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质量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质量管理论文:质量管理与财政管理论文
一、地方财政管理中实施质量管理的建议
(一)对地方财政工作进行分析,再造财政业务流程
1、再造财政预算执行流程
目前不少地方财政局的财政预算执行流程分为意见审批和资金审批两个阶段,局长需要审批两次,此种做法延长了资金的拨付进度,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流程:预算单位提出资金申请办公室将请示转给业务科室业务科室提出书面办理意见和资金拨付计划,将两者填入统一的“预算资金审批单”分管局长审批局长批示预算科按局长批示通知业务科室开具拨款通知单国库科按有关规定拨款预算单位收到拨款。
2、再造社会公众和企业事项受理流程
在财政受理社会公众和企业事项流程中,申请受理主体需要多次和不同科室直接接触,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让申请受理主体感觉极不方便。为此,地方财政部门应该按照“一站式服务”进行流程设计,服务对象只对应一个口子就能实现所有事项的办理,具体流程如下:服务窗口接待服务对象,并登记其需要办理的事项服务窗口代替服务对象咨询政策服务窗口专人代替服务对象到有关科室办理事项将办理结构反馈给服务对象。
(二)搭建地方财政质量管理平台
地方财政质量管理需要在一定平台上建立和组织实施,为此要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1、制定地方财政工作的质量
目标质量目标是地方财政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标,同时还需要分解到各级部门的相关科室来形成完善的目标管理系统(如将财政质量目标设定为“顾客满意度≥95分”),通过相关科室的质量目标实现来确保组织总质量目标的实现。
2、设置地方财政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
对于地方财政局而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质量管理工作,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可以由已有机构负责,也可以突破现有的结构基础来重新设置(如由人教科负责质量管理的实施,将局长确定为较高管理者,分管副局长确定为管理者代表)。
3、编写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包括制定文件编写计划,规定文件体例和标识方法,确定文件评审、批准和等主要环节,为此地方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工作目标和实际情况来进行编写。但在编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时,必须以IS09000标准为依据,同时考虑到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协调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等问题。
(三)以“金财工程”建设来推进地方财政质量管理的实施
“金财工程”涉及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等),为此地方财政部门可以在“金财工程”的技术基础上实施质量管理,将工作人员的职责、财政业务的标准和流程等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固定,规定每个环节的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间,确保每项工作都能按时保质的完成。地方财政部门要结合业务实际,深入开发各子业务系统接口程序,从而实现不同业务的有效衔接。此外,地方财政部门要从如下方面着手开发质量管理信息化模块:开发质量体系文件管理模块,确保文件共享和修改程序的网上运行,提高文件编辑的效率和质量;开发绩效考核模块,实现办公绩效数据网上采集的统计,为地方财政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开发内、外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网上操作流程,确保能够在网上收集各方面的广泛意见和审核结论的;利用门户网站的各项功能,进行政务公开和征集服务对象意见,同时开发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模块,切实提高地方财政工作的服务质量和工作透明度;开发文件网上审批工作,实现各类文件的网上报送和审批;积极开发地方财政数据分析模块,通过设定参数和控制数据的录入,来进一步为改进地方财政管理提供依据。
二、结束语
我国当前建设民生财政的大背景,对地方政府财政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不少地方财政管理中依然存在管理不够规范、服务创新意识不足、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缺失和组织结构不够灵活等问题,为此应用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来提高地方财政理财能力,成为当下地方财政部门的紧迫任务。
作者:杨瑞单位: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财政局
质量管理论文:人本管理推行质量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政建设的迅速发展,市政建设工程质量的好坏事关城市经济秩序、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秩序能否得以正常运转,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目前我国市政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就如何控制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市政工程;质量控制;问题
市政工程建设在国民经济尤其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大投资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建设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市场管理不够规范,这给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带来了诸多新问题。2008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采取了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规范市政建设市场,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势在必行。
1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存在的问题
1.1质量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未做到责、权、利的统一,不能落实,甚至形同虚设,同时质量工作没有计划、缺乏目标,走一步说一步,干到哪儿算哪儿;未形成全员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
1.2监督不严
少数监理单位对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没有做到旁站监理或是旁站监理把关不严,不能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使少数市政工程出现质量和安全缺陷。
1.3同步建设施工质量差
位于人行道或慢车道上的同步设施,各类管线检查井标高与路面标高不同程度存在差异,致使路面平整度差。尤其是部分管线基础未按行业标准和道路设计标准进行回填和处理,使地基基础留下质量和安全隐患,造成路面沉陷。
1.4隐蔽工程和附属工程质量不高
软土地基和回填土处理不到位,致使地面出现纵向裂缝和破损;混凝土路面施工养护不到位,路面成型后出现起砂和脱皮,甚至钻芯取样试件出现蜂窝现象。同时,由于对市政工程的附属工程不够重视,人行道基础处理不到位,致使人行道道砖铺砌块出现松动塌陷。盲道下坡道与路衔接高差较大,不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实施质量管理
2.1基础工作
搞好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质量管理的开始,这些基础工作需要在公司管理层的大力倡导下,踏踏实实做好,才能保障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2.1.1质量教育工作
对于市政工程公司的员工质量教育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抓起:①增强质量意识的教育和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的教育。以此强化全体员工“质量及时、信誉为本、顾客至上”的观念;②专业技术教育和培训。这种教育和培训要结合员工的专业工作特点,进行专业的技术教育和操作技能训练,以提高员工的基本功和技术业务工作水平,以适应新设备、新技术等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
2.1.2标准化工作
做好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②全员参与;③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技术。
2.1.3质量责任制
建立质量责任制,要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按照不同的层次、对象、业务来制定各部门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从而使全公司形成一个职责明确、覆盖、纵横有序、层次分明的质量责任制网络。建立质量责任制,一定要从本公司的实际出发,任务和责任应尽量做到客观合理以及具体化和数量化,以利于执行和考核;应有配套的质量奖惩措施,实行“质量否决制”,且一定要落实到位。
2.2实施工程过程管理
2.2.1设计过程
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在这一阶段,一定要做到耐心细致,把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周全,对设计图中不便于施工的地方尽早提出修改意见,制定出详尽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便于下一阶段施工过程的进行。另外,一定要杜绝违反工作程序,边设计、边施工,漫无目标的做法。
2.2.2施工过程
施工过程是工程质量形成的基础,也是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施工过程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保障工程的质量,建立一个能够稳定地生产合格工程和品质工程的管理系统。这一阶段要做好以下工作:组织好质量检验工作,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施工工序的质量评定和最终质量评定工作;科学组织、严格管理、文明施工;组织好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
3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市政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可以依据“TOE”中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管理的理论和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一般性地分析,明确项目质量和安全控制体系的内容。
3.1劳动主体的控制
在项目质量和安全控制中,人、机、料、法、环这五大要素中,人是决定因素。人员素质高低对工程质量影响的表现形式就是工作质量,因此对工作质量必须进行严格管理。要通过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树立全员的质量和安全意识,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个人重视质量的风气。坚持对分包商的资质考核和施工人员的资格考核,坚持工种按规定持证上岗制度,坚持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以达到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目的。
3.2劳动对象的控制
保障原材物料按质、按量供应和使用是项目质量和安全控制的重要内容。对原材物料的质量和安全控制应采用“三把关、四检验”的制度。即材料供应人员把关,技术质量和安全检验人员把关,操作使用人员把关;检验规格、检验品种、检验质量、检验数量。
3.3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一般不直接用于工程实体,因此对工程质量和安全不产生直接影响,但不能忽视它的间接影响。所以在工程方案的确定中,选用先进的、的、适用的、符合技术要求的设备,对保障和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带有计量的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使其达到额定的性能,以满足工程质量和安全的要求。
3.4施工工序的质量和安全控制
质量和安全控制最基本的内容是工序质量和安全的控制,工序质量和安全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偏差和分析影响工序质量和安全的制约因素,并消除制约因素,使工序质量和安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和安全。工序质量和安全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不稳定性是因人工操作所致,而不确定性是指市政工程施工不像工业产品的工序那样可以事先确定。市政工程施工工程量大,共同操作的人员多及交叉施工的存在,使市政施工的工序具有连续的相互搭接的特征,控制好工序质量和安全,就要做到对每道工序每个工作全部实施监督操作、检验把关、预防和检测检验相结合的管理控制方法。
4推行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管理人员通过与下层共同努力,把重点放在实现组织目标之上的一种管理程序。目标管理综合了以工作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技能及管理制度。在市政工程公司推行目标管理,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4.1制定质量目标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公司今后每年都要制定质量目标,公司质量目标以后,各部门、单位都要及时进行分解,制定出各自的分目标,每个分目标都要服从于公司的总目标。在制定质量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目标必须是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二是目标要尽量做到明确、具体、数量化、可测量,便于组织实施和检查考核;三是下一级目标项目必须对上一级目标项目构成支撑,并根据实际情况充实相应的措施。
4.2把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
确定了质量目标,就要采取措施对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考核,否则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推行目标管理就是要将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结合起来,把小目标和大目标结合起来,以达到激励、培养员工的目的,最终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定期对员工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衡量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质量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便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
5结束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项目质量管理中要以人为本,要以提高全员素质和质量意识为前提抓工程质量,这样,施工人员和质量检查人员的素质才会有很大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才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我国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也必将上一个新台。
质量管理论文:档案质量管理论文
一、档案质量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档案质量管理就是单位领导档案工作全体人员参加的,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充分发挥科学管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建立一套贯穿于档案形成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保障高质量的档案。其核心是强调提品质案工作水平,以保障档案的高质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体人员参加。档案质量管理要求档案形成过程中的所有人员,如各处(室)所的领导、文件起草人员、定稿人员、档案员等等人员的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共同完成公文处理和文件的归档及档案管理工作。树立“档案质量,人人有责”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档案的完整性、统一性,也才能保障电子文档的及时传输和电子文档的及时归档。
2、全过程控制。从公文的起草、审核、印制、传递、执行到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编研、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都实行质量管理。
3、科学的手段。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来解决档案的质量问题,不断提品质案质量和档案工作管理水平。
二、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问题的步骤
档案现状不容乐观。有的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觉得档案工作不能给单位带来效益,只是花钱不争钱;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档案管理的必备硬件如档案室、档案柜、微机、档案管理软件等都配备不齐全;室藏档案数量不完整;平时不注意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档案制度不完善;有的单位甚至没有自己的《档案分类大纲》《档案保管期限表》。
1、分析现状,找出档案存在的质量问题。首先要从公文拟撰开始,各部门、各个工作人员必须经常地、自觉地树立档案质量意识,查找问题。[2、分析产生档案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3、找出影响档案质量的各种因素。
4、针对影响档案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计划,并制定解决问题的落实措施。
5、组织实施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的措施或计划。
6、同计划和目标对照,检查采取措施后收到的效果。
7、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吸收到相应的制度、规定中去,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问题。
8、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管是遗留下来的还是新出现的,再从及时步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改进,继续加以解决。
三、档案质量管理的要求
1、必须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档案质量的提高,与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其中,领导的档案质量意识最为关键,领导通知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清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清档案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要高度重视本单位档案网络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因此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用较高的工作质量来促进档案质量。
2、要不断提品质案人员素质,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内部人员的制约机制。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要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档案人精神。档案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比较强的工作,档案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对档案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工作人员要从搞好档案工作、提品质案质量的角度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领导要给从事专兼职档案工作的人员创造业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业务知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要求。
3、要把实现档案的价值作为检验档案工作质量的标准。每个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通过加强档案的质量管理,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教育、科研服务,促进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档案的真正价值。
4、要牢固树立“下道工序是用户”的思想。档案是由多部门、多人共同完成的,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之间能否密切配合,上道“工序”能否给下道“工序”提供高质量的“半成品”,就成为提品质案质量的关键。如果每个上道“工序”都能把下道“工序”看作是自己的“用户”,为下道“工序”提供质量保障,那么,档案的质量就有了的保障。
5、要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重在提高。优良的档案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根据这一基本道理,档案质量管理要求把档案管理的重点,从“事后把关”转移到“事先预防”上来。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论文关键词:档案;质量管理;档案工作人员
论文摘要:档案质量是档案的生命线,档案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效用。我们每个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必须树立档案质量管理的思想,使档案质量不断提高。
质量管理论文:企业质量管理论文
1质量管理的内容
质量管理过程的性,决定了质量管理的内容应当包括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使用过程等四个过程的质量管理。
