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小学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小学教育论文

中小学教育论文:乡村中小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论文

一、艺术教育是乡村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的确,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德国的柯尼利亚曾这样说过,“诚实是艺术的较大要素。只要总对自己诚实,艺术就总在那里。”这说明艺术在德育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我国乡村中小学教育中,要加强艺术教育的高质量的实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始,能够有机会体味艺术世界的丰富、充实、自由和深邃,使人格更加高尚、独立、。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健康的情感

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个人对美的认识与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乡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阶段,而这又与学生对美的认识息息相关,因此,艺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兰格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客观表现,也是本性的主观反映”,艺术对人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艺术蕴含着视觉之美、听觉之美、秩序之美、礼仪之美、和谐之美,艺术的美无处不在。即使如此,中小学学生自身却无法领会到其中的真谛,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课程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去引领中小学的学生去感受和领悟。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情感,就迫切地需要艺术教育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心,这就强调了艺术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并为此提供有利的依据。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方向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它不断地激励着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而且不断地积极向上,越来越独立自主、人格高尚。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就更有其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查阅资料中得知,乡村的艺术教育不论是从师资、设备还是态度上都和城市里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必将能够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正所谓一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艺术教育带着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步入乡村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为了提高乡村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乡村中小学的课堂中艺术教育必须和其他学科一样,引领着乡村中小学生前进的步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培养,而我们的艺术教育就仿佛是一种促进剂,催化孩子们开花结果,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更加的培养和提高。特别是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实情况,这迫使我们对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要进行细致有效、切合实际地推广和重视。从而让乡村的孩子们的情感和整体素质得到更好、更地培养。艺术是为了人的性格的完善,为了人的修养的呈现,而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因此,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人文修养和整体素质,为了国家的文明发展,我们必须认清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为此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作者:张浩 宋怡静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中小学教育论文:艺术教育乡村中小学教育论文

一、艺术教育是乡村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艺术教育的教化作用和道德规范作用;在我国,也早在商朝时期就很重视礼乐教育,故有“殷人以乐造士,其学为瞽宗”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艺术教育,特别是农村艺术教育,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反而越来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今很多乡村中小学只重视主科教学,忽视艺术教育或者根本取消艺术教育。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并加强关注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真正推广和实施。我国的教育先驱孔子早在《乐记》中就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说,他的意思是转移风气,改变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这一观点说明了艺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就建议“把艺术与科学相结合,以艺术的灵感来激发科学的想象力”,这些都表明艺术与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农村人口居多的我国,艺术教育自然也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的确,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德国的柯尼利亚曾这样说过,“诚实是艺术的较大要素。只要总对自己诚实,艺术就总在那里。”这说明艺术在德育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我国乡村中小学教育中,要加强艺术教育的高质量的实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始,能够有机会体味艺术世界的丰富、充实、自由和深邃,使人格更加高尚、独立、。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健康的情感

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个人对美的认识与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乡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阶段,而这又与学生对美的认识息息相关,因此,艺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兰格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客观表现,也是本性的主观反映”,艺术对人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中小学学生自身却无法领会到其中的真谛,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课程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去引领中小学的学生去感受和领悟。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情感,就迫切地需要艺术教育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心,这就强调了艺术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并为此提供有利的依据。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方向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它不断地激励着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而且不断地积极向上,越来越独立自主、人格高尚。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就更有其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查阅资料中得知,乡村的艺术教育不论是从师资、设备还是态度上都和城市里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必将能够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正所谓一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艺术教育带着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步入乡村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为了提高乡村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乡村中小学的课堂中艺术教育必须和其他学科一样,引领着乡村中小学生前进的步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培养,而我们的艺术教育就仿佛是一种促进剂,催化孩子们开花结果,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更加的培养和提高。特别是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实情况,这迫使我们对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要进行细致有效、切合实际地推广和重视。从而让乡村的孩子们的情感和整体素质得到更好、更地培养。艺术是为了人的性格的完善,为了人的修养的呈现,而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因此,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人文修养和整体素质,为了国家的文明发展,我们必须认清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为此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作者:张浩 宋怡静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中小学教育论文:大学专业中小学教育论文

1教学内容要“少而精”

众所周知“,少而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特别是对小学教育专业来说,更应如此。本专业的大学数学教学时数只有150学时,远远少于一般理工科的200多学时的教学时数。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所涉及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训练与基本数学思想,突出重点,纲举目张。判断基础的标准要有两个考量。一是站在大学数学系统的角度考虑,哪些内容的能奠定学生深入学习的基础;二要站在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去考虑,哪些知识与小学数学有联系,能有效的提高师范生数学素养,促进师范生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通过这两点的考虑,就能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点在哪里。万万不可谈多求全,如果内容过多、过繁,过深,势必不得要领,脱离专业需求,对学生的学习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精选最基本的东西,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的实质、方法和思想,使学生在后继课程学习和以后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教学过程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

本课程的学习对于许多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循序渐进、有浅入深,尽可能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深入浅出、平实自然,不故作高深。应当通过典型的实例、直观的表述、详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的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抽象的数学叙述,正确把握和理解其内容的实质。在教学中要把握形式化度。由于教师受自己的专业研究影响,养成严谨的习惯,习惯追求叙述的一般性和抽象性,强调形式化和符号化。这对于以后不从事数学研究和教学的非专业学生而言,特别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来讲实在没有必要。一味的追求形式化,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而且歪曲了数学的本质,误导了学生。能用直观描述性语言去解释的首先要用直观性的语言去描述,让学生通晓其大意,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典型的例子,做适当的抽象,给出抽象化的形式,这应当是本专业大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形式。

3教材处理要紧密联系小学教学实际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有二,一是掌握掌握大学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与方法,为其它数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高观点的认识小学数学,提高自己判断小学数学价值的能力,把握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和思想,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紧密的联系小学教学实际。在教材处理是要考虑到这一章节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对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存在什么的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要把这种联系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使学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有一明晰、深入的认识。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要去研究大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呢?有的人会认为学过大学数学,这种联系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的,看待小学数学的有关内容会水到渠成的明晰与深入。其实不然,很多时候会深入宝山,空手而归。这就需要教师要适时的引导,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的认识水平。例如,极限与小学数学圆的面积、圆柱体积的推导;极限与圆周率;积分与面积计算等都是大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之处,而且这些地方也是小学教师是是而非之处。这样的联系既可以使含糊的东西变的明晰,也是学生增加对大学数学学习的兴趣,消除学学数学无用的想法与论调。

4教学要突出思想性文化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数学数学教学与其它理工科的大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是,该课程学习是其他数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不同之处是,理工科的大学数学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往往直接用于以后的工作,大学数学成为谋生的工具。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讲,其作用往往是间接的,更多的体现在教师对小学数学认识的层面,而很少直接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大学数学中所蕴涵的思想性和文化性也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如:讲极限,可以让学生体会曲与直,有限与无穷,与近似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处理的数学方法;讲导数时,可以通过导数概念的产生,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概念抽象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既可以体会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也可以感悟到哲学上抽象的一般过程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一哲学方法;讲中值定理,从罗尔定理到拉格郎日定理再到柯西定理,引导学生弱化条件,使结论更具有一般性,这个教学过程即可以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研究方法,也可以体会到哲学上特殊到一般哲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时不仅立足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应当挖掘出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点知识和技能,而且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及人文精神,乃至一般科学方法论,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和方法论水平的提高,去把握什么样的数学知识方法最有价值,什么样的知识方法最有价值,高观点的处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5教学要视基本训练,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好一门课程,单单掌握有关数学结论是不够的,要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并做好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很有必要的。大部分在数学上学而有成的人都能体会过,通过做题可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结论和方法;获得计算推理的能力;理解、掌握应用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本途径;同时也锻炼自己刻苦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培养创造性的思维的能力和习惯。这些对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们来说,也非常必要。因此要学好大学数学要有一定的题量来保障。但是,这些题既应有一些基本题,也要有一些经过一定的努力,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探索才能解决的题目。这些题目应具有有典型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应具有较高的训练价值。

6教学评价要科学合理

我国高校数学教学评价形式是笔试,一考定胜负,分数是学习的最终评价方式。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获得一个满意的分数。忽视了情感态度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目前,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入学门槛比较吸低,学生整体素质偏低。这种评价方式只能使教师面对考试成绩表上的一片“红灯”和逐年增加的不及格率,使学生在消极被动的应付考试过程中,对数学的恐惧与日俱增。因此必须改革已有的教学评价方式,结果与过程相结合,把笔试、小论文、作业、课堂表现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张基益 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小学教育论文:外国中小学教育论文

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在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大楼的正门前,有一座红色的尖顶小屋,上面醒目地写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ChildLeftBehind)。这是2001年由布什政府颁布的一项法案的名称。在这一法案的规定下,美国进行了十几年的教育改革,各校都建立了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教育的保障机制。我们在学校看到,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学习,小学生分组而坐,差异性教学、集体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校有专门的时间与专职的教师,在专设的个别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我们了解到,为了使每个孩子“不掉队”,有一所学校甚至申请到了专用经费,让四个教师辅导一个学生的学习。《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及适应培养现代人要求的教育方式,促进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使各个学校都显示出了鲜明的教育特色。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得非常投入与主动。

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口号到各中小学校提出的“阅读及时”“让每个孩子在学校生活得快乐”“让每个学生升入理想的大学”等明确的理念表达,我们感到,美国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实践,注重教育是否能增进受教育者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培养,注重教育能否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需求,达到满足社会需要的理想状态。在这种方向作用下,一切教育形式和手段都服务于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人、锻炼人和尊重人。美国学者及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追求把教育理论阐述得简明通俗,把简单的教育理论运用在实际中,在实际中抓好、做好。在务实思维方式作用下,教育处处以受教育者的感受和体验为本,注重教育实效。

二、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

美国各学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联邦政府、州政府及社区的法定责任是保障——保障经费,保障学校的办学权利,监督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则是自主办学,面向每个学生开展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美国中小学的运行机制是建立在校长负责、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的。因此,校长及教师表现出了对下负责的价值取向。正是这一层级责任分明的运行机制,使美国的教育统一管理有法规,有考试标准;学校有教学大纲,有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这一自主的办学模式体现了美国教育宏观上依法严格管理,微观上办学自主灵活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学校教育显现出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风貌,每所学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为每个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是每所中小学校都努力追求的教育目的。

校长负责、具有办学自主权的运行机制,使各个学校的组织结构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比如,纽约一所重点高中的校长,下设11个副校长,分别管理学生的各个方面。一所小学的校长下面不设副校长,直接设主任保障学校的教学秩序。除了编制的自主外,学校的机构设置也自主,一个学校一个特点。比如,各学校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组织机构名称就多种多样:有为学生及家长提供直接服务的家长接待中心,有为学生成长设立的心理、社会活动中心,有为学生升学设置的升学指导中心,有为学生选课设置的指导中心。这些机构的名称和功能虽有不同,但其服务学生的目标十分明确,功能十分明显。在学生升学指导中心我们看到,教师正在帮助学生选择大学志愿,从为学生争取奖学金到指导填写申请书、准备推荐信等,都做得十分周全。

在美国,我们考察的所有学校,无论规模大小、水平高低,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种对学校办学不予统一要求、自主的管理运行机制,是保障学校特色办学的前提。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

美国中小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在小学,教师有根据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教学的权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学校非常重视阅读教学和学生的创新思考。我所参观的美国小学要求学生每天要阅读30分钟,20-50页,而且要做记录。在中学,我们听的历史课,教师要求学生的阅读量每天要达到40页以上。我们见到的学校教材,都是厚厚的上千页一大本。原本认为美国学生课业负担不重的认识,在这里被现实否定了。美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明显体现出了追求兴趣性、综合性、专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一所小学,我们看到学生的一份作业,是统计本班学生眼睛的颜色。学生要统计出人数并制作成柱形图,还要写m统计报告,表述计算的方法。学生上的似乎是数学课,但却涉及了语文、美术、历史、地理等知识。这种学习在国内叫学科联动,在美国是十分普及的教学方式。在中学,学科整合的教学方式十分普遍。在一所初中校,我们看到同学科的两位教师共同上课,看到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研究教学的专用办公室。教师之间经常在教学上相互联系,自愿结合,自主确定选题,可谓实现了学科间的全部整合的教学。

在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在纽约一所考取名牌大学保持及时的著名高中,我们惊讶地看到,学生的及时节课是在乐队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管乐、舞蹈、戏剧、绘画。学生24小时的学习生活比我们国内的学生还要紧张。他们每天上十节课,每节43分钟到47分钟不等,每节课间隔只有3-4分钟。下课铃声响后,匆匆而行的学生穿行于学校各个楼层,到自己选修的教室上课,教师们则都在教室等学生。走班制的教学形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许多中学都开设了AP课程(大学预科),大学课程在中学就可以选修。许多高中学校的教师既在中学任教,又在大学任教。这种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结合,对学生在升学方面的指导十分有效。

四、学校设施的教学适应性

在我国,现行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较之以往不同的是:强调要凸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要跳出固定的教学班,采取走班制上课;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小组讨论、自由组合等学习方式将会成为常态。同时,研究性学习、选修课学习等新的课程形式也将提供给学生更多地选择。学习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必然要求学校的硬件设施与设备做适应性调整,而上述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的变化,与美国中小学校的教学是十分相象的。怎样使学校的设施条件适应课改的要求呢?我们不妨借鉴美国中小学校的经验。

美国的许多中小学校,其设施的学习适应性很强。走进教室,你总能被教室的色彩、光线和各种服务设施所吸引。为了适应教师在小组结合的形式下教学,教学班内三面有黑板;为了适应研究性学习,过去的专用计算机室的设备被分散到每个教室,学生可随时到电脑上通过网络检索信息;为了满足学生课堂生成的学习成果或作业的交流分享,教室内有可随时用于固定纸张的多条悬挂线。此外,教室内还有展示台、图书架、衣服柜、饮水机、洗手池等供学生进行研究学习时使用。每问教室都是一个文化氛围墙,都是设施便利实用的功能性教室。楼道和其他公共空间几乎也全是孩子们的活动展示天地,橱窗、展示柜、娱乐休憩角等随处可见。身处这样的环境里,你会觉得这不是教室,而是学习生活的快乐屋;这不是楼道和空场,而是陶冶情趣的美育园。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不错了,现在该进行的是软件强化管理了。比之美国学校设施的教学适用性现状,显然硬件投入“饱和”的看法是存在认识误区的。借鉴美国中小学校教育设施建设经验,我们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所学校要研究修改现在办学条件的标准,使其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要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必要的设施改造,增加满足灵活多样教学需要的功能。笔者认为国内学校的建设也应本着实用、多样的原则进行必要的投入。今后的财政拔款要支持学校按照多功能的标准进行改造。从美国中小学校楼道、教室的功能化,我们看到了这种改造的必要。如果我国中小学校建设在硬件继续提供保障,那么,以软件为主的课程改革也将会进行得更加顺利。

五、以评价问责制保障教育质量

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颁布后,各个学校都实行了教育的标准化,明确了学生的毕业标准,并按照标准制定了具体的保障措施。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联邦政府采用问责制来促进法案的实施,设有专门的组织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并将评价结果给学校,以督促学校进行改进。这种以评价督促学校促进教学的制度受到了校长们的欢迎。一位中学校长说:“过去校长要参加许多会议,现在不用了,现在学督只看数字报告,哪方面下降就提醒学校改进。校长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学校工作。”通过对中小学校实行教育评价为主导的宏观管理,使美国的中小学管理既能做到法定性统一,又能实现各校办学自主,上下两方面都能各司其职地工作。

美国中小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十分突出。我们考察的所有学校,给每个学生都建立了学习档案,学生上的课、活动表现、所修学分等都记录在案,这些档案将与学生上大学密切相关。校长要组织十分具体的学生学习档案的数据统计工作,以符合上级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要求。每个学生的档案包括500多条信息,其中仅学生的基本信息就包括:祖籍、收入、电话号码、免疫信息等,此外还要统计有关学习的信息,包括学习状态、统一考试成绩等。

