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图书馆建筑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图书馆建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图书馆建筑论文

图书馆建筑论文:图书馆建筑设计论文

一、图书馆综合功能的集成

1.设置学术交流场所

图书馆不仅是保存以及借阅文献的场地,更是兼有学术交流的功能。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报告厅、交流厅等,并配以先进的设备,以促进学术交流研讨。

2.图书馆现代化设备建设

应在每间馆室进门处设置信息检索站,其功能在于更加便利的为读者查询书籍。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应配有网络接口和计算机,方便读者上网查询。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图书馆的工作效果。因此,在建筑设计时,还应考虑综合布线,预埋照明、网络、消防等接口,为以后的设备安装预留可能性。2.4合理规划馆内交通流图书馆中最常见的三种交通流分别为:读者流、图书流以及工作人员流。馆内布局交通组织合理通畅,做到读者、工作人员与卸运书籍互不干涉,平面交通尽量避免台阶。

二、图书馆人性化建设的需要

图书馆是工作学习的场所,许多读者和工作人员在这里度过半天或者24小时的时间,因此,对于图书馆不仅是典藏书籍文献的场所,更应该在设计时考虑人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1.书柜桌椅的布置选择

图书馆中书柜以及桌椅的配置直接影响读者的使用舒适性和便利性。如书架的较高排和低排应考虑人体行为的特征。桌椅的布置类型有成排布置、单个布置等,在材质上也分木质、金属、塑料、皮革等。许多读者反映金属座椅在移动时会有刺耳的声音,冬天入座太冷,人体感觉不舒服。对于报刊休闲类书籍,读者更倾向于倚靠沙发阅读。所以,在布置时如果能够注意这些细节将很大程度上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2.阅览室的隔音及采光

图书馆中阅览室的隔音及采光也十分重要,适当的噪音值是必要的,否则,读者容易在缺少刺激的环境中产生厌烦心理和睡意。另外,在采光方面,应着重考虑自然采光,平面布置中应争取阅览室有良好的朝向,为了防止阳光直射入室,需再设置窗帘,或采用可调式百页光帘,兼作通风。

3.阅览室颜色的选择

研究表明:不同的色彩对人的生理影响效果是不同的。暖色调能赋予人活力、使人产生激情。冷色调使人安静,减轻眼睛的疲劳。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的人处于冷色环境中,能使人放松心情。普遍的图书馆都会采用白色墙壁为主基调,这样的设计少了些许用心,在专业性较强的阅览室可偏用暖色调,在较为轻松的休闲阅览室可以偏用冷色调。

三、图书馆的建筑节能

随着人们对节约能源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节能需求在设计中被考虑。对于图书馆而言,在设计时应避免过分追求超高层建筑,前期设计时减少采用玻璃幕墙,减少全空调设备以及全人工照明的布置。这些设计要素不仅会造成前期投资巨大,对于后续的运营成本也是负担。所以,对于图书馆的建筑节能如果在设计时能够从以下几点考虑会对能耗下降大有益处。

1.建筑布局合理

在规划选址时,应充分考虑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考虑建筑南北朝向的同时,并需结合考虑日照、风向等因素,以便在设计时能运用好建筑的自然通风、采光。

2.建筑材料的运用

建筑保温性能的良好主要取决于围护结构的传热以及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首先,对于建筑外墙应该选择保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其次,选择节能效果良好的窗框如断热型铝合金、PVC等型材,玻璃选择中空、热反射等,都有助于保温,减少热量的损失。

3.设备能耗的有效控制

图书馆的供暖和制冷消耗图书馆近一半的能源,而不同空调机组的供暖和制冷功率相差悬殊,因此,空调系统的有效控制对于节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的设计方案以及精心的运行管理对空调的系统节能十分重要。空调制冷时,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6℃以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依靠自然通风。合理布置照明,也是节能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应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的基础上,辅助以人工照明,照明灯具应采用高效节能灯具。

4.窗墙比的合理设计

自然采光依赖于窗户,因此窗户也是建筑能耗的主要考虑因素,大面积的采用玻璃幕墙虽然能提高图书馆建筑的美观度和现代化程度,但是由于玻璃的传热系数大,不利于采暖和防热。而且在阅览空间,大面积的使用玻璃幕墙会使室内照度均匀度极差,易使读者产生视觉疲劳。在满足自然光的前提下,应可能减少玻璃幕墙的使用,通过控制窗户面积能够降低能耗。

5.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太阳能具有清洁,安全,取之不竭的优点。可以在图书馆顶层或者图书馆的停车场安装光伏板,既可以作为停车场的遮阳棚,而且光伏板还能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供给图书馆。我国南方夏季较长,因此在南方实用性较强,这一方案也能缓解资源消耗的压力。

四、总结

图书馆建筑设计根据各个时代对于需求的不同而不断更新,设计理念取决于规模建设、人文需求、馆藏数量等。因此,对于图书馆的设计和规划需要越来越精益,其建筑结构和平面布局不再仅仅是考量图书馆建筑的指标,与此同时,对于设计中“对人的尊重”和建筑节能将会越来越受到设计师们的重视。

作者:张晓珏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建筑论文:当代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论文

1江苏大学新图书馆选址

江苏大学新校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总占地80hm2,东侧紧邻老校区。江苏大学新图书馆处于整个校区中心区域的核心位置,它坐北朝南,南面与新校区西大门遥遥相对,北面与起伏的山丘园林景区对接,东面是小湖群,西面为校园主干道。江苏大学新图书馆的选址是基于江苏大学新校区规划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的。江苏大学新校区规划思路是:东西向形成教学轴、南北向形成生态轴,教学建筑群、生活建筑群沿着两条轴线展开,由此形成“轴线—组群—节点”的空间结构,而新图书馆的基地位置就在教学建筑群的最中心位置和南北生态轴的最前端,该建筑的规划设计理念是通过自然景观与建筑空间的穿插融合、地形高差的灵活处理,形成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规则与自由交替的图书馆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体系,并通过“多中心”的景观设计手法,带给读者步移景异、难以忘怀的空间体验与感受。建筑总平面采用矩形布局,形式简练。入口朝南,整个建筑以“巨著”体块寓意图书馆为知识的殿堂。

2建筑设计原则

对于建筑师来讲,怎样用科学的、先进的方法进行图书馆的设计,以及设计时应遵循怎样的原则,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是建筑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江苏大学新图书馆在设计时遵循了以下设计原则:

1)符合相关规范标准原则。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是由政府颁布的对新建图书馆建筑物低限度技术要求的规定,也是建筑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遵守相关标准规范是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2)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场地规划阶段,江苏大学新图书馆总平面设计考虑地形特点,建筑布局与湖岸、道路有机结合。紧密融合了具体的地形地貌,灵活布局,并使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组织自由开放的环境空间,从而使读者能够在安静、优美的环境中读书和思考;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在家居的材质选择、布置方式以及建筑色彩运用上都充分考虑人的舒适性因素,以提高实体空间品质;另外在各楼层休息区设立了一些交往空间和讨论室,同时为这些空间预留了网线接口等。

3)尊重自然,环境优先原则。建筑所处的良好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可以通过感官在感知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在这种良好的环境里学习,能使人产生一种愉悦感。江苏大学新图书馆总平面设计能结合地形条件合理确定主要出入口,建筑主入口处景观小品尺度感把握。建筑与东侧小湖群结合紧密,东侧的室外空间伸向湖水中央构成亲水平台来暗示与“水”的内在联系,使得建筑的亲水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建筑前面的喷泉更增添了环境的趣味性。

4)考虑发展的原则。在近几年,随着高校生源的增加,高校规模日益扩大,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新区建设潮流的涌现,而图书馆建筑作为新区建设的核心建筑,其规模也要考虑发展的需要。江苏大学也不例外,江苏大学新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贯彻了这项设计原则,江苏大学新图书馆于2010年初建成,建筑面积达43969m2,阅览座位为4000个,学习环境优美、舒适,设施完备先进,是集“藏、借、阅、查、咨、育”六种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图书馆。如此规模的高校图书馆刚好能满足在校6万师生的读书需求。但随着该校新学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学科数量的增加,图书馆建筑势必要扩建,而在目前新建的图书馆北面和南面都留有大面积草坪和小游园等景观,这些外部集中景观就可以作为后扩建用地之需。

3建筑造型设计

3.1高校图书馆造型设计手法高校图书馆建筑作为展示一座高校风采,联系读者与图书的“桥梁”,其造型设计的优劣对在校师生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是不同的。赋予时代感的、突出校园历史特色的造型能使读者愿意到图书馆接受知识的洗礼。高校图书馆的建筑造型手法有以下几种:

1)虚实结合,凹凸有序。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师沙里文曾经讲过“形式追随功能”一句话。意思是什么样的建筑功能决定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同样,由于图书馆建筑功能包括大量大开间的需要采光的阅览室,这就决定了其建筑形式一定是在建筑立面连续开窗以满足采光需要,而大面积的玻璃窗就构成立面“虚”的部分;建筑中的“墙、垛、柱”反映在立面上就构成“实”的部分。这样的虚实结合、相互陪衬,使得建筑外观既轻巧通透又坚实有力。由于图书馆建筑对光线要求特殊,立面处理时,常用凹凸的处理手法。凹凸的处理手法能够避免阳光直射对眼睛的刺激,又能丰富立面效果。

2)比例适中。体量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反映,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和谐的比例关系对形成良好的建筑造型起着重要的作用。

3)色彩与质感处理。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色彩一般与校园文化的主色调相关联。所谓校园文化主色调是指尊重学校历史与地域特色,重视色彩协调统一和色彩分区,突出校园特色的原则,根据校园的具体功能与历史特征,选择一种或一个系列的主色调取得协调。

4)象征与隐喻。图书馆是颇具精神性的场所,所以建筑造型多用象征与隐喻的手法使其富有某种含义。

3.2江苏大学新图书馆造型设计江苏大学新图书馆是一所现代化综合型图书馆,是整个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大楼呈长方形,地上共7层,主入口设在2层,门厅为5层高的贯通空间,门厅的拔高体量处理,给该建筑增添了一份知识殿堂的庄严感。两侧为展览空间,整个大厅空间通透。建筑立面虚实结合:南立面东侧为灰色干挂花岗岩实体墙,凸显高校图书馆的内敛、沉稳;西侧为灰色玻璃幕墙,凸显图书馆明亮通透;而东侧的实体墙面内部的书库部分与西侧玻璃幕墙内部的阅览部分能让读者在步入图书馆之前,便能初步了解馆内图书的大致分布;东、西立面上根据内部功能开竖向连窗,从而使读者可以在阅读之余眺望馆外的优美景色。整座建筑以新颖的玻璃、金属材料作表皮,又表现出建筑的时代感。各种类型的建筑都有适应它的建筑色彩。灰色系建筑能够体现文化积淀和学术氛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江苏大学新校区的规划主色调是偏重素雅的灰色系,因此作为核心建筑的图书馆主立面的色彩也采用浅灰色,图书馆大楼主立面的灰色调配合金属玻璃条框使建筑看上去很雅致。而为了使整个建筑不枯燥,在建筑的北立面采用的是偏暗的山红色彩来装饰混凝土墙面,以显示该建筑的朴素、大气。

4结语

江苏大学新图书馆是国内高校新区图书馆建设中较为典型的案例。这类图书馆往往位于新校区的中心位置,用地宽裕,环境优越,并且在创作方面有条件融入以人为本、建筑与环境结合等新的理念,能给建筑师以充分的空间去创作,这类成功案例对于国内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翟晓婷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土建学院

图书馆建筑论文: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论文

一、从图书馆功能的多元化角度出发进行选址

1.以读者服务作为选址的出发点

虽然电子文献的出现对物理图书馆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图书馆提供的知识服务是无法被取代的,其在学校信息中心的地位依然无法动摇。同时,图书馆还是全校师生进行读书自习,学术交流,甚至是休闲的重要场所。以上条件要求图书馆要建在周围环境安静、优美,方便师生到馆的学校核心位置,好兼顾靠近教学楼、学生公寓和餐厅,以方便教师、学生在课余时间高效利用图书馆。图书馆要求光线充足,因此周围不要有影响采光的高大、茂密的植物。

2.充分考虑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

图书馆是知识殿堂的象征,是全校的文化中心,是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学校各部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来受到外来参观人员的重视。新馆建成后,宏伟气派的馆舍必将成为学校的新标志,也将成为外来客人参观的重点场所,因此图书馆需要建在整个校区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视野开阔。

3.四象城图书馆的选址方法

长春中医药大学四象城图书馆在筹建初期,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将图书馆建设在校园中轴线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馆舍背靠青龙湾水域,环境优美;与学生公寓区、餐厅紧邻,距离教学楼不足百米,极大方便了读者高效地利用馆资源。图书馆周围为学校较大的四象城广场,视野开阔,庄严、宏伟,能够较大范围地欣赏馆舍,让每一位到访客人有震撼之感。

二、视觉美与文化内涵相结合的外观形象

图书馆的馆舍建筑,不仅要追求外观的视觉美,让读者和参观者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还要在设计中融入相应的文化内涵,以体现学校的传统和文化底蕴。长春中医药大学四象城图书馆主体5层,整体外观为稳重的正方形,正门前有直通2楼大厅的宽阔、高大的花岗岩台阶步道,恢弘大气、庄严宏伟,建筑内部中心为高大的直通式天井。图书馆以“四象城”命名,喻指独具特色的“四象医学”(四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体现了中医取类比象、思外揣内的学术思想。与建筑名称相呼应,图书馆正面的四象城广场东西两侧分别以“河图”与“洛书”两组排列成阵的黑白圆石图案进行点缀,融入了较强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馆舍的侧面为层层外展的书页造型玻璃幕墙,不仅美观,而且象征着“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深刻寓意。宏伟的建筑、宽阔的四象城广场、深刻的文化内涵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理念,增强了人文气息,成为学校的新地标。

三、服务理念转变对内部结构的影响

1.多层建筑方便读者利用馆藏资源

为方便图书馆资源利用,增强读者学习效率,四象城图书馆未采取建设高层建筑的思路,而是采用相对方便读者上下楼的主体5层的多层建筑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出现电梯拥堵、读者无法及时利用资源的现象。

