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图书馆系统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图书馆系统论文:图书馆著作权管理系统论文
1高校图书馆光盘的管理方式
为了保护光盘和充分利用光盘数据,现今许多图书馆自行开发随书光盘管理系统,将光盘内容拷贝、压缩存入计算机中,架设Web服务器,供网上浏览和下载,或者架设FTP服务器,在校园网内供读者浏览或者下载使用,然而这种做法有可能面临侵犯著作权的风险。
2图书馆光盘管理系统中面临的著作权问题
图书馆光盘管理系统为读者在电子资源检索室及图书馆网站上浏览和下载光盘文献资料提供服务,这样将大大促进作品的传播和使用。因此,作品的版权人不可能不关心这样的问题:将光盘内容存储到服务器中是否属于版权人的专有权利?是否应该事先获得该作品版权人的许可?是否违反了著作权法?
2.1复制权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图书馆开发的光盘管理系统,将随书光盘资源上传到图书馆专用服务器,改变的只是作品的载体,其作品内容本身的完整性并没有改变,是一种从数字到数字的复制,所以此时的数字化可以不经过版权人的许可,也不必付费。但是高校图书馆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条例,保障随书光盘的开发和利用控制在合理使用的范围内。
2.2信息网络传播权
随书光盘管理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必然涉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各图书馆应认真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图书馆要监控读者使用各种资源情况,有效规避读者在信息使用过程中侵犯权利人的知识产权。
2.3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光盘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主要涉及著作权人的人身权,虽然不必取得著作权人许可,但要尊重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在对光盘的编辑中应指明作者姓名、不得擅自改变;也不能擅自对作品进行修改、更正补充、篡改,防止作者的名誉、声望受到损害,维护作品的纯洁性。
3防范图书馆光盘管理系统中的著作权问题
3.1对馆员进行知识产权知识培训,严防盗版光盘的入藏
在各种盗版活动猖獗的今天,图书馆必须开展知识产权法宣传与培训,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律素质,对工作中容易侵权的问题要特别注意:选择正规出版社的出版物,保护著者版权,不购买低价盗版光盘,加强随书光盘订购、入藏、验收等环节的管理,严防盗版光盘的入藏与流通,一经发现应坚决剔除。真正做到从行动上去保护知识产权,避免图书馆侵权行为的发生,首先要具备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2正确利用“合理使用”制度
图书馆是一个为教育服务、非营利性信息服务机构,为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世界各国的现行著作权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允许社会公众的合理使用。图书馆光盘管理系统是将本馆的馆藏光盘进行数字化处理,是基于服务的并且无任何营利目的,在本馆内、在原读者范围内使用,可以事先不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也无须支付任何费用,但如果著作权人声明其作品不允许复制,就不能将其作品拷贝并在网上传播。图书馆应当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基础,充分利用“合理使用”这一权力,以保障较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从而进一步扩大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但同时也应把握好尺度,严格遵循合理使用的范围、权限。
3.3提高读者知识产权意识
图书馆要对读者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宣讲活动,在数据库主页中版权公告,提醒读者合理、合法使用数据库资源,对读者进行有效的引导。图书馆还应尽到注意义务,对有可能发生的读者侵权行为进行警示,提醒读者使用资源时尊重知识产权,不得将从图书馆获得的资源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同时一旦发现侵权内容,立即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移除。只有图书馆广大读者确确实实地提高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使用中侵权行为的发生,有效地规避知识产权风险。
3.4做好技术防范
首先,图书馆要严格控制传播范围,设置用户账号和密码,确保光盘管理系统仅校内读者在馆域网或校园网内登录访问;还可以通过设置防火墙的方法来有效地将互联网与内部网隔离,防止不在授权范围内的网上读者使用这些信息。其次,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限制读者下载,只允许读者在线浏览,保护著作权所有人的利益。
3.5以教学为目的的非营利性复制
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图书馆光盘管理系统的开发运行是为了使馆内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图书馆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内对象提供服务,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和知识中心,必须提高图书馆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杜绝侵权行为的发生,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才能保障图书馆稳定发展。
作者:巩黎娟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系统论文: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
[论文关键词]藏书剔除馆藏结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
[论文摘要]通过对常用藏书剔除的方法的分析,阐明依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藏书剔除的组织、计划、实施,及其方法和步骤,提出进行以3~5年为周期的藏书剔除,有利于馆藏结构的持续改善。
藏书剔除即“将某些图书从基本藏书区中撤出,转人某种辅助藏书区、储存中心,或加以注销”的一个过程,将一部分失去使用价值或利用率很低的书刊撤离一线书库[1],可使留下来的藏书更加符合图书馆的任务和读者需要。
一、常用方法的藏书剔除
常用的藏书剔除办法主要有主观判断法、书龄判断法、使用年限法等,其中主观判断法是藏书剔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馆员按照事先拟订的一系列相关的剔除标准(或准则),凭借自己的经验,直接在书架上剔除文献资料。面对的是知识内容千差万别、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藏书,运用主观判断法进行藏书剔除的尺度很难把握。
书龄判断法是根据图书年代进行藏书剔除的一种方法。可是相同书龄图书的利用率会相差甚远,单纯以年代决定藏书的去留,就有可能把一些有价值的、使用率高的旧书剔除出去,或者留下许多书龄较短、不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
文献寿命“半衰期”体现的是知识情报的老化与更新的基本规律,可以作为一线书库藏书剔除的一个参考依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量化某一馆藏是否超出其有效使用年限,或着超出了多少,都是很困难的。
调查研究法是开展特定范围(读者、专家)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藏书剔除的一种方法。它过分注重代表范围内的即时需求,忽视馆藏体系整体的、长远的建设和发展。
滞架时间是反映图书使用情况的一个客观标准,如果大量利用率很低的馆藏文献继续留在一线书库,会增加馆藏的承载负担和经济支出,增加读者查找和获取的时间。但如果图书没有放到规定位置,或者读者没有发现它,那么它自然没有被利用的记录,很可能就被选为剔除对象。
目标比对法是根据资源建设目标进行藏书剔除的一种方法。然而,藏书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这种方法有时会加大滞后的周期。
上述方法从不同角度为藏书剔除提供依据,总体上说是各有千秋。有些时候,单独使用上述方法在时间、人力、质量等方面难以满足藏书剔除的需要,需要结合目标、摸索更先进、更科学、更合适的藏书剔除方法。
二、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概况
图书馆管理系统,又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自国内图书馆开始运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到目前已经将传统的图书馆业务手工操作转变为计算机管理,从简单的单个模块管理提升到功能齐全和强大的集成系统,使图书馆的主要业务,包括采访、编目、流通、连续出版物管理、公共检索等,在一个书目数据库中得以实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管理系统普及,传统的人工工作逐项逐项地被计算机代替。图书馆管理系统本身从图书馆内部提供信息资源朝着馆际之间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多媒体化[2-3]方向发展。图书馆管理系统实时显示图书的库存数量、种类,以及图书的借阅情况,有助于动态的分析和决策,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基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藏书剔除
在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的当前,依托各集成管理系统的功能,跟踪特定读者群,核实电子文献、各种数据库、虚拟馆藏的覆盖面、特色和利用情况。与对口院系、各专业尤其重点学科、基地建立长期的联系,掌握对口院系学科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学生和教师用书需求。根据入藏、流通、阅览统计,确定反映本馆利用状况的藏书周转基点,研究剔除一部分非本馆特色学科的文献、剔除一部分少人问津的文献,对藏书结构、满足率、利用率造成的影响。传统的藏书剔除工作也可以根据计划进度、一个库一个库、一类一类、持续不断地开展,形成一个经常性、制度化、规范化、以3~5年为周期的、按主题(或按类别)的藏书剔除制度。
利用计算机很容易列出长期滞架文献的清单,但是要从这几十万条数据中判断出哪些图书应该在这一批剔除的确有困难。况且,判断馆藏图书是否有使用价值,使用频率的高低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使用频率的高低并不一定与使用价值的大小同步,滞架书刊中不乏一些内容质量、及其时效性都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书刊,不应属于剔除之列。因此必须启用专用的系统,把具体的量化指标限定条件输入计算机,如历年利用率要求、出版时间要求、复本数量要求、外观状态要求、修补次数要求等,其中连续利用率、出版时间、复本数量可以从数据库获得,外观状态和修补次数如果有记录以记录为准,没有记录则认定外观状态正常、修补次数为零。在计算机分类分类平台完成检索之后,记录符合条件的分类结果,生成一个符合量化指标的表单。面对学科知识千差万别、书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具体藏书,不是用几条原则标准就能决定取舍的,随时都可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所以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须对藏书进行逐类审查、逐种鉴别的,任何僵化的、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需要对拟剔除文献进行必要的复审。
对于通过复核的拟剔文献,才可以分门别类交付工作人员把对应的文献逐一从架位上按顺序抽取出来,按顺序集中存放。下架后应设一道复核工序,即由复核人员对下架的剔除文献进行认真核对,以防止误剔、漏剔。同时,对获批下架文献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把剔除文献的去向反映到相应的数据库,调整库位,生成新的排架号。
藏书剔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藏书质量,让使用率高的藏书留在一线书库的开架书位上,方便读者取用,提高流通书位的利用率,控制开馆成本。斯坦利J斯洛特的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图书馆的核心藏书占该馆现有图书的72~84%时,可以保障满足99%的读者使用需求”,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图书馆将其现有藏书的16~28%图书予以剔除,会对1%的读者需求产生影响。所以储藏剔除不能将剔除文献轻率地抛弃,对尚有一定参考、利用价值的书刊,优先移至贮藏书库,密集排架,以为读者可能产生的特殊文献需求提供保障。通过对藏书剔除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和解决,可从藏书是否符合读者群的需求、藏书分类是否恰当、藏书著录是否、藏书排架是否符合读者习惯等一个个侧面为馆员改进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反馈信息,进而有利于修正和调整资源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结束语
藏书剔除是藏书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当前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的前提下,依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功能,可为藏书剔除工作提供更客观、更的依据,并有效地保障藏书剔除的进度和质量。
图书馆系统论文:基于SNA的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论文合著研究
摘 要:本文选取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相关文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对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网络成分、凝聚子集等的分析发现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领域存在小团体较多,科研合作规模还比较小,还没有实现跨领域、跨学科的大型科研合作,缺乏能够推动该领域深入发展的、在不同学科都具有影响力的学者等问题。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社会网络分析法;合著
