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济生活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经济生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生活论文

经济生活论文:近代江南庙会与农家经济生活

【内容提要】遍布江南的乡村庙会,与农家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消费偏好、交易行为和利益分配三个侧面,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缘于特定的社区亚文化,传统的庙会消费偏好,构成为不合理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阻滞着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生成。近代乡村庙会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相扣联,具有经济理性而又无助的农民在庙市上的交易行为,是其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所作出的艰难选择。以庙市来枢纽家庭手工业品的农民,深受此类原始短期地方市场之害,而与其它利益既得阶层形成的鲜明反差。

【关 键 词】乡村庙会/农家/经济生活/市场

【 正 文】

依然存在于近代江南乡村社会的传统庙会,与农家经济生活的关系如何?史学界过去几乎没有涉及。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以加深对江南乡村独特的经济、社会生活的理解。

一、内在理解:庙会消费偏好

在农民消费结构中,庙会消费占有多大的比例?难以有一个的答案。在1946年8月的一份材料中,有关吴县东山庙会所浪费的“有用的物资”的透露,让人不敢相信:“迷信的风气还是如此般炽热;每年每个家庭中所耗费于迷信上的要占全年支出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劳力的浪费更无从统计了。”(注:醒农:《东山农村迷信问题之商榷》,《莫厘风》第二期,东联出版社1947年1月1日。上海图书馆藏。)显然,这里的估测不具有普遍性。1927年有人对江苏句容县农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一次调查(注:巫宝山:《各地农民状况调查·句容》,《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1927年。),其中,年收入在17美元到28美元之间的雇农,以个人计,敬神费约为总消费的4.5%。这一数据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制表者在“雇农之消费比例”表下注曰:“雇农非真为敬神而有如多之消费也,乃参与敬神之费耳。”所谓“参与敬神”,逛庙会费用当为“敬神费用”之一部分。依作者口气,似乎高估了敬神费用,其实,如果把与庙会相关的许多其它费用计算进去(其中应当算入的),可以肯定,这里的统计还是不的。这里,仅仅列举两种:

其一,庙会交际费。时逢庙会,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从外祖母起一直到自己的女儿,女儿的小姑,几世不走动了的亲戚,因此也走动起来”(注:臧克家:《社戏》,《申报》1931年4月17日。),为尽地主之谊,自当款待。奉化忠义乡的“灯会”在元宵节,是时,乡民们“虔备祭礼,张灯结彩,演戏于神庙,盖春祈岁稔意也”,形成庙会,“亲属多因此时往观。……(灯会)盛推松?景?庙,惟祀神而外縻(糜)费殊甚。”(注:《忠义乡志》,光绪二十七年刻本。见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2月,第771页。)1936年,一位记者去太仓璜泾采访猛将会,“踱出庙门,至亲戚家里去吃饭,知道此地的居户,几乎有十分之八,都在当‘招待亲友’的差使。”(注:严洗尘:《五月廿一的太仓》,《中国的一日》,上海书店,1936年。)

既是待客,自不能“小菜一碟”。在经济状况并不算好的上虞南乡,1930年盛夏,“素无夏戏”,也演起庙台戏,陈溪口、潘宅、背向等近20个村落乡民,“俱至下管待购买鱼肉,以饷来宾”,无论如何还算开心,因为“今岁稻禾丰收,乡人喜形于色”,乐而为之(注:《南乡大庙演戏》,《上虞声》1930年8月20日。上海图书馆藏。)。在北乡,有所谓“小越神会”,“本街及上堰,长河港,眺头,顾家,石板弄等处,居民办盛馔款客,故数日中,鱼虾猪羊之价大增,且供不应求”(注:《小越神会之热闹》,《上虞声》1928年11月28日。)。所以顾颉刚先生的朋友王伯祥说:苏州乡村上演庙台戏,“乡民不费于戏资而费于请吃戏饭。每年演戏,邀请他乡村之亲友来看,杀猪设酒,费百余元不为奇也。”(注:顾颉刚:《苏州史志资料笔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16页。)穷苦人家把此项花费看作是一项沉重的负担。遇有特殊情况,乡民更是叫苦不迭。1919年6月,常熟莫城镇赛城隍会,“原定于旧历初五六两日,届期适遇阴雨,遂顺延一日,乡人以鸡黍款客,因之大费,甚有典钗质农,以尽地主之情者。”(注:《赛会状况》,《常熟日日报》1919年6月8日。)仔细考察,这样的事例并不极端。据史料记载:江南一些地区的庙会活动曾造成“昨天取钱今取谷,春衣典却还卖犊”,“农民有失家产者”的结果(注:《虞乡志略》卷8,道光《璜泾志稿》卷1。)。

从家庭经济社会学的观点看,庙会交际费是一种双向的家庭资源转移,应该说是一种必要消费,但由于其即时性和攀比性,让缺少储蓄的贫困之家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庙会交际,既赔物力,还要搭上劳力。据《申报》(1929年4月30日)载:在上海浦东社庄庙著名的“三百六十行赛会”期间,洋泾镇上其它商行(店)莫不利市三倍,“惟收买机织布之布庄市面停止,盖无论贫富之家,妇女大都招待亲戚之观会者,中馈忙碌,遂投梭辍织”,记者为此感叹:“幸此会数年一举,否则将不胜其劳矣。”(注:《社庄庙迎神赛会纪》,《申报》1929年4月30日。)

其二,施舍费。居住在丹阳窦王庙附近的人家,每逢庙会,总要给坐夜者送米粥、点心,就是一种施舍(注:《丹阳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70页。)。当然最常见的施舍是对乞丐的施舍。赶庙会的善男信女,此时尤其虔诚。庙堂内阵阵鼓号、缕缕香烟,或许让一个情感并不细腻的村女也能平添几许对人间生灵的关怀,对受伤生命的关切,所谓“乐善好施”的心理,更容易在这样的气氛中生发。苏州俗传农历八月初八为八字娘娘生日,有北寺庙会,“附近之街坊上,大有万人空巷之慨……寺门两旁,排列乞丐,烂手者有之,烂足者有之,扮成种种惨状,哀哀乞求”,一个平时颇为吝啬的香客,当此也会情不自禁地伸向她并不鼓足的衣袋;或曰:“此殆若辈前世未烧八字香,故今生得此乞丐八字欤?”(注:《八字娘娘上寿记》,《苏州明报》1926年9月16日。苏州图书馆藏。)

那些缺胳膊少腿的乞丐,不是来进香的,他们也虔诚,不只是对神,更是对虔诚地信奉神的人。他们也常常排列在山道两侧,大路两旁,根据进香者的不同身份,用“奶奶、大娘、姑姑、姐姐”之类的称呼,用有如捣蒜的磕头,用最能让人皱眉怜惜的身体部位的展示,用谁也听不懂的念叨、咒语,求得人们的施舍。据说,乞丐中鱼目混珠者不少,有的还能借机发一笔小财,但这种情况,广种福田的香客们并不去管它。浙东灵峰寺庙会期间,每天的乞丐多达一千多人,数百人是常事(注:沈志远、乐炳成:《灵峰山“葛仙翁菩萨”信仰的调查》,《中国民间文化》第3集,学林出版社,1991年。)。参加过苏州城郊上方山庙会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一壮观场面:数百名体态各异的乞丐,蜿蜒于长达数里山径,有备而来的香客掏出“角票”一路洒过去。跟庙会交际消费不同,这种家庭资源的外向转移,具有单向性和无交换性的特点。

作为乡村最重要的一项精神性消费,庙会花费的数不能算高。但在当时温饱还成问题的情况下,人们还是感觉到了这种消费结构的不合理。身受现代文明洗礼的吴县东山旅沪同乡指出,“赛会迎神是应做之事,烧香拜佛是必然之举,虽废时伤财在所不惜。但是对于公益有利地方诸事,要他们出一点钱,就非常吝啬,而其对于关系自身有密切之农业,如何改良,果树发生虫害损失,还有鱼池为水患成灾等等,则反不闻不问,不之顾及,推之于命运委之于鬼神,墨守成法,不事改进,为时代落伍者,此实迷信所致也。”(注:醒农:《东山农村迷信问题之商榷》。)以家庭为基础的社区消费结构亦大致不离。吴江黎里镇,一年中的岁时花费倒还有限,但在中秋之夜举行的“太平神会”,花样百出,“宿山”、“接佛”、“游河上殿”、“夫人会”等,不一而足,故黎里一方,“别无靡费,惟此一节需无算。”(注:徐达源纂:《黎里志》,嘉庆十年(1805)孚远堂刻本。)

如果说这样的消费结构是不合理,其实是其中的消费偏好的不合理,而这种消费偏好是受制于近代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农民社会的亚文化决定了消费偏好的性质。这一点,只要听听吴县善人桥镇茶馆里的农民议论就很容易明白了:

——老菩萨会七年才得举行一次,如果一定不许出,要叫他们担保七年太平才行。

——不要讲了,徐家场村好几家小孩,昨晚多在发寒热,一定老菩萨在不答应哩!我们要拿主义,一定要出的啊!

——要晓得不出会,若是老菩萨显起灵来,我们七十二段的村庄,都要不太平的,你们担当得起吗?从前木渎镇绅士姜桐青,新中举人,在出会的时候,冲撞道子,隔日就暴病而卒;唐冈头村民仰鲁山不赞成出会,后来子孙继绝;你们现在不信,如果老菩萨找到头上,就不怕不信。

在茶馆里劝止庙会的“农村改进会”成员闻此十分感慨:“乡民的中心信仰,只有泥塑木雕之偶像,这是中国数千年来相沿的迷信风俗,破除实非易事,恐怕不独善人桥是如此吧!”(注:王洁人、朱孟乐编:《善人桥真面目》,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委员会印行,1935年。苏州地方志馆藏。)

的确,不独善人桥如此!青苗会是旧时江南地区比较普遍的一种迎神赛会,大多在农历七月中旬举行,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天气干旱,病虫害频发,农民们指望通过这样的行会,使青苗返青,“青苗”之意存焉。在浙江慈溪乡村,人们相信,庙里的菩萨抬出来若不行会,“庙脚”所属村落就会有天灾人祸降临。预防灾难的青苗会自然就由受益的村落共同负担了。长期以来,形成规矩,行会经费,以庙脚村落为单位,按田亩分摊(注:滕占能:《慈溪青苗会调查》,《中国民间文化》第14集,学林出版社,1994年。)。

要说农民的庙会花销心甘情愿,也不尽然。在这里,社区组织的影响力和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是明显存在的。

在湖洲双林镇,做春社成为土地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乡村必有庙,所祀者曰总管。正二月间必有社戏一二日,费则照田科派,虽孤寡贫乏衣食不给,亦必急切筹措。”经费的筹措为何如此急切呢?原来,“每年必举社村中人,聚而饮啖肉食等,有定式。稍不如式,司会者当其责,广众中大声以呵。社有余钱,则按户分存生息。临期有亏,负罚甚酷。此则各村皆然者也。”(注:清同治《双林镇志》,“风俗”。)“司会者”的来自于乡土“同意权力”,是草根力量的社区显示,其影响力绝不能小视(注: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第61页。)!

在苏州西南乡,主持“穹窿老会”事务的村落,“所认定之仪仗,亦有老账根据,不可轻易变更,如力不能负,虽借债卖田,亦所情愿。”真是情愿的吗?一位“段头”(即会首)坦言:“今年米只粜五块半钱一担,丝只卖三块多钱一斤,说句不客气的话,大家手头多很拮据,还有什么力量,来寻这种穷开心,此事都由各段头负责。”从事乡村建设的“农村改进委员会”了解贫苦农民的难处,力劝停止出会,深合他们的心思:“你们先生真是好心,能得发起不出,是再好没有了,现在米和丝都卖不起价钱,他们一定要出,真是拖人下水,叫我们穷人怎样受得住呢?”(注:王洁人、朱孟乐编:《善人桥真面目》。)

上海郊县一带的“钱幡会”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庙会集资方式: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载歌号游,礼于山岳祠。先是,东乡的巫师们,从元旦开始,舁偶神循门互唱索钱,结缕为胜,以奉岳神,谓之“钱幡会”。至是日,鼓乐骑盖送神上山而散(注:《松江府志》(清嘉庆二十年刻本);《奉贤县志》(清乾隆二十三刻本);《金山县志》(清乾隆十七年刻本)。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第4页、第35页、第37页。)。对于这种方式,说它强制吧,并不是非要出钱不可;恐怕也不是所有的农民都乐意为之。有趣的是,浙东一带也有类似的方式:“有所谓闹龙灯者,数人执龙灯一,敲锣击钹,沿门索钱以备他日赛会之用,谓之‘抄化’。”(注:《定海县志》(民国十三年铅印本),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第816页。)“钱幡会”也好,“抄化”也吧,它们都以神的名义在行动;由此,神的意志成了巫的意志,巫的意志成了农民的意志,所谓农民的消费偏好不过是对神的偏好。

二、个案分析:庙会交易行为

在桐乡乌镇,每年从农历三月初一到月半,土地庙照例有“‘庙会’式的临时市场”,称“香市”(注:茅盾:《故乡杂记》,《现代》第1卷,第2期,1932年7月。)。赶香市的主要是农民。乌镇香市也有一般庙会常有的生活日用品买卖,但桑秧的交易是其颇具特色的重要交易内容。

桑秧,即桑树的幼苗。在蚕丝业发达的江南乡村,这是一种必要的生产资料。被称作“桑秧客人”的外路人看准了这个重要市场的存在,每年跟戏班子一同来到乌镇:“桑秧客人”来了,“香市”也就快到,戏班子船跟桑秧船停在一处。“桑秧客人”提供的桑秧种类有很多的“辈份”:排行“老大”的有“一人高,两叉儿的,通常一棵一棵散放着”;“差不多同样高,然而头上没有两叉儿的,那就四棵或者六棵并成一组,并且是躺在地上了……它们是桑秧一家子里边的老二。还有老三,老四,老五……自然也只有躺在泥地上叠‘人’堆的份儿了,通常是二十棵,三十棵乃至五十棵扎成一组。最末了的‘老么’们竟有百来棵挤成一把儿。你远看总以为是一把扫帚。”(注:茅盾:《桑树》,《申报月刊》第3卷,第9期,1934年9月15日;本节未注明出处者均来源于此。)

在19世纪20年代初的乌镇香市上,即使是“老么”辈份的桑秧也都有相应的买主。那时,国外内蚕丝业市场运行相对稳定,一些“会打远算盘的人”,便可能进行土地经营的分割,决定中长期投资。“身家在村子里数一数二”的富裕农民黄财发就“特地”去“香市”买“老么”来种。种植“老么”就必然要分割出一块“搁上十年再收利”的空地,因为“要把这些‘老么’调理到能够派正用,少说也得十年!”他首先付出了这块土地的机会成本;“他有一块地,据说是用得半枯,非要让它醒一醒不可了;他花三毛钱买了两把‘老么’桑秧种来,就种在那块土地上。”

十年树木。“这十年里头,他在那些小桑树身上灌了多少心血;不但是心血,还花了钱呢!他有两次买了河泥来壅肥这块用枯了的地。十年来,他和两个儿子轮换着到镇上去给人家挑水换来的灰,也几乎全都用在这块桑地。”不难看出,培育桑秧的家庭生产活动,消耗了黄家可以支配的多种资源:包括作为财政资源的“花了钱的壅肥”,作为人力资源转换形态的“给人家挑水换来的灰”,作为人力资源的“心血”,以及十年的时间资源(注:经济学家认为,时间这一稀缺资源的价值就是它的“机会成本”,即耗费的单位时间所放弃的收入。参见朱国宏主编:《经济学视野里的社会现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页。)。10年之后,投入有了产出。1930年,新桑地“已经给了他三十担叶。”

