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生物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中生物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生物论文

高中生物论文:谈HPS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发展

一、HPS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施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为例,阐述HPS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探讨生物科学史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1.演示现象,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在HPS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通过呈现科学史、科学故事,演示科学现象等方式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情境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演示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并创设如下情境:如果让你制作一个真核细胞模型,材料有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根据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上述特点?为什么?……让学生置于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思考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2.引出观点,启发学习,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结合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经典事件或争论焦点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启发学生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细胞膜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使它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②要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先要弄清其化学成分。用什么方法探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③细胞膜中的化学成分如何排布从而体现其功能的?通过以上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假设或解释,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3.学习历史,演绎科学探究,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

学习科学史,演绎科学探究过程是HPS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科学实验和结论,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体会科学研究的继承性、合作性、修正性与发展性。本节的科学史及其中的科学方法与结论总结如下页表1,教师在呈现科学史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探究的思维和过程。

4.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或构建模型,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或构建模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讲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教师可结合科学史资料,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并画出细胞膜中磷脂、蛋白质的排布方式(课后可利用废品制作模型),学习模型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运用。

5.呈现科学观念,实践检验,构建科学的概念

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演绎和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体验科学研究这一过程,水到渠成地引出科学的观念以及对科学观念进行实践检验的案例,引导学生转变原有的观念,为其构建正确的科学概念提供思想基础。例如,教师可通过动画展示细胞的生长、白细胞吞噬细菌、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现象证明细胞膜的流动性,并呈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这一模型的直观认识。

6.总结评价,巩固深化,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

通过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梳理和总结,促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巩固深化科学知识。教师可梳理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认识科学探究过程是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在评价学习效果时,可启发学生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或构建有关生物膜的概念图,并谈谈学习科学史的感悟,评价其学习效果,建构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在课程结束时可提出问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否无缺?给课堂留白,引发学生勇于对科学知识产生质疑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二、启示与思考

通过HPS教学模式展开中学生物学教学,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加深其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方面的启迪,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促进其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在运用HPS教学模式时,教师应注意将科学史与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而不是单纯地讲授科学故事或追溯科学史,冲淡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史得出科学结论过程中应加强对科学思维的关注,避免将知识直接抛给学生,把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

同时,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运用HPS教学模式需要对科学史内容有深刻的认识,教师自身也需要加强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方面的知识和素养。

高中生物论文: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实现科学探究的方法实践策略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习及时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以及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阐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列举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描述植物顶端优势的现象、原因、解除方法及应用,并举例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以往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教师先分析图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得出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再通过阅读资料、分析例题等形式理解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感受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却缺少学生的自主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只是被动地在听在记在做而已,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创造性强、行动能力突出将是对高端人才的重要要求。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中特别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鉴于此,笔者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在突出生物学基本事实、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切身体会如何获得信息并进行信息转换,在实践中进行科学探究,并养成科学精神。

一、自主绘制真实数据曲线,学会获得信息,解读信息,进行信息转换

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分析教材中的图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特性。这种形式的优点是教学过程简单、知识获取直接,但不能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并思考的能力。因此,笔者尝试指导学生首先自主分析课前准备的一系列实验数据,再绘制相应的曲线,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前笔者准备了两份数据表,及时份表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燕麦胚根的生长情况的影响”的实验数据(表1)。先请学生代表上台在黑板上绘制横坐标是生长素溶液的浓度,纵坐标是胚根的平均长度的曲线,并请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画。有了具体的数据,讲台上和座位上的学生都画得非常认真。图像绘制完成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评价黑板上的几幅曲线。在评选出“作品”后,学生分析“作品内涵”,即曲线反映了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燕麦胚根的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生长素溶液的浓度与胚根的平均长度呈现正相关,超过一定浓度后,生长素溶液的浓度与胚根的平均长度呈现负相关。

之后,学生们根据第二份数据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燕麦胚芽的生长情况的影响”的实验数据(表2)在之前绘制的曲线基础上绘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胚芽的影响(图1)。绘制完成后,学生可以从曲线直观分析得出结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胚根和胚芽的影响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但不相同。这样,具体的数据信息就先转化成了形象的图像信息,再转化为结论。

接着,笔者提供教材上的图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根、芽和茎的相对影响”(图2),学生将其与自己绘制的曲线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图像中包含的信息。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更能体会到理论来源于现实的道理,并提高学习的兴趣。

从获得实验数据到自主绘制图表,再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在此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充分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而且他们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进行信息转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家获取信息、科学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索过程。

二、观察身边生物学现象,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呈宝塔状的松树、修剪呈半球状的大叶黄杨,这些树形的塑造都利用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在学生了解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概念基础上,笔者以这些身边客观存在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生长素生理作用与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

首先,笔者出示课前拍摄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松树及大叶黄杨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松树一般呈宝塔状而大叶黄杨呈半球状,学生说出松树的树形没有经过修剪而大叶黄杨是经过修剪的。接着,学生取出课前实地摘取的大叶黄杨的枝条,进行分析,发现:有的大叶黄杨枝条上的顶芽保留,侧枝基本没有发育;而有的枝条,剪去顶芽,侧芽发育成侧枝(图3)。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带着问题,学生们继续探究。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学生们知道了顶端优势,即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如果摘除顶芽,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所受的抑制作用就会减弱,逐渐发育为枝条。

通过科学的探究,学生们很快就体会到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也理解了没有经过修剪的松树呈宝塔状而经过修剪的大叶黄杨呈现球状。这时,笔者启发学生说出顶端优势的应用实例,他们发散思维畅所欲言,说了很多例子:如在农业生产中,对果树进行修剪,对棉花、番茄等农作物进行摘心都是通过解除顶端优势达到增产的目的;而在林业生产中,通过维持顶端优势可以获得大量的材用树木。

身边的生物学现象随处可见,而仔细的观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科学性的探究,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原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

三、通过预实验,进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初步养成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根的影响不同,而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生产实践中十分重要。教材中设计的探究活动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体现探究活动的效果和意义,养成科学方法、态度和精神,笔者将这节课的探究活动分为两个环节:预实验和正式实验。

(1)预实验。提前两周组织了两组(每组4人)有兴趣的同学开展了探究活动的预实验。具体如下:

实验目的:探索萘乙酸促进迎春花 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

提出问题:萘乙酸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是多少?

材料器具:一年生生长旺盛的生理状况基本一致的迎春花枝条28根,枝剪,蒸馏水,0.1mol/L的NaOH溶液,烧杯,量筒,玻璃棒,萘乙酸等。

实验步骤:

①配制溶液:配制2、4、6、8、10、12ppm浓度的萘乙酸溶液;

②制作插条:一年生迎春花枝条、长约10~15cm、带芽(3个)、去成熟叶,下端剪成光滑斜面,分成7组,每组4支;

③处理插条:浸泡法,使用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枝条(下端),深约1.5cm,处理24h后取出,晾干4h;

④水培观察:将处理后的六组插条,再加一组对照组(不经处理),下端浸泡在清水中;

⑤观察记录:水培9d,每天固定时间观察生根数,填写数据表(表3)并绘制曲线;

⑥结果分析:生根数最多的为适宜浓度;

⑦表达和交流讨论。

进行预实验为正式实验摸索了条件,也可以检验此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避免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的浪费。通过开展此预实验,学生们查阅很多资料,了解到配制萘乙酸溶液可以加入NaOH助溶解,制作插条时要注意尽量避免差异,此实验处理插条采取浸泡法,所以处理时间要长,如果采用蘸沾法,处理插条的时间要短,通过水培观察生根数效果较好,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观察等。

(2)正式实验。在开展正式实验之前,学生先汇报了预实验的过程及结果。结果表明:4 ppm浓度的萘乙酸为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正式实验。学生们选择0.2 ppm作为浓度梯度,利用3.0、3.2、3.4、3.6、3.8、4.0、4.2、4.4、4.6、4.8、5.0 ppm浓度的萘乙酸浸泡枝条,再按照预实验的步骤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两周后的课堂上组织小组内汇报实验情况,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讨论。

因为进行了预实验,避免了很多探索的过程,确保顺利开展正式实验,有一些组得出4.8 ppm的萘乙酸是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表4),但也有不少组得出其他不同的结论。学生也在交流时分析原因,如制作插条时有差异存在,配制的萘乙酸溶液的浓度存在问题等。

通过开展预实验、进行正式实验,学生们比较顺利地开展了课堂探究活动,获得了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并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体会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培养了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并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交流与合作,切身体会到探究的科学方法,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求实、创新、团队的科学精神。教书育人不是一节课的时间和过程,如果教师能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持之以恒,在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方面,一定能有所收获。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三环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摘要]: 课堂教学必须摆脱课本的固有模式,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环教学法主要包括了教师设问,学生设问,及时反馈三个环节。此法优点:( 1)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2)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运用此法要注意①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②教师要营造民主气氛。

[关键词]: 三环教学、问题、创新

1、三环教学的产生

中学生物学课本对于知识的安排大部分呈现出这样一种模式:概念 --内容--总结。如按课本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一种结论式教学,其教学方法总摆脱不了注入式,填鸭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培养。我摸索应用了问题型的三环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三环教学的应用

三环教学的课堂教学有二方面:其一是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它通过学生对教师设计问题的分析、研究、总结,获得相关知识。其二是学生前面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问题,它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有主见地学习。

2.1教师设问

要使学生迅速学好新内容,必须从全体出发,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设问,问题设置的难度控制是教师提出问题成功于否的关键因素,具体做法如下

在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设计了下述问题,要求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讨论。

( 1)倒伏了的植物茎会如何生长?

( 2)茎为什么会这样生长?

