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校外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校外教育论文:校外教育与社会教育论文
一、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的涵义
(一)校外教育的涵义
一种认识可在我国,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它与正规教育中的学校拥有共同的教育对象,但二者在办学方式、招生方式,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及教育对象的稳定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对校外教育概念目前存在几种理解和认识。以称之为是狭义的校外教育,把校外教育看作是由专门的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另外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广义的校外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以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政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以及个人的课外阅读、栽培花草树木、自我服务等等所接受的教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校外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代名词。所谓的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不管教育形式如何,但学生需要通过报名注册方可上学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包括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各种校外教育,如文化馆、文化宫、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和图书馆等,也包括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成人的继续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上述关于校外教育概念的表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发现上述概念有以下共同点。首先,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次,校外教育的对象普遍认为主要是青少年,兼顾成人教育;,校外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社区教育的涵义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空间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为开发社区生活,以其居民为对象实施的集体教育活动,因而被称之为社区教育。在我国,对于社区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通常从“社区”这一概念入手,详细阐明社区的重要性,以“社区性”为突破口,进而确立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地位。教育部在2001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中对“社区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开发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特点的区域教育,与各类正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理的分工,在对各类教育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当前侧重于对社区内各类教育进行延伸、补充。总体上说,虽然目前对社区教育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社区教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对其区域性、强调其对象的性、突出其功能的社会性、体现教育社会一体化的特征已达成共识。另一种观点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将“社区教育”的重心放于“教育”这一概念,“社区”只是这类教育的一个特征,更多关注于社区教育的目的、方式方法、作用等等。其代表性的观点为:“社区教育的内涵应是在一定的社会区域内,把生活和教育结合成一体,发挥社区成员作用的、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并为了社区的共同发展和社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进行的一种多方位、全民的和终身的教育。”根据社区的界定,则所谓“社区教育”,已不是以往教育学中社会教育的概念,也不仅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它是一个大教育观的概念,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所以,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集各种教育层次、类别,以及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多方位教育体系,其目的就在于利用社区的所有资源,教育社区的所有成员,提高他们的素质、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一种新颖教育。
(三)社会教育的涵义
对什么是社会教育,到目前为止对其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广义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狭义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开展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知识的教育活动。”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的对象的角度加以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其有关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内容的角度进行界定,提出“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各界人士为教育对象,以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还有的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比较的角度进行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制系统以外的,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社会团体和私人推动为辅助,利用和设置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对全体国民所实施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二、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对象和内容
(一)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一直是由政府出资兴建,投入运行经费,形成了一套管理和运行模式。从机7构的行政管理来看,校外教育具有弹性化的组织形式和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中国的校外教育机构可分为综合性与专门性两类。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目前主要指政府主办的校外教育机构(如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少年之家、儿童活动站等),这些机构属于教育厅(教委或教育局)、共青团、妇联、文化局或者科技局管理,其中以前三者为主。专门性的校外教育机构是专门为开展某项活动而设立的。如儿童图书馆、儿童阅览室、儿童影剧院、少年科技站、儿童铁路、少年农科站、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少年儿童广播站等。校外教育实施的主体也即上述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平时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在课余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和活动,在校外教育机构接受各种培训和指导。1995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女联合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校外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教育、游戏娱乐、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
(二)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区教育实施的主体是领导主体,具有官方性,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我国目前存在五种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二是“学校——社区互动型”模式;三是社区学院模式;四是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五是媒介型社区教育模式。离退休干部、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都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成员教育需要的,提高他们的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新能力的全民教育,是一种“区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的教育,每个社区成员既是社区教育的对象,又是社区教育的主体。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有研究者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把我国社区教育内容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成了3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1993年,社区教育包括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三结合教育,社区教育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并且是一种单向性教育;从1993年开始,社区教育的内容还包括职业教育、文化生活教育、科普教育、法律教育、卫生保健教育等,该阶段主要开展成人教育;21世纪初,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理念的提出为标志,实现了社区教育研究范式与内容的转向。
(二)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很广泛,无论它的创办者是政府、团体或私人,只要它是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社会教育的实施者。广义地理解,一切社会活动和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狭义的实施主体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对社会全体成员,而不是针对其中的某个特殊群体。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施教于全体国民,这决定了只要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了社会生活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与广义教育无大异。
三、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间的关系
校外教育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从教育对象来看,校外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很明显,校外教育的对象包含在社会教育之中。从教育的内容和范围来看,校外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都可以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从实施的主体看,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包含在社会教育所实施主体之内,可以理解为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使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社区是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结点,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日渐深入,社区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学校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的边界也日渐模糊。校外教育的社区化是校外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社会单位教育开始蓬勃发展,成为校外教育的主要力量。社会教育不一定以某一区域为限,是全社会进行的,具有广泛的区域和对象。社区教育则侧重区域性。社区教育使社会教育在特定的地域和范围即人们所居住的社区所进行的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实际上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但不等于社会教育的全部。
四、问题与建议
(一)校外教育概念有待拓展
一直以来,我国校外教育沿袭的是50年代由苏联移植过来的社会主义模式,由国家包办一切,教育部门依靠国家投入来开办校外教育。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进行,这种单一结构、单一渠道的校外教育办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校外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校外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校外教育界定的历史局限性,应该给校外教育下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义。当前校外教育的内涵没有说清校外教育是什么,也没有明确校外教育要做什么。
(二)社区教育概念有待细化
社区教育内涵界定及定位至今不够清晰,发挥作用受限。社区在地域上如何界定,社区和行政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应等许多问题都没有明确。不管是校外教育、社区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管理上职能重复、责任不清等问题,因此,当前应当尽快完善上述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
(三)社会教育概念不甚明确
目前,社会教育的概念众说不一,其内涵、外延不是很明确。要具体地对社会教育的起源、概念、作用、目的、功能、内容、原则、途径和方式等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建构起社会教育概念的范畴。研究社会教育的行政和法规,参考和借鉴国外社会教育制度建设的经验,结合国情探讨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教育行政制度及方针政策,使社会教育的发展有基本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建议尽早颁布社会教育法,把社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确立起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改变现有的社会教育边缘化的状况。综上所述,应该统整考虑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和校外教育,建立运行机制进行各种教育体系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实现“社会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社会化”,真正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作者:曹瑞 麦清 郝琦 单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校外教育论文:怎样做好校外教育论文
[摘要]校外教育非常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现阶段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造成了“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孩子中出现了崇拜金钱、浪费钱物、流行享乐、唯我独尊等影响学习的情况,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针对以上现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提出了几点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家庭;教育;现状;策略
一、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的涵义
(一)校外教育的涵义
在我国,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它与正规教育中的学校拥有共同的教育对象,但二者在办学方式、招生方式,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及教育对象的稳定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对校外教育概念目前存在几种理解和认识。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是狭义的校外教育,把校外教育看作是由专门的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另外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广义的校外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以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政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以及个人的课外阅读、栽培花草树木、自我服务等等所接受的教育。”上述关于校外教育概念的表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发现上述概念有以下共同点。首先,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次,校外教育的对象普遍认为主要是青少年,兼顾成人教育;,校外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社会教育的涵义
对什么是社会教育,到目前为止对其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广义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狭义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开展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知识的教育活动。”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内容的角度进行界定,提出“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各界人士为教育对象,以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教育。”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二、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对象和内容
(一)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中国的校外教育机构可分为综合性与专门性两类。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目前主要指政府主办的校外教育机构(如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少年之家、儿童活动站等),这些机构属于教育厅(教委或教育局)、共青团、妇联、文化局或者科技局管理,其中以前三者为主。专门性的校外教育机构是专门为开展某项活动而设立的。如儿童图书馆、儿童阅览室、儿童影剧院、少年科技站、儿童铁路、少年农科站、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少年儿童广播站等。校外教育实施的主体也即上述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平时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在课余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和活动,在校外教育机构接受各种培训和指导。1995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女联合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校外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教育、游戏娱乐、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
(二)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很广泛,无论它的创办者是政府、团体或私人,只要它是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社会教育的实施者。广义地理解,一切社会活动和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狭义的实施主体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对社会全体成员,而不是针对其中的某个特殊群体。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施教于全体国民,这决定了只要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了社会生活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与广义教育无大异。
三、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间的关系
校外教育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从教育对象来看,校外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很明显,校外教育的对象包含在社会教育之中。从教育的内容和范围来看,校外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都可以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从实施的主体看,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包含在社会教育所实施主体之内,可以理解为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使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社会单位教育开始蓬勃发展,成为校外教育的主要力量。社会教育不一定以某一区域为限,是全社会进行的,具有广泛的区域和对象。社区教育则侧重区域性。社区教育使社会教育在特定的地域和范围即人们所居住的社区所进行的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实际上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但不等于社会教育的全部。
四、问题与建议
(一)校外教育概念有待拓展