1 引言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带动下,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图书馆从业人员高效服务的得力助手。不管是图书订购、电子资源管理,还是图书流通、参考咨询、借阅等日常常规工作,图书馆员都可以利用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本身就是发展迅速并且前景广阔的学科,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更是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专业、软件开发专业、图书馆专业、图书情报、行为学等多个领域,该领域具有合著网络的可研究性。
2 数据选择与预处理
2.1 数据的获取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样本主要源自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时间为2016年8月10日,以“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为主题词进行主题检索。筛选去除重复性、会议性和非相关文献后检索到有效文献322篇,文献发表时间从1985到2016年,检索到的322片文献,涉及作者531人。
2.2 构建合著网络
建立作者合著关系的二值矩阵表是构建合著网络最基础的一个环节。本文笔者研究合著关系时,主要以174位合著作者为网络节点(本文数据的处理和矩阵构建前提是一篇论文中无论排名先后,作者关系都是平等的),节点与节点间的连边为作者之间的合著关系,些节点与边形成的系统即构成了科研合作网络。
3 研究结果分析
图书馆MIS领域的社会网络中有许多相互独立的小团体,说明目前为止,图书馆MIS领域的科研合作规模还比较小,还没有实现跨领域、跨学科的大型科研合作。
3.1 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SNA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每个节点(个人或者团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中心地位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其权利以及影响力的大小,因此中心性是社SNA最早研究的内容之一。由于计算方法不同,中心性分析可以将分为点度中心性分析、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分析等。由于“图书馆MIS”领域的合著网络中存在这很多孤点,并且在计算接近中心性时要求必须存在连通着的网络,所以本次SNA无法对接近中心性分析进行分析[1]。
3.1.1点度中心性
从整体的点度中心度分析结果来看,图书馆MIS领域作者合著网络的整体点出度及点入度都比较低,说明该领域作者之间合著论文较少,科研合作活动也并不频繁。虽然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涉及到计算机、图书馆、软件设计等多个学科和领域,但各个领域之间以及每个学科内部合著文献都比较少,科研合作活动严重不足,该的者们并没有重视领域内部及与不同学科的科研合作。
3.1.2中间中心性
中间中心性能够体现行动者(个人或团体)对资源的控制实力和程度。如果一个节点所处的位置是通向许多其他点对的捷径( 最短的途径) 上,该点便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该作者在整个合著网络中拥有较高地位和影响力,能够掌握该领域的相关学术资源。因此也可以认为位于中间中心的点的作者能够起在整个领域中起到到沟的桥梁作用。[2]鉴于此,为获取图书馆MIS的中间中心度,判断哪些作者处于核心位置,以及作者的影响力等。
3.2 凝聚子群分析
对于凝聚子群的分析是比较常见、典型SNA分析方法。凝聚子群分析的优势是可以对整个复杂社会网络结构进行简化,使研究人员可以便捷的找网络中内在的子结构和他们的相互关系,使表征网络结构特征能够更加的显而易见、整洁明了 [3]。
3.2.1成分分析
如果一个图中的某个部分与其他部分都不相连,就可以把这个部分看成一个成分[4]。通过UCINET成分分析路径(Network― Regions― Components― Simple graphs),并且在“强弱关系”选择中选择强关系(相互关系),可以得到该群体网络中含有的成分。
3.2.2派系分析
在凝聚子群具有可达性的基础上,由出现了“n-派系分析” 的概念。设定一个临界值n作为凝聚子群中的成员之间距离的较大值,这意味着网络中任何对点间的较大距离不能超过n。n值越大,派系包容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5]。在本研究中,将n设为3,分析得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领域出现38个派系。
目前为止,图书馆MIS领域的科研合作规模还比较小,还没有实现跨领域、跨学科的大型科研合作。这一结论也可以验证前面成分分析的结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①研究人员由于学科背景和工作背景都不同,致使他们在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研究不同方向的问题; ②研究经费的限制,大多数研究人员为了节约成本,选择单位内、短距离的合作。
4.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图书馆MIS领域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及时,该领域中小团体的科研合作活动较多,合作比较稳定。第二,目前为止图书馆MIS领域的科研合作规模还比较小,还没有实现跨领域、跨学科的大型科研合作。第三,缺少在不同学科都具有影响力的学者,推动该领域的深入发展。该领域科合著文献量之所以较少,也是因为还没有“主心骨”能够带动起整个领域的科研合作。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图书馆MIS本身特点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同背景的学者要想在其他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却是有一定难度,因此也很难出F“沟通桥梁”。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本身就涉及到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知识,需要各个相关领域加强合作才能更好的促进图书馆MIS的发展。计算机科学、软件开发、图书馆学、图书情报、行为学等多个领域的学者应该重视“跨学科”合作、加强“跨领域”交流,推动图书馆MIS的深入发展。
图书馆系统论文:分析RFID智能管理系统在图书馆的应用
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以全新的读者服务理念和文献管理模式为先导,针对图书馆服务工作和文献管理的实际需要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新兴的RFID电子标签识别技术为基础,对馆藏文献的排架提出全新的定位和排架理念,采取读者、文献、书库书架的一体化RFID标识,从而构架起计算机信息和馆藏文献、读者服务之间的更为方便、高效、便
捷的管理体系,实现图书馆文献管理的智能化、高效化。
1 什么是RFID
1.1 RFID技术特点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系统由两个基本器件: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它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自助借还、高速盘点、快速查找、定位、顺架、分拣均可实现。
1.2 RFID的分类
RFID按应用频率的不同分为低频(LF)、高频(HF)、超高频(UHF)、微波(MW),目前应用于图书馆的一般有高频和超高频。
高频RFID标签典型工作频率为13.56MHz,一般以无源为主,标签与阅读器进行数据交换时,标签必须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的近场区内变革,阅读距离一般情况下小于1米。由于天线较长,标签面较大,容易被人发现,但防干扰能力强,读错率少, 读写速度相对较慢。
超高频标签的工作频率在860~960MHz之间,可分为有源标签与无源标签两类。工作时射频标签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场的远场区内,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耦合方式为电磁耦合方式。阅读器天线辐射场为无源标签提供射频能量,将无源标签唤醒。相应的射频识别系统阅读距离一般大于1米,典型情况为4~6米,较大可达10米以上。超高频采用电磁发射原理,因此更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优点是标签面积较小,夹在书中的隐蔽性较强,不容易被读者察觉,但由于亲水性强,防盗效果会有所影响。
1.3 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 是由阅读器(Reader)与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分所组成。
2 RFID图书馆管理系统组成
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分为“两个平台,十个子系统”,各子系统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共享,并通过SIP2协议接口模块实现与图书馆其它管理软件的无缝链接,实现数据的共享与交换。
2.1 图书馆RFID管理平台
图书馆RFID管理平台由电子标签转换子系统、馆员工作站子系统、图书盘点子系统、监控中心子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电子标签转换子系统:实现对图书标签、借书卡标签的关联与注销,架标、层标的注册与注销功能。图书电子标签通过关联,与图书信息进行绑定,完成流通前的处理操作;借书卡标签通过关联,与读者信息进行绑定,完成读者注册工作;架标、层标的注册为图书管理单位设置,完成图书典藏管理的准备。同时提供图书查询、读者查询、RFID标签打印、日志查询功能。
馆员工作站子系统:包括流通工作站、标签转换和图书检索工作站,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日常图书借还、续借、检索等提供方便。
图书盘点子系统:包括推车式移动盘点和便携式盘点。实现对图书的顺架、盘点、上架、倒架、剔旧功能,同时提供对图书、书架的查询与定位。
图书安全监测子系统:对借阅图书进行合法性检测,当发现没有办理借阅手续的图书时,自动进行声光报警。
监控中心子系统:实现对RFID设备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控,记录报警日志并控制RFID设备的运行;同时通过连接现场摄像头,实时监控现场情况。
2.2 图书馆RFID服务平台
图书馆RFID服务平台由五个子系统组成,分别是室内自助借还子系统:实现图书的自助借还与续借功能;室外自助还书子系统:实现图书全天候自助还书与续借功能;自助办证子系统;Web子系统:实现图书网上查询功能,同时图形化显示、定位图书所在位置;SIP2接口子系统:实现与我馆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的无缝链接,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总体结构 3 RFID给图书馆带来的变革 RFID应用于新型图书馆后,构建以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管理与服务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服务现状。将在新的馆舍布局、新的馆藏文献资源管理与读者服务理念将迎来图书馆现代化、人文化、智能化的公共服务形象。 采用RFID智能管理系统,将在图书流
通领域实现以馆员为主的服务模式向读者自助服务模式的转型,将会给纸质图书流通业务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和跨越,自助借还、高速盘点、快速查找、定位、顺架、分拣均可实现,实现图书流通领域的自动化。同时对我们办馆的理念、管理的方式、组织的结构、业务工作的开展也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3.1加快了流典工作的速度。利用RFID电子标签不仅可以查询书目信息和借阅信息,更可以追寻特定馆藏资料在图书馆中的位置变革,使读者能很快的找到所需图书。同时排架、上架简单易操作,RFID图书管理系统采用的是架位码排架法,相对于分类排架法简单、易懂,不需要很深的图书分类方面的业务知识,很容易掌握。
3.2图书的查询盘点精准省时,提高了典藏管理的效率。长期以来,传统图书的盘点都是图书馆较为麻烦的工作,但RFID在书库典藏管理方面发挥出的优势。当书库管理人员在进行图书盘点或顺架作业时,利用RFID远距离读取、批次处理的特点,无需将书一一从架上拿出,只要手持阅读器掠过书架,即可瞬间自动读取大量标签的信息,并对乱架及丢失的情况了然于胸,大幅度减少了追踪查找馆藏资料的时间,提高了查询和盘点的度,节省了对人力资源的消耗。
3.3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了服务水平。将大量重复、简单的图书借还工作,交由专门设备来完成,减轻了图书借出人员的工作量;一些繁杂的图书顺架、上架、查找工作在设备的帮助下高效率地完成,使流通工作自助化、自动化、简约化,高效化,减少了许多工作环节和人事、业务管理工作,可使我们有精力或把主要精力转向去开展网络信息服务、高附加值信息服务等业务工作上去,有助于完成我馆服务模式的转型,提高我们服务的质量、层次和水平。
3.4提高图书的安全性。现有的图书馆传统磁条防盗性较低,并且随着时间磁条的磁性容易被削弱,容易引起误报和漏报,导致图书丢失。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防盗系统将改善这一状况,RFID电子标签的抗污染能力、无屏障读取能力以及内容安全性相对强大,配合RFID防盗系统识别的性,将大大减少图书馆图书失窃的状况,确保图书的安全。
3.5提供强大的日志和 统计功能。应用RFID技术,将使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和RFID系统无缝对接,各工作站的信息将被自动记录到工作日志上,报告工作站提供的各种功能统计报告对未来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6图书流通的自助借还,配以管理方式的“一门制”、馆舍空间的“通体式”、“大开间”组成的开放式的服务态势变革,可以极大地体现我馆“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同时,馆舍空间呈现出的宽敞明亮、温馨舒畅、自由自主的氛围,必定会增强图书馆对读者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图书馆的利用率和图书流通率将会有较大提高。
4 RFID应用实践中的问题
4.1 RFID安全门禁系统
目前,由于经费等各种原因,很多图书馆没有做到所有图书使用RFID,基于“条形码+磁条”和RFID系统并存的现实,建议使用磁条和RRID双检测的混合型安全门禁。而且门禁卡会有传统条码卡和校园一卡通,门禁系统建议兼容两种读卡器,使得传统条码卡转换为校园一卡通后能够顺利识别。
4.2 传统磁条转换成RFID电子标签
在不同图书馆应用RFID系统时,会遇到永磁和充消磁两种传统磁条,这时就需要采取不同技术RFID电子标签。对于充消磁的图书馆需将转换RFID标签后的图书进行消磁处理后再上架流通;而使用长期磁条的必须要将其找到取出后再加入RFID电子标签,或者使用不受永磁条干扰的电子标签。否则,传统磁条和RFID会互相产生干扰,影响图书的上架流通。
4.2 书架、图书产生的干扰
