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技期刊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科技期刊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技期刊论文

科技期刊论文:对于当前科技期刊发展取向分析

在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环境下,科技期刊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我国现有科技期刊4926 种,其中学术类 2000 多种,技术类 2000 多种,科普类 400 多种[1]。尽管三类期刊面向的受众市场不同,赢利模式和市场化程度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科技期刊大多依托于研究院所、科技协会和学会,主要收入来源是所依托单位拨款、广告费、发行费等方式,市场化程度不高,依赖性强,传播手段和方式多比较传统,传播效果和收益有限,这些都是目前转企改制的问题和难点。

虽然各类科技期刊有其特殊性,但其大众传播特性和产业属性是十分明确的,这就为期刊的体制改革提供了前提条件,尤其是像科普类的科技期刊,其本身定位于对大众进行科学普及,有较大的受众面和社会影响力,可以先行尝试改制。在科普期刊运行中,注入传播理念,以读者为本位,建构知识营销传播体系,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和渠道建设,提升传播效果,从而形成良性的市场运作环境,走市场化发展道路。

一、从科学普及到科学传播理念的转变

科普即科学普及,它是一个知识的单向流动过程,体现一种自上而下的“知识下行”的活动,有宣传、贯彻、强化的概念和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含义。这个概念有一个潜台词就是,科学技术都是好的,都具有正面价值。“二战”之后,科学的种种负面影响开始显露出来,这种传统的科普观念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同时,传统的科学普及只注重对科学成果的宣传,而对于科学与文化的关系、科学与人类的关系等问题关注的缺失受到现代科学学的质疑。由此导致的最重要的观念变化就在于,由科学普及的单向传播过程,走向科学传播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个互动中更注重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科学与人类生存及大众生活的关系,更注重民众参与科学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比如美国着名的科普期刊《科学美国人》,十分注重报道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进步和发明创造,以具有时代性的人文精神关注科学,在对科学的解读中注入大众参与的交流和互动概念,是美国大众十分喜爱的精神读物。

传播这个词的真正意思是“交通、交流、交换、互动”。“传播”是与“信息垄断”相对立的一种崭新的、现代社会特有的信息分配方式,它贯穿渗透在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运行模式。传播代表着一种“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心态。理念的转变使我们科普期刊的办刊观念必须遵循传播学的规律,重视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其一,科普期刊不仅仅是知识源、信息源,更是思想源、精神源 ;它不仅仅展示普及科技的成果,也体现哲学的睿智和深沉的理性。科普期刊要从多维角度,展示大众对科技与文化的关系、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转变,对科技发展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的诉求等问题的关注。其二,科普期刊需要借助传播学已经建立的理论体系、结构功能方法,分析不同受众的接受意向和接受能力,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不同形式的科学传播活动 ;要研究如何有效传播,运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传播主体、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进行系统分析。由此探索科普期刊发展的新路子,改变传统的科普期刊传播理念、方式、手段和途径。其三,科普期刊要重视媒介融合大环境。数字技术将最终从本质上改写一切中介传播方式,带来传播理念和方法的全新变革,它给科普期刊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科技期刊必须适应数字技术的发展,跟进市场反馈情况,在新技术新媒体形式尚未最终占领纸质媒介市场之前,把握住大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在多元化信息传播格局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中国国家地理》当初从《地理知识》改版、更名时,曾经为“科普的”和“科学传媒”的定位争论不休,客户、广告商、发行商都不看好其科学传媒的定位。经历十多年的运作,证明《中国国家地理》理念的转变是睿智的、成功的,理念的转变带给读者的是:不再有“居高临下、拒人千里之外的疏远感”[2],有了更多的对社会热点、大众需求的关注。期刊运用最容易进入公众视野的地理话题,展示地理的天然亲和力,寻找差异之美和变化之美,在形态各异的地形地貌、千变万化的生物特征、沧海变桑田之中演绎丰富的哲理思辨。内容创新社会化、在网络空间延伸、品牌价值的实现等媒介化运作是它制胜的法宝。

二、注重受众本位的传播

数字时代的传播特点之一是强调互动参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大众文化的新走向等组成了传播活动的新环境,这种环境要求信息的种类、样式、呈现方式和获取形式的个性化,“个人和社会生活组织方式的变化既是数字化带来的传媒生态变化的一个结果,同时又反过来改变着传媒活动和传媒生态。”[3]适应受众信息需求的特点,进行科普期刊传播形式和产品形态方面的创新,从“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换成为必然。“受众本位的传播”强调从受众出发建立有效的沟通环节。

首先,建立“作者—编辑—读者”期刊传播三元系统的立体互动关系。在读者时代,期刊的传播效果的构建由读者、作者和编辑三者共同组成,读者是期刊的解读者、评判者和再传播者,他们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掌握主动权的参与者,他们对信息的取舍决定着编辑的传播观念和传播策略,也激发作者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思维。充分重视读者的信息反馈环节,注重作者、编辑、受众的多向交流,才能建构起完整的传播过程。改变传统的“作者—编辑—读者”单向的线性关系,促进“作者—读者”、“编辑—作者”、“编辑—读者”的交互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传播动力机制。俄罗斯的科普杂志《科学与生活》保障每期都刊出一些各个领域的有趣的、读者关心的问题,通过互动环节集纳读者的反馈意见,举办公益活动与读者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改变了杂志销售曾经处于低谷的状况,近年来订阅量成倍增长。

其次,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建立起多种形式的互动传播渠道。建立交互性网站,或与读书网站、行业性网站或频道合作,利用个人网页或博客,建立数据库,进行在线内容揭示,实行读者、作者、期刊三方在线对话,及时了解读者对期刊的评价及感兴趣的选题方向。与此相联系,延伸设置一些人性化、个性化的互动环节,如 :记录期刊出版中的趣事和问题、参会和采访信息、行业名人近距离接触等,增加期刊的亲和力 ;上传期刊不能承载的图片、录像、录音等,多方面与读者沟通,满足读者多方面需求。

再次,建立网上网下实践社群平台建设。科普期刊与其他科技期刊相比较突出的特点是知识的普及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实践社群式的交流可以延伸期刊交流中无法实现的知识共享和转化等问题,提升科普期刊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增进读者与期刊、作者的联谊。实践社群可以稳定读者群,也可以通过社群的人际传播扩大读者群。

三、传播方式的多元化立体化

新媒体的出现为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元的平台,并促进了新的内容服务模式的产生。新媒体合理有效地应用可推进科普期刊做大做强,《中国国家地理》市场销售连续 3 年成倍上涨 , 就是得益于杂志的上网,网络使杂志在更大的人群中快速传播。

当前,“80 后”、“90 后”读者正在成为期刊的消费主力,他们的阅读以 移动性、随时性、跳跃性、浅阅读性为特点,阅读媒介和接收终端也在发生变化。在全介质传播环境和阅读方式改变的环境下,科普期刊出版有必要突破原有的界限,将出版内容的实施面向不同媒介形态进行开发和经营,实现对不同媒体细分市场的覆盖。

当然,根据科普期刊现状和市场状态,当下的发展可以通过与数字媒体公司合作等方式,先从某一新介质入手开展,再逐步形成全介质并存、互通、互补、互动的转变,“形成出版资源的多次开发、合力经营、多种媒体互动发展的综合效应”[4]。根据不同媒体终端的特点和受众特点,设计期刊一次策划、多次、多次利用的效率格局 ;建立重时效性、互动性、复合性的新媒体传播理念,适应多种载体整合出版的要求;建立统一数据库,把不同媒体融为一体,实现从传统的内容提供商向内容集成商的角色转变,建构资源共同利用的技术平台,建立内容策划、内容分媒体类型加工、内容数据库、内容多次等环节的平台。

四、全程概念的知识营销传播体系

对科普期刊而言,知识营销就是利用期刊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和专家资源的优势、传播渠道优势、读者群优势,把营销理念贯穿于从选题策划、推广营销、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通过科技知识服务活动,传播专业理论、技术、资讯以及其他知识服务[5],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期刊的发展战略上,全程知识营销要求期刊社建立统领全程的一体化策划,包括选题策划、专家资源、科技交流与实践、咨询服务、传播销售等环节的营销体系。

在发展路径上,改变以往“源头策划”为“全程策划”,包括从市场调查、选题设计、作者队伍、印装设计、读者定位、市场预测、效益预算、宣传推广、发行策略、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整个过程。以往科普期刊的策划注重源头,针对选题进行论证和策划,对宣传营销、多媒体出版、读者反馈等下游环节没有注入“营销”和“策划”的理念。全程策划则以选题策划为龙头,协同各个环节,将全程营销意识贯穿于整个流程,是更高层次上对期刊策划、制作、生产、传播的整体把握。

在知识营销传播体系的建设上,整合资源、发挥营销传播过程中的“知识动力”作用,有效地运用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开展较的科技成果会 ;整合上下游资源,建立科技产品和服务推介平台 ;通过专业、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为公众提供消费指南平台 ;开展增值服务,延伸知识营销价值等。通过有效的组织方式为公众提供知识服务,最终赢得读者和市场,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五、品牌化的传播科普期刊的品牌标志是 :代表科学技术水平和科技文化的发展方向,拥有广泛的读者群、高水平的核心作者群,较高的知名度和成功的经营。品牌是科普期刊的灵魂,是衡量科普期刊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品牌的建设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期刊社的重视,品牌在期刊成长中塑造,在期刊传播中加固、维护和提升,品牌的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但从目前国内期刊品牌的传播看,比较零散,缺少一致性、贯穿性,没有整合有利资源进行有效传播,形成品牌效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品牌化的传播缺失。应该整合建立一套系统化、系列化、立体化的品牌传播概念,体现在从选题策划、制作、生产到营销的各个环节,利用各种媒介,充分发挥品牌的标志作用,增加读者的品牌接触点,在互动体验中传播品牌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让受众认知品牌、理解品牌、接受品牌。

选题策划是科普期刊品牌建设的重要方面,要注重特色,树立牢固的专业化形象,对系列选题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设计,成系列,逐步形成和加固期刊的品牌特色 ;将优势选题进行拓展,开拓全媒介广阔的品牌传播场域。在与读者交互性关系上,整合多种互动阅读功能,使品牌价值延伸和增值 ;开展网上各类互动环节,扩大期刊品牌影响空间 ;在知识服务和实践社群的建设中,强化品牌的特色 ;通过知识营销传播体系的建构和实施,提升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科技期刊论文:浅谈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与职业道德标准

科技期刊作为展示科研成果,交流科技信息,指导科研发展方向的载体,深受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在科技和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在市场经济挑战的考验中,能否坚定立场,刻苦钻研业务,谨守编辑职业道德,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编辑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科技期刊水平,是能否更好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的关键。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与水平决定期刊的命运

新世纪的到来,科技期刊也迎来了新的挑战。科技期刊的编辑水平决定期刊的命运,同时科技期刊编辑应不断的提高办刊质量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编辑没有好的职业道德,就很难自觉地把科技期刊质量的提高作为自身不懈的追求。

一个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形成要素很多,比如:国家重视科技的政策,科技投入,科技环境,科技意识,科技机制以及科技人才的利用等都十分重要。而在这些因素之外,科技期刊的重要性也同样不可忽视,这已经成为学术前沿人士的共识。的科技期刊应源源不断的采集到科技前沿以及博学学者的研究进展,推介科技发明与发现,介绍近期的科技动态与方向,使之成为科技信息的交流中心。由此可见,科技期刊的编辑不但要有较高的编辑水平,同时也应掌握本学科的科技动态,科技发展及发展方向。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刊物质量,从而推动全国科技期刊质量的整体水平。

科技期刊编辑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可分为两个方面:

⑴政治素质。政治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编辑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程度。具有较高素质的编辑应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可以明辨是非,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至于迷失方向。

⑵业务素质。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业务素质尤为重要。科技期刊编辑对所从事的专业对象的认识能力,业务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编辑本人能否及时发现所审读文稿的价值,并使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稿及时变成编辑产品而发表。科技期刊编辑就更要求具有所从事专业的较高水准,熟知所从事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动态、趋势。除此之外,编辑的知识积累,编辑的文字功底,编辑的处理事务能力等也同样重要。

科技期刊编辑在工作实践中能够把办刊质量的提高变成个人的自觉追求。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两者之间,政治素质是根本,具有了较高的政治素质,才能自觉地去学习,不断进步,提高业务素质。而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是搞好编辑工作的基本前提,没有很好的业务能力,就不能分辨稿件的优劣,不能对稿件的取舍做出公正的评判,也就不能对稿件进行有益的加工,期刊质量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只有编辑具备了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具有编辑工作的满腔热忱,才能在工作中养成严谨的作风。无论对稿件的取舍,还是编辑工作的每一环节,都能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严格把关。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更具有敏锐的视角,强烈的职业意识,善于发现甚至发掘前沿的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只有这样科技期刊才能在众刊林立中站稳脚跟并脱颖而出。反之,如不能注意信息的收集,不注意获取新的前沿的科技成果,编辑反应迟钝甚至麻木,长此下去,刊物便会失去生机和活力。

科学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刊物的生命同样在于创新。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要求,但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应当始终作为提高刊物质量的不懈追求。期刊在形式上的创新主要为内容上的创新而服务,应把形式上的创新与内容上的创新相结合,期刊的创新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内容的创新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在树立精品意识和策划的基础上,及时了解科学研究的近期进展,捕捉科研前沿信息,在本学科科技期刊中不断推出新作,将近期的科研信息及时传播给广大科研人员,推动科学技术的进展,这样,期刊本身也才能够长久地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喜爱。

总之,科技期刊的编辑素质是科技期刊的命脉所在,就像企业生产出精品,创出名牌那样,科技期刊也同样应有名牌意识。刊物不奉献精品,不能推出学术前沿新作,就会被读者淡忘,被市场所抛弃。而要提高刊物的质量,期刊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满腔的工作热情,勤奋的敬业精神和不断的创新追求。善于思考和总结,不断学习,努力进取,要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从而精通业务,不断超越自我,使自己的刊物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在改变,观念在更新。出版环境的改变给编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使不少人陷入了困惑与误区。在这样的历史变革面前,某些人经不起名利的诱惑,在新情况下,新问题面前处置不当,丧失了编辑应有的立场和道德。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科技期刊与其他精神产品一样接受市场的检验。而科技期刊的编辑也同样面临着编辑职业道德的检验。新的时期当然要有转型意识,科技期刊编辑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然而,这并不是说要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牺牲长远发展。在实践中,人们不难看到出版产品中华而不实的平庸之作,也常常见到只为抢占市场的粗制滥造货色,这与传统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重视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自古以来,历史上思想家都把道德的追求作为为人处世的价值准则。今天,在继承古代传统的基础上,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号召,这不仅是对官德的呼唤,也要求各行各业建立和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从某种意义上“为人作嫁衣”的编辑行业讲求职业道德尤为重要。

编辑行业是一种特殊行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当然必须有与行业要求相一致的道德水准要求。编辑队伍应当加强管理,加强自身约束,加强个人修养,防止违背职业道德,丧失敬业精神,背离行为规范的事情发生。1995年1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制定了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编辑要对国家和人民负有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要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负责,对国家和人民负责;要处理好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尊重作者,自觉维护作者权益。这些是对期刊编辑的起码要求,自然也应当成为编辑界同仁的自觉约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编辑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首先应该站稳立场,遵守出版工作者准则,分辨是非,通过自身的努力,自身的工作实践以及自有的高尚职业道德修养,以大众利益的追求为较高追求,以自身健全完善的编辑人格,渗透自身的文化参与意识,从而做到明察秋毫,努力使自己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以出版工作者准则作为标准,默默无闻,讲求奉献,不求索取,淡泊名利,抵制各种诱惑,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一个编辑的崇高精神境界,高尚的人格力量,渊博的学识水平,担负起为社会、为现代人呼唤道德的历史重任。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参考文献学术的失范

1漏标

漏标是指科技论文中采纳了他人的论述,吸收和利用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引用他人文献的相关内容处未标注参考文献的行为。按是否存在主观故意分为二部分描述。(1)无主观故意时,漏标多是由于作者写作欠严谨、疏忽或想当然地把别人的成果当成自己的知识而导致,这或者是作者的无心之失,但却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造成对他人科研成果的侵权。在编辑、审稿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不得不提醒作者补充标注。这种情况可能无法杜绝,但相信如果作者、审者和编辑能一起重视这个问题,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问题,提高论文的质量水平。(2)存在主观故意时,漏标是指科技论文中采纳了他人的论述,吸收和利用了他人的科研成果,却故意不在引用他人的科研成果处正确标注来源的行为。故意不标注参考文献的原因有:一是论文的主要内容为剽窃或抄袭之物;二是作者为了规避论文中某些观点的矛盾而故意隐匿有关参考文献;三是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某一观点和理论的新颖性和独创性,故意不标注有关他人的重要论点和思想的参考文献;四是作者主观认为所述内容为公知公认的或对文献的理解片面,不标注参考文献。前三点显示了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欠严谨和诚实,不尊重他人研究成果,不仅破坏了学术研究的科学道德规范,而且也违反了《着作权法》。第四点则是因一些作者不能正确区分“合理引用”与“抄袭”,对正当的引用行为采取回避态度。当然对文献时限性的片面理解也会导致这种结果。