1.1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根据用户要求、科技情报与企业的经营目标,制定产品质量目标;组织有销售、使用、科研、设计、工艺、制度和质管等多部门参加的审查和验证,确定适合的设计方案;保障技术文件的质量;做好标准化的审查工作;督促遵守设计试制的工作程序等等。
1.2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织质量检验工作;组织和促进文明生产;组织质量分析,掌握质量动态;组织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等等。
1.3辅助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内容有:做好物资采购供应(包括外协准备)的质量管理,保障采购质量,严格入库物资的检查验收,按质,按量,按期地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组织好设备维修工作,保持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做好工具制造和供应的质量管理工作等。
1.4使用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工作内容有: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处理出厂产品质量问题;调查产品使用效果和用户要求。
2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
质量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归根到底,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和质量。
2.1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意识决定行动,任何管理措施的实施都要统一思想,首先企业领导者的认知程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员工的质量意识。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带领全员深入持久地开展质量管理活动。其次要提高每个员工的质量意识,通过质量管理的知识宣传和培训,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技术和技能水平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增强对企业的使命感。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岗位教育,真正提高全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促进企业质量管理工作。
2.2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体系。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涉及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人、财、物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涉及企业中的所有部门和人员,为分清质量工作的责任。必须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人落实、凡事有人考核,建立与健全质量责任制,形成一个完整、严密、高效的质量责任体系,保障全过程质量的可控、在控。
2.3做好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既然质量管理涉及部门多、人员多,在流程衔接上就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必须注意做好全过程的组织协调。首先必须明确各个部门的质量职能,并建立健全严格质量责任制,只有各部门各自承担的质量职责明确,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其次,必须明确一个综合性的职能管理机构,从总体上协调和控制上述各方面的职能,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从而以最小的摩擦、较高的效率、好的质量获得好的管理效果。
2.4在质量管理中注重效益。质量管理强调的是广义的质量,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不矛盾,是协调一致的。在企业推行质量管理,也是为了减少整个生产过程及各个工序的无效劳动和材料消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2]。
3管理领域新思想——顾客满意
顾客可以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内部顾客是指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基层员工、主管、经理乃至股东;外部顾客分为显著型和隐蔽型两种。显著型:具有消费能力对某商品有购买需求,了解商品信息和购买渠道,能立即为企业带来收入。隐蔽型(潜在):预算不足或没有购买该商品的需求,缺乏信息和购买渠道,可能随环境、条件、需要变化,成为显著顾客。顾客最关注的是的产品质量、品质的服务、货真价实,以及按时交货。顾客眼中的价值是从产品或劳务中得到的收益减去商业成本所得的利益。收益主要包括:所获效用;实用性,购物享受等;成本主要包括:金钱支出;为获得满足所花时间、精力、获取信息和实物时所经历的种种不便等。而顾客所获得产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产品效用、利益,以及隐含的个性化需求。
而“顾客满意”就是倡导的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文化。企业把顾客放在经营的中心位置,让顾客需求引导企业的决策。在那些建立“顾客满意”管理模式的企业当中,企业需要了解顾客及其业务,了解他们使用产品的目的、时间、方式、周期;企业需要以顾客的角度进行思考,即“用顾客的眼睛看世界”。要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商品策略——假定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基本相同;靠高生产率低成本竞争;
(2)技术导向——在技术上超过竞争者,建立技术上的暂时性垄断地位;
(3)质量导向——重视产品质量,促进消费者购买;
(4)服务导向——通过提供服务,给产品增加额外的价值;
(5)顾客导向——把消费者的意见带进企业内部,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制定策略、设计产品。
其中,“顾客导向”的竞争策略,要求企业提高质量意识,提供品质服务。企业获得的将是一种长期的效果:永远留住顾客。
4质量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实施应该而且必须追随目的而变。偏重于内向型管理的质量管理要转变成适合于外向型经营管理的更系统化的质量经营。一个企业的质量体系应追随它的方针、目标和相应的策略而做调整,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4.1系统化的思想和技术以及规范化、标准化将在质量管理中得到加强。
ISO9000系列标准的推广,美国国家质量奖的颁布,所有这些标准,已经并将有利于质量管理在科学方法论的帮助下,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更广泛的实施,并产生更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
4.2质量管理的应用领域将迅速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以及质量管理的普遍通用性和有效性,质量管理不仅在第二产业得到公认,而且很快扩展到了第三产业领域和事业领域。甚至在一些政府行政管理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3高层对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视。
高层领导在质量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和责任空前提高,因此,要实现“以质量为中心”、“以顾客满意为中心”,就必须由领导层亲自挂帅。
4.4重建工程(BPR)。
重建工程的出发点是追求顾客满意,它是顺应当前企业价值观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BPR是的顾客导向、外向型管理,而质量管理则是质量导向、内向型管理;BPR除了重视质量外,突出速度的重要性,同时兼顾成本和服务。
4.5战略策划与质量管理的结合。
如果说质量管理是把事情做正确的话,那么质量战略策划是做正确的事情。前者是方法问题,技术、战术问题,后者是方向问题、战略问题。方向错了,战略不正确,那么方法和技术战术再好,也是徒劳。质量战略以及策划和质量管理的结合,可以使整个企业的各个子系统围绕着质量管理体系协调一致地展开工作,从而求得全局的整体效应。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刘源张指出:世界上好的东西莫过于质量管理了[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如此激励的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的内部资源。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随着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由此提出的质量挑战,人们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必将会更加丰富和完善,质量管理也将发展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关键词:质量管理;企业;应用
质量管理论文:疾控机构质量管理的设计与推动
摘要: 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推行质量管理,有助于合理的使用现有资源,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不仅满足国家对于加强疾病预防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而且有利于满足广大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部门,具有集社会性、政治性、技术性于一身的特点,在疾控体系内推行质量管理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设计和建立适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特点的质量管理模式,合理有序地推进。
关键词: 质量管理;疾病预防控制
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即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客户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目前国家对疾病控制体系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CDC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如何更好的执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和质量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成为每个疾控机构当前面临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加强CDC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应该是提升疾病控制工作的有效途径。
1 实施质量管理的前提条件TQM因为涉及了关于管理组织的一些根本变化,是一场“质量文化”的革命,必然要打破和改变一些原有关联,甚至要触及部分人员的利益和工作模式,这种改动如操作不当势必会出现人心不稳,事态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我们在推进TQM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采取适合CDC这种组织环境的方法,要考虑CDC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1·1 认识上要充分统一 要推进新的管理模式,及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认识上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抵触心理以及旧的作者单位: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 300011)作者简介:陈璐(1972-),女,硕士,主要从事质量管理工作。思维习惯。任何组织都存在着官僚的一些基本特征,他们惧怕和抵制着变革的发生,在CDC系统内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所以高层管理者往往成为实施TQM的较大障碍,而TQM要取得成功,高层管理人员学会接受变通和革新的重要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1]。高层管理者在内部进行全局观念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个分管领导只是作为较高管理者的管理代表对某项工作实施管理权,他要为较高管理者负责也要为疾控中心整体的发展负责,在中心内部制度建设上也要适当调整政绩考核制度,减轻高层管理者的心理压力。并且在CDC中层干部既是TQM的设计者又是推进者更是执行者,所以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同样关系到TQM的成败,应该让他们明白TQM的管理思路、操作步骤、实施TQM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共识。1·2 全员参与,全员培训 TQM强调的是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以自我岗位分析为特点,所以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参与到TQM体系的建设中,对TQM的建立思路和管理要求进行培训,使每位员工都应该明白TQM的管理理念是什么,需要做什么、如何去做。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服务素质,CDC作为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部门,首先要明确政府和社会作为我们的客户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如何才能提供令他们满意的产品。并且在员工内部要建立“互为顾客”的概念,互相了解和体会对方的需求,只有建立了这样一种意识才能让每位工作人员将重点放在自我分析上,不断分析自我、完善自我。并且将SOP(标准操作规程)看作是一贯的、具有可预见性的但同时也是持续发展的操作规程,而不断地去改进和完善[2]。
2 实施质量管理的步骤2·1 质量管理组织框架的完善 建立层次清晰,职责分明的质量管理组织框架是实施TQM的基础建设和前期准备。质量管理组织框架应分至少三级来建立,及时级是中心管理层,即质量管理委员会,起到决策、评判和裁决的作用,负责确立质量方针和质量发展目标,明确实施质量管理的步骤与范围,对专业技术内容进行审评,对违规行为进行裁决;第二级是执行管理层,就是建立专门的质量管理职能部门,负责TQM的具体推动、组织、检查和落实,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进行宣贯、组织内部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修改与维护、实施和推动质量管理模式的建立,对工作行为进行符合性的质量检查与考核、对质量体系的实施有效性进行评判;第三级实施操作层,各科室设立质量管理小组或兼职的质量监督员,对各种行为进行适时的质量监管,对本科室的规范性工作进行建立和实施。对这三级机构的工作和人员要求是不同的,及时质量管理委员会应包括领导层成员和技术专家,明确其在行政和技术方面的性,第二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应具有很
强的执行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应赋予他管理的职责地位和权利。第三质量管理小组或兼职的质量监督员应对质量管理有清晰的认识,本身又具有相关专业的技术知识,工作严谨认真。这三个层级的管理部门应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机制,做到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反馈,和有效的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建立有效的管理组织框架。2·2 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程序和标准的建立 目前CDC的工作职责主要分三大块,首先是疾病控制的政府职责工作,第二是作为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的实验室工作,其三是作为内部管理的行政职责工作,这三种工作性质内容工作模式不同,不能采取单一的管理模式和程序,要在质量管理总体思维指导下,按照不同的管理规范和标准依据,因地制宜分类进行管理,才能够建立符合CDC工作实际的质量管理模式。对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应根据政府和社会对其的具体要求和需求进行充分的理解和体会,明确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要求,分项目进行管理,制定年度短期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将常规工作纳入项目中,细划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指导。对于实验室工作可以按照ISO/IEC17025国际标准及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将质量管理要求更专业化和标准化,能够很好的做到将TQM的管理理念和专业管理标准的结合[3]。对行政管理工作可以按照ISO9001的管理要求建立内部管理体系,强调工作的规范、岗位职责的明确、工作记录的完整和检查监督的有效。这样在大的质量管理体系框架下,实施分类管理;在建立规范程序的前提下,强调质量意识、全员参与、自我分析和质量管理考核。2·3 分步策略推进 及时步通过培训教育使员工牢固树立“质量及时”、“顾客及时”的思想,制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第二步制订人、事、物及环境的标准与程序,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第三步对体系标准进行宣贯培训,推动全员充分参与,第四步建立层级管理和考核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五步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形成PDCA(plan,do,check,action)闭合环。质量管理的推进必须要分步进行,可先从标准明确、基础工作较扎实的部门开始。如以实验室计量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为契机推动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是CDC系统最早接触质量管理和规范操作的部门,往往具有很好的工作基础和人员意识,并且实验室具有工作程序相对固定、工作指标明确的特点。是相对最容易建立质量管理的部门,这样操作不仅减少了TQM推行的压力和阻力,而且以点带面能够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使质量管理的推行更可行和更具操作性。
3 实施质量管理需注意的事情3·1 处理好质量管理与质量考核的关系 质量管理认为,质量不是靠检验出来的,也不是靠统计出来的,而是服务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质量的总和,所以加强环节过程的规范与管理尤为重要,必须形成全过程监管机制,同时这也就要求引入考核机制以增强质量管理的强制性和力度。质量管理的重点和目的在于管理,而质量考核应是推进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管理是“以人为本”的,而考核是对事不对人,以事实为依据的,管理追求的是性,考核本身是具有片面性的,所以考核只是一种管理的手段,考核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实施管理,是为管理服务的。3·2 处理好考核与激励的关系 考核本身带有强制性,操作不当容易引起被考核部门的对立和抵制,与管理的激励原则相违背,所以考核必须掌握好“先立法,再执法”的原则,就是先明确工作的原则、程序、要求及考核的原则与指标,整体的考核方案与评分办法要与被考核部门见面并得到认可,达成共识,在双方都共知的情况下开展考核,这样就可以避免被考核部门因不理解考核内容认为是挑刺或故意为难而产生抵触心理。并且在考核实施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对发现的问题应当面指出确认,积极反馈考核结果。应让被考核科室明白考核是为管理服务的,是为各专业部门服务的,是为了更加规范行为提高质量,并注重发现与奖励质量管理工作突出的人和事,大家才会接受和认可考核,达到激励规范的目的。3·3 处理好质量管理与业务需求的关系 在质量管理实行初期,因为要建立全新的工作流程、增强工作记录的可溯性、强调工作的规范性,势必会出现工作量增加、工作记录表格增加、工作环节增加的情况,这种“管理成本”的加大导致大家对新的管理模式的不适应和怀疑,尤其在业务工作量大的情况下,难免会产生质量管理增强了,而业务需求的满足度却下降了的情况。首先要明确这种情况的发生是阶段性的,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质量与效率的双赢,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基于大家对规范管理的不适应,一方面在程序的设定上还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要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在加强教育培训的同时,更要强调质量管理的自我分析和体系建设的“适应性”和“人性化”,应该结合工作实际具体分析工作流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制订出既符合质量要求更具有人性化的高效率的工作模式。3·4 建立长远运行机制与绩效管理有机结合 “将质量管理变成一种习惯”,建立长远的运行机制将质量管理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将工作规范程序与岗位说明书有效结合,让工作规范程序以工作为单位,岗位说明书以人为单位,工作规范程序成为岗位说明书的基础,使质量考核的成绩和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能更有效的与每位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和人事分配改革挂钩,将更有助于质量管理的推行也更能客观真实的反映工作人员的工作实际,更有助于质量管理的长久发展。
质量管理论文:浅谈税收的质量管理
浅谈税收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简称TQM),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目前,国际通行的ISO9000、ISO9001等质量认证体系,即是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我国企业界也以是否通过该体系的认证作为衡量企业实力或者其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如何借鉴企业的质量管理形式,建立起税收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税收的质量管理?笔者以为,是摆在每一个税收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税收的质量管理,是指按照税收工作的特点,遵循“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原则,对税收工作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实施完善的管理。目的是建立职责科学明晰、监督制约严密、运作快捷高效的现代化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税收体系。它包括:收入质量、征管质量、监控考核质量和人员素质质量等多方面。
