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英语专业文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英语专业文学:英语专业文学教学论文
一、英美文学教学现状中经典阅读分析
当前的英美文学教学中经典阅读存在以下有待完善之处:首先,教师定位于表面性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偏重时期、流派、文体、重要作者和经典作品的概括性介绍,让学生了解背诵那些他们认为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常识。让学生机械背诵名词解释、现有赏析等考试常考内容,提高其“教学质量”。教师忽视学生自主性的经典阅读。没有作品阅读这一基础,如何能学好英美文学!其次,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在进行文学经典阅读教学时往往重视赏析语言、内容与结构,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对于作品内涵与精神价值的分析。教师偏向借助辅助教材照本宣科,导致课堂形式单一并缺乏师生互动,只有传统的提问与回答。教师依赖传统仅仅对现有理论进行传授与印证,限制了教师审美创造力的发挥,更致使学生思维模式固定,不能有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低沉、课堂内容枯燥无味。此外,教师个人能力与文学素养不高。参加工作后,部分教师把文学教学看作不可拒绝的工作任务,对文学的深入研究失去了兴趣。不再坚持对经典原著的阅读,也很少去深入研究一些与作品相关的问题,不再关注文学发展,文学素养停留在大学或研究生所学知识范围内。这些因素都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对学生文学知识的教导。
“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与专业学生文学论文撰写能力调研”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一项主要针对“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学教学之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显示,近200名被调查的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经典阅读有如下问题:
1.兴趣问题。文学经典围绕人、自然、社会三个中心进行大量创作研究世界的根本性问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经典阅读的选择,因学生的文学素养、兴趣爱好、个人追求等多种因素而不同其丰富内涵也因读者的差异而丰富多彩,等待着广大读者与学者更深层地挖掘。兴趣是好的老师,兴趣为经典阅读树立了灯塔。对同学们学习文学的初衷的调查(可以多选),“专业课要求不得不学”与“陶冶情操,提升文学素养”,这两个选项受欢迎分别占35%和占34%;紧随其后的是“应试心理反应,学习趋势”,占24%;排在的是“未来的潜在实用性,潜在知识”,占15%。由此可见,很多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名著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做准备。在阅读英美文学经典时抱有急功近利思想,只阅读老师侧重,考试频频涉及的“经典”作品。当然为了欣赏与感受这些文学经典含蓄而深沉的美的学生也是很多。这似乎是对于文学经典阅读很可观的一种现象。对于学生看过几本英文原著小说的调查中,“阅读过5本以上”的仅占19%,而选择“无”的也占到了17%。由此可见,学生对经典的阅读总体上数量甚少。他们感觉经典枯燥乏味,更倾向于现代流行小说、杂志等。还有部分学生因对作家怀有敬畏之感,对满篇生词和复杂句式,产生厌烦与畏难情绪,逐渐失去阅读兴趣;有些由原著转向简单易懂的文学经典缩略本或汉译本。
2.作品选择问题。在对“限制您文学学习因素有哪些”的调查显示:最多的选择“内容多而泛,不知如何取舍”的占到了58%。由此可见,大多学生虽然很想提高文学素养,却并不知该阅读什么。加之碍于有限的时间和较重的学习任务,学生也只能在文学经典作品中进行筛选。被选择于阅读经典则多为教材中老师引导的作品。还有很多学生认为那些所谓的成为经典的文学都是极深刻、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而青睐于阅读自己所爱的草根作品或杂志期刊。
3.阅读效率问题。在对学生阅读文学原著后效果的调查中发现,“掌握内容情节能复述作品”的和“对故事梗概有大概了解”的分别占36%和41%,然而,“能对作品进行细致评价分析”的仅占12%。由此可见,静心欣赏畅游于作品小世界、静心分析了解作品深层内涵的学生总是不太多。当代很多学生丰富快节奏的生活使他们重速度,重数量,重应试而囫囵吞枣,大致浏览,略知一二却并未读懂其深刻内涵感受其美其乐。文学经典的消费化趋势,按自身的喜好渴求,把经典的神圣性与性打破,对经典盲目从众地分析学者频繁分析的视角,偏向阅读对经典进行翻译、改写的版本而提高应试效率。
4.作者与读者地位问题。学生处于与作者截然不同的时代中,必然依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阅读欣赏作品。在经典阅读中,学生把作者、经典作品置于不可侵犯的地位,造成学生个人观点、主体地位的丧失,缺乏独立思考,盲目背诵其它专家学者的文学评论与赏析。学生把个人理解看得不可置疑,导致作者意图的扭曲与经典文本意义的偏离。
5.方法与策略问题。据对近200名学生经典阅读方法的调查表明,“精读细读原著后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的学生仅占7%。阅读经典文学时很多学生文学经典的广博与深邃会查阅各种数据。部分学生还会边读边做笔记写文学评论。然而,自主性阅读经典写研究评论的较少,多在教师布置任务下才写评论,在课堂讨论活动中才会积极对某一经典作品进行深层研究,扩散思维。在经典阅读深度这一问题上,学生往往只对前人关注较多的篇章或角度做深层阅读,其余则多为一目十行。
二、提高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经典阅读质量的有效方方法
要提高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经典阅读的质量,首先讨论关于从教师角度经典阅读教学的改进。首先,教学模式多样化。打破传统授受模式,不简单地照本宣科,而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经典阅读十分重要。利用多媒体资源,以影像等为引导以课堂及课后阅读、课堂文本讲解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英美文学阅读教学质量。采用课件、视频、影像、音频等数字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强化主动进行文学赏析意识。更好地开展教学,引发自主思考、主动学习、深度研究。在带领学生经典阅读,赏析优美词句,解析文本内容,学习经典作品高超独特的写作技巧,并在分析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探讨深刻分析经典作品背后的精神及意义。
其次,课堂形式多样化。为丰富课堂、活跃教学氛围,教师应合理设计课堂小组讨论、经典自选角度赏析小论文、经典阅读感受个人演讲等形式的活动。锻炼学生自主思考与赏析的能力,促进学生间相互进行经典作品阅读的交流。以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到经典作品的精华,领略经典不可撼动的美。还可以根据经典作品组织、编排、演出情景剧。让同学在积极参加、认真准备情景剧的过程中对经典作品内容有更加真实的体验和更深刻的认识。谈到文学教学,不得不提及教师个人素养。教师个人魅力的发挥,文学素养的提高意义非凡。如果教师拥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有很高的文学鉴赏能力,会感染到学生的文学兴趣。学生求知的欲望被刺激,会更加主动地进行经典阅读,以向老师一样拥有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英美文学素养。因此,教师应保持文学阅读的习惯,提升文学修养,切不可使自己审美感受力钝化。在教学前,首先应确保自己较深刻、较的掌握了经典作品的内容及灵魂。
,正确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功利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目标,培养健康的文学心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文学,读文学。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经典阅读,并指导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如何高效的阅读,丰富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以切实地基于文本,有度地超越文本为原则,指导阅读,帮助学生制定合理计划。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尊重学生个性的发挥文学才华的施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经典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对他们的个性观点与多元角度的理解要予以肯定并进行合理指导。紧靠教师是不可能真正提高经典阅读质量,那么从学生个人自主阅读角度的改进方法如下。
及时,对经典有正确意识。经典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而沉淀下来的文化,阅读文学经典是一种带有思考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每一次的阅读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想法和体会。同时阅读英美文学经典不仅可以提高你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你的气质,陶冶你的情操,增进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我国学者袁湛江说过:“经典,一定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可以跨越民族和文化领域的作品。丰富的内涵以及作家的模糊处理赋予其‘说不尽’的主题,而且很多经典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景下阅读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启示和回味。”但是当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快餐文化得到更多人的青睐。越来越少的人能静下心来去认真阅读一篇经典,又何谈思考经典呢?阅读文学经典的深远意义无疑被漠视,呼吁大家树立对经典的正确认识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学者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开发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文学经典阅读目的。兴趣是好的老师,教师利用网络媒体如播放原著改编电影给学生进行了经典作品的引导;教师在课堂上对经典作品相关知识简单介绍;小组讨论任务的布置;都会启迪到学生去主动查阅资料、阅读经典赏析作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基础上,也应该自己培养兴趣,主动摆脱应试等被动情绪。在闲暇之时,找到一本自认为值得读的经典慢慢品味,启迪智慧陶冶情操,都可以开发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兴趣。发挥图书馆在经典阅读中的作用,图书馆自然和谐的阅读氛围,浩瀚的英美文学资源书香四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人以熏陶和回味空间,激发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好奇心与提高文学素养的欲望,从而主动阅读经典,有正确的阅读目的,而不是盲目应试、随大流。
第三,对文学经典阅读进行的合理的计划。合理的计划或布局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经典原著阅读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精力,仅利用课堂时间阅读教材往往不能达到经典阅读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经典的不同体裁,应该有对应的合理计划。在经典阅读时,如果时间充分在正式阅读英美文学原著前,应首先进行整体阅读,即先不看正文,而是看看书籍的简介,对作者背景及作者创作时生活状态等有大致了解。这样更有助于学生阅读时感受经典的灵魂欣赏它的美或其它精神。目录和序言的阅读有助于篇章整体的把握不至于在字里行间迷失方向。正文阅读应该静心,不骄不躁。当没有充足的时间那么细致的阅读,可以利用网络等多种媒介通过相关视频或者文学评论了解一下作品的主旨大意,然后再去解读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第四,作者与读者两者地位的把握问题。阅读经典,偏向于任何一方都会导致文学对话的中断,达不到文学经典阅读的目的。任何一部经典的创作,都是作者个人思想情感的流露,写作技艺的展示。根据教师所教授的基本文学知识与阅读方法,在切实地基于文本,有度地超越文本的原则指导下认真阅读。在查阅数据了解作者及经典作品背景知识、结合作者创作意图及文本透露的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弘扬主体精神,个性分析多元解读。即客观分析经典作品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阅读欣赏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五,经典阅读方法与策略问题。
1.打牢文学语言基础,扩大自己的文学词汇量。教师对文学流派、文学时期等进行了讲解,学生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认真学习这些基本常识。丰富自身文学常识,对不同时期基本文学特点有所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时的理解深度与广度、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与精神,而不是只停留在浅层如故事情节等。对文学作品中高频词汇要加强记忆。这是降低阅读难度、克服文字障碍的基本方法。
2.要想提高经典阅读的质量,还应充分合理的利用经典原著外的数据。利用其它数据,不是一味背诵其它总结概括分析,而是以帮助理解扩展视野为目的丰富阅读范围更好地阅读经典,感受其经典魅力。
3.培养文学审美意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针对很多同学仅仅关注字面意思、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等现象,要求学生对文学阅读的目标与方向有更正确的认识,学会分析其写作特点、风格、反映的社会问题、精神实质等。从经典文学的美来阅读与欣赏并获得学生个人自己的见解。
4.增加个人体验,更好地从经典中作者角度思考文本的精神内涵。如教师在课堂组织的小组讨论、情景剧等一定要积极参加、踊跃发言。
三、结语
文学经典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考验具有性、独特性、超越性的广泛流传人们推崇的文化。经典阅读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是增长学生文学知识的基础,是展开一切文学分析的前提。对学生英美文化知识的了解、文学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对经典阅读的指导是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是学生必须重视的学习任务。然而在快餐文化影响下教师注重指导学生经典原著阅读指导以及学生做到静心阅读经典、思考经典的深远意义无疑被漠视。文学教学中教学方法老套,教师对学生经典阅读要求很低,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也被忽略。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充满困惑,功利性强,大多服从于老师或教材的指向,盲目阅读考试频考的作品。因此改革英美文学教学十分迫切且意义重大。
为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经典阅读,否则不可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并且坚持阅读,丰富自身文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以切实高效高质教学、科学指导学生经典阅读。学生要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对经典阅读有正确认识,排除功利性、树立正确的目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阅读文学“经典”,进行合理的计划或布局以提高阅读效率、增强对经典作品的学习效果。英美文学教学中的经典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气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增进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希望学生可以在教师科学指导下主动去感受经典的灵魂欣赏它的美或其它精神,从而学习到文学经典的灵魂、提高文学素养,做一名合格的英语专业学生。
作者:周思琦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专业文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论文
一、注重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文学研究能力,即“三个培养”。
1)文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是基于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一种审美活动。文本理解是鉴赏的前提,鉴赏是理解的必然要求。学习英美文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阶段,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在英美文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主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敦促学生广泛阅读,广闻博见,在此基础上摄取录制。二是要勤于思考,充分想象。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经历想象创造的过程。一点是学生要对作品产生真实感悟。读者只有和作者心息相通,才能唤起内心对真善美的向往,将读书升华为灵魂之间的交流,这才是读书的较高境界。
2)审美能力。文学作品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三大功能。在英美文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阅读原汁原味的英语文本为中心。无论文本难易与否,都要要求学生坚持读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两个基本点”即在“一个中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作品形式上基本的艺术美以及内容上的基本的自然美、社会美以及生活美等。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皆为英美名家的杰作,教师应教会学生去发现、模仿文本中的音韵美、修辞美、文体美以及文本意外的思想美、生活美等。总之,“美”是文学艺术的较高境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文学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英美文学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对于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认识能力,更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得英美文学课程担负起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
3)研究能力。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可谓相依为命。文学作品一旦问世,文学研究便随即产生。因此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师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之外,还应注重培养其从事一般文学研究的能力。郑秀恋、吴俊等人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选英美文学的人数最多,分别占30%、39.75%。这表明,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大类,英美文学研究因容易获取研究资料和研究切入点而备受学生青睐。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加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其研究能力。在注重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研究能力时,首先,告诉学生要注意点面结合。也就是说,做学问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系统地掌握文学史,又要深入研究一两名作家,发展自己的专长。其次,要注重培养其批判精神。学术问题允许有不同意见,学生不必接受教师或者其他学者的见解,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质疑,但不同的看法必须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第三,注意学习经典作家和批评家对英美文学作家作品的论述。这是提高自己理论水平的极好途径。此外,还要“勤练”,指要求学生必须经常写作小论文,持之以恒,以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写作论文水平。
二、注重文史结合,中西结合,内外结合以及详略结合,即“四个结合”。
1)文史结合。由“文史不分家”可见文学与历史关系紧密。按当今的学科分类,文学和史学,共同构成了人文科学的主体。英美文学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宗教色彩。因此,把英美文学作品欣赏与英美文学史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在美国,文学专业的学生进校不久就得修各历时一年的英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这两门课不仅有框架,而且有纵向线索。它们帮助学生通晓两国文学的起源、发展、交际和互动,同时也为他们选修以后按时段、区域、文类和流派开设的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课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即使没有开设《英美文学史》,教师也应注重文史结合,相互穿插渗透,这是实现《大纲》规定的目标的必由之路。
2)中西结合。《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政策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的能力。”毋庸置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外语热”浪潮的扑面而来,我国在与外国相互渗透和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同时,民族文化主体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现在的挑战就是:在今天的中国,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认识越来越少了。我们怎样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既汲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文化,维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立性?”不难想象,一个具有深厚本族文化底蕴的人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文化主体性和归属感也更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却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是非常危险而可悲的。笔者曾就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常识问题做过一项试验。结果显示,多年的英语学习已造成学生中国文化常识严重缺失,英语专业学生“去中国文化”的趋势日益凸显。这是一个十分令人堪忧的现象。
3)内外结合。根据《大纲》规定,英美文学在高年级开设。但当前许多高校都将大四学年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或者实习。这种安排导致专业知识课程的课时被人为压缩。因此,英美文学教学必须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对于需要在课堂上处理的材料,教师要敦促学生自觉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以补充理解文本所需的语境和作者的共有知识。课外阅读方面,要求每人每学期都要在老师指导下读一本英国小说,阅读过程中要摘记小说的要点,读后要撰写英文评论。对那些意义重大,但课堂上没有时间处理的重要作家作品,也要通过撰写英文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以及作品评价等措施进行监督,促使其课外进行广泛阅读。
4)详略结合。英美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内容必须有所取舍。取舍可依照厚今薄古和精中取精两个原则进行。厚今薄古。之所以要采取厚今薄古,一则因为“今”的东西离现实生活更近,书中所述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二则因为“今”的均采用现代标准英语写成,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和模仿。再则学生们对古典文学越来越意兴阑珊,研读文本的能力每况愈下。教师为迎合这种趋势,也常常“薄古厚今”了。精中取精。客观地讲,凡选入文学教材的皆为精品,要再次遴选很难割舍。但是课时所限,必须精中取精,做到有主有次,有线有面有点。“主”即主要内容,“次”即次要内容。“线”是串连整个教学内容的线索,即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面”是各个时期文学发展一般情况,包括文学发展的历史条件,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点”指的是重点分析的作家作品。必须抓“主”带“次”,以“线”为纲,抓“点”带“面”。
三、结语
