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信息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信息化论文:制造业信息化进程论文
关键词: 信息 敏捷制造 网络
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信息革命已经渗透至各个经济部门,迅速改变着传统产业和整个经济的面貌。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制造业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了一批新的制造哲理和制造技术,使制造业正发生着质的飞跃。纵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功能自动化阶段。七十年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生产领域的自动控制提供了可能,使得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制造自动化技术成为可行,由此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物料管理计划(MRP)等自动化系统。
信息集成阶段。八十年代针对设计、加工和管理中存在的自动化孤岛问题,实现制造信息的共享和交换,采用计算机采集、传递、加工处理信息,形成了一系列信息集成系统,如CAD/CAPP/CAM、CAD/MRPⅡ、CAPP/ MRPⅡ,CIMS。
过程优化阶段。九十年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企业意识到除了信息集成这一技术外,还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如用并行工程(CE)方法, 在产品设计时考虑下游工作中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等,重组设计过程,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用企业经营过程重构(BPR),将企业结构调整成适应全球制造的新模式。
敏捷化阶段。九五年以后,以Internet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Internet 在改变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企业组织管理方式,使以满足全球化市场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快速响应制造活动成为可能,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等新的制造模式应运而生。
从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看出,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知识到应用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未来的制造业在某种意义上将成为一种信息产业,信息将成为制造业的决定因素,用信息技术促进未来制造的改造已成为时代潮流。21世纪,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信息技术在促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是及时位;独占性技术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和价格;联合和竞争两位一体,并超出国界,敏捷性成为制造业追求的目标;管理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制造技术继续围绕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2 敏捷制造信息化需求
2.1 信息需求
信息革命促使了市场全球化,使现代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和动态联盟的发展趋势:企业跨越不同的地域,产品涉及多个领域。这些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各地分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同一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员工之间也需要及时共享大量企业信息,企业和用户之间以及企业与其合作伙伴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流。只有了解企业信息的需求,才能有效管理组织这些信息,选择合作伙伴,实现敏捷化制造。企业信息涉及有关产品设计、计划、生产资源、组织等类型的数据,不仅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和结构复杂,而且数据间存在复杂的语义联系,数据载体也是多介质的。
制造业中信息按其需求可分为两部分:产品制造信息、企业服务信息。其中产品制造信息包括产品信息和工艺信息。
产品信息[1] 包括与产品制造有关的所有信息,如产品几何拓扑信息(3D实体模型、2D图纸以及VRML格式图片等)、加工要求信息、组成产品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信息、装配要求信息、产品检验信息、产品功能信息、产品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等信息。
工艺信息 包括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加工方法及其应用范围、设计规范,用于新产品的加工工艺性和设计可行性评价,提供各种加工手册、设计手册。
企业服务信息包括产品市场信息(产品基本价格、批量价格、价格的有效期和交货期)、企业生产能力信息(主要设备、特殊设备、大型设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信息等。
2.2网络服务需求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网络应用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希望上网企业信息,如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等;
能有行业性的专业网站提供行业信息、行业动态等;
能在网上了解有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活动提供依据;
能在网上跟踪行业技术信息,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与用户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及时反馈用户意见,组织网上用户的培训与产品使用问题的解决等;
与协作生产企业进行网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开展网上的商务活动,如产品销售、产品的虚拟展示等;
数字化产品模型共享,建立一个虚拟三维产品的“图书馆”,让各企业分享,减少巨大的重复性CAD造型工作。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和研究现状
3.1 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全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已初具规模。企业的CAD、CIMS、ERP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如:
“信息公路上的车不多”,网上信息量少,内容不够丰富,不能吸引用户;
上网费用还太高,不能被广大用户所接受;
技术上还较为复杂,用户无法自我维护;
网上的电子商务条件还不成熟,无法进行网上交易;
Internet服务提供者(ISP)和Internet内容提供者(ICP)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改进;
众多传统的传媒业正面临着重新划分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须解决如何利用信息网络为广大用户,特别是直接创造财富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一问题。
3.2 制造业网络工程研究现状
市场的全球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出现了一系列现代生产模式和制造哲理,要求改变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实现多种敏捷组织形式,如项目任务协同功能工作小组、虚拟集团及多种合作组织机构,建立起协同合作为主导的“竞争 � 合作 � 协同”机制。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中海量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可能,促进了敏捷企业网络化工程的组建。
国外典型研究有[2~6]:1994年美国能源部提出了“敏捷制造的使能技术(TEAM)”,TEAM集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建立了一个“产品实现过程模型”;“全美 工厂网络(FAN)”建立于1995年,是国家工业数据库,提供包括生产能力,各种工程服务项目、产品及其价格和性能数据、销售和用户服务专门服务;1995年洛克海德·马丁航空公司建立“制造系统的敏捷基础设施网络AIMSnet”,利用国际互联网支持和管理敏捷企业的供应链;美国通用电器研究和开发部的“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CAMnet)”建立于1996年,它通过Internet网提供多种制造支撑服务,如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加工过程仿真及产品的试验等,使得集成企业的成员能够快速连接和共享制造信息。这些网络主要为大公司的成员和客户提供服务。
国内的主要研究有:
虚拟异地合作设计组织[7] 主要强调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获取设计知识的异地合作。我国企业存在一批可以支持产品开发中设计知识获取的资源或潜在资源,要使这些资源以及企业外资源能以企业开发某项产品的行为为中心并和企业组织在一起,共同为这个项目的完成进行设计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的获取工作。已有一些异地合作设计组织的新概念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实验室中有一些局部非常初级的试验,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飞厂之间进行了异地设计的联网试验;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在策划异地合作设计网,但这些工作仍属开始阶段。
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5],[8] 强调生产系统的网络化。分散网络化是指将动态的、没有固定隶属关系的和地理上相隔的集团,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把它们加以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快速地以合理的成本将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通过国际互联网,对产品设计、工艺、生产和工况信息从一个生产单元传送到异地的生产单元进行测试。上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于1998年提供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快速原形制造中心的上网服务,同济大学也与香港某些中小型企业进行了联网合作制造模具的试验,但这样的系统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和配套措施。
4 敏捷制造网络工程实施建议
利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构建敏捷制造网络集成平台,可建立有关企业和高校、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结合成一体的敏捷制造网络体系,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设计制造过程的集成;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面向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虚拟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建立网络化制造工程,具体实施包括基于Intranet 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和基于Internet制造业与外界联系的网络化,如图1。
4.1基于Intra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
实现企业中工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制造过程各子系统的集成,完成企业内部网的
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议
建设,深化应用CAD、CIMS技术,提高企业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新型制造模式下的管理水平。
4.2基于Internet网企业与外界信息交流
通过Internet网可实现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其中主要内容包括:
敏捷供应链。把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等在一条链路上的所有环节都联系起来并进行优化,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不仅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库存,而且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介绍企业及企业产品,实现企业生产与销售的有效连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
公共数据中心。建立公共数据中心,即网上的制造资源信息库,也就是用现代化手段使信息和知识为较大可能多的需求者服务,充分体现其价值。这里的资源包括了企业富余的生产能力、特种制造手段、CAD/CAE/CAM软件;标准件、通用件、图库;各种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和产品信息。
远程服务体系。远程服务是在资源的需求者和提供者之间架设起现代化的交通网。特别是象快速成型(RP)等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这些技术往往比较复杂,而且这些设备往往比较昂贵,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轻易添置的。另外,每个企业单独拥有这样的资源,往往使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建立远程服务体系就可以使上述问题得到较圆满的解决。建立这样的体系,首先要有掌握某项先进制造技术和拥有必要设备资源的“服务中心”,然后要研究Internet/web分布式网络计算与网络安全支持技术,建立基于web客户机/服务器分布式计算模式的、支持多个用户、多个站点的远程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异地设计和制造。不受地域限制,由多个异地的企业组成动态联盟,合作开发同一产品,从而保障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赢得竞争。其关键的问题在于分布式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过程集成与管理,异构、跨平台的设计与制造工具。研究内容包括:远程项目组织与管理;网络安全性;数据交换格式;远程信息维护;远距监测与控制机理等等。
虚拟学校。信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用网络技术将培训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组成虚拟的“先进制造技术学校”,在知识的传授者与吸收者之间构筑“多对多”的通道,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更多的劳动者得到培训的机会。这需要首先进行网上教学的课程建设,同时要建立由若干个培训中心联网组成的培训网,还要制作与网上教学相匹配的教材及音像资料,建立教与学进行交流的机制和培训网的运行机制,研究培训的评估方法。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还应将虚拟制造技术的研究与网上培训结合起来。
5 制造网络实现的关键技术
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产品、设备、人员、资金、市场等企业资源有效地集成起来,采用各种类型的合作形式,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高素质员工系统为核心的敏捷制造企业运作模式,其关键技术有:
分布式网络通讯技术[9~12]。 Internet 、Intranet、 Web 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异地的网络信息传输、数据访问成为可能。特别是Web技术的实现,可以提供一种支持成本低、用户界面友好的网络访问介质,解决制造过程中用户访问困难的问题。
网络数据存取、交换技术。网络按集成分布框架体系存储数据信息,根据数据的地域分布,分别存储各地的数据备份信息,有关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的集成信息存储在公共数据中心中,由数据中心协调统一管理,通过数据中心对各职能小组的授权实现对数据的存取。
CIMS技术。CIMS工程项目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管理、自动化制造系统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工程数据库管理、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质量保障、库存管理等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各应用子系统间系统平台集成、数据信息交换是企业间成功实施动态联盟企业的关键技术基础。
协同工作技术。在一定的时间(如产品生命周期中一个阶段)、一定的空间(如产品设计师和制造 工程师并行解决问题这一集合形成的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小组成员共享知识与信息,避免潜在的不相容性引起的矛盾。同时,在并行产品开发过程中,多功能小组之间,多功能小组各专家之间由于各自的目的、背景和领域知识水平的差异必将导致冲突的产生,因此需要通过协同工作,解决各方的矛盾、冲突,最终达到一致解。
工作流管理。其主要特征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交互时间结合过程中的自动化,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工作任务的整体处理过程、工作组成员间依据一组已定义的规则及已制定的共同目标所交换的文本文件、各种多媒体信息或任务,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用于分布式环境中工作任务进程间的协调或协作式处理软件系统。
6 总结
打破小单位和行业的局限,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与组织下,实行产学研结合,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建立敏捷制造网络化工程,加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与敏捷化。这不仅对于制造业本身的改造,地区信息港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也能够在近年内达到开展异地设计与制造、网络服务、网上数据共享和网上培训等的预期目标,必将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论文:校园机动车管理信息化论文
浅谈校园机动车管理信息化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大量的机动车涌入校园,破坏了校园已有的宁静和温馨,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机动车管理成为学校交通安全管理的首要问题。本文介绍了目前比较常用的校园机动车管理办法,对各种办法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提出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对机动车的全方面智能管理。
关键字:校园、机动车、信息化
一、引言
校园是重要的教学科研场所,是教师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一种生态人文享受:宁静、清新、花木繁茂。但是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大量的机动车涌入学校,破坏了校园已有的温馨和宁静,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目前各类学校都面临着机动车管理的难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校内车流量明显增大,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同时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对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校内停车位不足,机动车乱停乱放、占道停车现象严重。校外无关车辆借道穿行或占用校内停车资源,也导致校内停车资源相对不足。
交通管理工作系统性不够,无法建立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给校园的安全管理带来隐患。
大量的机动车驶入校园,增加污染气体的排放,也破坏了校园已有的生态和人文环境。
二、机动车管理办法
机动车管理是项复杂的工程,与各学校自身情况、道路状况、建筑布局等都有关系。目前各学校都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管理办法,如:校园内限速、设置隔离带、办理车证、预约入校等办法。但是仅凭单一方法很难彻底解决机动车管理问题。下面将详细介绍了五种机动车管理办法,对各办法的利弊进行分析。
1、限速。校园内限速,这是目前各学校普通都已经采用了的方法。一般来讲,校园内限速每小时25公里以内,在校门口和机动车的通行道路上均有限速指示牌。限速是对驾驶员文明行驶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如果驾驶员不自觉执行,很难做到监控和管理。要做到监管,就需要架设带有测速功能的摄像头。这个成本比较大,架设一台摄像头的成本大概在7万左右。这对于学校保卫部门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2、隔离桩、减速档、禁行区。设置隔离桩、减速档和禁行区。这也是目前校园内普遍采用的管理措施。教学区和学生生活活动区域设置隔离桩和禁行区,普通道路上均设置了减速档。这种措施可以在物理程度上使机动车车速减慢,限制机动车行驶范围。但是设置太多隔离桩和减速档,一方面会给食堂、银行等机构的车辆通行和自行车的行驶造成障碍,在另一方面也会存在消防隐患。
3、收费制度。目前很多学校采取了收费制度。从校门进校时领计时卡,出校时按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计时交费。收费方案可以一定程度缓解校外无关车辆穿行校园,同时给学校的交通管理带来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收费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管理难的问题。因为涉及到钱,管理成本和压力增大,很多学校不得不聘请专业保安公司来操作或者引入卡务收费系统。同时由于学校所处地段,定价低造成进校车辆数减少有限,校外车辆反而能名正言顺的入校。如果出现交通事故,学校还需要承担责任。
4、车证制度。车证这是目前很多学校采取的措施。严格限定可办理车证人员和车辆范围后,为院系公车、教职工、校内居住人员、来校人员等不同人群核发不同的车证。机动车入校门时,均凭车证。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控制入校机动车的范围,限制校外人员入校。但是车证申领、发放是个长期管理的过程,如果采取手工管理方式,管理成本大且信息遗漏多。所以可采用配套的信息系统来支持。申领者可以网上填写申领信息,相关部门审核后,即可办理车证。信息系统的支撑可以方便高效的完成车证违章、处罚以及黑名单管理。同时可以实时统计车证申领信息、及各类违章等信息。
5、预约制度。预约主要针对校外机动车入校使用。根据预约信息,可以掌握来校的外来车辆信息,控制外来车辆随意入校。目前采用比较多的预约手段包括:填写纸质或者电子预约表、电话预约、网络预约。
直接填表模式最简单,成本低,但是手工工作量大,后期的一些分析统计工作实现困难大。
电话预约是一种便捷手段,但是需要有硬件、软件和人力的支持。硬件主要是指工控机和电话线路。软件主要指语音服务系统。人力主要是指服务坐席。其中电话线路的服务费用是长期的。一般需要和运营商有个服务协议,按年缴纳服务费用。工控机和语音系统则是目前市面上成熟的产品。很多集成商都提供软硬件配套的成套服务,购买时可根据自身选择的电话线路数进行选配。服务坐席需要根据每日预约数确定,在服务坐席忙或者晚上,一般需要配套提供自动语音服务。
网络预约是较高效的手段。申请者可以通过网络预约入校门的时间、校门,以及记录入校的车辆及个人信息。即方便快捷,也可为后续的车辆或申请人的黑名单管理,预约信息的统计分析提供的支持。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实行车辆预约入校时,可将以上三种预约手段配合使用,申请人可根据实时情况选择最快捷的完成车辆入校信息预约。
三、结论
加强校园交通管理,创建平安校园,是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首要任务。而校园机动车的不断增加,已经严重影响了校园交通安全。校园机动车管理已经成为学校面 临的严峻问题。我们需要健全校园交通管理制度,加强校园交通规划,同时采取各类机动车管理措施。但是单一的管理措施已经不能适应管理需求,我们需要配合使用多种管理手段。同时校园交通智能化管理已经成为趋势,我们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实现对机动车车证申领、预约、收费等管理,以建立机动车管理的多方位的智能化的平台。
