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产业化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农业产业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产业化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关于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的调研文章

发展农业产业化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就地消化农副产品,促进农产品流通,培育更多更好的龙头企业,无疑为农民创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继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又一次创新,目前已在名地启动,开成了一股又一股热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产业化经营是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区结合自身的具体实际,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整体来说,农业产业化推进的比较缓慢,农业的比较效益不太高,农民增收的幅度还不够大,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是确立市场意识困难。产业化经营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传统农业惯有的自给性和封闭性制约了产品市场化,使农户的经济行为缺乏现代经济主体的竞争性,加之农民惧怕市场风险,习惯了种什么卖什么,种多少卖多少的生产经营方式,不愿意或极少去考虑市场的要求,产品仍以传统的粮猪型为主,制约了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与发展。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的基础设施有着相当的要求。从总体看,农业依然处于基础设施脆弱,后劲不足的状态。其一,虽然国家从九八年开始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但主要还是倾向于大江大湖和城市防洪堤建设,真正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经费还是比较少;其二,我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基本上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其三,由于农田长期施用化肥、农药土壤结构破坏严重,地力下降,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失调。今年国家虽然启动了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但对于基层来讲由于设备落后,又无资金,所以此项工作还处于宣传阶段;其四农村教育和科技落后,农村文盲和半文盲比例还不小,科技人员严重不足,科技手段落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仅为35%左右;其五由于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因而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三是产业化集约经营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只有在市场化和集约化这两个前提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集约化经营的过程是确立主导产业和实施产业区域化布局的过程,就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是产业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集约化经营成难主要体现在产品结构难调整,基地建设难组织。这在一定意义上成了产业化的“瓶颈”,我区现虽已初步形成兴桥、长塘的品质稻生产带,兴桥、樟山的奶牛,禾埠、曲濑的韭菜花,白塘、长塘的无公害蔬菜,兴桥肉牛,长塘生猪等产业带,但在规模上、集约化经营上还比较弱小,有待于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是社会化服务配套不完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区虽涌现出了许多民间流通组织、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社,但由于有些服务组织带有某些行政色彩,且趋利性比较强,在服务过程中,难免加重农民负担。而且,这些组织的服务功能还不完善,达不到加入成员的一些要求,有些成立不久就“夭折”了。

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影响着农业的壮大和农民增收,要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及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帮助农民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现和形成,从本质上讲是农业对市场经济所做的一种适应。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树立明确的市场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通过广播、电视、农经网、农民热线118等大力向农民宣传市场经济意识,鼓励农民通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拓宽产品经营渠道,以达到既增产又增收的目的。

第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立区域性主导产业。要从本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出发,根据本地区位特点分析自己的淘汰优势和区位优势,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来定位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品规划和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者的主导产业和生产基地。首先,要发展完整的农户经济,通过推广农业科技和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种养大户,在农户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乡镇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专业特色,然后向一乡一品、几乡一品拓展,实现户有主营项目,村有骨干品种,乡有经济强项,区有特色主导产业。其次,选择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启动点。对经济实力强,龙头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方,一方面应加快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上规模、上档次,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龙头企业的外向度;另一方面应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打破地域界限,跨区域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原料地设立分厂,实现优势互补。对于暂时无条件建设龙头企业的地方,应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根据资源状况,种养习惯和市场要求,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优势,通过借船出海、借梯上楼,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对于生产无需加工的,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名、优、特产品的地方,应积极搞好市场建设,促进商品流通,使更多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

第三、选择适当的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比较效益。考虑到区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大中城市的依附性,在经营模式上还应选择主导产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农户和现代农业综合开展区带动型——综合开发组织+农户,利用主导产业的牵动力,将农户和市场链接,不断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第四、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共同体。从整体上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是市场行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一是要尊重企业与农户的经营自主权,坚持主体独立,自愿合作,利益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不能违背生产者、经营者的意愿,更不能靠行政命令强行凑合。二是企业与农户要按照股份制原则兴建龙头企业,力求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三是企业与农户要通过合作组织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对农户实行利润返还。四是企业与农户要签订购销合同,按优惠价格或保护价收购农户的产品。五是龙头企业或一体化经营组织,依据基地和农户的要求,提供、品质、高效的服务。

第五、建立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利益保障。农民的市场风险意识和防御市场风险能力都比较弱,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应在三方面着力,即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建立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市场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科技支持体系,加快 农业实用技术开发,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第六、政府或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努力为农业产业化营造发展环境。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为龙头企业排优解难,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要充分发挥我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优势,鼓励和推动全民创业,放手发展民营和个体龙头企业,从种养大户中培育发展出一批新的龙头企业,在全民创业中不拘形式和类型,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一切以有利于群众增收和农业发展为前提。三是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引进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对现有龙头企业改制改组,优化股权结构,把农业产业化变成承接东南沿海及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重要基地。四是财政等部门应尽可能安排更多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项目,给予前期经费补助,对新办农业产业化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农业产业化论文:如何发挥财政职能促进农业产业化

如何发挥财政职能促进农业产业化

在税改革后,县、乡财政是县、乡政府综合经济管理的职能部门,是支持农业发展的职能部门,这是在新形势下,县乡财政职能又赋予了新的内涵,他的工作重点将逐步由税收征管向财务管理转型,农税干部将由“收钱人”变为“发钱人”。按照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作为转型期的县、乡财政,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一大历史性变革,是继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发挥财政部门向农业产业化发展“输血”作用,如何把有限的资金科学用农业产业化发展在上,以求发挥较大效益,是当前我县财政支农工作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正确分析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房县地处鄂西北山区,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县,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没有形成规模,支农资金使用粗放型,投入和产出不成比率,致使20__年,房县财政局贯彻落实省、市发挥财政职能部门作用加大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全县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围绕“一主三化”方针,努力做大财政“蛋糕”。从全县农业产业化看:

1、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我县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了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是大力发展地道中药材。全县中药材每年净增添3万亩以上,涌现了15个药材生产重点乡镇,170个专业村;二是突破发展山羊产业。房业山羊饲养量快速增长,通过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强品种改良,抓好示范引路,培养“十有大户”,山羊饲养量达到40万只,其中出栏20万只;三是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房县在蔬菜面积、产量稳增的基层上,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高山和大棚蔬菜,种植蔬菜重点乡镇达8个,重点村30个;四是稳步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在种植,巩固传统优势食用菌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袋枓食用菌棒。

2、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一是扶持一批。成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预算安排资金给予支持。20__年房县以为湖北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绿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各提供100万元流动资贷款信用担保,为中小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兴办一批。采用招商引资促发展的办法,先后与毫州国粹中药材购销有限公司、意润纺织有限公司等签订招商协议,吸引资金建立基地,全年招商引资项目3个,协议资金215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780万元。

3、主导产业迅速壮大。一是皂素厂由1998年年产皂素35万吨的生产能力增加到现在的200多吨;二是原房县制药厂与重庆麦克制药有限公司合股经营后,初步形成了以“清华药业”重庆麦克为核心的神农中药材系列加工、开发体系;三是县野生食品有限公司不断扩大发展生产规模,已成为我县的主导产业。

4、服务网络日趋健全。主要形成了“四个网络”体系。一是社会服务网络。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的建设,促进科技服务向“专业化、实体化”发展;二是培育市场服务体系,全县大力兴建农产品批发、期货市场,中国房燕香菇城自20__年投入使用以来,已成为鄂西北较大的营销中心之一;三是培养中介组织,建立各种专业协会,常年从事蔬菜运销业务,促进商品率的提高;四是培养储运服务体系,组建鄂西北物流中心,在税收上优惠、资金上扶持,鼓励国家、集体、个人创办储运服务业务企业,以加快商品流通运输业发展。

二、找准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快的原因

1、农业产业化简单化、形式化,经营水平低。一是有较大规模、外向型、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较少,覆盖面不大,主导产品少,市场竞争能力弱;二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以松散型为主生产的加工能力低,农业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比较短,绝大多数农产品都是以初级农产品的形式出售的,通过农产品加工创造的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国的水平,农业的整体效益不高;三是认为发展一批生产基地就是搞产业化了,只徒具产业化的形式,没有产业化的内涵。

2、贪大求洋,"跟风"效仿,盲目追求上规模、上档次。结果是了主导产业很多,却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这就造成了特色不明显,商品优势不突出。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农民缺乏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虽然提供了种、苗、饲料和技术,但农民苦于没有资金,缺少参与农业产业化所需的前期投入,影响农民的积极性,也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的扩大,而示范基地与周围农户现实能力相差甚远,难以带动周围群众。

3、农技人员业务水平较低,服务手段落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对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农技人员知识老化,他们虽然有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但苦于没有资金不能实现,知识更新快,不能为农业提供近期科技的服务,另一方面,农技部门的仪器设备陈旧,有些已不能使用,又无资金购买,致使一些新科技不能大面积推广。

4、服务网络不健全,市场风险大。由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属于刚刚起步阶段,没有健全的服务网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有些产业刚刚形成,就被市场给严重的挫伤了。据统计,全县黄姜每年起挖面积是3.5万亩,产量是3.5万吨,而全县年生产皂素能力需黄姜2万吨,大批黄姜需向外找销路,导致价格下滑,每公斤由20__年的2.4元下跌到现在的0.4元,黄姜产业基本上走到了频临崩溃的边缘。

三、如何财政职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可持继发展

1、因地制宜,广辟财源。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客观条件千差万别,财源建设要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特色农业。目前,财源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应在农产品深度加工上下功夫,在现有农产品总量基本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上,不再追求低水平数量的扩张,而是通过多层次的加工转化,寻找市场空档,实现产品增值,逐步形成县有基地、乡有专业、村有专品,有龙头企业带动的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格局, 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2、财政要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压缩非生产性支出,从预算安排上尽可能多增加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并确保资金足额到位,发挥导向引导作用。同时要将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各部门生产扶持资金、专项资金等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管理、择优投放”的原则捆绑使用,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财政要督导产业发展,抓好三个基本环节:一是要选准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选择开发项目时,要搞好市场调查,进行可行性研究,切忌盲目"跟风"。必须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战略及方案,切忌盲目趋同,重复建设;二是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其素质。一方面在资金等方面给予龙头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另一方面,要对这些农业企业进行筛选,对要扶持的龙头企业也要坚持技术水平高起点,组织制度要创新,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使企业逐步发展成为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现代化企业;三是抓好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是在选准农产品开发项目基础上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包括资金、技术、物资、人才等,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开展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

4、财政要加强农业产业化资金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项目管理是世界通行的一种较科学和先进的资金管理办法。随着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把项目管理办法引进到农业产业化资金管理中,一是要建立从产业申报、可行性研究、评估论证、标准文本、专家评审等规范化的运作体系;二是要对农业产业化财政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杜绝腐败现象;三是加强项目的竣工验收和后续管理,这是目前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管理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支农资金项目不能继续发挥效用的重要方面。

5、适应新形势,拓展新思路,创新财政支农工作新体制。一是将过去的救济扶持农业产业化转变为开发造血型扶持,将过去的粗放型支持农业产业化转变为集约性扶持;二是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贴息、补助和配套等形式,招商引资,吸引农民、集体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

6、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推进结构调整,壮大县域经济。

转变财政职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近几年,我县财政职能部门在这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是明显的。但总的看,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深度还不够,水平还不高,还大有文章可做,前景十分广阔,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按照品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要依靠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把精耕细作的传统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变劳动力“包袱”为财富,让有限的土地等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出更好的效益。要适应市场抓调整,不断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品质化、多样化需求,积极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要突出特色抓调整,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围绕加工抓调整,建好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又是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要落实有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是新型的市场竞争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户找到了龙头企业,就是找到了市场。要切实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完善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三是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能单纯地依靠数量增长、外延扩张,要转变增长方式,注重内涵式发展。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建立健全经营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适销率。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强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引导和服务,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四是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重在突出个性,形成特色。要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面向市场需求,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发挥其产业集聚和对乡村经济及农业生产的带动功能。要研究制定如何转变财政职能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五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继续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产业化快迅发展。要抓紧制定具体方案。要继续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让农民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农业的投入上,县、乡财政部门积极转变职能加大“三农”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快迅发展。县、乡财政部门妥善解决改革中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让广大农民群众满

农业产业化论文:破解农业产业化资金瓶颈思考建议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发展农业的途径。但资金来源不足,成为当前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作用,实现政银企“无缝对接”,共同破解资金融通瓶颈,推动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议中央或省级出台可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金融单位对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如,可考虑硬性规定涉农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的60%用于当地经济发展。建立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评估体系,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可借鉴发放农民种粮直补、退耕还林补贴的方式,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对企业给予直接支持。地方政府可出台对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化信贷投入的考核激励办法,由人民银行与地方农业部门联合负责每年的考核工作。对于达标金融机构,地方政府拿出专项资金给予奖励。

2.创新涉农信贷产品。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可进一步扩大林权、仓单、应收账款、水面等抵押担保信贷方式,探索以股权、商标品牌、特约经销商经营权、专利权等有效物权作担保抵押的信贷方式。对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可改变授权授信方式,推广农村信用社随到随借“一证通”和农业银行“惠农卡”信贷模式。对行业协会和产业协会,可借鉴“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的新型信用模式,鼓励协会会员组成联保体,出资建立联保基金,解决贷款担保和风险问题。

3.完善农业风险补偿机制。以财政贴息资金作为主要来源,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储备基金,由人民银行与地方财政、农业部门对涉农贷款损失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偿。对各类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减免营业税及附加税,对农业贷款占比较高的涉农金融机构,适当下调营业税税率,对乡镇以下(含乡镇)农村金融机构实行一定期限的“零税收”政策。同时创新农业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范围,试行“小额保险+小额贷款”业务模式,发挥保险和信贷的联动作用,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建议以市一级为单位推进县级担保公司资产重组,增强担保实力,并组建省级再担保公司,分担担保公司风险,增强担保公司信用,扩大担保公司资金放大倍数,降低担保公司收费标准。

4.做大做强企业。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布局的规划和引导,制定统一、规范的龙头企业市场准入门槛,根据地域特色,培育和扶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品牌,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应当增加科技投入,不断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生产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知名品牌,同时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不断提高融资吸引力。

农业产业化论文: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

农业产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走上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村走上繁荣,农民走上富裕道路的必由之路。对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做好金融支持,扶持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有效的推动器。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指农户与供销、加工服务主体的产销协作、经营组合。伴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组织发育,现在已形成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其主要有: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以及一些少量的产销一体化公司。尽管其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多样,但其参与的主体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处于产业化中生产环节的农户以及一些小规模农民专业户;二是起连接生产和市场的龙头企业,其中包括农村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大户、城市商贸加工企业以及一些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三是以一些农户为主的合作中介组织,如专业合作性的专业协会;四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销一体化公司。在产业化过程中,几类主体在一定程度上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本文以龙头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讨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工作,以推动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一)农业产业化主体融资的特殊性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那些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大都在资本运作、融资方面具有弱质性,其主要表现在内部弱质性和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两个方面:

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其一些龙头企业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资信等级低,从而没有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

农业龙头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主要表现在银行信贷和直接融资方面。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倾斜,多为其它所有制经济的龙头企业却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对这些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与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极不相称,且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条件要远远高于大企业,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在利率政策上,对国有企业给予较多的利率优惠,而对农业龙头企业则不实行。少数金融机构还采取一些不合规的方式,擅自或变相提高对这些企业的贷款利率。此外,这些企业单笔借款额小,笔数多,商业银行监管难度大、风险大、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高。而且在中间业务方面,金融部门的服务水平远难满足农业龙头企业的需求,突出表现在服务的品种少,仅能提供开户、结算、贷款等常规服务,而资信评估、理财咨询、承兑汇票、贴现各类等特殊服务则很少,服务层次低,大多数是一些小额零散的业务,长年正常性的服务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在大银行贷款困难,不得不在信用社开户,其中间业务水平更差、效率更低,直接影响了这些企业的效率。

其次,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农业龙头企业无论是通过争取额度直接上市,或通过股权转让间接上市,还是发行企业债券,都存在一定困难。

(二)制度安排的必要性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一度忽视农业的发展,其结果是农业的停滞导致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因而采取一定的方式带动农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农业产业化融资,本质上是一个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鉴于农业产业化达到重要作用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状况,有必要对其融资体系进行制度的重新安排。现在各国政府大都在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利用产业金融政策干预经济发展。“财政式”的产业发展资金的解决方式和寄希望于市场化、商业化的运营机制这两种思路都有失偏颇。

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变迁的模型主要有两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由一群人的自发行为所引起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以法规形式来实现的制度变迁。在目前金融秩序混乱,行为不规范,农业龙头企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依赖诱致性制度变迁将势必阻碍及延缓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利于我国农业发展,基于此,政府应以多种形式给农业产业化以金融支持,走政策融资与商业融资相结合的道路。

二、构建完善的龙头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直接融资系统,间接融资系统,信用担保体系。其中,直接融资系统包括并购、公开上市(主板、二板)、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四个层次;间接融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等金融机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由政策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非盈利性的企业间互助担保机构、盈利性的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三个层次的组织结构。

为使农业龙头企业顺利融资,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和内部各层次应相互融合、互为支撑、分担风险、共享收益。这三个子系统的融合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以间接融资支持企业兼并收购,以信用担保体系支撑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以金融机构为发起人、采取向社会公募或向特定对象私募的形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基金通过购并或公开上市撤出,以信用担保体系与银行信贷相结合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金融创新建立新的切实有效的融资方式,寻找能真正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途径,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目前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系统的构建重心

(一)通过兼并收购服务,支持资本扩张

兼并、收购是企业实现资本扩张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企业在资产规模、新产品开发、市场份额等诸多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对该企业的兼并、收购拥有了对该企业资产及劳动力的控制权,并通过这种控制权将被兼并、收购企业的资源与自己企业的资源形成互补和协同效应,产生1+1>2的效果,从而企业带来整体价值的激增。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兼并收购其他企业扩大资本,是迅速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理想选择。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兼并收购市场是很不完善的,政府有必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培育和完善中国的兼并收购市场。除了对中国股票市场上的一些上市公司实施必要的兼并收购政策以外,也应该重视数量众多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兼并收购,给予更宽松的市场环境,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

在农业企业采用资产重组方式扩大资本时,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亦可给予资金或信息服务等方面支持,资金支持方 式可以是多种形式,如回租租赁、抵押担保贷款等等,信息服务包括目标公司评价、税务、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二)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

产业投资基金是以资本市场为纽带,以产业发展政策为引导,通过对国家亟待发展的产业,如农业、能源、交通等,实行股市融资及资本运作,以解决国家因财力有限而不能满足的产业重点项目资金需求的困难,促进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集约成长的一种有效的金融工具。农业投资基金,如已设立的农业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其投资目标主要是产业化链条上急需融资的微观主体。

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募或私募筹资,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引导全社会办大农业。农业产业化链条是一条价值增值链,要争取利用其投入产出利润率高、对资本牵引力强的优势,抓住机遇,加大农业产业化的资本运营力度,吸引大企业、民间资金、证券市场上的游资合理投向农业;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通过资金的有效流动,有助于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促使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投资基金将会大量流向诸如品质种苗繁殖基地项目、各品质水产养殖项目、区域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工保鲜和运输行业、农业市场信息建设等方面,这些项目将带动农业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

农业产业化中的投资基金的设立将有利于减少政府对农业方面的投入,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解决了国家投资的部分不足,同时,农业方面投资基金需要一定的政府支持,如在税收政策上应实行优惠、提供配套的政府低息贷款,与此同时,还应对基金的投向进行合理约束。

(三)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债权人约定以保障的方式为债权人提供担保,当被担保人不能按合同约定履行债务时,由提保人进行代偿,承担债务人的责任或者履行债务,它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中介行为,可以排除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担保品不足的障碍,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的不足,改变资本供求双方的利润流和剩余控制权配置结构,分散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促进融资交易的发生,进而优化金融结构。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将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为龙头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降低部分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给龙头企业的融资的积极性,关键是建立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应以中小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为辖区内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服务,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并配合人民银行、财政等部门,对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监管。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之间约定风险承担比例,对风险性较大的项目应该实行强制性的再担保。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好对龙头企业贷后资金运用的监管工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以选择协作银行并进行授信管理,与协作银行明确保障责任形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担保范围、责任分担比例等内容后,由担保机构将担保资金存入协作银行,在企业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时,由银行自主决定是否发放担保贷款,贷款损失按责任分摊比例分担。

