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工业分析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工业工程学生专业技能分析

摘要:

众创型社会需要人才的保障,而目前高校在校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存在着一些培养环节的问题,概括为深入实际、综合分析、自主实践方面存在着不足,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归纳为实践项目的环境因素影响及实践项目的社会因素影响两大类,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建设中需要对此加以改善。

关键词:

创新;专业技能;比较研究;工业工程

打造经济强国,培育“众创”人才,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应尽快转向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重的方向。未来的竞争主体将体现在人才竞争,未来的竞争市场将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为此,有必要从专业技能及其形成因素的角度对工科在校生能力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及早发现不足,为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提供高效、品质的教育服务。工业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针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的工业工程专业开设的时间较晚[1];相对于我国高校开展的其他工程类专业教育活动而言,工业工程专业属于出现较晚但发展迅速的新型本科专业,不仅在传统的工程背景的高校中开展,在综合类高校、农林类具有行业特色优势的高校中也开展[2];不仅在工科专业背景的院系开展,也在管理专业背景的院系开展。这种“多面开花”的繁荣景象,在相互借鉴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同时,也势必存在不同教学特色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效果。国内学者一直非常关注工业工程专业的技能培养,在实证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成果[3-4]。但是,在一些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和就业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从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都还没有明确一个清晰的专业能力认定、就业岗位去向,很难对学生“懂什么”、“能干什么”、“去哪里”等就业方向做出明确的描述。同时,在与相近国外高校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加以比较后,也发现在本科教学中最为注重的专业技能培养上,也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5]。通过这些差异的分析、比较,将对工业工程专业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和模式提供借鉴。

1主要技能比较

本文选择学校历史、专业结构、强势特色专业等方面具有较高相似性的两所大学进行比较,通过在河北农业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课堂、实验室、科研、实践活动的亲身参与,以及对两校在校生、专业教师的访谈交流,发现存在以下专业能力方面的差异:基础能力方面。中国学生在大学前教育中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举世公认的,相比而言学生在数学基本运算能力方面优势突出。如在进行一位和多位的乘法运算时,多数美国学生会选择使用计算器,而中国学生一般用心算或笔算来即可得出结果;在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学习中,中国学生的心态更为平和。表达能力方面。中国学生不擅长选择口头表达的形式来阐述、说明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同时在专业报告写方面的熟练程度也要弱于美国学生。这些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大学,要追溯到更早的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和训练。专业技能方面。在一些专业软件、通用软件的应用方面,中国学生具备了对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但是在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分析和技术表达上,熟练程度相对不足。同时,美国学生可以从校外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学生们可以从google学术、youTube等网络服务商处获得很多免费的文本和视频类的学习资料。专业技术拓展应用方面。由于缺乏综合型任务的训练,在一些非工业工程典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中国学生表现的相对弱于美国学生。如,目前工业工程专业问题分析大多以加工装配型企业为研究背景,这是最成熟、最成功的工业工程应用领域;而一些新涌现的问题领域,如现代农场管理、城市管理中的优化问题,有更强的社会需求,但因为缺少相应的成功案例做模板,学生们进入此类新领域感觉困难很大,上手慢,畏难情绪重。社会实践能力方面。中国学生相对而言更习惯在实验室里分析、设计、提出解决方案,美国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能力更为突出。

2实践应用能力差异的实践因素分析

抛开观念、习俗等更为宽泛的文化因素,从课堂外实践环节训练的角度出发,将上述专业技能、专业技术拓展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实践环节参与形式与程度不同。中国学生的课堂外实践环节,其方案基本上是经过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精心设计,多数采用“事先联系”、“事中陪同”和“事后指导”的全程指导方式来完成的,项目与专业培养的相关性高、项目完成的成功率高、外部偶然因素的风险性小。相对而言,美国学生的课外专业实践活动,则由学生自主完成,任课教师更多的是完成事先审题和事后评价工作,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程度和对项目背景分析及解决方案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识更加深刻。实践环节成员专业结构不同。在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中,中国学生往往是参加本专业项目的实践和研究活动,因此同组合作的同伴基本上是同级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生,按照任务分割的思路进行分工协作,以提炼、分析问题为主;而美国学生除了参加一些典型的专业项目实践活动外,还有相对较多的机会参加跨专业领域的综合型应用项目的实践,这类项目一般是对现实问题的综合解决,参与的人员往往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协同合作,更有机会体会到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性。实践环节的组织结构不同。中国学生参与小组形式的实践项目时,往往会选择相对熟悉的、能力更被认同的本专业同学负责小组实践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遇到重大的问题习惯依赖指导教师做出最终决断;而美国学生在项目之前不会深入了解同组非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一般是根据专业原则进行小组内分工,这种方式更接近于实际任务环境。实践环节的成果形式不同。由于选题的范围差异、小组成员专业差异等,最终实践环节的成果表现为:中国学生更倾向于从实践中挖掘专业知识可以解决的部分并提出对策,而美国学生则倾向于给出一个简单而的问题解决方案。

3实践应用能力差异的环境因素分析

除了在现行高校招生、录取形式,以及校内考核形式等影响因素外,学生在面临的任务环境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了中国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和提升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目前高校多数以专业进行组织结构划分,专业内部交流相对密切,而专业之间信息的交流相对较弱。高校内的科研项目立项往往倾向于热点问题、本专业的前沿问题,评价成果以高水平科研论文及成果为主,这一学术导向特征导致了项目往往远离了本科教学活动和一般企业实践,本科生参与专业教师科研项目的机会很低。而校外实践性课题往往时间紧、任务明确、考核严格,不适合入门级的本科生自主承担,有幸参与也是旁观、助手的角色居多,不能真正领会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精髓。实践问题的提供方-企业,出于对诸如安全问题、能力问题等因素的考虑,一般不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主实践的机会,更不用说参与企业内复杂专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不仅大型品质企业自身人才资源充足,没有敞开大门欢迎学生专业实践的意愿;而一些小型企业,即使自身不具备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需要得到高校在专业技术和能力的知识,也不会选择给在校生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一些作为公共服务的社会管理部门,对于在校大学生的信息服务也不是很充分。从社会文化整体的视角看,虽然从法律上在校大学生已经是具备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但从传统和感情的因素上,他们依然被视为“孩子”。这种爱护的同时也相对削弱了对学生独立能力的认同,流失了很多实践的机会。

作者:袁洪林 高波 王彬 单位:河北科技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资助项目:

2015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资助项目(课题编号JRS-2015-1030),2015河北农业大学中青年教师留学基金项目。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分析

摘要:

工业设计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目前我国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主要分为艺术类和理工类,二者具有不同的教育特色,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不同。通过对理工类工业设计学生的特点及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的依据;在艺、工交叉的前提下,突出工程特色;增加综合训练阶段,课程群与设计课题相结合。并深入探讨了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的方法。

关键词:

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未来5~10年将是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工业设计作为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创意产业,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向前发展的有力助推。各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是培养设计人才的基地,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对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有近500所高等院校开办了工业设计专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设在理工院校的机械学院(系)里,生源为普通理科学生[1]。本文针对理工类生源的具体特点,通过对工业设计基础课程的研究,总结基础课程群建设的相关问题,为理工类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一、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工业设计经历了从单一化到综合化的巨大变化,内涵和外檐也在不断扩大,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也不能继续以前的套路,而应与时俱进,从学科交叉和综合化的角度,调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课程群的理念作为体现综合性的有效手段,近些年来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对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所谓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2]。传统的工业设计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设计速写等和造型基础相关的课程,对于理工类和艺术类的学生在基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中并无明显区别,针对性不强;另外,在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高校都提倡知识的多元化和学科的交叉,但在基础课程群的课程设置方面却无明显体现。

二、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的依据

1.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思路。

原有的教育模式指的是三段式,即把设计学科分为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部分,每部分中包含了若干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往往要靠学生自己的悟性把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理工类的工业设计提倡艺术与工程的结合,开设了艺术类和工程类的课程,但是课程之间缺乏联系、艺工难以沟通,各自为政。传统的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设计速写等,但是各门课的知识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2.以能力培养为依据,整合并重构基础课程之间的知识内容。

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群建设的依据主要指的是:把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下已形成的课程体系或知识全部分割、打散,重新组成若干具有系统性并相互联系的整体,并把学生某项能力的培养作为各个系统内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的初级阶段时除了应具备基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相当的理论修养外,还应具备对工程基础知识的了解。根据这些能力的需求,把相关课程的知识打散,然后重新组合。例如,三大构成、素描、色彩,设计速写几门课程在授课内容上都包含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如平构、立构中的点、线、面构形与素描和速写中用线条对形体的表现;色彩构成和色彩写生中的色彩原理;还有构成课程中对于构型的创意方法等。把这些课程中具有相似内容的部分提取出来,然后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重新组织形成系统,构建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教育教学论坛掌握的知识体系。

3.基础课程群的建设体现“模块化”理念。

外国已有部分大学采用模块化的理念进行课程系统的组织。模块式教学是将相互关联的课程组合成若干教学模块,以利于相近课程的融合。同一模块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供不同年级的学生选修[3]。按照这一理念的思路,在基础课程群内部建构不同的模块,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各模块内部互相联系的基础。可分为:基础造型模块、理论修养模块、创新能力模块和工程基础模块,每一个模块的内容安排基础课程中相应的知识作为支撑,模块与模块之间按照内容的深浅组织前后顺序。

三、在艺、工交叉的前提下,突出工程特色

1.根据理工类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目标。

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招收的是没有绘画功底的工科背景学生,相对艺术类而言,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强,文化课基础扎实,但发散思维能力差,缺乏基础的造型能力和美学素养。针对理工类学生的这些特点,在制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时,以的表达和严禁的表现、表现融合创意以及功能的创新为目标,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在素描课的教学中以结构素描为主,静物从原有的水果、石膏等变成小家电或工业产品,引导学生着重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并激发想象,从注重表形到注重表意。

2.打破艺工壁垒,在设计基础课程群中加入机械制图等基础课程。

以往对于理工类工业设计的基础课程设置与艺术类并无明显差别,在技术类与艺术类课程上也只是机械相加,缺乏交流,原有的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先进制造技术等工程技术类课程作为单独的模块没有很好的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因此,应该在入学之初的基础课程学习中,就把工业设计艺工结合的特点强调给学生,向建筑工程制图学习,在基础课程中规范基础造型的比例与尺度关系,为更好的向工程实际过度打好基础。

3.在本科实行双师制的基础上,把熟悉工程应用的老师加入到工业设计的导师队伍中。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的核心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要求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4]。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本科生质量有所下滑,为了更好地配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国内高校已在本科生教学中实行导师制。导师一般由本专业的任课教师担任,工程技术背景不强。但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应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把熟悉工程应用的老师加入到导师中,指导学生更好的把设计知识与工程实践进行衔接。

四、增加综合训练阶段,课程群与设计课题相结合

若干基础课程围绕一个设计课题,就是在基础课程末尾加入综合设计实践的环节,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基础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设计表现,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衔接。

1.创新综合训练的教学形式。

在基础课程群的全部课程结束之后,拿出一周时间以工作坊的形式加入综合训练的阶段,有益于学生更好的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工作坊也称专题研习工作坊,英文简称Work-shop,最初主要是指一种基于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发展至今逐渐演变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5]。工作坊最早起源于包豪斯设计学院,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宗旨,在基础课程综合训练的环节导入工作坊制,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能在过程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基础课程综合训练阶段并不一定要是来自企业的实际课题,而应针对基础课程的特点,选择能把基础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并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题。如通过前期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对造型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具备了创新能力和基本的机械图学常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在工作坊中进行以图形构成为基础的简单的产品造型设计并配合图学知识画出可用于生产的产品平面图和三维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不自觉地把基础知识形成系统并综合运用。

2.聘请专家进行讲座。

在综合训练的过程中,聘请企业的一线设计人员或者高校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进行讲座,讲座主题可以以实际项目为依托,为学生讲解基础的设计知识在实际项目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前沿的设计动态或理论为讲座内容,让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把理论问题和实际相接,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总结

基础课程群的建设是把基础课程按照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将基础知识打散并重构的过程,体现了综合化的设计教育发展趋势。基础课程群的建设对高校的设计专业认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并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课程群的学习,可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更具连贯性和系统性。工业设计专业是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的专业,理工类院校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工类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求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作者:石林 刘贵杰 王乐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大学生考试成绩相关性分析

摘要:课程的成绩是衡量一个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储速梅在《基于SPSS的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相关性分析》中提到了分析课程的相关性,得到课程相关性的定量数据[1]。但在得到数据后课程应该如何改善,与教学计划设计预期的差距等方面没有提出解决方案。试图通过课程预期的相关性效果和实际相关性效果的对比,找出具体的差距以及提出改善意见,对专业设计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相关性;期末成绩

