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城市景观设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探析生态原则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应对模式,是各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动力和经济成长的最迫切需求。必须将恢复生态学和生态恢复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思想贯穿于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建造—管理的始终。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设计;景观;绿化
从古到今人类都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进行城市建设。但人类对城市的需求不仅局限在物质上,还会对城市的环境提出更多层面的要求。城市空间发展要源于自然生态的视角:城市空间发展不是人工环境不断侵占自然生态空间的过程,而应是与自然协同演进。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运动迅速展开,城市面积快速扩张。多年的快速城市化之后,种种城市顽疾已经成为发展的桎梏,大地自然系统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的摧残。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但自然系统是负荷量是有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未来15年以防治各类污染为重点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建设人类和自然相利共生的城市,即人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虽然城市生态问题的迫切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由于缺乏现实的实施手段和管理体制,生态理念还很难真正落实到现实的发展计划中去。因此,改变城市扩展的运营模式和空间格局是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一、城市生态设计理念
伴随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MAB计划的提出,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引入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并对未来园林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景观行业发达的国家,生态主义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位。国内城市范畴的景观规划还相当落后,仍停留在传统的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生态原则只在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少许应用。
生态设计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摒弃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
二、城市生态敏感区
鉴于城市处于快速拓展阶段,特别是建设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为了保障其建设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应对城市空间作生态敏感性分析,并划分出不敏感区作为城市优先发展区用地。
生态敏感性分析通过对城市化特别敏感的自然生态因子加以叠加,用以界定易受人类损伤的敏感地带,加以控制保护。一般从饮用水资源、自然生态要素的人文价值、生态资产、工程地质情况等指标进行处理分析。根据生态敏感性程度,将市区划分为生态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4种类型。空间落实如下:
生态最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脉、河流水系的两侧。该区生态敏感性很高,外来干扰不仅对其自身影响反应剧烈,甚至有可能波及其他地区,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破坏,故应属重点生态保护区,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与该区的关系。
敏感区分布在山体边缘地带、建成湖泊湿地地区以及老城中心。该区生态敏感性较强(包括历史文化因子的敏感性),对维护最敏感区的功能以及整体生态效果起重要作用,故开发建设亦应慎重。
低敏感区以大片农田景观为主,少部分为城区内历史文化保护地段或文物密集区,该区不宜强度开发,而应作为大地园林化的主要构成成分或历史文化控制建设地段。
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县城区一带,是城市发展的良好用地。
三、生态的绿化
随着环境资源被不断开发利用,经济的高度增长,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局部地区后工业社会的逐渐到来,利用绿化技术对受损环境与被破坏环境进行生态与景观恢复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生态处理手法是值得大力推广运用的,但以为设计人造的绿色空间,植林挖池就具有生态效益,未免是将复杂的生态系统简单化了。从表象上看,城市景观大都体现了绿色的主题,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形成和保持的景观效果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自然有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站在生态的角度上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种类,尊重场地的自然再生植被,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或是充分利用基址上的原有植被,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性,这才是绿色生态设计。
(一)屋顶生态绿化
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屋顶生态绿化作为一个比较有效的空间绿化手段,常常出现在高密度的建筑群中。屋顶绿化对建筑本身的承载力和防渗透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一般建筑只能栽植浅根系易于生长的花灌木及地被。但基本上只是的达到了绿化的效果,在生态多样性方面太过单一了。值得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更高效的发挥生态绿化的作用,建立生态多样性空中绿化。
韩国环境部《建设高效率的生物栖息空间》项目之一“天空乐园”——把建设生物栖息场所的市内生态公园的概念引申到屋顶绿化中。把空间分为“野生绿地”、“灌木丛”、“湿地”等,并种植了八十多种植物。屋顶小生态系统建设后,高为12层的建筑,取暖能源减少了14%,空调使用减少了13%.建设两年后屋顶小生态系统植物种类达到了150种,昆虫种类达到了二十多种,鱼类、两栖类、鸟类生存环境优化。由此看来,在屋顶上建设生物栖息空间,给城市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二)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树种规划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绿化树种规划的方针:
1.以当地景观与植被构成为主的乡土群落为复原目的;
2.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的落叶树(先驱种)与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按一定比例搭配。
首先通过调查当地周围的自然植被,在土壤贫瘠的条件下,生长发育着的稳定的树种规划为远期构成树林群落的树种。其次选用当地的速生树种,利用速生树种确保绿化初期的绿量,并为慢生树种提供夏季
遮荫。并根据对当地自然植被林缘树种的调查研究,在林地边缘选择适当的抗性强的树种栽植。
从效果来看,而采取这种生态恢复绿化方法仅需用4~5年的时间,即与其周围没有遭到破坏的植被在绿量方面达到了基本的一致。比任植物自由萌发与生长快几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群落的构造发生相应的变化,动植物种类也开始自然增加。为保障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健康地生长,必须对恢复地植被进行适当的养护管理及对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先驱种)进行移植。
四、城市特殊地区更新
生态学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再生原料支撑的材料,将场地的材料循环使用,较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废弃物等。今天,景观设计师面对的基址是越来越多的那些看起来毫无利用价值的废弃地和被生产破坏的区域。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城市治疗疮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德国埃姆舍公园(IBAEmscherPark)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设计者巧妙的利用旧工业区原有的采矿基地和大量建筑,改建成公园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仅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作为地区的历史延续,并有效的节约了资源,同时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和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由于工业衰落带来的环境、就业和经济发展等诸多难题,并赋予旧工业基地新的生机。
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也是典型的充分利用原场地的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对工厂的原有设施加以提炼和修饰,使其赋予新的审美和使用功能,并引发游客对历史的回顾和思索。
五、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性是生态设计的重点。生态水环境终目标是使流入自然流域的水实现污水“零排放”。城市里一般污水都被收集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再排回河道中。但水处理厂的排水一般为三级排放,仍然携带大量污染物质,所以排放到自然河道仍然是超V类水体,易引发诸多问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根据去年的检查,我们国家600多个城市中间有230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等于零。也就是说,这些城市的污水是直接排放的,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也使水的循环利用在这些城市受阻。为了扭转该现状,根据生态设计理念在规划中,我们应分考虑了污水治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回用以及水质保持的问题。
(一)综合形的生态处理方法
污水处理厂的排水推荐采用一些先进的生态污水处理措施,如太阳能水生物污水处理系统(SAS),处理后将清洁的水回用当地的生产。中水和雨水集中净化处理可利用城市林地作为生态过滤系统,同时加速水的蒸腾和下渗,保障了水系统的循环,并且可创造出一个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这种设计理念有多方面益处:它首先解决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给当地提供了清洁的淡水资源;回灌了土地,补充了地下水资源;进入河流的水质达标,确保河水恢复为奔流的河流,而不是一条排污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恢复手段维持水循环过程,以便持续地获得可供利用的水。
(二)湿地
湿地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调节气候、蓄洪防旱、水质净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文明的摇篮。
湿地具有巨大的净化、降解有毒物质的能力。试验表明,湿地对采油污水中油的净化率可达80%以上,对落地原油和钻井泥浆的净化作用也十分明显。此外,湿地的功能还表现在供给水源、重要物种栖息地、动植物产品的开发、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旅游和休闲等方面。因此,利用各类湿地来构筑城市的生态系统,投入最少,养护费用低,却能为城市带来显着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人工浮岛
浮岛是在池塘中放入浮体,并在浮体上种植植物来净化水质的一种人工制造的“岛”。在浮体上种植亲水性植物,不但可以净化水质,给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而且还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日本约在30年前着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并利用人工浮岛技术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声息空间、改善景观。
六、结语
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我们应在设计实践中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自然伦理,探索能结合本土实际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作为谋求生活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人类的行为模式,确定社会、经济的详细发展计划。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中国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
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地大物博而着称的文明古国,拥有广博多样的地域自然环境、富有特色的聚落群体和特定的人文环境,而崇尚“儒”、“道”、“孝”的中华民族也有着自己特殊的美学取向,善于用道家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一系列的儒家纲常去约束人在社会中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美学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逐渐得到重视。当代中国城市的景观设计受到国外“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在设计思维上表现出了情与理权衡的偏差,我们惊叹于中国城市面貌的巨变却乐不自知。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并试图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寻求符合国人审美心理的现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新可能性。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中国传统美学
1 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已经渐渐使我们的感觉器官变得麻木,无论是城市的景观设计还是对人类内心的慰藉,都是难觅踪影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大江南北,从现代化的大都市到偏僻的小乡镇,城市景观的视觉面貌已经渐趋相同。其基本构筑主要包括:城市原有特色风貌和城市肌理的轴线对称的景观大道改变,偏离普通人基本需求、大尺度的、奢华的城市广场以及河床被淤泥和烁石淤塞的所谓滨河景观区等。
在这个以知识的突破性发展为特征的时代里,科技的进步激起了人类控制自然的勃勃野心,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部分中国人的小农意识膨胀为暴发户意识,再加上部分追求政绩的城市管理者的倡导,急于建设与本地经济实力并不相称的亮化工程,从而造成了经济的极大浪费和自然资源遭破坏的后果,而城市的景观设计也出现了不足。
2 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
中国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按其理论根源可追溯到始于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城市美化运动”源于16世纪欧洲的“巴洛克城市”,“巴洛克城市”是文艺复兴理想城市的演进,其基本特征是:轴线对称、强调几何的形式美以及气派、豪华的景观。“城市美化运动”一词最早是马尔福德·罗宾逊在19世纪末借助于芝加哥世博会针对美国城市的美化和形象改进提出来的,倡导者希望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强调户外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从而营造一个具有高效的市政中心、整洁的城市环境和有清晰等级交通系统的城市环境。
无论是从纯审美角度把城市景观设计看成是纯艺术的作品,还是把城市的整体设计当成一个建筑实体来设计的建筑,都会忽略城市的系统性和服务性,造成了城市景观建设过分强调视觉效果,与资源的极度浪费。这种城市建设模式在后来的“巴洛克城市”典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如:维也纳的城市环状景观带。尽管“城市美化运动”在优化城市建筑的艺术特征、软化建筑硬质线条以及建造整洁、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方面有一些正面的作用,但由于城市管理者在构筑城市的视觉美时是以牺牲城市的经济性和健康性为代价的,由于其设计思维缺乏对人基本需求的关注,从而失去了本该有的城市活力。
3 对我们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的传统美学是以审美意象为主要特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前秦时期。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中国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思维方法甚至直到今天还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成为处理特定问题的惯性思维定式。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位哲学家和美学家,老子曾提出了一系列的范畴,如:“道”、“象”、“虚”、“实”、“妙”等,老子提出了唯物色彩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提出“道”是万物的起源,是宇宙的基本评价尺度,“道”的不断的往复和衍生有了无限的空间的变换,因此,中国人在看待空间界限上与西方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人善于使用隐喻的手法来有意味地暗示和模糊空间的界限,并利用无处不在的“道”和“气”去强调整体的宇宙观,这样的整体宇宙观自然包含人的微妙构成,因此,在老子的哲学观中,处处闪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点。
如果说老子的道家美学属于整体的宇宙观、自然观,那么孔子的美学则倾向于伦理纲常的社会观。孔子重视个人的美育在社会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欣赏自然美方面,孔子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认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同样要符合欣赏主体的道德观念。
4中国传统美学的与现代中国城市设计的思考
4.1 审美维度——从理性到感性的回归
“道”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去具体表达的概念,道家哲学主张万物在宇宙中的各得其所,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有机体,人类也是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道家哲学关注人对宇宙万物的情感反应,并由此来引导人们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道家哲学强调宇宙万物都处于永恒不断的变化之中,一座城市的演化和发展也同样是如此。从人类最初对于天与地的敬畏发展到当今信息时代人类对于理性知识的过度迷恋;科学技术的急速发达膨胀了人战胜自然的信心,其最充分的表现莫过于全社会对艺术、哲学等感性知识的漠视和对技术、形式、教条的盲目崇拜,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直觉、情绪和情感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作用,更不会否认完满的人格对于掌握着先进的理性知识的个体的重要性。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由确定性、单一性、排斥情感向随机性、多维性和情感性转型的时代,但对于感性的再次关注并不代表对理性所崇尚的高效率、技术、民主等工业文明理念的否定,也不是回到当初人类对自然界愚昧信仰的时期,而是把它们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重新的理解,如:人性化的、情感的、偶发的等等。因此,我们对于未来城市面貌的可能性和丰富性要有更加多维的理解和应对。城市景观设计从理性的发展向感性的过渡,突出体现人性。
