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下载

谈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诸如音乐素质、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音乐创新教育、音乐学习兴趣、音乐审美等都是高频词。然而,在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中,确有一部分教师对这些高频词及内涵熟视无睹、睹而不见、见而不思、思而无获,在工作中无的放矢、盲目施教也就不足为怪了。本文仅就音乐素质内涵等亟待明晰的几个热点问题,做如下的浅释粗议。

1.音乐素质的内涵学生音乐素质的内涵可概括地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1音乐知识素质:即有关读谱及音乐表现要素(音高、音色、建度、力度、节奏、节拍、放律、调式、调性、曲式、和声、体截、题材等),为保障学生参与音乐学习过程及音乐实践活动所必须掌握的简单的基础知识。1.2音乐心理素质:即以音乐感受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运动觉能力、音乐联想能力、音乐想象能力。1.3音乐能力素质:即学生参与听、唱、视、记、奏、创、动等具体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1.4音乐文化素质:即音乐史、音乐常识、音乐作品的涉猎范围,音乐与其它艺术的关系,音乐与艺术以外其它学科的关系,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的认识等方面的综合音乐文化知识结构。音乐同其它基础课程一样,以其特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才成为_种需要传函、研究与发展的学科。音乐教育如不突出它自身的特有属性也就不是音乐教育本身了。音乐教育所有价值,都必须以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发展与提高为载体、为过程、为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囚此,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是音乐教育的本位价值。

2.“会”是兴趣的根本古人云:“乐其道,善其事”,其含义不讲自明。迁移到学生学习上来,那就是要先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及具体知识的兴趣,首先实现乐其道。这样,学生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学得事半功倍,以便达到善其事。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再来思考这句古话,我认为反之亦然,即善其事,更能乐其道。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对自己善长的专业和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也往往是对学得好的学科再投入的更多。一个不懂球规的人不会成为球迷,一个不懂象棋的人,不会在一盘残局前观棋不语两小时。学习的“知难而退”,不正是学不懂、学不会而使兴趣丧失,弃“事”而逃吗?通过调查得知,在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不懂、学不会而没办法学,是学生学习音乐兴趣逐渐降低的一个最本质的原因。所以,学生就是在“乐其道,善其事,更乐其道”的隐性而多次的反复中,其好强、好胜、自尊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并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深化、巩固、升华。因此,“会”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音乐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都要始终注意并做到让学生有一个我想学,我会学,我能学会,我能行,我已经学会的良好的学习心理感受,优化学生学习的“心境”。

3.走出域属的误区音乐教育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域属于国民音乐教育。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这种隶属关系却偏偏走进误区,其表现就是忽左忽右,走向极端,要么是正规专业化,听“效果”谁高谁低;要么是谈虎色变,敬而远之避开“专业化”之嫌。凡此种种,都会使中小学音乐教育误入岐途,与真正的音乐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就是没能科学地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专业音乐教育也好,中小学音乐教育也罢,所教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本来就同出一脉,又都属于教育的范畴。因此,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但这种亲缘关系是客观的,这就是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两者的区别首先在于培养的对象和目标上,专业音乐教育是面向挑选出来了少数人,培养音乐专业人,中小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提高全体国民的音乐素质。其次是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的诸多要素上,就教学内容而言,专业音乐教育追求系统、高难深刻、熟练清湛、身怀绝技等。而中小学音乐教育更注重的是全体教育对象的可接受性,人才发展的基础性,实现美育功能的艺术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等等。相对专业音乐教育要浅显、容易、简单得多,但绝不是没有必须掌握的内容,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上,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相比,就 不是那么机械、严格、枯燥、求精,而是激发兴趣,轻松愉快,自由解决,学乐交融。基于这种认识,将专业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同视之,或将两者泾渭分明地对立起来都是不科学的。

4.实现审美体验价值4.1音乐的美是以音乐为载体的:音乐的美,就是音乐唱(奏)的形式的美,使音乐现实化的声乐的美,这些声乐所表述的音乐内容的美,这些内容所包含的情感的美。音乐的美是以音乐本身为载体的,离开了音乐,音乐的美就不存在了。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强调音乐性,即在音乐中进行教育,音乐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学生不断地感受、感知、理解、探索、表现及创造音乐的过程。而语文课式的大段讲解与诠释,美术课式的以“画”代“音”,剥夺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和权力,就无从谈到音乐的美。4.2音乐素质是基础:再好的佳肴,对于一个正在严重伤风感冒的人来说,也难以吃出什么味道来,原因是味觉功能出了问题。音乐的审美也是如此,是以人们对音乐的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诸音乐要素等表现手段的感受为基础,再对这些感受到的音乐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进而品尝到音乐的美。而这种感受,必须凭借一定的音乐素质基础,只有赖以不断提高的音乐素质,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神秘音乐殿堂。有了这样的素质,音乐审美才有了通道,有了桥梁,有了可能。否则,就审美而空洞地谈审美,将永远是浅层次而外在的。4.3情感参与是关键: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强调的审美体验,情感体验是主体。在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的过程中,在美妙的音乐音响形式作用下,学生的情感与音乐旋律共起伏,与节奏同张弛,与音乐同悲、同喜、同欢、同乐。在这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中,学生获得一个新的真善美的世界,感受理解了崇高与伟大,和谐与美好等多种情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者的美好心灵,为之吸引,为之陶醉,为之同化。在这样的过程中,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解放学生情感,并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

5.科学理解音乐创新教育就实现创新的条件而言,已有的知识信息和能力是基础,现实的问题启发是前提,创造性思维品质是保障,主动积极的研究探索是过程,首创的结果是标志。创新教育是偏正词组,创新是偏,教育为正。因此,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还应该是解决创新的及时个条件,即本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形成。然后才有可能谈到创新。否则,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内容意义上的知识和能力,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而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把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变为一个由学生自我研究、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音乐学科的创新教育也是如此。音乐自身内容的不确定性,理解空间的广延性,个体理解的差异性,都为音乐学科的创新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在实施音乐创新教育过程中,万万不可把创新狭隘地理解为创作一条节奏或一条旋律,认为只有这样才体现了音乐创新教育,才实现了音乐创新教育。如笔者曾见到一位教师上的一堂音乐课,开始便是一首七言古诗展示给学生,读讲几遍之后,便是一整堂课的让学生为之作曲,可见气势之“宏大”,创新体现之“充分”,且不说这些小学五年级学生,就是专业的大一学生又如何?可见对音乐创新教育理解之机械,操作之荒唐。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摘要:中小学音乐课本所选的歌曲一部分可取近年的流行歌曲,另一部分可保留现存音乐课本中的的歌曲。当代儿童歌曲的创作量不大,适合学生演唱曲目更是太少。现有音乐课本的理论等内容过于专业化,使学生不易接受。我们的教育应从单纯的唱走向多元化,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带给我们新的启发。21世纪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切都要以务实求真为基础,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前言:21世纪已经不再允许我们使用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了,为了适应世界的变化,为了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变化,我们的音乐教学是否也应该发生某些变化呢?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哪些弊病?我们针对弊病作如何改进?音乐需要天地,天地需要音乐。课堂是传授音乐的的地方,我们战斗在及时线上的老师们让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飞翔……

关键词: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思考

今年亮相春晚的一首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让处在音乐干涸期的流行乐坛为之一震,成为此次春晚的一个亮点。《老鼠爱大米》以其诙谐、风趣的歌词和简单明朗的旋律走进了万户千家。而我们的音乐课本呢?有多少歌曲是现在的学生所喜欢的呢?这也并不是说我们的课本过时了,也不是说让我们的课本的改版成通俗歌曲曲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流行歌曲因其大众化正正被更多的非音乐专业的听众所接受。因此,选取近年的流行歌曲到中小学音乐课本是有必要的。而对于现存音乐课本中的的歌曲应予以保留,虽然这些歌曲离我们的生活渐渐变得遥远。但是,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之一,我们有必要并且很有必要将传成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下面再来谈谈关于音乐创作的问题。众所周知,儿童歌曲的创作后的利润是非常的低,而创作一首流行音乐,再经过包装,它的利润将成倍增长。因此,当今乐坛总趋势是创作儿童歌曲的作家越来越少,而创作流行音乐的作家却是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可悲的局面,不知道那些整天高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们”的专家作何感想,连让孩子们唱的音乐都没有,还谈什么素质教育?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所选歌曲竟然还是那些70-90年代的儿童歌曲,而近年的虽为数不多却也不乏的儿童歌曲却没有或几乎没有选入现在的教材,更别提音乐界的一些近期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歌曲的数量无法保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的教材更新时间根本无法保障,造成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外部设施的缺乏,使我国的广大地区的音乐教育形同虚设。这是我国的各级官员们特别是打着“孩子至高”应旗号的人们应该认真检讨反思的。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当今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总体数量较多,而几乎每本教材都会谈到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等音乐专业课程,不是中小学音乐课就不该介绍这些内容,是在是因为其难度以靠近音乐专业本科教学难度。这一点似乎是受大浪潮(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被填塞满了诸如音符、休止符、音阶、音程、和弦、调、调式、曲式以及数十种音乐记号,并视唱带有一个、二个、甚至三个升降号的曲调,听辨音程、和弦、调式,听写旋律,分析曲式等等。这种状况,使得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由于无法逾越“双基”高墙而面对音乐产生自卑与冷漠心态的失败者。我们进行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却也很好回答的问题。为了孩子,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但是,通过这种填鸭式的方式真能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们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滑稽却又最伤悲的事了。那种先练打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填歌词的老套教学法以不能再适应如今的音乐教学,老师一本正经的严肃认真的教学恐怕也是收效甚微,机械、呆板的训练方式使如今的渐渐适应快餐文化的孩子们感到厌倦。因此,音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国的音乐教育是从学堂乐歌发展起来的,而当时的学歌的形式就是口传心授,这是由当时的教学环境所决定的,而如今,处于21世纪前沿的新一代的人民音乐教师还用这种老式的教学法那才是贻笑大方。首先,我们的了解音乐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把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听之产生美感的艺术。既然它是听觉艺术,听也就是欣赏才是真正的“主角”。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方向应该逐渐转向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广大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正如周大风同志在其《音乐教育改革刍议》中提到的那样“当务之急首先要改变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的结构。改革‘以歌唱为中心,识谱为辅’,而代以欣赏、器乐、歌唱三者并重的音乐教育结构。尊重音乐教育艺术是以感受为特征的规律,让学生在课内课外多听民族的乐曲,……从小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和爱好。特别要注意‘听比唱更重要的规律’。”。

认识到了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后,我们的老师们应如何改良我们的音乐教学法呢?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1895—1982)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种用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形式,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具有以下几点:

1、综合性;

2、即兴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 本;

4、从本土文化出发;

5、适于开端;

