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体育管理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体育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体育管理论文

体育管理论文: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论文

一、体育的转型期

(一)转型期的界定

对于中国体育历史阶段的划分,国内存在着多种观点。徐士韦、谭小勇、傅企明、赵成等(2009)认为按照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体育运动普及化和经常化时期(1949-1957)、曲折发展时期(1958-1965)、严重受挫时期(1966-1976)、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时期(1977-1994)、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时期(1995-2008)、后奥运时期(2009–)。2012)认为按照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分为:单纯依靠国家投入的赶超型体育发展阶段(1949-1977)、以市场化、社会化为核心的发展导向型体育发展阶段(1978-2008)以及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进步导向型体育发展阶段(2009–)。认为按照体育发展战略的重点可以划分为:国民体育普及和经常化时期(1949-1955)、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时期(1956-1959)、以运动训练为工作重点时期(1960-1965)、体育工作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侧重抓提高时期(1977-1994)、方针法制化时期(1995-2000)、可持续发展时期(2000-2009)。笔者认为这些阶段的划分,体现了中国体育自建国以来在其结构、功能和管理机制上发生的重大改变,特别是在近二十年内中国体育整体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在马德浩、季浏(2011)的《新时期的三大改革对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影响》中提到我国社会正处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阶段转变的新时期,其中经济体制改革为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体制改革为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外在趋动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制的改革为体育的转型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而随着奥运会的举办,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都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热潮期,中国体育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意识形态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可以说,奥运会举办过后的中国体育正处于一个加速转型的时期。本文界定的中国体育的转型期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人口老龄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背景下,1995年之后,特别是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在结构、管理机制等方面发生实质性转变的过渡阶段。

(二)转型期的特点

中国体育的转型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在结构方面的转变,即竞技至上性体育向均衡性体育的转变;二是在管理机制方面的转变,即由国家包揽型向社会自治型转变。

1.技至上性体育向均衡性体育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体育总局于2011年制定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自2009年开始,每年的8月8日被定为“全民健身日”。二是群众的参与度增加。近年来群众对于体育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并且呈上升趋势。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2012-2013年的一年中,北京等10个省市的城乡居民中有49.2%的人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比例达到32.7%,与以往相比高了4.5个百分点。

2.国家包揽型向社会自治型转变。国家包揽,即举国体制,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国家对于体育场所的兴建、运动员的选拔培训、体育赛事的举办等方面所提供的技术、财务上的重大支持。现如今,中国在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海陆空军等多领域都显示了强大的实力,利用体育来彰显国力的做法不再举足轻重。历史的发展决定着我国的体育事业正渐渐的由国家包揽型向社会自治型转变。

二、契机和挑战

中国体育的转型是中国政治需求、社会价值导向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转型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本文的侧重点则是从体育场馆的角度出发,探讨转型期给体育场馆的经营带来的契机和挑战。

(一)契机

中国体育的转型对于给体育场馆的运营带来了很多机会,如大众体育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体育场馆的消费空间、社会自治型的管理模式为体育场馆的管理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等。(1)大众体育的快速发展扩大了体育消费市场的潜在空间,特别是公共体育场所的消费空间。选择单位或小区的体育场所、公共体育场馆等公共体育场所的健身的人数越来越多,且占主要比重。这表明,去公共体育场所消费成为了新时期人们进行体育消费的一种趋势,这对于体育场馆的运营来说是一个有利的消息。(2)国家主导型向社会自治型的转变给予了场馆更大的管理空间。在以往的管理模式下,体育场馆的管理更多的受到政府和自身性质的制约,在资金的使用和吸收上更加缺乏自主性,使得场馆的运作往往不够灵活,造成了部分资源的浪费。社会自治下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场馆进行自我管理,大大避免了“场馆为赛事而建”的弊端。

(二)挑战

转型期给体育场馆的运营带来了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供给相对不足、社会自治型的管理模式带来的融资问题等。(1)群众体育仍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尽管我国有100左右的部级体育协会,但面向社会管理和群众实施公共体育服务的却很少,除此之外,整个体育管理模式呈“倒金字塔”状,基层管理十分薄弱,虽然目前的体育工作重心逐渐偏向了群众体育,但如果无法真正从群众角度出发,满足群众需求,可能会导致体育场馆的闲置率仍高居不下。这是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2)虽然公共体育场所的消费水平提高,但大型体育场馆受到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成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根据2013年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58.8%)选择距离1000米以内的体育健身场所进行健身活动,只有少数人,选择距离2000米以上的健身场所,如,选择距离在2-3公里的健身场所占8.3%、选择距离在3公里以上的为9.0%。(3)社会自治型的管理模式给场馆的实际运营带来了很大的资金压力。如何从社会上获取资金来源,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场馆和赞助企业的双赢是处于转型期的大多数大型体育场馆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南京奥体中心

南京奥体中心总占地面积1345亩,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米,可同时容纳8.7万人,是亚洲仅有的四个A级体育馆之一,世界第五代体育建筑的代表,在2008年以前曾是全国较大的体育场,主要结构为“四场馆一中心”,分别是体育场(含训练场)、体育馆、游泳馆、网球中心、体育科技中心。而在转型期的背景下,南京奥体中心作为一家可以承办国际级赛事的综合性大型体育场馆,通过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其经验值得借鉴与学习。

(一)SWOT分析

SWOT分析又称态势分析,针对组织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挑战分别进行分析评估,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做出有利的战略决策。这里把SWOT分析法运用到场馆的经营管理上,可以从新的视角上帮助场馆的内部人员对于场馆进行更好的系统分析。

1.势(strength)首先,先进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充分的活动空间。南京奥体中心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型体育场馆,拥有一个可容纳6万人的主体育场馆,一个可容纳1.1万人的体育馆,一个达到奥运会标准的游泳中心,20个网球场地的网球中心,以及一个拥有国家设施的体育科技中心。除此之外,南京奥体中心还拥有两片冰场,是南方城市中拥有冰场的体育场馆。其次,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从2005年到2015年十年期间,南京奥体中心承办过第十届全运会、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多场综合型体育赛事以及中超联赛、太平洋冰壶锦标赛、全国青少年冰球锦标赛等大型专业赛事。除此之外,南京奥体中心在建成后,带动了整个滨江地区的城市发展,成为了新城市地区的核心枢纽。在江苏地区,南京奥体中心不仅是一个体育场馆,同时还是一个地标性的建筑。这使得南京奥体中心不同于其他的体育场馆,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因此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寻求合作的大型厂商。再次,便捷完备的交通系统。除了完善的公共汽车系统之外,地铁系统的开通也为人们出行带来了不小的便利,从市中心到奥体中心仅需半个小时不到,成功的完成了南京交通系统的再一次升级。

2.势(weakness)(1)地理位置偏远并且活动目标单一。根据我们的统计,有60.08%的人把便捷程度作为选择运动场所的重要依据,在所有的选择依据中排名及时。而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河西新城中心区域,在整个城市的西南角。据统计,建邺区的人口为4万多,仅占整个城市人口的5.34%。在实际的调查走访中,我们也发现除了有重大比赛的时段,南京奥体中心平时的人流量比较小并且人们每次去体育场馆的活动目标比较单一,一般多为健身和观看比赛演出等。这也意味着,如何降低场馆的闲置率是在实际运营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2)同质性体育场馆和非体育场馆的运动场地多。南京市作为体育发展较快的城市,到2015年,体育场馆数量已达到了11652个,人均场地面积2.91平方米,位居全省及时。除了南京奥体中心以外,居民可选择的运动场地十分的繁多,同质性的体育场馆和非体育场馆的运动场地和展馆也将给南京奥体中心带来不小的压力。

(二)成功转型的经验借鉴

1.以体为主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和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南京奥体中心目前的几个主要经营方向有:(1)举办体育赛事;(2)大型的文艺演出和展览活动;(3)居民健身;(4)广告宣传;(5)餐饮和汽车服务行业等。以体为主的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可以较大程度的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拓宽了融资的途径。很多的大型体育场馆一般都是为了赛事而建,故而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难以仅仅只靠居民健身来维持场馆的日常支出。但是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可以保障体育场馆在维持自身公益性的同时,尽可能的多方面的吸收社会资金,比如广告宣传在体育场馆每年收入中就占到了很大的比例。根据统计,南京奥体中心在2012年已可以实现自负盈亏,其中体育主业收入为2858万元,占比达到了1/3多。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南京奥体中心于2006年正式划归到了江苏省国信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旗下,并首次以国有企业的形式出现。而“国有企业管理模式是一种改良型的行业管理模式,其特点是行业管理部门不直接管理体育场馆,只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履行统筹规划、掌握政策、组织协调、监督服务等调控职能,政府通过组建公司对体育场馆实施管理的形式。”理方式使得体育场馆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在场馆拥有更大经营自主权的同时,“政馆分离”的方式也使得场馆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在保障自负盈亏的基础上,较大限度的实现体育场馆的公益性。除此之外,南京奥体中心有四馆一中心,各个场馆实行馆长负责制,并由中心经营部来制定总指标,使得在转型期的背景下,各个场馆也可以自主的制定计划,向社会各方吸收资金。南京奥体中心的主要机构设置如下:

2.坚持体育场馆的公共性。大型体育场馆作为公共物品的存在,在保障其维持基本的费用支出之外,坚持其自身的公共性是场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型公益体育活动的举办在转型期来说有独特的意义:一方面推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满足了普通居民进行体育运动的需求,响应了体育场馆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南京奥体中心的社会声誉,从长期来说,坚持体育场馆的公共性有利于场馆建立起自身的品牌形象,培养坚实的群众忠诚度以及形成场馆自身的无形资产。

3.差异化的价格战略。差异化战略是指,通过企业自身在产品、服务、人员、形象上的特色,建立起顾客品牌忠诚度的一种战略。往往适用于这种战略的企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创造特色,具有较高的转换成本和较低的价格敏感度。区别于同地区其他体育场所,一方面南京奥体中心受到公益性质和维护费用较高的影响,没有办法采用成本经验丰富和集中化的战略的方式,另一方面南京奥体中心又有它独特的优势,如有较高的声誉和完善的设施等,可以满足承办大型活动的需求。除了活动的承办,南京奥体中心在提供居民的日常健身锻炼中也将差异化的观念引入其中,比如说游泳项目和滑冰项目,南京奥体中心的独特之处在于,水质清澈、活动场地大、拥有真冰的活动场所,使得很多居民在闲暇时间慕名赶来。

四、几点建议

(一)自媒体手段的宣传与观赏型体育消费

所谓的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个体传递关于他们自己信息的新媒体。具有低成本、高关注度、高效率、娱乐性等特点。在我国,场馆的营销力度较小,且集中于报纸等平面媒体以及地铁等公交媒体。将自媒体手段运用到体育场馆的营销宣传上,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及时传播信息、增加影响范围;(2)固定消费群体、形成用户反馈;(3)增强人场互动,提高趣味性。那么,如何利用自媒体来进行观赏型体育消费的营销呢?李明(2000)在《对“观赏型”体育消费的初步理论探讨》提出:观赏型体育消费市场的结构分为三类:(1)潜在市场;(2)可能市场;(3)实际市场。在实际的营销中,将潜在市场和可能市场转化为实际市场可以通过自媒体增加体育场馆与群众的互动,以此来形成稳定的粉丝群。从而通过朋友圈口口相传的方式,将潜在消费者和可能消费者转化为实际消费者。

