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创新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创新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创新教育论文

创新教育论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呼唤创新教育论文

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课成为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那么,信息技术课该如何教呢,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有人认为教一些基本操作,也有的认为有什么软件就教什么软件,反正软件学得越多越好,果真如此吗?这几年以来,我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首先,信息技术课不同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的,从这一点上讲,计算机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而现在各种软件涵盖了各个方面,同时新软件更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

信息技术课主要学习的工具就是计算机,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教学软件的选择要注意操作难度,所教内容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师可通过生动的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将教材中有关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

例如,在教学完第4课《初识windows98》后,在学生初步掌握鼠标五种操作方法后,就可以利用windows98自带的扫雷、纸牌等游戏让学生迅速掌握鼠标的左右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鼠标的使用,而且在不断的思考、总结游戏中的规则中,提高游戏成绩,这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能够让学生迅速入门,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其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操作,去创造,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派上用场,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等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a、组织比赛活动,如教学完画图后,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绘画比赛,进行“校园小报”比赛,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爱好。b、与其他学科融合,如教学指法时,如果一味让学生练习打汉字,比较枯燥,可选一些游戏软件,如《开口就说》的英语学习软件作为学习内容,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对英语单词的记忆,这样既能打破单一授课模式,也助于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创新教育论文:语文教师创新教育论文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师要多组织课外活动,以多样化的、有效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教育需要与学生的班会活动和团队活动相联系。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来提高创新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章有新的理解,产生新的想法。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群众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课外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因此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课中,学生能够逐渐加深对生活的认识,逐步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如在诗歌朗诵、作品讨论、艺术演出、影视欣赏等活动中,他们主动体验种种情感,认识各种生活现象,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此外,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掌握许多再现美与创造美的方法,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才能。再如,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学生辩论会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教师及其他外请人员地位平等,大家随意交流、热烈辩论,这种自由宽松的思想交流氛围,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提出新观点和想法,即使有些观点和想法还显得幼稚,但对他们来说已属难能可贵。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能拓宽思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能够产生创新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一)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为了有效地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需根据现有条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比如,教师可根据时节组织不同的活动,春天让学生去郊外踏青,冬天下雪的时候,让学生去打雪仗、堆雪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情感体验以后再去学习课文,思维会更加活跃,理解将更加深刻。此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进具有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时事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有益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使学生享受创造之美,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积极评价,激励创新

学生的知识、技能需要得到表现与认可,从而体验成就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或指导学生相互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就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发展给予评价。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与活动,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与标新立异。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增强学生创新的决心。如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较大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三、结语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使学生学到应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张绍雨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实验中学

创新教育论文:健康教学视域下创新教育论文

一、创新教育理念的内涵与根本要求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导向,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教育宗旨,从根本上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创新教育理念不仅要求创新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改革,还要求对教育体系进行系统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致力于培养解决模糊领域问题的人才,也就是生产知识者;在教学要求上,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主动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在学习主动性方面,创新教育更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教学;在教学组织方面,创新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作出行为选择。总体而言,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并在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着力。

1.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往往表现为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现实的质疑和求异意识,并能够独立地进行思维和批判。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中,主体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自觉与自制,同时,因为环境和现实生活压力的影响,这一意识往往显得模糊和不稳定。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发挥学习榜样的示范作用、和谐氛围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设问答疑,细微观察外在事物并捕捉错误价值,创设教育教学情境,来深化和提高创新精神。

2.养成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目标。

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主体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思维的层面,实现人的创新活动由感性到理性的重大飞跃。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创新思维要求创新主体能以新颖独创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提出解决方案。创新人格是创新主体养成的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为己任,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独立自觉的品质特征,本质上反映的是创新主体的品质和德行问题。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培养,对主体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创设情境,增加教学活动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3.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是实现创新教育目的的载体,又是创新教育本身的价值目标之一。

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创新主体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在实践活动开展中,能应用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来指导创新性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应注重对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的培养,还应帮助教育对象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培养教育对象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教育对高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要求

1.创新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根本要求对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素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高职体育教师而言,首先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充分认识创新教育对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掌握体育教学的一般理论和知识,还必须具备开展创新教育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到,应用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能够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身体素质外,拓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开展实践活动以及适应社会的素质能力。其次,体育教师应秉持和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高职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但同时具备动手能力强和可塑性较强的特点。体育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实际和发展的需求,应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进行分类教学、分层次教学,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锻炼,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在创新性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除此以外,体育教师还应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设置某些情境和教学环节,界定明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并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两种方法的应用比较切合高职大学生的实际。一是开放式教学法。教师应立足学生掌握的知识的动态性,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较为稳定的能力特点。如在篮球基本技术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突发刺激能产生及时的应变,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多种以上的传接球动作。一种是研讨教学法。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对示范动作和团队配合状况开展组内交流和研讨。如在组织团队的竞赛活动中,某一团队能否取得较好的成绩,不仅仅取决于每一位成员的能力和表现,还与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有很大的关系。借助竞赛中产生的问题,教师可及时组织学生研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创新教育对学生的要求

创新性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的成功与否,同学生的密切配合与支持紧密相关。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树立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思维意识。首先,作为创新主体,学生应正视自己的创新潜能,端正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正确认识。高职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只要具备正确的思想态度,具备正常的思维能力,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每一位学生都能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思维层面的能力,还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技术动作的练习、完善产生的创新性体验,等等,这都是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巩固可以获得的。其次,作为创新主体,学生应养成主动质疑、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创新学习意识和创新学习习惯。在体育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中,学生会对自己完成任务的状况产生情绪化、感性化、表象化的认识。学生应及时捕捉自己的真实想法开展自我反思、自我答疑和自我评价,并将新获取的创新性体验应用于教学任务当中,模仿尝试,反复练习,巩固和提高对任务完成技巧、规则等的理性认识,以获得创新性的思维和成果。在学习方法上,创新教育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创新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成为学习领域的辨别者、筛选者、思考者、实践者与合作者。学生要学会总结经验和不足,敢于质疑教师的教授内容和教法,学会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要发挥学生这一创新性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学生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与其他成员的合作交流中深化自己对创新性体验的认识,巩固和提高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和创新能力。

3.创新教育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设计原则的要求

应用创新教育理念来指导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遵循体育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尊重学生既有的客观实际,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总体而言,必须符合四大原则,一是以增强学生体质耐力和身体素质为最主要目标。任何教学方法的应用,都不应偏离教学本身的目的和目标。体育教学的本质在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其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这一重要目标的基础上延伸拓展而来。二是把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求。不同的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方面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应因材施教,开展层次性教学和分类教学,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增强体育教学的效果。三是依据精心设计和筛选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和合理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在讲授、示范、练习、巩固、提高等方面与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发挥教学方法应用的较大效应。四是保持教学方法应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知识性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独特趣味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参与实践活动的认可度和主动性。

三、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1.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旨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知识性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的理性认知水平和技术能力。体验式教学法主要依据高职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客观实际,将难度系数较大的技术要领转化为简单易学、模仿性较强的关键动作,忽略对学生完成动作时间、难度系数和度的要求,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掌握一定的技术动作规范。高职大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对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认可度比较高。成功参与体育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知识性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对自我的认同和愉悦感受,从而消除“教”与“学”的客观障碍,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的欲望和意识。此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较大的鼓励,为学生创设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一步一步的“成功”体验中深化自己对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解,提升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获得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技术能力。

2.激励式教学法

激励式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励式教学法主要采取情境设置的办法,由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良好表现,教师应及时给予激励和正面评价,并将学生创新思维的成果应用于具体的活动情境,来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可,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组织竞技性活动赛事,如篮球比赛,来具体应用这种方法。学生在篮球比赛中能否合理站位和相互配合,同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有很大关系。教师应正确对待竞赛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失误和能力不足,并及时叫停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战术板的演练,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不足和提出解决方案。对学生提出的正确建议,教师应及时给予正面激励,并将其建议即时应用在比赛中。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创新思维的认同,并自我激励去适应团队活动的要求,自觉培养相应的素质和能力。

3.趣味教学法

对高职大学生来说,兴趣同样是好的老师。趣味教学法主要是应用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感受中增强对体育教学的主动参与度,变“让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在体育锻炼和实践活动的亲身参与中培养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和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如篮球的四角传接球游戏。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站在半个球场的四个角上,将两个篮球顺利地传跑起来。教师可先组织几个技术好的学生进行示范,在其他学生获得相应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组织开展游戏活动。这一方面立足于培养学生传接球的技术技能,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趣味心理,从而使教学效果较大化,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总之,不同的教师在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会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此阐述的仅仅是体育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三种教学法。必须明确的是,教师个人的主观性因素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用影响很大。但不同的教师设计和应用教学方法都应考虑几个基本的因素,一是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和技术技能水平。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差,相应的教学方法就应简单实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状况。二是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目标和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方法的使用。如果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设置一定的难度,诱发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三是不同教学方法的教育功能和效用。不同教法能起到不同的教育作用。教师对教法应有完整而的认知和定位。四是教师的个人能力。的教师能够成功驾驭不同的教法,通过亲身示范、实践指导、总结提高来发挥教法的较大功能和作用。总体来说,一堂体育与健康课组织的是否成功,同教师是否能合理地考虑这些综合因素,并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在上述创新教育理念和教法原则、设计依据的指导下,体育教师可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角度,合理创新、编排、应用教学方法。

