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大学教育论文
一、互联网对大学评价的影响
对大学的评价一直是颇具争议的话题,政府部门不宜参与大学的综合评价,更不能按照某种排行榜次序分配资源。延展开来,在互联网时代对于大学的评价,其评价体系设计应更趋于公平客观,评价内容对不同类型大学要有明显的区分度,评价取向要靠数量促进质量,评价标准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成才。而大学的三大功能——教学质量好、的生源、高就业率,在评价中缺一不可。互联网时代,大学的评价体系覆盖面更为宽广,涉及的子项目更为详细。概括来讲,大学的影响力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授的学术影响力;良好的学术氛围,相应的职称结构和政策导向;学术资料和科研设施的条件、利用和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大学文化,政策环境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次数;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国际留学生数量;互联网的使用量。一点不可忽视,因为对于互联网的使用量与使用频次、效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未来的走向。
二、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它的出现将逐步改变教、学、评、课的结构和形态。由于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发明,总会使人们高估此类技术近一两年内的影响,同时又总会低估其对今后十几年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讲,几千年来,教育成本几乎没有下降,教学效率几乎没有提高。学生集中到教室上课的模式没有变化,粉笔加黑板的知识传授方式基本没有变化,师生比例亦没有变化。现在MOOCs来了,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于2012年在美国兴起,它提供教学的全过程管理。它提出了微证书概念,是大学本意的回归。MOOCs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而今后的面授课程则将成为奢侈品。
三、互联网与大学教育的融合
(一)MOOCs的兴起
MOOCs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在2012年之前,人们一直探索IT与教育结合的方式,但收效甚微。e-mail与e-learning几乎同时出现,但e-mail取代了传统的邮件系统,而e-learning一直仅仅是教育中一个小小的补充。电子商务的发展,让传统的店铺直销模式受到极大冲击,也创造了传统商铺不可能取得的巨大效益。可以说,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但是在教育领域,“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模式依然不变,这次MOOCs的出现很可能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s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MOOCs的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的特点,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空间。MOOCs不需要有学校的学籍,只要按要求注册后就可以使用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也没有课程人数限制。因而斯坦福大学校长把MOOCs形容为“数字海啸”,国际高等教育界对MOOCs也是相当关注的。
(二)网络公开课的方兴未艾
2000年之前,国外大学也仅仅主要开展校内公开课。2001年麻省理工大学带头开放教育资源,在学校网站上及时次上传了超过1000个视频课程,很快,其他著名大学跟进,现在超过1000所名牌大学把他们的课程视频放到了网上。网络公开课主要依靠CreativeCommons协议保障,视频可以免费下载,但不能用作商业目的。2003年我国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鼓励上网开放;中国2010年下半年开始,新浪网针对大学生关注网络公开课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为:65.8%的大学生、10.8%的研究生收听收看网络公开课;42.9%的大学生学习国外名校公开课,25%的大学生关注名人演讲。从这几年的网络公开课发展过程看,我国的互联网相比国际而言,互联网使用落后10年,网络公开课也落后10年,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则落后了2年。
四、互联网发展对大学教育带来的思考
互联网变革与之带来的影响也给教育提出了如下问题:一是假如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给受教者提供了每门课的证书,企业聘人还必须要某个大学的毕业证吗?二是一位仅有二流大学的毕业证的应聘者和一位三流大学毕业却持有多门大学的课程证书的应聘者竞争,企业家会聘谁?三是MOOCs打破了地域限制,模糊了学校性质,国家教育主权如何保护?互联网将改变传统行业的形态,而传统行业自身又很难产生出适应互联网特点的新机制。网络购物不是百货大楼发起的,新媒体的出现不是源自于传统纸质媒体,数码相机的广泛使用不是柯达公司的本意,数字出版不是传统出版社的强项,互联网金融业不是传统银行的发明,MOOCs的发展领域也可能不会是以传统大学为主。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大学功能的根本改变。现代大学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其基本功能是知识的产生、知识的传播。未来大学的功能是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大学将成为研究院、考试院。在我们的未来将是大学虚拟化、数字化,教学和管理泛在化、全球化。大学作为文明社会中的重要组织机构,保持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经久不衰。大学不仅传承了知识文明,也曾经改变了它所处的时代。由于大学的荣誉地位和使命崇高,大学的任何重大变革都会引来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曾有研究表明,在五百年没有改变过名字的社会组织机构中,大学名列榜首,所以大学的改变是非常难的。MOOCs时代之下,如果学生能用更低的费用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知识水平,那么大学就该向社会证明,大学所能提供的课堂教学与考试的价值何在?过去,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走到青铜器时代,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把石头用完了;今天,人们不再使用胶片相机,改用数码相机,也不是因为柯达公司的胶片技术不够先进;今后,学生不到教室上课了,并不是因为大学的排名不够靠前、院士学者不够多等等。技术促进人类文明走向新的台阶,所以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如果大学不能引领人类发展的步伐,也应该紧跟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它对教育教学以及相关的学术与科技评价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如何更好地面对“互联网+大学教育”这个新课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亟需思考和适应的。
作者:李志民 单位: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互联网教育论文:移动互联网下的网络远程教育论文
1传统网络远程教育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新形势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思想上不重视,理念上不更新,措施上不跟进造成的。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忽视了对网络技术发展的研究,就不能敏锐地捕捉到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资源利用开发的多方位的改变,就不能及时地提出并实施应对措施,长期以往,就会逐步丧失进一步发展的机遇。目前对于移动互联网对网络远程教育影响的研究,很多网校重视不够,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对新情况、新诉求漠然置之。虽然在现阶段,传统模式还能够维持网络远程教育的运转,但措施将越来越不得力,服务学员的能力和质量也将越来越不能够得到保障。
2新形势下创新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面对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各个网校应该抓住问题的本质,创新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的手段,适应新形势,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学员:
(1)重视趋势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各个网校都应该认真研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对网络远程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这个大趋势,才能够把握网络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才能在网络远程教育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一个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各个网校更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方便学员,提升教学质量。
(2)完善服务平台,为学员提供的网络技术支撑。作为网校,一方面要完善传统网络远程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为桌面系统的访问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更要大力建设网络远程教育资源的移动互联网访问平台,为学员提供友好的界面操作,兼容包括Android,iphone,ipad在内的移动终端。网校通过整合好各种网络平台资源,以适应各种访问方式,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访问方式,方便学员的登录学习。
(3)革新课时体系,为学员提供碎片化学习的授课模式。在总教学量保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有的以课时为核心的授课模式,变革为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授课模式,即将网上的授课视频以一个课时为单位变为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进行授课内容的组织,将每个学习视频的时间缩短为10~20min。通过革新,一方面使每个视频的知识内容更具完整性,另一方面也适应了一般大学员一次适宜的移动学习时间为5~30min的调查结论。通过学习更新,有利于学员充分、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积少成多,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课程学习,避免了没有延续性闲暇时间所带来的困难。
(4)及时更新内容,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课件资源。教育资源质量的高低是吸引学员接受、参与网络教学的关键,网校一方面要有教师担当主讲老师吸引学员,另一方面更要有好的教学内容,近期的学科知识留住学员。这就要求网校要不断地遴选主讲老师,创新教学形式,更要不断借鉴其他网校和教育机构的成功经验,不断更新教学资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适应在职学员不断提高的学习需求。
(5)构建交流平台,为学员提供资源共享的畅通渠道。网校可以重点利用移动互联网构建便捷的学员与老师共同参与的交流平台,如建立BBS、微信群、QQ群等,在平台上可以进行实时咨询、答疑、交流学习心得,共享学习经验和课外学习资料。交流平台的建立,使得传统网络远程教育枯燥的单向授课变成了丰富多彩的群体性共同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想更容易出现了碰撞,产生新知识、新经验,使网络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更好地促进学员主动学习。
移动互联网为网校更好的创新教学模式,开发更品质的教学资源,推出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网校也只有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顺势而为,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学员的能力。
作者:夏强单位: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论文
一、继续教育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背景
1.职业能力拓展与终身学习。互联网时代,终生从事单一职业的传统理念被彻底打破。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知识体系、新的科技工艺层出不穷,对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像鲜牛奶,纸盒上贴着有效日期。有效期到了你的职业生涯将很快腐烂。”无边界职业生涯颠覆了人们“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忙工作”的两段式模式,“活到老、学到老”不再停留于理念层次。为了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致停顿,专业人才要不断规划、审视、选择他们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的变化与工作岗位的升级,要求专业人才必须不断接受再教育、再培训,只有保持自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有机会寻求到更好的职业发展。为适应职业生涯的无边界变化,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成为常态,终身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必需的。继续教育正以独具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国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效途径。发达国家以继续教育作为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我国教育界也致力于重新构建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从综合提高国力、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战略高度,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建立适应我国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时代要求的教育体制,为职业能力拓展和终身学习模式的建立创造条件。
2.互联网时代新型的学习方式。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智能手机终端的持有量位于全球首位。国内的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均在开通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就突破了1亿用户。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扩展了职业生涯的边界,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与交往方式。信息技术在传播信息、创新形式、即时互动等方面存在天然优势,为人们提供了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的E-Learning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手段,课堂得到了无限的扩展,人们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实时地学习和掌握世界上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知识。学习过程的人性化能够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继续教育的学习者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学习途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传统的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挑战了传统的继续教育理念,打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改变着教学的内容与方式。经济发展的进程已证明,互联网时代,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学习方式必将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继续教育的组织与运行方式。
二、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困境
继续教育是广大劳动者,特别是专业人才,实现知识技能更新、拓展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时代,客观地分析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仍然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亟待解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立法乏力。继续教育的发展涉及所有社会成员。教育立法是教育优先发展的保障,我国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在促进劳动者职业技能持续发展和提高的继续教育领域,立法乏力。我国在继续教育立法方面虽然已经起步,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虽然对继续教育的办学做出了不少规定,但有关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尚未能够实现科学化、体系化。目前,我国还未能制定专门的继续教育法,没有系统、配套的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体系,这与我国蓬勃兴起的继续教育需求相悖。
2.质量监控缺失。教育是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继续教育虽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继续教育质量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的研究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建成完整的、宏观的继续教育监控与评估指标体系。在微观实施层面,继续教育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估几乎是处于自由发展态势,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特别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名不副实的现象,甚至以钱换证的情况偶有发生。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继续教育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一套国家层面的、强制或半强制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3.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各界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将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继续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高校重视普通教育,轻视继续教育的现象十分多见。无论是地方普通高校还是行业部属的重点院校,都没有将继续教育的工作量作为教师的整体工作量进行要求和考核。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上,很少有教师愿意主动研究继续教育。相反,国际上许多著名的高等学校却十分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将其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等就是如此。
三、互联网时代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建议
1.加快法制建设,明确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法制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国家管理和规范国民教育的重要途径、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方式。随着继续教育快速发展,借鉴教育强国的经验,制定继续教育法规,使继续教育管理朝着法制化的方向发展是必经之路。因此,要从法律上明确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系,构建终身学习模式的主体责任,为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逐步建立以解决从业人员工学矛盾为目的的“带薪继续教育假”制度,鼓励企业与对应专业的高校形成合作联盟,定期安排员工接受教育;进一步完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推进继续教育统计制度和继续教育登记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推动社会全体成员参加继续教育。完善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切实把继续教育摆到重要的位置上,逐步建立学历文凭与技术登记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宏观制度环境。
