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继续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继续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继续教育论文

继续教育论文:乡镇卫生院医生中医继续教育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抽取2013年10-12月接受湖南省卫生厅统一举办的“湖南省乡镇卫生院医生培训班”医生206名(每家卫生院1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1.2调查表设计

本课题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在经过5位相关专家(3位教授、2位副教授)论证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医生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学习背景;②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调查,题目为闭合式,共10个题目,内容主要涉及中医药基本知识,如中医藏象、五行、八纲辨证、六淫、辨时给药、中医养生等知识,答对赋分为“1”,答错或不答赋分为“0”,超过2个题目未回答者视为无效问卷,满分为10分;③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及需求情况,内容包括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情况、迫切需要学习的中医适宜技术等。调查均采用封闭式提问,调查前进行预调查,一般10min可完成答卷,根据预调查反馈的信息,调整问题后,Cronbach'sα系数为0.84。

1.3调查方法

调查前,统一培训10名调查员,根据每期乡镇卫生院医生培训人数的50%随机现场发放问卷,以无记名方式,当场填写并检查后回收;若发现未填写或缺项,则当场要求补填。共调查4期,每期调查人数分别为49、51、53、53名,共发放问卷206份,回收有效问卷206份,有效回收率。10d后随机抽取15位乡镇卫生院医生重测,重测信度为0.86。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秩和检验等统计方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医药知识知晓率

乡镇卫生院医生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答对的题数/总题数)为63.83%,其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均对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无差异(P>0.05),但其学习背景对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有差异。

2.2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情况

乡镇卫生院医生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情况不容乐观,仅有20.39%的医生经常采用中药治疗疾病,不足20%的医生经常使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疾病。

2.3迫切需要学习的中医适宜技术

不同医生对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不一,大多数医生希望学习针灸、推拿、敷贴、拔火罐、刮痧等操作协助治疗疾病,96.60%的乡镇卫生院医生希望学习一种或多种中医适宜技术来帮助诊疗疾病。

3问题与对策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但本调查发现,湖南省乡镇卫生院中医院校毕业的医生仅占21.84%,接受过西学中培训的医生为18.45%,说明中医培训及中医继续教育的范围太窄。本次调查发现,乡镇卫生院医生具有“四低”特征,即低学历、低职称、低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低中药和中医适宜技术使用率。学历和职称是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的指标之一,本次调查的206名医生中,81.55%的医生学历为中专和大专,90.29%的医生职称为助理医师和医师,这与同类调查的数据较为接近。另外,乡镇卫生院医生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仅为63.83%,且具有中医背景的医生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要高,由此可见中医院校教育及中医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在低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的前提下,仅有少部分人经常采用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疾病。众所周知,中医适宜技术在治疗疾病方面不仅能够节省医疗费用,且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临床研究表明,中医适宜技术不仅可以配合西药较迅速、较长时间地控制血压,还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不适症状。因此,不少乡镇卫生院医生希望学习一种或多种中医适宜技术以帮助诊疗疾病。基于乡镇卫生院医生的“四低”特征及乡镇卫生院医生迫切希望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的情况,建议卫生主管部门为乡镇卫生院医生提供中医继续教育的机会,使乡镇卫生院医生提高学历、职称、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中药和中医适宜技术使用率,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和降低基层医疗费用的目的。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3.1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及对口援助,拓宽中医药继续教育的渠道

目前,我国常用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渠道为各类研修班、学习班、学术讲座、学术交流及脱产进修等,但我国乡镇卫生院医生数量少、日常工作繁重,加之高昂的培训费用等,导致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生无法离岗学习,进而影响中医继续教育的开展。而网络远程教育可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使乡镇卫生院医生可随时随地学习,能有效帮助其提升学历和职称,提高中医药知识知晓率,并可节省费用。另外,卫生主管部门可指定省、市中医院对口援助县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定期选派中医药专家赴基层讲学,安排中医骨干到基层历练并指导县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在中医适宜技术开展中遇到的问题。

3.2合理选择中医药继续教育内容

根据乡镇卫生院医生呈“四低”的特征和迫切希望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的现实状况,在进行乡镇卫生院中医继续教育时,应首先夯实乡镇卫生院医生的中医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再开始加强中医适宜技术(针灸、推拿、刮痧、火罐等)的培训,以实际满足乡镇卫生院医生的迫切需要。

3.3以农村地区疾病为导向,创新中医药继续教育方式

据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循环系统疾病(50.3‰)和呼吸系统疾病(47.7‰)是我国居民2周患病率的前2位,我国农村地区2周患病率较高为呼吸系统疾病(50.4‰),按照疾病类别,农村地区2周患病前5位是高血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胃肠炎、类风湿关节炎。对于这些疾病,正确选择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减少患者耐药性,降低医疗费用。因此,在中医药继续教育过程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针对农村地区2周患病率靠前的疾病,结合临床案例及科研成果总结疾病的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常用治疗方法并用于教学,以快速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作者:陈燕 蒋新军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海南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

继续教育论文:电力学院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一、高等教育中电力专业教师培养面临新诉求

(一)基于价值观的实践困境,面临培养具有科学人文主义素养的电力专业教师新诉求

面对价值无涉的电力科学本质观的实践困境,电力学界的专家、学者、教师培训专家等提出“培养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素养的电力学界教师”的要求。他们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只有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电力学界教师才能具有更高的电力科学教育视野,才能有能力将电力科学教育教学与道德、伦理及精神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基于教学侧重点的变化,面临培养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兼具的电力专业教师

基于电力专业教学特点,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发展应通过基于团队合作的教学诊断以提升电力高等学院的教学领导力和发展力。在电力类高等学院中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核心业务,也是学校办学质量的核心竞争力。而学院的教学领导力是影响学院效能的重要因素,也往往成为薄弱学校与品质学校的分水岭。而这种分水岭性质的质量生存意识,取决于电力专业课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的契合。

(三)基于教学理念的深化,面临培养既掌握电力技术探究方法又具有实践能力的电力专业教师的新诉求

对电力专业教师的培养而言,为满足教学理念深化的需求,必须同时具备独立科学探究能力与实践操作水平能力,这是时代赋予电力高等学院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基于电力教学新理念的深化,采用项目化活动组方式改善电力专业课教师掌握电力技术的探究方法和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团训、素质拓展等对其责任感、团队、心理素质等进行重点培养;还可以通过跟其他的项目组交流学习来提高电力专业课教师的培养工作技巧、领导力等。(四)基于课程内容组织观念的转变,面临培养综合知识与专业知识兼备的电力专业教师的新诉求在电力专业教师培养过程中,应围绕核心概念组织课程,以克服“广而不深”的弊端,促进课程的深入、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知识的迁移及实际问题的解决等。为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对电力专业教师而言,综合与高深专业知识兼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现阶段我国电力高等学院专业教师培养的新途径

(一)侧重电力专业教师人文主义科学本质观的养成

理性的科学本质观是实现电力学界科学教育目的、培养公民良好的电力科学素养的前提和基础。电力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大众的行业,电力专业教师应具备为民服务的科学本质观,帮助学生在面对基本问题时能更清晰地做出科学决断,并能促进学生对传统科学主旨有明确而有深度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更好地建设电力文明国家。因此,侧重对职前电力专业教师科学信念和态度的培养,帮助他们在职前阶段形成符合我国科学社会发展观需要的人文主义科学本质观,是新时期我国电力高等学院教师培养的新特征之一。

(二)侧重对电力专业教师教学态度和信念的培养

作为一种隐性机制,电力专业教师教学的态度与信念在班级实践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指导教师在班级教学中的行为规范。好的教师会不断扩展自己的行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也会通过学生评价和教学总结来科学规划与引导自己的专业教学,并最终基于学生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与其建构稳固的教与学关系,共同成为“电力学习社区”中与时俱进的成员,而这一切的根基需要电力专业教师具有积极的教学态度和持久的教学自觉自信。实践证明,教师良好的师德和对电力专业执着而扎实的基本功,对学生而言就犹如磁石般引领他们走向电力事业前沿。因此,电力学院领导层和指导专家团队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干预手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电力学界专业教师的核心理念培养目标,使电力专业教师在一个更广阔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电力科学教学态度及信念,形成自身宽阔的电力知识教学视野是现阶段我国电力学院教师培养的新特征之一。

(三)侧重电力专业教师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电力专业教师在班级系统中的作用是掌握并利用电力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及技术工具,营造科学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现实中由于电力专业教师在职前专业技术方面缺乏必要的电力行业实战操作技术与工作经历,从而缺失了对学生指导的真实案例和从业示范作用。如果在电力专业课教学中,能够通过使用支撑材料、电力实验及富有创造性的电力学习环境来培养职前教师的电力科学探究能力和水平,或者通过开设电力科学模拟实验室课程的方式来培养独立专业课教师,并提高他们的从业信仰,促进其电力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有效对接,依然成为我国电力高等学院教师培养的新特征之一。

(四)注重电力发展前沿高深理论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培养

综观我国电力高等学院教师培养的变化,已经从最初的单一高深专业知识发展到现在的电力综合学科教学知识。在电力专业知识教学中,应让师生均具有能力和水平结合学习环境,满足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学习需要。因此,在实践中培养电力专业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已成为目前我国电力高等学院教师培养的又一个特征。

三、我国电力高等学院教师培养未来发展走势

(一)培养理念将从“标准”保障走向合作文化保障,形成电力科学价值判断力

时代文明的科学进步与高度密集化发展需要强大、稳定、安全、无污染、可持续的电力支持及供应保障。因此,作为电力行业发展的龙头——电力高等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就应走在时代前列,创新动力教育教学理念,从标准保障走向世界电力合作文化保障,用文化电力促进电力文化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用文化电力促进电力文化的高度文明创新发展,并围绕电力行业核心概念展开,在人与社会关系的广阔框架下,形成电力科学的超前价值判断力,以文化电力、科学电力、创新电力的大电力文化视野创新电力专业教师的培养新蓝图。

(二)培养电力专业课教师掌握“电力生成性知识”

电力生成性知识是指融汇于电力科学的、拥有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教育理念和行动,即电力专业课教师的培养,不仅要接受正规、系统的电力科学知识培养,还要接受电力学科教学知识、专业知识的教育,以及接受生成性知识的理解与传授的教育,并在传承本土化电力学科知识的同时,继承和发扬电力业界内的前沿科学,运用于自己的学科教学行为并生成学生的内化行动,服务于国家、社会的电力行业健康科学发展。

(三)电力专业课教师的培养应尝试更多地利用非正规教育机构资源

非正规教育机构包括电力博物馆、发电厂、水电站、核电站、电力网络教学交流平台、电力QQ群及其他类似的平台。相关资料表明,电力职前教师是非正规电力教育机构资源的较大受益者,因为非正规电力教育机构为教师教育机构扩展电力教育资源提供了场所,为电力职前教师树立正确的电力教育教学信念奠定了基础,并对未来电力专业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四)参与电力专业教师培养的教师教育者身份更加多元丰富

由于未来电力行业高等学院教师培养项目将会更多地融入电力生成性内容、学科教学知识内容、电力人文主义内容,因此参与高等电力专业教师培养的教学团队将会更加多元,如电力学校教师、电力科学家、电力爱好者、电力文化工作者、电力行业管理者、电力报刊杂志编辑等。因此,培养具有人文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电力专业课教师需要电力教育工作者、电力文化学者、电力爱好者等通力合作,共同参与研讨。在未来的电力专业课教师培养中,每位参与者都可以畅所欲言,通过合作使得电力专业课教师的科学境界得到增强,促进电力教育教学,增强电力文化理解。

作者:侯春阳 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继续教育论文:生态系统视角下继续教育论文

一、确定发展目标是学生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为学生成长导引方向

继续教育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一旦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和与目标的距离,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有的放矢地规划和完成大学学业,科学合理地度过学习生活。这里强调的发展目标并非只是职业目标,而是发展自己真正喜欢、可带给自己满足和挑战、符合所处环境的要求、并能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所长的人生目标。基于以上原因,帮助他们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成为继续教育学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二)学习阶段是人生中明确自身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

社会心理学提出学生人格发育的七向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包括能力培养、情绪管理、从独立走向互赖、成熟人际关系、自我认同、发展目标的确立、实现整合,这些向量反映的是学生发展的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继续教育学生群体被划分为人生的青年期,心理上基本处于安定状态,情绪上也趋于老练和稳健,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趋于稳固,心理达到了相对成熟,发展应侧重于七向量中的较高层面,即发展目标的真正确立。

(三)系统指导促进学生确立人生发展目标

首先,时间上覆盖学生培养全过程,强调一个点和一条线。一个点就是从学生入学开始作为起点,要尽早地开展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把这类教育前置,在及时时间安排进新生入学教育,请相关领域专家介绍当前就业形式、就业趋势、职业规划等内容,使学生一进校门就清楚他们面临的就业形势,做到心中有数,早准备早发展。一条线是指发展目标的确立要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因为目标具有时间性,不能一蹴而就,需经过长期的累积才能达到。其次,空间上强调多层次、多渠道。把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列入学生选修课范畴,系统地教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举办职业选择论坛,请即将离校的毕业生现身说法,给在读学生以实践启示;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举办知名校友论坛,树立榜样,增强信心;组织各种高端论坛,拓展视野,开拓思路;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探索社会环境,为自己定位。

二、发展策略上强调学生获得发展认同感

生物个体、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得到所处环境的认同。为了适应环境,生物群体一般采取竞争和互利共生两种策略。竞争和互利共生是生态系统中群体内部、群体之间普遍存在的现象和规律,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群体保持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学生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也同样存在竞争和互利共生两种关系。学生工作也就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

(一)竞争策略提升发展竞争力

群体内部同一种个体之间甚至群体之间,通常因分享共同资源导致相互干扰或抑制形成竞争。竞争是一种选择压力,普遍存在且并非有害,个体或者群体必须通过各种行为适应来克服或应付竞争,竞争最终有利于群体的进化与繁荣。对于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群体,一是在理念、心理层面,要使他们接受竞争的普变存在性和合理性。竞争导致的优胜劣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这个客观规律由人类所具有的生物属性所决定。二是在实践层面,营造竞争环境。通过各种措施,如助学、助教、助研岗位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把活动项目化并向学生公开征集并择优采用实施,奖学金设置在注重广度的同时拉大各档次间的差距等措施,营造竞争氛围,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只有那些富有竞争力的环境适应者,才能在发展中处于主动有利的位置,即所谓适者生存。