作者:王平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

创新教育论文:健美操创新教育论文

一、简述创新教育的涵义

学生对健美操的发展、训练效果及锻炼方式的了解来自于健美操课上老师的口头讲述及视频观看,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和心理感受也由此而来。理论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明白健美操这项运动的特点和动作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当前国内外的健美操发展非常快,蕴含了舞蹈艺术、体操艺术、音乐等内容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多元素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大学健美操创新教育的目的所在。

二、实施创新教育要坚持生本观念,改进健美操教学方法

健美操创新教育不止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也不是学生一味的训练,而是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教师在实施健美操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进行认真的探索研究,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和发展规律,不断更新教学思想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并且将其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这就要求健美操教师要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不断地充实自己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比如在健美操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可以预先布置给学生任务:设计一套简单的健美操,由2名学生领做,其他学生以上一名学生的一个动作为起始动作,并且加入自己编排的动作,不能重复,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健美操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需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相同的一堂课可以发挥出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作设计能力和创造编排动作的能力。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及动作的基本要素认识动作的结构,发现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学会分析问题,从而在学习和练习中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运用科学合理地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学生只有具备个性化思维,才能懂得求异求新的重要性,才能主动地发挥自身潜在创新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听取不同的观点、分析不同的动作编排方案,集大家之长,转变为自己的东西,并发现自己思维中存在的漏洞,让自己的动作更加。教师利用科学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进行动作改变,并从中获得创造的乐趣,使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其思维独立性得到培养,学生也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思维将更加灵活、更具求异性。

四“、因才而异”,运用不同的评定标准,促进学生健美操动作的创造力

传统的健美操期终考试,教师教授的课堂内容与学生日常的训练内容及考试内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而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和训练内容仔细研究,从中总结出动作要领,然后对动作的难易程度、考试时间、服装创新及队形编排上作出简单的规定,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根据学生对动作要领的掌握、创造力的发挥、动作节奏的把握等方面进行打分评定。实践证明,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有效的考试得到很大的提高,很多他们自行设计的动作都出人意料,体现出青年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高校的健美操教学中,教师要不拘一格,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在探索中进行自主式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是引导者,因此要掌握先进的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知识,站在教学的前言,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良师益友,最终实现健美操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的人才。

作者:焦苗苗 单位:河南新乡学院体育系

创新教育论文:专业社团角度下创新教育论文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及与专业社团的关系

(一)创新和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与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要求,创新成为教育界的焦点议题,处于创新链条高端的高校,如何培养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开拓者与领跑者成为时代变革的必然选择与追求目标,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造就源于教育,创新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创新能力、开发创新型人力资源,成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服务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创新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部分,运用教育技术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贯穿在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之中,按照创新型国家的时代建设要求与适应创新社会的需要,以培育和造就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进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基本价值导向,综合运用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优化教育资源,建设开放、动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行为实现的前提条件与动力机制是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挖掘,创新教育实施的关键是创新人格的塑造,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与价值追求。创新过程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思维过程中的高级属性形态,它有异于固有的思维与观念,通常具有批判性、求异性、随机性、特异性、认知性、多向性、形象性等特征。创新人格主要是具有创新技能素质与创新精神的人才特征,创新人格作为个体的人格发展要素,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意志力、洞察力、敏锐度、事业心,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忍顽强的性格”。创新人格特征以世界观与价值观为核心,是创新活动的载体,大学时期作为创新人格特征的重要形成时期,创新活动决定着创新人格的培养与发展。

(二)专业社团在艺术学院创新教育方面的作用

艺术学院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特色清晰、管理规范的校园文化体系,从而实现文化与创新育人,无疑对学院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专业社团作为贯彻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构建“一体两翼”式的校园文化工作格局,并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新教育的层次空间与实践效果,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空延伸性。

专业社团的存续是以一批学生毕业离校,另一批新生入学进行承接,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专业社团作为广阔的知识储备平台,覆盖渗透在学生大学的全过程,这是学生专业社团创新教育持续开展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专业社团的开放性、包容性、广泛性、自由性、类型众多等特点,使学生具有广阔的活动选择空间,通过多层次、横向交流,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内驱力调动创新积极性,并内化凝聚为锐意进取的专业社团文化。

2.自主开放性。

专业社团属于大学中的学生自治组织,充分强调社团自主性与大学生主体意识,并未设置刚性约束,学生参加或退出专业社团都是基于个人兴趣自觉自愿进行选择,专业社团活动开展仅在大体方向上接受学校指导,自主策划、自主组织、自主实施、自主服务,这种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与个性特征的活动开展方式,将学生追求自我独立与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有机结合,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充分彰显创新教育个性化的要求。与此同时,专业社团活动内容的开放性,为学校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搭建沟通桥梁,在合作协同创新过程中使高校创新教育接受企业监督与评价,从而进一步在高校育人过程中推动创新教育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3.氛围激励性。

专业社团作为创新教育载体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能使创新教育在空间上实现课外到课内的延伸、校外到校内的延续,并最终拓展至社会层面,为创新教育构建立体交叉的平台体系。在显性作用层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结构;在隐性作用层面,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在创新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性与驱动性。

4.活动实践性。

由个体目标的高度聚集统一为纽带形成的专业社团,其活动从形式到内容均标新立异、丰富多彩,其强烈的实践性与趣味性、生动性是社团的生命力所在,可以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积极性,并在活动中互相取长补短、相互激励、锤炼品质、形成合力,充分激发个人的创造力与凝聚团队的智慧。

二、以艺术学院的专业社团为案例进行深度分析

艺术学院通常紧紧依托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努力培养适应传媒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艺术创新人才,需一直重视创新教育,不断加强专业社团建设,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热情,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使隐性课堂功能显性化。目前,上海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有“菁英计划”“创意实践训练营”“知名系列五个一”“支点工作室”等专业社团。

(一)科学定位,宗旨明确

艺术学院运用科学思维模式,经过科学的审视、评估与系统挖掘,转变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复合型专业化社团建设的新路径。以开拓学生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创新开拓意识为宗旨,以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加强学科融合为目标,走多方位的专业建团、特色兴团的创建路径,秉承社团活动创新导向化、发展综合化、内涵专业化、学科交叉化、组织多元化、管理项目化的方向,有效依托企业优势资源共建学院专业社团,力求培养具备跨学科研究能力与综合创新思维的人才。

(二)模式新颖,功能

1.校企联合,携手共建

从专业社团运作层面进行透视,一方面,学院能为社团提供的支持与力度有限,对社团深层次的指导必须借助社会力量,走校企联合共赢共生的路线;另一方面,创新教育过程重在实践。专业社团的建设必须紧扣校企合作,遵循市场规律与行业需求,与企业互动对接,通过学生专业实践体验的拓展将专业社团打造为实战练兵场,将行业规范作为学生行为的重要约束力,进而不断优化社团的结构和拓展社团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如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发起的“菁英计划”大型专业社团活动,“菁英计划”以公开的方式为学院引入行业菁英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特聘专家、职业发展导师团,将时间、空间与教学系统三方面有效协调互动,辅以讲座、座谈、职业发展规划等方式,助力培养面向21世纪的、符合发展所需的创新型菁英人才。“创意实践训练营”是在综合现有的实践平台与项目以及团队的基础之上,将学院多方资源重整组合与减负增效,形成更为优化的系统实践基地和动态训练模式,通过校企联动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的有效沟通,弥补大学教育资源的不足,共同实现培养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创新实践型人才的终极目标。

2.制度健全,管理到位

学院在专业社团的建设中,始终坚持加强社团内部建设,把社团的活动纳入常规管理,力促管理效率和质量双提升。严格人员选拔制度,保障社团质量;制定日常管理制度,保障社团健康运转;实行定期考核制度,激励成员不断加强学习。如“菁英计划”主要有三个模块的内容:理念模块、实践模块和监控评价模块,其核心内容是实践模块,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组织协调能力,锤炼品格,增强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所谓“菁英”就是经得起各方面考验的全才,在“菁英计划”中,通过严格考勤、小组淘汰制、成果展示、答辩等方式,逐步形成一套成熟的考核评价体系,使社团的发展有章可循、有序可依。

