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生命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命教育论文:高中生物生命教育论文
1.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方面。
自然界处处充满生机,处处都有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欣赏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认识生命的美好,通过对生物体和生命活动的认识,体会生命的奥秘,通过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建立对生命的责任意识。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大量有关生物繁殖和个体发育的内容,进行生命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生命孕育于生存的艰难。如从个体发展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植物生命的发展要经过种子的萌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产生种子等过程,动物的一生要经历从卵子受精,胚胎发育、胚后发育,直至成体繁殖后代、衰老死亡等过程,生物在一生中还要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等种种考验。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自然的产物,从中体会到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生命都是伟大的,都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关爱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2.生活态度教育方面。
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生存斗争关系等内容,通过这些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困难和痛苦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对于人来说它们是有意义的,困难和痛苦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使人变得坚强乐观,因此要勇于面对人生中出现的困难,学习中出现的困难,不放弃,不气馁,学会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3.认识人与自然方面。
地球是一切生物的共同家园,地球只有一个,地球上的的资源是有限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通过高中生物学中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帮助学生明白群落与我们关系的重要性,并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涉及到生命教育的内容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适时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从而提高生命教育效果。
作者:李天斌 单位:卓尼县柳林中学
生命教育论文:生命教育与教师教育论文
一、生命教育公益项目实践中的问题
作为“灵水心田生命教育中心”的主创者之一以及儿童生命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通过长时间将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带进小学课后一小时、对藏族文化园的孤儿输送生命关怀、社区的生命教育实践等经验,笔者发现,单单面对学生及其家长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力量微薄,影响是有限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担当者,若能使教师群体广泛认识生命的价值与真谛,感悟生命之真善美,则能影响一代又一代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与体验。而教育实践中的种种迹象表明,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处于被屏蔽的状态。经笔者实践观察与访谈,如今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普遍生命教育意识不足,专业化的师资力量缺乏。因此,在教师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十分必要。
二、我国教师生命教育培养现状
(一)职前
大陆地区,师范院校本科阶段的生命教育课程,大多以公选课形式呈现,作为师范生的通识选修。研究生阶段,一些师范院校将生命教育相关专业融入教育学二级专业中的一个方向。以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为例,“生命发展与德育”作为“初等教育学专业”中的一个方向,与“初等教育基本理论”、“儿童心理发展与辅导”、“小学教师教育”方向并列。此外,生命教育相关培养也以学术讲座形式呈现,例如,第三届儿童生命与德育教育研究中心学术论坛“看见儿童———儿童研究专题研讨”于2015年1月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儿童需要与表达———教育学的视角”、“儿童的性自我保护”与“游戏中的儿童表情”等主题报告,吸引着对生命教育感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参加。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教育学院是目前香港现有八所大学中的师范院校。“生命和价值教育学博士”是教育学博士“幸福与健康教育专业”的研究方向之一。同属“幸福与健康教育专业”的还有“发展和教育心理学”、“健康研究”、“体育和运动科学”研究方向。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主要由“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承担。台湾地区,随着大学生命教育实践的发展,对包括师范生在内的大学生开设系统化的生命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与范围不断扩大。例如,台湾东海大学开设生命教育学程,大二以上学生必修“生命教育概论”、“生命发展与关怀”与“自然科学与信仰”三门课程,修毕该学程者颁发生命教育学程结业证书。1997年,台湾教育当局就积极选拔、培养合格的“种子教师”作为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的后备人选;委托已有生命教育基础的大专院校筹设生命教育课程,规划生命教育通识课,储备生命教育课程的新师资。台湾教育部门从2000年开始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正式纳入由小学至大学16年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台湾学校生命教育的良好持续拓展,使生命教育获得一贯化、完整化、全程化的发展,生命教育已成为遍及台湾地区的新的教育学科。综上所述,我国大陆、香港地区师范院校生命教育相关专业从硕士研究生起步,依附于“德育”、“宗教”、“健康”、“价值”等存在,并没有独立的“生命教育专业”或“生命教育研究方向”。台湾地区职前生命教育体系较为系统化,规范化。
(二)职后
由于生命教育发展的现实,我国大陆地区还没有专门进行教师生命教育的机构,因此也没有专门的财政保障去鼓励及保障教师接受生命教育。目前,我国大陆地区教师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形式可以分为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品社教师培训和学校自行组织的校本研修两种。有效的品社教师培训,例如,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训(小学品德),2012年4月至6月工作室对38名海淀区小学品德学科骨干教师进行总计28学时的培训。主题是品社课程课堂教学中“关爱生命”的研究,子课题为生命教育理论与品社课程的对接、品社课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等。学校自行组织的有效校本研修,例如,中关村二小班主任工作室负责人邀请生命教育专家进行交流,内容涉及生命教育的理论、撰写与分享教育叙事、探讨教学实践等。自2013年初至年底共开班6次,25名(左右)班主任参加。再例如,四川省藏区中小学校于2014年开展生命教育品质课展评和骨干教师培训。香港特别行政区对职后教师生命教育的培养,以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2012-2013年主办的“协助小学规划生命教育计划”为例。中心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委托承办该计划。旨在为前线同工提供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发展及校本支援工作坊,让同工得以帮助学生反思生命意义。计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及时阶段,通过以生命教育内涵及设计和教学策略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工作坊活动、参观学校的方式进行,使教师了解课程规划知识,通过前线教师的分享,增加教师对于实施生命教育的理解,平均出席人数约40余人;第二阶段,参加活动的校长与教师们赴台湾进行教学观摩与经验交流,参与人数50余人;第三阶段,中心派专人访校支援学校推行生命教育,开展生命教育相关的分享会,两次分享会分别有62人、154人参加。该项目受到参与教师的普遍认可,有效的对职后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培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香港地区生命教育的发展。为了使生命教育更有效,香港还设有专门针对教师的“生命教育培训”,显示教育行政单位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在培训活动中,学者、中小学教师、校长、教育署工作人员等交换宝贵意见。台湾地区,对于承担生命教育的在职教师而言,通过指派或自愿报名的方式,有机会参加教育培训、国际国内研讨,如“生命教育研习班”、“生命教育工作坊”或“生命教育训练营”等。2004年“教育部”正式公布普通高级中学生命教育类选修课暂行纲要之后,制定了一份生命教育师资培育专门课程研发实验以及种子学校与种子师资培育计划,决意拟订相关课程并培养现行的师资具有生命教育的教学专长。计划提出要在两年内研发并实验一套培育课程,同时完成约二十所以生命教育为治校理念的种子学校及八十位具有生命教育第二专长的种子教师的培育。生命教育师资培育专门课程包含生命教育专业素养课程,种子学校培育课程两部分,共32学分。完成这32学分的种子教师,即取得教授高中生命教育选修课的资格。此外,台湾彩虹爱家生命教育协会的廖杏娥老师,运用绘本进行生命教育,使教育内容生动有趣,更吸引儿童关注。廖老师还在生命教育中融入故事、美术、音乐等元素,使学生在多感官的体验中感悟生命。教师的生命教育讲座中,廖老师经常带领老师们进行生命教育课程的体验活动,例如运用她所准备的道具,教师们分角色演绎绘本剧。关于生命的思考深深触动着每个成人的内心,促使着教师将生命教育的反思与感悟融入教育教学实践。由此可见,从生命教育的践行者角度来说,我国大陆地区的专家学者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师生命教育培训形式,寻找对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机会。从学校角度来说,一些学校认识到教师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自主寻求生命教育培训,这为生命教育的推广提供可能。但由于我国大陆地区缺乏专门的教师生命教育培训机构,上述两种有效途径也刚刚起步,仍处于探索期。因此,培训形式、方法还需多样化;培训对象以品社教师、骨干教师和班主任为主,对整体教师生命教育意识的培训较少;部分地区的中小学积极寻求并参与教师生命教育培训,而另有一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则在此方面发展滞后,各学校开展的教师生命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我国香港地区借助政府的委托为力量,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香港地区在教师生命教育的培训中较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教师相互交流生命教育的经验、感悟及反思。在台湾地区,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科,在培养整体教师生命教育意识的同时,进行专长教师的培养。培训对象的选择采取指派与自愿相结合的方式。生命教育师资培育专门课程完整化、系统化,拥有对生命教育教师的认定资格。台湾地区职后培训内容、形式多样,创新性强,注重培养教师生命教育实践。
三、思考
(一)生命教育教师数量的保障
有研究表明,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已被认识到,可学校无法提供相应的课程或足够的师资。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师资缺乏主要由于虽然生命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但在我国应试背景下,大多数地区于基础教育阶段并没有生命教育学科。单一生命教育课程相对于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来说,较大的优点就是连贯性,它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地、完整地呈现出来。尽管在我国目前这种认知本位的课程体系中,单一生命教育课程也可能落入认知本位的案臼但是就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单一生命教育课程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也更可能将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落实。笔者于访谈中获悉,生命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数量少,其中一些毕业生选择从事一线学科教学工作。从教育教学目标与生命教育目标上看,两者根本目标是培养人,这些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因此可理解为实施生命教育。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这些教师进行的是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并没有按照生命教育的体系开展课程与活动,因而教师从事学科教学并没有进行真正的、系统化的生命教育。另有一部分毕业生则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非教育领域的职业,也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因此,基础教育是否成立生命教育学科,决定着生命教育教师的需求,影响师范生生命教育的培养与生命教育相关专业研究生的职业选择。2009年,台湾将生命教育课程正式编进课程大纲,并明订高中生在修业三年中,必修一个学分。若将生命教育学生必修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提高学生、家长及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同时促进师范院校加强对生命教育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
(二)生命教育教师质量的保障
目前,我国还十分缺乏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力量,专业化的生命教育师资配置愈显薄弱。笔者认为,生命教育若要保障优良的师资,可通过如下途径:首先,职后教师生命教育培训应面向整体教师,使教师们将生命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其次,大陆地区应吸取台湾地区的经验,通过师资培育专门课程培养拥有生命教育专长的教师,对通过培训的教师加以资格认定。当然,教师生命教育培训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积极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通过制定法律、纲要,或出台政策、条例等形式,对生命教育的目的与目标、原则、内容、师资培训、管理体制及经费支持等问题做出明确而合理的规定,保障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生命教育教师使命感的培养
职前方面,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师范生在其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时所接受的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虽然对于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生死教育等所接触,但其认知程度未达到应然水平。职后方面,如今知识观背景下,教师单方面的进行知识传递,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例子屡见不鲜。然而,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教授所言:生命教育是所有教师的事业。每个教师都要深刻和充分地理解生命教育的精神,并化为自己自觉的追求。因此,教师的生命教育,应给予教师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与灵魂的润泽,要激发教师自发的去探索生命教育的方式与途径,要使教师拥有生命教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唯有这样才能推动生命影响生命,才能使教育更加富有生命力,才能彰显爱与责任的师德之魂。
(四)生命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儿童生命与道德研究中心主任刘慧教授曾在文章中表述:生命教育的重点不仅是生命教育的理论构建,更为紧迫的是青少年儿童的生命教育如何才能有效实施的问题。因此,教师的生命教育不仅要让教师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意义及相关理论,进行生命叙事等,还应注重培养教师设计教学的能力。教师的生命教育,应使教师习得如何根据学校的不同环境、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教学内容,如何根据不同主题设计体验活动。唯有如此才可达到教师的生命教育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
