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职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中职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职教育论文

中职教育论文:新常态中职教育论文

摘要:

多次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发展模式、结构、速度调整新常态的背景下,面对必然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面向市场办学的中职教育,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

关键词:

新常态;立德树人;中职教育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发展模式、结构、速度调整新常态的背景下,必然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的风险也渐渐浮出水面。其中,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面向市场办学的中职教育更是首当其冲。正如多次强调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那样,立德树人必然是新常态下中职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在教育事业上的共同心愿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主席和曾先后反复强调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富有创新活力的“四有”新人当做一件头等大事来抓“,立德树人”成为他们的共同心愿。首先,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主席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认为思想和政治是所有工作中的统帅和灵魂,要求受教育者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品德,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发展。其次,在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进入党的教育方针后,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强调了立德树人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基本导向作用。这是我们党对教育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反复强调落实“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立德树人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精神实质,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新常态的关键时刻,教育更应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智力资源优势,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新常态”。所谓教育“新常态”,就是顺应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在我国,基本要求的德智体发展中,德居首位。职业教育又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立德树人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首先,立德树人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众所周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从国内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作为服务劳动者成长、伴随劳动者终身发展生涯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在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这两者上,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因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相应提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明确地把“立德树人”作为加快发展现代根本任务。还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教育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指示提出了“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应具备三个基本素质要求:一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思想道德;二是以支撑职业生涯发展为重点的知识技能;三是以提升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为重点的人文素质。这不仅揭示立德树人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联系,也强调了职业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突出位置。其次,立德树人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导向。立德树人分为“立德”和“树人”两个层次。“立德”居于古人对君子所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首,旨在确立品德,树立德业。“树人”则是出自西汉《管子•权修》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重在培植成长,培养成才。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这不仅是我国历代教育家共同遵循的教育理念,也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导向。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是产教深度融合的教育,是致力于国家和公民个人实现技术技能积累的教育,是服务人的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校生有3300多万人,其中中职学生近2000万,他们中又有82%来自农村、70%来自西部。而根据《决定》要求,到2020年,我国中职教育在校生要达到2350人。与此同时,教育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显然,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是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是我国经济建设主力军和生力军的重要来源,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人才保障。所以,中职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不仅关系到我们国家新常态能否顺利进展,而且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而既然要成才,先成人,要成人,先立德,那么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就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始终把教育和帮助学生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陶冶高尚道德情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牢坚实的共同理想,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激发学生历史责任感,使他们都能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紧连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立德树人是引导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从上述而知,中职学生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并将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从中职教育的现状来看,中职学生健康成长亟需立德树人来引导。首先,随着近年来普通高中、高校扩招等一系列因素的不利影响,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具体主要表现有:其一,从文化基础来看,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文化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升入中职后,明显感觉力不从心,面对相对较难的学习内容,因基础差而无法接受,导致恶性循环,学习愈发缺乏兴趣,甚至自暴自弃:要么上课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等,根本就不听课;要么经常迟到、早退、逃学,给学校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其二,从心理上看,由于中职学生大部分属于初中阶段中的“差生”,属于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因学习成绩不理想,受到来自家长、老师甚至同学的歧视,所以,作为中考的“失败者”来到中职学校,不少学生自卑心理较为严重,认为同样在中职学校也不可能被老师、家长和社会认可。于是,内向、离群等现象较为突出,“我不会”“、我不是学习的料”等成了其心理定势。也正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往往以进网吧聊天、玩游戏、酗酒等方式来发泄,留下不少的安全隐患。此外,中职学生基本上来自初中,年龄比较小,还尚未形成正确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法纪观念淡薄,自我约束能力差,是非混淆,甚至经常为了追求所谓的“哥们义气”而为一些琐事大打出手,给学校及至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等等。面对“小事天天有,大事三六九”的中职学校这种“新常态”,通过立德树人引导中职学生健康成长迫在眉睫。其次,中等职业教育的艰巨性、职业性、岗位性、先进性等特点,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与立德树人内容相关的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和养成。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职业生活中度过的,而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里,要胜任任何一种职业又都必须具备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相应的职业素质。尽管专业技能素质是职业素质中具特色的内容,但并非其全部内容。其中,道德修养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前提和保障,这在当前尤为突出。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总体素质不高,很多新兴行业、工种人才奇缺,甚至有些技能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岗位出现断档现象。而实践表明,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人才培养。无论何时何地,人才的两个基本标准———德与才是从未改变的。所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说的是道德是才能发挥的基础和前提,一个真正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道德追求。可见,在人才培养中立德树人是关键。为此,2014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修订)》强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政策制度层面上保障了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为社会培养专业性及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在高科技日益增长的知识型社会的今天,人类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需要和满足。因此,对培养生产一线劳动者的中职教育而言,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尤为重要。因为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教人做人,先生不该专教书,应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只顾读书,应学为人之道”。

作者:廖爱萍 单位: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

中职教育论文:职业中专学校中职教育论文

一、树立“三得”教育的理念

“三得”教育就是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上课)听得懂、(实训、作业)做得出、(考核、考试)考得好。“三得”教育是针对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学生长期存在的“三不”(听不懂、做不出、考不好)现象提出的。中职生上课很多内容听不懂,弄不清,感觉是受罪,久而久之上课就成为了他们的负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三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就学校层面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接受水平脱节。

现在教材选择的内容及其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掌握初中内容基础之上的,但读职教的学生大多数远没有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因此对教材内容,如果上课教师不针对学生实际进行灵活处理,学生是无法听懂的。

2.教师教学无考核、无评价,应付式教学。

老师们认为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只要对着教材讲,将知识点讲清楚,任务就完成了,至于学生听没听懂似乎与他无关。这种典型的应付式教学,长此以往导致了学生上课听不懂、无所收获。

3.学生学习没压力、没动力。

现在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跟毕业、就业没有严格挂钩,对其学习行为不产生任何约束力,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最终放弃学习。

二、实施“三得”教育的措施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不我待。我校积极创新开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三得”教育落到实处。

1.明确“三得”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作为中职教师,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铭记教师责任,切忌漠视学生,用“爱与责任”呵护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克服自卑心理、找回自信的前提下主动学习。

2.建设教、学、考一体化题库。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与专业组长根据学科特点,共同确定本学科的考试形式(理论考试或技能考核),并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编写一套试题集。试题集中包含理论考试题目和技能操作考核题目及考核过程评价标准。

3.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明确规定,期考成绩合格率(及格率)必须在80%以上。及格率的强制要求,迫使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听懂自己的课。期考时,教学考评部门依据期初确定的试卷结构,聘请专人从题库中随机选取试题组成考试试卷。

4.严格成绩管理。

明确规定考试成绩与学生评优、学生毕业证发放挂钩。学生考试成绩不及格必须参加补考,补考不及格者不能按时毕业。

三、实施“三得”教育的成效

学校实施“三得”教育以来,校园里风清气正,生机勃勃。教师士气高昂、学生精神抖擞。成绩与教师考核挂钩,任课教师教学有了压力,主动性明显增强,表现在上课主动抓纪律;早晚自习主动下班辅导;考前主动给学生印制复习资料。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活力。“三得”教育理念的提出及相应措施的实施,是对职业教育的一次大胆而有创意的尝试,是一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开拓。

作者:李世杰 刘震

中职教育论文:学生语文能力中职教育论文

一、有效实施教学策略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教师理念问题

语文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其他学科不能企及的重要作用,语文学科对学生成长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职业学校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视,文化课淡出了中职教育者的视线,走向了边缘位置。学校、学生的不重视,导致很多语文老师也漠视本学科教学,教学激情日益减弱。教师的平时教学分两种状况:一是为了高考得分而教学;二是被课文内容牵着鼻子走,语文课成了“泛语文”或成了“非语文”,使学生语文能力培养成为空谈。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从育人角度出发,真正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树立大语文观,抛却老套机械的教学模式,把教学重心由知识传授转为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以期学生在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与语文一起成长。

(二)学生实际问题

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深入人心,中职学校学生文化课基础更趋薄弱。开学初期对学生情况摸底调查了解:一个班近一半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很差,不具备高中阶段学生应具备的“较强朗读能力”,甚至对常见字词的认读理解都出现,对初中阶段应掌握的语法知识似是而非,知识面狭窄,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能力偏低;另一部分学生虽然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但死记硬背,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理解的问题,词不达意,语句表述不完整。虽然他们也都有升学愿望,但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

(三)教材建设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均为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因为过于强调职场生活,文章内容过于简短、文学价值含量不足,能激发学生情感、思想活动的内容少,达不到听说读写、思维训练的教学目标。教师大多参照其他出版社或普通高中教材,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补充或删减,但所选文章随机性强,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有效教学,在选取教材方面教师应从教学有效性出发,选取具有实用价值,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文章。文章的难易程度一定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循序渐进原则。

