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医学生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医学生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学生论文

医学生论文:浅论医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

选题

1.选题

选题要尽可能早些。选题早,早做准备,时间充分。

2.选题要考虑主、客观条件 只有考虑主、客观条件,才能避己之短,用己所长,选择最利于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课题。比如,您想对"交感胺类药物"进行研究,如果您的生理学、药理学基础好,可从其应用方面选题,可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同样会有突破。如果你的化学及药物化学基础好,可从药物基因方面及配伍方面进行研究,通常药物的基本结构决定药物的作用,取代基因决定作用强度、副作用等。医学领域学科很多,不一一列举,但都可找到其突破口。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写出称心的论文来。

3.选题不要太特殊 选题特殊,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写不出好论文的。尽量避开大而复杂的题目,选比较一般的题目。比如"胆囊收缩素一胰泌素"对某一方面的作用研究,这类题目有比较、有借鉴,写起来比较容易。

4.要摆脱单纯的爱好和趣味 个人的爱好和趣味是选题的一个前题,但是,单纯地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也是不切实际的。比如你对分子生物学很感兴趣,也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问题,但就目前的实验条件及教学计划而暂时还很难写出如意的论文。当然有条件可从某个角度去研究。又如你对"爱滋病研究"很有兴趣,但目前 国内你接触的都是第二手材料,孤立的去研究,是困难的。

5.选择突破口 选题要找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可选择难度较小,而又带有普遍意义的题目,或者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如果有条件,突破口可以选择两门学科的交界处,进行科学的"边缘"研究。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各门课程都在同步与交叉学习,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好的连贯性,比如学习解剖知识较之后可以选择"某种外科术式改进探讨"。基础理论融会惯通之后,往往在临床内、外科交界处或其它相关学科交界处做文章容易突破,比如内科侧重于药物治疗,而外科是往往忽视的,"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治疗化疗致吐"研究成功即为内科药学与肿瘤科交界处研究成功的典型例子。钙离子拮抗剂的广泛应用亦然。就中医与西医而言,比如中药大黄多种作用,如你从化学分析角度去分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就是对中医的发展,容易重点突破,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

搜集资料

题目选定之后,就要以题目为中心,作一些踏实的搜集资料工作。

1.选定一个搜集资料的目录 制定一个搜集资料的目录是写论文的一个重要基础,制定这个目录时要和写论文有经验的前辈交谈,或经导师或教研室有经验的教师指点,也可以请与自己毕业论文题目相近的、论文写得好的毕业生介绍经验,交换意见。

制定搜集材料和目录,可以从现在的文献资料调查入手,既熟悉,又有兴趣。搜集材料的目录可按年代由近溯远,写上调查中得到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随着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文献检索,给作者搜集资料带来很大方便,但这种文献往往是二次文献,笔者建议在此基础上用追溯法查阅一次文献。

2.摘录与选题有关材料 搜集材料,要多要全、没有遗漏,这是最理想的。但是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都有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要围绕核心问题搜集主要材料,有用材料,把它记录下来,摘写出来,对次要材料,放在次要地位处理。

3.着重搜集及时手材料 写毕业论文,是培养我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的一条途径,而要从及时手材料中找根据。对医学院校来说,多去附属医院查病案资料,是很有裨益的。尽管已有现成的科研结果文献,也肯定还有被忽视的空白,要从纵横两个方面去发现空白,从另一个侧面去要相关及时手资料。

4.对搜集来的资料要认真阅读 要区别其正确与错误,找出其不足的,补充其需要补充的地方。经过阅读和分析,发现文献上还没搞清楚的地方,就要对问题点进一步深入研究,把一个个问题解决了,就为论文的成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为了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树立“实践及时”的观点,抛弃象牙塔的光环,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虚心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为了增强探索创新的精神,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保持真诚奉献社会的情怀,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切实为广大群众服务;为了甩脱书呆子气,确保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自身的锻炼,磨砺塌实肯干、艰苦奋斗的品质,医学院赴白鹤社区实践小组自7月3日起投入到了火热的实践中,实践理想,展现风采,回报社会。

实践小组共24名同学又分为7个小组,在白鹤社区及其周边的6个医疗卫生服务站点实习。每个小组3~4个组员,有一个小组长带领,在一个站点实习2~3天后,换到另一站点,这样依次轮转,整个实习为期10天。6个服务点分别是白鹤医院、丹顶鹤卫生服务站、丹凤卫生服务站、孔雀卫生服务站、儿童保健科和防治保健科。

白鹤医院实践的同学主要在内科实习,他们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如量血压等,同时做老师的助手,有时也做一些护理工作。星期一有个中暑病人昏倒后前来就诊,我们的一位同学协助老师参与抢救,及时有效地替病人缓解症状,为老师进一步治疗争得时间。还有一些老年病人往往行动不便,同学们就会上前搀扶,领他们配药,注射等。这些都得到了病人和家属的称赞,虽然比较辛苦,但我们无比自豪,因为这一点一滴都是为人民服务,是自身价值的体现,是无私爱心的奉献。

在丹顶鹤卫生服务站实习的同学们为病人量血压、测体温,做一些基本的护理,为他们解答一些日常生活健康方面的问题等。通过实习,我们对医生的角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医生惟有具有技术、责任和爱心才能成为受患者爱戴和尊敬的好医生,才能不辜负病人对医生的期望,才能对得起病人把生命都托付给医生的这种信任,才能对得起医生这个称号。看到现在这么多病人受慢性病的折磨和一些不治之症,我感到医生们任重而道远,而这就是我们将来的使命,是我们若干年后的神圣职责。社区医生们和蔼耐心的态度,细致认真的工作为我们树立一个又一个的好榜样,那天在丹顶鹤站,医生听到急忙前来的家属说90多岁的老人躺在家很不舒服,他急忙拎起医药箱,顶着烈日出诊,这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医德教育的课堂。丹凤和孔雀卫生服务站也是为其邻近居民解决常见健康问题,同学们在那边也受益匪浅。

儿童保健科是专门面向儿童,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效地预防各种易发病提供咨询,保健服务,并为了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在饮食,营养,睡眠,运动等各方面给予各种建议,指导家长科学地养育子女。我们在这里了解了儿保科医生的工作,他们细心地为每一名儿童建立成长档案,定期为他们体检,为家长仔细解释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防治保健科是提供疫苗接种服务为主的站点,接种各种计划内疫苗和自费疫苗,来接种的大都是一些儿童,防保科为每个儿童建立数字化资料,并及时通过各种方式通知家长带领孩子前来接种。我们在防保科了解了各种疫苗种类、接种时间、接种次数,也帮助那里的老师整理接种记录等资料,建立传染病报告等档案,是老师们的得力助手,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赞扬。

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同时也促使我们把课堂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跟生产实践中的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社区医疗服务主要为社区居民解决常见健康问题,是社区居民的首诊医院,社区医生大都接受过全科医生专业培训,是社区居民的首诊医生,他们采用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广泛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促使新的医学模式的运用和执行,他们用全科医学的理念,为病人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的服务。他们提供一种以病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预防为导向的医疗服务,并且白鹤医院与李惠利医院建立紧密的交流合作和转诊关系,李惠利医院派出各种专家组成专家团队来支持白鹤社区的医疗工作,白鹤医院遇到疑难病例及时向李惠利医院寻求支援,这样从全科医师到专科医师,强有力地保障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来就诊的病人大部分是复诊,以老年病人为多,尤其是慢性病人,他们与社区医生建立了一种共同参与型的医患关系,医生们对很多病人都很熟悉,医患关系就跟朋友、熟人之间的关系一样,社区医生成为了他们的代言人和利益维护者,这跟大医院的医患关系有很大区别,那种医生与病人的默契是我们在各大附属医院实习时体会不到的。对于离休干部,白鹤医院还为他们建立详细完整的健康档案,定期上门随访或给他们体检。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实习过程中体验到的,它们很好地把全科医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我们不但更深刻地理解了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同时也亲身体验了这些理念在工作中的执行以及它们的优点,使我们对社区卫生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我们将来的工作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短短10天的实习转眼就结束了,在这些天里不论骄阳似火,不论风雨交加,我们每一位实习的同学都秩序井然,默默坚守在自己的服务岗位上,耐心地为大家服务,遇到不懂的虚心诚恳地请教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我们感到很充实,感到很有收获,我们认为这些长进是教室里学不到的,只有通过亲手参与才能感受医学的实践性,医疗工作的细致入微和义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医患关系及伦理教育论文

一、现阶段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所存问题分析

1.医学生行为存在严重的失范,影响和干扰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比如缺乏公德、论文造假、不尊师重教或者考试作弊等,这些问题和现象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医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以及伦理规范意识的形成、培养,继而进一步影响其今后上岗操作。

2.教学和课程设置中过于重视技术忽略了伦理教育

很多医学生在学习期间简单地认为只要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术即可,对于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不够重视,认为其可有可无,其实不然当医学生进入到实践工作岗位以后,若缺失良好职业人文素养,很容易迷失在价值困惑或者道德困惑中,影响和干扰其人生道路。

3.缺失无私奉献的意识和竞争,同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单纯经济主义等现象严重。

因受利己主义的干扰以及影响,部分医学生以及医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多做一点就会抱怨,遇到困难或者加班等退缩,再加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部分医学生和医生过于追求个人经济利益,而使得医疗服务逐渐商品化,自愿奉献的人逐渐减少,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以及经济指标,而缺失作为一名医生应有的素养以及道德。

二、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的分析

1.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医学伦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主要为医学道德,经医德现象研究,将其所表现于医德关系中各种问题矛盾和其发展规律揭示出来,医学伦理学着重从三个方面对医务人员提出了要求,即医德伦理、医德实践以及医德规范。目前就国内医患关系来看,普遍都比较紧张,医患纠纷事故频发,所以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使其成为一个技术精湛以及具有良好医德的医生应变得尤为重要。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和其他行业工作者相比,医疗工作自身的特殊性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人要更为严格地按照职业伦理要求和规范操作

在工作中不仅要及时缓解患者疼痛,同时还应保护好患者隐,尊重其人身权利,若忽略了这些很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对此,只有医务工作者具备良好职业伦理素养和规范意识,自觉约束自身行为,才可更好地担负起自身工作使命,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因医疗工作自身比较繁杂

一旦出错很容易引起医疗纠纷,严重时还会引起医疗事故,在这种形势下对医务工作者的伦理规范意识和技术水平所提要求也就更高。只有具有良好伦理规范意识以及道德操守,同时具备高水准职业道德的医务工作者才可更好担任起作为医师的责任,本着对患者负责这一态度,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操作,且甘于奉献,能够和他人进行密切配合,以此较大程度避免和降低错误、医疗事故的发生。

2.对策

基于上述医学生伦理教育所存问题和加强伦理教育必然性的分析,下面就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提出相关对策:

(1)改变以往陈旧教育观念,加大伦理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正确引导。

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均应改变其以往的陈旧教育观念,将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人文素养的学习与培养有机结合,强化医学生人文意识。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媒体技术宣传医学伦理教育重要性,比如网络、报纸以及电视等。同时树立先进榜样和典型,正确引导学生,从而帮助其提升自我修养,使其伦理规范意识得到增强。

(2)合理且有效地应用各种教育方式和培养方法。

在教学中应避免照本宣教和教条主义,综合考虑学生自身情况和当前医学行业的需求,和临床实例有机结合,经具体实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伦理教育重要性。或者设定相应的医疗工作场景,要求学生来扮演病人,以此实现换位思考。构建合理且有效的课程体系,大力实施课外教育,比如讲座、心理咨询、卫生服务、知识竞赛以及社会时间等,充分利用网络实施现代化教育,加强学生人际协调交往能力、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应对突发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相关法律法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等的培养。此外,还应健全医学伦理教育方面的评价体系,综合考核与评价学生各项素养和能力。

三、小结

综上所述,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非常重要,经学生对职业伦理教育重要性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改变陈旧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榜样且正确引导,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培养方式,完善教育体系,提高医学生综合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从而提供更为合理且品质的医疗服务。

作者:李荆江 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职业素质论文

一、医学职业素质及其要素

(一)政策制定者的视角

2005年,英国皇家医学院(RCP)公布的一份报告中将医学职业素质界定为掌握一定的医疗知识、技能和判断力之外医生应当具有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强调日常工作中相互尊重、利他主义、团结协作、追求等品质。在我国,2008年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提出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目标包括:遵纪守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珍视生命,关爱病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与病人有效沟通的意识;尊重患者;尊重同事同行;有团队协作精神;依法行医;考虑病人利益;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等。2009年教育部和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官方文本中的职业素质主要与态度、行为、情感和价值观等因素有关。