作者:李雪珊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生命教育论文: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的理论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首先从二者的含义来看,认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区别,可以更好地把握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以其互鉴与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教育的合力。从学科的内涵上来看,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不同的系统和模式,在教育目标、理论基础、实施策略、功能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各有其特点与优势。概括起来讲,在理论基础上,前者侧重人文社科,后者侧重心理科学;在指导思想上,前者侧重社会价值,后者侧重科学规律;在特点色彩上,前者侧重东方文化,后者侧重西方文明;在指向对象上,前者侧重群体同性,后者侧重个性差异;在注重问题上,前者侧重思想精神,后者侧重心理行为;在视角思路上,前者侧重整体系统,后者侧重单项具体;在措施方式上,前者侧重教育关爱,后者侧重训练咨询;在达成目标上,前者侧重完善的“人”,后者侧重健康的“心”。显而易见,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自有其不同的内涵与内容体系,是不可以相互代替的。但从教育的本质与根本宗旨上看,两者可以相互借鉴与融合,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培养与塑造人才的根本目标。也就是说,正因为两者存在差异,才体现了各自的特点与优势,而两者的特点与优势,也正是互补、互鉴与融合的前提与基础。再从学科的理论体系上看,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在其教育目标与内容上有其相通性与涵盖性,尤其是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升其教育水平。具体而言,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更加珍惜和珍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同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其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心,使其人格得到完善。显然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现象,即是大学生生命中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精神性等生命层面中的一个问题,要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水平,生命教育更具有本原性与根本性。同时,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拓展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方式,并使其教育效果更具实效性和长效性。为此,借鉴与运用生命教育的方式,不仅是防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的主要措施和有效之法,也为拓展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与途径。这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性与实效性。从教育的实践上来看,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与质量,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开展与融入。如众所知,当高等教育跨进新的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得到了兴起,各个高等院校都开设与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担当起在校大学生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然而,由于受到多种教育教学因素的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如教育目标不大清晰、教育内容不够、教学模式不太灵活等问题。如何破解与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呢?显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与渗透生命教育是其必然。生命教育的实践也确实说明,实施生命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灵性都能够得到均衡地发展,良好成长的内在需要,亦是保障大学生理解生命真谛,创造生命价值,顺利成才的题中之义,尤其是破解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自残轻生、伤害他人等严重问题,使大学生珍爱宝贵生命、欣赏生命美丽的紧迫需要以及创建安全与和谐校园的有效之法。为此,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为应对与防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供生命教育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模式。
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的现实考量
尽管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诸多不同,但相互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尤其是在教育的实践中,两者达成的目的、指向的对象、面对的问题等等都是相同的。
1.教育起因的同一性。
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及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与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并向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教育忧思与本土追寻阶段、学术诠释与学科互动阶段、理论热兴与实践探索阶段、“国家准生”全新机遇阶段等。这就是说,开展生命教育及研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缘起一样,都是对教育的忧思,即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异常心理,甚至伤害他人生命,轻生自杀等问题而展开的。从大学生教育的实际可见,消除大学生轻生等现象紧迫需求生命教育,舒缓大学生内心压力急迫呼唤生命教育,保障大学生良好成长成才急切需要生命教育。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起初的成因、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就是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生命的影响与伤害而展开的。既然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起因相同,这就为两者的互鉴与融合,相向而行,奠定了基础。
2.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相同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是一种唤醒心灵的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还是一种精神教育,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保障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灵性上得到均衡地发展、健康成长。所谓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心理素质教育,它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运用有关心理科学方法,对大学生心理的各个层面产生正向的作用,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全成长以及对环境的良好适应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的宗旨就是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有的性格品质,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心理承受与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使其内在动力与活力得到激发,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等行为习惯。相比较可见,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育人,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质与素质,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人才。但两者又是不同的,即实现共同目标的路径与理论依据不同。殊途同归。目的与目标一致,必然要求两者互鉴、互渗与融合,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形成教育合力。
3.教育内容的重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主线,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格发展、恋爱、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网络心理、职业规划与就业几方面进行心理引导与教育,来呵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矫正其不良行为,使其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开发。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生命观方面的教育,它包括生命本质观、价值观、存在观、过程观、修养观与境界观等方面的教育,以引导与培养学生关注生命,关爱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正确对待与处理人际交往、亲情、友情、爱情、学业、择业、创业以及生存、生活与生命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二者指向的问题以及教育的内容大都是重合的,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的热点、关注点、兴奋点等展开的教育内容,更是近似的一致。另外还有二者教育方式的交叉性,即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两者教育的方式方法可相互借鉴运用,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与界限。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的内容重合性与方式的交叉性,也都说明两者的互鉴与融合是实际需要,无需无法人为分离。
三、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的路径探索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与内容,又有相同的教育目标与内容;既有平行的又有交叉的,可谓职能互补,内容相互渗透。为此,探求与实现两者互鉴与融合,就成为推进与提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主要课题和必经之路。
1.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目标相统合。
尽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不尽相同,但总的目标要求相互统一整合,这就是破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以及人生种种困惑,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使其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人才。只有明确相统合的目标,才可以顶层设计大学生健康教育,使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行不悖,相互渗透,功能互补,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形成立体交叉、科学有效的教育合力,实现其教育的一体化。同时,还可以避免其各自为政、教育内容既有重复又有空缺、教育资源既有不足又有浪费等不良现象的存在。显然,这既是实现大学生健康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实效的现实需要。
2.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内容相互补。
教育理论明确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与标准的,不能是为教而教。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内容的确定也是如此。这就是为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人才,选择各自最适宜的内容,实现内容互补,以对大学生进行完整而更有效的教育,避免各自为求独立体系而走入教育的误区。例如,把心理健康教育或视为心理学课程教学,或等同于心理咨询,甚至当做心理疾病的治疗等,这其实就是一种偏差与误区。如前所述,生命教育之所以在高校兴起与开展,恰恰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失的补充和遭遇困境的突破与拓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与推进。当然生命教育也不能取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两方面的教育内容互补,才能形成更为完整深入、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健康素质教育。
3.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方法相互鉴。
生命教育法与心理健康教育法,各有特长与优势,可以互鉴,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互促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运用的方法,如“沙盘游戏”的心理分析法、“助人自助”的心理咨询法以及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冲击疗法、情绪宣泄法、自信训练法和团体朋辈心理辅导等行为矫正法,都可以适当地运用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依据人的心理发展阶段与规律进行教育的方式,具有普遍的教育价值与意义。而生命教育中,所运用的教学法,如精巧教学导入、精彩主题讲解、精美影像欣赏、精辟主词解析、精深主题讨论以及注重人文教育与关怀、强调生命体验与主体认知、重视教学互动与分享等,也可以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这样的方法互鉴,也就是两方面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4.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资源相兼容。
在资源兼容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及时,建设必要的融合机制。学校要在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目标要求下,建立必要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融合与渗透的教育管理机制,做到有机构设置、目标要求、规章制度、人员编制、设施配备、经费投入等,把两者教育纳入学校统一的教学教育体系中,避免人员分散、各自为政,互不关照的现象。第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从高校实际看,大学生健康素质教育的有限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与使用,如采集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设备与条件以及有关信息资料等,都是单方面(部门与人员)掌握与使用。这就需要在统一管理下,实现教育资料、信息、设备等资源的互通与共享,这样就会大大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价值与教育效果。第三,教育人员互兼。从事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一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人员以及辅导员与班主任等。要实现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鉴、渗透与融合,就要使其人员能够相互熟悉相关的学科知识、理论、信息以及方法等,做到相互能够兼任一定的教学教育任务。以其人员的相互兼任,打通两者之间的界限,实现两者间的互通、互补、互鉴、互渗与融合,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育的一体化。
作者:张国民 降伟 王冬冬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生命教育论文:生命教育论文:体育课安全教学的必然性
本文作者:王子朴 李晓天 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和范畴界定
