个人两三亩地、一户十几亩地的格局不改变,想要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四、乡村土地资源配置的相对稳定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大变动的矛盾

过去对土地的利用是相对稳定的,但在美丽乡村建设时期,土地的利用必须要进行相应调整。有的原来是耕地,现在变成林地了或者变成其他用地,也就是说我们正处于土地利用结构大变动时期。与这个问题相联系的就是农村土地利益固化与家庭人口结构时刻变化的矛盾。我们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时期,社会结构、人口结构都在变化,但是土地利用相对凝固。我们的政策导向是希望土地的利用关系保持相对稳定,但是无论是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还是用地结构的变化,都要求调整土地利用关系。在中国农村,这个矛盾具有普遍性,而在各地也有不同的引爆点。对涉及土地补偿、拆迁补偿的利益分配矛盾问题,恐怕还要通过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来解决。

在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方面,存在一种走农村土地私有化思路,但这个面临着很大困难和问题。比如,村民的资格认证就很难。在土地承包方面,国家要求确权发证。但是有的是确权了也不敢发证。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娶一个媳妇、生两个孩子,一个人的地由四个人来种。但是在一些家庭中,有女儿、有老人,等到女儿出嫁了、老人去世了,这个家庭可能就是一个人种了几个人的地,甚至有的家里没有人了,就把承包地委托给了亲戚或者朋友。此时,确权发证该发给谁、又该怎么发?再比如农村的粮食补贴怎么补?不可能是今年你种了多少粮食就按照亩数补给你,大部分还是按照原来的承包关系,所以粮食补贴不一定补到种粮的农民身上去。这就跟我们政策的初衷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太复杂了。

中国土地制度是基本的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不能按照一般的生产力要素来考虑土地问题。现在城市的土地还是国有的,这自然很好。因为城市地区人口高度密集,利益关系高度复杂,如果实行土地私有的话,土地收益怎么分配?而且我们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农村人口正在大量减少,怎么解决农民的土地权益?就农村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就会越弱,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操作空间。这个矛盾的焦点就在于土地结构调整过程中土地升值收益的分配。比如合肥近郊的土地是值钱的,但是到了大别山地区,土地是不值钱的。因此,解决土地的矛盾,就要解决土地升值的收益分配问题。

五、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管理体制存在着矛盾

过去的村干部有双重身份,既承担着国家政府的职务又是农村居民身份。这个身份和职能实际是矛盾的。村干部承担的是政府的行政职务,但是身份又不是国家干部。在中国历史上有“皇权不下乡”的说法,农村历来都是士绅政治或乡贤政治,由乡贤士绅来统治。很多公共事务由乡贤士绅出面,靠他们的威望和家庭财产来解决。而现在是靠“两委”解决。“两委”是通过选举产生的,这是中国社会的进步。有人用中国多少人养一个政府干部来解释中国政府机构的冗杂、庞大,这是不对的。他只看到了古代60个农民养一个官,却没有看到当今官员所承担的社会职能。过去农村修桥补路,由乡贤士绅出面,村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现在都是由政府来做。所以,现在的农村社会公共治理远不是过去可以简单类比的。农村的公共设施得有人维修,得有人建设;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得有人进行管理;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得有人去做,这样农民才能够减少很多负担和麻烦。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关系跟过去也不一样了。在农业社会,各耕各家田、各种各家地,农民互相之间没有什么来往。解放初期,政府号召插犋,就是几家农户合用牲口、农具,共同耕种,后来发展成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所以,农村现在的发展,更多是在公共服务方面。时代不同了,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不同了。作为“两委”干部,在承担政府职务的过程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和锻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会达到新的、更高的水平,村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会有新的提高,“两委”干部所作的贡献也会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个人的利益也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美丽乡村”乡土景观建设探讨