及时个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很快就能回家出来,茎是背地生长;学生在分析第二个问题时,遇到了困难,教师及时地补充一问,给学生一个台阶。同学生们在排队跑弯道时,是如何跑的?这一问题表面虽与课本知识无关,但学生很快由跑道外侧的同学跑的快,内侧的同学跑的慢,就可转弯而推理分析得到,茎背地生长是由于近地面一侧长得快,远离地面一侧长得慢所致。接着我又设置了第三个问题:

( 3)向光一侧为何生长得快?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学生将课本知识迁移至本题,得出了科学的结论,由于重力作用,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素能促进生长,因此长得快。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掌握了生长素的不同运输规律

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学得轻松,教师讲的也很少,应该说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相对枯燥听教学内容。

2.2学生设问

通过教师设问这个环节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此时,让学生把固定内容活化到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去探索,去主动地提出问题,随后又自己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的及时引导是这一环节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接下来学习“生长素作用的二重性”时,首先向学生出示倒伏的植物茎背地生长而根向地生长的图片,让学生对植物的生长现象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讨论、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根的向地生长与生长素能促进生长这一事实相矛盾,讨论就更激烈。学生提出了各自的问题与假设。乐后,分别选取学生代表发表各自的观点,且允许其它学生可以向学生代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请学生结合刚才的讨论对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再解释。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作出正确的分析。这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还巩固了上一环节的知识。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十分地活跃,整个过程都在积极探索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2.3及时反馈

前二个环节着重于课堂,这一环节重视的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前二个环节获得的知识能否正确灵活的运用于实践,取决于这一环节的成功与否。

美国心理学家 C.C罗西和L.K亨利做了一个实验,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每天学习后对他们进行测试,及时组学生每天都知道结果,第二组学生每周有一次知道结果,第三组学生都不知道结果,进行第八周后,效果截然不同,及时组好,第二组次之,第三组最差。可见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有及时评价能使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更努力地学习,如果没有及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就会使学生的错误和偏差得不到及时地纠正,以致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影响后续学习。每次批完作业或试卷后,教师不要急着讲解,而让学生自我反馈或相互反馈。这次为什么这样做?当时是怎样思考的?这道题是否有更好的表达方式?或者想想,这道题为什么做的不够理想?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应采取哪些补救的措施?从中要接受哪些教训……经常进行这类自我反馈,或相互反馈,有助于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及时改进和调整学习策略中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三环教学的启示

通过这样的教学得到了如下的启示:

3.1三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问题才能引发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才有获得独特思路的可能,才有创新的可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贯穿问题型的教学思想,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回答问题,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一个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大小是创新能力强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尽可能注意开放性。爱因思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指出问题是一个积极求异的结果,也是一个具有创新潜能的重要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

3.2三环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由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分析、讨论的总结得出。这样学生有一个充满激情的学习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必要地、有效地指导,起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3.3在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要这种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只是一个参加者,不能包办代替。但当学生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你还得充当点拨者的角色,对有的问题加以适当的说明,在问题讨论形成结论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进行,但由于学生的知识面和经验有限,对问题的总结往往不,用词不当,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运用的语言形成科学的概念,以免给学生留下模糊不清的或者错误的概念。

3.4在教学中教 师要营造民主的气氛

在民主的环境与气氛中学生感到宽松、融洽、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学生才能自由与民主地思考,大胆提出假设,无顾忌地发表见解。教师可以通过微笑,欣赏、认可的目光,委婉或激励的语言等方法营造氛围。

3.5这种教学过程,能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讨论、判断推理能力;能使学生接受到潜移默化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久而久之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论文]习题讲评“五注重”

习题讲评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讲评能帮助学生澄清模糊概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明确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一堂高质量的习题评讲课往往能起到做几份练习的功效,因此,我们应重视讲评课的教学。笔者认为,习题讲评课的重点是“五个注重”。

一.注重错因分析

讲评时,教师不仅要指出“错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只有找出错误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使学生以后的复习、练习更具针对性,避免一错再错,常见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概念模糊不清

题1 由六倍体普通小麦的花粉培育而成的植株是( )

A.单倍体 B.二倍体 C.三倍体 D.六倍体

错解:C

错因:对单倍体、多倍体以及染色体组的概念和关系模糊不清,因而在解题时片面地理解为单倍体是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个体,误认为六倍体普通小麦的花粉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由它培育而成的植株为三倍体。正解:A

2.审题粗心大意

题2 蛋白质经消化后的终产物是( )

A.多种氨基酸 B.各种分子量不等的多肽

C.二氧化碳、水和尿素 D.以上所列均是消化后的终产物

错解:C

错因:此题所问的是蛋白质消化后的终产物,而很多学生审题时,粗心大意,把消化的终产物看作是代谢的终产物。正解:A

3.思维狭窄片面

题3 如果滑桃(aa)接受了毛桃(AA)花粉,那么在滑桃亲本植株上结的是 桃。

错解:毛桃

错因:认为杂交后基因型为Aa,故为毛桃。而没有考虑到Aa是其子代的基因型,果实是由母本的子房壁发育而来的,其基因型仍为aa,杂交并不能改变母本的基因型。正解:滑桃

4.干扰因素的影响

题4 500克黄豆制成2500克黄豆芽,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物的变化是( )

A.增多 B.减少 C.不增加也不减少 D.以上都不对

错解:A

错因:很多学生仅从数据上看,认为有机物增加了,题目中2500克就是解题的干扰因素。正解:B

5.忽视潜在因素

如题4,潜在因素是:从黄豆发育成黄豆芽这一过程中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即不能制造有机物还要消耗有机物,所以有机物是减少了。

6.语言表述含糊

很多学生不能用富有科学性、逻辑性和性的文字表述答案。

二.注重思路引导

在讲评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对答案或纠正错误,而应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对考点进行分析,思考试题涉及了哪些知识点,要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的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所以教师在讲评时,应时刻做好思路思维的示范,要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思路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

题5 一条含有1000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合成它的RNA分子和DNA分子中,至少应含有的碱基数为( )

A.2000和4000 B.1000和2000 C.3000和3000 D.3000和6000

解题思路:首先明确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DNA和RNA的结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密码子的概念;其次是思考这些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即DNA通常是双链结构,而信使RNA是单链结构;蛋白质是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的,信使RNA又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转录而成的;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称为密码子。形成氨基酸个数、信使RNA碱基数、DNA碱基数的对应关系为:136,所以答案应为D。

三.注重技巧传授

习题讲评时,教师要善于将题型分类,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并教会学生进行小结归纳。巧解问题要求学生对概念、规律、原理有深刻理解,对问题情景能分析透彻,对知识能综合、灵活运用。讲评时不能只停留在具体知识的得失上,而应注重解法的领会和技巧的传授,这样日积月累就能提高解题的速度。

题6: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则其子代基因型种类数为 。解这道题的常规方法是先写出遗传图解,再数出基因型种类数,这种解法比较麻烦。我们可指导学生根据分离规律来解,即Aa×Aa子代有3种基因型,Bb×bb子代有2种基因型,再进行自由组合,这样子代的基因型种类为2×3=6种。

四.注重思维发散

很多试题都是源于书本的,只是命题人在题设条件、问题的情境和设问方式上作了适当的变换,这样的试题给人一种似曾相识而又不落窠臼的感觉,很多学生由于思维定势造成失分,此时应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进行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而应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所以,习题讲完之后,教师应把原题加以变化,进行“变式练习”,如可改变题设部分的某一条件,变换问题情境,变换设问方式,还可以把几条题目进行重组综合,这实际上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再练习”“再提高”的机会,如此对某知识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合理的思维发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加强思维的变通。

题7 在正常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某植物,若突然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则其叶肉细胞内五碳化合物含量会 ,原因是 。

变题如下:①改变设问方式:其叶肉细胞内三碳化合物含量会 ,原因是 。②改变题设条件:若突然撤去光照,则其叶肉细胞内五碳化合物含量会 ,原因是 ;三碳化合物含量会 ,原因是 。通过这样的变式练习,可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条件和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三碳化合物和五碳化合物的转变等知识的理解。

五.重策略训练

缺乏解题策略往往是学生不能正确解决具有新情景、重能力等特点的综合性题目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尤其是中等生,他们与学习较好的学生的差距往往不是要基础知识方面,而是在解题策略方面,所以在习题讲评,教师应注重解题策略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们可以从审题、答题等方面进行策略训练。

1.审题策略 审好题是成功解题的前提,审题的关键是要把题目中的有用信息提取出来,其中有的信息是题目中显现的,而有的信息是题目中隐含的,审题时尤其要把隐含的信息挖掘出来,使之显性化。要把题目的要点勾画出来,突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删除影响思考的枝节与修饰,使题目简化,或可把题目用图表示出来,使问题直观化。

题8 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儿子和一个正常的女儿,该女子与一患白化病的男子婚配后,生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 。若根据题意画成下图就很清楚。

2.答题策略 很多学生失分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不会解题,而是因为其表述含糊不清,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答题的关键是要用、精炼的文字表述。所以应要求学生对答案的表述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严密的逻辑性,力求用专业理论、专业术语进行规范化的表述。

题9 甘蔗对磷的吸收,白天比晚上只稍微多一些;而对水分的吸收,白天比晚上多十倍。这一现象说明 。有的学生回答:吸收磷和吸收水分无关。这种回答显然是错误的。也有的学生回答:吸收磷和吸收水分是两个独立的过程。这种回答是片面的。的回答是:吸收磷和吸收水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关键是要答出“相对独立”这四个字。

总之,习题讲评是生物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讲评

过程中应力求精讲精析,抓住典型错因,择其要点加以点拨,充分启发学生思维,对解题思路加以引导,对解题策略和技巧进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题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习题讲评课的作用。

高中生物论文:浅谈高中生物小班化教学的创新

一、前言

传统的大班级制授课在今天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足。“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小班化教育!”开展高中生物小班化教学探究不仅是改变当前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低效的要求,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时展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挖掘学生潜能,努力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性人才。

二、小班化教学优势分析

“小班化教学强调让每个学生受到充分的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小班化教学更好的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考虑学生个体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并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学生能够占有学习空间与时间,享受教育资源,有效改善受教育条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小班化教学能够有效促进课堂师生、生生互动,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综合各种教育因素,激发每一位学生潜能,增强体验,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三、高中生物小班化教学实践

1.优化学习环境,激发学习意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意识,“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且安全性的教学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情感,转变教师观念,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首先,我根据高中生物小班教学师生互动的需要,优化课桌椅排列设计,优化生物实验室布置,便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便于师生课堂互动,打破空间隔离感,拉近心理距离,激发学习需求;其次,我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生物课程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我们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我在学校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运用录放机、投影、计算机、校园网络等设备来改善学习条件,增强生物课堂趣味性,扩大学生视野,激发生物课程魅力等;第三,我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小班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加强课堂语言艺术研究,课堂用语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幽默,多一些激励;巧妙运用好体态语言,表达我的关爱、我的肯定等。