3.搭建平台、建设品牌

在专业社团建设中,学院树立品牌意识,积极搭建平台,走兴建社团精品化、特色化道路。学院一方面重视品牌建设,构建独具特色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积极为学生社团提供良好的环境,给予场地、资金、项目上的大力支持,指导开展多项实践活动。如学院建设创新实践基地、用集装箱打造工作室,学生可以专业社团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形式申请进入使用,在这里,学生一方面可以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凝聚力与向心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感受到创新的乐趣,受到思维与创意碰撞的启迪,同时也可以用于举办学术讲座、研讨和展示创新学生的成果。用集装箱打造工作室,目前在国内高校尚属首例,不仅在环境氛围和设计形式上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空间的可塑性与灵活性也为大学生创意培养提供了的空间载体与创新实践平台基础,其举行的多次国外知名高校教授设计工作坊,也为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充分的物质空间保障。大学生创意实践训练营项目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为大学生提供实战平台、实践载体,体现了综合化与多元化的特征。实践活动的具体主题与内容不拘泥于校园模式,活动内容设定充分综合企业需求,在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社会适应性。此类社团随机构成实践环节,能有效转化学生的创新成果,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与创新精神,是艺术学院培养创新创意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创新驱动,成果显著

1.营造积极的创新氛围

专业社团作为大学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活动内容的课堂延伸性、科学性、学术成果的创造性等在校园中自发形成了一种开放、自主、灵活、竞争的创新氛围,把学生从传统、单一的教室或图书馆等及时课堂中解放出来,从而挖掘出社团的潜在教育功能并营造出积极的创新氛围。学生通过专业社团的体验学习,其创新成果中的发明创造、设计专利申请等,可以通过社团的各种活动进行培育并得以长足发展。

2.提供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

鉴于专业社团创新活动自身的性质与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学科背景、充足的经费支持、健全完善的指导力量、志趣相投的团队伙伴以及齐心协力的团队合作精神等。但受制于目前的管理体制和教学资源,学校无法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与物质支持,而专业社团可以填补空白进行良性发挥,为创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效载体。

3.提升开展创新活动的实践能力

专业社团举办的创新活动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与社会的综合需求,将研究、实践、竞赛等方式多元协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大大提升了创新实践的整体能力,为保障社团生活的有序进行,学生社团运用综合创新思维,科学合理地制定了以项目管理模式对资源分配进行合理优化,引入多层次管理,将财务管理、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纳入专业社团的内部管理,建立创新型社团等一系列工作规章制度,构建专业社团品牌联动机制等系列举措,以达到对团队事务的有效管理。学生在学院创新社团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发挥集体成员各自所长,在体验组织方式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增强创新活动的组织能力与工作效能。创新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型大学是创新型国家的不竭动力。专业社团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教育创新力量,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景玉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创新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足之处

(一)学习和实践能力脱节

现行的教育体制就是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采用题海战术,用这种方法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温习巩固。但练习题的特点就是死板僵硬没有创新,学生大量接触这类题型,造成的结果就是生搬硬套,不会灵活应用。

(二)教师备课局限于课本

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因为新课改的要求,往往会忽略摄入课外信息资料只是单纯的围绕课本进行。造成学生摄取课外知识机会缺失,阅读量直接影响到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会因为阅读量的匮乏而降低,这样也会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产生影响。教师因为工作压力,备课中没有涉及到过多的课外内容。

二、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能力是指可以将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给互相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超过了理性思考,因此具备相应的创造性。科学研究活动中直觉思维能力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授的时候,一般需要学生进行翻译,这时候可以直接将翻译作为问题,让学生进行直观翻译,这时候学生会发动所有思维,将注释以及自己看到的及时印象回答出来,这样就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直接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逆向思维

所谓的逆向思维能力指的是和常规思维能力相逆反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俗语常说的:既然这样想不通,不如换个角度,倒过来想想。因为和常规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也不同,所以常常会得到很多新颖的答案或者思路,具有明显的创新和发现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启迪创新思维的措施

创新思维指的是可以进行主动以及独特性思维的方法,在对某一问题进行理解和回答的时候,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以及独到的答案,不会轻易受到别人答案的影响。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进行思考,对于存在的传统思维方式敢于打破,触类旁通进而举一反三。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语文学科中可以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面进行充分开发,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学生个体不同,采用的教育方法应该有所区别,这就是一直倡导的因材施教方法。我国教育鼻祖孔子,就根据自己弟子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

2.因材施教的阻碍点

应该说教育原则中一项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应该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之上的个性特色教育,而不是真的针对每一个学生制订发展规划,这样工作量太大,而且不具备现实可行性。

3.具体操作方法

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展开平时的教学工作。每个学生的智商、情商以及生活环境等都是不同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学生们形成了一个个迥然不同的个体。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对于理解语文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手法等都是不同的,因而在掌握语文语法技巧、理解语文相关知识点时也存在差别。教师应该综合学生的各方面因素,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取得好的教学成果。

(二)培养小学生多向思维能力

随着年龄慢慢增长,孩子的问题就不断减少,甚至到的闭口不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我们的教育多多少少有些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孩子荒诞不经的问题是不予理睬的,严重点儿的甚至会出现呵斥批评的情况,这样长时间下来,学生就会被扼杀掉质疑问难的精神。所以,教师要在鼓励学生提出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保持着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仅仅这样做还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准备一套正确的应对学生发问的策略。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发表的意见,教师应该冷静地对待和思考,特别是对于那些跟教科书、跟教师设定的不一致的意见,更应该慎重地给予解答,在不明确的情况下,好延迟做出判断。

作者:刘斌 单位:鄄城县闫什镇中心校

创新教育论文:导师角度下研究生创新教育论文

一、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高水平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师资力量水平的提升。只有教师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提高了,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教师的思维不能僵化,要具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思想和知识。作为指导研究生的教师更应该如此。要不停地了解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把握学科领域的研究动向和热点,紧跟学科发展前进的步伐,才能有效地指导研究生,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开发他们的创造力。目前国内有些研究生导师固守着某个研究课题十几年,不能有较大的创新性的工作,所以无法培养出和高质量的研究生,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研究生导师要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和交流,开展本学科具有国际前沿性的科研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大学需要对导师进行培训,帮助导师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英国高等教育就非常重视导师的培训。哈里斯报告强调:“对导师的培训是成功开展研究型学位教育必备的关键因素”。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教育发展中心专门开设了导师指导训练课程,包括指导博士生研究生入门课程以及协助博士生指导使用指南。美国具有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其关键在于研究生教育系统的持续创新和完善,导师制度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在美国,各高校普遍存在三种培训导师的计划,分别是“‘种子’资助计划“、“教师出差旅行计划”和“教师研究设备计划”。“‘种子’资助计划”训练年轻导师如何写出完整的计划书申请科研资助经费。“教师出差旅行计划”资助导师在学术年休假期间(带薪半年或一年)去其他学校做研究工作。“教师研究设备计划”资助购买能提高教师能力的设备,如计算机和先进试验仪器等。美国大学的研究生导师要始终学习,保持科研的激情,引领学科发展的前沿。美国大学教师中流行一种“PublishorPerish”的说法。教师如果几年内不发表学术文章或学术专著就必须自动离职。因此大学的导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发表若干有影响的专业论文,才能在大学立足,终身教授也要接受学术委员会的定期评审,评审结果用来鼓励和促进导师的持续发展。这正是我们大多数导师需要树立的职业形象和努力的目标。我们国家的大学也要学习国外大学对导师的培训制度,不断地帮助导师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另外,笔者也观察到一些不好的现象。国内大学的某些导师,在评副教授之前还能安心地做一些前沿性的科研工作,一旦评上副教授之后,就开始在科研工作方面表现出松懈的行为,不能持续保持科研的创新性。这类导师无法保障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往往把研究生当做廉价的劳动力使用。因此,导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和科研工作的创新性,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的导师。

二、研究生导师要具有牺牲奉献的精神,少一些功利性的思想

教师是一份神圣的工作,需要对每一位指导的学生付出心血,把他们从一个个门外汉培养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所以教师不能急功近利,把学生当做廉价的劳动力。比如国内较多高校去承接的一些横向的课题,技术含量比较低,主要进行重复性的工作。研究生在攻读硕生学位期间如果主要的工作就是完成了一些横向的项目,没有在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方面有所提高,就没有真正达到研究生教育的目的。这在某些高校确实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样的研究生培养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还不如让学生直接去参加工作,在工作中会更好地积累这些实践的经验。作者并不反对做这类项目,但是要适可而止,并且要有选择性地去承接一些横向的科研项目。这样既能让研究生有实践的机会,也有足够和充分的时间从事创造性的科研工作。这在国内某些高校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这类课题大多是为了满足导师追逐利益的需要,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导师要潜心于研究工作,主要申请国家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其他的国家科研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科技部的重大项目),立足科研前沿,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人才。从全球范围来看,政府是大学科研活动资助的主体。美国大学获取公共科研资助最重要的三个渠道为:联邦政府基于项目的竞争性科研经费;联邦政府基于国家科研平台的公共科研预算经费;来自于州政府基于公式或绩效拨款的经常性科研经费拨款。这些经费主要支持基础性的研究工作。由于这些经费比较充足,一般可以支撑导师带领研究生持续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笔者在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就是美国的某个州交通部资助的项目。美国大学的导师较少从事生产性和服务性横向课题的研究。英国政府对大学科研的资助体系以其完善的”双元支撑体系(DualSys-tem)”和的以科研质量评估为基础的量化拨款模式而著称,也是大学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我们国家的大学也要向国外的大学学习,当然我们的政府也要向英美国家的政府学习,政府要提高对大学等科研活动主体的经费资助。我们的导师更要树立敢于牺牲和奉献的精神,立足与国家科研的需要,少一些功利性的思想,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质量研究人才。

