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现代信息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引入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这样产生的效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使得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历史教学课堂这件事情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对于教学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现代化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使得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也使得学生对于现在的教学越来越有兴趣,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显着。

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将信息技术和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引导下,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与高科技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能够充分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的教学模式,以计算机高科技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现阶段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以往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能给予学生直观历史现象感受的缺点,使得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对历史现象进行直观的观察,替代了以往干枯的理论讲述。以往的单纯讲解理论的高中历史教学,其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历史相关知识,让学生逐渐对高中历史失去兴趣。与此同时,因为现在的历史教学减负的问题,使得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内容有所删减,学生了解高中历史的相关知识增加了难度,给教师的相关教学、学生的理解学习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运用电视或者电影录像等手段,将高中历史课程中需要讲解的历史现象进行再现,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直观的对历史现象的了解下对高中历史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相关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的高中历史知识。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也使得高中历史教学的各种难点能够得到有效的突破。一般历史现象的学习中,这种历史事件的内容和存在的意义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之所在,而如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师归类好的历史事件要点进行展示,也就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将相关的知识信息进行展示,让学生对这些相关的知识信息产生直观的图片记忆,使得学生文秘站:能够对这些相关的知识保持长久的记忆。然后在多媒体展示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要点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这对于加深学生相关知识的记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相关历史场景进行模拟。比如,高中历史课程中康有为与顽固派之间的论战,可以让学生以实际论战的形式模拟历史上的情景,加上多媒体的背景设置,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相关的场景中,对于将来的相关知识的记忆也会深入很多。在课堂教学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整理相关的资料,比如相关的声像、图片、影像,加深学生对于之前学习的知识的记忆。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措施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措施有很多,本文阐述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如何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高中历史教学课程中的课堂信息容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陶冶学生的历史情操,提高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理解和相关的道德修养,优化高中的历史教学。

首先,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中应该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和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理解规律进行深入的了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来设置出让学生感觉到悦耳舒心的情景,激发学生对于高中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较大限度地将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行提高。比如在讲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事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下早期的诸如地道战或者地雷战相关的影视资料,引起学生对于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兴趣,再加上巧妙地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活跃课堂的气氛,就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参与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当中。

其次,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推广,高中历史课程的考试内容也变得灵活多变,这样的情况使得以往老旧的教学模式必须得到一定的改革,才能够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及时论文网。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正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使得高中历史的教学课程得到了的改革。高中历史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更多有意义的问题,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多有用的材料,让学生能够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带着问题来进行思考,让学生对于相关的高中历史事件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不同学生的意见都展现在所有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经验。

再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对于加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信息含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使得高中历史教学的手段得到变化,从而使得高中历史教师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散,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的时候能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使得学生头脑中的高中历史知识形成一个体系,有一个具体的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对于学生将来的高中历史知识学习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也就是将多媒体技术引进高中历史课堂,让多媒体的独有的声像效果和强烈的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和历史事件最接近的场景,再现历史中曾经的场面,增强情景的真实感,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相关的高中历史知识,在亲身感受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对于加强学生相关的高中历史知识是十分有利的。

3 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辅助学生进行高中历史学习的工具。将现代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运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技术将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高中历史知识的魅力,在开拓学生相关高中历史知识视野的基础上对学生相关的能力进行培养,优化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 目前,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近些年来投入较大的方面。在一些学校,多媒体、校园网已像校舍、教学仪器一样成为学校的必备设施,给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透过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繁荣现象,理性地分析其成效,不难发现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多还是浅层次的。比如,多媒体教学大都是看重对学生感官的强化,或解决一招一式的教学难点,还没有充分开发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即便是目前搞得如火如荼的网络教学,也多是着力于对现行教育的能量放大,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随便进入一所网校,基本是名师主讲;同步(或异步)辅导、答疑解惑等传统教学程式,具体内容多是将课本、教案、习题等复制到网上,除自由度大一些外,似乎还显不出更强的优势。当然,对现有教育的优化和拓展是计算机及网络应发挥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绝非仅此,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带来的大信息量及时空结构的变化,使我们得以在新的观察视野和操作环境下预设和创新我们的教育体系。

一、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的深化

众所周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升级换代频繁。与此相适应,通讯设备、家用电器乃至游戏机都在一次次更新换代,不断推出新产品、开发出新功能。与之相比,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功能开发和利用就显得迟缓,如前所述,跳不出传统的框架,少有革命性创新。这里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计算机及网络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从计算机引入教育始,人们就将其定义为计算机辅助教育,即CAI(Computer—Assisted lnstruction),因而对计算机的功能利用也就局限于传统教学的辅助手段。其实,这只是其作用之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应从一种辅助手段跃升为基础手段之一,或称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教育,即WBI(Web—Based lnstruction)。CAI是十种静态的改良,WBI则是一种动态的变革,基础(Based)和辅助(Assisted)虽一词之差,但其中却蕴涵着一种观念上的创新,即把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从一种辅助地位提升到一种基础地位。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能跳出惯性的思维模式,增加一个维度来思考和规划教育改革。一方面,要根据当前教育的需要来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要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条件来设计教育,或者说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来实现教育的创新。我们以前做的大量的是前一方面的工作,对后一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都还远远不够,然而,只有后一方面才有可能帮助我们对传统教育作出实质性的突破。 二、教育信息资源的统整

计算机网络较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信息容量大。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育改革应充分考虑

这一特点。陈至立部长强调;“要把教育信息源建设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筛选和梳理网上的有关信息,二是发掘、整合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建设适用的教育网站和信息资料库。

人们称网上信息为信息的海洋,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在这个海洋中学会游泳而不是被它淹没。要想使每个人都能便利地进入网络和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除硬软件的设计要更体现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外,还需要有实用、快捷的信息服务。人们需要的是精品信息、分类信息、鲜活信息,希望节省网上查询时间,信息之车直达用户之门。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要以此为原则。 对于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且多借助于名师名校效

应,十些学校为了自己的“品脾”和既得利益而固步自封。在具体内容上,多是课堂教学的翻版,少有基于网络教育需求的统整。网络信息的特点在于其共享性,系统化、规模化、大众化是其发展方向。我们应利用教育管理权相对集中的特色,克服教育信息开发的低层次重复现象,着力于教育信息资源的统一开发、规划和整合。在这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及一些地方政府已作了不少工作;但总体来看,网上教育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有些也体现不出比其他信息渠道包括书本太明显的优势,并且网上还时有劣质信息的干扰,这也是实际上真正上网学习的学生比上网游戏或聊天的学生少得多的原因之一。因此,网络教育信息的质量亟待系统地提升,否则将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网络教育信息主要应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教学信息,这应是精选且多样的,二是教和学的参考或备用资料,这应是大量且有序的。并且这些都要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的功能优势,充分体现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以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呈现。这样,无论从质或量上才会对传统的教材、教参、习题集等产生巨大的超越。 三、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育信息网丑资料库的建立,特别是计算机越来越强的智能性,可以作为人脑的延伸,代替人脑的部分功能。这就使以传授知识和记忆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传统教学中许多要我们记在脑子里的东西,现在可以储存在电脑里。因而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及时将它们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条件来调整教学内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统筹考虑人和技术两个方面,即哪些内容是计算机可以代替我们去做的,哪些是人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包括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带来的新的教学内容。如阅读是传统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这方面的教学花去了大量的时间。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它提供的电子多媒体读物使阅读与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计算机及网络的联想功能、非线型地组织和管理信息,给我们提供了高效的检索式阅读方式。因而阅读教学应从单纯的内容记忆或文本阅读技能的教授转移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检索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上来;又如,随着信息环境的开放特别是互联的发展,多元

文化、多元价值观、各种各样的思潮冲击着我们的主流思想,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德育为首,但目前学生中一些思想意识问题还不容乐观。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是不良信息的始作俑者,也可以成为学生精神食粮的供给者。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清除网络污染,加强网上正面信息的力度和可接受性,另一方面在学校德育内容上要紧密结合现代信息环境的实际,改变疏离学生的枯燥内容的灌输,增加鲜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辨别和选择能力的素材,特别是注重学生的自律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升。 教学内容的变革必然涉及到教材的编写问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材,已不是教学内容的惟一载体,由于有信息资料库的强有力的支撑,教材可以采用与传统不同的编写方式。如教授一个定理,教科书不必给出从定理的提出、证明、例题到练习等一个完整的套路,可以略去某些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或只提出问题及相关资料概况,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去论证、去解决问题。总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材,给出的主要不是要记忆的知识,而是问题、思路或策略指导等。 四、教学方式的更新互联网上有了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我们就有条件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最基本的教学中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可以被计算机及网络所提供的集成化的教学环境,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演示环境、辅助学习工具、师生交互环境等所取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充分表达教学意图;学生可以通过下载学习软件、网上查寻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或BBS等与教师、同学交互联系等方式来完成学业。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学模式或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就有了更大的可能。

例如,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一种教学状态,但在传统的班级授课中,

教师不可能顾及几十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即便人们探索出分层教学,差异教学等教学方

式,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改进,难以做到适合每一个学生。然而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宏富信息可以对学生的可能差异实施较大面积的覆盖,从而实现对个性化的较的关照,计算机网络可以递进具有较大预设空间的课件,学生能从课件中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服务,计算机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学生得到适合的教师指导和同伴交流。这样,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会得以更好地体。

又如,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是目前被广泛认同的一种观点。在实际中人们也进行了诸

如主体性教学、参与性教学、活动式教学等不少有关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这些却久久不能进入主流教学。这里的原因除了认识问题以外,现实教学条件没有提供所需的便利也是重要方面之一。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师、课堂、教材等都可以成为变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求教对象,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料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获得较充分的自由和便利,更大限度地体现学习者的意愿。教师的作用将更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行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引导,营造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学习氛围及背景。

再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为此提供了新的途径。计算机及网络本身就呈现了一个无边无际的神秘世界,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吸引着我们的求索兴趣,启动着我们的创新智慧,也给了我们无穷的创造路径。例如,最基本的对网上众多信息的分析、归纳、抽象等,就可能找出倾向性、法则性、因果关系等规律,就可能得出新的结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能给我们提供的这一环境,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究成分。探索类的教学离不开发现问题、分析论证、实验检验、表达交流等环节。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可以为此创设更充分的条件: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丰富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等。北京景山学校的“景山教育网”已推出了“情境探索学习”模式。不仅在中小学,此类的教学和研究可以推及大学、研究生乃至研究人员的研究。通过互联网可以向多方面求教,可以与国内外同行一起来探讨问题,可以在一定范围组织研究伙伴并随时进行讨论交流等。

