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化学环境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化学环境论文:地球化学城市环境论文
一、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的重点研究领域
1.(1)观测图绘制。该图的绘制主要针对城市环境中某些特定参数,例如化学元素种类,在该图中应当有相关的标示,且每种元素的检测值应当与分布地理位置进行对应。这继承了传统地球化学观测图的绘制方法。
(2)化学系统分布图绘制。该图需要针对区域进行,通过特定的观测手段与数据统计,将区域内地球化学的相关参数以空间分布形式展现出来。
(3)化学系统关系图绘制。有了化学系统的数据分布,要想获得更多的信息,还需要将这些信息有条理的建立联系。例如水文观测与地球环境化学转移,运用模拟迁移对地球化学的运动规律进行分析。景观地球学则更有利于展示地球化学的系统概览,对于化学转移的过程有更加直观的理解,相关化学控制因素也更加突出。这样的关系图能够有效的模拟真实环境系统的各项化学行为,并且在加入评价体系后,人类主观的参与可以将该图作为环境规划的主要参考内容。
(4)预测图绘制。更接近实际的地理图,通过分布图和关系图的分析,在预测图上针对区域进行环境污染的分析,预测污染的过程和涉及范围,在联系实际情况规划污染治理策略,是主要的环境治理参考图。
2.城市环境地球化学中人为因素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释放了多种有害元素,这些元素一是生产活动释放,例如化肥农药的使用,向自然环境中释放了打破原有平衡的元素,还改变了土壤的主要结构,破坏了土壤化学平衡,相应的土壤受到污染还会将这些有害元素通过循环作用释放到更大的环境中;二是生活废物的排放,这些有害废物不经处理直接进入环境中,例如生活废水和垃圾,因为食物变质产生的有害元素因此进入土壤或者水环境,城市垃圾的主要处理方法填埋等几种处理方法又将这些有害元素富集起来,加重了城市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污染。
二、城市环境地球化学治理工程学
城市环境出现了严重污染,就需要人为进行治理和帮助环境进行自我恢复,地球环境治理工程学的相关技术和原理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治理学是工程学新生分支学科,对环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其根本目标和基本科学思想来看,有着巨大的环境经济效益,应当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地球环境治理工程学也可以称作是地球化学改造应用科学,利用地球自然资源和基础化学特性,尽量降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按照原有化学环境进行人为的平衡。地球环境治理工程学与人类生存的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地球环境化学基本原理入手,研究地球上各大生态体系及生态体系之间的关系,更关注了交互关系的研究,将污染原理、规律和环境效应直观的表达出来,所以地球环境治理工程学应当用做与环境发展,合理治理和修复以破坏的城市生态坏境。
总而言之,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采样密度和采样普遍程度问题,在分析中只分析了环境化学元素的全量,使得分析与评估中对于生态威胁和人类生活影响的分析产生明显的局限作用。在这些过程中我们更应当注重元素的其他性质,例如溶解性和生物活性等,让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更适合环境发展的需要。
作者:葛斌单位:长江大学
化学环境论文:在新课改初中化学教育中怎么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我国的环境状况并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1994年7月震惊中外的“淮河水污染事件”,1997年的黄河断流,1998年的长江洪水,2009年2月“盐城水污染事件”,以及年年的沙尘暴等等,其后果已是触目惊心。至于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一、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二、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环保”是21世纪的首要课题,随着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化学污染物,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遭受了严重破坏。地球环境与人类的生存问题密切相关,如今环境保护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环境保护与化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蕴含着化学知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化学环境论文:开创民主自由的写作环境,优化学生素质
【摘要】作文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过程,应当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革故鼎新,让民主的春风吹进作文课堂,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激活整个语文教学系统,优化学生素质。
【关键词】作文教学;民主自由;优化素质
怎样搞活作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师生需解放思想,发扬“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开创一个民主自由的写作环境,才能激活整个语文教学系统、优化学生素质。
1命题民主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取决于教师执教方式的变革,而要使学生个性得以健康发展,那日常训练“不顾学生艰难,只顾自己易改”、一成不变地以一个题目匡天下的现状,教师不改决不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天地,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影响各不相同,只有把他们放飞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他们的思维才能真正地活起来,才有可能体现出整个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如果硬要他们都按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缺乏生活积累,所写出的只能是一些内容空泛、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的文字。因而,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命题上开放,置习作主体于自己的生活之中,还他们以纵横驰骋的天地。如七年级开学的及时次作文,笔者就让同学们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父母,介绍自己的母校。学生大都喜欢电脑,喜欢上网,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我就让他们以“我与电脑”、“我与网络”为题作文,部分对电视更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写“我与电视”。还有的时候,我只定一个范围,让学生在范围之内自由命题。如学了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我布置一篇作文:“走过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哪个季节给你的感受最深?自拟题目写篇作文。”至于课外练笔、日记,更是放手让学生自由命题,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编童话、写读后感,让他们对什么有兴趣对什么有感触就写什么。写真实的生活,抒生活的真情。这样一来,学生作文内容有了广泛的空间,“好好玩啊”——写作激情高涨!观察生活、感知生活、表达生活自由自主、融会贯通,形成良性循环,作文效果与以前相比也就大不相同了。
2指导民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或辅导)”已成为语文教坛的共识,可为何在高考、中考的卷面上“作文三段”式、“中间人事,首尾贴金”还屡见不鲜?学生少年老成,党八股、邦八股泛滥,它与作文指导上“师心严控,画地为牢”直接相关。往往,教师抛给学生一个题目后,立刻从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要求。让学生按老师的思路,用老师的立意甚至是老师的语言成文。作文不是写学生自己的生活、思想、感悟,而变为借学生的手写老师的口。把学生禁锢在老师思维的圈子里,让学生生吞活剥地曲解老师的命意,或吃老师“剩下的馍馍”,结果自然是味同嚼蜡。让学生感悟生活,在作文指导中提倡民主,即改过去教师的单一讲解为师生共同讨论。如七年级入学不久后的一次回顾小学生活的作文,我先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在小学度过了6个风风雨雨、酸甜苦辣的年头。在那6年里,有许多生活值得回忆。比如老师的培养、教育,师生、同学间的浓厚感情,兴味盎然的课堂学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想起那一切,许多情感定会涌上心头。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表达的机会,大家以《难忘的小学生活》为题写篇作文。”接着,我教给学生两种基本的审题的方法,即判断分析法和位置确定法,教他们找准题眼和中心词。再启发学生理解题眼“难忘”一词,说说小学生活中有哪些令人难忘的事。学生们兴致很高,有说小学生活中较高兴的事让人难忘,有说小学生活中最难过的事令人难忘,有说最精彩的事让人难忘……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又重现在学生面前,难忘的事真是太多了!我提出归归类,学生们把它们归类为难忘的事、难忘的人、难忘的活动、难忘的一课……我再启发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内容要写,如果让你自定一个题目,你会写什么,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中心?”经过思考后,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要写接力赛,因为同学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让人难忘。有的要写一堂课,因为那堂课中同学们在老师引导下自订学习目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那堂课让人感到轻松愉快……学生们在发言中思维得到碰撞,相互得到了启发。讨论后学生自拟提纲作文,真正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格局一形成,效果也当然令人乐观了。
3批改民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而要能真正“互动”起来,民主意识就须贯穿始终。认真
设计好作文批改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对学生的写作和为人都是极为有益的。在自改和互改前,先教给学生批改的要点和方法,再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成互评小组。自改作文后的互评作文,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及时步,寻找美点。找出文章中的美词美句并用指定的符号标画出来。
第二步,修改缺陷。在寻找出文章佳处的基础上,学会找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想一想怎样改才能更好,并用上一些规定的符号加以批改。字、词、句的修改完成后,再进一步考虑篇章结构的修改。
第三步,学写评语。对文章值得品味和需要斟酌的地方标上相应的符号后,便可以对文章进行书面分析品评了。先针对文章中画了特殊符号的文段、文句或词语在对应的批语栏中陈述理由。再就文章的卷面、语言风格、布局谋篇等在文章的后面阐明自己的观点。随后就本次作文对习作者指出努力的方向或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第四步,心得反馈。作文互评后,发还给习作者,习作者须对别人的修改和评语进行潜心的琢磨。尤其是那些被同学否定了的文字,要将原句与修改句做反复的比较并深入的思考:修改后表意是否更。修改得好,就吸收;修改得不好,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若难决高下,则请老师帮助分析。把比较分析后的感想体会或本次作文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写在作文本上,以供下次作文借鉴。
在作文互评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通过阅读不同同学的作文,增强了思维的发散性;通过评定别人作文的优劣,积累了经验教训;通过写评语和心得,增加了练笔量。审美能力、阅读能力、自我纠错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4评讲民主作文评讲是整个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作文的评讲,习惯的做法是语文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当听众。这样做就难免存在片面和失当。如果老师把自己当作“主持人”,只起引导、点拨、归纳的作用,让学生当“主角”,由学生来唱重头戏,师生共同评析,见仁见智,各抒己见。这样的评讲效果比老师一人评讲要好得多。
以笔者的一节作文评讲课为例:学了几篇写景的文章后,时值冬季,我让学生写一篇描绘冬景的作文。学生自评互评作文后,我将全班作文翻阅一遍,整理出写得好的或比较好的作文.找出本次作文中共性的问题:观察不细致,写景未抓住特点。也找出一些虽不是共性的,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个性的问题。评讲课伊始,我先宣布本次作文"榜上有名"者的名单(写得好的或比较好的),接着宣布荣获本次作文"金马奖"提名的男女同学各三名。并请这六名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还要说出自己觉得哪儿写得最精彩,哪儿还有不足之处。同学们见仁见智谈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精彩片段(互评作文时找出的美点),由作者本人上台朗读。然后我读几篇有相同问题的作文,把作文共性的问题抛出,请同学们出谋划策。如“一个雪后的早晨,我登上黄华阁……五颜六色的蝴蝶在草丛中戏闹着,飞舞着……”“在温暖的阳光下,菊花开得很灿烂。有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经过思考后,同学们纷纷举手,提出逆耳忠言:“描写不真实,不符合季节特点。”“所描写的季节和景色不一致,题目表明写的是冬景,可文章里描写的却是其他季节的景物。”在感性的具体的感悟中学生们悟得了作文的规律:观察要细致,描写要真实、,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作文评讲课让学生走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文,讲台成为学生展示成功、宣扬观点、袒露不足、剖析缺陷的场所。学生通过欣赏自我、剖析自我,逐渐养成悦纳自我的意识,从而培养既能展示成功又敢于直面不足的宽广胸怀和恢弘气度,防止和克服自卑或狂妄,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师生在人格对等前提下的思想碰撞,使学生在一种相互信赖、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心智的启迪和潜能的激发。
总之,作文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过程,应当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革故鼎新,让民主的春风吹进作文课堂,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然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必要条件。
化学环境论文:国内化学品环境立法改善趋向
一、加强对现有化学品的环境管理