文学艺术关乎人生的终极意义,给人生以目标和方向,丰富着人生、美化着人生,是人生在最本能的层面变得比较容易忍受,而在比较高级的阶段使人生变成一种精神和心里的满足,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因此,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对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实现完满丰富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无用之用”价值。因此,每一个英美文学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思考如何上好这门课。本文所述的“一二三四”问题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教学序链。其中,“一”是目的,“二三”是目标,“四”是方法和手段。这“四个结合”既是切实可行又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有利于“二三”目标的实现,“二三”又有利于“一”目的的实现。如能把这个问题模式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既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又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作者:覃承华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
英语专业文学:高校英语专业的文学教育论文
一、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育的现状
1.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心态和想法的错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及我国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使得学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对英语专业的文学教育失去兴趣和积极性,更倾向于学习那些毕业后就业容易,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商务英语及旅游英语等课程。学生这种错误的心态和想法使得英语文学教育备受冷落,逐渐边缘化。
2.英语文学课学习的时间少,内容安排不合理。国内部分院校的英语文学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外语院系,普遍是在本科三年级时才开设英语文学课,学习时间也长短不一,有的半年,有的一年,大多数学校每周只开设两节课,这在非重点高校的外语院系表现得尤为严重,甚至一些院校将英语文学教学课程设为无足轻重的选修课。很明显,学生在极少的时间里欣赏学习一定数量的英语文学作品就会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自然就没时间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
3.由于多年学习汉语的缘故,高校英语专业文学学习存在很浓的汉语思维。由于中西语言习惯用语的差异,受汉语常用思维的影响和干扰,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习惯从汉语词汇中寻找和英语所需词汇相同或类似的词语代替,他们并不知真正在概念意义上等同的词汇很少。所以,学生学习英语不能只理解和掌握课本语境中出现的意义、用法和搭配,还需不断增加词汇量并且了解其他的常见用法和词语搭配。这样不仅能地掌握词汇的用法,而且会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排除汉语习惯的干扰和影响。
4.教学方法和模式陈旧,教师水平有限或知识储备不够。由于英语文学课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地多掌握文学知识,教师经常一股脑地全灌输给学生,也不管学生能不能吸收,这样的方法太单一、陈旧,时间久了,学生就失去了热情,产生了厌烦情绪。英语文学课的师资力量也跟不上,英语文学的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复杂的文体结构且内容涉及面广等特点,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需要加强英语文学教学的师资力量建设,要有与之对应的师资力量和一系列硬件设施。
二、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中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英语文学对学生来说不是熟悉的,学习起来有难度,学生难免会有枯燥和厌烦感。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思路,鼓励学生查找有关材料,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相互协助弥补个人欠缺之处,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共同进步。除此之外,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动教学,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习英语文学的热情。其次,有效安排英语文学的学习时间和合理调整课程内容。英语文学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学习英语文学,并为他们提供条件。在不影响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安排学习英语文学的课时,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将这门课程设立为必修课;学校在英语文学学习的内容上也要精心调整设置,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挖掘出作品更深的内涵。
,开拓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文学教师水平或增加知识储备。在当今的教学中,高校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是“百科全书”,什么都知道。教师要有开放的思路,积极创新出适合当下的教学方法,比如进行互动教学,老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都可以相互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学习进步。此外,对于高校英语文学教员,只理解和通晓中国文学和熟悉英美两国文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满足学生学习英语文学的需求,教师还要具备广泛的与文学相关的历史、哲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要尽可能多涉猎,熟悉其中的一门,当然必须有一门要精通,经常中西对照,充分了解认识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作者:付卉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专业文学: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启示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摘要】《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其人文素养。但在教学实践中,此目标常难以实现。基于此,论文从分析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入手,探讨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 常见问题 改革
《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简要介绍英美文学历史阶段的特点以及重要作家和作品,使学生对英美文学有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进而感受英美文学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以提高。然而,大部分学生在结束该课程学习后,并未达到课程学习目标。以邵阳学院为例,很多学生在结束《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学习后,且不说他们的人文素质得到了提升,就连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都没有显著提高。可见,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然而,该从何下手?这也本文讨论的重点所在。本文拟从分析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入手,探讨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一、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
毕业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往往是学生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高低的直接反映。通过分析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不仅能看出学生在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上的不足,更能发现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
1.选题范围狭窄。笔者以邵阳学院2016届学生的327个毕业论文题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和分析,发现327个毕业论文题目中以文学研究作为论文研究方向的有139个,这些题目绝大多数涉及的是对十八、十九世纪英美文学作品的研究,如:“The Passwords of Happiness to Jane Eyre’s Marriage in Jane Eyre从《简爱》看简爱婚姻的幸福密码”、“Pure Woman’s Tragic Fate:Study of Fatal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纯洁女人,悲惨命运――《苔丝》的宿命论解读”、“On Human Nature in Oliver Twist论《雾都孤儿》中的人性”、“An Analysis of the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不同婚姻”、“On the Source of the Heroine’s Tragic Fate in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还乡》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等。从这些题目可见,学生的选题范围相对狭窄,且研究视野不够开阔,大部分学生的研究重点都是婚姻和女性。
2.内容深度不够。内容深度不够是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又一常见问题。多数学生仅对文学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表层讨论,未涉及文学作品内涵的深层次探讨,如:“An Analysis of the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不同婚姻”,此论文实际上就是对小说里四对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的梳理,是小说主要故事情节的重述。这样的论文不仅内容深度不够,也没有任何研究价值,因为它没有给读者带来任何有实质意义性的启示。
3.语言表述欠佳。论文的语言表述欠佳主要体现为语法错误过多、中式英语表述明显、论述的重点不突出以及文章层次混乱等。如:“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firs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position of Macbeth. Finally, a brief view is given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and the great meanings of the study.”此段来自一个学生毕业论文的摘要,是语言表述欠佳的典型。语法错误、中式英语表述、论述重点不突出以及层次混乱问题在该段都有体现。
二、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启示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选题范围狭窄、内容深度不够、语言表述欠佳是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启发了英美文学教学,为其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1.扩展教学内容。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之所以出现选题范围狭窄的问题,就是因为学生阅读量过小,视野不够开阔,仅知道几本谈论得最多的文学作品。基于此,文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如在讲授简・奥斯丁及其作品时,除了重点讲授奥斯丁最有名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也可涉及她的其他作品的简绍,如《理智与情感》、《诺桑觉寺》、《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以及《劝导》。此外,奥斯丁的作品多探讨女主角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女性主义意识,因此,教师也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其他带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小说,如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作品――《夏日鸟笼》、《登台表演》、《金色的耶路撒冷》、《瀑布》、《针眼》、《冰期》、《中途》、《闪光的路》、《自然的好奇心》、《象牙门》、《磨盘》等。通过教学内容的扩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数量会大幅增加,其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也会得到相应扩展,选题不会再局限于那几部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
2.开展研讨式教学。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内容深度不够主要是因为学生本身对文学作品缺乏深层次思考,因此,在文学课堂上,教师应开展研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反思能力,尽量避免教师一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吸收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
研讨式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如分组式研讨教学。教师将全体学生分成几个讨论组,每次课前先布置要讲授内容的一些思考题,让各讨论组自行探讨思考题的答案,下一次上课时,各组就这些思考题进行回答和讨论。通过分组式研讨,学生的视野能够更为开阔,因为每一个小组都有可能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这些不同的回答会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多更为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启发式研讨教学。每次上课时,让一个学生对某个作家的作品做一个十至十五分钟的陈述,然后启发其他学生找出该学生所讲内容的不足,并通过讨论进行进一步的内容扩充。
研讨式教学能让学生主动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思考,让他们找到文学作品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发掘学习文学的意义所在。但是研讨式教学也有其弊端,少数学生可能会在研讨式课堂上滥竽充数,没有积极地参与到研讨之中。因此,教师需要更合理地设计课堂活动,保持课堂讨论气氛的活跃,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是讨论的主体。
3.以文学作品为范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毕业论文里出现的一系列语言表述欠佳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英语基本功过于薄弱。因此,在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以文学作品作为范文,进行仿写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仍以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为例,小说的及时段就是一段很好的仿写范例。“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学生可仿照此段写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段落,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there would be no new China without the Communist Party.”或是“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water is the mother of life.”这样的仿写既能避免各种语言表述欠佳问题,也能让写出来的文章更具文采。再如弗朗西斯・培根的经典散文――“Of Studies”,这也是一篇相当好的仿写范文。散文从“读书”的功用立论,分析了“读书”对人生不同凡响的意义。学生可以仿照散文的篇章结构和经典语句,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散文,如“Of Life”、“Of Success”、“Of Failure”等。
三、总结
总言之,在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常见问题的启示下,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有了思路和方向。首先,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扩展教学内容;其次,英美文学教学需以研讨式模式展开;再次,教学中可督促学生以文学作品作为范文进行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学对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摘 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培养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一定审美情趣、知荣知辱的有理想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学是一门对人的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定义最贴切、最直接的一种学问。通过对文学的学习与感悟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文学 人文素质 和谐统一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高师毕业生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中小学生。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具有广博而深厚的人文素质的教师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中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且模仿性强,易受到教师的感染与熏陶,因此,在中小学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尤为重要的。此外,作为未来的教育者的高师学生必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方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打好了孩童时代的人文基础必将带来未来事业上的成功。
为此,教育部明确指出:英语学习不仅是“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更是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事业、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1]P2
身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高师学生若不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若自己只有“半桶水”或“半瓶子醋”,那么他们将如何给予学生足够的人文教育呢?那么,我们就必须给高师学生足够多的人文教育,为其大脑这个水桶中注入足够多的人文知识,才能让他们胜任教师岗位。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使命
人文素质通常是指一个人应当要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主要是指在现今的人文科学、人文气氛熏陶下而建立起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道德境界、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能等精神收获的总和。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就离不开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一般而言,人文知识是对文学、文化、历史、哲学和艺术等学科的知识的总称。由于文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集体的记忆与智慧,是一个民族思想的脉搏;又由于其包容性极广,它本身就蕴含着对历史的回顾、对哲学与人文的思考等。因此,文学位列人文知识之首。
清华大学提出培养“博雅之士”。北京大学的李赋宁教授就曾指出“英语专业属于人文科学门类,目标是培养人文精神,提高文化修养和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造就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
因此,从培养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以及从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未来师资来看,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维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有关教育家的考察,人文教育已有普遍被“边缘化”的现象。[2]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自我主义和实用主义工具论等不良思想在一些人心里滋生、蔓延,造成有些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扭曲:他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唯我独尊。现在的大学生更由于急功近利等思想的作怪而越来越耐不住读书、做学问的清苦生活,认为人文学科是一门“可有可无的”、“浪费时间的”、“老土过时的”的学问。外语专业的学生注重听说读写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无可厚非,但现在外语系的学生更倾向于学一些“实用”的东西,如外贸函电、旅游英语等。他们一般重实用性、技巧性的技能的学习,如BEC;轻人文素质学科/课程的学习,如文学。问及中外的传统文化知识,竟不能答!因此,社会上的不少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不少质疑,常抱怨学生的素质低下。传统的“工具理性”让外语专业的学生认为学习外语仅仅是为了能看得懂外文,听得懂老外说的话,能利用外语与老外谈生意等。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中国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教育部指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等观念,使学生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了解世界文化、英美文化,增强世界意识,扩展知识。”[3]P18
文化是一个包含性极广的词。广义上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国家、民族的法宝。失去文化,国将不国。文学是文化的一部份。文学语言又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文学集民族智慧、哲学、情感、生活习俗于一体,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文学是一门融“经史子籍”为一身的社会百科全书。文学中常见智慧,文学是人学,文学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
三、文学思想与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文学无国界,具有思想上的相通性。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学习各种文学思想,夯实文学、文化基础,既可拿外国文学之精髓为我所用,又可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可培养出具有大我的民族情感、世界意识的人才。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爱国主义是一种道德情感和价值的观念。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代历史上的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有屈原“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其忧未悔”的民族大义;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有近代历史上林则徐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忧患的深刻思考;也有秋瑾的大义凛然。先辈们努力为缔造一个民主、和平、统一的国家的精神鼓舞着历代的文人志士。先辈们的豪言壮语让我们如何能忘却?