信息化论文:信息化发展管理会计的论文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相关理论
(一)信息化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企业对内部网络的构建和信息技术的引进,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可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对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了跟上现代社会高科技发展的步伐和在飞速变化的客观环境中生存,企业必须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和提供的资源来提高企业综合营运能力,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邵维佳、孙航,2010)。目前,网络信息数字化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原先已经习惯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企业经营、生产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引进现代的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企业积极推广、建设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开发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使用物料需求计划(MRP)系统等现代管理会计思想,使企业的经营与网络结合得更加紧密(邵维佳、孙航,2010),改变了古老的管理理念和组织架构,精简了各项工作流程,降低了成本费用,提高了企业运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增强了会计数据等信文秘站:息的度和质量。
(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企业管理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的必然趋势,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处理和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及时、的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化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现象,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边志新,2012)。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可以看成是管理会计和信息系统的一个集成,即认为是通过系统的现代化方法,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非财务综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等处理,来满足各级管理者对企业各个环节一切经济业务活动计划、控制与反馈的需求,以帮助各信息使用者作出一切决策的统一系统(韩东平,1999)。它可以满足管理者的不同信息需求;可以根据不同的客观环境,帮助管理者建设相吻合的激励机制,以促使企业各层次的工作人员更好地完成任务;与此同时,还可以进行风险分摊。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目前,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作为ERP软件中的一个子系统,独立于ERP软件,具有独特专一性,主要通过电子表格等辅助软件实现决策管理功能等形式存在。现在市场上出现的生产厂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以SAP、Oracle为特征的国外ERP软件供应商,以用友、金蝶为首的自主研发本土化ERP软件供应商以及以海波龙为代表的专门财务管理软件供应商。
三、国内企业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典型案例
(一)烟台万华预算管理信息化在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后,烟台万华与时俱进。为实现公司未来3I国际化战略,解决企业资源分配问题,其首先进行预算管理,建立全预算组织和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成立相应管理委员会,引进先进的预算编制工具;然后结合公司内部战略规划、经营计划、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需求,在数字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对预算管理体系进行革新,实现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烟台万华预算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实施历程是规范化预算管理,即基于Excel表格辅助软件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制定预算管理制度、设置预算管理岗位执行相应职责等;预算管理与信息化初步结合,即引入OracleHyperion预算管理软件,简化手工操作、提高效率、实时考核并实现预算编制精细化;预算管理与ERP系统融合,即采用SAP软件覆盖预算管理循环的全过程,再与SAPERP软件集成,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李俊彦、耿云江、何玲,2012)。烟台万华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及时,实现了公司战略与业务计划以及预算的动态联动,使得公司战略目标得以科学地、合理地、量化地贯彻落实。第二,使得预算管理的“全员、全额、全程”得以实现,全员参与,思想行动高度统一。第三,搭建了融入企业现金流、业务流、信息流和人资流的管控平台,实现信息高度共享,数据高度集成,为公司提供实时、快速、高效、的信息保障。第四,信息化作为实施预算控制的有效手段,通过各系统集成,可以实现预算的事前控制和执行的事中控制,以推动目标的达成和对业务的约束。
(二)许继电气
成本管理信息化由于受到公司内部实施的部门绩效评价体系EVA与其成本体系无法兼容和外部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许继电气不得不开始寻找更好的成本体系取而代之。因此通过需求分析和意见采集后,许继电气确定实施ABC(作业成本法)来确定成本信息和实现其战略目标。许继电气实现成本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思路是先厘清各事业部的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再选择部分事业部进行试点后,在许继电气实施;把ABC理论模型建成电子数据系统,选择软件公司设计作业成本管理软件,系统生成产品成本报告(潘飞,2008)。通过许继电气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方便适时地进行成本查询、动态地控制和有效地分析企业成本,对未来成本进行预测和规划,为企业决策者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过程中对预算成本、实际成本、计划成本的分析和控制,可以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与此同时,还能够满足内外部不同层面的成本信息需求;能够提供变动与固定成本、可控与不可控成本、闲置与非闲置成本等不同分类标准的成本信息。 四、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现状
纵观上述两个国内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典型案例,可以直接分析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1.企业对管理会计信息化重视度不够目前,在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范围还没有实现全覆盖,只有一些现代化程度高的大中型企业或集团才实施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例如一些上市公司(王大江,2012)。而中小企业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够深刻且没有给予重视,又由于自身的弊端和发展的阻碍,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有着一种望尘莫及的感慨。因此,管理会计信息化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并不理想,许多中小企业并不实施或极少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使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受到阻碍。
2.管理会计信息化程度不高数字化时代,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已进入各个领域。基于国家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得到飞速发展,并且惯性地认为财务核算重要,轻视管理会计。此外,管理会计软件的功能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线性规划、非线性回归、投入产出模型等管理会计的公式和模型无法应用(陈宏丽,2013)。另外,戚啸艳、胡汉辉、赵红英(2006)对ERP效能进行个案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管理会计功能信息质量满意度显着逊于财务会计,客观地证实了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低的事实。
3.管理会计理论与企业经营机制不匹配如今,全国各地各种行业类型的不同规模大小的企业众多,其自身经营理念和机制的设计也大相径庭。而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已经实现其根本转变的企业少之又少,企业的责、权、利并没有真正统一,缺乏相应的激励、监督和约束。部分企业只重视眼前效益,忽略可以借助管理会计规划、决策与评价能力来站在战略层面上关注长期目标。因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程度与企业管理水平相关,所以管理水平较差的企业即使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也难以得到其应有的效果。
4.会计人员水平不一据财政部统计,中国目前已拥有1400万财务工作者,其中80%的人在从事财务会计记账等基础性工作,但在中国需要既懂财务知识又具有战略决策思想的管理型会计人才竟达到300万的缺口。现有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财务管理专业水平不高,在实务中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推广受阻。
5.管理会计信息化所依赖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目前,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相配套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考评系统等的不完善使内部控制在责任会计方面流失于形式,相应环节的调整和流程的优化十分欠缺,建立的速度和进程缓慢,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弱化了管理会计的作用并限制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王昱,2012)。
6.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原模式并存正如许继电气从开始变革企业管理到实现作业成本法(ABC)管理会计信息化这一过程中,公司起初实施ABC时,考虑到此方法的新鲜性,一直是处于尝试和实验阶段;然后进一步应用,采取先局部后整体的推广方法,给大家一个过渡期与接受期;为弱化不适应性和谨慎性原则,将原有模式和新方法并存(崔国萍等,2012)。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症结之原因分析
管理会计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的应用时间也尚短,所以企业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必然会受到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不同系统差异性短板的制约。
1.外部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与所处的外部客观环境,国家经济走势、习惯做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息息相关。大环境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和市场经济完善的过程,管理会计信息化需要一个从适应到融合的中间期以达到齿轮的啮合。此外,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也会为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意见,规范管理会计行为,而我国相关体系的建设仍待调整与完善。
2.内部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具体对象是企业自身,故企业内部环境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作用是为企业管理进行规划与提供决策和预算与绩效评价,其首要目标是实现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内部环境决定着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推广。
一是企业管理者、管理会计信息化执行者等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效果的好坏与否,一定程度上与企业领导者对其态度相关。懂得管理会计知识,具有卓识远见,并愿意花费巨资进行研究与建设的企业人,可以实现系统的兼容并提高企业价值。
二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技术支持和设备等投放也决定着管理会计信息化进程的快慢。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与信息系统的使用程度首先使企业进入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时代,在此基础上较容易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
三是企业经营理念和模式的定位及其内部岗位与职责的设定深深地影响着管理会计的应用。如注重成本的控制、预算的管理、绩效的评价、长期的经济效益、国际化的战略等,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就将会被推到核心位置。
3.不同信息系统间的差异性鉴于国内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为响应号召和自身对利益的追求,目前已有许多企业开始将多种不同的应用系统引进企业管理中,例如OA办公自动化系统、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因为我们正处在信息化发展的初期,所以这些系统可能使用了不同的开发技术、来自不同的软件厂商、启用的时期不同,导致了系统间兼容性差。需要系统的使用者再投资研发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信息数据链。此外,软件供应商之多、企业引用管理会计系统方式的不一样、开发技术标准的不统一,导致了来自不同系统的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等基础数据的不统一,阻碍了信息化前进的脚步。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应对策略
经过上述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在国内典型案例的介绍、应用现状的总结和实施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分析,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建设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对
策略。 1.构建适合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其中法律环境是重要的外部环境,加快市场经济的转变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形成适合管理会计信息化成长的良好培养基础。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作用只有在健全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下才能实现,其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才得以有效地运行。
2.营造适合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内部环境为管理会计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应从企业文化、企业人才、资金保障和内部控制体系四个方面来完善。首先,构建一种正确的可以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上至股东、董事下到每一个员工都正确地认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感受先进管理理念带来的氛围,接受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价值取向;其次,储备足够的管理会计人才,提供综合素质,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功效,将其带到企业管理的制高点;再次,提供强有力的后台资金保障;,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供管理会计信息化赖以生存。
3.开发统一的企业信息化系统技术平台目前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共存多种应用系统是无可厚非的事实,并且未来较长时间内会保持下去,没有一种系统可以在任何情况下替代另一系统。不同应用系统带来的系统整合、基础数据统一等问题需要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化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平台。
4.实现XBRL技术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集成与融合eXtensibleBusinessReportLanguage(简称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是基于互联网、跨平台操作,专门用于财务报告编制、披露和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基本实现数据的集成与较大化利用,资源共享,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是XML技术。XBRL是在财务报告信息交换和提取领域的一种应用,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数据,尤其是财务信息交换的近期公认标准和技术(王晨葳,2012)。通过用标签标记财务信息和用模块生成格式化资料,来直接传递给使用者或读取成另一形式进一步处理,实现一次录入、多次使用。如今,XBRL是一种广为接受的数据传输标准。企业的各种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通过XBRL工具的处理,可以很便捷地转换成各种文件形式的文档。例如Word文件、PDF文件和HTML文件等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促进同一信息的财务数据在不同的计算机平台、软件开发商以及财务信息使用者间共享,实现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源自由转换,跨平台操作。将XBRL技术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集成与融合,在信息资料的收集、计算、分解、追踪过程中,由于引进XBRL技术,可以得到各类标准和统一的文件。该过程主要是通过分类标准编辑器、实例生成器、转换器和校验器处理数据来实现。其中分类标准编辑器用于编辑基本和扩展的XBRL分类标准;实例生成器根据分类标准和数据信息生成XBRL实例文档;校验器主要校验各XBRL实例文档是否符合XBRL规范;转换器则是进行XBRL文档之间的相应转换。经过XBRL工具此番流程处理后,管理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便捷地收集、查阅、量化信息,实现各类型的数据资料自由转换和跨平台管理。
信息化论文:信息时代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论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教育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
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 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 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多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育目标和内容
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信息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变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体技术将广泛应用,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从软件数据库中选择并提取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加以组合安排,供辅助课堂或学生自学使用。这样,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人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得力工具。
1.多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1)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多媒体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自主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作为用户、学校和学习者个人,只要拥有多媒体终端机,就可以从公用网络的资源数据库中,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确立。
(2)结构化发现式学习:多媒体营造出了由学生控制的发现式环境,这种发现式环境允许学生在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探索和检验假设,他主要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解释和运用材料,信息技术的这些运用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取信息社会所需的问题解决技能。
2.多媒体技术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有效
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能不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这种继续教育不仅有助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技术更新、技术进步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可能通过办校、办班来解决(尽管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大量的却要依靠在职自学或远距离教育来补充和提高。而后一种途径,又正好可发挥信息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的优势,使学习者不仅可通过多媒体终端机,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且还可通过电信大学和模拟训练,来获取某方面的系统知识,强化与提高某种技能,从而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和有效。
(三)网络教学日益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在我国日益普及,人们在尝试网络通信的同时,也想到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出现了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①开放性;②协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实时性;⑥个别化。
由于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因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1.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
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展的矛盾。