(二)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和城市休闲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由一定地区的民众长期所实践所形成的体育活动,通常与现代竞技体育的概念相对。常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形式有武术、龙舟、气功、舞龙舞狮、赛马、拔河等。长期以来民族传统体育未能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流,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在概念上把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当做是正宗的,把体育等同于竞技。这样可能导致中国体育的同质化和单一化,甚至将导致僵化,从而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术层面,设施的不完善、竞赛规则的不、技术的不成熟,体育场馆作为一个专业的体育活动场地,相比于其他体育场地更适宜进行类似于赛马、龙舟、舞龙舞狮等大型且专业的体育活动。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民族传统体育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兼具了参与性和观赏性,在鼓励居民进行民族体育活动的同时,也可以举办一些传统体育的赛事来形成场馆独特的品牌文化。同时,奥运会之后,人们对于群众体育的消费需求增加了,城市休闲体育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据统计,我国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旅游的人数每年以20%的速度上涨。育场馆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以及当地的传统文化,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休闲体育品牌。这种运营模式突破了以往对于体育场馆的认知,全民健身项目变得更具民族性、文化性和娱乐性。这也意味着,人们去体育场馆的目的不仅是健身、观看比赛,而是可以进行休闲娱乐健身等一体的多元化活动。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体育场馆位置较为偏远而活动目标单一以及同质性活动场地较多的问题。

五、总结

中国体育的转型期是历史的必然阶段,转型期既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会。本文结合南京奥体中心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SWOT分析,并且对南京奥体中心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1)以体为主的多元化经营模式;(2)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3)坚持体育场馆的公共性;(4)差异化的价格战略。同时,笔者根据SWOT分析的结果以及现有场馆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创新性的意见:(1)加大自媒体手段在体育场馆日常运营,特别是观赏型体育消费中的运用;(2)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树立起体育场馆自身的特色品牌。

作者:花艺琳 单位:南京审计学院

体育管理论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论文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滞后,影响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教学质量管理需要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只有更新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而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滞后,所制定的管理制度有些笼统含糊,有些缺乏可操作性,满足不了体育教学的实际要求,影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制约了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体育教学思想不明确,导致对体育课程定位不合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单方面追求学生在校期间的运动素质发展的短期行为,主要表现有两种:一种是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多方面知识的要求,另一种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不相符合。这两种表现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最终导致学生降低体育兴趣,甚至对体育产生冷淡与不满情绪。

(三)缺乏教学质量监控手段,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将教学课目和内容教授给学生,而不负责管理和监督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到的知识,缺乏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信息反馈和监控,这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有些体育教师缺少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考核成绩不能据实统计。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有了不合格的成绩就相当于企业生产了不合格产品。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对学生的成绩合格率要规定一个控制指标。

(四)体育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教学精力投入不足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受评职称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缺少提高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以及教师缺失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的信念或精神。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很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容易满足现状,认识不到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教学实践等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为此,高校必须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倾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五)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的差异阻碍了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而其他学科教学的目标一般是为了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独特性和内在要求。高校教学主管部门虽然与体育教学部门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二者之间责任分明。教学具有自身的基本规律,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是一个独立的分支,体育教学必须按照自身的基本规律实施教学,以体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使得体育学科的教师认识不到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进而产生懈怠心理,阻碍了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高等院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三项功能,其中,服务是指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的。高校体育教学服务功能尤为重要,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之基础,要发挥体育教学服务功能,需要四大要素支持:发挥管理职责的领导作用、合理进行资源管理、加快服务实现进程、优化测试分析与改革机制。这四大要素都必须以满足学生需求为核心,以学生为焦点,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为社会输送品质的毕业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以学生这一主体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本原则,促进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技巧和一定的体育知识。只有使这四种要素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满意度。为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保障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可将管理体系分为四个结构要素。

(一)发挥担负管理职责的领导作用

1.教学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方针是体育教学组织全体成员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质量准则。从事体育教学活动,首先要明确体育教学质量方针,并对质量目标进行定位;其次要保障教学质量方针的稳定性、适宜性。质量目标即该组织为实现方针而制定的目标,必须依据国家、社会、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高校自身的特点制定质量目标。

2.教学质量管理机构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有其管理机构。

3.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包括评审输入和评审输出。

(二)对体育教学资源的管理

高校体育教学资源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师资、管理者、学生、教材和信息、教学设施、教育经费、教学环境七个方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对教师的管理包括:教师招聘和晋级、教师进修和培训、教师绩效评价等。

(三)加快服务实现的过程

加快服务实现的过程是指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是提高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核心内容。服务实现的过程包括制订教学计划、选课与分班、选择教材、教务管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结果考核等。在服务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需求,依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为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体育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增强,积极开展各种体育竞技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四)建立测试、分析与改革机制

测试、分析和改革机制是对自我进行检测和完善的一种机制。具体包括:教学检查、教学评价、处理学生投诉、建立纠正与预防应对机制、调查学生的满意度、对教学督导进行评价等。建立这种自我完善机制,可以不断提高高校满足学生体育要求的水平,完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三、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构的要求

根据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要素,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为了保障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能够高效运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建立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必须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是高校教学主管部门进行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亘古不变的主题。高校要积极探索自我完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监控评估体制,保障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建立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反馈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建立教学质量管理反馈体系,可以帮助高校了解教师上课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建立“教学信息员”队伍、“教学督导员”队伍以便掌握教师工作情况,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引导学生进行网上评教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质量管理反馈形式。总之,要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离不开教学质量管理反馈系统。

(三)制定可行的教学质量管理目标

制定教学质量管理目标要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目标要包含体育教学的所有内容,使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针对每一项内容制定适合的具体目标,使教学质量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四)建立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责任制度

建立责任制度就是要保障教学质量方针、管理工作、教学目标等能够顺利实施,对涉及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部门明确其职能职责,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评比与奖惩制度,使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能理解制度的含义和具体内容,对体育教学的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管理。健全的责任制度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

四、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作为一项服务,必须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只有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厘清教学质量管理思路,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一飞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管理论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论文

一、体育教学管理概述

胡胜等人在《戴明循环在体育教学管理中的运用》中,其对体育教学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简要界定,他认为体育教学管理是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来完成体育教学活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并要对教学计划实施的这一过程进行控制,确保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以及技术,确保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体育管理学教程》一书也对体育教学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其认为体育教学管理是一套适用于体育教学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而且该套理论与方法在本质上是较为成熟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要仅仅围绕体育教学实践,结合体育教学目标、教学特点以及体育教学内在发展规律,利用该套理论与方法对体育教学实践中,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而这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地位。陈筠等人在《试论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对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内涵也进行了揭示,他认为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在开展中,要紧握体育教学工作内在规律、特点以及自身属性,按照体育教学工作既定目标来制定教学计划,并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组织、控制以及监督的一个过程,因此,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高职院校在该项工作开展中要将教学质量管理作为核心内容,确保体育教学工作质量可以适应当前人才培养体系要求。本研究通过对上述多种涵义的总结与归纳,认为体育教学管理应定义为: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自身规律为基础,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主要出发点,通过运用高职院校内部的行政机关、学院以及教师等一切校内力量,通过对体育教学实践的计划、实施、协调以及管理,确保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发、实地考察法以及专家访谈法对我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与总结,认为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体育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中都存在组织机构设置单一,教学管理权限在实际操作中过于集中,所以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在开展中严重缺乏灵活性,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功能性。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是因为体育教学作为一项灵活性极强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一般会根据天气情况、学生具体情况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如果教学管理工作对体育教学设置明确的实施细则,则会对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产生极大影响。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便安排一两个人全权负责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这也是当前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根本原因。

(二)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执行力度薄弱。

本文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均制订了管理制度,但是在深入研究中可以发现该类制度严重缺乏规范性,只有很少几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相对较为完善,基本可以达到本省教育厅下发的一些规章制度要求,并下发了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用于教学管理工作。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体育教学工作的相关制度规章不健全,甚至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没有遵循相关规定。所以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体育教学制度的执行力度普遍较差,虽然很多院校根据教育厅要求制订了管理制度,很少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遵循这些规章制度,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普遍偏低的主要因素。

(三)体育课程设置管理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高职教育事业会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情况产生极大影响,所以在教学目标设置中以促进学生就业为主要目标,为我国社会各行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型应用技术人才,高职体育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同时也更强调体育教师要基于学生就业需求,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身体活动和适应能力,让高职体育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学生体质达标作为核心目标,但是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设置上存在严重的趋同化,并没有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在内容设置上过于简单、项目过于单一,在体育评价方法设计上也严重缺乏多样化,没有将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及规律融入其中。

(四)体育教学计划管理规范性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计划管理不规范不仅体现在主体单一,而体育教学管理中也容易受到过多的行政干涉,体育教学计划制定程序中的规范性也十分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计划管理工作的效用。体育教学计划对体育教学时数、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与安排,所以要求高职院校内部多个部门要积极参与其中,这对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有着很大作用,而当前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只依靠固定的几个人员来编制体育教学计划及教学管理计划,这一部分人的体育知识素养不仅无法满足其要求,导致高职体育教学计划及管理计划没有紧紧把握住教学核心目标。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发展对策

(一)加强体育教学组织机构的建设。

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必须紧紧围绕体育教学活动的自身规律,通过利用教育行政机关、学院以及教师等一切校内外力量,来确保体育教学各个环节进行计划、实施、协调以及管理,确保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管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必须要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点,不仅要进一步加强渗透性管理信息在管理中的反馈效率,同时也要将近期的教学管理理念、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出配套的体育教学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配合下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确保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及能力可以满足其职业生涯发展需求。

(二)合理制定体育教学管理制度。

本文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上过于薄弱,鉴于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对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意义,要求高职院校要予以该项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不仅要将各类体育教学管理信息及时的储存和传递,并要进一步提高各类体育教学管理信息的流通及利用效率。本文认为加强体育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促进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同时也有助于体育教师教学经验的累积,例如,教师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参考以往的教案,通过该种渠道加深对教材内容的了解与认识,这样可以使教学计划编制的水平有很大提升,对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再者,通过计算机网络、报纸、期刊等可以让管理人员掌握更多的体育教学资料,将这些资料通过整合与提炼后应用到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及知识面。

(三)基于专业特点合理设置特色的体育课程。

课程设置是任何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而体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也会对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产生极大影响,所以高职院校要将其作为体育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内容,紧紧围绕每一个专业学生未来职业身体素质要求来对特色体育课程进行规划,这样不仅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各类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整合,还能使学生在提高体育素养、体育技能以及体育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能与职业综合素质等。高职特色体育课程设置是未来高职体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要求高职院校要予以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并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机制进行重构,使其可以满足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实际需求。

(四)加强体育教学计划的管理力度。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计划管理力度会对教学实践的整体质量产生极大影响,所以高职院校要通过调动体育计划主体的积极性来确保体育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这也需要高职院校要为体育教学管理工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这样才能在较大程度上确保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效用。再者,由于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体育教育管理者权责不明确的现象,所以建议高职院校要对体育教育管理群体结构进行优化。,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平衡体育学术能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禁止体育教学管理中受到过多行政因素的干扰,确定学术组织在高职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担负着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任,所以高职院校要通过教学管理工作来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满足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中依旧存在一些弊端与不足,所以各大院校要对自身体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合理制定解决对策来确保其正常效用,使其更好的服务于高职院校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李春华 单位:德宏职业学院

体育管理论文: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论文

1研究目的和内容

1.1研究目的和对象

为掌握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应用情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厦门理工学院等10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旨在分析影响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共发放问卷21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95.2%。

