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建筑专业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建筑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筑专业论文

建筑专业论文:专业外语课程建筑学论文

1教学改革措施

为改变当前建筑学专业外语教学的现状,除去弊端,提高教学质量与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我们结合建筑学的特点,针对性的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方法等多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实践。

1.1研究型学习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研究型教学理念由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综合发展而来,是“一种试图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观点主要是鼓励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自我或者合作“探究”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在建筑学专业外语中采用研究型学习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实现从高中的被动式学习向大学的自主学习转变,也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创新设计视野。在为学生筛选和组织学习内容时,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跳出教材和参考书的限制,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广泛选取与书本上知识要点相关的专业信息,并且与时代同步及时更新,形成众多单元主题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建筑设计、历史保护、建筑技术、建筑师等。学生除课堂中学习重要的知识点外,应从教学资源库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大量相关外文资料的研读、翻译和理解,最终撰写英语学习报告,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如学生可选取生态建筑的主题,通过研读国内外知名生态建筑书籍、生态建筑案例,形成生态建筑含义、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典型案例等完整的研究报告,并用全英文的表达方式向所有的同学进行展示和讲演。通过设置研究型的教学内容,不仅能让学生们自主选题,提高主动学习的兴致;还能让学生们在广泛的外文资料阅读中培养外文论文阅读能力,并通过自主撰写研究报告和展示成果,提高专业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一些专业词汇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通过不同主题的交流讲解,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真可谓一举多得。此外构架了“2+1”的课程体系,即大一大二年级作为大学英语以及建筑学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阶段,大三年级开设专业英语技能训练课。“2+1”新框架为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1.2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于教学内容以研究型学习为主,就要求建筑学专业外语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体验式教学模式虽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模式,但其概念已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其本质特征是复合学生认知上“螺旋上升、不断深入”的学习规律,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师生互动中体验英语,形成英语语感。通常有如下几种途径:①在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中体验。如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周边的物质语言环境,泛读教学资源库中的相关外文资料,提高书面阅读能力;同时尽可能的营造人文语言环境,鼓励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国内外知名建筑的英语讲解视频或参加本专业的外语讲座,扩大专业词汇量和提高专业英语听写能力;以及在课程设计中尝试与教师同学用英语沟通,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等。②在情景中体验。建筑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作为引导者可在日常教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教学内容应包括项目招标书、项目概况、基地分析、设计原则与目标、设计理念、设计分析、实施步骤、图纸表达等,使学生初步掌握专业知识。之后鼓励学生协作创设相关的英语情景,如交流介绍彼此喜欢的建筑及其相关背景知识,互相点评世界知名建筑,甚至模拟买房情景等,一方面让学生们多种途径的展示自主研究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富有趣味的应用案例教学内容,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英语运用技能。

1.3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图、文、声、像并茂的英语教学资料,极大地丰富了英语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形象逼真的学习情境,促进课程向个性化、生动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例如,①图像教学:图像教学如专业视频演示、课程设计作业的英语表达、案例讲解、读图识图等更为直观生动,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思维,降低记忆难度;又有利于加强趣味性以提高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网络现场教学:依托家庭电脑和宽带网络等较为优越的硬件环境,建立专业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实时、互动教学和学习的教学方式,作为“实地现场教学”方式的强有力的补充。③网络课外实践:由于目前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和任务紧张等问题,教师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进行课后辅导,鼓励学生利用校内多媒体网络提供的互动活动,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吸收和巩固专业知识。此外,教师可以通过E-mail、校内BBS论坛、微信等便捷的网络通信平台,对学生进行同步或异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课后指导,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交流活动;学生也可随时随地的通过即时通话工具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便于及时答疑解惑。

1.4综合评价方法

成绩评价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成绩评价方法应摒弃传统的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终结性评价方法,建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控制的综合评价方法,以引导学生重视平时专业英语学习的基本功。因此,在新的成绩评价模式中将平时课堂学习评比、平时检测、网络学习情况等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培养他们自主自觉地进行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方法上可采用日常观察、评价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并且制作Excel考核电子表发放给每一位学生,内含已定的计算加权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和期末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预测。这样帮助学生给自己制订一个可量化的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起到鞭策和预警的作用。

2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经过上述措施的改革,对学院师生进行了抽样访谈,师生们普遍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应用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大部分同学表示该课程较之前教学内容更为开放,教学模式更为生动活泼,充满了趣味性,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平时也更乐意浏览专业外文网站,掌握世界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或者用英语与同学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也有部分教师反映,教学改革对自己的专业英语教学也是一种挑战。以往固定的教学内容需要的专业英语知识较为狭隘,通过开放式内容和模式的改革,需要更加的知识来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在越来越多的师生活动中也让教师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促进了师生关系。结语笔者通过总结教学实践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以研究型学习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以及综合评价方法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提高了本专业的外语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激发了师生的自主研究学习和沟通互动能力。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反映研究型学习内容需要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在基础薄弱时会占用很多的时间而影响其他课程;英语能力较差的同学开头难,反而会因此而放弃专业英语的学习等。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应更注重因材施教,切实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英语教学的效果。

作者:陈怡 蒋正容 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建筑专业论文:专业美术基础教学建筑学论文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建筑学专业美术教育的目标就是把更好的服务提供给学生,为其从事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美术基础,技能传授和理性归纳是其注重的对象,而知识传授和感性描述往往被忽视;而在美术专业美术教育中,更加注重对象精神性内涵的挖掘,注重对个人情感的释放。而建筑学专业美术教育在当前培养建筑学专业人才方面,应改变传统的狭义误区,注重把学生的知识面向更加广博的方面拓展,强调学生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对国际竞争的参与能力。为此,改革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具有必要性,而且也是当务之急。

二、美术基础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一)素描教学

就建筑美术课程来看,最为基础的课程就是素描课,对学生观察和写生以及空间想象等能力的培养是其目的所在。就总课时来看,建筑学素描课要远远少于美术专业,学生美术基础几乎就是没有,而且具有薄弱的造型能力。在教学大纲中一般都是在大一设置建筑学专业素描课程,从建筑素描总体教学课时来看并不多,而且在安排教学上还存在分散状况,学生对素描技法和表现形式的掌握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因此在素描教学上,要求目的性与针对性较强就显得极为必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素描的表现技法进一步的明确,掌握物体形体的结构规律,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与理解。在实践中体会到:①在安排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现有基础,遵循由浅入深和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规律;②选择教学内容应开始于简单的训练静物形体结构写生,逐渐过渡到大量训练建筑空间风景写生;③结合临摹和写生应是教学方法采用的方式,从而能够与学生的基础和专业需要相适应,为教学效果获得良好奠定基础。结合自身的经验认为建筑学素描基础教学应以学科特点为出发点,把设计类的素描作为重点,设计类素描与结构素描相仿,对物体的结构形态进行研究是结构素描的主要内容,这有利于对学生设计思维进行拓展,推动其想象能力的活跃,有利于推动学生形象思维和创作意识的培养。结构素描有利于推动学生一般造型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训练,推动学生对物体形态和构造相关的比例尺度进行研究,强化物体的视觉效果,该设计素描较为理想。结构素描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以及室内外装饰等设计方面应用广泛。

(二)色彩教学

水彩画通过水对透明颜料进行调配,进而运用其绘成的绘画,绘画的艺术效果具有透明和流畅,以及轻快和滋润特征。在没有开展系统训练色彩前,学生练习的水彩渲染也极为简单。从教学实践得知,大多数同学在训练过程中对绘画技巧过度强调,致使对水彩的色彩变化等因素很难掌握。对水彩画技法过度追求往往使学生忽视基本色彩理论知识,致使在建筑表现与专业设计课上不利于掌握搭配颜色技巧,出现不协调的色彩冷暖关系等。而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水粉画作画工具,颜料具有较强的覆盖性,修改起来很容易等特点,表现力也较强,初学者掌握起来更容易些,所以一般情况下水粉画色彩训练常常被安排在及时学期色彩训练中。通过水粉画的练习对学生的色彩进行培养,学生首先在对解色彩意义进行充分的理解后,逐步开始学习水彩画。

(三)加强速写训练,快速提高学生造型能力

速写实质是学生学习绘画的最简化形式,是对物体造型综合表现的绘画方法,对于一个设计师而言,在对建筑进行观察和记录以及艺术构思表现方面,它属于主要方式,是对感性知识进行有效获得的艺术手段,也是原始资料积累的途径。在素描教学的全过程中,应把结合素描与速写的学习始终贯穿于学生学习美术课程中。讲授理论,对线条进行学习应是速写教学的开端,由于课时不多,而速写的学习和练习需要的时间却很多,因此速写教学在大一、大二的安排上,要求学生必须在训练方面花费大量课余时间,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运用对学生作业进行查看的形式,把学生的优缺点找出来,尽力做到每次的练习都有新的进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观念认为,针对建筑学专业与城市规划专业进行的基础美术训练,也就是我们说的建筑美术课程,只要能让学生掌握下一阶段的专业课教学提供基础的绘画能力和欣赏能力,即具备基本的美术素养,就可以了。这恰恰是一种认识的误区,一直以来,我们没能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更具前瞻性国际视野、宏观的设计思维理念。此为建筑美术教学现存的突出问题。我们的建筑美术课程正是一门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锻炼学生深刻的感知能力,提高其修养并且与建筑的专业课程(也包括城市规划的专业课程)紧密衔接的基础课程。在着重培养学生造型基础、色彩观察能力和技术性表达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个性化品质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通常认为建筑美术,可以不考虑设计创意和设计观念的培养,认为那是以后建筑专业和规划专业教学方法中去面对和解决的事情,不在美术基础教学的讨论范围中。但实际上我们从历届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必须在基础阶段就通过教学方法来解决学生的创意习惯养成和观念意识植入的问题。这一点特别重要。

