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旅游经济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经济论文:生态旅游圈县域经济论文
1灞陵河生态文化旅游圈概况
1.1区域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滇黔锁钥,黔西门户。关岭位于贵州西南部,东北、西北与镇宁、六枝特区毗邻,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望。灞陵河大桥把黄果树景区和关岭自治县连为一体。(2)交通区位优越-四通八达,陆航快捷。航空、高速铁路,在建沪昆高铁、G60沪昆高速、国道、关兴公路、省道。随着沪昆高铁的通车,同时依托与周边区域交通的联系,以及关岭目前已具有的良好道路系统,为各地游客的进入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1.2机遇优势。
(1)国家层面———观光旅游持续火热,休闲度假快速升温。世界度假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国民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休闲度假需求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国民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旅游形态开始进入成熟的度假经济阶段。(2)省域层面———3万亿投资,贵州旅游迈入“大干快进”全速时期。a.国发二号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一项重点任务和支柱产业来发展,为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旅游强省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b.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将贵州省定位为国家公园省,将在10年内通过投资数百个项目打造旅游强省,投资总额约3万亿元。
1.3区域层面———划时代机遇,“可遇也可求”。
(1)一条路打开关岭旅游新通道。沪昆高铁开通,将使上海、杭州、南昌、长沙、昆明等旅游消费力强劲、出游率高的城市游客能快速、便捷地到达关岭旅游。(2)一座城(顶云新城)助推关岭成为黔西南旅游集散大本营。以高铁开通为契机,以顶云新城建设为助力,新城建设将助推、保障并快速实现关岭作为贵州西南旅游集散大本营的地位。
2灞陵河生态旅游圈目前现状
灞陵河生态旅游圈开发现状。根据景区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可以概括为四大资源聚集组团,分别是:(1)顶云新城组团:顶营司城垣、汽车营地。已开发情况:围绕顶营司城垣,建设了顶云广场,主要表现顶云经验,为市民提供活动场所。汽车营地,目前在开发建设中,还未投入使用。(2)灞陵河大桥以北组团,老树岩瀑布、滴水滩瀑布群、鸡窝田布依族村寨、月亮湾田园风光。基本只能实现远观。鸡窝田布依族村寨和月亮湾田园风光保护较好,还没有开发的痕迹。(3)灞陵河仿古区组团,灞陵河大桥、三国古战场遗址风景区、红崖天书、灞陵河峡谷。灞陵河大桥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游客观光层,暂未开放,大桥举办了跳伞国际挑战赛。三国古战场、红崖天书、灞陵河峡谷开发较为初级。(4)木城河与打邦河组团,木城河布依寨、八德古榕树、凉水井情人树、那大关瀑布。民族文化表达较粗浅。八德乡有老榕树资源,但目前树下为居民市场,未见旅游痕迹。凉水井情人树和那大关瀑布开发较为初级。
3灞陵河生态旅游圈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3.1灞陵河生态旅游圈开发存在的问题。
(1)有资源、缺产品。灞陵河旅游景区从自然生态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缺乏对其整合和深入利用,因此导致景区尚无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2)有文化、缺美感。灞陵河旅游景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三国文化世界闻名,但是厚重的文化没有得到美的表达,文化载体需要建设。(3)有景点、缺景观。灞陵河旅游景区现有的景点景区,基本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景观特色不突出,局部有亮点,但并未形成景观效果以及景观风格。(4)有卖点、缺龙头。灞陵河旅游景区有古老的三国文化遗址、有河道、大桥、峡谷等自然风光,也不缺乏旅游卖点,但并未形成代表景区向外发声和推广的一至二个龙头项目。
3.2灞陵河生态旅游景区未来发展方向。
(1)大景区联动,与黄果树联合互动。构筑“大关岭-大黄果树”景区空间结构。充分了解灞陵河景区与黄果树景区的资源基底差异,确立互补的开发方向,从而实现与黄果树景区的互动和客源共享。(2)三国文化品牌重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灞陵河旅游发展应以“三国”为旅游主打品牌,通过深入挖掘三国文化内涵,形成三国文化体系,并落实到旅游产品和设施上。(3)旅游资源休闲打造。灞陵河资源类型丰富,应整合资源,将休闲度假产品在此集中打造,从而形成盘江和黄果树两条观光旅游带中间好的休闲度假过渡,进一步提高关岭旅游竞争力。(4)旅游新城配套。在新城中解决旅游集散、餐饮等服务功能,使其成为灞陵河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的有力后盾。从而完善整个景区的功能配置和旅游要素发展需求。(5)合理规划空间布局。a.关岭新城旅游综合体: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旅游业发展为重点,高铁建设为驱动力,发展成云贵旅游集散中心,大黄果树旅游圈西部门户区。b.灞陵河-木城河风光带:依托灞陵河及峡谷风光,积极开发亲水娱乐,农业休闲为主要内容的灞陵河美丽风光带。c.木城河民俗体验板块:整合木城河两岸的优良资源深入挖掘布依民俗文化,集民俗体验、生态观光、遗址仿古于一体的布依风情体验景区,满足游客高层次的需求。d.灞陵河文化体验板块:借力灞陵河大桥“亚洲及时大公路桥”的名气,和关岭低空开发的便利条件,继续举办低空飞行赛事,开展大众低空狂欢节,聚集人气。e.鸡窝田生态度假板块:整合滴水滩瀑布、补母当河等资源,建设亲水田园式的生态休闲度假项目,打造关岭具“世外”意境的田园生态度假区。(6)生态低碳战略。引导旅游者强化环保意识,最终把灞陵河生态文化景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旅游目的地。(7)精品带动战略。全力实施精品带动战略,提升旅游区文化内涵和品质,逐步形成特色体验式旅游线路及产品,打造一系列品质次、高水平的旅游景区。
4灞陵河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效益
4.1发展生态旅游业,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4.2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除了取得经济利益外,还保护了环境和当地的民族文化。
4.3发展生态旅游业
有利于促进生态旅游区社会政治环境改善,提高管理水平。
4.4生态旅游的开发,增加了本县经济收入,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
过去我们没有发展旅游业的条件,而农业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出路,因而经济发展比较滞后,长时间捧着金饭碗找饭吃。而现在,依托优越的交通优势和政策的鼓励,境内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及难得的机遇,发展生态旅游业,特别是灞陵河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开发,将带动区域内经济得到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及大的改善,从而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家园。
作者:王德琴 单位: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党校
旅游经济论文:正效应下旅游营销网络经济论文
一、网络经济正效应与旅游营销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网路经济正效应、旅游营销等相关概念的梳理,进一步探寻二者的关系。网络经济与旅游营销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在这个网络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旅游营销凭借网络便捷、快速、灵活的优势,可以不断扩大自身市场份额,进而向海外市场延伸,因为在进行信息交换与传输的过程中,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方式不受地域空间的制约,信息量存储空间巨大,在网络平台进行营销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时间灵活自由,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旅游营销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全球性、互动性。反之,在实践应用中,旅游营销策略的进一步发展与转换,又可以驱动网络平台硬件与服务的创新升级,从而,两者进入一个良性健康的发展循环轨道,以期促进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常态化发展。
二、网络经济正效应下旅游营销构成要素的相关子系统
1.品牌管理子系统
品牌管理网络数字系统可作为旅游营销企业进行旅游品牌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工具,通过该系统可以使客户对旅游企业的产品、服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有效组织和管理品牌信息资源及品牌建设情况,作出及时的反馈。在此基础上,实现旅游品牌动态信息的调查与,实现与客户进行实施对接与有效聚合,从而达到树立企业的旅游从业品牌形象,品牌意识,从而产生品牌效应,建立客户的品牌忠诚度。
2.营销沟通及销售子系统
网络销售子系统主要是通过网站、电子邮件、搜索引擎,以及微信、微博、快捷网址、APP应用程序等新兴自媒体平台,在系统中设置产品介绍、订单支付、物流跟踪、售后服务等不同模块。通过互联网进行旅游营销,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数字平台与客户的交互性、直接性、实时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在发挥网络在旅营销中的功能时,可以通过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让消费者充分了解旅游产品、服务的相关信息,进而展开数据调查与分析,了解消费者的实时意向与心理因素,有针对性的服务到人,从而设计出符合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旅游产品与服务。
3.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
旅游业是典型的以口碑为主吸引客户方式的服务型行业,数字智慧旅游,开启了旅游方式的大时代。网络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是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实现旅游市场在营销、销售、服务、市场等方面实现自动化,在该技术中,对客户基本数据予以统计及跟踪分析、及时跟进客户订单的去向、并且予以分类管理,对顾客的反馈意见进行及时回馈,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在深入研究旅游消费者市场份额及发展形式、进一步获取客户服务的基础上,对客户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在相关数据及各系统的支撑下,使整个业务流程趋于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关系管理子系统可以界定为一种软件技术,但更是一种理念。
4.绩效评价子系统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牢牢的与绩效挂钩。绩效,是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可进行测量的预期结果,结合个人和团体在过去工作中的能力,指导其不断完善。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绩效评价子系统通过一套指标体系,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开展数字网络从事旅游营销的企业从多个方面(包括营销理念、营销策略与收益、客户服务等)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相关的依据。
5.数据库及辅助平台
旅游营销在网络数字处理方面,要做好数据库技术基础、支持平台与管理。数据库及辅助平台的作用,就是为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开放的良好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营销数字网络的构建要进一步融合到智慧城市、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之中,从而使旅游营销逐步进入数据化时代。
三、网络经济正效应下旅游营销的现实困境
1.运用网络进行旅游营销在认识方面比较薄弱
网络经济影响之广、之深,是很多旅游营销从业者始料未及的,绝大部分旅游网络营销决策部门与经营对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与前景认识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主要表现在,尽管旅游企业构建了网络营销的相关网站,但是很多时候是形式大于内容,没有予以充分运营与利用,消息陈旧并长时间未进行更新,甚至一些旅游企业都没有自己的网络营销平台,缺乏相当的网络营销体系、管理制度与长期的战略规划。进而大大制约了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当人们意识到网络经济的影响时,又选择急促面对或盲目转型,对网络经济缺乏科学理性的认知。
2.旅游营销在网络交互平台建设方面不够完善
由于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处理等方面存在地区的差异性,以及部分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比较滞后,可能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旅游网络营销方面欠发达,受到硬件的限制。在网络平台设计方面,缺乏个性化和交互的机制,影响了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旅游营销的影响力,最终导致网站硬环境无法满足消费者需要,以及网络安全问题导致客户的信任度,导致旅游营销的发展。
3.旅游网络营销提供的服务滞后,营销方式单一
其一,旅游业不同于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产业链,而是一个网络矩阵。传统旅游营销方式,吃、住、行、游、购、娱六个因素的供应和服务都是通过旅行社拆分组合后,提供给游客。旅游业最需要企业提供服务,现有旅游产品总体数量与需求基本匹配,严重失衡的是服务体系特别是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滞后于市场需求。其二,大部分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方式与策略单一、营销手段效果不佳。大部分网络营销缺少和著名旅游景点的相关门户网站的链接,与知名搜索引擎的对接也不够充分导致网络营销绩效。网络旅游营销方面,缺乏既懂网络电子商务知识又蕴涵丰富的旅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知识体系相对单一,缺乏综合判断,制约了行业发展。
四、网络经济正效应下高端旅游营销的路径选择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移动端应用成为主力军,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保持稳步增长趋势。本文从厘清网络经济正效应与旅游营销等相关概念,到梳理网络经济正效应下旅游营销的相关子系统与现实困境,从而探析依托网络经济创新旅游营销发展的新路径,使之进入一个更高更快的发展态势。创新路径就是要创造性转化固有的思路,创新性发展营销的策略。通过发挥网络在信息和资源方面互惠分享,不仅降低沟通成本,还必将创造旅游业新的价值,高端旅游营销必将走出先行先试的及时步。
1.树立旅游网络营销新思路是前提路径首先,高端旅游从业者要树立全球化的视域。从全球化视野的平均水平来看,旅游产业占GDP的比例是10%,而中国旅游业占比为5%,仅为全球的一半。中国旅游业
还有巨大的增值与发展空间,可以预见,旅游行业会迎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进入21世纪,网络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新媒体发展态势强盛,以WEB3.0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各类媒介形式的聚合体,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已经作为成为“最令人振奋的传播手段。”信息传输的枢纽和终端。其次,旅游业应该因势利导,顺应发展大趋势,利用互联网拓宽行业营销思路,主动融入到全球化的大背景。旅游业的传播力决定其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传播手段先进与否直接决定了传播能力的高低与旅游营销公司文化理念的打造。
