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新闻学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新闻学专业论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金融危机下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
摘要:我国如何走出当下的金融“寒冬”,农业的基础作用显然不可忽视。而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产业价值,还是“三农”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成都涉农文化产业发展较具规模,现已摸索出“古镇文化”和.
c型威客的代表淘智网摘要:我国如何走出当下的金融“寒冬”,农业的基础作用显然不可忽视。而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产业价值,还是“三农”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成都涉农文化产业发展较具规模,现已摸索出“古镇文化”和“农家乐”两种模式,本文结合成都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和当下实际情况,旨在为农业 “过冬”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涉农文化产业 成都亮点 产业价值 未来建议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之际,稳定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国内消费,成为决策层维稳中国经济寄予厚望的政策取向之一。这是自1982年以来中央第11次将目光聚焦在“三农”领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除了传统的粮食生产以外,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另一重大途径。
成都市是西部大省四川的省会城市,20xx年人口总数即已超过1249万,位居全国第四,其在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可谓成果显著。据市统计局公布,成都20xx年在遭受地震和金融危机双重冲击之下,前三季度生产总值仍达到了2821亿元,同比增长12.2%。(1)20xx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成都举办,成都市签约项目31个,总金额126.3亿元,占签约总额的57%,充分显示了成都文化产业的辐射力和规模效益,所以成都在文化产业上的实践探索对其他城市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和带动作用。
综合来看,成都在发展涉农文化产业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创意产业,涉农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大。
成都有“天府之国”的雅誉,古蜀文明还给她留下了许多传奇人物和故事,而浓郁的川西民俗和客家文化更是为其增添了许多人文沉淀,资源相当丰富。
另一方面,成都的总体消费实力常年位居全国前三甲。而在20xx年,成都市城市居民人均教育、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968元,占整个消费性支出的14.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其城市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国创意产业,预计到2020年,成都城市人口比重将达到64%,庞大的城市人群是涉农文化产业的潜在市场。
二、主题鲜明,涉农文化产业特色较为突出。
成都涉农文化产业围绕“休闲”二字展开,讲究“付费休闲”、“休闲体验”,其特色可归纳为“古镇文化”和“农家乐模式”。
“古镇文化”:早在20xx年多媒体创意产业,成都市规划局等部门就完成了《成都市域古镇形态研究及利用》等规划,提出将对大邑悦来古镇、邛崃平乐古镇等10个文化古镇进行保护上海创意产业园,将其打造成为成都周边具特色的古镇旅游文化风景带。如今“古镇旅游文化”规模已成,十个文化古镇分别寻求自己的营销诉求。如黄龙溪的“千年水码头,古镇黄龙溪”、洛带的“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平乐的“茶马古道及时镇”等。古镇的盈利能力不容小觑,如洛带古镇仅在20xx年1至6月份,就接待海内外游客160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超过8000万元。
“农家乐”模式:成都是农家乐的诞生之地,最初只是一些农民利用自家庭院和责任田从事旅游接待活动,以此作为增收手段,大多单打独斗,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经营。在政府的引导下,锦江区农村纳入了统一规划,打出了“五朵金花”的品牌——“花乡农居”、“东篱菊园”、“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和“荷塘月色”。“五朵金花”特色各异,但又相互支撑,形成整体联动的文化产业模式。而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农科村,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优势,丰富了农家乐的休闲方式和赢利亮点。在20xx年,农科村旅游收入达到1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2)
三、政府引领到位,企业主体保障产业运作规范。
成都市委、市政府于20xx年就提出和制定了“文化强市”发展战略。先后采取了改革文化体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净化文化市场发展环境和提高产业服务水平等举措。同时,成都市还打造了一批文化阵地健全、文化生活丰富,农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素质有新提高的文化建设示范乡镇和村,以点带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涉农文化产业市场的发育。(3)如20xx年,全市各区(市)县建立了群众文化辅导员制度,先后对全市1000余名农村业余文艺骨干进行了各类艺术培训,培育了农村文化队伍杨浦创意产业,也为涉农文化产业发展开启了新思路:农民组织了腰鼓队、舞龙队等,活跃于广大乡村。仅20xx年,双流县农村文化队伍就创造产值200多万元,利税超过40万元。(4)
成都市涉农文化产业的开发注重产业运作机制的长效性和职能化。基层政府成立文化产业公司,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如洛带古镇,镇政府于20xx年5月1日成立了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成都洛带客家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以来,一是通过“修旧如旧”,恢复了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客家民居;二是积极选择大公司、大集团合作创意产业发展,推动古镇景区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是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加工、展示、销售、交流与体验;四是抓大项目建设,先后引进新西南艺术陶瓷厂、洛带——女红坊、中国文博公园、“创库”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5)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积极进行资本扩张、扩大企业规模。
四、注重对涉农文化产业的创新探索。
从最初单打独斗、内涵粗糙的早期农家乐到后来“五朵金花”的集群效应;从对10个文化古镇的初步保护到筹划打造“天府30大文化古镇”品牌。成都涉农文化产业的创新精神始终强烈,越来越多的涉农文化产业开始着力摆脱产业模式单一的束缚,着眼于深度化、立体化的产业发展,注重尝试新的产业管理模式、开拓新的涉农文化产业市场。
如洛带镇除客家特色外上海创意产业,还规划4500亩,投资1.86亿元人民币,开发培育自然风光游、农家健身娱乐游等六大系列农业旅游产品;
又如成都首创企业出资编制涉农社区发展规划——“成华区龙潭和成涉农社区新农村建设概念(项目)规划”。此规划由工商企业共同发起杨浦创意产业,聘请专家编制,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以社区生态旅游为方向,建设大型餐饮娱乐休闲中心,同时发展蜀绣等旅游工艺产品生产。
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早在20xx年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就已为此指明方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建设提出了更加细致合理的规划方案,而且4万亿刺激内需的投资计划更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了战略性的政策倾斜。当前财满街创意产业,涉农文化产业应敏锐地把握住这个信号,思考如何变危机为契机。
以成都为例创意产业园,笔者认为西部创意产业文化节,涉农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块动起来。在产业发展初期可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做好评估规划工作。政府需清楚认识到涉农文化的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明确责任,积极鼓励社会办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学,安排专项部门落实对其的资金、政策等支持。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忽略的,它是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组成,也有利于涉农文化产业“反哺”农村,形成与农村基建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例如成都打造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的完善的交通体系,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关村创意产业网,同时也提升了当地农村的生活环境和致富能力。而宏观来看,政府则要调整好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我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多在东部。而西部蕴藏着丰富的涉农文化资源,却因经济等因素,面临着融资难、消费难的两重难题。所以在目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给予政策倾斜,在西部建立文化改革试验区,对于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具有深远的影响。比如,适当放宽资本进入的门槛,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涉农文化产业,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
而从市场来看,目前整个文化产业都欠缺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对于涉农文化产业而言更为突出。很多掌握涉农文化资源的个人或组织未能充分意识到其产业价值,导致“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局面。所以要发展涉农文化产业西部创意产业文化节,还需注意启蒙教育工作,一方面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注重涉农文化产业的培育。此举不仅可以给教育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更有利于涉农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涉农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产业的重要不同在于其“三农背景”西部创意产业文化节,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市场轮廓尚不够清晰。所以笔者认为,在涉农文化产业发展中,对于一些背景和市场都不够明朗的业务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涉及企业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一则有“投石问路”的功效,二来“船小好调头”,中小型企业在实验阶段的灵活性与恢复性是大型企业无法比拟的。并且,中小企业还拥有中央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今年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财满街创意产业,其强大的优势不言而喻。同时,在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宜跟风建设、盲目上马。需注重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多媒体创意产业,与城乡统筹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打造出特色品牌。在区位的选择上要科学、相对集中化,不宜远离城市进行布局,而应围绕城市郊区而建。
总之,发展涉农文化产业要服务好三方主体:一是文化,任何形式的开发必须是基于对原有文化资源的继承与开拓,不能与文化原有内涵背道而驰,致使所开发的文化丧失原有特色;二为产业,文化产业具备产业追求利润的本质特征。所以在思考文化产业如何发展的同时,除了注重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外上海创意产业园,还需提高产业的盈利能力,在产业发展中注重开发特色、深化发展;三乃农村,涉农文化产业的本质还是开发农村、致富农村、丰富农村。所以在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关村创意产业网,当地的农民的权力利益和带动作用不可忽视,农民理应成为涉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其具体解决途径多样,可参考洛带客家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模式加以改进,以当地基层政府牵头,当地农民采取参股或是经营等方式加入到产业发展中来
新闻学专业论文: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论文
一、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以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技术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人和人之间跨时空的即时交流。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亲人、朋友的依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已经发生了的人的异化。海量的信息裹挟着我们,承载多样化信息的媒体“掌控”着我们。
1、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目前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正在加深,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购物等所有的生活都在手机上完成。大学的课堂上不再出现学生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等扰乱课堂的行为,静悄悄的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师生互动的场景在这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里绝少出现。学生们沉溺在移动互联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已经是现代大学课堂的一个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的课堂上屡见不鲜,学生在课堂上貌合神离的状态,令老师们头痛,学生管理方面也显得束手无策。
2、充满危险的人际交往
随着手机上网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中越来越普及。大学生中也盛行虚拟交往,交往对象也是多元的,既包括现实世界中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同乡、同学、同事等关系的特定人群,也包括各种陌生人。他们会因为网络世界中的某些共同关注的话题而结识社会上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这就给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新媒体时代,虚拟人际交往中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分享”心理浓厚,他们热衷于依靠即时地理位置信息交友的移动应用,个人地理位置能轻易被定位,让虚拟社交的人有了更真实的体验,但这种真实性也可能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的潜在风险。
3、真假难辨的就业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浏览信息,信息,这种自由度很大、门槛很低的信息传播环境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自我表现欲,表达欲,同时也带来了网上信息真假不分的问题。面对互联网上海量的招聘信息,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显得既欣喜又无奈。网上关于就业招聘信息数量庞大,但鱼龙混杂,很难辨别真假。
二、改善的新举措
新媒体时代,手机上网受到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热捧,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都与移动互联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界限日渐模糊的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如何利用新媒体,融入学生的虚拟交往圈,为现实的学生管理工作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随着手机上网的盛行,媒介对生活的介入和渗透可谓是无孔不入。在这个人人上网,处处分享的年代,教师可以通过手机QQ、微信等进入学生们的虚拟人际交往圈,倾听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关注他们的生活,以此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提供现实依据。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新媒体为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借助移动互联网络中的社交平台,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要为考证、考级发愁,为毕业就业发愁,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部门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作为重点工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心理健康辅导。针对个别突发事件,要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疏导学生中的不良情绪。此外,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把不良心理和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
3、帮助学生筛选甄别网上就业信息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求职基本上以网络应聘为主,网上招聘信息的真伪辨别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新闻专业学生的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帮助毕业生筛选、甄别真实的招聘信息。首先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网上招聘信息中的重复信息进行剔除,然后借助搜索引擎,筛选真实的招聘信息(可以搜索招聘单位的真伪),然后按照学校本身的发展水平(即所开设的专业)筛选出与本校毕业生相关的用人单位,这样经过了就业指导中层层把关,筛选出来的招聘信息再经由高校新闻学专业相关院系的学生管理人员,及时地到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平台QQ群、微信圈等,学生通过手机即可及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招聘信息,避免学生自行浏览网络的盲目性,也消除了虚假招聘信息、传销组织欺骗到学生的隐患。
4、线上交流与线下沟通相结合
新媒体时代,学生和教师都比较偏爱虚拟人际交往,通过手机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老师和学生既可以克服面对面交流的拘束感,又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是一种最经济的人际沟通。但是在线沟通毕竟是一种虚拟化的人际交流,少了面对面时的丰富表情、动作等,交流的真诚度大大降低,交流内容的真实性也值得商榷。学校要加强对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管控,老师和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必不可少,只有在师生双方面对面坐下来的时候,老师才能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学生。当然了,线上虚拟化的交流,尤其是移动社交平台的“关注”、“分享”可以增加彼此的亲近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近期变动,为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打好基础。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重要事宜都与移动互联网息息相关。他们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学习资料,通过移动互联网购物、休闲,通过移动互联网上的招聘信息求职就业,他们的生存高度虚拟化了。这种虚拟化的生存状态对于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方便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无限制”沟通,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管控;另一方面,虚拟交往中信息真伪的不确定,也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我们回避它的存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者必须着力加强师生间的移动互联,密切师生关系,以期为干预和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强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提供依据和工具,最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作者:马丽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新闻学专业论文: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论文
一、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
(一)教学计划及实践教学方案的调整与修订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2010年11月启动,经历了相关文件精神的学习讨论、媒体单位实地调研、校内外专家反复分析论证等过程,于2014年6月完成。与该专业2006版的教学计划相比,2014版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突出了应用型专业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理论课学时。专业必修课中新增了电视专题片创作、视听语言训练2门实验课,专业必修课中实验课程合计25学分,占专业必修课程总学分(57学分)的43.8%。任意选修课中新增灯光技术与艺术、录音技术与艺术、影视片头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5门应用性较强的实验课程。其他实践类课程含专业实习8周8学分,毕业论文(设计)8学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或毕业设计的创作),社会实践2学分,军训2学分,新增课外创作2学分,合计18学分。实验课程与其他实践类课程合计49学分,占该专业总学分(168学分)的29.1%。不仅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而且实践类课程的手段,如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外创作、毕业设计等也日渐丰富。
(二)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1.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保障该专业实验课程的正常开设,2003年10月,人文学院筹建了器材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购置了少量摄像机、功放、组合音响等急需的设备。2006年6月,学院正式成立了广播电视实验室。当年人文学院和学院各出资11万元,购买联想开天计算机31台,筹建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2007年5月,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前夕,学院采取应急措施,购买专业摄像机10台,约30万元设备。2008年11月,日元贷款项目索贝编辑机等价值66万元的专业设备到位。至此,前期投入该专业实践教学的专业设备总值已经超过120万元。2011年8月,由该专业申报的采编技术实验室成功获批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下拨的专项资金300万元。2013年12月,项目完成,共新建专业实验室5间。其中,新闻编辑与播控实验室购置了索贝节目编辑工作站、节目上下载及播出控制工作站、节目播出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设备,能够完成新闻采集、素材下载、剪辑制作、节目审核、节目上载、节目播出等一整套的新闻节目制作流程;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拥有苹果影视后期工作站、数据采集工作站、服务器等设备,既可以对虚拟演播室后期生成的视音频信号进行录制和编辑,也能够完成电视节目及广告作品的剪辑、特效处理、包装、渲染等;虚拟演播室主要由主控室和演播大厅构成,主要设备由图形渲染工作站、主控工作站、抠像合成色键器、演播室摄像机、蓝箱、存储设备、监视监听设备和灯光系统构成,并有虚拟演播和实景演播两个功能区,能够满足新闻、文艺、专题等各种电视栏目录制实验和电视节目主持实验的需要;配音实验室有两间,主要设备有录音工作站、配音工作站、调音台、高保真录音话筒等设备,它能够满足所有实验室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录音与配音需要,能够提供兼容性高和数字化的高保真声音文件,也可以用于广播节目的录制实验。可以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使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在硬件和软件上有了质的飞跃,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新闻采编制作专业的办学条件,而且为相关专业进行媒体仿真训练、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以及课外创作活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2.实习基地建设为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学院加大了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2006年11月至2011年7月,学院分别与伊犁州、伊宁市、兵团四师、塔城、阿勒泰、克拉玛依、兵团七师、奎屯、博乐等地的媒体合作,建立了22家专业实习基地。目前,该专业是学院拥有专业实习基地最多的非师范类专业。通过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不仅为该专业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为进一步加强该专业与地方媒体的沟通与合作搭建了平台。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作为一所边远的地方高校,尽管该专业的办学历史只有短短的十余年,对于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也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宏观上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已经相对稳定,并能结合本校实际形成自己的特点。就笔者观察,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即在专业课教学中,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环节结合起来。对于广播电视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节目策划等课程,该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一定比例的实践课学时,要求教师将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与课上、课下的实践实训操作环节紧密结合起来。理论课堂融入了实践课的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2.实验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即围绕该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以强化学生某项实践操作技能为目标,开设独立的实验课程。如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技术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制作技术、视听语言训练、纪录片创作等。3.专业见习即低年级阶段的短期认知实习,分为校内和校外专业见习。校内专业见习通常是指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园新闻网等校内传播媒介的实践活动,对记者、编辑、播音员等工作进行初步的见习。校外专业见习主要指学生利用寒暑假就近在家庭所在地的电台、电视台或其他新闻媒体对媒体工作流程进行观摩、体验和学习。专业见习是专业实习的热身和准备阶段,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决定,学院不作统一安排和硬性要求。4.专业实习即高年级阶段的媒体综合实习。专业实习既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所获得的实践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即将“上岗”就业的一次实战演练。专业实习列入该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时间为8周。在专业实习的准备阶段,一般由院系作实习动员,明确该专业实习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实习单位原则上由学生自己联系,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由院系负责联系安排实习单位。院系按实习生地域分布情况把学生编成若干个实习小组,分别选派教师或委托媒体单位进行具体指导。5.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旨在提高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针对一些学生单纯以毕业和完成学位为功利目的,拼凑、粘贴内容空泛的论文现象,该专业要求集体开题,严把论文选题关。引导学生尽可能结合媒体尤其是新疆传媒业的实际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毕业论文环节进行改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或毕业设计的创作,将毕业设计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大胆地尝试。尽管毕业设计的相关要求、评价标准还存在一些缺陷,尚不成熟,但此项举措无疑将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6.课外创作即以兴趣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和创作活动。该专业曾经组织学生成立过摄影、摄像兴趣小组,参与学院校庆、运动会、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的拍摄;也曾经依托学生社团,成立主持艺术协会,举办过多届校园主持人大赛;2008年以来,更是连续6年承办了学院大学生校园DV展;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独立创作的欲望。近年来,先后有6名学生在自治区主办的各类主持人大赛中崭露头角;2011年10月,该专业2007级学生刘毅龙拍摄的纪录片《锡伯文化的传承》荣获第二届全国校园摄影作品展示活动DV赛项大学组二等奖;2014年5月,该专业2011级学生迪力亚尔创作的反映新疆塔城地区哈萨克族游牧民原生态生活的人文纪录片《游牧人家》一举夺得第九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国际分组赛西部组纪录片类金奖及“科讯杯”第九届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总决赛“音效大奖”,为学院争得了荣誉。整体观之,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既相互区别,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前文所述,该专业自办学以来,在教学计划及实践教学方案的调整与修订、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进一步深化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也面临着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一)缺乏真正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
从2001年开办之初没有1名专任教师,发展到今天拥有8名专职教师,该专业师资紧缺的情况有所好转,且80%的专职教师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讲师以上职称,专职教师的学历、职称水平也有较大提升。但8名专任教师中,有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承担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仅有3名。可以说绝大多数专职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严重缺乏。为避免照本宣科,纯理论背景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加以弥补,但因为其自身缺乏新闻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对案例的解读与分析往往加上自己想当然的理解,也因此往往与媒体实际并不相符。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内容与媒体实践的脱节也就不可避免。即便是有一定操作能力,能够承担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他们所开设的实验课程,也往往是依托实验课教程,一般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实验教材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有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的,教师自身缺乏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必然导致学生“创造性”应用能力培养的缺失。由此观之,缺乏真正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是目前直接影响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最为关键和最为突出的问题。近年来,该专业也曾经倡导专职教师去媒体观摩、见习或进行专题调研,但因为目前学院教师工作量考核体系只承认学时,即课堂教学工作量或其他能折算成教学工作量的工作(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实习指导等),教师因而缺乏主动参与媒体实践的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的主体单一,缺乏与媒体行业的深层次合作
尽管经过十余年的摸索,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实践教学的主体比较单一。高校与媒体行业的交流还停留在依托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层面,缺乏较深层次的合作。与媒体对接、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尚未展开,人才培养脱离媒体实际的矛盾比较突出。
三、相关对策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
