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中国石油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国石油论文:中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论文
一、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定义、范围
(一)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定义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是指在本企业集团负责人的领导下,在企业集团内部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企业集团实现其目标的一项独立、客观的保障和咨询活动。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经营。
(二)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范围
在企业集团内部,除了有核心企业,还有众多的紧密层、半紧密层和协作层企业,点多面广,特别需要内部审计来加强控制和评价业绩,因此内部审计的范围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审计要有重点、分层次。由于集团成员在企业集团中所处的地位各不相同,对各个基层法人企业的内部审计范围也就应该有所差别,而不应一视同仁,应该按照各基层法人企业在企业集团中所处的地位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内部审计工作。
1、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是企业集团的主体部分,是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重点,对核心企业应该进行审计。
2、紧密层企业:紧密层企业在企业集团中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内部审计也应该比较,但比核心企业的监督范围可以适当窄一些。
3、半紧密层企业:根据半紧密层企业的特点,主要是对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成本、利润及分配的真实性以及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4、松散层企业:松散层企业与核心企业只有互惠性的协作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由彼此之间达成的契约或协议来决定的。因此,对这一类企业仅仅只对其提供协作的事项进行调查,以及对协议合同进行审计。审计的范围相对比较窄,内容也比较单一。
二、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一)实施内部审计是企业集团内部管理的需要
随着企业集团不断扩大,经济业务不断复杂,管理层次更加多样,生产经营地点日趋分散,母公司管理监督子公司的经济活动更加困难,所有这些都要求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并独立于各职能部门之外,对各职能部门、分公司、办事机构的经营活动和经营状况等方面做出相对独立公正的鉴定,为企业集团管理者服务。
(二)来自外部审计和政府法令的要求
随着审计活动向深入细致发展,外部审计的业务逐渐庞大杂乱,工作越来越力不从心,一部分审计业务需要内部审计来分担。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求企业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将眼光向内,堵塞漏洞,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实施内部审计是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优化的要求
在企业集团中,不仅各法人企业内部存在着委托关系,而且母公司与子公司、总公司与所属职能部门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委托关系。这种情况下,内部约束与制衡机制就显的尤为重要,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在企业集团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实施内部审计是企业集团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
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是扭转当前我国企业集团效益低下,帮助其走出困境的要求。当前,我国企业投入产出比例低、经济效益不佳的问题十分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企业集团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损失浪费严重。扭转这种局面的措施有很多,完善内部审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部审计通过对产、供、销和人、财、物的经营状况和利用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可以帮助集团管理者节约支出,降低成本,减少消耗,增加盈利。
三、以石油企业为例,阐述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体制有待理顺
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体制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即各专业分公司、地区公司审计部门在中国石油审计部和本公司的领导下开展审计,审计人员工资、人事管理和工作经费由各公司负担;中国石油审计部的审计人员工资、人事管理和工作经费归中国石油负担。这样的审计体制虽然有其独到的可取之处,但是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在具体的审计工作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各单位领导从局部利益着想,为被审计单位说情或阻止部分审计结果如实反映的情况;部门、单位和个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影响审计工作的情况。
(二)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中国石油企业拥有内部审计人员2万余人,这里不乏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MBA等高级人才,加之近年来接收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审计资源较为充足,但是就总体来看,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尚不合理(多为财会、审计、工程人员,缺乏相关的法律、金融、管理人员),学历和职称层次仍然偏低,业务骨干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复合型人才较少(随着中国石油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涉足的海外项目也日趋增多,境外审计、IT审计等都要求审计人员不但要熟悉本专业必备的审计业务知识,而且又要熟悉外语和计算机),由此可见,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三)审计法律、法规、规章有待完善
中国石油企业的审计工作是依照《审计法》、《独立审计准则》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石油企业内部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作出审计评价和处理、处罚的依据也是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目前审计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条文规定过时;条文规定不够明确;对一些财经行为的判断缺乏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依据等。如《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已是1987年6月16日颁布实施的,《规定》中关于财经违法行为的许多规定,如今已不适用;对“小金库”问题的处理、处罚规定不够明确,审计实践中存在理解差异。
(四)审计工作的任务数量有待调整
目前审计项目任务是由中国石油审计部下达、各专业分公司、地区公司领导交办(含组织部门委托)和自定组成,中国石油总部和各专业分公司、地区公司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下达和交办审计项目任务,难免对各公司审计部门的人员力量、工作任务量考虑不够。如某公司审计处人数12人,2007年完成审计项目20项,审计项目完成数量在全系统中相对较多,但对该公司审计项目质量进行检查时,发现该公司审计项目审查深度不够,大部分审计项目反映查出的问题较少,审计意见内容简单。
(五)缺乏全程审计
按照审计实施过程划分,审计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三个阶段。事前审计为事中审计服务,即搞好审前调查和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其目的是指导审计实施过程;事后审计检验事中审计的结果,即撰写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对审计实施过程的检验,三个审计阶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事前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审前调查不充分
主要原因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的不透彻,包括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业务流程、内控制度等方面,致使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对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未进行初步评估,或者评估不充分,影响审计质量。
(2)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的质量不高
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是保障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审计工作的质量。目前影响审计实施方案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方案编制过于简单,审计重点不明确;二是审计内容不详细,操作性不强;三是分工不合理,审计责任分担不清晰。
2、事中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组对审计实施工作质量控制不严格
一是审计组成员对审计实施方案的理解程度的差异,工作中对审计实施方案的遵循性控制不到位,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审计实施方案的问题;二是审计组内部沟通不够,主审和审计组长对审计情况不能掌握,存在遗漏重要审计事项或隐瞒重要审计发现形成审计风险的问题;三是个别审计人员对审计技术和方法掌握的不够熟练,没有使用补充审计程序,影响审计实施过程的工作质量。主要表现在个别审计人员对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了解掌握不够,审前准备又不充分,待到审计碰到问题时,缺少对问题的判断标准,不能熟练的运用审计技术和适当的审计方法,有效地履行审计程序,抓不住审计重点,无法深层次地披露审计发现,而其他审计人员对其审计过的内容无法再次审计,形成重要事项漏审的风险。
(2)审理机构对审计实施缺少必要的质量监督
审理机构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审计程序、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方面履行情况进行审理,一般停留在对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发现进行核实,对审计结论的正确性进行确认层次上;对审计现场实施情况了解较少,难以对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情况进行评价,缺少对审计组审计实施的质量监督和制约。
3、事后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对审计发现挖掘不够,审计报告层次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目前,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因素除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外,另外还有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职业判断能力、业务能力的高低以及对政策法规掌握的多少与否,造成对审计发现挖掘不够,审计结论不,难以提出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降低了审计信息的价值,影响了审计报告的层次。主要问题表现有:
(1)文书格式不规范
不少审计报告的标题写成“关于XX审计的报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关于统一审计文书格式的通知》曾规定标题的正确格式应为“关于对XX的审计报告”。这里,“对”字不能少,“审计报告”四个字也不能分开。排版、字体、字号等均存在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
(2)文字功夫不过硬
主要表现在:①用词不当。在分析某单位经营状况时,一份审计报告这样写道:“XX年,该单位费用比年初计划增长了17%。用“增长”来形容费用显然不恰当,应改为“上升”。②说多余的话。一份审计报告的结尾这样写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审计组全体同志将一如既往、满怀信心地为维护公司的利益多做贡献”。这段话纯属空喊口号,与审计事项毫无关系,说了不如不说。
(3)审计定性不
某审计报告在对既包括超投资决算,又包括计划外工程的事实进行审计定性时,将其定为违规。这是不的,应分清工程是否属计划外,如果根本没有立项,那就应定性为违纪,不能含糊其辞。
(4)事实叙述不清
对某审计事实叙述时,没有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完整地说清,而犹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使人看了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份审计报告在叙述某单位存在账外料80万元,按照XX规定,属违纪问题”。让人看后不知道这些账外料到底是什么,什么原因造成的也不清楚。
(5)前后数字不吻合
如一份审计报告在介绍某单位经营概况时这样写道:“XX年该公司实现收入7.600万元,总费用及税金5.900万元,取得利润1.500万元。但计算7.600万元减去5.900万元可知,并不等于1.500万元,正确的应为取得利润1.700万元。
(6)工作底稿不健全
在审理中还发现,一些审计项目的工作底稿没有按规定编号,也没有按审计报告的叙述顺序排列,所附证据不充分等。这样一来,就给人混乱、模糊、定性依据不充分的感觉。
四、以石油企业为例,阐述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方法
(一)建立内部审计组织保障
1、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组织保障机制
内审的成功运作,首先需要制度健全、运行有效的公司治理。为此,应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合理设计经理激励约束机制、实现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明晰产权等方面强化公司治理。逐步实现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较高管理者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发挥其性。
2、建立审计项目负责制
建立审计项目负责制,就是要明确划分审计部门领导、业务部门负责人、审计项目负责人、审计人员各自的质量控制责任。建立项目负责制后,应选择有丰富工作经验、具有控制时间与工作能力、对其他审计人员有指导能力、和客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的人担任项目负责人。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所以项目负责人在授权范围内,从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到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结论落实、审计资料归档等业务的全过程负责,亲临现场承担大量的具体工作,针对审计问题及时调整审计方案,了解重大业务问题并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同时对授权履行职责的结果承担责任。审计部门领导和业务部门负责人也在更高层次上承担相应的质量控制责任。
3、建立审计业务督导制
建立审计业务督导制度,通过督导,可以保障审计师严格遵循专业执业标准,尽量降低审计风险。督导由项目负责人对其他审计人员的督导和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审计项目的督导两部分组成。项目负责人主要对现场审计进行督导,目的是帮助审计人员了解审计的目标,督促审计人员执行审计方案,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确定重要性和风险水平,为审计结论取得充分相关的审计证据,提出可行的审计建议。审计部门负责人的督导主要解决重大会计问题和决定重大审计问题或实施重要审计程序。
4、建立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分级复核制
审计工作底稿是反映审计成果最基本的载体,记录审计主要成果和查出的问题,为形成审计报告提供依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取证是否完整、引用法规是否恰当、审计定性是否,直接影响到审计报告。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完成后,在签发审计报告前,通过一定的程序、经过多层次的复核显得十分必要。在审计现场由项目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对审计工作底稿中证据不充分、定性不、表述不清楚的底稿要求审计人员补充、修改或重新编制,并签署意见;项目负责人复核后,提交给独立于审计项目的复核人员进行复核,复核审计人员看是否执行了审计方案、审计程序,有无重大的漏项或误差,签署意见后提交给审计部门负责人复核;审计部门负责人复核审计组是否完成审计目标、审计建议是否可行、结论和处罚是否等。通过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可以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可以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报告的复核审定是审计项日质量控制的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审计组现场审计结束后起草审计报告初稿,交审理人员审核后提交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形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以审计部门名义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征求意见后,审计部门修改和完善审计报告,提交主管审计部门领导审核签发。据此,审理人员发出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书。
5、建立审计质量评价制度
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是对审计全过程的评价。在审计开始时审计部门就向每一位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提供一份简单的“评价表”,让审计人员记录下他们认为对今后审计工作有价值的信息。如,特别有效或无效的审计程序、特别敏感的问题和时间安排等,审计结束后,将表格交给项目负责人。在后续审计前、审计结束后召开审计质量评价会。这时候审计小组对整个审计过程仍记忆犹新,因而得出的评价结果就比事后评价更为深入和,得出的经验教训也可以尽快运用到实践中。审计质量评价会通常由审计组成员、审计项目负责人或监督人以及审计部门负责人参加。审计评价包括对整个审计项目的评价和对审计人员的评价。对整个审计项目的评价主要包括审计方案的执行情况、审计目标的完成情况、审计工作小组的整体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审计证据的质量、预期的审计发现和结果。对审计人员的评价主要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工作的效率等等,审计评价结束后写出书面的评价报告并归档。通过审计评价可以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总结值得以后审计工作借鉴的经验教训,并以此考核审计人员业绩。
6、、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人员、项目负责人、业务督导、复核人、审计部门负责人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对不履行责任的审计人员,必须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制定奖罚分明、责任到人的责任追究制度,是落实和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保障,只有将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升审计质量,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二)坚持依法审计,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坚持依法审计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为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实施内部审计,按照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逐步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为达到这个目的,首先,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加强学习和培训,以熟练地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规范;其次,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控制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及责任制度,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维护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中国石油各级审计部门应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宪法、审计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审计人员熟练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做到依法行使职权、履行法定义务、承担法定责任,自觉用法律规范自身行为;增强审计部门内部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把法制教育与审计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强审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在审计部门内部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管理、依法审计的法治氛围。