学区对学校的必修课程采取统考的形式,试卷由学校评判,但学区会随时对学校进行抽查。抽查时要求学校把所有试卷都上交,由学区组织人重新评判,以检查学校阅卷的真实性。各个学校都由校长组织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决定教师的去留任用,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改进工作。在我们所考察的学校,有的每年开展三次对教师的正式评价,评价时随时进课堂、随时观摩,评价后要将改进意见反馈给教师。这所学校还用5%的预算鼓励教师改进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新教师,规定必须先实习,经过专门的评价,方能获得独立授课资格证书,那时才算正式教师。学校一般采用教练式的帮助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取得资格证书。校长每周都与教练研究指导青年教师。美国纽约市建立的自上而下、目的明确、标准清晰的评价系统,发挥了教育的导向功能,使各中小学校的工作得以有序、有效地开展。

六、值得借鉴的纪律法案

每所中小学校都少不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习惯上称之为养成教育、品德习惯培养。对中小学生提出行为守则和规范要求,是常用的教育管理方式之一。然而,你见过以法律的形式对学生提出纪律要求和进行行为管理的教育形式吗?在纽约市,我们就见到了这样一个法案。

纽约市约克学院附属皇后科学高中校长张洁女士在与我们交流时,带来了一本纽约市纪律和干预措施标准(纪律准则)。在另一所高中,校长将《纽约市教育局幼儿园至12年级学生权利与责任法案》送给我们。我们遂将此作为考察学校学生纪律管理的一个重点内容。这是近期颁布的教育法案,于2008年9月生效。此法案将学生的行为表现划分为五级,从幼儿园高年级至高中12年级的违纪行为的划分是:一级,违纪——不守纪律的行为;二级,违纪——扰乱性的不良行为;三级,违纪——严重扰乱或危险的行为;四级,违纪——危险或暴力行为;五级,违纪——严重危险或暴力行为。五级规定的具体违纪行为计124条。此法案的核心是纪律措施部分,分别提出了针对124条违纪行为学校可以采取的措施以及在适当情况下,在纪律措施以外可以采用的指导干预范围(若干条)等。法案详细具体,措施规定明确,不是一份只就纪律说纪律的常规管理规则,而是一份以行为及其所承担的责任为主的法规性规定。我们问过多所纽约中小学校的校长,他们都一致肯定了这一法案的有效性,认为这可以使学校在与家长和学生就行为管理方面达成共识时做到有据可依。

反思国内教育,中小学生行为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提出规定多,对违反规定的惩罚措施少。只从正面教育的方式提出要求,对一些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就显得十分软弱与无奈。借鉴纽约市的经验,我国也应该制定一部“行为法案”,使更多的力量能够依法参与学校的管理,参与学生的行为教育。我们应该重新修订对学生行为要求的纪律规范,加大对违反纪律行为的惩戒力度,明确对具体违纪行为实施惩罚的具体措施,使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所承担的责任及后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校在严格管理学生行为方面“有法可依”。由此说来,纽约市的这一学生纪律管理法案,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七、引入竞争机制的特许学校

美国的特许教育(charterSchool),简单说就是以法律作保障,以政府经费作支持,以多元办学为主体,以面向学生提供品质教育为目的,以竞争为机制且获得政府及教育部门特殊许可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的发展方兴未艾。从1991年及时所特许学校建立,到现在已经发展到全美40个州和一个特区,共有4300所学校,120万美国中小学生在此类学校就读,占美国中小学在校生人数的3%以上。现在许多美国家庭都接受把孩子送入特许学校,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排队等候让孩子入学的情景。

特许学校获得了美国部门方方面面的支持,获得了众多家长、学生的认可,虽然存在争论,但现实的发展却是一路绿灯。其原因在于:特许学校特在学生可以选择学校,但学校不许选择学生;特在必须签约面向每个孩子提供品质教育,如果不能满足品质办学的要求,就让你“死亡”关门;特在只要你以提高质量、保障质量为目的,就可以享有不受干涉的办学自主权。特许学校的出现,给美国公立学校、私立学校都带来了压力。我们觉得美同人在探讨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上是有了作为了,是有了以机制促质量的办法了。

这种以大动体制之刀的改革也许并不适用我国,但这种基础教育必须面向每个孩子开展品质教育的办学模式,未必就没有可借鉴之处。把选择学校的权力交给家庭,把不许选择学生但却必须提供品质教育的竞争机制引人学校,在保障品质标准的前提下,把办学自主权下放给办学者,开放给家长、社区等参与者。在政府大包大揽全权办教育中,用这样一个活性因素激起波澜,促进教育的均衡品质发展,难道不是我们各级领导和基层办学者以及其他关心教育改革的有识之士的期望吗?

通过对美国教育状况的考察,笔者看到了美国学校的办学成绩,受到了很多启发。笔者也感觉到过于放开(也可称为放任)、各自为战的办学运行机制也有它的不足。较大的不利是这种各行其是的办学难以形成一个研究共性的教育平台,难以保障学生教育的连续性与高效能。在交流中我们感觉到,美国的校长难于和我们讨论诸如教育的专业化、教育的整体效能等重要问题。基于各自办学基础上的实践,虽然显得丰富,但也难以形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振,这也是美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在国际上始终落后的主要原因。

与考察团其他成员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美国教育对自己较大的影响是教育理念的冲击。但这种冲击不是直接来自教育理念本身,而是实实在在的在理念指导下的实践。美国各中小学校所表述的理念不难理解,语句也平实。但就是这简明、平实的理念却与实践的联系是那样的紧密。学校教育的灵活多样、工作扎实、组织严密、十分重视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所有这些又都与教育理念紧紧相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大家也认为,中美两国国情确实不同,不同的国情与文化传统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双方可以相互借鉴的,双方的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也有互补性。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努力力、好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为中国及人类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是笔者两次赴美考察所强化了的教育信念。

摘要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等理念指引下,美国教育创造了不简单的成绩。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有:自主办学机制、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学校设施的教学适应性以及以评价问责保障教育质量,此外,纪律法案、特许学校也展现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特色。美国中小学教育利弊共存,但中美教育可以相互借鉴,在一定范围内也有互补性,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可以为我们办好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教育机制

中小学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教育论文

摘要:由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是农村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小学;教与学;构建

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这一层面式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

(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

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是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导演、导游、导师”三维角色三种境界,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后者更充分地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益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一)探究准备

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良好的思维材料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1.创设情景

(1)迁移学习。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学法的铺垫。(2)情景引入。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实例、游戏、故事等引入。

2.提出问题

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构建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准备多种探究性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可分三步:

1.独立探究。采用尝试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尝试的材料(自学课文、操作演示、动笔练习等)和尝试思考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尝试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做到边尝试、边思考,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通过学生尝试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

2.合作探究。采用讨论质疑的方法。在学生通过尝试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运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讨论;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新课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启发思维的关键或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见解。小组讨论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质疑;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学中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

3.发现知识。学生经过尝试、讨论试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知识归纳构建;发现学习规律,概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三)探究深化

这是检测巩固运用新知识,掌握运用学法、形成技能的环节。

1.尝试。这是检测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掌握学法和运用学法的尝试;练习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

练习要环绕目标,突出重点,有基本练习、综合或专项练习、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练习要有开放性,形式要多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2.评价。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让学生互批、互评、互议,评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过师生互评,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功能和自主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3.总结。一方面让学生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另一方面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深化作简明提示。

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等方面实现有机转换,确保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学、尊重师长、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地域,为我们提拱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针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实际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大处着眼就是对各年级学生应达到什么标准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处着手就是从平时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就是结合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扎扎实实工作,实实在在落实德育的各项措施。我们以“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为主题,紧紧围绕发展创新的内容开展了,少先队、团队演讲比赛活动;以“养成习惯,收获命运”为主题开展了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活动;以“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为主题连续举办了校园艺术节,开展了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班活动;以尊重自然,强化和谐”为主题,引导学生将爱护、保护环境与自,身文明修养相结合,开展了从我做起,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动;以“珍爱生命,遵守交规”为主题,开展了尊重社会,强化规则意识的话动;以”诚信、助人、尊师、兴教”为主题,开展了每学期四次的团队观摩话动。我们还特别重视新生人学、新队员宣誓、校园每日常规、毕业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1.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探究.在问的内容上,指导学生”善问”,即把握何处问、怎么问?

2.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若要教学打动每个学生,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选择,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去寻求自己的发展和提高。

3.给学生尝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在自主尝试、实践探究中形成的。从模仿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尝试”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定向一自学—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内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强化了探究意识,提高了受挫意识,进发了成功意识。

4.给学生创造的天地。课堂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学习与成果的展示。但是学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师、怕提问、怕学生。应该培养“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只有体现出这种“不怕”的精神,才能显示出孩子的求知欲,学生才能敢学、敢问、敢拼、敢和教师争辩,才能创造出一堂好课,才能实现孩子真正的发展目标。树立我能、我会、我棒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实践、自主创造,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

(三)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加大学校教育合力

由于农村地域的差异,决定了农村经济、文化的不平衡,积极探索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提高农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1.校内资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师、一块奖牌、一件作品、一项工程……”,若将这些统计、整理,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资源。

2.乡土教材。“民俗民风、乡土文化、特色产业、人才人力……”,不仅是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是好的教育资源,它既可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又能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乐意接受。

3.家长交流。“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家长学校咨询活动……”,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与交流,同时,学校也从家长那里得到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怪有人说家长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4.学生活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团徽下的宣誓、板报专栏、校规校训”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竞赛等有益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劳动之艰辛,亲历知识的需求,触动求知的欲望。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从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启智、健体”的高尚品质教育。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很多农村学校、教师习惯于大考、小考后把成绩公布于众,然后仔细排出名次,甚至把分数到小数点后几位。这种做法偶尔为之,可能会给学生适度的压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但频繁用这种手段,甚至将之作为控制、刺激学生的有力武器,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长期如此,将破坏学校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生活在焦虑和压抑之中。最可怕的是,对排名靠后的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教育无小事,采取任何教育措施,都应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利益。我们在课堂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了不同的评价形式;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认真对待;对学生的认识和实践结果。正确的给予充分的肯定,有独到见解的大加表扬,错误的不直接否定,更不草率批评,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阅读资料、师生交流诸多方面得到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运用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四、多种途径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

(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的发展

农村学校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在教育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把有限的资金均摊给各个学校;只能是杯水车薪。推进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资才能见效,而集中投资的前提必须是调整学校布局,撤并部分不足百名师生的“袖珍学校”,集中力量和资金建设示范化学校,因地制宜抓好“计算机、闭路电视、广播”三网合一的“乡镇网”及各个学校的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农村“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偏多,素质偏低,观念相对落后,教法相对陈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建好农村学校卫星网这一“天网”和互联网这一“地网”的同时,还要加强“人网”的建设。一是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吸引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通过发达地区对贫困农村学校的支教、城镇和农村学校教师的轮流任教、城镇教师定期送教下乡等形式,共享“人网”资源;三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四是加强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基本功素质;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利用农村独特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农村进行新课程改革,环境、设施等并非课改教师所想象的那样——无缺。然而,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专业教室……,时刻困扰着课改的如期进行,作为课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农村那些平凡朴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诸如踢毽子、打沙包;荡秋千、促泥鳅、扭秧歌、舞龙灯等活动;都对学生的自主参与、群体合作、情趣爱好、创新思维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引导得当,并加以创新改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忽视校本教研,盛行分数管理。为了扭转这种重分不重人,利益驱动代替事业追求的被动局面,必须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为主,通过教学反思、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协作尝试、说课评课、案例评选、探究创新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五)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强化家长与学校间的联系

家庭不仅是学生温暖的港湾,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诚邀家长与课改同行。无论是实施课改年级的教师还是其他年级的教师,都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做好宣传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举行家长开放日、开放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纵横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平等对话。在对话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六)健全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评价有鉴定、改进、激励、管理与研究的功能,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建立教师教育教学综合量化管理办法,不“以分论赏”,抓管理、促教研、评估教师工作;在学生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杜绝公布成绩和用成绩排名次的错误做法;鼓励学校、家长、社区共建有效、合理、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进行新课改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课改文化氛围.

中小学教育论文: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发展策略研究

一、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总的策略

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总的或根本的策略应该是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强调运用教育技术的 理论与方法支持和指导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上要求从培养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 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学习者能够有良好的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更加重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让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成分。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新信息技 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好的机遇,它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供选择的学习资源,还将导致教育思想、教育 观念、课程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手段乃至教育体制等多方位的变革。因此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来 考虑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发展策略。

新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孤立地在教育中必然地发挥作用,它必须要在现代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现代教育思 想的指导下才能对发展全民教育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把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中小学教育系统的有机组 成部分,与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目标,正确地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征,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确定合理 而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用教育技术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支持和指导,才能 发挥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真正做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新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和优势,达到优化教育系 统的目的,实现全民教育的宏伟目标。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思想和 方法符合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应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对各种教育系统进行地分析、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 。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环境和条件。 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扩大了学习的资源,改善了学习环境,丰富了传授的方法与途径,但必须对与新信 息技术的应用有关的教学过程和新信息技术所构建的学习资源环境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才能保 证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这正是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的组成部分。

二、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一般策略

(一)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决策

教育中应用新信息技术是百年机遇,不可放过,但必须走一条自己的路,要面向未来、着眼现阶段,作好 分阶段总体规划是当务之急。

应建立各种专家咨询和调查研究的机构和组织,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重大决策应在有关专家多角度、多 层次评议、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的连续性。

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是一个新的、投入较大、影响深远的课题。国家教委和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需要围绕这一新课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应从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整体改革,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 学模式、学习方式、方法和过程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行有效的实验,并定期地、有组织、有计划地作定量定性的 跟踪调查,以及时分析现状,发现问题,修订策略,推动进一步发展。

要重视对信息社会中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模式的研究,建立适应国际化、个性化、信息化的信息教育课 程及其它相关课程目标,着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尤其在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方面作深入思考,重 新确定计算机教育的政策和目标、学科内容,摆脱强调程序设计语言的偏向,以计算机应用为主,把计算机作 为教与学的工具,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其它手段去探索、获取和处理各种知识信息的能力。

要重视对新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建立与新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 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开展与新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课程目标、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的研究,重视对新信 息技术应用的评价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包括对成本效益的评价、对应用新信息技术的教育系统有效性的评 价、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等与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关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各方面的评价。

要研究制定信息社会中的教育政策,尤其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规划、政策和策略。无 论是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还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它们在教育中的应用都需要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尽 快作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和策略,并切实有效地组织实施,这是当前新信息技术的发展特 点所要求的。

(二)加强政府行为,切实处理好几个关键的问题

1.领导的重视与认识问题

各级领导的重视是推动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关键。领导者的重视及正确的认识可以直接转化 为政府的一系列有效行为。由于存在经费、认识、师资、软件以及升学压力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新信息技术 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发展十分缓慢。如果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行为来推动,十分有利于新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应用的发展。

2.经费投入问题

首先,各级政府应为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建立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确保经费投入,可以考虑以下一 些可供选择的措施:

(1)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中设立专项资金,通过拨款、奖励、 补助、贷款等形式向中小学增加投入;

(2)通过制订企业向学校资助经费可抵税收的政策, 鼓励企业向学校提供资助和各种设施;

(3)通过教育附加、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筹措经费, 同时通过奖励、补助等形式鼓励中小学继 续自筹经费,投入新信息技术的应用;

(4)考虑确立

教育部门购置教育资源的价格优惠政策;

(5)积极争取国际援助, 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和一些民间组织与中小学共建。

其次,切实保障硬件、软件、培训和管理维护的合理投入比例,发挥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再次,国家在经费投入政策上应有所倾斜,尤其对经济落后地区和条件较差的中小学,要增加拨款和补助 的比例,以加快其发展速度,缩小教育差距。

3.硬件问题

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程度取决于国家、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不应盲目追求近期、较高 技术。每个地区、每所学校要根据自己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同的教育教学需求、资源与约束条件来确定自 己最基本的教育技术设备作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条件。

同时,必须对硬件维修、维护措施作出有效的安排,以保障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 有效应用。

4.软件问题

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是保障新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去改善教育质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为此,必须采取 以下措施:

(1)建立有效的教材建设和软件开发机制与科学的质量标准 教学软件的质量和它能否被教师和学生接 受是使用新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材建设和软件开发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与科学的标准。

中小学教材的设计、开发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的组织规划下,由学科内容专家、学 科教学教师、教育技术专家、教学媒体专家、软件编程专家、教育心理学专家和教学研究人员等多方面专家组 成的小组共同设计、开发,并要有相应的政府行为,形成相应的规划、投入、管理、设计、开发、试用、反馈 、修改、评审、生产、推广、出版发行的工作系统。

