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超声医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超声医学论文:艾滋病患者腹部超声检查医学论文
1艾滋病腹部超声检查的必要性
人体一旦感染HIV并进入发病期后,因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丧失而发生机会性感染,例如细菌、病毒、真菌、病原虫等感染。而这些病原体感染后,会促使机体更易患像Ka-posi肉瘤、非何杰金淋巴瘤等肿瘤的疾病,此时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病变部位,从而为艾滋病的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数据。消化系统是艾滋病患者易病变的系统之一,仅次于呼吸系统。有资料显示HIV感染可直接感染肝脏细胞,包括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人们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可以在肝脏中检测出HIVP24核心抗原,同时HIV感染后患者对HBV和HCV的感染成为易发,故肝炎的发生成为了艾滋病患者常见的疾病。另外吸毒导致的艾滋病感染者在艾滋病患病之前肝脏部位均遭受某种程度的损伤,本身有较强的肝毒性从而造成艾滋病对肝脏的损伤增大。同时脾脏因是CD4+细胞聚集的场所,成为了HIV攻击的主要器官,并使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功能受损,感染骨髓干细胞,经过红髓的血液比例增加,使正常或异常的血细胞在脾中阻留或破坏增加,使脾瘀血肿大。胆囊、胰腺、双肾和腹腔等器官均是艾滋病患者易遭受感染或病变的部位。而影像学检查不仅能够对病变部位或脏器进行定位、了解病变部位的大小、范围、形态等物理性质、而且可提供更为直观的病灶或脏器切面结构图(甚至还有立体三维或四维图)像,同时可运用多普勒超声技术通过检测病灶或脏器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因此超声波检查对艾滋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观察可提供最有价值的依据。
2艾滋病超声检查的近期研究进展
2.1肝脏超声检查
艾滋病患者进入发病期后肝脏部位常见的疾病是肝炎、肝损害和肝肿大,肝脏部位超声检查可诊断出疾病损伤类型、以便于医生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治疗肝脏疾病。应用超声方法可区分肝肿大和肝损伤的区别,有研究结果报道肝肿大的发生率在艾滋病患者中占35%,肝损伤的发生率为67%,可见影像学超声检查可区分出不同肝疾病类型。在区分肝疾病中,超声检查可给出肝脏大小异常和回声异常等信息,同时能够观察肝肿瘤、肿瘤转移情况、肝硬化、脂肪肝等,有研究报道有的患者可同时患多种肝脏疾病,在评价患者CD4+/CD8+比值和患者营养情况后可得出疾病类型与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是正相关的。
2.2胆道超声检查
胆囊炎、胆道扩张或缩小以及炎症均成为艾滋病患者胆道部位病变,超声检查可区分不同疾病类型以及细微结构病变。例如有研究者报道了艾滋病患者胆结石发病率低,而胆道和胆囊病变率较非艾滋病高,由此可看出超声检查可区分出胆结石、胆道和胆囊病变。同时有研究者用超声检查来统计胆囊病变的发生率,即胆囊增厚7.5%、胆石症有5.8%、胆汁淤积有4.3%、肝外胆管扩张有2%和肝外胆管增厚有0.3%。而同时超声可检查出胆囊增厚的原因是因水肿造成,另外有患者因患有肿瘤如非何杰淋巴瘤、Kaposi肉瘤等而挤压胆总管从而引起胆总管扩张和胆囊肿大。
2.3胰腺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在艾滋病胰腺病变的检查目前报道比较少,笔者曾多年来跟踪艾滋病患者的胰腺变化,只有11/6020例胰腺肿大;通过报道研究发现主要原因是胰腺部位病变后外观无显著差异,即超声检查难以区别。有报道称艾滋病患者胰腺损伤占艾滋病患者的10%,而10%病变均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进行检查,影像学无法提供详尽的检查报告。目前认为之所以难以辨别,胰腺损伤主要与机会性感染、吸毒、酗酒、以及治疗过程中药物副作用所致。特别是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副作用,例如戊双眯等治疗卡氏肺囊虫等机会性感染可致急性胰腺炎,非何杰金淋巴瘤、Kaposi肉瘤可浸润损害胰腺,机会性感染可损害胰管和实质。
2.4脾脏超声检查
脾脏病变有均质和非均质两种,并且以肿大症状为常见,属于非特异性的。艾滋病脾脏肿大通过超声检查可检查出低回声,并且通过病灶部位的低回声可以诊断为脾肿大,并且这类脾肿大主要是因结合或鸟型分枝杆菌感染化脓造成。另外对于脾小脓肿检出率低的情况,有的研究者作了多方面调整,例如降低探头频率至3.5MHz,甚至降低至3.5MHz,检出率增加至11.0%。超声除检查病灶类型、区分特点外,还可用于研究脾脏和其他腹部病变之间的相关性,例如有实验室数据表明,超声检查出脾脏肿大与肝病、周围淋巴结病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无明显相关性。临床超声检查数据表明,在病原体感染和肿瘤的非艾滋病者中脾脏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因此脾肿大的机理还有待探讨。
2.5双肾超声检查
肾脏部位病变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侵犯性病变,此类病变通过超声检查可辨别出肾肿大或缩小、肾形态异常、肾实质或肾窦回声异常、肾集合系统病变等。通过超声检查出的回声增强,可诊断出肾盂肾盏增厚[5]。同时为了证明回声增强的诊断正确率,有研究者应用超声检查得出回声强弱与肾小球病变轻重和性质无关,而回声增强与肾小管扩张和肾间质变化具有相关性。超声检查除了上述的应用外,还可应用于疾病的预后评估。例如超声检查出肾缩小、实质回声不均匀、皮髓质分辨不清、肾窦脂肪减少者出现尿毒症、蛋白尿后在10个月内死亡。肾积水的改变多是非何杰金淋巴瘤、Kaposi肉瘤压迫输尿管或真菌如念珠菌感染阻塞输尿管所致。
2.6腹腔超声检查
腹腔病变常见为腹水,一般多见于艾滋病中晚期患者。超声检查可探明腹腔积液的情况,包括积液的量多少,液体的性质以及液暗区内有无分隔或包裹形成。且在艾滋病患者中轻度腹水占22%,中度腹水占13.5%,且主要以渗出液为主。通过超声检查研究得出,产生腹水的原因是各种机会性感染如鸟型分枝杆菌感染、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肾病、肿瘤、胰腺疾病、心脏病、恶病质等。
2.7腹腔部淋巴结检查
因艾滋病毒感染机体后主要浸染CD4+细胞,因此作为CD4+细胞富集的淋巴结病变自然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疾病。临床上常表现淋巴结增大,通过超声检查可见椭圆形或圆形病变。一系列研究总结出,临床超声检查这类病变通常在腹膜后主动脉、胰腺周围和肠系膜等处。
3小结
综上所述,艾滋病是一类因HIV病毒感染而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丧失,使得机体无法抵御外来机会性感染和防御病变,从而产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乃至全身各大系统均丧失功能的综合征疾病。本文主要讨论艾滋病患者腹部超声检查的目前研究进展,谈及其超声检查的必要性,可总结为:对诊断和治疗均可提供可供参考的临床数据。本人重点对腹部可能危害到的部位病变的超声检查进行了分别论述探讨,总结起来发现各部位的超声检查作用主要变现在对病灶的定位,分类辨别以及预后上面。总结起来得出,腹部超声检查可为临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资料。超声除检查诊断外,还可进行介入治疗和引导活组织检查。
超声医学论文:超声波治疗胆石症临床医学论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了2010年1月~2011年到我科室进行胆石症手术的35例患者,患者在术前右上腹均出现腹疼痛,并且反复发作。其中有11例患者伴有发热、黄疸症状。在35例患者中,有20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为35~72岁,平均年龄为53.5岁。有29例患者在之前并没有手术史,4例患者有过一次胆道手术史,2例患者有过二次胆道手术史。有手术史的患者之前的多为胆总管切口取石“T”管引流及胆囊切开取石蕈状管造瘘。与上次进行手术的时间间隔:最短的时间是2年,最长的时间为17年,平均时间为9.5年。在术前对所有患者都进行B超或CT监测,由此来证明出结石的分布位置。其中,有7例患者是属于单纯胆囊结石,2例患者属于单发结石,其结石直径为2.4cm,5例患者属于多发性结石,其结石直径为0.5~2.0cm;5例患者属于单纯肝内外胆管结石;16例患者属于胆囊结石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
1.2手术方法
在进行手术时,根据结石的分布位置,选择保胆手术、胆总管切口探查取石术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2.1保胆手术
行人工气腹,并且按照腹腔镜常规方法进行摄像系统及冷光源的置入,置入方式为:剑突下及右锁骨中线肋缘放入5mm和10mm穿刺套管,将胆囊底缝吊。用电凝将胆囊底切口约0.8cm,待到将血止住以后再进行输尿管镜以及经皮肾镜、1.5mm中空超声探针的置入,使用负压将击碎后的结石残渣吸出以后对胆囊进行冲洗,并立即给予止血处理,同时对于未吸干净的残石要带保护套进行清除,胆囊管开口处有胆汁流入后,再使用3-0可吸收肠线对胆囊切口进行间断全层缝合,经测试未见胆囊切口有渗漏,方进行术野清洗,将腹腔积液吸尽,排气,切口缝合。
1.2.2胆总管切口探查取石术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术前需保留导尿管和胃管,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于剑突下及右锁骨中线肋缘放入5mm和10mm穿刺套管,将胆囊先切除,然后将胆总管切开约2~2.5cm,在取结石时使用取石钳将能取的取出,不能够取出的结石,将输尿管镜以及经皮肾镜由切口置入,并且使用1.5mm或3.3mm的超声探针进行边碎石边吸引,术后要留置“T”型引流管。
2结果
使用保胆手术取石的患者均1次成功。使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手术取石的患者中,有18例患者1次成功,6例患者在术中转开放手术1次成功,只有3例患者没有1次成功。造成其无法1次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体质较差,对于长时间手术无法忍受,肝内外胆管存在结石量过大,并且大部分的分别部位是二级胆管以上。在患者术中及术后均经过B超或造影证实有结石残留,1个月后使用同样的手术再次取石,全部取尽。本组患者使用超声碎石取石成功率达到,手术使用时间90~240min,平均时间为158min。患者住院5~10天,平均天使7.5天,术中的出血量为50~100ml。术后均没有感染、胆漏或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35例患者来院复查均在术后2~12个月,经B超检查胆囊收缩功能良好,胆囊壁没有出现水肿,肝内外胆管没有结石复发。
3讨论
在我国的胆道良性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就是胆道结石,占成人发病率7%~10%,并且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发病率也呈递增形态。21世纪外科在逐渐向微创发展,其中主要是以腹腔镜及内镜为主要代表。
胆结石在进行治疗离不开碎石取石,传统的治疗方式在临床治疗中存在着容易造成出现、结石残留过多的缺点。而超声波弹道碎石系统(EMS)是通过内镜进行电视监视,不仅可以击碎巨大结石,同时可以利用循环冲洗装置将细小及泥沙样结石、絮状物清楚,这样既安全,又非常简便易行。并且可以解除胆管的膜状狭隘。其中超声波弹道碎石较大的优势有:(1)仅作用于结石,对软组织是不产生作用的,使胆管壁损伤出现、穿孔等并发症得到避免。(2)对巨大结石是进行直接粉碎的,效果显著。(3)操作简单,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短,对病人产生的痛苦小。(4)”硬、软镜”二者相互结合,互补不足。(5)对肝内胆管及胆囊管嵌顿结石独具特色的处理。经研究显示,在进行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碎石的过程中,其中感染的细菌常常被释放出,并随着冲洗液将致热源置入血液循环,由此造成术后发热等感染性休克。而超声波弹道碎石系统(EMS)具有特色的吸附系统,在进行高效碎石的同时,能够主动、安全、彻底的将结石清除,显著提高了泌尿系结石的微创处理疗效和效率,此方法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的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手段。在胆石症治疗中将其引入,使用其强力的负压吸引,可以使胆管内保持低压,由此避免了胆管被高压水流损害,同时也可以带走超声碎石过程中产生的结石和热量,使感染降低,彻底解决了碎石释放细菌的难题。
超声医学论文:超声诊断医学论文
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复习法
如果说既往超声诊断医师的知识是由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基础知识和超声专业知识加上其他影像手段所构成的相对单纯的平面型知识结构,那么介入性超声的进展,还要求超声医师(尤其是从事介入超声的医师)了解更加广泛、深入的相关临床专业知识,也就是要求知识的结构向更为复杂的立体交叉型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是对超声医师已有知识的优化和整合,同时是对自身知识更新能力和适应竞争能力的检验。实践已经证明,超声医师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超声医学包括介入性超声学科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实习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这样一种立体的知识体系,思维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基础学科、临床学科在每一个病例中的运用同样是教学的要点。比如恶性梗阻性黄疸这样的病例,介入超声的直接目的是在扩张的胆管内置入引流管,缓解胆管系统内压力,减轻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那么我们针对连续的4例患者的诊疗过程和术后随访结果,为学生举办了题目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超声治疗”的科室内讲课。从梗阻性黄疸的病理变化,发生因素,患者症状的科学解释几个方面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病因,不同部位梗阻之间的异同;然后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不能做外科手术,为什么要选择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在选择穿刺部位时的思路等等。讲课结束后要求学生查询相关科技文献,并说出自己的体会。从而为学生建立一个从病理、解剖、临床到介入超声原理到科研观点的立体思维框架。学生普遍表现为比传统的课堂授课要更有兴趣、更加主动去学习。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重视基础培养
严格要求细节操作尽管医学逻辑性思维很重要,但是离不开每一个基础的知识点和细节操作,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实战性人才,不是空有想法的理论家,尤其在实习阶段,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时期。无论是超声诊断还是介入性超声病例,基础方面包括:超声成像原理,伪像的鉴别,测量、取图、描述报告的具体要领和要求。细节操作方面包括:围术期适应证、禁忌证的取舍,与患者的术前谈话、签字、穿刺操作的定位、穿刺针、引流管等工具的特点、使用方式,选择不同工具的原因,术中并发症的处理及术后随访内容等等。只有重视细节,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才能够安全、有效的完成介入超声工作,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想法。这些工作依然在病例讨论结合理论讲授这样一种核心模式下完成。
三实习作业法-规范报告书写
超声诊断报告是超声诊断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以精准的专业术语,将正常以及异常所见如实的反映给临床。规范的超声报告是按照质量控制的要求,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出示范性、指导性的超声诊断报告。安排实习生每天以实习作业的形式完成一些常见疾病的超声检查报告以及介入性超声报告的书写。在书写超声诊断报告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并掌握各个系统的超声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及超声专业术语的描述。在书写过程中,带教老师可以及时发现其中的错误以及不足,并且可以使其在书写报告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尤其是介入性超声报告,相当于临床医师一次小手术的术程记录,在书写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对于手术过程进行“复盘”,从而增强记忆,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效果远远大于单纯的理论讲解。在现代医学临床、影像技术均飞速发展的今天,介入性超声已经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不可忽视技术领域。但是在我国超声医师建设中,尤其在介入超声教学方面,从大学课堂到临床实践,力度仍远远落后于时代需求,多数数超声工作者总体素质与上述要求也相距较远。超声诊断人员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培训已成为我国超声学科建设中最紧迫和最重要的艰巨任务。超声学科应加强包括介入性超声诊断和治疗人才的培训及梯队建设。介入超声医师应有足够的临床基础训练。例如,有的医院曾规定必须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的医师才可以从事超声科工作(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从事临床超声的医师至少应有5年的临床工作经历)。但是,目前的现状是本科教学学时距离临床实际要求十分遥远,对于疾病的认识、超声的思路培养、甚至介入超声的基本知识也不足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病例讨论结合理论讲授这种模式为中心,将介入超声的基本观念、技能从本科实习阶段给予培养,为超声学科奉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刘建周方平隋阳钱伟单位: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电诊科