总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丁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教学环境,我们应将此与现代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探索出更多新的教学模式。

五、师生关系的改善

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是我们一贯的追求,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此都有探索。但从总体上看,教师仍占据着优势地位,甚至师生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平等。在面对面的教学中没有多少学生敢顶撞老师,不用说体罚、贬损学生的事时有发生,就是教师对学生一个脸色也足以影。向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网上教学可以从一个方面改变这种状况,师生不直接面对,学生对教师的敬畏程度可以大大降低。《北京青年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题为《网络教师有点困惑》,其中讲到。:“最让他难堪的是,当教师十几年,头一次遭到学生的痛骂,还是集体痛骂。虽然不知道学生的名字,但肯定是他的学生。‘他们什么都知道,就像当面撕开我的脸皮,这太难堪了’”。这种对师道尊严的反叛虽然有点极端,但从一个角度可以看出在网络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一些网络学校打破传统的观念,把学生当作客户来对待,树立一种服务的思想,由此将出现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

网络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改变从根本上讲还不在于是否面对面这种形式,关键是师生内涵

的变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者,教师把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自然就站在了居高临下的位置,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与教师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打破了知识的神话,谁也无法对知识进行垄断,从知识占有量上来看,教师与学生的差距正在缩小,在一些近期信息的获取方面教师可能还不如学生。笔者曾与一位博士生导师谈他带研究生的方式。他说他主要是设计一系列课题(这些课题也是自己的研究范畴),指导学生选择。学生根据选题要求,主要通过网络去搜集资料,进行研究。学生得到的是国内外近期的信息,不少是老师不知道的,在许多方面教师要向学生咨询或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也会自行放下尊严,师生教学关系将得到更大改善,不仅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一般意义上的主导、主体关系,可能更增加了同事或是合作伙伴的成分。

广泛意义上的网络学习,更模糊了师生界限,谁都可以在BBS上请教或提出问题,同样,谁都可以在此解答别人的问题,这就无所谓教师还是学生,所有参与者成为一个学习或讨论问题的共同体。 六、学校体制的变革

据悉,截止到2000年,教育部批准的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在内的高校远程教育试点校达31所,网上大学生达18万人。在中小学,目前仅北京就有200多所网校对外招生,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北京10个郊区县都开通了远程教育网。网络学校的出现,本身就是对传统学校体制的一种创新。它冲

破了传统学校的时空限制,使主办学校的教学影响迅速扩张。特别是一些重点学校的教育理念、信息资源、师资力量等得到大力开发和利用。这既满足了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又为学校带来腾飞的机遇。通过网络学校不仅把学校的教育资源向外界输出,也导致了大量社会信息和资源的输入,丰富了学校的内容。如一些网校的建立,本身就是和信息企业合作的结果,这就把这些企业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包括高新技术、经营理念等引入了学校,这将对学校的治校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网络学校的优势在于它的无极限延伸性,不仅可以延伸到国内各个角落,还可以扩展到

世界各国。英国牛津大学已成立了世界范围的网络大学。更进一步,还出现了一些学校联合组建的网络学校,特别是一些世界名牌学校的强强联合,不仅实现了优势互补,体现了规模效益,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世界范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着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据悉,日本公立东北大学即将通过与韩国汉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20余国的80余所大学结盟,凭借网络教学、交换学分等方式,共同建立全球性大学网络。

实际上,网络与学校结合,可以创生出无限的教育空间,又可以衍生出无穷的办学组织形式。这些将对封闭的学校体制产生强大的冲击,使学校体制跃出传统的框架,在更开放的背景下获得新的突破。

七、教育功能的拓展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的着力点问题也应引起我们

的重视。如网络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目前一些面向中小学生的网校,在招生宣传上就把

如何帮你提高考试成绩,考上好学校为重点,内容主要是课堂教学的强化,不少是为应试服务的。这也是其吸引力所在。实际上,目前一些家长让孩子上网学习的主要目的也就在此。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除了校外应试辅导班、课外应试资料等以外,学生又增加了一项应试的网络学习负担。一些网络大学,也多以承认学历文凭为招牌,主要内容为学历教育。包括网上研究生教育,走的也是招生、办班、上课、考试的老路。一些人上网学习主要还是为子收获文凭。这些在我国目前教育稀缺的状况下是可以理解的,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但笔者认为,在我国,网络教育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它的普及性和多样化,而避免使其成为“应试教育”的一种补充手段。 我国幅员辽阔,教育发展不平衡,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克服时空上的障碍,使品质教育资源为更多的人,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人所共享,使这些地区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其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在于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同意在第五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以远程网为依托,形成覆盖全闰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便于社会化、多样化是网络教育的优势,因而网络教育要侧重于大众多方面的教育需求。如农村会计要学查乱账,个体户要学经营,公务员要补充某方面的知识等,都应能从网络教育中得到满足。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要注重围绕国民多方面的需求,为国民的终身教育而设计。

八、学习理念的提升

上学读书,这是传统的学习观念,虽然近些年人们对学习的认识有了较大拓展,重视了在实践中学,在社会生活中学等多维学习,以至终身学习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共识。但总体来说,人们学习的观念还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终身学习远还没有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其主要原因一是没有随时随地学习的便利条件,二是许多人还没有学习的紧迫感。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两方面给人们的学习以促进。第十,现代信息技术能给大们提供前所未有的学习便利条件。当网络教育真正走向民众的多样化需求,成为全民学习的大课堂时,任何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在家里、在办公室、在一切可以上网的地方学习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这时学习才能真正不局限于学校和传统的学龄期而伴随人的一生,学习的目的才不仅是为了升学而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才不是谁要求或规定的而是自己选择的,总之,学习才能自然地融入生活之中。第二,现代信息技术本身也是激励人们学习的启动器。每一个有进取心的人都会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将从一个方面决定个人的发展。一个人不懂得计算机及网络的基本原理、功能和操作,就难以融入现代社会,进入网络,如果不懂英文,大量的信息风暴只是一堆不起作用的符号,对网络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不熟练,也直接影响着人本身的信息化程度等。人和现代信息技术互为对方开拓了巨大的空间和丰富的内涵,不用说现代信息技术中运载的大量信息,就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本身不断出现的新概念、新功能,也是任何传统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个体的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其发展变化,也才能运用它来完善、丰富和提升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学习重要性和紧迫性的体验恐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会深刻,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才将像吃饭、睡觉一样必需和伴随人生命的始终。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位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应是多方面的,我们要抓住目前我国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的契机,僻放思想、开拓思路,深入探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跃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现代信息技术让音乐课堂充满乐趣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很普遍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使用带来了音乐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了音乐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已逐渐渗透到音乐课教学中去,一些有条件的学校,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乐理、配器等课程已基本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手段。下面就来谈谈自己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 多媒体资源共享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优势

现代的中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接受能力较强,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得比较熟练,音乐教师应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心理特征,与学生一起在音乐课堂中正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音乐潜能。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使用必将带来学生音乐学习的很大变化。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如各类教育教学所需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图表资料,各种动画、声音、视频、课件和影视录像等等。教师还可以直接在网上多媒体资料库中查找所需的各类素材,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制成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教室的大屏幕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来上课。甚至还可以通过链接直接进入全国各地的网站,得到所需的素材,向学生讲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后可以进入“搜狐”、“新浪”、“网易”等等网站,查找相关网站和网页。这样,教师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到所需的多媒体素材,可以较大限度地资源共享,在制作课件、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避开了技术方面的困难,教师可以专注于专业课程的钻研和教学策略的研究。音乐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适当使用,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音乐学习的主人。

二、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利用网络资源学习音乐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在音乐审美的良好情境中,学生和教师一起,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起音乐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例如:我执教的初一音乐课《同一首歌——爱的传递》就是一节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音乐课。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一边讲,一边模拟实践操作;学生可以一边听,一边参与模拟操作。学生可以把操作的文字和操作步骤一一对应起来,也可以把每一个步骤拆开,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指导与操作交织在一起,师生互动,直到学生都能掌握使用多媒体演示,直观明了,动作规范,变抽象为直观,学生易学易懂。教师是主导,两者互动起来,能使学生的领会更快、更深刻。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从“会听”变为“会问”、“会做”,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 数字化教学恰当运用在音乐欣赏课堂中

依托信息技术资源,可加强多角度训练,即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某个音乐知识通过多途径来寻求答案。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上的音乐资源,使音乐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查找相关音乐文化资料,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和选择音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音乐学习能力。音乐欣赏在我国各级学校体系中日益受到重视,这是随着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深化而出现的必然现象。许多音乐教师在进行欣赏课教学时不像以往那样隔靴搔痒似的读有关音乐作品的解释或轶闻趣事,而是重视贴近作品,从形式和内容的互动关系上把握作品的特征和价值,尽可能使学生获得理性的收益,具体的教学方法也趋于多样性和实效性。通过多年的音乐欣赏教学,我慢慢感触到,在欣赏教学中,可以把各种题材内容相尽相似的音乐作品结合在一起来分析,采用现代化的多想、视、画、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置身于音乐的美好境界中。例如:可以把德彪西的《月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以及阿炳的《二泉映月》放在一起欣赏。在这部分内容欣赏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光盘,要向学生介绍作曲家生平时,只要进入《作曲家传》,选定要介绍的作曲家,我们就可以看到作曲家的画像,见到关于作曲家的文字介绍。我认为,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很多知识,教师也完成了教学任务。欣赏内容教师对比讲解,网络清晰,边听边看,边看边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总之,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它毕竟是教师利用现代工具和手段的方法,是辅助性的方法,取代不了教师的讲解,教师上课更不能全部依赖于多媒体工具上,教学上应该遵循适当、适度的原则。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音乐欣赏教学的数字化增加了教学的魅力,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和图书资料栩栩如生,许多原来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与的传统教育手段相结合,必将使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从观念上、内容上、教学手段上有所突破,让学生真正在音乐课中得到美的熏陶,实现音乐教育的现代化。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谈现代信息技术让音乐课堂充满乐趣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很普遍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使用带来了音乐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了音乐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已逐渐渗透到音乐课教学中去,一些有条件的学校,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乐理、配器等课程已基本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手段。下面就来谈谈自己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 多媒体资源共享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优势