2.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因生施教

反思传统大班制教学,我发现大班制教学学生人数多,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导致一部分好学生学有余力,一部分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力不从心等,严重挫伤了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小班化教学规模小,教师精力集中,便于我们了解与把握每个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教学。首先,我针对学生生物素质发展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案。教学案预习板块,我主要设计了知识回顾、预习新知、预习质疑、预习自测等几个板块,帮助每一个学生梳理已有知识,预习新知并进行自我问题发现;其次,我采取恰当的课堂教学形式,成立探究问题组,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与生物实验,并优化教学策略,根据不同学生的课堂学习实际给予指导;第三,依据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类别,分层进行作业设计。通过为每一个学生设计生物学习方案,组织生物教学,使他们都能在生物学习中,学有所得,获得学习成就感。

3.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

在长期生物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小班化教学”中“小班”只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外壳,它的本质应该落实在生物“教学”。我深知高中高效生物课堂打造离不开有效的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优化教学策略来提升生物课堂效率:小组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个体生物科学素质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游戏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巧妙的穿插游戏,增强直观感受与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情境教学法,生物课程操作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模拟生物科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境体验,增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任何一种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特点与课程教学内容特点,要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生物科学素质。

4.实施多元评价,调整学生学习

任何一种教学评价都是为了更好的调整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与素质的提升,所以小班化教学要实施多元化学生评价,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在生物课程评价主体上,我综合教师、学生、小组等主体,将师评、互评、自评、组评相结合,使评价更客观;在评价内容方面,除了评价生物基础知识外,还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生物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在阶段上,综合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期中评价、期末评价等,合理安排分值比例。努力打造动态、多元、立体化生物课程评价,同时考虑学生评价的导向性与激励性。

四、结语

高中生物小班化教学探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要我们每一位高中生物教师能够本着一颗探求之心,在生物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探索,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一定能够推动高中生物小班化教学,提升每一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新视角和新策略

高中生物课改的实施已近6年。回想参与课改的过程,尤其是在不同角色的转换中,笔者感到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虽有一些困难,但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去审视它。

一、生物教材编写的新视角

从生物教材编写的视角看,教材编写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生物教师是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只有广大教师的主动参与,教材才能持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教材没有好,只有更好。例如,生物教科书的编写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体现了生物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具普适性、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由于受编写时间、编写人员对学科和课程思想认识的限制,导致教材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改倡导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已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生物教师在使用教材、实施教学过程的同时,应该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

1.教师要本着“依靠教材而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而不脱离教材”的原则,丰富教材的内涵,拓展教材的外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改编、重组等,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2.教师要创造性地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构思,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设计与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教材成为“学材”。

案例2 在讲授高三选修教材中“人的体温及调节”时,笔者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导入主题:请同学们回想冬天在室外时,脸和手被冻成什么颜色。有的学生说:“冻得发紫。”有的学生说:“冻得发红。”笔者又会接着问:“冬天我们刚刚从浴室洗澡出来,脸色和皮肤颜色如何?”大家说:“红彤彤的。”立即有学生说:“怎么都是红色的?”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于是一场热烈的讨论和互动就开始了。这样,学生就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该节课的学习。

3.教材受篇幅和结构体系的制约,有些内容省略了探索过程,只给出了结论,这给教与学都带来了一些困难。教师在教材二次开发中可以对结论进行问题化处理,通过铺垫性知识,列举实例等把结论细化为系列化的阶梯问题,重视生物学史实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便于学生层层探究。

案例3 “对DNA复制方式的探究”进行设计

师:为了探究DNA复制的方式究竟是全保留的还是半保留的,你认为应该怎么设计实验?

该实验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意识到该实验的关键是不同复制方式子代DNA的双链组成不同。然后教师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进行探究。

问题1:若要区分母链和子链,可采取什么办法?

问题2:若要标记母链、子链,可选用什么元素?

问题3:若亲代DNA是的,放在的环境中进行培养,则子一代、子二代DNA会含有哪种氮元素?

问题4:若是全保留复制(或半保留复制),对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的DNA分别进行离心后,DNA会如何分布?

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和探究,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二、生物课教学的新视角

从生物课教学的视角看,生物课改是一个革旧鼎新的过程,生物教师只有在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的轮回中,才能真正融入课改,实现专业成长。

课改的关键是改课。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倘若不改课,课改则流于形式。改课既是课改的本质要义,也是课改的难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课标》的实施,实际上是一场课堂教学改革的攻坚战。因此,课改必须改课,只有这样,课改才能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

1.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教学设计,改革生物课堂教学从操作层面上讲,必须变无效、低效的教学设计为有效、高效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给学生留足自由思维的空间,形式上不必过于琐碎,结构上不必过于封闭和程式化,而应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以便在课堂上能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师生互动交流、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备课方式从思维狭隘、负担繁重的个人独立备课转变为集中智慧、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从形式主义的抄写教案转变为思考注重实效的“教学结构”。

案例4 记高一生物备课组的一次活动(节选)

(周四下午,高一生物备课组办公室)

主备人:张老师

课题: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辨析

张老师:本节课的难点主要是两种细胞分裂过程图像的理解与辨析,如何解决?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如果全由教师简单地说教,效果肯定不行。一下课,黑板一擦,学生就会基本忘掉,那如何来突破这一难点?

潘老师:我认为这部分内容应尝试通过学生建构模型,并根据模型总结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规律。

朱老师:我认为潘老师讲得很好,我去年教这部分内容时,就先采用了这一方法将学生进行分组,给每组发大小相同的白纸12张,分别代表有丝分裂,减数Ⅰ,减数Ⅱ的前、中、后、末4个时期的细胞轮廓,并在每张白纸的右下角写上具体的分裂方式和时期,提供2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用于染色体的构建。

刘老师:我认为用细铁丝来代表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时把细铁丝绕在铅笔上形成螺旋状,变短、变粗。这样,就可以形象地表示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以及解螺旋再形成染色质的变化过程,效果很好。

2.生物教学设计要采用“双案制”, 除教案外,还必须设计好“学案”和作业。为保障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思维时间,要求学案必须提前1~2天发给学生,先学后教。教师要精选课后作业,倡导针对不同学生布置分层作业,确保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案例5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2)学案结构(节选)

学习目标(略)

知识准备:复习第三章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中的叶绿体相关知识。

自主研习:

(1)阅读课本,光合作用的过程?发生的主要变化?

(2)填写表格(略),比较光合作用2个阶段的异同点,理解光合作用过程变化的实质。

(3)从光合作用变化的过程分析,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效率?

合作探究:

(1)如果你是一位农民朋友,那你在大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叙述理由。

(2)填表: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异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异同。

适度拓展: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那么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都有叶绿体吗?

3.从“经验教学”走向“反思教学”。常规化的惯例和习惯往往支配着我们的生物教学行为。如果一位生物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其旧有的观念和不当的教学行为就难以改变,教学就可能长期维持原有的水平而停滞不前。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深入推进生物课改的今天,尤为如此。笔者在教学中建议老师们从“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进行反思。“备课”中的反思称为“行动前的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称为“行动中的反思”,课后的反思称为“行动后的反思”。但无论何种反思,都必须“针对教学事件并以有效教学的理念去设计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的地平线永远在前方。在生物教学中推行反思教学大有可为,也一定大有作为。

案例6 教学反思:我问自己

课前:上一节课,我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与什么问题相关?这个问题我以前见过或听说过吗?别人曾经遇到并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别人是怎么解决的?我能否借鉴别人的想法或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涉及某些“教学理论”问题?

课中: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我应该怎样去解决应对这些教学事件,而我这样应对合理吗?我该怎样调整我原先的教学方案?

课后:刚才教室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些教学事件暗示了什么?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处理?

三、生物教师专业培训的新视角

从生物教师专业培训的视角看,课改培训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培训者只有创造性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使教师真正从中受益。

当前的课改培训往往存在一些倾向:要么就高,高到大谈教育理论而不言课本;要么就低,低到只谈教材的重难点而不言教育观念。两者都不利于我们的课程改革,对提高教学效益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要改变这一状况,笔者认为,关键是做到以下几点:

1.要注重培训的实用性,也就是要面对眼前的问题,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眼前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刚刚发生在我们课堂中的问题,或者就是马上要发生在课堂中的问题。因此,培训和教研的重心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

2.要注重培训对象的层次性。课改的问题说到底是教师的问题。教师面临新课程,既是专业发展的机遇,又是对专业素质的挑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个体需要不尽相同。通识培训是必要的,集中研究也是必要的,但有这些还不够。培训必须有层次性,要分层解决每一类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否则,培训活动搞得很热闹,但教师的教学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或者效益低下。

案例7 笔者所在学校生物教师分层培训计划(节选)

教龄5年以内的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培训主要以“单元教学研究”为切入点开展研究。这一类教师要以“单元”为载体,领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分析教学活动的组织意图及要求,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与经验水平,优化教学方法,设计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

教龄5~10年的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培训主要采用“主题式”研究活动,通过解构与主题相关的教学片断,探讨同类问题的解决策略,分析总结应对办法,更进一步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培训主要采用“理解式”研究方法。“理解式”即理解教育经验、改造教育经验。培训旨在从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一支引领学校课程改革的队伍。培训的中心是“理解经验”,引导教师以教育理论为视角表达、展示、整理、理解、改造、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四、生物考试评价的新视角

从生物考试评价的视角看,课改与评价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考试评价只有真正发挥其正确的导向作用,课改才能真正摆脱“镣铐之舞”。

《课标》明确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从总体上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自我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笔者认为,与课改相适应的考试评价至少应做到以下方面:

1.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评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态是有效生物教学的基本表征,也是教学评价的根本依据,课程目标实现度、学生主体参与度、师生交融互动度、师生行为有效度、学生主动发展度等是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过程、能力等也应该成为衡量学业成就的指标。这方面我们还缺少系统的研究。

2.教学效益评估要科学完善、操作性强,既要抛弃唯成绩论,也不必谈分数色变。一提考试有人就说是搞“应试”教育,一提成绩考核有人就说是与素质教育相背离。这种观点是“简单线性”思维在作祟。毋庸讳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评价来说,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是绕不开的话题,从目前看,这些考试从形式到内容与课改的发展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笔者认为,只有广大教师在评价的主体、形式、内容、功能等方面不懈探索,考试评价终究会回归正确的导向,课改终究会摆脱“镣铐”,自由挥舞

