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生物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高中生物理教育教学论文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困境
首先,物理学科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要认识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还要知道现象的本质,并且要通过复杂的运算和推理形成各种公式和定理,定义出各种复杂的物理规律。对于接触物理学科尚不深入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定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初步掌握了物理的基础概念和公式定理,但又困惑于不知道如何运用。面对复杂多变的物理现象,学生缺少必要的灵活性。而且,高中物理和数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果数学基础不够好,往往影响学生物理成绩,进而打击了他们学习物理的信心。其次,升入高中不仅是新环境的变化,还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在初中阶段,他们是教师眼里的宝贝,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注,学习好的时候会得到教师的表扬,学习差的时候会得到教师的鼓励,偶尔意气低沉、懒散学习的时候也能得到教师的理解。而升入到高中后,教师面前的学生都是新的,有些学生不屑于亲近教师,还有的学生羞于接近教师,这样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就不够深入和。再次,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阶段的更迭,原来的学习习惯不能够保障学生可以获得理想的成绩。如果不能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可能会降低他们学习的效率。更加残酷的是,部分学生的成绩靠得就是辛苦的付出,稍加松懈就导致成绩下滑,而有的学生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虽然上课认真听课,课下及时完成作业,仍然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教师也需要适应学生的过程。接手新高一的教师往往是从高三或者复习班倒过来的教师,他们习惯了快节奏、大容量的课堂,教学时习惯学生如饥似渴地吸取知识,在激发学生兴趣这一方面未免有些欠缺。面对新的学生,教师不能够及时快速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了解不够清楚,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师生之间互动的欠缺。学生不能融入到课堂中来,课堂教学的效率受到了影响,且教师不了解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不能照顾到。
二、解决高中物理教学困境的策略
首先,教师要花费时间去了解学生。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教师来说,面对新生,给学生上课不是当务之急,如果没有摸清楚学生的情况,只顾得按照教材进度去讲课,课堂教学就失去了针对性。对于高一的新生,教师要做到三点:一是要了解他们的毕业学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不同风格的教学特点,了解毕业学校可以帮助教师尽早认识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了解毕业学校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认识他们原来的物理教师就更好了,这样不仅可以更地把握他们的学习特点,还能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在情感上今早地接受教师。二是要尽快地融入到学生中间。高中阶段的学生不再把主动接近教师当作是快乐的事情,甚至会嘲笑那些愿意接近教师的同学,他们有了骄傲且带有叛逆性的自尊,这就需要教师主动接近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和思想上的困惑。学生会因为喜欢了教师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这是他们开始学习的良好开端。三是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我在接手高一新生的时候总是会用一段时间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一方面教师要做自我介绍,让学生尽快地熟悉老师,知道教师的教学习惯,了解教师的讲课风格;另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相互了解和认识,尽快地建立起一个和睦温暖的班集体。一个有温暖的班集体能够很快得到学生的认可,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其次,教师要做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外围工作。所谓的外围工作包括对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在心理方面,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可以通过短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物理学的近期进展,让他们了解人类在了解世界、探索宇宙方面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获得的成果,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勇气。在教学之初,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科幻电影来了解不同领域的迷人前景,利用电影来进行入门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准备好物理学习所需要的工具、器械和资料。如果感觉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需要补充基础知识,教师应该花费一段时间去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对于这部分知识,可以采取让学生教学生的方法,即让那些在某个知识点上有优势的同学给其他学生讲课,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互通有无。这个过程是学生展现自己,彼此熟悉的过程,也是教师及时发现人才的时机。
三、总结
明确学习目标。在新学期之初,教师应把这个学期要实现的目标清楚地告诉学生,还要告诉他们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用哪些学习的方法来达到,同时要明确指出哪里是重点和难点。这样,能够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减弱他们内心的恐慌和不安。教师在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再提出这个学期的预期目标,希望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在这些策略中,笔者更加侧重思想方面的工作,希望学生能够在将来的物理学习中百折不挠,持之以恒,取得更傲人的成绩。
作者:王花珍单位:河北省邢台县会宁中学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初中生物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一、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了解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
以“生态系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由于我国部分地区环境保护做得不够好,我国的绿地已经逐渐减少,绿地减少使得当地温度变高,土壤缺少水分而沙漠化,沙漠化的地区绿色生物变得更少,生物也不能在此地生存,继而人类也不能在此地生存。该视频片断说,像这般沙漠化的地区在我国变得越来越多,如果持续下去,我国将是一个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目前经常出现的雾霾问题、温度升高的问题,学生从多媒体视频中理解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又从自己身边的例子感受到改善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他们就能够感受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愿意自主吸收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知识。学生愿意自主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会更有效,而有效的教学又能推动环境教育的展开。
二、探索知识规律,让学生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有效教学的理论中,如果强行塞给学生生物理论,学生不仅不会对这些知识感兴趣,也不会意识到这些概念的真正意义。初中生物是一门要求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课程,只有在探索中他们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后,接下来他们就会迫切想要了解怎样做才能改善未来的环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以下日常生活中容易看到的现象:树皮中有白蚁类的昆虫,这些昆虫依附于树木提供的营养而生,啄木鸟食昆虫而生活,啄木鸟死后尸体被细菌分解,细菌能够存活,细菌分解后的营养物质成为土壤中的腐殖质,树木吸收腐殖质中的营养,它们生长得更茂盛,茂盛的树木给昆虫提供更多的营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经过思索能够发现它们属于食物链的关系,如果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断掉,那么与之相关的生物都将不能存活。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目前的环境为什么会恶化呢?学生经过思索就能感受到我们的自然环境就是一个大的食物链,人类在这个食物链的顶端,现在我们亲手破坏了绿色植物,这导致整个生生不息的食物链遭到破坏,所以我们必须付出代价。想要改善环境,首先就要从恢复食物链开始,而恢复食物链及时要务,就是要做好绿化工作。学生通过探索知识规律,就能够明白解决环境问题最终的方法就是做好绿化工作,而做好绿化工作的根本,就是从现在开始重视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应用有效教学理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促使让他们努力地学好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
三、重视知识实践,让学生寻觅到环境教育的宣传途径
在有效教学理论中,如果学生仅仅只是学习理论知识,他们依然无法真正理解学习知识的意义,如果能够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他们就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当学生意识到学好初中生物知识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调查,比如,要求学生去调查自己居住的小区、街道的绿化情况,并让学生思考怎样运用学过的环境知识才能改变现在的生活环境。学生经过实地调查就能发现,虽然我国现在很重视绿化工作,可是在生活中很多人依然没有环境意识,破坏环境的事情时有发生。学生发现了问题,就会积极思考要怎样宣传才能让周围的人了解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让周围的人不再破坏环境。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师的环境教育才会变得更有效。使用有效教学的理论能够推动教师的环境教育工作,它使整个初中生物教学变得更有效。教师可以以环境教育为例,进一步思索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有效教学。
作者:管砥霞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初中生物启蒙教育教学论文
1.竞争意识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初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初中教学处在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学生渗透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更加容易适应社会生活。
(1)启蒙竞争意识。在初中的生物教学中,会发现许多有关竞争意识的知识,比如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论。在学习生物进化论中会发现,生物与生物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既可以互相帮助,又存在互相竞争。蚂蚁之间的互相帮助、公羚羊为了配偶的互相争斗等,这些生物进化论的知识都在渗透着竞争意识,生物之间会为了食物进行竞争,会为了阳光与水竞争,会为了生存而竞争,在生物进化中,只有不断地竞争,才能生存下去,只有适应竞争的生活,才能繁衍后代。因此,初中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渗透。
(2)分析、深化竞争意识。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培养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启蒙阶段,要让学生不断地理解、深化社会生物知识,真正地了解竞争意识的内涵。竞争意识会激励学生不断地成长进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在生物教学中,生物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为什么蚂蚁之间就可以相互帮助,而公羚羊就要相互竞争呢?”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循环,从而了解竞争意识的内涵。将竞争意识运用到学习与生活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强烈的竞争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2.适应意识的渗透
社会不断在发展与变化,没有什么会一成不变。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就要拥有很强的适应意识。学生要适应校园的生活,适应教师与同学,在社会就要适应工作,适应环境。因此,加强适应意识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在生物学习中,会发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适者生存是生物生存的法则。每一种生物都要适应环境的变化,环境是最不稳定的因素,今天阳光明媚,明天或许就阴雨连绵,生物只有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比如生长在悬崖的树木和冬天开花的梅花,都是在适应环境后才得以繁殖。生物还会在结构上适应环境的变化,比如鸟的翅膀、鱼的鳍;在生理与行为上适应环境,比如鸟类的迁徙活动、夏眠与冬眠等。生物教学都在讲述只有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发展,21世纪的社会需要的是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培养学生的适应意识,才能使其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只有培养适应意识,才能在社会中取得成功。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生必须有很强的适应意识,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应意识的启蒙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3.整体意识的渗透
科学发展观要求学生从整体出发观察与思考事物,整体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也是一个整体,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从整体出发去分析生物的结构的能力。比如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各项生命活动由各个系统完成,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八大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它们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在进行生物教学时,要潜移默化地进行整体意识的渗透,不断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让学生在看待事物时,从整体观念出发,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
启蒙教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以适应现代教育与科学发展的需要。现代意识是一个中学生必有的素质,更是一个公民要拥有的意识。初中生物教学要不断深化对现代意识的理解,加强对中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初中生物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启蒙意识,将教材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实现教学目的,为社会培养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周卢婷 单位: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谈职业倦怠对生物学科教育教学的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其结果对教师自身和对学生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后果,但不同学科的教师,职业倦怠时产生的影响并非都是一样的,对于生物学科教学,其对教学影响更甚一畴,主要是因学科特点不同而造成的。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目地位是促成生物教师倦怠心理的主要因素
生物学是一门传统的自然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一门实践性和现实性极强的学科。要想上好一堂生物课,课外所需的准备往往超出课上45分钟的若干倍。一个刚出大学校门的年青教师,满怀激情踏上所任学科的教学岗位,但现实却是如此:初中升学生物时不检测,更不列入中考测评记分学科,生物课程设置遭到排挤和冷落。事实上,生物学科上得好也不一定得到家长和学校的任可,试想,考试升学在即,哪一位家长哪一所学校的领导会支持自己的小孩、学生多花时间去学习升学不考、不记分的科目?得不到家长、甚至教师的认可,教师的激情遭遇冷水,消极也在情理之中,满腔的热情只能随现实而逐渐消退,倦怠也极易形成。
