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内部控制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内部控制论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论文
一、前言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的公益性组织,其资金来源的主要是财政拨款,还有一部分事业单位有自己的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并没有复杂的经济业务的往来。因此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方面就显得相对薄弱,并没有引起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的普遍关注和分析,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更影响事业单位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公信度,并导致大量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做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事业单位系统性的改善方案的设计与选择,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结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加强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事业单位本身的利益,也为了保护国家财政和税收在合法层面上的正确使用。因此,本文的探讨就着眼于对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途径和措施。
二、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因素
及时,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往往规模比较小,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内控相对于企业内控来说相对简单,内控不以经济业务活动为主要内容,不带经营色彩,财会工作并不讲求效益化,缺乏内部压力。第二,事业单位对财务的管理,其中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尤其薄弱,在事业单位实现政府统一集中采购制度之后,虽然事业单位财务资产的采购工作得到了加强和改善,但是各事业单位对财务的内部管理上仍然存在弊端,例如,新增的财政收入不能及时的入账,入账方式不能采用固定资产的明细账和实物登记账目,财务管理的负责制不明确,极其容易造成财产的流失和财产的挪用情况的发生。第三,事业单位不能有效控制费用的支出,对各种经费的支出缺乏标准,尤其对招待费、出发费、办公支出费的控制,没有明确的标准来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规定和监督。因此,在事业单位中大多使用的是实报实销制度,单位规定只要有相关工作人员的签字认同,财务部门就可以对花费的资金进行报销,这种情况极易造成浪费现象和公款挪用现象的发生,不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同时,花费的票据管理不周,并没有按照相应地程序进行报账,或者是迟报、多报,导致票据不能及时得到办理和验证,造成财务的入账困难和私设小金库情况的发生。第四,各事业单位对预算的控制不强,各部门目前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策略,控制预算一定程度得到提高,但是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对预算的整体控制把握不强。具体地说就是事业单位各部门对预算的计划和策略还比较简单,往往就是根据当年的财政收入情况和去年的财政花费情况,并根据自身事业单位的特点来进行预算计划的实施,并没有将预算的计划实施到具体的细节之中,不能面面俱到的将预算统一到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针对预算提出的计划造成策略性和科学性都不强,不能做到合理的预算和更加适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预算系统。
三、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及时,要严格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并不断加强国家相关法律的建设,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政策,切实保障事业单位财会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从法律的角度保障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和监管。目前新出台的《会计法》明确规定了财会监管的具体范围和监管的权限,加大了处罚的力度。一旦出现违规和违法行为,要运用法律的手段对违法违纪的行为严惩不贷,并且要不断的加强相关法律的实施和建设。第二,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责任制不明确现象,有些单位的负责人虽然承认自己对单位负有责任,但是一旦财会上出了问题,就会相互推诿,寻找解脱的方式或者是推卸责任。因此,要建立责任明细制度,在实际的操作中也要做到责任到个人,加强各单位负责人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出现出了问题各个单位部门相互推脱责任的现象。应明确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责任不仅在于单位领导,还应包含单位内部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如财务主管或会计主管等。第三,要强调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编制有限、人员紧张,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管理漏洞较多。明确不相容的各个工作岗位名称及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目前,国家正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部分承担市场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走向市场,这就必然要推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使内部控制在这些事业单位中得到有效实施,在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的环节,应强调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另外,在考虑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问题时,在相关控制点还要注意直系亲属回避问题。第四,应虑对业务活动和内部治理的控制。与企业内控一样,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也要强调全员责任和意识、贯穿所有业务活动和经济活动。不能只关注经济活动,而忽视对业务管理活动和内部治理的控制。既要确保业务活动合规达标,又要使业务活动和经济活动合规,其重要基础和前提在于内部治理,因此内部治理控制亦须规范。第五,要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从业培养,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更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社会公信度。因此,提高从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利用科学的财务会计基础知识,提高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执行能力和管理能力,并逐步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诚信建设的培养。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建设和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提高。
四、结语
总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的控制不仅仅需要逐渐加强国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控制,健全法律法规的建设。同时,还要注重对事业单位财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更要注重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以不断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需求。
作者:徐国志 单位:合肥市广播电视台
内部控制论文:医院合同管理内部控制论文
一、目前医院的合同管理程序的缺陷
目前医院的合同管理仍采用传统模式下的简化管理程序。在这种模式下对合同实行分级授权和审批制度,对不同金额和种类的合同,领导授权级别不同。明确合同管理的职责分工。合同拟定与审核,审核与执行岗位分离,形成制约监督机制。各环节确认前一环节签字即可使合同流程运转下去。在合同量比较少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虽然投入少,成本低,仍可以有效的管理,而且方式灵活,比较节约人力成本。但是当合同数量多,类型繁复的时候各环节之间脱节的现象就显现出来。整个合同管理流程长,沟通不到位,影响合同履行质量。当相关岗位人员流动的时候,容易出现交接不清的现象。同时,这种程序较大的缺点是缺少考核,也就是合同管理只能让业务运转下去,对医院经营的帮助不大,对今后订立合同的借鉴意义不大,使合同管理流于形式,也是对各种有用信息的浪费。
二、如何完善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日常合同管理工作动态性非常强,可是在如此大量且金额巨大的情况下,传统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已经非常吃力。因此需要完善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达到合同管理流程顺畅、合同履行到位、合同信息归档科学合理、同时做好对相关信息的评估和再利用。
1.要实现合同管理的标准化。
实现从申购到履行以及合同履行后的评估都确定负责人、环节固定、流程明确,使合同管理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标准化可以降低合同管理的沟通成本。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经常发生倒签现象,因事先履行合同,需要付款时才补签合同使合同管理失去防范和监督做用,造成即使合同履行有瑕疵,项目负责人也容易忽略。标准化的程序可以防止合同倒签。通过标准化可以降低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保障所有环节上的人都能参与到合同中去。比起让领导了解合同、在合同上签字,更加重要的是让合同执行人对合同透彻理解,特别是在合同流程都以手工签字完成的情况下,实际上每个环节的签字人不一定理解所签的内容。这就造成前期调研以及进行商务谈判时,相关人员非常尽责,为了一个细节甚至微小的利益甲乙双方多次谈判,但在履行过程中,由于项目负责人没有注意到合同文本,凭借提出申购时的需求描述以及主观经验,造成与合同真正标的的质量、数量、质保期、履行方式等之间形成差异,影响了合同履行质量。所以只有将合同管理标准化,项目负责人重视合同,对合同不折不扣的完成,才能彻底杜绝合同倒签、履行不到位等现象。通过标准化的程序使合同相关人可以在任何一个环节通过反馈的方式了解进度、细节等,有利于合同履行。
2.将前期论证与预算结合起来。
做预算只能是纵向的经济或经营商的预期和控制,但横向与类似单位类似情况或市场行情的比较才是核心。杜绝申购只是从部门需要出发,论证过于简单,对行情不够了解的情况。根据建立供应商库以及主要设备信息库,搜集同类地区同类设备等的招标结果信息,掌握市场行情,使预算更加科学。力求每一份合同不但满足每一次业务需求,同时也能对今后医院的经营有参考作用。
3.完善的信息系统是合同管理的必要条件。
我院与望海合作的合同管理系统对合同管理的完善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该系统从医院合同管理实际出发,逐步将合同管理相关的环节都纳入到系统中来,使合同内容信息化,合同流程电子化。目前已将设备采购合同录入信息系统,实现设备采购从合同内容到入库、请款都有路径可查。包括合同前期信息,如申购单、调研资料以及会签表、合同正式文本等都以附件形式扫描到合同系统中。该系统大大方便了对合同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统计和分析。今后将逐步实现对所有合同信息化管理,通过设置系统提醒、引导合同履行进度,提供合同预警分析。通过利用财务系统中已经存在的供应商字典,可以对供应商合同履行情况跟踪分析,达到筛选品质供应商,淘汰不合格供应商。在合同系统中设置合同考核表,以表格的形式让不同环节的相关人员对合同订立及履行填写反馈信息,最终对合同履行形成考核数据。合同系统还能通过授权的方式明确查询权限,更严格的对合同保密。
作者:徐伟亚 单位:南京鼓楼医院财务处
内部控制论文:内部控制论文:电企会计控制体系建构
本文作者:李红作者单位:国电辽宁节能环保开发有限公司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财务监督
完善的内控体系需要各项内控制度来进行规范,当前电力企业会计内控的首要任务就是整理会计管理制度,完善内控制度,从制度上对以往存在的漏洞进行修复:首先,做好事前控制,构建有力的预防机制,通过职位不相容等制度来对会计信息真实性进行监督,保障财务安全;其次,设置会计日常考核制度;再次,事后检查制度,以保障会计内部控制的积极实施。
对企业的经营全过程做好控制
企业需要对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做好控制。对电力企业而言,其控制的重点应围绕采购环节、销售环节、资金管理环节等方面展开。及时,采购中好根据库存定额法实施,确保正常原料供应前提下合理库存,避免采购浪费。大宗主要原料以公开招标方式购买,降低成本;第二,电力企业的产品销售关系到国计民生,必须确保整个过程如价格制定、费用回收以及电量输送等的计划合理性;第三,加强资金管理,主要通过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以及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来实现。
强化内控制度实施考核,加强内部控制监督
要保障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对其实施进行检查与考核,以保障内控制度的实施及完善。企业需要以部门或岗位为基础单位,对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比对标准进行考核,对于执行积极的给予精神、精神的奖励或职位上的提升,对不依照制度执行的违规行为坚决给予处罚,只有奖惩结合压力与动力并用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在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中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升也是重点工作,财务人员作为会计内部控制的责任承担者,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刻不容缓:一方面,加强对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让财务人员充分认识自身工作的性质以及重要性,依法依制度办事。
内部控制论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论文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已在会计领域广泛运用。会计实现电算化成为必然趋势,国家财政部根据经济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需求提出,到2010年要使我国80%的基层单位实现电算化会计。但随着电算化工作的普及和深入,有关电脑系统的舞弊案件时有发生,这主要是电算化对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了一系列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电算化的特点,在电算化的环境下,建立强有力的内部控制,以保障系统的安全。本文主要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策略进行研究。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则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同时也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由于信息处理工具、操作程序等方面的差异,电算化给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主要带来如下几点影响:内部控制的重点由原来的单纯对人的控制转变为对人、机的共同控制;内部控制的形式已经由原来的制度控制转变为制度控制和程序软件共同控制,部分交易几乎没有“痕迹”,数据保存介质是磁性介质等等。由此引起失控而造成损失的案例增加,给内部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实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目的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保障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障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⒈维护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资产,如果没有一定的措施加以保护,则会由于浪费、贪污盗窃等行为,而使资产蒙受损失。建立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采取必要的措施就是要防止企业资产流失。
⒉保障会计信息的、完整和。会计信息是反应企业经济活动状况的数据资料,它包括各种会计记录、账册、会计报表等。会计信息必须,这不仅为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所需要,而且也是企业内部改善经营管理的需要。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障会计信息的,进而提高管理决策的正确性。
⒊有效地考核、评价各部门的工作业绩。在企业内部制定必要的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不仅有利于企业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而且也为考核和评价企业、甚至每个职工的工作业绩提供了依据。
⒋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根据企业总体目标建立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其最终的目的在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合理化,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⒌保障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任何一个企业的财务活动都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障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减少或杜绝企业内部各种违法违规操作。
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⒈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现在,不少单位开展电算化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障碍是领导对电算化的认识不足和观念陈旧。据了解,一些单位的领导视电算化会计为一种赶时髦的装饰和摆设,只是为了应付会计上等级或评什么先进的需要而装门面,忽视了其管理的功能和提高效益的作用;一些单位领导满足于现有的手工核算方法,对计算机和先进技术缺乏信心,认为计算机还是信不过,靠不住,不知什么时候会出问题,出了问题不好处理;还有一些单位的领导抱着先等等,再看看的心理,认为电算化会计让别人先搞,等大家都上了再跟着。这些观念和认识大大制约了我国企业电算化会计的发展。
2.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底。会计电算化会打破企业财务部门原有的组织格局,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担心自己会被转岗或下岗,对电算化的实施持反对态度,而不是积极学习,主动接受,使得电算化工作在财务科内部难以展开。而一旦电算化系统的运行与手工不符,或试运行中出了差错,就立即对电算化本身加以攻击,而不是帮助解决问题。
3.通用会计软件安全控制功能不完善。会计软件的质量是电算化会计工作的基础,决定着电算化工作的质量。企业目前使用的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⒋电算化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不完善。财政部要求采用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的单位需要具有完善的电算化管理制度,但企业在实现电算化后没有按要求制定包括严格的上机操作管理制
度、硬件、软件管理制度和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内容的明确的、成文的内部管理制度。对电算化的内部管理仍是按照手工记账的管理办法使用原来手工系统下的财务制度,从而使基础管理工作滞后。