高中生物论文:新课改下怎么实施有效地高中生物教学

教育的发展要符合时展的需求,特别是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发展的根基。生物学科作为高中课程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学生的知识构成方面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科学的进行生物学科教学,新颁布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提高为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仔细的研究学生,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快乐体验,让生物课堂生活化、情感化、合作化、创新化。那么,在新课改下如何进行有效地学科教学呢?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现代教育的目的使我们转变了过去应试教育的狭隘观念,更加关注知识的实用性,即要做到学以致用。生活是学生经历最多的,也是最有感触的。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科的很多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教师结合生活里面的一些现象或者问题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看,生活中的知识往往是他们最为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基因突变”这一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首先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导入所学,从社会上现在禁止滥用抗生素的问题着手,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这样要求,进而结合所学知识,这样学生带着熟知的问题着手,慢慢地投入到需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还比较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生物课堂真正地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收获知识,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二、用饱满的情感投入到教学

教学相长、教学互动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我们教师工作较大的特征就是学生有着自己思维和情感。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学过程既是和学生知识交流的过程,更是情感的沟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要以饱满的情感投入教学,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具有情感,学生学习过程中也具有情感,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情感气氛。教师的情感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教师精神饱满,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积极配合,积极思维,踊跃发言,违反课堂纪律少,整个课堂会在和谐、欢乐、紧张而有秩序情况下进行,那么这节课的教学质量会提高。如果教师有气无力或厌烦,学生也不会专心听,不愿回答问题,整个课堂会变的沉闷、喧嚣、杂乱无章,教学质量自然而然会下降,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抱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他就会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如在课堂上,当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时,我会用平和的语言指出错误所在及出错的原因,同时肯定正确的部分并予以鼓励。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我往往会这样说:“你虽然回答错了,但是思路清晰、声音响亮。”“回答得很有趣,动了脑筋。”“没关系,再好好想想!”“想好了再补充。”“听听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见解?”

“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能大胆想象,很好!”。

这样的话语既能明确无误地使学生知道自己回答是错误的,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样的课堂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热爱学生,同时教师积极、强烈的情感又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喜欢生物课。

三、开展合作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变过去教师教学过于关注知识的讲授,而往往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的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现状。而是要切实的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共同提升,真正做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而在这样的要求下,合作探究式教学被广泛的应用,在合作式教学模式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我运用模型法组织的“精子的形成过程”,8个人为一个小组,两两合作,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带着问题来探究减数分裂的过程,学生实验结束时,及时小组和第二小组所做模型的结果是相同的,但第二小组仍对及时小组的汇报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原因是:及时小组在汇报时模型显示“减数及时次分裂是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第二个小组却说“减数及时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并摆出了证据,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针对上面两个小组的分歧,我没有主观评判对与错,而是让事实说话,通过大家观察显微照片,证实减数及时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就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样的课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起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生物课堂教学创新化。我们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究、练习、实验,如果能在表象的基础上,适当引发学生开拓思路,进行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基础,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识记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正是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必备最初思维基础和今后发明创新的最早的“潜意识”,也是生物教学中刻意必行的。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不断发展给我们高中教育带来的新要求,对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只要我们潜心研究、大胆实践,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我们的课堂必然会充满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四个方面,即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四个方面既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指导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因此,生物教学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或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学习被动,这样就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的主动性,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或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等活动,从探究过程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起组织者,帮助者和建议者的作用。因此,在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如何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本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教学方法的尝试。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通过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探究和讨论,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

1.设计实验或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例如,在讲“细胞膜 ----系统的边界”一节时,设计一个小实验:一个小烧杯装有热水,另一个小烧杯装有自来水;然后分别向两个小烧杯加入一朵新鲜的红色的大红花;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有的同学说是:热水使细胞破裂,从而使里面的物质流出来;有的同学说是:细胞被热水烫死了,里面的物质就流出来了,而自来水中的花的细胞还是活的,物质就不能流出来。在通过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出来了,充满探究激情。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如在讲“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时,运用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和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并讨论实验结果。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都积极主动发言,并且思维更加广阔,能联想到了生活中生物都在不断地消耗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却能维持相对的平衡,就是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缘故。

2.设计情境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主动参与探究

如,讲“遗传的基本规律”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有的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同学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他却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而他们的姐妹却是单眼呢?”通过探究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过程。

在这些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起组织者的作用,不断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提高自身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

(1)教师可根据当前社会发生的生物事件或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想要了解的某一事件或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体验事件或问题的性质或规律。例如,结合社会上发生的SARS和禽流感事件,让学生讨论和探索。通过讨论,有些学生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SARS、禽流感、口蹄疫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它们的寄主有哪些?这些病毒的生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病毒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人体会产生免疫功能吗?应该怎样去预防这些病毒?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确定调查项目,然后利用各种媒体如报刊、杂志或Internet等,查阅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在这一过程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使学生懂得如何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归纳资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懂得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的某些事件。

(2)利用课文的“资料分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在学习“免疫调节”时,以课文的“资料分析”为基础,开展“关注艾滋病”专题讨论,让学生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发表自己对艾滋病的认识,以及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原理去预防和治疗艾滋病。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

实验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独立操作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获取知识的好方法,而且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确定问题 ----提出假设----实验预测----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实验数据。例如在讲“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时,在学习了普利斯特利和萨克斯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去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以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溶液培养法来研究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首先设计实验小组:(1)营养液培养某种植物(三个实验小组均使用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同种植物)。(2)缺N元素的营养液培养同种植物。(3)缺P元素的营养液培养同种植物。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准备实验材料:配制营养液;选取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同种植物。让学生理解到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自己管理及观察实验,实验后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果,并思考为什么要设计实验小组。经过此实验,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实验方法去研究问题,并了解到科学地设计实验的重要性,并从中理解什么叫无土栽培。学生还能从此实验中,总结出:时间长了要更换营养液,并且营养液浓度高植物容易出现失水现象。为以后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提供了经验。有了实验操作经验后,在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中,要求学生自行拟题、进行实验设计、选取实验材料和设计实验步骤,并自己观察及总结实验。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使学生懂得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应具有的科研态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专题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研究性活动课题的选择,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生命科学的各种技术,或与生物科学有关的实验问题。选择课题后,进行调查研究或进行实验研究。如学习完“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组织学生进行“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 己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提醒学生定期观察小蝌蚪外形变化,四肢等各种变态发育所需要的时间。实验完后,做出实验报告。学生对一些生物学上的先进技术都十分感兴趣,例如克隆技术。这样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去理解克隆技术。指导学生分组研究收集资料:( 1)克隆技术是一项怎样的技术。(2)克隆技术已应用于哪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功例子。(3)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社会上如何看待克隆技术。通过专题性实践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是本人在新课标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一些方法的尝试,力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起到为知识拓路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毅力,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落实了素质教育。但探究性学习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较多,没可能每节课都实施,所以本人多数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景或演示实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学生总结学习。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基础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由于高考生物科所占分值相对较少,课时较少,学生普遍对生物课学习不重视,兴趣不浓,生物教师更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把握探究性学习的本质,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实施个性化、人性化教学,努力使课堂更精彩,教学更有成效。下面就生物课堂教学模式,谈一谈自己一些简单的做法。

1.“设疑、讨论、归纳”一体化教学模式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教师把课前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并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同时,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压抑、沉闷的情绪。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变异”等,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作答,并相互修正,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要启发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同时还要赞赏学生的大胆见解,并及时指正,整个过程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时的气氛,组织好课堂秩序。,师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将课堂训练引入竞争氛围,以不同方式让学生作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防止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防止养成思维惰性。

2.“联想、激趣、创新”启发式教学模式

兴趣是好的老师。生物学教学应采取“变式”,让概念和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下或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想象、猜测等思维过程活化学习材料,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师需精心构思打造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简短有趣而又能说明问题的故事情节或是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事实,将其有机地插入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得到有益的启迪。如,学习细胞呼吸时,讨论剧烈运动肌肉酸痛的原因,生活中制酒、制泡菜的原理等;学习生物工程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能否通过某种技术获得一种新的植物----地下结马铃薯,上面长蕃茄?克隆技术,能否为病患者带来福音?转基因鲤鱼是如何培育出来的,目前还有哪些转基因动植物?等等,这些源于实际、贴近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问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主体性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景,建立探究的氛围,把握探究的深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促进探究的开展。如,H2O2酶与FeCl3催化效率的比较;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等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相互交流探究的思路,总结分析探究的结果。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让他们充分体验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使学生成为自主的终身学习者。

4.“宽容、唤醒、激励”隐性分层教学模式

学生之间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如何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较大限度的发展呢?分层教学是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较好策略。但明显分层又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及消极情绪等,因此,只能进行隐性分层。对待学生的缺点要用“低倍镜”,但并不是漠视、放纵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而是以一种宽容的情感,去感化那些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讲小话等,可结合所讲内容插入课外知识,或用幽默的语言吸引他们,等等,不能用过激的语言伤害他们,打击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生物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用自己的热情和诚恳的态度唤起学生的兴趣,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对待学生的优点用“高倍镜”,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问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使不同的学生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得到较大限度的发展。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固定模式,应该是一种变式,需要每个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特点,去探索,去体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使生物教学真正做到:教是具有创造性的、启发式的教;学是积极的、主动式的学;过程是心灵相通、情景交融、师生互长、平等和谐的交流式的过程;发展是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整体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被教材和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才能在提升学生知识总量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材。

高中生物论文:HPS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发展策略

一、HPS教学模式

HPS教学模式的程序包括以下6个环节,如图1所示。

1.演示现象

教师可以演示某一自然现象,播放一段视频或讲述一个科学史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教师先介绍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激起学生利用科学史进行探究的欲望。

2.引出观点

教师启发学生就这一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解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科学研究的热情。

3.学习历史

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做法是:(1)介绍早期科学家关于这一现象的思想与实例,作为学生研究的参照系;(2)举例说明当时其他科学家所持的不同观念;(3)引导学生讨论或探索这些观念产生的背景、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认识的时代制约性;(4)按日期和事件简要地总结历史上的研究。

4.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由学生和科学家提出的各种观点的正确性,并从中选择某种观点,设计实验进行检验。这一环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使学生认识到:①对同一自然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②可以用实验检验这些观点(假设)。