令黄财发始料不及的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恶浪袭向江南深乡小镇,1933年“蚕熟”的时候,“人家买贵叶给蚕吃,黄家是自吃自。但是茧子卖不起钱,黄财发只扯了个够本。”不然的话,黄财发也免不了许多蚕农的折本命运。黄财发对市场信息很快作出了反应:“下一年就发狠不养蚕了,专想卖叶。”然而,急剧变化的叶市彻底“打翻了他十多年来的如意算盘”:叶价起先就贱到不象话;镇上的“叶行”是方圆二三百里范围内桑叶“买”“卖”的总机关,但这一年叫做“有秤无市”;最初一元两担的时候,黄财发舍不得卖,后来跌到一元四担,黄财发想卖也卖不脱手。

到这时,黄家再也没有长期投资桑秧的可能了:“他现在的光景也比不上十年前了。十年前他还能够‘白搁着’这块地,等它过了十年再生。现在他却等不及。他负了债,他要钱来完粮缴捐呢!”于是,在乌镇香市上选购桑秧的,不见了专挑“老么”的黄财发们,而基本上变成了准备进行短期投资的自给性蚕农。

自给行为是蚕农对于市场风险的本能反应。早在明清时期,随着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蚕农中就分化出摆脱自给性、专门为市场而生产的桑农。植桑与育蚕分离的同时就产生了沟通两者的“叶行”。《乌青文献》云:“凡蓄蚕者,或自家桑叶不足,则预定别性之桑。”(注:乾隆《乌青文献》,卷2,“农桑”。)尽管叶行交易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逐渐发育成熟的乡镇叶行所采取的预购制,以期货方式交易,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叶农的风险承受力(注:参见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第183页。)。时至20世纪30年代前期,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密切相关的地方市场日益变幻莫测,江南叶市也进入无序运行状态。对市场信息了解甚少的蚕农们无法判断市场风险程度,便尽量减少与市场相连结的环节。桑叶自给的蚕农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增加。“四五十人家的一个村坊,只有五六家养蚕,而且都是自己有叶的。”自给桑叶须有桑苗,香市上的桑秧交易异常热闹起来。

在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看来,消费者必定是追求较大利益的理性经济人,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乡村庙会上,蚕农的角色是相当被动的。面对众多的桑秧,优劣是一眼可以看出的:“两叉儿的‘老大’它们都是已经‘接过’,……种到地里,顶多两年工夫就给你很好的桑叶了”,而“‘老二’以下那班小兄弟,即使个儿跟‘老大’差不多,天分就差远了……有的要这么五年,才能生叶”。“老大”当然是蚕农们的目标,“然而乡下人还了价钱,扪着自己的荷包,算来算去不够交给‘老大’的时候,也只好买了‘老二’,‘老三’它们了。”

在这里,蚕农十分无奈:为了对付日益凶险的叶市,理应进行短期投资,选择“顶多两年工夫就给你很好桑叶”的“老大”,但在桑秧的不同价格和有限的支付能力的双重约束下,他们只能进行中期投资,选择“有时要这么五年才能生叶”的桑秧。这一选择行为实际上意味着企图自给桑叶的蚕农一时还无法绕开风险丛生的叶市。

在近代中国历史条件下,现实的市场行为所受到的社会文化的因素的约束,远比“理想”的市场行为费解,尤其是农民的市场行为;庙市为我们理解这种的市场行为提供了一个观照空间。

三、比较研究:庙会利益分配

仅仅从庙会经费来源上看,地主和工商业者负担较多,农民的贡献并不大(注:小田:《近代江南庙会经济管窥》,《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然而我们如果把庙会“利益既得者”进行一下比较,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愿意为庙会慷慨解囊、甚至一掷千金!

先看一般商人。从经济交换关系上说,庙会也称为“庙市”。庙会期间,商业和有关的服务行业营业陡增。浙江上虞北乡的小越神会热闹异常,“自百宫、马家堰、上塘、谢家塘来越之船纷集,船户利市三倍,缸甏摊设于上街九如堂门口,买者甚众。此外洋广货,衣服、鞋帽、笔墨、农器、无不齐备。本镇京货业如成丰泰、采生、彩彰、泰生各号,顾客猥集,昼夜不绝。”(注:《小越神会之热闹》,《上虞声》1928年11月30日。)

19世纪70、80年代,随着近代工业在江南的出现,一批地主开始了向产业资本家转化的历程,但他们在榨取剩余价值的同时,又从事地租、商业和高利贷剥剥,往往是地主、企业家、商人和高利贷者几位一体。这些人为庙会捐资,旨在通过庙会获得更多的补偿,如商业利润、服务业收入以及操纵庙会农产品市场中所获的高利贷性质的暴利等。

庙会也是庙董、特别是寺庙住持财源茂盛的好季节,他们实际上也是从事地租剥削的地主。据一些老人回忆:历时九天九夜的浙东灵峰山葛仙翁庙会结束后,那些未燃完的蜡烛,成几担、十几担地挑往山下,烊化后重制卖出,成为灵峰寺“一笔小小的额外财源”(注:沈志远、乐炳成:《灵峰山“葛仙翁菩萨”信仰的调查》。)。据称,三月初三上巳节,常熟祖师山庙会历时仅24小时,但这“24小时的收入,可供众僧一年食用”(注:《港口地方志》第29页,张家港地方志办公室。)。其中的赚钱门道在哪儿呢?1929年春,常熟老城隍庙发起庙会,“当时佞神者络绎不绝于途,闻每份收洋一元,并供以素膳,……该庙羽士于此收入除开销外,尚多数百元”(注:《市乡通讯·道士意外得款》,《常熟之日报》1929年4年11日。)。在太仓璜泾,赴“猛将会”的老太们,基本上是自带冷饭,潦水一淘,蚕豆下饭。庙里提供的茶担服务是有偿的:“每一桌供茶一壶,向每一个老太,征收铜板两枚”(注:严洗尘:《五月廿一的太仓》。)。

业主们为庙会出资不是没来由的。旧时无锡城乡庙会不断,但规模和影响较大的莫过于惠山东岳会。无锡自古便是全国闻名的四大米市之一,传统的商业、手工业极盛,进入近代以后,纺织、缫丝、造船等现代工业发展更快。各行之间竞争激烈。而庙会是轰动城乡、沟通八方的综合性集会,在传统社会,对于企业(业主)来说,象这种展示实力、赚取声望的机会并不多。在这里,它们以另外一种形式展开了竞争。参加庙会的行业,总是使出浑身解数,力求使各自资助的庙会更为“体面”,借助神的风采来展示行业的实力。所谓迎神赛会,就暗含着行业竞赛的意义。无锡北塘的米业和西门的缫丝业,历来势力较大,它们赞助的惠山东岳出会,场面自然壮观(注:朱海容、钱舜娟:《江苏无锡拜香会活动》,《中国民间文化》第5集,学林出版社,1992年。)。四月十五日夜城隍诞,诸神赛会往贺。十六日之“谢酒会”为诸会之冠,“由北塘商贾所集,出钱易也。”(注:黄茆:《锡金识小录》,光绪二十二年(1896),王念祖活字刻本。)也许,企业捐助所获得的利益不是有形的,或者是立竿见影的,但在现代媒体未普及的时代,在区域市场占重要地位的时代,精明的江南业主们眼光一点也不“小农”。

承理庙会的会首们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敛财的机会。常熟白茆乡李王庙,“每次赛会经理者常有三百至五百金利益,每启攘夺风潮,所以一般视为发财捷径,竭力运动”(《白茆乡·掉龙之索隐》,《常熟之日日报》1919年3月7日。)。到了农历二月中旬,宜兴庙会的会头们就格外起劲。据传,香客烧香时丢进香柜里的钱,他们可以随便拿起,并说:“某某老爷,我活着为你办事,死后也为你做事呀!这点钱,我拿着用啦”(注:晓方:《庙会》,《宜兴文史资料》第6辑,1984年。)。这段文字有道听途说之嫌,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作者无法了解会首们的“规矩”和“程序”的记载,不过,其实质性的内容并没有遗漏。

江南庙会上还活跃着一群“临时商人”,所谓“商贾云集”,主要指的当是他们。“临时商人”的原来身份,通过他们所出售的物品种类推想,大体包括小商贩、独立手工业者和农民三类(注:叶宗高:《无锡城乡的节场》,《新中华》第2卷,第18期,1934年8月。)。

小商贩和独立手工业者乘机可以分一点庙会余润。庙会一般在农忙之前或秋收之后举行为多,这时的农民正搁闲,手头也比较宽裕,往往利用逛庙会之际买回必要的生活用品,“庙场讯期间,摊贩云集,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平时买不到的,卖不掉的东西,一般都能买到、卖掉,会上商贩们忙得不可开交,营业额为平时的几倍或几十倍”(注:潘泽苍:《木渎庙会忆旧》,《吴县文史资料》(吴县工商史料专辑)1992年。)。当然,小商贩和独立手工业者毕竟是小本生意,收入有限得很。但无论如何,总还是有小利可图的。

在“临时商人”中也有农民,这时的农民是作为商人的身份出现的,从理论上说,应该是营利者。他们借庙会之机,出售农副产品,购入生产和生活用品。乌镇香市期间,四乡农民,成群结伴,乘了航船,或摇着“赤膊船”去赶香市。他们或背黄布香袋,或拎竹编香篮,顺便捎带自己编制的竹器、芦帚以及各种农产品,去庙中烧香后,便出售自己带来的产品,选购急需的用品(注:童闻整理:《乌镇香市》,见桐乡县文化馆编:《茅盾故乡的传说》(内部资料)第67-68页,1983年。)。这样的庙会跟农民生活的改善有多少关系呢?茅盾先生把“香市”期间坐商与农民的利益进行了比较:“迎神赛会总共闹了一个月光景。……听说也花了万把块呢。然而茶馆酒店的‘市面’却也振兴了些。……市面上至少多做了十万元的生产。……这点数目很可使各业暂有起色,然而对于米价的低落还是没有关系。结果,赛会是赛过了,雨也下过了,农民的收成据说不会比去年坏,不过明年的米价也许比今年还要贱些”(注:茅盾:《谈迷信之类》,《申报月刊》第2卷,第11期,1933年11月15日。)。从庙市就可以看出,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仅仅通过市场是不可能得到调节的。

近代以来的江南乡村,伴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农产品日趋商品化,农民与地方市场的关系更形紧密。一方面,他们了为获得货币,不得不尽可能地把剩余农产品售出,甚至把生活必需品的一部分乃至大部分投入市场;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发展副业生产,增加收入。由于小农经营的普遍存在,国内统一市场的不发达,农民出售农副产品自然只能依赖产地市场。在江南农村,农民出售农副产品的主渠道即为集市和庙会。经济史家冯和法先生曾深刻地指出这种农村短期市场使农民蒙受的损害:“农民在市集庙会中出售其农产物,在形式上虽似直接售出,但是:及时,因这种短期市场不是每天举行,农民需要现款的时候不易一时把农产售出,每次举行以后,又须经过相当时候的距离,以致每到市场集时日,农民即不得不忍痛把农产物在不利的条件下售脱;第二,这种市场举行的时间颇暂,范围不大,更使农民无法选择比较的条件;第三,这种市场的组织比较简单幼稚,全是中世纪市场制度的遗留,其间的卖买及市场价值仍多为商业高利贷资本者所操纵。”(注: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篇),第916页,上海黎明书店1935年8月。)

应该指出的是,冯先生的这段论述是就全国普遍情况而言的。在近代江南,市镇发展程度较高,小市镇的覆盖面较大,集市贸易更为普遍,庙会的经济功能就被具有同样功能的商贸场合所取代,因而呈逐渐减弱的趋势(注:赵世瑜:《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的几点比较》,《史学集刊》1995年第1期。)。不过,就农民与庙会市场相联系的部分而论,其结论还是基本适用的。

经济生活论文:中美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职能的比较研究

[摘 要]美国政府在全世界大力推销市场经济,但其经济却是政府主导的。美国政府不惜发动战争保护其在海外的经济利益,美国政府利用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机构的霸主地位为其跨国公司打开别国市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有较大的成绩,主要是政府积极主导的结果。中国能由一穷二白,在短时间内发展起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而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政府统筹安排。

[关键词]经济 政府主导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比较

研究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实际上,政治和经济是无法分开的。研究经济的人无法离开政治去研究经济,离开政治的经济,是真空中的经济,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任何现代国家的经济都是在政府主导下的经济。一个正常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都是根据其国家利益的需要制定的,都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研究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职能,只能在这样的前提下研究。从这个视角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手段,就没有对与错之分,先进与落后之分。而只有是否真正服务了国家的根本利益之分。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上就自己多年观察与研究美国和中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职能谈一点看法。

一、美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职能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一个口号叫党政分开,政企分开,认为这样有益于经济发展。据经济学家说,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都是因为没有政府干预的结果。这如果不是别有用心,至少也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殖民主义控制与掠夺,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的。西方列强之所以能对第三世界国家殖民,就是他们有比较强大的政府参与,而当时的殖民地没有强大的政府,是一盘散沙。英国,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强大,不是靠他们所说的西方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而是靠其国家主导的有计划的军事和经济政策和行动。早期的美国为了保护北方的新兴民族工业,对进口工业品实行高关税政策,为此不惜与南方的农业州打一场内战。美国当时采取高关税政策,因为那是最能服务当时美国国家利益的政策。今天美国不再实行高关税政策了,是因为美国已经不再需要高关税的保护了,是因为今天美国的国家利益需要的是不断打开别国的市场。但这不等于第三世界国家也不需要高关税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了。对美国好的政策,并不一定对第三世界国家好,不一定对中国好。美国政府为了其国家的经济利益,多次使用武力推翻主权国家的合法政府,包括民选的政府。仅在中美洲,就达十一次之多。①谁能说美国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少。美国政府参与经济生活的方式,是国家在经济生活中能干预的较高形式。

其次,许多中国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是市场经济,其实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市场经济。美国的各大跨国公司的经济,是计划的还是市场的,就很难说清楚。我有个朋友在美国的IBM公司上班,他告诉我,IBM的经营运作的模式,跟中国的国营企业就很相似,它的成功主要靠对市场的垄断。美国国家经济的总量大约是十点五兆美元。美国的各级政府花费大约占其国民经济总值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五十五。这由政府支配的百分之五十还要多的经济总量,不是计划经济又是什么?

