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摘要】 近几年随着我国的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能源开发、装备制造、钢铁冶金等行业也逐渐走向成熟,电气自动化是衡量这些行业自动化程度高低的核心技术。电气自动化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由于就业较好、工作环境好、工资收入高、名气大,各大高校纷纷开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但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个交叉性极强的专业,它将工、文、理相结合,又融入计算机、机械工程以及艺术学,实践性和理论性要求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了,作为技师学院的教师,我们必须立足实践,探索改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技师学院 电气自动化 教学模式 改革 创新实践

引言:技师学院一直以来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作为教育的宗旨,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我们也将贯彻落实这一宗旨[1]。现如今,电气自动化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各个机械工程相关的行业,可以说小到一个螺丝钉的制造,大到航空母舰、宇宙飞船的开发,都有电气制动化的存在,社会对技术过硬、实践能力强的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大。

一、校企结合,优化课程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特点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强,概念抽象[2]。由于技师学院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落榜或者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上大专、大本就读于技术学院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以实际的就业需要为基础,让自动化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为学习提高今后在企业中的竞争力,促M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电动机、输送器、自动装置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组装传送带,首先我们将组成传动带的模拟装置为学生准备好,给出单台机组织控制的基本流程和基本参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让简易的传送带能够运作起来,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实际化,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实践教学,优化教师队伍

技师学院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大多数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教师都是“双师型”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由同一个教师完成[3]。教学中可用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机械设备较少,学生对于电气自动化机械的了解也仅局限于书面。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案,让学生走出课堂,丰富学生的视野,积极的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电气自动化博览会,或者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了解电气自动化企业的生产运作模式,实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教师应该积极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毕竟在电气自动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新型的机电系统不断问世,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参加电气自动化博览会,熟悉SCADA\EMS等系统的应用原理,让学生见识更多的新型设备,丰富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在技师学院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习,提高电气自动化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工学结合,优化教学过程

学生在技师学院的学习都是为了今后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那么,要如何工学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呢?一方面,我们必须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将课堂教学搬到实习实训色基地中,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的发挥教师的督导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将“教”与“学”相结合,在实习的基地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体验电气自动化机械的操作流程,学会总结错误,探究解决方法,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4]。

例如:在学生掌握的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后,我们就带领学生到实习的基地进行实际的操作,在保障学生不耽误生产的前提下,尽力让学生自己练习安装、操作、维修机器,让学生明白电气自动化在实际的企业生产中发挥出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自己探究解决的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引入技师学院的教学中,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师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电气自动化教学的时候,要不断的归纳总结,优化课程,让自动化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要立足实践、开发创新,努力的提升教师的自身教学素质,提高自动化教学质量,探讨出符合技师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技师学院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析

摘要:培养高技能的人才是适应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完善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通过分析工作中对高职电气化专业人才的培B依据,提出了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要性,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能够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

引言

传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不能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达不到适应企业的需求,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所以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符合企业模式的发展,造就一批高技能性人才,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发展。

1 我国进行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的依据

1.1 根据专业特点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动手操作特别强的理工科专业,它是符合市场要求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与工作相互进行相互融合,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进行动手操作,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1.2 适应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的需求

高职课程的内容是与学生工作后真实的职业情境相符合的,所以对于课程的设置应该增加与职业关系紧密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让兴趣与实践伴随着学生使他们在学校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使得学生毕业后更够更好地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1.3 适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

高职学生的特点就是动手能力比较强,理论基础较弱,所以针对这点,我们要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操作环节,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能够更加主动学习。

2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分析

2.1 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行一种教师为导,学生为体的教学模式,将企业真实的工作项目作为引领,教学内容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主,让学生在项目中完成工作,形成一个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可以说是一种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在此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才加校外实践,或者聘请校外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与学生进行交流。我们还可以采用现场教学的模式,将实验教学基地作为上课的主要场地,充分利用现场的仪器设备进行教学,发挥其作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打破传统的将实验室和教师场地分开教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在对应产品生产的过冲中得到更深刻的理解,进而提升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2.2 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教学课程和内容模式的改革,这也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转折点。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摆脱传统的教育束缚,以实用实践为原则,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自身的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应该设计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在教师占主要地位的模式,不是教师一直将知识主动传播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通过更新教学观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将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核心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合理选择教学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国家职业资格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会取舍知识的传授,同时通过开设一些素质课程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还有一点就是注重过程的考核,加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灵活采取考核方式来测试,通过每个阶段,每个学期的不断的考核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对于考核没有通过的学生,教师应另安排时间对其进行授课,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跟上教师的步伐,同样教师也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通过考核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且及时解决。

2.3 加强校企合作

教学体系主要分为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以及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三部分,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进行分层实施教学体系的三大部分。应该充分发挥运用学校、社会以及企业等资源,签订一些校企培训协议并且建立一些实训基地,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将课堂与生产连接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

结合社会用人的原则来进行对学生的培养;结合企业生产环境来对学校的实训环境进行合理改造;共享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这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现代高职教育人才的关键所在。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到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培养出来的人才高度符合行业岗位的要求。

2.4 建立企业顶岗实训基地

学生可以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熟练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积累工作经验,有效提升技能水平,通过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顶岗实训过程中,刚开始学生可能不会接线,干活较慢,工具的使用不到位等,慢慢的在现场师傅的带领磨练下就能基本胜任电工的操作,这也就会在顶岗过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职业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从而能够充分得到企业的肯定,受到企业的好评,成为企业的骨干。

2.5 强化教师企业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毕业生或者学科型教师,对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缺乏了解和相应的工作经历。我们应该通过定期派教师参加企业的挂职锻炼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去中去。对教学进行改革,带着任务去企业,通过将在企业中学到的知识与教授的专业课进行结合从而真正实现工作中的课程教学。

2.6 对作业进行严格把关

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意识到作业的重要性,从而让自己的学习越来越困难,并且严重影响了考试结果。作业通常需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它是检测学习效果,巩固学习内容和提高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学习的同时,教师应该严格把关作业质量,加大对学生的课余辅导力度来度过学习难关,得到好的学习效果,为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有力的理论知识基础。

3 结语

我国工业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出现一批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尤其需要我们加大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完善,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推动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建设,从而也为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转型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融合”研究

摘 要:在转型过程中,民办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主要包括:重理论轻实践导致验证性实验过多;电气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衔接不紧密等问题,而本文提出“课程融合”的研究方案正是可以解决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这些问题。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课程融合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提出,目前许多地方大学已经意识到转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但是在高教转型模式上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未形成体系,尤其以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的更少。

2.国外转型相对成熟

20世纪60至70年代,西欧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类型应运而生,经过30多年的发展,欧洲的应用技术大学实践课程与实际项目结合紧密,这些优良经验恰恰为地方高校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本。但是,因为中国高等教育有自己的特点与问题,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二、现阶段的问题与研究价值

1.现阶段的问题

目前,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技术类人才,所以教育部号召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而多年来地方本科高校受精英教育的影响,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上的教学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以《电气控制》为例,大部分高校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分配接近5:1,且多为验证性实践,此外,多门主干实践课程衔接不紧密,各自为政的问题也是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中的障碍,致使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其次,还存在电气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衔接不紧密,各个课程实践教学各自为政等问题;,生源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薄弱也是民办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不可回避的障碍。

2.研究价值

基于民办高校背景,具有一定代表意义,地方大学有很多,民办高校是其中的一类,针对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出适合其转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然后,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应用”的重要体现和学习方式就是“实践教学”,该研究突出了实践教学的作用,将主干实践课程衔接的更加紧密,以实践带理论,提高了实践教学地位,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此外,该研究将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慕课应用在课内教学是现今教学研究的前沿,但是将其应用在实践教学的并不多见,是一次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益尝试,,可以令“双师型”队伍得以建设,为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作为其他院校可以借鉴的版本。

三、研究内容

要完成上述的实践教学转型定位,就需要针对实践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转型改革,本研究提出的方案就是“课程融合”,所谓“课程融合”指的就是“课上融合”与“课下融合”。

1.课上融合

课上融合是将电气控制类的主干实践教学课程进行融合,以解决专业主干课程存在实践课程结构纵向衔接不紧密的问题,提高实践教学地位,以“怎么用”来引导“为什么这样用”。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目前都是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去验证大量理论公式的正确性,失去了实践的意义,此外,原有的实践课程各自为政,经过一个或多个学期的间隔,之前学过的内容已有所遗忘,在知识的连贯性上出现断层,导致四年毕业时学生不能对专业有完整认识。

我们通过“课上融合”解决以上问题。利用“项目式”教学,用一个项目或实例将主干实践课程融合在一起,例如自动门实例,首先,门要动起来需要电机的拖动,选用什么电机来拖动就是《电机与拖动》的知识,在安全的范围可以尝试多种电机拖动,在错误中寻求理论解释从而积累使用经验,从而选择合适的电机,最终的结果是学会如何使用电机而不是记住公式,通过实践指导学习理论才具有实践教学的意义;之后,自动门以什么方式动就需要《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的知识,在同一个实例中学习《电气控制》会让学生对实践课程形成系统化的认识,主干课程学完的同时一个项目也完成了。