(二)教育研究者的视角

研究者们认为,职业素质(professionalism)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讲,职业素质可以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从狭义的角度讲,职业素质指知识、技能之外的品德和态度等。国外一项关于医学职业素质的调查表明,医学生,医生和医院管理者普遍认为具有近期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坚守医学伦理和价值观,适度的医疗行为,重视病患的利益,获得患者信任,形成良好医患关系的能力,尊重他人,守时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是医务工作者必备的职业素质。在我国,职业素质也被称之为职业素养,多从广义的角度来探讨。研究者认为,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医学生为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可以说,研究者们的论述中,医学职业素质既与知识、技能有关,也与品德、行为和态度等有关。

(三)学生的视角

为了了解学生对医学职业素质的认知状况,我们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和医学检验专业在校生共计19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认识到了医学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认同的医学职业素质主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精湛的医术;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医德,有良知;较好的表达沟通能力;语言得体;责任心;以病人利益为重;态度友善;公平对待病人;爱岗敬业;服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保护病人隐私权;尊重生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表明在学生们看来,职业素质既包括医学知识,也有临床技能,还包括行为、态度、情感等。另外,学生们也认为自身的提升努力,个体的经历或体验等才是职业素质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认同度分别是47.9%和42%,而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约占41%。关键事件的影响(医患冲突或医疗事故等)也占有较高的比例(34%)说明除了正面的教育引导外,一些反面的案例分析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动力的重要方法。另外,这一调查结果也表明了学校职业素质教育方式跟学生所认同的职业素质提升渠道还是有差异,必须引起教育者足够的关注。综上所述,政策制定者、教育者和医学生对职业素质及其要素的认知并不一致,这必然会影响到学校医学职业素质的教学实践,进而影响到学生医学职业素质的获得、发展和提升。作为教育者,既要考虑国家政策和教育指导纲要,又要掌握和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制定契合实际的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实施方案。

二、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

不可否认,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在医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缺一不可,同样重要。在崇尚知识技能的职业教育理念下,医学院校又该如何培育医学生情感、态度等非智力性职业素质。

(一)拓宽渠道,增强认知,明确目标

要想实现目标,先必须明确目标是什么。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也是如此。职业素质在医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此过程中获得作为医务工作者这一群体必须具备的价值观、态度、兴趣、知识和技能。有研究者认为,以定义的方式或通过列举职业素质的特征向医学生开展明确的职业素质教育,如此,才能让医学生了解职业素质的本质属性、道德基础、存在理由、具体要素以及坚守职业素质的必要性,这是职业素质的认知基础。学校应当通过开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或讲座等多种渠道和途径让学生理解职业素质的内涵要素,社会及公众对医学生的职业要求和期望等,让学生明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除了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外,还应当具备哪些职业素质,也让学生意识到职业素质对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要让学生知道提升自己职业素质的渠道和途径有哪些,学校和教师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自己还需要做哪些努力等。

(二)创新方法,情景教学,感知体验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方面主要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少,教学形式简单等问题。更主要的是当前的教育手段更多地仍然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层面,缺少学生体验践行的途径或机会。这是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状,解决这类问题,大力推行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无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选择。情景式教学(scenario-basedlearning,SBL)指的是在设定好的情景中隐藏着几个教学重点,通过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该情景中体验并运用教学重点,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现模拟真实情况下对学生的训练。这种教学形式在国内外临床医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日益被重视和应用,并被认为是体验工作场景,提升医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方法。情景式教学模式一般有5个环节:分析案例确定教学点,根据教学点书写情景脚本,训“扮演者”和“观众”后展现情景,情景“再现”与反馈,是总结与记录教学点。教学实践的初步成果证实了临床情景式教学成效显著,也证实了应用临床情景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并为今后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教学实践奠定了实的基础。

(三)优化环境、榜样示范,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育模式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才培育的结果。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决策者们的重视和支持。首先,学校管理层要意识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和提升对学生本身、病患以及社会公众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积极主动投入资金设备,培训师资,增设课程,考核评估。其次,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从校园环境布局设置还是学生课外活动开展,都应紧紧围绕医学教育,凸显医学特色,潜移默化培育学生。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将其长期培育和积淀的传统作风和学术气息转化为环境中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从而不断作用于校园文化主体,实现育人的目标。,要充分发挥先进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榜样的力量仍然是医学职业认同教育的最强有力方式,在职业使命感的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模范医务工作者的事迹报告、组织观看《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前辈精神风范,思索自身未来发展,提升医学职业素养。

(四)开展评估,注重考核,促进提高

开展积极有效的考核,能够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意识。特别是经常性地开展形成性考核,及时给予反馈,是帮助医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有效手段。职业素质的形成受众多因素的制约,与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测评相比较而言,医学职业素质的考核难度大,不易操作。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只关注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评估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时也多采用应试的方法并局限于考核学生的智力性水平,而对其他的非智力性职业相关素质或能力的培养与评估极少涉及。因此,医学院校要探索研究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估标准和方式,通过进行过程性考核评估,及时反馈结果等举措强化职业素质意识,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和提升。

三、结束语

无论对医学还是社会而言,职业素质都很重要,医学职业素质是成为好医生的关键。我国的职业教育中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轻人文和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无论是政策制定者,教育者还是医学生自身,对职业素质及其要素的认知也并不一致,更何况,人们思想行为的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的研究与实践需要教育者们持续不懈的努力。

作者:白治堂 赵小荣 单位: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一、医学类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分析

1.国家出台的针对扶助医学类毕业生的政策较少。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但是针对医学内大学生的还是相对较少。虽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基层去“”培训全科医生”相关政策对毕业生就业都很有利,但是对医学类大学生的需求数量有限。医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也有部分自己创业,更有少部分改行

2.医学类大学生和其他专业大学生就业前景的区别。

医学类毕业生因为专业特殊性而受到很大的局限。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医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多就业于医院和医疗相关机构或改行它就。然而创业方面和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基础较弱,很难在其他方面形成有力的竞争力。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医生职称评定有很多必备的条件。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拥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需要经过3~5年的考核。医学生在毕业一年后才有资格考助理医师证,有了助理医生证后才能从事相关的医学工作,没有职业证是不能行医。这就导致部分正规医院不愿接收毕业生,使得医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比其他专业学生更为艰辛。

3.医学生就业优势。

医学类基础知识和人体本身的健康息息相关,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医学知识应该服务于生活,社会需要大量的医务人才,尤其是社区中因为没有人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导致很多生命被延误。但是只有少数能够接受到医学知识的职业培训,社区当中的医学知识普及,突发事件的处置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的医学人才。抢救生命在于分分秒秒,尤其是突发那一刻是生命延续抢救的关键,掌握后对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有很大的帮助。

二、社会对医务工作的需求和要求

医疗事业是社会事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服务业中光辉而具有使命性的服务全人类的行业。

1.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医疗服务。

健康是社会的财富,所以维护并恢复人类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心理、生理、社会、经济、家庭等各个方面去彻底了解其失调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协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进而有效防范医患矛盾。

2.医务工作者应如何适应和开创医务工作。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医疗工作更应与时俱进。各医院要站在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将医务人员的医德建设纳入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的医德教育制度。使广大医务人员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其服务质量,并树立依法行医的观念,认真执行各项卫生法规,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从而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3.基层乡村、社区迫切需要医务工作者。

普及医学知识,更有利于医务工作者抢救生命,更能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所以国家普及乡村医疗机构势在必行,这样既可以达到普及医学知识的目的,还能为毕业生增加就业机会,能更好地促进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从而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幸福指数。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医疗救护的突发事件较多,常见的如急需马上做心肺复苏的人,旁边好心人一般都是拨打120然后就束手无策,往往错过生命急救的关键几分钟。

1.创业是实现就业的一个好途径。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代的需求,自主创业是新形势下的一条就业途径,它有利于加速、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为发展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挖掘其潜能提供了人生大舞台,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为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新鲜血液,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力量。面对着竞争日益激烈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自主创业”是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实现就业的一种出路、趋势,激活内在的知识创新能力,它能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从而促进高等教育。

2.医学院校应该为医学生营造有利的创业条件。

医学生就业难是系统的工程,医学院校医学生自身甚至家庭和社会等方面都应积极地去营造有利的创业条件。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可以有效缓解医学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自觉性、坚毅性、自制力等不够彻底。实践能力、组织领导、协调合作、人际交往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综合性教育和培训不够。然而,学校应不能再局限于专业课的培训,而把其他知识的课程总是作为选修的培养目标,应兼顾好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不是停留在“学医只懂医”的这种意识上,要注重实用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培养“学医不一定从医”的意识,这样,医学毕业生的就业之路就会更宽广。目前,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重点放在“教学”和“就业”这两个环节,也就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改进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3.医学类高校应该针对医学生综合能力培训指导。

医学类高校要加大教改力度,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学改革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应大力推进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改革,着力构建教学大平台,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选科、选课、选师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营造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医学人才的育人环境。大多数的大学生感到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重,大多数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矛盾突出。普通的大学生拥有技能证书,但工作经验不足。有些大学生就业信心较强、对收入的期望较高。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不够健康,缺乏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意向,择业期望值很高,很多医学毕业生会选择到大医院工作,而相对中小医院、偏远地区的医院却是无人问津。从而产生了矛盾心理,希望自主创业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勇气。医学院校还应注意学生的个人就业方向,多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多创新,为以后自主创业做铺垫,多一个选择多一条生存之路。

4.医学类高校应该积极联系社区提供创业平台。

围绕医院医疗过程而展开提高医疗服务的社会工作,包括对病人的心理生理援助、提升病人的自助康复能力,帮助病人寻找社会资源、计划安排病人的康复计划,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运用专门知识、方法和技巧,开发、利用社区、社会资源,协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问题与心理问题,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增进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对健康的保护。医疗服务工作就是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协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疗效果。

5.积极引导学生用好用活国家优惠政策。

2009年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对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难的问题,通知明确要求,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当地政府规定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除了国家贴息小额贷款政策,目前全国多个省市都公布或已实施了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对于创业,大学生对社会的激情是不可估量的,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在科教兴国的背景下,坚持他们的独特创业愿望,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让他们来学习前人的成功之路的同时无形中也积累了知识和意志品质,为他们在创业方向铺平道路。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化,科学程度低,师资力量缺乏,在搞好教学改革的同时,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也要更新观念,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需要的就业指导模式,推荐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能,向“多方位服务”方向转变。

作者:熊秋 张浪 李琼 顿文康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沟通能力下医患关系论文

一、医患关系的现状及沟通教育的必要性

(一)医患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患矛盾、医疗纠纷、医患诉讼以及医闹现象等呈现上升趋势,紧张的医患关系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新医改已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缩小城乡的卫生差距;不断增强与完善法律与保险机制,保障医生和患者的权利;增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等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约束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医患关系紧张仍旧是焦点问题。总体而言,患者不满情绪增加,医患双方缺乏信任和相互沟通。这种信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在“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以药养医”的固有认识的影响下,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存在质疑。当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在诊断、治疗过程中,发生矛盾或纠纷时,就容易被激化。一旦这种矛盾或纠纷缺乏有效的宣泄和解决途径时,就会被扩大化,进而产生严重的社会效应,带来“集体不信任”。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医疗信息不对称、医患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有密切的关系。在医疗行业中,医患沟通有助于改善思维定势、增进医患间的信任,减少纠纷,使医生与患者实现双赢。

(二)医学生沟通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医疗改革的特殊时期,许多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双方沟通不够,导致不信任感增强引发的。通过沟通可以让医患之间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作用,让医患双方可以了解彼此的心理需求,增强信任感。同时,医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学科,而且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要专业知识深厚、职业道德高尚,而且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人文精神,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能够妥善应对工作中的突发情况,在医疗过程中注重与患者、与家属、与其他医护人员,甚至是与社会大众的沟通与配合。当前我国的医学生沟通技能缺乏令人担忧,一方面医学生自身仅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忽视人文素质的提升,不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我国的医学专业长期受生物医学的影响,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留下了很多遗憾,在沟通教育方面还很薄弱。因此,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换位思考的思维能力亟待加强。