超声医学论文:超声实践教学下循证医学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哈尔滨医科大学2009级医学影像专业的120名学生,全体学生都参加了涵盖循证医学知识的超声实践课程。
1.2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全部实习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学生独立填写并当场收回,共计发放问卷120份,全部收回,有效率达。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循证医学的熟知情况,循证医学在超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循证医学联合超声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等。
1.3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经编码后录入计算机,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主要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讨论
传统的超声实践教学模式是知识经验型教育,既教师依照课本向学生传授超声的基本扫查方法、疾病的超声诊断知识点及个人临床工作经验,学生是被动接受理论知识与图片灌输,此种方法可以在短期内让学生掌握较丰富的医学知识。但毕业后,随时间推移涌现出大量新的临床证据将推翻以往的诊断,如这些证据没有被超声医师所掌握,必定会导致错误的临床诊断耽误患者病情。循证医学则促进了临床医学模式的改变,其对超声医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超声医师的诊疗水平与时俱进,促进临床决策的科学化,同时循证医学也向超声医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接受新的超声实践教学模式之后对循证医学在超声医学中的作用等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85%的学生认为循证医学在超声实践教学中是很必要的,由此说明学生对超声实践课程中应用循证医学持积极态度,循证医学大大增加了学生对超声实践的浓厚兴趣,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模式对自己的学习和以后的临床工作有较大帮助,但仍然有少部分学生不够重视循证医学课程的学习,因此学习效果较差,仅仅掌握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几种疾病的典型声像图,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目前,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包括缺乏检索技能、严格评价文献的能力有限、无充分时间和英文水平有限。这就要求学校增加循证医学的选修课,让学生熟悉如何检索文献、如何正确评价文献。此外,课堂上老师要多加示范与学生多次共同完成循证过程,多找些典型的英文文献让学生传阅,掌握检索方法熟悉超声领域的常用词汇。同时学校还应丰富现有的数据库资源,完善医学数据库资源的建设,最终以循证医学增加学生对临床工作的信心。该项研究我们发现,有82.5%的学生会对超声诊断的性提出疑义,通过查找文献,病例追踪学生们的超声诊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学习中寻找快乐,增加学习兴趣。这是以往教学模式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循证医学为培养高素质超声医学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它是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发现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寻找证据,并以此来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科学性,正确应用证据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将此种新型教学模式寓于超声实践课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从被动学习到发现问题的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寻找科学证据解决临床问题的主动学习能力。学生只有真正掌握循证思维并运用有效的手段获取和更新临床知识,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因此,本研究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雪 程文 杨洪艳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科
超声医学论文:超声实践教学循证医学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哈尔滨医科大学2009级医学影像专业的120名学生,全体学生都参加了涵盖循证医学知识的超声实践课程。
1.2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全部实习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学生独立填写并当场收回,共计发放问卷120份,全部收回,有效率达。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循证医学的熟知情况,循证医学在超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循证医学联合超声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等。
1.3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经编码后录入计算机,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主要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讨论
传统的超声实践教学模式是知识经验型教育,既教师依照课本向学生传授超声的基本扫查方法、疾病的超声诊断知识点及个人临床工作经验,学生是被动接受理论知识与图片灌输,此种方法可以在短期内让学生掌握较丰富的医学知识。但毕业后,随时间推移涌现出大量新的临床证据将推翻以往的诊断,如这些证据没有被超声医师所掌握,必定会导致错误的临床诊断耽误患者病情。循证医学则促进了临床医学模式的改变,其对超声医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超声医师的诊疗水平与时俱进,促进临床决策的科学化,同时循证医学也向超声医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接受新的超声实践教学模式之后对循证医学在超声医学中的作用等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85%的学生认为循证医学在超声实践教学中是很必要的,由此说明学生对超声实践课程中应用循证医学持积极态度,循证医学大大增加了学生对超声实践的浓厚兴趣,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模式对自己的学习和以后的临床工作有较大帮助,但仍然有少部分学生不够重视循证医学课程的学习,因此学习效果较差,仅仅掌握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几种疾病的典型声像图,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目前,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包括缺乏检索技能、严格评价文献的能力有限、无充分时间和英文水平有限。这就要求学校增加循证医学的选修课,让学生熟悉如何检索文献、如何正确评价文献。此外,课堂上老师要多加示范与学生多次共同完成循证过程,多找些典型的英文文献让学生传阅,掌握检索方法熟悉超声领域的常用词汇。同时学校还应丰富现有的数据库资源,完善医学数据库资源的建设,最终以循证医学增加学生对临床工作的信心。该项研究我们发现,有82.5%的学生会对超声诊断的性提出疑义,通过查找文献,病例追踪学生们的超声诊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学习中寻找快乐,增加学习兴趣。这是以往教学模式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循证医学为培养高素质超声医学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它是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发现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寻找证据,并以此来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科学性,正确应用证据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将此种新型教学模式寓于超声实践课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从被动学习到发现问题的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寻找科学证据解决临床问题的主动学习能力。学生只有真正掌握循证思维并运用有效的手段获取和更新临床知识,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因此,本研究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雪 程文 杨洪艳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科
超声医学论文:超声应用于口腔医学论文
超声是指振动频率大于20000Hz以上的声波,具有机械效应、化学效应、空化效应及热效应等已被应用于口腔医学各领域。本文就近年来超声在口腔医学的各个领域应用及新进展作一综述。
1超声在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颌面外科利用超声各效应的应用主要包括超声骨刀、超声介入以及超声热疗。
1.1超声骨刀的应用
目前在口腔临床上常用的超声骨刀为压电超声骨刀。超声骨刀选择性对硬组织切割,切割时无震动,多形状、多角度手术刀使切割不受解剖部位限制,因此,超声骨刀在口腔临床中应用广泛。由于超声骨刀的选择性切割硬组织的特性,使得手术损伤到神经的风险降低,传统的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得以推广应用[1];此外,超声骨刀在正颌外科中已被广泛应用,尽管超声骨刀的切割效率低于旋转器械,总的手术时间会有所增加,但其大大降低传统手术离断骨组织可能带来的软组织并发症[2];和传统涡轮机微创拔除第三磨牙相比,使用超声骨刀术后患者的水肿程度及疼痛感更轻[3]。
1.2超声介入
超声介入是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损伤少,痛苦小、操作简单、相对安全等优点。在二维图像引导监视下,可进行的局部麻醉药物注射,以利于颌面部手术的开展[4];也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化学药物注射或微粒植入治疗颌下腺流涎症[5]、颌面部血管瘤[6]或血管畸形[7]等病变。
1.3超声热疗
热疗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超声热效应具有安全、可控的优点,易于达到肿瘤组织均匀加热,使瘤体温度升高,可促进热敏感药物的定向聚集、瘤体内广泛分布及激活药物的生物活性[8-9]。在口腔颌面部的肿瘤的研究结果表明,超声热疗能显著提高化疗的有效率,二者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10]。
2超声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
超声影像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超声可以有效无损检测金瓷修复体表面或内部的缺陷的深度和尺寸,临床戴牙前使用该技术可以甄别缺陷金瓷冠,预防金瓷冠崩瓷。超声测量牙釉质厚度[11-12]可被用于指导贴面修复时的牙釉质预备量,以减少不必要的牙本质暴露。超声影像可无创、多次重复检测髁突位置,以评价颌位记录的重复性和性[13],无论用于临床还是教学,都有着独特的优势。超声的机械效应可应用于牙体制备中的颈部肩台修整,以形成连续、宽窄一致、表面光滑的肩台。超声制备的肩台显示出更清晰的内线角和更光滑的肩台平面,粗糙度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超声制备的表面粗糙度仅为传统旋转车针制备表面的一半[14],超声制备离体牙表面的粘接强度与传统旋转器械制备的表面一致[15]。超声的机械效应可以直接应用于拆除修复体。传统的修复体拆除方法可能会引起牙根折裂,而超声波振动能有效崩解粘结剂,大大降低固位力,有利于桩、冠的非破坏性拆除[16]。超声还可被用于清洁可摘局部义齿或者全口义齿。利用超声波的高频震动及空化效应,义齿表面食物残渣及生物膜等可被去除[17]。
3超声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
超声影像技术对颌骨形态及大小测量的性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其性和锥形束CT相似,由于超声检测无痛、无吸收放射线等优点,可于种植术前、术中及术后各个时段提供必要的影像支持[18-19]。种植临床中使用超声骨刀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其在上颌窦内提升或外提升的应用时,降低了窦底黏膜穿孔风险[20],避免常规敲击内提升可能造成的良性突发性位置觉眩晕症[21];在自体骨移植术中的应用,应用超声骨刀取骨,降低术中伤及其他软组织的风险。超声波具有引导骨生成及骨再生的功能[22-23]。目前,动物实验证实,低频超声具有促进种植体骨结合的作用[24-25],而如何选择合适的超声发射设备及工作头以及如何量化使用低频超声能量来促进临床种植体骨整合,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
4超声在正畸中的应用
动物实验表明,低频超声刺激通过改变降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与骨保护素的比值,减轻正畸过程中牙根的吸收[26-27],同样的结果也在临床实验中得到证实[28]。低强度脉冲超声刺激促进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及成骨细胞的生长,增强牙周支持组织,降低正畸后的牙列畸形的复发概率[29]。
5超声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
早期,牙医师都是通过使用手工洁刮治器械对牙周病进行治疗。而应用超声洁治明显省时、省力。根据超声波发生方式不同,超声波洁牙机主要分为压电陶瓷式和磁伸缩式两种,研究表明,前者能降低病人洁牙过程中酸痛不适感[30],目前已将超声应用于牙周病的龈下刮治,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已能达到和龈下喷砂抛光一样表面光滑的刮治效果[31]。
6超声在口腔黏膜病治疗中的应用
超声雾化疗法主要是应用超声雾化器将电能转化为同频率的声能并产生张力波,以水为介质,使药液在气相中分散为细微的雾化颗粒,随气雾直接作用于病损局部。超声雾化疗法用药均匀,作用面积大,易进入黏膜上皮细胞,能及时减轻黏膜损伤,促进口腔黏膜溃疡[32-33]及扁平苔藓[34]等黏膜病的修复愈合。
7超声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
超声在根管预备和根管荡洗方面都很有效,可帮助一次完成根管治疗。由于超声根管器械是通过振动摩擦,同时具有冲洗功能,可有效地清除根管内碎屑,特别是在弯曲、狭小、分支多的侧副根管处[35]。有研究结果表明,沿工作尖长轴方向振动效果较垂直于工作尖清除效率更高[36]。超声法取出根管内堵塞物,如折断的根管扩大针、扩大锉、根管充填器械等[37],或根管再治疗病例中去除已充填的牙胶[38],效果良好。
8展望
尽管超声在口腔医学中应用广泛,但在骨切割或牙体制备时的工作效率较低,尚需进一步的提高;以及在促进软硬组织愈合中的应用其确切原理也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使超声生物学效应在口腔医学领域中应用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侯永福 单位:合肥市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
超声医学论文:超声诊断学教学的临床医学论文
一、优化超声诊断课程内容,突出学科重点和特色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是简单介绍超声诊断原理、正常声像图和异常声像图之间的区别,超声诊断学与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学科的教学不同步,往往出现讲到的相应系统疾病的超声特征时,相关疾病在内科学、外科学中并未讲解,学生无法理解超声诊断与疾病特征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对疾病超声诊断的整体认识,而且容易造成学生诊断思维的混乱。此外,超声诊断学内容具有综合化、融合化的特点,超声诊断学教学学时少(20~30学时)与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多、超声诊断学概念抽象、相关专业知识更新较快等诸多问题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要求超声诊断学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强调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外,应重点强调临床常见病的超声诊断原则及鉴别诊断。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活及临床实践,多举例,联系疾病讲解分析,如讲到超声检查时,让学生回忆以前体检或到医院做超声检查的经历。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超声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汇合点,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超声诊断学以后能够迅速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超声波检查,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影像检查手段是的(比较影像学范畴),能够理解超声诊断报告的内容,从而及时地对疾病做出诊断。在每次授课结束前,授课教师应对本次授课及近期授课内容做简要总结,突出了超声诊断学的课堂教学重点,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优化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课程,合理安排超声诊断学的讲解内容,是一门需要长期练习的技巧。