在讲授美国文学的时候,我们发现美国也有不少的作家以自己对祖国不同角度的感悟来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与眷恋。菲利普・弗瑞诺(1752-1832)对新生的美国大自然风光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华尔特・惠特曼(1819-1892)通过对新生的美利坚民族的赞美与热爱将他的爱国情感贯穿于《草叶集》的始终。卡尔・桑德伯格(1878-1967)则通过对新兴的工业城市芝加哥普通大众所拥有的巨大创造力的歌颂,暗示着美国新兴城市的美好未来和新生的美国具有的强大生命力。这又让我们想起的《沁园春・雪》中所表达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深情眷爱。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认为,深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关系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石。我国的古人很早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孔子在《论语》中及时次提到了“中庸”的概念并将它上升到哲学的思想高度。对孔子而言,“中庸”的本义即是“尚中”(“用中”)。所谓“中”就是不温不火,不过及、不欠缺;“庸”就是不突出、不失常;“中庸”就是“无过不及”,就是掌握状态、恰到好处。[4]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有这种尚“中”的辩证思想,他强调的是“注意维护总体生命的和谐统一,避免矛盾的极端化而走向事物的反面”。[5]P15现在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中国不失为这一思想的深刻体现。
美国超验主义思想的实践家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曾历时两年零两个月蛰居沃尔登湖畔,潜心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最终著成《沃尔登,林中生活》一书,用最真挚的情感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当前,由于一些人无视自然规律造成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追求金钱至上主义、物质享乐主义,破坏生态的平衡。人类应该对大自然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没有必要去征服一切大自然。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梭罗研究专家哈丁直言不讳地说:梭罗的书既是“一部自然与人的心灵探索之书”,又是“一部批评现代生活的讽刺作品”,还是一种“简单生活方式的伟大宣言”。[6]P4此外,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重点。人口的无限制发展将造成世界上粮食的短缺,人类生存空间的缩小;或许,终有24小时人类就会成为现今易拉罐里的沙丁鱼。好在世界上始终有一些关心人类的生存命运的作家在不断思索人类命运的走向,为我们展现了许多潜在的危机,引发全人类的思考。没有哪个时代的人会比现代人更多地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了。因此,只有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坚定的社会责任感,才能让学生对当代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口生育与教育等,进行带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在内省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践,深刻感悟人类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命运负责。以博爱之心推广于天下,方能显示出当代的人文关怀,才能让人的生命和重视人的生命成其自身的完满。
3.提高对人性的认识
文学是人学。“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上的。
古往今来,文学大师中不乏对人关心的话题。人是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以人为本就必须首先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纵观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发现人类历史上不少的岁月是在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中度过的。从及时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来看,其规模、死伤人数、对人类文明的破坏程度等,都是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造成了人性的缺失,甚至于毁灭。战后不少作家创作的矛头直指向战争的罪恶、发掘战争产生的根源,痛思战争带来的毁灭性灾难。这之中有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对战争的痛诉,宣扬反战的情绪;有在约瑟夫・海勒(1923-1999)的《第22条军规》中对战争、对现代社会的异化,对人性的毁灭,使人异化、妖魔化的批判;有在威廉・戈尔丁(1911-1993)的《蝇王》中描述未来核战争中,孩子童真的迷失,而导致孩童之间的“准人类社会”的战争等。有以艾略特(1888-1965)为首的作家对人类精神世界荒芜而殚精竭虑的丰碑之作――《荒原》。这些都证明了文学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普遍关注。
在莎翁的笔下,我们看到了这位思想的巨人对人类本性的另一种关注。奥赛罗因听信谗言置善良美丽纯真的妻子于死地的故事是莎翁对摧残纯真的痛诉;李尔王的女儿们对他的冷漠无情是莎翁对亲情冷漠、人性丑恶面的有力鞭笞;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则向我们展示了仇恨带来的对真挚情感的毁灭。此外,莎翁对人性贪婪的一面的控诉也是强有力的。在《威尼斯的商人》一剧中,莎翁一边对贪婪成性、无情无义的犹太守财奴夏洛克进行无情的暴露,一边对巴萨尼奥和安东尼奥患难与共的友谊的称赞,一边又对巴萨尼奥与鲍西娅情谊有加的爱情注入绚丽的火花。本剧中,莎翁将两种不同的、对立的人性的两个方面并排摆放在我们的面前让读者从比较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罗伯特・李・弗罗斯特(1874-1963)在《火与冰》一诗中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指出象征“仇恨”的“冰”和象征“欲望”的“火”都可以毁灭世界,从诗中“从我对欲望的体验”(From what I’ve tasted of desire)一句看,似乎作者从切身的体会中向我们展示了仇恨和欲望的可怕:它会不断诱惑人类走向一个无底的深渊,甚至最终会导致人类文明世界的毁灭。正如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在其著作《神曲》中借用冥河上的船夫开隆所说的“……步入永恒的黑暗,步入烈火和寒冰”;“我们没有希望地生活在欲望之中”。[7]P124人类和人类世界的命运是否会像但丁向世人展示的那样一步一步地走向黑暗,走向烈火与寒冰呢?世间的人们是不是都没有希望地生活在欲望之中,成为欲望之奴呢?诗人在引发人类进一步思考:人与人之间是要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发展,还是要受欲望支配去不断地挑起纷争并最终走向毁灭呢?文人们通过对人性丑陋面的揭露与批判,其寓意是深刻的;文学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它不希望人类世界走向毁灭、消亡。同时告诫世人:人要知足常乐,减少本能欲望,正常、节俭的生活;抵御物质世界的诱惑、克制人性中“恶”的一面,步入精神伊甸园,以获得人类社会的长足发展。
4.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增强人际之间的交流
再以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为例,诗歌反映了人生路上总会面临着许多的十字路口,人们必须经常为选择而苦恼。鲁迅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诗人在一个交叉路口,面临选择一条大众所走的路,还是选择走一条较少人走的路时,踌躇满志,最终选定了一条较少人走的路,为此,“生活就大不同了”(弗罗斯特,1916)。诗人感受到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到自己撒手人寰之前必须完成未尽的事业。约翰・罗斯金(1819-1900)的《两条道路》向我们展示了与弗罗斯特不同的两条路:一条是光明大道,通往充满阳光、鲜花、歌声的天堂;另一条是通往黑暗深渊,一个充满毒蛇、荆棘的地狱。[8]P6-7文中历经沧桑的老人在生命弥留之际回想一生所走过的路,不禁黯然神伤、感慨万千、后悔莫及,痛恨自己年轻时未听父亲的劝告走上了一条歧路,从此踏上了不归路。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逝去的东西是永远不可能回来的。世上没有后悔药这种东西存在,因此,别指望它的出现。未来是不确定的。人生所走的道路关键就在于选择。领会这层意思,便完成了人心灵的一次旅行。不能走上歧路,慎重选择自己的路;选择一条既能实现个人理想,又能为社会作贡献的康庄大道;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林清玄在《探索人生的方向》一书中说到:“……生命底蕴好是谦卑的,懂得学习和沟通”。[9]P248(林清玄,2001:248)现代虚拟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联系少之又少,甚至阻碍、隔绝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弗罗斯特是一位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入诗的伟大诗人。他的《修墙》一诗道出了人们在闲暇时间修筑墙和篱笆,将两家的院子阻隔起来,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个人的隐私,实际上反映了人们修筑墙后内心深处已有了一堵不可逾越的墙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挡在墙外了。因此,“墙”的隐喻性也明朗了。现代社会的企业文化大都重视员工之间的交流与互助,注重的是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那些能打破固步自封的心理之“墙”的人,那些能够冲破思想牢笼的、善于跨越“城墙”的人必有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网,必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善于学习,懂得如何去构建跨越鸿沟的桥梁,懂得如何去打破筒子墙的技巧。
深刻研读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领会到拥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弱点所在,可以引导我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还可以增强我们明辨是非、知荣辱的免疫力,提高我们审美的品味。但如果一个人不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那么就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就不能达到一种对生命体验的感悟和关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的一个人的“一切成长、一切知识、一切发展都来自内部”。这是因为,“玄鉴者,内心之光明,为形上之镜,能照查事物”。[10]P24即:人们在心灵深处有一面“心镜”[5]P13,透过这面生命之“镜”我们便可以对事物加以明澈透彻地体认,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对事物的感性的认识,最终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然而,对本质理性的、的认识又必须依靠人们不断的内省才能逐渐日臻完善。因此,“素养尚未完善,君仍需努力啊!”