5.展示科学观点和实验检验

由教师讲解当代的科学观念,即介绍教科书上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解释,从而为学生实现观念转变提供思想基础。这时,教师的讲解增加了学生的认识,实现由原有的错误观念向科学观念的转变。

6.总结评价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历史上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和科学观念。

二、HPS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科学史教育可以在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领悟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的人文性,领悟到科学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HPS教育模式即是科学史教育的一种模式。

教学案例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尝试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

3.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二节,主要包括科学家探索细胞膜化学成分与结构的科学史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两部分内容。其中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教学重点,尝试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是教学难点。教材为学生提供大量充分有效而有序的素材,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做出假设、构建模型、设计实验,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和探索过程的艰辛。

4.教学过程

(1)演示现象。

教师活动一:播放实验录像:①台盼蓝染色酵母菌,死的细胞会被染成蓝色,活的细胞不着色;②显微注射器将伊红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很快逸出。

学生活动一:明确细胞膜具有重要功能。

设计目的:渗透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细胞膜结构的欲望。

(2)探究:循着科学家的足迹研究问题。过程是教师提供情境资料学生构建模型课件展示科学家的实验过程。

教师活动二: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脂溶性物质比非脂溶性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这说明细胞膜的成分中有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二:细胞膜中含有脂质分子。

设计目的:引入欧文顿以惊人的耐心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工作者对真理的热爱与锲而不舍的追求,进而能从中领悟到科学精神的真谛。

教师活动三: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加入蛋白酶,细胞膜被分解。这说明膜中还有什么成分?

学生活动三: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分子。

教师活动四:1917年,朗姆瓦将磷脂溶于苯和水中,当苯挥发完以后,磷脂分子在空气与水的界面上分布散乱,经过推挤排列成了单层,而且每个磷脂分子的头部浸入水中,尾部浮于水面。

学生活动四:根据朗姆瓦的实验构建磷脂分子在空气与水界面上分布的模型。

教师活动五:图片展示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内外都是以水为溶剂的液体。

学生活动五: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结合人体组织细胞内、外环境,猜想并构建磷脂分子的排布模型。

教师活动六:1959年,罗伯特森用电镜观察到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看到了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认为:生物膜为三层统一的静态结构。

学生活动六:根据罗伯特森观察的结果构建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排布方式的模型。

教师活动七:冰冻蚀刻电子显微法观察到:蛋白质镶在、嵌入、横跨磷脂双分子层的三种排布方式。

学生活动七:根据蛋白质的三种存在形式构建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排布模型。

教师活动八: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将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分别用红、绿荧光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八: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设计目的:上述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渗透以下思想:①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现代技术对生物学的推动;③要勇于质疑,勇于向挑战;④生物学每步前进都是以实验为 基础的;⑤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⑥科学需要大胆想象与推理。

教师活动九:桑格和尼克森在继承创新中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生活动九: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理解科学理论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3)总结评价。

教师活动十: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无缺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十:小组讨论,发表见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

设计目的:①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合作的能力;②培养学生不断思考探究的热情。

三、教师利用HPS教学模式的注意点

教师要利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现象,为学生提供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生命世界的奥秘。

教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浅处入手,层层深入,创设情境,开展教学。

HPS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教师除了课前充分备课外,平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培养,使课堂探究能有效、有序地进行。

在生物科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各种理论的激烈碰撞和斗争,在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不同观点的存在,尊重学生的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尝试各种方式和方法,积极探索。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挑战书本的和教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对高中学生来说,生物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常见的仪器、器具、药品的使用能力,还有对实验程序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等。

一、让学生明确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是培养学生使用它们的能力的基础

“知其然,应该知其所以然”。对仪器的原理、药品的特性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例如,学生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选择上,经常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来使用,学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无知,总是一上来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总比低倍镜观察清楚。这种盲目性,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而且倍数越高,看到材料的厚度就越薄,高倍镜适宜观察局部和细节。低倍镜所看到的面积大,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以及寻找观察目标。只要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确选用低、高倍镜。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如果图像不太清晰,只需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以看清图象了。至此学生只有了解了上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才能正确使用高倍镜。另外,如果镜中有污染的花斑或异物,就会影响对微细结构的观察,清除花斑或异物,也是形成使用能力的一个方面。清除污染物,首先应确定污染物在目镜、物镜还是装片(或切片)上。因此应让学生了解目镜在镜筒上可用手做圆周转动,装片(或切片)在载物台上可用手向任意一个方向移动或用移动器上下左右移动,如污染物在装片(或切片)上,移动装片(切片),污染物则随之移动而反方向移动,否则,污染物就在物镜上。在清除直镜筒的显微镜目镜和物镜上的污染物时,还应让学生了解先后顺序,应先摘下物镜,然后再摘下目镜,试擦完毕装上时,则应先装目镜后装物镜,因为这样可以防止因摘装目镜时与镜筒摩擦下来的尘渣沿镜筒落入物镜的内部。

在明确学生实验中药品的使用能力方面: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让学生了解龙胆紫或洋红是与染色体结合的碱性染料,碱性染料是指有色离子是阳离子的染料,而不是染液的pH呈碱性。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醋酸起什么作用?应让学生了解2 %醋酸是染料的溶剂,在染色时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而不引起细胞膨胀,利于染液的离子进入细胞而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在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时,要让学生了解自来水中有许多阳离子,可以将已交换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交换下来,使蓝色的根变浅,而影响实验效果,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用蒸馏水冲洗根上的浮色,并且知道整个过程中所用的蒸馏水不能被污染。在提取叶绿体色素中,要让学生了解叶绿体色素是有机物,可以溶于有机溶剂。了解在叶绿素中的Mg易被叶子的细胞液内的有些有机酸的H取代而转变成去Mg 的叶绿素,影响对色素的观察,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用丙酮作提取剂,为什么一定不要让层析液没及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在研磨前要加入碱性盐——少量的碳酸钙。当然,也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灵活地运用它。

总而言之,教师要善于把实验仪器及药品性质、使用原理讲清,这对提高学生使用它们的能力大有好处。

二、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程序

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所以,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大致为:培养10%HCI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要让学生了解根尖放在10%HCI溶液中是为了溶解细胞间的果胶质, 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便于压片,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不利在镜下观察。另外,通过10%HCI的处理,使细胞迅速死亡, 让细胞分别保留各自的分裂状态。漂洗是为了冲洗解离液(10%HCI),否则影响染色效果。 又如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染色的目的是,这两种染料易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从而增大细胞核与周围部分的反差,便于观察染色体分布和变化,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变成单层,否则光线无法透过会影响观察。加清水是起润滑剂和利于细胞分散的作用,压片时,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的目的是防止手指与盖玻片直接触压,会将极薄的盖玻片压碎(在镜下观察前应将载玻片取下,并注意不要让盖玻片移位)。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制备滤纸条时,应让学生了解将滤纸剪成长10厘米是因为胡萝卜素在纸条上扩散的距离约为9 厘米左右;宽1厘米是利于划出齐而均匀的滤液细线, 去两角为了使层析液在纸条上扩散速度均衡,后两者都是为了扩散出四条平行的色带。在距去两角的一端1厘米处用铅笔画一横线, 目的是为划滤液细线提供参照线并且防止层析时在盛有3毫升层析液的烧杯(100毫升)中,滤液细线被层析液没及。划滤细线时还应让学生知道干燥后重复划2—3次,是为了增加色素的分子数,以便在纸条上走出四条明显的色素带来。如果在不干燥的情况下连续划线,色素会随滤液中的液体(如丙酮)在纸条上的扩散而扩散,划出的滤液细线较宽,其结果是相邻的两条色带会发生部分重叠。因此,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由教师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三、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现象

在实验中,经常存在着对实验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显微镜的某个视野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多数为间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如何。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四种色素彼此分离的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单靠高中教科书中的知识还不够,应让学生了解滤纸是一种吸附剂,层析液是一种展开剂,四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在滤纸上吸附能力不同,在层析液中(展开剂)溶解度不同,因此,四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胡萝卜素溶解度大而吸附力小,扩散速度快,叶绿素b溶解度小而吸附力大,扩散速度则慢。

在实验中,因某种原因,个别学生的实验结果不明显或失败,

老师应指导学生查找原因。如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结果四条色素带部分或全部不明显,老师可提示:(1)是否丙酮用量过多, 滤液太稀;(2)是否用的新鲜叶,是否用的全部是幼嫩的叶;(3)划滤液细线时是否重复的次数少了一些;(4 )层析时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是否被层析液没及过。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很快就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但有的学生虽然在步骤方法上都按要求进行了,但没有发现质壁分离现象,教师应启发学生寻找原因:取下的表皮是否是死亡的角质层细胞?是否由于未用蔗糖溶液浸泡材料?是否蔗糖溶液被原清水稀释而造成浓度不够?是否视野太亮,反差度小而未能看清?还有的学生虽然质壁分离了却不能复原,教师也询问一下,是否蔗糖溶液浓度自行加高了?是否质壁分离时间太久而造成细胞死亡?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定会事半功倍,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说课稿《人的呼吸》

高中生物说课稿《人的呼吸》

关键字:学生,气体,呼吸,胸廓,能力。High school biology says the class stalks of grain " the person’s breath "

本文简介:高中生物说课稿《人的呼吸》。 生物说课稿高中生物说课稿《人的呼吸》,高中生物说课稿《人的呼吸》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这部分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即三个中心问题: 1、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高中生物说课稿《人的呼吸》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这部分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即三个中心问题:

1、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 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3、 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解呼吸频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

交换。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通过学习人工呼吸,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学习呼吸频率、肺活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肺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3、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

分析:

(1)肺的结构和功能是学习本节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的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生物学观点的建立。

(2)呼吸运动是本节基础知识的重点。该原理需要通过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动画之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点。

(3)呼吸运动解决的是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如何交换问题,无论从知识的完整性来看,还是从能力的培养来看,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难点:1、呼吸运动的过程

2、扩散作用及气体交换的过程

分析:

(1)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而学生还没有压强的概念,就很难理解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入”肺内。

(2)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而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教给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教学方法

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自学导思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运动的演示实验是平面的,不够形象,很难形成知识的迁移。而媒体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法指导