⒌电算化会计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应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管理及控制制度进行研究和评价,指出其薄弱环节,提出改善意见,促使被审单位加强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但是,企业对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足,不熟悉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不了解电算化会计系统应有的内部控制,更不熟悉如何对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审计,从而导致电算化会计系统未能得到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
四、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策略
针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⒈加强领导的重视程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发展必需经过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授权,因为领导是一个单位的决策者,没有领导的支持,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就难以实施。只有领导亲自抓,才能统筹规划、周密部署、保障所需资金、有效的协调单位内各个方面共同做好电算化会计工作,使电算化工作能协同一致地顺利开展。
⒉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应在开发阶段就要对使用该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使用人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培训不仅仅是系统的操作培训,还应让其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电算化会计信息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和分析的前景等等,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超级秘书网
⒊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是指使用各种方法保护数据和计算机程序,以防止数据泄密、更改或破坏,主要包括:硬件安全控制;软件安全控制;网络安全控制;病毒的防范和控制等。
⒋职能控制。是指企业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会计信息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职能控制包括:组织机构设置;职责划分;上机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
⒌操作控制。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操作是电算化会计的主要工作,操作控制包括:业务发生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数据存储和检索控制等。
⒍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有效手段,内部审计在某种程度上可理解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再控制,对内部会计控制环节的检查、监督、评价是通过内部审计来完成的。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由于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内部审计主要包括: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审计;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对系统进行各环节的审查,防止存在漏洞;检查和监督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总之,任何内部控制总存在一定风险,不能依赖。IT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化的进程,同时,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又逐渐成为企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健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对我们来说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有待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和探索。
内部控制论文: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摘要:中小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结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这些企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依然严重,既有外部发展环境影响,又有内部发展因素尤其是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的制约。缺乏内控制度影响了中小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研究中小民企内部控制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企业缺乏内控制度带来的弊端,从而得出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建立内控制度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问题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国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领域。据统计,中小企业单位数量占全部工业的比重高达99%以上,从业人员占80%左右,工业总产值占60%以上,外贸出口占全国的68%,税收占我国总税收55%。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这些企业对国民经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但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日趋突出,影响了中小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步伐。
内部控制是中小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于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分析中小民企的内控制度问题对于中小民企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1.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
1.2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监督机制
许多中小民企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使具有内审机构的企业,其职能也严重弱化,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绩效,内部审计机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老板的主观意愿。
1.3对内控制度认识有片面性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或人员,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程序的总称,它绝不等同于规章制度,也不等同于内部管理,更不是组织计划。
1.4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素质较低
中小民营企业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家族人员”混进财会队伍,思想素质、业务水平较低,连正常的会计业务都处理不好,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
2内控制度欠缺对于中小民企发展的制约
2.1经营风险增大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经营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内部控制欠缺,会导致企业风险意识薄弱,从而引发个人凭经验判断、决策,不能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对于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
2.2企业融资困难
由于民营中小企业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效益不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其贷款的风险较大。同时由于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无法清晰地将企业的产权关系、关联企业间关系、经营业绩等公开投资者面前,让投资者放心,由此导致企业多方面融资困难。
2.3产权关系不明晰
在民企中家族式企业、合伙企业非常普遍,因此出现产权模糊状况。只有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企业产权关系,使企业领导人和企业兴衰息息相关,企业领导者才有动力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4利益分配机制失灵
不少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制定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的员工奖励制度,企业利益如何分配、财富多少用于员工、多少回报股东等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企业失灵的利益分配机制,将导致一系列问题:人才流失、员工积极性丧失等。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可促使会计人员提供及时的会计信息,并反过来强化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管理的良性循环,促进科学管理的完善。
3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建立内控制度的策略
3.1转变企业所有者的管理与发展观念
中小民企中家族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内部控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重视和执行程度。不少民营企业主认识上的偏差,使这些领导者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对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只有改进领导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控制风险的方法,转变其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提高内部控制理念,将控制制度融入企业管理之中,才能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进程和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
3.2提高企业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素质
有些企业虽然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但不,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牵制,往往造成管理脱节。“人”是内部控制行为的主体,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经营风险、会计风险的产生,均与之有关。企业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应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以提高业务能力,减少账务处理的技术差错。
3.3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
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效果良好,必须加强内外部监督。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同时为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只有加强外部监督,通过外部监督对企业施加压力,并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督促企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杜绝企业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发生。超级秘书网
3.4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明晰管理权责
完善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即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及授权批准的控制要求加以控制。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合理设置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任何一个人不能同时兼任可以隐匿自己所犯错误和不轨行为的职务,不相容的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部门参加,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违规违纪行为发生。在我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中小企业中,企业的投资者同时也是经营者,企业领导集权现象严重。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使民营中小企业管理缺乏内部约束性。有些企业形式上虽然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真正的法人治理机构并未到位,缺乏授权与监管。
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在内控制度中规定出完成经济业务的恰当授权,使各部门及人员权责分明,这样,可以保障企业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滥用职权,从而既有利于保护资产的安全,又能使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综上述,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内控制度的薄弱,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增大,难以向国内外市场拓展。只有健全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才能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市场活力,使中小民营企业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确保企业健康、良性、可持续的发展,成就百年长青的基业。
内部控制论文: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论文
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事业单位的预算成本有盲目性
事业单位经过改革之后,在短时间里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根本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首先,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基础比较薄弱,往往容易忽视项目具体细节,项目编制的需求是基于上一年度的收入和支出,并不注重预算年度内项目需要多少真实的资金投入,导致编制的预算与实际的需求脱节。其次,单位制定预算不够严谨、不够细化,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预算经常需要调整。此外,由于单位预算管理约束力不强,项目经费之间互相挤占,随意性大。
(二)事业单位的监督力度不够
由于单位的领导对于内部监督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内部监督机构与单位是属于对立的,领导往往存在抵触情绪,因此阻碍了内部监督工作的开展。单位的内部监督机构隶属于单位,属内设机构,在人员编制、经费运行、奖惩激励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导致监督工作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其次,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机构中,很多人员是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或转任的,人员老化、知识更新能力差等问题也是制约内部监督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加强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的实现,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是要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才能够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加强内部控制意识,首先是要加强事业单位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单位领导负责对整个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负责,领导加强内控意识,能够带动单位内部全员对于内部控制的正确认知。其次是要加强财务会计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的意识,使其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平时的工作中坚持原则,真正的做到按规章制度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内部控制有效的实施。另外,事业单位还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宣传力度,让全体员工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掌握内部控制的流程,形成贯彻内部控制制度的合力。
(二)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科学的岗位设置制度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岗位制度,新增必要的岗位,合并或分流多余的岗位,明确现有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努力营造各岗位之间各司其职、既有分工合作又有互相制约的体制机制。
2.强化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资产管理,只有管理好单位的资金,才能够保障单位的正常运营。事业单位一旦出现了资金上的漏洞,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要强化资金管理,一是要结合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用于本单位的资金管理制度,明确分工,将收入和支出等职责分散,加强单位内部的审计力度,对于任何超范围、超标准使用资金的情况进行严肃处理;二是要保障资金的安全,确保不出现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等现象。三是要严格控制单位的业务流程,在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普遍不够健全的现状下,通过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措施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四是建立单位的内部监督机制,不定期的对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及员工的履职情况进行调查,确保内控制度的合法合规并得到有效的落实,确保资金使用能取得预期的绩效。
(三)加强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事业单位应该细化预算的编制,特别是项目预算,在申报重大项目时应该委托中介进行可行性论证,以保障预算编制的质量及后续的项目的可行,避免资金的浪费。预算的执行中必须强调预算的刚性,确保资金能专款专用。通过内部审计、外部监督等形式,运用审计、检查、绩效评价等多种措施加强预算控制。
三、结语
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内部管理,而如何完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又是内部管理的重中之重,是事业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工作,需要单位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事业单位制定并有效实施科学的、具有可行性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为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作者:张剑林 单位:临海市教育局