三、结语

近几年来,在建筑学专业中开设了美术专业室内和园林景观设计课,这样交叉与互补建筑与艺术就得到了真正的实现。因此,这就对建筑专业美术基础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教学经验的积累,具备与时俱进和认真探索的理念,积极的开拓创新,从而使建筑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从而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建筑学设计,为建筑美术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作者:朱宇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建筑专业论文:施工技术专业群建筑工程论文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建筑施工技术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以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实践项目为起点,通过实际工作任务、典型案例或虚拟项目创设工作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职业氛围,在动手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提高工作能力。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过程中,本课程内容选择土方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砌筑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等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以实践项目的作业程序安排教学计划。本课程总课时为72课时,4.5个学分,计划16课时为课外学时,由学生课外自主完成相关任务。

2《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框架和内容

2.1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架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的依据,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核的依据。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课程定位。②课程教学目标。③课程教学内容。④考核方式与标准。⑤课程教学资源及使用要求。⑥课程实施建议及其它说明。

2.2《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内容

2.2.1课程定位。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中层分立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主要培养面向建筑施工企业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施工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中,能胜任施工员的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即要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的基本原理、施工工艺流程、施工规范、技术标准,同时具有施工管理方面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该课程是学生学习了《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后的一门专业课程,后续课程还有《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管理》等课程。

2.2.2课程目标。

本课程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设置13个学习情境,分别是土方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砌体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钢筋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模板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脚手架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防水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装饰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结构安装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五个不同项目垂直运输设备的选择方案、桩基础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后张法预应力施工、保温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其中土方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为两个最主要的学习情境,是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包含土方开挖、基坑降水、基坑支护、土方回填、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内容,分解成若干的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按照相应建筑施工规范和标准进行。具体目标如下:①能力目标:a能识读勘察报告、施工图纸、施工合同等施工文件;b能记录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方面资料;c能对进场建筑材料进行验收并将部分材料送到测试中心检测;d能计算施工现场土方工程量,要能进行典型大梁钢筋翻样;e能对施工质量进行指导、检查验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进行指导、检查;f能根据施工文件与国家施工规范、标准、操作规程编制施工技术方案;g能组织整个项目在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②知识目标(部分内容):a了解施工前准备工作,包括立项、规划、征地拆迁、斟察设计、招标投标、施工许可及施工工地周围环境。b针对基坑开挖项目,掌握控制地下水位、稳定边坡的方法和支护结构的设计方法。c掌握地基处理方法,了解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预制、储运和吊装流程,以及锤击法、砌砖等技术要领。d掌握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特点和施工要领;熟悉先张法、后张法的操作程序和预应力值的建立传递的原理,熟知建立张拉程序的依据和放张标准;了解预应力筋张拉的台座,锚(夹)具、张拉机具的构造及使用方法。e了解土木施工中常用的起重机械;掌握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制作和储运程序及其安装工艺。f了解常用脚手架的构造和设计方法;了解脚手架使用安全技术。g熟悉卷材防水屋面构造和各层作用;掌握卷材防水屋面、涂膜防水屋面和刚性防水屋面的施工要领;了解地下工程防水方案,卷材防水层、水泥砂浆防水层、冷胶料防水屋面的构造、性能和做法;了解沥青胶、冷底子油和冷胶料的配制。掌握普通防水混凝土的配制及施工要点。h了解抹灰的分类、组成、作用和做法;掌握装饰抹灰面层的常用做法;了解油漆和涂料的种类及性能,了解油漆的施工要点;了解幕墙及金属饰面。i了解土方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工程冬雨施工施工方法。j掌握建筑施工技术中部分的英文专业词汇。③素质目标:a具备自我学习不断提高的能力;b具备与人协作相互交流的能力;c具备对施工现场出现问题后应急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d具备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弄虚作假;e具备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

2.2.3考核方式与标准。

①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改进考评标准,在考核内容中增加实践项目。②评定成绩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率、日常抽查结果、汇报、答辩和考试情况,以便做出客观判断。③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处理能力,适当鼓励运用创新思维处理实际问题的学生。④考核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评价。⑤本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练习)、成果考核,分别占有60%、40%,其中综合考核包含上课纪律、考勤、学习态度、日常工作等。

2.2.4课程教学资源。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实训资源,实现岗位资格证与职业标准对接,充分运用专业群资源库中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企业案例资源、标准规范等行业技术资料。①注重教学课件、微课的开发,拓展教学资源。②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发电子教案,直观地展示实践操作过程,使得专业知识不再晦涩难懂,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笔者建议,应该将常用课程内容纳入电子教案开发范畴,构建多媒体信息资源库,促进多媒体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积极推进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基于教育数字图书馆、电子论坛、教学网站、电子期刊等主流平台,多方位开发网络课程,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改变“教与学”单一化的信息传播途径,实现教学资源双向传递,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④产学研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各企业的资源,进行校企合作,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⑤积极开拓课后教学环节,将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纳入到教学资源建设中。

2.2.5课程实施建议及其它说明

①教学建议。主讲教师应对本课程的内容能够整体把握,在课前应对教授的学生做提前调研分析,掌握学情,做到心中有数,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与学的沟通与和谐,实现课程教学目标。②教学方法。通过对本课程特点和与工作岗位任务分析,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建议以行动导向方式为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灵活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习知识、掌握技术、训练技能过程中始终明确学习的目标,将工作流程融入教学流程,通过采用案例、项目任务等方式,提高职业关键能力。

3结语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的构建是一项开创性工程,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实践性。其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对自身职能转变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课程实施相关的考核与评价、学生对新教学模式改革的接受程度等问题的出现,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修订、完善与实践。

作者:蒋春霞 徐秀维 田江永 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

建筑专业论文:建筑制图教学建筑专业论文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不适合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适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面对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应该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教学课程以及同一课程的不同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方法尽可能直观。“建筑制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建筑施工图的识别和绘制,学会由实物到图形的相互转换。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利用各种教具、模型和挂图,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从网上下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较大限度地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例如,在学习“专业施工图”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种图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绘制图纸“知识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绘制图形的顺序。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充公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建筑制图”涉及到数学、物理等知识,而部分中职生因为这些科目的学习基础差,从而对学习这些知识有畏难情绪。如果教师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有可能因听不懂而不愿学习。但是,如果教师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积极性,那效果比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要好多了。

(3)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大部分学生反映“建筑制图”枯燥难懂,特别是对刚刚学习建筑专业知识的学生,更是缺乏学习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要想让学生尽早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乐趣,我觉得一个不错的方法就是将书本知识和现实中与该知识有关的特别是学生大都熟悉的问题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投影法有关内容时,可以以学生平常都知道的灯下面的影子和太阳下面的影子为例;在学习点、线和面投影的时候,可以以教室的三维空间为例。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加强实践教学

“建筑制图”这门课实践性很强,只有搞好实践教学这个环节,才能让学生在巩固、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的技能知识。为了搞好实践教学,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实习条件,如学校的各种挂图和教学模型等;另一面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和环境。例如,在学习三面投影图的画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正三棱柱和正三棱锥,然后让学生看着自己制作的模型画出三面投影图。

三、利用好视图、轴测图和立体模型之间的转换练习,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建筑制图”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建筑施工图的识别和绘制,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看物画图、看图想物,进行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相互转化的训练,形成空间概念。在“建筑制图”中,轴测图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其表现出来的效果与我们观察物体的视觉角度相似,所以搞好轴测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由于部分中职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强,他们仅能识别一些诸如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简单图形,所以在轴测图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轴测图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精选一些让人赏心悦目的作品作为教学对象。另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画一些轴测图的草图,因为中职生基本上都有一些基本的绘画知识和能力,这样让学生亲自操作,可能学习效果会比较好。学生掌握了轴测图,就可以根据轴测图画出物体的三视图,并由轴测图去想象物体的真实形状。经过这样的循环往复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渐树立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四、结语

总之,为了让学生学好“建筑制图”这门课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教师都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实践教学,从而让学生在现有的学习基础上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作者:方秀青 单位:河北省冀州市职教中心

建筑专业论文:高职生建筑专业论文

1高职生网络成瘾的不良表现

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简称IA.或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从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现象。伴随着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长,网络成瘾的危害性日渐加剧,高职生沉迷于网络的不良现象受到了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

1.1痴迷于网络社交,言行任意放纵

通过对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我们发现拥有一个及以上QQ号的高职学生占87.3%,高职学生拥有两个甚至多个QQ号的比例占44.5%,而表示曾经或经常上网聊天的学生人数高达78.5%。调查表明,多数建筑专业高职生上网是为了网络社交,也有一部分高职生喜欢浏览网络新闻、收发电子邮件、玩网络游戏、查找资料。调查发现,在网络聊天室或“灌水区”曾使用过不文明语言符号的学生,占建筑专业高职生总数的33.5%;同时,在聊天或论坛中遇到使用脏话的网友占建筑专业学生总数的72.3%。对于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22.5%的学生表示是“放纵、发泄一下”,33.5%的学生表示“遭到攻击时的还击”,7.5%的学生仅仅是“好玩,没任何理由”。由此可见,在网络世界的虚拟空间里,建筑类高职生无所顾忌地垃圾信息、不计后果的发表各种言论,绝非偶然现象。经过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超过一半的建筑专业高职生认为:网络“新鲜、自由、轻松、刺激”,“网络就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这个空间里的事物不值得信赖,切记不要相信网友的话”,“寻求另外一种感觉”等等。社交网络掩盖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真实姓名、性别、年龄、身份,从真实的社会角色转变为虚拟的网络角色,他们缺乏网络角色的责任感,忽视自己在网络中同样具有社会责任、享有社会地位,他们在虚拟环境和现实情景中表现得大相径庭,缺乏健全人格教育。此外,建筑专业高职生还在社交网络上谈情说爱、沉溺于网恋,利用网络欺诈、偷盗、行骗等道德失范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出于人类所特有的保护自己隐私的本能,不愿与熟悉的人(比如与父母、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交流自己的想法,特别是青春期出现的种种变化。社交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便捷性、互动性等一系列特点使人们敢于表达真实的自己,却不担心社会评价。社交网络为建筑专业高职生提供了一条发泄自我情感、放松自我的有效途径。然而,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一旦他们离线之后,他们与现实生活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在社交网络上获取的心灵的宁静顷刻间销声匿迹。唯有上网,才能摆脱他们在现实中孤寂的心灵。