各国一般将化学品分为现有化学品与新化学品。所谓现有化学品是指各国化学品法律关于新化学品申报审查制度建立以前已经上市销售和使用的化学品。新化学品是指在其投产、进口或商业流通之前,不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现有的化学品清单之列的化学品,通常是指尚未在该国或地区生产和使用的新开发或进口的化学品。20世纪70年代新化学品申报登记制度建立之初,全世界经济领域中生产、流通、使用的化学品已有近10万种,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经过了初步的风险评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强对现有化学品的风险规制,例如,1993年,欧盟了《关于现有化学品风险评价和控制的793/93号条例》;2006年,欧盟通过了一项新的《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和许可的1907/2006号法规》(REACH法规)。REACH法规将同时适用于新化学品和现有化学品的管理,该法规规定了为期11年的过渡期完成对现有化学品的检验和评估,并为过渡期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程序和时间表,要求产量较大的现有化学品需要优先注册;产量较小,但人类较为关注的化学品也应该优先注册。2003年9月12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了《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2009年12月30日进行了修订),对新化学物质实施申报登记和跟踪控制制度,至此,我国建立了对新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制度。但对于现有化学品,我国尚缺乏相关的风险评估信息,风险管理是缺位的。2002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了《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单》(IECSC),到2009年,该名单共收录45355种现有化学品。此前,主要依据危险化学品分类,我国系统建立了《危险化学品名录》,共收录了近4000种危险化学品,而对在《危险化学品名录》以外的大量生产和使用的现有化学品,未能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价和管理,导致国际上早已或正在禁止、限制的高环境与健康风险的有毒化学品,仍在中国个别地区生产和使用。在现有化学品的规制方面,我国应当在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及时,加速现有化学品环境风险的评估。鉴于现有化学品数目巨大,我国应当采取优先原则,对通常意味着高暴露风险、高产量的化学品优先开展制度化或组织化的危害性质测试,为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评估的信息。第二,完善现有化学品的分类管理制度。我国现行《危险化学品名录》中危险化学品主要依据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建议书》中危险货物一览表确定,而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建议书》的分类体系是为了控制危险货物安全运输制定的,对急性毒性以外的其他健康危险性,特别是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性三种特殊毒性没有制定分类判定标准。例如,我国危险化学品中的“有”主要是以急性中毒指标LD50为标准,无法充分囊括当今化学品环境管理主要关注的那些常规判定为“低毒”甚至“无毒”,但却以低浓度、生物蓄积性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产生长期潜在毒性影响的PBT或EDCs等有害化学品[1]113。因此,《危险化学品名录》应当根据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修改完善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和管理范围,并推动对经评估确认的高风险的“优先有毒化学品”采取淘汰或限制等风险管理措施。
二、确立化学品环境自愿协议制度
环境自愿协议是环境自我管制之一种,所谓社会自我管制系指个人或团体本于基本权主体之地位,在行使自由权、追求私益之同时,亦志愿性地兼负起实现公共目的之责任。在概念特征上,社会自我管制包含着两个核心内涵:“自愿性”与“公益取向性”。环境自愿协议(VEAs)包括单边保障(UC)、公共志愿计划(PVS)和协商性协议(NA)[2]。单边保障包括单个企业或者产业协会的环境改善计划;公共志愿计划是由公共部门设定好一定的加入条件和行为标准,由企业来选择是否参与;协商性协议则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工业行业或企业经过协商签署协议,旨在通过协议的实施达到节能减污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环境自愿协议体现了当代环境法中的合作原则,透过规制者与被规制企业的协商与合作,可以有效弥补法律的局限性,实现环境管理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提高规制效率。《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以下简称《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九条首次规定了环境自愿协议制度,在化学品的基本立法中也应确立该项制度。事实上,环境自愿协议中的“单边保障”已在我国化学产业界得以实践,“责任关怀”即是一个例证。责任关怀(RC)是全球化工行业自发地在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三大方面(简称HSE)所采取的行动计划,旨在不断改善化工行业在环保健康以及安全领域的表现。RC运动由加拿大化学生产者协会(CCPA)于1985年首次发起,相继被美国化学品制造商协会(CMA)以及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性组织化学工业协会所采纳,后在国际化学品协会理事会(ICCA)的正式推动下,至今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2007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发起的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推进“责任关怀”行动正式启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与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联合了《责任关怀实施准则》,该准则包括社区认知和应急响应准则、储运安全准则、污染防治准则、工艺安全准则、职业健康安全准则、产品安全监管准则六个方面。2008年5月29日,在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组织下,杜邦、拜耳、壳牌、巴斯夫、三菱化学、罗门哈斯等24家跨国化工巨头在京共同签署《“责任关怀”北京宣言》,保障将保障经营过程的安全和环境友好,通过分享信息,推广严格的环境、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业绩指标和验证流程等方式,在中国树立的化工行业形象。目前我国保障实施“责任关怀”的有化工、石化行业的43家企业以及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等三个工业园区管委会。
三、建立化学品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PRTR)制度
在化学品的规制过程中环境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充分的相关信息,政府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制;只有化学品信息的充分公开,才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减少化学品的风险和危害。质言之,化学品信息的申报、收集与公开是政府、企 业与公众三者之间相互信赖与合作的基石。OECD国家的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PRTR)制度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范例(见表2)。PRTR制度是指建立一个从各类排放源向环境排放和通过废弃物转移的各种指定极危险化学物质的报告和登记制度,并将收集的数据向社会公众散发和用于化学品环境管理。虽然各国的PRTR制度不尽相同,该制度的设计取决于各国具体的需要、条件和环境目标。但是,各国的PRTR制度仍然具有以下四个共通点:①化学物质或污染物的清单;②排放与转移的多媒介(大气、水、土壤)或综合性报告;③由固定或移动污染源报告汇总成污染物数据库;④污染物资料与数据可以为公众所获得[3]。最早的PRTR制度是1974年荷兰开始实施的“排放目录制度(EIS)”,1986年美国实施作为PR-TR的“有毒物质排放清单(ToxicReleaseInvento-ry,TRI)制度”之后,该制度在OECD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PRTR制度的发展历程中,美国的有毒物质排放清单制度是富有深远影响的典范。美国1986年制定的《紧急规划和社区知情权法》授权联邦环保局制定有毒物质排放清单,每个符合该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企业必须于1988年及其后每年的7月1日前向环保局局长和州委派的特定官员提交排放清单上所列的每种有毒化学品排放情况的年度报告。清单上的有毒化学物质从开始的大约329种增加到了2000年的约650种[4]。企业的年度报告是向公众开放的,《紧急规划和社区知情权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第十款规定:“联邦环保局局长须根据提交的数据资料,建立全国有毒化学物质存储数据库并进行维护,任何人都可以以有偿方式通过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获得这些数据资料”。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信息以自愿公开为原则、强制公开为例外。《清洁生产促进法》确定了污染严重企业的“黑名单”制度,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必须向公众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2007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也只是鼓励企业自愿公开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对象仍然是《清洁生产促进法》所框定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我国应当在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创设PRTR制度,目前上海市、天津市被选为试点城市,在全国配合开展化学品PRTR制度的试点工作。
四、推广化学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一种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激励制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不仅具有救济功能、风险转移功能,还有风险评估功能以及污染削减的经济诱因功能[5]。在化学品规制过程中,污染企业与居民的风险交流与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而风险交流不可缺少值得信赖的污染风险评估,相对而言保险公司更能承担起两者交流桥梁的作用。我国正在进行环境保险的试点工作,目前的主要政策与规范性文件有: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湖南省环保局、湖南省保监局《关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无锡市环保局、无锡市金融办《关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实施意见》,上海市金融办、市安监局、市保监局、市环保局《上海市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当今中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基本上是自愿性的,昆明市则采取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其中从事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必须购买责任保险。上海、重庆等地从2008年开始进行危险化学品安全责任保险的试点工作。截至2009年9月底,上海市危险化学品安全责任保险正式签订投保协议1700余件,累计保费近1400万元,总保额逾42亿元,其中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和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使用企业投保率已达80%[6]。2013年1月21日,环境保护部、中国保监会联合了《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涉及重金属生产和排放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纳入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范围,鼓励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据2010年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的全国石油加工与炼焦业、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三大重点行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工作结果,重大环境风险企业数量占调查企业数量的18.3%,较大环境风险企业占22%,环境风险隐患突出。由危险化学品生产事故、交通运输事故以及非法排污引起的突发环境事件频发。2008~2011年,环境保护部共接报突发环境事件568起,其中涉及危险化学品287起,占突发环境事件的51%,每年与化学品相关的突发环境事件比例分别为57%、58%、47%、46%。鉴于化学品尤其是危险化学品的风险之高、事故损害后果之大,我国有必要通过全国性立法建立和推广化学品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化学环境论文:加强中学环境化学教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摘要 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促进社会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更为方便,由此也带来各种公害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的隐患.只有当人们,尤其是作为跨世纪劳动者的中学生普遍树立起环境意识之时,才能形成社会力量,来共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环境化学,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8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中学生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2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2.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3.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3.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
于生态环境的改善.3.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3.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4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报道1993年全年生产和使用化学农药达25万吨,农村改革后,单纯依赖使用化学农药的单元从过去60万个生产队,扩大分散到亿万农户,直接接触农药的约有2~3亿人,每年全国因农药中毒伤亡人数超过10万人.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又未跟上,因而全国各地滥用剧毒化学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危及亿万农民的生命安全,也祸及全社会几亿个普通家庭.通过学生向亲人、朋友及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不仅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推动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使用.