(四)建立资产支撑或订单支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

目前,我国的银行业普遍面临信用风险过大的问题,因而,在研究农业产业化融资支持的同时,需要开拓一种将这二者兼顾的新型融资方式。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际新型融资方式——ABS(Asset BackedSecuritization),它是以项目所属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它以项目所拥有资产为基础,以项目可以带来预期收益为保障,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该种融资方式的独到之处就在于,通过信用增级计划,使得没有获得信用等级或信用等级较低的机构,照样可以进入债券市场,通过资产证券化来募集资金。

该种融资方式适用于规模大、期限长的项目建设,是将较稳定的项目收入权利转让给SPC(Special Purpose Corporation),以此将项目风险与原始收益人自身风险隔断。该机构应能获得较高的资信级别,它可以是信托投资公司、信用担保机构等等,根据我国国情,还应包括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并给予他们更宽松的环境开展此项业务,这也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风险。SPC通过专业化的信用担保进行信用升级,直接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募集资金,或者同其他机构组织债券发行,并将募集来的资金用于项目建设。若SPC担保的信用等级不够理想,可采取再担保形式。通常为了保障以资产为支撑的债券能够有足够的按期还本的能力,提高还款能力,还可由多种不同的资产收入形式组合共同支撑一个特定的ABS债券。

而对于固定资产规模不大,但效益良好的企业,可采取以收入的订单为基础,通过SPC(可以由政策性银行担当)的信用加强,发行短期债券融资。相对而言,以订单为基础的债券风险较大,必要时可采用政府贴息支持或政策性担保机构再担保。

在我国目前开展该种方式融资,需要其他方面的辅助配套建设,我国尚无性的信用评级机构,这不利于各类债券的发行。此外,还需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

综上所述,做好金融支持工作有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同时,在做好金融支持工作时,也应该做好产业政策、技术创新政策、税收政策、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障政策、社会化服务政策等工作,使得各方面互相配合共同促进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论文: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摘要: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仍面临着缺乏发展资金、运行机制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完善、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能力弱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1 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不到位

虽然农业产业化已经经过了一个时期的发展历程,但仍有部分地区和部分干部群众对其作用及意义的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部分领导干部对农业产业化的地位、作用等了解较少,或比较片面,弱化了对农业产业化的领导和支持,导致部分地区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热情不高、措施不实、落实不好,或者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部分干部群众对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不能积极地去解决,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创新滞后;部分主管部门的领导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认识片面,导致片面追求个别企业的单独发展,而弱化了“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无法发挥农业产业化集群整体发展的作用。

1.2 缺乏发展资金

目前,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普遍障碍,是发展资金不足。表现为农业企业流动资金和后备资金严重缺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金融机构信用贷款额度小,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资需求;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水平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样性需求、新型抵押贷款业务发展滞后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包括一部分“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不足,还属于中小企业,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加之农业作为高风险产业,融资所需要的抵押和担保成本较高,导致农业产业化企业所能获得的贷款额度较低,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户及农业企业的授信额度较低,单户贷款授信一般在5~10万元,大户信用贷款一般不超过50万,且涉农金融机构针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的金融服务单一,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业大户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1.3 运行机制不完善

主要表现有:管理体制不适应。现有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仍然是职能分散,条块分割,业务部门强调垂直领导,地方则要求横向联合,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和综合协调机构,管理上相互掣肘,调控力量相互抵消,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内耗;政策法规不配套。目前,国家、省、市尚没有制定和出台操作性强的相关的政策法规,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内部利益调节机制不完善。

1.4 农业产业化市场体系不完善

目前,由于部分农村市场化程度低,流通服务组织薄弱,配套设施少,农产品销路难以打开。就服务体系而言,服务内容比较狭窄,手段落后,尤其是对产后服务显得更为薄弱。同时,地方财政的扶持资金难以足额到位,集体经济薄弱,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和建议

2.1 加强领导,做好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领导,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细化措施落实,把责任切实落实到各主管部门和负责人员,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后盾和政策支持。相关部门应广泛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统媒体,以及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介,力争扩大对农业产业化的宣传范围,确保对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广大农民的全覆盖,提高各界人士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积极性。

2.2 提升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是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涉农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展农业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三权”抵押贷款等业务,探索金融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途径。二是推进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通过建立农业信用担保公司、支持建立农村金融互助专业合作组织等方式,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资支持。三是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广大农户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农户致富同时也需要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与农户相比,龙头企业或农业经营大户因为更容易提供有效的担保抵押品而获得金融支持。因此,龙头企业在获得贷款后要不遗余力地对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加工设备、技术、营销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只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龙头企业与农户才能共同协调发展。

2.3 加大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

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贷款政策、投资政策、招商引资、科技投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农业企业缺乏资金、无项目、规模小等问题,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落实对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农业园区的扶持政策,大力推动原有基地进一步上规模、创特色,积极鼓励市场前景较好的新兴产业加强基地建设。着力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构建高水平发展平台、实行多元化投入、政策扶持、制度创新等一系列举措,使龙头企业真正起到牵动产业、带动农户、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论文: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做强龙头企业做大优势产业——加快桃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如何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优势产业,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县委政研室就加快桃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 5”工程的逐步实施,立足农业结构调整,狠抓基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开发本地资源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全县农村经济来势较好。

(一)加工企业明显增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全县目前已发展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74家,形成了竹木制品、葛食品、肉类食品、茶叶等几大类农产品加工链条,20__年这些企业实现产值8亿多元。其中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产值100万元以上的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已达140多家;葛食品加工企业已发展4家,新上了“竹乡”、“庆发”、“凌氏”三家企业;茶叶加工企业发展缓慢,目前全县有一定影响的茶叶加工企业有4家,注重品牌建设的新上企业有鸬鹚渡镇的金山茶厂,另外3家分别为雪峰山茶厂、天问茶厂和仙圣山茶厂;去年全县共发展牲猪119.7万头,出栏70.6万头,存栏49.1万头,分别增长21、20.6、21.5,形成了石牛江、花果山、水口山、泗里河等12个瘦肉型养殖小区,养殖小区的饲养量占全县总量的70以上。全县涌现各类养殖专业户2512户,其中千头以上牧场15个;肉类食品加工企业仍以“腊大哥”、“牛魔王”、“桃花江土鸡”为代表。去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4.87万亩,增长24.48;总产量30.6万吨,增长27.6;总产值4.2亿元,增长45;粮食加工企业有品牌影响的有“德辉”米业和修山面业公司。

(二)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全县共有5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产品商标,并打造出了系列农产品品牌,如“春秋”凉席、“探坦”葛食品系列、“竹乡”葛食品系列、“德辉”米业、“犇腾”牛肉系列、“腊大哥”中猪系列,“乡里红”粉丝、“美人窝”茶叶、“桃花江”土鸡等品牌。“牛魔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犇腾”牛肉系列开发了30多个品种,被国家内贸局授予“中国肉类食品十佳放心品牌”;“春秋”凉席获得了20__年湖南省第四届农博会金奖;罗家坪竹胶板厂的“新花”牌竹胶板被评为省级名牌;南方国立阳光木业生产的“华春”牌产品获得了中国环保产品标志认证。同时,一些企业为做强品牌,积极与科研机构和院校联姻,聘请技术人才,加大产品科技含量,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如金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高薪聘请2名教授,年薪达7万元,与湖南农大、天津营养研究院进行了联姻,保障了产品质量和生产的稳定,提升了品牌形象。

(三)营销网络比较健全,产品市场前景看好。一方面,我县农产品具有“桃花江”这一大品牌效应,又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挖;另一方面,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外地建立了近300个销售窗口,建设了一支近600人的专业销售队伍,建立了一定的市场网络,部分农产品加工品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有的农产品加工品种还打入了国际市场,如“春秋”牌凉席在浙江、长沙、深圳等地一些大型超市十分热销,在一般凉席仅为90元的情况下,这一凉席销售价达到每床200元以上,该厂产品去年还出口到东南亚和韩国等一些国家,今年出口的订单已占该厂产量的一半,达7500床;“牛魔王”建立了企业网站,通过在互联网上产品信息,收到了阿联酉等一些阿拉伯国家每月订购10吨产品的订单。

(四)牵引能力逐渐增强,带动了农民增收。我县有以石牛江、牛田、高桥、灰山港、浮邱山等为主的品质商品粮基地10万余亩,以修山、石牛江、武潭等地为主的葛基地5000亩,品质茶叶基地400多亩,竹资源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县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这些基地农民结成了利益联结关系,如“德辉”米业去年与农户签订8000亩品质稻收购合同,其中80已兑现;金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今年与基地30户农户签订了300亩葛根收购协议;金山茶厂“美人窝”茶叶建设了100亩规范化栽培良种茶园;雪峰山茶厂形成了200亩品质茶园;“牛魔王”投入30多万元用于更新品种、提供种牛等基地建设,与栗山河、乍埠等10多个乡镇、200多户农户签订了1000多头牛的收购订单。

二、不容忽视的问题

桃江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规模小、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不容忽视,具体表现为:

一是缺乏引导,发展方向不明确。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上,各自为政的多,通盘考虑的少;计划经济的手段多,市场经济的成份少。在主导产业、产品的培育上,顾及眼前利益的多,考虑长远利益的少;小而全、大而全的多,突重点、突出特点的少。在农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配置上,盲目实施的多,以市场为导向的少。形不成特色,形不成规模。

二是产业趋同,建设项目重复。资源趋同的地方形成了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在当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中尤为突出。竞相办的小竹木胶板厂、小茶厂、小纸厂,势必造成资金分散、资源浪费,企业规模上不去,产品也缺乏竞争力。

三是利益分割,产业链条脱节。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和利益分割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加上法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参与产业化生产的各个方面,从农民中介组织再到工厂或销售商,都是不同的利益主体,相互之间,既有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又有利益分割的对立性,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又缺乏有效约束的情况下,产业化链条就会发生扭曲乃至脱节。如为搞活企业,不少企业不惜以降低产品价格为代价,造成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最终步入恶性循环,我县竹木胶板产业就是一个深刻的例子。竹胶板在刚发展时,售价高的每立方米达到4000多元,去年降到2480元;

木胶板从20__年的每张120元,降到去年的60多元。四是科技掣肘,整体水平低下。当前,科技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低”:1、科技普及率低。由于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加上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从根本上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的推广应用。2、产品品质率低。当前,农产品品质产品少、大路货多,市场竞争力低。有的品种因推广面大、生产周期长、更新速度慢,已开始退化。3、加工层次低。由于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卖原料、卖初级产品的农副产品销售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有的产品虽有些加工,但多数为粗加工,加工深度不够,精品不多,名牌更少。4、包装水平低。有些农产品即使是质量,但因是二流的包装,无奈只能获得三流甚至四流的效益。

三、几点建议

推进农业产业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议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突出产业特色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农业产业化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发展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制定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

(二)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加强产品质量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标准体制建设,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并力争通过ISO9000系列及相当水平的质量体系认证。二是加快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通过与农业科技示范区、外向型农业开发区相结合,建设安全、品质、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三是实行准入制度,从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制定标准,严格控制新上同类产品加工企业,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要把本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引进外商投资同等对待,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在财税政策上扶持。对认定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本地政府权限内给予一定年限的企业所得税减免,并尽可能给予其他税费方面的必要减免。二是在贷款政策上扶持。我县许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因缺乏资金,无力上项目、扩规模,自身势力难以增强,也不能让农户得到更多的实惠。建议设立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贷款,扶持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和壮大,由县财政贴息,企业分期偿还。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利用农业、林业、水利开发资金和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星火计划”等专项资金向重点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基地投放,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创造条件,利用债券、股票等筹资。四是在外经外贸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列入招商引资的项目范围,扩大利用外资,发展龙头“三资”企业。五是在科技政策上扶持。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六是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软环境的优化关键在治理,对存在的问题,要以铁的手腕整治,该处理的处理,该整改的整改,以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建议聘请企业负责人代表为软环境监督员,加强对有关部门、乡镇软环境治理工作的监督,由县优办组织,每月召集监督员召开一次软环境评议会。文秘站版权所有

(四)建立健全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机制和经营体制。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把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按照自愿互利、扶持基地、服务农户的原则,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帮助改善生产基地的生产条件、发放预付定金、贴息贷款、生产扶持金,内销种苗、饲料,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包销产品部分利润返还等多种途径,扶持原料基地和农户的生产。另外,通过政府补一点、龙头企业拿一点、从基地农户的销售收入中提一点等筹资渠道,建立风险基金,搞好自我保护,当基地农户的产品在市场价格下滑时予以补贴,使生产者有利可图。这样既可避免农户生产的剧烈波动,又可有效地防止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大起大落。同时,利用合同契约或股份合作章程等方式,明确产加销各方的权利义务。当市场价格下滑时,龙头企业应按照保护价收购基地农户的产品,不应拒绝收购;当市场价格上涨时,基地农户也应按协议价格向龙头企业交售农副产品,不应拒售。

(五)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效应。实施品牌战略,要以宣传开路、质量取胜。一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业、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加强技术改进、科技攻关,致力于多角度、深层次开发生产,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是要加强品牌炒作。由县里有关部门评定我县“十大名牌产品”,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户外广告等宣传媒介,积极对外推荐和宣传。企业要借助农博会、营销会等各种宣传平台,扩大产品宣传面,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农业产业化论文:解决农业产业化深层次问题的有益探索

解决农业产业化深层次问题的有益探索

如何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基地,建好龙头企业的“及时车间”,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这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居于主导地位,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着眼于解决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是一条有效途径。

着眼于保障龙头企业和农民双方的利益。20__年,四川省遂宁市一家公司投巨资在外地建设菌种场,但应收蘑菇大部分被其他公司抢购,该公司损失惨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订单缺乏约束,公司与农户联系松散。因此,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关系,保障原料供应,是龙头企业的当务之急,而这又需要从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保障农户的利益入手。有的养殖业龙头企业组织养猪大户成立养猪合作社,坚持“统一提供良种、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治规程、统一猪只档案、统一收购生猪”的“五统一”,出资扶持社员修建圈舍,免费进行技术培训和防疫治病;社员出栏的品质肥猪,公司按适当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这就减轻了农户养猪的风险,也使企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关系,保障“及时车间”按照质量标准、产品规格、时间要求为“第二车间”提供充足的农产品。近年来,遂宁市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实施万户无公害生猪、品质肉牛产业化、肉鸡产业化和肉鹅产业化等工程,建成一批品质农产品基地,基本满足了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促进了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着眼于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农产品丰收后的“卖难”问题,长期困扰着农业发展,其深层次原因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与现代大市场对接。实践表明,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建立新型合作机制,解决种养、加工、营销的利益连接问题,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固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户的链条作用,就能确保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稳定、通畅。在这种合作关系下,农民种什么、养什么,不由政府下计划,也不靠农民自己“拍脑袋”,而是由加工企业根据科学的市场调查分析来决定,然后与农户签订协议,这就使市场定位更加。遂宁市一些龙头企业就是通过“订单”引路,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有效地规避了农产品“卖难”的风险。

着眼于保障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农民持续增收,从纵向看,应拉长农产品加工转化产业链。农产品从粗加工到深加工、精加工,产业链条每一次延伸都可以实现一次增值。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产品增值较大的环节在于加工转化。因此,建立新型合作关系,使龙头企业和农民紧密相连,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多次增值,并使农民分享到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利润,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从横向看,农民持续增收须走规模化生产之路,而这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对一般农户而言,解决资金困难的主要方式是申请小额贷款,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贷款担保,农户很难得到贷款。遂宁市有的龙头企业为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担保,解决了农民的资金难题。

着眼于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龙头企业以“订单”指导农业,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从而把基地做大、产品做优、品牌做强。这使规模化、程式化、标准化的工厂化生产变成了现实,不仅能保障“及时车间”生产的原料符合“第二车间”的标准和要求,“第二车间”的产品适应市场需要,而且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成果推广,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质进一步提高,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可见,建立新型合作关系,能把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等工作落到实处,实现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

农业产业化论文:农业产业化下市场主体的缺陷

农业产业化始于山东潍坊,在我国被学术界正式提出是在1994年。普遍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体制。[1]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在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社论《论农业产业化》中也表达了相似的概念,即“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1995年以后,此提法逐渐被接受,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农业产业化,英文的翻译是agricultureindustrializa-tion,即农业工业化。在我国,将其翻译成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对市场主体的要求

(一)农业产业化的特征

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工业化,因此,它具有工业化的一般特征,即利用科技来提高效率和质量,从而满足人们的要求。一般认为市场化、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产销一体化、服务体系社会化以及管理企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2]规模化、集约化是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农业的发展也不能违背这个趋势。工业化的前提就是产业进行分工协作。作为传统农业,从培育种子,到育苗、种养、施肥及施养、销售,都是农民独自完成。大市场的条件下,这种生产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农业生产专业化,才能提高效率和质量。为了提高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一定的规模是保障规模效益的基本要求。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充分利用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也是农业产业化的趋势。在我国农业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产业化的过程中,要求信息、物流、技术、资金、教育等社会服务体系同时跟进,才能保障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现代市场的主体就是企业,农民经营户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农业生产企业化管理,才能满足市场化的要求。

(二)农业产业化对市场主体的要求

从上述产业化特征可以看出,除了生产布局化、服务体系社会化的特征需要政府力量来完成,其他的特征均对农业生产的主体提出了要求。市场化的特征要求生产主体,能够了解市场的需求,掌握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生产,以满足市场。规模化要求市场主体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必须保障一定的规模。集约化则要求生产主体能够利用科技,提高效率。管理企业化要求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制度化。产销一体化,则要求有稳定的渠道网络,能够适时地将产品销售出去。这些要求综合起来,可归纳为规模、资金、技术、信息及渠道五个方面的要求。

二、目前以家庭为市场主体的缺陷

(一)规模

我国有6.7亿农民,构成约2亿多个家庭,[3]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有3亿多。受国土资源限制,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2公顷。[4]显然,我国农业生产以家庭为主的规模,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无法相比,其生产效率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由于极其低下的生产效率,较高的人工成本,使得我国农产品的成本远高于进口农产品。因此,缺乏竞争力,无法与进口农产品竞争。同时,过多的生产主体,生产的产品几近同质,形成了类似于竞争的市场结构。但由于信息不,土地流转困难,使得农业生产的进出壁垒较高,由此产生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不对称矛盾,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巨大成本。

(二)资金

我国农业生产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生产的资金基本上是靠自我积累。加上税赋、农药、种子、灌溉等费用,能够积累的资金并不多。直到2006年1月1日,农业税才被废止,而对农民的直接净补贴也只能从2006年开始,因为之前所谓的补贴不具普惠性,补贴的同时还在向农民收取税赋,所以,我国农民的自由生产资金积累极为有限。作为农业发达的美国,根本没有农业税。同时,美国的补贴政策,一直是全球较高的。[5]而日本、韩国,对农业的补贴,构成了农民收入的一半左右。[6]农民可以用于抵押的财物少,从而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可能性也较小,因此,资金成为制约农业生产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技术

农业生产需要技术,农民可以自己掌握技术,也可以借助于外部技术支持,比如农技人员。如果农民自己掌握技术,对技术的吸收与消化,需要较高的文化程度。但是我国由于历史原因,教育的发展一度滞后。加上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农村的人口文化程度要更低。农业从业人员中,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占到86%之多。同时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去城镇寻找就业的机会,农业从业人员显示年龄偏大的趋势,4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高达55%。[4]这为他们学习新技术带来了障碍。如果借助农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则需要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但是,我国目前农技人员只有207万,其中高级技术人员不到12万人。[4]平均一百户农业经营户才拥有一个农技人员,而高级农技人员则一万户才拥有一个。依靠如此比例的技术人员,为农民生产提供支持,显然是杯水车薪。考虑到很多技术人员并不是从事一线的农业技术工作,则农民缺乏技术支持的程度会更加严重。