二、职业倦怠在生物教育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倦怠的心理导致了职业态度紊乱,无心从教,情绪消极低落,倦怠的形成导致教学动力丧失。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何而来,是教师的职业责任,然责任的延续需要动力来维持和支撑,更需要教学中的成就感来支撑,没有动力,教学将显得平静而无生机。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为:不面对课题,随意备课,不作教学准备;不分析学生对生物知识了解情况;随意上课,无心面对课堂,随意讲解,不求教学质量;负面心理影响学生发展,不与学生交流沟通,方法生硬。
生物学科教学,教学准备功夫往往在课外,比如《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学习中,讲到《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一节时,心脏结构挂图、心脏结构模型或猪的心脏三者中至少要有其一,需要教师在课外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容易理解,这样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倦怠会关闭教学准备的大门,教师教学能力会倒退便是意料之中的事,更谈不上教研和创新了。
作为学生,兴趣是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成就感,同样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自觉学习生物知识和运用生物知识有着特殊的作用。消极教学,则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
教师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这虽是句老话,但却说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引就是激发,想办法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生物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教学的“引”子,培养学生兴趣的源泉。在血液环的途径讲解中,我们常有这样的设疑,某某人得了某某病,当护士在手背打点滴时药物到达病变部位时要经过哪些途径,这类题为本章节的一个基本检测点,也是检测学生是否学以致用的题型之一。
与其说是设疑,更应该说是引导,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生物教学素材的信手拈来,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丧失激情的教师是无法做到的,更何况长期倦怠的教师。再有教学中,倦怠心理教师往往在讲解中讲得比较肤浅,不愿花时间了解自己和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解释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去联系学生周围存在的相关生物学问题,如,生物与农业生产、生物与卫生保健、人的生老病死、生物与环境等的关系;不作深入介绍,如,基因工程、基因技术与人类关系等当前生物学领域的前沿科学,就难以让学生知道学习生物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更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职业倦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师范院校的座右铭,新世纪教育的发展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倦怠消极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做不到管教管到,甚至任学生自由做与上课无关的事。在生物教学中,在演示、实验、展示环节中,只会使课堂纪律混乱,教学秩序失控,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什么教学质量。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学生,使消极思想在学生中延续,其结果只会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造成恶性循环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面对的是一群群渴求知识的孩子,倦怠在教育教学中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但也是实际存在的,必须及时调整心态,才不愧对渴求知识的学生和社会对这一神圣职业的信赖。转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在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生物学科教师如何华丽转型
在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生物学科教师如何华丽转型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教育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需要。各种深层的矛盾逐步凸显出来,在人们的困惑和期待中,新课改承载着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法、新的希望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开展。国家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改变原来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中的生物学科教师角色也应顺应潮流,积极转型。那么以下就是本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摸索出一些心得体会。
一、生物学科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生物学科教师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以往,我们讲究的是师道,课堂师讲生听,学生处于被动,这无形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转变后的生物学科教师是导师的形象,以指导、促进为主,并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参与学生的讨论、学习,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主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是要求生物学科教师从讲台上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师生都在课堂上平等、认真地讲、仔细地分析、热烈地讨论、活动、交流,从而形成一个积极的课堂。生物学科教师与学生合作,也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这就要求生物学科教师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合作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参与,在参与中与学生交流,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可以激活思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所以,生物学科教师在新课程课堂上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只有平等,才能调动课堂师生双向交流的积极性,才有得于交流的流畅。
二、生物学科教师应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和支持者
生物学科教师应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随时都可能会遇到、产生许多问题,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使他们的探索深入下去,从而促进同学们在课堂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生物学科教师和学生之间应通过互相学习和合作共同促进、提高。一方面,生物学科教师要通过自身课改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生物学科教师应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解决自己教学的疑惑。同时,这种课堂教和学也使学生学习到他人的经验。这种集体的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经验的积累,更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家应有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心与心连接在一起,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使命感、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文化及共同的信息,在新课程改革中更积极地投入与探索。
三、在课堂教学中,生物学科教师是民主、平等、和谐的设计者
在课堂教学中,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尤其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帮助。新课程要求教师更加注重营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自卑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等等。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辱骂学生,不训斥、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不冷落学生。教育本质上应该是民主的教
育,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自我意识的觉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上课的老师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新课程课堂重,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增强了。所以,生物学科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多给学生自由活动空间,让学生发现、思考、想象。给学生质疑的权利,唤起更强的民主意识、尊重他人意识、主体意识,突出教学中的双向性、互动性。
四、生物学科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国家新课标中指出:“生物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不断地加以审视反思、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使之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生物学科教师的劳动给生物学科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生物学科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生物学科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生物学科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位置上,有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生物学科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生物学科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生物学科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生物学科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生物学科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生物学科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生物学科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生物学科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生物学科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生物学科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生物学科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生物学科教师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纵观这几年课程改革,可以说,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理念的改变。观念变了,我们自然会自觉地去找到更适应新环境、新对象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我们的观念转变成功了,这才能实现新课程的使命,提高学生的素质,新课程改革才能成功。新的课程改革还为我们提供一个挑战自我的良机。我们只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充分地解放思想,主动地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自觉地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大胆探索,大胆扬弃,大胆创新,科学推进,及时总结,实干巧干,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为新课改开辟一片新天地。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职业倦怠对生物学科教育教学的影响
职业倦怠对生物学科教育教学的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其结果对教师自身和对学生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后果,但不同学科的教师,职业倦怠时产生的影响并非都是一样的,对于生物学科教学,其对教学影响更甚一畴,主要是因学科特点不同而造成的。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目地位是促成生物教师倦怠心理的主要因素
生物学是一门传统的自然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一门实践性和现实性极强的学科。要想上好一堂生物课,课外所需的准备往往超出课上45分钟的若干倍。一个刚出大学校门的年青教师,满怀激情踏上所任学科的教学岗位,但现实却是如此:初中升学生物时不检测,更不列入中考测评记分学科,生物课程设置遭到排挤和冷落。事实上,生物学科上得好也不一定得到家长和学校的任可,试想,考试升学在即,哪一位家长哪一所学校的领导会支持自己的小孩、学生多花时间去学习升学不考、不记分的科目?得不到家长、甚至教师的认可,教师的激情遭遇冷水,消极也在情理之中,满腔的热情只能随现实而逐渐消退,倦怠也极易形成。
二、职业倦怠在生物教育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倦怠的心理导致了职业态度紊乱,无心从教,情绪消极低落,倦怠的形成导致教学动力丧失。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何而来,是教师的职业责任,然责任的延续需要动力来维持和支撑,更需要教学中的成就感来支撑,没有动力,教学将显得平静而无生机。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为:不面对课题,随意备课,不作教学准备;不分析学生对生物知识了解情况;随意上课,无心面对课堂,随意讲解,不求教学质量;负面心理影响学生发展,不与学生交流沟通,方法生硬。
生物学科教学,教学准备功夫往往在课外,比如《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学习中,讲到《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一节时,心脏结构挂图、心脏结构模型或猪的心脏三者中至少要有其一,需要教师在课外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容易理解,这样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倦怠会关闭教学准备的大门,教师教学能力会倒退便是意料之中的事,更谈不上教研和创新了。
作为学生,兴趣是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成就感,同样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自觉学习生物知识和运用生物知识有着特殊的作用。消极教学,则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
教师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这虽是句老话,但却说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引就是激发,想办法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生物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教学的“引”子,培养学生兴趣的源泉。在血液环的途径讲解中,我们常有这样的设疑,某某人得了某某病,当护士在手背打点滴时药物到达病变部位时要经过哪些途径,这类题为本章节的一个基本检测点,也是检测学生是否学以致用的题型之一。
与其说是设疑,更应该说是引导,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生物教学素材的信手拈来,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丧失激情的教师是无法做到的,更何况长期倦怠的教师。再有教学中,倦怠心理教师往往在讲解中讲得比较肤浅,不愿花时间了解自己和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解释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去联系学生周围存在的相关生物学问题,如,生物与农业生产、生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物与卫生保健、人的生老病死、生物与环境等的关系;不作深入介绍,如,基因工程、基因技术与人类关系等当前生物学领域的前沿科学,就难以让学生知道学习生物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更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职业倦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师范院校的座右铭,新世纪教育的发展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倦怠消极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做不到管教管到,甚至任学生自由做与上课无关的事。在生物教学中,在演示、实验、展示环节中,只会使课堂纪律混乱,教学秩序失控,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什么教学质量。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学生,使消极思想在学生中延续,其结果只会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造成恶性循环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面对的是一群群渴求知识的孩子,倦怠在教育教学中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但也是实际存在的,必须及时调整心态,才不愧对渴求知识的学生和社会对这一神圣职业的信赖。转贴于论文联盟 //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教育教学方法分析