美国政府主导的教育系统:

一个国家的教育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休戚相关。美国政府在其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从美国政府主导的教育系统看得最清楚。美国的公立学校教育经费,大都来自房地产的税收,对适龄儿童及其家长都是全部免费的。校车免费接送学生。学校的课本都是免费的。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还可以享受免费午餐,这些应不应该算作计划经济的一部份呢?这种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名副其实的全民义务教育,都是国家主导的。大学教育中国家主导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的公立大学收费非常低,往往只有私立大学的十分之一,原因是州政府的拨款往往是公立大学的主要经费来源。①而且,美国的许多州,都有一所州立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开门办学,只要学生申请,学校就得接受,不管他们在高中的学习成绩如何,以及他们有无交付学费的能力。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州政府的贷款就可以支付学生的学费。作者曾在一所这样的公立大学教过书,学生中就有父母是芝加哥的无家可归者,真正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就是靠州政府的贷款在念大学。学校当局只能在州政府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限制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如有两门功课成绩在D以下,学校才有权辞退学生。

美国政府主导的研究与开发: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该国在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的投入关系极大。美国政府在研究开发新产品方面的投入,也是起主导作用的。联邦政府通过政府设立的科研奖学金,支持大学里的实验室进行各种尖端科学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美国大学的实验室相当多的一部分是靠国家的经费支持的。除此之外,因为政府的免税优惠,美国各个州,都有无数的私人基金,支持不同的科学实验,最终大都用到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上。③九十年代初,日本的一些金融机构在美国大量购买美国的标志性房地产,如哥伦比亚电影制片厂等,引起美国精英的疑心与不满,在美国社会刮起一阵贬日风潮,美国学者出书,拍电影,攻击日本政府违反传统的资本主义的经营、竞争规则。④在这些美国学者眼里,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应该是裁判的角色,而日本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扮演却是教练的角色,为企业出谋划策,协调企业的投资和产品研究开发战略等。事实上是美国政府在美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从来就不是什么仅仅裁判的角色,而是重要的参与者和教练。裁判只是其扮演的角色之一,而且是最不重要的角色。

即使美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仅仅是裁判的角色,那是美国政府的事,不关别国的事。商场如战场。你有你的打法,我有我的打法。美国没有理由要求日本政府按照自己的游戏规则操作。但美国在日本驻军,又是世界超霸,日本只好屈从美国的要求,作一些改动,来敷衍美国的要求。但是这样一来,日本的经济就受到许多负面影响。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到现在,日本经济已经萧条了十几年了。

美国政府主导的农业经济:

美国的农业经济从业人口只占美国人口的百分之二,而其农业产值,只占其国民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一。但美国的农业,象其他发达国家的农业一样,是全靠国家的大量补贴来维持的。美国的农民一个人往往耕种上千英亩土地,①比中国一个村子的土地还要多。这样大规模的耕种,全靠高投入来实现。美国农民一年一般只种一季,如中西部的农民只是玉米和大豆轮作。美国的玉米每英亩的产量在150到300普世耳之间。②而在美国的期货市场上,每普世耳玉米的价格往往只有一点五美元。即使在年景好的情况下,美国农民种一英亩地的毛收入,也只有450美元。而美国农民仅买玉米良种每英亩的花费,就是300美元。还有其他投入,如化肥,农药,柴油,机油,联合收割机的分期付款,拖拉机的分期付款等。一部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价格是十到十五万美元,十五年期分期付款利息就是30万,每年连本带利就是2万美元。如果没有国家的大量补贴,美国农民每种一英亩玉米,就得赔300美元。美国农民能够生存,归根到底,就是政府每年的大量补助。

美国政府主导的社会福利制度:

美国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投入也是巨大的。美国政府主导的福利主要有社会保障基金。这是由政府推行的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障基金。有劫富济贫的性质。但是这种劫富济贫的性质是隐形的,所以许多美国人往往没有意识到。具体操作办法是,政府要求雇主强制性地从工人的工资中扣除百分之六点五的社会保障基金税,雇主再支付同样比例的社会保障基金税。这样每个工人每月就有相当于其百分之十三的工钱存到了其社会保障基金里。当工人到了六十五岁的退休年龄,国家就会发给他们社会保障基金。②社会保障基金的多少是根据工人退休前的工资多少决定的。如一个工人退休前的工资是4000美元,其中的及时个600元,他们可以拿到百分之九十,六百元以后的及时个千元,他可以拿到百分之六十,第二个一千元就要递减到更低的比例。因为工人所交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比例是一样的。而拿回来的社会保障基金却是递减的,所以低收入的人拿回来的钱要比他们投入的钱多,而高收入的人拿回来的钱要比他们交进去的钱少,这样就使本来收入就低的人退休后的经济情况比较好一点。而收入高的人,退休后的收入除了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外,还有其他的各种收入,他们的经济状况仍要比低收入的人好很多。一般情况下,有十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工人,到退休年龄时就可以享受社会保障基金。那些从来没有工作过的人,如果丈夫或妻子工作了,他们也可以享受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外,美国政府主导的社会福利计划,还包括失业保险。失业的工人,可以享受两年的失业救济。那些没有工作的人,特别是有孩子的人,都可以每月从政府领到社会救济金。往往有些单亲妈妈不需要工作,就靠社会救济生活。美国有些人认为这些人滥用社会救济金。其实这些人是美国社会的受害者。他们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工作。社会救济金勉强使他们免与饥寒,但他们的生活质量很差,被人看作社会渣滓,他们自己也失去做人的自信与尊严。作者刚到美国时的邻居一家,就是靠社会救济金度日。他们夫妻有四个儿子。较大的十一岁,最小的一岁。夫妻俩都不识字。男的会开车,女的连车也不会开。我们在的时候,女的正想学开车。因为不认字,得请别人把驾驶员守则念给她听。她用录音机录下来反复听。他们每天就坐在他们租的房子前的凉台上喝啤酒。三个大一点的孩子,就在街上跑着玩。他们家的老大和老二经常到我们家喊饿,让我们给他们中国馒头吃。他们是美国社会里没有希望的一群。跟他们作了一年的邻居,让我们对美国社会有了很深的认识。当我们要搬走时,那位女邻居开玩笑,请我把她和她的孩子也带走。美国社会的许多问题都是由这种看上去人道,实际上很不人道的社会经济政策造成的。政府本来可以给这些人提供工作,以工代赈,但因为资本主义制度需要保持一定的失业率。不然的话,资本家就不容易找到廉价的工人。

美国政府还为低收入孩子和六十五以上的老人提供医疗照顾。①美国的医疗费用非常高。看一次医生几百美元,住24小时医院上千美元。各种各样的化验检查的费用,还有药费。所以在美国生活必须买医疗保险,不然生病是很容易让一个人或家庭倾家荡产。有工作的人,雇主一般帮雇员支付保险费中的一部分。也有比较小的雇主没有能力为其工人支付医疗保险计划。在美国没有医疗保险的人口有四千多万,相当美国人口的七分之一。这些人生病看不起医生,就只好看急诊。按照美国法律,美国医院不能将急诊病人赶出医院。最终,这些医疗费用都得由美国政府承担。因为美国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享受美国政府的医疗照顾,所以有些美国医生对这些人往往收取超过应收的标准,所以美国政府还得想法阻止医生的欺诈行为。医疗费用占美国经济总量的百分之十三到十四,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有政府主导的。

总而言之,美国的经济决不是有些学者说的那样是所谓的纯市场经济,美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不是有些人说的那样袖手旁观,也不是看不见的手。美国经济有相当比重的计划成分。美国的政府在其国家的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向来是主导性的,是决定性的。只是这种作用是有美国特色的,有的时候是隐性的,仅此而已。那么为什么美国政府,和美国控制的国际货币组织,以及美国的大学教授和学者,几乎众口一词的推销所谓私有化,政府停止干预经济等理论呢?道理很简单,这样最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的各大跨过公司,就等着第三世界国家的私有化为他们创造进入该领域的机会呢。如果第三世界国家,退出经济领域,不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来保护本国的企业,不组织领导本国经济命脉,那美国的强大的跨国公司,就可以像人无人之境,打垮第三世界国家的可能的竞争对手,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商场如战场,虚虚实实。如果你吃了亏,上了当,你不能怪美国人不老实,你只能怪你自己天真和无知。或许第三世界国家能做的就是吃一堑长一智。怕的是,吃一堑,却没有长一智。

二、中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在建国后的头三十年里,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是大规模的政府干预。对于这三十年的计划经济所取得的成绩,后中国政府和文化知识精英持的是彻底的否定态度。他们见到了和造成的粮食短缺,看到了别的国家,如日本,南韩,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取得的经济成长。他们认为中国政府如果采用相同的经济政策,就会取得相同的结果。本文作者生长在农村,受益于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很多,丝毫没有不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理由。但一九七七年考上大学后,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大气候下渡过四年的大学生涯和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居然头脑里留下了一个顽固的念头:如果中国的领导人有日本政府和亚洲四小龙政府那样的智慧,也采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该有多好。那样中国人民也就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了。这就可见当时的中国政府和中国的知识精英对中国的青年人的洗脑是多么的高效率,多么的彻底。如果是美国政府、美国的教授要想教我接受这样的观念,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的。在这一点,当时的中国政府和中国的知识精英做到了美国政府、美国的知识精英,或任何外国政府和外国知识精英无法做到的事情。历史就是这样具有讽刺意义。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只是到了美国后我才开始真正意识到等老一代革命家的智慧和远见。在美国我看到了从没有看到过的财富。有钱的人家,二三口人住着四五百平米的大房子,院子有几十亩大,二层楼的房子居然还有电梯,有室内游泳池和室外游泳池,有网球场,篮球场地。厨房里的墙上挂着花十几万美元、从非洲猎获的各种野生动物的头角。因为我儿子得到一份私立小学的奖学金,让我有机会在参加儿子同学家长举办的圣诞晚会上,看到那些美国有钱人是怎样生活的。但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美国社会中的另一种现象,成千上万的无家可归者,和那些靠社会救济生活,被有钱人视作社会渣滓的人,还有那四千四百万人没有医疗保险的统计数字,和四千多万人每天都在饿肚子的统计数字。①美国的人口统计数字是二亿八千万,约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五。但其监狱人口却有二百二十多万,若占世界监狱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除此之外,还有二百多万犯罪嫌疑人在逃,和二百多万的保释在外的犯罪人口。总共有六百多万的人与法律有麻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而占美国人口百分之十一的黑人,占这些人中的百分之七十。

一个世界首富的国家,居然有如此多的人饿肚子,有这样多的人活得那样悲惨。任何有正义感的人,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会无动于衷。有24小时,我的很有钱的房东问我对美国社会的看法。我直截了当的说我很失望。他问为什么。我说一个如此富有的国家,却有这么多的无家可归者,和饿肚子的人。我说那些无家可归者,那些靠社会救济度日的人,实在不如中国农民过得好。那位阔房东对我的看法很意外。从此我们的谈话就没有投机过。等租约到期,他就不再续约。我就只好重找房子租。

中国共产党一九四九年建国以后采取的基本上是国家主导的经济建设政策。在农村,共产党政府实行了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彻底的,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把农民彻底地从封建地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此后,为了使得到土地农民不再失去土地,并且高效率的使用土地,共产党政府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一盘散沙,毫无组织,毫无生活保障的中国农民,真正实现了从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方式过渡。领导下的中国政府通过和无产阶级等革命化的措施,使占中国总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村人口包括边远地区的农村人口,普及了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到的后期,有的地区已经开始普及高中。作者本人的家乡山东省即墨县,到结束时有高中89所,平均每公社有高中三所,而前该县只有一所高中,有初中240多所,平均每四个村子就有一所联办中学,而该县前只有初中十所。①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在集体化的框架下,也取得巨大的进步,村村有合作医疗站,公社有公社卫生院,县人民医院低价为工农提供医疗服务。农村缺医少药问题,在后期基本解决。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从建国初的35岁,增加到后期的69岁,经验丰富与自己起点差不多的印度15岁。中国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基本上是在没有什么外援的情况下取得的。而印度却收到60亿美元的外援。不仅如此在同一时间里,中国还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约60亿美元的无偿援助。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政策,坚持走自己的路,让西方学者耳目一新。许多联合国的发展问题专家,称中国为第三世界的样板,是人类的希望。可中国的精英却不以为然,他们坚持认为西方学者上了中国政府宣传的当,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为什么后的中国政府和中国的知识精英会如此刻薄的诋毁和他的战友们三十年奋斗取得的成就呢?把一盘散沙的中国农民组织起来容易吗?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大地上建起初具规模的国民经济体系,让人口众多的,饱受饥寒的中国人民得到温饱容易吗?可中国的知识精英们认为和他的战友所取得成就没有什么了不起。及时: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中国当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三百美元,实在可怜得很。可是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衡量标准,现在看来实在是多么的肤浅和荒唐。美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很高,每人达三万六千美元,但对那些成千上万的无家可归者,对四千多万每天饿肚子的美国公民,对四千多万没有医疗保险的美国人,这么高的人均收入又有什么意义。中国的人均收入,在过去二十多年有了很大的增长,从三百多美元,增到一千多美元。大城市里,高楼林立,汽车多得塞路,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可是对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农民子弟,看不起病的农民,成千上万的下岗工人,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又有多少意义?所以不能简单的用西方国家根据他们的利益制定出来的衡量发展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而应该用适合我国自己情况的发展标准。因为社会主义国家,本来就不是以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注重公平合理,更注重建立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比较平等、犯罪率低、各种社会问题少的社会。这决不是有些人说的乌托邦,而是可以实现的目标,而且是一个值得追求的高尚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政府能在建国以来的前三十年,在极其困难的国内国际环境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让全世界注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追求的是这样一个高尚的目标。因为有这样的高尚目标,中共的党员干部就相对清廉得多。也带动中国社会的分子,为他们的高尚的目标无私地奉献。这就是为什么时代,中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这就是为什么那个时代能出雷锋,能出欧阳海、门合这样的解放军英雄,能出郝建秀、倪志富这样的劳动模范,张富贵、陈永贵这样的农民领导人。

第二,许多学者没有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的发展问题。他们看到美国支持的日本,南韩,新加坡,台湾,经济发展较快,就以为如果中国采取同样的经济手段,就可以取得同样的结果。他们不知道,美国扶持南韩,新加坡,台湾,是出于冷战时期围堵中国的需要。从这种意义上讲,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存在,导致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增长。因为美国向这些国家开放市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美国不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向中国开放市场。中国太大,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中国和美国将是竞争对手,而不可能是战略伙伴。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西方国家的好多财富,是靠侵略和掠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得来的。中国不可能,也不会走这样的路。中国因为历史的原因,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相对少,又受西方帝国主义多年掠夺。我们的国情如此,我们走的发展道路,不能脱离这个国情。

我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问题,以及这个问题对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的潜在威胁。人民大学一位教授很不以为然。说农民和下岗工人应该满意。以前他们只能吃到一个饼子,现在吃到二个饼子了,应该知足,不应该看到别人吃到五个饼子而眼红。问题是说这种话的人民大学教授是吃到五个饼子,甚至是二十个饼子的人。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这样看待中国的贫富差距,一点也不奇怪。如果他们也是只吃到二个饼子的群体,他们也绝不会因为自己以前只吃一个饼子,现在吃到二个饼子,而心满意足,不在乎别人吃到五个饼子,或者二十个饼子,甚至更多。这是一个阶级立场的问题。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不否认中国的经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取得了一些表面上看来很大的发展。但这不等于中国的发展方向就是无可指责的。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关键是其发展的道路是否符合该国国情。中国的国情是什么的?首先是我们有十亿农民。有中国学者提出通过城市化,来消灭农民。你怎样消灭十亿农民?如果中国农民都生活到城市,光垃圾一项,就会把我们弄得焦头烂额。其次,我们国家可耕地少。这一点很重要。美国和中国领土大小差不多,美国的可耕地占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而我们的可耕地只占我国国土的百分之十五,就是说美国的可耕地几乎是中国的三倍。而美国人口只有二亿八千万,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大约是五分之一多一点。这就是我们的国情,任何脱离这个国情的发展都会有严重后果。九十年代初,我曾提出发展小汽车工业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希望国家鉴于中国人口集中,土地少这样的国情,多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人汽车的发展。我跟许多学者辩论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美国人有汽车,可以周末到郊区去兜风,为什么中国人不可以。①这当然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而是怎样更好一点的问题。如果人家有的,我们就一定要有,不管对自己好坏,那我们就不是在独立自主的发展,而是跟在人家的后面,做人家的奴隶。如前所述,商场如战场。你有你的打法,我有我的打法。克敌制胜之道在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中国可以跟美国竞争。但不是在美国人设定的框架内。我们不应该跟美国人比谁的人均国民总值高。我们应该跟美国比谁的国民更能安居乐业,比谁的犯罪率低,比谁的社会更和谐,谁的人民更幸福。

结 语

本文要说的无非是发展要基于本国国情。衡量发展好坏的标准不应该是西方制定的模式,而应该是以我国为主。我们不仅要学习了解外国。更应该研究了解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自己的国情和民情。对美国好的政策,未必对中国好。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非常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中国学者和中国政府当务之急是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而不是仿效西方或任何外国的模式。

经济生活论文:中美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职能的比较研究

浅谈经济生活中的道德维度——从传统义利观看经济伦理

论文关键词:经济生活 道德维度 现代社会

论文摘要:经济生活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本身就有符合人类目的的价值,而道德不是某种消极的、外在于人的规范。从根本上说,道德是人们的一种内在的基本要求,有道德地活着才是人生意义的根本内容。在人的经济行为中,既要有“利”,还要合“义”。人的行为要合乎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法则才是正当可能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经济行为不会特别注重道德因素的积极作用,但如果人们考虑到道德因素的积极意义,他们的经济行为将会变得更合理、更持久,在许多情况下甚至还会更有效用价值。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道德问题是现代社会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但这个话题不只是现代社会才有的,也存在于古代社会中,可以说它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道德课题。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人类文明初期,有关经济和伦理的相关性议题就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即所谓“义利之辨”。