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界的通则和共识是新闻传播教育一定要学用结合。在国外,新闻学专业教师通常要有较长时间的媒体从业经历,很多人甚至认为,新闻从业经验而非博士学位,才是聘任一位新闻学专业教师的先决条件。但在我国,大部分高校新闻院系的教师普遍缺乏新闻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高校专业教师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一般都是硕士、博士。实际上,教师的学历层次越高,实践经验往往也越少。目前,内地高校新闻院系为解决此问题一般要求从事新闻业务课程教学的教师到新闻单位实习或在新闻单位兼职。我院也可以借鉴此类做法,有计划地选派部分专职教师到媒体见习或在本地媒体做一些兼职工作。当然,为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媒体实践的积极性,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应考虑将教师去企业(含媒体)观摩、见习、兼职工作等与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实习指导一样,折算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总之,采取可行的措施,下大力气培养既熟悉媒体工作,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双师型”教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专业教师理论与媒体实践严重脱节的矛盾。
(二)积极探索新闻院系与媒体行业协同创新的机制
2012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协同创新的理念。简而言之,协同创新是国家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旨在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与各类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创新要素有机融合的新机制,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在探索新闻院系与媒体行业协同创新机制方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走在了前列。早在2001年12月,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共建新闻学院,在全国首创地方党委宣传部门和高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模式。部校共建“推动记者编辑进课堂,教师学生进媒体”,打通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促进了业界与学界互动、教学与科研贯通,充分利用业界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同时,进一步整合发挥了复旦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对新闻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可贵的探索。2014年5月,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将课堂搬进央视《今日说法》演播室,开展“法制报道案例分析”课的现场教学,使新闻课堂与实践进一步接轨。以上案例在高校新闻院系教学改革中尽管并不一定是普遍现象,但它预示了未来新闻教育改革的方向。无疑为我们探索地方高校与媒体行业如何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作者:曹丽虹 关清泉 单位: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伊犁电视台
新闻学专业论文:新闻学专业双语教学论文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及教学模式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美国传统词典(双解)解释为“①能熟练地使用两种语言的:使用或能使用两种语言的,尤指同样或几乎同样流利地;②用两种语言的:恰当地使用两种语言的,以便促进那些掌握母语而正在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学生的学习”。《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双语教育的低标准应该是一种在教学的某些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教学用语的教育。教学使用两种语言,不一定同时使用,不必在同一学期内使用,而是在各年级连贯地使用两种语言。对于双语教育一词,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西格恩(Siguan)和麦凯(Mackey)对“双语教学”的理解是指一个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其中的一种语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及时语言。”①将“双语教学”作为一个教育体系,它则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系统中老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要素同样也是“双语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②这样有利于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双语教学的设计、评估及优化。双语教育英语为“bilingualeducation”,但国内几乎是将“bilingualeducation”翻译成“双语教学”,也就是说国内学术期刊中提到的“双语教学”其研究的就是“双语教育”,而不在是“BilingualTeaching”。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一般是指高校试图通过大量运用外语(当前主要指英语)进行学科教学以达到培养双语人才目标的教育。它以外语应用为目标,实现语言形式与学科内容统一,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国外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有三种,浸润式(immersion)、过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和维持式(maintenancebilingual)。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双语教学不但使学生掌握双语,还连带着使学生理解、认同和掌握两种不同的文化。浸润式(immersion)是在实施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条件下,让学生沉浸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环境之中,完成学习任务;过渡式是一种将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逐步导入教学全过程,即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维持式是指在将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继续用母语来维持学生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二、高校双语教学的特点
我国的“双语教学”与国外的“双语教学”相对比在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①国外的双语教学的目标是解决少数民族及移民通过学习第二种语言融入其主流社会,国内高校的双语教学主要是以“加强英语,提高英语习得的效率”为出发点的;②语言环境不同,国外双语教学都是在以英语为社会主流或官方语言的环境下进行的,而我国双语教学基本和是在没有语言环境情景下进行的;③师资配备不同,以美国为例,双语教学基本上都由操本族语(母语)的教师授课,而汉语均由讲汉语的华裔教师教授,华裔教师不仅能讲两种语言,更能同时用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回顾我国的双语教学历程,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层次性
由于我国高校数量及办学规模差异性大,教育资源的配备、及地域等条件的制约,双语教学无论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选择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硬件上的差异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行政及市场手段得以解决,但软件上(学生水平、师资水平等)的差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这样有助于我们开展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学活动,从而保障教学效果。要在吸收国外成功双语教育经验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课堂英语渗透力度因所处地区,学校财力,教师水平,学生水平,使用教材,学科要求和应试权重的不同而异。这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应当容许渗透力度有大有小,在不同层次上展开。我国双语教学的层次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的改变。
2.多样性
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双语教学,其内涵应当是双语教育,实际上双语教育是更加广阔的一个概念。推行双语教育,不仅仅是第二语言的习得,恐怕更是一种综合文化素质的习得和人文底蕴的提高,双语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之中,更应当贯穿在学生的课外学习之中。中国的外语教学在课堂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从儿童时期持续到大学毕业,而效果并不理想,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反思,并在双语教育中注意解决的东西。中国以往的教育过多地注重了课堂教学及教师的主宰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教育观念的更新,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双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应当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不论是什么模式的“双语教学”,能起到加强英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就行。
3.连续性
知识更新的加快,终生教育成为现实。随着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有些地方在小学、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始双语教学,这使双语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校学习之中,双语教学从时间上来看是连续进行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从大学英语到专业外语再到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从大学生的课程体系来看,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可以视为双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的双语教学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三、对新闻传播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新闻教育领域开展双语教学,最早的是在1978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创办的新闻系,由中国社科院、新华社、中国日报三家联合设置英语新闻采编专业。从1978年到1989年,该专业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人才。在高校的实践起源于1983年,由、国家教委、新华社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在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中国新闻学院等高校开设双学士学位的国际新闻专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度到普及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开设了新闻学专业,由94年的66个急剧增加到2006年的661个,双语教学也在各学校展开。新闻专业的双语教学工作受到学校及教师的高度关注,高校新闻专业的双语首先要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规模,办学类型、层次、学科专业、服务面的向的定位,开展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学。只有定位,才能事实求实地运用现有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将双语教学做实、做好,对双语教学提出过高的,立竿见影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鉴于师生外语水平的局限性和差异性,以及外文教材选用中的现实状况,在教学要求、建设目标上应当注意结合实际,体现双语教学的层次性;③其次,要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于新闻学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当充分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展多样化的双语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闻学专业的双语教学应当根据各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本着层次性、多样性、连续性的原则展开,办出自己的特色。
兰劲华等:《高校双语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07年第1期。摘要双语教学已经成为评估高校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我国高校的整体布局及办学层次等因素的影响,双语教学存在层次性、多样性、连续性等特点,应充分运用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并结合新闻传播专业自身的特点,优化双语教学。
关键词新闻学双语教育思考
新闻学专业论文:文科型新闻学专业研究论文
一、新闻学专业的基本类型与新闻学实验室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新闻学或者相近专业有600多个办学点,根据各个大学的基本性质以及创办新闻学专业的前提分析,我们可以把目前高校新闻学专业分成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新闻学专业在实验室建设现状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1.理工科型学校创办的新闻学专业
理工科院校由于理工科对技术和实验的依赖性,因此实验室都比较完备而且具有较大的规模。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闻学专业大多是依靠学校既有的相关的理工科专业,一般都比较注重实践性,对技术性强调比较多。从实验室建设角度看,理工科型学校各种实验室比较完备,有不少可以和新闻学专业共享使用,或者适当改造适应新闻学专业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实验室建设经费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理工科型院校的领导经常接触各种层次实验室建设的报告,这种报告经常涉及到大宗的经费,相比而言,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使用的经费是相对有限的,因此非常容易得到批准。因此,就目前情况来看,理工科型院校里面的新闻学专业实验室条件一般都比较好,但是由于过于依赖技术,他们能站在技术的前沿,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理论的把握。这应当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2.文科型学校创办的新闻学专业
这种学校创办的新闻学专业一般最开始都是挂靠相关的文科专业起家,因此人文色彩比较浓厚,理论建设比较完备,科研上也比较突出。但是客观地讲,实验条件是非常有限的。这一方面体现在文科型学校科研和教研经费相对有限,另一方面体现在学校始终把新闻学专业定位为一个文科型专业,在新闻学专业投入上相当有限。这使得新闻学专业在发展上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其实即使在文科型院校,投入一定的资金办好新闻学专业,还是可以产生相应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如果领导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文科型院校里面的新闻学专业将大有可为,我们将在后面做进一步分析。
3.综合性院校创办的新闻学专业
对于综合性院校来说,后起的新闻学专业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从生存空间上讲,学校领导一般都会在新生事物上投入相当的物力和人力,这使得这种类型的新闻学专业一般起点都比较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都会形成一定的特色在全国产生相应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新闻学专业一般在理论研究和实务探讨上能够做到双管齐下、齐头并进,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4.专业型院校创办的新闻学专业
例如体育院校创办的体育新闻专业、财经院校创办的财经新闻专业、农业院校创办的农业新闻专业、外语院校创办的国际新闻(涉外新闻)专业等。这些新闻学专业创办单位往往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将自身的专业和新闻学结合起来,打造复合型人才,在业界也有着较好的影响。因为要打造特色,学校也往往能够在新闻实验室建设上投入相当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实验室条件一般都比较好。相比较而言,外语学院创办的新闻学专业,因为偏向文科性,有点类同上面谈及的第三种情况。专业型院校创办的新闻学专业因为能够把自身优势同新闻学结合起来,学生的就业市场一般比较广阔。不过目前专业院校新闻专业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时存在两张皮的状况,也就是懂新闻的老师不太懂体育、经济等专业,懂经济、体育专业的老师又在新闻传播方面少有研究,这一点是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的。
二、文科型院校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上的思维误区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知道,在四种类型的新闻学专业中,文科型院校创办的新闻学专业实验室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例如场地非常有限,经费投入有限使得实验器材相当短缺,实验室也缺少专人管理,这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瓶颈。
文科型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和相关人士存在相应的思维误区有着密切关系的。根据具体情况,我们认为,这种思维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学专业作为一个文科专业,不需要有太多的实验
目前,很多文科型院校新闻学专业最开始都是依托中文系或者其他社科系创办起来的。中文等院系深厚的人文氛围的确为新闻学专业的成长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但是正因为这种情况,有些领导就认为,既然新闻学专业依托中文专业或者其他相关专业,就应该强调学生多写多练,有相关人士就曾在公开场合这样说过:新闻学专业是依托强大的中文系创办起来的,你们应当发挥中文系的先天性优势,让学生勤写多练,至于实践操作,等他们到媒体工作后,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现在媒体虽然每年都会招聘一定数量的年轻人加盟自己的队伍,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强调工作经验,强调动手能力。试想,我们的学生一没有工作经验,二没有动手能力,怎么找到一个好工作,继而弥补自己在学校学习过程所存在的实践操作上的不足?虽然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定的虚拟性实践操作环节,但是这只能相对缓解实践操作上的不足,而不能起到根本替代性的作用。
2.新闻学专业投入大经费是否值得?
的确,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保持自己的特色是必要的,例如师范院校应当坚持自己师范教育特色而不能放松,非师范专业始终只能充当师范院校里面的配角。但是,就是因为这个想法的存在,使得决策者在新闻学专业的扶持力度上非常有限。他们的考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全国有很多知名院校都有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我们的新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可能和别人竞争(何况有很多媒体宁愿招聘名校的非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而不要二三流高校里面的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的新闻学专业是不可能办得很大的。另一方面,我们是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各院系之间的老师许多时候还可以打通使用,但是新闻学专业同其他专业相通性不是很大,因此在投入上是非常大而效益是相对有限的。文科型院校尤其是师范型院校,本来在教学科研经费上就比较紧张,没有必要耗费太多人力和物力来将这样一个专业做得非常好。正是这样两方面的考虑,学校是不太情愿把更多的力量放在新闻学专业上。
三、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产出分析
目前全国新闻传播学专业风起云涌,很多学校都在加大投入,努力打造强大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争取使得自己学校的这个新办专业能够在同级同类学校中占据一席之地,进而在新闻业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决策者在思维上不能走出上述的一些误区,就会使得文科型新闻学专业发展相对艰难得多。
实验室建设是新闻学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把实验室办好,学生才能学以致用,教师才能把理论阐释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目前很多职业技术学院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很容易得到媒体的及时认同感就是这个原因(当然,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媒体很快就显示其后劲不足,这是因为理论功底过于薄弱所导致的)。因此,学校加大力度建好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将会产生比较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我们自己为例,海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目前是海南省惟一的新闻学本科教学单位,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性优势,如果能够抓住这一点快速发展,其未来前景将非常可观。如果丧失这一好发展时机,以后发展将会更加艰难。目前学校对我们新闻学专业的支持力度相对有限,最主要是在考虑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和产出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认为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是一个高投入,基本上没有什么产出的“买卖”,在“教育经济”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的今天,有这方面的考虑是应有之意。但是我们想说的是,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在产出上绝不是无所作为,相反,它极有可能产生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甚至是其他专业或者学科门类所无法替代的。
1.新闻学专业产生的社会效益
我们的新闻学专业虽然主要是面向内地招生(每届五六十名学生中,海南籍的学生只占到10%左右),但是学生在海南学习生活四年之后,不少学生会把海口作为自己择业的及时选择地。如果学校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比较完备,学生在学校能够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加上专业教师和海南本地媒体的友好往来,我们的学生留在海南媒体工作是有很大可能的。学生就业形势好,这无疑成为招生宣传的一张名片,会促使更多的学生选择海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作为自己求学的地方,这样海南师范大学的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无疑会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相反,假如我们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因为动手能力太差而不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工作,那就会相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一些本来打算选报海南师范大学的学生会毫不犹豫地改换门庭,与之擦肩而过。
2.新闻学专业产生的经济效益
新闻学专业实验室也能给学校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这也可以体现在几个层面:
及时,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如果比较完备的话,学校各个层次的宣传可以借助新闻学实验室这一平台得以完成。这样,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实践性平台,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更早进入媒体操作角色,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省不少经费开支。
第二,目前海南媒体发展的空间还很大,这给新闻学专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海南各媒体目前在设备上是非常紧张的。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和相关频道或栏目合作,将部分制作场地搬至我校新闻学专业实验室进行,收取相应的机器使用经费,这些经费一部分可以用以实验室的维修和保养,另一部分可以进一步适当扩大实验室规模。第二方面,国家广电总局现在正在各级广播电视媒体推行制片人制度和“制播分离”的原则。这无疑给社会上的民营广播电视机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果我们的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比较完备,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条件成立一个广播电视制作公司,制作相应的广播电视节目出售给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这将是一笔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关联性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事实上,新闻学专业实验室既能够给学校带来社会效益,又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两者往往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我们借助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立相应的影视制作机构,一方面给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果我们能够走出思维误区,加大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新闻学专业是可以做大做强的,然后,新闻学专业将用其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来反哺学校。这样,我们的新闻学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真正走上发展的快轨道。
摘要文科型新闻学专业在实验室建设上是相对薄弱的,这主要缘于决策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思维误区。如果我们能克服相应的思维误区,新闻学教育就能实现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文科型新闻学专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新闻学专业论文: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
【摘 要】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很紧密的专业,其传统考试方法的弊端日益显露。地方本科院校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对考试的指导思想、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学 考试改革
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已不适应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发展,又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传统考试存在的弊端日益显露:
1.考试制度上的弊端
在考试制度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传统考试方式也是把期末进行的学业成绩考试作为对教学的最基本的评价。但考试作为教育测量的工具,学业成绩考试只能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同时,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新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求学生受到广播电视新闻思维和实务的基本训练,更要求学生具有运用新闻理论、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这一切很难从一次考试中得到真实和的体现。
2.考试内容上的弊端
传统考试在内容上重理论测试、轻实践能力考核;重知识的掌握、轻综合能力的培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的考试题型往往是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和理解题等识记性内容较多,案例分析等综合能力型内容较少,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很客观地反映出来。考试如同指挥棒,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讲授,轻视或忽视对学生实务(或实际)能力的培养,极易催化高分低能。
3.考试形式上的弊端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考试,有笔试多于实践操作,记忆性内容多于理解性内容,内容形式单一,方法单调等问题。一般采用书面、闭卷的形式进行,而口试、操作、新闻实践、综合考试等很少见。这种考试方式偏重于考核学生的新闻理论知识,忽视新闻实践教学的考核,忽视学生新闻实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核。
4.考试成绩评定上的弊端
传统考试由于多用闭卷,成绩评定一般是按教师编制的“标准答案”给分,学生几乎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这种按既定标准答案评定分数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另外,“一纸定乾坤”这种学业成绩的评定,对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缺少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要摆脱传统考试的尴尬现状,培养符合现代传媒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考试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
1.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考试改革应确立的指导思想
(1)坚持正确的考试理念。首先,要树立考试是双向活动的理念。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考试只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法,面对考试,学生永远是被动者,教师永远都是审判官。其实考试不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活动,它既是对受教育者知识掌握和实际能力的考核,也是对教育者工作态度和教学能力的检测。只有树立这样的考试理念,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2)坚持能力导向,促进素质教育、就业教育。考试内容要反映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考核方式应当多给学生动手实践及独立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真正做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
(3)坚持综合评价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程考试的直接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间接目的是通过考试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变能力;终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每个学生的专业素质、认识和实践能力、先天的和后天的潜在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和谐的发展。
2.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考试改革具体措施
整体改革思路清晰之后,本人根据所任课程的特点进行考试方式改革。因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仅主干课程就有十多门,还有专业任选课、限选课以及职业技能课等,而每一门课程由于课程性质、开课时间和课时分配等均有不同,故不能采用统一的考试形式,而是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在此本人就所教《新闻学概论》、《电视节目主持》、《礼仪文化》等课程展开探讨。
本改革方案将考试分为 5个部分:平时表现、作品、展示、口试、笔试。成绩分别占总分的10%、10%、20%、20%、40%。
(1)平时表现。学生平时表现是指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听课情况、笔记情况、回答教师提问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教师平时上课时一定要做好登记,以避免随意给分或者恶意扣分,引导学生注重平时表现,从点滴做起,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2)作品。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上交一定数量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作品主要是指学生单独或分组拍摄、制作的成片。因为作品计入期末成绩,所以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会用心去策划、思考、拍摄、制作,因此有利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3)展示。其方法是学生根据课程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出来。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很多课程落脚点在于学生懂,能上手。因此,展示既是对学生理解知识的一种检阅,也是对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次考查。
(4)口试。指的是答辩式口试,其程序可参照论文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师预先做好试题库,考试时由考生抽取题目(可抽2次),当场宣讲对题目的理解,然后由评委围绕考题就相关知识进行提问,学生当场回答评委提问,老师根据考生的综合表现给出成绩。这种考试对学生和教师要求均很高,教师要充分准备提问,学生要非常熟悉所学课程内容,而且要很好地表达出来,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好的口才。可以说,学生要想得到较高分数,单凭临时突击是不可能过关的。
(5)笔试。这是通用的一种考试方式,它主要是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考试改革中加入笔试部分主要是两个原因:①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而并非单纯的实践课,学生只有掌握了必备的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才能做好新闻实践工作,提高实践技能,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②如果没有笔试,学生就会放松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容易误导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形成。因此,理论知识考核的分数在整个考核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40%)。
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效果分析
笔者在所教班级进行了为期2个学期的试点,通过试点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1.形式新颖独特,深受学生喜爱。