一、税收收入质量管理
组织财政收入是税收的三大职能之一,固定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在收入上,我们偏重了“量”的提高,而没有在“质”上下功夫。“以收入论英雄”、“完成收入任务是税务干部的天职”等等观念深入人心。在税收计划的分配上,一直沿用基数、系数加因素的方法编制下达;在收入计划的执行中,又始终围绕收入来开展工作;在收入结果的认定和评价中,又把完成任务与否作为评价工作的尺度。这样造成了税收在不同地区或者不同的纳税人之间负担严重不均,而更严重的后果是造成了税收占财政收入和GDP比重的持续下滑。
提高收入质量,首先是要转变观念。转变以往任务治税的思维定式,树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税收观”,以经济发展为依据,以公平效率为目的,牢牢树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思想,摒弃计划体制下的重“量”不重“质”的弊端。
提高收入质量,其次要改变传统的计划分配方式。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从规范意义上讲,税收收入的增长幅度与经济发展的增长幅度是一致的,即税收增长与GDP增长同步。传统的以基数、系数加因数的方法确定税收计划,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工作,计划分配与实际税源相脱节,税收基数与实际收入误差增大,不同地区的税收任务畸轻畸重,这样,税源富裕的地方藏富于企业,造成大量欠税;税源紧缺的地方“寅吃卯粮”,收过头税。而且这种势头造成恶性循环,滋生许多矛盾。因此,税收计划分配方式应在科学确定税收基数后,使税收增长比例直接与GDP增长比例挂勾。
提高收入质量,当然还需要调整企业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理顺政企关系,使纳税人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规范收费行为,加快“费改税”步伐,切实减轻纳税人的经济负担;优化税制结构,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的配套改革等等。
二、税收征管质量管理
税收征管质量包括征管基础质量和征管执法质量两部分,它是开展质量管理的核心之所在。
提高征管基础质量,首先是要保障新旧模式转换到位。只有走上了“申报纳税、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微机监控”的新路子,才能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专管员上门收税向纳税人申报纳税转变;由分散的粗放管理向系统的集约管理转变。其次要夯实基础。基层税务机关一要抓好税源管理。税源管理可以从设置户籍管理卡、建税源清册入手,以清理漏征漏管为目标,以核对税务登记与工商登记为手段,进行经常性的清理,摸清“家底”。二是规范管理。从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入库、停歇业管理、非正常户认定、发票领购等多方面予以规范,严格按规章办事,按程序办事。
提高征管执法质量,首先要完善税收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目前,不论是税收的程序法,还是实体法,都存在着与许多当前经济发展不适应的地方,尽快完善和规范税法,制定税收基本法,使税法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已刻不容缓。其次要健全税收督查体系,建立以税收征管为基础,以税收稽查为重点的税收执法督查机制。税收稽查是征管改革的重点,要充分体现其“重中之重”的地位,具体来讲可以采取“稽查负责制”和“监督复查制”等方式,增强稽查刚性,打击偷税行为。另外要建好协税护税网络,特别是加强与司法部门和金融部门的配合,严格执行税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三、税收监控考核质量管理
监控与考核是完善征管改革,切实强化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确保税收工作依法、公正、廉洁、高效的必由之路。99年4月份,国家税务总局以国税发[1999]52号文通知各地,以登记率、申报率、入库率等“十率”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和内涵。各地税务机关应以此为依据,细化、量化各项工作,逐步建立起一套税收质量的考核体系,使税源管理、申报管理、入库管理、稽查管理、处罚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有明确而可操作的考核标准,从而达到提高税收管理质量的目的。
税收监控管理可借鉴企业核算形式,设立三套帐户,建立监控体系。1、设立职责履行帐簿,该帐簿主要是记录工作过程的一种帐簿,依据岗位职责分机构设置。它要求将工作指令、工作执行、工作结果如实反映,用以明晰工作责任,促进工作布置和执行的文书化、规范化。2、建立监控考核帐簿,该帐簿是以需要考核的税收征管质量指标及要素为对象,以职责履行帐簿记录的内容为依据,用以采录相关数据,计算、考核、监控、评判税收征管质量的帐簿。该帐簿通过采取股室考核与单位考核相结合,从而促进对税收征管质量的岗位控制与整体控制相结合。3、建立过错责任帐簿。该帐簿是记载执法时间、执法事项、责任人员、过错事实及处理措施的帐簿。
四、税务人员素质质量管理
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税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税收质量的好坏。要始终着力于班子建设和队伍素质提高。一是加强学历 教育,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可以采取自修、自学、“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提高全员文化层次。二是业务培训。通过对税收法规和会计知识、微机应用等业务的培训,使全体人员能胜任本职岗位工作。三是抓好先进典型的引路工作。四是学好“三讲”和“三个代表”,提高政治敏锐力。
实施税收的质量管理,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从税收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方面入手,讲究质量意识,树立“品牌”观念,才能使税收事业蓬勃发展。
质量管理论文:质量管理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
质量管理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
借鉴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改进党建工作的探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党的整体能否强大有力,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坚如磐石,都与这一基础是否健康牢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如何保障党员的质量,成为全党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在党建工作中引入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无疑是个有益的尝试。
一、建立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法的积极探索
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当今世界上较为流行的一套管理标准,是组织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的依据。作为质量管理的通用标准,适用于所有行业(领域)的组织。贯彻实施ISO9000标准,是通过控制组织的工作过程来保障各组织的产品(包括服务、过程、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符合顾客(包括服务对象如上级组织和下级组织)、法律法规和管理、技术规范等要求,以更好地体现该组织的工作效率,较大限度地实现其管理效益。
党的基层组织分布在农村、企业、城市社区、机关、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基层单位,据统计全国共有300多万个党的基层组织,管理着6900多万名党员。作为党组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原理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已为近几年我们实施认证的实践所证明。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不断发展的科学。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作为先进的管理方法,是当今世界管理科学的结晶,持续改进是其基本原则之一。在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工作制度等,在党建工作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理论,是可行并有效的。
二、建立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具体体现
这些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前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但也要看到,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具有现实复杂性,对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使党的工作缺乏生气;党员教育方法单一,具体工作缺乏深度和力度,教育网络建设存在残缺,等等。
针对上述情况,各级党组织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如党员发展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基层组织管理制度、干部备案管理制度、党员干部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等等,也在不断探索一些新的方法手段以保障党的工作顺利进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近几年与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党委、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党委等就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引入先进的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即ISO9000进行了有益的探索。ISO9000标准的目的是使各项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党建工作引入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跳出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把现代的、先进的系统管理理念应用到党建工作之中,将其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思维理念进行科学转换,通过坚持贯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及与供方的互利关系”等八项原则,建立约束力很强的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和严格的过程控制方法,使各项工作以及影响其工作质量的不同因素均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对党的建设所有工作实行过程控制,按程序进行管理,即每一项工作和活动均采取PDCA闭环控制,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并持续改进,确保党建工作目标得以实现并逐步提高。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实施将促进党建工作和队伍建设更加规范,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上的漏洞,消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使党组织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增强党组织的威信,提高党组织的地位。
三、建立推行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是有效规范基层党组织工作,不断提高党建水平,落实“党要管党”方针的有力措施
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贯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和“与供方的互利关系”原则,有利于加强宗旨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广大党员干部的满意度。“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首先要求调查、识别并理解人民群众、广大党员的需求和期望,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社会需求,并随时根据需求确定相关的工作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质量体系要求加强内外部沟通,时刻与群众、广大党员保持紧密联系,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二)贯彻“领导作用”原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增强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领导作用的发挥,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使组织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能发挥较大的潜能。
(三)贯彻“过程方法”原则,有利于工作效率和执法质量的提高。过程方法强调各项工作从计划、实施到结果、 总结的符合。从控制过程入手,用细致、明确的规范文件确定所有党建工作的流程和要求,并由客观的内外专设机构加以全程监督和指导改进,以保障各项工作按文件的要求得到落实。通过始终坚持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记录的工作流程,把党建工作的复杂过程控制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时段、每一个具体的责任人,按部就班地抓好监督与落实,并时刻关注其发展变化,直至产生良好的效果,有利于党建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贯彻“全员参与”原则,有利于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提升和党员积极性创造性的进一步激发。推广“一建带三建”(党建带动工会建设,党建带动团组织建设,党建带动妇女委员会建设)的工作方法,形成党务工作与群团工作联动的合力。(五)贯彻“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有利于发挥党建整体效能,形成战斗合力。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就是注重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各部门、各要素加以综合考虑,发挥整体效能,为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构筑一个有效的系统整体。
(六)贯彻“持续改进”和“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原则,有利于党建工作的与时俱进。把持续改进作为增强顾客满意要求的能力循环活动,持续对所有层次实施改进,达到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始终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总之,党建工作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其运行是持续不断的,是一项日常化的工作,因而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将各种学习机制、党员教育机制、党员管理机制、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党内民主参与机制等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对于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无疑是一个有益探索。
质量管理论文:质量管理在我县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质量管理在我县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质量管理在我县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运用象山县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__年4月20日)质量管理英文为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是以顾客至上、质量为中心,组织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系统化、综合化的管理方法或思路。它一般应用于企业管理,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质量管理循环,提高质量管理效果,保障和提高产品质量。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下简称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运用质量管理是对教育活动的过程方法进行监控,及时对教育质量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相应对策,用科学的方法组织“回头看”,检查教育活动质量,提高教育活动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县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实施四个“一新”,创造性地运用质量管理,加强对各单位、部门先进性教育活动情况的了解和掌握,进行过程的控制、效果的监督,切实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实效。一、树立一个新的管理理念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入质量管理,就是围绕要达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四个目标,把教育活动作为一个自身工作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教育活动不走过场、不出偏差,取得实效,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务必增强各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质量管理意识。为此,在20__年2月28日召开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会议上,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黄志明同志明确提出运用质量管理监控先进性教育活动全过程,并指出先进性教育活动运用质量管理,旨在坚持以党员为中心,从党员和基层组织的需求出发,使教育活动更具人文性;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坚持以事实为基础,重视对教育学习现状的调查;讲究过程方法,坚持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思想,注重对教育质量的分析,切实增强教育实效。为尽快使办公室工作人员掌握和运用质量管理,黄部长专门就“质量管理”的理论原则、特点和操作方法,亲自给办公室工作人员作了详细的辅导。同时,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通过举办支部书记培训班和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努力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树立质量管理理念,在全县上下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意识氛围,有效地推进了质量管理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运用。二、创建一个新的管理平台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必须要为活动创建一个高质量的服务平台,即质量管理体系,使为之开展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自觉地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按照质量管理的理念,县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拟订了《象山县及时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督导工作指南》、《学习培训阶段党组织工作细则》、《分析评议阶段党组织工作细则和督导要点》和《整改提高阶段党组织工作细则和督导要点》,并按照质量管理的“5W1H”要求(即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何时做、怎么样做、做到什么程度),分别起草了先进性教育活动三个阶段的程序文件和各个环节的详细作业指导书,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内容全部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质量管理服务平台。在此平台上,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每个阶段和各个环节都在受控之中,确保了活动效果;同时,使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日常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真正做到“两促进、两不误”。三、运用一套新的管理方法质量管理是多方法的质量管理,按照“程序科学、方法灵活、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要求,紧密结合象山实际,县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在活动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目标管理法、过程控制法、戴明环法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注重“四全”加强目标管理。要求各单位把搞好学习培训作为首要环节来抓,认真落实“四全”、“四不”要求,确保学习培训质量。一是全员参加,保障学习对象不漏。各单位党组织强化学习纪律,坚持分层分类施教,通过集中培训、结对帮学、上门送学、邮寄资料等多种形式,提高学习培训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在及时批参加学习的3796名党员中,参加集中学习的达到95.6,另外因外出或生病无法参加集中学习的党员,则通过送学上门等途径进行“补课”。二是全内容学习,保障学习任务不减。在学习过程中,各单位组织党员原原本本学习《党章》等规定篇目,广大党员认真做好读书笔记,积极撰写学习心得。同时,县委督导组根据进度要求,采用查台帐、看笔记、听汇报等形式及时进行督查,保障各单位如期学完规定的内容。三是全过程控制,保障环节学时不少。