4.2 审美高度——从局部到整体的全局考虑
儒家哲学强调伦理纲常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无论是人的审美、对艺术作品的评析还是对自然景观的赏玩,最终都归向对等级社会秩序的维护。我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修筑都城时都会通过构筑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城门、牌坊等去实现各个空间主次序列的有效转换,甚至包括属于城市空间低构成元素的北京四合院,其主次尊卑有序的空间序列也无不承载了深厚的儒家文理积淀。一些城市的景观设计以及应用功能并没有把人的功能需要和情感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的各个功能分区往往既不清晰、不合理,市民缺乏适宜的心理过渡空间,因此每个人都在这个毫无人情味的城市中匆匆而过,没有留恋也不愿意做长时间的停留,而建成后的超大尺度的城市景观轴线和城市广场,也往往只是从理念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出发,并没有考虑到普通市民的功能和心理需求。一方面是超大尺度、豪华的城市广场,另一方面却没有为城市居住者提供功能合理、整洁宜人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这种行为只会为社会增加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而这些都是与儒家道德的美学的初衷相违背的。城市景观设计应该回归到整体的设计,从人们的角度出发,设计实用舒适的城市。
5 结论
在传统中国美学中,蕴含着可以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一席之地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们并不缺失,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经济和文化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在我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去发掘和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美学与之结合有着深远的意义。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浅探生态原则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应对模式,是各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动力和经济成长的最迫切需求。必须将恢复生态学和生态恢复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思想贯穿于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建造—管理的始终。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设计;景观;绿化
从古到今人类都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进行城市建设。但人类对城市的需求不仅局限在物质上,还会对城市的环境提出更多层面的要求。城市空间发展要源于自然生态的视角:城市空间发展不是人工环境不断侵占自然生态空间的过程,而应是与自然协同演进。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运动迅速展开,城市面积快速扩张。多年的快速城市化之后,种种城市顽疾已经成为发展的桎梏,大地自然系统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的摧残。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但自然系统是负荷量是有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未来15年以防治各类污染为重点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建设人类和自然相利共生的城市,即人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虽然城市生态问题的迫切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由于缺乏现实的实施手段和管理体制,生态理念还很难真正落实到现实的发展计划中去。因此,改变城市扩展的运营模式和空间格局是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一、城市生态设计理念
伴随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MAB计划的提出,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引入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并对未来园林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景观行业发达的国家,生态主义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位。国内城市范畴的景观规划还相当落后,仍停留在传统的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生态原则只在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少许应用。
生态设计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摒弃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
二、城市生态敏感区
鉴于城市处于快速拓展阶段,特别是建设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为了保障其建设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应对城市空间作生态敏感性分析,并划分出不敏感区作为城市优先发展区用地。
生态敏感性分析通过对城市化特别敏感的自然生态因子加以叠加,用以界定易受人类损伤的敏感地带,加以控制保护。一般从饮用水资源、自然生态要素的人文价值、生态资产、工程地质情况等指标进行处理分析。根据生态敏感性程度,将市区划分为生态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4种类型。空间落实如下:
生态最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脉、河流水系的两侧。该区生态敏感性很高,外来干扰不仅对其自身影响反应剧烈,甚至有可能波及其他地区,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破坏,故应属重点生态保护区,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与该区的关系。
敏感区分布在山体边缘地带、建成湖泊湿地地区以及老城中心。该区生态敏感性较强(包括历史文化因子的敏感性),对维护最敏感区的功能以及整体生态效果起重要作用,故开发建设亦应慎重。
低敏感区以大片农田景观为主,少部分为城区内历史文化保护地段或文物密集区,该区不宜强度开发,而应作为大地园林化的主要构成成分或历史文化控制建设地段。
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县城区一带,是城市发展的良好用地。
三、生态的绿化
随着环境资源被不断开发利用,经济的高度增长,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局部地区后工业社会的逐渐到来,利用绿化技术对受损环境与被破坏环境进行生态与景观恢复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生态处理手法是值得大力推广运用的,但以为设计人造的绿色空间,植林挖池就具有生态效益,未免是将复杂的生态系统简单化了。从表象上看,城市景观大都体现了绿色的主题,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形成和保持的景观效果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自然有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站在生态的角度上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种类,尊重场地的自然再生植被,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或是充分利用基址上的原有植被,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性,这才是绿色生态设计。
(一)屋顶生态绿化
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屋顶生态绿化作为一个比较有效的空间绿化手段,常常出现在高密度的建筑群中。屋顶绿化对建筑本身的承载力和防渗透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一般建筑只能栽植浅根系易于生长的花灌木及地被。但基本上只是的达到了绿化的效果,在生态多样性方面太过单一了。值得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更高效的发挥生态绿化的作用,建立生态多样性空中绿化。
韩国环境部《建设高效率的生物栖息空间》项目之一“天空乐园”——把建设生物栖息场所的市内生态公园的概念引申到屋顶绿化中。把空间分为“野生绿地”、“灌木丛”、“湿地”等,并种植了八十多种植物。屋顶小生态系统建设后,高为12层的建筑,取暖能源减少了14%,空调使用减少了13%.建设两年后屋顶小生态系统植物种类达到了150种,昆虫种类达到了二十多种,鱼类、两栖类、鸟类生存环境优化。由此看来,在屋顶上建设生物栖息空间,给城市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二)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树种规划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绿化树种规划的方针:
1.以当地景观与植被构成为主的乡土群落为复原目的;
2.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的落叶树(先驱种)与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按一定比例搭配。
首先通过调查当地周围的自然植被,在土壤贫瘠的条件下,生长发育着的稳定的树种规划为远期构成树林群落的树种。其次选用当地的速生树种,利用速生树种确保绿化初期的绿量,并为慢生树种提供夏季遮
荫。并根据对当地自然植被林缘树种的调查研究,在林地边缘选择适当的抗性强的树种栽植。
从效果来看,而采取这种生态恢复绿化方法仅需用4~5年的时间,即与其周围没有遭到破坏的植被在绿量方面达到了基本的一致。比任植物自由萌发与生长快几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群落的构造发生相应的变化,动植物种类也开始自然增加。为保障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健康地生长,必须对恢复地植被进行适当的养护管理及对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先驱种)进行移植。
四、城市特殊地区更新
生态学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再生原料支撑的材料,将场地的材料循环使用,较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废弃物等。今天,景观设计师面对的基址是越来越多的那些看起来毫无利用价值的废弃地和被生产破坏的区域。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城市治疗疮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德国埃姆舍公园(IBAEmscherPark)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设计者巧妙的利用旧工业区原有的采矿基地和大量建筑,改建成公园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仅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作为地区的历史延续,并有效的节约了资源,同时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和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由于工业衰落带来的环境、就业和经济发展等诸多难题,并赋予旧工业基地新的生机。
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也是典型的充分利用原场地的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对工厂的原有设施加以提炼和修饰,使其赋予新的审美和使用功能,并引发游客对历史的回顾和思索。
五、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性是生态设计的重点。生态水环境终目标是使流入自然流域的水实现污水“零排放”。城市里一般污水都被收集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再排回河道中。但水处理厂的排水一般为三级排放,仍然携带大量污染物质,所以排放到自然河道仍然是超V类水体,易引发诸多问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根据去年的检查,我们国家600多个城市中间有230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等于零。也就是说,这些城市的污水是直接排放的,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也使水的循环利用在这些城市受阻。为了扭转该现状,根据生态设计理念在规划中,我们应分考虑了污水治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回用以及水质保持的问题。
(一)综合形的生态处理方法
污水处理厂的排水推荐采用一些先进的生态污水处理措施,如太阳能水生物污水处理系统(SAS),处理后将清洁的水回用当地的生产。中水和雨水集中净化处理可利用城市林地作为生态过滤系统,同时加速水的蒸腾和下渗,保障了水系统的循环,并且可创造出一个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这种设计理念有多方面益处:它首先解决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给当地提供了清洁的淡水资源;回灌了土地,补充了地下水资源;进入河流的水质达标,确保河水恢复为奔流的河流,而不是一条排污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恢复手段维持水循环过程,以便持续地获得可供利用的水。
(二)湿地
湿地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文秘站:]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调节气候、蓄洪防旱、水质净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文明的摇篮。
湿地具有巨大的净化、降解有毒物质的能力。试验表明,湿地对采油污水中油的净化率可达80%以上,对落地原油和钻井泥浆的净化作用也十分明显/!/。此外,湿地的功能还表现在供给水源、重要物种栖息地、动植物产品的开发、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旅游和休闲等方面。因此,利用各类湿地来构筑城市的生态系统,投入最少,养护费用低,却能为城市带来显着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人工浮岛
浮岛是在池塘中放入浮体,并在浮体上种植植物来净化水质的一种人工制造的“岛”。在浮体上种植亲水性植物,不但可以净化水质,给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而且还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日本约在30年前着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并利用人工浮岛技术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声息空间、改善景观。
六、结语
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我们应在设计实践中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自然伦理,探索能结合本土实际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作为谋求生活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人类的行为模式,确定社会、经济的详细发展计划。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中国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思考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无为 内省 景观
论文摘要:从传统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当代城市开放性空间的景观设计,通过传统美学的研究,为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关学依据,并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期望从美学角度出发的景观设计可以端f-.L-4J'l对城市的审美态度,改变人们习惯的审美方式,从而培养人们新的审美观。
城市是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城市的发展历史已有数千年,随着城市结构、功能和性质的不断发展变化,人对城市的需求早就超越了单一的功能需求,而涉及社会、自然、文化、历史、审美等方面。传统美学就是在城市转变结构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为了更好地设计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设计者应遵循传统美学精神,发展现代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人格,视自然为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其审美方式追求心灵体会,强调悟性。支配并影响中国美学思想的四大主干是儒家、道家、楚风及禅宗。儒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求乐观奋斗;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超脱世俗;屈原“虽就死而毋悔”,执着顽强;禅宗“万古长空,一朝明月”,形而上学〔}7。四大思想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真谛,更代表了中国哲学的较高境界。
1儒家美学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视和强调社会伦理。作为儒家美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孔子将儒家美学思想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并从“仁学”出发,深刻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他的美学观点基本在于:一方面肯定满足个体需求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处处强调把这种个体需求导向伦理与规范。因此,基于这种基本观点,艺术对于人所产生的愉悦作用被认为是必要的,并且是可以发挥的。这就要求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考虑到城市居民个体的使用与需求。在初步设计时就应将居民个体的使用与审美作为设计准则之一。从个体的认知角度来设计开放空间的景观并照顾到每一个人对审美及功能的需求。另外,个体艺术需要与群体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应从居民个体使用出发,在空间上不区分个体空间与公共空间。从群体使用的角度保障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和谐性,保障其可操作性与安全性。儒家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以伦理目的为导向,个体的需求必须与社会的群体规范达到统一。例如安徽省宏村建造的水墨宏村,正是由此出发建造的新式田园山水建筑居住景观(图l}o
整个居住区从当地居民用水、生活的需要出发,建筑风格在满足当地人生活需要的同时,延续了当地的建筑古风。从精神上愉悦居民,让人们感受到当代文化的延续、地方美学的展示。并将居民的共同活动中心置于居住区的中心地区,以满足整个区域居民的使用需求(图2)。
当代城市景观应同时考虑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协调发展,从功能、结构与空间上充分调节开放空间景观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才能真正达到满足城市居民多种协调生活的需求。
2道家美学