2.优化旅游营销的网络平台是关键路径
其一,重新构筑主要客源的线上全球营销渠道,完善旅游产品库建设,借助互联网产生的大数据,拓宽网络营销手段,搭建与高端客户的沟通平台,做好高端客户旅游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通过线上方式与传统方式的结合,扩大客户群。其二,高端旅游营销企业首先是要充分进行网站资源的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发挥组合拳优势,利用网络的强大优势向纵深延伸,实现规模化效应,突出旅游产品整体竞争力。加强企业网络平台与银行、航空公司、游轮公司的对接,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电子支付手段,降低成本,保障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
3.创新旅游网络营销的方式是核心路径
及时,旅游高端营销网上平台,应从传统网站到新媒体转换,以微博、微信、app(应用程序)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实时性、互动性、成本低、主动性等特点,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差异性要求。移动智能手机已经进入3G甚至部分进入4G时代,已经成为人们在旅行中的“必备品”,因此,其对于推广高端旅游营销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大力融入海外社交媒体。在facebook、Twitter、Llinkedin等海外社交媒体上设立高端旅游业的官方主页,增强其活跃度。搜索引擎是旅游信息的重要信息渠道。针对各国消费者不同的搜索习惯,对各国主要搜索引擎进行把握,从而有针对性的投放关键词,引向旅游产品预订界面等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其三,加大旅游营销资金在网络建设方面的投入比例,运用网络数字平台,特别是新媒体开拓高端旅游的国际传播和营销平台,创新营销方式与策略。
4.拓宽网络旅游营销的其他有效渠道是优化路径
及时,在网络经济正效应下,旅游营销成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互联网相关知识、旅游专业知识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立体化的综合体,从而培养自己的复合型从业人才,是旅游营销业,特别是高端旅游营销业的人才基础。第二,网络正效应下,高端旅游业在营销手段和方式上面,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保障。与相关限度结合起来。第三,对于性价比高的产品消费者是有原始需求的,高端旅游业可以推广网上社区,培养稳定的客户,让消费者拥有自主选择权,服务商可以通过批量化的采购推出成批次的单一产品,从而实现高端旅游的规模化发展。
五、结束语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网络经济时代,为我国旅游行业,特别是高端旅游业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只有对旅游营销的现实困境进入深入剖析,对旅游营销路径进行创新,才可以保障在网络经济正效应下,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的高速发展。
作者:滕坤雨 单位:大连市及时中学
旅游经济论文:基于旅游发展的生态经济论文
一、寿光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简介
1.自然地理。
该区域属于小清河流域,张僧河、塌河以及引黄济青干渠西段流经规划区,同时还有双王城水库和巨淀湖,此外有大量水产养殖鱼塘,形成“水、盐、田、林、村”的格局。生态环境好,适合旅游开发及相关功能的开发。
2.气候条件。
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地属温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2.6℃,极端低温为-20℃,极端较高温为38℃,年平均日照2762.9小时。同时旅游区由于湿地的调节作用,具有湿地小气候。
3.水文条件。
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核心景点巨淀湖是江北较大的芦苇湿地,也是渤海平原较大的天然湖泊之一。巨淀湖成因为泻湖,由古时滨海湖泊历经演变而形成,现在系由益寿河、织女河、跃龙河、王钦河、阳河等汇入,其向北经河流汇入小清河入海。
4.社会经济。
2011年底,寿光市成立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把双王城水库、巨淀湖、林海生态博览园、小清河生态湿地等区域纳入,实行统一管理、统筹开发、综合利用。双王城生态旅游度假区核心资源巨淀湖位于寿光市西北台头镇牛头村,旅游区自然条件较好,湿地资源较突出,在区域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巨淀湖景区目前以红色旅游开发为主,并初步建立完善了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如鲁东抗日第八支队起义纪念碑、纪念馆,湖畔开发有餐饮、娱乐等旅游服务设施。
5.交通区位。
双王城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寿光市西北部,目前交通条件优越。大西环的建成通车对双王城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创造了客观有利条件,度假区范围内还有荣乌高速的出入口,为度假区更具有可进入性创造了先天条件。国家重点公路荣乌高速为双王城生态旅游度假区路网结构的调整和建设奠定了基础,高速公路与胶东经济区、环渤海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京津塘经济区乃至东北广大地区广泛连接,创造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6.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湖区植物资源主要是大面积的芦苇,芦苇的利用已经成为旅游区所在地方的一项产业。动物资源:盛产水生动物。巨淀湖多产鱼虾蟹,鱼类主要有鲤鱼、鲢鱼、黑鱼等。野生栖息鸟类资源具有一定优势。
二、寿光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1.寿光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状况。
1.1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提升了服务业的档次和规模。
一是正确分析该区发展的优势和前景,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切实从战略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从思想上正确看待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引导相关部门、村、企业树立发展服务业的意识,形成了全区关心、重视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领导,成立了新区旅游等三产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旅游等三产服务业发展的协调和指导。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旅游等三产服务业的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新区有利条件,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增加旅游等三产服务业财政投入,促进寿光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2突出重点,把握优势,实现了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因地制宜,根据自然资源、人文历史、交通条件等优势制定了具有双王城特色的服务业发展思路,抢抓全省“蓝黄”开发的大好机遇,按照寿光市北部滨海开发的重要决策部署,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构建林海生态博览园、中华汉文化产业园、中国•海洋湿地休闲度假中心、双王城水库及环库生态林场、大西环沿线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带“四区一线”旅游开发板块,实现了多功能、品质次、网络化,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进现代服务业建设。一是依托当地湿地资源、文化资源、盐业资源,引进湿地公园、红色文化纪念馆、盐业博物馆等独树一帜的项目建设,同时建设与旅游业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特色服务业,促进该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区域内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林海生态博览园,已建设完成双王城环库生态林场和园区内道路提升改造工程,正在建设中国海洋湿地休闲度假中心、海洋湿地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海盐博物馆、颐沁园、中国汉文化产业园(中国巨淀湖影视基地)、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修缮工程(含湿地文化长廊)、马保三故居修缮工程、巨淀湖红色广场、张僧河景观公园、国家滨海湿地公园、宁国寺、农业部健康渔业示范基地、静脉工业园、林海生态博览园旅游项目提升工程、中国海洋湿地候鸟摄影基地,即将建设温泉酒店、温泉养生会馆、游艇会所俱乐部、潍坊基层党员干部实训基地、风情渔村、真人CS实战基地、寿光国际生态农场一期工程、通用航空产业园。二是充分利用我区的自然资源条件,结合库区治理、“两河一湖”整治等项目,提升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的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生态修复工程项目,该项目规划以维护湿地健康为重点,以展示湿地生态功能为宗旨。发挥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水系生态治理的功能。主要建设巨淀湖生态湿地建设工程,塌河、张僧河水系生态治理工程,双王城水库环库步行道和林场工程,拦蓄水工程等,占地面积约4万亩;三是以建设现代农村为契机,大力实施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工程,目前全区有线电视普及率达以上,满足了农村文化生活的需要,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结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普及,农村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明显提升。
1.3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推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结合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范有序地进行项目建设,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和发展水平,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引导农民发展第三产业,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现代服务业大格局初具规模,形成了“四区一线”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林海生态博览园旅游项目提升工程,中国汉文化产业园,中国海洋湿地休闲度假中心,双王城环库生态林场,寿光国际生态农场一期工程。
2.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该区自建成以来,服务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起步较晚,很多项目都在建设或规划中,与旅游强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与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任务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发展速度缓慢。
随着近年来寿光工业的强势崛起,寿光的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但转调发展压力很大,新兴产业比重低,旅游、文化等产业更是存在明显短板,对经济增长还没有形成拉动作用。要想补齐短板,双王城生态经济开发是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增创“黄蓝”开发优势的重要途径。该区服务业由于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产值在地区产值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2.2发展结构不合理。
目前,在新区,现代服务业还未发展起来,传统服务业的支撑地位仍未根本改变,目前存在的农家乐乡村旅游业仅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总体品位不高,农业产业化推进效果不明显,带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如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新区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2.3政策引导功能较弱。
长期以来,寿光一直偏重及时、二产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相对较少,加之服务业又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政府在规划和操作层面缺乏整体引导的经验,造成各行业之间关联性较差,总体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地方服务业发展。2.4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较低。对比其它地区来说江西省的技术劣势较为明显,表现为: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落后,投入不足,成果转化慢、转化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核心技术缺乏。
三、寿光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建议
1.着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一是以中国海洋湿地休闲度假中心为主体,把这里建设成为集公务、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重点打造大众消费板块。二是积极尝试通过农民主导和政府推动的方式,帮助农村居民以转包、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高效整合农家乐项目,通过规模化运作,推动农家乐项目快速发展,进而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要保持经济发展势头,金融服务工作尤为重要。要抓紧引进保险、证券、信托等机构入驻,开展多样性的金融服务工作;对照政策,鼓励各种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优化信贷结构,为该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尽可能的信贷服务;继续做好政府与银行、银行与企业间的协调服务工作,针对“银行找项目、企业跑资金”的两难问题,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协调、部门支持、银行服务、企业参与的联动机制,多形式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使银企对接经常化、制度化,努力提升金融管理服务水平,实现银企共赢。
3.大力发展公共性服务业。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要不断加大投入,扩大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配套率,努力打造基础设施齐全、配套设施齐备、管理服务到位、后勤保障完善四位一体的“园区服务体系”,同时扩大公共服务市场覆盖面,拓展服务功能。
4.加强人员培训,扩大宣传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认识。
怎样去保护生态环境,怎样去传播生态旅游,在这文化落后的地区,要抽调一些人员进行培训,充分了解生态旅游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掌握保护和传承的方法。利用各种形式,扩大宣传,提高各类人群的认识水平。
5.抓好机制体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创造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条件。政府出台一些有利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并给予支持和奖励;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和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争取国家资金的投入。