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以后的学习。

4、学会用系统表、表格、图解表来总结,便于记忆。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论文]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生物课按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有关知识,这是生物学最基本的教学活动。而课外科技活动是生物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约束,不受传统教学程序的约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动手,自己设计,教师只处于指导和辅助的地位。因此,在培养人才中具有下列作用。

一、为生物教学提供直观教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由于生物不是高考科目,所以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降低,严重影响了生物教学的教学情绪,生物教学质量显著下降。例如,我在辅导学生做植物原色浸制标本时,发现有的从初中升入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初一学过的最常见的蔬菜名称都不会写,如把“莴苣”写成“窝菊”,把“菠菜”写成“波菜”,把“荠(ji)菜”写成“齐(qi)菜”等,常见植物属于什么科,除了对十字花科的白菜较熟悉外,其他的几乎都不认识。我认为利用实物直观教学很重要,我引导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按教科书中的内容制作了一些常见的植物浸制标本,如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锦葵科等常见的代表植物,将这些植物标本制成后,用5%的福尔马林保存起来作为直观教学的教具。今年初中生物教材和中等师范生物教材都有变动,教材中附了些图,有利于教学,但书中的图与实物教具是有区别的,图是平面教具,特别是植物,我们通过观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的特征来识别植物。而这些器官的形态特征在图中不一定能反应出来,特别对一些较低等的无根、茎、叶分化的植物只看图是不能掌握的,如水绵,这是淡水中常见的绿藻,教材中附有图,但认识水绵的形态,生活环境,必须通过学科活动,叫同学们亲自去采集,通过实物观察才能巩固书本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采集的含羞草,很多学生喜欢用手去碰它,都知道它的叶子手碰后叶柄合拢下垂,有的学生问这是什么原因?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解答:这种现象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应激性”。当含羞草受到震动刺激后,叶柄很快下垂,复叶合闭,这是植物表现出来的感震运动。学生又问:为什么其他的植物叶子没有这种现象?其实高等植物在受外界刺激或不受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不同的器官在不同的时间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运动形式:如植物的向光性运动,根的趋水、趋肥性等。含羞草的感震运动是它的叶柄基部具有膨大的叶枕,叶枕上半部细胞壁厚,下半部壁薄,当它受到刺激时,上半部膨压不变,下半部质膜透性增高,胞壁收缩,把部分细胞液向细胞间隙排出,叶枕下半部的膨压降低,引起复叶闭合,叶柄下垂。同学们在学科活动中提出的问题,由于不受课堂教学的约束,知识面广,这说明生物学科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二、课外科技活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

生物科技活动与其他学科不一样,有时在室内活动,有时到室外采集标本,因此学生都要具备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优良品质。1994年湖北省举办第三届中学生物奥赛中,××学校学生获省级一等奖,由于老师的培养和他自己的努力,才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当问他最终奋斗目标和专业是什么时,他说不想从事生物专业,原因是生物专业整天与农业打交道没“意思”。据调查这种思想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的衣、食、注行都离不开生命科学,中国在农业科技上将来还会不会出现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这都是生物教师应该深思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就是要把课堂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他们有理论,有实践,又有坚强意志的优良品质。我校在活动中开展了一次血型鉴定实验,开始有的同学怕痛,在别人身上取血也怕,经多次训练,能勇敢地在自己手指上取血。还有的在捕捉昆虫时不愿拿毒瓶,怕毒,采植物标本怕累,做鸟的剥制标本怕脏,做青蛙解剖实验胆小,越是同学们怕的,在活动中我们越要去做,最终使他们消除顾虑,认为生物学科活动很有意义。现在中学生物课时少,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学科活动,使学生片面理解学生物就是与“农”打交道。怎样培养有理论,有实践,又有优良的思想品质的生物人才,我认为中学教育很重要,在中学适当地开展生物学科活动,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思想意志,而且有利于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

三、生物学科活动能促进美育、化学等学科的发展

1.促进美育学科的发展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我们可以通过学科活动,按自然美的规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如我们将自然界的各种树叶做成腊叶标本后,再根据不同的叶形拼出各种不同形状,制作昆虫的贴翅造形标本,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美术才能,又为生物教学提供了教具。

2.促进化学学科的发展

生物与化学是不可分割的,如物质的消化、吸收有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物质的组成是化学元素,同样生物学科活动标本制作也离不开化学知识,如做植物原色浸制标本要知道保色原理,叶绿素分子构造中的镁是叶绿素分子的核心结构,当叶绿素与酸作用时将Mg分离出来,成为去Mg叶绿素,由绿色变为褐色,再加CuSO4其中的金属Cu能使去Mg叶绿素褐色变成深绿色。以上说明生物与化学不能分割。

高中生物论文:浅谈高中生物课的激趣方法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摸索,我找到一些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1、巧用比喻化疑难。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妙用诗词添兴趣。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口诀谐音助记忆。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铜棚新炉贴馍馍”(铜硼锌氯铁钼猛)。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4、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5、用比较法综合复习。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6、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7、理论知识实际化。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8、重点知识实验化。有识之士都认为:有标本就不用挂图,有实物就不用标本,有动手实验就不用实物。让学生多动手、多做实验其意义远比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要好得多。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新问题。若教师认为原理很简单,没有必要做实验,则错过了教育学生的极好机会。长期下去,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9、难点知识“数字”化。核酸中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种类记为“258”,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氨基酸、MrNa上的碱基、基因上的碱基记为“136”等。

二、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感染吸引学生。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及时位的助手是幽默。”许多教师感到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枯燥、抽象。其实,只要具有幽默感,做到“雅俗结合”,用风趣的语言、材料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繁杂化为简洁,将单薄变为丰富。我了解到有少数男生常怀着好奇心偷偷地去学抽烟,怎么去教育学生呢?在介绍细胞癌变时,我一本正经地对同学们说:“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燃烧的烟草中含有4000余种物质,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抽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因为烟草所含物质中,至少已有43种被确认为致癌物了!”这样,将急切之意化为蕴藉之语。试想,如果只是声色俱厉地训斥或和颜悦色地去开导,有幽默的教育效果好吗!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丰富发展学生。

由于课堂内教师要面对全体,对有些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关注得太少,而只有部分学生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我组织学生制作叶脉书签,到郧县青龙山参观考察恐龙蛋化石群,让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培养生物学专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在平时的工作中勤于钻研,高中生物课一定会生动有趣。

高中生物论文:如何让高中生物课生动有趣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摸索,我找到一些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上好及时课紧紧抓住学生。

绪论是高中生物的及时课,上好绪论课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不拘泥于课本,另外列举大量的事例,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1998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国家损失巨大,其罪魁祸首之一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近年来,黄河每年断流达100多天,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大炼钢铁“炼就”了多少荒山!先围湖造田,后返田还湖,浪费了人民多少血汗。听说过“多利羊”吗?非典是怎么回事?人能患禽流感吗?等等。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1、巧用比喻化疑难。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妙用诗词添兴趣。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口诀谐音助记忆。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铜棚新炉贴馍馍”(铜硼锌氯铁钼猛)。有丝~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4、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5、用比较法综合复习。课本中有2个“基本”、 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6、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7、理论知识实际化。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8、重点知识实验化。有识之士都认为:有标本就不用挂图,有实物就不用标本,有动手实验就不用实物。让学生多动手、多做实验其意义远比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要好得多。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新问题。若教师认为原理很简单,没有必要做实验,则错过了教育学生的极好机会。长期下去,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9、难点知识“数字”化。核酸中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种类记为“258”,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氨基酸、mRNA上的碱基、基因上的碱基记为“136”等。

三、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感染吸引学生。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及时位的助手是幽默。”许多教师感到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枯燥、抽象。其实,只要具有幽默感,做到“雅俗结合”,用风趣的语言、材料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繁杂化为简洁,将单薄变为丰富。我了解到有少数男生常怀着好奇心偷偷地去学抽烟,怎么去教育学生呢?在介绍细胞癌变时,我一本正经地对同学们说:“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燃烧的烟草中含有4000余种物质,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抽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因为烟草所含物质中,至少已有43种被确认为致癌物了!”这样,将急切之意化为蕴藉之语。试想,如果只是声色俱厉地训斥或和颜悦色地去开导,有幽默的教育效果好吗!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丰富发展学生。

由于课堂内教师要面对全体,对有些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关注得太少,而只有部分学生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我组织学生制作叶脉书签,到郧县青龙山参观考察恐龙蛋化石群,让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培养生物学专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在平时的工作中勤于钻研,高中生物课一定会生动有趣。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论文]生理教学中各种媒体的运用与发挥

电化教育作为运用现代电教媒体(如电视、录像、幻灯、投影等)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对于传统的教育来说,无疑是一次激烈的冲击和深刻的革命。教育工作者当然应该更新观念,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年的教改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只有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中合理、的部分与现代电教媒体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整体效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本人在生理课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各种教学媒体的运用与发挥。

1.传递方式的优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生理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比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神经的传导、食物的消化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在讲授消化道的物理消化——蠕动的生理作用时,过去我用“讲述+板画”的形式讲授,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陷是既不真实,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现代化电教媒体——教学录像片演示这一生理过程,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处理出来的镜头,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消化道蠕动的动态过程,使其具体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演示录像过程中,我还通过暂停放映,教师解释,或边放边解释的方法,把两种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当过一段时间测验这一内容时,全班所有学生都地掌握了这一知识。这就启示我们:电教媒体的生动、直观,接近于现实;合理使用,则使知识进入学生头脑中的途径增多了,记忆加深了;若再与讲解结合,其形象化、趣味化与化难为易的效果,是单纯的讲述所无法达到的。