2错误引用、标注

2.1参考文献标注错误

参考文献标注错误是指引用内容与标注的参考文献不对应,多是由于写作或编辑过程中出错所造成。如常出现的文内参考文献序号与文后参考文献不符,文内作者名与参考文献不符,文内地名与参考文献地名的不符等,如正文内容为“国内外研究显示……”,但标注的参考文献仅有国内研究或仅有国外研究。

2.2参考文献序号标错位置

参考文献序号标错位置是指参考文献的标注位置不恰当、所辖内容大于或小于参考文献相关内容。医学科技论文多为“意引”,很少出现“直引”,这和大量引用其他语种文献需要翻译有非常直接的关系,而且若是直引则会很不方便论文论点论证的逻辑连贯。“直引”是直接嵌入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析出信息;“意引”是有机整合于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析出信息。

2.2.1“意引”参考文献序号的标注

当正文直接述及文献序号时,不用角码标注,如“文献[X]的研究表明……”,“所得结果与文献[X]的结论相符。”等(本文所标示“[X]”是指标注的参考文献序号,下文与此相同)。当参考文献标注作为角码使用时,分以下3种情况说明:(1)整段引用内容的标注。此处的“段”指的是大于等于2个句子的段落。生物医学论文中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方法学部分,不推荐将参考文献序号标注在层次(章节)标题处或段尾,建议在段首增加此类句子:“参考文献[X]的方法,具体方法简述如下”或在章节的行文中具体标注引用内容。之所以避免在论文的层次(章节)标题或段尾标注参考文献,是因为从“合理引用”角度看是不妥的:一方面“合理引用”规定引文内容应有相对本文内容篇幅的引用量限制,成章节地大量引用甚至构成了本文实质内容,则有超出“合理引用”范围之嫌;另一方面,在标题上标注引文也无法区分本章节究竟哪些内容是引用的,哪些内容是作者创作的,还是仅仅几个标题字是引用的[2]。(2)整句引用内容的标注。当引用内容存在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序号标注于作者姓名之后,正文未指明原始文献作者或不存在原始文献作者时,序号标注于句末标点符号之前。如“杨某某等[X]研究结果显示,……。”或“近期有项研究结果显示,……[X]。”若在同一处引用一篇文献的内容大于等于2句时,建议在每个引用句子后面均标注参考文献,而不建议仅在一处标注参考文献,否则很容易造成理解障碍。当然若所引用的几个句子之间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来源于同一文献,也可只在一处标注参考文献,如:“王某某等[X]研究显示,……。此外,他们还发现……”或“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X]。该研究还发现……。”等。(3)句中部分引用内容的标注。如生物医学论文只引用参考文献中的相关数据或材料等,且引用的部分又不构成一个句子时,应直接把参考文献序号标注在相应的词或词组的右上角。有些作者习惯把参考文献序号都标注在句子末尾,这样做是不对的,非常不利于读者、编辑审稿核查。引用文献序号应该标注在句子中合适的地方,而不论是在句首、句中还是句尾。如“美国NHANESⅢ[X]、北京市[X]及上海市[X]流行病学调查的尿ACR复查阳性率仅为63.20%、53.0%~66.4%及33.7%。”或“国内其他地区的CKD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年龄增加[X]、血压升高[X]、血糖升高[X]及血清甘油三酯增高[X]是白蛋白尿发生的危险因素。”通常,意引时参考文献序号在论文中的标注位置并不是的,很多情况下,这些位置是等效的,应根据拟投期刊的要求,任选其一位置标注均可;但有时不同位置之间仍有些细微差别,所以对参考文献序号的标注位置应择挑选择。

2.2.2“直引”参考文献序号的标注

当直引的时候,一般都要用到引号,这就涉及到引文尾引号、文献标注序号、点号三者的连用,主要可分为文献序号标注在引文尾、点号之前还是点号之后两种情况。鉴于医学科技期刊中“直引”情况较少,且比较复杂,可参考文献[3]的论述。

2.3随意引用、标注参考文献

随意引用参考文献主要表现在引用内容与参考文献不符或引用内容与论文的论述内容不符。原因之一,没能正确理解参考文献;之二,根据自己论点的需要,对他人观点进行不恰当引用或歪曲性评价的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许多作者在论文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时有些漫不经心,只是对参考文献的某一部分进行了阅读,对于参考文献的资料选择、实验方法、结果及其结论并没有加以推敲,而是断章取义,在没有领会作者观点的情况下就随意拿来引用,势必造成论文所述观点与参考文献的观点不吻合,甚至矛盾。还有就是某些作者虽然正确理解了参考文献的内容,但是参考文献的内容并不能在自己的论文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但论文作者修饰后仍强加以引用或稍加评价而引用。伪造、歪曲他人观点的行为,不仅直接造成引文误差,而且违反了《着作权法》中保护作品完整性,作品不受歪曲、篡改权利的规定,是一种严重的学术失范行为。在生物医学论文讨论部分,还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本文研究结果与文献[X]一致”。其实当我们看到这句的时候不禁要问,本文的创新点在哪里?另外这还是一种模糊对等的错误,读者看到这句的时候能知道本文结果,但并不知道文献[X]的结果是什么;更关键的是许多研究的结果并不单一,本文的研究结果会和文献[X]的研究结果相同吗?还有作者仅告诉读者可以参阅某某的重大贡献,而不告诉读者某某到底做了什么贡献或某某的贡献同当前论文有什么联系。如果真有必要引用文献,就应该让读者知道为什么要引用这篇文献。这样随意标注参考文献序号虽然做到了精练文字、缩短篇幅,但却破坏了论文的可读性及完整性,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2.4不该引用、标注而引用、标注了参考文献

2.4.1不该引用、标注的参考文献

(1)内部期刊和资料、会议资料、个人通讯等未正式或公开发表的作品。这是因为不仅引用这些作品构成侵权,而且这些作品未经严格审查,其学术价值尚未得到肯定,以此来支持、证明、建立新的学术观点,缺乏科学性、说服力和逻辑性。(2)非

原始研究文献(综述、转载、译文、摘要等),标注的文献要求是自己亲自阅读的原始报告或原着。(3)所引用内容非参考文献的结果、结论,仅为参考文献作者的推测、假想或一般性叙述,一般不宜引用。(4)公众熟知的教科书、工具书之类,在内文叙述中说明引用内容来源即可。 2.4.2不宜标注参考文献的部分

中英文摘要部分、结果或结论部分、论文各层次标题不能标注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是作者本人对全文的概述,结果或结论则是作者本人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得到的,不可能借用别人的概述或将别人的研究结果、结论引用过来,否则本文就没了意义。若需要将本研究结果和结论与别的文献进行比对,则应在相应的分析讨论中引用相关的参考文献。论文各层次标题是作者对该部分内容的概括,即使此部分内容是对某文献的转述或研究方法原理的借用,无本人的分析评论,但该部分也不可能与原文献相同,因此在层次标题标注参考文献是不合适的。这部分内容在本文“整段引用内容的标注”部分已经做了一定分析。但也有一种情况可以标注参考文献:作者引用的内容是作者本人相同研究项目前期发表的文献,本研究是原先研究的深入或从整个研究项目中提取的部分内容,这种情况不能排除有相同的可能,如果标注也不能算错。

3过度引用、标注

3.1罗列、堆砌参考文献内容

参考文献的核心功能是学术论证,着者引用有关文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把它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说服工具。将大量的参考文献相关内容罗列出来或用大篇幅介绍在其他研究领域的进展,不进行总结概括,不对以前的研究方法、结论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不足与隔阂,从而明确本研究的必要性与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大量罗列文献的做法,常常是一种非必要性引用,会影响论文的依据体系和质量水平,容易导致内容主次不分,在某种程度上冲淡论文的主题。正确合理的引用是在简明扼要的基础上,认真筛选、比较同类文献的异同,关注具有特征性、代表性或概括性的主流文献[4]。

科技期刊论文:作者应适度参与英语科技期刊的规范化

学术期刊编辑是围绕着道德规范、科学技术标准规范和工作规范等方面进行[1,2],是通过策划、审编和规范使论文适合交流、传播、长期记录和存档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创造活动。

在期刊编辑中,“保障质量、尽善尽美”和“尽存原貌”仅仅是两种极端编辑加工思想,反映了编辑加工度的规范化标准有浅度加工、适度加工、深度加工和过度加工[3-5],说明期刊编辑加工没有一个定量指标,可以在一个适度规范化范围内完成。英语稿件在多位编辑和作者中交叉审核时,编辑和作者均要按照期刊明确的道德规范和期刊的规范化体例格式加工稿件。对于不能确定的英语语言内容,期刊编辑更应当与作者多方沟通,树立作者是参与者和执行者的编辑加工思想。

1 学术道德规范

每一位作者都应当按照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撰写科技论文,严格遵守国内外公认的论文写作规范。在编校NST论文中,通常会涉及下面几种论文学术道德规范化问题。

及时,署名。学术论文的署名者应对科研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在NST论文的修订和清样等环节,涉及到增添或删减作者,调换作者顺序,更改通讯作者等问题。编辑部原则上按照初稿中作者顺次处理,初次投稿时一定要排列作者的顺次。

第二,重复发表。学术论文是作者亲自进行深入研究、周密思考、精心写作、反复核查后获得的创新性知识成果。语言表述重复率在20%的稿件,部分图表或研究内容已经在其它期刊发表的稿件,NST均视其为重复发表。小于20%语言表述重复率的品质稿件,必须进行重大修订。

第三,文献遗漏。NST要求论文中所使用的他人研究成果,包括观点、结论、数据、公式、表格、图件、程序等必须一一注明原始文献的出处,应该在文后全部按文献标注规范详实列出,避免遗漏和错误,防止和杜绝侵害他人知识产权。

2 体例格式的规范

科技期刊体例格式按照国家有关科技期刊编排标准编写,反映期刊的办刊规范风格的各种科学技术标准规范和工作规范,体现在稿件撰写模板格式和稿约中,放于数字化平台上,供编辑和作者撰写稿件时严格执行,表明对论文摘要,引言、正文、结论等各部分的要求,对图表、公式、参考文献、标点符号、各级标题、正文字号以及行距等规范性标准。这是期刊与作者首次直接沟通,也是作者参与稿件编辑的重要步骤,为期刊的后续编辑加工和同行专家评审稿件提供方便。作者按照稿约和文章模板的要求撰稿和规范化论文,也提高了稿件的录用率。

在返修同行评议和审编稿件的各环节,编辑需要与作者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等方式让作者参与修订,稿件是作者撰写的,编辑的各种疑问只有作者最有资格回答,除非明确的体例格式错误,所有疑问编辑均不可主观臆断。

及时,审编图表、公式和文本中的变量符号用斜体,限于编辑的专业背景,有些符号编辑或许会产生疑问;编审图表的标题、注释和说明是否表达了论文物理意义;编审图文或图表是否有游离或多余的内容;编审图表是否需要重新设计等。

第二,避免引言和结论的内容与摘要内容重复。在引言中,要规范稿件是否通过介绍背景资料、数据、时间和事件,表明了在研究方法、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性和论文的价值,稿件是否刻意回避了直接相关的文献,有意抬高稿件的原始创新性。对于摘要中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要素,应当引导作者撰写论文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运用何种技术和理论解决这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解决后达到了什么理论水平或实用成就。结论部分应当让作者阐述解决了理论或实验难题后,得出了什么规律性的真理,并能够在理论或实际中应用,包括原始创新,对前人理论和实验的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等,作者也可以阐述这些研究的不足和通过进一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参考文献的着录格式。编辑要引导作者按照期刊模板和稿约中文献的着录格式修订文献。例如,给作者修订若干文献,包括文献内容,项目,次序和符号等,供作者参考。

第四,涉及实验动物的论文,作者应当注明动物级别,介绍动物的种类、数量、品系、性别、体重、来源,以使论文反映科研工作,增加其科学性、可比性、可重复性。

3 英语语言的规范

目前,中国的英语期刊约有200种,如果没有英语为母语的专家把关英语语言质量,编辑部应当强化和培训编辑的英语写作水平,注重对作者英语语言的润色,增强英文期刊的可读性,避免论文的英文错误表达造成对科研成果的误解。

在NST期刊编校的各个环节,英文错误在稿件的图表、正文和文献中均会频繁出现。作者按照稿约中对英语语言质量的要求,撰写出语言清晰、简练和表意的英语文章,对作者和编辑都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稿件进行英文语言初审,从源头上把好语言关,以免影响同行专家对稿件的创新性和科学性判断。初审稿件英文写作的方式很多,例如,为作者的稿件修订1-3段文字供作参考,建议作者通过语言润色服务公司帮助,通过母语为英语的外籍专家帮助等。保障初审英文写作后品质稿源获得同行专家的好评。

编审环节需要进行稿件的语言润色,以使文章达到出版要求。在对NST稿件的英文语言修订中,涉及到下面英语词法和语篇两个方面的问题。

英文词法润色方面。名词或动词与介词的固定搭配表示特定意义,要使用介词;明确科技期刊中祈使句通常使用的词汇和应用范围,具有命令、威胁和警告功能的祈使句,建议作者用被动语态;减少频繁使用模糊词汇,增强论文的科学性;在语篇中使用英语词汇的词性、时态和语态等各种形式;删除具有重复表达和游离表达等多种形式的冗词;使用正确的名词和动词的单复数形式,尤其是他们的不规则形式;为了使英语语言更加简洁和明晰,避免重复,NST论文要求正确使用各类代词。

在语篇润色方面。在一个英语句子中有多个名词词组时,各个中心名词在时间、顺序和方式等方面都要有前后照应的逻辑照应关系;同范畴和非同范畴的术语不允许并列在一起,以免造成上下义的关系混乱;通过形式或形态上的语言标记,省略名词、动词或分句,避免重复阐述;在英语中没有状性主语,要修订具有状性主语作用的时间、地点和工具等名词词组作句子的主语;对于并列句,要省略重复的句子成分;比较级结构中要避免前后比较不一致,被比较对象包含于比较中,than后面的重复内容不用代词等;游离内容与上下文没有联系,增加阅读困难,此类英语句子必须删除;如果按照中文语法将英语单词顺次写出,校审稿件时必须杜绝此类写作。

对于这些涉及到词法和语篇的英语内容,如果删除的文字内容较多,应该与作者及时沟通,让作者参与到稿件的修订中,并尊重作者的反馈意见。当然,如果是明显的中式英语或英语错误,编辑可以自己作主修订。

4 结语

规范化是提高英文期刊办刊质量的保障,期刊的学术道德和期刊的体例格式具有明确的规范化度,要在稿件模板或稿约中阐述,供编辑编审和作者撰写文章时执行,也有利于编辑与作者沟通。英语语言的规范需要在初审、同行评议、编校和统稿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尤其是初审要加强英语写作的审核。

更多精品源自3edu试题

科技期刊论文:提高中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一、我国科技成果的发表现状

中国加入WTO以后,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已成为融入国际科技大舞台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有4600多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已跃居世界前列,并且,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国家加大力度重点支持原创性研究,科研立题、研究思路和论文质量逐步和国际接轨。据2002年12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分析,与1997年相比,2001年我国国际论文数在《SCI》、《EI》和《ISTP》三系统中由世界排名第11位上升到第6位。(1)2001年《SCIE》共收录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论文35685篇,比上年增长17%。就论文数而言,据世界第8位。与1997年相比,5年间我国被《SCIE》收录的论文数排序上升了4位,被收录的论文数增长了2倍多,年平均增长17%。(2)2001年《EI》收录的论文为18578篇,比上年增长32.79%,世界排名稳定在第3位,仅落后于美国和日本。(3)2001年我国被《ISTP》收录的会议论文10263篇,比上年增长4247篇,增长率为70.6%,由上年的第8位跃至第6位。目前,世界六大检索系统,如美国的《SCI》核心版收录我国期刊14种,《EI》收录107种,《CA》收录721种,英国的《SA》收录129种,俄罗斯的《РЖ》收录493种,日本的《JBST》收录140种。[1]

随着中国科学家频频亮相《自然》、《科学》等国际杂志,中国科技期刊也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2年12月公布的统计分析数据[2],《细胞研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刊物的学术质量开始向世界水平看齐。2001年我国《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达到2.10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达到1.445,两种期刊均为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在美国ISI(美国科学情报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有指标数据的中国科技期刊60种,总被引频次超过1000次的只有《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等4个。2001年我国被《SCIE》收录的数量虽然从63种上升至67种,有60种有计量指标,但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只有0.386。并且,根据美国ISI的2001年的JCR提供的指标计算,所收录的5667种科技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467,我国2001年按照中国为及时作者发表的论文统计,发表的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093,低于世界平均值。而美国的学术刊物——《免疫学年度评论》和《生物化学杂志》分别以50.340的影响因子、344256的被引频次,荣登2000年全球最有影响科学刊物排行榜之首。[2]这说明,我国现有的科技期刊中,真正能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或是的期刊为数不多,这与我国的声望和综合国力以及我国科技高速发展的现状是极不相称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把我国的科技期刊引向世界,真正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科技期刊现存的问题

1.学术质量问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尚未达到国际水平,国际影响力也低。期刊的影响力包含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时率和半衰期等指标。期刊的总的被引频次是反映期刊被使用和重视的程度,期刊的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行的评价指标,是一个相对的统计量,可以公平地评价和比较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我国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较低,科技论文被转载、摘录、索引较少,进入国际检索系统的也较少。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虽呈上升的趋势,比前几年有所改观,但总的来说还很低。2001年我国科技期刊总的被引频次最多的是《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为6468次,影响因子大于1的只有26种,较高的《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也只有3.733;而英国着名的刊物《自然》1999年的影响因子为29.491;着名的《CELL》杂志,1999年的总的被引频次超过30万次,影响因子为36.242。由此可见,我们和世界有影响力的期刊相比差距还很大。

