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初中生物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教育中思想教导方法研讨

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生物科学方面的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伟大成就。例如,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率先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举世震惊;我国在世界上及时个把杂交水稻用于生产,开创了水稻杂交育种的新纪元等。当然,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也有令人耻辱的一面,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帝国主义就是用鸦片和炮舰打开了我国的大门,而鸦片则是从有毒植物罂粟中提取出来的。学生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励他们奋发进取,为祖国的振兴而勤奋学习。联系本地区的实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教学中,应经常联系家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乡土生物资源以及它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现状,从热爱家乡出发奠定献身祖国的思想基础。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毗邻江苏省盐城滩涂,这里是全国滩涂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也是我国优先保护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这里建有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和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两个部级保护区,为丹顶鹤、麋鹿等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的有效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已成为盐城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从学生身边的事实出发,结合相关知识的介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科学。虽然中学生物教材中每章每节的具体内容不同,也没有明确的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的具体论述,但若细细地分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去透视,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的知识点都与唯物辩证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生命的物质性观点。无论何种生物,其生命的基础是物质;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由多种化学元素、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其基本元素是非生物界所普遍存在的,没有生物所特有的元素。(2)普遍联系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而生命的物质世界也是普遍联系的,例如,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各种不同生物之间都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联系的。(3)对立统一的观点。生物学里面的对立统一表现在多方面,例如,生物的进化就是建立在遗传与变异这一对矛盾基础上的,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新陈代谢也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4)内因和外因关系的观点。众所周知,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生物学中同样存在着内因和外因关系的问题,例如,在生物进化中,遗传物质的改变起决定作用,是内因;环境只是通过生物的生存斗争起着汰劣留良的选择作用,是外因。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结合有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不仅能引导学生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与自然界,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而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用辩证的观点来解释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能起到突破难点,化难为易的作用。

生态道德教育我国政府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论述了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标准,界定为三条:①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过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权利,并承担有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②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继续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③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应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臭氧层破坏、森林面积锐减、酸雨频频、全球变暖、水土流失、大气环境污染、城市垃圾成灾等,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因此,对学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刻不容缓。中学生物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素材很多,教师应结合书本上的相关内容,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进一步增强其生态危机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平等意识。科技创新精神培养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当前,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生物学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给学生以实际体验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局面迫切需要尽快改变。及时,要重视探究活动的开展,训练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对某个问题进行“探索式研究”,可直接采用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即“设定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即让学生自己探究结果,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结论和结果。第二,要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学生物教学工作中,实验教学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为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应该重视基础实验教学,强化实践动手能力;调整实验内容,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改进实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如经济小动物饲养、社会调查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使学生学有所长,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使生物学科成为更多学生钟爱的学科,从而 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努力改进思想教育的方法,围绕目标,增强实效性要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就要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就要改进思想教育的方法。教师自身的示范性。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保障。教师为人师表,要为学生做好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只有做一个有素质有修养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为学生所敬佩,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亲近学生,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因材施教,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一个团结、奋斗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教育途径的多样性。生物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途径。除课堂理论教学的主要途径以外,还有实验课、野外实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课外科技活动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课堂教学,还要研究课外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要掌握好针对性原则,不同年级的学生和班级有不同的思想特点,教育方式应该有所区别。对低年级学生重在提供生动的有思想意义的素材,偏重于事实教育。例如,可以结合人体生理知识的讲解,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从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吸烟、酗酒的危害;从人体重要器官25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善,说明晚婚晚育的生理学基础。对高中学生则要以科学事实为基础,注意“画龙点睛”式的思想升华。例如,讲遗传学家摩尔根时,介绍他在遗传学上的研究成果。摩尔根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却没有出席盛大的授奖仪式,他说这奖赏不是给他个人的,而是对整个实验生物学的褒奖。教育方法的渗透性。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它是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进行的,要以不影响学生系统学习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前提,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情感陶冶、意志培养和道德规范。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针对学生实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实现思想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

生物教材的思想体系蕴涵在知识体系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各种先进教学手段的辅助功能,注重教学方法改革,由浅入深、持续不断地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学教学与环保教育

初中生物学教学与环保教育

薛虓嵩

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可以看到,实验教材中各单元的内容处处突出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尤其注意突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认为人类可以肆意从环境中索取一切需要的物质: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人类在历史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

在初一学生入学之初.笔者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观点。在学习人教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以下简称新课标教材)及时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在整章学习之前,我是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首先,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给他们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问学生: “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由什么构成?”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完后,我说道:“正如大家所说,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种颜色的美丽星球:如果我们能够到太阳系以外看我们的地球.它只不过是一颗极不起眼的小行星,但我们这颗星球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哪位同学知道是什么使我们的地球变得与众不同?”反应快的学生脱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我随即引入正题,“正是如此,在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正是这些生物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在这里生息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的这个家园。”如此导入及时单元自然顺畅,而且让学生有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在结束及时单元的学习时我又结合教材出现的关于DDT对环境的污染的例子和生物圈Ⅱ号的资料告诉学生:“我们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家园,我们作为生活在生物圈中较高等的生物更应该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二、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和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人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我国引入的水葫芦造成过量生长,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三、让学生具备关心环境动态的意识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非常先进,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如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

四、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

。“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教育环节,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水俣病和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及时章及时节中广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我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还列举了现在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2 292m3,而我国青岛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 ,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同时告诉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和我市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

3.引导学生讨论,激发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就某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引起学生的思考。

如在结束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我问学生:“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人类随便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问题提出后立即就有学生举手发言,有的说在浮山上见过有人网鸟;有的说在宠物市场有卖野生鸟类的不法商贩;有的说在南山市场见到过野生蜥蜴、乌龟;还有的说在东部有一家饭馆专门做以蛇为原料的菜……看到学生逐渐“进入状态”,我趁热打铁,展示了几幅《人与自然》杂志刊登的贩卖野生动物情景的照片,许多学生的惊异、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然后我说道:“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经常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可在倡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残害动物、虐杀动物的行为;人们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为了眼前的一点经济利益,就不顾后果肆意捕杀野生动物,也许这些行为的后果不会很快显现出来.但对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却可能是无法弥补的!同学们,如果野生动物全都从地球上消失了,只剩下我们人类,我们岂不是太孤单了!希望大家都能够有一种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环境:”在我说这些话时,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地听,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真地震动了他们.真正使他们开始思考一些问题。

二、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方面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课下调查由于人类活动面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我们在每年与环境有关的纪念日都举行了一些课外活动,如举办专题墙报、黑板报.请专家做环保方面的报告,参观污水处理厂等方面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002年3月我带领部分学生进行了一次“青岛市宠物市场出售的野生龟类的调查”活动。我们先后两次去南山宠物市场调查,学生在南山市场认真地纪录,拍照.询问.收集了详实的材料。然后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而后进行整理,写出了一份很不错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时正在出售的野生龟中有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且在出售龟的摊位上,这些野生动物并没有受到很好的照顾,看起来气息奄奄:参与调查的学生都很愤慨:毫无疑问.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了:可见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地球只有一个.破坏自然进程、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必然是毁灭人类自身。以上是笔者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对于环保教育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新一代的中学生能够真正具备环保意识,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遵循教育规律坚持趣味教学--浅谈中师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是力求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有兴趣的学习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全神贯注、甚至废寝忘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迅速牢固。反之,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进入中师的学生,学校换了,教师换了,再加上基础不一,教学的脱节和学习的不适应现象是很普遍的。他们中有的对生物学习感到困难,有的对教师的教法不适应,有的在初中放弃了生物学习,甚至有的学校干脆取消了生物课,生物学知识基本上是空白,这给中师的生物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只有坚持启发性、趣味性,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中师生是未来的小学教师,应尽可能使他们在课堂上体味到知识、趣味与启发性的有机结合的教法,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为此,笔者多年来始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效果较好。

一、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

好的导言,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我查阅大量资料,尽可能采用激发兴趣的方式引入。每章、每节乃至每节课,也尽量通过实验、模型、讲故事、讨论、设疑等方式引入。

如在学《生物与环境》前,补充了人口增长与粮食资源危机、人口普查、水法、土地法、矿产资源法等内容,介绍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并列出惊人的数字:全世界每年增加6000万人,须增加粮食12×10[6]t,目前尚有8亿人处于饥饿之中,我国也有少部分地区仍未解决温饱问题。我国1992年与1952年相比,人口增加一倍多,土地减少1/5,尽管奋斗了40年,人均占有粮食仅增加38kg。全球每分钟有10公顷土地变为沙漠、20公顷森林消失;每小时有2个物种灭绝,有3×10[6]t土壤流失,每天生产垃圾27×10[6]t,向大气排放co[,2] 15×10[6]t;有10万人死于污染造成的传染病和癌症;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60亿元,相当于8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损失。通过这些数字提高了趣味性。

二、加强生动多样的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可使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理解知识。对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来说,语言叙述不如实物、标本直接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感知那样鲜明、具体、完整。

多年来,本人坚持贯彻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实验、录像、图表等形式辅助教学。如在讲鲫鱼时,就将鱼放在玻璃缸中,先让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再剪掉一条鱼的尾鳍和腹鳍,放回水中,观察其运动情况,并与其它鱼对比,了解鳍的功能。再破坏另一条鱼的侧线,用木棍搅水,让学生观察思考:鱼游的方向与水流方向如何,以掌握侧线的功能。讲昆虫的呼吸系统时,把两只蝗虫同时浸入水中,其中一只身体浸入水中,头部露出水面;另一只头部浸入水中,身体露出水面,观察哪只先死,了解气门的功能。在讲《松杉柏》时,把学生带到校园,分别观察松杉柏的树干、树枝、树叶,找出异同点。在讲较难掌握的《细胞的分裂》时,设计制作了有丝分裂演示仪,配合挂图,演示出各期变化的特点,归纳总结并填写“有丝分裂简明表”,编写顺口溜,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加深了印象,增强了记忆。