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是两个比较相近且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讨论的前提下,首先对于生命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进行一定的概念辨析。从实践与理论的角度考察,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又略有不同,两者各有侧重。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生伤害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通常情况下,生命安全课程主要是培养人类在其活动领域中,预防自然和人为危险、预防各种有害因素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种科学知识体系。其目的在于,形成人们对自身周围安全问题的自觉和负责态度,培养学生认识和评价人的生活环境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选择抵御危险的防御方法,以及在出现危险时消除不良后果和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因此,生命安全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教育的功能分为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类。而生命安全教育既是教育的本体功能的体现,又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体现,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部分。对学生来说,他们学习了安全教育,提高了自身的安全意识和维护安全的基本技能,懂得并运用其来保障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而对社会来说,通过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使受教育对象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有效保障国家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安全,也促进了社会变化和发展。1968年,美国人J.DonaldWalters在加利福尼亚州创办了阿南达学校,在该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实践经验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在书中最早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指的是对人的生命安全进行教育,即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主体,运用情境体验、运动和身体练习等基本手段,按照年龄段和活动能力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或现场模拟等手段,传授给学生面对各种危险情况的基本的生活自理和自卫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并强化学生野外训练的能力及安全防范能力、自救能力等,使学生了解各种危险情况的产生、状况、后果以及预防措施等。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对人们进行在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的教育,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就是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依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体育教师为承担主体、在体育课程中实施的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与管理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使学生学会从安全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要从事的活动和面临的形势,用安全的观点解释和处理自己遇到的新问题。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生命安全意识,学会保护生命的技能,确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提高保护生命的能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的考验,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作为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让他们远离危险,健康地成长[1]。通过对很多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国家都开设了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虽然这些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名称、形式或者手段,但是他们都选择了体育课这个共同的平台来进行生命安全的教育。虽然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并非只能通过体育课这的途径,但是采用体育课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对我国学校安全教育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学校的安全教育内容绝大部分是与体育课程相结合的。虽然很多的安全教育内容并没有的渗透在体育课程当中,课程内容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生命安全教育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但有一部分与体育课很好的相结合,充分展示了其安全教育的内容,达到了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学校体育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作为信息化、全球化和需要综合性竞争能力的时代,21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发展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未来世界只有发展的才有可能成为最成功的劳动者。但是纵观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因为教学压力大、学校设施差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逃生能力差,无法应对突发的安全事件,导致了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儿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事实证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它给国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如此巨大的中小学生伤亡数目,其背后有太多的原因,暂且不去追究其它,只考虑我们学校教育工作,就可以发现加强生命安全教育迫在眉睫。在这次地震中,四川绵竹市富兴二小13岁男孩杨阳利用学校教授的逃生知识成功逃过了这次灾难;另外在电视新闻中还介绍了一个班的学生在地震时无一死亡,只有几个受了轻伤,究其原因,是学校上午刚刚进行了怎样防地震的知识学习。一个个10多岁的孩子,在地震时能够保持镇定,利用学习的防震知识逃出来,有的学生还是顶着桌子出来的[2]。
由此可见,仅仅一两次课的学习就能够挽救很多鲜活的生命。为此,在学校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基本上形成了每个家庭一个孩子,一旦发生任何意外,就会对家庭造成致命的打击,这也迫切地要求我国开展安全教育。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安稳,从根本上高度重视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具有现实性和长远性的一项重要课题。雅斯贝尔斯[3]在《现时代的人》中指出:“体育作为一种有组织的事业,在这事业中,被迫加入这个劳动过程的人类所寻求的无非是他的直接自保冲动的等价物。”他认为,体育源于人的自保的冲动。李力研[4]认为:“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只有‘人的自然化’才能阻止人类的物种倒退。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即身体健壮、具有生命力是人生命发展的自然追求,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保护是人的生命基础。因此,学校的体育课程不是为了练习几个项目,为了考核,而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这也是体育的本质特征———即身体的自我保护、身体的强壮以及使个体具有生命力。学校体育课程既具有学科性的特点,又具有活动性的特点,并且它还以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支撑。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体育课程除了具有强身健身的功能之外,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它除了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避免外在环境造成的各种伤害之外,还能够使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身体素质,和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5]。因此,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我们将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和体育课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体育课教学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载体,使生命安全教育成为体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学校体育工作者有责任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今后研究与贯彻的重点内容。#p#分页标题#e#
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是中小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是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又是实现学生“全人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因此,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就具有较大的必然性。把生命安全的教育逐步融入到体育课程中,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和集体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育是健康的保障,也是实现健康、安全教育的途径。向体育索取健康,向体育索取生命的意识和活力,这正是人类在展开自身的生活、推进自身的生活,是人类大踏步地走向未来的象征[6]。就目前来看,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开发,能够充分地体现对于人本主义理念的追求,还能够直接影响学校其他相关课程的操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它还能够决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学校体育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其核心是采用人本与发展的模式来理解教育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程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国际公认的课题,许多国家都在体育课上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地震多发的日本、东南亚国家等就在体育课上进行相关的防震防灾教育。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的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的必修课程”。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将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还可使体育教学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作为一门主要在室外进行,以身体运动技能为主的课程,体育课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在开展逃生自救教育时,就需要保障有合适的场地、器材和人力资源作为支撑。而就体育课来说,由于它大都在室外进行,首先就为各种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时间难过了必要的场地、器材等,便于学生进行实战模拟;其次,体育课还为逃生自救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足够的时间;第三,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逃生自救是相互兼容的,例如田径、体操以及武术等的教学,能够极大地方便逃生技能教育项目的开展,上述都是体育课在逃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二者教学目的的相似性学校体育是一门将身体练习作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广大学生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的身体锻炼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情,并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其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7]。
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在于:一,通过生命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学校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自卫防身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高实践能力、预防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掌握应对各种危险情况的方法;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促进身心健康,并培养学生临危不惧的优良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在困难面前的互帮互助,学会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体会无助的痛苦、互助的快乐和生命的可贵[8]。综上可知,学校体育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与生活技能,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增强心理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能力的目的。二者教学作用的统一性通过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而且,二者的教学模式还具有一定的互通性。
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都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进行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学生各方面的生理机能,而且还可以塑造学生强健的体魄,树立其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观念,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其次,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在传授学生基本技术和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情景及环境变化的亲自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在困难环境中的思维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体育课程与安全教育虽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学校体育课程是传授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而生命健康教育是教会学生生存的知识与技能,但是二者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别人的共同努力与相互合作,体验受教育的过程中角色的亲身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协调相互间人际关系的能力。体育课程与安全教育不仅在教学目的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上具有一致性,而且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着相似性,例如他们都可以利用学生较强的理解能力,配合结构教学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结论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的考验,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将学校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的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达到增强学生在面对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的应急和应变能力。学校体育课程以大量的课外活动为基础,能够使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身体素质,和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因此,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就具有较大的必然性。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程具有较高的兼容性,二者的教学目的、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一致性,因此,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存在很大的可行性。
生命教育论文:生命教育观下的基础教育论文
一、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概述
新基础教育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革以及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整体性创新,新基础教育重视实践应用,通过建立新型学校对理论加以推广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新型基础教育理念摆脱了传统“认知”教育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新基础教育强调了动态发展,使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始终保持先进性,新基础教育要求教育从业者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新型学生。
二、从旧基础教育到新基础教育
我国旧有基础教育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几十年间,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众多人才,提升了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基本素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旧基础教育越来越凸显了其不适应性,严重限制了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和教育职能的发挥,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生命教育”之后,我国旧有基础教育弊端频现.
