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工程师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工程师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程师论文

工程师论文:工程师园林的专业论文

一、工程师计划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工程师,首先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道德建设。良好的道德水平是成为一个工程师的前提条件,而作为培养工程师的大学教师,更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必须有理想、有抱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坚持立德树人,从而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其次,教师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基本功是从事教学实践的基础,了解学科、专业的近期发展,掌握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观点,对于培养工程师都是必要的。第三,教师要注意与培养对象加强协调沟通,同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第四,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工程教育经验。工程教育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先进的技术,解决现实中面临的工程问题。这就需要在培养时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对教师的工程实践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教师需要有较强的专业外语水平。目前的工程建设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展开合作和交流,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工程师具备很高的专业英语水平。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双语教学,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果,将教学实践与国际接轨,充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二、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园林专业最初成立于农林院校,改革开放后,一些综合类院校和建筑院校也相继开设园林专业或类似专业,如景观专业。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队伍结构有了明显变化,教学和科研工作成效显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园林专业人才。但是,与国际着名高校的园林专业相比,师资队伍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面临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从平时一点一滴的生活习惯,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另外,个别教师把精力主要放在了科研工作上,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

2.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或科研院所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尽管学历较高,但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没有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他们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是来自书本,是间接的。笔者的调查发现,许多青年教师认为在教学中遇到的较大困难是实践经验少,教学语言不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3.工程教育研究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由于受到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条件的影响,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轻实践活动的问题。教师基本坐在办公室里,在电脑前写论文,忽视了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导致教学质量没有提高,甚至下滑。

4.缺乏国际化教育理念教学中,教师视野不够开阔,多强调本地化的专业知识,不重视国内外其他区域相关知识的介绍,不能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重要性。

5.专职教师职称评聘和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亟须完善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较低的劳动报酬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学校的教风以及教学质量;领导意志表现突出的教师评聘机制不能制度化,导致不能公平公正地对教师进行评判考核;落实各项人才待遇的时效性较差,使得部分教师的晋升空间受到挤压。这些现象都严重挫伤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导致部分教师不再把教学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更谈不上去研究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研究,结果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学生深受其害。

6.专业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待改善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师的居住环境和工作条件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一些地方高校园林专业教师的收入与劳动付出并不成比例。例如高校教师与同等学历、相同工作年限的其他行业人员相比,工资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这也导致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园林专业人才选择了薪金待遇更高的企业单位。

三、对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开放胸怀,吸引国内外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园林绿化成为城市建设中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国内大部分农林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都开设有园林专业,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深造。另外,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在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园林专业中也有不少中国学子。因此,应该吸引和鼓励国内外园林专业博士、硕士来校工作,积极投身于工程师

教育计划中。

2.立足现实,培养已有的教师队伍及时,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鼓励青年教师去国内外知名园林企业挂职,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加入行业协会,贴近生产一线,经常参加行业会议,了解园林行业近期的发展动态。第二,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例如,东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教师通过积极开设开放实验室项目,吸引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科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课题得以完成,又使学生体会了科学思想,锻炼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另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开展,更好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使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联系起来。第三,增强教师国际化教学的能力。目前,东北农业大学70%的园林专业教师均有国外留学经历,但是仅仅开设了一门校级双语课程和一个省级双语教学项目,双语教学的潜力有待挖掘。应该通过邀请国外的园林企业家、工程师、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交流,招收国际留学生,以提高专业的国际化层次。第四,通过制定一课多师、一师多课以及集体备课制度,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将教师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可以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五,建立研究生助教制度。高校教师既有科研任务,又有繁重的教学工作,有时难以兼顾。可以借鉴国外研究生助教制度和助研制度,使研究生能够更早地参与教学实践,为培养后备教师奠定基础。第六,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适当通过完善评价机制和提高生活和工作水平,来鼓励青年教师更专注地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

3.广开渠道,吸引工程人才来校兼职聘任兼职教师是建立多层次型教师队伍最有效的措施,通过改革人事制度、财务制度,聘请企业界、工程界知名的专家、工程师到学校兼职。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制定、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评价等方面听取企业界、工程界专家学者的建议。通过开设专家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另外,可以安排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合作指导毕业实习,使学生尽早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工程师论文:工程师课程设置土木工程论文

1台大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本科教育目标是进行土木通才教育,积极改进课程规划,提升教学品质,培养具备基础科学知识与专业技能、工程伦理与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国际视野与领导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工程师与工程研究人员,以适应国家建设与科技发展之需求。同时在研究方面,积极发展工程相关的重要专业领域,基础与应用并重,加强与社会各界合作,提升研究成果的质与量,使各领域皆能达到国际水准,并居学术界经验丰富地位。

2台大的课程设置与授课计划

2.1课程设置

土木工程本科课程设置注重基本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广泛,理论、实验与实务并重。学生入学后,须修完144学分,其中包括必修科目122学分,选修科目22学分。一、二、三年级以必修科目为主,着重基本科学训练,并向土木工程各分科及相关科系扩展。四年级则以选修科目为重,着重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为使学生提早分流,及早发掘个人专长,土木工程系于近年设有五个学群(土木、轨道运输、建筑、环境工程、天然灾害防治)供学生修习。在课程上的划分为:校定共同必修科目(12学分)、校定通识科目(18学分)、系定一般共同必修科目(19学分)、系定专业共同必修科目(49学分)、系定各学术分组领域必修科目(14学分)、群组课程(12学分)、系定各学术分组领域所有其他选修科目(12学分)、自由选修(8学分)。详细的课程开设情况,每个学年略有变化。

2.2课程授课计划

此外,本校学则规定,学生每学期所选学分数不得少于15学分,不得多于25学分;只有在一学年,每学期不得少于9学分,不得多于25学分。

3台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特色

3.1认为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与核心,而不是各专业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

要求学生修习通识课程至少18学分,各系学生必须按照系指定领域修习通识课程,才能计入通识18个学分,而且指定的领域每一领域至少都要修习一门课程,才能满足通识课程修课规定。

3.2校定共同必修科目(国文、外文、体育、服务学习、进阶英语)和校定通识科目(文学与艺术、历史思维、世界文明、道德与哲学思考、公民意识与社会分析、量化分析与数学素养、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占总学分的20.8%,其中校定通识科目全部为选修课。

在工科教学计划中安排这么多的文科课程,学生选择余地大。按教学计划的说明,是为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3.3以真正的“大土木”概念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专业间的界限比较模糊。

课程内容广泛,理论、实验与实务并重,一、二、三年级以必修科目为主,著重基本科学训练,使学生具有工程科学的基本知识,得以向土木工程各分科及相关专业扩展。四年级则以选修科目为重,着重更专精的各种专业知识的教导与研究。并且,学生可依据其多元领域兴趣发展,选择双主修、辅系,以及本专业提供的跨领域课程。

3.4十分重视数学和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及力学课程等基础课,课程的学分合计占到总学分的28.5%(41/144)。

其中数学8学分,工程数学6学分,物理7学分,化学4学分,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土壤力学、水文学等力学课程16学分。所列课程均为系定一般共同必修课和系定专业共同必修科目,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

3.5讲课与实验、设计相结合,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共同特点。

开设土木工程概念设计、土木工程基本实作、测量实习、工程材料学与土壤力学实验、结构学与流体力学实验、土木工程设计实务等试验和设计等科目,共计10学分,讲课与实验、设计同一学期进行。

3.6课程内容的高综合性。

重要的内容与具体的基础课程结合,贯串于多门课程,节省了课时。如,英语课程很重要,但在培养计划中仅开设2学期6学分的课程,而在相关课程中实际使用英文授课。又如,计算机是工具性知识,但是计算机课程教学与具体应用的专业基础课相结合,仅开设1门选修课。

3.7高水平高素质的本科教学师资队伍,所有教学教师都具有欧美学历和博士学位。

教师的专业领域涵盖了结构、大地、水利、交通、营建管理、测量、电脑辅助工程等,授课水平和质量高。为了提升系的科学研究水准并加强与工程实业界的关系,多年来该系与许多研究单位均有密切的合作。

3.8国际化的双语环境。

成立国际事务处对外沟通、扩大师生跨国交流机会、提升台大国际能见度及形象,对内包括校园环境国际友善度的促进、各学院国际化指标达成程度的提升、沟通协调机制的强化。每年推出深受好评的国际化相关培训课程,同时承办大量的国际会议,使学生有国际就业的优势,培养国际人才。

3.9服务规范的品质次的教学硬件设施。

土木系的各类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大楼为给本系师生提供优良的研究及教育学习环境,近年来除持续改善原有土木系的空间设施外,也新建土木研究大楼、各专业研究领域所使用的实验室,并且为提升本系之研究水准加强与工程实业界的关系,与各研究单位紧密合作成立各研究中心。

4对土木专业培养主要问题的思考

我国内地高校的工程教育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也培养了许多著名领导和人才。但是,我们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更多地思考工程的社会、环境、商业和政治背景,如何促进工科学生从单一学科思维向跨学科思维方式转变,如何把工程实践和设计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如何发展学生的团队技能,如何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等等是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时应考虑的问题。对比台大土木工程系的办学计划和经验,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和思考:

4.1注重培养人文情怀。

对从事工程技术的人士来说,人文情怀的培养与工程教育同等重要。围绕通识教育理念形成各具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内地各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实施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标不够、教师素质不够高、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等问题。

4.2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多学科视野。

当今世界,科学进步日新月异,技术革新更是突飞猛进。课程设置应考虑如何促进工科学生从单一学科思维向跨学科思维转变,培养未来工程师的创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只是有“接收”能力。无论科学技术怎样发展,工程师都要能够适应各种变化,并始终保持。

4.3注重科学基础教育和工程技术训练。

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方法论与具有较熟练的实践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所培养学生能够在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科学研究,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懂得“为什么”,还须知道“怎样做”。

4.4讲课与实验、设计相结合。

高水平的基础理论教育应该与实验、设计相结合,使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纵技能在内容和培养中保持协调一致。通过课程设置,不只教给学生基本概念和理论,而且要求学生与项目联系起来,将实验室的动手学习和各种项目工作实践经验纳入到教育经验当中,用概念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技术知识或培养实际技能。

4.5通过工程实践培养学生。

教师提出的项目应该是企业的实际项目或源于工程实际。通过工程实践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工程实践为教学提供使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理论的机会,验证了教学中的基本理论,学生可以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培养了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学生在参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做到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技术,而且可以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进而培养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结语

台湾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新世代土木工程领导人才,创新研究来提升土木工程专业水准,推动学术国际化为宗旨,并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解决人类永续发展重大问题。其土木工程教育在师资要求、培养目标、授课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都具有特色,有许多地方值得内地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中学习和借鉴。

作者:马士宾 李宁利 张彩利 王清洲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师论文:工程师学习需求继续工程教育论文

一、数据与研究方法

2012年9月~2013年11月期间,课题组深入电力行业的8家单位进行调研,对工程师的工作环境进行了实地参观,对企业教育培训负责人、工程师进行了访谈,访谈人次22次(工程师14名,教育培训负责人8名)。同时,经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核准,课题组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工程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集中发放,当场回收,最终收集到908个有效工程师的样本。 本文选择三个维度作为观测工程师学习需求特征的重点:个人特征、基本工作情况、学习情况。个人特征很大程度上反映或影响个人的文化背景和专业能力。基本工作情况反映工程师的职业状况和工作阅历,以及企业对员工劳动价值的衡量标准和认可程度。学习情况反映工程师的学习状况、学习期待和兴趣、学习能力和习惯、学习困难等等。这三个维度基本涵盖了影响工程师在职学习的主要因素,能够比较地反映工程师的学习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访谈提纲的操作化程序和调查问卷各个维度的操作化定义,并在每个维度下设计了分指标。从有效样本中选取年龄段为25~55岁;学历背景为本科、硕士、博士;专业职称为初、中、高级;职位级别为初、中、高级的有效样本,使用IBMSPSS 19.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同时对访谈笔记和录音进行整理分析,在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工程师的学习需求特征。

二、工程师学习需求特征

调查统计的总体结果显示,88%的工程师认为进入企业工作后的教育活动对专业职称、职位的晋升有帮助,77%的工程师认为目前所接受的教育进修以及自学情况能够满足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58%的工程师认为在学习期间的工资待遇不低于平时的正常工资,同时男女工程师对以上问题的认同差异不显著。由此可以看出,工程师对企业教育培训的相关制度和措施表示认可,工程师与企业对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共识,即教育培训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企业人才储备的主要措施,能够激励员工发挥自身潜能、造就更适合企业的特色技能。

1.学习愿望强烈、学习动机明确。

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电力企业建立了培训、考核、使用、待遇、发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企业先进技术的代表者、企业发展骨干力量的工程师,对学习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学习动机直接表现为通过学历教育获取文凭、或通过职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60%的工程师认为需要参加学历教育,81%的工程师认为需要参加职业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在908个有效样本中,70%的工程师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同时又是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企业工作的,但是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的相关性却差异显著,从图2看出,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仅占24%,基本以及有一些相关的占68%,不相关的占8%。早在1974年,克拉斯用定量方法分析了工程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与工作业绩的关系,结果表明参与继续工程教育对工程师的职业发展有积极作用、参加继续教育的工程师的工资增长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印证并丰富了克拉斯的结论,即继续教育对工程师发展具有正相关作用。首先,工程师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职业能力,能够获得更多的升职、升级机会,从而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品质。虽然难以用单纯的物质成果来量化继续工程教育的经济效益的大小,但是继续工程教育的教育收益率却不容质疑。其次,工程师所接受的正规教育不足以帮助其解释或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了问题。李锋亮等在中国大范围实施“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在高等教育阶段专业知识的准备不足将显著提高工程师入职后发生过度教育的概率。,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模式、经营模式、发展战略在不断发展变化,对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师只有通过持续专业化的学习,才能使自己从准专业或专业化程度较低的从业者成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从业者。

