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创新与发展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先进的数字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同时也给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机遇。鉴于此,本文从实际出发,从加强市场调研以及强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促进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标志设计课程;创新;发展

0引言

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标志的制作过程。与此同时,在培养学生标志设计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也应当起到一定的启示与辅助作用。从传统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来看,枯燥无味的“板书式”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下标志课程设计的教学实际,主要原因在于其难以从本质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标志设计课程教学逐渐融合,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两种教学改革方法,以供参考。

1加强市场调研

当前,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先进的数字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不仅如此,在现代标志艺术设计领域,标志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其创作思维、创作技巧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相较于传统设计手段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一方面,在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初期,当授课教师完成对相应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考核后,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市场调研。首先,加强市场调研能够夯实相应的基础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其次,学生在进行市场调研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标志设计的“同化”现象,充分体现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个性化”。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各个社会企业、社会产品、社会活动中的标志外观特征,理性分析相关企业、产品标志的创作思维、创作技巧以及表现手法的具体应用环境和应用效果,以此提高学生对相关标志设计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标志设计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加强市场调研是当前获取标志设计前沿资料最科学有效的途径。因此,新媒体时代下,在对现代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革新的过程中,加强市场调研,紧随时展将是实现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创新与发展的前提与保障。

2强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首先,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专业标志设计课程应当打破传统单一化、扁平化教学模式的藩篱,加强对标志设计内部本质的感性认识。不仅如此,通过将现代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的标志设计作品更富有文化张力,更具现代艺术感。鉴于此,相关专业的各个高校在标志设计的日常课程教学中,应当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时效性、动态性优势,强化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此体现新媒体时代下标志设计专业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式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多样化、自主化的特点。一方面,授课讲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将标志设计有关的教学内容以图像、动画、纪录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实现教学情景再现,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标志设计教学的手段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生动,教学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好。在一些社会活动标志设计过程中,如产品包装、企业形象设计、会展主题设计,都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并且相关多媒体技术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如多媒体图像学、多媒体动画学、多媒体视觉学甚至设计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这就对当前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方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因此,授课讲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敏锐、超前的时尚嗅觉,而且还应当熟练掌握AutoDesk…Animator…Pro、Ulead…Media…Studio、Ulead…Media…Studio等多媒体编辑制作软件,这也是当代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然而,从目前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不少广告公司反映当前应届毕业生掌握的设计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掌握的多媒体编辑制作软件较为单一,往往局限于一些平面标志设计,从而忽略了多媒体技术在三维立体化标志设计中的应用。由此看来,熟练掌握AutoDesk…Animator…Pro、Ulead…Media…Studio、Ulead…Media…Studio等多媒体编辑制作软件能够为标志的动态化呈现提供技术支撑,而多媒体图像学、多媒体动画学则为标志动态化提供展示的平台。因此,强化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拓宽标志设计人才上升通道,并且对于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结语

现代标志设计教学模式应当结合现代标志设计的新方法、新思路、新内容,打破传统单一化、扁平化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强对标志设计本质的感性认识。通过对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的创新与发展,科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视觉标志设计人才。

作者:孔翠 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视觉传达专业网页设计论文

一、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我国,视觉传达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其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倍受社会关注。目前很多高校在艺术类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上存在两种主要现象:一是重设计、轻制作;二是重软件、轻艺术。及时种培养出的学生一般只注重静态页面的视觉效果,对网站的动态更新关注较少,不利于网页后期维护;第二种培养出的学生侧重于Dreamweaver、Flash等软件的操作,对网页的版式、VI形象等关注较少,制作出的网页往往缺乏个性、艺术表现力不强。因此,对视觉传达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

我们都知道,一门学科的课程目标通常决定了该学科的最终导向,它不仅能为教师传授正确的学科理念提供依据,同时也给学生指明正确的课程学习方向。因此,视觉传达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改革的首要环节就是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确立。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要服务于社会,社会的需求决定了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不同时期对网页设计人员的需求也是不同的。通过市场调研,我发现目前社会上网站分工越来越细,招聘的相关岗位大体分为三类:及时类为前台美工,以视觉传达专业为主,以网站的形象塑造和界面美化为岗位内容;第二类为网站后台服务,多以h7V5数据库等做交互型网站的,以计算机专业为主;第三类就是两者都要具备的全才网页设计师,是具有技术背景和多年实战经验的创意人才。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视觉传达专业培养出来的网页设计人才的岗位定位应是网页美工师,他应该具有两种专业素质:一是掌握网页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美学知识相结合的方法与技巧;二是懂得简单机算计软件(PS、Dreamweaver、Flash)的操作,便于在制作网页界面时考虑到后台维护的便利。而“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高、创造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设计人才”。所以该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以上两种专业综合素质的、创造能力强的高级网络应用型设计人才。新的培养目标确定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在此基础上重新调整。

三、课程内容的调整

视觉传达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知识结构要合理,应注意知识点之间的交叉及有机结合,同时也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新的教学内容调整为两大板块:理论课程内容和实践课程内容。

1.理论课程内容

理论课程内容在课程编排中为讲授内容,以教师PPT演示传授为主,学生讨论互动为辅,课时安排为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又分为两个环节来实现:(1)及时次课的设计把及时次课设置为课程概述,主要对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加以通篇介绍,对学生说明课程安排和考核要求,并通过简单上机实例操作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引入网页基本理论教学环节。(2)网页基本理论学习网页基本理论学习包含三个知识板块:网页设计的基本要素、网页界面的版式设计、网页VI形象的美学塑造。我们知道每个设计门类都有自己独特的构成元素,这些不同的构成元素形成了该门类不同于别的门类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和掌握这些构成元素的特点和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设计工作。网页构成元素按功能和形式划分为两大类型,按功能划分为页眉和页脚、背景与底纹、按钮与控件、导航器和目录、功能板块和广告位;按形式分为文字、图片、色彩、多媒体和超级链接。网页设计中的构成语言不同于传统平面设计,它们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例如网页设计中的颜色是光色,是标准的RGB色彩,而传统平面设计中的颜色在输出过程中是以印刷色CMYK形式出现的;传统的平面设计不用考虑网络传输的因素,而网页设计中的构成元素应考虑在不影响显示效果的前题下,尽量压缩文件大小,便于网页文件的上传与下载;又如动画、音频等多媒体语言在传统平面设计中不用考虑,而在网页设计中它们是给网页增加活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此板块教学中要选择大量实例进行比较,不但要指出网页设计各构成元素的特点和作用,而且还应指出与平面设计中相对应元素的异同之处,便于学生区别学习。网页界面的版式设计不同于传统平面设计的版式设计。平面印刷品有着各自固定的纸张大小或裁切规格,而网页界面则不然,它的显示尺寸受到电脑显示器的限制,不同尺寸的显示器显示的网页界面是有区别的。除此以外,它的最终显示控制权其实掌握在浏览者手中。如果过分注重网页界面版式设计的视觉完整性,就不能顾及网页设计元素的灵活性。所以,教师在此板块教学中应该强调网页界面版式的变化性,同时也要强调首页与内页版式的连贯性,要求学生在设计中注意网页界面版式完整性与灵活性的关系。网页设计是VI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视觉形象执行标准的延续和拓展。和所有的线下公司一样,一个好的网站也需要依助于VI设计。的、有创意的VI设计,有利于树立网站形象,使其在众多同类网站中脱颖而出,增加浏览者的浏览欲望和浏览记忆,对该企业的推广和宣传也能起到促进作用。网页设计课程上引入VI设计概念,教师应该保持教学的延续性,要求学生在进行网页设计的同时,将VI理念应用到网页界面中。网页设计应主题突出、富有创意,色彩搭配应协调统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网页LOGO到色彩运用均要突出企业视觉形象。

2.实践课程内容

视觉传达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创造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设计人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里实践性课程比例要大,网页设计课程也是这样,理论是基础,实践是灵魂。所以实践课程内容在课程编排中为比重较大的内容,课时安排为总学时的四分之三。实践课程包含软件操作板块、简单代码学习板块和实际案例制作板块三个知识点。此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又分为两个环节来实现:

(1)软件操作和简单代码学习板块的教学

此部分教学为计算机软件学习阶段,Fireworks、Dreamweaver、Flash是传统的网页设计软件学习内容,根据当今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和视觉传达学生对现有软件知识掌握的情况(PS是基本功,是学生都已掌握的软件),把传统软件教学内容更改为“网页新三剑客”(PS+Dreamweaver+Flash)的学习。简单地说,就是用PS制作静态网页界面和切图,并处理图片,用Dreamweaver布局和超级链接,用Flash做特效。而这三个软件知识板块里面教学重点依次为Dreamweaver、Flash、PS。在软件教学环节,教师可借助类似“红蜘蛛”一样的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生互动教学。学生可根据老师在线传送的素材临摹教师的操作,教师也可以在线观察学生执行情况个别辅导。同时根据艺术学生英语和数学水平普遍较低的特点,在教学中应该增加一些简单代码知识,介绍一些常用的代码语言及Html标签和CSS规则的使用方法,便于优化网页样式,使整个网站风格统一,也便于对已有的网页模板进行更改,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

(2)实际案例制作教学

此板块教学采用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引入实际项目或者虚拟项目,提出项目名称和项目要求,辅导学生进行实际案例设计。实际案例制作教学应充分强调实用性和自主性,教学环节可分三步进行。首先是教师示范环节:教师要根据实例要求演示创作过程,从网站创意草图到制作静态界面;从创建站点到Dreamweaver网页布局,创建超级链接;从美化网页样式,到制作网页特效,利用简单的代码语言和Flash动画实现动态、实时、交互的页面效果教师应将每个创作环节一一展示,并将知识点设计应用到整个案例实际操作中去,做到知识点与案例有效融合,案例之间能承上启下,有机衔接。其次为学生设计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思路对经典案例进行学习和分析,依据实际任务的要求,进行网页设计实际操作。其间遇到问题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或求助教师解决难题。在整个讲课过程中,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对案例进行学习和分析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创意性思维,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为了实现项目目标而进行多渠道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缩短和实际岗位间的操作差距,进而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为展示评价环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公开演示汇报,并鼓励别的学生对其作品评价,找出优劣点,好的保留,差的改正。教师根据作品质量和学生评价对作品打分,以此作为该生整门课程成绩的一个依据。

四、结语

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3年以来,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网页设计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网页设计作品获河南之星、中南之星、河南省高校设计作品展等省级以上设计类奖励共十余项,有部分学生毕业后已经从事专业网站建设工作,教改带来了喜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应紧跟时代、求实创新,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深化,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必须适应互联网对视觉传达专业网页设计人才的培养与需求,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变化。高校专业教师应及时将近期案例和相关知识点引入课堂,不断探索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这将是网页设计课程改革的永恒话题。

作者:洪涛 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创新性探索

摘要: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毕业设计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本文从毕业设计的选题模式和选题阶段的教学管理二方面探索了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与社会性。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以双师团队的协同指导,分阶段多层次的考核体系为具体方案,从源头上提升了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升了毕业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能力。

关键词:视觉传达;毕业设计;创新性;社会性

毕业设计是本科四年教学成果的总结,是学生大学阶段最重要的实践课程,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走向市场的及时步。信息技术和媒介传播的创新与变化,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教学上,结合市场和社会实际,结合新观念和新媒介,体现创新性与社会性。好的选题是毕业设计好的开始,的毕业设计作品,往往从选题开始就是的。清代大艺术家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言简意赅地道出了选题在整个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选题,能驱动学生从市场和社会角度出发,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成果。