二、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现状

所谓医患沟通是指医患双方所进行的既包括疾病诊治,也包括同疾病诊治相关的心理、社会等因素内容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交流主要是围绕患者健康及诊断治疗进行的。医患沟通教育就是利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理念,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与应对能力。当前医学教育长期存在着过分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人文道德及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少学生在医患沟通方面,没有系统的医患沟通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弱,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这种情况将不利于医学生在今后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妥善处理医患矛盾,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当前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沟通教育课程不系统、不。

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在医学课程的设置中,沟通技能的教学是课程的核心环节,每个学年都安排有医生、患者和社会课程,将医患关系教育贯穿教育的始终。与西方国家不同,在我国当前的医学课程设置中,有助于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学时偏少,且内容空泛,关于医患沟通教育没有统一的规定、无纲可依,内容分散。

2.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中仅涉及简单询问病情、病史,并没有病情治疗交待,医患之间意见交流等具体的沟通培训内容、医患纠纷的案例及问题讨论缺乏,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缺乏必备的沟通知识与思考能力。

3.医学沟通教育在见习或实习等具体实践中缺乏付诸实施和检验。

在医学生见习和实习阶段,学生拥有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机会,但多数临床带习老师包括学生本人都将重心放在了临床技术上,而对沟通技能相对忽视,错失了进行沟通实践的时机。

4.医患沟通教育考核的标准不科学,不能客观地评价教育效果。

部分医学院校针对学生的沟通教育往往通过与固定的标准化患者面对面地交流,并流于固定模式,对先后沟通的内容都有固定要求,这种以分数为考核标准的教育难以收到实效。

5.教师教学中对医患沟通教育的重视不足。

由于教学科研的学科专业性强、任务重,教师关心学生的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而对医患沟通教育长期忽视,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研究领域差异大,教学基于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专用教材。第六,医学生自身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素质。现在,许多医学生自身缺乏人文知识,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淡薄、不足,在遇到复杂情况时,无所适从,不能恰当地应对患者。另外,现在一些新闻媒体,遇到医疗纠纷事件时,会有意炒作,加深了民众对事件的误解,同时也给医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遇到医疗纠纷时缺乏自信,紧张、焦虑,不敢与人沟通。

三、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对策

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不单单是人际交往的能力,更是其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能力等的综合体现。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下,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现存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与管理中增强沟通教育的实效,将有助于和谐的医患关系的构建。

1.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仅有少数医学院校开设《医患沟通的课程》,大部分院校仅是在《临床导论》《护理学导论》中涉及到沟通教育的内容,导致沟通教育在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少,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好。因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开设沟通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同时在教学中可以模拟临床上常见的医疗情景,提高学生的应对和处理能力,还可以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以前辈们的良好行医风范来影响学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2.将医患沟通教育纳入到日常的临床实践中,用实践来检验理论。

医学是一门服务患者、服务社会的技术性、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应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在见习或实习过程中,带习老师应将沟通教育渗透在每24小时的临床教学中,在保护患者、尊重患者意愿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训练,让学生能够针对不同患者多形式、多层次进行沟通,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总结沟通经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良好的规章制度的执行,还需要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来保障实施,各类医学院校长期以来忽视对沟通教育的评估。以往的考核都是通过书面的或利用固定模式的交流进行考核,缺乏针对性。在今后的考核中,除了侧重专业知识外,还应对沟通技能进行考核,可以通过真实临床考试法,告知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如告知病人坏消息等等,也可以通过调查法与量表法相结合的方法反映沟通教育的实效。同时,在教学测评中,还可以对教师的沟通技能与专业素养进行考评,提高其教学与临床带教水平,更好地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4.加强人文知识教育,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

医患沟通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文技能,在医学生教育中应占重要地位。加强人文知识教育,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代课、带习教师应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同时在教学与管理中增强互动性,给学生更多的提问、沟通、交流的机会。具体可以通过:开办人文教育的系列讲座,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提升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乐趣;开展类型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比赛、摄影展、艺术节和科技文化节等,提升其兴趣爱好;通过类型多样的人文社团建设,如音乐类、书画类、体育类等,组织开展多项社团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5.实施体验教育,进行社会实践。

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医学生往往存在内心理想与社会实践、社会角色扮演与内心感受等多重矛盾与冲突。通过开展医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可以将其内隐的知识与外显的能力相结合。可以组织学生在见习、实习之余,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进社区服务”活动、健康咨询与教育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患者或亚健康人员直接沟通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沟通能力。

6.医学生自身要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

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要注重情感情绪修养,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提高依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要引导媒体,恪守新闻原则,客观报道医患纠纷,使公众回到正确的认识视角,可以通过与富有经验的临床大夫及心理专家沟通交流,来缓解焦虑情绪,提高自信心。在我国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过渡时期,医患关系紧张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沟通能力作为医疗活动的基础,对于医患关系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医患沟通已成为解决医患关系问题的切入点之一。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事业的主力军,关系到未来医疗事业的和谐发展。因此,针对当前医患沟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改革和完善医患沟通教育,有助于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水平,提高其服务社会的水平,有助于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作者:王燕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医学生论文:协同理论视野下医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1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所在

1.1医学生道德教育尚未形成协同工作机制

传统的医学院校道德教育工作机制为党委统一领导、党群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各司其职共同实施。但在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与团委、宣传部、学生处等各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联动机制,资源分散,在教育内容、方式、载体、评价等诸多方面无法充分释放彼此的活力要素从而达到深度合作。从外部来看,医学院校的德育工作与其他高校、卫生管理机构、实习就业医院、社区、家庭等主体之间的协同性也不够。忽视了家庭的教育动力作用,与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较少,未能实现与用人单位和社会行业之间的紧密结合,没有做到将德育从校园延伸到课外和校外。

1.2医学生道德教育尚未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首先,没有形成以思政课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教育平台。不少医学院校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甚至科学主义至上,但忽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思政课课时开设不足且普遍实行大班授课,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医学人文修养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程,课程种类单调,课时数量较少,课程资源匮乏,无法发挥合力作用。其次,重视理论讲授,轻视道德教育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在制度、人员、经费等方面保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清,衔接性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活动形式与活动主体较为单一。再次,道德教育网络平台构建滞后,对学生的网络心理与行为缺乏了解,不能及时跟进医学生的思想发展实际和及时介入医学生道德成长的全过程,容易造成教育真空现象。

2协同理论及其与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联系

2.1协同理论的内涵特征

协同理论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Haken)首次提出,强调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协同发展的过程,需要参与各方具备共同的目标,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围绕共同目标形成共享理念,构建沟通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近年来,协同理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作为一种提高组织创新绩效的有效方式,协同理论目前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转变教育理念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

2.2协同理论及其与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联系

医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是一个开放性和创新性并行的课题,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具有复杂的有机结构的整体,它不仅需要专职德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而且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协同过程同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发展存在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目标的一致性。协同理论,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通过优化组合和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特长与优势,促使某一目标的完成。医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涉及相关教育部门、社会、家庭以及医学生群体自身,都有着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但在促进医学生发展这一目标上是一致的。这种目标的一致构成了各系统协调合作的利益基础和前提条件。系统的开放性。协同理论认为,通过与外界进行不断的物质、信息与能量交换,系统才得以将所需信息输出并维持其正常的生命运转。在这种交换过程中,系统经历着复杂的螺旋上升式能量转化与优化成长过程。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协同发展,需要各参与主体积极为医学生创造道德成长的平台和空间,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为医学生道德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这是推进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条件。机制的协调性。协同理论认为,系统内部的每个要素与元素都有其存在的必然价值,任何单个个体的缺失都会破坏系统的整体性并导致其正常功能的丧失。系统协调得好,整体性功能就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会制约系统任务目标的实现。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机制的确立将各参与主体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突破体制的限制,相互协调,共享资源,及时沟通,朝着系统的目标前进,这是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3医学生道德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得医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心态、行为方式和行为选择正在发生改变,主体性意识正在觉醒,这就要求在对医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时,通过观念创新、平台搭建,加强教育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立足医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能够促使医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参与教育过程的内容和途径,增强医学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1积极树立协同观念

为达到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需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和决心,首先在观念上确立协同意识,树立“大德育”观念,改变传统德育中单兵作战、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局面和做法,积极推进教育主体之间在观点、资源、信息方面的交流和共享,在创新发展的方向、原则、方法和环节等方面以开放的心态兼容并蓄,努力做到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部门的融合、培养模式的革新和运行机制的优化,以尊重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前提,充分发掘医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医学生的人性需求,肯定医学生通过正当手段获得个人利益的行为,激发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让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道德精神的魅力,体会压力和痛苦、快乐和成就,从而提升道德的底线,提炼生命的价值。

3.2搭建校内外协同平台

良好的协同发展平台是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搭建协同平台不仅能提升整体德育的质量,各参与主体通过相互合作和交流在平台中得到了锻炼,实现了双赢的效果。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扬长避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稳定的教育协同结构。高等院校教育资源丰富,如何协同这些资源,使其变成自然而有序的教育常态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校内系统来说,重要的不是可利用资源有多少,而是如何组织这些资源成为具实效性的教育手段。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厘清医学生道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制,落实校内参与主体的工作内容和管理职责,形成教育资源共享、良性竞争、优势互补的管理体系。德育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了解医学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寻找德育与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的契合点,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督促各临床专业课教师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义务,实现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科教学活动“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学校管理层负责专兼协调,统筹规划,从领导机制上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在制度建设、经费保障、平台搭建、校园文化、网络引导、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努力营造民主法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仁爱厚德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医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内驱力。从校外系统来说,形成同城高校、卫生管理机构、医院、家庭、社区融合一体的校外德育网络体系。与同城高校定期开展德育活动,共享思政理论课、日常大学生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体会与经验;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层面,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比校内德育工作者更了解具体的内容;就医疗卫生工作而言,社区联系着卫生管理机构、医院和普通群众,社区日常工作内容映射着医疗卫生系统跳动的脉搏,可以协同发展使他们参与到医学生德育工作中。医院实习是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成长中的重要一站,在相对固定的实习地点和较长的实习跨度内,实习医院自身的人文氛围和职业环境对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和规范。学校和实习医院可以根据实习计划和要求,共同制定严格的实习管理考核制度,对医学生的德、能、勤、廉等方面开展综合评价,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一体化。

4结语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协同创新问题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医学生的道德教育同时还具备鲜明的专业特点和学科背景,如何组织和借助各种有效教育资源,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构建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协同机制,是解决当下医学生道德教育面临困境的重要途径。

作者:李明哲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

医学生论文:医患关系视域下医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1医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分析

1.1学校缺乏明确政策指导

如何把诚信教育作为重点,既没有教材指导,又没有可行性的参考评价体系,各医学院校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尽相同,实际效果也相差较大,大部分院校在此问题上大多持谨慎、观望、探索态度。在医学生教育课程中,越来越多地追求“精品课程”,忽略了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片面强调政治上的意义,忽视了诚信待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

1.2教师缺乏诚信激励作用

目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配备和建设落后于学生增长的速度,辅导员无论是知识面,还是工作经验,都难以承受在新形势下繁重多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医学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工作者忽视了对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办法不多,实效性不强,偏离了诚信教育的根本作用,导致总体水平不高。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做人的教育,习惯用分数来衡量一切,而忽视了诚信教育。另外,有的教师给学生起到的某些负面示范作用,也势必会潜移默化给学生造成不诚信的影响。

1.3医学生行为存在诚信不足

目前,医学生诚信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医学生的诚信危机日益突显。学业上弄虚作假:受奖学金、就业等因素诱使,再加上医学内容需要记忆的东西多,有些学生便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经济上骗取助贷:有的学生出具假贫困证明来骗取助学金和贷款,有的甚至毕业后仍然不还贷款,恶意拖欠学费现象也时有发生;工作中不讲信用:在临床实习中不诚信,采集病史不仔细地去询问,体检不认真去实施,书写病历瞎编乱造。在求职中不诚信,制造假获奖证书,伪造学习成绩,与已签订合同的单位毁约,无个人诚信。

2医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

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主要是构建和落实医学生诚信教育的“四个机制”,即学校领导机制、育人管理机制、学生自律机制和效果评价机制。

2.1构建学校领导机制

医学生诚信教育作为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应主动担负起加强医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责任。

2.1.1建立由校长主要负责的领导机制。

为统筹诚信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党委组织宣传、教务、学工、团委等多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医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作为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有专人来负责。校长如果亲自抓医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就为学校顺利实施诚信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1.2建立由各院系院长(主任)亲自负责的教育机制。