一直以来,我国校外教育沿袭的是50年代由苏联移植过来的社会主义模式,由国家包办一切,教育部门依靠国家投入来开办校外教育。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进行,这种单一结构、单一渠道的校外教育办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校外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校外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校外教育界定的历史局限性,应该给校外教育下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义。当前校外教育的内涵没有说清校外教育是什么,也没有明确校外教育要做什么。
(二)社会教育概念不甚明确
目前,社会教育的概念众说不一,其内涵、外延不是很明确。要具体地对社会教育的起源、概念、作用、目的、功能、内容、原则、途径和方式等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建构起社会教育概念的范畴。研究社会教育的行政和法规,参考和借鉴国外社会教育制度建设的经验,结合国情探讨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教育行政制度及方针政策,使社会教育的发展有基本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建议尽早颁布社会教育法,把社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确立起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改变现有的社会教育边缘化的状况。综上所述,应该统整考虑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和校外教育,建立运行机制进行各种教育体系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实现“社会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社会化”,真正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校外教育论文: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中,如何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功能,努力培养能够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应对各种挑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__区从建立阵地、明确定位、彰显特色、培育品牌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努力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一、建立阵地,构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网络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要开展思想教育,更要注重实践养成。开发整合教育资源,建设一批教育阵地和活动场所,是开展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实践的基础和有力保障。基于这样的认识,__区在完善校内教育设施的同时,加快校外教育阵地建设。
1.四型并建,逐步形成以__少年宫为龙头的区、街、居三级未成年人校外教育阵地群。新建型。结合城市建设和改造,新建一批校外阵地。区政府投资7000多万元,新建了集教育培训、素质拓展、团队训练和健康乐园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少年宫。各街道结合社区建设,均新建了一批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例如,阳园青少年读书俱乐部、胥虹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玉兰青少年科技创新园等。古宅型。将辖区内的控保建筑和名居古宅修旧如旧,拓展为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是近年来__区在阵地建设方面探索的一条新路,比如况公祠少儿书画苑、曹沧州祠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心、桃园民间工艺展示中心等。拓展型。拓展全区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地构建未成年人实践基地和志愿服务平台。比如,以老年人、外来人员和其他弱势人群为服务对象的“邻里情”老年人援助中心、新__人服务中心和“邻里情”互助中心,均被拓展为全区未成年人的实践基地和志愿服务平台。共建型。通过与辖区单位的结队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人才保障。比如,葑门街道借助__大学师资力量,成立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站。南门街道与法院合作建立青少年维权站等。
2.校内外互通,逐步搭建未成年人教育信息化平台。适应未成年人的需求和特点,创新宣传和教育形式,运用现代信息平台和网络技术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__区依托“数字__”建设进程,逐步完善未成年人教育的信息化平台。在区属学校全部建成校园局域网。并实现互通建成__教育网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社区教育网。20__年,全区各街道均建立了社区教育网,并实现互通。网上及时登载街道辖区内开展未成年人教育的相关情况。今年年底,社区教育网将逐步延伸到各个社区,从而实现区、街、居三级社区教育网络的全覆盖。通过“__教育网”和“__社区教育网”等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社区与家庭的互通。
二、明确定位,实现未成年人校内外教育互补发展
面对新世纪素质教育要求,未成年人校外教育要充分发挥作用,得到发展,必须找准定位,才能实现校内外教育的互补发展、协调发展,真正为未成年人“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发展”创造条件。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实践中,逐步明确了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十六字方针:素质拓展、注重实践、团队训练、快乐成长,从而找到了校外教育的功能和定位。
1、素质拓展,是围绕未成年人发展的要求,拓展各方面的素质。通过科普知识的普及、传统文化的弘扬、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护能力的加强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注重实践,是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出发,通过参观、考察以及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体验和理解社会生活,放松身心、发展个性特长、促进成长。
3、团队训练,是通过“蒲公英艺术团”、“少儿武术团”等各类文体团队和“邻里情青少年志愿服务队”、“雏鹰假日小队”等社会实践团队的组建,让未成年人在团队训练和团队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快乐成长,是从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出发,依托__少年宫、各类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快乐成长”主题系列活动,同时组织和指导好每年的夏令营、冬令营、交流营,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三、彰显特色,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人的素质的提高,短期靠教育、中期靠制度,长期靠文化。通过文化的指引,营造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文明礼仪,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文化氛围,对未成年人的素质的提高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__区立足“大文化”视野,牢固树立“文化立区”理念,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初步走出了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路子。
1、整合文化资源,营造文化氛围。在两街一河综合改造、沿古城风貌带、商贸区的建设中,通过对名人故居、名街名巷、古桥古井的标识化,显性文化资源,营造文化氛围。通过组织“文化__”之旅,让未成年人感受文化氛围。
2、编辑文化乡土读物,满足文化需求。通过编写《文化__》丛书、《__文韵》、《__端午节》等乡土文化读本,组织“书香校园”系列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3、 设计活动载体,让吴文化得以传承。开展寻找古迹活动,如南门街道组织的老__带领小__的“旧街巷发现之旅”。开展“护井、护巷、护河”行动,如双塔街道组织的“古桥保护行动”。各小学校通过建立兴趣小组,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教育实践活动,把昆曲、评弹等传统艺术以及吴歌、古琴、苏绣、缂丝等民间文化引进学校,使青少年感受吴文化、学习吴文化、传承吴文化。
四、培育品牌,形成未成年人教育共建格局
未成年人教育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基于这一认识,__区力图通过培育“阳光工程”品牌,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格局。目前正在实施的是12345阳光工程。
依托百花洲文化公园、__少年宫、盘门风景区,沿环古城运河建立一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阳光带。开展“阳光少年”综合素质教育与实践活动,精心构建“阳光少年”展示和实践两大平台。开展“文化__进校园”、“社区先进典型进校园”、“文明家庭进校园”的“三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开展争当“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阳光少年活动,引导全区未成年人明确成长规范,养成良好习惯,争做合格的接班人。推出“老少同乐”老少共建、暑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健康教育和“心手相连”助学活动五项套餐,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阳光工程建设。
为配合12345工程的开展,以七种颜色命名七支队伍,成立“七彩阳光”志愿服务队:由在校教师、大队辅导员组成的“绿色园丁志愿服务队”,寓意辛勤园丁;由社区工作者及热心于未成年人教育事业的人员组成的“蓝色家园志愿服务队”,寓意社区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明净天空;由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组成的“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寓意发扬老同志的优良革命传统;由医生护士等卫技人员组成的“白衣天使志愿服务队”;由在校大学生及青年组成的“青年先锋志愿服务队”;由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律师等法律工作者组成的“金盾卫士志愿服务队”;由工商管理、城市管理、卫生防疫等人员组成的“紫锥花志愿服务队”,寓意消除校园周边环境中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消极因素。
校外教育论文:校外教育中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关键词〕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
一、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校外教育指的是校外教育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青少年校外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健康发展。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在校外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之需要,也是丰富校外教育功能的一条途径,更可以对学校教育形成有益的补充。
在2010年年底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讲到,“教育部准备从明年开始,效仿日本、韩国,建设大型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他说,那里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生存实践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能锻炼学生的抗挫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校外教育的应有之意。
近两年来,山西长治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主阵地作用,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不断尝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内容。在青少年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家长亲职教育及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辅导室建设指导和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二、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内容及方法
1.面向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欧美及台湾地区早有发展,近几年在我国大陆地区不少学校开展了研究和实践。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就是基于人的生命规律,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为受教育者提高生命质量和实现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肖川认为,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所以,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而展开的教育。
在实践中,生命教育可以分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首先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如: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教育;教会儿童熟悉安全防护标志的教育;教会儿童有效逃离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技巧;使儿童能够具有救护和自我救护的能力等。其次是发展生命的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信仰就是我们相信并仰望的、生命赖以充实的终极关怀。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培育学生的生命情怀。再次是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就是以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认识和接纳死亡,让学生认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并通过认识死亡来感悟生命的可贵,从而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的人生,珍惜生命。
实施生命教育,我们最成功的实践是开展“生命如花绽放”青少年心智成长团体辅导。辅导依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及技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目标,借助体验式游戏、拓展训练等辅导形式,实现青少年团体意识和团体价值感培养、接纳和欣赏自己、珍爱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及感恩教育等目标。辅导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需要,分为“结缘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规划生命和感恩生命”五个主题单元,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尤其是“护蛋行动”“种植幸运草”“我的墓志铭”等生命实践活动更是给学生带来深深触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积极推广引自台湾的生活素质教育课程。该课程认为,生命的问题一旦发生,会作用于不同的方面,包括人与自己的关系出现问题,如自我价值偏差,人与人的关系会不协调,人与生活环境有冲突,人不能以宏观的角度看待生命整体的问题,陷入钻牛角尖的状态,引发心理问题。所以,中小学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以天、人、物、我四个面向为课程主题结构,设计出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大教学主题,同时配合儿童认知心理发展阶段,有次序、有系统地设计相关联的课程,同时借助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的绘本及游戏等实施教学。这样的课程设计,应和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尊重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切近儿童实际生活,循序渐进,亲切自然,效果显著。为此,我们通过培训教师、推广教材等方式积极引荐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已有几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心理活动课中实践该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面向家长,开展亲职教育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因此,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转变家庭教育的行为,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的内容。
为此我们面向家长,通过公益讲座形式,积极传授亲职教育的理念和技术。“绘本阅读,悦读阅美”讲座基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借助绘本故事,教授家长亲子阅读的理念和技巧,提升家长和孩子的阅读品味,同时帮助家长找到与孩子沟通的一条好途径;“亲子沟通的态度与技巧”则教授家长亲子沟通的技巧,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等。同时,我们还通过家长联谊会、家长成长工作坊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先进理念和技术,满足家长自我发展的需求。
3.面向教师,开展心育培训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变得不容忽视。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育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
为此,我们首先组建了“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沙龙”,沙龙吸收各校心理健康教师及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参加,通过系统学习,帮助教师们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目前我们已开展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学校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等专题培训。
此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公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公益讲座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全体教师,通过“让幸福现身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幸福生活”等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追求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帮助教师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掌握自我减压的方法,自觉克服职业倦怠,创造幸福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一种是面向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借助“班级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操作”“师生沟通的艺术和技巧”等讲座,传授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管理技巧,帮助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应对师生沟通中的常见困难,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管理技能和水平等。
4.面向学校,开展活动和调查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分析中小学生教育和成长问题中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整体德育工作提供依据,提出建议。”
为此,我们联合广大中小学,先后开展了“中小学心理状况调查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等调查研究,翔实地掌握了我区中小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
此外,我们还策划了“5·25暨‘我爱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方案”,倡议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和教师提升心理健康的自护意识和能力,同时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三、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1.面向儿童,开展心理援助
面向特殊需求儿童,如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单亲或离异家庭儿童等开展心理援助服务,是我们活动中心今后要面向社会实施的一项公益服务。我们将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帮助这些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及时排除障碍,走出困境。
2.面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目前,生命教育理念刚刚走入学校,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也处在尝试阶段,今后,我们将团结我区广大中小学教师,依据我区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编写适合我区的生命教育教材,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找到一条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辅导为主的科学心育之路。
3.面向家长,开展绘本阅读
绘本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得到专业人士和家长的认同。今后,中心将提供绘本资源,运用“绘本阅读+亲子共读+心理辅导”模式,为儿童提供绘本阅读服务的同时,宣传亲子共读理念,同时通过绘本表演、心理剧、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家长掌握亲子沟通的理念与技术,在提高儿童阅读能力、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同时,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4.面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