1.2阅览、传播色情信息,沉迷于网络游戏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国际互联网上每天充斥的色情图片大约有2万多张,非学术性信息中,超过一半的信息都与色情有关。在对建筑专业高职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3/4的学生有意无意的接触过黄色信息,甚至有1/3的高职生经常浏览不健康的网站。由于高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色情信息对他们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甚至会导致他们走上色情犯罪的道路。在虚拟的空间里进行游戏会给疲惫的身心带来放松、愉悦,也会使一些人陷入虚拟的世界中无法自拔,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根据相关部门的问卷分析,相当数量的网络游戏充斥着暴力、枪杀、色情等内容,这类网络游戏往往受到建筑专业高职生的喜爱。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每一个玩家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有着相似之处,它们是活灵活现的、独立的、完整意义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无法进行的活动,无论是竞技格斗、经商从政,还是穿越古代、拯救世界,都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网络游戏有着极大的魅力,让建筑专业高职生废寝忘食。为了游戏,他们不惜熬夜花钱买装备、提等级,在游戏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为了游戏,他们不惜旷课、逃课。在一年中的花销清单里,大部分开销竟被网络游戏的投资占用了。在网络游戏中,有些人为了得到数目可观的游戏币或装备精良的武器设施,铤而走险利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不诚实的游戏币交易活动;甚至有些高职生在游戏的沼泽地里越陷越深,网络游戏严重阻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他们的性格孤僻、行动怪异,沉浸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他们不分昼夜地迷失于网游世界里,打破了生物钟的平衡,厌食多梦、精力匮乏;缺乏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能力,暴力倾向严重,严重混淆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走上了群体离散的道路,团体意识、班级意识、责任意识逐渐淡化。

2高职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分析

(1)网络对高职生个体的影响:碎化、隔绝、物化。网络不断产生的信息泡沫会使高职生怠于思考,网络非线性的信息存在方式易打破思维的连贯性,网络强互动机制的舆论场中高职生的思想独立性受损,易成为被网络技术主宰的机器人。网络媒体带给高职生的多是形式上的解放,实质上他们被网络所奴役,同时产生了人际隔绝、交往障碍。网络环境不断向个体内部扩张,人格倾向则由内控转向外控。网络媒体推进了消费主义文化的欲望工程,培养了社会化的金钱物欲人格,导致人格自我认同混乱与信任感的降低。

(2)网络影响高职生的人际交往:节点、集中、弱连接。在web2.0时代,高职生个体有了数据化生存的生存方式。数据化是个体的自我痕迹的记录,也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表演;个体已经成为互联网上巨大的社会网络中的分支节点,网络既可以放大个体的影响,又可以对个体施加更多的影响;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网络的传播中心。网络上的匿名性与参与者的多样性,使得人们的社交范围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社交范围不断扩大,社交圈表现出了集群化、聚集化的趋势。社交网络的小圈子里表现出了以兴趣为聚合点,互联网的长尾效应为小众化群体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交网络出现后,高职生的人际关系分为了两种:①强连带关系;②弱连带关系。强连带关系在传统社会中受到了数量和范围的制约,社交网络则极大突破了这个限制。弱连带关系的建立扩张了人际关系,网络媒体在弱连带关系之中为建立强关系提供了无限想象的可能性。人们要想在社会中保持弱关系,就必须使用社交网络这个行之有效的工具。事实证明,通过弱纽带,世界触手可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距离不再遥远,只有使用户能够注意到人际关系的长尾链条,才能使短期关系转变为长期关系。社交网络使本来处于弱连接、数量极大的高职生在最短的时间动员起来,这对他们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3)网络环境下的高职生主体地位。在网络环境下,高职生拥有受众主体地位,他们从被动接收、单次接收信息的受众变为表现出主动选择和多向传播信息的使用者。网络媒体重构了传统的各种传播关系与要素新秩序,高职生的身份开始由被认识、被尊重的他者赋予的被时代,集群突围到我时代,我时代的高职生,以迥异于传统的诀别姿态,演绎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身份革命,成为信息的个性选择者、能动生产者和议程设置分权者。网络的发展使得受众主体地位得到凸显,高职生不再积极被动,成为积极的受众。日常生活中,高职生被大量的信息包围,大家不断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做着角色的转换,每一个人既是传者又是受者,既演出又观看其他人的表演。网络媒体已经嵌入到高职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职生的媒介接触大多通过网络来完成,他们使用社交媒体的互动极为频繁,甚至形成了手机与网络的依赖,对媒介信息有更多的自我判断与思考。

3避免高职生沉迷网络的对策

中国经济的腾飞仰仗于制造业的发展,而高职院校是培养制造业人才的摇篮,目前中国制造正向中国创造转型,中国正由一个制造业大国转为制造业强国。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的强弱,对于我国能否实现制造业强国的中国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正成为网络的俘虏,他们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苦练职业技能的方法上,整日沉浸于网络之中,本末倒置、荒废学业。为此,有针对性的开展高职生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迫在眉睫,如何提高高职生网络素质,是高校辅导员们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对策一:加强网络法制观念的教育。在众多网络犯罪的案例中,我们发现从事网络犯罪的大多数黑客,虽然具有极高的计算机技术,但是他们并没有明确的经济目的、政治目的,他们只是将高科技犯罪作为炫耀自我的资本,刻意模仿黑客篡改数据、传播病毒,却没有考虑到满足了她们的虚荣心、危害了社会的稳定性。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的形式将网络法制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以此加强网络法制观念的教育。对策二:开展网上心理素质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人士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比较轻视,在他们的心目中,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层次比较低,是蓝领技工干的是辛苦活,而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则是白领人才从事的都是高大上的工作。同时职业教育人才面临着就业压力,起点低、薪酬低,加上高职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心理素质不好,心理落差大,自我定位的重心偏移,加之应激事件的出现极易导致不同种类的心理疾病。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首先应从“心理素质教育”落实到高职生的网络成瘾教育,与当前高职生的思想实际情况不谋而合。社交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拥有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隐蔽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必然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他们肆无忌惮地虚假信息、错误言论、混淆视听的信息;另一方面是正向的,就是人们更加自由地袒露心扉、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网络十分确切无误地呈现学生真实的思想转态,针对性强,有的放矢,迅速提升网络成瘾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对策三:开辟绿色通道与红色网站。高校辅导员老师、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对学生进行线上咨询、辅导,以此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防控与未然。此外,中心网站上应当建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栏目,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建立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的机制,特别是那些不愿到现场求医问药但又想获取心理救助的学生,提供绿色通道。同时,中心网站应当成立“高职高专生网络成瘾救助站”,向患有网瘾的同学言明沉溺于网络的危害性,从专业化的角度提供心理咨询及援助策略,早发现、早防控、早治疗,将一切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他就像一个全天候的服务生,随叫随到,满足每个人个性化、定制化的需要,因此高职生上网前要做的及时件事情就是清楚自己究竟想在网络上获取什么,什么才是对自己有益的,要端正自身的上网态度,不能无休止的沉浸于网络世界之中。在心理辅导上,我们要学会寻找突破口,特别是人际沟通障碍是沉迷网络者的一个通病,痴迷网络的人应当学会寻找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之间的平衡点,使自身平衡。现实校园生活中的社团是精彩纷呈的,同样网上社团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线上的交流互动、答疑解惑、求医问诊、名家授课、视频点播、学生个性化定制化的社团网页,线下的时事新闻学习、文学陶冶、艺术表演等各种活动形式,这样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是为学生开辟“绿色通道”。很多高校建立了“红色网站”,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正确引导学生思想。依托网络载体,大学生学习党的知识更加方便快捷,全天候、实时化的学习效果更佳,有利于让那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同学更具备天然优势,丰富多样化的网络栏目,能有效解决网络价值观、方法论的困惑。

4结语

网络,充其量只是一个新媒体,它是由人来创造和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对网络的掌控、分析、运用能力,必将决定着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变化程度。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想适应新媒体的发展环境,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结合的原则,才能快速、有效应对第四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满足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作者:王厚兵 张伟 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

建筑专业论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建筑专业论文

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爱国情怀

语文课程一直是中职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从上世纪初起,我国一些重点中职学校等都曾把中职语文作为一项必修课程。在当前,随着国家经济贸易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的日益兴起,培养建筑专业学生的语文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建筑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课,学生的专业技能直接影响到未来建筑物的质量,因此学校应该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他们的爱国情怀,这样学生才能创造出更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但是由于学生认知面的局限性,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够很好地认识到自身专业的特殊性质,因此教师在对于刚入学校的学生就要主抓爱国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建筑专业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层度有针对性的引入一些描写我国地形地貌的文章,例如在给学生上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描写我国西部地形、地貌以及建筑的文章,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文章了解到我国西部建筑的现状,并能从中了解到我国对于西部建设的一些战略方针,从而增加他们建设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再比如教师在上课时还可以收集一些长江三峡水电站的图片或者视频,在观看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被三峡水电站的宏伟所打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标志性建筑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这样学生必然会在课下查阅世界著名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图纸,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完善学生建筑理念