[摘要]
一个好的医生或医护人员,除了应有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高尚的医德,因此医学人文精神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准,还能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提高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人文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方法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护人员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医护人员除了在学习当中掌握医学科学知识,还要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医护理念、预防观、卫生观等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卫生健康的需求和保障,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等理论知识,从而为学习临床相关的感染性疾病以及超敏反应性疾病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观念和原则:如无菌观念、交叉传染、杜绝“滥用抗生素”等原则,这些观念和原则的把握,会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学习和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学生个人和职业素质的进一步提升[1]。
1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医学人文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百多年前,加拿大著名医学家及教育家威廉•奥斯勒说:“医学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人文”一词源自拉丁文“humanists”,指的是人性与教养,也指人的精神文化[2]。人文涉及面很广,包括文化知识、宗教信仰、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只要是与人类精神活动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归属于人文的范畴。而医学人文精神是指在医疗实践过程中要敬畏生命、崇尚健康、维护尊严、抚慰心灵,简单来说,就是以病人为本的精神,从人性出发,关心、关怀和尊重病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尊重和敬畏,发自内心地关爱病人。医学人文精神主要包括“知”和“行”两个方面:“知”是理念,即以人的生命和尊严为主旨,把人的发展完善和精神自由的信念深植于心;“行”则是实践层次,即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务人员应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为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而努力[3]。当前,许多医院频繁发生恶性暴力事件,医患关系日益恶化,这与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医学生在学习阶段更应注重素质教育,强化医学人文精神培养。
2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式与途径
2.1教师加强重视,转换角色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把自己的知识、学问传授给学生,而育人则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成为正直、善良、有益于社会的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求满腹经纶,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可能把“育人”恰如其分地渗透于“教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角色,不能把自己仅局限于教师的角色,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该能够传承一种精神,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所以,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要把医学人文的精神文化传承给学生,言传身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培养他们关心、关爱、理解别人的精神和责任,只有这样他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服务于病人和社会。因此,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教师同样要转变角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结合本学科相关内容把医学人文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促进医学人文教育[4]。
2.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强化学生的自身感悟。医学微生物学所涉及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内容庞杂,且各章节之间逻辑性不强,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本学科易于理解但难于记忆[5]。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全程采取灌输式教学,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如采用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积极开展情景模比、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及学术研讨,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念,使医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把人文价值理念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实验教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设计“空气的细菌学检查”试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细菌无处不在,应时刻注重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污染,为以后工作中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传播打下良好基础;而“口腔、手指的细菌血检查”试验,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的概念,认识到自然界大部分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有些对人类无害而有利,微生物与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密不可分,只有少数才会引起人类疾病。
2.3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2.3.1抗生素滥用与“超级细菌”的出现
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自1941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后,人们相继发现了上万种抗生素,其中200余种抗生素应用于临床治疗。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挽救了无数生命,至今抗生素仍然是感染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药品。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引起人类疾病的许多细菌已经对其产生了耐药性。而人类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程度,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菌株,甚至是“超级细菌”。超级细菌不是一个细菌的名称,而是一类细菌的名称,这一类细菌的共性是对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强劲的耐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超级细菌的名单也越来越长,主要包括产超广谱酶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细胞菌、多重耐药结核菌、泛耐药肺炎杆菌等。为了减缓细菌耐药性及超级细菌的出现,要求医生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或根据药物敏感性实验,选择敏感的,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用于临床治疗;严格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加强耐药监测。
2.3.2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恐艾与歧视
当今社会环境下,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仍存在不少误解与偏见,针对这一现象,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重点介绍该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尽管目前我们尚不能治愈艾滋病,尚未研发出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但是通过宣传教育,严格控制血液和血制品,以及提倡安全性行为等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HIV的传播是可以控制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当前HIV感染率仍居高不下的事实,分析原因,这与艾滋病患者被歧视、不安全性行为、医疗机构的商业利益驱动等种种因素密不可分,归根结底是个人道德、医生医德等医学伦理素养缺乏所致。这就要强调学生要有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不仅要积极宣传预防,还要以身作则,洁身自好,同时教育学生应该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培养学生尊敬他人、理解他人的品德。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将人文精神培育贯穿其中,将医学人文理念真正渗透到医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信念[6-7]。
3结语
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缺一不可,特别是医学不同于其他科学,研究对象是人,服务对象是患者,所以医学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求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学人文素质,这样的医务工作者才会懂得珍惜生命,尊重患者,真正做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因此医学生人文教育更为重要,在授课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入到专业课,这就需要教者精心的构思和设计;此外,人文素质教育相关案例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同时促进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使学生更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医患关系,促进医学教育和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作者:张金平 曾静 胡晓艳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高中生物素质教育教学分析
一、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固化,评价标准单一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未跟上国家新课改步伐,未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采用的仍是“千人一面,万人一书”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一些年龄稍大的教师过分强调教师的威严,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单一,仍以传统的“满堂灌”为主,对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认识不足;某些教师对素质教育理解上存在误区,例如,有教师认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只会使学生在实验室打闹嬉戏、浪费时间,根本学不到真正的知识;部分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高考升学率,教学内容仅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单方面、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甚至挤占学生周末的休息和体育锻炼的时间,未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就评价方式而言,分数仍是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结果,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人格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了激励学生考取更好的成绩,一些教师往往将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与考试分数直接联系起来,甚至在学生的褒扬与批评方面有意袒护高分学生,最终造成学生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错误观念,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等行为。目前,应试教育之风盛行,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仍是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欠缺
专业素养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高中生物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学生会问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就必须具备、扎实的生物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而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有所欠缺。有关调查显示,一些地区高中生物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甚至出现教师短缺的现象。
(三)职业倦怠突出,心理压力过大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重复性的工作,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严重。调查显示某些地区高中生物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个人成就感丧失严重。严重的职业倦怠表现为:工作热情偏低,情绪不够稳定,教学中安于现状,不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提倡表现冷漠。目前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结业考试和高考的双重压力,还要承受着来自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多重压力,高强度的职业压力易使教师忽略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
二、从教师方面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的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清自身的主导地位,还原学生的主体角色,善于从工作当中总结经验,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教师要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需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转变观念,丰富评价方式
针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师以传统教育方式为主的现象,首先,学校需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可通过学校宣传教育、专家讲座、同行交流等方式开展。其次,教育部门应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联系当地学校、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将学生的发展与终身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切实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和劳动技术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再次,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需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与考试成绩成正相关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此外,评价学生的方式应多样化和科学化。实验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合作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动手能力等适当量化,加入总考核测评。日常教学中,可对学生平时生物课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和、是否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与人相处是否和谐、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适当进行点评和勉励。期末生物总分测评中,应将学生的实验课表现、日常表现、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等以一定百分比的形式加入。