2.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开放式运行体制。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要求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继续教育稳步发展的助推器,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其宏观调控职能,采用适度开放的运行体制,扩大继续教育的自主权,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形成自主办学、政府监督、质量为本的有序竞争机制,突出继续教育与市场接轨的办学特色,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对继续教育管理所肩负的压力,又能充分调动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互联网时代的继续教育具有社会性与包容性,办学主体必须根据继续教育为业余教育的特点,建立开放式的运行体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开放,有效的管理方略包括:在入学制度方面,将传统的、竞争式、选拔式的教育模式转变为认定式的素质考核。重新界定入学考试的作用,将重点放在认定学习者现有的学习能力上,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结合兴趣、需求,选择适合的专业课程、学习方法与学习形式,确定切合实际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在学分制度方面,可以逐渐突破传统学年制中统一入学时间、统一上课时间、统一毕业时间的规定,逐步建立以学分制为主线、以选课制与指导制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模式,积极探索继续教育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层次与类别的继续教育之间的横纵沟通与衔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
3.健全约束机制,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在满足给予学习自由度的同时,为保障继续教育质量就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要结合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结合社会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在终身学习社会构建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继续教育评估体系,最终促进协调发展。具有约束机制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是分层设计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针对高校继续教育的特点建立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框架;省级(直辖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在充分体现对区域内继续教育发展整体布局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细化评价标准,甚至可以构建以行业分类为依据的分专业的质量标准;县市(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各高校的继续教育进行质量监管,通过与审批权挂钩,建立对失职者的责任追究制度。高等继续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应当建立在质量认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学习成果与职业能力评价制度,确保高等继续教育体系能够与人才市场需求相互衔接,充分发挥质量标准评价机制在推动继续教育质量稳定提高中所起的作用。
4.打造特色品牌,构建教育网络平台。坚持布局合理、突出特色、管理规范的原则,打造信息化的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基地。要在统一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加快继续教育组织体系的建设。要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职业技能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建立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要建立网络平台的学分互认制度,为学生在合适时间、合适地点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以拓展继续教育的整体覆盖面。教育品牌是具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实施品牌战略是继续教育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构建继续教育网络平台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的需求,以及劳动者自愿进行职业转移的客观需求,在优化和整合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围绕学科优势与师资优势等独特的资源,加大力度提炼办学特色,制定自身继续教育特色发展的品牌战略。快速推动继续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最终形成符合互联网时代需要的继续教育产业。
继续教育事业在人力资源强国的大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将极大地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有效推动继续教育事业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在不断提高,劳动者基于自身的考虑会不断要求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服务,这就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创新的观念来思考继续教育管理体制问题,在加快法制建设、明确继续教育重要地位的基础上,建立开放式的激励运行体制,打造特色品牌,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要充分发挥质量标准评价机制在推动继续教育质量稳定提高中的作用。发挥整体优势,整合系统资源,使继续教育朝着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的路径向纵深发展。
作者:罗新东单位:北京物资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教育论文
1缺陷
智能网络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大学生年龄性格等特点决定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优势,也有不足,这个同样给高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络时代的到来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甚至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南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尚不足,缺乏一定的人生阅历,头脑中也尚未彤成的科学理论,那么他们对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必然缺少一定的认识,所以,如果过长时间接触网络,很容易被网络表面现象所误导,所迷惑,在思想和意识方面也会出现一定的混乱。首先,智能网络时代的到来,彻底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也严重冲击着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正在逐渐成熟,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的阶段,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对未来认知不太清晰,同时网络上知识庞杂混乱,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思想的干扰,从而在人格形成阶段带来不良后果,从而形成十分不当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其次,大学生一般年纪尚小,进入大学很多学生由于刚刚离开家庭,独立生活,此时自制力和控制力都略微不强,而网络的丰富有趣则容易使得他们沉溺其中,不去融入真实的生活,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从而大学几年一无所获。再次,智能化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的沟通方式,我们可以通过qq、短信、微信等媒体进行沟通交流,是传统沟通方式的一个极大进步,但是大学生自控性不强的特点容易使得他们过度依赖网上交流,从而忽略现实中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从而不利于同学之间感情的交流和培养,影响他们现实中的交往能力,长此以往,甚至会带来一些心理疾病。,网络的存在造成了一大批复制粘贴的抄袭型“人才”,过度依赖网络,不去实践和思考,会使得学生智力禁锢,能力退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智能网络时代提高大学生教育方法的研究
智能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和机遇,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地挑战,那么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的双面性,引导大学生有效的利用其优势提高自己,自觉隔离不良信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我们当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创新教育模式,有效利用网络的优势。针对网络知识丰富,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的优势,在大学生知识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更加形象生动的课件或者视频,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近期前沿技术,扩充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相对自由,他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而面对网络中各种有利和不利信息,高校教育工作可以开展多种讲座或者讨论组,引导大家自己论述网络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得出网络的有效利用方式,以及规避不良信息干扰的方法,让大家参与其中,深刻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更好的认识到网络的风险和优势,更好的学习和提高。
3)加强网络的管理和监督。针对大学生自制能力差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学校主要网络,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从根源上避免学生受不良网站,不良信息的影响,净化学校的校园环境。
4)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群体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营造更好的班风和人际交往环境,提高大家的现实交往能力。为了更好的防止学生沉迷网络交流沟通,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大家交流的机会,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等组织,丰富课余生活,同时也可更贴近真实的生活,避免网络的侵袭。
5)加强学生自制力的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大家提高自制力,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开展网上学术讲座或思想道德辩论,从视频中观察学生的言行和举止,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对待网络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远大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能够为之不断地努力。
3结束语
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来临,我们不能阻止其前行的步伐,只能紧跟其脚步,培养出更加适合这个时代的未来人才。高校教育工作也应紧随时代的步伐,有效的利用其优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正确认识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问题,不断地总结教育方法,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更好的方法,来应对网络带来的侵袭和危害,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新社会高科技人才,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作者:杨玲玲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网络教育论文:互联网下的网络教程优化探索
作者:韩勇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西区计算机信息管理学院’
实现社会化合作学习
Web2.0的一个最重要特性是社会性,Web2.0下的网络教育新模式也被看作成一种社会进程,它注重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在社会化学习进程中,它将学习过程与网络社会进行整合,利用Blog、Wiki、SNS等工具,将学习过程置于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不同用户参与创造贡献的信息资源,支持学习者个人和其他用户、群体的合作学习与资源共享,这种参与式信息交互,使得彼此间信息资源不断沟通和协调,从而来完成独立学习或者共同合作完成某项任务,以集思广益达到成果共享。
突出人性化导向
传统的网络教育模式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学习资源更多的是一种主要集中在系统内部的单向传输。而在Web2.0环境下诞生的网络教育新模式更加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它以Web2.0的应用为平台,综合运用AJAX、AdobeAIR等技术,构建了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络交互式学习环境,在新技术支持下学习者本身就是资源的创建者、信息的生产者,每个学习者都能建立个体的学习路径和知识领域,提高了学习者的自我识别度和自我导向性。
注意事项
Web2.0环境下构建的网络教育新模式,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用户间彼此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联系、合作,信息共享、参与贡献,无边界地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素材,但同时也对学习者提出了一定要求。
(1)熟练掌握学习工具
随着网络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技术工具应用而生,只有熟练掌握各种软件并将其真正作为工具应用于学习过程中才能提高我们的实际学习效果,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自由掌控网络,而非被动接受网络。
(2)学会处理网络信息
网络教育新模式讲究的是用户广泛参与,即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等信息,供他人浏览、参与讨论等。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接受来自不同层面的海量信息。如何在众多信息中分辨良莠、筛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既考验一个学习者的信息判断能力,又考验他的网络道德规范水平。因此,学习者必须要把持有度,学会理性分辨,学会主动处理信息,而非被动接受信息。
(3)积极参与分享互动
Web2.0时代倡导用户积极参与分享的精神和能力。从Web1.0到Web2.0,人们的学习方式和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闭门造车式的学习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愿意参与集体讨论、不愿意贡献个人智慧、不愿意与人分享信息资源的学习者必不能与时俱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习者必须学会主动参与分享、注重在网络世界里的与人协作精神,才能正确驾驭网络教育新模式。
结语
Web2.0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它的出现,使得网络教育模式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将来随着Web3.0、Web4.0的出现,未来的信息化教育必定大放异彩,因此我们必须紧随网络变化脚步调整我们自身的学习能力,将Web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和富有成效。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下大学德育教育论文
一、网络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给德育工作带来的相关影响
(一)机遇分析
随着计算机信息软件以及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所引发的资源共享、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隐蔽和直观都给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1.网络技术让德育教学活动具备更多的教学资源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变革带来了较多的信息资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德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新鲜生动的资源,从根本上增加了整个德育教学工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2.网络技术增强了德育教学工作的直观性现阶段的网络技术和资源保障了大学德育工作更加直观和形象。网络技术能够较为轻松地对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利用,让德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并让他们乐意接受相关的教学活动,使教学有效性更加明显。3.网络技术扩大了德育教学工作的覆盖面在过去的大学德育教育教学工作中采用的都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做报告、讲课等传统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解决部分学生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是在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场地等因素的影响下,教育教学覆盖面较为狭窄。[2]而网络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学工作开放性更加明显,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人员能够在利用网络途径保障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突破时间以及场地给整个德育工作带来的影响,让整个德育教育教学工作范围更加广阔。4.网络技术让整个德育工作的交流层次更加深刻网络信息所具有的交互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人际沟通以及交流所产生的心理距离,从而减少受教育者的心理防卫。网络技术让学生和教师进行真实性的双向互动交流,从而让教师能够对学生所产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深度了解,提升整个德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二)网络技术给大学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技术在给大学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积极、正面影响的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1.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严重错位互联网技术引导下信息传播有着较为普遍的开放性,导致信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不断扩散。这种发展优势虽然能够让大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观念和信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不良意识或者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思想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状况较为仇视,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开展各种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活动。网络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能够从根本上满足西方恶势力的追求,利用网络技术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基本制度以及价值观念进行恶劣攻击,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兜售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拜金主义来冲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导致大学德育教育工作难度不断增加。2.攻击、欺骗以及安全破坏行为受到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很多网络黑客,通过系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来侵入网络正常运行工作系统,对文字和数据进行恶意篡改、对计算机系统密码进行破译,对各种病毒进行制造和传播,从而导致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受到影响。3.网络技术的隐匿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道德失范现象网络信息环境影响下,人们所进行的各种交际活动缺乏传统的法律、人际、舆论以及道德的约束,学生和教师之间也不需要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受到“快乐原则”的影响,他们会在网络上任意释放自己被压抑的恶、假、丑等情绪。较为开放的网络能够较大程度地接纳大学生所特有的道德价值、道德心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理想。[3]大学生摆脱了伦理道德和现实社会所受到的种种约束,很容易对自我行为进行放纵,忽略自身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导致网上黑客、网上欺骗、网上信息垄断以及网上盗窃等问题的产生。4.泛滥的网络色情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性教育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从而导致网络信息逐渐发展成为免检产品。在各种汹涌而来的网络信息中,存在较多的色情信息,全球网络范围内存在很多色情网站,给用户提供较多的色情内容,并逐渐发展成为现阶段人们的一种新型的娱乐项目。我国现阶段在网络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欲望偷窥、情惑,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大学思政教育活动增加了难度。