2.优化藏书布局,提供高效借阅

四象城图书馆的流通布局设计将方便读者作为首要目标,藏书量较大、读者最常用的医学书籍被单独分离出来,分别设置中医图书借阅室和西医图书借阅室,并设置在楼层较高的4楼,以方便学习专业课的同学有一个安静学习的良好环境。除医学以外的图书,均收藏在综合图书借阅室,由于该类图书流通率较高,因此综合图书借阅室设置在方便读者利用的2楼。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特色古籍藏书,均收藏在古籍阅览室,由于限定了读者类型(教师与研究生可以阅读),因此读者的阅读量相对较少,同时出于保护的目的,该阅览室设置在最上面的5层。“一站式”借阅模式的实行,保障了读者高效快捷地进行图书借阅,目前四象城图书馆实行“借、阅、藏一体”的流通服务模式,因此各阅览室均设计为敞开式的大开间格局,用隔离带将藏书区与阅览区分隔开,地面采用高强度静音地板,有效保障了读者的便利和图书馆安静的文化氛围。

3.内部结构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的主动服务模式使图书馆的内部设计理念发生了变革,四象城图书馆内部布局从多方面入手,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安静、高效、便捷、舒适的读书氛围。图书馆处处体现出大气的主题,宽大的正门,进门后的2楼大厅为宽阔、高大的2、3楼贯通式,正面上楼台阶宽阔、舒适,馆舍内饰典雅、庄重,给读者一种置身于知识宫殿的感觉,可以有效增强其读书、学习的欲望,保持愉悦、兴奋的心情。各层楼的走廊宽阔,采光良好,可放置自习阅览座位,有效扩展了阅览室自习座位的空间,较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自习需求。图书馆大门前、大厅、走廊以及各阅览室均摆放有众多大型绿色植物,不仅可以净化室内空气,而且使读者有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境。为方便读者还书、办卡、现场咨询,图书馆在2楼大厅设立“一站式”服务区,集成了读者需求较大的“自助还书处”、“卡证处”、“总咨询台”等服务功能。图书馆在2楼东西两侧大厅还为读者设置了安静、温馨的文化交流休闲区,是集研究、学习和社交于一体的公共场所。分别设有十多组环绕式单人圆椅,以供读者在静谧、温馨的环境中交流学习心得。在中心还设有咖啡吧,为读者提供舒适惬意的休闲空间。

4.发挥学术功能,扩展学术场所

人们在渴望大量知识的同时,对高质量、高品位和高回报性的知识汲取度日益增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伴随高校图书馆功能的不断扩展,图书馆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学术性服务,发挥学术交流中心的作用日趋显著,多功能报告厅也成为图书馆开展业务活动必不可少的场所,以利于不同层次学术活动的开展,因此四象城图书馆在建设规划中前瞻性地融入了具有专业水准的“多功能千人报告厅”设计。该报告厅于2012年初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坐落于“四象城”的东侧部分,内饰宽大宏伟,设备齐全,功能完备,使用面积1500m2。多功能报告厅设计功能主要面向为全校师生提供多层次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兼顾开展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文艺演出,成为学校重要的学术交流场所,保障学术传播业务的顺利开展,进一步凝聚图书馆的人气,打响图书馆的文化品牌。

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开设了“图书馆学术空间服务体系”,引进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培训成为专业学科馆员,同时开设“学术空间”,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全校、附属医院各专业、各科室教授的职业生涯、奋斗历程、研究心得、学术成果、研究方向等制成影集向全校师生推介。师生们根据自己所需,填写“教授预约登记单”,由专业学科馆员负责向指定教授确定交流时间和谈话主题,然后反馈给欲预约用户,生成一次用户与教授面对面的学术交谈。对该服务站的室内设计,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选择以简单、明亮、安静为主题,以具有人文关怀和学术氛围为设计宗旨。室内向阳,配以植物、花卉为点缀,陈设除沙发、交流椅、电脑、纸笔、饮水机等交谈必备工具之外,还有中医药学的相关陈设和图书馆各项服务、资源介绍等放置宣传架。在“学术空间服务体系”实施了一段时间以后,师生的认可度与日渐高,图书馆的科、教、医、研承接地位已深具影响力。

四、结束语

现已落成的长春中医药大学四象城图书馆是2010年年底正式开放使用的,总建筑面积3万m2,整体建筑风格与内饰格局受到校内外人员的一致好评,在校园里展示着时尚、现代、简洁、大方的形象,为全校师生提供着日趋多元化的文献信息服务。目前,馆日接待读者达4000多人次,2013年到馆参观团体超过80批,参观人数1600余人次,已经成为学校的学术文化中心和对外教交流中心及标志性建筑。此次设计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藏书楼”形式,需要根据功能和服务的变革与时俱进,相应进行设计理念的变革,将建筑本身融入于整个和谐校园的一部分。使图书馆能够充分发挥本馆新增的服务功能,将读者快捷、方便、舒适地享受信息服务作为根本原则,为读者提供一个自由、宽松、便捷、温馨的学习、科研、交流的空间,切实贯彻“读者及时,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为学校教学、科研、医疗提供较大限度的文献信息保障。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还应将本校所特有的文化理念融入其中,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让人文精神嵌入图书馆建筑中,不断激发读者的学习与研究热情。

作者:刘明昕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建筑论文: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论文

1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特点

1.1开放性

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对其所在地区的公民免费开放服务。为了强化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性,公共图书馆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往往都较为开阔且具有灵活性,在空间功能方面也较为连贯。有一些大型的公共图书馆建筑内部具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及图书阅览室,且会应用灵活隔断的方法对公共图书馆建筑的内部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以此带给阅览者一种相对开放性的体验。

1.2生态性回归自然、亲和自然、实现建筑与自然共生的

绿色生态建筑,成为21世纪建筑的主题。公共图书馆建筑应体现出生态性,较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阅读空间,使图书馆建筑与自然共生。应尽可能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调温,节能、节水、节材,同时营造优雅的馆外环境和配置足够的植物和人文景观,使之与周围建筑群之间自然联系。如在一些公共图书馆建筑中,其屋顶位置安装大块玻璃进行良好的采光,并运用百叶窗对建筑内部的光线进行合理调试。我国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标准,在规范标准中,对于公共图书馆建筑的生态方面问题较为重视,如对防尘、防潮及防污染等制定了明确的规范标准。

2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要求

2.1应充分体现开放性

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也是其设计的基本要求。现代图书馆是集学习、交流、培训、研究、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其开放程度直接影响这一功能的发挥。首先,公共图书馆建筑外部环境的开放性能够带给读者一种亲切的感觉,有效缩短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公共图书馆建筑的楼层不宜太多,且给人的整体感知不可过于突兀,便于读者对图书馆的观察使用。其次,公共图书馆建筑可以适当地设立一些景观式的广场,打破其整体的封闭状态,实现开放性。对于公共图书馆建筑中的出入通道进行合理增加,进一步加强其开放性。在公共图书馆建筑中将其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开放式的管理相互结合,增强其自身的灵活便利性,充分体现开放化的理念。较为合理的方式是把图书馆按不同职能的空间进行分区,然后按不同的功能块进行分区模数化设计,分区确定荷载、分区设计柱网、分区确定层高。这些分区都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既保障了使用上的灵活性,又降低了建造成本。模块式的建筑设计是对公共图书馆整体功能的科学划分,能够将有限的空间灵活运用,促使公共图书馆的整体适用功能得到有效加强。公共图书馆建筑要合理利用自然性的通风和采光,以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2应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进行结合

公共图书馆建筑的传统建筑工艺与现代工艺相互融合主要是指,在图书馆内的图书放置以及其流动方面,应确保其加工工艺的连贯流通性、图书馆建筑服务的灵活简便性以及读者流线的快捷性。公共图书馆建筑优良性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指其整体建筑工艺的科学合理性。公共图书馆建筑的基本要求,应始终确保其功能的重要及关键性作用,而不是将外观形式放置在及时位,避免本末倒置。

2.3应将自然采光及人工照明相结合

公共图书馆建筑中最重要的使用功能主要是指内部的通风及采光情况。在设计公共图书馆建筑时,应坚持自然采光、通风的基本性原则不动摇,在自然采光的基础上辅助运用人工照明。在公共图书馆建筑的内部开架式阅览室中,应将自然性采光作为主要部分,适当地运用人工照明方式。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区域空间,便可使用人工照明与空调设备相结合。在公共图书馆建筑中,还应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从日照、方位方面进行合理布局,确保公共图书馆建筑在每个区域都具有较为优良的通风及采光。

2.4应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建筑整体环境的创造

公共图书馆是不断发展的一个有机体,而不是停滞不前的。大部分的公共图书馆还正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当中,在未来将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因此,对于公共图书馆建筑而言,应确保其既能满足现阶段时期的相应需要,同时又能够对未来的发展有良好的适应性。在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中,不应将其内部中各部分分割开来,而是应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量。公共图书馆相关的建筑工艺,也不能因为社会前进发展的缘由而遭到不必要的破坏。

3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应注重的问题

3.1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选址

在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应着重关注图书馆建筑选址方面的问题。公共图书馆建筑的设计需将其建筑的目标任务作为重点,公共图书馆建筑的设计选址则会对其使用目的及任务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公共图书馆建筑的设计理念应着重关注其地址的选择问题。公共图书馆往往肩负着双重任务:服务于生产科研以及服务于人民群众。公共图书馆的自身性质、特点及其任务使得其选址方面的考量对于其所在区域而言也尤为重要。公共图书馆应选址在人口集中、公交便利、环境良好、相对安静的地区,同时满足各类公共图书馆合理服务半径的要求。另外,还要符合当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公共文化事业专项规划,布局合理;具备良好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市政配套设施条件良好。如有可能的话,公共图书馆可以将地址放置在各大院校或科研单位等机构数量较多的地段,使其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整个区域。

3.2公共图书馆建筑造型设计

在公共图书馆建筑的设计理念中,其整体造型的设计可以方便人们对公共图书馆建筑的直观性了解,因此其建筑造型在整体设计理念中显得尤为重要。图书馆是一个地区现代文明与社会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图书馆的外型设计显得格外重要。公共图书馆建筑的外部设计的优良性通常由两方面所决定:及时,公共图书馆建筑是否将其标志性进行了有效的突出,其外表建筑是否蕴涵着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在建筑设计中又是否将公共图书馆的特征进行了表现。第二,公共图书馆建筑应注重其整体的功能适用性,应确保其外观形态与内部的各类设置维持在同步及统一的状态下,使得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特点。公共图书馆的建筑外形设计应将其功能适用性作为首要的关注点、前提及基础,在此基础上使得其充分体现出建筑物的独特美感,体现其文化底蕴。

3.3公共图书馆建筑结构及其布局

3.3.1公共图书馆建筑结构

公共图书馆建筑结构主要是指其设计理念中的结构部分,结构部分的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应从其自身的具体作用方面出发,保持一个相对开放性。公共图书馆建筑的整体结构及其布局应充分地将图书馆的服务型功能进行体现以及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应具有一定的相对开放性以及多功能性。在公共图书馆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中,应确保其开放性,尽可能减少隔断墙面的设置。如遇到必要情况时,在材料的选择上应尽量选取一些轻体材料或是玻璃,甚至采用可移动拉链做分隔的方法,形成分区,实现一室多能,使建筑结构形成大空间、大容量的以阅为主、藏阅结合、借中有阅、阅中有借的格局。此外,所设计的结构还应满足不同载体、不同文献类型存放要求的不同和不同读者对象、不同服务功能、服务手段对服务方式要求的不同。

3.3.2公共图书馆建筑布局

公共图书馆建筑布局的设计对于其整体设计理念而言是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公共图书馆建筑物的整体布局对于其今后的使用会起到重要的影响。在公共图书馆建筑的设计中,应注意关注其布局的设计理念,保持开放性。公共图书馆的首要任务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其建筑的整体布局方面应注重将其内部的行政性管理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对于读者的活动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合理布局办公区域,方便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在公共图书馆建筑的整体布局中,应注重拉近读者与藏书之间的距离,方便读者对图书的阅览和查找。总的来说,公共图书馆布局应按模数式进行设计,以框架式作为整体的建筑结构,楼板负荷全部符合书库的承重标准,图书馆内的隔断墙不承重,室内一些相关设备可拆卸并能移动。在对整体布局的考量方面,应将其侧重点放置在主要楼层的设置方面。对于主要楼层的设置则应对其人流量及所服务的对象等相关因素进行着重考量。为一些特殊的有研究需要的读者设立专门的阅览室或是一些具有多重功能的报告厅,以此确保公共图书馆建筑的整体开放性能。

作者:冯军 单位:云南省图书馆

图书馆建筑论文:图书馆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论文

1影响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的因素

1.1坚持“三统一”原则与可行性难以统一结构问题

图书馆建设要遵循“藏”“借”“阅”这三个宗旨,而“藏”、“借”、“阅”就是所谓的“三统一”原则,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中不仅要遵循“三统一”原则,还要保障图书馆建设的可行性。一般来说,图书馆在建设之后,就会形成固定的结构、格式以及建筑风格,但是图书馆一旦建成,就要经过多年的沿用,用时非常大,所以,图书馆的建设一定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就是说,图书馆在建成之后,一定会有或大或小的扩建、改建甚至翻修,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建筑设计时就充分体现其可行性。图书馆在建筑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藏”“借”“阅”“三统一”原则和可行性之间的结合,以便于通过这两者的结合来确定图书馆的结构,以达到图书馆既可以“藏”、“借”、“阅”目的,又能够较大限度的提高图书馆的可行性。

1.2建筑师的设计与图书馆专家的意见需要进一步统一

建筑师说白了就是一位艺术家,他们眼里,图书馆和其他建筑物一样,是他们所创作的一项艺术品,他们修筑图书馆的意义就在于怎样去完成一件优雅独特的艺术品。而图书馆专家不一样,他们作为一名文化人,他们眼中的图书馆不管是从质量上还是功能上,都能够沿用到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之后。所以,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中,不管是外在的美观或内在的功能,他们的意见都会有一定的偏差,这在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建筑设计中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2实现图书馆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节能降耗

