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社区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区教育论文:学习型社区教育论文
一、社区教育理念与推进方式
(一)加强社区教育理念
从广泛意义上说,我国在很早就已经开展社区教育,例如在远古时代出现的“乡校”等,就是现在所说的社区教育,只不过没有明确表明而已。但是现代社会的社区教育是在一些欧美国家实行的,它是一种将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学习型活动。而这种教育理念是充分利用院校资源,为社区教育进行服务。推进社区教育的可以是某些成人学校或者是专门针对社区教育的培训部门,也可以是政府相关部门为提高群众教育程度而开设的机构。而各种教育的出发点必须时以社区内居住人民的需要及利益为中心。根据国内群众居住形式可知社区是新时代社会的基本组成,是区内居住群众日常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相互学习,也可以进行语言沟通与交往。但是同一个社区的人会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教育层次也各不相同,要将这样一个多层次并且形式多样化的区域发展成一个相处和谐的小区,首先就要关注社区教育。因为社区教育能为小区和谐发展提供一个保障,能将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到一起,能为社区内群众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
(二)认真研究社区教育推进方式
社区是这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居民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的重要交流区域。而要在社区推进全民教育这一理念,就得需要全民参与,逐步推进。首先,要加强思想和理论引导,如何进行思想和理论引导,这就要求大家逐渐去理解全民学习的含义及其意义。加强理论引导,这也是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社区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例如,在社区开设自己的宣传栏,并组织大家学习、讨论,还可以制作自己的宣传手册或期刊,及时给广大居民发放,让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教育网站,让更多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还可以开展一些教育会议,让更多的人受益,这样让这种全民学习的理念深入民心。让大家逐渐养成“人人爱学习,时时想学习”的习惯,并把这种氛围不断扩散,让社区居民逐渐变成一种习惯。其次,积极开展一些教育活动,满足社区居民各方面的需求。社区教育就是要多方面开展内容上丰富,形式上多种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要给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更多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活动。社区教育要注重重点,根据不同层次的人群来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模式,这样才能满足其对教育的需求。例如,让在岗职工或下岗职工参加相关的岗位培训。为老年人设计文化休闲活动,弱势人群的技能培训,还有外来人群的生存技能培训。同时,要时刻围绕社区教育活动的中心来安排相关的课程和教育培训的内容,并且把相关的内容逐渐完善和拓宽,使教育活动变得更有和实效性。再次,要整合资源,形成自己的教育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是社区教育的根本,因为每个地方,每个社区都是具有不同的结构,这就使得社区的教育资源要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社区教育资源上要进行综合的开发,无论是在横向上还是在纵向上都要进行深入的整合和优化。因为大家都知道的教育资源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各大院校和民间机构,因此,如何将这些教育资源引入到社区教育中来就变得非常的有意义,将院校的教育资源整合到社区教育中来,会让更多的不同层次的人受益。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平台,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资源,让教育资源不断更新,不断迎合时展需求。使得社区居民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方便、快捷,使得社区教育资源更具有时代性和多样化。
二、构建学习型社会
(一)熟稔基本含义
学习型社会最早是由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提出的,他在自己所著的书中谈到以往教育存在的缺陷,并对其进行了批判。而且对未来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展望,而他眼中新的教育理念就是学习型社会。而他指出开展终身教育是构建学习社会的基本前提,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正在处于发展中的国家都应该对本国的教育制定一个新思想,即终身教育。顾名思义,终身教育就是从一个人的幼儿时期直到老年,要进行不断学习,各个时期要进行不同的教育,而不是平常所说的正规教育接受完之后就算毕业了、就不再学习了的思想。终身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人进行终身学习,其整个过程是由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组成的。当还处于义务教育时期就必须接受来自学校的正规式、伴有指导老师的学习,而处于非义务时期的学习就是可以接受来自正规或者不正规的、自主性及非自主学习。终身教育是以社会为中心,为有利于社会发展,向参与教育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终身学习与此不相同,它是以个人为中心,为提高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为目的进行的学习。但是如果二者能够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那么对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必将起到推动作用。它也是现代社会表现其文明的一种方式,是群众对文明社会的一种追求。
(二)了解基本特征
学习型社会是广泛性的概念,它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发展模式,是对学习的一种集体思考,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具有相应的特点。首先,学习型社会具有自主性。学习型社会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模式,它是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和条件要求来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式,它不受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学习层次、学习工具、学习进度的影响,不再受以往的那种教育的模式的困扰,而是根据自己发展的模式来决定所选择的学习方式,更加的自主,更加的自由。其次,学习型社会具有平等性。学习型社会中学习是一个非常平等的学习过程,它不会因为你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而减弱,它是很公平、平等的向全社会开发的。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让更多的人都有这样的权力,不论你的民族,身份、还是学习的内容、时间、条件都不会因此而改变,而且这种限制也会变得越来越少,更加促进教育的平等性。再次,学习型社会具有主动性。所谓的主动性,就是自发地,不受制约或者强制。学习型社会就是全社会成员发自内心的学习的社会,在大家的内心深处,学习不再是一件煎熬的事情,它是源于最真切的内心诉求,是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来选择所需要的方式,更加的合理和人性化。,具有终身性和网络性。学习型社会就是一种终身学习的社会,它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形式,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知识的更替已经变得越来越快,新的知识的获取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使得作为新时代的人们要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然就容易被社会所淘汰,终身学习行为和终身教育行为是教育的两种形式,但却在现实的催促下已经开始变得模糊,而且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也是需要相关的辅助设施的,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大家学习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也不会受时间地点,教育程度的限制,世界各个国家的知识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资源,世界通过网络连接变得越来越小,大家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变多了,交流的平台也越来越广了,网络化教育已经植根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习不再是难事,会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
三、认清学习型社区的对学习型社会的积极作用
社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终身教育的优劣。因此,如何把社区教育普及及引导做得更好,将会对整个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更加积极的意义。首先,社区教育必将在当今社会中绽放光彩。在现代教育中社区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社区教育已经变得更加的公平,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其中,而且它的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每个居民都能在社区教育中学到自己想学到的东西,而且社区教育也会根据大家的需要来制定相应的课程和培训技巧,来满足不同人对知识的需求。社区教育同时还是一种公益性事业,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参与,只有这样,这种新形式的教育体制才能得以开花结果,四处飘香。其次,社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社区教育是广大居民学习的基本途径和基本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人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不再简单的只接受学校教育,而且在空闲时间还可以在社区中学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可以说社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其特殊的地位已经无法替代。今后的社区不再简简单单的是一个生活的单元,它将逐渐演变成一个精神的家园。,社区教育变成一种重要的学习型社会的途径。社区教育依靠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管理及分享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不同人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共同需求而产生的产物,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来统筹各种教育资源,而且把它进行合理的分化和有机的分割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逐渐把全体人民培养成专业技术过硬。科学技术水平较高,道德品质高尚,身心健康向上的二十一世纪的新公民。进而把整个国民的素质提高,形成新时代条件下的教育形式。
四、加快发展社区教育,积极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二者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因为有这种紧密的联系,就更应该去想办法如何才能加快二者之间的发展,如何让社区教育的基础作用发挥更大的功效。社区教育应当以政府为依托,加快改善这种环境条件。教育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一直是一项政府性的行为。在过去,广大群众只能接受国家所提供的教育形式,而不能有所选择。在当下国家应转变观念,逐渐从操纵者向管理者过度。要着眼于长远,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并加强法制建设,这主要就体现在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的制定和相关的教育机构的监督。共同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更多的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力,并逐渐建设成为学习型的社会。社区教育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由于各种历史条件和区位优势每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不一致。因此,形成了现在所划分的东、中、西部地区。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这些地方的教育水平不一致。为此,要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就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各个地区的发展形势和经济水平采取不同的模式。目前,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来指导我国的社会教育的发展模式。同样,也可以把办学主体分为三个模式、一种是市场主导型,一种是政府主导型,一种是民众主导型,并且这三种教育模式正好可以针对东、中、西部的发展特点来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东部地区就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发展民众主导型社会教育,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其中,中部地区应当实行的是市场主导型教育模式。,西部地区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教育模式,这样才能很好的将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更能满足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积极开展网络化教育模式。社区教育资源比较单一,因此,需要借助多方面的力量,才能进行资源的整合。例如,开展中外合资办学,这样不仅学到了一些西方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国当前的教育水平。同时,要积极引进一些高校资源,高校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所以引进这些教育资源会让社区教育得到更快地发展。要市场和政府相结合,将有优势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得有能力的机构之间更具有竞争力。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社区建立网络化教育平台不仅可以让学习变得方便、快捷,更使得社区教育获得高效率,并便于管理。社区教育的主体是人,是广大的居民,只有所有群众积极地参与,社区教育才能开展下去。在社区学习中广大群众的参与,不仅可以学到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只有大家积极地参与,才能在遇到问题时一起探讨、交流,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因为广大群众的参与,使得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这样才像是学习型社会,这样社会才能变得更有意义。
作者:杨初楠 单位:赤峰广播电视大学
社区教育论文:志愿者服务意识下社区教育论文
一、社区教育品牌的基本特征
1.公益性与普及性
由于社区教育的公益性质,社区教育品牌往往通过免费、无偿地为社区市民提供学习场所、学习内容、教师等资源的方式开展各类学习服务活动。同时,社区教育品牌遵循着大众普及原则,能够根据社区广大基层市民的学习需求设计学习内容与活动,从而吸引市民积极参与终身学习。
2.示范性与辐射性