金属书架、刊架对RFID电磁波信号会产生屏蔽和反射效果,建议新馆建设可以考虑材质。安装在锡箔纸的图书封面中的RFID标签经常读取困难,可以将其封面取掉,重新装订后再安装RFID标签。同时,很薄的图书在盘点时也经常会影响识别率,随着RFID技术的不断提高,这些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4.3 经费压力和系统转换工作量问题
引入RFID系统,由于电子标签的成本以及 配套硬件投入,图书馆必须要充分考虑其巨大经费压力和需要承受的系统转换的工作量。很多馆通常不会一次性把馆藏全部由条形码+磁条形式转换为RFID,一般会优先选择部分书库(如样本库)或将特色馆藏文献进行转换,循序渐进地推动。然而,如果新馆落成,笔者认为可以趁搬馆的契机进行馆藏图书的整体转换。 4.4保
留人工服务
有些读者并不愿意使用现代技术,相比自助服务,更加信赖人工处理。同时,自助借还机可能会发生网络或系统故障,图书的电子标签损坏、关联错误,图书存在超期罚款等情况,也必须要由工作人员手工处理。
4.5 图书安全性
由于RFID高频磁片体积稍大,隐蔽性差,相对而言超高频磁条隐蔽性稍好,但是也难免被有些读者撕掉变革,从而很难保障图书的安全性。同时,由于采用自助借还系统,没有工作人员监督,图书污损率较为严重。这些,都要靠我们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读者素质,共同营造良好的图书流通环境。
4.6 RFIU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对原有工作岗位的变革
RFIU系统的引进,新馆大开间的阅览方式,不可避免会造成图书馆传统的一线流通岗位大幅度减少,流通服务台工作的图书馆员人数减少,而进入图书区上架整架的工作人员会相应增加,因此转岗分流成为必然,这就给图书馆管理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
5 结 语
RFID技术的引入将改变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和管理理念,提高图书馆员工作效率,读者的借还更加便捷,更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更满意的服务。但是目前由于成本、标准等问题,我国很多图书馆对此技术还处在关注阶段。相信随着RFID技术的日益成熟、成本的不断下降,其优点会更加凸现,在图书馆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图书馆系统论文:浅论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达给图书馆管理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馆运作环境、信息载体、服务模式等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纸质资源和实物资源已经不是图书馆中的主要资源了,数字资源在图书馆资源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形成一定规模,而读者受搜索引擎的影响也开始喜欢采用快速即时性的图书馆资源搜索工具,希望图书馆能提供者方面的服务。
虽然说图书馆的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作为作为核心的应用技术――图书馆管理系统(LMS)则没有多大变化,甚至受到人们的质疑。而Web2、0和Library2、0的发展给图书馆管理系统带来了新的变化,LMS也开始发展起来,成为推动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重要技术手段。
一、图书馆管理系统现状
1、信息孤岛
随着图书馆的发展,业务也在不断增加,现有的LMS已经无法满足所有的业务需求了,图书馆开始多了许多独立的业务系统,信息孤岛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现状又给读者的资源获取带来了诸多麻烦,造成了图书馆资源的浪费,服务得不到整合。比如说,在论文购买提交系统上,读者无法使用个人图书馆进行论文提交的操作,而且也会出现重复登录问题,这给读者的资源获取带来了很大麻烦,而图书馆也无法通过LMS获取读者的论文提交情况。
2、集成思路不明显
LMS只是图书馆业务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其重点在于纸质图书和文献,对数字资源的管理效能低,难以在图书馆形成一个集成化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无法兼顾图书馆的所有业务,集成思路不明显。如:电子公文、资金管理、党务管理等内容无法使用LMS进行信息交流,LMS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3、与其他应用系统的关联性和互操作少
在图书馆业务日益增多的情况下,LMS中部可能集中所有的业务,那么要实现图书馆的集成化管理,那么就需要实现LMS与其他应用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和互操作。但是,现有的LMS无法实现与其他应用系统的无缝对接,最终导致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工作效率低、资源消耗量大,不利于体现出以读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二、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1、管理理念在LMS中的体现
没有管理理念渗透的LMS只能实现图书馆管理流程的自动化,难以体现出管理思路,也难以推动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图书馆应用的LMS大多不能体现出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是以图书馆的纸质资源的管理为中心而构建的应用系统。也正是因为LMS无法体现出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馆长无法通过LMS获取大量图书馆运行信息,无法据此作出科学的发展决策,故而使得许多馆长不愿意使用LMS。因此,在LMS构建中,设计者应以读者为中心,一切活动都围绕用户进行,实现资源、服务、管理三者的并重。资源是服务开展的基础,服务是管理的目的,管理是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手段。管理理念在LMS中的体现是图书馆管理系统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从业人员需要努力的重点。
2、开放合作化管理理念
当前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以纸质资源为核心,无法兼顾数字资源的管理,故而难以实现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整合,信息孤岛严重,不同应用系统的无缝对接很难实现等等,这些问题是LMS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LMS必须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实现元数据供应商、系统供应商之间的有效合作,最终创造出满足图书馆管理需求的LMS,推动其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不断升级改造。比如说:重庆大学图书馆的ADLIB2、0系统与北京的超星公司进行合作探索,开发出图书馆知识搜索系统(LKS),超星公司提供元数据检索入口,开发出的LKS不仅能搜索到重庆大学的馆藏资源,还能展现出超星数字图书和读秀知识库的图书信息,检索到期刊数据库的元数据,大大方便读者的资源检索,推动了重庆大学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整合。
3、数据驱动管理
大部分图书馆都会通过读者交流会、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等获取图书馆的管理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升图书馆资源建设水平、服务水平。但是,这些方式收效甚微,工作量大,反映的内容页比较单一,不,无法客观公正反映出图书馆的管理现状。而数据驱动管理作为LMS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能利用数据发现问题,对图书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日志、历史数据进行挖掘处理,得出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促进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决策,促进图书馆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说:其通过分析读者借阅历史数据了解读者的借阅习惯、发现得这的借阅兴趣,从而提高图书馆资源建设水平,给读者提供更多需要的资源。
4、整合服务评价体系
在评价上,图书馆多采用SERVQUAL、LiBQUAL+TM等评价体系来评价图书馆的各项服务,监控图书馆各项服务的情况,生成服务状况评估表,促进管理者对图书馆提供的各项服务进行及时的调整,为读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真正推动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图书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图书馆管理系统是图书馆各项业务、读者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基础应用系统,是当前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要技术手段,其在而Web2、0和Library2、0的影响下发生了重大变化,推动了图书馆管理效率的提高,但仍存在信息孤岛、集成管理效力低等问题。在信息技术和图书馆的发展下,图书馆管理系统将朝着管理思路的渗透、数据驱动管理、开放合作管理、整体服务评价体系等方向发展。
图书馆系统论文:图书馆管理系统的需求和功能分析
【摘要】: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图书和用户借阅资料繁多,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现今,有很多的图书馆尚未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图书馆若采取手工方式对图书资料和图书借阅情况进行人工管理,由于资料繁多,手工处理的工作量大,整体管理效率低下,也不方便读者对图书资料的查阅。为了提高日常的图书管理效率,必须开发满足大多数中小型的图书管理要求的图书管理系统。文章针对通常的图书管理流程,深入分析了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和功能,为图书管理系统程序开发提供了现实理论基础。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 需求; 功能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高度交流与发展的时代,面计算机系统则在信息时代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脚色,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以渗透到各个领域,图书馆也不例外,图书馆的计算机化以不容迟缓。
图书馆在正常运营中总是面对大量的读者信息、书籍信息以及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借书信息、还书信息。需要对读者资源、书籍资源、借书信息、还书信息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变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作者针对图书馆手工管理的现状,经过详细系统的调查,阐明了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和功能,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一、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当决定要开发一个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需求分析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
获得当前系统的处理流程,在此首先假设当前系统是手工处理系统。手工处理流程大致是这样的。读者将要借的书和借阅证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每本书附带的描述书信息的卡和读者借阅证一起放在一个小格栏,并在借阅证和每本书上贴的借阅信息。这样借书过程就完成了。还书时读者将要还的图书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图书信息找到相应的书卡和借阅证,并填写相应的还书信息。
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理解当前系统“怎么做”的基础上,抽取其“做什么”的本质,从而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有许多物理因素,随着分析工作的深入,有些非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困素,去掉那些非本质的困素即可获得反映系统本质的逻辑模型。
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目标系统与当前系统逻辑上的差别,明确目标系统到底要“做什么”,从而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在对上述流程进行分析后,我们对新的图书处理流程进行整理,图书馆借还书过程如下:
借书过程:读者从架上选到所需图书后,将图书和借书卡交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用码阅读器将图书和借书卡上的读者条码2码读入处理系统。系统根据读者条码从读者文件和借阅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根据图书上的条码从图书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读者如果有如下列情况之一将不予办理借书手续。
若读者符合所有借书条件时,予以借出。系统在借阅文件中增加一条记录,记入读者码、图书条码、借阅日期等内容。
还书过程:还书时读者只要将书交给管理人员,管理员将书上的图书条码读入系统,系统从借阅文件上找到相应记录,填上还书日期后写入借阅历史文件,并从借阅文件上删去相应记录,同时系统对借还书日期进行计算并判断是否超期,若不超期则结束过程,若超期则计算出超期天数、罚款数、并打印罚款通知书,记入罚款文件。同时在读者记录上作止借标记。当读者交来罚款收据后,系统根据读者条码查罚款文件,将相应记录写入罚款历史文件,并从罚款文件只删除该记录,同时去掉读者文件中的止借标记。
为了对图书管理系统做完整的描述,还需要对上面得到的逻辑模型做一些补充.首先采用图形的方式描述图书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保障整个系统的用户界面的一致性,同时也有国助于后续的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其次,说明图书管理系统的一些特珠性能要求。如借书、还书服务花费的时间一次不得大于5分钟等。
前面着重对借还书流程进行了说细的阐述,下面介绍图书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要求。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下面的功能:
> 借书处理:完成读者借书这一业务流程。
> 还书处理:完成读者还书这一业务流程。
> 罚款处理:解决读者借书超期的罚款处理。
> 新书上架:输入新书资料。
> 旧书淘汰:删除图书资料。
> 读者查询:根据读者号,查询读者借阅情况。
二、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系统功能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的基础上完成。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成功能主要有:
有关读者种类标准的制定、种类住处的输入,包括种类编号、种类名称、借书数量、借书期限、有效期限、备注等。
读者种类信息的修改、查询等。
读者基本信息的输入,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
读者基本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等。
书籍类别标准的制定、类别信息的输入,包括类别编号、类别名称、关键词、备注信息等。
书籍信息的输入,包括书籍编号、书籍名称、书籍名称、书籍类别、作者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书籍页书、关键词、登记日期、备注信息等。
借书信息的输入,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借书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输入,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查询和修改,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姓名、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图书馆系统论文:合并院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软件选型
【内容提要】 文章以杭州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指出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选型必须根据本馆实际。并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软件的优劣以及中文环境下港台等地大学图书馆的管理软件选用情况,指出合并院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软件选型要在满足图书馆内部业务管理和方便情报检索的基础上,既保留传统的采访、编目、流通、期刊管理功能,又能为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打下基础。
图书馆作为信息的收集发散源,其现代化、自动化水平对图书馆从事信息的收集、管理、利用具有重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也对整个社会信息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计算机的广泛运用是图书馆实现现代化、自动化的前提条件。我院新校园区图书馆大楼正在筹建中。为了多方位发挥其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使各层次读者能充分领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便捷性,多方位享受图书馆的品质次信息资源服务,其中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就是完成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软件选型的问题。
笔者认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软件选型必须结合本馆实际,了解本校学科设置和学校发展前景,分析本校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图书馆管理软件的优劣,在满足图书馆内部业务管理和方便情报检索的基础上,既保留并且能进一步完善传统的采访、编目、流通、期刊管理功能,又能为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打下基础,走“引进、吸收、应用、提高、借鉴、发展”的路线。
1 对现实的客观分析和调查
1.1 学校的发展前景和学科设置情况
吸收、合并6个大专院校后的新杭州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文、理、工、医、法律、音乐、美术、体育为主的综合性本科大学,拥有13个硕士点、数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专业、部级重点科研课题6个、省级重点科研课题17个。
1.2 本校不同层次的读者信息资源需求情况
不同层次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需求的专、深、广、新的程度不同,文献检索技巧和外语水平的高低有别,笔者就此作了广泛的调查,分析比较见表1。
1.3 本馆系统使用情况
我院图书馆1990年引进使用浙大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1999年更换为重庆的“图腾”管理系统,2002年曾升级网络版,“图腾”运行至今,本人对“图腾”有几个感性认识:(a)售后服务完善;(b)功能不断完善,并且能面对个体客户进行修缮;(c)购买费用适中(55万),维护费用省却;(d)沟通不存在语言障碍。
表1 本校不同层次的读者信息资源需求情况
附图
2 图书馆管理系统软件选型原则:
2.1 功能要求
(1)不断满足和完善诸如采访、编目、流通、期刊管理等图书馆内部业务管理的需求。
(2)信息资源的利用要尽可能智能化、汉化,方便不同层次读者的使用;图书馆最终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图书馆管理系统是否完善还须仰仗于不同层次读者在进行信息检索、使用过程中的便捷度、检全度和命中度。为了实现这三个“度”,对图书馆管理系统软件汉化、智能化的要求就进一步提升。其中的核心部分就是要实现情报检索系统的智能化,①能用自然语言与用户交流(包括声音、文字、可视对话屏等);②用户能直接利用检索结果;③能根据用户对问题的描述,推断其真正需求,形成提问模型。因此,该系统必须具备知识库和推理机制。
(3)在管理软件选型时应强调它的咨询功能,能开展配套的咨询服务,随时就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机器智能解答或进行人机在线交流。
2.2 性能要求
(1)系统必须具有高集成性,表现为文档集成、数据集成,形成模块化结构,便于系统维护。
(2)广泛的实用性,便于移植。
(3)的安全性,系统应能实现自身维护和数据库的恢复。
(4)采用国际国内标准数据格式,建立规范的控制机制。
(5)基于windows操作的c/s模式系统运行平台,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3 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管理软件性能对照
国外图书馆管理软件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不论从系统的完备性、先进性和稳定性还是作为一个商品在销售、服务以及升级等各方面都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但由于购买和维护费用高昂以及技术支持和汉化等问题,使国内多数图书馆望而却步。
当前,香港地区绝大多数大学图书馆、台湾地区十多所大学图书馆以及新加坡的部分大学图书馆采用了美国研制的INNOPAC系统。浙江省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也早在几年前引进使用该系统。基于这种事实,可以想见:此系统的中文处理能力和中文环境下运行的性与其他国外产品相比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国外软件在实际运行当中存在以下一些弊端或者是不便之处:
(1)使用者对软件功能的熟悉速度赶不上软件的升级发展速度,往往许多软件的功能还不太熟悉甚至是没有被发掘,利用,新的升级版就通过网络传输过来。
(2)出现问题,不能现场解决,只能借助于电邮、电话等通讯工具,且常常因各自语言理解的歧义而解决不了问题,造成事倍功半甚至是事倍功无的效果。
(3)国外软件一般购买(100万元以上)和维护费用(10万元以上/年)都十分高昂。
4 选择适合我馆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必须达到的具体目标
4.1 能替代且扩充传统图书馆全部业务工作内容
(1)替代图书馆诸如文献收集、加工、整理、利用等业务工作,借助该系统对书、报、刊采集、登记、编目、流通实现自动化管理和控制。
(2)促使图书馆进一步扩充其情报职能和服务职能,深化内部各种管理功能,如能自动进行各种业务统计和分析等。
4.2 能实现充分的文献数据共享,具备各种文献辅助处理功能
(1)如能使文件数据一次输入、多次输出,达到文献数据在图书馆各部门之间充分共享的目的。
(2)数据库里的文献数据应该是动态组
合,系统必须具备处理(包括对文献信息进行追加、修改、显示、查询和删除等)、维护、更新的辅助功能。
4.3 系统程序模块的功能单一,具有较高的通用性
选择或开发图书馆管理软件系统时应将图书馆各业务管理流程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建立整个系统的层次关系。同时,为应付运行当中的修改和变动采用模块化的方法,每一模块具备某一特定的功能,能实现其单一入口和单一出口的通道,系统由线路清晰的的顺序、分支与循环三个基本结构组成。这样,使整个系统应用软件程序模块能便于扩充、修改、剪切和移植。
总之,图书馆管理软件产品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制的,也不论其功能多么齐全、先进,要挑选的必须是我需要的、我适用的,否则,即使它技术再先进、功能再齐全,而许多功能我不能发掘、利用,我馆的实际不需要,也没办法实现它高超的先进性,倒不如挑选一种既切合本馆现实又具有一定内涵和发展前景的品种为我所用。所以,图书馆管理软件的选型必须以满足本馆各种业务活动需要为前提,借助它,可以更好地提高本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深化服务层次。
图书馆系统论文:计算机系统分析员论文-数字图书馆类的应用
论改进Web服务器性能的有关技本——论文2:数字图书馆类的应用
【摘要】
一个大中型的图书馆信息系统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技术与方案,本文着重讨论与Web服务器性能有关的一些内容。
本人有幸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参与了某大型图书馆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基于Web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由于在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系统中流通着的大多是数字化的索引、文摘、全文、图像或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对Web服务器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
结合实际工程的经验,本文将从硬件实现手段(缓存服务器、均衡负载设备、Web双机镜像、CPU和网卡的提升、网络带宽扩充)和软件实现手段(三层C/S软件结构设计、应用程序部署)等两个大方面论述如何提高Web服务器的性能,以便使用户能够更快捷、高效、安全地使用应用系统。
【正文】
随着Intranet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图书流通、资料检索和学术交流的职能,图书馆的数字信息化工程也势在必行。某图书馆为了尽快地步入世界先进图书馆的行列,已经启动了一部分的数字图书馆工程。
该数字图书馆工程主要包括对外信息Web系统,交互式检索网、后台馆藏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资料采集制作以及VOD点播系统等。本人有幸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参与了整个数字化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并参与了基于Web的一些应用(如对外信息系统、图像/全文混合检索系统、VOD点播系统)的开发。
某图书馆数字化信息系统从网络环境上讲,主要划分为多个网段:(一)Intranet接入部分,采用2M的DDN专线;(二)公共网段(非军事区),主要包括前台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E-Mail/FTP/DNS服务器、检索服务器及SAN网络区域存储设备;(三)是内部局域网,包括内网Web服务器、后台馆藏数据库服务器、OA服务器等。(四)是VOD点播专用网,包括音频视频点播服务器等。由于制定了严格的网络级和应用级访问权限,通过具有三层交换能力的高性能交换机和安全授权认证系统等,有效地控制了防问权限,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考虑到经费和人员素质及今后的维护管理运营等方面,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NT平台,服务器选用DELL高端的系列,数据库采用IBM的DB2。主干网为千兆快速交换式以太网,局域网百兆到桌面,VOD点播网十兆到桌面。
在该网络环境下应用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对外Web系统、对外图书辅助检索系统;(二)后台馆藏信息管理系统和图像/全文混合检索系统;(三)VOD点播系统。由于绝大部分应用采用Browser/Server方式结构,最终用户在本地只需安装IE或者Netscape Web浏览器,在后台数据库服务器的支持下通过网页方式请求和访问各类应用服务。另外,由于在图书馆信息系统中流通的多为索引、摘要、全文或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对Web服务器性能与网络带宽等都有更高的要求。
通过不断地试验和实践,我们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相对有效地提升Web服务器性能;
(1)缓存服务器和均衡负载设备使用可以缓解访问瓶颈,提高网络带宽、实现均衡负载。
缓存服务器也称为cache服务器,可以存储cache静态的内容如网页、多媒体点播资源和会议实况(已压缩的、有一定格式要求的)等。此外,目前美国cashflow缓存服务器,已经可以存储cache数据库、ASP等动态内容。cache服务器通常放到防火墙之外,外网Web服务器之前,因此Internet用户点击网页不再直接访问网站Web服务器,而是访问cache服务器。
由于cache服务器具有多个CPU和高速大容量I/O通道,独立的OS,因此能大大缓解Internet访问瓶颈,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抗黑客攻击的能力。
目前某图书馆采用这种方式,把大数据量的静态图片、点播资源、虚拟三维应用等都事先置放在cache服务器中,即使现今只有2M Internet的接入带宽,以上应用的播放速度和效果仍能让用户满意。
另外一种方式采用均衡负载设备或Web双机镜像。这种方式通过负载均衡的方法达到 Web访问性能。Web双机镜像是较早以前流行的方式,虽能使系统性提升,但由于双机总是在互相询问对方状态,将会影响一定的访问性能。均衡负载设备是独立于Web服务器的硬件,它和Web服务器及网站中其他服务器接在同一交换机上,通过负载调度程序为各个服务器分配工作量,从而,能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访问性能的目的。只是由于某图书馆目前对外资源相对仍较少,只采用了三台Web服务器,因此目前的均衡负载设备作用还不显著。