6、为所有人。

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在现代化的今天,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以及音像制品,载有各种教学资料的音像带、视听盘和各种电脑多媒体光盘、课件等软件,已成为教学媒体的主流,成为具有特色的现代音乐教学设施与手段。在现代音乐教学活动中,这些手段与设施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育与社会的融会贯通,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其特点为:普及性强,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具有很深的感染力。因此,多媒体的普及带给老师们的应该是教学上的多元化。在信息量猛增的21世纪,老师们的知识和教学法的更新或许才是培养下一代的至关重要的内在的条件。

改良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希望我国全体国民都真真切切的关心我们的下一代,务实或许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的途径和方法。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小学音乐的有声乐谱教学

进行有声乐谱教学,在使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将传统音乐教育运用到中小学音乐教育当中,以作为音乐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当乐谱在播放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发现有音符播放错误的时候,就会想音符修改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将鼠标修改操作展示给学生。用鼠标选种错误的音符,对音符的时值修改之后,再点击播放,以确认音乐是否能够播放正确,修改完成的乐谱要及时保存。在音乐软件的菜单中有多种保存格式,通常会使用默认格式,很多学生喜欢将文件保存为MP3格式,以便于随时播放。在文件菜单中,还有MID格式和MUS格式以及各种图片格式。为了能够让学生熟悉修改和保存操作,音乐教师需要对于每一种保存操作都演示一遍。

二、运用现代音乐对于有声乐谱教学进一步探讨

为了促进音乐教学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可以设计探讨式问题,让学生展开合作式讨论。将有声乐谱教学以欣赏课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幻想曲2000》为例,这部音乐是迪斯尼动画大师们所制作的动画片中的插曲。在教学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动植物的精彩动画表演,让学生通过欣赏动画来体会这不朽的乐章。学生聆听计算机所演奏出来的音乐,特别是发出学生所熟悉的电子琴声音,就会在计算机与电子琴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教师在播放过音乐之后,让学生明白通过MIDI协议,就可以在电子琴与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处理。此外,计算机会运用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对电子琴演奏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音乐编辑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编辑、保存。教师对这些操作都可以进行演示,以让学生熟悉音乐的编辑和保存的功能。如果采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音乐智能演奏一遍,无法对正误进行比较。而使用计算机进行音乐教学,可以监听任意的音轨,并能够将音乐播放出来。启动Cakewalk音乐程序,就会出现主界面,各种重要窗口都呈现出来,教师要边操作,边讲解。针对乐曲的内容,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运用计算机网络查找资料,根据所获得资料整理思路,以引导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延展。学生运用多媒体查阅资料的过程,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并逐渐地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课堂教学内容以深入理解。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中学生音乐教学,可以鼓励学生围绕着教师的问题独立学习。数字化音乐教育的授课程序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当学生的个体选题确定下来之后,通过学生自主学结出学习成果,针对信息反馈作出教学评价。

三、小学数字化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

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优化教学,为音乐教育搭建了合作学习的平台。传统的音乐教育只对学生的听觉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上较为单一,以被普遍使用的教学工具钢琴、电子琴或者是录音机等作为辅助工具。信息多媒体技术被引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当中,使虚幻的音乐形象通过动态的画面、声音及文字合成为一体,给学生以新的感受。以识谱教学为例,采用打谱软件操作,可以将音乐的乐谱识别与音乐之间形成对应的关系。教师通过这样的有声教学的方式,会对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并全身心地融入音乐当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数字化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可以实现音乐教育的网络化信息传输、智能化信息处理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知能力。通过建立起实践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感官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作者:王玉斐 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实验小学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音乐游戏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一、音乐游戏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近年来出现了过度依赖书本教材,过度重视理论的不良倾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的知识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和技术设施的创新性不够。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很大程度的不良影响。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这些教学工作对整个教学任务的新要求。通过灵活处理教学方法,不断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来增强整个小学音乐教学的深度和内涵。其中,音乐游戏就是一项重要内容之一,音乐游戏对整个小学音乐音乐教学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音乐游戏”对于小学生的魅力首先凸显在“游戏”二字上,小学阶段的学生童真尚未褪去,游戏的天性和本能总能吸引他们投入更大的精力参与其中。因此,将音乐融入游戏当中,是拉近音乐教学与学生学习热情之间距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这些教学过程对整个学习任务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导致这些学生对整个音乐教学兴趣的一项关键措施。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音乐游戏,犹如久旱逢甘霖。小学音乐教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方针,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为重要目标,不断化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能够将知识内容以他们最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利用这种思维和模式开展音乐教学就是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真是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以音乐游戏为重要辅助措施的教学策略。

二、音乐游戏教学特点

音乐游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主要目标,大大缓解了书本知识枯燥乏味的缺点,这种教学方式之所以能在小学生身上发挥较大的作用,主要还是因为音乐优势教学有着自身难以比拟的特点。

1.增强学生的课堂表现

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学生长期被束缚在课堂之上,接受教师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枯燥、呆板、乏味,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与学没有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而音乐游戏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知识教育和传授的过程当中来,同时他们也更能符合学生的积极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特点制定更加适合他们的游戏。并将游戏规则和内容完整的结合到一块,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要求。

2.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音乐游戏教学本身以尊重学生兴趣出发,设置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的游戏种类,在充分释放学生天性的同时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这种教学方式是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维的影响下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是最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措施的一项重要措施。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这也成为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理论改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中心环节始终是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各种安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按照教师的安排才能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和计划,同时这种教学思维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三、音乐游戏教学的要求

音乐游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它将游戏和音乐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寓教于乐。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人员应当正确理解教学理念

音乐游戏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具体体现。其背后的叫雪儿理念是指导整个教学工作的根本,同时这些教育内容也对整个教学工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些教学措施也对整个教学任务具有现实指导作用。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对现代教育理念首先由充分和深入的认识,惟其如此,才能在贯彻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过程中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更加充分的完成这些教育内容和方式。

2.注重游戏内容和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音乐教学中实施音乐游戏的参与,其关键的一项内容就是教学内容与游戏内容结合的是否顺畅、自然。结合的紧密和合理程度是决定这项教学措施效果和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对他们的教学任务和工作发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教学科研的作用,从学生实际年龄特点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游戏内容,并将与音乐知识联系起来。

3.提升教学人员创新能力

音乐游戏教学的基本初衷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主要还是满足了他们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因此,音乐游戏需要及时更新和调整。这是保持学生新鲜感和注意力的必要措施。为此,教师必须对音乐游戏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同时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满足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愿望。提升教学人员的创新能力是增强音乐游戏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影响整个工作效率的关键措施。

作者:耿晓妍 单位: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以听为中心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一、“以听为中心”原则的必要性

从本质上说,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学会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并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洗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因此,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相关技能的传授,这就需要学生聆听音乐,在聆听中感受音乐、感悟音乐,进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小学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过程决定了学生必须在聆听中学习。更进一步说,学生要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感悟音乐,通过仔细地聆听,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节拍进行理解,通过反复聆听,培养乐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音乐教育必须通过为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音乐完成。小学音乐的本质及其开展的过程和方法决定了教师必须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给学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不断聆听音乐。因此,“以听为中心”是小学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播放音乐与聆听音乐是教师与学生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

二、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落实“以听为中心”的原则

“以听为中心”是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如何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获得更多,进而提高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效性。换言之,教师要制定更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听,提高聆听的有效性。

(一)为学生的聆听进行铺垫

实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无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安静地聆听,情绪有一定波动,导致无法在聆听中有真实的提高。同时,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了解音乐内容,导致在聆听中只能感受音乐的旋律,无法对音乐进行鉴赏,使得自己的聆听是盲目的,无法达到预期理想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明确的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组织学生聆听,首先要做好铺垫工作,必须让学生进入相应的氛围中,使学生做好足够的准备聆听,提高音乐教育的有效性,使学生在聆听中有更大的收获。例如,在组织学生正式聆听音乐之前,可以先为学生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较波动的情绪得到平复,使整个教学氛围变得轻松与和谐。基于此,学生的情绪得以平复,才会静下心聆听。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在音乐播放前为学生交代相应的背景,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调节情绪,与音乐节奏相互协调,进而提高聆听的有效性。例如,教师要让学生聆听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在音乐播放之前应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更进一步说,教师应该在播放音乐之前给学生指明聆听的方向,避免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没有目的地听唱,虽然付出努力但无法获得收获。

(二)结合学生的喜好选择合适的聆听内容

教师要为学生准备更有针对性的音乐素材,换言之,教师要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考虑学生的喜好,为学生挑选的音乐素材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通常忽视学生的喜好,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音乐教学,只是单纯地按照音乐教材给学生播放音乐。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为学生播放的音乐通常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愿意聆听音乐,更不愿意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内容及情感进行思考。甚至部分学生会因此而对音乐产生抵触和抗拒心理,不利于教学,更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落实“以听为中心”的理念,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喜好,挑选更适合学生、能够被学生接受和喜爱的音乐。例如,大部分一年级学生对卡通人物有足够的兴趣,教师就可以挑选动画片中的音乐,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更主动积极地聆听。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有力支撑

教师可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作为有力支撑。具体地说,大部分小学生对音乐概念的认知较模糊,不能理解音乐的内涵,也无法领悟音乐的本质。因此,大部分小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听唱,是跟随音乐节奏的即兴表演。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音乐的内容没有深层次领悟,这是学生能力与阅历共同限制的。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将音乐表达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建立直观生动的形象,提高聆听的有效性。换言之,教师结合音乐的主题和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看到生动的画面,帮助音乐想要表达的内容建立直观生动的形象,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领悟。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聆听音乐旋律的同时,在直观的观察中领悟音乐表达的内容,对音乐有一定的领悟。

三、结语

“以听为中心”是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原则之一,它推动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是贯穿整个音乐课堂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聆听,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这就需要众多小学音乐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交流与总结,逐步完善音乐教学方法和模式,落实“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率,并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周纯洁 单位:昆山市玉山镇司徒街小学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关于小学生音乐教育论文

一、凸显唱歌教学的独特魅力

(一)挖掘歌曲的题材优势

把握歌曲的题材意境,通过学生正确表现歌曲的感情,启发学生对诸如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领袖和英雄人物、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等题材的渗透,使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和谐统一。譬如学校每周一都要升国旗,可让学生从听《国歌》做起,每听一次,就给学生讲一个故事,讲《国歌》产生的历史背景,讲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可歌可泣的壮举,使学生慢慢地体会国歌的内涵。使学生能理解歌曲内涵,从而达到引起情感共鸣。

(二)利用歌词的人称优势

儿童歌曲歌词多采用及时人称,较大的好处就是能使学生在演唱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这样的经历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能,使学生在演唱中情感积极投入,快速达到通过歌曲艺术形象感染教育学生的目的。譬如《粉刷匠》歌词为“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们的田野》中“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在如奥运歌曲《我和你》“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等等。这些一人称歌曲,有着快速使歌曲的艺术形象潜移默化,让儿童达到入境、共鸣的氛围。