现代的中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接受能力较强,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得比较熟练,音乐教师应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心理特征,与学生一起在音乐课堂中正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音乐潜能。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使用必将带来学生音乐学习的很大变化。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如各类教育教学所需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图表资料,各种动画、声音、视频、课件和影视录像等等。教师还可以直接在网上多媒体资料库中查找所需的各类素材,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制成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教室的大屏幕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来上课。甚至还可以通过链接直接进入全国各地的网站,得到所需的素材,向学生讲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后可以进入“搜狐”、“新浪”、“网易”等等网站,查找相关网站和网页。这样,教师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得到所需的多媒体素材,可以较大限度地资源共享,在制作课件、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避开了技术方面的困难,教师可以专注于专业课程的钻研和教学策略的研究。音乐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适当使用,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音乐学习的主人。

二、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利用网络资源学习音乐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在音乐审美的良好情境中,学生和教师一起,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起音乐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例如:我执教的初一音乐课《同一首歌——爱的传递》就是一节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音乐课。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一边讲,一边模拟实践操作;学生可以一边听,一边参与模拟操作。学生可以把操作的文字和操作步骤一一对应起来,也可以把每一个步骤拆开,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指导与操作交织在一起,师生互动,直到学生都能掌握使用多媒体演示,直观明了,动作规范,变抽象为直观,学生易学易懂。教师是主导,两者互动起来,能使学生的领会更快、更深刻。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从“会听”变为“会问”、“会做”,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 数字化教学恰当运用在音乐欣赏课堂中

依托信息技术资源,可加强多角度训练,即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某个音乐知识通过多途径来寻求答案。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上的音乐资源,使音乐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查找相关音乐文化资料,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和选择音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音乐学习能力。音乐欣赏在我国各级学校体系中日益受到重视,这是随着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深化而出现的必然现象。许多音乐教师在进行欣赏课教学时不像以往那样隔靴搔痒似的读有关音乐作品的解释或轶闻趣事,而是重视贴近作品,从形式和内容的互动关系上把握作品的特征和价值,尽可能使学生获得理性的收益,具体的教学方法也趋于多样性和实效性。通过多年的音乐欣赏教学,我慢慢感触到,在师范教育欣赏教学中,可以把各种题材内容相尽相似的音乐作品结合在一起来分析,采用现代化的多想、视、画、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置身于音乐的美好境界中。例如:可以把德彪西的《月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以及阿炳的《二泉映月》放在一起欣赏。在这部分内容欣赏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光盘,要向学生介绍作曲家生平时,只要进入《作曲家传》,选定要介绍的作曲家,我们就可以看到作曲家的画像,见到关于作曲家的文字介绍。我认为,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很多知识,教师也完成了教学任务。欣赏内容教师对比讲解,网络清晰,边听边看,边看边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总之,多媒体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技术,运用于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它毕竟是教师利用现代工具和手段的方法,是辅助性的方法,再先进的多媒体也取代不了教师的讲解,教师上课更不能全部依赖于多媒体工具上,教学上应该遵循适当、适度的原则。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音乐欣赏教学的数字化增加了教学的魅力,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和图书资料栩栩如生,许多原来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与的传统教育手段相结合,必将使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从观念上、内容上、教学手段上有所突破,让学生真正的在音乐课中得到美的熏陶,实现音乐教育的现代化。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现状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属于声音与图像的综合作用,高校学生可以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感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对生动具体的新鲜事物更加容易提起探索欲望以及学习欲望,所以高校音乐教学应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与其他学科不同的课堂环境与氛围。比如:在学生进入教室之后可以先播放一段音律优美、情感积极的乐曲,将学生带入到音乐的世界之中,更好的集中注意力,而且在教室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背景音乐作为衬托,将枯燥的讲课内容与音乐的旋律融合在一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以及独特性。又如:在介绍西方音乐历史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同时期的音乐进行背景播放,像《土耳其进行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一边了解中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一边感受当时音乐的特点与形式,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而且对于集中注意力也非常有效,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避免了过去那种枯燥的讲解式教学形式。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

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非常重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助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深入的感受音乐魅力,为音乐审美氛围的营造提供帮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教材中的文字、符号、乐谱等形成了教学依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感到乏味,这样也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对音乐的偏见,不能很好的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音乐的美,而只是束缚在课本的知识点之中,产生一种学习态度上的消极应对,并且教学材料只能呈现文字、乐谱这些可以看和阅读的知识内容,而对于其中蕴含的关于音乐的实质性的却不能明确的、直白的表达出来,也就是通过听觉所感受到的音乐,它与通过看和读所感受的音乐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色彩图片、新颖的谱面、重点强调的内容引入课堂,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构成音乐的各种声音进行数码形式的采集与编辑,经过一系列处理之后得到自己想要的音乐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指导音乐形成的具体过程,将听觉与视觉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达到声、韵、义先融合的学习状态,更加深入的感受音乐,从而激发出学生的个体情感,最终实现音乐学习中的领悟,对于教学成果的实现非常有益。

(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除了要选择有艺术价值的表演曲目外,还要注意活动形式的趣味性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广泛性。音乐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可以对学生参与音乐学习起到推动的作用,在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课件的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一点内容,不仅要将需要的知识囊括在其中,还应该使课件内容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直观的、清楚的对学习的音乐知识进行了解,也可以调动起学生加入音乐实践学习的热情。学生在进行足够的音乐欣赏之后,可以通过内容丰富的课件展示的知识去参加更多音乐学习活动。在音乐的表达上就可以对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刻画的音乐形象做一个很好的阐释和展现,比如:在学习民谣《樱花》的时候,通过视频为学生展示出日本樱花开放的盛况景象,给学生带来直观、强烈的视觉上的震撼,学生在观赏视频并学习歌曲后可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传统情感的表达。另外,现代信息技术使得音乐获取的渠道更加广,这就为音乐创造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条件,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加强音乐方面的想象能力的培养,比如:在音乐剧的表演中学生需要扮演不同的动物的角色,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展示动物的活动、习性的视频以及在不同的场合的声音等内容加深了解和体会,为生动形象的塑造角色提供帮助,也使学生进行更加真实的音乐表演创造。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通过录音机、谱例、磁带等工具进行教学,而且课前的准备工作也非常繁琐,耽误了正常的教学时间。这种音乐教学形式对于学生也是一种煎熬,需要耐心的等待,而且由于教学的中断也会使学生分散注意力,甚至失去音乐学习的兴趣,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是极大的阻碍。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各种先进的科技将声音、画面进行完整、清晰的呈现,而且不会受到空间、时间的影响,也不会耽误课堂教学的时间,只需要简单的几个操作就可以将需要呈现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给学生们,实现音乐视听结合的发展效果。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和补充,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真实、完善的教学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的兴趣,增加音乐创造的灵感来源。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需要接受更多方面的音乐知识来对自身的水平进行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将世界各地的音乐相关的内容快速及时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音乐理论转变为更加直观的画面或者声音进行具体分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音乐教学的整合

艺术课程之间都是相同的,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多种艺术形式的整合可以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艺术的美,感受到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内在联系以及音乐的重要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融合则是实现这种多形式艺术相互合作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过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将音乐课教学作为一个切入点形成影视课、戏剧表演课等教学形式,可以达到艺术的高度融合。比如:在教学中以“黄河”做为主题进行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首先需要让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多媒体观看配有轻缓音乐的黄河风光介绍视频,然后结合《黄河船夫曲》进行美术作品《黄河船夫》的欣赏,然后在音乐的衬托下进行形体表演,让学生通过音乐表达的情感通过形体展现出来,如与风浪进行抗争、船夫的坚毅精神等。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具有地方

文化特色的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对与黄河相关的诗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诵等,这些教学内容都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呈现,将舞蹈、影视、诗歌等多种艺术进行了整合,在这种变化之中对学生的听觉与视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刺激,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升华。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音乐教学的情景化

大部分的音乐作品都是进行的具体内容的表示,尤其是歌曲,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对这部分的音乐配上适合的画面,不仅可以诠释音乐想要表达的内容还可以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比如:在进行《长江之歌》这首歌曲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表现的内容,可以根据这首歌截取一些具有实际表达效果的画面,如长江的源头、奔腾的波涛、灌溉土地等,然后进行重新的编辑,与这首歌曲结合在一起进行观看欣赏,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到“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等歌词的具体意义,也可以更好的挖掘其中的情感,将学生直接带入相似的情景之中,加强学生对歌曲音乐的理解。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校音乐教学的科学化发展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介绍不同音区、声部的音色的时候,是不可能通过自己的模仿去让学生领会掌握,而且也容易出现理解的偏差。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可以更加科学的实现音乐知识的教学。比如:在《黄河大合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介绍其中的演唱知识以及进行声部、不同音区音色的划分等内容,然后可以进行教学的拓展,让学生理解独唱、合唱、重唱等演唱形式的区别,而且可以对混声合唱中的四个不同声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些教学内容的实现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也是传统教学形式无法实现的,所以说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必须对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重视,增强两者的有效融合,提高音乐教育教学水平。

三、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它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对音乐课堂的优化是两者融合的目的,可以为课堂带来新的生机与新的教学方式,现阶段的信息技术与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融合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真正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心,实现开阔眼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成效。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历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丰富的信息,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新资源。教师通过电脑等教育设施制作历史课件,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更精彩的历史资料,利用多媒体授课,已经成为教育界积极推广的教学形式之一。通过播放历史教学软件,可以再现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的社会面貌,使学生更为直接、迅速地了解历史、掌握历史,赋予历史课程新的生命;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访问世界各地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图书馆、档案馆等,充分利用历史学习资源,使历史课程不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而是朝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我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深深地体会到多媒体教学有如下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他们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初中阶段,学生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这些历史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比较远,而且跟今天或身边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学生觉得这些重要事件、历史人物枯燥无味,很难理解这些学习内容,进而产生厌烦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能以形象生动的文字、声音、图像再现历史,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易于学习和有兴趣学。先进的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卫星通信、互联网络技术,融合于教学过程,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开拓空间,充足的信息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开阔,教育教学活动从整体上得到了丰富和提升。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获得更佳的课堂效率,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教学技术,科学地利用课堂教学手段,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实践探究,逐步形成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初中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加上历史课中重点、难点较多,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很费力。如果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容易突破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发挥原始资料、历史图片、历史影片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如果教师只照课本读书,学生就会觉得很枯燥,印象也不深,尤其是文化科技部分,十分不好讲,而文化科技历史又是进行爱国主义的好材料。爱国主义也是历史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但如果学生对祖国历史的感性认识不足,就难以产生对祖国的感情。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多使用历史图片、录像、纪录片等多媒体材料,这不仅可以使教师课上得比较生动、形象,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感知、联想、理解、情感等心理功能,体会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外交等方面的状况,强化思想教育,并且教育形式也不会流于形式和不为学生所接受。