摘要:乡村景观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耕读文化景观,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乡土气息,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合的景观综合体。乡村景观的设计不是单纯的改变村容村貌,还可以以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好的乡村景观设计应该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富裕,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美丽乡村。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土景观;万湾景观设计

1“美丽乡村”乡土景观建设的发展背景

乡土景观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遗留下来的社会痕迹,是乡村景观建造中的的灵魂,它源自于最原始最朴素的大地景观。这种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过时间的洗礼慢慢沉淀出来的。丹凤万湾村“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对原有自然景观的保护,还应该着重体现对浓厚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的传承与延续。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只有突出乡土文化的建设,才能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发展;有利于发挥地域景观特色,促进城乡交流;才能适应当前新农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

2丹凤地区乡村景观现状分析

2.1建设滞后

目前村庄内按照村庄规划已基本落成,但是乡村景观建设还没有展开。主要原因是乡村内的设施建设基本着重于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忽略了乡村景观以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且前期对基础建设的投资较大,造成资金不足也是乡村景观建设的因素之一。

2.2乡土文化意识不足

乡村居民缺乏专业的规划理念,自行拆旧建新,建筑形式多受到城市建造风格的影响,却忽略了自身原有的乡土价值,造成乡村建筑布局与景观混乱的现象。而对于乡村景观建设也简单地理解为绿化种植。

2.3乡土文化不突出

规划区内乡村景观设施基本大同小异,缺乏乡村特色的景观小品和旅游导向系统,关键在于缺乏乡土文化。正是盲目地追求城市文化,而忽视了乡村自身的文化,更没有将传统的乡土文化特色与景观设施合理地结合起来,构成乡村景观的组成部分。

3丹凤万湾村“美丽乡村”乡土景观的营造方式

3.1道路系统

在视觉景观上,形成了多层次的景观效果,包括村路两侧自然生长的树木花草和不规则分布的乡土建筑所形成的近景、由独具田园风貌的农田景观和村落建筑群体景观形成的中景,以及由远山、树林等自然景观形成的远景。

3.2建筑风貌

万湾村依山傍水,其建筑随地形高低差异而错落有致。在建筑形式上应该体现传统特色,展现陕南民居风格,以白墙灰瓦和坡屋顶为主,在空间布局上则应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特别是万湾农家乐庭院除了建筑用材考究,地面铺砌青砖并配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庭院景观布置更应该体现乡村的笆小院、蔷薇簇簇的家韵味,让游客真正体验温馨、舒适的农家小院。

3.3景观设施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设施能为人们提供方便、观赏等服务。环境设施的位置、体量、材质、色彩、造型都对乡村环境的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在营造空间气氛上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村内景观节点、旅游配套设施设计应充分挖掘乡村环境肌理,文化蕴藏,利用乡土元素和乡土材料,提升乡村整体形象和观赏性,烘托乡村田园的氛围。

在万湾乡村景观设施设计中,以乡村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墙来展现浓郁的乡土特色和地方风情。村内景观小品以及导视系统地设计充分利用乡土元素和本地材料来展现,比如利用乡村特有的生产工具磨盘的有序叠加来形成旅游导视系统的组成形式,将村内废弃不用的饮马槽、翁罐等旧物再利用做成街边栽培植物的花钵,构成美丽乡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4结语

丹凤“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整合、保护与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基础上,实施合理有效的监督和指导,稳步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产品,大力提升乡村休闲、度假和体验旅游产品,多方面体现乡村地域的民族性、文化性特色。注重乡村自然景观的保护,避免乡村旅游地的城镇化。重点开发一系列乡村旅游产品,如依托生态旅游资源而形成的乡村生态观光旅游,依托深厚文化底蕴而形成的古村民俗风情旅游等。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摘 要] 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措施,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结合我县实际,必须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社会治理,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着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美丽乡村。打造“美丽乡村”是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 长期 制度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号召,为深入推进吉木乃县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品质上一个新台阶指明了方向。美丽乡村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工作得到落实的保障,直接影响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制度建设,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一项重要举措。从2014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就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了以“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科学编制和完善村镇规划,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乡村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各项活动。