0引言

课程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是大学教育活动的主要行为,是大学质量与水平、能力与活力的标志[2];所以高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高校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对各类专业各种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的设立和安排。因此对课程设置的相关性、合理性进行分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当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有严格的要求,设立了培养的预期。对预期效果的评价,需要一个比较合适的体系指标。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具体的专业和具体的课程进行评价。有利于教师对课程的完善,学校对课程体系的完善。文章尝试通过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的方式,通过期末成绩来分析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能否达到教学预期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提出未来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一些建议。

1相关性分析

1.1相关性分析前提条件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理工科,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2013级工业工程的学生为研究总体,他们已经完成大学的所有专业课程,并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得到了体现。对相关性研究课程的选择,笔者认为课程的综合成绩是体现学生对课程掌握情况最典型的评价方式。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而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一般应呈正相关趋势,它表明了平时考核成绩好,期末考试成绩应该也较好的规律[3]。李爱凤、陈启买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课程相关性模式研究与实现》中提到针对产生的大量规则提出了适当的约束条件来剔除用户不感兴趣的关联规则,从而为学分制体系下的学生选课提供指导以及为今后的教学课程设置提供参考[4]。因此我们剔除了与期末成绩有相同数据性质的平时成绩;剔除专业实践类课程,因为这类课程大部分以五级制(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打分,不利于统计分析;剔除公共基础课程因为体现不出专业性的差异。只保留能够体现专业差异性和有较强课程链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1.2线性回归方程和拟合优度判定系数成绩数据线性验证。线性相关性进行分析和判断的首要条件要求是所分析的变量需要是线性的。而判定变量的分布状况是否线性,需要进行拟合度分析,通过判定系数来呈现。以工程经济学为例:对学生成绩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回归方程:Y=1.15X+55.1,拟合优度值R2=0.93。符合相关性分析的要求。通过SPSS计算出部分课程的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拟合优度分析1.3预期结果假设高校在设置专业的相关课程时会预先设计好课程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每一门专业课程都会有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和后续的进阶课程。因此从学校设计的工业工程的课程中,我们应该判断出,如果要学好生产计划与控制,需要学好管理运筹学和线性代数。那么反过来我们认为,线性代数、管理运筹学和生产计划与控制这三门课程的成绩应该呈现出正相关的形式。我们通过与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沟通,得到以下预期有较强(R>0.5)正相关关系的课程链:概率与统计->统计学->质量控制与性。管理经济学->工程经济学->精益管理及成本控制。线性代数->管理运筹学->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运筹学->系统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1.4结果分析,除了《现代工程制图》和《先进制造系统》的拟合优度系数不高,其余的课程成绩的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都符合进行相关性分析的条件

2基于相关性分析结果得到的一些结论

一方面由结果可以看出,有一些较强的相关性的课程(R>0.8),在实际情况中,课程本身并没有太大的相关性,没有承上启下的关联,对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没有体现出支持作用。另一方面由表4可以看出,有一部分课程预期有较强相关性,但通过spss分析后发现实际相关性较弱,符合钱吴永在《工业工程课程体系设置优化研究》分析中提到的部分专业课程群、专业课程之间的开设顺序和衔接存在不足[5]。除以上问题外,其余的课程设计基本都较符合要求。从期末成绩的数据来看,课程的设计和课程的内容大都能够达到难度逐渐深入、内容较好衔接的效果。

3结语

通过对原始成绩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我们能看出工业工程专业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问题:一是部分课程对整体课程体系脱节,没有相关后续衔接课程。二是部分相关系数较大的课程,其实际课程本无任何相关性,而预期有较大相关性的课程其相关系数偏低。三是对预期有相关性的课程链,部分课程的衔接性体现不突出。由于存在以上三点问题,提出以下四点建议。1)对于课程体系严重脱节的课程,要么将课程删除,要么增加与后续课程有衔接内容,或者在后续课程中增加能运用到本课程的知识点或技能。2)对相关系数较高却课程相关性不大的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尝试找出原因。3)对于有预期相关性的课程链进行深入分析,对相关性较差的课程进行完善,增加衔接内容。本次研究给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较好思路的新的尝试方向,仅仅通过学生的原始成绩就能分析出部分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分析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就能鉴别出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否具备了学习下一阶段教学内容的必要基础,更主要的是它还具有教学反馈作用[6];同时对于符合预期相关系数强度的课程链,可试图进一步探索专业课程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学习习惯。但是还有很多方面的影响考虑的不完善,比如课程内容的影响、老师考评学生成绩的影响、分析过程还太过表面等。在后续的研究中会逐步的深入。

作者:李真 廖兴 单位:四川大学 锦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一、工业设计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专业教学课

程序列难以压缩在比较短的学习周期以内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个学科特有的课程序列。工业设计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学科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先完成了素质教育任务,再开始专业教学。有些综合性高校为了保障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也为了给学生留下了重新选择专业的较大空间,而将整个本科教育划分为两段:前一段集中安排通识教育,后一段集中进行专业教学。由于通识教育的课时占了本科教育总课时的将近50%,结果使得前三个学期基本无法安排与专业相关的课程,第四个学期留给专业教学的课时也不多,这就使许多学科的专业教学形成很大的被动。工业设计的专业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参加毕业实习以前(也就是至迟第七学期结束时)照理应当具备进行产品开发设计的基本能力,即应已系统完成被称为“产品设计三部曲”的《产品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产品系统设计》、《产品开发设计》这三门课程(或类似课程)的学习。为保障教学效果,这三门课程还应循序渐进地分在三个学期中开设。同时因为在学习设计的一般程序与方法之前,还应当先对设计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设计概论》、《设计史》的学习来实现)、应当先掌握设计学的基础知识(例如产品的形态、功能、结构、机构之间的内在关系)、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工程学知识(如机械设计原理、电器基础、人机工程学、工程图学、材料工艺学等等),还需掌握初步的设计表达方法与技能(包括手绘、计算机三维虚拟表达、模型制作),而在学习手绘技法之前又要经过素描和色彩训练,使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表达设计效果则至少要掌握2-3个应用软件。如此长的课程序列如压缩在后4个学期中完成显然是非常勉强的,在此情况下,至迟在第五学期必须安排的《产品设计的程序与方法》课程就不免要“粮草未备,兵马先行”了。同样不可避免的是,在第六、第七学期学生只能整天埋头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缺少必要的调节,这种学习生活又何其单调!

二、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不必也不应集中在前两个学年中完成

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基础教学,通识教育课程中,除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有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外,其他课程之间没有什么序列性,而且也不需要在专业教学开始前全部完成。就通识教育自身的需要来说,通识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就具体课程而言,除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别的课程没有必要都挤在前面。例如政治理论和思想修养课程,并不是大一、大二学生特别需要进行政治教育和思想修养,大三、大四学生就不再需要了。又如体育课,也看不出为什么大一、大二学生不能部分采用俱乐部的形式进行,大三、大四学生不能部分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英语课的序列拉长一点,对学生考研有好处。相对于专业教学和专业基础教学,通识教育可以在保障课时总量的前提下把开课的时间安排得灵活一些。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学截然分为两个阶段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杜威说,我们为学生设计和提供什么样的教学,就是为学生设计和提供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不应当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生硬地分成两半,前一半与专业基本无关,后一半与专业以外的学习基本无关,这样做既不是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初衷也不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初衷。设计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同一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如果使用工业设计的术语来表达这两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则它们应当是并行模式而不是串行模式,在整体上应该平行进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两者都贯穿本科教育的全过程。

三、让学生在前两个学年基本不接触专业也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态

学生在入学之初,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新鲜感,对所选择的专业充满好奇而特别关注,这正是培育专业思想的大好时机。在这个时候就让学生接触专业基础课程,有助于他们逐步了解这个专业,判断自己是否真喜欢这个专业,是否适合学习这个专业。当然,进入大学以后,给学生再次选择专业的愿望是非常良好的,但合理地重新选择专业的前提是对这个专业有初步的了解,而且这种了解还需要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进入高校后如果不接触具体的专业教学,即使给了他们选择专业的自由,这种选择也只能是比较盲目的。因此越是晚接触专业课程,就越是失去重新选择专业的空间。况且目前多数省市的中学生在高考前就进行了分流,他们入学前的知识结构已经决定其不宜大跨度地重新选择专业了。据此,倒不如按照专业教学的规律把每一个专业尽可能地办好,同时在学分制的框架内增加教学计划的柔性,提高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二级学院、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通过选修课程的途径来灵活地选择自身的发展方向,策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变刚性的“制造”人才为柔性的培育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对社会就既具有适应性又具有创造性。

四、结语

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设计人才,是富有创造性、综合性和具有个性的人才,《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战略研究(讨论稿)》指出:“如何在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中将各种相互渗透和交叉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综合能力,对设计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这种相互渗透和融会贯通,通识教育和专业教学都应当贯穿工业设计专业的整个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具体做法可以考虑将工业设计的全部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成6大系列:及时系列为艺术学与传统造型基础课程,可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设计基础》(一般是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三个板块)、《设计手绘表达》和《产品模型制作》;第二系列为设计基础理论与社会学课程,可包括《设计概论》、《设计史》、《消费心理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产品符号与语意》和《工业设计创造学》;第三系列为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可包括《机械设计原理》、《电器基础》、《人机工程学》、《材料与工艺》、《模具制造工艺》和《金工实习》;第四系列为数字化设计工具课程,可包括《Photoshop》、《工程制图与Auto-CAD》、《Rhino》、《3dsmax》和《PRO/E技术与应用》(UG或SolidWorks亦可);第五系列为对设计原理进行研究的课程,可包括《产品形态设计》、《产品结构设计》、《产品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产品系统设计》、《产品开发设计》和《设计管理》;第六系列是产品专题设计课程,可包括《产品界面与交互设计》、《家具设计》、《灯具设计》、《交通工具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小型家电设计》、《数码产品设计》和《产品包装与促销设计》等等课程(以上各个系列只是列出大致课程,各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加以调整)。在制订《培养方案》的课程计划表时,可以预先规定通识教育必须完成的课程范围和学时数,同时对部分特殊课程规定其完成时限,然后采取首先根据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安排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接着安排通识课程的方法,例如首先从第1学期开始按照每学期2门课程的方法安排艺术学与传统造型基础课程,至第3学期,只安排《设计手绘表达》1门课,将《产品模型制作》延迟至第4-6学期;从第1学期开始按照每学期1门课程的方法安排设计基础理论与社会学课程;其二,从第3学期开始按照每学期1门课程的方法安排工程技术基础课程,至第7学期安排至《模具制造工艺》,但是将《金工实习》提前到第3学期使之与《机械设计原理》并列;其三,从第2学期开始按照每学期1门课程的方法安排数字化设计工具课程,至第7学期安排至《PRO/E技术与应用》,这样《PRO/E技术与应用》与《模具制造工艺》这两门课程正好同时开设,相互补充;其四,从第3学期开始按照每学期1门课程的方法安排设计原理研究课程,至第7学期将《产品开发设计》与《设计管理》先后开设;然后,根据前5学期剩余的课时容量安排通识教育中的必修课程,确保《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大学英语》在及时学期就开设,并且为第6、第7两个学期各安排1-2门必修通识课程,通识教育的选修课程则规定其学分总数,留待学生自行安排学习时机;,以产品专题设计课程填充第6、第7两个学期的剩余的课时容量。这样,不仅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从容地理顺了,而且通识教育和专业教学都贯穿了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全过程,在7个学期中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而又相互渗透,最终达到了相得益彰,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设计专业能力。