内部控制论文:企业控制论文:企业内部控制体制建构思索
本文作者:朱红波 单位:云南工商学院
根据《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至少应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五大要素。这与COSO报告(1992)的五大要素实质上是一致的。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本世纪初发生了很多影响深远的财务丑闻,美国催生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或者SOA),中国催生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SOX法案中对内部控制主要涉及103条款、302条款、404条款,对在美上市公司影响到信息披露委员会的组建、董事会实践的改变、审计委员会实践的变化等。从2006年7月15日起,所有在美上市的外国企业,必须执行SOX法案。我国亦别有深意地发起成立了一个由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共同参与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其使命是制定和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标准,旨在建立一套具有性、公认性和统一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标志着中国的内控时代的来临。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1企业控制环境的改善。企业的经营活动离不开控制环境的影响,在控制环境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控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企业经营的整体战略、经营风格、经营文化,影响着整个组织成员的控制意识,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控制环境的建设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能够使企业形成健康的经营风格、经营文化,实现企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鉴于我国相关立法还显滞后状况,因此,加强和完善企业控制制度立法建设迫在眉睫。
2引入风险评估机制。在当前迅速发展的信息经济时代,除内部风险因素之外,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因素———经营风险在不断提高,故企业需要辨别、分析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引入风险评估机制。
3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企业在制定控制活动时关键就是要寻找关键控制点,管理学家麦克考勒把“恰当地划分每个人的职责范围”作为管理的首要原则;“组织理论之父”韦伯提出了“科层制”,严格地把职责与权限等级化,规定了每个人都只能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行事。《规范》着重强调了岗位轮换制度,相应的,IIA亦给出良好的标准要求内部审计师避免确认自己以前的业务。
4以合理的管理资讯系统强化信息与沟通机制。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的沟通机制是否有效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合理的管理资讯系统是良好的保障。一个良好的资讯系统在实践上应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控制标准的建立和修正、控制活动成效的评定、控制报告的拟定和以及改进建议的及时传达等,需要一个适合企业运营实践的管理资讯系统。
5内部监督制度的探索和实践。内部监督制度实际上在企业中早已存在,但是在制度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标准,给内部监督制度的考评带来了随意性。因此,引入内部审计制度显得很有必要。在内部控制的实践过程中,内部审计在内部监督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对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监督,并及时反馈有关执行结果的资讯,提供了使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的管理决策资讯。
我国应积极引入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指导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践活动:一是内部控制中观念的转变;二是进一步完善风险的评估与应对方法;三是要注重公司治理结构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等。随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规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必将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内部控制论文:会计信息质量发展内部控制论文
会计信息质量作为反映一段时间内企业财务以及经济情况的内容,是公司管理人员进行决策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司未来的发展走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会计信息质量必须要求一定的真实性,才能够保障相关管理人员根据数据做出正确的决定。但是,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虽然逐步提升,但其总体水平与其他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会计信息质量仍然是需要社会各个领域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调查统计结果中显示,无论是能源、医疗还是卫生、教育等基础型经济产业公司或者事务所都需要在执业过程中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保障能够因为外界检查而监督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升。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实际上是通过内部的管理来保障资产的安全以及完整性,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能够通过减少欺诈或者舞弊现象的出现,或是选择合适的企业管理方法。在我国当前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控制中,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监督都是控制的主要要素,因此,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了显著地提升,满足了当前社会对于信息质量的需求,保障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但是,内部控制的不完善性同样令会计信息安全陷入危机,如何发展内部控制手段,解决会计信息安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将影响着未来经济市场的发展原则。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缺陷入手,浅析如何在有效利用内部控制完善信息质量安全。
一、会计住处质量缺陷
(一)会计信息处理问题。在我国部分公司发展中,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信息失真且失效的问题时有发生,所以公司在进行财政收支的过程中出现了信息不均衡、不对等的问题。这不仅影响着公司的发展,还阻碍了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建设。而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工作归纳整理不及时、不,出现的错误使会计行业的的相关执行原则不能够在公司使用,影响了会计的真实性,导致公司受到了错误性信息的引导,不能够为公司创造较高的经济收益。(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在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性还是信息的充分性,都受到会计管理人员的影响而存在问题。首先,部分企业当前内部各项费用展现不明确,这样混乱的会计账目可能导致会计报告不能如实反映公司存在的问题,不统一的信息也影响了公司的利润生产,无法令管理者根据财务情况来调整经营策略。这样的信息披露性隐患,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大缺陷,而缺少内部控制,正是其缺陷存在的主要原因。其次,从信息披露充分性的角度来看,其信息不完善是当前各大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主要问题,这样不完善的财务信息不能够展现企业内部财务问题,导致公司财务发展不明确。
二、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策略
(一)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想要保障公司内部可以控制和治理会计信息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对公司当前的治理结构进行的优化,保障董事会以及股东大会管理人员能够维护公司中小股东以及员工的基本利益,从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治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这样才能够监控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发展,解决在公司进行利益控制的过程中会计信息的发展偏差。除了优化人员结构之外,还需要保障公司内部的治理人员能够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会计工作,保障其利用自身专业技能来进行公司会计管理以及人才选拔,从专业和法律的角度将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发展进行内部控制,的查出可能出现的舞弊行为并坚决遏制。
(二)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除了对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进行杜绝和减少,还需要利用健全的审计制度进行监督和调查,保障会计工作人员能够受到公司环境的监督,一旦出现问题,公司能及时发现,快速纠正。通过选拔的审计人员来组建审计部门使其行使监督和管理重任,有利于公司内部环境得到优化,会计信息质量问题风险性降低,使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提升。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说,公司员工的工作好坏决定了其行为方式可能对公司产生影响。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来完成对员工的筛选和激励,能够保障以规范的制度来管理公司,通过正确的观念来引导员工改变原有的工作模式。在公司对于会计人员进行招聘的过程中,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需要对会计人员的学历以及工作经验进行考察,还需要根据其道德、行为进行深入考量,从多个角度分析人才的适用性,以此减少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发生。而在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公司管理者需要对一定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的轮换,在提升了员工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可以防止舞弊等现象的发生。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对财务会计人员的日常教育以及能力提升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当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安全环境之下,利用道德培训课程、业务教育内容来完成对员工自身能力的教育提升,是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一般来说,一个的员工不仅需要专业的工作能力,还应当遵纪守法、严于律己,所以日常教育可以帮助员工管理制度化、行为规范化、工作合法化。
作者:陈宏桥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内部控制论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论文
固定资产管理中,由于不及时盘点库存,造成账实不符。还有的虽然账实相符,但固定资产早已到了报废期,由于不及时按程序对已过期的固定资产核销,造成虽然账实相符,但与实际不符。固定资产处置时出现不规范随意性,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有些单位在固定资产处置时,没有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没有经专门机构对资产进行评估便私自低价处置,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第三,在对外投资控制上。对外投资缺乏效益分析和科学论证,领导班子集体决策流于形式。许多单位表面上看,投资项目是经过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实际上是“一把手”说了算。事业单位投资使用的是国有资产,不像企业中使用的是企业自有资金,亏盈涉及每个人的利益。所以在事业单位中,当领导对某一投资项目认为可行时,没有人对领导提出的观点加以分析评价,便一致通过。正是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这种对国有资产不负责任态度的存在,导致对外决策的失控,同时助长了领导班子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
一、在建设项目控制上
项目变更频繁。领导人对建设项目变更审核不严,导致工程变更频繁,工程费用大大超出预算,以致价款不能及时结算,工期延误,成就了社会上许多“烂尾楼式”的工程。竣工验收把关不严。一些领导人明知工程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但为了一己之私,还是不顾百姓的安危,在不合格的工程上签字盖章。正由于他们的监管失职,使路面塌陷,桥梁倒塌耸人听闻的事不断发生。还有的工程项目未经财务决算审计就竣工验收,造成许多工程费用核算不,工程造价失真的风险。
二、在合同控制上
业务人员由于缺乏合同法的有关知识,有的经济业务本应需要签定合同而未鉴定,导致单位经济利益受损。有一勘测单位需要租赁汽车进行野外作业,业务人员认为只要和对方谈好价格,开出发票就可以了,不用签定合同。其实不然。对外租赁汽车这项目工作很容易发生纠纷,一旦出现纠纷必须根据合同的内容来解决,否则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导致单位经济利益受损。有的经济业务虽然鉴定了合同,但对合同对方主体资格审核不严,合同内容明显存在隐患却未被业务主管部门发现或视而不见,从而导致单位经济利益受损。例如,一测绘单位,为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国家交付的一项工作,需要雇用一些技术人员协助工作,业务主管便与曾和自己有过业务合作的公司协商,拨付30万元的劳务费给对方,用作支付雇用对方公司技术人员协助工作的劳动报酬,并鉴定了合同。当工作结束后发现,工作中存在很多缺陷,造成工作成果未能达到竣工决算的要求,全部返工重新测量。后经审计部门发现,该公司根本不具备工作所需的测绘资质,所以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在预算业务上
明确预算的归口管理部门,成立预算领导小组,负责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负责预算的编制、批复及执行各环节的工作。必须严禁支出与预算不符,严禁年中对预算的随意调整,特别是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严禁对预算的追加。从根本上杜绝预算的不严肃性和不合理性,加大对预算的约束力。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召集各部门预算负责人对所负责的预算情况进行汇报,并对预算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探讨,在总结上期预算执行情况的经验基础上,对下一期工作提出部署,同时要求各部门负责人提交下一期工作的“项目用款计划申请表”以便更好的计划安排下一步的工作。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制体系,强化预算的监督管理工作。预算领导小组要定期根据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对部门进行考评通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结果有应用”的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二)在收支业务上
加强单位“一把手”的财务管理理念,使其充分认识到财务业务收支信息失真的重大危害。俗话说“羊群走路靠头羊”,只有领导的财务意识提高了,才能带领全体员工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小金库”的产生,杜绝财务收支业务的不真实性。提高财务人员的道德观念和业务水平。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应本着“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不作假账”的精神,在工作中运用所学的财务知识当好领导的参谋,而不仅仅局限于每天的记账、算账的工作。对于工作中不符合财务管理要求的任何收支业务敢于拒绝。加强单位对票据的管理,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严格收费标准,不得擅自扩大票据的适用范围。加强外部审计的力量,严查用普通收据代替正规发票而导致账外账。加强预算执行标准,提高项目支出用款计划与项目进度管理的协调性,严禁超标准超预算的支出。
(三)在政府采购上
各预算单位应成立政府采购领导小组,负责单位的政府采购活动。建立健全采购内部管理制度,确保政府采购活动的工作流程合理、合法、合规。各预算单位的内部审计小组,负责根据《政府采购法》及相关制度规定定期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自查工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对单位上报的政府采购预算进行审核,对不符合预算违规上报的应当予以退回。各级财政部门应组织检查组不定期的对各预算单位的采购行为开展检查工作,督促各预算单位规范政府采购工作规程。政府采购活动中,应当优先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强化民族责任感,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有自强自信的民族信念,增强企业国内品牌的竞争力,才能使中国在世界强国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在采购活动中,优先选购自主创新产品以及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这样才能有助于节能环保,有利于降低政府采购成本。
(四)在资产控制上
加强对单位货币资金的控制和管理。首先,要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业务水平,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任用财务人员的重要标准。其次,强化货币资金的授权批准制度,对审批人、经办人各自的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审批人要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经办人如发现审批人超越审批权限审批,可以拒绝办理。再次,强化货币资金支付程序,特别是大笔资金的支付,一定要经过“三重一大”的集体决策,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防止走形式,走过场。,加强财务章的管理,严禁任何时候由一人保管全套财务印鉴章。加强实物资产的管理。首先,本着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原则,把固定资产的购置控制在配备标准之内,坚持能调剂使用的不再重复购置。其次,建立卡片账,通过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资产的动态管理。,固定资产在处置时一定要逐级报上级主管部门、财政厅批准备案,并且要经评估机构评估定价,不准擅自随意的处置国有资产,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确保投资决策合法、科学、合理。其次对外投资要经过单位领导班子的集体研究决策,决策过程应有完整的会议纪要。严禁任何个人擅自决定或者改变集体决策意见。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负责任而造成投资失误,损害了国家经济利益的部门及人员要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五)在建设项目控制上