一方面对于教育环境而言,教育相关管理者不重视生命教育理念,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使得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待遇差,工作环境差,工资得不到保障,甚至连基本生存条件都很难满足,相对应的是贫困地区或家庭的学生无法上学,人文关怀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另一方面对于教育质量而言,很多学校教育还停留在“认知”教育甚至是“应试”教育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甚至在教学阶段就问题频发,这些都暴露了我国传统基础教育一定程度的教非所用和力不从心。也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以叶澜为首的教育界有识之士开始重视教育理念同时代需求的适应性,开始推动基础教育变革,新基础教育理论应运而生。新基础教育要求首先掌握时代主题,了解时代需求;其次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进行更新变革,使之适应时代需求;将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目标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形成更加先进的理论体系。
三、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分析及实践重构
1.新基础教育价值观及其构建
新基础教育的价值核心是“培育新人”,所谓新人,既要符合新社会背景下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又要在个体上展现鲜明的个性和充沛的生命活力,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在生命教育观下,教育的过程首先定义为精神成长的过程,其次才定义为知识传导的过程,其构建方式主要为:将教育的价值集中在对人的生存价值的引导和发展上,对人的生命历程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予以动态把握,唤醒生命潜能,蕴育精神新生,既要奠定知识基础、能力基础、道德基础等基本素质,也要培养生存能力、生活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更要提升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崇高精神。由此,新基础教育的价值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层面,而应立足人的整个生命发展过程,将体力、智力、情感、人格、伦理等全部纳入教育目标,从知识教育切入到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由此培养出符合现代价值需求的教育人才。
2.新基础教育教师观及其构建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践行者,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决定了教育质量。在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中,教师的定位应该是不断自我发掘、强化以及发挥自身的生命价值,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有意义,更具价值。基于此种目的构建新教师观:首先,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认知,必须强调教师本身的生命价值,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提升的需求,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必须的环境和条件支持;其次,要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和诉求,从根本上改变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错误认知,而将其看成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是生活进行的方式,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更加宽广的生命视角去尊重教师选择生活方式和享受生活的权利。
3.新基础教育学生观及其构建
当代生命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首先将受教育对象定义为一群具有完整生命特征并渴望接受生命教育的人群,据此实施新基础教育教学活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质量的表现载体。传统教育下的学生观通常把学生当作填充知识的容器,以机械化、流程化和一体化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并简单地将教育内容划分为年级教育,照本宣科,人为地割裂了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则将学生看作是实体与精神、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生理意义和哲学意义上的完整生命体,强调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具体到其模式构建,首先,教育教学应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在统一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之下,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次,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擅长学习,在学习中培养乐观坚毅的生命态度;,还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站在整个生命过程角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加长远的发展可能。
4.新基础教育课程观及其构建
课程是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媒介,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塑造性格品行的载体,因此课程设计合理性对教育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教育课程设计注重知识技能内容,重视自然学科,忽略人文学科。而生命教育观同新基础教育理念相结合,强调的则是教育课程设置的现实性与长远性相结合,使课程内容与结构同教学需求与生活需求紧密结合,同学生特点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站在整个生命完整性的角度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发展的新型人才,完整展现生命自身的意义和潜力。其模式构建为:首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将基础性与拓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学术性与生活性、自然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既强调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基础,又要拓展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生命价值的挖掘;其次,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应加强综合课程设置,拓展学生思维,发掘学生潜力,鼓励学生创造精神,将生活实践纳入课程设置中,在“由知识到生活”的正向教导中引入“由生活到知识”的反向互动,从而打通课本和生活的二元对立,使之合二为一,形成体系。
5.新基础教育教学观及其构建
传统教学观强调教学的方式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教学要求实施教学活动,达成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塑造品性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强调的是“学校教什么”和“学校怎么教”,其中教师角色仅仅是阐释者和传递者,学生也只是接受者和吸收者。而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则强调了教学的生命力、主动性、先进性,在新型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不再割裂开来,而是对立统一,即相互独立承担各自角色定位,又要在师生互动、交流沟通中相互补充,相互激发灵感和活力,相互提升和促进,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生命共振和协同成长。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师生互动,激发富有个性的创造力。具体为:首要要将“人”放在学科和教育之上,以人为本,改变传统“重认知轻情感”和“重教书轻育人”的理念禁锢,重视情感教育和生活体验,重视学生的道德塑造和人格养成;其次,将“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型升级为“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知识”,由此将教学活动由枯燥的填鸭式说教转型为一种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价值体验。
6.新基础教育评价观及其构建
传统基础教育评价指标单一,方法单调,具有更大功利性,如过分关注教育教学成绩,过于依赖分数,这样的评价观将教育教学活动禁锢在认知和应试教育的狭窄范围之内,制约了其创造力和个性化发展。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评价观则强调生命过程的成长,站在生命价值角度评价教育教学活动的成败得失,因而除了注重基本知识技能的评价,应更加注重教育的性、开放性、对生命潜力的挖掘程度,以及对生命价值理论的升华和生命体验实践的激励。在具体评价指标和内容上,不单单依赖成绩、分数、职称等传统因素,应同样注重学生和教师的体质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健康,使之不止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和智力水平,也要具备健康的身体,善良的心灵,乐观的态度,积极的精神,勤劳的作风等所有符合现代人才需求的正面元素。
作者:唐开锡单位:四川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系
生命教育论文:生命教育学校教育论文
一、当前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中存在很多对生命漠视的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斥着对生命的轻视、漠然、贬低、排斥。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学校的生命教育依然缺乏,生命教育没有真正得到学校的重视。在家庭、学校中,父母和老师或认为谈论死亡不吉利,或认为年轻的学生距离死亡太过遥远,或觉得此话题太过沉重,通常会对孩子回避死亡的话题。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对死亡充满神秘感,所知甚少,甚至错误地把死亡看得过于简单、轻松。由于学生不懂得生与死的真正意义,也往往会导致学生中出现不珍惜生命的现象。这种漠视生命的观念也导致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和研究也相对滞后,生命教育往往只是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等部门在开展一些不成规模的宣传和研究。
2.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生命教育缺乏重视
2004年,上海市颁布了生命教育的具体工作方案《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来确保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有效实施。在上海市的带动下,国内的辽宁、湖南、云南、黑龙江等省市的教育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并比较明确地在学校中开展了生命教育。不过,国内仍然还有很多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由于没有认识到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视,没有将生命教育正式纳入到学校教育目标中来。很多学校在教育中都没有真正去引导学生,如何去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对于学生的安全意识、生存能力的教育也谈之甚少。这种教育中的目中无人和生命意识淡漠的情况,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中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还导致学生出现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学校缺乏进行生命教育的操作性指导
国内对学校生命教育的研究还较多地停留在“奔走、呼吁、探讨”的层面,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如何让这些生命教育认知层面的构想真正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行动,也就是说“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才是当前学校生命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国内对生命教育进行的研究,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个体生命,对生命教育的社会价值研究比较少,并且对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也比较少。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了“学校要坚持发展,要重视生命教育,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仍然没有设立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资源尚待开发,生命教育专业师资仍然匮乏。因此,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指导与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4.学生个性中缺失责任和包容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生的问题一直层出不穷,无一不引起社会的轰动,个性缺失在学生的身上表露无遗。学生处于发育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还处于发展中,这一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学生年轻气盛,看待问题容易偏激、控制不好就会出现行为冲动,甚至出现自杀、自残和伤害他人的情况。学生在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在经历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容易出现懊恼、后悔、郁闷的情绪。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和长辈无微不至的宠爱和呵护之下成长。学生普遍存在依赖性强,不愿意承担责任,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个性缺失问题。学生个性缺失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5.学生存在信仰迷失的现象我国学生的生命态度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对生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生命价值也有一定的思考。但是,还有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没有去积极探寻生命的意义,没有去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一些学生虽然生命的存在意识强烈,但是对身心健康意识和生命责任意识普遍淡薄,导致其生命价值取向呈现出信仰的迷失现象。信仰的迷失必定导致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模糊化和边缘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信仰是民族之魂,是民族的凝聚力,学生的信仰是这一切的基石。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确立信仰的基础时期,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确立信仰的关键时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信仰迷失了,是个严重的问题。
二、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
1.树立起正确的生命教育观
生命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弘扬生命价值、提升生命精神品质、陶冶生命情感、养育生命态度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指向。教师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要研究怎样以教学为依托,有效落实生命教育。学校要努力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生命、感悟生命。生命教育既要引导学生懂得惠泽人类自身,也要启发学生树立起与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共处的意识。生命教育就是要学生懂得关心今日生命的存在,同时也要计划明日生命的发展。生命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激活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因素,使学生不断进步、生命品质不断得到完善。
2.发挥生命教育显性课程的作用
学校的自然、历史、生命科学、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属于生命教育显性课程。自然课程涉及许多生命科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合适的生活环境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从而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是保护自身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体育与健身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有关人体结构和身体保健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强身健体。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品德与社会涉及到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方面的内容也很多,学校应当特别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鼓励学生要在生活中去体验、感悟生命。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提高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的质量。
3.挖掘生命教育隐性课程的作用
学校的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属于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学校在注重发挥显性课程优势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挖掘隐性课程所蕴涵的生命教育的内容。语文和英语有很多关于生命教育的生动感人材料,教师在语文和英语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善于从语文和英语课本中发现生命教育的素材,并及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和英语课堂将充满了生命教育的气息和活力,生命教育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音乐、美术课程重在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优美的歌曲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能够从精神层面上达到熏陶学生情感和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目的,获得美的感受。美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的美丽,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还可以在人物的刻画中,通过感受人体美来认识自己,从而喜欢自己。
4.通过爱心活动提升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的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等。通过积极参与讨论、思考、体验,使得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到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去”。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运用亲身体验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引导学生从“关爱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开始。通过让学生参加爱心活动,感受和体验生命的意义。学校可以与贫苦地区学校建立起“手拉手”的关系,除了学校出资建设校舍外,可以动员学生捐钱、捐物来帮助那些贫苦地区的学生。学校还可以积极号召学生关注身边的同学,动员学生把节约下的“零花钱”用来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爱心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主动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