在对中职建筑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独立思考品质的培养,通过学生对建筑物的独立思考来完善他们的建筑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课下作业,通过这些作业来培养学生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善学生的建筑理念。并且,在培养学生建筑理念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教材,而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需求选择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学课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中国元素,可以把我国古代大家的诗歌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建筑专业由于自身专业性质的需要,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建筑学技能的同时融入丰富多彩的语文艺术元素。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栖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文章中有的同学会根据现阶段的一些社会实际问题而更倾向于刘禹锡的“陋室”,还有一些同学可能会更热衷于杜牧的“阿房宫”。在文章完成以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文章发现他们的自身独特素质,教师要根据他们特有的建筑天赋进行针对辅导,对于前者,教师应该认识到这部分同学是现实主义者,就应该主要培养他们的建筑施工等方面的能力,而对于后者,教师应该认识到他们在想象力方面的天赋,所以应该主要培养他们的设计能力。这样通过教师对学生采用写作实践的培养,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在建筑方面的独特天赋,对于完善学生建筑理念具有显而易见的好处。

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态度

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是所有行业所追求的目标,而对于建筑行业更是如此。建筑是十分严谨的艺术,要求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不能有丝毫马虎,而未来学生必然是建筑专业的主力军,这就需要培养建筑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具备严谨的学习态度,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在可课堂上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学习《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这篇文章,从文章中学生可以看到总设计是从最开始的和蔼可亲到的冷峻,面无表情,通过前后反差的明显对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科学技术探索道路上的不易之处,从而培养学生的顽强品质。再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学习《没有造不了的桥》这篇文章,在文章中学生不但能够了解到造桥的一些技术措施,而且还能够让他们认识到造桥中对经济与安全的高水平要求,通过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会让同学们联想到自身专业的学习与工作,使他们把科学严禁的态度用于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总而言之,在对中职建筑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我国建筑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完善他们的建筑理念,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建筑方面的独特天赋,对于完善学生建筑理念具有显而易见的好处,此外,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是学生学好建筑专业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整合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以充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建筑行业中。

作者:闫春梅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建筑专业论文:实训课教学模式建筑专业论文

一、明确实训课的教学目标

在授课之前事先树立明确的目标,以目标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还能增强教学效果,利于学生技能发展观的形成。

1.专业能力目标

对于建筑专业的能力,应要求做到:①能制订有效的施工计划;②能有效对施工过程进行组织与协调;③拥有专业熟练的技能;④对工程结果的评定总结能力。

2.职业精神目标

建筑行业作为一项难度大、强度高、环境多变的专业,在对作为将来从业人员的学生进行培育时,对其职业精神的培养同样必不可少。除了需要有基本的团队协作与吃苦耐劳精神外,还必须拥有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意识,才能保障施工快速安全地进行下去。

二、完善实训课教学方法

1.有效利用现场情境教学

建筑专业的实训课教学,是让学生将从书本上习得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体验转化为头脑中真正知识的有效环节。中学生的社会阅历浅,缺乏经验,并没有真正接触或体验过建筑行业,假如在此时对其灌输过多理论知识,会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失去积极性。因此,在实训过程中可使用大量现场教学或者情景模拟来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内容,如利用实训课时间带学生参观社会上的施工场地,体验实地操作,或者在课堂上利用一些角色扮演、情景演示的方法以加强直观认知。

2.师生间互动与合作

在具备了完善先进的教学硬件设施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在实训课教学时能否把握好教学的关键点,提出正确的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点。由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过少,在刚刚接触建筑专业的知识时总会出现一知半解,难以全部消化理解的情况。作为教师,应当在此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心中认为的难点疑惑:如在课堂上专门腾出时间为学生答疑,或者在课后深入学生中进行交流探讨,同时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法,找出每一个学生的不足与欠缺,对其引导指正,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3.利用模型

在上文提到的实践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从直观主体上对建筑学有了了解;然而对于建筑的内部结构、材料类型尚存在很多疑问,而这些内容仅通过书面的知识来补全显得过于抽象,因此,可用三维立体模型的制作与分析来弥补这一空缺。教师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利用手边的材料进行三维立体模型的制造。材料可用纸、木头、铁丝、陶土等,做出模型后教师对每位学生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模型来讲解构造与材料,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最为直观的认知,还培养了其空间想象力与创造力。

4.加强实践训练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才是培养职业能力最有效、直接的方法。实训的先后顺序应依照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教师的带领下循序渐进地推进,以搭建建筑中最基本却最重要的脚手架为例:教师先根据此项目选好场地,提供所需资料与材料,再利用课堂时间先向学生具体展示工作过程,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学生进行任务分配之后,开始讨论脚手架的材料并研究正确的搭建方法与工序,并做好记录。在进行真正的实地实验前,还可以通过模型的制作与拆解来分析正确搭法的原理与错误搭法的原因所在,避免材料的浪费。

三总结

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应按照之前所讨论的方法与步骤进行安装,教师应在场指导,解决在实际操作时发现的新问题,同时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在实践操作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应做好评价小结,总结每一组在操作时遇到的不同问题,针对每一个疑点进行讨论与答疑,并做出必要的引申讲解。在建筑专业的实训教学中,明确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配合现场调研、情景模拟的方法辅助理解,以广大学生为主观能动对象,为建筑行业岗位提供真正的人才。

作者:彭志鸿单位:甘肃省庆城县教育局

建筑专业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论文

一、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学生从事的建筑行业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建筑行业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简称ECO,就是将某个建筑物整体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综合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能够使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能源在该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能、低耗损、无废弃物、无污染、保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就是以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平衡原则为依据,探索人类、建筑物、自然界这三者之间能良性循环的和谐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而且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的生存环境理论。这种生态建筑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和建筑行业追求与发展的大方向。为了建筑行业、城市发展、自然环境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关建筑行业的各个专业,如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等学科的学者们开始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向的思考。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支撑它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的发展和祖国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并将这置于比经济发展和其它发展更为重要的地位上。建筑材料行业是建筑行业的基础行业,建筑产品成本的近70%属于建筑材料的费用,每年建筑行业的材料消耗占全国材料消耗量的比例都很大,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材料的生产与使用,因此生态建筑在建筑材料使用上要求改变以往的高能耗、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上。生态建材是采用生态的生产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使用工业、农业或者城市固态废弃物所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发展的建筑材料。从事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教学数年来,渐渐与建筑专业学生、学生家长、各建筑公司之间形成和谐的互动关系,可以从现在建筑行业的可执行性方案中,补充教材对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造价等方面的不足,让学生把建筑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建筑行业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但通过与在校生定期的座谈会、毕业生工作后的跟踪调查、实习单位领导与师傅们的走访等形式我们了解到,目前中职建筑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在建筑行业的生态建设规范了解甚少。由此可见,对中职建筑专业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非常重要。

二、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学生的学校教育中,教给学生生态道德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三个要素展开对自然的尊重、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意识。中职建筑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处处体现着当今社会的时代性,就是把抽象的生态道德说教与客观的当前的社会与现实建筑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围绕自然生态发展的教育与建筑科学辩证统一起来,用一种良好的生态价值观面对现代建筑发展、环境保护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关系。要求建筑行业所有工作者以生态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中职建筑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生态道德理念的教育,以培养中学生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伟大责任感。中职建筑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学生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习惯。本文是对中等职业学校中建筑专业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进行研究并总结如下:对将来要在建筑行业从事技术工作的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来讲,其生态文明素质要求的主要内容有:

(1)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切实做到在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既要立足于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进程,又要注意美化建筑周边环境,改善人民生活的环境与生存的空间。

(2)参与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的工人,以及各工程队的工人之间要互相学习,也要定期地参加培训,在建筑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术与施工工艺与方法,组织建筑公司全体员工学习国内外先进建筑思想与理念,以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3)教育建筑工人们,从思想上做到节约建筑材料,不要浪费建筑原材料,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处处以主人翁的态度爱惜建筑材料,做好建筑资源的使用与循环使用,完成自己负责的建筑工作。

(4)严格按照工程师所设计的图纸和设计要求,对建筑工程科学地组织施工,确保每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中在原材料的使用和现代化机器设备安装环节上,不能以次充好,不要偷工减料,需要全体建筑工作人员有着高尚的道德去完成任务。这些是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

三、中等职业建筑专业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培养

培养对策对中职建筑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下面一些办法:

1、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育。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内容。课堂是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也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其生态道德意识,通过课堂生态理论的学习,规范学生的生态行为,激发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和培养生态道德,让中职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行为。

2、图片展示形式:这是一种直观的直接的视觉教育形式,可利用反映当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物种灭绝等现象的图片,把客观的事实通过定期的图片展览在各班级教室向学生展示,以激发中职建筑生生态道德意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3、放映专题实况记录片形式

是指教师利用多媒体、专题片等手段,将建筑材料使用,建筑过程向学生播放,以视觉和声觉的形式配以教学内容,展示基础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生动性。

4、实地考察比较形式

这是指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建筑工地、到生产材料的工厂中去实地考察,在考察中体察自然生态美、体验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污染,思考人类与自然如何相处,才能避免生态的恶化现象,通过比较让学生从深层次去感悟生态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5、征文形式

即教师针对建筑行业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采取征文的形式,提高对当前建筑中这一问题的生态认识,来加强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达到将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化为学生的主观意识的目的。