2.课下融合

课下融合是将微课、慕课等网上交互式课程融合到实践课程中,以新颖的方式、灵活的学习时间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想学就学利用课下时间夯实基础,与课上融合相辅相成。

针对民办高校生源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薄弱等问题,我们利用“课下融合”来解决。目前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形式在理论教学中刚刚兴起,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的还很少甚至没有。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和Adobe Captivate、Camtasia Studio等软件构成交互式教学,即学生在网页当中可以通过点击自主选择理论知识补习内容,还可以进行模拟仿真操作,甚至可以配合3D操作提高学生对实践工具的直观认识,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利用课下时间,与课上融合配合相辅相成。

四、实施步骤

首先,组建研究队伍后确定课题实施方案,虽课题研究的人员进行分工,制定实施可行性计划,然后广泛收集实例,制定包含两年的完整的电气控制专业“课程融合”教改方案以及配套的实践教学大纲并以一个学期为试点单位,实施“课上融合”进行尝试和调整,其次,选取难以理解和需要动态演示的教学内容,利用慕课软件制作成交互式课件上传校园内网,学生经过学习后进行调查问卷,进行及时次意见建议采集以便于完成“课下融合”;,整理各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及时找到不足并进行修改,形成而深刻的具有可推广性的成果。

五、结语

作为地方高校中一支特殊的队伍,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有特色的发展方向是民办高校转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特色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需要结合社会、教育政策、自身情况才能建立起来,实践教学转型正是这三者的结合处之一,“课程融合”的研究正是针对实践教学转型实行课上、课下双向融合。该研究在课上融合引入的“项目式”教学、在课下融合引入的“交互式”教学,利用微课、慕课等新的网络教学手段,为实践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不仅可以发挥实践教学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更是提出一种以实践带理论的新思路,是实践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引领实践教学新风尚。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以就业为导向,实施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本文介绍了以就业为导向,对准市场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实施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此改革与实践,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就业,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就业导向;教学改革;自动化专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工学专科教育应该遵循以就业为导向、对准市场设专业的思路。

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是电气工程学院的主体专业,也是校级重点建设专业。随着社会与科技发展,我校传统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电气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本文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制订不应当只是相关专业教研室的事情,专业教研室在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还应当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作为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毕业学生的追踪调查,切实了解企业对技术人才的专业需求和对本专业学生培养素质的评价,通过系统分析,合理确定学生培养的业务规格,指导教学改革。同时,还应当广泛征求用人单位、自动化专业专家顾问委员,以及在校学生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从而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我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直接面向四川省中小企业,为了更好地为我省相关行业提供生产和管理及时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研了行业需求,对接企业所需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对照岗位群,培养学生相应的工作能力,要求学生毕业前获取CAD证、PROTEL证、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让其具备职业岗位操作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重构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要求,精心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构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后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含有:人文素养、基础能力、机械工程能力、电工技术能力、电子技术用能力、自动控制能力和电气控制能力这七大“能力模块”。

人文素养和基础能力模块以讲授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主。在以“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前提下,专注于加强大学英语、工程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的教学效果,并要求学生考取相应证书。这就形成了三年连续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的教学格局,夯实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使学生具有阅读和翻译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

将电工技术能力模块、电子技术应用能力模块和机械工程能力模块设置为自动化技术专业和相关专业群的公用模块。在满足课程应用性、先进性、前瞻性的前提下,以“够用”“适度”为原则,尝试适当地整合和优化一部分课程。

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依靠电气控制能力模块和自动控制能力模块培养。课程的安排要突出培养毕业生在生产及时线具备较强的解决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专业核心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和优化,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和更新。每门课程和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必须含有专业能力要素和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为达到七大能力模块要求,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时对学生进行项目化训练,要求学生“真题真做”,每个项目中要渗透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的要素。

三、开展校企合作,构建长效的“校企合作联动机制”

建立与企业,如富士康科技集团等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注重校企双向联动,把握行业需求,以行业反馈促进教学改革,同时为行业提供定制型培养服务。合作建设以企业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2014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富士康自动化人才培养“定向班”学习,学生就业率达到94.06%,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综上,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专业教学改革,可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基金项目:成都工业学院校级专科专业综合改革(JG2013G03)。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探讨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进步,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不适新形势的要求,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所以,做好职教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已成为必要之选。一体化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教学实施,真正受益于学生。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教学实施

1 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概况

(1)一体化课程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的内在结构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2)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 学生应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此外,学生还应具有以下专业能力:能读懂并测绘较复杂电气控制原理图;能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正确选用示波器、电桥、万用表、兆欧表等常用电工仪表;能安装较复杂机械设备的配电箱,并能调试整台设备;能拆装交流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及各种电机;能焊接典型电子电路,并进行测试。

2 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的保障措施

(1)学生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任务要求的对接。根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原则,通过对区域内本专业行业用人需求、毕业生工作能力现状等的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涉及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标准。

(2)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企业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条件,一体化教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总结,在不断的总结中调整适合教学的模式,这需要不断的创新、实验,不断的进行调整,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学校应通过一系列措施,是“双师型”教师能够胜任一体化教学,学校可组织教师到工厂或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在一线工作岗位上锻炼自己,接触近期的知识,提高自己;抓住每次参加技能大赛的机会促进自己的操作技能;在工作之余自主学习理论知识,以提高理论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教研活动,以提高一体化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建设有利于一体化教学的场地。针对每门学科专业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的教室,进行本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布置与安排。把所需要的教学设备、工具等合理安排在教室里,学生可以针对设备上所需的知识学习理论,在设备上进行实践,这样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电力拖动@门课,教师可以在一体化教室里直接拿上接触器来讲理论,也可以直接对照实体配线盘进行一步一步的讲解,这样学生看到了实物而不是纯粹的文字那么枯燥,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建设有利于一体化教学的教室是必要的。

(4)有序的课堂管理。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把握尤为重要,它是一体化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比如我在授课前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防止出现安全事故;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没个小组选择一个组长,协助我进行课堂管理。讲课环节上我会注重教学目标的设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的知识点,并随时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进度;除此之外,我还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通过对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动手能力、产品质量等全方面的考核。在管理中,我引入企业的标准要求,做到劳动用品正规穿戴,专业工具有序摆放,做好设备的维护,每次下课做好教室卫生,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好习惯。

3 编写教材

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是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编写具体实施的教材,在教学中,教室可以根据很多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各教室的功能,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自主的编写教材,通过多比较,一次一次的逐步完善,一体化课程的教材就会贴近实践,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4 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实践成果

(1)通过实物教学与学生有感官加触感的学习,效果很很好。学生每节课都经过实物、听课、自己动手操作、再思考的学习环节,学习兴趣是大大提高。

(2)学生的自学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实物讲课的过程中,学生看到的不是文字,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大脑,在教师讲的过程中已经做了思考,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又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遇到问题也会查资料学习的过程,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学生以后工作中决定成败的良好精神,在实际操作中,懂得配合就能有良好的效果,或者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都拥有了这种精神,在以后的就业中就会游刃有余。

5 小结

通过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要把握三个建设重点,才能取得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首先,必须建设一体化教学工作场地,其次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训操作的教师队伍,开发出一套适用于所建设的一体化教学场地的教材。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浅谈提高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制图标准化能力

摘 要:电气工程制图,不能只看图纸美观与否,还应关注图纸是否满足图纸是否满足国家、行业标准。针对高职学生特点,以加强学生工程制图标准化能力为目的,从国标的作用和意义、电气工程制图主要国标以及具体执行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一、国标的作用和意x

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国标(GB)和推荐性国标(GB/T)。强制性国标是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及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国家标准;推荐性国标是指生产、检验、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国家标准。

二、电气制图主要国标

电气制图所涉及国标主要属于推荐性国标,电气制图及电气图形符号国家标准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电气制图、电气简图用图形符号、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和主要的相关国家标准。

(一)电气制图国家标准 GB/T 6988

GB/T 6988等同或等效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有关的标准。这个国家标准的和实施使我国在电气制图领域的工程语言及规则得到统一,并使我国与国际上通用的电气制图领域的工程语言和规则协调一致。

(二)《电气简图用图形符号》国家标准GB/T 4728

GB/T 4728《电气简图用图形符号》国家标准共有13项,属于国家推荐标准。这13个国标都是等同采用近期版本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17系列标准修订后的新版国家标准。

(三)《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国家标准GB/T 5465-1996

《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是指用在电气设备上或与其相关的部位上,用以说明该设备或部位的用处和作用的标志。