一、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存在眼界和思维的局限性,在整个毕业设计阶段,学生通常首先将着眼点放在设计表现技法和毕业设计展的最终呈现形式上,习惯以某一门专业课程出发,虚拟课题占大部分比重,忽略选题阶段的市场调研、创意思维对毕业设计中期进展和毕业设计后期呈现的影响。而在设计中后期阶段也没有在表现形式上深入挖掘提炼出创新点,解决具体问题,导致毕业设计空有躯壳,言之无物,作品俗套而雷同。学生在选题过程中,首先切入的不是创意性的概念,而是单一的课程方向,如先确定是做包装设计还是VI设计,然后再随意虚拟出一个主题名称,套用市面上已经存在的设计形式,完成一系列的包装或是VI设计。这种选题只是单纯的设计形式重复,既没有结合市场的调研与分析,也没有考虑到后期能否实际应用,使最终的设计成果并没有实际的市场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针对此情况,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整体教学改革过程中,认为毕业设计质量控制应从源头上抓起,对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的教学进行了选题模式和教学管理的探索。

二、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

1.概念先导,融会贯通。

毕业设计选题要以概念先导,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中好的设计项目的策划、设计、媒介表现方式,通过观念的碰撞,产生新的创意点和核心概念,再依据概念来进一步确定选题,鼓励学生做出能融会贯通四年所学的设计课程甚至跨学科方向的毕业设计。如果毕业设计的目的就是研究与探索某一具体设计方向,这类选题也应该是以概念为先导,探索具有创新性的视觉表现形式和媒介应用形式,在观念上注重多维交叉融合和跨界思维,以市场的角度看问题。

2.问题主导,结合实际。

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要关注社会动态,结合实际,以问题为主导来思考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在于,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思考在自己生活中和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以设计的介入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某个问题,完成一项完整的毕业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一是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自己的生活着眼,思考身边的事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小处入手,让毕业设计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是引起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和思索。二是做来源于校企合作的真题项目,真实的项目是植根于解决企业和品牌存在的问题的,必须考虑到企业、市场、消费者和媒介,实践性强,是具现实意义的选题。三是结合大型的设计竞赛。设计竞赛中的选题一般都是具有研究探索性的选题,关注于目前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件,或者近期设计行业中的焦点问题。以设计竞赛为切入点的选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使学生更能结合市场和社会现实进行设计创作,会不知不觉地驱动学生去关注市场,重视毕业设计的调研与策划,规划毕业设计的设计内容,使毕业设计有一个良好的有意义的开端。在近年毕业设计中,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运用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例如毕业设计作品“怡瑞嘉园———家庭式养老房地产项目”,学生对于传统的VI设计项目中作了创新设计,联合文理专业背景的广告学专业学生进行跨专业毕业创作,完成了一套具有扁平化视觉风格的完整房地产策划项目,例如关于梦现象探索与研究的“十万个梦什么”,融合了统计学、医学、文学等知识,以信息可视化设计形式进行表现。也出现了很多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和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毕业设计和校企合作项目,例如针对公共场所母婴室设置情况的“爱宝母婴室整体形象设计”,针对武汉本土企业的改良设计“武汉动物园的导视系统设计”、“soda二厂汽水包装改良设计”、“成都华贝兴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VI设计”等。设计效果出色,得到学校和企业专家的一致好评,毕业作品多次得到本土媒体报道。

三、多层次与分阶段的教学管理

1.循序渐进的选题过程。

很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乃至整个大学期间,都只重视设计本身,不能用系统和整体的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完成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等内容,循序渐进地选题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1)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

选题的可实施性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学生自身的水平;二是选题的创新性;三是选题在毕业设计展中的呈现方式。如果学生的水平与选题的难度不能匹配,就应该缩小选题内容,减小难度,或是直接放弃选题,重新选择。除了新的选题外,毕业设计中也有很多老题新做的选题,这一类选题要注意选题的创新性,如果在老题新做中没有创新点可以挖掘,那就是重复的、没有意义的毕业设计。如果选题涉及到新的视觉表现方式和媒介应用形式,就要考虑设计内容能不能在最终的毕业设计展中呈现。

(2)重视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

确定了选题的可实施性,就要对主题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平时设计实践较多,容易孤立地看待设计问题,不能整体系统地对待整个设计,对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不够重视。设计的根基和创新点,来源于前期的调研和资料的收集,只有实实在在地了解同类选题的设计和研究现状之后,才能确定选题的目的和定位,才能在创新点上有所呈现。

(3)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

选题的可实施性和选题调研完成后,要确定具体设计内容,并制定好时间规划,对于毕业设计过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包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毕业设计小组成员的工作分配、与指导教师沟通的时间安排、毕业展览呈现的效果规划等内容,只有确定好具体的内容和时间规划,毕业设计的中期阶段、答辩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才能循序渐进地进行。

2.双师团队分阶段协同指导。

从毕业设计选题到毕业设计成果展示阶段,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促使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由擅长各自领域的教师和企业导师进行协同指导。学生会依据选题和分组确定具体的指导教师,在涉及到跨专业合作的毕业设计小组中,指导教师团队由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协同指导,在涉及到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中,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毕业设计的协同指导。指导教师在选题之前,就必须引导学生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进行选题,并积极引入企业真题和竞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在选题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选题的可操作性,并敦促学生进行完善的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制定设计内容规划和时间规划,并将选题阶段整体完成情况以开题报告、任务书的形式完成存档。

3.分阶段多层次的考核体系。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分为设计选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和成果四个阶段,并依据四个阶段制定分阶段的考核体系,掌控整个项目化设计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考核重点。设计选题阶段,选题是否来源于真题,选题的社会性和创新性是重要观测点;中期检查阶段,设计项目的计划进度、完成的方案质量是重要观测点;答辩阶段,设计项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论文的创新点是重要观测点;成果展示阶段,设计细节显示出的专业性和创意性,设计项目能否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重要观测点。而在选题阶段,也要依据选题的过程制定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学生在选题阶段有没有进行可实施性分析,资料收集与市场调查情况,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是否合理,共同组成选题阶段的分值。同时,提高选题阶段和中期检查阶段的分值比重,重视过程考核成绩,从源头上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结语

总之,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来说,的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就应该是的,作为学生大学生涯的一步和进入职场的准备之步,毕业设计选题应该注重创新性与社会性的结合,通过概念先导,问题主导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式、严谨的选题论证与调研,整体系统的设计,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质量,以培养应用型的艺术设计类高素质人才,反映出学以致用的意义。

作者:张慧娟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视觉传达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探究

摘要:网页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十分重要的专业课程,本文以当下新媒体技术为依托,分析高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变革,针对网页设计的课程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提出方法改善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探讨如何利用本专业学生的优势,丰富网页的视觉效果,提升设计的原创力,引导学生在新媒体语境下顺利实现艺术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培养新型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视觉传达;网页设计;课程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也相应的发生转变,人们工作和学习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这个信息平台的支持,视觉传达专业作为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的设计类专业来讲,首当其冲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专业类课程的设置也必须是紧紧的围绕着符合当代审美需求,顺应时下技术实现的趋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前身是上个世纪从欧洲传入中国的平面设计,科技的高度发展及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各种新型媒介的出现,使得原来处于二维平面的信息元素向着动态的、三维甚至是多维空间发展,专业本身的复杂性、包容性都决定了它是一个多元素融合、多领域交叉的学科。

一、视觉传达专业网页课程现状分析

网页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长期以来艺术院校的网页设计有两个误区,一是着重教授网页的色彩搭配,版面的设计,各个块面的分割等原来平面设计中关注的知识点,忽视了网页本身的功能;二是注重独立元素的制作或者单个网页的设计,缺乏对整体案例的分析、策划,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可以很好的完成单独页面的设计,但分级页面之间的关系往往混乱不堪,网站的导航功能基本失控,网站失去了原有的完整性和条理性,教师无法真正落实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体系。原有的网页设计在教学中更多注重的就是网页界面上的平面元素的信息阅读,然而在这样一个新媒介当道的语境下,网络媒体的普及和深入为网页设计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舞台,也对网页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求也必须跟上时展的节奏,从静态的用photoshop就能完成的网页界面设计向着有一定交互功能和新信息传播形式转变,设计者不但要学习如何做界面,还要掌握基本的HTML计算机语言,学习简单的代码,学习以Flash和Dreamweaver为主的设计软件使基本的网页功能实现,同时,网页设计不能单独的割裂的讲诉单个的页面,各个分级页面的逻辑条理,恰恰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技术的更高要求使得教学成为了提升学生设计技能的关键,在此,结合当前各个设计类院校视觉传达专业现状,笔者提出关于教学新形式的几点思考:

二、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视觉传达专业具备很强的学科兼容性和交叉性,因此要求学生具有行业综合能力。所有的教学行为的开展都必须结合更多的实践,明确以实用为目的的教学方向,方能符合当前国家所倡导的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模式要求。

1)从网页设计所涵盖的市场需求来看,学生需要注重行业能力的要求。比如,视觉传达这个概念其实包含着“视觉元素”和“传达信息”两个方面,视觉元素的设计从大一开始,形式基础、设计色彩、版式设计、图形符号构建等基础课就重视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对“传达信息”的理解就离不开品牌管理、市场策略、营销传媒等相关学科知识。网页中尤其要注意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可视化设计,设计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用户接受信息的效率和体验。教师在讲授网页知识的同时,一定不要孤立的片面的传授知识,要建构各个课程之间可结合的网点,为这个庞大的综合性课程服务。

2)从网页设计的实现方式上可以知道,网页设计具有明显的技术性特征和团队协作的工作特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设计实践环节却十分薄弱,这就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失去了检查和锻炼的机会。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本课程特点,针对的案例主要以项目制为主,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按公司岗位设置任务,应加大市场调研分析的力度,对网页设计的对象进行真实客观的市场调研,按照公司制作网页的流程,分组进行市场调研、讨论,分析资料与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将设计构思以条理性的文字表达出来,形成设计策划,完成整体网站策划书的撰写,制作网页原型,并最终完成网站的建设。在课程的考核评价阶段进行设计提案,模拟公司设计流程,避免盲目的,假设性质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了解了网页制作的全部流程,与实际项目进行对接,增强了实践性,缩短了学生进入公司的磨合期。

3)教师可以从学生初步完成的作业中筛选出较为的稿件雏形,组织学习小组深化设计,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可以高效的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国内外的专业竞赛,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增加学生作品获奖的可能性,并将有潜在经济价值的设计作品产品化,推向市场,这样不仅能丰富本门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方面,有不少学校已经做出了尝试,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可以为更广大的师生借鉴。因此,与时俱进,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且能创造价值的教与学,更具有竞争优势,更能“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教学方法方面的尝试

1、稳定的资源库建设

高校的专业课程学时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将网页设计的所有内容全部仔细讲解,笔者的经验是课堂上宝贵的有效时间用来讲解最为重要的思路引导和工具操作,因此,增设课前环节尤其重要,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扩充知识面,这需要教师事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创建课程辅助网站,将课件、教案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拷贝链接入网站中,链接网站的网址并随时进行更新,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将微课视频、慕课等新型课堂形式融入其中,学生不再接受填鸭式教学的折磨,做到按需教学,分类教学。