四、结语
寿光双王城生态园区服务业虽然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当地人民的努力下取得较快发展,在档次和规模上有所提升,但由于起步较晚,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服务业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低,与其它各行业的关联性较差,总体发展结构不合理,下一步任务仍然繁重,需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全力加快该区服务业的发展进度,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闫佳琪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旅游经济论文:乡村旅游农业经济论文
一、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不仅仅可以让人们体现到来自乡村的独特乐趣,给人们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良好场所,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旅游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
中所周至,农业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就必须要有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的结构,而乡村旅游恰恰可以很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中,种植业为主,养殖业和畜牧业以及农产品的加工为辅,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农业经济,但是上述这些往往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而且科技性也不强,为此特别需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起到良好的调整作用。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农作物的供需关系,同时对于农村一些诸如道路、运输等硬件设施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等,由此可见,凭借乡村旅游的这些独特的优势,恰恰可以很好地优化现有的农业经济结构。事实上,这种优化与促进是星湖的,因为这些产业的增长和加强反过来也能帮助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说,乡村旅游与农业、及时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农业、加工业、贸易、以及餐饮业这些产业都能对乡村旅游有很大帮助,同时乡村旅游也能拉动这些产业快速增长,从而实现联动效应。
2.乡村旅游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
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出现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以让更多的村民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进一步缩小城市和乡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与此同时,由于乡村旅游的火热,也拉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经济增长,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经济的策略分析
要想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产业链
实现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及旅游的产业链,我们通常认为它就是以旅游者为核心,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实际需求为主要目的将旅游者最关注的目的定义为链核,其他一些如农产品、自然景光、服务质量等相关产业为链条,提供给旅游者以一整套的服务整体,帮助旅游者完成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旅行和游览。简单地说,就是以自然景光为产业链的链核,将旅行社、饭店、住宿、当地特产等行业链接成一个旅游链提供给旅行者。而通过加强旅游产业链的作用就是在于将这些链条上的资源强化,比如产业链上的饭店就需要主打城市里吃不到的当地特色食物;农业链就需要以价格低、无污染的农业产品来吸引旅游者、土特产就需要在质量上和便携性上做文章;当这些产业链条都得以加强时,就会极大的刺激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付出消费,从而达到拉动当地农业经济各个行业协调发展的目的,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着更高、更强、更广的方向发展。
2.进一步深化城乡旅游合作
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城乡之间的旅游合作,就是要尽可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及优势的互补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下特别流行的城市的名片效应,就可以有效吸引更多的投资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实上,乡村的旅游虽然颇具特色,但是在经营的理念、经营的意识以及信息化的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的差距,通过城乡之间的旅游合作,可以有效改善乡村旅游在上述诸多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积极效用。
3.发展乡村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乡村旅游而言,最为核心的部分当然要数自然风光了。换句话说,自然风光是乡村旅游的有效载体,如果这个载体一旦遭受了破坏,势必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为此,我们一定要有效保护这种自然风光,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认为在对乡村旅游进行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对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环境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的开发与保护,切忌不可过度开发,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近些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之快。但是,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发展,才能持续发挥乡村旅游对于农业经济的良好推动作用。如果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而过度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话,势必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不仅仅会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
作者:王俊友单位:河北省兴隆县南天门满族乡人民政府
旅游经济论文:国际关系旅游经济论文
一、旅游施加政治影响的主体
旅游对一个国家国内政治产生影响,首先是基于通过旅游受惠的人群,形成了一定的旅游得利集团。而通过国际关系来影响外国旅游者,也是非常重要的渠道。可以说,国内的旅行者影响国内政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旅游者的身份、行为关系国家的形象与世界地位。作为旅行者的附件社会身份,具有决定性的政治意义。一是影响政治与国际关系的重要人物,如政治家、记者、知名知识分子等公众人物。中国的兵马俑、长城、天安门、桂林,都是国外政治家来华顺道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二是普通人。普通人的集体行为、特殊行为以及相关性行为,都会影响到政治与国际关系。行为方面,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目的国如何对待外国的旅游者;二是外国如何对待目的国的旅游者;三是其他国家的旅游者在目的国如何表现。及时个方面体现在旅游法的政策性规定及目的国民间力量如何应对旅游者。第二个方面是对待某个特殊国家的旅游者,国际社会或多个国家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化影响举措。第三个方面是外国游客自身是如何表现的。例如,中国的一些官员通过旅行的方式躲避国内的司法,形成国际事件,影响到国家间旅游协议的谈判。
二、发挥作用的渠道旅游通过国际关系
对国内政治的建构或解构发挥影响的渠道是多元的,但是可以观察到的渠道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旅游通过影响国家形象来影响
政治议程2014年2月,北京市连续7天的雾霾被列入wikitravel旅游的全球旅游警告,与委内瑞拉示威,乌克兰、克什米尔、耶路撒冷冲突并列。该事件影响了北京创建世界旅游城市的形象,直接影响到2014年春季中国两会的议题。朝鲜不断通过网络途径宣传其美女拉拉队员、美女及时夫人,更换电视台主持人为美女主播,就是算准了市场经济国家的观众心理,为朝鲜的国家形象加分。
(二)旅游通过改变世界观来影响
政治进程和方向旅游通过国家间人员的往来和相互交往,改变人们对另外一个国家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反过来影响本国政府的行政和决策。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很多知识分子认为西方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通过出国旅行,很多人改变了看法。有一些政治家通过出国考察,回国来支持改革开放的议题,促进了改革开放政策的顺利实施。在去世之前,到中国各地旅行,初步表达了朝鲜变革的意愿。最为知名的案例是有关和平演变的,在反和平演变者的字典里,外国人来本国旅游是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渗透渠道。对苏联遭受和平演变的教训进行总结,促使朝鲜冻结西方旅行者前来朝鲜的通道。
(三)旅游通过国际文化交流的民间外交方式
改变敌对方的印象,从而推动外交事业的发展中国20世纪70年代和美国的乒乓外交,开启了中美建交的大门。朝鲜领导人在2013年三次邀请美国前篮球明星罗德曼访问朝鲜,并邀请其在朝鲜旅行,通过这种手段朝鲜意图和美国直接对话,如通过罗德曼向奥巴马总统发出了通电话的呼吁。最系统运行该方式的是前苏联。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大量地邀请西方的知识分子、记者访问苏联,通过安排其行程力图使这些旅行者形成对苏联的良好印象并返回本国来发挥正面影响力,改变苏联面临的艰难国际处境。当然,该手段的运用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罗曼罗兰参观苏联后写下的日记就记录了真实的状况。
(四)旅游通过国际经济贸易来影响
政府的施政旅游者是一个消费者,具有高消费能力的消费者是拉动目的地经济的争取对象。台湾地区欢迎来自大陆的观光客,看中的就是大陆客人的消费能力。西方国家的品质消费品争相对中国游客开放,也是惊讶于中国游客庞大的奢侈品消费能力。2013年上半年中国内地赴泰游客突破百万,达到112.4万人次,中国首次成为泰国较大旅游客源国。与此同时,中国游客的负面形象,也使得中国人成为泰国八成清迈人的厌恶对象。2014年2月,泰国普吉岛国际机场两拨中国游客因为在即将起飞的飞机上发生争执并打架,成为国际新闻的热点。泰国的一些旅游热点地区,提出了给中国游客额外收取费用的政策性建议,意图限制中国游客。2014年2月,埃及极端组织“耶路撒冷支持者”在造成3名韩国人和1名埃及人遇难之后,在互联网威胁对外国游客发动更多袭击,目的就是作为重要支柱的旅游经济,向政府施加压力。
(五)旅游者在目的国所接受的待遇
关系到目的国的世界形象与对外关系例如,俄罗斯光头党袭击外国游客就是排外和不友好的表现,影响俄罗斯的国家形象;2013年印度屡次发生性侵外国女游客的事件,使新德里背负了“强奸之都”的恶名。
三、旅游通过国际关系影响政治的若干特点
在政治议题的设置和去除面前,旅游具有工具特性,而不是服务于人的本身需求。在设置政治合法性的建构和解构的议程上,旅游始终带有手段的色彩。具体而言,旅游影响合法性的特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隐蔽性旅游对政治的影响
通常是润物细无声的。多数人对于旅游的关注,通常关注其乐趣和美学的一面,而对于隐藏在表象之后的工具特征,却较少去论及。
(二)间接性旅游对政治合法性发挥影响
通常是一种间接的渠道,即要通过中介来对政治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国家的旅游设施糟糕,是通过影响旅游者的政治观感从而通过人们的政治参与来影响合法性的。
(三)长期性旅游的本性是文化
文化对政治的建构或解构,通常有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影响通常难以度量,只有通过长时段的积累,才能彰显并为观察者所了解。较为清晰的案例能够被媒体所报道,通常是某个特殊事件的激发和促动。
(四)混合性旅游
既体现了个体对于某种景观的感受,也带有集体聚合的特性。既有作为国际政治特殊个体的政治家、知名记者、著名知识分子通过发挥职业影响力来对目的国的政治合法性产生影响,也会通过旅游者的群体性活动或特殊性质的活动来参与政治。
(五)差异性旅游
在不同的个体身份对政治发挥的效力也是不同的。例如,一个普通旅游者在“”刚结束后参观瑞典的感受,与一个国家参与直接大政方针的政治家参观西方发达国家之后对政治的影响是显著不同的。旅游交流产生的政治对比,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宣传,也足以破坏一个政权原有的意识形态自信。四、旅游与政治关系的启迪旅游人通常是一种工具,而不是政治的目的。但是政治的较高尚目的,却是使每个公民获得不加入目的性的自由旅游。一方面,旅游在国际政治中容易成为隐形的国家间较量的手段。旅游的目标是传达一种正面的信息,这个信息通常是被人为塑造好的。旅游公共外交的本质是通过美的事物改变或巩固人对国际关系本体的印象,从而改变世界观,是旅游设置者隐性行使权力的一种方式。《桃花源记》传递的是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信息,是一种世界观。格瓦拉就是青年时代去美洲旅行,看到贫苦人的疾苦才决心投身革命的。另一方面,在国内政治中,到境外旅行也是一种政治斗争的策略。这一点重在沟通信息,还原真相。在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两地人民的相互旅游、探亲开放之后,两地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能够大大促进两地的和平统一。因此,旅游通过国际关系发挥着对政治的独特作用,这种作用有目的国的真善美对客源国的改变,也包括意识形态信息的输出;既包括对政治的正面塑造,也可能结构政治的合法性。旅游可以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影响国家间关系,也会通过国家间关系影响到国内政治。这些问题,需要研究者密切关注,并值得政府决策者深入研究并寻找对策。
作者:徐亮单位: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旅游经济论文:区域差异旅游经济论文
1材料与研究方法
1.1数据选取为了真实反映出河南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演化特征与敛散性,选取了2003-2012期间的河南省历年旅游总收入(由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构成)作为收入指标。研究区域特征时,沿袭区域经济的划分传统,将河南省划分为四大地带:中原城市群(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囿于统计数据所限,其中未包括济源市。)、豫北地区(安阳、鹤壁、濮阳)、豫西豫西南(三门峡、南阳)、黄淮(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旅游收入和年末人口数据来自于2004-2013年《河南省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数据库》。在做收敛检验时,旅游收入数据以2003年为基期经过平减处理,以消除价格因素影响。
1.2变异系数变异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简记为CV)常用于比较度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悬殊的两组或多组数据的变异度,文中用以衡量地区旅游发展的相对均衡性。
1.3基尼系数学术界常用基尼系数对产业构成进行差异分解,文中将河南旅游总收入分解为国内旅游收入和外汇旅游收入两部分,对旅游经济差异进行结构分解,旨在衡量旅游经济差异的内部结构特征。
1.4泰尔指数泰尔指数(Theilindex)的优势在于其可分解性,即能够将总体差异分解为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进一步分析区域差异的结构构成及其贡献程度。利用泰尔指数可分解的思想,将反映整体差异的总体泰尔指数T进一步分解为四大地带间的差异TBR和地带内部总差异TWR(为四大地带内各自地市差异Tpi的加权平均),来分析总体差异的地区差异特征。