2.对学习内容的种类、层次的要求差异性显著。

由于工程师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对象较为广泛,工程师个人特征和职业经历的不同,对学习内容的种类、层次的要求差异性很大。不同年龄的有效样本在哲学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及技能、职业素养、认知沟通能力四个方面有显著差异(图3)、不同学历的有效样本在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有显著差异、不同职称的有效样本在职业素养、认知沟通能力方面有显著差异。虽然国际社会对工程师的知识和能力的整体结构达成了一定共识,建立一些比较成熟的工程师素质模型,例如约翰等提出的工程师领导力模型、莫文建构的工程师特质四面体以及布伦达等的工程师能力框架。然而,形成工程师学习内容差异性的原因不容忽视。首先,正规的学校教育对工程师的知识结构,特别是专业知识结构的建构具有决定性作用。院校工程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使学生在完成学业时,初步具备成为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其次,在工程师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所需获取的知识和提升的技能是有所变化的,年轻工程师所需学习的知识及技能对其职业发展影响更大。,工程师认证标准不仅规定了工程师的职业准入资格,而且基本反映了工程师的职业水平和等级,级别越高的工程师对职业素养和认知沟通能力的要求越高。

3.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选择个性化突出。

工程师的学习活动体现出成人学习的特殊性,他们的工作阅历、生活经历、学习经验随着时间的延续会不断积累,强调学习与个体自我经历的整合。在个体自我作用下,更希望依据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来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工程师在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选择方面的不同。就学习地点而言,高等院校仍然是工程师的学习场所,品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是高校的优势;企业现场学习受到年轻工程师的青睐,这种体验式的教育方式能够培养他们的现场意识、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产品的品质。就学习方式而言,课堂面授是最常用的教学方式,25~34岁和45~54岁工程师对回归课堂表现出浓厚兴趣;问题研讨通过讨论交流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认识或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受到35~44岁工程师的欢迎。在企业实际调研还发现,师带徒方式较好解决了集中学习与员工需求匹配度较低的问题,缓解了工学矛盾,特别对年轻工程师熟悉工作环境和业务,获得岗位工作经验很有效果。此外,虽然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远程网络能够打破时空局限降低学习成本,但是并不受到被试样本的欢迎,这可能与行业特点、网络建设情况以及工作性质有关系。

4.工作学习矛盾突出、时间成本排序及时。

要想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工程师需要克服诸多困难,投入包括资金、时间、努力程度和劳动等学习成本。从图9可以看出,中国电力行业的工程师在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时,存在着诸多困难,其中认为时间成本有较大困难的最多,其次是工作压力,第三是费用承担。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时间价值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首先,在时间分配问题上,工程师需要兼顾的因素很多。所调查的企业普遍采取了岗位聘任制,工程师在工作时间内岗位责任大,同时工程师一般都有自己的家庭,是家庭的顶梁柱。因此,除了企业安排的在工作时间内的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外,工程师参加学习都要占用一定的业余时间,如何在工作、生活之余,抽出时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是工程师面临的较大的实际问题。其次,在有限学习时间内的学习效率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的记忆、感知能力等智力因素开始呈下降趋势,对学习缺乏信心、长时间不学习容易产生惰性;而且由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教学进度不紧凑等客观原因,使工程师认为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没有获得的学习效果,时间的浪费造成学习价值的降低。

三、工程师学习需求对继续工程教育的影响

现代工程师的学习需求呈现出迫切性、差异化、个性化、持续性等特点,同时学习也存在诸多困难,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应该更多关注工程师群体学习需求特性,通过提供多方位的教育服务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同时使学习者获得教育收益,国家得到所需的人才,实现国家、组织和个人都受益的结果。因此以工程师为办学对象的继续工程教育不是单纯的教育培训,已经形成一个广泛意义上的工程师能力开发系统,不仅涉及教育系统内部,而且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外部社会系统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在深入理解工程师学习需求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工程师“提高能力水平”和“发挥能力水平”的组织保障和管理机制,才能实现工程师自身价值、创造企业价值、进而推动工程科技进步。

1.工程师的个人职业发展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源动力。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约瑟夫在1978年提出了工程师学习需求理论,建构了工程师的需求层次,他认为大多数工程师的需求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两个层次,继续教育机构应该重点关注工程师的这两个层次的需要。现代工程师对待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在工作中体验各种经历并确立自己的个性和可能性,发挥自身潜能,重新塑造自我,实现自身价值;通过持续的学习来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实现从职场新手到工程师、再到行家里手的职业发展。因此,工程师的个人职业发展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源动力。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为工程师提供教育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办学的基本思想。工程师学习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决定了办学的多元化,工程师学习的阶段性和终身性决定了教育服务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办学机构将学习者(工程师)作为客户来看待,研究工程师的学习需求、关注工程师的学习成本、加强与工程师的交流、考虑工程师学习的便利性。同时,办学机构要将这一思想实施于教育培训活动的各个环节,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品质教育服务吸引和维持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通过对业务流程的管理来降低运营成本。办学机构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还要做品牌做生活,通过创建品牌核心价值观,营造新型生活方式,实现工程师在社会尊重、自我职业实现等层次需求的满足;通过建立客户俱乐部并开展相关后续服务和增值服务,成为工程师交流沟通的新模式和学习休闲的驿站,成为工程师的学习圈、生活圈和交友圈。

2.工程师所在企业的激励机制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驱动力。

工程师群体首先隶属于一定的企业,一般有正式的组织基础,是工程师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其次工程师隶属于一定的工程师协会或专业协会,这些协会一般属于公益性的、非盈利性的非正式组织,在协调政府、企业、工程师之间的关系、维护工程师权益、提供专业性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工程师学习的有利支撑。工业企业是继续工程教育的主体,也是有效实施的重要力量;不仅能促进工程师的合理分配、使用和流动、而且能激励工程师更加积极地提升能力和素质。因此,工程师所在企业的激励机制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驱动力。目前,国家重点建设领域和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高度认同继续教育对工程师个人职业发展、企业发展和战略实施的重要性,而且绝大多数工程师都有继续教育经历。大型国有骨干企业都建立了以任职体系、素质模型、绩效管理为依据的教育培训体系,而且由企业出资建设的企业大学,作为员工培训的一种创新形式发展迅速。但是企业教育培训体系有待完善、企业大学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待加强。此外,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继续教育状况存在很多困难,这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少、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员工的流动性大,造成这些企业的工程师数量少、一岗多责,更多的是依靠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参加教育培训。因此行业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针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工程师学习需求特点,要建立相应的继续教育模式和组织动员机制。

3.工程师的制度管理构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约束力。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工程师的专业化程度和能力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这一职业的不可替代性越来越强。严格的工程师制度管理是工程师职业存在的基础,体现了工程师执业的专业地位和垄断地位。对工程师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可以保障工程师职业整体的质量和水平;标准化和性的工程师“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制度是检验工程师学习和培训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社会化、专业化的工程师管理可以提高工程师的劳动所得以及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因此,工程师的制度管理构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约束力。虽然由于工程师学习需求旺盛,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近年发展迅猛,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但是建设发展不均衡、办学标准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办学机构良莠不齐,继续教育面临“学而无用”、“含金量低”的尴尬局面,制约着办学机构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与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之间存在关联性,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专业技术资格的获得和晋升与其职业发展结合起来,能够形成工程师供需的良性循环。以培养合格工程师为核心的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标准化建设,能够规范和约束办学机构的办学行为、引导办学机构提高办学质量和完善管理。工程师制度管理中有关继续教育课程、学时、学分要求及规定为办学机构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安排提供依据和参考借鉴。

4.工程师学习的经费保障形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生命力。

工程师的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原则上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成本。政府的投入主要在于基础建设和公共职业培训平台建设;企业执行2006年国家出台的“关于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的规定,企业按人员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于在职学历教育,各个企业制定了不同规定给予报销相关费用;工程师个人自觉参与继续教育的投入意识越来越强。然而,由于工程师教育培训具有专业性强、入行门槛高、前期设施投入大、运行维护成本高的特点,使得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成为继续工程教育机构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工程师学习的经费保障形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生命力。在教育经费投资总量不足、继续工程教育经费有限的现实条件下,拓展其他筹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继续教育活动,形成国家、企业、社会和个人对继续教育多元投入机制是解决继续工程教育经费困难的主要解决办法。其次,高校、企业、社会力量任何一个办学主体都不可能独立承担起工程师的学习培训任务,不是搞“大而全”、“你有我有大家有”,造成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各具优势的办学特色,满足多样化的工程师学习需求。,确保品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和整合,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学分互认互换制度,构建工程师继续教育的“立交桥”。

四、结语

总之,未来经济的全球化、人类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对工程师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能够单独培养一支熟练素质高的工程师队伍,需要工程师所在企业、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等继续工程教育办学单位共同努力并结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深入研究工程师的学习特征,才能多方位满足工程师的学习需求。

作者:田慧君 王念 石菲 单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

工程师论文: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建筑学论文

1高年级建筑学教育的需求,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结合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围绕教学核心内容,探索与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教学团队提出“模拟设计院”的教学模式,是对“教学空间”与教学模式的复合性整体教学研究的改革试验。以四年级的“城市设计及高层建筑”的核心教学内容展开分析,北京的城市高密度化与城市旧城的有机更新越来越快,从二环、三环、四环、五环不断蔓延出去的城市改造都应以城市设计的角度系统地科学的展开,尤其是结合城市的用地控制性规划及城市设计的形态设计为引导,我们这几年选择北京城市东、南、西、北不同的城市区位的项目用地来作为城市设计的课题,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些城市设计项目用地都是这几年北京正在建设和正在设计中的地块,我们邀请相关大型建筑设计院的朋友与校友,拿出这些地块的设计任务书,并邀请这些设计院的注册建筑师和开发商(甲方代表)一起来我们学院,给同学们布置讲解任务书的设计内容,参照一个甲级设计院的一个所的方式(我们的教室)来运行项目设计,让同学们以“设计师”的身份接受这些项目的委托设计,学生们参与项目设计的情境感增强,比平时上普通固定教学计划的设计课的参与感更真实和赋有挑战性,对他们是一个锤炼自己能力的训练实践,仿佛部队里实战演习一般。通过这种模拟在设计院里的快节奏、较大工作量的模拟实战学习实践,学生们更地了解设计院建筑师工作流程和情境,如何相互协调地团队作战,如何同甲方代表进行设计沟通,尽快地接触社会需求从而弥补自己所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不足。

2教学情景与教学模式的设置

我们引入了“模拟设计院”的现实教学课堂的教学探讨,在模拟设计院的教学环境里我们模拟了国内主流设计院工作的情景,让真实的校外设计机构在我们教学课堂里生动再现,我们几位主讲教师分别担任各个所(小组)的所长,给他们发放真实的设计任务书,学生对方案设计任务书有疑惑时,我们邀请甲方代表来课堂上陈述他们对地块用地投资开发的目标来为学生们答疑,并邀请设计院注册建筑师来讲解如何结合题目来、高效地设计。在设计的各个阶段,我们老师(所长)在给同学们评图的时候,都会邀请设计院的建筑师一起参与评图,他们尤其注重发散思维和建筑与规划规范的询问,让学生们感知到建筑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会让他们注重各阶段经济指标和面积造价的测算,注意建筑的投资与建筑设计及造型的关联性。在这样的情景化的教学模式之下,我们不断告诫同学们对建筑本质的体悟,正如苏珊•戈瑞所说:“建筑就像生命一样,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过程’这两个字很重要,因为它意味着运动和改变。”在后期学生深化建筑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如城市设计总平面图设计和单体高层建筑各层平面图纸的设计中,除了前期有我们老师兼所长的技术评图外,我们引入设计院常用的施工图阶段同事之间的图纸校对模式,让同学们相互之间两人配对,相互校对对方的设计图纸,增强同学们学习与工作方法的主观能动性,并提出校对意见,经过我们老师确认后,让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改正过来,才能算完成这一阶段知识的学习。通过图纸校对训练这些方法的运用,也促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设计绘图习惯,提高了学生们的绘图质量,而这些都是一位“建筑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3不同地段的城市设计与高层建筑设计题目的导入