在立项上,严禁不经可行性研究,不经领导班子的集体决策,不经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盲目上马,导致决策失误,给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工作中,严把预算审核关,对随意更改预算,特别是随意追加工程预算的要严格控制。对于擅自更改预算,使支出超出概算的,国家应一律不再追加预算,并对由此导致的影响工程质量、延误工期的重大后果,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在竣工决算上,严把项目验收关。那些不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负责任,明知工程质量不符合决算标准,而为了一己之私违背职业道德给那些“豆腐渣”工程验收盖章的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法律上予以严厉的制裁。同时,不经财务审计擅自对建设项目进行竣工验收的应当撤销其验收合格证。
(六)在合同管理上
加强对合同订立的管理,强化对业务人员有关《合同法》知识的培训,使之明确合同订立的范围、条件及重要性。建立合同履行监督审查制度,不仅签定合同的业务部门对合同的履约情况实时追踪监控,对违反合同约定或因外部条件变化而导致无法再按原合同进行的要及时发现,必要时要修改合同或重新签订合同,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财务部门也必须了解工作情况,因为只有熟悉工作进度,才能对任何违反合同约定的价款结算有权拒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贯彻执行的好与坏,不仅依靠单位自身的建设,还要借助外部力量的监督,如通过审计厅、财政厅等各级政府组织的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使单位工作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大力强化信息化的建设,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账本公之于众,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这样才能有效地抵制贪污腐败的发生,更好的贯彻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作者:宋艳茹 单位:内蒙古土地调查规划院
内部控制论文: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论文
一、会计模型风险
网络化环境下,会计核算在更大范围上依靠计算机系统自动核算,各个业务模块自动化协作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因此,往往在最终输出会计结果时才会发现错误,缺少提前预警和纠错的机会;在发现相关错误结果后,由于中间过程环节全部是由财务模型或计算程序自动计算、执行,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用户只能求助于后台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甚至是科技开发人员;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各个业务系统、子模块、网络环境、业务流程错综复杂,问题排查难度大,需要逐行检查程序开发命令语句,逐层分析系统开发架构,逐个检查相关子系统的各个业务细节和技术细节。
二、相关操作风险
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要求更高,但会计人员水平不达标、专业知识培训不到位,可能产生错误操作或对出现的问题错误应对;相关设备使用不当、网络环境维护不到位、防火防灾防盗措施落实不力,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运行出现问题;会计信息系统的参数设置不正确,用户权限管理不完善,可能引发较大负面影响。
三、改进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1.扩展内部控制责任部门。与传统手工环境和单机电算化相比,网络环境下,管理信息系统部门和科技开发部门承担的角色更加重要,在内部控制的新增部分中应承担更大的内控权重。应针对财会部门、管理信息系统部门、科技开发部门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要点、权责及实施要求,三部门应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同步控制,依靠各个相关部门的密切协作来实施有效内部控制;如有必要,可成立由相关部门成员参与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委员会专司协调推进事宜。
2.补充增加新的内控要点。针对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新特点,可补充如下内部控制要点:数据输入、结果输出、系统稳定、系统连接、程序开发正确性;系统开发人员、系统管理人员、系统使用人员的前中后台不相容岗位分离;系统操作合规性、用户权限合规性;网络数据的保密性,数据使用的授权、合规、加密传播、加密储存、加密恢复;等等。
3.建立防火墙和问题阻隔机制。针对网络开放风险和全局传染风险,必须设立相应内部控制机制。内部不相容岗位可移植到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不同部门之间建立适当的防火墙,在合理设置相互制约机制的同时,防止交叉泄密和不必要的作业干扰;对外部接入的网络,区分不同情况使用加密防火墙等软件隔离或更加严格的硬件物理隔离;借鉴美国股市的“绿鞋机制”,在会计信息系统网络任何一点出现问题时,可由系统自动启动问题阻隔机制,将问题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避免快速传播、放大到无法控制的局面,影响系统全局运行。
4.改进数据存储、保密及应用机制。针对数据存储风险,必须建立一整套严格、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是高标准的数据存储要求。按照高等级要求设定数据存储标准,采用品质存储设备,保持恒温、恒湿、通风等良好存储条件,制定严格的数据存储程序,保障重要数据及时存储。二是高标准的数据保密要求。会计信息数据生成后,采用安全的加密机制进行传输,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用户等级设置不同的数据查看、打印、另存、应用、修改权限,对重要数据传输进行高等级加密,规范数据存储介质,严格控制个人设备、移动设备存储关键敏感数据,并对保密制度的执行情况按期进行现场和非现场检查。三是科学的数据检索和应用架构。海量的会计信息如不能高效检索和应用,相当于数据丢失和损坏。应事先规划、设计好科学的系统架构和数据库结构,应用先进技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科学分类、存储、检索、提取和应用,并确保应用的会计数据质量,避免出现数据错误和遗漏,较大限度挖掘会计数据的价值。
5.高度重视开发及测试工作。针对会计模型风险,必须在前期严控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测试质量。一是内部控制、内审、内控合规及财务会计部门相关人员需深度参与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部门、科技开发部门需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加强专业性,而不只是精通科技开发知识。二是要将必要的内部控制要点尽可能地体现在系统开发需求中,并将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化对于内部控制的新要求考虑在内。三是多方位做好会计信息系统的投产前测试工作,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对测试标准有详细、科学、完善的规定,在测试中尽可能提前发现系统缺陷,防患于未然;系统投产应用前,应建立科学完备的生产问题报送和解决机制。例如,前面提到的制定会计数据分类、存储和检索的系统架构、技术标准和数据恢复方案,就应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阶段进行深入论证,否则在海量数据日积月累后再调整会计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结构,不仅会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转产生重大影响,数据库调整和数据移行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历史数据丢失、混乱和改变。
6.有针对性地防范新增操作风险。一是实行计算机与人工双线控制。针对关键环节可能出现的手工操作风险,通过计算机实现系统硬控制,例如参数设置或会计数据明显不合理时,可通过系统自动予以判断、识别、提醒和拒绝;对于明显的用户权限混用,系统自动予以拒绝操作。同时,不能放弃人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不能简单地依赖计算机系统自动处理业务,要培养系统操作人员依靠经验性的财会常识随时识别系统运算错误。二是制定科学的应急机制。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导致大面积系统崩溃或损失,必须制定应急预案、问题排查预案、过渡期手工处理预案、数据恢复预案、调账预案,确保发生故障后能够及时排查、平稳过渡和恢复。三是有针对性地完善人员培训。财会人员、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科技开发人员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相关内容,还要熟练掌握跨专业内容;相关参与人员应提升参与领域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不能上岗;系统升级后还应及时对在岗人员进行后续培训,确保各个岗位掌握近期操作要求。
作者:王艳
内部控制论文:医疗机构卫生服务内部控制论文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的风险评估现状
管理层来自于医院的业务管理人员,对基本医疗的风险评估管理相对较好,对基本医疗的风险进行识别,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一系列医疗核心制度等风险降低措施,也采用购买“医疗责任险”进行风险分担的方法。但是对于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另一主要职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风险评估比较薄弱,对风险控制目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大都是被忽视的状态,国家也没有像“医疗责任险”一样的风险应对制度安排。
二、基层医疗机构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风险控制活动的不足
1.社会责任风险控制方面社会责任风险表面看来其范畴比较大,紧急程度不那么高。但是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对单位的经济利益流出可能性更大、利益流出的量也可能更大,且影响到居民的信任度、满意度,也影响其他业务的开展。2.业务安全风险控制方面管理层对业务安全风险认识不足,没有建立相应的管控制度,主要风险有:(1)业务信息安全风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涉及到健康、身份、住址、职业等居民隐私信息,这些信息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过程参与人员比较多,哪个环节都有泄露的可能。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使用,电子信息还面临着系统漏洞被“黑客”攻击的风险、系统数据不稳定的风险等。(2)职工权益的保护风险。基本公共卫生大都要上门服务,需要控制的人身安全风险点也比较多,主要有:交通安全风险,上门服务的交通工具有限,基本上没有汽车等比较安全的交通工具。为了工作的便利性,电动自行车等成为出行的主要工具,这给交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人身安全风险,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也有一系列的人身安全风险。如提供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服务时,面临受到精神病人的攻击;卫监协管中对非法行医和非法采血等监督协管的工作人员,就容易受非法者的攻击或打击报复;女性工作人员更易受到攻击和侵犯等。在对传染病人管理时,保护措施的不足容易受到传染的风险。公共秩序安全风险,聚众做健康教育讲座,或者义诊服务等服务项目,就隐含了公共秩序安全的风险,例如人员密集发生踩踏、天气炎热中暑等。3.服务质量风险方面(1)信息质量风险。大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围绕着健康信息开展的。工作人员收集、更新信息的工作量比较大,市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还有不了解和不配合的情绪,这些影响到健康信息的真实性和性。(2)与医疗相关风险。临床医疗风险的应对一般都有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方法,但针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与医疗相关风险管理比较少,特别是上门服务时产生医疗业务应急事件的处理风险。比如,老年人管理或者慢病管理服务对象的疾病都容易急性发作,有疾病突发不适处置不当的风险。4.收支业务控制风险方面(1)收入管理和票据管理风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全免费服务,部分服务仅由一两个人上门提供,存在不用收费而“被收费”的风险。在服务对象需要超出基本公共服务之外服务确需收费的,有存在超范围收费、收费不提供票据等风险。(2)项目资金管理风险。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了大量的项目资金,基本上整个机构的部门都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都需要使用项目资金。对项目资金管理的面广而复杂,对支出的控制稍有不严就容易违规使用资金。5.资产管理风险上门服务需要携带医疗设备设施,药品、卫生材料,移动终端等办公设施设备,这些资产经常处于不规律的运动之中,与一般财产物资管理安全风险不同。一般财产物资管理的归口管理、限制接触等控制措施都难于实施,资产在运动过程容易流失、使用不恰当、人为损坏和维修维护不够及时等。6.合同控制风险有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需要外单位协作完成,比如由卫生站派发通知、计划免疫查漏补种等。大部分外协业务都是口头协议,没有正式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质量要求、考核验收、劳务计价和支付等。
三、对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内部控控制制度的建议
(一)加强人员培训,强化内部控制责任
加强对全体员工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培训和《行政事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对是管理层的培训。让管理层明白其在单位内部控制中应负的责任,让机构负责人深知其是单位内部控制的及时责任人。单位上下职员都应树立良好的内控意识,单位负责人应真正的重视和支持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
(二)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成立专门的内控职能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不现实,应指定财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为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建立包含各业务部门在内的协调机构。合理分配各部门的内控职责,使各部门能够形成有效的制衡。由牵头部门组织风险评估或者配合好中介机构做好风险评估。
(三)对业务进行梳理,系统评估业务各环节风险
组织人员对单位的业务进行综合的梳理,逐个环节进行风险点的识别、分析,单位在相关法律法规和主管部门规定的框架下设置风险目标,选择风险应对措施。但内部控制触及的内容非常,工作量大,风险评估也应注意实效性和渐进性。
(四)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规范单位的经济行为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对单位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根本保障。但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广泛,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既要实现制衡原则,又要充分考虑到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状况;既要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又要注意控制成本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应抓住各环节关键风险点,我们认为建立制度的重点有:1.在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使之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要求确实可行有效。目前的项目管理制度仅保障了服务项目的指标完成,而基本没有考虑内部控制的需要,需新建目前基本处于忽视状态的社会责任风险控制等相关制度。2.修订现有的资产物资管理制度,特别关注处于不规律运动状态资产的管理。建立例如团队(部门)资产管理总负责人制度,落实总负债人的资产管理责任;资产外运的审批制度,资产流转台账登记制度,设备搬运保障制度,消耗物资的流向登记制度等。加大对资产物资的盘点清查频度。关键控制点是资产外运的申请和审批分开,资产(物资)的使用与归还(核销)分开,物资的使用与保管分开。3.修订现有的收支管理制度(1)鉴于外带票据的管理风险,应修订或废除对现有票据管理制度不适用部分,增加外带票据使用、交接、复核的管控制度,增加对外出服务执行物价的监管制度。关键控制点是外带票据的申请与审批分开、票据的开立与复核分开、票据的使用与核销分开。(2)修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管理,把预算细化到每个服务大项。加强项目经费支付流程控制,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例如利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预算指标管理、支付审核功能,来加强对每笔项目经费支出的管理。特别注意支出申请与审批岗位分开,完善预算与执行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信息系统控制。4.建立业务合同管理制度,制度应包括需要合同签订的情形、合同谈判、签订权限、合同的审核、合同保管、合同履行和合同纠纷处理等。
(五)建立对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评价机制
按规定对风险进行定期评估机制,审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有效性,对不适合的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利用政府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的考核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形式。基于基层医疗机构上述现状,对于职能交叉、不相容岗位重叠等情况将不能避免,应通过加强内部审计、内部检查等内部监督的频度来补救。
作者:练斌
内部控制论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论文
1有关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意见
克里希南(Krishnan,2005)认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差会导致审计委员会效率低下,审计师将面临极高的不确定性风险,更倾向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贝尼西(Beneishetal.,2008)以内部控制基本要素为基础度量内部控制质量,研究认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审计师面临审计失败的风险就越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出具较好的审计意见。阿尔塔木洛(Alta-muro,2010)和贝蒂(Beatty,2010)以内部控制目标为导向度量内部控制质量,发现上市公司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从而改善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这也验证了贝尼西(Beneishetal.,2008)的研究结论。金(Kimetal.,2011)进一步揭示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债务资本成本的方式———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会使公司面临更高的贷款利率和更多的附加条款。此外,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变化会导致债务契约的变化。
2国内文献综述
2.1有关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意见
齐堡垒(2010)、田高良(2010)、陈丽蓉(2010)等以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经验数据研究表明,内部控制缺陷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呈正相关,并且在深市中更具显著性。项苗(2012)进一步发现,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缺陷、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缺陷、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缺陷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组织结构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缺陷、资产规模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这可能表明中国审计市场存在购买审计意见的现象。李寿喜、韩丹(2013)在近期的研究中发现,财务报告的编制及对外报告阶段存在多种内部控制风险,且多数是影响审计意见的因素。