(四)与电气制图有关的相关国家标准

与电气制图有关的相关国家标准主要有《电器设备接线端子和特定导线端子的识别和应用字母数字系统的通则》、《绝缘导线的标记》、《电气技术中的项目代号》等11项。

三、具体执行措施

根据最近几年对本校学生的调查统计,能熟练使用工程制图软件AutoCAD常用绘图命令的学生可以达到80%以上,但是这些学生的作业或作品中存在违反电气制图国标的比例高达60%。一方面是学生对于电气制图这种直观、强调动手能力的课程饱满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于枯燥、繁杂的国家标准的忽视。为了使学生贴近或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必须提高学生在电气制图中对国标的理解与运用水平。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点教学方法与措施。

一是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结构。很多电气制图课教材是将绘图标准、绘图方法及绘图练习分章或分项目设置的。如果教师按照教材讲授,则很有可能出现讲绘图方法和进行绘图练习时学生学习热情和效果都很好,但讲到绘图标准时则心不在焉。因为国标具有细致和繁杂的特点,单独讲解国标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所以作为授课教师,必须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结构,利用自身经验和智慧将各种电气制图标准穿插到绘图方法和绘图练习中去,提高学生对绘图标准的理解和运用水平。

二是增加查错纠错互动教学。电气制图课特别适合使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热情和提高学习效果。比如绘图方法部分可采用老师画一次学生画一次的及时模仿法,绘图练习部分可采用全班轮流上台的全班参与法,课程大作业时可采用分组合作法等。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比较,提高学生对绘图标准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好的方法是查错纠错互动教学法,即由学生自主完成一张电气图,再将该图全班展示,共同查找纠正其中违反国标的地方。显而易见,查错纠错互动教学法比直接讲授法更容易抓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是真实工程图作为练习素材。电气制图课教材往往配备有丰富的练习素材。教师在选择素材作为教学示范或课后作业时一定要注意针对性。为了提高学生绘图过程中对国标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好选择真实的工程图作为练习素材,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是增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特色和优势。为了提高学生绘图能力及对绘图标准的理解和运用水平,课程教师必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一方面教师必须时常到企业参加培训,及时掌握近期的绘图工具、方法和行业标准;另一方面是将企业专家请入课堂,介绍企业的实际项目或案例,让学生切实感受企业中使用的电气图的复杂度和绘制方法以及企业专业制图人员如何处理国标和行业规范的。

四、注意国标变化

国标变化,教学变化。国家标准的年限一般为5年,过了年限后,国家标准就要被修订或重新制定。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需要制定新的标准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国家标准是种动态信息。作为制图课教师,不能局限于当前绘图标准,必须时刻关注国标的发展和行业规范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所学的绘图方法和绘图标准是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的。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 要 从就业领域岗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双化”基地建设等方面,阐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实践,已经培养出大批及时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1 前言

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有着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目前已成为各个地方的技术骨干或者项目负责人,为地方上的经济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备受高考生的青睐,生源充足,就业形势大好。但是,随着社会智能制造技术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进入“十三五”阶段,很多学校纷纷对该专业扩大招生,而就业岗位有限,这就让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1-2]。

作为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高校,要提前预估竞争的激烈,要有紧迫感,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如何向智能制造时代输送人才,提高培养质量,增加毕业生的竞争力,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面临的大问题[3]。

2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团队反复研究“南京高技能人才倍增计划”,针对计划提及的“重点培育十大高新技术重点产业群人才需求”,对37家企业就人才需求、岗位规范、课程设置、企业对往届毕业生的评价以及同类院校的专业定位等展开广泛调研,明确了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就业领域岗位 通过调研多家企业,确定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一级岗位所需要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掌握工业控制、供配电技术等基础知识,具备控制系统集成、高压电进网作业技能,能从事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高压供配电设备安装、调试、运维管理等及时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校企合作 根据《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按照技术先进、标准经验丰富、市场占有率高、管理规范、规模优势五个标准遴选合作对象,遵循分层建设、分类管理原则,将合作企业分为核心型、紧密型、半紧密型三种类型,并按照不同类型确定不同合作路径和合作内容。本专业现已建成核心型合作企业4家、紧密型合作企业10家、半紧密型合作企业20多家。

专业培养方向及特色 本专业分三个方向培养,分别是工业控制(PLC)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和供配电技术。学生前两年在校进行通识教育,第三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按照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的特长爱好,选择一个方向进行专业技能学习。

在校企深度合作基础上,践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理念。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共培、三阶段(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在入校时就要求学生撰写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爱好,有计划地选拔和培养有三个方面专长的人才[1]。

1)培养5%左右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本系部设有自动化研修社,此类学生可以在研修社专任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培养和锻炼。学校还建有蓝岛创客空间,学生可以在空间里交流、组队实现创新、创意的产品。

2)培养5%左右的能专转本的学习型人才。

3)培养5%左右的善于沟通交流的业务管理型或销售型人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干得好、善思考的基层技能型人才。

3 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改革旧的课程体系,构建一个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突出自动化设备装配调试维修能力、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能力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能力课采用项目化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

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重达到50%以上。实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来巩固理论,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同步推进方式。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入实践教学环节。遴选实践教学内容,通过与企业联合,引进工程项目,让师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双师指导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由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共同指导。

4 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提出“专兼结合,专任教师重在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兼职教师重在教学能力提升”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通过“台阶式督导,进阶式提升”方法提升教学能力,通过“项目导向”措施提升实践能力,通过“提升技能”考核激励机制提升技能等级。同时,针对教师成长,学院制订10+1行动计划之基本能力训练计划、教学成果展示计划、科研成果累积计划及骨干人才成长计划,着力打造双师团队。下企业实践教师比例达到54%,外出进修、培训达到。

5 双化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基地是建设完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平台。传统意义上的校内实训基地可以解决“能做”的问题,但很难解决岗位规范、工作效率、文化融入等问题;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解决“会做”的问题,但很难解决岗位轮换、岗位迁移、职业发展等问题。

建设“双化”基地,实现“双标”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按照“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建设思路,着力推进“双化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即企业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课堂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企业化的典型要素如岗位、规范、标准、文化等植入校内实践教学;将企业的相关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企业的“7S”管理规范应用于校内实践基地管理,创设真企业工作环境,建设企业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将课堂化的主要元素如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师教学规范、教学组织与设计、考核评价等植入校外实践基地,创设真实教学环境,建设课堂化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双化”型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教学组织过程和生产实施过程的“重叠”,实现教学评价标准和企业岗位规范的“统一”,实现教学课堂和生产一线空间的“互换”,推动“双主体”培养。以“7S”管理规范引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7S”即生产活动中的“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其核心和精髓是素养,通过标准的制定和规范的实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素质,切实实施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典型岗位的学生轮岗实训。

两年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成企业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1个,课堂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建设完善机械工程系20个校内实训车间(室)、48个校外实训基

地;建立健全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完成数控维修实训一室和数控加工中心扩建工作,完成数控虚拟加工实训室一室改造工作,建设完成数控自动编程工作站;与南京翼马数控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兴农齿轮制造有限公司及南京恩里特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课堂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企携手,共建平台,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与4家核心型企业合作共建技术应用工程中心,共同搭建校企信息共享、人才培养、技术应用、项目合作和创新活动的实践平台。工程中心下设学生社团――自动化研修社,参与人员为对专业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且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社团成员根据指导教师安排参与工程中心科研项目,在实战中逐步提升实力。2012年,社团3名学生组成的团队在江苏省及时届大学生电气控制应用设计大赛上获团体一等奖,次年在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上荣获一等奖。

6 结束语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13年通过央财专业建设评估,2014年申请院级品牌特设专业建设,目前已经顺利通过验收;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高校教学专家一起研讨,2014年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双化”基地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意、创业能力,办出本专业的特色。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摘 要 为了响应《中国制造2025》纲领的号召,及时了解并适应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合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扬州地区电气类相关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情况调研。通过调研,找准了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总结了企业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为后续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提供了的依据和保障。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 高职教育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结合了多个学科和技术,专业口径较宽,适用范围广泛,就业方向灵活。为了明确企业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情况,找准定位,确定目标,真正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方针,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江苏扬州及周边地区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 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

《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定了走向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而人才培养是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了“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要求要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这就给高等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也应当坚持以企业、市场、社会乃至国家的需求为标杆。只有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岗位、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准绳,进一步推动改革,深化落实,多方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认可、国家满意的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 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域与行业背景

随着扬州市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目前已建成了半导体照明、绿色新能源、智能电网、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共5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总投资80亿元产能为30万辆的上海大众汽车第三大生产基地落户扬州仪征,潍柴集团亚星客车有限公司、扬州江淮汽车公司、大洋造船等大型国企民企也纷纷抢滩扬州沿江区域。与此同时,扩大至整个江浙地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电子通信和交通设备制造业等均为该两省的支柱产业。《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电力装备,品质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共十大领域,其中大部分领域均涉及到了各种电气类装备制造。由此可知,扬州地区乃至整个江浙地区的支柱产业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重点发展领域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未来几十年内,在扬州乃至整个江浙地区,企业、市场和社会对电气类人才需求量将与日俱增且有增无减。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就业于各类工矿企业,如制造、石油、化工、电力、纺织、制药、食品、轻工等行业,从事电气自动化系统及设备的操作监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升级改造、故障抢修等工作,或从事工厂供配电设备管理、维护、操作等工作,或在技术服务型公司,从事技术合作项目的安装、调试和后期技术服务工作,也可在中央控制室、自动化产品营销等部门工作。