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视听教材和计算机课件的开发标准和纲要,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软 件规范标准,加强视听教材和计算机课件的评审。所有软件均应有配套的使用说明或手册。

软件开发中要特别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参与,要了解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并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在相应教学环境 中的相互作用。要注意软件不是课堂教师的电子替代物。

(2)建立若干高标准的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的骨干编制基地当务之急是中央和地方应建立若干高标准的 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的骨干编制基地,统筹规划,重点投入,分区协作。采用政府与企业联手的方式开发软 件(由国家教委提出软件产品的详细指标及要求,让企业投标制作,版权归国家教委所有)以增强软件开发能 力,克服开发人员和资源的严重不足。软件开发必须重视前瞻性、适应性、交换性,以实现资源共享。

(3)在软件开发上提供特殊政策 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属于特殊商品,既要面向教育市场,又要实行 特殊政策,在一定时期以文字教材的收益补贴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的建设,国家和地方都应有重点投入,或 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吸收社会资金编制中小学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通过确立对教育行业优惠的市场机制, 教育电视台或计算机网络传送等多种形式促进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的流通。通过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评选 、软件竞争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教材或软件的开发,对编制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应视为“着书立说”, 国家和地方应有相应的认定与奖励办法。

(4)适当引进国外的教育教学软件 适当引进国外的教育教学软件,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学的实 际进行改造和编译,提供给中小学使用。引进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借鉴国外软件制作的经验和技术。

5.培训问题

任何一种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创造力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是教师使用新信息技术的自觉要求和能力。因 此,建立一支足够数量的、稳定合格的现代化干部教师队伍,是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成功应用的关键。

(1)建立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并重的培训体系 要在教师继续教育以及师范院校中开设教育技术课程和 计算机等信息文化课程,培养广大教育行政干部、教师和在校师范生的信息文化意识和适应新信息技术的教学 和管理能力。培训必须形成制度,经常地定期进行,以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2)要特别重视对校长的培训 校长是推动新信息技术在学校应用的关键力量,因此要特别重视对校长 的培训。教育行政人员对信息文化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对与新信息技术有关的国家政策 的理解与执行程度,重视对他们的培训,有助于为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合理的行政支持 。

(3)要重视专兼职电教教师的培训 首先要普遍地进行岗位培训,实行凭证上岗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分 级组织专业进修、学历、双学历教育和骨干教师培养,逐步形成一支合格的、稳定的、拥有更多教育技术、教 学设计和媒体专家的电教教师队伍,适应新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

(4)对学科教师实行全员培训 学科教师是应用新信息的主力军。对学科教师要实行全员培训,除了关 心他们技能的提高外,还应注意他们态度的转变,利用一切机会阐明新信息技术和相应的教学软件改进教学过 程的教育结果,要尽可能联系课程、联系教师的经验和观点来进行培训。要注意到教师使用新信息技术的勉强 性常常是设备使用中实际困难的反映;要注意消除教师对媒体会代替他们或降低他们的地位和作用的担心;要 注意消除教师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他们对新技术的不适应的心理。

(5)重视加强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要重视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把“教育技术 基础”和“计算机基础”列为必修课,为学校输出适应信息社会和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合格教师。

(6)重视对教学软件开发人员的培训 重视对教学软件开发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 术。尤其要加强教与学的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培训。

(7)建立分级培训体制 采用分级培训体制, 利用和改进现有的培训系统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培训,除 调动中央和地方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外,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培训。

(8)重视对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价 要以行政、法律、 经济等手段规范、吸引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 参加培训,并重视对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对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和干部要有一定的政策鼓励他们通过自考、 远距离教育等形式进修第二学位或获取证书。

6.管理体制问题

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必须按照系统原则进行科学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和效益。

要将新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纳入中小学“双基”督导、检查、评估范围,制定评估标准和相应的政策,分 类推进,督导检查,促进新信息技术应用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1)尽快改变视听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分而治之、 多头管理的状况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中小学电化教育 与计算机教育基本上是分别管理的,从国家教委到地方,甚至到学校,多为两个工作系统,彼此分离,人们在 思想观念上也常把二者分割并列,这已带来管理上的很多问题,对于未来的发展更为不利。因此,只有采取相 应措施将二者统一起来,才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规划与设计使用,才有利于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 教育中应用的协调发展。

(2)教育电视台的建设与管理在当前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 它直接关系到卫星电视教育网络的发展和 卫星电视教育的成败,对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目标至关重要。国家教委应尽快与广播电视部 门协商,制定一个教育电视台管理条例,促进教育电视台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管理,提高社会效益。 对于教育电视节目进入有线电视网,国家应在立法上加以考虑。

(3)搞好教育电视栏目,合理设计和编排节目内容 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要,搞好教育电视栏 目和节目内容、形式的合理设计和编排。卫星电视教育的主要落脚点是中小学及家庭、社会,卫星电视教育节 目播出的主要对象和客观评价者之一是中小学,优化节目播出的基础源泉之一是中小学教育与教学实践。因此 ,教育电视台应针对中小学实际,播出与中小学教学配套的小版块节目,配合课堂教学,同时办好“开放性课 程”和各类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校内电视接收和闭路系统,同教育电视台“联网”形成相互配合施 教、两翼齐飞的态势。

教育电视要为中小学提供与学科教学配套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总体上要做到与中小学教学进度基本同步或 略超前,这样一方面可以给中小学教师提供一种教学示范,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将有关的教学材料整合到课堂 教学中去,以充分发挥教育电视资源的效益。

(4)重视教育电视节目的反馈 要重视教育电视节目的反馈, 建立有效的教育电视节目收视情况反馈网 络,定期开展节目收视调查,收集反馈意见,以调整播出计划和修改教学节目。

(三)普及和提高基于视听技术(投影、录音、电视、录像、语言实验室、计算机辅助教育等)的多媒体 教学形式,大力发展基于卫星通讯技术的远距离教育形式,积极试验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形式和基 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

这一策略的实现,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策略:

1.分类指导,分层推进

当前在经济比较发达,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发展较好的地区,多数中小学的校舍、师资、一般教学设施、 正常经费等办学的基本条件已经达到基本要求,学校科学管理基本成型,教育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校长一般 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意识,在这些学校中应大力提倡应用新信息技术。在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较差的地区, 多数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在这些学校应首先改善基本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信息技术的应 用,并利用已有的新信息手段开展师资培训。对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考虑到既能在有条件的地区与学校迅速 有效地发展,又能对较为落后地区与学校进行辐射与扶持。

有条件学校,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确定不同层次的应用新信息技术的目标和模式,分步推进。在多 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兴起的情况下,必须仍然重视以投影、幻灯、录音、电视、录像等视听媒体为主的多媒体 教学形式的应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确立一批不同层次、不同应用模式的示范校,要重视和扶持一批 条件较好的学校积极试验和推广多媒体教学形式和网络教学形式,影响和带动一般。

我国多数乡村贫穷落后,中小学布局分散且条件较差。对这些学校来说,首先的是确保最基本的办学开支 、维持正常教学、改善办学条件等问题。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应用新信息技术发展教育可以有两个基本方法: 一是以中心校为点,充分利用县乡建立的广播电视接收装置,接收广播、电视教育节目,获得教学资料和教育 信息,建立县乡教学资源中心,开展教研与教师培训,进行德育与公共课教学;二是在学校和班级进行以常规 媒体应用为主的实验,取得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推广。

2.多类型、多层次布局

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新信息技术,可按照如下四种类型和层次布局:

(1)重点配置,形成若干应用新信息技术的教学点 有些中小学的班级、学科较多,物质条件与经济力 量有限,教育方式和手段又需逐步更新。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把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放在年级和学科上 ,在一些宜于应用新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又需重点保障的学科与内容上,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投影、幻灯 、录音、录像与计算机等设备和相应的软件。

(2)以班级为基点,形成应用新信息技术的班级体系在一些条件较好的中小学,适应班级授课制,把应用 新信息技术的基点放在班级,在每个教室里装备投影、幻灯、电视、录像等视听设备和计算机设备,给教师提 供相应的软件和教材,方便教师使用。也可以在电化教室、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室、音像阅览室等一室或多室 配备投影、幻灯、电视、录像、计算机等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供一些学科使用。

(3)以学科为基点,形成应用新信息技术的学科专业体系 在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的情况下,班级授课趋于“专业化”,个别化教育逐步得到发展,多数学科教学在专业教室进行。适应这种情 况,学校把新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点放在学科,在每个学科的专业教室除装备相应的演示、实验设备,挂图、教 具与学具外,根据学科需要装备特定的视听设备、计算机设备和教学软件。

(4)以多媒体教学形式和网络教学形式的试验为中心, 将基于视听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和基于卫星通 讯的远距离教学形式等多种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组合形成现代教育技术体系。

在少数办学条件有根本改善的中小学,在新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基础上,以发展多媒体技术为重点,建立 校园网,形成包括广播电视、录像、通讯、计算机与投影、幻灯、实验设施等各种应用形式在内的网络系统, 覆盖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并留有接口同国内外联网。

3.建立资源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强调媒体的优化组合利用

新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建立正确的资源观念并强调资源共享有利于充分有效地利 用新信息技术。当前中小学经费短缺,软件、硬件缺乏,应该在省、市、地、县、乡(镇)、学区建立学习资 源中心,为周围学校提供资源服务,实现资源共享。这种资源中心还将为开放学习和个别化学习提供条件,促 进学习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学习化,为实施全民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任何媒体都有其特定的作用,能够解决特定的教学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新的信 息技术或新媒体,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已有媒体技术的作用,通过教学设计,对媒体进行选择和优化组合,以 最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中小学教育论文: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选题和原则

目前,教育的改革已经从体制的改革转向课程和教学过程的改革。教育部《面向21世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这样的改革实验,既在宏观上涉及到学校教学系统的学生、内容等要素,也在微观上涉及到认识、情感、技能、需要、兴趣、意志等,涉及到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为教育科研提出了新的课题。

我们认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应针对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急待解决的问题,联系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实际开展教学课题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设计至少可以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一、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选题指南

1、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研究

新课程实施的研究;优化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课程现代化的研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研究;改革普通高中课程适应办学模式多样化的研究。

2、教学论研究

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方法论的实验与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各种教材(特别是地方教材)应用研究。

3、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

计算机辅助(整合)学科教学研究;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研究。

4、教学管理研究

学科教学评价研究;教师工作评价研究;学校教学工作评价研究。

5、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研究;儿童潜能开发研究;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研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6、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教育现代化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目标要求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及途径的研究;先进教师选拔与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的前期论证

课题的前期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的工作,一般把这一过程分成三步:(1)明确研究方向;(2)周详研究计划;(3)进行研究可能性的自我分析

总之,通过教育实践,挖掘研究方向,提炼课题雏形,设计研究课题的内容。

课题的前期论证的关键是完成八个要素的推敲,它们分别是:

1、课题名称的确定课题名称在内容上要突出课题的重要性,性,

名称要醒目,要恰如其分。一般由三个成份组成:主题词、定语和有关技术说明。例如:南京市教研室承担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三期)重点课题“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立项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其中主题词“导学式大单元教学模式”,定语“初中”和“语文”,技术说明“教学模式的研究”,名称醒目,,一目了然。

2、目的的论证指对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重点考虑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目的是以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单元为依托,以学习方法指导与实践为主线,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与生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的一种开发性的单元教学模式。其理论价值是以构想体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习心理学,系统论整体性原则,建构主义等为支撑。其实践意义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和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从而提高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背景论证指的是对该课题方向的国内研究现状的了解与简要分析。别人已做过什么研究,还需要做什么方面的加深研究,其意义是什么?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语文学科的地位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责任和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二十多年语文单元教学模式的背景,我国语文教学中接受式教学、分析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模式几乎一统天下,长期陷入“高投入低消率”的怪圈,语文教改不从宏观上着眼,仅仅停留在一技一法的改革上显然是不行的背景。另外,借鉴了河北省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念和构建的“一体两翼”(“一体”指课堂教学,“两翼”指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环境)的框架以及宜昌市开展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课题研究的成果,在此社会和学术背景上提出了该课题加深研究的内容,阐述了其研究的意义。

4、基础论证指的是课题承担者已有的基础的客观的估计。它一方面包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成员结构合理、学科结构、学术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另一方面指的是已掌握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已形成的假设或阶段成果等。基础论证也可以说是条件分析,除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学科结构、学术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以外,还包括课题组的工作环境情况等。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成员均是南京市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另一方面是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二期)重点课题“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深拓宽的。

5、内容设计指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是研究计划。内容设计要把课题从结构上分析,其包括几个子课题,子课题又包括几个部分,就是结构的科学树。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八课型”,“八课型”也就是子课题。“八课型”是指“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回读课”“延伸课”“活动课”“

作文课”“测评课”几个部分,每一个课型均有学校课题组分别研究形成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模式)。最终构成了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主体内容。

6、步骤设计将研究任务和目标加以分解,与时段结合起来,落实到人,制定分阶段的操作计划。

7、方法设计指课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

8、成果设计指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集(教师和学生)、教学案例集、制作(光碟、教学具)等。

三、中小学教学课题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怎样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怎样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

2、科学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有推广价值。

3、过程性原则

学校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教育影响,引导或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向教育者预期的目标转化的过程。教育要求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动,成为他自己的要求,才能转化为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不是在研究室里查资料,一蹴而就的。

4、合作性原则

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是研究育人的活动。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提出往往来自及时线的教师,虽然它也可能研究教材教法,但这种研究不只是凭经验转承,形式上也不一味要求传帮带,课题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调查分析、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是通过分工合作的关系来完成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

5、推广性原则

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参与人员的群体性,研究过程的验证性,所以其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的、阶段性的成果,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是显性成果,还是隐性成果,都会在课题组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由此逐步辐射开去,影响到其他学科、周围的学校和地区。因此,课题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具有推广价值。

总之,学校教师搞课题热情高但欠缺系统理论和研究技术,表现出对专家的强烈渴望;科研专家的研究缺乏实践环节,急待直面学校实践,这也是科研专家思维方式的转向。所以教师与专家、学校与研究机构相结合是中小学课题研究必经之路。

中小学教育论文: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教育部日前制定并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制定并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是、教育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纲要提出,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纲要指出,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应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实践的原则,要不断更新观念,在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较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较大耻辱的观念;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帮助学生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纲要要求,要通过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中小学德育课程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充实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理科课程应结合教学内容,丰富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和民族精神的内容;艺术课应包含经典民乐、民歌、民族戏剧欣赏和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要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以及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小学校每周要安排1小时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全校性的主题教育活动,要坚持升降国旗制度。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总时间,初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20天,普通高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30天。 纲要强调,中小学校要把在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情况,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加强督导评估,建立表彰奖励机制。此外,宣传、教育部门要主动与各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密切配合,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等大众媒体也要加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宣传报道,积极营造有利于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社会环境。 据了解,为把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引向深入,、教育部还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要求各地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教育、庆祝教师节、“公民道德宣传日”和迎接国庆等活动,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中小学教育论文:新疆吐哈油田中小学教育十年发展历程

在探索中发展 在创新中提高—新疆吐哈油田中小学教育十年发展历程

吐哈油田教育培训中心 20__年11月20日

20__年以来,吐哈教育事业捷报频传,被人称为“井喷”现象,高考在普及高中的情况下,上线率90%以上,其中本科上线率70%以上,中考连年夺得地区中考状元,综合评定地区榜首。石油高级中学通过自治区示范高中验收,石油小学被评为自治区级德育示范学校,外国语学校学科竞赛成绩在哈密地区经验丰富,并创造了两个班级学生在全国初中生数学竞赛中一举囊括地区前5名的奇迹。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先后涌现出3名自治区级“教学能手”,十多名哈密地区级“教学能手”,近200篇论文在各级报刊发表或论文评比中获奖,一名教师独立编著乡土教材《哈密地理》通过专家评审,即将出版发行,一名教师获得全国百名“科研名师”称号,一名教师被自治区教育厅选派赴英国留学……

“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用这句话来解读我们今天取得的成绩恰如其分。吐哈教育10年的发展历程,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说历尽坎坷,但锲而不舍,锐意改革,终于初步打造成功一支领导放心、家长满意、学生受益的教师队伍,令每一位见证吐哈教育发展的人倍感欣慰。

上篇 用人还是养人

――最短的距离是直线?