(三)发挥与生俱来的兴趣优势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哼哼几句,对唱歌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在唱歌的过程中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因此每个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可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投入到歌唱中去,学得轻松,并能保持一个持久的学习兴趣。因而在教学中采用鼓励、肯定式的教育方式,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四)激发爱国精神和故乡情结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和历史悠久的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灿烂的音乐文化,它不仅是我国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人民在长期劳作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反应现实生活的歌曲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民歌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及故乡情绪。在流行歌曲盛行的今天,民歌多数不受学生所喜欢,因此需要教师正确引导,给予一个学习民歌的环境,使学生学会分析不同地域文化的民歌,正确表现其情感,并领会民歌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培养歌唱能力

(一)形象模拟训练发声

在训练时,针对小学生普遍存在的气息浅、吸气抬肩、不会气息保持等错误呼吸方法,可采取学生能够理解并可以做到的方法进行训练。比如“像闻鲜花”一样做深呼吸联系;用半打哈欠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吧等。另外,还让学生将白声和有气息控制的高位置声音进行比较、分析、鉴别,以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辨别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概念。并在要求歌唱时,要求注意声色、节奏、声部的和谐,学会有控制地发自内心的歌唱,达到培养学生会唱歌的目的。

(二)循序渐进训练音准和节奏

歌唱是一门艺术,稳定的节奏、的高音时唱好歌曲的基础。训练时,要求学生唱准上下行的自然音阶,其次进行简单的听辨和模唱练习,这样由听到唱,从简到繁,初步培养学生的调试调性。只有这样,在音准和节奏上,才能做到歌唱的和谐统一,促使学生唱好歌。如7-2大六度音程,学生一时难以唱准,这时教学生用唱音阶的方法从7音找到2音(中间被填空的音只能默唱),再直接唱7、2两音,并让学生记住音高位置,如此反复练习几遍,学生自然就易唱准音符了。

(三)利用独唱和表演展示学生才艺

教师应该认真解读新课标,各种合作形式的存在与学生的个别表现不相矛盾,而应是相辅相成、灵活应用。就拿齐唱来说吧,三分之一可以滥竽充数,而独唱就不一样了。不应忽视让学生单独表现的机会,以促进更好地学习音乐。譬如在独唱歌曲《草原赞歌》,由于音乐本身节奏感较强,有些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就可以自由发挥,以拍掌、跺脚伴奏,还有的学生用哒的声音、用弹舌模拟马蹄声为歌曲伴奏。在这样的创作学习中,学生既关注了歌曲节奏、旋律的进行,展示了学生临场发挥的才艺,调动了其主观能动性,加深了对歌曲的印象,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四)掌握乐理知识与提高识谱能力

识谱是学习歌唱的及时步,学习读谱,重在节奏与音准的练习,只有解决了歌曲的节奏与音准,才能算作是初步比较地完成了对歌曲的表达。为此,教师要富有耐心地教授学生识谱,不要认为小学生年龄小、对识谱认识难就忽视对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利于今后学生进入初中、高中等阶段音乐能力的更好掌握。同时,歌曲很地表达好,还要解决音乐中的许多要素,如:旋律、节奏、音色、调式、曲式、力度和速度等,它们在歌曲中都有自身的不同的意义。如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是用稍快的速度、轻快的旋律演唱,如果速度、旋律不合适,就会影响音乐形象的塑造。

(五)显现歌唱对歌曲的情感体验

多数小学生在唱歌时都喜欢“喊唱”,这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目标还滞留在音准和节奏上,忽视了歌曲中的情感体验与审美价值,这种无内涵的演唱不仅会损害学生的声带,而且还会使学生以后难以对唱歌产生兴趣。因此教师需要用一系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真情实意的歌曲内涵与审美价值,注重情感体验去领悟、去感受其内涵,并科学发音保护嗓子,从而达到杜绝“喊唱”,注重“情感体验”。

歌唱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与参与的表现形式。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唱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不仅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有良好的引导作用,而且真正让学生了解音乐、融入音乐。同时对教师来说,要摆正歌唱教学的位置,既要重视歌唱教学,又不能以它替代音乐教学的其他内容。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一、转变思想观念,把握“新标准”的内涵

目前在农村小学,学校领导关注的都是语文或数学方面的成绩,并与重金挂钩。而音乐教育则好像被遗忘在一边的角落,显得那样的孤单无助。如果我们只重视主科而忽略了次科,尤其是音乐,就好像“拣到芝麻,丢了西瓜”。在教学机制转轨、教学理念更新、教学主体改变、教学内容扩展的今天,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是不可替代的。同时,“新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的音乐理念。这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科学教育观的突出体现。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节。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善和提高学校的音乐教育。音乐教师要加强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强化现代教育意识,改革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

二、促进交流,提高师生音乐素质

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这片贫瘠的土地里,我们不应该原地踏步或故步自封,要向那些的学校学习。据我所知,县的教育部门也比较重视这方面的教学,每个学期都举办音乐的方面的课例,或请特级教师来上示范课。也举办中小学生的文艺汇演。这本来是件很好的事,教师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然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使音乐的教学仍旧是老调子——改变不了。许多课例无法推广下去,交流的目的是促进步,但只是讲,并不付诸实践,理论脱离实际。音乐是实践的艺术,离开了实践将是纸上谈兵。音乐实践活动会给师生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大大提高了音乐素质及其水平,这是课堂教学所不能完成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提高。因此,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学校要利用各种机会,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以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如举办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组建校学生合唱团、学生管乐队、舞蹈队等,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能让大多数的学生均有受到各种音乐教育和音乐实践的机会,促进师生的交流学习,提高师生音乐素质。

三、丰富课堂教学,发掘学生潜能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情景教学是构成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创设浓郁的趣味情景气氛,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歌曲《两只小山羊》时,我巧妙地把教学内容编成简单的故事情节,邀请学生分别扮演“小白羊”和“小黑羊”进行表演。随着故事内容的发展,“观众”都被吸引住了,在“小白羊”和“小黑羊”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情绪更高涨,我的教学内容也在一片欢呼声中圆满结束并被接受。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在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的前提下,才能引起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去领略学习的成功,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勤学、乐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作者:温月凤单位:云浮市郁南县东坝镇中心小学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小学教育论文

一、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以国外的经典音乐为例进行教育,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音乐水平,并引导学生挖掘其蕴含的意象。利用国外的经典音乐进行教育,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教育素材,也降低了我们教育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在具体的实施中,可首先介绍一下音乐的创作背景,然后再进行具体的演奏教育,并在演奏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音乐曲调、节奏来挖掘音乐所要表达的意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可鼓励学生独自进行音乐的演奏练习,然后学生在演奏中自己总结音乐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意象,继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学生的理解力上升了,对音乐的感情脉络将把握得更加,其演奏的音乐也就越容易感染他人。不过,最开始的曲目不应过难,因为过难的曲子既谈不好,也没有精力展开联想,要采用循环渐进的教育手段。

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由被动学习、吸纳式学习向主动学习、探索式学习转变。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自制力、认识水平有限,如果在音乐教育中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很快散失,而课堂的设置是音乐教育的重点,所以课堂的设置要注重趣味性的提升。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轻松愉快、互动性强的音乐进行教育,吸引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老师可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即兴改编,把学生熟悉、感兴趣动作和音乐融入到音乐教育中,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育活动的热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音乐教育能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避免单纯经典教育案例带来的枯燥感。

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音乐是一门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情感意识浓厚是音乐的特点。尽管戏剧、舞蹈、绘画、诗歌、雕塑、文学等同样能表达和激发情感,但音乐更加的直接、纯粹。当我们欣赏一首乐曲时,我们的视觉一接收到音乐信号,我们几乎能立刻产生感情的认同,这个过程没有思考、没有观察也几乎不要任何的知识,我们的感情跟着音乐的节奏、音色、旋律、和声不断地发展和互动。也就是说,我们对音乐情感化的欣赏方式是无需分析、讨论、理解,感情的获得是直接体验而不是客观的理解。比如,在不知道作曲家的名字、作品的创作背景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如火上爆发而迸发出的“热情”,因为钢琴短促果断的节奏、快速流动的音型把这种“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与绘画艺术相比,音乐不能直接描绘现实生活的对象;与文学作品相比,音乐不能地表述概念,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音乐艺术的魅力是无可替代的,因为音乐在情感的表达和传递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感情体验激发得更加直接,也更加鲜明生动。本文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希望能为大家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启发,使得不同文化下的音乐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小学教育服务。

作者:牛娜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振头小学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情境教学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一、情境教学方法概述

在情境教学方法中,教师必须要注重与学生的协同参与以及运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手段,积极的举行一些课堂活动。让过去那种教师一节课唱到尾的枯燥的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较大限度的体味到音乐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从而充分的挖掘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通过举行一些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游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应该认识到,只有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同时能够自己主动去学习之后,学生才会拥有学习的热情与动力,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可以说,学生对于音乐是否有兴趣是音乐教学质量能否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而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以及科学的情境创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将音乐本身的魅力在学生面前充分的展现出来。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我尝试着设计一些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及思维特点的教学情景,从而让整个教学过程处在一种积极宽松的氛围中,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是笔者在音乐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方法分析。

二、情境教学的创设方法分析

(一)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来。我们可以将音乐教材里面的一些歌曲用视频或者动画的方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直接感受歌曲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感情,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看着教材去想。比如说利用图片进行教学,这是一种见效非常迅速的情境创设方法,生动丰富的图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们可以使用诸如投影仪之类的教学辅助设备把一张张美丽的图片投影到教师的墙上,学生能够看到教材中描绘的景色就在自己的身边,他们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歌曲的情感里去,从而极大的提升教学效果。

(二)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音乐源自于生活,音乐也是连接学生想象力的桥梁。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局限于课堂,而是带学生走进生活,联系生活,从生活中熟悉的人或事物作为基础,让学生在亲切轻松的氛围下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例如在教唱《买菜》这首歌的过程中,笔者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播放早上人们上菜场买菜的情景,配上《买菜》的伴奏音乐,通过观看视频,菜场买菜的真实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音乐知识结合真实情景,让小朋友能有节奏的说出,从而改变了学习内容单一、高深的专业化倾向,使学习内容变的丰富,学生轻松的就能掌握,为新课的教学垫下了扎实的基础。学生一边学习着这首歌曲,一边想象自己身处在清晨的菜场,他们融入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很快的学会了这首《买菜》,并且还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这首歌曲的意象,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营造特定的情境氛围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辅助教材设备来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按照音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环境,从而让音乐的魅力和情感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例如开始上课以后,大家都在等待教师进校授课,笔者事先要求一名学生扮演成圣诞老人的样子跟在自己的后面,一边走上讲台一边用多媒体播放《新年好》这首歌,同学们都被圣诞老人的装扮吸引了,也跟着老师一起唱了起来。在课堂刚刚开始就将课堂气氛调动了起来,教室内一篇欢天喜地的气象。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兴趣被有效的激发了出来,注意力也集中在教师的身上。学生不但能够快速的学会歌曲,还可以深入的理解歌曲的风格与含义,对于这样的音乐课更加充满喜爱。