化学环境论文:环境污染与绿色化学的关系
1生活中的“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就是将一切的资源和能源的充分利用,采用无公害、无毒的原料,在无害无毒的条件环境下进行反应,从而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污染,使“零排放”得到充分的实现。其实在我们看来看似平常的事物中很多都是与绿色化学有关的,只是由于我们的不在意而给忽略了。
1.1“亚硝酸盐”我们人体内的亚硝酸盐一般都来源于长时间煮沸或是反复煮沸的水;在鱼肉类食物中有时候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的时候,能够分解出胺类的化合物这是由于鱼肉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有时候为了食品的外观显得好看,一些不法商贩就会使用发色剂等食品添加剂。
1.2“甲醛”很多时候,在我们的室内家居中都存在着甲醛,多来源于装修布料、粘合剂、以及复合木材中的酮醛树脂,而常用的衣物整理剂中也会含有甲醛,如果穿上含甲醛的服装,会使人们因为衣物和皮肤之间的接触而对皮肤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引起皮肤炎等。
1.3水果的“催生剂”也许很多人都会注意到现在市场上出现不少的奇形怪状的水果,虽然水果看起来好看漂亮,但是吃起来要么无味,要么酸涩。其实是因为有些商贩为了抢占市场的利润,采用催熟剂、膨大剂等一些化学激素,将尚未成熟的水果进行加工后将其提前上市。
2绿色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随着绿色化学的广泛应用,在进行绿色化学研究的同时,应该遵循其相关的原则,这样才能使绿色化学在进行环境保护的时候得到较大有效地发挥。总的来说,绿色化学研究的原则主要有:原子经济性,尽可能的使合成直收率得到有效地提高;废物和环境污染的预防;设计使用高效安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助剂以及安全溶剂的使用;使能源经济性得到提高;尽量使可再生原料的得到广泛使用;尽量减少和避免衍生物的生成。
3绿色化学与环境污染
3.1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也在加快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工业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效益时,同样也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土壤、大气和水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化学工业有关有毒气体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据不统计,全球的二氧化碳气体、各种有害气体污染每年都是呈上升状态,使大气污染变得更加的严重;而也正是由于大量的使用各种塑料产品或原材料导致白色污染越来越厉害;大量的农药与化肥的使用也使得农田呈现贫瘠化。正是由于这些大量的环境污染存在,使人们在治理污染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惨痛的代价。虽然人们在治理污染的力度逐步在加大,但是,比如气候变暖、臭氧层受到破坏、重金属及农药在环境介质中的互相传递等等污染是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的。因此,要想在享受工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实现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绿色化学的实施,严格遵循绿色化学的相关理念,尽较大努力做好绿色化学的一切工作。
3.2环境污染与绿色化学的相关问题
绿色化学的主张是通过化学转换来获得新的物质,而在其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每一个原子,其较大的特点就在于一开始就采用实现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此在整个过程和结束都能够实现零污染和“零排放”。现今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水污染和空气污染,而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是氮的氧化物,而二氧化碳主要是由生活、生产中的石油、煤炭等燃料进行燃烧而产生的,还有一些事来自于使用硝酸或是生产硝酸的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气。当二氧化碳与碳氢化物共同生存与空气中的时候,经过紫外线的照射,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从而产生一种特有的光化学烟雾,这些光化学烟雾多发生在一些大城市中,尤其是阳光强烈的夏秋两个季节。因此,怎样才能将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降低阻止已经成了现今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绿色化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不产生不处理废物,不使用有害有毒的物质,采用化学的方法和技术,从根本上、从源头上消灭对人类身体健康、生态环境有害的催化剂、产物等,是人类追求、绿色环境的一种至高表现。
3.3绿色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成果
随着人们对绿色化学研究的重视,绿色化学也在逐步的发展,绿色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成果也是硕果累累。
(1)能源清洁。对于我国目前来说,在能源中仍然处于主要的重要地位的还是归属于煤炭。一直以来,有关部门和相关部门在处理煤炭污染的同时也在大力推广洗煤技术以及煤炭液化技术。与此同时,作为新的清洁能源的核能、太阳能也已经受到人们普遍的使用,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大量有效地降低了环境污染中的能源污染。
(2)二氧化碳的有效吸收。现在,全球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而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还得属二氧化碳,而其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燃烧。在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味无色的气体,其的密度与空气相比略大于空气,在水中得到溶化并且能够生成碳酸,而燃烧煤炭所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在短期内是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怎样才能有效的吸收二氧化碳已经是人们面对的严峻问题之一。正因为绿色化学研究的推动,现今已经研究出膜分离技术、碳酸钾加热化学吸附法、乙醇物理吸附法等相关方法对二氧化碳进行有效地吸收。
(3)环境友好的产品开发和化学反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逐渐的提高,除了要求能够对现今存在的污染源得到有效的控制之外,还一直在努力的研制出新的能源,期望能够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生存的环境。以前,在化学工艺中,有些原料是有害的,对于环境的污染和人类的健康都存在着很大的威胁。现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加快发展,人们把酶作为催化剂,以生物作为原材料,从而消除一些原料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环境污染。
4绿色化学的发展方向
4.1开发利用一切的绿色能源传统的燃料燃烧只有低于40%的化学能能够被转化成为有用能,而其余的能量则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可避免的消耗了。纵观全球来说,水利发电是目前已获得商业应用的可再生能源,其发电量占全球的发电量约有18%,但是这仅仅只是全球的水能资源10%的开发利用。因此,对资源、能源等一切可再生能源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是尤为重要,大幅度的减少和降低环境的污染气体等。
4.2大量可再生材料的重复使用可再生材料的大量重复使用,可以通过对材料的降解和生物质的充分利用以及对人类生活中众多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通过化学对生物质的特有结构进行充分的发挥衍生出各种各样具有不同功能甚至是具有特殊功能的精细化学品。针对目前我国的国情来说,在化学工业中引领和开展绿色革命是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4.3实现农药化学的绿色化农药化学即是 生物学与有机化学进行交叉而形成的研究分支学科,农药在全球化中化学污染处于主导地位,而农药污染也是环境污染全球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于将农药绿色化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的要求和必走之路。在现在和未来的社会中,化学农药仍然是植物保护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选择高效的能与环境友好相处的化学农药是其主要的方向。
5绿色化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因为人口不断的增加,工业污染物以及生活废弃物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目前正在面临着日益家中的生态环境危机和资源短缺问题。由此可见,如何解决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一个重要课题。不断的通过走绿色化学的途径,从科学性研究出发,发展绿色化学技术,强化公众对环境的保护观念,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使能源得到较大限度的节约,提高化学反应整个过程中的资源利用,不断推进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的低碳经济发展形式,从而创造一个情节美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6结论
对于环境污染,从根本上来说就得从源头抓起,要实现“零排放”,要采取标本兼治的一切方法,将绿色化学与环境污染相联系,利用化学原理消除污染源头,绿色化学也是化工发展和化学发展的新阶段,对实现经济和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性。
化学环境论文:分析环境化学工程的现状及发展
化学工程随化学工业的发展而发生并演变, 反过来又推动化学工业的发展。在过去的一百年, 化学工业与化学工程技术历经了孕育、诞生、发展, 直至形成今天庞大产业的过程。它每年为社会提供数以亿吨计的千百万种合成产品, 是我们衣、食、住、行须臾难以离开的物质基础, 为社会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环境化学工程的现状
20 世纪60 年代和70 年代初期, 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迅猛, 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忽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公害事件不断发生, 社会反应强烈, 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关注, 采取了各种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 加强环境管理, 制订各种环境保护法规和法律, 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 增加环境保护投资, 以控制污染, 改善环境。
这些措施虽然在局部地区或一定时期内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却未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增长, 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要求。
1979 年在日内瓦召开的?? 环境保护领域内进行国际合作的全欧高级会议??上, 通过了《关于少废无废技术( 工艺) 和废物利用宣言》, 指出:“无废技术是使社会和自然取得和谐关系的战略方向和重要手段”。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在一篇报告中对“清洁工艺“下的定义为: 清洁工艺就是以最合理地使用原料和能源来生产产品的一种技术, 同时在生产过程和成品的使用过程中, 减少排入环境中的可产生污染的废水和废物量。在法国, 根据《预防优于治理》这一原则, 几乎所有经过改造的、产生较少废物的生产工艺, 或所有对废物进行循环利用的生产工艺, 都被称为“清洁工艺”或“对环境有益的工艺”、“ 对环境安全而合理的工艺”等。1984 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在原苏联召开的国际会议上, 对无废工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无废工艺乃是这样一种生产产品的方法( 流程、企业、地区、生产综合体) , 借助这种方法,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原凋资源- 生产- 消费-二次原料资源的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综合利用。同时对环境的任何作用都不致破坏它的正常功能。有的学者认为,无废工艺的概念应当包括无害、节能、省地、复用、闭路等内涵。从技术上讲是一种具体技术。
美国在1990 年就颁布了污染防治案, 将污染防止确立为国案. 1995 年推出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表彰在绿色化学研究与开发中有重要突破和成就的单位和个人。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石化公司联合立项, 资助了“九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与化学反应工程”,其目的是开展环境友好的催化化学和反应的研究。1998 年,我国举办了及时届国际绿色化学高级研讨会, 1999 年, 我国在四川大学举行第二届绿色化学高级研讨会。
化学工业作为造成大规模严重环境污染的主要过程之一,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实现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以预防为主, 从源头着眼, 从工艺入手, 开辟绿色化工技术, 将污染减少或消除在生产工艺过程之中。化学工程进入了环境化学工程时期。
二、环境化学的发展
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开发仍然是环境分析化学获得质的飞跃的原动力。可适用于极复杂基体中众多已知和未知污染物同时定性鉴定和定量的具有高分辨能力的新型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需要给予高度关注,例如,色谱技术中的多维色谱由于其高分辨能力可在复杂环境样品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亲水性相互作用色谱则可完成高度极性和水溶性代谢产物和降解产物的分析和鉴定。飞行时间质谱( TOF-MS) 、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Q-TOF-MS) 和高分辨质谱( HRMS) 等具有全扫描和质量分析功能的质谱与各种色谱技术的联用将使得同时鉴定和测定目标和非目标污染物以及超复杂基体样品的分析变得更加简单,从而在新型污染物发现和识别中扮演重要角色。先进的同位素质谱技术和手性分离分析技术将在微量污染物的定量、污染源解析中获得更多应用,生物检测、生物标志物和被动采样等可反映污染物生物效应和环境风险的新方法将得到更大发展,原位、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将在
环境污染事件的快速处置中大显身手。此外,要高度重视新型污染物、纳米材料污染物、污染物代谢和降解产物的分析技术研究,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事故造成的严重核素污染提醒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核污染的检测、预警和处置研究。
环境污染化学研究在贴近世界环境科学前沿的同时,要密切结合我国环境污染的复合型、压缩型、结构型和严重性特点。力争在POPs 的迁移转化、长距离传输、降解和环境归趋,灰霾污染和形成机制,温室气体和室内空气污染特征,大气污染演变趋势及预测,新型污染物在水质转化过程中的归趋及风险,污染物的界面过程和生物有效性,土壤-植物-微生物-动物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转化,环境污染人体暴露途径与食品安全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在污染生态化学和环境健康研究方面,需要高度重视典型污染物的生物转化和生物致毒机制,低剂量、长时间、复合污染暴露下的生态毒理效应的分子机制,复合污染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生态毒理效应,污染胁迫下生物的抗性和适应机制,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与消减排泄过程,污染胁迫下疾病发生的机制,纳米材料本身及其与有机污染物相互作用、生物有效性和毒性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仍然是污染控制化学研究的重点。基于新型纳米材料催化剂、分子氧和可见光体系的高效、绿色、温和条件的高级氧化技术仍然是水体、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前沿课题,基于电化学原理的氧化还原、絮凝、沉积、气浮等将在电活性污染物的处理中发挥作用,用于大气和室内气体污染物处置处理的高效高选择性吸附剂、催化剂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仍然是持续努力的方向,绿色、环保、分散性、稳定性和运移性良好的纳米吸附和降解材料将更多地应用于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治理,高效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和重污染场地的强化修复技术是土壤污染修复的关键。在对以上各新型的末端治理技术研究探索的同时,环境化学工作者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密切地与工业、 农业、工程技术等领域合作,尽可能地将清洁生产、绿色化学、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等源头控制理念贯彻于生产和环境治理当中,改变主要依靠末端治理的被动局面。
环境化学仍然处于快速发展中,其学科的理论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基于机理的可以用于反应性混合化学品环境暴露与联合毒性理论模拟的混合物毒性-构效关系预测方法,建立可用于污染物生物毒性分子机制和复杂环境过程研究的基于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力学和蒙特卡罗模拟结合的理论模拟方法,进行以污染物风险评价为目标的环境理论计算方法和模型研究,将是今后理论环境化学研究的重点。
化学环境论文:环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 环境化学是化学和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文中简要回顾了20年来环境化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我国环境化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环境化学的发展作了简要讨论。
关键词 环境化学 回顾与展望
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它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的划分,环境化学的研究主要包括环境分析化学,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等四部分内容[1]。
环境化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为孕育阶段,70年代为形成阶段,80年代以后为发展阶段。二次大战以后至6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从恢复逐步走向高速发展,由于当时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接连发生,事实促使人们开始研究和寻找污染控制途径,力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60年代初,由于当时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发现,农药中环境残留行为的研究就已经开始。这个阶段是环境化学的孕育阶段。到了70年代,为推动国际重大环境前沿性问题的研究,国际科联1969年成立了环境问题专门委员会(SCOPE),1971年出版了及时部专著《全球环境监测》,随后,在70年代陆续出版了一系列与化学有关的专著,这些专著在70年代环境化学研究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1972年在瑞典斯德歌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了一系列研究计划,相继建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和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机构(IRPTC),并促进各国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结构和学术研究结构。应该说,这一系列的举措在人类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里程碑作用。