1.5收敛检验在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中,根据对收敛条件的不同假设,主要有三种收敛假说: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σ收敛指不同经济体人均产出水平离散程度逐渐减小的过程;β收敛分为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经济含义指经济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表现为落后地区要比发达地区具有更高的人均增长率。前者指无论初始条件和经济结构如何,各地区都将收敛到相同稳态水平。后者指由于存在影响稳态水平的因素(经济结构),无论初始条件如何,不同地区最终会收敛到各自的稳态水平;俱乐部收敛要求经济体间既要有类似的经济结构,还要有类似的初始条件,满足这两个条件后才收敛于各自的稳态水平。本研究参照潘文卿对区域经济收敛的检验做法,依次对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进行检验。
1.5.1β收敛检验文中使用经典的巴罗回归方程对河南省旅游经济的β收敛做出检验。检验方法为截面数据回归分析,若系数β为负值且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即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经济增长率存在负相关,那么就存在β收敛。
1.5.2俱乐部收敛检验俱乐部收敛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河南省四个地带内部存在收敛;各地带间不存在收敛。对俱乐部收敛检验方法参照文献13和文献18的做法,利用泰尔指数对地带内和地带间差异分解趋势进行俱乐部收敛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演化特征
2.1.1总体差异特征由表1中三个反映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指标变动趋势来分析,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变动程度虽然并不激烈,但是却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2003~2009年期间,区域旅游经济总体差异趋于扩大;而2009年后,此种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区域差异开始减小,但2012开始有所反弹。上述分析是从总体上描述了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特征,为了更为具体地明晰总体差异的来源及其构成,并对区域差异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的因子剖析,下文进一步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总体差异进行结构和地区分解。
2.1.2结构差异特征:G、Gd、Gf分别为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的基尼系数,Sd、Sf为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占比。Pd、Pf是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基尼系数对总体的贡献率。(1)从各分项基尼贡献率看,2003年以来,历年国内旅游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都远高于入境旅游,平均贡献率高达到97.1%。可见,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主要是由国内旅游差异造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旅游收入占总体旅游收入份额较大,其历年平均份额高达98%。这也印证了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状况难以真实反映出区域旅游整体差异状况。(2)从各分项基尼系数数值看,历年旅游外汇收入基尼系数都大于国内旅游收入基尼系数,定量说明了入境旅游差异程度大于国内旅游差异的现实。另一方面,从具体差异程度看,国内旅游收入基尼系数范围在0.43~0.50,历年均大于0.4,表明国内旅游收入在空间上的分配不太合理,收入差距过大,国内旅游发展不太协调;而旅游外汇收入基尼系数范围0.62~0.78之间,都高于0.5,说明旅游外汇收入地区差异悬殊,入境旅游发展极不平衡。这也体现在旅游外汇收入集聚在入境旅游热点地区上,旅游外汇收入排名前四的郑州、洛阳、焦作、开封四个地区收入之和历年占比高达86.3%。
2.1.3地区差异特征利用泰尔指数可分解性,将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进行地区分解。给出了泰尔指数地区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出:1)从地带内和地带间比较看,旅游经济的地带内差异和地带间差异程度相当,2003-2006年间,地带内差异程度略高于地带间差异,2007年以后,旅游经济差异主要是由地带内差异贡献;2)从地带内部差异构成看,中原城市群内部差异是地带内部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郑州、开封、洛阳、焦作四个增长极与其他地市的差异导致了中原城市群内部差异,而豫北、豫西豫西南、黄淮三个地区内部差异程度不大,这种旅游经济局部协调发展只是低水平的趋同,对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意义不大。
2.2河南省旅游经济收敛特征检验
2.2.1α收敛特征经过对2003-2012年间各市人均旅游收入对数标准差的计算,看出河南省旅游经济整体表现出一定的发散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收敛特征:2003-2009年,α指数逐年上升,表现为明显的发散迹象,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持续扩大;2009-2012年,α指数有所下降,表现出一定的α收敛迹象,但旅游经济差异程度仍高于2003年的初始水平。2.2.2β收敛检验利用巴罗回归方程检验了2003-2012期间河南省旅游经济的β收敛性。在样本检验的全时段内,河南省旅游经济表现出微弱的发散性,但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而2003-2009年,β值为正值且在统计意义显著,具有明显的发散性;2009-2012年,β值为-0.0392且在统计意义上显著,表明从2009年开始河南省旅游经济开始出现β收敛迹象。从经济意义来解释,2003-2009年,河南省旅游经济落后地区增长速度低于发达地区,区域差异有扩大的趋势;2009-2012年,虽然落后地区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地区,区域差异有所缩小。这与α收敛检验结果也是一致的。
2.2.3俱乐部收敛特征图2给出了总的泰尔指数、地带间和地带内差异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与α收敛和β收敛检验结果一致,河南省旅游经济呈现出"先发散,再收敛"的阶段性收敛特征。地带间和地带内差异也具有相似的变动趋势。结合Galor给出的俱乐部收敛定义,2003-2009年间,地带间差异趋于扩大,但地带内部差异亦趋于扩大;2009-2012年间,地带内差异在缩小,但地带间差异亦在缩小。综上分析,河南省旅游经济在检验样本期间并未出现俱乐部收敛特征。虽然,河南省旅游经济存在着一定的集聚效应和极化现象,但并未出现我们担忧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即"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俱乐部收敛特征。
3讨论分析
区域旅游差异特征以及判断其收敛趋势的根本目的在于探索如何缩小区域旅游差异以实现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因此,文中通过对河南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考察,研究发现:
(1)要实现区域旅游协调发展,首先要明确旅游经济差异的来源及其构成。以往区域旅游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入境旅游,但在本研究考察期间入境旅游收入仅占旅游总收入的2%。因此,以往研究难以反映出真实区域旅游差异现实特征。文中以旅游总收入为分析对象,研究发现:在结构差异上,国内旅游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制定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政策上应该重点考虑国内旅游发展在平衡区域旅游经济的作用。
(2)区域旅游存在的差异是发展中的差异,关键是要在发展的进程中实现落后地区追赶先进地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收敛,即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尽管在整个考察期间河南省旅游经济并未收敛,而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以来河南省旅游经济开始出现收敛迹象,区域旅游差异趋于缩小。但是目前尚未明晰旅游经济收敛原因以及相应收敛机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不仅要识别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来源及构成,更为关键的是要预判旅游经济的收敛趋势,深入探究旅游经济收敛机制,为制定前瞻的区域旅游协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引,以促进区域旅游经济收敛,进而实现长期的稳态增长。
4结论
利用2003-2012年旅游总收入数据,在对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对旅游经济收敛性进行检验,得到以下结论:
(1)河南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阶段性特征。结构差异主要是由国内旅游差异造成的,但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程度高于国内旅游;地区差异由地带内和地带间差异构成。2007年之前,地带内差异程度高于地带间。2007年后,地带间差异程度高于地带内。
(2)收敛检验结果显示:考察时期内,不存在显著的α收敛和β收敛,这意味着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有扩大的趋势。尽管2009年以后,开始表现出收敛迹象,落后地区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高于先进地区,但由于经济差异的历史积累原因,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程度仍高于初始状态。令人欣慰的,河南省旅游经济不存在俱乐部收敛,即没有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作者:骆泽顺林璧属单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旅游经济论文:生态旅游低碳经济论文
一、生态旅游发展必要性
(一)吉林省生态旅游优势
首先,生态资源丰富。吉林省县域资源形态各异。如长白山21个县自治州,东部水资源、森林资源丰富,中部及境内农业资源丰富,且草原湿地较多。其次人文资源便利。如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特色鲜明,拥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如,左家镇特产观光生态园、安图国营福满林场都被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交通条件便利旅游产业基础雄厚。
(二)吉林省生态旅游劣势
首先,旅游创新能力不足。从目前吉林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来看,景区形象设计、旅游线路设计、产品开发营销方面有明显不足之处。其次,缺乏联动力导致人力资源匮乏。吉林省区域经济生态旅游缺乏专业人才,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例,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严重匮乏。同时,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紧邻生生态旅游文化仅停留在表面,缺乏一定的民俗文化、地址文化以及民间传说等。这导致县域经济优势没有开发应用。
二、生态旅游发展原则和途径
随着生态环境恶化,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绿色已经成为文明的标志。在自然保护基础上为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绿色经济增长。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县域生态旅游发展赢遵循降排微排的绿色化原则,避免环境资源污染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发展原则
首先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就是创新。在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实现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鲜明旅游观念,才能将特色转换成优势。其次,生态旅游发展须调动群众积极性,满足人文需求,以游客满意度为准则提升服务水平。同时,进一步将生态旅游向品牌化发展,以县域经济为形象,树立品牌效应。如长白山发展树立了中华名山的品牌效应。,生态旅游要实现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生态旅游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一体化融入到大旅游发展中势在必行。县域旅游相对城市来讲地点偏远,因此要突破距离障碍,实现信息化。让营销网络落实到生态旅游发展中。针对不同县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加大开发力度与保护力度,促进资源科持续利用发展。
(二)生态旅游发展有效途径
低碳不是一种发展方式而是生活理念。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要以低碳、环保为发展理念,在产品上多开发自行车生态游、徒步旅行等项目,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在景区设施标语上落实节能减排的广告语。目前吉林省部分景区已经出现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有关部门应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让生态资源更加健康。首先将创意变成经济效应。低碳背景下县域生态旅游发展要在宣传设计、线路景区规划以及旅游商品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既要明确生态旅游的特色,也要融入一定的文化底蕴。如长白山是吉林省生态旅游龙头企业,也是吉林省生态旅游王牌,不仅在包装和促销方面支撑吉林省旅游业,也促进了吉林省生态旅游业大格局。其次,吉林省生态旅游与县域经济又不可分割的作用。应加大旅游设施的建设力度,一方面针对旅游景点空间分配,也能利于交通条件及经济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以来,省县、地区、城乡结合,吉林省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力度加大,在明确了旅游主体功能基础上,吉林省县域经济旅游应充分考虑旅游资源承载能力,保障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对地区而言开发定位尤为重要,要将吉林省区域经济从整体上放宽,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发展,彻底转移到低碳、环保道路上。可以建立低碳乡村示范点,并逐步将旅游景点拓展,只有立足于生态优势以低碳环保为理念,才能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时,低碳旅游也是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社会追求,只有将低碳理念贯穿整个旅游活动发展中,才能创造其突出的环境效益、文化效益、心理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作者:崔恩慧单位:吉林省林业技师学院
旅游经济论文:森林旅游低碳经济论文
1、我国森林旅游的先天优势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跨纬度大,这就形成了我国森林植物和森林种类繁多的特点,其中主要包括:东北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西南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南方松杉林和常绿阔叶林及油茶、油桐等经济林;华北落叶阔叶林及油松、侧柏林;华南热带季雨林;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天山、祁连山中山地段的云杉林等。丰富多样的森林类型和植物种类决定了我国在发展森林旅游上有着先天的优势。
2、森林旅游中的低碳策略
森林,又被称为地球之肺,无数的树木就是无数的制氧机和二氧化碳吸收机。当我们提到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净化空气时,都会不自觉地想起森林。而在提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旅游的今天,我们又该在森林旅游中采取哪些低碳措施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地方的措施值得借鉴。