二、加强对学生超声诊断思维方法的培养
我国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超声诊断学是医学中的形象思维学科,观察超声图像时要有三维立体思维概念,改变学生单纯的平面观念,使其建立良好的立体思维习惯,对学好超声诊断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可以从不同方位和角度观察病变的回声强度(强回声、等回声还是低回声)、形状是否规则、较大直径、病变的边缘是否清晰以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压迫或浸润情况。超声诊断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思维习惯在日常学习和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较好地掌握利用超声波分析诊断疾病的正确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诊断能力,如条件允许,可以将便携式移动彩色超声诊断仪(床头彩超)带进课堂直接应用于理论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彩色超声诊断仪(此方法也已被用于心电图教学过程中),以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感性认识,此外,我校设有超声诊断实验室,拥有多台教学用彩超,使学生都能上机操作,让他们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三、改进超声诊断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超声诊断学需要从观察图像来诊断疾病,传统的教师讲授利用板书、挂图或绘图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单纯依靠死记硬背,遗忘较快,使学生在超声诊断学的学习中总处于被动状态。采用多媒体辅助超声诊断学教学具有形象、动态、直观、交互式等优点,可以真实形象、直观具体地反映超声波诊断的特点,为超声诊断学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超声诊断学目前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使传统的超声诊断学教学思想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媒体教学虽然已广泛应用于超声诊断学的课堂教学,但超声诊断学多媒体教学中也应注意在幻灯制作上必须多下功夫,教学内容难度适中,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背景和文字要对比鲜明(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采用白底黑字效果较好),适量加入动画、声音或实际患者超声诊断录像,对超声图像加以讲解、分析,可以极大提高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效果。避免对超声诊断学教学幻灯片的简单复述,放映幻灯片过程中避免速度过快,讲授时语速适当,讲到重点时应放慢速度,给学生思考和记忆的时间,善于使用肢体语言(例如眼神、声音和动作等)突出超声诊断学的重点知识和内容,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好在讲授过程中能做到抑扬顿挫。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不能过分依赖,应根据超声诊断学教学的需要和特点,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融入实物标本、教学模型等传统教具,使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激发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实现突出超声诊断学的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利用联想式、启发式、探讨式和回顾式等教学方法,把难懂的超声诊断学概念、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便于学生课后复习记忆。有些重点部分,还可利用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必要时可采取PBL教学法或CBL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激发培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尽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学生对超声诊断学课程难点、重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师生沟通
超声诊断学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不能简单地利用“填鸭式”教育完成超声诊断学的教学任务,否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医学生的学习是长期持续的过程,并且应该持续终生。目前,一般医学院校的教育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所有医学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为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支撑医学生终身学习的是对医学的兴趣和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也是每个医学生学业、事业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现代大学医学教育学强调医学生是医学学习的主体,医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是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大多为“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以“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对这一群体笔者并无偏见),但客观上不少学生在自立方面比较薄弱,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较差,没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不能客观、地了解自己的知识需求和知识结构,缺乏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解决上述问题,超声诊断学授课教师应积极主动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向临床医学学生明确学习超声诊断学的重要性、实用性和必要性,严格课堂纪律,激发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此外,超声诊断学任课教师均为附属医院的超声心电科医生,而非学校专职教师,师生之间相处时间短,日常沟通较少,师生感情较为淡薄。因此,超声诊断学授课教师应做好自我介绍,给出联系方式(手机、固定电话、QQ号码、微信和E-mail地址等),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有任何问题而不方便课堂提问的,均可向超声诊断学授课教师咨询或与教师讨论,做到教学相长。
五、完善超声诊断学的考核方式
超声诊断学课程授课完毕后,要考核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对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基本理论、重点知识和技术操作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因为超声诊断学课程是必修课,我校教学大纲规定其为闭卷考核,与放射诊断学共用一张卷,比例为60∶40,超声诊断学的教材内容占考核内容的60%左右,其余的考试内容与超声诊断学授课老师平时所强调的课堂内容密切相关。学生签到、授课过程中的提问以及随堂作业计入到平时成绩(约占总成绩20%),在对学生进行考勤的同时督促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超声诊断学课程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此外,超声医学的飞速发展也要求超声诊断学授课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培训,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学习超声诊断学的近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与时俱进,从各方面不断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综上所述,要提高超声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层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超声诊断学的教学目的,任课教师必须在每个教学环节认真负责,努力使超声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的教学更加生动并富有意义。
作者:杨娜刘国浩周方平李改单位: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
超声医学论文:医学超声仪器发展思路
1探头技术的进展
探头是超声仪器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高品质的探头不仅是获得高质量图像的根本保障,各种新的成像功能和方法的诞生也首先离不开探头技术的革新。很显然,如果没有宽频带探头技术的诞生,频域复合成像、谐波成像和其他一些非线性成像就不可能实现;如果没有超高频率的探头,超声显微镜也就无从谈起。为了满足临床上各式各样的需求,各个探头生产厂家已经推出了许多几何形状各异、高频率、宽频带的探头以竞争市场。要研发高性能的探头,新型材料、探头结构以及加工工艺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1材料
一个探头的构成通常有以下5层结构:保护层、透镜、匹配层、有源压电材料(包括电极与连线)和背衬材料。虽然这5层中每一种材料的选择都将最终影响探头的性能,但是其中压电材料的选择尤为紧要。20世纪末,压电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这种材料是将压电陶瓷和高聚物按一定的连通方式、一定的体积比例和一定的空间几何分布复合而成。采用复合材料制作的探头具有高灵敏度、低声阻抗(有利于与人体组织间的匹配)和较低的机械品质因数(有利于频带展宽)等优势。这样的探头对实现多频率成像、谐波成像和其他非线性成像都是十分有用的。
1.2结构与工艺
无论是为了提高二维图像的质量,还是要实现快速的三维成像,开发多维探头都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电子阵列探头只在一个方向上将换能器材料切割成许多小阵元,因此被称为一维电子阵列探头。一维探头只能实现在成像平面内的电子聚焦。在成像平面的厚度方向上,因为换能器材料并没有被切割,因此不能实现电子聚焦。对于一维探头来说,为了获得一定的聚焦效果(使成像平面尽可能薄),通常要在成像平面的厚度方向上加一个透镜。但由于透镜的焦距固定,聚焦的效果是比较有限的。如果能同时实现两个方向上的聚焦,那么不仅可以在二维成像时减小成像平面的厚度,而且有可能在三维空间中控制波束的偏转方向,从而实现三维成像。
然而,由于二维面阵探头的阵元数激增,如何解决电子线路与每一个阵元的连接并为每一个阵元配置一个独立的通道就成了一个大问题。由于目前技术条件的限制,真正意义上的二维面阵探头还处于实验室研究的阶段。但作为一维线阵探头向二维面阵探头的过渡,一种被称为分数维的探头已经开始在仪器中使用。分数维探头在结构上的共同特征是在换能器的长度方向上按传统方法切割成致密的小阵元,而在厚度方向上则切割成有限的几排。按照厚度方向不同的聚焦功能,还可以细分为1.25维、1.5维和1.75维。由于多维探头的阵元数成倍增加,对阵元连线等一系列加工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已有一些品质的超声诊断仪中使用了1.5维探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超声探头是改进超声系统性能的最基础的工作,这个领域中的研发工作也是相当活跃的。开发频带更宽、密度更高、频率更高的探头是大家努力的目标。
2超声诊断仪器中的新技术
从有利于疾病诊断的角度看问题,B超的优异性能应该表现在检查的部位多、成像的视野宽、探查的深度大、成像的速度高(帧频高)、图像的分辩力好、网络的连通性强,等等。本节将围绕上述实际问题介绍一些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实用性较强的新技术。
2.1扩大视野由于B超探头尺寸的限制,当手持探头不动时,B超所能显示的画面是有限的。为了扩大视野,就必须不断地移动探头。如果能在移动探头的过程中将所得到的一帧帧图像拼接起来,就可以得到大视野的图像。
2.1.1宽视野成像如果将探头沿着平行于探头表面的方向移动,我们就可以得到展宽后的平面图像。要将探头移动过程中的图像拼接起来,通常的做法是采用图像位置配准的算法来跟踪探头的移动,这一计算的过程需要强有力的信号处理器的支持。目前多数品质超声诊断仪都提供宽视野成像功能。拼接起来的图像长度可以达到60cm或更长。
2.1.2三维成像如果将探头沿着垂直于探头表面的方向移动,我们就可以得到三维立体图像。有关介绍三维成像的文章己有不少,各主要H超生产厂家也都推出了相应的产品。目前的产品中大致可以分为带定位系统的和不带定位系统的两类。前者成像的空向位置相对较,后者则只是一种定性的显示。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虽然三维成像的实现基本上已经解决,近年来在成像速度等方面的性能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在l右床应用方面的进展并不十分显著。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现在的三维成像系统并没有明显提升临床诊断水平,临床上绝大多数问题用已有二维成像系统已经可以解决。此外,三维成像在操作上的复杂性,也影响了在临床使用中的推广。尽管如此有识之士都认为三维超声成像是一个值得继续开发的领域。
2.2提高成像系统的性能
从影像学诊断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成像方式都必须解决图像分辩力、成像速度等一些基本的问题,超声成像系统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在基于反射成像原理的B型超声诊断仪中,探查深度、空间分辨率、成像速率(帧频)等指标往往是相互制约的。如何提高系统的性能,一直是工程开发人员致力的目标。下面介绍一些与提高成像系统整体性能相关的技术。
2.2.1宽频带技术的应用要想地采集到超声回波中隐含的丰富信息,宽频带技术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宽频带”不仅是指超声探头具有宽频带特性,仪器的接收通道也应该具有宽频带特性。宽频带技术的应用使超声图像更细腻,提供的信息更丰富。谐波成像是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的成像技术。有的超声诊断设备中,实现谐波成像的前提条件也是要求用宽频带探头及宽频带的接收通道。数字编码/解码技术已经从雷达应用中移植到医学超声仪器中。这是因为在传统的超声成像系统中,系统的“空间分辩力”与超声波的“穿透能力”之间是有矛盾的。发射高频率的超声波虽然能提高空间分辩力,但却不能有足够深的穿透力。采用数字编码/解码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对矛盾,它能在显著增加波束穿透能力的同时保持有较高的空间分辩力。然而,编码发射信号的频带是较大的。实现这项技术一也要求系统有足够的带宽。
2.2.2多角度复合成像技术的应用传统的线阵探头不仅受探头尺寸的限制,视野较小,而且由于人射超声角度的限制,不可避免在一些成像的区域中出现“盲区”。例如那些与超声束平行的脏器界面就无法产生回波信号,以至于在所显示的图像中无法获得清晰的显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公司在现有的线阵探头上增加了控制扫描线偏转的功能。于是,对同一个被检查的脏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将这些不同角度采集的图像依据某种规则加以融合,就有可能明显改善图像的质量。这就是所谓的“多角度复合成像”。多角度复合成像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①明显扩展了线阵探头的视野;②可以弥补由于人射角的关系造成的图像中的盲区;③多幅图像的叠加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斑点噪声。
2.3B型血流成像技术B型血流成像(B一Flow)的原理是借助连续采集的B型图像中斑点(Speckle)模式的变化来显示血流的速度和方向。应该说,它在本质上并不是一项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借助脉冲编码发射技术,目前的B型血流成像既能显示静脉血流,也能显示动脉血流。由于B型血流成像采用的是直接显像的方法,无需复杂的数学运算,因此它可以提供高帧频、高分辩力的图像。与传统的彩色血流图显像相比,B型血流成像的好处是:①显示图像的空间分辩力显著提高;②显示帧频也显著提高;③不会受到传统多普勒方法在较大可测流速与最小可测流速方面的限制;④不会出现在传统的彩超中可能出现的彩色血流图与灰阶图像迭合不好的问题。当然,B型血流成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血流测量,它不能提供定量的流速信息。
2.4图像管理与通讯系统B超作为临床上最常用的影像诊断设备,每天有大量的病人在医院接受检查,这些病案的存储、管理与检索的问题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此外,远程会诊、影像学教学还要求仪器具备较完善的通讯功能。考虑到这些应用方面的需求,近年来各公司开发的产品都往意了设备的连通性。除了提供大容量的磁光盘存储外,不少设备还提供了网络、电话线、甚至卫星通讯的方式。还有一些公司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输出端口,以满足一些科研的需求。