2、灵活的分组协同模式

由于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十分宽泛,一个综合课程项目的完成往往包含大量的辅助调查、统计、测评等工作,实施分组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既可节约设计主体在额外任务中的时间,加强竞争意识,还能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提案表述的能力都能获得很大的提升。

3、必要的跨学科交流

目前的高校网页设计类课程,有两类主要的学生人群,以计算机专业为主的工科院校和以视觉传达专业为主的艺术院校,我们可以利用工科强大的后台技术优势,为艺术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授课过程中,可以聘请计算机专业的老师进行相关技术的讲解,并将其网页设计课程的作业进行展示与交流,充分发挥艺术生的特长优势,虚心弥补工科生的技术专长,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四、结语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涌现,市场需求不断变换,人们的审美方式和倾向也发生着变化,陈旧的专业培养方式和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渴望,很多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滞后问题,如果没有时刻把握前沿的触手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将严重落伍,这要求我们从视觉传达专业客观实际出发,顺应互联网时代步伐,加强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培养,突破常规,善于利用新兴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支持,开发新型教学模式,以适应市场变化带来的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新要求。

作者:白雪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设与设计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时代变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受到巨大冲击,如何发展特色专业建设是每个学校都在思考的。作为传媒院校,如何立足院校特点,运用新媒介的优势,把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调整和创新是我们探索的方向。

关键词:传媒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作为传媒学院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办出特色,提高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地为传媒产业服务,未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地方高校该有的贡献是我们的目标。而根据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需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围绕媒介转型下,如何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设计人才是我们当前急需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新媒介对专业发展的冲击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面对的设计范畴和载体形式已大大超越视觉传达专业的现有学科体系。本专业依赖的传统媒介正被替代,现代视觉传播方式已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建立了媒介传播新生态体系,人们对信息接触的不断拓展,各种媒介手段带来了人类获取新闻、资讯的全新体验。整个视觉传达的创意思维,表达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必须看准新媒体带来的契机及时转型,谋求自身发展的出路。

2视觉传达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传媒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媒介形态的转变,未来以服务新闻传播领域及影视推广领域作为发展方向,是符合现有专业发展的要求。具体到视觉传达专业而言,以上两个领域与本专业在结合点上要有深入的研究,可视化技术在传播和服务领域的巨大潜力,使得以可视化设计成为服务新闻传播领域,本专业可以发展的方向之一。而产值巨大,行业属于热门的影视推广中,影视推广策划、影视海报及衍生品设计等都是对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服务对象的转型。

3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1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在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保留原有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媒介的转化,受众生活习惯的转变将带来思想上的转变与知识结构的更新。因此,针对传媒学院的办学特色,密切结合传媒产业,专业知识架构完善,教学方向特色鲜明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课程安排,注重教学不同阶段的专业课程与跨专业课程的关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保障体系能满足学生具备新媒体时代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3.2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首先,明确不同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思考教学方式的差异性。其次,遵循教学的循序渐进,每学期课程形成相互的关联,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呈现一种螺旋形上升的状态。再者,根据媒介的转型,对现有课程进行更替或内容调整。同时,依照传媒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跨专业相关学科课程的选修,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复合性。,寻找传媒行业相关机构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3.3教学监管研究

建立教学组,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细化教学任务,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要求。以便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管和考察,并随机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查,以最终就业数量及质量,反馈整体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的性。

4教师队伍的构建

师资队伍是教学的核心力量,在实践性强的专业中,单纯依靠理论研究型为主的传统教师是无法满足进行的教学需要的。首先,双师型人才的引入,可以有效弥补理论型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同时也使得本专业和行业发展保持相对紧密的联系。其次,给予传统教师创造多样的学习条件,无论是国外进修、企业实践、组织各类学术活动都能使教师知识结构不断更新,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对师资队伍建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新媒体时代打破专业界限的学习需求,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师资共享,较大限度的优化和健全师资队伍,保障教学能与学科发展相匹配。

5模式创新的价值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的转型,充分立足传媒院校的办学特色,结合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发展契机,以蓬勃发展的媒体行业为就业目标,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视觉传达专业设计教学内容探讨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CommunicationDesign),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而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视觉传达作为术语流行于196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设计大会。在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经历了由“装潢设计”到“平面设计”,由“平面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过程,已经发展成为非常成熟的艺术类专业学科。中国教育在线数据显示,我国2914[1]所高校中直接开设有视觉传达专业的院校有390于所,这个数据还不包括350所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视觉传达设计方向。

1视觉传达设计概念

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内容简而言之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日本《ザィン辞典》)。但是由于学科发展的历史原因,视觉传达设计在专业定义上很容易被理解为就是“平面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何洁认为,20世纪以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使社会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静态的媒体时代已经不能满足新世纪的需求。[2]视觉传达设计已经超越了原有的设计范畴,走向愈来愈宽广的设计领域。网络技术、数码技术、数字网络电视、虚拟现实技术等相继登台出现。视觉传达设计在新概念、新科技不断冲击下,衍生出越来越多的令人吃惊的设计作品形式和形态。以2017年淘宝造物节为例,造物节参展作品陈列与展示宣传等多个环节已经从作品主题概念,作品实现形态,展示方式方法,传播途径等诸多方面展现出了未来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2视觉传达专业研究方向

(1)视觉传达设计依据特定的设计目的,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并通过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等基本要素进行创作提炼,这是一个将信息可视化并传达给受众,从而对受众产生影响的过程。视觉传达一般归纳为:“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四个程序。简单来说,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来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视觉传达设计所涉及到的领域有很多,如电视、电影、建筑物、造型艺术、产品设计等,以及各种具体的图标、文字、图形、图像设计等。所以视觉传达设计在范畴和功能分工上具有基础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2)在主要由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数字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由平面和静态化的信息传播转向交互、动态,以及体验,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思路已经发生变化,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以“XTIDEA×未来想象”腾讯创新大赛为例,在2017腾讯创新大赛中就充分结合了市场前沿发展概念要素,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工智能智能生活等。极力主张创意与技术的结合,让每个年轻人的奇思妙想得到肆意生长。

3视觉传达专业核心课程

通常意义上的教学计划组成应包含若干个课程单元,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以及通识教育课程等。其中对教学发展定位与方向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专业必修课程。具体在落实阶段,专业课程名称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会有所区别,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包括:基础训练类。如图形、色彩、形态、材料等;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包括《图形创意》、《色彩构成》、《形体构成》、《综合材料》等。平面设计类。如品牌、包装、书籍装帧、字标、版式等;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有《品牌策划与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版式设计等》。多媒体及综合类。如交互设计、影像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等。代表课程有《动态图形》、《视听语言》、《摄影》、《摄像》、《影视动画》、《展示设计》等,以及部分软件技术应用类课程。课程设计在原则上是应该面向未来,兼顾理论与实践,在教学设计主张通过一些核心课程的分布排列,重在培养学生对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要素的敏锐感知力和创造力,训练学生运用视觉元素进行综合能力表达,强调数字多媒体技术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鼓励技术和视觉设计的交叉融通。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依据个体差异,不同院校在使用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组合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教学体验和教学感受,从而影响学生对专业方向的判断。

4视觉传达专业作品展示方式

正如上文提到的视觉传达专业在作品形态和形式上如此的丰富,所以在具体的作品展示和呈现方式上也出现了内容风格主题化,展示形式跨界化,观赏形式体验化,展示布局多维化,展示媒介多元化的特点[4]。简单的讲就是展示主题要明确要做好展示规划;善于打破固定和传统的展示形式,鼓励跨界与融合;展示媒体和载体要多元化,特别是新概念和新技术的使用;力求将“观者”提升到“体验者”,最终让自己的设计鲜活起来。

5结论

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应该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充分考虑应用型设计专业特点。依据科技环境发展与时代变化,适时调整教学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和形式,满足新环境下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装饰图案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本文就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装饰图案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装饰图案课程;教学模式

装饰图案课程开展是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不仅是学生通往艺术之路的重要桥梁,也是学生艺术技能提升、基本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装饰图案课程的开设能够让学生的艺术设计更具美观性,能够让学生们的设计基础更加深厚,对于学生更深层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习具有重要辅助作用。但是,就装饰图案课程教学来说,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只有不断探索更好地进行模式,才能促使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一、高校设计艺术专业装饰图案课程教学现状

装饰图案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是设计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但是其教学中质量的提升依然存在较大空间。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其教学方式还有待改善,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学模式不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亟待提高。很多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其在理论教学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稍显不足。加上部分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都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低下。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为了学生未来学习基础的夯实,都需要做好装饰图案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都需要就其教学体系的建设予以深入开展和研究。

二、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装饰图案课程教学模式建设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念

在装饰图案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理念的转变,并不断对其进行创新。高校要注意加强校院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对于其他院校先进的教学理念要虚心学习,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不断转变、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当然,教学理念必须与本院校专业的设置。传统的装饰图案教学,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主要注重的是学生的写生练习,注重学生表现技巧的掌握,对于学生的综合技能和思维的训练缺乏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紧跟当前的设计发展趋势,针对当前社会发展对设计人才专业的需求,不断强化学生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的写生不再单一,将更多有价值的素材成为学生的写生对象,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不再只是一味地模仿,注重学生技能提高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二)转变教学方式

装饰图案课程教学,不只是要让学生学习设计规律、造型训练等这些比较基本的专业技能,更注重的是学习传统的装饰图案艺术,在了解并理解我国传统图案基础上,既充分发扬我国传统的文化遗产,又对其予以创新创造。装饰图案课程的学习主要为临摹,这就使得教学课程比较死板、沉闷,学生学习起来兴致不高,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对传统图案教学时,改变教学方式,不再单纯注重对传统图案的临摹,还需要加入鉴赏和分析这一重要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其风格、内涵以及背景,促使学生在学习图案的同时,领悟其独特魅力,使学生学习到了关于图案的形状、式样方面的知识,加强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其他学科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使他们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地了解与认识,为他们的学习和创作提供灵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精练教学模式

高校的装饰图案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课时被缩减以及教学内容片面的情况,为例改善此种教学情况就需要做好教学模式的精练。高校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对本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及趋势有详细了解,并作出正确的分析,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与重点。由于装饰图案课程教学的课时被减少,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做好教学内容的精练化,在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强化重要知识点学习,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让学生的装饰图案课程学习能够循序渐进。其次,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进行重要知识内容的讲解,在课后让学生一方面能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另一方面还要对以后所要学习知识进行预习,并积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课堂教学形成重要辅助,夯实学生知识基础。第三,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有效弥补课时教学的压缩,教师还可以通过留置研究课题的形式让学生良好习惯得以养成,帮助学生寻找更好的学习路径。

(四)侧重设计应用

装饰图案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的实践及应用,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为其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要想设计出高水准的作品来,除了要注重制作方法、实用性、外形特征等等方面以外,更要注重与当今社会的先进理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所设计作品的质量。此外,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装饰图案课程的教学应具有针对性,教师应充分了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掌握学生的大体情况的前提下,适当改变自己的教学内容,使其更加侧重这个专业学生的学习,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注重学生的训练学习,使装饰图案课程更具有实用性。结语装饰图案课程的开展所具有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其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模式的构建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增强,通过课程的建设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艺术之路的前进夯实基础。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课程体系衔接的重要性及课程衔接现状,探讨了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课程体系不能有效衔接的因素,认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开发脱离实际,专业课程标准界定不清是其不能有效衔接的原因。