(四)信息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农民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信息,种什么,种多少,一是凭习惯,一是盲从。今年大葱价格高,明年就种大葱;今年棉花价格高,明年就种棉花。反之,今年某种产品价格低,明年就不种或少种。由于信息的严重滞后性,决定了农民生产产品的滞后性,导致供求经常失衡,近几年来的糖价、蒜价、豆价、生姜价过山车式的变动,就是对此好的注释。而作为生活主要消费品的猪肉价格、食用油等价格更是变动幅度较大。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如果没有对市场信息的把握,一旦生产决策失误,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此时,农业生产规模越大,则损失就越大。当前,绝大多数的农业生产经营户,都没有专门的市场情报人员,其获取信息的来源仅局限于电视、广播,以及一些同行的口头传播,其性及时效性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对于一些网络信息,虽然及时有价值,但由于农民文化素养 限制,无法充分利用。同时,当信息不畅时,即使农民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由于渠道商的信息拦截作用,农产品的终端价格虽然很高,但是农民卖的价格却没有太大的提高。所以导致了供大于求时,价格极低,而供小于求时,利润又被中间商拦截。

(五)渠道

由于我国农民生产大部分规模小,加上原有的统购政策的影响,农产品销售基本是坐等中间商上门收购,少部分产品肩扛担挑,走村入户,沿街叫卖。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近年出现了农户+龙头企业的订单模式销售,而农产品经纪人的出现,使得农产品销售有了新的渠道。但是,这些渠道均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即生产者与销售者的数量及实力不均等,容易出现机会主义的选择[7],不能像其他产业一样,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网络。因此,农产品出现丰收时,农民也不能从中得到较高的利润。由于收集市场信息的成本相对于一般农民生产规模来说偏大,农民对产品的市场价格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所有的价格只能由中间商决定。而市场出现农产品短缺时,农民也无法掌握。农产品的另一种渠道,即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形式,它是对前面几种形式的完善和纠正。这种形式在不改变农业生产户的经营基础上,增加其话语权。[8]但是合作社的发展数量,以及龙头企业的匹配是个问题。

三、可能的市场主体形式及选择

显然,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中国农民目前的家庭生产模式是不能够成为市场的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如何规模化、集约化,并能够拥有合适的、稳定的渠道,是目前极为紧迫的一个问题。随着农业的开放,农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巴西等,开始利用其价格优势,向中国出口大量农产品,其中大豆、小麦等已经对中国农产品市场造成冲击。中国农民生产的大豆、小麦等主要粮食,由于成本高,不具备竞争力,难以满足市场要求。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影响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对农民的收入也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农业的市场主体需要变革,组织形式要发生变化,才能适应这一大环境要求。目前以农户+龙头企业的模式,由于双方的不均等优势,不能形成稳定的联合体,所以,无法成为市场主体。而以农户+农产品经纪人的形式,依然没有摆脱家庭形式的缺陷和束缚。纵观农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以下几种形式,可以作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选择。

(一)农场

农场由于规模大,集约化生产程度高,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美国主要以农场为主,平均每个农场的面积约418英亩,[9]合2537亩。我国目前主要的农场为国营农场,性质为全民所有,全国仅有1818个,平均每个农场面积46190亩。[10]但由于其占全国耕地面积的0.0025%,对农业整体影响不大。家庭承包制的条件下,土地流转制度的限制,很难再形成如此规模的农场。加上我国人多地少,即使能够形成大规模的农场,但大量农民的安置,仍然是个大问题。根据有关研究,即使是美国农场,大部分依然靠国家补贴,否则,90%的农场依然不能获得美国的平均家庭收入。[11]所以,在我国要发展新型农场,难度较大。当然,在解决土地流转限制的基础上,农场依然是可以发展的。由于我国目前农场经营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水平,很多农场以企业集团的形式运作,对于市场化、信息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均体现一定的优势。部分农场遇到的发展的瓶颈,即规模扩大的限制,客观上要求能够开辟新的土地,以满足其发展和扩张要求。如果农场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农民的就业安置,则未来仍是一个可选的形式。

(二)合作社

合作社历史悠久,在我国社会发展初期,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承担统购统销的合作社,逐渐失去了它的影响力。但是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对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及流通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重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途径,于是人们重新将目光投向合作社。最近几年,合作社的发展得到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2006年10月3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了此种组织形式的合法性,并对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做出了要求。同年国家在听取全国供销总社的意见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等重大工程,简称“新网工程”。这为农业生产流通提供了平台,是符合农民及农业生产需要的。

合作社由于是同类产品生产者或同类服务提供者的自愿联合,本着互助、民主管理的原则,为成员提供农资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这种形式的组织因具有法人资格,所以可以与其他任何企业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对于农民来讲,家庭式的生产几乎不受负面影响,缺少技术、信息、资金的状况,可以在合作社的框架里得以解决。采购或者销售、加工过程中,避免了单个家庭的势单力薄,增加了话语权。而由于采取理事会的形式,农民也可以专心于自己的生产,其销售、采购等,由于批量进行,由理事长和理事负责日常的工作。对于理事会的选举,每个成员都有投票权,保障平等、公正。监事会则负责对理事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合作社成员联合在一起,可以做到风险分担,利润共享,公平、公正,为广大农民所接受。而国家则给予专业合作社在税收、财政、融资及农业项目建设上一定的政策支持,则是单个农业家庭所不能享受的。

对于农产品加工、收购企业来说,有了合作社这样的法人组织,合作时,担心农民违约的风险也大大降低,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彼此的合作关系。在合作社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可以形成稳定的生产基地,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专业合作社在各级联合社的指导下,可以避免盲目发展,科学进行区域布局,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不会造成农民就业安置问题,对稳定农业生产极为有利。但是农业专业合作社,是以家庭生产为主,对提高集约化、信息化的推动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也实质上使规模化的效益受到影响。因此,在发展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需要推动合作的深度,打破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局限。比如参与合作社的农民可以集中土地,按合作社的统一安排,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升级改造,共担成本,共享收益。

(三)企业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因此,如果农业生产单位能以企业化的形式存在,那显然是好不过的。企业由于其组织的严密性,制度的规范性,生产的分工协作及高效性,产权的清晰性,以及的市场化等特性,所以,可以避免上述两种形式的局限。美国在发展农场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一些产销一体化的大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收购整合一定数量及规模的农场,然后雇用工人进行工厂式的农业生产,比如饲养奶牛、猪、牛、羊等,成熟的牲畜不必向市场销售,而是再进行加工,以肉、奶的成品对市场销售。显然,这种一体化的企业,是规模较小的农场或合作社所不能比拟的。这些企业化的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以及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人才。

在我国现阶段,依靠农民自发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企业,几乎不可能。但是在各地均有一些受政府支持的龙头企业,以及原有的各级合作社的自有企业,这些涉农企业与农民有丰富的合作经验,对农业生产也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如果能以这些企业为主导,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尤其是土地流转及农民权益保护的政策,则可以依托此类企业,整合农民土地,比如可以租用,或者农民以土地参 股,然后企业再以雇用农业产业工人的方式,解决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则企业化的生产形式,将极大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土地租用或参股,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不能被强征或贱卖(由于土地国有,卖的也是经营权)。同时农民被企业返聘,解决农民失业问题,防止农民由于大规模失业造成农村及社会稳定问题。而企业化的生产,可以及时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率,防止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企业化的过程中,国家在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上要跟进,尤其是信息化及农业技术推广上,以及农业生产的融资上。

农业的逐步开放,发达国家农产品的不断输入,农民收入的增长缓慢,客观上要求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要加快。而产业化的推进,依靠家庭式的生产方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探索和选择新的市场主体,是当前较为紧迫的事。我国目前的国情,发展农场形式是可选择形式之一;发展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则是较为可取的。而如果能以企业化的形式进行农业生产,则对农业产业化及市场化是选择

农业产业化论文: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研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和组织带动,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经营方式。我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根据农业部对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统计调查的标准,全省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4522个,固定资产135.11亿元,销售总额426.33亿元,创利税34.14亿元,带动农户299万户,联结基地1014万亩。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1560个,占34.5%;中介组织带动型307个,占6.79%;专业市场带动型239个,占5.28%。一、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点近年来,各地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以下特点:(一)主导产业日趋明显。近几年来,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各地充分发挥农业区划的成果,因势利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等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大力挖掘和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传统特色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全省有60多个县开展了土地流转,面积达340万亩,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势头良好,有各类种养专业大户23万余户,其中种植业专业大户16万户,经营面积408万亩。全省以粮油、水产品、茧丝绸、果品、竹木、畜禽、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等十大主导产业逐步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如衢州市每县都形成有一定规模、知名度和品牌的主导产业,全市粮油、生猪、白鹅、水产、柑桔、食用菌、笋竹、名优茶、蔬菜等9个主导产业产值达36.8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80%,农民收入的65%来自主导产业。(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近年来,各地充分认识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作用,围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农业龙头企业得到不断壮大。据统计,8家部级重点龙头企业除杭州灯塔养殖总场外拥有资产15.96亿元,固定资产8.74亿元,1—9月份实现销售额(交易)31.17亿元,创利1.11亿元,上交税收0.4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87%、21.05%、14.93%、13.98%和10.14%,带动农户14.93万户,建立基地57万多亩。23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拥有资产31.22亿元,固定资产9.94亿元,1—9月份实现销售额25.78亿元,创利1.24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1%、15.72%、2.55%和4.96%,带动农户62.64万户,建立基地205.66万亩。农业龙头企业开始向跨行业、跨地区发展。如温州安达集团公司原是一家以加工淡水鱼和海洋低值鱼为主的水产加工企业,近几年向农产品加工方向转移,加工出口毛豆、芋艿、马蹄笋、榨菜、速冻磨菇等5大系列26个品种,迅速发展成为一家集农水产品加工出口于一体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三)市场体系初具规模。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促进了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和农产品流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__年底,全省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362个(据省工商局统计),年成交368亿元。从城乡布局来看,位于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32个,20__年成交210亿元,农村的230个,成交158亿元。全省以销地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重点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开始形成。市场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到9月底,13家市场拥有资产10.29亿元,其中固定资产7.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3%和17.6%。1—9月份成交各类农产品371.4万吨,成交额148.1亿元,同比增长51.4%和33.4%,带动农户54万户,建立基地221.2万亩。有15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列入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四)合作组织得到发展。随着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农民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向市场的同时,已经深刻地体会到提高自身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发展较快。到20__年全省共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67个,社(会)员数20.18万余个,固定资产5.21亿元,20__年经营服务总收入27.55亿元,纯收益2.42亿元,返还社(会)员收益1.73亿元。省级22家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209万元,入社社员7820个,固定资产6237万元,20__年经营服务性收入6.06亿元,经营纯收入4389万元,返利农户641万元。通过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专业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⒓庸ご⒃说然方谑敌凶晕夜芾怼⒆晕曳窈妥晕曳⒄梗蟠筇岣吡伺┟窠胧谐『团┮瞪淖橹潭取H缦羯叫陆只静敌帷⒘褚岛献魃纭⑸嫌菔懈潜逼咸阎种残帷⒃坪拖嘏┎纷ㄒ岛献魃绲龋馀嵩诖钡嘏┟穹⒄古┮瞪衅鸬搅嘶耐贫饔谩?BR>(五)“名牌”战略初见成效。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十分注重品牌意识,以名牌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快品质农产品开发步伐,倡导品牌农业发展,全省已制定600多项农业标准和规范,经报经国家工商局核准的农产品注册商标4874个,有35个农产品制订了省级地方标准,被命名为“中国特产之乡”的有39个,占全国的1/5强。在20__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我省共有168个农产品被认定为农业名牌产品,列全国名牌数第二,品牌产品名牌效应日趋明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去年,我省农副产品出口创汇达26.58亿美元,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农副产品出口创汇13.89亿美元。(六)订单农业开始起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一体化经营程度明显提高,企业与农户的分工协作和利益联结机制有所紧密,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契约、合同方式,采取保护价收购农民的农产品,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一定程度上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我省今年粮食市场化改革之后,订单农业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一大新亮点。据统计,全省粮食、经济作物订单面积达到531.3万亩,总量252.75万吨;畜牧业生猪订单184.3万头,家禽订单1670万羽。如浙江新市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去年8月召开新闻会,郑重保障,对全省种植的“双低”油菜籽,按每50公斤到厂价95元保护价收购,并通过乡镇、村经济合作社、农民等多种形式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共发展订单农业基地118万亩,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双低”油菜的快速发展。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制约因素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难点。一是总体规模小。经过近年发展,我省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提升,但与其它行业、兄弟省份相比还相对落后,与经济发达省份不相符。受自然资源和生产规模的影响,“小而散”、“档次低”的问题突出,上规模上档次的少,带动力不强。全省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十多家,至今还没有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也仅有三家。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 工上,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科技进步与经营管理机制创新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随着加入WTO日趋临近,农业产业、地区、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我省企业如何应对、增强竞争能力应引起企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二是加工能力弱。适宜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品种较少,农产品产后保鲜、贮运、加工环节科技攻关滞后,特别是深加工、精加工相对薄弱。以柑桔为例,全省柑桔总产量达200万吨左右,但经过加工的仅17万吨,占7%,与世界柑桔鲜果与加工比例的65∶35相比,差距很大。加工环节薄弱,不仅限制了对初级农产品的消化吸收,同时也造成了农业产业链不长,难以实现拉长销售时间、拓宽销售空间和加工增值。初级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过多,成本高。农产品品牌战略实施主体分散,力量不集中,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份额的知名品牌更少。三是利益联结松。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处在初级阶段。据调查统计,目前我省3/4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订单农业”由于受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农户信用程度的限制,很不规范,普遍存在订单好下,兑现难问题,纠纷较多,农业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四是政策到位难。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和诸多部门,一些地方、部门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性认识不足,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尚未形成。具体表现在:一是现有的政策落实难,一些政策虽好,但操作性不强,对政策的实施对象和主体不够明确。一些政策由于涉及部门利益,如税收、信贷、绿色通道等,落实起来更加难。二是一些政策本身存在不科学性,如很多扶持政策往往限定特定的对象,忽视面上情况。三是农产品加工增值税环节税赋过高,粗、精加工标准界定不清,税率设定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龙头企业的资本积累,发展进程不快。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措施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产业化组织的实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带动农户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利益联结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今后按照大发展、大提高的思路,着重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坚持以发展效益农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重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为动力,以建立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为保障,提高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使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扶强扶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业,扶持农民。一是打破所有制界限,只要与农民有比较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建立生产基地,能够带动农户,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要根据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及建立基地情况进行扶持,逐步把目前由政府和部门建的示范基地转变成在政府规划引导下由龙头企业作为运作主体实施的农产品基地。省重点扶持50家带动农户1万户、建立基地面积1万亩以上、与当地主导产业关联度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市县要对经营机制好、科技含量高、产品有特色,有发展前途的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二是把培育、催生农业龙头企业与“扶强、扶优、扶大、扶特”结合起来。鼓励国有企业、工商业主、个私经济等多种成份通过多种途径创办农业龙头企业。推广万向集团通过控股临安人长久投资开发农业的经验,引导有品牌、有实力的知名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途径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如蛙哈哈、旺旺食品、农夫山泉等。三是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制定不同的扶持标准,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实际,实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要对25个经济欠发达县的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每个县扶持1—2家。四是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应对我国加入WTO,引导同类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商会、协会等途径组建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提高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今年开展以蜂产品、茶叶、出口蔬菜加工经营为主的行业协会试点工作。重点在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等方面发挥作用。要加快培养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快农业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要在用人制度、产品品牌、科技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有所突破。今后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部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领导轮训一遍。五是对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每年根据考核评价指标,对建立基地面积大、带动农户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十佳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对确已不符合基本条件的,取消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称号。(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是统一规划,加强立项管理。逐步在全省形成布局合理、产销结合、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培育农村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如台州、衢州、金华的果品市场,庆元、磐安的食用菌市场,舟山、象山、温州的海产品市场,新昌的茶叶市场、嘉兴的仔猪市场等。二是要扶持市场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重点支持市场的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推行电子统一结算管理系统,提高交易和管理效率。鼓励探索竞价拍卖、直供配送和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引导品质、有品牌的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发挥市场的信息窗口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采集、整理和系统,为农民、经营户、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三是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重点以果菜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窗口,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加强管理着手,配置检测设备,规范检测手段,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进场交易。在加强农业产前、产中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农产品产后流通环节的抽检力度,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确保居民吃上安全、卫生的农产品。四是加强市场开拓。加大农产品贩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培育,以市场为依托,通过组建农产品贩销户行业协会的途径,提高农产品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引导贩销大户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以市场为中介,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牵头与大中城市市场建立业务关系等多种途径,扩大当地农产品对外宣传,提高市场知名度,使更多的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三)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制定制度,加强规范,推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首先要明确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条件。从我省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具备以下一些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明确的发起人和一定数量的会员,会员数一般在5人以上。二是要有共同的专业生产经营项目和具体的合作内容。三是要有一定的经营基础,具备一定的资金、技术等生产经营和服务要素。其次要制定示范章程,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内部组织建设。示范《章程》应包括: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宗旨、性质、原则;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活动范围;会员的资格和会员的权利、义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来源、股金设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机构设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方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盈余分配原则;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变更、解散、清算等规定。其三要明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指导部门和确认部门,形成统一指导、多部门多形式兴办的格局,改变目前的多部门指导和确认混乱的状况。社团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由民政部门登记,专业合作社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确认后如需开展经营活动,应当允许进行工商登记。其四要抓紧制定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办法,通过法规或规章形式,使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建议省政府制定政策,加大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除财政支持外,要明确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税收优惠,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输社员的农产品开通绿色通道,免缴过路、过桥费。在用地、用水、用电方面要对专业合作组织给予一定的照顾和优惠。(四)努力提高产业化科技水平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以省级五大种子种苗工程为龙头,加大新品种研究开发、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品质,发展名特优新稀农产品。二是要加快建设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使之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引进、试验和示范的窗口及种子种苗繁育中心。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逐步把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成为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主体,重点加强省级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机构建设,逐步在全省开展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逐步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成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生力军,支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实行产学研结合。五是鼓励农技人员、科研单位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和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重点培训50万户农业专业大户。六是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重点抓好“一库二网”建设,即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项目库和农业产业化信息网、农产品市场信息网建设。(五)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针对我国加入WTO的现状,着重发挥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一是进一步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外良种、技术、设备、资金、人才及经营管理经验,吸引国外客商到我省建基地、兴办加工企业,改造和提升我省的传统产业,实现与国际水平接轨。二是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出口产品比例,尽快改进我省加工、贮存、保鲜、包装等技术,进一步完善出口机制,重点扶持和发展外向型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出口产业。三是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自营出口,建立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基地,参与国际竞争,鼓励有条件的龙头组织到省外和跨国经营,开发农产品原料基地和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通过国际性的农产品展示会、博览会,加大我省农产品对外宣传力度,使我省更多的农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六)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一是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农户与企业之间签订规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由企业提供销路,农户按订单发展生产,有条件的企业可通过低保护价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二是鼓励和提倡向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方向发展。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吸收农户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形成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逐步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建议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根据WTO的有关规则,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重点地进行扶持。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1)在保持原有20__万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资金的基础上,每年有所增加,专项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重点用于农产品基地、龙头组织培育、农业科技投入等。(2)在省扶贫资金中专门切出一块重点扶持25个贫困县的农业龙头企业。(3)为解决农产品集中上市问题,延长销售时间,建议对龙头企业兴建冷库进行补助。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1)针对农产品季节性强,龙头企业收购资金紧缺的现状,建议每年召开银企座谈会,由各银行根据农业龙头企业资产、经营状况确定授信额度。(2)对具备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优先安排发行债券,优先推荐股票上市。三是加大用地、用电扶持力度。(1)支持大型出口创汇企业建立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新办畜牧场用地,视为农业生产用地。农业龙头企业在非基本农田保护内从事水产养殖、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只备案不审批,在签订复垦协议的基础上,免缴土地复垦押金,临时用地土地管理费减半征收。(2)对列入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用地优先安排指标,免交土地出让金。(3)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种植养殖的生产用电按农用电价计收。(4)省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生产性用电享受农业龙头企业同等政策。四是建立风险基金及组建担保公司。(1)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风险基金,经省有关部门批准,允许按订单额度的一定比例建立风险基金,在税前列支,用于抵御发展订单农业承受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资金来源让企业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办法。省政府重点对部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风险基金给予一定的补助。(2)鉴于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建议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通过政府出一点,企业筹一点,运作公司拿一点组建担保公司,重点解决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五是开通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对部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专业合作社运输本组织主营的农产品,常年开通“绿色通道”,免收过路、过桥、过隧道费。经省有关部门批准,对我省生产的柑桔、西瓜、杨梅、草莓等不耐贮存的大宗鲜活农产品,按照上市季节开通“绿色通道”,除防疫检疫外禁止对农产品运销设卡检查收费,确保农产品流通环节畅通。六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考核。农业产业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难度大,涉及部门多。各地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从上到下,加快建立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和职能机构,各地要明确职责,加快落实。要把农业产业化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目标考核体系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对出台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要进行督查,确保及时落实到位,产生效益。省级安排一定的资金对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单位给予奖励。各级要加快制订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特别是县(市)按“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实施办法”的方式,扎扎实实抓落实。