(三)坚持全程审计,降低审计风险
1、事前审计
(1)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
审计目标是指开展审计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审计工作的方向。审计目标因审计项目不同而不同。审计内容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需查明的具体经济事项。审计目标决定审计内容,审计内容为实现审计目标服务。细化审计内容就是要根据审计目标的要求,有选择的确定需要查明的具体的经济事项。细化审计内容应该有确定的审计范围和重点,应该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
(2)突出审计重点
审计重点是指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大影响的审计事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要认真分析审前调查取得的资料,结合以往的审计成果,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线索,确定审计重点。
(3)确定审计步骤和方法
确定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原则是能够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具有操作性,并且能够减少随意性,避免审计资源浪费。每个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不同,决定着审计步骤和方法不同,审计步骤和方法具有多样性。由于对被审计单位情况变化较多,《审计工作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步骤和方法不一定都具有适用性。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实施情况,适时调整《审计工作方案》,进一步确定适用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4)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编制《审计工作方案》时,应当明确审计组长、主审及审计人员各自承担的责任,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审计人员在各项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同时,主管领导或相应部门应定期检查审计项目档案,对查出的问题予以通报,进一步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
2、事中审计
(1)提高对《审计工作方案》的遵循性
主要措施包括组织审计组全员参与对《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写;组织参审人员学习确定的《审计工作方案》;审计组长或主审对《审计工作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纠正等。
(2)推行审计工作记录制度和工作会议制度
内部审计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目前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是,没有充分完整的审计工作记录。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内部审计人员已习惯一般的审计取证和《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尽管审计取证和《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还存在许多不够、不够完整的问题,审计证据和工作底稿的复核、分析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但在内部审计人员心目中毕竟普遍有了基本的概念。
(3)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内审队伍建设。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学识、工作经验、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这些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要保障和提高审计质量,就要有一批合格的、胜任的、高素质的内审人员。加强内审队伍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和从业资格制度。对进入内审机构的人员要严格把关,要求从业人员取得和具有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专业资格,确保内审人员达到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建立内审人员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针对工作需要,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各层次的业务培训;建立内审人员待遇和晋升制度。由于对内审人员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就要制定政策保障内审人员待遇的提高不低于其他部门。晋升制度也要明确执行,样才能保障内审队伍的稳定和不断壮大发展。加强内审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内审人才,是推动我国内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4)运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
使用以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为核心,兼容抽样审计法与详细审计法的审计方法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组织业务的复杂化和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其内部控制越来越健全和有效,进而就更多地需要使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运用制度基础审计确定重点,对审计重点采取详细审计,增加审计证据数量,减少失误和差错;对非审计重点采取抽样审计法,确定合理的样本量,作出审计判断和结论。这样,克服了传统的、单一的审计方法的缺点,推动和促进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使审计主客体之间良性互动,达到既提高审计效率,又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目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当前,要大力开发和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迅速提高内审人员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开发设计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建立审计作业平台。以审计方法的创新,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5)培育企业文化
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审计人员的工作精神集中体现在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方面,既要有客观公正、求实谨慎的精神,又要有爱岗敬业,认真投入的精神。一个人的职业操守跟职业道德风貌相关,一个团队的职业操守同企业文化的形成紧密相连。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审计队伍形成高尚品德,保持旺盛的工作精神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作为企事业单位组织和审计部门应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审计人员处于团结和谐,创新进取的氛围中,在审计项目中才会有更多精力投入,才会焕发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事后审计
做好审计发现的综合分析工作,强化精品意识,提升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对审计发现进行深加工
分析加工审计发现时,不能停留在发现问题的表面,应注意问题产生的根源、注意审计发现的内在联系、注意管理和控制上的重要缺陷。经过对审计发现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挖掘和加工后,找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为写好审计报告服务。
(2)审计报告立意层次要高
审计报告反映的审计信息应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改善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切忌泛泛而论,没有深度,没有重点。
(3)审计结论、客观
依据审计发现得出的审计结论,一定要体现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审计原则,不可携带任何感情色彩,表达的意思应该简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
(4)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
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应该直接指向审计发现产生的根源,便于被审计单位从根本上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堵塞管理和控制上存在的漏洞。
五、总结
长期以来,我国内部审计深受传统审计理论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着目标定位过低、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定位侧重于“监份导向”、审计范围过窄、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这都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良性发展。笔者认为,在这众多的问题中,我们首先应该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制度的完善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在其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解决内部审计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促进企业良性、快速发展。
中国石油论文:工程技术下的中国石油化工论文
1工程设计技术创新与扩展领域的技术创新有了飞跃式发展
中国石油化工始终将工程技术开发创新看作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发展趋势。工程设计单位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变成解放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借助过程系统工程技术的应用已经实现了工程技术开发创新的快速发展。对于炼油技术而言,更是凭借着工程技术集成创新提升了自身的设计与建设千万吨级炼厂的能力,同时还能达到多种石油产品的需求。在经历了多年的不懈研究与开发之后,过程系统工程技术的扩展领域,包括分子模拟、计算流体力学等技术也在中国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扮演起了重要的角色[4]。其中,前者在催化剂研发、油品添加剂设计等方面有着突出贡献。
2中国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与应用展望
为进一步实现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中国石油化工立足于自身的长期发展,严格执行科学发展观,以此来满足国内与自身的发展需求。在这一过程中,过程系统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必然将会在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中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2.1炼油领域
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石油化工必然会继续加大对炼油布局和装置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力度,从而扩大装置规模,并提升其系统性。这样一来,中国石油化工将会朝着规模炼化企业群更加迈近一步,进而达到炼化一体化水平,同时有效减少能耗,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最终从整体上实现其自身竞争力的提高。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石油化工将以过程系统工程技术为重要纽带,坚持对清洁燃料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度,着重研制清洁汽油与柴油生产技术、炼油化工一体化技术以及非常规原油加工处理技术。
2.2清洁生产领域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基于此,中国石油化工将会继续关注环境友好生产技术的发展,在生产与经营中严格遵守节能、绿色等原则,较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排放量[5]。与此同时,还会继续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路线,降低“三废”的排放量。此外,在生产过程中还要尽可能的实现清洁生产,即四用节约型能源,采用最节约的工艺,并生产出耗能低的产品,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资源的利用率。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加大先进的节能、节油、节水、减排和环保技术的开发力度,扩大这些技术的应用范围,降低有害物质,如SO2,CO2的空气排放量。其中,在对新型技术进行开发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对清洁生产工艺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从而争取在源头处对污染气体与物质的产生管理,以此来进一步实现清洁生产。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同样也是清洁生产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三废”排放的控制水平。而环保技术同样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废物回收与副产品的二次利用工作,以此来达到废物处理、废物再生的要求[6]。
2.3前沿科技创新与应用领域
要想促进我国中国石油化工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石油化工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在技术方面的研发力度,只有形成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全新的技术、理论及方法,才能使石油化工行业按照既定的发展战略不断进步。这就需要扩大对新兴业务的研发,研制出高效的替代化工原料技术,加大对先进生物质能技术的攻关,充分发挥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优势,在石油化工领域增大化工技术、纳米材料与技术、生物技术的扩展应用,实现聚烯烃高性能化,使石油化工在应用领域及技术方面做出创新。
2.4工程设计领域
在结合当前中国石油化工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注重设计能力的提升,应遵循“以工程开发为主,引领国内整体发展水平”的理念,形成以技术带动发展的目标,实现科技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间的转化,促进生产,提高效益。在发展过程中要针对大型化工技术,努力发展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完善我国在炼油化工技术、大型化化工设备方面的不足。将智能化设计技术、工程数据库技术的研究工作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在将智能化二维方案设计系统应用进行深层次探究的基础上,加大对三维协同设计的开发力度[7]。此外,还应将系统知识库、数据库有机综合起来,使工程设计集成系统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从而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健全的资料数据库,提高三维工厂设计能力,扩展应用范围,最终达到中国石油化工工程设计能力稳步提升的目的。
3结语
面临社会不断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石油化工也逐渐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任,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未来的主要发展目标。中国石油化工一方面应结合当前的发展状况,增强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树立为全社会和工作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同先进国家的石油化工行业的沟通和交流,共享先进的技术,弥补自身的不足,深化对过程系统工程的研究力度,将其更好的应用于实际生产工作中,逐步构建创新型石油化工企业,实现经济、环境的共同发展,促进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何潇 单位:华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
中国石油论文:中国石油业标准化发展探究论文
关键词:接轨网络石油标准化
摘要:50中国石油企业CHINAPETROLEUMENTERPRISE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不断成长、前进,为规范和科学管理石油工业上游领域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生产经营和施工作业,在制定、修订技术标准和规范方面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
一、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它所走过的路程,展望今后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和成长在十年“”时期,石油工业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管理与各项技术工作虽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在原石油工业部和燃料化学工业部的领导下,广大石油职工和石油工业技术监督工作者仍然坚持了对石油工业工作质量要求不放松,标准化工作和计量工作等基础工作不放松,并继续前进。
1982年,**副总理在接见参加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石油系统代表时,就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在石油勘探、开发各专业领域里的发展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在1984年举办的油田标准化工作成果展览上,国务委员康世恩又作了重要指示,他说:“美国有个API(美国石油学会),日本有个JPI(日本石油协会),我们能不能搞一个CPI(指中国石油工业标准组织)?”。这对推动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许多企业根据国家和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了企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使石油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为了理顺标准化工作机制,石油工业部经国家标准局批准,于1984年11月4日正式成立了由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天相任主任委员的及时届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随后陆续成立了十多个石油工业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从事石油工业标准编写和审查工作的“专标委”委员、“分标委”委员和技术专家达700余人。
这一时期,是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时期。1985年创办了《石油工业标准化》期刊;编制了《石油工业标准体系表》(及时版);1987年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组建了石油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开展了石油企业标准化工作检查和表彰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石油工业标准的制定速度和质量水平;初步建立了石油工业标准的出版、发行渠道;强化了石油企事业单位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开展了石油工业标准化的国际交流。
1990年5月,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产生了第二届委员会领导机构,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工程师李虞庚担任主任委员。第二届油标委开展工作的四年,标准化继续取得快速发展。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伴随着石油工业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的步伐,在标准制修订速度,提高标准水平,促进标准化标准化是石油工业生产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石油工业新技术发展的助推器,是石油工业市场化发展的支持与保障,是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桥梁与纽带。