在油田教育成立之初,教师队伍可用“三足鼎立”来形容,教师队伍主要以玉门油田划过来的教师为主体,也面向全国招聘部分教师,同时引进部分应届大学生毕业生。这一结构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对于迅速稳定刚刚起步的吐哈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扩张阶段,面对严重短缺的师资这一现实问题,由于油田实行“用人不养人”的政策,油田教育在队伍建设上走了一条“直线”,这条理论上距离最短的直线给油田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棘手问题。我们不妨用春秋战国时代的“百花齐放”来形容此时的教师队伍。新分大学生每年核定名额极少,短聘教师的数量激增,一线短聘教师的数量一度占到了50%以上,由于吐哈油田地处新疆,教师的待遇与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招来的短聘教师质量参差不齐,质量差的要解聘,质量好的留不住,教师走马灯似的换了一茬又一茬,这一情况发展到20__年到了顶峰,一个班级一学期换了四次教师。另外,油田教育中心与其它单位进行联合办学,还有部分短聘教师包班,包年级形成一个个小实体等等。这样一来,一所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至少有五种类型,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学校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让每一个班都有教师上课方面,放在了解决层出不穷的各式各样的教师问题方面,无奈中几近功利性的教师队伍建设和使用,这条“直线”保障了效率,却牺牲了效益,教师队伍“质”的建设无从谈起,教师的发展无从谈起。

立足于去挖掘外单位的资源,立足于提高个别教师的待遇,而自身没有这样一个教师成长的“场”,即使来了的教师,也无法发挥其较大的作用,或者是留不住;而人为的因为个别教师曾经的“光环”给予其特殊待遇,也破坏了公正性,容易顾了少部分人,打击了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变得微妙而复杂,使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建立缺少基础,建立科学、公正和客观的考评体系变得尤其困难。

中篇 栽好“梧桐树”,始得凤凰归

――最短的距离是曲线

“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差距”。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摆在吐哈油田教育面前的头等大事,改善招聘质量?增加招聘人数?无止境地提高部分教师各方面的需求?这种“直线”解决教师问题的办法显然在重复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治标不治本。现实问题需要我们用系统的思维来考虑隐含在问题后面的更深层次的各类因素―最短距离是曲线,致力于先改善管理与环境,栽好“梧桐树”,优化教师工作的环境,理顺和简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一、我们在职代会报告中提出关于教师群体的两个重要理念:一是压缩一下“浮躁”的心态,教育是一个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乃至教师本身的负面情绪都将在学生身上留下终身的伤害,教师面对学生时,多一份淡定,多一分从容,从结果导向改为目标导向--多一份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的责任和意识,;二是人际关系简单化,“君子之交淡如水”。教师的压力很多来自于专业之外的因素,其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危害尤甚。

二、进行办学结构调整,优化校园环境

分离外国语学校高中部(12年变为9年),石油小学调整为小学(9年变为6年),缩短学校管理的垂直距离,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办学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师生比,消除了部分教师“不满载”的现象,挖掘了教师队伍的潜力。

中心采取单位和个人联合出资的办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为一线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并对校园网进行升级改造,使网络覆盖到每一个办公室和教室,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学习和工作

。更换办公设备,改建教师阅览室,陆续建成塑胶操场和跑道,添加体育锻炼设施,成立教师运动俱乐部,对校园环境进行的绿化和美化,使教师拥有了一个清新怡人的工作、学习、休息和锻炼的环境。

三、强化服务意识

提出“上级为下级服务,下级对工作负责”,从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开始,实行竞聘上岗制,改进机关服务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将后勤服务从学校分离,成立“青蓝教育服务公司”,实行专业化服务。

四、筹建中心试题库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的评价相对滞后,用教师的话说,倡导的是一回事,考核的却是另外一回事。中心依据新课程标准,引入外部专家的力量,集中各学科的教学精英,以各学科教师为基础单元,建立具有独立核心价值观的试题库及相应的考试评价系统,明确价值取向,强化目标意识,着力实现教、学、考三方的关联和一致,提高了教学效率,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试题库的建设因为引入了教师的参与,使他们感觉自己成为了“考试”的主人,加之我们建立了较为系统和科学的考试评价分析系统,为0.2分的平均分差距而分出个一等、二等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对考试评价的局限性作了修正,考试对于教育教学的促进、诊断和导向功能得到发挥,其负面影响降到了低。其次,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我们大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多方位、公正和客观的考核。

五、打造激情校园,开展感恩教育

没有激情的学校也是没有希望的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改善师生的心态,必须培育师生的激情,要让学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都充满激情,打造一支充满热情、富于激情的教师队伍,培养富于激情的学子,创建一种激情文化。吐哈油田中小学校开始重点解决和消除那些影响教师热情和激情的消极因素,并将是否有利于激发师生的激情作为工作安排、管理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

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体师生间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在学生层面,让学生对家庭和学校所给予的一切心怀感激之心;在教师层面,让教师对国家提供的优越的工作环境,基地提供的生活环境和上级部门、社会各界、全体学生、家长的信任心怀感念,并让这种感激之心体现到行动之中,让忠诚、责任和荣誉融入工作和学习。

六、新招入应届大学毕业生50余名,同时对短聘教师队伍进行整理,取消联合办学,取消包班制。对的短聘教师实行1-3-8系列合同管理,其中签订8年合同的短聘教师,纳入正式职工系列。新分大学生管理办法与此一致。

下篇 直面教师的发展

―最短的距离是直线

有关调查表明,促使员工不稳定的因素,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首要因素―待遇仅排在第四位,而职业发展、自我认可以及获得尊重排在了前三位,这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最短的距离是直线―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建立一个能够让教师成就自我,持续发展的体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一所拥有软、硬件环境并能够促进教师充分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学校无疑对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学校应该具有使学生和教师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我们开始着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系统规划并加以实施。

一、构建“五星教师”考评体系―考核与评价

称职评聘体系是我国沿用多年的一个教师考评体系,它对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指标体系及配套的考评办法也有难以克服的缺陷,如学历,如年限,如能上不能下等等。虽然有破格,但对于很多教师来说,这是一件极为“遥远”的事,按部就班的程序化的考核评价难以激活教师的自我发展激情。作为一个基层单位,改变其不足的地方会遇到许多政策上的问题和习惯性力量的阻碍,变革成本太高。

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出台了“星级教师”评定管理办法,核心要点有三个:一是动态管理,一年一评,能上能下;二是强调权、责、利的一致性,建立系统的配套管理办法。油田教育曾经实行过学科带头人制度和骨干教师制度,放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权、责、利没有一致性;三是以工作实绩说话,打破学历、资历的限制。我们在今年的评定中,几位仅有一、两年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因的工作业绩,脱颖而出,入选“四星”教师,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自我发展的主动性,激活了教师队伍。

二、建立教师联赛制度―研究与反思

由油田教育中心牵头,组织所属四所学校进行教师教学技能校际联赛,以学校为单位,一年内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组织4-5轮竞赛,年终计算总成绩,进行捆绑考核奖励。

每一轮联赛选择一个侧重点,彰显价值导向。如我们在及时轮侧重于教师的基本功,除了上课、说课外,外加案例分析,粉笔字等项目;第二轮我们侧重于“原生态”的课堂,同科目,跨年级临时备课、上课,考察教师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应急能力;第三轮我们侧重于展示型竞赛,提前告之参赛选手所上内容,让选手有时间融合备课组、教研组的集体智慧,上精品课,上示范课。

我们计划在三年时间内,让所有教师均有机会走上联赛讲台,展示自我,通过赛、听、评等多轮螺旋上升式的研究活动,促进教师在展示、借鉴、学习和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逐渐扩大竞赛范围,积极推荐的选手参加地区及自治区的教师技能竞赛,让他们在更为广阔的舞台上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借他山之“石”,成就自身发展之“玉”。

教育中心联赛制的实施,促进了学校广泛的听、评课活动,教学研究氛围空前浓厚,“24小时一堂公开课,人人都有公开课”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将学校上至领导,下至教师的注意力和焦点转移到了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来。

与联赛相配套的是教育教学研究,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化、精细化的问题(

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处理问题的专业、艺术水平,而不是仅仅依赖经验与感觉来面对日常的教育教学。每年对研究取得显著成效的项目,对团体或个人就某一问题或工作进行变革性改进的项目进行表彰奖励和推广。

三、实施“青蓝工程”―学习与培训

“青蓝工程”在传统意义上是指“师带徒”,一般局限在学校内部。我们提出的“青蓝工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将学习与培训作为这个工程的核心,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无论是教学新秀,还是骨干、学科专家,均是这个工程的受益对象。从本质上讲,教师这个职业意味着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自我超越,正如布克(barke)所说,“学习的特权以及帮助他人学习的特权,乃是教师工作中最令人感到兴奋与刺激的部分”。我们鼓励每一位教师根据自我的认知和定位,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从校园内部走向校园外部,从低一层级走向高一层级,在“青”与“蓝”递进式的循环往复之间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中心在这方面给予了较大努力的支持,先后邀请几十位各学科的专家到油田讲学,每年送外参加各类学习和培训的教师均在百人次以上。每学年末对在“青蓝工程”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一支精悍、专业、高效,具有良好的责任心,富于活力和激情的教师队伍初显雏形,在“直线―曲线―直线”转换过程中,我们扭转了在教师队伍中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以一种自信、开放、多元、发展的文化环境培养了一大批教育精英,留住了一批骨干、专家,一批重点高校的大学毕业生纷纷加盟油田教育事业,其中不乏研究生,这对地处西部的新疆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凡的成就。以一度离开油田教育事业的数十位教师的陆续回归成为了一种标志,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走上了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拥有了这支不断发展的教师队伍,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井喷”现象成为一种必然而不是偶然。

中小学教育论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举隅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举隅 内容提要:

本文选取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二十四个研究热点进行了简要的选题论述,内容涉及到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教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教育管理、课程改革、课程整合、电子教材、人才培养、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技术、网络教育、网络伦理、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政策法规、教育产业等多个方面。文章对关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动态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 教育信息化 研究 热点

作者简介:陈海洋教授,原为大学系主任,近年转向基础教育领域。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络科技时代》杂志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电教办电教技术开发专家组成员,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理事,海南省科技教育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海南省中小学计算机教研会副理事长,海口市政府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海口市计算机教研会副理事长,海口市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海口景山学校校长。

世纪之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作出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的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英明决策: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一石击起千层浪,一场全球瞩目的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浩大系统工程,正以令人目不暇接的迅猛速度在神州大地蓬勃展开,方兴未艾。一直作着教育现代化强国之梦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欢呼雀跃的同时,也明显感觉到,有着数千年教育历史包袱的中国基础教育界,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洗礼既是一场痛快的创新,也是一种痛苦的弃旧(这使人不由得想到了一部畅销书的古怪名字《痛并快乐着》)。这场深刻、广泛的教育大革命所引发出的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问题,令人瞠目结舌。《国际歌》云: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当然也应靠中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力量去解决。为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身体力行地去研究探索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变革,以实现新时代教育的多方位大革命。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很多,本文只着重探讨人们近期关注的部分热点选题,旨在抛砖引玉。

1、 1、 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

释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多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那么,既承担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中小学,该如何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呢?中小学必须信息化,中小学必然信息化,这已是为事实所证明的雄辩命题。而如何认定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如何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倒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会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方面的问题。所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无疑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切莫等闲视之。

2、 2、 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其相匹配的新教育观念、思维模式》

释义:

由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所以势必对中小学传统的教育观

念、思维模式形成巨大冲击。可以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育观念、思维模式转变的过程,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再分析再认识的过程。有专家说得好,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维模式问题,应该运用全新的思维模式,从根本的思维模式转换入手。实践表明,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较大的障碍便是滞后的教育观念、思维模式,换言之,教育观念、思维模式的转变应成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最重要的任务。因而理所当然地要求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从教育功能、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的时空观、教学的质量观、终身教育观等诸方面作深刻的反思与深入的探讨,从而推陈出新地形成能适应信息时展需要的新的教育观念、思维模式。

3、推荐选题:《现代教育理论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释义:

传统中小学自发的教改实验、研究,往往既不注重理论的指导,也不注重理论的升华,因而效益不显。其实,任何改革都需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教育改革当然不能例外。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理论指导的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就会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轻视理论, ...错误的思维一旦贯彻到底,就必然要走到和它的发生恰恰相反的方向去。” 教改实践表明,我国中小学方兴未艾的教育信息化事业,亟需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思想基础与理论武器。这里应强调的是,我们既需要借鉴

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也应注意从如火如荼的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果如此,则既能有效指导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又可以为丰富当代国际教育理论的宝库作出咱们特有的贡献。

4、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释义: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从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看来,不少学校的领导及教师还存在片面模糊的认识,他们只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建设,而对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怪圈:一方面在叫喊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大量资金建设的计算机机房、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却大量闲置,对一线教学改革上起不到多大实质性作用,仅成为供参观、炫耀用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面临升级换代贬值的风险,因此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要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物理环境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道理很显然,信息化物理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重视信息时代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开发,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教育信息化的较大效益。

面临教育信息化的挑战,我国中小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将要引起教学过程的深刻变革,也必将导致制约我国中小学教改实践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的根本变革。

5、推荐选题:《现代教学设计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释义:

教学设计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成熟的一门新兴综合交叉性学科。它既可看作教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视为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专家们认为,现代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科学的系统整体原理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操作程序。”教学设计包括了三种活动:教学分析活动、教学决策活动和教学设计的结果评价活动。教学设计着重创设的是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条件、经验、情境、资源等。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技术,有着科学依据和应用天地。它连接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传播与信息理论、管理与工程理论等多种学科。

不难看出,现代教学设计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尤其是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6、推荐选题:《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释义:

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自然无从谈起。因而,为学生创造全新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也就成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具备教育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功能的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需要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网、多媒体计算机演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常规电教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等。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决不仅指硬件系统,而是硬件、软件、潜件三者有机组合的综合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1、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2、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3、促使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

7、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资源的建设、利用》

释义

这里说的教育资源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信息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教育教学过程的展开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来进行。换言之,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教育教学活动便难以顺利展开,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时下不少中小学赶浪潮斥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网的设备设施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这种被形容为“有路无车无货”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已成为制约了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的“瓶颈”。因此,为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解决已迫在眉睫。

8、推荐选题:《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研究》

释义

本文所指称的“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涵义为:服务于中小学教学需要的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存储与传播(呈现与控制)教与学信息的现代教材类型。其实质也可以说是一种包含着教与学信息和教与学控制策略的计算机软件。冠以“现代”二字,旨在与传统音像教材(如电视片、幻灯投影片、录音带等)的区别。现代电子教材以其“信息容量大,检索方便”、“教学信息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交互性”、“非线性”等突出优势,深受迈向现代化的中小学教改实践的青睐与追捧。因而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研究与开发,也自然成为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最重要的内容。

9、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学内容的拓展》

释义

面临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的严峻挑战,“教师教什么”与“学生学什么”这种以往看来是勿庸置疑的常识问题,竟成了教育现代化关注的热点问题。学习知识总量的过重,学习内容的陈旧,并不是简单一个“减负”就能解决的。教学内容的变革,既有“量”的增减问题,更面临“质” 的拓展与更 新。信息技术声势浩大的推波助澜,使得对教学内容进行重大变革成了加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同时,多媒体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为教学内容的及时拓展、更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10、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

释义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一针见血地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凸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适应;思想品德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正唯此,“积极推行课程改革”成了实施素质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和最关键的环节。面临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冲击与挑战,中小学不唯课程内容要变,课程结构、课程体制、课程评价都得加以变革,或者说,旧的课程体系多方位变革已迫在眉睫。就课程的本质与课程的功能来说,教育信息化要求中小学的新课程体制应成为一个开放体系。

可喜的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拟订的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力图体现新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与学习观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也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该套教材“注重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和开放性,重视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创新的教材结构体系,重视教材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选择”等特色,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来说,无疑有着非凡的启迪意义。

11、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释义

针对按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的严峻事实,中共中央1999年6 月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特别强调:“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江总书记告诫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思考。

所谓“创新型人才”,一般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基础与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与任务,正是要推进现代素质教育,培养能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2、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信息素养的培养》

释义

随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越来越引起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面向信息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就是信息素养。专家们认为,基本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等。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信息时代的社会成员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必备基础。正因为它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生活、学习的基本素养,所以被誉为“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

因此,“信息素养”理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综合指标,也就是说,必须将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尽快整合到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中,唯此,才能有效推动中小学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创新。这,也就是信息素养应成为以“推进现代素质教育,培养能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最重要内容之一的全部理由。