道家美学的代表为庄子及其学派,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道”的理论基础上。与儒家美学的观点相反,道家美学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定性。该学派认为一切人为的审美与艺术活动都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就像道家创始人老子名言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就是说较大、最动听的音乐是听不到的声音;较大、最的形象则是看不到的形象。那么,从道家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国内大部分的人为景观建设都是不的。立足于多元化发展的国际都市,我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无不用其极,利用多种手段及设计方法,将城市景观创造成现代化、国际化的人为景观。设计使用的材料大都是经过大量切分拼贴的高级铺装材质。原有天然的材质因为其美观与经济价值的关系极少使用,这也造成了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发展的生态不和谐。在道家来看,真正的美并不是世俗追求的感官声色,而是人与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的自由境界。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也应该是能够将使用的人与设计的环境合为一体,任意自由使用的景观。开放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应向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发展[[3)。在设计中尽可能保留自然无为的环境,在保留的基础上改造环境,并尽量使用源于天然的材料铺装,达到道家自然无为的美学要求。著名建筑师赖特在1911年建造的西塔里埃森,他从城市建筑景观的角度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建设了不拘形式的、充满野趣的建筑群[4](图3)。
这群就像是在沙漠中生长出的植物一样的建筑景观正体现了道家所谓的“道法自然”。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即使当地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但因为建筑景观的材料均为当地的石材,而顶部则利用帆布板可移动通风,使得在建筑群里办公居住的人悠闲自得。
3楚骚美学
楚骚美学思想是儒、道两家的特殊结合。对于美的追求,楚风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以及想象的自由抒发。从形式上来说,它实际上是追求一种“惊采绝艳”的官能感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对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也有影响。很多的城市开放空间为了追求所谓的“浓墨重彩”“山水园林”,刻意将开放空间简洁设计。不改变空间的原有资源,只在重点部位大幅度建设绿化、水景,进行断层设计。这种设计手法使空间的范围及使用受到限制,造成部分空间闲置。整体开放空间景观平淡无奇,设计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乃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感受上都没有充分的体现。结合楚骚的美学观点,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应该因地制宜,保留原有生态环境并进行空间改造,使小空间扩大化。设计思想创新,从人的功能感官出发,创建新型的开放型空间,满足居民的多层次需求。
4禅宗美学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从儒学、道学、楚骚吸收整体之美、无为之美与热烈之美以外,还应从禅宗吸收内省之美。以中国历史来看,从唐朝中期开始,佛学禅宗的美学观念已深人人心。与道家自然无为的“道”相比,禅宗是以人的+ / }`”作为依据,通过心的直觉与顿悟解放精神,从而达到自由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说把内心的自觉自由放在审美与艺术的较高位置,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图4)。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应该从文脉的途径进行设计,强调地域文化的特色〔’〕。设计之前详细了解设计地域的历史文脉及地域特色,充分搜集当地居民生活行为资料后深刻理解设计地域的相关背景,再着手设计。设计本身要能充分体现当地的风土民情,让使用者居于其中时能够体会历史文脉特色,达到禅宗美学“内省”的目的。
5结语
城市形态的构成离不开环境、空间和社会生活。良好的城市空间离不开开放的空间景观设计,而设计又离不开美学的渗透。从我国传统美学的角度考虑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应吸纳儒、道、楚、禅4种美学精神,使之具有功能协调的整体之美、生态自然的无为之美、设计创新的热烈之美、文脉延续的内省之美。这样我国的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城市环境的品质才能逐步提高,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改善居民的城市生活品质,加强社会的和谐发展。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原生态环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价值与运用
原生态环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价值与运用
1 引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在一些城市地区,污染已相当严重,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景观设计方法去指导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体系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空间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2 原生态环境理念
原生态环境是生物和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是在自然条件下稳定生存延续的生态环境群落。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开放系统,不仅包括了:原生态,没有人迹的及时自然;有稀少人迹的第二自然;并且还包括了蕴含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人文生态环境,即第三自然与第四自然,而第三自然与第四自然也是我们城市建设过程中牵涉最多的两种生态环境,并与今天的城市发展息息相关。
3 景观设计过程中对原生态处理的不足
在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中,我们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在设计或规划中忽略了原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与重要性;在设计中不注重原生态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倾注于景观的再造,造成高成本的投入与不必要的浪费;在设计中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的环境污染,使生物栖息地逐渐消失,导致生态的不平衡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在设计中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破坏,致使我们的城市失去了本土特色。
4 景观设计过程中原生态保护的措施
原生态环境是景观设计中的背景与骨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4.1 强化原生态环境在景观设计中的主导作用
城市的功能性、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艺术性与生态性是景观规划与设计中须充分考虑的重要环节,盲目地追求其中任何一因素,而忽略了其它两项,设计就会存在缺陷。在现实生活中因过于强调功能主义,而缺乏艺术感,与文化、自然隔绝,甚至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将城市的功能退化至物理意义层面上,最终会因为没有生命力而被淘汰;因过于强调“生态化”、“自然化”,而忽略了人的需求与艺术价值,最终会因为不利于使用而无人问津;因过于追求艺术性,使景观沦为了城市中的摆设,失去了景观的意义,这些都将被人们所审视和批判。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破坏生态而“成全”功能的项目层出不穷,我们为了扩大城市面积而吞占耕地;为了“景观”,而将原有的山地推平、水域填土;为了便捷与利益而砍伐树木,破坏原有的植被体系;为了城市的美化运动而对老城区与建筑一律推倒重建;为了只注重城市自身的生态性与经济性,不惜将污染转嫁于城郊或农村。我们将功能性与生态性相互对立、排斥,清晨我们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也看不到小溪中自由自在的小鱼、小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从我们的视野、生活中慢慢消失了。而后,我们挖空心思去寻找自然、接近自然,其实这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就在我们的身边。功能性与生态性并非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二者可以通过人工,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浅论城市景观设计的地理学原则
浅论城市景观设计的地理学原则
前言:宇宙万物皆景观。狭义的景观指的是“风景”,广义的景观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景观一方面积极的和美好的表象,另一方面则是消极的,甚至丑陋的表象。景观的主体有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的,它会受到生态和文化影响。目前,我国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环境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景观是一个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提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城市建设中现已开始把城市景观设计放在了首位,这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奠定了基础,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因此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应把在新时期条件下的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把我国建设成为拥有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的国家,这一目标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城市景观设计的背景、现状与意义
城市是一个开放性质的复杂系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载体。在这个大的空间中,凝聚着人类的情感、智慧和对理想的追求。论文联盟//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影响:人的主观思想会引导着城市景观的形成,并对已存在的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则向人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支持人们在其中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城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的演变和发展会受到“空间”以及“时间”的影响,在任何时间段,人们都会根据现有的需要和情况创造出当下的城市景观;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城市的自然化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自然存在于环境,也存在于高度科技水平下的的人工环境一城市中。但人们存在忽视城市内部自然的趋势。作为城市自然载体的城市景观往往排斥自然因素,在园艺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美学原则支配下,利用有限的场地,有限的植物建立起满足单一功能(游乐)的草坪、花坛、树丛、喷泉和广场等人工景观。殊不知,这样不符合地理学的设计规划会给人类以后的生活造成多大的灾难。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地理学原则
毫无疑问,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山川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了各个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与自然环境可以和谐共处,有助于一个城市特色的创造。如今,在这个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我们应该竭力提取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以其自然的灵性“软化”这个城市的钢筋混凝土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新的活力。
城市景观作为一个城市各种因素的联系纽带,它未能根据城市地壳的地质、地理和地貌属性与城市外的自然因素相连接,结果产生大量与当地文化景观不符合的景观,对于一个环境来说,不符合基本地理学的创意也是无用的,人们为了营造某一个空间,利用了大量外来植物,不仅要求有较高端的管理技术和实施费用,而且未给城市野生植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它虽然拥有了最肥沃的土壤生长和足够的能量来源,但无益于整个人类的生产生活;它拥有减缓和降低灾害的潜力,却无助于城市灾害的解决。因此,michaclhaugh说:“目前的设计和美学原则创造了一些与环境和社会需求毫无关系的形式”。
三、 结语
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极其广泛的设计,包含了从空间到时间、从形体到文化、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每一个过程。但无论城市景观设计如何定义,城市景观设计的本体是城市,而城市的本体是人。城市是人的城市,为人服务。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应尽量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城镇的发展,人与土地的共生关系逐渐解体,居民逐渐远离乡村,远离自然,并把人类发展和生存的副产品强加于自然,使河流、湖泊、森林和土壤遭到破坏和侵蚀,不仅给自然增加了负担,而且也形成了人类逐渐尝到并最终要吞下的苦果一一系列难以解决的城市问题。在这些问题的纷扰中,人们开始反省对自然的行为,逐渐认识到自然法则的重要性,试图结合自然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控制和解决城市问题。从早期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现在的“共生城市”和“生态城市”都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初探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方法
城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种可以看到的物质形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环境。
1 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
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
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表现精巧的美,但又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例如,上海浦东的陆家嘴上,在南京东路纵轴线延长线上建成的亚洲及时高度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其建成后所得到的景观,不是简单的a+b=ab,它等于x,这是一种新的因素,是南京路空间的延伸与定位。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
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2 城市景观形成要素
人们对一个特殊的景观或整个城市的印象,不仅仅来源于视觉,对城市的印象,还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等等,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建立起关于城市局部的印象,形成一系列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相互联系的形象,但一个城市的基本形象则是他同时代人所共同的感受。
每一个建筑物都会影响城市景观的细部,并可能影响到城市整个形象的整体。人们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图象由人们所看到的许多东西的综合。
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有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
路:一个城市有主要道路网和较小的区级路网。一个建筑有几条出入的路。城市公路网是城市间的通道。路的图象主要是连续性和方向性,因此应构成简单的系统,起点和终点要明确。路旁的建筑和空间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础,有助于对距离的判断。
区:它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一个区应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区别。城市由不同的区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高等学校教学区、郊区等等。但有时它们的性质是混合的,没有明显的界限。
边缘: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是边缘。有的区可能没有边缘,而是逐渐混入另一区。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条绿化地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等都能形成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有些标志很大,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如电视塔、摩天楼;有些标志很小,只能在近处看到,如街钟、喷泉、雕塑。标志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
中心点:中心点也可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标志是明显的视觉目标,而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空间四周的墙、铺地、植物、地形、照明灯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象的形成能力。
道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是城市图象的骨架,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景观,在城市规划时,应创造出新的、鲜明的景观,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3 城市远景和轮廓线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远景景观。进入和离开城市的景观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需要保护一些有价值的城市景观,或采取某种手法,去平衡这些景观。
城市的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轮廓线,同时也是城市潜在的艺术形象,城市轮廓线是城市的远景,是的。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城市轮廓线的建筑都应研究它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特别是远离市中心的一幢较小的塔式建筑,常能使城市轮廓线得到改进。
远景和轮廓线的另一景象是夜里的灯光,富有戏剧性的灯光以及黎明和黄昏的朦胧的阳光提高了城市的艺术感染力。
4 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城市的景观设计与这两类中心的景观设计密不可分。
4.1 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4.2 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1)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2)娱乐建筑的空间,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3)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