为了符合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节能减耗,降低运营成本是非常有效的措施。虽然,国家及相关政府给图书馆建设的经费都在逐年增多,但是,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我们还是要做好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在图书馆建筑的初期,就应该做好建设过程中的一切预算,所有的成本资金都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计算,较大限度地降低图书馆修筑以及运营的成本。而且在修筑图书馆时,要利用一切新能源、新技术来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说,图书馆的灯一定要用最节能的灯来照明,而且取暖降温也要用到近期节能的能源来实现,图书馆修建负责人要做好图书馆的人群分布设计,争取尽可能地实现用最小的空间容置较大数量的人群,好利用无害的施工材料来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2讲究环境效益

图书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讲究环境效益,要打造一个优美、雅致的阅览环境。首先,图书馆要利用一切自然环境,让图书馆尽可能的与自然环境接轨,还要充分利用阳光,让图书馆有足够好的采光效果以及良好的视觉效果,让人们在眼睛疲劳的时候能够远眺舒适呢自然环境,或者给人们提供坐在盎然的草坪上能够惬意的读书。图书馆要有广阔的空间,其交通要道也要足够好,让读者能够有一个畅通的读书环境。还有就是图书馆的电子管理设备以及系统都应该达到的水平,让人们不管是要查找资料、书籍,还是复印书籍都能够畅通无阻,不用浪费无谓的时间和精力。

2.3实现图书馆结构功能的灵活使用

图书馆的使用时期非常之久,有时要达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所以图书馆里面的扩建、改建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图书馆的修筑设计有足够灵活的结构功能,尽可能地为以后的扩建、改建提供最有利的条件。但是还有一点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图书馆的建设一定要遵循“三统一”原则,这两者在建设上很难统一。首先,我们应该采取自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原则对图书馆进行照明,其次,图书馆内部业务的用房应该相对固定,荷载的取值可以较轻,这样,我们就可以适当的把图书馆的“三统一”原则以及灵活使用的原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4对设计进行科学的论证和监管

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它需要实现图书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图书馆中的各种原则理念都科学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还需要充分将图书馆的文化、思想以及理念都体现出来。所以,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高难度的工作,这需要许多建筑设计专家以及图书馆专家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及时地沟通交流,并且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得出一个的设计方案。确定了设计方案之后,还需要对图书馆的修建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保障图书馆的修建是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的,严格符合设计理念,只有这样修建的图书馆,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总之,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及相关政府目前大力推动的发展政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观念,因此,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建设中都要不断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建筑设计是时展的趋势所致,也是图书馆应对严峻挑战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一定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建筑设计,将可行的设计策略尽快地落实到实际的建筑中,并就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建筑设计做进一步的探究,让我国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更加满足当代读者的需求,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为更多人提供更加便捷、舒心的阅读空间,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图书馆的建筑发展,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也能为推动全民素质的提供做贡献。

作者:赵江阳吴佳玲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图书馆建筑论文:现代图书馆建筑的文化与形式

摘要:本文分析了数字化生存时代“图书馆建筑的文化特征,从图书馆建筑的艺术造型、形象和环境设计探讨了图书馆建筑的文化气息、地方特色、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

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它传承着民族的文化传统,记载着人类前进的脚步,成为人类文明和文化知识的积淀和宝藏。而珍藏人类文化遗产的图书馆建筑则被看作是艺术宫殿中的瑰宝之一,受到高度关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中熠熠生辉的经典之作,无不包含图书馆建筑的倩影,其中不少建筑已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和骄傲。伴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图书馆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大,社会文化等活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因而图书馆建筑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不断现代化的历程。21世纪是一个以“数字化生存”为主导的信息化社会。为适应社会,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信息传播、建筑思想和服务理念都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相适应,现代图书馆建筑也将适应时代的变革,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弘扬现代设计思想,结合实际,注重现代化和人文特色的设计。

图书馆是一种兼具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文化建筑。纵观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历史,无不体现着人类文化、文明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因此,人们往往把图书馆建筑本身看作是文化艺术的象征和一个地区、一个时代文明的标志。

一、古代图书馆的文化特色

我国古代的图书馆——藏书楼建筑,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崇尚自然,营造自然优美的环境,强调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和强烈浓郁的文化韵味,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氛围,建筑风格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认识程度有关,趋于封闭、保守,讲究对称和谐,外型古朴典雅].建筑大多都依山傍水或选址在具有某种文化象征意义的地点,即所谓的风水宝地。为营造文化气息,建筑区内廊亭通幽,迂回曲折,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房屋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门窗精工细作,灵秀活现,每一局部都隐藏着深刻的含义,催人上进,教化人生。楼阁内大量的画、匾、联,字迹娟秀,寓意隽永,启发人们理解主题,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当人类社会步入现代化的阶段后,过去为文人雅士、官宦名流提供传经讲学的藏书楼已则演变成为社会大众提供文献与阅读的图书馆。其文化特性表现在诸如选址造型、结构设计、平面布局、内外环境等方面,均努力营造一种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和时代精神的图书馆建筑。

古代图书馆称之为阁、观、院等,是以藏书为主,建筑多为封闭式的藏书楼。关于藏书处所最早有形制可考的当属汉朝丞相肖何督造的宫廷图书档案馆——石渠阁,《三辅黄图》称石渠阁“其下砻石为渠,说明这座图书档案馆以石料建造,下有流水,注意防火。西汉以后的图书馆概称”阁“,很可能与其它殿阁式建筑相似,柱廊、挑檐、大脊、画栋,增添了学术气氛,东汉的兰台、东观经常有学者会集于此,讲学论道,为人们所向往。位于宁波西部的明嘉靖时范钦所建现存最早的藏书楼——天一阁,是二层建筑,楼下6间,楼上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这种不求对称的布局是事出有因的,当时,范钦鉴于书楼多患火灾,想照《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话,取以水克火之义,故建楼6间,书橱数目均为6的倍数,取名”天一“。楼下正门悬”天一阁“匾额,廊柱楹联为”石品洞天题海岳,书藏福地辟琅环“。庭前凿池蓄水,意在消防,池南垒石作山,池边依墙立小亭,池中小桥穿越林石之间,约300平方米的庭园,山重水复,石径回逶,气势自然,不失雕琢,后来清乾隆为珍藏《四库全书》修建藏书楼,共有文源、文渊、文溯、文津、文澜、文汇、文综七阁,都参照天一阁建造,可见一脉相承的痕迹。综观我国古代现有的藏书阁,藏书院建筑无不体现出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1.强烈浓厚的文化韵味古代藏书楼,以阁为代表的一类,由于它仅用于宫廷、官家收藏图书档案,其建筑特征封闭近于,建筑材料以笨重、结实的石、木为主,为防火防潮,在外围环境的营造上凿水池,引小溪,建廊亭。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他们反对奢侈和浪费,崇尚朴实,因此,建筑形象朴实无华,装饰和色彩清新淡雅。大部分书院建筑外部显露其封火清水山墙,色彩多选黑、白、灰、棕(棕红)等中性色,显得较为沉着,这些色彩或作为建筑的主调,或作为轮廊线,灰白相间,虚实相比,既可达到强烈的对比,又可获得轻松的调和感。从天一阁到清乾隆间的文渊、文溯等七阁,从白鹿洞、岳麓书院等四院到近代古越藏书楼,每一座藏书楼的命名和大量使用的画、匾、联都表达了深刻的寓意,或强化教化内容,或指明学派师承,或宣传人生哲学,或体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启发人们理解主题,阐发联想。

2.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古代藏书楼在选址和环境营造方面,注意自然景色的优美,也重视历史古迹名人遗迹等人文因素,更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表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如在祠庙中另辟一处的藏经阁,其实是佛家经典的专业藏书处,选址于祠庙之中,一是为了便于保护经书,方便佛家子弟吟诵,二是因为此地实在清静、肃穆、庄重,富于宗教色彩,是理想的读经圣地。以讲学、藏书、祭祀为“三大事业”的书院,往往都建于景色极佳幽静处,那时由于战乱,名士纷纷隐居山林,聚徒授学,形成了书院远离市井的传统;其次,作为儒家理学阵地的书院地处山林,加强了与佛、道的交往,也激化了争夺地域的矛盾,使书院始终不愿放弃名山胜地;除此以外,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书院“通天地人之谓才”的教学育才思想,决定了书院择胜而处,书院一切环境也就满足了“净心”、“悦情”、“深源”、“妙用”天人结合的境界。

二、现代图书馆的人文化和艺术设计

随着人类跨入信息社会,文化观念及价值体系将发生很大变化,它必将影响和制约图书馆建筑的发展方向,这些变化表现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注重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的创作观念;知识价值规律与信息审美观的建立;注重多元化、个性化与推崇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倾向;以及图书馆网络化与注重高技术、高情感相结合的建筑等方面。

大英图书馆馆长布里安。朗先生在回顾本世纪欧洲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时,满怀激情地说道:“当这个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一个伟大的新图书馆建筑诞生的年代。”随着新世纪数字化图书馆建筑时代的到来,一种新的图书馆文化现象正在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新图书馆建筑落成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新图书馆文化的跃然而立。

现代图书馆建筑的文化特性要求它所表现的建筑形象应该是一个着意提供文献与阅读的场所。从选址造型、结构设计、平面布局、内外环境上,努力营造一种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地方特色、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的图书馆建筑。其实,我们无法把这种水乳交融的实际操作与目的要求割裂开来,只有让读者去品味、感受建筑、环境与人的亲和之力,让来人去评价、赏析那一幢幢各具特色的图书建筑艺术奇葩。

1.丰富的形象构造图书馆是 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综合体,它不仅能满足图书馆业务工作的物质要求,还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文化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具有感染的建筑形象。

现代图书馆的外观造型将更加充分地体现文化类建筑性格与特征,体现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 并与周围的历史文化环境协调并持续发展具有新意、高品格,具有时代感,与周围环境共同渲染文化气氛,强调文化内涵。

早期的图书馆建筑在建筑的构图上多采用比较简单的几何体,就是所谓方盒子建筑,20年代后期图书馆建筑一改前观,不仅具有简洁明快的现代主义特征,还包含了多样变化和细致的处理,除了一般的方块和长方形外,还增加了平行四边形、菱形、弧型等多种形体。各种几何形体以千变万化的方式结合起来,造出前所未有的建筑形象给人以鲜活和惊喜之感。现代图书馆建筑中,平板、斜面、曲面、直角、尖角纵横交错,有分有合、若即若离、虚空和实体相互勾绕,互相渗透,造成扑朔迷离的动人景象。“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图书馆建筑风格将由单一的模式逐步走向多元化,并且表现出一定的风格特征和流派倾向,建筑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充分体现建筑的特殊内涵,并也与其特定的环境协调一致。

2.多元化与个性化建筑内容赋予建筑形象一定的个性特征,这是建筑艺术审美价值的重要一面。无论是圣洁高敞的北京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宏大高耸的哥特式建筑,无不体现各自美的建筑性格。图书馆建筑艺术形象是一定文化建筑的特定的个性的体现,取决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取决于读者特征。现代图书馆建筑形象将告别那种缺乏个性特征的“方盒子”式单一形象,外部造型将具备鲜明的个性特点。它直观的建筑形象将着意提供借书与阅览的场所,而不应被误认为是其它公共建筑物。图书馆的外型和装饰应表明它是一个安静的文化学习中心,它的建筑形象应有益于感染读者去学习和探索。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所表现的特点不同,前者具有浓厚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后者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和公共性,至于少儿图书馆应着力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

主体建筑造型突出了现代精神,融入时代特色,逐渐摒弃传统的方正结构,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力求造型新颖,美观大方,简洁明快,崇尚高雅,并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产生亲切和吸引读者的文化氛围,再现建筑艺术魅力和学院风格,烘托出一种静谧、高雅的知识殿堂的氛围。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和成功经验,追求空间层次、立体造型、细部装饰、质感色彩、光影及其与周围环境融合而形成的视觉整体形象。赋予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和视觉上的享受。荷兰代而夫特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筑被誉为目前世界上具有未来派艺术特征、最为现代化的图书馆之一。整个大楼造型极其别致,似从天而降,建筑三面为巨大的玻璃幕墙,另一面则倾斜成为大楼屋顶,并继续延伸使整个屋顶与地面合而为一。

3.建筑与环境的统一建筑的艺术境界,既与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形状、色调有关,又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及其它建筑群、自然景观有关,形成不同的环境和美学追求。

很多图书馆建筑过于注重建筑本身的构造和形体,显得和周边环境格格不入,数字生存时代的图书馆建筑更加推导文麦主义,注重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将整个城市或校园的环境纳入规划的思路之中,创造一个容入式敞开的新的图书馆建筑,似乎这座城市或校园的建筑、树木、景象都是原本属于这个建筑的。21世纪,建筑不是孤立的,而是同它的外部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对话的关系,互相衬托、互增光彩。

21世纪的建筑理念提出了城市和区域概念,个体建筑与它所处的城市后区域空间环境存在一种互动的关系,数字生存时代个体的图书馆建筑设计应该超越自我,实现与城市、校园结构和文化肌理的链接。在数字化图书馆的设计中,尝试使用“城市与区域的交互活动”的概念处理建筑与城市结构以及校园结构的关系。实现了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动态交融”。

4.民族与文化的象征图书馆长期以来被当作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象征,其形象常引起建筑师 的关注,从而体现出对文化环境的尊重。如国外有些着名大学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对校园传统的重视,对维护其统一的面貌,保持特有的传统风格看成是极重要的事情。随着“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到来,信息、网络业的发展,使全球文化传播日益便捷,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图书馆建筑设计面向全球化,同时也给建筑提出了发展的新课题——“寻求特色图书馆建筑文化”,即给建筑师提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地域和民族文化以及强调环境协调和与周围建筑的”文脉“的设计观点”。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形成了极其鲜明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现代图书馆建筑十分注重对民族性、地域性的理解,在大胆吸收国外建筑文化、设计理念的同时,注重延续地域文化脉络,挖掘建筑本身的文化精髓,恰如其分地融合中西文化,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域、风格。