2.语种问题。目前科学技术界国际交流中,普遍使用的语言是英语等少数几种。国际发行的科技期刊都是使用英语,这对于使用汉语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是一道天然的屏障。2001年,《SCIE》收录中文论文为4151篇,英文论文为21724篇,英文论文的比例虽然比往年大大降低,但也达到83.91%。可见,良好的英文水平是科技工作者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我国科技期刊绝大部分用的是中文,有的期刊还没有英文摘要,或英文摘要不符合国际检索系统的要求。这样,在世界了解我国科技成果方面就存在极大的障碍,妨碍了我国期刊被一些重要检索系统收录,这也是我国科技期刊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3.期刊来源国际化程度低。期刊来源国际化包括作者、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国际化。一个有影响力的期刊,作者一般都是国际化的,论文由多个国家作者合作完成。论文作者的高度国际化既可以提高刊物的知名度,又可以吸收更多的国际研究人员在期刊上发表文章。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国际化,是指必须有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对论文进行审稿。世界上许多着名期刊都有一批国际上的知名作者,如美国《科学》杂志,累计有10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此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英国《自然》杂志在过去的40多年里,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此刊物上发表过1200多篇论文。[3]中国的科技期刊的作者、审稿专家一般都局限在国内。

4.期刊的出版周期问题。当今,缩短出版时滞已成为科技期刊的追求目标。有效控制稿件时滞,加快出刊的频率,往往能够提高期刊的影响力。一般情况,季刊的影响力低于双月刊,双月刊不如月刊,月刊又低于半月刊和周刊。国内的科技期刊普遍刊期较长,大部分为季刊、双月刊,月刊不多,周刊更是少见,出版时滞普遍较长。我国的科技期刊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尽量缩短出版时滞,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5.期刊的发行量小,显示度低。与国外出版商完备的销售网络及先进的促销手段相比,我国的科技期刊发行工作水平还相当落后,科技期刊的发行量都比较小,显示度也比较低。这在现有的148种英文版科技期刊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中国大多数的英文版科技期刊在国外的订户只有十几份,大部分为赠送或交换,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于海外发行渠道不够畅通。

三、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科技期刊如何走向世界,怎样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重要问题。按照传播学的原理,任何信息的传播总是从讯息通过信源传播给受众,传播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媒介、受众以及传播流通过程四部分,科技期刊信息的传播也不例外。因此,笔者认为,提高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也就要求我们从期刊资源、刊物质量、期 刊流通和读者四方面来入手。具体策略主要是:扩大期刊来源(刊源国际化)、提高期刊质量(质量国际化)、减少期刊流通障碍(流通国际化)、扩大期刊发行量(期刊读者群国际化)等。

1.扩大期刊来源(刊源国际化)。期刊来源国际化包含作者、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国际化。它确保了世界范围内较高水平的科学家和较高质量的科学论文的有效集中。在国际化的稿源中才能选出国际经验丰富水平的论文,这也表明了世界范围的作者对期刊的声望、质量的肯定。如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编辑出版的近80种科技期刊,均被世界公认是相关专业的核心期刊,该学会会员遍布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编委和审稿国际化保障了稿源的国际化,论文评审的公正性,扩大了期刊市场,从而保障了学术期刊的性。如英国的《自然》拥有一个数千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网络,美国《科学》的编委会1/3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4]中国期刊的编委和审稿如果都局限在国内,就无法争取境外稿源,也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畅销。我国的华裔国际着名科学家、留学生、访问学者遍布世界各地,鼓励他们到国内的刊物上发表国际上有影响、学术水平高、学科前沿的论文,并通过他们广泛联络世界各国科学家,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作者、审稿和编委队伍。还可以通过在国内举办的区域性或全球性学术会议以及业界的展览会中穿插学术报告会,获取稿源;参加学术组织或媒体本身的国际交流活动,进行人员的互访等,扩大刊物影响。

2.提高期刊质量(质量国际化)。期刊质量国际化包含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质量、整体版式设计等方面的国际化。学术质量达到国际是期刊质量国际化的核心,它主要指研究水准始终保持世界经验丰富水平,在科技领域具有性和指导作用,表现为科学机构、广大作者、读者对期刊的认可。其主要指标有:刊物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年指标、半衰期以及能否被国际着名检索系统所收录等。像《科学》、《自然》等都在《SCI》收录之列。保障科技期刊的高质量高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有好的选题策划水平,较高的创新性,鲜明的学术特色和的学术定位。其次,要注意审稿人的选择,审稿人必须先考虑所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研究工作的创新性,然后才是细节。再次,编辑要注重论文的可读性和论文的结构形式,以及相关论文的集中性、检索的方便性。

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和期刊的编校、印刷、纸张及装帧质量。为此,首先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掌握研究领域的近期动态和发展趋势,积极约稿、组稿,加强对稿件的三审工作,确保稿件质量。其次,在编辑工作过程中,不能单纯限制论文的篇幅,压缩必要的图表,造成单篇论文的工作量太少。再次,应当认真贯彻文稿编排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语言、符号、数量、单位标准化、规范化;英文词法、语法、时态、语态等要符合国际要求;中文期刊应附有较详尽的英文摘要、关键词和图题。复次,要重视印刷质量、刊物设计和装帧,使其与国际接轨。如《JAMA》杂志,每期封面均刊有精美的名画,并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种做法不但可以从艺术角度吸引读者,而且使本来枯燥的专业刊物变得活泼、高雅,使人过目不忘。

3.减少期刊流通障碍(流通国际化)。期刊流通国际化包含国际化的流通语言及科技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普遍使用英语,大约有1/7的人能够使用英语。而汉语及小语种与国外的情报交流语言障碍就比较大。调查表明,英国的科技工作者能阅读俄语者只占6%,能阅读日语者则只有1%。中文科技期刊基本上限于国内交流。

为了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我国应尽快筹办英文版学术期刊。目前,世界各国的英文学术期刊占学术期刊总刊种的70%以上。日本编辑出版英文学术期刊1000余种,而我国仅151种。我们也可以通过与国外出版公司联合创办英文学术期刊,将我国的科研成果推向世界,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日本以前的学术期刊国际化程度较低,1989年他们进行了学会志国际化实验,与荷兰、英国、美国、德国等出版公司合作出期刊,效果很好。[5]这些期刊由世界科学家组成编委会,由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出版发行,期刊质量高、销路好,用户和读者多,国际化程度也比较高。

出版周期是当前国际学术期刊之间竞争的主要参数之一。因而,用最快的速度让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与读者见面,才能吸引的文章。英国的《自然》,常规出版时滞为12天;《美国医学会杂志》在60-90天内把重要文章刊出;《生物化学》对重要来稿只需40天左右就能刊出。而目前我国国内的许多学术期刊出版周期太长,时间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多,因此很难征集到好的文章。期刊从审稿到出版的许多环节大有改进的余地。例如:可以建立自己的审稿人网,并严格规定审稿期限;缩短排版、校对和印刷的周期;注重期刊的网络化发展等。[6]我们必须采用编辑流程的现代化管理,实现编辑出版手段的现代化,积极鼓励作者用电子邮件投稿,网上讨论修改以节约邮寄时间,使“在纸编辑”向“在机编辑”转变,从而有效降低出版周期,提高时效性,吸引大量稿件,确立期刊的性。

4.扩大期刊发行量(期刊读者群国际化)。期刊读者群国际化也就是读者遍及世界各地,发行量大。《自然》的读者遍及220个国家与地区,《科学》有16.5万订户,《JAMA》在全世界的发行量近40万册。期刊要做到读者国际化就必须使期刊发行向市场化发展,市场化是期刊国际化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许多学术期刊还存在相当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新形势下的科技期刊应充分重视海外的宣传和发行工作,树立远程服务、全程服务的理念;必须在加强成本核算的同时,努力开拓多种营销渠道;必须适应市场运作规律,接受市场的检验。要想做到这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及时,要建立Internet网站,特别是要建立英文版网站,信息,拓宽国内外读者群。利用网络向世界宣传和展示自己的期刊,打破传统的传播交流局限性,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第二,积极向国外同行、着名文摘数据库、国际重要检索机构推荐,并赠送样刊,扩大国际影响。第三,在世界主要地区建立期刊销售网点,进行海外宣传,邀请有影响的学者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刊评,在国外同类刊物上刊登征订广告等。第四,刊登广告。学术期刊可以靠自己的知名度、发行量来吸引广告业务,降低成本。同时在此基础上提高稿酬吸引稿件,降低期刊价格以吸引订户,形成良性循环。如英国的《自然》杂志社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50%-60%;美国的《科学》杂志社、德国的施普林格杂志社等年收入在数千万甚至数亿美元。[7]

科技期刊论文:对生态学下科技期刊发展探索

科技期刊的生态组织结构

组织生态学是一种运用生态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概念、模型、理论和方法来对组织结构及其所受环境影响进行研究的理论[2]。研究期刊生态系统及其组织生态学内容,也就是研究这一系统的结构及其产生的各种矛盾,进而分析科技期刊在大环境中的竞争与合作,研究在竞争条件下如何提高期刊的适应和生存能力。科技期刊的生态结构网络系统各部分被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各种关系关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笔者根据科技期刊活动的特征,将其基本生态结构分为3个主要层次,20种重要因素(图1)。第1层次是核心层,由科技期刊发展的内源性因子构成;第2层次是支持层,构成要素是期刊发展的外源因子;第3层次是环境层,由多种综合因子构成,如政策因素、价值导向、办刊理念等。就各层次的若干因素具体分析,稿源是刊物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有了充足的稿源才能精选出稿件,保障刊物的质量,缩短刊发周期。作者是期刊论文的原始创造者,是期刊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主编是科技期刊的学术领军人物,担负制订并实施期刊发展战略,对期刊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把关等重要职责;主编的学术性可以有效提高期刊在读者和作者心目中的地位。编委会的主要职责是把好质量关,利用编委的信息优势和学术优势,增强刊物的导向性和指导性功能。编辑部是期刊建设的组织者,编委会决策的执行机构,是推动提高办刊水平的主体力量[3]94。

科技期刊经营理念与模式、管理者重视程度、期刊声誉等,都会左右期刊的影响力和发行面。学科发展水平与相关领域的期刊发展正相关,学科发展水平高,则该领域内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较好[3]101-102;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学科发展做后盾,没有学科的发展,就很难有科技期刊的真正发展。同类期刊发展水平较高,对期刊的发展也具有正影响。期刊评价环境、科研评价政策和评价导向如果失当,过分注重量化学术指标,引发学术不端,会给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负影响。在科技期刊生态系统中,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在科技期刊核心层和支持层、环境层之间传递:学科发展的先进性与科技期刊高水平的关系,科技期刊高水平促进学科发展,产生更多作者、论文,数字化发展水平促进科技期刊的传播与交流。政策体制、办刊理念影响期刊的发展速度,期刊的高水平、快速发展也影响高层的决策。经营模式的创新、刊物的高水平发展都可以吸引更多的融资出资机构,协助刊物的发展,如理事会单位、协办单位等形式。图书情报机构、期刊评价体系等研究期刊的各种指标,为期刊合理的自身评价、竞争评价提供了参考。的科技期刊可以提升主办单位的声誉,主办单位的重视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期刊的发展速度。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技期刊生态系统的3个层次、若干因素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科技期刊在这种互动中不断完善自己,保持系统中各个层面之间的动态平衡,具有自调节功能,是以人为核心的复合系统。科技期刊生态系统各因素之间表现为一种共生关系,没有一个因子离开了其他因子而能持续存在或者继续生存下去,缺乏其中任何一种机制的系统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系统,这种共生关系既错综复杂又和谐平衡。

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

在可持续发展观中,生态的持续发展是其最核心的基础和前提。就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发展的综合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有诸多许可条件的支撑。科技期刊生态系统也存在生物适应环境的规律,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规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生态系统发育进化规律等[4]。通过对生态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建立相对平衡、协调共进的科技期刊生态系统,是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传媒体系的重要内容。生态学视角下,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为科技期刊、人、环境、协调发展,具备核心竞争力,系统平衡稳定,良性循环。具体表现如下。1)核心层。品质稿源充足,刊物发展可持续。以人为本,办刊队伍稳定,编辑自我价值可以实现,作者、读者、编委等都可以从刊物中受益。刊物功能及办刊宗旨明确,可以促进学科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可以以学科带动刊物发展,在满足学科专业创新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凸显刊物的特色优势。2)支持层。刊物具有综合协调发展的能力,具有竞争力,不断进化,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增强刊物自我经营、良性发展能力,经营具可持续性。同时,主管部门对刊物的发展很重视。3)环境层。办刊机制完善,办刊理念有创新性,注重效益。政策导向合理,刊物可以合理利用环境因素,充分发挥环境因素对办刊的积极作用。

改善科技期刊生态系统的策略

限制因子法则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生存法则,科技期刊在发展中也面临限制因子的作用。如由于我国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以及学术研究的功利化,使得我国科技期刊品质出版资源相对稀缺,成为限制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提高的限制因子。条块分割的科技期刊出版管理体制造成过度管理,严重制约了办刊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制约了竞争,致使“一半重复,一半分散”。这又使得一部分科技期刊难以获得相应的读者资源和广告资源,只能靠主办单位的拨款艰难度日[5]。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主要症结是核心竞争力不足,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科技期刊应该主动顺应出版生态规律,处理好与生存环境及竞争对手等多层次、多因素的关系,是科技期刊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1科技期刊生态系统核心层生态策略

1.1生态位策略科技期刊的生态位,是指最适合它生存与发展的生存区,包括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6]。科技期刊找准了自己的生态位,营造生态位,实现特色经营,就意味着拥有了生存和发展权。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往往不善于发现原始生态位,不善于开拓新领域,很少能在发现和寻找原始生态位方面取得成绩。有学者认为,内容同质化的结果会使读者对媒体的选择性降低,替代率很高、经营上趋同的竞争手段会使多数媒体无法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很易受到新生媒体的影响和冲击[7];因此,确定独特的受众定位、特定的读者对象和市场空间,培育杰出的传媒人才队伍,强化办刊策划能力,突出刊物个性,实现差异化生存,才能形成以期刊的独特优势和个性为核心的竞争能力[8]。示例1专刊选题策划。《药学学报》针对与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设立专刊或专栏,如抗甲型H1N1流感药物研究专栏、抗艾滋病药物研究专刊、多靶标药物研究专刊等,对于《特别报道》栏目,邀请国内活跃在药物研发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等通过研究论文或综述集中展现给读者,集中报道创新药物研发领域某一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或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以期促进学术交流,加速创新药物研发速度,服务于人类。专刊发表的文章形式主要是研究论文,部分为研究综述。所刊载研究论文都有较高的下载和引用,对学术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示例2特色栏目策划。《中国天然药物》的《思路与方法栏目》,共出版21期,出版专辑(增刊)2期(2006和2008年),获江苏省期刊协会“特色栏目奖”,成为品牌栏目。栏目策划考虑可读性,提高关注度、下载率和引用率,根据创新性、性、前瞻性、可读性的要求,打造来源于天然、兼融中西方创新药物研发思路与方法。在CNKI高下载TOP20中,17篇为该栏目文章。栏目品牌、会议品牌和刊物品牌共生共荣,相互促进,使《中国天然药物》期刊品牌深入人心[9]。

1.2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人是科技期刊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富能动性的生态因子,人才属于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主体层面。人本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是带动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人才始终是科技期刊、协调、可持续发 展的保障。一方面,通过密切关注并正确把握学科发展脉络,与科研人员保持深入、有效的联系,让刊物切实成为值得依赖的创新成果交流平台,实现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性经营[10];另一方面,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更强有力的编辑出版团队,一大批更的编辑出版人员。再者,与刊物相关的社会资源中,也有大量可以支持刊物可持续发展的人本资源。这些都应该成为刊物以人为本发展策略的重点关注对象。示例3培育科技期刊编辑队伍。中国药科大学期刊编辑部领导为营造青年编辑成才环境,实施参加业务培训班、鼓励攻读在职学位等继续教育工程以及开展集体编辑业务学习制度等,同时要求青年编辑通过积极开展编辑学研究、工作中主动汲取知识等方式自我完善,实现新时期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的架构[11]。示例4拓展科技期刊办刊的社会资源。《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于2008年3月,通过中国科学院的牵头,成立了《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两刊”理事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工程院以及各大高校等与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家管理部门和科研、教育单位的领导担任了“两刊”理事会理事,共同为“两刊”的发展献策出力。这样,优势、的社会资源为刊物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科技期刊生态系统支持层和环境层生态策略