5.借鉴成熟地区的生命教育经验
目前,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在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广东省顺德市采取外出取经的办法,学习和借鉴英国、香港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做法,并结合本身的实际将“生命教育”引入课堂,取得比较好的成效。2010年顺德这个隶属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县级市竟然成为了广东省获得“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特色培训示范基地”的城市。港台地区在生命教育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这是值得内地教育部门重视和借鉴的经验。美国学校的生命教育起步早,比较成熟,一些成功经验被很多国家和地区所借鉴。美国学校的生命教育并不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挫折教育之中,整个学校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生命教育特征。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借鉴有关国家及地区成功的生命教育经验,将有利于加快国内学校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
6.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教育作用
学校的校园是基础教育培养人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我们不能够把校园简单看作只是教室、花园、操场的概念,我们应该有“把校园看作是一个育人的环境、蕴涵育人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学校的校园建设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特点进行综合考虑、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从总体上营造出有利于审美教育的氛围。校园的美化、绿化应该根据整体要求,统筹规划,尽可能使校园多一点绿色,多一点生命美。让学生置身于清洁整齐、绿树成荫、花草芬芳、幽雅静谧的校园环境中,产生出美的想象,得到美的体验和感受。和谐的校园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提高其审美情趣和能力,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学生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减少到低程度。
7.建立互信、互爱的良好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关怀和爱抚,如果孩子在冷漠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和美都无动于衷的人”。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学生具有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育便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真诚友好的同学关系,既有竞争又携手共进,既相互监督又彼此信任,使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充满友情和温暖。同学之间形成了和睦相处、诚恳帮助的友爱,那种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嫉妒猜忌等丑恶行为也就没有了生存空间。学校还应该提倡并鼓励异性同学之间正当交往,满足青春期学生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有趣的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既可以调节学生的紧张学习生活,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产生集体自豪感和精神充实感。
三、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保障机制
1.生命教育的组织机构
学校要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生命教育领导小组,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并形成合力,共同来实施生命教育。学校行政例会要定期研究生命教育推进工作,把生命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去贯彻,去落实。同时,在学校网站上要开设生命教育网页,组织师生定期开展生命教育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学校要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申报关于学生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不断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2.生命教育的全员参与
学校要号召全体教职员工树立起“人人都是生命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人格魅力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建设,把生命教育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通过培训,让全体教职工都能正确把握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内涵,把生命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
3.生命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要建立开展生命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制定教职工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业务工作等方面实施生命教育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组织生命教育活动的时间、内容、课程落实情况和教育实效等。学校要把开展生命教育的能力和实绩作为教职工业绩评定的标准之一,要定期对生命教育中涌现出的项目及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4.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要认真探索适合本校的生命教育的方法,可以参考港台学校生命教育中普遍采用的“阅读指导法、亲身体验法、模拟想象法、角色扮演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法”等。台湾的林永茂教授认为“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与设计,应该以教育心理学所采取的行为论取向及认知论取向为基础,透过认知生命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习评鉴,协助学生破除一些错误的、非理性的自我挫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为了保障生命教育的贯彻落实,学校在资金、人员安排上也要给予充分的支持,以确保生命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5.生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生命教育是人生发展的需要,学校在生命教育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生命教育是对整个生命过程的教育,而不是人生某个阶段的教育。生命教育不是暂时的阶段性教育,而是要持续开展和推广的教育,是贯穿生命发展全过程的终身教育。在学校推行生命教育,将爱惜生命、善待生命作为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庄可 单位:广东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
生命教育论文:生命教育论文:体育教育推行生命教育方式思考
本文作者:蔡春苗、鲁国斌 单位: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学校的安全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一般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学生伤害、交通消防、教学行为、场地设施、学生饮食、学生心理等方面的安全。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概念上比较相近,容易使人们产生混淆。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既相同又有异,两者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1]。
学校体育推行生命教育的价值功能
1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认识自我、认识健康
学校体育推行生命教育首先是认识生命的价值。这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学校体育的功能目标是不断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此,学生要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还有她的渺小与脆弱。要了解人类的生命价值和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才能使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敬畏、热爱,进而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与逆境,形成对生活的自信和坚韧不拔的勇气,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如安全教育、生存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环境教育、死亡教育等等,都可以融合与丰富于学校体育课程。而生命教育是在健康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升华,教育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具有有限性、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生命是由出生、成长、老化、死亡等构成的连续过程,生命的成长历程是艰难的、危险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对生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导致生命的终止[3]”。随着现代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一些国家学校体育课程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健康、认识生命安全做出了典范。例如,俄罗斯学校体育课程分设体育与生命安全基础两门课程,体育课程包括身体发展、运动技能、卫生、饮食、休息、意志与道德品质的发展、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的身体调节和自我调节方法等内容;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包括自然灾难、生产事故、交通事故伤害等预防与处理的内容[4]。其次是认识自我、认识健康的价值。通过学校体育这个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行为和习惯,认识健康,加强体育锻炼,远离疾病与亚健康。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然而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耐力、爆发力、速度等体能指标连续20年来持续下降,城市学生的肥胖及超体重比例不断攀升,肥胖率高达25.5%,接近1/4,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分别为31.6%、58.07%,、76.02%、82.68%。呈“台阶式”发展态势。造成这些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严重不足,睡眠时间不足,课业负担过重。这对我们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健康,从而使学生了解自身、认识自我行为及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最终达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2发展和保持学生生命健康水平
学生是未成型的人,是尚待发展的人,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力。学校体育具有发展生命健康水平的价值。学校体育着眼于学生的生命特征,利用体育技术、技能的教学,顺应学生生命的内在自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到两种运动项目的技能和身体锻炼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不断增强学生体质,借以发展自己生命健康和幸福的生活。在学生生命健康得到发展的前提下,要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和方式,保持旺盛的生命特征。现代生活方式使得现代文明病的蔓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并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实践表明,体育以其独特的功能,是人们增进健康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在儿童少年阶段,体育不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这一时期学生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的主要方法[5]。另一方面,现代学校体育课程重视生命体验、身体需要、能量释放,把生命归结于人的生活之中,把发展和保持学生生命健康水平作为学校体育功能的终极目标。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锻炼、训练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活动,并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这是学校体育本质的特点之一,决定了学校体育具有发展和保持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功能[6]。体育让学生通过运动产生的笑声与汗水,让学生获得了运动素质、体格、身体机能等生理性效应,也获得了快乐、成功、自信和满足感等心理体验,是生命力教育的具体体现。
3促进学生生命特征发展
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生活或多或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中小学生的日常体力消耗明显减少,上学中各种交通工具代替了步行,生活中进的体力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出现了许多营养过剩的肥胖学生,不仅影响着中小学生身心健康,还不可避免地使他们的功能与机体生物结构产生退化,于是人们在不断地寻求新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校体育不仅是学生活动知识、技能增进身心健康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索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过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人的发展,而人的和谐发展首先是体验丰富与发展。学校体育中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是其他课程所不能代替的,这种亲身体验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存在方式。现代体育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运动乐趣和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学生经历这些体验较大的作用在于促进他们生命特征发展。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生命个体完成的发展方式。阻抗学生生命退化的好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情景化体育游戏等活动,可以使学生肌肉发达,大脑发育得更加完善,可以提高大脑皮质对各种刺激的分析综合能力,本体感觉敏锐,使学生判断时间、空间和本体位的能力增强,瞬间反应快,判断,能协调支配有机体,同时可以提高肌体体温的调节能力,增强身体对气温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延缓衰老的进程,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等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作为生物的进化与发展。
4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
体育已经成为人们提高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在现阶段,学校体育仍然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能系统、持续接触体育的阶段。学校体育以运动是生命进化的原动力,按照生命规律发展体育教育,使体育课堂教学直面生命,从目标设定、内容设置、过程控制、方法更新等方面遵从生命发展的规则,通过人体运动的调节与控制,来实现生命体结构和功能的改造,从而为最终提升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提供身体可能[7]。同时,体育教学过程也是人体生命潜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是生命力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体育教育将学生领入体育这个王国,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欣赏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还能够愉悦身心,丰富文化生活。目前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不少孩子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简单,这些势必会给他们带来孤独、紧张和枯燥的负面情绪,也日复一日地吞噬着学生人情和人性。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扩大学生人际交往,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具备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找回正在失落的人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据报道,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是全球引起死亡和残疾的十大主要原因之一。心脑血管病、Ⅱ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及某些癌症的发生都与体力活动不足有关。每年约有200万人的死亡是归因于缺少体力活动。因此,WHO在2002年世界卫生日特别提倡增强体育锻炼,提高生命质量。世界卫生日的口号是“运动有益健康”,主题是体育锻炼。这一口号言简意赅,跨越了经济、社会制度和地域的障碍、把科学的智慧和观念变成政策,帮助人们健康长寿和生活得更好[8]。学校体育是提高学生在校期间乃至他们一辈子生命质量的基础,学校体育功能在学生中体现出效果的好坏也反映出他们一生从事体育活动的程度,这也就衬托出他们今后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优劣,证明体育锻炼在提高人类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中的巨大作用。
学校体育教学推行生命安全教育方法
1学校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高度融合性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与学校体育教育中倡导的“健康及时”指导思想相契合。“以人为本”生命教育理念必然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唤醒、弘扬个体内在潜能的发展,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重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改善教育效果的理论基础。当前的学校体育功能低效主要在于学校体育缺乏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这不仅体现在体育教育内容上,也体现在体育教育观念上没有富于生命教育的真谛。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无视学生内在情感和精神品性,只是将体育变成模式化的训练,压抑学生个性和生命发展的多样性,使学校体育教育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因此,现在学校体育要回归体育的本性,呼唤生命本质,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这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学校体育功能的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和“健康及时”思想都是学校体育功能的本质要求,无论从学校体育教育的起源,还是发展的动力而言,都源于生命,这都要求学校体育功能要实现向生命的回归。学校体育与生命教育在内容上也是高度融合的,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协调发展而安排的一系列身体活动,属于户外运动,通过情景设计,可以让学生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本领,是学生的安全教育的好途径。