三、启发学生的思维

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应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善于体验和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善于创设历史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善于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提出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鼓励学生在思想和学习方式上大胆创新,其中开发和培养智能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智力结构中,思维力占了特殊的地位,它是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核心。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也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的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上再现历史,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考,提高观察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通过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历史知识结构和学习任务的不同,分别设置若干相关问题,投影到教师屏幕上,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协作为单位,以投影出来的问题为学习目标,阅读相关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相关历史资料,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完成历史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学科任务的同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思考、阅读课文内容和课件资料库中的影视资料、图片资料、文史资料,围绕这些问题学习思考、寻求答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条件和自身特点采取适当的多媒体、网络手段,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一味地追求课件的美观、新奇而忽视其实用性。我们对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研究范围是狭窄的,并且受自身的实际情况所制约,如电脑的操作水平、课件的制作能力等。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观察,我发现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无论是从自身的运用技术上,还是对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理念上,都存在许多的问题。我们对多媒体与网络技术 的运用的理解是不成熟的,仍然在低层次地反复使用。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属于声音与图像的综合作用,高校学生可以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感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对生动具体的新鲜事物更加容易提起探索欲望以及学习欲望,所以高校音乐教学应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与其他学科不同的课堂环境与氛围。比如:在学生进入教室之后可以先播放一段音律优美、情感积极的乐曲,将学生带入到音乐的世界之中,更好的集中注意力,而且在教室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背景音乐作为衬托,将枯燥的讲课内容与音乐的旋律融合在一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以及独特性。

又如:在介绍西方音乐历史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同时期的音乐进行背景播放,像《土耳其进行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一边了解中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一边感受当时音乐的特点与形式,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而且对于集中注意力也非常有效,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避免了过去那种枯燥的讲解式教学形式。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

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非常重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助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深入的感受音乐魅力,为音乐审美氛围的营造提供帮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教材中的文字、符号、乐谱等形成了教学依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感到乏味,这样也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对音乐的偏见,不能很好的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音乐的美,而只是束缚在课本的知识点之中,产生一种学习态度上的消极应对,并且教学材料只能呈现文字、乐谱这些可以看和阅读的知识内容,而对于其中蕴含的关于音乐的实质性的却不能明确的、直白的表达出来,也就是通过听觉所感受到的音乐,它与通过看和读所感受的音乐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色彩图片、新颖的谱面、重点强调的内容引入课堂,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构成音乐的各种声音进行数码形式的采集与编辑,经过一系列处理之后得到自己想要的音乐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指导音乐形成的具体过程,将听觉与视觉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达到声、韵、义先融合的学习状态,更加深入的感受音乐,从而激发出学生的个体情感,最终实现音乐学习中的领悟,对于教学成果的实现非常有益。

(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除了要选择有艺术价值的表演曲目外,还要注意活动形式的趣味性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广泛性。音乐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可以对学生参与音乐学习起到推动的作用,在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课件的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一点内容,不仅要将需要的知识囊括在其中,还应该使课件内容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直观的、清楚的对学习的音乐知识进行了解,也可以调动起学生加入音乐实践学习的热情。学生在进行足够的音乐欣赏之后,可以通过内容丰富的课件展示的知识去参加更多音乐学习活动。在音乐的表达上就可以对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刻画的音乐形象做一个很好的阐释和展现,

比如:在学习民谣《樱花》的时候,通过视频为学生展示出日本樱花开放的盛况景象,给学生带来直观、强烈的视觉上的震撼,学生在观赏视频并学习歌曲后可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传统情感的表达。另外,现代信息技术使得音乐获取的渠道更加广,这就为音乐创造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条件,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加强音乐方面的想象能力的培养,比如:在音乐剧的表演中学生需要扮演不同的动物的角色,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展示动物的活动、习性的视频以及在不同的场合的声音等内容加深了解和体会,为生动形象的塑造角色提供帮助,也使学生进行更加真实的音乐表演创造。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通过录音机、谱例、磁带等工具进行教学,而且课前的准备工作也非常繁琐,耽误了正常的教学时间。这种音乐教学形式对于学生也是一种煎熬,需要耐心的等待,而且由于教学的中断也会使学生分散注意力,甚至失去音乐学习的兴趣,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是极大的阻碍。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各种先进的科技将声音、画面进行完整、清晰的呈现,而且不会受到空间、时间的影响,也不会耽误课堂教学的时间,只需要简单的几个操作就可以将需要呈现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给学生们,实现音乐视听结合的发展效果。

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和补充,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真实、完善的教学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的兴趣,增加音乐创造的灵感来源。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需要接受更多方面的音乐知识来对自身的水平进行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将世界各地的音乐相关的内容快速及时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音乐理论转变为更加直观的画面或者声音进行具体分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音乐教学的整合

艺术课程之间都是相同的,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多种艺术形式的整合可以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艺术的美,感受到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内在联系以及音乐的重要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融合则是实现这种多形式艺术相互合作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过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将音乐课教学作为一个切入点形成影视课、戏剧表演课等教学形式,可以达到艺术的高度融合。

比如:在教学中以“黄河”做为主题进行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首先需要让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多媒体观看配有轻缓音乐的黄河风光介绍视频,然后结合《黄河船夫曲》进行美术作品《黄河船夫》的欣赏,然后在音乐的衬托下进行形体表演,让学生通过音乐表达的情感通过形体展现出来,如与风浪进行抗争、船夫的坚毅精神等。还可以让学生欣

赏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对与黄河相关的诗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诵等,这些教学内容都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呈现,将舞蹈、影视、诗歌等多种艺术进行了整合,在这种变化之中对学生的听觉与视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刺激,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升华。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音乐教学的情景化

大部分的音乐作品都是进行的具体内容的[!]表示,尤其是歌曲,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对这部分的音乐配上适合的画面,不仅可以诠释音乐想要表达的内容还可以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比如:在进行《长江之歌》这首歌曲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表现的内容,可以根据这首歌截取一些具有实际表达效果的画面,如长江的源头、奔腾的波涛、灌溉土地等,然后进行重新的编辑,与这首歌曲结合在一起进行观看欣赏,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到“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等歌词的具体意义,也可以更好的挖掘其中的情感,将学生直接带入相似的情景之中,加强学生对歌曲音乐的理解。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校音乐教学的科学化发展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介绍不同音区、声部的音色的时候,是不可能通过自己的模仿去让学生领会掌握,而且也容易出现理解的偏差。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可以更加科学的实现音乐知识的教学。比如:在《黄河大合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介绍其中的演唱知识以及进行声部、不同音区音色的划分等内容,然后可以进行教学的拓展,让学生理解独唱、合唱、重唱等演唱形式的区别,而且可以对混声合唱中的四个不同声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些教学内容的实现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也是传统教学形式无法实现的,所以说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必须对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重视,增强两者的有效融合,提高音乐教育教学水平。

三、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它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对音乐课堂的优化是两者融合的目的,可以为课堂带来新的生机与新的教学方式,现阶段的信息技术与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融合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真正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心,实现开阔眼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成效。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探讨

一、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在整个学习

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在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只是在操作,学生在被动欣赏,虽然整节课都是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课,但是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其中,这和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要想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的中心所在。只有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才能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推进新课改。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是教学的主体,这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指导性思想。因此教师运用时要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展开,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是让师生被现代信息技术牵着鼻子走。

(一)了解学生,做好教学预设教师可以通过测试、交谈等了解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爱好、特长等,对学生有而深入的了解,建立学生个体成长记录袋。这样才能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实现与文本的紧密结合。这样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才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因势利导,造成课堂生成预案只是一个参考,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此时教师要能够因势利导,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堂教学预案,要能够根据具体的发展来组织学生开展新活动,使课堂处于不断的生成之中。这样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方案,做好课堂预设,在具体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将一些突发事件打造成教学的亮点,造就生成的精彩。这样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为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

二、加强师生与生生对话,打造愉悦、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

计算机可以进行人机对话,但这代替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一些教师在运用时突出了学生与计算机、教师与计算机的对话,但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互动,这样的教学同样也是失败的。教师与学生并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成功的教学也不只是知识的互动,同时也是师生之间情感沟通与心灵互动的过程。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这些并不是人机互动所能体现与传达出来的,而是需要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积极的对话与沟通,这样才能突出语文的人文性,让学生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发展与提高。新课改提出: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所发挥就是桥梁作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特定场景之中,从而使学生进入阅读的状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与效果来为学生创设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从而使学生通过想象走进文本。虽然想象是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之上,在真实的情景之中展开,但并不是越多越好,此时教师要适当放慢节奏,不要将素材一股脑地全部抛给学生,而是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与充分想象的时间,给予学生展开充分交流与讨论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及时将那些独特见解与感受表达出来,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思维的碰撞与思想的交汇,互相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开展创造性阅读与探究性阅读,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重要优势,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趋势与重要内容。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我们不能只是处于理论研究层次,而是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加深认知,这样才能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的效运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使其成为语文教学中一朵绽放的奇葩。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的方式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现有的实验不能地发挥其教学作用。而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能为学生创造进行实验设计的条件,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来谈谈我个人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的见解。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凸现演示实验的亮点

化学课的演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全体学生观察到物质变化的全过程,在理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出疑问,获得结论。演示实验可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体现实验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让学生信服,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也为引出课题、问题,进行讨论、探索、发现创造条件。

因此,演示实验要真正起到演示作用,不能演而不示,不能使演示实验变成讲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变成讲实验现象。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传统的方法一般采用放大实验仪器,抬高实验装置,增加实验药品的用量,巡回展示实验结果等,然而实验仪器的放大是有限的,巡回展示实验结果又浪费时间,且有些现象是在实验中瞬间产生而不易观察到的。采用投影技术,可克服上述缺陷,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例如:浓H2SO4稀释实验中,对关键性的观察点——温度计读数的变化,通过投影技术进行扩大,使验证性实验的验证更具科学性,凸现演示实验的亮点。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在课堂上无法实施演示,借助于录相教学,既保障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录像技术还可以对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危害进行真实再现,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例如:浓H2SO4的性质实验,课堂上一般演示的是正确操作。如要对不正确的操作进行讲解,可通过录像对浓H2SO4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热量使H2SO4液滴飞溅现象进行演示,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操作规则和正确认识实验装置。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能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现代信息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学生操作失误,不仅会引起实验失败,也可能引起实验事故,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典型的软件资料,对操作易出错的后果进行模拟。这样,让学生在计算机前先进行模拟操作,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的操作的理解,再进行实验,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例如:对点燃未检验纯度的氢气发生爆炸进行模拟,使学生加深对操作错误引起危害的认识,然后再进行正确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模拟,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更深刻理解了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对于一些装置和操作较复杂的实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模块式实验环境,让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例如:酸雨形成的实验,在多媒体技术上,可以通过学生模拟实验,既掌握原理又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不断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三、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化学实验中,能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演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相互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物质的鉴别,通过多媒体“实验室”提供学生所需试剂,由学生设计各种方法进行实验并加以判断。计算机对各种方法所产生的各种现象都会模拟,并正确判断加以正确提示,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应用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又如:在学习了H2和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我们在学习制取CO2的实验中,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①制取H2和制取O2的装置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只是用于H2和O2的制取?是否可以用来作为制取CO2?②制取一种气体,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③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④若没有碳酸钙该用什么药品代替?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这些做法我在实验教学中已普遍通行运用,一是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学着动手学会动手,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的能力。二是他们自己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能主动地去接触未知知识,从而使他们更容易获得和接受新知识。