(四)以情动情,渲染课堂情境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人的情感源于生活,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新课标也特别注重对学生生活实践的要求,强调体验、感悟。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音乐教育资源,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渲染情境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情感效应,达到“激起渲染入境弥散”的效果。

如我在教学生学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过程中,上课开始时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知道妈妈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呵护,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公益广告《妈妈洗脚》,让渲染的情境再次感动学生。“妈妈”,一个亲切的称呼,一个熟悉的人,从小就陪伴在学生的身边,对学生来讲可能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了。说起妈妈,学生的情感马上就上来了;很多同学说起妈妈做的事,就像开了闸水口,滔滔不绝;说起为妈妈做过的事,那是无比的荣耀,津津乐道;唱起和妈妈有关的歌曲,学生更是表情丰富,情意浓浓。这时,再把生活中的公益广告呈现在学生面前,和自己做出对比,使歌曲中所反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打开了学生早已存在的经验宝库,强化了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情绪,从而在学唱中将歌曲的情绪更好地表现出来。

三、结语

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情境教学手段具有非常强的优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创设各种情境,科学的选择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主动去挖掘音乐的魅力。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会增加自己对音乐学习的信心,从而跟随教师共同遨游在音乐的海洋中。

总之,我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从新课程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出发,根据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的创设生动有趣、丰富精彩的情境,较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共鸣,最终实现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小学生健康与音乐教育论文

一、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感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没有足够的耐力与定力,因此教师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从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和探索转而对自己内在感觉的探索上来。通过倾听经典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的律动安静下来,关注自己内心在音乐的节奏中的起伏变化,从而培养学生静的功夫与定力。尤其在现代这个嘈杂与浮华的社会,充斥在人们耳边的声音太多太多,让人渐渐在浮华社会中迷失自己,忘却自己内心的声音。世界上的声音不计其数,而只有音乐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最动人的声音。高雅的音乐是作曲家精神世界与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作曲家丰富的感情体验的记录,通过倾听高雅的音乐,用心感受音乐世界里的情感境界,能够净化现代人类浮躁的心灵,让人在迷失于迷茫中获得回归,回归自己内心最纯真的境界与最初的声音。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这个世界最纯洁、最可爱的天使,内心纯净,还较少受到社会的熏染,通过倾听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能够激发他们内心的灵性,呵护那一份纯真;由于儿童的生活阅历有限,因此感情不够丰富,通过音乐的陶冶,能使他们获得不同的感情体验,在作曲家高尚的人格与感情境界的陶冶下获得思想的熏陶也提高。

二、音乐能使人形成高尚的品格

著名的哲学家曾把音乐称为“上帝的语言”,认为音乐能在无形中起到美育的作用;而我国古代社会也有以诗、乐治国、教化民众的传统;还有人说,音乐就像“上帝的手”,可以在你失落时,给予人希望,抚慰人的心灵;可以在你伤心时,或陪你一起哭泣,或为你带来欢乐,让你哭泣的心灵不再独自颤抖;可以在你迷茫时为你打气,或引领你找到回家的路。而这些都说明了音乐在本质上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从而使人形成高尚的品格特征。尤其是小学音乐教师,更要注重发挥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德育的重要性,为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教师应该明白真正的音乐教育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与歌唱能力,还要让学生懂得聆听音乐的灵魂,学会鉴赏高雅音乐,抵制低俗音乐的不良影响,学会靠音乐的作用促进自己人格的健康、发展。如教师在教学《思乡曲》时,可以结合历史上爱国、爱家乡的经典故事,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教学《到敌人后方去》、《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战争歌曲时,可以结合英雄烈士的抗战故事,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教给学生责任意识,努力争做国家的合格公民,立志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三、音乐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科学研究证明,音乐在开发人脑的潜能、促进大脑健康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当人在倾听音乐的时候,大脑本身的活力就被激活了,随之会使人情绪高昂,并带给人许多灵感。因而常听音乐的人,一般智商也比较高。其次,音乐能调节大脑,使人的情绪保持一种健康、稳定的状态。比如当人的状态过于紧张时,节奏较慢的轻音乐会舒缓人的情绪,释放人的压力,使人慢慢感到轻松愉悦;当人在悲伤、情绪低落时,节奏较快、基调欢快明亮的音乐可以在调动人的乐感的基础上让人不由自主地心情愉悦起来,并触发内心积极性的情感(喜爱、快乐、兴趣等),使消极情感(悲痛、厌恶、愤怒等)得以宣泄。比如人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便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高亢、奋进的音乐感受到内心的澎湃与激情,从而在悲壮的音乐中充满了与命运抗争的力量;在欣赏世界名曲《雪绒花》时,又会被带入一种温馨、悠长的旋律中,静静感受自己内心的美好回忆与温情,从而使自己内心在轻悠的旋律中感到畅快与温馨。总之,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音乐技能的学习,还要注重发挥音乐的美育、德育等功能,使学生在学习高雅音乐的同时领悟到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灵魂的净化与升华。

作者:徐达 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太平镇平阳小学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中小学学生音乐教育论文

一、创新教育应树立新的教师观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单单只是传道、授业及解惑,而是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具备视野开阔,学科专业水品要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水品以及沟通能力。当然,总结下来要想当好新时期的教师,无疑就是要树立新的教师观。

1.教师不代表

陈旧的教育比较强调教师的尊严,学生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需要听取,非常注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这也导致了教师的地位,致使学生的想法被忽略、拒绝,长此下去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会失去。因此,要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对等的关系,就要把学生当成有主见、有思考能力的人,尊重他们的选择,对学生自己的意见要允许他们发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及创造性。

2.教师只是作为对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

识能力的一个培养者现今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实施,网络教育也逐渐开展起来,科学文化知识覆盖面也不断扩大,且速度也逐年上升。在短短的几年间,教师不可能把学科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也不是过去单一的角色,即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培养各种能力与积极个性的人。所以,其教学中心应是“学”。

3.在学生的人生中,教师只是引路人

教师为了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潜能有更好的掌握,观察及交流沟通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学生能正确把握人生目标、方向,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能力等特点,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学生有更高远的奋斗目标。当然,另一面上,教师要想作为学生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就需起到自身经验与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试、自我选择,鼓励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动机,并能使其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二、创新教育应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在传授知识及培养能力两者之间把关系处理好,就一定要在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上加重培养,从而引起学生的质疑,进而去调查、探究。教师应做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不同的需求都要满足,对个体之间的不同也要关注。在教育环境的创设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很好运用知识、掌握知识。

三、只有对教学方法设置的加强,才能创新教育

(一)为激发兴趣应采用背景音乐,创造艺术氛围

学生上课进出教室时,其背景音乐一定要选择明快、活泼且节奏感强的优美歌曲或者是乐曲。这样在音乐课中可以创造不一样的艺术氛围,对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的过程中会激发起兴趣与向往。

(二)为引发兴趣应采用范唱、范奏

为了使中小学学生的情感得到共鸣,可以采用教师或学生范唱、范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对《天鹅》欣赏时,会大提琴的学生可以进行演奏,这对课堂教学会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三)为增加兴趣应采用电教、媒体等教具

对音乐教育的感染力、时效性的增强离不开电教及媒体。教师可以在开头,就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效果,在中间营造出花团锦簇,结尾时抛砖引玉,这样能让音乐课更加形象、生动,让知识成为一体化、网格化。这样,在现代化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产生愉悦之感。

四、结束语

为了让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创新,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所培养,就需要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基础之上,对其课程、课堂教学、学科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对其内容开始拓展,对其学科的特点优势充分利用。这样可以对科学文化的发展有所推进,也可以让人类历史向前迈进一大步。

作者:卢君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七小学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乐器与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一、小学音乐教育结合传统讲解,增添乐曲价值“引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常用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就是通过合理的讲解。虽然课改要求必须要对过去的那种灌输式教学,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是这并不是就要抹杀掉教师课堂讲解的效果。想要让孩子能够喜欢上音乐课,那么精彩的讲解也能够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例如在为孩子们介绍各种乐曲的创作背景时,合理的讲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例如《二泉映月》的作者瞎子阿炳,为何他的二胡曲会如此的悲伤?是因为他本人的生平遭遇,让他创作出了如此的乐曲,在讲解的过程中,笔者为孩子们准备了关于瞎子阿炳的故事,以故事的形式为孩子们展现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瞎子阿炳的形象,通过故事来让孩子体会到阿炳的对痛苦生活的感受,然后在让孩子们结合着音乐去细心的体悟。孩子们都很喜欢故事,将这些蕴含着乐曲相关背景的事迹变为故事为孩子们进行讲解,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的喜爱音乐课,更能帮助他们去理解乐曲所表现出来的深厚情感。

二、小学音乐教育利用各种音乐器材,感知乐器乐音,激发孩子兴趣

让乐器走进课堂对于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可以有效的激发出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因此,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去根据所要教授的乐曲的具体特点与学习的具体条件以及教师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将一些乐器带进教室。在上课时适当地演奏这些乐器,或者让那些有一定基出的孩子进行当堂表演,让孩子们对于这些乐器有了兴趣和印象的同时去欣赏乐曲,从而让他们从乐器的优美声音中去感受乐曲之美。例如在让孩子们欣赏江南的小曲时,可以将二胡、、琵琶、扬琴、笛、萧等乐器带上课堂,学生们看到这些乐曲后会感到十分的好奇,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然后教师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孩子们现场示范乐器的演奏。接着在为孩子们播放音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更加细致的去听。另外,随着孩子音乐能力的提升,一些小型的打击乐器,如手鼓、沙锤、响板、串铃、钹、撞钟等,每次上课利用课前几分钟进行一些节奏训练,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孩子们爱上音乐课。

三、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入新奇元素,开阔孩子视野见识,勾起他们的兴趣

新奇感与好奇心是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小学生具有更强的好奇心。因此一些孩子们从没有见过或听过的东西总是能够很容易的就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勾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例如可以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乐器所演奏出的乐曲。例如风笛、排萧、马头琴、盖那笛等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所演奏出来的各种音乐,这些乐器音色独特、柔美。让孩子们接触这些各种不同的乐器,并让他们去了解这些乐器上千年的历史,让他们去感悟前人的智慧结晶,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去了解到各国、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这些优美的音乐,会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尽的热情