13、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变化》

释义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小学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根本变化。由以往只利用黑板、粉笔、文本教材等传统教学手段,采用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正逐渐向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当然亦不排斥必要的传统教学手段的配合)进行交互式开放性教学的局面转变。新型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学形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形式的时、空局限,促进了师生角色、师生关系的变化,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极大地提高了中小学的教学效益。

14、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学评价的变革》

释义

众所周知,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标准,一直成为制约着中小学教学活动、教改实践的“紧箍咒”,高考指挥棒的无限魔力即为明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既然以“推进现代素质教育,培养能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当然免不了要拿传统的教学评价“开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水到渠成地催化了教学评价标准的变化,理所当然地为全新的教学评价注入“以学习者的满意度为核心”“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为终极标准”的价值内涵。

15、推荐选题:《中小学CAI与课程整合》

释义

前些年兴起的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浪潮,对推进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时至今日,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借助中国基础教育特有环境的庇护,依然未寿终正寝。“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为新世纪的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注射了一支雪中送炭的强心针。“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各科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其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已被视为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核心,是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16、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管理的变革》

释义

教育信息化给中小学教育管理带来的思考是,并不是一拥有校园网等信息化教学、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就会飘然而至。不少曾以拥有一些电脑公司拼命吹嘘的“校长办公系统”为荣的学校,其管理的僵化落后依然如故即为明证。教育信息化的确可以给中小学带来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但是它要求的前提条件是,除了拥有信息化的管理设施外,还必须配套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现代教育管理机制乃至新型的办学模式,同时也必须由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教育管理人员来实施。这就是说,面临教育信息化挑战的中小学教育管理,其变革应是多方位的。并且这种冲击力很大的变革,很有可能对中小学相当数量的经验型管理干部的既得利益带来威胁。因此,教育信息化无疑要求我们相当数量的不怎么先进的中小学,对随教育信息化而至的教育管理现代化,除了应有的物质准备外,还必须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17、推荐选题:《中小学网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释义

新兴的网络教育正以其“使教育资源的共享变为现实,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条件,促进教育的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等明显而独特的优势,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方兴未艾的网校、教育网站建设热潮即是有力佐证)。专家们认为,强调学习与 生活融合的网络教育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学习方式,是人类学习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全球较大的网络通信设备生产商思科集团总裁约翰.钱伯斯预言:“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改变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在方兴未艾的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谁将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国家教育部宣布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至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这项意义深远的巨大系统工程,使网络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在我国中小学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但同时,我国特殊的国情,也使得中小学普及网络教育尚存在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急剧凸现,如网络教育的理论指导问题、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教学形式的变革问题、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问题、师资队伍的网络意识与网络教学能力的培养问题、教育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问题及网络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等。这就需要我们,在狠抓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应花费足够的精力,去认真应对尚属薄弱领域的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探索。

18、推荐选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释义

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国家教育部要求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说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要能很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就应该花大气力,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专家们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相执不下。其实对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有这么几点是可以肯定的:1、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因教学对象的年龄及接受能力而定(如中学与小学的教学就不同,小学低年级与高年级也应有别);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3、教学内容对“学习计算机(learn about computer),用计算机学习(learn with computer),从计算机学习(learn from computer)”三者都要涉及,并要注意三者融会贯通。

此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编写、选择,课程的具体设置,教法、学法的探索,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都值得中小学一线教师费心思去研究一番。

19、推荐选题:《服务中小学的教育信息技术》

释义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当然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的教育现代化,打造了全新的技术平台。这种信息化的技术平台,促使教学环境、教育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例如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促使教育教学设施的网络化,完善了多媒体交互式学习环境等等。可是需要提醒的是,对绝大多数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的兴趣与重点不应专注于信息技术本身(那是IT界的正业),就象以往中小学也不去研究建筑技术、电教设备的制造技术一样。中小学应采取拿来主义,关心的重点应在“何种信息技术能为中小学教改所用”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服务于中小学教改”。换言之,服务于中小学的教育信息技术应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这种专门的研究领域要求中小学从应用视角与效益视角来关心、研发诸如校园网络技术、教学软件开发技术、电子阅览室配置与维护技术、远程教学技术等中小学急需的教育信息技术。

20、推荐选题:《中小学网络信息伦理研究》

释义

本文所指称的“网络信息伦理”,意为“人们通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社会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信息网络尤其是国际互联网对中小学德育来说,可谓是一柄双刃剑。其正面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为中小学生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文化环境与网络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开放意识、民主意识与创新意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社会化程度。但同/!/时,社会信息网络日益强大的开放性与难以监控性,使得中小学生难免各种电子信息“海洛因”及多元价值观、道德观的冲击、侵蚀,这方面的例子俯拾即是。因此,新型、健康的中小学网络信息伦理观的树立与操作体系的建构,就显得十分重要与紧迫了。

21、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释义

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被视为教改的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师的角色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变化,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实践表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不唯对师资培训的内容有很高的标准,对培训的方式方法也有了新的要求。对我国的中小学来说,教育信息化的任务重,时间紧,光依赖国家主管部门来培训,恐是杯水车薪。校本培训、自我学习,看来会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的主流形式。因此,这种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可持续培训,其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教材、培训的方式方法、培训的体制、培训效果的评价等,理应得到全体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22、推荐选题:《教育信息化与中小学的教科研》

释义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更何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问题亦将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花很大的气力,去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所引发的各类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就研究领域来说,它应该是多方位的;就研究方法来说,它应该是开放的;就研究的出发点来说,它应该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至于具体的研究项目,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开发研究,是现实研究还是超前研究,悉听尊便,只不过不要忘记一个根本点:即就研究目的来说,应该服务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教改实践。

23、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研究》

释义

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的因素是 多方面的,其中政策法规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方面。与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速度相比,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未免显得有点滞后。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一项兴师动众的浩大系统工程,必然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其给教育的发展战略、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都将带来巨大影响与变革,因此亟需建立一整套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目前因缺乏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标准化指标体系和管理评估体系而引发的麻烦并不罕见(如校园网的建设、共享资源库的建设、经费投入等)。问题在于,符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际,能正确指导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并非靠少数官员、少数秀才闭门造车就可以一蹴而就,它需要对中小学一线教改实践深入、真实的了解,它需要有结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际的认真研究与艰苦探索,质言之,它需要广大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践者的热情支持与积极参与。

24、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

释义

有人戏言,教育信息产业是“钱”途似锦的大产业,此言不诬。撇开高等教育不说,即以我国的基础教育而言,据统计,全国就有小学生约1亿4千万名、初中生约6千万名、高中生约1千2百万名。按中国的民情风俗,家长在孩子教育的投入方面十分慷慨。北京易启程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家庭中,教育支出排在家庭消费及时、第二位的比例高达75.8%。由此可见中国基础教育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人心,有专家指出,中国要么会成为世界上较大的教育软件进口国,要么就应该成为世界上较大的教育软件出口国,中国的企业家无疑会选择后者。新兴的网络教育,专家们预言,将成为社会的第三大需求领域。至于国家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实施“校校通工程”,明眼人更不看出其中的无限商机。因此,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极有可能带动中国民族信息产业的调整,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笔者感兴趣的是,中小学能受到信息产业的追捧,这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应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大好事。这里要提请对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感兴趣的企业家注意的是,既然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的市场是中小学,其产品与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中小学师生及家长,因此只有了解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支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会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换言之,企业家应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一道来关心、研究、培育新兴的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市场,加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本文既冠以“举隅”,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当然不止于以上所述,但有三点是可以肯定的:

其一,以上所举课题,只是对该研究方向泛泛而谈,点到即止。其实每一个课题都可以延伸子课题深入研究下去。例如《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研究》子课题就可以有《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形态构成及特性》、《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教学设计》、《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开发编制原则》、《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内容选择》、《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中小学”区别性特征》、《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应用规律与教法、学法》、《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效果分析》、《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评价》、《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开发编制的技术手段》、《基于远程教育的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所涉跨文化问题》等等。

其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热点问题,其研究的思路、角度、方法与手段,均可因人而异,各显神通,但好都能联系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来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起到更大、更现实的作用。

其三,本文所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虽则挂一漏万,但若确能将上述问题研究透彻,则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贡献也可算是善莫大焉。

中小学教育论文:世纪之交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际展望

眼下我们正处于新旧世纪之交。回首过去,各国中小学教育在即将过去的世纪里已经历了多次改革,取得 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应该看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学教育均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 问题,仍在积极地探索进行各种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多方位改革。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国中小学教育的改 革与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出不同的态势。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面临问题的不 同,改革的重点和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不一致,发展前景也各具特色。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改革的持续时间比过去大大延长了, 十余年的改革迄今尚未有结束的迹象。这一现象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教育领域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多 ,涉及面广,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二是各国改革教育的决心比以往更大,采取的改革措施的层面更多,范围 比过去更广,呈现出宏观领域的和微观领域的改革并重的明显的整体性和性特征。可以说,各国中小学教 育改革的序幕刚刚拉开,距改革的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各国都在致力于探索建立面向未来的教育体制。这些 均意味着各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改革将持续进入下一世纪。

就发达国家而言,从八十年代中期起纷纷掀起了一轮新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浪潮。这轮新的教育改革既不 是上一阶段教育改革的延续,更不是上一阶段改革的简单重复。这是因为,无论是从教育改革的背景,还是从 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都与前一时期有所不同。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及时,战后初期各六、七年代,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政治和社会背景较为独特。从西方国家社会内部来 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压力是来自民主化运动的推动,如涉及众多国家的中等教育综合化运动就是一个突出 例子。从国际背景来看,则是出于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代表的势力争夺世界霸权地位的需要,这可以从包括 中小学教学改革等措施方面反映出来。而到了八十年代,美苏争霸虽仍在继续,但争霸的重点已从军事领域扩 展到经济和科技多个领域。特别是随着德日两国的兴起,这种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了。

第二,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重点与过去已有所不同。从数量上看,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数十年前普 通达到了9年以上。如果从普及的角度来看,发展水平则更高。例如,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高中就学 率已达到90%以上。日本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已高于95%。七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直持续的人口 出生率下降的趋势不会给教育带来新的压力。况且,一些国家原先不合理的中等教育结构也得到较好的调整。 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如何在数量上去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是如何提高办学的效益和 水平,提高人才培美的质量,以应付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第三、在教育的量的方面得到较好解决的同时,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中小学教育所暴露出的一系列严重的 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突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教育质量普遍下降。这是公认的事 实,在各国政府或民间发表的大量的文件或报告中得到充分的披露。其次,公立学校逐渐失去办学活力,办学 效率低下。再次,学校道德教育出现危机,学校中的吸毒、暴力等问题日趋严重。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是这轮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宗旨和出 发点。

以美国为例,人们在对美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时,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一上基本脉络或 指导思想,即改革首先要考虑的是要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equity),其次是要有利于促进种族间的融合(i ntegration),才是要在办学水平上达到品质(excellence)。在这里,各种矛盾的主次 位置一目了然。而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显然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革的关注点与先 前大不相同了,三者的位置似乎颠倒了过来,如何提高质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正因为教育改革重点的 变化,美国教育学者将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改革看作是美国历史上继进步主义教育改革(progressive reform )和六十年代的公平教育改革(equity refor)之后的第三次教育大改革,即品质教育改革(excellence ref orm)。

英国在八十年代之前将主要的精力用在了中等教育的综合化改革上,相比之下,教育的质量问题多少有所 忽略。到了八十年代,政府和社会各界也意识到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办学效率的低下已到了不堪容忍的 地步。自1988年起,相继颁布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等一系列立法或政府文件,决定对包括中小学在 内的教育制度进行二战结束以来最为的改革,以建立起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的教育体制。

此外,法国、日本、德国等国自八十年代初以来也相继发表研究报告或颁布立法文件,对包括中小学在内 的教育制度进行的改革。如何提高质量和效率,也无一例外地成为这些国家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因此,在发达国家,今后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的提高上面。发达国家教 育在量的扩充方面大体上已经上移到中学后教育阶段。中小学在量的发展上已不是主要问题。当然,中小学教 育也存在留级和失学等问题,但这主要不是由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或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恶劣所致,而是由 各种社会弊端所引发。如果社会弊端不能够得到很好地革除,教育中的问题就难以解决。

而在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小学教育却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应该承认,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学教育的质 量远非令人满意。因此同样面临如何提高质量的问题,但如何在数量上满足广大适龄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仍是 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项更为迫切的任务。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中小学教育有两个突出特点。一 是发展的起点低,这表现在教育的普及率不高,适龄青少年的在学率低。其发展水平甚至比部分发达国家晚了 一个世纪。世界银行1990年发表的题为《初等教育:世界银

行政策文件》也指出,在可见的将来,亚洲拉 许多发展中国家仍无法做到普及初等教育。如在墨西哥,到八十年代未仍有30万名儿童没有机会进入小学1 年级学习。在已经入学的660万儿童中,有45%的儿童不以完成小学6年的学业。在农村和民族地区,这 一比例超出80%。二是多数发展 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给中小学教育的普及造成很大的压力。一些国家 ,特别是非洲国家,过重的人口负担加上经济状况持续恶化,以及社会动乱等原因,发展中小学教育所承受的 压力比10年甚至20年前更大了。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中反映出来:在中国和印度以外的 发展中国家,小学的数量只可满足不到65%的适龄青少年的需要。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入小学的学生中 能够读完小学的不到70%。据预测,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仍有超过1亿名儿童无法入学,而12-17岁 青少年中无法在校学习的人数将超过2亿名。这表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对于许多发展 中国家政府来说,要纠正过去在制定教育政策上的偏差,真正做到重视基础教育,以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 。

二、在微观领域,各国在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方面所制定的各项计划和方案正在付诸实施。虽然在改革的 过程中将会调整措施和步聚,但总的方向不会改变。这包括继续改进课程设置,完善课程内容和体系,适应二 十一世纪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估和考核手段,保障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低限度的 标准和要求;加强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确保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具体而言,近年来各国中小学微观领域的改革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及时,从课程设置来看,除了原先就采取全国统一的课程的国家外,以往长期以来一直是地方和学校各自 为政,实施多样化课程,采取不同标准的国家近年来已经或正在打算改变传统的做法,转而实施全国或地区一 级的统一课程,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并采取相应的统一的评价措施。同时,按照各门学科的重要性程度对课 程进行分类,规定各门学科具体的教学时间或成绩要求。除了英国的做法外,美国近年来也一直在探讨实施全 国或州的统一课程。除了1983年提出5门“新基础学科”外,1991年,美国前总统布什在《美国20 00年:教育战略》中也提出统一设置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5门“核心学科”’并制定全国的评价 标准和考试措施的主张。另外,其他许多国家近年也有类似的措施。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对本州的中小学 分别规定了“低限度的课程”。小学的主要学科是:英语、数学、科学与技术、人类社会及其环境、创造与 实践、卫生与体育。中学的主要学科是:英语、数学、自然科学、人类社会及其环境、现代与古典语言、技术 与应用学科、工艺、个性发展,卫生与发展。印度也已制定了中小学的全国统一课程,对教学科目和教学时数 等均作了明确规定。由此可见,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成绩评价等方面采取统一的要求或标准,成为各国提 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

第二,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来看,随着一些国家对中小学核心课程、基础课程或低限度课程的 规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二者一主一辅的地位得到明确。过去欧美一些国家过分强调给予学 生选择课程的自由,致使许多学生避难就易,导致他们基础素质下降。这在有关国家已引起深刻的反省。近来 多数国家的共同做法是在强调学生要在完成规定必修的各门基础课程的前提下,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 倾向提供充足的空间,鼓励他们选择一定量的选修课程。而在一些原先规定过死的国家。则采取了增加选修课 的做法。如日本,近年来在初中扩大选修课范围和种类,加强发挥个性的教育。在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也比 以往更加多样,学生的选择自由度也更大了。

第三,从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的关系来看,综观各国的情况,除了极少数国家为小学高年级学生 开设较为浅显的职业技术入门性课程外,多数国家从初中阶段起便开始开设了一定数量的职业技术课程。但初 中与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课程在目标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初中阶段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 劳动态度,了解社会各种不同的职业领域,通过一定量的活动或劳动,使他们掌握某些基本劳动技能。在普通 中学的高中阶段,职业技术课程开设的情况与各国高中所采取的模式有对应的关系。除了选择职业一轨的学生 要学量的职业技术课程外,一般说来,各国也都为普通高中或普通一轨的学生开设一定量的职业技术课程 ,让学生选修。