万战翔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的发展工作与国际接轨,以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建章立制,维护油田企业利益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加快了标准制修订速度,提高了标准水平。在这一期间行业标准的数量已近1280项,基本满足了当时石油工业(上游领域)生产的需要。按第二版《石油工业标准体系表》计算,标准覆盖率达到了49%。在标准制修订工作中,勘探开发主专业标准比例达到了47%。
第二届油标委将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放在与国际接轨和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方面。组织各相关专标委和专家对美国石油学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翻译工作。1991年初,为了提高石油工业标准水平,积极采用美国石油学会(APl)标准,正式成立了“石油工业国际标准工作委员会”,下设“API标准翻译出版组”,统一组织,系统翻译,配套出版。这一工作得到了美国石油学会API的认可,授权“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中国翻译出版API标准。
这一期间共翻译API标准110种,出版106种,为我国石油工业的采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派团参加IS0/TC67,IS0/TCl93和API等国际标准化会议。有7名专家被API接受为投票委员和替补委员。还承办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天然气技术委员会第七次年会。1994年7月19日,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产生了第三届领导机构及委员,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张永一担任主任委员
1997年2月19日,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油标委”领导成员进行了部分调整。“油标委”主任委员由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黄炎担任。
第三届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恰逢石油工业经历重大的历史性变革时期。石油工业的标准化工作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体系趋于合理,标准质量有所提石油论文出石油高,标准制修订机制的改革开始起步,标准化研究工作得到加强,标准实施监督开始起步,国际标准化交流进一步拓展。对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经过十多年艰苦努力,1996年石油工业标准的综合覆盖率迅速提高到60.8%。到1999年底石油工业标准综合覆盖率已达85%以上。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经过重组,分别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取消了原有的包括行业标准化管理等的政府职能,原有的“油标委”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经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决定,撤销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其职责和相应业务工作由集团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归口负责。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再次起步和发展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为了使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真正成为代表全行业的标准,2000年10月,经原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批准,由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牵头联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重新组建了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及时届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阎三忠出任。委员会下设16个行业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同时负责协调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天然气两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涉及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及相关事宜。
二、全行业范围的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是我国石油工业在重组改制的新形势下,走向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标志之一;是我国各大石油公司加强协调,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石油工业迎接“入世”挑战,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步骤。
对我国石油工业加强技术基础,加快发展步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重新组建的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以下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完善石油工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国际化为目标,以信息化为手段,加强标准化战略研究,主导发展石油工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提高技术标准质量和水平与国际接轨程度。完善企业标准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的总体标准水平,使我国石油工业技术标准成为在国内有、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技术标准。业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质量和水平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为在国际石油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标准化技术组织,使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标准,满足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油标委借鉴了国际上通行的作法,吸收了国内外各标准化组织的经验、采用了新的工作机制。“油标委年会制”,年会每年定期召开,由参加油标委的三大石油公司轮流承办;“主任委员办公会议制”、“秘书长办公会议制”、“秘书长联席会议制”、“工作经费分摊制”、“技术标准专家审查制”,以及“技术标准委员投票表决制”等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油标委的工作正常运行。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从只制定标准向注重标准项目前期研究转变。标准的制定是总结经验、提取精华、规范行为的过程。因此,新组建的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汲取了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认识到,石油行业标准的制订也需要开展前期研究,即使不能对每一项要制定的标准全部进行研究,也要开展对重点标准的研究。几年来经油标委组织,开展了多项综合性的标准化研究,其石油论文出石油中《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机制研究》、《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与国际接轨研究》、《油田总体开发方案编制指南的前期研究》等研究项目,均为开拓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起到了先导作用。从战略角度思考石油工业标准化的未来在新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加强标准化工作是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石油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保障我国石油工业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是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承担起我国石油工业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实现我国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能源消费和供应安全需要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石油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适用的技术标准指导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以提高科学决策水平,降低生产消耗,保障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效益。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技术标准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
发达国家石油公司纷纷借助技术标准优势,强化其石油论文出石油经济和技术的国际竞争地位,使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积极开展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改变我国技术标准滞后的状况,建立和完善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已成为我国增强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2002年,国家科技部制定的《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的实施。标准化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确定了国家技术标准的发展战略。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国际化为目标,以信息化为手段,加强标准化战略研究,主导发展石油工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提高技术标准质量和水平与国际接轨程度。完善企业标准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的总体标准水平,使我国石油工业技术标准成为在国内有、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技术标准。
为提高石油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走效益型的石油工业发展道路服务。要继续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等七部委下发的《关于积极推进采用国际标准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和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的“石油工业国际标准化战略”,积极推动“采标”工作,努力促进企业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接轨。要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石油工业标准化信息数据库和服务网络平台”,满足企业生产、科研和管理的需要。要努力培养企业标准化技术队伍。应建立选拔、培养标准化人才的机制,大规模培养生产经营企业的标准化人员,组织好对标准化骨干人员的培训,提高基层标准化人员素质,为提高标准化管理和标准水平提供保障。应在石油大专院校设立标准化课程,提高学生的标准化意识和标准化素质,培养标准化工作未来的生力军。对目前正在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开展第二学历教育培养工程,以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水平。
标准化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标准化科研力度,科研立项中要有标准化项目,标准立项与科研立项同步,通过科学研究提高标准技术水平。真正把标准列入科技成果范畴,鼓励和引导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标准化科研,疏通标准项目的评奖渠道。应将标准化工作经费纳入科研经费渠道管理和划拨。各级企业应更加重视标准化工作,加大对标准制修订工作和技术管理等标准化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历经几十年的探索,从无数标准化工作者亲身经历和实践中总结出的认识告诉我们:标准化是石油工业生产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石油工业新技术发展的助推器,是石油工业市场化发展的支持与保障,是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桥梁与纽带。
中国石油论文: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策略研究探索论文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一部分人们的心目中, 石油已从战略性资源和“武器”回归到一般商品的属性。应该承认,产油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关系正在向以互相依赖为共识的合作方向发展,但是发生大规模石油供应中断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对石油安全问题必须坚持“两点论”,丝毫不能麻痹大意。近两年我国的石油消费呈现高达两位数的增长,面对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抑制油气消费,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已刻不容缓。为此,文章从大力节油、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展石油资源的国际化经营、保障运输通道安全、燃料替代和石油储备方面评述了我国的石油安全对策。
一、对石油供应安全必须坚持“两点论”
石油供应安全是指任何时候都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数量的石油。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供应既不能中断, 也不能严重短缺(按照国际能源署IEA的标准, 供应短缺量达到上一年进口量的7%, 就标志着进入了不安全期);二是不能出现难以承受的高油价。
1. 传统的石油安全观
传统的石油安全观认为,石油安全是指减少石油消费和进口的依赖性。石油供应安全度用石油进口依赖度来表示,石油进口依赖度越高,石油供应安全度越低。
自1973年及时次石油危机和1974年IEA成立以来,国际石油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供应者增加,探明储量和石油储备增加;价格变得灵活和透明,由市场而不是垄断来决定;世界的紧张局势总体有所缓和;贸易更加发达,自由化和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石油供应国没有再使用过石油制裁的武器,世界上也没有出现过真正的石油短缺。即使一些石油供应国受到联合国或其他国家的制裁,也未影响世界石油贸易或引发石油供应短缺。
2. 新的论点
今天,一部分人心目中的石油安全观在悄悄地改变, 石油安全已成为进口国和出口国共同的问题--大部分石油进口国渴望有可持续供应的资源和稳定的市场以保障供应安全,而石油出口国也渴望有一个稳定的出口市场,以保障需求安全和可持续的收入。高油价是一柄“双刃剑”,不仅伤害石油消费国,也伤害石油供应国。因为高油价既能使石油出口国获得更多的利润,也会促使消费国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替代燃料,从而加速改变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由此,一些专家认为,石油已从战略性资源和“武器”回归到一般商品的属性,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值得大惊小怪,它与石油供应安全没有直接的关系。动用很多资金去搞石油储备,是得不偿失。有的专家甚至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已使我国可以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在国际市
场上买到任何所需要的矿产资源。
3. 石油安全的两点论
应该承认,产油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关系正在向以互相依赖为共识的合作方向发展。但是,正如1999年5月IEA部长理事会发表的声明所指出的那样 :虽然故意中止石油供应的危险得到了缓和,但自然灾害、技术上的障碍以及政治混乱所引起的危险仍然继续存在。
今后如果再发生石油危机,其原因不一定是产油国的企图。例如,2002年12月至2003年3月,委内瑞拉内战一触即发,其石油行业几乎陷入全部瘫痪的状态,造成了1990年8月海湾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石油供应中断,高峰中断量达到260万桶/日。
过去发生的石油供应中断事例,大部分都与中东地区的局势有关。中东拥有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二,其石油产量占世界的30%,其石油生产成本在世界上是低的,而且中东原油占国际市场原油总贸易量的44%,今后20年世界石油需求对中东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增加。最近的伊拉克战争所引发的高油价更说明,中东产油国局势的不稳定是世界石油供应安全的潜在威胁。
IEA在不久前的《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中指出,“能源安全在短期内将有更大的风险。近年来的地缘政治形势以及能源价格飙升也印证了这一判断。多数OECD国家、中国、印度等油气进口大国将越来越依赖产自遥远、动荡地区的进口能源。石油供求的灵活性将下降。石油将越来越集中用于交通运输,且没有唾手可得的替代能源。对石油与日俱增的需求将由少数几个拥有庞大储量的国家来满足,如欧佩克的中东成员国和俄罗斯。贸易的蓬勃开展将强化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与此相联系,海盗、恐怖袭击或者事故导致油井或者管线封闭、油轮停航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
鉴于客观的现实,我们认为石油安全观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方面承认国际石油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石油安全形势有了很大的改进;另一方面,认识到天下并不太平,发生大规模石油供应中断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对石油安全问题必须提高警惕,丝毫不能麻痹大意。
二、我国石油安全对策及评价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2020年中国石油的需求量将为4.5亿~6.1亿吨,届时国内石油产量估计为1.8亿吨,进口量将为2.7亿~4.3亿吨。进口依存度将处于60%~70%。IEA《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的预测值是能源研究所的中值5.3亿吨。
有专家认为,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1亿吨以后,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障石油供应安全。当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60%时,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性加大。
确保石油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
1. 大力节油
2000 年我国的原油消费量为2.33亿吨,如果我们希望将2020年的原油消费量控制在4.5亿吨以内,原油消费的年增长率就必须低于3.4%。实际上,2003年我国的原油消费年增长率超过了11%,2004年上半年超过了20%。显然,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石油应主要用于交通运输业和石油化工业。当前的问题,一是小轿车增速过快,如不加引导,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1.3亿~1.5亿辆,燃油需求将达3亿吨,将难以实现把石油需求控制在4.5亿吨的目标;二是一部分人追求豪华的高耗油的大排量小轿车,增加了石油消费,而相比之下,许多发达国家的小轿车都在向1.3甚至1.1的排量发展(例如德国);三是目前我国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水平普遍比世界发达国家高10%~20%。值得欣慰的是,“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正式颁布,将于2005年7用1日起实施,这必将大大改进机动车燃油利用的效率。
与邻区和发达国家比,我们的油品税相当低,以油品税占售价的比例计,日本为50%,新加坡为40%,韩国为65%,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为56%,而我国大陆地区仅为10%左右。我国的油价大大低于日本和欧洲,为什么我国不能提高税收和油价以抑制石油消费过快的增长?为什么议论已久的燃油税还不能出台?笔者认为,贯彻总理的指示,“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抑制油气消费,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已刻不容缓。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将节油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
2. 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