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当一个建筑物与另一个建筑物有一定距离,同时是行道树形成狭长景观以强调一个理想的视点,于是建筑物变成了一个有镜框的焦点。在一个对景上集中的街道愈多,获得的狭长景观也就愈多。
市民广场应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当广场的地面过大,使建筑物看去象是站在空间的边缘,墙和地面分离开来,使空间的封闭感消失,广场的景观也随着发生质的变化。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浅析生态原则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应对模式,是各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动力和经济成长的最迫切需求。必须将恢复生态学和生态恢复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思想贯穿于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建造—管理的始终。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设计;景观;绿化
从古到今人类都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进行城市建设。但人类对城市的需求不仅局限在物质上,还会对城市的环境提出更多层面的要求。城市空间发展要源于自然生态的视角:城市空间发展不是人工环境不断侵占自然生态空间的过程,而应是与自然协同演进。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运动迅速展开,城市面积快速扩张。多年的快速城市化之后,种种城市顽疾已经成为发展的桎梏,大地自然系统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的摧残。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但自然系统是负荷量是有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未来15年以防治各类污染为重点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建设人类和自然相利共生的城市,即人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虽然城市生态问题的迫切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由于缺乏现实的实施手段和管理体制,生态理念还很难真正落实到现实的发展计划中去。因此,改变城市扩展的运营模式和空间格局是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一、城市生态设计理念
伴随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mab计划的提出,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引入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并对未来园林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景观行业发达的国家,生态主义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位。国内城市范畴的景观规划还相当落后,仍停留在传统的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生态原则只在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少许应用。
生态设计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摒弃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
二、城市生态敏感区
鉴于城市处于快速拓展阶段,特别是建设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为了保障其建设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应对城市空间作生态敏感性分析,并划分出不敏感区作为城市优先发展区用地。
生态敏感性分析通过对城市化特别敏感的自然生态因子加以叠加,用以界定易受人类损伤的敏感地带,加以控制保护。一般从饮用水资源、自然生态要素的人文价值、生态资产、工程地质情况等指标进行处理分析。根据生态敏感性程度,将市区划分为生态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4种类型。空间落实如下:
生态最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脉、河流水系的两侧。该区生态敏感性很高,外来干扰不仅对其自身影响反应剧烈,甚至有可能波及其他地区,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破坏,故应属重点生态保护区,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与该区的关系。
敏感区分布在山体边缘地带、建成湖泊湿地地区以及老城中心。该区生态敏感性较强(包括历史文化因子的敏感性),对维护最敏感区的功能以及整体生态效果起重要作用,故开发建设亦应慎重。
低敏感区以大片农田景观为主,少部分为城区内历史文化保护地段或文物密集区,该区不宜强度开发,而应作为大地园林化的主要构成成分或历史文化控制建设地段。
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县城区一带,是城市发展的良好用地。
三、生态的绿化
随着环境资源被不断开发利用,经济的高度增长,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局部地区后工业社会的逐渐到来,利用绿化技术对受损环境与被破坏环境进行生态与景观恢复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生态处理手法是值得大力推广运用的,但以为设计人造的绿色空间,植林挖池就具有生态效益,未免是将复杂的生态系统简单化了。从表象上看,城市景观大都体现了绿色的主题,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形成和保持的景观效果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自然有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站在生态的角度上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种类,尊重场地的自然再生植被,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或是充分利用基址上的原有植被,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性,这才是绿色生态设计。
(一)屋顶生态绿化
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屋顶生态绿化作为一个比较有效的空间绿化手段,常常出现在高密度的建筑群中。屋顶绿化对建筑本身的承载力和防渗透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一般建筑只能栽植浅根系易于生长的花灌木及地被。但基本上只是的达到了绿化的效果,在生态多样性方面太过单一了。值得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更高效的发挥生态绿化的作用,建立生态多样性空中绿化。
韩国环境部《建设高效率的生物栖息空间》项目之一“天空乐园”——把建设生物栖息场所的市内生态公园的概念引申到屋顶绿化中。把空间分为“野生绿地”、“灌木丛”、“湿地”等,并种植了八十多种植物。屋顶小生态系统建设后,高为12层的建筑,取暖能源减少了14%,空调使用减少了13%.建设两年后屋顶小生态系统植物种类达到了150种,昆虫种类达到了二十多种,鱼类、两栖类、鸟类生存环境优化。由此看来,在屋顶上建设生物栖息空间,给城市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二)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树种规划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绿化树种规划的方针:
1.以当地景观与植被构成为主的乡土群落为复原目的;
2.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的落叶树(先驱种)与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按一定比例搭配。
首先通过调查当地周围的自然植被,在土壤贫瘠的条件下,生长发育着的稳定的树种规划为远期构成树林群落的树种。其次选用当地的速生树种,利用速生树种确保绿化初期的绿量,并为慢生树种提供夏季遮荫。并根据对当地自然植被林缘树种的调查研究,在林地边缘选择适当的抗性强的树种栽植。
从效果来看,而采取这种生态恢复绿化方法仅需用4~5年的时间,即与其周围没有遭到破坏的植被在绿量方面达到了基本的一致。比任植物自由萌发与生长快几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群落的构造发生相应的变化,动植物种类也开始自然增加。为保障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健康地生长,必须对恢复地植被进行适当的养护管理及对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先驱种)进行移植。
四、城市特殊地区更新
生态学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再生原料支撑的材料,将场地的材料循环使用,较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废弃物等。今天,景观设计师面对的基址是越来越多的那些看起来毫无利用价值的废弃地和被生产破坏的区域。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城市治疗疮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德国埃姆舍公园(ibaemscherpark)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设计者巧妙的利用旧工业区原有的采矿基地和大量建筑,改建成公园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仅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作为地区的历史延续,并有效的节约了资源,同时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和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由于工业衰落带来的环境、就业和经济发展等诸多难题,并赋予旧工业基地新的生机。
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也是典型的充分利用原场地的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对工厂的原有设施加以提炼和修饰,使其赋予新的审美和使用功能,并引发游客对历史的回顾和思索。
五、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性是生态设计的重点。生态水环境终目标是使流入自然流域的水实现污水“零排放”。城市里一般污水都被收集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再排回河道中。但水处理厂的排水一般为三级排放,仍然携带大量污染物质,所以排放到自然河道仍然是超v类水体,易引发诸多问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根据去年的检查,我们国家600多个城市中间有230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等于零。也就是说,这些城市的污水是直接排放的,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也使水的循环利用在这些城市受阻。为了扭转该现状,根据生态设计理念在规划中,我们应分考虑了污水治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回用以及水质保持的问题。
(一)综合形的生态处理方法
污水处理厂的排水推荐采用一些先进的生态污水处理措施,如太阳能水生物污水处理系统(sas),处理后将清洁的水回用当地的生产。中水和雨水集中净化处理可利用城市林地作为生态过滤系统,同时加速水的蒸腾和下渗,保障了水系统的循环,并且可创造出一个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这种设计理念有多方面益处:它首先解决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给当地提供了清洁的淡水资源;回灌了土地,补充了地下水资源;进入河流的水质达标,确保河水恢复为奔流的河流,而不是一条排污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恢复手段维持水循环过程,以便持续地获得可供利用的水。
(二)湿地
湿地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调节气候、蓄洪防旱、水质净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文明的摇篮。
湿地具有巨大的净化、降解有毒物质的能力。试验表明,湿地对采油污水中油的净化率可达80%以上,对落地原油和钻井泥浆的净化作用也十分明显。此外,湿地的功能还表现在供给水源、重要物种栖息地、动植物产品的开发、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旅游和休闲等方面。因此,利用各类湿地来构筑城市的生态系统,投入最少,养护费用低,却能为城市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人工浮岛
浮岛是在池塘中放入浮体,并在浮体上种植植物来净化水质的一种人工制造的“岛”。在浮体上种植亲水性植物,不但可以净化水质,给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而且还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日本约在30年前着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并利用人工浮岛技术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声息空间、改善景观。
六、结语
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我们应在设计实践中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自然伦理,探索能结合本土实际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作为谋求生活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人类的行为模式,确定社会、经济的详细发展计划。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北方寒冷地区城市景观设计
摘要:本文结合哈尔滨城市景观设计的实例,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城市景观的设计原则。并且通过对寒地城市的植物配置原则和配置手法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植物配置方案,从而创造出丰富的寒地植物景观。
关键词:寒地;寒冷地区;配置原则
一、 概述
城市景观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景观的设计 发展 到一定程度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一些“特殊”城市如何做好城市景观的设计,比如——寒地城市景观设计。
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概念,指北纬40°以北的高纬地带,其冬季漫长、气候寒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西安、兰州、拉萨、沈阳、哈尔滨等一些省区。
二、国外寒地城市景观设计
国外寒冷地区的城市景观设计起步的比较早,如瑞典、挪威等北欧城市通常采用建筑单体精心的围合出形态积极的户外庭院空间,并通过调动绿化、小品、围墙等建筑元素来降低风速等一系列措施,改善了室外局部环境的小气候,从而延长了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前苏联针对寒冷地区城市的景观设计问题也提出了,建立气候防护单元、设施布局紧凑、注重街道走向和冬季风向的关系、发展室内景观等理论。
三、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地域特色性原则
我国北方地区城市所具有的特定的气候条件及四季分明的景观,是创造北方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资源。国内外有许多的城市都善于利用北方特有的冰雪条件开展冬季景观建设及各种文化 艺术 和节日庆典活动,并相应的发展冬季 旅游 项目。我国哈尔滨在每年冬季举办各式各样的冰雪节旅游活动,利用松花江的冰面营造城市冬季景观。将冬泳、冰滑梯等冰雪活动汇集在一起,再利用江堤开辟雪橇滑道,建冰雪大世界大型主题公园;在太阳岛公园中举办雪博会、雪雕比赛,从而营造出一个别具特色的冬季游憩空间。
寒冷地区城市景观是基于 自然 及长期演化成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人工建筑及景观形象。一些形式简单,布局紧凑,既利于冬季的防寒,又可以阻挡春季的风沙的城市地区设计形式,比较符合 现代 人的生活模式。其中,封闭的人行系统就是北方城市特有的城市 交通 空间之一。比如,哈尔滨大型地下商业街、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空中步道都是为适应寒地城市气候而设计的。
(二)利用室内空间表现的原则
北方冬季的寒冷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从事户外活动和公共交往的需求,而室内环境的室外化则给我们提供了在某种程度上尽量接近室外空间的室内化公共空间,为寒冷季节的室外社会活动提供了一个较为舒适的气候环境。比如设计有玻璃顶棚的街道、庭院、屋顶花园、空中步道及地下商业街等多种形式的室内化公共空间。这种设计方式不但可以引入自然光线与室外环境保持视觉上的联系,还可以在室内种植绿色植物,丰富冬季城市景观。
四、寒地城市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寒地城市其冬季漫长寒冷、日照时间短,植物随着气温的降低而进入休眠期,除了一部分植物具有冬季观叶观干等特殊观赏效果外,大部分的树木叶子干枯,呈现出一片灰暗的褐色。因此,寒冷地区城市植物景观的设计应以改变人们对冬季寒冷的感觉、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努力方向。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选择方面:依据四季景观不同主题的要点选择植物。
冬季枝干形态优美的树种;常绿针叶树;各种风致优雅、婀娜多姿的常绿树树形,如偃卧形、悬崖形、临水形、迎客形、奔月形等。这些树种枝形飘逸,给人以优美的审美享受。如冬季美丽的雾凇景观;落叶阔叶树
落叶树木之美不仅在于其生长季节的叶、花和果,也在于其冬态条件下干的线条结构。除了充分挖掘树冠的 自然 形成外,还可修剪成各种人工形态,白雪覆盖后也可作为雪雕观赏。
枝干色彩与质地。与春、夏、秋三季比起来,树木的色彩在冬季是比较单调的,枝干多为灰褐色。但有些树种的枝干却具有鲜艳的色彩,如红瑞木、京桃等。应用这些树种可丰富冬季城市中植物景观的色彩,打破色彩单调的冬季效果。
冬季宿存果实的植物。宿存果实是冬季植物的另一景观,若在白雪的映衬下其观赏效果会更好。
结语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优劣在于能否创造丰富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否有良好的视觉空间感受,以及是否能满足寒冷地区城市居民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面貌,而寒地城市景观同样有其独特的设计手法,产生有别于一般城市的风景。所以,在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中,应主要以城市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因地制宜。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设计的类型与手法
摘要:城市景观设计是城市经济和文化的体现,是在原有城市文化基础之上的锦上添花,体现着城市主人的审美价值和美学追求。城市景观包括园林绿地景观、道路景观、广场景观、居住景观、滨水景观、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城市综合环境景观等,与城市的地理地貌、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俗民风紧密相联。文章结合案例,阐述了城市景观设计的类型及其设计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城市景观;类型;手法
美国建筑大师沙里文曾说过:“根据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这个人,那么根据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城市景观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传承,也是城市居民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城市建设基于原有的城市文化环境,是长期型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城市化妆。城市景观设计在城市的统一性和建筑的协调性之上,是城市文化内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999年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提出:“新世纪的城市将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者的融合”,并预言:“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和乡土建筑的现代化将殊途同归,而现代城市将更为讲求整体的环境艺术”。的城市景观设计饱含着人的智慧和情感,是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精神追求。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城市病愈演愈烈,如何协调好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景观设计任重道远。