1 基本情况

从2014年起,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生态优先、科学发展,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城乡统筹、突出特色,尊重农牧民意愿、方便生产等原则,利用两年的时间,集中财力、物力重点打造吉木乃镇。同时结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同步启动喀尔交乡,托斯特乡,恰勒什海乡,托普铁热克乡 “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到2016年底,上述4个乡要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建设目标。从2014年起以乡(镇)为单位,逐乡进行打造。到2020年,确保全县所有乡(镇)及60%以上的(28个)村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以上,达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2 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实效

2.1 加强领导,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重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在农办,配备专职人员,确保“美丽乡村”工作有序开展。为保障“美丽乡村”工作科学、合理、见成效,四套班子专门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共同讨论研究可行性方案。同时,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召开村民座谈会,广泛征求农牧民群众意见,使“美丽乡村”工作较大程度符合农牧民意愿。

2.2 科学规划,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工程进度。按照协调发展、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提早谋划布局,科学规划乡村发展,委托吉林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前完成全县乡、村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重点乡村建设,以点带面,带动全县村镇建设的整体推进。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立足“村庄秀美、环境优美”原则,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全县一盘棋”的原则,从选址到定位放线均实施“一书一证”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规划的科学合理性。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综合治理方面在具体实施中立足“社会和美、生活甜美”培育发展农区育肥及合作社等致富产业,提升农村卫生、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等,加速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进度。

2.3 加强资金投入,严格资金监管。2014年计划投入资金2194万元(不包含两居资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筹措上,我县将交通、水利、环保、林业、定居兴牧、安居富民、对口帮扶和县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并通过援吉工程、社会捐助、农民自筹多渠道投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2.4 建章立制,积极推进长效管理。认真实施“十项清洁”活动,实现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县、乡(镇)、村三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村委会与村民签订保护公约等方式,进行常态化、长效化管理。确保草原、耕地、校园、街道等干净卫生。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组织相关部门查找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精心制定治理方案,深入各乡(镇)督促检查环境治理情况,确保全县环境治理工作无盲点。

2.5 认真开展十项清洁活动。阿勒泰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暨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电视电话会上提出了“清洁草原、清洁田园、清洁林地、清洁河川、清洁家园、清洁机关、清洁街道、清洁校园、清洁医院、清洁校园”十项活动。一是明确分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对十项清洁活动进行了专门安排和部署,根据各部门职责,进行分工明确责任。通过落实责任和分工,确保十项清洁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大宣传。通过新闻媒体、滚动电子屏、悬挂横幅、宣传单现场咨询的方式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增强全县各族居民爱护环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三是切实加强保洁队伍建设,配齐、配足、配强保洁队伍。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吉木乃县美丽乡村建设点多面广,投入资金大多需要县乡两级财政支付,压力很大。希望地区在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的支持方面多给与倾斜。

二是2015年新农村建设重点乡村恰勒什海乡、夏尔合特村在考核中都取得了地区的认可,但奖补资金一直没有到位,希望地区尽快帮助落实奖补资金。

4 意见和建议

4.1 进一步加强建设管理。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各乡镇的考核奖惩,督促和激励各乡镇认真履职、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调整完善建设管理体制,避免多头领导、政出多门,便于工作开展。

4.2 进一步做好后续工作。要加强环境整治建设。大力整治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巩固提升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整治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专项经费和责任主体,加强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挂等“乱象”的管理整治,实现村容村貌“大整治”。

4.3 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主战场在乡村。要进一步配齐配强班子队伍,提高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影响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确保有人干事、能干成事、不会出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实施。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从而凝聚人心、推进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推广建设成果和好的经验、做法,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凝聚助推发展的正能量。