根据2000年以来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对部分盆地进行的油气资源重新评价,全国有石油地质资源量1041亿吨,最终可探明地质资源量619亿吨;全国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约150亿吨,目前已探明可采储量65亿吨;可采资源探明率为43%,尚有85亿吨可采资源待探明。全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属于中等勘探程度,未来储量增长仍有较大潜力。石油资源量还将随着地质理论的创新、勘探认识的深化、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勘探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为鼓励石油公司加强风险勘探,建议国家设立风险勘探基金。一是可以仿照日本政府对石油公团的做法,石油公司可以向国家申请风险勘探基金使用权。一旦获得重大发现,可从利润中收回资金用于新的风险勘探。勘探无发现时,沉淀的资金由石油公司和政府按比例分担。二是免征稠油、高凝油和三次采油的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三是制定“尾矿”政策,促进老油田、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利用。
3. 开展石油资源的国际化经营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保守评价,全球拥有石油可采资源总量4582.2亿吨(含天然气液),约3.35万亿桶。截至2003年,全球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2693.7亿吨,其中剩余探明储量1567亿吨。从资源的探明程度上看,全球尚有41.2%的石油资源,即1888.5亿吨,有待进一步发现和探明。截至2003年底,世界已累计采出石油1126.7亿吨,约占全球石油可采资源总量的24.6%。IEA《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指出,“根据多数估算结果,探明石油储量足以满足未来30年的全球累计需求。我们的分析显示,如果必要的投资能够到位,全球常规石油的生产到2030年之前还不会达到顶峰。天然气和煤炭的探明储量比石油还要充裕。未来发现更多油气煤资源的潜力还是很可观的。”
除常规石油资源外,世界上的非常规石油资源(如重油、沥青、焦油砂和油页岩等)颇为丰富。据估计,全球拥有非常规石油资源4000亿~7000亿吨。非常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委内瑞拉和前苏联。目前,加拿大沥青砂生产的合成油和委内瑞拉超稠油生产的奥里诺科乳化油已成为商品,技术进步也将使油页岩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可行性。因此,随着技术和经济条件的改善,非常规石油在今后的石油产量中将占据重要的份额。
未来全球能供应石油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以及俄罗斯。根据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每天的原油供应量约为6600万桶,中东地区仍将是全球较大的原油出口地区,其每天的原油产量将达到4600万桶,占全球每日原油供应量的69.7%,而非洲将超过俄罗斯成为原油的第二大供应地区,其每天的原油产量为800万桶,占全球原油供应量的12.1%。俄罗斯则将以7.6%的占有率排在每日原油供应量的第三位。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已经将注意力投向了这些地区,实行石油的国际化经营。
从目前看,中国石油集团在海外有三个战略选区;以苏丹项目为基础的北非战略区:以哈萨克斯坦项目为基础的中亚和俄罗斯战略区;以委内瑞拉项目为基础的南美战略区。已签项目合同26个。中国石化集团的战略区更多在中东。现在它已经进入伊朗油田进行合作开发,并已在卡山区块风险勘探中成功地打出了高产油气井。目前重点跟踪评价的海外油气项目还有20余个,今后两年内,将根据研究和评价情况对其中有利项目进行投标或报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经收购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并且并购了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在印度尼西亚5个海上油田的部分石油资产,这将带来每年约500万吨份额油。
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已经在苏丹、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等国取得了成绩,但是也并非一帆风顺。2002年,中国石油集团在一刻被迫放弃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2004年7月下旬以来,随着美国推动对苏丹的经济制裁,中国石油集团在苏丹石油的开采成效很可能遭受影响;中国企业在印尼、苏丹、哈萨克斯坦等敏感地区的海外油气田作业,存在着一定的政治风险。一些专家认为,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公司在进行国际能源合作的过程中,由于调研不够,动作迟缓,各自为政,谋略欠缺,错失了许多机遇。为此,建议政府建立海外协调机制,协调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活动,以减少内耗,降低成本,集体作战,提高效率;同时,对石油公司的海外活动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4. 保障运输通道安全
目前中国的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2003年从这三个地区进口的原油分别占进口总量的50.9%、24.3%和15.2%。进口原油的运输量的约五分之四需通过马六甲海峡,而从中东到东亚的这条海上经济命脉,存在着一系列的安全威胁。这就要求中国寻找更多的运输线路和运输手段,提高运输通道的安全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输油管道意义重大。从俄罗斯远东地区进口能源,距离短、成本低,而且相对稳定,是能源进口多元化的较挑选择。经过10年的起起伏伏,俄罗斯终于在2004年的24小时做出了远东石油管线的决策,决定由俄罗斯国营石油运输公司修建一条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即“泰纳线”。“泰纳线”比“安纳线”北移150千米,减少了污染贝加尔湖的风险,并有利于俄罗斯实现石油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目标。虽然俄政府的决定暂没有确定分阶段修建该管道等其他具体细节问题,也没有说明输油管道建成的确切日期,但修建至中国的原油管道已写入俄2020年前的能源战略中。另外,俄罗斯将用铁路增加向中国的石油供应。
中哈石油管道的“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已于2004年9月28日正式破土动工,并将于2005年12月竣工。工程及时阶段完成后每年至少为中国输送1000万吨原油,随后展开的管道二期工程将使输油能力达到2000万吨,这将缓解中国的石油供应紧张局面。
解决马六甲海峡问题的另一大胆设想是开凿横穿泰国南部的克拉运河。这条运河将横贯泰南,全长120千米,宽400米,深25米,预算耗资达200亿美元,耗时10年。运河建成后,从中东来的油轮无须经马六甲海峡就可直接从印度洋到太平洋,对中国石油进口必将产生有利的影响。另外,横贯马来半岛的泰国管线项目,也是缓解中国石油运输压力的备选方案。泰国计划在取得相关国家的支持后,在泰国南部克拉地峡地区修建一条长达260千米的石油管线,该工程包括位于克拉地峡两端的两个深水油港、石油储库和连接印度
洋安达曼海与太平洋泰国湾的输油管道。但输油管道或运河的建设成本非常之高,泰国的力量能否支撑,尚不敢肯定。另外通往缅甸的石油运输管道也在考虑中。但是考虑到复杂的政治关系,这条管道的修建绝非易事。
预计,今后中国石油企业还将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然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对中国来说,不论是进口石油或是企业在海外获得份额油,都需要经过安全的运输通道将油运回中国,这仍将是有待解决的课题。
5. 燃料替代
(1) 煤制油
用煤制油的工艺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从世界上来看,无论哪一类液化技术,都有成熟的范例。
“直接液化”是对煤进行高压加氢直接转化成液体产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早在1927年纳粹德国就从战略需要出发,建立了世界上及时个煤炭直接液化厂,年产10万吨飞机和坦克发动机燃料,到1944年产量达到423万吨。“间接液化”是先将煤气化,原料气经净化后再行改质反应,调整氢气与一氧化碳的比例后生成液体。20世纪50年代,南非为了应对进口石油的制裁,成立了南非萨索尔公司,主要用煤生产汽油、柴油、乙烯、醇等120多种产品,年总产量达到700多万吨。目前,这家公司的3个液化厂,年耗煤4590万吨,年产合成油品1000万吨。
自1997年至今,中德、中美、中日通过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对我国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厂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神府煤田、内蒙古东胜煤田和云南先锋煤田的煤都可以液化。2004年8月25日,中国神华集团“煤制油”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已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工,成为世界上及时套煤直接液化的商业化示范装置。2008年一期工程建成后预计可年产合成油产品500万吨。
对于煤制油技术是否符合我国的发展方向,国内专家有不同的观点。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它的经济性。神华案例研究中采用的煤价是80~100元/吨,这有无代表性?既然经济,国外为什么不发展?我国煤炭供应已经紧张,今后能不能支持用3~5吨煤转换为1吨油以供汽车消费?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讨论的是石油供应安全,我国又是富煤少油的国家,我们就需要煤制油的技术以应不测;至于发展多大的规模,可在工业化示范评估后,视当时的油价和煤制油的技术进步状况再定。重要的是应不失时机,加快工业化示范项目建设的速度。
(2) 生物质制油
燃料乙醇
燃料乙醇在汽油机上的应用技术已经成熟,美国和巴西已经大量使用。现状表明,应用燃料乙醇,发动机不需改造,动力性能基本不会改变,可使一氧化碳排放减少30%以上,碳氢化合物排放减少10%,油耗略有降低。
我国已批准建设燃料乙醇项目共4个,主要是利用陈化粮做原料。吉林60万吨/年及时条生产线已经运行,河南等地也在加快建设,2004年底可望建成90万吨规模装置。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等省已经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计划2004年底东北三省车用乙醇汽油的市场覆盖率达到80%,2005年底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及湖北、山东、河北、江苏部分地区将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
推广燃料乙醇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生产成本尚高于普通汽油,目前由财政补贴解决;二是目前我国燃料乙醇的原料主要是玉米、甘蔗、甜高梁等,平均每生产一吨燃料乙醇需要3.3吨玉米。转换陈化粮显然是合理的,但是每年的陈化粮数量有限,在规划生产规模时应考虑上述因素。
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是利用动植物油脂为原料,经反应改性成为可供内燃机使用的一种燃料。全球对此一致看好,生物柴油的生产能力已达200万吨/年。在美国,生物柴油已成为增长最快的车用替代燃料。发展生物柴油不仅可缓解我国车用燃料油中的柴汽比矛盾,还可减少二氧化碳、多环苯类致癌物和“黑烟”等污染物排放,亦可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国生物柴油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建成了年产万吨生产规模的生产厂。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生物柴油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标准,出台经济激励政策,规模化发展生物柴油。
6. 石油储备
IEA主要国家有着成熟的石油储备经验。从美、日、德三国的战略储备制度比较中可以发现:三国都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开始对战略石油储备立法,三国对于储备目标和规模在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在政府储备方面,美、日、德的储备量或目标储备量分别是10亿桶、3.15亿桶和5350万桶。加上民间储备,美、日、德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本国158天、169天和117天的净进口的石油消费量。
三国的储备体制各有不同。美国实行自由市场型,石油储备的主体是政府,对于民间储备,虽然有一些优惠政策和存放服务,但没有任何资金支持,也不进行管理。日本是政府导向,储备主要由政府进行,但也严格规定每一个石油企业都有一定的储备额度,没有完成的要被罚款。德国是“联盟储备”机制,官民联盟储备、政府储备、民间储备量的比率为57∶17∶26。
我国“十五”能源规划指出:为保障石油安全供应,提高政府调控国内石油市场的能力,应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制度,逐步形成我国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十五”期间要争取建成一定规模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同时也应鼓励企业扩大储备。根据上述精神国家已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建立了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负责处理国家石油储备事务。
石油储备包括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两种。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主要功能是防止和减少因石油供应中断、油价大幅度异常波动等事件造成的影响,保障稳定供给。企业储备是企业在与生产规模相匹配的正常周转库存的基础上,按有关法规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所必须具有的储存量。其主要功能是稳定市场价格、平抑市场波动。
石油储备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件大事,一般应首先立法,明确储备目标、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职责、管理机购、运行规则、储备地点、资金筹措等问题。
石油储备是一件长期的工作,不宜操之过急。油价高时缓进口,油价低时多进口,避免不必要的花费。
石油储备不能单靠一国的力量,要加强国际合作。IEA成员国(目前共有26个国家)通过国际能源协议(IEP)组成了应付石油紧急事态的国际合作共同体。这是石油进口国对抗石油输出国组织利用石油作为武器的措施,应该说是有效和成功的。据IEA估计,2000年全球石油库存量在8亿吨左右,相当于90天的世界石油消费量。其中战略储备1.7亿吨,商业库存6.3亿吨。2000年IEA成员国的石油储备规模约为3.7亿吨,相当于110天的净进口量。如有可能,我国应参加IEA 的活动,交换信息和观点。
目前亚洲除日本和韩国这两个IEA成员国外,持有的石油储备都不多,而今后亚洲国家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应当早商对策。近年来,日本、韩国一些人士建议成立东北亚能源共同体,虽然呼声很高,但是未能产生实质性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应该积极主动倡导和参与东北亚和东南亚石油安全共同体的建立;亦可仿照IEA的做法,在北京或其他城市建立石油安全的研究中心,从事信息收集、政策研究,提出问题,供各国政府协调各国的行动。当前立即可从事的工作是合作研究如何加强马六甲海峡运输通道的安全和开辟第二通道。
中国石油论文:中国石油贸易的流向浅议论文
摘要: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形式的不断发展,世界能源市场出现了以发展中国家市场地位上升为代表的新变化,世界石油贸易流向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我国石油贸易流向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石油贸易;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
一、世界石油贸易流向综述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
2.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价较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并有各自的特点。战略导向型,即国家根据自己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来选择贸易伙伴、地区及贸易量;经济导向型,即出于经济考虑,如考虑能源运输成本或本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选择贸易方式;地缘导向型,即在扩大贸易伙伴时,更多考虑地理位置临近或者有着地理运输优势的国家作为潜在或现实的贸易伙伴。
(二)国际石油贸易整体环境
宏观环境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作为石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石油贸易流向必须结合当前国际石油贸易的整体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全球经济的区域结构变化助推国际石油贸易;(2)石油金融市场对现货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3)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4)替代能源引发石油贸易格局演变。
(三)世界石油贸易流向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石油贸易流向在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整体看来,欧佩克的统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世界石油贸易逐渐向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偏移,正确分析世界石油贸易流向趋势可以避免无谓竞争,有利于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主要表现在:(1)欧佩克石油贸易份额将有所降低,但总份额及发展潜力仍很大;(2)俄罗斯是未来石油贸易流向的重点地区;(3)里海地区贸易量增长潜力与障碍并存;(4)拉美国家石油贸易前景广阔;(5)非洲是各国实现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的重点地区。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现状分析
(一)世界石油储量分布及发展趋势
1.现有储量分布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除在陆地上有大量分布以外,近年来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增长很快,现在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已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4以上。世界石油资源大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分布规律为西半球多于东半球;在五大洲中,大洋洲最少,亚洲最多。世界原油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55.58%的可采储量,美洲、非洲、东欧及前苏联、亚太地区,分别占24.78%、8.72%、7.45%、2.53%。
2.能源发展趋势及未来油气生产预测
从未来世界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从能源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出发,预测油气生产和其他能源的发展结构,可以比较科学地反映客观规律。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正逐步下降,而天然气则是主要的替代能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力能源。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状况分析
1.贸易来源。中国近年来虽努力分散原油进口来源,大力实施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战略,但进口来源单一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具体到国家来讲,2007年我国主要从沙特、俄罗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国进口原油,自每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均超过了1000,合计为9069万吨,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61%。其中,沙特、安哥拉和伊朗分别以16%、15%、13%位居前三位。
2.贸易方式。当前,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现货、期货、长期合约及获取份额油等,我国的石油贸易方式主要集中在现货,期货很少参与,长约及份额油的获取都非常少: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石油贸易中,份额油只占进口石油的不足20%,现货采购达50%,长约油仅为50%(日本高达90%);我国缺乏充足的储运设施,期货市场刚刚开设燃料油期货,原油期货仍未启动。国际油价的定价权在期货,我国虽然是国际石油市场的“战略买家”,但仍无定价权。
3.运输状况。相较而言,海运石油的成本较低,管道运输相对,铁路运输虽然运量有限,但是陆地线路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方式,主要以海运为主,采用管道运输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亚,而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基本是通过铁路运输。
4.小结。综合以上分析,整体看来,我国非洲、南美地区的石油贸易份额逐渐增大,石油贸易流向进一步多元化,但进口来源仍较为集中,主要是中东和非洲,而与我国有着良好地缘关系的俄罗斯中亚地区的贸易份额则相对不足,甚至呈现缩减趋势。具体来讲,我国目前的石油贸易流向也存在一定风险:(1)运输风险。(2)中东作为贸易主流向有一定风险。(3)与美国可能产生较大冲突。
三、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措施
(一)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策略