总之,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学技术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丰富实验的内涵,增强实验功能。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校美术教育研究

引言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的应用几乎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出现,更使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使用计算机成为可能。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一方面,能够促使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优化,而且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得到主动发展,在主动探索与实践中获取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过程,促进课堂教学优化,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学生和谐的发展提供保障。高校美术教育也正踏着这个时代的步伐,多角度多方位采用现代可以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探索一条适合我国高校美术教学的多媒体教学方法。

1、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前提条件

1.1信息技术为美术教学整合提供了技术平台

网络资源的丰富与海量,查询的便捷与方便,这些特点都可以为美术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可能性与方便性,不但使高校师生感受到了当今社会的网络的便利与发达,更可以使得高校美术教学更加高效化,实效化。通过视频、图文、音频等多种现代化手段呈现出海量信息,使得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更加形象生动,便于记忆和理解; 并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录入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以及实录,这些不但使得广大教师们能够寻求到一种更加便捷的交流沟通的机会,也同时使得广大学习者有了更加有效的学习机会!这就大大激发师生的学习和交流的可能性,这就是对网络的有效利用,使得学习者们能够利用已有的资源进行主动的探究!这也真正为进行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探索学习、协作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1]。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高校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前提

建构主义强调的重点和以往的学习不一样,他不单单要求学习者掌握已有的知识,而且还要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重新的建构,消化和理解,同时形成自己的新型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是将新型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结合同时进行相互验证,并且不断来丰富、充实和改造自己已掌握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倡导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但它却并未忽略教师所起到的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而学生则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的知识的建构者,而教师不过是更多的起到了引导和帮助的作用。所以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现在的教学模式、师生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的中心,学生也已经不再是的被动者,两者之间是合作,交流的关系。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与认知方式,基于这一切,就可以将建构主义的理论运用为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设计学生个性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2、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利弊分析

2.1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校美术教学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校美术教学的优势表现为,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传递方式以及教学手段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网络化的教学方式还未出现时主宰着教学,取而代之的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多媒体的应用使美术课堂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较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些晦涩难懂、抽象枯燥的绘画理论,在传统方法教学中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解说明,也难以达到良好的创作效果,而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为一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容易理解接受,让学生亲临其境,亲历其中,得到体验,单纯的死记硬背上升为理解应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2]。

传统的高校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学内容传播途径单向性、美术知识与技能是由教师这一方传授给学生,教师是知识的,把握着知识的全部,学生只是可以容纳各种“物质”的容器,在教师们看来不断地向容器内灌注各种知识与绘画技能,强迫学生学习就是教师的职责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使教师头脑中的知识与课件展现的内容得以结合,知识的获得不再是单向度的,而是多渠道的,容易激发大学生对绘画创作的兴趣传统的高校美术教师的课堂的教学手段呈现的单调性,传统的高校美术课堂教学,教师主要以画笔、画架为主,很少使用多媒体技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采用,教学手段的形象直观,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悟性,容易形成学生不同的见解,也出现了学生与教师共同创作甚至共同进行科学研究的局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通道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了。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素材的运用,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单纯的听讲为多感官协同学习,在美术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素材,可使枯燥的理论讲授和示范演示变得简单有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可以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简言之,多媒体计算机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了解美术历史发展脉络还可以透彻领悟美术创作过程。

2.2 现代信息技术运 用于高校美术教学的弊端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校美术教学的弊端则表现为,多数多媒体课件重形式轻实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美术课堂促进了教育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但是,任何现代技术都是双刃剑,在现代教育媒体开发与应用中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注意解决,确保更好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并发挥其巨大优势多媒体课件是现代信息技术用于高校美术教学的灵魂之一,高质量的课件是教学的先导和前提、由于当今开发中许多工具提供的模板制作的课件内容相仿???相近的太多,特别是开发工具提供的自动功能较多,制作中较易出现过分强调华丽外表,中看不中用的一些形式上的东西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中容易形成$重机器,轻教师的弊端[3]。

3、结论

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只是一座桥梁,教师的专业水平,对课程的热爱钻研以及对学生的爱心是教学质量的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是一项牵涉面较宽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去努力探索,高校美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需要更多人的不断探索和努力。美术教学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前瞻性于一体,才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把多媒

体教学融入到整个高校美术教学课程体系当中去,它将为高校美术教学带来新的局面。

热工类课程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模式的探索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2014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4zy052)与安徽建筑大学2012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012yx24)研究成果通讯作者:郭玉献。

热工类课程是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是21世纪工科各类专业人才工程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特别是一些热工类专业课,它主要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其专业性与实践性都很强,但内容本身却很枯燥,往往涉及到一些笨重的设备与抽象的原理,因此,不适合用传统的教基础课的模式来教学。随着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无论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还是组织,教育本身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思想同步协调发展,使信息技术与课程融为一体,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正悄悄发生变化,他们正在逐渐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以及教育教学的研究者[2]。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有教师质疑:用精美的课件,给学生大量的信息是否就算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更有甚者,把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凌驾于学科课程目标之上,单纯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构建探究式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效果,将有利于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澄清人们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误区。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热工类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与效果。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

对于一些非能源动力类专业,热工类课程的开设通常属于少学时课程,对我校建筑节能方向开设的热工类课程来说更是如此。整个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热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热工检测仪表、热工实验、传感器原理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具有很大的系统性,但最终是以热能的有效转换与利用以及热能传递规律为研究对象,这个共性的存在为这类课程整合提供了基础;其次,热工类课程之间联系密切,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有效整合,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仿真实验等手段,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对于少学时的热工类课程教学不失为一个较为有效的方式。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单独整合,剔除了课程中的重复内容,把整个热工类课程体系整合成基础知识、水蒸汽、制冷循环、湿空气,以及传热和换热器等五个模块;其中,基础知识模块主要介绍热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水蒸汽模块主要介绍水蒸汽与蒸汽动力循环;制冷循环模块主要瞄准学生毕业后的应用领域,着重介绍蒸气压缩循环,等等。通过不同模块的设置,减少了不同课程之间的重复,也减少了总学时,使学生对热工类的基础知识框架更为清晰。然后,我们以优化后的热工类课程知识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通过传统热工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了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改善了学生认识和把握热工理论的途径和方法。但在信息技术运用的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标,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方法、时间和使用尺度。总体来看,热工类课程的模块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使整个学习过程更生动、形象与高效。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整合

课堂教学活动整合的实质是以先进的教育思路、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环节经过组合与重构,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新时期热工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教学效果的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结合网络电教室与校园网络,构建探究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活动整合的关键,可以形成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作学习和模拟实验的氛围。探究式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储备要求都很高,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要研究的对象及其物理本质特征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大量的感性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活动整合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两个阶段:情景设置与提出假设。首先是情景设置,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问题的提出,是整个探究式学习的基础。()在授课前期,如何能更有效地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提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如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活动整合的关键。其次是提出假设,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可见问题是引导和激发思维的基本线索;教学内容问题化就是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假设是探究式学习成功的关键,它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提出假设的能力。教师这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明确问题中固有的因果关系,如何正确推理,如何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当前事物的相似关系,提出合理假设,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思考,带着问题离开。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知识体系的整合

学生学习过程实际上是知识体系重新建构的过程,分布式认识理论[3]认为,认知要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分散在个体内、个体间、各种认知媒介、认知具体情境、所处的社会文化、社会系统以及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多要素的组合,这些认知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认知事物的复杂多样的分析系统。通过上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整合,学生可以了解到所学的知识点在自己知识框架中的位置,了解到这些课程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和共建知识网这样的学习环节来不断丰富与强化自己的知识库。由于老师与学生在整合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从教师的角度看,主要是按照学生知识体系重构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探究式学习的状态。比如,新学期开始时,提前组织一个班的学生建立一个群,每周把本周教学进度和目标发上去,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上课前,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撰写的教案和同步练习分享到群里,力求在每一节课中都安排课堂练习,利用局域网的计算机将正确与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建议等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通过网络技术,计算机还可以将学生不同的解题过程显示在大屏幕上,在加深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教师也能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补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课后,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感悟与心得体会在群里分享,师生可以在群里相互交流探讨,形成多向互动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生知识体系的整合分为两个阶段,即实验验证与共建知识网。着名教育专家叶澜曾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理念,郭思乐教授也提出了教育应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的思想。其内涵就是强调教师在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上要突出学生本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实验验证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验证和拓展,而教师的工作则是教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在课程限定的领域内,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库。共建知识网是根据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的特征,通过现有的网络平台,师生之间逐渐建立起一个知识网络;教师通过把不同资料进行整合,使这个知识网按照教学要求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师生共建的知识网反过来又可以成为学生学习与复习的资料,由于知识网中的知识点是由学生自己参与创建的,所以学习起来印象也更为深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后学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校园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可以大大促进课堂教学,方便学生的课后学习,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

另外,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验证难以琢磨的自然规律;但是,随着教法改进与教学深入,传统实验的弊端正逐渐展现。近年来,基于相似原理、信息技术与系统技术的仿真技术飞速发展,仿真实验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大大节约教学成本、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学生对相关热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整合的一个亮点。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与热工类课程整合的研究,本文从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三个方面对整合的思路与方式进行了探索,提出构建探究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促进各种教学资源的相互融合,可以实现教学活动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最终实现学生的认知体验向更高层次过渡。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意味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认为,这种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要应用于教学,使之既能增加教学良性效应,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我们知道,教学内容是繁多的,信息技术手段更是不断更新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这一模式的内容是丰富的,意义是深刻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过程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 教学 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随着现代化的深入进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借以更好地提高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现代化浪潮,我们要怎样才能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起来,在此,我们很有必要就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提高认识,弄清意义,明确目标,勇于实施,提高教学质量,促成教学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作用和意义