4.4 坚定不移地加强建设力度。要结合“两居”工程建设,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美化、净化村容镇貌,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牧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人文环境。

4.5 坚定不移地促进农牧民增收。一是大力推进劳动力转移。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切实抓好劳动力培训工作,拓宽转移渠道,力促农牧民收入大幅增长。二是大力发展畜牧、蔬菜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建立健全政府组织推动、企业统一经营、农民积极参与的机制。

4.6 坚定不移地加快扶贫开发步伐。继续大力实施边境扶贫、特困山区村扶贫攻坚、产业扶贫、扶贫培训“四大工程”,力争实现450户1800人的脱贫任务,脱贫户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以上,实现人均增收达到1200元以上。大力实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产业培育、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着力解决边境、山区贫困村农牧民住房、生产生活问题。认真做好自治区边境扶贫现场会筹备及举办,确保会议圆满完成。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浅析林业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优势;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惠民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提升,是新常态下破解“三农”难题的主要载体和有效抓手。林业站工作范围涉及林业建设的方方面面,确保了林业工作在基层的落实。是集体森林资源的基层管理者,是组织亿万农民参与林业建设的组织者,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服务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

一、基本覆盖的网络优势

乡镇林业站早已成为集体林区林业发展的重要管理组织,基层林业站在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技术推广、林业产业发展等方面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有着立体化、多方位覆盖的特点。其触角要覆盖延伸到村屯的每一个角落,其工作要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家庭。林业站设在基层、面向林农,通过“政府网”,依托数字林业平台窗口前移,可以在及时时间,把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任务,延伸到村屯的末端。方便了农民办事、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林业站肩负着各项林业方针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承担着宣传站、管理站、执法站、推广站、服务站的角色,可以通过多媒介、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美化绿化专业知识培训学习,让广大农民群众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和更新相关专业技术知识,不断优化、提升群众的综合素质。

基层林业站在这项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作用。巩固现有绿化成果,进一步提高绿化品位,在道路村口、房前屋后着力打造一批绿化精品,让绿色扮美扮靓人居环境。人居环境不仅要“建”,而且要“管”,要把抓好精细化、常态化管理,作为建设工作的深化和提升。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乡村相继成立了各种协会或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比如乡村护林联防协会、林果协会、苗木协会、家庭合作林场等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林业站可以主动与农民、协会、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加强沟通联系,打造数字林业平台。建立与各种林业协会、技术服务组织相连接的农村林业社会化服务网络,较大限度地为农民、协会和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在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开发利用、技术服务、政策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的指导服务。一般性技术问题,可通过热线及时解答,复杂疑难性问题可先通过电话预约、再通知反馈或上门服务。只有通过沟通联系,方可及时解决广大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的投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不断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效益,做到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

二、全程跟踪的服务优势

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林业站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服务组织。

林业站服务的内容非常丰富,贯彻于林业生产过程的始终。一是积极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及有关政策,在群众中形成广泛共识,增强群众主动参与的自觉性。二是大力提供科技服务。包括林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技术指导,重点是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承包、技术咨询。三是提供物资供应、市场信息、法律咨询服务。四是认真总结经验分析矛盾,提高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开展美丽乡村村建设,要认真组织实施为新农村建设办好四件实事。一要抓好林农培训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政策、会经营、有技术的新型林农和林业科技的“明白人”;二要搞好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积极推广林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新机制、新经验,积极扶持一批林业科技示范户;三要积极引导建立和扶持各种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林业站、林农、协会、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技术服务组织相连接的农村林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四要简化办事程序,一切为群众服务。为方便广大农民办事,要实行服务下移、关口前移,适当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简化办事程序,简化林业办事程序和环节,为当地农民提供高效、便捷、品质的服务,真正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充分发动群众,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帮助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当好引路人、服务员。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村民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真正实现“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引导群众要当好主力军、运动员。

三、示范带动的引领优势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接地气、合民意、为民办实事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事关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基础和保障。