2.1打造碳补偿林
打造碳补偿林是由四川郫县首先提出来的,为了贯彻国家的“低碳”方针,2009年10月11日,四川郫县环保局长开锹,建立了全国及时片“碳补偿林”。碳补偿林简单来说就是市民通过计算自己平时工作、学习、生活中出行产生的“碳足迹”,再根据自己的“碳足迹”,利用节假日时间,种植相应的树木来补偿自己的碳排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为环境保护做贡献。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增加本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同时也是对广大市民进行了深刻的环境保护教育,增强了市民的环保意识。
2.2引入新兴能源
引入新兴能源是浙江省温岭市发展当地森林旅游,推动低碳经济旅游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温岭市利用当地连接江厦潮汐电站和坞根大岩头的农家乐的有利地势,大胆采用新兴能源,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坞根海边小吃、山景、海景等农家乐生态游为背景,新兴能源为特色的旅游区。旅游区中建设期大量以展示新兴能源应用的特设工程项目,大大降低旅游区碳排放量的同时,增强了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这样拥有茂密植被和各项新能源展示基地的旅游景点,不失为森林旅游的一个低碳发展方向。
2.3发展非木植被
发展非木植被是云南普洱发展森林旅游的低碳策略,云南普洱本身的森林覆盖面积是很高的,但是长期以来,当地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品质木质家具和木质旅游纪念品,这就造成当地植被保护意识淡薄。为了适应“低碳”的大潮,也为了保护当地的森林资源。云南普洱大力发展非木植被,利用当地现有资源,深加工松香、松节油,同时大力打造普洱茶品牌。这样的措施不但保护了当地赖以生存的森林资源,保护了森林旅游的命脉,保护了自然环境,同时又发展了当地的经济。
2.4筹建生态小镇
筹建生态小镇是海南儋州为了保护当地的热带雨林资源而采取的低碳措施。海南儋州筹建生态小镇的做法与浙江温岭引入新兴能源较为相似,都是利用新兴能源来减少碳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不同的是,海南儋州并没有建立各种新兴能源的演示基地,而是将新兴能源应有到生态小镇中去,用低碳无污染的生活环境吸引游客。这样的措施,在潜移默化中就增强了游客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在这样的措施下,海南必将被打造成一个低碳环保的森林旅游国际岛。
旅游经济论文:休闲体育旅游低碳经济论文
一、低碳经济、体育旅游与休闲体育的概述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低为基础的生态经济模式,是在全世界气候变暖逐渐形成温室效应,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威胁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完善制度、低碳环保、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如:石油、煤炭、木材等。低碳经济是在生产和生活上减少有害气体排放,达到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低碳环保共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的特征是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等。
(二)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是体育业与旅游业相交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休闲体育和体育设备为基础条件,让旅游者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游山玩水的旅游过程中提供休闲、参观、娱乐、健身、交流等各种娱乐服务于一体的新型项目。在旅游过程中体育运动员和体育业余爱好者以参加体育竞技、体育大会和观赏以及进行各种休闲、交流等为目的的旅游。体育旅游是低碳经济基础上的新型休闲体育旅游方式,其特点是以环境为中心,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为重点,实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体育旅游方式,是以能耗低、污染少为基础的旅游经济模式。
(三)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是一种体育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休闲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体现,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它是指人们在空闲时间内以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增进身心健康、完善自我为目的从而进行各种身体锻炼。休闲体育具有文化性、自由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休闲体育对强健体魄、增加健康、预防疾病、提高文化内涵与加强人际关系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发展低碳休闲体育旅游的作用
(一)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带动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
体育旅游是集文化业、娱乐业、餐饮业、体育用品销售、交通运输业、体育设施建筑等相关产业于一体,体育旅游属于综合性的服务行业;为体育旅游休闲者提供各种服务是它的主要目的,它能满足休闲旅游者在参与和观赏体育活动时所需要的各方面需求。体育旅游接触的面比较广阔,因此可以增加旅游地区的客流量、物资与用品的消耗,这就能给劳动者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劳动岗位。体育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它集吃饭、住宿、游玩、购物、娱乐等要素融于一体,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对很多产业(餐饮业、旅游业、交通业、休闲体育娱乐业、服务业、金融业)有直接和间接带动作用。因此,很多城市把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作为“龙头产业”进行招商引资来开拓新的市场。
(二)促进身心健康,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
休闲体育旅游是人们在游山玩水过程中添加了休闲娱乐及度假等因素融为一身的各种社会活动,使休闲度假的游客在游览自然风光和体验不同民族的各种风情的同时,使游客们身体得到放松,心理感到轻松愉悦。各种河流湖泊、草原、森林、各种名胜古迹、名山、海洋等优美的自然环境让休闲旅游者体验大自然的风光,从而享受到温暖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这就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调节旅游者的机理,还可以缓解工作带来的各种压力,体育旅游还能锻炼旅游者的意志品质、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发展自我。不同的地区的生活习俗、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等都不尽相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习俗。通过体育旅游这个传播平台可以使国与国、城与城、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使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民族文化等得到了融合传承和发展。
(三)体育旅游有利于节能减排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体育旅游产业主要以体育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各种休闲体育设施为基础,以低碳、环保、节能为前提,通过提供低碳体育旅游服务,满足休闲旅游和消费者各种需求的综合性产业。低碳体育旅游重点在“低碳”上,它将节能和生态放在旅游的及时位,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达到重节能、无污染、利环保、轻开发,这样就避免破坏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在开发前认真的进行调查研究,请有经验的专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休闲体育旅游设施、环境与各种产品达到低碳环保与绿色无污染要求。在人才方面,有关院校能够与这些单位进行合作,培养和培训低碳、环保、体育旅游方面的管理人才;政府部门重视对民众、游客宣传和培养环保和低碳生态意识,提倡节能减排,为经济转型中低碳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制约低碳休闲体育旅游的因素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体育旅游宣传水平低
一个国家、地区或一座城市的知名景点是体育旅游者目的地,知名度越高就越吸引旅游者的向往,这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张名片。目前许多城市与地区对旅游景点宣传方面做的不太好,没有进行系统的整体宣传,这就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进行选择旅游。很多城市没有借助现有的传媒进行大面积对体育旅游进行宣传,应用方法比较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的宣传模式;很多城市与地区受地方资金和传统的老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各个旅游景点在进行宣传时各自为政走分裂道路。很多城市在旅游季节到来之际,旅游区的民营交通、个体饭店老板、各种服务行业互相竞争上抬物价,形成恶性的竞争;还有的旅游区没走合作互助开发道路都是封闭式的自我发展。这些原因导致宣传上的陈旧化、保守化、自发化,这就使体育旅游产业名气不大,客源少,二次游客回头率低,以上这些原因就使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较慢。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体育旅游资源与文化内涵尚待挖掘
文化是识别一个民族的基因,文化是体育旅游发展的灵魂,是一种潜在的体育旅游产品,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力、消费水平、综合实力和产业结构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产业包涵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城市和地区在挖掘和开发名胜古迹、文化资源、各种旅游资源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旅游线路上没有创新的设计,也没有突出体育旅游文化的性。很多城市把自然资源的原始面貌作为旅游的开发重点,在开发过程中只注重旅游者观赏风景,而对旅游者的休闲体育旅游以及追求精神文化游等项目比较少。有些城市和地区对保护与利用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较少,掺杂了许多其他因素在传统体育文化中,这就失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原始性、趣味性和文化价值。因此,我们应开发和挖掘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力开发“本土”体育旅游资源。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体育旅游业资金投入不足
现大多数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模式都是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许多地区在招商引资和投入资金进行发展体育旅游业方面,存在着投资意识薄弱、投资环境不好、融资渠道窄等许多问题。由于缺少资金的投入,许多地区即使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但是对这些资源无力进行开发,许多城市的旅游景点体育设施出现老化、年久失修和配套严重不足问题。由于当地政府资金投入较少,许多旅游景点结构单一,宣传力度小等问题以及在开发本土体育旅游资源、休闲体育种类等方面没有创新,对组合型的体育旅游方式还未形成,没有很好的把当地优势体育旅游资源转化为产品,这也是大多数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低和组团旅游规模小的重要原因。
四、发展低碳休闲体育旅游的对策
(一)加大低碳旅游宣传,转变休闲体育旅游传统模式
低碳旅游是环保旅游和绿色旅游更深一层的表现,必须进行各种宣传和普及低碳旅游。在宣传过程中把“碳足迹”引入到体育旅游者的心理。“碳足迹”来源于一个英文“CarbonFootprint”,是指一个人的“碳耗用量”(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通过宣传让体育旅游者意识到低碳的作用,使之能够成为低碳体育旅游消费的一员,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各种旅游资源。在宣传过程中首先转变体育旅游者现有的体育旅游模式,大力倡导在体育旅游过程中的一些低碳形式,比如较近的地区可以提倡公共交通、自行车或者徒步旅游,较远的地区可以选择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从而减少“碳”的排放量,在旅游项目上增添各种休闲体育种类以此来吸引旅游者兴趣,同时改进节能减排的技术环节,从而降低碳的消耗量,最终形成循环低碳经济模式。
(二)促进体育低碳项目发展,并加强对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
开展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开发低碳体育产品,设计游戏类、健身类、休闲类、娱乐类等运动项目,引导旅游者参与各种体育游戏、攀岩、登山、游泳、徒步、漂流、垂钓、探险、采摘果实、放风筝、田园种菜以及各种民族传统项目等低碳体育项目。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好坏与管理者和服务者有密切关系,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素质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服务质量。通过系统的培训来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体育技能,通过培训培养出一支服务好气质佳、形象好、素质高的休闲体育旅游团队。另外,要与当地高校进行合作来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让他们在高校学习先进的体育旅游管理方法,同时尽可能的引进国内外博学的体育旅游人才和专家进行指导。
(三)建立低碳环保理念,给予低碳体育旅游政策支持
通过宣传各种政策,对人们建立低碳经济的环保意识是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基础,对低碳体育旅游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是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核心内容,也是低碳体育旅游有别于其他旅游方式的主要特征。发展低碳理念放弃和改革过去体育旅游盲目开发形式,注重低碳经济体系构建,走现代化时代低碳的体育旅游发展之路,科学合理开发各种自然资源,保持体育旅游原生态、自然的来发展体育旅游经济。想要把低碳体育旅游工作做好,就要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等政府部门共同指导下,制定加快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相关政策,通过政策的宣传和导向作用,推动低碳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和谐的发展。
五、结语
总之,从绿色体育旅游到现在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建设,不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它是由政府联合多个部门形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创新。低碳体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体育部门、旅游部门及其相关联产业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去融合发展和努力探索创新。在发展体育旅游产业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兼顾,并与其它相关联的各个产业链进行融合,在发展低碳体育旅游过程中应与发达地区进行交流,吸取其品质低碳环保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最适合自己地方的低碳体育旅游经营模式。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体育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培华 单位:北华大学