各单位党组织严格按照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制定的学习参考计划,坚持统筹安排,正确处理工学矛盾,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不少单位充分利用中午、晚上时间组织学习,部分单位还实施了AB岗制、党小组学习制等,实行小班化教育,既方便了群众办事,又保障了参学率。四是多方位评估,保障学习标准不降。各单位采取编印学习手册,组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知识测试等多种形式来检验和巩固学习成果 。健全四项措施加强过程控制。一是设计活动质量考核表格。分别设计集中学习质量管理统计表、主题大讨论活动质量管理统计表、学习培训阶段过程控制表、分析评议阶段过程控制表、整改提高阶段过程控制表、征求意见质量管理登记表、谈心活动质量管理登记表、民主评议意见反馈质量管理登记表、督导记录表等12份各阶段活动质量考核表格,对先进性教育活动计划筹备、组织开展、宣传报道、总结回顾、“回头看”活动资料归档等教育活动全过程提出质量要求,进行量化考核。二是明确活动过程质量标准。根据县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意见,制定各阶段质量标准,明确各党组织、支部书记与党员的职责,建立连续的台帐资料和统计数据,便于检查考核与监督指导。三是加强信息沟通交流。确定了信息定期交流汇总制度,规定每周二各支部上报工作进度表、周一晚督导组长例会及周五各组联络员学习例会的工作制度。并在半岛党建网上设立先进性教育活动网页,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能及时交流沟通信息。四是加强监督检查。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由41位同志参加的8个县委督导组,建立完善情况告知、信息报送、例会联络等督导工作制度,规范督导工作程序,提高督导工作效果。各督导组根据督导指南和全程质量管理的要求,对各单位各支部教育活动进行全程督促检查,全程跟踪指导,突出反馈整改力度。同时,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坚持开门搞教育,制订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监督评价制度,通过投诉电话、问卷调查等形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建立50名群众监督员队伍,聘请特邀监督员,对县先进性教育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评估,保障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完善四项制度加强改进提高。一是建立完善先进性教育配套制度。按照质量管理方法和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配套的系列教育活动制度,如学习培训制度、督导制度、联系点制度、办公室内部管理制度等,作出了很多具体的规定,用制度来保障和促进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切实加强管理;二是制定先进性教育专项活动管理制度。明确适用范围和工作职责,提出活动内容、质量记录等要求,对主题大讨论、“三进”活动(局长进农村、党员进家乡、党员志愿者进农家)、征求意见、谈心活动、党性分析、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提出和反馈评议意见、通报评议意见及各支部的专项特色活动进行规范,丰富教育活动形式,增强教育效果,确保各阶段具体目标的完成,具体内容的到位,具体环节的落实;三是建立整改工作长效机制,注重边学边改、边议边改,立说立行。各单位对照质量管理所要求的内容认真组织阶段性“回头看”活动,把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征求到的问题,把自己查找出来的问题及去年“双服务”民主评议查找出来的问题认真梳理、归纳汇总,及时提出整改举措,切实做好整改工作,并要取得整改成效。各单位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本单位的整改工作长效机制,把整改工作置于重要的议事日程,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四是加强总结提炼。及时总结报道县直属各单位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设计教育载体、开展多形式活动等方面好的创新做法,通过挖掘提炼形成典型经验,在全县推广使用,以进一步改进提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四、建立一组新的管理评估体系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积极吸收群众参与,让群众知情、请群众监督评判。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检验和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没有成效的重要标准,也是我县先进性教育活动运用质量管理建立一组新的评估体系的原则和出发点。新的评估体系借助质量管理系列检查评估表,以单位自评、党员群众参评、督导检查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多方位的评估。设计“四表”强化定性评估。一是学习培训阶段质量管理总体评估表,评估项目涉及学习计划周密、学习人员全覆盖、学习内容掌握、集中学习时间到位、学习活动形式丰富、党员意识增强、边学边改、领导重视、群众参与等;二是分析评议阶段质量管理总体评估表,评估项目涉及为工作计划周密、征求意见广泛、谈心交心真诚、党性分析深刻、民主评议真实、边议边改、领导重视、群众参与等;三是整改提高阶段质量管理总体评估表,评估项目涉及为工作计划周密、整改方案完善、落实整改、树立典型、建章立制、主题实践、领导重视、群众参与等;四是质量管理综合评估表(群众满意度测评表),评估目标分为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组织领导工作等,以理论知识更新、边学边思、团队协作、工作创新、作风改进等16项作为评估指标。四份评估表以各种工作方案、措施、计划、规定内容完成情况、规定环节落实情况、记录、事迹资料等作为评估参考资料,把先进性教育活动各阶段目标和整体目标明确化、具体化,强调可操作性,易于从定性上加以分析、评估其成效。设定“三项评分”强化定量评估。三项评分为自评总分、督导组评分和满意度测评分。自评总分和督导组评分是在每个阶段及整个活动结束后,各单位和督导组分别对照评估表的评估参考说明,对表中的评估项目逐一进行量化打分的汇总分值。满意度测评分则以发放问卷测评表的方式向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单位群众、离退休老干部、派和无党派人士、服务对象、群众监督员获取对每个阶段和整个活动的规定内容(环节)完成情况的满意度评分。“三项评分”是用量化考核的方法检验和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各阶段及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效果,强调多方位监督、多方位评估。设置“一项综合满意度测评分”强化综合评估。一项综合满意度测评是按自评总分、督导组评分、满意度测评分的1:1:1计算,突出多层次、多层面的综合性评估,用有形的数值计算测评无形的教育活动效果,把整改工作贯穿于先进性教育活动质量管理的始终,最终达到党员思想意识形态的提升,工作实绩的提高。我县及时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县委精心组织下,紧紧抓住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始终围绕“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总体目标,牢牢把握总书记提出的“取得实效”、“群众满意”、“走在前列”的具体要求,坚持求实创新,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切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锻炼,党员意识和前列意识有了 新的增强,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新的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政机关的作风明显改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赢得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拥护及社会各界的好评,群众满意度达98.4。同时,结合中心工作任务,把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解决工作难题的良好契机,坚持边学边改、边议边改、边整边改,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质量管理论文:加强检验科质量管理 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关键词】 检验;信息系统;管理;质量控制
【摘要】 目的 实现把全实验室质量管理(TLQM)理念融会在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网络建设改造中,完善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方法 在医学检验中,全实验室质量管理分为3个阶段,即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在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建设、网络改造升级中规范检验流程,确保分析前医生从循证医学的角度选择最合理、最经济的项目检测,并控制护士标本的采集、保存与运送的质量;分析中,完整的质量体系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始终贯穿于检验科的检测中。分析后,实验结果的再分析,再确认,保障合格报告的发出,保障实验结果及时发给临床后,临床医生能合理地分析报告,正确的运用数据,用于诊断和治疗。结果 功能齐全、操作简便、高效管理的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 。结论 该系统运行效果良好,更新完善了检验科的管理模式,较好的实现了全实验室质量管理。
【关键词】 检验;信息系统;管理;质量控制
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保障质量,提高检测水平的关键,是检验科管理的需要,是实际工作的需要。我科在研发、改造升级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中融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理念,以适应实验室自动化发展趋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采用TCP/IP协议构建局域网络,Windows NT 4.0作为网络操作系统,MS-SQL作为数据库。工作站的操作系统为Microsoft Windows 98 ME;Microsoft Windows 2000中文版、Microsoft Windows XP中文版;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NT4.0、Windows 2000中文版或Windows 2003中文版。
1.2 方法 根据每个实验专业组工作流程,全实验室质量管理(total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TLQM)[1]理念融会在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IMS)[2]的网络建设改造中。
2 结果与讨论
检验科不仅要求仪器分析过程的自动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检验科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实验室质量管理。我科于1997年和北京海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设计开发建立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10年间先后遵循ASTM国际检验仪器通信标准,卫生部2002年修订颁发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中《临床检验分系统功能规范》[3],卫生部《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暂行)》,国际标准化组织《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ISO/IEC1518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17025),《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标准规范,对该系统进行了4次改造升级。
2.1 总体设计升级原则 (1)性原则:保障各系统长期稳定运行;(2)安全性原则: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和保密,设置系统权限;(3)实用性原则:系统使用起来自然易操作,符合行业习惯;(4)先进性原则:选用技术既必须是成熟的,稳定的,又要有相当的先进性;(5)扩展性原则:模块式设计,以利系统将来的扩展升级;(6)特殊性原则:骨髓、微生物等特殊要求。
经过改造升级的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为模块设计,实现了从分析前处理的医生申请、护士采样、传递、核收、分析过程中的质控,以及分析后处理、审核、发送、查询整个质量控制,充分保障科学合理的标本工作流程,确保标本检验的整个环节的质量监控。同时LIMS根据每个实验专业组工作流程,通过个性化地设置和组合,来满足不同规模、流程的临床专业组的需求。
2.2 LIMS 分为标本管理、试剂管理、仪器管理、质控管理、分析管理、结果管理、参考值危急值管理、系统管理、知识库管理、安全管理、日志管理、人事管理、科室管理、统计管理等模块。
2.2.1 标本管理 使护士熟悉每项实验对标本的要求,即标本的采集注意事项、时间、标本的代表性、抗凝剂或防腐剂的应用要求;采血顺序:病人的准备、病人状态、饮食、药物影响、标本运输要求。通过条码管理标本以减少人为误差[4],以适应新形式下的医院管理模式。
2.2.2 仪器设备试剂的管理 医学检验设备和仪器,试剂是产生误差的重要因素,也是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2.2.2.1 试剂管理 包括厂家资料、试剂入出库、消耗品管理,使用情况、失效状态等,可查询库存量,较大量、最小量提供预报警,并可预报将要过期的试剂及需要认购的试剂等的管理。统计各项指标,供成本核算。
2.2.2.2 仪器管理 包括仪器工作时间、工作状况监控、维护或维修的问题记录。对仪器设备耗材进行细化分类、核算单机成本。
2.2.3 质控管理[5] 在质量控制、质量保障、质量改进等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包括各种温度记录、室内质控记录、室间质控记录、失控处理记录、按照各类仪器分别设定质量控制标准,根据Westgard规则,既允许按照单一规则,也允许按照组合规则评价质控状况,所评价过程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并给出结论。计算机可实时监视质控状态,当失控或异常时立即报警,以便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工作人员能够方便地统计质控监测数据,描绘质量控制图,从而掌握仪器性,以便适时采取措施。
2.2.4 分析管理 分析过程中的全程自动监控,检验数据的自动接收入库、图像图形接收。
2.2.5 结果管理 检验结果的动态分析,结果异常自动提示系统;试验结果的自身对比分析模块;检验项目申请与结果自动效核、检验结果汇报、自动发送。
2.2.6 参考值危急值管理 实验方法、设备、修改日期、修改人、依据出处溯源,通过颜色危急值优先报警提示系统管理:系统参数设置、检验模板设置、计算公式设置、公共字典维护。
2.2.7 安全管理 权限规定、密码管理。每个检验人员分别设置用户名和密码,并根据等级设置权限。所有数据均为双备份。
2.2.8 日志管理 检验报告记录变更操作者记录(时间、操作者、结果),对标本的验收,不合格标本的处理,标本采集、送检、实验及发出报告的时间,室内、室间质量评价结果,仪器的维护、维修,试剂的批间差异,实验中发现明显异常或有重大抢救任务时与临床医生通报实验结果的记录(包括电话报告记录等),都应有详细记录。
2.2.9 人事管理 人员的基本信息,能跟踪人员的变化情况。
2.2.10 科室管理 行政事务管理。
2.2.11 统计管理 工作量统计、检验结果统计、检验项目统计、检验费用统计、检验效益分析等,支持经济核算和科研。
2.2.12 知识库管理 临床意义、必要的解释咨询、检验项目相关的技术标准、相关的设备资料,如何使用此检验项目,此检验项目针对不同人群的指标,指导医生地使用检验项目,指导医生根据病人的病史、临床病症地选择项目用于诊断和治疗[2]。
2.3 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升级的意义 (1)实现护士、医生在线对病人的检验全程信息化管理的数据信息共享,方便病人就诊、医生诊治。(2)利用LIMS系统的内部核查和质量控制管理程序,确保检验结果的性和性。(3)支持医院的医疗事务管理、医疗动态与医疗质量的宏观监督与控制。(4)满足医疗保险制度的需要。(5)规范检验报告单,确保检验数据的性,是临床科室对医技部门提出的更高要求。(6)实现TLQM。提高科室管理的质量,由经验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管理。(7)强化科室各级经济核算,实验人、财、物的合理流动,实现全程信息化管理。
我国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设备急速发展,检验科逐渐向实验室自动化系统(laboratory automation system,LAS)发展,进而实现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TLA)[2]。今后的LIMS应该具备与医嘱双向沟通、采用条码管理质量控制,规范检验流程,模块化结构,满足新需求,适应新的检验和方法,便于将来增加新功能、而又不破坏原有结构,保障原先投资,使系统在低成本下进行扩展。为临床诊断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医院的科研和教学服务,提供了检验信息的深度处理、技术支持和保障,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性和有效性。
质量管理论文: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策略研究
摘 要:基于质量管理理论在我国应用中存在主要问题的阐述,结合质量管理理论和在我国实践的实际,提出了我国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质量管理 应用问题 提升策略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得机遇与挑战并存。入世之后,对于作为“世界级制造中心”的中国而言,如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已成为关系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考量。推进质量管理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必由之路。
我国自70年代末期推广质量管理(TQM),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最有效的广泛适用的管理科学。但勿庸讳言,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思维制约,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压力和动力,我国对于质量管理理论的应用出现了重形式而轻实效的“两张皮”现象。因此,明确我国企业实施质量管理的误区与问题,从质量是企业生命、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去探求提升策略是我国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质量管理概述
质量管理(TQM)起源于美国,日本从美国引进中吸取了 “工人参加管理”、“三检制”、“三结合”、“合理化建议活动”等思想和经验并使之完善。
TQM是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近年来又有新的发展,其基本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可简单归纳如下:①“四全管理”,即质量、全过程、全员参加、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②“四个及时”,即质量及时、用户及时、适用性及时、长远利益及时。③“四种观点”,即预防、改进、管理因素为主,不排斥严格质量检验,防检结合、综合治理的观点;一切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的观点;下道工序是用户,过程控制一次成功的观点;用最经济的方法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观点。④“四大支柱”,即PDCA循环科学工作程序、QC小组活动、标准化和质量教育培训工作。⑤“四种方法”,即数理统计分析、抓关键的少数、人机料控制和QC新老7种工具运用。此外还有方针目标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搞好TQM六项基础工作,促进企业管理7项基础工作建设等等。80年代以来,TQM与量化质量成本、质量控制、性工程和零缺陷等方法融合,形成了较为系统的TQM体系。目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TQM,多数企业进入致力于各项经营活动性能持续提高的阶段, 10%左右企业进入经营组织、运营过程持续改进的阶段,仅有少数大公司已进人工作程序的优化管理、“追求”的TQM成熟阶段,代表着TQM的发展方向。
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美国的朱兰博士指出:“质量管理就是为了达到世界级质量的领导地位,你所要做的一切事情”。可见,推行TQM就是永无止境的质量改进过程,就是不断地攀登质量经营新高峰。我国《质量振兴纲要》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行质量管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思想体系、通用的管理哲学、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原则。所以,我们必须自觉地广泛深入地推行TQM。
二、我国企业实施质量管理的主要问题
TQM理论在上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经过30多年的推广与应用,为我国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在这些年的不断实践中也增进了对TQM的认识,不断提高了TQM的应用水平,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我们还有着巨大的差距,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以下问题:
1.理论应用滞后肤浅
客观地评价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基本上大多仍然停留在以检验控制为主的质量管理阶段。即使是宣称实施“质量管理”的企业,也往往为追求及时效益,囫囵吞枣,将TQM硬套于企业之上。众多的提倡者仍然沉迷于理念,以宗教般的狂热去培植它,而不注意创造成果。在这种条件下报告的典型成果,往往是报告者达到的里程碑,而不是质量和表现方面的实际改进、成本的降低以及收入的增加。结果花费昂贵代价,先期培训起来的技能因为用不上而荒废;员工的参与热情因希望破灭而变成不满或玩世不恭;一度非常热情的经理会因拼命工作,成果却微乎其微而焦躁不安。最终,在真正的收获到来之前,现实的考虑或其他因素迫使战略发生转移,工作重点被迫变化了。
2.重内修而轻市场
部分企业将TQM在企业内部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企业内部生产、组织、管理等各个过程都严格按照TQM的要求来做,而却仍然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其充分遵循了TQM的操作层面要求,却忽视了用户及时的目标层面要求,注意力只集中在组织攻关小组、培训和改进过程上,而不是把它们置于提高顾客满意程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的大环境下。从而失去了顾客的支持,最终当然不会长远发展。