由于此种考试制度构思别出心裁、形式新颖独特,一改过去那种沉闷单调的方式: 既考理论也考实务;既考期终也考平时;既有笔试又有口试;既有任课教师打分,也有评委小组打分。其透明度很高,基本能做到公平、公正,因此深受学生喜爱。
2.充分发挥了个体优势,激发了学生各种潜能。
“兴趣是好的老师”,由于学生对此种改革积极拥护、兴趣浓厚,因此,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气氛空前高涨。当然,不可否认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优势和劣势。新的考试制度、考试形式多样,能充分照顾到学生不同能力表现的需求,学生在此种考试中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发挥的途径,发现自己的强项和优势,让考试充满快乐,重新找回曾经失落的自信。
3.杜绝了突击复习和“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新的考试方式,由于考试的内容不仅在书本上,而且也在实践中;不仅要考理论知识,更要考实践能力;不仅要考记忆能力,也考综合素质;不仅注重期末考试,而且注重平时表现。这样多方位的考试制度,学生要想突击复习应付考试,已是不可能的了。正如有学生反映的那样,他们从一开学便不敢掉以轻心,特别是口试部分。如果平时不认真锻炼司法口才和好好训练,想要轻松过关是不可能的。因此,学生们只有好好学习,单凭突击复习或者死记硬背便能得高分是不可能的。
总而言之,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要摒弃单一的笔试做法及“一纸定高低”的终结性评价机制,而应根据该专业课程的性质、特点,灵活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真正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推动教学改革更深更快地发展。
新闻学专业论文:浅析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摘 要:在高新技术不断推广的情况下,各种媒介之间的交互、融合变得越来越频繁,是媒介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本文就媒介融合时代下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行分析,对将实践能力作为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的融合性与多元性进行探讨,以促进新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发生改变,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才能引导他们更好的完成未来的新闻工作。
1 媒介融合时代下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根据相关调查和分析可知,新闻编辑业务发生的各种变革,是由如下几种因素引起的:及时,多种媒介的重组与整合;第二,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第三,公众参与到新闻内容的生产中。因此,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有着很多挑战、新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及时,记者从单一形式向着全能方向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媒介融合时代的记者必须完成多个方面的跨媒介新闻工作,并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工具、技能等;第二,从单纯的信息生产者向着知识生产、管理者方面发展。在媒介融合时代下,新闻记者不但要具备制作跨媒介新闻内容、应用多种多媒体的能力,还必须快速整合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将其传播到多个平台。所以,媒介融合时代下的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应重视的新要求有:及时,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第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强;第三,思想广、有深度,等等,才能更好的满足媒介融合时代下新闻工作的人才需求。由此可见,全媒体、复合型的人才培养要求,主要指的是:及时,综合素质非常高、政治方向坚定、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等发展;第二,岗位职业技能较强、超强适应能力、掌握多种现代多媒体技能。
2 将实践能力作为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
(一)培养理念的创新
首先,培养理念必须包括大传播、大新闻、全媒体三种思想。在新闻学专业学生学习、掌握各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他们还需要学习的知识有:及时,社会学;第二,人文学;第三,心理学;第四,经济学,等等。其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了新闻摄影摄像、采写等多方面的方法的情况下,他们还需要学习各种媒体技术的特点,并精通一门或者两门媒体技术。所以,媒介融合时代下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必须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作为核心,才能更好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综合技能。
(二)合理进行实践能力递进型课程群的构建
对媒介融合时代下人才需求具有的特征进行分析可知,在树立上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合理进行实践能力递进型课程群的构建,如新闻传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课程群、广播电视编导能力方面的课程群、新闻写作能力方面的课程群等,可以确保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如下能力能够得到真正落实:及时,采;第二,写;第三,编;第四,评;第五,摄;第六,录;第七,制;第八,播,等等,是融合式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形成的重要保障。目前,实践教学中的融合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及时,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第二,课内与课外的融合;第三,校内与校外的融合;第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
(三)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
由于新闻学是一个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因此,新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对如下两个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实战;第二,实践,以通过模拟、练习、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首先,课程实验方面。在各种学科的教学中,实践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想要提高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并促进其综合实践技能提升,则需要加强课程建设,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理论知识等多方面的能力有着自己打作用。
其次,假日实践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寒假、暑假的时间去社会上实践,并引导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例如:某个学校组织的暑假实践活动,将其命名为“绿娃子行动”,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是调查某个地区的环保情况、污染情况,并要求学生利用新闻学专业知识进行阐述、呈现,对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等有着极大作用。
,专业实习方面。一般专业实习包括两个方面:及时,跨专业综合实践;第二,毕业实习。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跨专业综合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环节,可以更好的培养跨媒体、融合新闻工作的人才。因此,通过专业实习的方式,学生掌握的专业专业知识、技能等可以得到检验,以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更加努力去改变、提升。目前,跨专业综合实践的媒体环境主要有:及时,电视媒体;第二,平面媒体;第三,广播媒体;第四,新媒体;第五,网络媒体,等等,而实践项目主要有:及时,文化娱乐新闻;第二,经济新闻;第三,社会新闻;第四,法制新闻;第五,体育新闻,等等,需要相关专业的学生与新闻学专业学生一起完成。因此,跨专业综合实践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现代传媒技术,并学习到更多其它学科的知识,而在综合实践完成以后,他们可以在新媒体、电子媒体、平面媒体等多个单位参加毕业实习,以便学生亲身体验真正的工作流程,从而在不断学习、提升的基础上,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发展。
3 注重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的融合性、多元化
在社会、环境等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的融合性、多元性等,才能真正掌握不同媒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提升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有着极大作用。首先,利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提升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是人文性、科学性、专业性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次,加强校内媒体建设,注重它们的充分利用,如学生电视台、校园报刊、新闻网站等,有利于锻炼学生设计刊物版面、封面等多方面的能力;再者,参与各种大型的活动,如“启明星”杯技能大赛、“大学生电影节MV短片制作竞赛”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以便学生发挥自己的实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探索能力进一步提高;,利用“工作坊”、“校企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完成各种新闻学方面的作业,并引导他们参加各种竞赛、比赛、大赛等,才能更好的提升他们的综合技能。
4 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大环境下,媒介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实践能力提升作为核心,并进一步完善、创新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对于真正培养出新闻业发展所需的现代媒体人、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新闻学专业论文:试论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摘 要: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各学科的教学成效已经得到明显提升,不但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促进学生未来更好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受到高校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设施进一步完善、各种人才要求进一步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新版新闻学专业出现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构成进行分析,对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以进一步提高提升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对当前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注重学生学习动力、积极性的有效提高,加强教学硬件、软件等的升级,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才能在有效落实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1 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构成
(一)课程设置方面
在媒介融合时代下,高校必须注重课程设置方面的创新,才能培养出新闻业需要的各种人才,从而满足其对人才提出的需求。目前,很多高校采用的课程设置是模块化方式,在借鉴德国应用型科技大学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模块:及时,调查分析;第二,策划创意;第三,媒介经营管理;第四,摄影摄像;第五,新闻评论;第六,编辑设计;第七,新闻采写;第八,新闻专业基础;第九,文学审美。与此同时,合理制定每个课程群组、能力培养目标组,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目前,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课程的模块化设置,与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呈正比关系的,对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有着极大作用。
(二)实际实施过程
首先,教材选用。根据我国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来看,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采用的教材有着重要意义,需要让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涉及,并不断综合、提升和创新,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整合、优化的目的,对于促进我国新闻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大意义。因此,加强教材建设,注重教材选用的实用性、案例的鲜活性等,是对教学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进行科学衡量的重要指标。
其次,注重课堂教学的“应用型”。在实际开展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时,需要注重学生应用技能的有效培养、提升,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例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合理应用”的教学模式,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可以得到增强,并在与同学、教师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相关任务。因此,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团结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再者,注重专业技能实训的“全媒体型”。在媒介融合时代下,传媒业对技术、市场规律、资本等多个方面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因此,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从媒体用人标准上出发,注重专业技能实训的“全媒体型”,才能真正体现其专业化、市场化、技术化。与此同时,加新办新闻学专业学生采、评、编、播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加强如下几个专业技能的实训:及时,摄录播传;第二,审美;第三,策划创意,等等,才能真正培养出全媒体需要的人才。
,注重课程考核的开放性。以我国某个高校的课程考核模式为例进行分析,其中,课程应用方面的考核内容要适当增加,并提高课程实验学的占比,才能进一步确定如下几个方面的占比:及时,读书报告;第二,课程论文;第三,期末考试;第四,实验作业;第五,其中考试。目前,采用较多的考核模式是“N+2”,即平时的成绩占比是50%,期末考试的占比是40%,课堂笔记的占比是10%,可以很好的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实习体系方面
首先,注重多类型媒体实践教学基地的合理创建。通过校外、校内创建实训基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更快提高。与此同时,企业、单位可以培养自己的储备人才,从而达到学校、媒体共赢的目的。其次,多层次开展实习活动。一般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在开展实习活动时,可以采用系列讲座、假期实习相结合的模式,以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从而在亲身经历各种工作岗位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综合能力。
(四)教学师资方面
在加强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非常重要。因此,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及时,注重传媒博学人士的聘请,邀请他们担任兼职导师、客座教授等,可以更好的为学生开展学术报告活动。通常上述人士的工作经验比较丰富、阅历较多,不但可以的阐释新闻现场的情况,还能让学生更详细的了解新闻工作的每个细节。第二,教师、媒体记者共同辅导。教师主要督导学生的理论知识,媒体记者主要指导学生的新闻工作,以促进学生更快提高工作技能。第三,合理安排青年教师到媒体单位学习、挂职锻炼等,有利于教师掌握更新先进方法、技能,从而提升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2 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测度指标,主要是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衡量:及时,实践教学资源;第二,实践教学潜力;第三,实践教学结果。但是,每个院校的情况都不一样,使得各种测度指标的确定成为当前的难度点、重点。总的来说,很多高校实施的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的内容是:及时,课程设置;第二,实践教学;第三,实习内容;第四,师资力量,需要注重各项指标的可操作性、系统性、性等,并对每个指标的动态性、独立性、代表性等给予高度关注,才能保障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衡量与评价的性、客观性、真实性。与此同时,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方法是:在社会统计软件SPSS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因子分析法,以对每个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其评价方法的应用流程是:及时,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第二,因子变量的合理确定;第三,因子旋转;第四,因子值的科学计算;第五,各项指标综合得分的合理计算。根据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结果来看,其不但能对综合实力进行比较,还能及时发现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对于促进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3 结束语
总之,在媒介融合时代下,新办新闻学专业是一个新开设的专业,需要加强其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学习动力的提高,并创新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加强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提升教学水平,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需求,对于培养出全媒体需要的人才有着极大影响。
新闻学专业论文:新闻学专业学习的必要性研究
摘 要:当前,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同时无论是就业还是在参加工作后竞争都时时刻刻存在,这对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来说,新闻学的专业学习一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坚持并加强新闻学专业学习非常有必要。这必要性,一方面,新闻学的专业知识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新闻学专业学习还能够培养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精神和职业素养。由此体现出新闻学专业学习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媒体;必要性;专业技能
1 新闻学专业学习的内容
新闻学专业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新闻学知识以及理论研究,同时如何将所学到的新闻学知识运用到以后的新闻工作中。新闻学专业学习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及时是新闻知识类内容。在这类专业学习内容中,主要有“新闻学概论”等主要专业课,还要学习新闻知识的一部分选修类功课。选修类功课主要是传授新闻工作、行业动态及现象等知识,对新闻本身这一问题、与新闻关系密切的其他问题进行学习与研究,从而让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新闻知识,深刻认识到新闻传播的内在本质,了解并掌握新闻产生的过程和原理,进而提升新闻学学习人员的职业素养,铸造新闻从业的职业精神。
第二是国内外新闻事业史这一类功课。新闻学学习人员掌握好我国新闻事业史以及国外新闻事业史,对其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国内外新闻业成长发展的历程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对国内外在相同时期内的重要新闻事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新闻历史上有非凡意义的事件与其相应产生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性,探讨新闻事件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部条件,在这样研究的过程中,新闻学学习人员能够更加深刻掌握新闻传播的实质性问题以及新闻传播蕴含历史必然的内涵。
第三是新闻工作类的功课,比如说采访、编辑等,还包含电视传媒、互联网等领域的课程。这些专业知识,都对新闻从业人员学习好本行业的专业技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新闻采访、编辑等业务。这些能力对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四是传播这一学科类的功课。传播学和新闻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新闻学的每个领域都蕴含着传播学的理念和成果,对新闻学从业人员学好专业技能以及整个新闻学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新闻学专业学习的必要性
1.培养专业精神的需要
从事新闻这一行业,要想保持良好的职业精神,就必须做到:及时,保障所做的采访和报道等工作具有真实性,无论什么状况都要使自己做负责的新闻符合真实情况;第二,在面对一则新闻、一则事件时,必须要对其做好整体而细致的考察工作,并且在对外报道时要保持公正、客观;第三,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要时刻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而要做到上面三点,保持良好的职业精神,就必须要进行新闻学专业学习,只有通过专业的学习,才能深刻了解新闻业工作的实质是什么,工作的原则是什么,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2.培养专业素养的需要
职业素养,一般来说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专业能力或者是技能,不是实际操作方面的,是内涵方面的,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讲非常重要。从事某一行业的人员其职业素养强与其职业技术强并无一定的关系。但是,若这一行业的人员的职业素养低,那么他的职业技术也必定会低。由此来说,职业素养和职业技术之间的关系相对紧密。所以,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员,要想做好本专业工作,就必须要有好的职业素养,这是基本功。而好的职业素养也是通过新闻学专业的学习培养起来。
3.培养专业技能的需要
专业技能,就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其日常的采访、写作以及编辑等工作中,需要用到技术、能力等。新闻的专业技能具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及时,能够敏锐地发现新闻,同时能够挖掘事件内在的新闻价值。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新闻敏感。所谓新闻敏感,是通过长期、专业的培养和训练形成的,并且和每个从业人员的自身能力及专业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与从业人员思维的速度和活跃度以及联想能力密不可分。
第二,能够客观地讲述新闻实际情况,体现事件的新闻价值。在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时,要如何写作新闻稿、如何编辑才能将事件的新闻价值展现出来?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的技能和能力:筛选报道事件,选择一个恰好的角度进行报告,能够体现报道重点,如何设置文章的整体结构,运用何种叙述方式等等。这些专业技能和能力需要新闻从业人员通过长期的专业学习才能掌握的。
3 新闻学专业学习的作用
经过专业学习的新闻从业人员,有着广泛的施展其专业才能的岗位,他们可以在这些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来。通过专业学习,培养了较强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以及职业技能和能力后,在新闻行业中,他们能够依靠自己对新闻内容的独到看法,展现出较强的专业优势:
(一)在他人注意不到的事件上挖掘出新闻。他们经过专业学习,有着非常强的新闻敏感,这是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人所比不了的。记得有一个报社的记者,报道了一篇题目为《法警背起生病报告》的事件,在这一事件中,他主要描述了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法警背着得病的被告人进法庭开庭,这是一件小事,但就是在这样的小事中记者挖掘出了这一事件背后所蕴藏的新闻价值:在我们国家司法体制进行改革后,执法人员对被告的尊重。“背”―这样简单的一个动词,深刻体现了执法人员工作方式的转变和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果。能够在这样一个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小事中发现闪光点,挖掘出新闻价值,这是得益于其长期以来所进行的专业学习。
(二)可以把他人也能做的事做得更好。从事新闻行业,严格来说并不是难事,但是想要出类拨萃,比他人,例如:就像学生考试的的作文,大家题目一样,或者是素材一样,但写出的作文要能不同于他人,看法独到;在某篇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体现出了非同寻常的深度;看似平常的报道,却能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示,引发读者的震撼和共鸣等等。要想把新闻工作做得比他人好,做得出色,就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通过专业学习获得的。
(三)在其他从业人员无法作出新闻精品的时候,自己能够奉上新闻精品。何谓新闻精品,即指新闻的制作非常精良,作品整体无缺,非常。当下,新闻精品是很少的。一部新闻精品,一方面和从业人员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有关系,另一方面也和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业务能力密切相关。一则新闻精品,其制作者必定有着的职业素养,其职业技能也过硬,这是制作新闻精品必不可少的决定性因素。
4 结语
由于经过了长期、系统的专业学习,新闻学生及从业人员能够培养成没有进行专业学习的人所没有的素养。他们能够敏锐地发觉新闻点及新闻价值,较好地掌握了新闻传播的规律等相关理论和知识,可以在具体工作中按照新闻规律进行工作,发现新闻事件,挖掘新闻价值,有着较强的写作功底和报道水平,能够作出有深度的报道。因此,相关的高等院校新闻系要想培养出的新闻从业人员,就必须要使学生进行专业学习。
新闻学专业论文:再论何微先生的新闻学专业教育思想
摘要:本文回忆、梳理并概述了何微先生所秉持的新闻学专业教育思想。何先生认为,新闻工作规律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认识、把握和遵循,不可违反;报道失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应严格要求学生,防止新闻失实,杜绝虚假报道;论从史出,注意对中外新闻事业发展历程的理性总结;理在事中,要使学生在学做新闻工作中自觉遵纪守法、严守记者信条、道德规范;用事实说话是做新闻工作的根本技法和努力目标;叙事和议论是新闻信息的基本表达方式,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叙事和表意并重,不能有所偏颇;等等。他生前的这些新闻学专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何微;新闻学;教育思想;论从史出;叙事和表意并重
何微先生认为,新闻工作规律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认识、把握和遵循,不可违反。对新闻工作的“原则”内容要给学生讲清楚,析理要很透辟,这是“正面”的、主要的,但还不够。还要讲“负面”的,似乎“次要”的,但必须讲,非讲不可!讲什么呢?讲违反这些“原则”,即背离新闻工作、这些“规律”的深刻教训。
何先生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做新闻工作不能坚持把握、一贯遵循这些“原则”,违反“规律”办事,就要出问题、成祸患!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反右派”扩大化、“扯开肚皮吃饱饭”“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总路线、、”三面红旗以及“化”“反右倾”“四清,四不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直至“无产阶级”的“大批判开路”、搞“假、大、空、套”话的宣传报道,急功冒进的主观宣传,不符合客观实际,不实事求是,造成了劳民伤财、草菅人命,单就“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虚报粮食产量的“放卫星”报道,河南省信阳地区就活活饿死几十万人呀!“跟风”报道,是很容易使人丧失理智、违背规律、不能独立思考的。要求与客观实际相符、相吻合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因为新闻报道上的“跟风”、舆论宣传上的“一哄而起”“大字报带来大变化”“为政治服务”而不辨真伪,争相报道,严重损害党和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违反“原则”(规律)的亏,难道我们吃得还少吗?这种报纸上的仿效风,广播上的一阵风,电视上的热哄哄(注:如今自媒体网络上跟帖风),很多时候就是由于不注意用脑子冷静地想一想,看清事实、弄清究竟、分清是非,那就很容易坠入主观唯心论和历史唯心论的泥潭,“主观意愿”至上和“长官意志”甚嚣尘上,持此种立场、观点、态度来做新闻工作,那将非常危险且危害极大!因此,讲授新闻工作的“原则”,讲述新闻传播“规律”,应该“两面讲”,既讲应该把握、遵循“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又要讲明不能违反“原则”以及违背“规律”所产生的坏影响甚至恶果,让学生能从正、反两方面领会和掌握、遵循新闻工作规律的真实含义和现实意义,不能不按规律办事,在新闻工作上不能违反“原则”去做报道、作评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何微先生任职武汉大学新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期间,无论是境外专家、学者、教授寄来的问卷调查,还是这些人的登门访问,他都坦然作答、公开承认“报道失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正因如此,他尤其强调,在新闻学专业的教学上,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其新闻实践或实习中就要及早预防新闻失实、杜绝虚假报道。
我曾有一次幸遇何微先生接待一位境外学者的访谈。在访谈中,那位境外学者突出地问到中国大陆的新闻失实问题。何微先生毫不隐晦地回答,新闻失实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们这里有新闻报道失实问题,你们那里也有,都有在报道登出来以后被揭露是假新闻、假报道的。就是美国著名的普利策新闻奖,不但是被登载、被颁奖,而且是之后好多年才被揭发出来为“假造”的新闻报道或者照片。这说明了什么呢?这充分说明了做新闻工作,不可以持功利主义的想法和态度!一沾染了“功利”,就不顾“事实真实”了,什么“邀功请赏”“名誉利禄”“好大喜功”“文过饰非”就都来了,这样弄出来登载、播放的新闻报道、新闻言论,与现实客观的实际存在及其变化,隔山隔水,看这样的新闻报道或新闻评论,犹如“隔岸观火”,被罩在云里雾里,不假才怪呢?这是为着某种目的而“故意造假”,这种“假新闻”最不可容忍!“故意造假”,在全世界新闻传播业界,虽说不多,甚至是极少极少,但至今仍然不能杜绝。为数最多的是真假掺合着的报道,有真事,也有假话,只是“真”“假”所占的比例、所表达的程度各不相同,有些还是技术条件、采访条件、文字写作或音频视频再现方面的问题,具体事情要具体分析,具体问题要具体解决,这大批量的“虚假报道”,可以被视作“客观造假”或“技术造假”,这类“新闻失实”问题,既要从思想根源上加以正本清源,也要在专业技术手段上加以改进,方能使这样一些“有真也有假”的“虚假报道”尽可能地“少出现”,尽全力使“虚假报道”“少下来”。在教育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对初入门做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的岗位“培训和教育”,越是严格要求、严肃把关,那他参加专业活动、上班工作、值班编辑之后,“虚假报道”出现的几率定然会少之又少。正面教育和“虚假新闻”“反面教训”吸取,合力来杜绝“新闻失实”现象,持之日久,必见成效。不去抓紧解决、不着力整治“新闻失实”问题,对“虚假报道”听之任之,这样的新闻单位在哪个国家、哪一地区都是不会存在的,如果让“虚假报道”充斥版面、放任自流,那终将损灭我们的新闻传播业。
新闻学专业教育,怎样才能使从高中直接考入大学新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从对专业“无所知”到“愿所知”?如何使他们从“感兴趣”到“有兴趣”学新闻学专业?如何让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地上升或者进入到“理性认识”?在何微先生看来,必须要使修学学生深知、熟知“论从史出”的治学道理。他说,“论从史出”本是很普遍的治学道理,一般说来“论从史出”是做学术研究、做学问的一种通则,但我主张“论从史出”也是新闻学专业教育,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一种通则。在新闻学专业的学科教育上,首先要从中国的新闻学史、外国的新闻学史开始,让学生先了解和探究中国和外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情况,注意对中、外新闻事业发展历程的理性总结。高等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将专业学生“引进门”。自然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其教育者将专业学生“引进门”主要靠做实验,学天文学的上天文台、看天文望远镜、用望远镜观测太空,学化学的进实验室、搭架子、做化学分解或合成的实验。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其教育者将专业学生“引进门”主要靠讲专业历史、学习专业历史,从专业历史“教”和“学”中引发学生的修学兴趣。理论是什么?理论是从既往的经验或教训中总结、归纳出来,被综合汇总、被提炼抽象以后的“质”的规定性,包括基本范畴、规律论和方法论等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回顾他们所研究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术研究领域时,就曾在所撰文章里公开承认,他们从历史学著作中所获得的,远比从这些学科以往著作中获得的要多得多,尤其提到了摩尔根所著的《古代社会》。何微先生有所针对地说,“论从史出”,也可以算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的一条通则,可有些办新闻学专业教育的,却不那么遵守,也许是因人设课,不太符合由浅入深的修学逻辑。比如,给新闻学专业本科、研究生开课,不是“史“字当头,而是“概论”课(《新闻学概论》或称《新闻事业概论》,《传播学概论》或称《传播学教程》)或“业务”课(《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或《电视报道》《新闻摄影》)开路,这样的或许要另当别类的新闻学专业教学之课程设置或安排,不管是有意、故意还是无意、潜意识,至少是违反了还未知专业的初学者认识外部陌生事物的基本顺序。教与学总是相辅相成的。新闻学专业教育,先要教之这个专业以往的历史,让受专业教育者了解到这个专业以往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中国的、外国的,使其能从学习中找出应该承接、发扬光大、转而需要更新、革新和创新的道理,找到自己在这个专业中值得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总是无穷的嘛!根据专业培养要求教育和培养学生,你不好好教育学生去数一数前人走过的脚印,学生今后从事专业工作,就是顺着这些脚印继续向前走行的嘛,“不积跬步”,将何以“至千里”呢?