2体育教师是生命安全的倡导者、组织者、实施者
体育教师作为学校的教育者之一,应毫无疑问地担当起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体育教师要当好生命安全教育的倡导者、组织者、实施者。首先得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熟练驾驭体育课堂能力,在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上好每堂课的基础上,杜绝课内的安全事故,还必须学量与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其次要适应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时展潮流,不断改变、更新教学策略,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充分利用好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因地制宜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利用室内体育课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授各种生命安全知识,利用室外体育实践课教会学生多种基本生存、逃生、自救、救人技能等本领,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与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体育理论教学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体育课有专门的理论教学,我们可以安排一些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安全常识,让他们了解遇到地震、火灾、溺水等该怎样去自救、互救以及险情将来之前的一些预兆小常识,建立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培养他们在险情来临前对自身安全的判断并迅速撤离现场的能力。例如,可以安排学生上讲台讲述他们亲自遇见、或听说的一些灾情,讲述灾情发生的过程和结果,讲完后进行提问,这种灾情是如何发生的,怎么判断它的到来,以及遇见了该怎么办?学生发言后,老师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出险情到来时的预警、怎样迅速的撤离险区以及常见自救与互救方法。教育学生身处险境时,如何面对和克服,最终取得成功。在汶川大地震中,学生死亡偏多的另一原因是由于学生被压在废墟下不会调节情绪和心理,由于悲观、害怕,继而失去生的希望与信心,致使很多学生即使在很短时间被救出,也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教师可以分析这些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面对灾难,当身处危难时如何调节情绪和心理,战胜困难。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例如可以向学生播放唐山大地震的视频画面,通过观看那些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母、失去父母的孩子的痛苦与悲伤,让学生懂得只有用知识、用生命安全意识以及采取科学方法应对,才能换来家庭长久的幸福和安康;还可以通过播放婴儿的出生到成长的漫长过程,让学生感知生命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通过观看1998年洪涝灾害的场景,其中有一个叫江珊的小女孩勇敢面对灾难,抱紧大树9小时不松手与洪水作斗争,奇迹般生还的画面;更有老人和小孩在树上几天几夜经受饥饿、黑夜、担心与恐惧,坚持到被救出。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和总结:他们为什么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都没有放弃生命,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生命?向学生传授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遇到灾害时能够稳定情绪、勇敢面对,以积极的心态和采取力所能及的方法对待困难与挫折。
结语
生命安全教育的推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另外,生命安全教育必须渗透和融入到具体的课程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实质性的育人效果。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使得学校体育具有了新的内涵,这就是学校体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教会学生多种应急、逃身、自救、救人等技巧和方法,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目的。生命安全教育广泛地应用于学校体育也会促使人们去反思传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实践,从而有可能引发学校体育的新一轮变革。
生命教育论文:高职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1高职学生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的较高追求。高职学生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高职学生生命观的教育。人的生命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复合体,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伦理层面上提出,也可以从自然、社会、精神的三个角度来把握,还可以从成长、成才、成功的目标上来确定。高职学生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高职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他们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也不仅只是告诉他们要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关注、尊重和热爱他人的生命。
2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是高职学生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才真正进入人们视野。关于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我国大陆的中小学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关于高职学生的生命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从2007年开始只有武汉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几所学校将生命教育作为选修课开设,但只是对生命教育进行一些笼统的理论介绍。学生们掌握了丰富的理论却缺乏相应的动手能力或生命救援技能.在面对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时束手无策,错过救援时机。现在我们讲应急救护指的是现代救护,现代救护是在事发的现场,对伤病员实施及时、先进、有效的初步救护,它是立足于院前急救,以及时目击者的身份对伤病员进行现场救援。它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以通俗易懂的理论和简单有效的操作技能使及时目击者尽可能在黄金救援时间内抢救伤病员。我院以黑龙江急救中心编写的《现场急救技能手册》为蓝本,里面主要包括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常见急症、意外伤害和突发事故这些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些急救知识和技能。同时专门聘请医护人员和红十字会的培训师和志愿者来对学生和老师进行救护培训。培训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而且懂得了突遇灾害时,在确保自我安全的情况下怎么样去救援别人。在亲自实践和切身感受救护的过程中,同学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不仅仅是在挽救别人的生命和自救,同时也在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抢救生命、关爱生命这些都是生命教育关注和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从应急救护培训角度来看高职学生生命教育,不仅充实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更重要是为生命教育的实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学生们在掌握应急救护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在救援生命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在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中,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技能就能用自己的双手通过有效的按压使停止呼吸的伤病员有可能恢复呼吸,从死神的手里夺回一条鲜活的生命;在创伤救护中,用一条条绷带、三角巾、止血带就可以让血流不止甚至命悬一线的伤病员生命得到保障;用各种现场取材的木板、报纸等就可以将出现骨折疼痛不能动的伤病员进行固定,控制伤情等等。这种学生亲自体验的方法,比在课堂上纯粹的理论灌输效果要好,单纯的理论灌输仅仅只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不能真正的了解“怎么办”,学生是知道了生命的重要性、珍贵性,应该珍爱生命,但却不知道怎么样真正的做到珍爱生命,不知道怎样去关爱别人的生命,当生命受到威胁时怎样能够挽救别人的生命。应急救护技能的培训与普及,使同学们在观摩救护技能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通过自我的参与,了解常见的意外伤害种类及救护方法,掌握各种常见伤病的急救技能,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自己的双手就可以让别人的生命得到延续,使生命之花开的更加绚烂。
3学会救护珍爱生命,当代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高职学生肩负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对应急救护技能的把握不管是对他们现在的发展还是将来服务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技能。各种现代化文通工具、生活用具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经常会引起一些意外的伤害,交通事故、溺水事故、火灾事故、电击事故等各种突发事故随时都有发生的可能。作为“及时目击者”,我们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又如何在黄金救援时间内利用自己的双手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死神那里抢夺过来?对应急救护知识的掌握这时候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王新刚在救起落水儿童小欣霖时如果不是进行了有效的心肺复苏,可爱的小欣霖也许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高职学生们肩负着民族发展的希望,他们将来要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应该成为掌握应急救护知识的先行者,以自身的力量来带动更多的人学救护、用救护,当我们每个人在遇到意外伤害时能积极用自己的双手去帮助别人,而不是看着生命慢慢离我们而去但又无能为力。应在高职课程中加大医护教育的力度。为了让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应对措施,就应在高职教育中,特别是高职师范教育,把关于医护急救这方面内容的课程提到一个受重视的高度上来。首先,保障有一定的课时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并通过采用一些国内外的书籍和音像等资料进行教学,如《生命救助手册》,《急救常识指南》,“现场急救练习”视频等,都能帮助培养学生的安全观念及防范意识。培训的重点应在传授徒手心肺复苏术、创伤救护、简易包扎的基本技巧上,常见意外伤害的现场急救方法等。通过邀请专业人员对操作步骤的讲解、鲜活案例的引用、生动图片的展示及现场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应急救护方法,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在分组学习、实践模拟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只了解各种急救知识,而且要真正掌握操作徒手心肺复苏术(CPR)、创伤救护,伤者搬运等基本技术,从而提高他们的救护能力。其次,除了传授书面上的基本医护知识外,还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模拟情景中的急救技能培训,安排固定的时间(至少一月一次)进行单人、分组演练,及时运用学习过的医护知识。学生还应该接受现场测试或通过红十字中心志愿者测试,通过者可以获得合格证、红十字志愿者证。
作者:滕春喜 范雪莹 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生命教育论文:中学田径运动之生命教育论文
一、理解生命——运动习惯的培养
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生命教育的第二个层面是对生命的理解。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最珍贵且难以再次拥有的宝贵财富,不同阶段的生命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形式,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对待生命,而支撑这一切的基点是运动。因为生命是流动的、生生不息的、变化的,它需要运动这一动态的活动去支持它的发展变化,因此,表现在体育教学上就是应当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以田径项目中的跳高为例,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学会包括单脚跳、起跳摸高等多种形式的跳高动作。由于中学课业繁重,特别是在中高考的压力下,许多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压缩体育锻炼的时间,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复习考试上。殊不知疲劳的身体将难以负荷高频度的精神运作,而时间的有限性又难以允许学生将整段、大段的时间专门用于体育锻炼。基于此,假如学生可以自觉地培养起个人的运动习惯,比如在课间休息时作小范围跳高,在作业完成后压压腿,在考试过后跑跑步等,这些田径运动不仅占用的时间短,而且可以帮学生恢复精神状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就应当鼓励学生从培养运动习惯开始。
二、感恩生命——运动技能的价值
每一个人都拥有,难以重来的生命,它是宝贵的,更是脆弱的,因此,生命教育的第三个层面是感恩生命。只有始终对生命怀以感恩的心态,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延长生命,于有限的生命力活出较大的精彩,发挥较大的价值。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去爱惜生命保护生命,尽量避免生命受到来自外部的伤害。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拥有保护生命的技能,而这就离不开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以田径项目中的快速跑为例,该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位移速度、运动速度,表现在实际运用中就是躲闪跑、追逐跑、自定义目标跑、听信号跑等。它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很大,特别是当学生在遇到危险,如小偷盗窃、劫匪抢劫、车辆冲撞等意外事件时,学生掌握了快速跑技能,就可以快速恰当地进行自我保护,避免个人生命受到损害。由此可见,感恩生命应当从保护生命做起,而这就离不开运动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师在开展感恩生命的教育时,应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技能的价值。
三、珍惜生命——意志与耐力的塑造
生命的发展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无灾无病的,它总是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因此,这也提醒着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珍惜生命,特别是珍惜完好无损、蓬勃旺盛的生命。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具有精神力量去克服生命的挑战并坚持达至生命的好阶段,表现在田径教学中就是对学生意志耐力的塑造。以长跑为例,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项目非常排斥,除了其运动的单调性与乏味性外,更多的是因为长跑所需要付出的更多耐力与体力。但实际上,长跑运动对于个人精神层面的塑造具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长跑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平稳的气息、与呼吸相协调的步伐,对终点目的地的渴求与坚信,这一点与学生在备战高考的过程非常类似。众所周知,高考虽然只是一场考试,但在此之前需要经过一个非常长、非常艰辛的复习过程,这同样是对学生精神毅力、自信心的一个考验与锻炼。唯有拥有较好的意志耐力,才能够克服生命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困难与挑战,才能够在跨越障碍、砍除荆棘之后还能够保持着生命最美好的状态。因此,提醒学生珍惜生命离不开对学生意志与耐力的塑造。生命教育是围绕“生命”这一基本形式与重要载体的一种教育,它旨在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理解生命、感恩生命、珍惜生命,这既是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较高境界与较大追求。生命的存在、延续、发展离不开运动的支持,因此,它与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教育,特别是涉及范围较广的田径教育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基于这一点,教师应当从运动意义、运动习惯、运动技能、意志耐力这四个方面出发,在田径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以促进学生在运动之中获得身心的和谐,最终实现强健体魄、塑造心灵的教学目标。
作者:朱张英 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
小学音乐课堂生命教育论文
生命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大其对生命的认识。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将生命教育与小学音乐教育有机结合,增加实践机会,以此来发展我国的整体教育。下面是针对上述提出的生命教育在我国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几点行之有效的措施,希望能为音乐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带来帮助。
(一)重视音乐课堂中相关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对打造高效的课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建设一支拥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学校的相关领导要注重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多开展有关生命教育的讲座和座谈会,并鼓励在校教师积极参加,以此来提高他们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和了解。另外,也可以采取指派教师和自愿报名的方法,通过集中教育培训、加强对生命教育的宣传、观看资料和制定手册等方法组织培训。
(二)领导人员要积极展开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促进生命教育的开展
最近几年里,我国许多学校在有关生命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与学校领导积极开展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是紧密相连的。在日常工作中,学校领导首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地位,主动深入调查,研究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
其次,领导人员在倡导生命教育的同时要善于利用外界条件来完善自己的管理。比如,在进行生命教育过程中可以邀请校外的专家、学者和各大院校知名度较高的教师入校,让其对相关方面的内容、方法以及实施状况等进行讲解,这样能有效促进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要重视家庭、社会的教育,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并提高学生自身对生命教育的认知度
众所周知,家庭和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两者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走进社会,体会生命在大自然中的巨大力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将生命教育有机地应用到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除此之外,社会中的各个基金会和教育协会都会对学生学习生命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应注意对该类部门的了解。小结生命教育对打造小学生动的音乐课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部门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合理的改革措施来提高我国的综合教育水平!