(二)互利共生策略促进共同发展

互利共生是一种双赢或多赢的生存和发展策略,同样适用于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群体。只有更好地运用互利共生机制,才能充分体现人类所具有的社会属性。这一学生群体所处的人生发展阶段,使他们具备了互利共生发展的特质和优势。这是因为他们处于成年期,在学习、掌握知识方面所面临的目标已不再是对知识的获取和占有,而是如何运用知识、经验、技能及道德规范,更好地发挥潜能去解决各种问题,取得工作及人生各方面的经验和成绩,承担和履行各种社会责任和义务,以期达到新的适应,最终取得自我发展。“重要性理论”也持同样的观点,即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自我感觉到的重要性程度,这种重要性来源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即得到他人和社会环境的认可。因此,他们的发展应该而且必须与社会发展、他人发展相结合,个人的发展要与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社会责任有机统一。

1.学生群体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利共生促进共同发展

提倡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在条件上互通有无,在学习和科研上相互支持,在思想上坦诚沟通,在生活中互相帮助和谅解,增强凝聚力,实现和谐发展。如通过开展学生“自助工程”中的“朋辈导师”项目,由高年级同学担任一年级新生的朋辈指导顾问,在学业、生活、情感等方面给与指导和支持,有效地干预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为积极参与的同学颁发顾问聘书,并作为评优的加分指标,增加发展认同感。

2.学生群体和社会环境之间互利共生促进和谐发展

倡导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也就是个人的发展要贡献于社会的发展和他人的发展,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同,才能更好地转化为内在的发展动力,促进自身的发展。“学生参与”理论指出,学生花在有意义活动上的时间越多,付出的努力和精力愈多,收获就愈大。如首都师范大学在北京数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的“同在蓝天下”学生支教活动,发挥学生智力资源优势,长期义务为打工子弟学校同学开展授课等支教活动。活动主题“同在蓝天下”蕴含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共促和谐平等发展,实现社会进步的宗旨。广大支教学生充分体会了自己在构建和谐社会征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三、发展模式上突出学生自主性

生态系统中,个体和群体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再生、自我设计机制,在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充分的自主性,能够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人类作为生态环境中最为重要的生态要素,其较高的生态位决定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地位,这就使人能充分认识自己所在的生态系统,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影响这个系统,人类有能力也有责任发挥主导作用。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群体处于成年期,心理发展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时期,更加关注自我发展,心理成熟度、知识储备以及人生阅历也使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发展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求我们要给与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学生是我们工作的主体,他们的发展应该让他们自己做主。在实际工作中,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和学习的机会,给与他们自主性。如学生活动可采取“项目化”的管理方式,把各种活动作为项目,由学生组织或学生个人申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从创意、策划、准备、实施到完成和总结,由学生承担,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促进他们的发展。让学生承担研究课题,从学生角度分析学生德育工作等。这些做法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有效地拓展了我们工作的角度和视野,也拓宽了我们的工作思路,实现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从中受益匪浅。

四、发展途径上着重营造学生发展的环境

环境是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是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个体或群体的生活与发展的各种因素。环境对有机体的发展具有作用力,能够阻碍或者促进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有利的生存环境,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过程发生在学生所处的一系列情景和关系中,这些情景和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推动学生发展的力量。学生个体与环境之间形成了交织错综的复杂关系,他们的行为和发展很大程度上由诸如社会规范、价值、规则和政策等社会环境所决定。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社会环境的所有层面进行整合,创造各种条件,实现学生的顺畅发展。学生培养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充分利用大学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发展空间,搭建发展平台。(1)学术环境。学生应该侧重学业发展,创造各种条件营造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历练学术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大学学科和师资优势,注重专业知识的普及,拓展人文素质。最终实现学术为本,充分发挥学术育人功能。(2)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通过健康和谐文化的引导,增进学生身心健康。(3)人际环境。学生的生活、学习相对分散,学业、就业等各种压力与日俱增,成为心理危机的易感人群。我们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使他们形成和谐成熟的人际关系。例如,可开展素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配备朋辈导师等活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获得他人支持。(4)激励支持环境。激励和资助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奖学金和各种评优活动,引导他们投身于学术研究,鼓励他们甘于奉献;关注困难学生,通过提供有偿劳动岗位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通过减免学费解除后顾之忧。

五、结语

生态系统中,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滞,任何个体或群体都具有生态适应性,都是生态系统中在一定时期内与环境相适应的产物。学生在继续教育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高等教育的较高也是阶段,他们将面临新的社会环境及任务,被赋予新的社会角色。因此,在生态学视角下,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努力为他们营造发展环境,促进他们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

作者:张润杰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论文: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论文

一、继续教育发展的背景因素

(一)终身教育理念的传播与政策的指导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与推广,其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接纳。终身教育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在我国,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制定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促进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主张推动各方面教育的深化改革,要对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进行创新发展,培养各方面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麻省理工大学的彼得•圣吉(PeterSenge)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指出,在21世纪,组织之间的国际竞争加剧,最成功的将是学习型组织,并且这种比竞争者更快地学习知识的能力,是组织继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这种学习型组织的理念随之扩展到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我国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也在战略的高度上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并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与任务,要求构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发展。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三)师范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以师范类院校为主的师范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师范教育逐步发展为教师教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愈来愈受到重视,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体系逐步走向开放、多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概念变化的背后是观念的更新与制度的变革。师范教育体制的创新,不仅是要提高职前教育的培养质量,更是要加强在职教师的职业培训与发展。教师的在职进修培训、持续的专业发展将成为教师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推动传统的师范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促进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革新,加强对教师教育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二、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分析

师范类高校是我国实施继续教育的重要力量,并承担着以教师继续教育为主体的任务。良好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能够促进继续教育更健康地发展。为了掌握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状况,课题组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调研的方式,对5所师范类高校(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了调查。在获得实证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一)管理体制状况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包括学校层面对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和继续教育机构对自身内部的管理两个方面。从实际调查来看,虽然5所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名称与办学范围不尽相同,但都定性为二级学院,由学校归口管理,校领导分管,并承担着继续教育办学以及统筹管理成人学历教育业务发展的双重职能。5所高校未单独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继续教育业务进行管理。

1.继续教育机构在学校的归口管理

5所师范类高校都建有独立的继续教育机构实体,均为学校二级学院,其中3所高校具有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资格。在具有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资格的高校中,2所高校将网络教育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进行了整合,统一为一个学院,同时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网络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业务;1所高校保持了继续教育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的各自建制,分别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以及网络学历教育为主,也同时开展培训业务。另外2所高校都设立继续教育学院,其中1所正逐步筹建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机构都由高校分管领导直接管理,或由高校领导直接兼任机构领导,属于垂直型的管理体制。在办学业务范畴方面,5所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都承担着对成人学历教育进行统一管理与办学两重职能,并都开展非学历培训业务;有个别高校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培训业务实施统一管理,实施管办分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专业开设、培训项目确定等教学业务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在人员配置、办学规模方面享有部分自主权,但在财务方面则都由学校财务部门进行直接管理,统一核算。

2.继续教育机构内部管理体制

5所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管理制度,包括人事、财务和事务管理制度。人事制度方面,继续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主要分为两种:事业编制以及合同编制(或人事)。由于多数继续教育机构没有专职的教学师资,所以一般采取自主聘请师资或者与教学院系所合作安排师资的方式来解决师资问题。上海师大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师资由校内相关学院统筹安排,教师教学工作计入基本工作量;若二级学院跨院直接聘请教师,则教学工作不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计算范畴,由继续教育学院直接发放课酬。

(二)继续教育机构的运行机制状况

5所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围绕各自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运行机制,并采取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与其他院校、行业、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促进办学业务有效开展。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机构重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根据自身特色建设创新性的质量保障体系。

1.决策机制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办学业务方面享有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为保障决策科学、有效,一般都通过设立专家委员会的形式提供咨询、建议,并通过召开院务会、党政联席会等方式进行决策。从实际的调查来看,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通过院务会、党政联席会议审议决定重要决策,并通过网络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人教育督导委员会提供咨询建议。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专业开设、培训项目确定、课程设置方面等都通过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在重大决议方面执行负责人联席会制度,坚持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和集体决议。上海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负责办学体制机制、行政管理、资金分配等方面问题的决策咨询,专家指导委员会则负责专业设置、培训项目开展等方面工作的项目咨询和评审。从调研来看,继续教育机构虽然在办学业务方面有较大自主权,但需解决的问题若属于重大问题、要由学校决策的,都会通过分管校长提交学校讨论决策。

2.人员聘用机制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一般都建立了灵活的人员聘用机制,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决定聘用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并能参考劳动力市场工资标准为员工定制工资待遇。从具体的调查情况来看,各继续教育机构人员由事业编制工作人员以及合同制聘用员工两部分组成。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人员以合同制员工为主,如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合同制员工数量占到员工总数的70%以上,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合同制员工也占到整体员工总数的60%以上。

3.质量保障机制

为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继续教育机构需要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从调查来看,5所师范类高校普遍建立了相应的质量保障机制,对招生、教学、支持服务等多环节进行管理,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创新性建立了以质量关键点和风险控制点为支撑的“支架式”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操作体系;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依托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了整套质量管理体系;上海师范大学长期致力于建立一套适合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目前已经基本成型;广西师范大学构建起包括6个环节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控制机制”。

4.与相关院校、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针对成人学历教育以及培训等业务,主要通过3种方式积极开展与相关院校、行业、企业等校外机构的合作。一是针对校外机构的特定人才培养与培训需求,建立短期限的委托培养合作关系;二是与校外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的整体性、伙伴式合作关系,校外机构并不提出短期的特定需求,而是根据长期的战略规划由双方建立整体性、持续、长期的合作;三是项目推介型合作关系,双方基于继续教育办学机构推出的特色项目进行合作。在具体的项目合作实施过程中,有些机构会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并能按照行业企业的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

三、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变革应处理的若干问题

从调研来看,师范类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在本质上没有显著差别,两类高校既具有普遍性特征,也有其自身特点。要促进继续教育快速发展,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管理上要处理好特色性与开放性、公益性与市场性、多元性与单一性等方面的问题。

(一)特色性与开放性

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高校的平台优势,不同类型高校具有的不同特征,对继续教育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部分师范类高校在近些年虽然也在走向综合型发展之路,但在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是更加偏重于教师教育。这极大促进了继续教育机构在教师教育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但同时,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继续教育机构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形成多样化、综合型、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所以师范类高校要在强化特色的同时,也要强化与其他行业、企业的合作,拓展开放性办学渠道。

(二)公益性与市场性

继续教育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密切相关,高校举办继续教育,本质上是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但目前高校举办继续教育,政府并不投入经费,这就要求继续教育机构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继续教育就具有了市场性特征。在这种环境下,需要高校继续教育机构既要提高办学效率、重视效益;同时,也必须承担公益的职责、不能以片面赢得经济利润为导向,而是要以质量和服务为导向。

(三)多元化与单一性

从继续教育的管理权与办学权来看,有的高校将管理权与办学权结合在一起,实行管办结合,即继续教育机构自身承担办学与管理两重任务;有的高校将其分离,实行管办分离,即继续教育机构只负责实施办学业务,学校再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继续教育机构进行指导、监控与管理。这实际上就是组织架构上的直线制“实体型”一级管理形式、职能制“非实体型”二级管理形式以及直线——职能制“实非混合型”管理形式的体现。同时,有的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具有两重属性,既作为学校二级学院存在,同时也成立公司进行人事、财务方面的管理。这实际上都体现了组织管理上的多元化与单一性的关系问题。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采用何种组织结构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同时也需要高校在未来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改善上,需要根据机构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的制度架构。

四、关于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建议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改进与完善。目前国家正在宏观层面推动继续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正对继续教育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与重新整合、定位,从而保障继续教育各环节的有效运作及相互协调。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需要增加开放性与竞争性,提高管理与运行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强化自身的特色与质量建设。

(一)建立灵活开放的管理体制

所调研的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作为学校的二级学院而存在,其组织结构的设计、管理与学校密切相关,带有强烈的事业单位属性。这样的管理带来的较大问题是自主性不足,带有计划性色彩,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培养培训市场性格局中,市场因素与开放性上显得明显不够。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需要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增加自身的开放性,根据市场需求构建管理体系。同时,与社会性的专业培训机构相比,依托于高校的继续教育机构,在管理制度上偏向于保守与封闭,在竞争性上呈现出不足;在组织与制度层面上,显现出结构性劣势,面对外来竞争反应机制过慢,服务性不足,在面临重大变革时很难做出及时调整。所以,在未来的改革发展中,高等学校应转变学校管理的职能,注重建立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根据社会需求有限度放开继续教育机构的自主办学权,使得继续教育机构能够在人力、财务以及办学事务上享有更高的自主权,从而更快适应外在环境的竞争。

(二)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面向市场办学,承担着服务社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使命,需要严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关,将质量视为发展的生命线。从调研来看,各机构都能把质量置于办学指导思想的首位。但由于继续教育办学环节多、程序复杂,同时虽然标准与额度不一,但各继续教育机构也都有着上缴学校管理费的压力,这都要求继续教育机构必须进一步加强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推动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与统一化,落实规范科学的管理,防止出现片面追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现象。现实的情况表明,由于继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功利性强的问题,同时继续教育机构人员流动性较强,这都对学校内部的科学管理带来挑战。现代科层制理论要求组织实体对自身的责权利进行合理的划分,对具体的管理流程进行科学规范化要求,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组织的运作效率。继续教育机构需要围绕继续教育的办学规律,建立与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理顺人、财、物等运行机制所涉及的要素,做好计划、执行、控制与检查等多方位质量保障环节,注重建立民主化的管理程序、实施民主决策,并建立统一、有效、良性发展的运行模式,实施规范化管理。

(三)转变职能,建立服务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组织注重对外服务职能的实现,主张建立服务型组织,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从而有效提高组织的效能。高校以培养人为职责,学生是高校服务的对象,这就需要强化继续教育机构服务的定位,建立服务型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关系管理。从长远来看,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教育市场中的学生、教师以及单位,注重提升办学能力与服务能力,方是继续教育机构长远发展之计。这就要求继续教育机构减少机构的管理层次,使得组织发展扁平化,提高部门的运作效率,提高问题的解决与反馈速度。同时,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上,要注重以学生发展的利益为主,确立质量标准与服务规范,保障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品质的服务。继续教育机构要及时、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多渠道接收问题反映,对存在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状况进行有效改善,使现有的组织机构发展成为服务型组织。同时,在建立服务型组织之外,要对组织资源进行协调,调动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向学习型组织迈进,增强继续教育机构的学习性特征。