三、建立兴趣小组,做好实验

中师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各校条件差异较大,有的农村学生基本上没动手做过实验,因此教师要对中师新生的实验水平摸底,检查每个学生的基本操作,了解存在问题,有计划地纠正与补足。要努力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广泛观察,使之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概括、推理,发展思维能力;也应通过自制简易教具、标本,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动手能力;通过提问、讨论、讲故事等培养训练表达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和有关书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

同学们在初三时面对升学的压力,被大量的练习题、复习题、模拟题搞得自顾不暇,根本谈不上课外活动。而中师生的未来职业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包括独立设计一些小实验。所以应较多地开展能发挥学生特长爱好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建立兴趣小组,将会使他们耳目一新,兴趣陡增,从而训练和培养从事小学 教育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和能力。为避免课外活动流于形式,应定教师、定学生、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制作一些简易教具和代用品,设计与小学自然课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小实验以及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有关的小实验。如显微镜的结构、性能、使用方法;栽培蘑菇、草莓;饲养金鱼、蝌蚪、牛蛙;制作动物标本、给校园的花草树木挂牌标明科属种及生活习性等。但活动一定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否则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会减少,课外活动的优越性就难以发挥。

四、教给科学的记忆方法,“授之以渔”

生物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名词和概念繁多、知识零碎、要记忆的东西多,“记不住”是普遍问题,但只要指导得法,仍可使课本上的文字变活,使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教师首先要根据大纲,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忆要求,提高记忆的自觉性、积极性;其次教给科学的记忆方法,学会“点金术”,使之事半功倍。在教学中笔者常采用理解、对比、口诀、分类、联想等记忆方法。尤其是理解记忆,易记且保持时间长。如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遗传的三大规律等具有相反、相近以及有联系的内容,列成表格,比较分析,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理解越透彻而记忆越牢固。如将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制作过程总结为八个字:解离、漂洗、染色、压片;减数及时次分裂突出六个字;联会、分离、减数;而基因分离规律强调三个分离;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杂合体后代性状分离。又如将生物的基本特征编成迷语,使其生动形象、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比如,“身体圆筒状,把口当作肛,口旁多只手,反应不定向(水螅)”;“没有腿、眼、牙,耕地胜犁耙,脱衣产幼仔,钓翁喜欢它(蚯蚓)”;“有尾无腿水中生,有腿无尾陆上登,又能游泳又善跳,见到害虫吞口中(青蛙)”;“两个大瓦片,盖个小房间,有个胖娃娃,静静睡里边(河蚌)”等,大大提高了记忆效果。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探究

许多科学家和社会学家都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蓬勃发展的年代。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许多复杂问题 ,诸如食品短缺、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人类健康等,都要靠高度发展的生物技术来解决。这就决定了生物学 科在世界各国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地位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笔者甚至预言,对生物学科的主要脉络和发展趋 势没有清晰把握的年轻一代,将很难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未来社会中从容并富于创造性地工作和生活。但是,对 于当代生物科学的主要内容和近期成果应在初中课程中占多大比重,并以何种形式反映出来这样复杂的问题, 还应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基于上述思考,本文将对生物课程的设置、内容选择和组织方法作一些探讨。

一、关于初中生物课程类型问题

由于生物学科与社会和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是否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热 门话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初中生物课程一直沿用原苏联课程模式,采用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好处是利于学生对 生物知识完整、系统的认识,学的基础理论较扎实,但不利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分科课程造成了学科间、学科 与社会间的割裂与分离,不利于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同时对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的发展考 虑较少。因此,从60年代起,世界许多国家在初中开设了综合课,如把生物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类学科合并。 对综合课的作用,许多文章都有论述,英国的J.B.英格拉姆认为:及时是认识方面的作用,学生更易接受综合 课程而不是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既可以提供整体观念,又利于联系知识的不同领域;第二是心理方面的作用, 综合课程是按儿童心理需要、兴趣、好奇心和活动来编制的,比分科课程按逻辑顺序编制更有助于学习和学生 个性发展;第三是社会方面的作用,他认为综合课利于教学与社会方面的联系,利于课堂间的相互影响,而分 科课程则不适应社会的变化。(注:J.B 英格拉姆着、吕达译:《综合课程的作用》,《课程·教材·教法》 1985年第2期。)英格拉姆的观点已被多数人认同。 根据综合课程综合程度的不同, 可把综合课程分成三种 :一是广域课程( Broad fields curriculum), 它是根据各种社会问题把两个或几个学科综合为一个 新的领域;二是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是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合并成一个学科;三是相关课程 (Correlated curriculum ),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三者区别 如图1所示。

附图{图}

(图1)

从生物学科应用性强特点看,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涉及生物内容的广域课程有其合理的方面,因为它更具有 开放性,便于教学与社会的结合,也利于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自然和社会问题。但笔者认为,目前在我 国开设广域课程的条件还不成熟,其原因有两个。

其一,设课的环境问题。广域课程的本质不是多学科的合并而是围绕着若干个现实的自然和社会问题展开 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想性和现实性。其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对自然和社会问题形成负责而又慎重反 应的价值体系和方法。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必须为此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如小班上课,以保障学生可以充分 、自由的发言;课时计划有高度的弹性,以保障学生能随着现实问题的出现而及时到现场进行参观和调查活动 ;教室应配有较好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保障学生能有效地直观感受现实问题的各个层面。

其二,课程的整体改革问题。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初中理科课程改革必将涉及整个初中课程改革, 甚至与小学、高中和大学的课程改革密切相关。显然这不是短期内能很好解决的复杂问题。

上述两种情况决定了我国生物课程改革要经历比较长的复杂过程。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当前生物课程变化 和发展实际情况,可以把目前的生物课内容分别放入两种类型的课程中。一类是融合课程,即把关系密切的几 个学科——植物、动物、生理、遗传等融合为一门学科;另一类为广域课程,即围绕着几个重要的自然和社会 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将有关的生物、物理、地理及社会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联系到一起。前者作 为必修课,后者作为选修课。

二、关于生物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编订的核心环节就是内容的选择。但很长时间内,如何选择必需的生物学知识,一直是没有解决好的 问题。笔者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受教学目标制约的,有什么样的目标就决定了应具有什么样的课程内容。 因此,我们在决定把什么知识纳入课程之前,必须先明确教学目标。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环境科学教育在初中生物中的作用

如:七年级上册及时单元“生物与生物圈”中,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态环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对于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十分重要。

一、关注热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动态信息

在电视、报纸和网络上,随时可见有关环境、生态的新闻。教师在平时应注意收集相关信息,特别是热点信息,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入,引发学生思考。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及时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中,向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什么是PM2.5?这项指标的监测有什么意义?“”你知道2012年年底至2013年年初发生在我国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天气的成因吗?它给当地人民带来什么危害?”等。将这些有关环境的动态信息引入教学过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开展活动,让环保意识渗透在学生的习惯中

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环境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因此,除了在课堂上渗透知识和关注动态外,还需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让环保意识渗透在他们的习惯中,在不自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以尝试组织以下类别的活动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这些意识和习惯。

1.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在各种纪念日,如“地球日”“植树节”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组织学生投校园广播稿,办相关黑板报,开办小型展览会,为学校树木挂牌等。(2)开展各种调查活动,如,调查校园、小区内的植被种类和分布,调查本地水污染、空气污染情况等。(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环保相关的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

2.规范日常行为

(1)通过日常教学,让学生了解哪些是环保行为,这些行为虽然不起眼,但如果人人做到,却能改变我们的环境和生活。(2)倡议学生力行“节约”,从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饭等小事做起,让学生针对各种环保行为自制每日达标表格,并采用监督评议机制,一周一小节,评出“环保标兵”。总之,环保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学科素质教育的主要着眼点。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宰者。生物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为培养21世纪的合格公民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景

[摘要]:本文论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景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网上文字和图片资源创设教学情景,利用flash动画创设教学情景,利用自制PowerPoint课件创设教学情景和利用电视录像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景。

[关键词]:教学情景;生物教学;现代教育技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生物教师应当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生物学科教学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生物教学情景。情景是指对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既包括学生内部的情况,也包括学生外部的情况。情景教学就是利用具体的场景或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情景的创设可分为提供具体活动的场景和提供学习资源两类。前者以语言为基础,借助环境氛围、动作表演等使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后者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学习资源和自主化、协作化的学习环境。初中生物学,主要学习感性的、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生物教学情景,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传统的、低效的教学模式变得生动、高效,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对生命规律的研究兴趣。根据自己多年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生物教学的体会,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景的方法。