旅游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旅游经济系统模型构建思索
本文作者:张剑锋、岳宗伟 单位:聊城大学旅游管理系、聊城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在旅游者消费行为决策研究方面,普雷德(1967)提出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认为在经济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人们如果将更多的钱投入到旅游中,可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就会增多,会增加旅游信息的感知;霍斯特•托特(1976)利用旅游消费可能线和旅游无差异曲线确定人们的旅行距离长度;Middleton(1994)提出了一个较为简单的“刺激———反应”消费行为模型。
在旅游决策过程研究方面,MathiesonA&WallG(1982)提出旅游决策过程模型,较为详尽的分析了旅游者进行旅游决策的过程。在旅游购买决策过程方面,最早的模型可能是Wahab(1975)等人提出的旅游消费行为模型,而Schmoll(1977)提出了自己的消费行为模型,并强调旅游者自身感知对最终决定的影响。Moutinho(1987)提出的度假旅游者行为模型,将决策分为三个不同的相互影响的阶段,明确指出购买决策是动机、认知和学习的结果。
针对旅游者对多个旅游目的地选择问题,Um&Crompton(1990)提出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Woodside&Lysonski(1989)提出休闲目的地认知和选择一般模型。吴必虎(1997)通过中国城市居民出游客源市场在距离上的分配研究表明,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km以内的范围内。谢彦君(2004)则指出个体旅游者决策模型和群体旅游决策过程模型的不同特点。
在旅游者消费效用较大化方面,Bull(1995)构建了旅游者在各个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之间进行一定的技术选择和组合后以求得效用较大目标函数模型;邹树梅(2001)则构建了旅游者作为更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将时间与收入在旅游产品和其他产品之间进行资源配置,以求得效用较大化函数模型。
国内外学者在中观层面对旅游经济模型方面的研究综述
这个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旅游产业群簇上,分析旅行社行业、饭店行业等产业集群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行为等内容。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SCP框架,孙天琦(2001)提出改良的旅游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为了科学分析和评价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师萍(1999)提出了反映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程度指标模型、旅游产业结构经济效益指标模型和旅游产业结构高度化评价模型。对于旅游产业集中度的研究可以借助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比如集中度指标、相对集中度指标(通常用洛伦兹曲线)、H.I指数(综合集中度指标)、R.I指数(罗森布拉斯指数)、E.I指数(恩特罗比指数)、C.I指数(重点集中指数)。
对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的分析,可采用旅游产业构成比重指数和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对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分析,可采用旅游产业产值—资金效益系数、旅游产业增加值率超越系数、旅游产业效益偏离—份额系数等模型。
国内外学者在宏观层面对旅游经济模型方面的研究综述
在旅游目的地引力模型研究方面,Crampon(1966)首次应用引力模型对旅游地引力进行研究,Wolfe(1972)对此模型在距离变量上进行了修改,而Edwards&Dennis(1976)则提出了另一个更为详尽的距离变量修改形式;Cesario&Knetsch(1976)提出旅游引力综合模型,将无约束模型和有约束模型综合,即将旅行产生模型和旅游分布模型的特征合二为一;吉阿林、斯沃特等(1974)在对土耳其旅游地研究中提出旅游地吸引力指数评价模型。
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研究方面,保继刚(1999)提出同一个客源地的两个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认为两地竞争力与自身吸引力成正比例关系,与客源地到旅游地的距离成反比。在旅游目的地发展方面,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具代表性的就是Doxey(1975)的四阶段模型和Butler(1980)的六阶段模型;而厉新建(2002)则构建了旅游目的地创新动态模型,包括旅游景区(点)创新、配套设施及服务创新、组织管理制度创新等。
在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容量(旅游承载力)研究方面,可以直接利用旅游地生态环境容量公式、资源容量公式(面积法和线路法)定量测量;而保继刚(1999)认为旅游经济发展容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内部的旅游设施接待力和外部的基础设施及支持性产业的容纳量,并借助旅游地食宿、娱乐设施的供给能力来衡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
在旅游流运动模型研究方面,马里奥特的两地间旅游流模型指出了联结长期居留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三种不同路径———进入路径、返回路径和休闲路径;康贝尔(1967)在休闲与度假模型中则刻画了一个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的不同的旅游流运动形式;沙罗特的国家模型是在国家和国际尺度上探讨旅游流,对旅游需求和供给、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做了区分;兰德格林的空间层次模型(1982)注重考察不同类型的旅游区点的作用,分层次刻画了中心城市型、周边小城市型、周边乡村型和自然环境旅游目的地之间所形成的旅游流运动规律。
旅游经济系统的哑铃结构“微观、中观及宏观”层次模型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科学技术,在旅游者和旅游企业、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产业、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因旅游活动而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旅游经济子系统是由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和旅游经济宏观运行与管理活动等因子构成的。旅游者消费活动是指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到达旅游目的地,并进行一系列旅游消费活动来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旅游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是指旅游企业为保障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为其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旅游经济宏观运行与管理活动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及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等活动,为旅游经济系统的运行提供旅游信息服务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旅游企业行为的宏观经济管理活动。
从系统论出发,综合运用地理学、系统动力学、生物集群论及空间结构论等学科理论,结合微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知识,在Leiper旅游系统空间模型、Lundgren旅游流空间分层模型、吴必虎的“旅游系统构成要素模型”和张辉、厉新建的“旅游哑铃经济模型”基础上,通过旅游经济系统的动力结构、集群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研究,可以构建出微观、中观、宏观等三个层面相统一的旅游经济系统的哑铃结构“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在微观层面,从个体角度,用微观经济学和系统动力学构建其微观动力结构层,包括旅游需求推动力及旅游消费动力源泉(能量源)、旅游供给拉动力及旅游生产动力引擎(发动机)、旅游产品及服务等三个方面。
在中观层面,从群体角度,用产业经济学和生物集群论构建其中观集群结构层,包括旅游者集群、旅游企业集群和旅游媒介体等三个方面。
在宏观层面,从地域角度,用宏观经济学、地理学、空间结构论和万有引力论等理论构建其宏观空间结构层,包括客源地旅游消费力、目的地旅游生产力、客源地与目的地间的旅游引力及旅游流等三个方面。
旅游经济系统的外部环境是其运行的基础条件,其外部环境主要有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旅游经济系统的性质、结构、层次、功能和发展速度。
旅游经济论文:乡村旅游业低碳经济论文
1乡村旅游的内涵及现状
1.1内涵伴随着乡村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对其概念的阐释也不尽相同。在布拉维尔和雷恩的相关研究中,乡村旅游不仅仅是农场旅游,而是指在乡村里所进行的包括农场农庄、自然风光、户外探险、体育运动、康体疗养、教育培养、艺术熏陶、遗产欣赏等诸多方面的多层次、多对象的旅游活动[12]。1996年,佩德福特进一步扩展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将诸如风土人情、家族传统、价值信仰以及人类共同遗产等一系列源自乡村的鲜活历史也囊括其中[13]。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遗迹、农业生产、民俗风情、乡土生活及整体的乡村环境作为旅游吸引物,将广大城市居民纳为服务对象,满足旅游者多种需求的旅游活动。
1.2现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村地域内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客观上对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迅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领域,尽管中国相对来说还是一个后起者,但中国政府出于促进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摆脱农村贫困的迫切需要,其发展热情和推进速度堪称后来居上。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指出[14]: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共建立了20000多处旅游景区,其一半以上均位于我国农村的广大地区,在全国31个省与自治区中,共计有359处国家旅游局认定的乡村旅游示范景区,涵盖众多农业业态。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共接待游客3亿人次,合计创造旅游收入高达400亿元人民币。每年“五一”(2008年前)、“十一”和“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大约有70%的城市居民将乡村旅游列为出行方案,其市场规模高达6000万人次。《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提出“到2015年力争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7.71亿人次,收入1145亿元,直接就业989万人,间接就业3680万人,旅游从业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5%”。自1998年以来,中国国家旅游局相继推出了“华夏城乡游”(1998年)、“生态环境游”(1999年)、“百姓生活游”(2004年)等一系列旨在宣传推广乡村旅游的主题年活动,这类活动既体现了经济激励和政策扶持,又便于开展以旅游业为导向的农业多元化经营。上述数字充分说明乡村旅游在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究其原因,是因为以农业人口而言,中国无疑是世界上较大的农业社会,而中国经济现代化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成败,可以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向是中国各届政府首当其冲亟待解决的紧要问题。而乡村旅游恰恰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完善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民生计替代以及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等诸多方面作用突出。不难理解,无论从政府、农民还是旅游者的角度来说,乡村旅游都不失为一个上佳之选,因此其蓬勃的发展态势也可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了。
2低碳理念与乡村旅游融通并存的理论依据
2.1乡村旅游的低碳化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同时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而对低碳理念的广泛认可和贯彻实施恰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旅游业虽曾一度被视为“无烟工业”,然而随着其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旅游业也会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利用产生负面效应,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郭乃文等运用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通过对出入澎湖岛的旅游者进行长期跟踪调研,从资源损耗及环境污染方面,对于旅游者给目的地造成的不良影响做出了量化分析。从上表不难看出,若从低碳理念的角度来审视旅游业,其对环境的负面效应显而易见,改善空间颇为巨大。同样,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乡村旅游在项目开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产品设计等方面也呈现出明显的“高碳化”倾向。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生态文明层面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将低碳旅游的理念贯彻到乡村旅游发展的每一个环节,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绿色”本质,努力坚持乡村旅游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生态文明。
2.2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具备固有的构建优势
2.2.1区位环境优势乡村旅游的开发本意在于让广大旅游者远离喧嚣嘈杂的城市环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感受别具一格的乡野意趣。其主要吸引力体现在清新怡人、不加雕饰的自然风光以及简单质朴、恬淡安逸的乡间生活之中。正因为如此,乡村旅游景区多处农村或城郊,往往空气质量很高,而且由于远离城市工业带,鲜有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未遭人为破坏,多以自然原貌呈现。显然,这种独特的区位条件和绿色的自然环境为低碳旅游的发展奠定了无出其右的环境优势。
2.2.2产品开发优势乡村旅游的核心产品都是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常见的乡村旅游项目包括水上漂流、鱼塘垂钓、中药疗养、民俗表演、水果采摘、美食品尝等。显而易见,围绕在这些项目背后的产品载体,其本身就是不失为低碳的化身,而且其开发过程中在资源投入、温室气体排放、土地替代使用、生态环境负荷以及碳汇机制推行等低碳经济指标方面,相较于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更具优势。