北京各个城市地段不同的区位环境条件,任务要求及模拟城市设计及高层建筑设计,在设计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一些侧重的目标和安排。虽然,不同学期多个不同课题的导入增加了我们老师备课的工作量,但只要学生有兴趣,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工作。近几年来,我们教师为模拟设计院提供的设计课题有:A、首钢工业园区;B、丽泽桥中心商务区;C、国贸CBD街区;D、798街区立体农场;E、丰台区火车站区;F、高等学校校园及高层综合楼、宿舍楼等的规划与单体方案设计。外地的设计题目还有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新CBD街区等。整个教学从城市的总体现状格局与环境分析出发,从宏观到微观、从大范围大尺度的城市设计入手,了解上位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在城市设计阶段侧重于街区尺度的形体环境、道路交通、绿化景观开放空间、人性化空间布局与构想,广场与景观小品、雕塑等细部空间的导入,了解如何在城市设计,中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诉求的平衡,同时,分析出问题,以问题为主导来切入设计的主题。老师(兼所长)与设计院专家紧密指导,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积极讨论,围绕着在方案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深入思考,从而促动教学计划科学地推进。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丽泽桥中心商务区、国贸CBD街区及798街区立体农场,两种类型地块的城市设计及高层综合楼的教学设计目标设定和教学过程与成果简要评价。丽泽桥中心商务区、国贸CBD街区课题选择的目的有:丽泽桥中心商务区、国贸CBD街区的城市设计,在北京新一轮的城市更新中都具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内容。在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以及其他省会级的一线城市都有类似的重点街区面临有机更新与快速发展的问题。北京丽泽桥中心商务区的城市更新,是围绕北京市政府平衡南、北城区的发展,尤其是为加大和带动南部城区丰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而启动的。而国贸CBD街区的有机更新,更多地是提升朝阳区的商务中心区整体的形象和空间品质,与其周边的CBD街区一起共同打造朝阳区的商务中心区的综合实力。同学们为了更好地完成该地段的城市设计与高层建筑设计,就需要对上述地块的城市发展背景以及现状的空间格局有细致的资料收集与分析,然后就是到用地环境里展开细致的调研,我们教师在发放任务书之后,也向同学们强调在方案设计阶段,一定要仔细的进行调研,利用采访、问卷调查等等方法,深入到街区及周边社区的居民中间去了解使用者的真实需求,发现问题,才能在自己的方案设计中有突破性的创意与设计内容。798街区立体农场的课题选择的目的有:鼓励和探索创新设计理念;针对特定的历史文化及工业遗产地段的文化传承与复兴更新问题;高密度城市地区未来的景观环境与农业生产加工场景的再现。鼓励将城市经济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与传统的及时产业有机地复合,进行功能设计安排,并落实在具体的空间布局上面。关于后期学生作业成果,我们做了如下总结:该课题设计涉及到建筑功能的多元性与模糊性思考,在开放思维和创意思维方面学生们都有很大进步。而关于不定性与开放性的空间功能的引入,学生们觉得难以与现有的实际知识相匹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同学们对未来生活需求与空间功能的可能性进行丰富地想象,如企业总部基地及示范基地在高层立体农场建筑中产生结合等。关于建筑形态设计连续操纵的可延展性,如品质生态商务酒店,机械设备结构的暴露与立面肌理的构成,见缝插针布局都可以多方位进行思考。高等学校校园及高层综合楼、宿舍楼方案设计课题选择的目的是让学生面对高等院校规划布局与建筑有机更新的实际状况,拓展学生们长期在校园生活的熟悉的空间体验与经验来与设计紧密结合,尤其是高层综合教学楼和宿舍楼的空间功能,积极鼓励学生们从使用者的角度提出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从而在设计中对原有功能进行添加、补漏等。同时,老师兼任所长与设计院专家紧密指导,在方案设计的过程 中及时纠正明显的错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参加实际投标的方案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4教师和设计院工程师的分工合作

教师既作为所长,更是主导设计教学的总设计师和责任老师,需要协调组织好模拟设计院的建筑师、工程师以及甲方业主对设计过程的要求,对学生方案进行方案深化的讨论与点评以及成果的完成。设计院建筑师更多从实施的可能性及相关规范规定来讨论分析方案优缺点。在城市设计与高层综合楼方案设计的深化阶段,我们还邀请北京一些大型建筑设计研究院著名建筑师来举办讲座,丰富同学们获得相关专业知识的渠道,在训练中学习,通过学习来优化自己的方案设计,形成良性的互动与循环。著名建筑师的切身体验和知识传授也提升了同学们对基地环境的正确理解,如何地进入设计的要点分析和把握,注重设计图纸的表达和后期表现能力综合提高。高层综合楼建筑设计训练,包括办公楼、商务酒店的设计对于高年级同学的建筑知识积累与技能培养非常重要,我们结合课程设计中学生们需要掌握的高层建筑设备设计布局的知识,在涉及到建筑设备布局的时间段,再邀请建筑设备专业的老师与设计院的工程师来给学生做讲座,由于课堂时间短,这些工程师的辅导讲课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主要面对高层建筑主要的给排水、暖通、空调与消防设备用房的总面积计算和布局安排的原则,实际操作性强。并带领学生在学校高层综合楼里参观设备用房,使大家有一个直观的经验感受,提高他们对高层建筑设备用房布局重要性的认识,并在自己设计作业中充分表达出来。我们老师(所长)从引导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角度,鼓励同学们在尊重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在建筑空间形态组合上努力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包括引入非线性和复杂形体的REVIET建模设计,让学生利用现代的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更好地为设计服务。设计院建筑师的规范意识和我们教师开放的启发性思维在学生的设计方案中相互交融,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从城市设计到单体高层建筑设计的综合挑战,使他们在高年级有这样的机会接触大规模、高密度的北京中心街区的城市设计与高层建筑设计。“在中国日益发展的时期,如何拥抱现实,发掘历史,着眼未来进行培养学生,不但是我们的责任,也是真实的传承与创新。”在设计的后期即高层建筑深化设计与表现过程中,我们也鼓励同学们合作设计,使作业的表现更加丰富生动与深入,也意味方案“中标”的机会更大。

5学生在模拟设计院教学的教室中多方位努力学习

学生在这样较真实的模拟设计院的教室里能产生全新的学习心理与感受,对教学课题的真实性吸取与高强度、多方位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仿佛如现代电子游戏里的真人4S的游戏与战斗,真实地模拟实战,使他们在学校场景里的教学的主动性,也能体会到作业的强度、密度和质量都不断提高。他们在老师不断地点拨和批判性的正确建议下,会减少学习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误区,真实地“模拟设计院”情景化、专业化的教学模式,综合地为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的需求来服务。经过一个学期高强度、宽角度与综合性的设计教学,同学们能提前一年感受到他们未来毕业后,所要去的设计院里的真实工作节奏,而且,在学校里就直接会接触到他们在设计院里要工作3~4年后,才能碰到的需要参与或独立从事设计的项目,学生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些压力,并将压力变为学习的动力,在自己提交的课程设计作业里能感受到自己业务水平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也会实现。

6结语

我们在学校建筑系四年级“模拟设计院”的教学方法的探索里,同学们能多方位地从技术设计、方法学习与学习环境场景里鲜活地、充分地感知,通过他们在一学期里较高强度的努力学习,在老师与设计院建筑师的带领和鼓励下,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业务能力充满信心。“情景模拟,学而致用”,我们建筑设计课堂教学的“模拟设计院”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与合格的工程师与建筑师,而探索出的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教学方法,未来我们还会不断改进。

作者:王小斌 张勃 单位: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工程师论文:工程师钻井工程课程设计论文

一、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竞赛平台。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根据自己的专业及兴趣爱好,选择油(气)藏工程、钻完井工程、采油(气)工程、地面工程、HSE与经济评价等专业进行设计,同时根据自己的选题及大赛要求自由组队,在方案设计类单项组、综合组和技术创新类中选择其一,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在设计以及后期评审竞赛过程中,指导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答疑的作用,并不亲自参与具体设计和后期竞赛,把创造与竞争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感受到责任的同时,更多激发其内心的自主意识,达到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目的。钻井工程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按照任务书的内容完成一口井的综合设计。虽然每个人的任务书都不相同,但都是常规简单直井的设计,且设计模式以及内容很相似。其缺点是,一方面,任务书的要求,限制了学生个人特长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每人设计的高度相似性,不可避免存在部分抄袭的情况,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针对工程师的钻井工程课程设计应进行如下改进:(1)给出更多的设计选择,实现任务书和设计形式的多元化。允许学生进行自主选题,其设计成果可以以软件的编写、工艺的创新、设备或装置的设计形式体现。(2)进一步削弱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所起的作用。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让学生有一定的责任感,并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大众面前清晰地讲述自己的设计原理及设计依据。(3)增加钻井工程设计任务书的新颖性和前沿性内容。可以以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赛题为依托,逐渐增加复杂结构井、海上油气井和非常规储层油气井的钻完井的设计内容。通过讨论油气开发的热点问题,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发挥空间,同时满足石油企业对行业前沿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4)增加钻井工程设计软件介绍与使用环节。目前国内各大油田在进行设计时都在使用成熟的钻井设计软件,而常规课程对于这些软件介绍较少,熟练掌握和使用这些软件,能够使学生对钻井工程设计有更好的整体把握,同时提高其与工程实践的结合能力。

二、增加地质工程特色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选题来源于现场油田区块,包括实际地质和工程基础数据。其设计结果既要充分适应实际地质特征及开发要求,同时又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可操作性以及经济、环保、安全、应用性。传统的钻井工程课程设计缺乏对地质特征和工程背景的充分考虑,且其并未重视HSE与经济评价部分,属于较为理想化、过于简单化的设计,制约了工程师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工程师钻井工程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地质特征和工程背景,对钻完井过程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进行设计,其设计方法和步骤流程应与实际工程相吻合,设计结果要能体现出较强的现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设计过程中,应作如下改进:(1)增加指导教师案例教学的环节,指导教师应针对某油田区块的具体地质特征和开发方式,介绍不同钻完井设计的优缺点,尤其是对不合理的案例应重点剖析原因所在。(2)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提倡根据基础参数进行分析,并参考其他油田的案例进行合理的钻完井方式、钻井设备及钻井参数的挑选,而不仅仅依赖于邻井单口井的参数。(3)增加HSE与经济评价部分的设计比重,从经济、工程和环境等多方面对设计结果进行评价,培养未来工程师的整体素养。(4)更加重视设计过程,每一步设计的依据及原理要有理论说明及现场资料支撑,其设计要能体现出较强的现场针对性。如,钻井设备、钻井方式、完井方式的选择等,既要适应油藏地质特征及后期开发要求,同时还要具有工程可操作性。

三、突出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对油田勘探开发运输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工艺进行创新设计,没有具体的题目和内容限制,允许学生在较大的范围内自由选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传统的钻井工程课程设计对学生的设计内容及结果有过多的限制,不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为此应针对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做出如下改进:(1)鼓励创新意识。同样的基础参数不同人的设计都会有差别,越成熟的方法及思路,越难跳出传统的思维怪圈。具有创新性的设计,往往在开始阶段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但只要能够体现出设计者有依据的、独有的创新意识都应该受到称赞。(2)技术的进步是靠无数人长期共同努力获得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设计过程中每一个具体问题,在小问题上取得发展和创新。如,在参加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过程中,有学生发现现有井身结构设计的一个公式解释上存在问题,虽然对他的设计结果并无影响,但这种在细节问题上不盲从、独立思考的习惯应受到鼓励。(3)失败是成功之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开发,必然会伴随着诸多的问题,此时应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对不合理的设计结果要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其认识到不足的原因,从而增强其考虑问题的性。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要求参赛学生按照一定的人数分别组成单项组和综合组进行方案设计,以及技术创新设计,要求团队成员协同“作战”。对团队成员间分工协作、默契配合提出很高要求,既需要个体独立的创作能力,还需要团队的凝聚力。现有的钻井工程课程设计大都由一个人独立完成。一方面,受时间所限,个人无法完成整个钻井工程设计的全部内容,因而学生不能将整个工程实践及流程全部考虑进来,制约了学生工程整体观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为此,针对工程师培养应做出如下改进:(1)随机组成团队,兼顾个体独立创作及团队的协作性。虽然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是自由组队,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包容与沟通能力,平时可随机组队,从而尽可能避免相熟的同学组合,而不熟悉的同学没有过多接触现象的出现,以培养学生融入团队的能力。(2)集体讨论设计方案。组队以后,需要集体分析钻井工程设计任务书的内容,对每个人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反复探讨,最终挑选出满足地质和工程要求的钻完井设计方案,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时指导教师应对每个团队挑选出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给出改进意见。(3)合理的团队分工。根据确定好的钻完井设计方案和每一部分的工作量,具体分配给每一位队员,并对每个人设计的要点及核心进行说明。(4)团队的实时沟通和一致性。钻井工程设计的每一部分并不是单独的个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影响。设计过程中,每位队员要能够与其他队员及时沟通,从而保障设计的一致性和完整性。(5)设计过程要相互学习。工程师需要具有综合性的专业技能,每位团队成员虽然把重心放在自己的设计任务上,但还需了解团队内其他成员的设计,从而提高其整体素养。

作者:冯福平 张继红 李士斌 艾池 赵万春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工程师论文:注册工程师制度视角下土木工程论文

一、注册工程师制度视角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1.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和兄弟院校的实地考察,召开专题研讨会,集思广益,正确认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问题;明确注册工程师制对人员素质、业务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

2.在前期调研考察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土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进行问题研讨,设计适应注册工程师制度要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1)适应性的教学管理工作改革

建立教学管三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新机制,努力开发和利用人的创造力,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教学管理决策权、监督权,实现教、学、管三方在教学管理中的目的共同、手段互助和平等协商。

(2)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等核心教学工作

A.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核心课程课时量适当增加,非核心课程课时量适当减少,增加实践环节课时量,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企业认识实习等,达到总学时的30%。B.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采用案例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C.鼓励教师根据生源状况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编写适合的应用型本科教材。教材建设作为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柱和基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3)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为适应应用型教育的需要,组建校企结合、职责分明、梯队合理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A.倡导教师把论文写在项目上,研究做在实践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B.要求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名校进修经历”两种经历。C.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措施(引进来,就是引进施工设计等生产单位具有丰富理论及实际经验的工程师来校办讲座和指导实践教学;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生产企业兼职、学习或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