1.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北依俄罗斯,西临中亚,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地区也有很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获得充足的油气供应,有很强的地缘保障。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健全运输管线建设,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输送安全性也将大大提高,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石油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
2.石油贸易方式多元化。国际石油贸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分成油、长期供货合同和现货期货贸易。为了提高我国石油贸易方式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为了保障中国对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应占60%以上。(2)国家间贸易多样化。(3)大力发展石油期货贸易,参与石油金融市场,规避石油进口和价格风险,争夺石油的定价权。我国可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期货市场的建设,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3.构建“蜘蛛网”式战略运输线路。海运作为我国的主要石油运输方式,其运输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结合我国的地缘特征和世界石油储量分布,我国要保障石油运输线路安全,应以石油管线为主,大力构建“蛛网式”战略线路,有效解决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和我国周边陆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具体讲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获得印度洋的入海口;(2)构建俄罗斯、中南亚陆地运输体系。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保障措施
1.提高国内供给能力,适当控制国内需求和适度进口。提高国内石油供给能力是未来解决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建议我国优先加强国内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鼓励中国海上合资原油销往国内。在控制国内需求方面,应适当控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比例增长的速度,大力发展可替代能源;利用税收作用,抑制石油消费。适度进口应是实现油气资源进口尽可能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2.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提高石油贸易主动性。经济危机下,很多国家需要资金救市,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了有效的投资渠道。一是可以对政治友好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为石油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关系;二是可以用外汇与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油气资产交换,比如我近期实现的中俄“贷款换石油”交易,为保障本国能够拥有长期稳定的油源供应奠定了基础,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石油交易的格局,使之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3.和谐发展国际关系,保障石油供应稳定性。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石油竞争,最终要通过石油输出国来实现。我国应该继续发挥能源外交优势,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将石油合作纳入多方位的合作中,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特别是与国际能源机构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交流,深化原油资源合作,提高对资源的获取能力。
4.健全石油政策和法规体制,推进石油产业市场化。欧美等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监管机构统一监管、企业商业化运作等途径,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石油管理体制,实现了规范的能源产业市场化运作,也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市场化建设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取消上下游领域和南北海陆地域的限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石油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论
我国的石油贸易流向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石油进口来源地,也应包括石油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也必须从这几方面展开。(2)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必须紧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观念。(3)“石油衍生品”市场地位空前提高。(4)我国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应是贸易来源、贸易方式及运输路径的系统多元化,相关策略制定应该充分结合地缘特征,构建以俄罗斯—里海及东南亚地区为主的贸易多元化体系。
中国石油论文:中国石油、天然气战略资源分析
摘要: 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占今明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预计今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是目前中国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是世界平均值的1/10,这将意味着中国石油消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大。
一、中国油气资源前景堪忧
目前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54万亿立方米;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135亿—160亿吨,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10万亿-12万亿立方米。
按2002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87吨,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552立方米,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8%和6%。
(一) 油气资源日益紧缺
(二) 资源潜力仍然较大
(三) 未来保障任务艰巨
二、我国油气资源面临的问题
在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面临五大问题:
l、后备可采储量不足
2、风险勘查投入不足
3、缺乏供给保障机制,很难适应市场变化
4、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增储上产需要
5、环境问题严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三、中国致力于解决油气供需不平衡矛盾的措施
1、油气的大力勘探、开发
2、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增强我国油气进口的安全性
3、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正文:
一、中国油气资源前景堪忧
国际机构近日公布的预测数字显示,中国目前石油需求增长将占同期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介绍,中国石油市场是世界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市场(国家)之一,2000年中国的原油净进口量为5983万吨,2002年为6941万吨,成品油进口2034万吨;据海关统计,2003年1-10月,我国进口原油7415万吨,成品油2374万吨。预计2004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近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与石油消费量之间呈高度正向相关关系,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比较保守地估计,2010年中国原油的需求量将达到3亿吨,原油需求缺口达到1亿吨,2020年需求量达到3.8亿吨,缺口达到1.6亿吨。
但是目前中国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是世界平均值的1/10,这意味着中国石油消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大。更有人预测,到2010年,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将逼近50%。
(一)油气资源日益紧缺
目前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72.7亿吨,其中约71.61%分布在陆上,约22.93%分布在海洋。
第三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石油资源状况
单位:亿吨、%总计可采储量=可转化资源量+已探明资源量
我国目前已发现500多个油田,其中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四川油田、华北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吉林油田、河南油田、长庆油田、江汉油田、江苏油田、青海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玉门油田、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冀东油田等油田产量、储量较为可观。
但是,在我国已发现的油田中,除大庆、胜利等主要油田外,其他油气田单位面积储量普遍较小,低品位油田居多,而且埋藏较深、类型复杂、品质较差、工艺技术要求高。在剩余可采储量中,品质资源不足,低渗或特低渗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500米的超过50%,而且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部地区。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剩余石油资源中质量差、难开采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总的看,勘探难度逐渐增大,隐蔽、复杂油气藏已成为勘探主要对象,地表及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正成为勘探的重点目标区。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综合含水率高于80%,平均采出程度大于65%,原油产量呈递减趋势,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开采工艺要求越来越高。
截至2002年年底,石油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3.95亿吨,其中剩余可采储量24.28亿吨,居世界第12位,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87吨,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8%,仍属“贫油大国”。
2002年7月31日,中国石油商务网近期天然气资源评价,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为55.16万亿立方米:根据第三次天然气资源评价,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地区分布如下:
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地区分布 单位:万亿立方米,%
截止2002年底,我国天然气累计探明可采储量2.56万亿立方米,其中剩余可采储量2.02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7位,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552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属于名副其实的“贫气大国”。
(二)资源潜力仍然较大
从总体上看,我国油气资源仍有很大潜力可挖。截至2002年,我国石油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约为71亿~96亿吨,平均探明率43.4%,其中,东部地区平均探明率超过60%,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低于30%,均低于73%的世界平均探明率:天然气待发现可采资源量7.4万亿~9.4万亿立方米,平均探明率23.3%,远远低于60.5%的世界平均探明率。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油气资源探明率较低,整体上处于勘探的早中期阶段。
另外,由于中国油气开采和勘探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一些埋藏较深、类型复杂、工艺技术要求较高和自然条件较差,以及一些深海油气田的开采、勘探还相当有限,基本处于开发的早中期阶段。随着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进步,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可望取得较大的进展。
(三)未来保障任务艰巨
根据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预测,到2010年,我国原油消费总量将达到3亿到>.2亿吨,届时中国原油的进口依存度将逼近50%。我国的油气资源保障将面临很大压力。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决定了我国油气资源的需求将与日俱增。预测到2010年,2020年石油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亿吨、3.8亿吨,天然气需求量也将分别达到1200亿立方米、2000亿立方米。如果同期我国油气资源得不到重大的发现,国内石油生产能力只能保持在1.8亿~2亿吨之间,缺口分别为1亿-1.2亿吨、1.8亿-2亿吨:国内天然气生产能力大约为1000亿立方米、1500亿-1600亿立方米,缺口分别为200亿立方米、400亿-500亿立方米。可以预测,2010年国内石油、天然气产量对需求的保障程度分别为57%、83%左右;2020年为50%、78%左右。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供需缺口还将继续加大。为了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工作的压力很大,提高油气资源保障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我国油气资源面临五大问题
在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面临诸多问题。
1.后备可采储量不足
我国油气资源的后备可采储量少,特别是品质石油可采储量不足,缺乏战略接替区,西部和海相碳酸盐岩等区域的勘查一直未能取得战略性突破,后备可采储量不足已成为制约进一步增加油气产量和满足需求的主要矛盾。
2、风险勘查投入不足
基础性、公益性的油气前期地质工作具有探索性强、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国家公共事业,主要应由政府出资,其成果提供全行业、全社会使用。近年来,国家对这项工作投入少,缺乏有效的机制,发现性调查评价工作力度不够,基础地质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3.缺乏供给保障机制,很难适应市场变化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油气资源安全供给保障机制,油气的资源储备和原油及成品油储备,还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我国部级油气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刚刚开始建设,进口安全机制和特殊情况下的石油供应应急机制还不完善。
4.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增储上产需要
尽管我国在陆相生油、滚动勘探开发及大型非均质砂岩油田开采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经验丰富水平,但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总体科技水平还不能适应当前增储上产的需要。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难度的加大,对科技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系列关键理论和技术,如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理论和深水钻探,山地地震、难动用储量开发技术等亟待突破。
5.环境问题严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油气长距离输送以及油气加工过程等都会对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有的还非常严重,致使土质严重酸碱化、水质和空气污染,影响了局部地区的土壤和生态环境。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尚未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勘探开发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中国致力于解决油气供需不平衡矛盾的措施
1.油气的大力勘探、开发
最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西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在西部的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川西北等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现。由于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逐渐进步,近期在东海、南海等地也有较大规模的资源发现。今后5至10年内,我国油气勘探将集中力量重点对三大战略区——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松辽盆地南部地区——和两大战略后备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进行勘探。
另外,我国对进入后期开采阶段老油气田进行进一步技术更新改造,进一步延长了其开采年限。
我国在西部塔里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了解决东部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油气资源的迫切需求,国家投资建设了东西跨度长达4200公里的西气东输工程,建成以后向长江三角洲的年输气量为100亿立方米,稳定供气30年,另外考虑沿途用气20亿立方米,总计年供气120亿立方米,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东部地区油气资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2.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增强我国油气进口的安全性
积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利用我们的技术、资金到非洲、南美等国家去开发石油。目前中国对海外石油资源的利用,除了由政府指定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期货及现货贸易外,也包括在勘探、开采等领域与外方进行合作。中国和国外很多合作项目都采取“份额油”的方式,即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这样做有利的一面是,由于中国拿到手的是实物,石油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中国石油海外石油开采量已达1900万吨,其中份额油约占900万吨。中石油己在海外签订合同项目26个,其中有勘探开发项目22个,管道项目两个,炼油和化工项目各1个,项目分布在四大洲的12个国家,初步形成海外发展的三大战略区,即中东及北非地区、中亚及俄罗斯地区和南美地区。中海油也在2002年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中石化则以5.58亿美元购买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度尼西亚5个海上油田的部分石油资产。中海油这一跨国资产并购将为其带来每年4000万桶,约500万吨原油的份额。这5个油田共有超过1亿吨的总探明储量,中海油在其中拥有的探明储量约为5000万吨,并将操作其中3个油田的生产。经过这次并购,中海油现在已经成为印尼较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
非洲是世界各国竟相开发的地区,西非地区石油钻井成功率高达35%,远高于10%的世界平均水平。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非洲探明储量将至少增加150亿桶。国际市场上新增加的来自海湾以外的石油中,将至少有四分之一产于非洲国家,我国各大石油公司也在加紧非洲地区石油开发。