作者:浦茜 任衣伟 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国内外工业专业对比分析

一、国外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

1.美国大学IE教育概况

工业工程是美国工程学院七大学科之一(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计算机、工业工程、航空工程),几乎每所大学都有工业工程系。在美国,工业工程学科的核心基础理论是运筹学研究和人因工程理论,推崇定量的系统方法,它的研究的目标不在于单元问题,而在于系统效率。因此对学习者的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如UC-Berkley、佐治亚理工学院都强调工业工程问题的定量化研究。美国院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实验室规模并不大,通常有人机工程、制造系统和计算机模拟实验室,但它的特点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选择课题和组织学生做实践课题都是以企业为基地。在本科阶段,大部分学校的四年总学分在120~130学分之间,其中工业工程的核心课程约35学分和选修课约16学分,非工业工程的技术和工程选修课约10个学分,计算机和管理类选修课约10个学分。总的来说,美国院校IE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较强的数学基础和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较多的计算机和管理课程;专业课程非常强调实践和案例教学。以佐治亚理工学院IE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为例。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InstituteofTechnology,简称GeorgiaTech)的工程学院是全美最的工程学院之一,自1991至今,GeorgiaTech的工业工程专业在美国大学的学科排名中一直居于首位。在GeorgiaTech的工业与系统工程学院(ISyE),学生在本科阶段有六个研究方向可以选择,分别为:制造系统、供应链物流、经济决策分析、作业研究与分析、质量工程和工业工程。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工业与系统学院对对本科阶段IE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有:能够把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应用到工业工程领域;能够收集和分析合适的数据;能够应用IE方法设计受约束的系统;能够有效率地展示问题的解决途径;能够用工业工程方法不同程度地影响各类环境;能够快速地融入到一个组织当中去;等等。佐治亚理工学院ISyE的选课非常自由,课程涉及的范围很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并且可在6个专业方向中选择一个修读,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计划和先读课程路径图会有所差别[2]。无论选择哪个方向,本科阶段需要完成的学分总数都为128学分。本科生在前两个学年所修的课程基本上是一样的,分别为科学、数学、心理学、物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等综合素质类课程和ISyE专业基础类课程。在第三和第四学年,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需修读的专业相关课程会有所不同。

2.日本IE教育概况

日本最初将工业工程翻译为“生产技术”、“生产工学”和“经营生产”,随着日本产业经济国际化,现直接称之为“IE”。现在日本大学包含工业工程内容的大学有近百所,比如早稻田大学,东京工业大学这些日本学府都有工业工程系。日本院校大都将工业工程专业设置在工学部,所培养的IE人才主要从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日本工程教育倡导“将现实的多种技术对象从科学层面整理,并深入开发技术体系的相关技术”理念。日本大学也实行学分制,对于四年制本科的学生,至少修满124学分可毕业,日本大学的课程包含学科专门课程、综合教育课程、外国语课程、保健体育课程、共通课程和选择系列课程。日本非常重视基础学科的教育,包括外语课、体育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分一般占总学分1/3以上。日本大学IE教育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科学态度,工程背景,开拓创新精神并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人才。以早稻田大学工业与管理系统工程本科生培养为例。早稻田大学(WasedaUniversity)是日本好的2所私立大学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开创了日本IE教育的先河[3],其工业与管理系统工程系设在科学与工程学院。早稻田大学工业与管理系统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包括低年级阶段的学科基础技术必修课程和高年级阶段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应用课程,主要通过选修的形式。该项目还强调实验和实践,此外毕业设计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掌握的技术显得更加实用一些并且能够在今后实际生产中更快地识别和解决问题。近年来,早稻田大学工业与管理系统工程系也聚焦国际需要来传授学生相应的技能。早稻田大学工业与管理系统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近一半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其余的学生就业面很广,主要从事制造、金融、证券、保险和咨询行业的工作;也有一些学生会获得专业资格证,从事中小企业信用分析师、会计师、专利律师等一些工作;剩余一些学生会选择留校或在其它学校做教员[4]。

二、国内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

1.国内工业工程教育概况

国内各院校工业工程的办学目标大都是培养既掌握工程管理理论又具备工程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但不同的院校所侧重的方向有所不同。国内工业工程本科教育基本上以四年制为主,也有五年制双学位模式的,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大多院校将工业工程专业归为工科范畴,下设在机械学院,顺利毕业可获得工学学士。也有部分院校将工业工程设置在管理学院,主要是以天津大学为代表,这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定位大都是能够在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工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咨询和创新工作。以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为例。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工程系设立在机械工程学院,浙江工业大学IE专业的办学思想为“面向企业为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创新意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树立经济意识、管理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观念,增强毕业生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建立了以机械加工行业为行业背景的专业特色,设置了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工程训练等课程,以加强学生的机械工程技术基础教育。在课程学分分配方面,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本科阶段可修读的经济管理类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工程经济,运筹学,会计与财务管理和应用统计学等共21.5学分;工科类课程方面,开设了机械设计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工学和学科基础选修课共20学分;同时,浙江工业大学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生产计划与控制、精益生产、成本设施规划和物流分析和专业选修课共24学分。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工程系还设置了大型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以达到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系统地结合,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

2.港台地区院校IE教育概况

台湾最早的IE本科教育开始于1963年,由东海大学所创立。随后在1980年和1984年,台湾清华大学率先分别设立IE研究所和工业工程博士点[5]。经过40余年的发展,台湾IE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并走向成熟,现如今台湾已有20多所本科院校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台湾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这些台湾学校都专门设有工业工程系。在台湾,IE专业人才在台湾还处于紧缺状态,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受到很大重视。在早期,台湾IE教育主要以效仿美国为主,但随着产业模式逐步由劳动密集型转变成技术密集型,一些传统的IE思想已无法解决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台湾不同院校的IE课程设置各不相同,但都能反映出该专业工程与管理紧密结合的特点。香港地区的工业工程教育模式主要以香港大学为代表。香港大学工业及制造系统工程系设立在工程学院,该系在本科阶段提供两种学位课程,分别是工业工程与技术管理(IETM)和物流工程与供应链管理(LESCM),该专业学制为3年。IETM项目的开设目的:为满足香港需要,培养一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并且掌握工业工程的专业技术和对技术管理有透彻理解的人才。这个学位项目聚焦于工业工程和技术两个领域,并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寻求平衡,主要是为响应香港将转变成知识驱动和技术密集型经济的需要。为了使毕业生具备更广泛的基础技能,IETM课程体系在强调技术管理和企业家精神的同时,在工业营销、产品开发、制造系统工程、商业系统和管理和财务信息和控制5方面进行整合。物流工程与供应链管理(LESCM)本科的课程体系能够使学生掌握一些专业相关技能,主要有:(1)物流技能—市场分析、协作关系、采购决策、变更管理和规划组织能力;(2)系统工程—成本分析、产品和设计知识、计算机应用、供应商选择、生产计划及库存控制;(3)人际关系能力—书面和口头沟通、团队机制、问题解决、国际文化意识。香港大学学分制度较为灵活,工程类专业至少修满120学分以上可毕业,IE专业(IETM方向)开设经济管理课程有:商业管理基础、管理会计与金融、运筹学、应用统计学加选修课共30学分;开设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有:制造技术、质量管理、工业系统集成、运作规划与控制、工程项目管理、项目设计加选修课共46.5学分[6]。

三、国内外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国外院校一般将工业工程作为独立的学科并受到高度重视,在国外,IE与MBA学科位置同等地位,被列为世界高等教育十大支柱之一[7]。在美国,几乎每所大学都有工业工程系,按研究方向不同分为运筹学与运作管理、工效学与人因工程、生产系统工程、物流工程、企业集成和信息化、质量工程等等。而国内将工业工程作为一个二级学科,下设在机械工程或管理科学与工程。

1.国内外工业工程课程设置对比

工业工程专业基本会设置一些学科基础课,这类课程是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但国内这类课程的教学都过于机械化,学生对这些课程内容理解和掌握的深度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以运筹学这门课为例,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从系统整体的观念出发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掌握相应的优化思想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8]。但其教学目标很难达到,主要原因是教师仅仅教授学生一些运算步骤和方法,学生是难以成为该门课的精通使用者[9]。以运筹学的线性规划章节为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大都停留在单纯行法的结构和对已给数据的基本运算上,当碰到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很少有学生能够将这类问题抽象到数学模型,然后使用所学运算方法加以解决。中国高校本科阶段IE课程的开设很大比例是针对一些工程技术和IE思想,计算量大的数学课程所占比例很小,导致学生对一些实际问题只能定性处理而无法定量处理,这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继续深造。国内高校工业工程课程的开设较少考虑区域因素和当地特色产业优势,各校所开课程大同小异,与当地产业的相关性不够大。除此之外,学生所修的部分课程存在过时的现象,一些案例也比较陈旧,教材内容多年不变,尽管适用于一些低技术的制造行业,但教材上很多技术手段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制造技术和生产系统的需要。比如,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在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发挥着较大作用[9],但如今手工制造逐渐被自动化机器制造所取代,这些技术在生产中发挥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国外院校会根据当地市场和产业需求设置课程,学校甚至会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如加州伯克利分校处于硅谷地带,该校工业工程课程安排很多会围绕电子制造业展开;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位于著名汽车城底特律附近,密西根大学则以人机工程和质量控制为重点;佐治亚州首府亚特兰大市是美国较大物资转运中心,佐治亚理工学院在工业工程课程设置方面会相对侧重物流方向。教材方面,这些院校会根据近期的产业特点和发展趋势适时更新内容,删去一些过时的概念,这使得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更加具有实用性。美国院校工业工程的课程不仅仅局限于服务业和制造业,也会涉及能源开采、资源分配、环境规划、废物回收这些当今热门话题。为了应对环境问题和能源短缺,倡导可持续发展,国外院校逐渐开始重视对工业工程学生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并非局限于生产和服务能力[10]。在实践教学环节,大陆院校也是比较重视的,安排了相当数量的生产实习,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和机械工程训练。但实践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很多实践课程并不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IE和提高相关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国内将工业工程专业设置在机械学院的院校大都会安排金工实习和电子工艺实习,而IE强调的是系统的概念,这些实践课程尽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无法帮助学生树立IE意识。在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上,学生所做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是多年不变,学生的课程设计内容也比较固定,理论性过强,很少能够与实际情境结合起来。除此之外,学生在做一些课程设计时,比如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设计,很多学生存在时间紧的现象,主要是对开发工具不是很熟悉而又无法短期熟练,从而影响系统功能的实现,进而出现了“重分析、轻开发”的现象[11]。美国院校在实践环节会鼓励学生参与一些校企合作项目和暑期实习,学生会有更多接触真实企业环境的机会,使学生对工业工程将要从事的工作有更为理性和深刻的认识。在课程设计方面,美国院校学生会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做与所学课程相关并且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学生也可以跨专业组队,这样更有利于系统开发的顺利开展。学生所做的实验基本是针对实际问题安排内容的,每年都会有所变化。

2.国内外IE教学环节对比

在IE教学方面,美国院校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致力于知识传授与方法应用之间的平衡[12],创造更多潜在的知识附加值。在课堂上会有大量与课程紧密相关的近期案例,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加以解决,教师会对学生的解决方法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也可进行相应的解释和反驳,并没有固定答案。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并且教师在这过程中会引导学生不断深入问题和分析问题,学生在今后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更加严谨地应对。教师有时也会用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模拟企业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找出企业运作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用专业知识加以解决,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中国高校IE课堂教学处于教师单向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想法和疑惑无法及时得到肯定和解决,这些疑点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后面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授课时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较少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时,学生一般直接将教师对问题的看法和解法作为日后解决实际问题的标准方法,不愿意去思考更好的方法或者举一反三。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固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缺少个性,如不同学生在着手处理同一个IE问题时往往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解决方式。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所以IE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师生互动是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课堂互动不仅仅局限于师生间的一问一答,更重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问题,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四、启示

一是,我国院校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不是很强,课程之间很少联系起来,总的来说,课程整合不如国外院校IE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合理。

二是,在IE实践教学环节,国内院校与美国院校有较大差距,实践内容与IE专业相关性不是很高,实践内容多年不变。应结合学科背景,探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13]。

三是,在IE理论教学方面,国内院校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的掌握,而国外院校注重对学生IE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是,在IE人才培养方面,国外院校是根据当地产业需求制定培养计划并会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相应的课程调整,机动性很强。而国内院校对IE人才的培养针对性不是很强,其培养计划的制定不会针对某个制造行业,而是尽可能涉及更多的行业。

五是,引进国外人才或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是完善国内院校IE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专业冶金工业分析课程

一、课程建设思路

为了保障这门职业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我院加大了校企合作力度,和冶金、冶炼企业的行家、专家一起,对冶金领域各分析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根据所需的岗位能力、专业知识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并对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初步设计开发,将用人单位对未来职工的知识结构期望和教育单位的培训意图有机地结合起来[4],培养社会紧缺人才,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课程建设内容