一、利用网上文字和图片资源创设生物教学情景

互联网上最丰富的资源是文字和图片,在生物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网上搜索一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及动植物趣事,为学生提供教学情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如在准备“遗传与变异”一节的教案时,从网上搜索到近亲结婚与遗传疾病的典型例子“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达尔文的悲剧”等。课堂上,当讲到“禁止近亲结婚”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有句古话:近亲结婚亲上加亲。可是国家婚姻法却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等学生讨论后,再给学生讲述,近亲结婚到底有多大危害。笔者列举了这样两个事例:1840年2月,21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表哥(舅舅的二子)阿尔伯特结婚,婚后给她的个人生活带来了巨大不幸。他们生下的9个孩子中,有3个患有遗传病----血友病,其他人是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真是无独有偶,1839年,30岁的达尔文与他的表妹爱玛结婚,爱玛是他舅舅的女儿。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6个孩子中竞有3人中途天亡,其余3人又终身不育。到了晚年,达尔文在研究植物的生物进化过程时发现,异花授粉的个体比白花授粉的个体结出的果实又大又多,而且自花授粉的个体非常容易被大自然淘汰。这时,达尔文才恍然大悟:大自然讨厌近亲结婚。向学生讲解这些名人的沉痛教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近亲结婚会导致遗传病,所以是应当禁止的。又如在讲“环境保护”一节时,从环境保护网上下载一些有关环境保护如“赤潮及其危害”“酸雨及危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环境激素污染的现象和危害”“过度排放与污染”等的文字材料及图片资料,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让学生看到他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教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自然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加深记忆。

二、利用Flash动画创设生物教学情景

计算机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显示出它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静态图片相比,Flash动画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它可以创设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情景,如再现生物的生理特点、生理结构及生活环境。因此,Flash动画成为创设教学情景很好的工具。利用Flash动画可以把学生平时看不到的微观结构和学生不易理解的、语言不好表达的抽象内容(如微生物的结构及生殖过程,光合作用过程等)展现出来,产生直观效果,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在生物教学中运用Flash动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Flash动画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从网上下载。自制Flash动画进行教学优势较大,这样教师可以结合本人教学的经验,能更好的把握其形式和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特点,使制作的Flash动画内容更加适合生物情景教学的需要。如可以自制“水螅的出芽生殖”“细菌的分裂生殖”等。在讲授“腔肠动物”一节讲到水螅的生殖时,可以向学生演示自制的Flash课件“水螅的出芽生殖”。动画中,水螅的母体上渐渐长出一个小芽,小芽长大,当长成一个小水螅后,从母体上脱落下来,从此这个小水螅开始了新生活。课件中设置有播放、暂停及重播按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控制,可以重播,也可以暂停插入讲解。

虽然自制课件适合自己,但教师把要用的课件都做出来是不可能的。平时上网时注意把与生物教学有关的课件下载下来,需要时可以方便使用。例如,笔者下载了课件“细胞”“光合作用”“气体交换”等。当讲授“细胞”一节时涉及到细胞的生理活动,即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如果采用以往的教学手段,讲课时总是用挂图或模型,且要带上实验器材给学生演示,翻来复去地讲多遍,仍有学生不理解。现在用下载的Flash动画来显示整个细胞吸水与失水的过程,既简单又快捷,而且由于使用大屏幕投影,即使后排学生也看得真切、看得明白。必要时加上教师的讲解,整个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自制PowerPoint课件创设教学情景

与文字教材、传统的挂图、投影片等教材相比,多媒体课件具有表现力强、交互性好、知识的组织形式更佳、信息量更大等优点。在市场上购买的课件有时不太适合自己教学,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制作教学课件,而电子幻灯片PowerPoint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的一种技术。

利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课堂教学幻灯片,既可以声、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同时PowerPoint还有许多优点----不仅可以显示文字、图片,还可以播放声音、制作动画效果,在需要时还可以进行超级链接,方 便地链接到需要的内容;它可以插入背景、插入音乐,在教学中使用效果也相当好,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设计整个教学课件的内容。如在讲“种子的结构和成分”时,笔者用自制的PowerPoint课件“种子的结构和成分”,课件中插入了很多种子的结构图片,不但清楚地讲解了双子叶植物菜豆种子和单子叶种子植物玉米种子的结构,又将它们的胚的各部分进行了对比,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PowerPoint课件中插入验证种子各种成分的实验录像,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讲授这节课时,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可以使教学重点和难点轻易地得以解决。又如讲授“人的神经系统”一节课时,由于神经系统比较抽象,且概念较多,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这些东西,不好理解,所以把“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脑和脊髓里的灰质和白质”“神经冲动传导的示意图”等制成PowerPoint课件,利用它们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色彩鲜明的图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并用。课件中还补充了大量的练习题,扩大了课堂知识的容量,提供了学生课堂练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课堂上就可以很好的解决重点、难点。。

四、利用电视录像进行生物情景教学

如果说Flash动画是形象逼真地表现生物的生活状态的话,那么电视录像则是把活生生的生物现象重现在学生眼前,它在生物情景教学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恰当利用电视录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当在平时注意生物录像资料的收集,可以从电视上录制到很多能用于生物教学的内容,如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的部分节目、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生物课堂以及各地电教馆的教学实验录像带如《动物解剖》和《植物实验》,还可以购置如《趣味生物奥秘》《海洋馆》《鸟的世界》等录像光盘;如果有校园网,还可从网上下载教学录像,如笔者从河南大学网站上可以下载生物科教专题“人类生殖”“细胞”“生物的形成”等录像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录像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鱼类、两栖类、鸟类等课时,可以使用这些录像带,这些录像资料使用很方便,效果也很好,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更加接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情景,能把学生带入神秘、奇妙的生物世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在笔者讲到海洋鱼类时,播放了《海洋馆》,学生看得如痴如醉,神情专注。又如,讲鱼类解剖时,教师不可能把鱼缸搬到课堂上,即使能搬,坐在后排的学生也不一定能清楚地观察到细节,这时用录像带播放鱼类生活的镜头,展示鱼在游动时鱼背鳍的作用、尾鳍的作用、腹鳍的作用,这种教学效果比观察真鱼还要好。讲解鱼的解剖时,播放解剖鲫鱼的全过程,电视录像中详细讲解了解剖鲫鱼的方法,镜头还展示了鱼体内部结构和解剖的细节等。在播放的同时,教师可以暂停进行讲解,强调重点,也可倒过来重复播放,让学生多次观看重点难点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探讨

许多科学家和社会学家都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蓬勃发展的年代。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许多复杂问题 ,诸如食品短缺、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人类健康等,都要靠高度发展的生物技术来解决。这就决定了生物学 科在世界各国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地位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笔者甚至预言,对生物学科的主要脉络和发展趋 势没有清晰把握的年轻一代,将很难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未来社会中从容并富于创造性地工作和生活。但是,对 于当代生物科学的主要内容和近期成果应在初中课程中占多大比重,并以何种形式反映出来这样复杂的问题, 还应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基于上述思考,本文将对生物课程的设置、内容选择和组织方法作一些探讨。

一、关于初中生物课程类型问题

由于生物学科与社会和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是否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热 门话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初中生物课程一直沿用原苏联课程模式,采用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好处是利于学生对 生物知识完整、系统的认识,学的基础理论较扎实,但不利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分科课程造成了学科间、学科 与社会间的割裂与分离,不利于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同时对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的发展考 虑较少。因此,从60年代起,世界许多国家在初中开设了综合课,如把生物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类学科合并。 对综合课的作用,许多文章都有论述,英国的J.B.英格拉姆认为:及时是认识方面的作用,学生更易接受综合 课程而不是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既可以提供整体观念,又利于联系知识的不同领域;第二是心理方面的作用, 综合课程是按儿童心理需要、兴趣、好奇心和活动来编制的,比分科课程按逻辑顺序编制更有助于学习和学生 个性发展;第三是社会方面的作用,他认为综合课利于教学与社会方面的联系,利于课堂间的相互影响,而分 科课程则不适应社会的变化。(注:J.B 英格拉姆著、吕达译:《综合课程的作用》,《课程·教材·教法》 1985年第2期。)英格拉姆的观点已被多数人认同。 根据综合课程综合程度的不同, 可把综合课程分成三种 :一是广域课程( Broad fields curriculum), 它是根据各种社会问题把两个或几个学科综合为一个 新的领域;二是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是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合并成一个学科;三是相关课程 (Correlated curriculum ),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

从生物学科应用性强特点看,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涉及生物内容的广域课程有其合理的方面,因为它更具有 开放性,便于教学与社会的结合,也利于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自然和社会问题。但笔者认为,目前在我 国开设广域课程的条件还不成熟,其原因有两个。

其一,设课的环境问题。广域课程的本质不是多学科的合并而是围绕着若干个现实的自然和社会问题展开 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想性和现实性。其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对自然和社会问题形成负责而又慎重反 应的价值体系和方法。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必须为此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如小班上课,以保障学生可以充分 、自由的发言;课时计划有高度的弹性,以保障学生能随着现实问题的出现而及时到现场进行参观和调查活动 ;教室应配有较好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保障学生能有效地直观感受现实问题的各个层面。

其二,课程的整体改革问题。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初中理科课程改革必将涉及整个初中课程改革, 甚至与小学、高中和大学的课程改革密切相关。显然这不是短期内能很好解决的复杂问题。

上述两种情况决定了我国生物课程改革要经历比较长的复杂过程。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当前生物课程变化 和发展实际情况,可以把目前的生物课内容分别放入两种类型的课程中。一类是融合课程,即把关系密切的几 个学科——植物、动物、生理、遗传等融合为一门学科;另一类为广域课程,即围绕着几个重要的自然和社会 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将有关的生物、物理、地理及社会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联系到一起。前者作 为必修课,后者作为选修课。