社区是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新阵地,我们今后将通过志愿者服务、公益宣讲等形式在社区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社区氛围,帮助和鼓励社区开发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社会智能,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校外教育论文:浅谈校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校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校外教育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青少年思想品质的形成,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位的共同努力。校外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培养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和扩展,是整个教育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校外教育在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校外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品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要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光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行。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不同在于教育对象参与的主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更能通过各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青少年儿童优良品德的形成。校外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任何一种境况都会孩子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外阵地的作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刻苦钻研的品质等等,克服“自私”、“唯我独尊”的“独生子女症”,使他们从娇弱、依赖状态走向成熟。
2.校外教育有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素质教育在提倡学生发展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校外教育为广大青少年的业余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他们根据个人的业余爱好、自由灵活地选择其喜爱的各种活动兴趣小组。作为校外教育的青少年宫开展活动条件得天独厚。在青少年的心目中,青少年宫开展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的专项教育活动是他们感兴趣的地方。一个人的业余爱好不是天生的,有的可能开始具有某种业余爱好特长,虽然这种特长处于一种萌芽状态,但这种幼芽往往就
是人才的希望,校外教育就是这些人才成长的沃土,充分地发挥校外教育的作用,能使一个人的个性得以更大的发展。从中也可为国家不拘一格地培养输送各类精端的人才。
3.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在校外教育中,孩子是学习的主体,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按照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有组织、有计划、有要求地开展各项活动,让青少年犹如生活在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和大胆创建的天地之中。在这里,他们可以动手、动脑、有听、有看、有实践、有写、有画、有玩、有做,从而增长对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
总之,校外教育能让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能够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校外教育要从小抓起,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另外,校外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已经责无旁贷地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外教育机构也正成为青少年学生教育的重要阵地,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我坚信,它的前景会越来越美好。
校外教育论文:计算机课的校外教育及网络教育问题探析
[论文关键词] 校外教学 计算机课 网络教育
[论文摘要] 结合地方青少年宫多年教学实践,研究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激发兴趣、培养兴趣和巩固兴趣三个阶段模式;探讨了网络德育教育的开放性,交互性和趣味性特点;分析了绿色网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对进一步提高青少年校外教学和网络教育的质量提供了参考。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中小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计算机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提高计算机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结合我们多年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实践,探讨如何搞好计算机课程教学,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以及如何加强网络教育。
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
青少年宫属于校外教育课堂,主要以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的。怎样能激发起孩子们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6]曾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实,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要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在“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因此,兴趣不是教学目的,而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达到兴趣和教育性的统一,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予以实现:
首先是选好教学内容。为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兴趣并保持持久铺平道路。它为以下两方面得以顺利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是采用诱导和启发的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及时和恰当的鼓励,延迟与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其学习兴趣。以上三方面分别对应兴趣教学的三个阶段:激发兴趣阶段,培养兴趣阶段和巩固兴趣阶段。
(1)激发兴趣阶段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适应学生的发展特点。我把学习重点放置在学习windows及其应用软件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想象空间。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把文章配上小插图,使文章因画而精彩,也使画因文章而更。正是由于学生的投入,使教学变被动为主动,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而windows及其应用软件为学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得以展现自己,可以说这些软件对学生产生了“诱惑力”。有了“诱惑力”,学生就有兴趣,有了兴趣,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创造力了。
(2)培养兴趣阶段 学生在“激发兴趣”阶段产生的兴趣不尽相同,有的浓厚,有的一般。由于某些原因还会使其减弱甚至消失。所以不能把培养和激发截然分开,需要在培养中继续激发,以调动起全体学生的浓厚兴趣。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我布置了个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老师同学”的小作文。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教师教学的目的,绝不是教会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应该着眼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通过知识的传授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收益终生。
(3)巩固兴趣阶段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学生们正处于成长发展期,他们渴望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怕别人看不起。所以,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延迟了已有的兴趣,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的转化能够执行,从而巩固了兴趣。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采用了兴趣教学,才引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也正因为如此,当学生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由此大大增强了学习信心。
2. 网络道德教育特点
青少年宫在国家精神文明办及自治区精神文明办的大力支持下,投资百万元建起了“绿色网吧”。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入到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它无论对中小学生当前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极其重要的影响[1]。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接踵而来。这些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2],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充分利用,正确引导,科学管理,提高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实效。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社会成员起约束和团结作用的准则。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网络德育,是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4]。网络德育通过德育课堂、虚拟社会网上咨询、在线讨论、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德育基地等途径来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网络德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性网络德育是一种开放性德育。任何人都可以是受教育者,也可以是教育者。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要针对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要施行以辨识为主、辨识与灌输相统一的道德教育方法。
(2)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德育的一大特点,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讨论。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也可以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实现人机对话。由于这种交互的不可见性,可以使受教育者说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
(3)趣味性 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网络德育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可以通过德育课件来了解德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3]。
3. 绿色网吧建设
为了区别于社会上的网吧,加强校外教育阵地的建设,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成立了青少年电子阅览中心,也称“绿色网吧”。根据网络教学的理念,网吧的特点如下:
(1)培养兴趣电子阅览中心共有电脑100台,内存21万册图书,涉及经济、哲学、文教、科学、体育、法律、自然科学等22个学科,可用于电子阅览和网上查询。此外,还为青少年准备了国内外精彩的大片,内容健康的歌曲,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2)道德约束 青少年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容易受到不健康网络内容的侵扰。因此,确保青少年健康、安全上网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而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空间成为许多家长的渴望,为此中心设有监控系统,并将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网站的客户端全部关闭,严格禁止青少年打网络游戏及登陆不健康网站。对于青少年上网,我们的工作宗旨是在中小学生来本中心上网时光“堵”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要加强引导[5]。
(3)正确引导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与欧美国家的青少年产生更大的“数字”鸿沟,我们校外教育工作者必须尽职尽责地为孩子创造健康的学习环境。在电子阅览中心,我们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在电子邮箱里传阅学习资料、考试复习题等进行交流。此外,青少年电子阅览中心还通过与北京101远程教育网银川分中心,中国少年雏鹰网宁夏推广中心,敏特智能英语记忆系统宁夏项目中心合作;向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免费服务项目,例如少儿英语、拼玩识字、敏特少儿英语记忆以及可供选择的小学至高中针对不同年龄、学科的远程教育收费项目。
4. 问题与讨论
根据阅览中心这几年的运行情况看,每年都要单位补贴上万元的经费,自己没有任何收入。由于是“绿色网吧”,对于前来上网的孩子们有一定的限制。所以来阅览中心阅读的学生们也不是很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
(1)多渠道增加收入 由于青少年电子阅览中心目前是免费开放,每年的运行费用(包括维护、更新、软件费,宽带费,电费等),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一些培训项目,多渠道增加收入,保障网吧的正常运营及各项公益项目的开展。
(2)举办公益讲座 针对目前学生中存在的学习精力不集中、没有时间观念、不主动探求知识、综合竞争力不强以及家长们关心的热点等问题,聘请了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就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等课题举办公益讲座系列活动。聘请知名心理学专家分析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解析困扰学生、老师、家长的各种疑难问题,对症下药,引导家长和孩子培养自信心,学习适应环境、善于交流的方法,分析孩子认知方式、学习习惯、思维发展变化的规律,从培养孩子正确的心态、健康的心智出发,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好与老师、家长、同学的关系,共同创造和谐的家庭、校园、社会氛围。
(3)合理安排时间 周末和寒暑假全天开放,而周一至周五白天为学生在校上学时间,阅览中心白天开放显然是在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如果在下午学生放学后即5:30——8:30对外开放,这个时间学生要做功课,也有少数的学生前来打游戏使家长产生误解,作为校外教育的阵地,这种事情的发生对我们的影响非常不利。如果将开放时间提前,就会有一部分学生放学,一部分学生依然在校逗留,前来电子阅览中心的人数寥寥无几。如何有效安排时间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4)优化阅览环境 读者在肯定我们工作的同时,有人提出阅览室空气质量较差,有损健康等意见。为此将尽快采取措施改善阅览环境,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文明程度,保障学生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校外教育论文:对成人学历教育设置校外教学点的两点思考
摘要: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设置校外教学点,规模、地点这两个问题是必须要面对并要解决好的,不然会影响到高校办学的质量、品牌、发展。规模可以用师生比计算法、辐射范围计算法、辐射人口计算法分别测算出来。因专业的雷同性和师资的雷同性,校外教学点应以本地设置为主,以维护成人教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成人教育 教学点 雷同性
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通过设置校外教学点,方便了学生就近入学,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规模,增强了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多方共赢。在设置校外教学点中,规模、地点等问题是必须要面对并解决好,不然会影响到高校办学的质量、品牌、发展,设置校外教学点一般来讲都会考虑这两个因素。
一、校外教学点规模
校外教学点的规模较大应是多少?设置多少个教学点比较合理?教学点的辐射面积一般是多少?教学点辐射人口一般可达到多少?这些问题都是设置教学点时我们会思考的,也是影响校外教学点规模的几个约束条件。我们可以从这几个约束条件对设置几个校外教学点的上限做个测算。根据教育部2007年底的消息,普通高校2008年开始将取消成人脱产学历教育,因此,以下测算均以业余学历教育为对象。
1.教学点的规模与数量测算——师生比计算法
在影响校外教学点规模与数量的因素中,师资是较大的瓶颈,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条件。按评估的要求必须要有部分课程的教师由主办高校派出,假设比例为x%,然后根据高校普通教育的师生比上限1:18及高校现有的教师数量a和学生数量b,可计算出较大业余学生规模c(业余2个学生折合成1个脱产的学生)。公式如下:
c=(36a-2b)÷(1-x%)在计算出业余学历教育较大的规模c后,根据现有的业余学生情况、校本部的业余学历教育规模d,即可估算出校外教学点的规模e。按每个教学点每年招生200人,3个年级规模600人,可计算出最多可设置校外教学点的数量e。公式如下:
e=(c-d)÷600
2.辐射范围计算法
交通是决定辐射范围最重要的因素。一般大城市来讲,业余学习市民可接受的花在路上的时间在单程1小时左右,其中从家(单位)到车站一般步行10分钟左右,乘车40分钟,下车10分钟。如到教学点单程超过1小时,学生就会觉得太远,从而影响其坚持学习的念头。
例如,深圳公交道路平均行驶速度为18公里/小时,在国际警戒线以下,作为城市中心组团的罗湖和福田在晚高峰时段的公交车速为12公里/小时。也就是说,从方便学生上下课的角度来讲,以平均速度15公里/小时计算,间隔20公里(20公里=2x15公里x40分钟/60分钟)左右就可设置一个教学点,以深圳2020平方公里的面积来算,可设置6-7左右的教学点,计算方法如下。
n=m÷(πr?2)=6.43(个)
说明:
n:可设置的教学点数量
m:城市面积。深圳为2020平方公里
r:辐射点半径,即间隔的一半。深圳为10公里
3.辐射人口计算法
在设置校外教学点时,高校需要做决策,一个地区(街道、镇)的需求是否能支撑一个教学点,达到基本的一个招生人数。我们可以参考2007年我国部分大城市的成人高考的报名情况来做一个测算。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平均3.76万人口可以支撑一个教学点每年招生200人的需求。深圳的情况较为特殊,因其人口流动性较大,要8.28万人才能支撑一个教学点每年招生200人的需求。如果我们拟在一个地区设教学点,则可考察其人口的数量、现有高校教学点的数量、每年的招生人数等因素,然后决定是否应该新设教学点。
以上三种测算模式均可作为成人教育办学规模的参考,一般来说应取以上三种测算模式经过再进一步推算得出最小的那个规模作为成人教育办学规模的上限,这需要更进一步的考虑学校、地点等具体情况。
二、设置校外教学点应以本地设置为主学性、逻辑性,并不断修改保持其先进性,正确认识评价病例模拟教学法,要使用得当。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学法起重要的辅助作用,既摸清了同学的思维走向,有的放矢地解决疑难问题,也开拓了教师自己的思路,有利于教学实效的增强和提高。
校外教育论文:校外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原本是以成长为中心的。德、智、体、美是儿童发展的完整结构。德育是教育之本,它既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而且又是校外教育的主流,教育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以及健康的情感。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都要重视德育教育。作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通过多年的积累,对校外德育工作有一些感受,现与教育工作者们一起分享。
关键词:校外教育,德育;教学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原本是以成长为中心的,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德、智、体、美是儿童发展的完整结构。德育是教育之本,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以及健康的情感。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都要重视德育教育。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短、科目繁多、来源分散、年龄差别大,成为了校外教育工作的主要缺点,一旦辅导教师对德育教育的实施时间掌控不好,就形成综上所述诸多情况而造成校外德育教育盲区的存在。德育教育在校外教育中存在多种多样的方式与方法,作为一名从事校外教育的工作者,在教学中要遵循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多年的积累、挖掘和总结,总结出适合各专业特点的德育教育经验,以便实现校外教育的育人目标。笔者现将对校外德育工作的感受和总结,与教育工作者们一起分享。