第四、将改进和完善评估和考核办法、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当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环节。许 多国家,特别是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忽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成绩评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纷纷 改变传统做法,相继开始实施统一和严格的评价和考核措施。

英国在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的同时,开始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制定严格的评价体系,包括对7、11、1 4和16岁4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统一的考核评估。近年来虽对此作了些调整,但总的原则和方向不会改变。 法国提出要使评估形式现代化,并采取了完善中小学各门学科的具体标准和措施.甚至连美国这样一个历来十 分强调教育的地方分权以及学校和教师的独立性的国家也在积极探讨建立全国或州一级统一的对中小学生进行 评价的方法和体系。如《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就提出要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建立统考制度。近年来, 一些州已经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措施。澳大利亚在探讨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时,也将制定以州或 全国统一评价制度当作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第五、各国还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如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中,美国将恢复和加强中 小学的道德教育当作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993年,成立了全国性的道德教育联合会。该会给“良好 的品德”下的定义是:“理解和尊重核心道德标准并按照这些标准行事”。此外,还提出了改进学校道德教育 的十项基本原则。英国政府也于不久前专门发表了有关公民教育的文件,提出要加强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在日 本近年来的中小学教育改革中,也始终把加强道德教育当作一个重点。

三、从宏观方面来看,为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公立中小学缺乏活力,办学效率低下的弊端,各 国从学校的运行机制入手,在学校的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和扩大家长的参与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及时,调整教育 行政管理体制。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无论是传统上实行中央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国家 ,还是实行地方分权制的国家,都将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当作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共同的做法是将许 多原属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直接下放到学校,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近年来一些国家纷纷推行的 所谓“学校管理的地方化”(Local Management of Schools)的改革,就是一个例证。

第二,完善中小学内部的管理机制。特别是改进和完善了中小学学校董事会的运行机制,使之更为规范化 和民主化。各国采取措施完善了学校董事会机制,并在学校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中规定了校长、教师 、家长、社会人士等组成比例。特别是扩大了家长和当地社区代表的比例,使学校在办学的各个方面能够反映 社会要求。例如,新西兰颁布了《教育法》,制定了教育改革的具体步聚,其中包括制定学校宪章(School C harter),改革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扩大学校董事会在人财物各方面的权力,赋予家长更大的教育参与权与选 择权。丹麦颁布了新的国民学校行政管理条例,强调发挥地方、社会团体、个人和家长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出逐级下放教育管理权限,赋予学校董事会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瑞典政府也提出了加强义务教育的议案, 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决定赋予学生及其家长更大的责任和权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学校,参与学校 重大事务的决策。

第三,扩大家长的选择权利。各国近年来的改革改变了多年来学生及其家长在教育方面始终处于被动不利 的状况,赋予他们主动的选择权利。在这方面,典型的有英国实施的“入学开放”的新的入学政策。根据这一 政策,教育被看作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家庭是这个市场的消费者,家长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来为自己的子 女选择学校就读,而不必受过去按片就近入学的限制。采取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鼓励学校为了吸引学生 面相互开展竞争,以提高办学水平。在美国,一些州也相继采取了与此类似的允许家长在居住地学区内或跨学 区学校间为其子女自由选择学校就读的措施,前者叫做“区内选择方案”(Intradistrict plans),后者叫做 “跨区选择方案”(Inter一district plans)。这一做法目前有逐步推广的趋势。

第四,改革公立中小学的办学模式。在以往的教育改革中,各国对公立中小学的办学体制少有触及。长期 以来公立学校的运行机制实际上使得公立学校在办学的质量等方面既不向政府也不向社会负责。近年来,这种 情况已经开始改变。一些国家开始探讨在不改变公立学校性质的情况下对其办学模式进行改革。这方面的例子 有近年来英国许多公立中小学相继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成为接受中央政府直接拨款的直接拨款学校。这 些学校获得了办学经费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人事权,比以往更能够独立地进行管理和决策,并要在办学质量上 达到规定的要求。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新的办学体制已经逐渐在英国形成。

在美国,公立学校也出现了色彩斑阑的多样化的趋势。除了近年来出现的“选择性学校”(Alternative School)、有吸引力的学校(Magnet School)和“二次机会学校”(SecondChance School)外,一种新型的 公立学校“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也在迅速增加。其主要的做法是对现有的公立中小学进行改造,学 校通过与政府部门签订合同,订立在招生、办学质量和财务等方面的标准,来换取政府的办学经费。这样做的 目的是促进中小学形成提高办学质量的动力。据统计,到1996年底,美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出现了特许学 校,总数已达500所左右。特许学校的出现意味着美国公立学校的办学开始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公立学校也出现了所谓的私有化或私营化的改革措施。这包括采用私立学校的管理手段,引人 市场竞争机制,鼓励与工商企业的合作,等等。

第五,鼓励私立学校的发展。综观八十年代以来各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私立学校 出现了复苏和发展。如果从教育发展较长远的时间加以考察,可以明显地看到私立学校由占统治地位到逐步削 弱再到逐步复兴的过程。追究原因,有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因素,也与公立学校学生成绩下降、吸毒和暴力等问 题突出有关。各国政府开始对私立学校采取鼓励或支持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美、英、加、澳等许多国家私 立中小学的比重均有所加大。近年来,俄罗斯也在私有化运动的带动下,原苏联国有化的单一办学模式已改变 ,出现了大量的由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兴办的中小学,形成了公私立学校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机制。

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人类正步入信患社会,九十年代以来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 远距离教育的迅速推广,预示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变革的开端,也给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

多媒体技术是集声音、视频、静态图像、动画等各种信息媒体于一体的信息处理技术。它可以接收外部图 像、声音、录像及各种媒体信息,经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输出,实现输入 输出方式多元化。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之一是充分的互动性,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互动、人与人、机器间的互动 ,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景,人们根据需要进行控制。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将使教育的手段发 生极大的变化,也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教育形式,使教育领域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通过多媒 体技术 人们可以获得与今天的课堂一样的教学情景,可以得到逼真的、即时的教育,不仅可以与教师(或许是全国乃 至世界最的教师)进行教学反馈,也可与同学(不会再限于“班级”有限的人数范围)进行各种交流。

在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各国主要是将远距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来加以应用,其目的主要是 为了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学校教育的形式并不因远距离教学手段的运用而发生大的变化。如在非洲一 些国家,人们利用广播电视等远距离教学手段来普及中小学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也越来越普遍,人们把 这看作是远距离教育的三大模式这一。在不少国家,人们已将“远距离教学法”(distance一teaching metho d)当作中小学中一种新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从实践上看,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头。例如,在美 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州为中小学播放卫星电视课程,许多地方已开始通过计算机联网进行双向交流式远距离教 学。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学的水平和效率,一项“明星学校计划”(Star School Project)自1988年底起开 始实施。根据这一计划,联邦政府教育部提供三千多万美元资助部分中小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卫星电视教学实验 ,为最终在全国所有中小学实行远距离教学进行初步尝试。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多媒体信息技术已开始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模式。1996年,美国已经出 现了一所没有课本、全部依靠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的中学。这种新型的学校眼下虽仍处在实验阶段,但相信会 逐步推广开来。在本世纪末之前,美国计划使所有的中小学都实现与互联网络联网。1997年3月,法国总 统希拉克也提出要仿效美国在中小学普及计算机的做法,在2000年前使所有中学与国际互联网络联网,使 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运用,并在2002年在中学生中扫除计算机盲。此外,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也都制定 了与此类似的计划。

远距离教育在中小学广泛的推广势必会给教育带来新的课题,这包括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学生的社会化过 程、师生关系等都会出现新的变化。可以说,包括中小学教育内的整个教育体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小学教育论文:浅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 教育 信息化 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多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刻,既担负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中小学,该如何来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呢?

中小学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这已是为实践所证明的雄辩命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对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个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总结,切莫等闲视之。

经过本人的了解和系统分析,结合周边学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以下我粗浅地来谈一谈本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硬件系统而已,而是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有机的综合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②.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我校领导层以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在学校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耗巨资跨出了迈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及时步。在这几年里,为了能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逐步建立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宽带校园网、电子阅览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加紧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致力于建设用于信息化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及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

时下不少的中小学赶浪潮耗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设施将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这便是称为“有路无车无货”的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所形成的“瓶颈”,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及时从市场上引进和购置了大量的各学科电子教材教案,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并从K12、百年树人及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引进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弥补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形成的“瓶颈”,并且与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以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

对于师资培训,培养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这项工作,我校虽然已走在了前面,但校领导认为,这个问题仍将作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管理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可见我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学校已经不惜重金初步建成了 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且引进和完善了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要走好走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工作便是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目前,这项工作已是制约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此,当务之急应是立即启动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针对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我校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

四、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从目前某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情况来看,有些领导和教师还存在着片面的模糊认识,他们只是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根本不去或者很少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不用或者很少用学校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一些领导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情况,不重视培养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能否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及是否使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不重视或不作要求。

如果是这样,我们便会步入一个“怪圈”:一方面叫喊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却闲置在那里,对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仅成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面临升级换代贬值的风险,因此将严重阻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要彻底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道理很明白,信息化硬件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充分发掘教育信息化的较大潜力,也让这些耗巨资建成的信息化教育硬件能够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所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之下,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地位,也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

在校领导的关心、重视和监督之下,在信息技术组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和带动之下,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近年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向传统的教学方式发起了挑战:在保持传统教学方式优势的同时,逐步地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堂。以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龙头,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继续深化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一定能朝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快速、有效地发展。

中小学教育论文:浅谈中小学教育的缺失

在当今这个物质、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我们的孩子到底缺什么?失去了什么?或许有许许多多的家长会认为:我们的孩子并不缺什么?也没有失去什么?可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在今天,一切外来因素充斥着我们的社会,也包括我们的孩子,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等,让他们过早地意识到了许多我们意想不致的东西,这肯定地给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可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方面还停滞不前,试问: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掌握自我生存的技能,实现自我价值,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或许都忽略了某些方面的教育。

首先是有关“性”知识的教育。

据调查,小学六年对有关“性”方面的教育简直是空白的,只是到了六年级时,运用了《健康》这门课程简单介绍了男、女生相关的发育知识;而到了中学,只有在初二《生物学》这门课程中用了三页纸介绍男、女生在生理方面的不同,以及胎儿从形成到妊娠过程,我们不难想象,对于现在的孩子,小学对于这方面的教育简直是空白,而父母又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于是闭而不谈;而到了初中,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这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想了解、想认识什么是“性”,可光靠课堂上的那几节课的学习,他们又了解了多少呢?特别是在农村、偏远的山区,在封建传统化的影响下,人们更是以谈此为耻,以致于有的孩子由于性知识的缺乏,走上了犯罪道路,却浑然不知,这难道不可悲吗?

基于以上总的原因,我觉得这方面的教育不是靠个人,也不仅仅是依靠教师,而更多地是依赖于家庭、学校、社会这三者的共同教育。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正确面对,并正视心理、生理的变化,健康茁壮的成长。

其次是心理教育。

据调查,现在每年青少年犯罪正逐年呈上升趋势,现在的孩子由于独生子女居多,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极强的性格,我从事教育多年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特别是稍有不顺心,就会打击抱复,据统计,全球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国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较高,光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如今,青少年犯罪已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第三大公害,经分析,有几种心理在青少年犯罪中比较常见,逆反心理,模仿心理、意气心理、报复心理、利已心理。看着这一切,作为家长、作为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不为之而震惊吗?

我们试着追溯一下原因:

1.内因。

此时期的青少年,刚进入青春期,他们自身还不具备健全的人格、生理、心理上发育很快,还未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易受外界的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驱使,因而造成了不计后果的违法行为。

2.外因。

社会上,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在这个物欲横流,错综复杂的社会,对缺乏分辨力的青少年只有很大的吸引力、诱惑力、侵蚀性;家庭方面;有学者认为,青少年犯罪的病因植根于家庭,病象显示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父母隐蔽的不道德和残暴的行为,使子女暗中模仿。学校方面:校方片面追求升学率,对这部份孩子又感头疼导致对这部份孩子听之任之。

由此,我认为,心理疏导有必要作为一门必开课走进“学校”、走进学生,帮他们拨开心中的阴霾,播撒下健康的种子。目前我国有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针对学生教育开展了《心理课》,并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心理疏导,但我觉得这仍然不够,更需要走进我们的中小学的校园内。因为中小学是人格完善、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成长时期,在某些孩子心理有阴影、有缺陷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才能更好地塑造他们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看法,无论如何教育没有对或错,只有是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我希望我们现在的教育应该立足于现实社会,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中小学教育论文: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

[摘要]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草根性是其最稳定、最本质的原始属性。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具有朴素性、大众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现实中,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散失草根性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学校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培育中小学科研文化,完善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以尊重和保护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乃至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基层科研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人们基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办学实践面临的实际问题,采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创造性地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一种教育科研活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广大一线教师是“主力军”,课堂是“实验室”,对教育现实进行干预是核心和关键。深入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来自民间和大众的底气,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最原始的禀赋,笔者将这种最原始的禀赋称为草根?。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从寻求外在支持到挖掘内在属性转向的一种新尝试。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具有草根性

草根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关注普通民众生存状态的属性。草根性本身具有的特点与其所代表的群体特点相类似,如分布广泛、生命顽强、朴实无华、重义轻利和吸纳百川等。我们讨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主要强调关注:一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是“草根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而不仅仅是理论家和教育科研精英;中小学教师不是理论家和教育科研精英们研究活动的陪衬和附庸,其主体性教育创新活动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二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内容是“草根的”。它源自广大教师对科学、高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追求和探索,而非“自上而下”的、“空降式”的工作安排。基于广大教师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科学态度,他们将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视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对象,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大量珍贵、可资借鉴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从古代《学记》反映的教学艺术到时下名师的经验总结;从古代“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产婆术到今天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教学法”,无一不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所得。三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是“草根的”。检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标准是是否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是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带动中小学办学水平的提升。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特点

任何事物的特征都有程度之分,一种是深刻的,内在的,先天的,基本的,就是属于原素或材料的特征;另外一种是表面的,外部的,派生的,交叉在别的特征上面的,就是配合或安排的特征。我们认为,草根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属于原素或材料的特征”,而不是“配合或安排的特征”。从起源来看,中小学教育科研自然生长在古今中外教育工作者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原始的、质朴的,反映广大教育工作者各种职业精神、教育理念、教学技巧、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它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记载和真实见证,是相对于致力构建成熟抽象的理论体系、经过教育理论家加工改造过的基础性研究而言的。从生存状态看,草根性强调教育科研应该不脱离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脱离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不脱离其学校和社会环境,蕴含着中小学教师群体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其生命力在于能为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从功能意义看,草根性强调应尊重和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原生态面貌,主张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教师参与和研究成果为广大教师共同享用,尊重和认同教师职业的复杂性、专业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教育科研活动对中小学教师生存和工作状态的人文关怀。可见,草根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护身符”,没有了草根性,中小学教育科研就丢失了存在的原始根基。

作为最稳定、最本质的原始属性,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具有以下特点。

及时,朴素性。“素也至美,朴也无敌”,朴素是自然的、至美的,是抛却功利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表现风格是朴素的,不刻意雕饰,不矫情做作,不追求时尚,不过分张扬,其朴素亲切的表现风格深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喜爱和运用;其展示的内容是朴素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展示的是广大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无论是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教与学活动范式创建、教学方式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还是与之相关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都是与广大师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承载的精神内核是朴素的,抛却功利的,它们均源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最基本的生存、更好地工作和谋求发展的愿望,负载的是满足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朴素的美好愿望和生活理想,是直接服务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由此可见,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首先体现在其朴素性,朴素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最基本的特点,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原汁原味的真实体现,也是其生存和延续的力量源泉。

第二,大众性。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教育科学化运动”促使教师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人们逐渐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斯腾豪斯呼吁“教师成为研究者”以后,美国教育界对教师的职能重新加以确定。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搬运工”,更重要的是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研究者。20世纪80年代,我国广大中小学兴起“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热潮,许多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形成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改成果。国家因势利导,在出台的《教师法》第七条明确提出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等权利,为推动教育科研大众化提供了法律保障。随着近年来“以人为本”“以校为本”思想的盛行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科研真正走进每个教师的生活,“校校有课题,人人做研究”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历程看出,相对于教育理论家、人士的理论研究而言,中小学教育科研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们自己的科研方式,已经升华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