二、新时期网络环境下做好大学德育工作
(一)提升思政教师对做好德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力度
这就要求管理部门不仅要引导高校思政教师清晰地认识到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还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从根本上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主动性。[4]德育教师及其领导要连同社会有关部门积极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引导教师认识到网络发展环境下开展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校园氛围。
(二)培养素质较高的德育教师队伍
受到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各类软件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的影响,当今大学德育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不懂得如何利用网络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不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现阶段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体规律,也很难对大学生网络环境影响下产生的思想变化进行了解和掌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德育教师难以对德育信息实施控制和指导。为了能够顺利达到德育教学各个阶段的目的,就要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现状,建立并完善素质较高的德育教师工作队伍,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动力和智力支持。首先,要保障德育工作人员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水平,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并对这些价值进行自觉宣传和维护。其次,要引导德育教师能够对各种多媒体或者网络信息进行科学处理,从而锻炼他们的德育教学能力,让他们深入对网络时代所具备的相关特征进行了解,并提升对各种网络信息软件的处理能力。[5],德育教师要养成进取精神,能够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所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满足时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德育教师把自己较为先进的思想不断融入到各种网络文化中去,从而让德育教学工作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三)做好立法以及防范工作,杜绝所有的不良信息
做好网络立法工作,目前,虽然有关部门已经先后制定了各种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运行规范条例,但是,在进行实际操作时,仍然缺乏集中和系统的工作力度,这必然会导致现阶段的网络文化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负面效应。根据立法部门所提出的种种需求,在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管制法规,包括网上各种信息的监管和审查、保护知识产权、规范信息等,认定并鉴别网络犯罪和违法现象,通过较为的法制手段对信息犯罪行为进行处罚。[6]对于大学生可能存在的网上错误、消极和不健康内容,要通过的措施,利用安全认证、加密、监控等技术对相关信息以及数据进行监控、鉴别,杜绝各种暴力、色情以及反动等相关信息,通过“防火墙”等措施保障网络行为的正常运行,从源头处减少赌、黄、毒等信息的产生和传播,保障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强化校园道德网络建设活动
网络所具有的社会性、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想从根本上做好大学德育教育工作,就要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建立德育网站,开辟德育教学专栏,利用BBS给专题讨论提供相应的空间,建立并完善心理咨询网站以及校园聊天室,通过这些有效途径保障德育工作者能够更加便利地参与其中,用正确的观念以及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指导或者心理辅导,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五)对校园网站实施有效的监管
校园网站是大学生精神文化的集中地,要想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就要做好校园网站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对于校园网站上的各种信息要及时进行监控和筛选,避免各种黄色、邪教信息乘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东风大肆宣传,在整个大学德育教育工作中产生负面影响。[7]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定期在校园网站上开辟专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校园网站上,从而用自己的心得来净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利用各种励志的故事或者大学生感兴趣的小文章来净化校园网站,发挥自我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当代大学生大都属于90后,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做好校园网站的监督工作,能够保障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括全文,受到网络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更加容易开展,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由于网络因素而导致的问题,高校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网络所带来的积极、正确的成分,利用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利用信息分析以及信息引导来替代传统的信息灌输教学行为,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开拓出更多的教学方法,从而在网络环境下占据德育工作的新高地。
作者:王红君 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论文
一、远程教育与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教学实践生态文化融合的发展预期
首先,我们需先搞清楚究竟何谓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一般来说,它是指利用无线上网的掌上电脑和能够上网的手机这两种移动通信技术媒体,以及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知识信息传播技术设备,为学习者群体提供远程自主学习、灵活学习、便捷学习的先进的远程教育教学技术形态。它是一种能够将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并使之融为一体,形成移动互联网(MobileInternet),从而为学习者的远程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远程教育技术形态。它是一种学习者能够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在移动学习情境里,采用无线通信方式,远距离获取知识信息的新兴学习模式。它包含移动互联远程学习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其中,移动互联远程学习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移动互联远程学习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移动互联远程学习应用层面可容纳各个学科的课程教学应用与服务层面。随着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4G通信技术和近场通信技术等网络信息传输的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诚如我国学者唐佳希所言,“移动互联新媒体是在新的通信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终端多样化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有其支持的“手机、上网本、电子阅读器、数字电视等设备均可以通过内置无线通信模块实现数据交互从而被纳入新媒体范围”,“其中,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更因其便携性、交互性和人性化的使用体验而成为引领潮流的主流媒介终端”,毫无疑问,“这种趋势为数字化转型中的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机遇”,由于其“基于移动互联终端的阅读方式有其鲜明的特点”,也会令学习者“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因而它对于处在“移动互联环境”里的开放大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2]。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成为世界上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市场潜力最为巨大、应用前景最为诱人的远程教育信息传播技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会创造一个令世人称奇的远程教育神话。根据它的发展状况,可以想象,未来的开放大学的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可由三块构成:一是促进开放大学的远程教学由固定互联网教学信息传播的平台模式,向移动互联网教学信息传播的终端模式发展,从而让教师和学习者在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教学平台中,获得与固定互联网远程教育教学平台相类似的远程教育教与学实践体验,我们说,这是开放大学发展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二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逐步实现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互联网化,我国开放大学可通建立飞信教学辅导平台,形成按照专业课程为核心的远程学习者飞信用户群,为他们提供快捷的远程移动学习互动答疑支持服务;三是结合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技术功能,进行有别于固定互联网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当然,其创新的关键是如何将移动通信的网络能力与互联网的网络与应用能力进行聚合,从而创新出适合远程教育的移动教与学的终端互联网知识信息传播业态,如基于移动远程教育教与学的Web2.0知识信息传播业态、微博知识信息传播业态、博客知识信息业态等。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认为,移动互联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教学文化生态融合,已经显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由于WEB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将导致远程教育教学向移动信息传播动模型不断演进,特别是造成其实现与社交网络的对接,从而造成远程教育一栋教学网络的社会化趋势。当前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基于Web2.0的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引发了远程移动互联网络的革命性变化,它所带来的以人为本的移动教学模式创新,推动由专业技术人员垄断织网的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平台建构,逐渐向由所有远程学习者用户普遍参与织网的教与学民主化进程的转型之中。基于Web2.0的远程移动互联教与学模式,开始生成这样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1)它可以鼓励学习者在Web2.0远程移动互联教与学模式里,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分享各种教学和学习观点,使得学习者用户不仅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而且也可自己的体会观点,供他人分享和借鉴;(2)它具有知识信息的聚合效能,通过在网络上知识渐次累积,形成以需要或兴趣为聚合点的知识信息社群;(3)由于它创建的是一个开放的远程移动教育平台,因而它会激励那些非常活跃的远程学习者用户,对其保持比较高的忠诚度,他们会一直积极的参与其中。二是随着云计算信息传播技术的出现,导致远程教育逐渐向“移动云计算”方向发展,从而推动开放大学将其远程教育教学网络的触角延伸到整个系统,乃至其他大学、开放大学以及远程教育机构的网站中,从而实现远程教育平台和教学资源的分散化、集成化和网格化,实现远程移动互联教与学的“去中心化”,由于这样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能够整合社会上所有的远程移动教学资源,实现“网站越多,服务越好”,有利于将各种远程教育教学网站连接起来,充分利用各自的力量,实现集团化教学,使远程移动教学网络建立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链接和学习链接,这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突触,随着彼此间的联系强化,活动变得越来越强,结果,促进学习者和移动互联网有机协调成长,这样,每一个学习者,面对的远程移动教学平台,都是一个有着丰富知识信息词条结构的在线学习百科全书。当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在“移动云计算”微不足道的文化表象背后,其实掩藏的是一个有着庞大、深厚体系分支的潜在的知识价值逻辑链和意义生成圈,它使得开放大学间的移动互联网教学,最终变成是协作,而非什么疏离与独立。三是因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教学网络开始,逐步向多源异构化方向发展,这为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存储的分散化、网络化变成可能,同时,这也引出了一个全新的命题,那就是过去那种只要建立一家远程教育教学网站,就可以垄断学习者远程学习天下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谁拥有数据,谁就拥有远程教育教学平台数据库的掌控权,谁就拥有远程教育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的时代已经春光不再。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教学从此由多家远程教育教学网站共同合作完成,它们共同组成一个远程教育的大学物联网、课程资源的网络节点库,同时对不同地域的远程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
显然,在这样的信息技术环境里,远程教育教学的胜利砝码,开始偏向那些通过聚合各种远程教育教学课程网站来达到临界规模,并且将聚合的课程数据融入远程教育教学系统服务中的开放大学或远程教育机构的手里,远程教育教学的领导者、主导者或者话语主导者,开始由那些善于聚合各种远程教育教学网站在线课程资源的开放大学或远程教育机构来担任。至此,许多开放大学和远程教育机构开始认识到,对其他远程教育网站课程教学资源数据的掌控,有可能成为他们在远程教育领域,保持优势教学地位及其文化竞争力的来源。毫无疑问,MOOCs(MassiveOnlineOpenCourse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简称MOOCs,即“慕课”)的出现,为此种观点提供了例证,MOOCs由于掌握了大规模在线课程的聚合组织权,结果导致它赢得了巨大的远程教育市场的经济回报。当前,开放大学间的课程数据资源竞赛,已经打响,这种可以为任何学习者建立共享数据库价值的远程移动互联教育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正在成为开放大学发展建设中必须看到的一个重要策略。四是依靠轻量型编程模型,一种具有可编程性和可混合性设计的远程教育教学网络服务油然而生,由于互联网浏览器的“查看源文件”选项,使得许多用户可以复制其他任何用户的网页,因而最成功的网络远程教育教学服务,通常是那些最容易采纳但是却未被服务创建者想到的新的方向,比如想办法让学习软件超越单一设备,这样就使得超越单一设备而编写出来的远程教育软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让开放大学坐收教学红利,因为即便是最简单的互联网程序,也涉及至少两台计算机,其中,一个负责远程教育教学网络服务器,而另一个负责远程教育教学浏览器,这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而言,开放大学可以将远程教育教学网络作为软件平台予以开发。显然,把这个概念拓展到由多台计算机提供远程教育教学服务而组成的合成应用程序当中,它可以保障学习者以多种方式对许多有限制的远程教学内容进行访问。毫无疑问,迄今为止,iTunes是依靠这一软件编程模型而走向成功的范例,由于这一款令人心仪的媒体播放器应用程序,可以无缝地从掌上设备延伸到巨大的互联网后台,使得个人的移动计算机(PC)扮演着一个知识信息本地缓存和控制站点的角色,这样就使能独立一运动的人,依靠那种能独立运行、完成移动学习特定功能的个人计算机,完成名副其实的远程移动学习。由此可见,iTunes的成功,体现了Web2.0的一些核心原则,那就是:它们也许本身不是什么网络程序,但却利用了互联网平台的力量,使得网络成为其体系中无缝连接的、几乎不可察觉的一部分。这说明,iTunes展示了一些远程教育网络的集体智慧应用,作为一的方兴未艾的远程教育教学方式,它极大地丰富了远程学习者用户的网络学习体验,它使得我们意识到,对于应用于远程教育的移动互联网来说,其竞争的优势关键在于学习者用户会在多大程度上会参与其所提供的知识信息学习体验,因为如果他们不参与其所制定的远程教育教学游戏,那么,它必然就是一个“没有被参与的体系”,那么,无论它是多么强大的远程教育教学网络,它的远程教育移动教学前途将必定黯然无光。由此可见,学习者们的隐式和显式远程移动学习体验,必然会为开放大学的多媒体远程教育教学程序增添新的应用价值,若果没有他们的有机参与,任何形式的远程移动学习访问和体验,都不大可能发生。从以上四个方面看,移动互联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教学文化生态融合,总是以出乎人们意料的形式发展着,它使得人们看到了远程移动互联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曙光。
二、远程教育与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教学实践生态文化融合的方式类型
毋庸置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业已表明,移动互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和电信网融合形成的知识信息传播技术平台,通过灵活多变的技术模式、应用程序,通过与远程教育教学的生态文化融合,从而形成了崭新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业务实践模式。具体而言,根据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业务模式可分为七大类型:
一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社区交往”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协作化学习方式,构建远程开放教育的数字化远程学习社区,将开放大学的移动互联网建成能够吸纳最为广泛的学习者客户群体参加的,并能支持他们实现数字化远程学习生存的开放教育平台。显然,在这种由移动互联网络而构筑的远程学习虚拟世界里,如何实现开放大学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以及学习公共支持服务的数字社区化,将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因为它可以为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学习者,提供种种具有延伸支持服务性质的远程教育教学项目,并通过相关远程教育教学的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建设,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远程学习者所具有的相同的远程学习诉求,从而使他们成功地实现“远交近联,学以类聚”,形成全新的远程开放教育移动互联数字化社区中的“数字化社交学习激情体验”,从而增强他们自身的移动互联远程开放自主学习数字化学习的文化归属感和社区认同感,毫无疑问,采用这种模式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群体对远程教育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心理黏性。诚如我国学者所言,“社会化阅读是一种以内容为核心,以社交关系为纽带,注重分享、交流和互动的移动阅读新模式”,因此,开放大学的移动互联阅读平台和软件可设置“分享”按钮,激励学习者“将阅读的内容分享至微博、开心网、人人网等社会化媒体”,“在社会化阅读应用里,通过阅读平台与社交网站的紧密关联,用户不但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内容通过社会化媒体分享出去并在原阅读平台得以同步体现,用户的媒体使用行为包括阅读行为还被作为向其智能推送个性化内容的依据”[3]。