二、实施有效教学策略需要全新意识

(一)教师要有学生意识

所谓学生意识,就是关注所教授的对象。关注学生理解接受程度,关注学生参与过程。很多教师因为有升学任务在身,把课堂看成是自己传授知识的宝地,忙着讲授、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更没考虑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总是抱怨学生听讲不认真、学习效果差。实施有效性教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授对象现有的知识水平、语文能力、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及心理需求,探究学生不听讲的原因,还要研究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中职教育升学专业学生报考的专业目标非常清晰,所学的专业知识量有限,考点非常明确。因此,他们对语文课的学习寻求有量、有点,并且存在一个通病,想直接获得具体而明确的答案而不想通过深入思考获得见解。有的教师为了迎合高考,按照教参、练习册公布现成答案。这种做法严重违背语文教学宗旨。在教学中,教师应纠正学生急于求成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准则,无论何种文体教学,必须建立在“学习活动”这个基点上。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应仅考虑怎么教、怎么学,还要在解读文本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利用文本内容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活学、学活、乐学,学有所获。

(二)教师要有课程意识

所谓课程意识,就是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观,能站在生命发展的角度,认识学科重要性,不单单为升学考试而教学。语文课程的宗旨在于“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并在这种学习和运用中,熏陶情感,开阔思维,启迪思想,养成终身读写的习惯,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坚决反对考什么教什么的做法。教师应该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确定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知识、能力、情感。切不可为了成绩偏离教学目标,应把学生语文素养、文化眼光培养作为重点。每一课时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中职语文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基础。因此,朗读和基本字词的认读、理解不容忽视,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基本朗读和大量阅读获取知识、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二)恰当选择教学内容

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应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立足教材文本,哪些教哪些不教,哪些作为重点讲授哪些只做点拨,都需要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宏观把握教材。

(三)实施差别化教学

中职教育升学专业的学生入学一段时间后,易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越来越明确,学习能力越来越强,自信心越来越足,思维越来越开阔;另一部分学生受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影响,发展变化不大。针对中职教育升学专业参差不齐的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差别化教学能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一是可以按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即a层和b层。在班级授课制前提下,一般以同桌与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单位。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分层和探究教学方法的目的、具体实施的步骤以及目标,以增加学生的理解与配合。层次划分要根据学生意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针对两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教学目标。二是设定清晰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把教学目标公布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标。以杜甫的《兵车行》为例,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b层,能流畅的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a层,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掌握诗歌的内容。

(四)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

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文本、研究学情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课堂上要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启发、交流,让学生主动、互动、能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把以讲为主的课堂变为以学为主的课堂。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说:“相信教师所从事的事业不单纯是对个人进行训练,而是形成正常的社会生活。”如果每一名语文教师都本着这个原则进行教学,就能改变语文教学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局面,让学生在丰富求实的教学过程中,提高知识水平、思想境界、情感能力。

作者:杨学文 单位:锦州市及时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中职教育论文:信息技术中职教育论文

一、结合中职学校特点开发系统软件

1.教学管理软件

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与普通高中有很大不同。大多数普通高中过分看重学生的成绩,管理过于程式化,而中职学校,即便是以升学为目的的中职学校,实践操作也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中职学校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要充分依据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适应中职学校快速发展的教学管理新模式,将基础知识教学、实验实习操作教学、社会实践、学生操行评定等内容融入其中,使教学管理软件呈现出开放性、灵活性、可扩充性。

2.教学应用软件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用来制作课件的系统软件十分有限,只有PowerPoint、Authorware等。大多数教师都使用的是PowerPoint,很少教师会使用Authorware,而且教师们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出来的课件,大多数变成了“电子教科书”,这是在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维护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而没有以一种创新的思维去组织课件的开发。教师们缺少实用且易操作的课件制作软件、课堂活动软件、测试考试软件等。另外,学生自主学习所使用的网络平台和学习型软件也很缺乏。

3.教育资源共享软件

教育资源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所必需的教学课件、教案、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及试题库等。很多网站中都有教师们急需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很多教学经验丰富、对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的教师制作出了一些颇有水平的课件,然而这些教育资源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实现共享,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教育资源共享软件的开发就是为了帮助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教育,共同享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学成果,使广大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快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据调查,一名对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的教师编写一个学时的课件,至少需要5个小时的时间,而大多数不熟悉计算机的教师则要花费8~10个小时的时间,而且大多数教师编写的课件质量并不高,缺乏创新。因此,有计划地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并将其课件资源共享,既可以节约教师们的时间,又能提高课件的质量。

二、更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1.利用信息技术虚拟实践操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很多中职学校,除开设有文科类专业外,还开设有理工科专业。这些学校由于缺少实习基地,教学、实践操作都在教室里进行,实践操作过程全凭教师描述。到头来,学生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实践操作却一无所知。针对职业教育专业的特点,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实现虚拟实践操作,将信息技术中的虚拟仿真技术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是信息技术应用在职业教育中的特色体现,也将实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实验设施不足的情况下,虚拟实践操作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在前期实验课操作的需求,使学生能在有一定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到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这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多媒体教学与远程教育更新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育资源。

多媒体教学及远程教育介入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远程教育资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3.信息化办公平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效率。

网络信息化办公平台,是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办公平台把教职工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管理(包括招生信息、毕业生信息、社会就业信息、工学交替信息等)、后勤管理、教师备课、学生学业测试、学生评价等工作程序化、数据化,大大地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效率。如“学生学业测试系统”解决了教师拟题、打印试卷、批改试卷等问题。该系统中储存有各学科的试题,题量大、题型齐全。需要测试时,教师可根据授课进度选择不同单元的试题,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试题的难易程度。打开电脑,学生就可以随时上机测试,试题随机生成,不会生成一模一样的试卷。答题完毕,将试卷提交,成绩立即出现在屏幕上。再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不仅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提供详尽的学生学习情况,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还有利于学校对教师教学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分析,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4.建设网站,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就业率。

学校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站,把自己的办学优势、教育成果向社会宣传,这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校就读,而且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校招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5.创建网络学习平台,教会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

通过接受信息技术的教育,学生掌握了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能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查阅资料、预习新课、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等。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拓展视野,提高阅读和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学,还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强调动手实践。很多学生学会了网页制作、收发电子邮件、网络视频制作、建立个人网站等。

三、信息技术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在中职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一些问题。

1.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下载与上传、技术和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Power-Point课件制作能力等。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

所谓信息技术素质,是指收集、获取、分析、处理和呈现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在中职教育中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使他们能主动获取信息,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查询信息、收集整理信息,学会应用多媒体;能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成果,并传递给他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工具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3.建立一套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评估体系

中职学校应系统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并且建立一套相匹配且较完备的督导机制,有意识、有目的地把信息技术贯穿并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去处理各种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应用素质。

4.警惕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许多中职学校充分利用计算机和校园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开展制作网页比赛、电脑作文比赛、创建心理网站、实行网上考试、网上辅导答疑、利用E-mail布置作业和上交作业等。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认和忽视信息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网络中,除了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还充斥着许多不良信息。此外,“人机对话”还造成了学生对计算机的过于迷恋,甚至沉溺于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络游戏等虚拟的网络世界,增加了学生自我封闭和离群独居的几率,这势必会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引导学生抗拒不良网站与信息的诱惑,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中职学校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需要思考应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刘民杰 单位:漯河市源汇中等专业学校

中职教育论文:高效课堂中职教育论文

一、模式创建的背景及意义

1.基于课堂生态的多元课堂教学观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教育生态体系,学生的参与度低,兴趣性差,感性经验少,信息资源闭塞,知识建构平面、僵化。知识传输效率不高,能力建构效能差,无法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的认知需求。

2.基于终身学习的全人发展教育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培养自主、自立、自觉的,健康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个体,是真正实现现代产业工人职业化培养的基石。

二、模式创建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1.高效课堂模式———模式设计的形式载体

高效课堂,旨在构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基于高效课堂的理念进行设计,充分考虑高效的各个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指标体系评价该模式,以校验该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是该模式设计的形式载体。

2.建构主义理论———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个人认知结构的建构包括知识建构、能力建构和情感建构三个部分,这三个维度也地诠释了教学活动发生的基本内容、目标和方式。因此,该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内涵和学习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建构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方法,形成一个合理、、发展的教学模式体系。这是该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3.全人教育观———模式设计的思想内核