2.1多元化经营策略经营管理水平是一个团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反映。目前,我国科技期刊70%以上是非独立法人编辑部,没有资格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独立经营。科技期刊缺少称职的经营管理人才,编辑等人员缺乏经营管理意识、理念和习惯,是一个突出、长期、普遍的问题。科技期刊生态系统多影响因素并存,决定了科技期刊多元化经营的必要性。调整期刊结构、整合出版资源,有效减少期刊资源的浪费,如建立行业期刊信息中心或整合资源联合办刊,打造科技精品期刊,提升核心竞争力水平。有学者提出科技期刊出版产业链的资源整合,从系列化、一体化、多元化3个方面构建科技期刊的产业链的办刊模式[12]。科技期刊受到社会资本的影响,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与上级领导及社会团体或机构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以获得更多支持,加强编辑部社会资本维护,并发挥其积极作用[13]。通过协作办刊,打破壁垒,在人才、稿源、经营方式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谋发展,实现规模发展策略。示例5《中国天然药物》以形式推动需求,注重管理模式、出版模式、服务模式多元化和立体化,探索与刊物相协调的多种经营模式,“摸着石头过河”,形成品牌特色。示例6截至2009年11月,中华医学会所拥有的期刊已达123种,形成了学科分布合理、种类齐全、国内医药卫生界数量最多、影响及性最强的医学期刊系列。实行“统一办刊指导思想、统一管理办法、统一模式、统一编排标准、统一经营”原则,逐步形成了集团化优势和规模效应,使整个系列期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保持稳定发展,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14]。

2.2定位,凸显科技期刊的社会功能首先,科技期刊应注重为读者、作者服务。读者是期刊的消费者,要想赢得更多的读者,办刊者就要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供读者之所需。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定位学科读者、作者群,建立作者库,及时推送刊物文章,提供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作者队伍。其次,科技期刊应注重为学科发展服务。科技期刊是影响科技发展的软实力[15],是学科科学研究成果交流的平台,这决定了其为学科发展服务的自然属性。科技期刊与科技经济协调发展,要建立起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期刊体系,刊物功能及办刊宗旨明确,可以促进学科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可以以学科带动刊物发展,在满足学科专业创新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凸显刊物的特色优势。第三,科技期刊应注重“两种效益”并举。《中国天然药物》注重刊物软实力的培育,多次组织策划大型学术会议,形成品牌效应。编辑部细心关注编委科研工作的需要,举办20多次编委会、组稿会,策划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如策划“新药评审技术咨询会”“国家基金项目与申报技巧说明会”,特邀国家各部委专家就创新药物新药注册审评的技术问题,以及国家各类基金项目申请和申报技巧向编委提供咨询服务,互动交流使编委、理事等获得很大收益,刊物也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3以生态化办刊理念,积极顺应出版生态规律生态化的办刊理念,要求编辑有的可持续发展观,重视科技期刊生态系统的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善于总结规律,适应时代变革,引领科技期刊的科学发展。通过对《中国天然药物》过去几年中文献计量学的定量及定性分析,发现办刊中的不足,也总结了经验,扬长避短,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容易有针对性地提高刊物的内在质量。同时,也为提高办刊水平提供借鉴[16]。科技期刊对出版环境的生态适应还包括适应读者环境的改变,适应出版环境的数字化等。我国在科学技术评价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目前暴露出的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受到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同时这些问题对我国学术刊物的冲击也比较大。规范、改革现行的科研、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积极倡议、逐步完善有利于科技期刊发展的宏观环境,在逐步完善的体制下寻求期刊更大的发展空间。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观是以生态持续发展为最基础前提条件的发展观。如何使科技期刊体系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则,需要提出构建科技期刊和谐生态环境的方法和路径,以实现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人是科技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质量是科技期刊的根本,环境是科技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兼顾科技期刊生态链中的各个方面,实现科技期刊生态系统的平衡,构建合理的科技期刊生态战略系统,才能实现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期刊论文:信息不对称理论在科技期刊编辑中的应用

信息不对称理论在科技期刊编辑中的应用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近20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前沿。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akedof提出了信息不对称论,认为在日常经济活动当中,某些参与人拥有其他参与人所不拥有的信息,一方处于信息优势,一方处于信息劣势,由此造成的在不对称信息下进行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经济理论。

在专业编辑出版行为中的信息主体主要包括编辑、审稿专家、作者、读者等,由于科技期刊出版编辑行为中社会分工不同,造成每个信息主体都拥有一定的信息量和自己独特的信息结构。同样,在科技期刊中,专业期刊、综合性期刊、不同语种期刊和不同出版载体以及不同出版周期导致期刊的信息刊载也不一致,所以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中,存在着诸多方面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是情理中的事。

(一)专业信息不对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同时,学科模式的转变,使新的、交叉和边缘学科不断出现。无论是专业工作者还是科技期刊的编辑,从事的职业和工作都相对固定,使专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编辑的决策受到限制。因此,导致在出版业内不同的期刊所获得的信息也不一致,同类期刊的状况也不一致,业内的信息不对称在各个编辑部也非常明显。此外,大量新的信息也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学识提出了新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的挑战。

(二)与作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1.专业知识不对称。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突出表现在二者专业知识不对称。科技期刊的作者对相关专业、相关领域研究均有相当深的认识和临床实践,相对而言,编辑则处于信息劣势。编辑在编校过程中如果对作者文章所涉及的内容认识多停留于文字和自身的理解,那么将无法辨别作者所提供信息中的真伪,无法把握稿件信息,在评判或加工稿件时容易出现偏差。从文稿来说,作者对研究的认知表现在某些具体点上,而编辑表现在宏观面上,注重条理性、层次性和严密性。但对于一种科技期刊来说,有其独特的办刊风格,选题、择录稿件的重点,修改稿件的标准,对稿件的要求等,有些却是不为作者所知的。编辑与作者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可造成编辑和作者之间的相互不理解甚至误解,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对科研和出版都产生不利的影响。

2.作者署名。作者署名不仅是一种荣誉,而且表示对文章所作贡献的多少,对文章内容负责。科技论文的发表,涉及及时作者署名争议的并不罕见,常见的有研究的主要执行者和主要负责者、指导者,非主要执行者与主要执行者之间的争议等。某些作者为了提高发表的可能性,甚至将并未参加研究的专家属上名字。李文慧等进行的医学论文作者署名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中华儿科杂志》上刊登论著的作者,按照icmjb和ama近期标准,只有1/3左右的作者符合作者署名标准。为了保障科学的真实性,应要求作者公开在研究中所起的作用,加强作者署名知识的教育。

3.一稿两投。某些作者为了提高稿件录用几率,加快发表速度,无视著作权法,没有遵守双方的约定,一稿两投、多投造成一稿两登或几登,引起版权纠纷,使刊物造成经济损失,这是信息不对称所涉及的道德问题的表现。科技期刊一稿两投现象也很普遍,王菊香等调查结果显示,58.7%的投稿者有一稿多投行为。编辑无法预料这种行为,这种行为不但占用刊物宝贵的版面,而且使刊物的声誉受到损害。

4.伦理学问题。科技期刊作为传播近期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与相关学科研究中伦理问题密切相关。这方面信息不对称也存在于编辑和作者间:(1)科研人员对科研伦理委员会了解较少,有些单位无此机构,科研人员不了解审批程序;(2)通过审批后,实验方案进行了重要修改却不再次报批;(3)缺乏标准和规范的知情同意书。如每一个医学研究都必须遵从、符合伦理原则,但医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多种多样,在论文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不同专业有不同特点,有些专业的编辑对此也并不熟悉。

5.非一次文献。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文献,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检索工具。三次文献是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

期刊编辑要求作者尽可能引用一次文献,因为经过加工的二、三次文献往往带有加工者的主观倾向,性大大降低。而受查找资料权限的影响,某些文章可能无法直接获取,作者往往采取引用二次、三次文献的方式进行,信息不,可能导致观点错误误导作者,而编辑同样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另一方,监察非常困难。

6.统计学处理信息。科技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该研究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而其科学性与统计学在研究设计和成果表达上的正确应用密切相关。编辑处理稿件过程中,发现统计学问题往往普遍存在,包括研究设计缺陷,方法选择不当、图表错误、表述不清楚、严谨性差。作者常不清楚需要表达的内容,而编辑

又往往无法确认作者的数据的真实性及统计学处理结果的真实性和正确与否。

(三)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信息膨胀,使科技期刊的种类和传播媒介的手段迅速增多,读者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的同时,分散了搜集期刊信息的努力,读者的需求相对于编辑所能了解到的需求存在着明显不对称。而读者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重要的作用,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倾向是期刊编辑努力的方向。

信息化社会带来服务新浪潮,新媒体的出现对纸质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编辑不仅要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要紧跟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往进图书馆查阅书籍期刊已逐渐被检索数据库所替代,期刊必须随着社会发展、读者需求的变化而作相应的变更,以便时时明确其读者定位、风格定位和市场定位。

(四)与审稿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1.编辑与审稿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编辑了解审稿人的信息有助于为稿件寻找合适的审稿专家,提高稿件的编审效率,严格把握稿件质量。审稿人信息包括其审稿专业方向、专业背景、性格特征、审稿习惯,还有隐藏的动态信息,包括其学术活动情况、身体状况、工作繁忙程度和工作变迁等状况。

2.审稿专家与期刊编辑部间的信息不对称。审稿专家对期刊的熟悉程度会影响其对稿件的处理意见。期刊的类别、性质、学术水平、栏目设置、风格、定位等信息决定了其对稿件的要求,如果审稿专家对这些信息不够了解,那么可能会对编辑部稿件取舍造成困惑。

3.审稿专家与作者问的信息不对称。作者本身的信息对于审稿专家在评审稿件时有辅助作用,通过对作者科研背景的了解可以帮助判断文章信息真伪,但同时也可能因为一些“名人效应”而干扰了专家对稿件的正确判断。学术观点的不同也可能导致一些审稿意见有失偏颇。审稿专家与作者信息不对称扭曲了信息的本质,直接影响着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二、信息不对称的调控

信息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新的地理学空间,它的特征是技术和变化,科技期刊的办刊目的是在科学实践中发现新事实、提供新方法和构建新理论。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研究的动态和发展趋势,重视各学科的前沿问题、重大现象理论问题及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中的问题,透过纷繁复杂的各种外部现象洞悉各种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真正价值和实质。只有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保持编辑对学科信息的敏感性、反应力和吸收能力,在编校稿件时严格把关作者信息、署名、科研伦理和统计问题等,减少编辑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及业内编辑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障期刊的学术价值,办出刊物的特色。

2.加强与读者、作者、审稿专家的沟通

办刊信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向外界传递。在期刊上刊登各种信息积极宣传刊物,对读者来说,包括办刊特色信息如文章导读、下期要目简介以及文献检索信息、会议信息等,对作者来说,包括征稿启事、稿约、对某些方法学描述的规范化说明、某种格式的规范化说明等。另外还应开辟专门栏目,及时刊登作者与读者的反馈意见以及编者的答复和反应等。国外很多著名期刊都有读者来信、对话等栏目,国内许多期刊也开辟了类似:“读者·作者·编者”栏目。信息反馈可获得广泛的学科发展与科研动态,了解读者、作者对信息的把握情况,促进编辑工作中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同时又可协调和加强编辑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在作者投稿时,提示作者出具规范的单位介绍信,对科研的真实性、保密性和作者排名次序负责,不能出具者,及时作者负全部责任。为基金资助项目的,须提供批准件的复印件。研究生稿件需经导师推荐。涉及伦理问题的,须得到相应级别伦理委员会审核监督证明。同时编辑部和科研管理部门可联手举办伦理、统计等知识的学习班,提高科研人员知识的整体水平。在编辑部举办的学术会议上,可以对参会人员进行短期的专业论文写作讲座,免费赠送刊物,加大期刊宣传力度,同时也增加了作者、读者对刊物的了解。

与审稿专家信息不对称对于稿件的规范、公正评审有一定的危害。编辑在编委会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审稿专家队伍,要注重与审稿专

家的沟通。在聘请时通过网络、电话对审稿专家宣传自己的刊物,尽可能消除专家对期刊信息不了解的现象。送审稿件时可对某些稿件作附带说明以及近期稿源情况说明。通过网络平台对杂志进行宣传,便于审稿专家检索。

目前,也有众多的科技期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可以及时信息、更新信息,还可以及时回复读者、作者的提问,形成良性互动。在通讯极为发达的今天,许多编辑部已经实现了远程投稿、远程查稿、远程提交返修稿、远程提交校样稿等,另外作者还可通过系统提供的消息处理机制向编辑部发送消息。编辑部也在杂志上公开联系电话,欢迎电话咨询查询,均极大地提高了稿件周转速度,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负面影响。

科技期刊种类繁多,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普遍存在干扰着科学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并阻碍着编辑活动的进行。所以我们必须深入开展研究工作,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诸环节和要素应符合某种一致的、相互认同的规范与标准,控制出版编辑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使编辑、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的信息服从于科技期刊出版编辑活动的需要。

科技期刊论文:基于权变管理理论的科技期刊管理模式研究

内容摘要:权变管理理论的精髓是强调必须尊重客观规律,适应和顺从所处的特定环境,灵活选择和运用相对而有效的管理原理、原则、方法、技术、技巧和措施,达到预期的有效管理目的。本文认为,目前科技期刊应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办刊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束缚,建立开放的专业化联合办刊的经营管理模式。

关键词:科技期刊 权变管理 环境变量 管理模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给科技期刊带来了适者生存这一的选择。对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编辑方针、出版策略以及具体的编辑出版活动等采用什么模式管理,才能使科技期刊做到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使科技期刊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运用权变管理理论,对科技期刊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市场经济时代科技期刊管理实践提供一种新的、适用的、有效的管理模式。

权变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

科技期刊理想的管理模式、管理技巧、管理措施等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都要在相对应的特定环境中才能得以显示。权变管理理论就是把科技期刊的社会环境和管理方法演变成自变量和应变量这样一种权变关系。其基本原理是:如果科技期刊所处的环境是某一特定的自变量,那么科技期刊管理就应采取相对应的应变量。

(一)环境变量和管理变量

环境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的一般外部环境变量、特定外部环境变量和内部环境变量。一般外部环境变量,是指对科技期刊都产生共同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如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生产等的方针和政策。特定外部环境变量,是指一般不具有普遍影响力而仅对特定科技期刊产生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如相同或相关专业的科技期刊及其读者和作者、相关行业(或学科)的兴盛与否、主办单位及其领导对该刊的态度等。对于某一个特定科技期刊来说,更应重视研究产生直接影响的特定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变量,是指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各个要素,可分为科技期刊的工作人员和出版要素两部分。工作人员包括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各个环节的全体工作者;出版要素包括科技期刊的经费、稿件、设备条件等。

管理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技巧等因素。它们的选用都是以有效性为目的,以适用性为前提,并且必须依据特定科技期刊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来灵活选择和运用。

(二)自变量和应变量

一般外部环境变量、特定外部环境变量和科技期刊内部环境变量中的工作人员,都是不可控变量,属于自变量范畴。而科技期刊内部环境变量中的出版要素和管理因素,则是可控变量,属于应变量范畴。所以,自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的一般外部环境变量、特定外部环境变量和内部环境变量中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等。应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的出版要素和管理因素。自变量与应变量是相对的。在一定时期内,一般外部环境变化不大。因此,对于科技期刊来说,研究的重点应在于同类期刊及其读者和作者、相关行业的兴盛与否、主办单位及其领导的态度等。自变量与应变量的关系是:如果科技期刊所处的环境是某一特定的自变量,那么科技期刊的管理因素就应采取相对应的应变量。

权变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对于任何一种科技期刊来说,要寻找一种能适用各种环境条件变化的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是不现实的。因为科技期刊管理的原理和原则虽然是在科技期刊管理实践中众多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高度概括、总结、抽象、升华而成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把这些管理的原理和原则运用到特定科技期刊的管理实践中去,各种可变因素和条件又会明显地制约着这些原理和原则运用的有效性。因此,必须根据特定的环境因素和条件来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具体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关于科技期刊管理模式的思考

科技期刊特定环境因素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专业同一类型科技期刊的特定环境因素也不可能相同。这些特定环境变量对科技期刊管理原理和原则运用的有效性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因此,对于某个特定科技期刊来说,最为关键的是要认真研究所处的特定环境条件,并灵活运用科技期刊管理的原理和原则,采用最适宜于该种情况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进行权变管理。

(一)对学术类和技术类科技期刊实行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

科技期刊特别是学术类和技术类期刊,是通过知识传播、交流、转换、存储来显示其价值的,虽然具有商品属性,但是其使用价值却主要是间接的、潜在的,主要体现在其产品的原创性和科学性上,科学价值和学术价值才是其本质价值,它为社会带来的财富远远超过期刊的收益(发行收入、广告收入等),是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难以估量的作用。但由于科技期刊经营上先天条件差,编辑加工因待遇低而不到位,再加上为提高收入自设门槛(价格)过高,订阅量更少,形成恶性循环,阻碍了科技信息的正常传播。办科技期刊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社会效益,这是由其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因此,对科技期刊特别是学术类和技术类期刊,它的价值不能仅仅用发行量及其自身的经济收益来衡量,而应纳入非盈利性政策性出版事业,作为公益性事业来管理。由于这类期刊数量大,国家财政压力会太大,实行起来有一定困难。需要先进行有原则的精选,重点支持。

(二)组建期刊集团并实现科技期刊产业化、市场化

科技期刊由于学科、专业的限制,一般发行量少,经济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科技期刊要摆脱传统的封闭式办刊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束缚,建立开放的专业化联合办刊的经营管理模式,打破领域界限,建立以重点学科为基础的科技期刊集团。它可以分类:一类为针对部级重点学科联合组建的科技期刊集团;二类为由大型重点高校单独组建的科技期刊集团;三类为针对省级重点学科联合组建的科技期刊集团。