3.形到而神未到
在国内,有许多企业,能够独立运用TQM,且能够按照其原则其要求,将TQM运用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最终也可能取得一些效果,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一些推动作用,却不见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关键在于TQM不只是学会帕累托图,懂得相关原理,背熟质量管理口诀便能如愿的,而关键在于对TQM精神理念的领会。
管理原则本身没有任何错误,错误在于我国大多数公司推行质量管理的方法。质量管理失败的原因是这些机构实施了质量管理的技艺,却没有吸收质量管理的哲学授权于人。
4.下行而上不效
作为TQM,其操作要求便是全员参与。而在国内,由于受到许多官僚气息的影响,往往出现一线忙的晕头转向,高层愣着不知方向。高层管理者以为TQM是质量管理部门的事,是操作工人的事,与其无关。这样,阻碍了TQM的正常实施,当问题出现时,责任便全推至质量管理部门,一身轻松。而塞尔温贝克曾说过:“质量管理的成功依赖于培训、教育员工,然后放手让他们决定怎样不断改进工作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员的参与,才能实现的TQM,这也正是我国企业实施质量管理无法达成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相关策略
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要使国内企业能够与世界级的跨国企业集团竞争,企业迫切呼唤“世界级质量”,它的动源就是TQM的深化和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整地把握好我国推行TQM以来总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经验,勇于实践,探索深化TQM的途径,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推进。
1.贯通质量管理的上下对接
“领导人如果只作口头号召,自己不带头,QC活动是搞不起来的,这样的人不配当 TOP(首脑),只能是STOP(障碍)”。国内曾对当时的TQC活动戏称“头QC”,讲的就是领导的重视最关键。因此,高层领导者必须在推进TQM中,亲自挂帅,身体力行,做到:(1)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的战略思维。把质量经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树立“大质量”观,注重培育质量文化,追求质量经验丰富、;实施“用户满意工程”、“企业名牌战略”,突出“技术管理创新”、“质量成本管理”。(2)亲自主持企业质量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质量程序文件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制定和。(3)树立质量。企业应设置专职质量经理(厂长),配备高素质中高级质量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授予TQM综合管理部门应有的权力与,创造推行TQM所必须的物质、环境和工作条件。(4)要有比下级更高的热情带头学习和宣传TQM的基本知识,亲自抓好TQM工作的落实。
2.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TQM系统研究和培训
质量管理源于实践、源于研究,依赖教育和培训。这是各国推行TQM的显著特点,也是我国成功的经验。因此,TQM研究和培训必须作为企业产品质量形成的“及时道工序”和“质量兴业”的基础。要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依托科研院所,针对企业领导、技术管理、现场操作等各层次人员的工作特点,选择重点内容,反复进行TQM的教育培训,坚持不懈,才能卓有成效。
3.努力实现全员协同效应和市场共振效应
一切实体质量的形成、改进和创新都要由人来完成。质量的事业是群众的事业,只有群策群力才能搞好。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企业领导、质量工作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不断地改进质量中彻底让用户满意,使TQM工作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而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组织QC小组就是一种全员参加的极好形式。这也是中国管理哲学“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需要各级领导给予大力提倡和关心支持,也需要TQM推进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之在改进质量、降耗增效、开发智慧、培养人才、提高素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确立“一心三点”的运行机制
国内外推行TQM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讲技术工具和方法运用的质量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意识、技术、行政和法规管理与TQM结合起来。通过建立这种“一心三点”的运作体系才能对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也就是要求企业自觉贯彻国家质量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企业法规性文件,通过行政强制手段建立和落实质量责任制、质量标准以及实行奖罚、“质量否决权”等制度,推进TQM有效运行。意识观念的更新与持续强化将是技术、行政和法规管理的共同核心。
质量管理论文:试论质量管理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论文摘要: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质量管理下,高职教学应该坚持适应性、发展性和多元性的质量观;以顾客满意、循环改进等为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以实施教学质量因子考核、评价、建立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实行第三方评价和建立戴明循环运行机制、持续评价等为评价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学质量评价 质量观 评价原则 评价策略
一、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理念强调,“提高质量是全体人员的责任,全体人员都应该具有质量意识和承担质量责任,对影响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管理,以达到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目标”。质量管理以顾客为中心,根据顾客的需求设计产品的规格类型,遵从全过程、全要素和多主体的评价原则,以预防为主,以数据说话,将传统的事后检验转变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从而追求质量管理的化,实现产品与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二、质量管理理念下高职的教学质量观
质量管理下,高职的教学质量观改变了以往对标准的依赖,构建起新的质量观。
1.坚持适应性质量观
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的是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在适应性质量观下,其质量要求是满足顾客即受教育者和市场主体的需要。因此,教学应该紧紧把握市场与社会需求的动态信息,按照市场需求的人才规格和类型提供教育服务。《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指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将高达8127万。面对如此巨大的社会需求,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紧贴市场实际,正确看待和处理市场需求与高职教学的关系,实现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衔接。
2.坚持发展JI生质量观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的人力资源,不仅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还要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经济。因此,高职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长期职业规划,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满足其任职需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质量管理的质量观要求对全程进行质量控制,即这种质量控制不局限于生产过程,而且对产品的应用都要进行监控。“TQM是一种永远不能满足的保障,‘非常好’还是不够,质量总能得到改进,‘没有好,只有更好’。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企业持续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性,确保企业获取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也应该如此。
3.坚持多元质量观
质量管理强调对质量的控制和评价,从而保障持续改进。多元质量标准有利于我们进行的评价和质量控制。在教学这个系统中很多过程及因子并非同质,无法利用相同的质量标准来进行价值判断。因此多元质量标准有利于践行质量管理理念,实现管理和全程管理。
高职院校教学系统要素诸多,既有教师、学生等主体性要素,也有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物质要素。每一种要素都有自身的质量标准,如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就受到两个不同的价值系统引导。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包括知识理论的储备、教学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艺术水平以及教学准备和教学评估等;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则包括课堂学习的状态、课前的准备水平、课后的训练以及对实践与理论探讨的参与程度等。教师工作评价与学生学习评价分属不同的评价体系,我们不能用同一个评价方式来测量。
三、质量管理下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首先,顾客满意原则。顾客不仅指的是所有接受产品和服务的人,同时也包括具有消费能力和潜力的人。顾客有内外部之分。内部顾客即是企业或学校内部的从业人员、组织管理者和所有者;外部顾客即购买商品与服务的个人或群体。“顾客最关注的是的产品质量、品质的服务、货真价实以及按时交货。顾客眼中的价值是从产品或劳务中得到的收益减去商业成本所得的利益”。就高职教学来说,学校给学员提供的是教学服务,教学质量的核心是社会对人才的满意度以及学生的满意度。教学服务质量决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校依赖于顾客。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教学过程与职业需求相结合,与社会适应性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技能,牢固把握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主阵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三全”原则。管理即全过程、全要素和全员管理。对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提供过程进行控制,对参与服务提供的所有要素进行控制,并将质量控制落实到每一名员工。
全过程监控。高职教学质量是通过预警和控制实现的。根据质量管理理念,教学质量控制“应该由事后把关转化为事前预防,由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由分散管理转化为集约管理,由标准化管理转化为学生需求满足,将质量管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体系和全过程”,从而实现对每一个教育环节的监控。
全要素管理。全要素就是教学系统中任何关涉教学质量的因子都需要进行质量评估和考核。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每一个子系统和要素的质量都要进行监控才能达成最终的质量效益。笔者认为,按照整体性思维原则,应统整与教学质量有关的要素,将其全部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根据质量要素分布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以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要素管理体系。
全员参与。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均是在主体的参与下运行的,因此,对人的考察应成为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质量管理理念下,由于要求对全过程、全要素进行质量管理,那么作为推动这一切的关键因素——人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人的质量要求,即对教学过程参与者的质量要求成为质量管理的重要监控要素。
第三,评价主体多元性原则。如前所述,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中的要素并非同质的,质量管理坚持发展性的多元性质量观,因此,其评价主体不可能。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象及其模式来看,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不能缺少其重要利益相关者——顾客。因此,顾客评价及更广泛范围内的企业市场与社会评价均是高职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反馈源头。总体来说,教学质量的生成与改进,取决于学生与教育资源的互动、政府的引导和社会市场的参与等多元利益主体。教学质量评价应该尊重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和社会相关机构的调节,建立起多主体互动的新型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
第四,循环改进原则。质量管理下,教育服务提供者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确保本校在竞争中取得对手难以模仿的优势。为了保障这种优势的存在,高职院校一方面在战略上采取差异化发展,以特色求生存,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按照质量标准运行,随着市场环境以及顾客需求的变化,按照质量管理戴明循环模式推进。也就是遵循科学的工作程序,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程序来保障教学质量,并不断地回环往复,依据PDCA循环改进组织中每项工作和服务的质量。
四、质量管理下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的策略
1.实施教学质量因子考核,评价
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已经采取因子分析与考核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为了避免因子分布过于广泛、测评重点不突出以及因子设计不科学、冗余和重复,有必要通过聚类简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因子评价的基础上对主要因子进行评价分析,构建主要因子评价体系,也就是主成分分析法,利用少数核心变量去描述全部变量。现代高职教学活动影响要素众多,指标复杂。就一级指标来说,如师资队伍、教学经费、教学过程等;二级指标有教学管理、育人环境、教学改革发展及其定位等。因子分析具有结构检测与资料简化的功能,能够将为数众多的变量浓缩为数目较少的几个因子,通过对因子质量的观测和评价,从较大程度上反映教学质量系统全要素的状况。
2.建立多元主体的评价体系,实行第三方评价
一般说来,高职教学的及时方评价指的是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确保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是受过较高程度教育和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者,他们具有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变化以及各方面的评价信息,自觉调控教学行为的能力”。高职教师的自我评价是发展性评价,以改进自身教学水平、促进教学专业技能提升为其评价目的。第二方评价主体来自高职院校内部,包括学生顾客、教学督导组织、同行和院校领导等对教学质量进行的评价,一般以问卷、访谈和听课等方法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制度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并非仅是学校与教师的事,对高职教学质量的关注并非传统的行政机构与高校自身,市场、社会同样对高校教学提出质量要求。高职教学要适应市场需求,顺应市场规律,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与企业需要相衔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协调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提高高职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由此,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超出了教学实施者和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应该将社会和市场纳入主体范围,在这里笔者将其统称为第三方主体。第三方主体的评价称为第三方评价,也被称为外部评价,是独立于高职院校及其管理部门之外的第三方对高职教学质量的评估系统。第三方既可以是独立的评价主体也可以是委托性质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等特点,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的人才质量理所当然应该接受来自于政府、社会、企业等第三方的评价”。
3.建立戴明循环运行机制,持续评价
所谓戴明循环也就是PDCA,具体而言即是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在高职教学质量控制上,计划阶段就是通过对市场和用户调查、国家政策分析等,厘清社会、市场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实施阶段即根据质量标准进行教学理念设计、制度设计和行动设计,并执行设计;检查阶段指的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后,对设计和计划的运行进行检查评估,与预期结果相比较;第四阶段为处理阶段,即根据第三阶段的检查结果,对教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戴明循环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在教学中不断地持续改进,不断朝着更优的方向前进,在每一个质量管理的循环过程中,都重新修改和制定质量目标以及实施方案,使得质量管理始终处于持续完善之中。
质量管理论文: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基础工作
摘要:三峡工程是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关系到社会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工程质量尤为重要,如何抓好质量管理工作,特别是抓好基础管理工作更为重要。
关键词:质量 管理 基础工作 三峡工程
1 概述
三峡总公司为最终实现国家对三峡工程提出的“工程,的工程质量”的要求,先后组织制定颁发了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并与具体协调、统一三峡工程材料采购与供应、工程设备采购供应及设备制造等各方的主要单位共同组织了“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质管会),组织、领导三峡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并详细具体制定了参加三峡建设的各单位质量管理职责,从设计、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与供应、施工、工程质量监督、工程质量事故、质量经济奖罚等七个方面制定了详细具体的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具有三峡工程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
要确保“工程,的工程质量”,仅靠宏观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不够的,必须作好一系列的基础管理工作。
2 围绕“”目标,开展全员质量教育工作
“始于教育,终于教育”是推行质量管理的一条成功经验。
质量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意识和职工道德、质量管理知识、技术业务知识的培训教育,这三者是保障工程质量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
首先,应对三峡各参建单位项目经理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三峡总公司质量办法,质量奖惩条例,国家施工规范等。落实各单位质量管理体系,专职质管人员配备,岗位责任制,质量奖惩条例的落实情况以及严格按图、规范、工艺施工及组织均衡生产,文明施工情况。通过培训,克服以施工速度压施工质量的不正确思想,树立“发展靠市场,市场靠信誉,信誉靠质量,质量靠素质”的指导思想。
各单位项目经理真正从思想上摆正了质量、进度、效益辨证关系,质量管理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办法才能扎实的落实到施工单位的班组,才能落实到每个施工人员身上。
其次,在开展质量管理的知识培训中,三峡总公司可结合各承建单位的施工部位质量规范要求、设计要求,采取自编教材,分批轮训的方法进行,也可组织全企业进行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普及教育,使所有参与三峡建设的施工单位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全员教育的目的。在轮圳基础上,开展考试取证活动,使所有三峡建设者,在较短的时间内都能取得不同内容等级的三峡建设者质量管理培训合格证(或上岗证)从而达到所有参加三峡建设者基本掌握质量管理基础知识,使领导者转变经营观念,使管理者明确企业管理核心,使操作者由被动管理,变成主动进攻的管理骨干;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造就一大批既懂生产,又懂管理的水电施工骨干队伍。
3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岗位责任刺
三峡总公司在三峡质量管理办法(试行)文中,明确指出了“三峡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工程质量由三峡总公司负责,各参建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所承建的工作或工程项目的质量负有相应的直接责任”。并在第三章中具体明确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主要职责。为了使总公司质量管理办法落到实处,各施工单位应在总公司规范的主要职责基础上,尽快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各类人员质量管理岗位责任制。