一、义利观

(一)义利关系

义利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伦理范畴。“义”在广义上是对人们一切社会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的理论概括和抽象,它为规范和评价人们各种社会行为的是非善恶提供了道德标准。把这种广义的行为规范的道德准则与人们具体的利益关系相结合,形成对经济利益的获取与其行为规范的道德准则之间的关系,即义利关系。

在人们共同的社会中所形成的某种社会关系,必然会产生一种与个别人的个人利益相对并独立于个人利益之外,以普遍利益形式表现出来的共同利益,它以观念形态的“神圣力量”决定着、制约着人们的取利行为,用中国传统的经济伦理思想来表述,这便是“以义制利”。在义利范畴中,“义”与“利”是一对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它们之所以相互矛盾和对立,是因为两者体现的是各自不同的利益;它们之所以有同一性,并构成一个矛盾统一体,是因为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义利关系所体现的这种个别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目前与长远之间的利益矛盾是一切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二)中国传统义利观

关于义利之辨的话题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先秦诸子百家,中经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以至近现代的各种道德学说。儒家认为及时要务就是辩义务,别理欲,主张先义后利。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则强调仁义,不必谈利。荀子主张“隆礼贵义”,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王充则提出“礼义之行在谷足”(《论衡》)。西汉董仲舒继承并进一步发挥了孟子的思想,提出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春秋繁露·度制》)的观点,这些对宋明理学家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程颢、程颐、朱熹等都持有这种观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义和利是相互排斥的。而墨家却主张义利合一,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法家则主张功利,反对空谈仁义。道家既不谈俗世的道德,也不讲世俗的利益,而是讲“绝仁弃利”。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这种“义利之辨”,可以称得上是典型的东方式的古典经济伦理,一种充满着中国古代道德智慧的经济伦理,其所包含的文化价值资源非常丰富,值得我们好好的温习和利用。

二、经济生活中的道德意义

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正是由于有了这种不断超越的目的性追求,因而经济生活本身不仅是合乎人类目的的,而且它也在不断地实现和提升着人类自身的目的。从合乎人类生活需求和价值目的的这一根本性意义来看,经济生活本身是合乎道德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富兰克林说过,追求财富是上帝赋予人的权利,也是人应尽的义务。马克斯·韦伯发现资本主义精神的奥秘在于工作伦理的建立。因为,资本主义运动如果没有某种根本性的人力资本,特别是人的行为动力的支持,仅仅依靠资本和技术的变革是无法实现的[1]。韦伯还发现,新教伦理精神诸如:勤俭、接生、敬业等等,实际上成为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得以启动的一种精神动力。正是由于这些观念的作用,使得当时的人们能够积攒资本,逐步形成强烈的追求更大财富的普遍社会心理和行为动机。同样,在谈到人类经济生活本身具有内在的道德目的的时候,也可以做类似的推理。就人类道德生活目的本身来说,并不排除也不应该排除人们的正当的经济利益。正当的经济利益追求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基本的道德权利,因而是合乎道德且应当也是道德所提倡的价值行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道德是引导人们寻求幸福生活的实践智慧或学问,是让人们过得更加幸福的生活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说,追求正当的经济利益就是追求更好的生活的价值基础。过去讨论经济问题的时候,道德学家们很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一开始就站在与经济学相对立的立场上来谈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些伦理学家不理解现代经济科学,甚至不理解经济生活本身。他们把道德看成是超越于经济生活之上的某种更高的价值层次,殊不知道德本身实际就体现在人类正当的经济生活之中,而不是悬空无着的精神幻觉。

三、经济伦理的现实意义

(一)何为经济伦理

“经济伦理”是一个组合名词。它是由“经济”和“伦理”两个词组成。“经济伦理”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概念出现迄今不过30年,最早是由德国人开始这方面的研究[2]。与经济学相比经济伦理大约是在20世纪后期才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现代社会状况开始受到日益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的挑战时,逐渐从伦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地带脱颖而出的。经济伦理的研究不是一般地面对现代经济生活和现代经济学的各种问题评头品足。经济伦理研究不是也不能是现代经济问题的简单裁判,它必须深入到人们的经济生活中间,能够成为人们对现代经济生活解释的一个基本要素。所以,它要为人类及其经济生活、经济行为达到一种既具有道德伦理的正当性,又具有合乎经济理性的有效性的理想状态,提供它独特的伦理价值分析和解释。经济伦理实际上就是在参与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实践中,成为其合理有效运行的内在价值力量。

(二)经济伦理存在的重要性

在短短的20多年里,从伦理学者到经济学者都在关注经济伦理,且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能产生这么大的理论魅力,足以显示经济伦理的重要价值了。经济伦理之所以突显其重要性,大体有以下三个因素:及时,社会现实的生活,特别是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使得经济伦理成为了一种时代性的普遍课题。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就谈到,资本主义创造了比以往所有时代的财富总和还要多的财富。但他在惊叹以资本主义为先锋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巨大威力的同时,也发现了现代经济生活中所存在的重大道德问题。诸如:自利较大化行为动机引发的利己主义,社会不平等状况下的价值剥削(“劳动价值说”“剩余价值论”);商品经济对人际伦理关系的冲击和侵蚀(人际关系的冷酷性)等等。

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经济问题凸显。经济生活的问题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性问题。所以经济问题也引发了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由于社会分配过度不公所引起的社会不安。如果一个社会的贫富差别过大,那么这个社会的公正与秩序就是可疑的。由此,民众的普遍心理及其对社会环境的反应,包括对政府,乃至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态度就会是消极的,甚至是否定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经济问题当做纯粹的经济学问题来看,它涉及的问题很多,很广,很复杂。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经济伦理的概念就显得更为重要。经济作为一种价值,具有工具和手段的意义,它要服从更高的目的性价值。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伦理学揭示了人生的终极目的:人应该如何活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任何的经济问题最终都必定导出或演化成一个更深刻、更复杂的价值问题。

第二,现代经济生活所产生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的知识处理范畴,经济学本身无法独立处理这些问题。比如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厉以宁教授提出所谓“三次分配”的理论。首先是市场分配;其次是政府调节(通过制度的安排来减弱贫富之间的差异);是道德分配。诸如:鼓励社会慈善事业,就像希望工程一类的措施[3]。无论是制度安排,还是道德分配,这些都不是经济学所能单独做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的方式恰恰是一种非经济理性的方式,所以有的经济学者说“经济学不讲道德”。经济学的一些主张常常受到伦理学的批评。

第三,从价值角度看,经济问题本身具有工具性的价值意义,因此,它的解决归根到底要诉求于伦理的价值解释。这就是所谓的道德价值解释。作为以“人应该怎样生活”为目的的伦理学,它所研究的价值主题,始终就有人生根本目的的意味,经济问题最终也必然会演化为经济的伦理问题。

四、结语

在中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经济行为不仅要有“利”,而且要合“义”。人的行为要合乎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法则才是正当可行的。只有考虑到道德因素的经济意义,人们的经济行为才会变得更合理更持久。在市场经济中,只有树立正确的经济伦理观,用正确积极的道德伦理指导企业、个人的经济行为,才能使经济正常、有序、健康、快速的发展。

然而,经济生活只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面,不是全部。环境问题也是经济伦理研究要考虑到的。因为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构成了我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部分是由于我们人类的经济行为所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经济的手段,但仅仅靠经济的方式或手段是不够的。由此经济伦理就成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所必须建立的一种有效方式。这也是经济伦理的一个新的维度。经济行为的环境代价问题一方面涉及经济本身的费用与成本,同时也涉及到经济生活所涉及的社会成本和社会费用。环境代价最终表现为社会的代价,因此这个问题也有待于我们的关注和解决。

经济生活论文:中美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职能的比较研究

与我们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IMF

[摘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是国际经济秩序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 WTO一样重要。它是 1945年创立的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我国是其创始成员国。该组织的组织机构分三个层次:理事会,执行董事会和若干职能部门。它的宗旨是国际金融协调与合作,促进国际贸易平衡地发展,提高和保持高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开发所有成员国的生产性资源。主要职能是监督汇率和政策协调,提供资金融通。各成员国在该组织的权利、义务和地位是由其拥有的份额决定的。各国份额的大小按公式计算,每五年调整一次。我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关键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份额 汇率监督 政策协调

在今天的世界上,有三个大型国际经济组织共同维护着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秩序,号称国际经济秩序的三大支柱,这就是“世界贸易组织”(缩写为 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缩写为 IMF)和“世界银行集团”。他们每天都在关注着我们的经济生活,精心维护着经济秩序,使我们有一个和平、宁静、稳定的生活环境。对于WTO,也许是因为我们经过艰难而有漫长的奋斗才成为其中的一个成员,我们比较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成果,因此舆论宣传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而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和世界银行集团这两个国际经济组织却关注甚少。可能是我国加入(或恢复)这两个组织时( 1980年)我国还处于半封闭状态,与我们的生活还不是十分相干,没有引起舆论的足够关注。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逐渐融入开放的世界,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我们不能不再度审视与我们的开放金融生活息息相关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至于世界银行集团将另文介绍。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产生与机构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缩写为IMF)是布雷顿森林城国际金融会议的产物。1944年7月1日到2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邻近结束时, 44个国家的300多位代表集聚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城,就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召开会议。我国当时的代表——中华民国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签署《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成立长期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促进国际金融协调与合作。该组织于 1945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1947年3月开始工作。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我国作为创始成员国之一在有关文件上签字,并认缴了一定份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历程,该组织已由最初的39个创始成员国发展到今天拥有 180多个成员国和成员地区。瑞士不是该组织的成员国,但参加该组织的活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组织机构分三个层次:理事会、执行董事会、总裁和副总裁及有关业务部门。较高决策机构是成员理事会,由各国财长或央行行长组成,每年秋季举行会议,决定该组织和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大问题,如接纳新会员、修改基金协定、调整基金份额、调整成员国货币平价、决定成员国的退出等。执行董事会负责该组织的日常事务处理,是个常设机构。该机构由24名成员组成,其中,出资最多的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沙特阿拉伯各指派 1名,中国和俄罗斯为单独选区,各自选派 1名,其余16名由包括若干国家和地区的16 个选区各选派 1名,每 2年改选 1次。执行董事会另设主席 1名,主席同时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每 5年选举 1次。总裁在一般情况下不参加执行董事会的投票,只有在正反两种意见票数相等时,总裁可投决定性的一票。另设副总裁 1名,由美国人担任。 1994年 6月,将副总裁名额增加到 3名,协助总裁工作。执行董事会下设职能部门若干:货币与汇兑事务部、各地区行政部、特别提款权部、研究部、法律部、财务部、统计部、出版部、基金司库、驻各地区分部和代表处等。图示如下。

在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之间还有两个机构:一个是临时委员会(全称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关于国际货币制度的临时委员会”),另一个是发展委员会(全称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关于实际资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联合部长级委员会”)。这两个委员会都是部长级委员会,其成员大都来自主要国家,而且级别很高,每年举行 2 -- 4次会议。另外,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还有两大利益集团:代表发达国家利益的“十国集团”和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二十四国集团”。“十国集团”由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典等组成。“二十四国集团”不是一个稳定的组织,其成员基本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职能和主要业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表述在《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及时条:1.通过设立一个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磋商和合作的常设机构,促进国际货币合作;2.促进国际贸易平衡地发展,提高和保持高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开发所有成员国的生产性资源,以次作为基金政策的主要目标;3.促进汇率的稳定,保持成员国之间有秩序的汇率安排,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4.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取消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外汇限制;5.在有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向成员国提供暂时性资金融通,以增强其信心,使其有机会在无须采取有损本国和国际繁荣的情况下,纠正国际收支失衡;6.根据上述目标,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时间,减轻失衡的程度。基金的一切政策与决定,均应以本条所列宗旨为原则。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主要有三项:①确立成员国在汇率政策、与经常项目有关的支付以及货币的兑换性方面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并实施监督。汇率监督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其目的在于保障有秩序的汇兑安排和汇率体系的稳定,消除不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避免成员国操纵汇率或采取歧视性的汇率政策以谋取不公平的竞争利益。反对成员国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出口补贴或任何其他手段操纵汇率,反对成员国采用差别汇率政策(如双重汇率、复汇率等)。②向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必要的临时资金融通,以使他们遵守上述行为准则,并避免采取不利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③为成员国提供进行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的场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见增强、各国经济依存性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开设一个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磋商和合作的场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要职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业务主要围绕汇率监督与政策协调、储备资产创造与管理、以及向国际收支逆差国家提供短期资金融通等展开活动。⑴汇率监督与政策协调。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正常运作,保障有秩序的汇兑安排和汇率体系的稳定等,该组织定期对成员国进行检查,并实行多边监督,强调对国际货币制度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的政策协调和发展。并要求成员国在改变汇率政策时及时通知基金组织,使其能够及时进行监督和协调。同时基金组织对成员国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也进行监督,因为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都可能导致汇率的改变。基金组织实施监督和政策协调的办法,一是要求成员国提供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的有关资料,包括政府和其他机构持有的黄金和外汇资产、黄金产量、黄金的输出入、进出口值及国别分布、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收支的详细分类情况、国民收入、物价指数、汇率、外汇管制等;二是组织成员国举行定期和不定期磋商;三是对各国的汇率和外汇管制进行评价。⑵储备资产的创造和管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60年代末创造了“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简记SDR)”,它是一种依靠国际纪律而创造出来的储备资产,它具有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功能,但不能流通,不能被私人用来作媒介物。其分配是无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向参加“特别提款权部”的成员国按一定比例分配SDR,并记入成员国特别提款权帐户的贷方。当某成员国(甲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需要使用 SDR时,基金组织指定另一国际收支顺差国(乙国)接受 SDR并记入乙国帐户的贷方,同时在甲国的帐户借方记入相应数字。然后由乙国将等值的可兑换货币转入甲国的央行,甲国用这笔可兑换货币平衡国际收支。最初定价1 SDR等于 1美元,1SDR等于1盎司黄金。现在采用五国(美、英、德、日、法)各自对外贸易在五国总贸易中的百分比为权数,分别乘以五国货币“计算日”当天在外汇市场上对美元的比价,加权平均的办法计算出计算日当天 SDR对美元的价值。然后通过市场汇率再分别计算出 SDR与其他货币的比价。权数每五年计算一次。通过上述计算方法,我们可以知道,SDR的价值是比较稳定的。SDR的用途,除了前述可以划帐的方式获得可兑换货币外,还可以用作缴纳基金份额、清偿与基金组织之间的债务、向基金组织捐款或贷款、充当储备资产等。特别提款权的使用仅限于政府之间和政府与基金组织之间。⑶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基金组织向成员国提供贷款的数额与其份额紧密联系在一起:成员国从基金组织获得贷款的限额每年不得超过其份额的110%,三年累计不得超过其份额的330%,总累计净额不得超过其份额的440%。成员国获得贷款的方式是以本国货币购买可兑换货币,还款时用可兑换货币或黄金购回本国货币。贷款利息用SDR支付。贷款种类有:普通贷款、补偿与应急贷款、缓冲库存贷款、中期贷款、结构调整贷款、补充贷款等。

三、基金组织成员国的份额与权利分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有四个部分:一是成员国认缴的份额,二是基金组织在运行过程中所获得的收入,三是向成员国借入的款项,四是其他途径获得的资金。其中,成员国认缴的份额是基金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份额是成员国向基金组织缴纳的一定数量的款项。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份额的 25%用黄金缴纳,75%用本国货币缴纳;1976年“牙买加协议”生效后,用黄金缴纳的 25%改用可兑换货币或特别提款权缴纳,其余部分仍用本国货币缴纳。总份额和成员国各自的份额每五年调整一次。最初的总份额是76亿美元,经过多次调整,目前约2880亿美元(折2120亿SDR )(据1998年资料)。