3.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种媒体信息,学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经费和人力建设管理自己的媒体资料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机会享受“名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着名图书馆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近期的信息和资料。
4.有效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开展网络远距离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远距离教育将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学习者不仅在课堂看或听远距离传输来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课堂的景象,听到教师的讲授,或者看或听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声像材料,并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间完成,所需要的教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较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5.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检索更加方便。教师坐在家里就可向国内外查询与收集到所需要的研究资料,不必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推广和交流成果效率更高。不仅可广泛而迅速地推广与交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而且能科学地对研究项目进行辅助设计与模拟,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计算与整理,地研究结果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使研究周期大为缩短,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大大增强。
总之,信息技术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给当代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长处,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品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信息化论文:我国加入WTO与政府信息化的建设论文
政府公务员在“e政府”里处理公务,企业开始以“e企业”的姿态登上市场竞争的舞台,老百姓以“e公民”的角色生活在“e社区”,学生到“e学校”学习,大家都生活在“e地球”上。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同时进行的,而且是相互影响的。可以说,信息化直接促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又使得信息化得到进一步加强。
对于政府管理和政府服务而言,电子政务的兴起、发展和逐步完善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为构建电子政府,实施电子政务而争分夺秒。实施电子政务不仅能够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效率,优化政府职能,丰富网上信息资源,而且对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进廉政、勤政具有重要意义,代表了各国政府建设的未来方向。
我国即将加入WTO,为此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准备,这些都是必需的。但我们更需要注意到,所有加入WTO的协议都是由政府签署的,因此,这些协议的直接作用是用于规范政府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WTO的协议对企业没有直接约束力,企业只要遵守政府的法律法规,就没人找你的麻烦;如果有人找你麻烦,政府应该出面保护你的利益。由此看来,在应对WTO的准备工作中,除了我国企业的大量工作以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政府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应对WTO,除了不断的审视我们的企业做了哪些准备,更要问一问我们的政府准备好了吗?这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目前应对WTO的重点所在。
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为了应对WTO的挑战,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而电子政府的建设和不断完善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电子政府应用的不断深入也是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渗透,政府管理的信息化日益深入,电子政府就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提出并首先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得以实施。可以说,电子政府是信息技术和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或中期,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政府信息化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电子政府的雏形。90年代后期,多数发达国家逐步明确了自己的电子政府概念,提出了电子政府的目标和实现进度。目前,在新加坡、美国、芬兰等政府信息化应用发达的国家,虽然电子政府还在不断发展,但其基本框架已经形成,这一方面顺应了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生动范例,对于推动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美国为加速政府对公民需要的反馈,减少“橡皮图章”和工作环节,让美国公众能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政府,并能在一个政府网站站点内解决竞标合同和向政府申请贷款的机会。2000年6月,克林顿政府宣布“要在3个月内建成一个超大型电子网站——”。根据美国最近出台的《政府纸张消除法案》,美国将尽可能在2003年10月以前实现政府办公的无纸化作业,以使美国公民与其政府的互动关系实现电子化。马里兰州计划到2002年使该州政府服务的50%实现电子化,到2004年达到80%。其它州也有类似计划。一个包括联邦政府、州、市(县),覆盖各行各业的电子政务网络在美国逐步形成。
美国贸工部小企业和电子商务国务大臣帕特里夏·荷维特女士2001年初访华时说:“英国政府的目标是到2005年,所有的政府服务必须实现上网,目前这一目标已实现了三分之一。政府已责成每一个部门和机构制订自己的电子政务策略,并与有能力提供这些技术的公司建立伙伴关系。”
新加坡这个只有400万人口的小国,电子政务的发达程度举世瞩目。新加坡从1981年开始发展电子政务,如今已是成绩斐然。据介绍,到2001年7月,新加坡电子政府可以为其公民提供200项以上的电子政务服务。估计新加坡的电子政务每年可为其政府节省2300万美元。现在,甚至连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加拿大的一些省都以新加坡为样板来建设自己的电子政府。
日本在去年3月正式启动了“电子政务工程”。这项电子政务工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因特网等网络系统办理各种申请、申报、审批等手续,实施政府网上采购计划,该工程预计将于2003年以前投入实际使用。2000年9月下旬,日本首相森喜朗在国会发表的施政演说中,还勾勒出一个“e日本”的构想。该构想包括三大支柱:软(件)硬(件)兼施的信息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官民一体普及信息技术的国民运动,雄心勃勃的IT战略与IT外交。
信息化论文:信息化建设论文
信息化建设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小平同志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大力推进信息化,已经成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和推进大同的信息化建设,要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现代化,推动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各级政府行政效率和全社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我们深深认识到,搞好信息化,规划是前提,建设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管理是保障,应用是核心。我们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继续切实解决好这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坚持高起点规划,解决网络和信息滞后的问题。信息化建设和城市建设一样,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规划。我市是过去全国较大的煤炭城市,其上游型产业、资源型产品,决定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落后,面对新兴的信息产业,我们必须着眼于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眼光,战略的眼光做好规划,推进应用。要立足于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和基础条件,立足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面向应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互连互通的传输网络,构筑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会议、便民服务等若干应用系统,开发和建设具有自己信息特色的资源数据库,所有这些规划都是及时位的。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网络滞后,信息落后的问题。二、坚持高标准建设,解决建设不规范的问题。目前,我们正在实施政府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的决策,统一部署,稳步推进。有了高起点规划,还要有高标准建设来保障它的质量,在网络建设上,要建立统—的应用平台,重组资产、整合资源、优化资质,避免重复建设、投入割据和人才流失;在数据库建设上,要利于检索、利于追加、利于更新、利于创新:在软件开发上,以应用开路,要应用得体,应用方便,应用到位,尤其在事关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项目和对面向公众服务的办事项目上,要规范业务流程,简化工作环节,让企业和群众真正享受到政府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利和实惠。在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切实加快企业信息化和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三、坚持高质量培训,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取决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把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推进信息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创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训,要培养一支精干的高级管理建设人才;要培训—批复合型的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应用人才;要进行政府上网的应用性培训,在领导干部、在职公务员和广大职工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培训,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电子政府”的要求;要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工作,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全民素质。四、坚持高水平管理,解决管理滞后的问题。信息化建设是—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和基础性的工作,市政府还应成立一个层次高、有、专业性强的专门机构进行综合协调管理,使终端、网络、数据库既能产生出源、流、库各自的规模效益,又能发挥出对经济的整体推动作用。要坚持法制的原则,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依法推进;要坚持市场的原则,全社会投入,企业化运作,根据需求,利益驱动;坚持行政的原则,要面向发展,政府推动;坚持效能的原则,要健全组织,强化责任,提高效率,创新机制。五、坚持高效率应用,解决应用水平不高的问题。电子政务,数字城市,必然引起工作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要提高政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政务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关键是政府上网,加强应用。首先,推进各县区、各领域政务部门业务网上办公,不断完善政务网功能,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政府部门工作的性和办事透明度,最终推动政府切实转变职能;其次,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运用数字技术,重点建设和完善城市各类应用系统,在提升城市整体功能的同时,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第三,推动社会各项事业信息化,整合一批能够为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的公共信息资源,形成一批基础性、公益性的大型数据库,建设一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加快资源整合、共享、共用,提高全市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总之,我们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培训、高水平管理、高效率应用,解决规划滞后、重复建设、人才缺乏、管理不够、应用不足的问题,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让全市人民充分享受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信息化论文:关于信息化对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影响论文
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是在当今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情况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社会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是目前海淀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和问题,针对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大力推进之时,就信息化对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谈一些想法。
(一)以信息化为手段,加强了社会关系协调、化解了社会矛盾
1、信息化拓宽群众反映问题渠道,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信息化使有关部门得以及时了解民意和群众诉求,及时时间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工作,联系群众,深入开展联合接访,即时化解积案。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与政法委、维稳办、司法局、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及时通报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提前分析研判,及时依法处理,案后落实回访。
2、网上诉求做到及时快捷、公开透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非紧急救助服务部门构建在互联网、手机等上的反映问题平台向党委和政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的网上诉求方式非常便捷,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打破了传统的信访方式,建立了基于现代网络平台的反映问题渠道。通过信息化不仅使群众反映诉求方便简单,而且投诉内容和处理结果更为公开透明、及时快捷。更有利于党委政府掌握区域动态,辅助决策。基于其他信息化手段的诉求方式也为提升政府服务提供了渠道。我区搭建“随手拍、随时报、随时发”公众服务平台(手机彩信平台、手机客户端软件),目前已正式运行,公众通过智能手机就能随时反映身边问题,这拉近了群众和政府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提升了政府服务水平。
(二)以信息化手段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到联合执法的成效。在联合执法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部门众多,监管覆盖面广,如果不能够随时保持信息畅通的交流传递,不能够了解到上级和各相关地区的监管信息资源,不能够建立管理信息网络,就不能够保障联合执法取得满意的成效。
为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进程,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合肥包河工业区骆岗街道城管办积极与区城管局联系,引来“数字化城市管理智能定位通信系统”,快捷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数字城管”是近几年在通讯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融合gis、gprs、gps于一体,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利用独立的街道、居(村)二级网格,形成一套完整的融合考核数据录入、分类、存档、工作趋势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二级数字化指挥中心平台系统。同时,该系统可与公安、综治部门联系,监控并网,资源、信息共享。
(三)以信息化手段化解社会风险
政府建立信息、收集民意和舆论引导的网络平台,及时有效的化解社会风险。网络环境和网络媒体造成难以忽视的巨大社会影响,国家积极提倡适应新形势的信息平台,发展以互动为基础的舆论监测和引导措施。2011年3月3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报告工作时说,要畅通信息收集、报送和反馈渠道,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收集社情民意的新方式,及时地把握全局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努力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反映群众意见诉求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的重要方面。
国家鼓励党政机关发展微博为公众提供“微服务”。微博聚集了强大的媒体功能和社交功能,是与公众交流互动的良好平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交流会上,鼓励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更加开放自信地开微博、用好微博。要推动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积极运用微博,拓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和手段,及时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改进政府工作。
政府官员微博是官民直接交流的全新平台。2011年10月人民网舆情观察室在论坛上了首份微博政民互动案例报告,其中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名列“十大官员微博”榜首,微博粉丝过百万。蔡奇在微博中不仅时常对组织工作的相关问题答疑解惑,还推出“周末夜话”等栏目与网民们进行深度沟通。在“7.23”动车事故中,蔡奇更是一连更新30余条微博直至深夜,以及时、坦诚、公开的发声,在网上弥漫的一片质疑与不满的情绪中,赢得了难能可贵的理解与好评。
(四)以信息化手段促进部门工作效率
海淀区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在多年的工作中步拓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多方位整合政府资源、全方面提供服务、全天候提供咨询,推动信息资源整合、聚合和融合,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关村热线“96181”,形成集咨询、投诉、服务为一体的群
众及企业诉求受理平台,建立全新的政府服务体系,实现“热线惠民”、“热线兴业”、“热线强政”。通过建立监督、评介、考核等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推进了政府公共服务效率的提高。(一)以信息化推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建立多方位、多角度的公共服务体系。
1、建设基层信息化采集体系,应对人户分离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人、财、物在快速流动,人户分离现象急骤增多。人户分离现象的存在,是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户籍登记制度跟不上脚步、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的产物。
为了应对人户分离的现状,需要加强对实有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知道“房子里住什么人”,邻里之间要知道,政府的服务部门也要了解。这也是建设“熟人社会”的条件之一。应对“人户分离”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管理人户分离人员居住房屋租赁,保障他们享有相关民生服务。建立健全基层“户籍人口实际居住登记”信息管理系统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保障信息采集来源单一,而且有助协调各有关部门工作,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有助于社区街道加强各类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2、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管理和共享平台可以有效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为个人积累信誉财富。个人信用体系是一套详细记录消费者历次信用活动的登记查询系统,这是在社会范围内构建发达的信用消费经济的基础,也是目前大力提倡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柱之一。个人信用体系对个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并随时记录、存档,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它采集、整理、保存个人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信用状况查询服务,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提供有关信息服务。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目的是帮助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信贷管理效率,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健康发展,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提供服务。同时,帮助个人积累信誉财富、方便个人借款。每一次按时支付水、电、燃气、和电话费,以及按时向银行还本付息,都会为个人积累成一笔信誉财富,可以用作银行借款的信誉抵押品,为以后获得银行贷款提供方便。
3、医疗卫生体系信息化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深化,卫生信息化成为提升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卫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够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药费用,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另外,信息化手段不仅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更提升了卫生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水平。