关键词:中职—本科;课程衔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分段培养模式

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是国家统筹各阶段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涵之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课程体系衔接是关键。

一、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课程体系衔接的重要性

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分段培养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中职学校和应用型本科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中职阶段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本科阶段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应用型本科应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按照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做到“专业有所对口、课程有所对应、内容有所区分、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确保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衔接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及时,对口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之间缺乏统一的衔接规划,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没有建立定期沟通的长效机制,造成信息交流不畅。第二,受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中职学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相对封闭,对实施衔接改革的策略不够丰富,教学实效不高。第三,随着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相当多的中职学校会同时承担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中高职“3+2”分段培养、中职—本科“5+2”贯通培养等多种衔接模式的人才培养任务,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院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理解不一致,难免会出现这几种模式衔接错位的情况。

三、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课程体系不能有效衔接的因素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科学合理地制订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承前启后,既有所联系,又有所递进。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以提高职业技能和水平为主要方向,辅以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用型本科阶段应该以提升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为主要方向,发挥高校培育高端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优势。但一部分的中职学校忽视了设计基础和通识教育,缺乏向上贯通意识,长此以往,不但无法起到课程设置的铺垫作用,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也相背而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在以前的装潢设计和平面设计专业基础上演变而来,属于新兴专业和交叉专业,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伴随着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从数量到质量上都有了新的要求。因此,中职学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分类指导,对中职毕业后直接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和毕业后进入本科阶段继续学习的同学进行差异化研究,考虑人才培养的问题,改善现在课程设置比较随意、课程安排相对重复的现状。

(二)专业课程开发脱离实际,专业课程标准界定不清

课程开发是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课程体系有序衔接的重要一环,但通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衔接课程的开发现状不容乐观。课程开发耗时长、效率低、沟通不及时,影响了课程开发与社会需求的同步性。另外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缺少统筹调度,使得不少中职学校课程开发计划执行的不够严谨、,偏离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就业导向,开发出来的课程也不能与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有效衔接。当前,我国在中职—本科课程体系衔接方面还没有一套规范的课程标准,艺术类学科的特殊性、不同地区教育教学资源的差异性也使得这一标准很难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各层级职业教育院校加强沟通与协作,根据各自优势,制订出一套适合本地区中职—本科“3+4”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标准。

四、结语

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径之一。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努力解决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课程体系衔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优化课程设置,健全课程标准,更新课程内容,加强教材规划和管理,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作者:解佳凡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化教育在国内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过去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在思想观念上也有了较大的创新。该文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促进我国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

当下,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行业,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都越来越大。但现阶段要想快速、有效地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各高校必须想方设法推进网络时代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使教学理念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效改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固有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所谓视觉传达设计,指的是设计师利用插图、文字、标志等平面视觉符号向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创意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并不是十分浓厚,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也难以适应岗位需要。

1.教学方式陈旧,难以适应时代需求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固有的教学方式,以书本知识为主,进行灌输式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与此同时,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缺乏教学设备和实训场所,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毕业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国内学者对视觉设计专业的深入研究是从20世纪末期开始的,起步比较晚,而且基本上是借鉴国外的设计教育经验,并未充分结合国情。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缺乏创新,阻碍了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发展。

2.课程设置不合理

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使用陈旧的教学内容,而这些陈旧的教学内容已经难以满足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行业发展需要。这样就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理想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即使上岗也难以胜任。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会影响实际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1.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新思想和新艺术形式等。同时,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扩大专业教学知识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开放性特征,因此教师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使用网络、电视、手机等媒介,通过这些媒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以不断完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知识体系。

2.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以往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会让学生逐步失去对该学科的兴趣,导致其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一些有深度的综合性问题,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在传统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结构,使其与市场实际需求接轨,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特色课程,通过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实习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基础课程设置方面,教师需要在兼顾的前提下有梯度地开展教学活动,强调课程结构之间的衔接,做到举一反三。另外,在专业核心课程中,除了要保留传统的核心课程以外,还要适当增加与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从而与市场接轨。

3.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

高校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不要制定过多的行政管理制度束缚教师的创新意识。另外,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要采取考试的方式,还要辅以考查等手段,要根据学生提问情况、作品展示等进行综合评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结语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应当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有效结合当今的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着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快速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基金课题:新媒体语境下视觉传达专业教学的研究与创新(2017yjjg015)。

作者:吴宇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探究

摘要:科学、合理的毕业选题是毕业设计环节的关键,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是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基础。双向选题更能发挥学生和指导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符合现代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真实的毕业设计选题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真实的客户需求,在双向选题形式的调和下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系统内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在线交流、确定选题方向、更改选题等内容。

关键词:毕业设计;选题;互动

毕业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合格设计人才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从在校学习转向工作岗位的必要过渡阶段,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毕业选题是毕业设计环节的关键,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和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基础。因此,在毕业设计环节中一定要严把科学选题关,确保选题的综合性、实际性和前沿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一、双向选题

科学选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尽量满足学生个人选题的要求。双向选题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为前提、教师引导为根本,本着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丰富的想象力,自主提出毕业设计题目。双向选题更能发挥学生和指导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符合现代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事实上,最终的毕业设计是指导教师与学生合作的产物,而毕业设计选题是师生合作重要的及时步。

二、真实选题真实的毕业设计

选题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真实的客户需求,在双向选题形式的调和下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倾向选择选题,指导教师根据自身所长对学生进行选择指导。这样的选题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的选题意愿和积极性高,而且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其完成效果也会更好。更重要的是,通过完成真实的选题可以、细致地了解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真正达到了教与学的目的——实际应用。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高度重视选题的真实性。

三、借助互联网互动交流

以往的“见面式”选题模式的指导效果受时间、地点、记忆等方面影响较大,使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受限。针对这些问题,可调动技术力量,构建一套适合师生互动交流的毕业设计(在线)管理系统,在系统内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在线交流、确定选题方向、更改选题等内容。

1.合理规划时间

针对学生出现的一些无法预料的状况和个人因素等细节问题,应在线制订合理的毕业设计阶段计划,要求每一阶段都要有相应的师生沟通,完成前一个阶段计划才能进入后一个阶段,由此保障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得到教师的指导。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线上网终端不断升级、更新,随时随地上网已不再是难事,随时有问题随时提问、随时记录已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也正适应了双向选择、双向交流这一教学形式。

2.在线交流学生

通过注册账号进行系统登陆,运用在线交流功能进行提问或留言,指导教师在线解答,尽可能实现问答对接,尽快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各个阶段遇到的问题。学生和教师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体现教育化原则。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线提问,指导教师在线解答,双方在线交流的所有信息都可保存下来,并可独立生成对比数据文件,既方便学生对毕业设计相关问题随时发问、记录,也方便指导教师统计指导次数、记录指导内容。并且凭借这套管理系统,可而系统地记录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设计到结题的整体过程,更加详细地记录每一名学生毕业设计完成的轨迹。

3.系统自动监督学生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毕业设计时间规划,并在系统上进行标记,对于临近时间还未完成的计划,系统可自动提醒,提醒方式有短信、微信、QQ等。完成前一阶段后才可进入后一阶段,并自动生成进度提示,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相关阶段内容。同时,师生均可在线查看其他学生的完成进度情况,掌控毕业设计总体进程,直至答辩结束。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是展示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体现了品质的教学成果,同时使还未进入毕业准备阶段的在校生获得了较为清晰的毕业规划认知。科学、合理、规范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将推动毕业设计效果的品质化,在教育新形势下也必将产生更加适应时代要求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作者:张艳滨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界面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作用

摘要:本课题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现今我国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模式;介绍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UI界面设计的创新影响力;结合教学实践,探索UI界面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具体的推广方案;以亲身经验对UI界面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总结,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进行特色化教学改革进行尝试。

关键词:互联网UI界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UI界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与数字媒体专业相结合的新领域,专业院校需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融入新的APP界面设计、网页界面设计、游戏视觉设计等新的课程,对传统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培养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一定UI界面设计基础的创新型、综合型设计人才。现阶段,国内的艺术设计专业院校在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始不断摸索适应社会发展的改革之路。例如广州美术学院在视觉传达专业课程中开设了针对网络和移动平台的UI界面设计课程;江南大学对工业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两个专业进行创新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设置,增设了UI界面设计课程;燕京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将人才培养分为两个方向:新媒介艺术设计方向和品牌与传播设计方向,以此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1UI界面设计的创新影响力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当今手机互联网的三大主流系统:ios系统、Android系统、windows系统,都会相应进行各种应用程序和软件的设计推广。一种被称为UI界面设计的新的视觉传达设计表现形式开始在互联网中越来越多的提到。各种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数码产品,例如平板电脑、在线手游以及其它人机交互技术产品的盛行,都需要UI界面设计师这一新的职业对产品进行整体优化,因此UI界面设计的影响力不可小觑。针对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来说,UI界面设计则主要是指GUI,GUI即“GraphicalUserInterface”也就是“图形用户界面”,是对屏幕产品的视觉效果和互动操作进行设计,是一种结合美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学科,并且结合市场需求,强调人、机、环境三者合并为一个系统进行总体设计。我们众所周知的苹果公司推出的智能电子产品iPhone、iPad,三星公司的Galaxy系列手机、GalaxyTab平板电脑,都赢得了巨大的受众群体,成为革命性科技产品的标杆。究其原因,不仅仅是体现在其的软硬件产品设计上,美观且操作流畅的UI界面设计也是吸引众多消费者购买的原因。以美国苹果公司的iphone为例,App应用程序市场中有多达50万个不同种类的程序可供下载,每个程序都经过ios系统规范化的设计,通过的UI界面设计,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而流畅的操作体验,是人机交互时代界面设计的案例。国产品牌诸如小米、联想、华为以及近些年涌现的应用软件设计公司同样也在移动互联时代尝到了交互设计的甜头,积极拓展UI界面设计的业务,成立专业的UI设计部门。由此可以看出,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的UI界面设计是产品和企业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的法宝。

2UI界面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推广方案探索

2.1优化传统课程设计,融入UI界面设计的方法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重新构建、整合原有的传统课程体系,将UI界面设计巧妙地融入传统课程设计中。例如在传统的“标志设计”、“版式设计”主干专业课程中,增加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的数字设计课程,以此延展和优化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例如在“标志设计”课程中,融入icon图标设计的内容,icon图标设计是UI界面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标志设计的课程中加入先导性的课程,有利于后期学生对整体界面的设计把控。Icon图标是指的界面图标,是狭义上的图标概念,是在特定媒介上的图标设计。界面图标分为软件图标、网页图标、手机端图标三个大的类别。便于用户在多次使用过程中的记忆,并形成习惯。icon图标设计的趋势大可分为拟物化设计和扁平化设计,在标志设计的课程中,可以设置icon图标设计专项练习,针对不同的设计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拓展原有的标志设计课程思路,打破原有标志设计课程的二维局限,例如校园主题icon图标创作,针对不同节日主题的icon图标创作等。在标志设计的课程中,可以设置icon图标设计专项练习,针对不同的设计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拓展原有的标志设计课程思路,打破原有标志设计课程的二维局限。以下是在课堂上icon图标的专项练习成果:八个校园主题icon图标创作(内容包含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体育场,食堂,澡堂,银行,超市)。