(2)从Web服务器的配置来看Web服务器自身CPU个数及速度、网卡数量、Web服务器与防火墙的位置关系等,都会影响到Web服务器的性能。
从Web服务器硬件本身来讲,CPU个数的增加、网卡个数的增加、I/O信道的扩展无疑可以直接地提高Web服务器性能。此外,由于千兆口的防火墙目前较少且费用较高,如果把Web服务器放置防火墙之后,一定会大大影响Internet访问性能。某图书馆采用IDS(入侵侦测)+Web服务器(服务器防火墙,较低端,不会影响流量)+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防火墙,高端),分层次的安全模式,既保障了系统的安全性,又提升了网络访问性能。
另外,某图书馆还采用了SAN网络区域存储来提高服务器访问速度。
(3)三层C/S软件结构设计和应用程序的适当部署也会提高Web服务器的性能。
将业务逻辑、通用访问接口与数据等相互分离、分别置放于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上,通过程序功能和逻辑的合理部署,也能大大改进Web服务器性能。
一般的原则是,Web服务器只需接受Internet http访问请求,使Web只有最少的任务,把实际处理交给各个应用服务器处理,然后返回结果给Browser。某图书馆采用这种方式专门开发了搜索引擎应用服务器和混合检索应用服务器等,达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事实上,Web服务器的性能提升还存在很多手段和方法,比如CPU与存储之间关系,Web交换机等等,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实践、分析和讨论。
评注:主题鲜明,条理也较分明。但所讨论的技术应更有机地结合于项目的实例。
图书馆系统论文:论图书馆计算机的网络系统维护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计算机网络 系统维护 技术措施
论文摘要:该文通过对于图书馆计算机的网络系统的分析,详细的阐述了图书馆计算机的网络系统安全维护的必要性,并且提供了一部分能够实现图书馆计算机的网络系统维护的相关技术措施,其中包括图书馆中心机房的物理环境维护、计算机系统软件的防护、图书馆网络资源的管理、计算机网络数据的安全维护等几个方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渗透到各个领域中来。计算机网络不仅使得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变化。计算机网络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文献信息数字化,给传统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新鲜的活力,向数字图书馆方向发展成为当今图书馆发展方向的主流。
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规模的扩大,各种导致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出现问题的部分也不断出现:如调制调解器、交换机以及通信线路等各种网络硬件的故障问题;网络管理软件和服务软件的设置与优化问题;同时,网络病毒使得网络存在各种安全隐患等。对于如何有效地建设、维护好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并保持其健康稳定的发展,是一座现代化图书馆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对于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维护给出几点论述。
1 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的物理环境的维护
1)机房是图书馆的数据中心,是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心脏。建立良好的空调系统以及良好的防静电系统,从而使得机房之中的温度、湿度等指标得到保障,从而保障系统能够长时间运行。所以机房内必须使温度控制在(20±2)℃,而至于相对湿度也应该控制在(50±5)%。空调系统与温度控制和湿度控制要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还得采取除尘、防尘、降噪等措施。对于如何高效率地避免静电的影响,机房地面应该铺设静电地板。
2)为了保障中心机房的供电系统能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性,需要使用配套的稳定电源,配备大功率、长使用时间并且具有防雷击功能的UPS系统。
3)对于机房的防盗措施管理,应该要采取比其他部门更严格的体系设施,在加固门窗同时还要科学地安装视频监视系统。而在防火方面得措施主要包括:装备专用的灭火工具灯、灭火器,安全隔离通道和火灾报警体系等。
2 软件系统的维护
软件系统的维护是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维护的重中之重包括对于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及访问控制等几个方面的维护。
1)图书馆应该选择技术比较成熟、安全性较高的操作系统。如果图书馆对于系统和数据的安全要求较高的话的,应该好采用UNIX或者由其衍生的操作系统作为服务器的平台,因为它的抗病毒攻击、防黑客等性能要比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更出色。
2)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安装后,必须先安装所有的系统补丁并安装病毒监控软件还要将其升级到近期版本后才能将服务器连入网络。
3)关闭系统那些不必要的服务器端口,将安装系统的默认开启的不必要服务端口统一关闭。
4)以系统安全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需要,分别设定不同的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
5)制定软件巡检维护报告,建立软件信息档案,同时对软件进行定期的性能评价,选择更具性价比和使用性的软件进行使用。
3 做好针对计算机网络服务器的维护
服务器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其主要功能是能有效地在网络服务中为各个终端计算机提供各种服务,同时,在网络操作系统的控制下,它将与其相连的打印机、硬盘等专用终端设备提供给网络上的客户站点并实现资源共享,还能为网络用户提供集中计算、数据管理和信息发表等服务。作为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运作的核心服务器,承担着所有图书书目数据和读者的信息,包括借阅记录,押金金额,罚款等等。一旦出现问题,那就意味着可能全馆工作瘫痪。所以一定要保障它的稳定运行。除了硬件的稳定之外,数据的安全性也很重要。网关和入侵检测系统无疑是很好的应对措施,同时,对于系统权限的管理也必须要制定一个严格的守则。
4 网络系统的安全维护
1)计算机网络的维护,首先是要的了解图书馆各部分的网络组成。制定详细的网络交换设备和线路的检查制度。并能对客户端进行定期的日常维护操作,利用路由器或防火墙等能更有效地管理该计算机网络。此外,配置路由器设备来分别制定图书馆内部各个部门对Internet的不同使用权限等。
2)提高对计算机病毒防范效率。计算机病毒是由人编译制造的并对用户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进而窃取信息影响计算机运行的程序。目前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一般都是使用较好的杀毒软件。
一般使用的杀毒软件应具备以下一些要求:强大的杀毒功能。目前较常见的计算机病毒约有4万多种,然而计算机各种操作系统一般都包含大量能够造成危害的计算机病毒,这就需要杀毒软件能够具有杀毒范围广、杀毒能力强的特点;完善的软件升级功能。需要对杀毒软件不断地进行升级,主要是为了查杀不断更新的各种计算机病毒;完好的实时监控能力。在运行计算机系统时,使其能够得
到杀毒软件的多方位保护。图书馆安装的防病毒软件可以与网络防火墙相结合,使病毒与内部网络隔离。所有的计算机都应该安装能够实时监测和查杀病毒的杀毒软件,同时不断更新近期的版本。图书馆内部使用的计算机一旦发现病毒,必须立即清除,以防止扩散。
5 图书馆网络的数据安全措施
对计算机网络数据进行备份:因为在硬软件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故障或者遭到病毒的恶意攻击甚至火灾、地震等自然灾难都会使得原有的数据丢失。为了使得各种因素所造成的数据丢失损失最小以及能够重新恢复丢失的数据,我们必须要定期地对数据库进行数据备份。数据备份不仅能够确保数据库的安全,还能够对数据实现并行操作,来提高数据库的使用性能。并且在用户没有关闭计算机的情况下还可以替换发生故障的部分。
计算机网络数据加密:网络数据加密是几乎所有数据通信安全的基础。加密过程必须由众多的加密算法来实现,主要包括公共密钥算法和对称密钥算法两种。数据加密主要有数据存储、传输和完整性鉴别等几个方面。
1)数据传输过程中加密。也就是对传输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加密,一般采用的加密方法有端口加密和线路加密。前者侧重于在信息发送端自动进行数据包的回封,进行加密,最终形成不可识别的数据传送或者不可阅读部分,当到达用户目的地后,系统自动重组和解密,成为可读的数据;而后者则对加密信息对于不同线路使用不一样的加密密钥。
2)数据完整性鉴别。通过对介入信息的传输、处理者身份和相关数据内容验证关卡。通常包括密钥、口令、身份等鉴别途径,通过对比验证对象输入的特征值与预先设定的数值是否相一致,验证其合法性。
3)数据存储加密。同时,为了避免用户数据存储的失密,需要进行密文存储和存取控制。前者通常经过附加密码和加密算法转换等方面实现;但后者则是通过对用户访问权限进行审查或者限制,来防止非法用户 存取甚至可以阻止合法用户越权。
4)密钥管理。如今密钥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数据加密系统,包括密匙的分发、生成、更换、存储和销毁等几个主要环节。
6 计算机网络资源管理
网络中的资源种类繁多,例如域名资源、IP地址资源、磁盘资源等方面。在客观上,一方面要做好网上资源的规划,如 Windows NT网的域管理,保障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要管理和控制网络上的各种资源,进行共享目录、共享文件、共享打印机的管理。这里还有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现在互联网上危害特别巨大的蠕虫病毒,木马病毒,一旦局域网当中的某个用户感染上了这些病毒,它就有可能通过网络传播到整个局域网当中的任何一台工作用机,甚至是服务器,虽然可以采用防病毒软件和划分不同的IP断和工作组,通过限制访问来减少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但是防病毒软件通常需要及时的更新病毒库和引擎,在限制访问权限的同时,也限制了这些工作用机无法通过互联网络来更新病毒库,这就要求做好更新工作,然后在这些不能登陆到互联网的用户作好病毒库更新的设置,通过下载病毒库,在局域网内实现病毒库的更新工作。
7 由于计算机数据资源安全和网络系统的各项要求,建立和健全成熟的安全管理制度
其中包括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度;用户日常数据备份以及恢复制度;各类口令制度;计算机主机房日常管理制度;计算机病毒的监控和防范体系等。只有建立并完善这些制度,才能够更有效地规范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体系,并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制,从而保障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同时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使他们能更高效地完成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因此,只有通过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才能真正做到规范行为,标准进行。除此以外,安全的网络需要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作为保障 。只有规范相应的操作规程,才使得各类技术保障人员能够各司其职,最终使得安全措施和管理制度可以融为一个整体。
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维护工作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计算机的网络系统将会面临更多的威胁。如果一旦图书馆网络系统受到威胁 ,感染病毒,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的馆藏书目信息,流通信息,图书馆内部数据库等数据丢失或者被破坏,其带来的损失将会是灾难性的。因此,采取较为完好的维护手段,将系统到应用 、设备到服务等各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保障图书馆计算机的网络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行,进而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图书馆网络安全防御体系。
图书馆系统论文: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的IP网络存储技术研究
在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化的今天,数字图书馆在采用新技术高效利用大规模信息仓储方面提供了典范。数字图书馆拥有数字化资源、网络化存取、分布式管理三个基本要素。存储基础设施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储技术和存储设备是构造存储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图书馆存储系统的特点是:实现了与网络及各种通讯系统的联结,存储具有数据安全性、响应速度及扩充性,并满足了数据的可访问性需求。
高校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的存储技术
根据其出现时间的先后,大致可将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直接附属存储(DAS),网络附属存储(NAS),存储区域网(SAN),IP存储(IPS)。
1.DAS
20世纪90年代以前,存储产品大多作为服务器的附属设备通过电缆直接连接到各种服务器,这种形式即是DAS。DAS以服务器为中心,不带有任何存储操作系统。DAS方式是长期以来大多数服务器采取的方式。主机通过专用接口与存储设备相连接,透过RAID技术将这些单个硬盘,按RAID LEVEL组合成更大的硬盘。当主机需要访问存储设备时,主机发出指令给存储设备,存储设备根据指令进行相应操作,将数据返回给主机,或者将主机传输过来的数据写入到磁盘。DAS中存储设备可以是磁盘驱动器,也可以是RAID子系统,或是其他存储设备。
DAS技术的数据安全性差,难以备份/恢复;性能一般,可扩充性差,容量有限;数据被存放在多台不同的服务器上,难于访问,不支持不同操作系统访问。DAS技术成本低廉,易于安装,但需停止用户现有系统,且难以维护,存储利用率低。
2.NAS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NAS技术。NAS包括存储部件和集成在一起的简易服务器管理软件。NAS是一种将分布、独立的数据整合为大型、集中化管理的数据中心。NAS通常在一个LAN上占有自己的节点。在这种配置中,一台NAS服务器处理网络上的所有数据,将负载从应用或企业服务器上卸载下来。集成在NAS设备中的定制服务器系统可以将有关存储的功能与应用服务器执行的其他功能分隔开。NAS设备的物理位置灵活,通过物理链路与网络连接。NAS无需应用服务器的干预,允许用户在网络上存取数据。