二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知识短信”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式教学方式,通过内容上具有高度知识概括力的、结构上具有很强的知识浓缩力、叙述上具有突出知识表现力的简短文字,传播凝练精辟、形象生动、轻松活泼、风趣幽默的课程教学和知识信息内容。无庸质疑,采用这样的移动互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将一个具有完整知识框架结构体系的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知识信息传播的艺术化再加工和审美再创造,将其转换成一系列既相互独立、相互分散,但经过相互组合,又能形成完整的知识语义链的知识短信群组,并对学习者的远程学习者产生持续而有震撼力地学习冲击。毫无疑问,编制这样精彩的知识短信,的确是需要无数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技术水平、文字功底和艺术才能的远程教育专业人士,通过相互之间的精心协作才能实现。不可否认,这种全新的远程教育教学技术能力的建构,不是24小时两天就能完成的,作为当前世界各国开放大学教师职业发展能力的致命缺陷和文化软肋,它是需要开放大学的教师,强力打破传统大学教育的知识壁垒,通过教育与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与学术的有机文化融合后才能实现的,因为这种复杂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其工夫显然在诗外,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它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教育技术的范畴,而进入了教育艺术、教育文化的领域。当然,也正因为如此,笔者以为,专门用于远程教育的知识短信的出现,正在使得互联网和电信网间的相互融合、远程开放教育与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间的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掌上的教育技术”最终转化为“拇指间的教育艺术”,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可能。
三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课程游戏”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娱乐化学习方式,提高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趣味,通过远程开放教学课程游戏软件的开发和传播,从而刺激和满足学习者的强烈的知识学习兴趣,并利用目前许多学习者对游戏达到痴迷程度的心理,因其势而利导之,将他们的“游戏化娱乐”兴趣转化为“游戏化学习”,从而使得开放大学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变成指导学习者游戏化学习、娱乐化学习的先导。显然,这样做,不仅增强了远程开放教学的“玩中学、学中乐”快乐学习趣味,将原本单调的远程开放教育移动互联自主学习变得有声有色,格分外活泼和迷人,而且还可较大限度地充分调动学习者时时、处处参与移动互联远程学习的热情,满足他们的游戏化学习表现欲,锻炼他们的知识应用实操能力,提高他们的移动互联学习效率。当然,在移动互联游戏化远程教学活动当中,开放大学也可在此种课程游戏教学软件中,设定即时反馈学习效果的信息功能,并及时给学习者玩家的游戏化学习效果做出中肯的评价。无疑,这样做,可以促使学习者很快了解自身的知识学习水平,为他们制定下一步通过游戏化学习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增强自身游戏化学习的挑战性和刺激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在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习者的游戏化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的同时,也应当在适当时机,或者在他们成功达到某一阶段学习目的之后,给予其一定的分值和晋级奖励,这样,就可吸引和激励他们继续参与下一阶段游戏化学习,强化他们持续不断地参与游戏化学习的心理渴求动机[4]。笔者认为,这样做,可以改变过去人们把网络游戏,看作是与学习实践相对立的两种活动的认识局限,将两个似乎根本不可能调和与相容的东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而使得开放大学通过游戏化触觉教学技术和触觉教学反馈技术的变革,给远程学习者的游戏化触觉学习技术和触觉学习接受技术带来革命性变化,从而使得远程学习者产生“用户体验”般的心理快乐刺激和知识鉴赏情绪。无庸质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移动互联此种游戏学习方式,会作为移动互联网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杀手级盈利教学模式或红利教学模式,掀起人们趋之若鹜投入移动互联游戏化远程学习的社会风潮。
四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电视节目”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影像化学习方式,引领远程教育教学和学习的潮流,并使得“互联网教育电视”、“移动教育电视”、“手机教育电视”等成为新新人类远程学习者群体等时尚人士远程自主学习的新宠。众所周知,电视语言具有画质还原清晰、言语表达生动、动作持续形象、语意丰富深邃、音乐节奏怡人的艺术表现特点,因而它早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各种文化人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最起码的艺术生活审美配备。具体讲,把它运用到移动互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里,就是开放大学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中,通过移动互联电视技术的植入,成功地利用电视语言所具有的多镜头、多机位、多角度、多视点、多场景、多层次、多语言的蒙太奇知识信息表现与传播方式,把原本枯燥、乏味、甚至有时还有点晦涩的知识内容,拍摄、编辑为声画并茂、充满情绪的知识艺术活动影像,从而吸引广大学习者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很快沉浸到远程学习的知识情境当中,并通过镜头切换的导引,深入进知识结构体系神秘复杂而富有传奇的王国里。无庸质疑,“移动互联电视”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影像化学习方式,带给远程学习者的视觉冲击是非常具有震撼力的,它使得好的远程教育移动互联电视节目,如同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动作大片一样,掀起人们心中的远程移动互联学习激情风暴,只不过,制作这样高质量的远程开放教育节目,传播这样高质量的远程开放教育知识信息,是需要教育电视节目编导、演职、制作和技术人员需要具备高超的艺术创造水平的。目前,我国移动电视用户的群体正在扩大,但主要集中在积极尝试新事物、个性化需求较高的年轻人当中,作为未来具潜能的远程学习者用户群体,这个群体的在未来可能会逐年扩大,因此,开发这样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支持服务,是迫切需要我们关注的。
五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电子书籍”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阅读化学习方式,为学习者提供非常传统的、且是无纸化的、又非常生态的、存量大和便携式的读书自学支持服务。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数字化革命已经带来了人类阅读的彻底革命,因而,电子书,作为一种专门供现代人阅读的手持电子设备和数字化出版物,由于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通过数码方式记录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存储设备中,并借助于特定的手持移动设备,来进行读取、复制和大规模传播的,因而,从一开始诞生起,它就区别于传统的纸介质书籍出版物,具有很强的教育的社会普及化效应。电子书,又称e-book,它的主要格式有PDF、EXE、CHM、UMD、PDG、JAR、PDB、TXT、BRM等等。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移动设备都是支持其阅读格式的。在手机终端,人们常见的电子书格式可为UMD、JAR、TXT三种,它专为阅读图书而设计,一般有大屏幕的液晶显示器,这种特别设计的液晶显示技术,可以让人们在长时间,能够舒适地阅读图书。况且其中因为内置有可以上网的芯片,内存着大量的数字出版书籍文本信息,一般一次可以储存大约30本传统图书的内容,因而能满足学习者的丰富的远程学习阅读需求。目前,电子书的内存容量仍然有提升的空间,功能也有继续扩展的余地,再加上其字迹清晰美观,用户身份也易于确认,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非常便捷地购买和下载它,且付款也很方便,因而它的这些诸多优势,使它非常适合节奏快、压力大、时间琐碎的现代人生活,能够为远程学习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灵活投入自主学习,很快沉浸入知识海洋,暂时逃逸快节奏的生活,缓释工作压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供了方便。可见,这种充满情趣的移动阅读方式,能够有效填补人们的生活狭缝时间,惟因如此,它正在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迅速地流行并传播开来。当前,数字版权贸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使电子书的学习用户能以更低的价钱购买到更多的图书,在市场上,人们可以远低于传统纸介质书籍1/3至1/2的价格在网上购买到自己需要的电子书籍,而且人们可以采用更加方便的信用卡或电子货币等付费方式,来获得自己需要的书籍。不过,我们也注意到,当前世界上有许多开放大学,也在为其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免费阅读的远程下载服务。显然,这一切,都为电子书在未来远程开放教育的大流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手机搜索”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拓展化学习方式,为人们在移动学习环境中,深度、系统地学习知识,提供了新的可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建立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上,并通过它而成功实现目标的手机搜索引擎,因为整合了网络搜索、智能搜索、语义搜索、关键词搜索、图片搜索等语义互联网的信息搜索概念和知识检索理念,而且综合了多种的知识信息搜索方法,因而可以在更宽广的范围内,为学习者提供远程的垂直和水平的手机移动互联知识搜索体验,提供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甚至可以响应学习者所提出的各种远程学习知识查询要求,在因特网上、万维网(WWW)中,自动启动知识信息的索引功能,提供给学习者一切可供知识查询和检索服务的信息网站,并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策略,搜集网络上的有关知识信息,并经过对这些知识信息,进行智能化的组织和处理,建成具有学习者个性学习特点的网络远程学习的索引数据库,这就为学习者自主建构更加令自己满意的知识信息检索服务系统,提供了新的可能。具体讲,就是它可以利用蜘蛛(Spi-der)系统程序从互联网上抓取那些与课程知识信息内容相关的各种网页,并按照这些网页所在URL、编码类型、页面内容所包含的关键词、关键词位置、生成时间、与其他网页的链接关系等,并根据一定的相关度算法,通过大量的复杂计算,从而计算分析得出每个网页页面内容与其超链接的每一个知识信息关键词的重要联系性,然后,再提取这些相关网页的知识信息,并进行相关度数值排序。一般来说,其相关度数值越高,排名也就越靠前,这样,学习者就可以据此顺序,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想阅读的网页,从而了解并掌握自己所想学习的知识内容,并建立自己的课程知识信息网页自主学习索引数据库,并通过定期重新访问所有相关网页,更新数据库的方法,促进自己及时跟进,深化学习[5]。由此可见,手机搜索这种移动互联远程学习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远程学习者的个人学习品质,使其享受到更具个性特色的远程学习快乐体验。当然,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有理由相信,这种远程开放教育与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生态文化融合所形成的远程开放教育自主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人类社会移动互联网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七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定制配送”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独享化学习方式,为学习者提供自己学习所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学材。这其中,既可是充满知识情趣的图片,也可是富有接受亲和力的知识音频,也可是具有丰富镜头语义的知识视频,学习者都可通过向开放大学提出个人定制配送服务,独享移动互联知识学习的快乐。显然,在这样的移动互联远程教学模式中,知识学材,成为学生们独自享受个人化、个性化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有效黏合剂。它通过图片课程教学资源———这种形象、直观表现教学内容,远与单纯的文字呈现更能吸引学习者眼球的学习支持服务方式,召唤学习者自觉投入到那种是非连续学习状态的移动互联学习活动当中。通过音频资源———这种适合表现语言、文学、历史等相关课程知识内容的学材形式,让学习者在移动互联学习环境中,克服周围环境因素的干扰、影响和制约,得到短暂的听觉学习刺激和享受。它也可以通过视频教学资源———这种栩栩如生的知识内容表现方式,所提供的生动的教师讲授辅导、情景案例教学、三维动画演示、文字声音提示、图形符号会意等学材,合理地将所学课程的特定知识内容融于在一个个人化的学习情境当中,从而体验到一种随遇而安轻松愉悦的惬意学习效果。当然,在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动画文件更值得我们去关注,由于它适合呈现那些视频镜头很难呈现、复原、再现或者获取的知识内容,且其占用移动互联学习媒体内存相对较小,非常易下载与保存,使用起来也很简单,其知识接收效果更具审美意味,因而更应当是移动互联学习当中,学习者青睐的对象[6]。
三、远程教育与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教学实践生态文化融合的超前试验
当前,基于远程开放教育与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的教学实践生态文化融合而形成的移动互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开放大学建设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应用,它尚处在研究和开发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我国远程开放教育事业发展中,一种暂时存在的令人遗憾的历史空位现象,或者说正在起步发展的一种教育文化现象,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会随着手机、ipad等移动互联手机的普及,走进一切有兴趣通过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媒体接受远程学习的人生活当中,成为远程学习者漂泊不定的生活旅途中的自主学习有效配备。特别是在最近几年,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技术发展最快、市场潜力较大、教育应用前景最为诱人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超过人们想象的高速增长现象,造成了人们对移动互联远程学习的需求急剧上升。特别是在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地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学习信息和知识信息,完成自己的学业。不过,在我国,虽然现在使用手机的人也已经非常普遍,但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移动网的网民数量却只是达到3.88亿,而使用它进行远程学习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ipad,在我国的应用尚且远未普及,它只是在一些高收入的社会人群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可是,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人,往往却拥有高学历,他们一般没有用其进行远程开放学习的具体社会需求,主要用它进行一般的信息传播接受。可见,在当下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开放大学真正要想将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到针对广大平民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还需尚待时日,更何况我们对于基于此种技术的远程开放教学模式,尤其是资源开发的标准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我们现在只能所做的工作,就是继续强化此方面的应用研究,尤其是面对手机这样的非常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好它的移动互联远程开放教育功能,为以后大力我国发展移动互联远程开放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此,我们才能最终使它能够为更多的平民大众学习者享受到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远程教育文明实惠,促进他们学习生活质量和人生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热切期待,我国开放大学能够建立自己的远程教育移动互联网平台,能够利用各种远程教育移动互联教学媒体,开展远程移动教学的超前实验,密切教师、学习者之间的远程教与学交往,因为这种移动学习平台,毕将成为人类未来远程学习者数字化生存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由于在未来的远程移动教育教学互联网络虚拟世界里,学习支持服务的虚拟社区化将成为主旋律,必将人类成为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因此,开放大学可以建构自己的远程移动教育教学互联网虚拟社区,从而将远程移动学习支持服务的触角,延伸出到天涯海角所有的远程学习终端中,果如是,则随着学习者们不同的远程移动学习体验诉求的满足,必然会提高他们对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教学移动互联网的学习情感依赖黏性。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移动互联网络远程学习文化语境里,进行娱乐化学习、游戏化学习,也将成为未来的开放大学远程移动教育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如果我国的开放大学能够适时制作开发出适合我国学习者的各种游戏化学习课件,为他们提供兴趣化学习支持服务,那么,远程教移动教学课程游戏,将会作为我国开放大学远程移动互联教学模式的杀手锏,掀起我国远程移动互联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果如是,他们为学习者们提供的游戏化学习专用远程移动教学课件,或将成为我国开放大学移动互联远程教育教学的急先锋,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娱乐化的远程移动教育教学急先锋,可能随着移动互联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促成移动学习设备终端发生一些新的革命性质变,比如它会造成游戏触觉反馈技术的加强,可带来学习者用户带来全新的远程学习体验跳跃。当然,我们也发现,手机电视也会成为未来远程移动教育教学互联网发展的新型形态,它可能成为新一代远程移动教育教学互联网电视繁荣发展的动力因素,并推动手机电视将成为远程学习者时尚人士的新宠。我们确信,手持电视远程学习者用户,将主要集中在那些愿意在旅程中,积极尝试移动学习模式的、个性化需求较高的年轻一代学习者群体当中,坐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地铁中,我们随时可以看到这样的远程移动学习着潜在群体,他们手持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的身影,使得我们坚信,这样的远程学习群体在未来必将不断扩大。目前,因为随着手机移动学习功能的不断扩展,它已出现了屏幕显示超大化,画面效果高清化,音响效果立体化,以及音视频知识存储容量大幅度提升,学习者用户身份易于确认,远程登陆越来越方便等诸多优势,无疑,这就使得学习者的远程移动电子学习阅读,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流行时尚,可以在社会迅速传播开来,显然,这非常有利于年轻的学习者在旅途中利用移动电子阅读,有利于开放大学发展远程移动互联教学模式,以填补这些学习者在工作之余的人生狭缝时间。
不过,最值得注意的是,平板电脑的普遍应用,使得利用它发展远程移动互联网络教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业界时尚,由于一大批新兴的数据挖掘、存储、处理与分析技术的不断涌现,学习者通过它处理起知识的海量信息数据将会变得更加容易,就像手机搜索将会成为远程教育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助推器一样,平板电脑的知识信息搜索播放功能,也将不断增强,它的搜索引擎将会整合概念搜索、智能搜索、语义互联搜索等知识信息的搜索模式,综合多种各样的知识形态搜索方法,为学习者提供范围更广的远程移动学习搜索体验,使他们沿着知识信息的逻辑线索,垂直向内,进行深度学习,同时,也促进他们顺应知识信息的外延结构,进行水平扩展,形成拓展学习,总而言之,这种新型的远程移动互联教与学方式,将会更加注重提升学习者用户的远程移动互联学习体验,使他们在行进之中,感受到远程移动互联网络知识信息传播技术,带给他们的学习乐趣。当前,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正在创造我国远程教育的新的历史神话,作为我国教育创新能力的文化表征,它最终为国家赢得全民学习的文化软实力创造新的竞争机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建立覆盖15亿人口、影响范围将达到7亿手机远程学习者用户的这样一个移动互联信息传播平台,将不再是一种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美谈,它的空位发展、缺位发展现象,必将在我国远程教育领域消失,它必将成为我国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国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教学新的生命活力源,它会广泛、深入应用到农村的田间地头、牧区的草原绿洲、城市的工矿企业、以及物流发达的人生商贸旅途等一切可能出现的远程移动互联学习环境当中,显然,到那时,它必定会创造出更加惊天动地的远程教育教与学人文奇迹!