1.2调查内容设计

问卷调查量表共28小题目,分为讲解示范、组织指导、课堂纪律、空间利用等4个方面。为便于使用描述性统计及定性统计分析,采用统一正向量化的形式。问卷的测试等级设置为:“A、非常赞同B、比较赞同C、赞同E、有一些赞同D、根本无法赞同”。在“讲解示范”类别中的设置问题:①教学内容讲解精炼,突出重点;②讲解的目标明确、层次清晰;③讲解语言清晰、声音洪亮;④讲解术语正确、语言标准、并具有启发性;⑤教师的示范动作正确规范;⑥教师的示范灵活性较强、重点突出;⑦教师示范的时机合适、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利于学生学习;⑧合理选择示范方法;⑨示范与讲解有机的结合。在“组织指导”类别中设置问题:①课堂组织积极较高,组织能力较强;②教师的口令,队列队形能够灵活变幻;③课堂教学形式多样;④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较强,能够因材施教;⑤能够找出自己课堂存在的问题、组织目标明确;⑥组织具体,指导的时机较为恰当;⑦组织与指导的方法新颖,效果较好;⑧组织指导具有启发性,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⑨教学指导紧密结合反馈信息。在“课堂纪律”类别中设置问题:①课堂规则能够及时的制订和适时调整;②课堂规则能够引导教师与学生的充分讨论;③课堂教学结构合理;④教学环境氛围浓厚,引导学生的课堂行为;⑤能够正确有效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在“空间利用”类别中设置问题:①操场或教室的教学空间能够得到充分利用;②教学场地器材布置合理,措施得当;③能够留给学生充足的体验空间;④培养学生的课堂空间主人翁意识;⑤给予学生参与课堂空间组织设计与管理的机会。

2结果

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认可度参差不齐。在讲解示范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的讲解启发性不强,缺少灵活性,不能够使示范与讲解有机的结合;在组织指导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不强;组织与指导的方法陈旧;教学组织指导不能够紧密结合反馈信息;在课堂纪律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课堂规则陈旧;不能引导教师与学生的充分讨论;学生的学习环境不浓厚;在空间利用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操场或教室的教学空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对于学生成功体验的空间营造不足;学生的课堂空间主人翁意识不强;学生没有参与课堂空间组织设计与管理的机会。

3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高校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体系与现实工作的联系非常密切,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是否过关,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开展,而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的不足,终其原因,这方面的不足之处与教师的教育能力、调研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3.1教育能力

体育教师的教育能力即为知识、技能、学习态度的引导能力和说服能力,新时期的高校体育工作者要求拥有较强的教育能力。

3.2调研能力

调研能力是指教师针对某一问题调查研究的能力,在新一轮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每个教师都是一名“调查者”。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够使教师能够对自己课堂管理进行“俯视”,使教师的思路更加开阔。

3.3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体育教师要拥有完善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能够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活动。组织管理能力是体育教师课堂管理的核心能力,在创设教学氛围、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指导时机的选择等方面都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3.4沟通能力

体育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思想、行动的交流与沟通。高校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师生实现有效的互动与对话,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3.5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师不能够“循规蹈矩”,必须对学生工作有所创新,拥有较强的对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能力。

4提高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措施

4.1学习近期的教育学前沿理论,提高体育教师的基本教育能力

体育教师还要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学习近期的教育学前沿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教育能力水平。长期以来,受传统的“三基”教学理论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实行的是“讲解-动作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反馈”的教学流程,体育教师认为“学生的动作到位、成绩达标”即算完成教学目标。这种作法已不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体系,积极学习“多元认知、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等相关基本教育学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不但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技能上有所锻炼,更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情感、态度上得到发展。

4.2积极承接各类课题项目,提高体育教师的调研能力

体育教师要拥有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在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找到改善课堂管理的方法。要通过接触、了解学生,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善于攻克体育课堂管理的重点与难点。通过组织、引导,构建“学习型、研究型”体育课堂。而要实现“学习型、研究型”体育课堂的构建,就必须培养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练角色”,而要通过积极承接各类体育课题项目,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体育教师,不断探析新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得到有效的拓展,更好的对学习空间进行摆布。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积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归纳、总结,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改进。

4.3探索使用新型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师组织管理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要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在体育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使学生树立起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摈弃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方法,大力探索任务驱支式、游戏式、角色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体育课堂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提高活动的覆盖面,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多元智能”得到发展,增强体育教师对课堂活动的选择、方案的制定、活动开展的能力,保障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有序的开展。

4.4加强口才锻炼,提高体育教师的沟通能力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的活动,我国著名体育教育专家、博士生导师毛振明教授指出“要像培养语文教师那样培养体育教师”。在现代体育课堂管理中,要求体育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对话”,构建“互动”的平台,这些都与学生的口才训练分不开。要求体育教师不但是一名“体育技能专家”,更是一名“沟通高手”。高校体育教师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具备与学生“面对面”沟通的能力,能够“俯下身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做学生的伙伴与朋友。及时掌握课堂中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进行引导,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听从体育教师的引导与组织。在教学中,能够广泛听取广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与学生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进一步提高课堂管理能力。

4.5改革传统的评价考核方式,提高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师不能够“循规蹈矩”,必须在课堂管理中有所创新,才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眼球。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能够在坚持《课程标准》导向的前提下,能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拥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造与创新的能力,建构一种民主开放、自由平等的课堂“生态”。要改变传统对以“达标”为标准的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方式,将课堂内容的创新、学生的参与程度、发展指导等方面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增强体育教师创新的动力。要将学生引入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中去,让广大学生为教师“打分”,评选出“最喜欢的体育教师”,促进教师课堂管理的创新。同时,教师要进行经常性、的反思,建构一种反思型课堂管理风格,对自己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纠错,并不断提高。

作者:刘银蕊 卢玉梅 尤长青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体育管理论文:体育馆运营管理论文

一、我国体育场馆现状分析

(一)我国体育馆的优势

从整体形势来看,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是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相一致的,其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从分布角度来说,无论是我国的标准体育场分布,还是一些非标准的体育场分布,都极大的带动了我国体育工作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接触体育的需求。在我国,标准的体育场馆的战地面的已经突破了十五亿平方米,这个数字是我国体育场馆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而非标准体育场馆也达到了七亿多平方米,从分布角度来说,我国的体育场馆分布相对分散,其与当地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没有发生太大的冲突,其分布在我国的各个角落。

(二)我国体育馆存在的问题分析

北京奥运会对于我国的体育场馆发展是一个积极的动力,在奥运会的筹办期间修建了诸多的体育场馆,也将一些现有的体育场馆进行了完善,带动了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体育场馆发展情况还是十分乐观的,其积极的带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强化国民素质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体育场馆在运营的过程中还不是十分完善的,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馆设施不健全

无论是从我国体育场的分布情况来说,还是从我国体育场馆的整体数量来说,都能直观的展现出我国对于体育事业的重视,但是,随着人们对于体育需求的日益提升,许多体育场馆内的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其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经济形式不是十分的乐观,在体育场馆的设施更新上相对落后。体育场馆设施更新速度慢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体育的发展,不利于强身健体的整体目标实现。

(2)地区分布不平衡

从我国体育场馆的整体情况来看,其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有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运动需求,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我国的体育场馆在地区分布上还是呈现出不平衡的现状。首先,由于经济原因,我国的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不够,体育场馆的维护工作也没有做到位,导致了体育场馆的效用无法在较大程度上得到发挥。经济原因是导致我国体育场馆分布不均匀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受地区气候和其人们生活习惯的限制,不同地区的室内外体育场馆的建设有所不同,我国的一些南方地区由于天气热,人们不乐于参与室外活动,导致了这些地区室外体育场馆建设力度不够。

(3)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体育馆的不断发展,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其几乎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目前来看,我国体育场馆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但还存在着一些人们对体育场馆的重视力度不够,其没有深刻的认知到体育馆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忽视了体育产场馆存在的方式,使得许多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工作没有得到人们的支持和帮助,不利于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具体措施

随着我国体育馆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对应的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也需要得到不断的提升和优化,以此推动我国体育场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优化的过程中,要进行的优化,无论是从管理理念还是到具体的管理方法,都需要体现出现代化社会的特点,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于国际化接轨,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促进我国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带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积极与世界接轨,进而推动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强化人才管理

在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的过程中人才的支持是一股重要的力量,没有人才的支持就无从谈及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优化和改革,因此,在优化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人才的管理,使得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优化与人才的优化结合起来。首先,强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一直以来,我国在招聘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过程中,都是采用单一式的引进模式,针对这样一个问题,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要体现出多元化,即集合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才实际情况为切入点,引进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化的提升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素质。同时,在对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实际操作性,即根据不同地区体育场馆管理的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使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能够真正的掌握管理的技能,并适当的引进岗位的培训,将岗位实际需要与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结合起来,的带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可见,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优化的过程中,以强化人才管理为基础,推动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无疑是一种绝佳的选择。

(二)强化政策支持

对于我国的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其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为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并提供了多元化的管理手段,这使得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经济来进行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则无法取得长足的效果,要将市场经济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在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中融合一定的政策支持,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支持政策和辅助政策,这不仅仅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转,使得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得到良性的发展,同时,一定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的执行,对于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也将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使得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中的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的改善,使得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和谐、有序的得到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运营管理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大多数企事业的运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其大多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借助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不断的进行自身的优化和强化。那么,对于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其需要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转变体育馆运营管理理念,建立多元化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式,如在进行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要明确运营管理目的,将服务理念融入到运营管理模式中来,使得运营管理工作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加之,随着人们需求的不同,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式也需要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深化,深层次的进行改革,带动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方式体现出多元化发展方向。运营管理方式的多元化是在传统的运营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极大的借助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的发展目标以及市场经济环境的动力,使得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四)强化自律管理机制

对于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借助政府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自身的约束和规范是正确的,也是能带动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得到发展的关键,但这并不意味着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需要依赖于政策和制度,其还需要充分的发挥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自律管理模式,形成有效的自律管理机制。比如说,体育馆运营管理可以结合自身的竞争环境不同进行不同的战略性的规划,使得战略性的规划工作得到发展,将体育场馆所处的市场环境与当地的政策结合起来,从而较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体育馆运营管理能够真正的成为满足人们需求的一种管理模式。如果说强化制度管理是对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一种规范,那么,强化自律管理则是对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一种二度提升。

三、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将从各个方面进行优化,以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实际情况为基本出发点,我国的各个地区已经充分的调动了地区发展的优势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化的发展过程中提升了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使得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得到了保障。随着我国体育馆分布的不断扩展,形成完善的体育馆运营管理模式是十分重要的,要在体育馆运营的过程中将经济效益与文化影响结合起来,使体育馆运营管理真正成为与时俱进的一项工作。

作者:王新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管理论文:影响站位表的体育课堂管理论文

一、学生站位表的实施案例

今年我任教初一和初三两个年级,我对任教的新初一年级进行实践操作,首先按照高矮给同学们排好队,然后设计了一张像学生课堂座位表一样的小表格。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把站位表放入记录学生成绩的夹板及时页,上课体委整队时,我就按照站位表观察学生,看今天哪个位置少了人,再看哪位同学服装没到位,或者某某同学在体委整队的时候,他在下面做小动作等。如果是以前,我可能对很多学生的姓名都不清楚,只能说“第几排第几个,你在说什么呢?安静”这时候,很多同学都会东张西望,然后数数是不是在说自己,反而引起了课堂混乱。但是现在,有了站位表后,我只要数下顺序,就能直接点出这个学生的名字,直接让那个同学知道违反上课的规定了,知道学生的名字,可以让学生明白老师是认识他的,是时刻都在关注他的,以后这位学生就会更好地改正错误,减少违规的次数。通过一阶段站位表的使用,我觉得只是能简单地喊出学生名字还不够,站位表应该功能更多一些。24小时我在上跳绳内容时发现,一节课跳绳需要测试很多次,有短时间的速度练习、长时间的耐力练习、固定数目看谁先完成的练习等。我可以通过学生站位表把学生成绩当堂记录下来,以前要记录成绩都只是期中或者期末通过学生点名册记录,体现不出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如果加上平时成绩一起打上分就更有说服力了。这样站位表的新功能就呼之欲出了,可以成为平时成绩的反馈表。又如某位同学比较调皮,上课总是影响周围同学,如果课上不管他,其他同学就会有意见,一些同学也会有样学样,带坏整班的风气,以前对待这种情况,老师都只会口头警告,然后下课后再找他谈话批评教育,但是效果不理想。这时候,站位表又可以发挥出新的功能了,它可以作为违规情况记载表,记录学生一个学期的违规情况,在学期素质报告单上写学生的评语也可以有的放矢。同样有些同学在课上表现优异,有责任心、爱帮助人,而且在上课练习的过程中比较认真,能起带头作用的,也应该记录下来。所以,我对站位表继续加工,设置了三张站位表,一张记录平时成绩,一张记录学生违规情况,还有一张就记录学生表现优异情况,同时制定了具体的奖惩制度,制度如下:(1)奖励制度,奖励那些表现优异的同学,我引入星星评比的方法,记录在学生优异情况的站位表上,同时说明一学期结束后,老师会按照星星获得的多少来给予学生物质和体育成绩的奖励;(2)加练制度,同样我引入三角批评的方法,只要某位同学本节课违规了,就记录一个三角在违规站位表中,我同时跟学生说,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犯了错要改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同时给每位同学三次机会,当记录满三个三角的时候,这位同学就要进行加练。这种“大棒+萝卜”的制度一学期实行下来效果很明显。,我把这个方法也推广给体育组的其他老师。