由此可见,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3 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建议

我们对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江苏牧羊集团、扬州新大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纵横苏天网络发展公司、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扬州及周边城市的30家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对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但同时,企业还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3.1 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调整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与行业的实际保持紧密联系,以及时满足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培养模式必须形成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让学生抱着浓厚的兴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较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实践动手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当大力开展各类校企合作项目,推进联合办学,进一步与企业维持一种持久深入且具有系统性的共赢合作,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发现,仔细分析,解决未来实际工作岗位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实现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将内化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造福企业乃至社会。

3.2 专业课程设置有待改进

电气自动化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概念和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自动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高度融合和交叉,企业对具备以上综合知识技能的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课程设置要进一步拓宽,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设备制造与加工、机械与电力传动及的基础知识,并且尽可能多的介绍各类控制对象和控制方法。与此同时,还应当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电气自动化新技术,以此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的目的。

3.3 非智力因素培养有待加强

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拥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协作共赢的团队意识和经济安全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并能够及时快速的适应新环境、接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并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沟通协作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和锻炼专业技能,还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和实践措施

4.1 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机制应当以企业需求为准绳,以实用为根本,以就业为目标。该专业定期组织教师和专家深入相关企业,进行岗位需求与知识、能力等其他素质方面要求的相关调研,根据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和相关基本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保障以此为依据培养出的学生符合行业要求和企业需求。

该专业创新性的提出并实践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导学、导能和导业的作用,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为每一位同学配备一个专业背景的班级导师和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定期进课堂、办讲座,既传授了基本的科学理论知识,又锻炼了企业实际需要的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从而为其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依据。借此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师的传授和企业导师的指点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能够及时有效的根据企业的动态需求实时进行调整和改革,充分发挥行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作用。

4.2 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

本专业以企业岗位素质要求为标准,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中心,以具体教学情境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渗透和彼此融合。因此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重点选择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

4.3 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

为了满足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加大再造力度,该专业教师基于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来自相关合作企业的反馈和建议,与企业工程师合作,从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出发,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案例为载体,以具体实践项目为依托,针对主干课程编写了相应的项目化教材。截至目前橹梗该专业教师已主编与参编了《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维护》、《先进组态控制技术及应用》、《传感器检测与应用》、《PLC应用技术图解项目化教程》等共18部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的项目化教材。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紧密融合贯穿于每个具有实际背景的典型案例之中,逐步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并锻炼其实践操作的能力。有利于毕业生更快的适应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锻炼培养了其利用学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4.4 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以创新为驱动,要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这就为该专业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指明了方向,即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本专业成立若干导师工作室,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搭配并分组,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积极性,让学生在专任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基于理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设计研发,制作专业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申请创新发明专利。通过组建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和创新创业中心,鼓励学生基于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勇于创新,自主创业,借此加强学生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敏感度和开发新市场的敏锐度,为其未来的发展开辟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的新领域。

5 结论

在《中国制造2025》的社会背景下,根据企业与社会的要求,相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完善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总结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后,应当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应当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只有始终坚持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积极采取应对的实践措施,才能培养出基本知识功底扎实,实践动手技能高超,同时具有的科技创新思维和突出的职业能力素质,广受企业的好评并深受社会的认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初探

摘 要: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教学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而逐步优化教学模式,从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实际情况着手,分析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教改需要完善的教学内容。本文中主要分析了该专业在人才市场的需求量,并对此进行大胆的预测分析,从而优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并概述具体的教学改革策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教学改革;试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子自动化技术属于专业性极强的学科,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而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完善电气自动化的教学有效率,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文中较为的阐述了电子自动化教学改革的目的,并具体论述了改革的具体实施措施,谨以此为之后的教学给予参考依据。

一、专业调研及社会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完善,现阶段电气自动化主要是培养实践技能,从而促使其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有效应用实践技能开展教学活动。而以往电气自动化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降低课堂教学有效率。为了进一步改善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教学弊端,需要首先了解企业对于该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并且通过企业的反馈了解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继而不断优化电气自动化教学的相关事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就业面相对较宽,并且涉及到多个行业,这就要求在进行专业调研及社会需求分析过程中需从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从而提升其整体能力。

二、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及模式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为了更好的推动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学的高效,而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是依托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并且从电气自动化行业发展层面进行考虑,继而拟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培养规格。除此之外,还需注意的是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引导学生掌握自动电气化的相关基础知识,并在此前提之下,设立三个专业方向,分别是输配电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技术、楼宇自动技术。由此明确教学培养目标,并且做到针对岗位及专业相结合的方式,并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方向,他们能够依据市场预测信息,还有个人个性特点,还有潜能及意愿方面,筛选自己想要攻读的方向,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投入到学习之中,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并且进行专门的实训,在上岗之前完善其各方面的能力。

(二)完善教学内容及体系

根据新课改的近期目标优化电气自动化教学,调整培养目标之后,还需调整课程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设置较为实用的教学课程。从现代教育技术层面着手展开教学活动,教学彰显“必需、够用”,较大限度改善理论课时较多的现状,适当的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逐渐融入理论教学之中,并且在教学的种类及时数方面彰显特色,最P键的是产学结合渠道的实现推动电气自动化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强化工程实际素养及能力,提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三)加强产学合作,实现校企双赢

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完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继而改善教学弊端,优化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改革试点中,高职院校可以根自身所在区域的优势,开展地域性产学合作模式,然后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较为的就业岗位。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应该与地方企业进行良性的互动,这不仅可以为企业输送更的人才,还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就业失业率,学生在岗位上真正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内容。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安排相关的工程师到校任课,这在某种层面上可以强化电气自动化教学效果,或是可以选派教师到实训岗位进行锻炼,丰富他们的实践技能,掌握的企业用人理念,通过构建“双师型”人才,改善教学效果的同时,强化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这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是非常有利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还可以借助行业优势,构建产学合作办学,从而深化教育课改的实施效果,借助企业先进的企业理念及技能推动电气自动化教学更好的开展。

三、结语

总体来说,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通过教育改革不仅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丰富学生实践技能,改善教学效果。本文中简要概述了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并具体论述了该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工学结合模式视角下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摘 要】根据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上应用工学结合模式有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助于培养更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本文首先简述了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介绍了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现状,再基于工学结合模式详细分析了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和策略。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高职 工学结合 课程开发 现状 策略

一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1.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实现学校到职业的转变,缩短毕业生适应生产岗位的时间,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就业,而学生从学校走向岗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工学结合模式使学生在学校长期与企业接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融入就业岗位。同时,工学结合模式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依据。

2.课程开发的原则

高职院校的专业目标已确定,即必须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必须合理以实现教学目标。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一般要遵循适应性、多元性、基础性、协调性原则,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紧扣市场发展形势,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体系,加强基础训练,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加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开发必须体现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目前,其课程开发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开发动力不足、开发系统性差。

及时,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是一项非常艰辛的长时间的工程,需要教师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努力研究学生特点、社会发展趋势、课程目标、教学情况等,进行系统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但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非常多,教师不仅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还有科研工作,这使教师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课程开发。

第二,开发系统性差。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要解决的内容很多,如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课程门类、教学标准、评价标准、教学环境建设、师资力量等。就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而言,其课程开发包括十几门课程开发,涉及领域广,课程开发不仅是单门课程的开发,而是多门课程的系统开发。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投入过少、系统性不强。

三 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和策略

1.发展趋势

及时,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主体不应仅仅是学校的专业教师,还应有企业员工,使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所以,未来的课程开发主体应由专业教师、企业领导者、行业专家等人组成,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开发内容的针对性。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开发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岗位实际结合起来,理论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课本上的知识,它必须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理论知识。

2.开发策略

及时,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入手,分析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并将其与高校、中职等学校的该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深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第二,归纳典型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每一个岗位都有大量的工作任务,而学校的教学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其中的典型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课程中的课程内容开发就必须归纳典型任务,确定学生的行动领域。

第三,在课程开发中进行课程评价。课程评价贯彻教学过程始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课程评价应积极实现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社会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将评价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参加维修电工、电气安装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给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出专业的工作鉴定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四 结束语

随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越来越成熟和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要认识到课程开发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探讨课程开发与建设,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关于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非常的广泛。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开设,有利于培养电气自动化领域的专业人才,促使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够,导致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上的不足。因此,本文就针对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简单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就针对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我国工业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各行各业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这对在一线工作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为此,改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动态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就针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来说,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考核,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技能专业,应着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高职院校教师往往缺少对实践教学理念的认识。