2.2.3节能降耗优势乡村旅游由于其资源禀赋的特殊性,在旅游活动的具体环节上具备天然的节能降耗优势。传统的以乡间小筑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乡村建筑处处能见到别具匠心的低碳理念。天井的设计极好地提升了房屋的自然采光性能,屋顶与墙体的用料造就了冬暖夏凉的温控效应,就地取材的建筑原料较大程度节约了额外的资源浪费。在能源利用方面,部分乡村景区充分利用其专有的沼气资源进行小范围的发电及供能,有效减少了对煤炭等高碳排量能源的依赖。乡村果蔬、畜产、水产等美食在生产、采摘、捕捞以及加工等过程中的能耗也比在城市中的进行要小得多。此外,由于乡村景区的参与性特征和道路条件所限,大型景区一般配备电动游览车,小型景区则只需徒步漫游或以畜力车、竹筏等代步,极少使用城市旅游中常见的大型交通工具,其交通方面的能耗自然少得多。
3乡村旅游低碳化的推进构想
3.1政府主导,顶层规划低碳化中国的旅游业的发展一向具有政府主导和市场驱动的双重特征。在低碳经济理念渐成主流的今天,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有必要完善其主导作用,在政策、法律、资金、技术等层面为我国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做出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
3.1.1政策层面政府主管部门应把发展低碳旅游作为首要任务,并将其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共同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基本方针中。同时以渐进的方式积极完善和推进“碳税制度”,并将其税收收入用于低碳领域的技术研发,实现“排放、税收、科研”三者的良性循环。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作用贯彻节能减排,如推进碳交易平台的建立和运行,实施碳补偿机制、绿色信贷、税务减免、财政补贴、政府购买等多样化的激励政策,促进广大企业自觉参与节能减排,确保其长效机制。
3.1.2法律法规层面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低碳乡村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促进低碳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和制度化,同时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更加严格的针对于旅游景点、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的低碳标准,并强化乡村旅游相关行业的低碳评价考核体制。在执法领域,政府既要规范自己的执法行为,同时对违法行为绝不姑息养奸,一视同仁,一惩到底。
3.1.3资金层面国家除了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总体投入力度外,尤其需对其中的薄弱环节,如水利、排污设施等进行重点倾斜。此外,政府还须努力将乡村旅游纳入低碳金融市场,从而充分利用其本身得天独厚的低碳优势进行超额碳排放金融交易,拓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3.1.4技术层面必须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业的低碳技术应用率,进一步改善其资源依赖强、科技含量低的固有面貌,坚持乡村旅游业的集约式发展。此外,由于我国在节能减排领域发展晚、水平低,在当前阶段,我国政府必须积极开展国际———特别是与美国、欧盟———合作,通过气候谈判等一系列国际对话机制,加强政府、企业和其他相关团体在低碳领域的技术共享和经验交流。此外,政府在推进节能技术应用和实施节能惠民工程时,应贯彻应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乡村的资源禀赋,相应地推广太阳能、水能、沼气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以避免因盲目因跟风而产生的“以节能之名,行浪费之实”的不良现象。
3.2企业参与,产品设计低碳化如前所述,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旅游业并非零污染,相反,其中某些环节还可能消耗大量能源、产生严重污染,给当地生态造成巨大破坏。因此,开发低碳化乡村旅游,企业责无旁贷,必须坚持树立低碳价值理念,将产品设计低碳化作为重要的经营目标融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3.2.1旅行社层面旅行社作为旅游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旅游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旅游产业学的观点来看,旅行社应该承担低碳旅游宣讲者的角色,积极宣扬低碳旅游思想,着力研发低碳旅游产品和路线,以满足广大旅游者对于低碳旅游的需要。举例而言,旅行社可以适当设计徒步和单车旅行路线,引领旅游者们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进而降低碳排放,维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2.2旅游酒店层面首先,旅游酒店应该建立、实施和推广一套包括节能、减少原材料消耗、环保、绿色采购和绿色营销等内容在内的绿色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大幅度提升低碳管理的水平,例如,在餐饮方面,乡村酒店应尽可能就地取材,本色加工,既让广大游客品尝到风味独特的农家美食,也能将餐饮制作能耗大大降低,在用餐中杜绝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形式上应以自助餐为主。其次,我国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达28%[15],因此乡村旅游酒店建筑需要在设施建造、供暖、空调、采光、水电供应等方面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新材料和智能控制系统,同时还需充分发挥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以及其他绿色能源的优势。具体而言,建筑材料尽量使用本土纯天然、可循环的材料,装修避免奢华,力求实用。客房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生活基本物品提倡游客自带,床单、被套、窗帘等物品建议使用环保材料。此外可以在客房设计上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独特的环境优势,尽量运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积极开发晚间集体性娱乐活动,以减少照明、电视、空调等高能耗电器的使用。
3.2.3旅游交通旅游交通历来是耗能排污的主力军,因此也自然成为乡村旅游低碳化的重点领域。同时,出于成本因素的考虑,乡村旅游交通的相关企业通常对降耗减排有很强的适应性,这也给旅游交通的低碳化奠定了很好的实施基础。在现实中,低碳乡村旅游交通需要我们积极研发清洁的生物燃料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停车场,并且基于耗能和碳排放量的考虑(见表3),应大力倡导使用公交车、电动车、自行车以及其他低碳甚至无碳的交通方式,对私家车需根据发动机排量和乘客数量征收相应碳税,以便显著降低温室气体、一氧化碳和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有条件的地区可引入所谓“碳补偿”机制,即旅游者可以用其交通里程积分换取树苗(或者其他可吸收碳排放的物品),以补偿由于自己出行所造成的碳排放。
3.3循环高效,景区开发低碳化作为旅游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景区是进行节能减排的重要区域。为此,旅游景区必须从景点规划伊始以至其后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在开发规划、旅游吸引物、设施配置等方面始终谨记并贯彻低碳理念,打造低碳旅游景区。
3.3.1开发规划旅游景区在项目选址、基础建设、设施配套、吸引物营造等一系列开发规划过程中应充分遵循循环经济规律和生态学原则,始终坚持“减排放、再利用、再循环”的思路,努力构建以乡村沼气资源为核心的“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循环模式(见图1),最终实现农村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远景目标。
3.3.2旅游吸引物乡村旅游吸引物的营造必须以土韵乡趣为标准,避免过度商业化,杜绝城市化倾向,坚持低碳化原则。具体而言,在自然吸引物方面,各地乡村景区可充分开发其固有的高碳汇旅游资源,像“竹林氧吧”、“平湖垂钓”、“花海漫步”、“精舍品茗”等均为上佳范例。同时,应积极挖掘人文类,如民俗表演、传统工艺、节庆仪式、生产再现等低碳排放旅游资源,从而在吸引物层面引导旅游者开展低碳旅游活动。
3.3.3设施配置低碳化的乡村旅游要求我们无论是对于基础设施还是配套设施的建设都应较大程度使用低碳化材料或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低碳化改良。积极完善或改造景区内的污水处理装置,广泛修建生态厕所和生态垃圾桶,严格执行垃圾运输和处理环节的分类制度,坚持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及无害化处理,提倡广大游客参与碳中和、碳捕获活动,以尽可能减轻环境负荷,维持生态平衡。
3.4同心协力,将社区构建低碳化社区通常是指人们居住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而所谓低碳社区则是指在社区中一方面将各种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尽可能降到低,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吸收已经产生的碳排放,从源头和过程双管齐下,最终达到零碳排放的目标。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社区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乡村低碳社区对乡村旅游低碳化的实现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必须要指出的是,低碳乡村社区的构建是一项周期长、涵盖广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产生碳排放的生产、加工、经营、消费等各个乡村旅游环节加以严格控制。显然,这既非个别部门能够独立完成,也绝难短时间即见成效,而需要乡村旅游的众多利益相关者如各级政府、当地居民、社会组织等理念一致,广泛参与,通力合作方可完成。目前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区的低碳社区建设,而有关乡村旅游地区的低碳社区建设则基本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建议拟以“低碳社区构建核心能力”的角度,从文化能力、组织能力、基础设施能力和个人能力四个方面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低碳社区。从上图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低碳社区构建的总体思路。首先要以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为载体,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组织提供的各种基础设施来营造或改善当地的旅游环境,充分发挥社区内现有从事低碳生产或服务的各种组织的示范作用,让广大社区居民切身体会到低碳生活的种种益处,并在相关企业和专家的指导和亲身实践下,逐步加深对低碳理念的理解,树立低碳化的核心价值观,掌握低碳技术的运用,激发低碳社区建设的热情,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
4结论
综上,乡村旅游的低碳化是乡村旅游在我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全新模式,必将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示范效应。我们应该将当前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作为切入点,结合乡村旅游在低碳化方面的固有优势,从顶层规划、产品设计、景区开发和社区构建等方面切实贯彻低碳思想、积极完善低碳机制、充分运用低碳技术、有效利用多种手段,多元推进,多方协作,努力提升乡村旅游的碳汇能力,从而打造出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片崭新天地。
作者:李剑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
旅游经济论文:收入影响旅游经济论文
一、影响因素的选取与数据整理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程度高、依赖性强的产业,例如淡旺季节、自然气象灾害、景区基础建设条件、交通通达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等,同一国家因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发展。结合海南省旅游概况及现有文献资料,考虑到数据搜集与建模难易,本文选取影响海南省旅游收入的10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设旅游收入X0(亿元),海南省旅游接待总数X1(万人),国内旅客数量X2(万人),海南省旅行社X3(个),海南省星级饭店数X4(家),海南省生产总值X5(亿元),海南省人均生产总值X6(元),国内生产总值X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8(元),职工年平均工资X9(元)和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10(元)。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海南省统计年鉴》,具体数据见表1。
二、海南省旅游收入与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确定参考数据和若干个比较数据的几何形状相似程度判断其紧密程度,它反映曲线间的关联程度。本文利用海南省2000-2013年旅游经济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影响旅游收入的因素,具体方法如下:及时,确定特征序列和相关因素序列。其中X0=(x1,x2,…,x14)为特征序列,Xi=(xi(1),xi(2),…,xi(14))为相关因素序列。第二,分别对X0和Xi(i=1,2,…,10)进行始初值化处理。第三,分别计算X0与Xi(i=1,2,…,10)的灰色关联度和灰色相对关联度。本文以2000--2013年海南省旅游收入为参考序列,以相应年份海南省旅游接待总数、海南省旅行社个数、海南省星级饭店数、海南省生产总值、海南省人均生产总值、海南省入境游客数、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职工年平均工资、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为比较数列。根据前述灰色关联性分析的计算步骤,带入数据进行运算。根据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我们计算整理出2003-2009年和2010-2013年海南省旅游收入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进而得出灰色综合关联度(见表2、表3、表4)。由表2所示,在最近的14年里,海南省旅游收入最突出的影响因素为由海南省星级饭店数量X4。以2010年国际旅游岛政策出台为界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发现,旅游经济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生明显改变。综合表3、表4,海南省生产总值X5在两个时期内关联度值变化较小,对旅游经济收入影响稳定。由表3,在国际旅游岛政策颁布前(2000-2009年),影响省内旅游收入最主要的因素为海南省星级饭店数量X4,其次为海南省人均生产总值X6及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10;由表4,在2010-2013年期间,海南省生产总值X5成为最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为国内旅客数量X2与海南省旅游接待总数X1。这说明自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得益于国家政策倾斜,海南省将旅游作为重点产业发展,旅游经济收入对相关的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工作的依赖度较高。X2与X3对旅游收入的重要影响说明了海南岛内旅游业主要依托旅行社运转,旅游收入也更依赖入境游客。对比表2、表3两个时期里综合关联度排序变化较大的因素,海南省生产总值X5从第四位跃至及时位,成为影响旅游收入最主要因素,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旅游业开展的基本工程在国际旅游岛建设期间发展迅速,说明海南省旅游产业正不断走向完善与健全的发展道路。海南省星级饭店数量X4从及时位下降至第十位,关联度下降近0.3,说明来岛过夜游客并非依赖岛内星级饭店;另一方面,海南省民俗、农家乐、“候鸟式”旅行等旅游形式不断丰富、住宿方式多样,极大的丰富了岛内旅游的多样性,为旅客提供更多观光选择与出行体验,间接促进了旅游收入的增加与产业链的延伸;由此带来旅客层次、类型的多样化、旅客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旅游方式、住宿形式正在被改变。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10从第三名下降到第六名,结合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将旅游纳入生活支出的一部分,因此旅游经济收入更依靠旅游地自身建设以吸引更多游客前往。
三、结论