之所以被称之为社区教育品牌,它能在各类市民终身学习活动中起到榜样、引领作用,能够在各类社区教育活动中成为典范。社区教育品牌的学习内容是积极、健康、丰富的,学习活动形式是机动、灵活的,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为市民提供各类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最终的学习效果能够促进市民终身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社区教育品牌相关学习服务活动的参与及受益人群是广泛的,能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覆盖率,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效益。
3.特色性与持续性
社区教育品牌能够结合所在区域资源优势,从区域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条件出发,基于本土文化和特色,充分发挥区域自身特点,使其整体品牌优势及效果具有不可替代性。此外,社区教育品牌能为广大市民提供连续学习的平台,其开展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有效衔接,其建设过程依据一定步骤有序开展,具有不断创新的动力,且持续对市民素质提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社区教育的人本价值、文化功能和服务功能。
二、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的实践个案
在实践中,社区教育品牌的建设主要涉及“应该建设成什么”或“按照什么标准建设”等诸多问题。包括北京市在内,目前,全国多地都在较大范围内开展了社区教育品牌的建设和评选工作。“国子监大讲堂”是北京市东城区依托北京大学丰厚的国学人力资源及国子监、孔庙悠久的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的面向社区百姓的、大众的国学系列讲座活动;“四时五行话养生健康大讲堂”是北京东城社区学院面向市民推出的专题健康讲堂系列学习活动。它们作为首都终身学习品牌,经过多年的实践,各自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作体系,其建设过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定位与思路
经济学领域中的品牌定位主要是为特定品牌确定一个适当的市场位置,以争取消费者的认同。作为社区教育品牌也是这样,定位是品牌建设的前提,基于此才能树立一个明确的、符合学习者认同的形象,形成自身的特色,并为后续的建设工作指引方向、提供思路。在建设定位基础上,社区教育品牌应有先进的理念和清晰的思路,体现未来发展方向,建设理念和思路的设计是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的关键,它直接关系着市民终身学习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关系着品牌建设持续、长远的发展。“国子监大讲堂”在建设之初,确定了公益性、继承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建设理念,在向市民免费提供国学课程的同时,普及中国文化的精髓。“四时五行话养生健康大讲堂”以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为根本理念,围绕中医养生,讲授传统中医药常识,推广中医养生精髓,展示传统中医奥秘。这两个社区教育品牌之所以能够保持平稳发展的状态,其定位是明确的,分别基于国学和中医两个主题,针对具有不同文化知识背景的市民学习者,进行普及式的文化和传统学习活动,并非单纯传授高深的知识,主要以实际应用为主,这恰恰符合了广大市民的学习需求。根据定位,两个社区教育品牌也制定了建设思路和规划,并根据市民听课反馈调整具体计划和目标,保障品牌的建设工作能够有的放矢。
(二)条件与保障
条件与保障涉及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的外围因素,主要包括组织、制度、经费、队伍等方面。社区教育品牌的建设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需要建立起合理、健全的管理机制与制度,需要充足的经费投入,以及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专家、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的参与。因此,社区教育品牌不仅可以集中区域内的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而且还能使教育机构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与非教育机构的通力合作和资源共享。“国子监大讲堂”在组织上分设课程开发组、基本建设组、运行机制研制组,分别由北京市东城区和北京大学的相关人员组成,明确的组织机构使政府部门、教育部门、文物部门等参与方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形成了管理有序、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实现了行政部门与高校的成功合作。“四时五行话养生健康大讲堂”由北京东城社区学院负责该品牌的策划、组织、管理、实施,特设了课程开发团队、教材编写团队、技术支持团队等,保障了社区教育品牌的顺畅运行。在师资队伍上,“国子监大讲堂”的讲师团由北京大学知名教授组成,“四时五行话养生健康大讲堂”的师资团队来自北京中医医院,两个品牌的主讲教师均能够照顾到受众群体,使市民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制度建设方面,“国子监大讲堂”和“四时五行话养生健康大讲堂”都分别建立了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开发制度、学员管理制度、学习激励制度等,使管理工作走向了有序化、规范化的轨道,保障了社区教育品牌的质量。同时,两个社区教育品牌每年都有一定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支持,用于教师讲课、课程开发、课程后期制作、教材编印等方面,但是在经费投入上仍然以政府为主,因此,还需要探索通过引入社会、企业、市民等不同渠道和主体的多元经费筹措渠道,确保社区教育品牌的运行和推广。
(三)内容与方式
打造一个企业品牌,必须要有好的产品。相对于社区教育而言,内容与方式最能体现社区教育品牌的核心,主要涉及社区教育品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等。品牌的影响力可能是巨大的,这就要求社区教育品牌的学习内容必须积极、健康、新颖。对于学习活动的组织而言,应该能充分针对市民的现状,合理运用探索学习、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多样、灵活的学习方式调动人们的广泛参与。学习评价是一个集学员管理、学习激励、评价方式于一体的系统。社区教育品牌只有建立市民学习信息档案系统,做好市民学习记录,才能实现有效的学员管理。社区教育品牌在运行过程中,可根据市民学习记录和学分积累情况,每年通过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形式对市民进行表彰,充分调动市民学习的积极性。在社区教育品牌的整体评价上,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定期对市民进行学习情况调查,每年按时对社区教育品牌建设情况做系统评估、检查。在学习内容上,“国子监大讲堂“推出了一系列精品讲座课程,包括论语、孔子、孟子、周易、大学、史记、宋明理学、楚辞等,“四时五行话养生健康大讲堂”的讲座内容涉及体质、养生、中医常见病等中医药文化专题,一个侧重于精神文化层面,利于修身养性,而另一个侧重实际应用,利于养生保健,由于学习内容的选择能够符合人们在不同层面的生活需求,因此,这两个品牌均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学习方式上,两个品牌主要以现场听讲为主,技术支持团队还制作了网络课程,方便市民在线学习,“国子监大讲堂”还曾通过开设沙龙的形式,教师与市民共同探讨国学。在学习评价方面,“国子监大讲堂”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学习报名登录系统和学习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学员的电子档案,为建立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奠定了基础。“四时五行话养生健康大讲堂”通过发放具有学习记录功能的《听课指南》,实现学员学习记录、学习激励与评价的功能。两个社区教育品牌通过记录市民的学习轨迹,将全年学习累计名列前茅的市民给予“学习之星”的表彰和奖励。此外,还通过定期发放调查问卷、对部分学员进行访谈等方式对市民的学习效果进行摸底,北京市东城区也通过视导等方式对社区教育品牌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检查。
(四)成效与影响
成效与影响包括运行时效、参与程度、学习效果、社会影响等方面。之所以能称之为社区教育品牌,它必须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运行和探索,已经形成了稳定发展的学习活动,成为了市民心中的一种学习符号,还应有较高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度,产生积极、深远的社会影响。社区教育品牌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和获得人们的认同,这种学习活动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立刻对市民和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只有通过各种手段持续地与目标受众交流,持续地提供更加品质的学习资源和服务,才能使社区教育品牌发挥出较大的无形作用,增加无形资产。“国子监大讲堂”和“四时五行话养生健康大讲堂”从创设至今都已有6年以上的时间,运行平稳、辐射面广,而且这种讲堂模式经时间检验,已经成为了推进终身教育和市民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两个社区教育品牌均吸引了来自周边甚至北京市全市范围的很多市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通过定期开展的市民学习情况调研来看,虽然参与这两项学习活动的市民,其年龄特点、性别分布、经济状况、职业特点、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是,他们对两项学习活动的满意率均达到了90%以上,因此,它们的成效与影响总体是良好的。
三、对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策略的思考
社区教育品牌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品牌的设计、打造、宣传、推广等诸多环节。基于已有建设经验,社区教育品牌必须保持品牌特色,探寻持续创新的生长点,才能真正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才能服务于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
(一)普及和推广各层次社区教育品牌建设
社区教育品牌建设力度应进一步加大,逐步推进“区县级——市级——部级”3个层次社区教育品牌建设、认定工作,在积极准备基础上,逐级申报,有序参与,以社区教育品牌作为载体,初步形成遍布城乡、区域布局合理、学习内容丰富、学习形式灵活、较好地满足市民学习需求的学习服务体系。
(二)以学习者作为社区教育品牌的建设核心
社区教育品牌的建设应以充分激活并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作为出发点,关注市民的学习收益。在建设过程中,社区教育品牌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市场的需求,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深入社区,根据市民的年龄特点、性别分布、经济状况、职业特点、文化水平调查其学习需求,为品牌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强化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社区教育品牌要利用区域社区教育网络信息平台作为品牌宣传的窗口,重点区、街、居不同层面特色品牌活动的信息、课程等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推送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扩大品牌的辐射空间;还可利用区域社区教育网络信息平台社区教育品牌学习活动预报和通知,加强品牌交流和沟通能力,为市民学习提供便捷服务。
(四)开发社区教育品牌的配套产品
注重开发与社区教育品牌配套的衍生产品,便于为市民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支持,吸引更多的市民加入其中。对于讲座、课程类社区教育品牌,可同时加强市民配套教材建设,通过编制一批简洁、生动、通俗、可读性强的普及读本供市民学习、阅读,宣传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市民的文化品味。此外,还可以通过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的建设,将的课程、讲座等视频编辑、制作,形成电子课程光盘,发放到社区中,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形式向社区市民传授知识。
(五)推进社区教育品牌学习体验管理
目前,社区教育品牌内容和形式设计都相对单一,甚至无法贴近市民的实际生活和需求。品牌建设除关注市民学习结果外,更应关注市民学习过程,注重市民在学习过程中内心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可以根据市民的学习能力组织、策划多样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活动,如利用讨论、聊天、竞赛等活动形式,利用建设线上、线下学习组织和团队的形式,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市民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作者:李娟 单位: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
社区教育论文:高职院校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论文
一、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对社区教育的认知情况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是阻碍其社区教育的主要因素。对“阻碍学习的主要因素”的调研显示,认为“工作时间太长”的占36.2%,“优先考虑生存”的占42.7%,“多赚钱”的占21.1%。其次,在学习地点的选择上,有37.4%的人选择社区学习,有40.4%的人选择远程学习,有22.2%的人选择高校学习。再次,学习费用过高阻碍其接受社区教育。71.8%的人认为学费太高付不起。在“愿意支付社区教育的费用额度”的调研中,愿意花800元以上的仅占38.4%,400—800元的占34.9%,400元以下的占26.7%。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对社区教育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学习愿望,渴望通过社区教育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真正融入城市。但由于受时间、地点、费用等因素的制约,意愿与现实之间产生了矛盾,严重影响了其继续接受各类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政策支持情况
1.国家有支持政策,但执行力度不够。
2012年1月,农业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到:“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和特点,确定教育培训内容,选择适合农民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把满足农民需求作为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的1号文件《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出:“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农民工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广、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各类培训机构在组织开展培训时,认真组织教学计划的实施,保障教学质量,同时酌情减免有关费用。”但我国尚未形成有关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专门立法,相关问题缺乏法律依据,政策无法真正落实。调查中,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对政府的支持政策并不了解,不知情。
2.社区有教育计划,但宣传力度不够。
闻潮社区所在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从2003年开始实施“蓝领成才”职工素质教育工程,旨在通过企业提供技能岗位需求信息,高校提供教学设备、师资和场地,开发区给予教育奖励与补助资金,集中开展全区职工免费技能培训。10余年来,“蓝领成才”工程共推出成人高职大专、专升本、专业培训、技能等级考评等四大类110多个教学科目,全区3万余名职工参加了学习培训。但调查得知,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比例不高,只有22%表示对“蓝领成才”工程了解,36.4%比较了解,不太了解或不了解的比例达41.6%。工程的目标虽明确,效果并不理想。