多年来,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实施了多方位的渗透,引发了史无前例的革命,人类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步伐因此而加快了。从形而上的定义来说,人们常说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门课程,那是基于教学课程分类而言的,实际上它就是实施于教育教学的信息技术,亦即工具性的手段。信息技术的概念,相比于现代教育技术,其外延广泛得多,内涵深刻得多。加之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们这里只称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知识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的筛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技能同样重要,这些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学过程引进信息技术,使之形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是大势所趋,势在必然的。这种必然性导致人们提出了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的焦急呼唤。

和信息技术一样,教学也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结果也仍然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显然,这种整合模式,应该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其作用主要有:

1、教学演示的工具。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等。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使计算机代替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实现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

2、主体交流的媒体。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外界的链接,达到快速、品质、高效的目的,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较大效益。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 教学,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

3、资源环境的生成。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突破书本知识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而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例如异地景观、背景材料、实物模型、重要数据、实验过程、百家思想等,很多是课本所容纳不了的,而这类材料却能极大地丰富教学的资源环境,传统教学模式所受局限太大,根本无法全部生成。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它的信息技术资源包括语文教学中所凭借的信息技术手段与相应配置,还包括凭借信息技术加工整合,从而可被语文教学所用的囊括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无限丰富的资源。这样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条件都将发生巨大变化。类似于尺幅千里、芥子须眉、留声致远、异步对话、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时空隧道等种种原来属于夸张相象范畴的东西,一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现实,就会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而且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利于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研究性学习,近年来已经突破了课外活动的限囿,而被提升成为基本的课程内容之一,部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通过规范的课程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生存、懂得知识、掌握本领、发展能力的身心健康的四有人才。研究性学习正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成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并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探究、发现,这极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很多教学软件都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界面的支持。例如中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其中的几何画板可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合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还可用以发现、

总结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又如事物内部的运动状况、物理现象、化学反应、生成机制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显示和形象展现,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内质的把握。再如政治教学中的经济学内容,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商业情景,让学生在各种真实的复杂的条件下作出选择和决策,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5、构建新的知识。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新知识构建的载体,缘在于它与教学整合时,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这种整合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因而能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基于信息技术的开放的服务理念、先进的工作手段、简捷的操作平台和优越的育人环境,使得它在教学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在经济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必然承担起教育现代化的重担。这种担纲作用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它担负着教育发展之纲、社会进步之纲。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既是课程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之必然。归结起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其重大意义至少表现在:

及时、是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打好扎实、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利用素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方式变革了,教学视野拓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就成为他们学习过程的主要内容,因而能较大限度地贴近现实生活实际,融入网络时代,利用信息能力解决问题。

第二、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大势所趋,当今“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时势可以铸造英才,时势也可淘汰庸人,现实实际迫使人们产生了紧迫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上,有独到工夫。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能调控学习过程,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这无疑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甚至如何生存都将成为问题。

第三、是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旧教学方式的区别,最根本的就在于能力掌握与否。在信息时代,知识和技术成为及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本身的激增、剧变、更新,频率加快,周期缩短,同时知识本身的高度综合和 学科渗透、交叉,使得人类的一切领域都受到广泛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科学技术和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革的大背景下,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变得更为重要。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能够较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将能迎刃而解。

总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地,促成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使教育教学领域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巨变,教学方法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操作的简捷化等,因此而逐步成为现实。这种整合的作用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我们应该大力推进这种整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实施策略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学校教师必须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文字处理、图象组合、信息集成、科技创作和知识构建。简单地说,应该这样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首先、要提高认识,负起担纲意识。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习、宣传、观摩、实验、实际操作和继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兴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当事人的思维机关,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条件,既要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又要从内心自省,深刻认识形势的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大家共同努力,为教育现代化作出贡献。

其次、要更新观念,想法引进资金。一般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资金有限,最需要大胆改革,通过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引进资金,加大投入,武装自己。这需要联系各校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第三、要创设环境,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创造数字化硬件环境、搭建应用软件平台、构造信息资源总库、开展示范性推广活动等,逐步使整合过程科学、规范、完型,达到规定要求。

、要优化管理,推进整合。学校要制定积极的配套政策,调整相关机构的职能,加强整合管理,努力将信息化教学制度化、规范化,还要通过师资培训、教材建设、内外交流、学术探讨、效果评估等,促成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有机整合这一综合模式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化学教学中,由于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比如在“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有关“电子云”问题,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模型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前者由于缺乏动感而使学生误以为电子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后者则会让学生认为原子是一些实心的几何体。为了能让核外电子动起来,我们制作了《核外电子的绕核运动》的小课件。首先简介“视觉暂留”现象及其在电影及动画制作中的运用;然后制作一些宏观物体的运动及模拟电子绕核运动的各种gif动画,从而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物质各种不同速率下的视觉印象,认识并理解电子运动的特点及其描述的方法。

此外,用3Dmax等制作的多视角动画或三维立体图像还可以广泛地展示各种晶体的结构、分子模型等。这些立体结构课件的使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物质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量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调查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四十五分钟理论说教的效率远不及一个五分钟实验展示。但是课堂的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课堂上难以做到随时调用;另外还有一些实验的污染大,无法在教室中完成等。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例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中,改变压强对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的转化影响并不显著,运用课本实验,学生通常能注意到加压混合气体的颜色加深,而往往不能发现其后的颜色略变浅。因为根据人的视觉特点由浅变深的现象易于识别,而由深到浅的现象则不易感知。

为此,我们采用3Dmax制作了课本实验的原形模拟和简化模拟动画课件,有意识地突出气体颜色的变化,增强实验中的现象层次差别,同时在课件中压强对浓度、气体分子数影响的两个gif动画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压强变化过程中气体颜色变化与组分浓度变化的认识,从而为勒沙特列原理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化学教学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在现代信息技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内容提要]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小学生正是思维方式形成的初始阶段,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对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方面试作阐述。

[关键词]激发意识 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

小学生正是思维方式形成的初始阶段,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是教育手段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她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变革,推动了教学方法的革新,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通常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出发点的观念和意识。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创新意识的激发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基础。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

1、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的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

2、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投影片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

3、播放动画,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

动画片是小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学生更是一个比一个发言积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现行小学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较大程度的体现。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就小学教材而言,由于其涉及的内容函盖面广、包容量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思维上能够不拘于原有的思维定势,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去思考。为了能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录音播放。

《月光曲》源自于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上课前可以先借助录音机把钢琴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从中听出了什么?你对这首钢琴曲哪个地方感受最深?为什么?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甚了解,头脑中没有形成思维定势,因而他们在回答时就会不受局限,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而促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录象再现。

由于小学生平时观察到火烧云的机会很少,为此,上《为烧云》这课时,可以把电视录象中有关火烧云的资料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看过后,视野开阔了,思维也就灵活了。然后再让他们去学习文中的内容,他们就有了一定的思维求异性和变通性。

3、网络下载。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什么是雷达,雷达的作用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关网站,找到这些内容下载下来,一看便明了。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1、实物演示。

小学教材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你书中所学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为此,教师可在上课前准备几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琥珀,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分别演示给学生看。他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许多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

2、模拟试验。

许多事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其中的道理永远都不会明白。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形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老师上这课时单凭讲解学生是不会轻易理解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画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动的过程中已经是锻炼了自己的一种创新能力。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接班人更应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学英《点燃儿童创新的火花》

2、林崇德《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创新精神为核心》

3、张冠文《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小学电教》20__、5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延伸了人的大脑功能,拓展了人类的智力,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广泛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内,引起了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巨大变革。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育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使信息的处理功能远远超越了人类自身的能力,达到了信息存储、传递、处理、利用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延伸了人的大脑功能,拓展了人类的智力,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广泛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内,引起了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巨大变革。

1 引起教育观念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从各个方面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首先引起教育观念的革命。

1.1教学观念的变革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主体,总是被假定为知识渊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桶水”;而学生则是学习主体,他们往往被比做海绵、白纸,或者他们的头脑被假定为空空的容器。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流动,是一种单向注入式的,缺乏双向互动。这种传统的线性封闭式教学方式,往往能达到一种知识的继承性,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培养学生的一种共性化的人格,却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首先给传统的教育观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内,而是以信息网络为传输技术核心,拓展到课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对象也突破青少年的圈子而向中老年延伸,由阶段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真正实现了“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借助新式的信息化、多媒体化工具,采用动感的画面和音响效果,栩栩如生地向受教育者传输知识、信息,由传统的线性教学转变为非线性的资源型教学理念。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只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计算机和网络则取而代之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不再仅是盛水容器,他们还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和信息的能力,在接受和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作为信息时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2课程观念的变革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课程的设置、课时的要求以及授课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性,教师按大纲要求备课,按照规定的授课时间授课,课程与课程之间也缺乏交融,每门课的老师基本上只是讲授本门课的知识,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支离破碎,不能达到学科间的交叉和融会贯通。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课时与课程的要求相应较为灵活,教师借助教学支持系统和备课系统,可以采集到各学科的大量相关知识信息,用以支持自己的授课内容,这样不仅大大地丰富和生动了自己授课内容,而且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具有了整体性和连贯性。

1.3教育评价观念和人才观念的变革

传统教育模式属于应试型教育,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的教学价值评价标准。它通常表现为及格率、率、上线率百分比的高低。因此传统教育模式下对人才的定位就是脑筋灵活,记忆力好,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善于应付考试,能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得高分的学生。这种教育模式和人才观念往往造成传统教育的畸形产物——大量高分低能儿的存在。信息化教育模式则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也不再单是高分数,而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的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应是精神、智慧、毅力与创建性的综合体,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须具备应对高科技发展的高能力、高综合素质、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2 教材变革

与教育观念变革同步的是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使传统的以纸版等印刷品为主的教材向多样化的信息载体过渡。传统的纸版类印刷教材,虽具有稳定持久、使用方便、容易携带、不需相应设备等优点,但信息传递单向,不能实现交互;且信息承载量少,也仅能提供抽象的、静态的信息。传统的音像教材,能通过声音和影像信息使真实再现,却需相应的播放设备或受特定播出时间制约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代信息化教材以CD-ROM教材和Web教材为主,CD-ROM教材包括计算机课件、专业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等,可依靠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容量,开发功能强大的软件,兼容了音像教材和纸版教材的功能,不仅能实现真实再现,还能模拟真实过程,使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抽象概念形象化。Web教材则可利用Web传播媒体,以最快速度推出新的教材或对现有的教材不断翻新充实。目前越来越多的教材实现了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括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三维图像,通过超媒体链接,使得画面、声音、文字融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一改过去“活人读死书”的状况,使书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3 教学环境的变革