二、关于生物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编订的核心环节就是内容的选择。但很长时间内,如何选择必需的生物学知识,一直是没有解决好的 问题。笔者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受教学目标制约的,有什么样的目标就决定了应具有什么样的课程内容。 因此,我们在决定把什么知识纳入课程之前,必须先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试用)》(简称《生物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物教学 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教育(狭义的),能力培养与思想教育。这个目标可能笼统一些,但从《生物教学大 纲》对三方面目标阐释看,还是比较的。根据这个阐释以及义务教育特点,笔者认为初中生物教学目标可 以分成6个层面:

1.了解生物学科的基本原理与事实;

2.懂得事实、原理的来源;

3.能应用原理于生活实践中;

4.获得生物研究方法并能进行一定的研究调查;

5.形成正确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态度,养成一定的科学习惯(认知范畴、情意范畴);

6.应具有责任感与正确的价值观。

依据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以上教学目标,可把生物领域的

知识划分为五大类:事实、概念原理、态度 、价值、程序(技能)。事实是对具体事物和现象的描述;概念原理是对生物学知识的某种现象、特征、规律 做出的概括性解释;态度,其教学指向目标不是使人获得什么原理、概念,而是使人产生一种喜好厌恶,它影 响人的价值判断,如对生态环境现状的介绍,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憎恶;价值陈述是对某事物的 功能和意义做出的判断,如介绍健康的机理,可使学生有这样的认识:要想身体好,就应多运动;程序,说明 生物实验的研究步骤。我们把五种类型的生物学知识与教学目标排成一个二维表,以便分析两者间的关系(如 表1),从中可看出,1.要达到生物教学目标, 五种类型的生物学知识在课程中都应有所反映,不同的教学目 标所需知识比例不同;2.目标层次越高,需要后两类知识类型比例越高。 

需要说明的是,知识类型的划分不是的,如价值类知识的陈述很可能使学生从中对某个概念、原理进 一步理解,它又成了概念类知识,这说明不同类型知识是互相影响、交叉的。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是概念类占 比重大,学生感到内容难,负担重,而且不利学生均衡发展,也不符合《生物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我们应 该加大生物课程中后几种类型知识的比重,但加大多少,不同类型知识以多大比例出现是应当进一步研究的。

那么五种类型知识选取又体现什么原则呢?应体现共性原则,即选取的内容应当成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所 需的经验而被重复使用。这种重复既包括为达到同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的学习,也包括为达到不同层次教学 目标的学习。我们应选取重复率大的、具有共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五种类型知识重复区域越大,越具有共性,这是生物课程中最应选取的内容。确立各类知识中哪一部分最有共性除 了分析各类知识内容外,还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该年龄段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校内学习获 得的和在生活中获得的)。选取的内容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社会化——选择的内容是人类普遍关心的已经解决或正要解决的问题;

生活化——选择的内容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并对其生活或今后工作产生影响的;

活动化——需通过某些简便活动方能获得的知识,这些活动包括课内的实验活动与课外活动或社会生活实 践活动。

总之,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不同类型知识的搭配,又要考虑其共性。

三、关于生物课程的组织

课程内容的组织影响着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实施。目前的生物学课程是以生物知识内在联系形成的逻辑 顺序为体系,在具体组织中兼顾学生的认识规律,即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的组织是适合于分 科课程的,但如果综合课程也采用这种体系,则成了各分科的大拼盘。那么初中生物课程应怎样组织,以什么 为主线,才能较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呢?

从综合课设置的目标和生物学科的特点看,生物课应以与学生周边生活相关的生物内容为主线,也就是以 学生常见的或常接触的生物现象为主线。因为,及时,从认识观点的形成看,无论是认识自然界还是人类自身 ,尤其是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这样的主线既能反映自然与社会的本来面貌又能给学生一个整体观念,从 而使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现象和因素的联系与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二,从教学看,它有利于生物学科与社会、科 学技术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避免严谨的逻辑顺序造成的学科教学的孤立、僵化以及知识间的重复与割裂 ,同时也利于教学与学生已有经验的结合;第三,从知识价值看,这样的知识会成为学生以后学习与生活的储 备知识而被较大限度地利用。

整个课程体系可按单元组合式来排列,也就是按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单元,每个单元既是 开放的,又是完整的,类似英国的《社会中科学和技术》(注:〔英〕中学理科教材《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 ,董振邦等译校,青岛出版社1996年版。)教材的单元之间相对独立,不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但整个课 程的组织从宏观上应使学生对生物界有一个整体认识,而且这种认识随年级水平的增高应有所加深。很显然, 这种组织方式使课程更具有弹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特点以及学校状况来调整教学内容,使之适应 学生的发展需要。每个单元应由节构成,节与节划分以侧重完成的教学目标来确定,如有些节侧重于培养学生 的认识,有些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有些节侧重于使学生获得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等等,如表2所 示, 单元内节与节之间应有一定联系,构成一个较完整的单元。每个单元课程目标都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培养 。这样组织使课程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使每节课教学都具有针对性,避免教学中因注重概念、定义的灌输而 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另外,节内内容的组织也应打破以往的描述事实——下定义或概念——举例的单一模式 ,而应有多种模式,如现象——问题——观察或动手——解释;动手——问题——分析——解释;问题——调 查——分析——结论或建议;观察——分析——解释——概念;概念——观察或分析——解释等。美国的课程 论专家Taba.H主张的课程组织形式:论题——主要观点——事实或情节也值得我们借鉴。(注:Taba.H, Sele c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Contend. Teachers,Handbook for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1967. )课程 的组织要以能达到教学目标为准,不同年级水平课程应体现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四、关于生物课时安排问题

目前初中生物课时占总必修课时的6.5%,平均周学时1.5学时,还较合理。现在关键是课时的分配问题。 笔者认为,生物课程从哪个年级开始设,是连续开设,还是间断开设,主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由于小 学开设了自然课,加之生物现象的广泛性,从初一开设生物课程是应当的,也是合理的。设课应连续,不应间 断,因为将学习过程连续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持续发展。另外,素质的培养,能力、认识 的提高都是一个综合性的培养过程,某一课程的间断或空缺都将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如仅从生物学科考 虑,三年课时应当平均分配,但考虑其他学科的安排和升学等因素,可以在三年级相对减少些学时,如初一为 2学时/周,初二为1.5学时/周,初三为1 学时/周。

,笔者还要特别强调在生物课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生物课实验与理论课时之比是1∶3,但 实际达不到。造成目前生物实验课教学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不是实验课多了,而是给的课时太少,实验课任务 与所分课时不成比例。当然,实验课内容也应改进,如应多强调学生的动手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果,否则实 验课就成了理论复习课,从而使实验时间严重不足。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论初中生物课堂教育方法

一、促进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学习的策略

我们所要达到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也就是要达到学生有效的学习。那么,如何实现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习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有效性学习。

1.教师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将学生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师在讲解“呼吸作用”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不妨先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抛出像“花盆底下为什么要有洞”“放在冰箱里的蔬菜为什么能保鲜”等等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学科奥秘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学习的有效性。

2.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解“真菌”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要结合生活的实际,让学生联想由真菌带给人们生活中的利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于真菌知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对知识进行巩固。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试着关注生物知识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拓宽学生对生物知识的了解。

二、有效地利用探究性的生物实验,巩固学生的生物知识

在生物教材中,增加了探究性生物实验的数量,教师可以利用探究性的生物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巩固学生的生物知识。例如,在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巩固光合作用的知识,认识光合作用对植物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班级种植一些盆栽,通过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来培育植物,将理论的知识得以实践,形成一种技能。生物实验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直观的表现出来,使学生对生物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学生通过参与生物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索欲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一种成就感。总之,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体现了教师有效的“教”,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有效的“学”,让学生充分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初中生物教学有较高的要求,但是教师还是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摸索经验,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探讨

许多科学家和社会学家都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蓬勃发展的年代。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许多复杂问题 ,诸如食品短缺、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人类健康等,都要靠高度发展的生物技术来解决。这就决定了生物学 科在世界各国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地位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笔者甚至预言,对生物学科的主要脉络和发展趋 势没有清晰把握的年轻一代,将很难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未来社会中从容并富于创造性地工作和生活。但是,对 于当代生物科学的主要内容和近期成果应在初中课程中占多大比重,并以何种形式反映出来这样复杂的问题, 还应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基于上述思考,本文将对生物课程的设置、内容选择和组织方法作一些探讨。

一、关于初中生物课程类型问题

由于生物学科与社会和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是否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热 门话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初中生物课程一直沿用原苏联课程模式,采用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好处是利于学生对 生物知识完整、系统的认识,学的基础理论较扎实,但不利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分科课程造成了学科间、学科 与社会间的割裂与分离,不利于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同时对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的发展考 虑较少。因此,从60年代起,世界许多国家在初中开设了综合课,如把生物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类学科合并。 对综合课的作用,许多文章都有论述,英国的j.b.英格拉姆认为:及时是认识方面的作用,学生更易接受综合 课程而不是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既可以提供整体观念,又利于联系知识的不同领域;第二是心理方面的作用, 综合课程是按儿童心理需要、兴趣、好奇心和活动来编制的,比分科课程按逻辑顺序编制更有助于学习和学生 个性发展;第三是社会方面的作用,他认为综合课利于教学与社会方面的联系,利于课堂间的相互影响,而分 科课程则不适应社会的变化。(注:j.b 英格拉姆著、吕达译:《综合课程的作用》,《课程·教材·教法》 1985年第2期。)英格拉姆的观点已被多数人认同。 根据综合课程综合程度的不同, 可把综合课程分成三种 :一是广域课程( broad fields curriculum), 它是根据各种社会问题把两个或几个学科综合为一个 新的领域;二是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是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合并成一个学科;三是相关课程 (correlated curriculum ),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