何微先生不仅主张将“论从史出”的学术规则作为新闻学专业教育的通则,而且主张要把“理在事中”作为新闻学专业教育、追寻专业学理的通则,贯彻于新闻学专业教育的全部过程。何微先生讲道,新闻学专业学理,办事道理,都在做专业工作、所办事情之中,不过是隐藏的、“匿声隐形”的,要让修学学生在做新闻学专业实践中、在办具体事情之中,找见一些“理”来,这在教学方面也叫做“悟”出其中道理,佛教里就直称“悟道”,“当头棒喝”能“悟道”,“拈花献佛”也能“悟道”。寻找道理的方式方法,自觉觉之,教而觉之;自觉觉他,直觉觉之。自己“悟道”了,受教育“悟道”了;自己“悟道”后,再去教授别人或同伴“悟道”;同学间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嘛;凭主观“直觉”或“知觉”来“悟道”,等等。这些都是探寻和追求“学理”的办法,这些“理”都在所要从事的专业实践活动、所要做的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之中,“理”不会从“事”里“跳”出来,“跳”到你面前,而是要做事者注意去追寻、知晓其中的道理。
何先生曾意味深长地说过,邓云特,也就是邓拓啦,延安新哲学学会成员。邓拓讲过“记者是杂家”,其他很多人都说过“记者是社会活动家”的意思。怎么理解?“记者”是新闻从业人员的通称、统称,就是专指新闻工作者;“杂家”,就是杂七杂八的,社会上很多行业的学识应该有一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新闻工作、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恰如马克思所说,应该是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对于我来说都并非陌生。世界上所有知识并不陌生,不是都学会了,才能去做记者,而是“记者是有所专长的”,记者是专职的新闻工作者,他的专长是善于发现、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调查研究,在做新闻学专业活动――操办新闻传播业时,所需要的知识都不陌生。做新闻工作,首先需要新闻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从事专业活动的基础。初学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如果不使自己首先成为专业人才,就想去做“杂家”,那他在学习专业时,今天在这里“杂”一下,明天到那里“杂”一下,四年后本科毕业,“杂”是“杂”了,“家”没当成,不能胜任新闻传播岗位的工作。为什么呢?做新闻工作就是这个“理”,首先你是“专”学新闻学专业的,你擅长专职的调查研究,很快地弄清事实真相,然后你去做新闻学专业的工作,采访报道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新变化,这样才慢慢地“杂”起来,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杂家”。就眼下的情况,受新闻学专业教育者,首先要做好新闻学的“专学”,然后在做新闻工作的过程中逐步成为“杂家”。为此,何老应某位当时尚算年轻的教师讨请墨宝时,他在“嘱书”二字后写了一联相赠:野物不为牺牲,杂学难以成才!若要详读细解何微先生所手书的此联,怕也与他的新闻学专业教育主张“理在事中”一脉相通、息息相关罢!他强调“理在事中”,就是要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习与从事专业活动联动起来,使他们在学做新闻工作中,能够自觉遵纪守法,能够严守记者信条、道德规范,在做事中“明”理,以便今后能在不断努力的专业实际工作中成为合格且的新闻专业人才。
何微先生积大半辈子做新闻工作、领导和管理新闻传播业单位的经验,并根据这些经验来教育、培养和建设新闻工作者队伍,因而他一贯主张:“用事实说话”是做新闻工作的根本技法和努力目标。虽说他是新闻单位的领导,但外出采访、在单位当总编辑却很喜欢带些年轻人,看他们操作,指导他们做新闻采写或者编辑的实际工作。
1989年6月初,何微先生让我陪着到武汉市的大商场――位于武昌区傅家坡的中南商场去买一双布鞋,在商场三层才找到卖鞋子的柜台,买完布鞋还随便逛逛,那时的商场每层都有台电视接收机开着,正在现场直播国务院新闻发言人袁木答中、外记者问。时年已达74岁的何微教授指着电视荧光屏问我:“这是谁呀?这么能说会道的!”我赶紧看了一下荧屏底下的滚动字幕回答:“国务院新闻发言人袁木,袁木原先是新华社的!”何微先生“啊”了一声,说:“想不到呀,袁木是1948年我任新华社华北分社副社长时,到部队去挑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来做记者的,把他带往察哈尔分社,还带着他采访过,新闻单位就是锻炼人、培养人呀,现在却这么会说了呀!”
1995年我博士研究生毕业,被派遣到我本科毕业的母校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研究所工作不久,就接过新华社北京分社刘佩衡两次电话,说现在分社资料室里还有很多篇何微老社长油印或铅印的讲稿和文稿。他在陕西日报社任职时,不仅建立了新闻研究所、出版发行专业学术期刊《新闻知识》,还经常举办通讯员培训班,他以报社总编的身份去讲课,创办《〈陕西日报〉通讯》,刊授、函授做新闻工作的必需知识、该知要点。他说,通讯员、业余写稿者,他们最需要、最缺什么呢,这些要在给他们讲课或采用刊授、函授的形式,直接明了地告诉他们。他们将日常新闻通讯工作叫做“整材料”或“整稿子”,不管“整出什么样的新闻稿”吧,“用事实说话”是最重要的方法,拿具体的事实来说,别“过于笼统”“非常概括”了,一是一,二是二,总得把事实简明扼要地写清楚。“用事实说话”是做新闻工作的一个根本,先要能把事实找出来,然后要用事实来说话,还要用事实会说话,要会“用事实说话”这一根本技法,“能用事实会说话”是我们的努力目标,不要拿起笔来写新闻稿子,在新闻稿纸上左一分析来,右一解释去,结果把要报道的事实给“架空了”,只剩下个“空框架子”了,有血、有肉、有经络骨头的事实没有了,那样“空架子”的新闻稿件,读者是不愿意读的。
何先生提醒说,还有一种现象,也多见登载,如重要会议和活动、两国交往、时局变化等,会议秘书处、活动办公室以及相关部门等,事后都要发表新闻公报、声明、宣言、照会、抗议等,很大的一类啊,都可以归类为“公报式新闻”,新华社的社长、总编辑去采访也好,一般记者甚至是派专职通讯员、实习生去采访也好,都要拿到新闻公报等文件的文本,回来写新闻稿件,除拟订出新鲜、重要、醒目的新闻标题外,就是写新华社某地某月某日电,某会议或活动举行,结束时发表了新闻公报,“公报全文如下”,就这么一两行文字是自己写的,接着就是“公报”全文照发照播。在现代社会,国内外会议、活动频繁,这类新闻很多,这些“元文件”才是“事实”信息,要一字不漏地照发,这也是“用事实说话”。有些人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课程,却不讲甚至提都不提“公报式新闻”,这么一大类新闻稿件,根本不讲,至少不、不实事求是。
新闻事实,重要的新闻事实,包含在众多事实之中,要全力去找并且摹写出来。有的人讲新闻写作,要求真实、生动、活泼、形象,要饶有兴味,总之是要遵循趣味性原则。新闻稿件写出来、刊登出来,有没有趣味、读者爱不爱读,是“事实”决定的,不是“写作”决定的,“事实”是客观存在,“写作”是将事实表达出来,能否真实、生动、活泼、形象、有趣,那就要看事实本身是否真实,是否生动,是否活泼,是否形象,是否有趣味。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是新闻事实真实、生动、活泼、形象、有趣,而不是写作生动、妙笔生花。他曾不止一次在讲课中提到获得全国好新闻评选一等奖的、那条由新华社记者郭玲春采写的人民艺术家金山追悼会的新闻电讯稿,分析评价说,从当代新闻信息传播现状看,给读者信息多、质量好,才是获奖好新闻作品的基本评价标准,可是这条新闻电讯,字数虽说不算太多,但信息量小、质也不很高,一共只有两个信息,一个是人民艺术家金山死了,另一个是人民永远怀念自己的艺术家,“死讯”是“新”信息,“永远怀念”就不算那么“新”了,这样篇幅的一篇新闻电讯稿,只给出“两个信息”,很难说是非常的获奖“好新闻”。这样看来,在何微先生眼里,“好新闻”首先得有“好事实”,而且要把这些“好事实”好好地“表达”出来,必须是用“好事实”来“好好地说话”,其中传递的信息须量多质优。
在新闻学专业教育、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无论是新闻学本科生、研究生的脱产全日制的教育与培养,还是大专、专科接本科或续本科、新闻干部专修班、培训班,或是通讯员学习班、刊授、函授、夜大、广播电视大学、私立大学、自学考试等,都要牵涉到新闻学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或提高。
何微先生非常明确地指出:叙事和议论是新闻信息的基本表达方式,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在修学过程中“叙事”和“表意”并重,不能有所偏颇。他说,“叙事”就是叙述事实,这是新闻信息传递中的基本表达方式之一,也是学习新闻学专业必须具备和训练好的一种基本功。基本功不好,也就是基础不牢,盖房子基础不牢,沙滩建高楼不会滑坡就会倒塌。
何先生在授课时讲得很明白:我国的汉语言文字写作,历代文献资料、文集、典籍,卷牒浩繁、汗牛充栋;就说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秉笔直书;若说史书,如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朝代史、断代史、通史、通鉴、通义;再说文体,叙事诗,从《诗经》开始就有,如《十月之交》,诗里所记的日食、月食、地震,还真有据可查,从叙事诗到记事文、说明文、日记、游记、山水游记、笔记,勤笔免思呀,记录事实,叙述事实,叙事清晰,这在中华文化上是有深厚传统的,“秉笔直书”“叙事清晰”这些传统要继承和弘扬,加上现代科学技术工具的运用,就不光是文笔书写“叙事”了,还有镜头(电视画面)叙事、录音叙事、照相(照片)叙事、网页(网络信息)叙事,等等。尤其是从高中直接考上大学来读新闻学专业的本科生,一定要加强“叙事”的教育和训练,应该是与中学阶段教“语文”课一样,除阅读以外还要扎实加紧“作文”训练,新闻学专业本科生的“作文”训练就是“叙事”,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就是“叙事清晰”。
何微先生还指出,新闻传播信息的表达,方法、方式或途径,除去“叙事”就是“表意”。“表意”就是“表达意思、意图或意愿”,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而又高出于客观、高度抽象的,也就是说,是经过概括、提炼或凝练了的客观,在手法上就叫做“议论”,议事论理、析事说理。表明意图、表达意思、表现意愿,是新闻评论工作、写作新闻评论过程中最主要的,也是“发议论”所必需的;写新闻评论,就得摆事实、讲道理,议事论理;见之于事,催其思考,发为议论,这就是新闻评论工作和写作新闻评论作品的本旨。南宋陆游有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呀。为此,他要求应该“以见事实、见现象、见迹象、见征兆、听言谈、看到新情况,再来发议论”,这样地教育和训练新闻学专业的修学学生。
有一年秋天,武汉大学珞珈山上枫叶泛红的时日,周永固副教授讲完课回家,先到何微先生住所小憩一会,一是走环山路累了,该歇口气再步行回去;二是可顺便看望何微先生,继续讨教;这次则还加上周永固副教授请何微先生为其“新闻评论学课程讲义”编写为教材、出书写“序言”的事情,碰巧我也在场。寒暄互问后,何微先生对周永固老师说:“书稿,我看了;序言,我也在写,还没弄完。我看你概括新闻评论的特点,哈,那么多‘特性’,一个一个的,比较,论述这些‘特性’也算简洁。新闻评论的这些特点,要给学生讲,但更要练习写新闻评论,做出‘习作’,学会表明态度、意思,学会表达主要的意图。我在陕西日报社做了八年总编辑,这八年都没回家过个春节,在值班、看清样、写新闻评论。在在陕西日报社工作时,碰上忙的时候,几乎天天写新闻评论,省委常委开会、省委常委开扩大会等,这些重要活动一结束,就要写社论,社论的稿子还得送审,送省委宣传部、省委书记秘书甚至是省委书记本人,要审阅、要修改或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在这么短的时间,仓促地写出社论稿件,满脑子想的是活动意图表述清楚没有、稿子送审能否通过,哪里有闲空去考虑新闻评论的那许多特点?主要是考虑领导意图表达。政策、决定、主张、见解、措施等,不能原文原句照搬,也不能是政策条文图解,而只能是用议论的手法把领导层面的意图,地议论出来,让老百姓能掌握、能参照着去做。意图表达不准当、不科学,普通百姓就不容易把握或领会。连学生都知道,甚至是考试要考,就死记硬背这么些新闻评论的特点,却在写新闻评论的习作时表达不清、表述不全主要意图、议论不了孰是孰非,那就是没教好、没学好《新闻评论》课程。”
何微先生在做新闻传播工作或从事新闻学专业教育活动上,十分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提倡新闻学专业的教师更应该为人师表、为学生的表率。
何先生说,培养记者、编辑等新闻传播业的后备军,记者工作是多方面的社会工作,是传递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单位或个人的近期信息,是要在社会里广泛地与人打交道。这样一来,新闻学专业的教师,便是其今后去从事专业活动的修学学生的最早楷模、榜样、影子、样子。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何微先生说到做到,表里如一。无论是在战火纷飞、弹雨横穿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红红火火、各业奋进的建设年代,或者是在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改革年代,在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负责的岗位上,他总是身先士卒。外出采写新闻,他带领记者下基层、进厂矿、到村头,走家串户、察看实情;坐在总编室里,实在忙得不可开交,不能外出调研,他打电话约工厂的工人、乡村的农民等朋友到他的办公室来座谈,了解实际情形和实际效果。记得有一次,何微教授指导我说:怎样了解实情、了解农民意愿?那一年推广密植树苗、在距间内种植小麦,规定这一排白杨树到那一排白杨树之间仅间隔五米宽,白杨树苗一长高、成排的白杨树,五米宽的间距内还能种小麦?拿不准!除了叫记者站的记者带老农民到总编辑的办公室来谈,我自己还打电话请了两批农村的朋友来谈,老农民们都说那么密地成排栽树,其间距内就种不成小麦了。这样一了解,推广密植栽树间距内种小麦的报道,就不再在《陕西日报》上刊登了,报纸不可以为这种“瞎指挥”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害农坑农的作风和行为推波助澜!
何微先生做新闻舆论工作数十年来,就是这样一位非常尊重客观实际、拜内行为师的直性子人,可谓“刚正不阿”。正是这种刚正不阿的直性子,使他自嘲自己的新闻“官职”越做越小,而他所工作过的新闻单位之工作人员、记者、编辑对他却是特别拥戴、倾心敬佩。在《陕西日报》做总编辑八年,每年除夕夜,他到食堂亲自炒几个菜,与值夜班的记者、编辑们围坐一桌吃年夜饭,其乐也融融!