第三,实践性。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非常强调其对教育现实的干涉,最忌空谈。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作为中小学教育领域最常见的实践活动,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鲜明的品格。首先,中小学教育科研在其研究过程中是从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通过理论导向下的思维范式、行动方式的实践变革,探索和解决教师自身现实的问题,满足教师适应不断发展与改革的教育形势的需要。相对理论研究、基础研究而言,中小学教育科研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改进学校现有实践状态;它是直接改造教育世界的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它能给教育工作者直接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成果。这种现实成果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其次,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理念、认识、假设、经验多是经过教育实践活动的检验的。在科研活动中,教师总是带着某种核心思想、主张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努力挖掘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因此,一线教师科研成果中的很多认识、理念、假设已经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散失的现实表现

人们为了功利性的目的过分热衷于追求理想和达成目标,导致人类社会活动的异化现象不在少数。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许多教育活动(包括教育科研)无法按照活动本来的面貌存在和应有的规律运行。虽然草根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原始属性,但现实中,教育科研活动散失草根性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及时,研究主体精英化。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群众性教育科研,而一些学校管理者至今仍然认为教育科研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是高不可攀的事情。于是,他们的工作重点不是放在在引导教师认真学习、积极探索上,而是花大量财力、精力聘请专家、教授来校“指点迷津”“理论下嫁”,这使得教师在海阔天空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无法进入教育科研的“深深大院”。在一些学校,教育科研成了专家、学者和小部分学校科研骨干的专职工作,广大普通教师因为研究深度不够、理论高度不够被拒于教育科研的大门之外。本应成为研究主体的广大基层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的附庸。

第二,研究过程形式化。现实中,许多学校为简单应对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科研工作考评,一味追求课题立项的级别和数量,不管是国家、省、市、县级课题,不管是子课题还是总课题,不管是否与学校发展相关,都是先立项再说,然后就大肆宣扬学校有“多少国家课题,多少重点课题,多少研究专题”。很多学校不注重课题设计的质量,课题研究缺乏系统完整的、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计划,无操作过程,无检查评估,无阶段小结;教师以工作忙为由,几乎不开展研究活动,不系统思考研究的核心问题,多数教师对学校的研究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调整,研究报告几乎看不到教师研究活动的影子;有人提出中小学教师不宜搞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了几个“主研人员”表演的舞台,他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提出某种“教学规律”或建构某种“教学模式”,强行要求其他教师学习、记住并推广这些教学规律或教学模式,然后由一些的“妙笔生花”形成所谓“丰富的科研成果”;开题会、结题会虽然搞得声势浩大,但却无并实质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前期、中期和后期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资料不,在结题前匆匆忙忙赶成果。

第三,研究成果虚假化。一些学校对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作深入的研究,不注重实际操作,不系统进行成果的总结和提炼,不实事求是回答研究的效果;撰写研究报告,什么概念流行就说什么,书上、网上、报上、杂志上,只要能用的,一概“拿来主义”,东拼西凑,不重视特色,有的甚至编造数据和案例,杜撰课题研究成果;有的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概念”的诠释上,从头到尾将“概念”分割,完成引入、诠释、复述的“三部曲”,在书斋里摘章摘句,努力进行“理论创新”,不关心研究是否能够应用和推广,评完奖就束之高阁,当作“财富”炫耀或者放入资料库中。

当然,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散失的现实表现形式还很多,兹不赘述。这类现象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功能的异化,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科研事业的整体发展。

四、保护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育科研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试图通过行政手段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普及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只有尊重和保护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使其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乃至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及时,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包括教育科研的意识、教育科研的知识、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教育科研的道德。从当前情况看,中小学教师自觉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已经比较强,不过尚需进一步强化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应用性研究的意识,尤其是能在自身实践中敏锐地发现问题,这是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基础和前提。一般来讲,教师不容易意识到诸如课堂设计、执教风格、师生互动、教学效率等“问题”的存在,这些问题往往被自己认为是“某种成功的经验”所掩盖。因此,应该经常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与他人进行比照,培养自己的研究意识,掌握必要的研究技能。教育科研的问题有时就是来自教师身边的小事,教师要敢于面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把问题当作自己专业提升的机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教育科研知识、能力的培养,使他们通过系统的教育科研培训和在实践中的探索,真正掌握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必要方法、技巧;要加强对教育科研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使教师意识到:追求真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等良好的科研道德素养,对研究者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培育中小学科研文化。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它就像草根一样,虽然很平凡、很普通,但给点雨水就成活,给点阳光就灿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其成活的“土壤”,学校的科研文化是其成活的“空气”。因此,学校首先必须重视教育科研,自觉重视和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本来的面貌,引导和指导教师遵循“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规律,在教学实验中解决问题,在教改研究中提高水平”,营造人人愿意“做科研”、人人动手“搞科研”的良好风气和氛围。其次,学校要建立有利于教育科研开展的制度及良性运行机制,认同教育科研在学校改革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高中的价值,维持和肯定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管理政策,指导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途径和方法,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平台和保障。再次,学校要努力让教师群体成为教育科研共同体,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交流,建立若干教育科学研究小组,收集整理教师共同性的问题,形成若干研究专题,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在研讨活动中交流,在合作研究中共同成长。

第三,完善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具有导向、评定、激励等多种功能,对成果内容要素及其特点的评价认识是成果交流、推广的重要基础。对成果水平及价值的评价是确认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而一定的评价标准对科研活动的发展方向则具有规范及引导作用。因此,学校要通过科学的鉴定与评价,充分肯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积极推广和应用;坚决否定那些虚假的所谓科研成果,使中小学摒弃那种形式化的科研行为。其次,学校要建立积极的、导向性更强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代替那些功利性的激励政策,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观,规范教师的教育科研行为。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精神盛宴”,它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记载,承载着特定的学校文化、教师文化和科研文化,具有浓郁的实践特色。越是教师自己创造的研究成果,越能够被教师认同、应用和传播。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不仅会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拥护和支持,也将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改革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必然趋势。

中小学教育论文: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问题及其消解

[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中存在评价标准单一,注重学校系统质量评价、弱化学生主体质量评价目标,忽视学校进步程度评价等问题,这使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建立高质量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需要澄清教育质量与教育质量评价、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质量评价观,即以学生表现为评价内容、以“增值”幅度为评价标准、坚持评价目标统一性与差异性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评价机制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 “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建立对地区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开始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但实施中,我国学校教育质量评价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问题透视

当前,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标准单一,缺乏激励效应  不同地域学校因经济、科学、文化、信息、技术等方面差异而存在经费投入、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差异,同一地区学校间因学生来源、教师素质等人员构成不同会存在人力资源不平衡,不同学校因发展历史原因也可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域、类型学校处于不同的发展平台,教育质量评价不可“用一把尺子量全身”。然而,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多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衡量学校质量。这“对当今教育现实中的学校发展类型的情况关注得很不够”日,对薄弱学校是一种歧视,有失公平,会导致条件较差学校因屡遭失败而心灰意冷,丧失前进动力。同样,条件较好学校也会因无论怎样评价都会处在前列,而失去竞争压力和继续前进的动力。总之,标准单一的评价机制对学校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不能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二)注重学校系统质量评价,弱化学生主体质量评价

20世纪末,我国教育质量评价开始把教育效益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更有效地反映了学校发展的过程。其方向是正确的,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追求一种学校教育系统功能评价的宏大叙事,重教育投入、学校办学条件与设施设备,重表层(如制度、目标,理念)等学生主体质量之外的指标因素的评价,这导致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庞大和“冗余”。例如,某指标体系由62项指标构成,其中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制度理念层面因素所占比例较大,约34项指标,比总指标数量的1/2还多。而学生质量因素相对较弱,共计11项,不到总指标数量的1/6。再如,某地区指标体系设置指标42项,其中教育机构与设置、领导班子建设、教育方针与法规、教育督导与评价以及教育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与思路等这些方面指标达26项,占总指标数量的63%,而学生质量指标6项,仅占14%。

我国现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是从一种模式出发来考查教育状况,指标庞杂且重叠因素很多,而学生发展指标仅为“冰山一角”,如此遮蔽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真实。

(三)评价目的关注一次性结果“鉴定”,忽视对学校进步程度评价

多数地区的教育质量评价重视学校质量一次性结果,评定目的在于鉴定学校质量优劣,未能体现学校教育一段时间内的进步程度,未能体现教育质量的“动态性”,这是有失公平的。如,有的学校虽基础条件较差,但确实取得了比条件好的学校更大的进步,一次性的数字结果却未能揭示这种进步的意义,这对条件薄弱但取得较大进步的学校是一种打击,也有损于教育评价的公平。

二、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需澄清的几对关系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必须明确两对关系:学校教育质量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办学水平与学校教育质量。

(一)学校教育质量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

什么是学校教育质量?有学者指出,学校教育质量包括教育管理与教育实施的动态质量以及范围层面(如家庭、学校、社会),主体层面(如学生、教师、管理者),文化层面(如物质、制度、精神)的静态质量。还有学者认为,教育质量实质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获得发展,从而使其各方面素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两者对学校教育质量概念的理解代表了两种质量价值取向,即“外适性质量观”与“个适性质量观”。“外适性质量观”指教育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常以外在的标准来评价学校质量。因此,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为学校人员(学生、教师、管理者)素质发展,学校工作(教学、德育、管理)的发展,学校事业(学校本身、社区、社会)发展。“个适性质量观”指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程度,以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发展作为判断教育质量的标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是在学校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对学校促进学生发展的程度的测量,并对其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

当下多数地区教育质量评价策略与及时种观点基本吻合,但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将学生发展程度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那么,学生接受教育一段时间先后的发展变化程度体现了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即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始末发展变化程度所作出的价值判断。

(二)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

“办学水平”与学校教育质量概念不同。“办学水平”指设置、维持、使用、管理一所学校,使之胜任教育教学任务、达到国家要求的程度,一般包括学校教育观念水平、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管理水平、学校条件装备水平等方面。还有学者认为,办学水平指学校的办学达到规定办学要求的能力或综合实力,它以办学方向、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教师管理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行政工作的常规管理、办学条件与教育质量等七个方面作为“办学水平”评价的内容。由此看来,办学水平强调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理念与方向、管理水平、教学水平等,教育质量侧重于学生发展的程度;办学水平包括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办学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当下许多地区教育质量评价侧重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质量评价。  综合上述研究,我们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及时,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尺度。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程度、学校办学方向正确与否、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教育理念先进与否,从根本上说是由学生的发展体现出来的。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不是看校园环境的美丽程度、不是看有多少高楼大厦、不是看教学媒体手段的现代化程度有多高,而是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依据。亦即,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学校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有没有起到作用、起到了多大作用,这应是教育质量评价关注的重点。

第二,学生发展是教师质量的尺度。教师发展是间接意义上的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意义和目的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师对职业的价值追求等无不作用在学生身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展现出来。如果教师学历层次很高,知识渊博,科研成果丰硕,但缺乏敬业爱生情感,没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没能够作用于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说这类教师质量高。

第三,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学校教育是以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反过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彰显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可以说,有了学生,才有学校教育及教师职业存在的合理性;没有学生,学校教育及教师职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

三、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策略

建立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需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质量评价观,这体现为:以学生表现为评价内容,以“增值”幅度为评价标准,坚持评价目标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建立以学生表现为评价内容、“输入一过程一输出”指标一致的评价体系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品质、情感价值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培养,因此,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着眼点不是甄别学生品质、习惯的好坏,而是放在学生通过接受教育之后哪些方面有所进步、哪些方面还有待改正的问题上,并针对此提出修正措施,制订改善方案,帮助学生逐步走向完善。这需要学生一段时间始末评价指标一致来作保障。因为指标一致评价策略能呈现学生行为变化的轨迹,揭示学生发展过程的真实性,使学校、教师、学生更地得到学习与生活过程的优劣信息,使他们明确应保持的方面和努力的重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对错误行为进行矫正,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走向增值性评价,以学生“增值”幅度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增值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变化”、重视“过程”、兼顾“鉴定”与“改进”、体现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动态性”。它关注学校教育作用于学生的增值发展,更能体现出一所学校在一段时间内的进步程度。所以,在对中小学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时,我们要避免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标准,而是要对学校实施增值性评价,引导学生多元发展,简单来说就是看进步,不搞横向比较。比如,一所原来相对薄弱的学校,有了大的进步时就该褒奖,而原来条件就比较好的学校,如果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即使它依然比那些原来就相对薄弱的学校强,也应该受到批评。

(三)在统一性原则下,制订差异性的评价目标  教育评价首先要坚持统一性原则。统一性是指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遵守国家大政方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对学校发展的方向性作出了规定,各级各类学校不能违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偏离学生发展的轨道。教育质量评价策略应根据国家意志设立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制定评价方法及评价目标。

同时,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又不能脱离教育实践,必须体现评价目标的差异性。由于各学校学生入学成绩、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教育质量评价应体现对这种前提性差异的关照。因此,我们在制订评价目标时应允许不同学校学生发展领域有差异,允许学生之间各领域发展速度不同,允许学生整体目标程度不统一。但是,对“差异性”标准的理解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将差异性理解为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希望如何就如何,放弃教育工作者指导和管理的责任;二是将差异性理解为每个学生、学生每个方面同总体质量目标不一。笔者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是,差异性既指充分考虑学生基础条件和个体需求基础上学生发展的较大化,又指学生基础条件、个性特长、需求相近或相似的各类学生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差异。基于上述理解,质量目标的确定需兼顾到学生需求、学校要求双方的愿望。首先,学生要对自身条件、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及特长、理想等作出合理的评判,提出个人发展目标;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特点作出科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类型学生指导性目标;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类型学生的效能目标。

中小学教育论文:探索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

摘要:本文结合农村中小学校经费普遍偏紧的实际情况,提出用较少的资金设计与建立具有农村中小学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有效解决“有车无货”这一难题。

关键词:设计与建立 农村中小学特色 教育教学资源库

前言

为了解决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位用研究中硬件尤资源的问题,改变设备设施(包括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设备设施)大量闲置与浪费的现象,笔者经过多年的学习、调查、了解、摸索,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途径:建立具有农村中小学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有效解决有硬件无资源这一难题。提供给同学们参考。

1添置必要的硬件设施,建设具有农村中小学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建立资源库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资源在校内实现共享,以方便每一位领导、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查找、检索自己所需的资源。这就需要把学校各部门的计算机和网络教室的计算机联成一个学校局域网,将卫星收视室的计算机硬盘换成超大硬盘,作为学校资源库服务器,达到共享资源库和共享一条电信宽带网访问因特网,形成一个资源库系统共享的平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在学校局域网中加入无线局域网接入点,让使用笔记本电脑(带有无线网卡)的领导、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可以在校园内任何地点访问学校资源库资源。

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都建有广播电视网,不仅可以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播放电视节目,还可以将光盘播放室播放内容发送到每一个教室,较大化地利用光盘播放室的硬件资源。同时,学校还应购置必要设备,把计算机音视频接入到电视,一播网络中,把资源库里的各种视频、音频资源发送到每一个教室,为使用教育资源提供更多、更灵活的方式。

卫星收视室的计算机可安装windowsserver2003操作系统,配备超大容量的硬盘存储设备,对资源库数据按分类进行网络化集中存储同时利用windsowsserver2003系统较好的文件权限管理和用户访问控制管理功能,在存储中心为每一类的资源建立存储目录并进行共享,为每个领导、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建靠访问用户名与访问密码,为不同用户、不同的资源共享目录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和管理权限。每位领导、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都可以通过网络在校园内任何一台计算机上访问到资源库内的资源,并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管理权限对资源库进行管理、更新等。这样既方便对资源进行管理,又能确保了资源访问的安全。学校还要安排专人对资源库存储中心进行管理,定期对学校资源库进行维护、更新和备份等,使学校的资源库更好地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2多渠道收集资源,使农村中小学资源库内容丰富多彩

农村中小学自建资源库其教育教学资源来源:远程教育资源(ip数据库),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的有关节目,因特网上各类教育教学网站,各类教育教学光盘,上级下发的各类文件、通知等电子文档,学校管理资料和教育管理软件,教育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教师自制课件,学生电脑制作等方面。

总之,为了使农村中小学校白建教学资源库既节约经费又内容丰富多彩,就要发动学校学科教师、管理员、学生,人人都要出力,多渠道收集、创作、整理、分类、存储、上传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3加强学校资源库管理,是建设农村中小学资源库的重要保障