二、预期实施效果

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注册工程师制度有机结合,明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基于项目的学习,培养适应注册工程师制度要求,具备扎实的本专业的专业理论、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关或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尽可能做到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三、结语

以后在生产及时线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须获得执业资格有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成为今后学生就业、择业和行业准入的一种杠杆。如何合理改革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注册工程师制对大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要求,方便学生尽早取得相关执业资格,有关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樊哲超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师论文:工程师计划管理论文

一、“计划”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企业方面,及时,企业会安排导师,引导学生尽快了解公司的运作和工作的具体流程;第二,企业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同时,也会组织专门针对实习生的培训课程,这是学生在学校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第三,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和角色的转换的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存在不能严格遵守“计划”中的协议的情况。学生方面,及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且实习期满继续留在原实习单位工作;第二,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但实习期满转到其他企业工作;第三,实习期未满就退出“计划”,重新回到校内完成毕业设计。

二、“计划”中断的原因分析

当企业真正介入到高校办学环节中,当学生必须进入企业“真刀实枪”做毕业设计时,必定引发一些前所未有的矛盾。“计划”中断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种:及时,企业改变招聘计划。学生参与“计划”到企业实习,多数希望早点工作,实习期满后能继续留任。但由于有些企业后期的招聘计划有变,学生无法留在原岗位。第二,企业未能兑现保障。一些企业签订合同时许下模糊的保障,多数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无法实现。第三,个人定位与企业定位错位。有些学生急于想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谋求大的进步,喜欢做新鲜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让他们长时间做同样的工作,无法达到他们的自我满足感,产生厌倦情绪。第四,个人提升转岗或其他私人原因。学生在实习期间,仍然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招聘信息,实习结束后,提升了整体素质,就业选择余地更大。

三、“计划”管理制度建立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计划”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努力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建立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通过寻求专业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三方面的有效契合,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以校园作为学生锻炼的社会环境和活动舞台,实现由“学生”到“工程师”角色的逐渐转换,最终达到培养人才之目的。

(二)规范公平的原则

参与“计划”的学生的人选通过选拔产生,坚持自愿申请和择挑选拔相结合。为保障选拔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学校应专门设立一个“计划”学生选拔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好相关选拔的政策。学校在建立学生的遴选机制的同时也应该建立学生的淘汰和退出机制,以保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三)系统可行的原则

严格按照程序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初衷,为“计划”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保障其能顺利且高质量地运行,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动手能力,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人才。

(四)能动发展的原则

“计划”对人才培养的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实践中进行调研,根据学生和企业的亲身经历及他们的反馈,不断调整和修改培养方案中出现的问题,使“计划”的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规范化,满足学生、企业和学校的要求,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计划”相关管理制度归纳、建议

(一)预备期:宣传制度

工程师计划的宣传工作应从新生刚入学时开始。首先,在新生报到时向新生及其家长发放计划相关的资料,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工计划”的相关政策,也可让家长为孩子今后的选择做好把关工作。其次,在新生导论课上,学校可安排学生进入“计划”合作企业内参观,更加直观地感受实际情况。再次,邀请同专业已就业的学长来校与新生做专业交流会,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今后的就业方向,激发他们对于工程师这一职业的兴趣。

(二)前期:选拔、签约制度

成立“计划”学生选拔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相关的政策,坚持自愿申请和择挑选拔相结合。选拔分为初选和面试两个阶段:初选阶段,学院依据报名学生的智育成绩和参与科研竞赛的情况,按一定比例计算出进入面试环节的学生名单。面试阶段,邀请我校“计划”合作企业的专家一同参与面试,一般更倾向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同时学校与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签约制度。

(三)中期:反馈、考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者之间应建立反馈和考评制度,以规范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在校内和企业内更好地学习和开展工作。反馈和考评工作具体可通过调查问卷、开座谈会等形式展开,通过学生和企业的反馈发现计划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学校及时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计划”。企业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同样重要,在尽量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在学生中应树立,制定好各项考评制度。学校和企业的考评结果也将成为判断该学生最终能否通过实习期,顺利进入该企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后期:答辩、保障制度

本科毕业设计要求参与“计划”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源于企业的实际问题,真题真做,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进入毕业答辩阶段,学校应将参与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单列入“工程师”组,考核老师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答辩时间灵活安排,可根据学生和企业的要求适当提前答辩的时间,这个阶段学校更要和企业接洽好,充分帮助在时间、地域上存在困难的学生,为他们的按时毕业及顺利进入企业工作提供便利。

(五)结束期:回访制度

对于参与“计划”且继续留在原实习企业工作的学生,学校应与其保持密切的联系,组织这部分学生回访母校。这些学生亲身经历了“计划”,会有更深刻的感悟,宣传阶段的交流会也可邀请他们参加,与学弟学妹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一方面为“计划”做宣传,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到“计划”的收效和后续效应如何,为学校制定后续的工作计划做借鉴。

作者:张馨艺 诸丽燕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工程师论文:工程师计划的通信工程论文

1现状分析

我国的通信行业在很短的时间内经历了飞速的发展,通信工程专业在高校也一度灸手可热,不管是哪个级别的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非重点地方本科院校获得地方政府财政支持有限,在设备经费方面面临很多困难;学生层次复杂,需求不一,办学定位困难;师资力量薄弱,中坚力量基本以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为主。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多数是参照现有重点大学教学大纲,按照课程设置实验内容。实验内容常年保持不变,各课程实验独立,缺乏系统性的前后联系。实验器材多数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箱,学生通过连接相应实验模块,观察对应测试点的信号,验证课程原理。这种模式广受学生和老师诟病,改革迫在眉睫。

2内容改革

在专业方面,通信工程专业常规课程主要有电路电子理论与应用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EDA等;通信专业基础课系列: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通信电子线路等;通信专业课: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现代交换原理、微波技术与天线等。从工程化思路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1)精简基础课实验。

从工程化角度考虑,学生没有必要去过分关注基础细节,一些教材中的内容也早已过时,所以这部分实验内容可以精简。比如在电路电子理论与应用课程系列中,可以进行课程实验调整;对电路与模电课程中的基础实验,可以适当压缩,甚至可以将两门课程的实验整合成一门实验课程。

2)突出课程群概念,加强跨课程实验。

在课程群中,不同课程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只有将不同课程的知识综合运用,才能够深刻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所以,可以借助于跨课程综合实验内容,以综合实验项目为引导,实现对相关课程的串联,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从系统和宏观的角度去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是实现知识融会贯通的捷径。针对该问题,我们提出3个综合课程群实验内容:①电子电路综合实验:尝试将模拟与数字、低频与高频、弱电与强电这些概念的界限打破,用一系列具有应用背景的实验内容吸引学生。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理念,一步步引导学生基于所学电工电子理论,设计实现有应用意义的模块系统,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②信号处理综合实验:在完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这些课程学习后,可以设置该综合实验。例如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语音信号采集处理分析系统,既可以基于MATLAB、SystemVue等软件实现仿真,也可以基于单片机或者EDA进行硬件实现,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的信号采集、数字化、编码、滤波、频谱分析的内容学以致用,而不是记忆一堆复杂机械的公式。③通信系统综合实验:在完成电子电路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等课程后,可以设置一个让学生实现完整语音无线通信系统实验,包括信号发射和接收模块,将振荡器、变容二极管调频、振幅调制、高频功率放大、小信号调谐放大、混频、锁相频率合成、中放、二次混频与鉴频,包络检波等通信理论融会贯通。

3)加大设计性实验内容。

类似“连连看”游戏的验证性实验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其实验效果甚至还不如基于计算机软件的仿真实验。地方本科院校在经费、场地、设备和师资条件上受到限制,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尽可能广泛开展设计性实验是一直以来的难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拓展条件:①以电子设计大赛、创新实验项目申请为契机,广拓经费渠道。从国家到地方,甚至学校层面都提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通过这些途径,既可以申请经费支持,又能吸引有兴趣的学生主动参与。这些项目本身都具有综合设计性,是对实验开展的有力补充。②充分利用各类仿真软件进行实验。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专业软件可以进行电路设计、信号处理和通信仿真。以电路设计为例,即便没有硬件环境,也可以在前期进行相关仿真实验,达到设计性实验目的。③从简单到复杂,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性实验。目前一些硬件平台的复杂性也使一部分学生面对工程设计性实验望而却步,比如单片机和EDA技术往往需要一定的基础。现在出现了一些门槛较低的硬件平台,比如较为热门的Arduino,它是一个开放原代码的软硬件平台,使用类似Java和C语言的开发环境,能利用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来感知环境,通过控制灯光、马达和其他的装置来反馈、影响环境。该平台价格便宜而且入门简单,很适合用于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开发。

3形式改革

目前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传统实践形式包括:课堂实验、开放实验、课程设计、电子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1)开放性实验形同虚设。

开放性实验的概念早已存在,它是承载设计性实验内容的重要形式,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各方面条件限制,其实并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生没有兴趣或者有兴趣无场地无经费,教师参与热情不高。要解决该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考虑设置开放性实验学分,将开放实验与公共选修课相融合。之前也有人尝试过开放性实验计学分,但是实际中无法操作,并且缺乏监管,出现了很多问题。那么将开放实验与选修课接轨、教师以开设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开放实验课程申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有专门教师负责,责任到人;以选修课模式实施,教务处管理有据可依,并且可以依托现有选修课管理系统,减少管理成本;教师通过开设开放实验也能获得选修课教学的工作量,调动了教师积极性。

2)课程设计与课堂实验功能重叠。

目前的课程设计往往是以面向单独的某一门课程设置,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其原本目的是希望通过该形式将实验内容融合拓展,达到综合设计的目的。这种独立设置忽略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加上监管不力,很容易演变成对课程实验的重复,丧失了其原本存在的意义。因此不妨将课程设计的功能转向课程群,提出“综合课程设计”的概念,正好可以承载前面提到过的跨课程实验内容。

3)实习环节缺乏与专业课程联系。

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实践环节一般都开设有电子实习,但是承担该教学任务的往往是实验中心或者工程中心,缺乏与专业任课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以电子实习为例,比较通常的做法是训练学生对基本电子元件的认知、练习电路图的设计和焊接工艺。其实在这个环节,可以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将实习与专业课程衔接,在实习中从工程角度去设计实现一个课程中所学到的电子系统。实习与实验课程交叉渗透,相互关联,一举两得。

4)生产实习效果不佳。

生产实习本来是面向工程化实践的重要形式,校企联合培养的概念也由来已久,但是在操作上有许多障碍,比如目前学生所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的脱节,导致一线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参加实习,即便接收也往往以参观为主,很难参与实际操作。要解决该问题那就不妨把企业人员请进来,在生产实习前的一个学期,以开设选修课或者讲座形式请一线工程师走进校园,进行岗前培训;另外在实验室建设上也可以考虑和企业共建实验室,将实验室工程化,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得到工程实践训练。

5)毕业设计流于形式。

毕业设计本来是本科生实践环节极其重要的一环,修完学分的学生将专业知识综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设计。但是由于就业或者考研压力,大四下学期的学生很多都忙于工作、实习或者研究生复试,无心进行毕业设计。多年来这种矛盾一直存在,一味加强管理、控制学生不准外出似乎也很难奏效。面对这个问题,不如“堵疏结合”。针对找到实习单位的同学,不妨在实习单位、家庭和学校三方签约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结合实习工作进行毕业设计。针对考研学生则引导其选择与复试内容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毕业设计内容会成为其复试内容的储备,不但避免矛盾,还能互补有无。总之,面对学生的合理需求,不能一味堵截,而是要顺势引导。

4结语

所谓穷则思变,如果地方本科高校在面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时不能主动改革,很有可能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在国家出台诸如“工程师计划”和号召地方本科院校进行转型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机,积极响应,才能走上健康发展轨道,既能够为社会输送急需工程技术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又能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李祖贺 王凤琴 田二林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工程师论文:工程师金属材料工程论文

一培养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工程师的思考

我校金属材料专业是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对于金属材料专业工程师培养计划,我们进行了初步思考。实施金属材料专业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校内培养方面,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各类大学都不是问题。需要研究的是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完善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完善实践型教学体系,提升教师工程素质,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1明确培养目标提升教育品质

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造就一批综合能力过硬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品质概念,即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当遵从社会发展需求和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双重标准,这不仅包含了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还明确了人才培养应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拓展为核心。这就意味着高等学府对人才的培养应具备适应与时俱进的时代需求和高品质的工程技术发展要求的培养理念和课程体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求对工程技术有多方位深层次的掌握,还需通过正确的价值理性的引导,人文社会科学及企业管理精神的长期熏陶,懂得工程技术在社会和国家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目前的教育体系缺乏对学生进行从事工程工作意义的教育,很多工科学生并不明确工程工作的意义及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由于社会对工程和工学的认知度的欠缺与偏差,导致出现了一种现象——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仅就学生生源方面,工学硕士明显优于专业学位硕士,甚至出现了工学硕士落榜的考生可以转向专业学位学习的第二选择。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大学生的理想职业是“不当工程师也要当技术员”。而且很多院校过去也常常以被命名为“工程师的摇篮”而自豪,但是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提法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大学生的理想职业一般为公务员、管理者、金融会计师等一些不具有工程意义的职业。对此我们不禁要发问: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本科毕业生,会按照原本的设想,一部分继续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习,另一部分转而攻读工学硕士吗?是不是学术研究型大学“计划”的本科毕业生主要进入工学硕士阶段,从事科学研究;而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则进入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习?当然,不管答案如何,都要求我们要实践好金属材料专业的三阶段(本科、硕士、博士)培养,这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及时有效地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提高教育品质。