其特点是,易于备份/恢复;性能高,可扩充性强,即插即用,容量无极限;数据被整合并存放在相同的存储器上,易于访问,支持不同操作系统访问。NAS技术成本低廉,易于安装和维护,存储利用率较高。
3.SAN
SAN是允许在存储设备和处理器(服务器)之间建立直接的高速网络连接,通过这种连接实现只受光纤线路长度限制的集中式存储。SAN可以被看作是存储总路线概念的一个扩展,它使用局域网和广域网中类似的单元,实现存储设备和服务器之间的互联。SAN具有高传输速度、远传输距离和支持数量众多的设备等优点。采用了专用的拓朴结构,不能直接使用通用的IP网络连接各个SAN存储网络。目前,多数供应商的SAN解决方案大多采用光纤通道技术,即FC—SAN。
SAN技术的特点是,易于备份/恢复;性能极高,可扩充性强,即插即用,容量无极限;数据被整合并存放在相同或不同的存储器上,提供统一的用户访问视图,易于访问,但不支持不同操作系统访问。SAN技术成本昂贵,需要长时间的设计和安装,且难以维护,存储利用率很高。
4.IP存储
IP存储技术就是以高速以太网连接为基础,通过IP协议进行数据交换的存储技术,它将SCSI协议映射到TCP/IP协议上,使得SCSI的命令、数据和状态可以在传统的IP网上传输,其支持数据块形式的I/O访问和共享存储。它采用iFCP和iSCSI协议,由于光纤通道已经包含了SCSI协议,这种方法无需重大技术改造,就能满足SCSI协议的要求。
IP技术的特点是,易于备份/恢复;性能高,可扩充性强,即插即用,容量无极限;数据被整合并存放在相同或不同的存储器上,提供统一的用户访问视图,易于访问,支持不同操作系统访问。IP技术成本低廉,易于安装和维护,存储利用率较高。
基于IP的高校数字图书馆网络存储建设
在网络存储中,FC—SAN在某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如性能极高,可扩充性强等,使其能够满足数字图书馆大规模数据存储的需要,但光纤通道存在着成本昂贵和互操作性问题,这是一般高校图书馆所不能承受的。而NAS技术虽然成本低廉,但却受到带宽消耗的限制,无法完成大容量存储的应用,而且系统难以满足开放性的要求。针对以上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根据国际上基于IP的存储设备已逐步上市和日渐成熟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既有ANS和SAN技术的优点,又能克服两者缺点的存储网方案,即基于IP的SAN。它由两部分构成,及时部分是利用IP互连设备构成存储区域网SAN,第二部分是通过SAN中的交换机多路接入LAN回路,形成一种广义的附网存储NAS,存储设备都是商用的NAS设备以及iSCSI设备,或通过转换桥将SCSI和FC设备转换为IP接口,接入基于IP协议SAN中。它采用最广泛的TCP/IP作为网络协议,既具有NAS易于访问的特点,又有专用的存储网络架构。因此,基于IP的存储网络可以利用以太网技术和设备来构建专用的存储网络,由于使用了以太网设备,其成本大大低于使用光纤交换机的SAN网络,而且保持了SAN的传输速率高且稳定的优点。用户在这一技术中,面对的是非常熟悉的技术内容,即IP协议和以太网,而且各种IP通用设备保障了用户可以具有非常广泛的选择空间。事实上,由于IP存储技术的设计目标,就是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使传统的SCSI存储设备和光纤存储设备都可以在IP—SAN中利用起来。随着带有IP标准接口的存储设备的出现,我们可以单纯使用本地IP存储技术,来扩展已有的存储网络,或构建新的存储网络。以千兆甚至万兆以太网为骨干的网络连接,保障了本地IP存储网络。由于采用的是IP协议,与LAN和Intemet的连接是无缝的,远程备份十分方便,效率工作很高。基于IP的SAN在性能及功能上都具有突出的优势,是目前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储区域方案设计的方案。
图书馆系统论文:试论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在流通工作中的应用
中国论文联盟摘 要:本文从图书馆流通工作的实践出发,阐述了图书馆自动化流通子系统的优越功能,提出了在流通借阅过程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 流通子系统 读者 措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图书馆自动化的普及与应用,各种集成系统软件的功能不断地完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以下简称为ilas)是使用c语言编程,依据《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准则,将以往手工使用采购目录、馆藏目录和流通借阅等信息存入计算机,由计算机管理的一套图书馆应用系统。该系统具有先进、实用灵活、简便易检及标准完善等特点。系统从图书的订购、编目、入藏、检索、流通的基本流程流变为在计算机控制下有序的书目信息流。我馆早在十年前引进了深圳图书馆研发的ilsa,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改善了业务工作手段和服务水平,使读者服务工作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尤其为读者外借工作更加方便、快捷、提供了可行性条件。笔者依据实际工作经验对ilsa流通子系统在我馆实际应用谈几点看法以与同仁商榷。
一、 ilas在流通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采用ilsa应用系统使馆藏书目数据建设更加完善
对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书目数据库建设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也是应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最基础的条件。书目数据建库是将本馆以往藏书根据馆藏特点和服务对象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我馆在2000年引进ilas系统后,基于当时的资金和人力缺少的情况下,全馆工作人员排除困难,齐心协力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先后粘贴条形码,再根据题名、责任者、分类号等检索点查询标准书目数据源进行著录,生成条码库进入流通,完成了标准化的书目数据建库工作。通过书目数据库在我馆实际应用,我们感觉ilas流通子系统功能比较完善、性能稳定、应用灵活、可操作性强、易于掌握,而且书目数据库在内容上丰富,检索点多,便于检索,读者借阅图书更加方便、快捷、,使外借工作更趋向科学化、规范化。为更深层次读者服务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对传统文献的检索起到突破性作用
ilas流通子系统中的检索功能,是它的显著功能之一,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往的手工检索既慢又费力,转换为计算机检索书目,既能检索文献的借阅史又能检索文献的当前借阅情况,提高了检索的速度,又实现了多途径检索功能。对于读者数据信息,可用读者条码进行检索,也可用读者姓名或单位进行检索。从而简化了相应手段,使检索结果更更简捷,降低了差借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3、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服务工作效益
以往传统的文献借阅系统中,读者从把借书证和索书单交到工作人员手中,到拿到所借的图书也要几分钟时间,每逢借阅高峰时就要出现排队等侯的现象,自从实现了利用ilas流通子系统后,这种情形几乎少见。同时图书借阅实行全开架形式,读者可以自由选择,所需文献自选的范围大,更能满足读者所求,最重要的是简便读者借阅手续,也使工作人员从繁琐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减轻工作人员程序化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工作人员更有精力投入到深层次的读者服务工作中。
二、ilas在流通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1、书目数据输入性错误
在对图书进行外借或图书当前借阅查询过程屏幕上提示出错误信息“无相应条码记录”,最常见的是书目数据录入中条形码号的错误录入或遗漏。导致时常出现同书异条形码号、异书同条形码号及书名不对,张冠李戴的情况。也有部分新书在流通环节中因输入数据有误,计算机不识别而无法流通等现象。要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ilas系统在书目数据录入过程中应设计能及时纠正失误的程序,即在出现错误时,能及时中止输入,并给出改正的提示,以保障馆藏数据的正确性,从而使错误信息的输入减少到最小的程度。在出现这些情况无法借阅时,工作人员应及时将此书送回采编部门修改之后再办理借阅,以确保读者需求,达到读者满意,真正体现“读者至上”的服务宗旨。
2、在借还过程中图书条形码易损、有误
条形码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数据库内给图书定位,即每本图书都有自己特定的条形码号,我馆图书条形码号一般由八位数字组成,每个条形码号都代表特定的某本图书。条形码有误一般有几种情况:电脑显示条形码所标图书书名与读者实际所借阅的图书书名不符,当输入所借图书的条形码号时屏幕上出现的是另一本图书;图书实行开架借阅,图书流通频率高,条形码易破损、皱折、脱落,尤其是部分热门图书由于借阅率高,在借还过程中扫描仪器经常摩擦条形码,使之模糊不清;扫描仪器使用不当,失去了作用,导致扫描仪器无法正常读码或误读码现象,不能及时办理借阅手续,影响正常的借阅工作,降低了服务质量。为防止以上情况的发生应采取以下相应措施:一是图书条形码上粘贴一张透明胶带,胶带的面积要大于条形码的面积,以防条形码脱落、磨损,从而有效地延长条形码的使用寿命。二是正确使用扫描仪器。在借还过程中要将图书条形码铺平,无皱折,将扫描仪器由条形码上方向下方略悬空后一扫而过,不能抖动,更不能上下移动,仅用光点扫描条文,这样既不磨损条形码又不会误码。三是发现条形码破损或模糊不清及时更换条形码,特别是对出过错的条形码重新确认校正打印后更换,以免再出错。四是工作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责任意识,熟练业务技能,在借还图书时要认真、细致、严格把好每本图书所借还的质量关,以减少工作失误。
3、检索书目数据条件比较单一
在ilas流通子系统查询功能中,只能从题名、责任者、索取号等检索项中选一项进行检索,这样检索经常查不出所需文献,特别是在输入内容与书目数据库的内容相差一个汉字、空格及标点符号时都检索不到所文献。因此建议ilas系统在升级时,增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书目检索条件,这是必要的。再者还应设立模糊查寻系统,例如:查询《蚂蚁扳倒大象》,只需输入“蚂蚁”一词就可以把有关蚂蚁的所有书目数据全部出现在屏幕中。这不仅增加了检索的宽泛程度,同时也减少读者在所查找的信息中再进一步筛选有价值信息的时间,即节省了检索时间,又简化了检索程度,有利于提高检索效率,达到检索专指化。
4、ilas系统操作权限的设置引起技术蔽障
图书经过采购分编加工后进入不同的借阅室进行外借流通。我馆设有社会科学借阅室、自然科学借阅室及文史借阅室等三个不同外借地点。当借还过程中出现文献馆藏地点有误时计算机拒借,这是由于给予各借阅室工作人员借还权限不同,使借阅室之间不能相互协作借还工作,尤其是给读者还书带来极大的不便,读者由于借出图书时间长了忘记所借地点,有时需跑几个借阅室才能还上,给读者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有些读者将图书还到不该还回的借阅室,当工作人员发现后应及时送到所藏的借阅室。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在借还过程中发现读者还错地点的书及时解决处理。提示读者所借图书在哪里借就在哪里还,以免造成读者还错地点。其次建议结合本馆的实际设立公共还书处,真正解决错还书,还错书的问题。设置工作人员各种不同权限,本意是对ilas系统的一种有益保护,也是对书目数据库的一种保护措施。但这种权限使读者服务工作受到一定限制,也给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划上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图书馆工作人员由于各自工作性质不同再加之工作权限的限制,使图书馆知识与技术而被分割,在某种意义上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分工,而没有协作可言。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建立一个ilas系统的虚拟操作系统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相互学习掌握图书馆知识和技能。让所有图书馆工作人员来熟悉和掌握整个ilas系统工作流程和各子系统的操作办法,使图书馆计算机操作知识与ilas流通子系统知识得到普及,有利于图书馆计算机管理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总之,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流通子系统为流通工作和读者服务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服务设施和手段,简化了工作程序,但流通工作主要还是要靠我们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认认真真、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正视前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步改善流通管理工作。让我们为把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利用得更好而努力。
图书馆系统论文: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系统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不到位并且管理缺失,从而影响到了整个图书馆的利用效率。因此,研究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系统的创新与构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系统创新构建
目前,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图书馆对促进高效学生的学习具有重大意义,并且高校图书馆还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加强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创新和构建,不仅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加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从而保障图书馆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数字资源重复建设严重