就教育的对象、功能和形式而论,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就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年龄结构和心智程度来看是一种养成教育,即学生社会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其需要承担促进学生心理建设和心理成熟的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就教育形式的任务属性、目标维度和培养指向来看是一种职业教育,即学生职业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其需要完成学生职业预备和能力培养的教学任务。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双向性内部取向分化的教育形式,其设计理念就不能从单方面考虑或限定,而是要从学生全人发展的角度进行评量。

三、适用学科

1.有前期课程作为基础的学科

自主学习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储备,这样才能够保障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有效发挥,基础性认知结构可以为学习过程提供更多的元认知策略和方法论指导。

2.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

实践过程为知识学习提供了应用环境和思考空间,可以提高信息可视度和转化率,让学习过程从内在抽象的建构过程,转化为外化应用的实证过程,从而增加学习的可控性,以有效的外显方式促进知识的深度内化。

作者:张泽民 袁苗 单位:黑龙江省鸡西职业教育中心

中职教育论文:品牌专业建设中职教育论文

一、品牌专业建设的现状

充足的教育经费是建设品牌专业的保障,但是目前品牌专业建设经费以学校自筹为主,行政拨款为辅,资金来源比较单一,教育经费不足。资金保障是维持中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财力支持的中职教育难以保障教育质量。

二、实施品牌专业建设的意义

1.品牌专业建设是中职教育崛起的突破口

品牌专业不仅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体现,更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教育理念和价值的体现。一所学校有了自己的品牌专业就如同企业有了自己的优势产品一样,能够在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和优势,能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中职学校要想增强社会竞争力,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确定好发展战略,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找准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的着力点,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品牌文化。

2.品牌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品牌专业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本,可以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中职教育品牌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的创建和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专业的师资培养、专业的建设与调整、实训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毕业生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必将促使学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改革、管理服务等方面得到提升,提高专业竞争力,形成职教品牌。而这些职教品牌的形成又会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使学校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得到加强,社会认同度不断提升,促使专业和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品牌专业建设应着力抓好的几项工作

1.教育理念是打造中职教育品牌专业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管理。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的灵魂,也是打造品牌学校、品牌专业的灵魂。中职品牌专业要有能够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专业特质的、可传承发展的办学理念、育人特色,并在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社团活动中有机渗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育人熏陶作用。把普通专业打造成品牌专业,是一个艰辛的创业过程,同时也是形成教育理念和实现教育理念的过程。每一步的发展,都是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发展。其一,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品牌专业必须体现和落实人本教育观。以现代和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需求为参照,为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其二,品牌专业终身发展教育理念要紧扣世界职业教育大趋势,并推动全社会经济与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品牌专业建设要为提高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职毕业生不仅能适应当下不同岗位的需求,更能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中职品牌专业建设的保障

创立一个品牌专业,必须要有一支的教师队伍。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品牌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名校靠名师,名师队伍的建设是实施品牌专业战略的关键。同时职业教育的专业性、技能性等特点决定着中职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实施“双师型”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在抓好师德建设、校本研究、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同时,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使专业的发展符合该行业的现状和趋势,有计划地培育一批能够在当地乃至更大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专业学科带头人。通过他们的影响与带动,促使学校的品牌得以形成、发展。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不少于2个月。同时还要鼓励教师通过实践和进修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把理论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职业学校的品牌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职业学校还应该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储备,建立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从企业选聘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兼职,通过他们的指导和影响来保障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先进性,使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提高学校的品牌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打造一支师生数量比符合教学要求、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中心、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搭配合理、职称和执业资格都可以满足教学需要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打造职业学校品牌专业的基础。

3.提升教学质量是中职品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

教学质量是打造品牌专业、品牌学校的核心。一个专业、一所学校,首先应该有较高的教学质量,然后才有可能创品牌、创特色。只有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强教学改革,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努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中职品牌专业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首先,学校要在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加强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和创业精神,使他们能够乐业、敬业、勤业。其次,要围绕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将新的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作为学校教学和实训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障。再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保高质量的就业。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质量的就业是职业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体现。如果学校充分重视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做到了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欢迎,那么,职业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信誉度必将得到提升,职业教育的品牌建设与发展也定将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4.专业品牌推广是中职教育品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要求

“酒香也怕巷子深”,品牌专业的建设不仅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抓好内部工作,也需要加强品牌专业的推广,这样才能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声誉和竞争力。其一,品牌专业是考生的需要。考生对中职院校的信息需求是巨大的,而从中职院校的信息进行相关专业的了解是最的信息来源。其二,中职院校进行品牌专业宣传也是中职毕业生的需要。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了解有很大一部分是对毕业生所在院校和专业的了解,中职院校打出品牌专业引起企业的关注对中职毕业生就业是极为有利的。进行专业品牌推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而学校品牌文化则是品牌的灵魂和标志。品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引导力和塑造力是不容忽视的。这种文化对学生、对社会的影响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也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对品牌文化的规划和建设,可以使日趋同质化的中职教育,从文化内涵上加以区分。因此,强化品牌意识,利于指明学校的发展方向。成熟的品牌专业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是学校综合优势的体现。在当前形势下,品牌专业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学校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同、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关键。所以,职业学校必须树立品牌意识,遵循品牌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学会经营和管理自己的品牌,努力打造人民群众认同的职业教育品牌,使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连小娜 单位:平顶山市财经学校

中职教育论文:语文能力培养中职教育论文

一、中职教育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

相对于传统的高中教育,中职教育中语文虽然也在课程开设之列,会进行相应的教育,然而其力度以及有效率明显低于高中教育。高中教育中,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语文教育在学科设置中处于主要地位,学校在学时分配上也给与语文更多的优势,师资力量也是相对强大,而在中职教育中,这便显得更加的薄弱,虽然在课程的开设上没有太大的差异,语文课程日程安排也是相对符合高中步伐,然而,在学习的力度以及师资力量的投入却明显不如高中教学,除此之外,对于语文课程的重视度也明显没有高中大,因此对于现在中职教育语文学科的分配,则需要更多的商榷,促进其合理化与科学化。

二、中职教育中语文学科的定位标准

(一)学生接受能力的高低

要开展中职教育语文学科的教育,就必须有一套明确的定位标准,而在进行语文学科的定位上,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学习语文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高低。语文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从小学就开始的教育已经为日后中学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这在语文学科定位时就应该考虑到,除此之外,中职学生一般为中考失利者,这在一定层面上也说明其语文能力不高,因此在进行定位时,这一点也是不可不考虑的。

(二)中职学校专长的发挥

不管以何种角度,中职教育的地位难以与中学教育等同,作为国家公办义务教育,中学教育拥有更多的资源,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硬件设施,都有强大的公有制资产作为坚强的后盾,然而中职教育则不是这样,中职教育在发展中必须找到自己的专长,注重发展自身特色学科,因此在对语文学科进行定位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学校日后的发展,注重把力量集中到发挥自身特长上,如果语文学科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教学,那么就必须规范化,促进其合理有序的发展,如果对学校特色相关不大,那么便不必在此花费太多的教学资源。

三、如何促进中职教育语文学科能力培养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要促进语文能力培养,就必须系统化语文课程教学,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虽然大多中职教育学校都有开设,然而在教学投入以及教学力度都不够,更为紧急的是,还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由于大多数中职学校都以其特色专业为主,所以在学校课程安排时,一般都倾向于把师资资源投入到其特色课程上,而对于语文等课程,大多是如选修课程一般投入较少的关注,因此语文教学一直缺乏一套高效合理的机制。要提高语文学科培养能力,就必须要不断优化课程配置,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二)适当加大师资资源的投入

要提高语文能力培养,处理要有一项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师资团队。考虑到大多数中职教育学校的学生都是基础相对薄弱的,因此良好的教师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提高师资团队的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上升空间的增大,对于其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除此之外,语文本身就是相对难度较大的一项课程,不同于理科类学科的精准,语文学科更存在一种相对不确定因素,其更加注重一种语文素养的培养,一种人文精神的养成是需要不断的导师指引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语文能力培养的提高。

四、结语

语文作为母语教学的主要途径,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在中职教育学校中,虽然脱离了传统教育的程序,但语文教育仍旧是相当重要的,在对语文学科教育中,首先便要对其定位有清晰的认识,把它设定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促进教学资源配置的化,其次则是要适当加大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度,推进语文能力培养步伐,对其进行相对合理的规划,而不是仅仅的追求单一的发展,总之,要较大程度促进综合发展,努力发展中职教育学校的长期发展。

作者:杨学文 单位:辽宁省锦州及时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中职教育论文:低碳生活意识下中职教育论文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从浙江省选定了四所中职学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四所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进行了调查。课题组采用自编问卷《中职学校低碳生活教育现状调查》(教师版)和《中职学校低碳生活教育现状调查》(学生版),随机抽取120名教师,9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教师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发放学生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56份。通过面谈、网络访谈对部分管理者、教师进行采访,通过整理、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二、中职教育渗透低碳生活意识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层面

