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

机械制造自动化论文:关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学改革和实践分析

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与企业管理及时线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也是高职教学的特色所在。针对高职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如何创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体系,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实践教学,建全和完善实验教学,提高机械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核心。因此,围绕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新的模式。

一、注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业务素质外,还具备有高级工程业务素质。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善于传授科学知识的能力,又有高级工程应具备有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善于开发技术和吸收新的科学技术。教师自然不能要求基础专业教师懂机械类的专业知识,但却要求基础教师能了解机械装配的传动机构原理和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图等能力,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用新的科学技术改造旧的机械设备,开发新的产品。教师具备上述的本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否则教师的教学中免不了从书本到书本,理论脱离实践,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熟悉地举出几个像样的应用实例。教师的工作实践能力,主要应从生产实践中获得,对于刚从事任课的教师,先要求到生产及时线进行半年上岗学习,或者下到各个实验室进行见习,同时利用余时间辅导学生实习,担任各个实验室仪器修理任务,并到金工车间进行实际操作实训,把这些作为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学院还安排专业教师下到厂矿企业或到有关单位参加机械设备检修和工程技术改造学习。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特点进行充电,参加校内或校外的各类研讨班学习,尤其是参加新的学科学习。要求任课教师既能上好专业课,又能上好基础课,同时还可带学生进行各类生产实践,拓宽老师的知识面,教师能适应教学的发展,能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高职人才。

二、创造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突出机械类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层次专业技能的教育对象是高职教学的特色,但是,必须认识到培养目标不是增加几节实验课,增加几个实习课就能实现的,如何建立实践教学体系迫在眉睫。目前完善教学实训设施是各类技能课实现的基本保障,高职实践教学必须具备以下设施:金工实习车间、数控实训车间、电工电子实训中心、PLC实训车间、CAD/CAM实训中心、数控机床控制实验室等设备。另外不能忽视理论课的基础实验室:如公差与测量、工程力学、金相实验、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等。这些基础设施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基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基础,是完成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根据机械工程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制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模式,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把这些模块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机械类专业的中、高级工技能的目标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数控编程、进行数控机床调试,安装、机械维修技能。在金工实训中,应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认识数控的操作。同时进行各类典型的技能培训,如焊工、车工、钳工实习,使学生对机械类专业有一个了解;紧接着开设数控编程课,同时进行生产实训,解决学生操作问题。在开设机械制造和数控机床结构与维护课后,再进行五周的数控实训,解决学生加工复杂的零件和机床维护问题。一个学期用十五周的综合性知识运用强化训练和毕业设计。为就业打好基础。2.以机械类专业建设为龙头,推动实践教学的探索。高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各个高校都在探索中。改革是探索,改革是创新,为了理清探索思路,明确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以行业为依托,坚持产学研结合、企校互动的办学模式,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构建.五大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机械类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技术和操作技能的重要平台。加强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3.完善实践教学机制,加强实践管理。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室的教学管理,对实践课的安排、实施、考核;;学院汇编实验、实训教学管理;按照行业标准和职业教育特点,编写.实验实训安全操作规程;按院系两级管理职责,从而确保了实验实训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实践教学的开展。4.建立合理性的开放性实验室。我院开放性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创建各类的学科学会,学院对各个实验室进行开放。这些实验室每天课余时间都吸引着一大批的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一批专业技能拔尖人才。2009年我院在全区数控车床操作技能大赛获得团体及时荣誉,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并取得一等奖成绩。

三、加强高职技能培训,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它包括实践教学计划与学分制管理、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实践基地的管理模式改革等方面。应用型人才已经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科学技术素质型发展,及时线的生产工人,已

由过去师傅带几个月就独立上岗生产,目前的企业需要求人才是通过学校学习后,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后服务于企业,这就对我们高职的毕生提出了更高的生产技术的要求,除了要掌握高等教育必须掌握的科学知识文化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一专多能,技能水平又不低于技校生和中专生,同时高职的毕业生必须具备有.多证。即有毕业证、技术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等。针对高职生今后就业的需要,多年来,我院每年组织对毕业生进行各种技术等级培训,凡是参加过技术等级培训的高职毕生中,科学理论水平达到企业发展的需求,技能水平又能在生产实际操作中独当一面,深受企业的欢迎,在企业中很多毕业生在短期的时间内成为企业生产及时线的骨干力量。在技术等级培训中,使毕业生明确各个工种的技术等级的要求,按照有关劳动部门国家等级标准统一规定,通过强化训练及实践,学生成为熟练技术能手,并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的企业用人劳动制度的变革,企业用人的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已由过去的劳动密度型向现代的科技素质型发展,生产及时线的工人已经从过去的老师傅带几个月后就上岗生产工人变为上岗就独立工作,毕业生具有一定科学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才,深受社会的好评。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浅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设置

1夯基础、重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制专业)是培养我国装备制造领域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专业,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机制专业在装备制造企业又被称为万金油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所以我院机制专业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尝试:

1.1细化专业基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的上课模式

在专业基础课程上,我们将机制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细化,学生不在使用多本书整合的教材,将一些能够独立成为一门课的知识单独设置成一门课程,分别是机械制图与CAD、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力学、金属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与应用,这些课程在授课形式上均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的授课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实现将理论内容和实践相互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1.2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均来自企业生产一线

以前的传统理论教学,学生学习后只掌握了有限知识的理论内容,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学习后不会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的实践中,目前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将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进行编撰,所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来自企业的生产一线,所授课内容和企业紧密相连,学生边学边练,实现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如机械设计与应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机械加工车间的压力机为课程的学习载体,整个教学任务都围绕着压力机进行展开,使教学内容和学生十分的贴近,学生通过去实习车间就可以观测到压力机的基本结构,避免了以前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只会公式计算,到机械零件计算时出现不知如何应用的局面。我院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实现了学生基础的夯实,学生知识面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得到了扩展,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真正的实现了学以致用。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在机制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采取了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对机制专业工作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提出专业岗位群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归纳出16个典型工作任务,2个学习领域。针对职业岗位任职技能要求,归纳行动领域,融入机械制造行业企业标准,转换学习领域,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一体化实训室、生产车间为实施地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的贯穿工作流程主线的课程体系。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最终形成了8门核心专业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分别是设备控制基础、金属切削加工及设备、液压与气压传动、特种加工、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数控机床及数控编程、CAD/CAM应用技术。每门课程都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如CAD/CAM应用技术课程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设置了六个学习情境,如学习情境五平面零件铣削加工包含2个学习任务,这两个学习任务分别是定心模的加工和卡座的加工,这两个典型工作任务均来自企业生产一线,所以学习内容与企业生产过程相一致。

3专业拓展课与职业资格考试和素质教育相挂钩

在专业拓展课方面,我们将学生要考取的职业资格所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拓展课内容相挂钩,我们根据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和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选取了CAXA制造工程师、数控仿真应用软件、高级车工、高级铣工、设备维护与保养等五门为机制专业的专业拓展课,学生根据需要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每个学生至少选取2门的专业拓展课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后就可以掌握职业资格考试所需的理论知识等内容,不仅实现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顺利的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同时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我们在五门课程中开设了一门与机床维护和保养有关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并到车间亲身经历,使学生慢慢养成对机床维护和保养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实现职业素质的逐步提高。

4实训课程的设置注重强化学生技能的飞跃

我院机制专业学生通过各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深度的专业能力,但我们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单靠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并不能达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所需的规格,所以我们在每学期安排大量技术实训、专业综合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生产(顶岗)实习等专门的实训课程,这些实训课程的设置丰满了学生的羽翼,学生在实训课程引领下,技能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学生的技能得到了突飞猛进,到毕业时能够真正的达到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总之,教学的探索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当下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我院机制专业虽然在这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但是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程设置的方案没有的只有更好的,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将不断不完善,不断的去探索,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探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对接问题

一、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中职的专业技能课是针对机床的种类开设的,如开设铣工工艺、车工工艺、数控加工基础等课程,只针对某一机床的操作而展开技能课程,学习起来缺少系统性,而高等职业教育不是针对某个机床进行技能课的开设,而是针对某个岗位需要的能力开展教学的,如车间普通机床操作员,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开设金属切削加工及设备、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车间班组长管理技术、机械加工实习、机械零件工艺实训、拆装实训、机床夹具拆装实训等课程来实现车间普通机床操作员所需要的技能,从而满足教学目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职的专业技能课设置是根据某个机床操作,而高职的专业技能课是根据工作岗位,所以二者课程衔接错位。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由于文化基础课程占的学时比例比较多,所以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高等职业教育较少,导致中职专业课开设的门数也相对较少,同专业的课程,中职没有开设,只有在高职开设,课程的衔接不对称。