三、不断探索和改革研究生教学方法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常研究生要花一年的时间修完所规定的学分,因此如何在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研究生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教师要从这两方面探索和提高教学的效果,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如“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在我国的教学中仍占有很大的比例。这类教学方法虽然能系统条理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是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缺乏参与性,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存在很多弊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一项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效率相差很远,采用“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讨论”、“实践”等讲授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能够记住所学的内容比例分别为:5%、10%、20%、30%、50%、75%、90%。研究生课程不是本科生课程的简单拓展,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宗芳等人的调查研究表明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等参与性、实践性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相互协作能力的教学方法更适合研究生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际数据调查、软件操作、工程实践问题的解决、结合科研项目的案例分析等。研究生课程的讲解应该更多的结合科研工作。研究生课程应该采用互动模式教学,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采用多种互动式教学的方法:课堂讨论、观看教学影片、学生模拟教学。目前,一些高校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手段得到大量的应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教学、MOOCs(MassiveOnlineOpenCourses)等教学方法得以推广应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陈国庆等人构建了一种面向学科前沿课题的互动教学模式,并在《地下结构工程》研究生课程中得以实践,通过查阅文献、讨论互动和实践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良好,有利于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王晓军和邱志平对于航空专业的研究生课程《飞机结构强度》进行了教学改革探析。他们的课程改革突出自觉性和研究性,优化课程体系,精心选择授课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考核方法。他们的工作是具有创新性的课程改革工作,值得广大教育者学习和推广。目前许多研究生导师均不同程度地承担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因此造成了在教学方面精力投入不足,对不同的教学方法研究较少,对自己所承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方面探索不足,难以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教育部针对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每隔两年都会举行培训或者进修班,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改进基础力学教学的方法。如果能在研究生教学中也开展类似的培训工作,笔者认为对于提高导师的研究生教学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导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

导师不仅是学生专业领域里的指导老师,更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楷模。导师自身的修养,包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我国人才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有不少关于导师不良行为的报道,如厦门大学的某导师侵犯女学生,教授被一些人称之为“叫兽”。某些教授潜规则女学生,甚至某些导师把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当做了自己所具有的权力,接受贿赂,等等。这些报道,读起来触目惊心,极大地破坏了导师的形象,这样的导师是无法带领学生从事具有创造性的科研工作的。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导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伦敦帝国理工研究生院制定了专门的导师行为守则,规定道德影响与引领学生的学术研究是导师最为重要的职责。导师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的个人品质,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形象。并批评和指导学生的行为,传递一定的职业伦理和行为准则。导师对于学生之间要培养一种感,这种感不是让学生盲从,而是严格地要求学生,让学生在学术和做人方面能够向导师学习,布置的任务能够得到较好的执行。同时,又要和学生之间培养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在学术问题上,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不能轻信盲从老师的说法,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态和思想动向,帮助学生解决生活方面的问题。这种师生关系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既具有创造性思维同时又性格健全的人才。在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性工作方面,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学术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首先,导师需要指导学生的学习,就学生的选课做出建议。其次,导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工作,选定科研课题,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指导学生的试验工作,定期督促检查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和准备学术报告,指导学生关注本领域的国际期刊和重要文献,指导学生有选择的参加重要的学术报告,等等。另外,导师要注重”因材施教”,不同的研究生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对于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导师需要引导学生做科研,包括写好一些程序编码作为例子教给学生,让学生再进一步修改,添加一些新的编码。一步步指导学生做试验,如何准备试样,如何操作,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如何将科研的结果与文献已有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等。对于自学能力强的研究生,则可以拟定大概的课题纲要,让学生自己去一步步进行研究,每隔一段时间讨论一下,指导下一步的工作。而对于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则要不断地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情况,不能松懈,一旦导师撒手不管,这类学生就很难自律地做出科研成果。总之,导师在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导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不断地训练和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保持研究工作的前沿性和创造性,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生,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水平,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进步。大学也要为教育者角色的定制提供良好的环境,并制定关于研究生导师角色相应的规则和激励制度,促进良好机制的形成和良性循环的发展。

作者:赵红华 季顺迎 段庆林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

创新教育论文:高校护理专业医学创新教育论文

1国内高校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育存在问题

1.1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我国预防医学教育源自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以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监测技术,能在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等监测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虽然高校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材在不断修改,但仍侧重于五大卫生内容,而随着现代社会疾病谱的改变,传染病逐渐减少,慢性病、身心疾病等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卫生问题。在预防医学教育中,有关人类行为科学方面的知识缺乏;随着预防医学任务的分化,有关卫生管理、经济、法律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严重不足。

1.2教学方法陈旧,学生主动参与少

在教学方法上,仍采用传统灌输式方式,缺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及师生交流。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低下。虽然近年来也强调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汲取知识,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创造性也必然受到影响。

1.3缺乏实践机会,学生动手能力差

传统的预防医学教育也有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学校主观上重视不够,有的学校教育经费不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缺乏,以及大学不断扩招导致实验实习开出率不足、满足率不高,针对医疗护理实践的训练不足,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因而,实践性内容逐渐减少,学术性和理论性内容不断增加,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使得动手能力差。

2预防医学教学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策略

2.1创建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首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发展。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挑战。例如,在讲授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时,有学生就质疑为什么要以无效假设为中心进行检验(即作为原假设),相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本质差别作为备择假设?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把不轻易否定的命题作为原假设。如临床比较甲、乙两种护理措施效果时,不能轻易说甲好或乙好,总是先假设甲、乙效果一样无差别(原假设),再作进一步研究(备择假设是否成立)。

2.2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

(1)引入预防医学发展史内容。

教师应在授课内容中增加一些经典史料,使学生了解预防医学的发展进程及产生的巨大效益,增强学科兴趣,扩展科学思维,这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新意识。

(2)慎重选择教学内容和侧重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中学课程对环境及生态平衡已有较为详细的讲授,故对空气以及土壤环境的组成、人和环境的关系等内容进行适当删减;传染病防治、医源性疾病防治章节中大量内容已在临床护理和基础护理中讲授,故可略讲。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大量新型建筑、装饰材料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可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室内空气污染等内容。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不同内容选择的方法不一样,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只有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发掘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中的创新因素,让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利用学习、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和学生讨论生活与生产环境、食品安全与健康等问题。对于教材中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的讲解,可采用案例导入教学模式,通过回顾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在教师的启发下,指出现行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微量凯氏定氮法)的缺陷,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改进检测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人民健康;对于教材中的卫生统计和流行病学内容,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内部规律,比较不同统计方法的原理、应用条件及结果分析,消除学生学习时的畏难情绪;对于教材中环境污染、食物中毒等内容,则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各抒己见来集思广益、互相启迪,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达到开拓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3)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开发多媒体课件供学生课后自学;介绍一些预防医学方面的网站辅助学生学习;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通过在线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并提供相关知识的查询(如食物营养成分表、各种统计用表、卫生标准等);指导学生自行制作课件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和主动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

2.3设计相关实验、实习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科研能力

通过前期学习,学生基本掌握护理学和预防医学理论知识,为此,应针对专业特点设计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验实习。例如,膳食调查和营养评价、糖尿病食谱的制定、常用护理科研方法的应用等。在实验实习过程中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设计—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并得出结论。让学生根据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问题(如国内某品牌茶油苯并芘污染事件),自己设计方案,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如何防止食品污染)。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

2.4改革考核形式,正确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考试是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多年来预防医学课程考试沿袭单一闭卷笔试模式。我们在注重考核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对考核方法进行了必要改革。

(1)开卷考试:着重考查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学生可查阅具体参考资料,促使学生自学。

(2)案例分析报告:考查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预防医学问题,运用卫生学和统计学相关知识来解决。

(3)护理论文:可以体现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生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