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有人认为现代模数式建筑都是“方盒子”缺乏民族特色,西方的建筑模式、建筑材料、设计观念引进中国必然会冲击民族风格的变化,西化或在采用西方建筑构图的同时,通过局部点缀某些中国传统式的小构件、纹样、线脚等,来突现民族格调,这既是图书馆建筑现代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又不失中国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位于北京西郊紫竹院旁,环境幽美、建筑恢宏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新馆设计以高层书库居中,周围环绕着低层阅览室,其中布置了三个中国庭园式内院,构成了一组“馆中有园、园中有馆”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建筑群。其建筑形式立面造型对称严谨,富于中国民族及文化传统特色,尤其以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瓷质面砖,汉白玉栏杆,配以古铜色铝合金门窗和蓝色玻璃,在紫竹院绿荫衬托下,凭添了中国书院特点。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图书馆坐落在风景秀丽、四季如春的西昌市,整个建筑风格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合,屋顶的“撒勒博”装饰层层挑屋“斗拱”,长廊装饰的“鸡肠”、“羊角”等图案深含着悠久的彝族文化,成功地反映彝族的建筑风格,绿色的琉璃瓦、乳白色的外墙瓷砖以及园内的花木绿草,极富中国园林建筑特点。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传统不尽相同。设计时,在遵守共性的同时,又要尊重个性。民族院校应突出各民族文化特色和民族习惯,把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融入到图书馆建筑的每一个细节。艺术院校图书馆更应体现建筑的艺术性设计,把艺术思想融入到设计的每一个角落。师范院校图书馆建筑应把孔孟思想、师德、文化教化的主题体现在设计中,通过壁画、浮雕、雕塑等手法及各种流派的文字、图案,深化主题,活化建筑,使建筑更具生命力及艺术活力。此外,我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南北东西形成的建筑思想、文化、理念略有差异,建筑风格也稍有不同。北方的建筑粗犷、传统、保守、方正,讲究实用,不太注重外观设计。南方建筑秀美、挺拔、多变,设计细腻,曲线柔和,富有现代特色和生活气息,十分注重外观设计五、人性化的空间艺术图书馆“是一个人的心灵与情感,在此较大限度敞开的地方,因此无论过去和未来图书馆在本质上又都是人们获取知识,感受文明,塑造自我的场所,在这里进行着的是体味、倾听、交流和感应——一种人的心灵与情感参与的内在活动”,“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图书馆在建筑形式方面,由于具有更为开放的公共性及对大型空间尺度的需求,使其在 外部形象上的技术理性特征变得更为突出。为改变传统图书馆的庞大、冷峻和静穆的气氛,在建筑形式上注重情感化。一方面,更加注重其使用功能,处处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达到形式与功能的结合;另一方面,通过高技术的材料的简洁、细腻、精致的处理形成人们可把握、理解、大而亲切的形象,使其在一种沉静中唤起人们的情感认同。显然,“将技术的物质力量和人性化的精神需要加以良好地平衡”,理所当然的成为“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一个重点课题。和整体造型。设计时,应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空间是图书馆建筑的主角,“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空间是表达人文关系的重要元素。传统的图书馆建筑是一元的,设计功能是单一的。而数字化图书馆的空间按照不同是主题被有序的划分充满温情的多元空间,每一个人都是图书馆的中心,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自己作为主体被尊重的感觉。

空间赋予情感,才不会显得呆板、空泛和一成不变。数字化图书馆的设计,如千变万化的魔方,演绎出不同的姿态。层次叠加、视角的转移、光影的对比,视域的变化,给读者一种安详的感觉,同时建筑不再是一堵冷冰冰的墙,而是充满趣味和人性的线面组合,它的空间,如同一支优美的乐曲,奇妙的律动和旋音撩拨着读者的心。

图书馆建筑中具生命力、具感染力、最能打动人的东西便是其展现的文化内质和艺术魅力。我们无法将建筑中所表现的各种文化特质一一罗列出来,只有通过设计大师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内涵,把设计者的思想和意境用无声的建筑语言展示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去品味、去感受环境、建筑与人的亲和力,去欣赏一座座别具特色、风格各异的建筑奇葩,领略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质。

图书馆建筑论文:图书馆建筑文化探讨

1图书馆建筑文化概述

1.1图书馆建筑文化图书馆建筑文化是指某一图书馆建筑所展现出的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建筑思想、理念和情感[4],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1.2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历史沿革古代西方图书馆建筑以三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最为著名,从零星的史料中可大致看出其建筑风格与神殿相似。中世纪以来,西方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具有了明显的欧洲特色,并且以教堂、修道院、大学联系紧密,外观高大宏伟,体现出一种庄严神圣的建筑文化。以上两个时期的图书馆建筑具有封闭性[5],而近代图书馆由于经历了从藏到用的思想的转变,图书馆建筑文化也随之向多元化、人性化发展[6]。国外著名的图书馆建筑有美国国会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建筑也可称为藏书楼建筑,往往与宫殿、寺院、书院、私宅等建筑融为一体,建筑秉承传统儒家思想,内部结构方正,布局对称,体现的是一种沉稳、朴实、庄重和“天地人和”的建筑文化。从20世纪初中国出现公共图书馆开始,图书馆建筑也突破了藏书楼的模式,增加了阅览室等读者活动场所,藏阅并重。建筑风格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和谐包容的建筑文化,又融合了西方开放人本的建筑文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开始,图书馆建筑发生重大变化。从封闭空间转变为开放的形态;从注重藏书到以人为本的建筑环境;从单一的建筑风格到营造富有文化艺术神韵的自由化、多样化氛围。代表性建筑有国家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7]。

1.3现代图书馆建筑文化现代图书馆建筑文化也是与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一脉相承的。充分满足读者的需要,实现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成为现代图书馆建筑文化新理念的核心要素。主要表现有:人性化的建筑设计,先进的技术设施,多元化的建筑功能,新颖化、有特色的外形艺术。总之,现代图书馆建筑正在将审美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向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实用功能,外形与功能融合的方向发展。21世纪以来的图书馆新馆建筑在外观上更加新颖,功能上更加完备,代表性建筑有美国西雅图图书馆、德国赫顿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等。

2融合服务理念的图书馆建筑文化现状分析

笔者选取了两个2000年之后建成的图书馆予以分析。其中,上海浦东图书馆代表了目前中国图书馆的发达水平,陕西省图书馆能够代表西部省级图书馆的发展状态,前者采取网络调查,后者采取实地调查。通过这两个2000年后的新馆的情况,对其建筑文化中是否融入了服务理念,效果如何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2.1案例1———上海浦东图书馆

上海浦东图书馆秉承“以人为本,文化立馆”的服务理念,建筑文化呈现多元化、生态化、人性化的特点。首先,其建筑造型为“悬空大书柜”,内部采用“全开放、大开间、少间隔”的藏借阅一体化布局,装修风格为图书馆整体营造出“书山、浮云、栈桥、空中花园”的氛围[8],力求将现代感与文化感相结合,体现多元化的建筑文化;其次,新馆的外部立柱采用清水混凝土结构,绿色环保,内部采用冰蓄冷技术节电制冷,双层呼吸式幕墙对流空气,体现生态性的建筑文化;而人性化的特点从整体布局到具体细节中都可见一斑,例如阅览区的大台阶造型,读者可坐在上面读书;扶手电梯、直达电梯,楼梯的合理安排,同时设有坡道,方便残疾人通行;还有读者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开关阅览桌上的小台灯。浦东图书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及时,为了营造“书山”的文化氛围,书架设置过高,造成高层的书取阅困难。第二,连接三四楼借阅室的楼梯台阶有两种高度,中间落差低,两边落差大,且没有扶手,会造成老人、儿童的安全隐患。

2.2案例2———陕西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以“读者及时,服务至上”、“真诚服务读者”为服务理念的核心内容,力求传达出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感的建筑文化。外观主色调为米色,楼群的顶、檐、柱等部位设计为唐代建筑造型以展现古风,半开敞的广场形态又给人以开放的现代感。同时,为了体现实用性和人文关怀性,图书馆将借阅区和辅助功能区(报告厅、多功能等)的入口通道与借阅区隔离,以防影响阅读环境。针对弱势群体,图书馆设置有残疾人专用坡型入口、残疾人专用电梯和卫生间、以及视障阅览室。在实地调查中,笔者在观察中和与读者的交流中还发现了陕西省图书馆的一些缺陷。及时,主楼的借阅区只安排了楼梯和直达电梯,没有扶手电梯,并且直达电梯每层只有一个,等候时间长,老年人使用不便。第二,自习室的空间较小,几乎所有来省图自习的人都有排队抢座位的困扰,而且自习室与楼梯之间没有设置专门的通道,馆内人员走动、交谈、打电话严重影响其他人读书。第三,通风换气设施不够完善,馆内稍显闷热。

2.3案例综合分析

2.3.1对两馆的比较分析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2000年之后的图书馆新馆建筑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功能上都有了更人性化的特点,建筑文化中也有意识地融入了服务理念,主要表现在:(1)两馆在外观上都体现着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浦东图书馆凸显了海派文化的开放性、交融性、创造性的特点和都市应有的现代感,陕西省图书馆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与时俱进的进取特色。(2)两馆都注重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处处融入建筑中。全开架式的布局能够满足读者以用为主的需要;合理的功能分区满足了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另外,两馆都考虑到了弱势群体。从图书馆建筑的角度来说,陕西省图书馆与浦东图书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读者空间有些狭窄,不能与实际到馆的读者人数相称;楼梯、电梯等辅助设施安排过少等。这也反映出了现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图书馆建筑差距的主要原因,如资金的限制,观念的落后,政策的差异等。

2.3.2存在问题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现代图书馆建筑在融合服务理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建筑文化中虽然已经融入了一些服务理念,但只局限于建筑设计中,并且大多数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图书馆学读者服务的角度出发。(2)建筑文化只关注了审美性和艺术性,没有考虑到实用性,或者说是在审美性与实用性发生冲突时舍弃了实用性,造成图书馆建筑的“只求奢华,不求实用”。

3将服务理念融入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实现方式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将服务理念很好的融入到图书馆建筑文化中,需要在图书馆建筑的选址、外观、布局、环境等方面都体现到。

3.1图书馆建筑选址———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

图书馆在建造之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选址的问题。图书馆的地理位置选择除了要根据各地的总体规划和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外,人文关怀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着力点。以公共图书馆为例,首先,便利读者的原则使得图书馆要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其次,为了保障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不能将图书馆建在嘈杂的中心闹市区。所以通常公共图书馆都会建在城市中心的相对安静区,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建在紫竹园公园的旁边,日本的东京都立图书馆也选择闹市中的公园边作为馆址。

3.2图书馆建筑外观———开放包容的服务理念

现代图书馆建筑文化通常都包括着开放、包容、人文的精神,人们在关注某一图书馆时,首先就是通过外观造型来体会出图书馆建筑的文化内涵的。图书馆建筑的外观传达的不仅是一种美妙的神韵,而且体现着文化内涵和服务理念。现代图书馆理念认为:图书馆是向人民群众传播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集散地,是面向全社会的,开放的、包容的、综合的文化信息中心[9]。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10],图书馆外观设计的理念在给人以美观享受的同时,还体现出一种包容、平等的文化思想内涵,使人看到它就能感受到一种亲和力,一种亲近感,让人觉得那就应该是天堂的感觉。例如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主体建筑为圆形,整个倾斜的圆面暗示了古埃及传统神话中太阳升起的形象,同时表达出的是图书馆开放迎接读者的理念[11]。又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老馆建筑外观具有民族风格,显示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及国家的气魄。新馆追求的是历史文化的现代演绎。外观造型的三部分分别寓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科技信息化的未来[12]。

3.3图书馆建筑布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3.3.1空间布局

在现代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影响下,藏借阅一体化的大开间布局是图书馆的主流布局方式。图书馆倡导人人享有自由平等利用信息资源的权利,相应地采用较大限度的开放空间,并且各阅览室之间相互贯通,给读者营造一种开放、平等的氛围。

3.3.2功能区设置

图书馆建筑是功能复杂、内容繁多的一种公共文化建筑,要把不同对象、不同类型的阅览室及房间有机的组合成一个整体,达到方便灵活的效果,就要求在设计时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现代图书馆在功能区的建筑设计中秉承的是灵活、便利、适应的建筑文化,这恰好符合读者阅览服务的“一切方便读者”、“读者需求至上”的理念,具体表现为:阅览就近面向读者,书库靠后;节省读者的时间,使其能方便快速的到达所需位置;公共活动区域与读者区分开以保障安静的阅读环境等。

3.3.3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图书馆在为弱势群体提供特殊服务上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关怀。所谓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对读者自身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文化知识需求和精神心理问题的关注、探索、指点和解答,为读者的文献需求提供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的读书环境[13]。而图书馆为弱势群体设置专门的阅览室,配备残疾人专用通道、电梯甚至卫生间等措施也同时反映出了图书馆建筑文化的人文性。

3.4图书馆建筑环境———绿色环保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图书馆是公益性机构,在建筑文化中引进绿色生态理念显得更为重要。在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的今天,建筑学也越来越注重建筑物的环保生态特征。图书馆建筑作为文化建筑的范畴,也必然要关注并施行绿色的建筑文化,追求低碳节能的建筑理念。从服务角度来说,绿色环保也正是人性化服务理念的体现。首先,充分利用新能源是保障环保和节能的一个有效的方法。目前应用于图书馆建筑中的新能源主要有太阳能和地热能。其次,崇尚自然的通风和采光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理念。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取之不尽的能源,因此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充分地利用自然通风,一方面可以节约空调等设备的能耗,另一方面更能使读者处于更为舒适的通风环境中。此外,图书馆的光线应该要达到最适合人眼读书的限度,既不能过暗也不能过亮。因此在图书馆的光线处理中,要合理调整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比例,在开架阅览区可以自然采光为主,一些要求较高的特藏区采用人工照明,并要按照实际情况灵活作出调整[14]。这些不仅为图书馆减少了能耗,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阅读环境;实现了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统一。在细节方面,摆放在馆内的绿色植物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为读者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氛围,使图书馆建筑更加低碳节能[15]。