2.4.1DICOM3.0标准的应用早些时候的B超产品由于没有统一的数据格式与通讯协议,使得相互之间的传输与对外通讯十分困难。近几年来,由于DICOM3.0标准在医学影像设备中的广泛实施及医院信息系统的飞速发展,促使B超生产厂家也迅速地在自己的产品中添加了符合DICOM3.0标准的网络通讯接口。甚至在一些手持式的小B超中也有此项功能。目前,Dl-COM3.0标准中不仅涵盖了与医学影像直接相关的数据字典、信息交互、网络通讯/点对点通讯、介质存储和文件格式,以及显示、打印管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而且还有逐步覆盖整个医疗环境中大容量数据信息交换的趋势。也就是说,DICOM3.0标准接口不仅方便了超声诊断仪之间的联网,而且可以将超声诊断设备融人医院的图像管理与通讯系统(PACS),乃至整个医院信息系统。
2.4.2超声图像工作站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它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医学超声领域的方方面面。其中,超声图像工作站的广泛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超声图像工作站可以完成图像的后处理、存储、归档、调用与检索、远程传输等,还可以提供临床所需的各类诊断软件。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临床医学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便利。
3超声治疗技术
将超声用于治疗的概念很早就已经提出来了,但只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有关它在临床上应用的报道才多起来,其中的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一IntensityFoeusedultrasound,HIFU)治疗方法尤其引人瞩目。此项技术已开始在临床中用于对某些恶性肿瘤(如前列腺、肝脏、肾脏、乳腺等)的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原理是将超声波在生物体内聚焦,利用高强度声能在生物组织中产生的热效应,使聚焦处的生物组织产生凝固性坏死。为了使焦点处的病灶产生凝固性坏死,通,常要求焦点处的温度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上升至50℃以上,并维持1一35。在单次照射的情况上,凝固性坏死的形状接近声学聚焦的区域,一般来说是比较小的。但是,可以通过移动治疗头,将治疗的区域覆盖全部需要治疗的范围。从工程技术的角度看,影响HIFU治疗的安全和有效的重要因素是实时跟踪靶目标以及治疗区域的实时测温。除了肿瘤治疗之外,HIFU技术还可能找到更多的应用领域。从已有的研究报告看,深部止血可能就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应用领域。
4未来发展展望
医学超声仪器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看到医学超声仪器的发展远还没有到达尽头。还有许多工作有待于工程技术人员和医生联合攻关去解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以下一些方面的研究可能还会有较大的进展:
4.1提高现有系统的性能
为了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包括探查深度、空间分辨率、成像速率(帧频)等指标一直还是工程开发人员致力研究的目标。尽管由于超声在人体中传播时不可避免的存在声衰减、波束发散等问题,影响着系统性能指标的提高,但应该说,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这些性能指标还是有可能的。这方面工作的进展有赖于进一步对声束形成机理的理解,对现有系统中信号检测方法的改进,以及先进的电子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
4.2寻找新的成像参数
B型结构成像与多普勒血流测量是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两项技术。很显然,仅靠来自这两方面的信息并不能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长期以来,已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在寻找各种新的成像参数或组织定征的方法,但这些技术大多还没有在临床上得到的认可,因而使用的范围也非常有限。进一步完善正在开发的新参数的成像方法,并继续寻找更能反映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成像参数也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里的重要研究方向。
4.3开发新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除了继续改进主流超声产品的技术性能外,人们还把目光瞄准了一些新的尚未开拓的应用领域。介人式超声与体外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在近几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除此之外,利用高强度聚焦超声实现深部止血,利用超声的能量来控制或增强药物的导人等也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可以预见,医学超声仪器必将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超声医学论文:医学超声分割技术发展探究
1传统图像处理领域中的医学超声图像分割
与其它图像分割一样,传统的医学超声图像分割从整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基于边缘检测的方法和基于区域生长的方法。基于边缘检测的方法首先检出图像中局部特性的不连续性或突变性,再将它们连成边界,这些边界把图像分成不同的区域;基于区域生长的方法是将象素按照某种特征归于不同的区域,而相邻区域具有不同的均匀性。因此这两类方法互为对偶,相辅相成,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结合起来运用以获得更好的分割效果。
1·1基于边缘检测的方法
基于边缘检测的分割方法是通过检测相邻象素特征值的突变性来获得不同区域之间的边缘。边缘点的判定是基于所检测点的本身和它的一些邻点,主要包括局部微分算子,如Roberts梯度算子,So-bel梯度算子和Canny算子等,当然,针对不同的超声图像,还有许多其它不同的算子、手段来检测出这些边缘点。例如,Fan等人[2]利用非线性小波阈值法对植入式超声图像中的腔内膜—内壁和外膜等形成的边界进行了检测,Aarnink等人[3]利用非线性Laplace滤波器实现了对前列腺超声图像的自动分割。一个好的边缘检测算子不仅具有微分特性以获得灰度变化信息,它还应该能够根据需要适合任何尺度下的边缘检测,因为图像中的灰度是以不同尺度发生变化的。通过实验发现,边缘检测方法获得的边缘信息往往会因这些信息不够突出而产生间隙,不能形成包围物体的封闭曲线,这就要求根据这些离散的边缘点采用一定的跟踪、连接算法勾勒出有意义的物体边界。另外,边缘检测分割方法对噪声较大的图像还会产生较多的伪边缘,为去除噪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个问题在医学超声图像分割中显得尤为突出。
1·2基于区域生长的方法
基于区域生长的方法是依据区域内部的均匀性实现图像的分割,主要包括基于分裂和合并的技术及基于随机场的技术。基于分裂和合并技术的区域生长法主要分为三种,即合并、分裂及合并-分裂相结合。合并的方法是,图像首先被分成许多小的基本区域,然后根据特定的均匀性判据而合并,形成大的区域。分裂的方法是将整幅图像作为原始分割结果,只要当前的分割结果不能保障足够的均匀性,就将其分裂成四个方形区域。合并-分裂相结合的方法是将相邻且具有相似特征的区域合并,而将具有明显不均匀特征的区域进行分裂。这几种方法对图像的质量,特别是同一物体内部的灰度均匀性要求较高,否则很容易出现过度合并和过度分裂。对于医学超声图像,很少有人使用这种方法,即使使用也常与其它方法相结合,所以这样的参考文献[4]也很少。基于随机场技术的图像分割方法是利用空间区域相互作用模型如Markov随机场(markovrandomfield,MRF、Gibbs)随机场等对图像进行建模,结合一些概率论知识和模拟退火等优化方法对图像进行分割[5]。这种方法有时易产生误分类,对纹理边界难以分割,所以在超声图像分割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3其它分割技术
图像分割是一具有丰富内涵的领域,多年来众多的研究人员不仅从以上几方面研究图像分割,而且还积极引进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对图像分割进行尝试,如建立在积分几何、随机理论、模糊理论和时频分析等基础上的数学形态学法、神经网络法、模糊聚类法、小波变换法等,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8]。作为图像分割的一个重要分支,医学超声图像分割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所有这些分割技术,但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目前也难以在临床应用中加以推广、应用。
2形变模型医学超声图像分割
为解决上述传统图像分割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近十年来,研究者们对基于形变模型的图像分割算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使用,并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果。下面将分别就动态规划模型、活动轮廓模型和水平集模型的超声图像分割方法作一些讨论。
2·1基于动态规划模型的医学超声图像分割动态规划(dynamicprogrammingDP)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在原始图像上人工选择一些特定的点作为初始点和终止点,并对原始图像进行一定的变换得到初始代价阵,其中目标边缘部分对应位置的代价较低,而其它区域的代价较高,然后由初始代价阵和给定的初始点计算出累积代价阵,从终止点方向反向跟踪至初始点,从而获得所需的边缘轮廓线。文献[6,7]中利用DP算法对不同的医学超声图像进行分割并得到了不错的分割结果。本文也对这一算法在医学超声图像的分割做了一定的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该算法不仅能够获得全局解,而且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运算量较大:主要是累积代价阵的计算需要较多的时间,是运算“瓶颈”;②容易误入“歧途”:超声图像由于本身固有的物理特性,噪声较大,所以存在着较多的伪边缘,在代阶阵中表现为条纹状的低代价槽,这就会对本算法造成干扰,从而难以得到正确的结果;③初始点和终止点的选择对结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一点可从图1(b)~(d)中不同初始点和终止点所形成的不同分割结果可以看出。
2·2基于活动轮廓模型的医学超声图像分割
活动轮廓线模型,又称Snake模型,自Kass等人[8]于1987年提出以来,已广泛应用于数字图像分析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活动轮廓线可以表示为定义在s∈[0,1]上的参数曲线:X(s)=[x(s),y(s)],及其能量函数ESnake=∫10(Eint(X(s))+Eext(X(s)))ds(1)式中Eint(X(s))=12(α|X′(s)|2+β|X″(s)|2)为内部能量函数,其中α、β为控制参数,分别控制参数曲线的弹性和刚性(或说,连续性和光滑性),X′(s)和X″(s)分别为X(s)对s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Eext(X(s))为外部能量函数,它由图像能量函数或其与其它能量函数组成:Eext(X(s))=Eimage(X(s))+Econstrain(X(s))。Eimage(X(s))反映了图像的某些本质特征,如边缘等。对于灰度图像I(x,y),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外部能量函数:E1image(X(s))=±Δ(Gσ(x,y)·I(x,y))(2)E2image(X(s))=±I(x,y)(3)E3image(X(s))=-|ΔI(x,y)|2(4)E4image(X(s))=-|Δ(Gσ(x,y)·I(x,y))|2(5)其中Gσ(x,y)为标准差为σ的二维高斯函数,Δ为梯度算子。由上述几种图像能量函数可以看出,图像边缘处的能量最小。
主动轮廓线的运动过程就是寻找能量函数最小点的过程,从人工定义的初始位置开始,在使能量函数递减的算法的驱使下产生形变,直到到达目标的边缘。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主动轮廓线模型具有良好的提取和跟踪特定区域内目标轮廓的能力,因此非常适用于医学图像如CT、MRI和超声图像的处理,以获取特定器官及组织的轮廓。Yoshida等人[9-15]基于一定的活动轮廓模型,对医学超声图像分割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梯度矢量流主动轮廓线模型[15],对软组织中的肿瘤超声图像的分割作了一些尝试,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从大量的参考文献和自己的初步试验可以看出,活动边缘检测算法不仅能够保障所检测边缘线的连续性和闭合性,而且较动态规划算法的运算量小得多。
另外,该算法在序列图像跟踪分割算法中有着独到的优势。但是活动边缘检测及其各类“变种”算法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①要给的初始点较多,且需要在实际目标边缘附近,否则难以搜索到目标边缘;②本算法所求得的是局部解,而非全局解,受伪边缘及噪声的影响较大,容易陷入局部最小解,或产生振荡,从而导致无法收敛到要求的边缘;③对B超图像的边缘特征信息,即图像能量函数难以给出,这也是包括动态规划算法和常规分割算法在内的各种图像分割算法都有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若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许多问题都能够得以很好地解决。所以图像能量函数一直是医学超声图像分割的重要内容。
2·3基于水平集模型的医学超声图像分割
水平集是几何形变模型在图像分析和计算机视觉研究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模型。目前图像分割中的水平集模型一般是根据Osher等人[14]建立的模型而建立起来的。设定运动曲线为X(s,t)=[X(s,t),Y(s,t)],其中s为任意参数,t为时间,用N表示曲线的单位法向量,κ表示曲率。曲线沿其法向量的进化可用偏微分方程表示为Xt=V(κ)N(6)式中V(κ)为扩展速度。为解该偏微分方程,引入水平集的概念。设水平集函数为(x,y,t),而且运动曲线X(x,t)由其零值集合表示,即[X(x,t),t]=0。对其求导得t+Δ·Xt=0(7)式中Δ为的梯度。假设在曲线内部为负,外部为正,则曲线的单位法向量为N=-Δ|Δ|(8)由式(7)和式(8),我们可重写式(6)t=V(κ)|Δ|(9)其中,零值集表示的曲线上的曲率为κ=Δ·Δ|Δ|=xx2y-2xyxy+yy2x(2x+2y)3/2(10)式(6)和式(9)之间的关系便构成了用水平集方法解决曲线进化理论的基础。水平集模型的图像分割方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用于超声图像的分割还很少[16-17]。究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其一为医学超声图像噪声太大,运动速度难以设定;其二为终止条件难以给定。所以,水平集模型在医学超声图像分割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3讨论和展望
本文首先阐述了用传统图像分割技术对医学超声图像的分割效果,然后对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几种图像分割技术在医学超声图像分割中的应用作了一定的尝试、比较和评价。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单纯应用传统的图像分割技术对医学超声图像分割,往往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而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形变模型分割技术虽然能对医学超声图像分割获得不错的效果,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医学超声图像分割的研究将在以下几方面继续进行:(1)外力和运动速度函数,即图像能量的设计;(2)具有较好拓扑控制的形变模型的建立;(3)结合几种模型的优点,提高分割效果,加快分割速度;(4)二维分割向三维分割的推广;(5)对序列图像的分割,不仅要利用层间轮廓线的形状相似性,还要充分利用层间对应边缘处灰度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和具体的临床实际应用相结合。
超声医学论文:超声医学质量提高研讨
摘要:250字左右''''并按结构式摘要撰写''''即:
(1)目的:本项检测或研究的出发点。(2)方法:所观察或检测的指标''''如病人及对照组的数目、性别、年龄、病种''''使用的仪器、探头频率以及采用的方法等。(3)结果:检测或实验方法得出的具体效果或指标''''对比数据''''结果''''以及对上述各项的附加解释。(4)结论:本项目的观察、研究或检测后的总结性的定论。
关键词:凡有摘要的论文皆应标引关键词。关键词主要自文题中选取''''不足时可自摘要或正文中选用。选自论文所研究的目的、对象和涉及的新技术等。(1)定义:可直接表达论文要点、中心内容和特征的词。(2)用途:提供检索窗口。(3)数量:3~10个''''一般3个。(4)词性: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而代词、介词、冠词、连词、情态动词等皆不能作为关键词。(5)方式:按顺序排列成关键词索引。(6)要求:用规范化检索语言''''即主题词。应查阅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dicalSubjectHeadingsAnnolatedAlphabeticList.MeSHAAL)。当所用词未查及时''''可用同义词、近意词或关联词''''并可配用有关的副主题词''''亦应查阅《MeSHAAL》副主题词字顺表〔1〕。
引言:应在250字之内。应概括简明的叙述立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与基础''''国内外现状''''并应明确指出本研究的目标。
材料与方法(资料与方法):此部分是论文的基础和关键。评价论文主要看材料和方法的可信度和确定结果的标准。应写明病人、对照组、所用仪器种类、探头频率、检测的方法、药物名称(不用商品名)、剂量等。