2创新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常规的是变革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强化实践环节等。而工程教育的创新模式,例如“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分互认”也在积极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针对本科工程师培养计划,常见的按学年分为“2+2”“3+1”“5+1.5”等。高校应打破学校封闭办学的传统模式,积极促进通过校企合作创设工程教育的环境与条件。我校金属材料专业本科工程师计划采用“3+1”培养模式,即3年的校内学习,1年的企业学习,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相互交叉。在3年的校内学习时间内,穿插各类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认识实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辅修管理学、经济学、自动化等第二学位专业。在1年的企业学习中,部分学生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另一部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

3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必不可少。我校金属材料专业本科“3+1”教学模式下,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分离,将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改变原来的将专业、基础课程以教师传授的方法给学生的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主要目的,以通过精炼理论知识和工程训练作为辅助依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检验标准。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又各自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的学时有效性不同于理论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将工程人才的培养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同时,学校开设创新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学生可自由选择。此外,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的奖励机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大力提升高校教师的工程素养

跟20世纪末期相比,现在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高校的教师参加到工程实践中的次数和地位也在下降,这就使得高校教师更难把教学和工程设计都处理好。现在很多刚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都是没有或者很少有在企业实际的工作经验。结合生产实际和参加到工程的机会也在本科高年级的教学中正在减少,在本科的毕业设计中更是如此。因此,国内很多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突显。结合我校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来提升教师的工程素质,从而满足工程师教育培养的计划要求。

4.1教学相长结合

我校的实际情况,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养成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师在研中学、学中教;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4.2产学研紧密结合

学校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使用该平台可以连贯地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新的工程实践机会。

4.3合理高效的利用

社会资源创办校企联合教学模式,整合高效利用社会办学的资源优势,发挥出社会办学的力量。通过上面2种方式可以使教学紧密的结合行业发展的前沿,而且可以为教师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

4.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打造一支整体素质和技术能力都的师资队伍,学校不仅要大力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还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使得工科类专业教师有接受与社会发展接轨的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学校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以资助和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中进修学习。在岗位评聘、职称晋升等方面将工程素质考核纳入指标体系也是一种提升教师在工程教学方面素质的好方法。高水平工程教师师资队伍不但要有校内专职教师,还要有企业兼职教师,只有既鼓励有工作经验和科研水平的工程师到学校兼职任教,又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中兼职,才能使二者充分结合和交流,达到知识技能互补和彼此相互学习的目的。

5积极探讨校企合作方式

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必须重视校企合作,紧密依托行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是培养工程师的有效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的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接纳未毕业大学生的实习,把在校大学生实习看成是企业负担,并且有很多企业把大学生实习的时间期限规定为1年,这都是培养工程师计划的难点。同时,在校大学生在公司进行实习时,实习期间所需的实习费、安全保险费、交通费等各种费用都需要学校支付,这对于学校是很难承受的高额费用,会导致实习质量“缩水”。目前,在校大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基本以参观实习为主,学生安全被学校和企业放在了及时位,在有限的实习期间内,对大学生的培养基本难以实现。针对该问题,希望国家明确要求企业担负起培养工程师的校外责任,更希望国家实施政策鼓励企业的这种行为,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参与人才培养,将培养金属材料专业工程师变成企业的经营政策。事实上,开展培养工程师计划,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是一项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战略。首先,高等院校的发展,尤其是实施培养工程师计划离不开相关企业的深度参与。其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各种专业型人才。我校材料学院已与很多企业(如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等)共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工程硕士培养关系,已经帮助这些公司培养了众多工程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能使高校与企业达到彼此生存共赢的目的。高校与企业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合则两利,所以应该促使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即高校应该在企业建立生产实习基地,根据高校和企业的真实情况,建立各种等级的学生工作站,利用企业在生产、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企业所能提供的实际技术、工作和科研环境,给高校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研究课题。企业在给高校提供实习设备、场地、工作站的同时,高校学生也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润,并且出站的毕业生也可以留在企业继续工作,使企业人才得到新鲜的血液,达到高校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二结束语

实施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契机,它涉及人才培养的各项环节。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在明确金属材料专业工程师所需具备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培养模式,认真制定培养方案,努力提升教师的工程素质,建立和深化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方式和培养机制,积极推进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社会、现代企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作者:石德全俞泽民高桂丽康福伟李大勇马成国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工程师论文:工程师毕业论文

一、班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1.提升教学质量的要求。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工程师教育计划实施背景下,教学质量必须随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及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不断提升,教学计划及教学方式也应该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2.企业的实际需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企业不太需要理论性太强的毕业课题,而是对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管理的课题有浓厚的兴趣。这造成了校企对学生毕业标准评判之间的差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是解决校企间不同要求标准差异的关键。

3.学生毕业的设计需要。在企业实践的学生没有校内学生便利的理论研究条件,但具备校内没有的实际生产条件。按照校内学生的毕业标准对班的学生进行要求,这对班学生来说是不太适合的,也是不太现实的。班学生的毕业设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企业、学校制定的标准即可毕业。

二、工程师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标准的建立

1.工程师人才的总体要求

陕西科技大学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为:培养各种类型的高素质、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既要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又要培养能够在多语言环境下工作、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更要培养能够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学校对其定位为:培养能够产生引领作用的技术骨干及技术管理人才。

2.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标准及毕业论文(设计)评价环节的制定

(1)校企共同协商,进行工程师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实施方案调整工作。校企共同制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标准,能强化培养的针对性,提升人才竞争力。也可以将企业的要求融入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加入企业的要求,使学生的成长方向具有一定的企业要求导向。这种结合了企业需求的培养环节才是有实际价值并受企业欢迎的。

(2)企业共同协商建立论文考评体系。在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中,要考虑计划的整体质量问题。毕业设计是本科毕业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结合计划的实施,克服学生在企业遇到的“搜集资料困难、导师指导距离远、交流不便”等难题,是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很有必要探索工程师班实施企业生产课题、工厂设计课题等方面选题的可行性。在选题过程中,一方面应根据企业要求,针对企业的技术改造、研发等内容,让学生参与其中,总结出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进行模拟工厂设计,让学生根据现场搜集资料,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并结合新的任务要求,完成新工厂的模拟设计。通过模拟产品、工厂设计,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企业的运作、管理细节,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成本控制、人员安排、设备选型、厂房设计等内容,为今后在行业就业打下牢固的技术基础。在这些探索过程中,可能会涉及选题、开题、落实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远程控制这些在学校可以轻易控制的教学环节,是一项需要探索的开创性工作。

3.班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工作

工程师班学生有1年的企业实践时间,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升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同时,学生在企业所见所闻都是实际生产环节,与学校的模拟设计、理论研发等内容区别很大。如何提高学生对此类设计内容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值得深入研究。针对班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范围、主要内容、完成深度等问题,应该实际调研,有针对性的根据实际情况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进行优化,提出企业管理、工艺改进、质量检测改进、节能生产、自动化生产设计等各种命题,使之符合班教学的运行实际情况。这样也可使后续教学计划修改有一定的针对性,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4.班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落实

应针对计划的实施,对教学关键环节进行改革探索,寻求适合计划的本科论文实施方式和标准。其总体目的是以企业需求作为优化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改革的动力,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在具体做法方面,主要以实践性课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方向,与工厂的技术管理、设计优化等方面的具体选题结合。另外,针对计划实施时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不适合进行学校毕业环节中常用的科研选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结合企业需要进行研发。这一方面要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让学生选题结合企业实际;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模拟设计,让学生对企业实际生产的情况进行改进、优化,以此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班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导师人数不足,对学生的指导环节易流于形式

企业导师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比起校内导师来普遍偏低,按照学校的要求指导学生的经验也较欠缺,这是导致班师资力量不足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一家企业的企业导师人数往往不足,而其他协作单位的距离又较远,这也会限制导师作用的发挥。而校内导师在毕业环节上由于要兼顾校内正常教学班的学生,在指导班的学生方面,也感到力不从心。加之班毕业论文(设计)重视实践性课题,校内导师可以指导的余地更为有限。可见,基于班论文质量考虑,校内外的导师人数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培养。

2.学校、企业对毕业论文(设计)标准理解的差异

学校的考核机制与企业导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理解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磨合。虽然校企对学生论文的内容、课题方向共同进行了确定,但是,学校对格式、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环节等方面有严格要求,在学生论文方面,学校重视论文格式、内容,而企业重视内容,却不太重视论文的格式要求,或者对格式方面的要求不太理解。同时,由于企业距离学校较远,学校导师指导不方便,这势必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格式审查等质量监控环节产生一定的影响。

3.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在第七、第八学期,学生“重视就业,忽视毕业”的现象普遍存在,找工作成为学生最关注的事情。在这种背景下,应将学生找工作和毕业环节有机结合。一方面,应帮助学生联系就业单位,找准职业定位;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对四年学业进行总结提升,完善其学习环节,使其明白自身能力的提升是对工作的较大支持。要满足学校对毕业论文环节的质量要求,又要满足学生在外地实践的要求,就应该加强过程控制,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学生定期联系制度、记录检查制度等切实可行的指导制度,探索可行的计划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模式,探索工程师计划实施背景下本科论文在选题、落实等环节的质量保障措施。应该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质量监控等环节进行体系优化,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保障毕业设计环节能够高标准、结合设计生产实施。陕西科技大学轻化工程专业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了改革探索。这种探索充分说明,注重校企联合,发挥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技术优势,对高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工程技能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更好的完善工程师教育计划也具有探索性和实用性;对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形势要求、高素质的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张辉强西怀李闻欣强涛涛许伟周庆芳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工程师论文:工程师园林专业论文

一、工程师计划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工程师,首先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道德建设。良好的道德水平是成为一个工程师的前提条件,而作为培养工程师的大学教师,更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必须有理想、有抱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坚持立德树人,从而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其次,教师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基本功是从事教学实践的基础,了解学科、专业的近期发展,掌握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观点,对于培养工程师都是必要的。第三,教师要注意与培养对象加强协调沟通,同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第四,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工程教育经验。工程教育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先进的技术,解决现实中面临的工程问题。这就需要在培养时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对教师的工程实践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教师需要有较强的专业外语水平。目前的工程建设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展开合作和交流,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工程师具备很高的专业英语水平。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双语教学,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果,将教学实践与国际接轨,充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二、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园林专业最初成立于农林院校,改革开放后,一些综合类院校和建筑院校也相继开设园林专业或类似专业,如景观专业。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队伍结构有了明显变化,教学和科研工作成效显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园林专业人才。但是,与国际著名高校的园林专业相比,师资队伍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面临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从平时一点一滴的生活习惯,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另外,个别教师把精力主要放在了科研工作上,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

2.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或科研院所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尽管学历较高,但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没有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他们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是来自书本,是间接的。笔者的调查发现,许多青年教师认为在教学中遇到的较大困难是实践经验少,教学语言不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3.工程教育研究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由于受到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条件的影响,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轻实践活动的问题。教师基本坐在办公室里,在电脑前写论文,忽视了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导致教学质量没有提高,甚至下滑。

4.缺乏国际化教育理念教学中,教师视野不够开阔,多强调本地化的专业知识,不重视国内外其他区域相关知识的介绍,不能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重要性。

5.专职教师职称评聘和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亟须完善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较低的劳动报酬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学校的教风以及教学质量;领导意志表现突出的教师评聘机制不能制度化,导致不能公平公正地对教师进行评判考核;落实各项人才待遇的时效性较差,使得部分教师的晋升空间受到挤压。这些现象都严重挫伤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导致部分教师不再把教学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更谈不上去研究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研究,结果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学生深受其害。

6.专业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待改善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师的居住环境和工作条件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一些地方高校园林专业教师的收入与劳动付出并不成比例。例如高校教师与同等学历、相同工作年限的其他行业人员相比,工资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这也导致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园林专业人才选择了薪金待遇更高的企业单位。

三、对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开放胸怀,吸引国内外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园林绿化成为城市建设中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国内大部分农林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都开设有园林专业,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深造。另外,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在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园林专业中也有不少中国学子。因此,应该吸引和鼓励国内外园林专业博士、硕士来校工作,积极投身于工程师教育计划中。

2.立足现实,培养已有的教师队伍及时,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鼓励青年教师去国内外知名园林企业挂职,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加入行业协会,贴近生产一线,经常参加行业会议,了解园林行业近期的发展动态。第二,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例如,东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教师通过积极开设开放实验室项目,吸引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科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课题得以完成,又使学生体会了科学思想,锻炼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另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开展,更好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使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联系起来。第三,增强教师国际化教学的能力。目前,东北农业大学70%的园林专业教师均有国外留学经历,但是仅仅开设了一门校级双语课程和一个省级双语教学项目,双语教学的潜力有待挖掘。应该通过邀请国外的园林企业家、工程师、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交流,招收国际留学生,以提高专业的国际化层次。第四,通过制定一课多师、一师多课以及集体备课制度,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将教师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可以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五,建立研究生助教制度。高校教师既有科研任务,又有繁重的教学工作,有时难以兼顾。可以借鉴国外研究生助教制度和助研制度,使研究生能够更早地参与教学实践,为培养后备教师奠定基础。第六,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适当通过完善评价机制和提高生活和工作水平,来鼓励青年教师更专注地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