另外,对学生学科成绩的评定也作出相应调整,即理论和实践的比例为60∶40,理论考核采取闭卷答题(占60%),实践技能考核为开卷考试,包括案例分析报告(占20%)和护理论文(占20%),共占40%。这样,既增加了应用能力考核,又能发挥学生潜能,避免了传统考核形式弊端,深受学生欢迎。

3结语

高校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开展创新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高校和教师要更新观念,以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体系,创设开放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使其掌握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作者:黄松林 岳青 单位:成都大学医护学院

创新教育论文:青少年创新教育论文

一、强化青少年的危机意识

我们都知道一件事,当青蛙在水中,我们对水慢慢加热,青蛙感觉舒服自在直到水温高到接近致命时才想要跳出来,实际上已无力跳出来了;而如果直接将青蛙投入一定温度的水中,它倒是有可能奋然一跃、摆脱危险的。这实际上就告诉我们,有没有危机感是我们能否获得“重生”的重要因素,而平静的生活更易导致危机感的丧失。惟有始终保持强烈的危机感才会确保我们具备足够的思维能力和行动力,而这实际上就促成了我们创新意识的形成,并使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升成为了可能。因此,学校、家庭应该通过更多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对于生活、对于学习、对于个人发展有适度和充分的危机感,为他们能主动提升创新能力创造一种可能性。

二、引导青少年多渠道丰富提升自己

创新从来就不是闭门造车,而一定是依靠学习和实践活动。学习和实践活动必须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但是,由于目前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还存有瑕疵,实际上对于学生的广泛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鼓励、引导是不够的。这一点应当予以纠正,加以改变。没有广泛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就形不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不会有丰富的利于思维的素材,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惟有、丰富、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才会被青少年喜欢,才会让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与习惯,才会真正地促进他们丰富和提升自己,为他们的创新能力发展提供足够的养料。

三、培养青少年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任何创新都可能面临某种困难,这就需要具备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目前,在这样一个风气比较浮躁的大环境下,让青少年变得乐于探索、变得充满斗志地克服困难应当说是一件比较难的事,但是要有信心。我们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引导青少年开始努力探索,当努力探索成为他们习惯之后,他们就会乐于探索,并且在“丰硕果实”的激动和感召之下,自然会更加勤奋和专注,自然也就慢慢进入研究、探索的佳境。有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他的成功秘诀就是“专注”二字。他会为了一项试验而在实验室里待上一周,几乎忘记疲倦。他多年不看电影、不参加娱乐活动而不觉得生活枯燥。这实际上就是艰苦卓绝的奋斗已经让他尝到了成功的甘甜果实,已经让他渐入佳境,已经让他把努力探索变成了一种生活的常态,这样才使其获得了事业发展上的巨大成功。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如何让不同程度有些浮躁的青少年一代能够变得“静”下来,能够具有冷静思考的能力,能够明确自己的方向,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变得有些担当,能够变得乐于付出,能够有正确的价值观与远大的理想。当他们有24小时能够变得安静下来,变得乐于探索,变得思路流畅,变得认识深刻,变得不骄不躁时,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才会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国家、民族才可能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四、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应当说目前是经济、社会发展都比较好的时期,但同样也是一个人人都压力倍增的时期,任何个体都需要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为自己的未来而打拼。所以,我们看到,有好多青少年对自己的未来是缺乏信心的。也因此,对于当下的学习也是不够努力的。这一代青少年所拥有的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应当说是好过以往任何时候的,但是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却又弱于以往任何时候。社会乱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他们形成了干扰,当然这种干扰的形成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归因于青少年一代内心世界的不强大。我们必须得承认,当下的青少年由于自身经历中坎坎坷坷比较少的原因,内心世界往往是比较脆弱的。如何挽救脆弱的一代实际上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最关键的一点是应当教育他们在这纷乱的世界中依然得有自己平静的心态和清晰明确的人生方向,要让他们知道人生只有一次,不能重来;要让他们明白这个时代实际上为个人实现理想创造了更多条件,提供了更多可能,要让他们透过浮躁的乱象看清生命的本质与人生的意义;要让他们明白宝贵的时间应当用在有意义和促发展的事情上。要让他们知道今天他们的表现将直接影响未来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程度;要让他们明白随着渐渐长大,他们必将负起更多的责任;要让他们看到更多的成功典范,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的榜样,并从榜样那里汲取到精神的营养,增添自己奋斗的勇气和力量。

作者:张俊德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新原乡中心小学

创新教育论文:政产学研服装设计创新教育论文

一、政产学研合作在服装设计类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产学研合作在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与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来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普遍认同。在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明确指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学研合作已成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要求。较之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更强调政府机构以及企业、市场的参与,通过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的双重作用,推进科研成果与社会需要的结合,更快地提升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生产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应用单位、用人单位等各部门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通过加强彼此间各种形式的沟通与联系,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平台和桥梁。在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的创新教育过程中开展政产学研合作,避免了单一课堂教学的局限,将学生知识资源的获取渠道拓宽至政府、科研单位、服装企业等多个部门,让学生在校内外优势资源的整合链条中有机会直接参与服装项目研发、生产管理、行业经营等一系列实践过程中,及时了解近期的技术、工艺方法和应用理论等相关知识信息,将校内教学内容与校外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更好地学以致用。政府方面可以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为服装院校、服装企业以及研发机构、用人单位创造共同培养与合作的政策环境;服装企业提供近期的产品结构变化以及人才需求方向等信息,为服装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供咨询,并输送企业高、精、尖人才参与指导研究生学习;服装科研单位积极开发与服装院校的合作项目,并积极鼓励研究生直接或间接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服装相关用人单位则及时反馈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应用情况,以及研究生本人知识结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等相关信息,从而帮助学校不断改进和提升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内容。

二、我国服装设计类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发展路径

服装设计类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服装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服装产业、服装企业对于应用型高级应用人才的要求逐年提高,以往以学术训练与研究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服装企业与市场的需求,尤其是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的整体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这就需要教育者在研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和发挥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政府政策的指导作用,以及企业单位的用人反馈作用,明确合作各方在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以学校为主体,以政府政策为指导,以企业及产业应用为主导,同时配合科研院所的协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将学校以课堂为主的教育环境更多地与校外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生产现场环境以及行业应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基于这种背景和认识,针对我国服装设计类院校在政产学研合作框架下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和不足,笔者提出以下构想和对策。

1.基于“互惠多赢”的合作教育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平台,探索多样化的合作形式,增强合作动力。

学校与政府、科研机构、服装企业以及相关用人单位各部门由于存在不同的工作属性与任务目标,对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的需求也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建立稳定与长久的合作关系,需要达成一种平等、互利、多赢、互补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实现合作各方的共赢。一方面,服装院校与时俱进,及时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才需求内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并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项目。另一方面,政府、科研单位、服装企业等部门也积极向校方反馈人才需求信息,定期提供一定的合作窗口,开展技术培训、人才进修与交流等。合作各方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形成更为快捷高效的合作教育信息链。同时,服装院校还应当充分组织好合作各方的“投入与产出”,在保障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协调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合理有效地将企业、市场需求与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

2.增进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服装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服装产业的日益发展,服装企业的产学研项目也日益复杂化与多样化,对人才的新需求也逐渐由过去的单一型人才转向综合型人才。因此,服装人才应补充、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还需要了解本专业以外诸如纺织、管理、信息技术等一系列其他学科的内容。因此,师资队伍的构成与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学科交叉的需要,组织和展开不同院系和学科的交叉教学,并经常组织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进而在实际的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形成多学科集成的联合优势与协同效应,在多样化的团队教学中实现服装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研究生与科研单位、服装企业等部门的课题项目对接创造条件。

3.整合与优化校内与校外师资力量,建立“双导师”联合培养平台,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师资队伍构成,尤其是专业导师的影响。师资往往成为服装设计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瓶颈。因此,应加快现有师资力量的整合与优化,重点引入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联合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博采众长,针对不同的问题向不同的导师求教。通过拓展教育资源,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建立健全的企业导师选择与认定途径,完善校外师资介入研究生培养的资质考核系统,并积极鼓励校内师资参与校外实践,建立完善的科研与教学考核制度;另一方面,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选择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依托长期有效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服装企业、社会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三、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服装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服装设计类高校也迎来了好的发展契机。在我国政府逐年加大相关教育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的背景下,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也应该与服装产业和市场紧密结合,探索基于政产学研合作框架的高素质、高层次服装创意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政产学研合作能够充分有效地整合各方面优势教育资源,使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为紧密,不仅有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服装创意人才培养体制,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也有利于促进服装院校的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构建完整的服装创意人才生态产业链,从而实现服装设计类高校与服装产业、服装市场的协调发展。