二、实现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对接前提

1.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

据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的共性和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最终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继续到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实现技术型人才向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2.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教学模式对接

在传统的中高职教学中,普遍采取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方式,即学生先去学习理论知识课程,当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没有融合。目前,高职的教学正在进行改革探索,在这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所以要想实现中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对接,必须采用一个合理可行的教学模式。

3.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车工、铣工等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车工、铣工、数控车工等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实现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三、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对接研究

1.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定制课程体系

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2.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3.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选择课程内容

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根据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选择课程内容,这样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选择的重复性,同时在中职阶段讲授专业基本理论内容和一定的机床操作技能,而高职阶段虽然课程名称一样,但是内容不一样,高职阶段的课程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样中高职课程并没有重复,也不会出现空缺,真正的实现了课程的对接,如在中职学校学完《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等课程基本理论后,在高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继续强化学习《工程制图与CAD》、《机械设计与应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课程。还有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在高职教育中安排专业拓展课,学生可以根据获得的职业证书等级来选修拓展课,通过职业证书带动了课程的衔接。

总之,课程对接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只要实现中高职机械专业无缝的衔接,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未来的中高职课程对接的路还有很长,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多,我们还将不断的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企业、学生和家长满意的人才培养道路。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对接问题的探讨

一、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中职的专业技能课是针对机床的种类开设的,如开设铣工工艺、车工工艺、数控加工基础等课程,只针对某一机床的操作而展开技能课程,学习起来缺少系统性,而高等职业教育不是针对某个机床进行技能课的开设,而是针对某个岗位需要的能力开展教学的,如车间普通机床操作员,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开设金属切削加工及设备、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车间班组长管理技术、机械加工实习、机械零件工艺实训、拆装实训、机床夹具拆装实训等课程来实现车间普通机床操作员所需要的技能,从而满足教学目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职的专业技能课设置是根据某个机床操作,而高职的专业技能课是根据工作岗位,所以二者课程衔接错位。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由于文化基础课程占的学时比例比较多,所以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高等职业教育较少,导致中职专业课开设的门数也相对较少,同专业的课程,中职没有开设,只有在高职开设,课程的衔接不对称。

二、实现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对接前提

1.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

据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的共性和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最终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继续到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实现技术型人才向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2.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教学模式对接

在传统的中高职教学中,普遍采取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方式,即学生先去学习理论知识课程,当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没有融合。目前,高职的教学正在进行改革探索,在这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所以要想实现中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对接,必须采用一个合理可行的教学模式。

3.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车工、铣工等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车工、铣工、数控车工等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实现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三、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对接研究

1.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定制课程体系

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2.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3.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选择课程内容

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根据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选择课程内容,这样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选择的重复性,同时在中职阶段讲授专业基本理论内容和一定的机床操作技能,而高职阶段虽然课程名称一样,但是内容不一样,高职阶段的课程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样中高职课程并没有重复,也不会出现空缺,真正的实现了课程的对接,如在中职学校学完《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等课程基本理论后,在高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继续强化学习《工程制图与CAD》、《机械设计与应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课程。还有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在高职教育中安排专业拓展课,学生可以根据获得的职业证书等级来选修拓展课,通过职业证书带动了课程的衔接。

总之,课程对接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只要实现中高职机械专业无缝的衔接,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未来的中高职课程对接的路还有很长,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多,我们还将不断的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企业、学生和家长满意的人才培养道路。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思考

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一)机械行业的发展为本专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发电、输变电、石化、煤化工、薄板连轧、煤综采、造船、铁路与轨道交通、环保、工程机械、自控和精密仪器、数控机床、纺机、农机、IT设备、飞机作为重点发展16大领域。这一举措为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明确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也为机械行业带来更新、更广阔的发展机遇。机械行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行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未来5年将是中国机械行业发展的时期。从区域产业经济看,郑东新区及中牟产业带的开发和建设为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步入更高领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还带动了新的科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中牟汽车城及中牟产业园区的建设,将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为本专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的推进和新技术的不断采用,特别是一些重点工程项目的改造和开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制造类专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一种“旺盛”的态势,不管是中牟汽车城等国家大型项目,还是富士康等大型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都表现出强大的需求态势。随着郑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大量装备制造类企业将对技能型高职毕业生产生大量的需求,将有效扩大机械(机电)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专业发展提供机遇

中原经济区建设于2011年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新时期河南省加快发展的总体战略,对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目标意义重大。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承担起培养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责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22年)》将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定立为主要目标,并将实施培养创新人才政策、推进创新人才计划纳为重点。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积极探索与周边企业的合作模式,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先后与郑州日产、河南红宇、海马(郑州)汽车、奇瑞(开封)汽车、东工实业、开封联顺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长效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成立了由机械行业专家、企业人士、兄弟高校骨干教师、本校教师、教学管理部门领导组成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合作关系,及时了解用人单位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办学坚持以职业岗位行为技能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走工学结合道路;按照职业岗位任务需求建设“学习领域”体系,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加强实践环节训练,积极推进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规范教学管理,强化质量意识,把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与学生素质及技能培养有机融合。在这种背景下,学院还积极建设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培养和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顺应了河南省郑东新区地区经济发展的形势,并为该地区机械制造领域的持久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二、专业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思路

学院以教育部《关于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为指导,根据河南省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及支柱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用人要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实施多层次、全过程的融合。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扩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规模,建设省级以至部级示范实训基地,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大力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着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按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建成品质教学资源丰富、社会服务能力强、具备较强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省级品牌专业,使本专业达到高职院校省内经验丰富、国内先进的专业建设目标。

(二)建设目标

通过国家骨干专业建设,学院应创新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久运行保障机制;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开发出与当地企业生产相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完善多元化动态教学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将实训实习基地建成产学相融、示范推广的平台,以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最终实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专业教学的优势和特色,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达到区域内同类院校经验丰富水平。

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为核心,本着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原则,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改革不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实施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的订单培养计划,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依托河南省及郑州新东区产业带的规划与发展,紧跟市场需求变化,校企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要重新修订一次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主动调整专业结构,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院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深入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需要成立企业冠名班,其课程设置将依据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而建,培养切实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探索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采用工学结合的办法,由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授课,以实验、实训、生产为载体,突出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培养,半年由校企双方合作开展顶岗实习,以提高学生就业率。 (二)探索和实施“2+.5+.5”的课程教学运行机制

“2”就是前2年。学生主要是在学校接受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教育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1:1,基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学校可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训与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般在校内实训室或实训中心完成。及时个“.5”就是第五学期。本学期在学生完成大部分主干课程的基础上,由任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在校内实训中心或实习车间完成设备基本操作与检修的技能培训并模拟企业工作情景等,为顶岗实习做准备。第二个“.5”即是一学期。这学期,学生在完成所有教学、实践课程的基础上,由用人企业挑选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再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考核学生实习成绩。

(三)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学院根据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要求,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专家及有关的人员进行调查,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综合,并参考相关职业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突破口,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根据对机械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分析,结合企业用人的实际情况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真实的生产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设计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并实施,重新组合课程内容,重点建设一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项技能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学院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将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入学军训到顶岗实习,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包括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文化艺术修养和沟通交流能力等,达到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培养与素质培养相协调。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等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把学做人、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依托中牟汽车产业园区的优势,学院应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提高本专业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带动和加快当地产业化项目的升级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探讨

1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

(1)机械制造技术应用现状。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新的生产工艺。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尚无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相提并论。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工艺比较先进,以高密度加工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加工工艺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而我国相当一部分的机械制造业企业仍旧使用一些比较落后的加工工艺,常见的如抛光、铸锻以及水刀等。

(2)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自动化技术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国外工业水平较高的国家已经普遍在机械制造领域引入和应用了现代的计算机集成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机械加工的智能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相对偏低,仍旧以初级操作自动化为主。

2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

(1)网络化应用。随着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给机械制造企业的运作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无论是材料采购,还是产品设计和生产,又或者是市场营销,均有了明显提升。机械产品的制造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地域的束缚,能够从不同国家和地区获取所需材料以及相关技术,与此同时,还可以将产品推销到国际市场。在网络化环境下,机械制造企业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和深入,不仅表现在产品开发方面,同时还表现在管理经验方面,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2)虚拟化应用。所谓机械制造虚拟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具有的仿真功能以完成对真实操作的模拟。在虚拟化技术的帮助下,能够对有待开发的目标产品予以模拟式制造,了解其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善,从而提升和保障真实产品的质量。与此同时,虚拟化也能够对产品本身具有的可加工性予以检验。由此可见,虚拟化的应用可以大幅减少产品制造过程中资源的无谓消耗,提升产品质量。