(二)统筹推进全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注重集约化建设。
1、在云技术支撑下,推动建立区级社会服务管理云中心。充分考虑各基层单位的共性需求,推动区域内的社会管理领域共性平台——社会管理云中心建设,在区级集中建设区信息化软硬件设施;为保障信息安全,在区级社会管理云中心集中存储社会管理信息资源。通过项目技术审查等手段推动区级社会管理云中心的应用,提高软硬件设施、服务资源的整合服务水平,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的整合效益,避免重复建设。
2、减轻基层单位负担,推进落实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标准规范。推广关于人、地、事、物、组织、民情等社会管理基础数据规范、管理规范,制定社会管理信息资源采集与共享相关制度,推进建立基层采集应用、区级整合服务、上层汇总管理的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模式,建成统一采集、共享和利用的分工责任机制。
(三)以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为介质,推进指挥中心多系统平台建设。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已经初步搭建完成,进入试运行阶段,该系统搭建了社区、街道(镇)、区三级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平台和建立社区(村)、网格内部“微循环”、街道(镇)“小循环”、区级“大循环”的平台运行和问题解决机制。整个系统的运行机制与中心非紧急救助服务系统、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和视频调度系统的运行机制基本一致,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涵盖了全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和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十个类别的问题,在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运行中,中心要充分考虑系统平台的整体建设和运行机制,制定统一的系统平台运行机制,建设集约化高效率的统一运行平台。
信息化论文: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组织方式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剖析了当前审计组织方式存在的不足,结合__省审计厅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组织方式创新的有益探索,提出了重视并加强数据管理,较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形成“大兵团”作战优势;创新审计技术手段,集成信息化作业优势;推进精细化管理,严控审计工作质量等优化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组织方式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
关键词:信息化 审计组织方式 创新
审计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以及审计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组织方式创新是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现代审计管理、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审计工作一体化、审计信息共享的必然要求。
(一)不能很好地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一是审计计划管理方面。未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的审计计划管理数据库,也未对审计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管理,造成“重复审计”和“审计盲区”同时存在,审计计划缺乏连续性,随意性较大。
二是审计业务实施方面。审计系统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数据信息尚未充分共享,职能型组织如审计数据分析团队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各行业联网审计还未有效铺开,全国审计“一盘棋”大格局的构建滞后于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三是审计审理工作方面。事后资料审理模式较多,审理时间滞后,未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在线审理、动态掌控,不能及时发现审计组现场存在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条件下审理工作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二)不能很好地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
一是安排审计项目时各自为政。未能做到打破处室界限、统筹规划,“一盘棋”意识不强,人才资源整合不够。不利于信息交流、共同合作、建立学习型组织、取长补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
二是审计人员长期只能接触同一类型的审计。审计中受固有思维的束缚,仅注重揭露本专业领域的问题,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反映问题能力缺失。不利于审计人员熟悉精通其他类型的审计业务和提高全局观念,影响审计工作宏观性功能的发挥。
三是审计项目执行时,时间紧任务重,审计力量相对不足。审计人员疲于应付审计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审核,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更新审计知识、方法和手段,去深入研究、打破常规、思考创新。
(三)不符合信息化条件下组织形式扁平化的发展趋势
一是容易形成职能孤立,组织目标被淡化。当前的审计项目逐步呈现出大型化和复杂化的特点,通常要求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合作,相互配合。但当前整个项目的目标则往往被忽略,参审的各个部门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分工领域的审计,习惯各自为战,人力资源整合的效果受到影响。
二是跨部门的协作存在一定困难。国家审计对象愈加复杂,对队伍素质、技术手段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项目组长需要将跨部门的专业人才集中起来,组成高效团队,实现预期目标,而当前跨部门的协作交流存在一定困难。
三是不符合组织形式扁平化的发展趋势。传统审计组织运行方式中审计组行政隶属责任关系、自上而下的协调分工决策、松散型的组织管理、各自为政的格局已不符合组织形式扁平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组织中间层次被压缩,信息传递距离缩短,从而有效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及性,推动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发展。
(四)不能很好地适应审计项目大型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要求
一是审计资源整合不够。国家审计机关每年都进行大量的审计项目,涉及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多种类别。其中涵盖或者涉及的大型专项审计项目的内容或因不在其审计范围,数据和材料被搁置一旁,未进行重点关注,浪费了信息资源,而大型专项审计项目启动时又重新进驻被审计单位,造成资源使用重叠,浪费成本。
二是组织协调不到位。目前大型专项审计项目组织时人力资源分散,重要信息上报不及时,漏报情况屡有发生,致使一些重要的行业或领域信息资料不完备;沟通不畅,信息不能够充分共享,导致重复研究已解决的问题。
三是审计过程控制力较弱。审计组的组长或主审无法了解和掌握审计项目的全部信息,对审计过程的控制力较弱,可能影响其管理与决策的正确性和及时性,甚至造成项目管理上的盲区。
近年来,__省审计机关主动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紧密结合审计工作实际,以审计工作需求为导向,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动力,以信息资源共享为依托,以人才队伍素质为根本,结合实际在审计组织方式创新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一个中心、两条通道、一个平台、三个依托”为框架的审计项目组织方式。
(一)构建一个中心,实现对审计项目的统一指挥和调度
一是充分利用OA(审计管理系统),构建一个全省统一的指挥中心对审计项目进行统一指挥和调度,对各参审审计组实行扁平化管理。省厅在OA中建立审计项目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各参审审计组统一从省厅OA中下载项目信息包,建立审计项目,使审计项目组织管理更加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
二是充分利用OA、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的交互功能,加强对项目审计的指挥调度。通过审计项目统一指挥中心,管理者可随时查阅审计工作底稿,了解各参审审计组的工作情况和进度,分析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及改进意见,下传到各参审审计组执行,控制审计质量和风险评估,加强对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统一指挥,实现对各参审审计组实时工作调度与掌控,使审计工作更有针对性,也保障了各审计组政策法规、定性依据、处理原则的统一。
三是充分利用OA、AO交互功能,及时反馈审计情况。审计实施中或结束后,参审审计组上传的现场资料存放在对应的项目资料库中,便于管理者对各参审审计组的审计质量、审计风险进行适时复核与系统评估,为实现对项目的统一组织管理提供了保障。
(二)利用两条通道,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全程监控
一是利用因特网打造日常事务性信息通道。该厅在互联网上以BBS论坛模式建立审计专栏,设立审计动态、政策法规、典型
案例、相关软件、交流园地等栏目,为各审计组提供交流平台和技术支持,指导审计工作更好地开展,该做法得到了署领导的好评。二是利用远程拨号网打造重要业务数据通道,实现数据的分发和相关保密性要求较高的信息传递。该厅在厅机关邮件系统中为审计项目设置了专用邮箱,不在审计局域网覆盖范围时,各审计组可通过拨打专用号码连接到省厅局域网,将保密性要求较高的数据信息传送到专用邮箱,由项目负责人定期查收和回复,保障了重要业务数据的及时传送和保密处理。
(三)搭建一个平台,实现对审计数据的集中式处理< (三)搭建一个平台,实现对审计数据的集中式处理<>< (三)搭建一个平台,实现对审计数据的集中式处理>< (三)搭建一个平台,实现对审计数据的集中式处理>< (三)搭建一个平台,实现对审计数据的集中式处理>< (三)搭建一个平台,实现对审计数据的集中式处理><>
针对审计项目涉及部门多、专业性强、数据量大、部门间存在关联性的特点,省厅以AO系统为支撑建立统一的数据处理平台,按照统一指挥平台下达的指令完成审计所需数据的采集、转化、分类、处理、存储与输出,建立审计数据库,对各类审计数据进行规范化、结构化、关联化、空间化的处理,加工和整合各类基础数据,实现对分散海量数据的集中式处理。
一是利用AO联机版对数据进行集中切割转换。由省厅牵头,采取通过审计专网访问数据服务器、多台单机同步作业或分步作业等灵活多变的形式,按照审计工作需求,集中开展审计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关联分析。数据统一采集后,运用AO联机版对数据进行切割转换,反馈给各审计组,由各审计组针对数据分析结果结合业务情况开展审计调查。同时,该平台还可汇总各专业审计组分析成果进行挖掘推广,上下联动,紧密联系,充分共享分析结果。
二是建立审计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集中汇总分析。建立被审计单位信息数据库,动态掌握各类被审计单位的总体状况,实现全过程、多方位的多点监控,达到数据管理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信息化条件下审计项目组织,其关键是要科学处理大规模财务业务数据。该厅针对审计对象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数据库及相应软件,实现对大数据的快速分类、汇总和对比分析。
(四)建立三个依托,实现对审计组织管理的有效保障
一是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自金审工程实施以来,全省共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1亿多元加大硬件、软件建设力度;部署OA和AO系统,实现了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稳步推进审计数据中心建设,建成审计数据中心、审计数据备份中心、国家审计交换中心__分中心,构建了一体化应用工作平台。
二是提供高技能的人才保障。通过普及型培训,多岗位历练,“自培、自考、自认、自发证”的计算机中级培训三种方式,全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工程”。该厅坚持从实际出发,近几年每年安排一百多万元的培训经费,分层次、多形式、滚动式开展计算机培训,全员计算机运用水平大幅提高。
三是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该厅从制度机制入手,通过制度导向,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建立以责任为核心的目标管理机制、以统筹为手段的整体联动机制、以激励为目标的考核通报机制,先后制定出台了《__省金审工程应用系统部署实施管理办法》、《__省审计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OA与AO软件应用考核办法》、《__省审计厅关于印发2012年至2015年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任务及责任单位的通知》等一系列规定、办法和制度,使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各环节得到了规范。
(一)重视并加强数据管理,较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
一是做好源头管控,保障审计所取得数据的真实客观、完整。国家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为国民经济、社会建设保驾护航的作用,能否在社会公众中具有性和公信力,均取决于国家审计所采集和掌握的数据是否客观真实、完整。
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数据采集和分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国家审计机关要加大对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对不同渠道、不同格式、存储在不同环境的审计数据进行多方位采集与保存,整合大数据资源,建立审计云数据存储、分析、管理平台,对审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保障;同时也要强化安全意识,为审计数据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加强权限管理,增强风险防御能力。
三是资源共享较大化,实现审计信息的“共产主义”。要建立健全数据的融合机制,彻底打破各种影响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壁垒,打通信息“孤岛”。积极推进与各政府部门的网络互联,建立信息互享机制,及时获得审计所需的各种信息,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实时监控能力;建立被审计单位信息数据库,动态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总体状况,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年度的大数据处理,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和充分利用,满足不同层次的数据应用需求;建成集领导决策支持、审计业务支撑、审计办公管理、审计信息共享为一体的基础数据库平台,以实现审计机关之间、审计现场与机关之间、审计机关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
(二)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形成“大兵团”作战优势
1、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规划,提高综合作战能力。实现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组织方式的转变,需要有一支既具备传统审计所需的知识技能,又具备计算机审计理念和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因此,必须根据项目信息化审计的要求,盘活“存量”,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按照“一专多能”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人才培训,深化AO系统应用,选派审计人才到其他专业领域,进行多部门、多岗位锻炼;用好“增量”,打好“人才引进”持久战,逐步打造一支具有专业胜任能力、业务精良、素质过硬、勇于开拓创新的审计团队,提高综合作战能力。
2、打破系统内部职能界限,在人力资源配置上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审计对象日益大型化、复杂化,审计内容可能同时涉及投资、金融、环保、经济责任等诸多领域,因此在成立项目组时,必须打破系统内部职能界限,统筹调配,统一安排,并根据审计人员的能力专长,合理分工,充分挖掘每位成员的潜能,优势互补,构建高效的审计项目团队。
3、充分利用外部审计力量,形成合力效应,扩大审计覆盖面。一是可适当引入外部审计资源,创新购买社会服务模式,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协审;二是对于内部审计力量较强的部门和单位,利用内部审计力量开展审计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吸纳工程造价、金融、计算机等行业专家加入审计组,为业务工作开展提供专业意见与技术支持,提升审计的深度与公信度。
(三)创新审计技术手段,集成信息化作业优势
及时,不断完善和优化审计技术创新环境。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审计技术创新是适应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审计监督能力的重要途
径;要提高认识、创造条件,为创新人才的创造性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其能创新、敢创新、愿创新。第二,本土自创和模仿移植优势集成。整合审计技术资源,可适当借鉴发达省份审计技术创新已有的经验和做法,在此基础上坚持本土自创,研发和设计符合我省省情的审计技术方法,以实践检验创新、完善创新,使各种计算机审计技术与审计工作现实更加紧密地贴合,保障技术创新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如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搜索定位污染企业、计算工程量和运输距离、测量不规则区域面积、确认工程造林数量;运用卫星遥感技术、航空测绘、超声波测厚、电波测距等专业技术,以及将诸如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及物联网等尖端信息技术与审计实务相结合,提高审计管理和决策水平。
第三,加大新型审计技术的投入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审计技术的投入,在制度、经费、考核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为审计技术创新提供制度支撑和经济后盾。如建立审计技术创新情况通报制度,对创新进度和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定期通报;加大信息化工作情况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的比重,以“倒逼”机制鼓励、引导各单位主动开展审计技术创新并推动计算机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对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二是强化新型审计技术在审计业务中的应用,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实现信息化技术向审计成果转化;各项技术都要力求满足审计业务和管理的实际需要,能够对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业务和管理起到实际的推进作用。
(四)推进精细化管理,严控审计工作质量
1、树立精品意识,积极营造追求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氛围。要让审计人员切身感受到精细化管理带来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广泛开展争创精品审计项目活动,营造氛围,使审计人员自觉树立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每一个审计项目,把工作做实、做细。
2、细化审计程序,有效落实精细化管理措施。一是建立完善的审计计划管理数据库,采用滚动式方法,科学合理地编制审计计划,有的放矢地确定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确保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审计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二是信息化环境下采取的计算机审计方式的程序性、逻辑性较强,需要审计人员实施标准化的审计作业流程,防止错误的递延。三是加强复核和审理工作,确保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将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关口前移,实现全程在线法制审理,确保审计工作客观公正。四是严格质量检查工作,确保审计工作的成效性。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方法,分季度对完成的审计项目进行集中点评,在下一个项目审计中扬长避短。
3、实施动态管理是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方法。以年度审计计划为导向,以项目为单位,从审计实施进度、审计处理处罚到审计成果转化等方面对各项目动态情况进行在线全程跟踪管理,有助于项目组及时掌握审计项目进展情况,统一进度;有助于及时解决审计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纠偏矫差;有助于审计组之间统一标准和认识,统一处理;有助于各参审审计组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信息共享;有助于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统一落实;有助于加强对审计项目的管理,提升效能。
信息化论文:会计专业毕业: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及其意义
--> 会计专业毕业: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及其意义
摘要:近几年信息化在企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速公路这种大型的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对于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影响较大,使会计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高速公路企业;信息化;会计
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管理是企业行之有效的一种内部控制方法,在一个企业里会计的职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在进行核算时,货币是其直接的操作对象,直接联系到企业的盈利与亏损,会计的财务核算能够正确的指导企业的经营方向以及经营策略的制定,高速公路是一项大的工程,其中的会计职能更加重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会计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是几十年前的形式了,目前的会计管理方式形成了一个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信息化工作模式。
一、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职能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中会计的职能主要包括高速公路经营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对于高速公路经营的核算主要是通过货币的运算,以及对结果进行统计、确认、分析、记录等步骤,对高速公路的经营情况做一个连续的系统的分析,通过在核算中发现的问题,来对高速公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监督职能就是针对高速公路中的每个和经济活动有关的项目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能够按照计划预定的程序进行,对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些经济活动作出监督,保障其合法性和规范性。