2.2将真实的UI项目引入课堂

把真实的UI设计项目引入到课堂当中,借鉴UI设计公司的运作流程,建立针对UI界面设计课程的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标准。在具体的项目实践过程中,将学生分为若干个设计团队,分别负责项目经理、客户经理、UI设计师、GUI设计师等不同成员职责,在具体的项目实践中进行立项、市场调研、头脑风暴、视觉设计方案制作等,使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营造同UI设计公司或其它互联网设计公司对等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这也是成为一名的UI设计师所必备的素质。2.3充分进行多学科交融创建以视觉传达专业为核心,利用其它专业的资源,尽可能多的进行其它相关课程的多样化融合,例如开设“摄影基础”、“影视后期合成”、“展示设计”、“flash动画”等课程,不但能够加强视觉传达专业的基础知识,也能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设计思路,为有意向从事视觉传达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拓展更广阔的就业机会,例如在当今数字媒体背景下非常热门的“电视节目包装设计”,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视觉传达设计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媒体应用能力。

2.4提升传统文化艺术修养

在数字媒体时代与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培养,将民族文化更加深刻地融入在现代教学体系中,将东方的和西方的、传统的和现代的、主流的和大众的等知识更加丰富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追求西方科学技术,而没有自我文化特色的艺术教育是失败的。为创建具有文化本源性的艺术设计教育方法、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建议在必修课设计史的基础上,开设“中国画基础”、“民俗学”、“版画”、“书法”、“陶艺”等选修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修养,构建多元思维方式。

3UI界面设计课程教学总结

UI界面设计是一门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的课程,关联到设计艺术学、计算机技术、人机工程、心理学等众多学科,要求学生必须要有较强的综合学习能力、开阔的设计思维、熟练的软件操作、良好的视觉分析、的团队合作能力等,是一门要求较高的的新兴综合课程。要想开展好此类课程教学,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与时俱进,在原有传统课程基础上进行大胆改革,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观摩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在摸索中不断进步。

(1)将UI界面设计在企业中所需要掌握的能力细化为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出新的相关课程体系,以便课程能够顺利进行,使课程体系能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2)UI界面设计大多数是针对屏幕的设计,对设计规范的要求较高,学生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方面的要求,往往有好的创意却没有一定的规范约束。需要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课程中加强学习,例如CI设计、版式设计、字体设计等专业基础课,需要更加重视课程中基础规范的学习,也可以适当引入UI界面设计的相关知识规范作为先导内容。

(3)借鉴一线城市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加大校企合作,同时可以邀请水晶石、火星时代等数字媒体培训机构到学校中进行交流学习,开展短期workshop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架构和社会平台的无缝链接。

(4)如今借助网络平台呈现的设计资源众多,涌现出大量的设计抄袭现象,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作业抄袭网上的作品草草了事,针对这一现象,应当加强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参观各类艺术展览、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加大对“艺术史”、“民俗学”等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设计视野。

作者:许琛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数字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启示

摘 要:以《图形创意》课程为核心的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在新兴传播媒介的变化下也孕育着新生,面对着印刷媒介发展的式微,新兴传播媒介的兴起,《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也必将借助以数字媒介为核心的新兴媒介来更好完善自我并不断发展。

关键词:数字媒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图形创意》;教育启示

1 何为数字媒介

数字媒介是以数字形式和数字内容并存,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下展现其交互性、智能性、简洁性的新兴媒介。数字媒介的产生反应的是其时代的特性,不同于传统传播媒介,数字媒介较大的特征在于其交互性,基于此特征,在数字媒介的干预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类课程能够更好地传播课程理念。

分析数字媒介,首先是从媒介角度上来说,它作为一种具有传播功能的媒介介质而存在。新媒体研究学者刘自力把将出现于现代媒体,如广播、电影、电视等之后的数字技术媒体称作新媒体。这其中包括电脑和一切运用微处理器、数码、镭射、互联网的技术设备、电子娱乐产品,用于生产和消费的多媒体系统、高科技视频系统、遥感系统以及通过数字手段生产的艺术品、仿生信息产品和各种含有电子内容的输入、输出和存储设备等等,这些都应属于数字媒介。所以数字媒介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新型传播媒介环境,它在技术特征上是具有明显的开放、互动、虚拟、共享、兼容特点信息载体的沟通环境。

其次,从传播的角度上讲,数字媒介的环境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并集合了多种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极大地提升了“大众传播”的规模和影响力,信息的改变传统媒体线性(直线)、无间断性和固定的单向传播模式的环境,使用户将线性思维、单一话语还原成点状结构和多重话语,角色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选择和参与,体现了双向、互动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对于数字媒介来说,它本身不能传达信息和思想,人才是主导者和策划者,但是数字媒介使得人在传达信息的方式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异。例如,在互联网博客中,作者消息的同时,阅读的受众也在参与消息的,消息本身和对消息的评价一样重要,都是博客信息内容的组成部分。

2 《图形创意》等设计基础课发展趋势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设计学科重要的分支学科,自身专业特性就和媒介的发展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首先从课程本体来看,作为一门集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视觉传达设计是借助视觉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设计,是应用性传播与艺术的结合;其次,从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来看,传播媒介发展的历史也是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历史一一新兴媒介的接踵而来,引领并开拓和发展了新的传播领域和传播方式,从而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整体学科的发展。

《图形创意》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纲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担负着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创意思维训练任务,其课程任务是让学生在课程当中通过对图形的理解,运用创意性思维模式,创造出既有信息传播功能,又新颖和独特意象想象力的视觉创意性图形,支撑着视觉传达设计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性价值的设计形式。基于《图形创意》课程任务,它的核心便在于使复杂的信息内容有效和富有情感化的传播,传播本身成为了受众与信息交流的途径,因此,一方面《图形创意》课程设置的目标就是要做到信息的有效传播;另一方面《图形创意》课程的性质就也决定着其应利用更加有效地授课方式来传递课程信息。传统的平面设计是基于印刷媒介为架构而进行的设计实践,而印刷媒介单一的感官认知并不能让学生多方位和高效的理解课程内容,数字媒介的介入能够弥补授课过程中的不足,同时也使得课程内容本身发生着微妙变化,革新课程的培养方案。

3 《图形创意》课程的教育启示

国内的《图形创意》课程伴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在20世纪90年代末逐步发展,由江南大学林家阳先生最早推广,并出版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学科专著《图形创意》,奠定了该课程作为以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核心地位。兰州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图形创意》课程最早也追溯到2003年,十年间该课程稳步发展。在这十年,课程的授课核心和其他高校《图形创意》课程设置一样,都集中在将传统创意理念应用在图形的创意设计中,也获得过诸如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等一些成绩,但能够感受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的不断老化,设计的创新思维受到了限制。伴随着设计对象由印刷媒介转为数字媒介,体验化和情感化设计理念开始兴起,《图形创意》课程与其他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一样,面临着只将自己局限在单一媒介的设计实践的窘境,继续在新的设计观念中寻找源泉成为一种空想。在面对新的媒介挑战,学科组对课程乃至专业的建设都重新定位,将数字媒介作为现在乃至将来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对象,设计的思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3.1 教学方法的多种媒介化

首先在课程设计中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在课件的编撰中采用视频和交互动画,如制作关于同构图形的变化时所采用的数字媒体技术,让同学们更加清晰的知晓所学的基本知识点,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使用非美术元素来提炼视觉图形,如用图形的表现形式绘制音乐的韵律和武术的节奏等。

3.2 设计实践的多种媒介化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写道:媒介即讯息。强调媒介本身非消极的、静态的,而是对信息内容有强烈地反作用,所以在设计实践环节中,媒介选择的不同使得设计内容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同学认真区分媒介的差别来选择最终索要实践的媒介。针对这一实践新课题,鼓励同学不拘泥于传统媒介――印刷媒介的限制,积极开展多种媒介的设计实践活动,尤其是紧贴时代的数字媒介,让图形这个静态元素不再冷冰冰,成为动态的、交互的、丰富情感化的传播要素。

3.3 设计交流的多种媒介化

积极利用手机媒体来传播图形设计,如在微信平台和微博空间新设计,使其成为焦点事件,尽管目前传播面还仅限于部分业内,但随着课程本身的不断开放,未来会展现出更加积极的一面。

4 结语

传播媒介的发展将数字媒介带到我们身边,使得《图形创意》等传统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必须适应新的传播媒介做出革新,因此,应做到不固守经典,并且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自我调整,才能将课程的授课内容最有效的传授于学生,也才能通过授课方式的变化来发展自身的授课内容。

作者简介:黎映川(1983―),男,甘肃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设计艺术研究与应用。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跨界设计视域下高职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模式与整体产业结构地深度转型,跨界设计已经成为当下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对以培养一线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类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作为高职类艺术设计学科传统专业之一的视觉传达设计,其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符合新时期发展趋势地切实要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打破专业壁垒,引入多领域、跨专业的综合资源,对固有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校企合作进行改革,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跨界设计人才。

关键词:跨界设计;高职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0 引言

当前,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模式与整体产业结构地深度转型,中央专门制定了十三五规划的相关政策,作为四大指标之一的“创新驱动”首次出现在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之中,在设计艺术学领域作为协同创新的“跨界创新”应时展孕育而出。“跨界”,词义为交叉,指的是元素构成不同、适用领域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建立的一种相互联系,是一种全新事物演变的过程或结果。[1]跨界现象如今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各界之中,并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一种经济方式、一种文化载体。[1]而跨界设计,则是指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传统设计与其他行业在形式、工艺、材料上的有效结合,[2]以获得全新的设计语汇,实现更好的设计创意;而今,跨界设计已然成为当下创意设计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并代表着一种新锐的设计态度和多元化的表现方式,让原本不相关的专业相互融合、渗透,交叉、叠加,进而表现出全新的艺术设计形态和强劲的特质。跨界设计所具有的综合性、交叉性的创新特质,恰恰吻合于当前商业发展与设计变革之间的契合关系,跨界设计的发展对于当前新型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和社会价值。

1 设计艺术学科引入跨界设计的实用价值

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艺术设计学科不断拓展出新的领域,社会分工的细化亦使得各专业领域形逐步成自己的专业边界,然而,专业界限的藩篱却让艺术设计在形式和内涵地发展上走向了单一化的局面,阻碍了其在创意创新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使之无法迎合当下社会整体发展地需求。

“跨界设计教父”安迪・沃霍尔的启蒙老师――安东尼奥曾预言:“将来会有24小时,跨界艺术就是真正的艺术”,[3]而今,在国内新型商业模式影响下,大众审美趣味趋向多元化,现代企业对品牌形象的创新需求日益迫切,此外,随着一批新科技、新材料地普及应用,传统艺术设计在工艺技术、文化内涵、专业知识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和交叉化的现象,各专业领域的边界也变得模糊,跨界设计的引入令传统艺术设计学科的内涵得以进一步延展,并产生新的社会价值。同样,作为高职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时需要作出相应调整,适应新的发展。

2 新发展趋势下传统高职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职业能力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其培养目标是依据市场行业需求,培养企业一线岗位实用型人才为主。同样,作为高职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制定的科学依据就在于必须紧紧以培养目标为核心来展开。然而,面对跨界设计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已经很难跟上新的发展要求,笔者以为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专业设置专而失全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面和技术组合应用能力,但是,在当下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人才培养范围、教学内容等方面设置相对过窄,专业方向划分过细,使得学生所学内容仅局限在平面专业领域当中,缺少多元化、多方位、多领域知识交叉地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在今后地就业中存在竞争能力同质化,能力层次单一化的现象,甚至还有不少毕业生选择转行从业。所以,这种专而失全、自筑藩篱、僵化孤立的培养模式,最终导致学生实际专业能力无法达到行业的实际需求。