3.1 建立质量管理工作体系
建立质量责任制,首先应建立起以质量为核心的工作体系,详见下图。
3.2 建立企业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制
企业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制,具体内容见表l。
表1 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制
提高企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标准化是水电施工企业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象征,是企业对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的混乱状态进行根治从而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和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企业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标准化不仅是水电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体系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而且还贯彻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制订、贯彻和修订标准,以及引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达到技术先进、工艺、工序更加科学合理,工作、管理高效化,从而大大缩短工期,减少人力、物力消耗,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增进企业整体效益,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为完成特定的标准化功能,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称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母系统,按标准的对象和性质一般分为四个子系统,即目标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笔者重点阐述的是技术标准子系统中的检测标准,质量标准和管理标准子体系中的质量管理标准内容。
国家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要求是“的工程质量”,从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各方面都引起了高度重视,也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日常实际工作中,处处事事都可听到“三峡无小事”,“三峡不要谈规范,要超规范施工”。超规范施工就要有超规范依据,实现“的工程质量”目标就应有的标准化工作。
为了确保“的工程质量”目标落实,总公司应结合三峡工程独特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依据国家施工规范,结合三峡“的工程质量”目标,围绕质量标准、检验标准、计量标准、工程施工标准、原材料标准等内容,制订出具有三峡工程特色的“”的超国家规范的三峡施工规范,统一制订各类施工质量验收表格式样、规格、内容。使施工单位有据可依,便于操作,逐步实现科学化,定量化,数据化,建立起正常的工作秩序,避免工作中漏洞差错,防止相互推诿扯皮,有利于施工、监理、设计单位的工作协调和合作。
5 编制三峡工程特色的“质量管理手册”
质量管理手册是阐明一个企业的质量政策,质量体系和质量实践的文件;是全体职工从事质量管理过程的共同准则,是企业的基本法规;它是依据“质量环”原理,GB/19000系列标准,结合企业的经营特点而编制的。“手册”实施标志着企业的质量活动逐步纳入法制的轨道。也是企业TQC深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它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因此具有管理意识的超前性,对企业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峡工程自1993年建设初期至今,围绕着“”的目标,先后出台了各类质量管理条款和规定,都有待归纳整理,使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保持连续性,不会因企业各级人事的变动而兴废,保障企业管理经验的继承和质量体系的有效性。编制三峡工程质量管理手册,应具有5个特性:
(1)质量管理手册应具有系统性,其阐述的质量体系应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清楚的特点。质量手册对建设过程中各阶段影响质量的技术、管理和人的因素和所有环节进行控制,作出系统规定,使质量手册规定的各项要求层层传递下去,付诸实施。
(2)质量管理手册应对工程建设具有协调性,所述内容与三峡工程的管理标准、规章制度保持协调一致,使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对有关的质量工作都有统一认识,使各项质量活动的责任能真实落实并得到有效控制,不能有矛盾和依据不清的规定,避免责任不清,互相扯皮。
(3)质量管理手册应具有“”的先进性,不应是现行规范体系的写实,它的各项规定应当是三峡建设者在总结自己多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经验、科学技术与控制方法的手册。
(4)质量管理手册要具有可行性。三峡工程质量手册的各项规定均应紧密结合各参战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估计目前在管理、技术人员等方面实施各项规定的实际能力,以保障所制订的各项规定切实可行。对在规范和合同中规定必须执行的要素和对产品质量必然会发生较大影响的要素必须列入手册。
(5)质量手册要具有可考核性。质量手册必质对所涉及的各施工单位的质量职责,质量活动等各项规定有明确定量和定性的要求,并明确责任者以便监督和考核。
6 结束语
三峡工程世人瞩目,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工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要使三峡工程发挥出应有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对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安危负责,就必须把“的工程质量”放在各项工作首位,抓好各项质量管理工作,特别是基础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百年大计,质量及时”,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三峡工程建设好。
质量管理论文:基于质量管理的质量成本会计新体系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分析
(一)质量管理的引入
20世纪初的传统的事后质量检验采用检验的方法,费工、费力、费财且不可 靠。鉴于此,基于应用概率沦和数理统计原理的统计质量管理应运而生。而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及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性、经济性和安全 性越来越重视,在控制废品产生的同时,还必须对市场调研、设计策划、采购生产等进 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这单靠统计质量管理是难以解决的。另外,现代管理科学强调企 业管理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质量管理出现了“无缺陷运动”、“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质量提案制度”等。而统计质量管理只重视数理统计和控制技术,忽视了企业员工的 广泛参与这个重要因素。
“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对质量的管理不应局限于产品,还应该考虑人、设 备、材料、测量、生产工艺以及环境等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因素。而且,现代的商品 交易除了重视质量以外,还重视低成本、及时供货、售后服务等。质量的动态性还决定 了持续改进是企业永恒的目标。这些问题都是统计质量管理所无法解决的。
基于种种经济和理论发展的客观要求,美国有学者提出了质量管理的概念。例如 ,费根堡姆在《质量管理》一书中强调,质量职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 公司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有关质量的责任;要解决质量问题,不能仅仅局 限于产品制造过程,而是应在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及实现的全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随 后,日本在引进美国的质量管理理念的过程中,提出了“三全”的质量管理,即全 员、、全过程。
(二)质量管理的特点和基本思想
国际组织将质量管理称为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并将TQM定义为“以 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及实现 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质量及时的观点。任何产品都必须达到所规定的质量水平,否则就没有实现其使用 价值,从而会给消费者及社会带来损失。这里的质量及时不仅是针对企业的微观利益而 言,而且也针对社会利益和用户利益,即多方受益。
2.顾客至上的观点。“顾客就是上帝”,因此企业应当以市场需要为依据并以顾客满 意为标准来进行生产。
3.全过程的质量管理。TQM要求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包括产品的设计、制造等各环 节均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
4.的质量管理。TQM不限于狭义的产品质量,它还要考虑工作质量和工序质量。
5.全员的参与。产品质量是企业全体员工工作质量以及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各环节和各 项管理工作的综合反映,与企业员工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领导素质密切相关。 各个员工都应加入到质量管理中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6.注重质量改进。它包括做好改进的基础工作,确定改进项目,建立项目小组,为小 组提供资源,培训和激励等。
(三)质量管理体系——TQM思想的体现
质量管理是企业的一项战略性决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推行TQM就必 须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和技 术合作,消除贸易技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了ISO9000族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 标准。ISO9000族的质量管理体系融入了TQM的基本思想。
TQM的应用,即实施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是通过ISO900 0族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障、质量改进等手段来实现的。
二、传统质量成本会计体系缺陷探讨
(一)传统质量成本会计体系简介
GB6583.1-8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术语及时部分》对质量成本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质 量成本是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质量水平上所需要的费用,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 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质量成本由两部分构成,即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 证成本。其中,运行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 。
(二)传统质量成本会计体系的缺陷分析
1.实施TQM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顾客、企业等多方的共赢。产品质量具有社会性,相 应地,质量成本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现代质量成本观必须同时从社会、顾客、企业的 角度反映产品质量的社会成本和用户成本。
2.质量是“一组固有属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它是一个动态、相对、变化、发展的概 念。质量随着时间、空间、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变化会有不同的内 涵。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根据市场信息、顾客反馈意见及国内外发展动 向等因素,对老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进行筹划,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并进一步为 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和实现这些要求从技术、组织等方面进行策划。
3.TQM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必须贯穿于产品形成的全过程。
4.TQM是的质量管理。传统质量成本会计体系仅限于产品质量,忽视了工作质量和 工序质量。
5.TQM是全员参与的管理。传统质量成本会计体系忽视了市场部门、设计部门等非生产 性部门人员的广泛参与这个重要因素。
6.TQM的核心在于持续改进,即由单纯地符合标准转化为满足顾客的需要,并强调要不 断改进。质量成本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质量支出和质量收益信息,就很难在新形 势下担当起为质量管理服务的重任。
7.关于内外部损失成本。现代企业实行TQM,除了要减少内外部故障损失外,还要注重 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利用,并致力于提高企业的综合质量及提高 企业的质量信誉。这些是传统质量会计体系无法做到的。
三、构建质量成本会计新体系的设想
(一)质量成本会计新体系的理论基础
1.企业开展TQM的目标不再是质量成本最小化,而是质量损益较大化。质量损益才是衡 量TQM是否取得成效的根本标志。
2.美国会计学会在相关报告中将成本定义为: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付出的或 可能要付出的,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的价值牺牲。质量成本会计计量标准具有多样性,从 而需要不同的计量标准来衡量。这就决定了质量成本除了主要采用货币计量形式外,还 要兼用其他计量形式,从各个侧面反映质量成本的内在属性,如对全员参与、心理损失 等的计量。
3.质量损失的概念。质量损失是指在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及实现的全过程中,由于不 符合有关规定,给社会、顾客、企业带来的全部损失。一方面,应当将质量损失成本与 其他质量成本分开来设置账户。这是因为,将“质量损失”单列出来,便于企业了解质 量损失的情况。另一方面,尽管将质量损失单独列示,但其仍应与其他质量成本共同构 成质量成本账户。这样便于企业对投入产出进行配比,讲求成本效益原则,关注质量成 本支出给整个企业带来的效益,在权衡产品成本与质量收益的基础上,寻求一个适当、 合理的质量控制成本,即在质量损益较大的情况下,寻求“可控成本”和“结果性损失 ”的理想结合点。
(二)基于TQM的质量成本会计新体系
质量成本会计新体系是从质量管理的思想出发,通过对传统质量成本会计体系的 分析,并结合ISO9000族的质量管理体系来构建的。
(三)基于TQM的质量会计新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1.ISO9000族与TQM的关系。ISO9000族的主要目的是规范企业管理,建立以产品服务为 中心的质量保障体系,并满足顾客特定的需求。另外,TQM与ISO9000族的标准和指导原 则基本一致,运用ISO9000族的质量管理体系来构建质量成本会计新体系,可促进TQM的 发展并使之规范化,还可以得到国际合作伙伴的认可。
2.质量成本会计新体系科目的设置原则。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以国家的经济政策为依据 ,并充分考虑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以及会计工作的客观规律。本文的质量成本会计 新体系具有以下特征:①根据ISO9000族设置的会计科目,能正确、有效地反映企业进 行TQM的全过程,符合经济管理的需要。②设置会计科目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也正 是ISO9000族所具备的。③会计科目的名称简单明确,字义相符,通俗易懂。
质量管理论文:关于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质量管理的路径设计
论文摘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大工作部署。针对目前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重申报、轻建设,重材料、轻实际工作,重名誉、轻实效,重要钱、轻花钱,重个人、轻集体等现象,可借鉴企业质量管理的思路,从路径安排上对质量工程的有效实施进行思考与设计,即树立全新质量理念,建立质量标准和全程质量监控环节,实现目标管理,创设全员质量管理氛围,落实质量管理要求。
论文关键词:本科教育质量 质量工程 质量管理 全员管理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管理出质量,在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经历大规模发展之后,更要把质量管理放在突出的地位。,,管理,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教学管理,虽然两者在具体操作层面和个别细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原理与内在基本规律是相通的,尤其是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中,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涌现并受到检验和修正,给社会各领域的管理变革均带来极大的影响,高等教育管理同样如此。质量管理(TQM,Tot al Qual i t y Management)被公认为代表了质量管理理论发展的近期阶段。1994版IS0 9000族标准中对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自20世纪60年代质量管理理论在企业中诞生以来,便广受各行业的关注和借鉴,至今不衰。
“实施质量工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和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动了各个地方、各个院校对于本科教学的高度重视,也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质量工程实施的两年时间内,每个学校都能以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比较具体地做一些工作,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也不能忽视目前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括成重申报、轻建设,重材料、轻实际工作,重名誉、轻实效,重要钱、轻花钱,重个人、轻集体的五重五轻现象。有些学校评前轰轰烈烈,评完后基本没什么动静,把质量工程搞成了政绩工程或面子工程、名誉工程。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更主要的则是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手段不科学。因此,企业以“全新的质量观念、的质量标准、全程的质量监控、全力的目标应用、全员的质量管理”为特征的质量管理理念便对当下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以及整个本科教学的管理具有极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针对目前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遵循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思路,从路径安排上对其有效实施作了思考与设计。
一、树立全新质量理念,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建立项目网络化管理机制
质量工程以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六大方面项目作为改革的契入点,创造性地通过竞争申报立项和项目管理的方式调动广大高校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等学校在构建“质量工程”建设总体方案时,必须要在充分领会教育部1、2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树立“全新的质量观念”,将质量至上的价值理念贯穿于整个实施过程。
1 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规划,系统设计
及时,科学规划,分清主次。质量工程是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基本囊括了本科教学的主要方面。作为办学主体的高等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目标、类型、层次、学科、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等定位和发展现状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从宏观上统筹规划,系统设计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数量,首先练好内功,有所为有所不为地遴选申报对象,争取在国家和省级项目上取得更大突破,达到以点带面、以点促面的效果。
第二,确立原则,厘清步骤。确立“重组织、重规划、重特色、重培育、重立项、重团队、重管理”的“七重”建设原则,在具体建设步骤上要确立“教学单位预选、培育及时批,学校建设、储备第二批,学校遴选、上报第三批”的“三批次”建设思路,统筹抓好“三批”项目建设工作。管理上主抓三个重点体系,即课程建设体系、师资建设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体现项目建设的力度。
第三,构建体系,确保质量。根据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和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要求,构建质量工程项目培育和质量监控的闭环系统(见图1)
形成以学校项目为基础、省(市)级项目为骨干、国家项目为龙头的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成果奖上进行专项培育和申报,并与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本科教学评估有机联系,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常态化。
2 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创立平台式管理系统,在三个环节将相对分散、各自为政的项目整合统一为一个项目管理暨资源共享性的网络平台.