二、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根据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可以把我国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单机应用时期、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局域网单项应用时期、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时期。
1.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单机应用时期。
高速公路多是国内的大型工程,会计的早期管理时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高速公路企业为提高工作效率而进行的生产管理的电子化过程。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电脑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在电脑的不断普及下,企业抓住了电脑能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便利,所以在公司的管理中就引入了计算机,其中会计领域深受益处,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会计行业的整体面貌,或者说计算机让会计的工作方式从一个形态进入了另一个形态,电子技术使会计的工作效率更高,并且结果更为,会计是企业的核心部分,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就是整个高速公路快速运转的推动剂,在更为快捷的财务预算系统下,高速公路的施工进程得到很快的提升。所以说这个时期可以说是高速公路会计信息化的初始阶段,虽然技术不成熟,但是却给高速公路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帮助。
2.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局域网单项应用时期。
对于高速公路的企业里,有着多个机构和部门,所管理的事物繁多,采购、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安全检查等等多个方面的管理都需要高速公路企业来承担,这样就为单机的电子会计系统提出了挑战,众多事宜已经不再是单机的会计模式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高速公路里会计就从单机电子信息系统向着局域网进行转型,这个时期中高速公路会计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职责,而是一个由多人组成的系统的职责,整个信息网的系统中分工明确,每个会计负责不同的区域,再由总的会计对上述的各个部分进行整合结算。这样就完成了高速公路会计的由单机向局域网系统的转变。
3.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时期。
这个阶段的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管理的水平就非常高了,这个集成的信息化的系统中,能够对整个高速公路企业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密的核算和严格的监督。这个时期的会计信息化是不断按照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而发展来的,具有系统性、性、性、完善性的特点。这个时期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大型的智能化工具,可以自动的对高速公路中每个施工的环节进行把握,做出科学的预算,为企业找到最有效的施工设计方案。现在很多软件开发公司开发出了多个企业会计管理的软件,实用并且安全,这是高速公路企业得以更为快速发展的有效工具。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在近几年已经非常的完善,然而随着高速公路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改变,会计的信息化也会不断的升级,随着企业对会计的要求做出新的改变。
三、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1. 信息化在高速公路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意义。
对于高速公路这种大型的工程建设,核算是企业良好运营的大事,尤其是工程成本的核算,整个高速公路的设计、建设、施工、护理等都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每个活动都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本,高速公路企业也是市场经济的实体,同样也要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获得利润的较大化,科学的高速公路企业核算系统就为这种企业利益较大化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促进企业核算的性和高效性。成本核算、支出和收益核算永远都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也是企业能够得以继续正常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高速公路企业资金预算系统,这个工作过程正是会计的职能之所在,会计是高速公路企业中资金运算管理的直接参与者,这就需要会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而信息化系统就为这个体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个平台使企业会计的管理核算工作更加的便捷,更加的方便,信息化的实现多是靠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固有的特点就是、快速也体现了出来。信息化对于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意义一方面就是在核算模式的升级,计算机使整个企业的数据运算系统能够的进行,节省了人力,同时也节省了时间。
2. 信息化在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监督中的意义。
监督是企业中会计的又一大职能,财政是企业运作的主要风向标,会计则是对风向标做出统计和计算的人,会计对高速公路工程流程中的每个细节做出统计计算,这种统计计算也可以说就是一种工程监督,会计会对工程资金细节问题进行综合整理,哪边出问题都可以反映在会计的统计计算结果中,尤其是像高速公路这种大型的工程中,有人会觉得工程大很难做到管理的,所以就会打工程的主意,这些都逃不过会计的法眼。信息化对于
--> 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意义另一方面就在于监督管理上的便利。信息化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运算系统,更是一个科学的监控系统,能够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反映,在高速公路企业的监督管理中我们可以应用相关软件,对企业进行全程的检测,当会计的计算出现异常现象时,软件就能及时做出提醒,这样就不至于像以前一样,即使存在问题,被会计计算出来,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分析软件导致问题不能被发现,给企业带来危机时才被人们注意。信息化在会计的管理中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信息化对现代企业的意义重大,尤其是高速公路企业的会计经营管理这一方面,在给会计的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可以对整个市场的行情做出分析和判断,能够带给会计及时手的市场信息,这些都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所以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信息化管理有重大的意义。
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论文
摘要: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然而我国企业的财务信息化仍处于会计电算化的核算层面,无法满足企业对于管理的需求。因此,本文总结了现有财务信息化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从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和业绩评价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管理会计信息化必将成为财务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给出了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管理会计;财务信息化
我国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从探索发展到政府推动发展再到市场化发展三个阶段。如今,经过了三十余年的探索,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要前提。企业管理和信息化也作为两大热门话题在企业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想高效地使用资金,实现企业价值较大化,有效且及时的信息支持必不可少。然而,一些企业对于财务信息化的理解仍然不够,简单的把信息化理解为用计算机进行账务处理,只是把财务人员从手工做账中解放出来,并没有体现出财务信息化的作用。还有一些企业集团内部各分子公司信息系统没有对接,大大降低了企业整体的信息处理效率,这样企业非但无法高效地进行管理,还要花时间对各分子公司的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因此,把信息化应用到管理上,用管理会计的视角对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进程进行改进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响应国家对管理会计的需要,财政部在2014年了《财政部关于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的任务。信息化作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深化改革的基础性工程,在各个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那么,如何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推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正是本文致力研究的方向。
一、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管理会计理论是管理会计形成、完善和发展的基础,要想在管理会计视阈下对财务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就必须了解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现阶段,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以权变理论和价值管理理论为主,基于此来进行本文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是一种基于经验主义学派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其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必须根据所处环境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权变理论的产生让人们放弃寻找的、普适的管理行事方式,转而相信必须应地制宜地处理管理问题。权变理论十分重视组织对所处环境的适应性,我们可以把这种适应性划分为选择性适应、交互性适应和系统性适应三个阶段。选择性适应,即根据组织当前情况,针对性的选择某一方面进行强调,比如对于一些才发展起来资源不足的企业,应当强调提高资源利用率,较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管理效率与效益。如果说选择性适应是对组织内部环境进行适应,那么交互性适应就是对组织的外部环境进行适应,比如企业应当及时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提供新的合适的产品和服务。系统性适应则是整体的适应,综合内外部环境有机的进行管理,从而保持对环境的适应。
(二)价值管理理论
价值管理理论核心内容主要是价值链分析、价值流管理以及价值管理。价值链分析是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企业有许多资源、能力和竞争优势,如果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又无法识别这些竞争优势,因此通过对企业活动分解来考虑单个活动本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价值流管理是把整个企业解构成若干条价值流,企业的管理和业绩考核都沿着价值流进行,通过对每条价值流进行不断改善,实现精益化生产管理以提高企业效益。价值管理是基于资金的时间价值的一种财务管理理论,该理论主要强调未来现金流贴现的重要性,通过计算资金所产生的时间价值来对企业价值进行的计量和描述。
二、从财务信息化到管理会计信息化
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网络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组织内部网络的搭建以及各种信息化系统的引入使得现代企业的管理效率迅速提升。信息化的发展在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同时也给现有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带来了新的目标与挑战。为了跟上现代社会高科技发展的步伐和在飞速变化的客观环境中生存,企业必须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和提供的资源来提高企业的综合营运能力,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现有财务信息系统的不足
现有的财务信息系统主要是基于ERP的模块化程序,其覆盖面主要是针对企业核算层面的财务会计问题。本文在之前的研究中曾对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过调研,发现企业在实施财务信息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处于核算层面,达不到管理的高度
国内的会计工作大多都是对事后进行核算,基本涉及不到对事前进行分析以及对事中进行控制。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本可以将财会人员从繁杂的报账、算账工作中解脱出来,让其投身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强化财务的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然而,在对湘电股份的调研中,其11家子分公司,有10家实现了如总账报表管理、应收应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基本的核算功能,而对于成本费用管理、预算管理和资产动态管理等分别只有4家、5家和1家分子公司能够实现,这大大限制了其管理功能,失去了财务信息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积极意义。
2.财务信息化建设进程不同步、脱节
企业集团在财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分子公司都是齐头并进的,往往是各分子公司各自为战,使得各分子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不同步、脱节,最终导致同一集团下的分子公司之间无法做到财务信息共享,使得财务信息滞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大大降低了信息的使用效率。还有些分子公司生成的财务信息不系统、不完整,根本就无法有效利用,使财务信息化大打折扣。在我们的调研中,湘电集团的11家分子公司中有5家认为财务信息得不到有效利用。
3.忽视了环境因素对财务信息化的影响
财务信息化所面临的环境因素主要是一些能够对财务信息化进程产生推动或抑制作用的社会环境,这些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管理理环境,它们能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财务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转必须具备相应的环境条件,如信息化会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企业领导对财务信息化优越性的充分认识和重视。只有具备上述条件,财务信息化才能在财务管理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带来的优势
管理会计信息化可以看成是管理会计和信息系统的一个集成,即认为是通过系统的现代方法,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非财务综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等处理,来满足各级管理者对企业各个环节一切经济业务活动计划、控制和反馈的需求,以帮助各信息使用者做出一切决策的统一系统。它可以通过预算管理信息化来掌控企业未来的规划与发展方向;它可以通过成本管理信息化对供产销一系列流程进行监控,帮助管理者优化企业生产活动;它还可以通过业绩评价信息化对客观环境的变化进行反馈,并据此帮助管理者制定战略目标。
1.预算管理信息化
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瞬息万变、企业的经营范围跨度较大,这给预算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预算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对预算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信息化管理和反应,以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反映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企业为了让自己所拥有的有限资源能够得到较大化的收益,预算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起点,通过对环境的分析和企业战略的把握充分研究预测市场的需求,再通过对需求的考量从而延伸到科研开发、生产成本和资金收付等各个方面,最终以预算报表的形式来体现未来的经济运行计划。这一过程需要体现出企业从计划到控制的各个环节并基于此来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和成果进行规划,从而把事后核算变为全程监管控制。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需要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实现预算收集和预算编制、预算上报和预算批复以及预算控制和预算分析3个层次的功能。然而实际的情况是我国企业在预算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并没有获得普及。2013年,在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和元年诺亚舟合力做的一项针对大型国有企业的调研中,仅仅只有4成的企业完成了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如果连大型国有企业在预算管理信息化这一方面普及率都不高,那我国企业的整体应用情况可想而知。
2.成本管理信息化
在企业间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成本的管理控制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企业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难以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系统可以给企业提供一个能协调、计划、监控和管理企业各类成本发生的集成化系统,是中国企业由传统成本管理迈向精益成本管理的必然选择。对成本进行管理,其目的无外乎降低成本、加强对生产环节的控制、减少浪费。在价值管理理论中,我们提到了价值链分析和价值流管理,而成本管理的重点也正在于此。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原料进行记录和标识,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形成单独的标签,从上游的供应商到企业生产过程再到下游的销售进行全程的监控,从而让企业能够从头到尾的掌握生产的全过程,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就能实时了解到原料的消耗、产品的入库等生产活动。利用价值链分析,把这整个生产过程分解成多条相连接的价值链,对每一条价值链的成本数据进行综合查询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再用历史成本进行预测,最终优化生产过程、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从而达到精益化生产的目标。然而,尽管信息化能够给成本管理带来巨大的推动力,我国目前在成本管理的应用领域,信息化的实施效果却不甚理想,特别是在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等领域,以财务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功能为主流的信息化应用大多是不成功的。
3.业绩评价信息化
且客观的业绩评价是对员工努力付出的认可,能激励他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贡献。就目前而言,信息系统在业绩评价领域的单独应用比较少。尽管对于平衡计分卡有专门的信息化工具,但很少在企业获得应用。较大的原因是对于业绩评价的一些先进方法,无论是平衡计分卡还是EVA,对数据要求相对简单,一般手工就可以完成。但是一套完善且适合企业集团的业绩评级及激励体系是集团财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企业组织内部关系是否成熟的判断依据。业绩评价信息化的建立,可以对信息系统中的各类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把业绩评价与财务、顾客、学习等各方面联系在一起,使传统的考核型业绩评价转变为企业制定未来战略的执行工具。绩效评价其实也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馈,良好的绩效表现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企业的发展状况良好,人才储备充足,处于上升期,因此可以制定扩张的战略计划。而绩效表现不佳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发展状况恶化,人才流失,处于衰退期,应当制定收缩的战略计划。总之,能够把业绩评价纳入企业信息系统,并将其利用到能提高企业管理效能高度上的企业毕竟不多见,但是对于大型的企业集团来说,这应当会是必然趋势。
三、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
随着企业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组织层级越来越多,组织内部关系越来越复杂,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变慢,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只有依赖管理会计信息化对企业所掌握海量信息的高度控制才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信息孤岛和管理效率问题。尽管有一些企业在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上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业绩评价体系,但是,总体来看,我国企业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仍然十分有限。因此,要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我认为首先从国家层面上必须要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会计体系,对西方的管理会计理论我们可以参考借鉴,取其精华,但不能实行拿来主义复制,必须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一套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为今后的管理会计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从企业层面必须提高企业管理层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加大对企业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从侧面体现出了企业对管理思想的贯彻程度,如果企业管理层对管理会计不够重视,没有把它上升到战略应用的高度,那么企业的财务人员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管理会计知识也无法在企业中施展出来;从员工层面要加强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财务人员一方面要不断的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更新,了解会计前沿知识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另一方面要拓宽自身的专业视野,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务能力,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就是对企业内部的海量信息进行管理,并从中挖掘出对企业有利的信息从中寻求企业价值的较大化。与财务会计不同的是,从时间维度来看,财务会计是面向过去的会计,反映企业过去的经济活动,而管理会计是面向未来的会计,反映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以“现在”为界限,而突破这层界限,掌握“未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林志煌 翁书亚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信息化论文:高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论文