二、总结

教师课堂的管理和要求必须要抓住学生,只有对学生熟悉了才能更好地去观察他们,认识他们的行为规律,了解他们的思想意识。这次通过学生站位表的实践研究,首先它为像我一样的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它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和纪律;通过它可以树立教师威信,提高课堂教学的秩序,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其次,能说出学生的名字,鼓励他们、表扬他们,有时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改变学生的一生。综上所述,巧用“站位表”不只是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在于教师通过体育课站位表这种载体和平台,来激活体育课堂,实现课堂管理的目标和育人的本质。

作者:龚文雄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体育管理论文:体育课堂管理论文

1体育课前管理——精心准备工作

1.1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课堂管理的主体,课前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人数、性别比例、兴趣爱好、体质状况、体育基础、学习态度、思想作风等以便教学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发展个性、培养和激发兴趣从而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2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设计教学程序,编写好教案

钻研教材是在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了解教材的意义、学期任务,教学内容等,并根据学期进度表中规定的每次课的教材,深入研究其性质、作用,分析教材的难易程度、运动负荷的大小以及发展学生的哪些身体素质等。钻研教法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程序,包括各部分教学的顺序、练习步骤以及教法的运用等的基础上编写好教案。如果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设计好教学程序,会大大提高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为课堂管理的优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培养体育委员并对其进行管理

根据体育课的需要,有计划的培养和发挥体育委员作用,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一种措施。为了使体育委员在教学中起到桥梁的作用,应对其进行培养。上课前,向体育委员交代本课的内容、任务、组织教法、保护方法和安全措施。体育委员要配合教师完成基本的课堂组织管理,及时反映班级和学生的情况,随时主动地配合教师管理好课堂纪律,体育委员要把教师管理的思想影响到学生中去,同时也要把学生的思想动态反映给教师。

1.4准备场地器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诚然,上课前如果不认真准备场地器材,便会贻误教学时间,削弱课堂管理。认真准备好场地器材的布置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物质保障。场地器材的布置要协调合理,整齐美观且注重实际。只有这样的场地对学生才有吸引力,自发的产生学习兴趣。安放器材时必须根据教材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器材的高低大小、长短与轻重,甚至包括色调的搭配都要合理。各器材的使用和摆放,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而定,如:“一物多用”以发挥场地器材的较大利用,优化课堂管理,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体育课的管理过程

2.1在时间上加以控制和管理

课堂中的时间因素也是课堂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经济学家把时间看成是一种资源,心理学家则认为时间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一节体育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在有间内抓住可教时机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可能的掌握所学知识,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时间上进行管理。在体育实践课准备部分中,一般教学组织模式是上课铃响后,教师发出集合口令,学生才开始集合,教师要等学生全部集合完毕后才宣布本次课的内容,这样简单的集合整队就要用去6min左右的时间,况且体育课中又频繁存在着大量的队伍调换、分组练习、纠正错误、中间休息等很大程度上浪费了许多教学时间,那么一堂课教的内容有多少,学生练习的时间又有多少。如果上体育课时师生都提前5~7min到上课场地,体育委员在上课2min集好队,教师在4min内宣布完课的内容,使学生尽快地进入上课状态,那么一节课的时间都能充分利用,然后安排好讲解示范动作、学生练习、纠正错误动作以及整理放松的时间,这样整节课的时间就安排得恰当了。一节合理的体育课时间安排应是:准备部分6min;集合整队2min,准备活动4min;基本部分:示范动作加上分组练习15min,教师纠正错误动作5min,自主技术练习10min,中间休息4min;结束部分:放松练习4min;教师总结评价1min。这样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不仅提高课堂时间的质量,而且保持学生专心于技术的练习从而让学生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2.2对教学内容和组织方法上的管理

目前在体育课中普遍开展的教学内容多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缺乏趣味性强的新兴项目,在教授的过程中学生又受个体体质差异、性别、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外界环境等的影响,往往就会出现学生掌握所授内容的程度不同,掌握程度好的学生信心十足,精神饱满;而掌握较差的学生,情绪低落,厌学,甚至会自愿放弃以至于形成自卑感。如在上健美操课时,大部分女生身体协调能力和记忆力强,在课堂都很活跃,领会技术动作的能力较强且跟上音乐的节奏,精神状态较好;而部分男生领会技术动作明显跟不上节奏,表现出浮躁或无所谓的样子,所授动作也难以完成,这样就需要体育教师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教学。俗话说:“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因材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合理的分组教学,把水平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组,让他们在竞争中得到提高;把水平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时教师就应对他们进行多辅导和多纠正错误动作,尽早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或者以骨干生带动差生打散的分组,不仅给骨干生一个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可以避开接触老师的害羞心理。分组教学其效果比在教师统一带领下,一组一组轮流练下去要好的多,进而较大程度地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

2.3对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

在体育课中,学生对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感到枯燥无味;教师的业务水平低、示范不规范、讲解缺乏幽默;体育教学的外界环境影响,场地不平整,器材布置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学生的认识肤浅,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和动机不端正;有的学生怕脏、怕累等原因难以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一旦形成,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就会蔓延并出现其他的问题行为,不仅引起课堂纪律问题还会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为了减少或控制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体育教师应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以保障课堂活动有效地开展。首先要严格建立课堂常规,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让学生明确课堂常规的要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尤其是从一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抓好和落实课堂常规,不但要提出要求,而且要讲明道理,使学生从内心深处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以便更好地维持课堂教学秩序。例如课前要求学生必须穿运动服和运动鞋、值日生必须准备场地器材;课中集合动作要迅速,做到快静齐,不交头接耳,听从口令,考核纪律等;课后布置作业和收回器材等都要向学生讲明。其次,及时恰当地处理课堂问题。例如:教师在示范动作时,两个学生窃窃私语不认真看,这时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眼神、语气、手势或走近方法处理。如果学生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爱出洋相,爱搞夸张动作,致使教学秩序混乱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采取必要的控制或惩罚的方法。总之,在处理课堂问题违纪行为时,一定要处理恰当。

3体育课后管理

体育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尽量在下课前布置完练习内容,避免拖堂,但一定要在下节课落实检查力度,让学生不敢马虎大意、敷衍了事,以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严谨的态度,树立威信。

4结语

对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的角度很多,本文只谈到课前精心的准备工作,课中对在时间上、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法以及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到课后落实检查力度,树立教师威信的管理三个部分。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分析,都没有好的管理方式但只有更先进的管理理念,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不断探索、挖掘课堂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作者:王虹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管理论文: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论文

一、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

(一)运营管理水平不高

当前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仅限于校内师生使用,这就使得很多体育场馆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很多社会上的比赛、活动等难以通过高校的体育资源来进行开展,造成了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严重浪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现代化的管理水平目前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高水平的专业运营管理人才缺乏,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往往是由学校的后勤处来进行管理的,其管理的范围也仅仅只是局限于校内活动的开展以及一些日常的保洁维护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水平的提升。

(二)市场经营利用率低

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往往只是在周末或者是节假日时间才对外开放,在正常的工作日则只针对校内开展服务,这就导致了体育场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闲置与浪费。由于受到观念、体制等一系列影响因素的束缚,高校体育场馆在宣传和市场化运营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致使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难以得到有效地发挥。

(三)有偿服务形式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体育馆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并不是通过有效地宣传手段来主动地为社会提供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难以满足当前社会越来越人性化的服务要求。同时,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的有偿服务形式目前仅仅局限于一些训练场地的出租,并没有延伸到社会上的一些大型会议、展览、文艺汇演等方面,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不足是当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二、提升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建立起现代化运营管理体系

在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水平的进程中,首先就要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运营管理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首先,要加强对现有的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当前体育场馆资源闲置带来的浪费及其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改变其传统的运营管理理念,通过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使其能够掌握一些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的制度建设,使得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能够做到各司其职、权责分明;,在管理人才的任用方面要坚持内部选拔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进而通过完善的人才引入机制来进一步转变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理念,提升其运营管理的水平。

(二)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的宣传力度

高校体育场馆在现代化运营的进程中要打破传统的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来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在现代化运营的进程中,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杂志、报纸以及其他的媒体来进行宣传,进而进一步拓宽高校体育场馆为社会服务的渠道,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

(三)大力拓展市场经营范围

在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管理运营的进程中,要改变以往的有偿服务形式单一的局面,进一步拓展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经营范围。例如,除了进行社会化的体育培训业务外,高校体育场馆还可以与一些青少年培训机构来建立起校外合作关系,作为活动培训的基地来进行市场化运作。同时,在保障校内师生有足够的体育场馆使用时间的前提下来进一步拓展体育场馆的业务经营范围,充分与社会上的一些组织和机构进行合作,举办一些大型的会议、文艺汇演等,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使用效率,推进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的发展。

(四)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的多元化运营

在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宣传和管理来进一步促进体育场馆的多元化经营。比如,高校可以在全省甚至是全国范围内来引入一些体育赛事,通过体育赛事不仅可以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的知名度,同时还可以增加体育场馆的运营收入;此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庞大的体育场馆资源来开发其广告效益,诸如一些冠名的广告、赛事的广告等,进而实现对于体育场馆商业价值的多元化开发。

作者:黄月勤 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管理论文:体育文化中的社区管理论文

1体育文化及其功能内涵

1.1体育文化

对于体育文化的概念,理论界既有共识,也有分歧。马岳良(2004年)认为体育文化是以身体为媒介,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秩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且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是渗透到人所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的一种特殊的人体活动文化,具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市场开发、体育运行规律、体育物质条件等。王振涛、单清华、周毅(2007年)结合物质层、意识形态层和哲学思想层的三层次文化构成理论,认为完整的体育文化也应包含这三个层面内容,具体为:及时层(物质层),为各种体育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第二层是体育的科学原理、锻炼知识、组织形式、制度等;第三层次则是哲学思想层次,诸如生命观、健康观、寿命观、健美观、伦理观等。孙娟、付常兵(2009年)认为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切体育实践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人们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包括体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等。结合相关学者对体育文化的定义,不难发现理论界对体育文化虽然在内涵表述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上存在一个共识,即认为体育文化是体育物质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的综合体,这三者均是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笔者对此表示认同,因为文化不是孤立的要素组成,需要物质基础支撑、精神内核彰显以及来自制度的规范约束,体育文化同样也不例外。

1.2体育文化的功能

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认为体育文化的功能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文化有助于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且参与体育文化逐渐成为国民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的一种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娱乐享受功能,这一点几乎是目前理论界的共识,可以说是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二是体育文化具有感召功能,有助于凝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人心,能够推动形成共识从而提升国家和民族的团结力。有学者认为,体育文化还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塑造公众形象、推动社会进步等功能,其实,笔者认为这些功能依旧是体育文化基本功能和感召功能的延伸。事实上,体育文化还具有强大的社会管理功能,即政府及社会可以借助体育文化来协调社会人际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引导健康、友爱、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从而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而体育文化的社会管理功能迄今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并被充分运用,也未被理论界进行系统性的抽象总结,需要对此予以挖掘并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体育文化的功能内涵。