结果:此段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和检测的最终目的''''即所获得的结果。此部分可分别用文字、图表表示。可强调或摘要叙述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结果应有充分的数据及对比性研究''''结果应是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而不是作者自行判断或推断的。例如:应用B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30例分析。在此文章中''''仅有诊断多少例的所见及数据''''而无的分娩证实''''这样的文章则欠科学性。
讨论: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文章水平高低的主要部分。应重点突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概念、新学说、新规律''''及所作出的结论和观点。对研究中所发现之不足处亦应说明''''此外''''可以提出设想或建议。
在书写讨论段时''''应注意撰写技巧''''要简明扼要、语言顺畅、抓住重点、条理分明的表达出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使读者易懂''''看后有收益''''但要避免口语化。
(1)讨论之重点是应有自己的某些独到观点和见解''''并将之讲深讲透''''切勿仅重复他人的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超声检查法对人体无痛、无损伤、价格低廉……。(2)讨论段与其他段相关联''''特别是结果段中的某些数据及的结果''''用以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并不是结果中的数据又全盘搬到讨论中''''造成重复。(3)讨论中切勿引用他人文献过多''''更不要写成:本研究结果与×××和×××的结果一致或符合×××的结论。一来是将论著写成了综述''''二来是仅说明自己是重复他人所作。(4)通常讨论是文章中较长的一段''''应突出重点''''不要洋洋数百字''''冗长的内容反而使该说明的问题模糊不清。此外''''不要对某一问题尚未解释清楚时''''又另讨论其他内容''''使读者费解不得要领。(5)用语尽量勿重复''''如在前言或结果中已用过的语言''''讨论中好不用或少用''''更勿过多的使用“国内外未见报道、笔者、我们”等。
参考文献:应引用作者近年来所阅读的正式发表的期刊或书籍内容''''勿引用内部刊物或资料''''并应遵原著立意不得改动。基础、临床及实验研究引用不超过10篇''''综述以不超过20篇为宜。同时应按各期刊对参考文献的要求撰写。
超声医学论文:超声诊断在急诊医学的意义
超声诊断能够不受病情危重条件的限制,对急诊医学的闭合性胸部和腹部损伤做出及时、迅速的功能诊断、解剖诊断和并发症诊断以及复合伤诊断等,而且诊断手段简便和没有创伤,因此,非常受急诊相关医务人员、患者和家属的欢迎[1]。2005年1月~2009年11月到我院急诊外科就诊的胸部和腹部闭合性损伤住院患者共212例,对其行急诊超声诊断检查的效果较令人满意,现作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9年11月期间本组共212例,其中男114例,女98例,年龄9~86岁,平均42岁。胸部闭合性损伤患者128例,其中73例合并血气胸,55例腹部闭合性损伤;肝损伤24例,脾脏损伤18例,胰腺损伤3例,肾脏损伤20例,空腔脏器损伤19例。本组中胸腹联合伤7例,多脏器损伤12例。
1.2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全部住院治疗。以胸带肋骨外固定治疗单纯骨折的胸部闭合性损伤患者;闭式引流法治疗合并血气胸的患者;而对于胸部重度损伤患者采取剖胸治疗探查法。破裂患者大多为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肝损伤者,可以肝破裂修补/部分切除术治疗;以住院保守治疗法治疗包膜下损伤的脾脏损伤患者,以脾修补/切除术治疗脾破裂患者;以修补/胰尾部分切除术和禁食治疗胰腺损伤;对肾切除术治疗肾破裂伤病者进行肾破裂修补。先动员外科组织抢救胸腹联合伤/多脏器损伤患者,之后再于ICU复苏治疗这些患者。
1.3仪器与检查方法胸部或腹部常规超声诊断检查所采用的仪器是SIEMENSAdara3型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为3.5MHz,可在胸、腹的常规检查中运用。被诊断为正常的患者胸壁两层胸膜具有合二为一的特点,一般有一圈光滑的高回声带在超声检查之中显示出来,但难以检查到胸腔积液[2]。此图像只在超声诊断胸部闭合性损伤与血胸才显示出来。另有一些是实质性脏器损伤患者,出血性病理生理改变的现象已经发生,出血、大出血或者在脏器四周出现组织出血性血肿和血块等症状已经在腹腔内产生,以上这些都属于其表现的主要特征[3]。
1.4超声图像超声图像诊断显示的结果为:肝切面形态存在失常现象属于那些肝损伤或破裂患者,还存在一些肝包膜中断不齐的现象,也有回声不均存在于肝部位上;形态失常肝切面主要产生于那些肝脏损伤或破裂患者,他们还存在脾包膜中断不齐、边缘不整的现象,肝部出现不均匀的回声,也见肝内有几个大约为35mm×(26~65)mm大小不等异常回声区于其中,有着不规则的形状和内部回声增强,腹腔内也显示出液性暗区。如果是脾脏损伤或破裂则有形态失常见于脾切面,脾包膜可见为中断不齐、边缘不整,也有不均的脾实质回声存在,也可于脾内见几个异常回声区,大约为33mm×25mm~80mm×56mm大小的不规则形状存在,于模糊的周边,近乎与包膜中断部位相连,腹腔里存在液性暗区。在损伤或破裂的胰腺周围,还有着大小为25mm×20mm~35mm×26mm不等的异常低回声。肾脏裂伤或破裂患者显示局限性的明显肿大现象,肾形态存在失常的现象,边界不规则的低回声区或内部结构不完整的特点显示出肾实质,内部还存在大小不一的暗区。肾包膜与肾皮质之间的分界不太清晰,能见到肾盂肾盏有不断扩大出血的凝血块,有着不规则的外形或者紊乱的低回声。在肾包膜与肾皮质之间没有清晰的分界,积血可见于肾盂肾盏,分离扩张的程度也不一样。倘若肾盂大量积血是由血块阻塞肾盂出口处或输尿管所导致,无回声中浮动着点状回声或低回声团块则显示出来[4]。典型征象见图1~4。
2结果
128例为胸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在73例合并有血气胸的患者中,对17例行超声检查,未查56例,8例患者胸腔有少量积液,大量5例,达到了(17/17)的诊断符合率;对55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中的25例行超声检查后,达到88%(22/25)的诊断符合率。24例为肝损伤,对16例行超声检查,未查8例,2例被诊断为正常状态,肝破裂14例,率87.5%(14/16);20例肾损伤患者中,对12例行超声检查,未查8例,有9例患者被超声诊断为肾损伤患者,率75%(9/12);对3例胰腺损伤患者之中的2例行超声检查,未查1例,超声诊断正常的2例,胰腺损伤1例。对19例空腔脏器损伤患者之中的13例行超声检查后,仅仅发现腹腔间积液,而几乎全部是复杂伤患者,空腔脏器损伤情况在急诊超声检查中未提示。
3讨论
从急诊医学角度看,及时无创伤地对患者实施超声诊断,其目的就在于可以便捷地对患者损伤部位以及脏器损伤程度和范围进行检查,可以就患者闭合性胸部或腹部损伤的伤病情况及时给急诊外科医生的诊断提供必要的依据。做好这一工作,也就为治疗和抢救采取科学正确且能够实施的方案创造必要的条件,也才能够让患者得到及时、和快速的治疗。肋骨骨折和血气胸为最常见的胸部闭合性损伤,不仅需要X线胸片检查,而且诊断胸腔积液一般还需要立位胸片检查,如果属于胸外伤情严重的患者,可应用超声诊断获得相关的信息。通过超声能够对肋膈角内有液性暗区探测到来确诊少量胸腔积液的存在[5]。本组仅仅为40.1%(85/212)超声诊断检查率,显然无法证明超声医学的很多优点,因为其比例很低。虽然诊断的符合率比较高,但很难对临床实际的性进行反映,这有待于在创伤急诊医学中深入开展总结与提高。急性腹痛、病情危重、变化快等是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急诊超声检查有着独特的价值,其能够对腹腔实质性脏器损伤方面的一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充分地了解,有利于临床医生通过超声检查来做出推断。同时,也可以对血性休克的病情和程度如何作出推测。在临床实践中,常因患者身上明显的疼痛导致其体位受限而对肠气造成干扰,也影响到的检查结果[6]。
超声诊断在肾损伤中的运用不仅能显示肾周围血肿及肾窦损伤的程度,还能够对其他脏器是否有合并伤进行检查。在本组急诊超声检查腹部闭合性损伤已达到88%的诊断符合率,这与相关资料报道的94%还是略微显低。因此,可以看出在急诊医学中,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超声诊断有着比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其诊断价值比较独特。
超声医学论文:超声在急诊医学的意义
随着超声诊断技术广泛用于临床,促进了急诊超声医学的进展,使很多腹部疾病、意外创伤和闭合性胸部损伤患者得到迅速、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救治,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急诊医务人员和病人的欢迎。我院2003年9月至2008年12月收治217例急诊患者,现将其超声检查并经临床证实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217例,男101例,女116例,年龄最小1.5岁,较大73岁,平均(32±12.72)岁,患者均有多种病因或意外创伤突发性剧烈腹痛,部分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胸部疼痛等症状。其中外伤性胸膜腔积血6例;肝裂伤6例;脾裂伤9例;肾裂伤8例;可疑胰腺损伤1例;胆结石嵌顿颈部并发急性胆囊炎7例;胆总管结石梗阻4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发胆囊穿孔1例;急性胰腺炎8例,可疑急性胰腺炎2例;急性阑尾炎8例,可疑急性阑尾炎3例;肠梗阻13例;胃十二指肠穿孔4例,可疑胃十二指肠穿孔1例;腹股沟嵌顿疝9例,可疑腹股沟嵌顿疝2例;睾丸扭转2例,可疑睾丸扭转1例;输尿管结石23例,尿道膜部结石2例,异位妊娠20例。黄体破裂出血4例,卵巢囊肿蒂扭转8例,先兆流产31例,盆腔炎性包块15例。外伤性肠破裂误诊1例,漏诊1例;急性阑尾炎误诊4例;胃十二指肠穿孔误诊2例;自发性肠穿孔漏诊1例;异位妊娠误诊3例;黄体破裂出血误诊1例,漏诊1例;盆腔炎性包块误诊3例。全部病例中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36例,其余81例分别由临床、临床穿刺、CT、X线或检验证实。
1.2方法使用LOGIQ400、LOGIQ5、迈瑞MA77-0786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7.5MHz,本组病例不能要求空腹准备,盆腔检查要求憋尿或采用生理盐水注入膀胱充盈,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常规行全腹部多切面探查,胸膜腔探查时患者采取坐位。1.3判断符合和基本符合的标准符合指超声诊断与临床诊断一致,基本符合指超声仅见腹腔积血或积液或者仅见游离气体或者仅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显示病灶区血供减少。1.4统计学方法x2检验。
2结果
2.1超声检查与临床诊断结果比较见表1。超声诊断符合率占86.63%,基本符合率占4.61%,误诊率占7.37%,漏诊率占1.37%。
2.2性别与病因分布217例患者不同性别病因分布见表2,两组之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即男性外伤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急性病明显高于男性。
3讨论
急危重病常可危及生命,及时正确的诊断可以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自从超声作为急诊患者的检查手段以来,为急诊患者赢得了及时确诊和有效救治的时间,使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本组肝脾胰肾裂伤24例,其中脾脏裂伤最多占9例,与文献报道一致[1]。超声显像表现[2-3]为:(1)肝裂伤见肝包膜中断,肝实质回声不均,在损伤部位的肝叶内可见局限异常回声区,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内部为增强回声,分布不均,伸入至肝包膜下,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2)脾脏裂伤见脾切面形态失常,脾包膜中断不齐、边缘不整,脾实质回声不均,大小不等,内部为低回声伴无回声小区,周边不清晰,似与包膜中断处相连,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3)肾裂伤见肾脏弥漫局限性肿大,肾包膜局部向外膨出或连续性受损,其内无回声或回声差,肾实质显示边界不规则的低回声区或内部结构不完整,其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暗区,肾窦或肾盂因出血的凝血块而扩大、外形不规则或低回声紊乱。
肾包膜与肾皮质分界不清。血块阻塞肾盂出口处或阻塞输尿管引起肾盂大量积血,表现为无回声中浮动着点状回声或低回声团块。肾蒂损伤除上述超声图像外,还呈现混合杂乱的团块,模糊不清。其中1例脾实质无回声内CDFI显示与脉搏一致的喷射状花色血流,手术证实为脾脏实质内动脉破裂。24例均进行CT检查为阳性。对实质性脏器破裂超声显像与CT检查虽有同等的诊断价值,但在经济上及观察脏器的血流时,超声显像加上CDFI较CT更具有优势。手术证实为外伤性肠破裂2例,1例误诊为胃损伤,另1例漏诊。本组超声确诊胆结石嵌顿颈部并发急性胆囊炎7例,其声像图表现胆囊明显增大,胆囊壁明显增厚,于胆囊颈部可见强回声光团伴声影。胆总管结石声像图表现肝内外胆管扩张,在扩张的胆总管内可见强回声团后伴声影。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发胆囊穿孔声像图表现增厚之胆囊壁连续性中断,并在该处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团,边界不清,周围可有不规则液性暗区。急性胰腺炎声像图表现[3]:急性胰腺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病理变化具有一定的声像特征,重症坏死性胰腺炎则表现为胰腺肿大,形态极不规则,呈不规则低至混合性回声区,由于胰腺脂肪组织坏死和胰周炎性渗出,超声可见胰周积液等。轻症急性胰腺炎因间质水肿、充血及炎症细胞浸润使胰腺肿大,超声常表现为胰腺体积增大,回声减低,边缘毛糙,轮廓稍模糊,但在探查中应考虑年龄因素;老年病人胰腺大小可在正常值范围内,甚至显示不清;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明显增高。
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特点[4]———(1)不同类型阑尾炎声像图特点如下: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肿大,直径>9mm,长轴呈腊肠样,根部与盲肠相续,末端见盲端,短轴呈双环状。阑尾管壁层次较清晰,从外到内呈高回声、低回声、高回声。腔内有积液,部分伴粪石。②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粗大,肿胀明显,形态仍可辨认,阑尾壁明显增厚,腔扩大,积液增多,并可见有少量斑片状的高强回声(此为腔内积脓的回声)。横切面呈强弱相间的环形回声或靶环征。③坏疽性阑尾炎。阑尾明显肿大,管壁层次不清,腔内积液积脓增多,阑尾张力增高,周围可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④急性阑尾炎合并周围脓肿。阑尾无法辨认,右下腹可见类圆形团状回声,内部呈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呼吸时活动度消失,阑尾腔内可能有粪石或气体强回声伴声影,周围被肠管及大网膜包绕形成脓肿。⑤阑尾穿孔。声像图似化脓性阑尾炎,但阑尾浆膜层可见有连续性中断,腔内液性暗区由此通过,且穿孔部位多在近根部和尖部。(2)阑尾位置变化较大,常见位置为盲肠内侧回肠前位、后位、盆腔位、盲肠外侧位,盲肠外侧位显示较困难。笔者曾遇1例阑尾位于右肋下肝肾间隙患者,就是这种情况。(3)急性阑尾炎可合并周围淋巴结肿大及周围肠腔积液。(4)CDFI:肿大的阑尾根部及周围可见彩色血流信号,阑尾壁也可有点状血流信号,脓肿周围也可见血流信号。肠梗阻声像图表现:肠梗阻中,小儿肠套叠占首位。主要声像图表现:腹部混合性包块,呈现“同心圆征”及“套筒征”,肠壁厚度及少量肠内容物流动可以显示,部分能分辨出鞘部、套入部和头部,可与腹腔实性肿瘤区别;还有其他原因引起的肠梗阻,表现为上腹部可见大量的气体反射,肠腔明显扩张,内径约3.0-4.0cm,其内可见点状强回声往返运动,肠纤毛水肿,部分食物返流,肠蠕动明显减弱,X线透视可见气液平面。由于空腔脏器穿孔超声不易直接看到损伤图像[2],虽然在膈下肝或脾眼间隙见游离气体,但需仔细超声探查才能提高检出率。对于肠破裂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X线检查较超声更易发现腹腔内游离气体,易确诊,弥补超声的不足;而超声显像可发现腹腔内少量积液,在膈下肝或脾眼间隙见游离气体。腹股沟嵌顿疝声像图多表现为阴囊内肿块,疝囊内容物以肠袢最为常见,超声可显示增厚的肠壁、网膜及肠腔内无回声区(积液)以及蠕动明显减少或消失。CDFI:疝内容物血流信号较少。本组经手术证实为急性阑尾炎15例中4例误诊为消化道穿孔;胃十二指肠穿孔7例中有2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自发性肠穿孔1例被漏诊。输尿管和尿道内结石超声分别可见强回声团。
超声可行输尿管碎石监测和指导尿道小切口取石治疗。我们认为对胆道及泌尿道结石无需行X线造影,声像图表现强声团伴后方声影,较X线更具有优势,超声特异性强,快捷方便,在诊断上更具有价值。外伤性胸膜腔积血6例,超声检查极易发现胸膜腔内少量积血,声像图表现为“月牙形”无回声区(坐位背部探查),X线检查有肋骨骨折,但未发现胸膜腔内少量积血,故超声可弥补X线不足。109例女性急诊中异位妊娠23例,黄体破裂出血6例,卵巢囊肿蒂扭转8例,先兆流产31例,盆腔炎性包块20例。异位妊娠声像图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宫腔内无胚囊,常在子宫的一侧或附件区找到低回声或强回声或混合性团块。CDFI:团块区无血流信号,其声像图因发病时间、血块多少和发生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无典型图像,实性回声多为血块凝结,周围液性为积血,随着出血量的增加可延伸至盆腹腔,其中1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破裂二维超声可见细小光点流动的活动性出血。异位妊娠的声像图表现特征性强,由于病变周围有积血,可显示周围组织,结合患者多有明确停经史及不规则阴道流血。卵巢囊肿蒂扭转声像图均表现为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多数囊壁较厚,内部分布可均匀或不均匀,盆腔少量积液,探头压痛阳性。CDFI:肿块区血流信号较少或消失。先兆流产声像图表现:宫内妊娠囊内见胚胎或胎儿,大小符合孕周,有胎心博动,胚囊与子宫壁之间见云雾状暗区,为绒毛膜从宫壁剥离、局部积血。盆腔炎性包块在超声图像上多表现为附件区的混合性包块,以低回声为多,内有不规则的液性暗区,包块边界欠清晰,部分患者子宫直肠陷凹内有少至中量积液,多为炎性渗出。也有表现为输卵管、卵巢脓肿时附件区可显示包块,包块形态不规则,壁厚,内为液性暗区及散在点状回声及纤维样分带等[5]。盆腔炎性包块与陈旧性宫外孕鉴别诊断:二者声像图表现相似,后者声像图上显示子宫较正常明显增大或稍大,宫内膜回声增强呈蜕膜样改变[6]。