(一)合理取舍、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本着“贴近岗位”原则,课程组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和专家访谈,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在冶金行业专家、行家的指导下,并通过对分析专业08-11级四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我们目前确立了6个学习模块,27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这些以典型冶金分析为载体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分别与相应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相吻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冶金工业分析的课程教学流程按照一个化验员的工作过程,即按照“布置任务、检验准备、检验实施、测后工作、总结反馈”的流程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模块中教学任务进行。教师先将真实任务呈现出来,师生共同对项目任务背景、目的、意义进行分析。学生学习小组通过文献调研、样品信息调研与讨论,确定项目完成的解决思路,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提交指导教师进行审批后,进行项目方案的实施,并通过课内实践、校外实践获取冶金分析检验技能。(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高职院校职业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3]。结合分析专业的特点和该门课程的性质,我们采用的是“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突出优点在于保障了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均与实际工作一致,保障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1.工学交替进行教学教学全过程校内教师、学生学习小组、企业兼职教师三者联动,教学过程工作与学习不断更替。表现在:学生在开始每一个模块的校内实训之前,企业兼职教师同时布置学生去相关对应的企业岗位实践;学生在课内得到项目实训的同时,节假日去企业实践;完成每个模块的课内实训和校外实践后,即进入下一个模块,从而形成学习—实践—学习—实践的循环。同时,我们根据学生和企业兼职教师反馈的信息,结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5]。2.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模块中工作任务展开。教师先将真实任务呈现出来,师生共同对项目任务背景、目的、意义进行分析。学生接到工作任务后,通过文献调研、样品信息调研与讨论,确定项目完成的解决思路,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提交指导教师进行审批后,进行项目方案的实施,通过课内实践、校外实践获取冶金分析检验技能,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性学习方式,同时锻炼了学生举一反三的综合能力[6],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各模块的学习任务与内容不同,针对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探究式、实证法、案例教学等。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同时结合分析专业的工作流程特点,我们将探究式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小组教学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全程。学生组建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每个工作任务,在共同努力下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为讨论式、探究式学习创造基本条件,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除了加强建设,保障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外,我们同样利用网络课堂不受时间和教学环境限制的特点,开通了冶金工业分析课程网站和4a教学平台,有效共享包括课程标准、学习指南、职业技能自测题库、国家标准等知识内容,通过网站实现师生互动、学生讨论、自测自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突出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实践环节比例冶金工业分析作为分析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课程,实践性很强,且该课程所需的大部分理论知识,学生在前续课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工业分析中都已学过,因此我们将冶金领域的技能训练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技能训练课时比例设置到整个课程课时比例的70%以上。(四)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主体过于单一,且多为终结性考核,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水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门课程的考核综合考虑到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各因素,并将考核主体由单一的专职教师改成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学生共同评价的融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具体考核方法见表2。

三、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本课程在我学院08-11级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中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信心、团队意识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并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毕业生进入冶金分析岗位工作时,企业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冶金工业分析课程在教学改革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同样也存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衔接度不够,教师引导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等不足之处,我们将继续改革、完善课程教学途径和方法,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作者:郑伟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冶金化工系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建设调查与分析

摘要: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机器换人”项目的推进,衢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已具备一定的基础。调研组深入企业和省内兄弟学校开展调研,了解衢州市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员工现状与需求情况、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以及省内各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现状。对调研产生的各种现状进行具体分析,确定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人才需求;专业建设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工业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来支持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2013年12月,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5月,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要求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发展,重点发展品质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衢州位于浙江省的西部,拥有以开山集团、红五环集团、浙江志高公司等200余家相关企业组成的衢州市风动机械产业群,是部级特色产业基地。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转型升级和“机器换人”,出台了《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和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衢政发〔2014〕14号)和实施了“机器换人”技术改造示范项目,有力推进了衢州市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和风动机械产业智能升级。衢州中专直面衢州当地经济办学,联合三校七企,共同组建风动机械产学研联合体,为当地企业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成立校企合作协会,建立六项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开设企业冠名班,形成“订单式”培养。为了对接衢州市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更好地开展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培养,衢州中专联合相关单位对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建设进行了走访和调研。

二、调研基本概况

(一)调研时间

2016年7月—8月。

(二)调研对象

衢州当地先进制造业及相关企业;浙江省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中职学校。

(三)调研内容

衢州当地企业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企业中工业机器人员工现状与需求情况;企业中对工业机器人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浙江省内各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现状。

(四)调研方法

采用访问、座谈和现场参观等调研方法。现场走访衢州地区先进制造企业及相关企业,了解企业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与企业师傅进行座谈,熟悉工业机器人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实地参观浙江省内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并听取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情况。

三、调研情况分析

(一)衢州当地企业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浙江省“机器换人”工作于2012年被提出并越来越受重视。从2015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单独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奖励企业购置工业机器人,奖励比例为设备购置款的10%,衢州市已有15家企业购置的158台工业机器人获得该项奖励资金。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16家,产值1561.5亿元。工业完成投资369.1亿元,增长3.3%,其中技改投资增长2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5%,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6.5%。随着“腾笼换鸟”工作的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正在衢州悄然崛起,已有近70家企业,产值近100亿元,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近50%。目前,以空气动力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控制系统等为主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在本次企业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衢州当地企业工业机器人发展呈现上升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工业机器人使用数量逐年增加。2013年前,全市工业机器人拥有量不太理想,只有三四十台,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企业。随着人力资源成本提升和企业转型升级,2014年开始,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均不同程度尝试“机器换人”,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数量急剧上升,瞬间增加近百台。2015年,全市开展“腾笼换鸟”项目,中小企业也逐渐采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到目前为止,全市工业机器人数量已达到200多台。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逐年扩大。2013年以前,全市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焊接,其所占市场比例达到70%。随着“机器换人”项目的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也逐渐向其他领域延伸。到目前为止,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在搬运、装配、点胶、码垛、加工、洁净等领域,其市场使用情况如图1所示。

(二)企业中工业机器人员工现状与需求情况分析

通过对企业走访和座谈,我们发现,目前衢州地区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工资水平较高,但是人才需求缺口较大,人才层次较低,从业人员大多数不具备职业资格证书。在2015年,衢州市职工月平均工资是3800元,调研的企业中,典型岗位工业机器人从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范围均在4500—6000元,甚至还有高于8000元的,远远高于全市职工工资水平。一是高级人才,企业与本科院校联合定点培养,需要掌握先进系统控制软件、装备机械、工业自动化系统工程集成等领域的高素质专业知识;二是中级人才,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需要掌握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机械与电气控制的装配、调试和工业机器人的检测与维修;三是初级人才,由企业一线数控技术员工转型或者人力资源市场招收,需要掌握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日常维护,编程定位示教编程。目前,人才层次还是集中在初级水平,大多数技术人才由企业一线数控技术员工转型过来,不具备工业机器人的安装、调试和检修能力。另外,从业人员不具备职业资格。绝大多数工业机器人从业人员只具备维修电工初、中、高级证书或者数控加工初、中、高级证书,还没有相对应的工业机器人方面的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

(三)企业中对工业机器人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分析

工业机器人运用包括工业机器人制造、工业机器人物流搬运、金属加工、铸造行业、去毛刺打磨、焊接成型、表面喷涂、装配总成、食品加工等行业。涉及的工作岗位有: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机械安装工、工业机器人本体电气控制安装调试工、工业机器人夹具生产安装调试工、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工业机器人编程、工业机器人保养工、工业机器人运行维护工、工业机器人操作工、工装夹具检修工、机修工等。

(四)浙江省内各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浙江省自2013年3月由嘉兴技师学院成立工业机器人改革示验区开始,经过3年的探索与实践,全省已有二十几所中职学校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分布在全省各地市。调研组现场参观各校实训场地和听取汇报专业建设现状,通过对比,发现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培养方案不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和组成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和系统性的研究论证,尚停留在教学计划阶段,缺少对教学资源保障与相关运行机制的设计和考核办法。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体系不连贯,知识储备不具体,使学生不能深入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二是实训设备不齐全。实训室是培训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主要场所,一些学校由于建设资金不足,导致实训室硬件条件低下,实训设备数量、场地等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不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缺乏稳定的、满足教学需要的实习基地,专业实习常常降低要求,时间和效果不能保障。三是师资队伍不完善。普遍存在缺乏专业带头人、教学经验不足、实践能力薄弱、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且由于新专业课程为新开课,教师人员不足,备课工作量大,教师忙于新课教学,实践培养规划不足,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实际需求脱节。

四、专业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

坚持以就业为宗旨、服务为导向的原则,本专业主要面向衢州地区应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及时线能从事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保养与维护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本专业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坚持培养焊接、装配、喷涂、物料搬运、仓储物流等领域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人才,使本专业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成为社会需要和有一定发展空间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劳动安全及保护意识,培养认真、踏实、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质量意识。在专业技能方面,以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为基本能力,以系统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综合应用能力为拓展能力。

(二)注重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浙江省选择性课改要求,将专业课程分成基础、核心和选修三大模块。在课程设置上,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以“理论够用”为原则,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专业选修课程以提高专业兴趣和拓展专业技能为目的。积极主动邀请企业参与,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加适应工作岗位、贴近工作内容。

(三)强化师资培养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选调、兼职等方式,充实教师数量,优化教师结构。实施名师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加大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通过参加部级、省级培训和开展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公开课示范等途径,提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双师”素质。加大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校本培训的力度,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只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技能高超的学生。为此,师资队伍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而是应该突出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培训,建设一支既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要制定政策,成立校内“双师型”教师领导考核小组,给予“双师型”教师优惠的待遇,调动专业教师由“学科型”向“双师型”转变的积极性。

(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联合

衢州市当地企业和华中数控公司,共同建设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将实训室的建设分为三大模块:工业机器人基础实验室、工业机器人维修实验室和工业机器人焊接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基础实验室由六轴关节机器人(HSR-JR608)、三轴桁架机械手(ARA-1000S)、五轴桁架机械手(ARA-1000D)以及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组成。能开展工业机器人基础操作编程、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工业机器人维护维修和工业机器人上下料装配精度测试和调整四个实训项目。工业机器人维修实验室包括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拆装实训平台和电气系统拆装实训平台,能开展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拆装及装配试教和电气原理图拆装、电气控制及程序示教。工业机器人焊接实验室包括机器人和焊接设备两部分。机器人由机器人本体和控制柜(硬件及软件)组成。焊接装备,则由焊接电源(包括其控制系统)、送丝机(弧焊)、焊枪(钳)等组成。可用于焊接系统原理教学、机器人编程教学、焊接电气接线教学及焊接工艺研究等。在实验实训工场,应逐步建立标准企业车间工作流程。从工作打卡、任务分派、工艺卡片、质量检验、工序转移到各种操作手续填报等,和车间等同,使学生不但完成实训任务,而且熟悉了工厂的工作流程和要求,工作后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

作者:姜建华1;郑志富2 单位:1.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2.衢州中专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一、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工业

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成立比较晚,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人才培养的特色不明确;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性不够;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对于尽快完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体现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意义

其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工业设计专业致力于培养未来的设计师,所以该专业的教学应加强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培养。工作室教学模式由教师牵头,让学生参与实际的设计活动,模拟企业的设计程序,让学生完整地参与每一步的设计实践,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二,有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近几年,高职院校非常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工作室作为一种开放的组织形式,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出具有较高教学水准和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其三,有利于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在以往的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方法,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性指导,导致学生只是照着教师说的做。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利于实践课程的开展,也不利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导致教学停留在理论指导的层面,使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避免这种现象。工作室教学通过让学生参与比赛、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第二课堂辅助教学。

三、改革目标

其一,初期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作为实践教学的有力补充。初期工作室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参加设计比赛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增进师生感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工作室教学的短期目标,也是探索性阶段目标。通过达到初期目标,能够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让实践教学更具有实质性,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其二,完善工作室教学模式,细化工作室方向。根据市场、专业及师资力量细化工作室方向,分成不同专业方向的工作室,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入相应的工作室进行学习与训练。这个阶段是真正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完成。在这个阶段,高职院校的特色可以获得发展,师资得到合理的分配,学生获得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其三,与设计企业对接,实现工作室教学的最终目标。工作室教学模式是连接教学与市场的桥梁,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纽带,是校企合作的细化。它很好地提供了学生与设计企业对接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参与实际设计项目,从而提高实践能力。此外,工作室教学模式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教学实践

一方面,工作室教学模式将设计比赛融入实践教学。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作品质量不高,对设计比赛更是缺乏兴趣。成立工作室后,学生进入工作室学习,教师根据相关设计比赛,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在学校的创新点子大赛中,学生获奖的几率大大提高,同时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设计作品的质量,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14级和15级的整体学习氛围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工作室教学模式将毕业设计融入工作室教学。以往毕业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临近毕业时才开始慌乱地设计,导致毕业设计作品创新不足,质量不高,甚至有的学生敷衍了事,对毕业设计很不重视。成立工作室后,学生在工作室学习,指导教师根据当今设计热点和市场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设计主题,要求学生针对自己选择的主题完成市场调研、草图方案设计、建模及模型实物制作等完整的设计过程,每一个过程都由教师跟进进行指导、点评,指出作品中的优缺点、存在的问题、应修改的地方等,从而使每位学生都有“兵”可练,有“事”可做。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以前的不愿做、不想做,转变为现在的积极主动地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以前的一筹莫展、无从下手,转变为现在的计划明确,一步一步地踏实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这样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设计能力,减轻了毕业设计的压力。结语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实践融为一体,以承接项目、参加设计比赛、完成毕业设计和设计课题等为主要任务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好、更快、更专业地适应工作岗位,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从而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