3.广开渠道,吸引工程人才来校兼职聘任兼职教师是建立多层次型教师队伍最有效的措施,通过改革人事制度、财务制度,聘请企业界、工程界知名的专家、工程师到学校兼职。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制定、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评价等方面听取企业界、工程界专家学者的建议。通过开设专家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另外,可以安排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合作指导毕业实习,使学生尽早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作者:张璐刘威陈雅君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工程师论文:工程师培养软件工程论文

1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明确

“C”是很多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大部分学校教学方法大同小异:课堂讲授+上机实验,教学目标也集中于让学生掌握C的各种重难点,比如数组、函数、指针等。其实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本课程的作用差异较大,采用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和雷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合理的。此外很多教学方法忽略了编程思想锻炼,局限于讲授语言本身,变成了教“语言”而不是“程序设计”。

1.2学生动手应用能力较弱

多年来,大部分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仍难以针对一个简单应用编制程序,此问题十分普遍。一般C语言教材,都是先介绍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然后介绍各种数据类型和输入输出等语句,由于内容枯燥,因此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不愿上机,浪费了宝贵的实验机会。此外各种例题、习题也是数学性较强或者演示性质较强,比如牛顿迭代、水仙花数、10整数排序等,这些内容和实际应用关系相去甚远。

1.3未体现工程师培养特色

如前所述,工程师培养的不仅是一个程序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为进一步从事设计、架构规划打基础。由于课时所限,计算机专业的一些理论课程如自动机、组合数学等一般未纳入软件工程的培养方案,但对于工程师而言,初步学习这些内容是必要的。此时如果在相关课程中融合部分上述知识将大有益处。

1.4没有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一方面由于例题和习题所限,在学习“C语言”时学生未能充分理解软件工程的一些重要思想如模块化等,导致编程时思路混乱、僵硬。另外由于课时所限,结构、文件等章节经常被略讲甚至不讲,导致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时基础薄弱。

2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软件工程工程师培养目标,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如下教学改革措施:

2.1实验室授课

对于程序设计课程,学生在课堂听讲时,是一种静态的信息接收过程。当讲到各种知识点时,如果能够即时编程验证,将成倍地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吸收消化效果。基于此,近年来我们努力实现了全程在实验室机房授课,学生可以实时动手分析,教师也可以从讲台主机远程指导、控制学生设备,效果良好。

2.2采用国外教材及引入软件工程思想

“C”的国内教材大都偏向初学者,存在细节被过度简化的问题,不利于实现培养面向实践的工程师的目标。为此我们采用国外知名教材进行授课。该教材的较大特色是面向应用,对C语言的应用特征、程序设计的特色描述详尽,例题及习题应用性很强,并且可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进行讲解,例如商品条码校验位计算、扑克牌发放及手牌比较、零件数据管理等。学生学习后,在后续应用性课程中能够很快上手并进行拓展。

2.3编程思维训练

我院“C”课程开设在大一上期,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编程领域。因此在教学时,我们避免拘泥于C本身的语法细节,而是淡化其语言色彩,偏重讲述如何利用程序语言来处理问题。在此列举一例:很多C课程都会讲授如何编程打印一个由星号组成的菱形。某些教材上给出的解法是将菱形分为上半部和下半部分,用两个循环来打印,这种方法对学生思维训练无太大帮助。笔者在授课时,采用了如下思路:将菱形放入一个二维坐标系(原点在左上角),画出菱形所在区域边界,由此写出区域的解析表达式|x-3|+|y+3|≤3,从而得到程序循环中的核心判断语句.

2.4有机引入计算机理论课程知识

如前所述,软件工程专业一般不开设有限状态机等理论课程,但是作为工程师,掌握这些知识是必要的。为此我们在课程中有意识地引入了这方面的知识,给学生提供初步认知,为有意自学者提供基础。例如,一直以来学生在学习“计算一个句子中单词个数”这一经典程序时,总是不明所以。为此我们另辟蹊径,采用如下方法讲授。首先抽取问题核心:把句子看成是由字母序列和空格序列(单词间可能有多个空格)交替组成的一个字符串。程序处理的方式,是对句子中的所有字符进行逐一扫描,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判定单词的出现,如出现则把计数变量加1。其次将问题抽象化:用有限状态机来描述上述过程。其中“1”代表当前扫描字符“位于字母串中”这一状态,“0”代表当前扫描字符“位于空格串中”这一状态。当“扫描到字母”事件或者“扫描到空格”事件发生时,扫描器的状会被改变,如图箭头所示。我们关心的是当处于状态0时,“扫描到字母”事件发生的情况。此时意味着之前扫描到的是空格,现在是字母,即到了一个单词起始处,故此时计数变量加1。然后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表格描述,(及时行表示事件,及时列表示状态,中间单元格表示某事件发生后,应进行的状态转换及其他操作),进一步地可以精炼为(b)。由此可得到示流程图。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写出程序。这种教学法十分透彻,为学生今后自学相关知识打开了一扇大门。

2.5作业批改及考试规范化

为了避免传统教学中学生作业及考试批改过程低效,分析困难,且难以发现问题的缺陷的情况,我们开发了一套C语言作业及考试批改系统,该系统通过代码分析及用例执行等方式,客观地对学生程序进行判定,一方面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改变了以往在纸面上写代码的随意性,从而培养起作为一个软件工程工程师必备的素质。

3结语

培养合格的软件工程工程师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专业基础课建设是其中的基石之一。就“C”课程而言,目前我们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未来我们将在加强编程基础培育,设计更灵活和细粒度的自动程序评分系统,以及多课程联合教学等方面做出进一步尝试和努力。

作者:傅翀 李巧勤 钱伟中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工程师论文:工程师教育改革土木工程论文

1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根据国外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内外跨国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而目前我国许多高等工科院校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很少,学生几乎没有机会进行国际的交流和合作。

2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结合“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和要求,在充分总结我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提出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基于工程师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2.1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注重授课艺术,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改革,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更具感染力。对陈旧落后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投影、录像等,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拓宽学生视野,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引进课程论文、平时测试,期中测试、大作业等注重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培养的成绩评定方法。通过考试改革,强调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与评价,引导学生自觉增强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2.2更新教学内容

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加强多学科交叉综合性课程建设,同时特别强化面向工程实际的案例教学。在教学内容改革时,应该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兼顾学科前沿动态,重视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最有效的方式将一些基本原理、方法及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

2.3强化实践环节

按照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制定培养方案时要统筹考虑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科研平台的良好条件,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育,为实施“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打下基础。积极组织和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大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实验课、实验室科研项目等,进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2.4加强与企业、行业合作

拓宽办学途径,保障专业进一步发展。积极开拓产学研联合办学的新途径,加强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科研院所、企业的密切联系,与更多的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明确双方在计划中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建立若干实践基地。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建立联合实验室,聘请有学术成就、科研成果、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经验的研究、管理高级人才,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

2.5开展国际工程教育交流与合作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内外跨国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师”培养模式,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

3结论

目前土木工程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需求与机遇,随着建筑规模的空前扩大,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师”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改革,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作者:赵文军 孙静 赵永江 王莉 李方慧 柳艳杰 单位:黑龙江大学

工程师论文:工程师学习继续工程教育论文

一、工程师学习需求特征

调查统计的总体结果显示,88%的工程师认为进入企业工作后的教育活动对专业职称、职位的晋升有帮助,77%的工程师认为目前所接受的教育进修以及自学情况能够满足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58%的工程师认为在学习期间的工资待遇不低于平时的正常工资,同时男女工程师对以上问题的认同差异不显著。由此可以看出,工程师对企业教育培训的相关制度和措施表示认可,工程师与企业对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共识,即教育培训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企业人才储备的主要措施,能够激励员工发挥自身潜能、造就更适合企业的特色技能。

1.学习愿望强烈、学习动机明确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企业先进技术的代表者、企业发展骨干力量的工程师,对学习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学习动机直接表现为通过学历教育获取文凭、或通过职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可以看出,60%的工程师认为需要参加学历教育,81%的工程师认为需要参加职业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在908个有效样本中,70%的工程师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同时又是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企业工作的,但是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的相关性却差异显著,从图2看出,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仅占24%,基本以及有一些相关的占68%,不相关的占8%。早在1974年,克拉斯用定量方法分析了工程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与工作业绩的关系,结果表明参与继续工程教育对工程师的职业发展有积极作用、参加继续教育的工程师的工资增长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印证并丰富了克拉斯的结论,即继续教育对工程师发展具有正相关作用。首先,工程师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职业能力,能够获得更多的升职、升级机会,从而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品质。虽然难以用单纯的物质成果来量化继续工程教育的经济效益的大小,但是继续工程教育的教育收益率却不容质疑。其次,工程师所接受的正规教育不足以帮助其解释或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了问题。李锋亮等在中国大范围实施“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在高等教育阶段专业知识的准备不足将显著提高工程师入职后发生过度教育的概率。,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模式、经营模式、发展战略在不断发展变化,对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师只有通过持续专业化的学习,才能使自己从准专业或专业化程度较低的从业者成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从业者。

2.对学习内容的种类、层次的要求差异性显著

由于工程师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对象较为广泛,工程师个人特征和职业经历的不同,对学习内容的种类、层次的要求差异性很大。不同年龄的有效样本在哲学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及技能、职业素养、认知沟通能力四个方面有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有效样本在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有显著差异、不同职称的有效样本在职业素养、认知沟通能力方面有显著差异。虽然国际社会对工程师的知识和能力的整体结构达成了一定共识,建立一些比较成熟的工程师素质模型,例如约翰等提出的工程师领导力模型、莫文建构的工程师特质四面体以及布伦达等的工程师能力框架。然而,形成工程师学习内容差异性的原因不容忽视。首先,正规的学校教育对工程师的知识结构,特别是专业知识结构的建构具有决定性作用。院校工程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使学生在完成学业时,初步具备成为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其次,在工程师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所需获取的知识和提升的技能是有所变化的,年轻工程师所需学习的知识及技能对其职业发展影响更大。,工程师认证标准不仅规定了工程师的职业准入资格,而且基本反映了工程师的职业水平和等级,级别越高的工程师对职业素养和认知沟通能力的要求越高。

3.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选择个性化突出

工程师的学习活动体现出成人学习的特殊性,他们的工作阅历、生活经历、学习经验随着时间的延续会不断积累,强调学习与个体自我经历的整合。在个体自我作用下,更希望依据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来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工程师在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选择方面的不同。就学习地点而言,高等院校仍然是工程师的学习场所,品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是高校的优势;企业现场学习受到年轻工程师的青睐,这种体验式的教育方式能够培养他们的现场意识、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产品的品质。就学习方式而言,课堂面授是最常用的教学方式,25~34岁和45~54岁工程师对回归课堂表现出浓厚兴趣;问题研讨通过讨论交流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认识或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受到35~44岁工程师的欢迎。在企业实际调研还发现,师带徒方式较好解决了集中学习与员工需求匹配度较低的问题,缓解了工学矛盾,特别对年轻工程师熟悉工作环境和业务,获得岗位工作经验很有效果。此外,虽然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远程网络能够打破时空局限降低学习成本,但是并不受到被试样本的欢迎,这可能与行业特点、网络建设情况以及工作性质有关系。

4.工作学习矛盾突出、时间成本排序及时

要想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工程师需要克服诸多困难,投入包括资金、时间、努力程度和劳动等学习成本。中国电力行业的工程师在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时,存在着诸多困难,其中认为时间成本有较大困难的最多,其次是工作压力,第三是费用承担。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时间价值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首先,在时间分配问题上,工程师需要兼顾的因素很多。所调查的企业普遍采取了岗位聘任制,工程师在工作时间内岗位责任大,同时工程师一般都有自己的家庭,是家庭的顶梁柱。因此,除了企业安排的在工作时间内的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外,工程师参加学习都要占用一定的业余时间,如何在工作、生活之余,抽出时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是工程师面临的较大的实际问题。其次,在有限学习时间内的学习效率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的记忆、感知能力等智力因素开始呈下降趋势,对学习缺乏信心、长时间不学习容易产生惰性;而且由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教学进度不紧凑等客观原因,使工程师认为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没有获得的学习效果,时间的浪费造成学习价值的降低。

二、工程师学习需求对继续工程教育的影响

现代工程师的学习需求呈现出迫切性、差异化、个性化、持续性等特点,同时学习也存在诸多困难,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应该更多关注工程师群体学习需求特性,通过提供多方位的教育服务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同时使学习者获得教育收益,国家得到所需的人才,实现国家、组织和个人都受益的结果。因此以工程师为办学对象的继续工程教育不是单纯的教育培训,已经形成一个广泛意义上的工程师能力开发系统,不仅涉及教育系统内部,而且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外部社会系统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在深入理解工程师学习需求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工程师“提高能力水平”和“发挥能力水平”的组织保障和管理机制,才能实现工程师自身价值、创造企业价值、进而推动工程科技进步。

1.工程师的个人职业发展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源动力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约瑟夫在1978年提出了工程师学习需求理论,建构了工程师的需求层次,他认为大多数工程师的需求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两个层次,继续教育机构应该重点关注工程师的这两个层次的需要。现代工程师对待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在工作中体验各种经历并确立自己的个性和可能性,发挥自身潜能,重新塑造自我,实现自身价值;通过持续的学习来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实现从职场新手到工程师、再到行家里手的职业发展。因此,工程师的个人职业发展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源动力。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为工程师提供教育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办学的基本思想。工程师学习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决定了办学的多元化,工程师学习的阶段性和终身性决定了教育服务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办学机构将学习者(工程师)作为客户来看待,研究工程师的学习需求、关注工程师的学习成本、加强与工程师的交流、考虑工程师学习的便利性。同时,办学机构要将这一思想实施于教育培训活动的各个环节,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品质教育服务吸引和维持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通过对业务流程的管理来降低运营成本。办学机构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还要做品牌做生活,通过创建品牌核心价值观,营造新型生活方式,实现工程师在社会尊重、自我职业实现等层次需求的满足;通过建立客户俱乐部并开展相关后续服务和增值服务,成为工程师交流沟通的新模式和学习休闲的驿站,成为工程师的学习圈、生活圈和交友圈。