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是城市建设的骨架,连接城区各个功能区,犹如一个城市形象的展窗。比如哈尔滨城市规划局的虚拟影像公交车,通过公交车在主干道的行驶,上世纪初的哈尔滨市全景一览无余。城市道路承担交通运输、生态和景观的功能,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风俗风貌。北京奥运会以来,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在速度和质量上都有质的飞跃,然而在设计理念和景观布置方面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过度倚重道路的交通功能,“重车不重人”,道路过宽,人行横道不方便人群通过,并且绿化系统不健全。
(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元素手法
城市道路破坏了城市景观的整体美感,不论是主干道还是商业街,都难以产生美感。城市道路景观规划应在城市景观宏观规划指导之下,结合城市地形特点和人文环境来具体设计。首先,要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城市布局、地形、水文环境、气候等来设计城市道路网,加强道路设计来提升道路的承载量。如西安的混合式路网具有高架桥、环城高速等多种快速道路,但仍然无法缓解经济增长带来的交通压力。而山城重庆开山建桥,立体式交通网像海绵一样吸纳了大量车辆。其次,要以人为本,考虑车辆和行人的视觉习惯和道路使用规律,在细节处体现品质。公交系统、私家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在流通过程中都有各自的交通目的,要灵活布置交通标志和绿化,让车流畅通,行人舒适。再次,道路景观要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将城市历史建筑、古街道与现代建筑有机联系在一起。,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尽量避免道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原有的池塘、河流等自然景观融入进来,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
(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南京长江路南京长江路
以展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历史文化为主题,将街道自西向东分为现代文化、近代文化和毗卢寺古建筑文化三段,途径总统府、毗卢寺、人民大会堂、金陵图书馆等南京标志性建筑景观。在洪武北路至太平北路南段增设一里的文化艺术长廊,街头雕塑、小品林立,处处体现六朝文化、民国风采。文化艺术长廊与人民大会堂隔街相望,是市民休闲玩耍的好去处。长江路的亮化工程更新了道路景观灯,采用造型古朴、照度低、光色暖的灯饰。道路中间增加绿岛,丰富了道路绿地层次。
二、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城市居住区为人们提供居住和休闲的空间和场所。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过分强调绿化设计,景观设计成为了住宅小区附庸风雅的存在,没有真正深入设计内部。如今商业住宅区设计水平的提升,景观设计成为住宅区的标配,景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楼房的售卖情况。
(一)城市居住区设计的元素手法
首先,居住区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池塘、洼地、河流、山丘等,合理改造园内水系,保留原有的树木、石头等,创造有特色的环境空间。其次,要满足居民的主要活动需求,提升小区景观设计的实用性。居住区是每个人的家园,身在其中要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做到“动”和“静”功能的结合。“动”包括居民在园区运动健身、遛狗遛鸟、唱歌跳舞等,而“静”是居民的日常休息、下棋赏花等活动。园区通过水系、假山、树木来区分运动场地和休息场地,避免大面积硬装广场对园区生态的损害,“动”“静”区域要合理布局,避免干扰居民的日常休息。再次,景观的设计要与建筑风格相协调,并且具有层次性。现在小区建筑多以欧式为主,景观设计要在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渗透。在亭台水榭、假山、植物的引用上要层次化设计,注意营造私密的空间。,要坚持人性化的设计原则,营造浓浓的居家气息,处理好光照和通风问题,营造安静、舒适的生活休闲场所。
(二)城市居住景观设计案例———岭南城市居住区
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并且地区人多地少,高层建筑密集,这种条件下要解决建筑的防晒和通风问题,就要在建筑的立体景观设计方面做文章。一方面,通过天井、池塘、小河以及庭院绿化来达到空间通透的综合降温目的。岭南的住宅高层居多,建筑的高度超出了植物的覆盖高度,就要在立体景观空间种植矮灌木和藤蔓植物,避免日照西晒和顶晒,还可以在顶层种植植被和布置水池解决顶晒问题。另一方面,高层建筑的立体景观能够使居住空间纳入一个良好的通风系统,种植在建筑外墙的绿植可以防止有害气体的入侵,还能调节空间的温度和湿度,营造室内小气候。居住空间的立体景观包括公共型、半公共型、私密型以及附加型。深圳万科金色家园把屋顶花园和底部架空层做成立体绿化,与数千平米的空中花园在视觉上形成整体,起到很好的通风和避热作用。
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包括公园的景观规划和公园的景观具体设计。城市公园是城市的绿肺,是保卫城市自然生态的卫兵,随着城市公园开放度的提升,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也逐渐受到重视。城市公园依山傍水,以山水、地势、绿植、建筑等围合而成的公共区域,融入于城市或者在城市边缘的公共场所,承担一定的社会文化和生态功能。
(一)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元素手法
城市景观设计包括硬质和软质两部分,硬质实体包括道路硬化、景观建筑、地形修葺以及小品构筑物等,水系、绿植等属于软质实体。城市公园的园路是园区景点的纽带,包括二级公路、普通园路、园桥等。公园为了避免硬化路面对土壤生态的破坏,园路铺设软硬结合,且曲径通幽,一般禁止车辆驶入。园区内的整体设计要结合水系和地形地貌,保留原有的山丘、池塘和河流,在公园开阔处营造高低错落的多层次立体绿色景观。公园的水系设计要注意雨水的循环利用,对于湖泊水系、大江大河支流应做好蓄洪排涝设计。对于滨江公园、滨海公园要做好防止意外落水的保护设置。河滩、江边、湖畔要避免水泥硬化损害原始生态,可采用卵石、软沙铺设。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案例———橘子洲公园
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中湘江江心,是狭长的线性景观空间序列,长沙市的重点旅游景点。橘子洲分为“一轴四区”,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地融合在了一起。橘子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入园只能通过湘江一桥,游客由同一入口进入避免了游园路线的混乱,也不存在景观空间序列的错乱。园路的设置曲径通幽,意在营造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游园乐趣。通过诗词碑、“谁主沉浮”雕塑群到青年雕像,游园的情绪逐渐达到高潮,开始进入过渡景观,在问天台和望江阁让游客远眺宽阔的湘江水面,领略青年在湖南领导农民运动的壮志凌云。
四、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的标志性公共场所,广场文化是城市文明的重要部分。广场的使用功能包括传承历史文化、体现城市精神、满足居民休闲娱乐需求等。城市中的广场景观设计不管是有规则的还是没有规则的地形,它都应该有一定的大小、尺度、对比、均衡、韵律、层次等审美原则,并且城市广场设计也要突出本身的特点。首先,根据设计作品角度的不同及突出重点的不同,在最终效果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其次,根据大众审美层次的不同,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更多考虑使用者的文化层次的需求,把它转换为设计思想,体现它的个性,但不能过于形式化,要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背景及气候的变化,这样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才有一定的风格特征。好的城市广场设计其实就是一种生活追求,是一段历史文化发展,又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所以它慢慢向多元化发展,既满足各个层面的人民的精神需求,还要体现当地居民生活的价值观念。一个好的作品,不仅能反映当地的生活方式和城市面貌,还反映着当地的城市文化积淀。城市景观设计要强化每一块区域的特定功能,创造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运动场地,来满足市民的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生”的设计理念,为城市发展的现代化、人文化和和谐化做出规划设计方面的努力。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设计茶文化研究
摘要:
基于一个跨学科协同创新的视角,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交际观念和物质符号等应用到城市景观设计中符合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发展强调的“诗意的栖居”命题,有利于提升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的人文属性和幸福属性。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于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趋势、景观设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景观设计的后现代化发展趋势。传统茶文化对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救赎价值体现在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倡导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合。传统茶文化视角下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可能性策略可以尝试人文化设计策略、生态化设计策略。
关键词:
传统茶文化;城市景观设计;影响机制;协同创新
对中国茶文化的认知可以从多样化的角度来审视,比如说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审视茶文化可以得出其“养生、修性、怡情、尊礼”的基本内涵;从结构功能角度来看会发现茶文化具有“和谐重道理念———和而不同交际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基本要素;从国际化、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我国茶文化比西方茶文化要更加具有价值理性追求、具有浓厚的东方闲情逸致和生活修行特点。近二十多年以来,我们对于茶文化的认知还可以从“专业学科”的角度进行把握,因为在高等教育的范畴中,茶学专业、茶文化专业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培养茶学人才的一个重要学科领域,代表着当代先进的茶学科技知识和传统茶学人文知识的合流,体现出了一种协同创新。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典型的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分享经济、信息经济和互联网经济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新的趋势将传统的现代性视角下的基于特定学科分工的知识体系彻底地进行了批判,原来纯粹依靠单一学科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基于一个跨学科协同创新的视角,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交际观念和物质符号等应用到城市景观设计中符合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发展强调的“诗意的栖居”命题,有利于提升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的人文属性和幸福属性。
1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
需要强调的是,城市作为现代城市化、工业化、人口迁徙的必然产物,代表着更为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态。城市景观设计作为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生活、审美等需要的一种配套公共基础设施,本身就是融合了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生态学、建筑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一种复杂性知识体系,代表着知识的高度应用和混合。对于处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我国城市景观设计来讲,在国际化、传统化、现代化、人文化等趋势的综合影响下呈现出这样几点发展趋势:
1.1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在生态学理论的介入下开始强调城市功能与景观设计之间、景观设计与城市周边自然环境之间的有机互动和融合,并不像传统的设计理念那样主张一味地植树造林和种花种草。从景观设计的功能来讲,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一般包括改善城市环境形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产业结构之间良好互动、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等。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趋势主要是体现为低碳化的设计理念、景观设计突出生态功能、注重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开展改造、强调低成本和高产出的原生态保护等。
1.2景观设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本质上来看,无论是我国的城市化过程还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推动其走上快速发展道路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工业革命或者说工业化进程。在工业化的快速开展下,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吸纳到城市安居乐业,在短时间内促进了城市的扩张。由于很大程度上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需要的资本、技术、知识等相当部分来自于国外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城市景观设计也顺之具有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比如说,在一些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其城市景观规划的风格就带有明显的国际化特点,青岛的八大关景区就普遍保留和吸收了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景观设计风格。
1.3景观设计的后现代化发展趋势
在艺术史上,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一般指向相对个性化的、自由化的、互相融合化的整体感官,不追求某种特定单一的设计风格,类似于“碎片化”的设计理路。在经过了工业化进程以后,我国城市的景观设计开始转而注重“后工业化”设计,这种设计理念一定程度上是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设计理念,概括起来这种设计理念强调用一种“后工业化”的视角来审视“工业化”,强调现代城市对于生态、人文、人与自然互动、文化多样性,其设计语言不单一性强调田园主义或者实用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等,而是着力突出一种“在设计中保护、尊重、恢复和更新原有的体系,推陈出新”的设计语言和设计原则。
2传统茶文化对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救赎价值
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空间、生态、文化、载体等,是在各种资源约束条件下、生态约束条件下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开展设计创新的过程。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城市化发展,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原来暴露出来的各种突出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说忽视生态化、忽视原生态保护、盲目引进昂贵苗木、城市景观的人文性不足等。基于对这些问题的集中考量,将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一些理念和元素、设计语言等引入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1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先后经过了从“硬化”到“绿化”再到“生态化”的发展过程,在生态化设计理念没有形成之前,城市景观设计盲目追求功能的实用化或者绿色化,都没有把握住本质上城市功能与自然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就是没有把握好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秉承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精神文明价值内涵。比如说,在关于人的终极存在目的上,茶文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种组成,人不是自然的对立面,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一种和谐互动的关系而不是“主客二元论”的对立关系。传统茶文化强调的诸如“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五行协调”、“情景合一”等理念都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关系的生动表达。
2.2倡导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合
作为一种“灵魂的饮料”,茶水本身仅仅具有保健养生、生津解渴的物质功效,指向的人的工具理性,即人喝茶是为了达到特定的保健功能。除此之外,我国传统社会中的文化人(如诗人、学者等)还赋予了茶更为高阶的道德目的,即借助于茶道这种文化形式将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一些核心理念嵌入了其中,强调人的修行、人的道德节操、人与社会的和谐交际等。比如说有学者赋予了茶文化以“君子之风”,即“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样的情怀,也有人将茶文化作为“廉洁文化”,即廉俭育德、美真廉乐。从中不难看出,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在终极意义上关注人的目的问题,这对于我们当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人学”参考价值。
3传统茶文化视角下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可能性策略
无论是从茶文化学科的发展角度来看还是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看,学科与学科之间互相交融、互相协同已经成为当前知识创新的重要方式。传统茶文化作为人们潜意识中共同遵守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3.1人文化设计策略
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过于偏向于强调“审美”、“美观”、“绿化”、“硬化”等内涵,都是属于相对偏向于物质化的维度;面向后工业社会时期,随着现代人文化消费、精神消费和知识品味、生活品味的逐步提高,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需要在人文化和人性化方面加强设计。比如说,在人性化方面要充分尊重不同年龄段的市民休闲和审美的需要,在住宅小区设计规划时可以综合考量将诸如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如公园绿地、城市街道、滨水公园和步行街等配置其中,满足人们出门、消费、休闲、健身、审美等综合性的需要。又如,可以将传统茶文化中的一些名言佳句、茶文化符号布置到城市景观设计中去,通过茶文化元素增加城市的人文观感。