摘要:
高职院校基建档案记录着一所高职院校产生,发展和不断壮大的整个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基建档案的保存管理工作是一份值得人们下功夫去做的,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的高效率性在高职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也得到了体现。本文将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在基建档案保存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给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
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发展步伐很快,高职院校的迁徙和重建等工作已经成为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会面临的问题,在高职院校迁徙和重建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基建档案的建立,保存,审核等工作,信息化技术能够很好的帮助高职院校完成基建档案的管理,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基建档案管理工作时都会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或工具。
1我国高职院校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有四个。一是不能合理理解档案信息化管理,我国高职院校的相关负责人不能正确理解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基建档案管理的领导人员和普通工作人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很多高职院校基建档案工作的领导人员不能正确地认识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意识不到信息化管理对于基建档案管理效率的重要影响,这种对高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认识的不到位,导致领导人员并不重视高职基建档案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硬件更新以及软件升级等。其次,很多高职院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一线操作人员由于不重视基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以至于在处理基建档案资料时不够认真,出现不合规范地保存和归档相关基建档案的电子资料。二是高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有待提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基建档案管理方面存在无依据可循无标准可依据的问题。三是高职院校进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不够坚固,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匮乏,技能不过关。四是高职基建档案管理过程中信息的利用率较低,很多高职院校基建档案管理虽然采用了信息化的手段,但是由于并没有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致使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使用对于基建档案管理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
2改善高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现状的措施
2.1正确对待高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首先,基建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层应该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优势,通过了解这种信息化管理模式基建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人员会重视起高职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并积极引进先进的硬件设施来保障高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领导层的正确意识还可以逐渐传染给其下属的工作人员,使实际管理基建档案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正确对待高职基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其次,基建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正确认识,可以促使他们积极学习对基建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技能,减少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的失误,提高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2.2做好高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建设
高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建设能够以书面的形式正式让员工们意识到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在进行高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建设时,一方面,应该考虑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以及相关行业的标准,制度要求应该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保障基建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管理时所遵循的是正确合理的标准和制度要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规范一些在建项目和工程负责人的职责和态度,这些手中掌握高职院校原始基建资料的人员应该配合基建档案管理部门的合作,不应该以各种理由拒绝基建档案管理部门对于相关资料的使用要求,这种横向的协作机制可以提高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3提高高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
无论高职院校基建档案信息化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是如何的先进和发达,工作人员是进行基建档案管理的实操人员,这有这部分实操人员的专业技能满足要求才能真正使信息化手段发挥功效。高职院校的基建档案管理部门在招聘和吸引基建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时,应该严格考核这些人员在高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过关,只有对高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达标的人才可以接受。此外,对于从事高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在职人员应该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这些基建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扩展他们的眼界,让这些从事高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在职人员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不断创新。
2.4积极建立高效的信息资源系统
为了解决高职基建档案管理过程中信息的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应该积极建立高效的信息资源系统,提高高职院校基建档案管理的效率,可以通过构建电子化数据库以及增强网络环境的运行效率。首先,高职院校基建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建立一个信息完整的电子数据库,信息完整的电子数据库不仅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有效的检索,而且可以增加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高职院校为了构建一个信息完整的电子数据库,应该至少进行三种电子数据库的建设:高职院校全部基建档案的电子版数据库的建设,高职院校内单个建筑物的基建档案资料的电子数据库以及高职院校子系统的基建档案电子数据库,这三个数据库的建设能够使高职院校的基建档案资料以电子形式进行存档,既保障了基建档案资料的完整,又使得基建档案资料的保存条理清晰,高效便捷。其次,高职院校基建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完善网络环境,网络的使用可以提高相关人员对高职院校基建档案进行查阅和远程传输的便利程度和速度,以便于及时对相关的基建档案资料进行保存和管理,在日后进行基建档案的检索和审阅时,也不用对纸质的基建档案逐个进行处理,可以说这提高了大多数高职院校进行基建档案管理的工作步骤。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完善高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的策略:端正高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对工作的态度和认识,做好高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建设,提高高职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积极建立三个基建档案数据库并完善网络环境。
作者:钱琳琳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化论文: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论文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人事档案管理的水平,不仅人事档案管理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而且为人事档案的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中分析了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同时对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途径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
人事档案 信息化管理 必要性途径
近年来,信息技术开始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应用,这不仅有效的提升了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水平,而且为什么各单位人事档案信息管理提供了的保障。将人事档案管理技术与信息化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加快推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这不仅是人事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能够更好的将人事档案在人事工作中重要作用发挥出来,为人事档案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1.1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人事档案利用率的提升
人事档案作为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不可或缺的重要工某些人,其是对个人信息的真实记录,而且与每一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人事档案还是单位人事部门对个人进行管理的重要凭证,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在单位选拔人才及干部队伍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人事档案利用率的提升,特别是当前人事档案使用频率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加快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更具有必要性。
1.2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人事档案管理效率的提高
长期以来在档案工作中一直采用纸质载体进行保管,而且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也都是手工的方式,档案管理人员不仅工作量较大,而且工作效率很难提高。通过将信息化技术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应用,只需要将个人信息数据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就可以反复对其进行查阅和使用,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自动对档案信息进行分类、提取和加工,不仅工作效率得以提高,而且数字档案更易于保存和查询,有效的提升了档案的利用率,同时档案管理成本也得以降低。
1.3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必然趋势
信息化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从档案管理的改革工作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信息化发展作为档案管理改革的总方向。在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充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更好的运用当代科技新成果和管理新手段,通过对人事档案各类信息进行编辑、管理、存储和检索,提供更及方便的人事档案信息利用,加快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步伐。
2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途径分析
2.1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意识
在当前社会知识信息进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意识,更好的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手工管理的方式,这就需要加快向数字管理进行转变,确保人事档案接收、传递、存储和利用实现一体化,确保人事档案信息共享的实现。在当前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电子档案作为人事档案信息和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好的使人事档案为人事管理工作提供品质的服务,利用科学、先进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高效化,确保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的提升。而且在信息化技术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应用时,不仅提高了档案查阅的效率,而且档案内容也得以更加丰富,实现了人事档案的无纸化阅档。
2.2加快人事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
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虽然在信息的查询、检索、统计、及名册和表格的快速生成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在正常对人事干部进行提拔及考察时需要对其政历、组织鉴定和考核材料等内容进行查阅,这是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无法提供的。所以需要进行全文数据库的建设,有效的提高人事档案利用的效率,通过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虽能进行人员信息的查询、检索、统计、分析,并能快速生成各种名册和表格,但组织、人事部门在选拔、考察干部时经常会查阅其简历、政历、组织鉴定、考核材料等内容,这些则是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无法提供的。为深化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人事档案利用工作的效率,满足利用者的需求,保护实体档案,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一个全文数据库,利用者通过屏幕就可以方便地查阅并按要求摘录打印了。建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人事档案信息服务网络,以实现单位内部管理部门、单位之间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全国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2.3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动态化管理
人事档案的管理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统一模式,可以不断的充实本人的一些个性资源,使档案材料和信息得以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同时现在人员流动性较大,所以需要加快人事档案信息的更新速度,使之与人员流转的速度相协调,从而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的动态化管理,完成人事档案信息的电子档案的建立,使现代化手段在人事档案信息动态化管理过程中得以有效的建立,从而有效的提高人事档案的使用价值。
2.4加强网络建设,构建信息平台
在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构建完善的人事档案网络管理体系,各单位人事档案可以通过局域网进行联接,确保干部档案网络化管理的实现。而且人事档案网络管理体系构建以后,有利于提升人事档案管理效率,为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为了能够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则需要人事管理机构要进行信息中心的设置,做好人事信息化管理的指导和技术支持工作,更好的对人事信息流动渠道进行规范,履行好人事信息收集和的重要职责。人事信息资料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而且人事信息资料量较大,并且呈现动态的变化,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人事信息库,并将人事信息库与人事档案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实现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的统一,有效的确保人事档案利用过程中信息的性和实时性,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语
在当前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相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了能够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好的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则需要加快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和优化,加快推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为人事档案更好的服务于人事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凌玲 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水文局
信息化论文: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
【摘要】
企业人事档案主要记录了企业职工的详细信息,为企业未来发展选拔人才提供了参考。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业一直运用传统的方式来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管理效率比较低,而且难以充分发挥出人事档案的作用,已然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为此,企业需要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来管理人事档案,以便能够为企业、职工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企业人事档案 信息化管理
企业采取信息化的手段来管理人事档案具有非常多的优势。比如企业领导能够在档案信息系统上直接查找职工信息,而省去了人工查找的时间。另外,信息化管理方式能够实现人事档案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可以依据程序进行自动分类、自动分析、自动加工等,这对提高人事档案工作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1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1)缺乏完整性和适时性,未能在更广泛的领域运用。
早期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会根据相关规范来档案立卷折,仅注重如何妥善保管,把完整性和保密性作为重中之重,人事档案往往只是简单的材料堆砌与积累,并没有对员工档案信息展开更为详细的分析与运用,再加之,因为企业人事档案自身就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记录的信息可能与职工现实表现并不相符,或者有很多现实表现并没有及时的更新,形成综合性的信息材料,使我们无法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思考,更无法打开人事工作的新局面,致使档案使用效益甚微。
(2)目前在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中,缺档、断档和死档的问题时有发生。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有很多,例如认识档案管理人员更换而未做好交接工作,或者企业的人员流动较大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为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也不能使企业更好地掌握员工的动态和现状,不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制订与实施。
(3)管理方法落后,工作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纸张一直都是有效管理档案的主要媒介,但是随着档案内容的不断增加,各类档案的打印、整理、装订、保存和查询逐渐暴露出了一弊端,比如纸张长时间的保存之后,会出现明显的泛黄现象,而且字迹会变得模糊不清,查询期间,需要从很多的档案中进行查找,便利性差,同时难以共享。近几年,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人力资源部作为大型企业的核心部门,档案管理工作量越来越大,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逐渐陷入被动。
(4)一直沿用的管理体制阻碍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的管理体制将人事管理与档案管理分离以及纸制档案归档的滞后性使人力资源信息和人事档案管理脱节,从而造成人员数据信息不完整。
2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规范化、诚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事档案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凭证、参考和依据,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充分利用员工素质模型,用信息化建立、真实、详细、连续的人事档案,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与纸质化双轨制,提高人事管理水平,为合理使用人才,加强个人诚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帮助。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延伸,通过系统的合理设计和管理体制的适当调整,即可实现人事管理系统和人事档案系统的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个人信息档案和与之对应的规范化的人事电子档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具体表现如下:
(1)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中详细的记录了企业人员的各项信息,这些信息实时更新,并且咪每年都上报中央企业。这样中央企业要想了解某一个员工的信息,只需要查询信息系统即可。这不仅节省了人员检索档案的时间,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由于信息系统中所管理的人员信息都是近期动态的信息,企业领导可能随时了解到员工的表现情况,这对劳资管理意义重大。
(2)人事档案信息化之后,便于组织部门对企业部门干部进行考察。信息系统由于维护及时,泽人员更新快速,企业领导者能够随时查看员工个人的履历表,各个部门干部的变动情况。这样企业领导就能够掌握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情况,以此作出合理的人员调整。
(3)系统不仅支持多种格式的电子文档文件、图片文件,还支持音频及视频文件,对于某些重要工作或(档案)场景,可以录音或利用摄像机拍摄,生成音(视)频文件保存到电子档案中,从而使人事档案的记录更加生动具体。
(4)系统还可以对人事档案进行日常的管理,比如记录人事档案的借阅信息等各类信息。
3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中注意的问题
(1)进行数据整合。
人事档案记录的信息十分庞杂,而且前后所记录的信息者相距时间比较长,在记录的过程中,因为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事档案中信息中时常会出现差错,很有可能会出现前后不一致,或者出现相同的信息记录不同情况。所以企业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前提条件就是做好信息数据的整合工作,保障所获得信息是正确的信息。这项工作十分繁琐,需要花费非常长的时间,尽管如此,也需要人事档案信息建设者努力做到这一点,因为人事档案中所记录的错误的信息没有任何的意义,而且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2)转变管理思路,努力做到人事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相结合。
目前我国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和人事管理分别由不同人员进行管理,有的是两个部门管理,这样在档案收集、信息录入及档案移交归档案方面就存在诸多不便,笔者认为:人事及档案管理应该统一管理,实现从人事材料的收集、录入、归档及管理的一体化操作。
(3)注重培养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政治业务素质。
虽然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人依然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为此,企业定要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训,以使其能够掌握的人事档案信息管理技术,知识层次更加深入。因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特别强调责任,为此,企业必须着重对管理人员进行政治业务素质的培养,以使管理者拥有非常高的政治觉悟,拥有政治责任感,并且具有一定的政治辨别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内容之一,企业充分的重视,这不仅有利于企业未来发展,也能够为人事档案管理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企业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转变管理思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以使企业人事档案管理能够与时俱进的发展。
作者:刘波 单位:赤峰热电厂
信息化论文:信息化环境下医院内部审计论文
1识别医疗信息系统风险
为了合理的识别医疗信息系统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当了解医院的信息系统环境。
1.1了解信息技术在医院中的运行环境
该院搭建的医疗信息系统平台包括:医院信息系统(HIS)为收费、检查、门诊及住院等活动提供服务;临床信息系统(CIS)收集处理临床数据;此外还有LIS、PACS、电子病历系统、叫号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电子点餐系统和科研教学系统等等分别发挥着其各自的作用。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了医院的各个主要业务流程,不仅为病人和医生服务,更为医院管理提供支撑。医院信息系统平台的搭建,一般都得到院方的广泛支持。
1.2了解搭建医疗信息系统平台的应用程序、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硬件设备
首先,为该院服务的软件品种较多,各个软件间存在相互接叉读取数据的情况,有可能对数据库的安全稳定造成影响;其次,由于各个医院的专科项目不同,医疗就诊流程也存在着个性化的差异,导致所使用的软件以及软件所配备的应用程序、操作系统也存在个性化差异较高的现状,这可能会导致医疗成本的大幅度提高;第三,由于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医院管理,医院对信息化系统的依赖程度较高,对系统本身的安全性要求更加严格。另外,为了满足软件的运行,医院必须同时保障充足的硬件设备,例如电脑终端、大型服务器、保障设施(例如UPS)及交换机等,并负责维护设备的安全运行。此外医院还需提供的操作系统,例如主流的Windows和Linux系统等。
1.3了解医院对应用程序及软件的管理方式
为了有效地管理医疗信息软件和保障医疗数据的安全,该院要求各个软件提供单位派驻工作小组,长期为医院的软件提供外包管理服务。院方还成立专门的信息中心进行管理,信息中心制定了相应的信息系统管理规章制度,并对规章制度的监督、执行和有效更新负责。此外,为了监控软件和硬件的日常运行情况,一些专门的预警机制也被引入医疗信息系统的管理中。例如,网络运维管理平台的使用有效的监控各个软件应用程序、操作系统,以及服务器、交换机等硬件的运行状态及运行环境,在软硬件发生异常时提早预警,帮助软件工程师及时排查错误。
1.4了解医院信息系统实施是否有效地帮助医院提高运营效率
2评估识别出的风险
基于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的审计风险由3个部分组成。
2.1固有风险
信息系统的固有风险一般来自于系统本身的安全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在医院内部的广泛使用,有效降低了人为舞弊情况的发生。但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安全问题,信息系统设计造成的固有缺陷给医院管理带来了风险。首先,由于计算机网络本身容易感染病毒,受到攻击时会造成网络瘫痪;硬件存放环境不当,对大型硬件设备造成损伤引发宕机。在对医院信息系统高度依赖的环境下,软硬件存在的固有风险,会给医院造成重大的损失,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其次,由于软件工程师对医疗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缺乏,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的初始阶段往往存在缺陷,运行期间则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做反复的修改,此过程不仅增加了医院的成本开支,也会影响到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2.2控制风险
对医院信息系统的良好控制首先依赖于医院的制度规范执行。医院一般都设置专门的计算机信息部门,对医院的信息系统,包括软件程序、硬件设备和网络进行统一管理。该院在设立信息中心的同时,聘请软件开发企业进行外包服务,即由软件公司派驻专门的人员为医院的信息系统服务。如何平衡医院自主管理和对外包服务的依赖,给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因此审计人员在评价控制风险时,需要对医院自主管理能力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外包服务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其次,对用户授权的控制。信息系统在医疗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内部控制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用户权限的设置来完成。相应层级的管理人员都具有不同的授权权限,在不同的业务流程中发挥作用。但是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一个超级用户,超级用户对所有的医疗信息、目录和文件有的访问权,它是安装后及时个登录到服务器上的用户,可以添加用户并设置系统内所有用户的权限。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对超级用户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从而评价是否存在随意篡改数据的风险。此外,软硬件的成本是医疗信息系统建立并进行控制活动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软件成本主要来自于人工费用和知识产权费用。但是,软件公司在销售产品的时候,常常隐蔽其真实的人工成本,并将知识产权费用夸大。医院采购部门往往很难判断软件产品的采购价格是否合理;医院信息平台的搭建同样还依赖于大量硬件设备,医院往往需要采购大型服务器、交换机和UPS;为了保障硬件设备的良好运行,医院还需要考虑良好的存放环境,利用辅助设施,保障存放地点湿度和温度的适当;基于软件程序,硬件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有效管理考虑,很多医院为此引入了网络运维系统等非医疗信息系统软件,在另一个程度上增加了医院的系统购置成本。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在避免一味节约成本造成的信息系统搭建不完善的同时,避免为单纯追求效益导致的资源浪费。
2.3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信息化的普及,改变了传统审计的方法、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传统的内部审计通过执行控制测试和进一步审计程序,对财务报表的舞弊做出判断;通过对医院内部控制的了解,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帮助医院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等。医疗信息系统建立后,要求审计人员在掌握医疗管理流程的同时,还需要了解医疗信息系统中软件程序、网络和硬件设备等专业计算机知识,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内部审计。在缺乏系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审计规范不健全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未能恰当地施行审计程序,也会为医院管理带来风险。
3应对措施
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应当关注以下几点内容。
3.1将信息系统的哪些方面纳入审计的范围
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下,进一步审计程序应当将资源有效地集中于风险较大的部分。首先,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价风险的重要性。将后果严重的部分,进行重点关注,因此,在对医疗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之后,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对系统中关键信息点进行重点审计,例如对HIS中病人的主索引、收费明细记录、病历记录、处方记录等执行详细的审计程序;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关注特别风险事项,例如对于超级用户权限管理的审计;,内部审计人员还要关注细微风险累计的影响,如果几个细微风险累计产生的影响会对系统整体运行造成重大损失,内部审计人员则需要详细地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应对此类风险。
3.2采用怎样的审计方式对医院信息系统进行评估
与传统内部审计工作不同,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系统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因此除了传统的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外,内部审计人员还需要对系统中关键信息的数据库语言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利用审计软件进行信息化下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
3.3以何种频率进行审计
通常风险被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在被识别的高风险等级中,信息技术风险被认定为发生概率高且对医院的运行影响范围广,因此内部审计人员通常应当每1~2年进行1次审计;对风险级别和影响程度及范围均适中的风险点,每2~3年进行1次审计;对风险级别低,不经常发生以及影响范围和程度均不明显的部分则在每3~5年进行1次审计。
3.4针对医院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价
对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分别采取应对措施降低风险的影响程度
3.4.1固有风险的评估。
由于固有风险是医院在搭建医疗信息系统平台时无法避免的缺陷所造成的损失,内部审计人员无法控制此类固有风险,只能评估风险的大小。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估固有风险的大小,协助相关科室建立应急方案,一旦发现由于信息系统故障造成的问题,立即采用人工应急预案,有效地减少损失,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
3.4.2控制风险的应对。
(1)医院对外包服务建立有效管理体制。根据调查和实践证明,合理适当的外包,可以减少医院管理成本,节约人力资源。但是过多的将医院的信息系统管理建立在外包服务的基础上,同样也会给医院带来风险。如果关键的管理点均依赖于外包服务,那么就会造成权责不清的情况发生。因此,医院内部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培养医院内部计算机管理人才,平衡外包服务和自身管理的程度,对外包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是减少控制风险的关键。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帮助医院评价计算机中心管理制度是否存在缺陷,并提出相关建议。(2)对滥用超级用户功能的控制。由于超级用户的存在,人为从后台篡改数据给医院的内部控制造成隐患,例如,医生可以从后台修改已开出的处方和病历,不利于医院对已开具病历和处方的管理,极易造成医疗纠纷;财务人员也可能恶意的对系统中已录入的财务数据进行修改,或隐藏一部分财务数据,造成医院财务管理的风险。因此,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要关注超级用户的管理方法,严格控制其使用范围,以防人为恶意篡改数据。(3)加强采购环节的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分析本院的所有信息系统软件是否符合医院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评价现有软件有无浪费,以及由于信息技术快速更新造成的应淘汰软件仍然在续订的情况。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帮助建立完善的物流采购程序,对大型软件严格采取政府公开招标的形式,利用外部专家进行分析。同时,加强对成本的考察,软件成本大多来自于软件工程师的脑力劳动和知识产权,一般很难评估,内审可以通过相同产品的询价,比较软件给医院带来的效益等方式来评价软件是否应该引入。
3.4.3检查风险的应对措施。
(1)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由于医院信息平台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技术的培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对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硬件的基础配置有基本了解。(2)利用审计软件进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不是也不可能做到对信息系统知识的掌握,因此引入审计软件,做到医院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可以降低检查风险。选取适当的审计软件,将有利于医院内审人员有效地读取财务、工程以及其他所需的审计资料,帮助审计人员整理、归纳及分析相应的数据;在对信息系统安全的控制上,审计软件也可以通过对数据库日志的分析,对发生宕机用数据库语言进行筛选;同时,记录用户登录信息,选取关键用户信息进行分析,检查是否存在篡改数据的情况发生。
作者:唐菁如 单位:南京鼓楼医院审计办
信息化论文:内部控制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论文
一、会计信息化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变化
(一)内部控制的环境更加复杂
与传统的会计环境相比,会计信息化实现后,会计部门的人员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由专业会计人员组成的会计部门已无法满足会计信息化的需求,会计部门中还应新增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系统维护等相关人员。会计信息化不仅使传统的会计核算岗逐步转变为信息数据录入、凭证符合等岗位,会计部门的职能也由传统的核算型逐步向管理型转变。会计部门在参与基本工作的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参与到全新的业务活动中,如人力资源管理、参与各种决策等等,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在这种背景下,内部控制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二)内部控制的范围逐步扩大
信息化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给会计工作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也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尽管财务软件可以对各种凭证进行整理分类、数据分析并做出相关评估,但它却无法识别凭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因此,会计软件并不能代替固有的会计职能,会计软件的这种缺陷恰恰可以通过内部控制范围的扩大进行弥补。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使单位原本处于封闭模式的会计信息系统逐渐呈现出了共享性、分散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在互联网环境下,单位工作人员可以基于计算机平台上的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查询,使得内部控制范围也从原有的会计人员扩展到事业单位的所有相关人员。由此,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动,导致内部控制需增设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管控,所以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促使内部控制范围有所扩大。
(三)内部控制的要求不断提高
传统的会计资料由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类账簿及损益表组成,多为纸质资料,数据不易被篡改,内部控制比较容易实现,而且,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也处于较低的层次。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会计数据的载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有形”记录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不易被识别的“无形”记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相关数据基本上都需要依赖计算机进行阅读和查询,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数据,更可以轻易被修改,并且不易留下痕迹,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会计资料就存在更大的受到不规范运作的风险,因此,复杂的新环境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会计信息化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操作控制不严格
会计信息化的实现对事业单位在数据录入阶段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处理时,所有数据的处理都是以会计凭证的录入为起点。如果在录入阶段发生错误,就会对接下来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生成环节产生直接影响,倘若发现不够及时,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产生大量的工作,如果同时产生多个错误,那么找出错误根源的工作便是难上加难,这种情况在批量处理业务时最为突出。许多事业单位为了避免会计数据被任意修改,会对财务软件进行一定的设置,如数据一旦录入就不能再对原始数据、单据进行修改、删减,导致在找到错误根源后还需新增单据进行修正。这就需要事业单位要强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控制,以保障会计信息的性、完整性。
(二)存在系统设备风险
会计信息化下的系统风险主要指来自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方面的风险。硬件风险主要包括不可抗拒因素和人为因素,如火灾、停电、操作失误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计算机出现系统故障,严重者更可能导致数据丢失、系统瘫痪等问题。硬件系统还存在系统一体化、信息生成自动化、数据逻辑化等特点,内部控制都无法触及,所以一旦出现故障,损失会相当严重。软件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应用软件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由于会计信息化下,各种软件在运用于事业单位时存在着一些功能不足或潜在的软件缺陷问题,如软件的成熟性、稳定性、与事业单位需求的契合度上存在问题,这些都会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对内部控制存在潜在的风险。
(三)控制会计人员舞弊的难度加大
会计信息化后,会计信息以记录、文件等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上,实现了真正的“无纸化”存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会计工作中的签名、盖章转而被密码、口令所取代,而这些密码和口令极易被盗取或破译,数据一旦被篡改也不易留下任何痕迹。除了会计相关人员外,信息技术人员如果别有用心也极易产生越轨操作,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而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现有数据呈现出高度的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如果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单位的相关数据文件,并对其进行复制、伪造等行为,也会对单位造成巨大威胁。这些使得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单位的内部控制要应对各种计算机技术手段,防范舞弊的难度大大增加。
(四)缺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因为信息化的存在从会计核算过程到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再到内部控制环境都发生了质的转变,如果财务人员仍保持旧的会计处理方法,根本无法适应会计信息环境。而许多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虽然坚持定期参加会计培训,但是其在其他专业知识的掌握方面仍有欠缺。因此,单位要重视对新型会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使其在精通财会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熟悉事业单位会计软件的使用和管理,培养一定的风险意识,懂得内部控制和数据安全对事业单位会计系统运行的重要性。
三、完善会计信息化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强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控制