(三)高职院校与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资源融合的现状
1.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文化教育,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
目前,闻潮社区配备有篮球场、塑胶跑道、健身馆、职工图书馆,以及100平方米的社区培训教室。其中,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工图书馆,占地300多平方米,现有藏书5千余册,全年订阅报刊20余种,对开发区职工免费开放。为推进“蓝领成才”职工素质教育工程,社区每年召集相关高职院校进社区设摊,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项目现场咨询会。许多所高职院校也为社区职工图书馆捐赠了部分工具类书籍,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知识的需求。此外,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成立“蓝领成才”工程教学基地,提供进校培训、进企业培训、进社区培训,使新生代农民工真正实现在“学校里上大学、厂里上大学、家门口上大学”。
2.高职院校参与社区社团建设,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
作为浙江省较大的廉租房公寓,新雁公寓内居住的多为新生代农民工,为了帮助他们融入城市,闻潮社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目前,社区建有轮滑社、文学社、音乐社、篮球社和手工社等五大社团。近年来,各社团先后举办了“热土下沙,相约闻潮”“中秋联谊会”“和谐之声、唱响闻潮”等精彩活动,并创办了社区报纸《潮韵》,以此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积极参与到社区各社团的建设中,利用志愿服务、专业集中实训等环节,与社区社团联谊,开展各类社团活动。目前,闻潮社区牵头创办了“阳光艺校”,校社双方社团组织根据各自特长优势,为新生代农民工开设了音乐、书法、舞蹈、轮滑、腰鼓等免费培训班,丰富业余生活,引导其参与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
3.高职院校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
闻潮社区积极倡导“工作在下沙,生活在下沙,快乐在下沙”的理念,制定以“爱国守法、崇尚科学、团结互助、和谐共处”为主题的楼道文化,以规范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为准则。利用宣传橱窗、闻潮之声广播站等媒介,向新生代农民工大密度、高频率地宣传构建品质生活、树文明新风的行为规范。利用“红五月”活动宣传模范先锋事迹,为新生代农民工树立典范;设立“知心姐姐”信箱,收集新生代农民工各种情感、咨询、困难问题,并及时给予心理援助。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师生也积极参与社区“安全出行”文明标语征集活动,在“中国梦,我的梦”系列活动中,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参与了“中国梦,我的梦”征文的评比工作;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服务队承办了“我的梦”家教活动等。各高职院校还积极参与社区“道德大讲堂”活动,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4.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法制建设,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法治意识薄弱的问题,闻潮社区联合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法制警示宣传教育工作,开设了社区市民法制学校,并成功申报了浙江省“民主法制社区”单位。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法律顾问工作,为社区策划并组织系列法制讲座、法制宣讲活动,普及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开展现场法律咨询会、免费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为新生代农民工排忧解难,维护其合法权益。
5.高职院校参与社区网络建设,搭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信息平台。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建设已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方面。闻潮社区通过社区网站、QQ群、微信等网络信息平台,为社区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有效地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高职院校则通过网站维护、信息审核、信息更新等方式,在社区网络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技术指导和网络管理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与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资源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融合的动力不够。
由于校社双方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双方的互动层次、级别较低。当前,社区教育只是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并非重点工作。因此,在社区教育中,高职院校处于从属地位,工作被动且缺乏积极性,往往局限在志愿者服务等浅层次的义务服务层面,未能从长远效益来认识校社双方互动合作开展社区教育的问题。
2.资源共享的整合力欠缺。
由于受人力资源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影响,高职院校与社区教育间一直存在资源共享不的问题。一方面,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在文体活动设施、教室等资源上与社区教育实现了共享,但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则很少开放。而这些恰恰是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所需、社区又缺乏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社区是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但由于社区未能在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媒介作用,宣传力度不够,教育场地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
3.资源融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率不高。
网络的出现,为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然而,社区网络平台虽开辟了社区教育的宣传窗口,却缺乏继续教育所需的教学资源模块;而高职院校虽有类似社会培训和精品课程的网站,却尚未形成真正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的专题模块,更没有相关的教育互动平台。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率不高,网络教育模式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资源融合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虽然国家、政府和开发区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上给予了一定的保障和实施意见,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和评价机制。首先,由于双方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经费有限,多以义务服务为主,严重影响了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当前高职院校与社区双方均缺乏专门的协调部门,双方在合作沟通过程中存在很多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再次,虽然双方的社区教育项目越来越多,但后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却难以评估和反馈,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发展。
二、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双方对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认识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社会服务功能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功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社区教育是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责任。社区教育不仅能为在校学生了解社会提供实践机会,而且能为教师科研、技术转化提供调研和试验对象。另一方面,社区应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对弥补社区人力资源不足、教育资源欠缺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与提高。
(二)健全机制,激励双方积极参与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
1.制定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当前,国家尚无具体的法规规范社区教育活动,需要制定专项政策法规明确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划分高职院校与社区的权责,将高职院校与社区良性互动发展的目标分别纳入学校与社区发展的规划中,保障双方关系的顺畅、协调与同步发展。
2.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针对双方经费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与社区应在国家财政拨款的基础上,开拓保障社区教育经费的新思路。一是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开发技能培训项目,利用项目合作的方式吸引用人单位、社会团体向社区教育投入资金。二是通过举办社区公益活动,鼓励社会各界捐赠,以改善办学条件;三是鼓励高职院校带课题、带任务进社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课题试验项目。
3.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激励是调动高职院校与社区参与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动力。一方面,要健全社工激励考核机制,提高社工对其职业的认同感,真正认识到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健全院校的激励保障机制:一是要根据学科优势,鼓励相关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中,并将社区教育服务能力与科研、教学能力设置同等的奖励措施;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中,并将志愿服务、社区实践作为衡量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考核指标。
4.建立督导评价机制。
督导评价机制是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一是社区要做好对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由社区方对高校师生的社区服务做出评价。二是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与社区互动效果的评价体系,将评价作为促进双方互动发展的工具,激发学校和社区互动的主动性,推进双方良好互动的形成与发展。
(三)整合资源,形成双方对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合力
1.文化资源的整合。
一方面,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代农民工能给社区带来多元共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氛围,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各种智力支持与文化引导,为提升教育质量贡献力量。
2.物质资源的整合。
高职院校的教学硬件设施的优越条件,能弥补社区基础设施陈旧、配套不全的普遍问题。要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在学历、技能和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就要实现学校与社会物质资源的有效共享。各高职院校在不影响正常的学校教育秩序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开放各类教学场所、实验室、机房、运动场馆、图书馆等设施,以满足社区教育发展的需求。
3.人力资源的整合。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成立专门的服务社区教育的部门,根据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组建不同学科和不同项目的服务团队,为社区教育服务。另一方面,社区组织也应成立专门的对接高校服务的部门,以便及时将农民工所需和反馈意见提供给学校,确保社区教育的质量。
(四)合力共建,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数字信息资源
当前,如何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创新社区教育的模式,是高职院校与社区双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可以利用社区官方网站、公众微信平台,开辟社区教育信息区块,由院校方负责内容的建设与更新。其次,院校在师资力量紧张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开设远程视频培训课程的方式,实现互联网同步教学。再次,院校可以开发专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课程网站,提供课程大纲、教案、习题库、实验指导、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以满足他们在业余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需要。,院校还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微信、网站等媒介,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个性化辅导和答疑,以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网络互动平台。
作者:王亦飞 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社区教育论文: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社区教育论文
一、近年来我国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述评
(一)关于社区教育的内涵本质