从生物学科应用性强特点看,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涉及生物内容的广域课程有其合理的方面,因为它更具有 开放性,便于教学与社会的结合,也利于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自然和社会问题。但笔者认为,目前在我 国开设广域课程的条件还不成熟,其原因有两个。

其一,设课的环境问题。广域课程的本质不是多学科的合并而是围绕着若干个现实的自然和社会问题展开 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想性和现实性。其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对自然和社会问题形成负责而又慎重反 应的价值体系和方法。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必须为此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如小班上课,以保障学生可以充分 、自由的发言;课时计划有高度的弹性,以保障学生能随着现实问题的出现而及时到现场进行参观和调查活动 ;教室应配有较好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保障学生能有效地直观感受现实问题的各个层面。

其二,课程的整体改革问题。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初中理科课程改革必将涉及整个初中课程改革, 甚至与小学、高中和大学的课程改革密切相关。显然这不是短期内能很好解决的复杂问题。

上述两种情况决定了我国生物课程改革要经历比较长的复杂过程。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当前生物课程变化 和发展实际情况,可以把目前的生物课内容分别放入两种类型的课程中。一类是融合课程,即把关系密切的几 个学科——植物、动物、生理、遗传等融合为一门学科;另一类为广域课程,即围绕着几个重要的自然和社会 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将有关的生物、物理、地理及社会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联系到一起。前者作 为必修课,后者作为选修课。

二、关于生物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编订的核心环节就是内容的选择。但很长时间内,如何选择必需的生物学知识,一直是没有解决好的 问题。笔者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受教学目标制约的,有什么样的目标就决定了应具有什么样的课程内容。 因此,我们在决定把什么知识纳入课程之前,必须先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试用)》(简称《生物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物教学 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教育(狭义的),能力培养与思想教育。这个目标可能笼统一些,但从《生物教学大 纲》对三方面目标阐释看,还是比较的。根据这个阐释以及义务教育特点,笔者认为初中生物教学目标可 以分成6个层面:

1.了解生物学科的基本原理与事实;

2.懂得事实、原理的来源;

3.能应用原理于生活实践中;

4.获得生物研究方法并能进行一定的研究调查;

5.形成正确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态度,养成一定的科学习惯(认知范畴、情意范畴);

6.应具有责任感与正确的价值观。

依据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以上教学目标,可把生物领域的知识划分为五大类:事实、概念原理、态度 、价值、程序(技能)。事实是对具体事物和现象的描述;概念原理是对生物学知识的某种现象、特征、规律 做出的概括性解释;态度,其教学指向目标不是使人获得什么原理、概念,而是使人产生一种喜好厌恶,它影 响人的价值判断,如对生态环境现状的介绍,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憎恶;价值陈述是对某事物的 功能和意义做出的判断,如介绍健康的机理,可使学生有这样的认识:要想身体好,就应多运动;程序,说明 生物实验的研究步骤。我们把五种类型的生物学知识与教学目标排成一个二维表,以便分析两者间的关系(如 表1),从中可看出,1.要达到生物教学目标, 五种类型的生物学知识在课程中都应有所反映,不同的教学目 标所需知识比例不同;2.目标层次越高,需要后两类知识类型比例越高。 

需要说明的是,知识类型的划分不是的,如价值类知识的陈述很可能使学生从中对某个概念、原理进 一步理解,它又成了概念类知识,这说明不同类型知识是互相影响、交叉的。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是概念类占 比重大,学生感到内容难,负担重,而且不利学生均衡发展,也不符合《生物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我们应 该加大生物课程中后几种类型知识的比重,但加大多少,不同类型知识以多大比例出现是应当进一步研究的。

那么五种类型知识选取又体现什么原则呢?应体现共性原则,即选取的内容应当成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所 需的经验而被重复使用。这种重复既包括为达到同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的学习,也包括为达到不同层次教学 目标的学习。我们应选取重复率大的、具有共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如图2),五种类型知识重复区域越大( 图2所示交叉线条区域),越具有共性,这是生物课程中最应选取的内容。确立各类知识中哪一部分最有共性除 了分析各类知识内容外,还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该年龄段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校内学习获 得的和在生活中获得的)。选取的内容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社会化——选择的内容是人类普遍关心的已经解决或正要解决的问题;

生活化——选择的内容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并对其生活或今后工作产生影响的;

活动化——需通过某些简便活动方能获得的知识,这些活动包括课内的实验活动与课外活动或社会生活实 践活动。

总之,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不同类型知识的搭配,又要考虑其共性。

三、关于生物课程的组织

课程内容的组织影响着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实施。目前的生物学课程是以生物知识内在联系形成的逻辑 顺序为体系,在具体组织中兼顾学生的认识规律,即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的组织是适合于分 科课程的,但如果综合课程也采用这种体系,则成了各分科的大拼盘。那么初中生物课程应怎样组织,以什么 为主线,才能较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呢?

从综合课设置的目标和生物学科的特点看,生物课应以与学生周边生活相关的生物内容为主线,也就是以 学生常见的或常接触的生物现象为主线。因为,及时,从认识观点的形成看,无论是认识自然界还是人类自身 ,尤其是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这样的主线既能反映自然与社会的本来面貌又能给学生一个整体观念,从 而使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现象和因素的联系与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二,从教学看,它有利于生物学科与社会、科 学技术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避免严谨的逻辑顺序造成的学科教学的孤立、僵化以及知识间的重复与割裂 ,同时也利于教学与学生已有经验的结合;第三,从知识价值看,这样的知识会成为学生以后学习与生活的储 备知识而被较大限度地利用。

整个课程体系可按单元组合式来排列,也就是按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单元,每个单元既是 开放的,又是完整的,类似英国的《社会中科学和技术》(注:〔英〕中学理科教材《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 ,董振邦等译校,青岛出版社1996年版。)教材的单元之间相对独立,不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但整个课 程的组织从宏观上应使学生对生物界有一个整体认识,而且这种认识随年级水平的增高应有所加深。很显然, 这种组织方式使课程更具有弹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特点以及学校状况来调整教学内容,使之适应 学生的发展需要。每个单元应由节构成,节与节划分以侧重完成的教学目标来确定,如有些节侧重于培养学生 的认识,有些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有些节侧重于使学生获得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等等,如表2所 示, 单元内节与节之间应有一定联系,构成一个较完整的单元。每个单元课程目标都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培养 。这样组织使课程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使每节课教学都具有针对性,避免教学中因注重概念、定义的灌输而 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另外,节内内容的组织也应打破以往的描述事实——下定义或概念——举例的单一模式 ,而应有多种模式,如现象——问题——观察或动手——解释;动手——问题——分析——解释;问题——调 查——分析——结论或建议;观察——分析——解释——概念;概念——观察或分析——解释等。美国的课程 论专家taba.h主张的课程组织形式:论题——主要观点——事实或情节也值得我们借鉴。

四、关于生物课时安排问题

目前初中生物课时占总必修课时的6.5%,平均周学时1.5学时,还较合理。现在关键是课时的分配问题。 笔者认为,生物课程从哪个年级开始设,是连续开设,还是间断开设,主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由于小 学开设了自然课,加之生物现象的广泛性,从初一开设生物课程是应当的,也是合理的。设课应连续,不应间 断,因为将学习过程连续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持续发展。另外,素质的培养,能力、认识 的提高都是一个综合性的培养过程,某一课程的间断或空缺都将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如仅从生物学科考 虑,三年课时应当平均分配,但考虑其他学科的安排和升学等因素,可以在三年级相对减少些学时,如初一为 2学时/周,初二为1.5学时/周,初三为1 学时/周。

,笔者还要特别强调在生物课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生物课实验与理论课时之比是1∶3,但 实际达不到。造成目前生物实验课教学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不是实验课多了,而是给的课时太少,实验课任务 与所分课时不成比例。当然,实验课内容也应改进,如应多强调学生的动手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果,否则实 验课就成了理论复习课,从而使实验时间严重不足。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浅议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论文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论文摘要:伴随着人口剧增和工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生态失衡等生态学问题,这些已引起了人们对生态环境教育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生态环境教育的含义、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阐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的责任。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一、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学有关概念、原理教育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如对生物有影响的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过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才能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2.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已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如介绍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对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有害影响,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华, ddt等物质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淡水紧缺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4.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

在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用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主导进行教学,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觉地用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去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1.结合教材,在课堂上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七年级教材及时单元是“生物和生物圈”,专门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各章节都蕴藏了许多这方面的素材。如关于“水资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对生物的重要性、水资源的短缺、饮用水时刻面临污染、保护水资源等等,渗透到许多章节。教师要充分重视,具体分析研究,使课文的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教育效果。

2.补充教材,适时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当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使学生了解:随着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现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缩导致航运受阻,以及水资源危机。一项资料显示: 18世纪人类为土地而战; 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人类为能源而战; 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有专家预言,全人类将为水而战。这些事实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 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三、寓“生态意识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有些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外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如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时,需要学生课余的参与,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由于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合课外活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能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强,学生耳闻目睹,效果更为显著。

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开展专题活动。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在校内定期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保知识,披露环境污染情况;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生物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等。并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写小论文。