2.2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意见
林斌、饶静(2009)和牛艺琳(2010)考察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信号传递效应,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较好的公司更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得越充分,监督越完善,更容易得到标准审计意见。此外,王怀明、项敏(2009)和袁凤林、尧华(2011)的分析也证明了前述观点。杨玉凤,王火欣,曹琼(2010)证实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显性成本抑制作用不显著,对隐性成本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显性成本和隐性代成本具有综合抑制作用。李红(2012)从审计意见的角度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效果进行验证。检验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详细,越不易得到非标审计意见;披露有风险和缺陷的公司越容易得到非标审计意见。
2.3有关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意见
杨群辉、王玉荣(2011)对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按上市地点、行业随机配对,以内部控制要素为向导衡量内部控制质量,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非清洁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其中,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中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督与非清洁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而内部环境、控制活动两大要素与非清洁审计意见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李炜(2013)则认为内部控制质量越好,审计师对客户签发的审计意见越好。并且所签发的审计意见判断不受客户的政府控制性质和客户所处外部治理环境的影响。陈丽蓉、郭道芝(2013)检验结果表明: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更不容易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
2.4有关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意见
杨德明,林斌(2009)等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有助于抑制大股东资金占用,但这一现象仅在低审计质量样本中存在。陈丽蓉、牛艺琳(2010)收集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数据,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充分,公司的内部治理越健全,公司的内部监督越到位,越易得到标准审计意见。肖成民,李茸(2011)研究也有同样的发现。近期研究,孙丽华(2013)发现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产生重要影响。
3结论及建议
通过文献梳理回顾,发现这方面的研究已较广泛且深入,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及时,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有效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部控制质量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等更细分的层面,大部分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结论,即企业内部控制对审计意见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没有形成比较公认的综合性观点,国内的研究较少。建议今后的研究多视角、更细致的探讨,比如从内部控制质量均值、上市地点、审计费用均值以及上市年限等角度研究二者相关性。第二,内部控制有效性、内部控制质量等指标的度量,还没有统一、的度量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研究结论性;今后的研究应该对内部控制的度量进行的分析。第三,目前审计意见类型界定为标准审计意见、非标准审计意见两种类型,还没有对审计意见类型进行细分,这可能会对实证模型设计和研究结论的严谨性造成影响;建议未来的研究将五种审计意见类型分别进行探讨。
作者:杨新利 单位: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内部控制论文: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论文
一、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政策变迁及文献回顾
(一)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政策变迁
中国相关政策变迁中国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政策变迁与美国较为相似,由最初的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发展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核,再发展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具体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财政部等部委制定的内部控制规范主要针对主板上市公司,目前并没有强制要求中小板和创业板遵循,而是择机实施。但是深交所的《中小板指引》和《创业板指引》则对中小板和创业板内部控制审计鉴证作出了强制要求,三个板块《运作指引》的具体要求如表4。
(二)文献回顾
以SOX法案的颁布实施为分界点,美国内部控制相关研究可以分为2002年之前和2002年之后两个阶段。2002年之前,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财务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评价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核的研究,只有少数研究关注内部控制审计,主要研究结论认为内部控制审计将提高审计的成本却无助于财务报告性的提高(Hermanson,2000);2002年以后,随着SOX法案的实施,更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内部控制审计,出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基于内部控制缺陷,具体包括内部控制缺陷发现和报告(Ashbaugh等,2007;Rice和David,2012)、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成本的影响(Raghunandan和Rama,2006)及对信息质量的影响等(AshBaugh-Skaifeetal.,2008)。中国内部控制的研究则可以分为2006年之前和2006年之后两个阶段。2006年以前,由于中国监管部门对内部控制审计鉴证尚无强制性规定,大量研究集中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专门研究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的文献较少,但是很多文献都提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的必要性(陈关亭和张少华,2003;张立民等,2003)。2006年以后,随着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颁布,尤其是2008年《基本规范》的颁布,大量研究开始关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且均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审计意见表述方式不一致、审核依据不统一等(袁敏,2008;何芹,2012)。与国外研究相似,实证研究方面主要关注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成本及其信息质量的影响等(张宜霞,2011;田高良等,2011)。同时较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内部控制鉴证的理论问题,内容包括鉴证目标、鉴证范围、鉴证标准等诸多方面(刘明辉,2010;李明辉和张艳,2010)。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同等看待,并没有考虑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未就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实施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三)比较分析
由此可见,美中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政策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相似性,都经历了内部控制评价、审核和审计等不同阶段,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又存在较多的差异,美国仅要求大型公司和中型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而对小型公司则没有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也没有要求实施内部控制鉴证或评价。然而,中国对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要求是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而对创业板的要求则是内部控制鉴证。那么,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的差异是什么?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执行情况又是如何呢?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通过国内外文献回顾可以发现,虽然大量研究关注内部控制审计及其鉴证,但是均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同等看待,二者之间的差异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且有关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现状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在比较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要求差异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的实施现状进行实证分析。
二、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要求之比较分析
(一)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
审计概念范畴的比较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的规定,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鉴证业务包括审计业务、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具体到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根据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规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截至特定日期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属于审计业务的范畴。然而,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下文简称《其他鉴证业务准则》),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属于其它鉴证业务,因此,内部控制鉴证属于其他鉴证业务范畴。具体关系可以通过图1予以说明。
(二)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
审计所适用行为规范的比较从所适用的行为规范来看,内部控制鉴证和内部控制审计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内部控制鉴证和内部控制审计都属于鉴证业务,因此二者都应当遵循《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同时,注册会计师在执行鉴证业务时,还应当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控制鉴证应当共同遵循的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会计师事务所对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实施的质量控制》(下文简称《质量控制准则》)。但是,与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不同的是,内部控制审计业务还必须遵循《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下文简称《审计指引》)的规定,而内部控制鉴证业务则遵循《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的规定,并参照《指导意见》的规定执行,同时根据《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要求,可以选择性遵循《审计指引》的要求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所适用的行为规范如表5所示。
(三)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
审计主体及对象的比较首先,从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主体上看,二者主体相同。与《配套指引》鼓励上市公司实施财务报表与内部控制整合审计的要求相一致,三个板块《运作指引》中也均要求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年度审计的同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审计或者鉴证,并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或鉴证报告。可以看出,无论是内部控制审计还是内部控制鉴证,均鼓励上市公司聘请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内部控制鉴证与审计。然而,从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对象上看,二者存在差异。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规定,鉴证业务分为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责任方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鉴证对象信息以责任方认定的形式为预期使用者获取。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注册会计师直接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或者从责任方获取对鉴证对象评价或计量的认定,而该认定无法为预期使用者获取,预期使用者只能通过阅读鉴证报告获取鉴证对象信息。具体到内部控制鉴证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中,从理论上来说,内部控制鉴证和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是基于责任方认定的鉴证或审计业务,也可以是直接报告业务。在实务中,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按照《其他鉴证业务准则》执行的同时,参照《指导意见》的规定执行。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在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就企业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因此,从政策要求及注册会计师实务来看,内部控制鉴证是对管理层有关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发表意见,而内部控制审计是直接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发表意见。但是从最终目的上看,都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同时,与《配套指引》一致,《主板指引》和《中小板指引》均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披露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但是《创业板指引》只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鉴证意见,并没有提及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关注。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主体及对象的比较如表6所示。
(四)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保障程度和风险的比较
鉴证业务的保障程度分为合理保障和有限保障。合理保障鉴证业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低水平,以此作为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有限保障鉴证业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水平,以此作为以消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根据《审计指引》的规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属于合理保障的鉴证业务,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对内部控制提供高水平保障,在审计报告中对内部控制采用积极方式提出结论。根据《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的规定,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保障程度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可能是有限保障也可能是合理保障。在有限保障的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中,要求注册会计师将鉴证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水平,对鉴证后的内部控制提供低于高水平的保障,在鉴证报告中对内部控制采用消极方式提出结论。而进一步根据《指导意见》第四条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关注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将审核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从这里看,内部控制鉴证要求提供有限保障,业务风险较低。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保障程度及风险的比较如表7所示。
(五)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