内涵本质指的是反映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社区教育的内涵本质是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特性。“社区教育”这一概念已为大家所熟悉,对于社区教育是大教育、社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和社会的结合、社区的教育目的是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以及社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和社区的进步等问题在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社区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究竟是政府还是民众等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议,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此都有着各自侧重的定义。甚至有些学者在研究社区教育时只停留在理想层面的探讨,并没有以社区教育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因而难以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目前学术界对社区教育内涵本质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社区教育属于教育体系的范畴,即社区教育是教育的下位教育类型。比如:厉以贤在其《社区教育本土化》一文中指出,社区教育是为了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他们生活质量并推动整个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内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厉以贤,2004)黄云龙认为:现代社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区成员接受到的一种以社区学校为主体的有组织、有形式的教育活动。(黄云龙,2006)陈乃林认为,社区教育从根本上说是社区范围内的全民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形式。(陈乃林,2003)很多社区教育工作者也认为,社区教育其实就是在社区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即教育在功能和表现形式上的拓展———为社区服务。因此,社区教育在实践中常以政府举办、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社区组织动员居民参加的形式开展。二是认为社区教育属于社区发展范畴,即社区教育是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吴遵民认为,我国的社区教育应当向政府推动和社区居民自治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社区教育应当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活动。(吴遵民,2003)杜幼文指出,社区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教育,我国构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社区教育为这一“社会”构建目标服务。(杜幼文,2013)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台湾社区教育学者林振春,他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过程,社区发展的过程即是社区教育的过程。(沈光辉,蔡亮光,2010)社区教育已经超过了教育的范畴,是一种由社区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为实现社区发展和社区居民进步服务的社区发展活动。三是认为社区教育属于组织管理范畴,即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协调管理组织。比如,梁春涛在《中国社区教育导论》一书中提出:社区教育是旨在提高全民素质、共同建设区域文明、促进社会和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社会一体化体制;是在一定地域内,由主导机构组织协调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相互结合,双向服务,实现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一种机制。(梁春涛,1993)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社区管理组织,主要工作重心就是协调社区内的各个部分,形成学习型社区,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综上所述,社区教育的几种范畴说是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社区教育的内涵本质的。从社区发展历程来看,其初始阶段都是在社区居民之中开展以教育为主的活动;随着社区的发展和结构的不断健全,教育对社区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社区教育在将来必然成为社区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对于社区教育的主体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受教育主体应是社区居民,这点已是共识;但对于教育主体,或者说管理主体而言,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结合我国社区发展现状来分析,目前各地社区的发展并不平衡,发达地区社区发展虽较完善,但仍没有达到自主管理的程度,更不用说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再加之我国社区的管理机构仍是政府及其延伸部门,因此目前社区教育的管理主体仍应是政府,由政府部门主导,发动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如果只是强调社区居民的自发性和自主性是不切实际的。但是,随着未来社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区的管理主体将最终由社区居民承担,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发展趋势也将逐步走向社区居民自治的社区发展活动。
(二)关于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指确定事物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明确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就明确了社区教育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功能定位决定了社区教育实践的内容和方式。传统的教育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传授知识的过程,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迅速增长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与技能,但也有可能压抑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与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强调的是人的发展,因此应当摒弃学校教育中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弊端,把重点放到人的自我完善上。因此,一些学者认为社区教育的功能应是提供促进人的自我完善的教育,是以非功利教育内容为主的。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社区教育的实用性目的是提升本地居民的人力资本,有效提高居民的生存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区的健康稳定发展,即认为社区教育应提供开发社区人力资源的教育,是以功利性教育内容为主的。持非功利主义社区教育观点的主要是一些理论研究者,他们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认为社区教育的功能应当是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的。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在其《学习型社会》一书中指出:“在21世纪,教育或许可以最终实现自身的目的。”他认为,教育没有“实用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人性,而非人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如果接受教育与培训需要一定的报偿来维持的话,任何一个国家也难以承受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供给及其收益补偿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只有当其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时,才能从根本上回答学习型社会的动力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以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的理念为出发点,认为社区教育应提供促进人的完善的学习内容,因此非功利性是社区教育功能的主要特点。持功利主义社区教育观点的主要是一些实际工作者和部分学者。他们认为,社区教育应当将培养社区居民获得生存发展能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作为主要目的。厉以贤认为社区教育应通过提高社区居民文化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来推动人的发展。(厉以贤,2004)邵泽斌将“发展社区经济,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社区教育的内在要求,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全民素质”作为社区教育的现实要求(邵泽斌,2006)。大部分社区教育的实际工作者从提高社区教育的实际效果出发,普遍认为社区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开展提升居民生存技能的教育培训,指出只有提升居民的工作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才能促进居民安居乐业,从而保障社区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谢家超认为,从社会体制的角度出发,社会要为个体提供适合生存的环境,并通过广义的教育使之具备生存发展的能力。(谢家超,2011)从上面的两种观点可以看出,争论的焦点在于社区教育主要是应提供促进人的完善和发展的教育,还是应当提供开发社区居民人力资本、促进地区经济进步的教育。从本质上来看,社区教育理应提供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内容,但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和社区管理体制下,社区的管理机构从权力和能力两方面都无法承担起这个重任,非功利性社区教育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政府或者社区教育的提供者压力是比较大的,可以说是比较理想化的社区教育。因此也有学者提出,在提倡非功利性社区教育的同时,不能排斥功利性教育的内容。如吴遵民认为,社区教育的非功利性功能是它的本质规定,但功利性功能能维护社区安定、促进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不仅十分有益而且实属必要。(吴遵民,2003)邱建新等指出,社区教育应当在培养人们获得生存发展的能力、形成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依恋感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邱建新,陆军,2001)
(三)关于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者说可供重复套用的结构、框架。社区教育模式可看做是社区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关于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地域划分的社区教育模式:大体可分为城市型社区教育模式、市镇型社区教育模式、乡村型社区教育模式等三类;二是按照不同管理主体划分的社区教育模式:大体可分为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教育模式、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以社区大学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以社区居民为主导的社区教育模式等四类。(杨燕燕,2001)应该说,按照地域划分的教育模式是比较模糊的,因为随着城市的扩张,很多城市中还存在着城中村形成的社区,它们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社区,再者是城市也有一级城市、二级城市、三级城市等分别,它们的社区发展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同理,市镇和乡村也有不同。因此,有学者主张按照管理主体来划分社区教育模式。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教育模式。它是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模式,其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是政府或相关部门,如街道、乡镇等行政编制内的单位。这种社区教育模式主要以完善社区服务水平、美化社区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为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活动。该模式的主要特点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二是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这里的学校主要指社区内的中小学校。学校通过充分、灵活运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对在校学生和社区居民进行校外教育。该模式具有学校主导、资源共享、社会参与等特点。但总体而言,这种模式带有浓厚的学校校外补偿教育性质,目前由于学校的主要财政来源是政府,所以常因资金问题难以开展活动,局限性较多。三是以社区大学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社区大学作为社区教育活动的办学机构,对社区居民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的社区教育。社区大学通过专业开办、课程开设、项目开发等多种形式来开展社区教育教学活动。但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县区和社区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开办,一般是借助电大或者其他职业院校开办社区大学。此模式目前在上海、江苏、福建等发达地区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四是以社区居民为主导的社区教育模式。它是社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存在于由社区组织和居民自主管理的社区中。社区教育的总体协调和具体策划均由社区组织和居民组成的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负责。其运作方式为:由本社区较有影响并且热心教育的单位或群体牵头组成专门机构,利用各自的影响和资源开展“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式的社区教育活动。(岳杰勇,2006)从以上各种模式可以看出,目前前三种模式都在政府行政主导之下,无论是以政府主导还是以中小学为中心的模式,其办学主体其实都是政府,目前社区大学为中心的模式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也难以运作。因此,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的阶段仍是中国社区教育发展不能超越的历史阶段,政府在当今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仍是主要力量,担负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以政府为主导组织开展的社区教育难免形成社区教育模式单一化的局面,社区居民很难真正从社区教育中获益,甚至成为旁观者,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无法调动。并且各职能部门受政府委托,在开展和督促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常出现相互推诿、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利益争抢等方面的问题,使得社区教育趋于形象工程。从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它的最终目标将走向由社区自主开展社区教育的方向。
二、基于学习型社会理念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热点问题总结与探讨