(二)缺乏完善的教学设备

要想确保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就需要依托于完善的实践教学设备,部分高职院校往往出于建校成本的考虑,在购买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设备时,往往选购价格低廉、技术落后的设备,购买数量较少,种类比较单一,而电气自动化专业所涉及到的设备种类较多,因此,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1]。

(三)缺乏品质的教师队伍

从本质上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进入高职院校的门槛不高,许多资历尚浅、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也融入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2]。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且应有相关的电气自动化实践经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避免对知识的误导。

(四)缺乏创新的实习模式

陈旧实习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然而,高职院校的实习模式过于陈旧,只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做过多的要求,往往导致学生在规定的实习期间不进行专业的实践,编造虚假的实习报告,应付老师,没有对实习期进行合理利用。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一)深入实践教学理念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校长作为整个高职院校的带头人,在办学理念上,应从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人才的长远发展为办学理念;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各课程教师要密切配合,深入实践教学理念,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各科之间的知识紧密衔接,加强实践操作,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便采用更合理建立实践模式。

(二)优化实践教学设备

实践教学设备是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节约成本,高职院校可在基本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减少其它方面不必要的投资,将节约的资金用来完善实践教学设备,尽量购买技术先进、学生易操作的电气设备,在种类上要满足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设备完善的基础上,对教学设备进行有效利用,将课堂大部分时间转移到实践操作上。实验实训室是多课程知识系统化的纽带,理论与工程实践联系的桥梁。实践教学条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建设:一个是校内实验实训室,一个是校外稳定的实习基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拥有的校内实训环境有:电工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室、PLC可编程控制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工厂供电实训室、电力电子及电机拖动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及实训室,校内实验实训条件颇具规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实训环境。今年学院又新增加了过程控制与集散控制设备,将原有的传感器实验、过程控制实验和PLC实验相结合,模仿工厂的生产线,将传感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PLC等相关课程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实训对象形象逼真,接近工业现场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除深入实践教学理念外,高校要从根本上优化教师资源。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资历尚浅,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要对教师资源进行优化,如,将理论知识功底较强的教师安排在理论教学课堂上,在进行实践教学时,由于对设备的操作原理及水平要求较高,要尽量安排有实践经历、资质较高的教师进行授课。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技术实践能力。为此,学院着力开展教师五项能力建设,搭建教师自我提升平台,提升教师执教能力[2]。通过对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安排,使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四)创新改革实习模式

为加强学生对实习的认识,提高实习的有效性,应改变陈旧的实习模式。在实习之前,教师将实习的具体内容落实给学生,如,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工业自动化生产中所应用的变频器工作原理以及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并画出机械构造图,实习结束后要将图纸展示给教师并口述其工作原理,通过此种实习模式,使实习的目的更加明确,不会造成学生的盲目实习,避免了蒙混过关的现象。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把职业岗位技能素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企业和学院”两个办学主体作用,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性的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实现及时年专业基本能力训练,第二年专项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第三年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把职业岗位技能素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和毕业证,达到“双证就业”。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依托学校公共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加强自动化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如: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机及控制技术技能训练、电气工程制图训练、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电子产品设计与装配实训、EDA技术技能训练、认识实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掌握自动化技术、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一项重要的任务。针对这一情况,根据自动化专业学科特点,急需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立健全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与企业工作现场接近的实训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性人才。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指出了毕业设计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针对其中的弊端提出了改进措施并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重要性

毕业设计是教学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它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与应用能力,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来说,它能使学生完成电气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并提高综合运用电气自动化相关知识、理论和技能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成为在生产及时线从事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维修以及技术开发、管理和销售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因此,研究并探索如何更好的组织和实施毕业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现状

通过笔者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及调研发现,多数开设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高职院校,其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组织和实施中存在较多共同弊端,毕业设计效果较差。主要反映在:

(1)毕业设计时间与顶岗实习和就业冲突,学生难以安心设计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均在第六学期开设,与企业顶岗实习同时进行。学生一般在第五学期就已经开始求职,一般都把主要精力用于就业招聘中,直到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才开始真正考虑毕业设计。即使是顺利找到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工作压力、时间等条件限制无法较好的开展毕业设计。

(2)毕业设计选题单一,流于形式

目前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一般由教师拟定、学生选择,学生带题目到企业顶岗实习。一方面选题数量少,一个小组一个题目,学生抄袭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题目由教师拟定,与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内容不相符,学生缺乏完成毕业设计的动力。

(3)学生无法得到指导老师适时、充分的交流和指导,影响设计效果

由于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同时进行,学生在不同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通常在学校,一边从事日常教学,一边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这种时间、空间的差距导致学生之间、学生与指导老师之间交流受到限制。学生有疑难问题,难以立即得到有效的提示或指导,教师也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设计进度,也就无法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起到有效的监督、促进作用。

由于以上原因,最终形成一部分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采取消极态度,不认真对照学校毕业设计规章制度、规范和指导老师的进度要求开展工作,寄希望于答辩前通过网络拼凑、抄袭来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一部分学生虽然重视毕业设计,但由于本身水平或条件限制,毕业设计草草了事;只有少量基础好、条件充分的学生能够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设计,达到设置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指导老师鉴于学生的实际困难和毕业率的压力,通常对毕业设计成绩评定采取宽容态度,最终毕业设计的质量差强人意。

三、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改进措施

可见,多数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现行模式亟待改进。针对上述情况,笔者通过多年承担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从实践中总结到以下改进方法和措施:

(1)加强毕业设计理念的渗透,提前安排毕业设计

如上述,一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严重抄袭的主要原因一是基本功不扎实、对毕业设计课题感到无从下手,一是没有充分时间进行毕业设计。

学生对毕业设计无从下手的原因,与高职教育现行教学模式密切相关。目前高职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环节薄弱,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融合不够,这就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不够连贯、系统,无法很好理解各门课程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具体地位、作用和相联系,也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较好的应用于毕业设计。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联系,在毕业设计中的地位、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本门课程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中,与毕业设计直接相关的课程包括电机、机床电气控制、输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交直流调速系统等,这些课程的授课教师尤其需要注意毕业设计理念的渗透。

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和就业冲突,导致学生时间精力投入不足,可以通过提前安排毕业设计来改善。目前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开展提前至第五学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有效解决与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冲突问题,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2)指导教师按专业核心就业岗位进行选题

目前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核心就业岗位包括维修电工、PLC系统设计师、电气工程师、单片机系统设计师、产品质检员等。毕业设计选题应按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就业岗位的要求,从电气自动化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出发,与相关课程内容有机整合,拓宽毕业设计课题。目前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采取的选题方法:1、与一些就业企业合作开发一批有实用价值、适合学生设计的课题。2、直接采用工厂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这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由他们提供工厂实际任务作为毕业设计课题。

同时,每个课题最多3个学生,尽量一个学生一个题目,较大限度防止学生出现雷同设计。

(3)企业技术人员在校教师共同指导

目前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已作如下安排: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承担本校课题的同学,以校内教师指导为主、企业兼职教师指导为辅。课题来源为校外的同学,以企业兼职教师指导为主、校内教师指导为辅。事实证明,校内教师指导和企业兼职教师指导相结合,克服了校内教师单一指导的缺陷,实现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能有效帮助学生攻克毕业设计中的难题,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4)完善校内外毕业设计实践条件

要避免毕业设计“纸上谈兵”,就要完善校内外毕业设计实践条件,使学生的理论设计能够成为实物。一方面,学校购买或修整毕业设计需要的各种设备、工具、材料,完善电气自动化实训室条件;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使学生能够将毕业设计的某些实践环节放到企业现场去完成,既贴合实际,又能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最近几年,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已按上述改进措施从多方面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了改进,实践证明,这些改进措施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提升了毕业设计内涵。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基于现代学徒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探索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目前国内备受关注的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成为当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学徒制在我国试点,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成为试点专业,本文就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教学组织管理以及评价体系作了详细介绍,希望对后续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字:现代学徒制;四双一核心;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

现代学徒制是目前国内备受关注的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但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内涵,没有统一,众说纷纭,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有学者认为现代学徒制就是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和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一种校企合作的教育制度,前提是校企合作,核心是工学结合[1];也有学者认为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工作本位职业培训与学校本位学历教育紧密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要素与基本特征是校企一体化双元育人,即学校和企业在育人上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还有学者认为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实行招生及招工、学习及工作、校园及工厂、教师及师傅、教室及车间、学生及学徒相结合的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职业人才培养模式[2]。从以上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具有“四双一核心”的特点,四双是指育人双主体――学校和企业,学生双身份――学生和学徒,教学双导师――老师和师傅,学习双场地――教室和车间,一核心是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现代学徒制不仅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2]。及时,现代学徒制使工作本位与学校本位教育相结合,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获得参加工作的关键技能;加强学徒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人才;注重理论基础和通用技能的发展,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第二,现代学徒制能够同时照顾企业经济效益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减少个人的教育成本;促进社会公平,使社会财富从较富裕人群向较贫穷人群流动[3]。第三,现代学徒制能够迫使职业院校建立相应新型的规范化运行机制;扩大学生招收范围,使之包括在校学生和普通高校毕业生等多种人群;促进第三方培训机构的出现等[4]。