四、结语
当今时代,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技术的变革,不仅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而且它的发展,还直接决定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由是,因为技术和生活相互融合而导致产生的人类生活的“技术含量”,日渐成为衡量人类生活文明状态的一个显著文化标志,正是它,使得人类社会进入名副其实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互结合的先进生活状态。当然,也正是因为技术日益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文化角色,发挥着如此重要的文化活化作用,因而,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各个方面的强力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正在成为人们日益重视的社会文化共识。显然,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下,作为信息传播技术此种科学技术的子层面,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与远程教育那种事关人类社会成员成长、进步和发展的亚文化层面的相互生态融合,就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因为正是它们之间的相互文化融合,将人类的远程教育教学实践带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将人类的开放大学建设带入一个全新的教育文明繁荣状态。诚如我国学者余胜泉所言,“未来的十年,技术要融合于教育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发展,助力破解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技术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重要体现,也是重要的基础!”[7]。显然,正因为此,笔者确信,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对于我国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所产生“革命性影响”远不止于此,因为纵观人类社会的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这种“革命性影响”最本质的东西,其实就是它引发了人类远程教育生态文化的颠覆和改观,它将人类的远程教育由自学课堂和函授课堂,直接引入到今天的广播和电视的空中课堂、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虚拟课堂,引入到未来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移动课堂,它使得人类的远程教育从此进入“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社会化动态学习生态文化课堂情境当中。由是,一种由移动互联网络信息传播媒介、信息传播技术、信息传播知识、信息传播受众、信息传播学习相互沟通融合的远程教育生态文化形态基本形成,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远程开放教育的自组织文化传播进化系统,通过远程学习者这种独特的信息传播受众群体与开放大学的远程移动互联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联姻,创造出一个远教近学、人机交互、主客互动、信息交流、知识迁移、问题反馈、教学循环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生态文化环境。毫无疑问,这种穿越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由移动互联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所主导构成的、均衡、协调、品质的可持续发展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生态文化系统的形成,因为拥有非常和谐的技术与教育、媒介与学习者、学习行为与知识信息的共生共荣生态文化关系和生态文化系统价值,所以,极有可能将人类的远程开放教育带入“时空分离”、“教学分离”,但却“天涯互联”、“海内互通”的跨时空的远程教育教学实践的生态文明状态。基于这点,笔者认为,人类从远程开放教育与移动互联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教学实践生态文化融合视角,深入探讨远程开放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观,的确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作者:韩瑞婷工作单位:北京开放大学
互联网教育论文:浅谈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和教学管理探讨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高等教育 教学管理 探讨
论文摘 要:分析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中的主要优势,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和教学管理的实现方案与对策。
随着高校生源的不断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互联网技术的独特优势越发显现。互联网技术拉近了地球上能够上网的每一个人之间的距离,也改变了高等教育的方式方法,拓展了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的空间。教学管理者可以在更高的视野下,组织和实施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实现新形势下对大学生教学管理与高等教育的创新。
1 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中的主要优势
随着PC机的广泛普及,特别是中国网民数量的何数激增,有力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优点也不断呈现。互联网是一个创新活跃的高新技术领域,创新永无止境,互联网的发展也远没有结束。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1 互联网技术让教学管理变得更加便捷
互联网技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不受时间所限,随时完成相关教学与管理工作。可以利用网络数据的海量存储功能,实现教师授课内容的再现,有利于解决教师课堂授课速度快,部分学生不易记好笔记的问题,学生随着可以调阅相关教学课件、讲义、教案等,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可以减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询问,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准备和备课。教师可以将教学计划、教学重点、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等内容上挂到网络上,便于学生及时掌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自我调整与安排。互联网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进行学习提供了直观的资料,为学生深入理解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通过QQ、MSN、E-mail、BBS等方式,就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减少了交流的中间环节,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1.2 互联网技术有利于多元化教学的实现
在高等教育和教学管理中引入网络技术,可以改变以往那种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上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一刀切”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赶不上”的困境,学生除了课堂上统一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开展学习。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以菜单的方式上传至网站,学生可以进行“菜单式”选择学习,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决定学习的进度和深度。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作为参考,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1.3 互联网技术有利于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突出“教”与“学”的交互性,使每一名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与教学管理中,便于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不得不主动与学生的需求进行对接,以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的安排与部署,从而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与管理活动中得到有效贯彻与落实。
2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探讨
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发创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与教学模式,对于促进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上层次、上台阶,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2.1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
高校的教学与管理采取开放的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正是顺应了高校教学管理的需求,拓展了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的空间。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拓展传统课堂教学与管理,着眼于教学与管理,分模块进行设计,实现在线教学、在线管理与教学管理服务支持功能。设置教师、学生、管理员等通道,教师可以通过相应通道登录系统,可以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优化和维护,可以实现课件、教案、讲稿等内容的更新与维护;管理员则是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通过管理员通道登录系统后,可以对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进行更新与维护,并可以实现对教师和学生分系统的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学生通道登录系统,实现对教学资源的学习和下载,实现高效学习。
2.2 在线教学系统
在线教学系统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系统功能实现的重点,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教学系统完成学习任务。系统中设置有资料数据库,众多多媒体课件、知识资源、视频教学资料,是教师切磋教学技能、交流教学经验,学生时时参与教学的重要平台。教师、管理员、学生通过自己各自的登录通道,可以在线观看其权限范围内为其提供的教学视频文件、教练教学课程等。非注册用户可借助此系统观看系统中免费开放的部分视频文件片段。同时,教师和管理员可以进行教学课件推荐、学生在线观看视频课件、非本高校的未注册用户只能观看部分免费教学视频片段。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教学系统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通过在线答疑模块提交相关老师,老师通过系统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3 协同教学管理
进行协调教学管理是基于高等教育和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功能系统主要功能实现:即时的点对点通讯,为交流的双方提供文字、音视频交流方式,能够设定个人资料等,是单点对单点交流的便捷工具。网络IP电话:通过网络实现,除了实现点对点的免费可视网络电话外,还可以实现电脑-电话模式的电话呼叫,有效节约学校运营成本。同步协作工作模式:基于网络,支持以多种方式在双方电脑之间实现共同浏览操作同一对象、进行某项工作流程,使得交流双方能够基于网络轻松进行工作讨论、文件传输、业务指导、项目设计与更改、公文处理等工作。模拟传统教学管理方式,开展基于网络教学管理和交流过程,提高教学管理和交流效率。
互联网教育论文:浅谈互联网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摘要]互联网是一种在现有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是一种新的生产力。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化、民主化、社会化建设,无疑将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新的拓展。本文阐述了互联网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 作用
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化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是由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素养以及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的。受教育者则是客体,因此,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仅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范围内和方向上发挥作用,主要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作用。这种观点的典型表现是“我讲你听,我大你通”的单向灌输模式,其工作方式往往是不分对象,一刀切、一锅煮、一律化,要教育对象“老实听话”、机械模仿。而在互联网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教育主体完成了其时代角色的转变,由主体半主体化、主体非主体化再到三者并立而不悖;在互联网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去被认为是高高在上实行思想灌输的思想不再只是教育主体,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制造、传播和监控互联网信息,兼有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身份,从而导致主体半主体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互联网上信息的制造、传播者是具有高新技术和广博知识的人群,具有不确定身份,并不只是思想灌输的,他们和教育客体的地位是相等的,不是上级与下级、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发表在bbs(电子公告)上的思想也并不是“说服”,而是“影响”、“引导”、“启发”,于是,主体非主体化了。事实上,互联网无形地分割了思想政治教育“权”,导致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自发整合,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接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碰撞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学习者自己操纵计算机浏览组织者提供的学习软件,本质上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说教”为自由浏览,学习方式由过去的一方念一方听的“听觉二维”变成自己有选择地看的“视觉三维”,学习内容由过去的一个层次的文件变成多层次的大量文章、图文并茂的各种资料,使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另外,在大量的学习资料之间,再穿插大量生动健康的娱乐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十分放松的心情下,自由地、松弛有度地选择浏览对象,在主动的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从而大大增强了教育的高效化。
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往往处于一种信息优势和经验优势地位,具有了这些优势,再加上其他因素的作用,教育主体容易树立起威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方式上就体现为“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在这种方式下,没有受教育者在表达思想上的自主性,犹如没有平等一样,也难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而在互联网条件下,教育主体的信息优势、经验优势至少是部分丧失,在受教育者面前不能再以者自居,而是与受教育者平等交流,增强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而这种自主性正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民主化的前提条件。
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围绕学校、家庭、社区及所处的社交圈进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学生所接受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教育者及其周围各种环境,传统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而互联网客观上构成了影响青年思想的环境之一,极大地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一方面,互联网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国内延伸到国外,教育者“一言堂”的教育方式被信息高速公路所形成的丰富的互联网信息资源所取代,学生可以迅速地了解外部世界所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互联网丰富的信息和跨时空的交流与协作功能,越来越把一个单位、一个系统、一个区域乃至全世界联成一体,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和机会,不仅能使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他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库;而且的教育者或专家以及每一个关心青年的人都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对青年提供思想的引导和帮助,从而有助于青年在一个比以往跟加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社会知识,顺利完成个人的社会化。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利用 网络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 政治 教育 ,取得了许多重要经验。这些经验主要表现在:必须坚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必须坚持利用网络优势,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坚持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必须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网络技术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
当代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信息飞速更新,人类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因具有受众广、时效强、多功能、交互式、全球性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特点,对于知识密集的高校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2000年,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 发展 ,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 现代 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这就为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坚持加强校网建设与管理,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及时,建设专门的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这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自1994年4月16日清华大学汽车系学生自发建立了一个名为“红色网站”的思想教育网站之后,我国国内相继有“马克思主义之家”、“红色
四、必须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 网络 技术强的思想 政治 教育 队伍
及时,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面对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系列挑战和要求,高校可以通过举办网络政工知识、技术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理论研讨会、课件展示会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崇高的信息道德,从各个方面提高思政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要制定高效的培训计划和 科学 的学习制度,加强对思政工作者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使他们既注重专业素质,又适应网络环境的特点,集知识、能力、技术于一体,不断探索和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思路。适当引进专业精干的网络技术人才加入到政工队伍中,真正造就一支政治上过硬、技术上精湛、心理素质好的高水平政工队伍,学会并利用网络资源与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的价值观更符合时代特点;运用qq或者 电子 邮件等网络交流方式与大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使他们能切身体会到师长的呵护与关爱;为大学生释疑答惑,引导大学生培养文明的网上行为和道德,切实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以增强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
第二,要鼓励政治辅导员开设个人网页。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最频繁,对大学生最了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而个人建立的网页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更容易使大学生感到平等而被他们所接受。高校应从技术、资金等方面为辅导员开设个人网页或博客创造条件或提供便利,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他们从事网上思政教育提供便利。辅导员要善于利用个人主页这个网络创造的机会,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使网络成为师生倾诉苦乐、宣泄感情的一个重要场所。了解他们真实的情感,掌握他们关注的焦点,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很多经验都值得 总结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既要发挥传统优势,更要运用网络载体的特有优势。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开拓创新,从而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成熟和完善。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渗透在方方面面。本文通过互联网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渗透,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育的平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进而探究得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目的在于指导教改,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育的现代化,顺应时展。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学;应对策略
1前言
随着当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向中小学教育的逐渐扩展,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校园网络的建设也顺势发展起来,利用校园网特别是互联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推进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贯彻落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步骤。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对于教育教学方面亦是如此。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的平等性带来重大变化。因此针对以上的一些变化,学校、学生以及社会公众应该如何做出应对,是需要我们去探究,去解决的。
2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2.1教学方式: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在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甚至被颠覆。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课堂上的多彩教学,在课堂上通过网络视频、图集、音频等进行穿插,而不是仅仅依靠一本教材、几只粉笔勾勒画面,这样便可以达到更具体、更形象生动地展开教学,同时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缓解课堂的单一,丰富了教学。另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教师不仅仅是局限于那三尺讲台,越来越多的网络教育平台出现,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便利的平台。网络教学颠覆了现有的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网络可以自由的安排时间进行教学,并且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答疑解惑。此外,教师通过互联网,进行教学上的交流,分析借鉴彼此的教学方式,从而改良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这对于刚执教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个很好的机会,获得更多的经验指导,迅速地增强自己的教学效果。2.2学习方式:互联网的普及,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是仅局限于课堂或者书本,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学习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又一重要途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请教网络教师帮忙答疑,巩固知识点。并且一些学习平台具有的功能非常,不仅提供答疑解题,还具备丰富多彩、新颖的网络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观看学习。网络教育的逐渐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封闭性和时空的局限性,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学生可以根据互联网络课程,在家或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单独学习,而不需要考虑资金或时间或空间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校或课程,有重点地学习,也可以随时与老师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及时得到解答,从而形成一种“我要学习、我爱学习”的自觉主动学习模式。2.3教育的平等:互联网,促进了学生学习起点以及教学过程的平等,推动着教育平等化的实现。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彼此之间的不了解,这样可以使得人们在网络上学习时受到平等的对待,不会因为个人心理、贫富差距以及后天环境的不一致而受到不一样的对待。而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很容易由于一些家庭条件或者其他因素受到异样的不平等的对待,甚至他们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也是不平等的。其次,互联网还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一种平等、互相学习的关系,这有利于缓和长期以来师生之间对立的关系,形成平等民主、合作、融洽的教师关系。