(四)研究教师教育规律,把握特色,深入推进行业、企业的合作

从调研来看,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有两个突出的办学特点:一是目前办学业务以学历教育为主,学历教育的收入都超过了非学历培训收入的数倍。二是教师教育特色鲜明。所开设的成人学历教育专业以及培训对象,都有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其中,虽然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开展非教师教育类培训人数12000余人,远超教师教育类培训的规模,但该校依托文科见长、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优势,学校开设的成人教育文科专业数列全市之最,同时依托教师教育类专业在推进上海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这一点来说,各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培训业务,同时更要研究和把握教师教育规律,整合品质教育资源,强化办学特色,为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提供支持;要深入推进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突破现有的办学格局,对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与发展,将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与职业能力提升结合在一起,形成特色鲜明、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亓俊国 白桦 王彦平 关海燕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继续教育论文:乡村医生继续教育论文

1乡村医生的现状

1.1任务重、职责多

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农村有一半以上患者在村级卫生部门就医。乡村医生工作和生活在农村,除担任医疗卫生基本工作外,还从事计免、妇幼保健、新农合等方面的基层卫生工作。有的乡村医生还有繁重的农活,有时使之身心疲惫,对乡村卫生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1.2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有调查表明,乡村医生的从医途径存在多种多样的现象,有的是参加县一级卫生职业学校培训的;有的是参加全国成人高考的;有的是通过祖传的等等。从事乡村医生时间跨度上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有的乡村医生从业几年,有的甚至超过了几十年。但大多因为没有经过正规高校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训,医学理论知识显得相对肤浅,基本临床技能操作也不是十分规范。乡村医生在文凭、年龄、阅历等方面巨大的差距,使得其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些必将影响中国乡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2影响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

2.1缺乏对乡村医生设身处地考虑的教学组织

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脱产的受教育形式,存在着工作和学习上的矛盾。自己诊所之事及家务的繁忙是大多数乡村医生在继续教育中遇到的较大的困难和障碍。而在乡村医生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上,现在多实行以医学高等院校为依托的相对集中的短期教学培训的方式,而医学高等院校又集中分布在中等或者中等以上的城市,这种相对集中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给乡村医生的求学之路带来极大的不便,这样很容易出现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出勤率不高的现象。另外,有些医学高等院校只是集中将每期不同层次、不同经历乡村医生分到一个较大的班级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课堂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从而影响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的培养质量。另外,乡村医生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他们缺乏对现代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认识,显得其医学知识整体性差,临床操作技能不够规范,文化水平整体较低,所以承担乡村医生培训的医学高等院校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使课程设置更适合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

2.2忽视了对乡村医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再教育

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和临床能力、紧跟医学知识发展的前沿。但随着现代健康生态学模式的发展,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理应向素质教育方面进行转化。但相当多的医学高等院校在对乡村医生进行继续教育时,只注重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技能的实践,而忽略了对乡村医生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讲解和渗透,尤其忽略了对乡村医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医德的教育。

2.3教学方法陈旧单调

由于缺少对乡村医生有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内容等方面了解和认识以及缺少对乡村医生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的认知,在对乡村医生继续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抱着完成进行教学任务万事大吉的心理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上的陈旧枯燥,势必会影响乡村医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2.4有些乡村医生对继续教育目的不够明确

许多乡村医生具有一定的医生知识技能和独立的医疗工作能力,事业上的小成功使其产生满现状的心理和想法,不思进取;加之对相关政策的认识不到位,对继续教育缺乏而深刻的了解,进而以一种无奈的心态和抵触情绪对待继续教育。有些医学知识,特别是医学基础知识枯燥又难懂,而且表面看上去与农村卫生工作关系不大,加之自身学习能力和记忆力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不少乡村医生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对现代医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3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培养质量的对策分析

3.1采取多种教育模式并存的教学方式

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主要是采取集中短时间授课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的成人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取聘请有关医学专家或者医院科室主任举行讲座、亲临医院临床学习、集体会诊、观看医学教学视频、针对不同层次的个别辅导、分组探讨等形式。这是由于乡村医生不能和五年制的医科生相比,医科生是在医学高等院校接受全日制的本科教育。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上述教学管理模式。其主旨就是要尽较大可能的让接受继续教育的乡村医生在接受继续教育的有间内学到更实用的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知识,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要尽可能去征求乡村医生对病例和案例的意见和看法,广泛听取乡村医生的建议,并结合本院校实际情况积极抓落实,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乡村医生安排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以期提高继续教育授课质量及教学效果。同时在授课安排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原则。做到能激励乡村医生在继续教育中将学习真的落实到位,尽可能减少调课、停课给乡村医生造成的上课扑空现象的发生;在教材和所学课程的选用上要以能够培养出技能型、实用性的地方医疗卫生人才为主,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采取启发式教学,培养乡村医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3.2加强对乡村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乡村医生临床经验不足的特点,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医学高等院校可以为其量身制定一套临床实纲并实行临床导师制。即聘请学校附属医院临床经验相对丰富的相应科室医师作为乡村医生的培训导师,在这些医师的安排和指导下在规定的继续教育时间内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有关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实践。同时指导老师要细心地解决乡村医生以前从医中遇到的相关医学问题和困难,指导老师可以从出医院到乡村医生所在的乡镇或者自然村,为病人诊断和进行相关治疗。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乡村医生要较好地完成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将学到的医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为做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3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管理

负责承担继续教育的各医学高等院校要对乡村医生进行入学教育、行为安全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应加强承担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的各医学高等院校之间沟通和学术交流及联络。同时要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人文素质和时代精神,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在乡村医生继续教育中的比例,加强医德医风医貌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又一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乡村医生。通过不断地提高对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的管理,使更多的乡村医生更好地服务于祖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3.4采用多种而有效的考核形式

结合乡村医生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在继续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如理论笔试、临床实验操作等,学校可以安排模拟执业医师考试的形式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实践操作性考核,提高其执业医师考试的考试通过率。总之,要采取人性化、规范化的教学和实践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对乡村医生进行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管理,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干精神的乡村医生,使接受继续教育的乡村医生受到当地村民的认可和好评,为农村医疗卫生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4结语

在实施乡村医生继续教育过程中,各级政府和承办单位要高度重视,制定出切实可行培养方案并结合乡村医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加之乡村医生的认真学习,必然能加快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培养,提高其现代医学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达到完善执业医师资格制度的目的,使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以其发挥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王长文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继续教育论文:管理者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论文

一、目前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现状

(一)成人教育管理者的继续教育无政策支持

我国高校的正常运转主要依靠两支队伍:教学、教辅人员与行政人员,一类即作为专业技术岗位的专职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可通过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等方式进行在职学习,学校有多项支持、鼓励与优惠政策。近些年,为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教师队伍士气,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国内许多高校开始考虑参照西方高校的做法,对专职教师实行学术休假制度。另一类是党政管理岗位的行政人员,实行每天8小时坐班制,接受上级的指导,基本上在办公室内完成本职岗位工作。笔者是工作在一线的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者,目前,高效成人教育管理者大都属于行政管理岗。笔者在该领域已工作14年,同事中不乏有在岗工作15年甚或是20余年的“老成教”,除了例行参加相关会议之外,从未有外出学习的机会。笔者曾就行政人员外出学习等问题专门咨询高校相关部门,调研结果是对于校内行政管理人员,学校没有相关学习支持政策,除非是脱产攻读学位。

(二)成人教育管理者无暇参加继续教育

从事过成人教育工作的教师与管理干部都清楚,成人教育工作的一个特点是没有工作日与节假日之分,许多报名、考试、培训等工作经常在节假日或双休日进行,所以成人教育管理干部总是处在别人上班他们也上班、别人休息或放假他们也还要做好函授学生面授、自考学生报考及各种非学历教育宣传和报名工作。同时,随着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成人教育工作者之前以接受计划性指令任务为主的工作状态已悄然发生了改变,除了要做好以前比较单纯的报名、注册、收费、发放考试通知和监考等任务之外,还渐渐承担起了招生、咨询、辅导、培训等任务,工作内容日渐丰富,工作岗位要求的专业素质越来越高。另外,学生学习需求不断多元化,自我维权意识逐渐增强,要求教育主体提供越来越完善的学习服务,这一切都使成人教育工作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考虑参加继续教育。再者,由于现代管理理论和绩效理论的渗透,分工越来越明细,岗位职责愈来愈明晰,工作岗位大多是专人专岗,一个人脱岗学习往往意味着给同事增加工作任务,也使得继续教育成为空谈。

(三)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成人教育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成人教育被当成是一项简单重复劳动,因而,高校成人教育工作人员在学校的地位低下,人员安排也非常随意。据初步调查,我国高校中许多从事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在从事此项工作之前,几乎不了解成人教育工作,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成人教育管理培训,没有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或管理学的知识,不了解我国成人教育工作的现状。在很多高校,经常有不适应教学岗位或其他管理岗位的人员甚至是学校其他人员的家属被硬塞到成人教育管理部门,这部分工作人员学历低、职称低,很多工作都是依据原有的经验,自主学习和提升的意识淡薄,工作没有主动意识,也缺乏超前意识。

二、国外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特色

一直以来,世界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成人教育管理者的培养和培训,在积极促进本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同时,纷纷把促进成人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作为谋求本国成人教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也呈现不同特色。

(一)美国、法国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彰显法律尊严

成人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是美国成人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是二战后,由于成人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通过一系列的法令规范来加强成人教育的管理。1966年,美国颁布《成人教育法案》(AdultEducationAct)规定,联邦政府教育部负责全国性的成人教育师资培训和教材;联邦政府拨给每个州的款项中的一定数额必须用于培训已成从事或即将从事成人教育工作的人,使其成为合格的专业人员。这个法令后来经多次补充和修订,对成人高等教育地位、科学研究、师资培养和培训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政府在对成人教育继工作者继续教育给予法律、政策支持的同时,还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如成人教育工作者接受继续教育,可获得补助和小额基金。而作为终身教育思想故乡的法国,从上世纪初就开始陆续颁布相关成人教育的法令,涉及成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率先提出了“教育休假”津贴制度。1971年,法国颁布《继续教育法》,被认为是法国成人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法律规定,接受继续教育是劳动者的权利,所有劳动者都应均等地享有继续教育的机会;法律还对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经费来源和使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二)英国的成人教育专业组织彰显其性

英国的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已逐渐走上专业化的道路,各种种类繁多、功能不尽相同的成人教育专业组织,它们在成人教育调查、研究、咨询、中介、监督、评估等方面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发挥着不同小觑的积极作用。一是国际性的成人教育专业组织,成立于1919年,经常举行专题研讨会,不仅推动了成人教育在新领域里的发展,也推动了跨地区、跨国家的成人教育活动的交流与合作。二是全国性的成人教育协会,分别成立于1921年的英国成人教育协会和1903年的工人高等教育协会。英国成人教育协会不仅协调成人教育活动,还组织研究和出版发行工作,总结、推广成人教育经验,加强与国际成人教育机构的联系,充分发挥了成人教育专业组织的理论指导作用。工人高等教育协会则与大学推广教育合作,共同创建“导师指导班”制度,与综合大学成人教育部在全国各地举办成人教育讲座,开设实用性短期课程。

(三)日本的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彰显其专业性

日本对各地教育委员会中的社会教育主事的培训相当严格,要求社会教育主事人员不仅要具有大学的资历或具有教育职员的普通许可证,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并在文部大臣委托的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所举办的培训班修满规定数量的学分。除此以外,日本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实施继续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是由高等院校和研究生院培养,或向其他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和进修生,学业完成后回国担任专业教师。对新任成人教育教师和在职成人教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则更加突出其专业性,在为期一年的学习试用期间,首先,进行20天的学习,包括教育学、教学论、职业道德等内容;其次,接受70天的教学指导,再集中进行教材分析、专题研讨、观摩教学等方面的进修。至一年期满,通过讲评与综合分析转为正式教师。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则更加形式多样,包括鼓励进修和攻读学位,参加学术讲座,派遣国外深造等,并于学习进修期间给予高额奖学金与补贴。

三、对我国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工作的启示

有研究表明:组织提供的服务、产品质量与顾客满意度呈正相关,而组织内人力资源的质量与该组织提供的服务、产品质量亦呈正相关。在当下我国高校中,成人教育管理者提供的教育产品及其相关服务获得的社会认可度较低,与现有的成人教育管理者自身素质相对缺乏不无关系。当下,终身教育理念席卷全球,国外教育与培训机构纷纷抢占中国市场,我国成人教育管理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既需要握守住已经营达半个世纪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办学历史已达30年之久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还要面向市场,征询千差万别的成人学习诉求,调研多元与个性化共存的培训需求,不持续接受继续教育的成人教育管理者如何能够应对?成人教育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最紧迫的任务就是通过技能的提升、知识的积累和现代管理理念的侵润让自己变成一个专业的成人教育管理者。

(一)成人教育要尽快立法,明确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的权利

成人教育的立法问题,已有诸多学者在近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不断撰文论述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纵观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其办学历史之长、规模之大、学科门类之全、学习人数之多,实堪与我国任何一种教育形式相长,也可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成人教育相较。成人教育与基础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教育体系,目前只有成人教育没有立法。对习惯于“按政策办事”的相关教育部门来说,当下成人教育“无法可依寻法依,模棱两可辨其义”的尴尬着实令矛盾凸显,状况百出,严重制约了成人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概览已经出台的各类成人教育的政策法规,都没有涉及到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的权利。从人口基数看,我数当数世界教育大国,但从教育质量看,我国却为教育弱国。曾经被称为教育“半壁江山”的成人教育如今在质疑中踽踽前行,成人教育管理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在如今成人教育市场对外开放、教育客体个性迥异、教育产品丰富多元、办学主体泥沙俱下的纷争中,没有一支智慧的、坚忍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专业化队伍来从事和坚持成人教育事业,我国成人教育的后续发展令人堪忧。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从事成人教育的工作者本身也是被教育的对象,需要补充各种新知识和新技能。学习型社会”中的学习主体队伍中不应该没有成人教育管理者的身影。因此,成人教育立法是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阳光雨露,明确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的权利,明确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经费的来源和具体使用。