1.低碳生活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低碳生活氛围不浓

当被问到“学校在低碳生活方面是否有宣传时”,20.8%的教师回答有,而且经常给教师、学生宣传低碳生活理念;有68.2%的教师表示,学校会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宣传低碳生活,而其他时间段则没有;还有11%的教师表示学校并没有在低碳生活教育方面作过相应的宣传。访谈过程中,多位学校管理者也表示,在上级有明确要求时才作宣传,其他时段宣传较少。

2.低碳生活配套设施落后,学生低碳生活教育与低碳生活必备设施不同步

在访谈中,多名管理者反映了中职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资金短缺。这就造成了学校低碳生活配套设施落后,缺少诸如反映低碳生活的音频视频、垃圾细化分类的垃圾桶、公用自行车等,使得学校难以真正开展低碳生活教育工作。

3.缺乏低碳生活教育配套制度,没有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调查与访谈中我们发现,被调查学校均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就缺乏低碳生活教育方面的制度,在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年度考核目标中,并没有体现节能减排这块内容。学校有成本预算,但在学校整体的运行过程中,水费、电费、资料印刷费等方面的开支,尚未建立相关制度,致使学校出现浪费现象严重,教职员工低碳意识不强,学生低碳生活行为难以形成,建设低碳型校园往往成为口号。

(二)教师层面

1.观念有待改变,低碳生活教育意识有待加强

在回答“你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时,43.2%的教师表示非常有必要,38.4%的教师认为有必要,还有18.4%的教师则表示中职学生没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持这种观点的专业课教师居多。在回答“你在课堂教学中会渗透低碳生活知识吗”时,50.26%的教师表示会,21.74%的教师表示在有时间的前提下会,还有28%的教师表示上课时间仅够完成教学目标,低碳属于课外内容,不会涉及相关内容。在对待学校推行低碳行动的问题上,68.9%的教师表示非常赞同,24.5%的教师表示赞同,还有6.6%的教师表示不赞同。

2.低碳教育内容缺乏新颖性,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当被问及“你在日常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哪些内容(多选)”时,有44.45%的教师仅仅选择一项内容,有40.87%的教师选择两项内容,还有12.28%的教师选择三项内容,仅有2.4%的教师选择三项以上的内容。由此可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时,内容比较单调,缺乏新颖性。当被问及“你在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时,有30.25%的教师选择一项,有48.84%的教师选择两项,还有12.84%的教师选择三项,仅有8.43%的教师选择三项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进行低碳生活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呆板,影响了低碳环保教学的效果,对学生低碳生活行为的养成作用不太明显。

3.低碳教育周期较短,缺乏持续性

在被问及“你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时间通常持续多久”时,有50.32%的教师选择一个星期,有28.78%的教师选择一个月,有12.36%的教师选择一个学期,仅有8.54%的教师选择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整体看来,教师对于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集中在某个阶段,缺乏延续性和持续性。

(三)学生层面

1.低碳生活认知有偏差,低碳生活认同感不强

在被问及“你了解什么是低碳生活吗”的问题时,有14.45%的学生很了解低碳生活,有70.86%的学生较了解低碳生活,还有14.69%的学生不了解低碳生活。在被问及“你认为学生有必要学习低碳生活方式吗”时,有15.6%的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方式非常重要,非常有必要学习相关知识,有60.6%的同学也认为有必要了解低碳生活方式,另外还有15.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学习低碳生活方式。

2.低碳生活的态度不明显,参与低碳生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在被问及“你对学校倡导低碳生活理念持哪种态度”时,有21.6%的学生大力支持,他们认为低碳不仅关乎自己,而且关乎学校甚至国家的发展,还有68.21%的学生表示中立,不支持也不反对,他们认为学校教育内容很多,能做就做,不能做就拉倒,还有10.19%的学生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低碳生活是企业家们应该考虑的问题,而非是学校或学生,跟学生没什么关系。当被问及“当学校要求你们参加低碳活动时,你如何反应”时,50.78%的学生表示积极响应,低碳应该从自我做起,有36.42%的学生表示暂时应付,活动结束以后就解放了,还有12.8%的学生表示逃避或拒绝参加,他们认为低碳生活就是自讨苦吃。可见,在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部分学生对于学校倡导的低碳生活理念、学校组织的低碳生活活动有所抗拒,态度有待改变。

3.低碳生活意识不强,不良行为增多

在被问及“去超市购物,你会自己带购物袋吗”时,有10.94%的学生一直都是自己携带购物袋,有56.64%的学生有时候会带,有时候不带,另外还有32.42%的学生不会自己携带,认为超市里面有塑料袋购买,不需要自己携带,而且价位不高。由此可见,多数学生还尚未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对低碳生活养成从自身做起的意识还不到位。在被问及“平常你是如何处理送到你手上的传单”时,有50.78%的学生选择随手一扔,环保人员会来处理的,有25%的学生选择收集起来,集中出售,还有24.22%的学生选择拿回家里,循环利用。由此可见,学生日常的行为活动更多地是以自我为中心,然后才考虑是否低碳环保,还有少部分学生甚至破坏环境,一些行为有待纠正,低碳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对策及建议

(一)学校层面

1.加大校园低碳生活宣传力度,营造低碳生活氛围

学校应利用网络媒体、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等,加大低碳生活理念宣传。组织学生开展节水、节粮、节油、节电、节气、节碳等节约资源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低碳环保理念。邀请专业低碳环保专家或技术人员,开展低碳节能环保讲座。结合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特定节日对学生进行低碳宣传教育。通过下发文件、倡议书,倡导教职员工采用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步行等方式低碳文明出行。

2.构建低碳型校园,完善低碳生活设施设备

学校应努力建设低碳交通,即在教学区与生活区合理划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放区域,上班期间校园内禁止行驶机动车,配备公共自行车或电动车供师生免费使用。改善校园照明系统,使用节能灯,按照天气变化及作息时间对校园照明进行整体控制。配备节水、净水设备,收集校园内废水、雨水,经过处理后用于树木灌溉、冲洗厕所等。配备专门处理垃圾的设备,将垃圾细化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食物垃圾和其他垃圾,根据其不同用途进行处理,提高垃圾的利用率,朝着校园垃圾零填埋的目标细化分类,减少能源消耗。各分类资源要在全校设置专门区域进行集中整合,视资源的性能、数量定期向社会相关集散点输送。

3.建立低碳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学校低碳教育工作开展

学校要将低碳教育纳入发展目标,建立低碳教育考核评比制度和激励监督制度,有效促使教职员工低碳生活行为的养成,有效提高教师在课堂中渗透低碳生活意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学校低碳生活教育的积极性。

(二)教师层面

1.转变教育理念,课堂中渗透低碳教育内容

学生低碳行为的养成并非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这个漫长的转化过程。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将低碳教育贯穿所有学科,与课堂紧密结合起来。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应当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的低碳生活教育。例如化学课教师在做实验时,应教授学生对废弃药品、针管、液体进行有效分类回收,根据一些化学物品的性质特点,将它们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物理课教师在讲“力的原理”时,可以在教授学生如何省力的同时,倡议学生少坐电梯,用步行代替。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购买实用产品、绿色产品,提高设备使用率的方法,提倡回收可用材料进行再次利用。

2.更新与拓展低碳教育内容,创新低碳教育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与拓展低碳教育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四观”教育入手。节约环保观:引导学生从节约环保入手,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水、节粮、节油、节电、节气和节碳。绿色消费观:包含理性消费意识和绿色食品意识,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养成理性消费的习惯,警惕盲目消费,同时在购买商品时,尽量选择绿色无公害、无污染食品。生态生活观:要教育学生学会生态生活,提高个人生活自理能力,要尽量少用手机、电脑,要戒烟酒,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新型健康观:鼓励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魄,为更好地学习、工作打下基础。3.有效利用激励原理,促使学生养成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班主任应将学生低碳行为纳入到学生操行评定体系当中,对于在低碳环保方面特别的学生应加操行分,以对此行为表示肯定,并加以精神鼓励。同时,可以抽取部分班费作为奖励经费,每学期评选1—2名环保先进者,并在班级内张榜公布,配备物质奖励,为学生树立榜样,强化学生的低碳环保行为。