医学生诚信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院系领导的重视程度。院系医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2.1.3建立由思想政治课部和学工部直接负责的有效机制。

思想政治课部直接负责医学生诚信教育的课堂教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对医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领导,同时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医学生诚信教育掌好舵、把好关。学工部门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加强对医学生诚信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只有高校相关部门协同配合与努力,并形成有效的合力,医学生诚信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2.2构建育人管理机制良好的管理机制有助于医学生的健康成长,诚信教育创新的着力点在于注重人文关怀,突出管理育人。

2.2.1营造管理环境。

医学生诚信缺失现象,说明其诚信意识薄弱,诚信心理不健康。因此,要注意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把诚信教育带进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在学校里形成一个领导、干部、教师共同参与的诚信教育环境。

2.2.2建立联动队伍。

为提高工作效率,形成校、系、班三级联动,做到工作层次清晰,信息畅通,运转有效,保障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建一支好榜样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渊博学识、科研能力、职业道德及诚信素养,在学生眼中都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医学教师往往具有教师和医生双重身份。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医患关系和医护关系,都是医学生学习的榜样。只有教师应言传身教,不搞“双重道德标准”,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2.3实施教育措施。

提高医学生诚信素质的关键在于教育,包括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教育两个方面。而高校诚信教育的质量又取决于教育措施。学校要及时制定各项有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教务管理部门要采取措施解决课堂教育中的主要教育方法、手段与教材。学工管理部门应采取哪些方式开展课外诚信教育活动,采取哪些措施提升学生诚信素质,如要求辅导员老师每月至少与学生谈一次心,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家长每学期至少联系一次(发一封邮件或打一个电话),将学生在校情况告知家长,提升诚信教育工作的影响力。这些日常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2.2.4形成奖惩制度,加强诚信制度建设。

参照发达国家经验,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应出台相关的法规或部门规章,约束医学生的行为,构造诚实守信的外部环境。根据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制订《诚信教育管理办法》,从诚信教育的原则、组织实施机构、信息管理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范。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建立健全医学生诚信评估及惩罚机制。对医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记录,在大学校园里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2.2.5健全档案制度。

医学院校非常有必要开展以诚信评价为基础的诚信档案建设,从入学开始到毕业就业,应全过程建立医学生诚信档案。基本原则:(1)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诚信表现情况,对学生诚信状况评价等。(2)辅导员和班级民主评议小组对学生平时消费进行摸底调查的情况。(3)毕业后将学生诚信档案转给用人单位,督促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继续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因此,诚信档案建设也应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相结合。

2.3建立学生自律机制着力构建学生自律机制,探索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2.3.1诚信理论学习。

学校建立学生诚信教育专题校园网页(站),各系建立网络教育专栏和飞信网,各班级建立QQ群和班务公开栏,以传达政策信息,提供各种资讯。以诚信为主题,构建现代化教育平台,鼓励在校生成为各种诚信宣传教育的主力军。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科学发展观相关理论、医学伦理学、与医患关系和医疗卫生法学相关知识。学国传统医德和外国医德思想中精华部分,如大医精诚、希波克拉底誓言等。

2.3.2诚信活动教育。

营造校园文化体系,并充分利用高科技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诚信教育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一是在新生中开展入学诚信教育。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开展诚信教育及时课,确立自我诚信教育起点。将诚实守信的理念及时转化成学生的行为,帮助同学们提高诚信意识,树立诚信理念,并在开学典礼上组织新生进行入学诚信宣誓。二是举办诚信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引导他们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要有回报社会的爱心,真正达到育人、树人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明辨诚信道德的善恶,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醒、醒中行”,体会诚信对社会、事业、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告诫他们:“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与信任,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三是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诚信教育主题活动,把诚信教育列入毕业教育课程之中。

2.3.3诚信实践体验。

引导医学生参加诚信实践基地,如校内外青年志愿者诚信实践服务基地、学生党团员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同辈咨询热线、医学生爱心天使服务社、点点爱心社等活动。鼓励每名学生每月至少参加一次义工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需求和意愿,通过班级志愿组合或牵线搭桥的形式结成“一对一,一帮一”的互助模式,也可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和校、系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以引导他们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和自我价值。

2.3.4学生自我教育。

学生干部及其组织应自觉认识诚信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学生党员及其组织应以身作则,积极组织同学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情感,变为诚信行动;学生应建立诚信自律制度和相应的考评体系,如引导医学生每学期至少找老师谈一次话或写一篇心得,主动报告自己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情况,力争老师能及时解决自己的实际困难。

2.3.5学生品质养成。

要增强诚信观念,规范诚信行为,扭转诚信缺失,其根本解决途径要让全体医学生主动寻求诚信心理辅导,了解什么是诚信,为什么要讲诚信。广泛参与诚信建设,树立讲诚信的主人翁责任感。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大力倡导实事求是、诚实、讲求信用的良好风气。这样才能消除“失信”意识,根除“失信”行为。

2.4构建效果评价机制

诚信教育是医学生就业后自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增强诚信教育的效果,使医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的必要性,认识到失信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诚信度。

2.4.1构建诚信测评体系。

从生活诚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诚信(学习刻苦,态度端正,不迟到早退)、经济诚信(按时缴费,不恶意欠款,不弄虚作假)、网络诚信(遵守网络管理制度,文明上网)等指标进行测评。测评结果可以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同时,学生诚信得分如实记录到本人档案中,并在校园适当范围内予以公布。形式有:一是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诚信教育内容形式的看法;二是对诚信教育理论成绩加以分析;三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诚信度评价;四是对同班组学生进行诚信互评;五是了解实习带教老师、患者及其家属对见习、实习生的评价。

2.4.2完善评价奖惩措施。

对学生诚信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对有严重不良记录的学生实施预警制度,避免诚信状况进一步恶化。对诚信行为较好的学生,可通过表扬或奖励等方式宣传。建立毕业生诚信追踪调查制度,诚信记录存入学生档案,延至今后的工作单位,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架起学校与社会诚信教育的桥梁。

3讨论

诚信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作为人们行为的一种范式及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要求,对人们的职业关系和广泛的人际关系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为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约、诚信缺失现象。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教育引导学生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当前,医学生的诚信观有弱化趋势,将会影响其以后的行医生涯。面对这种现象,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培养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最终面对的是患者。医患关系的评论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话题,其原因也有少数由于医生道德低下引起的。因此,对医学生应加强诚信教育,纠正其道德诚信的扭曲,这既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医学生教育中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信品质,对于实现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国珍 吕文亮 向阳 龚健 毛会芬 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教学管理论文

1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参与管理的背景

1.1缺失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修订步骤。

当下我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出台教学管理制度,基本上都是经过学习获得后,结合学校实际而产生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将大学生们在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的作用或影响力忽视。特别是与被管理者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学籍管理政策,他们的发言权与知情权没有被尊重。国家关系民生的有关政策都要召开听政会议,作为民主、科学、文明的高校为何不这么做呢?

1.2学生主动参与学校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的意识不够强烈。

1.3缺乏通畅透明的政策规定、教学改革信息渠道。

当下由教务处在网络上进行通知教改的相关规定政策,由此通知高校的各个学院,然后再通过班会经老师通知到学生班级或者通过宣传栏,从而造成部分通知不能及时到位,有的不负责任的干脆就没有通知,最终导致信息传播不通畅,时常引起学生举报等不良事件的出现。

2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形式

根据以上现状,如何推进高校教学管理科学民主化进程,如何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效果,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吸纳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到高等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在我校提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等院校医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2.1学生参与具体教学过程管理

学生对教学计划、课程、教师等直接进行评价和选择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当前我国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把医学生的评价结果纳入到学校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非常重要的评价依据。早期医学生参与评教的方式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形式,然后出现了医学生涂机读卡,发展到网络进行评教,医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评价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依据学生的评价结果学校教学相关部门进行反馈。

2.2建立学生组织,参与学校管理

建立学生组织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形式。在美国,学生组织是校内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它由各层次的学生代表组成,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代表学生的利益与学校联系和交涉。在英国,1922年成立了全国学生联合会(NationalUnionofStudents),代表着20多万学生。它的工作内容非常广泛,对学校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我国,高校中也都建立了学生会、团代会等学生组织。学校设立校长信箱,在行政部门中设立学生工作部、团委等部门与学生会进行沟通。

3医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意义

3.1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以往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专家、领导、教师等组成,作为学校教学主体的学生一环一直处于缺失状态。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使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成为一种常态、长效管理模式,从学生角度将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出来,并且形成一套工作流程,使学生反映的信息能够及时解决和落实。

3.2在校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到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在校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到高等院校,将会明显增加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学生能够认真地去发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学校能够重视学生反映的问题,着力去落实解决问题。学生看到自己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又促进了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履行学生教学信息员的职责,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3.3对于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大有裨益

建立健全教务助理员、在校大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将会让高校教学管理能够左右纵横、上下贯穿,最终实现管理的网络化以及交叉化,能够更加真实迅速的获取信息,更加通畅的安排工作,更加方便检查、落实、监管,得到更好的服务。

3.4具体体现了教育部有关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明确写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章第四十一条上。

3.5确实为培养学生能力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及时,已经具有民主参与管理能力的在校医学生占到了相当的比例。第二,在校医学生已经具备了科学合理的判断、分析高等院校的管理制度的能力。举例来说,建立了在校大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构建了非常好的平台从而能够贯彻培养在校大学生民主参与到教学管理当中,从而充分的激发在校大学生的潜能。如果在校大学生真正能够融入到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中,那么他们将会实现自我指挥与自我控制。在校大学生在多数情形下可以学会积极主动的去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且能够将创造性与独创性运用于高校的教学管理之中,同时还能够将自信心逐渐提高增强,实践经验逐步的积累,这不但在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发挥与锻炼,而且对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3.6真正的体现了当前高等院校“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3.7是、、及时获取教学效果与教学过程信息的途径。

作者:李敏 张涛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及时附属医院儿科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医学生论文: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1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1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高职医学院校必须结合我国高职医学教育的特点,调整培养目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如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的办学定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校院一体、医教结合”创新复合型、适应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按照社会对基层医学人才的要求,遵循医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医学专业特点,以培养医学生能力为主线,不断加强医德医风、医学伦理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1.2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高职医学生既具有高等院校学生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因高职医学教育特点而具有特殊性,这必然导致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差异。

(1)高职医学生对高职医学教育认识存在偏差,心理压力较大。

当前,高职医学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低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医学生往往以一个失败者的心态进入学校,普遍存有自我否定心态,认为自己学历低、能力差、就业难。再加上社会普遍对高职医学教育认同度不高,使得高职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高职医学生入校后,一旦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感到无法面对家长,心理压力较大。

(2)高职医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

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反映出的价值观念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如就业价值取向。据调查,高职医学生存在职业定位理想化程度较高、择业标准现实化、职业选择功利化倾向明显等特征。高职医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无形中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1.3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对高职医学教育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

当前,高职医学教育往往突出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而忽视其思想政治素质,导致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如把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不断压缩、课程不断删减,以至于教育内容深度、广度达不到要求。再加上相关制度不健全,缺乏长期规划,使得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

(2)医学专业课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明显缺失。

高职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医学专业课几乎不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明显不足。另外,重说教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也导致一些医学生言行不一,知行脱节,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高职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社会发展变化对其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就要积极探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2.1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职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高职医学生建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与主流精神世界,塑造人格。

(1)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医学教育,医德为先。医德教育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和职业化的重要部分。大量事实表明,树立良好医德风尚,对于促进品质服务、提高医疗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促进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所以,高职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医德教育。

(2)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医学比其他学科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育人为本理念,就是努力使高职医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协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的医学教育。所以说,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理念,致力于促进高职医学生发展,才能摆脱“重技轻人”的弊端,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2.2充实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对教育目标的诠释,教育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教育理念的推广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结合医学特点,不断充实、更新教育内容。

(1)重视医学职业观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帮助高职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本的职业观,深化医学职业认知、培养医学职业情感、树立医学职业理想、培育医学职业荣誉感。

(2)重视敬畏生命教育。

可以说,人类医学知识的增长过程是人类理解敬畏生命深刻内涵的过程,医学发展的历史是敬畏生命的人类情感逐渐形成的历史。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使高职医学生体悟生命的本质、价值和生存的意义,不断培养其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