2.2 教学模僵化式单一

当下高职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存在过于偏重纯粹操作技能培养,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弊端。在项目导入式的教学中依旧以技术灌输方式为主,教学内容局限在本专业的技术领域以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加之传统课程教学往往都在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范围内进行,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地认知上趋于同质化,导致学生在问题发现、分析、归纳、设计概念扩展与表达、综合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同能力等方面都非常欠缺,而这些能力地缺失,致使学生在面对跨界设计这一发展趋势时,缺少多元学习和整合知识的能力,进而使其能力背离了新形势下的行业发展要求。

2.3 专业基础课时比例失衡、内容陈旧

专业基础课程对于整个专业教学而言,由于教学内容所涵盖的知识领域十分宽泛,对学生多元化、开放式、创造性思维地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诸多高职院校片面理解了艺术设计行业职业能力的内涵,忽视了其自身的教育规律,使得许多特色鲜明的专业基础课程被大范围合并,课程学时被大量压缩,致使教学学时不足,教学内容粗浅,加之部分教师存在观点老旧的现象,轻视了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课程讲授内容陈旧、知识范围单一,缺乏将专业基础知识与多领域知识相结合地意识,导致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广泛汲取多元领域知识的能力、造型创新意识与表现能力,从而影响了其跨界设计思维的培养。

3 基于跨界设计高职视觉传达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诸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传统专业,近十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地设置上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例如“订单式培养”“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2+1”等,这些模式的建立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国内整体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对传统高职类人才培养模式亦产生了深远影响。面对这一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突破现有教育模式,实现教育方法和理念的“跨界”,进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跨界设计人才。

3.1 打破专业壁垒,形成开放式教学新模式

过分细化的专业分类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趋势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理应打破自身专业壁垒,加大专业开放程度,授课模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纳入多种学科专业参与,允许不同专业之间互认学分,实现不同专业之间合中存异、异中求合的开放式教学。

首先,学科建设要致力于不断完善更为的专业知识领域和研究方向,以供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如果本校不具备开设多种类型课程的条件,则可考虑在同类高校之间进行合作,互认学分,方便学生学习研究相关专业知识;这样不仅避免了院校之间没有特色专业、教学内容雷同的现象,还有效抑制了教学资源地浪费。

其次,立足原有 “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以跨界设计概念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合作,拓展企业类型,鼓励进行跨界合作教育,让处在一线岗位的设计师、工程师和企业管理者参与到教学当中。视觉传达设计的人才培养理应与时俱进,以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培养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向社会输送复合型的、一专多能的人才。

再则,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宽口径培养的优势,为学生今后多向发展提供了品质条件,但这种宽口径培养较之一般的通识教育又有区别。通识教育一般是指不分专业的普及性通才教育,但在艺术设计学科,则提倡在兴趣的前提下进行泛专业教育,融入交叉学科、注重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更为细化的相关专业的学习,这种学习提倡“兴趣为大、专业为重、鼓励适度跨界、视野重于专长。”不论学生将来如何发展,培养具备宽广视野的知识体系则更为有用,毕竟,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也需要在不断地接触和学习中探索、验证和培养,学校不能像车间流水线生产一样,把不同的学生变成同质化、单一化的工作机器。

3.2 提倡以问题为导向,创新设计教育方式

提出解决多元信息元素视觉化为问题的设计理念,我们称之为“以问题为本的学习”。问题式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跨界设计教育是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教育方式,能够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活跃,将问题引向深入, [4]在更深层面地思考和分析中往往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挑选方案。跨界设计教育正是基于问题的发现到合理解决而着重培养这种专业能力,并提升提学生在“跨界”设计教育中形成的创意能力和专业技能。

首先,要求针对设计项目的核心需求提出问题,在思考过程中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剖析,并通过分析结果得出见解,同时让个人意见与多人建议进行碰撞融合,让创意思维打破各自的局限。其一般可以采用三个途径:一是让多个专业领域的教师参与项目教学(包括商业类、工学类、信息类等非艺术类专业教师参与项目前期调研、后期技术加工等内容的教学),通过教师利用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眼界与思路,奠定跨界学习和思维多元化的基础能力;二是打破现有班级制度,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将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混合成立工作团队,利用团队成员之间的专业差异和个人优势进行分组提议,而后再汇总提议进行研讨;三是集中运用头脑风暴构思方法,在建立互不评价、互不质疑的前提下,力争获取广泛的建议和观点;当意见偏少时可采用“接龙”的方式讨论,这种方法的较大优势在于通过问题分析的递进与补充,使最终讨论方案能在广度和深度上触及问题核心与本质,为集体参与讨论人员提供更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意思路。

其次,问题评价。在整体设计作业中,跨界设计创意的程序是以隐形形式存在着,而设计的结果却是显性的,因此,采用何种评估体系是直接决定着创意过程与结果能否保持一致的关键所在,据于此,评估体系可以采用分阶段性评价和角色评价两种模式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并视项目的实际情况对两种评价体系进行比例划分。教学中需根据项目运行过程,对各阶段设立独立分值,鼓励学生在各环节都全力投入,在实训过程中激发学生自身特质,避免将最终作业最为评价标准,以过程驱动结果。

再次,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解决能力就是通过概念定位、概念扩展、数据集中分析,进一步使有交叉的工作流程彼此衔接,通过一体化的举措进而实现信息系统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将分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5]学生则在综合分析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视觉语言和形式语汇,并结合这一学习过程通过对一些基本的形式要素、视觉表现策略地研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

3.3 以专业技能和跨界设计思维并重指导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跨界设计基础能力

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造型、色彩、构成三大基础,以及图案图形、字体形态与结构等诸多内容,具有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宽泛、基础知识交叉性强、创意思路方向多元的特点,使学生在创新思维、汲取多元领域知识的能力方面得以有效培养,可见专业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具备跨界设计意识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故此,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原有禁锢,对基础课程学时、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调整与改革。

及时,调整专业基础课程学时,构建基础课程之间紧密衔接关系。首先,要改变课程和学时过分整合与压缩的不合理现象,确立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图形图案和构成基础四门课程不可动摇的地位,以确保学时满足教学要求;其次,明确各课程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并建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形成专业基础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譬如,造型基础作为学生解决物象形态造型表现能力的课程,应排在所有基础课程首位;待实现教学目标后,将图形图案与色彩基础平行展开,逐步实现其形式表现手法由写实过渡到装饰,由明暗关系过渡到色彩对比关系;,通过构成基础整合之前所学内容,实现形式表现由装饰走向抽象,使学生熟练掌握构成基本法则、抽象形态的形式语汇以及具备造型的抽象概括能力。

第二,打破专业门类壁垒,变革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跨界创新思维。其一,提倡专业主课教师参与基础课程教学,通过纵向师资力量地贯穿,实现在教学内容上突破自身局限,让学生在一年级就建立起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架构的整体认知;其二,打破专业藩篱,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由多个专业门类的教师组成,通过横向师资力量地贯穿,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多方位地接触到各设计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跨专业、跨领域的观察视角,促进其突破课程教学内容,利用所学知识拓展创意思维,令其实现多角度、多层面化,最终形成跳跃性的创意思维。

第三,破除传统教学禁锢,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跨界设计基础能力与习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要在形式语汇、表现风格与手法、多介质材料应用等方面作以创新尝试,譬如,在形态表现方面,可将形态的二维空间延展至三维空间,多维度、立体化的空间表现手法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思考维度;又如,将研究对象从静物延伸到多样形态,包括有机形态、人工形态、几何形态等,以此丰富学生对形态类型的认知和理解,为后续的解构重组奠定基础;再如,引入多样材质,如木、竹、石、纸、金属、玻璃等材质进行创新表现,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认识了各类材质与肌理的基本特征,更给予了学生丰富的创意灵感和素材;,再通过诸如手绘、拼贴、焊接、雕刻等多样工艺手法,结合多种风格形式进行综合创意表现;在这种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知识地交叠下,最终培养学生在专业基础学习阶段就逐步具备了跨界设计的基础能力、思维习惯和学习延续力,为后续以问题为导入的跨界设计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4 结语

高职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地设置上,必须立足于经济整体发展和艺术设计学科发展趋势的需要,深度理解跨界设计的内涵与社会价值,在专业设置、校企合作方面打破传统认知的禁锢与专业壁垒,引入多领域、跨专业的各项资源;在教学模式上提倡以问题为引领的开放式教学;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以注重专业技能与创新思维双轨并重为指导思想,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方能真正培养出具备在多领域、多行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符合时展需要的跨界设计人才。

作者简介:许海(1978―),男,江苏南京人,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艺术硕士,讲师,从事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招贴设计研究。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数字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视觉传达设计日趋向多元化发展,行业对视觉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也趋于应用型。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已不能适应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本课题主要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改革方法、思路及模式,探索在人才需求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型与发展。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应用型 改革

一、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的必然性

本课题改革研究项目将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交叉性特征凸显,国内高等设计教育中课程设置与现实人才需求存在隐性缺陷,面向产业的“创意设计到创业实践”实践教育不足,产学分离,学生学习理想化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背景下,借鉴国外设计教育成功经验,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目标,将专业改革聚焦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意型、创业型为核心的特色人才培养机制、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二、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色育人机制改革思路

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意设计到创业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法,组建“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创业领袖”领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团队,实施“校内教学企业实践能力提升”为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力、创新力、适当的商业经营能力为核心的特色创业育人模式。旨在解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过去传统做法“重创意,轻实践,不重视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培养模式,为今后艺术设计培养探索出一条“从创意设计到创业实践的全过程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法。

1.构建培养学生的设计力和创业力为核心的特色互动育人机制。围绕应用型创意和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管理方法,逐步形成以高技术服务业为导向,“学-产-学”为教育主线,创意能力、工程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特色互动育人机制,建成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互动、理论学习与设计实务相联动的教育模块,强化创意与工程实践、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缩短毕业生与社会(企业)的适应周期。

2. 组建“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创业领袖”领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团队。为确保创意和创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法的实施,践行产学互动教学,提高创意和工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学生能得到充分的设计实践锻炼,结合本校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优势,组建学术骨干+企业专家合作的“实用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中的校内教师主要负责课堂内外学生创意能力和基本工程知识的培养,“教学团队”中的企业设计师、工程师和创业领袖主要负责校外工程实践、在线设计活动和校内设计成果的产业化和创业能力培养。校内外教师相互交叉,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意工程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3. 建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3.1实验区人才培养思路

注重协调4个关系,实现2个结合。即:协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精神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统一性与多样性这4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最终实现“艺术与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2个结合,培养具备有艺术与科学、工程与人文相结合,并兼有适当的商业经营能力的应用性创业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

3.2实验区人才培养方案

①强化艺术与工程结合、学校课程与企业实践相渗透。按照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二个结合”的基本思路,即艺术与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目的是使学生艺术知识与工程知识互相交叉,理论与实践统一,学习与创业互动,为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奠定综合素质与基本能力。