2.传递速度的优化——在提高信息密度、知识密度的同时,扩大学生想象思维的时间、空间

相对于传统模式教学以语言文字形态为主来说,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有着明显的提高传递教学信息速度和效率的优势。形、声、光、电的使用,音乐、图画以及现代电影、录像中的变换、切入、特写、定格、递次显示等技术的使用,使得教学中应当强化的得到充分强化,应当淡化的得到及时有效的淡化、弱化处理,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距离。在生理教学中,一些结构,像人体细胞、组织内部器官等不易看到,而现代电教媒体则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电影、录像及自制的投影片、幻灯片,能将原来细微的东西放大许多倍;如果采用X光摄影,则能够清晰地看到人体内部的骨骼运动、消化管的蠕动、血液的流动等情况;再如,要想组织学生在教学进度规定的时间内观察骨的生长、胃肠的消化全过程,是相当困难的,而利用电教媒体如电影、录像,通过逐格摄影拍摄下来再播放,仅用30秒钟就可以看到3个小时胃对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其节省时间、提高传递知识的效率是不言自明的。而提高传递知识效率的结果是:一方面增加课堂知识密度、信息密度。如生理课中“血液”一节,按常规的讲述一般约需2课时,而采用了边讲解边放录像演示,仅需1课时就完成了任务。另一方面,它扩大了学生想象、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如讲血液中的白细胞吞噬作用时,在放录像之前,让学生推想白细胞是怎样进行吞噬的?引导学生的丰富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学生推想出了五六个方案,而哪一个方案是正确的呢?这时再演示录像,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容地解决了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矛盾,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智力开发,给学生以丰富想象的天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学生学习能力的优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功夫下在学生“学”上

现代教学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要着眼于、立足于学生的“学”,“教”要为“学”服务。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在生理课教学中,学生对有些概念、原理的学习理解是较困难的。而利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电教媒体,就能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例如,讲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时,我用投影片显示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然后让学生识图、区别、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你一言,我一语,自己总结出这三种血管的概念。这一节基本由学生自学完成,课上得很成功,并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代替了严肃死板的教学,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同时,通过识图、辨图、对比、类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经过思维活动后,便于学生由瞬时记忆形成短时记忆,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

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以前用传统媒体讲授完一个原理或生理活动后,若让学生用简炼的语言进行概括,学生感到非常吃力。而通过电影、录像等动态的画面,使学生有了诸如骨的生长、肌肉的收缩、腺体分泌等感性认识,并以此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4.多种媒体优化组合——扬长避短,适时适度

在教学中,要使每种媒体发挥出它的特长、优势,要想做到选择出媒体或几种媒体组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有一个适时适度的问题。

(1)教师的讲述语言与电教媒体的结合,处理得当与否,至关重要。在讲授“消化系统”一节时,我曾采用语言跟电教媒体结合的两种方式,结果迥然不同。如先口授教材,然后放映消化系统生理录像片。在这种方式中,语言与电教媒体被分成了两块,在电教媒体中传授的知识,学生已通过教师的语言初步掌握,电教媒体在这里只起对教师的语言证实和具体化的作用。后来我利用语言指导学生观看录像,教师充当“解说员”、“导游员”的角色。在这种方式中,电教媒体中介绍的、传授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从观察中获得的,而教师的语言起到的是强调、提示、点拨、点题的作用,是一言两语,但因是在关键处说出,无异于画龙点睛,给学生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而且,这种结合方式还能达到师与生、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目的。教师通过一系列提示,为学生提供思路,启发学生去寻找答案,促使学生思维的活跃,在大脑皮层中引起强烈的定向——探究反射,提高了教学效果。

(2)电教媒体的运用是否适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电教媒体的运用一定要适度,若以为大量引进电教手段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不实际的想法。我的原则是:画龙点睛,适时推出,难处使用,局部强调,争取收到教学的整体效果。比如消化系统有一现成的录像片,原片放映时间约20分钟,约占半节课的时间,而其中一些画面和解说词并不适用,属于枝枝蔓蔓的部分。如果20分钟片子全部放映,一是未突出重点,二是多余部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鉴于此种情况,我把原片子作了重新剪辑,自行设计成只有7分钟的片段片,并去掉原片解说,由我伴讲。经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制作,虽然放映时间短了,但起到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实践表明,电教媒体的使用得当和适度,是确保电化教学

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总之,对于电教媒体这个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既应充分认识它的先进性和作用,又不能盲目迷信。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利用电教媒体对传统教学媒体进行灵活的、恰当的、巧妙的改造,并完善、发展,通过优化求得效益,使我们的教改工作实实在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高中生物论文:新编高中生物教材应体现能力培养结构

(辽宁师范大学生物系 吴志华)

生物教材结构分为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结构,思想品德结构。对前者,研究的较多,较深,而对后两者的 研究却不多见。对生物教材中如何体现能力的培养多见于从教材表述角度来探讨。而在生物教材中如何把能力 培养以结构形式反映出来却少研究。本文试对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构建以及新编高中生物教材(以下简称新教 材)应如何反映这种能力培养结构的问题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生物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构成

教材的能力培养结构反映的是教材知识内容的有机组合与排列,它包含了对学生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评价生物知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教材中,知识结构是外显的,而能力培养结构是内隐的,那么这种内隐 的能力培养结构是怎样构成的呢?

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生物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与初步的 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个规定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也符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六种能力 反映在教材中并不是同一层次。有的是基本能力,有的是具体能力,有的是综合能力。我们根据高中学生的心 理发展特点,运用层次结构论与认知结构论对这六种能力进行分析,把教材的能力培养分成三个层次。

及时层次 学生的学习首先是对教材中科学概念的认识、理解、运用和评价,所以认识、理解、运用和评 价概念的能力就是教材中能力培养结构的基本要素。具体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四种能力构成。 其中思维力的培养是核心。

第二层次 由教材能力培养结构基本要素组合形成第二层次的具体能力。也就是对由一个基本概念为中心 的部分概念组合的生物知识子系统的认识、理解、运用与评价的能力。具体包括:1.观察、分析生物现象与 生物结构特征的能力;2.阅读、理解生物课课文与资料的能力;3.应用生物理论于实践的能力;4.进行 实验设计与操作的能力(包括实验与实习);5.获得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这一层次能力结构越齐全,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质。

第三层次 在第二层次基础上,形成了对生物知识整体的分析、概括、评价与研究的能力。包括:1.建 立生物知识体系的能力;2.总结和运用生物科学规律的能力;3.评价人与生物科学关系的能力;4.参加 生物科学研究的能力;5.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这一层次是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较高层次,也是多种具体能力的综合体现。

教材能力培养结构模式如17页图,从图中看出上述三个层次结构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连续过程,不可截 然分开。没有及时层结构就不可能有第二层,第三层;而第二、第三层结构的发展也促进及时层基本能力的提 高。从图中还可看出思维能力是构建各层能力的核心。所以教材的编写无论是对生物概念的表述,还是对生物 知识体系的组合,都要反映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新教材的编写应以能力培养结构为依据

生物教材是课文、作业、图象三大系统的有机结合,三大系统的组成及相互之间关系应反映出能力培养的 结构。

(附图 {图})

(一)课文系统

根据前面叙述的能力培养结构的三个层次,课文系统也应从三个层次来反映这种结构。

1.概念的表述 高中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①]教材中体现的能力培养仍然应以基本能力培养为基础 。基本能力的培养应该反映在课文的概念表述上。根据高中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特点,新教材的概念表述应做到 :

(1)文字应生动、形象,应改变现行教材说明式文字过多,而缺乏生动的描述性文字的现象。

(2)记忆性东西要减少,避免概念与定义的大量堆积。如《新陈代谢概述》一节内容,需记忆的概念和 定义近20个。

(3)表述过程应符合学习心理规律,从现象到本质。如《昆虫的激素调节》内容,内、外激素概念的描 述应先从内、外激素在昆虫身上引起的现象入手。

(4)对知识的成因、规律进行表述时,少用直叙式,而多采用启发式。如疑问、设问、反问等形式,让 学生自己“发现”。

2.课文的子系统 部分概念的系统组合,在课文中的表现形式是一章或一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组织 、排列应依据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第二层次来编写。新教材课文子系统编排应体现“手脑结合”,“手眼结合 ”,“实验与理论结合”,“传授知识与指导学生自学结合”的原则。要做到这些,笔者认为教材编写应从两 方面进行:

(1)采用多种编写模式。改变现教材的概念——说明;或事实——概念——说明的单一编写模式。如《 生态平衡》内容可采用现象——问题——说明——概念的编写模式;《生态系统》内容可采用观察——问题— —分析——结论的编写模式;《绪论》内容可采用事实或问题——自学——概念;或现象——问题——讨论— —结论等编写模式。

(2)增设教材辅助材料,课文章、节中可插入“小常识”,“课外读物”,“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现史”等小栏目。增设这些教材辅助材料,可使课文变得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课文系统 由课文子系统构成。课文系统要反映教材的能力培养结构的较高层次,应从两方面来体现 。

(1)系统的组成要具有整体性与连续性。

教材能力结构的较高层次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贯穿在整个教材中的。所以课文各章、节的衔接应考 虑能力培养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如培养评价人与生物科学关系的能力,教材应在各章、节里对人与植物、动物 、环境、遗传等科学关系有所反映。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形成对人与生物科学关系的总体评价。

(2)课文内容应体现STS教育思想

按照小平同志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要求,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三结合原则。具 体应体现以下三个特性:

①实验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点在整个课文中应有体现。每一个概念或定义的出现 ,都应尽可能在课文中包含着它的实验或现象发生过程的简单介绍。如《矿质代谢》中“植物需要的元素”内 容,可对验证植物所必需的元素实验做简单介绍。这样编排可使

学生懂得“重视观察与实验是现代生物学的重 要特征”。[②]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

②方法性 新教材的编写应当重视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应体现“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结合”的原则 ,反映出生物科学研究的规律与层次。如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产生过程介绍,对“DNA是遗传物质”证明 实验介绍。学生通过多个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可自己总结出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是问题——假说— —实验——分析——结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③开放性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开放的。课文系统也不例外。生物教材的课文系统与外界交流主要有 两方面:一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在新陈代谢的内容中可渗透物理学中“物质不灭定律”的内 容。二是与活动课程的联系,包括社会、生活、电视、杂志等。教材应充分反映与生物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如在“能量代谢”中可插入利用动物能源解决能源危机问题的内容;在“矿质代谢”与“光合作用”中可反映 无土栽培解决粮食危机问题;在《环境保护》中可介绍环境污染的现状与解决办法等。这种开放性在课文中表 现的越丰富,越有利于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构成。

(二)图象系统

图象系统也从三方面来体现能力培养结构。

1.图象的数量与类型 参照国外高中生物教材的图象系统,建议我国新教材应增加图象量。图象与课文 之比应是1∶1.5,形式应多种多样:彩图、黑白图、简图、照片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