虽然非洲石油的储量不足中东地区的1/6,但其石油含硫量低,很适合加工成汽车燃油,目前西非各国企业基本实现了直接投资的对外开放。除非洲较大的产油国尼日利亚,其余产油国都不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尽管这些国家政局不稳,但新探明的主要石油储存都位于深海区域,远离冲突地区。且这些国家彼此有摩擦,联合抵制石油供应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中国国家主席2004年初的非洲之行,就中国在非洲地区开发石油资源展开了诸多讨论,在中国开发非洲石油资源方面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石油不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消费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保障石油的充分供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今国际石油市场受到国际政治、军事以及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石油进口国的石油供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石油进口的安全性受到很大挑战。我国是世界石油进口大国,进口安全性意义重大。在扩大购油渠道,保障进口安全方面,我国大力开展和平外交,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积极争取从俄罗斯和中亚产油国通过陆地管道进口石油,使我国的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降低和分散风险,从而更安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是新兴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大国,中国同两国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的积极合作对保障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同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达成有关修建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向我国出口能源的协议,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石油进口严重依赖中东地区的局面,增强了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性。
3.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现有原油、成品油储罐多属生产和流通的配套设施,难以发挥储备功能,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处境将十分被动。有关资料表明,中国现有的石油储备只够维持7天的时间。另外,国外研究机构普遍认为,未来20年国际油价呈上涨趋势。及早建立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可以减少经济代价,有利于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角逐中处于主动地位。
“十五”期间,我国将按照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统一规划、分批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十五”期间,国家原油储备目标800万立方米、地下储气量11.4亿立方米。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石油需求不断增加,而同时我国国内石油产量却徘徊不前。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石油安全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虽然从总体而言,未来数十年内世界石油供求关系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能够保持基本平衡局面,且越来越市场化。但在此格局之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对能源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对能源安全的重视有增无减,纷纷进行能源战略调整。
随着中国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不断加大,迫切需要尽快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中国石油安全长远规划。就当前而言,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缺少石油危机应急应对机制和处置手段,应研究如何应对国际石油市场暂时和局部短缺以及由此造成的油价剧烈波动,甚至供应中断等情形,加紧研究如何避免使石油来源过多集中于某个地区,以规避风险。此外,制定一个长远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也应该尽快有所行动。
中国石油论文:俄罗斯出口中国石油减少 黑龙江油企断炊
对地处内陆的黑龙江炼油企业而言,“俄罗斯原油似乎是企业生存的希望”
国际先驱导报驻哈尔滨记者 王建威 报道 俄罗斯今年出口至中国的石油预计供应量将下调30%,一些“饥肠辘辘”的中国石化企业已隐约体验到了“断炊”之痛。
运油车不超过10列
“据我所知,俄罗斯真正给中方运油的车不超过10列。原来‘换装’是把原油从俄方车上倒至中方车上,用中方列车发送至各地。这不会影响俄方车皮周转。但由于铁路‘换装’无法应对俄对华原油运送量不断加大的情况,双方开始‘换轮’,将俄方罐体吊至中方列车上运走”,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营销调运部副主任王晓旭介绍,“但是从‘换装’改成‘换轮’后,对华铁路运油占用了部分俄方车皮,反而加剧了俄方铁路运力的不足”。
据介绍,由于受铁路运输能力的制约,俄方原油集散地无法达到向满洲里口岸全年运送1000万吨原油的计划。王晓旭介绍,俄方列车目前分两部分,一部分为企业自备列车,另一部分为铁路列车。原来俄罗斯尤科斯公司的列车最多,几乎占口岸俄罗斯车皮总量的近80%,而现在有尤科斯标记的车皮只占1/3左右。其它车皮大多为俄方石油公司租用的“杂牌军”,这势必增加了俄方石油公司的运输成本。
企业生存的惟一希望
“如果俄方原油供应量下调至700万吨,对企业影响会较大。(我们公司)今年年初计划加工俄罗斯原油100万吨左右,而截至6月末企业仅完成42万吨,今年肯定是要‘掉’计划,”王晓旭说,“从目前满洲里原油到货量看,下半年恐怕连42万吨都完不成。”
据了解,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于2000年4月,在国内石化企业对俄罗斯原油普遍不认可的情况下,成为黑龙江省及时个“吃螃蟹”(加工俄罗斯原油)的企业。目前该公司俄罗斯原油实际加工量位列黑龙江省之首。
据了解,俄罗斯原油占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年加工计划的33%:“100万吨俄油,200万吨大庆油”。而目前企业年加工能力是450万吨,目前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由于总体资源不足,同类石化企业加工量无法达到饱和状态。大庆油田逐年减产,俄油无法保障,规模较小的炼厂只能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而‘加工量越小,生产成本越高’本身又是一对矛盾。企业只能考虑增加终端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化工产业链条。”王晓旭说。
“对于俄罗斯原油,像我们这样的内陆石化企业,不依靠也得依靠,”王晓旭颇感无奈地说,“大庆原油的逐年减产,意味着我们从大庆油田‘分羹’机会逐年减少,而中东原油成本又过高,将来俄罗斯原油似乎是企业生存的惟一希望。”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宋魁说:“如果俄方出口中国原油供应量下调30%,对中方石油加工企业会有一定影响,但只是暂时现象;就目前来看,俄罗斯远东地区原油运输成本较高,一些俄罗斯石油公司确实感觉得不偿失。”不过,宋魁也认为,“铁路运费过高等问题已给俄罗斯原油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俄内部也在进行调整,从长期解决中俄两国石油运输问题着手,还是修建石油管道,以利于降低运输成本”。
中国石油论文:对世界石油出口能力预测及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
摘 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研究世界石油出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以往石油产量研究方法的不足,建立多循环模型对石油产量进行预测;同时,结合对石油消费量的预测分析了世界石油出口能力。结果显示世界石油出口能力的峰值平台期出现在2006~2016年,高峰出口能力可达27.52亿吨。针对世界石油出口能力未来走势,重点分析了世界石油出口能力下降对我国可进口石油量和进口石油价格的影响,指出未来我国石油进口量将不断减小,进口石油价格将不断上涨。
关键词:石油出口;石油产量;石油消费量;预测;石油峰值
1 引言
对于世界石油出口能力问题,国外学者关注的比较多。Saunders[1]对世界20个主要石油出口国的石油产消量进行了预测,发现其未来产量增长空间有限,而消费量仍然保持快速增长,这将导致未来世界石油出口能力的下降,并对石油进口国产生重大影响。Ohlden[2]指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俄罗斯和墨西哥的石油出口能力到2010年将下降250万桶/天。Mkivierikko[3]根据俄罗斯石油剩余可采储量设定不同情景,并运用建立的折耗率模型分析其未来产量和出口量,认为即使在好的情况下,俄罗斯未来的产量增长也不会超过当前水平的5%~10%;在最坏情景下,其产量和出口量则即将达到峰值。Hunt[4]讨论了石油出口峰值与未来的世界经济状况,指出石油出口峰值即将来临,峰值的来临将对世界经济特别是石油消费大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De Sousa[5]分析了22个主要石油生产国的石油出口能力,认为其出口能力已经达到峰值,未来将逐渐减小。Hk等[6]通过对丹麦进行逐油田的分析,预测了丹麦未来的油气产量,并结合消费量的分析,得出在2030年丹麦将不再是油气出口国。Brown等[7]预测了世界前5大石油出口国未来石油出口能力,认为这些国家的石油出口能力将逐渐下降,到2032年左右将下降为零。
国内方面,冯连勇等[8]分析了哈萨克斯坦原油和成品油市场现状以及原油进出口情况,并对其2010年石油需求和供给能力做出了展望,进一步预测了2010年的石油出口能力。张迎新[9]对海湾地区2002年的石油出口状况进行了分析。童晓光[10]预测2020年世界石油出口能力(含非常规)的“顶板”为25.8亿吨,其中常规石油23.0亿吨,非常规石油2.8亿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石油净进口国,在国内石油需求持续增长,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研究世界石油出口能力及其对我国石油进口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2 研究方法
一国石油出口能力定义为该国石油产量与其消费量之差。因此,对于石油出口能力的预测自然就包括石油产量和石油消费量两方面。
2.1 产量预测方法
对比国内外研究状况,其中对于石油产量的预测分析多是以基于“生命旋回”理论的单循环模型、递减率模型和定性分析为主。递减率模型对于石油产量已经处于递减期的产油国比较适用,但对于产量尚处于增长期的产油国预测效果较差;定性分析则存在较大的人为因素。事实上,对于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而言,其产量必然会经历从上升到顶峰再到下降的过程,产量变化的这一完整过程称之为一个产量循环
[11],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生命旋回”。但对于主要产油国而言,其历史产量往往存在多个产量循环,这时运用单循环模型预测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差[12]。因此,需要对单循环模型进行改进。
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单循环模型是广义翁氏模型[13],其主要关系式如下
对于历史实际产量Q和对应的开采时间t的数据,给定不同的b值(一般在1~4之间),利用(8)式进行半对数线性试差法求解,可以得到相关系数较高(最接近于1)和直线拟合关系好的b值,进一步确定出b值下的截距α和斜率β值,再根据(6)式和(7)式反求出对应的参数a和c的值,最终求得参数a、b、c的值,带入(1)式、(2)式和(3)式可以分别得到未来石油产量、峰值产量和峰值时间的预测值。
对上述广义翁氏模型进行改进,建立适合预测存在多个产量循环的多循环模型。将(2)式和(3)式改写为
3 世界石油出口能力预测
世界石油出口能力预测按照以下思路展开:首先选取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作为重点分析对象,通过对其石油产量与消费量的预测,得出这些国家未来的石油出口能力,然后根据其占世界石油出口的比例,估算世界总的石油出口能力。
综合国内资源状况和目前石油出口量,本文选取16个主要的石油出口国进行分析,分别是:沙特、俄罗斯、阿联酋、挪威、伊朗、科威特、尼日利亚、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利比亚、伊拉克、墨西哥、哈萨克斯坦、加拿大、卡塔尔。其中OPEC国家占到11个,非OPEC国家为5个。2008年,16国可出口石油量占到世界石油出口的70%以上。
本文预测所用的数据来源:所有的历史产量数据和绝大多数的历史消费量数据来自BP能源统计2010[14];伊拉克、尼日利亚、利比亚和安哥拉的历史石油消费量数据来自美国能源部信息署(EiA)[15];历史人口和预测人口数据来自联合国(UN)世界人口展望[16]。
3.1 石油产量预测
运用建立的多循环模型,对16个主要石油出口国的产量进行预测(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非OPEC国家中的俄罗斯、挪威、墨西哥三国均已超过其产量峰值;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在未来还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幅度不会很大;加拿大虽富含油砂,但需要投入巨额的成本,只有在国际油价比较高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商业开采,而国际油价的波动态势又进一步增加了其未来产量增长的不确定性。从这5国的总体情况来看,未来产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对于11个OPEC国家而言,沙特、伊朗、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和阿尔及利亚5国的石油产量均已过峰值,这与其国内主力油田的产量递减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沙特为例,虽然其国内投产的主要油田有100多个,但对其产量贡献较大的油田只有8个,这8个巨型油田发现年份都比较早,且基本已过了峰值,这其中包括在1948年发现的迄今为止世界较大油田——Ghawer油田,该油田产量占到了沙特石油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为了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沙特国王已于2008年4月宣布停止开采新发现的油田,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石油,这说明沙特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措施延缓产量的递减速度。与上述5个OPEC国家相比,阿联酋、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亚、安哥拉和卡塔尔6国的石油产量在未来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潜力不大。
3.2 石油消费量预测
根据历史石油消费量和历史人口数据计算出历史人均石油消费量,并结合预测对象的经济发展状况综合分析其未来人均石油消费量的变动趋势,,利用联合国人口司(UN Population Division)2008年修订的人口数据库中对各国的人口预测结果(该结果分三种情景,本文选取中等情景下的人口预测结果),预测各国未来石油消费量(表2)。从预测结果来看,各国的石油消费在预测期内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到2030年,16国总消费量将超过11亿吨,而这一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其经济的发展。未来石油供应的主力无疑是OPEC,但OPEC成员国大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尚未完成,未来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资源。此外,由于这些国家的石油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国内石油产品价格普遍比较低廉,有些国家甚至对石油消费还进行补贴政策,这无疑又增加了对石油的消耗。
3.3 石油出口能力预测
根据16国的石油产量和石油消费量预测结果,可以得出16国石油出口能力(图1)。2004年后,16国石油出口量基本保持在2 0亿吨左右。从16国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石油出口量的比例来看,自1994年后这一比例基本保持在80%左右。2008年16国石油出口量为19.891亿吨,世界实际石油出口为26.978亿吨,16国石油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例为73.73%,假设在预测期内这一比例保持不变,据此预测世界石油总出口能力(图1)。从预测结果来看,世界石油出口的峰值平台期(峰值平台期指当年出口量不小于高峰出口量的90%)出现在2006~2016年,高峰出口能力可达到27.52亿吨。峰值平台期后出口能力将不断减小。2020年、2030年的世界石油出口能力将分别为22.39亿吨和14.62亿吨。
4 世界石油出口能力对我国石油进口的影响
世界石油出口能力的下降将对我国石油进口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石油出口能力的下降将导致我国可进口石油量的减小,从而影响我国的可消费石油量,进而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石油进口量不断增长,其占世界石油总出口的比重也不断增加,从1993年的0.10%增长到2009年的8.27%,平均每年增加0.51个百分点。按照这一增速,2020年和2030年我国石油进口占世界石油出口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3.56%和18.76%,根据前文对世界石油出口能力的分析,2020年和2030年我国可进口石油量将分别为3.04亿吨和2.74亿吨。利用建立的多循环模型预测国内石油产量,2020年和2030年的产量分别为1.94亿吨和1.62亿吨。可见,2020年和2030年可供我国消费的石油量为4.98亿吨和4.36亿吨。而按照目前国内这种消费方式,国际能源署IEA[17]预测的我国2020年和2030年所需的石油消费量为5.57亿吨和7.58亿吨,二者之间缺口分别为0.59亿吨和3.22亿吨。这种由于世界石油出口能力下降而引起的我国可进口石油量的下降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其次,石油出口能力的下降将导致石油进口价格上涨,使我国的石油进口成本大幅上升,并通过成本传递引起国内通货膨胀。石油出口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世界石油供应能力的下降和石油需求的增加,这种供需失衡决定了未来国际油价的走高趋势,据IEA[17]预测,按照2008油价为不变价,2030年参考情景下实际油价为115美元/桶,而名义油价将达到190美元/桶。而目前我国进口石油价格均是以国际油价为基准价,国际油价的上涨必将带来进口价格的走高。这种进口价格的走高不仅增加了我国的石油进口成本,花费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而且还会通过成本传递到国内相关产品,从而带动物价水平的走高,引起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此外,油价的上涨和产量的下降将进一步凸显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及战略上的重要性,将加剧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地区不稳定因素将大大增加,石油进口安全形势也将变得日益严峻。
5 结论
世界石油出口能力分析对石油进口国具有重大意义。石油出口能力研究涉及石油产量和石油消费量两方面。本文针对以往石油产量分析方法的不足,建立了预测石油产量的多循环模型,结合对石油消费的分析,预测了世界石油出口能力。结果显示目前世界石油出口能力正处于峰值平台期,高峰石油出口能力达到27.52亿吨,峰值平台期后石油出口能力将不断下降,2020年和2030年石油出口能力将分别下降至22.39亿吨和14.62亿吨。
世界石油出口能力的下降将对我国石油进口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石油可进口量的减少,进一步抑制我国可消费石油量,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进口石油价格的上升也将大大增加我国石油进口的成本,从而通过成本传递给国内其他相关产品,引发国内通货膨胀。
中国石油论文:中国石油石化企业文化发展的根源
的文化传统是企业的根。但是在当前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一些企业往往对文化传统重视不够,而喜欢编一些新潮的空泛的高远的口号;如果把这些口号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会吃惊地发现它们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标准件”,而这恰恰抹杀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品格。集团公司总经理陈同海最近在谈到企业文化建设时,意味深长而又一针见血地说:“三老四严”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要体现石油石化的敬业精神和精细管理。
说“三老四严”就是石油石化企业的企业文化,实质上说的是企业文化传统的继承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一直主张文化和文艺发展的继承性。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恩格斯强调:“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所以,企业文化的创建不可能凭空进行创造,必须是在前代人所遗留下来的经验的基础上,恰当地继承这份遗产,才能够进行创造。只有这样,才符合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真正提高企业文化的建设水平,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我国石油石化的企业文化以上个世纪60年代的大庆石油会战为主要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油味”的文化传统,在行业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实践,在国内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比如“两论起家”,即以《实践论》和《矛盾论》作为生产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要有“三股气”,即一个国家要有民气,一个队伍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志气;“三老四严”,即对待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对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四个一样”,即干工作黑夜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在场和领导不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三个面向”,即企业领导和机关工作要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五到现场”,即生产指挥到现场、政治思想工作到现场、材料供应到现场、科研设计到现场、生活服务到现场队;“三基”工作,即加强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基层建设、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基础工作、以岗位练兵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功训练;艰苦创业的“六个传家宝”,即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英雄气概,艰苦奋斗,逐步形成的人拉肩扛精神、干打垒精神、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缝补厂精神、回收队精神、修旧利废精神,等等。