审计实施频率和报告的比较首先,从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目前政策规定的实施频率上看,《主板指引》对上市公司的要求与配套指引一致,上市公司每年都要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实施审计;《中小板指引》的规定是上市公司至少每两年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一次审计;《创业板指引》的规定是上市公司至少每两年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一次鉴证。其次,从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内容上看,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报告标题不同。根据《审计指引》的要求,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标题是“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审核报告的标题应当统一规范为“内部控制审核报告”,而再根据《创业板指引》的要求,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标题是“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其次,报告意见存在差异。从意见类型上看,《审计指引》指出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包括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指导意见》则指出内部控制鉴证意见包括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同时,报告段落不同。在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中,如果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注意到被审计单位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还需要对其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进行说明;而内部控制鉴证业务则无此要求。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实施频率与报告的比较如表8所示。
(六)其他方面的比较
由于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概念范畴、适用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因为内部控制鉴证保障程度与风险低于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1)证据收集程序要求不同。由于鉴证业务对业务风险降低的要求比审计业务低,因此,与审计业务相比,鉴证业务在证据收集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等方面是有意识地加以限制的。(2)证据数量要求不同。审计业务所需证据的数量较多,鉴证业务所需证据的数量较少。(3)审计师的责任不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中,审计师所需承担的责任也更高。(4)业务收费不同。根据《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管理办法》(2010)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根据业务性质、风险大小、繁简程度等确定服务收费高低,因此审计业务收费比鉴证业务收费更高。
三、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现状
(一)主板上市公司强制内部控制审计具体分析
1.2012年和2013年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状况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中911家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比例为64.38%;2013年主板上市公司中1090家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比例为75.91%。2013年主板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比例明显高于2012年。如表9所示。可以看出,大部分公司能够满足一年出具一次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要求,且2013年相比2012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然有一定比例的公司难以满足“每年都要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实施审计”的规定。2.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规范性分析2006年以后,有关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规范性的研究大量涌现,并且发现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规范性存在的问题包括审计依据不统一、审计报告名称不一致、业务类型有差别等方面(袁敏,2008);随着《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实施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也在不断规范(何芹,2012)。我们对2012年至2013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进行分析发现,这两年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规范性较好,但是仍然有个别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规范性存在问题,包括报告名称、审核依据及语言表述等,如表10所示。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鉴证具体分析1.2012年至2013年内部控制鉴证概况根据《创业板指引》的要求,创业板上市公司应当至少两年实施一次内部控制鉴证,至2012年12月31日,上市的创业板公司共355家,82家公司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占比23.10%;328家公司能满足两年披露1次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要求,占比92.39%;27家公司连续两年均未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占比7.61%。可以看出,创业板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大多数能够为了满足两年实施一次内部控制鉴证的监管需要,但是自愿每年实施内部控制鉴证的公司并不多,而且即使在监管层要求内部控制鉴证的背景下,仍有少数公司不能按照要求披露甚至不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2012年与2013年创业板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概况如表11所示。2.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信息规范性与主板公司相比较,创业板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信息规范性较差,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如下:(1)鉴证依据。与内部控制审计归属审计业务不同,内部控制鉴证业务属于其它鉴证业务,其鉴证依据是《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在实务中同时参照《指导意见》的规定执行。但是从创业板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看,鉴证依据却存在非常大的差异,除了《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以外,还主要有:《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鉴证报告名称。根据《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及《创业板指引》的要求,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名称应统一为“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但是从2009年至2013年创业板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看,大多数公司都符合规范的要求,但也存在其他的一些报告名称,具体有: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内部控制审核报告、内部控制专项报告、内部控制专项鉴证报告、内部控制制度报告。(3)鉴证业务类型。根据《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和《指导意见》的规定,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是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但从实际情况看,创业板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引言段中既有将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作为直接报告业务,又有将其作为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但是鉴证报告意见段又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发表鉴证意见,即将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作为直接报告业务对待,但是具体范围却存在不同的界定,既有针对所有内部控制发表意见,又有仅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意见。(4)鉴证保障程度。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内部控制鉴证业务合理保障的要求并未明确,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创业板内部控制鉴证则主要提供的是合理保障。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信息披露规范性归纳如表12所示。
(三)进一步分析
通过对主板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和创业板公司内部控制鉴证实施现状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从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的实施意愿上看,大部分主板公司能够满足一年出具一次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要求,但是仍然有一定比例的公司难以满足每年审计一次内部控制的规定;虽然大部分创业板公司能够满足两年出具一次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要求,但是总体来说内部控制鉴证的意愿相对较低。同时,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规范性来看,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较为规范,个别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规范性存在问题;而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存在的问题则明显较多,具体体现在鉴证依据、鉴证报告名称、鉴证业务类型及鉴证保障程度等方面。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总结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低于内部控制鉴证,其差异主要体现在概念范畴、适用的行为规范、业务对象、保障程度、业务报告及业务风险等方面。与主板和中小板公司相比较,创业板公司具有规模小、风险高等特点,因此目前对主板和中小板公司要求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而对创业板公司仅要求实施内部控制鉴证。在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主板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较为规范,而创业板公司内部控制鉴证还存在较多不足。因此需要结合不同板块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完善不同板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和鉴证。1.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与内部控制鉴证准则《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主要基于主板市场做出规定,与主板相比较,中小板和创业板具有很多差异,尤其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具有规模小、风险高等特点,但是现有的制度规范很少考虑创业板市场的特点;虽然《中小板指引》和《创业板指引》结合中小板和创业板特征对内部控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是总体来说,具体操作层面并没有明确的指导。因此,需要结合不同板块的特点,制定适合不同板块公司的内部控制标准,涵盖内部控制应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内部控制鉴证等内容。2.审计师需要正确理解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的区别和联系内部控制鉴证不同于内部控制审计,实务中的具体要求存在较多差异,包括业务风险、保障程度、业务报告等,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二者的主体都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意见等。审计师是内部控制审计鉴证的实施主体,是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的出具方。但是从目前内部控制审计及其鉴证的情况来看,审计师对内部控制审计和鉴证还未形成正确的认识,实务中存在较多不足。加强审计师对内部控制审计鉴证业务的正确理解和应用是规范内部控制审计鉴证业务的前提,也只有对内部控制审计鉴证业务形成正确的理解,才能真正实现内部控制审计鉴证的效果。3.上市公司提高内部控制审计意识和内部控制鉴证意识很多公司对内部控制审计鉴证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审计鉴证就是找问题添麻烦,因此内部控制审计鉴证往往只是为了满足监管层的要求,缺乏内部控制审计鉴证的意愿和动机,也难以实现应有的效果。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方面要使不同板块上市公司认识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要使其切实体会到,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完善内部控制,增强公司自身的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意识。
作者:何芹 苏婷 王炎斌 余鸿慧
内部控制论文:企业盈余管理内部控制论文
一、内部控制是否能够降低盈余管理水平
什么是盈余管理?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定义是由美国会计学者Scolt定义的:企业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那么他们必定会选择市场价值较大化或者实际效果较大化的会计政策。此后,美国另一著名会计学者雪珀在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理论上将定义盈余管理的广义概念: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私人利益,从而有意识的对财务报告进行相关控制。我国学者蒋义宏(2002)将盈余管理定义为:公司的管理者为实现其自身利益较大化或公司市场价值较大化,而选择的会计政策。由此可见管理者在面临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均从自身利益或者企业市场价值较大化角度进行选择。而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受专业知识所限,部分企业的所有者并不足以掌握管理企业的所有知识,在这种背景下,企业选择聘用职业经理人,即利用外部管理者对企业进行专业化管理。由契约理论可知,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存在委托关系,在“利己”的推动下,部分企业外部管理者在进行会计政策及相关会计数据披露过程中,往往更倾向于将自身利益较大化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公司市场价值较大化,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埋下隐患。企业所有者将企业管理权限下放给管理者,管理各方之间更容易形成串通舞弊,从而攫取企业利益,影响企业长久发展。在这种状况下,企业需要采取措施降低盈余管理水平。受制于企业所有者管理知识所限,不可能对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进行操作与掌握,企业便寻求内外部监管力量,对企业经营活动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少风险影响程度。当代企业最直接的外部监管力量即外部审计,外部审计通过对企业会计报告等相关文件的检查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管理者盈余管理水平,但外部审计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成本过高、对企业整体情况掌握不足。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关注与企业内部监督是否可以更有效的控制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从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即为内部牵制,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行为,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影响程度。企业内部控制一般从三个层次对企业经营活动、业务流程进行规范与梳理:控制环境、控制活动、控制手段这三个层次。业实施内部控制,需要从企业控制环境、控制活动、控制程序三个层次逐级实施。建立良好的组织架构关系、制定适合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建立积极的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积极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并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实现企业、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目标,良好的控制环境为企业更好的实施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系统支撑。企业仅仅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并不能满足企业有序生产经营的需要,更应结合企业所开展的生产经营业务,制定良好的申请、授权、审批、执行、监督、反馈、持续改进的业务流程,构建严谨的企业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授权审批制度,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原则,避免管理层滥用职权、相关人员与部门串通舞弊,维护企业利益。规范控制活动流程,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更应与企业良好的控制手段息息相关。建立严格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管理者、签订者的职能与权限,降低企业合法利益受损。构建良好的信息系统,构建良好内部信息传递机制,确保内外部信息及时传递,保障管理者经营对策的及时做出。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控制手段之一便是不相同职务相互分离,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同一工作由不同的人员完成,工作的执行与审批由不同的两人或多人进行,弱化管理者权利,降低企业管理者利用手中的权利攫取公司利益的可能;同时加之有效的信息沟通,减少多部门风险发生的可能,进而降低盈余管理水平。