灰色关联分析利用原始数据组成原始序列,经累加生成法生成序列,由此达到弱化随机的原始数据使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规律,适用非规律性的小数量样本且灰色分析度高。自2010年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海南省旅游业飞速发展且逐步走向规范化。良性规范的旅游产业可以带来GDP、人均收入、游客消费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海南省内生产总值与旅游收入的高关联度说明了旅游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依赖,直接体现了海南旅游业在政府产业支持、政策倾斜的综合推动下所带来的巨大起色。由此侧面反映出海南省旅游业发展距离成熟期还有一定距离,需要相关道路、景区、公共服务设施等系统的建立,而非为了旅游发展而发展旅游,将旅游产业不断丰富、延伸产业链,增设服务岗位,为人民创收,为当地创收,通过对传统旅游方式的变革与升级,努力推动海南旅游业向国际化水平靠拢。
作者:齐介礼薛文珑单位: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旅游经济论文:文化区旅游经济论文
一、柳位高跷的发展现状与瓶颈
演唱曲目与动作技巧的失传。柳位高跷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受时局的影响被迫停止演出,1979年在焦雨普、陈荣德等人的努力下,高跷队重新恢复活动。因此,期间有很多唱曲、演出动作等消逝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活动经费紧缺。柳位高跷队为民间业余文艺团体,没有经济来源。可是在当代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中,高跷队的开支越来越大,经济问题越来越突出。这直接导致服装、道具等无法添置。除了少有的商业演出,几乎没有经济来源,队员津贴无法发放。没有系统的传承方法和专业化、全职化的演员。一方面,柳位高跷传承至今,大多是师傅教徒弟,并无系统的传授课程。另一方面,青年人大多在外地务工,传承人数量在急剧减少,高跷艺术的传承出现危机。高跷演出队出现这些现状归根结底也是由于当地经济水平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二、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经济文化区
(一)地域优势1.交通便利。柳位高跷流传于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东柳位村及其周边地区。这里南临黄河,北依太行,自然条件优越,处于交通要塞,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誉。东柳位村位于卫辉市的东端,地处卫辉、浚县、延津三县交界。东与浚县的新镇接壤,南依黄河故道白天鹅自然保护区,北邻长虹渠横贯东西。新濮公路临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2.景点集聚。东柳位村附近旅游资源丰富,包含众多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自然风光有:华北平原较大的一处部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河故道白天鹅保护区;如诗如画的高原村落柳树岭景区等。
(二)政府支持柳位高跷已经于2010年列入新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卫辉市委、市政府和庞寨乡党委、政府及当地群众对柳位高跷的利用和保护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由宣传部、文化局、广电局、群艺馆等有关部门组织的文艺汇演,正在逐步扩大柳位高跷的影响力。
(三)劳动力优势河南是农业大省,劳动力人口较多。东柳位村的经济来源也以农业和务工收入为主,适龄劳动力充足。结合中原地区的发展态势,劳动力成本较低,这对于建设旅游经济文化区提供了很好的人力支持。此外,经济文化区的建设可以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增加当地人的经济收入,将劳动力留在“家门口”对于柳位高跷的传承同样有益处。
(四)蓝图构想旅游经济文化区将以民间庙会为中心,以农家乐和旅游景点为依托,向周边地区辐射。依据游客来访数量合理安排演出及各类活动。民间庙会将采用中国民间最原始的方式,以柳位高跷、旱船、竹马、扇子舞、打花棍、手工艺品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艺术为主要的演出活动。如若仅以庙会作为旅游品牌的话,那它对游客的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东柳位村以农业为主,有利于发展农家乐,可以建设成集种植、采摘、烹饪、住宿、观光为一体的农家庄园。在农家庄园开设高跷等民间艺术的体验活动,为游客打造适合的道具,并由专人指导,让游客可以体验踩高跷的乐趣;开设手工课堂,以简单的方式教授游客制作剪纸、布贴画、虎头鞋等民间手工艺品。卫辉市紧依太行山,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位置相聚且近,每个景区只需24小时即可游玩。因此以民间艺术为中心,以农家乐为承载点,以自然景观为依托,打造旅游经济文化区将会对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且浩大的工程,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根本意义上的改观。对于地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仅靠国家的支持远远不够,因此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寻求商业合作,拓宽思路,形成产业联合、共同发展,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中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与柳位高跷相类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因此立足本土特色,探究保护的新思路、新方法,依旧任重而道远。
作者:张亚茹贾琼琼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
旅游经济论文:宏观管理旅游经济论文
1我国旅游经济的相关理论基础
我国旅游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引入了相关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包括:资源与环境学理论以及景观科学理论。资源与环境学理论的基本条件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处于无上限的情况下,将其从经济管理分析的范畴里抛除。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合理调配来实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景观科学理论是将土壤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将人以及动植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达到经济较大化的目的。景观科学理论注重的是环境的整体,通过其与外在事物的交换,维持环境与经济的必要联系。
2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
2.1把握机遇,提高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首先需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统一旅游经济的发展理念。旅游行业对我国人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也存在少数群众对我国旅游经济产生过质疑的情况,但是这二十多年取得的进展,足以证明统一旅游经济思想,是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提高旅游经济的前瞻性,我国是全世界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多变的气候以及多样的环境已经组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所以在对其进行管理时一定要把握机遇,提高自身的前瞻性,从而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2.2提高中国旅游经济的创新性对我国旅游经济进行宏观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因为旅游理念是随着时代在进行不断改变的,旅游行业不仅仅是一项对文化欣赏之后的消费活动,更多的是一种经济活动,为了使旅游经济效力达到较大化,就务必时刻保障旅游的相关理念是处于该时代最前沿的。从目前宏观管理的情况来看,旅游行业已经成为发展潜力较大、经济效益好的产业之一,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才可以优化旅游经济所处的体系。
2.3加快我国旅游经济转变的方式加快我国旅游经济转变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及时,探索出具有我国特色主义的旅游经济发展策略,并且合理处理旅游经济与政府管理的关系,坚持多方位发展旅游经济,通过相应政府对其产业链的重视与扶持,来挖掘我国旅游经济更大的潜能。第二,加快我国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提升优化旅游经济管理模式,不要只注重旅游景点门片的收入,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开发旅游产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及提高旅游资源的管理意识等等。并不断增加旅游经济中的科技含量,优化管理配置,降低不必要的损失。
3目前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旅游行业的生产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对旅游资源成本的管控、质量的检测以及人员的调配方面,而且大多数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还要不断加强,由于管理经验不丰富,对旅游经济认识也存在较多不足。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使用也是频繁出现的问题,由于管理人员工作存在疏忽以及旅游乘客对环境的不重视,便加深了该现象的负面影响力度。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如下:政府机构的管理措施不具有针对性,目前旅游行业已经涉及到新城村的建设和农业产业链的改变等内容,相关政府机关没有及时协调好各个部门,未达到统一管理的效果。旅游经济管理者盲目加大成本,优化硬件设备,却忽略了对旅游景点管理模式的改善。
4结论
我国旅游经济是确保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目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对宏观管理加强重视,通过遵守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方针,改变目前管理方案,来促进旅游行业在目前市场的竞争力度,从而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本篇论文主要从我国旅游经济的基本内涵以及相关理论基础、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
作者:李桂芬单位:吉林省白城市行政学院
旅游经济论文:宏观旅游经济论文
一、现代旅游经济的管理和目标
我国的现代旅游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走上了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也成为了国家大力推动和发展的服务性支柱产业。从始至今,我国的现代旅游经济的管理,都是在积极地寻求、借鉴、吸取欧美日先进旅游经济管理学的科学经验、运作模式、市场操作和工商企业管理,并结合我国的旅游资源、人文文化和民族特色来提高旅游服务产业的品牌质量和旅游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旅游经济管理就是国家为发展旅游经济产业,有序地、引导性地、宏观地进行有计划、有系统、有法规、有调节和有监督的规范适法的管理活动。它具有多层级管理、多构成管理以及多方面管理的内容,始终贯穿于现代旅游经济活动的管理事业中。通过对旅游产业经济的过程管理,发展壮大国家第三产业的旅游经济规模、完善民生民计、提高民众幸福指数、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其中通过确立国家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建立旅游经济产业管理体系,完善旅游经济事业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制定旅游事业发展计划以及完备旅游事业发展的预测、决策和监督职能等方式,达到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绿色环保的国家战略发展大计。
国家旅游管理机关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国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并规划现代旅游经济的总体目标,运用宏观旅游经济产业调控、组织发展旅游经济产业规划、协调并监督旅游经济产业运营、服务旅游经济产业社会职能等方式,统一规划、组织引导现代旅游经济发展中旅游消费群体、旅游企业、国家、地方旅游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通过现代旅游经济的调控运营与协调发展,提高现代旅游经济的规模效益、服务社会和谐发展效益和生态环保的绿色效益,促进整个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现代旅游经济管理的发展战略
1.现代旅游经济管理的专业化产业战略专业化产业战略是通过政策导向、法律规章、金融运作和组织扶植等方式,引导和培育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的专业产业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创造出在旅游经济领域的专业化产业,利用其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使其不断地做大做强,蓬勃发展,形成整个现代旅游经济的规模,支持国民生产总值GDP的稳定和提高。专业化产业经营的战略优势就是:整合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传承,集中各种专业资源致力于势的业务领域,从而开发和培育出品质的现代旅游经济实体和品牌。例如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倾力打造的大型水上实景歌舞《长恨歌》,就是利用了华清池这个不可再生的文化历史资源,集中各种专业力量,成功开发的一个集文化与历史于一体的品质品牌项目,通过几年的不断打磨,实景歌舞《长恨歌》不仅是陕西旅游集团的一张耀眼名片,更成为国内乃至走向国际的一个金字招牌,这可以说是我们在不断探索中打造出的将历史与文化有机结合的一个品质旅游项目品牌。
2.现代旅游经济管理的集团化规模战略作为国家第三支柱产业的现代旅游经济管理的集团化,是通过产业规模的集聚形式,依靠产业资源、产业资本的合力,使得产业规模化经营,逐步建成集体化管理战略联盟,构建现代旅游经济的战略航母。通过产业集聚的集体化规模经营,调整、提高旅游经济的规模体量,更好地服务民生大计,使产业经济规模的特性与生产、消费高度一致,从而提升国家、地区旅游经济的规模和质量,促进现代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现代旅游经济管理的集团化规模发展,随着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旅游经济产业通过提升、整合和集聚必将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一体化态势,实现合纵连横的资源整合和跨区域旅游经济规模的战略发展。3.现代旅游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经营战略随着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兴起,现代旅游经济与以互联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结合,发展现代旅游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经营战略,是未来现代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代旅游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经营,导入旅游资源和资本项目与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B2C(Busi⁃nesstoCustomers)经营模式相结合,实现Internet与旅游经济信息化的经营,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低成本、高效率、一站式综合性服务的新型电子商务与实体资源信息化经营模式,这是我国旅游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战略,也是未来现代旅游产业创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作者:梁军利单位:陕西省旅游汽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