他曾对我讲过:“新中国建立初年,对文职人员评定级别比较地高,那时我任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副社长兼北京分社社长,给我定的是八级干部。别小看我这个八级,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中最年轻的也只是八级呀!1957年反右运动,我被派到江苏分社去反右派、揪右派,也没事,还是八级;到1958年搞“”、刮“浮夸风”,我就较为冷静了,不那么愿意“跟风”报道;1959年“反右倾”运动,我抗日战争时期报道过彭(德怀)老总指挥的打击日寇的“百团大战”,“反右倾”期间又为元帅说过话,便被降一级,为九级干部,调往京外分社任职了。看看,当了这么多年运动员!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职位上退居二线,被武汉大学请过来做新闻学研究所的所长(处级)了,不是“官职越做越小”吗?我那时也没多想,顺嘴接应了一句:“何老,您可是‘学问越做越大’呀!”何微先生不止一次地“自嘲”自己当了一辈子运动员――要知道直至因病去世,他还是“九级”(干部)运动员呢!
何微先生在新闻学专业教育的多种形式的岗位(作“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的新闻单位负责人、新闻业界名人、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上,规模不一的大礼堂、报告厅、大或小的教室里的讲台上,始终是一位学识深厚、阅历丰富、和蔼可亲的师长。与他在新闻传播业界一样,与同行的关系以及相处都很好。他的言行举止,是在表率,让我这个后学者难望先生的项背。
就说新闻学理论界的“南王(中)北甘(惜分)西北何(微)”,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相处就很有些惟妙惟肖!我在1995年春节给甘惜分先生拜年时,甘老对我说,1957年反右派,组织对王中先生的批判,不写批判文章不行啊!批王中还没批完,在中国人民大学内部就已经开始批我啦,这是外人所不知的。(20世纪)80年代初,在甘肃兰州举行新闻教育学年会,我听说王中老将出席,特意早去兰州两天,亲到兰州的机场接王中老。谁知,王中老还生气呢。我热情伸手到刚下飞机的王中老面前,王中老手也不伸、眼也不抬,钻进接他的轿车走了。后来,我在美国时,得知王中老病逝的消息,赶紧写了一篇《风雨飘摇忆王中》的纪念文章寄给国内期刊上发表。甘惜分先生这次还将此文复印件给了我一份,其意我心知肚明,是暗示我今后有机会写文章时作点释“南王北甘”之间的“前嫌”吧!
而“西北何(微)”与“南王北甘”的关系,就相对地平和,相互尊重、相互倚重!何微先生说,王中老年纪比我大,我手下的人到上海,我总要吩咐他们在沪上去复旦大学拜会王中老,听听他的意见。王中老对别人说,“这个红区(指延安)来的何微先生,有意思,派桑义等手下来我这白区(指上海),征求对新闻学专业教育、培养、科研的建议呢!由王中先生生前所传出的这些话,可见王中先生与何微先生的关系很平和、没有什么间隔。何微先生与北甘(惜分)都是1937年入的延安抗大,又同是1938年被分派做新闻工作,何、甘关系一直融洽。甘惜分先生给何微先生的书信往来,一般是毛笔书写的,我是见过的。一次,何微先生跟我说:这个甘惜分老,信上说“您我同庚”,可信的抬头却写“何微兄”,究竟谁年月大?何微先生轻拍自己脑门说,我记得甘惜分老大我的月份!改革开放、恢复学位制度以后,甘惜分先生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许多篇的外审请的就是何微先生评阅、写评语的。1988年冬,甘惜分先生带着研究生童兵、董炜去海南调研,接到南阳日报社刘少宇电话邀请参加《南阳日报》创刊暨撰写《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新闻电讯稿40周年的纪念活动,他们就约定到武汉大学何微先生住处汇合,然后一起去河南省南阳市。是夜,一辆中巴车载了甘惜分先生一行和何微先生带着当时新闻所干事张铁球和做研究生的我,加上开车司机共七人,甘惜分先生一行三人刚从海口向汉口,汇合后与何微先生一行三人便下襄阳向南阳了。不巧,那时路正改造,又是暗夜里行车,颠簸得很,但见何微先生手端甘惜分先生的茶杯,每隔一两小时便送给甘惜分先生喝一两口,童兵和我这些做弟子辈者想接何微先生手里的杯子也不让接,何微先生可以说是彻夜未眠地陪着甘惜分先生,直到车子在天亮时驶进南阳市区。何微先生与甘惜分先生的同学情、战友谊、同行关系之亲密无间,由此也可见一斑。
在新闻学专业教育和理论界,除南王(中)北甘(惜分)西北何(微)外,再最有资历的就应该是我1979年考入大学读本科时的北京广播学院(现改名“中国传媒大学”)任新闻系主任的康荫教授了。康荫先生是1938年入抗大学习的,年龄比甘惜分先生、何微先生要小两岁。我1993年夏研究生毕业后回本科母校任教,就被分派在与康荫先生、王珏教授一起同坐一个办公室。康荫教授所指导的研究生王云鹏也已毕业,那时在《广播电视年鉴》编辑部任主任,是副教授,也指导研究生。王云鹏学长还记得康荫先生想趁腿脚还好行动时,去一趟延安。王云鹏学长是陕西咸阳人,本科是78级编采专业的,与我所学的是同一个专业。王云鹏学长找我商量康荫先生去趟延安的事,我便联系了我的研究生指导教授何微先生,住在西安家中的何微先生很快就给这事做了安排,并且说要陪康荫先生一行到延安。何微先生的热情回答,让我有些喜出望外。半个月后,我在广院校园路上见着王云鹏学长了,便问:陪康老去延安回来了?可顺利?印象如何?王云鹏学长回答:“很顺利,何微先生要了辆车,一星期都陪着我们,从西安到延安再回来,一直是何微先生在张罗、安排。印象呢――”王云鹏学长沉吟了一下,说:“怎么说呢?我的导师(指康荫教授)是个教授、学者,却像一个新闻官;你的导师(指何微教授)是个级别很高的新闻官,却更像是一个教授、学者。哈哈!”王云鹏学长现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我与王云鹏学长路遇时评说印象的话,至今仍然记忆犹新,让我感到无比欣慰。
毫无疑问,历史已经证明,南王(中)北甘(惜分)西北何(微)和康荫先生等,是走在20世纪下半叶新闻学专业教育队列最前面的人,就像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所书写的可以称之为“巨人”的人!他们心灵之圣洁、精神之伟大、道德之高尚、思维之睿智,使他们能够成就为业界的“脊梁”。如今,南王(中)北甘(惜分)西北何(微)等先生,斯人已去,但他们的思维智慧将永存。何微先生故世快20年了,他生前的这些新闻学专业教育思想,至今耐人寻味、深受启迪;他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里所操办的新闻传播业、所从事的新闻学专业教育活动之业绩将永在;他这些关于新闻学专业教育的思维闪光,将照耀着后学者、后来人改革创新、决胜小康。
同志湖南故居食堂的墙壁上有一副对联:“屋矮能容月,楼高不染尘。”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看到此联,改其中两个字:“身矮能容月,位高不染尘”,以称颂同志光明磊落的一生。在2015年12月22日的《长寿养生报》第15版上,用了大半版篇幅刊登作者宋立民纪念同志诞辰百年的长文,标题就引自这副所改字的对联《耀邦百年:“身矮能容月,位高不染尘”》。我听何微先生谈过1938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毕业时分派去向的经历:当时抗大的政治部主任就是同志,给他的及时张路条子是去河南沁县任县委书记,他没接受;第二张路条子是去《黄河日报》,他欣然前往了,从此走上了新闻学专业活动之路。作为何微教授指导毕业的研究生,我这里仍要仿而效之,将这副对联增改几个字并加横批,来纪念恩师何微教授诞辰百年――上联:身材矮能容皓月;下联:级别高不染俗尘;横批:可为师矣!
新闻学专业论文:新升本院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路径探索
摘 要:对新升本院校来说,创建研究型大学不是强项, 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对话主义视野下的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新闻学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探析 新闻学专业要加强实践教学 新升本院校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探索与未来展望 新升本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新升本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新升本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体系研究 浅谈新升本院校英语专业英语听力教学改革 新闻学专业《网络新闻制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实践化教学在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新闻学专业的系统建设探索 新升本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理论基础 试论新升本院校理工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引入数值计算的必要性 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全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 广电新闻学专业综合实践周的教学模式 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 试论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新升本院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路径探索 新升本院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路径探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 document.write("作者: 杨棪 余岩波")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对新升本院校来说,创建研究型大学不是强项,而应该将竞争力放在特色和技能上。新闻学专业作为“应用型”极强、对实践操作要求尤为重要的文科专业,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本文基于新升本院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提出一些探索性的做法和措施。 关键词:新升本院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1-0142-02
王天定教授曾经说道:“在高校创办研究型大学中新闻教育迷失了自我。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增强自主知识创新能力的需要。但是,研究型大学在国家整个高等教育格局中,只是金字塔尖上的几个,而不是所有大学的方向。[1]”作为新升本院校创建研究型大学不是强项,而应该将竞争力放在特色和技能上。
新闻学专业作为“应用型”极强、对实践操作要求尤为重要的文科专业,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为,做新闻归根结底是一种实践活动。近几年来,很多新升本院校的新闻学专业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增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笔者所在的兰州城市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通过设置课内实训(比如总学时为72小时的课程,其中包含18课时的实训)、纯实训课程、专业见习周(每学期第12周)、扩大实习基地、增强实验室建设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教学保障,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这种转变和尝试是好的,也是合适新升本院校发展定位的,但存在的问题是这些措施都比较散,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这一问题在新升本院校新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为此,笔者尝试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按学年分阶段进行,即及时学年和第二学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做好课内模拟实践;第三学年搭建学生自主实践平台;第四学年进入媒体进行专业实践。
一、课内教学模拟实践
目前,我国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多遵循教育部新闻专业目录的要求进行设置,各个新闻院校之间的差异较小,大都包含《新闻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新闻摄影与摄像》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无疑是必要的,为学生学习新闻学专业打下专业基础。但是单纯的理论讲授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这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除了理论讲授之外,应该适度增设实践环节,即教师在讲授完一个知识点后,安排实训让学生强化所学知识,做好基础夯实工作,使得教学和实践相结合,通过这种模拟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以《新闻评论》课程为例,教师在讲完短评、专栏评论等新闻评论的基本体裁之后,让学生尝试配合或结合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去写,这种锻炼也为后续学生在媒体实践平台去练打下了基础,比如学生在后续的媒体实践平台中选择平面媒体,则可以在自己所办报刊中根据需要配发评论。
二、一体化的媒体实践平台
随着基础课和新闻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该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进入第三学年之后,应为学生搭建全媒体实践教学平台,变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去干,逐步形成以学生自主实践为导引。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保障》一书中把人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今天,当晚辈拿着智能手机,刷着微博、微信,水着人人,聊着QQ,时不时翻墙去Facebook和Youtube,父母还守在电视机前苦等《新闻联播》和电视剧的时候,当一位大学生给父母手绘的微信说明书传遍网络的时候,“后喻文化”的特征已经越来越明白无误[2]。但是很多学校尤其是地方院校仍然存在思想误区,一直在强调教学改革,但还是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自己的潜能,认为上课就应该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这种观念应该扭转。
搭建全媒体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以兰州城市学院传媒学院为例,通过搭建“城院传媒”全媒体实践教学平台,逐步形成一种以学生自主实践为导引的教学模式,全媒体实践平台根据方向可分为平面媒体实践平台、新闻视频制作实践平台、影像创作实践平台、网络实践平台以及新媒体创意实践平台等,各学校应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进行设置,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可以发展专项能力,也可以兼顾不同的平台,培养全媒体报道能力,但至少选择一种去练习,保障所完成的工作量能达到熟练掌握一种媒体形式的需要。搭建一体化媒体实践平台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全媒体的融合,同时可以实现一个学院各个专业的合作发展,兰州城市学院传媒学院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欲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闻专业的学生承担新闻的采访与报道、报纸的编辑、网络新闻的采写等工作;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同学可以选择广播和视频节目的播音与主持工作;广播电视编导的同学可以选择新闻的后期编辑以及纪录片的创作,这样可以实现几个专业的融合发展,学生完成的所有实践成果都会以实际的媒体形式呈现出来,是一种真实的实践活动,而不是封闭在课堂内部的模拟训练。
以笔者参与的平面媒体实践平台为例,其组织框架、运作方式、版面设计和内容都以专业新闻媒体为标准。设立新闻报道部、新闻评论部、广告部、发行部、新媒体开发部等,其中相应的人员均有学生担任,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位,各司其职。报纸为八版周报,新闻报道部负责新闻报道的采写,每期要求有一篇深度报道,选题不局限于校园,把触角伸向社会;新闻评论部负责为重要和必要的新闻报道配发评论并撰写专栏;广告部负责宣传和广告费;发行部负责报纸的发放,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全部为免费发放;新媒体开发部通过公众帐号将一些重要内容传送给微信用户,他们广泛宣传,号召全校学生关注相关内容。在这样的实践平台上,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稿件的采写编评,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提高很快。其中深度报道《兰州城市学院转型应用型大学背后的问题》,报道了在国家提出新生本院校转型应用型大学后,老百姓中流传将二本院校降格为三本,导致学校2015年招生工作受影响,且成为录取的学生不来报道的重要原因,为校方搞清楚这一事实提供了依据。《兰州公共自行车租赁市场冰火两重天》报道了兰州公共自行车借还设置不合理现象,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广告部也能负担报纸运营的所有费用,所剩部分以稿酬的形式发给同学,也算是对学生工作的肯定。笔者作为老师,我能感受到学生在这一实践平台的专业成长。
全媒体实践平台应该逐步面向社会,比如新闻视频制作实践平台和影像创作实践平台可以和业界合作,为新闻栏目打工,或为媒体拍摄一些需要的节目。其作品应在校园或学院所在的教学楼的电子屏上广泛宣传,让这一媒体集群成为本校学生的“首属媒介”,从而成为周边各类广告商有效进入校园的媒介,为实践平台赢取运转经费。同时,根据地域的方便,同一地域的高校新闻专业可以选择固定的时间联合做专业汇演,让学生们能够在对比中互相学习。
通过一体化的实践可以弥补各课程中分散的实践,对前两年所学课程实现整合练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教师以引导为主,在评判选题和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新闻意识,通过鼓励、协商使学生迈开步子去实践。
三、媒体专业实践
新闻专业实习是指新闻学专业学生在社会化新闻媒体参与实际新闻工作的一种实习方式,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有了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之后,在第四学年安排一个学期的专业实习,使学生充分融入新闻工作当中,通过的综合强化训练,为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准备。以兰州城市学院传媒学院学生的实习情况来看,笔者在前几年带实习生时学生较多反映他们到媒体之后都是干一些扫地倒水的边缘活,媒体的老师根本不让他们参与,只是跟上看看而已。针对这一问题和媒体的老师沟通了之后才发现不是不让干,而是不敢让干,好多学生连最基本的消息都拿不下来。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拿不下相关工作,如果能拿出好的稿子,难道实习单位不用?显然,在学校练的太少。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学院做了大量的努力,调整课程的实训内容、搭建实践平台和媒体进行积极协商,学生到大四的专业实习时已经具有较硬的基本功,能在某一方面拿下媒体所安排的任务,甚至提出一些好的选题,有个别同学都能挑起大梁,近几年,实习情况明显好转,也受到相关媒体的肯定。
新闻学专业论文:试论何微先生的新闻学专业教育思想
摘要:本文概述了何微先生所秉持的新闻学专业教育思想,即新闻学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应用学科,必须实施比较科学的教学形式;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只是初步奠基,仍需发展、扩充、完善;新闻学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或培训,要别门类、多层次和分阶段;新闻学专业的基础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样重要;新闻工作规律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认识、把握和遵循;报道失实是个世界性问题,应要求学生防止新闻失实,杜绝虚假报道;论从史出,注意对中外新闻事业发展历程的理性总结;理在事中,要使学生在学做新闻工作中自觉遵纪守法,严守记者信条、道德规范;用事实说话是做新闻工作的根本技法和努力目标;叙事和议论是新闻信息的基本表达方式,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叙事和表意并重,不能有所偏颇等。
关键词:何微;新闻学;教育思想;论从史出;叙事和表意并重
恩师何微先生如果还活着,就是百岁老人了。他1916年出生在山西祁县的一个中医世家,青年时期读完师范学校的历史科便在县城完小教历史课程。1937年徒步到延安,入抗大学习,一年后抗大毕业即从事新闻工作。此后半个世纪里,与新闻工作、新闻人才的教育培养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生离开我们快20年了,但他从事新闻学专业教育、培养活动时的言传身教、音容笑貌,依然浮现在眼前,萦绕于脑际,回响在耳边,教我自新,催人奋进。
现将我所知的――何微先生的新闻学专业教育思想,粗略归纳,概述出来,虽难以深奥,但愿阅者能取舍论释、得仁见慧思矣。
何微先生生前一直坚持认为,新闻学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应用学科,必须实施比较科学的教学形式。据他看来,新闻学应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这个大的学科门类,且应用性很强。新闻学专业的活动主要是公开地传递近期发生的事实信息。传递给谁呢?传递给可以知道、可能接受的人,是直接针对于人接受的工作,是直接做人的工作。文、史、哲等学科的作品,人通过阅读后的接受,一般说来总是潜移默化的;新闻学的作品,如新闻报道或新闻评论,登载出来,人通过阅读后的接受,反应强烈或冷淡,一般都比较直接,在头脑意识中或是在言谈举止上,受其影响或引导比较明显,即使接受者并非保持顺从心理,所产生的逆反心理也很突出。新闻学应用性强,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中可以说是首当其冲。以往的许多新闻学系、学科或专业,设在综合性大学或政治学院、法政学院,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个道理就在于,新闻学也像政治学、法学那样,具有同样的应用性、实用性。因此,新闻学需要采用较为科学的教学形式。理论教学、知识传授、课堂讲解、教材阅读,当然是必须的,但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应用性的实际训练,难以提高新闻学的专业技能,不能使修学者兴趣广泛、新闻视野开阔,并不是比较科学的专业教学形式。他还批评某些高校的新闻学院、系或专业和某些单位所举办的新闻干部培训班,新闻学专业教学上形式不生动活泼,内容选择不精、不广泛,大多是就着教材照本宣科,不能引发学习兴趣。科学的教学形式,不是生搬硬套教材、讲解刻板或深奥得玄而又玄,也不是堆砌概念、排列知识。那种教法,学生似乎弄懂了、明白了,就是不会用。新闻科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在从事新闻工作和开展新闻学专业教学、培养活动的近半个世纪的时日里,何微先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观点和立场,认真审视和严格分析并积极推动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建设,直至20世纪末逝世前,自始至终毫不隐晦、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们的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建设还根本没有完成,现在只是初步奠基,仍需发展、扩充和完善。不必说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时期的新华社太岳分社、山西分社、华北总分社到部队去挑选有初中或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参加新闻工作、带他们采编新闻,也不必说建国初年他在新华社北京分社接纳被分派来的大学毕业生,教他们做记者、做编辑、写消息、改稿件(那时是“合署办公”,新华社的分社和人民日报社的记者站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后来出名的女记者王金风从上海的大学毕业就报到在何微先生手下),单说1954年他作为北京分社社长应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学专业的邀请前去讲授“新闻业务”课程,建国后北大“新闻业务”课程的讲义就是以他的“及时讲:新闻导语”为开篇的。那时北大出版发行的报纸《北京大学日刊》还刊登过这些讲稿。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全是白发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报纸编辑学的教授郑兴东,应武汉大学新闻学系的邀请去作学术报告,见到发稀斑白的他,喊他“何老师,何微老师!”何微先生睁大眼晴、竟然不认识!“我是郑兴东,您教过我新闻写作课!”郑兴东教授只好大声解释(大声是怕何微先生耳背、听不见)。也就是之前或者之后,武大新闻学系请新华社副总编辑闵凡路去作学术讲座,及时次讲座题为《社会新闻的采写》,是为新闻学本科马上就毕业的学生、研究生、青年教师们讲的。两个小时的讲座,其中有半个小时讲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集体署名的通讯《当人们熟睡的时候》,是分社记者在零点前后北京的火车站、马路、医院、垃圾站等处采访的。这篇是新闻通讯的典范之作,以往读新闻学专业者都会找来阅读。我当时是何微先生指导的研究生,当然也就在听讲座者之列,坐在听讲的及时排。闵副总编讲座结束,话音刚止,我即上前跟闵凡路副总编说:“您讲的那篇通讯《当人们熟睡的时候》,有一位主要当事人现在就在这里。”闵很惊讶,忙问:“谁?那我倒要见一见!”我回答:“何微先生,是我的导师。他那时是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谋划、分派记者、统稿、定稿、向总社发稿,都是他。总社在北京宣武门,分社在北兵马司胡同。对么?”不用说,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20世纪80年代),范敬宜任《经济日报》总编辑时组织、分派各地记者夜半访车站、码头、医院、厕所等等,不能说与《当人们熟睡的时候》(20世纪50年代初期)如出一辙、直接仿效,但至少也有间接的或隐约的某些启发吧?何微先生的新闻采写实践和应邀在北大新闻学专业讲授“新闻业务”课程等活动,雄辩地证明了他积极地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对于新闻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最初奠基。这是他应该在生前感到自豪、死后也含笑九泉的!可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次于内蒙古地区召开的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年会上,当一位高级别的这方面的负责人在发表讲话时夸口说“已经建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科学体系”时,何微先生倒不高兴了,摇摇头,很不以为然。回到武汉,何微先生还两次对我说:在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上,决不能信口开河,也不能人云亦云,要确确实实。在新闻报道上,“跟风”吃过不少亏、栽过多少跟头?在做学问、钻研学术上,夸海口,就是不老实、不科学。
1918年10月,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校长蔡元培是会长,徐宝璜是副会长、导师,讲《新闻学大意》,理论嘛;另一位导师是邵飘萍,讲《新闻采集法》,业务嘛;稍后几年,戈公振在讲义基础上修订出版了《中国报学史》,历史嘛。这些在那时候都属“破天荒”之举!眼下哪所高校的新闻院、系、专业,还不是主要讲新闻理论、中外新闻史、新闻业务这三块?都过去七八十年了,还不是那“三大块”?我还记得,已近八十高龄的何微先生,把自己和我能找见的“新闻学”的书,都摆在一个大圆桌面上,每本书都用不同颜色的铅笔将目录文字打杠杠、画底纹短线,嘴上喃喃地说:“体系?不!”无独有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一家三口踏着冰雪在除夕那天去季羡林先生家,给季老祝贺春节。于寒喧之后,季老问我:“知道‘余心言’吗?读过署名‘余心言’的文章吗?批判开路,假、大、空,不实事求是啊!”看来,是真做学问的,是真学者,到老、至死,都强调实事求是,讲求科学!