虽然现代学徒制有很多优点,但是面临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杜启平指出了目前高职院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有认识上的瓶颈、政策与法律法规上的瓶颈、评价机制上的瓶颈。张启富指出了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制约因素有院校能力、对企业利益不够重视、学生职业生涯前景不够明晰、制度保障不够完善。在此基础之上,提出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建设思路和措施。

一、从认识上彻底转变观念

(一)老师转变传统观念

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锻炼,造成老师对现代学徒制思想认识上不到位;企业兼职教师到学校任教基本流于形式,学生很难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兼职教师人员很难固定。基于上述情况,针对专业教师,改变传统观念的措施有:及时,外出参加各位专家关于现代学徒制培训,让老师对现代学徒制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第二,走访现代学徒制办的很好的高职院校,交流学习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从而用于本专业的建设工作;第三,经常开展校内学习现代学徒制深刻内涵专题会,加深对现代学徒制的认识,理解现代学徒制的真正内涵。

(二)让家长和学生接受现代学徒制

在我国,由于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制度和身份观念根深蒂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学徒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有特定的指向,这个群体的社会身份相对较低,学徒的概念有可能得不到学生及其家长认可[5]。他们认为到企业工作就是脱离了教育的本质,因此,对半工半读和学徒制存在抵触情绪。解决措施:及时,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是国际或国内知名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有自己的培训机构,同时也拥有相应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学习。高职院校一般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入职的几率不大,这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第二,加大现代学徒制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和家长充分了解现代学徒制与一般学徒区别。一般学徒工作最为突出,学习居于次席;而现代学徒制是学习与工作相互结合与渗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第三,现代学徒制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现代学徒制下的学生毕业除国家发给毕业证外还有企业鉴定认证,比一般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实力。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该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采用由外到内、由宏观到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思路[6]。在现代学徒制和当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共同制定一个方案两个体系,即学校教学体系和企业教学体系。现代学徒制试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主要内容:人才需求与学生就业去向调查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校企职责的分工。

(一)人才需求与学生就业去向调查分析

针对绵阳科技城及成渝经济带的大量企业和以往到各个岗位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作了大量的调查,整理数据后得出调查报告,最终得到电气自动化专业各个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养要求,由此得到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

(二)基于“四双一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按照生产企业对电气自动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围绕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服务等岗位及岗位群,按照“四双一核心”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发展,能从事电气设备及系统的安装、调试、电气设备运行维护维修、技术改造、开发设计、工艺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销售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面向生产一线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校企职责及分工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组织专业教师、企业的一线专家和企业决策人等一起组成分析小组,分别谈论学校课程标准与企业课程标准的衔接,教学任务的分配等问题,然后联合确认学校与企业的职责分工以及相互配合。

三、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开发探索

(一)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中要更加关注高职教育的内涵要求,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化中的六步法完成:(1)通过市场需求调研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2)分析职业岗位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3)总结出典型的工作任务;(4)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应具备的能力;(5)分析职业能力确立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6)从教学内容归纳出课程体系。在此过程中,企业专家和师傅必须全程参与,但是不能仅仅根据一个企业来确定课程体系。因为学生毕业以后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宽度,要具备本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仍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有效地融入知识内容。

(二)课程开发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多地结合岗位工作任务和生产的核心要素,融入职业元素。在课程开发上,企业师傅提供载体,由学校老师制定课程标准,然后由企业方审核通过。因为企业师傅实践动手能力很强,但是教学经验少,需要学校教师与其协商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标准。在协商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利益,企业要尽可能在不影响生产计划的同时减少教学投入,产生利润;学校要尽可能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培养的人才;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到知识技能,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为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进行了课程标准的改革,打乱以前的课程,重新制定课程标准。

四、评价体系

(一)评价体系建立应遵循的原则

在现代学徒制下,学生对于产业、行业及企业文化的领悟能力,对职业规范的理解,对职业风范的把握,以及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都将有其独特的优势。校企双方要根据现代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规律和特殊性,分析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学生未来成长规划依据,建立起促进学生把成长成才作为人生价值追求和文化自觉的动态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的热情。

(二)评价体系的建立

因现代学徒制教学参与人员的复杂性,本专业的评价除了学校和企业为主体的评价以外,还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将教学评价调整为三部分:学校评价由学校老师、学生和企业师傅共同完成,企业评价由企业师傅、学校协助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第三方评价交给中介结构,学校和企业都不参与,评价方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独立给出评价。

五、结束语

现代学徒制围绕人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现代学徒制成为当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同时获得大多数职教参与者的认同。但现代学徒制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程,涉及政府、学校、企业以及相关法规等多个层面。要想把电气自动化技术试点专业办出特色、办出亮点,还任重而道远。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学期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本文对我院电子自动化专业学期项目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介绍,学期项目克服了以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零散性问题,提高了学生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技能,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精神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 学期项目 教学实践

1 学期项目设置

学期项目是基于CDIO工程教学理念,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中某一发展阶段的能力要求设计的综合实训课程;①一个综合项目的实施涉及本学期学习的多门课程,即通过一个项目系统化地将本学期相对独立的课程综合应用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和有效的学习实践环境,引导学生在行动过程中学习,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以往单一的课程实训教学,技能训练单一,学科知识相对独立,知识体系松散,不能充分地反映学生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获得能力的检验,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在真正能胜任企业岗位要求还要适应一段时间。通过学期项目的实施,学生亲身经历了某项工作内容的完整过程,在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挖掘学生较大潜能运用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收获新知识与技能,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使本学期课程教学达到很好的效果。

学期项目设计遵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循序渐进,能力递进,第五、六学期分别安排学生毕业设计项目和顶岗实习,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均得到提高,培养出面向企业、能够从事专业工作的高技能可持续发展型职业人才,从而更好地实现学院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目标。

及时学期开设的学期项目1:专业认知与调研。学生学习本学期电气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邀请专业负责人、企业专家做讲座,让学生了解本专业行业特点及专业的企业职业岗位,尽早地为自己职业岗位定位;带学生到学院各实验实训参观,让学生了解熟悉实验实训环境;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及岗位要求,另一方面让学生熟悉企业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专业的近期技术和发展动态,为自身的职业规划做准备;总结完成“专业认知调研报告”,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项目实施的流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为接下来学期项目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学期开设学期项目2:继电器电气系统设计与实现。第二学期开设学期项目2:继电器电气系统设计与实现。针对值班电工企业岗位中的电气设备节能改造和机电系统的常规保养等典型工作任务而进行的项目综合训练。因此本学期项目以电气控制技术为主导课程,知识涉及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气图的识读与绘制、机械基础等相关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低压电器元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维护方法;通过学期项目,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初步设计各类电气控制电路的能力和对常用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的常见故障分析及维护、电气系统的设计与安装调试和维护等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学期训练,加强了学生的工作责任心、职业观念;提升了学生自我学习、团队意识及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期项目3:一般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为培养电气工程师可编程控制系统程序开发职业岗位的高技能人才,本学期项目以PLC技术应用为主导课程,通过本学期专业核心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核心技术,独立完成各类机电设备PLC 控制系统的程序开发设计及调试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

经过前几个学期项目的训练,学生的各方面知识和技能都得到了提高,在第四学期开设学期项目4:电气自动化综合项目设计与实现。通过本学期项目训练,培养学生掌握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运行监控及维护、电气设备控制系统分析及技术升级改造设计;训练学生的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及故障诊断维修等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综合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规划、设计及实施各类复杂电气项目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能够跟踪掌握专业新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综合职业能力。

2 实施保障条件

2.1 师资队伍

学期项目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他们不仅具有电气控制方面的先进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具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和开发项目的经验;指导教师都具备双师资格,他们是学院电气专业教师或来自企业兼职教师,为我们学期项目开展提供了师资保障。

2.2 实训室条件

近年来我院改善了原有的电气安装、PLC等实训室条件,另外 “政校”合作,建设了维修电工(高级、技师)、自动化综合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校外多家企业实训基地,为项目开展提供技术条件和开发环境。

3项目实施流程

3.1 班级分组

学期项目都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的,将班级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每组一般3~4人较为合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果小组人数偏多会导致任务分配过细或工作量不足造成人力过剩,也可能造成个别同学无所事事,袖手旁观现象。小组的划分可以由指导老师确定或学生自由组合。比如可以按照学生宿舍分组,方便学生交流、项目探讨;可以按学号顺序分组,这样分组教师操作比较简单;学生自由组合,他们会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人合作,小组的团队合作表现突出,但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会与不同的人合作,自由组合分组不利于学生与不同人交际和沟通能力的培养等;因此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分组方法。通常每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2~3 个小组的项目,每组都指定一名学生为小组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的统筹协调工作,并协助指导教师进行项目执行的检查和监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进行全程指导、督促和检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项目实施的思路和方法。