3.5注意的问题

图书馆事业是公共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图书馆建筑的好坏与资金投入的多少是分不开的。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中国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建筑外形美观,内部实用,而落后地区的图书馆连基本的购书经费都不够,更不用说是在建筑上投入多少了。因此,要使一座图书馆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融入服务理念的建筑文化,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并不是说资金是保障建筑文化的因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一座座新的图书馆建筑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学校、乃至国家的标志性建筑物。我国自21世纪以来,凡是新建成的图书馆,其建筑无一不是高大宏伟的,省级图书馆建筑面积都在2万平方米以上,高校系统、科研系统、军队系统也纷纷投建新馆[16]。各类新建的图书馆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大”。“大图书馆”很气派,可读者使用时却会发出种种抱怨,如交通不便,在馆内查书、看书、借书费时费力等。相比之下,美国哈佛的图书馆建筑虽然不高,但它们散布在学校之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很容易就能找到想去的图书馆,十分方便。哈佛大学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图书馆精神,即与哈佛大学精神一脉相承的“追求真理,独立思想,注重人文”[17]。由此可见,图书馆建筑文化只有融合了服务理念,才能被读者接受。

4结语

图书馆建筑文化包含着多种内涵,它彰显着时代气息,体现着地域特色,更显示着民族品质。这些内容通常是先通过建筑的外观造型、内部布局装修等静态因素展现的。而要深入地体会这种建筑文化,还要借助于动态的服务理念。现代图书馆所孜孜追求的以人为本、读者至上、多样化等服务理念的实行,都会推动图书馆服务的进一步提升。图书馆建筑文化只有融合了这些关注人、关注服务的理念,才能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建筑文化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要通过人们内心的感受去发掘。图书馆不能成为一座仅被称为“图书馆”的建筑,图书馆必须具备它特有的建筑文化,才算拥有了活的灵魂,才能成为读者满意、社会认可的图书馆。

作者:李曦 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图书馆建筑论文:图书馆建筑文化国内外比对

作者:何素梅 单位: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

图书馆建筑是典型的文化建筑,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图书馆建筑的历史悠长久远,它们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模式的变化,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单一到复杂多元,由封闭到开放,逐步变迁的过程。

一、图书馆建筑文化理念

图书馆建筑文化涉及图书馆文化理念及建筑理念。图书馆是收藏文献、服务读者的空间载体,其建筑思路是依图书馆的使用需求而设定的,从这一点来说,图书馆建筑文化与图书馆文化本身有着很大的联系。随着人们对图书馆职能、服务对象等方面的理解与要求的变化,图书馆建设也相应地做出调整。图书馆建筑文化具有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每座图书馆建筑各有其个体特征,折射着某一时代、地域的特性,彰显着某种设计理念,反映着某类服务管理模式。也正因如此,导致了中、西图书馆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下,具有不同的建筑馆舍文化底蕴。

二、教化韵味下功能单一的中西古代图书馆建筑文化

一般而言,图书馆的建筑模式、内部布局依图书馆服务功能、服务方式、发挥的社会功效而定。纵观中国图书馆建筑发展史,在19世纪西方图书馆建筑思潮西学东渐之前,皇家藏书楼式的建筑主体,对历代各类藏书楼的建筑风格起着示范作用。中国古代藏书楼“以书为本,以藏为主”的藏书理念决定了图书馆建筑面积较小、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作为一种文化,在其建筑实体等物质表现形式下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品德,体现了中国广大文人学者崇尚知识、富民强国的文化精神,这也是古代中国藏书文化的实质所在。在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在精神上钳制民众,造就了具有教化韵味的藏书文化。正是这种教化类型的藏书文化,对图书馆建筑型制、馆址的选择、馆内空间细节处理以及其形态、比例、色彩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藏书文化的教化时代,藏书楼往往被看成是上层贵族、文人墨客寻找精神家园的场所,是求学治学的清静之地,容不得充满“-铜臭味”的钱庄、饭庄等商业场所靠近它。因此,秦、汉以后古代中国的藏书楼建筑设计,都比较注重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强调藏书楼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所以,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建筑往往与宫殿、园林、寺院、书院、私宅等建筑融为一体,园馆相依,山水相映,环境优美,幽静宜人。其结构小巧玲珑、雕饰古香古色、庭院峰回路转,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藏馆至今让人流连忘返。而在西方,书报审查的历史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一样长久,特别是中世纪,统治者以宗教裁判为手段镇压异端思想,扼杀信仰自由、科学研究的例子数不胜数。于是,文艺复兴前西方的图书馆建筑形式,从希腊化时期最典型的图书馆建筑模式——拍加马图书馆建筑,到古罗马同神庙毗连的宏伟的公共图书馆建筑,再到黑暗的中世纪以收藏基督教书籍为主、规模极小、没有阅览室等设备的修道院图书馆或大教堂藏书,及中世纪后期的大学图书馆,其建筑型制基本与中国古代藏书楼相仿,主要功能也是收藏和保存文献资料,并且只供上层贵族阶级等少数人阅览,呈现出封闭性和保守性。

由于图书馆功能单一,所以其建筑结构也相对简单。中世纪后期,西方大学图书馆建筑出现了“链子图书馆”建筑(将珍贵图书用锁链牵在书桌上,因此而得名)和“读经台式”的阅览环境(当时的阅读书桌颇像修道院的读经台,因此而得名),这是当时盛行的阅览和保管图书的办法。西方古代图书馆,有的似乎是皇帝出资建造的,有的可能是富人赠献的,尽管它的藏书并不全是宗教书籍,但用于藏书的图书馆紧靠着神殿或附设在神庙内部,这也是西方古代图书馆的重要特征之一。神庙当然是壮丽豪华的建筑物,因此,图书馆作为它的连接或内设部分,自然也是一所宏伟的建筑。有的图书馆馆外有壮丽的圆柱,门上装饰着各种雕刻。馆内则设有阅览厅,也有柱廊。柱廊是供读者读书、讨论问题的地方。大部分图书馆的正厅安置着神的雕像,周围一般还放着著名学者和作家的雕像或碑文等,正厅馆内还有许多绘画和其他豪华装饰品。另外,馆内还有剧场、会堂和讲演厅,在讲演厅里可以朗读一些作家的作品。有的还设有大浴池。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图书馆更近似富豪们的俱乐部。

三、由教化韵味向消费韵味过渡的藏阅分隔的

中西图书馆建筑文化随着近代图书馆建筑文化的西学东渐,中国古代藏书楼建筑文化模式被打破了,它具体体现为:将图书馆“藏、借、阅”功能明确分开布置,大部分采取阅览室在前、书库在后或居于中心部位,外借出纳居于其间或其后的布局。这一布局,在当时较好地满足了闭架阅览及管理的使用要求。该时期图书馆的建筑形状相对简单,多缺少变化,基本呈现为“T”、“工”、“一”、“王”、“山”、“日”、“出”、“田”等字型,造型较为呆板,相互雷同,缺乏个性。另外,由于各部分功能固定,阅览室与书库往来联系不便,难以灵活调整使用。而在西方,随着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的兴起,图书馆在设计建造上开始重视人与活动空间的关系,注重馆内装饰,强调设备与学术研究场所的气氛相互吻合,文艺复兴的时代气息在图书馆建筑上充分表现出来。其时,许多人文主义者主张“开放”图书馆,一些私人图书馆也逐渐向公众开放。虽然当时的图书馆使用者还局限于知识分子上层,是知识分子交流思想、寻求美的享受的场所。

但比较起来,这一现象同藏书楼式的修道院图书馆有了很大的区别,已由单纯地“保存书籍”向有效地“利用书籍”迈进了一步。随着印刷图书的大量出现,以及当时君主、诸侯们对巴罗克艺术的狂热追求,十六世纪下半叶的西方图书馆建筑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锁藏图书”阅览室被空间宽敞、可供阅览者随意走动,酷似宫殿的“大厅图书馆”所替代,“读经台式”的书籍放置办法逐渐被“墙壁式”放置方式所取代,即在图书馆内大厅周围的墙壁上排列书架,出现了书库,这在图书的收藏、借阅、馆舍结构等方面都是一大进步。但这时的图书馆仍带有浓厚的陈列馆色彩,还不是一所纯粹的科学研究机构。直到1853年,帕尼齐打破了以往图书馆结构,将不列颠博物馆的阅览室和书库隔开,书库首次使用铁制书架,两排书架背靠背并排摆放,书库各层的高度被降低了,较高一层的图书用小梯子就可以取放。由此,图书馆建筑向现代化迈出了可喜的及时步,不列颠博物馆圆顶阅览室也因此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绝佳场所,一百多年来无以计数的国内外学者在这里成就了他们的研究事业。图书馆建筑按闭架管理要求设计布局,将阅览室和书库分开,适应了图书馆由收藏保管文献功能向社会服务功能转变的需求,逐步形成了集藏书、教育功能于一体,藏、阅分隔的近代图书馆建筑模式。#p#分页标题#e#

四、消费共享韵味下藏、借、阅一体的中西图书馆建筑文化

(一)建筑文化之大同

几千年的图书馆史是图书馆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随着几千年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近代图书馆事业的成熟,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以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图书资源必须共享的思想逐步形成,由此产生了消费、共享环境下的图书馆建筑文化。这种图书馆建筑文化,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理念,从满足图书馆组织结构、业务需求的角度对其进行设计建造。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模数式图书馆建筑模式应运而生,它广泛采用敞开式、大厅式大开间格局,能在一个较大空间内实现藏、借、阅、管四大功能。它独特的建筑结构,使其可在一个平面层内自由调整各房间的面积、形状和空间,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塑性。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模数式图书馆。到80年代末期,国内出现了一批高标准、高技术、较为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馆内采用连续开敞的大空间,减少固定隔墙,全馆或局部统一柱网、层高、荷载,尽量增加布局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变化调整的需要。有些则在开架的条件下,把总出纳台、咨询台放在门厅内。空间格局则以文献信息的利用为中心,平面布局灵活多变,不再拘泥于陈规旧套,实现了同一空间内“阅、藏、借、查、咨、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使中国图书馆建筑置身于国际先进水平之列。最近几年,在图书馆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下,图书馆建筑模式也从集中向分布转变,图书馆的功能也分化为前台服务和后台服务两方面。中国一些大型图书馆新馆建设也已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建筑中充分运用了计算机网络、空气温湿度调节器、自动化安全防护监控设备等智能化建筑技术,采用多种手段保存文献。在“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指导下,图书馆建筑理念更倾向于人性化,本着“读者及时、服务至上”的宗旨,为读者创造舒适、宁静、优雅的阅读环境,同时为馆员创造方便、舒适、高效的工作条件。至此,中国图书馆实现了由单纯的物用功能向调节读者情绪、满足读者心理需求的功能转化。西方图书馆近年来在建筑设计上提倡人文关怀、生态环保,出现了高技术、高标准、智能化的趋势。它将建筑环境艺术和先进电子技术相互融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使整个建筑的设施配备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看出,中、西图书馆建筑文化发展到后期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趋同,中国图书馆建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的渗入,中、西图书馆建筑文化相互影响、融合的程度必将不断加深。

(二)建筑位置之小异

图书馆于城市,是文化的标志,反映一个城市的品位。图书馆于市民,是知识的海洋,精神的家园。图书馆规模不断扩大,开放程度不断增强,管理技术不断提高,读者阶层便会不断增多,人们逐渐进入了藏书文化的消费共享韵味时代。从图书馆建筑的地理位置来看,这一时代中、西公共图书馆大同小异。所谓大同,是指中外公共图书馆大都建造在城市里。馆址通常选在人口比较密集,交通便利的地方。其环境都比较开阔,内部装饰效果多具生活气息,阅览环境普遍比较淡雅。至于小异,表现为在欧美国家,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与图书馆紧密相联,先有图书馆,后有商业中心,商业中心围绕着图书馆发展,或者是图书馆选择在商业中心建立,做到跟着商业中心走。而在我国的许多城市里,图书馆的建立时间要远远晚于城市建立的时间,并且图书馆建立后也没有出现围绕图书馆而形成的商业中心。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一座城市的中心不仅应该具有商业功能,而且应该具有文化功能。而图书馆恰好具备了这种文化功能,可以作为城市和商业发展的营养源泉。反过来,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又会同时促进和推动图书馆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不可分割。而在中国,自古至今,都习惯于把文化与商业相对立、容易受到“重农轻商”-、“学而优则仕”等潜意识的影响。所以,中国许多公共图书馆在选择馆址时并不像欧美国家那样选择商业中心,都有意无意地避开商业中心,选择远离闹市的清静幽雅之地或依高等学府而建,成为城市里一个不起眼的点缀。当今社会,我们应该认识到,商业中心是汇聚各色人等的一个重要场所。把公共图书馆建设在商业中心,才有利于丰富读者的多样性,才能够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效能和作用,使资源利用较大化。同时,从宏观上看,公共图书馆建在城市商业中心,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和完善的今天,在“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理念下,我们不但要善于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图书馆建设的先进经验,更要与时俱进,摈弃固有思想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让公共图书馆发挥更大的功效。

五、结语

我国图书馆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继承历史的优良传统,吸收国外的有益经验,不临摹、堆砌西方某种“主义”,建造出现代感强、功能好、技术新的图书馆建筑,充分传达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涵义,才是图书馆建筑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我们相信,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正不断创造着璀璨的图书馆建筑文化,这种建筑文化必将达到更高的境界,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书馆建筑论文:图书馆参与新馆建筑建设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成立新馆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分工,为新馆建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认真考察调研,把握现代图书馆方向,是有效参与新馆建设工作的前提;撰写新馆建筑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意向,是新馆建设工作的重点;反复讨论方案,优化细部设计,是新馆建设工作的核心等,包括了领导小组。审定馆内与建筑有关的各项方案,负责与学校领导和决策层面的沟通、联系,参与有关的招标工作,拥有否决权、功能布局组、综合布线设备组、家具组、要确定参加考察人员。可分两个层次进行、考察对象应是最近几年高校公认的建筑比较好的图书馆,并且学校规模和办学层次与自己学校比较接近,这样借鉴性比较强、考察方式重点是看和听、生成考察报告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图书馆和基建部门在新馆建设上的诸多问题很难达成一致,导致建成后的图书馆或多或少留有遗憾。本文论述了图书馆在新馆建设过程中应把握的四个方面,提出只有把握这些关键点才能确保图书馆参与新馆建设工作的有效性,从而较大限度避免遗憾的发生。

【关键词】图书馆新馆建设图书馆建筑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规模的扩张,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新的教学园区。新的图书馆一般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备受重视。新的图书馆作为一个基建项目,一般由学校基建部门承担,并吸收图书馆人员参与。基建部门代表学校,负责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图书馆三方的协调。基建部门熟悉工程建设工作,但不了解图书馆。图书馆不了解基建工作,但知道何种设计、何种布局可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图书馆与基建部门的无缝合作是新馆建设成功的基础。