何微先生说,新闻学发展到现在,并没有停止,还要向前发展。这个学科体系,就眼前来看,新闻学的理论、(中外)历史、业务(采、写、编、评、拍、录、摄、播、剪贴制作等)、传播、经营、管理、教育这些主要部分,才能构成一个学科体系,要照这样的体系培养新闻学的专业人才啊,那还差得远呢!他还说过,新闻信息作品要能顺利运载、传递出去,到达目的地,以往一家报馆至少要有采(集)访部,编辑(整理)部,经理(营)部三大部门。现在的新闻学院、系、专业、研究所,除了新闻采、编,经营等方面,讲了多少?又研究了多少?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新闻学的学科体系不全?
何微先生积50年的新闻工作、带领并组建、培养新闻工作者队伍之经历或经验和教训,知晓新闻事业与社会上其他职业、行业一样,信服“业以人兴”这个道理。可是,新闻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新闻事业也须适应时势变化、适合于社会发展。正因为如此,他一贯主张新闻学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或培训,需要别门类、多层次和分阶段。1984年秋季学期刚刚开学,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职位退居二线的何微先生,应邀到武汉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就曾多次与武大的校长、教务长、新闻学系主任座谈,提出对新闻学专业教育、培养的建议,反复阐释自己的新闻学专业教育、培养或培训的主张。他以为,新闻学专业人才的养成,像新闻工作这项社会职业一样,比较特殊,有些人没学过新闻学专业,但从小就新鲜好奇、关心世务、注意新情况、新问题、新观点,并且经常发议论、写稿和投稿,这样日长天久了,也会把自己锻炼成记者、编辑,做新闻工作也会胜任愉快!这叫“未学自知”“无师自通”!这当然是极少数人,大多数还是要接受新闻学专业教育、培养或培训,然后才能做、才会去做新闻工作的。
针对做新闻工作要求对社会各行各业都有些熟悉、对以往和现在的许多学科知识都并不陌生之特点,何微先生很注重来学新闻学专业者应该有的必要的社会阅历,没有的则应该补上“社会经历”这一课。他显然是“有教无类”的虔诚信奉者和忠实执行者,但他并不看好“一碗饭吃到碗底”“一碗水喝见碗底”的人,即并不看好、也不主张一直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读书,直接考入大学就读新闻学专业本科。他说,大学实行预科制,也有其好处、优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科读了,再去读本科,还要经过考核通过,才能读上本科。读预科期间,可以选择自己要读本科的专业,并为此而准备,不想读这个本科专业,还可以准备别的本科专业。一径读书上来考大学读新闻学专业本科,没出过学校门,没什么社会阅历,读新闻学专业肯定有些费劲,头一两年有些摸不着头脑,提不起兴趣。学习新闻学专业兴趣难以培养,这对受教育者没什么好的影响。所以,他向武大校长进言建议,开展多层次、到门类、复合型的新闻学专业教学模式,开办新闻干部专修科大专、从高中生毕业高考录取的新闻学专业本科、从大专毕业生或校内其他专业三年级后考试录取读新闻学本科(插班生制)、从大学毕业生中非新闻学专业者中考试录取读新闻学专业本科(双学位制),今后还要争取新闻学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提高学历和学位的层次,招收研究生也宜学科交叉,也可实行高层次的“双学位制”。他的这些建议,被武大采纳、实行后,很见效果:干修生欧阳常林(84级,现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湖南卫视台长),插班生刘海法(插入84级本科,现任经济日报社一家子报的社长)、赵铁骑(插入84级本科,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李宏伟(插入85级,原在人民日报社,现任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严(插入85级,原在人民日报社,现任湖南省信访局长),显例很多,不胜枚举。
正是基于这样的专业教育思想,何微先生在任职西北政法学院(现为西北政法大学)副院长兼教务长、新闻系主任时,“顶风”坚持将新闻学专业办到本科结业。何微先生就这样“赤手空拳(没有教师,没有教材、没有专业教学设置)”在古都西安办新闻学本科专业。到毕业时,除一部分学生分配在陕西、山西家乡省份的新闻单位以外,很大一部分人都分到了首都北京。为什么呢?当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以及中央三台(央广、央视和国际台)需要人,其人事部门到处找,结果仅有西北政法学院有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真是“奇货可居”呀!当时,办新闻院系的高校凤毛麟角,仅北京人民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有,且招收学生有限,无法满足中国新闻事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是高等新闻教育脱离生源与供不应求引起的必然结局。这批新闻学专业人才中,仅就我所见过面或认识的,就有王永安(曾任人民日报社群工部副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蔺安稳(曾任中新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刘荣庆(曾为创建中新社驻陕机构的首席记者、现陕西省报刊审读员),薛大新(人民法院报社总编辑),惠金义(曾任新华社山西分社高级记者、采编部主任、党组成员)、李果(曾任新华社山西分社主任记者、农村采访室主任)、杨润本(曾任新华社陕西分社办公室主任、分社机关党委书记)。“有教无类”且“分门别类”地实施新闻学专业教育,成绩自然不斐。
在何微先生看来,新闻学专业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求学生一毕业就 “水到渠成”,能在采写编评摄一线做起合格并且很的新闻记者、新闻编辑来,是不可能的。在学校里的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还只是“入门”,毕业生只是抱了块新闻工作能“入门”的“入门砖”,这就是“入门靠师傅,修行在个人”!木匠、铁匠、箍桶匠、泥瓦匠的学徒,出师后为什么还围绕自己师傅的工地上做几年呢?没有声誉、难找见活路啊!新闻学专业也是这样,大学本科专业毕业,进入新闻单位工作,只是学堂课程教学结束了或暂告一段落了,这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的最初一步,下一阶段就是进入新闻单位后自学教育、单位所开展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培养了。照何微先生的想法,要做合格且的新闻工作者,入新闻学专业教育之前的基础教育是及时个阶段,入新闻学专业的学校课堂教育是第二个阶段,进入新闻单位后的专业岗位教育和培养是第三阶段。除了个人的不断努力、不懈进取以外,受这三个阶段的教育、培养或培训,循序前进,才能不断进步、成就事业啊!
何微先生还以为,新闻学专业的基础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样重要,必须引起教育者尤其是教育领导人和教育管理者的足够重视、着力关注。就新闻学专业教育方面或过程来说,“基础教学”就好比是“进口”,关系到生源问题;“理论教学”就好比是“生产加工”,关系到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即新闻学专业必备的理论修养、专业必需的知识掌握,都应该在理论教学上把好关,注重提高专业理论品质;实践教学就好比是“出口”,关系到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能否找到专业对口或相近行业的合适岗位。强调“基础教学”,就是做新闻工作要有中、外语言文字和社会各行业的一般学识基础;注重“理论教学”,就是为做新闻工作来学习、研讨专业理论,了解中、外新闻事业的历史进程,掌握新闻工作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意“实践教学”,要求修学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把专业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办新闻业务紧密结合,直接转化并提升为做新闻工作的实际能力。
据何微先生介绍,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其一、二年级属于预科,就是母语的语言文字为主的教学,提高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当然还包括学一门或两门外国语;三、四年级这两年,就是在学院办的新闻媒介里做事,将新闻传播工作的一个环节做完、做熟了,再去做下个环节的工作;五、六年级为新闻专业两年,主要是新闻学专业的提高课程和研究课程的教学,要求在做会新闻工作后能够争取“”。何先生说:“解放以前美国驻华大使兼任新闻学院、系领导的燕京大学新闻系,那时的毕业生,我见过,也曾接纳过毕业生来做新闻工作,学制是5年,能够用中、英文写作新闻稿件。我看,现在的研究生,能够用英文写出新闻稿的,很少见。过英语四级或六级,那是英语的水平考试;能用英文写或改写新闻稿件,那是专业外语水平的要求。然而,现在不说是用英语写,就是用汉语写,研究生毕业生也有不会写新闻评论、写不好新闻评论的。所以,在新闻学专业的教学上,至少从本科开始,就应该是基础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三者并重。新闻工作是‘实战’,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采访不到新闻,写不好新闻报道稿件,配发不出新闻评论,那就等于是工厂生产的产品中出了‘废品’,只有送去废品收购站了。”
何微先生在指导研究生时,除研究生本人有过新闻工作经历者外,都非常关注研究生的专业实习环节。1988年夏,已是七十多岁的他,冒着酷暑,带着张海华(87级研究生)来到山西太原,找见山西日报社社长和总编辑,商量安排张海华在山西日报社实习半年。1990年,他又亲自联系、安排马续凤(89级研究生)到新华通讯社国内部农村组实习1年,并要求马续凤了解新华社农村报道改革10年的情况,为做硕士学位论文收集材料。
何微先生主张,新闻学专业的教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一样,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或研究,主要在知识的逐渐积累。他坚定地认为,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工作,不注意积累,就无异于在沙滩上盖高楼大厦,盖不起来,就是硬盖起来了也会倒塌或垮塌。他说,新闻工作规律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认识、把握和遵循,不可违反。新闻工作规律,在新闻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上,在所选用的教材和所写出的讲义中,或者是授课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或者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器材播映出来,一般都是用“原则”来概括、来表示、作为标识的。这些“原则”有: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原则,党性原则,新鲜性原则,群众性原则,公开性原则,接近性原则,趣味性(可读、可听、可视、可浏览)原则,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原则等等。“原则”是对新闻工作规律的概括、归纳和表述,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要讲得清楚明白,让学生逐步认识、把握并在专业实践中注意遵循,不可以违反规律。
报道失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应严格要求学生,防止新闻失实,杜绝虚假报道;论从史出,注意对中外新闻事业发展历程的理性总结;理在事中,要使学生在学做新闻工作中自觉遵纪守法,严守记者信条、道德规范;用事实说话是做新闻工作的根本技法和努力目标;叙事和议论是新闻信息的基本表达方式,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叙事和表意并重,不能有所偏颇;等等。他生前的这些新闻学专业教育思想,至今耐人寻味、深受启迪。
(作者系何微先生指导毕业的研究生,先后获文学学士、法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北经贸大学教授、华北科技学院兼职教授。本文写于2016年3月15日)
新闻学专业论文: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实习模式研究
摘 要:媒介融合改变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必然将改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和工作方式。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实习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的模式主要有模拟性的校内实习和实战性的社会实习两种模式,本文将予以探讨。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实习;模式;模拟性;实战性
一、新闻实习对于新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向十分清晰,以培养具有新闻学理论基础、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技巧、能够向其它相关领域扩展和渗透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适应媒体工作,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新闻知识,又要具备相关的新闻业务操作能力。因为新闻学专业培养的绝大部分学生将要在各类媒体从事新闻工作,所以新闻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它的实践性特征很明显。“谁都知道,新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充分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技能,是新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1]”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这个环节。实践性教学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践环节的教学抓得好,落到实处,学生的操作能力就强,专业基础就打得牢,毕业后工作上手也快,成长空间就大,用人单位自然满意。因此,新闻学专业一方面要传授学生新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培训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好要统一合并采访写作课程,让学生亲自投入新闻火线上;以新闻式的标准严格要求之,练习与批判并重。切忌叠床架屋式的纸上谈兵,像个反复背诵食谱而却不愿意下厨的主妇。[2]”
新闻学专业培训学生的业务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新闻实习进行的。也就是说,新闻实习是新闻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最主要方式。新闻实习使新闻学教育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通过新闻实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当下传播媒介的发展状况、特点和规律;了解媒体的经营管理活动。通过新闻实习,学生可以培养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制作、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技能技巧。新闻实习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及时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并且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和社会的需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新闻实习是新闻专业学生实现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学校进入社会,从学业转向就业的必要阶段和保障。
二、当下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
“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整合的过程。[3]”媒介融合已经有了20多年的实践。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1992年创办电子网络版,实现了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西方媒体开始了媒介融合时代。《中国贸易报》1995年推出网络版,中国媒介也进入了媒介融合时代。在当下,媒介融合已经是新闻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实。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相互融合,推动着整个新闻业的发展进步。两种媒体的互动、融合是最常见的方式。譬如报网互动、台网互动等等。当然,媒介融合也包括多种媒介的互动、融合。譬如上海及时财经融报纸、周刊、广播、电视、网站于一体,实现多个媒体的内容共享和互动,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功能。
媒介融合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的采访、编辑、制作等有机融合起来,资源共享,生产可以相互转换的媒介产品。也就是说,媒介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当然,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必将改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和工作方式。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除拥有单一传统媒体强调的专项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跨媒体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制作等多项技能。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既能为报纸、杂志撰写文字稿件,也能为广播、电视采集声音、音像新闻,还能为网站提供网络新闻稿件,也就是说,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成为技术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新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媒介融合的现实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所以新闻学教育也遭遇媒介融合这一现实存在。“全球新闻学教育面临四大主要转变或挑战:社会文化差异的认识与意识不断增强,娱乐业、传媒行业、类型、模式的不断合并,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融合(多媒体),传媒、新闻事业及新闻流动的国际化。这些趋势中的每一项都与记者工作及培训相关。”[4]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媒介融合的相关知识,学习多媒体的知识,培养跨媒体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制作等多方面技能。学生的技能主要是通过新闻学专业实习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当下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模式的分类
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的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模拟性的校内实习
这一类实习模式主要在校园内进行,可分为课堂中的实习和校园媒体中的实习。
1.课堂中的实习。课堂中的实习主要是指结合相关新闻学课程在课堂内进行的实习活动。譬如结合《新闻采访学》课程设立模拟采访、模拟新闻会等环节,让学生进行模拟性采访、提问;结合《新闻摄影》《新闻摄像》课程安排学生进行新闻摄影、新闻摄像等实践环节,让学生拍摄新闻图片、制作新闻短片;结合《新闻编辑学》课程,让学生进行新闻稿件选择、标题制作、版面设计等新闻实习,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自己编辑的报纸和网页;结合《新闻策划学》课程组织学生召开模拟编前会和模拟策划会,让学生撰写策划方案、进行新闻策划活动;结合《新闻写作学》《新闻作品评析》课程来评点学生自己提交的新闻作品,并对新闻作品给予奖励。
可见,课堂中的模拟性实习就是从事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相关教师按照媒体的采访、编辑、写作、评论、制作等流程,把课堂模拟成媒体,并依托相关新闻学实验室,搭建课堂教学实践平台,利用当下社会各种媒体的流程对学生进行的模拟性训练。因为这种模拟性的实习十分接近于当下媒体的实际操作流程,所以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相关的新闻学课程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媒介融合的现状对当代的新闻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新闻学教育必须直面这种挑战。因此,新闻学专业课堂中的模拟性实习也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现在的新闻业务教学还要考虑到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不能停留在报纸的采写编评上,所教的‘新闻业务’,要能够适应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播渠道(博客、微博等等)的写作、制作和报道的要求。[5]”为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在课堂中进行的模拟性实习可以进行跨媒体策划、采访、写作、编辑的训练。教师可以模拟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的采访、编辑、制作等流程对学生进行训练,也可以模拟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的流程要求学生采集声音、音像新闻,还可以进行为网站提供稿件的模拟性实习。
2.校内媒体中的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报刊、广播、电视频道、校园网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高校一般都有自己一家或多家公开或内部发行的纸质媒体,新闻学专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校园纸质媒体来让学生实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参与校园纸质媒体的选题、采访、写作、编辑、摄影、广告、排版、校对、发行等工作。大学广播电台是立足于校园以服务于师生为目的的媒体,新闻学专业学生要充分利用大学广播电台进行实习。新闻学专业学生应该积极介入到广播电台的整个运行过程之中,通过采访、写作、制作师生感兴趣的校园新闻来让自己得到实践性训练。作为开设有新闻学专业的学校一般应该有供学生实习的电视频道或校园电视播放屏。作为校内模拟性实习的一种模式,学生可以采访、编辑、制作视频新闻节目,并通过校园电视频道或电视播放屏进行播放。这种方式既对学校进行了宣传报道,又培养、训练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当然,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实习,参与网页的设计与制作,采访、编辑网络新闻。
为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新闻学专业应该对现有的各种校园媒体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包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在内的实平台,让每一个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都有在不同媒体实习的机会。可以利用这一整合性的实习平台让学生学习不同性质媒体的运行方式,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跨媒体操作技能的新闻专业人才。
当然,校内实习有其优势,校园环境相对比较简单,没有社会环境那样多元和复杂,学生对校园的人、事、物都很熟悉,他们在校园内进行采访等新闻活动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然而,校园毕竟不是社会,校园内的生活与校园外的生活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校园媒体不是社会化媒体,它们的生产内容和运营方式和社会化媒体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校园媒体的实习只是一种模拟性实习,只不过“仿真度”比课堂中的模拟性实习更高而已。课堂内的实习和校内媒体实习,都是培养新闻人才的重要方式。校园内进行的模拟性实习的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根据课程时间和学生业余时间灵活安排。因为校园内进行的实习相对比较简单、容易,特别适合于实践性操作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大一、大二学生。
(二)实战性的社会实习
校园内的实习是模拟性的,要真正训练和提高业务水平,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到社会化媒体中去进行实战性实习。在社会化媒体中进行的实战性实概可以分专业考察实习和专业实习两种模式。
1.专业考察实习。所谓专业考察实习,主要是指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到媒体进行现场考察学习的一种实习模式。专业考察实习是一种认识性实习,学生通过现场考察媒体,了解媒体的运作流程,对媒体内容的制作、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策划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种实习模式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媒体的特点、规律、现状及发展趋势,亲身感受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洞察媒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学知识,树立新闻学专业归属感,明确以后学习努力方向。专业考察实习的时间以1至2周为宜,可以安排在大学4年期间的任何一个学期进行,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设置专业考察实习的次数。
新闻学专业的专业考察实习也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新闻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考察要考察当下中国新闻业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选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媒介融合明显的媒体进行重点考察。在媒介融合时代,学生对各种性质的媒体都要进行考察,不仅要考察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制作、发行及经营管理,也要考察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的采访、编辑、后期制作播出及经营管理,还要考察新闻网站的采访、编辑以及经营管理。
2.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指新闻学专业学生在社会化新闻媒体参与实际新闻工作的一种实习模式。专业实习是常见的一种实习方式。作为一种操作性实习,专业实习既能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艰辛和责任,并使学生得到一种学有所用的成就感。专业实习一般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和媒体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实习,主动地与实习单位建立良好协作关系。在实习前,校内指导教师要制定和执行实习计划;在实习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要督促学生实习;实习结束后,校内指导教师认真做好实结工作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当然,具体新闻业务的指导主要依靠媒体指导教师。媒体指导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训练、培养新闻实习生。
为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新闻学专业学生好能在不同时间相继在不同性质的媒体进行专业实习。在相关记者、编辑的具体指导下,新闻学专业学生要学习、掌握各类媒体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新闻业务技能,既训练为报纸、杂志撰写文字稿件的能力,也培养为广播、电视采集声音、音像新闻的技能,并学习如何为网站提供稿件。通过专业实习,新闻学专业学生要掌握各类不同性质媒体的采访、写作、评论、编辑、摄影、摄像和制作等业务技能,能够独立地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新闻工作。
新闻学专业论文:广电新闻学专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要培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首先要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注重培育学生具有新闻从业者的采写能力与第二专业知识;其次,要锻炼政治敏感度和新闻敏感力、忠诚于广播电视新闻职业岗位。再次,教师必须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求异质疑,为创新意识及动机的萌发创造良好的条件更好地提高专业能力。
关键词:厚基础 精专业 辅修制 问题探究式教学
由于多种社会原因,大学生的社会职业逐渐变得不稳定,衡量一个大学生能力的标准也不再是单一的“基础扎实”和“专业对口”,而是对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甚至要再创造,适应社会千变万化的综合能力。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融入职业教育,研究实施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早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媒体人唯有在观念、意识形态上不断创新,在报道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在新闻语言上不断创新,新闻作品质量才能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所以,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职业能力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与急迫。
如何培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注重培育学生具有新闻从业者的讲故事能力
2005年5月,美国卡内基基金会与耐特基金会合作发起了“新闻学院课程改造”项目,该项目明确提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新闻消费世界,新闻学院应该从科技、知识、艺术、文学等各个方面来较大限度地发展新闻学,并且应该极力扩充并发展媒体、深入并以有趣的方式将信息告知公众的能力,无论实践是多么复杂或重要。”也就是说,及时,作为社会信息的储存者,新闻从业者要有公道心,筛选好内容守好门;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新闻从业者最重要的能力是以吸引人的方式来讲故事的能力。
有创意地选择一个新闻故事,并有创意地讲好这个新闻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新闻从业者既要有足够的新闻敏感度捕捉到有意义的新闻故事,又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采访好这个故事,并能迅速收集到这个新闻故事深层次的背景材料,挖掘出该新闻事件的特点和本质。