(三)学生层面

一方面,学生应加强自我低碳生活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低碳生活意识。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媒体,关注低碳环保类知识;通过参加科研讲座、辩论赛等,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并践行低碳生活。应当从身边入手,做到少使用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杯子和餐具,尽量少用或循环使用塑料袋,做到随手关灯、关电视、关电脑、关水龙头,不浪费粮食,实施光盘行动。做到平时多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行。克制冲动消费,做到理性消费。此外,当代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即使他们有较强的低碳生活需求,倘若没有有效监督,恐怕也难以自行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为此,学校可编制符合中职生身心特点及生活需求的低碳生活准则,让他们的低碳行为有章可循。当然,学校也可采取学管人员检查、学生志愿者协助监管、班干部辅助管理、学生相互督促以及家长配合管理等多种方式,共同管理和维护学生的低碳校园生活。,倘若校园加快水电使用管理体制改革,学生的节能低碳意识也会有所增强。以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为例,自学生宿舍楼对电力资源采取了有偿使用的措施以来,学生的节电意识已有提高;相反,由于未收取学生的水费,学生的节水意识明显不如节电意识强。

作者:郭章明 谢志平 蔡立锋 丁皓 朱惜芳 单位:浙江交通技师学院

中职教育论文: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教育论文

1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将提高职业教育技能层次、学生在籍期间可以到企业进行实地实习变成现实。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被推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各种各样的工学结合模式被推广开来,比如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2+1”模式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众所周知,课本上的知识一般落后生产实际最少10年,学生拿着学的不太扎实的10年前的知识去就业,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职业教育改变了传统高中的攻课本、拿高分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能够边学习边实践,把握本专业的前沿技术知识,把技术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真学习、好就业”。随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新的教育模式一一出现,根据教育界近几年的研究,把校企合作、工学集合的模式分为8种,其中项目驱动模式就是其中一个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更强调学生学习内容的集中性、实用性、超前性,并且保障学生在完成学业以后能够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项目驱动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通过具体的项目进行合作,来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具体项目内容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协商来定,它是以项目为双方合作基础的。这种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模式,既有“2+1”模式中提高实践能力的环节,又有订单式模式就业的保障,在当代市场经济模式下,这种教育模式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可伸缩性。

2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优点

2.1项目驱动模式的教育方式首先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学生的教学项目

把企业所需求的实用性人才与学校相关专业结合,在教学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实习改革。校企双方根据项目需求,互派人员到学校和企业任教、培训。其中教师到企业培训就是让教师离开课堂进入生产一线,弥补专任教师在新技术、新理念、新动态方面的缺陷;而企业人员到学校进行任教,再一次打破常规教学,让企业的技术骨干改变身份,临时成为专任教师,按照市场需求自行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不仅让学生学到真正能赚钱的技术,又能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份有力保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及项目所需的物质条件,这也为一向资金不足的学校减轻了负担,不用花费大量的学生实习经费。

2.2项目驱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企业应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

企业应该按比例接纳本项目培训的学生,这大大减轻了中职学生的就业难度,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岗位上,实现专业对口;由于学校与企业是合作模式,学校有责任把该项目教学培训的学生优先推荐到签约企业工作,这就解决了大型企业用人难的矛盾,很好的解决了企业用人需求。这也一来,项目驱动模式校企合作使中职学校和签约企业形成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

2.3在市场经济模式的冲刷下,企业和学校同样都要受到市场的冲击。

中职学校现在面临着招生难、就业难、资金难的问题,而企业面临着市场挑战的同时,还要承受用人难、用工贵、人员流动等难题。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了对员工(学生)的需求问题,通过项目驱动模式校企合作这一途径,把中职学校和企业衔接起来,以中职学校和企业为载体,以项目驱动为纽带,把企业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校企共赢,风险降低。这就间接的把未来的农民工转变成了企业的技术骨干,这也是教育事业为国家劳动力培训作出了贡献。

2.4项目驱动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是项目,而项目是由学校和签约企业共同开发和拟定的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同样的一个专业会因项目不同,教学内容和模式也会不同。现在随着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尤其是课程改革更为突出,很多学校都在积极编制校本教材,根据专业特色、企业用工要求等因素改编课程内容,这就是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适应企业的用工要求。这些改革其实也是以项目为中心而开展工作的,一切工作也都是为项目服务。焊接技术应用专业一直是卢龙职教中心的优势专业,从建校以来为京津唐地区各大用工企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焊接技术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2006年,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来学校考察,对焊工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作出了很高的评价。随后双方共同协商合作事宜,为该企业工程项目培养焊接技术人才。双方协定采用项目驱动模式,校企合作,组织精干力量,根据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技术需求共同研究制定项目教学方案,对本校焊接技术应用专业的传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调整,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关课程,并加大了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中所占比例,全程模拟企业生产车间工作场景,注重学生对各种设备的操作使用、各种结构焊接技能的练习。

3结语

经过校企双方两年的精心培养,这批学生在经过用工单位的考核后有95%被该单位录取入厂工作,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适应了工作岗位,熟练掌握了各项技能,成为项目建设中的骨干,受到了企业领导的一致认可。毕业几年来,在山船重工集团的高度重视和着力培养下,这些毕业生努力钻研业务知识,苦练岗位技能,不断开拓创新,现已成长为山船各重要岗位上的技术骨干,成为了山船重工集团一线工人的中坚力量。这充分体现了项目驱动模式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术人才这一领域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与本校再次开展合作,请学校为该企业继续培养技术应用人才。有了上一次的良好合作做基础,此次校企双方扩大了合作规模,将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到三个专业,主要包括焊接技术应用(焊工)专业、机电技术应用(钳工)专业、农村电气技术(电工)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一年,毕业后进入该企业顶岗实习,期满合格后聘为正式员工。这是对我校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新路这一战略决策正确性的强有力证明,也为其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提供了样板,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作者:任朝英 乔德卫 刘春光 单位:卢龙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中职教育论文: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中职教育论文

一、区域经济与地方中职教育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是地方中职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首先,区域经济满足了地方中职教育办学需求。从人才角度而言,区域经济的从业者主要来自于地方。虽然全国范围内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趋势,但外来务工者不能满足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需要。而对于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无论是本土员工还是外来务工者,都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地方中职学校就是这种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机构。学校教育不仅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从业者,而且承担着本地务工者和外来务工者适应本地区经济岗位能力的培训任务。另外,地方政府有解决本地区适龄青年就业的职责,中职教育作为一种就业教育,同时也承载着政府的这种责任。当然,区域经济接纳中职学生就业,也是其社会责任和义务。其次,区域经济决定着地方中职教育的规模和特色。一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决定着中职教育的办学规模。由于中职教育是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而地方经济的规模决定着对人才需要的多少。地方经济规模越大,需要的从业人员就越多,相应的中职教育规模就越大,学校的学生人数就越多;否则相反。同时,地方经济技术进步的程度,决定着中职教育的程度。地方经济发展越是先进,从业者所需要的技术含量就越高,中职教育的办学水平要求也就越高(包括师资水平、实习实训设备的水平),校企联系的程度要求也越高。二是地方经济的特点决定着中职教育的特色。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既有其面对大众生活的共同性内容,也有一些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地方。如计算机专业、汽车专业、饮食专业等,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共同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不同地区的经济优势产业往往成为中职教育的特色,如珠三角地区的制造类专业、对外贸易专业等。这种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方面,而且也反映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同样的专业在不同地区的中职教育中,由于地方经济科技水平不同,对于操作能力的要求就有很大的区别,反映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就形成自己不同的特点。

(二)区域经济与中职教育相互促动。区域经济对于中职教育的发展并非单纯的需求,中职教育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也并非单纯的服务。由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使“需求”中有“满足”,“服务”中有“改变”。首先,区域经济在对中职教育提出“需求”中的“满足”。区域经济的运转和发展,对中职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数量和规格的需求,这种需求满足了中职学校的建立、运行和发展。而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企业税收的增加,政府对中职教育发展的经济投入越来越大,从而满足了中职教育深入发展和扩大规模的需要。其次,中职教育对于地方经济“服务”中的“改变”。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职教育不仅提高了企业员工整体的文化素质,而且提高了他们技术水平和能力,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中职教育能够促进企业从业者提高理论水平,从而由经验型从业者变为经验与理论结合的从业者,为改变操作程序进行技术革新提供充分的依据。区域经济与中职教育这种相互促动,既是一种自然过程,也是追求双赢的结果。

二、湛江经济转型

湛江经济转型主要是结构转型,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结构转型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结构布局调整等。