(二)成人教育专业组织要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

作为惟一的一个全国性的成人教育行业组织,它在促进成人教育工作者交流、成人教育管理者的培训、开办成人教育讲座、制定成人教育办学规范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全国范围内成人教育的办学和发展情况还缺乏一个宏观性、整体性的把握。目前的活动也多以会议的方式进行,缺少“走下去”的实践调研,对成人教育管理者的从业资格和教育培训关注得不够。区域性和地方性的成人教育专业组织多由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自发组成,工作方式多延续传统的年会形式,进行一些理论研讨和工作实践的交流,对地方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没有起到应有的行业指导、咨询和监督作用。因此,我们建议:要加强成人教育专业织织的行业作用,除了继续建立一些专业组织之外,还要加强和丰富成人教育专业组织的活动,如定期的学术交流、成人教育领域内专项调研、编辑发行学术期刊、成人教育管理者培训等。只有坚持不懈,才能逐步建立起全社会普遍认可的成人教育伦理规范,使成人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成人教育管理者要接受专业化培训

随着我国当前政治、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学习方式、学习诉求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无处不学、无人不学、无时不学的学习型社会中,成人教育管理者要应对求学者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就要使自己成为成人教育领域的专业管理人才,掌握管理学、社会心理学、成人学习理论等系列专业知识,由是,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者必须接受专业化培训。应从两方面给予关注和支持:(1)成人教育管理部门要创建科学的成人教育管理者评价与激励机制,合理安排工作与学习。提供成人教育管理者学习、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支助,鼓励外出学习与进修,给予脱产学习者一定的经济资助,给予自学者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选派的管理干部和成人教育教师赴国外学习和深造。(2)鼓励管理干部和教师根据成人学生学习的特点与学习目的开发和编写适合成人学习的教材,搭建为成人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施展才华的平台,提升成人教育管理者工作的热情,关注他们的职业成长,培养他们对成人教育管理、教学和科研的感情,提升他们的职业归属感。

(四)开启成人教育教师准入机制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学习型社会与组织,普及我国高等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完善在职人员职业素质,提供下岗、转岗人员的技能培训,缓解就业压力,都离不开成人教育。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没有一所高等院校培育专门的成人教育教师。当下成人教育教师来源相对复杂,有来自于高等院校的理论专深的教师,有各类社会办学人员,还有自学成才的培训专家、但他们存在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是,或缺乏成人教育的实践经验,或缺少系统的关于成人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常常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不能兼顾,而导致成人学生对成人学习课程兴趣索然,学生缺课率、流失率偏高,成人教育办学的负面报道也时有发生。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使人“成其为人”,通过扩充其知识、提升其智力、丰富其情感、磨练其意志,从而使其达到人格的完善、体魄的健康和心灵的圆满。教师活动总是带着厚重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师需怀有崇高的职业敬畏感,苦着学生之苦、乐着学生之乐,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在体味学生成就的过程中变得丰润圆满。有关教育部门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充分考虑当前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尽快制定系列规章,开启成人教育教师准入机制的建设之路。同时,加大投入,加强成人教育教师职前和职业培训,选拔既具有专深的理论素养,又熟知成人教育工作实践;既了解成人学生的学习需求,又真正热爱成人教育的教师和专业人员承担教学活动。

作者:谢琴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论文:高校培训基地继续教育论文

一、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基地的现状分析

(一)对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不高

首先,目前不少高校仍然存在“重普教,轻成教”的观念,很多高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工作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很多高校培训基地存在经费不足、场地有限、设施陈旧、工作人员缺乏、教学资源紧缺等现象。其次,部分受训学员对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培训过程中缺勤、请假、早退、上课接电话等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在思想层面上,不少学员认为业务工作为实、学习培训为虚。工作忙时,培训走走过场即可,甚至有不少学员把培训当作镀金、交友、公费休闲娱乐的渠道,对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不够端正。这些因素共同限制了培训基地培训水平的提高。

(二)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单一

政企培训一般旨在提升员工职业素养、提高工作效率,但目前高校培训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不少高校在进行培训课程设置时,并非以培训单位、学员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详细调研,更多是依据高校现有课程资源库和师资情况进行配置。培训内容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过多、实际案例偏少、缺乏对工作的指导性等问题,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政企对高校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在教学方法上,仍以传统面授为主,缺乏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员普遍反映培训过程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脱离实际,最终培训收效甚微。

(三)缺乏品质的培训师资

高校培训基地大多聘请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企业高管共同担任培训教学工作。但目前,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加强培训费管理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培训部门普遍反映培训费用标准偏低。其中专家学者、教授、副教授的教薪支付标准远低于市场价格,有些甚至低于其在校讲座费用。偏低的教薪支付标准激励机制欠佳,增加了品质师资聘请的难度。其次,高校教师一般理论经验丰富,实战经验不足,对于受训单位和学员培训需求情况缺乏了解,难以结合学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部分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虽然业务能力强,但授课经验不足,表述不清,不能有效控制课堂节奏和氛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授课效果。培训基地急需建立一批业务精通、经验丰富、授课技能兼备的师资队伍。

(四)工学矛盾比较突出

政企培训的学员大都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压力,业务繁忙时很难保障培训的出勤时间。培训组织过程中请假、因公无法参训、推迟或取消培训项目时有发生。受训学员即使参训也需一心二用,随时应对工作紧急情况,无法静心学习,工学矛盾突出。这就决定着政企培训不能过多的占用工作和休息时间,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培训目标。急于求成的学习目的往往造成培训课程安排太多,培训任务过重、学员难以消化培训内容、疲于应付等问题,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鉴于学员参训交通便利程度和培训费用标准等因素的考量,培训项目一般设置在距离较近的高校进行。基地培训项目开展受学员培训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致使培训工作难以组织,培训高成本、低收益。

(五)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在培训项目管理方面,虽然培训基地大都设置了考勤、签到、请假、教学评价等管理制度,但培训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流于形式、缺乏对学员严格管理等问题。培训过程中代签到、迟到、早退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目前高校在培训基地培训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甚少,培训基地的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完善,未能建立受训学员培训情况与任用选拔相联系的机制,自然难以激发学员的培训动力。在教学评估方面,缺乏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无法把学员需求和反馈及时与授课教师和培训机构进行沟通,从而难以推动培训基地教学质量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基地建设的对策研究

培训基地建设对于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和扩大办学影响力意义深远。针对培训基地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探索培训基地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

(一)充分发挥四个主体的作用

学员、受训单位、高校、授课教师作为高校培训基地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各方的作用。受训学员应结合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提出培训需求,并对培训效果进行及时反馈,促进培训工作的良性循环。受训单位人事组织部门作为培训工作重要的沟通桥梁,负责征集、整合员工培训需求,甄选高资质的培训机构、沟通培训要求、反馈培训效果等事项。高校作为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负责在受训单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细化培训需求,开发针对性实用性强、品种多样的课程包以供受训单位选择。同时,基地建设需要不断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性,比如全程委托高校进行课程开发、培训方案制定,品质师资选取等工作,充分激发高校培训办学的积极性,为学员提供更多品质服务。师资方面。教薪高低不是授课教师的追求,不少教师反映培训教学是个人价值实现与扩大沟通交流面的重要渠道,受益良多。

(二)择挑选聘师资

师资的选取是影响培训基地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面对培训费用标准偏低的现状,各高校不断摸索办学新路径。偏低的培训标准导致“倒逼机制”。有限的培训经费,促使各高校重新反思合作模式和培训流程。在师资、后勤等方面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不少高校培训部门倾向通过小班增加课时,大班增加人数等方式维持“盈亏平衡”;高校通过与受训单位开展多样化的合作,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增加培训项目收入,用以弥补师资教薪的不足。高端品牌的专家学者不是培训师资的选择。面对偏低的授课费用,品牌专家学者因聘请费用较高,不列为培训师资。很多经验丰富口碑好的普通高校教师、企业管理者、业务骨干也是很好的选择。

(三)加快推进基地信息化进程,缓解工学矛盾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培训基地建设需要加强线上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培训的开发与应用,以适应培训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具体而言:一是借助远程教育模式。网络教学作为培训教育的发展趋势,可有效冲破学员、师资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缓解工学矛盾,方便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采用网络教育评估。充分借助微信平台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发在线教学评估系统。针对学员培训需求、课后反馈、师资情况、培训机构评估等方面进行线上汇总分析,减少纸质统计费时费力、不的弊端。三是借助外包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社会分工的细化,部分非核心工作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减少了人力资本的消耗。专业的外包服务可利用信息和规模优势降低项目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培训工作的效率。比如,高校可以通过借助咨询公司进行项目咨询,把握培训新风向。餐饮、茶歇、租车采用外包方式,无缝对接,事半功倍。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

高校急需针对培训流程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以应对培训过程中的诸多混乱现象。具体而言,高校需要联合受训单位建立学员个人培训档案,用以记录学员的培训情况,并作为其任免晋升的重要考核依据之一。培训档案激励机制的建立,给予学员一定压力和动力,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对培训师资的考核与评估。采用座谈、旁听、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并记入师资档案库,对绩效不理想的教师予以解聘,从而形成优胜劣汰的师资遴选机制。总而言之,培训项目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推进,以保障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多方位加强合作、共享品质资源

高校培训工作需要充分整合双方的品质资源,减少不必要的经费开支,开发多样化的合作项目。具体形式如下:一是开展互换讲学。通过高校教师和受训单位学者型官员、企业高管、业务骨干进行互换讲学,既利于受训学员接受系统性的指导,也有助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从政企高管的实战经验分享中不断反思,对自己就业和人生有更明确的目标。二是提供继续教育的资源。据培训需求分析,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中的员工对MBA、MPA、在职研究生等高层次学位需求量大。相关高校可以通过把学历学位教育与基地培训项目有效结合,提供多样化、高层次的继续教育资源。三是提供选学选修、公益讲座、高端论坛名额。一些实力雄厚的高校可以依托自身举办高端论坛、专题研讨班、大型公益讲座等项目优势,提供受训单位选学选修的机会。比如,给予受训单位一定课程名额以供学员选学。除此之外,还可加大培训基地在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力度,不断充实培训基地的建设内涵。

三、结语

培训基地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大批技术精湛、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重任。提高高校教育培训的质量、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项目管理是培训基地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高校需要不断发掘市场培训需求与自身学科优势的契合点,开发有学校特色的培训项目,建立以学员职业发展为核心的培训教育体系,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服务学员职场发展;打造高校特色培训品牌,扩大社会知名度,把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基地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蒋玥妍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论文:社会服务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一、社会服务视角下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社会服务视角下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机遇。

当前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出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为高职院校师继续教育树立了全新的风向标,是未来理念探索的新途径。首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和发展纲要为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更加的理论依据,其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教育完善了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价值主导下,高职院校教师重新树立了重义轻利的价值理念,第四新媒体科技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理念以及知识共享提供了更加殷实的基础保障。

1.2社会服务视角下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当下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服务视角下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纵观当下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观念滞后、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培训形式和培训手段相对落后、培训内容缺乏实效性和前瞻性,培训机制未完善,特别是当下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内容过于片面化、模式相对单一化、功利性和关系性都比较强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二、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现状窥探

我国自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以来,其中就明确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的话,社会服务功能无疑已经是高职院校各项功能当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社会服务功能既体现了各个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展现各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日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纵观当前各高职院校对于社会服务的途径和发展建设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社会服务观念相对落后。

很多高职院校仅仅是把社会服务功能定位为高职教育的辅助部分,鲜有主动开展社会服务的办学意识。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当中缺乏和地方企业、单位等的主动联系和交流,特别是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上,缺乏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的及时调整能力。

2.2在社会服务机制上还不够健全。

由于当前高职院校缺乏独立的面向社会服务的职能部门,因此很难有效开展一些必要的社会服务工作。另外在社会服务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上设置还不够健全,很多师资考察项目当中都缺乏有关技术资格和专业技能的认证。

2.3缺乏面向社会服务的针对性建设。

一是在师资建设上,很多高职院校缺乏教师专业的实践经验,缺乏对行业和职业足够的了解,以至于高职院校很难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二是在课程专业体系建设上,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知识不能贴近市场需求、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比较慢;三是在教学体系建设上缺乏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足够的重视,缺乏开展足够多的实践项目,譬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建设等等活动,在面向社会服务的视角下,高职院校显然缺乏完备的人才培养途径。

三、社会服务视角下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选择

3.1创新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改革机制。

首先就从继续教育保障机制着手,加大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各项相关法规,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切实落实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新理念。加强高职院校师资人才队伍储备,落实文化保障,提倡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改革机制创新。其次深入落实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改革机制。既要建立健全终身教育机制,统筹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成立社会服务专项职能机构,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理念;同时在办学体制上争创先锋,充分利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来降低培训成本,扩大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受益面,依此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3.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进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

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上要灵活开放,统筹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特别是在继续教育途径拓展方面,各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积极交流和沟通,凸显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满足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以社会服务为标杆,融入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方针,确立高职院校教师重义轻利的继续教育理念,淡化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功利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服务能力不断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办学能力的今天,社会服务质量水平高低已经和高职院校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当前形势下,各高职院校应当提高对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求真务实切实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继续教育路径,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张建梅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继续教育论文:校企合作模式下继续教育论文

一、校企合作模式在高等院校继续教育体制中的优势

相对于普通继续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在高等院校办学过程中,有着许多明显的优势。校企合作,可以使学校针对企业的特殊需求而进行培训。培训对象可以是企业的新入职员工,也可以是企业的现职员工。由于学员的属性较为集中,参训人群有着明显的共同特点。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这样既简化了学校的培训准备工作,又有利于强化培训的针对性。校企合作,可以使得学校在培训内容和方法上采取更多的手段,来实现教学目的。在开展传统理论知识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出符合企业需要的实际操作课程,真正做到知识与操作并重。同时,学校在培训企业学员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方法传授所学内容,例如采用现实授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校企合作,可以是学校培训的目的更为。针对企业阶段性需要,培训可以培养员工特定方面乃至多方面的工作技能,也可以针对员工自身基本素质进行培养。例如企业需要员工尽快掌握外语来实现对新设备的操作,学校可以针对性的培训员工外语水平,来满足企业的需求。相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合作给校方带来了稳定的生员和一定的收入,而对于企业来说,也有利于依托名校,提升自身员工素质,提升企业整体水平。校企合作正逐渐成为高等院校开办继续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企合作模式在高等院校继续教育中的主要体现方式与问题