作者:朱琰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创新教育论文:历史教学视角下创新教育论文

一、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应用创新教育

1.摆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很多学生及其家长认为历史是“副课”,不如主课重要,所以在学习中根本不重视,认为这门课程并不重要,平时不需要付出劳动,只要在中考前背背就可以了,甚至在历史课堂上有的学生写所谓的“主课”作业。这就需要我们历史老师从正面引导,告诉学生,历史学科并不是副课,并不是不重要,首先从历史所占分值和课时安排上说明历史和主课是一样的;其次突出历史的重要性;再次联系生活实际,指出应用历史知识可以增强能力,创造财富。

2.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摆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爱学。例如应用多媒体、实地考察、编排历史剧、撰写小论文等等。

二、在形成学习方法中应用创新教育

当然,有了兴趣,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培养好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要背背就可以了,所以,他们抱着书本,死记硬背,我教过一个学生,只要你笼统问他,他都能回答,如问西周的分封制,他能把争端都背下来,但当我问他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时,他就回答不上来了。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些实用的方法,跟大家分享。

1.用理科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历史。

我们经常会碰到朝代更替、历史事件,对于这些知识,我们不妨用公式记忆法来学习。如学习夏朝的建立,我给出公式:朝代=时间+人物+都城,然后要求学生从书中找出来,就得出:夏朝=公元前2070年+禹+阳城;学习秦末农民起义,列出公式:事件=时间+人物+地点+经过+影响,通过读书,得出: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农民响应+及时次大规模起义、鼓舞人民反抗暴政。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每遇到可以用公式的地方,自己就总结出来了。

2.用歌诀学习法来学习历史。

初中历史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初步接触历史的同学很容易混淆知识点,所以在学习时我会利用歌诀来辅助学生记忆,如记中国古代史历史朝代,用歌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三、在情感价值观中应用创新教育

学习并不仅仅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统的教学往往重视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情感的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所以,我认为培养情感比灌输知识更重要。情感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应结合内容应时应景实施教育,如学习河姆渡农耕和半坡农耕时代中水稻和粟的种植,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待教学,对待学生,我们应秉着“不放弃,不抛弃”的原则,举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旗帜,勇往直前,不灰心,不气馁,不退缩,敢创新,勇实践。

作者:张智华 单位: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第二中学

创新教育论文:科学课创新教育论文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科学课落实创新教育的前提

一个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他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有创新的意识,这样才可能出现创新。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更多灌输的是一种服从,甚至是照搬照抄,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准备。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1.鼓励学生质疑,标新立异。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也是他们喜欢动手、喜欢挑战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喜欢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有些内容可能会和我们教师教的、书本说的不一致,面对这样的不一致,我们教师要鼓励他们的行为,来保护他们的创造、创新的意识。2.捕捉创新的火花,予以引导和肯定。创新行为的出现往往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无意所为带来的意外之喜,对于我们的科学学科来说,往往是课堂生成的产物。那么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地予以学生肯定和鼓励,从而在全班形成一种示范和影响,这样才有利于开发、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二、扎实的积累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一种素养,它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使创新需要扎实的基础作为保障。我们希望培养出更多的有思维、有想法、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要使学生在当前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本身是一个体系,学生要想取得突破就不能有漏洞,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也会制约他们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培养和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是科学课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因为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关注教师是怎样讲的,书本是怎样说的,最终自己怎样把知识记住,考个高分即可。这样的一种认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出于被动的地位,并不能够真正地消化和吸收知识,而且很难真正提高自身能力。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知识与能力并重,且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努力方向。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学习和探究,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具体来说,首先,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往往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较大的内驱力之一;其次,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情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要对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及时地予以表扬和肯定,这样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强化了他们的探究欲。

四、把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科学课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离开实践,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实验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俗地说学生不干,不动脑筋,创新就等于零。实验教学中,我着重做好以下三点。

1.上实验课之前,该放开则放开,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准备,提高学生亲自动手能力。

比如,树叶、砂、石头等让学生自己采摘收集;蚂蚁、蟋蟀让学生到田间去捕捉,讲“电磁铁”一课所需的导线、电池、铁钉让学生自己提前准备。使学生体会到“看着容易,干起来可难”。

2.上实验课过程中,该甩手则甩手,多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

科学课的教学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学习科学成果,记住概念、性质,而重要的是让学生模拟科学家发现这些科学知识的过程,从而使他们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比如,讲磁铁的性质这一课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磁铁吸铁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教师讲:“除了这个性质外,磁铁还有不少性质,我们要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磁铁的秘密,现在就用每个桌子上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看哪个学生发现的秘密多。”这样只告诉了学生磁铁还有其他性质,只给学生提供了必要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动手能力会大大提高。甩手并非教师一切都不管,而是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操作、探索,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

3.试验课后,讨论要大胆放宽,给学生言论自由,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巧妙整合,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者并不对立,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实验后的讨论是学生间交流自己的发现,对实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用规范的语言定调,而应形成学生各抒己见,热烈自由的研讨气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不要怕学生说得不伦不类,比如,做磁铁游戏时,学生说:“磁铁很粘,能粘铁。”当他们把不同的两极接近时说:“红的和蓝的亲嘴,蓝的和蓝的躲避。”学生解剖种子后说:“种子有皮,有辫,有小芽。”学生说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能强求学生对结论的表述一模一样,要在求异中求创新,在合作中提高,逐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没有创新教育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未来。创新教育是无限发展的动态过程。从空间上讲是无极限的;从时间上讲是无穷尽的。科学课实施创新教育不是喊口号,要从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做起,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广大教师要坚持创新教育的发展观,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纳入全民创新的洪流中,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为构建创新型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宁 单位:河北省卢龙县木井镇木井小学

创新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下创新教育论文

1创新教育的内涵及要求

创新教育指的是通过改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对于新知识、新内容的自我探索能力,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解产生对新知识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创新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开展需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以及创新情感四个方面分层次、相互渗透、相互递进的展开。

2.1创新意识的塑造是创新教育开展的起点

创新意识指的是敢于质疑、敢与标新立异以及敢为天下及时的勇气。这就要求小学生要不唯师、不唯书,敢于讲真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例如,在《阳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头顶的阳光,看是什么颜色?有的小朋友说是红色的;有的小朋友说是金色。但是有一个小朋友说阳光是彩色的,当太阳公公高兴的时候,阳光是红色的;当太阳公公难过的时候,阳光是灰色的,这时就会有乌云;当小朋友做了好事的时候,太阳公公会笑,这时阳光是金色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们展开了对阳光的想象。有学生提问,在不同的季节阳光的颜色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阳光会把花草树木变成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每天都会有阳光,而我们会穿不同厚度的衣服?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开放性的课堂和民主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开展的核心所在

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需要积极的求异性。小学生在幼儿阶段,对世界的认识是充满想象的,他们会根据人们的感情赋予人物不同的色彩,他们对梦想的回答是独特而有创意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富有创意。求异性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源泉,创新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性的,一种求异的思维。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和独特性的尊重。例如,在以春天为主题的作文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以小组为单位描述自己见到的最美丽的春景以及这次春景的经历,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见到的春景用最精美的语段展示出来,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这些描写好在什么地方,用自己的文字把自己见到的最美的春景描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进行独立的思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3创新实践能力是创新教育开展的落脚点

创新教育的开展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新型想象付诸生活实践中。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包括学生搜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例如,在《两只鸟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PPT的展示引导学生走进动物园的鸟禽区,学生欣赏着鸟类世界,交流着他们所喜欢的鸟类。这时动物园的一个导游展示出一个问题“你知道美丽的小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吗?学生见到这样的题目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是鸟妈妈生的,有的说鸟妈妈是生鸟蛋,不是鸟妈妈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基本建立了自己初步的认识。这时教师把前几天的鸡蛋和母鸡拿到教室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关于课文的学习,并借助课外学习,知道了鸡妈妈孵蛋需要的温度。学生在今后一周的观察中亲眼看到了小鸡,知道了保护鸟蛋就是保护鸟类就是保护大自然。在以孵蛋游戏为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展开了关于新内容的学习和课外知识的扩展,这样的教学以学生为主进行学习,充分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2.4创新情感是创新教育开展的动力和源泉

创新教育的过程不仅是对学生智力方面的创新,还包括创新情感的教育,包括浓厚的兴趣、探求新知识以及寻求新解决方法的动机。这就要求,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庐山的云雾》一课,庐山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没有亲眼看到,庐山的云雾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知。这时,教师借助音乐,引导学生在意境中听本课的朗诵,闭起眼睛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并根据语言通过图画进行描述。通过画画和讲述,课堂的气氛逐渐活跃起来,庐山云雾的美景逐渐立体起来。在借助文章语言解释自己图画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认识到要保护大自然,并以小组为单位列出十条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大自然的行为。