随着我国高校建设的不断进行,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在高校进行数字库的购买时,导致高校图书馆中的数字资源存在重叠现象,进而给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带来的麻烦。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一些学生,他们对图书馆资源利用的能力有限,一旦出现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不到位,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1.2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缺乏统一管理
目前,对于我国很多高校而言,其图书馆都已经具有了非常丰富的图书资源。但是,由于高校图书馆内部的管理不充分,导致高校图书馆内的资源整合不合理,尤其没有将图书馆内的资源进行统一分类管理,进而影响了学生查找资料的效率。另一方面,对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情况来看,其资源一直处于一种不断更新的状态,并且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相对校对。一旦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不到位,就会导致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下降,这也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不同高校在整合其资源与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服务标准,从而背离了现代化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系统构建的目的。
1.3图书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即使我国高校图书馆已经拥有了大量的资源,但是由于管理服务系统不完善,从而导致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不高。由于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在使学生利用高校的图书馆中的资源,这就导致难以有效的发挥出高校图书馆的优势。
1.4缺乏专业的图书馆管理人才
一直以来,创新和构建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系统的核心都是管理人员的素质。但是,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制约了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系统的创建。为了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始终是最重要的。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最终会制约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质量。
2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的对策
2.1做好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方面的分析工作
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想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质量,首先需要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做好分析工作,提前找出影响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质量的因素所在。同时,在对高校图书馆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引进先进的资源的分析比对平台,评估出高校图书馆资源是否存在着重复问题,以便于可以有效的发现高校的图书馆资源是否存在着重复率高的问题。
2.2建立统一的数字资源整合系统
目前,随着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程度越来越高,这也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我国高校引进了大量的数字化资源之后,更加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系统。因此,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还需要建立统一的数字资源整合系统,从而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的效率。当然,为了保障高校图书馆在引进数字化资源之后,还能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的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时,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2.3积极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
随着人们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系统比较落后,这就要求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系统进行创新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创新和构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系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能够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从而满足高校图书馆构建管理服务系统的需要。当然,高校图书馆还应该积极组织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开展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系统建设的研究,旨在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另外,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案例,学习其先进的管理服务技术,从而为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结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高校图书馆始终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从而制约了学生对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所以,只有建立具有创造性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环境,从而也能够推动高校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因此,现阶段研究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系统的创新与构建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图书馆系统论文: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构建
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面临的挑战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有集中在实体与网络两个环境下管理的融合,以及移动互联化带来的冲击。首先,电子出版及阅读不再是现实阅读行为的补充,图书馆为了满足爆发增长的在线借阅和移动阅读的需求,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来建设图书馆的数据库、通信网络及应用软件。并需要在实体图书馆和网络图书馆间找到投资较大化的平衡点,随着网络化的深入影响,实现平滑过渡。同时,实体的图书馆仍具有存在的意义,图书馆管理不仅需要及时应对网络化的挑战,还需要保持实体管理的品质。许多读者钟爱传统的阅读习惯,因此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让读者享受书本带来的快乐。因此,图书馆不能过于极端地进行网络化的管理改造,而忽略了受众最为原始的阅读需求。因此,面对两种不同的经营环境,客户的需求需要匹配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在网络化的大潮中,图书馆管理需要巧妙融合两种情形下的管理机制,从而满足客户不同的阅读习惯和需求。其次,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从内部封闭式变为开放式、从图书数据管理转变为用户行为管理、从图书资源保存转变为图书数据安全防护、从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相对于图书馆的管理人才构成而言,网络环境下的管理运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开放式管理是指,图书馆资源通过网络,开放给消费者,而不知道消费者在哪里、用怎样的终端在使用或者对资源进行如何的利用;原本图书馆管理的重心在于馆藏资源的管理,借阅管理是仅仅局限于借阅行为记录。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需要对每一个客户建立客户数据库,记录客户的身份认证信息、阅读习惯等等,并为之推荐相应的资源;而最为严峻的挑战在于:一是图书资源的安全防护,及保护图书馆资源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不被破解、复制或改写;保护图书馆网络系统不受各种网络攻击的侵害;保护消费者的身份、账户信息不被丢失或窃取等等。二是移动网络下的大数据及客户迁移。大数据将对图书馆网络系统带来负载冲击,导致通信质量下降,如丢包、延时等等,严重影响服务质量。此外,客户地不断移动,变换接入网络及设备,需要图书馆管理系统能够进行动态地数据迁移进行快速反应。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系统优化运行的建议
网络化浪潮中,图书馆应当避免盲目进行改造新建,而应搭建全新的管理框架,并建立关键的网络运营平台。在数据库、安全网络及管理人才等关键模块上进行突破后,再循序渐进地进行网络化地普及应用。首先,未雨绸缪,构建面向未来的网络化管理架构。及根据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特点,并针对图书管数据交换的特性,设计和建造匹配的数据中和网络架构。相对于普通多媒体的网络应用,图书馆管理网络中交互的数据以文字为主,相对视听文件而言,易于管理,投资需求较低。因此,图书馆管理网络化不可过于盲目跟风。其次,加快引进IT人才,提升自身图书馆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及运维能力。其中,网络化图书馆的一种重要组成是有好的交互界面及多样的客户应用。因此,网络设计及应用开发人才是未来图书馆建设管理的核心需求人才。,图书馆应对实体经营进行创新管理,实现网络与现实的协调和融合。即保持传统阅读模式的魅力,并在其基础上假如网络化的便利。
作者:畅玉洁单位:晋中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系统论文: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策画革新
一、图书管理系统设计
系统模块。文中设计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5大功能模块。
①系统登陆模块。该模块是初始模块,管理人员和用户需要注册自己的账号并设置相应的密码,登录时,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二者相符才能进入系统。在登陆界面,有管理员和普通用户的权限类型,前者负责各项信息的管理操作,后者可查询书籍信息和个人信息。
②图书管理模块。管理员通过验证后即可进入该模块,可查询修改图书信息,包括图书的添加和删除等。当有新书入库时,需将其名称、编号等基本信息输入到数据库进行保存;在图书管理中,针对那些被严重损坏或知识过于陈旧失去价值的图书,需及时进行清理,管理员应将其保存在数据库中的记录删除;若在信息输入中出现失误,或其他情况造成的图书实际信息和输入信息不符,需要对其进行修改,即通过该系统实现。
③学生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借阅者的信息(也叫读者借书证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借书证的办理,新读者需要借书证才能借阅管内图书,主要是学生的姓名、院系等基本信息;当学生离校后,借书证就失效了,须将其注销,将读者的信息删除;学生由于管理不当,可能会丢失借书证,挂失后,管理员将其信息改为挂失状态;当图书证的信息与学生实际信息有出入时,需对图书证信息进行修改。
④借阅信息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管理图书的借阅和归还信息,在用户借书时,需将图书和图书证编号同时记录,并包括借阅和归还日期等;归还图书时,图书编号和图书证编号要和借阅时保持一致,同时删除借阅记录,并将数据记录到借阅历史。在图书外借期间,如遭遇丢失或延期归还,需要有相应的罚款,也在该模块实现。⑤图书检索模块。此功能为用户和管理员所共享,可根据所需对图书的名称、类型、ID等信息进行查阅。
二、结束语
针对当前图书管理系统中出现的借书还书量大、工作效率低、统计不完整等情况,本文借助计算机及其他一些技术和软件设计了一套管理系统,包括用户登录、图书管理、用户管理、借阅管理以及系统查询等功能,使得借书还书更加方便,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作者:张挺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系统论文:谈RFID对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影响
1、RFID进行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如今,图书馆管理方式正在不断的创新,以此提高其管理效率。经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条形码信息录入与磁条报警系统相结合的图书馆管理方式。条形码信息录入与磁条报警系统相结合成本低廉,但智能化程度不高。具体地说,图书信息录入效率相对来说不高,报警系统智能化程度低,容易产生误报警。受条形码的特性限制,图书的排架管理还只能采用人工方式,但我们也看道,面对上百万的图书,管理起来费时、费力而且难以让人满意。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面对知识经济的要求,借阅者对图书馆管理智能化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而射频识别技术也正在加快商业化市场化进程。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利用射频识别技术进行图书馆管理有利于突破传统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的瓶颈,推动图书馆管理的发展,在图书信息采集方面,射频阅读器对图书标签的识别及信息的传输通过非接触方式,通过对图书标签内容借阅信息的判断来实现报警功能,效率高,误报警率低、图书排架管理简单、不易损坏,可读性性能好,方便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进行管理,大大提高了图书借阅效率;另外,射频识别技术上的突破将给图书馆管理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将会降低图书馆管理所需要的成本。