引导学生关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上有关生态环境知识和环保方面的报道,定期进行交流讨论,结合一些重大生态事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定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活动,让生态意识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结合书本一些知识带领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某些具体工作,如带学生参观生活污水处理厂,去化工厂等企业了解治污措施;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和护林宣传和实践活动。另外,还要提醒学生以身作则,从点滴小事做起。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教学情境教育技术应用

摘要:

现代教育技术和情境创设都是当前关注热度较高的教学手段,能满足各个阶段、各门学科的教学改革需求。初中生物教学涉及大量生物体,无法仅依靠语言表述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知识结构和图像,若是将以上两种教学手段相融合,则能达到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本文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境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初中生物教学;创设情境

引言

世界上包含着形态各异的生物,教材中囊括的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且介绍的内容相对简单。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初中阶段生物知识,教师还应充分讲解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生物情境,使学生不再仅仅面对知识,而是真切地感受知识,在与知识的“亲密接触”中,在脑海中留有更加、深刻的印记。

一、以多彩图片创设教学导入情境

初中生物教材中虽然设置了众多图片,但是由于版面有限等原因,图片并不算丰富,每一个知识点基本上只会配有1~2张图片,甚至一些知识点并没有相匹配的图片。且为了版面美观,通常图片都较为分散,学生需要不断翻页,才能连续观赏图片,难以满足学生需求,无法仅依靠教材内容实现教学情境的良好创设。因而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网上搜索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通过连续、丰富、多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在学习冀少版七年级上册及时单元第二章《形形色色的植物》时,教师可以在正式教学前先找到相关的植物图片,将窗帘拉好,营造相对密闭的空间和静谧的气氛,以幻灯片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不同的植物图片。在相对暗淡的环境中,现代化教学设备发出的光线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初中生对自然更有亲近感,喜爱植物、动物,在观赏丰富多彩的植物图片时,会产生一种愉悦感,仿佛真的置于花园、森林之中。这时,教师再引出知识点内容,便能快速将学生引导至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二、以Flash动画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Flash动画相对于静态图片来说,更加生动且声情并茂[1]。其能够将生物知识以具体的形态、动作展现出来,实现对生物生理特点等的情境再现。因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Flash动画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对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的有效培养。如在学习冀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及时章及时节《种子萌发过程》时,教师则可以从网上下载相关Flash动画资源,或自己制作种子萌发的动画,为学生播放,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相对来说,教师自己制作的Flash动画会更加符合教学要求,且更具灵活度。由于当前很多初中生十分喜欢动漫和萌元素,因而教师可以在Flash动画制作中融入这些元素,形成Flash动画故事。如为阳光照射下、浇水下等不同情境的种子加上表情,使动画中的种子更具生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观看兴趣。当种子逐渐萌发后,教师还可以在动画中添上“嫩芽开始了新的生活”等字样,使学生对后续知识内容产生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真切地了解种子萌发过程的知识,并在愉悦的气氛中对其进行深刻记忆,主动对下节课内容进行复习,促进教学效果显著增强。另外,这一情境的创设有效解决了原本利用挂图展开教学而无法顾及后排学生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对知识内容进行具体化、细致化了解,更有助于初中生物内容中重点、难点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以视频创设教学延伸情境

视频能够将真实的影像和活生生的生物现象重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2]。且视频中包含的内容相对教材更加丰富、生动,实现了对教学知识的充实及对教学情境的进一步延伸。如在学习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及时章《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视频,并呈现人类破坏生物系统后发生的自然灾害,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的相关知识点,并为下一阶段《人类和自然界的协调与发展》课程内容的讲解做好铺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将教学情境与自身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观看视频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放大不同生物带来的积极作用,并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产生感慨。从而受到思想上的启发,认识到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另外,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视频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3]。在实验课程中,教师往往需要提前演示,但是很多后排学生无法细致观察到教师动作,而前排同学虽然能细致观看,但会由于教师熟练的动作而无法保持思路的紧跟,并要求教师反复操作。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实验视频代替原本的人工演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将实验教学延伸至虚拟的实验室中。并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中的暂停、回放等功能,对学生不明确的部分反复播放,或暂停后针对某一知识点详细讲解,充分确保学生对实验步骤等的了解,避免步骤遗漏等问题。并使学生在情境中对实验操作产生强烈的欲望,大大提高实验主动性及自信心[4]。

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前也是未来我国教育领域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技术的运用,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生动的Flash动画及内容充实的视频,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兴趣,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实现课程内容等的进一步延伸,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学习生物知识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作者:翁红阳 单位:莆田文献中学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教学人文教育研究

摘要:

生物教学对我国初中学生的成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是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生物教学;人文教育;教学视角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不提供纯粹的科学教育,因为这可能只是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不是完整的科学教育。完整的科学教育应当是既包括科学知识的,也包括人文知识的。初中生物教学作为学生的一种相对系统的入门科学教育,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精神与知识上获得双丰收。

1初中生物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只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现象,导致很多中学生性格越来越孤僻、冷漠、自私,缺乏集体荣誉感,甚至高分低能,而这样的学生即使理论知识再也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再仅限于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掌握程度,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养,特别是人才的人文素养,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没有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同步发展,错过了对学生渗透人文教育的时机。

2初中生物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具体实施策略

2.1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2.1.1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好奇心,从内心深处萌发求知欲望,将创新学习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自学、讨论和研究,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感受创新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2.1.2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教师为了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调动学生潜藏的勇气、胆量,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实际案例激发起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欲望,例如:“据报道,在我国一名年轻妈妈在回家的小道上看见自家的女儿在自家的阳台上向自己挥手并天真的扑向她,吓得这名年轻妈妈飞一般的冲到了自家的阳台下并稳稳地接住了自己的女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在这过程中妈妈的身体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女儿的身体又能否一点伤害都不受”展开谈论,让学生通过对以往知识的回顾,并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回答老师所提的问题。通过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相结合,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2.2初中生物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应该侧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通过对大自然中生物和风景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的奥妙。例如,对“生物的多样性”这章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学生常见的生物和不常见的生物的图片,比如说熊猫、鸵鸟、金丝猴等,经过整理后做成幻灯片,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立体,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在课堂上,教师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热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的强烈愿望,进而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使生物学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实现学生的多方位发展。

2.3初中生物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应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众所周知,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生物学科当中,还体现在其他学科当中,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生物学教学准备工作时,充分地了解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或者结合点,从而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相关知识的教学中,生物教师可以和计算机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讨论如何实现以计算机等媒体技术作为媒介,绘制出相关的结构层次图,使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有关知识更直观、更深入、更立体化,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3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实例探析

人又常常被称之为万物之灵,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往往处于这一链条的最顶端,人类往往是各类生物的中心。在今天的哲学家看来,这一观点并不值得提倡,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不再是万物之灵,人应当是一个“理性生态人”,如果说人类确实存在着异于其他生物的某种不同,那只能说人在自然发展中承担着更多的道义与责任,而这正是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关键。比如在《观察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教学中,常常需要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一是人体内分泌系统中主要有哪些内分泌腺;二是男性和女性的内分泌腺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对于后一个问题,笔者以为可以在对前一个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既要让学生认识到男性和女性的内分泌腺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性腺上,需要让学生认识到男性的性腺为睾丸,而女性的性腺为卵巢,还可以通过引申,让学生认识到这种不同保障了人类能够顺利繁衍,而也正是因为人类的繁衍,才使得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能够得到传承,而在这种传承的过程中文化又常常会因为社会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作为器质性的性腺是人类繁衍的物质基础,保障了精神传承成为可能。

4小结

生物教学从来就不是生物知识的教学,而应当是对生物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生物知识与人类发展不断思考的过程。唯其如此,生物教学才能在课堂上绽放出美丽的科学与人文之花。

作者:林存东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寅寺镇中学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德育教育探讨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逐步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也慢慢趋向现代化。然而,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却始终是德育的发展和建设。现代教育的发展并不只是重视成绩的好坏,德育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树立健全的人格也是至关重要的。初中生是处于青春期萌芽和发展的时期,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如果单独和直接的向他们灌输德育知识,会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更有甚至会适得其反,造成不可必要的麻烦。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和讲解德育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培养健全人格,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

关键词:

初中生物;德育教育

人教版教科书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形成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意识、团体意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要不断渗透德育知识,特别又是塑造性强的初中阶段,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在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渗透和发展德育知识,让学生在知识和思想人格上共同成长和发展。

一、了解教材,努力实施德育教育

德育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单独的德育教育是非常乏味无趣的。所以,德育如果以其他生物等知识为载体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初中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能为教学带来很好的效果。所以,初中生物教师要的了解教材和把握教材,要努力把德育内容渗透在生物知识中,提高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和培养他们树立健全人格,提高初中生思想上的觉悟。如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科及时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一节热爱生命中,教师除了传授生物知识以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思,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传授了生物知识,又在趣味的课堂中渗透了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德育内容。

二、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加强德育教育的内容

传统课堂都是以教师讲解和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听讲为辅助。很多初中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下都是很难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初中生的性格特点,结合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初中生物教师也应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课堂的讲解中。但是,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不得生搬硬套。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要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是要从认识、感知、体会,再到行使这一思想过程。认识就是指在课堂上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们产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人。如: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第三章《生物的进化》中的及时节《物种的起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模式,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把德育知识的基础贯穿在《物种起源》这一课堂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所了解,告诉他们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我们都应该保护和爱护它们。这样,教师就很好的将德育知识渗透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得到了思想上的认识和发展。感知和体会就是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思想认识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过程,的行使就是实践。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之前在课堂中渗透的德育知识都是为实践做铺垫的,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了思想上崇高的认识才能算是真正有思想,有道德的人。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认真钻研和了解初中生物教材,努力把德育知识渗透在每一个人初中生物知识点中,特别又是情感上的教育与价值观的确立,这都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也是渗透德育知识的最终目标。