2社区管理中的文化缺位及体育文化契合分析

2.1社区管理中的文化缺位分析

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的行政区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社区是城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可以说,社区是城镇构成的最小组成单元。而社区管理通常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结合我国现行法律以及理论界对社区和社区管理内涵的定位,不难发现社区在管理上具有自治性,但是,笔者认为社区也是政府的行政区域,不能脱离政府的行政领导,否则仅依靠社区的自我管理会出现管理“失灵”。事实上,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法律定位,导致我国在对社区管理上出现管理责任不清晰、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大、社会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据统计,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3.73%,城镇社区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多。一方面从社区群众对其生活环境诉求来看,满足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硬件设施条件一般都会逐步得到政府的重视而被解决,但受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法律定位,社区群众的文化诉求却未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即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从政府相关部门对其行政权力职责履行来看,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社区居民进行严格管理,如国家计划生育等政策在社区的执行,可依然受社区自我服务的法律定位,政府对社区管理的行政指导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借助非刚性行政指令的政策制定及指导上较为欠缺,导致对社区管理效果并不理想,社区文化严重缺位就是体现,社区居民之间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加上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关系不够融洽;社区居委会社区管理职能的履行缺乏居民的积极支持,使得一些政策难以推行实施;甚至由于缺乏正确的社区文化引导,“黄、赌、毒”等不良社会风气在一些社区滋生蔓延,给社会和谐带来了诸多隐患。

2.2体育文化功能与社区管理的契合分析

以文化为载体,加大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力度既是满足城镇社区居民对文化生活诉求的需要,也是社区管理方式的创新。而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构成的一部分,相比较其他文化,在社区管理中具有较多的功能优势,可以与社区管理形成有效的契合。首先,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随着社区居民物质生活的日益满足,一方面他们逐渐有着强烈的文化生活需要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而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娱乐享受和自我发展功能,可以较好地满足社区居民较之物质生活更高层次需求;另一方面,社区居民还存在社交需要以获得社会尊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而社交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这就涉及到不同文化程度或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融合问题,在融合过程中,体育文化具有较强的优势,可以迅速架起沟通的桥梁,教育背景、能力禀赋、地域差异等内外部因素均不会成为体育文化在社区居民间的沟通障碍,因此,体育文化交流既是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又是促进社区居民沟通的有效途径。其次,从社区居民对不同文化参与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程度来比较。不可否认,政府越来越重视在社区管理中充分依托文化载体来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为此加大了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进社区活动,但是,面对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指令性条款推行的模式,或者商业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功利性明显的商业化推广方式,其效果并不理想,不仅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程度不高,甚至还会引起社区居民的强烈反感进而产生抵触心理。而体育文化具有不可比拟的吸引优势,社区居民基于提升自身身心健康素质等因素的考虑,会积极参与其中,政府如果加大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力度,通过体育文化来辅助社区管理,可以为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提供平台,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再次,从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作用形式来考量。体育文化相比较政府行政指令、刚性的政策规制等社会管理形式,可通过柔性影响来达到社会管理的效果,这与我国社区管理工作的特点也有着较强的契合性。如前所述,按照我国现行相关法律规定,社区是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如果社区管理部门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在社区定期规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符合社区居民文化诉求的文体活动,并辅之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精神文化主题教育,以此来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社区居民更容易接受和贯彻执行。通过参与社区体育文化,社区居民之间的一些利益问题也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3对体育文化在社区管理中功能发挥的政策建议

结合前文对体育文化的概念界定和体育文化功能内涵的阐述以及体育文化与社区管理的契合分析,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社区管理中的社会管理功能,必须重视社区体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的建设力度,要形成“三位一体”的强化机制,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3.1加大社区体育文化的物质资源供给

健全的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包括体育场所硬件设施、体育硬件配套环境、体育活动用品等,这些是体育文化在社区管理中社会管理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而当前政府对社区的体育文化物质资源投入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政策支持缺位、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即使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也没有建立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使得体育文化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撑,从而严重制约了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实效。同时,社区体育文化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源呈现典型的公共品特性,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等特点,使得私人市场由于无法解决“搭便车”问题缺乏供给的动力,因此,政府要承担起社区体育文化物质资源供给的主要责任。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这就要求政府要站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重视社区体育文化的物质资源投入,并建立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体育文化物质资源能够长期有效运转。此外,基于政府财力的限制,也应积极吸引个人、企业和社会的主动捐赠,为社区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建设开辟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3.2加强社区体育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

在社区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建立健全后,需要以此为载体开展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发挥出体育文化提高社区居民身心素质、娱乐享受等基本功能,同时,要依托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向社区居民传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契合政府的社会管理,引导社区居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发挥出其社会管理功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妥善处理好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的关系,基本功能是社会管理功能的前提,忽视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一味追求其社会管理功能只会事与愿违,因为基本功能是社会管理功能得以实现的媒介,因此,社区管理部门要以“为居民服务,为社区服务”为宗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社区群众喜闻乐见,有益于提高居民身心素质的文体活动。在文体活动开展过程中,积极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和方法,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党的基本路线、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法制等教育活动,实现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发挥的目的。

3.3科学设计社区体育文化的管理制度

具备了一定的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基础,并以此为载体开展了传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有助于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但是,社区管理既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程,也是政府及社区自身所面临的日常性管理工作,要使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还需要加强社区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力度,通过健全、科学、长效的管理制度,规范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事实上,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使得社区体育文化杂乱无章,不仅未能较好地保障体育文化基本功能的发挥,甚至对社区规范管理、社会和谐起到了负面效应,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尽快出台规范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一方面要规范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场所、时间、内容、形式,避免体育文化的无序开展影响社区居民的正常休息生活;另一方面,要通过规章制度确保社区体育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开展、长效开展,为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文化提供可持续的制度保障。只有健全、科学、规范有序的体育制度文化作为保障,体育文化强大的社会管理功能才会得以体现,缺乏制度保障的体育文化也只能削弱理论界以及社会对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和重视。

4结语

总之,体育文化的社会管理功能应该被认识,基于我国社区管理工作的现状,体育文化的社会管理功能有广阔的作用空间,但是,要实现这一功能,需要协同体育物质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力度,这三者是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发挥的有机整体。

作者:曹锐成 单位:武夷学院体育教学部

体育管理论文: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论文

1、有关体育场(馆)及行为运营管理等相关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是指对体育场(馆)运营企业服务创造和服务提供的系统进行设计、运作以及改进。而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概念的引入是因为:体育场(馆)运营企业在设计或运作其服务创造和服务提供的系统时,其核心的构成要素“系统中有限理性的行为主体”,以及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行为决策被忽略了。事实上,这些有限理性行为主体的决策行为,以及主体决策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才是体育场(馆)运营企业应该考虑的关键因素。因此,本研究的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是指体育场(馆)运营企业为了完成其服务创造和为客户提供满意、品质、高效的体育场(馆)服务(包括公益服务和和市场服务,以下都简称“服务”),而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体育场(馆)及相关的各种资源,所进行的规划、整合、组织、控制等行为决策活动。

2、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系统的构成

从行为科学的视角来看: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系统是由许多体育场(馆)服务行为决策的相互作用构成的。这些决策行为主要指对体育场(馆)服务的各类资源进行规划、整合、组织、控制等。具体可分为服务资源的采购决策、服务资源的集成决策、服务资源的销售决策、服务过程的保障决策这4步相互关联的链式决策行为。

服务资源的销售决策是指对体育场(馆)建筑资源及各种服务资源进行市场开发和销售的策略集合,具体包括: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与销售策略、体育场(馆)各种服务资源的开发与销售策略如体育场(馆)是否需要冠名,与冠名赞助商如何合作?在体育场(馆)举办的某项大型娱乐或文体活动是否需要赞助?赞助合作协议规则如何设定?是运营团队自身实施场(馆)服务资源的销售?还是通过市场机制引入专业的营销公司实施场(馆)服务资源的销售等等。

服务资源的集成决策是指为体育场(馆)各项服务的整合及价值增值而进行规划、整合、组织、控制等的策略集合。例如,体育场场(馆)运营团队针对体育场(馆)的资源进行招商引资后,需要决定与这些招商的合作单位的合作规则如何,以及可以给予的优惠政策有哪些?都属于服务资源的集成决策。

3、总结

在上述4种行为决策的相互作用中,不仅涉及到实施决策的主体,也会涉及到被实施决策的主体。据此,这4种行为决策的相互作用将涉及到5类行为主体,分别是:服务资源供应主体(以下简称“供应主体”)、服务资源集成主体(以下简称“集成主体”)、服务资源销售主体(以下简称“销售主体”)、服务过程保障主体(以下简称“保障主体”)、服务产品消费主体(以下简称“消费主体”)。正是上述5类行为主体通过4种决策行为来进行相互作用,才构建了动态的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系统。因此,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是供应主体、集成主体、销售主体、保障主体、消费主体这5类行为主体。5类行为主体通过服务资源的采购决策、服务资源的集成决策、服务资源的销售决策、服务过程的保障决策这4种决策行为的实施来进行相互作用。因此,本研究在构建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复杂适应系统模型时,需要首先研究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系统中5类主体的行为决策模型,以及这些主体之间的相互博弈、合作的规则。然后,通过计算机仿真平台让5类行为主体之间按照自身博弈、合作的规则,不断地进行相互作用,就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构建出动态的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系统。

作者:李科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体育管理论文: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论文

一、国内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现状

1.1场馆功能设计与营销服务脱节

目前国内大多数体育场馆的前期设计与后期管理市场化存在脱节现象.多数体育场馆的前期设计考虑最多的是场馆的体育功能,而未重视对场馆商业化运作功能的开发与设计.导致摆在设计者和经营者面前的是两种不同的境遇.设计者考虑场馆的外观、选址、科技含量、城市地标定位、建筑的难易程度、工程的质量等,经营者考虑的却是可经营的产品或服务.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家体育馆(鸟巢)在设计的时候争取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同意,体育的功能只占24%,而商业化运作的功能却高达76%,这在场馆后期的经营管理中起到了很好的延续作用.除了作为旅游产品定位之外,进行其他类的商业化运作也为国家体育馆后期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有益的补充.[3]而国内第四代、第五代体育场馆的大部分设计仍停留在体育功能的挖掘上,显然不利于商业的运作,为后期经营管理的难度埋下了伏笔.

1.2体育赛事无法成为场馆经营的主体

国内体育场馆举办体育赛事还远远未开发出它本身应有的商业价值.这与体育文化和体育参与人的价值观念不无关系.目前,国内体育场馆对体育赛事开发的定位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赛事组合与特色赛事品牌,体育赛事不但没能成为场馆经营的主体,反而成为场馆经营的累赘.一方面,国内场馆主要经营依靠承办竞技类体育赛事,赛事组合单一,娱乐性的、市民能广泛参与的、市场化运作的赛事没有形成很好的层次性补充;另一方面,国内体育场馆举办赛事的商业化运作经验和能力不足,导致负利润化,成本收益严重偏离预期目标,反而造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负面影响,不利于赛事的可持续发展.