农业产业化论文: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研究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研究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体系;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金融支持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必然产物,在国际上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高德博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首先提出的,通常是指从农资供应如种子、肥料和农机等,到农产品、食品加工和食品供应等一系列农业生产者、食品加工企业和专业协会(社会团体)所组成的一个农产品产业链。在20世纪50年代,全球农业产业化的交易额为4200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占1/3以上,据预测,到2028年农业产业化交易额将上升至10万亿美元,其中农产品交易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潍坊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在农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各级政府、理论界和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大发展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改革,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必然选择,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小康水平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而中国农业正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之中,或者说初级阶段。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向和有效形式。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手段,是农村经济实现结构性增长的必由之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按照C—D生产函数Y=f(K,L,M,A),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主要取决于投入农业的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农业技术(广义)四种生产要素。目前,资金支持不力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的突出问题。农村金融部门如何发挥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事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景,值得认真研究。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使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物质交流增多,生产的外延在扩张,农业产业化的参与者对金融部门的需求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及时、农业产业化所依托的外部环境建设需要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各种市场要素,需要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专业批发市场、社会化服务市场等,也需要通讯、交通和仓储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建设项目的公共性和长期性,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金融支持,尤其是政策性金融的支持。第二、龙头企业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作为收购原料的保障。农产品的特点是季节性强,秋季农民需要农产品变现以解决生活开支后生产资金,这就需要相关的大型粮棉油加工龙头企业集中收购,作为原料储备,它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数额是很大的,而且使用时间相对集中。第

三、龙头企业需要便捷的金融服务。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到新兴的资信评估、理财咨询、贴现、租赁业务,都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第四、农户需要短期、临时性的生产资金,用于收贮、运销和加工,部分农户需要提供电子汇兑、资金结算、信用卡、委托收付款等金融服务。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许多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农业的自身积累日益减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积累能力;从财政投入看,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政策地位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对于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不断增强,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都拿出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是资金量不大、且资金分头管理,难以发挥更大的效力。再加之县乡负债严重,财政困难,专项配套资金无从落实,而以各种方式挤占支农资金的事情却司空见惯,因此,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短期难有根本改善。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功能,金融通过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等链条作用促进经济要素的投入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政府通过制定实施如政策性优惠贷款、对商业性贷款的政策性担保等金融政策措施,将资金引向素质好、技术可行和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和项目上,可以有效推动产业化项目和企业发展。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大力吸引金融资源的参与和支持。也只有为农业产业化提供金融支持,由支柱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从而形成利益拉动下的经济连锁反应,也才能激活农村大市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成长“双赢”。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融资颈瓶

现有金融和农村金融体系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出现缺位。及时、农业银行发展战略的移位,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减弱。据涉农金融部门的大体分工,农业银行承担的主要责任是农产品加工、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及县以下的小城镇建设工作。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包括农业银行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推进集约化经营,按照市场份额、成本核算和规模经济的原则,调整了机构网点布局,实行(收缩农村)与(拓展城市)并举战略,发展战略明显呈现出向城市移位的倾向,同时,信贷 重心转向了城市,新增贷款集中投放到了效益更好、风险更小的重点企业或行业,县和县以下机构基本上只有办理存单质押贷款,对法人企业的贷款均要上报审批。第二、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单一,服务农业产业化功能残缺。1994年农发行成立的宗旨、短期任务是要实现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长期任务则是要充分发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后劲的作用。1998年,国务院决定将农发行承办的农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粮棉企业附营业务等项贷款业务重新划回农行。从此农发行的作用也仅限于加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按照目前的状况,农发行实际上是我国粮食流通政策的产物,它根本无法起到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作用。从目前的职能定位和发挥的作用来看,仅仅是解决了部分农副产品价值的实现问题,离一个发展银行的功能相差太远。第三、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和自身实力较弱,支持农业产业化力不从心。从现行经营管理看,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于服务(三农),主要以小额农户贷款、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主,从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需求出现错位。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一是受结算和手段等因素制约,农信社吸存难度大,历史包袱沉重,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实力有限;二是农村信用社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龙头企业的结算需求。龙头企业的市场化、无地域性、灵敏度高等特点要求结算渠道全国性、畅通性、快捷性,但现有农村信用社结算模式却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结算需求。

2、农业产业化自身的脆弱性和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农业自身的弱质性使农业贷款承受了极高的风险。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这使农业产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农产品供求弹性小又使农业面临相当大的市场风险,加大了投资农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周期长、低收益等主要特点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脆弱性。对于农业产业化新上项目,在产业化经营初期具有投入多、风险大、效益低等特点,作为承贷主体的金融机构风险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信贷的有效投入,致使一些直接关系农业发展后劲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投入甚少。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其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水平不高,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原始积累历程短,自有资金匮乏,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经营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企业的资信等级低,从而没有在银行形成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金融部门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益性的原则下,必然对产业初始阶段龙头企业谨小慎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投入。

3、农业产业化经营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时培育和发展均需要贷款的支持。而在我国,长期以来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倾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不到足够的信贷支持。

(1)农村金融供给的市场割据特征明显,缺乏必要的组织协作。农业产业化数量众多的经营主体直接导致了农村信贷市场需求的分散与竞争性,从而需要多元化的金融组织来满足。但由于1996年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取向是在清理取缔民间金融背景下的现有正规金融体制的自我完善,所以农村信贷供给仍然表现为市场分割背景下的垄断格局,无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提供灵活、多元的金融服务。农业银行主要支持信用级别较高但数量很少的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对于产业化经营中的农户来讲,其信贷来源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但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区域是按行政区划严格分割的,所以农户贷款市场实际上是一种的卖方垄断结构。对于数量众多的介于农户与大型龙头企业之间的各类中小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来讲,其信贷市场则是寡头(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垄断的,信贷满足率自然也更低。另外,不同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组织协作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伴随着农业银行和其他国有金融从农村大规模撤出分支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正规金融在组织形态上却止于分立而未发生市场意义上的协调或重组,农村信用社主要支持农户的生产经营,农业银行则专注于对品质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服务,二者业务发展缺乏协调,也不存在功能互补的业务。而且,农村信用社本身也因为体制和技术等因素而未能实现经营上的协调配合。

(2)正规金融体系缺乏应有的活力。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中,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中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外,还有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发挥的作用不大,一般只涉及少数较大农村企业的融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属于农业融资方面(尤其是国家粮棉收购融资方面)的政策性银行。除邮政储蓄之外,上述其他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均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邮政储蓄主要由国家邮电局监管,央行监管有限。现有正规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方面存在的不足,根本原因是改革不到位以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一方面,我国现有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并不是农村经济内生发展的结果,因而存在众所周知的制度缺陷。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行为目标是利润较大化,由此也要求农村金融机构依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提供资金,但出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考虑,我国正规金融发展过分注重了资产的安全性要求。无论农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均普遍上收信贷权力,严格审贷程序和审批条件,强化了不良贷款比例指标考核,导致在新增贷款发放问题上,出现了大量的“惜贷”和“慎贷”行为。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已经开始收缩业务边界,逐步从农村收缩机构,业务向城市集中,农业贷款发放显著减少。组织不稳与功能不定制约了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用的发挥。

(3)民间金融的先天不足。由于正规性金融市场缺位,正规金融组织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非正规性金融组织(也称民间金融)在金融管理当局抑制的领域之外自发活跃起来。农村民间金融机构是相对于农村官方金融机构而言的,是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系统的金融机构,其具体的存在形式是农村合作基金会、地下钱庄、地下外汇兑付店和聚合等。长期以来,民间金融在我国基本上被列为地下金融,并一味地进行整治。但民间金融就是“整”而不倒,往往是整治的风头上收缩一下,风头一过又“死灰复燃”,甚至更旺。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也充分说明正式金融机构满足不了农民的金融(特别是贷款)服务需求,而民间金融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当前农户取得借款的主要渠道是民间私人借贷,估计有50%到65%的农户获得了非正规贷款,农户借款中民间借款所占的比例超过70%;我国农村“高利贷”有8000亿元至1.4万亿元。非正规金融组织若从实际产生的效果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户及一些乡镇企业金融服务上的空缺,打破了农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组织一统天下的格局,促进了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拓,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民间借贷一直不具备合法地位,没有实现规范发展,难以有效地补充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而且,民间非正规金融组织有其致命的弱点和缺陷,那就是容易违反金融法规或高利率,扰乱国家金融秩序;相当一部分资金可能流向一些不正当甚至非法的经营活动,成为非法活动的助推器;风险监管不严格,存在很大隐患。并且相当部分的民间借贷仍然采取了口头约定等不规范 的借贷形式,利率普遍较高,既制约了资金需求,又成为众多法律纠纷的根源。因此,民间金融的先天不足,导致其难以成为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4)在中间业务方面,金融部门的服务水平远难满足农业龙头企业的需求,突出表现在服务的品种少,仅能提供开户、结算、贷款等常规服务,而资信评估、理财咨询、承兑汇票、贴现各类等特殊服务则很少,服务层次低,大多数是一些小额零散的业务,长年正常性的服务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在大银行贷款困难,不得不在信用社开户,其中间业务水平更差、效率更低,直接影响了这些企业的效率。

(5)直接融资比较困难。我国的资本市场,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都主要面向国有企业,而且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县、乡、镇甚至没有证券交易网点,农业利用资本市场实施证券融资非常困难。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农业龙头企业无论是通过争取额度直接上市,或通过股权转让间接上市,还是发行企业债券,都存在一定困难。龙头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的数量也相对有限。1995年以前,在股票市场上市的龙头企业不到5家,1996年之后上市的农业公司数量开始增加,但农业类上市公司所募集资金的总量与农业整个行业所需要的资金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目前上市的龙头企业共有59家,但筹资的数额比较少,所占比例偏低,而且部分上市的龙头企业的经营领域已经脱离了农业和农村经济,龙头企业通过债券方式筹集的资金数额更是少之又少。20__年1月份统计,我国沪、深两市共有32家农业龙头上市公司,仅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6,近60家农业类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低,净资产收益率往往达不到再融资的条件要求,上市后所募集的资金也多转入非农领域,以取得短期回报。

3、农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状况。农业保险是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经营者利益的有力手段,它提高了农业经营者的收益保障程度,有利于改善农业和经营主体的经济地位,便于其获得贷款,引导农业金融资本的流入,促进农业生产扩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和降低资金融通成本。自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试办农业保险以来,农业保险业务一度得到了快速平稳发展。但由于农业保险回报率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依据,加之保险公司实行商业化经营,业务重点也转向城市,近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日趋萎缩。目前,多数省市的人保分公司都撤消了农业保险机构及业务。由于农业保险的缺位,在一定程度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风险程度的评估,成为“惜陪贷”的重要因素,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状况。

4、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得金融支持,强化企业的间接融资系统。从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来看,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龙头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以蓝田股份为例,如果当时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蓝田股份就有可能及时规避盲目扩张的风险,不至于出现信用危机,也就不会导致资金链条的断裂和经营的失败。相对工业企业而言,目前农业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处于创业成长期。由于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和银行对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说,获得贷款的门槛较高,而已有的政策性货款在实践中也很难落实,直接制约着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

加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既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促使弱质农业从落后走向比较发达,并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凡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都离不开金融支持。加大对农业这种弱势产业的资金支持可以说是一种国际惯例。面对目前我国农村实现产业化融资难的现状,要努力形成政策性融资与商业性融资相结合,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协调的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真正将金融支持农村产业化发展深入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生产环节,寻求农业产业化和金融机构发展的结合点。

1、健全农村金融供给体系。要明确现有正规金融体系的市场定位,真正建立起既公平竞争又分工协作的多元化组织格局。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将设在农村却很少甚至不发放农业贷款的国有银行基层网点撤出农村市场,腾出的网点设施和市场份额转让给农村信用社或其他地方金融机构,有必要保留的机构网点则必须界定一个严格的新增存贷款比例。加强对农业发展银行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其资金真正用于规定用途,稳定粮食生产,同时应允许其适当扩大政策性业务的范围,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要尽快调整邮政储蓄机构的利率政策,降低邮政储蓄资金存放中央银行的利率水平,较大限度地减少农村资金外流,稳定农村金融秩序。根据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可以允许在少数发达地区试办农村民营银行,以规范日益活跃的民间金融活动,切实解决数量众多的中小龙头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2、健全农村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持,外资和证券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融投资体制。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创新农民个人投融资方式,构筑一个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撑,外资和证券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据有关资料统计仅限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养老救济等社会保障、农业科技等五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就要10000亿元的资金。这么大的资金缺口,光靠政府财政支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的出路是拓宽民间融资渠道,变单一的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国资本进入农业主产区,建立一个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撑,外资和证券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和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把农民存在金融机构里睡觉的钱用起来。

要加快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小企业和弱势企业,通过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盘活存量资本,壮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张。二是深化龙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 晰产权关系,组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股份制运作,促使企业在同行业中形成竞争优势,为上市打好基础。三是加快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专业性中介机构,为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运作和盘活农业经营性资产提供条件。四是以大型龙头企业和非金融机构为主体、建立专业性的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对龙头企业和具有市场潜力的产业化项目进行股权等形式的投资。产业投资基金是以资本市场为纽带,以产业发展政策为引导,通过对国家亟待发展的产业,如农业、能源、交通等,实行股市融资及资本运作,以解决国家因财力有限而不能满足的产业重点项目资金需求的困难,促进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集约成长的一种有效的金融工具。五是制定一些倾斜性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入证券市场,为企业债券、股票的发行和基金的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在证券市场为涉农公司融通资金的作用,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持久发展的动力。

3、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债权人约定以保障的方式为债权人提供担保,当被担保人不能按合同约定履行债务时,由提保人进行代偿,承担债务人的责任或者履行债务,它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中介行为,可以排除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担保品不足的障碍,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的不足,改变资本供求双方的利润流和剩余控制权配置结构,分散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促进融资交易的发生,进而优化金融结构。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将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为龙头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降低部分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给龙头企业的融资的积极性,关键是建立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应以中小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为辖区内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服务,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并配合人民银行、财政等部门,对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监管。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之间约定风险承担比例,对风险性较大的项目应该实行强制性的再担保。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好对龙头企业贷后资金运用的监管工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以选择协作银行并进行授信管理,与协作银行明确保障责任形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担保范围、责任分担比例等内容后,由担保机构将担保资金存入协作银行,在企业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时,由银行自主决定是否发放担保贷款,贷款损失按责任分摊比例分担。

4、大力扶持社会化服务的支撑体系,改善农业产业化的社会环境。一是积极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市场服务功能的完善,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农村金融部门要积极参与规划,并认真选择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种苗专业市场、有机肥交易市场、农机具租赁市场、要素市场、科技服务市场等多种类、多层次市场作为支持重点,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功能,促使批发、商贸市场、摊群市场为农服务,把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协调发展。同时,农村小城镇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和市场的重要载体,发展小城镇与实施农业产业化可以相得益彰,互为促进。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大力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电网改造贷款的投放力度,积极介入中小城市和发达“建制镇”的供水、供电、煤气、电信、有线电视、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土地开发等建设项目。二是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乡镇企业继续给予支持,扩大本地区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发挥它们吸收农民就业、活跃农村经济的作用。尤其要注意支持那些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相关企业和组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5、要构建和发展农村民间金融体系,发挥民间金融对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补充和辅助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建立在血缘、亲缘、地缘等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农村民间非正式金融安排具有相当程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可以在加强引导、监督并纳入法制管理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发展空间,以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补充和辅助作用。非正式金融目前对农村发展提供了较大部分的信贷支持。简单宣布非正式金融非法是不合理的,简单宣布禁止也是禁不绝的。非正式金融在一定秩序框架下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封闭的农村社区,由于社区内外人员流动性较低,非正式金融只要在人缘地缘血缘关系基础上运作,充分利用社会网络中的人际信任和社会排斥之类的非正式制裁机制,其发展空间非常可观。在相对开放的农村社区,由于社区内外人员流动性较高,仅仅依靠信任和非正式制裁机制还不够,这就要求某些类型的非正式金融应在某种正式秩序框架下运作,实现部分正式化甚或正式化。如果说在封闭的农村社区人们可以依赖其所熟知的局部知识来运作非正式金融,那么在较为开放的农村社区,人们既需要利用这些局部知识,也需要利用法规政策之类的全局知识,以降低金融风险。在非正式金融监管方面,金融管理当局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不是强迫其正式化或者简单禁止,而是应降低其风险,同时保持其活力。比如,利率高于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利率4倍以上的民间借贷才应成为该打击的“高利贷”,利率低于“高利贷”利率的民间借贷,原则上可以用民法加以保护,尤其是在发生贷款违约纠纷的情况下。在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我国广大农村,社会关系不仅不是经济交换的障碍,而是促进经济交换的推动力量。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其实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生存的合理性,应该在加强引导和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其发展,以弥补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不足。

6、选准信贷支农载体框架,提高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益。农村信贷载体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贷款本息能否到期回流和农村金融自身经营效益的好坏。农村金融支持产业化经营,要根据农村区域资源特点,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因地制宜培育好信贷载体,瞄准农村的主要产业、特色农业、科技农业、龙头企业等,集中农贷资金重点支持,充分发挥信贷“粘合剂”、“催化剂”作用,把触角延伸到农业产业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寻求支农与提高经营效益的结合点,进行择优扶持。(1)农村金融部门应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以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关键。农村金融应始终坚持把支持“龙头”企业作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要打破产业、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从国有、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供销企业、私营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制 企业等现有经济成份中,选择那些对农业产业化具有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经营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经济效益优良、抗风险能力强,并与农产、基地以及相关企业建有稳定经济关系的骨干企业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对象。(2)农村金融部门应大力支持“主导”产业发展,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部分优势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经营的依托和枢纽,只有围绕主导产业、产品形成规模化、系列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才能促进产业化组织的最终形成,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的根本。因此,农村金融部门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必须把支持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作为发展主导产业的关键来支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积极参与当地主导产业的正确选定。以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本地区农业逐步向生产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及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3)农村金融部门应积极支持科技农业发展,以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后劲。一是选择那些经营规模较大,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品质好、效益佳,生产经营诚实守信的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予以积极支持。并使代款量与其生产经营规模和生产经营者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金融部门自身效益的实现。二是选择农村新涌现出的各种技术协会作为信贷扶持对象,支持他们建立起跨户、跨村、跨乡镇的技术服务网络,并通过他们以信息、技术、运销等的交流与配套服务,促使商品生产形成规模。三是适当选择符合贷款条件,技术力量强,经营成绩突出,经济效益好的农业科研及新技术推广机构予以热情支持,促进农业高科技产业化地域载体的建立和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的形成,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进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4)农村金融部门应热情支持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以突出本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特点。我国广大农村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等有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各地农村金融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从县情、乡情、村情、户情出发,支持其发挥各自的优势,面向市场发展当地独具特色的产品农业和区域特色产业,营造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农业支柱产业。并要注重支持集种植、养殖、休闲、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为一体的观赏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以此促进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文秘站版权所有