各成员国所占的份额,最初是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出来的:

某国的份额=(0.02Y+0.05R+0.10M+0.10V)(1+X/Y)

式中,Y代表该国1940年的国民收入,R代表1943年的黄金和美元储备量,M代表该国1934年--1938年的年平均进口额,V代表该国同时期出口的较大变化额,X表示同时期的年平均出口额。某国的实际份额是上式计算结果的90%,其余的10%作为基金组织的机动部分灵活掌握。这个公式的较大缺陷是忽视了国际收支的波动作用。二十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基金组织两次对份额计算公式作了修正。把进出口额改为经常项目的支出和收入,扩大了经常项目收支波动的作用,缩小了国民收入和国际储备的作用。

根据1997年12月份的IMF《国际金融统计》资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的主要国别分布如下:发达国家金额 88425.2百万SDR,占总份额的60.85%,发展中国家金额56893.6百万SDR,占39.15%。总份额中,美国占18.25%,德国占 5.67%,日本占5.67%,法国占5.10% , 英国占5.10% , 沙特阿拉伯占3.53% , 意大利占 3.16% , 加拿大占2.97% , 俄罗斯占2.97% , 荷兰占2.37% , 中国占2.33% 。

份额的大小,不只是一个成员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时应认缴的款项,同时也决定了这个国家在基金组织内的权利、义务和地位。①投票权。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每个成员国都有 250票基本投票权,此外,每缴纳10万美元份额就增加一票投票权。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大问题须经全体成员国总投票权的85%通过才能生效。美国的投票权约占18%,因此,美国在基金组织内拥有的否决权。②借款权。每个成员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获得借款限额与其份额紧密相连,份额越多,可获得的借款也越多。③ SDR分配权。每个成员国的特别提款权的多少与其份额也成同比例关系。基金组织根据各成员国上年年底在基金组织缴纳的份额按同一比例进行分配。成员国可以动用的特别提款权数额,平均不超过其全部分配额的70%,并且这70%部分无须偿还。任何成员国,只要其愿意,最多可持有三倍于它本身分配额的SDR。成员国使用所分配的SDR需支付年率1.5%的利息。此外,份额还决定了成员国的其他一些权利。

四、我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发展

我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成员国之一。最初的份额是5.5亿美元。当时的代表是中华民国政府。新中国成立后,台湾政府一直窃据该位。1971年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没有立即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经过我国政府多次努力与抗争,并声明对中国在该组织中的财产和权益保留权利。直到1980年4月18日才正式恢复大陆的合法地位,但保留了台湾在该组织内的地区成员地位。目前,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有四个席位:一个创始成员国席位和三个地区成员席位(台湾,香港,澳门)。不包括三个地区成员的份额,我国1980年的份额是12亿SDR,1983年增加到18亿SDR,1989年是23.91SDR,1997年是33.852亿 SDR。占总份额的2.33%,占总投票权的2.29%。

我国在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交往过程中,使用过部分 SDR,也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那里获得了许多技术帮助,如金融规划、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外汇管理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国也参与了一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活动。如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泰国、阿富汗等国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援助。1997年在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对于稳定亚洲经济起到了一定作用,真正负起了一个大国的责任。

目前,我国的央行行长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的理事,财政部长是副理事。同时还有一人担任执行董事会董事。随着我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进一步发展,我国将在该组织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逐渐深入到我们的金融生活的方方面面。

经济生活论文:中美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职能的比较研究

看经济生活中的哲学思维

看经济生活中的哲学思维

《冬吴相对论》系列丛书脱胎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推出的同名节目。它以探求经济与生活的内在哲学关系为主旨,是一档商业对话脱口秀节目。它为听众深入详细地了解当前的经济生活并理解其根本原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冬吴相对论ⅱ》里,分为四大板块内容:危机警示、管理智慧、商机解读和成功所倚。我们不妨来看看对人们经济生活影响颇深的“苹果”的一个侧面解析。

乔布斯的明星冲动

2011年10月5日,苹果公司网站对外宣布,公司的灵魂人物、原ceo——乔布斯因胰腺癌辞世。消息一出,悼念乔布斯的评论和文章便以铺天盖地之势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各种媒体上。而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此时的苹果正像其公司标识所表现的那样——被狠狠地咬了一口。

乔布斯毫无疑问是苹果公司无数辉煌成就的主要缔造者。正是他独特的个人经历使他比别人更超前地意识到,it产品不仅仅有实用价值,还有很大的审美价值、体验价值。基于这种理念,他率领苹果团队开发出了以iphone、ipad、itouch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兼具强大功能与美好体验于一身的成功产品,也创造出了一种如同宗教信仰般的时尚风潮、一种拜物教。

而每当苹果有新产品推出的时候,都是乔布斯自己站在台上产品。他这样做实际上是有意地要把他自己塑造成为教主的形象、塑造成苹果公司的一面旗帜,让“果粉”们对苹果产品以及他本人产生一种狂热,从而实现大旗一挥而百应的效果。

由此,我们也不难联想到国内很多企业的老板也有类似现象,比如搜狐的张朝阳、soho的潘石屹,他们频繁地在各种宣传会、会中露面,甚至出现在一些带有娱乐性质的活动或节目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公众人物。这些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明星化的冲动呢?其背后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在“明星ceo的双刃剑”一章中,作者就给出这了这样的分析:

有一句话,“好名声比坏名声好,坏名声比没名声好”。公司的领导人或ceo频繁在各种场合露面,就相当于公司露面,这就可以让人记住他从而记住他的公司,ceo实际上起到了cmo(首席营销官)的作用。这可以大幅削减公司的营销预算,以低成本获得较大的宣传效应。

而另一种可能的动机则属于阴谋论范畴:现在,企业逐步地被市场化,尤其是上市后,创始人的股份

转贴于论文联盟 //

会变得越来越少,于是很多公司的创始人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也许有24小时他所创办的公司其股东会把他从公司赶走。很多ceo或创始人,就会努力将自己的名字与这个公司的名字捆绑到一起,他们要制造一论文联盟//种效果,如果公司把我赶走,那就是釜底抽薪,从而令公司在有意辞退他时投鼠忌器。

企业要有“精神内守”

然而,不论是出于哪种动机,其结果都会令公众将ceo个人与公司划上等号,一旦其个人出现某些意外状况(如犯罪或健康出现问题等等),外界就会对公司未来的前景产生质疑或忧虑。而这一点已经从乔布斯每次宣布离开苹果后苹果的股价都会大跌这一现象中得到印证。

其实,《黄帝内经》上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说一个人的精气、神气如果不外泄的话,就不会得病。而如果一个人整天都是神采飞扬的话,中医上称其为阳气外泄或虚阳浮越,那就是神不守舍的征兆,生病也是迟早的事了。对一个企业来讲,它的ceo其实就是它的灵魂、是它的神之所在。如果ceo不沉潜于公司内部,冷静地判断局面、制定战略,而是经常奔波于各种社交场合,这其实也是这家企业魂不守舍的表现,预示着危机的即将来临。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甚或整个经济体,都有遭遇危机的时刻。然而任何危机在其爆发之前都会有一些先兆。企业要把握住“精神内守”,才能永保无虞。转贴于论文联盟 //

中美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职能的比较研究

城市贫困人口的特征及其经济生活状况

摘要:对哈尔滨市和沈阳市城市贫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的城市贫困人口已出现了女性化和青少年化的倾向,尤其是老年单身女性更易陷入贫困;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居多,但与一般市民的受教育程度无显著差异;下岗、失业和无业人员占77%。贫困家庭的户均就业人数不及普通家庭的一半。贫困家庭大都收不抵支,51.1%的城市贫困家庭都有负债,平均负债额为14763元,看病、孩子上学是大额支出和负债的最主要原因。住房面积与一般市民差距不是太大,但房屋质量普遍不太好。分析发现,用恩格尔系数测量我国城市家庭的贫困程度出现了失效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推算,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关键词:城市;贫困人口;分布特征;经济生活状况;恩格尔系数

贫困是人类社会出现阶级分化以来一直伴生着的社会问题。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日益严重。据《2005年民政事业统计发展报告》公布,截至2005年底。全国低保对象已达2234.2万人,如果加上应保未保人员,实际数字应该更大一些。若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必将影响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在21世纪进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研究和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无可回避的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调查方法与过程

东北地区是国有经济成份较大的地区。也是国企改革的过程中所造成的下岗、失业最严重的地区。因此东北地区也是城市贫困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为了解城市贫困人口的特征及生活状况。笔者分别于2003年9月和2004年7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哈尔滨市和沈阳市的贫困人口进行了调查。分析单位是领取低保的贫困家庭,访谈对象是领取低保的申请人。当申请人本人不在或无法回答问题时,由其配偶或父母代为填答。综合两个城市的调查结果,共访谈了443名贫困人口。该样本的统计结果可以向哈尔滨市和沈阳市的贫困人口进行定量推广。哈尔滨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城市贫困情况对整个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次调查的结果对于认识东北地区的城市贫困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城市贫困人口的分布特征

(一)城市贫困人口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被调查的443名贫困人口加上他们的家庭成员共为1257人。年龄分布如图1所示。2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26.2%。这些人中除个别的孤儿外,大都是贫困人口的子女。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15.8%。年龄为30-60岁的青壮年的劳动力人口占了城市贫困人口的52%,这是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年龄分布的一个突出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贫困人口的年龄出现了双峰分布。20岁以下的贫困人口多是中年贫困人口的子女,如果父母的社会地位对子女社会地位的获得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的话,他们将来陷入贫困的概率也会比较大。因此加强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支持不仅迫在眉睫,也是确保未来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从城市贫困人口的性别分布上看,男性为553人.女性为662人。男女性比例为:54.5:45.4,女性明显多于男性。x检验的结果是,男女两性所占百分比的差异的显著性为0.002。这就是说,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陷入贫困。但在不同的年龄段中,男女比例的差异则有不同的表现。在30-40岁的贫困人口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在40-60岁的年龄段中,性别比例几乎无差异。在60岁以上的贫困人口中女性远远商于男性。也就是说,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陷入贫困的可能性更大。

(二)城市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分布

15岁以上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分布如表1所示。从表1的累计百分比一栏中可以看出,文化程度在初中和初中以下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75.69%。由该表估算的城市贫困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1年。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表明,在5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比率在黑龙江是6.54%。在辽宁是5.16%(国家统计局,2003)。样本中文盲的比率是13.52%,远远高于这两个省的比率。这是由于在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的比例比较大。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口中,文盲的人数比较多。用黑龙江省2002年抽样调查的数据估算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222年,分布的标准差为2.564年;用辽宁省2002年抽样调查的数据估算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09年,分布的标准差为2.758。不论以黑龙江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总体指标,还是以辽宁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总体指标,z检验的结果都可以接受原假设。也就是说,贫困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与一般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因此不能认为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低于社会平均受教育水平。而且,由于贫困人口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在老年人中文盲率较高。使得样本受教育水平的平均值偏低。因此,可以认为中年贫困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绝不会低于同龄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

(三)城市贫困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业状况

成年贫困人口的身体状况的调查结果为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占8.1%,“生活能自理但无劳动能力”的人占31.6%,“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占20.7%,而“身体正常”者仅为39.5%。对于大部分贫困人口而言,并非是他们懒惰,或不积极的生活态度导致贫困。在他们中间,老弱病残所占比例相当大。对于这部分贫困人口而言,脱贫致富只是奢望。政府及亲友的经济支持仅能维持其低生存需求,仅能起到使其贫困状态不再进一步恶化的作用。因此,政府对贫困人口的经济支持是一项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保障城市贫困人口生存权利的重要的社会事业。

从就业状况上看,没有稳定收入的人数所占比例高达77%。在这些人中,有2.7%的人在做临时工,23%的人打零工,还有5.5%的人在做小买卖。三项总计的人数为259人。但样本中有68.8%的人什么都不干。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贫困人口不积极不努力的证明。但实际上,在贫困人口中,只有39.5%的人是身体健康,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这部分人中去掉6_3%的在职人员,还有33.2%的人属于有劳动能力的人,总数约为330人。在这些人中,有259人.占78.5%的人都在尽力而为。从这点可以看出,这些贫困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不是好吃懒做的颓废人群。

在贫困人口中,有一部分人比较特殊,就是在职和退休人员。本文统称他们为在职贫困。对他们的收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职人员的月平均工资收入为280元,退休人员的月平均退休金为275元。尽管有固定收入,但收入都很微薄。对他们的原职业的分析发现,这些人中76.2%是工人。对其原工作单位的分析发现,37.7%的人是集体企业,49.2%的人是国营企业。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职贫困者主要是集体企业和国营企业的工人。

贫困人口中的在职人员加上非在职人员中做临时工、打零工和做小买卖的人共为319人。由此计算的户均就业人数为0.72人。2002年,全国城市户均就业人数为1.58人(国家统计局,2003)。贫困家庭的户均就业人数还不到城市家庭户均就业人数的一半。

(四)城市贫困人口的婚姻状况

表2是婚姻状况与性别的交叉列表。从总计一列中可以看出,填答婚姻状况的440人中,丧偶的比例为21.6%,离异的比例约13%,未婚者占8%。三项总和为42.5%。也就是说,4成以上的贫困人口没有完整的家庭。2003年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合并计算的丧偶、离异、未婚人员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根据《

活”内容的缺乏使他们与主流社会的鸿沟越来越大,这种鸿沟也将成为贫困家庭中的孩子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障碍,进而成为他们将来进入主流社会的障碍。

(二)城市贫困家庭的住房状况

城市贫困家庭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2.66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为18.86平方米。2002年全国城市人均住房的建筑面积为22.8平方米(国家统计局,2003)。由此看来,贫困家庭的居住面积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还不是太大。也可以说,编辑

经济生活论文:中美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职能的比较研究

当代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20世纪即将过去,新的世纪即将来到,在世纪之交放眼世界,社会经济生活有些什么重大的变化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莱姆特·瑟罗出版的新书《创造财富》中说:“人类生活在前所未有的科技大发展的年代。放眼过去,到处都是令人惊奇的新生事物:‘虚拟现实’和‘网络空间’已成为大众的语言;‘因特网’和笔记本电脑已使电脑购物成为现实;新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居住空间的地缘分界……一个接一个的奇迹令人眼花缭乱,无疑,一块充满了新的发展机遇的领域已经展现在人们眼前。”瑟罗称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及时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其标志是人类生产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其标志是电气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如机械动力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电灯、电话带来了新的照明和通讯等);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其标志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在这样的时代,放眼世界,社会经济生活呈出如下变化:

(一)富者相对越来越富,穷者相对越来越穷。

在这里,“富与穷”是要表明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占有在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不平等的现象加剧。其主要原因是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比任何时候都快,而开发和利用新技术的企业家成为社会财富的最多拥有者。有人说“在过去15年中美国出现的亿万富翁比有史以来的总和还多”。1982年,美国只有13位亿万富翁,而到1998年秋天美国有189位富翁。这些富翁的资产价值都是在亿美元以上,其中及时名是美国的比尔·盖茨。这个公司1986年上市,当年每股获利0.19美元,现年每股赢利有1.54美元,也就是说这10多年来每股赢利上升了8倍。但是它的股价升了500倍,今年7月16日每股价格为99.4375美元,每股价格与每股盈利相比(p/e)即市盈率是60倍,而且最近5年都稳定在这个水平。这样使微软股票的市值超过了5000亿美元。如果未来五年能够持续过去五年的增幅,则这一股票的市值可能超过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10,而比尔·盖茨的个人财产将达1万亿美元以上。如果把比尔·盖茨的公司当成一个国家,并以gdp来衡量,则当前,它在世界上占第11位,(仅次于美国78000亿美元,日本42000亿美元,德国21000亿美元,法国14000亿美元,英国13000亿美元,意大利11500亿美元,中国9000亿美元,巴西8200亿美元,加拿大6000亿美元,西班牙5300亿美元)。有人说“比尔·盖茨富有能够敌国”,可以说毫不夸张。