目前,各地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但由于各高校办学理念的不同,以及面临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各高校发展校企合作的侧重方向不尽相同。高等院校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学校为主体搭建平台,企业自愿参与的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高等院校,依托自身的某项或某几项学科优势,开发出一套针对部分行业或部分地区的培训体系。这种培训体系可以满足特定企业的培训需求,因此企业向学校申请进行办学合作,而申请合作的企业可以有一家,也可以有很多家。例如像某校针对石油能源系统研发的中国能源教育网,该类型的企业无需投入人力物力便可以拥有本企业专属的企业网络学堂,企业可以根据平台选用适合自身的课程资源,来面向员工进行培训。这种方式极大地节省了企业的投入成本,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提升自身员工素质的诉求,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了一定的硬伤,就是缺乏学校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企业只能依据学校提供的课程列表来选择课程,而不能根据自身需要让学校进行开发。另外,课程内容受限于学校自身的实力,并不能够做到对所有学科的无缝覆盖,也不能保障更新频率。

2.双向乃至多向的参与模式

双向参与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针对性的展开合作,共同搭建继续教育平台。一方面,企业全程参与高校的教学活动中来,包括表明企业的培训目的、参与制订培训计划、介入教材的编写、对部分课程提供技术和师资支持。另一方面,学校既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培训规划,同时也要介入到企业的日常运行中来,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研发、应用能力,并帮助企业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多向模式是加入了政府或者类似于行业协会等非盈利性组织。由政府或非盈利性组织出面,为学校与企业搭桥,促成合作。双向乃至多向的参与模式使得继续教育培训更贴切的反应出企业的需求,也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的运营。但是这个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那就是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沟通的经验,双方合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容易出现“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现象。也有可能因为双方的关注度不够,造成接洽的层级不高,进而起不到应起的作用。

3.订单项目模式

订单项目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短期的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进而开展的专题性培训活动。例如岗前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等。这种培训可以采用订单项目合作的模式来开展,因此也被称作定制化项目。一般来说,高校会与合作企业进行沟通,明确对方的培养目标、培训内容、考核方式,并明确双方的权利与责任划分,进而签订合作协议。学校再根据沟通结果,制定针对特定性的培训内容,并开发课程。但是由于学校行政效率的相对低下,以及这类培训实施门槛相对比较低,这种合作市场正在被社会培训机构所蚕食。相比学校,商业化的培训机构在经营理念上更贴近企业,在经营效率上也有着优势。

4.其它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除以上几个方面外,还包括了企业在高校创立以企业命名的附属学校,以及以企业命名的教育奖励基金等。在高校继续教育活动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互补关系,利用彼此的优势弥补对方弱势,并促进向前发展。

三、北航特色的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模式与发展思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北航继教学院)成立于1986年,是统筹学校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展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实体学院,既负责管理学校的继续教育工作,又实施具体办学职能。学院以北航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为办学宗旨,突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工作定位于非学历教育、学历非全日制教育,承担着北航成人学历教育、远程学历教育、国际合作办学、非学历技能培训、高端人才培养等工作。针对目前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特色的“专业小组”模式

在校企合作方面,北航继教学院始终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充分尊重合作方的意愿。在与企业进行接触的过程中,学院成立了专业小组,来与企业进行对接。专业小组主要承担了两项职能:市场调研与企业沟通。专业小组一方面积极的进行市场调研,研究市场的变化,并为学院提供专业的分析报告;另一方面针对性接触相关企业,与企业举行座谈,了解企业真实想法。每个目标行业和企业,学院都会成立专门的小组,做到沟通有度、责任明晰。专业小组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的提升了学院的效率,同时也得到了相关企业的好评。由于有了专业小组的帮助,不但企业能通过专门渠道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学院也能够更好的掌握市场的变化与行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教务部门能够根据小组反馈的情况,以实际现实为出发点,对课程进行布置与安排。科研部门能够根据小组提供的信息,及时开发新的课程,并对原有课程进行更新与补充。所有课程都更贴近企业的实际与学员的需求,淡化枯燥的理论知识,强化实际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正是由于专业小组的存在,学院与企业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2.强调角色对换,共同协作

依托于专业小组的沟通作用,学校与企业加强了沟通的频率与效率。在合作过程中,既强调校企分工明确,更强调角色的对换,进而实现多方位的共同协作。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学校负责教学研究、授课辅导等工作,企业负责统筹组织、方向把控等工作。但是在北航继续教育的模式下,高校与企业都处于责任主体的位置,同时又要兼顾对方的工作。对于北航而言,学校不仅仅是企业继续教育的参与者、实施者,更是设计者、规划者。高校不仅要考虑学校本身传统教育工作的落实,更要从企业的角度去思考,站在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高度上,为企业设计、研发更符合企业自身的培训项目与课程。北航继教学院依托北航整体教育平台,充分利用了自身教育、学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不但帮助企业进行人员培训,还参与企业战略平台搭建、人力资源规划等工作,完成对企业的多方位服务。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继续教育组织者、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倡导者。企业不再是单纯的组织人员去进修学习,努力提升员工素质来更好的服务企业。企业更需要的是搭建一个符合员工发展的平台,营造一种内部学习的氛围,为所有的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自身向学习型组织转变。企业不仅仅为了让员工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更应该在企业内部培养一种学习氛围,让员工从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追求知识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高校更多的思考企业的长期人力发展规划,企业更关注自身的教育文化氛围搭建,双方的合作更为紧密,逐步构建成为一个战略联合体,合作也从单次合作向长期合作转变。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将从传统意义的继续教育合作推向更深层次、更广空间的系统合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相互尊重理解,合作教学,共同开发、面对培训内容。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不能够停留在老的思维观念中。北航继教学院在合作伊始,就从内部进行思想教育,强调高校不是简单的拿钱办事,企业也不是掏钱的冤大头。从领导到教职工,都放下老师的架子,去倾听企业的想法,进而改进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更为精准。通过特色小组搭建的渠道沟通,帮助企业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进而转变雇主的心态,愿意向高校分享企业的人力构建与规划,并让高校积极参与进来,帮助企业促成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3.完善的评估体系与反馈机制

培训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听一次课,写两份作业。培训的好坏不在于当时学生听了多少。北航继教学院为了更好的服务企业,专门组织内部全体员工大讨论,并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培训评估体系与反馈机制。学院通过对企业日常运营的信息搜集以及培训学员训后反馈,获取学员的主观感受与工作表现进行中长期监控。通过对学员的长期跟踪而得出的结论,反过来对培训的方式和培训的课程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控。在校企合作的整体过程中,评估体系作为后期的完善工作,是检验今后合作效果的保障因素。北航继教学院及时开展包括课后调研、结课调研、半年追踪调研等众多类型的培训跟踪调查,并为学员及时建档归类,将调查研究作为长期工作开展下去。调查研究的结果会以书面、会谈等方式及时与企业进行分享。学院与企业探讨培训中被忽视以及培训后新出现的问题,帮助企业及时调整人力战略及内部出现的情况。

作者:孔祥利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继续教育论文: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继续教育论文

一、文化、经济与外语之间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反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途径,作为一种传播工具,语言不具有商品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来往更加频繁,语言的沟通就变得非常重要。外语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可以使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通过外语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得其他人力资本,这就使得外语教育具有经济价值,所以学习外语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投入,通过学习外语来消除不同国家人们之间交流的障碍,从而获得某种需求。同时,语言也成为一种职业,通过语言传输获得回报。因此,文化服务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其发展迅速必然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就是积累人力资本的过程。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在逐步加快,国际竞争与合作越来越密切,与国际需要加强外语人才的培养,外语继续教育是加快融入国际社会的有效途径。东北作为传统重工业基地主要是依靠工业拉动经济发展,随着近年来经济转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迫切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服务产业是经济建设的灵魂,而外语是东北经济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介质,在振兴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继续教育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扩建,各种教育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继续教育资源充足,社会成员可以获得高水平的师资和近期最全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等优势;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外语继续教育水平和质量则存在明显的差距,不少地区的外语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水平不高,学员知识需求量与教师数量的比例严重失衡,更谈不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了。随着国际间交流合作越来越广泛,英语不可避免成为当今国际间所通用的流行性的语言。作为一门语言,学习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然而,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只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对语法词汇的掌握,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导致目前学校教育所培养出的大部分人才听不懂和表达不出完整的意思。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服务产业的英语继续教学现状,把信息技术引入外语课堂,对提高服务人员业务素质水平至关重要。

三、外语继续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对齐市区域经济建设的促进

东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东北文化在华夏文明中不是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核心,与孔孟时代所产生的精英文化不同,东北文化在农耕文明时代相对比较落后,文化主体是地方文化结合华夏文化的产物,同时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建国初,是全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东北经济增长逐步衰退,党的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为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振兴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势必要发展文化建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学习好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才会更加迅速。外语教育服务文化服务产业是搭建文化和经济的桥梁,通过与国际接轨,利用东北特色文化吸引海外资本投入,同时将东北文化传输到海外,以文化建设为基础,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国外文化引进东北区域,外语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充分了解国外文化的风俗习惯,才能吸取其文化中的优点为己所用。加大外语教育的普及也是将东北文化向外传输的重要途径,对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能够实现外语继续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增长。为促进经济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齐齐哈尔市重视文化服务产业人员的素质提高,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齐齐哈尔市商务局的数据统计:2014年,在消费市场萎缩的不利形势下,我市商务系统上下齐力,完成了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8.4亿元,同比增长13.5%。万力皮革城、国际五金建材城、居然之家等项目建成运营,北方商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出台电子商务发展意见,成立绿色食品电子商务协会。启动绿色食品推广服务中心建设。限上企业增至110户,推动消费品市场取得长足发展。务实招商,实际利用内资、外资位居全省前列。对外贸易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值9.9个百分点。

四、齐市区域文化服务产业发展的环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以齐齐哈尔为代表的东北区域文化服务产业发展具有很多环境优势,首先东北地广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和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文化消费上的投入大大增加,为推动文化发展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其次,东北具有先天的区域优势,与俄罗斯比邻,贸易出口量大,交通便利发达,有着良好的基础建设和经济来源,为文化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再次,东北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元的关东文化,东北土著民族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积淀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者前来参观,大大促进文化服务产业发展。此外,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东北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东方小巴黎哈尔滨、滨城大连、鹤城齐齐哈尔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文化在推动东北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齐市服务产业发展具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齐市经济水平较低,对文化服务产业建设比较落后,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文化服务产业发展得不到有效提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与国外文化对接上缺乏外语专业人才,外语人才匮乏现象严重。另外,在外语服务上,齐市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外语教育普及率明显低于其他区域,外语服务文化市场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育模式。外语教育的不完善导致无法有效的将文化服务产业转换为经济效益,外语人才的缺乏使东北文化无法走出国门,文化对经济发展也无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诸多问题的存在也说明外语教育在服务文化服务产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改善和转变外语教育情况,将有利于将东北文化在国外的推广,促进齐市乃至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外语继续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对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文化服务产业中外语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建设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外语教育作为走出国门的必要途径,促进文化的建设势必拉动经济的发展,为提高东北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制定规范的外语服务市场体制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为外语培训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外语教育在促进文化和经济繁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相应的规范制度却没有跟上,导致外语教育市场混乱,各教育机构良莠不齐。有关机构应该彻底清查和取缔无资质教育机构,确保学习者在外语机构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完善外语服务市场的制度。

(二)组建外语专业人才队伍

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语言的表达,通过文化服务产业增加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需要专业外语人才将文化服务产业推向国外,并将国外文化带回国内,通过这种彼此的相互沟通,振兴东北经济发展。因此,组建外语专业人才队伍是发挥文化服务产业的利剑,应加强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切实做好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策略,鼓励人们外语教育深造和进修,增强国际合作,为外语人才提供一个可以展现自身价值平台,为东北文化服务产业持久发展打下基础。

(三)以外语作为连接国际的纽带,扩大文化服务产业的影响范围

通过外语教育,将文化服务产业对外发展,拓展国外市场,只有与世界接轨才能更好的发展东北文化服务产业,促进东北区域的经济增长。通过外语专业人才在海外市场上宣传,增加我们的文化知名度,可以吸引更多外资的投入,使之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经济体制,对增强经济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进入市场,其经济价值日益突显,外语继续教育在文化服务产业中起着“引进来、走出去”的纽带作用,外语继续教育在文化服务产业中的推广对东北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松 陈刚 徐平 张宏娟 王鑫佳 孙瑜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 齐齐哈尔大学

继续教育论文:MOOC视域下继续教育论文

一、对MOOC的认识

(一)MOOC的特点及其带来的变化

MOOC的盛行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表现,更多的是带来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的重大变革,“翻转课堂”、“O2O混合性教学”等新型个性化教学模式正充斥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地位,未来势必继续深入地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高等学校职能的变革,将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

(二)MOOC的发展优势及其不足

从MOOC的受欢迎度来看优势是明显的:及时,MOOC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和知识表现方式,摒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教学模式,重组课内课外的关系,也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二,MOOC提供了免费享用名校品质教育的机会,使出国留学不再是出路。第三,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会,MOOC平台上提供的课程学科种类齐全,且包括国内外高等学府的课程,基本能满足学习者的专业学习或是兴趣爱好的需要。第四,课程制作符合从业人员学习特点,以知识点划分而成的短小视频,体现“用碎片式时间换系统学习”,更适合在职人员业余学习的需要。MOOC在我国教育体制下,无论教学观念还是学习习惯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表现在:及时,缺乏学历认证,课程完成率低,通常只有10%左右,只有部分MOOC课程在收费条件下提供课程证书和学分认证,学习者更多是以体验或兴趣为出发点。第二,缺乏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由“短小视频+小测试/作业+论坛讨论”三大模块组成的MOOC课程,缺少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辅导教师,且学生来源复杂,学习过程监控不到位。第三,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以碎片式课程居多,学习者较难循序渐进对专业开展系统学习,且国外平台上提供的中文课程较少。

二、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困境

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认为:MOOC不是校园外品质教育资源的分享,而是“教学改革和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同时,MOOC所产生的对国际名校名师仰慕的逐名效应,或许将来对高校的招生造成一定的威胁。高校继续教育的现状存在明显短板:一是网络课件质量参差不齐,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过时老化缺乏定期更新,即使由教育部启动并出资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所带动建设的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学习效果也不理想。二是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纯粹将教师的课堂讲学录制成视频上线,忽略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三是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制约,学习领域仅局限于所选专业,不能按照兴趣或人生规划去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四是工学矛盾突出,课堂出勤率偏低一直是面授教学的共性问题,成人学生更期待随时学习、移动学习的碎片式学习方式。