(3)重视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医学充满着利他性和人文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使高职医学生具有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努力使其担当医疗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人类责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医学生在将来从事的医务活动中,对病人的服务不仅是治病,还要更多地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新的内容、拓宽研究领域。

(5)重视医学史教育。

医学史是通过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医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医学史作为人类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职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发挥其强大的渗透功能。

2.3推进与医学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目前,高职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虽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医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要大力推进、创新与医学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社会调查、社区医疗、志愿者服务等与医学相关的社会实践形式展开,以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医学生实际需求,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式,建立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新型教育方式,充分体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书本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此外,要加强医学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基础,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引导医学生学会做人,而且能促使其成长成才。校园文化建设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最终使医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2.4健全保障机制,强化科学管理

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高职医学院校实际情况及高职医学生的特殊性,统筹兼顾,科学管理,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1)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机制。

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制定有关方案,努力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领导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统筹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关系。

(2)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投入力度。

众所周知,高等医学教育成本高、投资大,以至于学校会把主要精力、财力用于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为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学校要广开渠道,吸引、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设立相关基金重点用于资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社会考察活动及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这样既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供生动、丰富的材料,又有利于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徐雪平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体质健康临床医学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首都医科大学各临床医学院七年制、五年制的大四年级临床专业学生和在校学习的大三年级临床专业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798人。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

按2014年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采集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测量数据。

1.2.2统计法。

使用新《标准》测试数据采集软件生成excel原始数据,将数据导入SPSS软件对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

1.2.3比较分析法。

通过比较各组数据,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的各项差异性。

1.2.4文献资料法。

收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与资料,了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

2结果与分析

2.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生部分)的测试项目

2014年是新《标准》试行的及时年,大学生测试内容包含7个项目,分别是BMI(15分),肺活量(15分),50米跑(20分),耐力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20分,附加10分),立定跳远(10分),座位体前屈(10分),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仰卧起坐(10分,附加10分),合计100分,附加20分。

2.2初下临床与未下临床医学生整体体质情况比较

大四年级初下临床医学生的体质健康整体评价为6人,占1.5%;良好84人,占21.3%;及格281人,占71.1%;不及格24人,占6.1%;平均分74.36,标准差为7.89。大三年级未下临床医学生体质健康整体评价为3人,占0.7%;良好95人,占23.6%;及格284人,占70.5%;不及格21人,占5.2%;平均分74.45,标准差为8.14。在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中发现,平均分所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875,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两个年级的总平均分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初下临床的医学生与在校的临床专业医学生相比,体质健康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

2.3初下临床与未下临床医学生各单项成绩平均分比较

初下临床医学生的BMI平均得分为95.29,标准差为10.71;肺活量83.65分,标准差11.61;50米跑68.37分,标准差9.13;耐力67.54分,标准差13.59;体前屈81.2分,标准差11.95;立定跳远67.16分,标准差15.44;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仰卧起坐)54.59分,标准差31.22。未下临床医学生的BMI平均得分为94.49,标准差为11.03;肺活量13.01分,标准差0.712;50米跑68.42分,标准差10.97;耐力68.91分,标准差13.57;体前屈79.21分,标准差11.8;立定跳远67.24分,标准差16.87;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仰卧起坐)55.78分,标准差31.66。在各个单项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中发现,仅体前屈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成绩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18,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初下临床的医学生在柔韧性方面要明显好于未下临床的医学生,其它项目没有明显差异。临床学生有着共同的体质特征。BMI反应的体重指标为,代表身体机能的肺活量为良好,身体素质方面除了柔韧性略好以外,其它素质均表现不佳,速度、耐力、弹跳素质均在及格档,而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则在不及格档。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2014年新《标准》测试,初下临床学生与在校临床专业学生的体质整体情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各个评价指标方面,身体形态表现好,身体机能表现良好,身体素质明显偏弱。

3.2建议

3.2.1加强临床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结合力量、耐力、速度、弹跳等方面内容进行综合的体育教育训练。

3.2.2临床专业的医学生临床学习时间较长,特别是占人数比例较多的七年制医学生,他们的五、六、七年级都不在教育部规定的测试时间范围之内,因此从来都没有对他们的体质进行过系统的测试,他们的生活学习场所分布在本校所属的各大医院,而这些医院一般都缺乏运动场地和设施,所以对他们的体质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作者:杨春玲 方海涛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应用体育学系

医学生论文:社会医学生德育论文

一、英、美医德教育模式分析

1.注重医德教育。

英国的医德教育发展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德教育体系,英国的医德教育是必须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并且注重多学科相互交流,在专业学科中融入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另一特色就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慢慢感悟。同时,它的网络共享资源非常丰富,医德教育的老师都是具有丰富专业经验和人文素养的教师。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正式把医学伦理学列为医学院必修课程,使之成为一门包含哲学和伦理学的新兴学科。虽然说美国的医德教育深受英国的影响,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医德教育快速发展,医德教育模式不断成熟,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医德教育模式。美国的医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就比较注重人文教育,并注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以问题为中心编写教材,把医德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并设立医学道德奖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奖励。美国的医德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另外,更多的医德教育是在校外实践中完成的,例如:医院实习、社会志愿服务、义工等形式。

2.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互渗透。

英、美两国的医德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校内学习教育,二是校外实践教育。校内学习教育主要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一些讲座、会议、报告会等,校外实践教育主要是在附属医院或社区医院见习、实习、义工等。英、美两国都将医德教育融入医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同时,更加注重校外实践活动进行医德教育。及时,校内学习模式。英国的医德教育注重学生的法律和伦理知识的培养,法律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伦理学是英国医学院校的必修课,医德教育课程的编写由一个包括教师、医生、律师、哲学家在内的19人小组完成的,学校、家庭、社会广泛参与。同时,注重跨学科交流,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中都要进行伦理教育。在妇产科、儿科、全科医学与社区医疗等课程中穿插医学伦理教学。师资队伍强大,有专门的医德教育研究室,教师都是有医学背景并接受过医学人文培训的综合型人才。美国采取的是一种通识教育,在医学院学习后进入医院仍要进行医德教育,人文课程不仅在临床早期开设,而且贯穿临床实践的全过程。美国的人文课程主要包括:哲学、文学、历史、艺术、宗教、法律和伦理学,到1995年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医学伦理学。每一所医学院校都拥有一支专业化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是开展医德教育的专门机构,由负责德育工作的一名副校长牵头,下辖24人的工作小组,部门院校还开设了专门的医德教育奖学金。除了课程学习之外,学校也会聘请一些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开展道德教育讲座。第二,校外实践教育。英国医德教育的校外实践主要是通过在医院见习或者实习来完成的,成立有专门的医德教辅机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见习、实习的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教育,并对在临床实践中出现的案例进行剖析,以增强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另外,在校医学生或者医院的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网络创办的“道德教育社区”对各类医疗道德事件进行讨论,通过相互交流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美国的校外实践模式除了在医院实习、见习外,社会上还有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也会提供一些医德教育课程,并且有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再加上一些讲座和研讨会使得医德教育形式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机会。

二、我国医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德教育不单单是医学院校的任务,家庭和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就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对我国医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

1.学校教育方面。

及时,对医德教育不够重视,重专业轻医德。“医乃仁术”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拥有高超的专业技术更要拥有良好的医德。然而,较多的医学院校对于医德的重视程度不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追求专业技术上面,对医德教育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处于松散状态。尤其是在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实习阶段可以说是医德教育的关键阶段,实践中的一些小小的社会现象就有可能改变医学生原有的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医院和医学院校相互推诿,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处于瘫痪状态。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陈旧。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阶段,学习内容主要以“两课”为主,95%的课程为医学专业课程,医德教育占有学时过少,这样的课程设置根本不能引起学生对医德教育的重视。在实习和毕业阶段,医德教育几乎没有,医学生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专业技术上面。选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比较传统的教材,根本没有根据医学的专业特点进行教材的编写,没有把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有的都是泛泛之词,内容空洞、乏味。进入医学院校的学生大多属于理科生,再加上课程设置的不均衡,导致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就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浅表层面上。第三,师资队伍匮乏,教育方法陈旧。我国的医德教育课程一般是由思政教师或者辅导员担任,没有专门的医德教育研究机构。思政教师或者辅导员的医学专业背景不是很充分,他们大多是根据自己对医德教育的了解进行一些有限的研究。而专业课教师只是负责医学专业的教育,没有把医德教育渗透其中,实习阶段的带教老师更是对医德教育不管不问。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是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以简单的说教为主,根本没有联系实际,没有考虑当代学生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按照传统的“灌输”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反抗情绪,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2.社会教育方面。

及时,医患矛盾频发,对医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目前,社会上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专门的医闹群体相应而生,在医院摆花圈、设灵堂等现象在社会上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作为未来的医生,大多数医学生表示不敢从事医生行业,为自己的安全担忧。甚至社会上的一些媒体,为了博得大家的眼球,故意扭曲事实、捏造真相,再加上一些患者对医疗行业了解甚少,就会跟着煽风点火,以讹传讹。社会民众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信任危机在客观上也使得医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存在不安全感。第二,医疗行业的歪风邪气颠覆医学生的价值观。现实中,部分医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确实存在着收取病人红包、吃回扣、过度医疗等现象。一些医生缺少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理念,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对患者缺少关心,言语冷漠,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不能耐心的解答。医学生在现实中所见到的与自己在书本上所学的大相径庭,由此产生对书本知识的怀疑,在学校建立的价值观可能被医疗行业的歪风邪气所颠覆。

3.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终身性决定了在医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的错误观念一直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家长在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参加各种培训班、奥数班等,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个好的大学,毕业以后能找个好的工作,家长们形成了只有学习成绩、考试分数才是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却忽视了做人准则的培养,功利主义和竞争意识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三、构建“三位一体”医德教育模式的建议

科学的教育应该是立体的,单单依靠学校撑起教育的大厦是不可能的,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更需要社会、家庭的广泛参与,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力量,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

1.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大环境。

良好的文化环境会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全社会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温馨的大环境。首先,学校要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各个部门都要积极参与,立足长远,通过开展人文讲座、演讲比赛、各类体育文化活动等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其次,要净化社会环境,对医疗行业内部的不良风气进行严厉打击,对社会上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奢靡之风”等腐朽思想进行批判,对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良风尚进行表扬,通过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家庭教育是基础,要改变以分数论人才的错误思想,把子女的道德培养作为及时要义,不能过分的溺爱,要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家规家风。

2.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医德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摆正医德教育的重要位置。要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特征和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认识到医德信念和医德素养在自身的专业技能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医学院校领导和广大师生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训练技能的传统模式,把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成立专门的医德教育机构,建立一支技术过硬、道德高尚的师资队伍,定期进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转变教育观念不仅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错误思想,把道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及时准则。

3.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

借鉴英美的医德教育课程,建议我国的医德教育课程内容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除“两课”外,还应包括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二是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三是由学科综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生态与环境、人与自然、社区卫生保健、卫生事业管理、人口学等。以上三个层面的课程要相互依托、联系紧密。另外,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现代学生的特点,创新教育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人文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相融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进行医德教育,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网络进行医德教育,建立网络教育新高地。我们要善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4.注重社会实践,保持医德教育的持续性。

对于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医德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医学院校和一些医院对于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相互推诿,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复习考研放弃了实习,使学校教育在向社会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出现断层。我国的医德教育应该对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充分抓住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对在现实中遇到的医疗纠纷问题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习带教老师也要深入医院,定期听取大家的汇报,展开讨论。医院的医生更要在巡视患者时对实习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树立榜样,把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运用于实践,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医德教育的效果,确保医德教育的持续性。

5.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社会大众对医疗行业存在的愤恨,导致社会大众对医生丧失了社会信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的体制问题,公立医院形成垄断,以营利为目的。按照现有的体制,医生的劳动和收入不成正比,就造成医生通过药品提成和灰色收入来提升经济收入,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致使医疗纠纷不断涌现。因此,必须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重新确定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公立医院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性目标而出资举办的……公立医院确立的目标应当是社会利益的较大化,而不能允许公立医院根据个体利益较大化的原则来确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入中,政府补贴达到70%,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是40%,而在我国大部分省市不足10%。因此,我国政府要加大财政补贴,这样才不至于公立医院过度的注重经济效益,医生也不至于通过开大处方、药品回扣等增加收入,医生满足了自己的应有价值,自然就会回归到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上面,医患关系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改善。