作者:刘秀君 单位:河北省滦平县巴克什营中心校

创新教育论文:数学教学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论文

一、以严谨的科技创新态度强化数学教学课堂

数学是一门思想性强、非常严谨的学科,它注重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经过课堂教学的严格训练,可以让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也曾犯了在教学中不够严谨的错误,在上“直角三角形全等”示范课时,我太在意课堂氛围,教学课堂很随意,教学时随意地画起了草图。因为老师的随意,学生作业时画的“直角”不是九十度而是大概只有七八十度,学生指着不是直角的角讲“直角”“睁眼说瞎话”。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这就是对数学的不严谨。

二、以科技创新精神探究数学教学课堂

农村初中学生基础比较差,对数学课感觉到枯燥无味,上课就是听天书,原因是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能将科技创新教育有机渗透于数学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数学课也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课。如在教学《测量物体的高度》时,我选择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并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被测物体的地理环境,利用已有的测量工具,设计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并测出它的高度。又如,在一次数学课外活动时,我只带了一个易拉罐和两段足够用的绳子及一根棍子(知道绳子和棍子的长度)。向学生提出问题:“不用测量工具你能测出易拉罐的高度吗?”只有少数同学知道利用三角形相似可以测量出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让他们从“读”科学变为“做”科学,多参加实践活动,自主探究,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操作,亲自获取科学知识和经验,并且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以科技创新教育的思维方法激活数学教学课堂

中学科技创新教育都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学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果能穿插科技创新教育内容,可以激活数学教学课堂。如勾股定理的推导,可以有多种方法:一是作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把它们拼成一个多边形;二是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b>a),斜边长为c,再做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把它们拼成多边形,以有多种方法来推导。一题多解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体会到学科学用科学的紧迫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其实并不枯燥,它是生动的、彩色的、跳跃的。

四、以科技创新演绎数学教学课堂

因地制宜地选用生活中的事物作简易教具。如在教学“线上植树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时,我就巧妙地利用教室窗户作教具,请学生数一数一个窗户中有多少根钢筋,被钢筋隔开的段数是多少,并找出钢筋的根数与间隔的段数有什么样的量变关系。从而使学生清楚明了地掌握“线上植树,两端不栽时,树的棵数比间隔的段数少1”的计算规律,掌握解答这类问题的方法。通过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地取材制作简单的辅助教具。比如在讲授“二次函数”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用一根铁丝,一块木板,一些颗钉子自制一个“二次函数平面直角坐标系”演示教具,进行演示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具体。既形象又具体,使得学生动手又动脑,同时增强了学生科技制作意识。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既加强了科技创作的普及,又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然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经验的积累、理性认识的过程,而是自主探究过程,但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教学的科技创新教育中得到自由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

作者:沈忠贵 单位:湖南省绥宁县第十中学

创新教育论文:小学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教育论文

一、创新教育在小学课程中的必要性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于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才华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作业业展评、课堂小结),是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也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差异,遵循计划性、针对性、趣味性原则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展评区和课堂小结,结合电教媒体和科学的评价方法,让他们在完成创作后,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自己的桌上或黑板上,予以展示,并结合投影仪等电教媒体的运用,对典型问题予以指出、分析、更正;对突出作品进行分析、点评、鼓励、表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的影响已经日趋明显。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小学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文学情境,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进行有效的小结所学内容中,让学生随时统摄知识纲目,使学生在整节课在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地欢声笑语中结束。

(二)新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小学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紧扣新课标,创新教学模式,较大程度的启发、引导和学生对各学科各类知识的学习和提高。长期以来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缺少创新理论的指导,只凭着陈旧的教法和教学经验,解决课堂教学的所有问题,一味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而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什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通通抛在九霄云外。在新课改的今天,这种陈旧的框框、模式必须彻底摒弃。为了适应新时代新课改的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发展为本”的观念,彻底废除封闭的、机械的、呆板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民主开放的、科学定位的、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的新模式,要真正回归学生的自主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知识,开启智力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十八岁就基本成熟。而在这之前,整个青少年时期有两次思维能力发展的高潮。一次是在十四岁,正值初中阶段;一次是在十七岁,正值高中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培养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这说明创新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二、创新教育在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

实际上,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早已呼唤要开设新课程。在全国各地的教改实验中,出现了学法课、小论文课、科学实验课、创造发明课、科学专题讲座、科学专题讨论会等等。在这一类课程中,突出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自学,使学生学会在社会实践和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系统地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就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进行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现在的问题是应该扩大这种教改实验的范围和深度,经过提炼形成新的课程,并把这种课程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之中。

(一)在常识教学中,提倡探究学习、培养探索意识和能力

利用常识学科教材特点及内容弹性,开展创造发明教育,分低、中、高段,分别编写开发创造辅导教材和指导纲要。定期举办"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比赛,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汇编学生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语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获知识的兴趣和习惯,扩大阅读量,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加强阅读指导,建立扩大阅读量试点班,检测其成效。同时,与常识学科交叉,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指导学生科幻作文的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注重教学过程,可采用启发研究型,好是教师先把教材处理一下,变成非常通俗易懂的适合于学生自学的材料,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很容易地自己发现并把握其中的语文现象及其规律,就像看说明书拼装模型一样。或者采用问题教学,将教材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由易到难,步步深入,逼其思考,充分内化,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品教学可针对某些社会现象,让学生广泛搜集材料,通过争论达成共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鉴赏力。而融入劳技教学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良好习惯,积极鼓励倡导学生自己设计制作。

(二)艺术能发挥儿童的丰富想象力,扩大表现题材,增加表现容量

本世纪60年代,美国的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教授通过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每一半球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链和自己的记忆",大脑两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优势,"左半球主要用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主管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言语回忆和时间感觉,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和分析性等机能;右半球主要用表象进行形象思维,主管知觉、复杂知觉模型再认、识别几何图形、直觉、想象、理解隐喻、感知音乐旋律、节奏、舞蹈以及态度、情感和意志,具有非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功能。"这一发现导致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右脑革命"。日本医科大学教授品川嘉也指出:"人们思考问题时,首先要利用形象,动员右脑,为了整理、表达思考和结果,才使用左脑分管的逻辑和语言。左脑进行的是熟练性思维,右脑进行的主要是创造性思维。差生是左脑教育的产物,天才科学家都是右脑型的人。"而艺术教育是开发学生右脑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将艺术教育融入其中,运用艺术的魅力去启迪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学生开启心灵的大门。采用愉快教学、以趣激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充满美感的气氛,是学生审美创造力充分发挥的环境条件。把愉快的气氛融入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发挥,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求知、求趣、求参与、求新等心理特点,充分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去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想象,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发挥全部技能去表达自己的美感和塑造自己喜爱的形象,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产生愉悦的情绪,以此来启动学生内在的活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的教学结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要保护学生的学习激情。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证的判断课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能力上,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三、结论

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及时组织引导学生研讨、交流各自的看法、发现,逐步归纳出一些共识,进行内化,引导学生不断深化、运用,发现、吸收更新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独创能力,提出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育是不断创新的事业,学校教育创新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以上只是几点肤浅的看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将不断求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为学校教育创新作出不懈努力。

创新教育论文:中职学校创新教育论文

一、创新教育需要各类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应具有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可体现在对本专业的理论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与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能力。在专业理论方面和专业实践方面肯钻研,并有创新性理解。例如,发表专业创新论文,亲自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有专业产品等。专业教师自身应具有对本专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动手能力及实践指导的专业整体综合创新能力,可体现在本身能胜任教授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及毕业设计指导,并具有自己创新设计,发明,制作的能力。包含:①专业理论;②专业技能;③专业创新作品(产品、商品)为一体的这种三结合的创新能力。如机械专业作品(产品、商品)的创新含量中,功能的独特优点和实用性。专业动手能力含量中应包括:制图、钳加工、机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产品的实际应用、使用。专业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加强自身的学习有目的地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综合专业素质。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教法。在有创造性地学习和教育创新、教学创新、教法创新的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就。

(1)教育创新。需要教师顺利地完成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即完成从培养有书本知识的人到有综合素质,综合创造能力的人的转换。

(2)教学创新。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生动地、立体地教和调动学生有兴趣地、立体地学的教师与学生二个积极性。并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向专业爱好的关键性转变。鼓励学生向立业、创业的升华。

(3)教法创新。在教育创新、教学创新、教法创新三者中,教法创新是关键。因为知识和能力是通过教师的教法创新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接受的。所以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认真地分析,进行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又因材(个性)的差异性,就必然要求教法的多样性且有效性。并注重教育、教学、教法三者的有机结合。