(3)绿色化应用。传统机械制造技术会导致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如果实现机械制造的绿色化成了业界的热点研究之一。对于机械制造而言,其绿色化应用集中反映在下述方面:①产品的绿色生产;②企业绿色管理;③绿色机械;④产品的绿色设计等。在当前背景下,绿色化应用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对资源的实际利用率。

3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自动化信息系统。对于机械制造而言,其自动化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下述内容:①辅助制造;②计算机辅助设计;③工艺辅助设计等。所谓辅助制造指的是,通过计算机以完成对产品的生产控制;所谓计算机辅助设计指的是,设计工作者利用一些配套的计算机软件对机械产品进行相关设计;所谓工艺辅助设计指的是,不断提升和改善产品的制作工艺。

(2)自动化供输系统。该系统指的是,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完成对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最终产品的传输。其主要包括三大部分:①单机自动组件;②自动输送设备;③自动化软件系统等。在机械机制的整个自动化系统中,自动化物资供输系统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自动化生产系统。该系统指的是,通过计算机系统以自动化方式持续地将产品的一系列组件正确地拼装到一起。在机械制造中引入自动化生产系统,可以大幅降低人工操作的失误率,提升生产效率,有利于营造理想的作业环境,不仅如此,还能够有效提升和保障产品质量。

4机械制造和自动化应用前景展望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正朝着工业化的方向不断迈进,这为机械制造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引入和应用计算机技术之后,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使其自动化水平得以更上一层楼。就机械自动化制造技术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在该方面应做好以下两点工作:首先,应明确计算机集成技术的重要性,并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从而不断提升机械制造的集成程度。其次,应明确智能化技术的重要性,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实现人机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赋予机械制造体系以理想的自适应能力。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机械制造领域,智能化技术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机械制造的主流发展趋势之一。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

【摘 要】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机械制造技术也越来越向高度自动化与精密工程技术发展。本文笔者就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分析总结了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对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机械制造 自动化技术 发展现状 特点 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的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度的有效指标之一,是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机械制造业的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随着科技发展的时间变迁,积累了大量机械制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行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国际市场竞争现象越演越烈,如何将高科技因素融入机械制造中,增强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为了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1 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1.1 机械制造的系统性

机械制造技术主要包括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感应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以及新开发材料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对产品的设计,销售网络、组织管理等等方面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现代技术运用。机械制造技术需要将传统的制造加工技术与现代科技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将制造技术贯穿于整个生产制造过程。

1.2 机械制造的综合性

机械制造技术不仅仅局限于机械加工制造的本身过程,它的产品面向整个市场,并且涉及到产品设计、开发,产品加工、销售以及售后的各个环节,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机械制造的终极追求是产品投放进市场后的应用情况,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并能够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1.3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体现了市场竞争要素

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就是产品生产率,随着经济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制造业的市场竞争矛盾已经逐渐向实践质量和成本三者综合考虑的矛盾。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可以将质量、时间、成本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提升制造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

2 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现状

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将制造业作为了国家重点发展行业,但是由于我国的制造业起步较晚,拥有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许多领域仍然需要依赖对国外进口完成产品的加工制造。

2.1 我国的传统管理模式落后

在工业发达的国家,管理模式已经逐渐实现计算机系统代替人为管理,并且尤其重视对体制的改革和生产流水线模式的更新。已经提出了精益生产、高效生产、准时生产的管理思想,但由于我国进入信息时代时间较短,对于先进管理模式还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对计算机管理模式的运用并不广泛,还是以人为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

2.2 自动化技术落后

与国外的先进制造技术相比较,我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我国还没有掌握自动化的核心技术,设计的产品方案相对较为落后,仅仅是简单利用自动化技术,目前还无法真正做到将机电进行有机结合;其次,我国使用的机械自动化还是传统的加工方式,并且,已有的自动化的设备数量太少,导致我国自动化整体水平较低;再次,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还相对较为落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机械自动化水平已经具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而我国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机械自动化发展进度较为缓慢;,我国的机械种类选择的局限性比较大,质量也无法达到国际普遍执行的标准,使用的范围也不够普遍、广泛。因此,我国的机械自动化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于自动化设备的利用率也非常低,与国外的机械自动化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

3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3.1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和网络化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融入网络化是工业机电设备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趋势。网络技术普及的市场大环境下,监视技术与远程控制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就是机械制造的产品,因此,将机械自动化融入网络化发展是势在必行的,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局域网络技术还将运用到大量的家电设备中,逐步渗入人们的

活,人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就可以实现足不出户的生活模式,正常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也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3.2 以智能化为依托,发展实用型机械自动化技术

人类的社会进步一直伴随对智能的开发,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会随着人类社会进步的脚步进行智能化发展。智能化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是与传统机械制造自动化较大的区别,也是工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具体体现在控制论的基础上运用生理学、运筹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进行人工智能模拟、自动编程、人机接口和对话,在加工过程中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决策,从而取代部分人类脑力劳动,对人类的职能进行收集,从而达到更高的控制目标。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向智能化层次的发展是未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我国的智能化机械自动化技术应当以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实际需要作为导向,采取与之相应的自动化方式进行生产,只有将企业发展需求作为核心原则进行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才能将机械自动化技术产生的利益较大化,从而取得高效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以新材料为支撑,进行绿色化发展

随着社会环境受到各方的关注,绿色化发展是工业改革的必经之路。传统工业发展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依靠掠夺环境资源进行自我发展,但地球上的能源有限,不能满足人类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工业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从而改变高投入低收入的局面,必须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所以,必须保持生态环境与机械制造发展的平衡,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4 光机电一体化发展

将计算机技术、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及机械技术交叉融合的光机电一体化发展是现阶段很多高新企业以及高新设备的基础,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实现机械一体化产品的基础,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生产出高功能水平、高附加价值的机械产品,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激光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光能驱动等等均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4 结语

机械自动化产业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机械自动化技术可以直接影响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发展的繁荣时期,对机械制造的产品需求还在持续加大,但是落后的生产技术限制了我国机械产品输出,因此,应当不断吸收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被不断应用在机械制造生产活动中,极大程度地提高机械制造的效率和产品质量。我国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和研究,才能实现经济效益较大化。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摘 要:机械制造技术主要以提高产品质量、企业竞争力与效益为目的,它主要包括产品的设计、产品的生产、产品的销售使用、产品的维修服务、产品的回收等环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也不断要求具有多样性、快捷性、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产品。在机械制造中融入自动化技术,不但能够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促进产品的更新速度,节约生产成本,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还能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力,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应用

1 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现状

1.1 机械制造技术的管理方面

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源于20世纪20年代,并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工业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企业在管理方面已经广泛地采用了计算机进行管理,并且非常重视生产模式、管理体制与组织更新和发展,同时推出了并行工程、敏捷制造、准时生产、精益生产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而国内大多数机械制造企业在管理方面仍以经验管理为主,只有少数的大型制造企业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

1.2 机械制造技术的设计方面

目前,国内的机械制造企业在设计方面很少采用计算机cad技术进行辅助设计,而工业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企业在设计方面则不断地更新设计准则和设计数据,并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大多数大型的制造企业已经开始进行无图纸的设计与生产,广泛地采用计算机cad技术进行机辅助设计。

1.3 机械制造技术的制造工艺方面

国内的机械制造企业虽然在制造工艺方面不断地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相对工业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企业而言,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工业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企业已经广泛地采用纳米技术、复合加工技术、微型机械和微米技术、电磁加工技术、高精密加工技术、激光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精细加工技术等新型的加工方法。而国内机械制造技术的制造工艺仍在开发、掌握中,普及率并不高。

1.4 机械制造技术的自动化方面

随着计算机的高度集成化,工业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企业已开始采用数控机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柔性制造单元,实现了机械制造的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进一步加快了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但国内的机械制造企业仍处于单机自动化、初级操作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只有少数机械制造企业在使用柔性制造系统和柔性制造单元。

2 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2.1 机械制造技术的全球化发展

随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有许多知名的机械制造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落败或者被其它企业所兼并,有的机械制造企业甚至面临倒闭、破产,同时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激化了机械制造行业的竞争。为了实现机械制造技术的全球化发展,首先要让机械制造技术的网络化得以实现。

2.2 机械制造技术的网络化应用

人们随着网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管理与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无论是产品的那个方面向设计、材料的采购、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销售都可以从全世界的方面。令外,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可以加强我们与世界各地信息交流,我们还可以加强产品开发与合作和学习更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2.3 机械制造技术的虚拟化应用