6、建筑专业的实训

中职建筑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工地的实习训练,至少要三个月到六个月,让学生利用这一机会对建筑行业有一些亲密的接触,并充分体会生态道德对建筑行业的重要性。所以今年年初在学生去建筑公司、建筑相关单位实习前,实训处所制定的学生实习前的教育计划、实习中的指导计划和实习后的总结中,都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列入计划之中。实习前,学校举办了关于“生态道德培养”的专题知识讲座,分别邀请参加过实习的老师、建筑公司的技工、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参加实习的学生介绍建筑公司对生态道德的具体要求;同时对参加实习的学生布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作业,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收集建筑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出对生态文明建设对自己道德修养的感悟文章,并把它作为实习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实习中,实训处老师深入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等道德方面的表现情况,给每一个学生写出实习评价;对生态文明建设行为与道德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生态文明道德方面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分别谈话,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拿出整改意见;同时对这些学生加强关注,加强实习跟踪。实习后,每一个参加实习的同学都要上交“生态文明建设”的作业;在实习鉴定中专门辟出一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评价,并在实习成绩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同时突出建设公司对他们的评价以及由此赢得的建筑行业负责人对他们的器重。

四、总结

通过上面的一些方法,我们把中职建筑生的生态道德培养做为实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生态道德修养的要求,让他们从思想深处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素质与行为培养的重要性。经过几期毕业生的实习反馈来看,学生的就业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百年树木,十年树人,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点儿念想吧,别等到一切都无可挽回的时候再去回忆我们的蓝天、白云。

作者:张建玲单位: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高级技工学校

建筑专业论文:实训课教学建筑专业论文

一、完善实训课教学方法

1.有效利用现场情境教学

建筑专业的实训课教学,是让学生将从书本上习得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体验转化为头脑中真正知识的有效环节。中学生的社会阅历浅,缺乏经验,并没有真正接触或体验过建筑行业,假如在此时对其灌输过多理论知识,会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失去积极性。因此,在实训过程中可使用大量现场教学或者情景模拟来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内容,如利用实训课教学时间带学生参观社会上的施工场地,体验实地操作,或者在课堂上利用一些角色扮演、情景演示的方法以加强直观认知。

2.师生间互动与合作

在具备了完善先进的教学硬件设施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在实训课教学时能否把握好教学的关键点,提出正确的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点。由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过少,在刚刚接触建筑专业的知识时总会出现一知半解,难以全部消化理解的情况。作为教师,应当在此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心中认为的难点疑惑:如在课堂上专门腾出时间为学生答疑,或者在课后深入学生中进行交流探讨,同时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法,找出每一个学生的不足与欠缺,对其引导指正,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3.利用模型

在上文提到的实践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从直观主体上对建筑学有了了解;然而对于建筑的内部结构、材料类型尚存在很多疑问,而这些内容仅通过书面的知识来补全显得过于抽象,因此,可用三维立体模型的制作与分析来弥补这一空缺。教师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利用手边的材料进行三维立体模型的制造。材料可用纸、木头、铁丝、陶土等,做出模型后教师对每位学生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模型来讲解构造与材料,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最为直观的认知,还培养了其空间想象力与创造力。

4.加强实践训练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才是培养职业能力最有效、直接的方法。实训的先后顺序应依照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教师的带领下循序渐进地推进,以搭建建筑中最基本却最重要的脚手架为例:教师先根据此项目选好场地,提供所需资料与材料,再利用课堂时间先向学生具体展示工作过程,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学生进行任务分配之后,开始讨论脚手架的材料并研究正确的搭建方法与工序,并做好记录。在进行真正的实地实验前,还可以通过模型的制作与拆解来分析正确搭法的原理与错误搭法的原因所在,避免材料的浪费。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应按照之前所讨论的方法与步骤进行安装,教师应在场指导,解决在实际操作时发现的新问题,同时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

二、总结

在实践操作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应做好评价小结,总结每一组在操作时遇到的不同问题,针对每一个疑点进行讨论与答疑,并做出必要的引申讲解。在建筑专业的实训教学中,明确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配合现场调研、情景模拟的方法辅助理解,以广大学生为主观能动对象,为建筑行业岗位提供真正的人才。

作者:彭志鸿单位:甘肃省庆城县教育局

建筑专业论文:实践活动建筑专业论文

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完善学生建筑理念

在对中职建筑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独立思考品质的培养,通过学生对建筑物的独立思考来完善他们的建筑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课下作业,通过这些作业来培养学生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善学生的建筑理念。并且,在培养学生建筑理念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教材,而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需求选择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学课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中国元素,可以把我国古代大家的诗歌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建筑专业由于自身专业性质的需要,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建筑学技能的同时融入丰富多彩的语文艺术元素。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栖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文章中有的同学会根据现阶段的一些社会实际问题而更倾向于刘禹锡的“陋室”,还有一些同学可能会更热衷于杜牧的“阿房宫”。在文章完成以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文章发现他们的自身独特素质,教师要根据他们特有的建筑天赋进行针对辅导,对于前者,教师应该认识到这部分同学是现实主义者,就应该主要培养他们的建筑施工等方面的能力,而对于后者,教师应该认识到他们在想象力方面的天赋,所以应该主要培养他们的设计能力。这样通过教师对学生采用写作实践的培养,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在建筑方面的独特天赋,对于完善学生建筑理念具有显而易见的好处。

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

学生学习态度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是所有行业所追求的目标,而对于建筑行业更是如此。建筑是十分严谨的艺术,要求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不能有丝毫马虎,而未来学生必然是建筑专业的主力军,这就需要培养建筑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具备严谨的学习态度,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在可课堂上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学习《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这篇文章,从文章中学生可以看到总设计是从最开始的和蔼可亲到的冷峻,面无表情,通过前后反差的明显对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科学技术探索道路上的不易之处,从而培养学生的顽强品质。再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学习《没有造不了的桥》这篇文章,在文章中学生不但能够了解到造桥的一些技术措施,而且还能够让他们认识到造桥中对经济与安全的高水平要求,通过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会让同学们联想到自身专业的学习与工作,使他们把科学严禁的态度用于今后的学习工作中。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对中职建筑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我国建筑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完善他们的建筑理念,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建筑方面的独特天赋,对于完善学生建筑理念具有显而易见的好处,此外,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是学生学好建筑专业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整合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以充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建筑行业中。

作者:闫春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建筑专业论文:技能评价建筑专业论文

一、技能评价结果分析

(一)技能评价的调查与分析

从学生技能评价反馈中可以看到测量初级、测量中级、施工方案、专业认识的技能考核平均分分别为71.3、72、69.8、74.4,平均分普遍在70分左右,分值偏低。四个技能考核中60~75分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至少占56%以上,甚至达到79.4%,而率却相对偏低很多,有些只有3%左右。从这个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只能达到合格的要求,也只是泛泛而学的程度,而真正能把技能学精学专的学生却非常少。合格率除了测量初级,基本都能达到的通过率。

(二)具体技能项目分析测量初级、测量中级

主要由第三方评价来完成。主要考核学生对使用水准仪测高程的掌握情况,考试主要是实操,不涉及理论部分。考核相对难度不高,主要分应知和应会两部分。只要按要求训练,通过基本没有问题。但是从考核的情况来看,还有20名考核不合格。从考核的过程来看,学生的操作熟练度不够,率偏低,学生对技能训练的热情不高,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专业认识:主要由我校教师自己评价完成。主要是针对新生进行的建筑专业方面认识实训培训,考核以任务书的方式完成。该项目相对其他3个项目考核成绩总体相对较好,里面涉及的实操较少,主要围绕专业的入门知识,浅显易懂,学生完成的情况也相对好些。施工方案制作:主要由我校教师自己评价完成。率和良好率都较低,主要是由于该项目涉及的专业知识较为广泛,评价需要多门专业课灵活运用,与实际工程结合较为紧密。

(三)存在的共性问题

1.教师的教学

由4个技能考核情况来看,学生的考核率实操为主的明显不如理论为主的,说明学生还没完成从传统教学到技能教学的转变,应该把“学精技能”的理念灌输到每个学生心中。4个考核总体合格率高,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在60~70分,而对于学生来说,合格就有技能证书,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所以他们对技能训练不积极或马虎了事,导致率非常低。由于大多数技能训练在室外进行,建筑班级人数多、男生多,管理难度大,教师不能做到时时督促时时指导,教学效率不高,由于考核时间短、人数多,特别是测量的初级和中级考,考核的内容相对单一,学生平时训练不努力,临阵磨枪也可以勉强过关,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2.评价的方式

目前除了测量考核采取第三方,其余技能都以专业教师考核为主。考核的方式也较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优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考核的效果

考核对全部班级情况是可以做出一定的分析,并得到一定的分析结论,但是对学生个体而言,考核的数据还是显得有点薄弱,至少不能反映学生的具体能力及进步,对学生个人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同时在结构上比较简单、信息传递方向还较单一,不仅未形成信息反馈网络,而且也不可能充分调动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问题解决的措施针对前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主要采取的措施:

(一)技能训练的方法

为了使技能训练更加有效,每个技能训练都应有一份详细的训练方案,方案中应该包括训练的方式、内容、考核的时间、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方式等。在设计方案的时候,应考虑建筑专业班级人数多教学难度大的问题,如何能做到大班化上课小班化训练,尽量能让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施教。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模拟竞赛队的训练方式方法,达到以赛促教的效果。

(二)技能评价的方式与主体技能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

既有书面理论又有实际操作,既有专业技能的学习又有专业技能应用,既有分解技能项目又有综合技能项目,既有个人项目又有小组合作项目,既有纯专业技能又有结合社会能力的专业技能等等。尽量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拓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目前的4个技能考核都是以教师考核为主,除了第三方考核为主的项目,其他技能考核可以加入学生自评、互评环节,毕竟教师不能对全班的学生能做到了如指掌,学生之间相互情况比较熟悉,做出的评价也会更加客观。