二、外部监管力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企业意图通过内部控制实现降低盈余管理水平的目标,但内部控制存在固有局限性,影响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控制作用。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内部控制固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为的判断不可避免会出现失误,从而使内部控制中的那些基于判断的决策出现失误,进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内部控制可能会由于误解、疏忽等多方面的原因失效;经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失效;两个或多个人的串通行为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由于考虑和权衡内部控制的成本与收益,可能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控制任然存在着种种不足。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监督的一种力量,其对企业盈余管理存在不足,那么企业外部监管力量是否可以在内部控制之外发挥应有的作用?惠勒、西兰帕(Wheeler&Sillanpaa,1979)指出,作为次要利益相关者之一的媒体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地位,而这两方面都会对企业形象产生较大的影响。从信息不对称理论与信号传递理论看出,媒体在企业其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媒体对企业行为的报道和评论势必造成社会舆论,而这种报道与舆论都会对企业行为产生监督作用。陈志武(2005)提出董事会、市场、媒体、政府机构和法庭是上市公司监管渠道的五层分类。媒体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对社会产生深刻的舆论影响。陈志武(2005)提到开放的新闻媒体是市场经济的必要制度机制,信息不对导致了市场的低效化,而新闻媒体让信息自由流通、减少信息不对称,能够更好地实现监督功能。国内外学者都以认识到媒体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对企业的监督作用。于忠泊,田高良,齐保垒,张皓(2011)分析媒体的关注为公司管理者带来了强大的市场压力,但是管理者并不会牺牲公司长期的业绩目标而改变对当下经营活动的盈余管理,反而媒体关注会抑制这种危害性更大的盈余管理活动。外部媒体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曝光,势必会影响公众对企业的关注度,媒体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管理等方面的报道,势必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影响公众对企业的投资意向的选择,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媒体对企业的关注度越强,企业管理者越倾向于遵守法律法规,严格履行业务流程,也就大大降低了管理者攫取企业利益的可能性,降低盈余管理水平。而这也是在企业良好的内部监督管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不难得出结论:媒体这一外部监管力量能够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对内部控制降低盈余管理水平起到补充作用。
三、研究结论及存在的不足
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探寻企业内部监管力量———内部监督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发现内部监督抑制企业管理者的盈余管理水平。但内部控制本身存在着固有局限性,因此盈余管理水平同时也需要外部监管力量。本文分析媒体这一重要的外部监管方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发现媒体关注同样也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但媒体关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需要建立在企业良好的组织架构及业务流程的基础之上,因此媒体关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需要以内部控制为依托。在抑制企业盈余管理水平过程中,媒体关注与内部监督互为补充,共同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本文的研究基于理论分析,并未通过数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付颖赫 单位:国家电网公司
内部控制论文:行政事业单位有效性内部控制论文
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在单位内部形成一个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有机整体,从会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管理和控制,从原始凭证、分录、分类到汇总、报表,层层审核,互相监督,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资产的日常管理要做到定期盘点清查,采取实物保管、资产记录、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账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佳,意识淡薄
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受传统行政事业单位的传统管理体制与单位文化影响,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内部控制意识。领导人员受到传统思想制约,往往认为内部控制是为财务部门服务的,没有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对增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并不重视内部控制在单位的建设,造成内部控制脱节,部门之间衔接与监督问题严重,事业单位内部员工缺乏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与热情,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其实施无法得到单位员工的理解与支持,从而造成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内部执行艰难,其有效性提升缓慢。
(二)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虽然表面上建立了许多加强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体系,但是其并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对这些规章制度体系进行管理和完善,往往导致这些规章制度很难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效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缺乏适用性、完整性和性,不能有效的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职能部门和业务流程全部纳入到内部控制的有效范围内,缺乏全方面、深层次的内部控制制度,各部门与人员之间职责还不甚明确,办事效率低下,导致事业单位的自身价值难以实现。
(三)预算控制不到位
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规定了事业单位的支出规模水平与支出方向。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预算制度还比较粗糙,并不够具体细化,大多都是根据当年的财政情况结合上年的收支情况来制定,并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业务情况来编制预算项目,其涵盖范围有限,科学性不强,缺乏预见性,很难起到约束作用。在预算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临时支出较多,许多费用的支出缺乏限额控制,资金使用比较随意,使预算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应。
(四)监督力度不够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中,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独立审计部门,有些会计人员还要兼任审计工作,导致岗位职责混乱,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与性,内部审计的地位与作用无法得到实现,内部监督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部分内审人员或机构形同虚设,人员业务水平差,理论政策水平也不高,不能很好的跟上经济形势变化,赋予的内审职责无法完成。而外部监督方面,财政与审计部门大多注重一些财务收支的一般经济事项上,主要考察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往往忽略了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与考评,使外部监督控制力度不够,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下降。
三、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要摒弃传统观念,积极学习,充分认识到实行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重视在单位内部建立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定期组织员工培训,让员工充分了解内部控制的概念,增强其内部控制意识,营造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内部控制活动,共同关注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执行效果,促使员工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增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为内部控制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序展开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并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适当的调整和改善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可以聘请一些高水平的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与探讨,制定出适合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内部控制管理方案,合理规范各个岗位职责,达到各岗位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将每一项工作职责细化到个人,做到权责明确,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意识。细化业务流程,扩大内部控制的有效范围,使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增强其自身价值。
(三)完善预算控制,加强执行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完善预算编制,使预算控制的内容更精细、更科学。编制预算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组织各部门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情况与部门需求编制部门预算,再由财务部门统一进行整理,之后由单位领导人员与财务部门负责人及各部门主管人员共同审核与统筹规划,最终由财务部门编制本单位汇总预算表,报送至财政部门审批。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保持预算的性,不得随意更改预算内容,各种款项的开支要严格按照预算管理执行,减少临时支出,特殊情况要由部门领导与财务负责人审批,使财务预算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监督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提高内设机构的地位,内审人员不得由内部会计人员兼任,确保其岗位职责明确,以保障内审机构的独立性与性,使内审活动在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合理有序的展开。内审机构要在单位内部展开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规范会计行为,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同时应提高内审人员业务水平和理论的丰富度,不断学习新的财经规章制度和新的会计知识。外部监督方面,财政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合理、仔细进行监督检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合理使用财政资金,提高相关人员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
四、总结
提升行政事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确保财务资金合理利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尽管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行政事业单位能够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完善预算控制,加强执行力度,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监督机制,就能使内部控制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作者:宋水玉
内部控制论文:公司财务内部控制论文
一、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
1.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周期短。我国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另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制度的周期短,有些制度制定出来甚至都没有实行过,然后就被新的制度给取代了。这种朝令夕改的制度,不仅会让公司的员工无法适从,不知道该如何行为,长期以往还会造成公司经营的不稳定。若是一个公司里的事情全部由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说了算,公司很有可能会出现为小部分人的利益而牺牲大多数人利益的行为,严重的话甚至会发生公司或个人的违法犯罪事件。这些其实都与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有关。若是公司存在一个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并能严格执行,不存在朝令夕改的可能性,那么少数人损害公司利益的风险将大大降低。
2.资金使用效率低。目前我国公司在资金使用效率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公司资金的整体使用是很大的资金壁垒,也就增加了我国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风险。首先,我国多数公司在资金管理上实行的是分散式管理,也就是说公司的资金并不统一进行预算、统一做账,而是由各个部门进行各自的管理,这样资金整体的使用效率就会降低。其次,即使有些公司实行的是集中式的资金管理模式,但是也会存在于子公司、分公司资金混用的现象,这样就使整个公司集团的资金管理仍然处于混乱之中。总公司与分公司资金混用,就无法掌握各分公司与总公司的投资效益等情况。一个问题是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资金配置不合理。这个问题是由于公司实行分散式资金管理造成的。因为公司实行的是分散式资金管理,所以各部门的资金都是在自己部门进行调配与使用,但是公司每个部门的职责不同,有些部门的收益会较高,而有些部门的收益会较少,这样就会产生在各部门间的资金使用不平衡问题。
二、公司财务内部控制风险对策
针对我国公司在财务内部控制上的诸多风险,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预算制度。预算制度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一个预算制度要想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首先要制定出一个完善的、有执行力的预算方案,在存在一个完善的预算方案的前提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体系,不能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去决定或改变公司既存的预算方案。科学的预算管理系统不但可以明确一个公司的目标(包括首要目标,重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等),还可以对资金的流向起到一个监管的作用。完善的预算制度应该是在全过程监控的情况下进行,各种预算有没有被实际使用,实际使用与预算的差别在哪都应该记录,这样公司的股东将可以通过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来估算自己的利益。同时,预算方案的修改与执行差异的出现也应该进行全程的监控与管理。
2.规范治理结构及财务组织结构。纵观我国的整个公司行业,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以及各经理层之间的职权不分,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的体系与机制,公司的决策可以由一个人或几个人来决定,这种治理结构的存在是我国公司目前存在各种问题的根源。所以,要想实现我国公司财务内部制度风险的有效控制,规范治理结构是首要的。公司应该制定一个股东相互制约与制衡的管理体系,董事会、监事会与股东会应该相互制约,实现政企分开,逐渐弱化政府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加大公司自身的决策能力,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锻炼与强化。同时,公司能否有效运行,最根本的还是在于这个公司的财务组织结构设置的是否科学、合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执行。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组织机构首先应该实现企业财务总部权责统一的分配,做到集权与分权的结合。若是一个公司存在完善的财务组织结构,公司的管理层不能随意对公司的财务作出决定,公司的内部管理就会更加公平、公正,公司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
3.财务集中管理。实施财务集中管理较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实现公司资产集中、共享和协同,提高运营效率。一个公司若将公司所有的资金都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统一配置,以整个公司的发展为大局考虑,将资金集中运用到最需要的部门与项目中,实现部门与项目的有效运行,这样不但可以使公司的闲散资金得到有效运用,同时还可以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公司财务集中管理后,对于公司的每笔使用情况都进行记录也是加强内部监控的一种有效手段,管理者将很难在通过资金管理控制中的漏洞腐蚀公司的利益了。
三、结语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管理。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后,我国的公司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内部控制上。希望公司可以尽快调整自己的经营理念,完善本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有效控制风险,为公司健康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作者:刘磊单位: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
内部控制论文:公立中学内部控制论文
一、工作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公立中学中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工作需要由独立的部门来完成,不能由其他岗位的员工兼任审计岗位。但是在公立中学中,内部控制系统审计的岗位设置不合理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公立中学由于人员不足,缺乏足够的人员来完成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工作,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工作就由其他财务人员兼任,导致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如一些公立中学的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就由财务部门记账人员来完成,由于财务部门负责资金、账务往来的管理工作,由财务部门来审计内部控制系统将导致很多地方不符合规定,审计结果也难以达到完善内部控制系统的目的。此外,很多的公立中学由于规模较小,相关的内部控制人员、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匮乏,专业水平较低,无法适应新的会计准则、规定的变化,导致内部控制水平低下。
二、提高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议
(一)健全公立中学内部控制体系要强化公立中学的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工作,首先需要提高内部控制系统审计的意识,让工作人员了解到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形成有效的权利约束机制,对学校“一把手”的权力进行限制,防止由于领导权力过大而出现贪污、挪用公款的现象。这就要求公立中学的会计事项需要严格按会计工作规范进行,会计部门人员在正式录入相关会计凭证之前,应该对相关的原始凭证进行再次的核对,核对的原始凭证包括发票、收据等,如果核对后发现问题,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及时查明原因,并妥善的解决。在核对无误的基础之上,编制付款凭证,从而保障公立中学在财务的收支方面没有重大的缺陷。此外,对于相关领导报销的招待费、出差费等,由于这些是容易出现舞弊的环节,需财务人员要进行严格的审查,进行重点的监督管理。
(二)加强监督管理公立中学需要在审计监督方面加强管理,监督管理工作除内部的监督外,还有引入外部的监督机制,从而降低舞弊、贪污发生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学校的主管部门积极的引入第三方的监督机构,对公立学校的内部账务进行审计,而不仅仅是由学校主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追责处理,对于存在重大违纪情况的,严厉进行处罚,从而起到震慑的作用。对于校领导贪污、挪用公款的情况,处理追究其相关刑事责任外,还有进行相应的通报,在公立学校系统中形成一个严厉的监督管理氛围,从而杜绝再出现贪污、舞弊等现象。