二、加大产教结合力度,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

实施创新教育,一要加强创新教育基地建设,优化创新教育的硬环境;二要优化教学创新和知识创新的软环境。对在创新教育活动中涌现出的佼佼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激励师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的开展。专业教师可以将自身的专业综合创新能力及上届毕业生典型专业作品,充分地、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理论联系实际并与整体专业概念、整体专业目标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感到理论物化了、实践化了、产品化了、整体化了。从而使学生对本专业有了强烈的整体理解,从而树立起学好本专业的信心。专业教师还应培养和指导学生制作出比上届学生有所改变,有所改进,有所革新,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具有三结合(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产品)的,形成学生自己的再创性专业作品、产品。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生能否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而且是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是对学习目的是否达到的好检验。同时,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使他们认识到接受职业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掌握那些用既定方式重复了许多次的操作,而是要他们探索新的方法、新的程序,促进学生积极进取,有所创新和发展。但创新的过程存在失败,要教育学生正视失败,鼓励他们持之以恒直至成功。要打破发明的神秘感,发明不是发明家的专利。例如,平民的小发明比比皆是。更要向青少年指出,想搞发明就必须先明白什么是发明,发明的三个特点: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成功的的发明必须同时具备这三者,缺一不可。并向学生指出发明的途径:观察是发明的源头;想象和需要是发明的动力;实践是发明的分娩。使学生们感到发明并不神秘、发明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手中。以此进行专业项目创造发明和开发。

三、总结

创新教育是中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增减,而且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教育创新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其内容丰富广泛,包括教师观念创新、教学目标创新、教学环境创新、教学管理创新。当然没有继承的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创新的继承,只能是机械重复,不会有生命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创新。

作者:陈正新 冯斌 单位:江苏省靖江职业高级中学

创新教育论文:儒家思想与创新教育论文

一、儒家思想本身是一种守旧思想

(一)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唯上”观念

孔子的思想中有许许多多的精华,给人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贵借鉴。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子的思想中仍有落后或缺陷之处,最主要的就是他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封建等级秩序。这和西方提倡的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截然不同,儒家思想主张等级和礼教,到董仲舒时期更是发展为三纲五常,而这种思想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使中华民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唯上”的观念。这种观念渗透到全社会,在家中妻要听夫的,子要听父的,幼要听长的;在朝廷中,臣要听君的,下级要听上级的;在学校,生要听师的,师要听校长的;在社会中,百姓要听官吏的,地位卑微的要听地位尊贵的等。首先,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本身就是不民主不科学,人人生而平等,不同的只是社会分工而已。其次,在这种唯上观念的影响下,事情不是以是否科学合理为标准,而是以高低贵贱的身份来评判,有别于唯上的观念思想,就是犯上,就要受到处罚,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国民就逐渐产生了一种顺从服从的意识,并进一步发展为听话和继承。军队中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生活中文件和通知就是命令。在这样的大氛围中,我们所倡导的创新教育所呼吁的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其创新意识和精神就难以落实,更何况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性人格的培养。

(二)崇尚礼教,束缚创造力的培养

儒家思想非常重视礼教,孔子曾言:“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礼教给人们的生活设置了众多藩篱,一言一行极受束缚。《论语》乡党篇云:“寝不尸,居不容,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等,在生活中设置了条条框框,做什么事都重视工整,整齐划一,这种思想在当代仍有残余,例如学校中提倡军事化管理,东西放在那里都有严格要求,幼儿园小学生上课非要求将手放在膝盖上不能乱动,个个正襟危坐。做什么事都要排队,哪怕奥运会开幕入场也非要像举行阅兵式一样站成方块队,一板一眼地走,这种种礼教使中国人无意识的生活在种种条条框框中,缺少了灵气和活泼,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严重受到束缚,个性发展和思维等的发展严重受到摧残,善于思考向挑战的创新意识,灵活、独特、流畅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特性、挑战性、能动性的创新性人格都无从培养。

二、儒家教育思想

儒家有许多珍贵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孟子“深造自得”的教育思想,荀子“闻见知行”的学习方法等,都可称得上教育思想中的瑰宝,对后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可是儒家教育思想中亦有一部分观点对当下的创新教育起着负面影响。

(一)“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

孔子的这句“学而优则仕”指导了从春秋至今的整个中华历史,历朝历代,就是在如今的现代社会,学而优则仕仍是众多学子和家长的奋斗目标,古有孔乙己、范举,今有年年高温不减的考公务员热。学而优则仕,使得学术不再纯洁,学术的功利性太强,弥漫了官宦之气。其结果首先是学术难进步难创新,学问很难做到家。治学不是为了创造知识和科技而是为了做官。学生比拼的不是谁学识渊博而是谁能进学生会、当干部,治学不再是一种目的,而是成为了一种入仕的手段,这样的氛围使得学术研究很难突破和发展,而我们都知道,科研是先于教育的,科研都难以发展和创新,又何谈教育呢。其次,学而优则仕使得学术和行政合二为一。在中国的学校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学问做好了就去搞行政。美国的一些学者在看到这一现象后感到非常奇怪,因为在西方国家学校的校长都是聘用的专业管理人才,教授和老师就是专心搞科研和教学的,可中国不是这样,学问做好了就可以升官去做主任、校长、院长,有的甚至脱离一线专心从政了,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这就是步步高升、飞黄腾达。学术和行政合二为一,学者也是官员,于是都为统治阶级唱赞歌,学术界、教育界、政府不约而同地发出同一种声音,而这一声音在全社会就是主流声音,这一主流声音指导着整个社会,看似和谐繁荣团结,可是少争鸣、少批判、少怀疑,而这恰恰是创新的土壤,土壤的贫瘠使得创新的幼芽难以健康成长。

(二)儒家的教育内容本身缺少对创新能力的关注

儒家的教育内容是六经、六艺和四教,主要以研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和自然等的关系为核心。儒家教育思想中认为道德的养成要比技能的学习重要得多,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就是轻视科学技术教育,甚至将科技称为奇巧淫器。自四大发明之后中国经济科技一直落后于西方诸国,与此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知道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好的领域就是科技领域,而儒家重人际、轻科技的教育思想影响至今,大大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

三、小结

总之,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确看到了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以及对创新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可是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可以传承至今没有消亡,儒家思想是功不可没的。它对中华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也是彪炳史册的,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传统儒家思想。进入新时期,中国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不断创新才能够保持快速的发展,而国之根本在教育,于是我们提出了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而这时,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抑制力量就愈发地突显出来。可是,无论创新素质的培养还是传统儒家思想,两者都不可荒废或专宠一家,而是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兼取两家之精华,去其糟粕,摆脱抑制,使其和谐相容,汇成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繁荣的合力。因此,引导国人逐步克服潜意识中的影响创新的思想因素,培养国人的创新素质是新时期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作者:李文月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创新教育论文:大学声乐教学创新教育论文

一、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重要性

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高校声乐教学也开始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对高校声乐教学的研究也是络绎不绝,其中创新教育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的重点。创新教育较大的受益人是学生,通过创新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开阔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更深入、独特,对创作新作品也有所帮助。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为适应教学的需要会不断的充实自己,能够达到学生、教师共进步的局面。

二、大学声乐教学现状

要在大学声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有必要分析一下教学现状:及时,教学体制的不适宜。现阶段,虽然,高校声乐教学中一直倡导着创新教育,但是并没有将创新很好的融入到教学中,教学结构、教师配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都是在传统教学体制下安排的,单独在某个环节中强调创新是不足的,而且容易引起断节;第二,教学观念的不适宜。教师的观念不能适应创新教育主要体现在:不同年龄结构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很大的差别;老教师教学经验足,但教学理念相对保守,年轻教师跟进创新容易,但教学经验少;年轻教师接受新观念的难度小,而老教师接受难度大;还有就是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但是又不愿意接受创新思维,缺乏创新精神。

三、如何发展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其一,在声乐教学内容上创新。声乐教学就是教师将音乐理论知识、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声乐教学的内容要适应学生的真正需求,与音乐市场接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创作新好作品,通过音乐理论的掌握,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美,并将这些美加以利用,创作出更美的作品。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还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音乐、西方优美乐曲等,引入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创作带来灵感。同时,教学内容要贴合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表演等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二,在声乐教学方法上创新。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学都依赖于讲台、课桌式的师生关系,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陈旧,以及师资参差不齐等状况,制约了声乐教学的进步。教学中,应当以科学的发声为基础,以学生为主导,尊重学生的实际,给予学生的定位引导,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独唱、合唱、重唱、表演唱等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讲解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例如个案讲解、示范演练、个别鉴赏、现场表演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将图文并茂的影像传递给学生,带给学生更好的视觉、听觉效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多媒体获取信息方便快捷。

其三,在声乐教学环境上创新。教学机构要想在声乐教学中取得成功,必须要有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环境,学校要根据招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不断充实师资力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音乐学习环境,同时,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例如各种音乐竞赛、校园活动、推荐演出等等。

其四,教师自身的创新。教师在整个声乐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教师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源源不断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教师本身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教师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应付学生与日俱增的知识需求,教师需要进行知识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表演技能创新等等,进而通过自身的音乐魅力来感染和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力,促进学生的进步。

作者:张伟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