尚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血β-HCG以鉴别。后者多有停经史,腹痛集中在一侧下腹,有阴道不规则出血史[7],血β-HCG值高于正常范围而较正常妊娠低。本组经手术证实为异位妊娠23例中1例误诊为黄体破裂,2例误诊为盆腔炎性包块,均与无明显停经史有关;黄体破裂出血6例中1例误诊为异位妊娠;盆腔炎性包块20例中3例误诊为异位妊娠,2例误诊为卵巢囊肿,误诊为异位妊娠可能与不规则阴道出血有关。总之超声检查目前已成为妇产科常规检查手段之一,在临床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超声在急诊中能及时地发现和确定病源,并且可以定位、定性,同时还可以了解有无并发症,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通过动态观察腹腔或胸膜腔的积液或积血的进展可判断病情和估测预后,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漏诊和误诊或盲目剖腹探查。因此,超声检查在急诊中倍受重视,尤其在胸腹部创伤或急腹症救治体系中显得非常重要,对促进医疗急救提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超声医学论文:医学超声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安徽省芜湖市弋矶山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1)
摘要:医学超声影像学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从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转变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建设四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医学;超声影像学;教学改革
随着医学超声影像技术不断的发展,超声造影、三维超声、弹性成像、腔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诊断与治疗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超声影像成为一种全新的诊疗学科,与外科学、肿瘤学、微创医学等学科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临床对超声检查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以及诊断范畴拓宽,导致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大幅上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医学超声影像技术发展和专业学科的发展,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这是从事超声影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课题。
一、改善超声影像学教学方法
医学超声影像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可采用教授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启发、实习等多种方法,以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过去多采用教师教授为主的方法,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超声影像学内容学生不易接受难于理解,学习兴趣不高;当前以案例教学、研讨互动、情景模拟等方法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医学超声影像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包含各系统、器官的理论基础和超声图像的识别,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其内在联系,不能认为课程标准要求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学生初次接触超声图像,很难把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联系,可视化超声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概念转换,建立人体器官解剖断面图像与超声图像间的立体思维概念,改变单纯平面思维概念,帮助学生加强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转变。为了真正体现医学超声影像学的教学特点,不断的丰富超声影像图库,插入大量的典型超声声像图、对比结构解剖图,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插入简短的三维超声动态图像。因此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生动,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内容。
医学超声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学生一对一互动操作练习,通过自身练习来体会和学习正常声像图。对于异常超声声像图的学习,我们建立了超声图像库和可视化超声实践教学软件系统,组成超声诊断典型病例的声像图资料库,所选病例图片均按疾病分为心脏及血管、腹部、妇产、小器官等,充分利用学生第3年学习的时机,由带教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软件系统调阅并查获感兴趣的病例,用于W生示教。
二、改进超声影像学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来评价,首先我们应明确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检验教学效果,制定评判标准,结合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成果),按照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评价、同事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领导评价等多种方式,采用纸笔评价或网络评价。对于医学超声影像学课程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过去多采用理论课考核成绩占,现使用考核形式为期末理论笔试考核成绩占70%,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占30%,包括上机动手操作、典型病例思考与分析、以及检查报告的书写完整性和规范性。
三、转变教学模式
常见教学模式类型有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高度集中型、以教育教学民主为中心的温和型、以学生为中心的松散放任型、以程序模式为主的管理型。医学超声影像学理论课内容抽象,学生不容易听懂,对超声图片的理解难度大,所以需要将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概念转换,建立人体器官解剖断面图像与超声图像间的立体思维概念,我们通常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高度集中型结合以教育教学民主为中心的温和型融合教学模式。
过去采取“4+1”的教学模式,即前四年公共课、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一年进行实习。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学校总体培养方案,为使医学超声影像学教学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及本学科教学实践,安排第七学期学生在接受理论课学习的同时,穿插性的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并专门配置超声诊断仪用于教学,老师可以一对一的进行教学演示和指导,学生可以随时亲自动手操作,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更加密切。
在第八、九学期实践教学实习,比传统实践教学安排提前一个学期,不仅体现了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的理念,又避免了学生考研、就业等社会因素对实习的影响,第十学期采取个性化强化培养,使学生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师资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师资是关键。师资力量建设应满足学科发展建设的需要;满足专业和专业特色凝练的需要;满足科研工作上水平的需要;满足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师资力量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我们师资力量薄弱,仅2―3名理论课教师,现师资队伍不断强大、结构更加完善合理。
1.加强理论课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积极引进超声医学高学历人才,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积极加强对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不仅具有扎实的超声医学知识,及时掌握超声医学的新技术、新方法,还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时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乐于奉献、忠于职守、严谨求实、率先垂范,创造性地做好教学工作,充当教育教学改革的中流砥柱。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分实验室和医院,医院工作的重点仍然是临床工作,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沟通和交流,提高实践教学基地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资源,努力提高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的效果。
总之,医学超声影像学现按照各系统疾病来介绍相关影像检查技术。医学超声影像学科已开始按照系统划分亚专业组,这不仅可提高临床诊断水平,还将为医学影像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超声医学论文:床旁超声在急危重症医学中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床旁超声;急危重医学;应用进展
随着急危重症医学的学科发展,相应的诊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且受到了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和关注,近年来也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比如Swan Ganz导管监测、食道多普勒、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rs cardiac output, PiCCO)等。但由于这些操作技术的有创性、感染风险及费用较高等其他因素,导致它们的临床普及使用情况并不十分理想。故临床工作中,急需具有无创性、低风险甚至无风险,且快速、等特点的新技术;尤其是在抢救过程中,快速而的诊断是前提和基础。而在传统超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床旁超声技术成为了急危重症医学发展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床旁超声有别于传统的超声检查,是由临床医师在床旁独立为患者开展的实时超声检查项目,且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有针对性地对相应部位进行筛查,能快速明确诊断、引导有创操作、指导临床用药并及时评估疗效[1]。床旁超声可避免搬运患者,特别是急危重症患者,缩短检查时间,且可随病情变化反复检查。为了推广床旁超声的临床应用,我国于2013年颁发了《急诊超声标准操作规范》,床旁超声注重强调以目标为导向,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最终用于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2]。而2014年美国心脏超声协会也了国际床旁急诊心脏超声(focused cardiac ultrasound,FOCUS)专家共识,其强调了应用部分超声技术快速诊断,明确病因并指导临床决策[3]。故本文拟初步探讨床旁超声在急危重症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其作用价值。
1床旁超声与心血管危重症
由于床旁超声具有简便、快速、、可重复、无创、实时动态观察和不影响相关诊疗等优点,其在ICU患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临床上可根据血压、心率、尿量、皮肤花斑和神智改变等判断血容量,但这些指标缺乏特异性;容量负荷试验也可用于容量反应性的评估,但其性不高。而床旁超声可通过监测下腔静脉塌陷指数(inferior venacava collapsible index,IVCCI)评估右房压、中心静脉压(CVP)和容量状态,进而了解和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对早期诊断、治疗和效果评估有指导作用。IVCCI=(呼气相舒张期较大径-吸气相收缩期最小径)/呼气相舒张期较大径,其值小于0.4为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下降,而受中心静脉压和呼吸周期的影响。研究证明,下腔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呈显著直线相关,故可以用下腔静脉压来间接反映中心静脉压水平。Kircher等[4]J为,IVCCI可作为右心房压力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指标,而且超声检查不受组织和血管解剖结构的影响;当容量不足时,在吸气时相下腔静脉内径明显减小,吸气与呼气时下腔静脉内径有明显的变化[5]。已有不少研究表明IVCCI与CVP存在相关性,当IVCCI>50%时,提示CVP0.05)。
Kircher同时指出,床旁超声对于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PE)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IVCCI下降在肺血栓栓塞中的发生率为82%,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患者全身持续的病理反应过程中,缺血再灌注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故采取早期血流动力学优化策略及措施,对提高ROSC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指出,有2%~10%的ROSC患者最终死于APE[8]。而床边超声通过动态监测IVCCI和心脏结构的变化,对于复苏后的抢救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Yoshinori等研究也表明,超声诊断肺栓塞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达85%以上[9]。另外,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不仅可观察心脏结构,评估心脏功能,在心搏骤停和肺栓塞等紧急情况下,还可为判断和治疗提供很有价值的信息。TTE不但能快速判断心搏是否停止,还能诊断心搏骤停的原因,低血容量、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大面积心肌梗死等均可通过TTE发现[10]。
2床旁超声与呼吸危重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不张、肺水肿、气胸、重症哮喘等患者,具有突发起病、病程短、病情复杂且进展快等特点,往往需要尽快行气管插管术及呼吸机辅助通气,随后转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抢救治疗,而在制定相关治疗方案之前,明确诊断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抢救过程中,转送急危重患者外出行胸部CT检查的风险极大,而床边胸片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时,如能利用床旁超声快速、有效、、同步的检查特点,将能为急危重患者的诊治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发挥床旁超声的临床实用价值。
在抢救重症哮喘患者过程中,机械通气是安全、有效的办法,故迅速、地气管插管是提供机械通气的关键和前提,而在紧急情况下,气管导管误插入食管的风险可达6%~16%[11]。故完成气管插管术后,如何早期地判断气管导管位置显得非常重要。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end.tidal carbon dioxide,ETCO2)是判断气管导管位于气管内的金标准[12]。另外,如果是利用纤维支气管镜行气管插管术,也可在镜下直视判断导管位置。但如在无条件监测ETCO2波形和未配备纤维支气管镜的情况下,可利用超声技术进行判断,而且更加实用和便捷[13]。有研究[14]证明,经超声判断导管位置的灵敏度为988%、特异度为、性为98.8%;两种方法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呼气末二氧化碳法为9.8 s,超声检查为10.3 s,两者差别不明显。