80年代地开展了对各主要元素,尤其是生命必需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各主要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这些循环产生的干扰和影响,以及对这些循环有重大影响的种种因素的研究;重视了化学品安全性评价;开展了全球变化研究,涉及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同时加强了污染控制化学的研究范围。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国际科联组织了数十个学科的国际学术机构开展环境问题研究。例如: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89年制订了“化学与环境”研究计划,开展了空气、水、土壤、生物和食品中化学品测定分析等六个专题的研究。
1991年和1993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亚洲化学大会和IUPAC会议上,环境化学均是重要议题之一。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及时次授予三位环境化学家Crutzen,Rowland和Molina,他们首先提出平流层臭氧破坏的化学机制。Crutzen于1970年提出了NOx理论,Rowland和Molina于1974年提出了CFCs理论,这几位化学家的实验室模拟结果在现实环境中得到验证。从发现平流层中氧化氮可以被紫外辐射分解而破坏全球范围的臭氧层开始,追踪对流层大气中十分稳定的CFCs类化学物质扩散进入平流层的同样归宿,阐明了影响臭氧层厚度的化学机理,使人类可以对耗损臭氧的化学物质进行控制。这些理论的研究成果因1985年南极“臭氧洞”的发现而引起全世界的“震动”,从而导致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订。这充分表明环境化学家的工作已经引起全人类的重视,环境化学已经开始走向发展。
我国的环境化学研究也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自70年代起,在典型地区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容量和环境背景值调查,污染源普查,围绕工业“三废”污染,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环境污染物的表征、迁移转化规律,生物效应以及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完成了一批攻关课题和重大基金项目等国家任务。“八五”和“九五”期间,在有毒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水体颗粒物和环境工程技术、大气化学和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对流层臭氧化学、区域酸雨的形成和控制、天然有机物环境地球化学、有毒有机物结构效应关系、废水无害化和资源化原理与途径等方面的工作分别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中国科学院重大重点等项目的支持,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从政府到地方各级行政管理与环境保护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多层次的管理人员与研究人员队伍[2,3]。
在酸雨测量技术、形成机制、物理化学特征、高空云雨化学、大气酸性污染物来源和沉降过程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天然源研究、区域酸沉降模式和酸雨成因、能源与环境协调规划、酸雨区域综合防治和临界负荷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环境分析化学方面,从80年代起,我国先后制订出《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环境污染分析方法》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等,选取了200多种分析方法,近百种无机和有机物,所用的方法灵敏、、,多年来在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和有关实验室广泛应用。对监测分析方法的统一与标准化,在提高分析监测水平及实验室质量控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92~1995年,国家基金委化学部资助了重大基金项目“典型有机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的研究,探讨了某些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在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价、水生天然有机物的起源、表征、与重金属相互作用机理与模型以及卤代烃生成潜力等。在新农药单甲脒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以及有机锡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中取得了创新性成果。首次发现城市水源中的硝基多环芳烃的存在,对多氯联苯等的光解规律和产物毒性提出了新的机理和解释。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工作于1999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O3的测量技术、中国光化学烟雾特征、室内大气光化学反应模拟、空气质量模式、汽车尾气高效净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大气微量组分源排放、大气氧化能力、大气光化学模拟和模式的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在天然水质变化与水污染控制原理、难降解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去除与生物降解和高级化学氧化、水质净化的高效生物和絮凝反应器、废水的无害化与资源化、清洁生产等方面取得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 。
但是,从国际发展趋势和目前水平来衡量,就总体而论,我国环境化学的研究,无论从方法、技术上,还是研究思路上大多缺乏独创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热点环境问题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需求。在分支学科和研究的内容上发展也不平衡,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在环境化学过程研究中对化学污染物的外观表征研究得较多,而在复合污染的界面反应过程动力学,污染机制及其效应方面研究的深度不够,缺乏从分子水平上对污染物动力学机制的研究。在环境分析化学方面,虽然建立和发展了较为完备的常规分析测试方法,但对于环境样品的形态、结构与中间产物、同族体等的分离与测定还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在污染物的现场测试、实时测定等方面尚缺少有效的方法和仪器。
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跨世纪的环境化学任重道远。无论是控制或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还是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环境化学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环境监测,大气复合污染的化学机制、污染评价与防止对策,水体中复合污染及土壤多介质污染机制研究,有毒化学品生态效应及危险性评价,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筛选,污染控制原理,环境修复技术等诸多领域,环境分析化学,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等分支学科都面临着挑战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化学环境论文:化学教育中环境教育树立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近期成果。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发展”[1],这是党中央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迅速的发展,环境污染和恶化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刚刚发生的西南大旱、甘肃遭遇17年来第三次区域性的强沙尘暴天气、湿地萎缩“黄河首曲”告急、草场的退化和沙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等环境问题。因此,把环境教育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是教育面临的时代任务。为此,把科学发展理念运用到我们的化学教学活动中,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倡导绿色化学,渗透科学发展的理念。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环境教育,培养广大学生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的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
一、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中,运用环境教育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使广大的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来。培养他们的实验环保意识,如在取用化学试剂和使用各种污染环境的化学物质时,注意其用量和对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实验产生的有毒气体要进行尾气吸收,反应后的废液、废渣要进行分类回收处理,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对实验进行改进,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倡导微型实验等,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增强环保的意识,让学生们在化学实验中养成环保的好习惯,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二、在具体的化学教学内容中,运用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发展意识
在中学化学教材、教学过程中,把具体的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水的教学中,在课堂上介绍水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水资源的缺乏对人类的严重危害等。在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保护好环境,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重要性。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通过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对环保知识学习既生动又能激发兴趣,印象深刻,再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科学发展意识。
三、在训练和单元测验中,运用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理念
平时作业、练习和单元测验,是学生课后学习和巩固知识的基本途径。在不偏离教材和课标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时机,适当安排一些环境方面的思考题或习题,使环境教育与学习训练有机结合,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和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的意识。
四、利用化学原理运用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教师在实验和生产过程中,利用存在对环境污染的现象,对学生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和解决实验和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实验和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硫化氢,一氧化碳等废气,为了不让这些扩散到大气中,你能用什么原理或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吗?利用这些废气怎样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大力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分析和实验研究,进行创造性的设计、选取实验药品。让他们尽可能采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和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使学生掌握环境污染废物的充分利用的基本原理,增强了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能力。
五、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运用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理念
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下,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即让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这也正好是课外实践活动要达到的目标。由于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因此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也能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理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参观考察,比如组织学生参观所在学校周围的水泥厂、化工厂等各种工厂以及回家调查所在社区河流的情况等,让学生了解周边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对策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 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科学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
综上所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焦点问题,环境教育在中学化学教育中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因此,教师必须结合环境教育思想,以创新,发展和可持续的理念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把环境保护的知识贯穿于始终,不断培养学生的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化学环境论文:谈谈化学教育中的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我们涉及的主要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生存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阳光、空气、水、土壤、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物质与一定的地理条件结合,就形成了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所建造的人为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人和环境的关系称为环境道德。在我国环保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于1990年9月成为维也纳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约国。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和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有各种类型:
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尘粒、废气(SO2、NOX、CO2、CH4)、光化学烟雾(NOX和烃类在阳光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甲醛(装修材料散发气)。
水体污染:酸雨、重金属、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土壤污染:白色污染(塑料、几百年难分解,可降解塑料)、废旧电池污染。
食品污染:食品可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品质的营养类食品的统称,不含有害物质,与食品颜色无必然联系。也有人把绿色食品定义为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蓝色食品是由海洋提供的食品,如海带、海参、紫菜等。白色食品是通过生物发酵制得的食品,如食醋等。例如:“瘦肉精”能加速动物生长速度,瘦肉相对增加,但有很强烈的副作用,出现中毒性心悸,肌肉食颤动,手抖,头晕,乏力,心律失常,低血钾。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音、放射性、热、电磁波等)、能源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图片资料:震耳欲聋的马达声 通宵达旦的卡拉OK
污染源:是造成环境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能使环境的组成、结构、性质、状态乃至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可分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所引起的污染,如SO2、NOX、CO2、CO等,二次污染物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或一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物质,如XO3、H2SO4、HNO3等。
空气质量周报(或日报)
主要内容为:空气污染指数(是指将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值简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级别和首要污染物。
污染指数的分级标准:①污染指数在50以下对应的空气质量级别为一级,即优:②50—100,二级,良③100—200,三级,轻度污染:④200—300,四级,中度污染;⑤300以上,五级,重度污染。
我国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SO2、NOX和总悬浮颗粒物。
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日——12月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该工业区处于狭窄的盆地中,12月1——5日发生气温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三天后有人发病,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较高。
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日——10月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该镇处于河谷,10月一个星期大部分地区受反报旋和逆温控制,加上26——30日持续有雾,使大氯污染物地近地层积累。SO2及其氧化物作用的产物与大氯中尘粒结合是致害因素,发病者5911人,占全镇人口43%,病状是眼痛,喉痛、流鼻涕、干咳、头痛、肢体酸乏、呕吐、腹泻、死亡17人。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4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全市2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1600万升,向大气排放大量碳氢化合物、NOX、CO。该市临海依山处于50公里长的盆地中,汽车排出的废气的日光作用下,形成以O3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8日英国伦敦市全镇为浓雾覆盖,4天中残废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0人,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的三倍;1岁以下约为平时的二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是事件的前一周同期人数的9.3倍。
四日市哮喘事件