作者:罗海妹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工业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要求有很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但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与设计前沿不符、与实际应用不适应的缺陷。本文从工业设计专业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社会实践、教学案例等对工业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可行性进行探究。

关键词:工业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中国作为众多国家中的一个,并且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重视设计的发展,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国际新形势下有自己的立足点和竞争点。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课程量大,且需要很强实际应用性的专业。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应该为工业设计专业学有生提供实际体验的机会,当前工业设计课程教学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课堂教学落后,存在很多缺陷。教育也需要因地制宜,因市场需求而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工业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课与理论课的交叉与融合,立足当代设计实践,构建科学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目前工业设计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人对工业设计的理解比较片面,致使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存在一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及时,教学手段缺乏新意,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甚至没有自己实践教学的空间和设备;第二,在现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工业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活跃心态影响下的学习需求,课程的设置没能跟上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第三,一些高校因为教学手段和条件的限制,致使课堂教学互动不够,学生不能充分表现出自身真正的需求,教师无法因材施教。例如,在新课伊始,就把如何做好某课题设计的方法讲给学生,强调了设计方法的本身,而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想象,靠知识的积淀去坚决该问题。

二、对工业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1、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整合

1)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优越性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工业设计课堂教学通过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在商业环境下工作的体验机会,学生通过实际课题的培训学习与实践,既能掌握设计系统中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又能表现各种的操作能力。一般教育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拘泥于现成的理论,学生则是以记忆为主,不能很好地应用该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使学生不再概念化和程式化,改变“中看不中用”的设计。2)模拟企业工作团队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强调学生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即在设计竞赛中采用模拟企业工作团队的教学方式,学生分组参与,集体互动完成课堂任务。这样能使学生更快接触市场、了解市场,毕业后也能更好适应社会、适应岗位。以某一平面设计公司的广告项目为例,教师组织学生自愿组成团队,模拟企业项目的工作流程,对该广告项目的目标、步骤、注意问题等方面进行指导。在团队互动设计中,各组成员团结合作,从市场调研、初步构思、深入设计,到最终设计作品绘制完成,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工作完成后接受企业对他们的回馈,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更有利于学生成为具备实战经验的工业设计人才。

2、融入道德教学的课堂教学

所谓德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和高尚道德品质教育,使其能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正确评价,最终走向“内化”,成为受教育者观念意识的组成部分,并在行为上自觉服从并遵守的教育过程。工业设计的过程是情感和审美的实现,这就需要美育做指导。卢梭曾经说过“一个人有了审美能力,就能不知不觉的接受不同的有关美的观念,也就会接受与之有关联的道德观念。”所以,通过课程教学,不但要传授关于工业设计方面的知识技能,也要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思想,是他们高尚化、纯洁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格。集体来说,也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同时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生活情趣,使学生身心情感健康成长的过程。如何使德育融入到工业设计课程教学中,是目前工业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模式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究。

3、交流互动的课堂教学

通常情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样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无法调动他们学校的热情。学生一直在听的层面上去记忆知识,不会去分析,也不会积极的发表个人的看法,这样难以展开积极主动的教学活动。想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必须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4、创意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指标中明确要求: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15%,有一定数量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还特别注明:多媒体授课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技术。但是,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了需要学习的信息,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因此,在合理利用多媒体的同时,仍然要重视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正确引导学生。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构想

如今,工业设计的课堂教学手段以结合多媒体为主,借助这一教学手段,构想将教科书里面的内容用图像代替。首先可以将教科书内容用动画的形式展现,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将其改编成电影的形式,这样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传授知识,更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其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创意思维在工业设计课堂上的运用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适合快速发展社会需要的设计人才。

四、结语

社会在迅速发展,就需要工业设计的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工业设计人才是目前工业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具体的实践当中,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用实践带动和促进教学;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热爱设计。只有这样,我国的工业设计才能更好地发展。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索,工业设计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究,以求更好的教学模式。

作者:于惠玲 于小康 单位:烟台南山学院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工业设计分析论文

21世纪初,工业设计在德国兴起,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大发展;工业设计也创造了美国现代工业发展的神话,使美国能够在半个多世纪内雄居世界经济“大哥大”的宝座……

工业设计前景之设计竞争力是工业发展的重要竞争力

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同时也是工业设计的竞争。

什么是工业设计?1980年,巴黎国际学术年会的论述是,赁借训练、技术知识、经济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状、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全新的品质和风格。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与代表新世纪潮流的工业设计相结合,将为人类书写美好的篇章。

由于工业设计是由工业设计师、结构工程师、价值分析师、模型工程师等专家集团组成的共同劳动,其本身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竞争力。专家们基于他们对技术、产品、市场、消费者、购买力、价格水平、生活习惯等的科学把握,开发、设计出了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如瑞士的机械手表,微软的软件……

日本千叶大学著名学者宫畸清教授在介绍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时,谈到日本产业振兴和经济增长有三要诀:一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二是经验丰富一步的工业设计;三是不断完善的经济政策。这三者相辅相成,其中,工业设计对日本经济的起飞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人痛定思痛,面对21世纪,又一次将“设计竞争力”作为日本经济振兴的法宝。他们用全新的设计思维,在策划、在设计“太阳经济”、智能建筑、地下城市、空间城市、模糊汽车等等。

工业设计是核心竞争力,是因为它可以科学地配置资源,投资少,见效快。据测算,工业品外观每投入一美元,可带来1500美元的收益。日本日立公司的数据则更具说服力,该公司每增加1000亿日元的销售收入,工业设计所占的作用占51%,而设备改造的作用只占12%,显而易见,工业设计的主旨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脉相通的。在21世纪,工业设计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关健和核心。商家将切实感受到,如果没有的产品设计,任何先进技术精良装备与严格的管理都无法创造出精美的商品。

工业设计前景之“组织设计”是全新的革命

现代工业设计应该包括组织设计。

现代企业制度是20世纪组织设计最重要的成果。但是,企业制度的革命是永恒的。企业组织设计也没有终点。

随着信息化、自动化、全球化的出现,人们设计了“全球工厂”、“元纸贸易”、“战略联盟”、“电视直销”、“网络营销”等各种生产和营销组织形式d

我们需要设计“全球工厂”。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时代,“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已经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竟争的优势,商战的严峻现实需要众多的各具优势的企业联合起来,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形成“全球工厂”。

耐克(NIKE)公司是世界上较大的旅游鞋供应商和制造商,公司将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的设计和销售上,产品的生产制造主要在新兴国家和地区进行。耐克甚至连样鞋也不生产。这就是“全球工厂”的初级阶段。

我们需要设计“战略联盟”。康柏电脑公司为迅速进入自己并不熟悉的个人电脑市场,获得竞争优势,一开始就与十几家著名的软硬件公司,如微软、迪吉多等结成技术战略联盟,“借他人力量发展自己”。康柏电脑的大部分零件也采用外包的形式来组织供应,公司本身仅仅掌握快速的研究开发能力及行销网络。由于实行轻巧的高弹性组织,配合低价策略,康柏很快占领了个人电脑市场,成为全球个人电脑的著名品牌。

工业设计前景之设计创意是企业人的基本素质

科学的工业设计,其灵魂是设计创意。

设计创意是21世纪企业入的基本素质。

我们所知道的有关设计创意的经典事例太多了。索尼的盛田昭夫苦于女儿的收录机的声音太大的烦躁,促发了“随身听”的构想:美国硅谷两个青年电脑“发烧友”基于“让每个消费者桌上都有一台电脑”

的理想,领导了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革命”的PC电脑潮流;海湾战争后赋闲的摩托罗拉工程师为了“让普通人在移动中通讯”,轻松地将军工技术转化为民用,引发了“大哥大”的流行;“令妇孺都能操作摄象机”的目标,使索尼创造了“掌中宝”;“在拍摄中即时观看影象”的设想,激发了夏普“彩色液晶显示屏手提摄象机”的独创......

21世纪的设计创意是在“世界产品大交流”的冲撞中产生的。目前世界市场各类商品的总量是150万种,中国市场才40多万种。由此可见,我国产品种类的市场空间还很大。企业应当大力激发设计师,多多创意,多多开发,积极投身于风起云涌的全球工业设计浪潮当中。

21世纪也是设计教育大发展时期。创意是需要教育的。创意也需要教育来普及。目前,各国都在加大设计学院的建设力度,如美国有35所工业设计的专门学院,日本与德国各有20所,韩国有15所,这些设计院校把目光都放在21世纪。未来世界级的服装设计师、汽车设计师、建筑设计大师......将从这里诞生。

工业设计前景之“虚拟设计”是高科技设计的旗帜

21世纪的设计,应该是“虚拟设计”。

“虚拟设计”(VirtualReality简称VR)技术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拉厄尔于80年代初提出的,现在它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虚拟生产”、“虚拟贸易”、“虚拟市场”、“虚拟网络”等等。而虚拟设计则是通过“虚拟现实”的手段,追求产品的设计和合理化。

虚拟设计通过“三维空间电脑图象”达到:1)真实。借助电脑和其它技术,逼真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活动,把握人对产品的真实需要;2)交互。实现人与所设计对象的操作与交流,以不断改进设计模型;3)构想。强调三维图形的立体显示,使设计对象与人、环境更具现实感和客观性。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科隆研究中心设计部经理罗勃认为,采用虚拟设计技术,可使整个设计流程时间减少2/3。

21世纪,虚拟设计将在建筑设计、装备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中发挥神奇的效用。

工业设计前景之“绿色设计”是新世纪的设计主题

绿色设计,是维护人类地球绿色环境的设计。绿色设计的目的是系统有序地探索人类产业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关系,有效地避免高科技工业化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冲突。

绿色设计要求必须从生态伦理学出发,掌握如下原则:

——在新产品中尽可能节约物质资源。

——实行语义学革命。随着产品日趋多样化,能赋予产品“生命与意义”的产品语义学,正在取代传统的产品“机能与外型”的关系。要突出自然、环境的命题。

——设计创新。在造型、功能、色彩、选材等方面,努力向高、精、尖攀登。同时,要兼顾民族性和层次性

谈到工业设计专业,可以先看看在上海"中国工业设计周"了解的两组数据,其一是我国近20年来培养的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仅3万人左右,只相当于韩国目前该专业在校生的数量;其二是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好,很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都不得不改行。每年约有30%至40%的人流向包装和商标设计等行当,有40%至50%的人改行去搞装潢、广告,也有部分毕业生到网站进行网页设计,真正去做工业设计的人很少。为什么如此少量的毕业生就业要改行呢?难道真是市场饱和,还是市场不需要工业设计人才吗?