7、规范和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一是要由以中央政府(包括监管机构)为主导的监管转变为以省级政府为主导的区域性监管,辅之以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监管者的监管。这是一种强调以省为主的农村金融监管思路,是由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和悬殊的区域差异性决定的。中央政府的金融监管部门应将农村金融准入和监管的权限,逐步移交给省级金融监管部门,特别是发挥后者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作用,增强其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的责任与积极性,分散全国的金融风险。二是要从合规型监管转向防范风险与提高效率有机结合的监管,将改善金融监管与鼓励金融创新结合起来,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前瞻性研究和对金融风险的预警防范。在维护农村信用社整体稳定的前提下,在监管方式、监管内容、监管措施等方面进行创新,放手让农村信用社去发展。如适当增加农村信用社在用人、网点设置方面的自主权;适当增加其在存贷款利率期限上的自主权,增强其自主发展的能力;适当减免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所得税、储蓄利息税,放宽对核销贷款损失的限制等;允许条件较好的农村信用社进入资金市场;按照农村信用社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保障基金,并允许税前列支,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准备金制度。三是要从侧重市场准入和事后监管,转向市场准入、市场退出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的全程监管。

农业产业化论文:大力发展两优一高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几年来,我们____*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攻点来抓,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品质产品,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强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拉动了农村经济乃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在强化基地建设上下功夫,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靠基地推动产业化升级

我们____*县委、县政府坚持从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入手,按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的要求,不断打造比较优势,夯实产业化经营基础。一是培育主导产业,实施规模化经营。我们紧紧围绕市场和龙头企业原料需求,大力培育了以玉米、大豆、油豆角、肉羊为主的四大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县特色的产业精干、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优势主导产业群体。重点建设了三大基地,即品质粮生产基地,围绕格林公司30万吨玉米淀粉项目,发展高淀粉、高赖氨酸玉米70万亩;围绕浸油厂大豆浸出油项目,发展高油大豆65万亩。品质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肉羊产业。目前已发展肉羊25万只,力争到20__年使肉羊饲养总量达到100万只。特色农产品基地,重点发展了油豆角、马铃薯、葵花、亚麻等特色产业。二是优化基地布局,实施区域化开发。在基地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发展名牌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东部乡镇重点发展玉米、大豆两大品质粮食作物,西部乡镇重点发展肉羊产业,中部乡镇重点发展以油豆角为主的特色产品。在品种布局上,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规划要求,重点加大了专业村屯建设,全县已培育各类种养专业户3800户、专业村35个、专业乡4个,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块状产业开发新格局。三是提升发展质量,实施标准化生产。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把标准化注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通过抓源头制定生产标准,抓培训落实操作规程,抓检测严格市场准入,抓管理严禁高毒高残留及有毒农资使用,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规范化,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我们加大了设施工程、示范工程、素质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规范种养模式,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含量。

二、在壮大龙头企业上下功夫,努力延长产业链条,靠龙头拉动产业化升级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力量,龙头企业发展状况决定了整个农业产业化的推进速度、推进质量和效果。因此,我们千方百计大上龙头企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一是借助外力引进一批。充分利用我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以资源招客商,以产业引项目,以存量换增量,抢抓机遇,主动跟进,引进机制,注入资本,借助外力引进了一批玉米、马铃薯、肉羊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启动内力扶持一批。一方面,对因多种原因停产但产品前景看好以及目前经营状况较差的加工企业,按照改中搞活、改中搞强、改中搞优的原则,打破行业、所有制、地域界限,通过企业重组并构、兼并等途径,组建龙头。重点改造了新威大鹅屠宰有限公司,使企业的加工规模由原来的60万只增加到100万只。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引导城镇个体经商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采取舆论引导、政策扶持、优化服务等措施,聚合本地人才、资金等要素大力发展一批民营企业。三是投资联合挂靠一批。引导企业主动出击,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投资联合,甘当他们的生产基地,及时车间,挂靠龙头。目前,全县已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8户,特别是引进和建设了格林公司30万吨玉米淀粉项目、幸福麻绒有限公司1万锭亚麻纺纱项目、哈市金牛公司10万只肉羊加工项目等几个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龙头企业的快速崛起和壮大,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素质。

三、在活化产品流通上下功夫,拓宽产品销售渠道,靠市场牵动产业化升级

市场是产业化经营的网络终端,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最终效益。因此,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积极研究市场动态,拓宽市场领域,增强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一是构建稳定的利益机制,对接市场。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合同、契约、订单的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规范企业和农户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好企业和农户的利益。二是加强市场载体建设,培育市场。初步构建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骨架,集贸市场为支撑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形成了连接产销、功能完善、内外通达、成龙配套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三是创新营销方式,抢占市场。坚持立足搞活本地市场,积极抢占外埠市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企业到外埠建立农产品专销店、连锁店、配送中心,有效提高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市场。积极打造和培育名牌产品,走品牌开发开拓市场的道路,不断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外向度。五是发展中介组织,打进市场。本着因势利导、规范行为、统一管理的要求,大力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不断扩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我县各类农民中介组织已发展到135个,经纪人20__多人,有效活跃了农村经济。

四、在健全服务体系上下功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靠机制保障产业化升级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不断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努力为产业化经营创造的发展环境。一是建立了完善的领导责任机制。进一步健全了领导组织,落实了工作职责,形成了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个机制、一个目标的产业化管理格局。二是建立了完善的政策导向机制。按照扶优、扶强、扶壮的原则,不断加大对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扶持力度,重点落实了资金投入、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及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出口等各项优惠政策,切实调动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三是建立了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群众筹点、银行贷点、向上要点、专向请点、社会集点、外部引点、

财政投点等办法,建立了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特别是在不改变资金使用范围的前提下,将各项资金集中投放、捆绑使用,切实保障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四是建立了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把龙头企业上了多少,基地规模扩大多少,招商引资引进多少,农民收入增加多少,作为评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实行重奖重罚,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几年来,我们____*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攻点来抓,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品质产品,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强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拉动了农村经济乃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在强化基地建设上下功夫,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靠基地推动产业化升级

我们____*县委、县政府坚持从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入手,按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的要求,不断打造比较优势,夯实产业化经营基础。一是培育主导产业,实施规模化经营。我们紧紧围绕市场和龙头企业原料需求,大力培育了以玉米、大豆、油豆角、肉羊为主的四大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县特色的产业精干、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优势主导产业群体。重点建设了三大基地,即品质粮生产基地,围绕格林公司30万吨玉米淀粉项目,发展高淀粉、高赖氨酸玉米70万亩;围绕浸油厂大豆浸出油项目,发展高油大豆65万亩。品质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肉羊产业。目前已发展肉羊25万只,力争到20__年使肉羊饲养总量达到100万只。特色农产品基地,重点发展了油豆角、马铃薯、葵花、亚麻等特色产业。二是优化基地布局,实施区域化开发。在基地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发展名牌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东部乡镇重点发展玉米、大豆两大品质粮食作物,西部乡镇重点发展肉羊产业,中部乡镇重点发展以油豆角为主的特色产品。在品种布局上,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规划要求,重点加大了专业村屯建设,全县已培育各类种养专业户3800户、专业村35个、专业乡4个,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块状产业开发新格局。三是提升发展质量,实施标准化生产。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把标准化注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通过抓源头制定生产标准,抓培训落实操作规程,抓检测严格市场准入,抓管理严禁高毒高残留及有毒农资使用,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规范化,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我们加大了设施工程、示范工程、素质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规范种养模式,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含量。

二、在壮大龙头企业上下功夫,努力延长产业链条,靠龙头拉动产业化升级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力量,龙头企业发展状况决定了整个农业产业化的推进速度、推进质量和效果。因此,我们千方百计大上龙头企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一是借助外力引进一批。充分利用我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以资源招客商,以产业引项目,以存量换增量,抢抓机遇,主动跟进,引进机制,注入资本,借助外力引进了一批玉米、马铃薯、肉羊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启动内力扶持一批。一方面,对因多种原因停产但产品前景看好以及目前经营状况较差的加工企业,按照改中搞活、改中搞强、改中搞优的原则,打破行业、所有制、地域界限,通过企业重组并构、兼并等途径,组建龙头。重点改造了新威大鹅屠宰有限公司,使企业的加工规模由原来的60万只增加到100万只。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引导城镇个体经商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采取舆论引导、政策扶持、优化服务等措施,聚合本地人才、资金等要素大力发展一批民营企业。三是投资联合挂靠一批。引导企业主动出击,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投资联合,甘当他们的生产基地,及时车间,挂靠龙头。目前,全县已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8户,特别是引进和建设了格林公司30万吨玉米淀粉项目、幸福麻绒有限公司1万锭亚麻纺纱项目、哈市金牛公司10万只肉羊加工项目等几个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龙头企业的快速崛起和壮大,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素质。

三、在活化产品流通上下功夫,拓宽产品销售渠道,靠市场牵动产业化升级

市场是产业化经营的网络终端,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最终效益。因此,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积极研究市场动态,拓宽市场领域,增强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一是构建稳定的利益机制,对接市场。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合同、契约、订单的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规范企业和农户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好企业和农户的利益。二是加强市场载体建设,培育市场。初步构建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骨架,集贸市场为支撑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形成了连接产销、功能完善、内外通达、成龙配套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三是创新营销方式,抢占市场。坚持立足搞活本地市场,积极抢占外埠市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企业到外埠建立农产品专销店、连锁店、配送中心,有效提高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市场。积极打造和培育名牌产品,走品牌开发开拓市场的道路,不断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外向度。五是发展中介组织,打进市场。本着因势利导、规范行为、统一管理的要求,大力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不断扩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我县各类农民中介组织已发展到135个,经纪人20__多人,有效活跃了农村经济。

四、在健全服务体系上下功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靠机制保障产业化升级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不断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努力为产业化经营创造的发展环境。一是建立了完善的领导责任机制。进一步健全了领导组织,落实了工作职责,形成了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个机制、一个目标的产业化管理格局。二是建立了完善的政策导向机制。按照扶优、扶强、扶壮的原则,不断加大对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扶持力度,重点落实了资金投入、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及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出口等各项优惠政策,切实调动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三是建立了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群众筹点、银行贷点、向上要点、专向请点、社会集点、外部引点、财政投点等办法,建立了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特别是在不改变资金使用范围的前提下,将各项资金集中投放、捆绑使用,切实保障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四是建立了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把龙头企业上了多少,基地规模扩大多少,招商引资引进多少,农民收入增加多少,作为评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实行重奖重罚,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农业产业化论文: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今年,国家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省委、省政府将*纳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范畴,*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目标不懈努力。客观地讲,*市虽然区位优势独特,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无法回避400万人口、300万在农村的现实。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进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为湖北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并全力而为的一件大事。

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把农业和农民作为重要链条,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以此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到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2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1家,营业收入过亿元16家,共带动农户48万户,网络基地200多万亩。全市水果、畜牧、茶叶、蔬菜、水产、中药材六大农业特色产业产值达到70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72%。到20__年底,全市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13:55:32,已初步具有三元经济结构特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龙头企业集群成为*农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中坚力量。我们利用三峡工程在*的优势,大打三峡牌,抢抓对口支援机遇,引进浙江娃哈哈、均瑶乳业、丰岛食品、北京汇源、河南双汇、蒙牛乳业、台湾鸿新、海南椰风等20多家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培育安琪酵母、枝江酒业、稻花香酒业、采花毛尖绿茶等一批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行业龙头,全市县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1家,其中市级24家,省级8家,部级1家。龙头企业集群的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全市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

——特色产业板块带动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龙头强,产业兴,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全市初步形成由四个优势产业带构成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即高山地区的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中山地区的茶叶、魔芋及中药材基地,低山河谷的蜜柑、脐橙、甜柚基地,丘陵平原的品质粮油、小水果及水产养殖基地。这些基地总面积达400万亩,其中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十大特色品种板块基地达到30万亩以上。*水果业一直在全国全省具有重要地位,其中柑桔生产规模居湖北首位,年产量65万吨以上,占全省55%,占全国5%。茶叶、蔬菜、生猪、山羊及牛奶等农产品产量也居全省前列。20__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2888元,其中70来自产业化经营。

——农业结构调整和种养品种优化推进了农业素质快速提升。在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逐年下降,以畜牧、水产为代表的养殖业比重以“半壁河山”之势快速提高,拓展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空间。同时全市大宗农产品品质化率大幅提高,品质水稻占到95以上,品质油菜达到90,果品、茶叶、生猪、水产品质率分别达到60、50、70、54,培育开发出清江鱼、*柑、秭归橙、五峰茶、百里洲梨、清平猪、鸣凤米、反季蔬菜等一大批地方名特产品。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128个,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119个,并有17个农产品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

——产业规模和企业聚集夯实了农村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的规模化建设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园区式聚集,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它们不仅构筑起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坚实经济基础,而且也成为小城镇对外展示形象的特色和“名片”,一批各具特色的明星城镇成为新的区域中心。目前,全市小城镇已发展到108个,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0多万人进城镇办厂、打工、居住和发展第三产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各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一批龙头企业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并成为地方骨干财源。20__年,全市13个县市区新上农产品加工项目40多个,实际投资10多亿元,可新增产值2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积蓄了力量,与神农架林区接壤的兴山县,近两年先后引进了双汇、椰风两家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使全县食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了6.5亿元,预计20__年全部达产后突破10亿元。目前*双汇公司年屠宰生猪200万头,带动了*全境及周边地区生猪业的发展;*椰风公司经过分期建设,已形成年产2万吨饮料、1万吨罐头规模。

当前湖北农村经济正进入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爬坡阶段,一个充满希望和战略性调整的转折阶段。*的农村经济要在这个特殊阶段获得突破性发展,必须把进一步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融于整个经济全局之中。根据近些年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的实践,我们有这样几点切身体会,值得今后继续运用好、坚持好、发挥好。

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就是要求我们借鉴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引入工业融资方式增加农业投入,创新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从*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来看,应该努力解决四个问题——

明确三个方向。首先是树立以工业带动农业的意识。农业所处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与农业相配套的加工业,依靠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资装备,改善生产条件,吸纳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配置农村资源,使农业获取更高效益。其次是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农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吸引各类资本和市场主体投资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再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像生产工业产品那样,按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农产品市场品牌,壮大产业产品规模,抢占市场份额。

把握四项原则。把握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突出壮大龙头企业群,避免建设上的“平面推进”;把握 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发展及与之相联的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形特色鲜明的加工企业群和主导产品群,我们近几年推动粮油加工、果汁果奶、乳业系列、白酒果酒杯、桔瓣罐头等加工业发展,年销售收入已超过100亿元,使*迅速成长为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加工基地;把握互惠互利原则,大力推动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让农民不仅享受到出售农产品的直接利润,而且逐步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间接利润;把握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激励,调动农民参加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不搞命令式,也不搞“一刀切”。

树立五种观念。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对传统生产观念提出了挑战,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及时,树立“市场及时”的观念。以需求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新机制。第二,树立“比较优势”的观念。我们在确定抓好六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特色、规模和效益,选择以柑桔、生猪、蔬菜三大产品率先突破,促进了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迅速转变。第三,树立“适当超前”的观念。针对*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实际,我们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高举调整的旗帜,积极引导农民追踪市场,超前调整,大力推广种草养畜、猪沼果(鱼)、粮经套种、林中间作、种养加一体化等新型高效模式,使农民收获到可观的调整效益。第四,树立“整体联动”的观念。做到经济与社会、农业与其它产业、农村与城镇协调发展,整体联动,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在社会循环中获得依托和支持。第五,树立以改革促调整的观念。通过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生产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方式,促进农业结构有序调整,探索构建新的经营管理机制。

突破六大难点。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质上存在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既是工作推动的难点,是我们实施突破的重点。这些难点概括起来就是培植主导产业难、建设标准基地难、发展龙头企业难、拉长产业链条难、扩大经营规模难、拓宽销售渠道难“六难”,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认真研究,做到一“难”一策,一“难”多策,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破解难题。如面对农业产业链条上存在的一断二短三恶性的情况我们就一一采取措施进行“链接”,针对“一断”即多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利益分别由不同主体独享,农民得利少的情况,我们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并支持他们发订单、返利润、让股份、几提供一回收等办法,形成与基地和农民利益的紧密联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天蓬养殖有限公司为生猪养殖户提供仔猪、提供饲料、提供技术,育肥后回收产品,只管饲养,每头猪由公司付给60元工资,农民不承担任何风险,农民说“我们这是在自己家里打工”;针对“二短”即加工链条短,营销距离短的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发展精深加工和鲜活产品远程营销,仅夷陵区鸦鹊岭镇农民史光权一年就向广东销猪20万头,平均每天近600头;针对“三恶性”即农产品销售恶性竞争的情况,我们主要是倡导农民建立专业协会,有序组织生产销售,较好地化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死结”。

二、坚持用农业产业化引领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近年来,我们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并选择龙头企业建设为突破口,夯实基础,完善链条,舞活农业产业化“一条龙”,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

龙头企业集群化。我们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牛鼻子”来抓,坚持园区分布、集群发展的思路,全市形成了八大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即以椰风、鸿新为代表的水果加工企业集群,以双汇、安琪、均瑶、蒙牛为代表的畜牧加工企业集群,以萧氏茶、采花毛尖为代表的茶叶加工企业集群,以五东薯业、际天时泡菜、新桥公司为代表的蔬菜加工企业集群,以清江系列食品为代表的水产加工企业集群,以仝鑫制药为代表的中药材加工企业集群,以建鑫生物为代表的食用菌加工企业集群,以稻花香、枝江酒业、天颐油脂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企业集群。*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一是全力招商,打造龙头。全市瞄准国内产业化优强企业和知名品牌,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马带队外出招商。共引进国内知名龙头企业100多家。二是搭建平台,建设园区。市里确定8个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城建部门每年拿出100多万元专项支持园区建设,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各方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建设,吸引了大量龙头企业落户。均瑶、汇源、娃哈哈落户夷陵区小溪塔工业园,年创产值达10多亿元。三是大力扶持,增强竞争力。全市上下形成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共识,除了给予政策优惠外,每年还将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近亿元捆绑使用,集中帮助重点园区、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发展,仅20__年全市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8000多万元,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业发展板块化。我们特别注重建设与龙头企业配套的品质农产品基地,全市实施了“三步走”:及时步是区域规划。我们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地理位置及传统优势,按照畜牧、水产、水果、茶叶、蔬菜、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科学布局定位,制定发展规划,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板块基地,目前已形成了4个优势产业带、10大板块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第二步是示范带动。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建基地带农户,帮大户带周边,实施了品质果和品质茶工程、“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种草养羊和生猪模式化养殖、“三牛”替代等示范工程,产业基地建设明显加快。第三步是重点突破。各地选择最有特色和能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产业及品种,集中力量加速建设,形成规模。

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农村各类专业协会、生产合作社、产销联合体等民间流通组织,能够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促进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我们大力倡导和扶持发展这些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既注重新生农民意愿加速发展,又加强制度化建设严格规范其行为,引导他们在为农户提供产加销服务时,有效规避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截止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和服务功能完备的中介服务组织已达40多个。如枝江市白洋镇农民向永益牵头成立白洋柑桔产销服务协会,吸收会员61名,为浙江隆华*公司收购柑桔,同时向市场推销鲜果,年流转量达到1万吨以上。由宜都市清江高坝洲水产公司发起成立的*市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协会,20__年初与韩国联合水产品公司签订了3000吨美国鮰鱼产销合同后,积极组织协会网络的农户进行订单生产,目前网箱养殖面积已达1.3万平方米,并引进一家中型加工企业。

基地生产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把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转化为标准模式,是工业领域的先进大生产方式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我们积极推动市、县、乡各级明确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并制定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就*有机茶、秭归脐橙、远安食用菌、百里洲梨、晓曦红碰柑等特色产品制定了39项农业地方标准,其中15项上升为省级地方标准。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示范带动、企业引路、全程监控、订单约束、技术支撑“五法”并举,交叉覆盖,把标准化生产落到了实处。在20__年五峰绿茶、兴山甜橙列入部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后,我们今年又向国家申报了枝江白洋柑桔、清江无公害水产品网箱养殖等7个国家第五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全市还启动了10个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重点扶持了5个无公害柑桔示范乡镇,并有2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42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