作者:王凯丽 单位:秦皇岛市港区交建里小学
生命教育论文: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论文
1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生存意识的教育还相对薄弱,并且缺少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的经验。现在的高职院校大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课程,在谈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抽象知识时只是匆匆带过,并没有详细解说,明显与现在的时代不相符。导致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不爱学习,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太过深奥,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其讲述的真正含义。学院在生命教育方面也相对重视,经常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讲座,但是,所谓讲座也只是将某些道理讲述出来,并没有将生命价值体现出来,所以讲座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也是于事无补。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不确切性和不可触摸性,语文教学正好可以弥补生命教育的弊端。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再由语文将生命教育从生活中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的性。语文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础,是人文性的体现,因此,语文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自身品德和涵养,让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发展,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
2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2.1课程教学植入生命教育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情与生命的学科,语文是每个学生的启蒙课程,在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语文能将生命教育转化成一系列有形的案例,让学生避免犯错误而导致其家长及朋友伤心。但是在目前的教育中,大部分教材还没能将生命教育融合进去,教育局也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而体现在教科书里。因此,大部分教师不知道教材的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也不大清楚所谓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学校必须认识到想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首先是要将语文教材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通过语文语言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将有限的生命变成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若将一些生命教育的理念植入语文课程,如“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则会激发学生对生命磟尊重,让学生树立起生命是一切发展的基础的理念,同时对某些生命意识薄弱的学生做出的不正常举动的制止有一定作用。
2.2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之所以能让误入歧途的学生悬崖勒马,是因为其内容具有丰富性以及感染力。所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阅读非常重要。学生应该多阅读语文课程,这样不仅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的价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以将自身带入其故事情节,去感受生命的珍贵。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中,一位父亲跪在废墟前,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抱着一定要找到儿子的坚定信念,在长达38个小时的努力之下,终于救出来儿子。从这篇文章中不仅看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更体现了生命的珍贵和生命信念的强大,如果父亲放弃挖掘,那么其儿子必死无疑。由此可见,生命的存在非常重要,生命的信念更可以支撑人类完成其不能完成的事。再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海伦用自身的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即使命运再坎坷,海伦依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并克服了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由此可以看出海伦的生命意识非常强大,很值得学生的学习。同时,海伦也通过自己与命运作斗争的实例告诉了我们:不管有多艰难坎坷,只要不放弃,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只要生命还存在,一切都有可能实现。
2.3写作教学融入生命教育
学生也可以通过写作训练来表达生命教育。然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切身引导学生抒写生命话题,指导其自身对生命的感悟,进而培养出学生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观和精神,这是语文教师应尽之职责所在。生命相关的问题是一个从古至今广受关注的话题,然而如今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写作训练应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关生命的事件作为题材,引导学生更贴近生活的感受人生、体会生命的伟大和对生命的尊敬。所以语文教师通过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感悟人生、感受生命中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坚定自我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同时还拓宽了学生写作的作文题材。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寻找合适的时机,组织或提供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的探讨,用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价值观。如当代大学生为了救一个陌生人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值得吗?该不该报复曾经陷害自己的人?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学生不止能清楚的认知自己生命的可贵,同时还认识到他人,其它事物生命同样珍贵的道理。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写观察日记,关注自我周围的生命生活状态是语文教育中对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例如对蚂蚁(一种昆虫)搬起比自身体重重几十倍的食物的观察,有的学生能从这只小小的蚂蚁身上看到了人类“锲而不舍的精神”,从而坚定自我对待事物坚持不懈的生活态度;有的学生将自身遇到挫折的困境与蚂蚁比较,从而能认识到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就是解决挫折的方式;有的学生则从蚂蚁身上看出对生命的坚韧不拔,体会到一些平时忽略的生命哲理……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平时的观察中认识到正确的生命价值以及生命的感悟。通过每天的写观察日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又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从而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敬和生命的不易,这是对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成长道路不可或缺的关键。
3结语
从以前轻视生命到如今珍惜生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但现实生活中,令人痛心的是轻视生命的现象还是屡屡发生。所以作为神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义不容辞,坚定不移地去引导学生认清生命、赞美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寻找自身的生命价值。
作者:杨朝阳 单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生命教育论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教育论文
一、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
(一)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生命教育教学之间存在着教育理念上的共同性。生命教育教学的本质在于坚持人本理念,同时还体现为引导生命、提升生命。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其宗旨在于以生为本,通过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塑造人、完善人和发展人。对于生命教育教学而言,从认识人的自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生命教育探究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戴世琴生命特征着手,让高校学生在生命的体验过程中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把握生命的意义,以此来认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以及生命与他人和生命与社会,其中还包括从关爱个体生命到关爱自然、他人和社会,使生命个体在命意义实现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质量和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于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生命内在需求、成长规律,积极引导他们认识个体价值及其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在优化和发展个体生命中不断构建美好社会,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提升。生命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虽然所走的路径和采取的手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二者的出发点、落脚点等,均为生命个体,即具有教育理念层面的一致性,所以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可行性得以体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二者之间具有相通内容。在高校生命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生命价值教育以及生命历程教育之中。当前,高校出现大学生做事漠视,甚至践踏生命等现象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因素就是他们对生活、生命的意义丧失信心。因此,为了能够有效防止出现漠视生命现象,最为重要的就是积极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树立高校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正如马克思所言,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生命仅有一次,人类生活的意义在于使生命活得更有价值。
二、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分析,笔者认为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借鉴生命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以高校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但因为受到传统教育教学体制和教育观念等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模式,因此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和方法等都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于生命教育而言,其主要思想强调的是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尤其是生命健康和成长,重点在于生命经验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有效地实现,同时还确立了生命中心主义教育观,从而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生命在教学中的工具性,突出生命的目的性和整体性。及时,基于生命教学思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生命教育过程中,其思想观念中强调的是人的生命是包括情感、认知和意志在内的统一整体,同时也是具有创造性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重点着眼于当前高校学生整体发展,使学生在心灵、心智等层面得以发展,从而使他们成为平衡、效率以及成熟和快乐的个体。通过生命教育思想的借鉴,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目的的实现,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地认识到人是生而平等的、生命是可贵的,从而使学生能够敬畏、尊重和爱护生命,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生命,体现生命的价值。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热情,使他们的心灵能够逐渐成熟起来,这对学生的生命健康及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借鉴生命教育教学思想,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多元化。在高校生命教育实践中,所强调或者秉承的是生命化内容、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密切相连。通过借鉴生命教育思想,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多元化发展,并且有效地促进教学内容的生命化发展。教学内容向着生命化方向发展,即教育教学过程中,其内容与大学生的生命经验,甚至整个人类群体以及生命经验密切相连。为了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更加的丰富和细化,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将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命经验结合在一起,传承人类文化,反映生命生存以及发展要求。第三,借鉴生命教育教学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生命教育思想的借鉴,主要倡导的是个性化、体验式教育模式,同时这也是当前国内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方法多样化的具体体现。据调查,由于我国高校长期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中,上述教育教学方法的作用还未真正地发挥出来,无法有效解决教学工具化以及知识化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生命观,同时在不断地创新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自我教育、个性化教育。
(二)契合人本教育理念,确保生命教育观的科学合理化。从本质上来讲,生命教育即主体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全人”教育;实践中,教育的本质主要是为了能够有效塑造健全的学生人格,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促进生命发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略了学生发展中的内在需求,甚至脱离了实际情况,因此课堂教学难见成效。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当坚持“人本”理念,尊重和体现当代高校学生的生命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教育重知识、重科技的现象,重视对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对生活的体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让广大学生认识到为何而活,而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机械性地对知识的学习。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立足实际,将生命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作用,加强人性化教育和人文关怀;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加强沟通、谈心,并且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向、喜欢在课堂上扩展哪方面的知识等,从而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对生命的价值更为直接和深刻的认知与体会。