3.2 项目申报

项目申报通常在两周内完成,难点在于项目选题。学期项目要反映出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所学课程知识与技能及本学期各学习领域的能力。②因此学期项目一般要围绕这一学期的一门主导课程为主进行选题,且完成此项目需涉及本学期所学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选题难易程度要把握好。选题简单,学生很容易完成,无法实现学生本学期学习的各领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工作量不足,很难创新;难度系数太大,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有挫败感。因此在选题时,老师要把关,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要有挑战性,在老师的点播下,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学生感到很有成就感,各种能力会得到很大提升;更重要的是项目选题要突出真实性、实践性、完整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比如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在项目选题时,可以考虑与维修电工(中高级)、PLC系统设计师(中高级)等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也很好地实现“课证融通”;也可以针对企业生产性综合训练的项目系统中真实的企业产品生产或系统开发为项目。对于较好的项目,可以申请重点学期项目,学院给予一定的项目经费支持。

3.3 项目的开展

确定好选题后,学生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根据项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小组分工协作。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跟踪督促、检查,每周至少一次与小组成员碰头交流,学生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及执行过程存在疑难问题,教师提供参考资料或参考学习网站等或参与讨论并启发式指导,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和方法,引领学生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项目的实施周期通常需要11~13个星期。

3.4 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通常在学期的两周进行。对项目进行评价,我们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的工作态度、个人表现、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评价以项目实施的过程考核与汇报答辩等相结合的方式为主。专业负责人统一组织学期项目答辩,答辩考核小组由3~5位老师,其中至少有1位来自企业工程师或专家组成。各小组委派一名学生进行项目的汇报、成果的展示,小组成员回答评委的问题,由评委对项目质量与汇报的综合表现给出项目小组答辩成绩;个人成绩是由小组成员互评、指导老师评价与答辩老师的评价的综合评定。

3.5 项目材料归档

学期项目结束后,如汇报PPT、项目报告、制作的实物、答辩照片等所有材料全部归档保存。

4 项目管理

我院学期项目管理在学院网上进行,体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科学化。教师、学生进入“学期项目智能管理系统”,学生填写项目申报、进度计划与报告、项目中期报告及项目成果报告等;教师下发任务、审核进度报告、指导意见、审核项目、答辩信息及评分等环节都在系统里进行。

5 结束语

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实施“学期项目”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四个学期项目训练,循序渐进、能力递进,大大提升了学生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他们很容易适应企业岗位,上手非常快,提高了企业效率,培养出面向企业、能够从事专业工作的高技能可持续发展型人才,从而更好地实现学院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很受企业青睐。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该文针对目前民办高校的电气实践教学主要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导致验证性实验过多;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衔接不紧密;生源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薄弱等问题,提出了“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转型研究,形成以项目或实例将主应用能力,同时也可提高他们的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程融合;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电气自动化专业

电气自动化专业具有发展快、应用广以及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电气自动化项目的开发技术,主要包括:1)项目中生产过程的工艺性能及被测参数的测量方法;2)项目的设计即硬件设计(如控制电路、操作面板等)和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管理、监控程序及应用程序的设计);3)系统的现场安装与调试;4)系统的运行及维护。

1 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然而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并不能达到上述的教学要求,且教学内容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相差甚远,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重理论轻实践导致验证性实验过多,学生做试验时只需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简单地重复一遍,不用过多地思考和分析就能完成实验。这种实验教学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基于验证性的实验仪器,通常以试验箱的形式展开,不能如实反映出相关学科的当前的技术水平;2)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衔接不紧密,各门课程实验相互独立,大多数实验内容处在对某一课程知识独立应用的层面,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仅仅只是片面了解,不会以课程体系为单位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另外,此阶段的实验内容不具有电气工程性,也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研究能力;3)生源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薄弱。要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也是民办高校实践课程思考的问题。

2 “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转型体系的构建

“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转型研究从所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出发,以课程群为单位体系,将相关课程(技术、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作为项目的主体支柱,从工程实践中选择出适当的工程项目,该项目要达到授课目标和要求及知识的消化理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点循序渐进的融入到项目中。项目开发中硬件设计用的图纸、软件设计时的程序可分解并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当前的新技术、新工艺,主要岗位的操作技能,产业发展趋势,企业生产组织形式,工艺流程等基本情况。如此可以把理论融于实践,二者有机结合, 所形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面向的教学深度和覆盖内容将极大地得到扩展。让学生掌握并灵活应用相关的技能,在毕业时,实现学生掌握的技能与企业岗位的要求“零距离”对接。

对于项目的选择可根据理论课程的进度情况展开,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项目开展可分为三层。及时层为:针对基本型实验课程实验课的简单小型项目,基本型项目与课堂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此阶段实验教学注重实验基础技能培养,主要包括基础性原理知识与验证性实验,但须将内容模块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点间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在教学中将工程实例融入课堂中,这些实例既反映基本的相关知识点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又与生产紧密结合。第二层为:与其他相关课程进行有效衔接。这部分项目的选择要结合前期课程上课内容,以课程群为单位,将所学过的课程内容与现学的课程内容相结合设计项目。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时,保留原教学内容在基本型实验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高层次的综合性、开放性实验。注重独立设计能力的培养,此阶段的实验项目可为综合性实验,通过这个阶段的项目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掌握一个小型项目的全周期开发。第三层为面向工程的综合性项目,这个层次的实验项目要求是提高型实验注重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以一个完整项目的设计为教学内容单位,包括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系统的调试及运行。

3 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的开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课程展开,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测控与仪表》、《电力拖动与控制》、《运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可编程控课制技术及应用》等,这系列课程在系统开发时具有强、弱电结合;计算机软、硬件结合等特点。课程教学按照工程项目开发的模式,即“项目提出模块分解任务完成项目总结”的方式开展教学。

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的展开可分为三层。及时层:简单小型实验项目驱动的实践课程,此阶段为不仅要将所学知识点展示并且要结合工业过程的简单小型简单工程项目。现以工业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之一压力为例介绍此阶段的工程项目。实验的原理框图如下图所示。压力传感器采集被测压力对象,信号处理模块主要完成模拟信号通过放大滤波和A/D转换后送入微处理器中,处理得到实际测量对象值进行显示并与设定值比较后,超过设定值进行声光报警。

第二层:综合设计型实验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开放性、综合性实验,实验教学注重独立设计能力的培养。现以工业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压力为例介绍此阶段的工程项目。实验的原理框图如下图所示。采集到的压力模拟量处理后,送到处理器中进行PID运算,被控对象自动演算出PID控制参数,当采集到的压力大于PID控制参数时,控制系统输出的控制信号送到变频调速器中,使风机转速上升压力减少;当采集到的压力信号小于PID控制参数时,控制系统输出的控制信号送到变频调速器中,使风机转速下降压力上升;使压力稳定在设定值的附近,当压力大于PID控制参数报警值时声光报警并启动连锁机械。

第三层:面向工程的综合性项目的实践课程。学习一个完整项目的设计,现以工业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之一转速为例介绍此阶段的工程项目。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底层开发技术,从而强化学生的系统设计、动手实践能力。实验的原理框图如下图所示。

本系统分为硬件搭建和软件设计,软件设计分下位机软件设计和上位机软件设计,转速上位机软件设计主要说明了基于LabVlEW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及实现:设计程序主要模块分为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微处理器控制模块、人机交互模块以及通信接口模块、控制输出模块。使学生掌握一个完整项目的设计。

4 结语

“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转型体系构建了渐进式三层次实践教学结构,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将实际工程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将每个重要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相互渗透,在任务驱动下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制作,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与工程综合的素质,符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改革初探

摘 要:本文结合控制类课程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从教学内容、方法及形式、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改革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对于电气及自动化信息类专业学生来讲,控制类相关课程具有重要地位,主要包含“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理论”、“仪表及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等相关课程。“自动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共同规律,为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提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控制类专业的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对于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如何讲授“强理论性”课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理论可获得对电气信息类多门专业课的理论支撑,从而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需结合“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与“运动控制理论”、“仪表及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专业课程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从教学内容、方法及形式、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改革探索和实践,这将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有明显效果。

不断更新观念,压缩精简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加强现论及现代方法的内容,可以很好地解决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问题,避免内容的重复,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要建立一套适应性强的包括理论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践教学和强化训练等方面在内的多方位教学新体系,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研讨、网络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创造视觉的新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内容取材时,不仅体现控制理论课程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体现课程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等方面努力探索。统一制作“自动化概论”、“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理论”、“过程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电子教案和CAI课件,并将授课课件在课程网页上,可供学生课余预习、浏览、复习等。另外,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验指导书、学习指导以及教材和参考文献均可通过网络方便查阅。在课程开始即公布授课教师的信箱和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密切授课教师与同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有问题可及时获得老师的辅导答疑,也可通过网上答疑相互交流,打破班级与时间的束缚,在平行班级中实行听课和答疑共享。