一些专家指出,这是因为国内许多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不甚了解,更谈不上重视。有的企业甚至认为工业设计就是产品外观设计和包装。许多企业的产品设计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成不变,如热水瓶、自行车、床单等,"老面孔"传了几代人。

令人可喜的是进入21世纪,更多企业已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据国家轻工业局副局长朱焘介绍,现代工业产品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工业设计的成功。随着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产品的质量不再是主要矛盾,抢占市场,获胜的关键在于工业设计的创新,在于其能否引导世界潮流。今天的汽车、手机、电脑市场中,各企业越来越关注其设计问题,谁的工业设计有创新能取胜,谁就能赢得市场。目前国外许多大企业都拥有庞大的设计机构,象日本东芝,拥有的工业设计师数以百计。还有国内大企业海尔集团,就高薪聘用了多名外国工业设计专家,每年投入的开发设计费达8000多万元。这些高投入获得了高回报,海尔产品广泛行销海外世界市场就是一个证明。这说明,市场需求更多的专业设计人才,工业设计越来越在市场受到重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加入WTO之后,只有工业设计人才得到重视、使用,我国的工业产品才能跻身广阔的世界市场,市场需要多层次、多门类的工业设计人才,工业设计人才在未来有极大的升值潜力。"工业设计"将是一个为我们国家、我们的企业大量创造知识产权的黄金水道,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21世纪的文化将是设计的文化!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浅谈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建基于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实践教学成为我国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模式,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以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为例,从实践教学相关概述、构建原则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实践优化对策等方面对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分析技术;实践教学;实践

0 引言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践性强、内容涉及范围广(包括化工、农业、冶金、石油、煤炭、食品、医药、环保等)、专业性与技术性要求高等特点。基于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系的转型发展,社会对工业分析技术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对此,加强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实践教学体系相关概述

目前,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诠释,即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教学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等内容”或指由各实践教学活动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管理与保障体系等,各要素之间具有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等特点[1]。

由上述定义可知,实践教学的内涵主要在于侧重培养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思维创造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等。由此可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不仅符合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需求、也与高职院校培养专业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相契合,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是高职教育专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分析技术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专业学科,加之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独特性,决定了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其他教育体系构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构建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以注重以下几项原则:其一,系统性原则:由于高职学生具有整体知识水平不高、知识思维体系参差不齐等特定,因此在构建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形成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系统化过程。其二,开放性原则:注重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动态性、创新性,采用校企联合模式,引进全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2]。其三,性原则:实践性教学体现不及要满足学生理论学习需求,也要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化发展。其四,实践性原则:由于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其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应注重实践性的发挥。

3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优化对策

3.1 创新并开发实践教学模式

在基于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利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创设实践教学模式,用以保障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工作内容的统一性与协调性;集合社会与企业需求,制定实训教学纲要,并组织开展校内外集中实训,教学结合“布置任务――检验准备――检验实施――测后工作――总结反馈”分析检验员工作流程,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性、合理性、公正性分析与评价,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与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并给予有效指导,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开展,用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性[3]。

3.2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秩序性、稳定新、规范性、系统性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对实践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对此,在构建并实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用以强化实践教学规划管理、运行管理、实践管理效率,包括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标准、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考核方式等。

3.3 注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教学互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其自身综合能力与素养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要想实现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行的优化发展,教学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对此,高职院校应集合自身教学特征与实际情况,选聘“双师型”教学人才,或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专项实践能力培训、再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专业技能等级技能资格考核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用以促进实践教学的优化发展。

3.4 增强校企合作教学,构建综合性实训基地

实习与实训基地的建立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必然需求,对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完成教学宗旨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极大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构建“化学实训中心”、“微生物实训中心”、“分析测试与仿真实训中心”等;通过联系社会与相关研究结构,构建校企联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综合型训练基地,促进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有效连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4 结论

总而言之,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的优化培养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基于素质教育改革以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并实行实践教学体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就业率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优化,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中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虚实结合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

摘要:教学模式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虚实结合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模式融教、学、做、考为一体,理论与实践、学与练、做与考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根据企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充分发挥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特色,努力提高培养人才的技能水平,探索新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并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虚实结合;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模式TM0-4;G642.4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超的技能水平,符合企业岗位工作标准的,适应企业岗位工作性质的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近些年,随着我国行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及时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学生毕业时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能够胜任相关岗位的生产操作技能,从而实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及必要性

传统的实训教学中,学生在进入实物实验室之前,头脑中只有抽象的理论知识,缺乏感性认识,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进入实验室后感到无从下手,操作不熟练、效率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与动力,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之中,导致实训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衔接不连贯,很多学生已将实践教学前所学理论知识遗忘,这种情况下还要花一定的时间复习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实践,不仅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同时也降低教学效率,对学生而言这种先理论后实践,先学后做,也容易出现学、做脱节,既对及时、有效地消化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要点不利,也对增强实践效果和整体的学习效果不利,难以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近年来,很多中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课程改革,基于工作课程开发了大量的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但是,中职学生的理论基础普遍差些,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精密、昂贵,导致实训教学经常是人多机少,单纯的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讲解,大部分学生很难明确技能操作要点,学生很难有机会独立的、反复的进行一些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演练,学生技能水平得不到显著地提升,从而导致学生的技能水平很难满足企业岗位人才的需求。学生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强,是中职学生区别于其他院校学生的根本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迫切要求实训教学进行重大模式变革,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适应性。

二、虚实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虚实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就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教学环节相对集中。整个教学环节将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有机融合,避免将理论和实践割裂单独实施。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项目货任务,巧妙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虚实结合是指在课程教学实施工程中将虚拟仿真训练项目与真实的设备操作项目相结合,以虚拟仿真训练项目与真实实训操作项目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操作训练有机融合,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室及专业实训室实施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虚拟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虚拟训练对装置、设备、工艺流程及操作产生一定认识后再进入真实操作阶段,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

由于各学校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学校自身教学资源也各不相同,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受专业实训条件的影响,在实验实训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间内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操作,而还有另一部分学生只能听和看,这些旁观的同学的学习热情受到打击,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虚拟仿真技术是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等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其高效率、低成本、内容丰富和富有有效性、安全性等优势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推广。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在实验实训课程教学中,将虚拟训练与真实操作相结合,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克服了实训条件的局限,减少了硬件投入,利用虚拟仿真环境与实体互动,提高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能力,降低了错误操作设备对仪器的损坏和对人身的伤害。

三、虚实结合教学模式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具体应用

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虚拟仿真训练和实际操作带动知识的学习,以知识教学指导实际动手操作,我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从认知学习对象开始,进入真实实训室,先熟悉仪器设备基本结构,形成感官认识,明确学习内容及实训项目,然后,根据实训项目,进入仿真实训室进行仿真实训学习演练,学生身临其境的熟悉整个实训过程,并且反复练习不熟悉的实验环。经过虚拟实训练习后,进入真实实训室学习,通过分组或独自操作,掌握实训仪器设备,完成真实实训操作环节,并出具真实实训检验报告。教师的“教”是渗透在虚拟实训系统步骤操作演示和真实实训环节中对学生的操作指导,学生的“学”和“做”是体现在仿真实训中的反复练习以及真实实训对接项目的完成。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是由虚拟实训操作考评系统打分成绩和真实实训结果及教师实操考核成绩共同体现。虚拟部分实现学生的操作过程考核,真实实训实现学生岗位技能考核。合理的应用信息化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将仿真实训教学环节、学生仿真实训训练环节及仿真实训考核环节与真实实训教学、真实实训考核相融合,弥补实训教学中难以实现的自主训练、反复练习、过程考评,形成一套适合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培养技能人才、提升人才质量的虚实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

四、结语

通过探索和实践,我们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中有效的、有机的将仿真与实操相结合,改革了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并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浅谈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校企合作途径

摘 要:现阶段,面对我国高职教育革新发展新形势,校企合作研究也逐渐成为了我国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许多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为了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品质的人才,学校必须要重视起校企合作,进行深入的融合研究,在探索出更多合作路径的同时,也探索更新颖科学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工业分析;检验专业;校企合作路径

0 前言

对于高职工业分析、检验专业来讲,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与展现自己的平台,也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实践操作经验与技能,在提供学生就业竞争实力的同时,也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满足岗位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因此,为了不断加强高职教育与企业实际生产的联系,各院校应进一步探索、拓展校企合作途径,加强教育人才模式创新。

1 注重课程体系的构建优化

(1)分析典型岗位工作任务。通过相关企业的深入调研,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以及与企业技术专业对工业分析、检验工作的探究得出,建材生产控制、产品分析,以及化工生产就控制、环境与检测分析等是该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在此基础上,明确、认证了其中包含的相关实际工作任务,其中原料质量、产品指标控制;煤炭质量、化妆品有害物质控制;工业用水质量控制;标准溶液制备、硅酸盐成分检测等是该专业较为典型的工作任务。各高职院校可以在此基础上,对现行专业课程体系做出恰当调整,以此来适应校企合作探究[1]。

(2)加强课程体系构建优化。通过联合企业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以及相关专家做出的分析与认证,针对工业分析、检验职业岗位特点,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设计拓展需求与相关技能发展特点,划分出了以下几个学习领域:仪器分析测试、化学分析检测技术;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水质监测设计与实施;化验室组织与管理;设计与实施大气、废弃检测等内容。针对上述内容,各院校可以针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企业生产过程与特点,对职业岗位提出的各项素质、能力要求,构建出能够整合基础知识、专业与通用技术能力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教学组织方案,从而真正实现岗位职业能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协调统一,也拓展出更新颖、多样化的校企合作途径。

2 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工业分析、检查专业教学目标与特点的分析,联系现阶段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各院校应不断加强与相关企业合作,构建出新型的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还要结合企业生产发展需求,将实践教学内容恰当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与实践性特点[3]。

首先,应将及时学年氛围两个学期,主要开展的应是基本素质、技能的培养,而此阶段的各项教学活动,主要可以安排在校内实训教室内进行;其次,第二学年应合理划分成三个学期,主要开展的是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方面的教学活动,此阶段的各项课程主要应安排在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室,或者是校外实训基地来完成,真正实现校企有机融合;再者,第三学年应合理划分为三个学期,主要开展的是职业岗位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课程,此阶段的所有课程都应安排在校外的实训基地来进行,以此来确保学生可以真正获得实践学习的机会,真正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与实践操作能力。此外,该模式的专业实践环节所拥有的学时应占据整个教学时间的一半以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的培养替身提供有力保障,才能够将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够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变化的高素质人才。

3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结合高职工业分析、检验专业课程内容,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为了能够引导学生更积极、的思考探究,全身心投入到实践学习中,从而进一步提升授课水平,就必须要重视起相应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

首先,对基础知识与技能课程来讲,应科学灵活的运用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法等方式来设计组织各项教学活动,要尽可能的在校内实训、一体化教师来进行,真从而真正做到精讲多练、讲练整合的教学目标。

其次,对于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课程来讲,应在校内实训室,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如,项目教学等方法来进行相应教学活动的组织,紧紧围绕虚拟工作任务的布置,以及社会产品等方面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锻炼、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与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再者,对于综合、岗位技能培养课程来讲,应主要安排在校外的实训基地开展,这样学生可以真正到企业车间里,对企业设备、技术进行熟悉与操作练习,并有车间选聘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实训负责教师来对实训教学活动进行共同管理,从而将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也以此推动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2]。

,对于师资队伍、教学实训条件建设优化等方面,各高职院校也要不加强与企业的科学融合,并在合作探究中真正形成过程、成果共管共享,以及人才、责任共育共担的合作办学机制,从而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途径,在充分挖掘、利用院校与企业资源优势的同时,也在此过程中探索出更新颖、科学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一种可以科学整合学习、工作的教育培养模式,是现代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重大创新与改革发展,是真正实现企业、学生与高职院校三赢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各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及企业发展特点需求,πF蠛献髯龀鼋一步研究。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析与改善

摘要:本文对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为目标,将实践教学划分为四个环节。通过结合企业需求设计的实践内容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提升学生在就业和今后工作过程中的竞争力。

关键词:工业工程;实践教学;实践能力

工业工程作为一门以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学科,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逐步上升,中国的企业越来越开始重视这门以企业整体运营效率为目标的工程技术,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行精益生产方式,[1]对掌握这门技术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需求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虽然有着丰富的工业工程理论知识,但是工程实践能力尤其创新能力同社会需要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2]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综合运用所学工业工程理论知识系统的去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是当前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实际,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探索一条能够提升毕业生实践能力同时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

一、实践教学环节现状与问题

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工业工程专业是一个对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学生通过实践环节的训练可以将所学不同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以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我校的实践环节安排主要包括:金工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课实验、综合实验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从学校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综合来看,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一些问题。

1.实践内容体系性不强。各专业课程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内容以及知识点相对独立,训练内容的关联性不强。这样导致学生虽然对各课程的知识点了解掌握,但是无法做到综合应用,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系统性的问题往往无从下手。

2.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当前企业用人非常的现实,希望招到的员工马上就能进入角色,为企业去解决现实问题。但是由于学生学习期间实践能力训练不足,对于工业工程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及运用程度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企业对招聘到的员工的专业能力与素质失去信心。

3.生产实习效果较差。在进行生产实习时大多数都是以参观实习为主,这种形式使学生很难接触到企业实质性的东西,走马观花使得学生失去兴趣,很难达到实习环节设计的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状况,将所学知识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目的。

二、实践教学体系模式设计

在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的指导下,结合企业需求及我校工业工程专业自身特点,实践教学体系模式建的基本思路为: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利用工业工程技术和工具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改进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3]将实践教学划分为基础认知、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四个环节,通过每个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由粗到精逐步提升,同时经过对实践内容的设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反复运用,从而系统性的掌握所学各项专业技能,增强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系统性问题的能力(如图1所示)。