(三)提高相关人员专业素质由于公立学校内部控制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已经影响到了内部控制的效力,对于负责学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员工,有必要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提高学校整体的审计水平。通常公立学校的内部控制系统较为相似,因此,可以通过对多个学校的员工组织,集中的进行定期的培训来提高专业能力,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对学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讲解公立中学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原理以及控制薄弱的环节进行深入的讲解,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系统的了解,从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好的执行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工作。此外,公立学校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内部控制出现问题的学校进行相关人员的处罚,如减少年终奖励等,通过这一方式激励员工,从整体上提高公立中学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作者:谢伟单位:单位: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及时中学
内部控制论文: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论文
1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基本理论概述
1.1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1.1.1性原则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过程控制,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医院每项经营活动的决策、执行及监督全过程;二是多方位控制,内部控制应当覆盖医院的各项业务和事项;三是全员控制,内部控制最终都是由人来执行的,医院内部控制应是全员性的,不管是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还是临床医护技等人员,不管是医院领导层、管理层还是普通职工,都要受医院内部控制的约束。
1.1.2重要性原则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在以上性的原则基础上,应格外关注医院的关键业务流程和高风险业务领域,也就是说要突出重点,监控一般[2]。重要性原则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能否有效的关键。关注和重视医院对重要业务处理过程的关键点及关键岗位,对例如“药械采购”、“基建工程”等敏感业务和关键岗位,医院应高度重视,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以把医院内部控制风险降到低。
1.1.3制衡性原则医院内部控制在医院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及业务流程等方面必须要求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3],这就是制衡。制衡是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一贯的核心理念,不相容机构、岗位或人员的相互分离和制约是制衡的典型体现,可以说制衡性原则是内部控制的灵魂。
1.1.4适应性原则公立医院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其内部控制应与医院业务范围、资金属性、管理流程和风险水平相适应,并且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应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可以说内部控制与其环境之间是一个不断进行控制———反控制———控制的较量与磨合,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关系。因此,应遵循适用性原则,医院内部控制也必须要适时调整。
1.2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方法描述
1.2.1不相容岗职位相分离公立医院有些岗位如果仅仅由一个部门或人员担任,这些岗位发生错误、舞弊甚至腐败的可能性会增大,同时又通过岗位职能与分工重合的便利,采取各种手段掩盖其错误、舞弊和腐败,则这些岗位为不相容岗位。不相容岗位相分离是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作为内部控制体系中最基本的控制手段,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体现了制衡原则,其核心是内部牵制。
1.2.2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公立医院要明确其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和各业务办理所授予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医院授权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在授权时,要把握好授权的“度”,不能权利过于集中,如院长“一支笔”,容易造成死板、决策武断、降低工作效率等后果;但也不能过于分散,难以对费用支出进行有效控制[4]。授权审批控制直接关系着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对医院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产生直接的影响。
1.2.3归口管理控制公立医院按照业务事项的性质与管理要求,结合医院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在不相容职位分离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的基础上,将同类业务或事项由一个部门或主管院领导负责,同时明确医院各业务的归口控制责任。归口管理控制体现了集中性、规范性和专业性,归口控制一般包括归口管理与归口审核两种方式[5]。
1.2.4预算管理控制国家对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公立医院推行、科学、细化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从收支源头上把好控制关,建立医院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制度[6],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的内部控制方法。
1.2.5资产管理控制资产是医院正常运转的物质保障,医院资产的购置、配置、使用和处置是医院内部控制的重点和关键点之一。资产管理控制作为实现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方法,采取资产购置、资产登记、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处置报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和使用高效。公立医院应设专门管理资产的部门或人员,以实现更好的医院资产管理,保障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1.2.6会计控制会计控制方法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方法,公立医院财务部门采用记账、核对、岗位职责落实和职责分离、档案管理、工作交接程序等会计控制方法,确保医院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是完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方法。但会计控制有其局限性:受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对例外业务失去作用,易受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人员素质的影响,受个别领导职权的影响,具体业务操作时,要规避其局限性。
1.2.7信息公开控制“阳光是的防腐剂”,公开透明是监督的好方式。公立医院传统管理模式下,医院内部各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缺失,导致风险因素增多[7]。因此,在不危机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公立医院应当将医院相关的政务信息、人力资源信息、财务信息、医疗信息等予以公开,使群众知情,从而起到监督和控制的作用。
1.2.8信息化控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公立医院借助医院信息化来实现内部控制,成为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信息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借助医院信息化系统,实现医院经济行为的自动化,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将风险防范提到了事前和事中[8],通过平衡信息技术与过程的风险来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2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因素分析及其面线点结构特征
根据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结合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存问题,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采用因素分析、结构分析、实证研究———实际案例调查分析等方法,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进行面、线、点三个角度的描述。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可还原分解成为多个面,在每个面下还可分解出数条线,每条线还可以再还原分解出数个关键控制点,据实再将风险防范运用其中,设计构建出切实可行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运行模式。当然,医院内部控制的各面及各面下的线、点之间并不只是纵向关系,其横向关联、相互交错处处存在,医院内部控制运行模式的研究目的就是使医院内部控制设计得纵横有序、职责分明、运行高效。
2.1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面结合公立医院的特点,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分为两方面来分析,即公立医院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和公立医院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公立医院单位层面内部控制是对医院有关内部控制共性、通用各方面的制定,公立医院业务层面则是根据公立医院所涉及的所有业务的内部控制根据其特点分业务进行制定。
2.2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主线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主线可从公立医院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和公立医院业务层面内部控制两个层面来划分。公立医院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可划分为6条主线:①组织文化;②组织架构;③决策机制;④执行机制;⑤监督机制;⑥协调机制。医院单位内部控制的主线是从宏观角度而言的,这6条主线基本囊括了医院共性、通用的内部控制的规定。公立医院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可分为医院管理内部控制、医院医护技业务内部控制、医院会计内部控制3条主线,是从医院微观角度而言的。医院管理内部控制应以明确和执行医院经营服务方针、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制度、提高医院经营效率为目的,医院管理内部控制又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采购(药械等)物资管理、合同控制、基建管理、风险防范与评估、信息化管理这7条主线来制定内部控制。医院医护技业务内部控制(因专业性较强,在此不展开论述),由医院医疗专业管理部门来负责制定。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是传统的医院内部控制,它主要包括确保医院资产的安全完整,稽核会计数据的性和性,查漏防弊。具体内容有预算、收入(包括应收帐款)、支出(包括应付账款)、货币、固定资产、药品及库存物资、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债权债务、财务电子信息、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内部控制。
2.3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点
2.3.1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基点在于“以人为本”即使医院内部控制设计得如何合理、,但具体的实施还是要由人来执行,不言而喻,“以人为本”是医院内部控制的核心。从这个角度来说,医院领导层和医院内部控制的设计者要改变思想,医院内部控制不是为了防人,而是要将员工置于医院内部控制之中,使员工成为医院内部控制的主体,角色由被动变主动;医院要强调医院内部控制文化,提高员工对医院内部控制的认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其主人翁精神,实现员工的自我控制,主动参与控制,使医院内部控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3.2找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难点公立医院作为社会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业特点明显,医疗用房、医疗器械、药品是其正常运营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因此,医院的药品、医疗器械采购及其在临床的合理使用,基础设施建设,是医院内部控制的难点。以“湖南某医院腐败窝案”为例,“药品采购”、“医疗器械购买”、“大楼建设”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其在大楼建设时,医院竞将基建处和大楼建设指挥部撤了,院长一人说了算。这映射着某医院内部控制就没有或形同虚设。例子说明对于一个单位、组织而言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有多么的重要,它关系到单位、组织的好坏、存亡。
2.3.3侧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不相容职务、岗位相分离控制是医院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之一,分析医院各项业务流程及各业务所需岗位,确定不相容岗位。对于不相容职务或岗位,应安排不同的人员担任,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目的,对于关键岗位和关键环节,可设置不同的部门来负责,以避免出现同一部门内部由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公立医院内部财务会计控制是医院内部控制的传统方法,虽然处于业务流程的末端,属于事后控制的范围,但其仍为医院内部控制重要手段和方法。对会计岗位进行有计划的轮换,既可以使接替人员对前任的工作进行检验,防错防弊,防止违法乱纪,又可以激励会计人员积极提高业务水平,使每位会计人员熟悉医院各会计岗位的工作和职责。授权批准也是医院内部控制关键点之一。公立医院的任何业务经营都必须有相应的授权、批准才能进行。医院各项业务的授权和批准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能达到即简化业务手续又起到控制的目的。
2.4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整合、风险管理和监督制约
完善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涉及医院的各个部门和人员,遍布医院的任何角落。要使医院内部控制有效并达到其目标,需将医院各部门的内部控制进行横向、纵向综合整理和协调,使其设计的流程简单而有效,避免出现控制空白区和重复控制及控制断线现象。风险管理和监督也是医院内部控制必不可少的内容,应由专门的部门对医院内部控制的执行进行监督,如审计室、纪检监察部门。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发展的要求,目前,许多医院成立了联合检查小组或医疗质量监督控制小组等,其作用就是定期、不定期地对医院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监督检查。可以说监督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尤其是医疗质量监督控制应引起重视,因为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存之本。风险管理基于有效的事前控制,缺失风险管理系统的医院内部控制是不健全的。
3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运行模式建构
3.1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模式根据以上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运行机制的分析和探究,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结构与系统模式,见图1。如图1所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总体上可分为2个面,9条主线和17个基本关键控制点,面、线、点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等结构特征。通过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模式图可直观理解本研究的思想体系和主张要旨。理论上讲,进行面、线、点系统格局设计时应避免控制交叉问题,同时还应注意控制出现真空地带等情况。
3.2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固定资产面、线、点控制示例公立医院资产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是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现以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为例,描述和解读其面、线、点的工作内容、几何格局和时空关系等要素,以此提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形成环节。由表1可见,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是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覆盖医院的每个角落,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点是:其购置是否合理合规、使用是否有效性、处置是否合理合法等,关键岗位设置、部门设置、人员安排是否合理、从简、相互制约等。将各种内部控制方法合理运用其中,实现保障医院资产安全完整、使用有效的目标。
4结语
概而言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是项系统工程,按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公立医院必须严格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健全财务分析和报告制度,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监管。因此,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是提高公立医院内涵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应是一个动态的运行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公立医院的迅速发展,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运行模式要随之动态调整,适应医院环境等各方面的变化,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以实现医院的经营目标。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运行模式的好坏,要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评价对象分别为内部控制设计和内部控制运行,大部分学者偏向于内部控制运行效果的评价。公立医院应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这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运行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实现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运行模式动态化的重要依据。
作者:李翠霞单位: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