三、MOOC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启示

(一)借鉴MOOC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在线教育的关键在于学生要“参与”和“互动”,教师要“指引”和“探讨”,通过远距离在线交流,重塑和模拟课堂面对面教学效果,使教育者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馈意见,帮助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最终达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一方面是提升学习过程的网络支持服务质量。高校要积极借鉴国内外MOOC平台设计和课程制作的建设技术,改进和提高远程教育的课件质量,运用平台大数据分析技术,凭借学习行为轨迹进行海量数据统计和分析,洞悉学生学习进度和需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各种网络通讯工具的嫁接,鼓励师生之间加强实时交流和学习;授课手段整合多媒体特性和互联网交互方式进行优化,增加学习过程互动环节,搭配课堂实验、小作业、相互改卷等方式进行学习效果测评。另一方面,引发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变革的反思。还原学生“主动学”的本质,避免传统教学“满堂灌”的单一授课模式。比如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就是要求教师角色实现从“传道授业”的讲授者向“解惑”为主的启发者转变,创设“课前学习+课上研究”模式;改变单纯以面授教学或远程教学的单一教学手段,兼顾信息化教育和传统学习习惯的特性,采取面授与网络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二)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学习成果转换

MOOC在线教育模式已经从原来的课程展示与免费学习阶段迈向学分认证阶段,这也是MOOC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美国三大MOOC平台已经先后推出了学习成果认证机制。《广东省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协调发展,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借鉴MOOC平台的运营模式,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首先,建立标准统一、形式多样、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适应各类人群教育需求的办学模式。利用高校多种教育形式并举的优势,实现校内各种资源的共享使用,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其次,适当引进MOOC平台课程,选取合适的课程进入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进行选修或作为专业课的教学辅助。实行学分互认机制,促学习成果转换。人才培养标准的统一是开展学习成果互认的前提和基础,而高校内部开展的多形式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目标和要求都是相对统一的。为此高校应挖掘内在优势,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各形式独立办学的堡垒,推行学分互认和积累,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提高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力度。

(三)巩固学历教育成果,探索非学历培训领域开发和应用

依托学历教育所形成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和师资优势,积极与社会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职业教育远程培训。在培训手段多样化的今天,高校传统面授的培训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化、多样化的培训趋势。借鉴O2O教学的模式,发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制作适用于远程培训教学、理论性强的基础类网络课程,实现“线上辅助+线下体验”培训模式,重复性理论知识交给学员在课堂外自主安排学习,课堂上则主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讨式和研究式学习。利用高校学历教育在校生资源丰富的优势,搭配远程培训方式大有可为。按照市场热点和人力资源需求,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使专业课程与职业培训课程融合挂钩,鼓励在校生向非学历教育转移,实现学分转换。事实上,MOOC已经开始涉足职业培训领域,国内首个MOOC职业证书项目由清华大学与法国顶尖商学院HEC合作,学生通过课程考核能取得清华大学颁发的课程结业证书,再通过相关考试,便能获得企业金融国际证书。MOOC的成功在于优越的共享平台所带来的用户体验和大数据评价分析体系,重塑了师生关系新形态,带来教学观念和模式的转变。MOOC的出现对于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应该更多看待为一种机遇,是高校促进资源共享、优化教学手段并实现继续教育的改革转型的动力,促使高校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功能。

作者:刘丽莹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论文:现职干部案例编写继续教育论文

一、案例教学在现职干部继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军现职干部的继续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属于我军任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根据部队任职岗位的要求和学员的个体需求,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组织实施。现职干部的学习目的明确,通常以及时、有用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这一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必然成为对现职干部开展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方法,更是我军任职教育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重要载体。高水平的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得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案例是否能够反映部队实际、紧贴学员的任职岗位,是否能够在学员的实际工作中碰得上、用得着,决定了其在课堂上的欢迎程度,更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如何编写出针对性强、实用性好、共鸣度高的教学案例,更好的服务于我军的现职干部继续教育工作,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案例编写的基本程序

(一)案例编写目的

明确案例编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案例的针对性,体现特定的干部培训任务的内在逻辑,更好的达成现职干部继续教育的目标。案例编写的目的不明确,案例的质量就无法获得保障,也无法加以衡量。

(二)案例素材收集

案例素材是与培训内容一致的生动、真实的事件。用杜撰的故事开展案例教学,是没有应用价值的,案例必须来自真实生活。

(三)开展案例研究

在掌握案例素材,动手编写案例时,必须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案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围绕案例所涉及的领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对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有的把握。二是尽量搜集与案例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充分利用图书、报刊、网络等工具进行信息检索的同时,进行实地调研,尽可能的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各种影响。

(四)撰写案例正文

案例正文是一个或一系列完整的故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其主要的活动和结果。案例都必须要点明案例主题,并围绕案例主题深入挖掘、精心设计并巧妙激活案例矛盾点,这是案例撰写的核心,要贯穿案例全过程。

(五)提出讨论问题

紧随案例正文提出讨论问题。讨论问题切忌大而笼统,要尽可能的具体细致,其目的是引导学员对案例正文进行剥丝抽茧、层层递进的分析和思考,切忌脱离案例进行提问。

(六)编写辅助资料

辅助资料的用途是帮助学员理解案例,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是分析案例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二是与案例相关的学员分析案例是必需的。辅助资料可多可少,都是为了帮助学员了解案例中主人公的活动空间及处理问题的条件,从而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人物进行的特定活动有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分析案例时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七)编写教学案例使用说明书

教学案例使用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点明案例研究主题。二是对使用本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课程实施计划提出建议,即对课程所需要的总时间、其中学员研讨的时间和形式、案例分析交流的时间和形式、教师的活动时间和内容等作出建议,包括建议教师如何提及时个问题;提问的顺序;如何应对学员随时提出的预期外的问题,确保讨论始终不脱离预期的方向;如何使用黑板及多媒体设施等教具;必要时对案例的真实结果准备一份附录,在课后发给大家供课后对照反思自己的决策方案设计,巩固学习成果,提高今后处理类似问题的能力,但务必向学员强调,这并不是标准答案,仅仅是可供参考的一种选择。三是对本教学案例在什么样的培训层次、针对什么样的培训对象使用效果好做出说明。四是列出本教学案例所涉及的主要相关理论观点。五是给出可用于案例分析的理论框架或理论分析工具。六是列出建议学员阅读的参考资料和书目。教学案例使用说明书是供案例教学主持教师使用的,不需要发给学员。

三、教学案例编写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教学案例的编写必须面向实际、从实际出发,是真实的、从实际工作中来的。

(二)紧密性原则

教学案例的编写,一方面要符合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紧贴学员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培训需求编写案例,突出教学案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典型性原则

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编写的案例能很好地代表教员所讲授的一类问题,可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通过研究分析典型问题,启发学员创造性思维,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性原则

教学案例编写必须要有创新性,不能限制得太多太死,只要求把案例材料以直观、生动的方法提供给学员,案例提供的信息不一定、完整。这样的案例让学员去分析讨论,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员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积极地发现问题,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四、教学案例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主题的选定

为了保障教学案例的研究价值和学习价值,现职干部继续教育中所使用的教学案例应是真实可信的,每个案例描述的都是部队工作实践中会遇到的真实问题。一个案例要突出一个主题、一个主线。现职干部继续教育中的教学案例选题要充分体现其各项工作实践活动的客观需求,做到贴近现实、贴近部队、着眼发展、有的放矢。

(二)素材的采集

案例素材需要充分利用任职教育院校教员到部队参观、代职、调研、参训参演等多种方式,深入部队管理一线进行收集。在案例素材收集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收集与部队工作直接相关、参训学员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二是收集在部队保障、建设和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三是收集部队在当前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案例教学对参训学员的吸引力,紧贴军事斗争准备、紧贴部队工作实际、紧贴任职岗位需要,真正拉近课堂与战场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员的共鸣。

(三)正文的编写

案例正文要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有生动的情节,在符合教学目的的同时,拥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能够为以后处理类似事件提供警示或启迪。在编写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五种情况:一是把案例编写成文件汇编,没有主线、故事情节、人物活动和人物情感的详细描述。二是边叙述边分析,并对学员的案例分析造成局限甚至误导。三是对基本事实进行改编,使事件不能得到客观的描述。四是提供信息数量不当,影响学员的案例分析。五是把教学案例写成歌功颂德的宣传稿。

作者:王灵芝 王文秀 贾向军 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

继续教育论文:高速公路职工继续教育论文

一、加强高速公路职工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一)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是适应社会快速发展步伐的现实需要

高速公路建设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始终与之相协调、相一致、相统一。随着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多,高速公路建设逐渐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行业。高速公路建设领域不论是从自身发展,还是从推动整个社会进步来讲,都应重视职工的继续教育培训,这对于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队伍,增强教育管理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学习型单位,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是提升高速公路职工素质的紧迫课题

当前,我国高速公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主要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学历、职称仍然偏低,高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基层一线职工成分复杂,文化层次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偏弱;许多人员虽然有学历,但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相符,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职工能力素质的短板,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行业改革发展的深入进行。为此,实施高速公路人才建设战略工程,抓好职工继续教育培训,通过人才优势提升高速公路行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已经成为强烈共识。

(三)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是适应高速公路行业特点的客观要求

高速公路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所使用的设备、需要的技术很多都是国内甚至是国际的,并且这些设备和技术都在不断更新换代,这就要求职工既要有底蕴深厚的文化知识,更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和提升业务能力。此外,从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来讲,由于高速公路的建设周期长、范围广,点多面宽,相对分散,一些岗位单一枯燥、地点偏僻,致使有的职工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吃苦耐劳精神不够;还有受市场经济一些不良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影响,亟需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的形式,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和理想信念教育,培育职工的健康价值取向,牢筑思想道德防线。

二、高速公路职工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

(一)基础知识教育

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进行单位或企业文化灌输,搞好基本素质训练,使职工系统掌握适应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础知识。针对高速公路行业学科领域多、涉及面宽的实际,还要广泛涉猎历史、科技、人文、法律、管理等多学科知识,使职工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跟上高速公路事业快速发展趋势。此外,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掌握,提高职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正确地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够自觉运用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探索高速公路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大胆创新发展新技术、新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当前高速公路系统思想政治工作跟进不及时、手段单一,理论学习和教育缺乏深度和说服力的实际,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职工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职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理解,对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掌握,确保思想和行动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大力加强理想信念和优良传统教育,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崇高的价值追求、的道德品质和正派的思想作风;加强职工的身心素质教育,强化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提升心理承受能力,面对艰难困苦能够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斗志,能够勇挑重担、连续作战,高标准完成任务。

(三)信息素养教育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掌握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必须引起高速公路行业的重视。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提升职工的信息意识,提升对高速公路行业信息的敏感程度,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能够通过网络等技术手段和平台,发现与本职岗位相关的信息;能够对高速公路行业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有价值的信息保持足够的专注度;能够不断增强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信息能”迅速转化为高速公路行业优势。

(四)专业技能教育

扎实的专业技能,有利于高速公路职工、深入地掌握岗位技能规范、制度和标准,从而把工作做得更好。为此,必须把提升专业技能作为继续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根据岗位任职要求和技术发展进步,对职工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重点学习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比如,对工程养护人员,要进行路基、路面、桥梁、隧道及路面养护可能出现的各种损害防护技能培训;对收费人员,要进行收费知识、设备操作及日常故障排除训练;对专业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知识、方法和岗位资格培训,重点提升教育管理能力。

三、改进高速公路职工继续教育培训的建议

面对高速公路建设对职工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要找准创新基点,突出工作重点,建立切实可行的职工继续教育培训运行模式,不断把教育培训工作引向深入。

(一)更新思想观念

思想认识深度决定工作落实力度。面对高速公路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接受继续教育培训、更新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必要性,否则就跟不上科技发展步伐而被社会淘汰。必须牢固树立超前思维、创新思维,以建立学习型单位为目标,把长期培训与短期教育相结合,把提高能力素质与强化责任意识相结合,以终身学习为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着力提升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为推动高速公路建设发展打造一支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队伍。

(二)建立科学体系

结合高速公路职工建设现状,着眼当前,兼顾长远,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继续教育培训休系,从顶层搞好培训规划,分层次、分内容、分岗位制定教育培训方案和计划,切实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建立规范的组织运行体系,把整个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分为岗位任务和需求分析、教育培训大纲设计、教材编制、教育培训实施、效果评价及反馈五个阶段进行规范化管理,用好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配备必要的师资力量、教学场地和仪器设备,与各类学术团体、专业学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多种形式的协作关系,以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效益。

(三)灵活培训形式

坚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注重实效,根据不同项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职工的特点,综合运用集中培训、对口培训、进修自修、研讨交流、案例教学等多种培训形式,为职工提供量身合体的继续教育服务。对关键岗位上的职工可以采取个性化方式进行培养。此外,根据高速公路分布面广线长、相对分散、不便集中的情况,可以运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培训,还可以开发远程教育平台,实施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建设网络课程,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四)完善制度机制

着眼提升高速公路职工继续教育培训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制定完善系统配套的管理规定,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常态落实。建立继续教育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把职工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和学习培训成绩,作为对其考核评价、岗位聘用、专业技术职务调整、职级晋升和工资奖励的重要条件,激发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大职工继续教育培训投入力度,将教育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加强指导、科学推进,确保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作者:任西宁 单位:甘肃省交通厅工程处

继续教育论文:临床医生医学继续教育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河南省10余所县级医院临床医生,包括平顶山市新华区医院、第五人民医院、宝丰县人民医院、周口市淮阳县人民医院、鹿邑县人民医院、濮阳市濮阳县人民医院、新郑市人民医院等。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临床医生职称级别为分层标准,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调查员到县级医院按一对一访谈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并回收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科室等一般情况。认知和实践情况包括获取EBM知识的途径、对EBM知识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了解一点和不了解)、应用EBM解决临床问题的频率(没有、偶尔、经常)等。问卷内容为EBM对医生是否有帮助及其是否愿意参加EBM的相关培训。EBM了解程度根据临床医生认知和实践情况的综合评价结果,即其主客观综合了解程度的评价,评价标准有前后问题答案一致情况及性等。