英语专业文学:分析概念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
一.概念隐喻的基本理论
自Lakoff & Johnson(1980年)的着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以来,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映射遵循恒定原则。Lakoff和Johson(1996:3)认为,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就本质而言都是隐喻性的,他们(1996:ix)明确指出,“无论在哲学和语言学领域,传统的做法都把隐喻的研究边缘化了,而我们却直观地觉得它是个中心问题,可能是解释理解能力的关键”。在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堂上,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语言,更需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文学作品,学生就需要解读好其中隐喻的使用,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把隐喻作为英美文学学习的桥梁,从隐喻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语言,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英语专业学生高英美文学欣赏水平。
二.概念隐喻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
1、概念隐喻对词汇教学的影响 词语的发生和成长都具有隐喻性,概念隐喻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隐喻是人类缔造新辞书主要的手段,人类早期的象形文字就是经由隐喻过程发生的。很多复合词和派生词都是通过隐喻产生的,如汉语中:鹅卵石、杏眼、柳眉、面包车、黄金时代等等,同样英美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词汇是由隐喻组成的。如:dog-tired、crystal-clear、knee-deep、shoulder-high等等。词语成长的隐喻性是指词汇的多义性得益于隐喻,隐喻是词义成长、转变和引申的主要手段。在讲解多义词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多义词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隐喻是词义发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把隐喻意义的教学作为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机结合起来。
2、概念隐喻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效果的好坏对整部作品译文效果的影响很大,隐喻翻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培养学生转化喻体形象、把隐喻转换为明喻、把喻体形象进行加注、或者省略喻体形象、添加喻体形象等方法进行隐喻的翻译。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用法差异,在汉语中不能一一找到与英语对应的词语。例1. That man is another Shylock.那个家伙是又一个夏洛克, 为人吝啬。因为夏洛克是文学作品中吝啬的形象角色。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隐喻的过程中,译者可本着上述“映射对等”原则结合文本具体语境灵活地选择翻译方法,包括音译法、音译加注法、字面直译法、直译加注法、意译法、用译语中的文化意象转换源语喻体以及扩展源文隐喻的喻体以补充喻体的蕴涵等方法。例2.张培基先生所译茅盾的《白杨礼赞》:“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茅盾《白杨礼赞》)“White poplars are no ordinary trees. But these common trees in Northwest China are as much ignored as our peasants in the North. However, like our peasants in the Nort,!h, they are bursting with vitality and capable of surviving any hardship or oppression. ” (张培基,1999:197~ 201)对整个语篇的隐喻性,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隐喻作为最常见的文学创作手段要求人们更加注重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研究,教师应当在隐喻翻译研究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理解好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
3、概念隐喻对语篇教学的影响
研究中发现,英美文学作品语篇中包含了隐喻性的表达。篇章从一句话,到一整篇着作,都蕴含了大量的隐喻成分。概念隐喻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观察篇章内部结构的立足点,使篇章研究与认知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深化了人们在篇章衔接连贯以及篇章理解方面的认识。
例如:诗歌《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诗集《山间》中的经典诗歌之一,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抉择。诗歌《未选择的路》中运用了大量的的隐喻、象征等写作技巧。在这首诗中,“LIFE IS A JOURNEY” 就是用了隐喻的表达方法,作者把 “roads” 作为论述的主体,用“路”来 比喻人生的里程。再如诗中的一些词或者句子的使用 “travel”, “stood”, “looked down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passing there”,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come back”,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led by”。作品中“roads”“travel”“way”“JOURNEY”“travel”等词的衔接,使诗歌在表达上看似简单,实则包含智慧与贤言。所以在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时,要帮学生理解好“没有走过的路”的潜在的意思。作者用路径选择来比喻人生。隐喻是有助于表达诗歌主题的有效手段,可以使哲学在其深层含义渗透。在语篇中,概念隐喻的使用能够保障语篇的连贯,同时能够使语篇描写更加形象生动,从而更容易理解。将隐喻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英美文学篇章衔接及连贯功能的分析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三. 结论
本文讨论了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大学英美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即在词汇、 翻译和语篇结构三个方面的应用。综上所述,概念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要深刻理解作品内容, 领悟作品主旨, 提高隐喻能力, 就需要理解概念隐喻语言的使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理解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捕捉作品蕴含的文化信息 ,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对概念隐喻的隐喻化的表达能力。
英语专业文学:分析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 作品文化修养
论文摘要: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极其缺乏,了解英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中国教育界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极其缺乏,这不能不令人遗憾。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文学经典,是英美文化的精髓,了解英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英美文学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英语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照亮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道路。英美文学对人类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将愉悦带给阅读者,同时,其特有的属性也决定了它的教育作用。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逐渐成长为有品味、有情趣、有鉴赏力的人。英美文学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启迪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形态,汲取思想的精髓,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英美文学不同于中国文学,强调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英美文学修养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能力。英美文学作品反映出英美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些观念则与中国文化不同。所以,通过英美文学教育研习异域文化,领略异域文化风采,是培养文化宽容精神和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学习英美文学可以使学生对世界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及历史了解更加清晰透彻。
二、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修养的途径
1.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文学素材
高校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授课内容适当增加文学素材,包括诗歌、戏剧等,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了文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英美文学修养,了解了英美文化。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不必深入了解文学理论及各家流派,但还是需要阅读部分经典作品或者选读,把大学英语课堂作为了解
西方文化的平台,而不只是学语法、做习题的场所。
2.补充文学知识,阅读经典作品
高校英语老师可以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利用每节英语课
上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补充课外知识,指导学生在课下阅读英美作品。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避免照本宣科,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了解西方政治、人文风俗、语言习惯、人生哲理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某部作品某个或人物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扩展思维。老师也可以留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3.观看英文原声电影
好的英美国家的作品大多都被搬上了银幕,电影教学情景直观,内容生动丰富,语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能真实而地展现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可让学生摆脱母语羁绊,可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觉,进入一个“英语思维”的理想氛围。同时,电影语言弥补了一些课本、教学片等刻意为语言而语言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视听说的积极性。看英美影片是学生学习“地道”表达方式的理想途径。教师可以适当播放部分电影,让学生写出观后感,这样既能促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或者让学生在课下观看的英语电影,并写出评论。这样既充实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水平。
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高校英语教师可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利用这部分时间进行师生互动,谈论某部英文作品,使学生各抒己见,共同提高。了解英美文学作品,单凭教师一言是不够的,学生要想真正的掌握英美文学的内涵,必须通过自己的阅读来了解。这样就能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师生共同求知的目的,同时,也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英语文学原着的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
三、结语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大学老师和学生必须有一个较高的定位,即把英语课堂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场所。因此,应该在公共英语课堂上加入适当的英美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英美文学修养。
英语专业文学:英美文学教学中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探究
我国高等教育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的是人文素质教育”。[7]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国内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已经开展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然而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专业在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以英语专业为例,探索如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研究如何解决人文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将人文素质简单等同于人文知识,使得人文素质的培养走上了人文知识传播的道路;[10]二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分离,人文素质教育就等同于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选修课,两者并没有紧密结合。
针对及时个问题,人文素质的内涵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简单来说,人文知识是对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了解;人文技能是在运用人文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而人文精神则体现为一种对自己与他人以及人类命运强烈关注的思想,是对人的价值在集体、社会、国家、时代、未来中如何体现的理性思考和积极实践,是人类对真善美永恒追求的表现,是人文素质的较高境界。[8]因而,不能简单地将人文素质教育理解成人文知识的传播,而应该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技能,在前两者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启发人文精神,“三者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的运用,而人文精神则是知识和技能的升华”。[8]
针对第二个问题,教育部[1998]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给出了明确的方法。文件建议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人文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一方面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应该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另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也要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7]由此可见,专业课教学应该和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而不能把人文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成开设几门人文素质课程。
二、人文素质培养融入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实践
英美文学是教育部规定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知识必修课,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更注重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实用性课程的学习,对英美文学重视程度不高。[4,9]在外部环境因素对教学产生影响的同时,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更应该寻找自身的不足,并针对不足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本文探讨的人文素质培养融入英美文学教学[3]改革和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
1.更新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基本目标不应该是培养英美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专业工作者,而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增加人生阅历、丰富英美文化知识、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提高英语语言和思维能力的环境。[4]范谊和苪渝萍两位学者依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将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五个基本层次:一是英美文学原着的阅读体验;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三是英美文学批评基本知识和方法;四是英美文化的理解认识;五是英美文学中人文精神的感悟弘扬。[4]其中,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及文学批评的知识属于人文知识层次,英美文学批评的方法及英美文化的理解认识属于人文技能层次,人文精神的感悟弘扬属于人文精神层次。
2.重组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
英美文学教学应该从英语专业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展起来,[1]突破专业课程的限制。[4] 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高级阶段开设的专业必修课,[5]一般高校英语专业在学生三年级时才开设“英美文学”课程。事实上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以及高级阶段的精读课程中涉及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因此,英美文学教学一方面可以渗透到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中,[4]成为启迪思想、开发思维潜能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另一方面可以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两门课程,系统地了解英美文学史,重点阅读英美当代经典作家的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文学思潮和流派。
3.创新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设计
(1)本科阶段精读和泛读课程中的英美文学教学设计。英美文学教学可以渗透到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中,一方面可以在精读课程教师的帮助下精读教材中英美文学作品,以阅读体验和文本分析为主,以文学文化知识为辅;另一方面在泛读课程教师的指导下泛读几部与之水平相当的英文经典名着的原文,以阅读体验为主,以文学文化知识和文本分析为辅,[4]实现英美文学本科阶段教学目标的所 有层次。
英语专业文学:论对新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 英美文学教学 教学改革 人文素质教育 比较文学
论文摘要: 英美文学一直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学习英美文学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课时少、内容多、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英美文学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比较文学教学和文化意识的导入三个方面提出了英美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思路,并尝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借助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英美文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1.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重新定位
自从20世纪初英美文学课进入大学课堂以来,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但是,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学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课时少、内容多、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各个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的教学重点也已由文学转为语言教学、翻译实践等。在当今社会中该如何定位文学课?如何让英美文学教学适应新形式下英语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已成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日益关注的焦点。
英美文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备人文精神和良好文化修养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首先,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作家个人的一种艺术创作,而且体现了一定时期艺术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具有长期的艺术魅力。经常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其次,文学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时代的纪录、民族的心声。英美文学发展史上出现的无数作品,为学生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艺术形象、生活画面和社会知识,是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的宝贵材料。,文学史与文学选读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大大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的文学作品中词汇丰富,语言精炼,表达,形式灵活。学生经常阅读这些作品,对扩大词汇量、完善语法知识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思路
2.1英美文学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如何处事。英美文学学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不是简单的猎奇寻古、消遣娱乐、消磨时光;文学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宝,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文学学习。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散文和诗歌,学生可以通过深入学习这些散文和诗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的诗歌《雪夜停林边》(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是一首很漂亮的押韵诗。在这首诗中,诗中人赶着马车来到一片树林边上,尽情地欣赏着夜色中的树林和白雪。美景醉人,他久久不愿离去。但他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离去,因为他的人生道路还未走完,他的任务还未完成,还有许多事情正等着他去做。正如诗中所言“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教师在对这首诗歌进行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中使命与诱惑的问题,这样,学知识与学做人就有机地统一起来。
2.2引入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教学
在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中外文学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评价中外文学的价值,在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同时,树立对本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英国作家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和中国作家曹雪芹的作品进行比较。前者的代表作《汤姆·琼斯》标志着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较高成就。小说内容丰富复杂,人物众多,但结构布局精巧严密,情节生动,几乎构成了18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全景,具有诗史般的规模和气势。而就在同时期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一个名叫曹雪芹的人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完成了《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巅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它那现实主义的高超手法,达到了文学创作的顶点;它那忧国忧民的思想深度,打破了狭隘的文人情怀。《红楼梦》一书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由此可以看出,亨利·菲尔丁和曹雪芹两人的作品在人物塑造和反映社会生活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同时期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以中国文学为参照体系来分析和评价外国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现象,从而更地评价中外文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以上比较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譬如,《汤姆·琼斯》和《红楼梦》两部文学巨作虽有以上相似之处,但菲尔丁的主要目的是要诗史般地表现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生活的整体,抒发他的观感,因此小说中所写的社会生活对于人物的行动、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物的命运的影响大多是外在的表面的,致使人物的思想行为与社会矛盾缺乏内在的联系。小说的结局是美和善终于战胜丑和恶,其乐观主义情绪是很明显的,其内容和思想倾向是对18世纪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大环境的反映。与此相比,《红楼梦》中曹雪芹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而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通过以上深入的对比分析,既有利于学生认识外国文学的成就,了解当时的历史与社会,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文学传统的价值,了解本国的文学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学习、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和文学传统的自觉性。
2.3文化意识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导入