2、图书馆管理中的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系统主要包括射频标签、阅读器和管理系统,射频标签又称电子标签,是系统的真正数据载体。射频标签可以分为有源射频标签和无源射频标签。阅读器是负责读取或写入射频标签信息的设备,数据管理系统主要完成数据信息的存储、管理以及对射频标签进行读写控制。在射频识别系统工作时,可能会有一个以上的射频标签同时处在阅读器的作用范围内,这样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签同时发送数据,就会导致通信上的冲突,为了防止这些冲突的产生,射频识别系统中需要设计相应的防碰撞技术,在通信中我们称这种技术为多址技术。阅读器到射频标签的通信通过ASK调制原理产生,数据传输采用脉冲位置编码方式。进行帧定义的目的是为了同步数据的方便,同时可以不依赖于具体的协议。电子标签发送完一帧数据给阅读器后,能作好从阅读器接收数据帧的准备。电子标签通过电感耦合方式与阅读器进行通信,负载调制的幅度在测试标准中描述的方法中,至少为10毫安,如果使用两种副载波调制方式,应该使频率切换时的相位连续。可以使用高速或者低速数据传输速率,由阅读器进行选择。
3、图书馆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具体的实现形式是一个由上位机、一定数量射频标签、完成不同功能的阅读器以及信息传递总线组成的具有图书信息记录和报警功能的管理系统。上位机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完成总线上各个阅读器节点对采集的射频信息进行分析和管理,上位机进行信息验证,并完成图书信息的存储并向下位机发送相关命令和节点需要的信息;要建立一个适用于图书馆的通信总线,每一本图书都采用一张射频只读标签作为标识,并针对CAN总线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支持多主机通信模式的灵活通讯方式,标签内容包括一个与上位机图书数据库资料对应的64位UID;另外,上位机与CAN总线的接入采用带有RS—232通讯接口的CAN网关完成。阅读器系统是本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在图书馆管理中作用的不同,以及不同的识别距离,又细分为图书信息采集阅读器、图书信息报警系统阅读器和图书排架管理阅读器。图书信息采集阅读器主要用于完成读者对图书的自助借阅,图书信息报警系统阅读器用于对借阅者自助借阅图书的验证,图书排架管理阅读器用于工作人员对摆放在错误书架的图书的识别,选择13.56MHz作为图书管理系统阅读器的工作频率。在实际设计时要考虑到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受射频工作频率、发送功率、天线尺寸、通信方式等多方面限制,这说明识别距离是其重要的性能参数,对于本图书馆管理系统来说,提高其识别距离来达到图书馆管理要求是个关键。图书馆的较大特点就是图书量大,每天需要处理的图书甚至上万册,通信总线的设计对图书馆管理系统来说同样重要。阅读器系统是图书管理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在于对射频标签的信息采集,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降低阅读器功率和天线尺寸,在设计上应增加通信、报警、显示、键盘输入等功能。
作者:尹向梅单位:四平市图书馆
图书馆系统论文:图书馆流通服务评估系统分析
国内高校图书馆和学者主要是对LibQual+模型进行了应用研究,如清华大学图书馆〔4〕、中山大学图书馆〔5〕、北京大学图书馆〔6〕等图书馆均借鉴LibQual+模型对服务质量评价进行了尝试。但是,LibQual+模型强调“用户中心论”,测量的服务质量实际上是用户感知的质量,由于用户对图书馆行业发展和对服务了解的局限性,及对服务质量判断的主观随意性,用“用户感知到的质量”等同于“客观的服务质量”并不十分。除此之外,赵艳提出从服务条件、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效果建立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设想〔7〕;雷素芳提出以图书馆馆藏数量、馆藏结构、馆藏利用状况等馆藏情况为核心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型〔8〕;李亚梅提出从基础服务、深化服务、读者教育、读者满意度和服务效益五个方面建立图书馆服务评价体系〔9〕。但是,这些模型或者过于强调图书馆服务条件,或者过于强调读者主观认可度,而忽略了另一方面,有以偏概全之不足,而且这些模型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尚未付诸实证研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综合考虑图书馆服务能力和读者满意度,从图书馆行业角度和用户角度两个方面出发,力求建立一套评价流通服务质量的指标体系,并寻求合理的评价方法,为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质量的评价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案。
评价指标的选取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初步设置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极大不相关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分类,然后采用专家咨询法调整指标。本文所指的频度统计法指对目前有关图书馆流通服务评价研究的报告、论文提出的指标进行频度统计,选择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理论分析法指对流通服务的内涵、特征进行分析综合,选择那些重要的层面指标。主成分分析法实现了指标分类,并删除对评价贡献率较小的指标,极大不相关法通过计算同类指标的复相关系数,删除相关性比较大的指标〔10〕。专家对指标的选取和分类进行了调整,如此设置的指标体系由6个核心指标和24个细分指标构成。
行业指标行业指标主要反映流通服务能力,可用于比较不同馆之间的服务能力,寻找同行差距,指标数据由图书馆提供,通过计算或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报表统计可获得。(1)馆藏资源。馆藏资源指标主要反映馆藏图书数量和利用情况,从图书开架率、文献借阅率和生均文献量三个方面考察。①图书开架率:反映读者可借阅的图书占馆藏图书总量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图书馆开架率=开架图书量/图书总量。②文献借阅率:反映文献的利用情况。指用户借出的文献数量占开架图书总量的比例。计算公式为:文献借阅率=当前借出的文献数量/开架图书量。③人均文献量:反映人均藏书量和人均新书量,取近三年数据的平均值。计算公式为:人均文献量=人均藏书册数+人均新书册数。(2)队伍建设。队伍建设主要反映流通部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从年轻馆员数量指数、馆员素质两个指标考察。①年轻馆员数量指数:反映40岁以下馆员所占比例。计算公式为:年轻馆员数量指数=流通40岁以下馆员人数/流通部总人数。②馆员素质:反映流通馆员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计算公式为:馆员素质=(本科及以上人数+副高级职称及以上人数)/流通总人数/2。(3)读者服务。读者服务主要反映流通部提供的服务模式、开放时间、宣传培训、网上服务及人均借阅量、馆际互借量和吸引读者率。①服务模式:反映流通服务模式的先进性程度。得分标准为:闭架管理:2分;开架管理:4分;一门制管理:6分;自助借还服务:有则加4分。②开放时间:指图书馆借阅处一周的开放时间,以小时计。③宣传培训:反映是否发放读者手册等宣传资料,是否对新生有培训教育,得分标准为:宣传手册、宣传视频和培训讲座三者每项1分,各项有则加1分。④网上服务:反映是否开通网上自助预约图书服务和网上催还图书服务,得分标准为:预约、催还每项1分,各项有则加1分。⑤人均借阅量:反映全校师生读者一年内的人均借阅图书册数,取值为近一年的数据。计算公式为:人均借阅量=年借阅总量/读者总数。⑥馆际互借量:指一年内馆际互借借出的图书总量,取值为近一年的数据。⑦吸引读者率:反映图书馆对本校读者的吸引程度。计算公式为:吸引读者率=有借阅记录的读者数量/读者总数。
用户指标用户指标反映图书馆流通服务的读者满意度,可用于对比本馆服务与读者需求的差距,根据读者问卷调查获得数据。问卷中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别用10分、8分、6分、4分、2分表示。(1)环境设施满意度:通过借阅环境、硬件设施和书库布局三个指标反映。其中硬件设施包括检索机器、标示系统、阅览座位等设施。(2)资源完备性满意度:通过专业类图书、考试类图书和综合素质类图书三个指标反映。其中考试类图书指英语、计算机、入学考试、资格考试等类别图书;综合素质类图书指对提高个人修养、综合素质有益的图书。(3)获取服务满意度:通过服务人员、服务时间、服务项目、借阅政策、宣传培训、意见反馈六个方面反映。其中服务时间指开放时间;借阅政策指借阅期限、借阅册数等规定政策。
评价方法的确定本文设置的评价指标中,行业指标和用户指标是两类不同的指标,其中行业指标数据根据图书馆实际情况计算获得,而用户指标数据则根据问卷调查获取读者的评价值,两类指标获取方法、计算方法、量纲不同。为减小指标属性带来的误差,本文不采取对所有指标统一分配权重的方法,而采取对行业指标和用户指标分别分配权重,分别计算两类指标得分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指标得分,进行流通服务质量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线性变换将原指标转化为另一组不相关的变量,这些新的变量按照方差递减的顺序排列,在线性变换中保持变量的总方差不变,使及时个变量具有较大的方差,称为及时主成分;第二变量的方差次大,并且和及时变量不相关,称为第二主成分。依次类推,n个变量即有n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表明主成分代表原指标的信息量。当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时,确定提取的主成分个数,即此时所提取的主成分可代表原指标85%的信息量。根据提取的主成分计算分值。此方法的优点一是得到的新的综合变量(主成分)之间彼此相互独立,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指标间的信息重叠问题,使得分析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可确定性;二是确定的权重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到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10-11〕。
本研究以天津市5所高校图书馆为例说明流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为了搜集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质量行业指标和用户指标数据,设计了“天津市高校图书馆流通基本情况调查表”和“读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其中及时份问卷主要调查图书馆读者情况、图书资源情况、流通工作人员情况及所提供服务情况,包含47个问题,由图书馆官方提供数据。由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需保障样本数量多于15个才能使得计算结果科学,所以行业指标调查了天津市17所高校图书馆。第二份问卷包含25个问题,选取17所高校馆中的5所典型高校图书馆各随机发放350份读者调查问卷搜集用户指标数据,每所馆的发放地点均为流通借阅处,发放时间均为一周内的不同时间段,5所图书馆共发放问卷17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63份。根据指标计算方法,即可由问卷数据计算得出各指标值。运用SPSS统计软件可计算5所学校的问卷调查信度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α),分别为0.928,0.908,0.94,0.888,0.904,根据统计学知识,Cronbach’sα值达到0.85以上,表明问卷信度良好,即5所图书馆的问卷调查数据均可信有效,能够满足统计分析需要。再运用SPSS统计软件实现主成分分析,通过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得到相应的概率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即原有指标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计算得出的服务质量总分,我们可对各馆的服务质量进行排序。但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是要使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更上一层楼,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所以,在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时,还要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结果综合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从图2可看出,大学图书馆D的行业指标得分较高,但用户满意度得分却较低,由表1和表2对比分析可得如下结论:(1)图书馆D生均文献量、图书开架率较高,但图书资源的读者满意度却较低,说明图书资源量高质不高,应加大图书采访的读者参与力度,提高资源适应性。(2)图书馆D流通馆员素质指标值较高,但服务人员读者满意度指标值却较低,说明馆员服务技能、服务态度有待改善,应加强对馆员的技能培训,同时要强化服务意识,督促馆员改善服务态度。(3)图书馆D开放时间较长,但读者对服务时间的满意度却较低,说明开放时间仍不能满足读者需求,一方面应根据读者需求调整或延长开放时间,另一方面可加强开发网上服务项目,延伸服务空间,延长服务时间。大学图书馆E的行业指标得分较低,用户满意度得分较高,则大学图书馆E现有的服务很受读者认可,可通过改善行业得分较低的方面如开发网上服务项目、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等,进一步提高图书馆服务能力,从而提高读者满意度。另外,从表2的读者满意度指标均值可看出,5所高校图书馆读者对专业类图书、考试类图书及综合素质类图书资源的满意程度均相对其他方面较低,因此,5所图书馆都应将资源建设视为重中之重,着力提高资源完备性和适用性。
本文综合考虑图书馆服务能力和读者满意度,从图书馆行业角度和用户角度两个方面出发,设置了一套评价流通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克服了传统评价模型只强调图书馆服务能力或用户满意度其中一方面的不足,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排除了对选择的指标赋予权重的主观随意性,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文章构建的评价体系可切实用于评价图书馆流通服务质量,为图书馆流通服务查找工作的不足之处,改善服务质量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作者:田丽娜聂玉敏单位:天津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