四、“顺应时代”,激发孩子兴趣,增加小学音乐教育乐趣

现在的孩子相对以前的孩子而言,有很多都显得有点“早熟”,因此一些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就已经开始接触并喜爱上现下的流行音乐了。也因此使得一些孩子对传统音乐缺乏应有的热情。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冷静的思考与处理,因为必须要明白流行音乐也是音乐的一种,不应该去全盘否定。流行音乐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我们不应该将流行音乐排斥在课堂教学之外,反而应该试着去“顺应时代”,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这样更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本来就具有血与肉的联系,将其有机结合起来更能够让孩子爱上音乐课。比如在让孩子们欣赏《妈妈的爱》的时候,先以满文军的《懂你》开头,这种用相似主题流行音乐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有机结合起来,更能够激发出孩子对音乐课的喜爱。

总之,通过可以不同手段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并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只要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倾入更多的革新理念,最终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培养出自我音乐审评观,进而真正达到喜爱音乐、了解音乐、品味音乐。从而让他们能够感受到音乐课的生动有趣,进而真正的喜爱上音乐课。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多媒体与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身心健康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很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应用到了多媒体技术。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已经开始成为较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极大的丰富了课堂音乐教学的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开阔他们的视野,潜移默化的增长他们的音乐知识。

一、利用多媒体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要远远的超过教师的督促与说教。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就应该要激发出小学生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现代音乐教学就是要能够让学生去感受音乐、体会音乐。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文字、图像等与音乐本身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为学生们创造出逼真的教学情境,并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

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来源于具体的形象。形式较为新颖的事物很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1]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大鹿》的时候,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大鹿,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可以将大鹿相关的图片或者是影视片断剪辑成为小影片,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放映出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大鹿形象来感受出音乐中的大鹿形象,激发出他们的兴趣。

二、巧用多媒体引发意境,激发情感

多媒体在展示音乐意境时,有着快捷、方便、超越时空限制等多种优点。教师可以制作色彩鲜艳的多媒体画面与逼真的形象,再结合音乐本身,在多媒体的有声、有色、有形、有象的展示下,很快就能够帮助学生进入紧扣歌曲内容的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2]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教师可以准备这样的一组电视电影镜头:及时个镜头,人民音乐家聂耳先生在一间简陋的小屋里,在昏暗的灯光下进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第二个镜头,随着聂耳先生创作音乐时的脸部特写镜头的逐渐拉近,不断地闪现出抗日将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场景,并适时的响起冲锋的号角;第三个镜头,强劲有力的号角声激发出聂耳先生的音乐创作灵感,并不断地激励聂耳先生在粗糙的五线谱纸上奋笔疾书,谱写出《义勇军进行曲》;第四个镜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歌声的由弱到强,不断地闪现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画面;一个镜头是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声中,在万人瞩目中,天安门前国旗缓缓升起。通过这一组镜头,能够让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能够在镜头播放的时候很自然的就进入到《国歌》的意境中去。

三、活用多媒体提供条件,培养创造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影响青年人的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音乐是思维的源泉,通过音乐教育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多媒体的应用则是让音乐更加容易的发挥其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作用。通过多媒体能够给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思维的有利条件。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可以设置一下五个教学环节:(1)自由探索;(2)引导探索;(3)即兴创作;(4)有计划的创作;(5)巩固概念进行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例如笔者在对(渐渐强,渐渐弱)记号进行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生活中的这种声音效果,选用多媒体的手段,自制自编录音教材。在教学的及时个环节为学生播放自制自编的录音教材,让学生去进行听辨。他们顿时情趣盎然,并纷纷举手,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们积极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画出了表现声音的各种图示记号。同时笔者走让学生用手中的打击乐器敲打着走出去再回来,使他们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即兴创作与有计划的创作这两个环节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表现(渐渐强,渐渐弱),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在一个环节则出示了音乐剧片,让学生说出这一故事情景,以此来考察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总之,将多媒体与音乐课进行结合,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却不可能的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是要发挥多媒体的特点来为音乐教学服务,增加音乐课堂的趣味性,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将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达到教学的化。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流行音乐影响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一、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流行音乐的涵义与特点

1、流行音乐的涵义

从广义的角度讲,流行音乐的涵义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易懂、形式活泼、情感真挚,被广大群众接受,并备受其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从狭义的角度讲,流行音乐又被称之为通俗音乐,来源于英文单词Popular Music,其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

2、流行音乐的特点

(1)流行音乐的参与性,因为流行音乐反映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强调的是个人情感经历,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增大了其参与性;

(2)流行音乐的娱乐性,是流行音乐的重要特征与功能;

(3)流行音乐的商品性,因为其传播载体是各类磁带、DVD等传媒工具,具有较强的商品性;

(4)快速更替性,流行音乐为了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以及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必须进行快速更替;

(5)流行音乐的新奇性,即流行音乐的流行性或时尚性;

(6)流行音乐传播手段的科技性,流行音乐的传播,必然需要传媒工具的科技性作为支撑。

(二)传统音乐的涵义与特点

1、传统音乐的涵义

从广义的角度讲,传统音乐的涵义是指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并有着诸多审美风格的音乐,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并对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狭义的角度讲,中国传统音乐是指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传统音乐包括民族音乐”、“传统音乐”以及“民间音乐”三大类,其中“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我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2、传统音乐的特点

(1)与西方音乐存在着在旋律、音阶、音色、节奏等方面的区别

(2)传统音乐的陈述方式具有自己的特征

(3)传统音乐与传统文学具有紧密的联系

(三)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关系

流行音乐的创作源泉来源于传统音乐,传统音乐影响着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因为传播较广,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音乐。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从某个角度来讲都处于一种相互斗争与排斥的状态,随着各自的生存空间的扩展需要,它们又不可避免的、以相互依存的关系融合在一起。

二、流行音乐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冲击表现

因为流行音乐的传播极为迅速,它已经走进了小学校园,并影响着小学音乐教学。这种现状已在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作为一名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当重视这种情况。流行音乐冲击小学音乐教学的具体表现:

(一)在现今校园内,许多小学生,特别是4、5、6年级的小学生对流行音乐如痴如醉,戴着MP3,听得可谓是趣味十足,并时不时地哼上几句。流行音乐中一些不健康的内容,比如快餐文化观念、低俗观念、还有不正确的爱情观念正在侵蚀着我们小学生的幼小心灵,让小学生过早地接触这些复杂的社会观念,是不明智的。长此以往,有可能颠覆小学生对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的认识。

(二)在音乐教学中,小学生对音乐课上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普遍不感兴趣,却盲目地喜欢流行音乐,这已经对小学音乐教学形成了一种挑战的局面。其实,以小学生的知识、阅历水平来讲,你要问他们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他们也回答不出个所以然出来。只能简单地觉得流行音乐旋律明快,歌词通俗易懂,感觉亲切,体验快乐。这样下去,就有可能是这样一个局面,我们的小学生对传统音乐毫无了解,对流行音乐一知半解,根本达不到理想的音乐教学效果。

(三)流行音乐既然广泛传播,“存在即合理”,它肯定是有可取之处的,传统的音乐教学相对枯燥,很多作品的题材相对难理解,小学音乐教学一直都在考虑是否吸收新的元素,以提高音乐教学水平。流行音乐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冲击,未尝不是一次将积极乐观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的机遇,既满足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和了解的需求,又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有机结合起来纳入了我们的音乐教学之中。

三、如何应对流行音乐对音乐教学的冲击

(一)要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流行音乐的价值

小学生处于懵懂无知的年纪,他们的辨别判断能力受自身知识、阅历的限制,导致他们对流行音乐的接受处于一个很初级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流行音乐的旋律、节奏、歌词、演唱者的音色与发声,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一些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歌星的音乐,分析其歌曲的特色,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根据传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对其作出合理的评价。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传授学生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而且还让学生对流行音乐有了一个相对理性的认识,不在去追逐那些低俗的流行歌曲,提高了小学生在音乐上的认知能力。

(二)音乐教学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有机结合起来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本来就具有血与肉的联系,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就有利于矫正学生的音乐欣赏习惯。一直以来小学的音乐课堂上以“欣赏为主,学习基本乐理知识为辅”的模式为主,比较单调乏味。如果在教学中能够融入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的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的第五课《妈妈的爱》的时候,先以满文军的《懂你》开头,这种用相似主题流行音乐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有机结合起来。

(三)与姊妹艺术相结合,陶冶学生情操

有“歌之不尽则舞之”这样一句话,它对音乐与舞蹈血肉关系进行了经典概括。舞蹈作为音乐课程模块重要组成部分,是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药”。以舞蹈教学为主的时候,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活泼的流行音乐作为伴奏能在很大程度上放松学生的学习压力,以轻松愉快的状态融入到学习中去,更能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认识。

总之,由于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快与范围广的影响,流行音乐冲击小学音乐教学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正确看待流行音乐,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提高音乐教学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或者音乐研究者对流行音乐与音乐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将会对如何看待流行音乐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冲击做出更趋完善的诠释。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小学声势音乐教育论文

音乐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对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具有很多有益影响,对于音乐来说,节拍就像音乐的心脏,节奏就是音乐的生命,声势在音乐课的应用,使音乐课的气氛大为活跃起来,加强了孩子们的节奏感。

一、声势的概况

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能带出声响的人体动作,均为声势,声势训练作为音乐入门基础训练中最重要的训练方法之一,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一)声势的定义

“声势”指的是用身体作为乐器,运用身体动作进而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声势是人类表现、宣泄、交流情感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产生于音乐、语言之前,并且至今仍然被人们运用着(如大型体育活动比赛表演时,人们用跺脚、拍手表达他们的情绪、情感等采用的既是这种方式)。它不需要借助抽象的概念,高难的技能技巧,复杂的逻辑思维,更不需要任何乐器、教具,每个人均会自然地使用,而且声势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反应能力、节奏感、记忆能力和创造性能力是一种特别好的方法,更是入门基础训练中最重要的训练方法之一。

运用声势于音乐教学中,是奥尔夫教学法特点之一。约在10年前,中国音乐教师刚开始接触奥尔夫教学法时,便注意到了它的这个特点,并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音乐课的气氛因此大为活跃起来,加强了孩子们的节奏感,诱导孩子们努力探求声势活动音乐性内涵,地体现了声势的艺术意义及音乐教学价值,声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了孩子音乐的主动性,“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这既是他一切努力的出发点,也是他的最终归宿。”。

声势活动本质意义,是因为它作为“人体乐器”演奏音乐。同其它乐器相比,“人体乐器”不需要借助任何身外之物,更没有艰难、复杂的演奏技巧,所以,每个孩子都可以毫无困难地参与,并能整个身心地投入音乐,可以充分自由地展现他们内在音乐潜能。声势是动作教学中最基础的方法,它从拍手开始,发展到了四种方式,现在各国还根据非洲拉丁美洲及美国本土民间歌舞中原有形式增添不少新的内容比如拍胸、拍头、拍臀及脚下音色非常丰富的踢哒节奏等。对训练反应能力、身体的谐调能力、节奏感及即兴有非常好的效果,深受学生们欢迎。