1.3国民体育消费意识与消费能力弱

一般对于体育消费来说,主要包括参与性消费和观赏性消费.[4]从事体育运动的锻炼需要有一定的体育场馆做物质保障,不同运动项目对场馆的依赖不同,对于运动参与类的消费者来说,到体育场馆进行消费是由主观价值判断和生活方式决定的.对于高消费类运动项目的参与对体育场馆的依赖更重.一般参与性消费比观赏性消费更能以估计和评价.具有消费能力、消费时间和消费意识似乎构成了体育消费的三要素,但对参与性的体育消费更重要的第四个要素则是体育消费的行为,需要消费者真正的走入体育场馆,身体力行.而对于观赏性体育消费对于个体而言似乎对体育场馆的依赖更弱,在家中通过媒体进行体育观赏似乎已成为国民的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他们并不乐于去体育场馆内外进行现场的观赏消费.

1.4漠视体育价值观念对场馆经营的影响

美国人约翰·古特曼在他的《从仪式到记录》一书中,从生命的本质考查体育的本质,北京体育大学袁旦教授认为体育价值观念是引发体育社会认同的本源.个体由于受教育程度、生活背景和工作岗位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农业时代的人民认同“体育无用论”,体育的研究者关注的体育研究的选题和意义,体育商业者关注的利益较大化,体育参与者关注的是体育带给个体的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健康方式.显然,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农民还无法走进场馆内进行健身、家庭娱乐、体育鉴赏等活动,对于大多数运动参与的人群从体育本质的角度挖掘参与的动机和体育赛事、家庭表演、艺术活动等营销组合进行宣传是场馆经营的核心和难题.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决定着个体能否走进场馆成为固定的消费群体,由此看来,对体育的宣传、对体育的手段教育、对体育本质的问求将成为未来相对长时期内影响体育场馆经营的因素.

1.5专业人力资源匮乏

袁旦教授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不懂体育还奢谈什么体育管理”,[5]不懂体育和不懂管理一样可怕,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体育经营管理者的必备素质.体育管理活动是将管理的原理、方法和范式应用于体育这种社会文化活动中,显然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是体育管理活动应该关注的又一个核心.又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培养既懂体育又懂管理的人不就可以了么,问题似乎解决起来如此容易,现实中部分体育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也是如是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但同样的困境摆在面前,学体育的不懂体育,不爱体育,不懂管理,学管理的也不懂体育,不爱体育,本身就不是体育的爱好者,不参与体育运动,何谈对体育运动本身的深刻理解,更无法从个体本源追溯消费者的心理.其实,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的目标同样应该是体育消费者和体育参与者本身,而不是体育场馆本身.研究和挖掘消费者的需求才是体育场馆经营的主产品,赛事、产品和服务是消费需求的主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考量,似乎培养这种双优型人才又显得那么的必要和困难.

二、大庆市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2.1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任务

2.1.1提供体育服务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体育场馆这种有形产品需要提供无形的体育消费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面消费者的需求,这种现象本身就不单纯是个体育的问题.社会学的、文化学的、人类学的、体育学的、心理学的多学科关注才能产生合力.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研究和开发体育服务产品和服务是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

2.1.2.提供体育以外的其他社会服务,开展多种经营.体育赛事是场馆经营的主体,但仍需积极开发设计多层次多元化产品,作为体育活动本身的有益补充,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营活动,进行符合市场化运作的产品和服务组合设计是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商业价值所在.

2.1.3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2方法

2.2.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大庆市体育场馆的经营,必须以满足消费市场为根本出发点,同时要引导和培育体育消费,健全管理制度,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来处理一切经营活动.

2.2.2树立市场营销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由于大庆市的体育场馆多为政府投资,主要目的是满足市民的文化体育活动和消费需求,增进市民身体健康愉悦身心,为国际化都市建设提供国民身体素质保障.但由于场馆所处地理位置和宣传力度手段单一导致了大部分时间闲置和浪费,所以,必须坚持一方面满足广大市民的健身、健心、休闲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参与性体育活动,按照市场化运作,树立市场营销观念.有效营销是盘活体育场馆的必要手段,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树立是保障大庆市体育场馆实现市场化运作的标志.

2.2.3刺激引导规范体育消费.

2.2.4建立健全体育市场.

2.3经营形式

2.3.1会员制:会员制又称“俱乐部营销”,是指企业以某项利益或服务为主题将人们组成一个俱乐部形式的团体,开展宣传、销售、促销等营销活动.顾客成为会员的条件可以是缴纳一笔会费或荐购一定量的产品等,成为会员后便可在一定时期内享受到会员专属的权利.大庆市的所有体育场馆都可以按照可提供的运动项目,研制会员开放时间,保障会员制活动的实现,会员成为稳定的客源,对体育场馆同时是一种重要宣传和利用,同时可以收回一点成本.可以定期搞会员俱乐部之间的比赛,经过发展以后,打造会员赛事品牌.

2.3.2承包制: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场馆整体承包;另一种是对不同体育设施或不同体育健身娱乐休闲项目的分包.

2.3.3合作经营形式:指体育场馆以土地、房屋或其他设施作为投资品,其他投资者以现金、设备、管理等作为投资品合作经营某项提与业务的经营方式.

2.3.4直接经营形式.直接经营的有点在于规范,但成本高、风险大,加上行政审批的程序和过程过于复杂,不利于市场化运作,也不能有效激发经营的积极性,对于经营指标和考核目标的设定容易保守.但是如果打造一支业务素质高、营销观念强、经营手段突出的队伍,也是不错的选择.

2.3.5委托经营形式.目前,大庆市已经委托大庆文化体育旅游集团来经营大庆市的体育场馆,这是典型的委托经营形式.希望可以改善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提高盈利能力.

作者:艾振国王浩邵长坤单位:大庆师范学院东北石油大学

体育管理论文:师院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玉林师院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参观访问、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制订适应学分制管理的选课与排课方案、新教学大纲、教学常规,构建了玉林师院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并通过实施检验了其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问题的提出

高校公共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锻炼习惯为主要目标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高校已逐渐认识到原有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体育需求,难以真正实现课程的目标,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体育课程建设的新路子。

“快乐体育”、“成功体育”、“选项教学”、“俱乐部体育”等教育和管理模式相继出现,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但核心的课程改革—围绕着学年制向学分制的改革总体进展较慢,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却不易推广和普及。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文件,以下简称新《纲要》),为体育课程注入了新的动力,明确了高校必须以“健康及时”、“终身体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突出强调了促进学生健康是体育之本,要从多维度、多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要打破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老师、上课时间”,营造“生动、活波、主动发展”的体育学习氛围,要求“各校应根据本纲要和学校实际情况制仃教学大纲,防止以改革之名行无政府主义的不良现象发生”。因此,如何根据各院校的实际研究制仃出一套合理有效而易操作的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方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课题。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体育学科及学分制相关文献30多篇,为本研究提供充分的论据和详实的资料。

2.2参观、访问法:参观访问区内外试行学分制管理的高校10余所,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

2,3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法:对玉林师院0203级学生试行学分制管理后的学习兴趣、选项动机及上课的满意度等进行了随机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并对所有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

3研究结果分析

3.1国内外高校体育课程学分制现状

学分制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柔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质量的单位,其特征是: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空和教师的灵活性等。学分制一百多年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历程,其内涵和形式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以使之与本国国情、校情及社会发展相适应。就国内外高校体育学分制管理模式而言,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学年学分制,另一种是学分制,各有其优缺点。

3.1.1学年学分制。既保留学年制特色,又相应地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学习的内容、时空、教师的自由度。这种体育学年学分制,只要有相应的物质条件和教师较高的业务能力就能实施,一般情况下,实行体育学年学分制的高校都规定体育学习的年限(A)、学时(B)、学分(C),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X)、时间(Y)、教师(Z)等。目前,日本和我国等许多高校就属于这种模式。

3.1,2学分制。这是一种充分体现学习自由思想的一种学分制模式,它以选课制为基础,集导师制、绩点制、弹性学制于一体,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以学生兴趣为起点,其典型代表是美国、加拿大等国高校。就体育学科而言,我们认为学分制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适应全民健康的社会需要等方面将起更大的作用,更利于达成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但由于这种学分制管理模式对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场地设备、以及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要求太高而难以实施。

3.2玉林师院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

根据玉林师院培养目标,生源,师资、办学规模与实际情况,我们拟实行一种半开放型的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立足于学年学分制为基础,引入学分制的选课制和选师制管理。

3.2.1选课与排课方案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关于开什么课,学生如何选择到想选的课,选好课后怎样排课等问题,这既要体现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能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见表1)。我们研究认为:(1)开课应从实际出发,多方考虑健身实效性、大众性、民族性、时代性、层次性原则,玉林师院拟开设的体育课程可归纳为三大类,两个层次,十一专项课,即1-?年级为必修选项课,1-4年级选修选项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三大类,三大类中又按项目水平分初、中级两个层次11个专项,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软排球、武术套路、太极拳、贻拳道、散打、健美操、保健与康复课等课程;{2)选课与排课必须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体育需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障。就学校体育而言,体育兴趣和爱好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体育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的,积极的参加体育课学习和锻炼,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如何“激发”、“唤醒”和“保持”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见表2)。校园网络的建设,使我们可以方便的通过网上选课、排课的形式进行管理调控:设立公共体育课程主页,点击“选课”,进入选课排课系统,内有开课项目,教师一览(包括每位教师的资历,拟开课程。时间安排等),,次选,备选登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浏览、选择(原则上每个教师每个教学班不超过5。人,少于30人不开课),本项操作学生在开学一周内通过校园网进行选、调、退、停手续,时间一过即不再办理。

3.2.3新教学大纲

原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199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制订的,而新教学大纲是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制订的,与旧教学大纲相比,有如下几大变化:(1)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健康及时”,“终身体育”、“以学生为本”,“满足个体差异与需求”等体育理念;(2)新的课程目标,将旧教学大纲中公共体育课程的增强体质、传授三基等任务拓展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并具体化为五个方面的主要目标,突出强调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过去没有强调的目标;(3)新的课程结构,新教学大纲设置了必修选项课、选修选项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三大类,这种设置不仅充分考虑到了实效性、大众性、时代性、民族特色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更充分的考虑到了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多样性、层次性(见表1、表2),将课内外、校内外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4)新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见表3)。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三级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公共体育课程的成绩;(5)教学内容和时数不作硬性规定,由师生共同把握。

3.3建设更人性化的教学常规

我们认识到,实行学分制管理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有较大的转变,在教学具体管理措施上,尤其是课堂教学常规的建设上要有更大的突破,以改变以往过于教条化、刻板的组织管理,代之以一种民主、灵活的动态管理,在这种人性化的课堂常规下,学生、教师主要是通过自主管理自己,相互督促,多向互动,共同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而管理调控自己。

4实施成效与存在问题

4.1实施成效

4.1.1选课、排课方案基本上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根据我们发放的问卷调查,我院公共体育课程试行学分制管理下的体育选项课教学后,绝大多数学生选上了其想选的课程,只有8%的学生是被选的,即无法选到自己或次选的课程(见图1)0

4.1.2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我院公共体育选项课程(多元化)设置合理,66%学生对现在所上的体育选项课满意,不满意的21.5%,无所谓的12.5%0

4.1.3学生比以前更喜欢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见图2、图3),表明学生对体育的参与态度发生积极的变化。超级秘书网:

体育管理论文: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论文

一、体育场地的主要经营模式分析

通过对国内高效管理模式的调研分析,目前现行的高校体育场地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高校内部自主经营管理模式;承包租赁经营模式;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

1、高校内部自主经营管理模式

这是高校体育场地的主要经营管理模式,高校内部的体育教学部对高校内部的体育场进行管理,在满足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的同时,进行对外开放经营管理,学校有偿对外开放的体育场地一般由体育教学部和后勤部门负责体育场的经营,这种经营模式一般没有明确的经营管理标准,并且不单独核算,不利于高校体育场地的经营水平的提高。

2、承包租赁的经营模式

是承包人根据体育场地的自身调节,结合高校内部的使用要求和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包人每年缴纳一部分的费用,并且对体育场地内部的日常管理修缮、设备的维护等,大型的体育设备和维修仍然由高校内部或者是政府出资。承包的高校体育场地必须首先满足高校内部的使用要求,保障对全民健身和运动训练进行服务。承包主要是承包人的短期行为,在承包期间,在体育设施的使用上容易出现短期的行为,不注意体育场地的设施维护,造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的流失。