基层林业组织可以因地制宜,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指导性、持续性。有计划地组织广大群众、乡村林场职工、林业专业户、乡村护林员开展技术培训,注意培养林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创办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引进先进实用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促进了林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只有充分发挥典型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才能不断放大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效应。为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新路,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学习榜样,要坚持试点先行,整体推进,注重点线结合、串点连线,增强示范带动能力,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由零星开花走向百花盛开。要坚持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尤其在科技示范基地、服务、培训和指导林农等方面,主要是推广一些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机制的造林推广示范项目。实行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应根据各地林业工作的实际情况,林业站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实施,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整体推进,真正形成强大合力。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研究

摘要: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已成为当下建设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生态景观建设的内涵、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实践出发,探究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景观途径、乡村水系生态景观、植被生态景观及道路生态景观的建设原则和模式,归纳总结出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以期为当下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生态景观;环境建设;可持续;美丽乡村

1生态景观建设的内涵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综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景观指的是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变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生态景观建设是将生态环境学科融入空间规划等的综合学科,创造一个可持续、自然的设计和建设实践的创新方法。生态景观建设的目标是设计出与土地和谐的方案,创造一个环境健康、可持续生产、生活的景观。生态景观建设致力于利用现有的设施和区域,加入生态元素和绿色基础设施,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

2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相关理论

(1)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的生命支撑体系,是自然环境和位于村镇内外绿色、蓝色空间所构成的网络。它提供了多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绿色基础设施是由公园、广场、河流、行道树、农田、森林和湿地等构成的网络,能够调节大气、改善水土质量,提高环境质量,促使人们身心舒畅。

(2)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益处,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水、净化环境等许多方面。生态系统服务包括了景观的价值,但引入景观概念强调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新的特性,提高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在项目实践中,应从生产性土地尺度提升到乡村景观镶嵌体尺度,搞好生态系统的合理布局,重视农业景观层次上的山水林田路形成的景观格局,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景观价值。

(3)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活多样性是指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不同组件层次上的变异性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景观观赏性的重要指标。乡村建设应重视生活生境的修复,建立富含生物的工程系统,也应该从加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乡村生态景观的特征。景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是我们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生活印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自然特征流失,近年来乡村景观受到了严重破坏。乡村景观的特征是地域自然内在要素和当地人改造自然形成的外在特征的综合体。它创造了一种“记得住乡愁”的场所精神,如果失去这些特征,则会出现“千村一面”。

3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景观途径

(1)建构多样的空间异质性景观。增加景观异质性有助于提升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永续性。增添树林、自然灌木篱、河岸缓冲带、绿道、公园等景观有助于提升景观异质性,并改善景观基质的质量,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的水平。因此,在景观尺度上,应充分考虑自然、半自然及人工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分析现有景观要素及相互之间的空间,提出优化方案,在现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连接廊道,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而达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2)保持自然、半自然的生境。在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不仅要求生产效益,也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林网、田中林地及农田边界带增加高自然价值的生态斑块的比例,追求生态效益。例如,在田间地头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或设置缓冲带等,为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乡村农田不能单一强调规模作业,应结合土壤质地、肥力、水利、光照等环境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性,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开展轮作、间作混种等多种模式,一方面了解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例如,在传统果园中进行苜蓿等豆科植物,不仅抑制害虫,改善了果园小气候,增加了产量,同时也为土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4乡村水系生态景观建设

乡村的水系主要包括河道、沟渠池塘、水库、和湿地等具有重要的生态、生产、景观、美学及社会功能。水体生态景观建设要按照生态和人工防护工程相结合的原则,尽量建设生态景观化缓冲带。而滨水缓冲带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最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可以丰富乡村景观和文化价值,为乡村提供良好的景观开放空间,成为乡村中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