农业产业化是一场农业产业革命,它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的事务,而且关系到社会经济各个层面的资源配置、要素组合和利益调整。农业产业化也决不是简单的“企业+基地+农户”的重组,而是一种体制上的创新。应该说,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实现农业农村协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和手段。要做到统筹协调,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使之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加快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农村工业化的水平也相应较高。*是城市带动型发展模式,从实际出发,我们提出要把城市工作做到农村去,积极引导城市投资向农村中小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分流”。据粗略估算,全市近三年来流向农村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的民间资超过10亿元。我们欣喜地看到,产业化发展再次点亮农村工业之火,目前县市区一级新上工业项目70以上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而农产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20__年,全市自发投资柑桔选果、分级、打蜡包装线的就有20多家,新上生产线40多条,总投资3000多万元。

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在全市城镇建设发展规划中,农业产业化既是产业支撑又是城镇的特色所在。我们努力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在龙头企业布局上实现由零星分散向城镇园区集中转变,在产权结构上实现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在经营形式上由经营向民营转变。20__年,我们制定了《*市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将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启动8个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以后,园区所在城镇骨架拓展明显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夷陵区鸦鹊岭镇食品项目功能区建成后,城镇面积将新增0.67平方公里,新增就业人员8000多人。该镇现已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总投资1.6亿元,加上配套的制罐和包装业,预计未来三年每年可新增工业产值2亿多元。农业产业化繁荣了城镇的商贸业,做旺了城镇的人气、财气、商气,增强了乡镇经济实力。

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一主三化”战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农业产业化是关键。近年来,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一部分农民经过培训外出务工,一部分农民就近转化到非农产业,1994年到20__年10年间全市年均有3万多名农村劳动力从农田转移出来,近几年有加速之势,年转移劳动力近5万人。这些农民向非产业的转移,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给城市带来更大的消费市场,形成了良性发展。我们用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还表现在推进了产业扶贫帮困工程,通过扶持项目和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改善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致富能力。

四、坚持创新领导方式驾驭全局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我们体会,对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驾驭,是检验我们特别是县以下党的执政能力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创新对农业的领导和指导方式,从过去单纯用行政手段抓农业转到用市场经济办法引导发展,从过去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生产上转到指导发展、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上,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民转移,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社会进步。

改进党委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方式。首先,树立产业融合思想。我们把农业看成一个包括工、商、建、运、科、教、文、卫在内的大产业,不仅三次产业之间要融合,农业内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产业之间也要相互融合。坚持让农业与其他产业在分工的基础上合作,在合作的指导下分工,不离开农业,不抛弃农业,不损害农业,拧在一起,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第二,运用典型推动发展。许多真知灼见、鲜活的经验往往来自基层,及时推而广之,以点带面,就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收到“一个典破道题,一批典型活全局”的事半功倍之效。就畜牧业发展而言,我们推广了生猪销售大户典型并在全市开展“史光权现象”大讨论,推广了把农户作为生产车间、创造了“天蓬模式”的天蓬公司典型,推广了兴山县开展小区养殖生猪,一年净增出栏10万头的典型,在全市掀起了养猪热潮,20__年可以净增出栏30万头以上。第三,整合部门资源。采取多种措施,整合部门资源,聚合部门力量,让部门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形成共建合力。近几年,我们把统战部门开展的“光彩事业”活动、文明办开展的“文明创建”活动、团委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妇联开展的“知音农业园”扶持活动、市直机关开展的“民心工程两本帐”活动、小康建设工作队帮扶活动、老区建设促进活动等z统一起来,实行“事情共办,分别记功”的办法,共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良好效果。

改进党委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方式。我们努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注重发挥政策性投入的引导作用。一方面“给政策”,对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直接给予资金、信贷、税费优惠,通过政府担保、财政贴息等办法,为企业和农户分散风险,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争政策”,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支持。今年初,省里出台有关支持农业的政策后,我们迅速组织市直和各县市区对照政策,研究对策,明确项目,建立责任制,落实到单位和责任人,争取到一批农业项目列入省及国家计划。

改进党委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服务方式。环境就是生产力,只有环境搞好了,服务上去了,才能引来投资者,才能保障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首先是加强行政环境建设。我们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学会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领导方式的根本转变,把领导力量向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倾斜。各县市区及乡镇把农业产业化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主要考核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及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情况,看引进和扶持的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有多大,对农民增收、地方税收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多大。对龙头 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求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提出解决意见。第二是加强信用环境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增强信用意识,不断提高信用等级,使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信贷服务的安全区。第三是加强舆论环境建设。20__年市级主要新闻媒体优惠开展了农业龙头企业风采展示活动,20__年又为山区县市的一个农业品牌进行全年性免费宣传,营造龙头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宽松环境。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对产业化经营成绩突出的企业进行一次奖励、每两年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一次奖励,用优良的环境推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农业产业化论文:专家指出农业产业化发展应当坚持农业的多功能性

专家指出农业产业化发展应当坚持农业的多功能性

中新社北京五月二十日电(周兆军)在今天上午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农业产业化发展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陆庆光教授指出,农业产业化发展应坚持农业的多功能性,注重发挥农业在生态、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部门除了生产粮食以外,还应该为实现其它目标做出努力,例如保护环境、保留田园景色和乡村风味等。农业除了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供给之外,还要发挥防止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等多方面的作用。文秘站版权所有

陆庆光说,农业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也是新一届中央政府下决心解决的重要问题。新时期,农业的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农业产业化是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关键,发展特色农业,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是迈向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高速公路”。

谈到北京的农业问题时,陆庆光认为,北京的农业产业化应该走“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使都市农业发展成集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农业产业化论文: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

[摘要] 本文通过对荷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的表现,发展的模式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经验等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论述了中国农业发展能够从中借鉴的经验,农业产业化还是农村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坦途。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农业合作制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

早在40年代~50年代,美国一些大的工商企业就有自上而下地把农业生产中的产供销三个环节连结起来的做法。1955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戴维斯提出了“农业企业”的概念,这是国外较早提出农业产业化概念。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现代农业的一种综合经营体制,它更大地发挥了市场力量,将资源、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市场机制下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中,荷兰的做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荷兰大田作物的马铃薯和甜菜,园艺作物的花卉和蔬菜,畜牧业的奶类、肉类和禽蛋生产均形成了高度的专业化,已经不再是“政府羽翼”下过度支持和保护的一种产业,而是成长为有竞争力的产业。荷兰的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具体表现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荷兰农产品成为出口主导型产业,促进了荷兰农业一体化市场机制的完善,壮大了农业集体经济。

一、荷兰的农业产业化

1.荷兰是农业产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主要表现在:

(1)生产的专业化。1995年荷兰全国从事专业生产的各类农牧场占农场总数的82.33%。生产专业化,使农产品高度商品化。1995年,荷兰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人口的1.9%,生产的主要农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还大量出口,出口率均在80%以上,商品率近。

(2)经营一体化。荷兰大多数农户实现了一体化经营,把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了自我发展,自我积累机制。

(3)服务社会化。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全部实现了社会化服务,全国形成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合作社体系,对农业的产供销进行“一条龙”全程服务。

(4)管理的企业化。每一农户、每一个农牧场都是依法注册的经营性公司,独立法人实体,追求利润较大化,按企业化进行科学管理和成本核算。

2.荷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模式。荷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3种: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

(1)市场+农户。这是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的重要形式,市场+农户模式具体表现为“拍卖市场”与农户连接和超级市场与农户连接两种模式。

“拍卖市场”+农户是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最富特色的模式,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拍卖市场”的具体运作程序是:农户将所生产的产品按照质量标准规定进行分类、分级和包装并经检验合格后,送入拍卖大厅,购买者(一般是大批发商)按照规则进行竞价,出价高者获得产品,成交后市场内部系统自动结算货款和配发产品。拍卖市场的较大优点就是交易效率很高,一般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可完成全部的交易。

除“拍卖市场”为中心的一体化经营外,以“超级市场”为中心的农业一体化经营在荷兰也很盛行。

(2)合作社+农户模式。荷兰的农业合作社不仅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且广泛存在并发挥作用于农产品加工、销售、贸易和农业信贷、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领域。

荷兰农业合作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合作社基于农民之间的协定,按照自愿原则,以民主方式进行管理,参加合作社的农民对自身的生产决策和生产过程享有的责任和独立性;合作社独立于政府,其活动不受政府的干预;合作社实行多重会员制,即一个农民可以同时是几个合作社的社员;合作社的层次分为基层合作社、地区合作社和全国性合作社,为了保护合作社的利益,全部农业合作社都被组织于“全国农业合作局”(NCR),NCR的职责主要是代表合作社的利益,协调合作社之间的关系,协调合作社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推动合作社事业的发展。合作社在农业技术交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作社的加工、销售活动,使农户与合作社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发展了农业一体化经营。

(3)企业+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贸易企业,直接与农户连接,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由于拍卖市场的发达,使得这种经营模式未能成为荷兰农业一体化的主要模式。

3.荷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经验。(1)充分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和农业发展获得成功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农业资源配置和结构组合,充分发挥了农业比较优势。

荷兰的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坚持从农业的比较优势出发,农业的资源配置和结构组合充分体现了比较优势原则,即对于优势领域就多发展、多出口,对于非优势领域就少发展甚至不发展,用进口来弥补国内消费。

(2)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荷兰的市场体系十分完善,农产品交易系统非常发达,形成了有效的农产品营销制度,使农产品营销链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活动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政府非常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公平的交易制度,维护市场秩序,对市场交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为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3)为农民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荷兰为了解决农业一体化经营中的瓶颈问题-资金,发展了农民合作金融制度。农民合作金融制度的组织资源是“农民合作银行”,该行成立于1896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之一,现已发展成为荷兰的第二大银行并跃身世界400家大银行之列。农民合作银行的职能是为其社员提供信贷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务,其信贷资金来源于所吸收的存款和经营活动,目前荷兰农民的全部信贷中,90%以上来源于农民合作银行。政府并不向农民合作银行注入信贷资金,也不干预农民合作银行的经营活动,政府的作用是允许农民合作银行的存在,并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4)为农业构建坚实的科技基础。荷兰有着相当发达的农业

教育、科研和推广系统,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被誉为荷兰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的三个支柱。政府对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非常重视,把发展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事业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农业教育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体系,由初等、中等、高等和大学四个层次组成。除正规农业教育外,荷兰的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也很发达,培训系统几乎覆盖了农村的每个角落,同业农民之间还有自发组织的“学习俱乐部”,相互切磋和交流经验。教育使荷兰农民具有了很高的素质,大多数农民都能讲流利的英语,能够跟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这是荷兰农业具有高竞争力的基石所在。农业科研和推广为农民提供了雄厚的科技支持,有效地推动了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科技进步对荷兰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80%,这是荷兰农业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政府对农业教育和科研给予了充足的经费支持。

(5)对农业进行一体化的行政管理,处处体现农民利益。荷兰政府对农业实行一体化行政管理,这为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制度条件。荷兰有着强大的农业行政管理机构,作为中央政府管理农业的行政机构的农业部,职能包括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及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督,农业政策以及对农民的财政支持等,都形成对农业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我国目前农业发展主要的不足

1.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引进投入不足。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2%,财政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比例占财政农业投入总额的0.8%左右。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健全。而在以色列,高度发达和集约化的农业是以强大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作为后盾和支柱的,并建立了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以及地区性研究开发机构,大学中也设有一些专业性的研究单位。

3.对农业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培养青年农民。

4.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缺少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在我国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公司+农户”或“企业+农户”,在这种产业机制中,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处于从属地位,农产品的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服从于企业需求量的大小,农业的主体根本谈不上和需求方进行讨价还价的保护机制。

三、荷兰农业产业化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

1.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2%,而发达国家一般为60%~80%,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

2.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创建良好的农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重在政府的财政投入。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力度仍显不够。在财政经济明显转好的情况下,每年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农业生产量总值的比重一直处于4%左右,这一比例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算是很低的;财政对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投入的比重一直徘徊在7%~8%之间,如果扣除具有广泛外部性的水利基础设施等投入,这一比例则更低,仅为4%~5%,这种投入力度对于增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显然是不够的。

3.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近年来,通过发展区域支柱产业、区域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规模、市场占有量和发育程度还不够,而且地区性发展很不平衡。

4.培养农业推广服务人员,提高农民素质。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农业推广服务人员培训中心,定期对农业推广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5.转变思想,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作怪,农民始终属于弱势群体,基本权利得不到维护的事件屡有发生,如何尊重农民意愿,增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的关键。从国家政策制定到具体实施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这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的保障。

6.建立农民自助合作组织,充分体现农民的自愿互助精神。农民应根据自身情况自发成立自助合作组织,坚持自愿互利原则,切实维护自身利益。

农业产业化论文:我国农业产业化瓶颈和经济法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瓶颈

1、农业市场主体制度不完善

及时,我们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组织载体。一些专门从事农产品经营与加工的带头企业、股份制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多力量薄弱、规模小、数量少、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带动专业化的生产。其二,农户的合作意识淡薄,合作习惯缺乏,缺乏组织引导农户合作的组织机构,这也导致农户的协调组织化程度低。其三,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农户的组织化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也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其四,农村的土地产权划分不明晰,村政府常以土地所有者名义转让农户的承包地。此外,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民与土地间有人身依附关系。这也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激励与约束作用的发挥。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仅仅是初具规模,一些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合作社仍然较少,首先在组织运营中,这些企业不够成熟,无法与农户进行更加有效的协调作业。这些合作组织无法有效的引导农户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工作。其次,这些组织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因此农户的积极性也因此大打折扣。,农村中复杂的产权关系也给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在农村中,农户与政府之间产权不清,农户土地常常被乡镇政府随意征用。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的产权出现凝固化,这样的制度缺陷都在有意无意的阻碍农户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2、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秩序混乱

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又一瓶颈就是无序而混乱的市场秩序,这种局面也客观上加剧了农业产业化市场上的无序竞争。这种竞争只是“表面激烈”的恶性竞争,无论任何竞争者都难以从中得到真正的利益,生产经营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形成规模,无法发挥集群效应,很多农户处于亏损状态。其一,农业市场中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农户与农户的产品之间缺乏差异性,难以形成特色,只会形成无序的价格战。另其二,农业产业在市场中的退出成本让很多经销者即使在市场颓势中也坚持低效运转,浪费了市场资源也失去更多的机会。其三,政府存在农业产业市场过度干预的问题,农户往往在经营中束手手脚,经营效率低下。

3、农业产业化缺乏金融体系支持

在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让农村的金融活动蠢蠢欲动,但是相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却并不健全,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对农村金融处于打压和限制的阶段,农村金融在中国尚是一个新兴概念,这阻碍传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及时金融能提供的支持资金少之又少,在我国偏重城市化发展的策略中,大量农村劳动力及资金也都持续流向发达的城镇,农村严重“营养不足”。第二点,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表面上存在,但却并不规范,农村信用社难以维系住这一金融体系,民间借贷又处在法律盲区,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宏观调控力度,解决这种无序的贷款状态。

4、农业生产合同模式存在缺陷

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合同模式的不健全也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瓶颈。在农业产业化中,农业合同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现有合同中规定的利益分配不够公平,无法实现双方利益的平衡发展。传统农业中的小农户与正规企业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很多时候,分散的农户面对企业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其次,农业产业化中的风险分担机制也不够完善。农业市场风云变幻,市场行情可能随时变化,面对各种无法预估和预防的风险,农民群体往往难以应对。在很多合同中,这种风险的承担方往往都是农户。,由于在农业产业化的合同中,企业与农户之间往往存在互相投机的现象,一些企业或者农户会为了追求更大化的利益公然违约,这样不利于维护农业产业化的有序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需要经济法保障的必要性探析

1、农业产业化体现了经济法的价值理念

农业受自然环境气候影响较大,且农作物一般都具有固定的生产期限,这就决定了农作物投资风险大、投资期限长、收益不稳定的特点。然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生产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发展农业是维持国际稳定、经济健康、社会和谐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通过农业发展可以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市场经济中的形式公平转变为是指公平。这也正是经济法所追求的,经济法的立法目的为国家的经济安全、经济自由、引导经济生活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

2、有利于规范农业产业化中的市场主体建设

要规范农业主体的建设离不开经济法的建设。目前,农村的产权划分够明晰,农户的各项权利除了需要确权外,也需要更加明确的划分和立法保障。比如,农业生活中的土地占有权、收益权、处分权等,这些都需要在农业产业化之前理清,否则,一旦与产业化相结合,将会形成更加错综复杂的关系,影响农业产业化的顺利经营。近年来,《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出台都为我国农村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有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农业市场环境

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维护农业产业化市场中的有序进行,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农业秩序,以此来杜绝农业市场上的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美国农业产业化的历史中就有先例,美国曾出台垄断法案来明确抑制农业垄断行为,防止出现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等行为。这对于市场而言无疑是必不可缺的制度保障。而经济法则可为实现农业市场的有序化提供健康的法制环境。

三、经济法保障体系的构建

1、完善农业市场主体的经济法保障

要克服农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首先应该加强农业市场主体的经济法保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组织、团体都是重要的市场主体。虽然我国目前的农业法都鼓励农业社团、组织的建设,但是乡村政府不够重视,态度不够积极,物质支持力度不够,也没有做好必要的引导工作。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农业民间组织法,完善农业组织的建设等权利。其次,在维护农业权益方面,应该出台相关法规,明确农民各项权益的划分,比如说对于农民在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应该出台相关的确权法规,完善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划分土地的各项权益归属,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积极性,让农村能够依靠投入土地就能获得生活保障、赚取资金。

2、健全农业市场交易秩序的经济法保障

有市场交易的地方就难免出现市场垄断行为,这就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干预,来杜绝和限制不公平交易、市场欺诈等行为,保障农户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笔者

建议,要健全农业市场交易中的经济法保障体系,其一,应该通过法律规范经营行为来确保市场交易的公正合理。明确农产品运输、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采取合理的指导价,来引导市场有序进行。其二,应该对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单位实行准入机制,确保市场主体符合规定的条件。其三,应该建立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相关认证立法,既限制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又把控农产品的市场准入。让农产品无论是在产前还是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都能够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梳理品牌意识和企业信誉理念。其四,完善政府补贴制度,一些农产品在出口过程中,政府可以为其提供补贴,以合理的低价来赢得市场。 3、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的经济法保障

我国农业合作社建立与运行的实践,暴露出其法制建设上有如下缺陷:首先,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没有明确农村合作社成立的主体资格问题。其次,缺乏相应的农民权益被侵害后的法律救济机制。再次,缺乏专业的农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如运行、分配、合并与分立、解散与清算等制度。此外,还缺乏完善的农业合作社财务监督审计制度,以保障组织的财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政府部门缺乏相应的农业合作社运作扶持制度。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农业合作社的运作与发展。农业合作社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对于这一合作组织的建立,让然存在许多不足,缺乏经济法规的保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完善。其一,让农业合作社的主体资格明晰化。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均未对农业合作组织成立的主体资格进行实质性的规定,这容易造成农业合作组织性质的混乱,有必要明确规定农业合作组织的主体资格要求,以保障农业合作组织性质的纯洁性。其二,建立法律救济机制,在农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纠纷,如果没有相应的处理机制则容易造成农业产业市场的混乱和不稳定,因此有必要加强法规宣传,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及时对这类事情进行调解。其三,完善农业合作社组织的运行机制。农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和机构设置、效能分配,如何解散或者成立,这些在我国法律上都需要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要建立财产审计和监督机制,保障农业合作组织的规范性。

农业产业化论文:如何加速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及结构调整

如何加速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及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它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技为保障,以农贷为支撑,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何加快贫困地区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是关乎贫困地区脱困,进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当前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起步晚、程度低、效益不高,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各级政府把加快农业产业化作为脱贫致富的一项主要工作,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订单农业,扩大产业基地,加强科技指导,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各种服务,初步走上了产供销一条龙,种、养、家为一体,农、林、牧综合发展的产业化之路,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但从总体上说,贫困地区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晚,层次较低,效益不高。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以政府推动为主,农户参与的主动性不够,投资模式以政府行政命令下的国家投资和农民投资相结合,投资渠道单一,农民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和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入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