3应对策略
3.1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对教育的认识: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教师应该尽快适应和熟悉这个大环境下所带来的教学环境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对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运用程度、水平和效率,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实际,掌握适应时展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技术。信息时代的教育,对于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时刻“更新”自己,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对教育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成为实现教育向现代化跨越发展的主力军。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正确合理地利用互联网资源,不仅可以培养自身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互联网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展的一代又一代新型人才。3.2学生应正确利用互联网资源,提高学习效率: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有正能量的、负能量的,甚至存在一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非常不利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在浏览网络时学会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浏览正规网站,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互联网提供的知识信息非常广泛,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信息,扩展知识面。同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摆脱课堂教师固定思维的束缚,真正体会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的感觉。另外,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网络教育的出现,要求学生学会适应,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不断提高自身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能力。3.3规范网络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的环境错综复杂,真假难辨,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规范网络环境,严格规范各类网站,对网络教育平台制定相关制度规范,保护学生的利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其次,社会公众也要改变对新时代教育的看法,与时俱进,支持网络教育的发展,同时为学生把好网络安全关,为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提供积极的支持。再次,网络教育平台在提供学习资源时要保障知识的科学性,提供积极向上的内容,收取的费用控制在一定的合理的范围内。总而言之,规范互联网环境,传递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教育更好地向现代化发展。
作者:刘振泉 单位: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及时小学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平台技术的提高,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已迫在眉睫。本文对当前的“互联网+”课程改革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改革中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实践;思考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平台技术的提高,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趋势。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到职业教育要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全覆盖。
一、“互联网+”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教育的信息化离不开互联网,当前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指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互联网+”计划,“互联网+”已经开始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教育又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因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运用网络云平台技术,发展互动式“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重点改革和实践项目。“互联网+”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能。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兴趣、专业所需和未来职业需求,随时随地运用课下碎片时间,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建构和完善个人知识体系。该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扩大了他们的学习范围,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互联网+”课程改革的实施现状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形式多样
近几年,借助互联网平台得到快速发展的慕课(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使教育模式进行了全新的变革。这些课程形式都是通过网络,提供开放式的学习平台,让大家共同分享丰富的课程资源,甚至实现了全球范围的分享与交流。此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学习时间、地点、条件等的限制,受到了广大学习者的欢迎。这些教学模式在我国也得到了接受和推广,各大高校和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开展相应的课程改革建设。
(二)信息化学习平台种类丰富
随着社交网络工具的发展及学生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搭建的课程学习平台也日益增多,如微信公众号、云平台,各类APP等,每一个平台的资源都非常丰富。比如我校有些专业课程创建了公众号,专业教师在上面分享与专业相关的文章,学生也可以在上面资讯与文章,有效促进了大家的学习与交流;同时,通过使用课程学习APP,同学们可以在上面进行自主学习、阅读、交流、小组讨论等活动。学生的每次签到和学习轨迹都会在该平台上进行记录,使老师能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实现过程考核的目的。
三、“互联网+”课程改革要解决的四大问题
(一)社会力量应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改革离不开社会的大力支持。一方面互联网发展迅速,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技术对教育的信息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社会应加大对学校在技术应用方面的支持力度,共同促进教育的信息化改革;另一方面,学校在完成信息资源建设时,社会企业和单位应加强与之合作,校企联合开发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资源库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逐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二)学校应为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职业教育模式进行信息化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学校应加强、加大对它的技术、物力和财力等的支持。除提供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培训平台,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外,还应加大激励措施,让更多的教师愿意投入信息化课程建设中。此外,在进行信息化改革过程中,学校还应加大对信息化成果的有效利用,信息化成果不应只用作参赛项目或某个阶段的产物,而应提供技术支持,使已建立的各类信息资源得到整合使用。
(三)教师要与时俱进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此时,高职教师应克服畏难心理,逐步养成互联网思维,创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教师具备信息收集、整合和多媒体制作等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应发扬工匠精神,不断研究、学习和提高个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教师要依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打造适用的专业知识平台,制定相应的网络学习课程内容与形式,给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促进学生课后的学习;在信息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和总结学生学习的情况,注重资源的丰富更新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从而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平台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四)学生应主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课程是基于自学为主的课程学习方式,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下课即学习结束的心态,学会在线学习,习惯运用课下碎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增强个人学习主动性。由于网上资源丰富,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自我管理和控制,避免个人时间与精力为学习以外的内容所吸引,以提高学习效率。总之,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才刚起步,仍在不断摸索和完善状态中。相信通过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多方协进和共同努力,“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作者:管文娟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企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大势所趋,借助互联网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同时也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模式的变革。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阐述了其介入后的种种优势,同时又对其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了浅析,意在为后来的互联网与思想教育的融合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俨然已经到来。相较于传统行业,互联网产业随着时代的大发展而迅速的兴起,在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是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使得全世界越来越像“地球村”,无论是财富流通、社会流动、文化传播交流还是互换共享、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甚至是理想追求和信念价值观,都在发生颠覆性的改变。人们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正在慢慢形成。在互联互通时代,教育的互联网思维很明显,古老的教育传统发生着改变,教育的成效、方式、内容、导向、主客体等也愈加鲜明。无论是把互联网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进互联网,正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流,也是新时期培养思想政治高质量人才的必要措施。
二、互联网企业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课程的开发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互联网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所显示出来的较大特点就是“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加明显了,互联网企业开发了大量的学习课程以及其他的学习资源,并通过各种平台为教育注入这些资源,使得教育资源的广度与深度大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可获得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课程,根据自己的特点真正实现“一对一”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一对多”的学习模式,使得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与高效。其次,资源的学习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不仅在资源的数量上增加,而且融入进新技术,像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集视、听、说为一体的知识传送体系,声、图、文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加吸引人,克服了传统单一感官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知识转化率低、讲授效率不高等缺点,这是一种激发全身听觉、视觉感觉神经而组合成的一种更为先进的教育模式。
(二)网络技术的推广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素养
互联网企业的兴起带来了多种多样的互联网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首先的任务就是学会运用这些新技术。比如电脑搜索技术的普及,以前没有电脑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想获得教育资源,主要的方法就是各种书籍文献,而在如今的电脑时代,大量有价值的资源必须要通过电脑上网搜索,所以掌握上网搜索技能是必须的,这就无形中提升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技能;其次,网络资源课程的丰富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知识的归纳与重点的解析以及近期的知识都能在网上很好的学到,这就降低了仅仅靠自己思考而出现知识错误以及片面的风险,提升了教学能力。对于思想政治受教育者来说,时政要闻以及社会政治思想的更新网络总是比书本快得多,如果能用好,对于自己快速获得前沿知识和对自己知识的更新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方式的改变使得教学双方的交流更加平等
无论是在传统的私塾教育和现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占有主体地位,他们基于经验和知识,很容易在教学活动中树立起形象。这种形象一旦树立,那么受教育者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亦是这样,“你说我听,你说我做”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双方体会、领悟、交流,而不是仅仅由一方向另一方灌输大道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可获得程度大大加强,受教育者的知识经验不再一味来源于教育者,这就有利于部分上打破,使教育者不再以者的姿态自居,双方更容易平等交流,增强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
三、互联网的融入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复杂,教育内容针对性降低。互联网时代,信息大量涌现的好处无疑是明显的,但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的性与真实性有待加强,大量虚假新闻、花边消息、垃圾信息、不良文章成了犯罪和散布谣言的载体,影响着社会舆论导向,动摇着人们的价值观。一条不良消息往往会带来整个社会的搅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接触的信息范围更广,但所获得的信息资源常常与自己的需求对口率较低,不能够很好的有针对性地得到自己所想要的资源,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同时,接触到不良信息后会动摇自己原本的思考,各种文化侵蚀也随之到来,接触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率也越来越大,受教育者的不正当思想观念就会滋生,如果用这样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动,就会走上歪路。比如网瘾少年、黄赌毒、网络造谣等违法违纪行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封闭性较强,教育者可以精心筛选出那些最精华、最合适、最有特色的教育内容按计划对受教育者施教,整个教育过程可以全程控制。而在互联网教育中,由于开放性大大加强,教育的内容也是鱼龙混杂,有好有坏,这很难控制只让受教育者只接受好的信息而不接受坏的信息,而这样的垃圾信息一旦被受教育者接受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行为产生错误的引导,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一旦错误的思想产生就极容易把人带上歧路,而在纠正这样的人的时候却是不容易的,这就对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作者:徐敬涵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老年社区教育探讨
摘要:
通过对2012年“互联网+”概念的提出、2015年概念的进一步提出以及其内涵、特征和“老年社区教育”的概念、功能等的介绍,使这些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并得到大家的重视。总结出“互联网+老年社区教育”相对传统老年教育的优势。
关键词:
互联网+;老年社区教育;优势
随着时代的变化,互联网这个词语已经不再陌生,而是家喻户晓,很多人的工作现在都离不开互联网。同时,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走进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有文化、有知识的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回归家庭,他们也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了。老龄化社会迫使老年教育必须变化、必须发展,它和互联网之间应该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
1互联网+
1.1概念的提出。1)2012年。国内提出“互联网+”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2)2015年。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1.2内涵。“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融合。这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正因为此,“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2社区老年教育
2.1社区教育。1)定义。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社区教育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2006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定义)。2)主要功能。它的主要功能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a.向社区居民开放办学,教育的设施、场地为社区居民共享;b.社区成人教育机构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水准;c.传播知识和科学技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担负社区通用性培训工作;d.帮助社区提高精神文化建设的水平,改善社区环境;e.推动各类教育发展,实现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一体化;f.参与企业教育,共同建设和发展企业社区环境。
2.2老年教育。1)概念。成人教育的组成部分,终生教育的后期阶段,是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2)教学内容。老年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营养与保健、音乐与舞蹈、手工与园艺、文化知识、职业训练,以及对退休生活的适应等。老年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各种讲座、学习班、老年学校、老年学院和老年大学,老年学院和老年大学是老年教育的一种普遍而重要的形式。各类老年大学情况各异。有的老年人单独上课;有的与年轻人混合编班。有的学习正规学院的课程,带学分并可考取学位;有的学习特设的课程,不带学分也不考取学位。学习期限也由几周、几个月到一年或几年不等。
3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的优势
现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岁数越来越大,儿女不在身边的情况比比皆是,老年人家庭中拥有电脑、IPAD等电子设备的也越来越多,通过这些设备来进行学习既方便又省时。
3.1教学覆盖面变大。传统的社区老年教育一般是组织老年人到社区活动室等地,由社区聘请老师给大家进行讲授。但是由于老年人很多需要帮组子女照顾年幼的孩子或者帮助接送已经上学的孩子,时间上非常受限制,即使时间上允许,也可能因为地点较远而耽误去听课,这样导致很多老年人不能及时听到想听的内容,非常遗憾。然而现在是网络时代,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都具备WIFI上网功能,所以,即使老年人出外旅行、例行体检、出去聚会都不用担心听不到课程,只要回到家里或者带着电脑等设备都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而且可以将一些课程制作成音视频发到QQ、微信或微博里,随时供老年人学习,这样即使没有长时间学习的老年人也可以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虽然进度可能慢一些,但是没有时间限制是老年人比较认可的。
3.2教学内容多样化。传统的教学内容由于上课地点、教学设备等的影响,教学内容有局限性,开设的教学内容大致为书法、摄影、瑜伽、计算机(有计算机教室)、国画等。但是如果融入互联网,教学内容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新增一些大家既关注又不用再受局限的教学内容,例如:烹饪、编织、幼儿教育等。还可以开设游戏攻略讲解、PS制作、音视频录制等课程,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这样既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也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在学习过程中,老年人还可以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生活等经历给课程内容提出建议,可以开展更多老年人更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3.3教学形式新颖有吸引力。传统的教学形式基本就是讲授型和讨论型,形式固定,时间长了会使老年人觉得很乏味、失去学习的动力。但是互联网上的教学形式就不一样了,它花样繁多,新的形式层出不穷,会使老年人学习起来更加有动力,更加喜欢学。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攒赞、积累积分等形式,然后通过积分或者赞的数量使自己晋级,晋级后可以学习更多课程或者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等。还可以让爱打游戏的老年人通过游戏的形式、通过过关打怪回答问题等形式吸引老年学习者获得积分,然后可以通过更多的关卡,学习更多的内容。还可以通过网络PK形式,在网络上设置自己喜欢的人物,通过学习后进行PK赛,在进行PK赛之前必须将每个阶段的课程内容学习完毕,PK赛后给予不同名次不同积分等奖励,使得更多老年人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
作者:陈思彤 单位:长春广播电视大学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中职生创业教育思考
中职学校应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推动中职学生创业教育在观念、内容、模式、手段上的创新。
一、“互联网+”时代呼唤中职生创业教育创新