要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精简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组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加大对该课程与前后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研究,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使其与其他相关课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设可用于大多数工科专业的“控制理论”平台课程。不断改进和完善本课程的新体系结构,充分体现其基础性、应用性、前沿性和系统性;配合新的教材和课程体系,研究并建立配套的新实验体系,强化自主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以MATLAB软件为基础,构造开放式小车倒立摆综合实验平台,将分析、设计、仿真、虚拟实验、模拟实验融为一体;开发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将MATLAB平台和虚拟实验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更为直观生动,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工科学生除要掌握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1、改革实验课教学,建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控制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验证所学理论,而且对所学内容能够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是:将传统的模拟实验与MATLAB环境下的仿真实验相结合,将基础理论验证类实验与自主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相结合,将基本实验与创新实验相结合,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从而满足不同阶段实践教学的需要,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硬件平台。由于实验课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大大激发了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学生可以通过预约或上网自主地开展多项实验,进行理论验证、性能分析和综合设计,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本课程的学习都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2、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实训活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实训项目,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创业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撰写论文的能力。

3、开发研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教学课件以教材为蓝本,包含简明、清晰的授课讲义、重点、难点、例题演示、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和控制系统分析计算等内容,既有课本内容的直接再现,又增加很多有助于讲解理论和计算方法的表现手段。课件以计算机为载体,既可用于课堂教学,又可通过上网,供学生进行自学和课后复习使用。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有很多图解法,如频域分析、根轨迹法、状态空间法等。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仿真能力和丰富的色彩,可轻而易举地绘制出清晰美观的画面。采用动画技术后,图形的来龙去脉可用动态演示。计算机的图形演示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增进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为实验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仿真实验具有建模方法简单、参数调整方便、结果可视性好等优点,克服常规实验内容单调、缺乏变化、元器件制约参数调整以及实验设备数量有限等不足。在教学中适当介绍并应用MATLAB软件,并设计出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软件包,提供一个方便易用的图形用户界面,将MATLAB控制工具箱的相关功能集成一体。

4、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网络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检索性等特点来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独立学习。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且与教师在网上交流,探讨问题,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5、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信息回馈,实施“‘控制理论’相关课程的学习调查”制度,不定期进行相关问卷,包含这门课程是否易学、学习难点、学习方法、是否能学以致用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情况,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依据,收到良好的效果。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摘 要 对电气自动化工作岗位和相关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为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岗位;职业能力

1 我国自动化专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国很早就开始对自动化技术进行研究,但开展专业教育真正走进学校却比国外要晚。这也是后来我国这一领域的后备人才不足,与其他国家产生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来进行经济建设。有了国家的支持,一些大学就设立了自动化技术专业和研究所。改革开放后,自动化技术专业发展迅速,接近90%的高校开设了自动化专业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

因为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的适用性比较广,所以学习这些专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一般高校自动化专业每年的招生量都有200~300人,学历性质也由专科到博士不等,形成人才培养的梯级教育模式。而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也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因为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性强,和本科教育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相比,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动手能力和实践知识的训练,在校学习期间经常通过实验、实习、考证、工学结合等方式模拟生产过程进行训练,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能够更快地胜任岗位和适应职业要求。

虽然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上,高职院校占有一定的优势,但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是多元化的,除了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外,还对人才的合作沟通能力、抗挫折能力、发展能力、综合能力等提出要求。因为现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一个专业知识扎实却无法与人进行良好沟通合作的人也不是企业欢迎的对象。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合格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必须对相关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使之更具社会竞争力。

2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应着重加强技术技能的培养,培养目标是掌握电气设备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电气自动化的基本技能,从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开发、运行、设计和维护及技术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具备电工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电机与拖动技术、单片机技术、机械制图等较宽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主干学科包括电气控制工程、电子测量工程和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制图、电子测量技术、机械基础、电机与拖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变频器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等[1]。

3 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个有前景的专业,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属于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大、待遇丰厚;二是电气自动化涵盖面广,现代技术中的工业、农业、商业、国防等都与自动控制技术密不可分。它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支柱,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还落后于发达国家,自动化水平还和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的传统工业还较为落后,国家现在鼓励技术改造,使我国工业技术能够多样化和智能化。而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是提高众多产业技术水平的主要内容,也是加快传统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很大,学生就业率高。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主要在电气控制、信号处理、计算机应用、自动化等方面,涉及的工作领域也很宽阔,有电气公司、船舶、航天、科研单位、设计研究院、工商、通信、外贸、金融系统、工矿企业等多种领域[2]。

4 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对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从业的十几家企业进行调查以及对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总结出电气自动专业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要求如下。

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岗位

1)仪器仪表的安装检测与维护;

2)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

3)电气设备自动化设计与技术服务;

4)电气控制系统的应用开发、技术改造设计。

工作任务分析 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任务分析见表1。

电气自动化岗位职业要求

1)具备对仪器仪表的安装检测与维护能力;

2)掌握以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为核心的自动控制技术;

3)具备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设计开发、技术管理、调试维护能力;

4)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有遵守行业规范的工作意识和行为意识;

5)沟通及表达能力强、动手能力强。

职业能力分析 对电气自动化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如表2所示。

5 电气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构建

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分析如表3所示。

6 结束语

高职教育和一般的专科和本科教育是有所不同的,它除了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外,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是针对电气工程师岗位进行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强,比一般的专、本科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社会就业等方面更有优势和竞争力。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是多元化的,因此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浅谈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

摘 要:一体化教学改革是转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技工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技工学校教育的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重点阐述了实现该专业电工基础理论实训一体化课改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改;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技校来说,学生的基础薄弱,如果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然无法得到好的效果。因此,各个技工院校都在不断地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地开发实用性、有价值的课程。这些课程都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典型任务为载体,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掌握牢固,探究性学习能力强,可以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只是把学生的上课地点从教室挪到了实验室,先是讲一大堆的理论,然后老师做示范通过实验验证后,学生再模仿老师做一遍,没有掌握的,教师会再做一次示范。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以后的工作中是不会有创新能力的。而真正的一体化教学,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和训练,指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现象,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在传统教学中,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两者分段实施,在教学上各成体系。理论课程在教室里完成,理论教师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学习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而实训课程在实训室完成,实训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学生虽能动手操作,但对理论知识了解甚少,而且专业理论课程和相应的实训课程并不在同一时段。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得不到合理统筹,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分析出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积极推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在一体化设备及场地开展实训活动的教学模式,以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训练,以实际操作训练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先要开发教材。学校组织教师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编写了具有本专业特色并适用于电工技能工作室的一体化校本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电工技能工作室配备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采用任务引领、角色扮演法、演示法、卡片张贴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做好组织、引导、协调工作。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还必须具备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教学的场地,可以尝试开发电工技能工作室,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而且融入企业现场管理的诸多因素,将工作室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域――实作区、理论教学区、物料管理区、讨论区、信息检索区。

实作区:可以在原电力拖动实验室的基础上,根据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改扩建而成。实作区共设实作小组10个,每个小组配备电动机实训工具2套,实训操作电路板及元器件2套,可供4至6人完成操作与试车。

信息检索区:根据一体化教学要求,在实作区新建信息检索区。主要由与一体化教学相关的文字资料组成,包括各类专业教材、参考资料、学术期刊等,可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查阅,也可供学生深入研究。

理论教学区:可设理论教学教室一间,供10个教学小组完成教学,期中每个小组配备桌牌一套,由组员自行令名并写上小组座右铭,以此共勉。教学区还可配备多媒体教学用具与白板一块,用于教学和作品展示。

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过程在相应区域内学习和工作,体验到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电工技能工作室多媒体主控台的设计非常实用,该主控台除了控制工作室内各工作岛及其他教学设备电源外,还备有视频网络系统,教师可随时监控工作室内学生的学习情况、设备使用异常情况。另外,多媒体主控台的VGA切换器课也可方便切换投影不同电脑设备的画面,在展示环节的应用十分便捷。在电工技能工作室,可开展“照明电路安装与线路敷设”“动力系统电路安装与线路敷设”“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的装调与维修”“直流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装调与维修”“机床电气线路安装、测绘、运行与维修”等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子任务的教学活动。针对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这门课,学校选取了“家庭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教室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公共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工厂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户外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等典型工作任务。

授课过程中,每次上课,教师都会引入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学生接到任务以后,分组讨论怎样完成任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提出问题,思考“怎样做和为什么做”,再通过查阅、收集咨询区资料来解决相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还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团队意识。的评价打分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此外,企业7S管理制度在一体化课堂中的融入,让学生提前体验了现代企业的工作氛围,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一体化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发展为主动学习,课堂的主体也由老师变成了学生。学生真正体验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教学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