从什么是财富和比尔·盖茨对财富的占有,我们能够得出:(1)当代,财富的创造不主要是劳动力作用于劳动对象,而主要是大脑对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2)财富的价值不取决于对财产现值的评价,更重要的取决于人们对财产的未来预期;(3)财富不仅以实在的物质产品的形式存在,而且以虚拟的有价值证券的形式存在。

富人越来越富,表明财富越来越集中,有什么力量可以使财富分散呢?答案只能是科学、技术平等的开发和利用。有人说“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动力将确保财富分散”。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他的《富国与穷国》一书中说:“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各国经济状况的不同”。所以,穷者越来越穷除了因为不能平等地获得开发和利用科技的机会外,关键在于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政策选择存在着差距。

(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价值观、消费习惯的改变带来新兴产业的出现和经济理论的调整。

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发展不均衡是始终存在的。这种不均衡不仅表现在区域经济上,而且表现在人们的收入上。由于区域经济和人们收入上的差距,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这种改变产生的经济效应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而是社会财富的转移。有资料表明:人们进入老年以后,闲置的货币收入比年轻人多,基于这种“不均衡”,聪明的企业家便建立和发展休闲产业。一些企业家利用这种不均衡成了亿万富翁。我国一些地区依靠旅游业的发展富起来了,证明了除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外,还能够利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不均衡走上致富的道路。这种变化还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收入的增加,人类用以获得生存资料付出的劳动时间减少,休闲时间增加。休闲时间增加为休闲产业兴起创造条件,休闲产业兴起不仅成为人类经济生活的转折点,如上述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而且改变着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对一国经济发展的评价。如传统的经济理论通常都认为“所得”与“成本”是货币形式的收入与支出,而当代,一些经济学家把休闲时间的取得也认定是人类生活的所得,相反,休闲时间的丧失是人类生活的成本。再如,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得达到一定限度后,对人类带来的福祉、效益会逐渐递减。因此他们反对以gdp作为国家最终追求目标,主张人类素质的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人本主义”观点,其含义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人类获得自身的发展。从这一观点出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提出了人力发展指标。

(三)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取决于创新变革精神。

当代各种社会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只有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生存和发展的背后意味着优胜劣汰。是自己优胜劣汰,还是让别人优胜劣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选择。让别人优胜劣汰会形成抗争,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反抗,结果也许付出的成本代价大,所以,聪明的企业家通常选择“自己优胜劣汰”,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自我毁灭,才能保存自己。为此,需要走的途径是:扩大规模;在企业内部引进和开发技术。企业扩大规模包含着破坏旧的,创造新的;引进和开发技术也是“吐故纳新”。当代企业的规模扩大到一省、一国,乃至全世界,企业内部引进和开发技术的费用占了企业支出的相当比例,但必须指出引进和开发技术是一回事,利用引进、开发的技术成果使之产生效益又是另一回事。一般说来,引进、开发技术,企业耗费的成本大,收益小,而利用已开发的技术成果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大,成本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让政府与企业合作,即开发技术由政府投资,而利用已开发的技术成果由企业投资。在这一方面,北美与欧洲相比各有特点,欧洲人与美国人一样都注重技术开发,但欧洲人不如美国人注重已开发的技术成果的利用。

(四)政府的控制力下降,企业的扩张力上升。

政府作为社会的部门具有强大的控制力。虽然这种控制力主要在国内,而不主要在国外,但国外的某种因素干扰也能削弱政府的控制力。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和资本追逐利润的趋动,各国政府难以控制信息的传递和资本流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政府控制力的下降会产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序与无序”的选择,即是选择强化政府干预,只让人们有必要的自由,还是弱化政府干预,让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实践证明:“有序”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度;“无序”也是不可少的,但不能越界。有序过度会抑制人们的革新精神和创造力;无序越界会抵销人们的团队精神和共合力。企业扩张力的上升,除了已开发的科技成果的推动和市场的推动外,20世纪末的企业并购起着“火上加油”和“互为因果”的作用。有人说1998年是“喜结良缘”的大好年,这一年创下了企业并购的较高记录,全球主要工业国家企业并购事件12500多起,价值总额超过16000亿美元。企业并购除了增强自己实力,增大自己无形资产,有利于竞争、提高运营效率外,重要的是控制、取代、左右一方,即控制一个行业、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取代地方企业、某国企业、相关企业,左右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趋向。要看到企业扩张力的上升,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而且影响到人类的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五)通货紧缩是下一世纪的难题。

有人说20世纪是通货膨胀的世纪,而21世纪是通货紧缩的世纪,理由是20世纪存在着规模巨大的、连续不断的战争,战争使参战国不得不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进而影响全世界,而21世界战争将受到各种因素的抑制,人类能够“和平共处”,通货膨胀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这样的评论似乎有点简单、武断。但不可否认,怎样消除通货紧缩将是21世纪的难题。

通货紧缩,简单地说,就是流通中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减少,物价持续下跌。引起这种状况的因素,主要有:(1)生活必需品过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财富的增长在较短的时期中超过过去的若干倍,反映在人们的劳动与收入中,是劳动时间可以大大减少,休闲时间可以相应增加。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w·弗格尔说“在美国,一个正常的人一年可以劳动2700小时,而维持一家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只要520小时,约占20%”,这表明:如果仅仅为了维持一家人的吃穿用住,则只要付出20%的劳动所挣的收入就足够了,而80%的劳动所挣的收入处于闲置状态。对此,他撰文说:“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在1875年,食品、服装和住房等生活必需品占消费的75%,而教育和保健仅占2%,消遣为18%。到1995年,生活必需品占消费的15%,教育和保健几乎与食品、服装和住房的消费份额相当。但消费中增长较大的是消遣,1995年,仅消遣一项就占到支出总额的67%”。这表明在物质产品消费基本或满足以后,经济的发展就不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了,而必须为人们提供消遣的条件,发展休闲产业。所以,当代无论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或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都存在着不适应,为人们生活必需的物质产品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必然导致物价持续下跌。(2)生产能力过剩。不少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家用电器、汽车生产过剩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有资料说“世界的生产潜力至少比可预计的消费多出1/3”。在生产能力如此过剩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较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能力,存在着降价压力,所以产品价格下跌是必然的趋势。(3)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促使价格下降。在这一方面最明显的是能源、矿产品和农产品,这些年来由于新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石油、黄金和农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4)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成本降低。当代,随着人口的增加,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扩大。存在着降低工资的压力。有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弹性上班制”,这样可以降低成本。(5)生产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为价格下跌创造条件。(6)经济危机增大降价压力,因为只有降价,才能增加出口。

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实际利率上升(名义利率加物价下跌率),不利于债务人还债,降低投资者借钱投资的积极性,因此,要克服通货紧缩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要在政策上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着力改善供给,特别是消除生产过剩。

经济生活论文:中美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职能的比较研究

浅谈加息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经济遭受到金融危机的强大冲击,这就使我们国家的通货膨胀变得越来越严峻。而央行开始不断的采用加息的金融政策以及宏观调控手段,来制约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CPI 的。不良上涨的局势,加息这个手段是从经济的角度上不得已采取的措施。作为高中生对央行加息并不是了解的很透彻,所以以下文章是我通过查找资料所获得浅显的见解,加息对于经济生活的影响无非是对买房的人,房地产企业以及通货膨胀这三个主要方面的影响,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商在加息之后很难贷款,导致开发商转向信托公司进行融资。总的来说加息对于我们日常生活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尤其是中国人看待买房为人生的重大事件。

关键词:加息;经济生活;通货膨胀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不断地受到通货膨胀和加息的影响,加息成为了前几年央行的主旋律。如2011年的三轮加息,我们可以推测其实大部分的加息都与经济中存在的高房价和高通货膨胀有关,以及经济中存在着局部过热。所以政府开始采取加息和提准等手段来控制房价以及稳定物价。我们国家在调控货币总量时有价格手段和数量手段,但是在目前的体制下,我们经常使用的是价格手段,加息就是属于其中的手段之一。这主要是加息后的市场反应是比较迅速的,可以很快的对经济问题做出解决。作为高中生,虽然我们所接触的加息内容很少,但是经过查阅资料,我得出了以下浅薄的见解。

一、加息对购房者的影响

1.购房者心理预期压力大过成本压力

不断地加息会使得那些需要购房的人多出在利息上的支出,资金上的增加也会增加购房者的心理压力,周围买房的亲戚都在苦恼着“随着利息的增加,所需要付的首付和利率都增加了,这一加息政策让我们这些中低层阶级的买房者都人心惶惶,大部分像我们这样的房奴,工资的一半都交给房贷,然而银行又要加息,这让我们的经济和精神上都有着沉重的负担。” 通过询问售楼工作人员,我们知道现在的购房行情,我们发现半成以上的购房人员在加息之后都是一次性付清房款,据他们介绍,这一数据和去年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和以前购房人员的心态不一样,以前人们总是想着尽可能的贷款,留着现金作他用。但是自从加息之后,购房人员在此政策的影响下体现出尽可能少贷款的特点。所以从专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随着贷款越来越难,以及多轮的加息状况,使得越来越多的买房的人想要付全额买房。对于那些没有足够资金的购房者的影响就是,他们就很可能会选择小户型以及低端的物业来降低他们的购房总预算,这种需求也就促使了低端房产的促销。

2.增加了购房者的还贷压力

在加息周期中,央行已经进行了5轮的加息。现在,五年以上的贷款利率竟从2010年上升了一个百分点,通过不断累积的加息,使得这个累积作用在随后的一年让很多购房人员显著的感受到不断上升还贷压力。通过以下的计算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还贷的无力感。比如我们贷款50万20年还完,加息前月供为3816.7元,总共需要还91.6万元,加息后月供为3891.5元,需还93.4万元。随着加息的不断增加使得每月多还几百块,最终却要多还2万多元。这让大部分工薪阶层在这20年内负担更加沉重,还贷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二、加息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这几年不断地加息也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房地产产业。一般人普遍认为央行的加息对于房地产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然而在经济过热的状况下,和限价,限购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政策的推出,加息对房地产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小规模以及资金不够雄厚的房地产企业都会经历一场大型的洗牌运动;而且相对小型的开发商也会面临不断增加的资金压力,这也使得他们所能获得的利润空间也会缩小;加息的一些后续作用也使得开发商减缓了大干快上的节奏。加息之后各大央行正在不断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就冻结大量的资金,使得开发商很难贷款。通过对银行数据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传统房地产的开发商来说,他们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就是银行贷款,银行的主体高回报低风险贷款就是房地产相关的贷款。随着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的推出,房地产企业的贷款也越来越严格。因为房地产商通过发债和扩充资本金的筹集方式获得少量的资金。虽然加息导致利息支出不断增加但是这对于房地产商来说分量不大,主要资金的问题是拿不到贷款。然而加息对于现在严峻的贷款情况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资金得不到补充,所以房地产商在建造房子的热情上就会降低,而且商业房地产的开发也会降低。而融资公司也会因为加息提高对房地产商们融资的要求。但是对一些同样缺钱但公司资质特别好的来说,融资公司也会另当别论。对于大国企融资成本在15%左右,民企在20%左右,中小企业在30%左右,而且最为接近市场真正利率的即为信托公司的融资成本。随着加息带来的各种资金困扰,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都会借助信托公司获得资金,并且将旧的信托替换掉。不断恶化的融资环境使得大幅度增加自有资金。加息导致的现有局面就是不断增加的以自有资金进行地皮的开发,增加数据由以往所占35%上升到60%。现在在加息的房地产市场下,房地产的开发乃至整个房地产市场都要面对这个市场紧缩的现象,房地产企业的负担也在与日俱增,所以现在房地产信贷政策正决定着房地产的命运。

三、加息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国家所推出的数据显示,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过热的现象中,因此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现象。也许是对于通货膨胀压力的担心,央行才会频繁的进行加息,希望以此手段来制约通货膨胀。存贷款利率的上涨必然导致“银行存款增加,贷款减少”这一定会缩减“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减少”或称“货币紧缩”。

四、结语

通过上面粗略的叙述,加息能够给流动性的收紧以及如何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状况提供比较明确的暗示,加息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在购房者,房地产开发商以及通货膨胀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一系列的加息的金融策略会对我们国家的经济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作为高中生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社会上对经济的调控政策,方便我们以后对工作以及生活的合理安排。

经济生活论文:中美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职能的比较研究

高中《经济生活》辅文存在的问题与应用对策

[摘要]高中《经济生活》教材中辅文存在一系列问题,只有逐一分析其中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运用辅文,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教材;辅文;问题;对策

实施课程改革后,高中政治课教学要求从生活逻辑出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合作探究领会各个知识点,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参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济生活》是高中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结构上看,分为正文和辅文两部分;从实际应用看,《经济生活》中的部分辅文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在一定范围内阻碍了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一、存在的问题

辅文是教材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专家点评”“相关链接”“文化名人”“名人名言”“名词点击”等栏目。理论上要求辅文能进一步阐述正文知识、细化正文难点内容、拓展正文知识外延,不仅要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文的知识,进一步提升阅读层次,拓宽知识视野,还要丰富课程资源,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积极探讨,使知识得到更好的内化。尽管《经济生活》辅文对学生及教师益处良多,但从实际使用状况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例如,在“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课中,为了使学生了解交换过程及推论一般等价物的概念,编写者设计了一幅物物交换的图并提问:“要让它们都能成交,需要什么条件?你能设想出让交换变得方便的方法吗?”旧教材中是用盐、牛奶、珍珠等进行意愿的物物交换,而新教材是盐、棉布、米等按需所进行的物物交换,交换对象的更换从实质上来说并没有实际意义。若美其名曰要贴近学生生活,与时俱进,那茶叶、马、棉布的交换从何体现学生的生活实际呢?