(二)升华知识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内容覆盖广泛,涉及范围涵盖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免疫学等。因此,专业知识结构方面,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系统的知识体系,以满足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此外,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还需要具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技能,将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方式传递给学生。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有多种途径:可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能,并结合到自身实际教学中。或者通过网络视频或现场观摩教师授课方式,也是提高教学技巧的有效途径。还可通过同行相互听课和评课,了解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定期总结,努力完善自身教学观念与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三)创新工作方式,避免职业倦怠
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职业压力、职业幸福感存在一定关联。教师创新教学和管理方式可避免职业倦怠,及时,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增强教学的新颖感;第二,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第三,关心关爱学生,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从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肯定学生,而不单从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第四,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和终生着想,而非片面追求自身利益和当前利益;第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除此之外,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减少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注重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阶段学生的智力处于逐步完善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最近发展区”,若给予学生适当的强化和引导,定会较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并提高学生的能力。及时,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之前,教师提出问题“: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两者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学生通过预习对问题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明确困惑所在,上课时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难点和重点。第二,课堂逐步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时,教师可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细胞核的功能,继而再由“细胞核为什么功能如此强大,居然能够成为细胞的‘大脑’和‘控制中心’?”激发学生对学习细胞核结构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课后设置复习,教师可通过难易相当、形式多样的习题和课后任务,巩固已学知识并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融贯。如:通过实验探究设计、模型设计、调查研究、私人访谈等课后任务布置,并采用个人或小组展示、比拼等形式进行评比,激起学生执行任务的决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作者:杨翠 刘夕芳 李艳红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环境教育教学中初中生物论文
一、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有效知识,巧妙渗透环境教育
由当前初中生物教材看,所选内容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环境知识,为环境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和有效的资源,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空气质量与健康》、《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等等.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挖掘环保知识,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握生物知识,形成环保意识.譬如,教授《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渗透重金属污染物随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的知识;学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时,可让学生探讨“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时,教师可以恰当地渗透水资源污染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缺乏现状,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培养学生资源保护意识;讲解有关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环境污染与保护内容,可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以及预防手段,促使学生自觉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思考探究,有效加强环境教育
知识源于生活,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融入生活实例,加强环境教育,灵活渗透环保理念,提倡绿色生活,让学生从生活小事做起,为节能减排尽绵薄之力,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比如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材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人类存在哪些影响全球的破坏活动?如水资源浪费、酸雨、土壤荒漠化、沙尘暴、汽车尾气、湖泊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工厂废气的随意排放而造成温室效应;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植被破坏等.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治理?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深化巩固知识.接着,设计小活动,合作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请你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小习惯可能会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环境?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我为环保献一策”的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这样,通过思考、探究、合作、归纳、总结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可以破坏生态环境,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责任,自觉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提高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实践活动,强化亲身体验,践行环境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打破课堂教学局限,注意拓宽教学渠道,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通过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践行环境教育.及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校园环境进行仔细观察,对学校受污染情况和环境绿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调查统计,并指出其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和方案.第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向课外,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在实践体验中切实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组织学生开展公园、社区植树造林和水资源短缺、害虫鼠的危害、环境污染等情况实践调查活动,并撰写相关调查报告,以展示学习成果.第三,可以借助某些特殊日子,诸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2“世界水日”、4月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等,开展环境保护相关专题讲座,通过手抄报、演示文稿、校报、墙报、板报、网络论坛、贴吧等形式加大环境教育知识宣传度,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迫切性,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或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生活”的主题班会或者辩论会,组织“变废为宝”的环保创意制作比赛、“低碳生活科普知识”竞赛、“环境保护,从自我做起”演讲比赛等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共建绿色生活环境,提倡健康有机生活.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环境教育,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有效知识,巧妙渗透环境教育;注意联系生活,引导思考探究,有效加强环境教育;注重实践活动,强化亲身体验,践行环境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叶树梅 单位:江西省赣州第二中学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励志教育教学生物化学论文
1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进行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方面生存就业的压力比较大,对未来非常担忧、茫然无助;但另一方面,又缺乏明确的志向,处于茫然郁闷、寂寞空虚、学习倦怠等消极状态,心理问题、品德问题日渐突出,抗挫能力、社会生存能力日益让人担忧。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但在许多高校,励志教育一般是作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而严肃的思政课因说教的成分多,引起学生共鸣的成分少,所以部分学生对思政课重视不够,甚至还产生逆反心理。许多学校还专门为学生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疏导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正视现实,但这仅限于主动咨询的个别学生,很多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生化教师在上课时,只注重专业技能知识的讲授,而对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树立及引导涉及很少,认为那是思政课的内容。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气氛沉闷;部分学生因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励和正确的引导而缺乏积极的心态和完善的人格。不少学生虽然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但没有学会与人相处、适应社会的能力,不知道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以及如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二是生化教师长期处于教书匠的状态,没有与学生产生心灵的交流与互动,无法从教与学中感受到教师的价值与意义,体会不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这也是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许多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如案例教学、问题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而仍有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不理想,表现为学习参与度不高,专注度不够等情况,问题回答不积极等。要改变这一教育现状,就需要生化教师在讲授生物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励志方面的教育。笔者通过生物化学教学实践,尝试将励志教育的内容穿插到生物化学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旨在探索专业知识讲授与励志教育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促进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2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进行励志教育的方法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将不同形式的励志教育内容运用到正式上课前、课堂授课过程中和授课结束后这三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及提高教学效果。
2.1正式上课前在每次上课前的3~5分钟,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励志教育,以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课堂氛围。
2.1.1由生化教师将一则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读与学生分享,涉及感恩、自信、乐观、奋斗等方面的内容,如《心灵鸡汤系列》、《小故事中的大智慧系列》等。
2.1.2由学生轮流走上讲台将最近的阅读体会、思想感悟说与大家一起分享,如《做好的自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自控力》、《哈佛女孩刘亦婷》等。
2.1.3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在黑板上或墙上写下励志格言,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等。
2.1.4利用多媒体影音设备播放励志歌曲短片或音乐,如《真心英雄》、《感恩的心》、贝多芬交响乐《命运》、电影短片《永不放弃》等。
2.2课堂授课过程中
2.2.1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挖掘励志素材。(1)介绍生物化学发展史艰难而光辉的历程及生化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克里克和沃森,他们那种永不放弃的科研精神、善于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智慧以及团结协作、攻克难题的团队意识,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2)生物化学知识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励志内容。如酶这一章,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这一知识点中,缩短反应时间,最适温度可升高,而延长反应时间,要降低最适温度。在这里可引入温水煮青蛙的励志故事,让学生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人时刻要有危机意识,如果固步自封,满足现状,就会像温水中的青蛙慢慢被煮熟,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又如酶与酶原的激活这一知识点,有些酶在分泌时就有催化活性,而有些酶在初分泌时没有催化活性,只能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形成活性中心,发挥催化功能。这让人想到,有些人奋斗一辈子得来的东西却是有些人天生就有的,从而引导学生平和心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成就。还有酶的竞争性抑制这一知识点,抑制剂之所以可以与底物竞争同一酶的活性中心,是因为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这就联想到将来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相似教育背景的毕业生将会对有限的、待遇优厚的岗位产生竞争,只有那些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应聘者才会被录用,所以鼓励学生从现在起就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2.2授课内容与执考点紧密对接,通过对生化知识在职业需要和岗位需求中的学习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生化的热情,增强职业责任感。如糖的无氧氧化这部分内容,若机体严重缺氧,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导致乳酸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可以由此引出不同情况导致酸中毒的临床病例,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