6.完善相关法律,加强监督管理。

医疗纠纷事件频发、医患矛盾尖锐等不和谐现象,政府部门必须要发挥自己的监督管理职能,改善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首先,要重新建立对医院的考核评价制度,对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严厉查处,采用公开化、透明化,并将结果对社会公布。其次,医院内部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成立医疗行风调查队,对医生行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走访患者,一旦发现在全院通报批评。另外,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成立意见箱、投诉台等,针对医生在行医过程中收红包、吃回扣、服务态度恶劣等问题进行举报,利用大众媒体进行监督。同时,对于一些网络媒体故意制造谣言,错误引导舆论导向,利用患者是弱势群体把医患纠纷的矛头全部指向医院,对于这些网络媒体要坚决的予以打击,及时的澄清事实,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医院要充分的利用法律武器,不能一味的为了维护稳定,缩小影响,每次医疗纠纷都是用赔款来平息,对于造谣者要拿起法律进行制裁。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贯穿医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医德教育也伴随终生。所以,我们要认清当前加强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医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光靠学校教育是万万不够的,它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参与,积极配合,只有三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协调一致,并且敢于正视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查找问题,寻找方法,和谐的医患关系将为期不远。

作者:焦义培 单位:川北医学院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见实习阶段党建论文

一、医学生临床见实习阶段开展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由于党支部与所在党组织地域上的距离,导致了上传下达的沟通渠道不畅通、思想政治教育滞后、教育形式单一枯燥、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等一系列的问题。许多实习点党组织开展的思政教育活动,也只限于阅读报纸、学习文件等,对临床见实习学生的行为和认知,特别是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十分欠缺,无法形成有针对性、有感染力的思政教育局面。三是党员党性观念薄弱。许多医学生在发展为预备党员后便马上进入了见实习阶段,有些则是在见实习阶段才发展为预备党员,这造成了许多医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出现断层现象,部分党员无法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不能发挥党员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加之临床见实习期间医学生工作强度和就业压力的困扰,导致部分党员对思想政治教育漠不关心,对组织生活和支部的交流学习表现冷漠,个别党员以为入了党就是进了“保险箱”,只埋头钻研临床业务,极个别党员甚至存在入党动机不纯,为了就业需求争取入党的现象,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极为薄弱。

二、运用微博创新医学生见实习阶段党建工作的特点与优势

(一)运用微博的便捷性特点,提高医学生见实习阶段党建工作的时效性

微博通过电脑、手机等介质,运用140字符内的文字描述及加载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将可用资讯简单、快速地传播至每一位微博用户。微博的编辑、阅读、评论、转发均具有便捷、迅速的特点,使之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形成即时性、时效性强的优势。医学生党员在见实习阶段,可在繁忙的课业和工作中,利用片段性的时间,通过使用触手可及的手机,及时了解党组织近期的工作安排、目前的活动及相关通知,大大缩短了见实习期间党务信息传递的途径,确保了信息与传播的同步,解决了信息滞后性的问题,提高了医学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效率,使见实习党员能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组织保持一致。

(二)运用微博的生动性特点,提高医学生见实习阶段党建工作的亲和力

微博通过其丰富的多媒体功能,能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用充满意蕴的图片、视频等方式形象化表现,将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诙谐风趣的语言生动地表达,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陈旧、模式单一、方式古板、载体贫乏等问题,淡化其说教、灌输的痕迹,使平面的、静态的思政教育走向立体化、动态化,极大地丰富了其内容及形式,形成了强大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优势。见实习党员通过图文并茂的微博载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能够在自学的情况下更好地接受和了解包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时事热点难点、医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政治理论及专业素养等知识,开辟了医学生党建工作的新空间,开创学习型党组织的新局面,为加强和改进见实习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视野、注入了新活力。

(三)运用微博的互动性特点,提高医学生见实习阶段党建工作的参与性

微博作为一种公认的“自媒体”,是一个交互性、开放性都很强的交流沟通平台,其双向互动的特点受到了青年学生的青睐。在微博中,每一个人都具有话语权,无论是党务工作者还是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诉说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它使“从上到下”的党建工作交流模式,转变为了“多维互通”的多向交互方式,形成了平等性强、参与性强的优势。见实习党员通过微博与党务工作者的平等对话,缩小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加深了他们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使其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党支部的学习、活动中,接受先进的思想观点、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学校的党建工作者也能利用见实习党员在微博中的所反映的具体想法和特殊情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认可度,使党的主流思想的传播教育更加有说服力和接受力。

三、构建基于微博的医学生见实习阶段党建工作新模式

(一)打造全覆盖的党建微博体系

分群体建立“学校-学院-党支部-党员个人”、“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普通学生”的纵向多级化微博和“学生党建组织微博-同专业党员微博-不同见实习点微博”的横向多元化微博圈群,打造全覆盖无死角的党建微博体系。一是建立学校、学院、党支部的三级联动的官方党建微博体系,主要国内外重大时政新闻,学校、学院当前重要工作和讯息,党支部各项工作安排等。同时,利用官方微博关注师生的生活学习动态,对日常信息和突发事件进行必要的舆情监控。二是建立发展党员专项微博,主要展现从普通学生发展为党员所经过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需要了解的必备知识和相关任务,包含党建工作的各项信息与信息公开。三是分群体建立党支部党员微博群、同专业党员微博群及各见实习点党员微博群,随时随地将有共同语言、共同目标的各群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迅速联系起来,通过知识的共享和思维的共通,将他们的党建微博集结成更大的辐射力,形成党建工作及思政教育的影响连锁性。

(二)构建内容丰富的立体化党建微博平台

一是将党建微博建成党务工作信息中心。将学校及学院党建中心工作的总体计划安排、各支部的发展党员计划、理论学习意见等相关公告及时通过微博,为见实习党员获取党建工作信息提供便利。同时,发展党员及党支部换届选举等过程所需的相关公示,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加党建工作的透明度,增强党员监督的力度。二是将党建微博建成党员基本信息的资料库。可通过相关党建微博将见实习党员的基本资料、入党、转正时间、入党介绍人、考察人等信息添加至收藏功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党员基本信息“资料库”,可长期保存,也可随时查看,方便党务工作者时刻掌握见实习党员的情况,进行组织考察。三是将党建微博建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原则、任务、内容承载于微博中,通过学生党员喜闻乐见的“微博态度”和“微博语言”,消除思政教育政治说教的刻板印象,生动直观地展示思政教育内容。及时热点新闻、政策和理论心得,积极开展各阶段先进人物的学习宣传,为学生党员提供延伸性学习的资料,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四是将党建微博建成道德规范的有力场所。注重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相关微博的,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医学工作者的职业价值,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对病人的强烈责任感。通过在微博中建立“怎样做一名好医生”“如何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的话题,让即将步入职场的见实习医学生们领悟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深刻意义、为他们成为一名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五是将党建微博建成热点互动交流平台。利用历史事件纪念日、先进楷模学习活动日等一些特殊时期,通过微博发起相关话题讨论,见实习党员们可通过评论、转发等功能进行交流互动,对某些时事热点发表学习体会。党务工作者也可共同讨论,实现及时沟通,并可将相关资料进行资源远程共享,实现交互的畅通。

(三)建立舆论引导和危机应对的监管机制

一是让党务工作者主动通过微博发表观点看法,用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引导见实习党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就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扰及问题进行网上交流,及时掌握舆论动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有效将负面舆论降低到低点。二是充分发挥微博中“意见领袖”及党员骨干的作用,扩大其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将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他们的微博发表出去,营造健康、乐观的主流舆论氛围,三是对一些敏感及突发性事件,采取危机应对的监管机制,及时信息以正视听,并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消除不良影响,形成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党建工作舆情氛围。

作者:秦晴 陈兆华 狄英杰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管理论文

1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动手实践能力差

医学生在进行临床实习前的实践课只是临床见习和实验室模拟训练,其动手实践的对象为标本、模型人及病案。实习生进入医院直接在患者身上进行视、触、叩、听等操作检查,其操作的技巧、手法的轻重等,都需要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临床上就会表现出动作僵硬,动手能力差。

1.2组织纪律松懈

医学生进入医院实习期间,缺少了学校老师学生的管理,加之有些同学自我控制能力差,则出现纪律松懈、懒散,学习不求上进。

2影响临床实习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高校扩招及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使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效果欠佳。调查发现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岗前培训不足

医学生实习前学校一般都组织实习动员和培训,教学医院也有岗前实习培训,但培训内容大多为医院规章制度、主要注意事项等。缺乏患者首诊的接诊、沟通交流、诊治宜忌等系统性培训,更缺少转入不同科室前该科室独特诊疗常规及注意事项培训。使实习生进入每个不同科室都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适应过程,难以很快进入角色。

2.2高校扩招

随着高校招生数量地逐年增加,医学院校招生规模更是不断扩大,进入临床实习医学生不断增多,而相对稳定的实习医院承担的临床实习任务越来越重,医院教学资源则难以满足不断增多的实习生学习需求,临床老师带教也难以对成群结队实习生逐一指导。这样,通过临床实习也难以培养出技术精湛的临床医学人才。

2.3医患关系影响

由于不断增多地医疗纠纷报道,医患关系也日趋紧张,带教老师不敢轻易放手让学生亲自操作。调查显示,1/3的实习生没有进行过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等临床实践技能的操作,1/2的学生只是偶尔操作。随着相关医疗法规的颁布,患者维权意识日益提高,有些患者拒绝实习生对其检查,甚至个别患者对医生带着成群的实习生查房也产生反感,使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显得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质量。

2.4升学、就业压力

调查显示,医学生中25%的本科生放弃实习,全力准备考研;30%的专科生积极准备升本考试。他们平时加紧学习英语及医学理论知识,参加考研或升本辅导班。75%的实习生在春节前后就忙于查阅招聘信息、准备和投递个人简历、参加就业招聘会,甚至有些学生因实习期间没找到拟聘单位而焦虑。如此种种,学生根本无法专心临床实习。

3临床实习中的教学管理

为了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顺利通过由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转变,保障临床实习教学的质量,下面就临床实习中的教学管理加以探讨。

3.1加强岗前培训

医学院校在学生到医院实习前进行实习动员和培训,实习动员师生共同参与,调动学生实习兴趣,了解实习的目的、意义及程序;培训为实训教师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指导,带教老师重点就临床实习中的病史了解、病历书写、沟通技巧、学习方法及相应法律法规进行培训,实训教师重点对临床实习中的常用诊疗技能进行规范化指导、强化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到医院的临床动手能力。带教医院培训应分阶段进行,进入实习前医院医教科对实习生进行医院管理、整个实习流程、转岗程序、规章制度等大体培训,让学生尽快熟悉实习环境和流程,避免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而茫然无措。转岗实习前相应科室应对实习生进行本科室的特色诊疗、注意事项进行培训,避免因特别沟通或特殊诊疗欠佳而影响医患关系,影响学生实习。

3.2加强实习期间管理

建立实习双重分级管理制,一是“学校-教务处实习科和系部辅导员-实-实习学生”分级管理,教务处实习科定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结合医院医教科选择患者进行现场诊疗、病历书写等考核或竞赛,组织学生开展病例讨论;系部辅导员密切联系实,对学生的出勤、心理、生活等进行管理和帮助。二是“医院-医教科-带教医生和实-实习学生”分级管理,医教科结合带教医生对实习中的病历书写、动手操作进行指导,组织医生、学生共同开展病案讨论;结合实和带教医生对学生的出勤等劳动纪律加以管理。由此可见,实在实习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医院与实习生之间的桥梁。应选用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实,既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可以加强实习管理。

3.3严格毕业考核

学生实习结束返校进行毕业考核,毕业考核应着重进行实践技能考核,也是对临床实习效果的检验。我校毕业考核是模拟临床执业医师考核的程序进行,即“笔试测试(病史采集、病历书写等)-技能操作和体格检查-机试(心肺听诊、心电图、X线、B超、CT等)三站进行。考试不通过不予毕业。实践证明,严格毕业考核,是促使学生重视临床实习、加强技能训练的有效途径。

4总结

总之,针对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积极改进和探索,加强实习中的教学管理,提高医学生临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医疗卫生人才。

作者:张银萍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

医学生论文:教学改革医学生医学心理学论文

一、教学对象和方法

1.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为我校2007级、200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对照组28人;实验组29人。