如何有效地与基建部门密切合作,解决新馆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较大限度地保障馆员与建筑师的互动,使新馆建筑除了达到建筑师要求的量化指标外,还要注意到人文层面和精神内涵,这将成为每个高校新馆建设中都要遇到的棘手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参与新馆建设的经历,参考其他馆的经验,就图书馆如何有效参与新馆建设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1成立新馆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分工,为新馆建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新馆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新馆建设工作,组长由一名馆领导担任,成员由所有馆领导组成,下设若干工作小组,成员由各部门主任和有专业特长经验丰富的馆员组成。主要任务有:

1.1领导小组。审定馆内与建筑有关的各项方案,负责与学校领导和决策层面的沟通、联系,参与有关的招标工作,拥有否决权。

1.2功能布局组。负责调研国内外图书馆建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确定本馆应具备的功能,和要开展的业务工作范围,据此制订各类业务功能方案,并对平面布局进行设计、优化。

1.3综合布线设备组。负责图书馆智能化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并监督实施过程,考察楼宇管理自动化、图书馆管理现代化需要的各种设备,编制明细表。

1.4家具组。考察图书馆家具的配置情况,编制家具需求明细表,注意布局设计中对一些家具的特殊要求。

2认真考察调研,把握现代图书馆方向,是有效参与新馆建设工作的前提

考察兄弟院校图书馆,可以了解其优点和不足,明确自身需求,更好地把握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考察调研工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要确定参加考察人员。可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由馆领导陪同主管图书馆的校领导、主管基建部门的校领导和基建部门相关人员进行前期考察,目的是让他们对图书馆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以为人本的设计理念、休闲舒适的平面布局有一个直观印象。这样,图书馆再提出同样的要求,很容易得到批准,并能赢得经费上的支持。其次,组织新馆建设工作组所有成员,进行详尽的功能考察。

2.2考察对象应是最近几年高校公认的建筑比较好的图书馆,并且学校规模和办学层次与自己学校比较接近,这样借鉴性比较强。

2.3考察方式重点是看和听。一看造型,二看布局设计;听取他们使用后的体会和经验教训;并按照业务部门对口进行交流。

2.4生成考察报告。考察几个馆或几十个馆后,对每个馆的建筑进行比较,然后再进行反复讨论、论证,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集中大家的智慧,这样一份既有科学性,又有学术价值,使用价值的调研报告就产生了。

3撰写新馆建筑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意向,是新馆建设工作的重点

设计任务书是建筑设计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向建筑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意向,也是建筑设计单位设计图书馆的依据。

设计任务书的内容应包括基本资料、选址资料、工程要求、布局及功能要求四大部分。其中,及时、四部分由图书馆承担,二三部分由基建部门承担。

基本资料包括图书馆性质与功能、新馆建设的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新馆的建筑面积、图书馆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和服务方式等要在这一部分体现。该部分表述要简明,交待要清楚,使设计师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些理念,并在设计过程中贯彻这些思想。

布局及功能要求主要是列出每一区域需要的面积、功能、设备设施,区域所在的楼层、区域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上要讲清各区域的功能用途和关系、配备的家具设备和设施。要做到各类数据详实、各种关系清楚,图文并茂,既有科学的逻辑性,又有生动的形象性。

4反复讨论方案,优化细部设计,是新馆建设工作的核心

设计图及时稿出图后,图书馆首先要组织新馆建设工作组进行讨论,把大家讨论的意见收集整理,分门别类,形成书面文件,递交基建部门。由基建部门认可后,代表学校反馈设计单位。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第二稿设计图,就功能布局来说,会与用户要求基本一致。在整个方案论证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提出修改方案时,不仅要求要明确,而且必须说明理由,提供依据。

图书馆内部形成修改意见后,还要聘请图书馆方面的专家、图书馆建筑方面的专家、相关学校领导、基建部门等,召开方案论证会,倾听他们对该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并形成建议书,递交基建部门。

图书馆应把网络布线的点数和具体位置、特殊用电的部位和负荷、特殊藏书区的荷载要求等提交设计部门,供设计单位确定平面图和制定施工图参考。

5结束语

新馆建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比较多。上面提到的四点,是从图书馆的角度出发对新馆建设工作提出的要求,可以说是新馆建设工作的关键点,也是图书馆必须要练好的内功。基建部门是图书馆建筑的建造者,图书馆是图书馆建筑的使用者,只有两者密切合作才能建造出令人满意的图书馆。

这其中,图书馆一定要把自己份内的功课做足做透,这样在提出自己的主张时就会有理有据,有说服力,也会赢得基建部门、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的理解和尊重。在此基础上,要保持与基建部门的良好沟通,形成一种融洽的工作氛围,图书馆提出的方案就很容易得到落实,图书馆在新馆建设中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图书馆建筑论文:图书馆为例深圳文化建筑研究

摘要:深圳是实至名归的一线城市,它的经济发展迅速,在这座城市中,有一个十分闻名的地方,它就是福田中心区,这一区域在上个世纪末期正式建成,这里建设了许多文化建筑,其中就包括中心图书馆,它和旁边的音乐厅共同被称为文化城,就地理位置与环境来说,它处在一个拥有各种花草植物的环境中,再加上这个地带又属于繁荣地区,可以说它的发展兼具了自然以及人文的优势,这为它有朝一日成为深圳的重要活动场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深圳;文化研究;图书馆

正文:

深圳是重要的经济发展特区,有“世界窗口”的称号,它的建成是依靠国家的资金投入,是深圳市的文化中心的组成部分,中心图书馆在深圳也属于一处大建筑了,它的占地面积达到了两万九千多亩,建设时的投资差一点就超过了八个亿,其中的建筑面积约五万平方米,绿化的地方加起来有一万两千多亩,整体的绿化比率将近百分之五十,建筑一共包含十层,地上八层,它的结构是钢筋混凝土与钢的混合,耐火系数与抗震性能都处于上等水平,下文主要对这一文化建筑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

一、深圳中心馆的建筑特点

这座图书馆的设计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名誉,他就是来自日本的著名建筑师矶崎新,他带头为这座建筑设计了建筑制图,设计出了这座具有非常具有自我特色、并且外观又十分的漂亮、还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的建筑,它的特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状特别,寓意深长

这座图书馆充满了文化的气息,没有照搬传统建筑的模式,而是结合了深圳这座发达的一线城市的发展特点,努力去适应它瞬息万变、非常具有发展生机的特征,而且还考虑到了它的功能要求,这一建筑与周围已有的建筑相互映照,使这座城市流光溢彩。这座图书馆的一部分有着“三本书”的名称,原因就在于它的外观呈现出翻开的书的形状,其实是由三栋具有放射性的黑色建筑组成,这是图书馆的主要办公地带,空间宽阔,而且也十分的明亮,非常适合读者使用。这一图书馆的墙属于幕墙,它主要是通过把上千块玻璃拼接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网状的曲面效果,这一外墙的建设使用了国际上非常具有水平的技术,在墙的外面还有一垂直竖立的钢材所作的拉杆,让人感觉到竖琴所带来的委婉韵律,在太阳的照射下,与玻璃外墙形成一刚一柔的对比,非常具有观赏性,此外因为透明的外墙,处于图书馆中的人还能够清晰地看到建筑以外的风景,这一设计非常的人性化,另外,因为光线能够达到建筑内,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电的使用。在图书馆楼层的两层处,设计师在这里设计了一棵“银数”,其实是用银箔包裹、钢结构的树干,它一直向上延伸到建筑顶层,是图书馆北部重要的支撑力量,因为十分出色,这个设计还在2002年获得了建筑金刚奖,图书馆与音乐厅是文化中心的两大组成部分,而这两处建筑里的两棵树(其中一棵是图书馆的银树)一并被喻为“文化森林”,是守卫着福田文化城的城门。音乐厅与图书馆的统一之处表现在两者都使用的是玻璃幕墙,不过,音乐厅的北面呈现出风琴的外观,它建筑里的钢结构树干为金色,这两处设施有公共的广场、地下停车库,实现了建筑功能的多用价值,也有利于提升大众对这一聚集设施的整体印象,在维护与管理方面也更加方便,除此之外,这些设施在颜色的使用上也是根据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说来分配的,具有浓浓的文化色彩。

(二)建筑材料高端,技术精湛

建筑的设计人性化图书馆的墙体采用的是价格昂贵、质量水平高的黑色,它具有高硬度与不易旧化的特点,幕墙的制作也需要非常高超的的施工技术,就施工层面上来说,它也算得上十分精致的了,建筑空透的内部空间设计也是非常能够满足它的功用,对通风与采光也十分有利,另外,在图书馆里面随处都可以连接上网络,不论是使用图书馆里设置的电脑,还是自己携带的。

(三)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图书馆作为一个阅读场所,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为读者服务,这座中心图书馆在这一宗旨上做的很好,因为它几乎将所有好的地方都提供给了读者,其中的读者阅读区以及读者服务区就是好的说明,读者阅读区遍布了一楼到六楼的空间,每一层楼都有特定的图书阅读区分类,比如说,人文社科阅览区和自然学科阅览区,而服务区所包括的区域具有的功能就更加丰富了,有读者可以休息的闲暇区域,有可以做文化报告的专用大厅,非常适合当做大众进行文化知识交流的场所,这里还可以举行些演讲活动,能够作为一些比较正式的国际会议的召开场所,它的舞台具有升降功能,而且非常的开阔,灯光设备等也非常的齐全,在演出或者活动举行的时候,可以满足多种性质的表演,服务区的服务功能非常多,除了以上提到的那些,还有一些其他满足读者实际需求的功能服务区,这里就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例如:就餐区,让人们在进行脑力劳动之后可以补充能量,还有存包区域,使读者在读书的时候没有对行包的顾虑,减少丢失事件的发生,另外还有书店,读者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书,从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深圳的图书馆具有浓厚的人文文化,是文化建筑中经典的案例。

二、结束语

文章从深圳市中心图书馆的建筑特点以及它的功能特色等方面对这一建筑进行了研究,为了贯彻落实“文化立市”的原则,深圳市目前正在进行“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工作,而深圳市中心图书馆作为中心馆,不论是从硬件设施,还是从软件方面来说都当之无愧它的中心地位,既然它这么出色,值得被当作很多建筑借鉴的典范,那么建筑设计师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牵头作用,争取建设先进的图书馆,推动我国文化建筑的发展。

图书馆建筑论文: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中空间句法的运用

摘要:

以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新馆为案例,利用空间句法来量化分析法,对图书馆建筑空间的使用效能进行评价,并通过追踪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使用者的行为活动及其使用后感受作进一步分析比对,以协同研究的方式为提高图书馆建筑空间的使用率与设计活力,提供实践研究基础与理论依据。

关键词:空间句法;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效能

0引述

在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今天,公共图书馆成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自2008年以来,北京市公共图书馆实现了的联网覆盖,并加大了图书馆新馆的建设力度。新建公共图书馆建筑逐渐向大空间结构迈进,同时更加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为读者创造舒适优雅的学习、交流场所。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新馆为例,依据空间句法对建筑空间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对使用者的行为观察及采访调查做进一步研究。

1空间句法的引用

空间句法是一种关于反映空间客体和人类直觉体验的空间构成理论及其相关的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它所关注的不是空间之间的实际距离,而是其通达性和关联性。根据空间句法理论可以严谨地分析空间,并观测人的活动,将空间与人的活动紧密的联系起来。由于空间句法对空间的研究需通过大量运算,即将其数据交给计算机来完成,因而Depthmap软件应运而生。笔者将利用这种描述空间的数学方法,基于Depthmap软件平台来对公共图书馆空间组构做出量化的分析研究,并结合人的活动来分析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优劣,为今后的相关实践研究提出理论依据。

2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量化分析

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新馆于2013年建成开馆,建筑面积约14600m2。是朝阳区“十二五”期间重大文化设施项目。新馆设计注重“人文”特色,以“借阅一体”服务方式为主导,其中85%以上使用空间分区借阅图书,为不同读者提供专属的阅读服务。本文以此图书馆为例,首先对其空间设计及使用效能进行量化分析。一个可理解性好的空间系统更易于辨别和认知,人们在其中的行为效率也更高。本研究首先基于Depthmap软件平台,将视线整合度用做衡量空间可理解度的因素,进而对该图书馆新馆建筑空间进行量化研究;并通过图书馆可理解度的分析,来验证图书馆空间设计及其功能布局是否能够满足读者的需要。Depthmap软件的视线整合度分析,其整体思路类似于微积分,即将空间划分成500×500的网格,相当于一个人所占空间,每一个小格称为一个元素,所有的这些元素构成了空间。分析图中,数值的大小是由自暖色向冷色递减表达。颜色越暖,代表视线整合度越好,颜色越冷,视线整合度越差。为朝阳区图书馆新馆一、二层的平面图及Depthmap生成的视线整合度分析图。前文可知,分析图中颜色越暖,代表视线整合度越高,该节点也就越容易被看到。因此,结合平面功能,对照视线整合度分析图可以看出,一层空间视线整合度颜色偏暖区域位于入口的大厅,而大厅中所设置的总服务台与休闲座椅,方便读者入馆后观察各个空间信息。其余阅览室空间基本呈现冷色,以保障阅览室内读者不被打扰,带来阅读的安静舒适的环境。由于二层的阅览空间基本开敞,视线整合度分析图颜色偏暖,各个空间都比较容易被看到。其中读者的阅览空间与交流空间相结合的设计,不仅使阅览空间更加开放,并有利于引导读者之间的交流,实现阅览室大空间化的意义。总体来说,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新馆内部空间的可理解性较好,各空间功能分配较为合理。