(一)农业主体转型为工业主体。

湛江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现有人口约700万,其中农村居民占近80%。农业资源丰富,尤其是雷州半岛西部实施改水治旱工程和建设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大搞农业开发,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粮食、糖蔗、水果、外运蔬菜、水产、畜牧和林业几大类农业商品经济。但由于经济形式单一,结构不合理,农业的发展并没有给湛江经济带来显著的效益,影响了湛江更好、更快的发展。从总体情况来看,湛江经济总量排在全省的第九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湛江是一个人口大市,人均GDP排在全省第十五位,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湛江经济腾飞,历史地摆到了湛江人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广东省提出了“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即“双转移”战略,将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西、粤东、粤北转移,这就为湛江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湛江市政府抓住这个时机,创造有力条件,积极接纳“双转移”,建立了“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龙岗(吴川)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尤其是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引进了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和中科合资广东石化项目。在此基础上,园区建成工业项目101个,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特种纸业、机电通讯、生物医药、包装纸刷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农业主体向工业主体的转型已初见成效。

(二)湛江作为粤西及环北部湾经济圈区域中心的定位。

湛江地处粤、桂、琼三省地理中心和三省交通要塞,拥大西南出海主通道,为海南省进出大陆的门户,天然形成粤西和北部湾区域中心。在经济方面,北部湾经济圈的加快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提速,我国重化工业逐步向沿海布局等,都为湛江进一步发挥边缘区位和港口优势提供了重要机遇。截止到2012年,湛江有8大方面共80个重大项目同时铺开建设,总投资超过2000亿。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自身实力和影响力,提升在北部湾经济圈的战略地位,把湛江建成经济腹地较广、辐射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的设计正在实施之中。为了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湛江确定了“工业强市、以港兴市、生态立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并紧紧围绕“全力推动五年崛起、加快建设幸福湛江”核心任务,积极调整结构,着力发展15个产业,重点是“五大五新五特”产业,即大钢铁、大石化、大纸业、大旅游、大物流等五大产业,新海洋、新能源、新电子、新材料、新医药等五新产业,特色农业、特色家电、特色农具、特色食品、特色文化等五特产业,使湛江经济发展的整体面貌清晰呈现出来,经济转型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三、中职教育的结构调整

伴随湛江经济转型,其整个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业主体代替了农业主体,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湛江经济发展的全新面貌。为此,以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必须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从而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中职教育结构完善的和谐统一。

(一)湛江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湛江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及时,它是在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背景中建立和发展过来的,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中职教育始终与这个背景处于一种游离状态,但这种经济背景对其影响依然是明显的。面对湛江经济转型,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现状,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抵触。第二,湛江中职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管理者和从业者观念保守以及其知识与能力积累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并没有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去办学,从而导致湛江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着普教化倾向,与湛江经济缺少联系。第三,政府缺少办中职的热情,投入严重不足,办学者和教师及家长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学生没有上中职的热情,各个职业学校之间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以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等。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湛江中职教育的发展,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处于不死不活的维持状态。第四,湛江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存在缺陷,中职教育规模很大,高职教育严重不足。到目前为止,湛江市没有一所由政府承办的高等职业院校,一所民办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文理职业学院。这使湛江职业教育整体层次存在明显的缺陷,中职教育的学历层次缺少有效提升的途径。湛江许多中职学校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课程设置、无论是能力培养还是就业导向、无论是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还是层次性,不仅与原有的经济发展需要相游离,而且与转型中的经济发展和变化需要相去甚远。上述几方面直接导致了湛江中职教育总体结构不合理,其服从、服务于湛江经济发展的意识淡薄,就业导向缺乏。

(二)湛江中职教育结构调整、优化设计及实施。

首先要强化政府的责任,充分发挥统筹作用。为此,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树立“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就业和再就业,就是抓投资环境”的观念,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使其具备充足的发展动力;二是在充分认识湛江中职教育规模优势的同时,要具体看到中职学校规模小、资源不足以及专业重复等问题,并通过政府统筹进行合并和重组,使规模优势变成竞争优势;三是伴随宝钢钢铁项目、中国与科威特合作的中科石化项目及晨明造纸等湛江三大主导产业项目的落实推进,加快湛江石油化工学校、湛江钢铁学校等建设进程。其次,中职学校借助政府统筹强化与地方经济的联系,发展自己的特色。根据湛江市委市政府的规划,要“打造一个职教基地,两个突训中心,五大职教集团”。目前,一万亩职教基地已在湛江市西部湖光农场开工建设,职教基地拟进驻十所学校,以工科为主,兼顾及时、第三产业服务院校,使各学校突出个性、优势互补,并带动其他学校和专业的发展。这种整合既是形式整合,也是内容上的整合。其结果就是各个学校的办学优势、办学特色也在整合中获得凸显,扩大其价值和意义。湛江市借用有丰富办学经验、办学成效显著的学校带动和整合一般学校,促进湛江中职教育层次的整体提升。其中,“两大突训中心”是根据全市产业布局和支柱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建设的起点高、层次高、标准高、为职业教育和企业提供高技能实训和鉴定服务的大型工科教育公共突训中心。“五大职教集团”即以湛江机电学校为龙头,创建机电职业教育集团;以湛江财贸学校为龙头,创建商贸职业教育集团;以湛江卫生学校为龙头,创建医药职业教育集团;以湛江高等技工学校为龙头,创建技工教育集团;以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打造粤西农垦三大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创建农垦职业教育集团。这既突出了湛江职业教育的个性和优势,又实现了对湛江经济领域的全覆盖。再次,伴随经济的发展,提升湛江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这是中职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湛江中职教育应同样以经典引路的方法,逐渐向推开。机电、财贸、卫生、艺术、体育学校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条件,如湛江机电学校与湛江市业余大学合署办公,大专、中专两个层次并存;湛江财贸学校与广东工业大学联合举办大专班,积累大专层次的办学经验;湛江卫校与广东医学院联合招收普通大学生,培养临床、护理专业学生;湛江艺术学校与星海音乐学院办成人音舞等大专班;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与湛江师院联办体育大专班等。这些提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层次的尝试使这些中职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对此今后应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这些学校的尝试成果,对其进行规范化升级,使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一体化,改变湛江高职教育空缺的局面;二是充分利用这些学校尝试中所获得的宝贵而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新建的湛江石油化工学校和湛江钢铁学校中加以运用,使湛江中职学校的专业结构和层次调整,与湛江经济发展变化实现同步。

四、结语

伴随着湛江经济的转型,工业替代了农业成为湛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这种支柱产业的变化带来了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在以农业经济为支柱产业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湛江中职教育与当下湛江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了很大的反差。湛江市委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敏锐地觉察到了这种反差,并对中职教育结构进行了大力度调整,使中职教育服务于湛江经济发展的取向更为明确。可以预见,中职教育对湛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鲜明地体现出来。

作者:杨泉良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中职教育论文:机械制图中职教育论文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引导学生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许多中职学生由于素质不高,学习机械制图很吃力。这就要求教师授课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引导学生入门,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开启学生兴趣之门,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思考,而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能够主动地去思考掌握知识。比如笔者讲“投影”这一概念时,大白天告诉学生们现在是漆黑的晚上,要学生们伸开手掌,若用一手灯照射,要学生考虑自己桌面上会有什么现象?学生们齐声回答有手的影子。紧接着告诉学生们这个影子就叫你的手的“投影”。这样,不管学生素质高低、成绩如何,都能轻松、愉快地接受了这个概念。接下来又引出“投影线”“投影面”“三投影体系”“三视图”等多个基本概念,使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教师授课不仅要用优美、清晰的语言,而且还要积极主动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如创设问题情境、轻松愉快情境、直接实践情境等。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睹物生思、思中生疑、疑中生乐、乐中发思,最终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提高理解能力。例如笔者在讲“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和“三视图的形成”一节时,让学生拿出一本书垂直桌面直立在观察者正前方,然后再拿出另一本书垂直桌面和及时本书侧立在观察者右方,这样“三投影面空间体系”就建立起来了。随后告诉学生“三投影面体系”中桌面位置叫“水平投影面”、及时本书位置叫“正投影面”、第二本书位置叫“侧投影面”,再后来让学生自己边观察边思考:三个投影面两两垂直相交的交线和三个面的交点分别在哪儿、叫什么?这样三个投影面、三个投影轴、一个投影原点构成的三投影面体系就清楚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告诉学生们这个“三投影面体系”又叫“三维空间”,它是可以无限扩展的。接下来,托起一“挡块”模型不动,向学生们发问:“假想用手灯分别从正前方、正上方、正左方照射挡块会有什么现象?”学生们踊跃回答:有“挡块”的影子出现在黑板面、地面和墙面上。随即引导学生用视线代替手灯光线,三个影子就变成了“挡块”模型的三视图即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了。这样,难理解的一些知识点,通过应用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思维,就能充分理解了。