(二)农民对加快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的步伐缺乏认识

贫困地区大多以农为主,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传统小农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以保本经营为主,仍习惯于在自家责任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还没有尝到产业化经营带来的甜头,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积极性不高,不愿在产业化经营中搞大规模资金投入,万一出现风险,血本不归,得不偿失。如地膜覆盖技术已推广了几十年,农民才得以认识,政府采用无偿投资让农民承包塑料大棚,有些农民都不愿承包,一些发展林果业的乡镇,对已投入物力、财力、人力种植的苗木,个别农民人为进行破坏。这说明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中还存在一定阻力。

(三)政府在指导农民进行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中方法不当

政府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心情与农民的观望态度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一热一冷,影响了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投入资金的积极性。在实行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中,还未理顺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没有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而是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去搞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农民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四)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对产业化经营及产业结构调整缺乏深入探索

由于贫困地区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属起步阶段,基层信贷人员或多或少缺乏深层次了解,对产业结构调整没有进行深入细致考察,缺乏科学分析,加之农业生产受诸如气候、技术、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投入资金要承担较大风险,因此信用社信贷人员往往对这种贷款存在“慎贷、惜贷”心理。

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的核心是规模化、商品化、高科技、高投入,产业链条关联度高,而产业化经营中的高资金投入与信用社可提供资金之间有一定的矛盾。如规模养牛、养羊,目前秦川牛、布尔山羊价格昂贵,每头低在3000元左右,一个10头以上的养殖户仅引进良种就需3万元多元,而信用社一般为农户较高可提供1万元贷款。

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周期与农村信用社贷款收回周期之间也有矛盾。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生产周期长,比较效益低,决定了其投资回收期较长,而农村信用社现行贷款实行期限管理,最长贷款期限为一年,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显然无法当年收回投资,归还信用社贷款,不得已,只能超期,超期后,信用社要加收利息,农民负担无形中加大。

总之,产业化经营中资金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农村资金需求十分旺盛,而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收缩,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部门仅信用社一家,而信用社实力不足,很难承担起为农业产业化“输血”的大任,这样,一些好的项目常常因为资金问题而搁浅。

(五)现行农贷管理方式方法加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贷款难和难贷款

现行的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体制中的一些规定、办法和措施严重制约了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主要表现在贷款期限过短,利率过高,贷款手续繁杂,贷款数额小,农民在贷款过程中处处不便;同时,信用社行业管理水平提高后,各个信用社都加大了贷款考核,对贷款采取责任追究制度,实行不良贷款的零增长,致使部分信贷人员有贷不敢放,制约了支农贷款的增长;另外,也有部分信贷人员素质不高,放不下“只有人求我,没有我求人”的架子,没有真正做到符合贷款条件的一视同仁,没有积极进行自我推销。

对加快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一)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是进行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的关键

农业产业化经营及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重头戏,其主体是广大农村群众,其核心是资金投入,如何调动农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资金投入的积极性,是推动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因此,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从传统农业观念中走出来,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使农业产业化及结构调整成为农民自觉自愿的行动,引导农民增强创收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只有调动内因,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才有实现的基础。当前要改变群众脱贫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和稍有收入就大兴土木,修房建院的传统观念,而要引导群众集中精力抓致富,一心一意搞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

(二)政府部门要发挥宏观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职能

要尽量减少政府行为,切忌强令硬上,避免造成农民群众的抵触对立情绪,把群众引导好,把农民利益维护好,把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调动好;要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资源,切忌急功近利、不切实际地强行推广,不可盲目上一些不适应市场要求、没有前景的项目,造成农民不必要的损失;政府各部门要从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为农民产业化经营和调整结构搞好服务工作,要为农民适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帮助农民对市场信息做深层次的调查研究,利用政府网站,及时捕捉信息,及时信息,为农民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空间。此外,要建立以工哺农,支持“三农”发展的专项资金和农业产业化风险补偿基金,每年从财政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支持产业化和结构调整。

(三)农业结构调整离不开金融部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金融部门要树立民本思想,积极探索研究新形势下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手段,坚持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支持相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贷款与小额信贷资金相结合,扶贫贴息贷款与贷款利率优惠相结合,支持农村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

农村信用社要发挥好 支农主力军的作用。立足农村、面向农业、遵循合作制原则,不以盈利为惟一目的,全心全意为社员、为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服务,全力以赴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信社办成“农民自己的银行”。

要确立共同发展的观念。农信社与农村经济是互为依存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共谋发展。农村是信用社的储源基地、信贷阵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搞活信用社、提高信用社效益的支柱和保障。应把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作为自身发展战略的基础工程来抓,围绕“米袋子”、菜篮子”、“油罐子”,千方百计做好支农服务工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赢得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秘站版权所有

要坚持人本观念,统一思想,多方位搞好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工作,农村信用社要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办社宗旨,把支持农村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积极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本职工作,要把信用社的贷款贷到农户家中,贷到田间地头;大力调整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方面的政策措施,延长贷款期限(以两年为宜)、降低贷款利率(农业产化经营和结构调整贷款与其他商业性贷款分离)、提高额度、减化担保方式,让群众得到切实的优惠和方便,让农民贷款不再难。

农业产业化论文:农业产业化:一个资本市场的视角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不足曾是构成我国高通胀的首要原因,而资金不足又是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一大突出问题。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国情下,农业不发展,农民收入不增加,宏观经济就缺乏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募集农业发展资金,是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发展一条新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湖南的实际,就如何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资本市场与农业产业化:理论思考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较大难题是资金缺乏,这是造成农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之一。资金的缺乏靠国家、集体和农户的投入是难以解决问题的。无论从近期看,还是从中长期看,农业发展与资金瓶颈的矛盾都是存在的,只是资金短缺的程度不同而已。农业产业要获得较大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有大的提高,我们必须在改造中低产田,开发农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建立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体系,农产品深加工,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农村市场体系及设施建设等各个环节上努力,这些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国农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农户自有资金的积累、政府财政预算支出和国家金融机构的贷款。与其他产业相比较,农业产业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投入数额十分有限,形式也很单一,更为突出的是现有的各投入主体对农业的投入都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对资金的巨额需求。

众所周知,依靠原有的投资渠道来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缺口是不现实的。解决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必须要有新的思路。要构造多元投资主体,在全社会范围内,多渠道、多形式吸收资金流向农业。实现这一宏观战略设想的重要举措就是利用资本市场,广泛吸引工商企业和城乡居民进入农业领域,并进行投资。无论种养业、还是农产品加工企业,都存在着非常广泛的适合中小企业进入的空间。因为,目前我国农业呈现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和农业资源紧缺的状况,只能也比较适合中、小企业进入农业领域,但是,我们还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争取在农业领域内培育出大型或巨型的农业产业集团。

大量事实表明,无论是大型工商企业,还是中小工商业,在进入农业领域方面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也就是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企业负债率过高。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已经进入农业领域的工商企业,为了解决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一般都从以下四条渠道获得资金:一是通过合资或在海内外发行农业开发债券,引进资本;二是争取国家的优惠贷款和财政、税收上的支持;三是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进行资产整合,壮大资产实力;四是组建农业类开发集团公司,争取上市发行股票,筹集社会资本。这些形式都是行之有效的,而第三、第四条渠道的筹资效果一般都优于前两条渠道,其效果还不仅只反映在筹资方面,它还有利于农业组织形式的改造与升级,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农业领域。

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资本市场筹资,把一部分城市居民手中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汇小成大,集液成裘,直接转化为发展农业的资本,这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崭新模式。据相关专家调查分析,利用资本市场将一部分市民引入农业领域,用城市居民的资金来发挥农业的前景是不可以低估的。我国城市居民手中有大量的资金。2000年底湖南省城镇居民储蓄存款金额达到1315.23亿元,同时居民手中还持有约800亿元的现金。虽然我国的国债和证券市场等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城市居民投资渠道仍然有限。对城市居民来讲,农业领域存在着潜在的投资机会。及时,虽然农业生产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制约,但由于农产品需求相对稳定,名优特农产品仍很畅销,与其他产业比较,农业产业竞争相对较弱。特别是农业还受到政府的重点保护和支持,这充分表明,农业产业投资风险较小,且盈利是相对稳定的。第二,虽然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在总体上偏低,但农业产业中存在着许多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好的行业或项目。在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养殖业的草食畜牧业、农产品的保鲜和精加工、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领域,都潜在着大量的投资回报较高的项目。如中国饲料及时股的“正虹科技”和中国米业及时股的“金健米业”就以十分明显的绩效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国内大量农业龙头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只要能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有机地连接起来,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状况是可以得到明显改善的。第三“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不可能改变的,即是今后农业人口减少、农业经济份额下降,农业仍是一项长盛不衰的朝阳产业。农业投资的上述特点正好与城市居民投资行为的特点相吻合。这也就有力的表明,把城镇居民手中分散的资金转化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本,是大有希望的。如果我们利用股票形式,将城市居民手中资金的5%吸引到农业领域,那么一个省将会有几百亿元的资金投入到农业发展中来,这对于财政的投入来讲是不可以想象的。当然要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有一个中间载体,农业类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途径。因为,绝大多数城镇居民一方面投资欲望与农业投资特点吻合;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投资知识,更缺乏具体运作农业投资项目的能力。而上市公司正好可以在这些方面发挥有效的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资本市场与农业产业化:功能考察

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 资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减轻政府与银行的压力,具有融资额度大,成本低、操作灵活等优点,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的转变,还可以凭借资金优势和成功经验,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等手段进行资产重组和改造,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益,获得低成本、超常规地发展。

(一)实证研究。

据调查发现,农业类上市公司大都活跃在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大的领域。他们积极开拓市场,建立基地,带动农户、依靠其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及时根据消费结构变化,敏锐地发现潜在市场,占得市场先机,及时弥补空缺;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和示范效应,影响了大批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户,推了农产品结构的优化,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作用,正在成为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样板和楷模。2000年湖南23家省级龙头企业完成产值63.4亿元,同比增长13.4%,销售收入57.6亿元,同比增长211%。实现利税2.1亿元,同比增长17.4%,基地扩大到564万亩,带动农户450多万户。湖南饲料工业依靠名牌战略和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出现了国有、集体、个体一齐兴办饲料企业的喜人局面。湖南目前从事饲料生产的企业近800家,年产各类饲料350万吨,折合成配合饲料800万吨。全行业相继涌出了11个名牌产品,其中“正虹”、“骆驼”饲料享誉全国。饲料工业的兴趣,拉动了上下游多种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由于粮食、饲料、肉类加工骨干企业的建立,农产品销售有了稳定的渠道,农民大胆地种植饲用玉米、大米、饲料稻,通过提供饲料原料获得效益。同时,饲料业还带来了养殖业的大发展。2000年与1985年饲料业兴起前相比,全省出栏肥猪由2297.3万上升到6299.7,增长174%;家禽出笼由8458万羽上升到42亿羽,增长495%。同时,预混合饲料、鱼饲料、特种动物饲料、草食动物精细补充饲料和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的推出,有力地促进了水产品、牛、羊、马等动物养殖。目前,全省养殖业收入已占到农业总收入的48.3%。此外,饲料工业作为一个新的农业群体,对推动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它不仅接纳了5万多人就业,还吸收了一大批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从事饲料生产、运输、销售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工业饲料的推广应用,为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传统型单一粮食喂养耗粮较多,成本增加,据测算,现在用配合饲料喂养了一头猪要比过去节省粮食50公斤。1985年以来,全省生产的各类饲料折合成配合饲料为6700吨,可饲养牲猪2.7亿头,共节约粮食1340万吨,节省养殖成本107亿元。用配合饲料喂养一头猪可比用传统粗放喂养方式增加收入50元,全省实行饲料行业管理以来的15年间,共为饲养户增加收入134亿元。

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首家粮食上市企业,坚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按照“公司+农户+市场”的运作机制,依托资本运营,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品牌战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成功地创造出了一条科技作动力、科技为纽带,公司加农户、企业联基地的农、工、科、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成为了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中国食品工业企业和国家水稻工程品质米示范基地。金健米业除本身经营业绩良好外,还发挥了较强的带动作用。该公司的品质稻油基地扩展到12个县(市)的80多个乡(镇),面积达到100多万亩,带动农户35万户,1998、1999年两年为基地农民增加收入1.3亿元,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盈利的目的。

(二)资本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功能分析

1.促进农业企业以资本为纽带的利益机制的形成。强化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联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持续发展壮大的关键。目前,各级政府和龙头企业都在探寻利益关联机制的创新。而不少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都不同程度地碰到了利益机制问题的困惑。大量实地调查的情况表明,只有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让农民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去,并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之间建立起相互持股、参股、控股关系,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关联机制,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结在一起,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这个途径,使第二、第三产业的利润向农业产业转移,使农民真正分享到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

2.突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制约瓶颈。目前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呈现出财政、银行、企业负债运行的格局,居民成了大债权人。银行的信贷资金受安全性、效益性等商业经营原则的限制;政府的财政支持受其可以调动资金资源的限制和投资领域的限制。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部分是以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为主的、比较典型的竞争性产业,所以不属政府财政适于进入的领域。那么,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资金就只有运用有效的直接融资手段,调动城乡居民手中掌握的资金。因为,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就是筹资功能。特别是股票市场融资数额大,一般几亿、几十亿、几百亿,同时还可以通过配股和增发新股,连续不断地筹集资金,更重要的是筹集的资金可以长期使用,且无需偿还。这是因为投资者不能退股,只能有股市上转让股票。

3.加速农业龙头企业的机制转换。从全国几十家农业类上市公司和湖南省的2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的情况综合分析,经过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活跃在资本市场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较大特点是可以明晰企业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龙头企业一般有非常规范而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够保障企业产权机制的落实和委托问题的妥善解决;投资者可以用基于其股东权的投票权行使作为投资者的权力,施加对企业的影响,形成对企业决策的内部约束;同时还可以通过在股票市场上的“用脚投票”来表达其对企业的投资选择,形成对企业经营的外部约束。二者的相互作用,共同约束着企业经营者的行为。此外,这类企业还有相对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企业经营绩效和财务信息的公开披露,保障了投资者“用手投票”的内部约束和“用脚股票”的外部约束的实施。

4.利用资本市场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源配置效率。1980年前后的乡镇企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重复建设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使企业遭受到了一定的损失。过去,由于宏观管理一度失控,国有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中也发展了不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因此,在国民经济已经形成买方市场、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主旋律的宏观背景下,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小规模的恶性竞争,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败。利用资本市场,则可以在规划制定上把好布局关,真正做到突出重点,择优扶强。因为,利用资本市场可以凭借资本强烈的利润追逐动机,冲破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中的部门分割,促进资源的自由合理流动;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大范围的兼并收购、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运作,走集团化、规模化道路,这样既能促使龙头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又能够解决重复建设的遗留问题,优化行业结构、优化存量资产配置。

5.改善农业企业经营业绩。农业龙头企业改制上市以后,通过证券媒体对企业的介绍、推荐和数千万股民对企业的关注,了解和传播,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有效地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招商引资、合资合作、产品销售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6.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资本市场的资本运营是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因为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已有的企业股权的收购、兼并、重组、完 成资产的交易、转移和增值,完成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实现企业低成本战略扩张和优势互补。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运营从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两个角度快速切入,改善现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优化和高效。及时,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本运营有助于企业在竞争中迅速扩大规模;资本市场退出机制有利于加速资本流通和产业结构调整。第二,在资本市场中可以通过企业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和股权置换形成大企业集团和产业化,并实现产业整体技术提升,提高企业经济增长质量。第三,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本经营可以形成产业结构的新格局,迎接加入WTO后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加入WTO后,大量外资企业将进入我国重组国内企业,将会形成对我国资本市场进行强烈的争夺。因此,我们要依据市场规则通过资本运营实现社会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把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才能迎接挑战,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三、农业产业化与资本市场:途径选择

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而实现农业的国际化、现代化,同时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经验,我们认为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选择如下主要途径及对策措施:

(一)分析潜力,更新观念,确立资本市场理念。在中国的投资领域中,农业是较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投入的空白领域也很多。如名优特新农副产品生产和经营项目,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精品农业、高科技含量的集约化设施农业等,正在逐步成长为市场份额大、投资回报快的跨行业产业。据相关专家分析,如果按从基础生产到最终消费的产业化综合效益计算,农业是最有前途、获利较高的投资产业之一。中国农业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统计分析,在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8%中,农村部门贡献了5.5%,贡献份额为70.1%。同时,我国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内需较大的潜力也在农村消费市场。全国乡村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0%,但乡村消费品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的比重不足40%,而培育和扩大农村市场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其现实途径正是农业产业化经营。21世纪是中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历史时期,因此,支持结构优、规模大、素质高的农业类企业上市,是依托资本市场、发展大农业,使农业走向科技化、产业化的正确抉择。中国证监会已作出决定,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取销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名额限制,以促进传统农业向高效品质的现代农业转变。同时,农业“绿色板块”的迅速崛起,将进一步证实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证券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具开发潜力的新增长点,是应当予以积极支持、重点倾斜、加速培育的产业领域。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个新生事物,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对此,我们要大力宣传《证券法》,普及资本市场知识,不断提高人们运用资本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

(二)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关联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关联机制是关键。让农户以股东身份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来,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和利润,是强化产业化经营利益关联机制的有效办法。根据国内不少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的经验概括,可以采取以下五种具体形式,强化其利益关联机制。一是对乡村集体兴办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农户作为社区合作组织的成员,获得股东资格。二是农户自愿联合兴办股份制的加工、流通企业。三是农户以其合同交售的农产品参股龙头企业,作为优先股东,只分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不行使表决权,即不干预龙头企业的经营。四是农户以合作社形式集体参股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五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相互持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结合的利益机制,建立起名副其实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三)利用股票市场,造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利用境内外股票市场,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上市,形成一批实力强、影响大、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巨型龙头企业,造就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产业化经营的中坚骨干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为了扩大资本市场上的农业份额,从今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农业类上市公司上市的指标限制。对此,相关主管部门对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审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审查的核心内容应当是:龙头企业是否与农户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实际上可能带动农户数量大小。对于农业龙头企业或上市公司来讲,都有一个利用资本市场改造提升企业的问题。如,有些龙头企业目前占有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但由于产品市场容量有限,单靠扩大规模也不可能再创造新的经济效益,而稳定的、较高的市场份额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对名特优产品不进行更新换代以赋予精品新的内容,那么,名特优产品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甚至被淘汰。目前,不少企业往往因缺乏资金而不能及时更新技术与设备,削弱了产品的创新能力,结果导致品牌效应这一宝贵的无形资产的流失。此外,由于这些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在上市“壳”资源极其宝贵的情况下,单独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可能性很小,为了解决这一个矛盾,的办法是组建精品农业集团,通过精品集团发行股票上市筹资、融资、再融资,通过这种办法保护品牌优势。

(四)培育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盘活农村集体资产。通过建国后几十年发展,我国农村已积累了大量资产,据不统计,湖南省农村集体资产原值总额达3000亿元左右,加上其他资产,农村存量资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这些资产由于种种原因处于低效率或无效率状态,甚至闲置或大量流失。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乡镇企业面临的竞争必然更加激烈,经营形势也更加严峻,市场竞争必然伴随着企业的关停并转,乡镇企业的产权交易也就因此成为了大势所趋。这些都需要有规范化的产权交易市场作为中介。目前,目趋频繁的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关停并转为产权交易市场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大力开发农村交易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时,可以盘活农村巨额集体资产,为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提供中间媒介,以有效遏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复建设。第二,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农村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促进证券市场与产权交易市场的共同繁荣,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五)设立高新科技农业基金,加大农业发展资金投入力度。根据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投资基金将在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而产业投资基金则是投资基金中的重要一种。投资基金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在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时,政策上要优先考虑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因为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以体现对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的重视程度,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具体化体现;可以有效的缓解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资本需求,减轻政 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巨大的投资压力,使部分农业投入资金逐步从银行贷款、行政拨款转变为直接融资;可以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引入市场机制,引导并保障社会资金用于效率较高的龙头企业的发展上。根据山东等省市的发展经验,建立高科技农业基金的大体运作程度可以为:首先由省市级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联合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几大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和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成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基金的发起设立和经营管理。基金发行结束后,允许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然后,根据高科技农业建设周期较长,投资期限相对固定及其投资人利益的有效保护等因素,投资基金的设立应确定为封闭式基金建立形式,投资对象应以高科技农业龙头企业为主,证券投资为辅。