(二)声势的基本形式

1.拍手

两肩与两臂放松,将双手放在胸腰前拍手,一只手平放,另一只手拍打。开始教学时,我们让学生以右手的手指指尖击左手掌根,并注意音色和音量的特点,然后一边拍一边向前移动至掌心,声音此时像有共鸣似的,音量比较大,再向前音量便变小,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了解到拍手会因部位不同而产生音色、音量的变化。练习的时候一般采用左手不动,右手除拇指外四指击拍左手掌心,音量大小由右手控制。但不采用两手对拍,因为会影响速度,容易造成两臂紧张。拍手可以包括拍掌背、指尖对指尖、手背对手背等,探索拍手可以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对不同拍法产生音色特点的体验教学方法,同时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拍手声音一般清脆、明亮,在声势合奏中,易拍节奏性较强、鲜明的、较复杂的节奏声部。

2.跺脚

分为站姿和坐姿两类。一般脚掌跺地,左右脚均可,鼓励学生左右脚都会。特殊用法是脚跟或是前脚掌着地,用脚画圆线、弧线等等。坐姿为坐在凳子上,大腿一半是在凳子外悬空,凳子高度要以小腿同大腿成直角为宜,跺脚的时候脚掌略提起。站姿为从脚跟部起动作,左右脚轮流的作类似原地踏步动作,注意不要过分用力的跺脚根,以免振动过大使脑袋受伤。跺脚也有音量及音色的变化,感觉当然是越细微越好。

跺脚声音较低沉,在合奏中可以担任节拍重音的声部,跺脚节奏不宜过密和复杂。

3.拍腿

双手自然置在大腿膝部,双臂要放松,双手拍打。也可以单手拍打,因为动作自然,所以成为四种声势中最容易做到的,快速做时比拍手不易紧张,且更容易。拍腿可拍打出更丰富的节奏花样,且本身可做二声部练习,便使它成为了学生打击乐、键盘乐、音条乐前的准备练习方法。此种方法除了有利于节奏感的培养外,对于左右手的协调及放松是非常好的预备练习。

拍腿的声音不够鲜明,合奏中不能单独在重拍使用,否则会使节拍重音不突出。在训练十六分音符节奏的时候比别的声势容易。

4.捻指

中指与拇指相捻发出响声,许多人特别是儿童很难做到,可以用弹舌发声替代捻指发声,捻指可用不同的高度、姿势做,在四种声势中它极少单独训练,多数是结合其他声势练习。捻指的音量最小,但是声音较高,有时能够发出尖锐明亮的响声。不宜用在重拍、复杂而快的节奏中。

除以上四种声势的基本形式外,还有很多的声势形式,如可以从头、脸至全身各个部位的拍打从而获得极丰富的节奏、音色变化。实际上,我们从头到脚浑身均充满了音乐,人体各个部位都可以运用,包括双臂、夹臂摩擦身及脚的各部位踩在塑料泡或是地板上发出各种节奏、音色,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可谓是极大的享受。对于儿童来讲,从拍打肚皮、胸脯至拍打髋部两侧所发出不同节奏、音色都会令他们乐此不疲,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同时身体机能也得到了更大锻炼。

二、声势的作用

声势在音乐教学上及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课上加入声势教学,使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孩子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经验奥尔夫曾说过,“就其整个范围来说,教学从即兴出发,将节奏形式作为支柱,接着才是音的固定和记谱作为结果。原本性的奏乐的出发点就是即兴演奏。”这种对学生即兴能力培养,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一)节奏训练

1.节奏模仿

声势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节奏训练,节奏模仿是其的开端。节奏模仿,指的是不看谱通过动作及声响的模仿所进行的节奏训练,教师利用手、臂、腰、肩、脚等身体各个部位,拍击不同动作,产生不同节奏,学生把节奏再一样重复一遍,将单项活动变为多项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节奏内涵,也增强了趣味性。

节奏模仿练习最容易把握节奏型的感觉及训练听觉听辨与记忆能力。例如,通常由教师或着学生拍一个节奏型,其余学生进行模仿。一般从四拍子开始。其次是节奏接龙,这是个非常有趣而且有效的方法。方法一:教师先拍四拍,学生跟着模仿。教师继续拍下去,一个节奏型四拍,学生一边模仿教师前四拍节奏,一边听记后面的节奏。方法二:“接尾”,老师先拍四拍,学生重复后两拍,接着即兴拍两拍,教师继续拍,换一个学生接拍,并且即兴拍两拍,能够轮流传下去。此种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听觉记忆能力、反应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即兴创作能力;方法三:“接头",教师拍四拍,学生重复头两拍,然后继续即兴后两拍,教师一直四拍一组拍下去,每组则换一个人接头,此种方法不会轮流传下去,所以每次开头必须是新的;方法四:在此基础上,发展到更为复杂的节奏型,例如即兴四拍、八拍、十六拍,默记四拍、八拍、十六拍。这些实际是一种“发展”。方法五:即兴接龙,可以两人为一组,互相轮接龙。也可以用加倍的长度,求得大“发展”。此种练了训练创造性外也体验了一个节奏乐句的结构和结束等。

世界著名学者季米良捷夫曾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知识由口头传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将音乐能力的发展及迁移应用深化,使学生在利用自己身体活动初步掌握音高基础上,运用不同节奏的音乐进行模仿动作和听音活动,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教学互动。

2.节奏卡农

卡农的意思书面解释是:同一旋律以相同或着不同的高度在各个声部上先后出现,后面声部按照一定的间隔依次的模仿前一声部进行,声势经常和节奏连在一起,它通过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学生易学易做方法做一些单声部或着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并且多以“卡农”形式出现。学生掌握2/4、3/4拍节奏的同时,卡农游戏时能够使其大胆的用声势动作表现两种节拍,可以自由发挥,通过反复进行不同花样,让学生亲身体验,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卡农曲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卡农的音乐感觉,在活动中不断挖掘幼儿创造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3.固定节奏型

“固定音型”又称“顽固伴奏"等,是指一个音乐动机,或着小型乐句(4-8小节)不断重复贯穿在一段音乐、甚至全曲。作为一种节奏基石,它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语言、日常生活、身体动作中的音响自然地获取。它从头到尾仅仅使用一种固定节奏或是音型,为已熟悉的节奏、歌曲朗诵伴奏或是参与器乐合奏,减少技巧学习的难度,将多声教学变成极方便、极简单的事,并且获得较高层次多声部的合说、合奏、合唱的教学效果。在视唱教学中,使一部份学生为正在视唱学生即兴节奏伴奏,可击桌、跺脚、拍手等等。因为这种始于原本性的音乐最容易进行即兴创作活动,因为无技术负担,便可成为学生的一种半意识或无意识的说、动、奏、唱,可以腾出精力,做即兴创作的其他发展,不仅培养了即兴创作能力,还训练了他们一脑多用的能力及身体的协调能力;同时又使唱、奏、动集一身的综合训练成为可能。因此教师对“固定音型”的教学原理及方法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二)多声部训练

1.多声部训练可结合的形式

笔者认为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加入多声部训练能够在歌唱、旋律、节奏等训练中寻找有效的途径。在视唱中加人多声部的内容视唱指的是“看谱即唱”,就是见到陌生的谱子就能将其、完整、流畅地演唱出来。在视唱当中注重音高、速度、节奏等音乐要素的体现。我们通常要求学生只要把谱子唱下来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却忽视了一点,就是这样的训练只能会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单向的思维模式。比如:学生在唱歌中只注意到自己所演唱的一个声部,不会去倾听或借鉴其它声部的音高以此来帮助自己巩固音感,所以一旦受到其它声部的影响,会很容易跑调。所以,在视唱当中加入多声部是非常必要的。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学生通过倾听音乐伴奏,歌唱和朗诵的形式,可以很好的把握住节奏,作为音乐的骨架和脉络,所以在节奏当中加人多声部的内容,这点对其音乐表现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习的基础,那么节奏训练就是是基础中的基础。那么应该如何把多声部训练很好的运用到节奏的训练当中呢?我们知道,节奏听记是节奏训练的主要手段,然而以往的节奏听记全是单声部的。而现在我们一样可以将多声部训练加入进单声部节奏中来,比如:我们在听记完一条节奏之后,可以将这条节奏变成两个、三个、或者是四个声部的节奏训练。同时我们还可以采取立体节奏的训练的方法来使学生具有多声部思维的意识。

总之,不论是在视唱练耳中或是在节奏训练中,加强多声部的训练都是我们的教学中心。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相应特点来制定与编排多声部的训练内容,尽可能早地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不仅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还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有助于他们提高多声部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

2.多声部的分类

(1)个人的多声部训练:声部训练可以采用单独弹唱的方式,也就是口唱一个声部,同时用手弹奏另一个声部,这就做到了眼看,耳听,口唱,手动的协调统一。通过这种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2)分小组的多声部训练:即为将多个人分组,合唱的基础就是多声部视唱训练,视唱一个多声部乐谱中的不同声部,并且按照各自的声部分配,在统一的节奏下唱出各自的声部,而且多声部合唱的识谱阶段都是由多声部视唱开始。涉及的面也比较广,如旋律、调式、和声、调性、移调、音准、力度、转调、视谱、节奏、音乐表现等等。它体现了包括调性、和声、节奏等因素在里面的多声部立体思维,对于其掌握的熟练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合唱者对于作品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演唱、表现能力。(三)培养即兴创作能力

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其不是把现成的技能、知识先传授给学生,而是使学生在游戏之中探索声音,尝试用自己的动作、用字词、语言、即兴地做些什么,即兴的敲打出一些节奏开始自己音乐的学习,探索式学习在音乐方面指的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当作起点的教学方式。奥尔夫认为即兴奏乐是最原本、最古老的创作形式,他所强调的创造性便是指即兴性的创造力。以他看来,音乐教学应从即兴创作的游戏入手以便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透析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理念可以看到,他的音乐教育不在于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什么,而是在于启发学生自身音乐感,通过儿童自身的活动,把音乐同身体感受融为一体进行实践和即兴创作。奥尔夫反对以教师“教”为主授课方式,否定“强制性”教学,主张让孩子在音乐中走、跑、跳、跺脚、拍手、表演、游戏、演奏乐器。所以奥尔夫音乐教学具有实践哲学基础。正如埃里奥特所提到的,“音乐是人类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实践概念远非言语能表达。”

即兴创作活动中,学生常常可以主动地接受挑战,当获得创作成果时便能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及兴趣,以便唤起更大的创作潜能。这种即兴创作相对简单,学生仅仅靠自哼出一小句短小的旋律,或是试奏出一段简单乐器伴奏旋律,都可以开发其创造力,促成学生的聪明才智。即兴性理念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在每一堂课上,由学生进行的各种形式即兴创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活动,它鼓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思辨意识。因此得到的经验将在学生未来的人生中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巨大作用。