美国学者哈钦斯在其著作《学习型社会》中及时次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学习化社会即大家所熟悉的学习型社会,是指社会全体成员都自觉地开展学习活动,并且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到所需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风气。社区是社会的组成“细胞”,要想建成学习型社会,首先就必须从社区入手,从创建学习型社区破题。因此,基于学习型社会理念的社区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推动社区进步为目的的,涵盖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教育内容,能够为社区内全体成员提供“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机会,最终实现社会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社会化的活动。根据以上述评与总结,本文就这三个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热点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社区教育的内涵本质:强化教育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融合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它首先承担育人的功能,并通过育人功能实现其社会功能,通过培养人力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和保障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教育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并且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而且还要强化“社会”的学习功能。从社会发展的客观状况与需求来看,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趋势辩证统一于社会发展的唯物史观之中,并且在价值层面上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国内外社区教育的历史沿革来看,社区教育来源于社会教育。学术界曾出现不少富有探索性的见解:一种理解是把社区教育划分到“民众教育”一类,如北欧诸国;一种理解是把社区教育定义为社会教育,如日本的社会教育几乎是社区教育的同义词;还有一种理解是把社区教育界定为向社区提供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如美国的社区教育就被认为是为社区不同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的所有成员提供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服务(陈元姝,2009)。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建立学习型社区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同时,社区教育既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形式,又是推动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社区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代表着教育变革与创新的方向,同时也是推动教育与社会(社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基本、有效的手段与途径之一。一方面,社区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目标。因此,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发展的教育学说为指导,大力发展以人为本的社区教育,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学习、提高素质、提升生活品质和质量的需要,为惠民、安民、乐民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与社会的联系紧密性和结合一体化,它是学习社会化和社会学习化的集合体和统一体。社区教育既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沿革看,社区教育来源于社会教育,美国学者杜威在20世纪初就提出“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我国古代的“乡校”、“乡规民约”和“社学”等形式也是社区教育的雏形。从社区教育发展趋势看,强化教育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融合,进而实现社区教育从教育主体本位向社会主体本位的转变,是未来社区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二)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坚持非功利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统一
在学习型社会中,全体社会成员都能随时、随地接受到所需的各种教育资源。而这种学习需求,既包括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素养的社会生活休闲教育内容,还包括提高职业技能、促进社区居民获得生存发展能力的职业教育内容。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社区教育强调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是为人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职业做准备,教育的内容偏向非功利性。而功利主义强调以实际功用作为社区教育实践的指导原则,主张实施有利于人们当前职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实用技能。从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来看,这种教育内容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实际上,从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社区教育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目前社区教育的发展阶段也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必须符合现实社会发展水平。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居民已经达到了小康社会的标准,可有些地区居民还生活在温饱线上。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只有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各地开展的社区教育也应因地制宜,既要有提高居民收入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等的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使社区居民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也要有提升精神素养的各种生活教育、道德教育等非功利主义的内容,保障居民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需求提升。社区教育功能定位的争论,其实是受到研究者价值取向的影响。社区教育研究中功利主义和非功利主义价值观都有其存在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只有将这两种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才有助于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非功利主义强调的坚守终身教育理想的问题,有其合理性,但这种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即社区教育的发展只能通过市场、社会等实际需求来实现,因此功利性也是无法避免的,它是开展社区教育的动因之一,也是社区教育不断发展的现实基础。社区教育必须通过功利性的手段来实现发展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无论它们的出发点是功利的还是非功利的。在社区教育的研究中,既不能一味强调终身教育的理想,批判社区教育实践中功利主义的存在,也不能只停留在满足社会功利需求上,而忽视了终身教育的核心价值。
(三)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
学习型社会要求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够自觉地开展学习活动,而每一个个体或者是一定区域的团体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各有各的特点,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社区对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也应反映出多样性的特点;但千差万别的社会成员或团体之间又存在共性,因此不同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也要有内在的统一稳定的因素存在。正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所谓的统一是在多样的情况下上升提炼出的质的统一,所谓多样是在统一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丰富衍生出的多样形态。因此社区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应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既要有基本的、统一的发展模式,又要有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模式。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社区教育还处于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阶段,但是,各地的社区教育实践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面对目前社区教育的发展态势,研究者既要总结归纳出基本的、统一的模式,又要探索适应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社区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区的管理模式应从政府主导向社区自治转变,只有充分自治的社区才能承担起管理社区教育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社区教育的研究者应提前开始从理论上探索社区自治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应当鼓励社区教育的实践者参与到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中,实现研究主体的多元性和研究主题的多样性。面对各地社区教育的多样化探索和实践,应当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总结提升出社区教育发展的一般模式,同时结合社区特点,发展多元的模式,因为社区教育实践总是在具体社会条件下开展的,它需要实践主题的创造性,体现地方特色,如果强求社区教育实践及其研究的一致性,那么社区教育发展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也将同时失去。
作者:沈光辉 陈晓蔚 单位:福建广播电视大学
社区教育论文: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论文
1发展中国社区教育必要性
1.1发展社区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物质基础、人文基础与政治基础,而人文基础就是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如果没有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作保障,那么和谐社会的人文基础就是空谈。社区是社会基本单元,只有建设好社区,才有建成和谐社会的可能。
1.2发展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
社区教育的发展理念是“全员、全程、多方位”,让全社会的所有成员终身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发展社区教育,可以实现社区居民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明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弥补中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不足,最终实现终身教育体系与普通国民教育体系的对接互补。社区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区教育的发展,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发展的需要。
1.3发展社区教育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由于社区教育的内容涵盖面广,故能满足社区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如社区大学(学院)组织开展的各类职业培训与社会服务,可以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学到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与劳动技能,增强其就业能力,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经济收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1.4发展社区教育是加快社区自身建设的需要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知识与学习的社会,由于社会的功能大多集中于社区,如服务功能、娱乐功能、保健功能、教育与培训功能等,社区教育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发展社区教育不仅有利于强化社区各项功能,而且可以实现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的有机融合,促使社区自身建设更加完善。如通过生态教育等,强化居民的环保意识,养成居民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促使社区的生态文明发展。可以预测,将来的社区是数字社区、绿色社区、多元文化社区。
2发展社区教育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系
发展社区教育与构建学习型社会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社区教育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构建学习型社会能促使社区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两者互相联系,相互依赖。
2.1发展社会教育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
由于社区是社会基本单元,所以社区教育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社区成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社区教育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社区成员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区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如文化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科技教育、法制教育、文明教育等,扩大了教育空间与时间,延伸了学习范围,补充了学校的教育内容,使人重新获得了终身学习的权利,从真正意义上,创建了学习型社会。
2.2构建学习型社会能更好地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信息网络化程度的加快,人们对各类学习与培训也越来越重视。构建学习型社会顺应了时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由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环节组成,在学习型社会内部结构中,学习型社区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型社区是一种新颖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以社区教育为基本内涵,提供社区成员学习的环境,保障社区各个层次人群学习的权利,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学习型社区的发展,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得社区管理更加完善,最终,又促进了社区教育的更好发展。