事业单位应设置会计信息系统的专用服务器,使会计人员通过电脑终端进行相关的操作。对所有岗位进行操作权限设置,使所有工作人员都做其职能权限范围内的工作。按照操作系统的工作内容,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可以划分为输入、数据处理、输出三个方面的控制:输入控制。输入控制作为控制环节的基础,只有控制好输入环节,才能保障会计基础录入的真实、完整和,因此,对于输入控制的把控必须对录入、授权进行严格规定。所有数据在录入后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校验,以保障数据输入无误;数据处理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往往是会计软件后台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的。所以控制的关键点主要集中在处理的环节控制、数据信息修改控制、数据有效性检验;输出控制。在此过程中,要经过相关授权才可以将数据进行输出,在对输出结果进行分析时,要对数字、代码、数值有效范围等内容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错误,经过审核操作后,生成标准化的报告,由计算机处理系统将数据发送给相关的操作人员。
(二)加强系统安全建设
要确保安全稳定运行的会计环境不仅要保障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同时还要确保财务软件的安全,财务数据和其他信息数据的操作安全。为了给计算机系统提供正常的运行环境,要严格限制无关人员接触计算机系统,要从源头上避免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被恶意破坏,保障会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障会计信息的可用性。及时,加强对计算机的保护不仅要保障计算机软硬件的安全运行,而且还要保障财务软件及其生成数据的安全保密性,加强网络病毒的预防管理,严格限制无关人员接近计算机,电源防水、防火、防盗,购买正版杀毒软件及时杀毒等。第二,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方面的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控制是事前预防性控制的关键所在,这种控制在会计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就应进行考虑。软件开发前要进行有效的可行性研究,总体框架的设计要定位在事业单位的实际流程需求上,建立有事业单位自身特色,整合事业单位所有经济资源的会计信息系统,财务软件的使用要有长效性,要有不断更新升级扩充的能力,要赋予事业单位自己修改软件的能力。
(三)加强风险管理
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着许多风险,如财务风险、软件风险、员工风险,如不重视这些风险,极易造成舞弊现象的发生。及时,建立单位内外各联网单位内网不可上网,主要用于保障相关财务数据的安全,财务人员的电脑不可私自上网,单位外网主要用于兄弟单位之间的联系,整合相关内部资源。第二,完善相关的会计制度,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合理配置,规范人员各种权限口令密码的使用,形成一个有效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第三,建立相关人员的相互监督和约束机制,完善计算机操作人员的相关授权,减少责任不明的现状,杜绝徇私舞弊的违规行为,保障会计信息的性。
(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技术时代,财务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模式下培养出的会计人员已经不能适应事业单位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做好相关内部控制建设的同时,加强对财务、计算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事业单位应提高会计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内部控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职业道德建设对会计从业人员显得更加重要。会计信息化系统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但也为会计人员徇私舞弊违规行为创造了新的条件。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避免发生人为的信息数据泄露等情况。其次,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会计专业技能.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适应会计信息化系统带来的冲击和变化。,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往往被的纳入了会计信息化系统,因此需要会计人员掌握相关的管理、法律、金融等知识,这要求会计人员.日常要不断进修,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核心工作,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决定着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会计信息化的实施给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内部控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唯有结合会计信息化的特点以及本单位自身的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相关的制度措施,才能使会计信息化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作者:王永德 李艳秋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信息化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信息化论文
1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合作社数量很多,但总体推进会计信息化的不多
截止2014年6月底,在常德市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合作社有2078家,新增合作社557家,创建省级示范社10家,申报部级示范社18家。以石门县为例,已经发展农民合作社190多家,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不到20家。多数合作社成员偏少,规模较小,无经济实力,服务层次低,无市场竞争力,缺少带动力。很多合作社理事及主要成员不重视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建设没有较深入的认识,主动申请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不多。更多合作社达不到信息化条件:年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上,净收入10万元以上。没有宽带网络,不能进行会计信息化。有的合作社因为产权关系、盈余分配等原因,不愿财务信息公开,不愿进行会计信息化。
1.2合作社财务制度不规范,或者制度执行不力,财务核算不健全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是国家为了具体指导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而制定的法律法规,是我国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照执行,并结合本社情况制定内部财务制度。但是根据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有少数专业合作社根本没有制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或者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与现实情况不相适应;有的合作社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对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随意性,执行不力,出现有章不循、责任界定不清的问题,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健康发展。例如有的合作社没有完整的财务账目,对如何建立会计账簿进行核算、如何纳税”一片空白。有的合作社把一年的业务堆积起来,找会计一两天之内把业务处理完,原始票据不合法,白条现象严重,被税务局罚款。有的合作社的成立初衷不纯,是以追求政策支持和信贷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目的,他们不愿意核算的太清楚,甚至人为的造假账来应付管理。受这些方面因素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核算想做到规范就比较困难。
1.3合作社会计信息化培训力度不够,软件的使用水平有待提高
在培训的过程中发现:(1)农民合作社会计人员电脑操作水平参差不齐。除了极个别的年轻的会计人员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其中大部分的会计没有财务软件使用的经历和经验,有少部分年龄偏大的会计人员甚至不会简单的电脑输入和操作。(2)培训时间过短。尽管在培训形式上有较大的创新,学员全程在机房参加培训,培训过程全程模拟学员的实际工作环境,可清楚地看到新中大财务软件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但受学员会计知识和电脑操作能力还有时间的限制,在一两天之内就学好这门财务软件显然是达不到目的的。(3)学员认识不够。少数学员对软件有抵触心理,认为手工做账也可以,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不愿动手操作,参加培训学习的时间断断续续,或有事请假,不能善始善终,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不理想。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发现学员财务软件使用中较大的问题是系统初始化未设置好影响到软件的后续操作:比如科目设置不合理、繁杂;凭证模板、个别功能模块未使用或不会用;有的甚至是业务处理错或者违规操作等等。
1.4合作社面临的缺人才、缺资金的困难将长期制约合作社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设理事长一名,理事长有权聘任经理以及财会人员。但是少数合作社理事长往往聘任亲属、关系人或者村里以前的老会计负责会计信息化工作。这些人员大都未受过专业的会计和计算机方面的培训,也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以致很难胜任日益复杂的会计信息化工作。再者,农民合作社业务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的业务处理量不是很大,很多会计人员因工资低不愿到农村工作。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有限、待遇不高,难以吸引留住专业人才,会计人员一年换几个,新来的会计人员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合作社会计信息化工作,培训都来不及,这些都无法改善目前合作社财务人员管理信息化技术水平偏低的现象,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2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2.1充分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创造条件信息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财务管理开始走向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道路,合作社也急需充实进来一批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业务能力强的财务管理人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会计信息化工作。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农村,并首提“农业必须强、农民必须富、农村必须美”,对未来中国农村做了前所未有的浓墨重彩的描摹。农民合作社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要走信息化道路。会计信息化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应用是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是必须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这既要求行业主管部门重视,也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者重视。行业主管部门要把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大力推行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者也要有前瞻性,抓住国家发展农业的大好时机,带领农民致富。澧县的锦绣千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理事长龚佑琼特别重视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花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该合作社规模较大,主动要求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合作社分工明确,下设农机服务部、技术培训部、成员发展部、综合信息部、采购配送部、农产品购销部、财务结算部,有专职服务人员46人、科技人才10人,大专以上学历占40%以上,其中研究生1人,本科生5人。特别是人才引进,在常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是少有的。对于不具备信息化条件的小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通过就近的多个同类合作社联营模式,扩大经营规模,拓展销售市场,降低经营成本,创造条件信息化。
2.2落实经费,保障农民合作社财务培训和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资金的高效有序的流通,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以自筹为主,财政补助和信贷支持为辅。会计信息化的投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需要硬件、软件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很多合作社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热衷程度不高,积极性不强是可以理解的。但政府政策扶持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力度增大,则会更快更好地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在常德市,石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是走在前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所需的硬件是免费的,每个合作社只要符合条件自己完成会计信息化建设、就可持交费票据到经管局办理农民合作社信息化建设补助拨款10000元。除了参加常德市经管局组织的会计信息化培训外,去年年底,石门县农经局又组织了一次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合作社管理人员专技培训,培训期间,所有学员对农民合作社基础知识、会计规范、规范化建设、会计信息化软件操作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系统学习,通过培训测试,大部分合作社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特别是财务软件的使用。
2.3编写合作社会计信息化培训教材,推行合作社财务管理软件
和市场上销售的其它商品化企业财务软件相比,新中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软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信息化来说,有很大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它是一款专门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而开发的一款会计信息化软件。该软件的特点是根据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制定成员账户核算,规范资金量化、盈余分配机制,完善采购、库存、销售管理,通过报表可直接查看总分类账、明细账和凭证信息。2012年,新中大与湖南石门县农经局指定的五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信息化建设协议,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措施,确定了湖南亚辉柑橘专业合作社等五家合作社为信息化建设试点合作社,试点工作完成后在全县合作社中推行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作由县农经局具体组织实施,主要包括社务管理、信息平台和财务管理三方面工作内容。现在石门县农民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完成的已接近20家,还有很多合作社也在积极报名申请中。为了进一步快速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信息化,运用软件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有必要编写一本农民合作社会计信息化培训教材,考虑到农民合作社财务人员的素质现状,尽可能把软件操作步骤讲得更详细、更清晰、更简单、更明了。让学员学习没有畏难情绪,上手快、让有其它财务软件操作经历的学员触类旁通的能力快。当然,在学习财务软件之前,培训有关计算机、网络、合作社法、合作社会计制度等基本操作知识是必要的。在培训过程中要严格考勤和考核制度,力求达到考核标准,一次没学会的,可多次培训,直到确实学会软件的业务操作为止。
2.4深入开展和指导合作社会计信息化、规范化、示范化建设,通过交流扩大示范带动效应
会计信息化是农民合作社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是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更是推进示范社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地农业、财政部门可举行“农民合作社会计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建设年”、“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题活动,积极开展针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让真正懂业务、遵纪守法、有能力、有执业资格的财务人员上岗,逐步完善合作社财会人员培训上岗制度。指导农民合作社按照《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建立健全成员账户制度,完善盈余分配制度,运用财务管理软件,实现会计信息化管理,记录和反映合作社生产运营状况和财务运行情况,计算和分析成员权益变动和年终盈余分配,按时、地报送资产负债表、盈余及盈余分配表和成员权益变动表,进一步提升农民合作社会计信息化水平。可选择辖区内会计信息化规范化做得好的省市级示范社作为试点,比如石门亚辉柑橘合作社、壶瓶山茶叶合作社,澧县的锦绣千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等都是会计信息化、规范化建设得较好的省市级示范社,通过交流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对一些不具备单独设置会计人员和设置帐薄的合作社,本着民主、自愿的原则,实行集中委托记账公司进行业务处理。显然,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惠民工程,市里要对主题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基层农经干部、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会计人员给予表彰,在全市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以此推动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信息化规范化健康发展。
作者:彭道琼 单位:湖南省常德财经学校
信息化论文:企业沙盘模型会计信息化论文
一、会计信息化的定义
会计信息化,即是指在现有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传统会计工作模式进行变革,深化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构建起会计信息与经济业务耦合而成的会计信息资源系统。会计信息化并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与会计相结合,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将会计信息与经济业务合二为一,进而解决经济决策中信息滞后等问题,从而让会计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会计沙盘模型的内涵
会计沙盘模型是由施先旺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率先提出,以沙的流动及其所引起的沙坑容积和沙堆体积的变化全程模拟所有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该模型在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动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企业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融合。会计沙盘模型及其三流融合的思想也恰恰与会计信息化打通信息与业务屏障的要求和内涵相适应。
三、企业向会计信息化转型的措施
基于会计信息化的要求与会计沙盘模型的核心思想,笔者将从企业制度架构与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来探讨企业应该如何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化。
(一)企业制度与架构
制度的革新是企业应对时展变化的重要保障。要想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化,企业的公司架构与制度必须与之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目前,在传统的公司组织架构中,财务部、会计部门大多是单独设立的,业务的发生则由其他的具体部门完成。实际业务部门与财会部门脱节的企业架构设计,使得部门间的信息传递缓慢,信息为业务服务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在信息化日趋深入的情况下,要想真正的实现三流融合完成会计信息化的转型,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这类信息孤岛问题。面对这样的现状,企业架构的重新设计就变得十分必要。首先,企业需要设立一个统一的部门,替代现有财会部门,对各个部门的财务资源与财务决策进行综合控制,同时安排人员对各个环节进行信息数据的管理。这样的改进能够大大缓解现有情况下业务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相分离的状况。与此同时,由于新设立的部门同时掌控了资金和业务,其行为也需要得到合理的授权和监督,企业需要设立另一个部门,在对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的同时定期对系统的运行进行维护,保障改革实施的有效性。通过这样的企业架构再造,为企业直接提供了从业务到财务的信息视图。这种垂直化的模块信息处理模式在提高运营效率的同时,也能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除此之外,全新的架构设计也有助于会计揭露隐藏在资金、业务和信息三大核心概念表象后的本质,实现真正的三流融合。
(二)企业人才培养
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如果大部分会计工作人员仅仅只能够使用相关的计算机工具,只关注于自己业务范围内的资金和信息,而对整个产业链信息的关注寥寥无几,会计信息化所能创造的价值和意义也远远不能实现。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人员培训体制,促使会计从业人员深刻理解整个企业的业务、资金、信息是一个流动的链条,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延伸会计工作人员的视野。同时,将沙盘模型引入企业培训机制中,亦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沙盘模型提出了“阶段所得”与“阶段所失”的概念,将企业资金运动分为供应、生产、销售、投资和筹资等五个基本环节,构建了一个基于资金运动视角的会计核算理论体系。将沙盘模型应用于员工培训,从动态的视角,将会计账户、借贷记账概念及规则用沙盘模型生动地诠释给财务人员,把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三流的融合展示出来,在促使传统会计思维逐步被取代的同时,也让财务人员在分析每笔业务时,能够从全局上充分考虑各部门资金的合理配置。这种“跳出会计做会计”的方法看似淡化会计处理,实际上是将会计从后台推向前台,从被动地提供信息,到主动与业务部门融合,最终达到对业务及时、精准的管控。这也正是会计信息化的精华之所在。
四、结束语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转型升级和发展,会计信息化也逐渐显示出了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要想要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化,绝不仅仅是配备良好的信息设备那么简单。只有当企业的架构设计、制度以及人员的素质等都能充分地与会计信息化相适应,一个企业才能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转型。
作者:周翔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