(四)肢体协调性的培养

人的动作蕴含着丰富的节奏动力,可以用作节奏教学的素材。比如人体动作中最简单的走、跑、跳等动作都是具有节奏性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这个年龄段是发展培养他们对于节奏的直接感受与运用体验的时期。运用他们自身身体的敏锐性与协调型,结合节奏进行训练是培养协调性的一种简单但却十分效果的方法。

声势活动将身体的各个部位作为乐器进行充分运用与表现,从而挖掘人自身与生俱来的节奏感,并进一步发展人更为敏锐的节奏感。它将音乐与动作、言语、舞蹈相结合,将身体的律动结合节奏感这一基础,形成听、唱、动等相结合的音乐教学方式,同时加入儿童比较喜欢的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身体器官的调动进行节奏的训练。对于儿童来将,利用自己所熟悉的肢体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有规律性的节奏,可以促进他们肢体的协调性,同时,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可以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使孩子大脑在神经控制动作的能力及平衡力发面有所提高与发展。声势活动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简单、有趣的身体语言,使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进步。

声势活动可以调动身体的每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会自身身体协调性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上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声势活动中常用的合唱、重奏等活动形式经常会碰到多种声部之间不同比值的节奏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在个人操作方式和与他人合作时做好协调工作,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孩子协调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的过程。例如:在拍手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左手画圈而右手上下直线的拍,或者左手匀速的拍而右手要比左手快,这样练习是两手在做动作时会有一定的牵制和干扰,经过这样的练习孩子们的协调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人的能力培养

1.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已经成为未来社会中每个人应具有的最重要素养。在现代社会,善于合群,学会合作和重视协同努力已成为一个人具备足够的竞争力的前提。在过去的教学中,也体现出了很多合作学习方式,但是往往是为合作而合作,较多的流于形式,它的真正价值并不能得以发掘及体现。合作学习蕴含了“身心、知识及社会”三个维度的活动,同“健康及时”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合作体中讨论交流,对不同的观点的交锋、修正、补充与探索,加深了每个学生对目前问题的理解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在组成同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运用一定的交际手段来同人交往、相处,使学生适应性社会的发展。

音乐中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将音乐同活动沟通起来,给予学生自由音乐的想象空间。活动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活动内容让他们自由设计。如《小雨沙沙》作为一首充满童趣的歌曲,它的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很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孩子两人一组,其中一人扮演“小雨”,另一人扮为“种子”进行表演,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按照小组的方式编创生活中的声音,设计更多象声词。这样,课堂气氛便会活跃起来,学生或三人一组,或是五人一组,当起小小音乐家,情绪便会达到极点。在教师鼓励下,通过此种的交流协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声势练习中,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加强联系,例如节奏中游戏的互动,角色的互相配合,小组表演中的交流等等,都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声势教学中的合作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感悟,更重要的是也有利于学生在音乐欣赏和音乐活动中发展良好的情绪控制和沟通的能力,音乐学习中的合作是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是音乐体验中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心智发育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2.合作能力:音乐课堂上声势练习中的合作体现在那些方面?为什么要具备合作能力?什么时候可以给我?

3.观察能力

小学生如果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观察能力、高度敏感性和持久注意力,对新知识和内容便会快速反应,可以透过表象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关系,得到相对客观的结论,能够自行建构相关的知识,并且进行整合,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又促进智能发展。声势的基本形式中拍手可以包括拍掌背、指尖对指尖、手背对手背等,探索拍手可以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对不同拍法产生的音色特点的体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对多样性认知策略,逐步的形成或是习惯于对构成新观念、新方法、新过程具备贡献价值学习内容进行组织,使学生对已经具有的认知经验给予更高程度整合以便实现学生原创性思想的思维品质。

4.模仿能力

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经常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之初应该先从节奏入手,从单一节奏模仿进入到组合模仿,从节奏模仿过渡为旋律模仿,从模仿到变化模仿……采用模仿的学习方式,将带领学生从模仿进入创作,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获得创作的灵感。

同一符号系统的模仿(如从动作到动作、语言到语言),只需要模仿能力及反应能力,不需要创造力及想像力。但是不同的符号系统之间的模仿,则需要将这一符号某种特征或者将象征性的意义转移到另一种符号系统上,这就必须有想像力才可以模仿得出来,特别是在比较抽象的音响同动作之间作这种转移,就更是如此了。将对声音的感受,如声音的走向、高低、强弱变化,甚至是不同的曲式结构、音色,用动作来表示时,就一定要有想象力才可以做到,甚至因为声音的多解性和非定量性,动作的反应便会有更大的自由度去表现,这便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5.反应能力

反应能力的提高可以提升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力和欣赏能力,同时,音乐也可以运用于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声势活动是音乐教学中实施音乐教学的一部分,音乐声势活动中蕴含着对各个器官的调动与反应,反应能力的提高也包含在这其中。比如在音乐的强弱对比中锻炼学生的反应力和控制力。在反应的准备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感知正在接受的各种信号上,刺激听视觉中枢产生强烈兴奋,学生在接受时的意向也是想更快更好地感知信号刺激,并做相应的动作,经过不断的锻炼,在接收信息与做出反应的时间会不断的缩短,学生的反应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节奏是音乐的主要形式和脉搏。音乐教学中可以有效的运用声势,使身体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有效的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跟随所打击的节奏用脚跟腿踏出,或者用肩做动作,或者过渡到肩脚同时做动作,在音乐的强弱变化中学生跟随节奏不断的做出相应的反映,使肢体协调合作,对音乐的节奏感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强。声势的运用是一种多种手法相结合的效果实现,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在学生反应能力的培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6.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的基础,任何思维的理解也是基于观察的,可以说观察是思维的先行。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生整个能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观察能力的实施和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可以获得大量丰富的感知材料,观察过程对气味、声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理解分析和加工创造可以形成理性的认识,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的兴趣,因为观察高于单纯的知觉表现,是对事物的有意感知,观察能力的目的是根据搜集到的思维信息进而发散思维,获得理性的认知。观察能力的表现不仅仅是视觉器官的单一活动,而是耳、眼、鼻、皮肤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知活动。由此可见,声势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很好的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声势同样要求运用各种器官的综合感知能力。在音乐学习中这种观察能力也是十分突出的,比如什么样的节奏变现欢快的情绪,什么样的节奏表现低落的情绪,什么样的音乐节奏感强等等。对音乐的观察也是学生对于音乐感悟能力的提升过程,观察是一种获得讯息的手段,其目的是发现和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运用一些问题引导、思维启发等手段,让学生从表面的现象升华为理性的认知。可以说深入思考的过程,就是能力提高的过程。

结束语

总之,声势是耳、眼、脑、手多位一体敏锐地联系起来,表达对音响的内在感受,运用声势来表示节奏律动是教授音乐中的一种方法,它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音乐感还能够提高人体的基本能力,如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注意力、分析力、感受力和集中力等,要比“坐着听、唱”教学效果好得多。笔者认为,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尽早地加入体态律动的技能训练或声势训练,因为它具有适应人们审美和欣赏的特点,给人们以愉悦感,可以唤起学生学习音乐极大的兴趣,对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一、音乐教育的方法

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将音乐旋律当成调动听众的工具,进而使其进入一种新的情绪状态。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用演唱以及美妙的音乐来感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所以要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强化学生自身情绪的管理。目前,在音乐教育的方法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方法不够灵活,教学手段单一。目前,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大多比较死板,教师教学过于看重书本教学。在调查中我们常常发现,有很多学生虽然喜欢音乐,也有音乐特长,但当问起他们的音乐课堂学习时就会摇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音乐教师没有把音乐课所特有的轻松活跃氛围带到课堂上,从而使很多学生根本不喜欢上音乐课,提不起积极性。音乐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彩的,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不能只以教师为中心,要看重学生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思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创新和思索空间,进而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发现并培养音乐人才。二是共同参与不够,双向互动匮乏。为什么学生普遍喜欢音乐但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总是不愿意上音乐课呢?可见我们的音乐课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青少年学生简单、天真,他们对课堂的要求其实也很简单,尤其是音乐课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梦,那就是期待被老师提问和重视,期待在课堂上有所表现,期待参与到音乐课堂互动中。事实上,也只有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音乐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有效的,学生的潜能才能开发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接触状态,不仅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环境,同时也要为学生参与沟通提供合适的、有自由发挥空间的课堂氛围。总之,“教学”包括了教与学两个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讲,还要与学生互动,重视学生的反应状态,看学生是否接受。如引导学生讨论一些音乐问题,应尽可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释放与开发;还可让学生简单评赏一首乐曲或对某一位歌唱家的艺术特点进行简单点评等等。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不能时时处处包办,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始终应该是主体,主动性也始终属于他们,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则是抛砖引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效,这样的教育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建议

1.优化组合,较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一是教师要有分工。一般城镇中小学设有音乐教师三人左右,这对于只在低年级开设音乐课,且每个教学班每周只有一节音乐课的中小学来说,师资也不算紧张。重要的是现有的音乐教师一定要分工明确、合理负担,这样才有利于中小学的整体音乐教育质量提升。据笔者调查,不少中小学音乐特长班的教学几乎全由老资格的音乐教师承担,而其他几位较年轻的音乐教师则闲置一边,这样一来,不仅他们的音乐才能得不到发挥,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等于是资源浪费。如果让仅有的几位教师联手合作,把试唱、乐理、声乐、钢琴、加试等项目加以分工,这样中小学特长班的成绩肯定会更加辉煌,资格较老的教师压力也会缓解很多。另外,在负责组织学生课外娱乐活动的时候,这几位音乐教师也能各负其职,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任务。二是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如乐器、教室等)。对于提高整体音乐教学质量来说,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保障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但由于不少地区经济条件有限,音乐教学设施普遍不足,所以笔者建议在资源利用上多做文章。如不少乡镇学校还没有舞蹈房和排练房,每到有大型文艺活动,学生一般在露天场所排练,如遇刮风下雨天气就无法正常进行。为了解决这种不便,我们可以把学校的闲置房简单布置成舞蹈房和排练房,供学生平时学习或排练时使用。三是合理利用课外活动。调查发现,很多爱好音乐的学生都盼望着过十一、过元旦,这样就可以有文艺晚会之类的音乐活动。这个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如果我们能给学生们多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学生也许对音乐教育的感触会有另一番反应和见解。笔者建议平时可以组织业余的合唱团、舞蹈队之类的团体,以提升整个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氛围。对这一方面,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就做得非常好,他们利用周六下午组织爱好音乐的学生排练合唱、学习乐器,还组建了合唱团、小乐队,经常演出,在江西省中小学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名气。四是适当添置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应尽力改善音乐学科的教学条件,筹备音乐教学用具专项资金,对教室环境、教师用具、音响设备、多媒体等方面逐渐进行补充、配套,使之适应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此外,学校还可发动一些有条件的教师和学生提供自己多余的音乐器材,如手风琴、电子琴等常用乐器及教学挂图、教学光盘等教学用具;还可自制一些道具、教学挂图等,以填补音乐课教具的不足。