3基于读者行为的空间协同研究

虽然Depthmap具有强大的数据计算、数字图表分析等强大功能,但为了使分析结果更加有说服力,笔者选取周末及平日的不同时段,以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为时间限定,通过追踪观察、采访等方式,对馆内的读者行为进行进一步研究,以验证量化研究的分析结果是否与读者的切身体验有相同的效果。根据对读者行为活动的研究,读者活动基本为阅览、自习、休闲娱乐、休息等,而此图书馆二层各个读者空间基本处于满员状态,空间活跃度很高。庭院周围各休闲空间常见于读者的交流活动,是读者休闲娱乐、休憩热衷的区域。这亦与视线整合度分析图分析结果相一致。一层的各阅览空间相互独立,儿童阅览室和老人阅览室内的读者数量较高,读者表示儿童区充满趣味性愿意多做停留,老人阅览室舒适度较高,在接下来的调查问卷中我们也发现,舒适度已成为读者选择停留位置的首要标准。采访中,通过向读者发放调查问卷,及与读者交谈的方式,了解读者对于图书馆内部空间的建议及使用后的看法。问卷中的问题主要涉及读者对于公共空间功能组织、阅览室空间功能组织、交通空间组织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读者基本对图书馆内部空间表示满意,提出卫生间的位置不明显,究其原因,从视线整合度图中我们对应可以看到,卫生间所在位置呈现冷色区,且经需过很长的走廊才与暖色区相接,因此难以被读者感知。整体来看,朝阳区图书馆新馆的建筑空间基本满足读者的使用要求及行为习惯,但仍有一些空间使用的不均衡,需要调整。对于阅览、休息等开放性空间,添加座椅数量是大多读者的愿望。这更反映出现代图书馆设计,应加强功能空间使用的连通性与生动性。4结语本文通过引入空间句法软件,探讨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的设计与使用效能,即在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功能性需求等客观性因素同时,对图书馆内部空间进行量化分析,比对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通过适应性调整与改进设计,完善内部空间组构与使用效率。希望本文研究可以为今后公共图书馆设计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使公共图书馆的空间使用更加丰富,更有活力。

图书馆建筑论文: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变化探析

信息化手段在建筑工程识图课程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公共图书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公共图书馆的变革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信息时代较大的特点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促使了公共图书馆的变革与发展。虽然图书馆还是保留着大量的纸质书籍印刷物,但是图书馆的大部分藏书都将通过计算机终端来获取相应的信息,这是信息时展出的“数字图书馆”造成了这个巨大的转变。也促使着图书馆空间利用和设置的极大变化。

一、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使用对象的特点

公共图书馆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教性单位,面对的是所有人。在图书馆进行阅读、借阅活动的可能有研究型学者、也会有学习型学子、还会有为丰富业余生活的享受型读者。不同的阅读群体需求的阅读环境也不尽相同:研究型的需要小型安静的空间,能使自己全身心投入;而学习型的需要宽阔的空间,来满足其查阅更多书籍了解更多文化的目的;而享受型读者就是体验一个图书馆的氛围。因此,公共图书馆建筑理应是一个综合性质的文化、学习、娱乐多功能建筑。信息时代下的公共图书馆对比传统公共图书馆,多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享受型读者数量肯定占据优势,这类读者去图书馆的目的十分单纯,就是为了节假日休息时间的放松,不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当然,学习型与研究型的读者仍然会存在,他们所需求的依旧和传统图书管一样,一个安静的小房间或者一片广阔的书籍柜。由此看来,信息时代下的公共图书馆在保障传统安静的阅览室之外,更多的是公共空间的建设,比如图书馆各处散落的咖啡座与休息椅等。

二、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变化

信息时代的公共图书馆较之传统图书馆有着极大的变化,从阅览室分类来说,传统的电子阅览室不再单独的列出,而是同其他能和电子阅览室功能联系在一起的空间进行结合。与此同时,伴随数字信息的发展,大量的文字书籍都被压缩成数字信息储存在计算机之中,纸质书籍的仓库面积将会极大的减小。在所有图书馆功能厅之中,信息情报大厅将占据一个核心的位置。在直观上,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图书馆中公共区域将占领曾经的一部分藏书用地,大量的休闲型设施将会出现,各类走道阳台都会被利用起来,以供读者休憩。

1、阅读空间设置

信息时代下的读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方式,而是追求着文字、声音、影像等多方面的阅读刺激,全身心的感受与接触才是当代读者对阅读的需求。因此,数字信息阅读与纸质书籍阅读如何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模式,是当前图书馆建设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1)分区设置。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在同一个房间内需要进行分区设置,一般情况下数字阅读会发出键盘和鼠标点击声音,这样就对纸质阅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二者之间可以通过书架、通道等软隔离模式来进行隔离工作。电子阅览区可以设置在靠近墙角或者出入口的位置,以便噪音的消散。

(2)混合设置。为了读者方便考虑,将电子阅览座位打散,不将其集中在一处,而是零散的分布在各个墙角、柱子四周等地方,以供读者自由阅读电子书籍。

(3)分室设置。顾名思义,将数字阅读同纸质阅读二者分离开来,单独设立一个电子阅览室,或者类似的网络咖啡吧。这类设计可以朝着娱乐性方向发展,将电子阅览室打造成一个休闲的娱乐场所,里面可以设置吧台和长脚椅,在桌面上放置阅读用的计算机。这种设计可以打破传统,塑造新型的阅读休闲方式。

(4)一体设置。一体设置指的是数字与纸质阅读一体化的模式,读者在拥有计算机的座位上,通过计算机查询自己要看的书籍名称,图书馆工作人员会通过读者的请求,从书库中将所选书籍递交到读者手中。以上几种设置模式需要根据图书馆经济和人力条件来进行建设,并不。各种设置方式之间也可以互相共通,并不死板。

2、典藏空间设置

信息时代下的图书馆,所体现出的一大特点就是开放,一切以读者的需求为主,图书馆并不是一种高不可攀的神圣地方,它只是为民众服务的场所。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图书馆形成了“开架借阅”的新模式,从最初的藏书变成了现在的借书,所以图书馆内的藏书空间自然需要进行一番新的布局。

(1)开放式空间设置。图书馆活动是一个动态流程,开放式的布局可以让图书馆更好的适应“藏、借、阅”一体化的新模式。

(2)过期刊物储存空间的缩小。信息时代影响之下的读者,对于纸质刊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小,电子版资料的运用更为广泛,搜索更为便捷。相对于学术类书刊的高昂价格,数字版的资料反而更适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图书馆内的纸质书刊应该合理减少一部分,存放纸质期刊的空间也会随其逐渐缩小。

(3)密集排书架。为了节省空间,可以对过期的刊物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入库排架,有现代计算机的支持,从数量众多的刊物中检索出指定刊物并不是一件难事,相反速度还非常快。不同的书籍典藏空间对于图书馆结构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开放式的大型空间应该设置在低楼层、读者人数最多的地方,过期刊物的储存空间则应该设置在高楼层,或者地下室内。而高大密集的排书柜则需设置在一楼。

3、空间的多样性

信息技术告诉人们,图书馆不再是简单的图书中心,而是一个广义的信息中心。公共图书馆从单一的借阅功能逐步朝着多样化的功能发展,综合性与多功能决定了现代图书馆空间多样化的特点。

(1)动态空间。信息时代下的图书馆除了静态阅读空间还需要有动态的活动空间,如影视厅、陈列厅、教室等等。影视厅可以为读者提供教育影片;陈列厅可以进行文化宣传活动;教室则是进行文化教育的场所。

(2)交流空间。图书馆可以定期设置专题讲座、学术交流会议等,为读者之间互相交流提供一个专业平台,同时还能增加图书馆的文化气氛。

(3)人性化空间。信息时代下的图书馆是人们终生学习的场所,它需要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比如为残疾人设置无障碍电梯,使特殊人群能够和普通人一样,获得阅读与学习的乐趣。随着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加深,图书馆也应该考虑为老人们提供相应的活动空间和学习空间,对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则需要在设计之中作为特别关注。图书馆除了阅读、学习区域外,理应提供休息、散步的场所。

4、可持续发展性

公共图书馆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壮大自身,许多图书馆到了一定时期都会面临扩建和翻新的问题。社会只要在不停发展,图书馆的藏书一定会日益增多,同时图书馆的规模也必须随着藏书量的增加而扩大,以便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因此在设计之中,除了当前场馆的建设之外还需要考虑到扩建的问题。

三、结语

信息时代下的公共图书馆必须具备的特点有三个:复合设计、开放环境以及人文理念。设计者在脑海中要充分考虑到各个空间内部融合和外部联系,充分利用空间,合理布局,确定主次关系,把握住当前时代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呈现出图书馆在育、教、娱乐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钟永文 单位:吉林省图书馆

图书馆建筑论文:图书馆建筑空间演进与服务职能拓展

图书馆的建筑空间资源是图书馆存在和各项职能的载体,图书馆建筑结构与空间发展史也是一部图书馆职能演进的历史。研究和梳理我国图书馆建筑空间资源演变,对于揭示我国图书馆这种特殊功能建筑的发展进程,反映对图书馆职能的认识水平的变化,更进一步可以映射出我国历史文献、历史文化传承和传播,乃至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认识的提升。因此,研究图书馆建筑空间的演进和服务职能的拓展是图书馆史以及中国文化史的载体。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图书馆建筑结构和服务方式演变的发展脉络,分析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揭示图书馆建筑空间资源演变与服务职能拓展乃至图书馆管理理念的演进规律,以期对未来图书馆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和规划、服务职能提升与拓展提供借鉴参考。我国图书馆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考证,大约从殷商时期就开始出现了简单的图书馆——藏书楼,从此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进步和影响,图书馆的建筑结构、空间布局和图书馆职能不断地发生改变,以适应不同时期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

1历史不同时期的图书馆建筑特点和服务方式

1.1古代藏书楼时期

我国古代图书馆在殷商时期开始萌芽,西汉时期初步形成,隋唐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宋元明清时期达到全盛。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图书馆一直保持着名副其实的“藏书楼”角色。首先,表现为藏书楼的私有性,藏书楼都是私人所建,属于私家财产。其次,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工程技术的限制,当时的藏书楼大都为土木或者砖木结构,建筑材料以笨重、结实的土、石、木为主,建筑高度和空间非常有限。第三,其防火、防潮、防盗的措施也非常简陋。比如防火,大都建有防火水槽或陈列有防火水缸,防盗也是加装门栓或门杠等等。第四,其职能也仅限于保存历史文献、文化典籍,而且由于空间限制,藏书的数量和品种受到严格限制。第五,只重收藏和保存,只为家族所用,不向社会开放,甚至就连家人和小孩都不得入内。位于浙江宁波的天一阁就是这个时期图书馆的典型代表。宁波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至四十五年(1566),由当时的兵部侍郎范钦主持建造,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藏书达到了七万多卷,藏书以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为特色,其中以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稀。天一阁的主体为重檐重楼硬山式建筑,是一排六开间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前后开窗,山墙作半月形,白墙黑瓦,是典型的浙东民居;楼上不分间,通为一间用来藏书;为了通风防潮,楼下不藏书,书橱不靠墙,而且书橱前后开门[1];为了保护藏书,创建人范钦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如子孙后代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凡阁橱锁,分房掌管,禁止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锁,立“烟酒切忌登楼”之禁碑以及禁令,如“罚不与祭”等[1];清代仅有十余名知名学者得以登阁读书,其封闭程度可见一斑。[2]天一阁的命名、建筑与藏书特点、规制,体现了我国古代图书馆“重藏轻用”的藏书功能和管理理念。

1.2近代半开放图书馆

近代图书馆的诞生首先出现在欧洲,随着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尤其是工业革命的促进和需要,城镇化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机器大生产等因素刺激了人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因此兴办学校和面向社会开放新型图书馆推广普及学校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近代图书馆应运而生,其典型特征:一是摆脱了以往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局面,使部分公众享有获取知识的平等权益。二是属于半开放性的公共图书馆,出现了藏阅一体的图书馆模式。三是图书馆建筑结构和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出现了藏书室和阅览室分室设立,功能区分。随着20世纪初西学东渐,中国国内相继出现了当时欧美流行的书库与阅览室分开的图书馆建筑空间结构模式,其外形结构基本上呈现“T、工、山、王、出、日、回、田”字形结构。[3]当时的公共图书馆雏形如京师大学堂、古越藏书楼和大学图书馆如清华大学图书馆都是采用当时欧美图书馆建筑格局,这对后来中国图书馆建筑的总体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内部空间布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将藏、借、阅用房固定,按功能分区,一般有藏书室、借阅区和阅览室。

(2)图书馆虽然以收藏为重心,但开始公开借阅,藏用并重。

(3)借阅与服务方式主要为闭架借阅服务。

(4)其性质不仅是藏书的地方,更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场所,是社会化的组织。

1.3现代多方位开放式图书馆

我国现代图书馆的萌芽始于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在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下,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和提升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成了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于是现代化图书馆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兴起。其标志为:

(1)县级以上行政区都建立起了公共图书馆,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也相继改建、扩建了图书馆。

(2)图书馆建筑结构和风格日趋具有文化特征,或是反映地方文化和古建筑特色,或是反映学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等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和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就分别反映了地方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了中国古建筑的风采。

(3)图书馆的建筑结构、空间布局和利用的理念发生了质的飞跃,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图书馆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图书馆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图书馆资源的一部分,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4)图书馆空间更加宽敞明亮,环境更加舒适。总体布局上都尽量缩小纸本馆藏占据面积,扩大读者阅览、研究探讨、体验、休闲等的使用空间。

(5)基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层出不穷,信息技术、Web2.0、RFID、自助服务和移动图书馆技术等广泛运用于图书馆,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水平(数字化水平)和管理技术得到了空前提升,促使图书馆的空间和服务方式、范围的拓展和质量的飞跃。

(6)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也不断进化,从传统以藏、借、阅为主的藏书空间发展为以读者为中心的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学术交流空间和文化传播空间。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力争把图书馆建成功能齐全、服务超前的中国好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

2图书馆建筑空间发展与服务理念的演变规律

2.1图书馆建筑形态、空间结构与其功能和服务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

图书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社会文化活动的必然产物,并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催生并推动图书馆的发展,同时图书馆的发展又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进程。由最初的私人藏书楼以藏为主,发展到近代图书馆的藏阅并重,到现代图书馆的开架借阅,藏、阅、借、咨询、管理五位一体,到目前的学习空间、创客空间和学术交流、展示展览等多种功能,图书馆及其建筑的发展史经历了由简到繁,逐步系统化、智能化的过程。图书馆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从藏书楼时期的“以藏为主”供个人使用的私家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不再作为私人藏书而是作为公共设施,其目的是提供公众阅览、传播知识、普及大众教育并提高知识水平,并以大众的需求和使用为目的形成一套严密的管理方法。到了现代时期,采用大量的先进电子技术手段与现代化设施达到管理智能化,实现信息资源的仓储式管理,提供个性化、高效便捷的读者服务,建设使用灵活方便、环境安全舒适并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开放式图书馆建筑。