一想到教室,我们的眼前马上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教室的墙上嵌着宽大的黑板,黑板前是一台一桌;桌上摆着教科书、备课本和圆规、三角板之类的教具;台上站着一手拿粉笔,一手拿教鞭的老师;台下是手拿钢笔,聚精会神听课的学生。现代信息技术使单调枯燥的教学环境向多样化、新颖活泼迈进。多功能教室配置有电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即信息的接收和输入、输出装置,可连接学校有线电视系统和各种国际因特网、学校校园网以及大屏幕和音像系统,面向教学把各组件集成在一起,组成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呈现系统,对多媒体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展示。从而突破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资料限制,向学生展示较大信息量。除了课堂教学环境外,还包括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虚拟实验室的出现,为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创造了仿真和模拟的教学环境,给实验教学环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实验室里堆满各种实验器械及各种有毒、有害的溶液和放射性物质,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潜藏着巨大的危险性;而对于有些周期长或在真实世界里难以观察到的实验,传统实验则显得无能为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解决了人类视觉的时空盲点和生理极限所带来的实验困难,使现实中或短期内无法观察到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瞬间呈现在眼前;同时,虚拟实验使得实验的进行不再受场地、器材、时间、自然环境的限制,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实践机会。现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课堂和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有助于促进教师开展创新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知识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4 教育方式变革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以文字化的教案为授课内容,进行面对面的正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使之得以创新和发展,在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基础上,在象原先那样采用的文字教案的同时,教师开始利用教师备课系统和教学工作支持系统,筛选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信息制成CAI课件,学生也可自主制作CAI。现代信息技术还使得另一种教育方式——网上远程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今网络化时代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1999年,经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还明确规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并首次在浙江大学建立远程教育中心,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现代远程教育所采用的授课基本方式有两种:其一是网上异时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材通常被组织成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结构,学生通过网上浏览器获取学习材料进行自学;通过Internet或其他异步通信工具,向导师提问和与同学讨论;其二是网上实时教学。在这种方式下,师生通过网上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同步通信工具来传递教学信息或进行讨论网上远程教学。网上远程教学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网上远程教学优化配置了网上品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扩大了共享面。

现代信息技术由影响教育观念到影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整个系统,使学校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以校办为核心,学校教务处、后勤处、政教处等各个构成部分组成的综合体转化为一个以信息网络为支持结构,由教学活动、学校管理、信息资源、课外教育、信息网络等子系统构成的多功能的信息系统,将学校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融为一体。

目前,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存在地区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软件研发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尤其是青少年上网行为的难以控制性;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对网络的应用存在能力和学科的限制等方面的不完善。而传统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自身的许多优点,如教学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针对性较强;注重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师生面对面交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可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随其发展这种影响还会继续扩大和深化,未来的教育变革我们无法预料,那么如何将传统教育的优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整和起来,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我们现在就迫切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关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观念的思考

[摘要]该文简略回顾与分析了我国历来关于档案学教育的观念及其影响,重点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应树立的档案学教育发展观。

[关键词]信息技术 档案学教育 观念

早在20多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尖锐指出:“像今天这样零星地进行一些教育改革,而没有一个关于教育过程的目标与方式的整体观念,这已不再是可取的了?”①美国学者C,W,莫里斯曾形象地比喻:“观念是人类文化的原子弹,而观念是来自有思想、能说善写的人。”②我国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生也说:“观念的力量是卜分巨大的,它既可以阻止社会的变革,又可以把社会推向前进。”③这些论断都说明“观念”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我国关于档案学教育观念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今后档案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关于档案学教育观念的回顾与分析

回顾与分析我国历来关于档案学教育的观念及其对档案人才培养的影响,是研究当今档案学教育观念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卜年代,在重政治和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档案学教育主要是树立如何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观念,人才培养目标界定在政治觉悟高、保密性强、阶级斗争观念强等方面,课程也大多围绕这些目标开设;在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档案学教育主要强调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观念,不少学校开设了与经济学有关的课程,如市场营销学、信息市场管理、经济学理论、涉外经济、企业经济等;在计算机技术刚开始普及的时代,档案学教育观念又倾向于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档案人才,增加了计算机原理、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语言、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等等,有的多达十几门甚至几十门计算机专业课程。在上述这些观念的指导下,档案学教育显示了不断改革发展的轨迹,相对适应了社会各阶段的档案工作需要。但是,在有些时期内,也存在片面甚至错误的观念,如有的认为档案学教育应紧跟社会潮流,社会上什么最热门,档案学教育中就应开设什么课程,追赶时髦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联系档案工作实际发展档案学教育;有的甚至失去“自我”,认为档案学教育可以没有专业内核,没有专业特色,档案学专业似乎是“万金油专业”,档案学人才应该是“百事通人才”;有些还认为只要多学几门计算机技术,档案专业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因此,有些学校在这种观点支配下进行档案学教育改革时只注重一味地增加计算机类课程,而不管其是否交叉重复、脱节、适用等。不过总的来说,档案学教育几十年来是在基本正确的观念指导下进行改革,是处于一种发展状态。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档案学教育界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一种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档案学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带来了发展机遇,应借此契机大力发展档案学教育?开拓档案学研究领域,在档案学专业下开设电子政务、电子公务方向;另一种则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举步维艰,IT、管理、法律、新闻等专业才是当今时代的热门,而档案学这种“冷门专业”,应该压缩直至取消。档案教育界内部也有一些人对档案学专业教育持有一种极为悲观的态度,认为没有多大发展前途,应该取消,或者从专业名称到课程设置都将“档案”二字去掉,转向行政管理、电子公务、电子政务等专业。这两种观念直接关系到今后档案学教育的存亡,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应该认真研究。

二、应树立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必然发展的观念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界应有忧患意识,但不能有悲观情绪。21世纪中国档案学教育要向前发展,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取得共识:

1.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及机遇

首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处于数字化信息社会的环境中,作为社会信息系统的档案部门也必然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迈进,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都迫切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含量高的档案专业人才。这一方面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档案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档案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综合素质好、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同时,档案部门的在职人员也普遍需要接受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档案学教育界必须为开展岗位培训、在职教育作出贡献。

第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载体呈现多样化,光盘档案、磁介质档案等广泛使用,过去传统的纸质档案将向电子、数字、虚拟档案方向发展,迫切需要档案学高等教育针对新型档案管理的高新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与开展教育,如围绕档案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办公自动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技术以及设备维护技术等发展档案学教育。

第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步伐也会加快。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档案门类将更加繁杂多样,数量也大大增加,档案工作渗透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迫切需要档案学教育部门传授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各类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2.深化档案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过程中的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相对于某些热门的专业来讲,的确面临被削减、压缩的严峻局势及压力,面临着竞争。但是,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竞争本身就是一种克服惰性的牵动力,紧迫感可以焕发精神、调动潜能,我们要考虑的不仅是防守,不仅仅是维护我们档案学教育的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变压力为动力,满怀信心地发展档案学教育。

针对档案教育界外部的压力,我们既要加强档案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又要研究档案学专业内核,使档案学像有些成熟发展的学科一样,始终在具有档案学科内核的基础上变化与发展;既要联系现实社会需要培养档案专业人才,又要考虑如何适应社会长远需要,培养出在社会变化中具有长久价值的高素质人才。正如哈佛校长鲁登斯坦所说:“社会变化得越快,大学这块变化相对少,思想观念相对独立的领域就越有价值。”“大学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适应当前社会需求而设立的,大学还有它更为重要的任务,主要传授的是一代又一代学生终其一生都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知识和方法。”④因此,档案学教育要想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始终处于发展状态,必须研究档案学专业学生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档案学思想、档案知识、档案工作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基本知识,而不是仅仅跟随潮流、追赶时髦,社会上时兴什么,档案学教育就跟随增设什么课程,一个时代一阵风,过了这阵风之后,有些课程又不适应,必须马上砍掉,老师疲于应付,学生疲于接受的局面应该改变;必须克服急功近利,专业方向转换过于频繁、只重形式不讲实质性改革的问题;应使档案学教育在社会变化中具有相对独立的档案学科内核与底蕴,能在社会变化中具有长远价值,而不是随时被压缩与淘汰。

对于档案学教育界内部来讲,主要是应树立信心,看到我们的优势与特点。虽然从规模数量及报考档案学专业及时志愿的状况来讲,档案学专业与有些热门专业比较有较大差距,但是,档案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非常高,就业单位也非常好,从近几年有些档案学专业的毕业生来看,就业率几乎达到 100%,这是许多专业所不能比的。再从就业去向来讲,档案学专业学生有许多不仅能进大都市、沿海开放发达城市,而且还有不少人能进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外合资企业、名牌企业,这也是许多专业望尘莫及的,这样的好结果是与该专业教育的特点及优势密切相关的,应重视与发展这些优势?