“互联网+”丰富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在产业层面,网络化的协同创新平台汇聚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优势资源,大批小型企业成为创新的生力军。互联网突破了技术、地域、组织的界限,使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态逐渐成长为新的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推动了产业创新。在企业层面,互联网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物流配送等环节,促进了生产、运营、服务等模式不断创新。在生产层面,“互联网+”运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管理模式,使协同制造成为重要的生产组织方式,催生了一大批网络企业、虚拟企业。“互联网+”时代,一幅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美好画卷正在中华大地渐次展开,创新行为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高手在民间”的理念被亿万大众公认,“创新者———普通劳动者”共同体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迸发出财富涌流的巨大正能量。“互联网+”拓展了中职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教育内容上看,信息技术的勃兴催生了一大批新兴媒体,对中职学校创业教育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移动网络环境的改善和手机客户端的普及化,手机网络购物将逐渐成为网民的一种习惯。庞大的市场需求带来了中职生创业教育内容的新拓展。中职生是较早接触新媒体、能够熟练使用新媒体的群体之一,“上网创业”将成为他们发展的新空间。从教育形式上看,“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具有“立体集成”的特点。通过数据分析,能够使创业教育更有针对性,有效满足中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教育方法上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把我们带进一个多媒体和自媒体时代,运用新媒体手段为中职生创业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二、顺应时代潮流,创新中职生创业教育
(一)树立“互联网+中职生创业教育”观念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崭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观念。
1.理解“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经历了从单纯的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价值创造发展的演进过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互联网作为通用技术融入到政府管理、医疗卫生、金融业、零售业、传统工业等领域,通过融合使经济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互联网+”促使人们的活动从虚拟空间向实体空间、由线上向线下延伸,突破生产要素流动的地域限制,形成了新的创新空间。
2.深刻把握“互联网+创业创新”的时代特征
在科技革命和政府推动下,新一波创业创新浪潮逐步成形。一方面,以移动互联网、新能源、生物、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不断汇聚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创业群体爆炸式扩大,创业投资、创业企业、创业平台迅速增长,创业创新蔚然成风。“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紧密结合,为中职生创新创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树立“互联网+”时代中职生创业教育观
“互联网+”为中职学生创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只要拥有好的创意,打破固有的思想藩篱,中职生就能够实现全新的创业突破。鉴于此,中职学校要定期召开中职学生创业教育研讨会,邀请互联网领域和创新创业方面的知名专家作辅导报告,分析中职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举措。要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岗位培训,引导中职学校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掌握新技术,带动中职生创业教育迈上新台阶。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中职生创业教育内容和方式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中职生创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为中职生创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职学校要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努力推动创业教育由教师主导的“任务本位”向学生主导的“主体本位”转变。
1.搭建中职生创业教育互联网新平台
要发挥新媒体的创业教育优势,抽调专职教师,成立创业教育专门机构。建立创业专题网站,实施校园网络进学生宿舍工程,利用QQ群和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开展中职生创业教育。在互联网平台设置创业话题,鼓励中职生参与讨论,引导中职学校师生借助互联网平台获取有用的创业信息和教学资源。整合网上舆论资源,为中职生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大力开展互联网创业教育
建立创业教育研究团队,研究移动互联时代中职生创业教育的新问题、新机遇、新路径。变创业教育教学课堂为微课堂,进行精细化创业教育设计,采用探究式、合作式、研究式、发现式等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互联网企业高管到中职学校开办专题讲座,传授互联网创业技术;定期组织中职生走出校园,参加创业实践,满足中职学生创业的个性化需求。
3.利用互联网为中职生提供品质的创业服务
深入推进中职学生创业信息网建设,利用新媒体及时、便捷、高效的优势,有效降低中职学生创业成本。利用大数据,掌握中职生的具体情况,实行“一生一策一项目”动态管理,精准着力,加大对中职生创业的帮扶力度。以“课堂思辨”为核心,以“网络互动”为平台,以“大赛训练”为抓手,向创业中职生提供创业辅导及投资融资支持,推动中职生创业项目高速成长。对离校未就业中职生持续提供创业信息和服务,切实做到“离校不离心、项目不离弃、服务不离线”。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
互联网的发展打通了文明融合的渠道,必然带来中职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创业能力的提升,为推动中职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催化剂。
1.中职学校要积极构建“互联网+中职生创业教育”模式
充分运用“课堂思辨+网络互动+大赛训练+创业实践”的4G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推动中职生创业教育从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生学、以辅导为中心的“帮”学生学、以论文为中心的“让”学生学,演化为真正以人为本的“向学生”学的4G教育模式。搭建“实践导向”的中职生创新创业网络平台,推动中职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创新实验平台、创业实践平台的对接和融合,汇聚创业教育要素和资源,完善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推动创新实践与创业教育协同发展。以虚拟网络为载体,模拟真实的创业情境,逐步提高中职生的创业素质。
2.中职学生家长要参与创业教育过程
中职学生创业,家长提供的不仅是资金,还有精神激励。教师要鼓励中职生经常与家长促膝谈心、交换意见,把自己的创业需求告诉父母和亲友,共同商讨创业良策、选定创业目标,一起面对和克服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在互联网时代,中职生家长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方式与学校建立联系,跟踪了解学校创业教育的规章制度、教学计划和学生近况,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中职学校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家长们还可以积极探索并建立一个能够相互沟通、交流意见的互联网平台,有组织地为中职学校创业教育提供建设性意见。
3.完善中职生创业教育的社会保障机制
中职生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滋养和支持。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创新创业的舆论引导力度,大力宣传中职生创业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弘扬尊重个性、鼓励创新的时代精神。当地政府、社区、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要积极为中职生创设创新创业体验平台,设立创业教育基金,打通创业渠道,在经费扶持、教育评估等方面体现德育视野和人文关怀。同时,充分利用中职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园等创业教育平台,加强协作,努力构筑学生、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的中职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作者:吕海英 单位:信阳市第六职业高级中学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
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利用互联网是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师、学生、教学的角度,探讨了互联网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变革,“互联网+教育”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变革,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同时,互联网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挑战,如教师对“互联网+教育”认识与行动不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愈发明显,教学信息干扰与监控漏洞进一步凸显。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加强教师教育,组建自律学习群或学习型团队,优化高等教育的保障。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教师;学生;机遇挑战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我国正逐步形成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的路子。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渗透到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教育行业该如何面对和适应“互联网+教育”的科学模式,既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问题,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互联网+教育”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变革
“互联网+教育”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将教师专业发展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一方面,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相应要求,特别要提高使用多媒体等工具的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使教师专业发展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约束。同时,数字化网络资源使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随时与同事、专家合作。
(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促成“人机结合”(人与计算机结合),人机结合也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多样化。“互联网+教育”使学校形态变成了自组织的智慧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时间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和教育服务。把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进行融合,通过位置感知、二维码等学习,让学习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互联网+教育”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已经成为数字化学习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教学模式多样化
随着云技术、大数据的发展,教学模式从灌输式转向互动式。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与指导者,其从教学生知识转向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这一转化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增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正逐渐走进课堂,甚至还出现了“弹幕教学”模式,即在教师讲课的同时,学生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疑问发送到教师的课件屏幕上,增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既使问题及时得到反馈,又不会打乱老师的步调。
二、“互联网+教育”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教师对“互联网+教育”认识与行动不足
通过走访一些院校,笔者发现,在互联网背景下,部分教师认为“互联网+教育”就是下载相关教学课件、学习相关教学课程,并没有真正理清“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机遇。这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更没有认识到应该利用大数据技术去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不主动学习网络技术,还在坚守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愈发明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逐渐提升,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变强,同时对信息的辨识能力不断提升,追求个性化,喜欢图片、声音和影像。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互联网学习平台的特殊性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没有规范的纪律对其进行约束,他们需要更高级别的各种移动终端和实体性学习资源。
(三)教学信息干扰与监控漏洞进一步凸显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信息资源的膨胀必然会对教学信息造成干扰。首先,在信息量庞大的网络环境中,学生很难找准学习方向。例如,在教学中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的时候却发现许多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了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上。其次,互联网上信息的呈现方式决定了其具有无序性、重复性、不确定性,学生处于鱼龙混杂的环境,很难甄别信息真伪。除此之外,这种模式下学习的自主性很强,很难进行监控。
三、如何应对“互联网+教育”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加强教师教育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资源,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把握互联网带来的机遇。首先,对教师应该加强现代技术教育,使其熟练使用多媒体等工具,不断进行资源整合,利用互联网把教师、学生、教学融为一体,建立相应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交流;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设计移动互联网化的课堂教学,将互联网与教育进行融合;,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结构,同时应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课堂知识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
(二)组建自律学习群或学习型团队
在学习生活中,由于互联网学习平台的特殊性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没有规范的纪律对其进行约束。虽然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成熟了,但不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律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仍较为薄弱,因此就需要组建自律学习群或学习型团队。在组建自律学习团队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建立学生间、老师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团体,通过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自律学习群有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监督,实现团队内外的双向交流,同时更好地共享资源。
(三)优化高等教育的保障
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高校应该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日程,提供相应的保障。首先,学校应该开展相应的课程,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够敏锐地辨别各种信息,对庞大的信息进行处理与选择。与此同时,让学生主动把网络规范与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次,建立相关的教师培训机构,使教师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鼓励与嘉奖游刃有余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老师。,积极鼓励在校教师与其他院校教师、各类培训机构、各类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
作者:梁建华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与科学学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创新
摘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增加人们对环境道德理念与生态文明观念至关重要。伴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互联网不断的充斥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掌握良好的计算机基础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将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的结合,成为实现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环境道德教育;创新
一、互联网思维与环境道德教育
“互联网+”这一发展战略是在2012年被党领导所提出,并且在2013年确立这一发展战略的正式实施,全国上下开始一场发展“互联网+”的新时期热潮。主要就是通过“互联网”来将各行各业联系在一起,通过互联网的良好运用来促进各行各业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将各行各业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环境教育这一观点是在1972年被提出来,国家环境研究院在1975年提出环境道德教育理念,从此环境道德教育受到全世界人类的关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道德是人类成长的标志。因此在社会中人们的生产生活一定要遵循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发展规律,拥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有组织的安排人们对环境道德这一观念良好的学习。因此环境道德教育就是要求人们具有环境道德品质。
二、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1、环境道德水平不高,缺乏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在面对生活中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时,大部分都没有保护意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有人随意的践踏草坪,随意的折花砍树,有的大学生不但不积极的上前制止,还为了个人的一己之私随意的践踏草坪,看到自己喜欢的花草就折下来拿在手中把玩。除了破坏植被之外,在生活中不懂得节约水、电资源,这些都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2、校领导缺乏管理,道德教育不够深化
在大学校园中学校的教师领导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将环境道德教育在学生之中开展,并且在宣传环境保护各类活动中覆盖面太过狭窄,很多学校在落实过程中会有缺乏实效性的情况。例如学校在组织植树的活动中,没有事先对参与的学生进行的绿化教育,导致部分学生纯属就是在为了完任务的进行,不但树没有种植好,还破坏了当地的环境,甚至有的学生竟然还把活动地点当成了野炊扎营的,没有把本职工作放在本位。这些都是道德教育的缺乏。
3、教师缺乏责任意识,没有起为人师表作用
部分高校教师缺乏环境道德意识,在教育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对保护环境无视的行为。例如大部分教师在去上课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办公室的温度,于是不管办公室中是否有人都会开着空调,这样就对电资源造成浪费。或者是在生活中出现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行为。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
1、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环境道德水平
要让大学生有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首先就是要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在当下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有了问题上网搜索已经成为较大的一种捷径。因此大学生应当在课余活动中利用手边的互联网多收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普知识,以此拉近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自身对环境道德的认知能力。
2、学院领导加强管理,增强环境道德教育
在针对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的问题上高校教师及相关部门领导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管理,加大校园生活中有关环境保护活动的组织,并且在活动之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教育,更好的落实学生在保护环境活动中的实效性。针对没有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的学生,也要开展一定的道德知识教育,尽较大可能的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良好树立环境道德保护意识,增强每一位大学生道德使命感。
3、教师为人师表,担当学生表率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为人师表则是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好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作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方面的教育,一定要严于律己,在生活中坚决杜绝一些破坏环境的坏习惯,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有教师真正的拥有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才能够培养出更的学生。
四、互联网思维下的教育创新
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环境道德认知的不断提高,当下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大学生在环境道德教学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内容,促进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更好的发展。
1、充实环境道德教育的相关资源
互联网的产生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海量化的信息资源,在各行各业带来了全新的格局。以往大学生对于环境道德方面的学习多是通过教师传授,或是查阅报刊书籍,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对环境道德的认知十分的被动。然而当下拥有了互联网络,学生可以主动的了解各方面的环境道德知识,自由的获取、高效率的吸收,这样一来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道德的认知能力。
2、良好的监督平台
当下的信息时代,媒体的报道不再是主要的舆论力量,伴随着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在被网络所记录。大学生不单单的生活在大学校园之中,他们更是生活在社会中,走出校园就没有了老师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舆论监督就成为培养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好保障。有了各类网络社交媒介的监督,大学生无论是在校园中还是走出校门都会时刻警惕身心,做一个懂得保护环境,树立道德意识的新时代大学生。
五、总结
面对互联网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不断的充斥着我们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大学生对环境道德的认知不但能够广泛化、深入化,还能够时刻监督大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良好的环境道德认知能力。
作者:常建伟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中职教育微课设计开发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高,在教育行业也产生了新的教学媒介——微课。微课的产生改变了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微课的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该文就中职教育品质微课的意义、微课的设计及开发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互联网+;中职;微课;开发
如果要提2016年度的热点话题,“互联网+”无疑是最热门的。随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移动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它的发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对教育行业的影响,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教育不能坚守避战,应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让教育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不断改革前进。
1中职教育应用微课的意义
1.1什么是微课