三、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各章节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地设计问题,有目的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教师授课要做到精讲,把重点、难点、关键点讲清楚,用较少的时间讲清楚主要内容,在教和学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寓教于乐,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对每堂课的教学都要精心设计,令学生感到新奇、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多方面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师生间多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励学生思维,提高其思考能力。怎样才能让机械制图课程充满趣味性呢,这就在于我们如何把课堂上枯燥无味的抽象和理论知识怎样和实际甚至是生活结合起来,好是能够多做一些使学生通俗易懂的比喻。比如讲“相贯线”画法这一节,好多学生不知从何入手,讲课时虽然带几个模型,但它们毕竟还是模型,抽象难理解。这时笔者拿出一个排气管弯头,它是用两等直径管垂直贯一起的,分别叫几个学生从三个方向看和思考相贯线形状,这样学生便能很快画出“相贯线”的三视图了。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得到的学习效果。例如,要使学生尽快掌握点、线、面的投影规律,先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投影规律和每一个视图所反映的空间方位,再结合教材中的例题、图表和模型进行空间想象。点、线、面是构成几何体的基本元素,鼓励学生们动脑筋由立体位置上找出它们的投影在视图中相应的位置、形状和大小。这样学生就可以跟随引导很快进入空间思维,较容易地掌握本节教学内容。同时在学生识、绘机械图样的过程中,不鼓励学生死记硬背画图方法,而是激发学生多思考、爱思考,仔细观察形体或模型,由空间到平面和由平面到空间反反复复转化、反反复复思考,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从而读懂形体、画出图形,最终使其识图、绘图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提高。

四、注重课堂练习,提高学生识图、绘图能力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技术课,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加强实践,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结合教师精讲再加上学生由易到难多练,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注重学生识图、绘图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遵循“讲—练—评—练”的顺序进行教学。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后,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题和精心编制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力求在训练中突出重点、难点。在学生做完“练”习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再通过“练”巩固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其识、绘图能力。机械制图是一门结合实际的基础学科,经常要结合实际的生产或生活实例来画图,关键在于要多练习,但是本来就枯燥的课程怎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去练习呢,解决办法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找出有代表性的例题。比如画叠加类组合体三视图时,教师拿出一个组合体,首先“讲”形体分析,把它分解若干个基本形体,然后让学生们按各个基本几何体之间的连接关系“练”画三视图,课堂上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绘图情况当堂“评”讲,找出不足,让学生再“练”,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绘图能力。

五、结语

笔者经过多年机械制图教学,有不少体会,其过程要求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得当,特别是近时期还要结合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课外活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等都能对学生能力培养起推动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不断探索、严格要求、认真练习,才能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能力建设性人才。

作者:牛文汝 单位:周口市职教中心 周口市技工学校

中职教育论文:学生信息管理中职教育论文

1对学生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1对学生信息进行归档的意义

学生的学籍是学生整个学生生涯的一个资料,能看到学生自入校以来的全部信息,中职院校在进行相关的资料审理的过程中,要把特定的信息进行归档,也可以在规定的周期内进行归档。当文件进行归档以后可以快速的把文件传输给信息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就可以进行定期的接收,来进行资料的详细记录,对电子档案做出正确的分类。这样学生或者老师来进行查阅的时候就会便捷和方便,还有效的保障的文件的完整度,提升信息的安全性。当我们把学生的学籍档案进行归档以后,就形成了电子档案,这样开展的有效管理模式和传统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进行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来要把学籍档案进行单独的分类,可以根据上下级之间来进行密切的联系,通过关键词来进行索引,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和查找效率。

1.2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当我们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实现档案的高效率管理,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让信息技术更加的多元化,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来进行信息资料的完善,在企业来学校进行人才筛选到时候,就会通过档案对学生进行更加的了解,因为,招聘单位都是要和学生进行合作的,这样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源共享的,如果能够最的把所有信息进行呈现,就会发现企业如果对学生进行了解,就可以有效的缩短考核时间,让学生用最快速的方式融入到工作中来。我们通过详细的信息管理过程让学生能够有更好的就业机会。

1.3合理的进行资源利用

我们可以把进行处理过的信息转变为电子文件,这样才能够在进行文件归档的时候进行有序的排列,我们在进行中职计算机资源调配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对电子信息进行整合以及加工,这样可以尽可能的减少信息整合加工的时间,对档案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所以当学生的学籍被建立成电子档案以后,对于档案的传递会更加的快速和简单,这样可以让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应用,让信息价值进行实现,信息资料存在的价值可以得到较大化的利用。

2中职学生信息管理的措施

2.1加强人员素质

我们在开展管理的时候要对人员素质进行加强,现阶段很多信息化技术管理的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各个院校还是引进了一批先进的设备,这些先进的设备是需要人进行操控的,如果人员是素质不是很高,就不能够让这些高科技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还有就是要强化档案人员的管理理念,让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技术更加了解,这样可以进一步的熟悉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对学生信息化管理的重任进行落实,让人员掌握开展信息管理的方法,保障电子档案信息化的标准化作业。我们要加强人员素质,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高效率管理,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让工作系统科学化。

2.2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对待

在整个电子文件的生存和技术革新的过程中,对于电子档案的归档和储存也有一些自身的特征,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进行相互比较,可以说是有将近5到15年的时间差距,电子文件可以在计算机、网络和载体之间进行比较紧密的联系,如果信息比较过时,我们在纸质载体上的信息是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在一般的情况下,技术过时可以说是有两个方面,在进行技术更新的时候我们可以换摒弃过去的存储技术,还有就是一些商业化原因,因为我们在整个生产的过程中,生产的电子文件载体是没有办法找到配套产品的,所以说在载体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我们好要有纸质的备份,这样才能够在信息技术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与纸质档案进行对比,方便在今后的利用的过程中进行相互的参照。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我们也可以进行及时的对应处理。还有在进行信息检索的时候要对关键词设置,这样在整个设置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会有很大的便利。我们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查缺补漏,了解工作中的不足,通过寻找不足来进一步的完善工作,这样才能够让整个工作处于一个科学的运行体系。

2.3把电子文件的相关技术落实到位

当学生在进行电子档案信息资料管理的时候,可以在学籍档案的整个环节里面进行思考,我们先要进行考虑的就是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最原始资料的完整和正确。还有就是要有保密意识,重点就是要进行计算机加密,有些信息可以说是涉及到个人隐私方面,我们要对信息技术进行加密,让学生的个人隐私受到保护,这样可以最有效的保障电子文件内容的真实性以及保密性。还有就是要有辨别文件内容信息的真伪性,让电子文件有很原始的依据性,另外,对于一些加密文件要严加保护是不能够随意的进行泄露,当相关人员进行查询的时候,要有完善的证件,并在查阅的时候进行记录,防止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当中职学校的学生学籍档案进入到网络以后,更加要加大信息安全的保密隐患,所以,我们在进行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这样可以有效的让整个管理工作规范,让电子信息技术更加的安全。

3结语

在信息技术进行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学生的信息管理工作可以说是新的挑战,学生的信息不仅仅是学生的学籍,更多的是要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给用人单位呈现一个更加的信息。管理模式也由过去的纸质变成了现在的信息管理模式,但是在进行实现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要进行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我们进行长期的实践和掌握。我们可以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通过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以及把电子文件的相关技术落到实处等措施,来提高中职教育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

作者:王哲 单位: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

中职教育论文:教学评价中职教育论文

1教学评价综述

教学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现教育的目的。为了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必须提出相应的要求,并监督学校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教学评价就是在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多样化的技术和手段,对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给予客观的价值判断,为改进教学效果提供有效的评价信息。简单来说,教学评价就是要对学校教学是否达到教学质量要求进行判断和评价。教学评价是学校教学管理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为学校决策者的方针制定提供可用信息,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进行优化。教学评价在我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是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学实际形成的教学评价模式。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会对教学的质和量进行分别的评价,通常包含硬评价和软评价两个方面。学校的教学评价对象是全体的授课教师,其中包括本校教师和外聘代课的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学评价的评价指标通常包括教师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教堂教学评价等。教师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能力、工作态度、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重要方面进行评价。教学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由学校的领导层对教学做出评价,也可以采用同僚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方式等,通常情况下会将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这样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

2中职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也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和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之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纷纷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教学水平的降低,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务院和相关教育部门对中职教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提出了在开展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必须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政府的政策指引之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招收了大批中职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与时展相适应,与时俱进,发展的综合技术人才,在毕业之后可以马上投入到社会生产及时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提高中职教育的教学水平。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进行评价,可以客观地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科学、客观、真实的教学评价,获得有价值的教学评价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对教学工作进行具体的改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整体效果。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进行科学、系统的教学评价十分有必要。