文学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则给中国的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设置了不小的障碍。因此,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要注意文化的导入。这样,学生在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时,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力。例如,从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国家地理环境的差异。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里把爱人比做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而在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从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增加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将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当成是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有效途径。这样一来,文学学习和文化意识的树立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3.对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3.1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效率高、覆盖面广等特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凸现教学的重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本文第二部分提到的比较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去搜集将要进行比较的两位作家的相关资料,如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相关作品及写作风格等,并制作成POWERPOINT的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播放声音和影像等资料,对两位作家及作品进行更加直观的对比讲解。现在,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已被拍成电影、电视剧。课堂上教师可以从文学选读教材中选取作家代表作中的经典部分所对应的影像资料作为课堂的导入给学生播放。这种更加直观、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此外,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课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譬如,在学生阅读完有关作品后,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网站,有计划地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在线学习系统自己阅读相关作品的信息,观看由英美文学名著改编成的电影。观看电影前可以先给他们准备一些思考题,看完后要求他们就这些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写成观后感。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使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延伸,从而既扩大了课堂容量,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课时少(一般每周2-4节课)、内容多的问题。
3.2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
英美文学教学也应该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如理解能力、语言艺术和表演才能,等等。笔者把互动式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展现和课后总结三部分。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阅读作品和提出问题等,为接下来的课堂展现部分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进行课堂讲解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诵所要讲解的诗歌和散文片断;在讲解的过程中可进行讨论式教学,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避免生搬硬套公式化的理论讲解;在分析讲解之后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进行戏剧表演,也可以选取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经典电影片段,让学生进行跟读、模仿和配音,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文学的过程中去,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是课后总结,譬如让学生在课下花一定的时间(几周或一个月)来阅读课堂上讲解过的文学名著,同时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写成读书笔记,并尝试着对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文学评论。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外进行文学鉴赏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对于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而要真正实现英美文学课的价值,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则需要每位英美文学课教师的共同努力。
英语专业文学:浅析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 作品文化修养
论文摘要: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极其缺乏,了解英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中国教育界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极其缺乏,这不能不令人遗憾。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文学经典,是英美文化的精髓,了解英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英美文学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英语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照亮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道路。英美文学对人类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将愉悦带给阅读者,同时,其特有的属性也决定了它的教育作用。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逐渐成长为有品味、有情趣、有鉴赏力的人。英美文学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启迪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形态,汲取思想的精髓,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英美文学不同于中国文学,强调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英美文学修养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能力。英美文学作品反映出英美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些观念则与中国文化不同。所以,通过英美文学教育研习异域文化,领略异域文化风采,是培养文化宽容精神和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学习英美文学可以使学生对世界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及历史了解更加清晰透彻。
二、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修养的途径
1.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文学素材
高校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授课内容适当增加文学素材,包括诗歌、戏剧等,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了文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英美文学修养,了解了英美文化。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不必深入了解文学理论及各家流派,但还是需要阅读部分经典作品或者选读,把大学英语课堂作为了解
西方文化的平台,而不只是学语法、做习题的场所。
2.补充文学知识,阅读经典作品
高校英语老师可以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利用每节英语课
上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补充课外知识,指导学生在课下阅读英美作品。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避免照本宣科,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了解西方政治、人文风俗、语言习惯、人生哲理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某部作品某个或人物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扩展思维。老师也可以留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3.观看英文原声电影
好的英美国家的作品大多都被搬上了银幕,电影教学情景直观,内容生动丰富,语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能真实而地展现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可让学生摆脱母语羁绊,可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觉,进入一个“英语思维”的理想氛围。同时,电影语言弥补了一些课本、教学片等刻意为语言而语言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视听说的积极性。看英美影片是学生学习“地道”表达方式的理想途径。教师可以适当播放部分电影,让学生写出观后感,这样既能促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或者让学生在课下观看的英语电影,并写出评论。这样既充实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水平。
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高校英语教师可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利用这部分时间进行师生互动,谈论某部英文作品,使学生各抒己见,共同提高。了解英美文学作品,单凭教师一言是不够的,学生要想真正的掌握英美文学的内涵,必须通过自己的阅读来了解。这样就能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师生共同求知的目的,同时,也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
三、结语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大学老师和学生必须有一个较高的定位,即把英语课堂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场所。因此,应该在公共英语课堂上加入适当的英美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英美文学修养。
英语专业文学:浅谈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 教材内容 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
论文摘要:通过调查包头师范学院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现状和英语专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期望及学习体验,探讨文学课程改革的新策略。文学课的教学应改变旧的单纯为文学而教学的目的,而应把文学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精神的载体,适应世界发展,文化多元化的需要,使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能够成为提升英语专业人才素质的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中明确规定“文学课为专业知识必修课,提出英美文学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修养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专业的本科生须学习两个学年的英美文学课程,同时在四、八级考试中也有明确规定对文学阅读的测试。但当前大部分学校的英美文学课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文学课为知识性课程,其实用性不易显现,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学习亦受到就业市场的冲击,学生对文学学习缺乏足够的耐心,对应用性强、技能性的如文秘、外贸、旅游英语等则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学校为满足市场需求也不断地挤占文学课时,增设应用型课程。所以,现在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的处境普遍较为尴尬,既不宜取消又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在这样的大环境大下,我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状况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本文将英美就文学课的课程设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体验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试图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探讨一些可行性策略。
二、研究方法及调查对象情况
课题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来进行研究。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围绕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程的期待程度,学生课前课上和课后的学习表现,以及学生对外教与中教英美文学课程教师科教学效果的反馈等几大类问题展开。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包头师范学院英语专业2006级和2007级本科学生,2006级本科生即将毕业,已经上完三个学期的英美文学课,对文学课程的学习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和认识;2007级本科生已经开设过两个学期的文学课,对文学课也已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所以对他们的调查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采取在课堂上分发,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放167份调查表,回收167份,其中有效答卷160份。统计后各类问题的结果如下:
1.学生在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目的的认识这一问题上,认为丰富文学知识拓展文化视野的占27%,认为增加词汇量提高语言水平的占25%,认为是必修课拿学分的占30%,而认为是考研所需的占18%。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目的的理解是达不到《大纲》的要求的。他们把文学课简单地理解为提高语言技能的工具,抑或是实现毕业和考研的敲门砖,这种认识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2.在对教材内容设置的满意度问题上,4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厚古薄今,语言艰涩生僻,偏重史料叙述,缺少近代经典作品赏析;60%的学生最喜欢学的部分是教材中关于名家代表作品选读;38%的学生建议文学教材中应该适量加入文学批评理论的介绍,以便更好地培养文学欣赏能力。
3.从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作出的自我评价中,非常感兴趣的的占24%,一般感兴趣占54%,不感兴趣占22%.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习态度和学生的努力程度。如果学习兴趣不高,是难以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的。
4.关于学生学习文学课程的努力程度,有45%的学生根本不作课前预习,21%的学生偶尔预习,只有34%的学生经常预习,通读全文,查阅生词。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问卷显示,接近1/3的学生感觉生词太多,容易迷失。半数以上的学生则认真听讲做笔记,另1/3的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至于学生在课后的复习和阅读情况,16%的学生课后不复习和阅读,52%的学生复读教材和笔记,32%的学生上网查阅相关文学作品及作家信息。并且,在比较本年度在对文学课与其他专业必修课上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这一问题上,学生绝大多数的回答是文学课相对较少。另外,在学生对自我学习效果的评价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效果一般,与大纲要求的文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差距较大。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学生文学课程积极性低的主客观原因,并合理引导,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5.鉴于包头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自2005年开始就主要由外籍教师担任,问卷广泛地涉及了学生对外籍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评价。85%的学生认为外籍教师通晓英美国家历史文化背景,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能够传播给学生原汁原味的西方本土文化。但也有极少数同学认为外籍教师上课起点太高,文学理论性太强,缺乏与汉语文化的沟通,难于理解,并建议由外教主讲,中国教师助教。近50%的学生对文学课的知识含量非常满意,但认为文学课堂师生互动过少,形式单一,课堂上仅限于提问对文学常识的理解,教学模式类似传统的一言堂。25%的学生建议师鼓励学生课前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组织课堂交流活动。70%以上的学生建议文学课使用多媒体教学以便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对包头师范学院英语专业2006级、2007级本科生及任课教师的调查问卷的总结与分析。任课教师最为苦恼的问题便是中国学生在课堂上不善于思考和发问,对课堂活动不感兴趣,只喜欢埋头做笔记,无法形成活跃的课堂互动局面。此外,目前采用的教材内容较为陈旧枯燥,理论观点相对狭隘和偏颇。
四、讨论与建议
通过对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归类,课题组结合包头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教学的实际,广泛借鉴其他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教改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我校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教材问题
国内现有的英美文学教材达十余种,它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有的重史、有的重文、有的文史并重,所收录的作家作品尽量满足“”、‘经典”、‘重要”等几个方面的要求,按照这样的标准选择的材料不符合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教材无法体现灵活性性、启发性、个面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等特色。包头师范学院外语专业所使用的英美文学教材在体系、内容或观点上比较陈旧,可读性不强,但幸运的是我们的教师不拘泥于使用统一的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结合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底蕴,合理筛选教学内容,引经据典,从西方本土意识角度来讲授文学课程,使学生领略到了原汁原味的文学批评和鉴赏。这大大弥补了现有文学教材内容的缺欠和不妥。
(二)师资问题
包头师范学院是地处边远的西部地区院校,师资问题是困扰着文学课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经济、交通等相对不发达,难以吸纳的外语人才,这使得我校英语专业的文学教师极其缺乏,师资比例失调,教学受到影响,教学改革难以开展。包头师范学院的英语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中青年教师,加强她们的理论水平、文学修养和科研能力,提高她们的教学水平,也是当务之急。就师资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学校(除引进外籍教师外)应该多引进一些学术水平高、文学造诣深的教师,让他们主讲文学课程;其次,应继续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创造更多机会选派一些教师到英美国家进修文学课程;再次,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应经常邀请一此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掌握国内外英美文学研究的新动态,有分析地吸取新的文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方面的问题
在教学内容上,我校在文学课的讲授上,史、选并重,教学手段较灵活、但也存在几点问题:1)古典作家作品居多,现当代作家作品偏少;2)教学方法陈旧,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3)没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解决好以上问题,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兴趣爱好选择教学材料。文学是一门有关人的学科,如果我们在文学课上忽视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实际需要,那么无论我们以何种理论为依据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到头来还是收效甚微。其次,将课堂教学与课后阅读结合起来,把好课堂教学关,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积极鼓励学生提问,把课堂教学变成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再次,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普及,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软件或课件、录像机、投影仪、光盘等,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名家名作改编的电影、录像,或用光盘播放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英美文学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用艺术的魅力去陶冶和感染学生。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细致地分析了包头师范学院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此想法或建议。英美文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而作为文学教师,我们首先必须要设法将学生引领到文学的藏宝之地,希望这次调查能为今后我校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尤其在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改革、师资培养等力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英语专业文学:浅析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 作品文化修养
论文摘要: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极其缺乏,了解英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中国教育界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极其缺乏,这不能不令人遗憾。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文学经典,是英美文化的精髓,了解英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英美文学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英语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照亮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道路。英美文学对人类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将愉悦带给阅读者,同时,其特有的属性也决定了它的教育作用。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逐渐成长为有品味、有情趣、有鉴赏力的人。英美文学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启迪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形态,汲取思想的精髓,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英美文学不同于中国文学,强调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英美文学修养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能力。英美文学作品反映出英美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些观念则与中国文化不同。所以,通过英美文学教育研习异域文化,领略异域文化风采,是培养文化宽容精神和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学习英美文学可以使学生对世界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及历史了解更加清晰透彻。
二、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修养的途径
1.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文学素材
高校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授课内容适当增加文学素材,包括诗歌、戏剧等,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了文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英美文学修养,了解了英美文化。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不必深入了解文学理论及各家流派,但还是需要阅读部分经典作品或者选读,把大学英语课堂作为了解
西方文化的平台,而不只是学语法、做习题的场所。
2.补充文学知识,阅读经典作品
高校英语老师可以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利用每节英语课
上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补充课外知识,指导学生在课下阅读英美作品。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避免照本宣科,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了解西方政治、人文风俗、语言习惯、人生哲理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某部作品某个或人物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扩展思维。老师也可以留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3.观看英文原声电影
好的英美国家的作品大多都被搬上了银幕,电影教学情景直观,内容生动丰富,语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能真实而地展现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可让学生摆脱母语羁绊,可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觉,进入一个“英语思维”的理想氛围。同时,电影语言弥补了一些课本、教学片等刻意为语言而语言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视听说的积极性。看英美影片是学生学习“地道”表达方式的理想途径。教师可以适当播放部分电影,让学生写出观后感,这样既能促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或者让学生在课下观看的英语电影,并写出评论。这样既充实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水平。
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高校英语教师可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利用这部分时间进行师生互动,谈论某部英文作品,使学生各抒己见,共同提高。了解英美文学作品,单凭教师一言是不够的,学生要想真正的掌握英美文学的内涵,必须通过自己的阅读来了解。这样就能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师生共同求知的目的,同时,也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
三、结语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大学老师和学生必须有一个较高的定位,即把英语课堂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场所。因此,应该在公共英语课堂上加入适当的英美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英美文学修养。
英语专业文学:英美文学教学中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探究