2.教学内容。

对照组和实验组所用教材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统一教材。

3.教学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讲授法教学。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研讨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由相同教师授课。研讨教学由教师指导、学生主持,学生以班级单位参与。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心理学课程授课总学时为40学时(每学时40分钟)。对照组授课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实验组中,研讨教学共计29学时,占总学时数的72.5%;传统教学共计11学时,占总学时数的27.5%。研讨教学中,学生需按照专题准备研讨内容、组织研讨活动,每人负责组织研讨教学1学时(1学时/人,29人,共计29学时);传统教学中,教师总结教学内容、提炼知识点,强调重点、解释难点;与此同时精选经典专题进行知识拓展。准备阶段:教师提前两个月将准备好的课程标准、教材、任务分配及要求分发给实验组每位学生,要求实验组29名学生根据任务分配及要求组织与设计研讨内容,主持研讨1学时研讨教学。继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和学习。学生利用暑假及课余时间进行研讨教学准备,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整合并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研讨教学,并可通过电子邮箱、QQ等交流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每次上课前两周,学生对研讨内容进行细化与准备汇报,老师提出修改建议和进行内容指点。在实施阶段,每次教学中,教师首先介绍本次教学的主题,随后由名学生主持研讨教学,其他学生可进行提问,同时进行讨论,教师就本次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总结,注重引导,及时纠正错误、发现问题等,并就主题相关的知识进行适当专题拓展。

4.教学评价。

(1)考试成绩。课程结束后组织统一期末考试,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以及在各分数段分布情况进行比较。(2)学生对教学满意度评价。以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师资等为指标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的每项均按4点量表计分:不满意为1分,基本满意2分,满意3分,非常满意4分。5.统计处理。应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

二、结果

1.教学改革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影响。

课程结束后组织统进行期末考试,满分为100分。实验组学生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且成绩在70分以上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

2.教学改革对学生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众多指标的满意度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对于教学中教员讲解、教学方法采用指标的满意度上,实验组明显低于。

三、讨论

本研究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其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特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医学心理学专业必修课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教学模式。结果表明,采用研讨教学模式的班级期未考试平均成绩和分数段分布均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证实研讨教学模式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是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师资四个方面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是评价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一个指标。本研究教学结束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两组在众多指标的满意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组在教学方法与教员讲解的满意度低于对照组。因此,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研讨教学模式虽能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但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却在一定程度上并未表现出优势。在后续的教学联系会上,实验组大多数学生指出,研讨教学比传统讲授法更适合自己,更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性思维,并希望继续在课堂中采用此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但由于本门课程的研讨教学比例较大,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前准备和课后消化,学习负担与压力较大,故而学生满意度有限。因此,学生希望适当减少研讨教学比例,从而适度减轻课前和课后的压力。通过对医学心理学研讨式教学的探索,我们认为在实施研讨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的宏观指导能力是决定研讨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从学生的评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本身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法、课堂掌控能力差,学生的汇报和研讨易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次,需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如果学生自学能力差或者有抵触情绪,也无法保障研讨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研讨教学模式的实施较为消耗时间、精力,故而该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例不易过大,否则会增加学生学习压力和负荷,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因此,作为教师不仅需要不断从学术素养、人格魅力、敬业精神等各方面提高自己,还需要进一步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才能真正实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育目的。

作者:王立菲 冯正直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学院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感恩品质及感恩教育论文

一、感恩品质现状分析及原因分析

1.感恩品质各因子总体情况

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为五点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感恩品质水平更高,为了考查学院学生感恩品质的整体情况,本调研选取各因子间均值进行了对比,从各因子均值分布情况来看,学生感恩品质总体情况良好,各因子的均值都在3以上。其中,均值较大的因子是感恩父母,最小的是亏欠感。就感恩品质的内容而言,相比之下,表现较弱的依次为报恩、记恩、施恩、亏欠感四个因子。而在感恩对象上,对于父母的感恩程度明显高于对老师的感恩。从各因子均值来看,医学生感恩品质的总体情况是比较好的,但从各因子均值的分布情况可看出,识恩的均值要高于报恩、记恩、施恩的均值。这说明,学生可以感知到他人给予的恩惠,但在报恩、记恩、施恩等外在的行为与其其因在的感知并没有形成一致,还存在“重体验、轻行动”的情况。

2.感恩品质在年级上的差异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报恩、感恩父母、珍惜感、施恩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多重比较,我们发现,在四个因子上的得分,低年级与高年级之间存在较大差别,高年级明显高于低年级。首先,随着年级的增长,高年级学生的交际范围及交往深度都在不断增长,他们可能会接受更多的他人给予的恩惠,对于他人的恩惠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也更深刻。这也包括对来自父母的恩惠的感知与理解,随着成长,高年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感恩体验。此外,高年级学生离毕业、就业等关键时刻越近,心理压力也越大,会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珍惜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的恩惠。其次,高年级学生比新生更多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在自身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会得到感恩实践的满足感和自豪感,这也是高年级学生在报恩、施恩两个因子上得分较高的原因之一。

二、医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各高校广泛开展感恩教育,对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高校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感恩教育的实施较为滞后:

首先,在感恩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感恩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单一。对感恩教育还常常只是停留在理论认识的层面,不能从浅到深对道德进行认识,没有明确的针对性,没有根据学生各种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没有结合时代特征对课程本身进行完善。其次,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够丰富。感恩教育较多的还是采用老师说教的方法来进行。有些学校尝试了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感恩教育,比如组织观看感恩影片,结合医生的光辉事迹的讨论等,但还没有系统的课程设置,能够发挥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

2.感恩教育的师资素质参差不齐:

在医学院校,负责医学生感恩教育的师资队伍有几种类型,一是德育课老师,二是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三是其他专业任课老师,还有就是辅导员。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构成之中,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各有差别。一些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方式方法简单,能结合各种学科跨专业并综合运用的教师,则更为缺少。因所受教育层次的不同,教师在自身的道德修养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部分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干部,感恩意识本来就不强,更达不到感恩教育的标准和要求。目前,在医学院中,既有专业的医学知识,同时有感恩意识,又能很好的将专业知识和道德感化结合起来的教师并不多,这对于感恩教育来说是一个较大的缺憾。

3.感恩教育制度和评估体系不足:

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自知和自觉,是行为主体的自愿选择,但任何道德规范又离不开他律。医学生学习的他律性必须运用制度规范来强化,建立完整、合理的考核评估制度,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转化为真正的医学行为,医学生的感恩教育才能尽快奏效。但一般医学院校的感恩教育缺乏常态化、制度化,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考核标准,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估体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不能被很好的记录和评估,感恩教育和感恩的实施就成为一种空谈。有些医学生表面上说得冠冕堂皇,实际很难做到言行合一;有些学生本来有比较高的道德内省意识,但当他们看到忘恩负义的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时,就有可能动摇原有的感恩责任意识,甚至放弃对他人的感恩。

4.感恩教育对象的伦理思想准备不足:

根据调查,很多医学生学医并非出自本意,而是因为父母看到目前医生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收入可观等,而本人并不理解学医的艰苦性,也没有做好为社会奉献个人利益的思想准备。90后的医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即使有较好的学习动机,但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学生希望尽快独立,但是对父母却有很强的依赖性,导致自己的目标和计划不能尽快的实施,还有不少学生的人际交往也有待提高。在社会拜金主义盛行的环境下,部分学生将金钱利益看成是奋斗的主要目标,激进功利的思想在医学生当中也有一定的市场。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即使努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学生进入大学的标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绩,以至道德培育、素质教育有时仅仅是一句口号。

三、加强医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建议

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面对21世纪的需要,世界各国的共识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发展的医生,才能称得上合格的医学人才。高等医学院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这是医学类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也是高校生命力和发展力的关键所在。

1.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感恩教育实效:

要推进学校感恩教育的科学化,首先就应该改变过去固有的教育模式,注重教育与学生的个体作用相结合,注重拓展学生的个人思维,从而帮助自己感恩责任意识的培养。除了过去的教学模式外,要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网络、QQ、微信微博讨论会等方式,较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方式上,要优化医德教育手段与方法。感恩责任教育应重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身教“动”人。教学中应坚持以正确的医德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医德品格及思想理论塑造人,以的医药卫生“先模”人物鼓舞人。采取课堂讲授、视像教学、案例分析、讲座演讲、专题讨论或辩论、带问题进行的社区医院实践及社会医学服务等双向或多向式综合型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知行统一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性。

2.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医患关系课程:

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首先应该注重实习前教育。在校期间,医学生接受了感恩教育并掌握了医德理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淡忘,因此可以通过实习之前的再教育,让医学生重温医德和伦理知识,从而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其次,要在实践中强化医患沟通技巧。如通过模拟预演,使学生对医学的实践工作有更加深切的情感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此外还要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医患关系课程,将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学分。在志愿活动中得到服务对象反馈的这种感情,可以促使医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感。社会实践也为学生提供了传授知识、传播科学、传播文化,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医学生们在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进行了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感恩实践。

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师资素质:

在感恩教育中,教师的力量是非常关键的。“友善的态度,善于理解和尊重学生,仁慈和宽容……”一个好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感恩教育的实施效果,要让医学生学做“真人”,首先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真人”。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师资素质,加强医学人文课程的实践研究,对感恩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专职教师队伍是感恩教育师资中最基础的部分,加强德育专职师资的建设,是整个感恩教育师资中的基础环节。学校应采取切实措施,做好人文教育队伍的规划、教育、培训工作,关心、爱护并帮助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加强管理,形成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素质精良的人文德育专兼职教师队伍。

4.规范评估体系,保障教育教学水平:

高校重视感恩教育,就要把感恩责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化,建立起一套考核医学生感恩意识与行为的道德标准体系。学校对感恩教育的评估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方法,更要重视过程;既要强调终结性评估,又要强调诊断性评估,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估;既要突出评估指标的多样化,又要突出评估方法的多样化,更要重视评估主体的多样化。做到管理有人抓、研究有人搞、具体工作有人做。要分层次、分类型、多形式地开展渐进性、阶梯式的教育师资培训。要对全体干部教师开展全员通识培训,帮助广大干部教师了解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教育目标,能够把感恩教育有机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此外,感恩研究还需要有效的研究工具,一份综合考虑认知成份、情感成份和行为成份,具有良好结构效度、效标效度和信度的感恩特质量表至关重要。

5.注重春风化雨,促进学生自觉实践:

提升医学生的自我修养,是改进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医学生既是感恩教育的客体,更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感恩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促进医学生感恩实践的自觉化,需要精心组织教育过程的计划、实施和反馈三个基本环节,使它们前后相继、相互渗透,构成感恩教育全过程。在明确感恩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帮助引导学生将感恩“内化”和“外化”。例如,低年级安排学生去医院、社区进行社会实践与调研,加强对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和引领;增加人文课程,开设礼仪、美学、文学欣赏等选修课程,加大人文素质教育力度;高年级围绕专业的特点编排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和情感表达能力;整个教学过程融入人文关爱,注重老师言传身教,注重各细节的关注以及和病人的有效沟通;通过真实情境的模拟、角色扮演和体验病人的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组织地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在活动课程中渗透人文关怀思想和职业素质教育。,要做好持续并且规范的信息反馈,它不仅标志着一个具体的教育过程的结束,也为新一个教育过程的开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并构成了新一轮感恩教育过程的起点。

作者:杨晓莉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生论文:受质量影响的医学生毕业实习论文

1影响毕业实习质量的因素

1.1社会和学校因素

①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很多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教学病例的减少,使实习生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感性认知不足,临床技能实践大大受限。出于各种原因,部分患者对实习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存在疑虑,不愿实习生为自己做各种基础检查,对实习教学查房也持排斥态度。有的科室为避免发生医疗纠纷也不愿让实习生做技术操作,致使实习生被边缘化,实习积极性不高,实习质量无疑大打折扣。②实习生被安排到教学医院后,由于学生众多、实习医院布点分散,学校和实习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急剧减少,缺少对实习生在实习医院期间的跟踪管理和有效监管。另一方面部分科室和专业对实习生的医学知识面要求较高,而安排的实习时间却非常有限,显然难以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2实习教学医院因素

①有些实习医院的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或配置人员不足,常常忙于医疗工作,对教学工作难以兼顾。实习生人数众多,而管理人员偏少,管理难度增大,对实习生的考勤和质量监管不到位,管理效果难以保障。②医学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最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部分医院和临床科室重医疗、轻教研,对临床实习带教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甚至个别科室很少安排针对学生的学术活动或病案讨论,实习内容空洞单调。带教老师既忙于医疗工作,还要带教进修医师、住院医师,致使带教精力不足,对于实习带教工作疲于应付。另外部分带教老师教学意识淡泊,责任心不强,一味的讲授和灌输,不注重教学方法和带教实际效果。