2.2.3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角色互换等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敢展示自我,捕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赏识鼓励,提升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2.3授课结束后
2.3.1学生将学习感悟到的励志内容有意识地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并通过课余时间阅读书籍或欣赏经典影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为下次课前励志感悟分享做准备。
2.3.2教师通过QQ平台、手机微信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通过集体备课或与学生互动交流,拓展积累励志教学资源。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进行励志教育时,教师要注意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拓展视野,融会贯通各方面知识,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这样更有利于励志教育的有效实施;在讲授生化知识时,励志教育的切入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使知识传授与励志教育要点之间连续无拐、自然过渡,这样学生不仅汲取了知识的营养,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作为高职生物化学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所以生化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励志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程红娜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生物化学教研室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初中生物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现阶段初中生物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思维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初中生物在教育教学中也存在着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安静地听讲,中途穿插着教师的提问,这是教师一直以来所采取的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其课堂参与程度低,学习效率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差。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由于教师长期僵化的教学观念导致的,传授知识一直以来是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目标,而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则忽视。同时,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以知识掌握的牢固与否作为提高学生考试能力的保障。因此,教师一直将知识的灌输作为课堂的主要任务,将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安排得满满当当,学生忙于记录教师所讲的内容,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在这种教学观念和教育思维的指导下,教师教学的重点多为枯燥的理论传授,侧重对书本知识进行梳理、讲解和补充,而不注重对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缺乏相应的实验课,导致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上,对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和问题却不甚了解,使生物教学趋于理论教学,忽视了其实用性。
二、完善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要想对生物的教育教学进行改进,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就需从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能力上进行改进,使其不断与时俱进,与时代相适应。
(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定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注意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现成的知识内容,防止学生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还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束缚学生的思维,于生物教学无益。
(二)教师要改变教育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1.改革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创新思维往往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讨论,而不应为了强调严肃的课堂纪律,紧闭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或者由学生自由组合,集思广益,对生物课上的一些课后问题进行讨论。例如,教师在讲解蝗虫的有关知识之前,可以提出一些诸如“蝗虫是靠什么感知外界信息的”这类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常识和对昆虫的了解,查阅相关的书籍,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正确与否,教师都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能够调动自己之前所学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见识,积极讨论,组织答案,这个过程对学生学习思维的锻炼有很大的作用。
2.重视生物实验和实践活动
生物课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然而在许多的教学中,教师都只注重学生的理论和书本知识,忽视了实验课的重要性,这不利于刚刚接触生物知识的初中生对生物得到直观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在相关理论知识讲完后,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结构,自己动手看细胞在不同酸碱情况下的变化。学生对这种环境下学习的知识记忆能力更强,同时更有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一些生物现象,捕捉昆虫仔细观察,了解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性,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对生物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利用新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有些生物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一些学生不常见的动植物,学生对它们的认知程度低,很难理解。若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动画等形式展示出来,则能够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一些3D特效做成的,如种子发芽过程之类的动画,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书本上的图片和教师的讲解所不能实现的。
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大,初中生物教学是学生接触生物知识,真正了解大自然规律的开始,对于学生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多样的、符合学生特点和心理需要的教学方式,在和谐的课堂和自由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和重视生物课,提高初中生物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顾玉文 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第三中学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中职生物教育教学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当前已经进入科技时代,新的历史时期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中职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生物学科是一门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中职学校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中职生物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引进先进教学方法,笔者从事中职生物教学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教学经验,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职生物教学的方法与课程建设等几个方面,希望对我国中职生物教育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职;生物教学;方法;探索
最近几年,国家着力进行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中职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但笔者通过研究我国当前中职教育现状发现中职教育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问题。中职学生都是不能顺利升入高中的学生,本身不具备较好的学习态度,不能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如果在中职教育中教师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容器,而不顾学生的亲身感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那么更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收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形势下,中职学校的生物教师必须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引进新型教学方法,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保障中职学生早日成长为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一、及时引进先进教学模式
中职教育教学不应只重视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理论知识而应该将大量的实践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学建设要与当前市场需求相适应。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学教育,有着较强的教育针对性与专业性,应该利用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保障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得到发展。所以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将传授给学生丰富的技能放在重要位置,根据当前市场需求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二、要认识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性
笔者调查了学生对生物课的看法,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重视生物课的学习,认为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要利用各种策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科的重要性,重视开展思想教育。如讲解生物学的发展史,讲一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等,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农业生产中如何应用激素等。
三、帮助学生夯实生物学基础
通常情况下,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不能与普通中学相比,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中职学生认为生物老师讲课速度较快,学生不能理解。因此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特点,适当放缓讲解速度,帮助学生夯实生物学基础,才能进行深入学习。如果学生具备了坚实的基础知识,那么在实践学习与动手训练中就能解决各种问题,如果学生不具备生物学的基础知识,那么就会严重制约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在生物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生物课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较为抽象的问题转变为形象直观的学习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多媒体可以播放声音、图像、视频、文字等多种课件,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景,因此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针对市场需求科学设计实验
实验课在生物课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学好生物课就需认识到生物实验的重要性。学生在生物实验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发展专业技能,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敢于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因此做好生物实验实训教学,不但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职学校要在实验实训室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在设计实验实训内容时,要结合实验实训的开展顺序进行,逐步减少理论验证、基础知识方面的实验,大量增加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实用性的实验,保障实验与当前市场人才需求方向相一致,才能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总之,中职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所以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好生物的重要性,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物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发展创设教学情景,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引进新型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提高专业技能,才能早日成长为国家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王泽跃 单位:鲁中职业学院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初中生物素质教育教学研究
一、转变教育观念
当前我国在迅猛的发展之中,作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在稳步提升。作为制造大国,我国当今所缺少的不是普通白领,而是高级蓝领。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对职业学校的偏见,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更侧重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我所任教的生物课为例,教学不应该仅仅作为知识灌输的工具,而应该是发展学生认知事物、突出实践、提升技能的手段。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在生活中去探索,在实践中去验证,改变以往填鸭式的知识传输模式,积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兴趣,把指令性教学变为指导性教学,尊重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看到希望,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二、加强观察、实践,注重能力培养
一个人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生物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取得是一个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只有通过平时的观察与实验,才能够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同时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学生思维敏捷的时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观察和实验的功能,能使学生学得牢,记得活,理解得透彻,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对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实践和研究能力比较薄弱,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现有的知识设计相应的实验课题,提倡创新能力的发挥,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已有的经验、能力发现去问题,并通过思考去解决这些问题。探索性实验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是初步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安排,也可以给出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这样有助于他们自身技能的提高。