2.内容滞后于现实发展状况

理论联系实际、体现时展要求,是政治学科的鲜明特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是新课程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更新迅速。然而,《经济生活》辅文内容由于教材更新慢,部分内容难免滞后于时展。例如,教材第10页虚框中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采用2010-2013年的数据:第18页恩格尔系数中采用的是2008-2012年的数据:第92页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的数据,也仍旧采用2004年和2007年的数据,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3.辅文连续性不强

解释、拓展正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辅文的重要作用。一般说来,辅文短小精悍,一目了然,这种特性也就导致辅文与正文之间的连续性不强。唐蓓认为,辅文文本简短,由于篇幅和文字量所限,导致辅文具有非连续文本的特征,初读容易使学生甚至使教师感到前后缺乏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辅文与正文结构相距较远,辅文就会显得零散、突兀。例如,教材第80页关于市场规则与个人信用制度的两个名词点击。脱离正文来看的话,这两个名词似乎显得突兀,但联系前文市场秩序和后文的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就一目了然。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开公平的市场规则,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社会信用制度也依赖于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两者都是关于建立良好市场秩序的良策。这样,辅文与正文之间就联系起来了。

二、应用对策

1.取舍m当,利于教学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所依据的材料。教师教什么、如何教,都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合理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辅文进行知识点的解释说明,做到正文与辅文的有效整合。因此,选取辅文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选取有用的辅文进行教学。所谓有用就是要符合自己教学的实际状况及教学设计,这样辅文才能发挥它的功能;二是选取符合学生实际的辅文,对于一些无助于使教材贴近学生生活的辅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舍弃;三是选取新颖的辅文。“兴趣是好的老师”,新颖的辅文能使学生对它产生兴趣,从而进行学习和探索。

2.与时俱进,开发新的辅文

教师的基本素质和知识涵养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深远影响。新形势下,政治教育需要更多研究型、学习型的教师。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可能只负责一门课程,但各种学科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教师加强交流,增加知识储备,广泛涉猎,充实自己。因此,政治教师要及时关注政治发展动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政治专业素养。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开发新的辅文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课程目标,围绕学生的发展,时刻清楚并把握好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辅文的使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识别学生的需求,辨别材料对于学生的适用性。此外,教师要反思课堂,生成新的素材。反思与交流是提升教师开发利用辅文的信念及建立自己的课程资源库的重要渠道。通过反思教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辅文中落后的观点可以舍弃、落后的数据材料应更新。也就是说,对于辅文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教师应加以处理、更换,提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新内容。

3.深入学习辅文,紧扣正文内容

教师不仅要重视辅文的作用,而且要领悟正文与辅文之间的关系,巧用教学技巧,提高教学质量。从编写者角度出发,理清正文与辅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挖掘辅文设置的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强正文与辅文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潜在的逻辑表露出来,使学生易于发现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点有系统的认识。从设置意图上看,有些辅文是为了引出正文,那么就要抓住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有些辅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知识之间的转换纽带,这就要求教师利用辅文对前文知识进行总结,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此外,有些辅文具有引申作用,纯粹是对正文知识的拓展,这类辅文就要求教师只做适当的引申说明,对它的由来和引申有大概了解即可。

4.合理分类,因材施教

一般来说,辅文是正文的一种辅助性材料,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或者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教材中的辅文有些过于浅显,有些却偏难。那么,教师就应该因材施教,让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辅文。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运用偏难的辅文,使他们巩固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就可以运用一些较为浅显易懂的辅文,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文。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辅文中获取知识。例如,低层次的学生对于文本知识较为抵触,如果提供漫画或图表类型的辅文,可以使他们增强学习兴趣:较高层次的学生对于一些浅显的知识可以自行学习,应鼓励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如名词点击或相关链接的拓展内容。

《经济生活》辅文的使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一要重视辅文的作用,二要按照正文、辅文、学生和教师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教学实际具体加以运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经济生活论文:低碳经济生活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探讨

摘要:指出了低碳经济生活是保障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需要在每一个领域对其加以利用,对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低碳理念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园林景观设计与低碳理念的融合,探讨了低碳理念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

关键词:低碳;园林;景观;植物

收稿日期:2011-05-12

作者简介:蔡 颖(1984―),女,福建霞浦人,助理工艺美术师,主要从事景观设计工作。

1 引言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不断加快,人们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意识也不断地提高,低碳概念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热议和研究的话题。而在中国必将掀起一场“低碳风暴”,而“低碳”这个概念也将逐渐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低碳即降低CO2排放量,“低碳经济”则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方法的运用,较大程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活”不难理解为降低CO2排放的低能量、低消耗生活方式。2010年上海世博的成功举办,世界各国的景观设计元素在中国绽放的同时,中国景观设计也焕发了新活力,而中国的景观设计师也迎来了新的设计转折点。

园林,在功能上除了给予人们休闲、观光外,更是起到了降温、增湿、减噪、释氧等生态环境协调作用。特别是在城市居住空间中,园林可以说是都市人亲近大自然最便捷的途径,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联。因此,随着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不断深入,如何将低碳观念引入及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已经成为了广大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所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今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趋势。

2 “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 “低碳”理念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应注重固碳能力较强园林植物种类的应用,以提高园林绿地的固碳效益,营造出低碳园林绿地。根据已有学者的相关研究,固碳能力较强的植物有垂柳、乌桕、麻栎、醉鱼草、木芙蓉、火棘、锦带花、碧桃、夹竹桃、金钟花、金叶女贞、广玉兰等。在园林植物配置上,按照一般要求应注意的是:满足功能的要求;适地适树,根据不同的场所对植物的要求不同;注重突出景观风格和特色;注意植物的季相变化等。而将低碳理念考虑进去的话,要注重不同植物的固碳能力的互补优势,提高植物群落的整体固碳能力,营造更加科学合理的低碳园林景观,具体可以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搭配。灌木树种在固碳释氧能力方面要显著高于乔木树种;灌木地被植物的固碳释氧量高于草本和藤本植物。根据试验,供试植物类型单位土地面积上固碳释氧能力表现为:常绿灌木>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落叶灌木。因此,建议加大常绿灌木和落叶乔木的应用比率,并且两者可搭配使用,既可增加单位空间绿量、改善冬季绿地景观,还可以有效地增加绿地的固碳释氧能力。

(2)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搭配。研究表明,速生树种的固碳能力明显高于慢生树种,但有的速生植物固碳能力很强,但问题在于它固定后很快又释放CO2,如芭蕉不能长时间将CO2锁定在植物体内。所以要选择固碳能力强、周期长的植物,出于长远考虑,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搭配种植,既可有较高的固碳效益,又能形成长久良好的植物景观与生态效益。

(3)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搭配。适当增加彩叶植物彩叶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较常绿植物要强的多,这可能与其色素(花青苷)在叶片中含量和分布的差异有关,从而影响了叶片反射光谱的能力,同时也影响了叶片对光能的吸收。但考虑到大部分彩叶植物与落叶植物在秋冬都要落叶,其深秋及冬季的固碳效益几近于零。因此,将常绿植物与彩叶、落叶植物搭配,即可弥补这一不足,在保障秋冬季绿地的固碳释氧能力的同时,形成四季皆宜的植物景观。

(4)高龄树木与低龄树木搭配。年龄相对较低的树木,固碳能力高于高龄老树。就单株碳贮量而言,古树远高于常规树种,但由于古树数量基本保持不变,生长也基本停止,碳贮量较稳定,对固定大气中CO2的贡献较小。但无论是从生态效应、景观美学层面,还是历史科学价值等方面来说,保护古树名木都是无可争议的。因此,将低龄树木与高龄树木搭配种植,即可在营建低碳园林的同时,兼顾多方面的需求。

(5)乡土植物与常规园林植物搭配。乡土植物是产地在当地或起源于当地的植物。这类植物在当地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最能够适应当地的生境条件,其生理、遗传、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且某些乡土树种具有很高的固碳率,如鸟冈栎、垂柳、糙叶树、乌桕、麻栎等。因此,适当增加这类乡土植物,并与常规园林植物搭配,既可提高植物群落整体的固碳能力,又可提高该植物群落的生态稳定性与适应性,同时也可为开发本土园林植物资源做贡献。

2.2 “低碳”理念在园林水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水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水体景观的应用越来越多。融入低碳理念的水体景观设计,除了考虑其景观效果外,更多的是注重其生态性、创造性和亲和性。水体景观设计较大的主体就是水,在设计时要营造低碳理念,就要设计师在设计之初渗透低碳理念。

在地址的选择上,要依靠地形、自然水源来考虑水体景观的设计,这样“就地取材”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能量的消耗。应避免过分追求水体景观豪华的景观效果,较大程度上避免浪费。在水体景观中对于音乐、灯光等辅助设计效果的应用要注重对其的控制性,这样既可减少水的消耗,也会降低能量的损耗。就是合理地配置水体植物,不仅可以软化景观效果,同时水体植物有自净功能,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的程度。总之在不断的探索中,设计师会更成熟地营造出更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低碳型水体景观。

2.3 “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材料选择中的应用

在园林景观的构建过程中,无论是园林建筑还是园林道路铺装,减少碳排放量的影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选择低碳型材料,以达到低碳发展的目的。低碳材料是指能够在确保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不可再生自然原材料的使用量,制造过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使用寿命长,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并可以回收再生产的新型材料。

对原材料的高效循环利用和新型材料的研发与使用,如木结构材料的应用。木结构在加工物化的阶段消耗的水及能量较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要少,用这种材料部分代替或者全部代替钢结构或者混凝土结构的构件,将大大减少碳排放和低能耗,同时还可以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管理,更好地固定碳的排放。再如太阳能光伏发电路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电能的消耗。

2.4 “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施工、养护管理中的应用

一个融入低碳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其成功关键除了考虑齐全的设计开端外,还需达到高水准的施工质量和长久的景观效果。在施工工程中,要尽量减少机械的操作,这样不仅能减少碳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还能减少对土地及周围生态景观的破坏作用。

对于景观效果的长期保持,良好的养护管理是好的保障。园林景观后期的维护(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灌溉等)中,CO2的排放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与低碳经济生活发展要求是相矛盾的。因此,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到碳成本的持续性,要用生态的技术与方法去适应生态系统的变化。比如多选用一些粗放型管理的植物种类,增加乔木的数量与种类,垂直绿化增加绿化面积,增加植物的多样性等。

3 结语

(1)低碳理念量化。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低碳理念的注入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设计师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达到低碳的要求,就要充分考虑碳排放量的因素,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计算和控制CO2的排放量,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这样就是将低碳理念量化,用数据辅助设计,达到低碳减排的目的,从而确保该设计将会对社会及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符合“低碳”的要求。

(2)景观使用持久化。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要有效地利用资源创造适宜的园林景观,从而使各方面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达到低,以延长园林景观的使用寿命,有效降低碳成本,达到低碳目的。

(3)材料选择低碳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想减小碳排放的影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选择低碳型园林材料。这些材料不只包括园林景观设计中所小涉及的植物、水、石等,还包括园林景观施工及维护中所使用的材料。

(4)施工维护低碳化。在园林设计之初,设计师应该考虑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在基地的选择上应该依地形设计,尽量减少大量动工的程序,这样在园林施工中会减少机械的使用率,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在养护管理中,应注重粗放型管理,增加绿地面积达到低碳的目的。

(5)价值综合化。低碳园林景观设计中,除了要达到低碳的目的外,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价值、美学价值及生产价值,并与其它价值相结合,如隔离噪音、净化空气、防风固土等,不能顾此失彼,要综合性地体现出园林景观的较大价值。

经济生活论文:《经济生活》教学与绿色发展思想

《经济生活》是高中学生认识经济现象,获得经济知识、技能,了解经济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经济思想和经济价值的一门课程。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中,应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理念等绿色发展思想,渗透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项经济活动中去,使学生懂得科学生产、公平交换、合理分配、适度消费之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是生态文明时代赋予思想政治课的新使命。

企业:改变传统经营思想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应当看到,企业发展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相当多企业的壮大是以自然资源巨大消耗和生态环境重大损害为代价的。因此,在“企业的经营”一课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另一方面,还要使他们懂得现代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正如所说:“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二律背反的被动局面,必须尽快改变企业的经营思想、价值取向以及生产方式。

企业应守住生态底线 企业的经营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它肯定要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和损害周围的生态环境。但企业的经营思想要端正,绝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造成“公地的悲剧”和“外部不经济”的现象。企业经营者一定要意识到,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同鱼水一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要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应当自觉把守的生态道德底线。

改变“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 企业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因此,无论哪个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唯利是图”而不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企业,必然会造成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严重对抗,这样的企业迟早会遭到历史的淘汰。

从根本上转变“杀鸡取卵”的生产方式 传统企业大多采用“高投入――低产出――高排放”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这种“杀鸡取卵”“竭泽而鱼”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使我国陷入了“资源趋紧、环境恶化”的尴尬境地。严峻的环境形势强烈要求企业实现由粗放型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通过科技创新,推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做到节能减排,以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明确自然资源价值

由于受传统政治经济学影响,现行高中《经济生活》认为:“商品是劳动产品,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因而它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由此推之,那些没有经过人类劳动的自然资源,如阳光、空气、水、矿产、森林等就没有价值和价格可言,不属于商品的范畴。这样一来,往往会给人以这样的思维定势:即作为“天然的自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和价格,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占有、支配和使用自然资源,表现在社会生产中,人类可以对所使用的自然资源和所损害的生态环境不计任何报酬、不负任何责任。这是长期以来导致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只求产出,不顾投入,大量浪费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深层原因。

教师应当向学生指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有其“合理的内核”。但受时代所限,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劳动价值的分析主要停留在经济系统的内部,而对于经济系统以外的生态系统,尤其是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价值属性则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和论述。这是一大缺憾。当然,他们在对自然资源之于人类重要性的理解还是相当深刻的,特别是他们在科学地继承了威廉・配第“土地是财富之母”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自然资源和人类劳动共同成为财富的源泉”的思想。这“两个源泉”思想既肯定了人类劳动之于商品价值形成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自然资源之于商品价值形成的基础性意义。这是因为,没有人类的劳动创造,就没有绚丽缤纷、丰富多样的商品世界;同样,没有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资源投入,人类劳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么能说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呢?两棵同样品种、同样质量的树木,一棵是人工种植和培养的,一棵是天然所生的,我们能说前者是有价值和价格的,后者却没有价值和价格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明确了自然资源是“有主的”,或者属于国家,或者属于集体,任何人都不得随意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而且还明确了自然资源是“有价的”,谁使用自然资源都应该向权属人进行付费。“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这些生态经济思想的确立,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助于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资源“无价观”,有助于增强人们使用自然资源的成本意识,改变人们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习惯。

人人都应分享生态文明的阳光

公平和正义是人类较高的价值追求,反映着一个国家与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就政治层面而言,社会公正表现为任何公民都依法平等地享有相关的政治权利,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从经济层面来说,任何公民都应平等地分享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文明;从社会层面来讲,所有的公民都有权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安全的社会环境中;从生态层面来看,无论是当代人还是后代人,都有权拥有正常生存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可见,让所有的人都能坐拥一片蓝天、呼吸清洁的空气、享用甘甜的水源等,就是坚持环境问题上的公平和正义。国家主席说“空气是最普惠的公共产品”也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社会分配与环境公正有何关联?对环境公正有什么影响?可以这样认为,社会分配不公正是造成环境领域不公正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在社会产品分配问题上实行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走的是一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改革之路。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与此同时,我国在社会产品分配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不公正现象,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社会产品越来越向少数人手里集中。近几年,虽然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都力求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

富裕阶层所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等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意味着他们所占有和消费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贫困阶层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同时,富裕阶层在生产和生活中所排放的生产垃圾、生活垃圾也不断增加,又在更大程度上破坏了周围的环境,侵害了其他人的环境权益,造成了生态不公问题。这样,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或者迫于生计不得不出卖祖祖辈辈留下的生存资源,以换取其谋生所需要的生活必须品;或者从发达地区引进一些被当地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垃圾企业,在那些生态极为脆弱的地方也搞起了所谓的经济开发区,反过来加速了这些地方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透支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福利。

可见,社会分配不公是造成环境不公正的制度性根源。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当下,党和国家应更加重视分配领域中的公平性问题,着力遏制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不公平现象。在社会主义中国这个共同体中,让所有的人都能分享生态文明所带来的温暖阳光;让大家体面地生活,“诗意地栖居”在美丽中国这片欣欣向荣的大地上。

坚持绿色消费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四个重要环节之一。对学生进行消费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绿色消费的行为习惯,是高中《经济生活》课程的重要任务。所谓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具体说:

从消费的数量来看,要坚持适度消费,反对各种浪费。所谓适度消费是指根据自身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进行消费规划,并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总量以及生态环境的容量状况相适应的一种消费模式。之所以要适度消费,一是因为消费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消费社会再生产就无法实现。二是因为如果消费水平超过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自然界可提供的自然资源的数量和生态环境可承受的阈值,社会经济发展就难以为继。虽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相适应的抑制性消费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并不多,这样的国情又决定了我们的消费水平不可能很高,不能过度消费,更不能推崇挥霍性消费和浪费性消费。

从消费的内容上看,要倚重精神消费,反对物质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有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他与其他动物一样有自然欲求,需要依靠消费自然物来满足衣食住行等生理方面的需求,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但人如果放纵自己的自然欲望,片面地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则有损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此外,人还有社会属性。正是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是万物之灵,不能像其他动物那样整天沉迷于物质方面的享受,只满足生理感官方面的快乐;而应积极追求知识、道义、情感、审美等精神资源,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善自己的人格。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而精神资源是无限的。在资源趋紧、环境恶化的今天,每位公民都应该转变消费观念,由单纯地追求物质生活享受转变为追求无限的精神资源,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给予了一些东西,我自己就少了一些,如果我今天使用一种资源,我明天就少了一些资源。但是某些资源――知识、爱和美――情况却正好相反:我给予越多,我就拥有越多,这种资源使用越多,它就变得越多……可持续的社会具有精神增益的锐利能力,能提供近年来十分缺乏的那种振奋。精神增益是现代世界许多疾病背后存在的空洞无聊的解毒剂。