3.2生态化设计策略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定位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部分,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并不是简单地植树造林、种花种草,而是围绕着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发挥灵活地实施生态化策略,确保城市整体上可以和生态环境之间实现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对此,可以尝试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即不盲目追求特定风格的设计理念,而是转而寻求体现出本城市特色、乡土特色的生态化设计思路,合理地运用城市周边原有的自然景观实施改造,确保原生态的基本面貌得到保留。又如,在城市景观的硬件设施建设上,可以广泛采用节能降耗、可以循环利用的材料,降低城市能源消耗水平。再如,城市景观的设计要与当地的产业结构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将诸如污水处理厂———产业园———城市景观等进行通盘的设计和考虑,可以将污水处理后排入人工建构的湿地森林等,实现与产业融合的景观设计。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茶文化理念关怀,生态化的城市景观设计需要灵活运用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知识,这也向城市规划部门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
作者:姜一 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设计地域文化分析
摘要:
城市是一段历史的延续,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是一座城市魅力的重要表现。只有融合了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文脉、民俗习惯等个性元素,才能给予现代城市景观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地域文化;城市个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迈向了国际化的大舞台。由于对西方景观设计的盲目跟风、崇拜,国内城市景观设计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可笑现象。这些没有灵魂、空洞的设计使其失去了城市特色,地域文化的忽视,导致了人文精神出现了严重的缺失。在这种严峻背景下,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该如何秉承鲜明个性、展现独特魅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城市的特色是构成魅力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城市特色又必然受到城市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迈向了国际化的大舞台。由于对西方景观设计的盲目跟风、崇拜,国内城市景观设计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可笑现象。所有的城市都在建广场,铺设景观大道,置音乐喷泉,立大型雕塑,城市与城市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缺乏个性美。并且,现代城市景观甚是缺少“人性关怀”,冰冷的石材构建成的广场,没有供人休憩的座椅,草地被栅栏铁网圈禁,大尺度的雕塑给人以拒之千里的冷漠感。这些没有灵魂、空洞的设计使其失去了城市特色,地域文化的忽视,导致了人文精神出现了严重的缺失。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城市景观紧密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创造出有特色和生命力的现代城市景观。
2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1]。它的产生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独树一帜的自然生态、建筑形态、村落布局、民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正如美国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的一句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地域文化是城市茁壮成长的有机土壤,它饱含着地区历史和文明发展的肥料,而现代城市景观正是经过这一片土地孕育出来的生命之花。因此,地域文化是一座城市景观设计的灵魂,也是为其打造独特魅力且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现代城市景观的必要因素。
3现代城市景观中地域文化的运用手法
3.1合理保护与利用地域文化遗产,营建具有传承精神的现代城市景观
地域文化遗产是反映当地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的重要依据,也是构筑特色城市景观的物质条件。地域文化遗产除了以客观形式存在的,如各种建(构)筑物、历史聚落、名胜古迹、历史文物等,还应包括表演艺术、民间文学、民俗活动,以及能够集中展现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保护与利用地域文化遗产不是复原地域文化,而是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区域文化的继承,必须做到取舍,将其具生命力和传承性的部分与现代城市景观发展结合起来。
3.2尊重与还原自然环境,构筑个性的现代城市景观
自然环境是创造地域性现代城市景观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城市因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由此产生的城市形态特征也各不相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需要在充分了解地域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及材料,才能构筑出反映地域个性的特色现代城市景观。
3.3包容与共享全球文化,打造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景观
世界的开放与交流使其地域文化本身在源源不断地汲取各类文化体系的养分,如新旧文化、中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等。在此影响下,城市地域文化得以保持其恒久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任何一种杜绝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的行为都是不被提倡的,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既要了解其他国家的先进设计理念和生产技术手段,又要包容和共享这些方式,从深层内涵上塑造景观个性,打造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景观。
4结语
现代城市景观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正面临着各种干扰和挑战,地域文化的逐渐消亡也加速了现代城市景观的“同质化”。作为景观设计师,必须充分提炼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文脉、民俗习惯等,突出地方魅力,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设材料、设计理念,创造出现代城市景观与历史、地域、文化相互渗透,满足功能需求,拥有美的享受,在经济节约和对环境干扰小的前提下,获得最适宜的现代城市景观。
作者:肖婵 张龙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云南山川园林有限公司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试析城市景观设计规划
[论文关键词]滨水城景观设计生态规划原则
[论文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近年来,城市滨水区的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世界各地掀起了滨水区开发与再开发的运动。我国滨水城的开发建设起步不久,很多项目由于建设周期短和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指导,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滨水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远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机会。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现象,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人们的关注。
借鉴总结国内外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
从滨水区自身来看,滨水区的设计在整体上应具有和谐感和整体感。虽然因各地块属性、自然环境的不同,滨水区内各部分在使用性质上会有所差异,但是整体来看,各地块之间的设计风格、绿化形式应该统一。城市的滨水区与市区之间要加强联系,防止将滨水地区孤立地规划成一个独立体。规划滨水区时要时时想到整个城市,把市区的活动引向水边,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滨水区连接起来,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续。另外,还要求设计者研究滨水空间对城市的影响,要从城市整体和区域空间来考虑城市滨水空间的构成形态和涵盖功能,以促进城市的整体活力和繁荣。
二、景观异质性原则
景观异质性是指景观内各要素之间或景观要素内的差异性,是景观复杂性的表现形式。异质性是景观的最重要特性之一,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应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原则。维持良好的景观异质性,能够提高景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利于景观的持续发展。
三、景观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嵌块体复杂性的指标。它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对于景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准则,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由于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少,应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协调城市景观结构。在补充自然成分中要注意物种的多样化,避免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廊道、嵌块体形式多样,大小嵌块体相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景观配置,提高景观异质性。
四、景观针对性原则即地域特色原则
每一景观都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这些个体特征的差异又反映在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上。不论从生态还是地理、历史、气候、文化差异等角度看,每个城市的滨水空间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点,这些地域差别形成了纷繁多彩的风格与特色。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应该强调利用城市所在地域的区域环境特征,保持和维护特定区域环境及生态位的独特性,因势利导,选用地方材料,造就各具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环境。自然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不一样的,滨水空间要有特色,最根本的是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和当地的条件仁。
五、遗留地保护原则
即对原始自然保留的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要实行的保护。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景观规划设计,要求人类对自然的介入应约束在环境容量以内,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的基本通道,创造既服务于人,又与自然环境相融洽的场所。城市往往是沿河、沿江发展起来的,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是城市中历史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和建设也越来越注重这种文化的挖掘和继承,形成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成为一个具有“记忆”的地区。
当今地球上绝大多数自然景观都已经或多或少受到人类的干扰与影响,并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真正原始的自然保留的己经极为稀少,有着极为珍贵的生态、科研、人文等方面的价值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记录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具有不可补偿、不可替代的多方面的价值。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应对这样的区域加以的保护。注重自然景观的保护,尤其是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对不得不破坏的自然景观应加以补偿或修复。对水源地、名胜古迹、重要的城市森林绿地加以格外的保护。
六、人性化原则
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注意一切设计都联系人的生活与尺度。只有建立在对现代人的心理、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才会使滨水景观设计的内涵得到更大的延伸,遗失了这一点,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就失去了它的灵魂,成为与城市环境良性循环相抵触的消极因素,成为“为设计而设计”、与现代人需要相抵触的东西。在城市滨水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
七、安全性原则
确保城市堤防的稳固,防止因绿化植被或其他景观设施破坏大堤结构,防止堤防在洪水来临时发生管涌、溃堤等事故的发生,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质财产不受水灾的侵扰是城市堤岸的首要职责,是综合开发城市堤岸、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美化城市环境、创造多重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新晨
八、亲水性原则
所谓亲水性是指人能够触摸到水的一种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很容易就能达到的物理现象,也可以说是手能触及到的心理现象。滨水区设计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满足人们亲水的愿望,亲水性几乎是滨水区规划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九、综合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对滨水区的分析不是某单一学科所能解决,也不是某一专业人员所能理解并作出合理的决策。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景观规划者、土地和水资源规划者、景观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生态学家、地理学家等。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设计形式美
摘要:形式美法则,通常是属于构成设计的范畴,看似与景观设计大相径庭,事实上,当我们把一个舒适、恬静的,让人感到赏心悦目的景观设计进行提炼以后,会发现这些景观具有各种形式美法则的影子,这就说明,美具是有共通性。
关键字:景观设计;形式美
当代城市景观风貌变化显著,人们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要求设计师们注重景观设计的艺术性。用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和构成法则,加之理性的分析方法,以设计、艺术、经济、综合功能这四个方面的关系为基础,用审美观、科学观进行反复比较,得出一种最的设计方案,遵循形式美规律已经成为当今景观设计的一个主导性原则。探讨景观设计中形式美的规律对创造出化的人类景观系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形式美规律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法则,是一种内在的形式,是一切设计艺术的核心,是一切艺术流派的美学依据。论文百事通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形式要素被推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只有正确掌握了形式美感要素才能把复杂多变的设计语言整合到形式表现中去。如今的景观设计早已不同于狭义的“园林绿化”,设计师综合运用统
一、均衡、节奏、韵律等美学法则,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和创造景观语言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1.多样统一
多样统一又称和谐,是一切艺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个基本要素孤立存在在景观设计当中是很少见的,通常各个景观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场所+景观”,各要素的数量、位置、颜色、形状、线条、动静、质感及比例等,即要有一定的变化用来显示多样性,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有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一个不和谐的要素会引起视觉紧张和视觉冲突,失去美感。过于繁杂则会让人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而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又会显得过于单调呆板。景观作品的美感是从统一的整体效果中感受到的。因此,只有做到既多样又统一才能使景观达到和谐的境界。
2.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音乐中的词汇。节奏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有规律的变化和重复,韵律是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感色彩。景观要素的节奏与韵律是通过体量大小的区分、空间虚实的交替、构件排列的疏密、长短的变化、曲柔刚直的穿插等等变化来。
同一种或同一组造型要素的连续反复或交替反复能够在视觉上造成一种具有动势的丰富的秩序视觉效果,给节奏带来了多样性,使其具有视觉感强烈的韵律美。在单一造型要素重复出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插入截然不同的新形态来寻找突破,可以产生强烈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3.尺度与比利
圣?奥古斯丁说:“美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一种悦目的颜色。”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
任何物体,不论任何形状,必有3个方向,即长、宽、高的度量。比例就是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任何园林景观,都要研究双重的3个关系,一是景物本身的三维空间;二是整体与局部。园林中的尺度,指园林空间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具有一定自然尺度的物体的比较。功能、审美和环境特点决定园林设计的尺度。尺度可分为可变尺度和不可变尺度两种。不可变尺度是按一般人体的常规尺寸确定的尺度。可变尺度如建筑形体、雕像的大小、桥景的幅度等都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园林中常应用的是夸张尺度,夸张尺度往往是将景物放大或缩小,以达到造园造景效果的需要。