1.厚基础,培养学生新闻敏感度
如何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呢?曾担任过《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当代著名新闻人范敬宜先生认为,除了深入采访、认真思考及人生阅历之外,新闻敏感度还来自于“丰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积累”。范先生少年时代阅读过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及杂书,积淀了一份厚重的文化素养,在他以后的新闻生涯中,“它们像储存在大脑细胞中的某种信号, 又像融化在血液中的某种基因, 平时它们沉睡着, 无所感觉, 一旦与眼前的场景接火,立刻苏醒过来, 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灵感。”所以,要培育学生具有新闻从业者的讲故事能力,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坚持厚基础的原则,在学科基础课的开设上,既应强化传播类的基础课程,开设传播与社会、公共关系、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等传播类基础课程,又应坚持利用文、史、哲学科性质的相关性及培养方向上的相通性,开设大学写作、哲学通论、世界文明史、中国语文等课程。
2.精专业、重实践,提高学生新闻采访能力
学生有了新闻敏感,还是不够,新闻故事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想象臆测,新闻故事的所有细节必须来自于实地采访,所以,要讲一个有创意的新闻故事,还需要新闻从业者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能将采访工作做好。特别是广播电视新闻,若是现场没有拍摄、录音好素材,后续制作根本无法跟进,这就要求从业者的摄录技能也要过关。体现在课程体系上,就是要开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体现在实践体系上,就是要构建好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课堂、课外、单独实习相互贯通的三层次实践体系:课堂内精讲多练,尤其多进行实验实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课堂外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多举办DV比赛,以赛代练促实践;校外专业见习、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以项目模拟为突破口,强化实践应用,如,对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等操作性强的课程,增设实验学时与课程设计,组织兴趣小组,进行项目模拟。
3.推行辅修专业制,培养双专业学生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个人微博都可成为新闻的平台,碎片化的新闻随处可见,它的即时性远胜于传统媒体,这就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传统媒体如何来应对挑战?最关键的战术就在于,将新闻往精、深、厚方向做。所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应比任何时候都注重挖掘深层次背景材料。只有掌握了深层次背景材料,才能站在这个基础上以全局高度,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恰当地估量每个材料在整个新闻事件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充分发挥思维的深刻性,深入到新闻事件的本质中去,揭示新闻现象的根本原因及其后果,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厚度与深度。要做好这一步,就需要新闻从业者除基本的新闻基础知识与技能外,还具有行业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在培养学生时,实行辅修专业制度,即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以外,还自愿选择一个辅修专业,毕业以后,不但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知识与技能,还拥有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在从事某一学科的新闻报道时,自然就能将新闻故事讲深讲透,讲得吸引观众。
二、改革教学方法,以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探究教学不是先将需要学习的新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将这个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问题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供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一番探究,通过问题的完成去实现对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仅是需学知识,更是学习方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以及科学探索精神。而独立自主的个性和科学探索的精神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人格也称创作性人格,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
如何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呢?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的做法堪称榜样。李先生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工作,他非常有创意地将对话式练习、作坊式课业、大篷车课堂及案例学习法融会贯通,使学生受益良多。这里,笔者借鉴李先生的经验,引申出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
例如:在讲授电视作品分析课“长消息”时,可以先就几个主题各收集几段视频,作为实例,放给学生观看。在每一段短暂的消息类视频之后,教师都让学生迅速回答提问:“发生了什么?新闻是什么?故事是什么?读者想要了解什么?” 以实例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个人探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增强探究意识
在提出问题,并作分析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转向主动探究。带领学生观看视频后,让学生比较同一主题的几段新闻各有什么不同。教师先不要提示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可让学生分组先讨论几分钟,然后让小组推荐代表回答,教师则要在学生答问时巧妙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样有两个好处:及时,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增强探究意识;第二,有小组互动,在小组互动中,学生既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也倾听他人意见,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情境模拟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
学习案例以后,学生已基本掌握长消息的相关知识,并知道从哪些角度对一则长消息进行分析、评论。这样,课堂教学任务其实已经完成。但仅仅就停留在这一步,还是有所欠缺,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能融会贯通地灵活使用而非仅仅记住所学知识。接下来,可布置采写一则主要内容确定的长消息的任务,让学生自主设计采访场景,并写出新闻概要。这样训练可以为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提供机会和保障,使学生体验到创新活动带来的喜悦,进而在专业实习阶段,学生能很快独立进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选题、拍摄、编辑、制作,真正具有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能力。
问题探究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但该教学法需要教师不但具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专业实践技能、很好的课堂掌控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创新能力基础知识,理解创新的能力结构。为达到这一标准,教师可分期分批在相应职业岗位上挂职锻炼,增长实践经验,并分期分批申请前往名校深造,以提高自身素养。此外,也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建立创新机制,开展校园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基地的建设,为学生的创新提供硬件支撑。
总而言之,新闻业是新的“知识行业”,要培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首先要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注重培育学生具有新闻从业者的采写能力与第二专业知识(即学科能力);其次,教师则必须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求异质疑,为创新意识及动机的萌发创造良好的条件。(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
新闻学专业论文:谈谈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 要] 应用型三本院校新闻学专业大多将“现代汉语”这门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程,针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矛盾,本文从教学要有针对性,改变传统教学手段、转换教学模式以及调整教学内容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实际出发,提出教学的改革设想。
[关键词] 应用型三本院校;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改革
如今,应用型三本院校新闻学专业大多将“现代汉语”这门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程。其主要动机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有关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将来从事新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许多高校在面向新闻学专业学生开设现代汉语课程时,依旧是按照教育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制定的教学任务与目标,致使部分教师在组织教学以及教学方法上都不能适应新闻学专业学生的需要,“教与学”的矛盾日益突出。笔者认为,针对新闻学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实用汉语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扎实的知识储备与有效的技能训练。
一、教学具有针对性
1、教学目标的确定
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沿袭教育部对汉语言专业的要求,要根据新闻学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就业趋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效地调整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比如,把语言理论研究能力放在次要位置,强调突出学生对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
2、教材的选择
一些教师在给新闻学专业教授现代汉语这门课程时,仍然使用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同的教材。汉语言文学专业对现代汉语的学习强调知识性与专业性,而传统的现代汉语教材教欠缺实用性,因此造成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与新闻学专业实践脱节。可见,针对新闻学专业要选择适合的现代汉语教材。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目前,新闻专业开设现代汉语课程大多采用黑板+粉笔的授课媒介,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这种现实也加剧了新闻学专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抵触与厌学情绪。因此,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引入新型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组织课堂实训环节,即兴评述、小组讨论都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教师应该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引入教学体系,这样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三、调整教学内容
当前,现代汉语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个部分,其中语音和语法占主要位置。以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为例,要在48个学时内安排这五个部分,要做到重点突出,切忌重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笔者认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强调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选择性的忽略那些繁杂的理论内容,围绕提高学生能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压缩语音部分的比重。应用型三本院校的新闻专业在大一时大多开设有普通话课程,学生已经对语音知识进行了详细的学习和训练。因此现代汉语课程的语音部分应该少为宜。
其次,应重视文字部分的讲解。新闻工作者如编辑、记者、校对人员等都必须规范用字。当前新闻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文字部分所在比重较少,一些老师认为其不重要甚至忽略不讲。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规范使用汉字、标点符号用法以及汉字的书写等等是有必要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适当补充。
第三,词汇部分应充分重视。人类进入Web2.0时代以后,新媒体出现迅猛的发展态势,这样也使新词语和一些网络语言迅速流行,这样也带来语言规范化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词汇部分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强化其词汇的规范化意识。比如,选择一则新闻稿,让学生找出其中使用不合适的词汇并说明原因;还可以多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自然语言以及人们的用词习惯,掌握方言词、外来词、熟语以及习惯用语等的词汇构成与使用规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语法、修辞部分应该强调其实用性。
由于课时安排的不合理,部分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都是草草收尾,甚至是还没有讲到语法部分就到期末考试而不得不结课。然而,语法、修辞部分不仅讲究规范,更注重灵活与实用。很多博学编辑、记者指出,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短期培训班都比较注重现代汉语中的语法与修辞的讲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学会修改病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句型的转换乃至修辞方式的使用等内容。此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在写作中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恰当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做到、鲜明、生动、精炼的要求。
现代汉语尽管是一门较为枯燥而又难懂的理论课,但是应用型三本院校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上方法希望能够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并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新闻学专业论文:论新媒体对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影响
【摘 要】新媒介技术和设备的普及使用,主要从学习、生活、就业等三个方面影响了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使他们学习视野更加开阔,生活“宅”化,求职理念发生转变。
【关键词】新媒体 新闻学专业 学习 生活 就业
“新媒体”是依托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它被人们一般性地称之为“第五媒体”。①随着“以个人为中心”的微博的兴起,互联网逐渐超越了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门户,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技术的结合将人们带入了“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信息传播”的自媒体时代。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愈加模糊,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互动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拟化生存成为人们的一种现实生存方式,大学生活也被深刻地卷入这场媒介技术革命当中。
高校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频率高,运用范围广,已经为多项调查所证实。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新媒体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他们对外部环境的感知,改变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新媒体的普及应用,对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来说,不仅是信息传输技术的巨大跨越,人际交往更加便利;而且是一种新媒介文化的介入,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到他们的现实价值判断和认定。在将信息传播作为自身的学习研究对象的同时,又深陷媒介技术变革的浪潮之中。当代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的影响。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使用手机媒体上网的用户首次超越了传统PC整体使用率。网民中规模较大的群体依然是学生,以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较高,占到全体网民的30.7%。这一年龄段与大学生群体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高校学生中使用手机上网非常普遍,浏览学习资源、关注微信朋友圈,查询招生就业信息全部都在“掌中”完成,虚拟化的生存正在成为一种现实。
一、新媒体对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在改变着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的同时,也较大限度地满足了高校学生的求知欲。有着多元追求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并不会被自己的专业所局限,依靠互联网,他们不仅可以找回自己失落的人生梦想,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且可以找到为之奋斗的途径和方法。
海量信息为新闻学专业学生定位自己的学习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新媒体时代,不仅意味着海量信息的提供而且意味着海量信息的便利获取,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已经摆脱了现实专业课程的束缚,向着更为广阔的视野深发。一方面,依靠移动互联网络,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对新闻事业和新闻信息传播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新媒体时代,新媒介技术的普及使用注重的就是用户的体验,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是他们理解新媒体信息传输革命的前提。不断丰富的信息传输类型,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挑战着已有的新闻传播机制,也考验着新闻媒介自身的发展,这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应该知晓的。另一方面,借助虚拟交往中的异质性交往主体,新闻学专业学生可以对新闻行业、信息产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愈加明晰自己专业学习的目标。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的信息传输功能及应用固然重要,但理解媒介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和作用才是终极目的,惟其如此,才能对人们日益增加的新媒体依赖情节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移动互联网络中虚拟学习交流圈的形成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学生的生活圈子相对来讲是比较封闭的,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也相对封闭,交往对象基本在校园内,他们以专业为对象, 以未来的职业为目标, 以班级为单位从事学习和集体生活。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借助移动互联网络上的即时通信工具QQ、微信、微博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虚拟人际交往圈,这个圈子既是对他们现有人际资源的整合,也是对已有人际交往链条的延伸。一方面,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被移植入网络虚拟空间,成为熟人圈子;另一方面大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多元志趣在移动网络中结识新的交往对象,构建新的虚拟人际交往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逐渐摆脱了以书为友, 以同学为伴, 以教者为师, 以教室和图书馆为主要活动场所的封闭性学习交流空间,开始了一种更为开放的学习交流方式,一种注重分享的学习方式,从分享中获得学习资源,从分享中获得学习动力。
二、新媒体对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生活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虚拟化生存程度加深,“足不出户”已经不是个别人的个性行为,而是他们普遍认可的一种生活方式――“宅”。这种“宅”生活中,又以“朋友圈”对他们的影响较大,是宅男、宅女们的精神慰藉和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依据,一切大小事宜,全都依赖“圈子”来确认、判别。
虚拟化生存模式――“宅”生活。早在移动互联网络之前,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宅”现象就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2010年,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种新媒体使用方式中来。但是手机这种移动互联网终端并没有带给人们一种的身心的彻底解放,而是成就了另一种“宅”生活。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生活状况足可以证明这一新型的“宅”生活的特点。如今大学生的购物、休闲、交友几乎全部都在网上完成,借助手机的虚拟化生存才是他们的真实生存模式。大学生活围绕手机而展开,一种新的“宅”生活正在形成,手机成了禁锢大学生身心的新的枷锁。同PC时代的“宅”生活相比,手机时代的“宅”生活范围更小了。世界尽在“掌”中,而身心却被“掌”控,这恐怕是德弗勒在提出他的媒介依赖理论时都不曾想到过的。
虚拟化生存下的“圈子”化生存。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中人们对移动社交网络应用的高度依赖,QQ、微信、微博已然成为现代人维系其现实社会关系的纽带。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移动社交应用展开的。他们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微博了解同学、亲友的境况;也通过这些虚拟社交平台结识新的朋友,以此来拓展自己的现实人际交往范围。尽管在网络虚拟社交的空间中,人们可能使用“假身份”和“非真实的文字”与网络另一端的一个同样“虚假”的人进行互动,但这并不等于人们通过网络媒介的交际活动就是虚拟而没有意义的。②虚拟人际交往的现实影响力却是存在,它通过“圈子”对交往主体发挥影响,以一种主体不自觉的方式改变着主体的情爱观、价值观,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注意的问题。
三、新媒体对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
新媒体的发展对于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人生规划也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新闻学专业本就是研究新闻信息以及新闻媒介信息传播规律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合格的新闻从业人员,即我们所说的媒体人。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大数据概念的深入人心,信息已经不仅仅与媒介相关,而是涉及社会众多行业、领域。这就带来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学专业学生职业理想的多元化,他们不再仅仅拘泥于专业的新闻传播媒体,而是面向所有涉及信息传播和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在自主就业的道路上,新媒体带来的新型网上应聘方式更是为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职业理想多元化。新媒介技术的进步不仅是用户体验的巨大变革,而且还伴随着海量、多样信息的高速传输,这是最近一两年被频繁提及的大数据所带来的信息技术革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他们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愈加清晰。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推进作用明显,当今社会涉及信息传输和控制的产业数量庞大,种类繁多,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择业理念也有了全新的改变,他们不再仅仅盯着传统主流媒体,而是将目光转向了那些具有挑战性的新兴的信息技术产业,这种多元化的择业理念是对他们自身个性的较大释放,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就全社会本身的发展来说,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择业理念的转变,有利于实现人才资源的配置,实现社会的高效率发展。
新媒介技术催生新的就业应聘方式――网上应聘的流行。如今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应聘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面对面应聘转变为网上在线应聘,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经济实惠的就业方式。以往面对面的应聘场景:风尘仆仆赶来的大学生面对一群声色俱厉的招聘主管,多少会带来他们心理上的不快。而且双方的信息交流丰富而不,无论是招聘者还是应聘者都要克服临场发挥的心理障碍。新媒体时代,这一切都有了改观,首先是对方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借助移动互联网络,大学生可以了解招聘单位的详细情况,对自己的求职意向有了更加精准的定位。招聘单位也可以较大限度地了解应聘学生的专业素养,求职意向,找准自己的招聘对象。其次是在线应聘的方式较大限度的节约双方的成本,节省时间,为聘用的最终实现打下基础。
结语
新媒体给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带来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影响表明,顺应这种媒体环境变化已属于大势所趋。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在认知、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方面有专业优势,有着较高的媒介素养,可能成为高校校园中新媒体的得益者。时下,所有的大学生都已经面对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活方式的变化,这需要所有的大学生转变思维方式,也可能给高校的相关部门带来学生管理方面的新挑战。
新闻学专业论文:实践化教学在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特别是学生进入到大学学习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写得了稿子、做得了节目、编得了报纸,是考验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新闻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加大实践力度,拓展实践途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适应媒体需要,为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实践;新闻专业;学生;新媒体