3.1建立建全领导机构

由于学校资源库建设涉及大量的人员和部门,建设周期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需要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之下成学校资源库管理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规划方案、学年计划,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学校资源库所需人员,以及对管胛小组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考核、评估,同时提供学校资源库建设的经费保障。管理小组对资源库按一定规则进行分工分类管理,进行资源的收索、接收、编辑、分类、整理、再开发、资料的电子化转换以及资源的存储工作,定期维护和更新信息资源以及各种管理资料登记与记录。

3.2完善校本培训体系

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学科教师进行资源二次开发全员培训,帮助教师认识到学校资源库建设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认识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和组织方式、以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途径和方法等,让他们踊跃地参与到这一系统中来。

3.3激励措施是学校资源库建设动力

为了确保学校资源库的有效建设、管理、应用,学校应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其中包括对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员的政策倾斜,经济补贴,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对学科教师,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信息资源评选,对上传资源积极的教师,根据资源的点击率排行榜进行打分,并与评优晋级、绩效丁资挂钩。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电脑作品比赛、提高学生参与学校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

总之,学校资源库的建设,硬件建设为基础,领导管理机构是关键,经费提供是保障,教师和学生是依托,教材是根本,激励措施是动力,资源创新是效益。

中小学教育论文:中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

中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

《中国青年》开展“我们应该怎样成长?”的讨论,切中时弊,抓得好!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根指挥棒严重地摧残了青少年的身心。有人说这是教育危机,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这个问题不解决,再过几年就会变成“癌症”了。

我是教育战线上的一个老兵,还没有进城就担任了太原市教育局的及时任局长,在以后的三十多年里,一直在文教机关工作。要说我们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那是很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们中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国民基础教育是指所有的公民,无论干哪项工作的劳动者,都应该受到的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普及教育。当然,普及教育的程度决定于生产力发展的程度。生产发展到什么水平,普及教育就要有相应的发展水平。目前全国各地生产发展不平衡,中小学教育普及的程度也应随之有差别。即使普及了高中,也还是国民基础教育。它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这样双重的任务。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坚持面向整个社会。这是一个常识问题,教育工作者更应清楚。

我接触到的一些实际情况并不如此。有的人道理明白,做起来糊涂,再碰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这股“龙卷风”,就顶不住了。近几年,在不少学校严重存在着“五重五轻”的现象:重毕业班,轻非毕业班;重快班,轻慢班;重高中,轻初中;重理科,轻文科;重尖子生,轻后进生。甚至有些学校不等毕业就把学习差的学生推出学校,这是十分错误的。这样下去,势必背离中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的原则,把人们引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单纯追求上大学,把这当成“铁饭碗”。还有人把考大学比喻成“登龙门”,考中专、技校是“跳农门”。农村流传一种说法,“一登龙门、三代幸福”,顷刻身价百倍,说亲盈门,更助长了一些青年不安心农村。

“”粉碎以后,邓副主席提出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通过考试,择优录取。这是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它。目前一些学校为了应付高考而忽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忽视培养智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们在突击教学、题海战术的驱使下,掌握的知识不是理解了的知识,消化了的知识,更不是巩固了的知识。有个大学为了摸一摸入学新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学半月后,再拿“高考”题对他们进行了考试,结果很多学生的考分同高考录取分相差甚远。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我们的智育抓得不得法。智育是要育“智”的,“育智”,就是让人聪明起来。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判断是非的识别能力、观察事物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目前一些学生离这些要求差距大。有的大学反映,近两届学生中“高分低能”的多。

由此看到,坚持中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这一教育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坚持这一教育原则,必须要有一支思想端正、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从我们山西看,目前师资队伍较弱。现在有一些地方是初中毕业教初中,高中毕业教高中,工农兵学员教大学。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和巩固教师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需要全社会的综合治理,教育战线上的同志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努力,不能眼看着这种情况发展下去。


中小学教育论文:美国中小学教育财政公平模式研究

美国中小学教育财政公平模式研究

引言

1 美国中小学教育财政公平的模式

美国运行的是分权制的教育管理体制,州政府通过对学区进行财政补助以实现财政公平。每种模式都是为了在公平和效率之间需求一个平衡点。

1.1 水平拨款模式

该模式补助经费容易测算且效率较高,但是基于学生数量,没有考虑学区的财政能力及课税努力程度,对于促进教育财政公平没有发挥效用。其次由于补助额度太低,并不能够保障低水平的教育质量,更谈不上教育资源的公平性。目前已经不再使用。

1.2 基础拨款公式法

1.3 保障税基法gtb

保障税基计划实施于20世纪70年代初,旨在为每一学区提供相同的基础性的学生人均财产税基。该计划的拨款公式为:某学区所得州补助额=学区财产税率€祝ㄉu纤盎?学区生均税基)€籽耸?

在该模式中,学区获得补助经费的数额与税基与税率都相关。在税基相同的情况下,税率越高补助款越多,提升了学区的努力程度;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税基越高(不高于州政府的生均保障税基值)得到的补助款越少,平衡了学区间的财政能力。此外该公式包含了配套补助的形式,降低了学区提供教育服务的价格,激励学区增加基础教育财政支出。莫南曾指出,gtb计划允许学区在更多的教育支出和更低的财产税率之间自由选择,因而不会带来各学区之间学生人均支出的均等化,将不会使这些学区通过强有力的基础教育方案为它们的学生增加足够的教育支出。⑤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学区征收高税率以获得更高的补助,对于纳税人来说其公平性效果不如基数补助模式。

1.4 基准补助与保障税基补助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组合计划

该计划综合了基准补助与保障税基补助两种模式的优势,基准补助部分可以保障各学区均能达到基本的教育水平;保障税基补助部分激励地方政府增加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满足了效率要求。不过该模式的计算繁琐,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和财力,且基准补助与保障税基补助的分配比例,也就是公平和效率的比例难以定夺。

1.5 全部州资助模式

20世纪70年代,全部州资助模式在一些地方被认为是教育经费公平的好模式。州政府承担公共基础教育的全部资金的筹集与拨付,学区不再有征税权,教育经费不(下转第231页)(上接第173页)与地方财政能力有关。它体现了公平价值,对所有学区确定了等额的每位学生的支出水平,各学区的支出既不能少于也不能高于该数额。⑥

1.6 百分比均等化补助模式

该模式首先确定一个地方学区承担了对公共学校支持的比例和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然后根据学区生均财产价值与州生均财产价值的比值进行调节,计划出州对某个学区的补助总额。学区与州的生均财产价值愈接近,得到的补助愈少;地方学区承担的公共基础教育经费比重愈大,得到的补助愈少。

该模式更加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每个学区可以根据能力决定本学区支出水平,州政府主动地对地方公共学校予以财政支持。同时州政府可以根据学区财政努力给予财政补助对支出进行均衡。

2 对我国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中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省与省之间,各地区之间的基础教育经费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教育财政公平问题亟待解决。美国基础教育财政公平的模式对完善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建立我国省级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可能性。2001年我国实现“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以来,基础教育经费主要由中央、省、县三级政府承担,其中县级政府承担主要的财政责任,市政府和乡政府基本不负担。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不仅低于其所承担的义务教育投入责任,且各县之间的财政能力相差显著,这直接导致了严重的财政不公平现象。曾满超曾指出,随着市场力量介入教育领域,加强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可以缓解由于教育选择的发展而加深的教育不平等程度。⑦可以探索将义务教育财政责任上移到省一级,先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试行展开,在贫困地区可以实行“以省为主”或者加大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

(2)建立合法的社会舆论的传导机制,通过有效的渠道传达社会对于教育财政公平的要求。纵观美国教育财政公平的发展历史,一浪接一浪的教育财政诉讼案极大促进了美国教育财政体制不断完善。然而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下,缺少有效的诉讼方法来聚集和传达群众的要求,社会的意见很难通过自上而下的合法的方式传递,除非采用一些非常态、极端的诉求方法才能达到一定效果。

(3)在关注基础教育财政公平的同时,适当关注财政充足性的问题。目前我国关注的重点是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适当关注充足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教育论文: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对于江苏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实施调查,并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对应的处理策略,希望探究可对中小学教育科技研究的顺利展开给予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对策

1江苏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1.1管理者缺乏教育科研管理的主观性

笔者在分析了对于江苏中小学有关教育科研管理状况的问卷后得知,当前中小学内管理者缺乏教育科研管理的主观性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江苏多数中小学实施教育科研管理的最直接原因是应付领导的日常检查,而非为了整个学校与学生的健康成长,重形式过于真实目的。总的来说在中小学内施展教育方面的科技研究能够很好地强化老师团队的专业技能,进而提升授课的效果,培育出更加的学生。

1.2教育科研团队缺乏必要的技能与素养

据调查剖析得知江苏中小学内尽管有着一定数量的教育科研团队,但是其技能与素养程度在总体上还是有所欠缺的。据统计江苏中小学内有68.9%的老师未把握住大量有用且可行的科技研究手段,更多采取的依旧是最原始的行为、事例探究等方式,而且对于结果剖析上未做到定性与定量的合理结合。部分老师欠缺剖析问题的技能,对于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方式不懂得如何运用等。此外很多中小学老师尤其是科技研究方面的监管者对于教育科研管理有着一种想做却无法做的感受,缺乏大量必需的科研管理理论常识,即便他们有着足够的授课经验,对于教育科研的管理少了体系化的理论培训也是没有任何用途的。故说当前江苏中小学教育科研团队缺乏必要的技能与素养。

1.3教育科研管理的经费不足且来源单一

据问卷统计江苏省有着60.4%的中小学欠缺教育科技研究管理的经费,9.9%的中小学可以说无教育科研经费,29.7%的中小学没有出现教育科研费用的问题。此处未出现教育科研管理费用问题的中小学多位于市区位置,也仅有少数的学校是这样。绝大多数中小学在教育科研管理上是缺乏一定的经济资金的。通常情况下地区有关的教育机构会给予当地中小学一定的教育科研管理津贴,这是当前中小学施展教育科研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但随着教育科研事项的逐步拓展,所需的金额数量越来越多,仅靠教育机构的投入费用是远远不够的。中小学受到教育科研费用与来源路径缺乏的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有关教育工作者的科研主动性,不利于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顺利开展。

2改进江苏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的对策分析

2.1培养更多人的教育科研管理认识

针对当前江苏中小学管理者缺乏教育科研管理的主观性现状,可通过培养中小学内更多人的教育科研管理认识来处理该问题,使他们明白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自身作为学校加入到科技研发团队的校长或是老师,都需担负起应尽的职责。总之就是努力强化更多科研人员的管理意念与常识,适当提升其专业技能,鼓励他们尽到自己的全部职责,不再只重形式而忽略了教育科研真实的涵义。此外学校自身还可采取些措施激发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观参与性,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遵循科研管理的本质内涵更好地尽到本身的职责。

2.2努力提升教育科研团队的技能与素养

针对当前江苏中小学教育科研团队缺乏必要的技能与素养这一现状,可采取措施大力强化对于教育科研人员的培育训练力度,努力提升中小学内加入教育科研管理团队的技能与素养。首先江苏省教育科技研讨机构需拟制出对教育科研监管团队实施训练的筹划,增强对训练营地的构建,研发训练资源,努力施展出多种教育团队的功能。其次江苏省可组织介于本省内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人员评比大赛,将选出的不同学校内的人员联合到一起,构建教育科研管理训练班,使参与人员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技能与素养,为本校的科研管理做贡献。中小学内部也需重视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育,可聘请科研专家到校内,特地为教育科研管理团队进行培训,可在聘请专家前,确定教育科研管理团队所具备的不足与欠缺之处,令培训更有针对性与高效率。

2.3扩充教育科研费用的投入与途径来源

基于江苏中小学普遍缺乏教育科研管理的费用及来源的现状,最有效的策略是及时扩充教育科研费用的投入与途径来源。当地教育机构可适时调整对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投入金额,依所需适度给予扩充。中小学内部可设立基金会,会中资金来源多种多样,像社会募捐、企业扶持、政府津贴等,专门筹集为教育科研贡献的金额,以便在需要时供应一定的帮助为科研管理。

3结语

通过深入调查剖析江苏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缺陷,可经过培养更多人的教育科研管理认识;努力提升教育科研团队的技能与素养与扩充教育科研费用的投入与途径来源等策略来改进江苏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当前的状况问题,更好地促使中小学教育科技研究管理事项的顺利开展。

作者:刘燕 单位:江苏大学 昆山市张浦中学

中小学教育论文: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旨在将高质量教育从发达城市传递到偏远的农村地区,该工程是我国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改善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经过几年的实施,该工程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知识面等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该工程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要更好地实现工程目标,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关键词]远程教育;中小学教育;农村教育

2013年,我国农村初中在校学生数为815万人,农村小学在校学生数为3121万人。[1]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如何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在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的众多项目与工程中,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旨在改善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质量,尤其是贫困的西部、东北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在国际社会,远程教育一直被视为提高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改善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远程教育让很多农村地区孩子接受教育成为了可能,也是传统教育的重要支持和补充。与此同时,远程教育在进行农村教师培训方面也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一、阻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中国共有592个部级贫困县,其中大多数位于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地区人口除了收入较低,接受教育的途径也非常有限。制约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缺乏。许多教师离开了贫困的农村地区,来到发达的城市地区。2001年,全国有70.5万民办中小学教师(不列入国家教员编制的教学人员),占到教师总人数的6.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以及陕西省,民办教师占比达到了20%。这部分教师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培训。教师的缺乏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一些特殊课程教师的缺乏。传统的课程,如语文和数学,教师往往不成问题。然而,对于一些新兴的现代学科,比如英语和计算机,农村地区教师的缺乏现象便更加严重。这导致这些课程在农村地区没办法进行教授,或者被不具备该课程知识背景的教师教授。制约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资金的短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地区的高速发展,城乡间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年鉴,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22元,仅为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在农村地区,很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因此,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当地教育。

二、远程教育的模式及作用

21世纪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方针战略,远程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03年9月,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在农村中小学实施远程教育,以促进农村与城市教育资源的交流,提高边远地区教育质量,并支出120亿元以支持该项目。[2]2003年至2004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起两个远程教育试点项目。根据两个试点项目取得的出色成绩,2004年,国务院通过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远程教育的方案,即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该工程提出,在5年之内,在农村中小学进行三种模式的远程教育。及时种模式,即DVD模式,面向11万所低水平农村小学,这些小学通常只有一年级到三年级,每个年级仅有10~20学生。远程教育工程为每所学校配备一台DVD机及一台电视机,以放映语文、数学及其他学科的部级名师的教学视频。第二种模式,即卫星电视模式,面向38.4万所位于乡镇或者大的行政村落的中等级别小学。该模式除了提供及时种模式的资源,还提供先进的卫星广播技术以接收中央及当地的电视教育资源。第三种模式,即计算机模式,主要针对3.75万所农村初级中学,除了DVD资源及卫星电视资源,该模式提供了配备高速网络的计算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允许教师和学生下载网络学习资源。为了支持第二、三种模式,中央电视台、教育部等机构提供了许多电视及网络教育资源,并鼓励地方教育机构提供针对本地方的教育资源。截至2007年,大多数省份的远程教育工程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使得近一亿农村学生得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为了评估远程教育的作用,远程教育的典型省份甘肃省进行了一项调查,涉及86所学校,567名教师,以及159位设备维护人员。调查中,94.4%的参与者认为远程教育激发了学习兴趣,89.3%的参与者认为远程教育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这说明远程教育的作用是明显的。认为远程教育促进了学生想象力的占67.1%,认为远程教育培养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占64.9%,可见,远程教育的潜力并没有被发挥。

三、当前远程教育存在的挑战

在远程教育的实施阶段,资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除了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运行过程中,人力、设备维护、教学资源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这对于经济本就欠发达的地区将成为一个不小的负担。当前,源于运行费用的问题,许多学校并未采用第二、三种远程教育模式。贵州的一项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设备为2003至2005年投建,建设后70%的学校的设备未能得到更新的补充。[3]同时,学习资源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别,很多学习资源是针对城市教学而设立的,可能并不适用于农村地区。学习资源在地域、民族等方面也都有一定的差别。比如,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化、语言、历史,因此,适用于他们的学习资源便可能非常缺乏。

作者:杨国利 孙长影 单位:榆树市十四户中学 榆树市十四户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