一、在常规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常规教学中应当给予重视,校外教育更应当被置于首位,因为只有德育过程做到了知、情、行的统一,才能获得预期的德育效果。校外教育机构要积极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各学科各显神通,形成德育进课堂的大氛围。各个专业的教师要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各个专业的教师,在授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完成本节课的专业知识内容,又要挖掘知识内容中的教育因素,授课时,应力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融为一体。例如:在舞蹈课上,学习舞蹈《炸油香》,了解宁夏特色小吃,通过舞蹈动作表现炸油香的程序,和面、揉面、搓面等,体会制作本土特色美食的方法;学习舞蹈《岩画》,了解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贺兰山岩画;在体育类课程上,教师要对学生们进行正确面对输赢的教育,跆拳道的练习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不是用来欺负弱者;棋类的对弈,能开发思维,静心思考;乒乓球的学习能灵活四肢,培养肢体协调能力……教师在传授技能技巧、引导兴趣发展时,更要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熏陶、所学专业中的习惯养成和品质拓展。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二、开展家庭教育讲座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及时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为从源头抓起德育教育,银川市青少年宫经常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公益性家庭教育讲座,在家庭教育讲座中,采取有针对性、强化重视、合理建议的方法进行指导。及时,理性施爱,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真正的爱是理智的爱,是有原则、有限度的爱,要培养孩子具备面对困难的坚强精神,对人对事的感恩情怀。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药家鑫”事件,给所有的家长敲了一记警钟,培养孩子健全人格成为重中之重。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教育影响。立足于孩子成长的每24小时、每一件事,教育孩子遵守规则,能正确面对挫败。第二,认识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在青少年宫里经常看到的画面是:教室门口的走廊里坐满了家长,下课孩子出教室,家长们立刻冲上去喂水、喂零食、脱衣、擦汗,甚至陪着去洗手间。家长们在关注孩子兴趣发展的同时,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尽量让孩子腾出更多时间学习书本知识和特长练习,在其他事务上用的时间越少越好,忘记了手与脑的配合,忽视了双手运动对大脑细胞的有效调动,即“手巧”促进“心灵”,孩子的自理能力提高,手眼脑之间的协调配合,从而促进身体的协调。通过家庭教育讲座的开展,不仅给予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观点,还让家长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父母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独立的人格面对世界。
三、树立传统美德,重视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校外教育机构要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感恩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例如:银川市青少年宫多年来与民族综合福利院(前穆斯林孤儿院)手拉手,建立“天使妈妈”爱心团,组织家长和孩子们去福利院进行捐赠、交流活动。孩子们自己亲手制作礼物,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每人准备一句暖心的话,与福利院的小朋友拉拉手、抱一抱,说说心里话。借助母亲节的契机,以感恩为主题,开展了“为妈妈扎染一条围巾”的公益性扎染活动,在专业老师的引领下,亲手为自己的妈妈做一条扎染围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感恩、博爱等传统美德传递给学生,让孩子们拥有感恩之心,懂得孝敬长辈、尊敬师长,懂得体谅他人,懂得珍惜,懂得付出和回报。
四、激活传统节日活动的文化价值
校外教育机构要多开展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民族风情内容的活动。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加以整合,通过开展了解节日来历、节日习俗、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开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探究节日来源,了解相关传说故事和古诗文,动手学做特色美食等。例如:银川市青少年宫十几年来坚持春节送“福”活动,教授孩子们写各种各样的“福”字,了解“福”字的演变历史,把“福”带回家,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在活动中,还让学生进一步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从而将“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
五、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作为校外教育的辅导老师,他们既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推广者,更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航者。教师对校外教育单位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他们的一言一行和思想品德皆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的心中,教师是学生们最崇高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把教师的榜样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辅导教师,首要的就是以身作则,一方面是加强自己的品德素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另一方面努力提升并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榜样和表率。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利用师德教育资源,加大师德教育的力度,不断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增强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师德精神。组织研讨活动、开展座谈会,讨论如何将师德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在日常工作中体现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每年选送一批教师外出培训,回来以后进行分享、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不断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其次,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一名的校外教师应该能负责一两门课程的指导,比如:钢琴教师能胜任电子琴的课程,声乐教师可以担任合唱指挥,美术教师可以进行书法、剪纸、手工教学等。银川市青少年宫每年举办一次“教师基本功汇报展示”活动,对所有专业教师进行基本功检阅,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专业技能。对于管理层的教师,每学期安排20节课的听课任务,做好听课笔记,并在学期末汇总,进行教学研讨,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新理念、新模式”的素质教育对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首先要爱学生,喜欢学生,要保护、呵护、爱护学生,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事业心。教师要遵循学生心理特点,采用积极语言与学生对话,关爱、引导、宽容、耐心等待学生。让整个教育过程和谐、愉悦,从而享受教育幸福。
六、结束语
德育不容忽视,教育无处不在,德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思想教育如何入情、入礼、入心,思想教育工作怎样深入学生的内心,成为了校外教育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只要所有德育人都葆有探索真理的勇气和行动,那么德育课程就一定会成为“最有魅力的课程”!重视德育是校外教育工作的职责,校外教学中的德育没有固定模式和现成的方法,因此,研究校外德育教育工作,探索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就需要教师不断去思考、去发现。有意识地寻找教学、活动、德育的结合,巧妙创设教育契机。立足学生实际,遵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才能回归本真的德育。
作者:王语晗 单位:银川市青少年宫
校外教育论文: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探究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发展,学生和家长对基础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教育培训市场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对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调研,查找存在问题并进行对策探究,以期更好发展,使之成为校内教育的有效补充。
关键词:
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发展;问题;对策
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是指从事中小学学龄段教育辅导的社会机构,它是相对于普通学校而言的,是教育培训市场的主力群体。随着十几年的发展,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已经成为普通中小学校的知识补充体和深化体,为教育服务行业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成为教育行业持续繁荣的一股新的增长极。
一、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兴起的原因
近年来,教育培训市场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经过笔者实地考察走访,发现自2001年南通市及时家教育培训机构成立以来,教育培训机构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发展势头迅猛,数量逐年提升,现如今全市总计共有236家在教育局、民政局、工商局注册的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教育资源,科学进行教育功能的区分,有利引导,成为笔者关注的课题。因此,对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调查和研究有着积极的社会学意义和教育学意义,这是对社会教育发生重大变革的一次实践性探究,也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所做的深度思考和策略组织。笔者对该选题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了江苏省南通市29家典型的中小学辅导机构,实地探访了3家普通中小学校,发放612份有效问卷,访谈36人,并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作为本文的数据来源和论述依据。中小学教育培训兴起的原因较为复杂。从社会文化环境上来看,家长期望子女能通过教育选拔机制来改变命运,教育需求显著提高,由单一转向多元,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补习功课,从而催生了这一现代教育产业。从应试教育体制来看,我国的升学考试选拔人才机制是教育辅导产业得以存活并发展的重要原因。从经济层面来看,教育行业本身就具备极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从政策导向来看,随着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基础教育办学力量从学校的一元封闭向社会的多元开放。
二、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规模不一、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培训机构实力参差不等,大多规模小实力弱;师资力量薄弱,良荞不齐。南通市经过15年的发展,辅导机构之间良莠不齐,层次分化鲜明,既有上市公司,也不乏小作坊,但大多数还处于作坊式发展阶段,教学场地小,教学条件一般,其中很多都隐藏在居民住户家中。差异化明显的教育机构在教学质量上也是优劣悬殊。
2.功利性明显
校外教育存在的一大因素就是高额的利润,这也就不难理解其产生的功利性根源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目的是育人与盈利相结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培训机构的生存靠的是良好的办学声誉,只有生源的扩大才能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3.从业者普遍缺乏教育学理论基础,对学生心理缺乏研究
虽然少数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课程达到了理想效果,但是普遍从业者缺乏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教学策略的系统知识,使得他们对其赖以生存的教学活动缺乏研究,不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差异,也就无法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体系,无法设计针对学生学习差异的教学策略。
三、对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对策探究
1.加强监管,提高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整体实力
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只允许信誉、实力兼备的机构办学。2013年2月28日,《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自律公约》的出台,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也是校外培训行业保障自己的品牌、信誉,寻求自身健康发展的见证。建议更多这类机构都加入《公约》。
2.打造特色,明确市场定位,提高自身价值
建议培训机构树立品牌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弱化功利意识,增强自身软实力。在浩如云海的校外培训机构中,如何脱颖而出,以响亮的品牌号召力,新颖独特的特色教育以及的市场定位,吸引更多的生源,应该是培训创办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所有这些具备,利益也就随之而来,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一味只“向钱看,向厚赚”。
3.加强师资,以人为本,建立完善的师资管理及激励体系
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不像正规学校那样受到严格的课程规划和标准的限制,有更大伸缩性,这就要求校外教育培训应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根据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教学策略上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老师不但专业知识扎实,还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熟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制定符合其身心发展的学习策略,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到VIP教学,较大效果提升补习效果。目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流动性大,不稳定,这与培训机构的奖励激励措施不够,以及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从整体上,可以根据本机构的资金实力、现具规模和发展计划对教师资源的招聘、储备补充、培训开发、职业生涯发展、薪酬福利及激励等方面做出详尽规划。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社会活动,培训是教育学习的一种补充形式。在开放的教育市场下,学校、社会、家庭多方联动能有效改进教育。教育培训机构作为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组成部分,它将与学校教育一起接受教育市场的调配,这样势必给教育改革带来新鲜的空气。我们可以有效利用这些教育资源,补充学校教育的短板,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建议,以求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作者:施栩濠 单位:江苏省南通及时中学
校外教育论文:高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管理研讨
1高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的主要功能
1.1充分利用高校品牌宣传与组织生源
高校设立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首先是提升高校自身的品牌优势,利用高校与社会教育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在职从业者提供便利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条件,将高校与社会教育资源达到效用较大化;其次利用教学点自身招生优势。由于教学点生源具有本地区的特征,位处高校和社会需求中端的校外教学点,既熟悉高校的办学情况,又了解当地生源的需求,能根据本地区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其他组织的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发挥其有独特优势的宣传组织功能。
1.2质量管理与信息沟通
校外教学点是具体实施成人教育教学的场所,必然承担着组织管理功能。校外教学点应配合高校做好教学管理、教务管理、辅导教师管理、日常学籍管理、教材等后勤服务管理等。突出规范质量管理,保持与高校本部教学质量一致,建立质量管理制度,落实质量管理实施措施。质量管理不能空谈,它是校外教学点管理的核心内容。从规范各项管理工作的台账,到实行有效的质量审核程序,都不能有一丝懈怠。
2我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的管理现状分析
2.1我校校外教学点的管理现状
为了有效加强校内外教学管理要求的一致性和规范性,建立了校外教学点“垂直管理”模式。由学院主管的教务管理、学籍管理、财务管理、招生等部门,对校外教学点教学管理工作直接统一布置,由校外教学部负责全过程监督和管理的模式。学院校外教学部的监控管理从教学点选址,到建立校外教学点教学管理巡视制度、招生宣传规范管理制度;从对教学点教学管理工作测评、汇编校外教学工作管理手册、聘请校本部专家教师深入教学点现场听课,到教学点推荐的教师进行资质审核颁发聘书,教学点课程期末考试试卷评审;从建立专业课程教考分离制度,到组织部分课程统考工作;以及公开信访途径、信访投诉处理工作等。
及时,在选择建立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时,根据地域分布、办学设施条件、社会需求情况,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功能,为成人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育机会,使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接受成人教育,为他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方式,积极促进全民化学习氛围。
第二,规范对外招生宣传,学院制订了招生宣传广告的有关规定,宣传内容预先申报备案,由学院主管部门对资料进行审核,做到两个“一致”,即校外教学点宣传资料内容与校本部保持一致,招生与教学点设置的专业保持一致,提升高校成人教育在社会各领域的正面影响。
第三,针对校外教学点管理,学院成立专门的督导办和巡视小组,提出了“规范管理、品质服务”的管理理念。建立了校外教学点教学管理巡视制度,了解校外教学点对校本部职能部门所下达的教学要求的实施情况,了解教学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规范执行情况,举行教学点在校学员座谈会,建立校外教学点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了解校外教学点学员在教学点的学习情况,教学点的教学管理、服务管理、班主任学生工作、教学使用设备配备完整情况,同时直接听取教学点管理人员对校本部职能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供主管部门参考,巡视组起到连接沟通的“桥梁”作用。
第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对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由学校专业学院专家老师组成的听课小组深入教学点,直接听取教学点老师课堂教学情况,对每位上课教师上课情况进行打分,对得分差强人意的个别教师直接解聘,保障课堂的教学质量。
2.2校外教学点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为方便学生学习,为成人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校外教学点的设置也出现了一些管理问题。及时,管理不规范,由于校外教学点受校本部监管束缚较小,容易忽略本部下达的教学管理要求;第二,校外教学点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考场纪律不够严肃,严重影响检验教学质量和学生考核,有损高校的形象;第三,随着教学水平的发展,教学点硬件陈旧,教学环境差,教学点为了利益较大化,对教学设施更新缓慢,跟不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
3改进我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管理的对策
3.1完善制度建设
教学点要想发展,必须遵循成人教育发展的规律,依法办学,规范管理。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建点要求和条件,认真做好对教学点的实地考察、评估等工作;其次,针对教学点的特点,制定独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第三,对教学点进行年度大检查,从招生宣传、教学管理、收费标准、人员配备、办学条件等方面入手。
3.2优化管理机制
理顺校本部与教学点之间的关系。实行由校本部继续教育归口管理,各教学点专人管理的分级管理模式,保障管理顺畅,工作分工明确,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对教学点要定期的采取检查评估,确保教学点不断规范和提高管理水平。要组织搭建学习交流平台,组织各类教学管理研讨活动,帮助校外教学点提高管理水平,分析社会需求和生源变化,指导校外教学点制订招生计划。
3.3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提升管理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高校要为教学点提供必要的服务,规范管理制度,以及针对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困难,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好学习、工作、家庭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品质的服务思维,让学生都能够安心学习,并顺利完成学业。
3.4加强督查监管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校外教学点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校外教学点的教学质量也必须纳入到高校教学监督和评估中。要提高校外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就要对校外教学点办学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经常对教学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建立教学点信息反馈平台。
4总结
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要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校外教学点必须规范办学,要履行工作职责,加强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具有服务意识;总校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研究与创新,实施质量工程,是成人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近年来积极进行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的管理与发展,从专业布局到教学计划制订,从示范课程建设到远程视频学习平台,从加强教学管理到开展学分银行建设,搭建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从招生渠道拓展到规范校外教学点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多方位改革探索和实践,积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人教育办学体系,巩固和提升华东理工大学成人教育的品牌。