三、利用多种教学途径,积极渗透德育知识

初中生是非常的活泼好动,自主性非常强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每一个初中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计划,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如:教师在讲解初中生物及时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生物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生物圈,让学生亲近大自然。这样,利用亲身实践来感受大自然,符合初中生好动的表现,同时,也是向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初中生的爱好和兴趣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对自己身边的花草树木进行修剪和挂牌,让学生在修剪的过程中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在挂牌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这些植物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初中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习惯。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如: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等,让学生用游戏比赛的方式进行宣传,如制作画稿和卡片,办宣传栏和板报。这样既让每一个学生积极投入到了学习和宣传中,又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而且灵活有效的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实施了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实践和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快乐成长和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四、结语

德育是任何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德育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发展,努力专研和了解教材,打破传统的教学课堂模式,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计划,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传授学生生物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发现和挖掘书本知识里的德育内容,使初中生在获取生物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道德上和人格品质上的教育和发展。努力让每一个初中生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思想、有道、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作者:李志伟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白坭中学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教学渗透亲子教育论文

摘要: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季节,生理、心理都发生明显变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亲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融洽的亲子关系能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一时期,与父母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父母对其教育效果的好坏。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亲子教育呢?本文从教会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教会与父母沟通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渗透方法 亲子教育

一、学会理解父母

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表示自己长大了。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及时步。通过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从而改善亲子关系。生物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与学生建立较亲密的师生关系,获得学生的欣赏和信任,然后通过与孩子较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重新理解父母的言语及行为,并在这一重构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用更积极合理的方式尝试改善亲子关系。同时,课下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准谈话的切入点,和学生做有效沟通,尽量做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对生物学科教学工作会有很大帮助。如在人的个体发育这节分析青春期心理的变化时说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做成年人看待,理解自己,这时我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同时反问学生,生活中的父母,我们又理解多少呢?父母夜以继日地劳作,他们为我们流下辛酸的泪水,我们又知道多少呢?工作的压力与烦恼促使他们生活节奏随之改变了,我们又做过什么呢?通过一系列反问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学会理解父母,至少尝试理解父母。在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帮助家长从不同于一般理解方式的角度分析并解读孩子的行为,使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及原因有更深入的理解,这一理解可以帮助家长重新看待并采用新的方式处理与孩子的亲子关系。那么,总体上说,这个工作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做。

二、教会学生感恩

教会学生感恩,教师要做感恩的典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表明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要教会学生感恩,教师要身体力行,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热情回应每一个向你主动问好的学生,感谢他的友善和尊重;在课堂上表扬积极答问、课后认真作业的学生,感谢他们对教学工作的配合,当学生的付出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谢意,他们学会感恩老师,尊重和欣赏他人;我们还可以时常向学生表达自己对社会、学校、父母、朋友的感恩之情,当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做懂得感恩的人,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生物教材中“人的生殖”一节内容,可以渗透感恩父母的教育。我是这样开展的,问学生是否知道自己是如何诞生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母体内一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而受精卵是精子和卵细胞经受精作用的结果,然后播放一段受精的视频,该视频讲述了几亿精子大军,是如何历经层层障碍,激烈竞争,只有一个精子与卵细胞成功结合的过程。学生看完视频后,都感慨万千,有的感慨精子旅程艰辛,有的感慨生命来之不易,接着我又播放了一段人类胚胎发育到母亲分娩过程的视频,看完视频后学生很感慨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接着我追问学生:“试想一下,你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现在的个体,你们的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每个人是不是都要感谢父母呢?”同学们感人肺腑,频频点头。如此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心灵上有震撼、有共鸣,学生才能学会感恩。

三、学会与父母沟通

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沟”者渠也,“通”者连也,“沟通”本身的意思是借助某种渠道使双方能够通连。沟通是双方的交换交流,单方的只是沟没有通。有效沟通指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信息,而对方的回应是我所祈望的。学生与家长在沟通上存在很大问题,轻的会产生不快心情,严重的导致离家出走,造成悲剧。关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据调查:有40.45%的家庭出现沟通障碍。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生物教师能为此做些什么呢?思来想去觉得应该利用生物学科的特点教给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学会与父母沟通。我在“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这节这样设计的,展示班上某位学生的一家三口的照片引起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接着提问:在这张照片中,①你看到了哪些性状?②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学生会回答遗传与变异的知识,如学生发现该生的某一性状和父母一方相似,我借机对学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与父母是一体的,平时应该经常和父母谈谈心,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告诉父母。沟通时注意自己的身份、态度、表情、口气等,一般来说,经过指导,学生都能尝到不同的成功喜悦。

四、总结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智力和人格健全发展,有助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有益于促进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生物教师的微薄之力帮助学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学生在融洽家庭气氛中健康成长。

作者:朱娟 单位:扬中市同德中学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教学环保教育渗透

一、将环保教育渗透到相关的知识点去

环保教育应该基于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为纲,进而实现环保教育的连接和拓展。比如,在学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绿色植被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后联系到目前人们对绿色植被的恣意砍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危害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老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一些充满绿色植被地区的图片,然后再展示一些植被被大量砍伐地区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一下绿色植被对于环境健康发挥的重要保护作用。通过一些植被破坏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如果绿色植被被广泛砍伐,人类的生存将面临巨大的威胁,以此来激发学生保护植被的欲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在生物教学中灵活渗透环保教育

生物教科书中有很多地方都加入了环保的理念,因此,老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改变原来那种让学生自由阅读的教学方式,将这部分内容重视起来,带领学生进行共同学习,在老师的讲述中渗透环保教育。比如,老师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有关知识点时,通常不会将“在山坡种草来保持水土”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只是让学生记住这种保持水土的措施。然而如果要在生物教学中深入环保教学,就不能对这部分知识点进行忽略,而应带领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向学生讲述水土流失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水土流失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的生态问题,在学生掌握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后,再向学生讲述避免水土流失的相关措施,实现环保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灵活渗透。

三、重视课程的探究活动

生物课程的探究活动中有许多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所以,教师应该重视生物课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身边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进行探究,了解这些环境破坏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危害。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能够使他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环境破坏产生的危害,进而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将环保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四、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渗透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的渗透不仅要联系课堂,还应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参与环保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在生活实践中落实环保行动。比如,学校可以在植树节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去海边捡垃圾,组织废旧电池回收活动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只有真正将环保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环保的意义。在初中生物课堂渗透环保教育是对当前建立生态环保社会的积极响应,而且将知识的传授与社会公德教育的传授融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也为我国的环保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者:王玲峰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逸挥基金中学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生命教育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策略

一、前言

对于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庭、社会的责任,通过生命教育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生命意义,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生物是一门揭示生命、研究生命的学科,可以说生命是生物教学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生命教育,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探析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是近几年新兴的一个课题,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从当前的情况看,教育领域还没有专门设置生命教育课程,而是将其渗透在其他学科中,特别是在生物学科。初中生物包含很多生命教育的知识,为生命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利用初中生物学科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已经成为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生命教育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让学生更加珍惜生命的存在,其次,通过生命教育,能让学生更加科学的理解生命的意义,让学生明白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另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充分尊重学生的特性,将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生命教育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策略

1.生命教育的开始—孕育生命

对于初中生物,其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生命的章节、知识,在进行生命教育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生命。七年级生物教材的“认识生物”一章有很多关于生命的知识,并且从浅到深助剂介绍了生命,让学生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了解到生物知识与生命教育的关联。在“认识生物”这一章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到人与其他生物体是一个相互补充的生命体系,其他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离开其他生物,人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可以说对其他生命的不尊重,就是糟蹋自己的生命。

2.生命教育的深入—珍惜生命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实践教学来开展生命教育,更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分析“水中氧气对金鱼呼吸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何才能观察到水中氧气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呢?有的学生会想,将一条金鱼放在水中有氧气的鱼缸中,将另一条金鱼放在没有水的鱼缸中,看两条金鱼的呼气频率。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生命教育引入实践中,让学生分析这种做法是不是会损害金鱼的生命,这种以损害生命得出试验结果的方法是不可取的。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是否能用一种既不伤害金鱼生命,又不影响试验的方法,这时有的学生就会想到将一条金鱼放在装有清水的鱼缸中,将另一条金鱼放在装有冷开水的鱼缸中,对其金鱼的呼吸频率。这样学生懂得要珍爱自然界的生命,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保护生命意识。

3.生命教育的延伸—保护生命

对于生命,与生态系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讲解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时,也要注重生命教育的引入。例如教师在讲解“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试验来了解生命的可贵。首先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视频,让学生对生态系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然后教师让学生说一个身边的生态系统,这时学生会说森林中的鸟、虫、植物等构成了生态系统,海洋中的植物、小鱼、大鱼等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这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破坏后,这个生态系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的学生会回答这个生态系统会崩溃,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会消失,还有的学生会回答,这个生态系统会发生变异,虽然有一部分生命消失了,但是会有另一种物体代替原来生态系统中的物体,继续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稳定。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会发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影响较大还是生命,这就会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命的意识。