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成败。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说得好:“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们要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并在教育事业中取得成功,毫无疑问地要求每个生物老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例如:积极参加教师队伍的普通话、多媒体教学培训、新课程改革教研等各类继续教育活动;每个学期订阅两至三种有关教育的书籍,不断地学习的科学技术,广泛收集生物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信息,进行知识更新等。通过学习,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技能素养、理论素质会不断提升,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开拓和推进素质教育,是适应21世纪教育的需要。
四、加强实验,提高实验开出率,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
生物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教学的目的有:(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获得和巩固基础知识;(3)培养实验操作能力;(4)培养观察和实验记录能力;(5)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其中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将来走向社会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强烈的探求兴趣,我在初中生物教学保障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开出率达,借助投影、录像和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并将部分教师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教学中要杜绝“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等纸上谈兵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的每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就要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到实验室或者大自然中去做这些实验,使实验的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实验前要告诉学生一些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实验中要求学生要注意观察,善于思维,联系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实验后要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培养他们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五、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育
当前初中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家庭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心理素质十分脆弱。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课堂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引到他们积极面对、健康发展。如教学青春期发育时,教师可按教材中所规定的内容介绍和讲解一些青春期特征、营养、锻炼和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性心理的产生、发展和性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通过谈心、心理辅导,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在科教兴国的强大氛围下,已经深入人心,以后也必将在教育行业中出现持续发展。根据我校多年来对素质教育的推进结果来看,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必将出现新的色彩。
作者:范兰慈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成人教育教学中动物生物化学问题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 问题性教学符合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新要求,在动物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思维是可行的,针对成人教育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来源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差距,问题性教学模式在成人教育动物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构建就具有相当大的实践意义,本文从五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动物生物化学教学中构建问题性教学模式。
关键词: 成人教育;问题性教学;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模式
0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既要学习者掌握基本理论和概念系统,另一方面又要学习者学会怎么学习,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和研究方法。那么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和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就难以得到充分体现。而问题性教学是可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学新要求的,问题性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选择能反映一般关系特性和方式的、具有概括性特点的问题,设计出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绪状态,并通过调控,使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与问题情境中需要发现和解决的问题矛盾或出现差距,从而置教学过程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之中,在高积极性和高自主性中促进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发展其创造力。动物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正是通过科研工作者对未知领域内的问题的不断探索,逐步积累成相应的学科知识体系,这样的过程是和问题发现与解决过程相一致的。而针对成人教育学生参差不齐,来源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差距,在动物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性教学模式,可以避免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识积累情况下注重知识的教学传授,而提高学生思维的锻炼。为满足成人教学的要求,发挥动物生物化学作为实验性科学在自身的发展和问题性探究相统一的优势,在动物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思维是可行的,问题性教学模式在动物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构建就具有相当大的实践意义。在动物生物化学教学中构建问题性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进行的。
1通过知识性问题使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构造相对同一的探索起点
已有知识是进一步探索的基石,知识性问题主要针对存在于学生头脑中可能已经相对模糊了,并且是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探究性问题所必备的知识点来进行提问的。对于学生个体而言知识性问题就是要激活已有的知识,对于一个教学班的学生而言,成人教育学生参差不齐,来源不同,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事实、概念和原理在遇到新问题时,所能够浮现出来的相关内容是不同的,这样通过知识性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们头脑中动物生物化学相关知识明晰起来,也使教学班整体对探究性问题的解决处于相对同一的起点上。
2通过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发现认知的差距激发探索本能
基于学生已经活跃于头脑中的动物生物化学知识,恰如其分地提出探究性问题,面对探究性问题会让学生感到自身知识和问题之间的差距,或引起学生已知知识之间的矛盾,这样激发学生利用已知来探索问题所涉及的目标状态的未知。这种当前状态的未知仅仅是相对于同一教学班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人都有探索的本能,这样就强烈地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活动,来完成主体对已发现的认知差距的弥补。对于探究性问题的提出要注意这四个方面:一是问题一定要涉及未知的动物生物化学知识内容,这对于成人教育学生不同受教育背景是很难达到同步的;二是要引发学生的思考,这对于成人教育学生不同社会经历是很难达到统一的;三是要考虑学生思维力所能及,这对于成人教育学生不同教育程度是很难达到共同目标的;四是既要顾及学生的思维过程,也要重视思维过程中对动物生物化学知识的把握。
3通过控制性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控制探索方向
对于不同受教育背景、不同社会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成人教育学生,学生自主进行的思考会形成不确定的方向,为确保教学班整体思维过程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可以设定一些控制性问题,或列举一些与探究性问题相类似的研究例子,使学生的思维相对集中,便于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在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和锻炼思维。
4通过发挥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创新意识
在已有的动物生物化学知识框架体系中,引导思维仅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已有的动物生物化学知识(相对于学生知识水平是未知的),但对于思维活动易产生思维的定式。为此,在动物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亦要提出发挥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让学生自主地去从事认识活动和思维过程。
5通过热点性问题促进学生探索动物生物化学的学科前沿
就现在的教学而言,很少能够脱离开教材、教学大纲,受学时的限制动物生物化学课程很难很宽松地涉及全部规定的知识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强的自学能力,但不意为着教师就地放任,尤其是对于动物生物化学新知识,教师应该通过热点性问题联系课程内容,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更新,并同时介绍一些新知识的获取方法,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加强。如此构建的生物化学问题性教学模式,将把新的概念和原理的被动传授式接受性学习,变成为有指导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探索性学习。这就使成人教育学生不仅能更加深刻、牢固地掌握现成的理论原理,而且还能够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训练,逐步养成善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良好的个性,从而得到更多的思维锻炼。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综述
一、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方式
1.通过实验课程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实验是生物学学习的基础,通过不同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得到了实际操作的锻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创设实验课程的生物教育教学情境下,学生更好地形成了对生物实验这个新领域的好奇,通过实验也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更有乐趣。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框架的理解与运用。2.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在日常生活中,生物学的现象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偶尔组织一次踏青活动,在更加贴近自然的环境中,感受自然,感受生物的存在。一次虫鸣、一次鸟叫都是生物学的探索与发现。让学生发现生物学一直就在自己身边,这种贴近的生物学的感觉,会给学生一种正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3.通过热点聚焦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选取当前国内国外有关生物学的热点问题,类似于美国“生物圈2号”、太空培育植物等情况。对这些内容进行扩散与细分,创设热点汇焦型的生物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进讨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保障学生对于高校生物教育教学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在高校生物教育学习方面的效率。通过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的情境,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以及学习动手能力,根据现有的教学材料,在教学目标不偏移的情况下对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进行创设,使学生得到能力的发展。4.多样化教学手段通过高校的硬件设施,例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生物学教育教学课程进行生动的讲解。依靠各类辅助工具,给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相对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生物学教育教学的效率。利用多媒体直观的表现出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克服传统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综合利用各方面的硬件设施,对生物学教学做好一个铺垫作用,对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上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意义
传统的高校生物教育教学因为其治学严谨的特点,无法对于抽象的概念做出有效的表达。通过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由于社会的发展步伐迅速,高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不断的改善,给我们改善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生物学回归到生活本身,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就生物学学科的本质来说,它源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通过对生物学进行专业性、系统性的学习,可以达到更好的服务于生活的目的,形成“生活—生物—生活”的一种良性的循环。从宏观上看,设立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在生物学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得到性的发展,使之更好的运用于生活,达到源自生活服务生活的目的。知识在与情境的融合之后,化抽象为生动,便可以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不再是知识的强行灌输,而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汲取,主动运用。突破了学习难度,让学生在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下,把知识更好的运用于日常,既收获了知识,也得到了能力的提升。
三、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步骤
1.围绕教学大纲,对知识难度进行层级解答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更容易的达成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对于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所在,确定教学目标,建立完善的教学结构,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在生物学方面的学习。2.设计教学方案,建立完善的教学框架根据课程目标,建立完善的教学框架,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3.根据阶段学习目标,创设合适的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是服务于课程目标的达成与开展。因此,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对高校生物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一般选择要求的原则是:目的性原则、诱导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安排合适的操作实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单一的进行知识的学习无法满足生物学教学目标的达成。安排合适的实验操作,可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行提高。5.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改进创设高校生物学情境是一个没有确定模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进程中自然会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要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合适的改进方式,为下一次教学的开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四、结束语