机械制造技术的虚拟技术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的仿真功能来模拟真实的操作系统,通过模拟生产产品、检验产品的制造过程。可以通过机械制造技术的虚拟化对产品的可加工性进行检验,对产品的制作工艺与加工方法的合理性进行探讨,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产品的制造工艺,避免产品出现错误或者缺陷。

2.4 机械制造技术的绿色化应用

机械制造的绿色化应用包括很多方面,例如:产品的绿色生产、产品的绿色设计、采用绿色设备、使用绿色包装、采用绿色管理等。机械制造技术的绿色化不但能够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还能减少不良副产品造成的环境影响。

3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3.1 机械制造的自动化信息系统

机械制造的自动化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产品数据库系统、工艺辅助设计等。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是指辅助工程师通过计算机的相关设

和图形设计软件对机械部件以及构造进行设计;工艺辅助设计主要是指优化和提高产品的生产工艺,增加其标准化程度;辅助制造主要是指采用计算机的数值控制技术,在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中控制生产;产品数据库系统主要对计算机在设计和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系统化地管理。

3.2 机械制造的自动化物资供输系统

机械制造的自动化物资供输系统能够自动将机械制造中所需的成品与各种原材料输送到具体的、预定的位置。机械制造的自动化物资供输系统主要由自动化软件系统、自动输送设备、单机自动装置等组件构成,它是机械制造自动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细分系统。

3.3 机械制造的自动化生产系统

机械制造的自动化生产系统能够自动的装卸机械的相关组件,自动地、持续地循环工序。机械制造企业采用自动化生产系统不但可以减少机械在生产过程中人为操作的失误率,还能够代替工人的体力劳动,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提升产品的质量。

3.4 机械制造的自动化设备装配系统

设备装配系统是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而机械制造的自动化设备装配系统能够将特定形状与规格的机械零配件通过预定设计好的技术要求,实现组装、搬运、试验、调试、验收等步骤,从而形成一套能够进行自动生产制造的流水线。自动化设备装配系统的应用时现代化机械制造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它不但取代了人工循环复杂的装配工作,还提高了机械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5 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检测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中不断地运用到各种有特殊功能要求的复杂的加工设备和新型的材料与部件,增加了产品检测工作的难度,仅凭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机械产品高精度工艺水平的检测要求,自动化检测技术的应用时机械制造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应用较多的检测技术包括有:具有多判断系统的智能设备诊断技术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电流信号、时序的识别检测技术。

4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4.1 机械制造的集成化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21世纪机械制造企业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它主要包括:制造自动化分系统、工程技术信息分系统、质量信息分系统、管理信息分系统等。工程技术信息分系统主要包含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程序编制、计算机辅助工装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等;管理信息分系统主要包含物料管理、经营管理、生产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制造自动化分系统主要包含自动装配、加工中心、计算机数控、柔性制造单元、工业机器人等;质量信息分系统主要包含计算机辅助测试、计算机辅助检测、三坐标测量机、计算机辅助质量控制等。

4.2 机械制造的智能化

智能化制造系统在机械制造过程中能够进行相关的智能活动,比如分析、判断、构思、推理等。机械制造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智能系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友好性。在机械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一般采用模块化方法,让它产生较强的柔性;智能化制造系统主要强调友好性和安全性,并且能够节约能源,无污染,能够充分回收资源。

4.3 机械制造的敏捷化

机械制造的敏捷化要以企业的信誉度和竞争力为基础,通过组成虚拟公司,进行分工合作,从而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同时对用户的需求快速做出反应。敏捷制造为了实现快速地应变能力,要以虚拟制造技术为核心,以虚拟制造技术为关键技术。敏捷制造是现代机械集成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是现代机械集成制造系统由信息集成发展向企业集成跨越的必经之路,敏捷制造的发展影响着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

5 精简模式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产业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的基础工业,机械制造技术决定着国家经济的强弱。为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要以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中的通用设备为基础,合理添置数控设备,合理调地整机床布局,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自动化管理技术,以信息自动化技术为先导,建立起自主的单元化生产系统。虽说我国是能源大国,但是人均平均就显得非常地匮乏。国家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经济发展道路,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大机械制造技术的科研创新力度,向经济型和节能型产业发展,要追求用最少的能源创造出较大的利润,同时还要注重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产业就要不断发展自动化技

术,以自我研发为基础,配套国外的先进技术,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走低成本的、高利润的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道路。

6 结 语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是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给机械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飞跃。机械制造业对世界各国的工业生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水平不仅影响了机械制造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也显示出了这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提高程度与工业发展水平。所以,必须加大机械制造业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促进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现状

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进程是一个动态过程。过去所谓的自动化是指以机械自动劳作取代人力操作,即机械自动化操作取代人力体力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机械自动化不仅能取代人力体力劳动,还将实现辅助或代替人力脑力活动完成特定的生产作业。通常来讲,机械自动化在形式上必须能代替体力劳动、辅助或替代脑力劳动、管理和协调整个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功能目标不是单一的取代体力活者脑力劳动,而是多方面的有机系统。机械自动化技术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数据库系统、辅助制造和工艺辅助设计等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指通过计算机的图形设计软件和其他相关设备参与机械构造和部件的设计;产品数据库系统是指合理和系统化地管理计算机参与机械生产制造和设计的相关数据信息;辅助制造是指利用计算机数值控制的技术,控制生产工艺过程;工艺辅助设计是指增加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提升和优化产品生产工艺。机械自动化生产系统是指能够自动、持续地循环产品生产工序,自动装卸机械组件的系统。减轻工人压力,改善劳动环境,减少人为操作的失误,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机械自动化设备装配系统是指按照预设的技术要求,自动组装、运输、实验、调试和验收特定规格和形状的机械零部件的生产系统。取代了人工循环的复杂装配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机械自动化技术人性化和智能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人性化是指以机械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和信誉为基础,针对用户的具体需求做出迅速反应,实现快速应变能力,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智能化是指在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进行判断、分析、构思和推理等相关的智能活动,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产品的实际生产中。生产设备可以不借助人力而实现生产的自动正常运转。机械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有助于减少人力,节约生产成本的支出,实现生产目标,提高产品质量。智能化管理和生产主要通过界面管理实现,因此必须完善计算机操作界面。所谓智能化并不是生产过程脱离人力操作,而是以最少的劳动力来达到较大限度的生产目的。因此操作人员必须了解机器设备,提升操作技术,实现良好的人机交流。要实现机械自动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必须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趋于完备的发展过程。

我国现阶段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现阶段我们并不具备普遍发展计算机集成控制自动化生产系统的能力。目前我国应把握好以实现高度自动化为目的的主要发展方向,实际生产中以发展大批量生产成熟工艺的自动化技术为主,消化和吸收发达国家柔性的自动化制造系统先进经验,逐步实现自动化。以实用性和适用性为目的发展机械自动化,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好基础工作,发展自动化零配件和控制系统,添置自动化数控设备,调整系统布局,充分发展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技术,建立健全自主的自动化生产系统。机械制造行业主要是生产各类农业机械、动力机械、冶金矿产机械和纺织机械等大型工业机械设备的部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包括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技术管理、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内容,产品的生产以客户的实际要求为准,尽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优化生产流程。

二、结语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是机械制造行业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未来机械制造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对整个国家经济提高程度和工业化发展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以制造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深入研究并不断完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立于世界经验丰富水平。

作者:李贺 单位:秦皇岛首钢长白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应用

摘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采用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其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然后重点分析了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主要策略,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对机械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意见,进而更好地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贡献力量。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应用;发展

引言

机械制造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其技术的提高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在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提高机械制造的技术水平与科技含量,从而使制造业发展更为顺畅,是现阶段制造业发展所关注的重点内容。这样看来,自动化技术应该在机械制造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能够保障机械制造的自动化和持续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障机械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这既是科技发展的一种历史必然,也是机械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关于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技术之间的关系和具体应用的探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文章将做具体的分析。

1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

自动化技术是机械制造业发展中较为重要的技术,也是使机械制造业繁荣发展的主要标志。有了自动化技术就能够大幅度提高制造业的工作效率,使机械制造的生产加工达到自动化和连续化,将加工过程得到良好的优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机械制造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自动化技术是机械制造业发展的航向标,在机械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中将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能够使制造业实现良性发展。除了会影响到机械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外,还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应该得到关注,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断的发展自动化技术,使机械制造水平也不断地得到提升,是机械制造发展的重点。