2.2图书馆是一个空间、功能和服务协调生长发育的有机体

70年前,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所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国际图书馆界誉为“我们职业最简明的表述”,一直对图书馆建设发展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其内容是:“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个生长着的有机体。”这充分说明了图书馆的空间和服务的辩证关系,犹如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图书馆的职能和服务是受空间资源制约的,空间资源决定着职能和服务的发展。只有两者实现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图书馆功能效益的较大化。不同时期图书馆建筑发展和服务方式演变无疑验证了“图书馆是个生长着的有机体”这一客观规律。

2.3学科融合和理念创新是图书馆空间资源和功能服务提升的动力

纵观图书馆建筑形态、空间结构和功能服务的演变,无不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所院校的社会、经济、文化、建筑等多方面知识和理论水平。图书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又产生了图书馆学。图书馆学与其他成熟的学科相比是一个年轻的正在发展中的学科。但是这门学科近百年来发展迅速,而且成为名副其实的交叉学科,它的发展融入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建筑学、社会学、情报学、文献学和出版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内容。当建筑学遇上了图书馆,也产生了丰富的内容和活力:200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建筑与设备专业委员会正式组建成立;以东南大学鲍家声教授为首的一批专家专门出版了《图书馆建筑》《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图书馆建筑设计手册》等著作;国家标准《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GBJ38—99)的出台和修订也体现了图书馆学与建筑学之间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社会学、管理学和文献学融合构成了图书馆工作的特殊的服务性,而且这方面的理念日益提升。在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根本,以学术交流为主线,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举办专业培训,开展专业咨询等活动为标志的图书馆职能和服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信息科学、文献学和出版学融合构成了现代图书馆知识和信息资源模式,从而拓展了传统图书馆的文献传递范围,丰富了内容,延长了服务时间,真正实现了图书馆服务的全天候化。2.4以人为本是图书馆空间开发利用和服务职能开发永恒的灵魂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思想由来已久,但这一思想在我国图书馆建筑形态、空间结构以及功能服务方面体现是从近代开始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多方位体现在图书馆建筑和服务工作当中。图书馆是用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和文化需求而建设的学习知识、科学交流和传承文化的场所,是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要服务的,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落到实处。“一切为了读者”“读者就是上帝”等理念被广泛运用到现代图书馆当中。现代图书馆建筑既要适应未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更要以人为本,运用空间资源要素即不同的建筑风格、建筑装饰、功能布局、环境优化及内部结构的各种细节来加强图书馆的人文色彩,为读者营造温馨舒适、宁静幽雅、自然和谐的阅读氛围。同时把学习、交流、研讨、体验、休闲融为一体,满足人们休闲和学习的需要。

3以古鉴今,兼容并包,协调发展

纵观我国图书馆建筑发展历程和服务方式的演变,社会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共同促进了图书馆建筑和职能、服务方式的不断进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尤其是大数据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图书馆的建筑结构和空间资源要求日益提高,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图书馆必将成为一个地区或者一所学校的学习中心、知识情报中心、科学服务中心和文化中心。图书馆职能逐渐走向开放、交流与合作,把对个体和群体的多方位服务作为对象和终极目标,从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就必须既要满足学习,还要满足交流、研讨和探索。既要提供知识、信息和情报,也要满足信息的综合与交叉融合,既要满足文化传承和传播,又要满足知识的演示、体验与感染,同时还要兼容读者的休闲调整。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空间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它产生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提升图书馆未来发展的生存能力,推动图书馆的跨越式发展,使图书馆成为文化传播、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的第三空间。

作者:刘凤琴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图书馆建筑论文:高校图书馆建筑节能探析

1海南省高校图书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要求

1.1海南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012年6月,海南省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并开始实施《海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6-024-2012),该标准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较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涵盖了节能,宗旨是以尽可能低的消耗及环境影响获得更舒适、更健康、更符合人性化需求的建筑空间。现在试行的《海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6-024-2012)是在总结近年来海南省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及时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并以此构建了符合海南省实际情况而定制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类指标,每类指标都由控制项、一般项和挑选项组成。控制项为评价绿色建筑的必备项目,一般项为实现难度及指标要求中等的项目,挑选项为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按照标准中明确列出的指标规定对绿色建筑评价进行评级,由低至高划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海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部分,图书馆属于公共建筑,该标准是海南省建设厅用来衡量和评价绿色建筑的标尺,旨在大力推进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充分发挥和调动全省发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积极性,鼓励绿色建筑在全省范围内快速健康发展。

1.2海南高校图书馆绿色建筑要求

1.2.1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实施求实的原则,对项目的节能减排现状及前景进行预测。图书馆建筑为公共建筑,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建筑节能,从建筑的日照、采光、通风、遮阳及绿色建筑技术措施方面,使各项技术与建筑结合,设计能达到《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海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3-2006).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计每年可节约用电354.78万千瓦时,折合标准煤436吨。

1.2.2坚持科学合理原则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制定节能减排技术路线。图书馆建筑的节能减排技术路线是从源头上控制能耗,即设计之初考虑影响建筑能耗的各因素,通过节能设计,节能施工、节能验收、节能运营管理来全过程控制建筑能耗。

1.2.3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拟定节能减排技术措施。海南地处夏热冬暖地区,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夏季炎热,空调能耗较高,冬季不需要采暖,因此设计需考虑夏季遮阳,过渡季节的自然通风,结合海口市的气候特点,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及环保方面采取适合本地的技术策略。

2海南高校图书馆绿色建筑实践

海南高校图书馆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绿色建筑技术,参照《海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及运营管理方面优化建筑设计。近年来,在海南各高校图书馆建设中,建筑业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绿色建筑实践,下面以海南师范大学扩建图书馆为例,介绍如何实现图书馆建筑节能。

2.1制定节能减排目标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海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3-2006)、《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JGJ75-2003)、《海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DJ01-2005)制定节能减排目标,并且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建筑进行节能计算,在项目规划报建阶段,以能耗定额或者统计数据为依据,对项目能耗进行估算,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例如生活污水采用污废分流制,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出水应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48-1999)的要求,中水回用于绿化用水,每日用水量25.06m3/d,每年可节约用水0.73万立方米。生活污水排水量为278m3/d。冲厕所的节能型冲便器每次冲水量不大于6升/次,普通的冲便器每次冲水量为9升/次,每年可节水0.25万立方米。

2.2根据场地条件确定设计策略

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49年,于2004年进行新馆扩建,竣工后投入使用,馆舍总用地面积9637.9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950平方米。设计之初,新馆拟建场地的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有大量杂草及灌木。在深入调查海口的自然条件和现状后,确定了如下设计策略:尽量维持现状资源,充分利用场地的有利地形条件和良好的通风环境,加强室内自然通风,改造北部及周边杂草及灌木,调节微气候,重视室外场地和建筑周边的绿化,并通过立体绿化和室内外绿化相结合的办法,改善场地生态环境,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同时针对海南夏热冬暖的气候特点,建筑外围护结构采取保温隔热和遮阳措施,空调采用多联机制冷。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综合运用生态设计策略,在有限的投资条件下,采用普通技术实现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目标,营造出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

2.3利用生态技术实现节能

图书馆建筑不仅要考虑以人为本的功能和可变性的建筑设计,也要考虑周边环境及气候条件的利用,较大限度地使建筑节能、环保。在图书馆方案设计中,利用的主要生态技主要有:

(1)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

(2)遮阳技术;

(3)自然通风技术;

(4)自然采光技术;

(5)节水技术;

(6)外立面墙色外墙饰面。例如,自然采光与通风应符合回归自然的阅读环境,采用外推方式的外墙窗户,扩大自然风的流量;在阅览区以自然采光为主,开架藏书区可以人工照明为辅,少数特殊要求的藏阅空间,采用人工照明和安装空调设施,尽可能地将阳光、空气、绿化引入建筑之中,利用自然界的气候条件,减少运行费用,节约能源。

作者:黄钰新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建筑论文:现代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建筑理念

一、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1现代图书馆是高校的“心脏”

图书馆是文献资料藏阅中心,它既包括现实馆藏,也包括虚拟馆藏,馆藏资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图书馆是数字化信息汇集中心,大学图书馆是教学、科研的中心,汇集了各种电子图书、中外文数据库及各种网络信息资源,是数字化信息中心。图书馆是信息、文化、学术交流中心,利用学术报告厅进行各种学术研讨会或学术报告会,利用不同规模的讨论室进行文化、教学、科研的交流和论证,利用多功能厅、视频会议室、音频阅览室、展览厅等学习和交流新知识。图书馆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掌握新知识,进行科研活动,利用图书馆的文化氛围组织各种学习经验交流会、各种演讲、朗诵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在外部环境上,馆外环境中的山水、树林、道路、草坪、花卉、石桌、雕塑等艺术化装饰无疑会起到调节身心的作用,以宁静、自然、优美、幽雅、恬静的学术环境,富有文化艺术的神韵吸引读者的到来,引人入馆,引人入学,引导读者进入深邃广博的知识天地。

1.2图书馆是引领校园文化活动中心

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高校主要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校园文化不是简单的娱乐,要充分体现知识的高雅性、学术活动的生动性。图书馆是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作为图书馆应树立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起到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图书馆的文化活动,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达到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

1.3馆员素质及业务水平促进图书馆发展

图书馆工作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馆员是图书馆的主人,图书馆强调“以人为本”,不仅要“以读者为本”,重视读者的服务工作,而且还要“以馆员为本”,充分调动馆员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传播作用和教育作用。现代图书馆中,科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图书馆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图书馆应为馆员营造专业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的工作环境,引导馆员多动脑、勤思考,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把科研工作作为提高馆员素质、业务水平的重要措施。

二、现代图书馆的建筑理念

2.1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

一要重视图书馆位置选择。图书馆位置的选择,既要考虑校园的整体规划,又要考虑读者来去方便。选择环境幽静的位置,在校园内读者比较集中的教学区与生活区的中心位置,便于读者来往图书馆,以体现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二要实现一门式管理。除特藏阅览室和密集书库外,各阅览区采用大开放式管理模式,无隔断,不设大门。只在图书馆大门口设一个大门。一门式管理使读者只需进图书馆大门,方便读者在图书馆各楼层、各阅览区阅读和学习,只需刷卡走门禁进入,出门时走图书防盗门,真正体现方便读者的人性化服务;三要采取一站式服务。将文献资源(书刊合一)、计算机设施、人员全部依据学科来分配集中,以便读者在同一学科阅览区,即可获取计算机查询、阅览、参考咨询服务,实现藏、阅、检索、参考咨询四位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在各个阅览区内配备文献检索机;四要设置总服务台。借还图书馆都在一楼完成,方便读者,一楼图书馆借还工作机应设双面显示器,利于读者清楚自己的借还信息,避免图书及读者的借还信息丢失;五要设置公共检索区。方便读者了解文献资源的位置,设置方便读者阅览的书架,在阅览桌安装电源及网络插孔,供读者查阅文献信息,使用可以放书包的双层阅览座椅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彰显人性化服务理念。

2.2实现实体空间信息共享

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上要考虑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特点,设计上要大开间,无间隔;统一层高,统一柱网,统一荷载,实现图书馆每一层都为通透、扩展的大平面;图书、期刊的摆放也应是大开间,无隔断,全开架的阅览模式,实现藏、阅、借一体化,馆内实体空间既是藏书场所,又是阅览室,也是借书处。实现人在书中,书在人旁,人居书林,书在心中的意境。

2.3虚拟空间信息共享

电子阅览室的设计尽量占用最小的实体空间,局域网接点实现无线覆盖,在各楼层、各阅览区都能无线上网,在图书馆内何时何地都能上网查询,真正体现数字图书馆不受时空的限制的特点,设置阅报器及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通过设置个人空间与图书馆OPAC系统对接,使用手机或移动设备登录实现了馆藏查询、续借、预约、挂失、到期提醒、热门书排行榜、咨询等自助式移动服务。可以自由选择咨询文档、新闻、公共(通知)、新书推荐、借书到期提醒、热门书推荐、预约取书通知等信息交流功能。

2.4动静结合

为了使图书馆成为信息、学术交流和学习讨论的重要场所,馆内还要配备先进信息技术设备的报告厅、电影厅、多功能培训室、不同层次的研讨室、同步视频会议室、音频室、视频室和展览厅等。这些场所给教学科研提供了一个协作、研究的讨论空间,成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图书馆员与读者互动的讨论交流场所。同时,也是读者开展读书会、创作交流会、英语沙龙、音乐会、社团活动等活动的场所。

2.5舒适阅读

舒适的阅读环境可以是读者舒缓身心,消除疲劳,宁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图书馆内外环境的美化、装饰、装修,可以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陶冶情操,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和开拓。

2.6智能化管理

医学图书馆作为一个主要的信息资源服务场所,图书馆智能化管理势在必行。图书馆智能化管理主要体现在:①办公智能化:图书管理系统自动化,通过RFID系统读者可定位每一本书的具体位置,图书管理员可进行快速高效的流通处理、库存管理、盘点图书、电子阅览室座位查询、阅览室座位查询等。可提供自助服务并进行智能化管理,如自主办证、智能复印机、图书收纳箱、24小时自动还书机等。②楼宇管理智能化:设立交配电监测、空调系统监控、给排水系统监控、电梯监控、门禁系统等。③消防智能化:图书馆是消防重地,建立火灾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避免火灾发生。④安保智能化:建立闭路电视监控子系统、安装防盗报警系统、健全门禁系统、发挥图书监测仪系统的作用。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有着巨大的变化。一所好的图书馆既要有吸引读者的外观,优美的环境,又应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独特的文化内涵,超越文化载体及文化平台,成为可实施文化教育的主体,打造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校园品牌甚至是社会品牌,使图书馆服务体系成为灵活、丰富、智慧的有机发展体。

作者:郭晓丽 单位:辽宁医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