作者:张振明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校外教育论文:关于校外教育研究
摘要:“校外教育”概念自出现后,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界定。广义的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教学以外的时空里学生所受的影响和教育活动。狭义的校外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即由专门的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对中小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多样化教育活动。校外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主体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前瞻性,灵活性,综合性,实践性,民主性。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需严格区分。
关键词:校外教育
概念既是学科立论的基础,也是学术交流的前提。校外教育概念的明确对校外教育理论的建构、研究领域的划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作用。鉴于研究者尚未对校外教育核心的“概念”问题达成共识,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结合个人长期研究,对校外教育进行剖析。
一、何谓“校外教育”
(一)“校外教育”一词的来源
对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校外教育,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由校外和教育结合而成的社会活动。由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文字的创造和专业教师的产生,出现了学校这一专业教育机构。校外各类活动伴随学校教育而产生。[1]校外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从世界范围来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不同国家的研究者在不同的环境与历史时期,对校外教育的认识有较大差异。校外和教育的连用,最早出现在日本。据笔者目力所及,“校外教育”一词由日本的教育学者松永健哉于1930年提出,他从校外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强调其超越学校教育的独特性价值。[2]苏联教育家凯洛夫首次对校外教育作出理论性概括,其《教育学》中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一章将“儿童校外教育活动”界定为学校之外的单位和团体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的各种教育、教养工作。[3]凯洛夫从校外教育主体(学校以外各种机关、团体)、对象(儿童)、内容(教养、教育工作)等方面,将校外教育界定为以校外的专门教育组织为承担者,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活动。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同期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可。新中国成立以后,学界开始学习苏联,译介相关的教育著作、教材和论文。在此背景下,“校外教育”一词经翻译传入我国。1950年6月《人民教育》第1卷第6期刊载的《克鲁普斯卡娅论校外工作》一文最早对校外教育进行界定,该文明确了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阐释了校外教育的基本任务、基本形式、基本原则和基本目的,并指出校外工作的发展道路和具体方法。[4]
(二)对校外教育的不同界定
随着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和校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校外教育的概念逐步为人们所了解,但研究者对校外教育的理解往往莫衷一是。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笔者将已有观点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校外教育——广狭义角度界定及时,“专门校外教育活动说”。基于学界对“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这一基本观点的认同,多数研究者认为校外教育由特殊的校外教育机构实施;也有研究者认为校外教育是由各种机关和团体对于儿童所实施的多种多样的学校以外的教养、教育工作。[5]另有研究者认为,校外教育是在校外由校外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领导和组织的,对中小学生进行的多样化的教育活动。[6]还有研究者认为,校外教育特指校外教育机构,如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对学生进行多样化教育活动。[7]第二,“校外教育活动整体说”。此类观点将校外教育界定为发生在学校之外整体的教育活动。校外教育载体除了专门的校外教育机构外,还包括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各类政治、经济、科技、公益、服务、文化、体育等活动以及个人在学校以外广阔的时间、空间里所进行的种种个体活动和教育。[8]还有研究者认为,校外教育是少年儿童参加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或个体自由进行的集体或自我的教育活动。[9]第三,“有计划社会教育说”。日本学者广泛认为校外教育归属于社会教育,也可以叫计划性社会教育。[10]以上认识基于狭义的校外教育概念与泛化的校外教育影响的不同,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实施载体、教育对象和实施场所等方面。及时种界定突出了校外教育的特殊性,但未能充分认识校外教育所处的社会关系地位及其与社会教育的关系,而第二、三种观点试图表达校外教育的外延,但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校外教育的内涵。2.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角度界定及时,“非正规教育说”。认为校外教育在学校教育之外,学生需通过报名注册进行。[11]第二,“正规课程外教育活动说”。认为校外教育是发生在学校日常课程范围之外的。[12]从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角度对校外教育的界定虽然明确了二者区别,认定校外教育不同于学校正规教育的本质属性,但未能揭示出校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3.校外教育——与课外活动关系角度界定及时,“课外活动说”。有研究者认为校外教育与课外教育具有相似性,二者相对应。校外活动是在学校外或学校内正规课程以外的课外活动,[13]而课外教育是在教学计划之外进行的多样化活动。[14]第二,“部分课外活动说”。这类观点普遍认为,课外活动可以由学校或校外教育机构组织实施,凡是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称为校外活动。也就是说,课外活动的范畴大于校外活动,是由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课外活动共同构成的。校外教育和课外教育除了领导机构有所不同外,在性质、特点、培养目标、活动原则、活动内容、组织形式、辅导方法和辅导手段等方面都具有一致性。从校外教育与课外教育关系角度对校外教育进行界定,使我们更明确校外教育的外延,但也带来校外教育实施场所是学校之外还是课堂教学之外的认识分歧。
(三)校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纵观该领域研究者对校外教育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可以看出这方面的认识与观点仍未统一。笔者综合上述理解,结合对校外教育的研究,试图形成自己对校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
1.校外教育的内涵
早期西方国家学者将校外的教育活动归属于社会教育的领域,将校外教育称为课外活动,其范围既包括学校课外范围内的,也包括学校外的。同时,校外教育的概念是动态生成的,它既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又随校外教育事业的推进而丰盈。不同国家的研究者,处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与历史时期,对校外教育概念的理解差异较大,而我国学者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对概念的表述上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可以更为客观地界定校外教育。广义的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教学以外的时空里学生所受的影响和教育活动。狭义的校外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即由专门的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对中小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多样化教育活动。广义的校外教育是指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校外活动,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性、随机性等特征,与广义的教育和社会教育无多大差异。正如社会教育一样,其实施机构和传播渠道多种多样,包括图书馆、科技馆、电影院、公园、博物馆、文化馆及广播、网络、电视、书籍等传播媒介。随着校外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校外教育开始从广义的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分化出来,形成一种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理论范畴。作为一种非正规教育,狭义的校外教育具有如下内涵。(1)校外教育是在正规教育之外,由专门的校外教育机构、单位和部门所实施一方面,校外教育必须是在正规学校教育之外(如双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和课后等)进行;另一方面,校外教育必须是以专门的校外教育机构、单位和部门等为载体。有研究者将校外教育实施机构分为综合型和专门型校外教育机构;还有研究者将校外教育实施载体分为少年宫、校外教育活动场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和校外教育服务机构四类。[15]尽管划分标准不一,但笔者认为,无论什么类型的校外教育机构,只要其实施的是专业的校外教育,都属于专门的校外教育机构。(2)校外教育是针对中小学生所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校外教育的对象是中小学生,不是全体社会成员,这与社会教育有很大区别。同时,校外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而不是随机、偶发的。
2.校外教育的外延校外教育的外延
主要由“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和“活动教育”三部分组成。也就是指历史上或当下时期,校外教育思想观念、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等)和活动对于个体发展能产生一种作用和影响。
二、校外教育的特征
为更地认识校外教育,我们需要揭示其特征。
(一)主体的多样性
校外教育主体即对中小学生施以校外影响的政府、团体和私人(主要是通过其主管的少年宫、活动场馆、培训机构和服务机构等来进行)。随着投资渠道的拓宽,校外教育主体已成为包括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文化部门、共青团、科协和企事业单位等多元的系统组织。校外教育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必然带来管理和合作上的不便,这也使得协调各主体关系、改善管理体制成为改革和发展校外教育的关键问题。
(二)内容的丰富性和前瞻性
相较于时间、地点、条件和教学内容都固定的学校教育而言,校外教育体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其内容已扩展至思想品德、科学技术、体育、文艺、游戏、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突破学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统一性,校外教育的工作者可以充分挖掘区域校外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校外教育紧随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开设新课程、利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了解前瞻性的教育内容。
(三)校外教育的灵活性
校外教育的灵活性表现在:及时,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一般有集体、小组和个人三种,凡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活动组织形式,皆可考虑运用;第二,办学模式的灵活性,随着投资渠道拓宽,企事业单位、军队及各行各业热心人士(如高校专家、离退休干部、道德模范、企业家和社区居民等)皆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办有特色的校外教育;第三,知识内容的灵活性,校外教育机构可以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动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授近期教育知识内容。
(四)校外教育的综合性
校外教育的综合性表现为五个方面:及时,教育内容的综合性,既要求多学科内容的综合组织,也要求多种能力的综合应用;第二,组织管理的综合复杂性,它既有一般校外教育机构内部的管理活动,还要综合考虑其主管部门如政府、行政部门、共青团、妇联和科协等组织间的协调;第三,活动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教学风格;第四,校外教育功能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性功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和发展个性品质功能三个方面;第五,评价原则的综合性,采用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性评价原则,以保障校外教育评价的客观科学。
(五)校外教育的实践性
校外教育的实践性表现在:及时,校外教育内容的实践性,校外教育内容大多采用实验、参观和实地考察等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性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第二,校外教育具体目标和活动方案的实践性,发展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自行设计方案,掌握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与手段;第三,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展开学习活动,教师只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六)校外教育的民主性
有研究者认为校外教育的民主性表现在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充分的民主教育形式以及公正、开放和多元化的校外教育制度三个方面。[16]笔者认为,无论是教育机会的民主化还是制度和过程的民主化,都是校外教育民主性的重要表现。
三、校外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一)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
目前,关于校内外教育关系有以下两种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二者都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校外教育归属于学校教育。[17]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还根据实施场所进行划分,认为校外教育与课外教育具有相通性,统归为学校教育。另一种观点,也是多数研究者认为的观点,校外教育是独立的范畴。笔者认为,校内外教育联系密切、互为补充,同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校内外教育的区别表现在主体、目标、内容、机构、教学方法、实施场所和教育时间上的不同。从教育主体看,校外教育主体具有多样性,主管校外教育机构的政府、团体和私人都可以是校外教育的主体,而学校教育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来承担;从教育目标看,校外教育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主要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从教育内容看,校外教育内容同学校教育相比更有广泛性和丰富性,它突破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限制,将学生的生活、娱乐和闲暇时间结合起来;从教育机构看,校外教育具有多样性,除了学校之外,还有多种综合型与专门型的校外教育机构;从教学方法看,校外教育教学方法灵活,除讲授法外,还重视各种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形式的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应用;从实施场所看,校外教育在学校和校外进行,而学校教育主要在学校进行;从时间看,校外教育主要在学校教学之外的双休日、寒暑假和节日等时间进行。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二者并重发展的关系上,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前提,学校教育对教育者进行基本的文化知识的教育,接受这些基本文化知识更有助于校外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与此同时,校外教育在人的发展和主体性价值实现方面的功能也符合学校教育的目标要求。
(二)校外教育与家庭教育
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主要是从实施空间来区分的。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孩子实施的教育。二者的区别在实施任务、实施主体和教育对象上。从实施任务看,校外教育以个性品质的培养为目标,而家庭教育主要表现在子女身心发展、良好习惯、独立精神和为人处事的培养、提升上;从实施主体看,前者是校外教育机构,后者是父母;从教育对象看,前者为中小学生,后者是家庭子女。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又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儿童在接受学校、校外教育之前,首先需接受家庭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是校外教育的起点,校外教育是家庭教育在学校之外的延伸。
(三)校外教育与社会教育
从广义来讲,社会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从狭义来讲,社会教育是指由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社会全体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18]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从教育任务、机构、对象和内容四个方面来区分的。从教育任务看,校外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中小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而社会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从实施机构看,社会教育是以社会教育机构为实施机构,而校外教育则是以校外教育机构为实施机构,校外教育机构包含于社会教育机构之中;从教育对象看,社会教育对象是超越某个特殊群体的社会成员,而校外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有学者将青年、大学生也作为研究服务对象,但确切地说中小学生才是校外教育的对象);从教育内容看,校外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相对稳定,决定了校外教育内容没有社会教育内容宽泛。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表现为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上。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都包含于社会教育之中,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
(四)校外教育与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这一概念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提出,随后得到了世界各国认可。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区教育首先在城市中萌生。世界各国对社区教育概念的理解主要有民众教育(北欧各国)、社会教育(日本)、非正规教育(美国)、影响个人学习的因素(苏格兰)。笔者认可的社区教育的定义是:“由居民自发产生,为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及对终身学习的需求,由政府提倡并与地区基层组织共同推动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19]随着终身教育的不断推进,社区教育场所已成为校外教育的实践基地,校外教育社区化成为校外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二者的关系日渐密切,边界日益模糊。相同的是,二者的实施主体和主要内容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异的是,校外教育超越了区域的局限性,对象以中小学生为主,而社区教育主要是围绕着居住区域的社区居民开展,教育对象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各个年龄阶段的社区居民。可见,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二者相互重叠、相互融合又各有侧重。社区已成为校外教育发展的重要基地,并将成为推动校外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综上,我们不难看出,校外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它是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个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独特作用。随着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校外教育必然会引起人们重视,其研究必然会进一步发展。
作者:侯怀银 雷月荣
校外教育论文:浅谈校外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
【摘要】校外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限于校外教育机构的特殊性,校外教育的管理尚未形成清晰、一致的价值取向。作为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校外教育管理应基于校外教育机构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同时,坚持人本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采用一种整体关照生命成长的视角,支持并促进每个孩子的生命多元发展,让每个生命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关键词】校外教育;价值取向;人本主义;科学管理