2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主要策略

2.1因地制宜,发展实用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所得到的发展目标才具有可操作性和性。技术的更新发展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关于应用也不可忽视。企业实际的发展状态是自动化技术应用所应该关注的问题,要保障所应用的技术始终与企业保持一致,以便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自动化的发展不能盲目,要切实的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首先要考虑到实用价值,因为只有适用于企业的发展,才能使应用有的放矢,有用武之地。但如果只是一味的想要实现机械设备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而没有经过科学的研究,想要得到预期的效果也是很难的。也要重点关注技术的引进与创新,彻底转变传统的低负荷率生产方式,依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情况确定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途径,能够实现生产效益和速度的提高。

2.2提高效率,发展低成本自动化技术

现阶段我国自动化技术的引进与推广的重点应该放在投资少、效益高的基础上,提高自动化技术的水平,新型的低成本技术也是重点内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小成本、大回报。这种低成本技术是由美国提出的LP生产模式。这也就是说在大力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时,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是很重要的,然后再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使设备的升级改造更加科学,调整机床布局,降低设备和资金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还要不断提升机械制造设备的技术含量,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实现技术和人的有机结合,并且相互促进,使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提升。自动化改装在一些企业中已经得到了具体的实现,能够大大降低投资成本。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通用机改装上的研究也需要加强,总而言之,机械自动化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推动企业在良性的轨道上更加稳步的前行。

2.3提高技术含量,发展现代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应遵循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阶段,当自动控制器在机械制造中应用后,标志着我国的机械制造走上了自动化的发展之路,并实现了由人工控制向机械和数字控制的转化。自动化工厂所代表的是机械制造发展的趋向,实现了自动化工厂才能使生产效率得到大大地提高。但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其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必须经过相关技术人员不懈的努力,才能成为可能。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应加强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积极总结经验,使自动化技术实现持续、稳定、良好的发展。在机械制造的切削加工上,半自动机床和组合机床仍旧是主流设备,大批量的自动化生产模式没有建立,刚性的自动化生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机械制造的成批生产线上,生产的品种多,还可以重新调整设备,以成组工段的方式来发展自动化水平更高的生产线。自动线也可以更换为主轴箱组合机床,在自动生产线中发展成组自动化的生产模式。

2.4做好基础工作,发展配套自动化技术

在发展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技术含量高的技术自然是应该得到大力提倡的,但关于自动化技术的配套设施也要做好,注重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基础,提高自动化技术的水平。各个项目的基础工作都要做好,并以企业自身的实际来发展机械制造主机,提高控制系统和各种元器件的技术水平,进而提升整个系统自动化水平。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中,要关注编程控制器和传感器等设备,微处理机和各种刀具也要符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需要,以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和控制系统管控自动化技术,便于机械制造技术走在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道路上。还应发展更多性能好、智能化水平高的机电产品设备。在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中,要不断提高系统的刚性和耐性,优化系统结构,使生产设备的质量与体积不断优化。还要采用微电子和自动控制高新技术来提升机械制造的技术水准和科技含量,实现机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检测,并使系统能够得到最终的完善。还要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保障各种数据的运算和生产决策能够得到顺利实施。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良好发展,既能够提高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能提高企业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使企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显而易见应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还要与我国的发展现状,企业自身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能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者:刘铭山 单位:哈尔滨古铁市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内涵及特点,指出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关系必将朝着模块化、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以及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应用

1.前言

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历程较晚,在现阶段机械制造逐步引入自动化技术以来,要比以往的机械制造技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其因自身具备优良的性能而被广泛的使用与推广。不管是现代精密设备或者是大型生产设备在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快速进步的今天,机械制造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械设备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多少。因此,机械制造企业不断的创新思维,采用先进技术方法,革新生产工艺,以提升机械设备的性能。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本身就是存在内在关联的两门学科,而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中,开辟了机械制造行业的历史新篇章,使得机械设备拥有连续性、自动化的生产能力,进而实现了劳动力解放、生产效率提升、资源消耗降低以及生产投入减少等目标,对于促进机械制造行业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内涵及特点

2.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内涵

机械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包含了设计理念、制造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等多方面内容,最终的目标是采取先进、创新的技术实现对机械制造体系、模式、工艺等的整体革新。将机械制造和自动化进行充分的融合,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参与,以达到实现大规模计算机集成制造体系。和以往的机械制造工艺不同,自动化技术的融入让机械制造出现本质的革新。我们平常所用到的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均为机械制造和自动化应用相结合的案例。

2.2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的特点

2.2.1技术多样性。

自动化应用于机械制造的方式多样,采用的技术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机械加工技术、CAD集成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处理机械制造中存在的设计不科学、制造速度慢以及功能欠缺等问题。

2.2.2组合科学性。

自动化应用于机械制造中的技术手段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过多种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相互的叠加,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的考量了不同技术相互的联系与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使得不同技术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实现技术之间的优势充分发挥。

2.2.3系统性。

机械制造和自动化应用之间形成了完成的系统,从设计理念、技术应用以及产品生产等所有的过程都互相融合到一起。所以,机械设计自动化的应用归根结底是以达到产品最终的功能性而形成的具备设计、制造功能的巨大、繁杂体系。

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关系的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即使其起步与发展的历程较短,不过,在国家支持以及从业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现阶段,自动化应用于机械制造中的发展方向也逐渐的完善,为机械制造工业体系的健全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1向模块化发展。

机械制造自动化生产产品数量多、品种杂,生产的产品品质也有所差异,要是没有一致的标准,就极易对机械的使用产生不利的影响。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所运行的环境条件、设备接口等全要依据一致的标准来制造,才可以确保设备在进行安装、维护的时候能够配到相应的机械元件。所以,自动化产品单元就变化成了机械制造的重要环节。比如,特定功能的机器人就具备很多功能各异的模块,动力模块为机器人提供运动技能、信息处理模块能够完成画面、语音的传输等。不同功能的模块之间能够相互融合,并且当不同的模块出现问题时,可以迅速、及时的将模块进行更新。

3.2向数字化发展。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关键技术环节就是数值化技术,所谓的数字化技术包含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相互结合而成。比如,机械设备的视觉功能本质是把信息变换成为数据,然后经由特定的输送线路把数据输送至处理设备完成数据的处理,同时把所处理后的数据从新的组合成为图像、影像等,再经由输出设备在显示器上完成图像、影像的显示。对于机械制造行业来说,很多的过程都需要对信息进行采取、处理以及反馈,这些都需要依靠数字化技术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数字化技术定会在未来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中迎来更加广泛的应用。

3.3向智能化发展。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了现代研究的热点,也是现阶段发展及其迅速的技术之一,其综合了心理学科、运筹学科以及人工智能等多门学科内容。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促使机械制造的工艺更加的自动化,设备具备更强的逻辑性,以及拥有了人机交互性能。

3.4向微型化发展。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应用方向最终必将逐渐走向微型化,现阶段,纳米技术、微米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使得机械制造微型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比如,用于军事侦察的微型探测设备,不仅便于携带与组装,更由于自身拥有小的体积,在侦察过程中更加便于隐蔽。再如,现在人们所设想的纳米机器人,当人们身体某一部位出现疾病时,可以将纳米机器人注入体内,当到达指定部位以后进行疾病的治愈工作。虽然纳米机器人目前仅仅处于设想阶段,但这也为未来机械制造的自动化应用逐渐朝微型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3.5向绿色化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渐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对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机械制造行业尤其要关注于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或避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通过采用自动化技术手段,尽可能的改善机械制造生产工艺,降低对于原材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于一些废旧设备,可以通过添加相应的自动化软件、硬件实现循环利用,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在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尽可能的降低污染物排放,确保生产产品属于绿色环保产品。

4.结语

机械制造和自动化应用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机械制造在未来的发展中离不开自动化技术,两者相互融合,展示出了统一发展的趋势。但是,在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进程中依然有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要时刻清晰的认识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之间的关系,才能科学的采取有效手段,促进机械制造更快、更长期的发展。

作者:胡懿夫 单位: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系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思考

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一)机械行业的发展为本专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发电、输变电、石化、煤化工、薄板连轧、煤综采、造船、铁路与轨道交通、环保、工程机械、自控和精密仪器、数控机床、纺机、农机、IT设备、飞机作为重点发展16大领域。这一举措为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明确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也为机械行业带来更新、更广阔的发展机遇。机械行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行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未来5年将是中国机械行业发展的时期。从区域产业经济看,郑东新区及中牟产业带的开发和建设为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步入更高领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还带动了新的科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中牟汽车城及中牟产业园区的建设,将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为本专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的推进和新技术的不断采用,特别是一些重点工程项目的改造和开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制造类专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一种“旺盛”的态势,不管是中牟汽车城等国家大型项目,还是富士康等大型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都表现出强大的需求态势。随着郑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大量装备制造类企业将对技能型高职毕业生产生大量的需求,将有效扩大机械(机电)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专业发展提供机遇