(六)强化管理、注重引导、优化服务、加强协作、为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宽松环境

1.强化管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项目管理任务越来越重,各级要切实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项目的管理工作,通过有效管理,确保新上一个项目,成功一个项目,扶持一家企业,成功一家企业。特别是在组织实力雄厚、发展强劲的企业上市方面,管理工作更要主动、细致。

2.注重引导。及时,抓好政策的支持、引导。对中央和省市政府已经出台的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要继续贯彻落实。有的政策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及时进行调整。第二,抓好制度的完善与保障。要将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明确龙头企业、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自主权,保护其合法权益;明确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格、条件、权利、义务、经营范围、收费标准及法律责任;要建立健全产加销一体化的约束机制,保障各方面都能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要逐步建立比较规范的市场体系,明确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交易规则等,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规范发展。

3.优化服务。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场农业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要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通过中介服务组织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落到实处。在服务组织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自由自主组建。农民个人、民间组织、涉农公司均可以独办、联办、合办。在服务内容上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多方位的。

4.加强协作。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的部门多、综合性较强。我们要在计划审批、工商管理、资金投向、土地征用、企业上市等方面加强协同配合,及时为龙头企业排忧解难。力争在全国范围内真正形成一种推动、参与、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氛围,形成一种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坚强合力。

农业产业化论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建宁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文秘站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__!全县15.02万人口中,农业人口有13.07万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推进建宁县域经济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为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紧密结合县情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委七届五次、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以“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为立足点,以农业产业化为着力点,创新农业经营理念,进一步整合现有的产业优势和独特的资源条件,做大龙头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增强发展后劲,以产业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建宁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

一、围绕以农兴工,调优产业结构,打造大农业发展格局。建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当前关键是要解决好区域开发重点、资源合理选择与优化配置等问题,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几乡一业、几村一品”的形成。首先,要优化三大区域布局。一是构建以城区为中心,里心、均口为两翼的V型特色经济区,着重巩固“三子”(果子、莲子、种子)基础,加快品种更新,推进科技兴农,不断提高特色农业比重。二是构建以黄埠、客坊、伊家为主的西部种养经济区,重点发展烤烟、食用菌、仔猪、肉牛以及草食畜禽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把畜牧业作为新增后劲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到2005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30%。三是构建以溪源、黄坊为主的东部经济区,充分开发笋竹资源,培育林业资源,提高笋竹转化增值和加工增值的效益推进林产品加工业发展。其次,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以创建国家生态县为契机,以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切入点,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组织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重点抓好无公害水果和绿色莲子基地建设。同时,加快农业监测体系建设,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农业质量安全监测网络。第三,要大力突破创汇农业。坚持外向型农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现有绿色食品品牌和原产地注册保护等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作用,着重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下功夫,不断扩大建莲、速冻鲜莲、孟宗笋系列等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加快推进对台农业合作,以应德公司4000亩黄花菜示范项目带动,促进以商招商,吸引台湾资金和技术投入农业领域;大力发展养鳗业,通过整合现有资源,重点扶持里心、黄坊、溪源等乡(镇)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年产量达500吨。第四,要夯实农业生产基地。立足于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建好生产基地,对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重点培育,形成一批主导产业。当前,重点是建好七大生产基地。一是果子基地。以黄花梨为主的水果基地面积力争达12万亩,年产量6万吨以上。二是莲子基地。随着文鑫万吨莲系列、鑫达10万吨系列饮品等项目的投产,种植面积2005年要力争达到8万亩以上。三是种子基地。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3万亩,年供种量5000吨。四是烟叶基地。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确保烟叶收购达6万担以上。五是笋竹基地。高标准建好10万亩"两高一优"笋竹两用林,建成10个毛竹5000亩生产大村。六文秘站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__!是食用菌基地。以茶树菇、竹荪、反季节香菇为主的珍稀食用菌种植突破2000万袋。七是畜禽基地。重点建设万头仔猪基地、百万羽养鹅基地和肉牛养殖基地。

二、立足强工促农,做大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加快引进。改变山区县无法发展工业的旧思维模式,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打破区位、资金、能源等劣势,在开展“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活动中,通过资源开发、资产重组、技术对接、嫁接改造、租赁经营等形式加快区外资金、技术、设备等引进,培育新的龙头企业成长,促进原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当前重点是要通过引进,盘活县猕猴桃厂、胶合板厂等一批老企业。二是加强帮扶。进一步调整和充实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对确定扶持的省、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至少安排一名处级领导帮扶。每年择挑选调10名以上科技人员到龙头企业挂职,帮助企业进行项目开发、行政管理和市场营销。当前,要重点帮助鑫达、文鑫、孟宗加快10万吨“闽江源”绿色饮品系列、万吨莲系列、100万箱笋系列项目实施,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强化政策扶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县级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40万元资金作为县级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和奖励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人才培训和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的补助和奖励。此外,在企业用地、用水、用电、税费减免和金融等方面提供优惠和服务,支持、鼓励企业通过租赁、购并或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壮大自己。三是突出重点。围绕莲子、果子、种子、笋竹等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当年产值或营销额在1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300万元以上,年上交税收2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600户以上,农户从中增加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带动型”龙头企业,力争每个产业都有1个以上龙头企业。四是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对龙头企业的管理,严格考核、评审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关于县级龙头企业考核评审办法》,促进龙头企业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壮大。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资产联结、供求衔接、价格保护、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规范发展“订单农业”,巩固“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新模式,使企业增加效益,农民增加收入。

三、发挥品牌效应,拓展市场空间,巩固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我们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打造名优品牌,一手抓市场开拓。一是宣传品牌。全县 登记注册的农产品商标共有59个,其中获福建名优产品5个、省著名商标2个、绿色食品使用权3个、原产地产品标志3个。要通过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项目推介会和招商活动,进一步扩大“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宣传面;对于已被认定和获奖的“闽江源”、“山雪”、“文鑫”、“孟宗笋”等品质特色名牌农产品,鼓励和扶持企业筹集资金在中央、省级媒体上投放宣传广告,并多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声讯服务、邮政广告等新式宣传手段,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二是创新品牌。大力营造争创品牌氛围,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申报农产品注册商标、条形码、绿色食品标志权,不断创立新的市级优势品牌、省级著名商标等。今年,要着重做好申报进入“中国名牌产品目录”前期工作,大力支持孟宗笋制品和猕猴桃汁争创省名优产品,力争莲子、水果、笋制品系列产品中再有2-3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三是保护品牌。强化品牌意识,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行统一标识包装,分级包装等;严格产品生产管理措施,从各个环节严把产品质量关。同时,加强对产品流通等环节的监督管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违法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地产品品牌。四是建好产地市场。以边贸重点县为依托,进一步完善边贸交易市场、莲子专业市场、果子交易市场、种苗交易市场等19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培育2-3个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带动农户3000户以上的闽赣边贸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市场。五是培育营销组织。积极鼓励和扶持地产品销售行业协会、黄花梨协会、莲子协会、食用菌协会、笋竹协会、农副产品信息中心等中介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实行联合经营,加快“农民经纪人”培训并进行资格认证,扩大民间营销队伍规模,充分发挥营销中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目前,要大力培育一批参加人数100人以上,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年营销额1000万元以上并能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服务的“带动型”营销龙头中介组织,促进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协调运作。六是拓展营销方式。一方面,积极参与或举办各类农产品订货会、推介会、交易会等,加强上海、南京、广州、福州、厦门等大中城市的营销窗口建设,推动产品进入大型超市、商场,牢牢把握住销售主渠道。另一方面,注重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以县政府信息中心为基础,开设建宁特色农副产品销售网站,积极推行网上交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式营销手段,并及时地向农民提供市场预测、价格、销售等信息。同时,认真研究国际市场需求,帮助龙头企业申报产品自营出口权,在巩固美国、日本、东南亚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出口业务,把产品做向海外,走向全球。

四、坚持科技兴农,做优发展环境,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首先,坚持科技兴农。在抓好县、乡、村三级科技推广网络、农业技术和人员培训的同时,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品种改良。充分利用“福建猕猴桃、梨优良品种选育与基地建设”项目课题和“建莲产业关键配套技术研究”成果,认真做好翠冠早熟梨、建选17号、金魁猕猴桃等新品种及水稻杂交“两系法”的推广工作,着力解决“三子”品种退化、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巩固主导产业优势。同时,加大对毛竹山扩鞭垦复改造力度,培育笋竹丰产林;积极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加大畜牧业品种改良力度;大力推广果树点花授粉、养蜂授粉、果实套袋等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二是抓产品升级。发挥莲科所、果树研究所、食用菌中心等科研机构的作用,对产品的高产品质组织技术攻关,重点抓好与省农大联合开发品质莲种单细胞培育,与省轻工食品研究所联合开发鲜莲保鲜和鲜莲加工技术。抓紧莲叶莲梗成份提取及速溶茶系列产品开发,加快猕猴桃、黄花梨加工储运高新技术综合应用及“6·18"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签约项目的实施,使产品提档升级。三是抓人才使用。立足乡土人才的培养、贮备,完善留用人才机制,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业务部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承包或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生产,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采取借地生“才”、租赁人才、乡情引智等办法,加大“借脑引智”力度,不断增强企业引进人才、智力的自觉意识,提高科技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待遇,保障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其次,做优发展环境。着重在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政策方面抓好落实。一是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政府职能集中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认真落实处级领导联系龙头企业、部门服务保障等制度,切实兑现扶持发展政策;创新“一线工作法”,规范干部驻村服务,加快县、乡、村农业“155”服务队伍建设。二是改善基础设施。加快水毁农田、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恢复进度,扎实开展以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以水、电、路为重点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当前,着重做好创建国家生态县、闽江源部级自然保护区申报、金溪流域防洪一期工程实施、建泰公路改建、农村道路硬化和金溪工业园区的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三是完善配套政策。进一步修订完善已经出台的简化项目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土地使用优惠、户口迁移、引资奖励等鼓励项目投资、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在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前提下,鼓励农户土地经营集约化,促进特色农业由分散、小规模生产向规模化转变。同时,抓住中央和省、市出台的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更多的项目支持和政策倾斜,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硬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论文:区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

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

----万州区五桥移民开发区以重专大户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民温饱问题解决后,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小康进程,是贫困山区党和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重庆市万州区五桥移民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从1999年开始,探索出了以扶持发展重专大户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奔小康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1999年农业增加值还呈负增长,起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实现农业增加值6.1亿元,较上年增长6%,分别高于全国、重庆市和万州区3.5、1.8和1.7个百分点,其中重专大户在农业增加值增长的6个百分点中贡献了1.9个百分点。中央电视台、《中国农村科技》、《重庆日报》等多家媒体曾先后报道了五桥农业发展模式。

成效:破解了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五大难题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商贸薄弱,“龙头”带动不强的问题。五桥是1993年新建的县级行政区,工业及商贸基础十分薄弱,在实践中实施农业产业化,推行发达地区“公司农户”的模式,缺乏工业“发动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因而产业化十分艰难。面对现实,五桥探索扶持发展重专大户,让重专大户充当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化链条中的作用,取得好的效果。全开发区从1999年至对没有龙头企业的产业中新发展346户加工大户、672户运销大户,引领农民奔市场,推动了辖区走马片的长毛兔产业、沿江一线柑桔产业、城郊商品蔬菜产业的起步发展。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为突破口,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链条不紧,质量不高的问题。重专大户是五桥探索产业化“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农户,大户撑基地”模式的中心环节,在产业化链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以往产业化发展实践中,龙头企业无法与普通农户实施有效的经济对接,产业化基地因分散在没有抗御市场风险的千家万户中发展,践约率低,结果是公司埋怨农户,农户埋怨政府。同时,由于农民经济实力有限,种养规模化程度不高,农民往往视产业为副业,基地建设难以避免一年种二年毁的局面。五桥发展有实力的重专大户支撑基地建设,并通过重专大户签订经济合同,一头连接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广大农户,有效地克服了以上两个问题。五桥突出在林业产业发展中推行重专户、业主制,近年实施退耕还林产业化项目85%由重专户承担,发展了29.7万亩中纤板原料林、2.3万亩香料林、3.2万亩笋竹、2.2万亩果桑、1万亩柑桔等基地,通过以重专户为主体实施的退耕还林效果,受到重庆市林业部门的高度评价。以上林产业基地的重专大户正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有实力的林业公司。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农资转“非”,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贫困山区农业比较效益一直较低,不仅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而且农村资金(储蓄)也大量溢出,农业各类生产要素大量“农转非”,农业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重专大户,从三个方面有效扭转了农村资金“转非”势头,增加了农业投入。一是发展重专大户为信贷部门扶持农业找准了投资主体。重专大户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信誉吸引信贷部门为其倾斜投资,解决了过去银行投资农业主体难找的问题,减缓了农村储蓄向二三产业及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近年为重专户发放的信贷资金呈逐年上升趋势,达到1500万元,带动农业投入年增长7.5%。二是发展重专大户使外出务工人员找到了回乡创业投资农业的主渠道。五桥年外出务工人员12万人,年务工收入超过3亿元,近年共有850人回乡创业成为重专大户,投入农业项目的资金达到2400余万元,年递增15.6%。三是发展重专大户吸引了城镇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业主投资农业。近年共有万州名亨集团、万州中学等10余家单位及68户城镇个体户到五桥开发农业项目,累计投入资金940万元。据统计,五桥近年共发展重专大户2500户,年投入农业领域的资金达到4260万元。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素质不高,发展现代农业市场主体缺位的问题。现代农业的特征是产供销一体化、生产发展集约化、经营管理企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贫困山区农民长期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下,形成了“种粮饱肚子、养猪供孩子、打工盖房子”的生产生活模式。农民素质和资本实力决定了他们只能是传统温饱农业的主体,而不是现代市场农业的主体。特别是现阶段农村有一定素质的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缺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重专大户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头脑、有知识、有技术、有实力,有的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才能担当起推进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通过发展重专大户,也解决过去内地与沿海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实施有效对接的主体问题,重专户成为贫困山区推进农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五桥共组织4批200余名重专大户到上海、宁波考察学习,他们带回了先进的理念、技术、项目,在当地办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植场、养殖场,成为当地农民学习的样板。近两年五桥重专大户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经济阶层,支撑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撑了农业产值的年年增长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政府职能错位、工作方式不适应的

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抓农业的抓手是什么?是沿袭过去抓千家万户催种催收,政府找市场逼农民致富?还是培育重专大户,让大户找市场,示范引导带动农民致富,这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五桥近几年发展重专大户的实践,一方面有力推进了广大群众思想观念的解放,另一方面促进了广大干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方式的转变。政府抓农业由过去对农民的普遍号召变为了培育重专大户,依靠重专大户示范带动,依靠重专大户协会组织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的全新工作方式,政府职能归了位,找准了以市场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做法:两个保障、三种模式、四条途径、五项改革

——建立各级领导分工抓产业和强力推行村组干部重专户化两个组织保障。一是针对现行领导分工从上到下基本上是按条条分工,不利于农工贸联动发展的实际,五桥对开发区“四大家”领导分工实行双轨制,即在抓好原有分管工作的基础上,一个领导负责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项目,对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及发展、市场开拓全程负责。各乡镇街道也根据产业化发展要求,实行领导牵头抓产业的责任制,整合了开发区干部资源,形成了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产业化的合力,为产业化发展在领导干部层面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大力实施村组干部重专户化,切实解决村组干部发展经济无思路、无组织力、无带动力的老问题。在-四年内,村组干部重专户化率达到85%以上,重专户在五桥成为了村组干部的“入场券”,基层党建工作找到了一条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的路子,探索出了贫困地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因地制宜实施三种模式推进产业化。五桥把重专大户作为产业化链条的中心环节,实行“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三种模式。一是对有龙头加工企业的农产品,推行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基地的发展模式。如五桥发展的3万亩榨菜产业就是引导重庆鱼泉榨菜、万州华龙食品、九洲食品等榨菜加工企业与348个种植大户签订合约带动广大农户实施的。二是对有一定规模、无龙头加工企业的特色农产品,推行以重专大户为骨干,政府引导上规模,招商引资办龙头的发展模式。近年在退耕还林所实施的项目中80%实施了这一模式。三是对大宗农产品,实行运销大户找市场,种植大户带基地的发展模式。五桥的红桔、柠檬等年产量达到5万吨,所发展的上百户运销户从事柑桔运销,把市场拓展到了香港、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带动了产业的发展。

——因势利导采取四条途径发展重专大户。重专大户发展的数量、质量关系到产业化的质量。五桥近年来采取营造氛围、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发展了重专大户2500户。一是引导农村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济头脑的能人扩大经营规模成为重专大户,共1470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58.8%;二是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成为重专大户,共850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34%。三是鼓励乡镇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干部“下海”领办创办农业实体、成为重专大户,共124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5%;四是吸引城镇个体工商业主由二三产业转向投资农业成为重专大户,共56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2.2%。

——配套推进五项改革。一是积极探索推行土地“三权分离”,推进土地有效流转。适应发展产业化重专大户对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在农民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前提下,实施土地“三权分离”:即集体享有土地所有权,农民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权,大户有偿获得土地经营权。实施土地“三权”分离后,确保了农民基本生产资料不丧失,并可获得土地租金和劳务收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促进了土地向大户集中,使土地生产要素发挥较大效益。据统计,五桥移民开发区累计流转土地面积达到4.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二是改革农业科技服务体制。为推进重专大户发展,五桥对乡镇农业站所进行了合并,优化了人员配置,组建了开发区重专大户服务中心和36个乡镇重专大户服务站;对农业事业站所引入竞争机制,合理分流,开展有偿服务,组建了26个乡镇重专户协会和8个专业协会,促进了产业化发展。三是改革政策性投入机制。改变过去国家政策性投入平均撒“胡椒面”的做法,捆绑各类农业项目资金集中投入产业化重点项目,促使主导产业尽快做成特色,形成规模、形成拳头;对国家政策性资金重点向大户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农业项目资金向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倾斜的力度,近年共落实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重点扶持企业的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增强了龙头企业对产业化的带动力。四是改革财税分配机制。五桥在产业化发展中,实行城区和中心镇办龙头、一般乡镇建基地的分工,为解决产业化发展中办加工业的乡镇有税收、基地乡镇没有税收这个利益矛盾,探索实行按乡镇重专大户签约供应原材料多少分配龙头企业税收的机制,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五是改革农村工作考核方式。为增强政府指导农村工作的实效性,对乡镇的农村工作不再考核农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软指标,重点考核重专大户发展、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财税收入等硬指标,各地形成了围绕中心一心一意抓发展的良好局面。

启示: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农业经济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增长集约化、农业管理企业化。一般农户和重专大户的本质区别,前者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后者为面向市场的集约经营。只有发展重专大户,才能推进农业生产向农业经营的根本转变。重专大户是农业企业的雏型,是产业化链条中连接龙头企业的纽带,是带领千家万户农民奔市场的领头羊。贫困山区工业的发展现状、农民的基本素质、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只有打牢重专大户发展基础,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奔小康的有效途径。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是农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发展经济的排头兵,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后备军,是进入集镇安家落户的主力军,扶持发展重专大户对于加快推进贫困山区奔小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前瞻未来农村小康社会结构变迁,小康社会的进程就是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民不断减少的过程。现实山区农村人多地少,大量农民附着在有限的土地上只能解决温饱,不可能奔小康。按照农民人均1.5亩耕地平均收入约200美元计算,要达到人均1000美元的小康基本标准,农民必须向外转移约80%,留下的20%应该是重专大户为主体,否则农村生产力水平就难以提高,小康难以实现。因此,贫困山区农村奔小康的进程就是重专大户阶层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农业机制创新,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的突破口。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和农村各项改革的落脚点,而发展重专大户是破解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难题的“钥匙”。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贫困山区思想观念的一次革命,发展重专大户对干群思想观念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贫困山区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发展重专大户对于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举措。重专大户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同时重专大户是农民增

收致富的领路人,因此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山区农村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的问题,必须从提高素质、改善结构入手,让重专大户成为村级组织的骨干力量。加快村干部重专户化进程对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