英美文学教学中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探究
我国高等教育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的是人文素质教育”。[7]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国内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已经开展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然而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专业在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以英语专业为例,探索如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研究如何解决人文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将人文素质简单等同于人文知识,使得人文素质的培养走上了人文知识传播的道路;[10]二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分离,人文素质教育就等同于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选修课,两者并没有紧密结合。
针对及时个问题,人文素质的内涵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简单来说,人文知识是对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了解;人文技能是在运用人文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而人文精神则体现为一种对自己与他人以及人类命运强烈关注的思想,是对人的价值在集体、社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会、国家、时代、未来中如何体现的理性思考和积极实践,是人类对真善美永恒追求的表现,是人文素质的较高境界。[8]因而,不能简单地将人文素质教育理解成人文知识的传播,而应该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技能,在前两者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启发人文精神,“三者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的运用,而人文精神则是知识和技能的升华”。[8]
针对第二个问题,教育部[1998]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给出了明确的方法。文件建议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人文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一方面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应该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另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也要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7]由此可见,专业课教学应该和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而不能把人文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成开设几门人文素质课程。
二、人文素质培养融入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实践
英美文学是教育部规定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知识必修课,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更注重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实用性课程的学习,对英美文学重视程度不高。[4,9]在外部环境因素对教学产生影响的同时,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更应该寻找自身的不足,并针对不足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本文探讨的人文素质培养融入英美文学教学[3]改革和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
1.更新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基本目标不应该是培养英美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专业工作者,而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增加人生阅历、丰富英美文化知识、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提高英语语言和思维能力的环境。[4]范谊和?渝萍两位学者依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将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五个基本层次:一是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三是英美文学批评基本知识和方法;四是英美文化的理解认识;五是英美文学中人文精神的感悟弘扬。[4]其中,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及文学批评的知识属于人文知识层次,英美文学批评的方法及英美文化的理解认识属于人文技能层次,人文精神的感悟弘扬属于人文精神层次。
2.重组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
英美文学教学应该从英语专业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展起来,[1]突破专业课程的限制。[4] 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高级阶段开设的专业必修课,[5]一般高校英语专业在学生三年级时才开设“英美文学”课程。事实上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以及高级阶段的精读课程中涉及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因此,英美文学教学一方面可以渗透到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中,[4]成为启迪思想、开发思维潜能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另一方面可以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两门课程,系统地了解英美文学史,重点阅读英美当代经典作家的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文学思潮和流派。
3.创新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设计
(1)本科阶段精读和泛读课程中的英美文学教学设计。英美文学教学可以渗透到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中,一方面可以在精读课程教师的帮助下精读教材中英美文学作品,以阅读体验和文本分析为主,以文学文化知识为辅;另一方面在泛读课程教师的指导下泛读几部与之水平相当的英文经典名著的原文,以阅读体验为主,以文学文化知识和文本分析为辅,[4]实现英美文学本科阶段教学目标的所有层次。
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中英美文学作品与英美文学专业课程相比,最突出的应该是以与现实生活相关主题为纲这一特点。正是由于这些话题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每个人对它们都有着相同或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文学作品也对这些话题有不同的阐释。精读和泛读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个话题的感受和经历,进而引导学生去分析作品中对这个话题的展现,然后与自己的体验进行比较,最终得出对作品的深刻体会,[6]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
(2)本科阶段“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中的英美文学教学设计。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了“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两门课程,先开设“英美文学史”,从宏观角度介绍了英美文学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并分析和评价各个时期出现的主要文学现象、流派;又开设 “英美文学选读”,从微观的角度讲述了文学史中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将其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考察,对其思想和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比较,[1,2]重点阅读英美当代经典作家的文学作品,可以实现英美文学本科阶段教学目标的所有层次。
首先,英美文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英美文学作品原著的阅读。教学大纲选定当代经典作家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自己体验阅读过程,逐步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其次,英美文学教学要求学生课下阅读时注意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等内容,还要求学生了解英美文学的基本知识如英美文学史的发展概况、重要文学现象、流派、作品和作家,这属于人文知识的范畴;英美文学教学要求学生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文学作品以上方面的理解,并根据具体的英文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要求他们有选择地写出摘要、读书报告、人物分析、主题分析、语言特点分析等文章,同时培养他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这属于人文技能的范畴。再次,英美文学教学要求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英美文化,并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和探讨,属于人文知识和人文技能的结合。,英美文学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并将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共同讨论,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
简而言之,英语本科专业学生的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都应该接触英美文学教学,重视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共同分享阅读体验和体会,从而使英美文学课程成为增加人生阅历、丰富英美文化知识、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提高英语语言和思维能力的人文素质课程。
三、结论
本文针对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英语专业为例,探索如何将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学与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质相结合。研究发现:一是英美文学教学不仅可以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设置“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课程,而且可以渗透到英语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中;二是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在不同层次体现了人文素质的三层次内涵,英美文学专业课程本科阶段教学目标的逐层实现逐步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体现了两者的结合。本文为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实践依据,对英语专业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专业都有所借鉴。
英语专业文学:浅析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 文学教师素质 互动原则
论文摘要:本文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出发,针对英美文学课的学习意义、课堂教学内容和文学教师的素质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互动教学原理,从而提高英美文学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教学大纲还分别在四级、六级和八级的考试中对文学的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学课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但现阶段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
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按照编年史的体例编排,从14世纪一直延续到20世纪。虽脉络清楚,有利于学生认识文学的源流关系,却存在时间跨度过长、厚古薄今的弊病。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大多侧重传统的经典作家,对当代作家很少问津。由于英语诗歌语言和现代英语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教师和学生的畏难心理,诗歌教学并未与小说、戏剧教学并重。此外,文学史与文选教学脱节,并没有将文选融入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而是孤立地学习文学史或选读作品。
2.教学方法单一
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 对学生参与度要求不高。教师一味地单方面灌输,甚至照本宣读, 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不能及时吸收、消化教学内容,从而不能将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等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就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相对的不合理
目前,担任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存在着专业局限性,比如专功文学专业的教师,对于语言学、翻译、哲学与历史等相关人文类学科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将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发挥出来。文学是社会的镜子,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所有问题,都与人文类学科相关。因此,英美文学课教师在相关人文知识领域的欠缺,导致英美文学课教学在深度、度与广度方面存在不足。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文学史应与文学作品选读并重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存在着语言障碍。作家与作家之间的写作风格迥异,语言特色更是千差万别。为了使学生地理解原著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
其一,联系历史背景来深刻理解作品。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作家对社会境况的一种深沉反思。文学史教材一般按照时间顺序编写,不仅具有文学学科的特点,还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只有把作品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和社会意义。以英国文学为例,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其文学流派分别为人本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艺复兴时期,shakespeare塑造了portia、bassanio、 antonio、 hamlet等一系列人本主义代表;新古典主义时期,fielding刻画了tom jones等道德说教的典型形象;浪漫主义时期,byron塑造了don juan等byron式的英雄人物;维多利亚时期,dickens笔下的david copperfield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害者,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现代主义时期,lawrence塑造了paul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分裂的、扭曲了的人物性格。文学教师应该搜集相关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资料,力求把最能说明问题的贴切而又生动的材料介绍给学生,并使学生在学习文学史的过程中了解一定的英美两国历史。
其二,导入文化语境,辅助文学史与作品教学。文化语境“三源泉”,即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和亚瑟王传奇故事,是贯穿整个英美文学的脉络。因此,阐明文化语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纵观英美文学历史,像shakespeare、milton、melville、faulkner等作家的作品,大部分都有直接引用或间接借用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文学教师本身应该熟悉并研读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故事,并向学生讲述这些故事,否则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吃透原文的内涵,特别是作品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例如,milton在《paradise lost》中直接引用了《圣经》故事:撒旦造反、伊甸园、偷食禁果等。如果没有文化语境知识,学生在阅读时很难跨越文化鸿沟。
其三,结合作家生平,把握作品的思想精神。分析文学作品,把握它的思想精神必须联系、考察作家的生平,尤其是他一生当中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他的创作思想。例如在学习d.h.lawrence的《sons and lovers》时,学生需要了解他的生平,父亲是一位粗俗的煤矿工人,母亲是一位有教养的教师,对婚姻不满,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到她的两个儿子身上——d.h.lawrence和他的哥哥。哥哥不幸夭折,母亲的爱全部给了d.h.lawrence。母亲的爱超过了母亲对儿子正常的爱,以至于d.h.lawrence不能与异性发展正常的关系。他后来与一位已婚女子结了婚,但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中,可以说《sons and lovers》是他的生平写照。
2.采取互动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所谓的“百科全书”,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程度的焦虑感和被动感。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语言认知方面的问题,而且也表现在包括师生情感、人格在内的精神整体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学习的潜力和能力。这对于学生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感、解决被动学习尤为重要。英美文学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生不免会产生畏惧感和枯燥感。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和信息进行陈述和发表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思路,或对学生的陈述进行评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思维的独特之处和欠缺之处。另外,研究表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查询某一作家或某一文学时期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堂上,将所掌握信息讲述出来,并加以自己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可解决语言问题并进行思想沟通。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精神。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之间具有信息差。不同的学生会对某一作家或作品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和评价。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虽然一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但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丰富和拓宽自己的视野。
3.教师完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高校英美文学教师,首先不仅要熟悉英美两国文学,还要了解和精通中国文学及熟悉其他国别的文学,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满足学生学习文学专业知识的需求;其次,除文学专业知识外,教师应具有渊博的人文学科知识,要做到精通一门、熟悉几门、涉猎多门。对人文学科中的历史、哲学、心理学等与文学紧密相关的学科具有广博的知识;再次,教师须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并且熟悉现代多媒体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英美文学教师须掌握丰富的本国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史和作品的同时,提高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努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并能进行中西对比,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认识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
三、结论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改革,其中教学过程的改革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文学史与文选的互动,才能使整个教学系统顺利地运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英语专业文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策略
【摘要】鉴于当前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存在课时少、内容多、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笔者从文史结合、文论结合、讲读结合、中英结合四个角度,阐析了英美文学课教学策略。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文史结合;教学策略
高校英语专业除了培养学生的英文基本功之外,应当把提高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放在首位,以此为基础发展专业技能。因此,文学课程的设置,不管是中国文学还是英美文学,在教学大纲中都处于必修课程的。但是,在当前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高年级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大多对实用性较强的翻译或商务英语情有独钟,而对立身之本的英美文学敬而远之。英语专业的学生步入社会,居然会屡屡出现被问及英美文学代表人物而不知所云的尴尬场景。
我们首先探求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心态。是什么使得他们对文学课程不屑一顾呢?一方面,商业社会下的“文学无用论”造成部分学生心态浮躁。另一方面,文学本身的深奥枯燥也使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学生普遍认为文学课没意思而且脱离实际,就这样,英美文学课逐渐被丢弃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里。
究其根本,还是我们文学课程的教学出了问题。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历来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主张以史为主,认为让学生了解文学史的发生、发展是文学课的宗旨,零散文本的阅读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另一种则认为文学贵在文本的分析和欣赏,提倡侧重具体的作品选读。就这样,及时种倾向造成一种局面,一学期下来,学生只知有史,未知有文;第二种则相当于给学生多开了一门高级阅读,结果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这样,两种倾向导致了两个极端。
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老套,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改革后的多媒体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活跃气氛,但却转移了文学课教学的根本。如何才能获取二者的平衡,成功地进行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成为教师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1文史结合
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26)。英美文学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敏锐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学基本知识的介绍和个别作品的独立分析都是不可缺少的。以史为主的文学教师大多是中国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往往拿起一个作品便将作者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甚至一些与作品毫无关联的逸事旁征博引。以文为主的文学教师则大都是外籍教师,他们更多注重的是作品本身传达信息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大多随心所欲,或根据历史顺序,或抛开历史,凭个人喜好选择作品布置学生课下阅读,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两者皆有利弊。历史背景个人经历对作品的创作固然有很大影响,然而抛开作品本身谈背景则毫无意义;作品分析虽是文学研究必需的过程,但历史背景的缺乏也势必会对文本分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鉴于英美文学课的独特性,教学中应该首先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文学经纬。在理清了文学史的线索,获得一个整体的文学发展观念和整体态势后,再加以文学精品的赏析,通过细读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文学鉴赏、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欣赏每一部文学作品。
2文论结合
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包括一些哲学理论和心理学观点。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意识流。没有基本文学理论的支持,简单的文本分析就会流于肤浅,难以深刻揭示人物性格、角色冲突、社会矛盾,进而更深层次的了解作品内涵。而由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影响了劳伦斯和乔伊斯等许多作家。在教学中如果不介绍这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论,学生就不能更好的了解原文和分析作品。
但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作为文学研究的初级阶段,绝不能把文学理论凌驾于文本之上而去作专门研究,毕竟文学理论的根本还是用来分析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文与论的关系。毕竟本科生处在学习语言的阶段,英美文学的教学目的依然还是语言教学,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只应处在一个初步的启蒙时期。
3讲读结合
英美文学教学课堂上,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记笔记的方法早已落伍。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而文学课的课时却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时间内,就算是想讲完课本上的选读材料亦不可能。教师除了讲授文学史料和作品创作背景外,还要充分传达对于文学阅读、欣赏和分析的各方面的技巧,文学、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常识以及初步的文学批评理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课后阅读。
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并非毫无组织。教师除了指定一些必读书目,定期检查之外,每堂课还要请几名学生介绍自己一周来的读书心得体会,通过互相交流以起到互相促进的效果。指导,阅读实践,讨论相结合,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中英结合
文学和语言一样是相通的,不分国界。学习英美文学首先要求我们具备基本的文学素质和修养,而这些基本则是我们的中文基本功。如果连本国的文学都一无所知,没有任何文学底蕴,又如何去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学呢?