以“三老四严”为代表的这些文化传统是石油石化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科学求实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在中国企业最典型、最生动的实践结晶。离开了“三老四严”为代表的这些文化传统,就谈不到石油石化的企业文化。所以,从企业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讲,“三老四严”就是石油石化企业的企业文化。
从语义学的角度来分析,以“三老四严”为代表的企业文化传统,是素朴的、通俗的、大众的,但它又是生动的、深刻的、充分个性化的,闪烁着道德与智慧的光芒。这也为我们发展企业文化、提炼和倡导新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以“三老四严”为代表的企业文化传统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年代,尽管政治色彩和军事色彩比较浓厚,市场经济的色彩不足,人的自我关怀也不够充分,但它倡导的为人之道和为企之道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价值,而这种价值也正是今天的许多企业所缺乏的。一些企业出现的安全事故、质量问题,及至腐败现象,也与丢掉了“三老四严”的文化传统不无关系。
中国的石油石化企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发展、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适应新的形势而必须采取的一个重要的经营战略。但如何发展,如何创新?要把握的关键就是不能失去企业的本性,不能忘记历史,不能丢失“三老四严”这样宝贵的文化传统。“三老四严”文化传统的核心是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科学严细的管理风格。创新和发展企业文化要建立在合理地继承“三老四严”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把这个的传统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然后注入新的文化因子,以保持和发展具有企业和行业特点的石油石化新文化。
中国石油论文:从钻井企业文化来看中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从去年起,中国石油所属大庆、辽河、大港、吉林、华北等老油田钻井相继获得高产油气流。“老油田”伴随现代钻井技术的突飞猛进,已是柳暗花明。
毫无疑问,钻井工程这篇“大文章”能够渐入佳境,既是地质家创新思维的结果,也有赖于钻井新技术集成这一“引擎”。同时,更有一种力量虽无形,但却力拔千钧,那就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HSE理念的支撑力。
20__年,自主研发的CGDS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获得成功、气体钻井技术应用在四川取得重大突破,等等,昭示着中国石油在国内钻井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经验丰富地位。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创新意识、安全意识以及敬业精神,已凝结成独特的钻井文化,保障了钻井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钻井工程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
钻井是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施工行业。实现本质安全,是中国石油既定的安全环保长远目标,也是钻井工程行业的不懈追求。实现本质安全,人的因素是及时位的,具有决定性作用。上世纪末,中国石油建立HSE管理体系,近年来又将其与石油工业积淀的传统文化融合,确立了“安全及时、环保优先、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新理念。这一理念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珠联璧合,推动着钻井生产方式由粗放管理转向科学发展。
安全文化正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在中国石油各钻井工程企业渗透、普及。去年盛夏,记者到新疆钻井40628队施工的T85285井场采访,看到轮岗的安全监理叶尔兰正在认真填写“HSE监理指令”表格。在安全文化的熏陶下,“安全及时”理念已贯穿到井队的每个人、生产的每个环节。
提高钻井速度是钻井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20__年的磨溪速度、庆深速度,20__年的长庆速度以及龙岗1井示范工程,都是中国石油依靠先进的钻井技术提高效率和速度的典型实例。3月29日,大港油田集团及时钻井工程公司领导到50523钻井队现场办公,明确提出钻井提速工作要在认真研究设计和参考临井资料的基础上,制定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不安全的进尺一米不打,不安全的效益一分不拿。”这也是中国石油整个钻井工程行业的答案。
“创造能源与环境的和谐”是钻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走进辽河石油勘探局任何一个井场,干净的地面、昂首的井架,与珍禽翻飞、绿波荡漾的世界及时大苇海交相辉映,让人领略到现代石油工业的风采。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肩负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的中国石油加快了勘探开发步伐。“决不能再以牺牲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换取所谓增长,而要以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这是钻井工程从业人员的共识和行为准则。恪守“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庄严保障,企业决策层在制定钻井开发战略时,确定“多做物探少打井”,“多打少占地、少污染的水平井,少打直井”。“少井高效”,是中国石油自觉承担环保责任的突出体现。
石油企业传统文化在钻井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钻井队伍勇于吃苦、不畏艰难、敢打胜仗的精神支撑。20__年,中国石油水平井数、累计进尺数等,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国脉”西气东输的气源井克拉2-3井、克拉2-7井,是克拉2气田首轮开发井中开钻的两口井。当年,塔里木三勘70156等两个钻井队以石油“铁军”的风范,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寒冷天气里,顶风冒雪长距离搬迁安装,准时开钻,按时完钻,为西气东输工程按期供气提供了保障。
如今,“杠杠服穿在外,狗皮帽子男女戴”的钻工形象,生产中“人拉肩扛”的火热场面等,都只能出现在老照片中。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新时期钻井队伍,正逐步用国内外经验丰富的钻井技术和管理方法武装自己。作为新疆钻井公司的“当家人”,田富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要观看壳牌、埃克森、斯伦贝谢等国际石油公司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光盘,仔细揣摩学习。为了加快向海外市场的挺进步伐,铁人王进喜带过的大庆1205钻井队,常年组织职工学习外语、涉外工程承包知识和特殊工艺井技术,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近年来,全队职工先后完成丛式定向井、取心井、小井眼井等特殊工艺井型的施工,实现了向多功能钻井队的重大转变。
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在钻井增长方式转变中,文化的力量即我们的“软实力”,虽是无形之手,却是动力之源。
文化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钻井工程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仅仅是一种表象,其背后是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而文化的作用与反作用力在企业中一旦形成强势,必将持续推动企业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每种结果都有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这种结果的条件或力量。观念的转变、技术的进步、体制的建立等等,都是钻井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直接原因和必备条件。但是,观念、技术、体制都是由人来制定和掌控的。也就是说,真正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量不但有物质的,而且有非物质的,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文化力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文化通过改变员工的旧有价值观念,培育他们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认同感,使员工个人信念、情感、行为习惯与企业的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形成文化合力,推动着中国石油钻井生产方式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钻井工程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都产生着积极影响,也进一步提高了全员素质,为实现本质安全奠定了基础。正是在员工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企业文化不断完善和深化,从而形成相对稳固的钻井企业文化。
中国石油论文:对中国石油能源战略之思考
同志最近强调指出,能源是关系中国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分析能源资源形势,深入研究能源资源问题,把握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和对策,做好能源资源工作,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本文就石油能源资源战略问题和我国石油能源的发展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石油作为战略物资在能源总量中仍起着主导地位
目前在世界能源中石油所占的比率约为40%。因此可以认为在今后较长一个时间内石油仍将保持主要的能源地位。纵观二十世纪的发展,石油对“重化工业”的发展和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可质疑的。现代重化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石油之源。二十世纪称为“石油世纪”,是因为作为现代重化工业文明的基础物资石油一直发挥了核心作用。石油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在西方实力政策的推动下,在得石油者得天下的背后,历史上石油经常成为导致国家间纠纷,甚至引起战争的主要因素。
世界对石油需求不断增加,油价飚升势头不减
近期,国际原油价格一路攀升,达到每桶68-70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自海湾战争以来,世界各国对能源问题给予的关注越来越重视。世界经济在经历了较长衰退期后又开始明显的复苏,特别在经过东南亚金融危机风波冲击后,经济依然回升,世界GPD的增长达到了3-4%,各国经济增长导致石油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加,处于快速发展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能源及石油消耗尤为突出,而以中、印为代表的亚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能源需求急剧扩大,约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量的40%和发展中国家增量的70%。我国2003年石油消费近2.7亿吨,及时次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美欧国家对石油需求依然旺盛不减。石油价格飚升其主要原因是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另一重要原因是主要产油国和地区局势动荡及恐怖袭击等增加了世界石油供应不稳定因素,此外,近年来长期的高油价使得石油生产国财政大为改善,不急于提高产量来增加收入,甚至采取限产、降产抬高油价,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垄断性以及它对美国的“排他性”导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OFEC的不满以及国际石油公司的资本大量高度集中和垄断规模进一步扩大,所以这些加剧了世界石油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
世界各国面临石油能源挑战,角力竞争不断强化
一油激起千重浪,世界石油市场波涛汹涌,牵动经济发展的神经。长期以来,围绕世界油气资源的利用,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展开了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的角力,在石油生产、消费、储运、市场和定价五个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石油输出国其油气储量分别占全世界总量的68%和45%,对世界能源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石油生产国近年来积极利用外资扩大本国资源的开发,以实现和巩固富油强国的目标。沙特、伊朗等国向外资开放本国油气田,俄罗斯吸引美、中。日、韩、英等国参与油气项目的开发,非洲尼日利亚、安哥拉,利比利亚等国也与国际石油公司合作开采本国能源资源,中亚各国更是雄心勃勃,吸引更多国家的石油公司共同参与开采和管道建设等项目。石油消费国发挥各自的优势,争夺资源日趋激烈。美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居霸主地位,其能源之手伸向世界各地。美国至今控制着中东石油生产国的主要供给,而且还争夺和控制非洲的石油,成为南非开发的主力。美国在赤道几内亚。加蓬,尼日利亚等国占有全部油气资源或大部分占有。美国对非洲石油依存度不断提高,达15%以上。欧盟依靠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加强与伊朗和俄罗斯等国的合作, 日本为保能源安全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全球铺路,四处出击,在日本和非洲汽油国开发中屡屡得手。俄罗斯凭借本国的丰富汽油资源,利用地缘优势多方合作,座中渔利,不断增强俄及能源盟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而中,印等发展中国家需求量大,而开发与发展的选择余地小,可谓空间小、合作少、困难多、风险高。但世界石油市场的坐标不得不向中、印等国倾向,加大了石油市场供给关系的法码。
国际石油市场对中国经济接影响不能低估
2004年我国原油净进口超过亿吨,对境外石油的依存度达到40%以上。在未来的10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需求仍将按年均10%的速度增长。在油价飚升的情形下,意味着我国将增加大量的国家外汇支出,增加炼油加工及运输成本,严重影响和波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及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增加国民经济整体运用成本,涉及国家经济安全。高油价一方面增加了生产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拉动了能源产品和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作和经济结构调整将带来严重影响。价格问题和价格体系将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石油市场的高价位和我对外高依存度是我国石油消费和生产关系的严重失衡,使得国内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问题更加清晰。而我国发展经济中对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耗问题更加显见。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合50亿吨以上。原油、原煤、铁路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37%,25%和40%。而创造的GDP相当于世界总量的大约4%。因此可见,中国的能源风险包括内部和外部,内部风险正是在中国本身可控制范围之内,但关键是在外部。处理不好都会影响经济的大起大落。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是和平崛起中的问题,不会导致和周边国家的关系紧张,出售资源的国家在国际市场首先是经济行为。美国不要再发生类似阻挠中国石油公司收购优尼科公司的不明智之举,应当调整政策,不应对抗竞争,而应联手合作开发能源资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任何国家对中国石油采取遏制政策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我们要抓住机遇,总结得失,有所作为。
我国石油能源发展战略的选择
1.中国石油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保障石油的安全和高效开发利用。从战略层面看,务必要实行多元化的战略。一是要实行油、煤、电、气和水能、核能。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为人移、不为事移。治油、治煤,治水、开发新能源等各项工作都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有序发展,强调落实。二是实行外向型多元化能源合作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国际间能源合作和石油贸易外交,国际贸易、能源开采和利用、其合作对象都要实施多元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政府要强化对产业、市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机构的作用,制定能源发展的中长期 规划,从生产、法律、政策的源头谋划好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能源的道路。同时国家应加大对能源的有效投入和金融支持。
3.实现能源体制改革,改革现有能源工业的管理和市场准入机制,推进完成中国能源市场化改革进程。要以完善市场体制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能源的基础作用,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的效率,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通过改革和完善现行生产经营机制,从而为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实行节能优先的战略。一是建立节能性的社会生活消费方式。二是建立节能型的生产方式。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大力发展节能型产业,努力降低产业能耗水平是我国节能战略的主攻方向。
5.加强建立国家能源的安全战略体系建设,包括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及社会商业的储备体系、运输安全体系的建设。做到手中存油,心中不慌。防止突发事件对进口能源供应量的减少和中断,减缓国际原因和价格剧烈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同时还要建立能源市场监测体系和能源供给的预警体系。
中国石油论文:中国石油能源战略
同志最近强调指出,能源是关系中国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分析能源资源形势,深入研究能源资源问题,把握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和对策,做好能源资源工作,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本文就石油能源资源战略问题和我国石油能源的发展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石油作为战略物资在能源总量中仍起着主导地位
目前在世界能源中石油所占的比率约为40%。因此可以认为在今后较长一个时间内石油仍将保持主要的能源地位。纵观二十世纪的发展,石油对“重化工业”的发展和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可质疑的。现代重化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石油之源。二十世纪称为“石油世纪”,是因为作为现代重化工业文明的基础物资石油一直发挥了核心作用。石油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在西方实力政策的推动下,在得石油者得天下的背后,上石油经常成为导致国家间纠纷,甚至引起战争的主要因素。
世界对石油需求不断增加,油价飚升势头不减
近期,国际原油价格一路攀升,达到每桶68-70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自海湾战争以来,世界各国对能源问题给予的关注越来越重视。世界经济在经历了较长衰退期后又开始明显的复苏,特别在经过东南亚金融危机风波冲击后,经济依然回升,世界gpd的增长达到了3-4%,各国经济增长导致石油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加,处于快速发展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能源及石油消耗尤为突出,而以中、印为代表的亚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能源需求急剧扩大,约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量的40%和发展中国家增量的70%。我国2003年石油消费近2.7亿吨,及时次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美欧国家对石油需求依然旺盛不减。石油价格飚升其主要原因是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另一重要原因是主要产油国和地区局势动荡及恐怖袭击等增加了世界石油供应不稳定因素,此外,近年来长期的高油价使得石油生产国财政大为改善,不急于提高产量来增加收入,甚至采取限产、降产抬高油价,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垄断性以及它对美国的“排他性”导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ofec的不满以及国际石油公司的资本大量高度集中和垄断规模进一步扩大,所以这些加剧了世界石油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