在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生活,选择一个切入点,由点到面的对生物学学习进行概括以及辅导。结合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做到生物学与生活的融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的让学生能熟练运用生物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教师通过对于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好的为我国生物学发展储备人才。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以及各方面的综合情况来看,创设不同的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培养效果也存在差异,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选择的教学情境十分重要。
作者:张梅秀 单位:滨州学院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创新生物教学工作 提升教育教学成效
摘 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物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迫切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加以创新与改进。为了促进生物教学成效的提高,教师主要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空间等方面入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
关键词:创新教学 提高成效
一、创造性运用教材,增强教学实效性
1.运用信息手段补充教材
作为当前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多媒体设备在促进生物教学成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将原本较为枯燥的书面讲解以生动的影音资料形式展示出来,提高教学生动效果。如教学“繁殖与育种技术”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近年来在农业科技运用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些科研成果资料,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繁殖和育种技术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意义、价值,提高教材的生动性。
2.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也是提高学生生物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传统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实验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导致教学成效低下。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强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度,教师应当重视实验教学,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尽量将一些教学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操作实验,为学生创设较多的动手机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质效。
3.强化校本课程编撰工作
教师应当注重教材与教学实际的有机结合,开展生物校本课程的编撰工作,将学生生活中的生物知识与教材内容实现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提高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难题的能力,提升生物综合素养。
二、自主性开展教学,增强教学素质性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要在教学环节前移和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两个方面加以体现。在教学环节前移方面,要将课前预习活动作为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针对性学习,将基础知识解决在教学之前,并且对学习环节需要重点学习的难点要点具有清楚的判断与认识,在课堂听讲与探究合作环节加以注重。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师不应当还是采取满堂灌的模式,应当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的方式。
2.坚持以探究为主线
自主性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就是对学生进行探究指导。在自主性教学中,教师应当将问题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设计出一组或是几组思考探究题,使它们之间相互联系、逐层深入,能够或是基本地反映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以及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活动,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在思维方式方面遇到的疑难点进行引导,为学生顺利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扫清障碍,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探究能力。
3.坚持以合作为基调
在每一个学习小组里面,教师都应当明确一名在生物学习以及组织能力方面表现较为的学生,牵头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每一个小组里面,要体现均衡性原则,要同时兼顾到生、中等生以及后进生等各个层面学生的分布情况,在小组里面进行相互合作,集中大家的智慧来解决生物学习的难题,可以采取一人主讲、大家补充或是集体研究等形式,强化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实现了结对帮扶的共进成效。
三、综合性整合资源,增强教学立体性
1.体现教学内容时代特征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做有心人,及时搜集在生物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或是典型事件,补充进教学活动之中,实现生物教学工作与生物科学研究同步。如教学“生态系统的稳态”等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当前美国与英国等科学家在此方面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作为教学补充信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因地制宜开展研究
在一些学校,生物教学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较好,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进行一些教学研究活动,巩固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以及能力。如在发酵技术实践等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办食品厂参观面包、饼干等的生产程序,还可以动手做一做小实验,提高教学成效。
3.组织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学生提高生物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一些问题,组织开展生物社会实践活动,如在家乡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对周围生态环境进行调研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生物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以新课程理念作为开展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的统领,在教学内容、形式、空间等方面开展探究与尝试,不断提高教学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运河中学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在生物教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人体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讲究心理健康之道,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请客的责任。
关键词 生物教育教学 心理健康
一、端正教育思想,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解除学生的学习烦恼
中学生在自己的焦虑和苦恼,据调查30%是来自学习方面的,如学习负担过重,整天沉溺于书山题海之中,考试时老师家长“订指标”、“下命令”导致心情沉重,思想压力大,再加上学校生活单调,课外活动少,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学习中造成恶性循环,想学好愈学不好。其实,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要在一般常枋情况下进行,如受外界压力下进行,其结果是迥然不同的,在平和静谧下学习的学生,能充分发挥其思考问题的能力,所获得的成绩大大高于有外界刺激下的学习成绩。这是因为在压力状态下学习的学生,解决问题时情绪会激动不安,有的忧郁、有的惶恐、有的怨恨,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理智作用,只表现出机械的、重复的、尤其地混乱的动作,结果学习效率低成绩下降,心理健康受损。
二、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找准症结,消除各种不良因素产生的心理障碍
青少年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因素的,有的是不良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有些家长存在较严重的守旧思想,即教育观念陈旧、淡薄,总认为“生子过学堂,生女过家娘”,不怎么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管理;推诿责任,把孩子送到了学校交给了老师就放心了,或对子女放任自流。在这些错误思想指导下的孩子得不到正确的教育,便容易在学习或行为方面产生心理障碍。老师应根据情况及时身家和反馈孩子的各种情况,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配合家庭教育来纠正学生学习或行为方面的心理障碍。不防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心理时机,导之以行。
(三)注重沟通、关爱学生,做学生的朋友。
三、善于开导学生注意科学用脑,排除忧郁心理
现在的家长大部分因历史的原因,无法圆大学梦,加上社会的发展,处处体现科学技术在发展经济中的巨大作用,刺激着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欲望,总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有出头之日,于是把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并诱导孩子挤时间、开夜车,反而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这也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扮演“知识传授者”、“管理者”的角色,还要扮演“心理调节者”的角色,来指导和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减轻焦虑紧张的情绪,增强自信,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1.要结合生理卫生教学内容,开展学生科学用脑、善于用脑、勤于用脑;2.是指导学生对考试成绩的客观认识,用良好的心态去看待成绩;3.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消除心理障碍。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一方面要仔细观察,发掘学生摆脱急于求成的心理枷锁后的优点,并及时予以表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学习功能还能恢复和增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生理卫生知识,寻找增强脑的功能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和措施,从中消除学习障碍。
四、正确指导学生认识青春期性教育,解除谈性色变的心理痼疾
青春期教学是不折不扣的从性教育,原国家教委于1988年9月发出通知: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三方面”,这对生理卫生学科中《青春期卫生》增加性心理、性道德教育很有必要。既可以避免西方国家青少年“性混乱”、“性放纵”的败俗,又可解除我国一些青少年受封建意识的影响,仍对与性有关的想法及行为产生不洁感、神秘感、压抑感等消极感受。使学生切实做好青春期卫生,保障身心正常发育。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生物化学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唯有终身学习,才能培养完整的人才,只有具备信息素养,才能实现终身学习,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学习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如何改革传统教育教学,在以课程开发为主的情况下渗透开展学科教学中的信息素养教育,最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独立的、有道德的终生学习者,成为紧迫的课题。本文就生物化学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化学;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必备素质[1]。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一个崭新的概念――信息素养成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医学发展突飞猛进,医学信息量激增。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医学信息的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医学数字图书馆等新的医学信息载体。医学生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医学的发展,医学又与人类的健康、性命息息相关。因此,当今信息时代对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以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为载体,在实践基础上,将信息素养与生物化学教学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探讨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提高医学生信息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
1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前学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性和功能,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生物教学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建构意义的学习情境。学生依据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方案,进入学习过程,并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登录注册、进入网页或上网查询),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为了加深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生物化学知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有关生物化学知识网站、网址和自己的 E-mail 地址,使学生在课下能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并利用 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或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安全上网、文明上网。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课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课题小结-课题评价-课题延伸”6个环节。以2学时讲解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为例,包括,①创设情景:生活中常有新闻报道亲子鉴定,涉及基因的提取和鉴定,但首先考虑样本量。②提出课题:检测基因必须经过PCR技术在体外大量的扩增,才能检测到基因。③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同学上网搜索到PCR实验动画和PCR公司员工自编自唱的美妙的PCR之歌,这是同学的创新之处。④课题小结:同学以自制幻灯片形式上讲台报告, 开题前播放PCR之歌的视频来引题,让同学感受到了共享知识的乐趣,然后给老师、同学讲解PCR原理、步骤和应用。⑤课题评价:老师指出精彩、不足和错误之处,由老师归纳总结并作评分。⑥课题延伸:PCR的相关技术――逆转录PCR ( RT-PCR ),实时定量PCR (real time PCR) 等近期进展的介绍。
生物化学教学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生物化学教学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2 讨论