(三)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明确生命教育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根本的目的是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说到底就是研究生命教育的真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以及生命情感,对学生文明生活素样的形成意义重大。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生命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基础生命教育教学,重新审视和珍视生命。从生命观层面来看,笔者认为生命观就是活着的理性状态,也是一个人得以生存的基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多方位渗透去理解人的生与死,理解生命历程中各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和现实,可以使高校学生能够真正地去尊重生命、对生命敬畏;当挫折出现时,一定要勇敢面对,并且使学生能够尊重生命。二是加强精神层面的生命教育,即欣赏、感悟和享受生命。对于个体而言,活着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应当有意义地活着,要活出自己的价值。正如冯建军所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有实现该目标,才能使个体的生命价值真正得以实现,成为独立、自由以及有尊严的价值主体。通过该种方式,才能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效能感,使学生同一性更加的清晰,对生命价值的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自觉追求美好人生,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比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时,可选择典型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着重讲解在硝烟战场上的舍小我、爱大我的精神;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播放相关视频,通过真实场景再现的教学方法,渲染生命的意识,让学生切身体悟到革命前辈们的生命意义以及生命价值,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情感层面的熏陶,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总之,生命教育的价值在于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重新认识和珍爱生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生命,这对促进高校学生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作用重大。当前高校生命教育过程中,主要包含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对生命责任的承载等教育,通过对高校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训练生存能力和感悟生命价值,促进高校学生感受生活、感悟生命,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戴世琴 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生命教育论文:大学生实效性生命教育论文
一、生命教育内涵机理论述
人属于独特的自然生命表现形式,其具备高效的社会价值与生命延续意义,而生命教育主张透过个体生存到死亡过程进行计划性地教育活动组织,使得人们发展过程中懂得尊重生命,并对生命价值加以深刻理解,从中建立起健康生存态度,之后在此基础上培养高超生存能力,最终令生命质量在各类实践项目中获得品质呈现。生命教育实际上属于多方位的人性引导工作,不但需要规划人员及时关注生命迹象,同时更应倾注心血,对生命的珍贵性进行感知与理解,对待各类生命迹象秉持人道关怀理念;生命教育更是一种自我认知的教育行为,确保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缺点和不足,能够在适当时机下接纳与改造自己。还有就是透过生活体验引导,并在此基础上使得学生能够时刻感恩并笑对生活,在实践流程中迎合生命教育独特理念,真正提升生命价值等级地位。生命教育包含内容众多,包括生命意义了解与尊重,个人长久发展必备的心理素质和技能,以及战胜挫折的高超社会适应潜质等,具体就是掌握更多干预心理危机的知识要素,能够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效性价值意义研究
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大学生群体由此面临更多社会挑战,同时经过网络享乐主义等虚拟文化要素传播,使得大学生个体开始深深陷入人生困惑境遇之中。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压力不断集聚,容易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不知所措,针对此种情况应适时开展有效生命教育活动以防止不必要行为发生。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将生命利益作为学生根本存在价值的引导媒介,尤其在德育教学中更应该加以重视。高校有必要结合学生成长需求进行科学教育,满足学生了解生命欲望,使得其在有限的人生中绽放更多优良成就。同时德育主要透过生命教育作为特殊切入节点,相对迎合学生成长规则,强化其在日常学习活动的参与能度,有助于学生思想素质与生命品位的高效提升。生命是透过出生过渡到死亡的连续过程,每个人生命只此一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时期,客观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稍有欠缺,再加上过于冲动,如若不能在过渡阶段予以科学规范,必将产生自我角色混乱等状况。毕竟生命价值是于人类生命历程的升化细节,校方领导人必须极力关注生命改造质量,真正令大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完善自身生理与心理素质,能够主动提升生存发展综合实力成就。
三、合理稳固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效性的策略解析
(一)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规范机制
高校内部伦理与心理课程结构中虽适当添加相关人生问题内容,由于无法真正的推进生命教育规范步伐,此时高校领导人员需要尽量适应世界性教育改革需求,将优良生命意识培养指标放在课堂教学高度之上,及时联合生命教育与计划内容进行必修课程品质化选取。同时,注重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力度,在教育方式上力求生活体验能效,引导学生大力参与多元活动,尽量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生命存在价值。
(二)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与实践交流活动
大学生生命教育本就不该局限在课堂内部,实际上应该主动散播在多彩校园生活与实践项目之中,校方需结合校园文化载体功能进行不同活动创新改造,扩展大学生基础求知欲望,完成大学生文化生活调试任务,确保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满足。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不仅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巩固知识、增长才干、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大学生体现自身价值、形成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回馈社会、服务群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发现自身价值以获取自尊感、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感,激发其对生活的积极情感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形成积极、自信、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逐渐落实上述任务指标时,更需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催化、校正,确保个体真正把握自身成长特征,理解生命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适当遏制生命中遇到的各类困惑隐患,最终调节生命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切压力结果。
作者:熊德明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下生命教育论文
1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入生命教育的思路
1.1领悟课本,学会尊重生命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得到生命教育首先要让他们能理解生命的意义,不是强势的填塞教育,可以通过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来体现,让学生感受到,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在双腿残废后经常跑去地坛,脱离不出死的念头,挣扎、彷徨,还是选择继续生命。从这一描述和作者的正确抉择,告诉人们,珍惜生命好好活着才是对父母亲较大的孝敬和好的回报,作为健康的中学生,是不是更应该去珍惜眼前的生活,好好爱护自己的生命,引出反问,让学生自己思考。还有文章《猫》,由于偏见让一只小猫死去,作者深深地歉疚。对一只动物都如此重视生命,何况是人,所以生命应该是被尊重被珍视的。从这些文中提炼其中心,让学生能理解生命和重视生命,知道其意义所在。
1.2敞开心扉,理解感悟生命
每个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是不一致的,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一些事物的认识是有差别的,在教师引导学生来感悟生命时,可以先了解学生的认识程度,通过一些课堂的讨论来掌握他们的认知情况。在学习胡适《我的母亲》时,文章本身要突出母亲的不容易。很多学生不知道生命怎么起源,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些视频,例如女子剖腹产的视频,剪接一部分给学生来观看,生产的不容易再结合文章中的母亲带孩子成长的经历来反映生命中母亲的付出那么无私,爱那么承重,孩子对母亲都是最有感情的,可以让他们课堂上谈谈“母亲给与我生命,照顾我生活,所以我应该……”这样的讨论能激发学生最深层的情感和最真挚的个人感受,让学生知道生命本身归属于自己,但实际它承载了太多的沉甸甸的爱和付出,我们应该热爱生命,让生命在我们有限的时光中体现它正面的价值。
1.3写作练习,提升个人感受
在布置关于生命教育主题的作文时,老师可以不用设置固定的文章题目,可以写关于植物的、动物的、人物的,这些有生命力的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可选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课堂的引导和一些课文的感悟让学生能够自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老师在布置作文时,体裁类型可以不做限制,任由学生发挥,主要是他们能突出生命这一主题就好,当然也可以是根据某个电视节目、某个新闻事件的观后感,让学生自由发挥,看看学生的真实认知。当然从这些作文练习中,老师也可以及时地发现一些问题,学生是否在此认识上是积极的是正面的。在中学生阶段,本身除了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之外,也应该留意他们思想意识的成形和心态内心的感受。老师从作文中发现有学生对于生命有消极认识和想法时也能及时地处理和给予正确的方向指引。
1.4新闻引入,进行反面教材教育
在语文的学习中,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课外阅读也是丰富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选择上,老师可以引入有社会效应、民众关注度高的新闻稿作为阅读对象,既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又能进行良好的实例教育。例如,“复旦研究生投毒”事件,网络报纸的大量篇幅的报导络绎不绝,教师可以将相关新闻报导带到课堂,阅读后让学生分析,谈个人感受,这个事件不光牵涉到生命话题,还反映出现今教育中一味重视学习而忽视情感培养而发生的悲剧,老师做出分析再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现场谈自己的感受,反面教材能让生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但是这些社会新闻作为阅读材料引入课堂,教师一定要做好把关,要让这些新闻能积极有效地指引学生,而不造成负面的成长影响。
2结束语
本文就生命教育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好好借助课堂及语文教材进行一些教学实践,来引入生命教育,当然这样有的放矢的生命教育好过思想政治课上文字解释生命的意义,而通过一些文章的分享和课堂的讨论,让学生能够更真切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少年的社会问题,让他们能更早地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品质。
作者:郭延磊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教师进修学校
生命教育论文: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在我国目前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多加丰富和增加有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让大学生能够从理论的牢笼中释放出来,与生命价值逻辑相对应和变化
由于大学生年纪较小,涉世不深,所以对于一些文化和理论的理解上相对较弱,所以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这样的情况会让一些大学生充满困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一丝理解和消化,所以,生命教育的理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功是有重要作用的。我国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编排和规划的时候,可以参照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以此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合适和相对应的时间点正确实施教学目标,让每个人都能够在时机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方向,并且正确树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于思想道德品质修养的学习和理解,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树立起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念,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通过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充分的理解到生活的不易,理解到生命的宝贵,理解到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人民是要如何才能够走向繁荣和富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的有一个正确的辩证意识和观念,从而正确的认识生命的价值;对于思想的理解和学习,才能让当代中国的每个大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使大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加一些自己的思考,让大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社会的特色之处和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通过这些课程,不仅能够让每个中国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一些感化,让他们认识到生命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还能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繁荣昌盛的必要前提。
二、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让生命教育的内容能够充分融入到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中来,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
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其教学内容和一些理工科及医学科等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别的,其更加注重对于学生们的理论教育,注重在精神上予以学生们更多的灌输和注入,坚持培养出一个各方面都发展的人才。我国高校大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在对思修及法律基础进行学习和巩固之后,可以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观念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这样对于学生的爱国情怀、个人素养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和帮助。而在思修课的教学之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每个大学生对于法律的意识观念也加强了,更加看重了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也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大学生必须所要具备的个人内涵和个人价值的体现之一。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材中,作为中国大学生的我们将会更加真切的了解和认识到中国近现展历程的艰辛,以此来培养出每个中国大学生都具备爱国精神,让每个大学生都充满了社会责任感。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作为大学生,应该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本身,认识自己在大学生活学习中需要的是什么,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要从事的是什么,自己的价值是什么,在意识到了自己需要过什么样的大学生活后,加倍努力的学习,不仅学习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还应学习书本外的知识,读万卷书,同时行万里路,让自己的大学生涯不留下一丝遗憾,通过大学这几年学到了知识,获得了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得到生命教育所带来的变化。在生命教育的感召下,我国高校的大学生们都应该坚持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发展,努力成为一个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一份贡献的大学生,在中华民族这个群体中,在中国这个社会中,展现出一点自己的价值所在,展示出自己的生命意义所在。
作者:李菁 王小琴 单位:中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