2.工程师所在企业的激励机制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驱动力

工程师群体首先隶属于一定的企业,一般有正式的组织基础,是工程师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其次工程师隶属于一定的工程师协会或专业协会,这些协会一般属于公益性的、非盈利性的非正式组织,在协调政府、企业、工程师之间的关系、维护工程师权益、提供专业性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工程师学习的有利支撑。工业企业是继续工程教育的主体,也是有效实施的重要力量;不仅能促进工程师的合理分配、使用和流动、而且能激励工程师更加积极地提升能力和素质。因此,工程师所在企业的激励机制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驱动力。目前,国家重点建设领域和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高度认同继续教育对工程师个人职业发展、企业发展和战略实施的重要性,而且绝大多数工程师都有继续教育经历。大型国有骨干企业都建立了以任职体系、素质模型、绩效管理为依据的教育培训体系,而且由企业出资建设的企业大学,作为员工培训的一种创新形式发展迅速。但是企业教育培训体系有待完善、企业大学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待加强。此外,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继续教育状况存在很多困难,这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少、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员工的流动性大,造成这些企业的工程师数量少、一岗多责,更多的是依靠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参加教育培训。因此行业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针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工程师学习需求特点,要建立相应的继续教育模式和组织动员机制。

3.工程师的制度管理构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约束力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工程师的专业化程度和能力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这一职业的不可替代性越来越强。严格的工程师制度管理是工程师职业存在的基础,体现了工程师执业的专业地位和垄断地位。对工程师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可以保障工程师职业整体的质量和水平;标准化和性的工程师“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制度是检验工程师学习和培训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社会化、专业化的工程师管理可以提高工程师的劳动所得以及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因此,工程师的制度管理构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约束力。虽然由于工程师学习需求旺盛,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近年发展迅猛,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但是建设发展不均衡、办学标准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办学机构良莠不齐,继续教育面临“学而无用”、“含金量低”的尴尬局面,制约着办学机构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与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之间存在关联性,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专业技术资格的获得和晋升与其职业发展结合起来,能够形成工程师供需的良性循环。以培养合格工程师为核心的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标准化建设,能够规范和约束办学机构的办学行为、引导办学机构提高办学质量和完善管理。工程师制度管理中有关继续教育课程、学时、学分要求及规定为办学机构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安排提供依据和参考借鉴。

4.工程师学习的经费保障形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生命力

工程师的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原则上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成本。政府的投入主要在于基础建设和公共职业培训平台建设;企业执行2006年国家出台的“关于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的规定,企业按人员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于在职学历教育,各个企业制定了不同规定给予报销相关费用;工程师个人自觉参与继续教育的投入意识越来越强。然而,由于工程师教育培训具有专业性强、入行门槛高、前期设施投入大、运行维护成本高的特点,使得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成为继续工程教育机构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工程师学习的经费保障形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生命力。在教育经费投资总量不足、继续工程教育经费有限的现实条件下,拓展其他筹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继续教育活动,形成国家、企业、社会和个人对继续教育多元投入机制是解决继续工程教育经费困难的主要解决办法。其次,高校、企业、社会力量任何一个办学主体都不可能独立承担起工程师的学习培训任务,不是搞“大而全”、“你有我有大家有”,造成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各具优势的办学特色,满足多样化的工程师学习需求。,确保品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和整合,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学分互认互换制度,构建工程师继续教育的“立交桥”。总之,未来经济的全球化、人类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对工程师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能够单独培养一支熟练素质高的工程师队伍,需要工程师所在企业、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等继续工程教育办学单位共同努力并结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深入研究工程师的学习特征,才能多方位满足工程师的学习需求。

作者:田慧君 王念 石菲

工程师论文:工程师教学质量论文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标准

(一)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学校根据办学定位、行业背景,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出发,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实际的、最适合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通过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来体现。人才培养标准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涵盖安徽工程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本要求。

(二)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方案是实现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的实施方案。根据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树立“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学生发展观。整个培养方案的设计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促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地选择知识体系,结合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核心课程为重点,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注意课程衔接,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班尤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科学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力求四年中学生实践教学内容不断线,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设置“3+0.5+0.5”的培养模式,提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三个课堂(课内、课外、校外)一体化”的工程师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在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工程师计划”能否顺利开展,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活动必不可少。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思想需贯穿整个工程师培养过程,并指导各项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师”计划在运行过程中,生源质量管理、师资队伍保障、课程教学质量保障、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和实施,都为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学生生源质量管理

学校从2012年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所有新生都参加“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学习。但是随着计划的开展,班的优势逐渐显现,在高考招生过程中,填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考生将越来越多,逐步提高了班的生源质量;学生入学后一年可以转专业,学校也可选择数理基础好、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科技活动或工程实践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入班。[4]随着办学优势的逐渐显现,2014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率先进入学校一本招生行列。随着品质生源的进入,将更好地保障计划的顺利开展。

(二)师资队伍保障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工程师计划”要取得成功,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培养人才的工科教师队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级职称6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2人。教师队伍中有1人入选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被评为安徽省教学名师,多人被评为安徽省教坛新秀。其教学团队是校级教学团队。学院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专门配备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专业教师一名,负责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与辅导员、辅导员助理形成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各方面的引导和管理。

(三)课程教学质量保障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校内外教学平台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改进课程体系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变化,顺应IT产业的发展,深入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课程群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加强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并不断完善软硬件结合技术。在此基础之上,从以往过于注重学生考试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对实验、课程设计的要求,把课堂教学与其相关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完善课程实训模式。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构建出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设立“兴趣、理解、应用、创新”等阶段性目标,按照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暑期工程实践、专业生产实习、大学生科研立项、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流程,设立了由这些环节组成的软硬件开发能力培养实践体系。根据内容体系的目的和要求,设计了实验项目、设计选题及大学生科研课题等。在课程实验设计中,也根据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克服编程恐惧,通过模仿编程、自主设计单一结构程序,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来掌握程序设计方法。根据3种不同的目标,编写实验大纲、设计实验项目,设计与综合型实验所占比例在60%以上。在后续的课程设计、大学生科研项目、暑期工程实践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结合课程要求及实际应用需要,设计众多不同类型的选题,重在培养学生在软硬开发方面的综合能力。

1)通识教育课程。在学校和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为达到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班大学英语开展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小班授课可以增加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提高口语水平,提高阅读量和写作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好。同时,学校也要求,班CET-4的通过率在大一结束时要达到95%,CET-6的通过率要达到85%。大学物理、思政课等通识教育环节都做了相应的修改,增加了课外学习和实践的课时。

2)专业课程。根据教育部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了课程设置,制定了培养方案,实施“3+0.5+0.5”培养模式,其中前3年主要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和校内实践课程教学,第4年在企业进行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和毕业设计。在校内学习阶段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实验和实训课程的设置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企业学习阶段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和软硬件项目实训使得学生能够直接适用企业的需求。

2.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学生课外第二课堂的指导工作,进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参加各类全省和全国性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当前高校对本科教育的普遍要求是提高素质,注重能力培养,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贯彻这一思想,提高学生业务素质和分析解决业务问题的能力。强化实验、实习、设计、制作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课外第二课堂的指导工作和各类工程实践活动。

3.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平台。进一步拓展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与考核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在培养过程中让学生熟悉、掌握本行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方向、工艺路线和技术应用的本领。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能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行业相关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现状,在专业技能和能力、职业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工程创新能力强,受用人单位和社会青睐的工程人才。

(四)学校的政策制保障

学校各级各部门加大对计划的支持力度,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进一步开展二级管理,落实工程师教育的培养计划,使这项改革真正有益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真正有益于学生,真正有益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1.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采取辅导员、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助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从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到专业指导、学习解惑答疑多方位的管理。

2.教学管理。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工作,突出实践教学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除了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将第二课堂、学生创新实验室、暑期实践课题形成调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的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并形成长效机制。形成校企共管的教学管理机制。邀请企业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重点负责企业实习阶段的课程设置、教学制订等,同时包括企业指导教师的确定、教学管理和成绩考核。创造良好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在企业实习阶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通过制定有效的人事制度和政策,支持、鼓励和保障现有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获得足够的工程实践经历,同时加大对高级工程人才的引进力度或是以企业兼职教师的身份授课,指导学生工程实践、毕业设计,尽快形成一支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4.经费投入。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省级工程师计划,安徽省每年下拨项目经费,学校给予相应的配套支持,同时该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教学团队,这些项目的经费都主要用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这些经费的投入,能很好地保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师计划顺利开展。

三结语

“工程师计划”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工程,关系到高校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关系到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教育大计。工程师培养质量是“计划”参与高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师的标志,是“计划”的主要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为切实推进“工程师计划”的开展,安徽工程大学和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生源质量、师资队伍、课程教学质量、政策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障“工程师计划”的顺利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施“工程师计划”以来,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人数多,获奖等级和次数也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班级。

作者:强俊 汪军 周鸣争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工程师论文:工程师素质管理论文

不是一个人能够设计汽车的,一般认为整车设计至少要有50-60人协同工作才行。但是,这些工程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综合素质呢?他们是否仅仅具有汽车设计的技术就行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般来讲,他还必须懂制造工程、产品工程、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质量控制与成本核算等等。这样要求一个汽车设计人员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呢?特别是在中国目前的状况下。答案还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必须这样做,这只是市场的要求罢了。

退一步讲,至少必须由管理者、市场工作者和汽车设计人员共同完成,如果有复合型人才就更好了。仅对中国目前市场及汽车设计状况而言,造型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造型师除了要有美学方面的修养和汽车造型知识外,还必须要了解目标顾客、工程要求、质量问题和目标成本等等问题。他所设计的造型是否被大众接受?是否按照总布置基本要求设计?是否具有可制造性?是否能够高质量而又低成本地生产出来?是否安全?是否人性化?诸如此类的问题,他必须给出解答。众所周知,一旦造型基本确定以后,整个项目的成败就已经基本确定了,特别是在目前中国市场和技术水平下。

造型师应该受过汽车造型的专业教育,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来讲具有工业造型设计教育经历的人都有可能成长为有前途的造型大师。

那么,如何进行项目管理呢?我们先只谈造型方面。

首先,先了解造型师的素质。他是否具有上述素质?不具备上述素质的造型师,往往很难成功地完成任务,即使侥幸成功,可能也需要很多人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其本人的耐心与合作精神。

第二,了解造型师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一般来讲,从他所用的手段可以直接发现他的现有水平如何。具有高素质,往往并不代表具有较高的水平。真正的动手能力往往跟他所使用的工具和经验密切相关,还有一点就是灵性。现在造型使用较多的工具是什么呢?通常来讲使用Alias和Rhino。当然,手工画往往更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创造性,而不应该过多地依赖于电脑。似乎两者结合更为合理。Photoshop也常常被使用。

第三,看他的态度。工作是否认真仔细,造型效果图是否逼真?特别是是否注意到了细节的处理。一个好的效果图,要能确切地知道设计的车是什么样子的,而应该尽可能减少人们的想象。如果加入想象,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想象。这样,等样车出来以后,人们会恍然大悟,原来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第四,要看比例。这是最最重要的标准与准则。我常常把整体感和风格与协调的比例相混淆。在我认为,没有比例美感谈何整体感和风格。大家都知道黄金分割线,那么设计汽车是否应该用到这个准则呢?并且我说的还不仅仅是美观,这样说可能会使人误解比例只是在讲美学,比例还是科学。在画上能够画出来的东西,未必就满足科学要求。我们用考虑如此基本的问题吗?