(三)让学生了解评价

如果我们参加一项考试或竞技,必须知道其规则要求或评分点,这样才有针对性,保障较大限度地获取高分。如驾照考试中,“上坡起步”这个项目,教练会不断的告诉我们起步时必需打出右转向灯,如果没做将会扣分。其实教练所说的不断给予学员的反馈就是在做评价。让学生了解评价规则有两个好处,一是增强学生学生的目的性,增强学习动机;二是做出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可以促进自我认知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四)建立综合技能评价

系统每个技能评价都相互独立,各个项目的评价只有任教教师清楚,因此对与学生很难提供、的反馈结果,不能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如在本次技能评价分析中,有些学生的测量评价为而施工方案设计评价却一般,虽都是技能项目,有些侧重于动手,而有些侧重于动脑。如果能综合所有技能项目,建立综合技能评价系统,给予每位学生系统性的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同时便于今后的职业规划。

三、总结

技能评价的建立应该有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让它发挥作用,必须长期实践并进行及时调整。如果评价规则太复杂不符合实际情况,不能运用于实际教学,那它也只是一个空有其表的评价。对于评价,我们因多一些对过程的重视、对学生的包容,少一些对结果的重视,培养学生更多的职业素质。

作者:蔡菊琴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鉴湖大道绍兴中专

建筑专业论文:信息技术建筑专业论文

一、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专业教学的必要性

1.是现代教育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势头极为迅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重要,各领域都在积极寻求与信息技术合理接轨,以实现现代化的新发展。现代教育的发展改革,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看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蕴含的巨大力量,并将其与现代教学合理整合应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的建筑专业教学中,要积极融入信息技术,这也符合当前的教育改革新要求。

2.可以有效提高建筑专业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职业院校建筑专业的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学习一些复杂的理论并绘制建筑图,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其文化学习的基础问题,在这些方面的学习会有一定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深入浅出地展示具体的建筑理论,借助信息技术的图片和视频演示功能对学生进行更详尽的讲解,对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非常有帮助,这也十分有利于建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建筑专业教学的措施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在职业院校的建筑专业教育中,所教内容的难度对于学生来说较大。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除过必备的学习能力外,还需要对建筑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学生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保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进行专业课讲解前,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段视频,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中复杂的知识进行简单化的演示,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与具体的把握,增强其在学习中的自信心,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非常有帮助。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具备一定兴趣,才能有效落实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步骤,进而才能实现学习效果的改进。

2.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今天已经不太适用,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方式在不断更新,教师也要相应的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将信息技术与建筑专业教学的结合就实现了教学方式的革新,这对活跃课堂气氛,改善教学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教师在建筑专业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其进行发散式的思考极为有利,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进行不同想法的交流,这就使得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有所增强。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积极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建筑专业的教学中,有利于建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3.合理把握信息技术应用程度

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规避信息技术使用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看待信息技术的作用,其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不能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职业院校建筑专业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切实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也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部分。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某一建筑风格进行提纲挈领式的介绍,通过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并具备一定兴趣,进而使学生进行具体的自主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把握好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这也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小结

总之,信息技术在职业院校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较大限度地提高建筑专业的教学质量。

作者:周欣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建筑专业论文:编制建筑电气专业论文

一、课程主要内容

1.建筑电气工程识图

根据建筑电气专业授课计划和课程标准,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已进行了《建筑电气工程识图》的学习,但授课内容主要针对初学者,课程内容包括识图的基础知识和相对简单的电气工程图的识读。而在《建筑电气综合课程》的教学中,是对前一阶段工程图识读的拓展和延伸,所选案例首先具备一定的深度、广度及综合性,即难度大于以前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照明工程、动力工程、供配电、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安防系统等。因此案例必须是同时具备上述系统的综合性高层建筑电气工程图。

2.编制建筑电气工程造价

本项目是电气工程识图项目的后续内容,学生完成工程识图项目后,将编制所给工程的工程造价,这个环节包括:计算工程量、编制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计价、使用造价软件计算工程总造价。学生不仅要完成工程造价的计算,还要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编制投标报价,并模拟建设工程招投标,把学生分为建设单位、评委、招标机构、投标单位等角色,模拟招投标的各个步骤,按照招标文件拟定的评标方法确定中标候选人。学生如身临其境参与了较完整和系统的招投标活动,熟悉了招投标的每个环节,为将来胜任建筑电气工程管理的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3.编制电气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在本项目中,学生的任务是完成上述电气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一方面系统地巩固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学生将根据工程的特点,分析各个施工阶段和施工工序,根据《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编制电气工程各个工序尤其是关键工序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并能将绿色施工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施工方案中。所以通过在这个项目的学习,学生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熟悉和巩固了建筑电气施工和验收规范。

4.编制电气施工及验收

资料本学习环节,学生将完成同一个电气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如材料报验、工程验收、调试等,具体如建筑电气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电气照明安装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电线导管、电缆导管和线槽敷设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电缆头制作、接线和线路绝缘测试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开关插座、风扇安装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建筑物照明通电试运行记录以及各个工序质量报验单等。学生通过学习,结合工程图纸编制完成所给工程资料。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工程资料的组成、正确填写方法,并且通过有关工程资料的编制(如普通灯具安装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开关、插座、风扇安装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等)巩固了有关电气施工和验收规范,和上一环节的学习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5.电气工程设计

本项目以六层办公楼为例,学生能运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火灾自动报警及灭火系统设计规范》以及《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完成所给多层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工程、照明工程、综合布线工程的电气设计,成果包括系统图、平面图、设计说明、图例、计算书。学生通过本项目的学习,比较系统和有针对性地学习了设计规范,为顶岗实习或毕业后能够从事简单电气工程的设计打下基础。

二、课程资源

1.校本教材的编写

校本教材内容既要体现教学体系和结构,又要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还应体现先进性、实用性。主要内容应涵盖各个项目的知识信息、图纸案例、任务书、指导书、作业和练习题。

2.硬件条件需有安装造价

软件的网络多媒体教室,配备计算机、投影仪、网络设备,作为学生训练使用工程造价软件的场所;电气专业绘图实训室和CAD多媒体教室;各类规范,包括《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安装工程计价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火灾自动报警及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

三、结束语

《建筑电气综合课程》的学习,整合了学生在前三年所学的专业知识,但要求有所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更贴近于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通过自主、高效地学习,促进了其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获取的不仅是综合性的电气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在电气设计、造价、识图、工程资料和电气施工方面的综合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奉献拼搏和团结协作的品格,缩短学生就业的适应期,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因此,从长远看,《建筑电气综合课》的教学是打开学生就业的大门钥匙,因为它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作者:吕艳玲单位: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建筑专业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能力培养论文

一当前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困境

1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高职院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虽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现实中并未建立或健全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一方面,学生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还是以理论学习成绩为主,实践考核比重相对较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实践活动数量不足,也缺乏相应的奖励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受到很大限制。2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没有形成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现有的实践教学只是按知识结构而没有按能力结构实施技能训练。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没有打破学科界线、专业界线甚至是课程界线,因此,实验只是单一的或局部的技能训练,不能提高综合技能。

3教师实践培养能力不足

从现实来看,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使教师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对此,实践能力指导教师也必然是具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经验的专职教师。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专职的实践教师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高职院校并没有积极地引进用工单位的工程师加入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理论课程教师也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锻炼,进而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把握住教学方向。

4用工单位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聘任的大量实践教师大多只会做不会讲,更难以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另外,由于企业技巧熟练的老员工不能有效参与到教学中去,因而这些人所在的建筑工地也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这些珍贵的企业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完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高职院校应当从建立健全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等五个方面实施完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1建立健全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来看,普遍存在着学生实践能力评价缺失的问题。按照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激励制度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此,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学生实际建立并健全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以鼓励学生开展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首先可以改革学生奖学金制度,提高实践能力考核在奖学金评比的比重;其次,通过举办建筑实践科研立项、实践能力大赛等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把学生实践能力,纳入学生学分积累制度,为高职院校健全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要使教师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能力指导教师也必然是具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经验的专职教师。对此,高职院校应当在教育法规的范畴内,按照“请进来,送出去”的原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深化与用工单位的合作,并从用工单位中选取一批有资历、有经验、有素质的建筑工程师聘用为临时制的学生实践指导教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要积极地加强理论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通过派遣制的形式,把理论课程教师“送出去”,安排他们到用工单位挂职锻炼,进而提升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

3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通过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来完善。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实践教育体系应当包括建筑项目实训、实务综合类实践与社会实践技能培训等三个环节。首先,在建筑项目实训环节,可以采用“师徒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即由教师开出实践技能项目,学生根据具体开出的项目选择培训教师,利用每天的课余实践完成实践项目,逐步提升实践能力。其次,在实务综合类实践环节,可以使学生以寝室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学习建筑综合事务要点,总结经验,并定期开展总结汇报。,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可以以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类社团为载体,通过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原有的教学方案

,高职院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岗位实习往往都是分别进行集中培养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教学内容的目的性,但往往也会使学生在学习理论中欠缺动手能力的培养,或是在生产及时线中又忽视了理论性的思考与经验的体系化总结。对此高职院校应当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学习形式,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此外,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也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高职院校应当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建筑项目施工的器具,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头脑中呈现多方位、多层次的理论体系。