及时,项目申报环节。实现项目申报与评审的网络化,改变过去先纸质材料申报,后网络建设的弊端,节约资源与人力。
第二,成果展示环节。将各项目建设成果和建设动态,通过网络及时展示出来,促进品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让“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产生应有的经济、社会、教育效益和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名师及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培育。
第三,过程监控环节。根据项目管理办法和各项目建设任务书要求,实时监控各项目的进展动态和完成情况,及时提醒和督促项目负责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项目规定要求,从根本上解决项目过程监控薄弱的局面。
二、建立质量标准和全程质量监控环节,量化指标;监控过程。建立质量问责机制
项目建设对管理的要求非常严格。虽然教学项目在本质上不同于科研项目,但现在教育部通过立项的方式来推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在管理上便要遵循项目管理的基本规律,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要点。质量管理要求坚持质量项目管理的指标量化和质量监控的全程性。指标量化是实施质量管理的重要方法,建设过程监控是实施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质量问责是确保实现质量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
1 确立标准。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原则意见,在制订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时,从影响人才培养的各个具体环节出发,确立系统的校级质量工程遴选和建设标准。
2,指标量化。要本着“全程量化管理”的原则,建立。量化申报、量化中期考核、量化结项验收”的“全过程量化”管理模式,将申报和验收中能够量化的有关内容尽量量化,根据教学项目的特点,建立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和验收考核标准,改变过去在项目管理中因数据或表述模糊,导致项目验收无凭可依,最终项目的建设效果或推广价值也不了了之的局面。
3,过程监控。项目管理必须对事前申报、事中监控、事后验收进行全程管理。依据项目申报书和建设任务书,通过专门的网络化管理平台,学校和各教学单位负责对在建的三级质量工程项目进行不定期检查和定期的中期预检查和结项预验收,按相关文件履行项目的质量监控职责。监控或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进展及量化指标的实现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4,质量问责。学校制定详尽的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实行实施单位(主体为各院系)及其承担项目的具体责任人的连带负责制,建立明确和操作性强的奖惩制度和目标责任制度,对在项目建设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度表彰和奖励,对在项目建设中有重大失职、造成严重后果或没有按期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追究责任,给予处罚,并将奖惩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晋职晋级、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三、实现目标管理,加强建设目标考核。突出应用,注重效益。建立项目推广机制
质量管理是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的统一,目标管理是过程管理的最终归宿,过程管理服从和服务于目标管理。关于教学项目的目标管理,教育部质量工程1号文件开宗明义就指出,“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紧密,高等学校管理制度更加健全,高等教育在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这一总体建设目标,各实施主体在项目验收时要重点考察如下方面是否达标,及时,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情况,第二,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以及经验分析,第三,项目管理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第四,成果推广和验收情况,,由学校“质量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出具验收结论性意见。对验收未能通过的项目,将缓发项目负责人年度岗位津贴和职称津贴,要求在半年内完成整改,通过验收后再予补发,整改不力的,则取消其“质量工程”项目的资格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在验收通过的项目上,学校或教学单位要积极开展建设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工作,突出时效和实效,注重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应用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式,通过举办建设经验交流会或项目建设总结报告会等多种形式,邀请校内外同行参加,主动到建设经验丰富、建设效果突出的校内外兄弟单位进行学习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实现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提高这一最终目的,全力杜绝项目建设过程中“重申报、轻建设、无推广”的不良现象。
四、创设全员质量管理氛围,变革治理。下移重心,建立全员激励机制
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一起,国家在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一项旨在加强本科教学、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工作部署,它再次强调了。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从而带动了各个地方、各个院校对于本科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但要管理这样庞大而复杂的项目,实现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单纯依靠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质量管理要求在具体的治理模式上进行变革。
首先,要在全校范围内,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不同场合,多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宣传质量工程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全员动员,要让质量工程的抓手意识深入到每个管理者的管理细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日常的“教”与“学”,全员动员,全员经营,形成全校一盘棋、劲往一处使的格局。
其次,健全组织结构体系,根据质量工程的建设特点和建设目标予以明确分工。学校应成立由校级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教学管理部门代行项目日常管理事务。各教学单位也要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领导为尉组长,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和项目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教学管理部门主要履行转发、制定“质量工程”项目指南,提出立项方案,保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组织对相关立项项目的检查、验收和结项评估,编制。质量工程”年度进展报告等职能。各工作小组及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组织建设团队,制定规划,负责指导、组织、检查监督本单位“质量工程”项目的培育、遴选、初审、逐级上报及立项项目建设,安排专人管理并及时协调解决立项过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宣传、展示项目建设成果,组织本单位申报人的培训活动,推进项目建设成果应用,项目负责人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制定项目建设计划并具体实施,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预期目标。
再次,高等学校必须要将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增加教学单位在实施质量工程、办好本科教学方面的责任和主体意识。作为以知识创新和学术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现代大学组织,在质量工程的实施中,必须要将管理重心下移,把主要的管理和监控权下放至教学单位或面对问题的项目研究组,把责权利赋予这些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最重要细胞,使他们从传统的被管理者上升到管理者,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学校和教学管理部门则履行好建立有效的宏观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职责。
五、落实质量管理要求,完善项目评价体系
以点带面。三级互动,建立质量提高长效机制教学改革是一个学术性强、要求高、难度大的工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高等学校在抓好以上环节的同时,在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完善项目评价体系,结合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本科教学评估,探索教学质量提高的长效机制。
1,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三级互动的方式,实现质量提升
国家和省(市)级项目是三级质量工程体系的龙头和骨干,对外能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对内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要以点带面,重视国家和省(市)级项目的培育和建设,学校项目是教育部提出的三级质量工程体系的基础,质量工程实施的主体是各个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成败关键也在学校一级的建设。只有学校真正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在力求与国家和省级项目对接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校项目的基础性地位,通过三级互动,长抓专业和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育教学团队和高水平师资队伍等,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完善项目评价体系,建立保障教学质量提高的长效机制
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本科教学质量工程虽各有侧重,但同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因此,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质量工程时,高等学校必须结合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本科教学评估,将项目实施与教学评估、项目建设与日常教学检查通盘考虑,有机整合,形成合力。同时加强项目评价体系研究,进一步完善项目内部质量监控,建立社会各界、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全校性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长效机制。
质量管理论文: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基础工作
摘要:三峡工程是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关系到社会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工程质量尤为重要,如何抓好质量管理工作,特别是抓好基础管理工作更为重要。
关键词:质量 管理 基础工作 三峡工程
1 概述
三峡总公司为最终实现国家对三峡工程提出的“工程,的工程质量”的要求,先后组织制定颁发了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并与具体协调、统一三峡工程材料采购与供应、工程设备采购供应及设备制造等各方的主要单位共同组织了“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质管会),组织、领导三峡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并详细具体制定了参加三峡建设的各单位质量管理职责,从设计、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与供应、施工、工程质量监督、工程质量事故、质量经济奖罚等七个方面制定了详细具体的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具有三峡工程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
要确保“工程,的工程质量”,仅靠宏观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不够的,必须作好一系列的基础管理工作。
2 围绕“”目标,开展全员质量教育工作
“始于教育,终于教育”是推行质量管理的一条成功经验。
质量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意识和职工道德、质量管理知识、技术业务知识的培训教育,这三者是保障工程质量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
首先,应对三峡各参建单位项目经理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三峡总公司质量办法,质量奖惩条例,国家施工规范等。落实各单位质量管理体系,专职质管人员配备,岗位责任制,质量奖惩条例的落实情况以及严格按图、规范、工艺施工及组织均衡生产,文明施工情况。通过培训,克服以施工速度压施工质量的不正确思想,树立“发展靠市场,市场靠信誉,信誉靠质量,质量靠素质”的指导思想。
各单位项目经理真正从思想上摆正了质量、进度、效益辨证关系,质量管理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办法才能扎实的落实到施工单位的班组,才能落实到每个施工人员身上。
其次,在开展质量管理的知识培训中,三峡总公司可结合各承建单位的施工部位质量规范要求、设计要求,采取自编教材,分批轮训的方法进行,也可组织全企业进行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普及教育,使所有参与三峡建设的施工单位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全员教育的目的。在轮圳基础上,开展考试取证活动,使所有三峡建设者,在较短的时间内都能取得不同内容等级的三峡建设者质量管理培训合格证(或上岗证)从而达到所有参加三峡建设者基本掌握质量管理基础知识,使领导者转变经营观念,使管理者明确企业管理核心,使操作者由被动管理,变成主动进攻的管理骨干;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造就一大批既懂生产,又懂管理的水电施工骨干队伍。
3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岗位责任刺
三峡总公司在三峡质量管理办法(试行)文中,明确指出了“三峡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工程质量由三峡总公司负责,各参建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所承建的工作或工程项目的质量负有相应的直接责任”。并在第三章中具体明确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主要职责。为了使总公司质量管理办法落到实处,各施工单位应在总公司规范的主要职责基础上,尽快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各类人员质量管理岗位责任制。
3.1 建立质量管理工作体系
建立质量责任制,首先应建立起以质量为核心的工作体系,详见下图。
3.2 建立企业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制
企业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制,具体内容见表l。
表1 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制
提高企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标准化是水电施工企业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象征,是企业对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的混乱状态进行根治从而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和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企业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标准化不仅是水电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体系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而且还贯彻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制订、贯彻和修订标准,以及引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达到技术先进、工艺、工序更加科学合理,工作、管理高效化,从而大大缩短工期,减少人力、物力消耗,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增进企业整体效益,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为完成特定的标准化功能,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称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母系统,按标准的对象和性质一般分为四个子系统,即目标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笔者重点阐述的是技术标准子系统中的检测标准,质量标准和管理标准子体系中的质量管理标准内容。
国家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要求是“的工程质量”,从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各方面都引起了高度重视,也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日常实际工作中,处处事事都可听到“三峡无小事”,“三峡不要谈规范,要超规范施工”。超规范施工就要有超规范依据,实现“的工程质量”目标就应有的标准化工作。
为了确保“的工程质量”目标落实,总公司应结合三峡工程独特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依据国家施工规范,结合三峡“的工程质量”目标,围绕质量标准、检验标准、计量标准、工程施工标准、原材料标准等内容,制订出具有三峡工程特色的“”的超国家规范的三峡施工规范,统一制订各类施工质量验收表格式样、规格、内容。使施工单位有据可依,便于操作,逐步实现科学化,定量化,数据化,建立起正常的工作秩序,避免工作中漏洞差错,防止相互推诿扯皮,有利于施工、监理、设计单位的工作协调和合作。
5 编制三峡工程特色的“质量管理手册”
质量管理手册是阐明一个企业的质量政策,质量体系和质量实践的文件;是全体职工从事质量管理过程的共同准则,是企业的基本法规;它是依据“质量环”原理,GB/19000系列标准,结合企业的经营特点而编制的。“手册”实施标志着企业的质量活动逐步纳入法制的轨道。也是企业TQC深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它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因此具有管理意识的超前性,对企业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峡工程自1993年建设初期至今,围绕着“”的目标,先后出台了各类质量管理条款和规定,都有待归纳整理,使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保持连续性,不会因企业各级人事的变动而兴废,保障企业管理经验的继承和质量体系的有效性。编制三峡工程质量管理手册,应具有5个特性:
(1)质量管理手册应具有系统性,其阐述的质量体系应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清楚的特点。质量手册对建设过程中各阶段影响质量的技术、管理和人的因素和所有环节进行控制,作出系统规定,使质量手册规定的各项要求层层传递下去,付诸实施。
(2)质量管理手册应对工程建设具有协调性,所述内容与三峡工程的管理标准、规章制度保持协调一致,使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对有关的质量工作都有统一认识,使各项质量活动的责任能真实落实并得到有效控制,不能有矛盾和依据不清的规定,避免责任不清,互相扯皮。
(3)质量管理手册应具有“”的先进性,不应是现行规范体系的写实,它的各项规定应当是三峡建设者在总结自己多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经验、科学技术与控制方法的手册。
(4)质量管理手册要具有可行性。三峡工程质量手册的各项规定均应紧密结合各参战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估计目前在管理、技术人员等方面实施各项规定的实际能力,以保障所制订的各项规定切实可行。对在规范和合同中规定必须执行的要素和对产品质量必然会发生较大影响的要素必须列入手册。
(5)质量手册要具有可考核性。质量手册必质对所涉及的各施工单位的质量职责,质量活动等各项规定有明确定量和定性的要求,并明确责任者以便监督和考核。
6 结束语
三峡工程世人瞩目,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工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要使三峡工程发挥出应有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对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安危负责,就必须把“的工程质量”放在各项工作首位,抓好各项质量管理工作,特别是基础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百年大计,质量及时”,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三峡工程建设好。
质量管理论文: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策略研究
摘 要:基于质量管理理论在我国应用中存在主要问题的阐述,结合质量管理理论和在我国实践的实际,提出了我国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质量管理 应用问题 提升策略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得机遇与挑战并存。入世之后,对于作为“世界级制造中心”的中国而言,如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已成为关系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考量。推进质量管理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必由之路。