②以夯实基础与学-产-学为主线,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培养方案中,打破传统艺术类专业纯以课堂理论与虚拟设计教学为主的思维,提出以企业设计教学环节作为实践突破口,校内理论与企业实践教学并重的改革构想,制定出以在线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企业真题设计训练、毕业设计为实践教学环节主线,写生实习、传统工艺实习、设计竞赛、毕业实习相辅助的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以优化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①课程设置重建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学科的交叉,为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提供保障。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和方法,本着基础理论够用、工程训练扎实、突出专业设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删、并、增”原则,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如将某些陈旧和重复的内容去掉,形成新的具有学科交叉知识的教学内容并编写部分有专业特色的教材。

②教学内容突出素质与技能结合,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化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实际应用,实践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提高学习效率,缩短了育人过程。为此,从2014级开始,创新实验区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艺术设计人才市场发展的需要,将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3.4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①以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

在以往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往往忽略了“课程设计”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及与产业前沿相结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着眼于“课程设计”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毕业设计以及专业发展的直接影响力,努力探索出了一套以课程设计为核心,与其他实践环节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

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专业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每学期都设置与专业学习进度相适应的课程设计,在进行毕业设计前,要通过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五次课程设计练习。其中及时、三次课程设计需要学生通过命题创作分别达到对二维、三维技术的熟练;第二、四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通过自选创作独立完成一部兼具艺术与技术的平面设计与新媒体设计;一次严格按照当前的商业制作流程标准来要求,规定学生结合实际项目、市场需求完成具有专业水平的二维、三维或结合的新媒体作品一套。由虚拟的课题设计到企业真题真做的循序渐进过程,使学生完成由单纯的技术掌握到综合的创新应用的升华。

②搭建“创意和工程实践基础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

根据“人人参与实践,人人均能创新,人人喜爱设计”的理念,设立创意研发中心,建设创新教育网站,为创意和工程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基础平台。

创意实践中心是一个集校内实训、设计体验和专业论坛等为一体的实践平台,从功能上分为创意实训坊和专题设计坊两大块。创意实训坊主要负担创意能力培养任务;专题设计坊是对外合作的平台,主要负责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中心人员由创意和工程实践教学团队成员组成,并每年吸纳一定量的本科学生。创意研发中心定期对学生开展设计表现、创意创新和工程设计等专项培训;不定期举行大师讲堂、设计专题交流会和创业论坛以及在团队教师带领下完成各种创意设计竞赛活动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等。这样既保障了学生实习的正常安排,节约了实习开支,也为将来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学-产-学一体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创新教育网站又称之为设计第二课堂,目的是使学生更方便地接受资讯,拓展思维,能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创新设计、实际项目和创业活动中,并能更好的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站有选择性的接受设计任务和提交作品,在设计论坛中进行交流讨论。

③举办“科技创新、创业和文化艺术节”活动

创新实验区将每年定期举办的科技创新与文化艺术节,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意设计活动(记课外学分);同时专业不定期举办个人设计作品展、课程作品汇报展、课程设计作品展和毕业设计作品展等,打造浓烈的设计氛围。

由此,实行的“专项培训―校内外竞赛―校企教学团队―企业在线项目”运行机制,将创意、创业教育融入学生四年学习整个过程,调动了学生施展创新设计才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了学生发展的动力和路径问题,充分锻炼学生的商业经营能力,实现创意与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缩短毕业生与社会(企业)的适应周期。

三、结束语

现代设计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大趋于实用性,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改革是信息化、大数据时展的必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的不同环节应始终与行业需求为导向,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改革创新求异,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法经过三年的不断实践、探索和研究,将探索出以“产学合作互动教育为主线,突出创意能力和适当商业经营能力培养”为特色的创意、创业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摘 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及政策。要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国家支柱性产业。这为高校艺术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作为艺术设计的传统专业――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安排都面临着新知识结构、新技术与资源的整合等问题,我们要及时研究和调整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硬件和软件建设等,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并具有实战能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视觉传达 文化创意产业 人才培养模式

1 视觉传达专业的现状

目前,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课程设计和市场需求脱轨、知识技术革新较慢的现象。传统课程设计多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上比较薄弱。

一方面,在艺术类高校中各专业的划分比较清晰,交叉学科的知识技能在运用实践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产生成熟,现代设计的艺术形势和表现手段越来越丰富,从多媒体到移动媒体再到交互媒体、虚拟现实,从数字印刷到3D打印技术。显然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技术与市场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设计需要运用多种学科和多种技术来共同完成。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在掌握该专业的技术基础上了解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学会团队协作掌握完成整体设计项目的流程。拥有开阔的视野和能够应对时代变化的能力。

另一方面,艺术类高校目前存在一种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把实用能力片面理解为用电软件的应用,学生也一味的追求作图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而忽视了对其他理论能力和专业文化素养的学习。艺术设计注重实践能力是对的。好的设计作品不仅仅只有技术支撑,外在形式的背后是文化沉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要是对文化的继承。视觉传达设计更是要承载文化信息。在现代人的审美和品位不断地提高前提下,视觉传达设计想要符合创意产业和市场需求要立足传统文化,挖掘具有中国民族个性的文化符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2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培养符合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2.1 构建多元化的专业人才开发体系

为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创意人才的大量需求,应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架构。首先,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推进专业广告公司、设计公司与学校的合作,提供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促成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其次,交流与合作,积极发展国内外各专业院校和文化创意产业机构之间的交流,多给学生外出学习和开阔眼界的机会,引进先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理念和资源,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2.2 教学课程结构的改革创新

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将视觉设计艺术融入到市场需求当中,能够更加广泛地引起受众的共鸣进而产生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拥有创意思维不只懂设计专业知识,还要懂市场和经济相关的知识的新型人才。视觉传达专业在开设传统的平面设计课程外还可以开设传播营销学、市场学、设计管理、消费心理学等多方面的课程,在选修课程中可以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例如:书法、国画、刺绣、民间工艺等。

另外现代科技是发展视觉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这就要求新型创意人才在掌握基础制图软件的基础上,掌握网络媒、动态媒体、交互媒体的运用。在人才的培养方式上要从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围中转变思维,培养多角度,多方位的设计视角。打破从前在设计领域和传播媒介运用技能上比较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在软件课程的设置上除了基础的平面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以外还可以开设Flash、AE、等动态软件课程。

2.3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特点和复合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视觉传达专业教学安排,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更要重视创新思维、创意能力、实用性技能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及时,要实行创新学分制,把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所取得成绩,通过学分的形式予以肯定。比如:参加国内、国际性比赛获得的奖励。参与大型社会实践项目,在校期间其设计作品被企业采纳并实施应用等。

第二,要实行模块教学,即把所设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创新与能力模块和综合运用实践能力模块三大模块。针对创意文化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在巩固视觉传达专业基础技能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际运用能力。

第三,要实行横向课题教学,即将实际项目、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分析,了解市场、了解生产工艺和材料。加速学生对实际项目操作中设计流程和互动协作环节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视觉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目的。

2.4 校外实习基地和工作室的建设

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首先,在校外开实践课堂。与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学习和在公司实践的实践课程比例,补充学生在校学习中的实践知识的不足,提前培养对行业的了解,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其次,根据视觉传达专业特点建立多方向领域发展并特色鲜明的专业实验室,提高学生技术研发创新与实际应用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训练的同时引发学生对视觉设计更深层次的理解;,加强专业资格培训,培养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3 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创意人才的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能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从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专业设计高校,更要转变教理念,使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与文化产业市场相结合,培养学生文化创意意识,以提升创意能力为前提,结合市场需求将视觉设计实践化、产品化,有效地将传统的视觉传达教学模式,现代化、综合化、立体化、培养复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河南省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导师制工作室建设

摘 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当前商业社会发展的产物之一。目前在河南省的各大高校中,也相继开展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然而,对于该专业而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管理方式都不能对该专业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使其在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创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在这样的情况下,导师制工作室就应运而生。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当前河南省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导师制工作室的建设进行讨论。

关键词:高校教育;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工作室导师制;学生管理

随着商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在高校中也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新兴专业。比如即将开展的电竞专业就是当前商业社会发展的结果。而在商业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视觉传达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与其他视觉媒介相关联并且相互协调作用的新型设计领域。既然是因为商业社会而产生,理所当然的,视觉传达设计就是为了服务现代的商业社会。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主要包括了标识、广告、包装、环境以及企业形象设计。通过将设计出来的形象传达给消费者,而起到沟通消费者、企业与商品,并且将这三者相连接的作用。而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当中,笔者认为,应当要建立相关的工作室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的活动积累更多的经验并且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中,学校不仅需要提供相应的设备和器材,来帮助学生进行创作。同时,对于学生学习以及创作的时间要进行合理的分配。虽然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而言,积累实践活动经验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也需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创作。

1 研究背景

1.1 当前河南省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所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高校目前普遍的情况来看,就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一般来说自律性都不高,并且具有有个性,自我意识较强,比较崇尚自由。因此,经常会出现教师或者高校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会遇到一些阻碍。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由于就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当中十分依赖于灵感的发挥,而灵感通常是需要在一个极度自由、放松、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激发出来。

1.2 高校学生的管理

从当前河南省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所做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对视觉传达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在前文笔者就有提到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个十分依赖于实践经验积累的专业课程。在该专业中,专业课程就包括了CI设计、广告设计、摄影以及各类专业软件的应用。然而,从目前河南省各大高校视觉传达设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情况。同时,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也是按照一般专业来进行,而没有根据该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及需要来进行管理工作,这样一来也会使得管理上出现许多的问题。

1.3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导师制工作室的建设

针对上文笔者所提到当前河南省高校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所存在的问题,在当前,各大高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导师制工作室的建设就成了。学生在就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时候,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专业中所设计到的基础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装饰画以及CorelDraw等。通过这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而要想提高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使这些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真正的基础,那么对于这些基础课程的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同时这些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导师制工作室建设的要求。而通过导师制工作室的建立,可以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更加深入、便捷的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优势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创作。

2 改革实践

2.1 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

针对前文笔者提到的当前高校中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律性较差、自我意识较强以及过于自由散漫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这些艺术类专业学生不能通过更加严格的管理来改变他们的现状。这是因为,就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其本身是十分具有特点的,并且艺术的要求也是希望每一个创作者将自己的特点和观念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形成各式不同的艺术,做到艺术领域中的百花齐放。而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商业社会也是希望他们能将自我的个性和特点全部释放出来,从而形成不同的视觉传达艺术,起到在商业社会中让消费者过目难忘的作用。因此,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严管”,而是要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考虑到每一个专业学生其本身、就读专业以及未来就业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学生管理。

2.2 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对于当前河南省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导师制工作室的建立来说,除了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同时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由于我国的设计艺术起步较晚,因此与当前的国际市场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依然还是处于一种模仿阶段,并且真正从事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并不多。然而,不仅是在商业市场中存在着这样恶劣的情况,在当前高校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针对性教学等,这些都影响着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对于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以及教育方式进行优化和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必须要转变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一定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从而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商业市场中更加具有竞争力。

2.3 专业与学生管理相结合

在一般情况下,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都是通过辅导员来进行。而辅导员对于学生的管理,往往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流程管理层面,对一个人是这种管理方式,对一千个人依然是这种管理方式。这样一来,对于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时并不会产生任何的帮助。而采用导师制工作室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就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个性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和指导时,往往也能够潜移默化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与此同时,通过课程教学,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能够充分的掌握,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量身制定学习方案,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让他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进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上的创作。