世界各国面临石油能源挑战,角力竞争不断强化
一油激起千重浪,世界石油市场波涛汹涌,牵动经济发展的神经。长期以来,围绕世界油气资源的利用,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展开了、经济、军事和外交的角力,在石油生产、消费、储运、市场和定价五个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石油输出国其油气储量分别占全世界总量的68%和45%,对世界能源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石油生产国近年来积极利用外资扩大本国资源的开发,以实现和巩固富油强国的目标。沙特、伊朗等国向外资开放本国油气田,俄罗斯吸引美、中。日、韩、英等国参与油气项目的开发,非洲尼日利亚、安哥拉,利比利亚等国也与国际石油公司合作开采本国能源资源,中亚各国更是雄心勃勃,吸引更多国家的石油公司共同参与开采和管道建设等项目。石油消费国发挥各自的优势,争夺资源日趋激烈。美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居霸主地位,其能源之手伸向世界各地。美国至今控制着中东石油生产国的主要供给,而且还争夺和控制非洲的石油,成为南非开发的主力。美国在赤道几内亚。加蓬,尼日利亚等国占有全部油气资源或大部分占有。美国对非洲石油依存度不断提高,达15%以上。欧盟依靠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加强与伊朗和俄罗斯等国的合作, 日本为保能源安全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全球铺路,四处出击,在日本和非洲汽油国开发中屡屡得手。俄罗斯凭借本国的丰富汽油资源,利用地缘优势多方合作,座中渔利,不断增强俄及能源盟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而中,印等发展中国家需求量大,而开发与发展的选择余地小,可谓空间小、合作少、困难多、风险高。但世界石油市场的坐标不得不向中、印等国倾向,加大了石油市场供给关系的法码。
国际石油市场对中国经济接影响不能低估
2004年我国原油净进口超过亿吨,对境外石油的依存度达到40%以上。在未来的10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需求仍将按年均10%的速度增长。在油价飚升的情形下,意味着我国将增加大量的国家外汇支出,增加炼油加工及运输成本,严重影响和波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及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增加国民经济整体运用成本,涉及国家经济安全。高油价一方面增加了生产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拉动了能源产品和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作和经济结构调整将带来严重影响。价格问题和价格体系将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石油市场的高价位和我对外高依存度是我国石油消费和生产关系的严重失衡,使得国内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问题更加清晰。而我国发展经济中对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耗问题更加显见。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合50亿吨以上。原油、原煤、铁路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37%,25%和40%。而创造的gdp相当于世界总量的大约4%。因此可见,中国的能源风险包括内部和外部,内部风险正是在中国本身可控制范围之内,但关键是在外部。处理不好都会影响经济的大起大落。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是和平崛起中的问题,不会导致和周边国家的关系紧张,出售资源的国家在国际市场首先是经济行为。美国不要再发生类似阻挠中国石油公司收购优尼科公司的不明智之举,应当调整政策,不应对抗竞争,而应联手合作开发能源资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任何国家对中国石油采取遏制政策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我们要抓住机遇,得失,有所作为。
我国石油能源发展战略的选择
1.中国石油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保障石油的安全和高效开发利用。从战略层面看,务必要实行多元化的战略。一是要实行油、煤、电、气和水能、核能。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坚持的发展观,不为人移、不为事移。治油、治煤,治水、开发新能源等各项工作都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有序发展,强调落实。二是实行外向型多元化能源合作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国际间能源合作和石油贸易外交,国际贸易、能源开采和利用、其合作对象都要实施多元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政府要强化对产业、市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机构的作用,制定能源发展的中长期
规划,从生产、法律、政策的源头谋划好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能源的道路。同时国家应加大对能源的有效投入和金融支持。
3.实现能源体制改革,改革现有能源工业的管理和市场准入机制,推进完成中国能源市场化改革进程。要以完善市场体制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能源的基础作用,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的效率,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通过改革和完善现行生产经营机制,从而为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实行节能优先的战略。一是建立节能性的社会生活消费方式。二是建立节能型的生产方式。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大力发展节能型产业,努力降低产业能耗水平是我国节能战略的主攻方向。
5.加强建立国家能源的安全战略体系建设,包括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及社会商业的储备体系、运输安全体系的建设。做到手中存油,心中不慌。防止突发事件对进口能源供应量的减少和中断,减缓国际原因和价格剧烈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同时还要建立能源市场监测体系和能源供给的预警体系。
中国石油论文:中国石油工程技术发展论述
1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存在主要问题
重组以来,集团公司的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国际大型服务公司相比,在盈利能力、技术创新、装备结构、国际化程度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总体显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1营业收入规模较大,但整体盈利能力偏弱
与国际大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相比,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不算少,但利润比较低。例如,斯仑贝谢公司人均营业收入在220万元以上,利润率为14.59%,而中国石油人均收入还没超过80万元,利润只有1.88%。斯仑贝谢公司国际化业务比例达到68.9%,中国石油只有26.5%,远低于国际服务公司45%以上的平均水平。在国际10家大型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中,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排第三,利润率排第九(表1)。
1.2资产结构不够合理,高端技术与装备短缺
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总额与国际大型公司基本相当,但资产净值差距较大,五大钻探公司固定资产净值只有54亿元美元,而斯仑贝谢公司固定资产净值为148亿美元。中国石油的装备虽然经过几轮更新,但高端技术与装备仍十分有限,难与国外公司抗衡,钻井高端装备表现更为明显。以钻机为例,50及以下钻机占钻机总量的75.4%。缺少高端装备的直接后果是市场的创效能力低下。以塔里木油田市场的巴州派特罗尔石油钻井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为例,2008年该公司在塔里木只有2台7000m钻机作业,占市场钻机总量的2.6%;到2012年该公司已有20台70及以上级别钻机在作业,占到市场钻机总量的16.3%。
1.3技术研发未能形成合力,核心技术发展慢
近年来集团公司工程技术加大了技术创新投入,投入比例与国外公司基本相当,申请和授权专利数量也不断增加。但由于研发资源分散,尚不能形成合力,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虽然近些年技术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但在缩小和国际服务公司技术差距上表现并不明显,一些技术从立项到攻关仍以跟随模仿为主,并且各大研究院所间科研同质化现象严重。核心技术发展缓慢,在国际市场上能与大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同台竞技的工艺、技术与装备均极其有限。
1.4内部市场价格失衡,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工程技术服务业务作为集团公司发展的主营业务,其市场主体地位并不突出。在集团公司内部市场,由于受百万吨产能建设投资逐年递减、内部市场定价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与油气田企业间经常出现价格谈不拢、工程结算难、拖欠工程费等问题。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可持续发展后继乏力。在国际市场,由于缺乏竞争力的特色技术,高端装备几乎全部靠进口,缺少国际竞争的话语权。由于缺乏有效的联动协调机制,集团公司的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同业竞争、低价竞标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集团公司的整体声誉,也使服务市场环境恶化。
2对中国石油工程技术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2.1改造重组过程中顶层设计不够严谨
1998年中国石油上市后,旗下各油田分公司与存续部分的各管理(勘探)局分开、分立运行,未上市企业转换机制、走向市场。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在经历了分立初期的剧烈阵痛之后,思维方式、经营理念、管理体系和经营机制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扭转了分开、分立初期的整体亏损局面,盈利水平逐年提高。2008年,集团公司密集实施了专业化重组与业务整合,按照“两级行政、三级业务”的管理架构和集约化、专业化、一体化的原则,将分散在各油气田的物探、钻完井、测录井、井下作业等石油工程业务公司实施专业化整合,成立了工程技术分公司、形成了“1531N”的工程技术服务格局。但这次重组改革过于突出集约化、专业化、一体化的指导原则,缺乏总体方案设计和可行性论证,改革目的和方向不清,更多地是在机构拆分合并上做文章,缺乏在理顺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场化机制改革停滞不前。刚刚走出困境的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再次背起沉重包袱,有的甚至背负巨额亏损,这是造成目前诸多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
2.2工程技术服务业务战略定位不明确
集团公司对工程技术服务业务的历次改革,使其从“钻井是龙头”的主导地位被列入存续企业行列,既要提供“服务保障”,又要“闯市场”的发展定位让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发展陷入两难境地。在集团公司发展规划中,目前尚未对工程技术服务业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及目标定位。在一些产能建设投资严重不足的地区,油气田企业就要求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提供“服务保障”;而在一些产能建设投资相对宽松的地区,油气田企业又以“低成本”战略发展为由,让工程技术服务企业“闯市场”。此外,油公司对“低成本”战略存在一定的误读,认为采购“低价格”的服务就是实现了“低成本”的发展,而未能考虑整个集团公司的利益和“低价格”服务的后续维护成本。在这种观念指向下,集团公司的工程技术服务市场不断向民营资本开放。其直接结果就是让拥有23万员工、75%低端装备、背负大量社会包袱的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与民营队伍竞争。据统计,目前集团公司授予外部资质的钻机队已经超过了公司工程技术服务企业钻井队伍总数的18%。集团公司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促进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压制了自己队伍做专做强。此外,板块的角色究竟是什么?目前,人事、投资、科研、财务等企业发展攸关的重要权能依然集中在集团公司总部,板块更像是个管理夹心层。因为板块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仍未成为市场竞争中的独立主体,面对市场的复杂变化响应能力差。如果仍然用计划的思维去管理企业的市场行为,其结果自然可知,这种情况必然造成企业发展乱象重重。
2.3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人才成长渠道不畅
国家要求取消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但集团公司是从石油工业部演变而来,行政色彩一直浓厚、官员意识强烈,从而使内部行政级别得到变相保留、扩张,工资分配和福利待遇与行政级别挂钩,业绩考核也与行政级别挂钩,而且行政级别档次多、通道宽、报酬厚、地位高,而基层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一般只有初级、中级、副高级3个台阶,大体10年时间就会走到终点,正高级只能是普通员工一个难圆的梦想。工人的上升空间就更加狭窄了。因此,“当官”成了技术人员的奋斗目标。根据2012年对中国石油工程技术分公司直管5家企业的调研,教授级高工总计128人中,其中局级领导21人占16.4%、处级领导97人占75.8%,科级领导9人占7%,一线科研人员1人,仅占0.8%;集团公司级专家33人中,局级领导1人占3%,处级领导28人占84.9%,科级领导4人占12.1%,从岗位来看,全部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因为缺少职业认同感,中青年技术骨干和一线骨干大量流失。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目前工程技术科技投入与国外公司相当,但水平差距依然巨大的原因之一。
3对工程技术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工程技术服务业务的发展定位
根据集团公司到2020年建成世界水平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发展战略部署,希望集团公司尽快明确工程技术服务业务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便使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根据近几年对工程技术服务业务的跟踪研究,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企业已经具备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能力。建议借鉴中国海油和中国石化的改革经验,考虑简政放权。抓住十八大以来深化体制改革的机遇,适时成立独立的工程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并择机上市。
3.2理顺市场关系,构建公平合理的内部价格体系和市场交易规则
以集团公司整体利益较大化为目标,理顺目前油田公司和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市场关系,及时地传导市场信息,客观揭示内部企业间的价格空间,充分反映各主体对集团整体价值的贡献,调动它们创造价值的能力和积极性,控制和降低管理成本。为此建议建立健全以定额和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内部价格体系。建议组织专家对不同储层、不同地质条件下,百万吨产能建设投资进行成本写实,对作业成本按预探井、探井、开发井和直井、水平井、分支井、欠平衡井等不同井型进行细化,确定统一的定额标准。为了防止内部交易无序混乱、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以及各单位恶性竞争争夺企业资源,必须根据集团公司整体战略的要求,围绕集团整体利益较大化的目标,制定内部市场交易规则,包括交易程序、交易方法、交易计价、交易限制和交易保护等制度,以及分类分层次的标准合同或订单。成立集团公司市场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各专业分公司和机关主要生产经营部门组成,负责制定内部市场管理办法,修订完善关联交易、市场准入、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相关制度、标准,以及总承包管理规范,明确过程管理的职责界面,监督检查和协调交易关系,仲裁处理交易中发生的矛盾纠纷,确保内部市场依法合规、公开透明运行。严格市场准入的资质认证和管理,建立可追溯的档案制度,相关专业分公司归口管理本专业市场的资质审查及发证,并作为调节内部市场服务队伍的重要手段。实行“同等条件下内部企业优先”原则,首先满足内部符合资质要求的供应商和承包商市场需要,在此前提下,通过公开招标适度引进高素质的社会市场主体。规范内部市场招标管理,重点考虑技术、质量、安全、效率等,引导内部企业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赢得市场。禁止无底价招标。鼓励油气田企业和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实施工程项目总承包,风险合作、互利双赢。指定一个总部职能机构,统筹协调各业务板块的海外业务发展,坚决扭转各自为政、分散出击、相互拆台的弊端。建立高效、快捷、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国际市场信息共享[1-2]。
3.3加快“去行政化”改革步伐,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成长渠道
完善岗位系列和职位等级体系,实现员工管理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针对受“官本位”思想影响,过于强调行政职级的岗位体系,忽略专业和技术管理岗位的价值,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发展通道和阶梯等突出问题,建议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公司岗位系列及职位等级体系管理经验,将现有管理、专业技术和操作服务三大系列岗位划分,调整为经营管理、专业管理、技术研发、技能操作四大系列(或加上生产技术,成为五大系列)及其子系列,重新设计职位层级,使用通用的岗位评价系统和统一的评价标准,确定每个岗位在整个组织中的相对价值,形成规范、统一、科学、有效的职位等级表,构建新的职位等级体系,实行岗位分类管理,搭建层级平台,完善岗位设置,逐步建立起以岗位管理为主线,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履行岗位职责为基础,绩效考核为依据,配套待遇为激励,纵向有通道、横向能交流的专业人才发展机制,拓宽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通道。原则上,与技术无关的管理岗位,如党群、人事等部门工作人员,不得参与高级工程师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评审。
3.4严格市场准入的资质认证和管理,完善区域市场协调制度
严格市场准入的资质认证和管理,并以此作为调节内部市场服务队伍的重要手段。集团公司内部市场首先是要满足内部符合资质要求队伍的市场需要,在此前提下,通过公开招标适度引进高素质的社会队伍,规范内部市场招标管理。进一步加强中东、中亚等海外区域市场协调管理,完善区域市场协调制度。对中方为作业者的项目,严格按照已经明确的市场划分规范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开展业务,严禁出现任何形式无序竞争;对于集团公司投资参股比例较小、中方为非作业者的项目,原则上允许少量企业参与竞争;对其他外部市场,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鼓励企业自主参加竞争。特别是对海外高端市场,集团公司应采取相应措施,支持鼓励企业进入。充分发挥集团公司一体化优势,对产能建设区块实行总包、钻完井总承包、EPC总承包和风险技术服务合作等模式,努力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切实调动甲乙双方积极性,促进工程与地质的有机结合、油气田企业与工程技术企业的有机融合。
3.5创新科技管理模式,注入发展新活力
建立课题立项选拔的市场竞争机制,打破集团公司直属研究院所对“某领域”的学术垄断。对列入科研计划的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及时类是关系到集团公司战略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项目,由集团公司拨款,科技管理部管理;第二类是针对业务板块的应用技术研发项目,特别是需要集中力量攻关的原创性大项目,由业务板块拨款并管理;第三类是主要涉及个别企业的应用技术改造和开发项目,由企业拨款并管理。三类项目分别由管理部门或单位组织公开招标投标,挑选课题承担单位。集团公司所属科研单位均可投标,并就核心技术、技术路线等内容进行答辩。开标后分别与中标单位签署科研合同。从而实现用市场化机制选择最合适的队伍,完成最合适的科研任务,让研发更接地气。参照项目监理制度,在科研领域引入第三方机构,建立科技咨询机制。无论是科研项目立项论证评估,对投标单位的审查、答辩和评标,以及结题后的后评价工作,由独立第三方中介机构承担,增强客观、公正性。切实改变科研部门和管理部门既当运动员、教练员,又当裁判员的不合规现象。
作者:刘兴和 刘炳义 朱景萍 丛强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