中原经济区建设于2011年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新时期河南省加快发展的总体战略,对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目标意义重大。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承担起培养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责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定立为主要目标,并将实施培养创新人才政策、推进创新人才计划纳为重点。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积极探索与周边企业的合作模式,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先后与郑州日产、河南红宇、海马(郑州)汽车、奇瑞(开封)汽车、东工实业、开封联顺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长效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成立了由机械行业专家、企业人士、兄弟高校骨干教师、本校教师、教学管理部门领导组成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合作关系,及时了解用人单位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办学坚持以职业岗位行为技能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走工学结合道路;按照职业岗位任务需求建设“学习领域”体系,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加强实践环节训练,积极推进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规范教学管理,强化质量意识,把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与学生素质及技能培养有机融合。在这种背景下,学院还积极建设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培养和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顺应了河南省郑东新区地区经济发展的形势,并为该地区机械制造领域的持久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二、专业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思路

学院以教育部《关于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为指导,根据河南省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及支柱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用人要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实施多层次、全过程的融合。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扩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规模,建设省级以至部级示范实训基地,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大力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着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按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建成品质教学资源丰富、社会服务能力强、具备较强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省级品牌专业,使本专业达到高职院校省内经验丰富、国内先进的专业建设目标。

(二)建设目标

通过国家骨干专业建设,学院应创新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久运行保障机制;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开发出与当地企业生产相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完善多元化动态教学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将实训实习基地建成产学相融、示范推广的平台,以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最终实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专业教学的优势和特色,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达到区域内同类院校经验丰富水平。

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为核心,本着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原则,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改革不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实施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的订单培养计划,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依托河南省及郑州新东区产业带的规划与发展,紧跟市场需求变化,校企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要重新修订一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动调整专业结构,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院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深入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需要成立企业冠名班,其课程设置将依据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而建,培养切实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探索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采用工学结合的办法,由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授课,以实验、实训、生产为载体,突出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培养,半年由校企双方合作开展顶岗实习,以提高学生就业率。

(二)探索和实施“2+0.5+0.5”的课程教学运行机制

“2”就是前2年。学生主要是在学校接受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教育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1:1,基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学校可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训与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般在校内实训室或实训中心完成。及时个“0.5”就是第五学期。本学期在学生完成大部分主干课程的基础上,由任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在校内实训中心或实习车间完成设备基本操作与检修的技能培训并模拟企业工作情景等,为顶岗实习做准备。第二个“0.5”即是一学期。这学期,学生在完成所有教学、实践课程的基础上,由用人企业挑选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再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考核学生实习成绩。

(三)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学院根据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要求,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专家及有关的人员进行调查,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综合,并参考相关职业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突破口,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根据对机械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分析,结合企业用人的实际情况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真实的生产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设计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并实施,重新组合课程内容,重点建设一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项技能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学院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将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入学军训到顶岗实习,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包括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文化艺术修养和沟通交流能力等,达到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培养与素质培养相协调。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等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把学做人、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依托中牟汽车产业园区的优势,学院应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提高本专业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带动和加快当地产业化项目的升级换代。努力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及教学资源等建设成果与其他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相关专业资源共享,以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本文作者:刘文福门保全姚国林程海洲工作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浅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设置

1夯基础、重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制专业)是培养我国装备制造领域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专业,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机制专业在装备制造企业又被称为万金油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所以我院机制专业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尝试:

1.1细化专业基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的上课模式

在专业基础课程上,我们将机制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细化,学生不在使用多本书整合的教材,将一些能够独立成为一门课的知识单独设置成一门课程,分别是机械制图与CAD、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力学、金属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与应用,这些课程在授课形式上均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的授课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实现将理论内容和实践相互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1.2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均来自企业生产一线

以前的传统理论教学,学生学习后只掌握了有限知识的理论内容,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学习后不会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的实践中,目前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将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进行编撰,所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来自企业的生产一线,所授课内容和企业紧密相连,学生边学边练,实现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如机械设计与应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机械加工车间的压力机为课程的学习载体,整个教学任务都围绕着压力机进行展开,使教学内容和学生十分的贴近,学生通过去实习车间就可以观测到压力机的基本结构,避免了以前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只会公式计算,到机械零件计算时出现不知如何应用的局面。我院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实现了学生基础的夯实,学生知识面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得到了扩展,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真正的实现了学以致用。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在机制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采取了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对机制专业工作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提出专业岗位群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归纳出16个典型工作任务,20个学习领域。针对职业岗位任职技能要求,归纳行动领域,融入机械制造行业企业标准,转换学习领域,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一体化实训室、生产车间为实施地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的贯穿工作流程主线的课程体系。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最终形成了8门核心专业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分别是设备控制基础、金属切削加工及设备、液压与气压传动、特种加工、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数控机床及数控编程、CAD/CAM应用技术。每门课程都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如CAD/CAM应用技术课程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设置了六个学习情境,如学习情境五平面零件铣削加工包含2个学习任务,这两个学习任务分别是定心模的加工和卡座的加工,这两个典型工作任务均来自企业生产一线,所以学习内容与企业生产过程相一致。

3专业拓展课与职业资格考试和素质教育相挂钩

在专业拓展课方面,我们将学生要考取的职业资格所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拓展课内容相挂钩,我们根据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和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选取了CAXA制造工程师、数控仿真应用软件、高级车工、高级铣工、设备维护与保养等五门为机制专业的专业拓展课,学生根据需要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每个学生至少选取2门的专业拓展课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后就可以掌握职业资格考试所需的理论知识等内容,不仅实现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顺利的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同时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我们在五门课程中开设了一门与机床维护和保养有关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并到车间亲身经历,使学生慢慢养成对机床维护和保养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实现职业素质的逐步提高。

4实训课程的设置注重强化学生技能的飞跃

我院机制专业学生通过各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深度的专业能力,但我们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单靠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并不能达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所需的规格,所以我们在每学期安排大量技术实训、专业综合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生产(顶岗)实习等专门的实训课程,这些实训课程的设置丰满了学生的羽翼,学生在实训课程引领下,技能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学生的技能得到了突飞猛进,到毕业时能够真正的达到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总之,教学的探索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当下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我院机制专业虽然在这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但是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程设置的方案没有的只有更好的,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将不断不完善,不断的去探索,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作者:杨海峰徐玉海陈强工作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及时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文章对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技术应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及时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课程是为这一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包括专业教学计划,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所规定的全部教学要求的总和,应是一个有组织的体系,不是杂乱无章的。根据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职业教育应较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以企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按能力需求精减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

一、构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新模式

(一)“一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想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首先就要制定出符合培养目标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一条主线。为此,我们多次走访各企业用人单位,不断调整教学计划。经过几年时间的积累,形成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二对接”的教学模式

1.理论课与实践课对接。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我们在实践中开创了“课堂与实训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新模式,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对接。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课程一般分为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两大类。但机制专业的一些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许多理论知识都与实际紧密联系,实践性非常强,单凭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授这些知识,没有感性认识,无疑是纸上谈兵。针对此种情况,我们采取的方法把课堂和实训车间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把教学要点分解为两种课型,即采用课堂理论课与现场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近两年,我们陆续对一些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进行了这样的改革,如《数控编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特种加工技术》等课程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很受学生欢迎。

2.综合实践与就业岗位对接。高职教育要为企业培养应用人才,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采用两年半+半年的教学培养计划,其中两年半为毕业前在校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后半年提前走入企业。学生可直接就业于校外实训基地,例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制造公司等,实现了综合实践与就业岗位对接,直接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三)“三加强”的专业技能训练

1.加强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制定符合实际的实习计划,配备专业的实习教师,结合专业课的内容进行技能教学。具体采用“即讲即练式”或“理论实践交替式”技能教学模式,即指导教师在实习现场讲授操作技术,然后学生马上动手进行操作实训,及时消化,及时掌握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在“讲、学、练”相结合的技能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夯实坚实技能基础。

2.加强机械制造新技术的训练。随着机械制造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必须加强机械制造新技术的训练。具体做法:一是在各门课程中加入相应新技术的介绍;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加强数控技术应用的培养,并设置了特种加工等先进制造技术的课程。

3.加强综合素质与技能的训练。在整个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中,始终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教育、劳动观念职业道德教育溶融入到平时的工作中,不但教学生知识,还教他们如何做人,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如强化实习力度,延长实训时间,要求学生必须获得国家车、铣、钳工中、高级工资格证书,开发技能训练项目,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训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二、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例如,在技能考核上,结合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的教学要求,确定某一专业的技能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以考试促进教学,注意平时学习态度及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力的考核,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方兴未艾,我们只有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断努力探索实践,构建更加符合实际的课程模式,建立更加合理的考评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浅析数控技术的发展与自动化机械制造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也出现了与日俱增的趋势。机械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机电一体化等要求越来越高,更进一步促进了自动化发展。