一类期刊可创办若干个具有各自学科特色的期刊,一二类科技期刊集团有众多部级重点学科,有大批国家重点科技公关项目和研究成果,有品质稿源,其学术地位代表了在该领域的国内较高水平,应办成国内精品期刊。科技期刊实施机构调整发展战略,达到机构优化,形成规模,占得市场份额,增强期刊竞争力,缩小期刊与国外期刊产业实力的差距、制作上的差距、管理体制上的差距、经营理念上的差距,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实现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科技期刊实施权变管理,是以解决科技期刊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传统的科技期刊管理的原理和原则对科技期刊管理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在具体运用时必须针对特定科技期刊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加以灵活运用,寻找一种能适用于各种环境因素变化的的管理技术方法是不现实的,只能根据科技特定的具体环境因素和条件,在环境与管理这种对应的权变关系中找出相对的科技期刊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杨伦增.科技期刊权变管理理论的研究[j].学报编辑论丛(第7集),l998(5)

2.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刘振兴,陈运泰,曾庆存等.关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纳入公益性事业管理的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

科技期刊论文:高校科技期刊社内部管理研究

摘要:对高校科技期刊社的策划、编辑出版、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日常事务、经营活动等管理工作进行了综合分类,提出了管理的内容、目标、任务、方式,分析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期刊社 内部管理 研究

本文就如何利用良好的计划、健全的组织、适当的人员配置、正确的指挥方法、严密合理的控制程序及有效的内部协调[1],科学地开展高校科技期刊社的策划、编辑出版、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日常事务、经营活动等内部管理工作,提出了管理内容、目标与任务、管理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科技期刊社内部管理的内容体系

1.1 期刊策划管理

期刊的策划是期刊层面的宏观管理,主要涉及到期刊的定位与办刊思路,远、近期的发展规划,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品牌培育与国际化等期刊发展的重大问题。

期刊的定位管理。期刊的定位包括期刊的地位定位,作者定位,受众与读者定位,重点报道的研究方向定位,个性特色定位,价值定位,期刊的学术性和创新程度定位,开放程度定位,市场定位,录排与装帧定位等[2]。

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品牌管理。主要包括重视期刊的稿件质量,研究如何争取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以确保连续刊出高水平的稿件,增加期刊的影响因子;加强期刊的特色化建设,以特色化建设提高学报的质量和影响力;重视期刊的外部特征建设,不断提高封面设计、编辑、校对、印刷质量;努力提高为作者、读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在作者、读者和业界的影响力;完善内容的丰富性及品牌的影响力延伸[2]。

期刊的国际化。工作内容应包括努力将我国的科技成果传播出去,实现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积极争取sci、ei、ca、medline等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的收录;与国外大型出版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方法[3]。

编辑工作内容管理应包括:组稿、征稿;初审和选择审稿专家、送审、退稿或返修、编辑加工;每期的组版与责任编辑等。编辑工作流程管理是期刊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从收稿到出版、发行等一整套的工作程序,它是有效规范稿件处理过程的步骤和行动指南,可以有效遏制处理过程的缺损,减少处理过程的混乱,制止人情、关系稿件的违规流入。编辑质量管理是指对编辑质量的监控工作,包括所制定的编辑工作规范,全过程质量监控的工作程序,考核的方式方法,讲评及奖惩措施。

主要包括各级各类人员配置与职责范围确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机制;科学、可操作性强的竞争机制;完备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等[4]。

1.4 信息管理

网站管理。主要包括网页设计;系统维护、内容更新;特殊参数的设置;文章的pdf格式上传;网刊发行;过刊浏览与查询;开放式存取等。

日常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期刊社编辑工作流程管理,期刊各类信息管理和工作统计等。

1.5 经费管理

经费的筹措管理。高校科技期刊社的资金来源除了学校下拨的经费,还有审稿费、版面费、广告费、发行费、经营活动等的收入,对办刊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所以,应当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多方资金。

经费的运用管理。科学合理地运用、调度经费,保持适当的结构和周转速度,合理控制费用发生的数额和比率,确保年度收支平衡。

1.6 日常事务管理

期刊社内部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主要包括信息传达,内部事务的协调与衔接,内部考核与考评,邮寄、分发与处理,资料的归档,各种费用的收取及财务处理,会议组织与安排等其他临时性工作。

1.7 经营活动管理

科技期刊的发行。发行渠道主要有自办发行、全国邮政发行、发行单位发行、其他网络(超市、地铁等)[5]。

科技期刊的广告。期刊社应积极寻求独特广告商机,扩展学报的特色性外延,有力补充学报的信息量。重视包括广告经理人和制作人在内的广告人才队伍建设,条件允许,广告人才可以在内部培养;条件有限的话,可以采取外聘广告人才或采取广告业务外包的形式,只要加强内部的监控即可。

科技期刊的经营性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开设读者论坛和读者俱乐部活动;举办相关的学术会议;与国际国内收录、检索机构的版权合作;与科研机构合作创办特色栏目;利用录排人员的专业优势开展录排服务

1.8 期刊社内部组织结构设计

工作部门的选择。期刊社的内部结构除了编辑出版部门以外,还应该根据总体目标要求、实力和人员情况,设置广告、发行部门,质量控制部门等。

组织结构设计。现行的有直线式结构、职能制结构、直线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委员会结构、控股型结构等多种现代组织结构,期刊社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不断进行结构优化工作,开展可行性分析和相关的实证研究工作。

2 科技期刊社内部管理的目标与实现

2.1 期刊策划管理

期刊的定位,要结合期刊实际,要考虑期刊的办刊条件、覆盖学科领域在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同一领域中的其他科技期刊目前的状况、本刊的优势条件是什么等诸多因素。在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使得自己的定位符合实际,无误。期刊应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制定科学可行的目标和规划,也要分近期目标和中长期规划。期刊作为媒体, 其核心竞争力由核心竞争机制、核心读者、核心内容和核心团队四部分组成。期刊社应认真研究各部分的功能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好培育工作。通过核心竞争力培育,使得期刊具备超常性、独特性、经验丰富性和延展性,形成期刊品牌。

从编辑出版的及时个环节到最末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去做,从整体上提高质量。要设计一整套编辑工作程序,建立健全编辑工作制度,确保期刊学术质量的高水平、办刊的严肃性、稿件处理的时效性、稿件处理过程中的正直与诚实,使期刊在读者、作者、业界有较高的威信和公信力。

期刊社应根据自己的办刊宗旨、期刊定位、目标要求和中长期发展方向来研究和制定自己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严把入口关,坚持德才兼备、因事择人、不拘一格、扬长避短的用人原则,引进高素质编辑出版人才,改善编辑出版人才队伍结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养工作,不断改善编辑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技能;力求使编辑人员处于配置状态,做到人尽其才,合理使用,使每个人都出发挥出较大效能[6]。

期刊社应建立一整套的包括岗位设置与人员选拔、岗位绩效考核与评价、岗位激励与惩处等制度,加强对社内人员的战略性、全局性和计划性管理。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和庸者下,确保招聘、录用、培训、考核、晋升、奖罚的公平、公开和公正性。

期刊社文化对期刊社内聚力、内心力和持久力等作用,对编辑人员的工作行为和价值观能产生巨大的作用。通过建立期刊社的社域文化,使之成为联结和维系期刊社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7]。

2.4 信息管理

基础设施完善、运转良好。编辑部应根据期刊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自己的网络化工作系统,且使其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

网站功能完备。组织开发具有编辑、排版、校对一体化 ,编辑工作流程无纸化 ,出版信息传递与处理网络化 ,印前、印刷和印后一体化等功能完善的网站,提高科技期刊网站的建设水平[8]。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再造

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为科技期刊出版业务流程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改变了科技期刊的出版方式,使科技期刊出版逐渐步入了数字出版进程。研究数字出版时代的科技期刊出版业务流程对整个期刊业来讲非常重要,它不但可以推动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加大对传统技术改造的力度,以提升出版刊物的层次,还可以促进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改变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周期长、效率低的劣势,以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出版环境。

一、出版业务流程再造

(一)业务流程再造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昌佩在《改造工作:不要自动化,而要推倒重来》一文中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1993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昌佩在《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中给出的定义是:“企业流程再造工程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较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环境。”[1](二)出版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理论提出以后,在很多企业和学术界反响强烈,一些欧美大公司相继进行了企业管理的创新与实践。学术界的专家也纷纷对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展开研究。但在出版界,对出版业务流程再造的研究却寥寥无几。传统科技期刊出版,信息传递效率较低,编辑、作者、专家三者之间缺乏直接、高效的沟通方式,直接导致科技期刊有出版周期长、信息更新速度慢等先天性缺点。所以,数字出版时代,科技期刊从业人员要研究如何利用现代化技术对出版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以建立高效、开放的出版运作模式,使稿件从投稿到印刷出版整个业务流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适应数字出版时代的需求。

二、出版业务流程再造的特点

(一)时效性

科技期刊出版业务流程再造大大提高了出版效率。数字时代读者获取信息时间变短,传统出版科技期刊发表文章动辄数月,新技术、新成果待发表后已成为不实用的或是被淘汰的技术和成果了;而数字出版时代,通过网络可以实现网上投稿、专家评审等一系列活动,省去了中间诸多环节,大大节约了出版时间。

(二)灵活性

科技期刊出版业务流程再造可以提高出版行业对广大受众的服务质量。传统出版科技期刊只有纸质版一种出版形式,而出版流程再造后,利用现代化出版技术,数字出版、多媒体出版等多种出版形式能以更多的表现手法展现给读者,满足各层次读者不同需求,可以极大改善出版行业服务质量。

(三)交互性

科技期刊出版业务流程再造可以使作者、评审专家、编辑通过特定网络平台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评审专家可以为作者在线提修改意见,作者在线完成修改,交互性比较强。

三、出版业务流程再造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市场的选择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新媒体的阅读率持续增长。据第14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略有提升,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传统媒介中,除纸质图书阅读时长外,纸质报刊阅读时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以上数据说明,纸质版报纸、期刊的阅读量在成年国民中均呈下降趋势,但综合其他方面,成年国民的阅读量总体是上升的,尤其是人们对新兴媒介的接触率,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而2016年手机阅读快速发展,移动阅读、社交阅读将成为新的阅读发展趋势。

2.载体的变化

数字出版时代移动终端不再仅以印刷文字形式出现,而是以二进制的形式被传输至网络,并配以图片、视频、音频等,使读者在阅读时能获得更直观的信息传递感受。而传统编辑流程依然遵循原稿——审核——排版——校对——印刷,如此循环往复,不仅费时、费力、耗财,最终只能得到用于印刷的纸质版本。若要制作电子图书,或者以其他媒体形式,又需重新制作。据第14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成年人中近九成为49周岁以下人群,纸质读物阅读仍是五成以上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9.8%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33.8%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3.8%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1.0%的国民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2]虽然有五成的人群愿意读纸质版的读物,但是通过手机、iPad、网络阅读的人群数量也不容小觑,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最终产物不仅可以印刷纸质版本,还可以通过网站、手机、iPad等以不同形式展现给读者,以实现多媒体发行。

3.政策支持

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领域成效显著,数字出版正式列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之中,同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编制了《新闻出版业数字出版“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完成“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和“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出版促进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工作。[3]由此可见,国家对数字出版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可以预见,未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前景将会一片大好。

4.传播速度的需求

传统出版物,从策划到印刷发行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数字出版则可以实现制作与发行同步。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减少了排版、印刷等过程,大大缩短编辑流程,从而实现即时传播。[4]目前,科技期刊编辑可以通过微信、QQ、E-mail等即时通信工具与作者沟通,虽然较过去显著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这距离满足数字出版对信息传递速度的要求还相去甚远。这也就要求科技期刊必须实现编辑流程再造。

(二)内部因素

1.出版单位自身定位

数字出版时代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不再单纯是内容的提供者,而应该是读者的服务者,努力为每位读者提供更品质的服务,以满足读者多方位的需求。近几年,谍战系列作品很受市场欢迎,《潜伏》《伪装者》等电视剧叫好叫座,一时兴起了谍战片热,许多热钱都涌往这一市场,但是很多影片同质化现象严重,多数影片相互模仿,缺乏主题、缺乏新意,火热的谍战市场也逐渐归于平静。所以,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要想拥有自己的受众群体和市场,仅靠内容是不够的,为读者提供好的服务,有助于出版单位培养忠实的读者,获得稳定的市场,更有利于出版单位与读者双方互动,实现双赢。其次,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大部分经历了数十年的经营、积累,拥有大量资源和较稳定的读者群,他们只需要把握好自身的优势,精准定位自己的读者和市场,尝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打造有影响力的产品和服务,以实现出版单位的整体提升。再次,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具有独特性。传统出版单位发展至今,真正的巨擘只有几家,他们拥有的品质出版资源是其他出版单位无法比拟的,比如众所周知的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所以数字出版对规模小、出版资源少的出版单位也许是发展的大好机遇。因此,独特性成为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生存的必由之路,创建新产品或集中优势资源做好一个产品,那么就能成为细分市场或者新市场的及时甚至,实现出版单位自身价值。[4]

在数字出版新模式中,由于载体、传播方式的改变,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方式、工作流程也必然随之改变。首先,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掌握数字出版基本技能。数字出版要求编辑不但要掌握数字出版技术,能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根据不同的出版方式进行不同形式的编辑,还要对数字出版销售模式及赢利模式有深入的了解。如果编辑不精通相关的技术就会对新的销售模式感到无所适从。[5]因此,掌握数字出版基本技能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其次,科技期刊编辑要能自行分析数据。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强调编辑要深入市场、实地调研来分析市场行情,以便能策划出受市场欢迎的选题。在数字出版时代,这个方法依然是很实用的,但是获取数据的手段要发生质的变化。如果科技期刊编辑只依靠手、脚、眼、嘴来获取信息,显然这与数字出版理念太不相配。数字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学会分析数据,才能事半功倍。再次,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是出版单位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对编辑来说是基本素质,更是数字出版对编辑素养的根本要求。数字出版时代,不论是形式的创新,还是内容的创新,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关注,若被市场认可,便可在短时间内于空间上延伸得更远,或在相同空间内留存更长时间。比如《狼图腾》,在中国大陆发行300余万册,被译为30种语言,在1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连续6年蝉联文学图书畅销榜前十名,而作者姜戎仅写过这一部作品,但出版社并未因作者写作背景匮乏而否认这部作品的价值,而是大胆采用作者的书稿,使之成为一本畅销书。在此,编辑队伍在各环节的创新素质不无体现。

四、结语

数字出版时代,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要紧跟出版发展潮流,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利用好自身优势,以成为细分市场或者新市场的及时甚至,实现出版单位自身价值。[4]而编辑流程再造是广大科技期刊出版单位首先要实现或者接受的。只有实现了编辑流程再造,才能较大限度满足受众需求,快速、多方位地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才能实现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自身价值。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编辑的重要性

编辑属于精神文化方面的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对文字进行再加工,是后续出版工作的关键。编辑的工作水平及素养直接决定产品的品质,并直接影响产品的出版发行。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编辑工作起着文化记录、传承的重要作用,编辑的劳动成果是精神产品。它可以反映社会现实、不同的价值观、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发展方向、社会潮流,以及时代的思想变化。我国自古便不乏的编辑家。孔子是我国编辑学的先行者,是我国历史上及时个由自己从古籍中整理选编教材的大编辑家,他编撰的《六经》是我国历史上及时次对古典文献进行总结账式的大整理。从长期来看,编辑承担着记载历史、传承、见证、流传的作用;从短期来看,编辑工作服务于现实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品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演化,可以为后来人了解历史上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详细的文字记载。

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的编辑,劳动的对象是稿件,劳动产出是满足一定要求的高水平期刊。最终期刊进入流通领域,成为兼具使用价值及价值的商品。而一件商品(期刊)要想获得消费者(读者)的认可,就要符合商品的价值规律。下面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及价值角度对编辑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商品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其社会属性。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但要实现商品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日常生活中,商品的质量、品牌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顺利实现商品价值的前提。消费者则只会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买单。一本期刊的使用价值是期刊的内容和质量。编辑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期刊的使用价值,进而提高期刊的价值。科技期刊的编辑,类似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首先编辑要对所在领域的近期研究进展、发展方向、热点问题等做到了然于胸,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及素养,在对投稿稿件进行筛选、审理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具有价值的稿件。其次通过与作者的沟通和探讨,提高稿件的质量(使用价值),编辑使读者乐于为作品买单。