3.加强档案学教育界与实际档案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密切联系,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从近几年有些学校档案学专业毕业生情况来看,直接到档案局(馆)工作的人很少。一方面,档案局(馆)很难进,人员饱和、关系网、需要其他专业人才充实等都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档案专业学生大多不想进独立实体性的档案局(馆)工作,而愿意到附属于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或其他部门做档案、文秘、行政、人事、培训等工作。有些学生甚至“惟恐专业对口”,与其他专业“惟恐专业不对口”形成鲜明的反差;有些档案学专业的研究生,认为档案学发展前景不妙,到档案部门很难得到较大发展;因此,在校时并不太注重档案学科的改革与研究,对档案学理论以及档案工作技术方法课程也未去深入研究,而是在档案学边界外围打转转,这些都与档案学教育观念以及档案部门用人政策等具有一定关系。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档案专业的学生去从??? 事其他部门的工作,也支持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扩大知识面,学习与研究其他学科的知识,但若绝大多数人都不愿从事档案工作、不想研究档案学科,不愿意到边远落后地区发展档案事业,难道不是档案学教育的悲哀与失误吗?档案学教育在这种思想观念支配下能够使档案事业后继有人、大力发展吗?因此,首先还是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档案教育界与档案实际工作部门及社会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才能使档案学教育得到持续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尝试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表达、协作交际的能力。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应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多方位的语文能力。而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看,习作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设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体验,采用开放式的习作训练,给学生作文插上腾飞的翅膀,发展健康的个性。

一、引导实践,开放作文的训练途径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教学只有在打破了课堂的限制,步入五彩缤纷、无限广阔的社会,才会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当然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的教育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信息对以印刷为统治时代的强烈冲击,对小学作文教学同样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必然地影响到作文训练的途径和内容。

1.媒体开放型作文

信息时代,媒体的传播与影响已十分深远。许多孩子喜欢看电视、上网。教师和家长应迎合孩子的这种心态,积极加以引导,建议看一些有益、健康的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科技博览》《动物世界》等;历史题材专题片或由名着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等;表现儿童生活的节目如《大风车》《东方儿童》等。电视传播的知识五花八门,不少是课本上和学校中所不能学到的,学生通过记录和收看,可有效地避免了在写作文时经常遇到的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现象。如美伊战争时期,为了让学生从小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专题报道式作文:“每天在笔记本上记下《新闻联播》中有关美伊战争的情况,并三言两语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们兴趣很浓,有的用“美伊烽火”“直通巴格达”“聚焦战争”“战火风云”等做题,将文字、插图等进行巧妙编排,设计了一份份剪贴小报。同样“神舟系列”取得的惊人的航天成果,也自然成为我们绝佳的创作素材,在剪贴、采编、习作的过程中,自然引发的爱国热情是其他形式政治教育所难以达到的。这样的训练既在很大程度上纵向联系,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又为学生增添人生体验,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

随着教学网、校园网,局域网,城域网等的开通,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的方式与途径也日趋广泛。作为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作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网络作文应运而生。此种类型作文,因其对时间、空间、交流对象等要求的不确定性,习作时环境、心理较为宽松,表达的内容也很自由,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情感进行习作,发挥具有自我特色的创意。我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查找、搜寻相关的资料。有意识地把互联网引入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会更多地依靠网络为学习提供快捷、、高质的服务。

2.社交开放型作文

作文教学源于生活,可以和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此培养学生的协作交往的创新个性。

(1)家庭生活类。

可引导学生在“我当24小时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等活动中扮演角色,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长辈的甘苦,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又能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当然要及时进行体验方法的指导,不放过细微之处,不放过情感变化之处。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写好体验笔记,随时记录自己的感想,以求生活给自己留下深刻的体验,也为今后的习作积累更多的真实感受,提供丰富的素材。

(2)社会实践类。

社会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可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领他们走进社会,接触三百六十行的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各种社会职业的作用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了《赤壁之战》后,可让学生做一回小导游,写一段导游词,介绍一下如今赤壁的风光,并向游客讲解赤壁的历史故事。鼓励学生通过上网、上图书馆、请教专业导游等多种途径走访、查找有关资料。在各种活动交往中,学生的体验积累越来越丰厚,眼光渐渐远大,协作交往能力也逐步提高。当然,要提高社会交际能力,还需布置一些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具有时代性的习作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确定一个问题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情况,掌握数据,在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处理信息后,学写调查报告。如每逢节假日,可建议学生和父母去旅游,做家务,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和同学去做一些社会调查,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活动,坚持写“假期生活周记”等等。此外,专题采访、编写课本剧、通讯报道等都是非常好的训练途径。另外,还可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为老师、家人、同学写上一段祝愿语或制作一张贺卡或写一封问候信等。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习作训练,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社会,而且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也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舞台和空间。

3.时空开放型作文

可通过开展远足、科技兴趣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好,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学写科普型短

文或科幻故事等。尤其是科幻故事,少年儿童的特有心理和兴趣决定了他们对科幻故事情有独钟。许多孩子从小就喜欢听、看科幻故事,到了自己能够写出文章之时,早已萌动创作欲。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尝试着科幻故事的写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的想象力不仅得到了充分发挥,其个性、创造力同样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环保活动,了解环境恶化对人类生活的破坏性影响,做“环保小卫士”,自觉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在教学《我爱家乡的_____》习作训练后,由于例文是写家乡的河。于是我建议学生利用假日,走入现实生活中去考察附近城中河的水质,并作简单的分析。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无论是城中河还是旅游景点的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源无非是生活垃圾和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等。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纷纷表示要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保护周围的环境。

二、张扬个性,开放作文训练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训练时,要解放眼、耳、手、脑多种感官,采取有利于个性发挥、张扬的多种训练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丰富写作素材。

1.开放听觉式作文

教学时,教师可将作文与音乐进行结合,把准备好的一段富有变化、含有情节、便于想象的音乐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充分调动听觉体验,依据优美的音乐进行想象习作训练。由于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以及在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想象和联想,所形成的事物及事物呈现的状态、方式也截然不同。如: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美丽景象;闻水声,想象泉水丁冬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面、汹涌澎湃的大海;听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想象宽阔的马路、热闹的街市……由此所写出来的作文必定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2.开放视觉式作文

开放学生的视觉,将作文与美术巧妙结合。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幻想,先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然后用笔画出来,

根据自己画出的图画,写成一篇文章。这种作文练习的过程,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自由地画,自由地写。如让学生想象20年后的家乡变化、家庭变化、自我成长变化等,或让学生给学校规划理想的设计蓝图等,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凭借直观的视觉感受展开想象的翅膀,所想的设计也一定是各具特色,富有个性的。

3.开放动作式作文

在习作训练时,教师要改变单一的形式,把习作的内容寓于生动的情境表演与动手操作之中。通过肢体动作的再现或创造,设计全体学生乐意参与的训练方式。如学了第六册《荷花》第二节描绘荷花的美丽姿态。课后,学生突发奇想,想用舞蹈造型来表现这段文字。语文品赏课上,学生踊跃登台表演,或含羞埋头闭目,或舒臂展颜……荷花的各种姿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随后,我再鼓励学生即兴表演其他喜欢的动植物造型,更是惟妙惟肖、精彩纷呈。这正是学生对课文延伸的基础上的再想象与再创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并极大地激发了写作热情,丰富了写作素材。

三、激发兴趣,开放作文训练类型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喜好,激发学生自主体验的动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进行多种类型作文的训练。让学生有权选择自己“乐于采用的训练形式”。

1.随笔型

这种作文形式可以是写读书心得、仿写精彩片断的等等。可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将诗写成小散文式的片断或仿照古诗格律形式创编诗作。别小看学生的创造力,一首首童趣盎然的自创诗令人叫绝。有些课文学完后,教师可推荐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来拓展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可阅读《西游记》,在阅读的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写写批注式的随笔。课外读物的拓展深入,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大有裨益。

2.创意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创性是它的特点。小学生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尤其是学写童话、寓言故事。童话、寓言的特点决定了其创作时应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无限的幻想力以及独具个性的创造力。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无疑是学生个性展示的博览会,是学生尽情发挥的舞台。学生创作的一篇篇充满童趣,而又富有一定人生、生活哲理的习作,让人赞不绝口。如《蚂蚁的窝》《0的自述》《取经新编》,都是学生自由创意的杰作。

教师教学时要贯穿陶行知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的教学观。要善于调动学生兴趣,通过多样化、多渠道、多类型的开放式训练,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在表达中张扬个性。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得到充分展现,真正实现健康个性的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浅析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与实践研究

论文关键词:现代信息 技术教育 实践 研究 应用

论文摘要:中国电化教育莫基人之一、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南国农甘在“祈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趁高层论坛”做了“关注学科前沿,寻求发展新路”的主题报告,报告提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发现法毕习,改除旧教育的异端,破除三中..;教师中.召、课本中心、课堂中心)带来了的积极的形响。然而,它也带来了另一下‘三中心”,即学习中心、生活中心,能力中心。在这样一个科学发证的霄景下,得建立一套县有我院特色的、适合的、料学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尤为重要。

伴随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及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在步入信息时代的同时,“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概念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教育史上引发的不仅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变革,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一系列内容的历史性变革,但现今对“现代教育技术”内涵的表述及理解仍不尽完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教育作为知识活动的主要领域,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来保障教育质量;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能力成为当前专业化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教师对技术的应用,曼迪纳契和可兰认为分为四个阶段:挣扎阶段,在技术面前挣扎,被各种问题所困扰;掌握阶段,教师学会了应付的策略,提高了技术能力,对新的课堂结构和新的交互形式也有了经验和信心。冲击阶段,不再对技术心存畏俱了,出现了新的教学关系和结构。创新阶段,将技术整合到教学活动中,由此,课程和学习活动被重新组织,学习环境也被改变了。

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信息技米(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开发、应用为核心,但不是只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应用研究的对象,而忽视或抛弃了对传统媒体(黑板、挂图、标本、模型)的应用与开发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一切教与学资源(包括传统煤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研究对象的。“技术”的涵义是指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的总和。教育技术不仅包括视听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及其软件,还包括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资源和过程的一切方法和理论。所以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也指运用系统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开发教学策略、构建教学模式等等。现代教育技术必须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绝不仅仅是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改革,它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现代教育技术若要实现优化教与学的最终目标,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探索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对“教”的改革是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宰地位,变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为“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教师进行指导和促进”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抛弃它。除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以外,加强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至关重要。我们还应该关注有效教学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创新,数字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未来课堂辅助教学之工具,教与学的最终效果不是取决于技术的高低,关键是合理的教学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组织、内容与资源的合理安排、师生的互动以及现代信J急技术和教育技术运用的巧妙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合理、生动的情景。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概念,既然现代教育技术被提出,并被应用于教育教学,就应该被予以深刻的含义、的定位和充分的理解,而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吸纳了全新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描述中添加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正在利用信息技术构造一个更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现代教学环境,现代教学平台将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架起,届时,所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将得到沟通,并会酝酿出新兴的教育教学规律。因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现代的信息技米手段,丰富自身的信息素养,还要用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理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对“现代教育技术”内涵的重新理解。

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发展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使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不断升级。教育技术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单纯的以“学”为中心或以“教”为中心的片面的教学设计观念,“教学一体”即双主模式已经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一重大变革正是现代教育技术这个教育改革制高点引领的结果。不同于教育技术,“现代之教育技术”综合了多种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客观主义等等),强调了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强调了学习的意义活动过程,强调了学习必须处于真实的情境中,加上传播学理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论基础,为了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的质量,“现代之教育技术”紧密与教育传播学结合,发展多媒体交互式视听传播技术,运用系统方法为指导分析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建立相关的策略方案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试行解决的方案并对试行结果进行修改,从而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达到化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分配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正是指用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各种先进技术,包括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等,现代教育媒体被引人教育领域,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即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媒体要由仅仅作为教师演示和讲解用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和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煤体不应是传递教学刺激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的工具,即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四类用途:指导、探索、应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