日本四日市,1955年以来,该市石油炼制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空气。重金属微粒与SO2形成硫酸烟雾。1961年哮喘病发作,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而自杀。1972年该市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人,死亡十多人。
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生产米糠油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生产管理不善,混入米糠油,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1400人,至7、8月份超过13000人,16人死亡。
水俣病事件
20世纪50年生地日本熊本县水俣市的水俣病,就是因水俣市一家化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甲基汞,废水排入港湾,经食物链富集到鱼、贝体中。人吃了鱼,贝而中毒。水俣病患者语言不清,走路不稳,四肢麻木,严重的眼睛失明,吞咽困难,甚至死亡,中毒283人,60人死亡。
1963年——1979年三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研究环境问题涉及地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化学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由化学污染物造成的,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很多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化学的方法。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主题。千百年来,在类 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中,环境问题一直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选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类则是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的活动造成的污染,也就是环境污染的问题。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围绕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进行的,矿藏的开采,各种金属的冶炼,都是取其中一部分加以利用,其余部分作为废物抛弃。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由于世界人口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大,人类抛向自然界的废物毕竟数量较少,大自然有足够的时间和容量将其分解、稀释、净化。那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太大,在环境自净能力范围之内,即使发生污染问题也是局部性的。
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飞跃进步,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人类每年都有数以几十亿吨计的废物抛弃到环境中,日积月累,终于达到大自然再也消化吸收不了的程度(所谓的环境自净能力)。全世界每年消耗掉的化石燃料,20世纪初不足15亿吨,到70年代已增至70亿吨——80亿吨。人类每年都在实验室制造出成千上万种新化学品,并投入环境后,在环境中扩散、迁移、积累和转化。南极大陆冰原覆盖层、荒无人烟,但从处息在那里的企鹅体内也检测出滴滴涕;在北极附近格陵兰的冰盖层中,近几十年来,铅和汞的含量不断上升。因此可以说,污染无所有在,世界上几无净土。
由于原生环境的消失、人类的捕杀和环境污染,世界上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急剧减少,成千上万的物种已经灭绝,将无法再生,无法弥补。
文字资料:1984年12月,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的毒氯泄漏事件,造成2000人死亡,乌克兰基辅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放射性物质大量外泄,造成31人死亡,237人受放射性伤害,13万居民紧急疏散。
一“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文字资料:酸雨的成因主要是空气中SO2和氮的氧化物(NOX),它们主要来自于煤的燃烧,硫酸和硝酸工作未被处理的尾气,以及汽车尾气等。酸雨里含有许多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多数是硫酸和硝酸,通常以硫酸为主,90%来源于煤的燃烧。
文字资料:由于酸雨产生,以及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世界上面积较大热带雨林区亚马逊热带林近十年已有40万平方公里夷为平地。世界粮农组织估计到2000年,全球每年将流失土地240亿吨。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许多的生物种类将濒危和灭绝。
图片资料:2000年前雅典人创造的希腊巴台农神庙的建筑和价值连城的雕塑被严重侵蚀。
图片资料:我国故宫里的由花岗石和汉白玉雕刻成的盘龙柱受到酸雨的严重侵蚀,已面目全非,模糊不清。
在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同学们展开讨论,由感而发,畅所欲言,都认为整治酸雨保护环境势在必行,也立志要勤奋学习,要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污染的环境,去保护环境。
附表:我国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影响
二、臭氧层破坏
大气中离地面17—18km为对流层,22—27km为平流层,臭氧层处于大气平流层,O3能吸取太阳光线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有制冷剂CF2XL2等氟氯为烃和NO等氮的氯化物。如CF2CL2的破坏机理为:
cf2cl2+hr cl+cf2cl o3+cl clo+o2 o+clo cl+o2
总反应为:o+o3 o2+o2
活性氯(Cl)仍保留在环境中继续发生循环反应,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大气在臭氧层的破坏或损害,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大量增加,损害动植物的基本结构,降低宵作物的产量,危害海洋生命,使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强烈的紫外线辐射还能降低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
三、温室效应
CO2、O3、CX4等气体虽不影响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但能阻碍由地面反射回高空的红外辐射,这就像地球罩上一层保温膜,使地球表面的气温增加,产生“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给人类生活会带来很大影响。可能导致地球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世界上许多城市。此外,地球表面气温升高,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土地沙漠化。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消耗的共同影响下,还会造成气候的反常,如厄尔尼诺现象等,导致动物反常迁移,植物反常生长,甚至动植物种类的消失等。
图片资料:①两极冰川融化 ②土地沙漠化
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片资料:老人与孙子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了解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飞跃的阶段。1987年4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有所损害,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剧烈和深刻了。
图片资料:①土地沙漠化 ②洪涝灾害 ③沙尘暴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化石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度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
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
文字资料:研究表明,铝制易拉罐可在野外存200—500年不变,塑料制品可存留450年,玻璃可存留400年以上。
废旧电池、煤灰、建筑渣土、果皮、菜叶、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等,应首先分类回收其中可利用的废旧物资,如废纸、废金属、旧织物、玻璃等,然后再进行以下处理:
垃圾:①垃圾填埋:既可处置废弃物又可复土造地
②垃圾焚化:原体积大大缩小,便于填埋,同时消灭了各种病原体
③垃圾压缩处理:减小体积,便于运输和填埋。近年来,高压制成的垃圾块用作填海材料。
我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订了一系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法律、 法规。并从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合理规划建设、治理污染、加强科学研究、开展宣传教育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相信,在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一定会把环境问题解决好,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同时提高。
我们深感世界和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我们深感全社会有必要立即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为此,我们特向全国的中学生发出如下倡议:
1、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学习和生活中每件小事做起。
2、节约用低,在校内外不乱扔纸张,包装袋,不随地吐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泡沫饭盒和一次性木制筷。
4、爱护花木,关爱绿地,不攀折花木。
5、不抽烟,不燃放烟花爆竹。
6、节约用水,不浪费水资源。
7、拒吃野生动物。
8、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向家人、亲戚宣传环保知识。
愿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加入环境保护者的行列,互相监督,齐创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全日制普能高级中学化学及时册(必修本)及教师用书。
全日制普能高级中学地理及时册(必修本)及教师用书
化学环境论文:化学品事故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1危险化学品事故引发环境污染的特点
危险化学品事故,是指一切由化学物质造成的人员、环境的伤害事故。从化学品事故救援的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与危化品有关的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某些意外情况,突发性地发生或人为地破坏,使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大量泄漏,或伴随火灾、爆炸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从而在较大范围内造成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灾害性事故[1]。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毒物泄漏量大、波及范围广、伤害形式特殊、对人员和环境危害极大的特点。因为化学品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在短时间内会导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燃烧、爆炸,释放出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严重污染地表、水源,甚至会污染江河从而扩大危害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同时,在事故处置中灭火剂和泄漏的有毒物料混合,控制不当极易进入污水管或雨排管线,流入江、河、湖、海,也会造成污染。消防灭火污水导致水污染是化工事故后发的次生灾害。
2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导致环境污染的因素分析
2.1化学品事故处置队伍专业化程度和装备配备水平不高化学事故处置要做到科学、合理、高效,对指挥员专业知识、器材装备、战术指挥等提出了高于一般火灾处置的要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指挥员并非都具备深厚的化学专业知识,加之岗位交流频繁,部分指挥员专业处置能力较弱。化学危险品种类繁多,毒性复杂,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除按国家要求的基本配备外,经济欠发达地区化学专业器材配备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事故现场单纯依靠配备的常规检测仪器很难做到对化学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常常只能借助感官判断现场的气味、颜色、浓度而划分警戒区,这种不科学的做法常常给消防员带来很大的危险。同时,化学事故的特殊性也给现场指挥部提出要设立专业化战斗小组,如毒物侦检、警戒疏散、洗消中和、环境监测等小组,以免顾此失彼,但实际中受制于中队编制,战斗员数量有限,加之服役期满退役等因素造成专业小组很难做到专人专管。由于指挥员对化学事故处置程序的不熟悉和对现场的控制能力低,如忽视残液处理,导致污染区域进一步扩大,引发次生灾害,或者形成新的起火点,甚至发生爆炸,造成人员伤亡。例如1997年5月4日,重庆市长安化工总厂污水处理车间发生火灾,由于厂专职消防队在事故处置过程中未对污水处理池内二甲苯残液及时进行处理,引发爆炸,导致12人当场死亡。
2.2处置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美国消防协会副主席助理马蒂#亨利曾指出:/消防人员在没有弄清燃烧物性质时,好的行动便是不采取行动。0虽然消防队员担负着扑救火灾的任务,但有些时候灭火并非是的选择,有些情况宁可不救火也不能让其形成环境污染。当消防与环保发生矛盾时,指挥员必须审慎决策,这一先进的灭火理念正逐步被我国消防指挥员接受。2009年12月14日,昆明前兴路物流城不明化学物泄漏,泄漏物是从木质运输箱内在搬运时发生泄漏的,而泄漏物的信息无法查询,处置人员用沙土进行掩盖,但刺激性气味不断向周围扩散导致周围人员开始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后来通过挖坑填埋,用水稀释、喷洒洗消剂,再将少量废水引流到下水管道中。诸如此类的案例不胜枚举,水作为消防部队最常用的灭火剂在各种事故现场大量被使用,但水并不是万能的灭火剂,使用不当反而会引发更大的爆炸和燃烧,如活泼金属和电石火灾就不能用水处置。因此,消防人员在没确定燃烧物的性质时,好的行动便是不采取任何行动,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在充分燃烧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分解消失,若将火扑灭有毒有害物质就会夹杂在消防水中流入自然环境,后果更加严重。
2.3灭火剂过度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泡沫灭火剂是消防部队处置原油及石油产品事故中最常用的一种灭火剂,有动物蛋白泡沫灭火剂、氟蛋白泡沫灭火剂、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等类型。蛋白泡沫灭火剂是由动物性蛋白质或植物性蛋白质水解产物组成的泡沫液。处置石油类事故使用动物蛋白泡沫灭火剂的优点主要是价格便宜,覆盖窒息效果好,但是在其接触火焰的过程中会产生二恶英等有毒有害气体。氟蛋白泡沫灭火剂是在蛋白泡沫灭火剂中加入含氟的表面活性剂,提高蛋白泡沫灭火剂的流动性和灭火效果,但它和蛋白泡沫灭火剂一样具有腐蚀性,保质期短、易变质。水成膜泡沫灭火剂没有臭味,保质期长,灭火效果优于其他灭火剂,但是其原料是不易自然降解的化学合成氟表面活性剂,其环保性备受质疑。
2.4工艺操作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在化工事故处置中常用工艺措施进行处置。所谓/工艺措施0是指关阀断料、开阀导流、火炬放空、排料泄压等措施。工艺措施在实际灭火救援中是不可替代的科学、有效的处置化工火灾和危化品泄漏事故的技术手段,在事故现场指挥部根据专家组提出的措施进行实施,通常由技术人员和熟练的操作工人具体操作。工艺处置在实际灭火救援中也会因人为的突发性事故导致更大的事故,如:2003年8月26日,浙江省富阳市金龙胶乳厂发生火灾,富阳消防大队灭火救援过程中,误将处于关闭状态的卸料口阀门打开,使2号反应釜内的物料外泄,遇明火发生爆炸,造成7名消防官兵受伤,同时导致部分危险化学品泄漏,污染环境,造成新的事故损失。
2.5污水控制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在消防部队的化学事故处置中最常用的灭火剂就是水,处置时要控制用水量,不应该过量供水。要预先测算需要多少消防用水,采取哪些防护措施处理含有毒化学物质的消防废水。混杂了化学危险品的消防废水一旦处置不当,就会构成对环境的污染,引发污染事故。如将交通事故泄漏的长期性有机物冲入下水管道,造成下游河道污染;泄漏在高速公路的浓酸不是首先用碱性物质中和而是用水冲稀,导致污染范围扩大,公路两侧植被、土壤被破坏等情形。
2.6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事故造成环境污染化学品事故的风险贯穿在危化品的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废弃物处置等各个环节。据统计,2005)2009年间,运输环节发生的化学品泄漏事故最多,占总数的31%。危险化学品运输是一种动态的 危险源,行驶过程中任何不安全行为都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一旦造成化学品大量泄漏极易引发环境污染。对污染区的洗消中和、环境监测、人员疏散等单纯靠消防部队单兵作战很难,必须依靠社会各部门联动。2000年9月29日,一辆载有10.28t氰化钠剧毒溶液的槽罐车在陕西省丹凤县不慎翻入路北侧约3m深的铁河内,致使5.1t氰化钠溶液外泄流入河道,造成严重的污染,整个处置过程涉及环保、安监、交通等多部门联动。
3化学事故处置中防范环境污染的对策
3.1加强预案制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化学事故应急预案是针对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储存及使用单位发生突发性事故的对策。辖区消防部队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科学研判事故发生的类型和特点,在制定应急预案时要充分考虑到事故处置的复杂性,制定周到详实的预案。在辨识和评估潜在重大危险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事故处置的专家组成员、处置方法、侦检装备、洗消方法、污水处置等要有周密的安排,做到一旦事故发生就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置。
3.2加强部门联动和跨区域救援的处置能力频发的化学品事故凸现出专业队伍应急救援能力的不足,消防部队虽然有人员集中、24小时备战、作战英勇、处置经验丰富等优势,拥有专业器材装备、高科技的应急救援指挥调度平台、完备的应急救援快速反应机制,但指挥员对化学事故处置、环境保护措施的素质依然有待提高。环保部门具有众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精良的环境监测设备,能对环境危害进行科学的评估,提出事故处置的科学建议,起到技术支撑的作用。两个部门的合作较大化有利于在处置中使环境危害最小化。2008年山西省朔州市组建了全国及时支/朔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中心0,该指挥中心设在市消防支队119指挥中心,救援队伍由应急救援队和专家组依托特勤中队50名官兵组成,指挥中心下设4个小组:现场监测组,现场抢救组,现场保卫组和现场保障组。朔州市此举为消防部队化学品事故处置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发展模式,极大地弥补了消防部队专业人才缺乏的不足,整合了地方资源,增强了环境保护能力,但联动的部门单是消防和环保还不够,还应包含气象、公用事业、水利、海洋等相关部门,改变过去单一部门处置为政府领导下的多部门联合。同时,针对化学品事故发生后污染的扩散性,还应建立全国统一的指挥系统,建立跨区域应急合作体系,做到组织、信息、资源三者统一。
3.3加强对指挥员的培训和引进化学品事故一旦发生,作为现场指挥员要做到科学处置就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公安部消防局和各省消防总队都把化学事故处置能力的培训作为指挥员培训的重点内容,也专门组织化学事故救援培训班,这对提高指挥员处置化学事故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建立长期培训机制的同时还应注重指挥员队伍的人才保留,在引进大学生时增加化学、环境工程专业人员的名额,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这才是保障科学处置的根本。