第五,要看过程。如果不看过程可能会出很多问题的。问题可能是我们现在还很缺少能够进行过程管理的工程师吧。过程管理包括工作内容管理、工作时间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有时可能还包括点设备管理等其它资源管理。

第六,要看尺寸。我们可以尝试提出这样的问题,各个部分的尺寸是多少?造型师如果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会让我们非常高兴。难道这些问题我们不应该知道吗?如果从一开始就知道了一些大概的尺寸,至少在模具投入方面我们会心里比较有底。如果是手绘的,如果是用高端软件设计的造型效果图,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困难。但在中国目前来讲,可能还非常少见,人们也不太敢提出这样的问题,怕显得自己比较外行。

第七,要当批评家而不是作家。我们都会发现一件艺术珍品是如此美妙,但如果当时让我们参与设计,提出意见,甚至是比较细致的一些建议,试想,毕加索还能画出他那么的画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只要说出我们喜欢什么样的汽车就行了,剩下的工作应该由造型师来完成,我们只说喜欢不喜欢就够了。一个有个性的造型师,自然有他自己的风格,而把多个人的意见综合起来做出来的东西,很难想象那会是一种什么风格。

第八,要放开眼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造型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它本身就要求既要有科学的素质,还要有艺术的修养。这样的人才本来不可多得,由于客户的多样性,即使一个造型师非常好,他的一种风格也不可能满足多样性的需求。而造型风格的雷同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只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才有可能好地完成造型工作。

第九,要制作模型。一般要选中几个方案做1:5的油泥模型进行进一步的评审或风洞试验,选中的方案里再做1:1的油泥模型。据说油泥的价格跟巧克力一样贵,中国的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不愿意做太多的1:1的油泥模型(国外也不做太多,但国内有时确实必要),但为什么把1:5的油泥模型也省略掉了呢?公说公有理。品质油泥的价格一般在80元/公斤。

以上观点有点零乱,但是如果能够注意到这些问题的话,可能在中国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项目管理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这些问题。好的开始未必是成功的一半,但坏的开始肯定是失败。

人们会问,你会汽车造型设计吗?我不会。我是从批评家、管理家、战略家、市场专家的角度来看的。我早说过,我这个人只是各个方面都知道一点罢了。懂点技术懂点管理懂点市场懂点战略,事实上想发现象我这样的人才也非常不容易。您可以不相信我的看法,但我相信事实。可能等您发现事实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工程师论文:监理造价工程师研究论文

摘要:工程建设监理的中心工作是对工程项目实施投资、质量、进度三方面的控制,使工程项目在保障质量和满足进度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实际投资不超过计划投资。投资控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工期和质量;而投资控制方法是否合理,更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监理效果。所以,必须在监理工作中配备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具有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造价工程师。

关键词:工程造价工程监理

造价工程师在监理工作中是建设项目造价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和负责人,具有工程计量审核权、支付工程进度款审核权和工程造价审批权,对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业主和承包商利益,维护监理单位自身权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造价工程师在工程项目立项决策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监理工作中,负责编制或审核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以及工程项目的设计、招投标、施工、结算等各阶段的投资控制工作。造价工程师作为投资控制组负责人,对总监负责,做好投资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防止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为完成投资控制的监理目标,必须完善投资控制的组织措施,建立健全监理组织,明确职责分工及有关制度,落实投资控制的责任。投资控制组应有二个管理层次:(一)控制层。由造价工程师和专业监理工程师组成。具体负责监理规划中投资控制的实施,确定目标控制的方法和手段,制订控制措施。专业监理工程师负责工程计量确认签证,造价工程师负责审核。(二)作业层。由具有资格证书的概预算专业人员和监理员组成。具体负责工程计量并签署原始凭证;监理日记中对人力投入、材料数量、质量、价格、不可抗力等关系到投资控制的情况应尽量详细记录,为控制层提供投资控制及时手材料。

如何在监理工作中发挥造价工程师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从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结算四个阶段的投资进行重点控制。

1、设计阶段的投资事前控制

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控制项目投资的关键就在于设计。为实现各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目标,造价工程师可采取下列监理措施:

1.1、设计合同应明确突破限额设计的责任。造价工程师在各设计阶段进行投资控制时,要将投资限额按投资控制目标分解到各专业设计人员,使设计人员清醒认识到设计应该从经济角度出发,进行多方案设计挑选,及时采取纠偏措施,既满足工程质量和功能使用要求又不超投资限额。造价工程师应协助业主在签订设计合同时,明确突破限额设计的责任。如果因设计原因超投资限额,设计人员必须无偿修改、返工;因设计责任进行工程变更,导致超投资限额后果的给予处罚。

1.2、运用标准设计和价值工程原理。(1)、标准设计是经批准的整套标准技术文件图纸。运用标准设计可以节约设计费用,加快施工速度,保障工程质量,较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因此造价工程师应大力推广标准设计。(2)、价值工程(价值系数V=功能系数F/成本系数C)原理通过对功能和成本的分析,将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设计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科学方法之一。造价工程师应能熟练运用价值工程原理,认真审图,研究图纸中的开间、进深、层高、结构、材料、设备等等是否合理。结合建设单位意见,做多种方案的功能和成本研究,选择价值系数较大的方案为方案,达到实现各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目标。

1.3、利用监理信息系统。监理信息系统能积累已完工程的造价数据,掌握国内外经济变化的实时数据,保障建筑材料、设备、运输、汇率等等有关工程造价数据的性、时效性。造价工程师应及时将有关的工程造价数据提供给设计人员,挖掘降低造价潜力,为限额设计创造条件。

2、招投标阶段的投资控制

造价工程师在招投标阶段的投资控制中,应根据现行规范、定额和取费标准、施工图纸、现场因素、工期等认真审核标底:(1)审核工程量。(2)审核单价。(3)审核经费及价差。(4)审核各种包干费用和主要材料指标。(5)审核标底造价是否合理。

造价工程师应紧紧控制住标底造价是否合理,目的在于:合理的工程造价是工程质量的保障。高价承包使业主蒙受投资损失;低价承包会造成承包商不规范施工、安全没保障、延误工期、施工质量隐患重重。增加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后期维修费用,实属得不偿失。

在评标阶段,为防止串通抬标,必须对投资进行有效控制。造价工程师应使业主认识到合理的工程造价,是工程质量的经济保障。可建议业主采用三次算术平均值的评标方式进行评标:(1)在开启报价标书前1小时,评标委员会全体成员按工程复杂程度各自报出在标底±5%以内者为有效报价,可参与评标。将有效报价去掉一个较高值和一个低值,取其算术平均值为有效报价浮动率。(3)再取标底核准浮动率与有效报价浮动率的算术平均值得到中标浮动率。

中标浮动率有三条重要作用:

1)中标浮动率能公平确定中标者,中标浮动率作为一条准线:a.以有效报价最接近者优先;b.以低于者优先;c.两种及两个以上有效报价相同时,中签者优先。

2)中标单位的投标报价高于中标浮动率时,以中标浮动率为准;低于时,则取自己的投标报价。

3)中标浮动率在竣工程结算时,造价主管部门审定的工程造价乘以中标浮动率作为业主实际付款的工程造价。

采用上述评标中标方法,能贯彻"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使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价"范围内。

3、施工阶段的投资事中控制

造价工程师在施工阶段的投资事中控制,就是把计划投资额作为投资控制的目标值。在施工中定期分析投资实际值和目标值之间的偏差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保障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

3.1、造价工程师应对施工组织设计认真审核,采用经济技术比较方法进行综合评审,加强投资控制。施工方法的不同,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如笔者曾负责监理的某工程项目,原施工组织设计:土方开挖大量采用机械,考虑到地下水的影响,施工机械开挖占75%,人工开挖占25%,并有降水设施。笔者认真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发现开挖基础时间正值枯水期,机械和人工比例不合理,经计算调整,按机械挖土占92%计,人工挖土占8%计,且减少降水费用,为业主节约了一笔投资。原施工组织设计挖出土方全部外运,回填土方再运回。笔者经过现场踏勘,发现施工现场相邻有一资金未到位、已平整场地的厂房旧址可利用。经业主联系,利用厂房旧址堆回填土方,节约了来回运费。造价工程师还应重点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各种不合理施工措施增加的费用,并防止各种索赔事件的诱因包含在其中,这种投资的事前控制,对今后监理工作的投资控制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3.2、造价工程师应对工程进度款的支付严格控制。工程进度款支付是投资控制的有效手段,是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有力保障。只有按图施工,并通过监理人员质量检验合格,计量核实的工程项目进度款,造价工程师才审核支付。

按月计算工程量支付进度款,不能将资金投入程度较直接地反映在工程实际形象上,为了使工程进度款的支付与工程质量、进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造价工程师应协助业主按工程结构划分:基础、二层梁板、三层梁板……主体封顶、砌体完成等形象进度付进度款,明确写进承包合同中。业主能直观知道工程建设至目前的形象用了多少资金,承包商的积极性也能有效提高。

3.3、造价工程师应严格核查工程变更,保障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在施工中,经常会碰到由于设计工作不细致,或发生不可预见的事故及其他原因,进行工程变更的问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对工程变更的控制成了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关键。

由于目前的现场经费、间接费等都是以工料机直接费为基础,直接费金额多,间接费也多。这往往会使一些承包商为了追求利润而搞工程变更,如将一般抹灰变更为贴瓷砖,车库水泥砂浆地面变更为水磨石地面等。造价工程师应从使用功能、经济、美观的角度协助业主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工程变更。在保障变更目的的情况下,尽量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笔者在监理实践中,曾有承包商说服业主同意将会议室楼地面水磨石变更为铺贴花岗岩石板,原因是为了会议室的天棚、墙体、摆设等的整体色彩配称,会议室兼带会客功能。笔者认真审核工程变更内容,认为业主为了美观和使用功能的需要,但没考虑到花岗石造价很高,将突破总投资限额。建议采用仿花岗石800×800无釉抛光砖,达到同样效果,为业主节约了一笔投资。

造价工程师必须依据工程变更内容认真核查工程量清单和估算工程变更价格,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检查每个子项单价、数量和金额的变化情况,按照承包合同中工程变更价格的条款确定变更价格,计算该项工程变更对总投资额的影响。应防止承包商"杀死猪再讲价",因为如果待工程变更付诸实施再去核实计量,现场已面目全非,事后核量不。只有规范工程变更操作,实行事前把关,主动监控,工程变更的投资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3.4、造价工程师应正确处理和防范施工索赔

在施工过程中,引起索赔的原因很多,一些承包商会寻找索赔机会,希望索取到费用赔偿,更想得到利润和工期补偿。这就要求造价工程师应精通施工合同条款,熟悉工程项目的专业技术标准,公正地当好索赔事件"准仲裁员",维护合同双方合法权益。发生索赔事件时,承包商一般会根据自己的记录提出工期或费用索赔报告。造价工程师应认真研究合同条款,首先核查索赔报告是否在索赔事件发生后的有效期间28天内提出,否则索赔不成立。进而对索赔要求进行辨别和分析。由于监理日记能逐日如实记载工程形象进度和完成的实物工程量,影响工程进度的内外、人为和自然的各种因素,包括台风、暴雨、现场停水、停电的起止时间。所以,造价工程师应根据同期监理日记对索赔事件的起因和责任归属进行划分。由于业主或其它原因,致使承包商在施工中付出了额外费用且确有证据时,合同中有明确条款的,应按索赔程序及时、合理的给予承包商实际损失的补偿,保障工程正常施工,防止综合索赔的发生。

索赔事件处理难度大,花时间精力,造价工程师应积极通过自己的工作防止或尽量减少索赔事件的发生:

(1)应积累一切可能涉及索赔论证的资料。在研究技术、进度或其它重大问题的会议记录中,要求与会者签字,作为正式文档资料。(2)应严格按监理工作程序开展监理工作,避免工作延误发生索赔事件。(3)应对设计修改和工程变更严格把关,仔细测算造价和分析可能带来的索赔问题。(4)应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适应监理工作的需要。如对于非承包商责任的工程延期,可能引起的雨季施工增加费用的索赔。这就要求造价工程师能熟练计算网络计划的六个时间参数,分析工程延期是否对关键线路产生影响,尽量避开雨季施工,减少或防止雨季施工增加费用的索赔,为业主节约投资。(5)协助业主及时完成与工程进展密切相关的各项工作,如按期提供合格施工现场,按质、按量、按期提供施工图纸和材料、设备等项工作,避免因延误造成索赔。

造价工程师应协助业主做好反索赔工作,促使承包商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保障工程质量和按时竣工。

施工阶段涉及经济费用支出的停窝工签证,计日工签证,使用机械签证,材料代用和材料调价等的签证,均应由造价工程师审核,对非使用不可的投资进行有效控制。

4、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投资事后控制

造价工程师在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投资事后控制中,应认真及时审核竣工结算。这是施工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最重要环节。审核的具体内容包括:竣工结算是否符合合同条款、招投标文件,结算是否按定额和工程计量规则、造价主管部门的调价规定等进行编制。要根据合同、图纸、定额及工程预算书等,对工程变更、工程量增减、材料替换、甲方供应材料设备逐项审核,不重不漏。有疑问时,查看当时的监理日记,并进行现场校核。如施工中钢筋搭接经设计修改为电渣压力焊,结算书中计算电渣压力焊金额,但未减去搭接长度钢筋重量和减少搭接区加密箍筋重量,应予重新核算。如地方政府为绿化山林,关闭部分碎石场,导致碎石价格上浮,偏离定额价格,必须采用当地造价主管部门的地材价差系数进行修正。造价工程师应及时掌握施工方法和材料价格对造价的影响,不偏不倚,正确审核竣工结算,使竣工结算真实反映工程造价。

关于造价工程师维护监理单位自身权益的问题,有几点值得重视:(1)有的业主因工程后期资金较紧或人为因素,拖欠监理费,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按监理合同及时追讨监理费,保障监理单位的正常运作,才能更好地为业主服务。(2)对于非监理原因导致的工程延期或停工,及较大工程变更增加工程量,应在监理合同中明确补偿监理费数额。(3)对于监理范围应在监理合同中明确界定,不要出现"XX等"字眼,防止出现监理了项目的附属工程得不到监理费的情况。(4)对于合理化建议,应在监理合同中明确标明奖励比例及支付时间等条款,只要是监理人员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并付诸实施、为业主节约建设资金时,业主就应按监理合同条款给予监理单位奖励。造价工程师必须注意积累《工程例会记录》、《监理通知书》等资料,并要求与会者签名,作为获得业主奖励的原始资料。

综上所述,造价工程师在监理工作中正确使用工程计量审核权、支付工程进度款审核权、工程造价审批权,主动对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设计、发包、施工、结算等每一环节的投资实施有效控制,发挥监理的高智能服务作用,实现质量、工期、投资三控目标,使监理事业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监理的社会地位与效益真正得以提高。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的实施,监理的权力大了,责任更大。迫切需要在监理单位中配备造价工程师,加强在监工程的投资控制。本文试图探讨造价工程师在监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抛砖引玉,共同促进监理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