ARDS是导致急性肺心病(ACP)的常见原因,特别在右室过负荷时更易发生。但ARDS机械通气患者如能在前三天每日超声检查评估右心功能,并通过及时调整机械通气参数,能够减少ACP发生,降低ARDS的病死率[15]。如在进行脱机试验前采用心脏超声进行心功能评估还可预测脱机风险[16]。由此可见心脏超声在ACP的诊断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在ARDS患者中肺部超声可以提供简单、半定量无创的肺水指数[17]。在ICU日常临床诊疗过程中,ARDS肺水肿c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鉴别有时特别困难。而肺部超声检查十分有助于床旁的即时鉴别诊断[18]。血管外肺水(EVLW)与ARDS的严重程度、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及死亡率有相关性[19]。且EVLW的程度与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的死亡率相关[20]。故EVLW可作为监测ICU患者病情和判断预后的有效参考指标。傅小云等[21]用肺超声采集B线评分方法观察了重症患者治疗前后B线评分、EVLWI及氧合指数的变化,并对这些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B线评分与氧合指数在P=0.05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05,P=0.028),B线评分与EVLWI在P=0.0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08,P=0.001)。周树生等[22]发现,超声胸膜线平行线(“A”线)阳性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敏感度为81.30%,特异度为8770%;彗星尾征(“B”线)阳性诊断心源性肺水肿的敏感度为80.60%,特异度为77.60%,阳性预测值为65.80%,阴性预测值为88.20%。王小亭等[23]采用改良床旁肺部超声评估方案(BLUE方案)对因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重症患者进行检查,发现经过改良BLUE方案诊断肺实变、肺不张的敏感性为95.71%,特异性为87.50%,诊断率为94.87%,且与胸部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其还探讨了北京协和医院重症超声管理(PCUM)方案在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显示[24],PCUM方案对ARDS的敏感性为90.2%,特异性为93.6%;对急性肺水肿的敏感性为93.4%,特异性为92.7%;对分布性休克的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93.6%。ARDS患者经过机械通气治疗尤其是肺复张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气胸。有研究显示,超声检测气胸的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98.2%,而超声诊断气胸只需2~7 min,可早期发现气胸[25]。B超检查可用于气胸的诊断,且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与床边胸片检查无明显差异[26]。Lichetenstein等研究提示发现彗尾样伪影、肺滑动征其中之一可排除气胸可能,而上述两个指标均消失则可提高B超诊断气胸的特异性[27]。由此可见,床旁超声不仅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在治疗过程中也可实时监测、反复检查,在经过阶段性治疗后,还可利用床旁B超进行疗效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尽量避免误诊、漏诊和错误的治疗方案。
3床旁超声与创伤
部分创伤患者因不能中断抢救或者不宜搬动(避免二次损伤)等,往往无法进行CT等检查。这给临床决策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很有可能导致误诊、漏诊或者延误伤情。而床旁超声技术可弥补这一临床诊疗技术的缺点。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focused 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for trauma,FAST)与扩大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extended focused 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for trauma,EFAST)是适用于快速评估外伤患者体内出血病情的床旁超声检查方法。FAST检出腹部外伤患者内出血的特异性可达94%~98%,敏感性可达73%~99%,性可达90%~98%[28]。EFAST对于气胸的诊断优于传统的胸片,且与CT有相似的特异性(>98%)[29]。而在胸膜渗出、肺实变及肺泡间质病变中,超声也显示出比听诊及胸片更高的性[30]。研究发现床旁超声对于胸腹腔及心包游离液体的诊断结果与常规超声检查无明显差异(均P>0.05),而对气胸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率分别达到80.0%、100.0%及97.3%。而且,临床医师完成床旁超声检查评估用时仅(3.6±1.9)min,明显短于常规超声检查从呼叫到完成检查的用时(21.4±10.8)min(P
4床旁超声在危重症中实施的可行性
以往床旁超声技术的有效性、性和临床可行性受到质疑。张丽娜等[33]研究了ICU医生在重症监护病房采用床边彩色超声心动图对ICU患者开展目标导向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的可行性及其对临床诊疗决策的影响。其发现ICU医生经过12小时的TTE培训后,可完成97.7%患者的超声诊断检查,且能正确解释85.2%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结果(与心脏超声医生检查结果对比),其获得图像和解释的平均时间不到12分钟。另外根据超声检查结果还直接影响了22.7%患者的治疗(包括补液治疗、正性肌力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45.5%患者获得有临床价值的资料。同时,王小亭等[24]采用ROC曲线判断PCUM方案对主要病因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完成初步诊断用时(15±6)min,明确诊断用时(65±16)min,初步诊断正确率93%,初始正确治疗用时(34±14)min。可见,临床医师经过短期规范的专项技术培训后,可以将床旁超声技术用于指导临床诊疗决策。
综上所述,床旁超声技术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具有快速、、无创、同步、实时的技术特点,从初步诊断-初始治疗-疗效评估-调整方案,可全程参与整个临床诊疗过程。危重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而床旁超声能与PiCCO等技术进行有机地整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无创与动态评估相补充,对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进行多方位地监测,以制定最合理、化的个体诊疗方案。故床旁超声作为多学科、多系统、多器官评估的技术手段,将是危重症医学专业发展的趋势和关键环节,具有十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参
超声医学论文: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的医学超声影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医学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影像学以其无创、体积小便于移动,价格便宜且能重复检查等优点在未来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这对从事超声影像学专业的教师和相关的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超声影像学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但它的学时数较少,同时医生平时既要给病人做检查,又要承担教学任务,较为繁忙,为此,我们分析了现代超声影像学的特征、现状和传统超声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本文就超声影像学课程设置、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更有利于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超声影像学;教学;改革
R-4
超声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是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超声影像图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超声临床诊断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近二十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超声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已不能满足目前教学的需要。因此,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超声影像学的教学,是业内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超声影像学的特征
1.超声影像学发展日趋强劲,使其教学内涵在不断丰富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1]。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超声医学、CCT ,、同位素扫描、MRI)中,超声医学发展尤为迅速,目前,介入超声、三维、四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其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超声影像学诊断的医疗工作者、技术人员人数不断增多。
2.超声影像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学科知识面较广
超声影像学涉及多门学科、多个专业,这就要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很宽的医学知识面。想要很好掌握超声影像学,我们应有好的基础,一个好的超声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外、妇、儿等多方面知识,了解各科疾病的临床表现,这样才有可能更地分析由临床医师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误诊、漏诊。
二、传统的超声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教W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
《超声影像学》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但它的学时数较少,同时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的医生平时既要给病人做检查,又要承担教学任务,较为繁忙,这是超声影像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很多医学高校中,在课程设置上,一般超声医学与CT、核磁共振、X线是融合在一起的,然而,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超声诊断学尤其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影像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正因为该学科这一特点,才使得超声的诊断是靠动态和实时做出的。因此,超声诊断必须是医生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就做出诊断。此外,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很快,导致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课时较少,导致学生对这个学科掌握的不够好。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的滞后,不能满足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要求
由于超声影像学是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下而的分支学科,教师均为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医师,在很多高校,针对超声诊断的超声诊断学教学研究较少,目前主要还是传统的讲授模式,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较少涉及CBL(Case-based Learning,以案例为基础)教学法,更不涉及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所以,目前的教学方法己经明显落后于当今飞速发展的医学院校高等教育,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超声影像学教学的一些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面基础好、知识面宽、技能高的高层次超声影像学专业人才,超声影像学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改革超声影像学课程体系
我们医学高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所以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发挥医学高校附属医院的实践平台较多这一优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使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先进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2.抓住超声影像学教学重点,转变教学理念
现代超声影像学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一类多分支的综合学科,依据现在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状况,教师要想系统、地讲授全部超声影像学内容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超声科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单技术、单病种的教学模式
3.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大数据时代的发达的互联网为我们的超声诊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样,就促使学生们和老师们建立了新的资源观,大数据时代资源的获取方法,避免了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因其不同的的个性化特征导致的同题异构。但是,目前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并没有恨充分地、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大部分的教学仍然是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将自己个人的经验通过传统的PPT的形式进行讲授。
总之,教学改革是个比较庞大的课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调查了其它一些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影像学的教学现状,结合学科特点以及我们科室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一些比较前沿的、的专家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关于超声影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见解,我们要瞄准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总结、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自己,充实学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加的超声影像学专业技术人才。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超声医学论文:超声医学:从影像诊断到微创治疗
超声医学是利用超声波的声学特性以及在人体中的特殊生物学效应,达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目的的学科。
这些说起来都挺陌生,但要说B超,老百姓便熟知了。B超的全称为B型超声诊断法。事实上,B超仅是超声诊断里的一种显像方式,超声诊断还有A超、M超等分类。正因为如此,超声首先给大家的印象是诊断疾病。然而,随着生物材料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超声医学也得到迅速发展,相继出现了实时三维超声、超声造影、超声介入等技术,给临床疾病诊疗增添了许多新的手段和方法。
黄品同主任介绍道:“超声用于诊断疾病,具有没有放射性、操作便捷、实时等特点,在临床已被广泛使用和认可。医生还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细胞学穿刺检查、脓液和积水引流等,避免了不必要的开刀。所以,目前的超声科包含了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的临床工作。”在黄品同主任的侃侃而谈中认识到,超声医学在临床中的用途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超声医学将会发挥其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据了解,以黄品同主任为首的科研团队正在利用超声介导微泡空化技术,在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领域进行临床前的动物实验研究,现已取得初步成果,有望进行临床转化。这将会对肿瘤及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减少甲状腺结节过度治疗