3 模式成效

3.1 实现一体化的学生管理

在导师制工作室当中,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是三年一贯制的教学团队,并且团队中每一个教学成员的管理责任都十分的明确。因此,该教学团队不但可以有规律和计划的进行教学工作,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

3.2 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

在导师制工作室当中,教师团队会有较长(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的时间与学生在一起,进行课程的教学并且辅助学生的学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通过长时间的接触,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具有的个性和特点,根据学生身上的个性与特点帮助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并且对其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一来,就能够帮助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并且提高他们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自信心,也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专业课程以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中,这对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未来的工作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3.3 解放辅导员职责

在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采用辅导员来进行学生的管理。然而,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是极为有限的,他们既需要安排好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同时还需要担负着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然而导师制工作室的建设,能够分担辅导员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得以转移。辅导员不再需要在高高在上的指导者与学生的朋友间左右为难,他们可以彻底的成为学生的朋友,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愿意也更容易接受辅导员的管理,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4 更加丰富的实践活动

导师制工作室的建设,可以让学生拥有大量的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比如说,可以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课程与当地社会活动相结合,比如说在当前十分热门的墙体彩绘。学校可以与当地政府进行合作,通过墙体彩绘为城市创作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积累大量的设计经验,同时也能够服务地方经济,一举两得。

4 结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导师制工作室的建设已经成为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必由之路。然而,其发展与改革依然是一个极为漫长的道路,需要每一个教职人员为之努力。在当前这个商业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然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一定要对新的科学技术以及模式进行合理的应用和改良,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到河南省的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当中。通过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展,培养出真正符合当代商业社会要求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高素质人才,使该行业在国际市场中也更加具有竞争力。

作者简介:刘慧琳(1983―),女,河南人,硕士,郑州科技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设计艺术学方面教学与研究。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 要:学习型组织理论是指构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习型团队,确定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体系的调整和变革,强化了视觉传达设计理论的重要性与方法学习。符号语言研究、视觉传达设计感受理论、设计心理学远离以及视觉传播过程中的学生团队的培养,完善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视觉传达;创新

近年来,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研究受到艺术设计教育理论界的较大关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强调通过视觉符号、传达媒介达到促进销售、展示和认知等目的,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其人才培养能为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时代对视觉传达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视觉传达设计新形态、新领域的拓展,预示着巨大的社会发展动能和需求。以传统视觉表现艺术为主导的设计学科内涵与特征已经改变,学科交叉与融合态势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专业人才培养涉及众多学科知识与领域。面对如此大量的学习内容,仅仅依靠教师的传授、指导,以及单个学生的个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更需要进一步将任何个人的学习尽量扩散提升到团队学习层次,提高学习的效用。本课题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构建适合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构建“学习型团队”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保持学生强盛的学习能力,使其不断突破极限。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对象都要参与和解决学习问题,使组织进行不断的尝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面对问题的能力,其基本核心在于解决问题。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共享能力以及面对问题的能力都要进行综合考虑。设计教学目标,从学生自身出发,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课程安排,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设计思维,在课堂互动中完成设计理念的教与学。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法、教学调配,用以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实施过程中,要在教学中进行教学实践目标的明确,将教学进行统筹和分化。在教学中要对教学时间、教学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有效的确立。教学时间是在特定课程中进行的理论实践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对其高效高质的利用,是时效性的体现。教学实践是在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实践成绩。设定目标才能利用有效的方法去完成,有效地在课堂中引领学生学习。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完成知识的积累过程,是有效性的表现。教学成果不仅仅要体现在每一次的习作中,更是要真正的掌握创意思维的过程和设计变化的学习方法,理解设计的精髓并表现在自身的设计案例中。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活动,安排课上课下的学习指导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了解和尊重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目的性的训练。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个体不同,思维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比如思维差异,学习能力差异要客观分析,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对自己进行定位,找到目标任务和自身能力的契合点,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设计之路。比如,在课上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基础给予目标的设定,作业的数量,参考素材等问题,有效地进行课堂的教学活动,按照学生学习能力和意愿进行教学任务的安排。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设计,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了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有方法有目的的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课程进行了系统的安排,进行人才培养的方案优化,贯穿学生大学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实效性、灵活性、整合性的特征。实效性体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一定的训练实践性,通过参与具体项目的策划和设计案例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学校期间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工作能力,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灵活性不仅体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也体现在学生共同学习的进程中。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专业教学上的灵活性,可以灵活地设置课程任务,贴近实际操作,结合实际应用,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整合性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模式是横向贯穿的,而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教与学的过程都是统一完整的互动过程。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教学方法重点是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实践过程,核心问题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实训项目的设计达到“以学为本,学中实践”。教师作为辅助引导力量,要以学生作为主体,共同完成课业要求:设计理论设计课题设计草图与方案设计问题讨论作品验证分析市场反馈分析。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过程,建立分阶段的学习方法,以此作为设计信息传递的方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真正的进行交流和探讨,力求把工作做到好。这种交流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和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利用协调的方法完成工作任务,让每一个同学都得到锻炼和提高。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协作,使每个学生都有知识的积累转换过程,真正让学习型组织理论贯穿进教学体系中,成为有效的学习型组织。

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艺术理论基础,提升审美意识。在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培养,设计理论是设计创意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加强设计理论的学习。比如美学、艺术概率、设计史论课程,对于提升文化素养,改善审美能力,培养鉴赏力都有重要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积累艺术设计的创作素材。比如脸谱、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可以引入到教学中进行讨论研究,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后期课程提供设计素材,扩大加深学生的设计知识,也弘扬了传统的艺术设计。

创意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现状的前提下,教与学的思维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局限固化。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可以结合专业的创造性特点,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发,逐步解放思想,突破限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活跃思维的训练,加强创意练习。比如,在传统的写生教学过程中,在保障写生的基本教学前提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针对写生内容进行创造性绘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表现,创造出不同的设计素材,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针对学习型理论,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提升自身的学习活动,定期进行设计理论知识的交流和学习,探讨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进行教学成果的展览与评价,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萧冰(1977―),女,辽宁沈阳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计色彩》教学思考和改革

摘 要:《设计色彩》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它有别于其他专业的色彩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紧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出设计色彩教学的作用。笔者结合近年的实践教学,从三个方面对《设计色彩》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即以色彩写生为基础,培养学生从自然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归纳色彩训练为主,培养学生主观的色彩意识和创造力;注重色彩心理与色彩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主观色彩表达能力;色彩的通感表达,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提高学生色彩设计的灵活运用能力。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设计色彩》;教学

1 《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的现状

《设计色彩》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的同时,协助学生认识色彩表现规律,通过主观的设计将大自然中的客观色彩归纳为最基本的色彩要素,再按照解构、重构、意向等方法表现画面。课程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初步形成色彩的主观创造能力,以及对色彩灵活应用,表达个人感受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打基础。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色彩应用水平和色彩创造能力的高低。

设计色彩是由色彩构成演变而来,与色彩构成注重点、线、面的构成主义的表现形式不同,色彩设计更注重色彩视觉作用实质,强调色彩应用的规律和方法。如何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设计色彩知识,培养良好的色彩应用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夯实基础,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 《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2.1 色彩写生为基础

以色彩写生为基础,培养学生从自然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传统的色彩课程教学证实,色彩写生是学生形成主观色彩意识的必经的训练,区别于简单的写实色彩组合,针对设计色彩课程的写生,教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1)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的区别与联系。《设计色彩》课程教学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把握好设计色彩和绘画色彩的区别和联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设计色彩》要求主观地设计色彩,通过归纳、采集、解构、重构等手段表现主观情感,注重色彩的调和、联想和象征意义。绘画色彩是研究光作用下自然物象的色彩变化,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清二者间的区别。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写生只是训练对自然色的观察的手段,不是目的。在写生训练时,要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成因、要素等色彩基础知识的学习。

(2)训练学生的色彩归纳能力。以往的《设计色彩》课程脱离不了绘画色彩的观察训练模式和色彩构成的内容,不注重训练学生写生中对色彩的采集归纳,影响了开发学生的色彩应用能力,不利于后续专业学习。教学开始,可以先要求学生完成一幅写实的风景或静物写生,以处理清楚外光色彩的特点与规律,取景、构图与透视相关的知识。接着,要求用5种~6种色彩对及时张作业所画景物再次写生,从绘画色彩写生平缓过渡到设计色彩写生,以培养学生对自然色彩的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色调调和、解构重构、意向表达等手法对同一景物进行色彩归纳的强化练习,如“意向色彩归纳写生”的作业,要求学生对所写生景物的色彩主观地再设计,使画面能放映和表达出如“惊恐”、“孤寂”、“傲慢”等的情绪情感。通过这一连串的色彩归纳练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色彩和设计色彩的区别,拓展其对色彩的观察和应用表现的方法,形成概括和归纳色彩的能力,通过色彩的设计练习逐渐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色彩创造力和思维方式。

2.2 色彩心理与色彩情感表达

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大师田中一光先生在其著作中写道,“颜色本身是一种很客观的东西,没有美与不美之分。对颜色的好恶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本能来进行判断,对颜色的感觉也因人而异”,[1]此番对色彩的描述精辟地反映了色彩与人的心理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色彩基础课时要紧扣色彩与人的心理情感体验的关系,从色彩产生的心理作用入手,如色彩象征性、色彩联想、色彩与情感等方面,加强学生主观的色彩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教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寻常的事物训练学生的色彩联想能力,让学生了解,色彩的联想有视觉经验的联想和心理因素的联想。色彩联想受到观察者年龄、性别、性格、文化、教养、职业、民族、宗教、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设计中的色彩应用要找到反映色彩联想的共性,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和认可。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学习色彩心理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应用色彩来传达情感。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好,有助于学习后续的包装设计、海报设计、标志设计等课程。

2.3 色彩的通感表达

色彩的通感表达是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种方式,是色彩心理学习的延续。色彩的通感表达是建立在学生掌握色彩象征性和色彩联想的基础之上,结合五感(视知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的刺激,用设计色彩的形式“复述”情感。训练要求学生用色彩表现情感,如味觉感受到的“酸、甜、苦、辣”、听到的不同节奏和风格的音乐等。

色彩通感表达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手法,借助道具、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授内容的印象;二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五感的联想训练有利于升华学生的主观色彩设计能力,为今后专业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

3 《设计色彩》课程改革的成效

首先,学生了解了设计色彩和绘画色彩的区别和联系,在课程中,紧扣所学专业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不再直接复述客观色彩,而是通过色彩采集、归纳、重构的方法对色彩进行主观的设计。通过着重学习色彩心理的知识,学生掌握了色彩的象征意义和关于色彩的联想,并能应用色彩反映和表达人特有的情感情绪,在作业中逐渐形成了主观支配画面元素来表达信息的专业意识,为后续学习专业课程铺垫背景理论知识。

此外,课程改革加入的色彩通感表达的内容,延展训练了学生的色彩联想能力,能通过色彩来表现不同感觉刺激带来的信息,为以后设计工作可能遇到的不同行业、客户、主题、产品的要求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设置的课堂练习作业有一定的新颖度,避免了学生直接抄袭书本“经典”,增加了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思考和竞争、讨论的积极性。原创作业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4 结语

《设计色彩》并不是一门新课程,对相关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的研究。作为一门基础课,如何让课程教学较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是教学工作者共同的目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的改革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改革,它建立在专业的特点之上,着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色彩设计的意识,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法和练习作业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色彩设计的灵活应用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