我们要积极帮助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树立重视本国文学的意识,引导他们去了解并热爱中国文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妨采用中英结合和对比,生动的教学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中英结合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对英美文学作品本身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文学修养为出发点的根本目的,真正提高英美文学课教学质量。
英语专业文学:浅析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策略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 文史结合 教学策略
【论文摘要】鉴于当前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存在课时少、内容多、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笔者从文史结合、文论结合、讲读结合、中英结合四个角度,阐析了英美文学课教学策略。
高校英语专业除了培养学生的英文基本功之外,应当把提高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放在首位,以此为基础发展专业技能。因此,文学课程的设置,不管是中国文学还是英美文学,在教学大纲中都处于必修课程的。但是,在当前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高年级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大多对实用性较强的翻译或商务英语情有独钟,而对立身之本的英美文学敬而远之。英语专业的学生步入社会,居然会屡屡出现被问及英美文学代表人物而不知所云的尴尬场景。
我们首先探求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心态。是什么使得他们对文学课程不屑一顾呢?一方面,商业社会下的“文学无用论”造成部分学生心态浮躁。另一方面,文学本身的深奥枯燥也使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学生普遍认为文学课没意思而且脱离实际,就这样,英美文学课逐渐被丢弃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里。
究其根本,还是我们文学课程的教学出了问题。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历来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主张以史为主,认为让学生了解文学史的发生、发展是文学课的宗旨,零散文本的阅读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另一种则认为文学贵在文本的分析和欣赏,提倡侧重具体的作品选读。就这样,及时种倾向造成一种局面,一学期下来,学生只知有史,未知有文;第二种则相当于给学生多开了一门高级阅读,结果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这样,两种倾向导致了两个极端。
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老套,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改革后的多媒体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活跃气氛,但却转移了文学课教学的根本。如何才能获取二者的平衡,成功地进行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成为教师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1文史结合
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26)。英美文学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敏锐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学基本知识的介绍和个别作品的独立分析都是不可缺少的。以史为主的文学教师大多是中国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往往拿起一个作品便将作者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甚至一些与作品毫无关联的逸事旁征博引。以文为主的文学教师则大都是外籍教师,他们更多注重的是作品本身传达信息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大多随心所欲,或根据历史顺序,或抛开历史,凭个人喜好选择作品布置学生课下阅读,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两者皆有利弊。历史背景个人经历对作品的创作固然有很大影响,然而抛开作品本身谈背景则毫无意义;作品分析虽是文学研究必需的过程,但历史背景的缺乏也势必会对文本分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鉴于英美文学课的独特性,教学中应该首先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文学经纬。在理清了文学史的线索,获得一个整体的文学发展观念和整体态势后,再加以文学精品的赏析,通过细读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文学鉴赏、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欣赏每一部文学作品。
2文论结合
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包括一些哲学理论和心理学观点。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意识流。没有基本文学理论的支持,简单的文本分析就会流于肤浅,难以深刻揭示人物性格、角色冲突、社会矛盾,进而更深层次的了解作品内涵。而由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影响了劳伦斯和乔伊斯等许多作家。在教学中如果不介绍这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论,学生就不能更好的了解原文和分析作品。
但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作为文学研究的初级阶段,绝不能把文学理论凌驾于文本之上而去作专门研究,毕竟文学理论的根本还是用来分析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文与论的关系。毕竟本科生处在学习语言的阶段,英美文学的教学目的依然还是语言教学,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只应处在一个初步的启蒙时期。
3讲读结合
英美文学教学课堂上,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记笔记的方法早已落伍。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而文学课的课时却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时间内,就算是想讲完课本上的选读材料亦不可能。教师除了讲授文学史料和作品创作背景外,还要充分传达对于文学阅读、欣赏和分析的各方面的技巧,文学、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常识以及初步的文学批评理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课后阅读。
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并非毫无组织。教师除了指定一些必读书目,定期检查之外,每堂课还要请几名学生介绍自己一周来的读书心得体会,通过互相交流以起到互相促进的效果。指导,阅读实践,讨论相结合,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中英结合
文学和语言一样是相通的,不分国界。学习英美文学首先要求我们具备基本的文学素质和修养,而这些基本则是我们的中文基本功。如果连本国的文学都一无所知,没有任何文学底蕴,又如何去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学呢?
我们要积极帮助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树立重视本国文学的意识,引导他们去了解并热爱中国文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妨采用中英结合和对比,生动的教学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中英结合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对英美文学作品本身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文学修养为出发点的根本目的,真正提高英美文学课教学质量。
英语专业文学: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英美文学课教学在传统的英语专业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英语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据相关调查,早在1953年我国高校开始设立英美文学课,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2000年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英美文学课重新确立为必修课,提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着的能力,开阔思维,拓宽知识结构。通过阅读和分析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冲击,急于培养实用型外语人才的思想在很多高校占据了主导地位。“实用英语” 理念泛滥,文学课课时逐渐被实用性强的课程,诸如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文秘英语等取代,许多学生还对其冠以“不实用”的称号。针对这一现象,作为一线教师应当深思,如何在当今的形势下,实施文学课的教学。本文针对目前教学现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调整和改革的策略。
一、英美文学的教学困境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时数量相对不足
省内同类院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在教学计划中已被“边缘化”,外语院系一般都在本科三年级开设英美文学课,学习时间从半年至两年时间不等,每周开设两节课的学校很多,尤其是非重点高师院校的外语院系;而另一些院校将英美文学课程设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显而易见,在有限的课时里欣赏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就变成“蜻蜓点水”式的解读,忽略了文本内涵的挖掘。a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
英美文学课因为课时紧、任务重,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多掌握文学知识,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法。从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写作风格、艺术特色、人物性格等等,教师讲得累,学生为了跟上老师的思路也手忙脚乱的。组织课上讨论,学生也总是不能进入角色,无论教师怎样鼓励,学生都反应冷淡,万般无奈之下,教师只能按照四段式模式进行独白式授课。于是,课堂上缺乏热情,对教师的授课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从内心深处将英美文学打入冷宫。
(三)英美文学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许多学校只是因为英语专业较为热门才功利性地开设了这一专业,但与之配套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均跟不上,文学课的师资尤为落后。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文体结构复杂,这些特点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加强英美文学方面的师资建设是一项长远、艰巨而又不可不为的任务。
(四)学生本身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多数学生搁置社会理想,个人主义至上,进而对文学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此外,学习方法不当,依赖心理严重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实际上,较多的学生,由于基础阶段语言基本功不够扎实,阅读文学作品显得很吃力。
二、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针对上述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寻提高英美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对英语专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进行课程设置调整
英美文学的课程规划需要实现从“一人言”到“众人议”的转变,即英美文学课程在整体规划上可以采用讲座型的方式,由多位教师共同承担英国文学或美国文学的教学任务。这种设计模式既实现了教师研究成果之间的互取所长、互补所短,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的文学知识。,可适当增加文学课的课时量。
(二)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提前一周或两周给学生布置一个讨论主题,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进行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或段落写读书报告,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来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和发现自己在英美文学方面的兴趣点,还可以让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调剂英美课堂教学,根据英美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等都可以成为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三)多渠道提高英美文学教师的素质
好的教师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文学课的学习兴趣,学校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首先提前广泛地搜集材料,精心备好 教案,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此外,教师本身也必须拓宽自身的人文知识和文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主动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时刻关注学科发展的近期信息,有效地提升专业素质。
(四)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正确认识
王守仁教授提出:“英美文学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当今教育的重要问题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文学教育则是弘扬人文精神的途径。因此,英美文学教学应在实用主义的策略支持下寻求永恒的人文精神,要同时正视学生的需求,将学生的“功利心”激发成为学习的动力。
三、结语
英美文学作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英语专业在顾及商务英语、口笔译等实用课程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英美文学教学,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人才。英美文学教师应该积极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技能和人文素质修养,为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多作贡献。
英语专业文学:对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英国文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摘 要: 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国文学课程的效率,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及综合能力,已成为英语界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问题。本课题通过分析英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提高文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 英国文学 教学模式 教学创新
民办高校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其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英国文学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及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英国文学课程,一方面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拓展知识面,加深对英国文化的了解,提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智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
一、英国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英国文学课程在各高校英语专业的高年级开设,旨在通过文学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为将来从事英国文学研究、英语教学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设定的目标很好,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很多高年级学生表示虽然学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但是对英国文学仍然不是很了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方面。
1.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上还是主要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而不进行独立思考,发散思维。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许多教师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厌烦情绪,这样一来,不仅忽视了对学生智能的开发,同时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2]。
2.有的教师英国文学素养有所欠缺,对英国文学了解甚少,面对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只好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也仅限于课本知识,不能适当地向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对文学背后的英国文化鲜有涉及,学生对于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产生反感情绪。
(二)教材方面。
1.英国文学历史悠长,内容繁多且错综复杂,对于学生来说,要求学习掌握的知识点太多,想要地掌握英国文学知识并非易事。此外,有些文学知识并不具有太强的趣味性,想要了解掌握此类知识,多数学生只得选择机械地死记硬背,这在很大程度上再度使得学生觉得文学知识枯燥乏味。
2.部分文学作品比较难懂,以莎士比亚作品为代表,作品大多采用中古英语,与现代英语有较大差别。部分学生本来就不具备较强的语言功底,阅读现代英文小说或剧本都还存在不小问题,如若再遇上中古英语,他们就会倍感头疼。
3.部分高校现在采用的教材只是单纯地介绍英国文学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国著名作家及他们的主要作品。由于课时限制,虽然经过了一两年文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几部完整的英文名著,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
(三)学生方面。
1.多数学生对文学课程重视不够,认为学习文学课程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对于提高英语水平没有多大实际帮助。现今面临就业难的局面,很多学生更倾向于学习语言“工具化”的课程,如外贸英语、英语口译等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2.对于英语非及时语言的中国学生,一看到篇幅较长、生词较多的英国文学著作,难免心生畏惧产生抵抗情绪。虽然英国文学课程在英语专业高年级进行开设,学生也进行了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但是英文名著本身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学生在阅读并理解英国文学作品上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3.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处在网络发达、娱乐方式众多的时代,很多大学生经不住网络的诱惑,沉迷于电影、电视、网络游戏之中,过于注重感官享受而忽视了培养内在素养,文学对于他们来说无足轻重。
4.对文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文学背景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背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与英国历史有很大联系。现今生源广泛,英语专业招生文理兼顾,理科背景的同学对于文科知识如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等科目的掌握十分欠缺。虽然在大一大二阶段学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学习相关文科知识,但大多数同学仍然感到缺乏支撑学好文学课程的背景知识。
(四)传统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一卷定成绩,即只要学生卷面作答得好,就可以在期末考试中取得高分。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很多学生学会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采用考前突击方式,短时间内快速地将整学期的文学知识记在头脑中。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并不能对文学知识较好地消化,也不能将有关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考场上凭借记忆将考卷答完之后很快就会将大部分知识抛于脑后。这样一来,学生虽然在考试中取得了较优异的成绩,但这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违背了考试的真正目的即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二、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根据对英国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出的上述原因,笔者认为要提高教学效率,应从教师、教材、学生、考核方式四方面入手,针对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提高教学建设质量,让学生通过文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教学方法改革。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不再是老师满堂讲课,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老师应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带动学生多参与小组讨论。课堂上老师只是作为引出知识点的引子,更多的知识要让学生通过课上讨论,课下分工合作,搜寻相关资料得出,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向大家分享展示。这样一来,老师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又学到了知识,还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知识点更容易掌握牢固。
2.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文学著作,培养学生对原著的鉴赏能力。针对部分采用中古英语的英文名著,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细细品味作品,适当采用双语教学,结合的中文译文,减轻学生对赏析难度较大的英文名著的抵触心理。课后老师应布置学生预习文学作品的任务,课堂上让学生提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疑惑,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如此,课堂上老师在对名著进行分析的时候,学生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而是提前做好了准备,在经过自己的一番独立思考之后,接受老师的正确指点。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学作品,掌握文学鉴赏的能力,又有助于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3.改变传统考核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针对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学校可以将考试分为几项测评方式,然后取其综合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判。例如评判标准可以分为学生平时表现、撰写论文与报告,以及期末考卷成绩等几方面。通过这种较为公正的评判方式,学生明白学习一项课程不只是期末苦下工就足够,考试的真正目的在于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应考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学生以往考前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更注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下工夫,从而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掌握文学知识。
(二)文学课程老师要注重自身文学素养的培养。
针对部分文学课程老师自身文学修养不足的情况,要想有效地带领学生学习文学知识,老师应该在这方面加强自身文学素养的培养,多充电读书。另外,学校应该重视文学老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适当地派遣个别文学老师出国,感受英国文化,直观地了解英国的风土人情,如此,文学老师对英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胜任文学课程的教学任务。
(三)在选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教材配套读本,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英文原著读本。
教材是课堂的核心部分,对学生学好英国文学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课堂上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多阅读配套教材读本,欣赏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仅仅讲述作者生平及重要著作。通过阅读文学原著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作品精髓和核心思想,以及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同时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
三、结语
英国文学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英国文学课程,其重要性对英语专业学生不言而喻。因此,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改革的道路漫漫长远,我们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不断完善改革模式,通过不断实践,深入调研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具有阅读鉴赏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高度审美情趣和高素质的人才作贡献。
英语专业文学:如何有效提高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学素养
摘 要:为了提高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需要教师与学生要面对现实,共同努力,从实际出发,加强基础训练,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文学素养;学习成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作为重要的国际语言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交流任务,社会对当代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提高也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还得不断研究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认真分析学生现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并加以正确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及学习成效。
一、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师文学教学需不断改进提高
(一)主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为提高自身的文学教学水平,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师必须积极参加各项培训,积极听课学习,平时,经常查阅有关英语文学教学的资料,阅读英文报纸杂志,了解英美国家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及时事要闻,在语言教学中随时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根据教学内容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情习俗和有关文学常识,从而增加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学学习的听课兴趣。