2.对教学系统的建议一是课程方面的建议。中小学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和目前社会、家长双方面的升学压力,在音乐教育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对此,建议教育当局一定要转变对音乐课的态度,方能使这一现状得到改观。首先,要把音乐课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做到既不抬高,也不压制。其次,保障每周的音乐课有足够的课时。在课时上努力做到既不能取缔,也不能虚位。,让音乐课成为活跃和拓展师生业余文化生活的阵地。二是教师方面的建议。教育当局应当给音乐教师提供进步的时机,如进修、培训、交流等,经过一些专业院校的培养、培训,使之成为业务精、素质高的骨干音乐教师。目前,在新课改的冲击下,全国上下掀起了教师继续教育、学历培训等热潮。在各级各类培训中,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双休日、寒暑假、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来给音乐教师队伍充电,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行的。另外,如能给音乐教师一定量的工作压力(申报课题、写学术论文),也可使之有一种责任感,容易发挥主人翁的精神。

3.对改变教学观念的建议“蹲下来,同孩子一起看世界。”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老师,要以学习为本,克服对学生音乐学习所带来的各种束缚,要创新学习方式[。一是积极引导,尊重学生天性。教师虽然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不能按照他们的喜好,由着性子发展,但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学习天性,更不能抹杀他们的个性。这让人想起流行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由徐楠、尚纪元作词,谷建芬作曲,苏红演唱的《我多想唱》,在当时唱出了那个时代中小学生的心声,成为他们挣脱束缚在身上那根无形链条的呐喊。转眼已经过去20多年了,当年正值中小学生时代且备受压抑的少男少女们,如今已经为人母、为人父或为人师了,他们的孩子也多半都处于高中即将毕业或已经迈入大学门槛的青春期,如何处理当年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是再次跳入自己父母当年的思想旧巢里、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还是思想解放地任由他们发展,值得我们深思。看来压制打击、回避无视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尊重学生活泼爱唱的天性、积极引导才是的出路和归宿。按我国的传统观念,认为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所有目标了,但新课标实施后,我们发现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再只是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发声技能就可以的,新课标更加注重创新,注重个性的发展。这样的课标也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学会听懂还应该做一些调研,深入到学生中去,看看他们是否感觉到了音乐课堂的轻松和愉悦,以及唱好了的那种成功的喜悦感,或者听到美妙音乐的那种憧憬和朦胧的幸福感。二是开放办学,实践多练。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中小学生较多的尝试机会,让学生自身感觉不到老师先入为主,而是尝试自己试一试。所谓开放办学,就是在充分发挥学校师资资源的基础上,邀请社会知名音乐人及本地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奏家、歌唱家、戏曲家参与学校教学,如开演奏会、演唱会、办讲座等,藉以丰富学校音乐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弥补课堂教学单一化产生的疲软效应。还可邀请兄弟学校的音乐老师来交流学习,并给同学们介绍他们是如何上课、培养学生的,这种新鲜感会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让本校一些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现身说法,谈谈自己是如何利用业余时间达到现有水平的,并通过他们的表演,使具有同样爱好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差距,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有了以上眼见为实的成功范例,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老师精心辅导,学生多实践练习,在学校的各种文娱活动舞台上给予展示,同时也走出去,到社区、工厂、企业、部队等单位慰问演出,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给特长学生更多锻炼机会,把音乐课堂无限延伸扩大到社会上……这样,才能让老师赢得学生的尊重,而学生也喜欢上老师和音乐这门课程。

三、结语

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音乐教育,音乐不仅可以培养人的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还可以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重视音乐教育应是教育界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因此,就目前音乐教育的情况来看,我们不仅要把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展得红红火火,还要努力把城乡差距缩短,让远在乡下的孩子们也能公平地享受到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公民,才能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

作者:王媛媛单位:河南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小学民间音乐教育论文

一、民间音乐的概念及特点

(一)民间音乐

对于民间音乐的概念界定,比较科学并被大家认可的观点主要来自于伍国栋和周青青两位研究者的论述。伍国栋在他的《中国民间音乐》中指出:“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创始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口耳相传的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有、共同阐释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创作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周青青在其《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中就“中国民间音乐”的“既古老又现代”的重要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中国民间音乐“伴随着中国各民族社会历史衍进,经受了社会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考验和选择,并在接受这种影响、考验和选择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不断地在形式结构上进行构建,在题材内容上进行新的提炼和充实,从而具备了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生活新环境的若干特征,具备了现代人所需求的艺术审美品格”。伍国栋就中国民间音乐的“类型”和“特征”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较的阐述,周青青就民间音乐的古老性及其形式结构与内容做了阐发,可见两人的观点基本一致。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后,认为民间音乐是由各民族劳动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体验和对生活的理解自发创编的、依靠口头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最基础的层面———民间大众所特有的思想、行为、情感、审美趣味等各种音乐体裁的总称。其主要音乐体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五大类。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民间音乐的特点

1.形象性强,俗味浓郁

在民间音乐中,民间歌舞中常常使用形象化、艺术化的道具,如:舞狮中的狮子、绣球,跑旱船中的旱船、轿子等这些具体形象化的实物,具有很强的民间文化色彩,俗味浓郁,具有大俗之美。它反映了民间百姓对这些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音乐形式的挚爱,这些俗味浓郁、形象性强的民间音乐具有夸张性、拟人性和性和“亲融性”。

2.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民间音乐有其独特的节奏、旋律,其音韵生动活泼、音乐情节起伏变化等都具有一种雅趣,音韵和谐,富有民间音乐的活泼性、趣味性,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都很浓郁,并且与方言紧密结合,尤其一些语气词、感叹词,比如梆啊梆等象声词富有很强的生活情趣,显得既生动有趣,又雅俗共赏。

3.适合游戏,富有戏趣

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为缓解劳动的劳累而自娱自乐的载体,它具有游戏性、娱乐性、因而富有戏趣。如民间音乐舞狮、舞龙、腰鼓、扭秧歌等都是集游戏性与娱乐性于一体的。如:嬉戏、诙谐的民歌《对歌》、《号子》、《小调》等。这些富有游戏性的音乐作品迎合了儿童喜爱游戏的天性,因而备受儿童青睐。

4.浅显易懂,便于传承

民间音乐既是对各民族特有文化的一种记忆与表现,同时又是大众所乐于接受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的通俗、浅显、易学、易懂很便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如民间歌曲和民间戏曲,歌词简单,曲调通俗,生活性强且俗味浓郁,不仅大众喜欢,而且极易于幼儿理解、记忆并帮助幼儿积累感性经验并进行想像与创造

二、民间音乐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具有民族精神的教育作用

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它大则关乎国家命运,小则影响个人的言谈举止、喜乐好恶。因此要弘扬民族精神,就必须重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继承和发展他。而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就是民族民间音乐,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具有非常鲜明民族特征,是一个民族优良传统得以传承的重要媒介。通过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建设和保卫国家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小学中开展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欣赏,演唱或演奏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且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从小树立学生民族荣辱感,形成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具有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我们的教育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使其具有理解音乐的基本能力,从而使精神受到陶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而不是专业教育。而且,我们必须清楚的意识到当代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过分追求自我价值、集体观念淡漠等问题,所以通过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层内涵来影响学生的品德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品格和思想境界。卡尔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三、结语

尽管我国的民间音乐还存在种种的局限,但作为劳动人民的心声,从本质上说,它还是充分展现了人民精神面貌最积极、最光辉的方面。虽然因创作和传承方式所决定,民间音乐在技巧上发展得比较缓慢,但经过了千百年来历代人民集体的积累、加工和筛选,使之不断得到提炼和升华,其艺术水准和表现力日臻,成为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音乐。它是人类文化成果中最的部分。它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境界和情操,培养、改善人的艺术感受和鉴别能力。它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在小学音乐教育当中加强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在加强他们自身的素质之外,还能让我国的民族精华一代一代的发扬光大。

作者:朱良挺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多媒体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一、搭建音乐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就是注意力很难集中,对于不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很难给予关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偏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兴趣是吸引他们学习的东西。至于兴趣主要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感兴趣。多媒体以图像、动画、声音等优势,多方位的给予学生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可以在音乐的教学中创造既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辅助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扭转了以往那种依赖教师口述、黑板和粉笔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生动和直观,也使得课堂由静态变成动态,优化了教学过程,提升了教学效果。在学习《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做好情绪的酝酿和情感的铺垫。多媒体的使用,可以让老师轻松自如,首先选择一些关于“鸟语花香”,“春色满园”的录音或者是视频,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和联想,让他们置身于“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浓郁的花香”等情境体验之中,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强化小学生对歌曲意境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歌曲的认知和情感的领会。在情境体验之后,教师在讲授此歌曲的时候,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和把握它的情感和韵味了,这样自然就会提升音乐教学与学习的效果了。

二、转化知识,呈现知识的直观化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由于受到年龄和阅读的限制,对于抽象性的或者复杂化的问题还不能很好的给予正确的理解,所以在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对于抽象性的音乐乐理知识和理论知识要细心的讲授,好采取有效的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转化。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把静态的授课动态化,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轻而易举的理解那些较为繁琐抽象的学习内容了。如,在学习《愉快的梦》这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时,小学生一般还没有接触和了解分声部歌曲,对于其中的技巧也没有一定的掌握,所以如果采取理论的讲授,很多的学生是不可能掌握和理解的,本身就很抽象的知识,再加上教学方法的滞后,那么学生只能是一知半解。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拓展了教学的路径,优化了教学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部和谐、音高、节奏,教师可以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用“音频解霸”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这样学生就能一清二楚地了解整个演唱的过程及存在的问题,方便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指导。为了针对性地学唱歌曲,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在学唱时轮到哪个声部就播放那个声部的伴奏,并且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唱歌曲。为了较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提升歌唱的水准,教师也可以配上歌唱的画面或者MV之类的视频,让学生有感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一方面简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直观的授课,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优化教学结构,扩充教学容量

音乐教学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以往的教学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录音机,这种设备的使用在那个时期确实给音乐教学带来了一定活力,但是在当下,相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来说,就显得黯然无色了,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非常的麻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让课堂变得简单,易掌控,实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创新,优化了教学过程,提升了教学质量。在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我先给学生按照原速进行播放,学生听起来有些悲伤,心情变得沉重。然后我就加快播放速度,学生就没有了原来的那种情感体验,貌似变了一首歌曲似的,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音乐节拍的变化也会导致作品的韵味变化,让学生多角度的认知音乐。多媒体教学的容量是非常大的,只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适当的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直观的体验与教学内容相似或者相关联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多媒体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赢得了一线教学老师的青睐,极大的方便的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体验和感悟知识,实现知识的转化,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这都是传统的常规课堂达不到的教学效果。至于如何让多媒体发挥更大的优势,还需要教师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创新。

作者:周菲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永安洲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