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胡铁生老师。他从有效利用区域教育资源的角度提出了要建设“微课”,同时也详细探讨了微课的内涵和特征。但是,随着微课数量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一线老师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了偏差,因此,2014年胡铁生老师对微课进行了重新定义。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品质学习资源。
1.2微课的优点
1.2.1有效利用碎片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众所周知,中职的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基本上是听一半,漏一半,因此学习效率不高。而微课的较大特点是时间短。从微课的时间上来说,一般是5~10min。而在这个时间长度内,学生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去,因此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的质量。
1.2.2专注强化某一知识点或技能点,有效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
我们一般的课程是有上课时间的,有的一节课是40min,有的一节课是45min。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基本上是讲解多个知识内容或技能操作,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跟上老师的步伐,需要学生“小步快跑”,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学习状态,检查是否有“溜号”的学生,随时督促学生学习。即便是这样,学生的学习仍有“丢三落四”现象。一节课下来,不是前面的记住了,后面的忘了,就是记住后面的而前面的忘了。和一般课程不一样的是,微课是基于知识点或技能点或某个注意事项或某个教学要素的讲解。突出了“一个点”的概念。因此,这也有利于学生对该“点”的记忆和掌握,能够有效地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1.2.3利用视觉效果,增强学习兴趣
中职的学习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如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难题。“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微视频中包含丰富的视觉元素,如文字、动画和声音等视听信息。视频影像通过有声有色地信息传递,不仅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视觉兴趣和学习兴趣。
1.2.4便于个性化学习,实现分层次教学
“微课”是教师提前制作好的微视频,而学生可以反复观看,从而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尤其是针对一些操作类的课程,学生直接操作,容易出现操作失误,而教师又不能同时一一指导,因此,利用提前制作好的微课,学生可以先学习几遍,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跳过,对于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请教老师,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解决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
2中职教育品质微课的设计
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中,“以学生为中心”是根本原则。微课的使用者是学生,因此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微课是我们设计和开发微课的出发点。作为一种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要想让微课具有价值,它的设计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偏离这个中心,微课失去它的作用了。在微课设计中要注意3个方面的设计:即选题设计、教学设计和呈现方式的设计。微课设计首先要进行选题的设计。选题设计就是对微课内容进行设计。微课的选题是微课制作最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微课选题要具有价值性、适合视频传播、只讲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微课设计的第二个要素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之前,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对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进行预先安排和设计,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的好坏决定了微课的质量。虽然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而且时间在10min内,但微课也是课,要在10min说明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因此微课也要设计好微课教学各个环节和教学方法设计,包括导入环节设计、知识讲授设计、技能操作设计、练习检测环节设计等。微课设计的第三个要素就是制作手段的设计。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媒体呈现形式设计的好坏决定微课最终的表现,也决定了微课的效果。目前微课的媒体呈现形式多样,按制作微课的技术手段分类有实地摄录型微课、PPT演示文稿型微课、录屏型微课和混合型微课。
3中职教育品质微课的开发及制作
在微课的开发制作过程中,及时步要做的就是编写微教案。编写微教案的过程中,要熟知教材、教参和作业,编写教案的过程也是完善我们的教学设计的过程,能更加理清我们的教学思路,为下一步的脚本编写奠定基础。微课开发制作的第二步是编写脚本。脚本就是微课制作的详细步骤,有关微课脚本的写法,包括镜头、时间、文字以及解说词。微课开发的第三步是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
3.1实地摄录型微课
(1)工具:使用手机、平板、摄影机和视频后期编辑软件。(2)方法:对操作进行录制,然后在视频后期编辑软件中进行剪辑和修改。
3.2PPT制作微课
(1)工具:PPT软件。(2)方法:制作好PPT课件,然后在播放的同时进行屏幕录制和声音录制,保存为视频格式。
3.3录屏型微课
(1)工具:CamtasiaStudio软件。(2)方法:打开CamtasiaStudio软件,设定录制的屏幕范围和声音选项,开始录制,录制结束后可以直接进行修剪、添加字幕、添加背景音乐等编辑,保存为视频格式。
3.4混合型微课
(1)工具:CamtasiaStudio+PPT。(2)方法:用PPT软件软件录制知识点,用CamtasiaStudio录制屏幕屏幕操作,然后用CamtasiaStudio软件进行合成,保存为视频格式。目前,中职学校微课教学正在不断开展和实践中。在推动微课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微课的设计和制作水平,开发出更多的品质微课,确保教师和学生都满意。我们要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作者:董新春 单位:大连市计算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数学教育发展创新
摘要:
近年来,教育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伴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将教育改革的焦点逐渐与互联网相连,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断占据着重要位置。此外,关于数学天才的报道层出不穷,但我国的数学人才却寥寥无几。基于此,本文阐述了互联网的出现及特点、数学人才与数学天才的定义及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互联网时代下数学教育发展与创新,为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数学教育方面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
数学人才与数学天才;互联网时代;发展与创新
近年来,关于数学天才的报道是层出不穷。比如,沈阳二十中的数学天才在滑铁卢大学组织的国际数学竞赛中获得冠军。又如,22岁的刘路因其在数学上的专长而成为我国最年轻的教授。关于这类数学天才的报道不胜枚举,但在这些报道的背后,人们不禁反思,数学天才如此之多,为何数学人才却少之又少。如何把所学理论用于实际生产与生活中,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重点问题。与此同时,基于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网络通信的日益发达与普及,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社会。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数学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
一、互联网的诞生及特点
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的美国,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可以多台电脑同时操作的网络。互联网减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与外地的朋友和亲人进行视频从而减小彼此之间的距离,缓解相思之苦;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学习到课堂上老师没有传授的知识,总而言之,互联网的存在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互联网之所以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是因为互联网本身具备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以下几点:及时、互联网具有一个自由的环境。与现实的环境相比,互联网具有很大的自由,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浏览各种自由流动的信息,看这种自己需要的视频,数学天才与数学人才也可以通过视频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帮助自己更好发展。第二、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与熟知,数学天才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共享与别人共同讨论某一问题。第三、可以供人们免费享用。出于保护人们知识产权的立场,互联网上的某些信息需要人们付费才能观看,但是这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信息观看与网站访问是免费的,为数学天才提供方便。第四、互联网是一个平等的地方。在现实社会的环境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不平等的事情,例如,数学天才有一些数学方面的想法,如果想要和有、有能力的数学家交流时十分困难的。但是互联网却有很大的不同,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无身份、无距离的平等交流,为数学天才的想法能够与他人讨论与分享。第五、满足与他人合作的愿望。互联网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合作的平台。互联网实现了人们无距离的交流,数学天才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与有的数学家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数学项目。
二、数学天才与数学人才
(一)定义
所谓的数学天才与数学人才都是在数学方面有着非常大潜力的人,但是数学天才与数学人才并不等同。随着互联网速度飞快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学天才被人们所熟知,比如华裔澳大利亚的“数学神童”陶哲轩以及草根数学家周玮等等。数学天才是指生下来就具备某方面的天赋,这种天赋是一般人很难超越的,但是数学人才是后天“加工”形成的。数学天才即使有再强的数学计算或者数学推算的能力,如果离开了后天老师对他的数学教育也终将像仲永那样“泯为众已”。因此,数学天才要想成为数学人才还需要后天的努力,不断地学习,用更多的知识培养自己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发展的数学人才。
(二)数学天才与数学人才的反思
在中国,我们并不缺少数学天才,可是我们的数学人才少之又少。数学中国网作为数学爱好者最喜爱的网站之一,每年都会推出许多数学模型,这些数学模型使数学爱好者兴奋不止,但是能真正将这些数学模型应用到企业发展领域的人数并不多。为什么数学爱好者能够将数学模型用理论的方式解决出来,却无法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思维不够敏锐。多数数学天才生下来就具备数学方面的天赋,在解决数学问题方面总会有自己的见解,但是这种见解只是局限于理论的模型。由于长期平面化、不够立体的数学模型使数学天才的思维局限,不能很好地开发。
2、知识结构不够稳固。对于传统的数学教育来说,书面上已经形成的知识结构就是数学天才所要学习的内容,但他们对于这些知识的来源一无所知,因此在他们大脑中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就仅仅是书本上面的一页纸,这就导致了数学天才“纸上谈兵”,无法成为真正地数学人才。
3、教育的“平等化”。在传统的数学教育时代,很多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师,不能根据学生本身擅长的方面进行个性化教育。对于数学天才来说,课堂上简单的教学不能增长他们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流逝,数学老师讲的内容他们早就懂了,但是由于教学模式的要求,数学天才只能坐在教室等待老师一遍又一遍讲解自己熟知的内容,导致数学天才的能力逐步下降。
4、学生在性格上的局限。对于数学天才来说,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害羞的。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天才出于担心出错的角度,不愿意回答课堂上老师提问的任何问题,一方面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不利于数学天才将想法说出来与他们共同讨论。
三、互联网下数学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它的改革不断牵涉着社会各界人们的心。网络时代下的数学教育与传统的数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网络时代下的数学是生动形象、动静结合、操作简单、具有很大吸引力的一门学科。互联网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使学生在课堂上摆脱了枯燥的时代,一方面丰富了老师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吸引着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不断推动着数学教育的向前发展。
(一)立体化与生动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下数学教育事业变得立体化与生动化。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数学辅助工具是一些尺子、圆规以及相应的数学模型,一旦上到几何时,许多学生表示想象不出来,听不懂。时间一久,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数学的想法,这非常不利于数学教育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下,教师通过互联网将各种数学模型变得十分立体、生动。例如,当数学老师在讲正方体的表面积时,由于传统数学教育方式的限制,学生只能够看到一个已经制作好的正方体数学模型不能将它展开,但是互联网时代下,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同学播放正方体展开之后是什么模样以及表面积是如何计算的,使同学们对于正方体印象更加深刻。立体化、生动化的教学模式是数学教育的一大发展与创新,有助于推动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数学人才。
(二)互联网下的探究式学习,强化了学生知识结构
数学是一门注重思考与动手实践的学科。互联网时代下,数学教育摆脱了“一对多”的教育模式,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注重对知识形成的掌握。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网络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学生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并动手操作使学生对知识结构印象更加深刻。这种深入角色式的体验,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原理,从而进一步地强化了自身的知识结构。
(三)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互联网是一个培养人个性化发展的舞台。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做到“挖掘自身潜能”的学习。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可能就是几页数学题目,学生做完之后,老师要收上来进行批改。这种数学教育不但不受老师的喜欢,还不能将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在互联网时代下,老师可以选择将题目放到互联网上,分为简单、一般、困难三个档次。当学生登录到互联网上时,老师针对每个学生具体的情况按下简单、一般、困难三个键,这时学生就可以在互联网下写作业,写完之后由互联网本身进行修改并统计哪些题目是学生犯错率较高的题目,然后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这种个性化的数学教育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使一些数学天才通过后天的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变成一位数学人才。这样的教学模式使互联网时代下的数学教育不断进行着发展与创新。
(四)自由发言、资源交流
互联网较大的优点就是虚拟化。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害怕数学问题回答错误不敢发言,课堂氛围冷清只有老师一个人在一直不停地讲话。然而互联网时代下的数学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与创新,互联网时代下,学生与老师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下进行讨论。老师通过互联网将学生全部匿名化,不管是谁发言都不能看到名字,即使是老师发言也是匿名。这样,匿名环境下学生可以大胆发言、不怕出错、不怕害羞,能够有效做到资源共享,做到各抒己见,不断开阔学生的思维。
四、结语
总之,随着互联网不断地发展与普及,知识的日复一日的更新,使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模式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互联网下,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不断增强对数学自信心。新时期、新技术,不断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推动互联网时代下数学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为社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数学人才。
作者:贾灵柯 单位:重庆市及时中学校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高等教育变革
摘要:
分析了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大数据、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等方面分析了“互联网+”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的变革。
关键词:
“互联网+”;大数据;虚拟仿真
自从总理在2015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与教育业融合的程度就不断加深,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如何正确认识“互联网+”、如何把握“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变革平台,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变革是我国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互联网+高等教育”概念的内涵
所谓“互联网+”,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平台,从而实现互联网与行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就是用互联网技术改进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但并不是简单盲目的取代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通过融入互联网元素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提升教学效率[1]。
二、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缺乏师生互动
在传统的高等院校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体系的主体,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氛围非常沉闷,往往教师在台上声嘶力竭的讲解,而台下的学生却很少能够与教师进行互动。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没有积极主动性,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这就会造成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进而影响课堂效率和学习成绩。
(二)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课堂上教授的内容往往是有限的,仅仅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在IT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仅仅依靠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显然是不足以应对当今社会的真实用人需求。单一的课堂教学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需求,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演练实用技术的平台,而且对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也是不利的。
(三)知识陈旧,缺乏更新机制
同样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教师课堂上讲解和学生学习的都是很多年以前的知识体系。这些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知识固然很重要,是学生的必修课。但是,近几年的前沿技术教师也有必要让学生接触和学习。然而,目前很多老师自身也不是很了解这些新技术,同时学校也缺乏促进教师学习新技术的机制,没有建立起针对新技术进行师资培训的意识。
三、“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变革
(一)利用大数据,实现个性化教学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生活中,每天会产生大量的有用的数据。通过大数据系统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科学分析,可以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行为,可以让教师根据大数据所反映出的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从而使教师能够地掌握教学的起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逐渐建立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个性化教学。
(二)建设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
针对计算机实验教学,利用在线实验模式和实验云教学理念,通过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以将原有的线下的基于局域网的实验室资源整合到一个实验云中,学生通过登录云平台,可以看到平台内所有的实验资源,根据实验指导完成相应的实验,从而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开放[2]。学生不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上实验课的目的,并可以针对技术难点问题进行互动交流。为了实现学校的教学资源能够时时更新,实验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进行扩展,由于这种虚拟仿真实验云平台的开发接口通常都是开放的,所以除了云平台自身所包含的丰富的资源库以外,教师还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自定义制作自己私有的课程课件。
(三)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随着高校在教学、科研、教学设备等方面与互联网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变化,逐渐从单一走向多样性。慕课、微课现在早已经在大学里司空见惯,近年来流行的虚拟现实技术也正在逐渐走进讲堂。学生通过VR系列的软件可以形象地模拟各种物理学运动;可以导入三维场景的模型并通过互联网与浏览者进行互动;可以建立虚拟的人体模型,进行解剖和各种手术练习等。总之,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设计、医学、道桥设计、地质、水利水电等许多专业上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些教学上的变化和创新都是依靠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来实现的。
四、“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挑战
在高等教育的“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在迎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同样面临了不同程度的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对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绝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由于缺乏资金等原因,信息化基础设施普遍陈旧滞后,只能依托有限的专项资金进行局部的更新替代。同时,社会产业需求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高校需要更多地开展以实验实训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利用互联网元素,以校企共建为平台,将线上与线下服务相融合,从而提升高校专业的市场竞争力[3]。对于大学教师,首先要适应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应从知识的灌输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通过依托信息化平台和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和参加职业培训等方式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时俱进。
五、结语
高等院校通过引用互联网思维来实现教育的变革已经是大势所趋。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正在开始发生改变。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改革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但随着大数据、物联网、虚拟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师生的努力奋斗,“互联网+”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前途一定是十分光明的。
作者:李枫 王伟光 单位:北华大学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信息管理中心)
课题名称: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GH16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