从前述对编辑工作目标及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编辑工作不仅对编辑人员知识水平的要求较高,还需要编辑人员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下面从几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3.1编辑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的编辑,不仅要有编辑学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某领域系统化的知识。与人文期刊不同,对于一本科技期刊,一般刊发的内容属于细化、专业的领域知识,内容多涉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科技动态等,若缺少专业知识,则易对文章把握不准。从编辑工作的流程来看,无论是组稿(约稿)、审稿还是后期的退修稿件,均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首先,组稿(约稿)过程需要编辑经常关注本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了解学科前沿热点、相关知识的发展水平等,并且对领域各专家学者的研究方向、研究进展有所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约到高质量的稿件。其次,审稿过程也离不开编辑的专业知识。科技期刊的稿件更注重文章研究内容的时效性、创新性和学术前瞻性,如果专业知识欠缺,对稿件的专业性和学术前瞻性把握不足,就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影响期刊的学术水平和作者、读者的信任度。在稿件的退修阶段中,稿件修改过程需要编辑与作者互动、协调配合,要求编辑和作者多次沟通,就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有待完善提高之处进行探讨。如果编辑专业知识欠缺,和作者之间沟通不畅,不仅影响文章的修改,使文章水平难以提高,长久下去还会对作者群体造成损害。对于需要退回的稿件,同样需要编辑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就文章不适合刊登的原因与作者沟通,才能使作者心服口服。结合笔者的科技期刊工作经验,总结得出编辑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从编辑工作中学习、不定期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交流活动、大量阅读国内外专业期刊。从编辑工作中学习主要指通过审稿过程了解研究热点、学科带头人的研究方向,从参考文献中获得与文章研究相关的文献,并利用文献开展主题阅读,了解一个研究主题的发展历程,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对某一研究主题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循环使用这种方法,则可以逐渐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另外,退修过程中可以和作者沟通探讨,就存疑的地方咨询作者,高水平的作者好比一位的老师,编辑通过谦虚求教可以解开自己的疑惑,增加对文章的理解,从而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参加学科的学术交流或讲座活动可以跟踪行业的研究热点,了解学科发展方向,从中引发约稿灵感。另外,大量阅读国内外期刊也是增加编辑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沟通能力是编辑人员需要具备的主要能力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编辑属于服务性质的工作,为作者服务,也为读者服务。要做好服务工作,就需要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这个过程中沟通必不可少。从编辑工作的流程来看,无论是约稿还是审稿过程中的退修,均要求编辑和作者能够良好有效地沟通。因此,编辑人员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至关重要。关于有效沟通需要具备的条件,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在1976年发表的《Whatisgen-eralpragmatics?》(《什么是普遍语用学》)一文中提出有效沟通必须遵守的4点基本要求。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谢立中将其简化为3个基本要求:①言说者对事实的陈述必须是真实的;②言说者对沟通的意向必须是真诚的;③言说者所表述的话语从行为规范角度看必须是正确的。此外谢立中还提出,要做到这3点离不开一个重要前提,即参与沟通的行动双方处于同一个话语体系之中,即大家对同一个从字面看相同的概念的内在含义的理解相同。结合编辑工作来看,则要求编辑在准备与作者沟通之前做足功课,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就文章中存疑之处事先查阅搜集相关资料,提前储备相关的知识,发现疑问的本质,提出的问题才能切要中肯,使沟通更加顺畅,沟通效果事半功倍。“言说者对沟通的意向必须是真诚的”则要求编辑摆正心态,将双方置于平等的地位对于有效沟通十分重要。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同行沟通,相当于一种非面对面的学术交流,而编辑则是服务读者和作者的媒介、桥梁。所以,编辑要谦虚谨慎地对待作者的文章,应该怀抱谦虚求教的服务意识,而不能有高高在上的心态和姿态。“言说者所表述的话语从行为规范角度看必须是正确的”这一点指的是普遍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问题。哈贝马斯说:“通过交往实践,交往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明确了他们共同的生活语境,即主体间共同分享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界限是由所有的解释确立起来的。而这些解释被生活世界中的成员当作了背景知识。……符号表达的有效性前提涉及的是交往共同体当中主体相互之间共同分享的背景知识。”通俗地解释即言辞表达要遵循人际交往中公认的基本社会习俗、规范,要尊重对方,不能伤害对方的感情,不能随性而为,不能以为讲话无遮掩即为真性情的表现等。

3.3编辑人员需要有“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和的专业精神。编辑是和文字打交道的职业,编辑经手的任何一篇文章都和作者及读者息息相关。在编辑过程中,编辑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改正书稿里的错别字、标点符号、物理量的规范使用等硬伤,还是把握语句的规范性、思维的连贯性、表达的严谨性、知识的性、资料的真实性,以至于谋篇布局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等。任何一点小小的疏漏都可能造成文章的不,进而影响期刊的整体形象。因此,编辑人员必须具有“工匠”精神,对每一篇文章都要精雕细琢,反复研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错误,力求奉献给读者一篇高水平的文章。工匠精神的内核是快乐工作,不是痛苦和牺牲。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诚然是一份谋生的职业,然而客观上既然选择了一份职业,主观上尽心尽力做好,以快乐的心态积极面对则是选择。良好的精神状态,加之对待工作尽职尽责的“工匠”精神,才是对待一份工作该有的好状态。

3.4编辑人员需要有健康明确的价值观

编辑工作的成果是出版物,属于精神文化产品,具有宣传、引导社会大众思想的作用。健康的价值观念是编辑人员必备的素质。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具有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念,不跟风、不媚俗,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不顺从、谄媚大众,真正起到引导社会思潮的作用,而不是一味赶潮流、追时尚,受众喜欢听到什么就说什么。编辑人员要在保障期刊文章质量的前提下,坚持能坚持的,改变能改变的。

3.5编辑人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编辑是辛苦的工作,需要长时间面对电脑或者伏案,由此催生了各种职业病,对编辑人员的身体素质是极大的考验。因此,编辑从业人员需要有意识地提高身体素质,有针对性地加强颈肩部、腰部的锻炼,改善长期伏案或面对电脑工作引起的身体损伤。

4总结

编辑人员是文化知识的传承者,在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和传承,耕耘在文字之上的编辑工作者功不可没。编辑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始终怀有谦虚求教的心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健康的价值观念,发扬工匠精神,干良心活儿,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身上承担的责任,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为繁荣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教师应尽量动员学生课下进行体育锻炼。其次,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得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让学生明白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使学生发自内心的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教学比赛让学生有一个自我释放和展示的舞台,在比赛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能力,为今后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的出版现状

1科技期刊利用微信的优势分析

目前,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使用的主要媒体工具见表1。目前编辑处理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有电话、E-mail、期刊采编系统(勤云、玛格泰克等)等内容,偶尔使用是短信。这些工具的使用已经使编辑摒弃了前辈们曾经使用的“剪刀加糨糊”的传统观念和工作方式,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一些新媒体的出现,给科技期刊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如E-mail和QQ/MSN、BBS、博客。但比较起来而言,微信作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是现在普遍使用的电子通信方式(截至2017年5月25日,用户人数8.89亿),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共享流媒体内容资料和使用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同时,微信可以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朋友圈。微信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同是又具有一定的公共特性,如可以通过组群而建立小团体等。而科技期刊因为其专业性强,其应该属于小众媒体(科普类科技期刊除外)。科技期刊这种既要求一定的公共特性,又要求较好私人特性的特点正好与微信的特点相同。而编辑之间、编辑与作者之间、编辑与审稿专家之间、作者之间的小型讨论在微信中进行也是非常合适的。而且科技期刊建立微信公众号还具有以下优势:1)增强传播时效性。传统科技期刊从收稿到发行平均需要6~8个月时间,而微信从策划到发送仅需数分钟,时效性更强。2)成本低。微信不收费,科技期刊可以利用微信公众账号免费发送信息[2]。3)信息反馈更直观、数据更易利用。相对于传统科技期刊的读者意见调查,微信意见调查更直观、更方便进行数据分析。4)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显著。微信能为读者、作者提供增值服务,社会效益显著。随着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粉丝数量的增加,传播效果增强,科技期刊可以逐步探索和挖掘微信的经营潜力。

2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现状

目前,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还存在产业链的循环不顺畅、赢利模式不成熟、版权保护难度大、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由于出版体制方面的限制,国内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大都规模小且分散,缺失市场主体地位,比较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机制下的数字出版,难以出现规模经营效应[1]。此外数字化出版的重点和难点还在于目前还没有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及我国出版业特点的赢利模式。此外版权保护问题、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等都制约着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但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201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增长迅速。以纸质为媒介的传统出版模式正日渐式微(2009年首家中央级媒体《中华新闻报》被停办),全球出版数字化、网络化有取而代之的趋势。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具有内容个性化、缩短时空距离(实现与国际接轨)、按需提供实时自动化服务、交易电子化、减低出版成本等优点。因此,数字化出版的研究成为出版界关注的热点。因此本文尝试借助微信促进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广告设计发展思路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在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1],其受众分布主要是期刊涉及的学科领域内的科研人员、专家、学者等。科技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同时也承载着刊登广告的作用。因此,科技期刊被专业性产品广告主广泛关注。广告收入是科技期刊办刊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期刊从业人员如能自行设计出高品质的广告,对于吸引广告客户、提升期刊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1科技期刊广告的设计特点

1.1科技期刊广告的特性

科技期刊的读者面比较专一,决定了期刊刊载广告的范围比较狭小。科技期刊的报道范围不同,决定了其受众的覆盖面也不同。科技期刊刊登的广告内容需与期刊的办刊宗旨、报道范围相一致。广告较大的作用是为广告主做宣传,若在期刊上刊登与报道范围无关、毫无针对性的广告,则无法引起读者的关注和认同度,难以达到广告主预期的宣传效果,甚至事倍功半。杂乱的广告会引起读者的反感,降低其对期刊的信赖度,降低期刊的声誉。因此,科技期刊只适宜刊登符合该刊报道范围、与行业相关的广告。

1.2科技期刊广告设计要点

科技期刊刊登的纸质广告也属于平面广告的一种,因此,科技期刊广告设计具有平面广告设计的共性。然而,根据科技期刊广告内容与期刊报道范围一致的特性,其设计又有自身独特的属性。

1.2.1理性诉求高于感性诉求

理性诉求是指通过宣传产品的特质、优势,向消费者保障该产品能比同类产品带来更多的利益,以此达到说服消费者购买的目的。感性诉求是指通过极富人情味的广告来调动消费者的情感,满足其心理需求,使其产生购买冲动以实现购买行为[2]。感性诉求方式多是用创作者附加的情感来吸引受众,赋予商品一定的情感,使受众感同身受从而进行购买[2]。不同的广告可以运用不同的诉求方式,两种类型的诉求亦可以结合运用。大众类期刊所刊登的广告适合以感性诉求为主、理性诉求为辅的方式来设计广告,以便让消费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以刺激消费。然而,在科技期刊的广告设计过程中,理性诉求应高于感性诉求。理性诉求能够体现出广告的真实性、专业性,科技期刊广告重在介绍科研机构、企业的业务范围,产品的功能、优势等,运用说明、对比等方法尽可能在广告页面中地展现出来。不宜过多的用温情、夸张、幽默、悬念等感性诉求的表达方式呈现广告内容。

1.2.2风格稳重不宜花哨

科技期刊广告页面的色彩饱和度和对比度不宜过高,不可显得过于花哨。报纸和大众类期刊上的广告通常是将强烈对比、有视觉冲击力的文字或色块相互堆叠,有限的版面里充斥着巨大的信息量。这是因为报纸和大众类期刊广告通常讲究时效性,刊登的广告往往有一定的期限,例如短期的产品促销、新品推荐、商家活动等,因此,为了夺人眼球就必须要表现出画面的夸张力,以实现宣传效果较大化。然而,科技期刊刊登的广告要与期刊严谨的办刊理念一致,风格应尽可能正式、稳重,不能像报纸、大众类期刊那样刊登强烈夸张、对比度高的广告。以林学类期刊为例,从单个广告的页面来分析,以主色调以绿色或蓝色为主的冷色调较为适合,这两种主色彩相比其它颜色更能衬托出主题。相对而言,该类期刊不适宜将广告制作成红色、橙色等暖色调的风格。

1.2.3特色鲜明风格统一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每一件作品都应该有自身标志性的特点,从设计出的作品中看出设计师的个人风格,广告也不例外。每个广告主都希望代表自己单位或产品的广告是与众不同的,科技期刊美编在设计广告时应当尽可能地彰显产品的特点,在有限的版面里设计出一个聚焦点,将最重要的图像信息或者文字信息放置在焦点上,将次要信息围绕焦点分散开。然而,在彰显不同广告特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期刊整体风格的整合。若是某一广告与其余广告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会大大降低期刊整体效果。特别是要考虑在相邻页面上的两个广告,要求色彩相似或相近,风格一致,不能形成过于强烈的反差。因此在色调的选择、版面的设计、图像处理、文字编排等方面,需要有一根主线贯穿所有的广告,围绕这根主线来变换出不同的版式。从统一性方面来说,例如统一采用竖构图、主标题横排等曰在个性方面,例如每个页面在不同位置设计焦点等。

2科技期刊广告设计的常见问题

科技期刊广告制作时往往会忽视一些问题,如文字编排和字体选择、版面空白、与广告主的沟通等。这些问题若不能妥善处理,会降低视觉效果,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

2.1忽视文字编排及字体选择

在设计广告的过程中,图片、图形、文字、色彩等都是重要的视觉元素,需要美编精心构思、巧妙安排。在众多科技期刊广告页中,可以看出很多广告在图片、图形等素材方面的加工上下足了功夫,但往往会忽视文字的编排与字体的选择。文字在广告设计中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说明和专递信息曰吸引和导向曰图形、符号的作用曰增强广告主题的传达曰提高受众的阅读和注意力[3]。科技期刊上刊登的许多广告存在最常见的问题是广告文字编排不够灵巧,统一通栏排列,字体缺乏变化,从头到尾都运用同样字体,这都会使得文字部分显得较为刻板,对于页面整体效果的体现也大打折扣。要解决以上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灵活编排文字。在编排文字时,可以适当的将部分文字环绕排列,还可以将几段文字排出层次感,形成错落有致的效果。(2)选择多样字体。字体选择时,可根据广告文字不同的功能,从字体库里成百上千种的字体中选择最能表达主题的。选择合适的字体也是一门学问,如主标题、口号式的文字,需要选用醒目、有艺术美感的字体来吸引读者,并适当的进行描边、投影、浮雕、外发光等效果,突出该部分文字,叙述性的文字则可以选用宋体、仿宋等。(3)根据期刊的页面尺寸选择合适的字号。在字号方面,一般期刊的页面尺寸为A4或大16K,那么对于广告的主标题需要选用较大的字号。以主标题为10~12个字为例,在Photoshop或Illustrator里选择32~36磅左右的字号较为合适,而正文部分的字数若在500字左右,可选择10.5~12磅的字号。若是每段文字有小标题,可在主标题和正文字号之间选择合适的字号。在字号选择完成后,要根据页面中其他图片、图形元素的位置、大小,合理调节好字间距、行间距。高质量的文字编排和字体、字号选择,不但能使页面效果更和谐,还能够增强文本的可读性,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2.2忽视版面空白

版面空白包括间空和周空。间空是指版心中空白的地方,周空是指版心四周留出的空白。科技期刊广告的理性诉求通常高于感性诉求,因此广告页面中往往会出现大量的产品图片、文字介绍等内容,广告页面被这些功能性的符号满满占据,造成各种元素拥堵在一起,主次不清。从读者的阅读心理来分析,大量的信息汇集会给阅读带来一定的障碍,容易让读者产生疲劳感。因此,在设计广告页时,将重要信息围绕一个焦点来编排,可以以某一点向四周扩散,或是设定一根参考线为轴向两边扩散。通过焦点吸引读者的视线,将重要的图片素材或文字依次放置在焦点上,图片与文字之间的排列要适当空白,以使得页面整体层次分明,又不会造成读者的视觉疲劳。

2.3忽视与广告主的沟通

对待广告设计,编辑和广告主的眼光和出发点往往不尽相同。广告主期望通过广告将其产品的商业价值得到较大程度的体现,将通过广告所能获取的利益放在首位。编辑部则希望在满足广告主要求的同时也能够将广告设计得尽可能美观。当双方意见出现分歧时,在不违反广告法的前提下,美编首先需要考虑广告主的诉求是否可以采纳,或是如何变换方式展现,怎样表现既满足广告主的需求又保障页面的美观。若意见可以采纳,便可对广告进行调整,若不可以采纳,则需要与广告主进行沟通,告诉其意见不能接受的原因,询问广告主的意向,修改方案满足其诉求。面对个别广告主的不合理诉求时,编辑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能一味迁就对方。此外,还需慎重对待广告主自行提供的广告。有些广告主会将以前制作完成的广告直接发给编辑部,这固然会减去设计所花费的时间及开销,但也带来了新问题,如广告彩页风格与期刊整体风格不一致、页面大小与本刊不一致等。所以,编辑部要慎重对待广告主提供的平面广告,对不太合适的广告及时拿出相应修改办法。

3科技期刊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

人类传播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4]。科技期刊的发展也逐渐从印刷传播时代向电子传播时代转变,呈现出数字化发展势头。科技期刊的数字化是指将图文信息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经过数字化转换并存储于服务器,实现登陆网站浏览网页或电子期刊,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纸质媒体,从而使信息的获得更加便捷[5]。因此,科技期刊广告的设计也面临新的发展。

3.1选择广告的新途径

国内数字出版尚未形成产业链,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大多数仅仅是将传统出版物数字化[6],最常见的是将纸质出版的期刊数字化呈现在期刊的官方网站上。中国拥有庞大的微博、微信用户,截止2014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为2.75亿,微信用户数量已超过6亿[7]。在此背景下,科技期刊不可固步自封,除了在纸质期刊上刊登平面广告,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推送广告,实现野微营销冶。此外,还可以开发科技期刊APP,通过APP推送广告。APP通常是指智能手机和平板操作系统中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在国内,中国知网、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均已开发了APP客户端,科技期刊APP客户端并不多见[8],即便有期刊尝试,其功能并没有开发到较大化。APP在交互性方面有的表现,与受众的黏合度高,运用APP有针对性的推送广告可以让受众提升对广告的认同度。