四、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注意事项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端正自身的态度,积极的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虽然学生在学习上面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教师要明白每一个学生都是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将学生看做自身的朋友,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建立平等、自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生命教育打下良好的关系。另外,初中生物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还要注意,生命教育要持续的进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保障生命教育的持续性,才能确保生命教育获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在生命教育中,生物教师还要注重跨学科交流,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珍爱生命、保护生命。

五、总结

对于初中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很少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对生命不太尊重、关爱,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注重生命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用良好的态度度过生命的每一个过程。

作者:陈雅男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一、研读教材内容,挖掘教学素材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之所以产生心理压力,对学习产生反感,主要原因是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繁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教师认知研读生物教材,在教材中挖掘出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然后将这些教学内容和心理健康教学联系起来,利用这些教材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引导。比如在学习初中生物中“新陈代谢”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新陈代谢越强的生物,表现出越强的生命活力这样的知识点,来引导学生要做一个有活力的人,不断革新自己的思想,从而促进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提高;在学习“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是一种社交性的生物,人的情感、行为以及价值观都会和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必须要根据现实需求来改变自己的学习策略和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来;在学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的生产者”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人类对植物的这样一种依存的关系,使学生明白自己要怀着一种对大自然敬重的心态,友善地对待周围的一切,和自己的同学、父母是否能够和谐相处,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态,并像植物一样向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总之,教师需要善于从生物之间的关系来延伸到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生物的学习中能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二、改善教学环境,营造健康氛围

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原因不仅仅是学习压力引起的,还和周围的学习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在桌子上放上一盆花,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在教室里面贴上名言警句,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也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能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学习初中生物“呼吸作用”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就可以将吸烟的害处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人在吸烟的时候,就会对人体的细胞造成损害,然后影响人体的健康,在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放一些吸烟对肺部损伤的图片让学生来观看。当学生看到图片的时候,就会受到一种震撼。此时对于一些班级里面有吸烟现象的同学,教师不要直接指出,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感受明白吸烟对人的危害是很严重的。教师要用轻松幽默的环境来缓解学习气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然后让学生来回答自己对于呼吸的理解,学生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就会感觉到一种放松,因此就想要积极参与进来,一些平时有吸烟现象的同学也愿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使每个同学对吸烟都有了自己的感受,然后就能够主动地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的教学过程,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学习自由度,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理解,从而使得他们能够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三、优化教学过程,渗透心理教育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并优化上课的环节,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课堂和实践教学中,从而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引导。教师要逐渐使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设计实践课堂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实践以后能够具备积极向上、勇敢顽强以及合作的精神。比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对于环境的好处,就可以带领学生到周边的树林里面进行徒步行走,让学生在树林里清新的环境中去感受大自然所带来的神奇。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行走比较辛苦,有的学生就想放弃,此时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坚持下去。学生身处树林里面的时候,就会对树木、花草进行观察,就会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力量,尽管生存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在积极地向着太阳伸展自己的枝叶,想要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这就跟人一样,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都要怀着一种善良美好的心态,用自己的美去感染身边的人。这样的过程,学生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在生物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生物所展现出来的积极美好的一面和人之间的交往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感叹生命的伟大的同时,能够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作者:陈冬玲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及时初级中学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教学中递进式生命教育探索

新课标要求,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的生命意识能够得到培养,使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所以需要将递进式的生命教学贯穿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

一、关注教学内容,挖掘生命信息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递进式生命教育的时候,首先要立足于课本教材,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将教材内容与生命教育的主题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因而更容易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在教材中,小到细胞分子,大到森林宇宙,这些都蕴含了丰富的生命信息。从人类圈到生物圈,从植物的生长到人体的成长,处处都彰显着生命的力量,故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够逐渐感觉到生物的奇妙性。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些多媒体软件,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视频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受生命所带来的感动。比如在学习“生物圈”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草原上各个生物之间食物链的循环,来让学生理解大自然所孕育出来的生命延续性。在草原上,羚羊吃草,狼吃羚羊,然后狼死后又重新将自己的一切归还给大地,来对草进行养育。教师向学生展示这样一个生物链循环的过程,学生就会感叹狼怎么可以那么残忍地将羚羊吃掉,此时教师就可以开始讲解草原的发展过程,阐明草原之所以能够维持世世代代的生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狼对羚羊的数量进行了抑制,如果没有狼的话,羚羊就会在草原上肆意繁殖,它们会将草原上的草全部吃掉,导致牧民失去所依赖的生存物质,因此说明世界上任何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要对每一种生命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态,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不同的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就需要用一种平等的心态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二、设计教学内容,表现生命内涵

教师为了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受,让学生可以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态来感受自己周围的一切,这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所教学的内容也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而是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对生命的感悟。比如在执教苏教版初中生物“植物种子的萌芽”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春天的时候种下自己喜欢的一株植物的种子,然后通过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从植物的发芽、植物长出及时片叶子、植物开始抽枝到植物开花结果,让学生自己参与到生命的形成与生长过程之中来感受生命所带来的奇迹,这样学生对于生命的顽强就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有时候以为植物已经快要死的时候,植物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这样能够带给学生更深的生命感悟。当然在养植物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学生没有最终成功,这样可以让这部分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以此要求学生要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意识,不仅是对植物要有这种意识,对于人更是要有珍惜自己生命的意识,尽管生活中有很多的意外,但是只要具备了这样的爱护生命意识,就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化险为夷,也能够在看到别的生命处于危险的时候提供帮助。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参与到发现生命的过程之中,让学生对于生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养成一种正确的生命观———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能够爱护别人的生命。

三、举办生命讲座,提升学生感悟

由于学生在接受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接触到的知识面比较窄,所以有时候会陷入迷茫的境地,因此就需要学校和教师能够定期请来校外的教师在学校里面开办有关生命教育的讲座,让学生通过讲座的形式来加强对生命的感悟。在讲座过程中,由于讲座老师的情感抒发都比较强烈,再加上现场气氛的渲染,就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去。由于初中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学生就很容易感动,从而加深了对生命的理解。在讲座结束以后,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与生命相关的教育,再加上课堂中的不断深化,促使学生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生命观。比如在执教苏教版初中生物“拒绝”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增强对危害的直观感受,教师可以通过邀请校外有关专家到学校里面来举办“拒绝,热爱生命”的讲座形式向学生普及有关的知识,在专家讲到青少年吸毒的各种案例以及青少年由于吸毒造成的对身体的损伤、对家庭的伤害的时候,通过触目惊心的画面和视频都会让学生知道对于人体的危害是极大的,这样学生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就会自觉地对进行抵制。不仅如此,学生在对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还能够将自己的认识传递给身边的人,从而使得自己身边的朋友和亲人也能够洁身自好,爱护自己的生命,怀着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来进行学习和生活。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递进式生命教育的策略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来,让学生通过学习生命教育,能够形成一种正确的生命观———在爱护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能够爱护别人的生命。用自己积极健康的态度来感染周围的人,使得自己和他人都能够健康成长。

作者:徐丽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素质教育教学研究

一、转变教育观念

当前我国在迅猛的发展之中,作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在稳步提升。作为制造大国,我国当今所缺少的不是普通白领,而是高级蓝领。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对职业学校的偏见,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更侧重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我所任教的生物课为例,教学不应该仅仅作为知识灌输的工具,而应该是发展学生认知事物、突出实践、提升技能的手段。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在生活中去探索,在实践中去验证,改变以往填鸭式的知识传输模式,积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兴趣,把指令性教学变为指导性教学,尊重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看到希望,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二、加强观察、实践,注重能力培养

一个人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生物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取得是一个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只有通过平时的观察与实验,才能够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同时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学生思维敏捷的时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观察和实验的功能,能使学生学得牢,记得活,理解得透彻,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对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实践和研究能力比较薄弱,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现有的知识设计相应的实验课题,提倡创新能力的发挥,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已有的经验、能力发现去问题,并通过思考去解决这些问题。探索性实验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是初步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安排,也可以给出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这样有助于他们自身技能的提高。

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成败。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说得好:“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们要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并在教育事业中取得成功,毫无疑问地要求每个生物老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例如:积极参加教师队伍的普通话、多媒体教学培训、新课程改革教研等各类继续教育活动;每个学期订阅两至三种有关教育的书籍,不断地学习的科学技术,广泛收集生物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信息,进行知识更新等。通过学习,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技能素养、理论素质会不断提升,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开拓和推进素质教育,是适应21世纪教育的需要。

四、加强实验,提高实验开出率,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

生物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教学的目的有:(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获得和巩固基础知识;(3)培养实验操作能力;(4)培养观察和实验记录能力;(5)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其中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将来走向社会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强烈的探求兴趣,我在初中生物教学保障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开出率达,借助投影、录像和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并将部分教师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教学中要杜绝“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等纸上谈兵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的每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就要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到实验室或者大自然中去做这些实验,使实验的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实验前要告诉学生一些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实验中要求学生要注意观察,善于思维,联系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实验后要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培养他们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五、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育

当前初中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家庭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心理素质十分脆弱。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课堂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引到他们积极面对、健康发展。如教学青春期发育时,教师可按教材中所规定的内容介绍和讲解一些青春期特征、营养、锻炼和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性心理的产生、发展和性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通过谈心、心理辅导,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在科教兴国的强大氛围下,已经深入人心,以后也必将在教育行业中出现持续发展。根据我校多年来对素质教育的推进结果来看,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必将出现新的色彩。

作者:范兰慈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