3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的实践与发展,中国社区教育已经形成自身发展特色,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就目前社区教育发展情况而言,依然存在着许多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因素,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3.1政府对社区教育的重视不够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新型教育,其发展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然而,现实情况是,有些地方的领导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重视社区教育,只偏重于社区教育的经济与政治功能,在社区教育上行动不到位。由于政府对开展社区教育认识不足,所以社区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不大。开展社区教育会牵涉到很多部门,如财政、教育、工商、民政、劳动、文化等部门,但由于政府对社区教育重视度不够,管理机制不健全,即政府没有具体部门进行统筹与协调工作,直接导致社区大学(学院)难以开展有效的工作,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走过场,做样子的现象。
3.2社区教育资源贫乏
社区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一)社区教育经费不足。目前,大多数地区还没有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社区教育工作只能靠争取政府部门资助和社区大学(学院)自筹来解决,基本设施简陋等;(二)师资缺乏,工作人员少。目前,从事社区教育的中、高级专业职称和具有实践教学技能的教师数量不足,并且缺乏对教师的规范化管理,如没有建立教师的考核机制与信息库,聘请教师随意性比较大;(三)对发展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理论研究都很不够。主要问题有:普通性课程多,特色课程少;休闲类课程多,思想品德类课程少;针对青少年和老年人课程多,适应中年人课程少;理论性课程多,实用性课程少。
3.3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偏少
社区是人们生活、生产重要的场所与区域,这个特点决定了社区教育必须要与职业类培训联系在一起。然而,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和限制,目前社区教育开展的教育活动大多适合中老年人群,如生活保健讲座,科普宣传,社区医院义诊,工业新产品推广介绍,读书活动等。对于社区里的中青年流动人群、下岗失业人群而言,他们希望通过社区的职业技能培训,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通过培训,实现自主创业。但是目前社区教育中,开展职业技能类的培训课程偏少。
3.4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高
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是社区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中国社区教育的现状看,社区居民的参与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一)活动内容单调乏味,社区教育开展的各类活动流于形式;(二)实施形式带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忽视了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三)宣传力度不够,社区教育相关的管理部门缺乏创办社区教育活动的创造性,在社区教育活动中没有充分调动居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参加社区教育的人数比例偏少。
4对策与思考
4.1加强对社区教育的管理
在管理体制上,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教育统筹、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和学校三结合的管理体制,明确各自职责与义务,要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要不断完善社区教育制度,使社区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轨道。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对辖区内的社区事务实行统一管理。社区大学(学院)主要负责具体教育工作的落实工作,并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及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调研与分析,制订科学、合理的社区教育实施方案。社区大学(学院)还可设立社区教育的分支机构,深入到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使社区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实现社区教育管理的多元化、自治化,各个部门在社区大学(学院)的具体指导下,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教育活动,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例如,湖州社区大学在当地社区街道设立了社区教育的联络网点,在乡镇成校和企事业单位设立社区教育分校,构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同时,政府可逐步建立社区教育的激励机制,即奖励在社区教育工作中有突击贡献的集体与个人,并且加强对社区教育相关领导的业绩考核。
4.2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教育资源主要包括财力资源、人力资源、教育资源等方面。财力资源方面,社区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宣传,充分借助社会各界、重视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实现社区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多元化,巧妙设计社区教育开展的各类项目,合理使用现有的经费,尽量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政府财政每年固定拨一点,企业、团体捐一点、学习者个人出一点。这个基金补偿四方的开支:(一)单位整合入网的费用;(二)软硬件及多媒体购置、制作费用;(三)互联网资讯费用;(四)教师及工作人员劳动报酬。人力资源方面。建立一支以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管理和骨干师资队伍,如聘请高校中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或招聘有专长的工程师、技师、会计师等成为社区教育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教育资源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与方法,实现资源的化组合与共享,学校教育资源要体现公益性。要发展数字化远程教育,积极开发教育课程资源,通过设置实用性、技能型、发展型和娱乐型等多种课程,满足社区居民学习、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等多种需求。
4.3加强社区教育内容的实效性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提高社区教育的实效性。社区大学(学院)要对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进行定期研究,为社区居民学习、终身教育提供便利。不同人群其参加社区学习的动机和需求也不同,为中老年人群可开展保健与养生教育,提供书画、广场舞、科学健身等,为其它人群开展音乐、美术、体育、理财、休闲、心理咨询等活动。为失业的中青年人群开展创业职业技能班的培训,如家政服务、文秘与电脑,服装设计、烹调等学习,以及各类职业上岗证的培训等。湖州社区大学自2008年挂牌成立以来,本着开放办学的原则,曾先后开办了以“书香湖州全民阅读年”为代表的市民素质提升工程;以“悦读湖州新市民融入教育”、“新型农民创业大讲堂”、“人文大讲堂”、“社区艺校”等为代表的公益大讲堂项目;以“小社区、大总管”为代表的社区工作者培训项目;以“社区大学企业分校”为载体的校企合作项目;以“浙江首家农民学院”为平台的特色农民教育典范等,推进社区教育各项工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声誉,社区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4.4增强社区教育的吸引力
广大居民的参与度决定了社区教育的成败,为此,社区教育机构一定要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增强社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社区教育主要部门要根据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定期研究,分析社区居民的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所掌握的基本信息与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及时给予解决。社区大学(学院)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密切联系本地区各类社会机构单位,广泛开展与企事业等各条线上的合作交流,以达到信息通畅、增进感情、发展社区教育的目的。社区大学(学院)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大胆实践,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社区教育活动模式,如开放教育模式、远程教育模式、数字化学习模式、各类组织学习模式、各类社会培训模式,积极探索与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由于社区教育目标的多重性,因此,社区教育活动内容与形式要不断更新,并使之多样化、多元化。同时,社区大学(学院)要合理安排时间,开展有针对性地社区教育活动,这样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活动的融入度就会增加,即增强社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
5结语
实践表明,以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为目标的社区教育,可以促进社区成员的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升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推动现代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社区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加速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目前,由于中国的社区教育在教育职能、教育内容、组织形式上还有待于发展与完善,所以,要积极学习与借鉴西方国家发展社区教育成功的经验与失败教训,扩大社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更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在资源共享、教学试验课程开发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完善社区教育的管理体系,加强社区教育本土化的理论研究,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教育模式。
作者:严月萍 单位:湖州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社区教育论文:专职教师社区教育论文
一、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胜任素质的理论与特点
1.专业胜任素质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专业胜任素质中是由资源整合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行动能力组成。(1)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是能够尽可能地将各种教育资源整合,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增殖教育资源;(2)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分析判断能力是能够对事物的本质有着独特的见解,并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推断,从而进行综合分析;(3)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行动能力是能够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用新思路新办法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面对工作的压力,能够有必要的抗压能力,能够在行动中不断地提升自己。
2.个性心理胜任素质
个性心理胜任素质主要包括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公关、自信与进取心等因子。(1)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公关能力是要能够有目的性、计划性地对某一种公共关系进行实践;(2)对于完成任务或是解决问题,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要有对自己能力有信心的信念;(3)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需要拥有能够完成设定较高工作目标的进取心,并对未来要有所规划以及建树。
3.职业品质胜任素质
作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职业品质胜任素质中主要包含了关注细节与自我控制两大因子。一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工作中要能够对事实与细节综合考量,深入了解细节的考虑问题;二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每天都会跟不一样的人接触,因此在工作中遇到了矛盾,就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避免冲动。
二、提升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为稳定社区教师队伍,加强队伍内涵建设,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提升与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完善培养与引入制度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就像是人体的血管,只有不断地造血,才能够健康发展。要造血,就需要从源头抓起。在培养上,可在相关高校设置社区教育学的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培养专业性的人才。我国目前在教师的培养上,还是集中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师资培养上,对于成人教育教师培养,还是有所欠缺。以宜兴为例,在未来的宜兴社区专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可依托本省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本地开放大学,例如南京师范大学或是宜兴开放大学等,在学校内出台相关培养高层次社区教师的制度。
2.建立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资格证考试以及上岗制度
当前我国对于教师的相关法律条文中,对于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并没有非常硬性的规定,且在《教师法》中,对于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也没有明确的划分学历要求。为了能够建立统一明确的规定,根据我国的国情,可制定相关专业的社区专职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以及持证上岗的相关制度,从制度上促进社区专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3.建立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有效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和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质量的关键。基于成人学习与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可以针对学校的实情和教师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培训进行设计。例如可以关注教师的初期、冲突、调整等阶段分别进行帮助式培训、分层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反思式培训等,来有效促进教师各个阶段的专业发展。