新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在“采、写、编、播、摄、录”等多方面具有操作和创造能力。当今,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变革下,新闻专业的学生也从适应“单一”媒体的训练,提高到了适应平面、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领域的综合需要,对于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全能”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本科教学中,结合时展的需求,进一步大力拓展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含金量”。实践化教学是指将理论课与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实习环节、毕业设计环节等动手实践部分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中与理论课讲授同步进行,这样可以有效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实践化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同步进展,使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还可以突出课程的应用性与先进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知识的吸收率。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闻类专业学生的需求,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枯燥,而边学边练的方式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实践化教学是“动手”又“动脑”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去操作、动脑去策划、张开眼睛去欣赏、张开嘴巴去表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营造生动、活泼、有趣的学习氛围。另外,新闻专业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大力开展实践化教学。当今新媒体环境竞争日趋激烈,媒体变革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概念在不断推陈出新,如果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显然远远达不到培养新媒体人的要求。实践化教学方法就是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将实践内容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加大操作技能的培养,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大胆舍弃一些冗长拖沓的理论,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操作内容。本文作者在新闻专业框架内课程《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电视编导》、《媒体操作实务》中广泛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创意思考与动手能力,总结了以下几点粗浅的探索途径。
一、案例式教学激发学生思考
所谓案例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大量媒体案例,以鲜活、生动的方式讲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理论知识融汇其中,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比如在《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一课中,教师归纳总结了当今国内三十六位主持名家,详细分析了他们各自的风格与特色;在《电视编导》一课中,教师选取了二十部中外名片进行影评分析,从背景、剧情、立意、拍摄手法、演员表演、剪辑手法、蒙太奇、叙述风格、独到之处、时代意义等方面对该影片进行剖析,使学生理解其编导手法。再比如,在教授《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一课中《电视策划分层理论》一章节时,仅仅把该理论的全部内容和盘托出,不能消除大多数学生对于其中专有名词的陌生和抽象感。电视策划层次中的宏观层面,包括频道定位和栏目设置等,而频道定位又分为内容、风格及受众定位,如此纷繁复杂的枝干式链条分类,若辅以案例论述,则显得思路具体而清晰。如浙江卫视梦想舞台中国蓝;安徽卫视剧行天下,影视为大;湖南卫视娱乐至上,年轻时尚;凤凰卫视华语传媒,前沿高端……案例的阐释,让枯燥的概念细化、具体化,频道的定位一目了然,反作用于分层理论,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增加感性认识,同时因为典型案例而对该章节留下深刻印象。案例式授课并不鲜见,被教师普遍运用,但针对新闻专业课程,尤其要加大案例的精、准、快。媒体圈更新速度极快,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尤其注重例举一些当下社会热门的人事物或话题,更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拓宽学生视野,掌握当前业界的近期动态,从而加深对某一概念或专业名词的具象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案例式教学也引导着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有别于传统的被动灌输,鼓励学生发言和分析,不乏是一种增强他们鉴赏力和逻辑力的良方。
二、主题化实践补充课堂不足
将实践环节主题化,是新闻专业课程可实现的优势之一,这不仅使实践环节更加具体明晰,也使实践环节更有层次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长和未来发展方向定义自己的实践任务,并在团队中学习如何相互协作。规定的主题不宜过大,要明确易行,贴近青年人的生活体验,同时,还要留有一定的创作空间,鼓励学生百花齐放,发挥自己的特点。以天津体育学院2009级新闻班的课程实践成果《K歌之王》原创节目为例,这是全班同学通力协作的一档节目,在实验演播室录制制作完成,时长共18分钟,除1名教师参与演出外,其余从前期策划写作到后期制作剪辑,均由学生集体完成。该节目人员设置有:特邀嘉宾2名、评委3名、主持人2名、演员6名、友情出演2名、导演1名、执行导演2名、摄像3名。穿插了包括节目预告、独唱、接唱、抢答、嘉宾表演、评委点评、终极PK、选手感言等多个丰富环节。一档完整的电视选秀(娱乐、综艺)节目由此诞生,学生们发挥自身优势,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很好地体现了该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其中,学生灵活运用了《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以及《电视编导》课程的基本理论和规律。如节目开始前预告片部分的策划相当成功,字幕的运用配合着几组人物画面的出现,强调了节目看点,勾起了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期待。信息预示加的答案,这也是策划与写作一课中悬念的配合机制的实践。又如节目中评委之间对于某选手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是节目的一大高潮,也恰恰印证了“电视节目的戏剧核”这一原理,“矛盾越尖锐,就越有戏”。再如某被淘汰选手发表感言时,提到该节目设置的神秘大奖,若能成功获得,将全部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这一举动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将公益慈善事业与节目本身联系起来,也符合《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一课中曾讲授的“话题制造”的模式。再如,2010级新闻班《媒体操作实务》一课的实践成果――系列原创访谈节目《传媒面对面》,学生自行分组,不拘泥于形式,以自己的视角和创意,采访了传媒系十五名教师,并制作成集。这一次主题化实践活动的较大特点就是每组的访谈类型、风格、定位,包括后期制作,都大有不同,各有千秋,有的偏重诙谐幽默,有的深邃沉静,有的白描写实。同一主题,在不同学生的创意和制作手法下,呈现出不同效果,这就是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成果。此次主题实践完成后,在课堂上又专题分享了各自作品,学生们相互学习,开拓眼界,互相补充,分享心得,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由此来看,定期布置主题作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策划水平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主题化实践探索了一种与媒体操作实践结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勾画出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结合竞赛丰富教学内容
课堂上的实践环节集中高效,硬件充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但课堂讲授及实践的时间非常有限,无法展开更为具体、步骤复杂的任务,课外竞赛就成为补充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途径之一。当今,各种针对大学生的微电影、摄像、征文、图标创意比赛层出不穷,部分对此感兴趣的学生苦于缺乏指导,而教师的介入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在每学期初始,教师可以根据该班学生特点和本学期课程涉及到的重点内容,布置竞赛作业,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学生完成,使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实现自我,得到认可,这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所学技能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比如,在讲授《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媒体操作实务》课程过程中,该课教师指导2009级、2010级新闻班参加了2012年、2013年两届天津市大学生DV大赛,其中李骏等人完成的微电影作品《偷窥》、《无间盗》分获剧情类三等奖和二等奖,邱泽云等人完成的微电影《我的青春谁做主》获剧情类三等奖,李巧智等人完成的《礼物》获剧情类三等奖,仉智慧等人完成的《多彩夕阳红》获纪实类奖,另有《美在喀什》、《Adidas neo》、《不止激情,更有温情》等作品获广告类奖。在比赛过程中,强调学生创作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了对本学科的专业信念,竞赛成绩的取得也将学生的学习成果置于社会评价体系中,有助于他们树立信心,开阔眼界。
四、新媒体互动激发师生互动性
在媒介互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对未来新闻专业的从业者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对新闻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沟通方式上。实践能力的培养无处不在,实践教学更应该从课堂走入学生的生活,“走下讲堂,走入心间”,对新媒体的认知能力体现在学生与教师日常的互动之中,因此,利用视频网站、QQ群、微博、微信、个人网站等新媒体手段与学生加强互动,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比如,利用QQ群、微信朋友圈作业、消息,观察学生动态,可以迅速便捷地与学生保持联络,避免师生之间“三日不见,如隔三秋”,有效督促学生的学习;再如,将学生作品及时更新到优酷网等视频门户网站上,博取点击率,可以使学生受到极大鼓励,激发学习热情。新媒体互动,犹如将课堂转移到了大千世界的广阔空间,使学习变得饶有趣味,简单便捷,学以致用。
综上,关于新闻专业课程实践化教学的途径仍有许多方式方法可以挖掘,总体而言,就是要大力加强现场教学的实践性,增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指导与训练,教学内容与环节设置要多考虑现场实践操作的需要,并突出课堂化管理,将对学生的考核与其动手能力的成果紧密结合起来,分层次、分阶段、分特点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互动更加便捷易行,也使该专业学生的兴趣取向和职业取向更加多元化,实践渠道更加丰富了。新闻专业教师应结合本专业的硬件优势和业界前沿动态,丰富课堂实践,加大课下实践,以促使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塑造合格的新闻从业人员。
新闻学专业论文:浅议民办高校如何提高新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
摘 要: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产物,为迎合市场需求,大部分民办高校都设有新闻学等热门专业。然而,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不仅给刚刚起步的新闻学专业带来巨大压力,还给本就捉襟见肘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湖北省的民办高校大多由重点大学的独立学院脱胎而来,存在定位不明确、教学方式落后、师资力量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故此作者力求从办学定位、师资力量建设及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探讨提高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新闻学专业 教学质量
一、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教学现状
1.办学特色不明显,培养目标不明确。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产物,为迎合市场需求,大部分民办高校都设有新闻学等热门专业。笔者所在学校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新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党和政府有关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具备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业务能力,成为能够在新闻媒介、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沿用的是所依托重点大学的培养目标。学校独立之后,培养方案几经修改,由于始终没有一个清晰且固定的培养目标,致使教学计划不断变动。学生毕业找工作,往往难以进入相关媒体,于是有工作就干。一方面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掌握的技能不专,什么都学,什么都能干,但是什么都干得一般,没有不可替代的特色。
时下,手机、互联网、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给广大新闻学子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掌握一门不可或缺的技能是就业的不二法门。而目前三本的学生即使学习了采写编评摄,进纸媒,依然不能跟重点大学的学生竞争;进网络媒体,没有熟练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进入视频网站或电视台,拍的片子又一般,结果变成“四不像”。现代职场竞争下,不需要门门功课一百分的学生,而需要一门功课120分的学生。民办高校面向市场,新闻学专业不能大而空地培养十八般武艺都会的学生,而要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突出专业口径,强化某方面的实践技能,以此为中心,树立培养目标,形成办学特色。
2.师资力量不充足,经费投入不充分。
目前,民办高校的教师大多是重点大学毕业的硕士,还有少量引进和自修的博士,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年纪轻、职称低、任务重、待遇薄、生活压力大,极大地限制了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发展。尽管外聘了高级职称教师,但其在校时间短,发挥作用有限。年轻教师只能自我摸索、自由成长,整个专业呈现出“学生”教学生的状态。
民办高校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维持运转,由于资金有限,各方面投入不能跟公立院校相提并论。新闻学专业应用性强,对实验室建设、办学条件、实习条件要求很高,如多年前还用卡带拍片子,但是现在已经全部数码化,更新摄像器材是一笔巨大的投入,只有继续使用老设备以免浪费。同时,教师的培养、教材的撰写、实习安排都需要经费投入,对民办高校而言压力巨大。
3.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考核机制不完善。
实践教学体系是新闻学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整套教学结构理论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大多数民办高校都有实践课程,但是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摄影、摄像、编辑属于专业课程,其中含有的实践环节都在课程中消化掉了,而之后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并没有与之前课程进行合理衔接,往往是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随机实习,此时媒体实习学生较多,大多数学生没有上手机会,效果一般。由于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评价学生的实习,结果往往不了了之。另外,教师使用的教材非常陈旧,里面还有很多意识形态的内容,严重脱离现实,跟不上时代。学生毕业时,摄影、摄像都会,就是不精通,像个半拉子工程,就业时没有底气。
二、民办高校提高新闻学专业教学质量的策略分析
1.明确办学定位,树立的专业培养目标。
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决定新闻学专业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培养能去哪儿就业的学生。民办高校的理论知识次于公办院校,又高于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技能应高于公办院校,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新闻学专业概念广泛,对口行业细分区别多,侧重点不一,应在教学环节体现出来。如大一、大二进行通识新闻基本理论教育,从大三上学期开始让学生选择主攻方向,主攻纸质媒体的应强化写作、采访及新闻编辑能力;主攻网络媒体的应学习Photoshop、Dreamweaver等软件;主攻电视媒体的应学习电视节目策划、节目摄像及后期制作相关软件,大三下学期安排学生实习或准备考研,大四进行毕业设计。
2.加大办学投入,切实加强师资建设。
大多数民办高校一直以来都存在“增加办学投入就是提高办学成本”的普遍认识,然而,办学投入不能仅仅看做是成本,还是教育事业得以长久持续发展的有力基石。民办高校应不遗余力地争取各种政府和社会资源,加大办学投入,提高教育软硬件水平。通过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提高双师型素质教师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选派专业老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或省内外媒体参加学习实践,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不断完善并更新实验实训设施,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素质能力的教材。加强定点实习基地的建设,开辟专门时间、专门场所,让学生实习,提高实习质量,避免走过场、混学分。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就业渠道。
在明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对实现专业特色和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基础上,新闻学专业应按照职业能力培养要求,重组整合理论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通过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综合实践、媒体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学分等环节,建立起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训练体系和考核(考证)体系。笔者在此推荐“2+1+1”模式,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应该学会采写编评的基本技巧,在大三期间自由选择主攻方向,如果想进网络媒体,则可以选修《网络新闻制作》、《图片与图形后期处理》等课程,并要求考计算机等级证书;如果想进电视媒体,则可以选修《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片头设计》等课程;如果想进广播电台,则可以选修《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音乐欣赏》等课程;想进纸质媒体的可以选修《新闻与艺术摄影》、《新闻写作与评论》等课程,大四则可以让学生专注于考研或是毕业作品设计。同时深化课程内涵,加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促进新闻学专业建设。
实践教学的本质就是就业。学校在此基础上,应发挥资源优势,借助师资、生源、专业、信息、相关产业、实习基地等社会资源,为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平台,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学校及专业的社会美誉度。
新闻学专业论文:高校新闻学专业新闻策划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部200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意味着研究性教学在国家层面上得到肯定和推广。但如何结合课程实际实施研究性教学,当前仍然是值得大部分教师在推动教学改革时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总体来看,我国关于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中涉及“研究性教学”的比较少,大多是集中在“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改革”这两大研究领域,这与开展研究性教学程序较为复杂,没有现成的有效范式可供借鉴,如果实践效果不好往往得不偿失有关。当然,也有一些涉及新闻学课程改革的论文提及研究性教学,但只是作为论文中提出建议的一部分,没有对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开展进行详细论述。可见,探讨研究性教学在新闻学相关课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弥补学术研究上的缺憾,还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他们适应新闻行业岗位实际的技能,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内涵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提出“问题教学法”,倡导“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这为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新的成果,通过对研究内容的深刻认识,产生新的观点,完善个人认知体系。“研究”的核心在于创新性思维。
新闻策划是新闻学的专业课程,重在阐述新闻报道策划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新闻策划在现实新闻行业中的具体实施,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本门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其天然的优势,也更利于教师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将研究性教学循序渐进地拓展到其他课程。
二当前新闻策划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教学缺乏实践环节
与新闻写作、新闻评论学等课程不同,本门课程的实践必须有专业平台的支撑。有些教师对于“实践”的理解,就是让学生对某个活动进行新闻策划并形成策划文书,但这样的策划方案必须经过媒介实体来检验,然而这是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得到执行的,也就无法验证它的可行性或执行效度,仅凭教师的主观认定来判断新闻策划方案的优劣,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因为很多高校教师没有新闻行业的从业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和对新闻实务的直观感觉,只能从理论上来判定,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新闻策划的深入理解。
(二)缺少与其他课程的结合
很多教师把新闻策划上成一门偏重理论的课程,只注重新闻策划单方面知识的讲解,与之前教授过的课程断裂开来。新闻策划与新闻采访写作、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一次新闻策划依赖众多的新闻写作才能实现,而很多新闻策划行为的深层次动因都可以从传播学理论上追根溯源。通过现有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学会“怎样进行新闻策划”,但对“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新闻策划”缺乏理论层面上的理解,同时对“在新闻写作中怎样表现策划的意图”这样的细节缺乏感知。
三新闻策划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践
(一)结合传播学理论讲授新闻策划的重点知识
在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占据了绝大部分课时,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要精简理论的讲授,把重点提炼出来,留更多的课时用于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将之前已经教授过的传播学理论与新闻策划的知识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从理论的层面加深对新闻策划的认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了解,为稍后将要开展的案例分析和策划实践奠定基础。
在实践中,笔者将“新闻策划的原则”“新闻策划的选题确定”“新闻策划的评价”“新闻策划的方案制订”作为讲解的重点;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对会议报道策划、典型报道策划、突发事件报道策划进行详细分析;开设两个专题研究,即“新闻策划与媒介经营”和“新闻策划与炒作”;在讲授过程中融入的传播学理论包括议程的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分析、社会责任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等;同时介绍比较值得深思的观点,如“娱乐至死”、“危机传播”,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至于如何将传播学理论与新闻策划案例结合起来,则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选择案例的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范式。
(二)运用理论进行案例分析
在这个环节,学生正式进入新闻策划研究性学习的自主阶段,研究任务则是对报纸或网络上的某一新闻策划专题进行评述。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学生自由组合,每组成员6~8名,设一名小组长,小组内经过协商合理分工。学生选取的案例不效性,近年内比较成功的新闻策划都可以作为分析对象,教师引导学生从事件背景、栏目规划、文本内容、版面编排、整体效果、媒介经营等方面对该策划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新闻学或传播学的理论对其分析。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出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还能想出怎样的措施来完善这个策划。在这个环节,学生要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以研究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对该策划进行完善。这样,学生就能初步尝试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而教师只是一名指导者、引路人。
这个环节的任务必须提前布置,教师理论讲解结束后,马上进入案例分析的课程模块。每次课安排一组学生讲述对某新闻策划的分析,每位成员都必须上台发言,发言的内容在小组内分工确定,一般由小组长进行综述。该小组的评述结束后,由其他组的组员进行评价和补充,是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对于理论分析不到位的地方要及时指出,以便学生在稍后的实践环节中完善。
(三)提供新闻策划实践的平台
很多高校对“新闻策划”课程的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往往以学生写一份策划方案为考核方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少新闻策划的平台。对此,要动用多方资源,确保学生新闻策划的实践得到落实。笔者与校报编辑部联系,遇到校园大事件时,请校报编辑为新闻专业的学生预留一个版面,用于他们实施新闻策划。学生策划的新闻专题可以包括新生军训、校园运动会、社团活动、节日庆典,甚至是带有商业性质的“校园好声音”活动等,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或熟悉的活动,能够激发他们开展新闻策划的热情。完成的方式依然是小组合作,成员与案例分析环节相同,小组间相互沟通协调,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策划,每次策划的实现形式就是在校报刊登一个专版,从栏目的设置和版面的安排,再到新闻稿件的采写,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学生不仅能完成新闻策划的实践,还能复习新闻写作的知识。
学生对于此次校园新闻专题的策划,必须经过调查和可行性分析,这是开展研究的必经环节,调查报告成果同样是作为实践考核的一部分。在实施新闻策划前,学生要对在校的老师、同学进行问卷调查,以利于在策划时根据受众的爱好和需求调整报道策略和版面设置。新闻专题刊登后,还要在校园范围内收集反馈信息,总结此次新闻策划的得与失。在这个阶段,学生充分经历了一次小型的调查研究,认识到只有经过实证调研以及行为分析,即有了理论研究的基础,新闻策划才能有明确的指向,实施效果才会更好。
(四)创建课程微博,利于日常指导
因为新闻策划实践的很多活动必须在课外进行,为确保学生遇到疑问时能及时得到解惑,在上课之初就创建一个课程微博,由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学生在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新闻策划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疑问,都可以求助,教师要每天固定时间查看微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另外,教师要勤于更新课程微博,内容可以是转发媒体微博或名人微博对于最近热门时事的见解,也可以是自己对某报纸或网站专题策划的看法,表达自己的体会,与学生分享对事件的认知,或对于相关新闻策划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灵感,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
研究性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因此传统闭卷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必须改革,转为形成性的评价方式,平时表现、案例分析报告、作品质量、调查研究的报告组成考核的四个内容,权重分别为20%、20%、40%、20%,作品即实践环节的校报专版。考核的主体也由传统单一的教师评价,改为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主要根据各评价指标的创新性和整体效果进行评价。采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合理反映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