4.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指造型要素之间显著的差异,调和是指保持差异的同时强调共性,一般来讲对比强调差异,而调合强调统一。对比与调和也就是美学上的“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这样才能获得高层次的审美。缺少对比变化会使人感到单调、缺乏美感,可是过分的强调对比变化就会失去景观的协调一致性,会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混乱。正确运用对比与调和可以使各种要素相辅相成,互相依托,活泼生动,而又不失于完整。
在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用得好,可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我国造园艺术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对比手法的一种运用方法。西安盆景园中有一处大草坪,草坪上只有一株红枫,在绿色的草坪上红色的枫树纸条细柔斜出,使空间顿时明亮起来,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形成独特的意境,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在景观设计领域中,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单体还是群体,在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动与静、以及形状、色调、质地等等要素中都要巧妙的结合。
5、对称与均衡
对称与均衡是一切设计艺术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之一。对称构成的造型要素具有稳定感、庄重感和整齐的美感,对称属于规则式的均衡的范畴;均衡也称平衡,它不受中轴线和中心点的限制,没有对称的结构,但有对称的重心,主要是指自然式均衡。在设计中,均衡不等于均等,而是根据景观要素的材质、色彩、大小、数量等来判断视觉上的平衡,这种平衡给视觉带来的是和谐。对称与均衡是把无序的、复杂的形态组构成秩序性的、视觉均衡的形式美。
西方古典园林及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也就是规则式均衡,一般是指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整个布局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以静感为主导,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中国皇家园林故宫也是典型的对称格局。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崇高的美感,但是对称由于过于而缺少变化,处理不好就会显得呆滞、单调,均衡则弥补了对称状态的单一化,使景观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变化美。自然式均衡则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新晨
6、主从与重点
每个整体都由若干要素组成,每个要素有自己不同的重要性和地位,总有主角和配角,如果每个景观要素都突出,即便排列整齐,很有秩序,也不能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各种艺术创作中都有主与从的关系。
景观设计中,视觉中心是极其重要的,人所注意的范围一定要有一个中心点,这样才能造成主次分明的层次美感,在设计时就要有意识的突出这个视觉中心重点,使它明显的处于从属地位。近年来艺术家经常提到“趣味中心”这样一个词汇,也就是指整体中最引人注意的重点,对这一部分重点可以打破全局的单调感,是景观整体有朝气,强调这个中心关系到能否让观看者的目光一下集中到景观的主题上来,但趣味中心有一个就足够了,如果没有,就会使人感到平淡无奇,如果太多,就会显得过于松散,从而整体的统一性就会荡然无存
结语:
以上是景观设计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形式美规律对景观设计一直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它们是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多样统
一、节奏与韵律、尺度与比利、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主从与重点等方法,加上更多的专业设计实践,才能很好地将这些设计手法,熟记于胸,灵活运用于方案之中。赋予自己的景观作品以灵魂,是景观作品在自然美、建筑美、环境美与使用功能上达到有机统一。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试析生态原则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使用
一、城市生态设计理念
伴随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MAB计划的提出,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引入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并对未来园林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景观行业发达的国家,生态主义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位。国内城市范畴的景观规划还相当落后,仍停留在传统的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生态原则只在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少许应用。
生态设计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摒弃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
二、城市生态敏感区
鉴于城市处于快速拓展阶段,特别是建设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为了保障其建设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应对城市空间作生态敏感性分析,并划分出不敏感区作为城市优先发展区用地。
生态敏感性分析通过对城市化特别敏感的自然生态因子加以叠加,用以界定易受人类损伤的敏感地带,加以控制保护。一般从饮用水资源、自然生态要素的人文价值、生态资产、工程地质情况等指标进行处理分析。根据生态敏感性程度,将市区划分为生态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4种类型。空间落实如下:
生态最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脉、河流水系的两侧。该区生态敏感性很高,外来干扰不仅对其自身影响反应剧烈,甚至有可能波及其他地区,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破坏,故应属重点生态保护区,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与该区的关系。
敏感区分布在山体边缘地带、建成湖泊湿地地区以及老城中心。该区生态敏感性较强(包括历史文化因子的敏感性),对维护最敏感区的功能以及整体生态效果起重要作用,故开发建设亦应慎重。
低敏感区以大片农田景观为主,少部分为城区内历史文化保护地段或文物密集区,该区不宜强度开发,而应作为大地园林化的主要构成成分或历史文化控制建设地段。
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县城区一带,是城市发展的良好用地。
三、生态的绿化
随着环境资源被不断开发利用,经济的高度增长,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局部地区后工业社会的逐渐到来,利用绿化技术对受损环境与被破坏环境进行生态与景观恢复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生态处理手法是值得大力推广运用的,但以为设计人造的绿色空间,植林挖池就具有生态效益,未免是将复杂的生态系统简单化了。从表象上看,城市景观大都体现了绿色的主题,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形成和保持的景观效果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自然有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站在生态的角度上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种类,尊重场地的自然再生植被,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或是充分利用基址上的原有植被,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性,这才是绿色生态设计。
(一)屋顶生态绿化
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屋顶生态绿化作为一个比较有效的空间绿化手段,常常出现在高密度的建筑群中。屋顶绿化对建筑本身的承载力和防渗透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一般建筑只能栽植浅根系易于生长的花灌木及地被。但基本上只是的达到了绿化的效果,在生态多样性方面太过单一了。值得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更高效的发挥生态绿化的作用,建立生态多样性空中绿化。
韩国环境部《建设高效率的生物栖息空间》项目之一“天空乐园”——把建设生物栖息场所的市内生态公园的概念引申到屋顶绿化中。把空间分为“野生绿地”、“灌木丛”、“湿地”等,并种植了八十多种植物。屋顶小生态系统建设后,高为12层的建筑,取暖能源减少了14%,空调使用减少了13%.建设两年后屋顶小生态系统植物种类达到了150种,昆虫种类达到了二十多种,鱼类、两栖类、鸟类生存环境优化。由此看来,在屋顶上建设生物栖息空间,给城市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二)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树种规划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绿化树种规划的方针:
1.以当地景观与植被构成为主的乡土群落为复原目的;
2.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的落叶树(先驱种)与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按一定比例搭配。
首先通过调查当地周围的自然植被,在土壤贫瘠的条件下,生长发育着的稳定的树种规划为远期构成树林群落的树种。其次选用当地的速生树种,利用速生树种确保绿化初期的绿量,并为慢生树种提供夏季遮荫。并根据对当地自然植被林缘树种的调查研究,在林地边缘选择适当的抗性强的树种栽植。
从效果来看,而采取这种生态恢复绿化方法仅需用4~5年的时间,即与其周围没有遭到破坏的植被在绿量方面达到了基本的一致。比任植物自由萌发与生长快几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群落的构造发生相应的变化,动植物种类也开始自然增加。为保障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健康地生长,必须对恢复地植被进行适当的养护管理及对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先驱种)进行移植。
四、城市特殊地区更新
生态学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再生原料支撑的材料,将场地的材料循环使用,较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废弃物等。今天,景观设计师面对的基址是越来越多的那些看起来毫无利用价值的废弃地和被生产破坏的区域。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城市治疗疮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德国埃姆舍公园(IBAEmscherPark)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设计者巧妙的利用旧工业区原有的采矿基地和大量建筑,改建成公园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仅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作为地区的历史延续,并有效的节约了资源,同时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和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由于工业衰落带来的环境、就业和经济发展等诸多难题,并赋予旧工业基地新的生机。
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也是典型的充分利用原场地的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对工厂的原有设施加以提炼和修饰,使其赋予新的审美和使用功能,并引发游客对历史的回顾和思索。
五、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性是生态设计的重点。生态水环境终目标是使流入自然流域的水实现污水“零排放”。城市里一般污水都被收集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再排回河道中。但水处理厂的排水一般为三级排放,仍然携带大量污染物质,所以排放到自然河道仍然是超V类水体,易引发诸多问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根据去年的检查,我们国家600多个城市中间有230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等于零。也就是说,这些城市的污水是直接排放的,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也使水的循环利用在这些城市受阻。为了扭转该现状,根据生态设计理念在规划中,我们应分考虑了污水治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回用以及水质保持的问题。
(一)综合形的生态处理方法
污水处理厂的排水推荐采用一些先进的生态污水处理措施,如太阳能水生物污水处理系统(SAS),处理后将清洁的水回用当地的生产。中水和雨水集中净化处理可利用城市林地作为生态过滤系统,同时加速水的蒸腾和下渗,保障了水系统的循环,并且可创造出一个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这种设计理念有多方面益处:它首先解决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给当地提供了清洁的淡水资源;回灌了土地,补充了地下水资源;进入河流的水质达标,确保河水恢复为奔流的河流,而不是一条排污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恢复手段维持水循环过程,以便持续地获得可供利用的水。新晨
(二)湿地
湿地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调节气候、蓄洪防旱、水质净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文明的摇篮。
湿地具有巨大的净化、降解有毒物质的能力。试验表明,湿地对采油污水中油的净化率可达80%以上,对落地原油和钻井泥浆的净化作用也十分明显。此外,湿地的功能还表现在供给水源、重要物种栖息地、动植物产品的开发、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旅游和休闲等方面。因此,利用各类湿地来构筑城市的生态系统,投入最少,养护费用低,却能为城市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人工浮岛
浮岛是在池塘中放入浮体,并在浮体上种植植物来净化水质的一种人工制造的“岛”。在浮体上种植亲水性植物,不但可以净化水质,给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而且还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日本约在30年前着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并利用人工浮岛技术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声息空间、改善景观。
六、结语
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我们应在设计实践中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自然伦理,探索能结合本土实际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作为谋求生活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人类的行为模式,确定社会、经济的详细发展计划。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设计策略
摘要:随着人类技术、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开始注意并越来越重视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对环境景观,自然生态氛围的追求成为时尚而迫切的潮流和趋势。景观设计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作用中不断发展,逐渐形成7轴线关联、路径引导、核心辐射、边缘强化、空间复合、景观重构等多种设计策略,并向全天候、立体化的空问景观进化。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设计;设计策略
1引言
景观(1andscape).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园林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小品,喷泉叠水。
2景观设计内涵
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很大不同。可以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也可以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还可以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这些景观因素都面临土地、人类、城市及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及可持续等诸多问题.都需要一系列的设计策略。它要以土地的名义、以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名义、以及以人类历史与文化遣产的名义,来呵护、设计、利用脚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
3设计策略研究
随着人类技术、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发达国家“逆工业化”时代的开始.人们逐渐开始注意并越来越重视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对环境景观、自然生态氛围的追求成为时尚而迫切的潮流和趋势。应运而生的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景观设计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作用中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轴线关联、路径引导、核心辐射、边缘强化、空间复合、景观重构等多种设计策略。
3.1轴线关联
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指出:“定位”(中心与场所)、“定向”(方向和路线)和由此产生的线性指向是基于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轴”是将要素以线性关系组织起来的基准,同时它也暗示着一种视觉的方向。
明确的中轴线和严整的轴线秩序都是随着人类理性的发展而产生的,在人工营造活动中被有意识地布置和改造而成,是人们试图以一种整合的、明晰的、可把握的几何秩序来控制大地景观形态时引入的手法以及产生的结果。
3.2路径引导
“路径”是指景观中线性伸展的实体和空间,它可以包括道路、垄坎、河流、沟渠、树列等。它们整体上的长度远远大干其宽度,并在长度上不断伸展。路径同时意味着主体在景观中运动的方向、轨迹和历程。人们在大地景观中或是沿路前行,或是溯流而上抑或顺流而下,或在垄上漫步,或在峡谷中穿行。
景观中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线的系统。同一类型的线可以形成相互交织的网络,从而形成一种景观的一层“构架”。另一方面,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内,不同类型的线及其系统又共存在一起。线与线相互交织,许多时候又相互重合(例如景观边缘往往伴随着道路,或是伴生着河流、山脉),网络与网络相互重叠,形成了一个力线或向量的场域。某些建筑的空间骨架呈线型或线、网交织型。采用该类型的空间联系方式,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各单体建筑)可相对独立,整体布局比较自由,对地形的适应能力较强,能使建筑隐在环境中。
3.3核心辐射
核心辐射是以一个景观空间为核心,使建筑的其它部分与之相联系,采用这种联系方式的建筑具有强烈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其整体形态主次分明,容易获得统
一、整体的效果,且周围的建筑具有景观的均好性。
景观环境核心来源于某种功能或特征的集中,被称为城市的“核”,可以让感知者更清楚当前环境的特征,多位于城市特定功能中心区域、特殊地形的制高点等部位。“核”景观中作为认知环境参照点的重要构成元素被称为“地标”,感知者仅仅从外部就能认知它并以此来辨别方位,其关键特征是单一性和外在性,包括突出的自然地形地貌、奇特的植物、形象特征明显的建筑物和环境设置。例如法国巴黎以放射状街道闻名于世,久负盛名的凯旋门作为重要的景观核心通过周围的道路统领区域景观,彰显核心辐射景观的魅力。
3.4强化边缘
边缘是体现基地范围特征的重要部分。一种景观实体或空间变成另一种,标示出了景观中的轮廓,它往往意味着不同的地段条件的转换,是建筑形态生成和组织的重要基准。