关键词:自动化;发展趋势;技术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也出现了与日俱增的趋势。机械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机电一体化等要求越来越高,更进一步促进了自动化发展。目前我国的自动化制造水平已有大幅度的提升,机械自动化、智能化等逐渐替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这也同时加快了自动化的前进步伐。

机械自动化,主要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机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准,不仅影响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直接影响。

现代数控机床是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是新一代生产技术,如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的技术基础。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它的成果正在不断的渗透到机械制造的各个领域中,先后出现了计算机直接数控(DN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高级自动化制造技术。而这些高级自动化技术都是以数控机床为基础的。这些新一代的生产技术代表了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与未来。

我国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一样,都把发展数控技术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将数控技术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列入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把握现代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与自动化机械制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向与机械制造自动化进行浅析。

二、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向

现代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向主要是高速化、高精度化、高性、多功能、复合化、智能化和开放式结构。主要发展动向是研制开发软,硬件都具有开放式结构的智能化通用数控装置。德国SIEMENS推出的SINUMERIK8400系统、美国CINCINNATI的A2100系统、HP公司的OAC500系统及日本FANUC的180/210系统等是典型的代表,这些产品都是以32位微处理器核心,能实现上述的目标。

(一)高速化与高精度化

要达到数控设备高速化,首先要求计算机系统在读入加工指令数据后,可以高速处理并计算出伺服系统的移动量,而且要求伺服系统能高速做出反应。其次,为了能在极短的空行程内达到高速度和高行程速度的情况下保持高定位精度,必须具备高加(减)速度和高精度的位置检测系统和伺服系统。此外,主轴转速、刀具交换、进给量、托盘交换等各种关键组成部分要能实现高速化,并需要重新考虑设备的全部特性,即实现从基本结构到刀架的一个转换过程。

采用32位微处理器,是提高CNC速度的有效手段,已渐渐成为国内外生产厂家的必要选择,其主频可达到几十至几百兆。如日本FANUC的15/16/18/21系类CNC,其较大的进给速度可达120m/min。

在高速化的数控设备中,提高主轴转速一直是重点。高速加工的趋势和对高速主轴的需求将继续下去。主轴高速化主要采用内装式主轴电动机,使主轴驱动不必通过变速箱,直接把电动机与主轴连成一体后转入主轴部件,从而达到大大提高主轴转速的目的。目前机械传动的主要方法仍然是滚珠丝杆传动,有研究表明滚珠丝杆在1g加速度下,在卧式机床上能稳定的工作,若再提高0.5g则会出现问题。采用直线电动机技术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卧式加工中心使用直线滚珠导轨,可使切削进给速度高于箱式导轨结构,刚度和磨损寿命高于传动的滚珠导轨。

提高数控设备的加工精度,一般通过减少数控系统的制造误差和采用补偿技术来达到。在减少数控系统控制误差方面,常采用提高系统的分辨率,及微小的程序段实现连续进给,使CNC控制单位精度化,提高位置精度。而位置伺服系统常用前馈控制与非线性控制方法提高加工精度。在采用补偿技术方面,除了齿轮隙补偿、丝杆螺距补偿的刀具补偿等技术外,近年来设备的热变形误差补偿和空间误差补偿的综合补偿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课题。科学研究表明,综合误差补偿技术的应用可减少加工误差%60~%80。由于计算机运算速度和主轴转度的较大提高,已开发出具有真正零跟踪误差的现代数控装置,能满足现代数控机床的工作要求,使机床可以进行进给速度和高精度加工。

(二)复合化

复合化包含工序复合化和功能复合化。工件在一台设备上一次装夹后,通过自动换刀等各种措施,来完成多种工序(如车、铣、镗、钻)和表面的加工。达到替代多机床和多装夹的加工,减少装卸时间,节省工件搬运时间的目的,提高每台机床的加工能力,减少半成品库存量,又能保障和提高兴位精度,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工序界限和分开加工的工艺规程。从近期发展趋势看,加工中心主要是通过主轴头的立卧自动转换和数控工作台来完成五面和任意方位上的加工。另外,磨削或车削复合加工中心也呈现出上升的势头。

(三)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并未适应制造业生产高度柔性化、自动化的需要,数控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形成了以下四种较成熟的人工智能。

1.应用自适应控制技术

数控系统能检测对自己有影响的信息,并自动连续调整系统的有关参数,达到改进系统运行状态的目的。如:可通过监控切削过程的刀具磨损、破损、切屑形态、切切削力及零件加工质量等,实现自适应调节,以提高加工精度和减小工件表面粗糙度。

2.智能交流伺服系统

这种驱动装置可以自动识别电动机及负载的转动惯量,并自动对控制系统参数进行优化和调整,使驱动系统处于运行状态。目前已开始研究能自动识别负载,并自动调整参数的智能伺服系统包括智能化主轴交流伺服驱动装置和智能化进给伺服驱动装置。

3.故障自诊断功能

故障诊断系统是诊断装置发展的近期动向,其为数控设备提供了一个包括二次监控,故障诊断,安全保障和经济策略等方面在内的智能诊断及维护决策信息集成系统。采用智能混合技术,可在在、故障诊断中实现一下功能:故障分类、信号提取、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维护管理以及多传感信号融合。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研究

摘 要:一体化、综合性是现代化机械制造技术的显著特点,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也正在呈现出高度的自动化以及精密工程的趋势。在文章的研究过程当中,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首先对机械制造技术当中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文章就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日后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作为一种致力于机械产品的设计、生产、维修甚至整个流程进行研究的学科,机械制造技术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效益以及竞争能力。此外,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讲,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也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能够推动我国的机械工业得到不断的发展。

1 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1.1 系统工程

现如今,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当中,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开发技术等都已经逐渐的得到了运用。其中,系统工程的产品设计、销售网络等已经能够十分成熟的对现代金属进行应用。与传统的机械制造业相比,机械制造能够将高薪技术作为基础,是一项高薪产业,而新技术的使用也能够贯穿整个生产过程。

1.2 综合技术

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更能够使得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机械制造业牵扯到了市场调查、销售手段等各个环节,而不单纯的局限在制造产品本身,机械制造业需要将这些环节进行有效的整合,并集中式的对这些环节进行开发,而制造、销售的一体化,则能够使得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3 体现了市场竞争要素

想要提高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能力,机械制造企业就必须要提高自身对于产品的生产效率。现如今,随着世界各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快了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城。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制造业想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就必须要在时间、质量以及成本三者之间进行综合考量。而现如今我们认为的先进的制造技术,就是能够在保障高效生产的前提下,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并降低生产的成本,对这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2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2.1 设计方案落后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他们都经历了蒸汽时代以及电气时代的改革,因此具有十分成熟的工艺手法,除此之外,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时期也比我国更高。与西方工业强国相比,我国的制造业工艺较为粗糙,同时也缺乏一定的现代化水平,对于很多尖端的技术,仍然只处在开发的阶段,在我国很多的制造企业当中,其工作模式仍然为农间作坊,虽然一些企业当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机械工艺,但是对于高新技术来讲仍然是十分缺乏的。

2.2 制造行业制度落后

西方的工业强国在对原始资本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对行业制度进行了科学的建立以及不断的完善,除此之外,西方工业强国体制内的制造业企业也都具有一定的准则,在对企业的管理过程当中,也主要采用的是计算机管理,生产系统的运行也十分的高效,具有交单的更新周期。而与西方工业强国相比,我国的很多企业对于管理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只有少部分的企业能够利用计算机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

2.3 自动化程度低

现如今,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当中,对于计算机集成系统等全自动的机械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普及,这些计算机系统的普及使得制造业的企业能够自动化、智能化的进行生产,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并使得生产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而在我国当中,很多的机械制造企业仍然采用柔性制造系统,而一些民间的企业甚至还在采用刚性自动化,对于人工管理十分依赖。

3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自动化技术性能的发展方向

3.1.1 自动化以及智能化

在早期的机械制造业当中,自动化就是简单的对任务进行调度,从而使得任务能够比较顺利的完成。而智能系统则是通过对人类思想进行模拟来得到化的命令,并对得出的命令进行执行。现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学的不断发展,正在有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出现,我们惊喜的发现,智能化系统已经能够与自动化系统进行结合,通过自动化系统,智能化系统发出的指令能够自动完成,而智能自动化的系统也正在变得更加的复杂以及。