2.图象的内容 高中生物教材图象的作用不仅仅是印证课文中的说明,或仅限于使学生识别图的各部分 名称和理解某些生物发生发展过程,而应是把识图与培养比较和分析等思维能力,培养研究与实验等动手能力 结合起来,如在《新陈代谢概述》中,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概念可用模式图来表示,让学生根据图解来归纳出 两者的特点与区别。再如新教材应有介绍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或研究装置的图象内容。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自学 能力、实验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

3.图象系统的组合 横向表现在与课文系统、作业系统的有机结合。图象与课文结合模式有多种,如文 字说明——图象验证;图象展示问题——文字指导学生回答;还有图——文字——图——文字的边观察、边提 示的连续结合模式。图象应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如现行教材彩图十四、十五因缺乏必要的文字说明,使该图 的使用价值不大。图象系统应渗透到作业系统中,可根据图来提问题。这些都促使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形成。 竖向表现在教材中的图象配合与配套上。如“细胞结构”应有模式图,也应有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放大照片图 。还有彩图与黑白图的配套,单个图与连续图的配套,局部图与整体图的配合等。图的合理配合与配套利于培 养学生的观察、想象等基本能力。

(三)作业系统

高中生物教材的作业系统应由实验、演示实验、课内思考、课后练习、课外活动几部分构成。它是能力培 养结构的直接反映。对于实验与演示实验的编排,其它文章已多有研究,这里不再论述。本文仅就课内、课后 练习的作业如何反映教材能力培养结构谈点个人看法:

1.作业的形式应多种多样 现行教材的课后练习仅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这些形式仅能 反映出能力培养结构的及时层次。而第二、第三层次的能力培养则需要叙述型的练习,包括论述题、分析题、 讨论题。如在《生态平衡》内容中可提问:“人口过多会造成什么后果?”在“生物的变异”内容中提出“你 对生物科学发展前景有何预测?”这些问题可以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作业的内容要具有思维性与层次性 作业内容应有概念问答题,设计实验过程或方法,解释生物现象 与机理,运用理论于实验的问题,归纳知识体系与总结知识特征,阐述个人对有关生物问题的看法与态度。这 些内容是从单一概念掌握到某一类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再到对整个知识的总结与评价,即从微观到宏观。

相对于教材中的能力培养结构,作业系统也应反映出三个层次来。

① 吕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编订原则初探》,《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5期。

② 赵锡鑫:《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高中生物论文:谈高中生物愉快教学法初探

[ 摘要 ] : 高中生物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如何上好高中《生物》课呢?我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人体语言、幽默语言、实物、教具、实验等进行组织教学,做到让生物课堂充满欢乐气氛,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

高中生物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如何上好高中《生物》课呢?我的教学原则是: “ 既不能脱离课本抛开考点,又不能拘泥课本照本宣科。 ” 我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人体语言、幽默语言、实物、教具、实验等进行组织教学,做到让生物课堂充满欢乐气氛,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

1. 从绪论课开始紧紧抓住学生

绪论是高中生物的及时课,上好绪论课就是成功的一半。

首先,我从美丽的珊瑚开始引出生物与非生物的讨论。珊瑚有两种含义: ① 指珊瑚虫; ② 指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 “ 骨骼 ”---- 遗骸。前者是生物,是一种低等动物,它通常群居在一起,象树但不是树(有录像则放一段有关珊瑚的录像),后者构成了供人们观赏的美丽的珊瑚或沉积成巨大的珊瑚礁、珊瑚岛,它显然已不再是生物了。那么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呢? ---- 是生物的七个基本特征!然后,我详述生物的七个基本特征 ……

绪论课的第二个重点是学习生物课的意义。我不拘泥于课本,另外列举大量的事例,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① 同学们正处在青春期,男生长胡须、男女生都长青春痘。这本是很正常的,但有人却特别害羞,偷偷拔胡须,抠青春豆,以至毛囊受损,细菌乘虚而入引起毛囊发炎,原本光洁的脸变得坎坷不平了; ② 在我国泛滥,以至于数千人死亡、数百万人受骗,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信仰危机,充分说明了国人生物知识的匮乏; ③ 环保问题日益严重, 1998 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国家损失巨大。其罪魁祸首之一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被大量砍伐。近年来,黄河每年断流达 100 多天,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严重警告;北京上空常常风沙弥漫连日不开,我们神圣的首都被列为 “ 世界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 之一,这是我们的莫大耻辱!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大炼钢铁 “ 炼就 ” 了多少荒山!先围湖造田,后返田还湖,浪费了人民多少血汗,这样的悲剧再也不能重演!各级决策者中必须要有懂生物的人才!不遵循客观规律必将遭到客观规律的严厉惩罚! 21 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决不能没有中国!

2. 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调节课堂气氛,保持良性循环

具体采用的教法有:

2 、 1 用比喻突破难点。

细胞膜的结构象花生糕:花生米象蛋白质分子,爆米花象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谈到花生糕,学生们都笑了,因为它们的外形确实有点相象!我同时强调:细胞膜与真实的花生糕又有不同:( 1 )它的 “ 爆米花 ”---- 磷脂分子只有两层,( 2 )它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可以运动,整个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比喻中的不恰当部分必需及时修正,以防误导)。

2 、 2 用古诗词激发兴趣。

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三种方式,它们是: ① 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 “ 飞流直下千尺。 ”“ 飞流 ” 表明需要能量, “ 直下 ” 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 ② 协助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 “ 轻舟 ” 表示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 “ 已过万重山 ” 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③ 主动运输:可形象的表述为: “ 逆水行舟用力撑 ” 。 “ 逆水 ” 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 “ 行舟 ” 表示需要载体, “ 用力撑 ” 表示需要能量。

2 、 3 用儿歌法助记。

《中学生物教学》中有两个很好的例子:例 1 植物体内缺乏不能再度利用的 S 、 Mn 、 Ca 、 Fe 、 B 等元素时,植物的幼叶先死亡 ---- 刘 (S) 猛 (Mn) 盖 (Ca) 铁 (Fe) 棚 (B) 经商,不慎跌跤 , 幼年 ( 叶 ) 受伤;植物体内缺乏可以再度利用的元素时 , 植物体老叶先死 ---- 林 (P) 妹妹 (Mg) 用钾 (K) 弹 (N) 射中老爷 ( 叶 ) 受伤。(用《红楼梦》人物改编)例 2 ,有丝分裂各期特征: ① 间期特征 :DNA 复制、蛋白质合成 ---D 复蛋合在间期; ② 前期特征 : 核仁、核膜消失 , 纺锤体、染色体出现 --- 仁膜消失两体现; ③ 中期特征 :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构成赤道板 --- 赤道板上排整齐; ④ 后期特征 : 着丝点分裂 , 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 均分牵拉向两极; ⑤ 末期特征:核仁、核膜重新出现,纺锤体消失 --- 仁膜重现两体失。

2 、 4 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

光合作用是个难讲的课题,如何设计兴奋点呢?光反应的两个反应式就是很好的材料。 ① H 2 O 叶绿光体 2H +1 /2O 2 由于 H2 可以作为火箭里的高级燃料,是一种无污染的能源物质。如果我们能够得到廉价的 H2 该多好啊!我们模拟出叶绿体的生理条件,把水放到太阳下晒晒,就产生了 H 2 和 O 2 。那么,全世界的家庭再也不必为煤气用完而发愁,世界能源危机顿时烟消云散!因为水可以循环利用,取之不尽,阳光每天都有,用之不竭!这可是一项前途远大的仿生工程,有待于同学们去研究! ② ADP+Pi 叶绿光体 ATP 该反应式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因为人生命活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我们 99% 以上的食物被消化吸收后都被氧化分解成水和 CO 2 ,同时提供能量,用来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不到我们食物的 1% !如果我们能制造出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 ATP 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2 、 5 用比较法综合复习

① 课本中有三个 “ 基础 ” ,两个 “ 基本 ” 极易混淆 , 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把重点字加不同标注。其含义就一清二楚了!例如: P1 倒 5 行: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P 9 T 6 行,构成细胞的化合物是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P 41 T 3 行,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 P 44 T 2 行,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根本区别 P 65 倒 T 3 行,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②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体外燃烧。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目的一样都是分解体内的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需要,糖类和脂肪在体外燃烧与在体内彻底氧化分解的产物相同,故它们释放的能量也相同。而蛋白质在体内彻底氧化分解的产物与体外燃烧的产物不同故其释放能量内外有别。

2.6 理论联系实际。

2 、 6 、 1 植物体缺 N 、 P 、 K 等元素时,会有什么症状呢?我引导学生看课本彩图五,比较其细微差别。它们都是可以 再度利用的元素,缺乏时为什么症状又有不同?我分析如下:植物对 N 需要量大, N 与叶绿素形成、蛋白质形成关系密切,故缺 N 时植株矮小叶色发黄,症状明显; K 主要以 K + 形式存在,极易运动,缺 K 时老叶黄得快;缺 P 对茎杆影响较大,对叶色影响较小,如彩图五。

2 、 6 、 2 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酿酒等方面发挥: ① 长跑比赛时我们常常感到上气不接下气,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 ② 食物腐败通常是由于腐败细菌在食物中进行有氧呼吸使食物腐败变质的,做泡菜就是利用水来隔绝氧气抑制腐败细菌活动。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 ③ 酿酒时为什么要密封?为什么酿酒离不开好酒曲?酒曲在有氧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 H 2 O 和 CO 2 ,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 CO 2 ,酿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酿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2.7 多用实物,多动手作实验

有识之士都以为:有标本就不用挂图,有实物就不用标本。实物给学生的新鲜感远远超过挂图,让学生多动手,多作实验其意义远比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要好得多。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新问题。若老师认为原理很简单,没有必要做实验,则错过了教育学生的极好机会。长期下去,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8 多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的延伸,也是联系师生感情増进双向交流的重要纽带,由于课堂内老师要面对全体学生,对有些有特别兴趣的同学关注得太少,而只有部分同学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我组织学生制作 “ 过塑 ” 红叶标本,指导学生识别校园花卉。让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培养生物学专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老师绘声绘色的 “ 表演 ”---- 人体语言、幽默风趣的文学语言、实物、各种教具、实验等是老师取胜的五大法宝,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热爱学生,乐于奉献,我们一定能让生物课堂充满欢乐气氛,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