3.2设计适合微博、微信与APP的广告

3.2.1设计适合推送的广告类型

并不是所有广告都适合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或是APP客户端,如果将纸媒上的所有广告都通过这两种方式推送,会造成信息拥堵。编辑在选择广告推送时需拿捏好一个度,读者关注期刊的公众号或使用APP是因为对期刊的内容感兴趣,若是广告推送处理不当,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厌烦情绪。适合公众平台和APP推送给客户的广告类型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选择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内容进行,较为适宜的广告类型如行业内的学术交流论坛在何时何地召开、行业内某项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等,这些都是适合推送给客户的一些重要讯息。

3.2.2设计适合推送的广告特征

不论是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还是APP推送广告,一定要根据多数受众野浅阅读冶的习惯来设计广告中的图片。随着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受众的阅读习惯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阅读时间的分配上更为野碎片化冶,因而野浅阅读冶已成为最常见的获取信息的状态。通过公众平台、APP或推送的广告多半是通过单独的文字介绍和图片结合的方式展现的,此时要注意受众的野浅阅读冶习惯,配的广告宣传图片需设计得简洁明了,画面需以最直观、最便于受众理解的方式呈现,而标语也需言简意赅,将详细的内容放在文字中叙述。设计时不必像纸媒平面广告一样注重细节刻画,而是要尽可能的让受众一看到图片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知道广告想要传达的讯息,想要详细了解情况的受众自然会去深入阅读文字内容。

3.2.3设计适合推送的广告形式

不论是基于微博、微信公众号还是APP客户端推送的广告,在形式上也有更多样的选择,可以跳出平面设计领域,向动态图、动画、视频影像等数字媒体方向发展。尽管制作这些形式的广告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这无疑会让广告更加生动、直观,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能得到广告主的青睐。

3.3新形势下科技期刊美编需具备的素养

3.3.1科技期刊美编需提高艺术修养

当代科技期刊美编不能仅仅是图像编辑软件的操作者,而是要通过接触不同的艺术学科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美编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大量的翻阅各种类型的广告,不仅要关注各类报刊、杂志、科技期刊上刊登的广告,还要关注网络上、展览中,甚至是户外媒体广告。做一个有心人,将他人新颖的创意牢记于心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以便日后设计时可以作为参考,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此外,还要关注美术、音乐、电影、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科,这些看似与广告设计的关系不大,但不同的艺术学科之间都是相通的,涉猎多种艺术学科以便于在设计广告时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创作灵感。

3.3.2科技期刊美编需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一旦科技期刊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或是APP客户端,广告的形式也从平面广告的单一形式演变成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美编除了要使用Photo鄄shop和Illustrator以外,还要掌握Flash、Premiere、Af鄄terEffects等多种软件,在专业技术上要有进一步地提升。Flash可以直接制作出二维矢量动画,Premiere可以对以拍摄好的视频素材进行剪辑,AfterEffects可用来为视频加特效。平面设计软件、动画制作软件和后期处理软件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灵活使用这些软件可制作出绚丽的数字媒体广告。

4结语

由于科技期刊广告有其自身的属性,与普通报刊、杂志广告相比有很多局限性,在设计的时候需把握稳重的整体风格及理性诉求,注意易被忽视的文字编排、版面空白等问题,重视与广告主的沟通。在新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发展已迈开数字化发展的步伐,其广告可以开创新途径,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或APP客户端实现推送。当代科技期刊美编不能仅仅是图像编辑软件的操作者,而是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美学修养和专业技术水平,让广告主的利益得以充分实现,设计出令人赏心悦目、集商业价值与美学于一身的广告。

作者:黄灵犀 王艳 陈强 罗彦卿 黄萍 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素养研究

一、适应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传播媒介将是多样化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科技期刊可以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以及社交网络等搭建交流平台,实现纸媒科技期刊和网络学术数据库资源同步以及无时间限制、无地域限制的资源共享。在这个平台上,学者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各领域的学术资源,随时随地发表个人学术成果,与其他学者进行学术探讨及交换意见等。大数据更易满足用户需求,更好地提升了用户体验:一些国外期刊与facebook和twitter等集成,深化了期刊的服务内涵;也有一些期刊增加了数字技术,例如读者可通过扫描期刊上的二维码观看一场手术视频等。这些全新资源使学术交流更加便捷、更加个性化,同时也推动了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

就大数据时代而言,青年编辑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①青年编辑对互联网、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以及社交网络等平台较为熟悉,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②青年编辑的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好奇心更强,适应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速度更快。正因为青年编辑具有新时代的种种优势,所以更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从而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大数据时代对于青年编辑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青年编辑要积极探索新技术在收发稿件、编辑加工、稿件校对、图文编排等编辑出版环节中的应用,利用新的技术和手段提高编校效率、拓宽思路。为此,在基本编辑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素质。青年编辑应该熟练应用一些基本软件:主要的绘图软件Visio、Origin7.0、Chemoffice、AutoCAD;图片效果处理的常用软件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数学公式编辑软件MathType以及排版软件Latex等。青年编辑要了解编辑行业不断更新的新技术:DOI作为数字对象标识符,是云计算背景下的“大数据”样本存储和应用技术;CrossRef推出的CrossMark可使读者了解该篇论文的“前世今生”,包括这篇论文是否更正或修改过,哪篇博客或哪些媒体介绍过该论文,以及该论文被下载的次数等;ORCID使作者能够跨学科、跨机构地将自己的身份连接到研究对象,如数据集、设备和引文等,且该身份是的;Cited-by引文追踪服务可以使出版商和作者了解该论文或期刊的引用情况;FundRef主要用于资助情况(机构、项目名称等)的规范化,也可让资助者了解产出情况。青年编辑应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英语,只有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能力,才能迅速地了解并跟踪国际学术发展的走向和国际科技期刊的前沿信息,及时发现并纠正英文摘要和英文题目中出现的错误并检查英文文献的引用是否恰当,才能使科技期刊与国际接轨,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二、积极面对改革

在我国科技期刊编辑还埋头于日常繁琐的编辑业务时,国外期刊的经营模式和出版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期刊这种规模小、实力弱的发展状态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国际化”趋势,更无法与国际出版集团相抗衡。为此,、教育部、原新闻出版总署等一直在积极推动科技期刊改革。面对不断深化的体制改革,青年编辑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思想观念,认清科技期刊的改革形势和政策环境,不再闭门造车,从传统的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走出来,努力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提高网络运用能力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改革做好准备。

三、结论

青年编辑的队伍建设是关系到我国科技期刊整体质量和学术发展的大问题。踏实做好本职工作是每个青年编辑的基本任务,但若止步于此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科技期刊正在面临国际化的冲击和期刊改革的挑战,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在“转企改制”和国际化的新形势下,为期刊的发展“推波助澜”。

作者:闫妍 齐霁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刊名字体设计探析

1中国科技期刊刊名字体现状成因探讨

笔者认为,造成中国科技期刊刊名字体设计风格雷同和个性缺乏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科技期刊刊名书法字体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名人题字,其中又分为三类:一是学界泰斗、业内专家的题字。题字者与刊物有一定关系,能提升刊物的性,让读者产生认同感,但如若题字者书法功力不深,反而容易对刊物的外观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二是著名书法家的题字。题字者书法造诣高、名气大,其作品本身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由此可显示刊物品味。三是政界名人和官员的题字。此做法有利于刊物的推广和发行,对期刊品牌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也要注意字体的艺术性以及与期刊的适用性。2013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出台了8项规定要求委员改进作风,其中有一条要求个人原则上不出书、不题词、题字。可能以后这种题字的现象会逐渐减少。

1.2美编的缺乏

科技期刊编辑部一般没有专职的美术编辑,封面刊名字体如果没有名人题字,一般都会选用电脑字库中的基本印刷字体。基本印刷字体是电脑字库中最常规和常用的字体,并且字体性格比较稳定和中性,因而在书籍和杂志中得到广泛运用。很多刊物都有多年的历史,早期电脑字库中自带字体种类不多,多为黑体、宋体等基本印刷字体,稍晚一点字库也仅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美术字体,如综艺体、琥珀体等;加之字库总体更新缓慢,这些均使得老旧字体在科技期刊刊名字体中占有很大比例。

1.3其他原因

重新设计刊名字体需要投入精力和时间,需要支付一定的设计费用,对于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科技期刊来说,这很可能被划为可缩减的开支。此外,还有一些刊物管理者和办刊人对刊名字体设计也不甚重视。

2中国科技期刊刊名字体设计优化的必要性

2.1刊物品牌塑造的需要

品牌是科技期刊宝贵的无形资产,是衡量科技期刊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期刊在品牌的塑造方面关注点大多在期刊定位、选题策划、文章质量以及栏目设置等内在方面,而对期刊的外在形象设计却关注不多。如同艺术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一样,对期刊的装帧设计而言也是如此。现在很多企业、机构都强调品牌形象的塑造,作为科技期刊,同样需要一个个性突出、特色鲜明、识别性强的期刊形象。内在的丰富底蕴与外在的风采、高智力、创造性的结合,是期刊品牌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科技期刊物要形成自己的艺术基调,就必须要有鲜明的设计特征和设计风格,这样才能达到烘托期刊宗旨、提升科技期刊品牌价值与影响力的目的。刊名在期刊的封面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说封面是期刊的外貌的话,那么刊名就是期刊的“眼睛”,受众通过与期刊“眼神”的无声交流来获取杂志的基本信息。刊名是封面文字中最核心的元素,它相当于产品品牌形象中的核心图形,是该产品与类似产品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与特征。刊名字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精准地表现杂志内容,彰显杂志的内涵。正因为如此,刊名字体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的刊名字体设计能够帮助期刊地树立其主体形象,较大限度地体现期刊的定位与特色,较大程度地挖掘潜在受众群体。

2.2读者审美提高的需要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需求也与从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在文化消费和审美观念上有了新的转变。对科技期刊来说,读者在对其学术性和实用性关注的基础上,对其外部形象的美感需求也逐渐有了提升。读者审美素养的提高了,期刊本身便不能固步自封,唯有提高自身的装帧美感,才能适应读者的审美需求。以前,国内的大部分科技期刊片面强调学术品位,忽略文化品位和艺术品位,期刊缺乏特色和个性。近年来,读者越来越注重期刊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客观上对装帧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无论外部的封面设计,还是内部的编排设计、图表设计表都应符合审美规则,表现出外在的形式美感,体现出独特的审美韵味。中外读者对刊名字体之美都有同样的期待。汉字字体虽没有拉丁字母字体种类繁多,但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其种类也达到了数百种。电脑字库中的字体也不再只是是黑体、宋体和楷体,而是有了更多可以选择的种类。这些丰富的字体种类为我们设计科技期刊刊名字体提供很大的选择空间。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观念更新很快,科技期刊的刊名字体设计也不应是保守和单调的,而应该在国家标准和规范许可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变化,彰显出特色和个性。在设计风格上,科技期刊一定会与社科类期刊甚至时尚类期刊一样,既能体现科技期刊的特色,又能吸引大众眼球。

3中国科技期刊名字体设计原则

刊名设计也是期刊的LOGO设计,是期刊品牌外在形象设计的核心,承载着体现期刊品质、表达期刊内涵的重要作用。科技期刊的刊名字体设计不是随意发挥的艺术表现,而应该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3.1字体设计应与期刊宗旨和学科定位相契合

在科技期刊的刊名字体设计中,其设计过程本身也就是审美判断的过程,刊名字体的表现手法要始终服务于期刊的宗旨和学科的定位,要与期刊的行业特色相切合,不能与其脱离。不同的字体风格与特色会带给读者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类似等线特点的字体会让人产生稳重严谨的感觉;具有宋体笔画特征的字体给人典雅规矩的印象;而笔画较细、转折有弧形的字体则含有优美精致的特点。具体设计怎样的刊名字体,需要系统和深入的了解期刊、进行读者分析,还要结合期刊的相关内容,研究主题与字体类型之间的内在关系,以获得彰显期刊特色的字体设计。

3.2字体设计要与封面设计相统一

刊名字体设计要符合刊物封面的整体设计风格,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封面中,要考虑文字与图形的协调,中文字体与英文字体的统一,利用封面的有限空间,加强刊名字体设计的视觉效果。如何进行合理地设计并满足读者的视觉审美需求,需要设计师在贴合期刊主题、品牌定位,以及利于读者阅读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的固化思维,开拓创新,从而让刊名字体在期刊的整体设计中强化其视觉感染力。

3.3字体设计形式的审美性

刊名字体除功能性外,它还应具有装饰性,即形式美感。的字体设计能让读者感受到除文字内涵之外的形式美,也能让其所传达的信息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因此,刊名字体设计要体现文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就必须要动用主副、对比、大小、均衡、疏密、统一等艺术处理手段来对字体的笔画、结构和灰度等进行设计,使之趋于。当然,审美的标准并不是僵化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字体设计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满足现代人审美要求。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而且也体现在对文字的文化意蕴的思考与传达上。

4设计实践———以《遥感学报》刊名字体新设计为例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主办了两个科技类期刊,一个是《遥感学报》,另一个是《中国图象图形学报》。出于期刊宣传和提升品牌的目的,《中国图像图形学报》从2013年第7期开始改版,封面图形由2009年以来固定不变的样式改为每期的封面图形都不同,刊名字体也由原来的宋健先生的题字改为新美术字体———方正正准黑字体。虽说方正正准黑也是电脑字库里的印刷字体,但该字体字面扩张,笔画处理有对称的规律性、镜像感,结体大气、简洁,具有科技的特点与时代的个性,字体与期刊改版后的封面图形和谐统一,既符合该期刊的特色风貌,又合乎当代人的审美标准,在没有专门设计字体的情况下,也算是一款不错的选择。《遥感学报》的前身是《环境遥感》,1997年改为现名,刊名题字者为我国已故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启功先生字体端庄稳重、秀劲流利,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该刊封面2010年重新改版,这使刊物在形象美上有很大提升,但刊名字体却沿用至今。笔者以品牌设计的视角尝试对《遥感学报》刊名字体进行了重新设计。由于《遥感学报》与《中国图象图形学报》同为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主办,因此,二者刊名字体风格既要相互协调,又要各自保持特色,做到和而不同。《遥感学报》的读者群体为遥感领域内的学者、专家、科技人员、企业主管及高等院校的师生等。其办刊宗旨是及时反映遥感领域高新技术发展及应用状况,探讨新理论、新方法,关注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的学术成果,以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技术进步以及人才培养。学科定位为以遥感与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研究为主,报道该领域内重大项目、近期研究成果以及前沿理论;注重区域性和综合性、可持续发展研究,关注资源研究与全球变化等重大课题中的有创新意义的思想、观点和学说。因此,笔者在刊名字体重新设计的过程中,着重表现的核心内涵为:遥感、科技、创新。在字体的处理上,将其所有笔画右下角的转折处均采用弧形处理,以正圆形作为点笔画,其余笔画的起始和结束均以水平或垂直的方头手法处理,以表达其科技性与创新性。对于最关键的“遥感”内涵,笔者通过将“感”字的进行笔画和间架结构进行调整并结合图形予以表现。具体做法是:把“感”字的最上面一横的右端缩短,使原来横画上端的点下移,并调整右端的撇画,让点画在横画的右上端,撇画的上端,然后以点画四周反白稍大的正圆形做底,横画和撇画与反白正圆形相切的地方自然形成弧形,进而突出了点画,然后在点画的右上方做两条同心弧线,以寓意遥感信号。整体来看,字形工整美观,笔画简洁有力而又不失流畅,局部个性鲜明,行业特征明显,信息传达也十分明确。

作者:谢晋业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学院

科技期刊论文:农业科技期刊与农业经济论文

1农业科技期刊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1对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进行推广

具体地说,传统的农业技术和农业设备不但生产效率低下,早已经无法使用当代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不断更新农业设备,进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工作效率。而从广大农民本身的素质而言,虽然我国农民的素质已经在不断提高,但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依旧较差。因此,仅仅依靠农民本身是很难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大多数农民也没有相应的意识去应用农业技术和更新新型农业设备。此时,农业科技期刊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得到体现。首先,农业科技期刊能够通过期刊向农民推广现阶段最实用的农业技术和农业设备。通过阅读期刊农业科技期刊,农民就可以见识到当前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更高效率更产量的农业设备。在农业科技期刊的指导下,农民才能够认识到自己使用农业设备的缺陷以及自己所用的农业技术的落后性,才能够产生足够的危机感和意识去更新农业技术和更换农业设备。其次,农业科技期刊往往会在相应的板块指出传统农业技术的弊端。这就能够让农民感觉到农业科技期刊的真实性。一方面,农业科技期刊通过对现阶段普遍采用的农业技术进行点评,更能够让农民感觉到农业科技期刊内容的实用性,也就能够提高农民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期刊通过对当前流行农业技术的弊端进行指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的注意力。农民在阅读农业科技期刊时就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对比,进而得到真实的结论。通过对比,农民就能够产生一定的危机感,进而在农业科技期刊的帮助下脱离传统农业技术,积极更换新的农业技术,在保质保产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对农业生产进行正确导向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广大农民最担心的是农产品的销量问题。这就涉及到市场供给和需求的问题,同时也是困扰广大农民的主要问题之一。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每年都有不少农民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使得种植的农产品无法顺利销售,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市场需求的改变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也就是说市场的需求并不会因为农民种植的农产品种类而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农民的素质和意识相对较低,还不能正确认识市场的供给关系,从主观上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例如,大部分农民看到今年某种农产品在热销,进而在下一年中大量种植这种产品。因此,该种农业产品的产品大幅度增加,进而从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转变为供过于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农业产品的销售变得困难,直接导致农民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此时,农业科技期刊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得到体现。通过农业科技期刊,农民就能够对市场需求进行更的判断,也就能够引导农民按照正常的市场需求进行农产品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农业科技期刊不但能够有效避免农民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更能够帮助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种植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趋势