三、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前文中,已经简要地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胜任素质进行了分析。为更加鲜明地了解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发展情况,笔者将以本校一位从事社区教育工作两年,具有中级职称的语文教师王老师为例,对其在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不同阶段的历程进行分析。王老师是一位在宜兴市推进社区教育实验过程中转岗的一位语文教师,与她同时转岗的还有其他几位教师,由中小学老师转为社区教育工作者,普遍有以下特点:热爱终身教育,对于终身教育的未来前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勇于尝试新事物,对于社区教育发展有着非常大的热情。
1.初期阶段
在初期阶段,王老师学会了如何用可移植性的专业能力应对工作中的问题。例如在育婴师项目培训过程中,作为班主任,以身作则,不仅参与购买教学用婴儿肚兜、玩具、毛巾等,还自制了游戏用教具。全程与学员在一起,在实操课程中,配合做好专业老师的助教。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王老师在成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后的初期阶段,通过这种可移植性的专业能力,学会了如何策划、组织以及协调,这也为日后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空间以及能力。王老师作为一名拥有25年资格的博学语文教师,拥有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等角色的经历,因此对于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所需要的个性胜任素质与心理胜任素质都有过硬的实力。也正是因为这样,王老师在转岗时能够很快地适应过来。并且王老师认为,在教学期间经过系统性地学习与培训,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做好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通过王老师初期阶段的情况,可以了解到初期阶段的专业成长特点有:专业成长的内容涉及到了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同时通过系统与正规的培训学习,可有效地提高工作能力。
2.冲突阶段
任何的新员工在进入一个新的组织后,都需要建立起角色认同以及社会认同,也就是要有一定的公共关系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够融入到新环境中。王老师表示,在进入新的环境中时,她更多的是对新环境的了解,学习新的专业知识,通过心理磨合期,对自己角色的定位调整,对周围领导、同事以及人际关系的适应。并且在这一阶段,王老师主要是对自己工作的区域资源进行挖掘、整合以及管理。正是因为通过了初期阶段的磨合,王老师的知识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公关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体现。
3.调整阶段
由于经过前两阶段的锻炼,王老师在调整阶段更多的是投身到策划以及组织中。在这一阶段,王老师在教学管理上,主要是以提高教学组织能力、科研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为主,并且王老师的活动策划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且通过冲突阶段的心理磨合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互动,王老师逐渐树立起了引导居民学习的专业理念,清晰了定位。类似王老师等几位从中小学转型过来的教师,除了教学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外,其专业认同与专业情感也在不断地加深,并根据自身岗位进行充电,对其他兄弟学校的成功做法和先进方式进行学习,并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工作,充分展示了教师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较快的成长和发展。由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区教育有其特定的性质。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具有校本特色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方案,才能够有利于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团队的整体提升,才能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作者:周良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环科园社区教育中心
社区教育论文:云计算实验教学模式下社区教育论文
一、“云计算”与社区教育的关系
目前社区教育发展都是以两个平台为依托:一是人网,即传统的实体社区教育管理及教学平台。二是地网,即数字化网络平台。“云”平台的随处可得弥补了社区教育学习的时间不确定、场所、人员的随意性。云计算的数据都保存在数据中心,数据的管理和维护都是云维护,它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为社区的居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云终端来进行学习。社区教育“i-实验”就是一种新型的社区教育教学模式,其主要针对教育实验中某项具体工作来进行策划。其主题是“动脑动手装点家庭生活,网络互动分享民众智慧”,它有五层含义:一是创新(innovation),意思是突破社区教育以面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创新以网络为主的教学模式;二是个性(individual),意在面向每个家庭,凸显个性;三是互动(interactive),意在线上线下结合,自主与协作结合;四是兴趣(interesting),意在强调“寓学于网络,寓乐于合作,寓情于生活”;五是激发(inspire),意在激发创作意识,实现知识共享。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已经建有多个“i-实验”实验室,并将这种教学模式推向了社区和家庭。从实验室的运行来看多功能的网络平台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条件。
二、基于“云计算”的社区教育教学实验教学
“云计算”以无维护无升级低成本的优势吸引着各类用户。在基于“云计算”的社区教育教学实验中,“用户需求”向“云服务”发出一种请求,它以用户熟知的浏览器或者软件作为界面,将数据存储在云端,用户将按需使用服务,这种实验模式或者说是实践模式可以按基础教学类和综合实训类去开展教学。
(一)以开放大学为依托,提供基础教学,整合
微力量,玩转微实验以开放大学为依托,为社区教学实验提供教学资源。在社区原有的信息化网络建设基础上,开展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一方面,社区的实验室除了提供实体的实验设备之外,也可以兼做云教室,它可以提供专业基础的基本能力培训,也可通过云教室进入各高校或者国家开放大学的微课程平台进行学习。微课程的时间都是5~16分钟,社区居民的时间碎片化,这种微课程的学习方式非常适合白天上班,晚上进行学习的社区居民。比如社区教育的i-摄影实验室,i-烹饪实验室,i-舞蹈实验室等等都可以利用微课程去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在社区的电脑教室装上从云上下载的社区教育的应用软件,比如物流专业的停车管理软件、智能家居系统、会计专业的一些基本应用软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健全了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并进的网络格局,而且创新了社区教育的载体和管理模式,三网并进,彰显了时代特征。
(二)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
利用网络平台把实物实验向虚拟实验过渡,提高实验项目的操作率,构建虚拟实验室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实验室建设的方向。虚拟实验室能更好地描述事物动态的变化,其真实感强,交性能好,可根据需要设计、添加实验内容。在社区的虚拟实验室,居民们通过人机交互的功能,可以拥有与实物实验类似的实验空间,进行模拟实物实验,达到与实物实验相同的效果。利用软件去实现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学习电子电路的学员利用multisim10.0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可以很好地解决在社区教学里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实验相脱节的这一问题。学员可以很方便地把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计算机仿真实验更好地再现;也可以用虚拟仪器技术创造出自己的仪表,并通过直观的电路图捕捉环境,轻松设计电路,了解电路行为,通过改进、整合设计流程,减少建模错误。利用网页的仿真平台去实现是另外一种方式。在国家开放大学的网站上齿轮泵的拆装实验平台,就是通过三维实物仿真的演示,直观地了解齿轮泵各组成部件的结构,用鼠标点击各零件,零件可以按你拖动位置去进行组装,并设置有出错提示。随着虚拟实验技术的成熟,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日益显露。虚拟平台易于维护,随时随地可学,是未来实验室建设的发展方向。在虚拟实验室中,学员利用器材库中的器材自由搭建实验项目,有利于培养的操作能力、设计及创新能力。
(三)利用云平台提高各社区实验的运行能力
要提高社区教育的教育教学能力,实验室的建设同样是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开放是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进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各个城市的社区实验室众多,资源各不相同,如果居民们对各社区实验室的资源能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则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一方面,实验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查询机房的开放时间、设备状态、使用状况等信息,为完成自己的设计性实验、创新竞赛方案等提供实验室资源信息化保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基础网站的建设为社区教育的师生搭建一个培训和交流分享的平台,对实验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实验人员的操作能力。通过“云计算”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或者通过网络让社区成员提前了解实验项目,提交实验报告,畅通社区和家庭学习成员之间的反馈渠道。另外,社区教育也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员在家里通过云平台听课,到社区的实体教室去进行实验,社区教育的实验模式在信息化时代里,为学生课堂外的学习提供了无数的可能,资源共享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基于“云计算”的社区教育的实验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紧跟时代的发展,创新了教育的内涵,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作者:黄春媚 单位:广西北海广播电视大学
社区教育论文:老年人计算机课程社区教育论文
一、课程设计与实施
1.课程实施的理念。
本课程是针对于本社区从未接触过电脑和刚开始学习使用电脑的中老年朋友。为了帮助老年朋友轻松地操作电脑,让电脑更有效地为中老年社区朋友服务,让老年朋友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本着充分把握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及接受程度的理念组织课程实施。
2.课程内容的选择。
考虑到中老年朋友的实际需求,课程可以选择大众实用而且操作相对简单一些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初步认识,键盘鼠标的学习,网上冲浪及应用下载,QQ聊天软件的应用,网络购物,电脑的安全防护。①计算机的初步认识。在学习使用电脑之前,了解电脑的结构很重要,这些是使用电脑需要了解的常识问题,如家用计算机每个部分的名称,包括有哪些主要的硬件等。了解了这些常识后,对于后期遇到的一些常见的电脑问题,也便于中老年朋友自行解决。系统操作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只有学好系统操作才能更好地应用其他的生活娱乐常用软件。②键盘鼠标的学习。键盘是电脑必须的外部设备,它是我们向电脑输入文字和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熟练掌握键盘的操作,不仅仅是文字录入的基本要求,也是学习电脑的最基本要求。鼠标同样也是电脑的重要输入工具,在Windows系统下的大部分操作都是通过鼠标来完成的,所以了解掌握鼠标的使用方法是电脑初学者的必会技能。③网上冲浪及应用下载。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较大的一个电脑网络。在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学会了网上冲浪可以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极大的方便,可以进行信息查询、读书看新闻、娱乐等。而应用软件的下载则会让老年人的网络生活或是现实生活更方便、更丰富。④QQ聊天软件的应用。QQ聊天软件是现在比较常用的聊天沟通软件。也成了目前人们网上交流的主流方式。中老年朋友除了可以与子女或亲友方便地进行在线的文字、语音、视频聊天,也可以结识很多网上的新朋友,扩大交友范围,丰富业余生活。⑤网络购物。网络购物这项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是充满了诱惑与好奇,所以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好奇心设置了这块内容。如果能熟练掌握,网络购物则能为老年朋友的生活带来不少便利。但是由于现在一些网络管理的漏洞,网络购物对于老年人来说还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对于这块课程的设置是主要来满足老年人的好奇心,为他们揭开网络购物的神秘面纱,对于实际应用则因人而异。⑥电脑的安全防护。中老年朋友可能从儿女口中或多或少了解电脑病毒的危害及一些表现。虽然并不太清楚这些病毒与日常生病的病毒的区别,却非常担心这些存在于电脑、网络中的病毒会给自己带来财产和精神上的损失。对于想学上网、经常上网冲浪的中老年朋友来说,了解一些病毒的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3.实施形式与效果。
计算机课程培训实施场地主要是利用机房进行面授,为了方便中老年学员的学习,课堂不仅安排了主讲老师,每堂课还安排两位教师辅导学员操作。课堂实施的进度会随着学员的学习状态与效果,随时进行调整。针对中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利用教师机对学生机进行控制同时也利用投影仪进行操作讲解,让学员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演示过程。在学员进行课堂操作时,三位老师流动的为每一位学员解决个性化的问题。在培训过程中对于老年人不感兴趣或是通过电脑操作无法体现出乐趣的课程及时做出调整。每个模块所用时间多少的安排则根据学员们实际接受的效果进行及时调整。培训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中老年学员的学习热情很高,态度认真。不管这些中老年学员曾经获得过怎样的荣誉,在课堂上遇到他们不明白的问题时都谦虚得像个小孩。对于学习上的任何困难都努力克服,不管是天气如何都不会影响学员们的到课时间。当遇到课程与社区工作冲突的时候,这些可爱的学员都会很认真地亲自跑到学校请假。课程培训的理想效果不是期望将每个来上课的学员培养成电脑高手,只是想通过计算机培训让中老年朋友觉得电脑的乐趣无穷。同时,也希望电脑的神秘感远离中老年朋友,敢于自己动手操作,为老年人的电脑使用提供初步帮助。
二、课程问题分析与建议
1.消除老年人对电脑的“恐惧”。
培训过程中发现中老年学员对电脑似乎都有种莫名的“恐惧”,都不太敢下手操作。使用鼠标时手指都极其僵硬。也许这种恐惧来源于平时家中年轻人的“吓唬”;也有可能是对于东西的爱惜,总是怕自己一碰就坏,不太敢动。面对这种情况,在授课过程中不断鼓励老年学员们要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对于不太清楚的问题,可以多问问年轻人。鼓励学员多向孩子学习请教,消除老年人对电脑的“恐惧”,也想让学员认识到电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脆弱。
2.重视细节的讲解,基础知识的学习很重要。
三期的培训使我发现基础操作和细节的讲解是很重要的。在及时期的时候没有把重点放在最初的基础知识上,对于一些细节例如鼠标的握法都有所忽略。结果反应在学员身上是鼠标操作困难导致一些错误操作,通过询问老师得到了解决。对于某些学员来说在心理上会有一些压力觉得电脑很难学,后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明显。细节不容忽略,因为这些细小的问题极有可能会导致后期讲课时候学员不明白无法跟上进度,使得最终的学习效果不是很好。一部分老年学员未学过拼音,这个造成了现在主流的输入法无法起到效果。为了方便教学及其他学员的学习,目前采取的是使用搜狗拼音法中的扩展手写功能,利用鼠标实现汉字手写式输入。不但解决了文字输入问题,同时也加强了鼠标操作的练习。后期学校将会配上手写板来方便学员们的学习。