5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建设

不同类型地带的生态植被建设是实现景观尺度上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应充分利用草被植物、绿篱植物和乔、灌、木等乡土植物开展植被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的地域及地段条件、功能定位,结合景观整体规划与设计,应用具体生态植被营建模式满足特定功能。乡土植物景观具有体验性和亲和感,能够呈现独特的田园风光,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人们感受到乡土性,记得住乡愁。

6乡村道路生态景观建设

道路,尤其是硬质道路,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道路廊道的增加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生境损失的原因之一,也是形成干扰与隔离效应的动因和前提。为减小道路对生态的消极影响,乡村景观生态道路的建设主要考虑道路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美丽乡村道路生态景观设计应该符合地域特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设计要充分体现出乡村的独特风情,营造生态环保型的景观道路,保障车辆安全通行,构建开阔化的多样特色空间。

7结语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的重点在农业生态景观、水系生态景观、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及乡村道路生态景观。从当下城市化迅速的脚步看,景观生态建设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将生态景观融入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关于微山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与研究

摘 要:2015年微山县推进美丽乡村样板雏形建设。2016年为微山县美丽乡村村庄绿化工作的收官之年,为了更好的继续实施美丽乡村绿化提升工作,现对微山县2015年美丽乡村村庄绿化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美丽乡村;绿化;成果;问题;措施

1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紧紧围绕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战略目标,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打好打胜造林绿化重点工程攻坚战,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分布合理、植物多样、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建成山川优美、生态文明、和谐美丽的微山,做出坚实的贡献。

2 村庄绿化

2.1 环境整洁村

各村要按照因村制宜、适地适树、乔灌结合的原则,大力实施村内主次街巷绿化,所有入村街道两侧栽植1~2行乡土乔木树种并适当配置常绿灌木和花草;村内主街道栽植1行以上乡土乔木树种并适当配置常绿灌木和花草;村内小巷每侧栽植1行观赏性强的经济林树种,品种以柿子、山楂、石榴为主;村庄空闲地、废宅基地等适宜绿化地段全部绿化;村内废旧坑塘全部清理并进行绿化;村内建设公园广场1处以上。

2.2 生态文明村

在建成环境整洁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环境整治和绿化提升工作,村内建设500m2以上的公园广场或休闲绿地1处以上。村庄庭院及房前屋后要因地制宜进行植树绿化,村内70%以上的农户庭院栽植乔、灌、藤、果等植物。绿化覆盖率平原村达到20%以上,山区村50%以上。

2.3 美丽乡村

各乡镇在确立绿化示范村建设名单的基础上,选取绿化层次丰富、村庄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环境卫生整洁的村庄进行重点培育,建设美丽乡村。

3 取得成果

2015年7月,济宁市林业局相关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绿化成果进行验收,微山县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其中美丽乡村绿化村庄为48个,验收中达标的个数为45个,完成率93.8%;生态文明村绿化村庄140个,验收中达标的个数为115个,完成率82.1%;环境整洁村绿化村庄233个,验收中达标个数为233个,完成率。

4 存在的问题

微山县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资金短缺造成各乡镇在美丽乡村绿化建设中进展不一;

部分乡镇存在工作推动速度慢的问题;

村庄绿化工作标准不一,树种选择、搭配方面不合理。

5 解决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乡镇主抓、村居实施的原则,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都要联系一个示范片区或一个示范村。各乡镇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主体,要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创造性的抓好工作落实。

5.2 加大资金投入

县财政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集中投入,重点向美丽乡村建设倾斜。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捐助、认建等多种方式,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5.3 强化督导考核

增加美丽乡村建设在乡镇、街道、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所占权重。将乡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全县科学发展观摩体系,排出名次,全县通报,挂牌督战。

5.4 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县新闻中心、广播电视台在今日微山、微山新闻及时宣传报道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成效、进展及好的做法,定期刊发、播放相关部门及镇街负责人访谈文章、电视采访,及时传递县委、县政府对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决策、新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