3.4加大新型灭火剂研发和消防水源的拓展化学品事故处置中大量使用的泡沫、干粉等灭火剂对环境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在灭火救援中要始终坚持安全、、有效、环保的要求,做到科学施救,合理把握灭火剂的使用量,既要把灾害损失降低到低程度,又要防止灭火剂及化学危险物品等对环境形成二次污染。科研部门和生产厂家要加大对高效、低污染、环保灭火剂的研发,从根本上控制救援过程中次生污染物的排放和产生。由于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在灭火救援中应该拓展新的消防水源,改变目前使用市政自来水的现状。香港地区消防用水就是中水,还可以利用海水,厦门博坦仓储有限公司首家采用海水替代淡水作为消防水源,深圳也将海水淡化兼顾消防用水。
3.5加强火灾预防降低事故发生率不发生事故也就避免了环境灾害的发生。因此,必须通过加强消防宣传、规范操作规程、防火检查、健全消防设施等方式提高生产企业、运输行业、使用者、经营者的消防安全意识,较大限度地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将事故控制在初期阶段。
化学环境论文:论化学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为此,教师就要投入、倾注一定的情感,上课伊始就要展现、演绎教材内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发学生善于探究,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动与静、冷与热、宽与严的关系,使课堂心理环境始终处于融洽和谐、稳定持久的状态。
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品质和行为、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尊敬师长、自学互励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的心理环境是课堂心理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治学精神、管理方式、特别是道德品质和行为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教的心理环境是影响学生的认识发展的品行形成的决定因素。教师的心理素质的优化、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展现,是维护和发展课堂良好环境的决定因素。
本文拟对化学课堂心理环境作一粗浅的剖析。
一、人格是创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已被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正如乌申斯基说:“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有关研究还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情感是维持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
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程,知识的琼浆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才能输入学生的心田。
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应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应具有驾驭情感的能力和恰当运用情感的艺术。教师走进课堂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气氛。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授课,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学生就会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下学习。一旦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即使的教师也只能教出末流的学生,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所以,和谐的情感氛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以言激情、以景生情、以情动情,还要注意对学生情感需要的激发、调动的满足,而且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难度大小,重视对学生情感活动的性质和强度的调控。总之,要让学生“愉快”,教师必须首先“愉快”,一个“愉快教师”的感染力能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
三、趣味是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营通过这一系造深厚的学习气氛。如在讲初中“绪言”时,什么是“火”,为什么会有“火”,铁可以烧吗,真的有“鬼火”吗 ... ...列与“火”有关的问题的提出, 必定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这样设疑激趣,求知欲倍增。还可用化学实验,如用庶糖做“黑馒头”,“魔棒”点灯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用新的内容、新的观点、新的教具、新的板书等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促使学生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以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
四、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所以,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
清代的颜元先生便深谙“适时夸奖”的教育之妙,他留下的“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的至理名言仍然值得今天的教师好好去深思,咀嚼与体味。
五、机敏是形成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措施
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在课堂上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学必须贯彻教学原则,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家庭、人际等都随时可能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些都可能成为外来的心理应激源,因而需要有相应的应变能力,从而避免在应激状态下心理失常与行为失态,面对课堂发生的意外事件,教师要保持镇定、冷静、理智、大度、豁达和宽容,要泰然处之。教师要用热爱教学事业、广博的知识、严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灵活机敏地处理意外事件。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让一位学生演示“银镜反应”实验后,自己也动手做起来,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目的是想交代清楚实验成败关键,但在操作过程中却发现自己出了错,此时如果停下来重做或不做,必将影响教学气氛,而他继续做了下去,但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与前面实验对照,实验操作步骤有什么不同?是否会有“银镜”出现?这样巧妙地利用实物实验做对照实验,既使学生对成败关键有了深刻地印象,又避免了课堂上“空白”的出现。
六、纪律是维护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收敛剂
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只有学生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才能产生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学风,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积极适应能力,自我进行心理与行为的调适;战胜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弱化、矫正不良习惯;对正确行为要积极适应,主动内化,忌随波逐流或消极同化,从而使学生在自知、自觉、自愿、自律的基础上,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才能产生课堂中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要形成维护课堂纪律的健康舆 论。课堂中的舆论,即学生共同的意见,言论在心理环境的形成中作用很大,感染力很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在教学中设立“一帮一”化学学习小组,开展互帮互学活动。组长组员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实现角色期待,促进团体间的竞争,这种作用极大,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向上,动力无穷。
七、激疑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诚如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较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
课堂心理环境受班集体人际关系(师生和学生间的关系)的制约。师生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体谅、友好就可以形成积极、健康、活跃的课堂心理环境。所以每节课教师都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大胆质疑,对教师的授课、教材提出自己的见解。
总之,课堂心理环境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究的话题,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培养积极健康的学生心理,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化学环境论文:生物化学工程环境改造分析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国内的生态环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农村则有8000万人和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锐减,近10年来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面积下降,草场退化,每年减少森林面积达2500万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环境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与人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人类通过调节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强,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就越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弃物带给了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几大环境问题:一是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危害。产生的原因,一种是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发生了变化,大量污物积聚在低空,扩散不开;另一种是事故排放使大量有害物质短时间内进入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二是慢性危害: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机体可受到慢性潜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如目前吸烟引发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二氧化硅致矽肺等已为人们所共知。三是致癌作用:空气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现,是现代肺癌发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验证实,有30余种空气污染物具有致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环芳烃化合物,以3,4苯并芘为代表。它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木材等燃烧不所形成的一种高活性致癌物,在煤烟、煤焦油、汽车废气、飞机尾气、柏油路灰尘中都能分离出3,4苯并芘。某些元素如砷、铅、镉、铬、铍的致癌性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
二、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与传统方法比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许多优点。首先,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其次,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的手段。再次,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常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所以,当今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各个方面。
三、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污水的生物净化
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其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当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处理污水就是生物净化污水的方法之一。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酶工程技术。固定化酶又称水不溶性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将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天然的固定化酶反应器,用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直接将微生物细胞固定,可催化一系列生化反应的固定化细胞。运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可以高效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金属毒物等,此方面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德国将能降解对硫磷等9种农药的酶,以共介结合法固定于多孔玻璃及硅珠上,制成酶柱,用于处理对硫磷废水,去除率达95%以上;近几年我国在应用固定化细胞技术降解合成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对于含100mg/L废水,降解率和酶活性保存率均在90%以上;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降解含酚废水也已实际应用于废水处理。
(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重金属污染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植物)作用,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其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如酶促反应)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通过生物吸收、代谢达到对重金属的削减、净化与固定。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由此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将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风蚀、水蚀,防止水土流失。
(三)白色污染的消除
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经久不化解,估计是形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分。据估计我国土壤、沟河中塑料垃圾有百万吨左右。塑料在土壤中残存会引起农作物减产,若再连续使用而不采取措施,十几年后不少耕地将颗粒无收,可见数量巨大的塑料垃圾严重影响着生态和环境,研究和开发生物可降解塑料已迫在眉睫。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一方面可以广泛地分离筛选能够降解塑料和农膜的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另一方面可以分离克隆降解基因并将该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如:根瘤菌)中,使两者同时发挥各自的作用,将塑料和农膜迅速降解。同时,还需大力推行可降解塑料和地膜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有些微生物能产生与塑料类似的高分子化合物即聚酯,这些聚酯是微生物内源性贮藏物质,可以用发酵方法进行生产,由此形成的塑料和地膜因有可被生物降解、高熔点、高弹性、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而在医学等许多领域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人们正在用重组DNA技术对相关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此方面目前一个研究热点是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聚-羟基烷酸(PHAs),研究人员正设法构建出自溶性PHAs 生产菌种,即将PHAs重组菌进行发酵,在积累大量的PHAs后,加入信号物质,使裂解蛋白产生,细胞壁破坏,PHAs析出,以简化胞内产物PHAs的提取过程,降低提取成本。
(四)化学农药污染的消除
一般情况下,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约80%会残留在土壤中,特别是氯代烃类农药是最难分解的,经生态系统造成滞留毒害作用。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办法,而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已成为消除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有的是通过矿化作用将农药逐渐分解成终产物CO2和H2O,这种降解途径彻底,一般不会带来副作用;有的是通过共代谢作用,将农药转化为可代谢的中间产物,从而从环境中消除残留农药,这种途径的降解结果比较复杂,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为了避免负面效应,就需要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已知有降解农药作用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改变其生化反应途径,以希望获得的降解、除毒效果。要想彻底消除化学农药的污染,好推广生物农药。所谓生物农药是指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防止病虫害和除杂草等功能的一大类物质总称,它们多是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其中微生物杀虫剂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主要包括病毒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放线菌杀虫剂等,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现在人们正在利用重组DNA技术克服其缺点来提高杀虫效果。例如目前病毒杀虫剂的一个研究热点是杆状病毒基因工程的改造,人们正在研究将外源毒蛋白基因如编码神经毒素的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中以增强杆状病毒的毒性;将能干扰害虫正常生活周期的基因如编码保幼激素酯酶的基因插入到杆状病毒基因组中,形成重组杆状病毒并使其表达出相关激素,以破坏害虫的激素平衡,干扰其正常的代谢和发育从而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