从消费的方式上看,要追求可持续消费,反对一次性消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们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次性消费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与之相应的是,一次性的塑料袋、筷子、饭盒、纸杯等物品大量充斥市场。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生产,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也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不过,一次性消费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它不仅会导致自然资源的快速枯竭,而且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并污染环境,严重地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基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人类必须尽快地转变这种挥霍性的不可持续消费模式,极力倡导节俭的、循环的消费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既对当代人负责,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能对后代人负责,给他们留下一个良好的资源环境,实现人类自身的薪火相传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丽水中等专业学校)

经济生活论文:浅析淘宝对大众经济生活模式的影响

【摘 要】 本文通过论述淘宝网络购物市场的发展快速性、购物便捷性以及交易安全性,分析淘宝交易平台以及新商业文化,挖掘淘宝对大众生活所产生的现实影响。结合淘宝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近些年的发展状况,对淘宝网的经济运营模式和大众经济生活模式进行了阐述。旨在剖析经济现象对大众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淘宝;大众经济;生活模式;影响

新媒体和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开始出现依附于新媒体平台的新事物,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具有创意的产品形式,可以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当中进行渗透,本文主要以淘宝网为基础,对淘宝网对经济生活模式的影响进行的分析。随着我国的淘宝网逐渐变得成熟,上网逛淘宝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通过淘宝网,为人们结交朋友提供了新的途径。近些年我国各种媒体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开始出现各种形态的新媒体。淘宝的出现,使我国涌现了网上购物的热潮,也为人们实行自主创业提供有效的平台,当前淘宝对于我国大众经济生活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淘宝网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未来的一种购物趋势。

一、概述淘宝网

淘宝网是当前亚洲较大的网络零售的商圈,淘宝网的目标是打造出全球的网络零售商圈。淘宝网在2003年由阿里巴巴集团创办。拥有了5亿注册用户数,超过了6000万的固定访客,每天的在线商品数超过了8亿元,平均每分钟就可以售出了4.8万件的商品。当前淘宝网的业务主要包括个人对个人和商家对个人的两个部分。淘宝网从基础出发,实现了我国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奇迹,是我国的网络创业平台。

在2008年我国淘宝网的会员已经达到了1亿人,而支付宝会员达到了6500万,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的网购人群都被覆盖在内。在2008年,淘宝月的单月交易额已经突破了百亿元的大关,在2008年全年交易额实现了1000亿元。淘宝网2009年的交易额已经突破了1万亿元。2010年达到了4000亿元,2012年1万亿元,当之无愧是当今亚洲较大的网络零售商圈。淘宝网将数千家的商家和生产商进行整合,这样一来商家和消费者就会具备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宅送快递业务因为淘宝网取得良好的发展。截止到2009年,我国已经超过了80万人,在淘宝网上开网店,解决了就业问题,推动我国物流和支付以及影响等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淘宝,为整个网络购物市场打造了透明和公正的交易平台,对于人们的购物消费习惯造成影响,促进线下市场的呈现透明化,从而打造出新商业的文明。

逛淘宝的人肯定不会对淘宝旺旺感到陌生,淘宝旺旺属于一种即时聊天的软件,集合了文字和语音以及视频沟通,除此以外,还具有交易提醒和近期资讯等各种功能,这是上网交易肯定会应用的工具,在淘宝的交易过程中,可以通过沟通联系和交易提醒,从而促进交易的完成。

支付宝是淘宝网为了实现网络交易,设置的具体功能,充分利用了第三方担保交易模式,买家将货款打到支付宝账户当中,支付宝向卖家发出通知,从而可以进行发货,买家当收到“商品确认”的指令之后,进行确认支护,支付宝会将货款交给卖家,这样一来,一笔网络交易就此完成。阿里巴巴在2004年创立了支付宝,这是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创举,是我国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产物。

二、淘宝网对社会经济模式的影响

1.网络购物成为当今热门的消费方式

网络技术近些年在我国逐渐得到普及,再加上信息技术的不断改变,当前人们实现网络购物已经成为我国购物的主要趋势。网上购物,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对商品信息进行检索,利用电子订购单,发出相关的购物请求,将私人的账号和信用卡号码进行进行输入,厂商进行发货,快递公司可以实现送货上门。消费者通过网络购物,时间和地点都会给予一定的限制,可以获得的商品信息,可以买到自己所在地没有的商品。网上的商品没有租店费和雇员以及保管费等,因此相对来说比较便宜,因此吸引很多的网民。

当前,我国的上网人数越来越多,人们更倾向于网络购物,上网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人们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人们在闲暇之间喜欢在网络浏览店铺,遇到的自己喜欢的商品,点一下鼠标,就可以获得成功的交易。人们之所以在网络上进行购物,没有现场支付的心痛感,好像不是在花自己的钱,越来越多的人在实体店当中购买数量超过实体店的购买数量,这样一来,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当今主要的消费方式。

2.淘宝网为自主创业提供了平台

淘宝网提供的个人开店服务,具有比较低的成本和启动资金,交易方式也比较快捷,这样一来吸引很多创业者的注意。网店实际上是虚拟的商店,并不需要昂贵的店面租金,也不需要雇佣营业员,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查看订单,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开网店,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效的选择。

淘宝网对于缺乏资金的创业者来说,是非常适合的。淘宝网当中还具有旺旺聊天和支付宝付账等比较贴心的服务,买家和卖家可以直接进行对话,将虚拟商店的缺陷进行弥补,买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有关商品更加具体的信息,买家可以结合买家的具体要求,从而为其提供商品,利用聊天记录,在日后的申诉当中是非常的证明。我国逐渐完善了网络信用机制,人们越来越重视在网络上开网店。

3.淘宝“秒杀”可以实现促销

当前,有一句网络流行语就是“我秒到了”,说的就是在淘宝的秒杀活动当中抢到了商品。“秒杀”活动为了庆祝淘宝成立,组织的促销活动,在首页上开设“秒杀”活动,商家利用自己的商品采取超低价的促销。

通过“秒杀”的商品,其价格普遍都非常低,在“秒杀”那个阶段,非常多的顾客就会利用计算机进行点击和刷新。“秒杀”让人们感到痴迷,主要是因为很多超值的产品,还有一个原因是人们可以在其中获得乐趣。对于商家来说,“秒杀”属于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吸引众多人数的关注,增加浏览量,获得买家的持续关注,很多买家通过“秒杀”活动认识到店铺,甚至开始收藏某些店铺,成为有效的潜在客户。利用“秒杀”活动,实际上为商家带来了良好的广告效益,这也是商家进行促销的手段。

经济生活论文:浅析概率论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摘要:概率论是根据大量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对随机现象的某一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做出的一种科学判断,它作为一种数学工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在近些年来,概率论知识越来越多的深入到经济学学科中,本文就概率论的思想和方法,对与经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得到概率论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使我们能够更清楚的认识问题的实质,能够更加理智的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词:概率论;数字特征;中心极限定理;经济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07-02

1.数字特征在经济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现在社会上的投资项目很多,每个人都想使自己手中的资金利润较大化,但是利润越高的项目,往往也会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比如某人有一笔资金,可以投资三个项目:房产、地产和商业,其收益和市场状态有关,若把未来市场划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P1=0.2,P2=0.7,P1=0.1,根据市场情况可知不同等级状态下各种投资的年收益(万元)如下表:

2.数字特征在平均收益中的应用

国际产品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作为组织货源的中间商,在销售量是随机数字的情况,需要确定在什么范围内组织货源,才能使受益较大。比如对一种商品的需求量X 在[2000,4000](单位:吨)上服从均匀分布。若每销售一吨,可得收益3万美元,若销售不出而积压,则每吨需保养费1万美元,那应该组织多少货源,才能使平均收益较大。

以上结果说明保险公司几乎不可能亏本,不过要记住,关键之处是对死亡率估计必须正确,如果所估计死亡率比实际低,甚至低得多,那么情况就会不同。

通过以上事例可以说明,概率论已经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计算和估计,可以使我们在资金问题上选择更明智,更科学,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经济生活论文:哲学生活与经济生活组合复习初探

在高三一轮复习中,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两大模块既是复习重点也是难点。在一轮复习的时候先复习经济生活,当复习到哲学生活时学生把经济生活又忘记得差不多了;回过头来复习经济生活,学生对哲学生活又陌生起来。经济生活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但知识点多而杂,学生理解某一个知识点不难,但把所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却不容易。哲学生活知识逻辑性强,知识之间联系紧密,但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对哲学理论理解不透,急需生活实际素材的支撑。经过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把哲学生活和经济生活结合起来复习会使两个知识模块优势互补,大大提高效率和效益。

一、哲学生活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与经济生活中国家宏观调控组合复习。

政府出台各类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法规或行政命令,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点都是实际存在一些问题。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经济受到巨大的影响,导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需求不旺,部分经济指标出现负增长,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加。这一现象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拉动消费,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四万亿的政府投资、下调银行利率、大量发行债券、提高出口退税率等。这些政策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实施的,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有效地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率先出现了经济复苏的现象。政府的政策属于意识范畴,紧扣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正符合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哲学生活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与经济生活中企业的经营组合复习。

影响企业成功的经营有三大要素: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树立创新意识,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3、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产品。这几条都体现了企业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要求来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价值规律找到市场的需求。这样学生既复习了经济生活又复习了哲学生活,一举两得,同时还会让学生觉得老师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三、哲学生活中联系的观点与经济生活中我国的经济制度组合复习。

联系的观点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我国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各种所有制之间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公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是主导,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同时他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相同,这又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所以在理解、解答与我国的经济制度有关的问题时,要从各种所有制经济角度来考虑,这样才能、地把握问题,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四、哲学生活中矛盾的观点与经济生活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组合复习。

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生产和消费构成了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与生产消费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生产消费与经济发展又是一对矛盾。其同一性,一是它们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二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会发生转化。其斗争性表现在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竞争或对立。通过矛盾的观点来理解,可以更地把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五、哲学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与经济生活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组合复习。

在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会讲到一些经济概念,这几个概念特别容易混淆,如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如果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来理解会更有利于学生掌握,降低错误率。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都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 而区别则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调节为主, 计划经济是以国家调控为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是现代市场经济, 且都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宏观调控为辅,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主体,它们的目标也不相同。通过比较这三对概念各自的相同点(普遍性)和不同点(特殊性)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几个概念。

六、哲学中的内部矛盾(内因)与外部矛盾(外因)与经济生活中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组合复习。

事物的变化发展中,内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而我国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就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所以对外开放的原则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这是我们发展的内因。同时也要搞好外部条件,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这是促进我们发展的外因。在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时候, 必须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来思考和组织答案。企业和个人的发展也是如此, 只不过企业和个人在发展中的内外因各不相同。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 在解答有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时思路才会清晰。

余额宝与经济生活的若干思考

2013年6月起,余额宝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正确看待它与经济生活的关系无论对消费者还是投资者都显得十分重要。鉴于此,从经济人的理性选择、金融机构受到的冲击和市场失灵三个角度来阐释余额宝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余额宝 理性人 金融机构 市场失灵余额宝是支付宝的衍生品,连接着客户和天弘基金公司之间的金融往来。相对于支付宝来说,余额宝能通过默认的理财产品的购买获得比较高的收益,同时它也具有支付宝转账、网上购物等功能。那么这样的一种高收益产品对经济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仅从三个方面来简单叙述。

一、余额宝――“理性人”的理性选择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假说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来源于经济诱因,也就是说人们的经济活动都是在追求较大化的经济利益。这里的“人”指的是“经济人”还可以说是“理性经济人”或者“唯利人”。他们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将一切行为都和经济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唯有利己的经济活动才能成为他们的选择。对于大多数的支付宝用户来说,手里闲置的资金很难集中起来用于各种投资。首先,部分用户的资金过于分散,集中在一起的可能性很小;其次,各种理财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要求资金数量较大,用户一般达不到要求;,消费者的闲置资金主要用于日常消费与支出,若直接投资在理财产品上几乎等于将资金冻结起来,失去了资金消费的自由性。因此,消费者将银行活期存款作为自由流动的资金的管家,而忽视收益率的多少。然而,余额宝的出现充分缓解了闲散资金在投融资和自由消费之间只能择一的尴尬,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优的选择机会。消费者使用余额宝既可以享受如活期存款般的便利又可以获得高于活期存款的收益,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上购物、消费与转账,其方便不言而喻。余额宝是更多网上金融产品的雏形,它对于所有支付宝用户和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来说是满足他们对于“利益较大化”的追求,作为“经济理性人”,用户一定会将其作为好的管理闲置资金的方式。

二、余额宝――冲击和改变着金融机构(一)余额宝对金融机构的冲击1、欲与商业银行抢资金余额宝的推出对商业银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及时,分流银行存款。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对消费用户较大的吸引就在于其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和存放安全性,余额宝却拥有它较大的优势,还将活期存款低收益的劣势发展为自身较大的亮点。所以说余额宝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将不可小觑,在分流存款的背后似乎是在和商业银行抢钱。第二,处境被动,面临改革。余额宝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赢得了商业银行几十年才积攒起来的客户,使得商业银行处境更加尴尬,面临资金流入不足等问题,如果再不进行改革,推出利于银行更好发展的办法,那么未来的收益之路将越走越窄。2、瞬间重创基金公司一般的基金公司销售基金理财产品的过程十分复杂,首先锁定客户,然后由专业的理财顾问与之联系并推销理财产品,经过一短时间的商议和考虑后,部分客户才能下定决心购买产品。这中间耗费了很大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支出,而且成功销售的可能性还不可预测。但是余额宝却省去了这一系列的麻烦,轻松搞定众多客户,让众多拥有实体店面的基金公司叹为观止,余额宝免去了基金公司直面销售产品的大部分成本,还夺走了许多客户,对一些基金公司特别是收益率并不是特别高的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和强烈的冲击。(二)金融机构应对余额宝将作出的改变1、以技术领导产品创新在科技与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谁走在科技信息的前沿谁就引领着这个世界。马云多次证明了这一论断,余额宝让金融机构看到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若想缓解余额宝带来的冲击,就必须将银行或理财经营理念与信息科技密切连接在一起,研发具有高科技支撑的金融理财系统,在此系统的辐射下开发各种产品。与此同时,利用科技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及技术溢出产生的集群效应优化客户管理方式和产品销售手段及思路。2、以客户为中心研发产品客户的需求是一切产品创造的基础和源泉,现在多数不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一般存在无法迎合多数消费群体需求的问题。因此,金融机构如果想真正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就必须制定“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研发计划。首先,扩大市场调研范围,获取真实的市场需求结果;然后,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金融产品创新的切入点,力争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重视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做好后期的客户跟踪和回访,以良好的信任度与客户建立持久合作。

三、余额宝――突显市场失灵市场经济不免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因为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充分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实现经济的长久持续发展。但是市场调节却无法摆脱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余额宝的灵活与收益吸引着众多用户,也给金融机构提供了理财产品改革与创新的思路和大方向,科技的飞速发展必然会产生更多的类似于余额宝的网上金融理财产品,金融机构也会将业务与投资的重点转移到这个领域上来。然而,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却无法及时给金融机构提供详细且的市场信息,大量资金的重度性一方倾斜可能使消费者失去投资的理智,也可能给一些不法分子给予可乘之机,最终造成市场经济的混乱,众多市场经济活动主体也可能遭受损失。

四、总结与建议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投资者在对待经济生活中的各项事物时,必须持有谨慎和理性的态度,对待余额宝亦是如此。余额宝似乎以一种新兴事物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和经济生活里,它既是理性经济人的理性选择,又以高收益冲击着金融机构的发展,迫使他们及时改革与创新,此外,在经济市场中它的出现或多或少导致了市场失灵。所以说余额宝影响并改变着经济生活,希望这样的改变利于经济更好的发展。对于消费者或者说是余额宝的用户来说,投资必须要理性和谨慎,既要看到余额宝的收益,又要了解和预防它未知的风险,千万不要冒“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从国家政策上来说,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需要融合在一起,相互弥补不足,降低余额宝对市场经济的不利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