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内容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媒介。[4]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技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5]通过将四个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融入学生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从对专业知识的基础认知逐步上升到专业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同时考虑内容设计上的相互衔接,从而有效的提升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1.基础认知。基础认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工业工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奠定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该环节主要是由专业导论、金工实习、工程技术类课程实验、制图专用周等内容构成。专业导论使学生可以对本专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背景、课程设置、毕业生能力和素质要求及未来工作去向起到引导性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金工实习让学生对典型工业产品的结构、制造过程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和认识,并建立机械工程概念,为后续工程技术类课程奠定基础;工程技术类课程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工程技术类课程;制图专用周是工程图学课程学完以后的实践环节,通过训练使学生懂得要联系生产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巩固、加深和拓宽所学的知识,提升正确地阅读和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装配图的能力,为后续工程技术类课程打好基础。工业工程师应用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以工程技术的手段和方法解决系统的管理问题,需要拥有一定的工科背景,这样才能对这个领域有一个系统的理解。[6]

在开展实践环节的同时,邀请有丰富工业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为学生作专题讲座,使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工业工程在企业中应用的现状以及所用到的相应技能,为理论学习指明方向,同时增强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2.专业技能。专业技能主要是由工业工程专业课程的课内实验组成,本环节都是针对课程所学技能的单项训练,多以认知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包括:基础工业工程实验、质量管理与性实验、生产计划与控制实验、人因工程实验、物流工程实验、精益生产实验。基础工业工程实验使学生掌握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的相关方法;质量管理与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应用Minitab软件进行统计过程控制、质量控制七大手法分析等;生产计划与控制实验使学生掌握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的运行及操作等。通过这些专业课程单项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如何去实践应用有了进一步了解,为后续实践环节打下扎实的基础。

3.综合应用。综合应用主要以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为主。课程设计是学生在掌握了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综合运用知识完成设计要求,目的是通过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工业工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7]课程设计环节主要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物流工程课程设计、人因工程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对所学工程技术类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训练,以提升学生的工程科学素质,与我校工业工程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机械工程基础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是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环节,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管理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物流工程和人因工程课程设计是将所学专业知识综合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此环节所用的资料和数据主要来自往届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过程中收集整理的来自企业的真实数据资料,指导教师通过对这些数据资料的整理和筛选形成课程设计题目。通过课程设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生产实习为了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实习,首先要c实习企业沟通设定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提升学生自身的参与性;然后设定实习流程,以企业生产组织过程为主线,按照生产环节去实习,每个环节2―3天,企业人员用4个小时左右时间讲解工业工程技术应用情况,剩余时间带学生去企业进行现场讲解,同时学生收集相应问题的现场资料,这样逐个环节进行直至4周实习结束,实习结束时学生需按小组提交选定问题的改善报告。通过这种方式组织的生产实习既能保障实习效果,又能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同时有效地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8]

4.能力提升。能力提升是系统、综合应用工业工程各单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主要包括综合实验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综合运用工业工程专业技术和方法的能力,我校构建了一个以精益生产为核心理念的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综合实验平台,该平台已能够呈现实际生产过程为目标,生产现场有cell生产线和皮带线两种产线构成,选定小型电风扇生产组织过程为研究对象。实验过程首先根据产品生产任务要求学生自行设定生产线工位安排生产,生产过程中运用工业工程的技术和方法采集相应的数据。结合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对问题进行改善后将改善结果进行仿真,同时在生产线上安排生产。这个过程循环多次,直至满足要求。实验过程中安排多次小组之间的对抗比赛,小组之间交流、分享各自经验。通过为期四周的综合实验,引导学生从充满趣味性的实验中掌握生产计划、基础工业工程、质量管理、仿真技术、精益生产、物流工程、人因工程等主干专业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和实用技能。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一组实践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够检验学生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的能力。该环节要求学生在企业完成,即在毕业实习期间收集毕业设计所需数据资料为完成毕业设计打好基础。结合企业实际问题,应用工业工程的知识和方法来完成毕业设计,既能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又能使学生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系统性提升。

四、结论

随着用人单位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合理的组织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企业需求设计实践内容,循序渐进地提升毕业生对专业技能系统性综合应用的能力这一途径,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提升学生在就业和今后工作过程中的竞争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应坚持贯彻工业工程“改善无止境”的精神,根据企业及社会需求不断完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电工电子在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课程衔接

摘 要:电工电子课程是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多采用传统的理论授课的方式进行,没有实践环节。为更好的与专业课程衔接,对电工电子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电工电子;课程衔接;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要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企业的需要就应该在专业领域入手,突破传统的片面追求理论体系严整性的意识限制,努力凸显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本质特征,不断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各种新器件、新电路、新技术、新工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电工电子”课程是学院工业分析技术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学生继续学习“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分析仪器维护”“化工原理”等专业课的基础。由于没有的针对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教材,而且教学模式多采用传统的理论授课的方式进行,没有实践环节,造成学生在学习电工电子课程中学习兴趣不足,感觉与本专业毫无关系。从适应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我们对原有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使电工电子课程能更好的与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衔接。

1 原有的电工电子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电工电子”教学都是以电专业的模式复制,没有针对其他专业的教学倾向性,所以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教学模式陈旧,依靠老师的上课讲授,没有任何实践教学环节。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过于枯燥[1]。其次,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特色,的按照现有教材进行,没有取舍没有重点,没有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后续课程进行衔接。第三,教学方法没有创新,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 更新教学理念,制定新的教学课程标准[2]

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特色,学院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在“电工电子”课程标准中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电工电子”课程能更好的衔接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后续专业课,而不再孤立的学习电工电子课程。在原有的教学目标中加入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正确识别与检测方法、焊接技术基本技能、以及低压电器使用基本技能、通过对电子产品的安装及调试,电子电路的设计和应用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在专业学习化学分析仪器中做到简单的对分析仪器的维护。

3 建立适应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电工电子教学体系

3.1 教学体系的改革

根据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结合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色,将“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体系设置为:基础学习,专业学习和实践学习三部分。

这种教学体系的应用,体现了“电工电子”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宗旨[3],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1.1 基础学习。重点学习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电工仪表;常用半导体二极管器件;信号产生电路;电动机;放大电路等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1.2 专业学习。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专业课中需要的光电管,信号放大器,电磁搅拌,迈克尔逊干涉仪,测热辐射器,辉光放电管,惠斯通电桥,FID检测器等,进行专业讲解学习。

3.1.3 实践学习。常用的常用的电子仪器仪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毫伏表、万用表、兆欧表、晶体管特性仪等)的使用,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掌握连线技术、焊接技术和EDA仿真技术,达到技术技能培养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电子系统一般组成结构中,以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马弗炉为讲解对象,画出它的电子系统组成框图,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讲解它根据不同要求配备相应组合部件和控制程序的典型电子线路。在讲解半导体二极管时,改变以往的只讲授普通二极管的结构及其基本电路,改为简单介绍二极管的结构及其基本电路,重点介绍特殊二极管,尤其是变容二极管;光电子器件;光电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等。结合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仪器分析课程光电倍增管的知识,二者相辅相成,学生在电工电子课程中学习到了专业课知识。在实践课程中教授学生掌握二极管的辨别,同时学生在拆装分析仪器的时候,协助专业课老师指导学生了解仪器的结构。

3.2 构建专业实训模块,完善学生学习成果

电工电子面向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与该专业多门专业课结合紧密,为满足专业课的需要,将电工电子实训课程设置为两个教学模块[4]: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

基础模块中重点掌握万用表的使用,万用表电路板的焊接和组装,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专业模块中强调与专业衔接,与分析仪器维护课程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分析仪器的维修,在维修分析仪器的时候,电专业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寻找仪器故障的原因,配套相应的电子元器件,对仪器信号显示器进行焊接维护,并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实践学习。

实训内容的广泛性和专业性是实训课程的关键。在练好使用万用表的同时,掌握基本的焊接技术,专业实训中在工业分析技术拆装实训室和分析仪器室中完成。

4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每一个教学章节的开始以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常见分析仪器为开始,从分析仪器的讲解进入本章知识,采用PBL教学模式,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图书馆资料查找和网络查找的方式,找到类似的生活中常见的仪器,并做成ppt课件的形式,在课堂上交流,教师完成相应的原理的讲解。实践教学中采用小组竞赛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老师人为设置分析仪器故障,各小组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的学好电工电子。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办学定位分析与探索

摘 要: 本文作者分析了我国工业设计的现状,结合本院自身师资、地理位置等情况的优势,紧密结合专业内涵,提出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办学定位。

关键词: 工业设计专业 办学定位 特色培育

1.专业概况

工业设计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教育领域,至今已有20多年。我国的工业设计现在正逐步走向发展、走向成熟。工业设计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近几年有近三百所高校都继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规模很大,比如江南大学、湖南大学、同济大学、深圳大学等,它们的工业设计教育已经比较成熟,有能力培养专门的工业设计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层次也比较高,主要从事理论研究。而我校作为一所普通院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实力上,与江南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等重点院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培养该专业的人才也有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把该专业办出水平和特色,使该专业学生将在社会上大有作为,我们在参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形成了具有我院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思路。

2.专业办学定位

我校地处秦巴山区,属于陕西省教委直属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多年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面对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与市场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强大需求,我院在发掘了自身潜力并得到兄弟院校的大力帮助下,于2002年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理工类),并从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现有在校生四个年级、八个班,共221人,已培养毕业生200多人。本专业共有专业教师12人,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能够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知识结构合理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

该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工业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高校等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开发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有美学基础、造型基础、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产品设计方法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应用技术与美学和知识,以及空间设计原理和法则,综合协调产品的造型、结构、功能、材料等内在因素的能力,以及产品与人、环境、市场销售等外部联系的能力,使产品的形式与功能达到的境界,从而开发设计出具有高度人机协调关系和较高审美价值,并广受市场欢迎的现代工业产品。除此之外,还必须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工业设计的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工业设计的近期发展动态和趋势;要求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有关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胜任艰巨工作的能力。

在10年多的办学历程中,我们先后多次前往地处荆楚的二汽集团、川北的长虹集团和位于陕南的装备制造业,这些企业集团都是我国比较著名的企业集团,他们对设计类的人才需求非常迫切,经过充分论证,确定了我院工业设计专业办学定位的核心内容,即:适应企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我院已有条件并积极创造新条件,侧重于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具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设计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产品设计和围绕产品设计所要求的人机界面设计和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任务。五年多的办学历程,充分体现了上述办学思想和思路。以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完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管理水平,造就更多的企业需求的设计人才。

3.特色培育

通过对陕西省乃至全国的各个企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家电行业和一些设计公司等的调查,我们认识到虽然全国已有两百多所高校设立了工业设计专业,但是对于我们国家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的工业设计人才的缺口还很大。尤其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开放的观念为底子,工业设计成长比较快,而内地相对来说这方面比较薄弱,这就造成了绝大部分的设计人才都集中在了沿海地区,而内地尤其是西北地区设计人才极为短缺这一不良局面。近几年中西部地区等各大公司和企业对设计人员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制造业,需求量更大,通过对各兄弟院校的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为95%左右,而东西部地区设计院校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我校开设工业设计专业不仅弥补了汉中地区以往没有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缺陷,而且对陕西省的工业设计教育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汉中作为陕西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曾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陕西省在一些方面的发展速度却一直比较慢,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产品科技方面的投入,使各类产品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这无疑是当前紧迫任务之一。使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不单单是生产出高科技的产品,因为这高科技的产品的资金投入很大,有的周期还很长。一些专家认为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不是技术或技术开发能力,而是对传统工业产品基于市场需求的再设计,工业设计是传统产业盈利的好模式。加入WTO后,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的现实手段也正是工业设计而不是群起追求高科技。因而我们更要注重产品的外观效果,只有达到内外质量的统一,这个目标才能达到。尤其是地处南北交界的汉中,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更需要从这方面着手。陕西理工学院是汉中地区的正规的本科高等院校,为陕西省,尤其是汉中地区培养工业设计方面的本科专业人才,是我院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为汉中的经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将工业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以机电产品的外观设计为主,以相应的视觉传达设计为辅的发展方向,尽可能地弥补产品技术力量的薄弱,提高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种生活用品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需要大批的工业设计人员。

针对以上情况,我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办学定位是立足西部,面向中小型企业及设计事务所。我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重点是以机电产品设计为主,以日用品设计为辅,并兼顾平面设计和室内设计。

4.结语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和探索,我院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办学定位把握住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脉搏,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7%以上,有近60%的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为西部地区的设计及制造行业的繁荣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教改新思路:重点培养工业分析专业应用型人才