5创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从现实来看,建立用工单位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实习基地,是提升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性步骤。具体来说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必须具备多样化的功能,既要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项目的实践基地,也要有砌体结构等各种典型建筑结构的实践基地。同时,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可以采用“2+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首先要通过两年的在校理论学习与基本能力培养,且通过考核后,再于次年由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建筑用工单位进行为其一年实地的岗位实习。

三结论

在新的形势下,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回落,建筑行业也面临着多方位的挑战,对此,高职院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使学生脱颖而出,必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从现实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着诸多挑战。对此,必须从建立健全学生岗位实习评价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等方面予以解决。同时,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未来还有赖于社会、用工单位、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

作者:陈钢单位:延边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专业论文: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论文

一、体系与内容

面向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建筑结构课程体系总体构思为:以定量分析为辅助手段,定性综合认识为根本目的,从建立简单杆件力学性能的基本概念入手,结合材料性质,认识结构体系的力学特性以及构筑结构传力途径的基本规则,最终建立对结构固有力学逻辑所赋予的结构空间特性的认识,了解结构与建筑空间创作结合的途径。传统建筑力学教学所强调的量化分析与计算技能在此仅仅是掌握结构力学性能的手段和依据而非目的,是进入结构性能及其空间特性这一庙堂的台阶。课程体系框架如图2。上述体系中的课程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各有侧重、相互衔接、要求各异,分三个层次予以实现。及时层次———建筑力学。它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该部分课程本着结构的基本性能是传递荷载的思想,遵循结构整体—构件—构件截面—结构整体的教学思路,在不同尺度上认识结构的传力方式与特性。以概念为主、计算为辅,结构为主、材料为辅,力学性能为主、使用功能和形态特性为辅,以杆件为主要对象,将传统教学体系中相互隔离的三大力学知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融合、有机统一。该部分教学体现了量化,概念是为了使结构的力学特性明晰,计算是为了对结构性能的把握具体的目标。定量计算技能的难易程度以注册建筑师的结构计算要求为基准。此外,还注重密切结合典型建筑材料的性能,阐述各类杆的形态与功能特性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第二层次———结构选型。正如线的移动和转动可以构成任意形式的面、面的组合可以形成空间形体一样,结构选型以直杆的力学特性为基础,提供了结构体系演变的认知线索,即通过直杆的组合、密排、重叠和弯折等定性认识框架、网架、板、墙以及拱、壳体、索、膜及其他空间结构的力学性能,把握结构演化的规律与线索,认识构筑结构传力路径的基本要求与方法,了解典型结构体系如墙板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框剪结构体系、筒体等的力学特性,了解基于极限状态的结构设计思想与结构生命全周期的设计理念,强调从经典的建筑案例中认识典型结构形式,初步认识结构固有形态与建筑空间要求的关系。第三层次———建筑中的结构艺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该课程更深入地挖掘和揭示结构由其固有力学特性与逻辑所决定的形态美。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结构设计的本质也是创造。通过对现代建筑作品中建筑空间形态与其结构形态相互关系的深入探讨,了解从空间形态和传力方式出发构筑合理而优美的结构的途径,认识框架、平板和“方盒子”并非结构存在的主要形式(更不是形式),体会结构在满足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力学效率的基础上具有巨大的创造空间,具有再现建筑空间形态乃至创造新的空间形态的可能。

二、实践与收获

针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内容和要求特点,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建筑力学与结构选型为必修课,为此笔者编写了教材《建筑力学与结构选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教材编写及其教学实践不再停留于结构的内力图绘制和强度、刚度的计算校核上,而力求达到力学分析服务于对结构特性的认知,挖掘结构的组合和演变规律,以结构源于工程,服务于工程为宗旨。建筑力学课程着重于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与杆件结构的基本力学特性,以定性认识为目的,定量计算为手段。强调结构源于工程而服务于工程,遵循感性—理性—高层次的感性认知规律,每一种结构形式的引入都从实际工程入手,并尽量以工程意义明确、形象易懂的方式介绍力学基本概念,避免生硬的数学力学概念和繁琐的演算。自始至终贯穿力的传递这一认知线索,使力这一抽象概念形象化、动态化,使不同结构的传力特性直观明确。如图3所示,从荷载在结构整体(典型如梁柱结构体系)的传递路径入手,建立对力的传递的感性认识,再由定量分析揭示杆件截面内力与应力分布特性(如梁的内力和截面应力分布),逐步深入地认识结构的传力本质,最终通过力流的概念把握不同结构的力学特性。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定量分析可将模糊的感性认识导向理性,是不可或缺的台阶和拐杖。但若缺乏对量化分析结果的总结、对比和反馈,又将使分析陷入盲目并流于数字游戏。图4比较了桁架、索和拱的传力机制,形象地展示了桁架、拱和索的各自特点,使学生克服了对结构与力学的恐惧心理,使力变得可以触摸,力的传递变得有迹可循,使后续课程中结构的演化有规律可依。

此外,还将材料特性、结构几何特性、支撑方式与结点联结方式等也融入结构传力机制中,综合认识结构的传力特性。在建筑力学课程把握杆件结构力学性能与形态功能特性的基础上,结构选型课程从结构体系的几何特点、构成方式、力学特性及其空间特性等多方面定性认识结构的综合性能,将建筑力学部分通过量化分析得到的简单构件的力学概念在典型规则的结构体系中得到定性应用与拓展,使学生了解构筑结构体系的合理传力路径的规则与方法。该部分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遵循从结构体系的整体传力基本要求、规则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分体系的几何特点、构成方式、传力特性乃至基本构件的力学性能在分体系中的应用这一由整体而局部的认知途径,使学生对结构体系的力学及空间形态特性的认识有迹可循,并得以了解典型结构体系的组成规则、特点和传力特性。本阶段教学强调结构的演变性,即以直杆的力学特性为出发点,定性阐述各类基本结构(墙、板、拱、索以及曲面和空间网架结构等)与直杆的关联,从而建立定性把握复杂结构力学特性的认知途径。如图5所示,从柱的密排认识墙体的性质、梁的重叠认识板的性质、墙体—柱—筒体的相互转化认识高层建筑结构的竖向和水平传力机制,并初步认识曲面和空间网格结构等的演变规律和特性。从高层建筑结构、大跨空间结构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等角度分别选取现当代经典建筑案例,探讨结构体系的构筑与应用、结构空间形态与建筑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构选型综合学生课堂讨论参与情况、PPT讲述与综合作业情况进行考核,综合作业包括课程开始时浅述结构形式的演变与建筑材料应用的结合、课程结束后任选具体建筑案例分析其结构形式、材料运用与建筑功能的结合,课程进行中分组针对建筑案例进行PPT演讲。学生所表现出的活跃思路、生动多样的PPT讲述手法、对结构的浓厚兴趣以及被激发出的结构直觉令人惊喜(图6)。

建筑中的结构艺术作为该教学体系的环节,为任选课,共32学时,采用针对主题的分组课后准备、课堂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建筑结构曾经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将来会怎样,建筑结构所固有的空间形态美之所在。考核成绩以课堂参与、讲述情况以及书面讨论作业等进行综合评价。该课程教学包括两个阶段:及时阶段主要针对结构的传力特性和构件的空间形态,讨论主题包括优美的结构、杆件的变形、组合与运动、结构体系的均衡与延性、平衡或反平衡等,学生分组选取案例展开分析与讨论,在结构的合理性、整体均衡性以及平衡稳定性的认识基础之上,总结表现结构固有逻辑所决定的形态美的方法,并认识某些当代建筑结构在形式上虽然反常规、反稳定与反平衡,而在构筑传力路径时仍严格遵循结构固有逻辑的特性。第二阶段的主题相对宏观、综合,侧重于结构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关系,艺术、文化、经济与科学技术等对结构发展的影响,并针对目前颇受热议和关注的仿生、绿色、可持续等观点和建筑案例探究建筑结构仿生的意义和目的,引导学生挖掘结构整体与局部、规则与不规则的关系。该课程同时探索了一种全新的探讨式开放式的过程教学方法,教师不再以讲台的占有者和宣讲者的姿态出现,而是扮演了引导者、参与者、旁观者和听众的角色,学生对于各种主题的积极参与、活跃开放的思维达成了教学的互相激发,教与学的双方真正实现了自我发现与互相发现。以上构建的新的建筑结构教学体系以结构固有的特性及其本质为出发点、以量化分析为手段、以对结构体系的力学性能、结构演化的规律性与创造的可能性的认识为目的,避免了流于对现代建筑结构形式感的肤浅的讨好。已历5届的教学实践表明,新的建筑结构课程体系保障了内容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弥补了传统建筑力学中三大力学划分造成的内容和教学安排的隔离、间断与冗长。所编教材,力求使力学理论与结构认知密切衔接。学生克服了对结构力学知识及分析技巧的畏惧和抵触,认识到力之于结构的形象特性———力流,把握了基本构件和典型杆件体系的力学性能。对结构传力特性的认识不再停留于结构的表面形式,而深入其力学本质。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建筑形式的自由源于内在结构骨架和材料的突破,而后者以技术和理论的发展为支撑,对结构形态及其功能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中建筑造型设计上的创新(图8)。正如学生的体会:“每一种结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品质,它同时会深深影响着建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甚至会给予你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或许也是结构最吸引人的地方。”(建筑学本科生———于思)。“建筑师提升自己的结构素养,寻求和结构师的更紧密合作,看来是未来更震撼人心的建构美学作品的必然前提。”