3中职教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对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视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高技能和技术的专业人才,大部分中职教育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教学工作中,却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缺乏对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视。教学评价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效果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乏对教学评价的重视,通常会导致教学活动无序,教学质量和水平无法得到有效地提高,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

3.2教学评价观念和方法落后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由于缺少对教学评价的重视,在教学评价过程中的评价理念比较落后,使得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也比较陈旧,无法实现高效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既需要先进的评价理念和思想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也需要先进的评价技术对评价工作进行实施。但从中职教育实际的教学评价现状来看,这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落后的教学评价理念自然导致手段和方法的落后。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采用人工问卷的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评价结果也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3.3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之中,教学评价并没有得到的开展,很多中职教育之中甚至没有开展教学评价,国家相关部门对于教育评价方面的规定也较少,使得中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发展很不健全。一些学校响应国家号召,也在学校之内制定了部分规章制度用以保障教学评价的顺利实施和科学运行,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在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得中职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无法得到保障。中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使得教学评价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过分关注分数评价,缺乏描述性的评价,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存在问题。

3.4评价内容不合理造成结果失真

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但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评价内容设置也很不合理,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实际不相符,使得教学评价的结果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停留在对理论教学的评价之上,缺少对实践教学的评价,也很少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对评价内容进行设计,这样的评价内容使得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实训教学的部分,与教学目标出现很大的背离。一些评价指标的概括性太强,语句表达比较泛化,学生无法对这样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回答,使教学评价结果出现偏差,还有的学生出于个人因素考虑,不愿意给自己的教师评低分,使得教学评价之中的主观因素较强。

4中职教育教学评价改进策略

4.1提高对教学评价的重视

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评价宣传,国家和相关教育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文件,对中职教育教学评价工作进行具体的规定,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对教学评价的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教学评价在提高中职教育教学水平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4.2采用先进的教学评价理念和方法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评价工作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指导,坚持实事求是,注重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将教学评价进行彻底的落实。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市场需求,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实际进行紧密的结合,确保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开展。在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采取先进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原始的评价方式进行及时的更新,采用自动化的评价系统和设备,提高教学评价的效率,避免对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

4.3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在提高对教学评价重视程度的基础上,强化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各项评价指标,设置合适的教学评价内容,使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包含教学评价主体、教学评价内容、教学评价指标、教学评价方法、教学评价反馈等主要内容,分别对各项内容进行合理的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特别要注意教学评价体系中的教学评价反馈,将教学评价的结论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水平进行的提高。

4.4依托自学考试开展中职教育第三方评价

在中职教育中开展第三方评价有利于强化中职教育的职业性,推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中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及社会认可度,塑造职教品牌,增强中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及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考试制度,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自学考试自建立之初就一直坚持教考分离的原则,一直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评价考生的学业成绩,以国家的名义对学习者的教育成果加以认定。中职教育与自学考试同属职业教育范畴,二者有共同的职业属性,提供相互沟通的基础。自学考试有较高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开放、灵活,依托自学考试可以快捷地构建高效、、低成本的第三方评价体系。

5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超强岗位适应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对中职教育教学进行系统的评价,但是在教学评价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评价作用的发挥,必须在充分了解中职教育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对教学评价工作进行的改进。

作者:黄艳 单位:江苏省睢宁中等专业学校

中职教育论文:中职教育与创业教育论文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先是在西方国家开展的,并至今已经发展了四十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创了独立的创业教育体系,并将创业教育正式并列为学科体系。创业教育主要以创业精神为教育核心与教育理念、以“白手起家”为核心,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整体创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它主要将创新性作为教育理论核心,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树立个人的冒险精神、自主工作能力与高层管理技能。

二、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业教育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一触而就的,它是在各种社会条件以及科技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文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改革的方向随着国家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必然转向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家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保障,它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突出就业的导向作用,并注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现阶段,创业教育注重将学生的就业观念从传统被动的就业理念转化为主动的创业理念。其次,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智力型综合人才,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创业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的完善与发展,并将知识智力转化为经济产物,最终实现经济价值。再次,创业模式的进步与完善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其劳动力水平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所导致的后果是剩余劳动力过甚,增加了国家的不稳定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重视就业问题的解决。这不仅需要国内大中型企业带动,也需要国内个体创业者带动经济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劳动岗位,稳定国内市场环境,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模式,促进整体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创业教育的理念实践

中职教育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教育意识,它不是一种静态性的教育模式,而是一个长期性的教育,需要在时间历程中不断完善,并形成系统性的创业意识。我们应通过中职创业教育,传授学生创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并注入相应的创业意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师资建设实践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进行创业教育培训,要明确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创业过程中以师资建设为基础进行实践工作,即配置相应的师资力量,明确具有系统性的创业教育理念,并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融入中职教育模式,在具体的教育模式指导下进行创业培训教育。

(三)具体的教学模式

因中职教育有着自身特点,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就不能以知识理论灌输为主,而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将理论教学与情境模拟结合起来,并建立校外与校内的创业实践基地,由学校进行投资管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同时在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以使学生真正了解与把握创业知识与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教育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作为我国教育的基本元素单位——中职教育,必须增加创业教育,这不仅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回应了社会发展对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的要求,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与科技文化水平的提升。

作者:杨建修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中职教育论文:人民满意教育角度下中职教育论文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论内涵

(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做到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一定程度上的难度,其难度主要表现在人民满意是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追求的行动目标,这一要求就决定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带有一定的理想性。但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度又是党和教育部门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所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其提出、推进、及完成的整个过程。这也决定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度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教育的现实性和理性性的统一,既不能夸大这种教育的理想性,认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不可取的,从而影响其可行性和合理性。同时,也不能夸大其现实性,认为可以超越客观现实条件做到一蹴而就,这两种不良倾向都不利于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所谓性是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规划过程中必须贯彻实施的,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而相对性是根植于满意的主观性及教育的选择性之中。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诉求,不能忽略教育供给人民需求的相对性。因此,要从人民的而根本利益出发,在考虑到人民群众对教育期盼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此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性的教育需求。

(三)社会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社会性是指站在社会的角度对教育事业提出的一条基本要求,人民群众在其中占有主体地位。同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度又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具有鲜明的教育性。由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只向社会的,所以这就决定的人民群众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的最终方向,以此教育的社会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四)宏观性与微观性的统一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指向,具有一定的宏观性,然而,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具体细微的评价指标,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微观性。教育的宏观性反应的是教育发展的整体态势和水平是否符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整体趋势,微观性指的是教育对个体的不同影响,是否能培育出符合社会进步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社会发展宏观性和微观性的统一。

二、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的人

学习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更好的就业,中职教育实质上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使学生从无业到有业,从而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符合社会建设的需求。职业能力是指从自身的个性特征以及对待职业的态度出发,综合运用所有取得的知识和技术,完成各项职业活动目标所具备的特长,区别于其他个体完成的效果,具有相对的优越性和时效性。职业能力大致包括技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性的能力,如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在职业生涯中具有出色能力的人才,以此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渴求,同时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

(二)培养出健康的人

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健康的身体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参加社会活动的基本保障,是生存之本,也是个体通过社会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保障,拥有健康良好的身体不仅能承担起个人、家庭的重任,也能承担起社会赋予个人的独特使命,承担起社会需要的基本劳动。心理健康是指能够以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挫折和挑战等等,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舒缓压力的能力,一个健康的人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健康指标和所学的技能知识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同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三)培养出具备全民素质的公民

公民素质就是指公民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所具备的一切素质的总称(李芳)全民素质是公民素质的基础,这就要求中职教育培养出一代又一大具备全民素质的公民,然而,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社会对公民的基本需求都是一定的,一个具有公民素质的人才才能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中职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公民素质的人,培养出为社会所需的人,同时培养出符合社会建设的具有全民素质的公民。

三、如何构建人民满意的中职教育

(一)增加和保障教育投入

投入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办好人民满意的中职教育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中央和各级政府应该努力缓解教育经费短缺的现象。在增大教育投入的基础上要更加合理的使用教育资金,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中职教育课程中要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不仅需要教师及时接受理论培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并将其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还需要教育部门加大对教育设施的经费投入,只有保障教育内容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多方位、多渠道的培养人才

实现中职教育培养的多方位需要家长、社会和学校共同协作,形成一个多方位立体的教育模式,共同促进教育的实施。同时实施的内容要面向现代化、多样化和趣味化,从多渠道培养人才。

四、结语

中职教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它的发展不仅关乎学生的未来,也间接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为了更好的培养出具有时代特色、健康乐业的专业性人才,必须加大对中职教育的关注,最终办好人民满意的中职教育,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作者:李方圆 单位:日照市海洋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