青少年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机统一。青少年校外教育是在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场所,专门针对青少年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随着经济社会包括教育的发展,校外教育的发展空间、涵盖范围不断扩大,校外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增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手段越来越多,且愈来愈多的团体、组织、机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青少年校外教育中来。校外教育管理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类别,在整体上影响着校外教育机构的育人价值。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校外教育机构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长时间以来,限于校外教育机构的特殊性,校外教育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及时,校外教育机构之间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机构在服务对象、项目设置上都有重合,不利于横向联合,发挥服务合力。第二,校外教育机构与学校难以实现有效衔接,许多学校因为教学时间、安全顾虑等因素限制或不支持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不少校外教育机构的空间及师资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第三,校外教育机构与当地社区难以实现有效互动,大多数活动局限于教学场所的围墙或大楼以内。社区中的未成年人缺少就近的活动场所,而公益性活动场所也难以向社区输送教育资源。第四,难以形成完善、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和评价体系,使校外教育机构在经费来源、人事制度、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从根本上讲,校外教育管理尚未形成比较清晰的价值取向,使得管理工作面临诸多困境。笔者认为,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现代校外教育管理的核心,相信生命多元发展的可能是现代校外教育管理的前提,遵循校外教育机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是实现校外教育机构长足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校外教育管理的核心:人本主义价值观
人本主义作为一种教育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其最初的目的是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很多教育家认为学校教育太注重学科教学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积极的人际交往。他们极力推崇人本主义。很多人认为人本主义运动的发展是对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挑战和替代。总之,行为主义者多注重学生要干什么(行为),而认知主义者注重学生的思想(认识),相比之下,人本主义教育多注重学生的感受(情感)。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情感观念,他们所教授的课程包括了人本主义目标、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目标,都体现了对学生情感的重视。人本主义学者采取整体方法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意味着在进行备课和授课时,教师会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身体、心理、社会、认知和精神等)。人本主义思想起源于人类潜在的心理活动,然而,在教育领域,人本主义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亚瑟•詹士德、亚瑟•库姆斯和唐纳德•斯尼基。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是从卡尔•罗杰斯的观点中借用过来的。罗杰斯强调教师的角色是咨询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无条件积极注意(认同学生而不进行判断和评价)、真诚(诚心诚意)和移情(能从另一种角度看待问题)。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的教师所采取的是一种更为间接的教学方法。建立在人本主义观念基础上的教育实践应该是这样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需要,以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影响;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迫切需要,以挖掘他们的潜力;通过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来表达同情心;通过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作业题目的机会,来表达对他们的关注;发现那些可能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自我意识,提供多种渠道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价值;通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做出批评和指责,以此来表达对学生的尊重;通过认同学生的个性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与学生相处,鼓励他们谈论自己喜欢或关心的事情,关注学生各方面的状况,了解学生的天赋。人本主义观认为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而言都是很重要的,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应像进行进步主义教学的教师一样采用一种“整体”内在的学习方法。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应关心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课程目标综合了情感、认知和行为目标。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是学生的顾问,他们相信每个学生的价值和尊严以及每个个体的个性价值,支持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完善。人本主义主张教学包括合作学习,强调集体的力量。学习目标需要通过集体的努力来实现。这种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对于校外教育管理者而言,需要意识到,校外教育工作者从事的是青少年工作,是面向未来的工作,是培养下一代的工作。要做好青少年工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爱孩子,喜欢跟孩子相处,与孩子打交道。首先,各青少年宫有一批跟孩子打了一辈子交道、为孩子付出毕生精力的同志。要向他们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代青少年宫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带着对青少年的深厚感情去工作,把对青少年的爱作为青少年工作的职业信念,全身心地投入青少年工作。其次,要提高专业化水平。青少年工作是社会教育工作,专业性较强。当前,青少年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多,社会教育内容更加复杂,社会教育方式需要创新,这对青少年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外教育工作者需要以人本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加强学习,积极实践,努力提高从事社会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校外教育工作者既要学习关于青少年工作的政策法规,又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还要学习青少年宫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理论素养和实际能力。此外,还要研究青少年新的需求和特点,研究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规律,成为了解青少年、善于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行家里手。因此,校外教育管理工作要围绕“人本主义价值观”展开,要从青少年共性的特点、普遍性的需求出发,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看参与的人、看受益的面和深度,把目光投向广大普通青少年,把普遍性够不够、广大青少年认可不认可,作为评判、管理校外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
二、校外教育管理的前提:相信生命多元发展的可能
校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素质教育作为我们构筑21世纪初期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其基本特征是:面向全体,而不是像精英教育那样只是针对一部分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这里的素质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素质,不仅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等;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社会高度个性化的今天,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教育不只意味着传授和学习知识,而是使人们成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所以,素质教育的提出代表了一种从知识中心主义向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变革。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确立,转变了教育的主体观,实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这一思想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民族素质的提升。冯健军在《生命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唯才教育对生命完整性的肢解,符合知识论对生命灵动性的压抑、划一性的制度对生命独特性的阉割”,这些因素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出现。刘济良在《生命教育论》中,认为“在教育价值观上的偏差:知识技能的僭越、科学主义的肆虐、工具理性的奴役、功利主义的诱惑和当代教育对个体生命的异化:教育对生命的漠视、教育对生命活力的压抑、教育对生命意义的扭曲”,呼唤着生命教育的产生。不同的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表达不尽相同,但共同的一点是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消解与异化。我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校外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生命的忽视或无视。素质教育,首先要理解生命。生命不仅仅指人的自然生命,还包括价值生命、精神生命和超越生命。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个性的,是自由的,是具有创造性的。人的生命是个体“种”生命与社会“类”生命的统一,是社会与个体的统一和协调,是能动性和受动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是四个面对与和谐的统一,即面对自身、面对他人、面对自然、面对社会和了解自我、协调他人、融入社会、认识环境的和谐统一。既然生命是完整的,那么生命教育同样是对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的完整教育。所谓个体性是指把他人当作个体生命看待,当作一个现实的、特殊的、活生生的生命看待,而不是仅仅看作抽象的人。张文质说:“生命化教育就是个性化、个人化的教育,始终指向一个个永无重复的、永难言尽的生命个体,始终以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为自己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看作是真正、实在、活生生、独特的生命体。人的生命是一个完整的存在,完整性就是要求把彼此分割、割裂开来的各部分加以统整,看作一个整体,否则会有被异化的可能,如人的身心二分、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的划分等。过程性是指人的存在是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历程,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必须正视,而我们的教育要么忌讳、避而不谈,要么只关注学校教育阶段,而忽视整个成长历程。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和谐统一的教育,是对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对生命异化和遮蔽、对教育盲目和迷失的拯救;素质教育要求回归生命原点,找回散失的“本心”。生命或教育的核心在于个性化、完整性和过程性,抓住这个核心,凡是能够凸显中小学生生命中的灵动、关注中小学生生命的完整、张扬中小学生生命的个性的一切管理方法、手段都可以采用。在微观操作上,可以借用各种管理原则,如幸福性原则、生成性原则、主题间性、生活化、体验性等原则;在时间上,不仅要关注在校学生的个体生命,而且要积极关注学生完成学业后的生命成长,给予“全人生指导”,这也符合当今“终生教育”的思潮;在空间上,不仅要在学校采取各种活动与方式开展生命教育,而且也要关注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及个体因素,在以个人为中心的生命教育的实施中,协调好社会与家庭的关系,为学生构建一个整体的生命教育氛围与外在环境,以求内外相合,贯穿一体;在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上,可利用课程、教学、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等一切可利用的方式;在管理方法上,要灵活、多样、综合。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爱好培养的关键期。学校教育更应重视青少年的共性,用同样的内容、方式和目标进行教育,用统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青少年教育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不应只看重分数,不追求升学率,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使青少年得以在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很小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无论是艺术教育还是科技教育,无论是兴趣小组还是群众性活动,都要以青少年的自愿参加和自由选择为基础,强调基于兴趣、发掘潜能、因材施教,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让每个青少年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发展的活动,使青少年的兴趣得以满足、爱好得以发展、个性得以形成。因此,校外教育的管理更应该注重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开展校外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根据青少年的需求和影响源,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当前,现代传媒已经成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正在深刻引导改变着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在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上,要研究不同传媒对于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影响,利用好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开展校外教育管理工作。此外,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管理方式也要有所创新,有条件的教育机构,要办好内部电视台、互联网站和手机网站等,通过开发符合青少年成长特点的歌曲、卡通片、动漫、儿童剧、手机视频短片等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利用网络游戏、流行读物、电子书、电子杂志、博客、播客等时代性强的教育载体,渗透青少年校外教育的管理内容,使得青少年社会教育更具娱乐性、趣味性、时尚性。
三、校外教育管理的手段:科学管理,凸显教育性
目前,社会对于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需求在增大。受独生子女政策、家长对子女希望值增高以及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家庭生活改善的影响,城镇居民在青少年教育上的投入,特别是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上的投入在增长。然而,应试教育对青少年校外教育造成了较大冲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校外教育机构开展了一些文化课补习、考级培训等项目,遭到了社会的质疑,影响了社会公众对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正确判断。目前,全社会都在关心、支持和参与素质教育,如何维护自身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公信,需要深入思考。此外,校外教育机构多头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资源比较分散。在青少年社会教育实施主体多样化、实施途径多渠道的新情况下,仅仅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总体要求,该怎样创造和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载体和路径来保持自身特色,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青少年工作者去探索和研究。首先,校外教育机构应加强教育内容或活动的管理。校外教育的内容应具有综合性,以区别于学校的知识教育。教育内容的综合性,一是指校外教育机构应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场所,应开展多方面活动,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二是指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教育、游戏娱乐、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方面活动,内容是综合的。而很多社会教育机构内容是单一的,比如科技馆以科技产品为主,文化馆以文化作品为主,博物馆主要是文物展览等。其次,校外教育机构应加强教育方式的管理。校外教育的教育方式应更具互动性,不同于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应以开展互动式活动为主,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实现对青少年的教育。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某种教育活动,自主选择教育活动类型,多方面地参与,在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校外教育机构应加强自身与学校教育的合作管理。政府公共性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外教育。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宫作为公共性社会教育单位,是政府公共教育服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与义务教育相衔接,发挥差异化优势,为青少年提供适合的社会教育产品,满足青少年在校外接受社会教育的基本需求。综上所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育人”作为教育的本体价值,在面对各种形形色色的教育价值,进行价值选择时,最终要用一种规范的表述彰显教育价值,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方向与导引,这就需要明确教育目的。如果确定了价值体系,然后制定出教育目的并正确选择各教学科目,则教育的各种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以人为起点和终点。这一过程正如一个环形操场,“人”始终站在操场的中心,而教育价值、教育目的和教育功能始终是指向这个中心的。
作者:李友健
校外教育论文:校外教育发展相关思考
一、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发展方向的定位问题
一直以来.中央两办文件和、文化部、团中央颁发的一系列相关文件,都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界定为公益性教育事业O-位。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在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追随市场感觉的社会背景下,这一界定显得格外重要。若抽掉了公益性这个基本属性,让青少年宫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像企业一样以营利性为目的,主动迎合市场要求,什么赚钱干什么,什么热做什么,也许现有的绝大多数青少年宫会在经济效益上立即大见起色,但这绝不是创办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初衷。当然,坚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社会公益性质.绝不意味着单靠政府拨款,不计成本,不讲效益。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投资主体可以是多元的,但无论谁兴办都必须建立在以下三个条件的基础上:一是建设方向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性;二是运作方式的非营利性:三是追求社会效益的较大化。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要坚守自己的特色和独特价值,它不应当成为“校外之校”、“园外之园”。应当承认,早些年来,有些活动场所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瞄准所在地的市场缺口,兴办了一些幼儿园、小学或者学科补习班,有些甚至办得红红火火,但是,这显然不是校外活动场所的发展方向首先它的职能就发生了错位,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一种远远偏离方向和宗旨的非和谐调子。我认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组织定位应该是致力于创造公共利益.这个公共利益就是教育。作为一所由政府出资兴建的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其组织发展目标不是为了实现创造利润的较大化,它肩负的是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教育服务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决定了它的成功取决于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贡献大小。尽管在现实中由于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造成我们在组织管理中不能不考虑效率原则,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的因素,但我们不能因为这种考虑混淆我们的判断力,从而用单一性的经济目标取代多元化的价值判断,其结局是只能把我们的价值观引入误区。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场所时常面临人才效益、社会效益的目标与经济效益的矛盾而难以决断,但是当我们在明确了教育和培育人才是我们为社会提供的公共福利。是我们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目标之后.我们在价值取向上就不至于产生偏差。另外,还有一点我们也必须阐明,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尽管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一切服务项目都必须免费。青少年宫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属于非营利组织,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没有自我生存的能力。因此,在目前政府投入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逐步形成机构自身的“造血功能”,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减轻政府和投资方的经济负担,是保障场所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一些常规活动项目可以实现零亏损目标,对于一些公益性活动设施应当不赚钱或者少赚钱,对于一些成本较高单靠单体负担比较困难的项目,应该根据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实际成本,核定适当的收费标准。因此,我们讲,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但也不能承担“赔钱”的义务,否则,生存问题就会拖垮千辛万苦建起来的阵地,最终使其丧失生存能力,导致全盘崩溃。