三、体会与冀望

当代建筑结构的突破和创新令人赞叹,而我们在传统教学中困守固有规则的结构形式和教学模式又让人不免遗憾。面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结构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对多年从事教学与科研的结构工程专业的教师而言,是一次梳理过程,是对一味追求计算精度的偏颇的调整,是从计算向“不算之算”的教学突围,是对结构分析和设计的本质含义的反思,也是对力学定义、符号与公式的工程意义的挖掘。通过建筑结构系列课程的改革探索和教学实践,已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意识到,繁琐的计算不是结构设计的代名词,“方盒子”不是牢不可破的结构形态。结构究其根本不应成为建筑的束缚,良好的结构素养可以让建筑师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空间逻辑,并予其更大的创作自由。希望这一探索也能推动结构工程教学的发展,激发结构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潜力。从教育起步,实现建筑师与工程师两手的紧密交握,希望未来震撼人心的建构美学作品出自我们自己的设计师之手。

作者:陈朝晖龙灏廖旻懋文国治王达诠单位: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专业论文:化学实验建筑专业论文

一、建筑化学实验课必要性———以水硬性胶凝材料(水泥)为例

(一)硅酸盐水泥的凝结与硬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下面我们对其具体形成过程进行详解:硅酸盐水泥颗粒与蒸馏水进行接触,其表面矿物质(3CaO·SiO2、2CaO·SiO2、3CaO·Al2O3、4CaO·Al2O3·Fe2O3等)会首先与水发生水化反应,并且放出一定的热量。学生在做这类的化学实验的时候,就要注意铝酸三钙水化很快,使水泥浆产生急凝,不利于施工,这时应选用石膏参与,阻止水化铝酸钙的急凝(3CaO·Al2O3·6H2O+3(CaSO4·2H2O)+19H2O圯3CaO·Al2O3·3CaSO4·31H2O),但如果掺入的过多,又会形成促凝物质,其引起的过量膨胀会使硬化初期的水泥石涨裂,这就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严格把握反应参与物的用量与实验速度的问题。若在水泥中掺入活性混合材料,在水泥水化的过程中,活性混合材料所含的活性SiO2和活性Al2O3与硅酸三钙、硅酸二钙的水化产物Ca(OH)2发生二次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活性混合材料所参与的反应,使水泥石中的Ca(OH)2数量大为减少,这样对增强水泥石的抗腐蚀性能是非常有利的,那么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就要注意选择正确的活性材料参与反应,不同的活性材料选择决定不同的反应结果。

(二)水泥技术检测中用到的化学仪器

水泥技术的检测中,主要涉及的是水泥成分检测,实验室主要应用TBL2006-8X水泥组分测定仪对其进行检测。其采用了近期型的半导体质量技术,具有良好仪器使用性能,可在5—50℃温度内,无论外界温度高低,任何一个设定温度,都可使系统转换为恒温,温度控制范围小于±1℃,同时该设备具有定时、报时、旋转搅拌等作用。该设备也可实际利用与各种需要恒温条件的领域,是化学实验室的常用仪器。水泥组分测定仪是国家标准GB/T12960《水泥组分的定量测定》的配套设备,是检测水泥成分的必须使用设备。

二、教学案例分析

在材料课中,有一章主要讲述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进行材料组织分析、质量检验及结构和性能检查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下面我们就实例来说明,材料课中分析化学怎么与实验课良好结合。

(一)实验准备阶段,在分析化学实验中,把整体实验拆解,分成部分实验进行。例如,在进行络合滴定法实验室,我们把整个实验分成五大部分,分别是配制原溶液、量取络合溶液、络合溶液剂量标准、试样使用方式、称量标准试样,五大部分的操作全应由学生独立完成,分工明确,目的性强,每个人都有动手的机会。

(二)所做实验不能离开本专业的范围,避免学生产生抗拒心理。

学生能够积极的完成实验内容,好的方法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主动的加入实验操作中。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试样选择方面,尽量选择实验要求的真实试样,制造良好的实验氛围,把专业、生产和兴趣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三)实际操作过程中,老师进行分组,组内成员有明确分工,环环相扣,每个人在试验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学生考虑到了自身的重要性,态度自然积极,老师指导授课方式,实验之前进行点名分组,指导实验进行,实验结束进行考察。分析化学实验课有两个考察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数据记录的度,和实验结果的真实性进行考察。另一种方式是,指导教师一对多轮流指导,可以直观的看出学生是否积极实验。对于考核方式其他一些建议,实验仪器数量允许的条件下,学生按老师分配,对号入座,每组实验数据因误差,或多或少出现不同,老师可以从实验数据清晰看出学生是否正常实验,同样,依据这种方法,老师也可明确学生实验的不足,给予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台的固定,让学生更有自律性,能够按规程积极的完成教学任务,正确使用仪器,避免仪器损害。分析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之余,还提高实验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举一反三,分析化学实验是否可以运用到其他材料实验课中,如材料金属腐蚀实验、有机化学实验、试样制取实验、材料现代化分析,提高实验与实验之间的相关性,这样,实验间可以相互补充,又不雷同。了解不同实验的概念,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实施组合,从材料课整体出发,优化这门课程,提高教育水平。

(五)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之前,我们根据实验内容,了解并熟知相关的理论知识,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因理论知识的匮乏造成实验难以进行。

(六)增加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可以利用多方法进行分析化学实验。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和实验心得,巩固理论知识。

作者:李杰单位: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专业论文:职业教育下建筑专业论文

1建筑专业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上的改革

职业资格证是学生获得就业岗位的敲门砖,职业教育是基于培养学生某项专业技能的教育模式,而考察学生是否具备某项职业技能的形式体现就是查看其是否具有某项职业资格证书,中职建筑专业的教育必须要突破传统的以应试考试为主的模式,必须将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制度纳入到中职建筑专业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建筑专业实践技能,提高他们参加职业资格证考试的积极性,为学生扩大就业提供相应的职业资格证。

2建筑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上的改革

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中职建筑专业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应该仅仅围绕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进行,中职建筑专业应该按照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授课模式,重新定位中职建筑专业课程:一是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建筑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知识,如果学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没有相应的实践能力,这对于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职业教育体系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中职院校要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二是合理编制适合中职院校建筑专业学生的教材。合理编制适合中职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中职院校教学所采取的教材要与学生的现阶段知识水平相适应,既不能高于中职建筑专业学生的岗位技能水平,也不能低于企业相关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同时中职建筑专业教材的编制也要注意与高职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为中职学生发展拓展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合理优化建筑专业课程的内容,比如在“楼地面工程量”学习时,学生应该先学习“地面垫层、找平层、整体面层、块料面层等的工程量计算规则”随后在学习“楼梯面层、台阶面层、踢脚线以及其他等工程量”。三是充实实践教学的内涵。在创新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时,还要不断创新与发展实践教学的内涵,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建筑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尤其是近些年,中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等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比如实践教学不仅局限在对传统建筑项目的实验等,还要包括到建筑工地进行实手操作等。

3建筑专业改革教学方法改革

3.1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建筑专业的教学必然不可采取以教师为主体、集中在课堂上教学的传统模式,而是要充分的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个性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比如有的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可能会感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借助此问题而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同时教师也要放开对课堂的约束,鼓励学生经常自我探讨与分析,通过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之间的探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2积极借助先进教学工具

在现代建筑专业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已经落后于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比如《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就可以充分借助计算机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水平。总之,在建筑专业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必须要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改革教学方法为必要措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中职建筑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增强中职院校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适应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作者:杨雪梅单位:重庆市永川职教中心

建筑专业论文:课程教学建筑专业论文

1当前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1.1没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

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其不仅要与高职院校的学生竞争,还要与高等本科院校学生竞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结合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设置教学内容,而不能在仅仅围绕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重视对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的知识教学,比如教师在进行《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时,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制图与识图的实践技能,而不是掌握制图的理论知识。

1.2教师的实践技能不高。

建筑专业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分析中职建筑专业教师团队结构发现:具有“双师型”资质的教师数量非常少,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师实践技能技术的缺乏,必然会影响中职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时也缺乏创新精神,导致中职院校师资力量整体素质不高。

2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对策

2.1创新教学模式,应用模拟教学法。

基于中职建筑专业较强的社会实践性特点,建筑专业课程改革要本着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原则,深化教学模式,将模拟教学法应用到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模拟建筑专业就业岗位的要求与环境,让学生提前获悉工作岗位环境,通过模拟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将模拟教学法应用到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并不是一味的强调模拟应用教学,而是要灵活应用,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建筑基础理论教学则需要应用探究式或者启发式教学模式,总之在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2.2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建筑工程专业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基于当前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只有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之后,才能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而所有的前提必须依赖于中职院校完善的教学体系:一是中职院校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必须要突破传统的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的模式,构建以社会岗位要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因为建筑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比较快,如果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已经落后于市场技术,导致学生在毕业的同时就失业;二是教学内容要提高建筑实践专业知识的比例,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3提高教学手段。

建筑专业课程教学因为其含有大量的理论概念和图表知识,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进行板书,浪费课堂时间,而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将一些复杂的建筑工程图表知识形象、快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就需要借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才能顺利实施。

2.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离不开教师团队的支持,只有构建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才能保障建筑专业教学的质量,因此学校要强化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力度:首先学校要为教师团队水平的提高创造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相关部门、行业所组织的技能教育培训,比如重庆市永川职教中心每年组织多次人才培训教育活动,以此增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其次学校要深化开展校企合作模式,鼓励年轻教师深入建筑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同时将企业的技能人才引入到学校中,让他们定期到学校指导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双向交流,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学校要增加对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配建先进的实践教学设施,为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平台。

3结束语

总之,建筑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多学科联系性,基于中职学生的文化知识特点、社会就业岗位要求,要求建筑专业课程教学要本着以就业岗位为导向,提高学生社会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原则,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方式以及师资团队的质量等方面入手,促进中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

作者:邓文静单位:重庆市永川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