3、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高校的体育场地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具有独立法人的企业来对高校的体育场地进行经营管理,企业内部按照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对体育场地进行管理,内部的管理机构完善,管理规范。该种经营管理的模式的缺陷在于过度追求效益的较大化,不太注重体育场地的社会效益。

二、区域性高校体育场地经营影响因素研究

区域性高校体育场地的经营受当地影响比较明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地区高校体育场地的自身状况,地区体育场地的经营定位和服务对象,地区体育场地的地理位置和居民的消费水平。云南省高校体育场地的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改善体育场地的经营管理状况,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为省内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提供有力条件。体育场地的自身状况。体育场地自身的状况是影响体育场地经营管理模式的主要因素,体育场地的功能、规模、场地面积、主要开展的项目等都对体育场地的管理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体育场地的经营的定位和服务对象。高校的体育场地经营定位是满足学生体育训练的基础上对外开放,较大化的利用高校的资源,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兼顾全民健身的发展理念。体育场地的潜在的顾客也是对选择体育场地的经营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体育场地的地理位置和居民消费水平。根据体育场地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的居民消费水平,采用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对高校体育场地进行管理,实效高效体育场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较大化。

三、体育场经营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高校体育馆的经营发展理念需要突破传统,将体育场地的经营向着多元化、灵活化的模式发展。顺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满足全民健身的需求,为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贡献一份力量。高效体育场地管理模式随着先进管理理念的发展不断进行优化,实现了提高高校体育场地管理经营发展的目标。经营管理的人性化。服务的质量是吸引顾客的主要因素,为了实现高效体育场地的人性化管理,需要进行人性化的改进,设立专门的残障人士的通道,坐席等,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服务至上,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的质量;经营途径的多元化。为了实现高效体育场地的管理模式探索创新,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开发其他衍生产品,以此来那个增加场馆经济来源,把增加的收入利用到提高场馆的基础设施上,达到良性的循环;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专业化的人才管理队伍对提高场馆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吸纳专门的管理人才,进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管理,相互互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改变现在的以退休运动员、教练员管理的现状,不断吸纳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提高高校体场馆的运作效率。场馆设施的功能多样化。通过对高校内的体育场地进行升级改造,利用校内的优势资源,将运动与休闲,运动和娱乐相结合,建立起多功能的高校体育场地经营体系,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来,提高体育场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总结

云南省内的高校内的体育场地利用率低,通过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高校内部体育场地经营的管理理念的发展趋势,结合当地的特点对高校体育场地的管理模式提出改革,探究提高体育场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管理模式,在满足学生体育运动的同时,为全民健身贡献出一份力量。

作者:者胜祥 刘红梅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体育管理论文: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论文

1.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仍然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还不够新颖,部分教师仍然拘于传统的、落后的体育教学观念,导致其教学过程中思想保守、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理论知识没有掌握,同时体育实践能力较差,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降低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

1.2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对体育重视程度不高

在高校总管理部门和体育教学管理部的教学计划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体育教育管理的位置摆得不够端正,从而导致体育教学部门的教学计划缺乏学校总教务处的指导和管理,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再有就是体育教学部门自身的原因,体育教师往往把体育教学管理作为重点,忽略了教学管理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教学评价系统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指标,从而造成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发现不了问题,教学方法得不到改进,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进而影响整个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2.改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现状的措施

2.1转变对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观念

随着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推行,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者应当学会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和学习新时期下新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的培养要求,同时要勤于思考,善于吸取国内外的先进体育教学管理思想和教学方法,并且敢于创新和实践,形成适应自身实际课堂教学的管理模式,使之更加适应本校本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综合水平的提高。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者的能力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项体育运动项目或专业体育技术,应该更加包括体育教学管理的行政服务能力,将体育实践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融为一体,引导其他体育教学工作者增强自身教学管理实力,努力钻研业务,加强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2.2教学管理部门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

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务管理处和体育教学管理部门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学校教务处总管理部门应该结合学校整体的实际教学状况和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制定出能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水平的体育教学计划,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地组织和实施体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同时体育教学管理部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力度,结合自身体育课堂中学生的特殊性,积极探索适合自己课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整体综合水平。另外,学校教务处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设立相关的教学评价指标,及时发现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多多采纳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积极有效的寻找问题的解决措施,提高体育教学管理的效率,增强学生的体育水平和身体综合素质。

2.3建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相关的制度

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目标、培养发展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加强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监控,能够促进体育教学工作规范化地进行,维持学校的教学管理秩序,保障教学质量。其中,制定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应当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优异、责任心强的高级职称教师组成,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环节进行监督、评价和及时的指导、修正。同时设立学生课后评价制度,学生是教学课堂的及时接触者和受益者,他们的意见能够及时、有效地反应出体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后动态,认真聆听学生的想法,努力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3.结束语

高校的体育教学是一份兼具辅助性和管理性的工作,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及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敢于创新和尝试;教师应当及时学习教学管理方法,紧随时展的脚步,积极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教学管理水平,积极进取,更顺利地完成教学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体育教学的任务,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作者:王新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管理论文: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管理论文

1如何加强体育选项课教学管理

1.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合理开设课程

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教学资源进行完善,并以此合理设置体育选项课程。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考虑到开设运动项目的实用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尽量多开设一些深受学生喜爱且具有实用性的运动项目,例如游泳、健美操等运动项目。游泳不仅是一项运动项目,还是一项求生技能,此外游泳还是一项有氧运动,几乎可以锻炼到全身大部分的肌肉,对体型超重的学生减肥有很大的益处。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体型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增加选项课的时间段

高校体育选项课要较大程度的做到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段。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选到自己喜爱的课程。这就要求高校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增加体育选项课的时间段,保障学生能够充分自由的选择时间进行上课。因而,各院(系)排课表时必须注意按规定空出2~3个时间段供学生选择体育选项课程,同时每天增设7~8节选课时间段供学生选课,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课程的自由度。

1.3完善场地器材设施

随着高校的逐步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和紧张的场地设施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高校根据学校扩招的情况和短缺的教学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修建急需的场馆,修建风雨操场,保障学生在雨雪等恶劣的天气状况下也能保障体育课程的顺利进行。学校还要改善学校场地和器材状况,增加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场地器材,为学生的健身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力争满足大部分选项课教学的正常开展。

1.4引进专业教师,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各高校要根据开设课程的需要,一方面要引进一批专业的教师,保障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能够开设,也保障了教师授课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还要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项能力和专业覆盖面。针对当前繁杂和专业的体育选项课,要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要求体育教师除本专业以外,还需掌握1~2项运动项目的专业技能,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开课率,也为学生选择任课教师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要加强教师素质教育,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注意加强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拓展教师才能,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使选项课达到预期的效果。

1.5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

要完善现有的考核评价机制,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调整那些考核标准和操作方式不合理的课程。考试评价内容要科学、,应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要涉及到学生的进步幅度以及努力程度。评价的方式应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互相评价”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测试过程中,对评分标准、测试方法及测试人员应进一步统一规范要求,实现标准化评分,实现不同选项课课程项目的公平性与性。

2结语

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让学生在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上都可以自主进行选择。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和上课时间上还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改革完善,顺应大学生对体育选项课程项目的要求,多开设那些具有实用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增加选项课的时间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教学资源的充足,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体育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选项课的科学指导,避免项目选择的盲目性,合理引导分配教学资源。要强化教学管理,完善选课系统,减少客观原因造成的自主选课障碍。

作者:殷征辉 王承杰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体育教学部

体育管理论文: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论文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知网检索平台,搜集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方面的论文100余篇,仔细研读,对公共体育场馆资产性质、管理体制以及公益性体育服务等方面有了初步认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持。

1.2专家访谈法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先后走访了常州市奥体中心、常州市中天钢铁体育馆、苏州体育中心、无锡新体育中心等苏南具有代表性的公共体育场馆,并对体育场馆经营者、管理者进行访谈,听取了有关领导、管理者、经营者对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的看法和意见。

1.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针对苏南公共体育场馆运作管理模式与公共体育服务等问题设计了“苏南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现状”的调查问卷,调查过程中选取常州市奥体中心、常州武进体育馆、常州市中天钢铁体育馆、苏州体育中心、独墅湖体育馆、三香路体育中心、吴中现代文体中心、无锡新体育中心、锡山区体育馆、锡山东亭体育场等20家公共体育场馆为调查对象。通过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4份,回收率97.0%,其中有效问卷189份,问卷有效率94.5%。

1.4逻辑分析法

以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为依据,以现有公共体育场馆提供体育服务的现状为起点,通过整理、归纳、演绎和推理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所研究的现象和统计数据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

2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状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群众体育的不断发展,公共体育场馆的数量在苏南地区不断增多。据不统计,截至2012年,苏、锡、常三市综合性大型公共体育场多达上百个,这些场馆通过举办大型文艺演出、体育赛事、体育运动技能培训,承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以及各类会展和其他大型活动等方式,为市民提供体育健身、运动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2]

2.1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状况

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总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体育类经营收入,包括承办运动竞赛、体育表演、运动队训练场地服务、各种体育运动技能培训等。另一部分是非体育类经营收入,主要包括承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以及各类会展和其他大型活动等。[3]2012年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收入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20家公共体育场馆在2012年经营总收入平均在600万元左右,其中,经营总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有1家,占被调查总数的5%;经营总收入在100万元~300万元的有2家,占被调查总数的10%;经营总收入在300万元~500万元之间的有5家,占被调查总数的25%。多数场馆的收入集中在500万元~800万元,经营总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3家,占被调查总数的15%。说明目前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总收入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这可能与目前多数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有关,现阶段江苏省根据经济和体育发展实际情况,将公共体育场馆分为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差额预算管理单位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但是一些场馆的管理体制仍然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模式,无法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场馆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对外开放利用率低,经济效益较差,影响了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与创收。

2.2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开展体育类经营活动的情况

公共体育场馆是指由国家财政部门投资兴建,其目的在于开展大众体育活动,培养国家体育后备力量,为运动竞赛、运动训练和群众健身娱乐的需要而设立的专门场所。因此,开展体育类经营活动是公共体育场馆的重要职能。公共体育场馆开展的体育类经营项目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的20家公共体育场馆在开展体育类经营项目方面,占及时位的是承办运动竞赛和体育表演,20家体育馆都提供这一体育服务,其原因可能是承办运动竞赛与体育表演不仅可以获得相应的经营收入,而且更重要的是借助比赛和表演可以很好地宣传体育馆,有效提高体育馆的声誉。排在第二位的是提供运动队训练场地服务,只有2家体育馆没有涉及该项目。居于第三位的是举办各种体育运动技能培训班。总体而言,在提供体育类公共服务方面,苏南地区的公共体育场馆已经走向市场,场馆从原来只向专业队训练、比赛提供场地服务为主,转变成为社会大众的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服务和承办运动竞赛、体育表演的场所,表明公共体育场馆的职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只注重训练与竞赛,发展到以提供服务为主,充分体现了国家建设公共体育场馆的目的和宗旨。

2.3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开展非体育类经营活动的情况

开展非体育类经营活动是公共体育场馆创收的一大来源,据了解,目前绝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在提供体育类经营服务的基础上,正逐步扩大非体育类经营项目收入,通过商标冠名、房屋出租以及开办餐饮等非体育类服务增加收入(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公共体育场馆开展最多的非体育类经营项目是主办或承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有16家场馆涉及此类经营,其原因在于承办展销会和博览会不仅可以创收,而且可以很好地宣传体育场馆的形象,提高场馆的社会知名度。自办宾馆、招待所和自办餐饮等方面涉及的体育馆最少,这与一些场馆规模较小,没有充足的可利用空间有关。可见,目前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在多种非体育类经营中仍然是以低层次的出租房屋和承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为主,而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主动开发市场的并不多。这也反映了目前苏南地区一些公共体育场馆的选址与布局不合理,场馆设计功能单一,存在建设空间与资源浪费的现象,使一些场馆的经营管理存在困难,限制了非体育类经营项目的开展,影响了场馆的后期利用。