二、软文化建设问题
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治理国家的方式有三种:人治、法治和文治,而文治即“无为而治”,则是较高的和最理想的治理方式。对一个单位亦如此.组织管理的较高阶段同样也是文化管理,而组织文化的较高境界就是组织宗教。如果一个组织的文化能够达到宗教境界,能够让所有的员工为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目标.可以做到赴汤蹈火、不怕牺牲,那么这个组织就可以变得无坚不摧,所向披靡。通常南’.一个单位在公众心口『{J的形象以及自身发展的和谐程度,是一个由其提供服务项目为主的“硬件”和以位文化为主的“软件”所组成的复合体来判断的。先进的组织文化,对于提升单位的形象有着巨大的作用。杭州市的校外教育事业自上个世纪五卜年代起步,至今已经走过个世纪.在规模和硬件设施上已经走丁全同的前列,要想实现大发展,应该适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软文化”与硬件的和谐发展。我认为,组织文化的建设应该从四个方面人手:物质文化(主要由组织提供的产品、服务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还包括组织创造的教育环境、建筑布局、活动设计等);行为文化(主要指组织成员在经营服务、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组织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巾产生的文化现象);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组织管理制度);精神文化(在整个组织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组织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只要这四个方面建设好了,并使各领域之间浑然一体,和谐发展,那么“文治”的境界也就达到了。
三、民营校外教育机构的管制问题
前我国的社会转型与公共教育权力的转移.不町避免地提出了政府、教育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在允许市场机制埘校外教育的有限介入下,建立校外教育发展的“准市场”(quasi—market)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尽管就目前看来,校外教育的民营化只是涉及公共校外教育领域的一小部分,将来也不可能把整个公共校外教育全部民营化,但是作为一种为广大受教育者群体提供多样化服务的一种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般认为,市场机制是人类社会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但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利用市场机制有效地提供私人物品,还是利刖市场机制来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郁是_有条件的。就利片j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而矗‘,市场选择与公共物品提供的目的之间往往存天然的矛盾,这种矛盾集巾表现为公益与私益的矛盾公共物品的提供要求实现公益性,要符合公共利益。市场主体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运用市场机制时必然要追求私人利益或集团利益的较大化。这种矛盾依靠传统的自『扣市场制度是难以克服的,这就决定了市场机制对校外教育领域的介入是有条件的和有限度的。如果没有限度,市场机制所追求的经营者个人利益较大化必然会导致消费者之间教育机会与教育条件分配的不公平—~许多人可能会冈为经济原冈(如付不起费用)或其他社会和政策原冈(如区域性校外教育资源匮乏)而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或良好的教育条件,那么教育作为公物品的公益性就町能会丧失。也就是说,在市场介入校外教育领域的过程巾存存“市场失灵”的状况,这就决定着市场机制对校外教育的介人必然以保障校外教育的公益性为条件.否则市场机制对校外教育领域的介入就不具备充分的合法性。要制约和防止民营校外教育机构中损害校外教育公益性和公平性的行为,就需要政府和有关方面作出努力,在制度安排或法规约束上把营利性办校外教育的行为导向实现公益性方向。外国民营校外教育的实践证明,真正在市场合法经营l1营利的校外教育机构,往往是质量高I且仃信誉的单位,l『i丁能比较好地实J£社会效益和公益性。校外教育的准f场制度环境rf1,公旋性与营利行为之间并不足=此【!l】彼的矛盾哭系。文际卜,公益性与营利性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话题,前者涉及的是价值取向,后者则指向行为的结果。保障实现公益的前提下,可以给予民营校外教育机构合耻营利的空『}JJ市场化运作的校外教育活动能脱辙f『的公磕性.最终不取决于其办学的结果臂利.1『li是取决于办学并办学的根本目的,取决于校外教育市场制度的成熟程度,取决于政府对于这类办学行为的监锊水平和力度,在政府充分严格监管、充分公平的f}场竞争、举办者合法经背(预示着其经营活动必然会按照法律的引导而实脱教育的公益性)的条件下,合理营利不仪会与公益性埘立.反而会成为实现教育公益性的有力F段之⋯。
四、资源整合和开发问题
随着“十一五”计划的实施,校外教机构数垃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从纵向霸,幢外教育机构从市本级、(县)级刮一些社,遍布符个;从横向看.校外教育机构涉及、教、、科协等符个埘l__1部¨,为r的服务对象,应当建立和完善校外教育资源褴合机制,推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校外教育机构朝着既保持符f1优势.义不排除相互问向着协iJl;】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紧密配合的方向发展,“在教育咔1求发展.在发展•II体现优势”。另外,杭州_f『第二课堂行动计划的实施,使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科技馆等各类场所开始担负起教育功能,实行对巾小学,f:免费或低费开放。总体来说,资源整合力度还足不够,特别是和学校、和社区的联系远远不够。综观同际社会,随着终身教育的发服,学校教育、社教育校外教育的联合越来越成为一个趋势。日本理论界早就丌展了火于“学社触合”M题的讨论热潮。我困建设部、民政部丁2004年l2月29I11==^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社术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平I】管理I:作的意见》,要求把设立术成年人活动场所作为城I订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杭州市也⋯俞了将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的建设作为评选文叫社的破耍依据的相l父规范,但从目前来看,尽管“f一五”期M建设了数十个社青少年俱乐部,但手L区青少年校外阵地建设总体还处f起步阶段,大多社Ⅸ一片荒茺不可否认,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思维定辨,使许多人都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仪仪理解为党和政府洒向青少年的“雨露阳光”,往往忽略_r青少年活动阵地j社会进步、社区文化建没之问的逻辑联系。其实,衬:fj(吏=化环境对青少年成f<=的影响已经被人埴的观察所实,所谓“教育落后的地方文肖多,‘小倚’地带青少年犯罪行为多.少年宫周嘲有特长的孩f-多”史前进了儿r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律‘术变。就成人利:会为该不该投资建设青少年活动阵地,摆在什么佗置上二建设青少年活动阵地争沦休之际,青少年早已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在我们对全市术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现状的问卷调查ff|,彳『87%的肖少年希望自己的聪住地附近有一所校外活动场所此,我f『j完个H『以利J}j新开发小区内齐全的教育配套实施资源,开设校外教育机构的分部,以方便青少年参活动,降低不必要的附加成本。我们不可设想工薪家庭或外来民工子弟的孩子都有机会参与需要额外支付食宿费用的活动,但是家门口的活动阵地提供的服务项目是社区所有青少年都可以平等享有的。由此可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对于一个文明和谐的国家、一个健康的社区来说,绝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大教育的观念逐步为人们所了解、接受后,校外教育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其资源配置必将进一步社会化,这一切都为校外教育充分利用社会的人文历史、物质场地、人力财力等资源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校外教育论文:校外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初探
摘要:当前中小学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呈现出持续、蓬勃发展的态势,并且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多方位地开展。这样如何培养校外教育的创新人才的模式的研究应值得我们去探讨。
关键词:创新;模式;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而要加快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要从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人才开始。就此,着手研究适合本地校外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我们研究主要围绕这几方面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创新什么?如何摸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者的综合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是依靠国际资本和国内基层劳动力结合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依靠引进装备、引进技术。其弊端在于大量消耗能源、物质资源,牺牲生态环境,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如果长期实行这种发展模式,国家能源、物质资源不可能支撑下去,生态环境也将遭到严重破坏,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因此,改变生产方式势在必行。原有生产方式最致命的问题在于:不能依靠本国的技术创新,而是主要依靠引进外来技术来支撑发展。要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必须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吸收消化再创新来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需要新的发展战略,即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创造条件。我们认为要想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应该加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学与研究的整合,不断推进学习的自主化、研究化、培养机制改革。近几年来,我县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大力进行科普教育活动,追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断完善,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及时,注重创新人才培养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主要体现有各个学科注重了科学探究和讨论,其主要表现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让学生经历了实践过程,掌握方法,形成了一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启发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探究性学习,具备有一定探究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必须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立足课程,又要超越课程,立足校内,又要超越校内,立足教学,又要超越教学。平时多重视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比如在假期我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布置学生在假期中调查龙头乡本地瓜菜的科技含量(包括农用肥料的合理使用、农药的残留等)实践活动,并写实验报告。这些举措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些科学实践就在他们身边,与课堂有一定的联系。当然,我们不能因此以为只有这些活动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甚至在创新能力与课外科研训练之间,实践能力与实践环节之间划等号。
第二,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中的新闻事件。
发散思维,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应多培养,多提倡一题多解或设想多种路子去探寻改革方案时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把地球变小了,社会中的新闻事件我们很容易接受得到。当社会出现的新闻事件,我们应多引导学生去讨论,如何解决,虽然作为青少年还不能根本去解决,但能联系社会的热点问题去思考,这已经够了,从发散思维去思考,学生在长大以后的创新能力会大大的提高的。比如地震、泥石流和踩踏事件等经常被人们关注,这些属于热点问题,我们不妨可以选这些课题让学生加以讨论和研究。跟着热点走,学生能较好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出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及特长的培养,让学生营造了浓厚的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氛围。
三、研究成果
通过以上的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2011年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中,我们辅导的黄军华同学研究的《新型地震报警器》项目荣获初三个人项目二等奖;辅导的莫绍敏同学研究的《手机应急充电之新型装置》项目荣获初三个人项目三等奖等等,具体研究成果简要介绍如下:
1、一种采用底膜式的黑板,成本很低,而且写的字可以很大,更加不会有灰尘,擦掉非常方便。
2、一种可以解决生活中突然没有水的尴尬的问题,而且能在停水时用到流动性的新鲜水。
3、一种可以解决没有电热器时冬天热水洗手简易装置
4、一种巧妙利用磁铁控制摆球的地震报警装置
5、一种利用凸透镜给潮湿鞋子来回加热的烘干装置
总之,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是当代教师的重大责任,让我们继续努力探讨,为国家自主创新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外教育论文:校外教育的政策环境
摘 要: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共同组成了我国教育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校外教育,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其进行支持,大大促进了校外教育的发展。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校外教育的政策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解读,探索校外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校外教育;政策环境;解读
校外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平台上,能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够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想,鼓励青少年不断在学习中开拓创新。我国校外教育从1949年起步,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给予了校外教育非常的发展环境。
一、我国校外教育政策研究
校外教育,是由指定的机构利用校外时间,根据青少年学习和成长情况,对其开展的各种教育和培训活动。自从1949年我国开展校外教育以来,在大城市中建立了各种少年宫、青年宫、文化宫等场所,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活动场所。自此之后,校外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校外教育面临了新的挑战,如缺乏维护资金、缺乏有效监管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保障了校外教育的顺利实施。例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0年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鼓励建设校外活动场所,并成立相关机构对校外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6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注重对校外活动场所进行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公益性,使其成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重要作用。财务部和教育部于2008年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管理办法》,对资金的来源进行了明示。国务院于2010年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强调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
二、对我国校外教育政策的解读
1.明确了校外教育的任务
通过我国的校外教育政策我们可以看出,校外教育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要从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将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核心思想,注重对未成年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校外教育场所的建设,使校外教育的功能逐步完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活力,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良好氛围的烘托下,未成年人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中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还能够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和兴趣爱好,使自己成为综合性、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2.凸显了校外教育的公益性
校外教育的公益性不是免费的代名词,而是说明了校外教育史公共性、公平性、非赢利性和融合。具体来说,校外教育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服务对象上来说,主要面对的群众为未成年人,在活动内容上,是从未成年人的角度入手,向未成年人普及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学知识,使其在校外教育中能够丰富自己的身心。其次,在活动安排上,应尽可能与校内教育相融合,将校外活动融入到学生日常课程中去,起到衔接作用,从而实现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过渡,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适应校外教育活动。并且,在时间安排上,尽量在寒暑假多安排课程,并坚持常年开放校外活动场所,使未成年人能够灵活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校外教育的时间。,在经营模式上,一些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应免费开放,一些有成本消耗的场所应合理确定价格,不能存在乱收费的现象,尤其是对一些家庭有困难的未成年人要提供额外的帮助,使校外教育的公益性得以凸显。
3.明确了校外教育机构设立活动分站的依据
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指出:校外活动场所,可建在校内,也可以建在校外,总之就是要校外内相结合,为解决场所不足的矛盾,假日、双休日学校场所要充分利用。建设部、民政部规定(建规[2004]167号文件):在城市的旧区改建或新区开发建设中,必需配套建设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人口规范30000――50000人以上的社区建设活动中心,人口规模在7000――15000人的社区建设活动分站。中办发[2006]4号文件规定: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要求,依托基础设施较好的乡镇中心学校,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设立农村活动分站。各级政府要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运转、维护、和开展公益性活动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用于事业发展,“活动中心”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结语
总之,在党的关怀下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校外教育拥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了能够使校外教育发挥出重要作用,促进未成年人发展,我们应深入对国家政策进行研究和解读,以实现校外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校外教育论文:校外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 要: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校外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校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兴趣特长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其次,校外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再次,校外教育有利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社会化教育。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对促进青少年的发展,推动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校教育 校外教育 素质教育 特殊作用