化学环境论文:论环境工程教学中分析化学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新新人类的崛起很大程度促动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及技术的逐步改革改良,社会对人才教育程度的要求也不断在增强,使得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教学改革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此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分析化学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化学类信息都离不开分析化学的作用,它总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被应用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凡是需要了解或掌握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等信息的都需要用到它,它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化学分支学科之一,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家经济建设、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特色教学,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进行了有益探讨。
一、教材择优,适应专业要求
按分析方法依据的原理,可将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法及仪器分析法。前者的分析方法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做为基础。而仪器分析法的基础分析法则是对物质的电化学性质、光学性质等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测定。就发展历史来说,分析化学是从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析化学开始转变到以仪器分析为主的分析化学,这两种分析方法都应作为新时代环境工程学科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
但是有些传统的分析化学的教材,在内容上只将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中的吸光光度法作为主要,缺失一些重要的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而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却常被非化学专业作为必修课,所以,选择将分析化学法和仪器分析法两者有效结合的合适教材显得尤其重要。因此,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选择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的《分析化学》作为教材,这本教材不仅能满足上述的要求,同时也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二、优化教学内容,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伴随着近几年社会对环境人才的需求,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在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时,为了加强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优化其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教学合理化高效化。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后分析的对象必定是环境污染物等,所以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这一基础上,大胆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加入了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危害等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将所适用这些环境污染物的分析化学方法相对应,让学生既深刻理解掌握环境污染物的相关内容,又学习掌握到其对应的分析方法,一箭双雕,使得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再一方面,结合课堂的内容,把课程和专业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把国内外科研、生产中的一些近期研究成果、新知识及行业动态等信息适当地加入到教学内容中。
三、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好的课堂气氛以及师生交流是取得良好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方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主要场所。通过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做为目标,注重因材施教,改良教学方法。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对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将案例式及融合式的教学方法作为重点,把专业知识与化学基础知识想结合,把实际分析技术案例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分析讨论来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得到很大程度地调动。同时,把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也摆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的技能。
四、设计专业性的实验项目
分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因此在分析化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同时,实验教学也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删减部分验证实验,增加综合性专业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实验技能、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改革中,为确保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对分析化学的实验项目做了针对性的改革创新,既得包括主要有关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的知识,也要有针对性地把所有的实验项目和专业关联到一起,即以后参加工作后将大量使用到的指标在实验中都将测试掌握。改革中的实验测试项目都是专业中会常常接触到的,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浓烈兴趣,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得到提升。经过这样有针对性的实验教学项目,将分析化学知识和专业实践进行有机融合,理论教学效果也得到提升,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学生学以实用的能力。
结束语:随着我国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的不断增强,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对目前教学情况的积极研究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将化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摆在重要位置。让学生学到分析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使得学生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其他高等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改革分析化学教学工作的道路上提供了好的借鉴模板。
化学环境论文:基于国内外环境化学工程发展的思考
化学工程随化学工业的发展而发生并演变,反过来又推动化学工业的发展。在过去的一百年,化学工业与化学工程技术历经了孕育、诞生、发展,直至形成今天庞大产业的过程。它每年为社会提供数以亿吨计的千百万种合成产品,是我们衣、食、住、行须臾难以离开的物质基础,为社会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环境化学工程的现状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迅猛,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忽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公害事件不断发生,社会反应强烈,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关注,采取了各种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加强环境管理,制订各种环境保护法规和法律,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增加环境保护投资,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这些措施虽然在局部地区或一定时期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未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增长,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要求。
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环境保护领域内进行国际合作的全欧高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少废无废技术(工艺)和废物利用宣言》,指出:“无废技术是使社会和自然取得和谐关系的战略方向和重要手段”。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在一篇报告中对“清洁工艺”下的定义为:清洁工艺就是以最合理地使用原料和能源来生产产品的一种技术,同时在生产过程和成品的使用过程中,减少排入环境中的可产生污染的废水和废物量。同时对环境的任何作用都不致破坏它的正常功能。有的学者认为,无废工艺的概念应当包括无害、节能、省地、复用、闭路等内涵。从技术上讲是一种具体技术。
化学工业作为造成大规模严重环境污染的主要过程之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预防为主,从源头着眼,从工艺入手,开辟绿色化工技术,将污染减少或消除在生产工艺过程之中;化学工程进入了环境化学工程时期。
二、环境化学工程的发展
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开发仍然是环境分析化学获得质的飞跃的原动力。可适用于极复杂基体中众多已知和未知污染物同时定性鉴定和定量的具有高分辨能力的新型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需要给予高度关注,例如,色谱技术中的多维色谱由于其高分辨能力可在复杂环境样品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亲水性相互作用色谱则可完成高度极性和水溶性代谢产物和降解产物的分析和鉴定。飞行时间质谱(TOF-MS)、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MS)和高分辨质谱(HRMS)等具有全扫描和质量分析功能的质谱与各种色谱技术的联用将使得同时鉴定和测定目标和非目标污染物以及超复杂基体样品的分析变得更加简单,从而在新型污染物发现和识别中扮演重要角色。先进的同位素质谱技术和手性分离分析技术将在微量污染物的定量、污染源解析中获得更多应用,生物检测、生物标志物和被动采样等可反映污染物生物效应和环境风险的新方法将得到更大发展,原位、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将在环境污染事件的快速处置中大显身手。此外,要高度重视新型污染物、纳米材料污染物、污染物代谢和降解产物的分析技术研究,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事故造成的严重核素污染提醒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核污染的检测、预警和处置研究。
环境污染化学研究在贴近世界环境科学前沿的同时,要密切结合我国环境污染的复合型、压缩型、结构型和严重性特点。在污染生态化学和环境健康研究方面,需要高度重视典型污染物的生物转化和生物致毒机制,低剂量、长时间、复合污染暴露下的生态毒理效应的分子机制,复合污染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生态毒理效应,污染胁迫下生物的抗性和适应机制,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与消减排泄过程,污染胁迫下疾病发生的机制,纳米材料本身及其与有机污染物相互作用、生物有效性和毒性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仍然是污染控制化学研究的重点。基于新型纳米材料催化剂、分子氧和可见光体系的高效、绿色、温和条件的高级氧化技术仍然是水体、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前沿课题,基于电化学原理的氧化还原、絮凝、沉积、气浮等将在电活性污染物的处理中发挥作用,用于大气和室内气体污染物处置处理的高效高选择性吸附剂、催化剂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仍然是持续努力的方向,绿色、环保、分散性、稳定性和运移性良好的纳米吸附和降解材料将更多地应用于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治理,高效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和重污染场地的强化修复技术是土壤污染修复的关键。在对以上各新型的末端治理技术研究探索的同时,环境化学工作者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密切地与工业、农业、工程技术等领域合作,尽可能地将清洁生产、绿色化学、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等源头控制理念贯彻于生产和环境治理当中,改变主要依靠末端治理的被动局面。
三、总结
环境化学仍然处于快速发展中,其学科的理论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基于机理的可以用于反应性混合化学品环境暴露与联合毒性理论模拟的混合物毒性-构效关系预测方法,建立可用于污染物生物毒性分子机制和复杂环境过程研究的基于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力学和蒙特卡罗模拟结合的理论模拟方法,进行以污染物风险评价为目标的环境理论计算方法和模型研究,将是今后理论环境化学研究的重点。
化学环境论文:对于化学教育中环境保护教育初探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科技新技术应用到社会工业特别是化工行业之中,引发了越来越的环境污染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活。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制定了多项方针政策旨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化学是引起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就必须在化学教育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宣传教育。因此如何在学校化学教育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就成为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根据教材内容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环保教育的及时步骤。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适当的加入环境保护相关的科学知识,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目前的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可以和环境保护相联系,例如教师在讲解臭氧的性质时,就要利用好它的相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介绍它的产生和消耗条件原理、以及在阻隔紫外线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到臭氧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后教师再讲解目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臭氧破坏的基本原理、防护手段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形成与日常生活形成联系,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再如在学习醛类物质性质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生动形象的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资料,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醛类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有效的让学生了解醛类物质污染环境的对人体的严重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2.开展课外活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觉地挖掘环境保护知识,自动的学习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因此教师可以指定若干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分组协作完成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让调查学校附近河水、海水或者自来水的水质情况,让学生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分析相关质量参数;然后再引导学生查阅图书或者网络资料,学会分析水质情况,评价当地水质受污染状况;让学生上交总结报告。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了解到大量环境保护信息,对环境污染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从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发的学习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爱护资源。
3.利用化学习题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在习题中加入环保知识是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认识的一个十分有效地方法。学生每天都要通过习题练习巩固化学知识,强化记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设置化学习题时应该注意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知识习题的练习,而这些习题中通常有大量环保相关介绍知识,能够有效的扩大学生对环境污染方面的认识,学会大量保护环境的手段和措施。例如计算含烃类物质的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的习题,可以介绍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超标引发的全球温度上升情况,提出相应的一些解决方法如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等。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化学知识保护环境。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节约化学药品,培养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需要用到各种化学试剂药品,其中有不少药品含有毒性或者价格昂贵,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务必要引导学生节约使用化学药品,尽量使用最少的试剂药品做出的实验效果,防止浪费化学药品资源、减少产生的废弃物,将污染环境降到低,同时还可以避免有毒药品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例如在钠在水中反应的实验中,由于钠是比较贵的金属,而且如果取量过多还容易剧烈反应而烫伤人,因此必须较少用量。再如浓硝酸、浓盐酸等经常在实验中用到的试剂,极易挥发污染环境,刺激人体呼吸道,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节约化学药品的意识。
2.引导废品回收处理,培养学生环境保护能力
化学工业中废气、废液、有毒化学品等的排放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未经处理的化学品能够污染水源、土壤、大气等等,极有可能伤害人体、引发各种疾病,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都因工业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受到严重污染。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对学生进行废弃物处理教育,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防止污染破坏环境。例如在实验室设置废液回收罐,收集废弃试剂集中处理;有毒化学品不能随意排放,必须要回收处理。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自觉保护环境。