1.2.2质量控制

进行调查前首先对调查者进行规范化培训,使其解释标准化;要求调查对象进行无记名填写,如填写者有缺项和漏项,则需要求其填写完整;数据由2人合作录入,并由小组成员多次核对,以确保数据录入的性。问卷剔除标准:核心条目漏答或条目完整率小于80%。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双向有序列联表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单因素ANOVA法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40份,其中有效问卷136份,有效率为97.1%。调查对象中男78人(57.4%),女58人(42.6%)。

2.2临床医生对EBM了解程度

11.8%(16/136)医生对EBM不了解;71.3%(97/136)医生少许了解,16.2%(22/136)医生比较了解,仅有0.7%(1/136)的医生十分了解。

2.3EBM运用于临床情况

136人中没有将EBM应用于临床的有42人,占30.9%,偶尔使用的有75人,占55.1%,经常运用的仅有19人,占14.0%。

2.4临床应用

EBM较大影响因素临床应用EBM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对EBM认识不够(24.3%)、受单位条件限制(19.9%)及工作太忙,应用EBM费事(31.6%)等3个方面。

2.5不同英语、计算机水平的临床医生对EBM的了解程度

临床医生的英语水平越高,对EBM的了解程度越好(H=25.895,P=0.000)。临床医生的计算机水平普遍较低,且不同计算机水平的临床医生对EBM的了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443,P=0.486)。

2.6临床医生对EBM相关培训的态度

97.8%(133/136)临床医生愿意参加EBM的相关培训,2.2%(3/136)临床医生不愿意参加EBM的相关培训。

3讨论

3.1本调查结果分析

县级医院临床医生对EBM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很不如人意,仅0.7%医生对其十分了解。另外,将EBM运用于临床的情况亦不容乐观,仅有19.0%临床医生经常将EBM运用于临床,卫生决策部门制定EBM继续教育政策时面临着很大挑战,任重道远。很多因素也影响了EBM的临床应用,主要工作太忙、应用EBM费事(31.6%),对EBM认识不够(24.3%),受单位条件限制(19.9%);另外,临床医生的英语水平越高,对EBM的了解程度越好,而临床医生的计算机水平与EBM的了解程度不存在差异,整体上临床医生的计算机水平都不是很好。但绝大部分临床医生能够认识到EBM在临床中的重要性,愿意参加EBM的相关培训,为EBM继续教育提供了主观积极性,有利于EBM继续教育的开展。

3.2在EBM环境下对基层医院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对策

3.2.1调动医疗人员积极性

加强EBM本质、主要内容的教育及文献检索能力的培训,如EBM的科学性、人文性等,使医生认识到EBM在决策、治疗、预后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使EBM观念深入人心,调动医疗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使医生在临床治疗中能自觉地实践EBM。

3.2.2多途径增强医院EBM软实力

由于医院的临床医生对EBM了解及使用情况较差,可以系统地对学员进行教育培训的医生更少,根据实际情况,卫生决策部门可有计划地派送教师去专业度高的EBM培训机构进行进修,获得系统的EBM知识。另外在医院中根据临床医生对EBM的了解程度,形成梯度教学。根据本次调查结果,临床医生英语与计算机水平普遍偏低,使用数据库较少,应对不同英语与计算机水平的临床医生进行分层教育。通过参加培训班、听讲座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每季度由医院对其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的英语与计算机水平。大力培植EBM人才,使其在医院的EBM发展中起带头模范作用,为该院的EBM长期发展贡献力量;另外,也可请知名的EBM专家来院指导,以加强对EBM的建设。

3.2.3加强医院EBM硬件投入

医院或卫生决策部门应尽量满足临床医生应用EBM的客观条件,加大对EBM数据资源的建设,如加大对电子阅览室购买专业数据库(如EBM数据库)和各种软件(如SPSS软件),图书室的投入力度,以满足临床工作对检索EBM证据的需求。

3.2.4优化EBM管理体系

21世纪发展EBM是医学界的必然趋势,应用最的临床证据,化的治疗方案,创造出的疗效。在工作太忙、应用EBM不方便这个较大影响因素问题上,根据实际情况,医院可将EBM的应用与临床医生的考核、评价、发放奖金及晋升职称等方面相结合;另外医院也可以建立EBM组织管理体系,引入临床路径(CP),CP是根据EBM的原则制定的针对一组情况类似的患者,而确定出的一套指导医生医疗行为规范的医疗措施,确立临床路径学术委员会(由医院内EBM水平较高者组成),由其根据临床近期研究成果等制定出相应的科学的临床路径,有计划的应用于临床,节约时间。

3.2.5培养临床医生终身学习意识

在此过程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重点应向培养学员终身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变,这无疑既能使临床医生及时更新知识制定更好的临床决策,更好地让患者受益,又能为卫生决策等部门节约一笔培训的费用,使资金优化利用,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3.3本调查的局限性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河南省10余所县级医院临床医生,因此在卫生决策部门制定决策时应注意应用范围,可推广至河南全省,但不应推广至全国。综上所述,EBM代表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思维方法,即使在发展应用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与挑战,也应锲而不舍地在临床上面临实际问题时及时解决,努力发展EBM,养成在今后的医学科研及临床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运用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有机地将EBM和经验医学相结合,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作者:李松岳 丁瑞霞 郭润莹 刘巍 马华瑞 王予东 单位:河南大学医学院

继续教育论文:教师主观能动继续教育论文

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在出生后来到这个世上,以自身有意识、有目的存在特性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别的物种区别开来。“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还有,无论人是否有意识将自己的行为变成自己的意识对象,他都要能动地向未来生命的发展而不断展开。既然人们对自己的活动有这样那样的意识,那么人的活动就不是盲目的,人们是主动地利用各种手段去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的,在人们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受到理性的指导。人的主观能动发展是一种必须,其突出表现是人为未来生命发展的可能性不断谋划,获取新知,充实生命。“亚里士多德把求知看作人的本性。”人存在现实世界中,首先体悟的是“惊奇”,对现实世界强烈的认知渴望,希望不断探索出新的奥秘,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从存在主义出发,人的生命发展是一种可能,人被“抛”于现实世界,人的存在便向未来的无数可能性展开。人的存在赋予个体丰富的意识,其本身需要能动地投入现实,才能适应变幻无穷的世界。人的将来不是靠理想支配的,而是需要自己创造,它永远都是一种可能性。正如萨特所言,“将来突出了人的存在的意义,这个将来有待于人们去创造。”常言道,计划赶不上变化。人活着,就是在为着一种想象中的将来而不断奋斗着、谋划着、展开着。实现一种可能性,不是结果,而是人生新的开始,人自身又需要为新的生命可能性而不断筹划。人就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新旧可能性交替循环中,凸显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师继续教育主观能动性的缺失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就开始关注教师的继续教育,重视学历提升,用以补充中小学师资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力度更大,教育部出台相关系列重要文件,强调教师要加强学习。1999年初,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要求“5年累计240学时”,启动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为面向21世纪的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2011年,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规定“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每5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明确提出从240学时跃升为360学时。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然而几年过去了,多数教师也在为完成继续教育任务而奔忙,可实际效果却不是太理想,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没有实质性改善,反而呈现这样一种现实:“很多教师将国家赋予自己的参加继续教育这一权利和义务误认为是自己‘不得已而尽的义务’”为什么自上而下一盘棋的运转,不但没有收到好的效果,教师们反对的呼声却是一片呢?这应该有其内部原因可寻。为落实上级规定的5年完成360学时的继续教育任务,各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强制教师每年参加学习。例如,有的地方继续教育与职称评聘紧密挂钩,每5年按规定完成360学时以上的继续教育,准予申报职称;每年按规定完成72学时的继续教育,给予聘任相应的职级。以××省中学高级教师评审条件为例,其“继续教育条件”专设一项,“……参加继续教育,达到《××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针对强制性的学习,教师们又会出新招,通知参加学习他们也去,但却不认真对待,仅为拿到学时而战,自主性大大降低。初步调研,有70%~80%的教师对目前培训不太满意,认为学习不能贴近地气,针对性不强,对他们没太大帮助,对教学没有太大改善。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机很简单,多数是为完成每年72学时的任务,能够不影响职称评聘就够了,因为职称评聘才与他们切身利益关系紧密。况且当前,“一些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诸多不合理因素的影响———制度的压抑、思想的钳制和自我的奴役”,教师本身压力比较大,读书学习的时间不多,至于学习效果怎样,根本没有精力去关注。长此以往,教师继续教育就变味了,本来教师是发展中的个体,应该主动追求提升,是学习的主体,有学习机会主动参加,现在却变成强制、被迫地接受学习,主体性、能动性消失,成了被动的执行者。针对人数庞大的教师群体,做一个动作强调整齐划一不难,但是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主观性较强,要求整齐划一难度显然不小。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我们常鼓励他们要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如同学生,他们也是发展中的个体,理应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教师学习缺乏自主性,身受束缚何以实现让自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自主呢。根据人的主观能动思想,继续教育是对教师实施的教育,主体是教师,是教师职后的一种再教育,只有将教师视为学习主体,才适合人自身发展的规律,适应人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个体求知的欲望和热情及内在发展动力,帮助教师实现自身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三、教师继续教育的理性回归

遵循个人主观能动发展规律,教师有效的继续教育应是鼓励教师自主参与,让教师自主筹划自身发展,自主建构自身生命可能性。因此,我们大力呼唤教师继续教育理性回归,通过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真正还教师学习的权利,让教师真正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开展自主教育。教师通过自主教育,唤起追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动机,让教师寻求主动向教育现实世界敞开,发现自身优势并给予充分肯定,进入一种发展自我的“沉浸”意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主动建构“超我”,实现自我生命存在的意义,最终达成自身专业的有效成长。

1.敞开———形成自我发展意识

教师在现实教育世界中,因被一些事物所“烦”,特别是挥之不去的升学、考试的压力,辅之以一些行政干预,而变得因循守旧,惧怕创新。尽管有时他们也会做出一些改变,但不是自愿的,在工作中多被“自欺”笼罩,经常对自我掩盖问题真相,躲避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困惑。教育现实世界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教师要经受实践的磨炼而逐渐成熟,走向教学经验丰富、性格完善。“教师不能在集中培训时被灌输各自分离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教师的学习与他们的日常工作无法分开,他们平时的问题解决过程就是专业学习的一部分。”教育现实世界环境多变,不断为教师设疑,提供专业发展的机遇,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机遇摆在面前,教师不能无动于衷。课前备课,需要对未知知识广泛了解;课堂授课,需要不断调动经验对课堂进行有效调控;课后指导,仍需要积极学习才能跟上学生思维进程与知识视野。教师缺乏学习及有效提升将会有一种内在紧迫感,力不从心。教师自我发展的可能受到来自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外部力量和自身内在能动性所迸发的自我塑造的内部力量双重影响,这两种力量以或同或异、或矛盾或统一的动态方式作用于不同个体,使个体呈现出多种发展可能性。在多种可能性之中,需要教师自身积极的努力,才能实现一种自己较为理想的可能性。自主的教师继续教育,能够满足教师自我提升的渴望,激发教师强烈的求知欲,使教师自发地积极体验美好的生活世界,投入教育现实世界,了解教育教学现状,深入认识教学实践,思维经常处于反思状态。“反思是思维存在的高级形态,是自我构建的一种工具和范式。”真正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不断领悟、反思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教师能力本位的发展,而是基于认知情境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教育现实世界,将教师逼近教学反思,向教学现实敞开,向问题“困境”挑战,并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反思、灵感、顿悟不断获得新的实践智慧,促进自我提升,改变以往草率应付学习的现实,将自我从封闭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的经验思维中解放出来,获得自我重生。

2.肯定———寻找自我发展空间

自主教育是出于教师的自愿,是教师一种实实在在的“我要发展”的内在诉求,让教师重新审视自我,并为承担自身发展责任而付诸行动。被动的学习教师体会的是完成别人交付的任务,而自主教育促动教师认识到接受再教育时自我发展的必须,诱发自我提升的冲动,开始自觉为自己树立目标及人生定位,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选择学习资源,并且自己为学习结果负责。“思想者十分注重与自己对话,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找到一个立足点,确证自己的存在,修己成人,负起自己生而为人的责任。思想者总是要寻根究底,思考着:我从哪里来?进而想象着:我到哪里去?他要冲破日常生活、周而复始的世界,而到一切可能的世界去遨游。”教师为自己树立目标,反观自身,发现自身的优点,给予自我肯定,形成自我发展意识和需求,这才是教师发展的真正动力。只要能够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发现长处并长久坚持,即可取得长足进步。魏书生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不是抑制自己的长处。一个人有很多长处当然好。长处不多,只有一点儿,只要努力发展,同样能取得突出成绩。”教师不是将自我的成长目标预设为“名师”才有动力,所谓的“名师”是外加的,况且“名师之所以是名师,就在于他们展示了自己的特长,在发挥自己的特长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教育。”通过自主教育,教师充分肯定自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能够做什么。自我肯定做到将“自我”设定为目标,不与别人比,要与自己比,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比,发现进步,体察不足,肯定成绩,及时补充不足,以不断有成就感,“今天能够做到这样,还是不错的,明天继续努力!”久而久之,形成自我进取意向,并付诸实际行动,充分体会发展自我的幸福。“标志教师专业成长的首先不是骨干教师、把关教师、中高考命题成员等身份,不是教师和班主任等荣誉称号,也不是……而是教师对教育教学认识的提高与深化,是教师对教育情境的洞察,是教师专业生活的责任感和幸福感。”

3.沉浸———进入自我发展意境

沉浸理论是著名专家塞克斯哈里首次提出,用来解释人们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为何会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沉浸描述的是主体忘我的工作状态,不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主体通过投入情境进行自我肯定、促使主体产生积极的行为。自主教育由教师自主支配,能够诱发教师进入“沉浸”意境,学习内容根据自己所需及兴趣自主选择,时间和地点自己安排,实现获取知识或技能的连贯性,使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达到一种愉悦极限,减少人力、物力与时间的浪费,有效促进专业提升。“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教师通过积极的情感,忘我地投入自主教育,充分协调教学中现实和所需的关系,充分理解教学情境,不断地向实践设问,通过及时地学习自我解决问题,自觉提升教学技能和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种自我意识主导的学习提升将超过任何专家的引领。但是,有一点也是不能忽略的,教师是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的常人,性格有别、气质相异,与他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一样,发展水平和动力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教师继续教育的水平。根据“公平”价值理论,教育学生允许“后进生”存在,同样,对教师实施继续教育也应该允许少数“后进师”存在,允许那种无论怎样都无法被唤醒的教师存在。尽管教师有发展自我的内需,但他们是社会人,亲临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针对一些负面信息和诱惑,某些时候需借助意志来克服方可达到教学沉浸状态。获得知识的过程本身是痛苦的,毕竟不是任何学习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何激发教师将学习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并依靠个体意志来坚持,是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新课题。“沉浸”于自我教育是教师坚强意志和毅力的具体表现,更是主体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外显表现,因为它能够加速个体与教学现实世界的有效融合。