信息素养教育是教育界在信息社会所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对信息技能的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重建,是通过对信息技能(技术层面)的教育,不断提高信息用户的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与信息意识(意识层面)的水平,即通过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教育方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其最终目标是提高人类终身学习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信息素养的核心在于终生学习。它使各行各业的人们能够有效地寻求、利用和创造信息,以实现他们个人的、社会的、职业的和教育方面的目标。这是数字世界的基本人权,并且推动了各个国家社会内含物的发展。终生学习使得个人、团体和国家达到他们的目标,并且为实现共享利益而利用进化的全球环境中的新兴机遇。从而帮助他们和他们的机构迎接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挑战,纠正劣势,推进全社会的福祉。
信息技能是科研创新的核心要求。科研创新是以获取相关方面的信息、分析信息、创造信息为前提条件的。信息素养低下,科研创新难以突破。高等院校是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确立了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3]。更为重要的是我国高等院校都力争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而科研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本质要求。科研创新,高等院校责无旁贷。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高中生物STS教育教学策略与实践分析
摘要: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引入STS的教学思想,对于进一步增强生物学科与技术、科学、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参与意识和认识,增强对人类生活与技术、社会与科学、技术与科学之间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高中生物课堂中渗透STS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STS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以及高中生物STS教育的教学策略等内容。
关键词:生物科学素养;STS教育;高中生物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高中教学也正在进行着深入改革,实践证明,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积极开展STS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STS即是Science、Technologe、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是揭示和探讨社会、技术以及科学这三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它是教育科学改革过程中所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构想,其宗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高中生物课堂中渗透STS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
充分理解社会与技术、科学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培养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重点要求,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引入STS的教学思想,对于进一步增强生物学科与技术、科学、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参与意识和认识,增强对人类生活与技术、社会与科学、技术与科学之间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与STS教育相比,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对问题往往只要求得到正确的回答,但是STS教学却要求学生必须利用科学知识来作出多样决策,传统教学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而STS教学则要求学生从社会责任感、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去深入思考问题,突破了教材的制约和束缚,能够灵活地选取一些涉及社会上以及当地的一些事件来开展教学活动,由于课堂信息多是来自学生自身,因此增强了学习气氛,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体制往往是将学生作为教学的接受者,其对学生的要求仅仅局限在让学生不断重复和再现一些规定好的信息,而STS教学思想则将学生作为积极的课堂教学参与者,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思维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STS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1、探究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际上就存在着很多的生物教学案例,只要能够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科学地利用设置疑问的方法(也就是探究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热情,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技能和知识去解决所遇到的实践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成为教学的主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大大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2、案例教学法。生物教师通过真实的典型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的理解,培养和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新教材中的“单基因遗传病”这一节中讲到了“苯丙酮尿症”这一疾病的病因以及所能带给患者的危害,笔者在讲课的过程中利用《深圳周刊》所报道的一则真实新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故事如下:在深圳有一位2岁时被确诊为苯丙酮尿症的患者,其神经系统遭受到严重损伤,到4岁时其智力还不到同龄孩子的一半,仅仅靠吃西红柿为生,能够让她维持生命的都是一些化学产品。该报道使学生对单基因遗传病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趁机对“产前诊断”的有关知识进行了介绍,使学生了解到如果这名患者的母亲做产前诊断的话,实际上是可以防止悲剧的发生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体验法。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高中生物课程在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当中,需要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在实验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采用自己动手的方式来进行实践操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也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针对学生在生活实践当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中生物STS教育的教学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将学生放在教学的被动位置上,STS教学理念强调要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认知主体、社会环境以及技术系统之间的相关关系和作用,将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中,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在平等的教学氛围当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使学生能够在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参与热情和想象力,有助于增强学生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
2、教学内容注重生活化。课本知识实际上就是对日常生活经验所进行的总结,而知识也是服务于日常生活的,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生物学科与日常生活又是紧密联系的,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在设置时必须要贴近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STS教学理念积极倡导学科知识与技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之间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善于将实际生活当中的问题引入到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真正实现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课内外知识的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科技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一方面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冲击了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另一方面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高中生物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STS,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能够起到积极深远的影响。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生物在启蒙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几年来,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生物学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了一些现代意识的启蒙教育。
【关键词】生物 启蒙 教学 探讨
21世纪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蓬勃发展的新世纪,因此对本世纪的人才素质、知识、能力和思想意识素养诸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这是我国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以至于中学各学科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新课题。几年来,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生物学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了一些现代意识的启蒙教育。
一、渗透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在中学生物学中,涉及竞争的生命现象、知识和理论,已屡见不鲜,这为学生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情境。
1.让学生在对众多生命现象的考察中启蒙竞争意识。初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渗透竞争意识的情境。例如我们在教学《生物的进化》时,我们让学生自由讨论和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让学生从考察许许多多的生物竞争现象中,理解生物竞争的涵义,如同一片森林里的各种树木,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彼此争夺着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食性相同的动物,彼此争夺着食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捕食和反捕食等等,这些一系列的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竞争现象。在讨论中,学生理解了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物质、能量、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彼此进行着生存竞争,这些就是一种竞争。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竞争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竞争思想的熏陶,受到了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2.让学生在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中,深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将一些竞争的知识和理论,通过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例如,我们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某一草原上生活的狼、羊、牧草等生物及它们与周围无机环境的复杂关系时,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综合,理解了狼与羊、羊与草彼此间的捕食关系,也理解了狼与狼之间,羊与羊之间为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关系,即其竞争(或斗争)的一面;但也启发学生理解狼捕羊,但狼又不能捕光了羊;羊吃草,但羊又不能吃光了牧草。否则,狼、羊、牧草三者会同归于尽,毁灭了此草原生态系统。可见,生物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况且狼与狼、羊与羊之间,还有群居、互助、互利、互爱的一面。这种生物之间既竞争又依存的多重性,使学生对于竞争思想有了更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思考人类应如何把握和运用竞争法则来正确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生物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竞争关系呢?让学生以平等竞争的思想,去面对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的新情境,去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征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竞争意识。
二、渗透适应意识的启蒙教育
为了使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未来21世纪的大风大浪中有所作为,就应该从小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适应意识。
我们在初中教学植物知识的同时,强调了现存的每一种植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虫媒花的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应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应于风力传粉。借风传播的种子,如蒲公英、柳树等,果实上都生有毛绒绒的白色纤维,随风飞扬。靠动物传播的果实种子,如窃衣鬼、针草、苍耳等,其果实的表面都有刺和粘液,容易附着在动物的身体上随动物的运动而携带到其他地方去。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都是动物在体色、外形和结构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典型实例。鱼体的流线型、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用膘控制沉浮等都是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蜥蜴、家兔等陆生动物,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体内受精等都是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在教学中,我们把这一系列生命现象及其特征,紧密地与适应思想相结合,使学生理解了现存的生物都是基本上适应其生活环境的,渗透了适应思想的启蒙教育。作为21世纪建设者和生活者的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各种素质、知识、能力和思想,特别应具备强烈的适应意识和多方面的适应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生存发展,才能有所作为。因此,强化了学生的适应意识,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渗透整体意识的启蒙教育
整体观念实质是一种系统观念。一个生物体也可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种群、一个群落、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
我们在教学《绿色开花植物》时,启发学生把一株植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回到整体去分析综合。先从结构上考察,可把它分解为不同层次的部分:细胞、组织、器官。这些部分之间彼此分工协作又联系着。细胞间靠胞间连丝联系着、器官间靠维管束联系着形成一个植物体整体。再从生理功能上考察:植物体中的六种器官尽管各自功能不同,但彼此密不可分。根吸收水和无机盐,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叶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再由茎输送到根、花、果实和种子中去,维系着一株植物的整体生命活动。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彼此对立但又彼此依存,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的整体性,启蒙了学生的整体思想,受到了整体观念的启蒙教育。这样开拓了学生的知识、思想视野,有力地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