(二)观看英文原声电影
好的英美国家的作品大多都被搬上了银幕,电影教学情景直观,内容生动丰富,语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能真实而地展现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可让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摆脱母语羁绊,可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觉,进入一个“英语思维”的理想氛围。同时,电影语言弥补了一些课本、教学片等刻意为语言而语言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视听说的积极性。看英美影片是学生学习“地道”表达方式的理想途径。教师可以适当播放部分电影,让学生写出观后感,这样既能促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或者让学生在课下观看的英语电影,并写出评论。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培养学习英语文学的兴趣,从而提高了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师可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利用这部分时间进行师生互动,谈论某部英文作品,使学生各抒己见,共同提高。了解英美文学作品,单凭教师一言是不够的,学生要想真正的掌握英美文学的内涵,必须通过自己的阅读来了解。这样就能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师生共同求知的目的,同时,也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
二、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文学学习现状
(一)英语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不够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在英语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实践的机会,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对于高职院校的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有浓厚英语文学学习兴趣的学生不占多数,很多学生只是抱着一种应付课堂的态度,在课堂上“人在曹营心在汉”,根本就不会真正参与到教师的讲解和互动中。因此,培养学生浓厚的英语文学学习兴趣和保持这种兴趣是提高英语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英语文学学习的计划性不够;缺乏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缺乏主动调控学习进度的意识和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变学习被动为主动;确立英语文学自主学习目标。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正确指导也是分不开的。
(三)有效运用各种辅助设备的能力较低
在科技和信息发达的今天,许多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学习空间。但调查得知: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利用互联网来帮助自己学习英语,只有个别学生会用互联网认真学习或者收看英语文学方面的视频。英语文学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它需要平时的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积累,但学生很少有人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很少会真正思考相关知识点的文化背景。学生有效运用各种辅助设备能力较低也是我们英语文学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结束语
总之,提高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帮助学生培养浓厚的学英语的兴趣、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并适时地予以学习指导。只要我们面对现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效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英语专业文学: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将英美文学纳入到英语专业教学中,而英美文学英语教学促进作用的发挥也验证了其教学重要性。但是基于某些客观原因,英美文学在目前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呈现出边缘化的发展趋向,教学实效性与教学质量得不到切实保障。因此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主要就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展开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导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
【关键词】英美专业 英美文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研究分析
英美文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英语专业素养及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针对近几年出现的英美文学淡化趋势,加强高校师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关注,做好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改革成为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改革也是当前英美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与关键,直接决定着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与实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英美文学英语教学主导地位的回归。
一、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理念的创新解读
1.进一步明确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与意义,增强课程关注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个人私利主义与社会功利主义盛行,在许多师生眼里英美文学成为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特别是在多数高校学生看来,英语仅仅为一门工具,所谓的英语专业其实就是语言知识的学习与把握,重点在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其学习的重点往往更侧重于语言的翻译与词汇的表达,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其很难认识到文学与英语学习的内在关系,加上英美文学对未来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多数学生对英美文学缺乏基本的关注与重视,部分学生认为文学阅读与评论难度大,学习该门课程会浪费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从整体上降低学习效率。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英美文学难以真正开展起来。因此应该引导高校师生树立正确的英美文学课程目的与意义认识,充分认识英美文学与英语学习的内在关系,认识到英美文学在人文素养提升及语感积累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艺术的殿堂里呼吸外国文学的芬芳。而通过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阅读可以丰富词汇,提升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技能,摒弃英美文学等同于语言技能的错误思想,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艺术熏陶作用。教学理念方面应让英美文学真正融入到英语专业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思考问题,锻炼思维能力,只有将英美文学的关注落实到英语专业实际教学中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做好理念上的正确解读,才能明白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与意义,从而引导师生增强对英美文学的关注意识,自觉将英美文学的学习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师生从心理上克服英美文学“鸡肋”的误解,从而激发学生英美文学阅读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英美文学课程学习中去。理念上的正确树立是学好英美文学的前提与关键。
2.加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人文素养关注,做好人文素养培养。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机制使得人文素养培养与英美文学的教学结合日益紧密,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制约了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对教学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加剧了道德滑坡,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得部分人产生“文科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因此人文素养缺失严重,针对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我们理应认识到英美文学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英美文学多元的展现形式,小说、诗歌、散文等都是人文素养培养与教育的绝好素材,将这些素材借助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传递给学生,可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与道德情操的陶冶。作为一门体现人文学科的典型性学科,英美文学课程自身具有明显的人文素养教学优势,因此我们理应将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教学理念上的更新带动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加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美育教学关注,积极推进美育教育。多元的表现形式使得英美文学蕴含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美,这也为英美文学教学打上了美育教育的烙印。英美文学本身作为一种语言实践课程,在提升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交际能力与民族差异敏感性的培养,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教师理应挖掘作品中美的元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借助英美文学的美育功能实现育人的目的。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我们理应认识到文学作品的美育感召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生的真善美,从而学会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取舍。英美文学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技术的教学,更是美育教育引导的重要渠道,通过特殊的美育功能的发挥实现与英语专业教学各个环节的结合与紧扣,从而相辅相成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
1.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课程教学优势,提升课程教学趣味性。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我们理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借助多媒体教学优势凸显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与意义。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英美文学作品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枯燥的英美文学阅读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图文资料带动下激发英美文学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而多媒体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融入也使得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得到彻底颠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增强,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英美文学的课程教学中,在兴趣指引下英美文学枯燥乏味的历史讲解也变得丰富有趣,使得英美文学与学生日常实际结合起来。而多媒体教学的英美文学课堂融入也调动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以更加立体化、真实化与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英美文学“学习”向“习得”的转化。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创新时,应首先应用多媒体技术做好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将纸质教学材料与音视频教学材料充分结合,从而奠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资源基础。此外多媒体教学技术承载及表达方式的多元也使得教学效率大为提升,节省了板书时间,学生课堂讨论时间更加充分,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更加高效。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英美文学教学时,可以基于学生的认知学习实际,基于学生的英美文学兴趣点制作针对性强的教学课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共享优势实效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共享。
2.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向的知识传输,教师占据课堂教学主导地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带有很强的被动色彩,学生主体意识与自主参与意识难以真正调动起来,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也引发了师生互动之间的尴尬。满堂灌使得教学气氛沉闷,英美文学在沉闷的课堂氛围中难以提升教学实效。而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课堂教学则是对传统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教师的课堂主导色彩明显弱化,在发挥精彩独白讲解优势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教学互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提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也激发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得到极大提升,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使得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得到同步提升。从教学原理上说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人文认知规律。大量的实践证明,what和why等类型问题的探讨更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并且更容易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对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来说,文学文本本身是既定的,但是我们可以实现观察角度与评判方法的转变,在互动与探讨的过程中引导做好思维的碰撞,从而在互动教学中发掘新颖的文学观点与作品审美认知,这也是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热情的关键。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如果沿袭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只能使得课堂教学变得趣味索然,因此互动式教学模式作为新型的教学尝试,在与英美文学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使得英美文学课堂更加鲜活生动,教学实效性大为增强。
3.任务型教学方式注重学习动机调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兴趣是好的教师,而英美文学课程本身的不受关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与热情的缺乏。因此要想实现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从兴趣的调动与培养为出发点。兴趣的调动得益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去共同关注探讨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激发学生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动机并使之在较长时间段内得以维持。而兴趣动机的激发要着眼于三个问题的探讨。首先是借助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提升艺术欣赏水平与审美能力。其次是借助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并了解既定的生活画面。再次是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与学习,可以使得自身的英语语言表达技能得到提升。此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推广也是实现学生英美文学动机持久的途径。让学生直接参与任务制定与,让学生自由安排任务学习的进度,通过主动选择任务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文学作品,并且鼓励学生亲自制作课件,在任务并解决任务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寻找既定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分析价值,从而实现英美文学审美知识的内化。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调整,学生寻找阅读素材的过程也是拓宽视野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阅读层面更加广阔,阅读深度也显著提升,而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亲力亲行,学生在任务的驱动引导下有目的地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学生可以自主安排阅读进度,在阅读自由的基础上得到真正的阅读体验,而这也是英美文学教学的最终落脚点。
三、结束语
英美文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理应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发挥价值引导与语感培养的积极作用,实现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与带动,并且实现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但是我国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却并不理想,课程开设不受关注,课程教学理念陈旧单一,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因此做好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本文分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两大层面就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调整建议,在教学理念上应增强课程关注意识,融入德育与美育教育,实现英美文学教学理念的更迭完善。在教学方法上应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作用,引入互动式教学与任务型教学,开启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方向。借助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实现新时期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推进。
英语专业文学:英语专业本科生阅读课与文学课一体化教学初探
摘要:“英语阅读”和“英美文学”是我国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两门必修课,前者由于教授方法、教材选用、评估方式等问题备遭学生冷遇和诟病;而后者则在“实用主义”“重技能、轻人文”教育思想的冲击下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遭遇边缘化的局面。本论文旨在响应《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立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结合两门课程的长处,规避短处,探索出一条“英语阅读”和“英美文学”一体化教学的道路。
关键词:英语阅读;英美文学;一体化教学
“英语阅读”和“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前者属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所划分的英语专业三大板块课程中的“专业技能”课程,一般开设于低年级阶段,重在扩充学生的词汇量,训练学生的基本阅读技能;而后者则属于《大纲》所划分的“专业知识”课程,通常开设于高年级阶段,是在学生经过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之后,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所设置的课程,其目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大纲》)
而这两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逐渐被边缘化、形式化。前者由于授课方式、教材选定、测试评估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往往教学效果不佳;而后者则在“学以致用”“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理念影响下逐渐被冷落、边缘化。为扭转这两门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尴尬局面,针对这两门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本论文试图探索出一条取此家之长补彼家之短,实现阅读课与文学课一体化教学的道路。
一、英语阅读课程的现状
(一)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
在英语专业本科生阅读课程的教学教师往往以基本阅读技能训练为导向,教师常常是知识的输出者,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中过分注重语言点等细节的讲授,把阅读课上成了小型“精读课”。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基本的交际能力有一定作用,却导致学生难以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人文素质的提高,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也存在严重缺陷,最终使得教学效果与课程开设的目的相脱离。
(二)教学题材缺乏人文积淀,课后练习拘泥于技能训练
目前市面上的英语阅读教材从选材上看涉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科学方方面面,满足了《大纲》对于“培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人才的要求,但文学作品方面的选材依然较少。且教材中的课后练多倚重阅读技能训练,没有体现对学生语言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目的。
(三)考试评估方法单一
当前英语专业阅读课的考试评估方法往往以测试为主,题型固定,主要考查学生词汇量的积累和阅读技巧的掌握,常常是期末考试一锤定音地判定了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忽略了学生表达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查。
二、英美文学课程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多,课时量有限
英美文学作品星罗棋布、卷帙浩繁,文学课的教材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而文学课的课时却非常有限。文学课内容多和课时少之间的矛盾一直未受到重视和得到解决,教师常常在教学内容的详略和主次选择中困窘为难。结果往往是走马观花,既做不到从宏观上俯瞰英美文学经典的全貌,也无法做到对作品进行细品和深究。
(二)教学方法单一守旧
英美文学课大多还固守传统的文学史加选读的教学模式,文学史则以教师讲授为主。作品选读的教学中教师把多数时间用在字词和篇章解读上,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度品鉴和文学、文化解读,学生在学习过程很难构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知,这也就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教材建设滞后
英美文学教材版本众多,多数是以文学史为主线、以作者为中心的经典著作的节选和片段的罗列,很少有涉及古今中外评论家对于作品的解读,导致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难以深入,只能停留在字词、篇章和情节的表面。此外,厚古薄今也是文学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当代作家的不重视使得众多文学教材落后于时代,也落后于学生的兴趣。
三、英语阅读课程与英美文学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
由于中小学阶段,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于外语教育的重视,本科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已普遍提升,鉴于此,许多教育专家提出建议,在英语专业本科生教育的基础阶段减少英语技能课课时,增加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的课时,以达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这事实上为阅读课和文学课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土壤。
(一)用文学作品作为阅读课素材
在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阶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篇幅适中、难易得当、内容生动的文学作品作为阅读课素材,一方面可以改善阅读材料的单一性,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文化的瑰宝和精髓,接触原汁原味的英美原著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也为高年级阶段的文学史和文学作品品鉴类课程打下感性基础。此外,英美文学作品中风雅卓绝的文字,妙笔生辉的刻画,力透纸背的论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将阅读技巧融入文学作品的阅读
有了低年级阶段的感性基础和阅读兴趣,到了高年级阶段的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师同样可以用阅读技巧来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赏析。对于篇章大意的理解,整体风格主旨的把握,词义句意的推断等,都可以运用相应的阅读技巧来实现。还可以以读促写,指导学生在阅读后对文学作品进行效仿、改写,撰写概要、读后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三)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相结合
文学作品的学习要建立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而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文学作品。语言教学为文学教学提供语言基础、学习策略和技巧。文学教学为语言教学提供素材和审美导向。英美文学经典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才流芳于世的文化瑰宝,语言丰美,用词精到,作为教学素材可以增加语言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和人文性,能使课堂增色,提升教学成效,对于改善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的语言技能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论
英语阅读和英美文学课程共同承担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这两门课程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丰富的素材。两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语言学习、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完成人文知识的积累和文学素养的沉淀。这一模式符合《大纲》对于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反映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