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必须靠全社会共同来完成。自学校诞生以来,学校教育就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承担着品德培养、知识传授、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主要责任,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也留下了许多疑问。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青少年对接受校外教育的要求日益迫切,校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校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兴趣特长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 实行国家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打基础的根本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替代的。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强调共性的较多,兴趣培养、个性潜能方面开发顾及的较少,这种培育模式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它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 又限制了学生的充分发展 ,不利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不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
校外教育不受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限制 ,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兴趣来设置教育内容,充分尊重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独特性, 重视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发展,这种优势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比拟的。校外教育主要开设音乐、舞蹈、绘画以及各种体育项目的活动和培训,这些项目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迫切需要的表达、交流方式。校外教育活动和培训是以兴趣小组的方式,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 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主动参与的方式,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即教师在整体活动中作为灵活的调度者、障碍的排除者以及活动信息的捕捉者和判断者,并通过倾听、观察、分析、点拨、启发,让学生在感悟中启迪智慧并获得新知识,这种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是宽松而自由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是适合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从兴趣引导、因材施教,可以广泛地吸引青少年,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成长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让青少年在快乐中受教育,充分满足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 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地发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
二、校外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校外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提供创新的活动思路和方法,精心设计开发活动项目,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不断探索创新活动的载体,满足社会、学校、家长和青少年的发展需求。校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 多数活动和项目都是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完成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和保护的作用,它让青少年在实践中体验知识、体验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这种亲身实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信的个性,获得真切的感知,对终身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好的老师。”校外教育没有传授完整学科体系的任务,各项活动更侧重对青少年的情感、艺术技能、修养及身体协调性等方面的教育影响,没有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所以当青少年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兴趣项目时,大脑很容易产生兴奋点,思维也变得敏捷,学习效率显著提高,目标得以实现,青少年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使他们的创造欲望在得到充分满足的过程中进入状态。由此激发了青少年向知识更深一层领域的探索欲望,激励青少年树立自信心,更主动地学习,自觉进取,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使其适应时展的需求。
三、校外教育有利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社会化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多元时代,手机、电视、互联网、多媒体,它们在给青少年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渠道的同时,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物质与精神,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使人们的价值观、社会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不断冲击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网吧、游戏机室等对青少年有着深深的诱惑,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在接触到这些后就难以自拔、玩物丧志,甚至误入歧途。如何借助学校以外的社会力量培养教育青少年,帮助青少年健康发展,远离不良诱惑,已经成为家长对子女发展的殷切期望以及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强烈教育需求。
校外教育是在公休日及寒暑或学校放学后,专门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交流、挖掘潜能、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增进友谊的服务平台,是以青少年感兴趣的健康有益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活动项目来吸引他们的。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活动项目为平台,让青少年可以尽情地玩乐、愉悦地学习、健康地运动和专注地探究,以此潜移默化地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道德水准;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性活动、群众性教育活动等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的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将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紧密相联,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地域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注重民族精神与生命教育的有机渗透。培养青少年责任心、自律、自信、合作精神、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感受助人的乐趣,学会感恩、学会交流,锻炼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得到培养和锻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除体力和智力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如自信心、健全的人格、社会交往能力、兴趣特长的培养和发挥、克服困难的毅力、经受磨炼的意志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培养青少年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的发展,对推动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外教育论文:促进校外教育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策略探究
与学校教育相比,当前的校外教育辅导员专业发展成效不尽如人意,这除了受到体制、人员结构多样化等客观因素制约外,主要是缺乏内驱力、缺乏机制外力所致。提出了“价值引领――激发内在动机”“发展规划――燃起前进激情”“学习思考――锻造扎实内功”“机制保障――激励持续发展”等策略,旨在树立“教师及时”资源观,内外结合,促进校外教育辅导员更快、更高、更强地主动发展。
内驱力发展梯度创新机制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又是教师自身生命价值实现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大发展的需要。作为与学校教育互补的校外教育,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同样重要。基于这样的认识,这些年来,旨在促进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各种培训搞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较以往相比虽有了一定的突破,但其针对性和成效性却很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笔者觉得是校外教育辅导员专业成长缺乏内因,缺乏动力,缺乏机制激励所致。
有研究表明,在我国人数逾千万的中小学专任教师中,仅视教书为谋生职业,倦怠教学且力不能胜,岁未老而心先衰者,不在少数,校外教育同样如此。我们能经常看到这样的辅导员老师:初登教坛热情洋溢,善学乐教思进;三年五载后就停滞不前,自我效能感每况愈下。而30岁以上的教师们,教学活动的“高原期”和职业的“倦怠期”显现的就尤为明显。他们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辅导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荣誉等,想想“事业再突破一步前路漫漫”,再加上校外教育的特殊服务时段导致了家庭、孩子的牵挂等等因素,总觉得“三分三管牢就好”,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辅导员是从事校外教育的生命主体,也是自身专业成长的实践主体。拥有一支持续力不断发展的高端辅导员队伍,校外活动的生命力才能蓬勃发展。辅导员是及时生产力,只有辅导员发展,才有学员的发展、校外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校外教育的管理者,我们必须思考并努力探索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才能让这支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不断获得发展、获得更快更高更强的提升!笔者认为,激起辅导员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内驱力”,才是促进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学习思考,认清自身不足,才能锻炼扎实内功,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构建健全机制,才能激励教师不断攀登高峰,体验“一山还有一山高”的奋斗志趣。
一、价值引领――激发内在动机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当一个人缺乏信仰时,很可能一切的行为都是功利的!”价值思想的缺席,实际是灵魂的缺席。当一个人对教育的追求达到一心一意时,灵魂将不再流浪,思想将不再浮躁,精神将不再漂泊,行动将不再迟疑。
教育是“良心饭”。教育管理者要引领教师从“做24小时和尚撞24小时钟”的磨耗中走出来,树立“对学生负责、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可让教师深入学习师德典型,感悟“奉献着才是快乐的!”“工作着才是美丽的!”可邀请一些功成名就的教育专家、名师现身说法,谈谈他们的成长过程,让教师真正领悟“甘于平凡、甘于寂寞、奋发拼搏、享受成功”。为此,笔者就以衢州涌现出的“最美老师、最美校长”的事迹学习作为切入点,邀请了“全国特别关注乡村教师奖”获得者――衢州市衢江区第四小学马建红校长作了“爱的引领”专业讲座,马校长几十年如一日,守望教育的田野,淡薄名利、勤心耕耘,她用伟岸的人格昭示着“细节决定成功”;马校长孜孜不倦,书写美丽人生,靠的就是“恒心、坚持”四字。“读书、读生活、读人”,让马校长于平凡中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最终享誉全国……教师的价值如何较大值的体现,怎样的人生才是幸福人生,辅导员们从一次次的师德引领讲座中寻找到了答案!
作为校外教育的管理者,一定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教师。要引导辅导员们正确理解教师的生命价值如何体现。重视教师精神的发展,尽力让辅导员老师认识到,教师的幸福不仅来自于家庭,更来自于课堂,来自于学员,来自于一个个丰富多采的活动实践辅导中。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以尽显风采,在为学员们不断操劳、奉献的过程中,开掘和显现生命的潜能,丰富和发展生命的智慧,释放和迸发生命的活力。
二、发展规划――燃起前进激情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做一件事情之前,如果有个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我们对困难和挫折的耐受力就会强很多,也更加容易成功。
大部分辅导员的教学生涯是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度过的!缺乏反思与研究,日子变成了日复一日的重复。寒来暑往,很多辅导员“磨白”了头发,而回首昨天,零碎的记忆,却未留下什么“精神财富”。迷茫的人生,还以“平平淡淡才是真”自谕。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要让教师从日复一日的教学重复中走出来,拯救自己。”因此,我们可以请一些专家指导,帮助每一名教师制定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发展规划中,要让教师认真思考这些问题:自己过去几年做了什么?有了什么进步?现在正处于什么专业发展状态?未来几年,自己想做点什么?向什么方向发展?
目前,衢州市青少年宫进入了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初期,我们定位为发展期。青少年宫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提升与发展。为此,我们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业教研员、管理突出的退休知名校长等专家作为“人才助力计划”的引领者。帮助辅导员们静心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认真制定近期发展目标。并且要把为完成目标所采取的措施一一落实到位。做到期初有规划、期中有落实、期末有总结、年年有反思。很多辅导员在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时都猛然突醒,原来这些年来蹉跎了许多光阴。也有很多老师感叹:这人才助力计划实在是太好了,如果早几年就开展这样的活动,个人的专业水平发展定有突飞猛进,现在实施实在是相逢恨晚。
作为管理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借鉴推广成功经验,创造平台,营造氛围,让辅导员们静下心来细细反思自己、剖析自己,明确要“问问自己的心,到底想要些什么?”有了这样的心灵规划,教师对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就会很清楚!自己想达到一个什么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今年做什么?明年做什么?今后的5年做什么?有了发展的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才会有前进的激情,才能战胜自身的倦怠和惰性,才能由“要我发展”变为“我要发展”。
三、学习思考――锻造扎实内功
校外教育因其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和体制的局限性决定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和不均衡性。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这样的一些辅导员――他们无暇学习,无心学习;他们除了辅导一次课拿一次课费之外,基本不读别的书……还振振有词:“不是不想读,而是没有时间读书。”“我是从事体力活的,读这些东西干嘛”?诚然,校外教育辅导员的工作量的确很集中,时间紧张,24小时从早忙到晚。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是挤出来的!”
“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学会教学,不断超越”。这正是一个教师活出教育生命的意义。才初中毕业的魏书生成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凭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思考”,26年中写日记60本共380万字,论文100多篇,专著10多部。安徽的薛瑞萍老师,职称仅是小高,职位连教研组长也不是,可她“享受读书享受教育享受人生”,在网上掀起了“看云”(她的网名)风暴。她发表文章100多篇,已出版著述5本,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犹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断地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一日不读书,便觉自己面目可憎”……她的这些读书经典语录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
“一沙一世界”。其实,我们每一个辅导员,都是一片有待发现与开垦的处女地。只要持之以恒,乐此不疲地“向内挖掘”,“学,然后才知不足”。因此,我们要让自己从各种形式的虚假应付检查中走出来,挤出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来反思。要从“伪学习”状态中走出来(很多人学习是为了应付检查,为了完成任务),让自己真正静下心来,从自己从事的工作领域出发,读好书、多读书、读全书,从而去认识自己的不足,去反省自己的行为。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从而丰厚专业底蕴,锻造扎实内功,提升专业水平。
四、机制保障――激励持续发展
内驱力是需要外力保障的,这个外力就是管理考核机制。真正想充电的辅导员更需要科学的长效的机制来激励,就好比树苗成长虽然是自己的事,但需要良好的环境。
1.营造学术至上氛围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被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称为“它是一座金矿。只要你有心,就有挖不完的金子。”探索这个学校的“强校之谜”,首先,源于它的制度支撑起一切向上的渠道,使人心勃发出所有奋进的力量。在这个学校里,地位较高的是首席教师。他们是青年教师心中的偶像,待遇也不比校领导差。其次,是各科业务骨干,他们的威信在学校里丝毫不亚于领导。在这个学校里,教师不是争着“做官”,而是比谁的学术水平高,教学质量好。近两年,已有多名中层干部“炒”了学校的“鱿鱼”,回到一线做教师。
而在其他有些学校或校外活动场所里,我们总是看到这样的一些情景:一方面,教师们高喊“没有时间读书”,一方面,却忙着“闲聊”,笼络人心。甚至有些地方,评比各类先进的时候都以选票多少为准,势必造成教师们为了一己私利,大肆拉拢人际关系。还有些教师,为了“入党”“提干”等,挖空心思,苦心钻营,这一份热情、这一份执著如果放在专业上,其成绩不可限量!
“科教兴校,人才强校”。因此,学校在引领教师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一定要创设“尊重人才、尊重学术、学术至上”的氛围。在校园里弘扬一种正气,让教师们能静下心来搞教学,搞研究,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在校园里弘扬一种风气,让教师公平竞争,合作发展。这点上,校外教育同样应该有这样的理念。
2.构建发展梯度
心理学强调要找到“最近发展区”。教师的发展也是如此,很多评上了中、高级职称的教师裹足不前,是因为觉得“正高”“特级”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诚然,“正高”“特级”是凤毛麟角!教育需要的是平凡的芸芸众师。撇开功利的角度,学校确实需要搭建台阶,让教师们有梯度可爬。
在体制允许的前提下,构建发展梯度可尝试打破传统分配考核模式的做法,尝试绩效考核“等级制”。辅导员的工资、奖金收入与他的等级成正比。按教学质量、留生率、新生增长率、家长满意率、师生获奖情况、大型比赛活动组织情况、进修培训情况等一些量化的指标规定级别,制定基本级别指标与升、降级考核标准,如要达到升级,一年里(也可以细化到每一期里)就要达到相应的量化升级的量……如若不思考、不学习,不前进,就会相应降低级别。“逼”着教师奋勇向前。真正构建起“金字塔”发展平台,每一层次的辅导员都有各自向上攀登的明确目标,每位教师的目标都是动态的,“不设限”的!让一线辅导员各方面待遇超出领导成为可能的正常的,真正打破平均主义,从而挖掘出辅导员的较大潜力,创造出教育的较大值!
3.公正激励发展
辅导员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更是校外教育发展与素质教育接轨的迫切需要。校外教育要快速、健康、高水平、高质量地发展,必须“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既需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的氛围,更需要进行“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的灵魂在于公正。要建立公正的机制,使青少年宫(活动中心)的一切工作皆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氛围中进行。“好的防御和制胜之法是公正”,因为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对一个人的“倾斜”,势必引起所有人对你的“倾斜”。
因此,校外教育的管理在体现人文关怀同时,更要体现制度公正管理。要创新分配制度和奖惩制度,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做老好人,大家同吃大锅饭。要紧紧围绕“讲原则、讲公正、争、创业绩”。在业务考核上,一定要让结果与待遇挂钩,以实绩、数据、事实说话,奖金幅度大肆奖励冒尖辅导员,同时也要惩罚偷懒、不思进取之人,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多做多表扬”。在每年的评优、晋级、提干上,要坚持原则以业绩为准,杜绝辅导员们把精力花在走后门、拉关系上。在改革辅导员聘任制度,职务制度方面,要推行竟争上岗制度,各个层面(如中层干部、管理岗位等)要公平竞争、竟聘上岗。要建立起“首席教师制”“骨干教师制”“青年教师培养制”等一系列教师培养制度,每一级别的教师不固定,不设限,凭实力、凭实绩评选……凡此种种机制体现了“公平竞争、劳有所得、劳有所乐”,就会激发辅导员多做事、做好事,多钻研、求发展,激发教师一门心思创事业。人才成长环境优化了,教师创新潜能激发了,校外教育也将获得大踏步的发展!
总而言之,辅导员是校外教育的“及时资源”,他们的专业发展既需要来自内心的自我发展的动力,更需要外力的影响、激促。作为教育事业的管理者与经营者,我们通过采取各种策略帮助引领辅导员找到新的生长点,在新的平台上实现突破,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实现生命历程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