4.超越———实现自我发展价值

存在主义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说:超越就是最本质的存在,超越表示主体的本质,表示主观性的基本结构。教师作为一种本体存在,在踏上教学的工作岗位之后,将不会甘于已有的现状,总是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尤其希望不断被超越,寻求超我的实现,开展自觉自律的行动。魏书生谈及教育,“一直建议把教书放在第三位,把育人放在第二位,把自强放在及时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所需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根据情境不断产生“焦虑”或不平衡状态,适度的焦虑情绪促进教师产生学习需要,构成教师不断学习的源泉和动力。正是由于处在焦虑状态中,教师的存在要介入、选择与不断超越。由于寻求超越的能力,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塑造自己的形象,通过自我认识不断调控和改造自我,实现上位的自我教育。自主教育最终帮助教师完成超我的实现,根据自身实际,不断地自主建构、重组,形成新的自我。“教师学习及专业发展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他自己……由此引出的关键所在是,教师个人对其生活负责的持续状况的形成。”人较大的敌人是自己,将自己的工作疏通了,就不存在什么困难了。自主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自我体验过程,教师通过自觉的积极建构,不断实践、反思、改进、完善,保持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连贯性,使自己成为一个自觉教育者,激励自我不断成长。

作者:席梅红 单位: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继续教育论文:高校行政人员继续教育论文

一、高校行政人员的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高校行政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是为了切实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但是,不能否认,部分高校行政人员把继续教育培训当成一种“福利”,借培训之名,行旅游之实;也有一些人,带着功利心态,对继续教育培训敷衍了事,仅为了获取继续教育学分,以满足评职称之需;也有少部分人,由于申请继续教育培训手续烦琐,培训完后报销程序复杂而对继续教学培训望而却步;还有部分人员确实想通过继续教育获取知识,但苦于时间、地点或其他客观因素无法参加,如我所在的高校(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有一些年轻的行政人员,由于还在哺乳期,而很多继续教育培训都不是在本市,所以就算有心想去参加充实自己,但现实情况不允许,也只能无奈放弃。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大部分人员对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还是抱着提升自己的积极心态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继续教育对行政人员的积极作用,高校应该从端正思想动机、简化申办程序和开辟多样化继续教育渠道入手,切实做好继续教育工作。

及时,从思想上正确对待继续教育培训,明确继续教育是为了提升个人职业素养,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对于教职工的继续教育问题,不少高校都存在着区别对待现象,即重视任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忽略了行政人员的继续教育。当然,作为高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为了充实自我,丰富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以此同时,高校的行政人员是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和前景规划的主力军,更是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己,参加继续教育就是其中比较直接而有效的办法。所以,高校应该从思想上重视继续教育对行政人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继续教育意义的宣传,让教职工更深刻地认识到进行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作为行政人员自身,要从根本上端正态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对提升自己有益的继续教育培训,而不是盲目跟从或者为了满足私人原因而随意进行。

第二,从制度上简化申请、报销等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程序。目前,并不是所有的继续教育培训都在非工作时间进行,有许多针对高校行政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是安排在正常上班时间,这对于日常工作时间比较紧凑的行政人员来说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加上申请继续教育的程序又比较烦琐,培训完的费用报销程序也是要层层签批,这对部分上班时间性要求比较高的行政人员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为了避免“麻烦”,明明有很好的提升自己的机会也白白放弃了。所以,高校应该从制度上简化审批、报销等程序,为行政人员继续教育提供更便捷的程序,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首先,高校应该制定一套比较完善、便捷的申请程序,在每一个年度计划中审理一个继续教育方案,让行政人员预先申报培训意向。培训时间、地点可以先不用确定,项目和方向可以先确定,然后高校统筹审批,并公布同意申请名单,报送各相关部门,例如财务处、参加培训人员所在部门等。那么,有预先申报的行政人员,在本年度重新提出相应的申请,只要向部门领导报备,有院级领导审批即可,不需要从部门一层一层地上报。

其次,针对报销程序,也是在年度计划中根据培训申请及实际情况,规划专项经费,只要是提前报名并被审批通过的人员,参加完继续教育培训,其报销可走专项通道,简化程序,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过程。

再次,加强继续教育信息的公布,拓宽继续教育渠道。高校行政人员可能在日常工作中,对于继续教育培训信息的接收不是特别及时,这时候高校就要定期公布一些继续教育培训信息,可以在校内公告或者通过邮件、OA等方式定期向教职工这些信息,方便教职工及时地收到继续教育培训相关信息,以免错过,造成遗憾。同时,高校可以拓宽继续教育渠道,丰富继续教育形式,多方位考虑,照顾到一些想培训,却因时间等客观因素无法实现继续教育的行政人员。比如我所在的高校,就开展了网上在线继续教育课程,教职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在线视频学习相关课程,与其他人员在网上交流沟通心得等,这样既能满足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又可以灵活把握时机和地点,大大提高了继续教育的灵活性,又减少了外出培训的支出,也节省了时间,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方法。同时,开展好“二级培训”工作,即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职工,回校后,应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二级培训,把所学的知识、技能、体会等与其他教职工分享、学习和讨论,使更多人从中受益,使继续教育的内容得到提升和延续。

二、结语

总之,行政人员作为高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高行政人员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工作效率势在必行。继续教育作为提升个人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要行政人员自身在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更需要高校、社会等外界力量的协助和推动。

作者:郭丽秋 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继续教育论文:图书资料室人员继续教育论文

1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1专业知识水平低

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很多知识的老化以及对新的专业知识的缺乏都严重影响着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专业技术及各项工作的发展。就内蒙古自治区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的情况而言,专业队伍状况不容乐观,图书馆专业毕业生寥寥无几,而非图书馆专业人员占大多数,这些给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实际工作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人才危机。因此,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工作在受到新的社会需求的推动下,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必须接受继续教育,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能力。

1.2服务观念落后,职业道德教育不完善

在以往的服务观念中,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的服务大多只限于简单的借借还还,所以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也似乎习惯了这种简单的服务模式,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形式。但随着现代网络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不仅仅是简单的“保管员”和“出纳员”,更应该在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中起到参谋、导读的作用。职业道德是图书馆继续教育的基础,职业道德的教育直接关系到院系图书管理人员业务服务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的高低。目前,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工资水平偏低,评职称有很大难度,劳动成果得不到重视和认可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着管理人员的思想情绪、工作热情。因此,通过对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的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工作,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职业认知度,充分认识到院系图书资料室在学校整体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时,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从而促进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工作的发展。

1.3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不够合理

从目前来看,虽说有些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专业知识过于单一,没有系统性,或者只具备理论性而不具备实践性,缺失复合型人才,而且劳动人事部门提供的培训教育又是针对各个领域所有人员的一般性基础培训,这使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无法深入到图书文献的具体内容中,无法成为专业文献信息和专业读者的纽带,也就自然而然不可能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服务。因此,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怎样提高专业水准,将陈旧的服务观念转变,将原有的知识结构更新,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重中之重。这不仅仅是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更是每个图书馆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不论职称高低,不论学位高低,资料室管理人员都应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配合所在院校搞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工作。

2继续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方法

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2.1相关知识的拓展

当今,信息化网络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图书资料室传统技能的拓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必须同时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多方面有关知识有所了解,通过学习“图书馆学概论”、“图书情报学”、“信息检索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检索教程”、“信息资源建设”等多方面知识来充实自己,提高与广大师生的有效交流与沟通,从而提高服务质量。高校院系资料室面对的每位读者的专业、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涉及的研究领域也各不相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理解接受能力也有差异,所以说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必须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以达到与师生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并且能为师生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

2.2新兴技术的掌握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与发展,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图书馆普遍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变与发展,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基本采用计算机处理,文献信息数字化,信息资源网络化,高校图书馆对师生的管理模式与服务方法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要求传统的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模式与服务方式也必须发生巨大地改变。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将被半自动、半手工的工作方式或全自动的工作方式的模式所替代,这些将给院系图书管理人员带来新的挑战。管理人员只有加强计算机能力的继续教育学习,掌握现代化的操作方法和管理手段,才能适应现代网络信息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2.3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

不论时代怎样发展,作为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拥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可以熟练地掌握、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与新技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才是现代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也只有他们才能带动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健康地发展。综上所述,实现上述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

2.3.1讲座培训。高校图书馆应该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对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讲座、职业道德讲座等各方面的拓展能力讲座,以提高资料室管理人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带动高校图书管理工作发展。

2.3.2进修班培训。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具体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派院系图书管理人员参加各类研修班、短训班等进行研修与学习,努力培养图书管理业务带头人,使其成为高校的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之间交流与沟通的纽带。

2.3.3友好访问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可以组织院系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之间或校内院系图书资料室之间进行互访参观、调研与学习,借鉴、学习其他高校图书资料室或校内院系资料室先进的管理经验、方法及图书资料研究成果,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开阔眼界,扩展思路,提高业务知识与管理水平。

2.3.4树立终身学习。自学是继续教育的整个过程,是获取知识提高自我的好途径,也是其他方法与途径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与能力,从而做好院系图书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学校整体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

3结束语

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是时代的产物,社会的产物,要想符合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就必须开展继续教育。在网络信息迅猛发展的未来,复合型人才是所有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开展工作的必要前提,继续教育势在必行,进行继续教育是提高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作者:任春梅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军事教研部

继续教育论文:电网财务人员继续教育论文

1电网财务人员继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1制定管理办法,逐步实施规范化管理

可以由各基层单位、省(市)公司、集团公司、国网公司制定并印发电网财务人员继续教育相关办法、规定和指导思想。结合电网的实际情况,明确电网财务继续教育的任务和对象,以及对象的义务和权利;阐明有关单位和部门的职责分工;规定电网财务继续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时间;确定不同层次财务人员的培养目标;以及对电网财务继续教育如何具体管理和实施等。

1.2在电网财务继续教育内容安排上注意超前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电网财务继续教育的任务,决定了在继续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注意把超前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既要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政策、新方法为内容,来适应财务专业技术人员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又要与电网内部实际情况相结合,如以建设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等国网公司对新时代电网财务的新要求为内容,来满足尚未掌握而急需掌握上述电网财务常规内容的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

2电网财务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2.1继续教育制度在基层单位执行中的难点

电网财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单位的财务人员大都存在着平时工作任务重,时间紧,人手少的情况,基层个别领导对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不愿意让手下财务人员因参加继续教育而耽误了工作。这就造成电网财务日常工作与继续教育在时间安排上的矛盾,特别是在没有上级部门统一的继续教育制度和规定出台或协调的情况下,电网财务继续教育在现实工作中的具体执行时间上经常得不到保障或是形同虚设。

2.2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激励机制在大部分单位尚未真正形成

目前,电网财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积极性不高,即使参加更多的是为了应对会计证的年检,似乎还存在着不参加继续教育,也不影响工资、不影响奖金、不影响职称、不影响岗位的情况。造成这种原因之一,就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足以让所有电网财务人员都能够从提出“你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的机制。所以广大电网财务人员不能直接地体会到参加继续教育的对个人对公司的好处与优点。

3对今后电网财务继续教育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我们认为,继续教育工作要能够顺利发展,一要解决机制问题;二要全系统统筹、各方面分工合作;三要加强三项建设。

3.1解决机制问题是顺利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关键

“建立劳动、干部、工资、教育培训配套制度和培训、考核、使用一体化的运行机制”,这一条早在1994年《关于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创建电力教育培训体系的实施意见》中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具体做起来的确相当不容易。所以说机制是关键。我们可以先从登记制度着手,就是说,不完成继续教育时数,不登记的就不能评聘、晋升技术职称、职务。定期参加电网财务继续教育的,并在省(市)公司、集团公司、国网公司举办的不同层次的调考,知识竞赛中表现优异的,可以作为个人今后晋升或评优评先的优先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再逐步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一体化运行机制。有了好的机制,奖惩分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有了需求,有了激励,才有了“市场”,才能提高电网财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电网财务继续教育也才能有效果。

3.2全系统统筹、各方面分工合作

电网财务继续教育与其他培训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意味着,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要想全部承包继续教育的所有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由省电力公司牵头,省电力会计学会配合,实行全系统统筹、各方面分工协作的办法。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全系统教育资源的作用,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继续教育成本。特别是要解决协调好基层单位财务人员继续教育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分层次,分批次,统筹规划,尽量避免由于继续教育而影响到基层单位日常财务工作的开展。

3.3要加强三项建设

(1)要加强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好教师是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是继续教育成败的关键。继续教育的教师队伍只能是专兼结合、动态流动的,而且可能兼职的更多些。我们一方面可以在外部与省内各大专院校达成合作协议,定期组织电网财务人员听取大学财务会计专业的专家教授授课或讲座。另一方面也可以内部挖潜,系统内部也不乏取得CPA,MBA,高级会计师等职称的会计人才,这些人才对于我们结合电网实际情况开展财务专业的继续教育更具有实用性。因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建立电脑人才库,将适合于承担电网财务继续教育教学课程的专家教授和会计人才的有关资料输入电脑,以备随时比较选用。

(2)要加强各省电力会计学会的建设。各省电力会计协会是各省电网财务人员的会计之家,由他组织和发起的各类电网财务继续教育和培训,人员参加面广,培训理论水平高,实际操作能力强,具有专业性、实用性、性等特点。因此,通过加强各省电力会计学会的建设,才能让电力会计学会在电网财务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3)三要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认为,要搞好电网财务继续教育工作,当前应该建立或修改完善继续教育登记制度、继续教育检查评估制度、继续教育统计制度、继续教育奖惩等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建立良性的人才使用及发展机制,依靠人才逐步推进财务管理体系的创新。

作者:苏秀玲 单位:国网福建惠安供电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