摘要:本文对中职生的素质做了客观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从五个方面提出教改思路,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以培养工业分析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一、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二、调整课程结构,提高现代化技术仪器分析学习的比重。三、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四、增加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技能培训 工业分析 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及时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普通教育,其培养目标就决定了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时,在保障基础理论学科科学性的前提下,须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所以要对本课程所属学科内容进行分析与取舍,正确处理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关系,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通过综合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缩短传统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及时线需求的差异。同时为了能使学生与生产实际保持零距离,还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使他们成为掌握实用科技知识、娴熟技艺和高超手艺,受单位欢迎的劳动者。技能培养不能纸上谈兵,工业分析应用人才的培养尤为如此。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研究,对中职生的实际素质作了分析评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具体进行一些教学改革和尝试。

一、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生从年龄、生理上讲和普高学生相差无几,但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得中职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又有很大不同。尤其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年年扩招引发了普遍的“普高热”,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认识有了偏见,再加上初中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加,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不愿轻易选择职业教育,使得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笔者通过多年观察发现中职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可塑性强、偏好动手操作,但同时普遍存在以下缺点:思想上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不求上进,做24小时和尚撞24小时钟:不少学生没把精力用在学习上,而把较多的时间花在了上网、玩游戏和交朋友、谈恋爱上;中职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学习基础差,尤其是理化成绩不好,造成听课困难,很多同学反映上课听不懂,畏惧、害怕、甚至讨厌上课;个别学生缺乏基本的荣辱观、是非观,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容易偏激。

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群体,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的老师比教书更重要、更艰巨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及其他基本素质,从而使中职生走出校门后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

目前,对于分析工作者,单位的分析样品杂而多,每个分析人员需学会多种样品的分析和多种仪器的操作使用,每个样品的前处理过程又不尽相同,有些样品前处理还很复杂,需要时间长,仪器调试过程也很麻烦费时,为了节约时间分析工作者往往需要“一心二用”一边调试仪器一边处理样品,所以分析人员不但要有很强的分析技术,还应具备头脑清楚冷静、认真仔细、有耐心、能吃苦耐劳等优良的品质和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等等。有些部门需要“稳、准、快”的快速分析,没有清楚冷静的头脑和一身硬功夫是行不通的;有的部门需要每天做重复的工作,要没有耐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万万不能的:若有的分析结果刚好落在产品质量控制点左右,就需要多次复检,没有认真仔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不行;要做仲裁分析没有诚信的职业道德更不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素质。不但要培养扎实的基本技能,还应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他们认真仔细的性格,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他们对工作对国家很强的责任心,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使学生成为“德能兼备”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工业分析专业中仪器分析学习的比重

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必须结合学生就业所需,突出他们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中职学校的课程总体结构可分为三大模块,分别是文化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技能课程模块。学校在开设技能课程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及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对该技能课程的要求和标准,制定技能实训计划和标准;第二,课时量要满足训练目标的完成;第三,要提供必需的实训场地,以保障技能训练的目标完成;第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技师上课,或者到企业进行实训。

通过我们调查研究发现现行的国标或企业用的分析方法中仪器分析方法占到80%以上。分析仪器种类繁多,各类分析仪器其原理各不相同,结构复杂,同一类分析仪器操作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别。不同厂家的同一仪器配有不同的计算数据处理系统。就目前我们的中职学生水平,他们普遍反映学不懂,学习起来很吃力。因此我们调整课程结构,加大仪器分析学习的比重,教学中我们还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和过程尽量通俗化简单化,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多增加一些实际有趣的实验,比如食品中有无添加剂,饮料中有无色素(如柠檬黄)。辣椒面中有无苏丹红,食品加工过程中是否产生有害物质等等问题。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适应生产及时线的技术应用人才。

另一方面。分析仪器的调试和数据处理离不开计算机,国外先进分析仪器的操作系统又都是英文版的,不同仪器软件各不相同,同类仪器各个厂家所配软件也不相同,就是一个厂家同一仪器软件也在不断更新。要想在实际生产中能很快学会仪器的使用,工作能得心应手,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本技能是肯定不行的,但没有很好的英语水平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就如同鸟儿折断了翅膀很难再飞得很高了。要想让我们的学生灵活应用各类分析仪器,成为分析行业的能手,成为单位受欢迎的人才,就应该鼓励他们除了学好学校开设的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外,应坚持不间断地学习计算机和英语。

三、增加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发现,课堂上的苦口婆心有时效果并不好,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不但听不进去说教而且还会有逆反心理。但他们爱做实验,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中职生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教育,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多方位的素质教育。对于一个合格的分析工作者而言,从样品的采集选样,样品的前处理,分析操作过程,结果处理到写出检验报告都需要分析者自己独立完成,同时还要管理实验室。对分析仪器进行维护和简单修理。所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分析所用的大型仪器比较昂贵,学校也不可能买许多台,为了能让每个学生有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我们实现实验教学模块化,每一门专业课都进行一定时间的综合性实习,让学生能亲自动手做完样品的全分析过程,几种大型

仪器的教学和实践可分组分类同时进行再相互交换。实行全日制的实验室开放式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定实效。这样不但能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分析仪器的操作使用,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以适应今后的工作状态。

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实施者。也是教学的领导者和重要的参与者,教师的观念和素质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质量。由于中职学校在国民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所培养的学生除少数升人高职院校外,大多数成为当地各行各业的及时线劳动者,直接加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大军中。作为中职学校,其培养目标就是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毕业生应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具有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业的竞争能力;能直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成为有文化、有技能、有能力的劳动者,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也发生了变化。老一辈“企业工人型”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逐渐退休,新一代大学生、研究生毕业的“学院型”教师逐渐加入,中职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教学结构方面学科性体系很完整,但技能培训的力度、内容、方法等已脱离企业职业技能的实际需要;在师资能力方面,理论水平可谓今非昔比,但其操作技能方面大不如前。试想这样的教师其自身都难称得上“能工巧匠”,很难让人相信能够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另外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理所当然也应该将目前的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各个行业的新发展新动向新问题告诉他们。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化学分析类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实验设置应尽量结合工业生产实际,增加各行业部门的应用实例。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并能上岗操作。这就要求我们学校首先要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改革项目,激励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参与实验室建设与科研工作,能不断的更新知识,了解现代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行业发展新动向,建设一批强有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因此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决定,定时定期安排教师去对口企业或单位参观并“顶岗实习”熟悉相关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使教育者能不断更新知识,了解现代科学和边缘科学的发展,了解科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了解和掌握目前我国实际生产状况,成为“双师型”的教师。

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模式,其特点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职业培训,在校学习文化理论课,在企业进行实践培训,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多于在校学习的时间,培训很大程度上是以实际生产为基础的,学生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最实用的技术,毕业后可直接投入工作不需再培训。

我们应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现有的实验实习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广泛参与对学生的实训,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可在企业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技术攻关课题,由学校研究攻关,双方派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结合企业课题的现实性,学校导师的理论性、企业导师的实践性等各方面的优势,并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料、教学与训练设备以及企业生产经营场所和设施等各方面的资源,使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在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互补中得到提升。学员在课题研究与攻关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查资料,与导师交流、实践、汇报、答辩以及向导师、同学请教中获得资料,撰写论文,同时语言表达、与人沟通、与人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多方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我校已成为西北地区化工行业的实训基地,将为石油化工行业培养一大批实用型的人才。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浅谈高职高专工业分析专业英语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之间的关联,强调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相联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职高专 工业分析 专业英语

工业分析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体系中的一种,科技英语是指用英语阐述科学技术中的理论、技术、实验和现象的英语体系,工业分析专业英语即为其中分析与检验领域中用来阐述各种理论、技术、过程和现象的英语。《工业分析专业英语》是培养高职高专工业分析及相关专业人才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英语原著和报刊的能力,又可以使学生接触更广泛的专业知识及有关的英语知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产业知识化的今天,熟练掌握专业英语是学生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一个必备素质。

本文主要介绍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之间的关联,强调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相联系的重要性。

1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

专业英语并不是简单的等于英语语法加专业词汇,它的语言体系及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特点。正确认识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的关系,可以使两门课的学习相辅相成,达到共同提高。

1.1联系

(1)构词法和词性转变。专业词语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记忆,这就需要在词汇教学中补充构词法知识。学生及时年的公共英语学习中,对英语单词的构词法有系统的学习,这为他们学习专业词语及专业词语构词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元素的英文表达很多都是以-ium结尾的。这些以-ium 结尾的单词的字头与元素符号相符合:如calcium代表Ca(钙),aluminium代表Al(铝)等。专业英语中,词语常常是混成的,如:redox =oxidation + reduction 氧化还原作用=氧化+还原;bromocresol=bromo+cresol溴甲酚=溴基+甲酚;electrochemistry=electrical+chemistry 电化学=电的+化学。

专业英语词汇的另一个特点是采用大量缩略词或符号使得词汇较大简约化,如EDTA(ethylene diaminete tetraacetate,乙二胺四乙酸),ppm(parts per million)百万分之一,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三磷酸腺苷)等。

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一样,都存在词性的转换的规律,如:

滴定 titrate(动词)titration(名词)titrimetric(形容词)titrant(名词,滴定剂)

中和,中性 neutralization(名词)neutralize(动词)neutral(形容词)

(2)语法教学,分析句子主干。进大学以后,有些同学对高中阶段所学的语法知识已逐渐遗忘,而专业英语的特点之一就是长句多,所以重视语法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句子主干结构的能力至关重要。我们知道英语的句子和汉语句子的较大区别就是结构严密、主谓分明,搞清了句子的主要结构理解就不会太难了。阅读专业英语文章遇到长句时,应该学会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握句子,首先粗略的看几遍,心中对这个长句大体有个轮廓之后,然后再进行语法分析,即辨析句子的主干和分支结构。之后,再把分支部分往主干上添,如修饰主语的定语,修饰谓语的状语,以及一些从句等等。

1.2 区别

(1)词汇的专业性。化工专业英语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词汇方面主要表现为生词多、词汇专业性强、长单词多、专有名词多等特点。在化工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专业词汇的学习是一个拦路虎,甚至有些普通词汇看起来似乎很熟悉,但是其具体的词义选择也是一个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不是原来的意思了。比如:concentration,大多数同学一见到这个词,就马上想到“集中,专心”,而实际上,在分析专业英语中,这个词最常用的意思是“浓度”,如molar concentration表示摩尔浓度;再比如cell,常见含义为“细胞”,但是专业英语文章中可以作为“电池”,如electrochemistry cell 意为“电化学电池”;再如positive 和 negative,公共英语中常用的意思是“积极的”和“消极的”,而在专业英语中常常采用另一种翻译“正的,阳的”和“负的,阴的”,如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rge为“正负电荷”之义。

(2)被动语态多。据统计,被动语态的句子在科技英语中约占1/3,比非科技英语中被动句出现的频率高一倍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在科技论文中着重讲述客观现象和科学真理,在意思表达上被动语态通常比主动句更简洁明了,与日常英语和文学作品不同。

(3)文章中长句多。一般说来,专业英语文章的句子结构比普通文章的句子结构更复杂,长句很多,逻辑结构非常严密,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少困难。理解专业英语的长句常常是一个令学生头痛不已的问题。因为专业英语文章具有此特点,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了专业词汇并不代表就能读懂专业文章。

(4)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紧密。对初学者来说,即使词汇句法均没有问题,但在文章的理解翻译过程中常常词不达意,不能以专业的口吻译出。这种现象主要是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遗忘或欠缺等原因造成的。

如《工业分析专业英语》中课文“Redox Titrtion”,若学生对氧化还原的理论知识已有所学习并较好掌握的话,那么这篇课文学习起来就很容易,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性;反之,即使老师认真讲解,学生也未必能理解,还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提高。

2 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含义(Information Retrieval),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过程,所以它的全称又叫“信息的存储与检索(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这是广义的信息检索。狭义的信息检索则仅指该过程的后半部分,即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查询(Information Search)。

文献检索中检索工具和检索对象很多是英文的,专业英语是文献检索的语言工具,文献检索又是专业英语的应用,把两门课程相结合成,使学习更系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文献检索》课中CA 章节,以及从外文网站获取信息,如专著、论文、文摘、产品说明书、标准、专利等,有大量专业英语的内容,如检索关键词,所得文章的摘要乃至全文,实用性强,又能增加趣味性,从而学生能更好的认识和学习专业英语。

《工业分析专业英语》中各篇课文均为英美等国的分析专业的期刊、文献,在每篇课文结尾处均有斜体字注明,如 selected from“Brown,P. R. Analytical Chemistry,1990,vol. 62,pp. 995-1008.”,讲课时可与文献检索知识相联系,将此含义授予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根据课后注明在网上搜索相关文章,这样既学习了专业英语,也练习了文献检索的使用,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 结论

工业分析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正确处理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的关系,有利于各门课之间的学习相辅相成,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同时使得专业英语的教学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