我国自70年代末期推广质量管理(TQM),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最有效的广泛适用的管理科学。但勿庸讳言,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思维制约,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压力和动力,我国对于质量管理理论的应用出现了重形式而轻实效的“两张皮”现象。因此,明确我国企业实施质量管理的误区与问题,从质量是企业生命、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去探求提升策略是我国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质量管理概述
质量管理(TQM)起源于美国,日本从美国引进中吸取了 “工人参加管理”、“三检制”、“三结合”、“合理化建议活动”等思想和经验并使之完善。
TQM是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近年来又有新的发展,其基本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可简单归纳如下:①“四全管理”,即质量、全过程、全员参加、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②“四个及时”,即质量及时、用户及时、适用性及时、长远利益及时。③“四种观点”,即预防、改进、管理因素为主,不排斥严格质量检验,防检结合、综合治理的观点;一切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的观点;下道工序是用户,过程控制一次成功的观点;用最经济的方法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观点。④“四大支柱”,即PDCA循环科学工作程序、QC小组活动、标准化和质量教育培训工作。⑤“四种方法”,即数理统计分析、抓关键的少数、人机料控制和QC新老7种工具运用。此外还有方针目标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搞好TQM六项基础工作,促进企业管理7项基础工作建设等等。80年代以来,TQM与量化质量成本、质量控制、性工程和零缺陷等方法融合,形成了较为系统的TQM体系。目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TQM,多数企业进入致力于各项经营活动性能持续提高的阶段, 10%左右企业进入经营组织、运营过程持续改进的阶段,仅有少数大公司已进人工作程序的优化管理、“追求”的TQM成熟阶段,代表着TQM的发展方向。
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美国的朱兰博士指出:“质量管理就是为了达到世界级质量的领导地位,你所要做的一切事情”。可见,推行TQM就是永无止境的质量改进过程,就是不断地攀登质量经营新高峰。我国《质量振兴纲要》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行质量管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思想体系、通用的管理哲学、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原则。所以,我们必须自觉地广泛深入地推行TQM。
二、我国企业实施质量管理的主要问题
TQM理论在上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经过30多年的推广与应用,为我国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在这些年的不断实践中也增进了对TQM的认识,不断提高了TQM的应用水平,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我们还有着巨大的差距,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以下问题:
1.理论应用滞后肤浅
客观地评价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基本上大多仍然停留在以检验控制为主的质量管理阶段。即使是宣称实施“质量管理”的企业,也往往为追求及时效益,囫囵吞枣,将TQM硬套于企业之上。众多的提倡者仍然沉迷于理念,以宗教般的狂热去培植它,而不注意创造成果。在这种条件下报告的典型成果,往往是报告者达到的里程碑,而不是质量和表现方面的实际改进、成本的降低以及收入的增加。结果花费昂贵代价,先期培训起来的技能因为用不上而荒废;员工的参与热情因希望破灭而变成不满或玩世不恭;一度非常热情的经理会因拼命工作,成果却微乎其微而焦躁不安。最终,在真正的收获到来之前,现实的考虑或其他因素迫使战略发生转移,工作重点被迫变化了。
2.重内修而轻市场
部分企业将TQM在企业内部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企业内部生产、组织、管理等各个过程都严格按照TQM的要求来做,而却仍然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其充分遵循了TQM的操作层面要求,却忽视了用户及时的目标层面要求,注意力只集中在组织攻关小组、培训和改进过程上,而不是把它们置于提高顾客满意程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的大环境下。从而失去了顾客的支持,最终当然不会长远发展。
3.形到而神未到
在国内,有许多企业,能够独立运用TQM,且能够按照其原则其要求,将TQM运用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最终也可能取得一些效果,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一些推动作用,却不见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关键在于TQM不只是学会帕累托图,懂得相关原理,背熟质量管理口诀便能如愿的,而关键在于对TQM精神理念的领会。
管理原则本身没有任何错误,错误在于我国大多数公司推行质量管理的方法。质量管理失败的原因是这些机构实施了质量管理的技艺,却没有吸收质量管理的哲学授权于人。
4.下行而上不效
作为TQM,其操作要求便是全员参与。而在国内,由于受到许多官僚气息的影响,往往出现一线忙的晕头转向,高层愣着不知方向。高层管理者以为TQM是质量管理部门的事,是操作工人的事,与其无关。这样,阻碍了TQM的正常实施,当问题出现时,责任便全推至质量管理部门,一身轻松。而塞尔温贝克曾说过:“质量管理的成功依赖于培训、教育员工,然后放手让他们决定怎样不断改进工作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员的参与,才能实现的TQM,这也正是我国企业实施质量管理无法达成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相关策略
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要使国内企业能够与世界级的跨国企业集团竞争,企业迫切呼唤“世界级质量”,它的动源就是TQM的深化和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整地把握好我国推行TQM以来总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经验,勇于实践,探索深化TQM的途径,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推进。
1.贯通质量管理的上下对接
“领导人如果只作口头号召,自己不带头,QC活动是搞不起来的,这样的人不配当 TOP(首脑),只能是STOP(障碍)”。国内曾对当时的TQC活动戏称“头QC”,讲的就是领导的重视最关键。因此,高层领导者必须在推进TQM中,亲自挂帅,身体力行,做到:(1)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的战略思维。把质量经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树立“大质量”观,注重培育质量文化,追求质量经验丰富、;实施“用户满意工程”、“企业名牌战略”,突出“技术管理创新”、“质量成本管理”。(2)亲自主持企业质量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质量程序文件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制定和。(3)树立质量。企业应设置专职质量经理(厂长),配备高素质中高级质量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授予TQM综合管理部门应有的权力与,创造推行TQM所必须的物质、环境和工作条件。(4)要有比下级更高的热情带头学习和宣传TQM的基本知识,亲自抓好TQM工作的落实。
2.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TQM系统研究和培训
质量管理源于实践、源于研究,依赖教育和培训。这是各国推行TQM的显著特点,也是我国成功的经验。因此,TQM研究和培训必须作为企业产品质量形成的“及时道工序”和“质量兴业”的基础。要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依托科研院所,针对企业领导、技术管理、现场操作等各层次人员的工作特点,选择重点内容,反复进行TQM的教育培训,坚持不懈,才能卓有成效。
3.努力实现全员协同效应和市场共振效应
一切实体质量的形成、改进和创新都要由人来完成。质量的事业是群众的事业,只有群策群力才能搞好。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企业领导、质量工作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不断地改进质量中彻底让用户满意,使TQM工作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而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组织QC小组就是一种全员参加的极好形式。这也是中国管理哲学“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需要各级领导给予大力提倡和关心支持,也需要TQM推进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之在改进质量、降耗增效、开发智慧、培养人才、提高素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确立“一心三点”的运行机制
国内外推行TQM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讲技术工具和方法运用的质量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意识、技术、行政和法规管理与TQM结合起来。通过建立这种“一心三点”的运作体系才能对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也就是要求企业自觉贯彻国家质量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企业法规性文件,通过行政强制手段建立和落实质量责任制、质量标准以及实行奖罚、“质量否决权”等制度,推进TQM有效运行。意识观念的更新与持续强化将是技术、行政和法规管理的共同核心。
质量管理论文:试论质量管理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论文摘要: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质量管理下,高职教学应该坚持适应性、发展性和多元性的质量观;以顾客满意、循环改进等为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以实施教学质量因子考核、评价、建立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实行第三方评价和建立戴明循环运行机制、持续评价等为评价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学质量评价 质量观 评价原则 评价策略
一、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理念强调,“提高质量是全体人员的责任,全体人员都应该具有质量意识和承担质量责任,对影响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管理,以达到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目标”。质量管理以顾客为中心,根据顾客的需求设计产品的规格类型,遵从全过程、全要素和多主体的评价原则,以预防为主,以数据说话,将传统的事后检验转变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从而追求质量管理的化,实现产品与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二、质量管理理念下高职的教学质量观
质量管理下,高职的教学质量观改变了以往对标准的依赖,构建起新的质量观。
1.坚持适应性质量观
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的是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在适应性质量观下,其质量要求是满足顾客即受教育者和市场主体的需要。因此,教学应该紧紧把握市场与社会需求的动态信息,按照市场需求的人才规格和类型提供教育服务。《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指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将高达8127万。面对如此巨大的社会需求,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紧贴市场实际,正确看待和处理市场需求与高职教学的关系,实现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衔接。
2.坚持发展JI生质量观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的人力资源,不仅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还要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经济。因此,高职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长期职业规划,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满足其任职需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质量管理的质量观要求对全程进行质量控制,即这种质量控制不局限于生产过程,而且对产品的应用都要进行监控。“TQM是一种永远不能满足的保障,‘非常好’还是不够,质量总能得到改进,‘没有好,只有更好’。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企业持续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性,确保企业获取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也应该如此。
3.坚持多元质量观
质量管理强调对质量的控制和评价,从而保障持续改进。多元质量标准有利于我们进行的评价和质量控制。在教学这个系统中很多过程及因子并非同质,无法利用相同的质量标准来进行价值判断。因此多元质量标准有利于践行质量管理理念,实现管理和全程管理。
高职院校教学系统要素诸多,既有教师、学生等主体性要素,也有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物质要素。每一种要素都有自身的质量标准,如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就受到两个不同的价值系统引导。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包括知识理论的储备、教学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艺术水平以及教学准备和教学评估等;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则包括课堂学习的状态、课前的准备水平、课后的训练以及对实践与理论探讨的参与程度等。教师工作评价与学生学习评价分属不同的评价体系,我们不能用同一个评价方式来测量。
三、质量管理下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首先,顾客满意原则。顾客不仅指的是所有接受产品和服务的人,同时也包括具有消费能力和潜力的人。顾客有内外部之分。内部顾客即是企业或学校内部的从业人员、组织管理者和所有者;外部顾客即购买商品与服务的个人或群体。“顾客最关注的是的产品质量、品质的服务、货真价实以及按时交货。顾客眼中的价值是从产品或劳务中得到的收益减去商业成本所得的利益”。就高职教学来说,学校给学员提供的是教学服务,教学质量的核心是社会对人才的满意度以及学生的满意度。教学服务质量决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校依赖于顾客。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教学过程与职业需求相结合,与社会适应性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技能,牢固把握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主阵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三全”原则。管理即全过程、全要素和全员管理。对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提供过程进行控制,对参与服务提供的所有要素进行控制,并将质量控制落实到每一名员工。
全过程监控。高职教学质量是通过预警和控制实现的。根据质量管理理念,教学质量控制“应该由事后把关转化为事前预防,由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由分散管理转化为集约管理,由标准化管理转化为学生需求满足,将质量管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体系和全过程”,从而实现对每一个教育环节的监控。
全要素管理。全要素就是教学系统中任何关涉教学质量的因子都需要进行质量评估和考核。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每一个子系统和要素的质量都要进行监控才能达成最终的质量效益。笔者认为,按照整体性思维原则,应统整与教学质量有关的要素,将其全部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根据质量要素分布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以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要素管理体系。
全员参与。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均是在主体的参与下运行的,因此,对人的考察应成为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质量管理理念下,由于要求对全过程、全要素进行质量管理,那么作为推动这一切的关键因素——人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人的质量要求,即对教学过程参与者的质量要求成为质量管理的重要监控要素。
第三,评价主体多元性原则。如前所述,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中的要素并非同质的,质量管理坚持发展性的多元性质量观,因此,其评价主体不可能。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象及其模式来看,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不能缺少其重要利益相关者——顾客。因此,顾客评价及更广泛范围内的企业市场与社会评价均是高职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反馈源头。总体来说,教学质量的生成与改进,取决于学生与教育资源的互动、政府的引导和社会市场的参与等多元利益主体。教学质量评价应该尊重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和社会相关机构的调节,建立起多主体互动的新型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
第四,循环改进原则。质量管理下,教育服务提供者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确保本校在竞争中取得对手难以模仿的优势。为了保障这种优势的存在,高职院校一方面在战略上采取差异化发展,以特色求生存,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按照质量标准运行,随着市场环境以及顾客需求的变化,按照质量管理戴明循环模式推进。也就是遵循科学的工作程序,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程序来保障教学质量,并不断地回环往复,依据PDCA循环改进组织中每项工作和服务的质量。
四、质量管理下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的策略
1.实施教学质量因子考核,评价
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已经采取因子分析与考核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为了避免因子分布过于广泛、测评重点不突出以及因子设计不科学、冗余和重复,有必要通过聚类简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因子评价的基础上对主要因子进行评价分析,构建主要因子评价体系,也就是主成分分析法,利用少数核心变量去描述全部变量。现代高职教学活动影响要素众多,指标复杂。就一级指标来说,如师资队伍、教学经费、教学过程等;二级指标有教学管理、育人环境、教学改革发展及其定位等。因子分析具有结构检测与资料简化的功能,能够将为数众多的变量浓缩为数目较少的几个因子,通过对因子质量的观测和评价,从较大程度上反映教学质量系统全要素的状况。
2.建立多元主体的评价体系,实行第三方评价
一般说来,高职教学的及时方评价指的是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确保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是受过较高程度教育和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者,他们具有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变化以及各方面的评价信息,自觉调控教学行为的能力”。高职教师的自我评价是发展性评价,以改进自身教学水平、促进教学专业技能提升为其评价目的。第二方评价主体来自高职院校内部,包括学生顾客、教学督导组织、同行和院校领导等对教学质量进行的评价,一般以问卷、访谈和听课等方法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制度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并非仅是学校与教师的事,对高职教学质量的关注并非传统的行政机构与高校自身,市场、社会同样对高校教学提出质量要求。高职教学要适应市场需求,顺应市场规律,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与企业需要相衔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协调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提高高职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由此,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超出了教学实施者和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应该将社会和市场纳入主体范围,在这里笔者将其统称为第三方主体。第三方主体的评价称为第三方评价,也被称为外部评价,是独立于高职院校及其管理部门之外的第三方对高职教学质量的评估系统。第三方既可以是独立的评价主体也可以是委托性质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等特点,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的人才质量理所当然应该接受来自于政府、社会、企业等第三方的评价”。
3.建立戴明循环运行机制,持续评价
所谓戴明循环也就是PDCA,具体而言即是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在高职教学质量控制上,计划阶段就是通过对市场和用户调查、国家政策分析等,厘清社会、市场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实施阶段即根据质量标准进行教学理念设计、制度设计和行动设计,并执行设计;检查阶段指的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后,对设计和计划的运行进行检查评估,与预期结果相比较;第四阶段为处理阶段,即根据第三阶段的检查结果,对教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戴明循环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在教学中不断地持续改进,不断朝着更优的方向前进,在每一个质量管理的循环过程中,都重新修改和制定质量目标以及实施方案,使得质量管理始终处于持续完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