1.3实习生自身因素

①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压力严峻,有些学生迫于就业压力,无法安心实习,特别是每年的2~5月份各种招聘会和招聘通知蜂拥而至,有些学生要求请假甚至未经准假擅自离岗应聘找工作,直接减少了实际在岗实习时间。另一方面,考研热的势头依然延续,很多实习生把报考研究生当作一种就业捷径,几乎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复习考研上,无心入科实习。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很多实习生对临床实习采取应付或者躲避态度,甚至擅自脱岗复习迎考,给医院管理造成困难,严重影响实习质量。②部分医学生缺乏对自己客观的评价,脱离现实,一旦受挫,很容易陷入自责、自卑中,一蹶不振。有些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不深入病房,不密切观察病情,不主动争取操作机会。还有的学生对临床实习持无所谓态度,纪律散漫,实习不安心,不服从医院和科室的管理。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对临床实习阶段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认识模糊,实习质量大打折扣。

2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对策

2.1制定有利于开展实习的教学计划

对教学计划、实习时间和实习地点进行整体或局部修正,把一些选修课调整到第十学期在校学习,实习安排在第八、九学期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就业和考研对实习带来的冲击,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由择业,参加各种招聘会或是研究生复试,学生可以相对集中精力在实习上,实际实习时间相应增多,从而提高实习质量。

2.2实习医院应加强教学管理

实习医院应完善教学机构设置,配备足够的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以利于对实习教学的合理安排和严格管理。强调实习科室的管理,成立科室教学管理小组,科室主任和带教老师对实习生严格考勤、考核。带教老师要树立因材施教的带教意识,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病例进行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讲解,提高床边教学效果,为基础较好、积极主动的学生多提供一些操作和学习的机会;对后进的学生加强思想教育,改进带教方式。教学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教学质量,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与提高。

2.3丰富实习教学方法和手段

临床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用系统的、清晰的思路来管理病人。将教学过程融入到医疗工作的环节中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加深对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的认识,学到有益的思维方式和临床经验,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实习医院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弥补实习过程中的不足,如播放各种教学视频、录像,观看临床基本技能的操作步骤,然后利用仿真人体模型等教具让学生反复观摩、实践,加深感性认识。通过闭路电视系统参观手术过程,增强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加强实习成绩的考核

毕业实习的成绩考核有利于实习计划的顺利进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掌握实纲要求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学校和教学医院应切实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考核管理工作,建立起一套系统完善的考勤、出科考试及评估办法,注重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技能的考核,提高临床实习成绩在毕业总成绩中的比例,对成绩不合格者限期补考或延长实习时间、推迟毕业,切实提高临床实习质量,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低下的“高分低能”现象。严格考核既可促进实习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医院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

2.5引导学生认识毕业实习的重要性

对学生的实习管理不能一味的采取检查、考核等强制性管理,还要从考虑毕业生的实际所需出发,顺势引导,见毕业实习与就业、考研的关系紧密衔接。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临床实习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和整合过程,对检验所学所知、扩充和强化理论知识点具有促进作用,于就业和考研有明显益处,另一方面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详尽的就业和考研信息,帮助学生认清职业的发展趋势,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

3结语

实习教学是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临床实践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实际质量和效果将对我国未来卫生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应立足实际,转变教育理念,重视临床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实习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

作者:王伟魏秀娥单位: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科教科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课前感恩教育论文

一、课前感恩词的设计与诵读

我们的课前感恩词设计简单,易于诵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师长的谆谆教诲,感谢祖国的繁荣安定,感谢学友的关心帮助,感谢所有众生的付出”。上述感恩词涵盖了方方面面。实施时间为2011-2013年,对象为泸州医学院2010-2012级临床医学院本科护理、法学等专业共计33个班1000余人。每次组织胚胎学(含理论与实验课)、人体发生发育学(理论课)上课伊始,PPT课件首页显示上述课前感恩词,全体同学与老师肃立,闭目沉思,在老师的带领下,师生齐声诵读课前感恩词。多次诵读后,要求学生撰写关于课前感恩词诵读的反馈文章,包括赞成、反对、建议及其原因,并对其进行整理、归类、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统计结果表明46.81%的学生对课前感恩词诵读持赞成态度,47.52%的学生持十分赞同态度,3.55%的学生持中立态度,3.55%的学生持反对态度。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道德、良知紧紧融合在一起。医学生尤其应以人文精神作为自己职业的道德主题,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患者。[3]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4]针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这一现状,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刻不容缓。笔者认为感恩教育不能大而空,感恩教育应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恩教育不能孤立,应与其他方面有机融合;此外,感恩教育方法、手段应具体、简单,学生易接受,可操作性强,同时应便于长期实施。经过三年践行,课前感恩词诵读活动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大家讨论热烈,反馈表明大部分学生持赞同态度,少数学生持中立或反对的立场,分析讨论如下:

(一)赞同课前感恩词诵读

这个世界有为我们默默付出、养育我们的父母,有细心教导、关心我们的师长,还有这个供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国家繁荣富强下的舒适的环境,有关心帮助我们的同学朋友,以及为了医学事业,为了人类健康而献身的动物朋友们和尊敬的前辈们,是他们让我们拥有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丰富实用的临床技能。因此在我们学习和动手之前诵读、默念朴实动人的感恩词是对他们的敬仰与感恩,意义深远,值得推广。学生赞成的原因归纳如下:

1.警醒作用。课前感恩词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句,但是可以冲击学子的心灵,可激发学子对生命的思考。在学校呆久了,整天面对书本会让学子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渐渐变得麻木、浮躁、空虚,渐渐忘却了本真的东西。诵读感恩词可让学子的内心变得宁静安详,激发其细细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学会珍惜,可以时刻提醒学子要感恩。古语有云: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此话意在人要不断通过学习来警醒自己,以降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此功课不可一日偏废,须时时提醒,须持之以恒。今时与古时相比,人们面对的诱惑更多,精神污染源更多、更杂,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人们往往日渐沉沦而不自知,一些优良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感恩等渐渐沦丧,许多学子更是迷茫于繁忙学业之中,不知停歇脚步来思考做人的道理。不会做人则不会做事,不会学习,更不知如何警醒自我。当代大学生所欠缺的不是没有感恩之心,而是在这种相对比较安逸、浮躁的大环境里,学子们容易忽略太多重要的东西,偶尔脑海里亦会闪现像“感恩”这样最纯朴、本真的字眼,但很容易以其他事情重要为借口而将其抛之脑后,于是当想法过了的时候,感恩也便罢了。课前感恩词诵读这样的方式,正好对学子内心忽略的情感起到一定的唤醒作用。课前感恩词诵读可起一定的警醒作用,警醒学子处于何种境地,为何能在这里学习,为什么而学,如何学等。每念一次都在警示学子要知恩、感恩、报恩与施恩。具体表现在:诵读感恩词让学生意识到,学生能够在窗明几净的学校生活学习,不是理所当然的,是有诸多人、事、物的默默付出,许多学子真切地表达了对父母、师长、祖国、同学、朋友和其他一切付出的众生的感激之情。有些学子表示这是生平及时次念感恩词,而且是以这种集体的方式,十分震撼。比如,有的学子写道:每当念及感恩词都会想起在外地打工的辛劳的父母,在外拼搏奋斗的姐姐,想起苦口婆心的师长,那些感人的画面一幕幕再现眼前,使心灵得到感化,找到了学习的动力源泉,此之谓感恩。有了感恩之心行,报恩与施恩则来得理所当然,报恩、施恩是感恩的延续与结果。通过诵读,许多学生生起报恩、施恩之心,具体表现在诵读感恩词后,许多学子表示要珍惜生命,珍惜生活,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要努力学习,不虚度光阴,不辜负父母的血汗钱,要学有所成,回报父母,回报社会。提醒自己随时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有同学写道:以前在街上看到乞丐从不给钱,念了感恩词后,有一次走在街上,生平及时次给了乞丐钱,不管乞丐是真的穷或是一个骗子,我只管做我认为好的事就对了。这其实是一种施恩不图报的行为。感恩之心人人有之,很多学子感恩心之所以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感恩之心被自私自利等习气蒙蔽了。好比厨房的灯被污渍长期污染,尽管有灯光,但是因为污渍,外面几乎看不见灯光的明亮。课前感恩词诵读犹如擦拭人性灯泡上的污渍,让感恩之光照射出来,要时时勤擦拭,要持之以恒。

2.振奋作用。百人高声齐诵课前感恩词,可谓壮观,可以提神,振奋精神,使上课更有精力。有的学子认为每次的诵读可让自己连续几天沐浴在感恩气氛之中。在感恩的同时,诵读感恩词会让学子感受到自身的富有,因为周围的人都在以各种各样方式帮助我们,我们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有机体的一分子,这增添了学子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强化了学子对各种付出的人、事、物的感恩,让学子心胸更加广阔。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多些这种形式,时刻让学子心灵得到振奋与洗礼。

3.提高学习效率。感恩词诵读可看做是上课的标志,有学子认为这是一种特殊而有意义的开课方式,可让瞌睡、玩耍等尚未进入学习状态的学子很快把心思收回来,让人抛除杂念,集中注意力,而在听课过程中,将感恩之心迁移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可鞭策学子更好地投入学习中,提高对本学科重视程度,提高听课质量,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责任感。

(二)反对课前感恩词诵读

部分学子认为课前感恩词诵读设计比较孤立,突兀感很强;课前感恩词诵读过于表面化,无法激起学生共鸣,不能从本质上改变什么;诵读形式过于单一,多次诵读则流于形式,久了则会厌烦,感恩教育效果甚微。

(三)对课前感恩词诵读的建议

在课前感恩词诵读的实践中,学子们对诵读内容与形式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1.原初设计的感恩词只有五句。有学子提出:感恩了那么多人和物,为什么不感恩自己呢?如果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坚强,不用大脑去思考人生,不制订计划,不用双手、双脚去实现目标,即使有再好的外在条件,也不会有所成就。该建议得到了采纳,我们在加上一句“感谢自我的不懈努力”,效果很好。

2.原诵读方式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对此有些学生提出了建议,可让学生领读,一来可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二来可锻炼部分学生的胆识。此建议亦被采纳,在后期诵读时,我们设计了各种诵读方式,如单个学生上台领读,若干学生同时上台领读,小班领读,男女生交替诵读等。另外,感恩词诵读时间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可放在课中或课后。

3.为了减少突兀感,在每次课前还设计了放映感恩短篇视频的环节。

4.许多学生有感而发,建议这种形式应继续进行下去,应永远存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有的学生强烈建议此方式应在其他课程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学生的认可让我们对在专业课堂践行感恩教育有了更加坚强的信念、更大的动力与更强的使命感。

(四)课前感恩词诵读的体会

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之心,医学生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认真学习,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后,也很难理解患者,更不会主动地帮助患者。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知恩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所有物给予自己的帮助、恩惠能有所认知与辨别,感恩则是对他人给予的帮助恩惠能够合理表达感激;报恩与施恩是感恩的体现与结果,是用实际行动回馈别人的帮助与恩惠。感恩教育研究有不同层次,强化感恩教育需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大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5]本研究主要从实践层面对其进行研究,把感恩词诵读植入专业课教学中,该法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可,被证明是简单易行的感恩教育方式,有效地实现了感恩意识的唤醒与践行,它不但没有冲淡专业课教育,反而十分有助于专业课教育,达到专业课教育与感恩教育双赢的效果,很值得推广。但其形式、手段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课前感恩词诵读中,还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一定要向学生强调修德贵在践行。“知而不行,是谓不知”,《弟子规》有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均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告知学生感恩词不是光拿来念的,念是手段,不是目的,一定要将其付诸实践才会让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其次,要有恒心。要明白诵读感恩词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一种警示、一种提醒、一种修行。修行需要毅力,需要恒心,不能半途而废,要明白感恩只能做到更好,没有好,感恩永无止境。,要专心。修德不在多,不在杂,而在精,所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德是相通的,一门成就了,则门门成就,所以要深入学习、践行感恩,感恩有成就,其他品德如仁、义、礼、智、信则统统有成就。修德切忌贪多求全,若过分分散精力,则终究无门可入,虚度光阴,无事可成。

作者:赵宏贤王巧稚徐瑲余鸿工作单位:泸州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