2.4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方式

开发体育场馆的公益性体育服务是目前发展我国群众体育的大势所趋,公共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性质,该性质决定了其公益性。所以,公共体育场馆应该以满足社会需要为主要目标,而不应单纯追求经济利益。通过调查可知,市民认为公共体育场馆应无偿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3%,认为可以象征性收费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1%,认为应该优惠收费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4%,其他为2%。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部分市民认为公共体育场馆应无偿提供体育服务,但多数市民并没有一味强调公共体育场馆应无偿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适当的或优惠的收费方式市民还是能够接受。笔者认为,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是场馆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公益性的实现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多种实施手段。场馆经营要从实际出发,对于基本不用消耗物质资产和专门服务的场馆设施,可以免费向社会开放;但对于需要消耗水、电、气,或对器材有损耗,并付出人力的体育设施,大众应付出部分场馆维护费用。

2.5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应提供的公益性体育服务项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身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体育锻炼不再单纯出于强身健体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倾向于在运动中愉悦身心,这使他们对体育场馆的公益性体育需求越来越高。他们渴望体育场馆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体育服务,从而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图1是市民认为公共体育场馆应提供的公益性体育服务项目。从图1可以看出,市民认为公共体育场馆应提供的公益性体育服务项目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身咨询、健身辅导和健身培训,而对运动处方、陪练陪打等方面的服务要求较低,这表明,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广大市民对公益性体育服务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提供场地服务。随着健身理念的发展与更新,越来越多的市民渴望能够科学健身,这必然会增加对健身咨询、辅导、培训等公益性体育服务的需求。

2.6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体育场馆均尝试从行政管理方式转为企业经营方式。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部分省区大型体育场馆中,盈利的只占1/2,场馆功能不够多元、体育项目单一、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落后、管理水平低下,造成了大型体育场馆利用率低。[5]从表4可以看出,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作模式一般有差额预算管理、全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模式。其中采用差额预算管理的场馆最多,有10家,占50%,采用自收自支管理模式的场馆最少,只有3家。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已开始走向市场,政府职能在体育场馆管理中进行了重新定位,由直接管理改为宏观调控,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开始从行政型管理向经营型管理过渡。这种管理体制就是要求公共体育场馆在走向市场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规则发展,实际就是承认公共体育场馆是一个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应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生存,自我发展。所以场馆只有通过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商品,通过体育市场的交换活动获得的价值补偿,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目前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总收入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公共体育场馆在开展体育类经营项目方面,主要是承办运动竞赛、体育表演和提供运动队训练场地服务,公共体育场馆开展最多的非体育类经营项目是主办或承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2对于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方式,多数市民没有一味强调公共体育场馆应无偿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适当的或优惠的收费是多数市民可以接受的方式。3市民认为公共体育场馆应该提供的公益性体育服务项目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身咨询、健身辅导和健身培训,而对运动处方、陪练陪打等方面的服务要求较低。4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作模式一般有差额预算管理、全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等模式。其中采用差额预算管理的场馆最多,采用自收自支管理模式的场馆最少。

3.2建议

1根据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大型体育场馆的发展现状,采用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提倡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并存,在保障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前提下,将体育场馆逐步推向市场,采用市场运行机制,按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运作,提高大型体育场馆的“自身造血”功能。2依据苏南地区不同体育场馆的特征,积极策划、承办各种规模的体育活动,引进并承办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真正把体育场馆作为产业来经营,发挥大型体育场馆的多功能作用,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3紧紧围绕苏南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进一步促进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模式的转变,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规范性,激发其积极性。

作者:彭国强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体育管理论文:体育参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

一、体育在社会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1.增强人民的体质

现代人们的生活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追求程度越来越高,为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发展,就必须在社会管理中引入体育活动,以促进人民发展。在上世纪50年代,同志就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84年许海峰在第23届奥运会上为中国获得了首枚金牌,到中国女排成为世界及时个蝉联五连冠的世界冠军,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使中国成为了屹立在东方的一条强大巨龙,中国的体育事业正快速发展着。虽然目前我国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但是只有我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心素质,就可以改善生活方式,强健体格,实现人民安居乐业。

2.营造团结奋进、公平有序的社会风气

“促进社会公正”是社会管理基本任务之一,加上体育活动往往是建立在公平的规则下的。在公开的场合,个人或者集体的智能与体能发挥到较大限度,从而获得比赛的胜利,让优胜者获得奖励和尊重。体育运动所追求的“公正、公开、公平”正是社会道德核心观念的体现。体育参与社会管理,一定程度上营造公平有序的社会风气,促进人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他们团结、奋进、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3.丰富社会的文化生活

体育锻炼在强健人们体格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在“竞争、团结、写作”的体育文化下,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体育活动使我国在繁忙的生活劳动之余得到了较好的休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事业日渐繁荣的今天,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对抵制不良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座座大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减少了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如果有矛盾产生,会因为没有及时的化解和疏导使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邻里的和谐相处。体育运动“相识、相知、相助”社交功能能妥善的处理人际关系、化解各方面的矛盾纠纷。特别是对于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政府体育部门和社会体育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出体育超越政治、语言、文化、地域的优势,广泛的开展体育活动,使外人人员与当地人员能和谐共处。另外,不论是亲自参与体育活动,还是观看体育比赛,都可以使人们的情绪得到宣泄,缓冲大量不良情绪积累引发的矛盾和纠纷,人们可以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体育活动中相互理解和任务,降低了邻里之间发展矛盾的几率。

二、体育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及其创新的实现途径

体育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应该树立服务大局的意识,有效的维护全社会的体育权益,并强化体育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主动性和针对性,规范体育行为,化解体育矛盾,在发挥体育的本质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以及社交功能上下足功夫,使体育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1.提升体育公共服务能力

在社会公共管理中,政府的职能就是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真真切切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他们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体育参与社会管理,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体育设备陈旧落后与人们体育需求的矛盾,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相关部门和体育部门应该深入人民群众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征求他们的意见,从而加强体育公共服务的创新工作,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体育健身基础设施、体育锻炼指导与服务、体育竞赛表演等,不断完善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健身需求。

2.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素质

民族的身心健康与国家未来发展密切相关,是每一个公民实现幸福生活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从而提高全民族的身心健康素质。目前我国观众身心健康素质存在问题的人民群众不在少数,青少年学生体质也在不断下降,少年儿童肥胖问题令人担忧。相关体育部门应该积极组织协调全民健身工作,大力实施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健身培训工程等贴近群众的高质量健身项目,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品质的体育锻炼基础和条件,不断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为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发挥体育社团作用

社会组织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政府之间具有一定的润滑作用,能协助政府对社会中的事务进行科学的管理。体育社团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力量,对社会管理及创新过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体育社团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号召性,在化解积怨、调解矛盾、维护社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同时还能促进健身活动的推广与普及,提高人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体育社团的建设工作,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体育社团有效的补充社会基层管理工作,为我国实现体育强国做好充足的准备。

4.净化社会环境

在体育比赛中,有部分体育运动员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不择手段,出现了诸多体育竞赛不公平的问题,降低了体育的良好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社会和体育相关部门应该对违反赛风赛纪的现象严厉打击,规范各类体育赛事,较大程度上消除体育领域的丑陋现象。另外政府部门和体育部门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体育法制环境和社会市场环境,提高运行员及其团队的体育政绩观,使体育竞赛能公平、公正、公开,从而保障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

三、结束语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体育社会管理是我国体育事业科学发展和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参与意识、强健体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体育部门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社会营造出积极、乐观的体育锻炼环境,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群众身心素质的培养,积极发挥社团作用,进一步净化市场、法制和社会环境,为实现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胡俊杨绍昌单位:保山学院体育学院

体育管理论文:物资管理论文:高校体育物资管理与利用

作者:赵美芹位汶军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1动员多方面力量积极参与

(1)利用社区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社区协调作用。社区应主动和驻地学校进行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驻地居民与单位需求,通过发卡的活动方式,组织社区居民与社区体育俱乐部等活动团体,有序的进校开展体育活动,并相应做好宣传教育、管理服务的工作。

(2)指导社区居民有序参加体育活动。社区居民进入学校参加体育活动时,应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爱护体育设施,共同维护学校正常工作秩序与教学,一同营造有序、安全的活动气氛。

(3)采用新鲜血液。充分参与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的管理工作,吸纳专业人员和社区居民、学校教师等作为志愿者,发挥其技术指导、组织活动等方面的优势。

(4)妥善利用学校师生这支庞大的宣传队伍。要采取广播板报、街头宣传、竞赛观摩、体育交流、文艺活动、健身咨询等各种形式,面向广大群众宣传并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提高其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识,增强全民健身意识。(5)学校是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尤其是体育人才,在体育师资、资料、技术、设备、场地等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学校应支持与鼓励体育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作贡献,大多体育教师都接受过专业训练,具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理论水平。可帮助地方制进行技术指导、订活动计划、指导建立实施体质测定、培训体育骨干、提供技术服务并协助组织各种体育活动等。

2建立健全有效的安全保障机制

(1)确保校园安全,加强制度保障。学校应根据国家及本市相关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规定,完善学校安全保卫方面规章制度,预防并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建立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配备管理人员,如遇重大传染病疫情及相似事件,要停止开放或及时调整。确保开放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2)确保安全,加强体育设施管理。根据国家及北京市体育设施管理的有关规定,需加强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对体育场馆设施进行日常维护与检查,确保使用安全、确保设备设施完好。在学校体育设施张贴安全须知,周边明显的位置设置体育器械使用方法、安全警示标识与注意事项等,指定专人在开放前与开放过程中对活动器材、活动场地进行安全性及时检查,正确指导居民使用体育设施。居民在使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时,应自觉遵守公共、工作和生活的秩序,服从管理,共同爱护与维护学校体育场馆设施。

(3)提供运动安全保障,探索多种保障形式。对于免费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应为学校办理公众责任保险,由保险公司赔偿在学校开放设施期间发生的因设施原因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的经济损失,对实行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保险费用由学校安排向社会收取的体育场馆收入中解决一部分,参加活动的人员必须自愿购买个人人身意外保险。

3规范学校体育物资资源日常管理制度,实现科学管理

部分学校校体育物资资源在管理上缺乏合理性,导致师生对体育场馆合体育设施的使用有不满之处。鉴于此,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应该在管理制度上做研究。根据师生意见,制定出的管理方案,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开放模式、开发时间”两方面,尽可能减少体育馆设施的闲置现象,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体育物资资源。总之,无论是在开放时间上还是在资源配置上,学校体育管理部门都应该从实际出发,面向广大师生和大众,认真研究和探索出一种最利于体育物资资源高效利用的管理模式,既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之用,为能为大众体育健身服务,使体育馆的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道路。

4开放形式和时间

开放形式。免费向本校学生开放学校操场、田径跑道、健身器材、球场等室外体育设施。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应与驻地街道(乡镇)沟通合作,组织并免费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也可收取一定费用,鼓励学校将篮球馆、游泳馆等室内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自主制定收费标准由学校依据器材、场地和服务情况,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并对学生实施价格优惠。

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开放学校利用非教学时间如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等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设施的具体时间。开放学校应向社会公示开放时间、开放项目以及收费标准。遇到特殊情况,需要提前向社会告知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暂停开放。

学校体育物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缺乏系统、整体规划,开发和利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使其在学校及社会体育发展和人民的社会生活中起到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