随着体检的普及,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在大多数普通百姓认识里,甲状腺结节的发生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存在很大关系,因此,发现结节就想开刀。在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许多患者都进行了甲状腺切除术。黄品同主任指出:“虽然甲状腺癌的发现率提高了,但甲状腺癌的死亡率并未发生变化。5年前,据不统计,国内甲状腺结节外科手术治疗有些过度,近50%的不必要手术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由于术前诊断不明确而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过度治疗给患者带来诸多不利,如术后潜在的并发症声音嘶哑、疤痕、甲状旁腺损伤等,还会影响甲状腺的功能,患者需终身服药。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基于此,我们在全国推行了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明确后再建议行甲状腺癌手术。自从开展这个项目后,我院甲状腺癌手术率从6年前的43%上升到93%,也就是说,来我院甲状腺外科治疗的基本上是经过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明确的甲状腺癌患者,大大降低了不需要手术的良性患者的过度治疗,同时从医学经济学角度也大大降低了国家和家庭的医疗负担。”据了解,黄品同主任这一诊断模式被国内同行大为认可,每年要举办5~6期学习班,并作为“浙二模式”在全国推广,造福更多患者。
此外,国外微小乳头状癌(指直径小于1厘米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检出率较低,多数都是肿块较大触诊时才发现。而国内由于常规开展甲状腺超声检查,很多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被发现。由于“恐癌心理”,大多数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事实上,甲状腺癌的预后很好,除了个别分化比较差的,一般的甲状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都可达二十年左右。因此,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是否需要治疗,国内外尚存在争议。针对于此,目前黄品同主任在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的倡导下牵头做甲状腺微小癌消融治疗的全国多中心研究。
发现“新生血管”,
打开治疗斑块“新窗口”
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存在紧密联系。黄品同主任带领的团队早在2006年就开展了超声造影下的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检查。十余年来,他们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越多,其斑块发展越快,越不稳定,越容易破裂。“传统的斑块治疗靠的是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降低血液黏滞度,进行饮食调节等方法。而我们对颈动脉斑块患者及兔子模型的研究均发现运用血管靶向药物(一种抗肿瘤血管新生的药物)也能控制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化,进而抑制斑块的生长。这为传统的斑块治疗打开了一个‘新窗口’。另一个意义在于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价及干预提供了临床依据,对于斑块内新生血管丰富的患者,应尽早干预,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超声靶向空化治疗,
未来治疗新方式
药物靶向治疗是如今肿瘤的治疗方式之一,但是药物进入血管、细胞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如血管屏障、细胞膜屏障、胞核膜屏障以及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和吞噬等,药物很难进入到肿瘤细胞内发挥杀死肿瘤的作用。利用超声靶向空化效应,就可以促使这些屏障开放,使药物能尽量多地渗透到肿瘤细胞内,发挥治疗作用。何为超声靶向空化治疗呢?在超声波这种机械波下,超声造影剂(微泡)会反复膨胀、收缩、爆破,伴随产生的微射流、高温、高电压现象,会对肿瘤血管、周围的肿瘤细胞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即血管屏障、细胞膜屏障开放,促使药物渗透,直达细胞内。“这就相当于道路的疏通,只有把道路上的障碍疏通了,货物才能快速运到指定位置,较大限度地产生效果。”黄品同主任比喻说。目前黄品同主任带领的团队利用这种技术把特定的基因转染到2型糖尿病实验猴的胰岛内,促使胰岛内B细胞增殖,从而促使胰岛素分泌而控制血糖。 “刚才所说的是利用稳态空化对药物进行递送,还有一种叫惯性空化,需要较高的声压,此时释放的能量会更大,可直接对周边肿瘤细胞产生不可逆性的损伤,达到肿瘤治疗的目的,我们已经分别在小鼠及兔子肿瘤模型中进行了多次试验。”黄品同主任补充道,“这两项研究都已在动物身上均取得初步成功,在最近举办的西湖国际超声医学论坛及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国际超声造影年会上均做了相关报告,得到了国际同行的称赞。”
超声医学不仅是一种影像诊断的工具,也是一种治疗的手段,超声医学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的超声医学在临床的应用只是“冰山一角”,随着科研的深入及转化,隐藏在海底的巨大潜力将会逐渐浮现,还有待于更多从事超声医学的有心人来开拓和发展,为患者造福。
超声医学论文:影像技术专业超声医学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针对一些院校影像技术专业超声医学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完善课程设置,转变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侧重能力培养,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展教学等方面对超声医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超声医学 教学改革
一、目前超声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超声医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等专业也有超声医学的相关内容,它是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已成为常规诊断手段,但根据我们对一些医学高校相关课程的调查了解,发现超声医学在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进行改革,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教材内容滞后,介绍新知识的教材比如三维重建、介入治疗超声等新技术的较少。
2.超声医学相关课程学时较少,有的院校影像技术专业超声医学课时比例仅占总专业课10%左右,一本四百多页超声医学课本仅有48学时,很难保障教学效果。同时课程设置也较少,目前广泛开展的课程仅有医学影像设备学、超声诊断学等。
3.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大都是满堂灌,考核重知识轻能力,动手能力不足训练方面缺乏,学生操作技能还有待提高。
二、超医学教学改革措施
以上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学校和附属医院相关专业教师从积极转变学生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和设备开展教学,狠抓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丰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1.完善课程设置
完善的课程设置是超声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应加强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电子技术等与现代医学影像学关系密切的教学,以上知识若欠缺,对超声医学专业课学习影响较大,超声中常见同病异征,单纯依靠超声知识在很难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必须附加实验室检查结果加以鉴别。将来超声仪器可能会向微型、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所以加强学生的医学物理学、电子学学习非常重要。
2.利用先进超声设备开展教学
在超声医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超声典型图像信息系统进行教学 。把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典型病例图像进行保存 ,积累各系统有价值的超声影像资料,充分利用学生在医院进行见习时机,让他们通过工作站调阅并查获感兴趣的病例,并进行系统学习,促进学生把超声检查知识与临 床 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建立影像教学网络教室,利用网络教室的服务器直接调取影像数据,可直接在网络教室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提高了教学效果。引进实时三维/四维B超,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时超声检查的体验课,系统讲解实时超声的技术原理、功能、可以开展的项目等等,选取较为典型的案例,利用实时三维/四维彩超的动态录制功能,把检查的整个过程录下来,让学生近距离观摩到老师操作的手法。邀请部分积极有兴趣的学生参与一些科研项目,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专业超声医学知识的理解。
3.侧重能力培养,实习实行导师制度
为了突出能力培养,可以成立超声技能培训中心,并指派老师负责超声检查操作技能培训,使学生可以进行见习操作和得到带教老师的解惑,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衔接。导师制是保障实习质量的关键。既往由于没有专人管理,出现了人人都管,人人都不管的混乱局面。导师制是指由大影像各科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组成导师组,导师组共同制定实习生的大影像轮转计划,指定1名负责管理和考核实习生,实习中加强学生德育,培养良好医德。
4.采用PBL教学法[1]
超声医学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几乎不涉及以问题为基础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己经滞后于高等教育,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以我们提倡采用PBL教学方法。
三、总结
我们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超声医学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促使未来的超声医学向多学科相融合的方向不断发展,超声教学也必须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有用的超声医学检验诊断技术人才。
超声医学论文:超声医学的临床实验研究和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医学的临床实验研究和应用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实验人员提供研究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来我院应用超声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超声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我院1年间应用超声进行临床诊断,降低了临床误诊率,在疾病治疗中,患者手术时间缩短,医疗费用降低,痛苦减轻,恢复较快,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显著。讨论:超声医学涉猎内容广泛,在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中均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超声医学;临床实验;研究;应用。
超声医学是指声学、医学、光学和电子学相结合的一个学科,包括超声诊断学、超声治疗学和生物医学超声工程,它具有医、理、工相结合的特点。超声波在密度均匀的介质中匀速传播,当通过不同密度的介质时,就会出现反射、折射、散射、衍射以及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是指在描述光源和接收器之间的相对运动时光波频率出现升高或者降低变化的一种现象。超声波频率越高,介入的介质吸收的越多。临床医生就是通过人体组织形态和结构的不同,利用其反射和折射程度的差异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图像、波形和曲线来进行鉴别诊断,结合所学专业的医学知识进行的临床诊断,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进行合理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超声医学涉及范围广、直观、安全、无痛等优点,成为现在临床诊断疾病重要的一种技术。我院1年间应用超声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够的鉴别诊断疾病,降低了临床误诊率,在疾病治疗中,位置直观,患者手术时间缩短,安全而且无痛,医疗费用降低,痛苦减轻,恢复较快,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显著。现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来我院应用超声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来我院应用超声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整个就诊过程中使用超声的设备和基本原理以及整理后的完整就诊资料。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来我院应用超声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超声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1.2.1设备和基本原理:超声波就是一种频率大于20KHZ的声波,人耳感觉不到,它属于纵波,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进行传播,它不但具有和声波相同的物理性质,同时还具有自身特性,包括束射性、反射、折射、散射、衍射以及超声波的衰减[[]]。超声波检查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超声波发射进入人体发生反射、折射后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上表现出来的差异进行分析和鉴别。医生结合超声结果以及生理和病理的基础临床医学知识进行判断,得出临床结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2.2超声诊断仪分类:超声诊断仪种类多,根据空间和回波方式的不同分为6种类型,分别为A型超声、B型超声、M型超声、D型超声、三维超声和超声显微镜[[]]。A型超声是以波形来显示不同组织的特征,用于测量器官径线,判定大小。B型超声使用平面图形显示,具有重复性强,直观性好的特点,复查时可以对比。M型超声适合用来检查心脏功能,观察心脏结构以及活动状态,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D型超声主要用于检测器官活动状态和血液循环流动情况。
1.2.3超声诊断与临床应用:超声诊断主要是应用超声的指向性和反射、散射以及超声波的衰减和多普勒效应,使用不同的检查方法将超声顺利的发射进入人体组织内进行传播,当患者患有疾病时,正常组织或者病变组织的声阻抗就会出现差异,组成界面上出现反射和散射,接收回波信号和检波处理后,显示出相应的波形、曲线或者图形。专业的医生结合生理和病理解剖知识,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可以对患病的部位、性质以及严重程度做出相应的判断。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例如超声诊疗、超声雾化吸入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等,为临床医生的正确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手段。超声在临床使用治疗疾病的原理是机械效应,即超声进入人体中前进时产生的正常反应。超声通过振动的方式引起细胞内物质发生运动产生细胞的按摩作用,以此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加速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细胞缺血、缺氧状态得到改善,提高了机体的再生能力达到治疗的目的。
2结果
我院1年间应用超声进行临床诊断,降低了临床误诊率,在疾病治疗中,患者手术时间缩短,医疗费用降低,痛苦减轻,恢复较快,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显著。
3讨论
近年来,超声医学诊断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在临床医学领域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因此发展我国的超声医学是必然的趋势。目前已经成为临床疾病诊断的手段。超声应用不仅扩大了临床疾病诊断的范围,也提高了临床诊断的率,随着超声应用的逐渐普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多中国参数的系列诊断技术。它可以用来测速、测距、焊接、碎石和杀菌等等,在军事、工业和医学领域均有应用。医学超声应用的工作原理和声波传播相同,超声医学在临床中主要应用在妇产科、外科、眼科等科室,快速对患者的疾病做出临床诊断,节省了时间,为医生更好的开展临床工作提供了帮助。超声医学技术在医学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大的提高了临床疾病诊断的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技术也会不断完善,造福于全人类。我院1年间应用超声进行临床诊断,降低了临床误诊率,在疾病治疗中,患者手术时间缩短,医疗费用降低,痛苦减轻,恢复较快,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医生和实验人员借鉴和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