2.1更多的科技信息从时展的背景来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要进一步体现出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的理念。因此,我国的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定是朝着科学种植发展的。简单地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农业必将得到改革与创新。由此可以预见,增加更多的科技信息是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科技期刊必定会加强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和种植的引导,引导农民积极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种植、使用先进的农业设备进行生产,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2.2更真实的案例分析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民还没有阅读农业科技期刊的习惯和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本身的素质相对较低,同时也和农业科技期刊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因此,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必然包括添加更真实的案例分析,以此引起农民的共鸣,并且降低农民阅读和理解的难度。通过添加真实的案例分析,农民才能够通过阅读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判断,进而发现问题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并且按照科学的指导进行改正。降低农民的理解和阅读难度,才能够保障农业科技期刊的内容能够深入人心,才能够切实发挥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结语

总的来说,农业科技期刊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它能够提高农民的意识,帮助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改革和农业设备的更换,能够帮助农民正确的判断市场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农业科技期刊必定得到发展,将会更加注重对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同时,其内容也将更适合农民的阅读,将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努尔江·斯哈克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局信息中心编辑部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品牌营销策略和途径探索

1提高期刊知名度,衍生系列产品

20世纪60年代,D•Ogilvy提出品牌形象的理论,他认为随着产品同质化的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理性选择减弱;人们同时追求功能及情感利益,广告可赋予品牌更多的感性利益;任何一则广告都是对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9]。目前国内医学期刊很少做广告,期刊的口碑往往靠读者的口口相传或者一些评审制度的规定。广告投放是期刊打开市场的重要手段,可以对期刊的营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期刊可以利用本刊现有的版面做广告,或者效仿一些大众期刊,借助其他媒体进行推广。但广告切忌盲目投放,要实际考察各种媒介广告的优势,针对期刊的受众慎重选择,避免造成资金的浪费或产生不良的影响。一种期刊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固定的读者群和知名度之后,就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产品,如重印或出合订本、特刊、增刊、光盘、客户名单,建立数据库、网站,品牌授权,与相关企业合作组织各种学术会议、论坛和培训等[10]。梁光铁[11]研究了37种日本医学类增刊,发现日本医学增刊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会议型增刊,以刊登文章摘要为主;一种是经过精心选题和组稿的选题明确、有较高性的综合性医学期刊的大型增刊。出版增刊既属于学术行为也属于经济行为,因此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增刊出版的经费筹集多种多样,可通过收取相应费用以及征订、发行和销售来完成。期刊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精心选择后出版不同的子刊。这方面可以借鉴《瑞丽》的经验,《瑞丽》将自身的精华内容重新整合包装,分散成十余种子杂志品牌,面向各年龄层市场,建立了有别于竞争对手的自身独有的运作模式。

1.1活动营销

杂志社在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策划、组织、举办与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通过制造有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吸引媒体和公众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以达到提高杂志知名度与美誉度、塑造杂志品牌形象以及扩大杂志发行量的目的。开展活动营销时,期刊应结合自身的定位及风格特点选择活动营销的形式。比如,财经类期刊可与银行联手推出以其品牌名称命名的金融卡,或推出系列大众化财经知识讲座;医学类期刊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组织相关专业专家到各地,尤其是医疗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专业技术讲座。《放射学实践》开展了“走进大江南北,走进荆楚大地“的学术交流活动[3],不仅宣传了自身,也使基础医生接触到了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近年来,不少观念经验丰富的期刊已从活动营销中获益。

1.2数字化营销

在国外,网络营销早已被广泛运用。美国商务出版社统计了1200种期刊,其中1990年已有20%设立了自己的网站,到1998年增至90%;《英国医学杂志》网络版1995年开始网上发行,至1998年3月,网上浏览人数已达1070万人,远远超过阅读印刷版的人数,且70%是英国以外的读者;美国《时代》周刊于1993年开始发行网络版,仅一年半订户就达到18万[12]。互联网的影响力之大已经超出很多人的预料,对于期刊,未来的读者群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已经习惯从网络上获取各类信息,因此,网络营销在未来会不断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网站和电子平台也是常用的销售途径之一。《三联生活周刊》与ZUBU网进行合作,提供电子杂志订阅服务,并与纸媒杂志同步发行。同时,《三联生活周刊》还将自身品牌向图书、图片库、网站等方面推广,充分发挥品牌的强大影响力[13]。数据库的获利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将期刊历年发表的文章整合标引以后,建立期刊的数据库,然后再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卖给相关的机构或团体。超级国际出版集团,如爱思唯尔,在中国挑选期刊进入其数据库,然后再以高价卖回给中国的科研机构,赚取了高额的利润[14]。另一种是建立读者的数据库。《精彩》是全球较早建立读者数据库的期刊之一。读者数据库是一笔不可忽视的无形资产,可以将其转化为有形价值,如可以向相关广告商、广告公司和市场调查机构提供或出租客户名单[15]。

1.3从效仿国际知名期刊到进军国际市场

新闻出版科学发展的新格局要求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突出的骨干出版传媒企业,国内新闻出版监管政策正日趋与国际化接轨。借助国际知名期刊来宣传自己是常用的品牌营销策略之一。《中国国家地理》从名称、标志、定位以及运作方式都和美国《国家地理》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地理知识》1998年改版时在广告中写到:“您知道世界发行量较大的刊物吗?她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您知道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吗?她是《地理知识》[4]。利用美国《国家地理》的光环不但可以降低杂志社的宣传成本,而且大大缩短了受众接受它的过程。目前我国引用了SCI源评价体系,导致大量的稿源外流。创办外文期刊是吸引国内外稿源,提高医学期刊在国际期刊界影响与地位的途径之一。《中医杂志》通过商标授授权等方式已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出版了《中医杂志》西班牙文版、意大利文版、德语版、葡萄牙语版、法语版;与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合作,出版了《香港中医杂志》;自己独立出版的《中医杂志》英文版已被列为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库)》(SCI-E)来源期刊,成为我国科技期刊中拥有语种版本最多的期刊和中医药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2]。除了国内期刊市场外,还可以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2001年6月《中国国家地理》和台湾牛顿出版股份公司合作,出版了繁文版,在台湾及大陆以外的其他区发行。2002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迈出国门,把版权出到了日本,它的日文版以《中国地理纪行》为刊名在日本市发行,这是家在发达国家完整落地的媒体[3]。

1.4其他营销策略

近些年,还有人提出“会员制营销”、“创造需求的营销”、“知识营销”、“打响品牌营销”、“做实服务营销”、“数字化营销”、“活动促销”、“病毒性营销”等概念。不论是哪种营销方式,期刊的内容和提供的服务才是读者最为关注的问题,是营销的前提和基础。

2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实现品牌营销的一点思考

转企改制后需要科技期刊自负盈亏,各种期刊将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然而目前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开展的多种经营项目还比较少,也比较简单,仅是组织策划学术会议、出售资料、期刊电子版检索等业务。只有极少数期刊已经开始与厂商合作开展行业活动或开展科技期刊咨询的经营项目[16]。如何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充分挖掘科技期刊的发展潜力,实现“三次售卖”的多重营销模式是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应该考虑的问题。

2.1从读者角度出发,积极与企业合作

“受众即市场”是多数大众传媒、商业性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17]。我国绝大多数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几乎不进行指导营销的市场调研,也缺少制度化的受众阅读需求调研。因此,在我国医学科技期刊领域树立“受众即市场”的观点,从而指导学术和经营显得尤为必要[18]。编辑应该将目光从埋头改稿中抬起来,切实了解读者的需求,组织和策划读者亟需了解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现在很多中外企业每年有多达百万的资金用来开拓市场,宣传自身形象。编辑部可以与相关企业联系,针对某一课题组织小型的讨论会或者学习班,相关企业可以资助办会或组织学员听课的形式参与其中。2003年至2006年《中华儿科杂志》编辑部与儿科学分会下设的12个学组合作召开学术会议31次,不仅扩大了期刊的知名度,增加了经济效益,同时密切了与专家、作者及读者的联系。2007年《中华儿科杂志》会议收入已经占到了编辑部总收入的47.0%,超过了广告、发行收入之和(44.9%)[19]。

2.2加快数字化出版和数据库建设进程

《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报告》显示,2010年数字出版的总收入是1021.79亿,是2006年总收入的5倍,平均年增长速度为49.37%,其中互联网期刊为7.49亿。加强国家出版传媒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是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以此推动出版资源整合,充分挖掘多重出版资源的潜力,从而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2010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在北京成立及时家部级出版创意产业园,综合配置出版资源,会聚龙头企业,出版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精品出版物。虽然目前对于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医学科技期刊来讲,传统阅读仍占主导地位。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分析,我们可以肯定数字化出版将是未来实现期刊品牌营销的一个主要途径,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工作者应该把数字化出版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积极探索互联网、数据库、手机等多种数字化出版新模式[16],推进数字化出版进程。目前我国医学科技期刊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数据库,读者主要从万方、维普、清华同方三家科技论文网络信息提供商下载感兴趣的文章。目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共有125种,涵盖了大部分我国医学科技期刊中的期刊。其中创刊最早的是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887年创刊),68.5%的期刊创刊时间超过20年。因此,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创建自己的数据库,收录旗下期刊历年发表的所有文章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在网络化阅读的今天,势必会扩大期刊的用户群体,为用户了解期刊内容、增强期刊影响力提供便捷途径。并且增加科技期刊的自主性,保护知识产权,最终创造非常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3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营销形式多样化

每一本科技期刊历年刊载的文献都是横向的内容,通过出版增刊、单行本、合订本、汇编等形式将某一专业、某一具体内容的纵向发展整合,能够展现其具体的发展轨迹,如医学科技期刊可以将某一具体疾病的诊疗发展历程中研究的重大成果的文献合订出版,使读者对其发展有地了解,并从中受到启发,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思路。《中华外科杂志》是一本涵盖大外科的学术期刊,2008年曾经出版了一本汇编,其中刊载了《中华外科杂志》创刊以来刊登过的对外科学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文章,尤其是出版时间比较早,读者很难获取全文的文章,并在召开编委会期间向编委分发,获得编委的一致好评,而出版汇编的资金来自赞助编委会的医药企业,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通过出版合订本,还可以将分散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使读者能更为便捷地查找,以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中华妇产科杂志》将2003~2009年刊登的“复发性卵巢恶性肿瘤诊治规范”、“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规范”、“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等对临床实际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的14个诊治规范或指南合订出版,由相关的企业买单,赠送给妇产科医生,一方面可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也为读者用户提供了更高层次的知识内容服务。其实,期刊品牌营销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科技期刊集思广益,就能寻找并创造各种机会。一家国际著名医药企业获得ANNALSOFSURGERY授权,将其中的部分内容翻译成中文出版,并免费向我国医学专业人士发送。作为相关专业科技期刊的出版人员,无论是专业知识、编辑技能还是品牌影响力都要优于医药企业,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品牌效应,积极尝试与这家企业沟通,协助出版ANNALSOFSURGERY中文版,这样不仅能增加期刊与专家、企业接触的机会,还能增加期刊的经济收入。

3结语

创办“精品期刊”是我们期刊人在转企改制之后一如既往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游苏宁编审指出,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只有携作者同行,与读者同在,才能在脚踏坚实的基础之上,尽情地仰望星空[20]。虽然期刊品牌营销的形式多样,但并不是所有的营销模式都适合所有的期刊,如果期刊的品牌营销过多过滥,就会失去期刊原有的特性和内涵。如何树立品牌,选择何种期刊品牌营销方式,是成功实现第三次销售的前提。美国《国家地理》的前发行人基尔•格罗夫纳认为,成功的品牌开发必须谨慎行事,品牌形象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建立。所以,期刊品牌形象的确立乃至实施的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科技期刊在转企改制的大潮中需要苦心经营和长期呵护自己的品牌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

作者:李静 游苏宁 关卫屏 潘旸 董良广 单位: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部 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儿科杂志》编辑部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部 人民卫生出版社

科技期刊论文:微型博客对科技期刊的实用性

微博出版

论文的摘要本身字数在100-200字左右,正符合140字的黄金区域内,论文摘要具备微博出版的前提。其次,期刊微博出版的可行性。在微博上发表文章的摘要,既让读者看到了论文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引起读者足够的兴趣去阅读全文(要看全文就要负担一定费用),又避免了在网上提供全文免费阅读而带来的版权问题,这种利用博客出版摘要的可行性已经被证明:《科技导报》于2007年11月开设博客,每期特色栏目内容、选登专稿及论文摘要、预告期刊目次等,至今访问量已超过73万人次,发表日志1526篇,更好地促进了公众对《科技导报》的关注[6]。作为博客的及时精华版,在微博上发表文章的摘要,供读者阅读评论,也是同样可行的。目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已经开始将已经刊发的论文的摘要发表在微博上,并准备将2012年第4期已经通过外审的论文在与作者签订发表出版协议后的论文摘要,先于纸板和网络平台优先于微博上。同时,本刊也准备将与微博粉丝关注和经常提问的已(尤其是系列论文和相近学科论文)的摘要经过整理后发表出来,希望能引起粉丝的关注,同时增加本刊在学术网站的下载频次。

微博营销

以石油化工类期刊为例,很多石油类的附加产品都在期刊上登广告,但由于期刊发行量比较少,所以效果不是很明显。有个微博就不同了,广告可以在期刊微博的主页里添加,也可以在留言处添加,或者是下载文章时插入广告页面,这样,广告添加形式既灵活又可以随时更新,有利于达到更好,这对于现阶段刚刚转企的期刊而言,是非常好的契机,既可以为自己的期刊打响品牌,又可以做与期刊相关的企业或产品的广告,增加期刊收益,可谓一举两得。例如,2011年《暖通空调》杂志在新浪微博注册并通过实名认证。利用微博平台,编辑部随时随地与读者和广告客户分享杂志社消息、行业咨询和近期论文的摘要,形成了“杂志+网站+微博”三位一体的新出版模式,不仅增强了互动性和交流性,同时也增加了期刊的效益,2010年《暖通空调》的网站+博客的广告收入尚不足100万,仅仅经过一年的时间就突破130万,微博的开通及出版可谓功不可没[7]。

微博阅读

微博为期刊和读者建立了一个双向互动的渠道,在微博上,是否选择关注一个期刊,是读者个人自愿的行为,即使是有出版商强制发小广告给消费者,读者也可以通过拉入黑名单等方式回避,既然被读者认可了,那就意味着他们很愿意期刊或出版社给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如果读者对某篇文章或某个作者的研究方向感兴趣,也可以通过期刊的微博联系作者,进行进一步的沟通,这就弥补了读者通过学术网站只能下载论文却不能与期刊和作者联系的缺点。例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在微博上发表了《城市生态系统水资源利用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的摘要,有位读者对动力学研究非常有兴趣,于是就在微博上留言,希望能与作者进一步交流,编辑部就与作者联系,但作者不愿将自己的个人联系方式告诉这位读者,于是编辑部就让作者通过编辑部的官方微博与读者互动,取得了双方都比较满意的沟通结果。

微博对于期刊的利弊分析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工具,与科技期刊结合,会产生利弊两方面的作用。有利的方面首先,微博促使科技期刊把读者当初平等的交流对象,倾听他们的声音。在《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开设微博之初,有好几位读者建议我们把图片也发到微博上,发表后读者们感叹这么好的图片可惜是黑白的啊。当时编辑部有把刊物转变成彩色印刷的设想,但不知道是否有必要,这件事促使编辑部下决定将彩色印刷变成了现实。另外,在选题、组稿等方面也可以倾听读者和作者的心声。其次,期刊要充分利用好微博的传播效率和营销功能。这方面,《暖通空调》、《科技导报》、《临床误诊误治》等科技期刊做得都非常好,不仅通过微博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期刊的收益。不利的方面一方面,个别不了解情况的作者,由于稿件没有被录用,在微博上留言表达对编辑部的不满。例如,《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的微博上曾经有人匿名留言说编辑部审稿有“内幕”,“歧视”外来稿件。编辑部非常重视这个情况,经过调查,发现是一名外校作者,论文是经济管理类的,且没有数学模型和公式,不能刊发在自然科学学报上。于是编辑部与作者沟通,耐心的解释情况,最终作者撤销了留言并在微博上对编辑部进行了道歉。编辑部也因此接收了教训,在征稿细则里详细说明了接收经济管理类稿件的要求,避免了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另一方面,一些中介结构,利用作者对期刊情况的不了解,冒充期刊微博收取作者费用。例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接到一位作者的来电,询问一篇论文是否被接收,查询发现并无此文,与作者详细沟通发现,作者是在微博上与一名自称是本刊编辑的人联系,要其先缴纳200元审稿费再审稿,作者比较警觉,查找到本刊电话后咨询,避免了受骗。编辑部查找到这个假冒微博,与网站管理人员联系后,将这个微博关闭了。此类事情不好避免,希望期刊在网站上申请微博方面能出台相关政策,确保期刊和作者的利益。微博的出现是一场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作为主流文化导向的科技期刊,要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要以拥抱的姿态,主动、热情地迎接微博,认真学习并掌握适应这一新工具,强化科技期刊过滤并解释信息的能力,为在转企改制之后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做好准备。

作者:史春薇 陈平 朱伟 宋锦玉 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丹东路西段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