3.1.2 高效化

想要对机械制造技术进行衡量,精度以及效率可以说是十分关键的指标。现如今,机床硬件的发展速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快,尤其是CPU芯片的更新换代以及控制系统的不断优化,都使得数控机床的质量得到不断的飞跃。

3.2 自动化技术功能的发展方向

3.2.1 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也就是计算机技术。将计算机、通讯技术、声像等进行结合之后,能够在计算机当中对图像声音进行编辑或者是通讯。而在数控领域当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处理信息,并对现场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察。但是,想要更好的在机械制造企业当中对多媒体进行运用,就需要有较为专业的数控人才,因此,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过程当中,人才的培养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3.2.2 操作界面简单化

现如今,市面上有着数量众多的数控系统,但是,在对用户界面的设计上却缺乏统一的标准。很多的软件有着差异较大的操作界面,这一方面会使得开发人员的工作量变大,另一方面也会使得操作者疲于应付。如果能够将用户界面进行统一,一方面能够使得开发者的任务得到减少,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企业的运行速度得到有效的提高。通过窗口当中的菜单进行直接的操作,能够有效的降低用户的操作难度,因此,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过程当中,软件界面的简化也是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十分关键的时期当中,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缺乏先机械制造技术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展现出来的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只有跟上时代的潮流,做好技术改革,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实施,才能够真正的跟上世界发达国家的脚步,更好的在市场当中进行竞争。因此,企业更需要对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特点进行把握,并对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而这两点工作也是机械制造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新形势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分析

摘要:在工业行业中,机械制造是核心产业,并且对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更是发展国家经济的主要环节。在新形势下,机械制造的出现,不仅决定了工业发展,同时还对农业、高新技术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的发展速度与方针直接关乎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可当自动化技术研发出来后,更是将机械制造推行了一个高潮。因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为了我国目前生产的主要代表,其中具代表的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让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本文针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还着重探讨了新形势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价值意义。

关键~:新形势下;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

随着工业的改革,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虽然自动化技术起步比机械制造晚,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机械自动化在目前这个社会也不再是陌生词汇了。即便他们是两个独立的学科,但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辅助的。因此,想要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就一定要实现机械自动化。目前很多的科研人员都在研究,如何才能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合二为一,从而让机械制造发挥出真正的价值。针对新形势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我们进行了如此简述。

1.自动化技术与机械自动化的概括分析

1.1 自动化技术的概括。所谓自动化技术就是通过机械或其他工具实现无需人工即可完成生产任务,从而做到解放人力劳动的目标。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降临,计算机、互联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出现,让自动化真正的融入到了机械中,其中主要包括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它的研发成功,不仅让人们的体力劳动有了替代工具,同时还为脑力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进而让机械实现了自动完成任务的目的。当然,自动化不仅仅只是包含在着一点,它所涉及的面还十分的广,其中有代替人们的劳动力、代替人们的脑力、协助产品的生产等等。所以说,自动化技术涉及了很多很多,甚至还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影响。

1.2 机械自动化的概括。众所周知,机械自动化只是自动技术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主要指的是通过自动化技术让机械实现自动的生产效果,进而真正的实现连续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生产目的,完成自动化生产,以此提高大规模的生产速度,较大程度的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想要实现自动化机械,必然离不可电气化、自动技术的融合。早在20世纪的时候,机械自动化就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一开始的时候主要是用在机械早冷加工中,但伴随着市场的需求,机械自动化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迎来了可变性的自动化生产系统。所以在制造不同产品的时候,只要适当的调理自动化系统,就可以满足生产的需求,从而节约成本。所以说,机械自动化不仅能够满足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需求,同时还可以强化系统的实用性与经济性。

2.新形势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结合的现状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然而伴随着信息的降临,各式各样的高科技也发展了起来,同时也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应用到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中。其实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来辅助设计与制造,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真正的实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一体化。自动化系统即可以应用在计算机数据控制中,也可以应用在产品生产中。如果将自动检测系统有效的应用到机械制造中,不但能够提高产品的精度,还可以减少误差,毕竟人工检测工作难免会存在着一些错误。因此加强自动检测系统,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满足目前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样的,如果想要提高工作效率,机械制造就需要融合自动化技术,进而有效的提高机械生产的工作效率。

3.新形势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结合的情景

伴随着智能化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机械制造也逐渐走向了智能化时代,在机械制造的时候,可以由智能系统来控制,从而实现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作,有效的提高机械制造的工作效率。同时,智能对机械自动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的形式来看,在生产活动中投入智能系统,能够满足生产的需求。反正,在机械制造中合理的使用计算机技术,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计算机技术已经可以把原本的工作流程与区块进行结合,通过优化生产,促进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4.结束语

总之,机械制造的生产水平对工业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新形势下,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合二为一,不仅仅能够保障生产的高质量、高效率,同时还能够确保工艺的高水平、低成本,让整个机械制造的技术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工业的发展。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解析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

摘 要:如今,机械制造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复合型的技术,具有极高的功能、较强的系统、突出的效果以及优越的性能,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使其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本文首先对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其后探析了机械制造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仅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现状;发展趋势

如今,在信息时代下,机械制造行业中的自动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其市场认可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结合当前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对其工艺与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是促进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促进我国机械制造向机械创造发展的无限动力。

一、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

(一)生产质量高。在机械自动化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具有系统性强与机械性高等特点。机械系统是通过自动化控制来实现机械的自主运行,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并且也能够有效的增强生产产品的合格率。在机械加工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会由具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在开启自动化机械系统,接着机械设备按照生产程序进行自主加工程序,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也能保障产品生产质量。

(二)操作便捷。传统的机械设备通常都具有体积大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操作时,其步骤十分繁琐,而通过运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机械设备功能的丰富,确保可以应用一种机械设备完成多项任务。此外,在机械制造中,工作人员只需要完成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达到有效控制设备的目的,保障了设备的自动化运行,不仅操作更加简便,还节约了人力物力。

(三)劳动模式的自动化。在机械制造自动化中,最为主要的特点便是自动化,随着我国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人工式活动,而且,运用机械自动化技术生产的产品在外观以及质量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应用自动化产品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进程。

二、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设计方案与机械制造工业相对落后。由于西方机械制造业发达国家,其由最初的蒸汽时代以及电气时代逐步的发展,使之拥有较为成熟的制造工艺技术。和这些机械制造水平较高的国家对比而言,国内的机械制造所采用的技术工艺较为粗糙,不具备较高的现代化水平,很少涉及高端的机械制造技术工艺。例如,一些西方制造工业发达国家,在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开始大量地使用纳米技术、微激光工艺等高端机械制造加工工艺。但是,纵观国内的机械加工企业,不少的依旧采用作坊的生产模式,即使具备一定的技术雏形,不过依旧没有应用高新的机械制造技术。

(二)自动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在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有效运用不仅能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而且也能够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由于我国的工业化起步相对比较晚,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未能得到有效的应用。一些工业企业受机械自动化生产成本的约束,未能达到可观的自动化发展程度,其他都还相当于起步阶段,对该技术的运用还不够成熟稳定。

(三)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将计算机管理技术融入到了制造企业的管理之中,并提出了高效生产、精益生产、准时生产的理念。然而,在我国计算机管理的制造行业管理模式的出现较晚,信息化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中信息化的应用程度不高,其广泛性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一)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智能化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便捷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智能化的发展成为各个领域发展的新的趋势,期望能通过智能化的技术,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此外,“互联网+”、“中国智能2050”中也明确的指出,提高制造行业智能化水平,通过引进仿真技术、实时监测、数字化控制技术,切实实现机械制造的智能化,进而提高机械制造的工作效率,节省人力成本。由此不难发现,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必然。

(二)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首先,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通讯技术、声像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有效的融合到了一起,可以直接进行声音或图像的编辑,同时也具有通信的功能。在数控加工工艺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其对信息的处理效率,并保障了生产设备的实时监控;其次,简单化的界面操作。由于数控系统具有多样化的软件种类,但是不同的数控系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用户界面设计。如此一来,就会极大增加系统开发人员的工作量。因此,未来的数控系统一定具有统一的用户界面,从而有效降低系统开发人员的工作量,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三)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环保化发展。我国原本就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再加上近几年开采利用程度的加深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提高,因此,研发的产品也要求注入绿色环保的理念,τ诨械制造行业来说亦是如此。因此,这就需要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能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朝着环保方向发展。在环保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进步,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在自动化方面也获得了极快的发展。如今,机械制造业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标志,其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对我国的国际地位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国在机械制造行业的进程中,应运用先进的技术,提高机械自动化的生产水平,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