坡缘是不同坡度的地面交接的边缘,是地面坡度突然变化之处。坡缘线标示着景观中地面高度的层级变化,使不同层级的景观变换出现,给人一种惊奇和期望。
水岸线是水陆交汇的边缘,是水体与陆地的空间界域相互展现、相互作用的所在。从宏观的尺度来看,自然水体的岸线都是封闭的曲线,其基本线型可以抽象简化为平直岸线、凹形岸线、凸形岸线3种类型。
植物(乔灌木)特有的形态特征使其具有两重边缘:树干平面位置的连线可形成相对清晰而固定的边缘。而上部间断或连绵的树冠则形成另一重可变性较强的边缘。它们在空间上的差异上意味着树林景观空间与其外部开敞的景观空间在边缘上的交叠与渗透。
3.5空间复合
空间复合是将来自视觉艺术领域的参照引入到对大地、景现和城市的阅读和理解中来,将以地形为代表的自然化的景观和以城市空间为代表的人工化的景观视为一体,理解为一种层叠结构,一种叠加到大地表面的点、线、面、空间的系统,具有一种层叠的透明性。
空间复合并不是在既有的空间中简单的点缀景观,而是积极的创造景观,根据其构成元素的风格、质感、色彩、高度、范围、动势等进行空间范围内的组合和构建,使感知者充分感受由地理位置变化带来的景观形象的变更。同时将根据一定的属性区别组织景观元素,还可以使特定的景观元素不同的空间界面上形成个性区域,以达到立体展示的目的。
3.6景现重构
重构型的景现形态与原景观环境表现出一种互为因果的动态平衡关系。景观不再被动的服从区域原有肌理和结构,也不是对原有层次的随意打断,而是积极动态的整合原有区域环境,变身为创造者.赋予原有区域以崭新的形象和肌理。如今世界各地兴建中的区域主题公园、旅游区、农业观光区等,都在刻意重构着新的城市肌理和区域景观形态,并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意向。
4结语
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是在各类景观元素之间引入中间媒介,即景现中大场面与小环境之间,有限制的近景、中景与无限的远景之间,人工景物与自然景物之间,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设计策略,达到一种群体共通的认知状态。新晨: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地区城市景观设计
摘要:本文结合哈尔滨城市景观设计的实例,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城市景观的设计原则。并且通过对寒地城市的植物配置原则和配置手法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植物配置方案,从而创造出丰富的寒地植物景观。
关键词:寒地;寒冷地区;配置原则
一、概述
城市景观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景观的设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一些“特殊”城市如何做好城市景观的设计,比如——寒地城市景观设计。
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概念,指北纬40°以北的高纬地带,其冬季漫长、气候寒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西安、兰州、拉萨、沈阳、哈尔滨等一些省区。
二、国外寒地城市景观设计
国外寒冷地区的城市景观设计起步的比较早,如瑞典、挪威等北欧城市通常采用建筑单体精心的围合出形态积极的户外庭院空间,并通过调动绿化、小品、围墙等建筑元素来降低风速等一系列措施,改善了室外局部环境的小气候,从而延长了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前苏联针对寒冷地区城市的景观设计问题也提出了,建立气候防护单元、设施布局紧凑、注重街道走向和冬季风向的关系、发展室内景观等理论。
三、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地域特色性原则
我国北方地区城市所具有的特定的气候条件及四季分明的景观,是创造北方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资源。国内外有许多的城市都善于利用北方特有的冰雪条件开展冬季景观建设及各种文化艺术和节日庆典活动,并相应的发展冬季旅游项目。我国哈尔滨在每年冬季举办各式各样的冰雪节旅游活动,利用松花江的冰面营造城市冬季景观。将冬泳、冰滑梯等冰雪活动汇集在一起,再利用江堤开辟雪橇滑道,建冰雪大世界大型主题公园;在太阳岛公园中举办雪博会、雪雕比赛,从而营造出一个别具特色的冬季游憩空间。
寒冷地区城市景观是基于自然及长期演化成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人工建筑及景观形象。一些形式简单,布局紧凑,既利于冬季的防寒,又可以阻挡春季的风沙的城市地区设计形式,比较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模式。其中,封闭的人行系统就是北方城市特有的城市交通空间之一。比如,哈尔滨大型地下商业街、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空中步道都是为适应寒地城市气候而设计的。
(二)利用室内空间表现的原则
北方冬季的寒冷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从事户外活动和公共交往的需求,而室内环境的室外化则给我们提供了在某种程度上尽量接近室外空间的室内化公共空间,为寒冷季节的室外社会活动提供了一个较为舒适的气候环境。比如设计有玻璃顶棚的街道、庭院、屋顶花园、空中步道及地下商业街等多种形式的室内化公共空间。这种设计方式不但可以引入自然光线与室外环境保持视觉上的联系,还可以在室内种植绿色植物,丰富冬季城市景观。
四、寒地城市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寒地城市其冬季漫长寒冷、日照时间短,植物随着气温的降低而进入休眠期,除了一部分植物具有冬季观叶观干等特殊观赏效果外,大部分的树木叶子干枯,呈现出一片灰暗的褐色。因此,寒冷地区城市植物景观的设计应以改变人们对冬季寒冷的感觉、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努力方向。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选择方面:依据四季景观不同主题的要点选择植物。
冬季枝干形态优美的树种;常绿针叶树;各种风致优雅、婀娜多姿的常绿树树形,如偃卧形、悬崖形、临水形、迎客形、奔月形等。这些树种枝形飘逸,给人以优美的审美享受。如冬季美丽的雾凇景观;落叶阔叶树落叶树木之美不仅在于其生长季节的叶、花和果,也在于其冬态条件下干的线条结构。除了充分挖掘树冠的自然形成外,还可修剪成各种人工形态,白雪覆盖后也可作为雪雕观赏。
枝干色彩与质地。与春、夏、秋三季比起来,树木的色彩在冬季是比较单调的,枝干多为灰褐色。但有些树种的枝干却具有鲜艳的色彩,如红瑞木、京桃等。应用这些树种可丰富冬季城市中植物景观的色彩,打破色彩单调的冬季效果。
冬季宿存果实的植物。宿存果实是冬季植物的另一景观,若在白雪的映衬下其观赏效果会更好。
结语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优劣在于能否创造丰富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否有良好的视觉空间感受,以及是否能满足寒冷地区城市居民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面貌,而寒地城市景观同样有其独特的设计手法,产生有别于一般城市的风景。所以,在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中,应主要以城市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因地制宜。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生态原则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
从古到今人类都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进行城市建设。但人类对城市的需求不仅局限在物质上,还会对城市的环境提出更多层面的要求。城市空间发展要源于自然生态的视角:城市空间发展不是人工环境不断侵占自然生态空间的过程,而应是与自然协同演进。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运动迅速展开,城市面积快速扩张。多年的快速城市化之后,种种城市顽疾已经成为发展的桎梏,大地自然系统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的摧残。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但自然系统是负荷量是有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未来15年以防治各类污染为重点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建设人类和自然相利共生的城市,即人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虽然城市生态问题的迫切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由于缺乏现实的实施手段和管理体制,生态理念还很难真正落实到现实的发展计划中去。因此,改变城市扩展的运营模式和空间格局是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一、城市生态设计理念
伴随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MAB计划的提出,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引入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并对未来园林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景观行业发达的国家,生态主义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位。国内城市范畴的景观规划还相当落后,仍停留在传统的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生态原则只在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少许应用。
生态设计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摒弃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
二、城市生态敏感区
鉴于城市处于快速拓展阶段,特别是建设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为了保障其建设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应对城市空间作生态敏感性分析,并划分出不敏感区作为城市优先发展区用地。
生态敏感性分析通过对城市化特别敏感的自然生态因子加以叠加,用以界定易受人类损伤的敏感地带,加以控制保护。一般从饮用水资源、自然生态要素的人文价值、生态资产、工程地质情况等指标进行处理分析。根据生态敏感性程度,将市区划分为生态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4种类型。空间落实如下:
生态最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脉、河流水系的两侧。该区生态敏感性很高,外来干扰不仅对其自身影响反应剧烈,甚至有可能波及其他地区,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破坏,故应属重点生态保护区,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与该区的关系。
敏感区分布在山体边缘地带、建成湖泊湿地地区以及老城中心。该区生态敏感性较强(包括历史文化因子的敏感性),对维护最敏感区的功能以及整体生态效果起重要作用,故开发建设亦应慎重。
低敏感区以大片农田景观为主,少部分为城区内历史文化保护地段或文物密集区,该区不宜强度开发,而应作为大地园林化的主要构成成分或历史文化控制建设地段。
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县城区一带,是城市发展的良好用地。
三、生态的绿化
随着环境资源被不断开发利用,经济的高度增长,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局部地区后工业社会的逐渐到来,利用绿化技术对受损环境与被破坏环境进行生态与景观恢复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生态处理手法是值得大力推广运用的,但以为设计人造的绿色空间,植林挖池就具有生态效益,未免是将复杂的生态系统简单化了。从表象上看,城市景观大都体现了绿色的主题,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形成和保持的景观效果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自然有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站在生态的角度上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种类,尊重场地的自然再生植被,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或是充分利用基址上的原有植被,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性,这才是绿色生态设计。
(一)屋顶生态绿化
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屋顶生态绿化作为一个比较有效的空间绿化手段,常常出现在高密度的建筑群中。屋顶绿化对建筑本身的承载力和防渗透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一般建筑只能栽植浅根系易于生长的花灌木及地被。但基本上只是的达到了绿化的效果,在生态多样性方面太过单一了。值得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更高效的发挥生态绿化的作用,建立生态多样性空中绿化。
韩国环境部《建设高效率的生物栖息空间》项目之一“天空乐园”——把建设生物栖息场所的市内生态公园的概念引申到屋顶绿化中。把空间分为“野生绿地”、“灌木丛”、“湿地”等,并种植了八十多种植物。屋顶小生态系统建设后,高为12层的建筑,取暖能源减少了14%,空调使用减少了13%.建设两年后屋顶小生态系统植物种类达到了150种,昆虫种类达到了二十多种,鱼类、两栖类、鸟类生存环境优化。由此看来,在屋顶上建设生物栖息空间,给城市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二)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树种规划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绿化树种规划的方针:
1.以当地景观与植被构成为主的乡土群落为复原目的;
2.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的落叶树(先驱种)与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按一定比例搭配。
首先通过调查当地周围的自然植被,在土壤贫瘠的条件下,生长发育着的稳定的树种规划为远期构成树林群落的树种。其次选用当地的速生树种,利用速生树种确保绿化初期的绿量,并为慢生树种提供夏季遮荫。并根据对当地自然植被林缘树种的调查研究,在林地边缘选择适当的抗性强的树种栽植。
从效果来看,而采取这种生态恢复绿化方法仅需用4~5年的时间,即与其周围没有遭到破坏的植被在绿量方面达到了基本的一致。比任植物自由萌发与生长快几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群落的构造发生相应的变化,动植物种类也开始自然增加。为保障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健康地生长,必须对恢复地植被进行适当的养护管理及对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先驱种)进行移植。
四、城市特殊地区更新
生态学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再生原料支撑的材料,将场地的材料循环使用,较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废弃物等。今天,景观设计师面对的基址是越来越多的那些看起来毫无利用价值的废弃地和被生产破坏的区域。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城市治疗疮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德国埃姆舍公园(IBAEmscherPark)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设计者巧妙的利用旧工业区原有的采矿基地和大量建筑,改建成公园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仅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作为地区的历史延续,并有效的节约了资源,同时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和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由于工业衰落带来的环境、就业和经济发展等诸多难题,并赋予旧工业基地新的生机。
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也是典型的充分利用原场地的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对工厂的原有设施加以提炼和修饰,使其赋予新的审美和使用功能,并引发游客对历史的回顾和思索。
五、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性是生态设计的重点。生态水环境终目标是使流入自然流域的水实现污水“零排放”。城市里一般污水都被收集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再排回河道中。但水处理厂的排水一般为三级排放,仍然携带大量污染物质,所以排放到自然河道仍然是超V类水体,易引发诸多问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根据去年的检查,我们国家600多个城市中间有230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等于零。也就是说,这些城市的污水是直接排放的,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也使水的循环利用在这些城市受阻。为了扭转该现状,根据生态设计理念在规划中,我们应分考虑了污水治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回用以及水质保持的问题。
(一)综合形的生态处理方法
污水处理厂的排水推荐采用一些先进的生态污水处理措施,如太阳能水生物污水处理系统(SAS),处理后将清洁的水回用当地的生产。中水和雨水集中净化处理可利用城市林地作为生态过滤系统,同时加速水的蒸腾和下渗,保障了水系统的循环,并且可创造出一个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这种设计理念有多方面益处:它首先解决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给当地提供了清洁的淡水资源;回灌了土地,补充了地下水资源;进入河流的水质达标,确保河水恢复为奔流的河流,而不是一条排污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恢复手段维持水循环过程,以便持续地获得可供利用的水。
(二)湿地
湿地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调节气候、蓄洪防旱、水质净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文明的摇篮。
湿地具有巨大的净化、降解有毒物质的能力。试验表明,湿地对采油污水中油的净化率可达80%以上,对落地原油和钻井泥浆的净化作用也十分明显。此外,湿地的功能还表现在供给水源、重要物种栖息地、动植物产品的开发、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旅游和休闲等方面。因此,利用各类湿地来构筑城市的生态系统,投入最少,养护费用低,却能为城市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人工浮岛
浮岛是在池塘中放入浮体,并在浮体上种植植物来净化水质的一种人工制造的“岛”。在浮体上种植亲水性植物,不但可以净化水质,给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而且还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日本约在30年前着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并利用人工浮岛技术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声息空间、改善景观。
六、结语
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我们应在设计实践中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自然伦理,探索能结合本土实际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作为谋求生活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人类的行为模式,确定社会、经济的详细发展计划。
摘要: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应对模式,是各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动力和经济成长的最迫切需求。必须将恢复生态学和生态恢复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思想贯穿于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建造—管理的始终。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设计;景观;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