三、总结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其环境保护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的发展进步。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之中,营造和谐环境。
化学环境论文:高中化学合作学习环境的创建
创建支撑合作学习的有效学习环境,首先是创建能满足学生归属感和影响力需要的情感环境,然后是创建鼓励师生、生生交流合作的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环境以及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时空环境;合作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培育。
论文关键词:合作学习,学习环境,情感环境,人际关系环境,时空环境
实施合作学习,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环境。在目前的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中,贯彻的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思想,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知识的移植”,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非合作化的学习环境,而合作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实施合作学习,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朗、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心理上的不安全因素,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一个充满信任、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学习环境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智慧,互相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1创建合作学习的情感环境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学生能否很好地合作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畅所欲言的氛围,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一种归属感。对于教学来讲,合作学习的假设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那么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产生交往和合作的需要,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愿意学,才能学的好。
归属感就是安全感。当学生被组织认同时,他自然会有安全感。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一些学习困难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给部分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师生关系很不和谐,有些学生厌学、厌师,甚至对教师有敌对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实施合作学习,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情感环境,用各种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和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影响力的需要其实就是学生从内心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产生这种感觉就需要教师对学生适时、适当的鼓励。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中等或中等以下学生的忽略,对一些学习困难生的不屑一顾甚至讽刺挖苦,都使这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失去学习信心,甚或放弃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课堂这个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特别是对待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对他们在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教师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2创建合作学习的人际关系环境
教育本身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活动,是通过师生、生生关系借助其他物质条件和手段,达到一定教育效果的活动。实施合作学习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教育下的师生、生生关系,构建适应合作学习的新型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三个特征:一是合作。合作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二是和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是爱,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予以关注,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以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三是互动。教学过程是一种通过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中,师生关系应是双向的、交互作用的对话。教学不再是有知识的教师较无知识的学生,而应更多地体现为师生共同探讨,相互影响,教师应更多地作为倾听者、引导者、鼓励者,教师和学生应共同成为知识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生生关系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生生合作关系就是学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大部分学生只顾自己的学习,特别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担心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而不愿去帮助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比较封闭。实施合作学习,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逐步形成一种小组之间竞争、小组之内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方法有三种:一是课前合作。高中化学新教材理论性更强,更抽象,绝大部分学生在个人预习教材时,要理解教材,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应提倡学生通过课前合作来消化教材。二是课上合作。学生之间的课上合作需要教师舍得“让位”,把课堂教学阵地更多地给予学生,放手让学生们去合作,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教师只需指点迷津。三是课后合作。课堂教学时间和内容有限,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后广泛浏览课外资料,多了解相关理论,加强对一些重点疑难问题的研究与探讨,鼓励成绩较好的学生主动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3创建合作学习的时空环境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往往由教师控制。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虽然有时教师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但也仅仅局限于形式,只照顾少数尖子生,教师由于担心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对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往往很少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讨论。
化学环境论文:化学课堂心理环境漫谈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为此,教师就要投入、倾注一定的情感,上课伊始就要展现、演绎教材内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发学生善于探究,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动与静、冷与热、宽与严的关系,使课堂心理环境始终处于融洽和谐、稳定持久的状态。
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品质和行为、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尊敬师长、自学互励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的心理环境是课堂心理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治学精神、管理方式、特别是道德品质和行为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教的心理环境是影响学生的认识发展的品行形成的决定因素。教师的心理素质的优化、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展现,是维护和发展课堂良好环境的决定因素。
本文拟对化学课堂心理环境作一粗浅的剖析。
一、人格是创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已被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正如乌申斯基说:“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有关研究还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情感是维持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
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程,知识的琼浆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才能输入学生的心田。
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应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应具有驾驭情感的能力和恰当运用情感的艺术。教师走进课堂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气氛。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授课,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学生就会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下学习。一旦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即使的教师也只能教出末流的学生,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所以,和谐的情感氛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以言激情、以景生情、以情动情,还要注意对学生情感需要的激发、调动的满足,而且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难度大小,重视对学生情感活动的性质和强度的调控。总之,要让学生“愉快”,教师必须首先“愉快”,一个“愉快教师”的感染力能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
三、趣味是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营通过这一系造深厚的学习气氛。如在讲初中“绪言”时,什么是“火”,为什么会有“火”,铁可以烧吗,真的有“鬼火”吗 ... ...列与“火”有关的问题的提出, 必定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这样设疑激趣,求知欲倍增。还可用化学实验,如用庶糖做“黑馒头”,“魔棒”点灯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用新的内容、新的观点、新的教具、新的板书等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促使学生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以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
四、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所以,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
清代的颜元先生便深谙“适时夸奖”的教育之妙,他留下的“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的至理名言仍然值得今天的教师好好去深思,咀嚼与体味。
五、机敏是形成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措施
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在课堂上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学必须贯彻教学原则,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家庭、人际等都随时可能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些都可能成为外来的心理应激源,因而需要有相应的应变能力,从而避免在应激状态下心理失常与行为失态,面对课堂发生的意外事件,教师要保持镇定、冷静、理智、大度、豁达和宽容,要泰然处之。教师要用热爱教学事业、广博的知识、严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灵活机敏地处理意外事件。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让一位学生演示“银镜反应”实验后,自己也动手做起来,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目的是想交代清楚实验成败关键,但在操作过程中却发现自己出了错,此时如果停下来重做或不做,必将影响教学气氛,而他继续做了下去,但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与前面实验对照,实验操作步骤有什么不同?是否会有“银镜”出现?这样巧妙地利用实物实验做对照实验,既使学生对成败关键有了深刻地印象,又避免了课堂上“空白”的出现。
六、纪律是维护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收敛剂
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只有学生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才能产生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学风,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积极适应能力,自我进行心理与行为的调适;战胜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弱化、矫正不良习惯;对正确行为要积极适应,主动内化,忌随波逐流或消极同化,从而使学生在自知、自觉、自愿、自律的基础上,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才能产生课堂中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要形成维护课堂纪律的健康舆论。课堂中的舆论,即学生共同的意见,言论在心理环境的形成中作用很大,感染力很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在教学中设立“一帮一”化学学习小组,开展互帮互学活动。
组长组员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实现角色期待,促进团体间的竞争,这种作用极大,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向上,动力无穷。
七、激疑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诚如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较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
课堂心理环境受班集体人际关系(师生和学生间的关系)的制约。师生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体谅、友好就可以形成积极、健康、活跃的课堂心理环境。所以每节课教师都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大胆质疑,对教师的授课、教材提出自己的见解。
总之,课堂心理环境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究的话题,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培养积极健康的学生心理,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化学环境论文:化学与环境污染
当今社会对化学的重视程度、应用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然而,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巨额的社会财富的同时,由化学引起的环境污染,也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人克劳斯。托普弗撰文指出威胁人类十大环境祸患有:
1、土壤遭到破坏;
2、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3、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
4、森林面积减少;
5、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6、化学工业污染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
7、人口爆炸、土地退化、贫穷等因素促使第三世界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离开农村聚集于大城市的贫民窟里;
8、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9、 空气污染严重;
10、极地臭氧层空洞。
以上这些大多与化学工业的发展有关。此外,还有化石燃料带来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天气异常;酸雨的危害;汽车产生的废气造成大城市光化学烟雾事件;二恶英、赤潮、白色污染等。所以说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威胁人类的环境祸患。 “九五”期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环境立法和执法取得进展,全民环境意识有较大提高。结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取缔、关停了8.4万多家污染严重又没有治理前景的企业。环境保护投入逐年增长。以重点流域、地区、城市、海域和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为突破口,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治理,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启动了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始实行退耕还林,部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开始实施。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国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呼吁,你能为环保作的十件大事是:
1、尽量乘坐公交车辆
2、请用布袋购物
3、拒绝一次性用品
4、简单装修房屋
5、反对笼养鸟
6、分类回收垃圾
7、优先购买绿色产品
8、及时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9、使用无氟冰箱
10、多用肥皂,少用或不用洗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