3.多鼓励,用耐心为学员们建立信心。
老年人在学习电脑时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记忆方面有着明显的困难,对于电脑操作步骤忘记得很快。学员们也知道自己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在听课的时候会主动用笔记录下来。对于这个问题则是多鼓励学员操作,并鼓励学员大胆操作。当他们操作正确的时候会用鼓励的话语激励学员从而加深操作步骤的记忆,也加强了学员学习电脑的信心。根据学员特点,针对一些关键重要的问题会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强调提示。在实际操作中也会边操作边提示。例如鼠标的左右键的作用,每当讲课时候遇到这个问题都会提示一遍左右键的用法各是什么。重要的基本知识从头强调到尾,不让学员反复提问以免打击学员的学习信心。当感觉有学员在某个知识点上存在问题,则会在课堂上再重复一遍该知识点,使学员感觉不是自己一个人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打击该学员的自信。
4“.理论”联系“实际”。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某些学员对电脑网络的理解上还是存在一些困难,无法理解这个电脑的本质及原理。面对这种情况在不影响学员学习效果的情况下,将一些理论知识和专业名词列举成生活中会用到的物品,对于一些操作比喻成平时会做的一些动作或事情,帮助学员去理解记忆,更有效的掌握电脑的实际操作。
三、收获与总结
培训过程不仅仅是对社区居民的帮助,培训教师也收获颇丰。对老师的付出学员们会给予鼓励和认可。这是一个教学与学习的过程,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培训使培训教师注意到了不少平时忽略掉的细节。学员们会把自己平时在家里练习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帮助学员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学习到了不少平时极少涉及或是从未注意的方面。丰富他人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
作者:徐懿芳 单位: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宣武分校
社区教育论文:医院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对60例所辖社区患者进行调查及宣教。其中女性28例,男性32例。年龄10岁到80岁。病程3~10年。同时调查患病人群文化程度。
1.2调查方法
采用交谈方式、问卷及座谈会进行资料收集;调查时间于2013年5月-2013年12月完成。
1.3诊断依据
本次调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相关诊断标准(1999年制定)以诊断,均以确诊。
1.4结果
一般情况:患者年龄范围在50岁以上30人,40~50岁9人,30~40岁6人,20~30岁5人,20以下10人,大专及大学以上文化15人,高中文化水平10人,初中文化15人,小学文化20人。并发症:其中合并冠心病的10例,脑出血2例,脑梗塞10例,糖尿病足1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2例,糖尿病肾病5例,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3例。熟知并发症且可以自主防护占14%,了解并发症但不可自主防护占30%,不了解并发症占56%。对血糖监测程度:患者能按时监测20%,偶尔能监测占16%,不能监测占54%,其他占10%。
2存在问题
2.1社区居民不注意定期检查
有的患者来就诊时已经出现并发症,有的患者临床症状已经比较严重。有1例病人,工作忙,不注意身体,突然发生昏迷。经检查血糖已经为28.6mm/L,出现酮症酸中毒的表现。
2.2患者对糖尿病的危害认识不够
糖尿病是心、脑、肾、视网膜及大血管并发症。控制血糖势在必行。但是许多病人无临床症状,以为血糖高一点,对身体没有影响,导致后来出现并发症,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2.3患者不能执行用药方案
有的病人对用药产生害怕心理,认为药物副作用大,不能按时服药。部分糖尿病患者不能正确使用胰岛素,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现象。社区中患者常常听信偏方或广告,放弃医生按照指南为其量身定做的方案。有些患者常常宁愿吃一大把药物(具体不详)而不愿意口服指南中提倡的药物,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2.4运动与节食不能坚持
许多病人也知道糖尿病应该控制饮食,但很难坚持。有1例糖尿病足的病人,询问他是否控制饮食。患者说:“控制饮食太痛苦,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经调查50岁以上的糖尿病病人比较多,这与他们童年曾经挨饿有关,因此食欲好,摄入过多。大专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也比较多,这与他们工作压力大,应酬多,摄入多,没有时间进行运动有关。
2.5社区医务人员缺乏
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只有3~4名,负责日常的诊疗工作及值班,医学上的学习及考核、培训,比较繁忙。没有宽裕的时间对病人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
3解决策略
3.1鼓励病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社区的居民也包括一些颇有文化的知识分子,那种在健康的时候就参与体检的观念在他们身上都远未建立。他们不愿意进行周期性健康检查,认为疾病离自己还很遥远。等到发现疾病,已经到了中晚期。所以,社区医生应灌输居民健康检查的必要性,开展好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工作。
3.2与社区街道合作
利用街道的组织能力,加强开展适当的运动,比如:晚间组织参加广场舞、太极拳等,这样有利于控制体重,提高抵抗力及增加药物敏感性。与社区合作,有利于采取的运动能长期坚持下去。
3.3积极开发糖尿病管理软件
与有关部门合作积极开发完善、实用的糖尿病管理软件。对糖尿病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3.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建立糖尿病病人微信群、QQ群,及时交流,及时管理。让病程长,健康教育执行好,配合治疗,并发症少的患者采用现身说法,让他与其他病友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可以聘请一些糖尿病中医专家,谈谈糖尿病的中医防治。
3.5加强上级检查
每年上级主管部门定期对糖尿病患者管理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定期向糖尿病病人发放调查表,检查糖尿病病人的管理情况。
3.6开展医师多点执业
支持专科医院的医师兼职做家庭保健医,这样可以减轻社区医生的工作量,增加健康教育的医务人员,使病人有问题时可以直接向保健医咨询,也可以更好的开展健康教育。
3.7建立社区健康管理中心
招聘健康管理人,定期免费进行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医学知识,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只有居民的思想提高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地开展。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应该贯穿到人们的生活中,使病人对糖尿病有一个的了解,做到真懂糖尿病,真会合理用餐,真去运动锻炼,真按时用药,明白每种药的功效,明白每种药的副作用,不道听途说,不偏信广告,这样才能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糖尿病的治疗会事半功倍。
作者:梁秀莉 单位:吉林卫生学校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教学场地老年教育论文
一、无锡社区老年教育现状
无锡市比较重视老年教育工作。2009年,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列入终身教育体系;市老年大学要成为全省、国内经验丰富的老年教育阵地和品牌,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虽然近年来无锡市老年教育工作取得较大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市老年大学为龙头,市(县)、区老年大学为骨干和基础的老年教育网络体系,但是每年全市现有老年大学招收学员的额度还不到3万人次,老年群体入学率仅为3.3%。因此无锡这几年出现上老年大学“连夜排队,一座难求”的现象。面向普通大众开展老年教育的实践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大众化老年教育模式,尤其是基层社区老年教育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不少困境和问题:一是社区老年教育覆盖面窄;二是社区老年教育的实际参与率低;三是社区老年教育的资源匮乏;四是社区老年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单一;五是老年教育规划与管理体制不完善;六是社区老年教育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七是社区老年教育师资力量比较匮乏。
二、对策与思考
1.理顺管理体制,成立社区老年教育领导管理机构
社区老年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市集中统一的领导管理机构,从根本上解决社区老年教育工作中诸如制定发展规划、纳入年终考核、加大资金投入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加大政府对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的支持力度,并要求和督促各级涉老部门将社区老年教育列入规划、列入财政、列入统计、列入考核,各尽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加强社区老年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杜绝社区教育管理制度上的“漏洞”,各社区应专门制定社区老年教育的管理规程并付诸实施,而不再仅仅凭借个人经验或口头指示开展社区老年教育工作。
2.加大对社区老年教育办学条件的投入
社区老年教育不仅是老龄事业,而且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老年教育只有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才能取得长足进步与发展。经费不足是目前社区老年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社区老年教育的经费投入,要将社区老年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体系,好以条规的形式规定社区老年教育在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另一方面,各街道办和社区要积极为社区创收和争取社会力量的鼎力支持,将社区老年教育活动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多开展一些为社会和社区服务的老年教育活动,以使社会的各级力量成为社区老年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教学场地及其设施问题是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而目前调查发现,教学场地及设施有限一直是困扰很多社区的“老大难”问题。各社区居委会虽然都配备老年活动中心,但实际上因为种种原因,真正发挥功能和作用的并不多。有的被居委会转租以充实社区办公经费,有的干脆挂锁闲置,从而影响了社区老年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社区要加强教学场地及其设施的建设,兴建各种适合老年人课内外活动的场地,购置多样化的教学器材和健身器材,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教育活动和健身需求。社区要强化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加强与市内外老年大学、其它社区及周边学校的联系和磋商,确保社区老年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3.加强社区老年教育专业队伍建设
一支专业的管理和教师队伍是老年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基础。现阶段,社区老年教育队伍主要有以下来源:一是从市、区老年大学或高校聘请的兼职教师,二是社区干部,三是社区老年教育志愿者队伍。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社区内的人力资源,聘请社区内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一技之长、热心社区老年教育事业的退休老年人任教,尽快建立全市社区老年教育教师师资信息库;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广大志愿者参加社区老年教育服务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志愿者服务社区老年教育的组织网络。志愿服务内容的提供要重视社区老年人的接纳性,要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评估。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提供针对性、差异化的教育服务,如开展不同种类的符合不同层次老人的兴趣班,坚持以老人为本,尽较大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保障志愿者所提供服务质量,志愿者在上岗前需要接受一定的业务培训,培训内容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包括老年心理学、社会工作、职业道德等课程,以便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社区还应根据志愿者所学的专业特长,设置专业化的社区老年教育服务项目,促进社区老年教育服务队伍的专业化。
4.合理设置社区老年教育课程
课程是社区老年教育的核心,课程教学是促进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老年教育中的课程编排与组织形式大同小异。不同区域、不同背景、不同个性特征的老年群体所开展的老年教育活动,并没有充分凸显老年人群体的教育需求和主张。很多老年人只是在这种固有的课程模式中尽量寻找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一旦没有收获或教育需求不能满足,只好放弃。因此,社区老年教育的课程要精心设置,课程内容要切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诉求,密切关注老年人的现实问题和生活困难。只有课程内容的设计紧贴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实际,才能符合他们的教育学习需求,才能达到社区老年教育的根本目的。失落、孤独、寂寞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后呈现的普遍特征。社区老年教育应从老年人的实际出发,以“讲求实效”和“按需施教”为原则,以提供文化知识为经,以提供精神情趣为纬,开设具有广泛性、趣味性、层次性、实用性、时代性的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在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中,为提高实效性,不仅要重视课程内容,还要关注课程形式。可以开发社区老年教育微课程,通过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将精彩的课程教学活动录制成5至10分钟的视频文件,从而将课程精练、有效、便捷地向社区老年人群推广。
5.探索和推广社区老年教育的数字化学习
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社区老年人大多数因缺乏信息素养而无法应对,从而造成了老年人的文化性弱势。消除社区老年人的文化性弱势、培育老年人信息素养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社区老年教育的数字化学习。社区要积极营造老年人“人人学网络、个个用网络”的良好氛围,应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构筑社区政务、社区服务、社区管理、住宅小区及家庭生活的技术平台,建设老年远程教育平台,开通网上老年空中课堂,构建网络老年大学。社区不仅给老年人提供硬件设备,而且给予老年人数字化学习方法及技术的指导,推广和应用网络学习手段和技术,让社区每一个老年人都能亲身体验远程网络学习的优势和快乐,充分享受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老年教育。要积极采取自建资源、下载网络资源、利用有线电视、购买资源、共建资源等方法,整合、优化社会数字化品质老年教育资源,建设和丰富适用社区老年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形成社区老年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机制,较大限度地满足社区老年人终身学习的需求。
作者:乔维德 单位: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
社区教育论文:高校图书馆社区教育论文
1高校图书馆开展社区教育服务的必要性及意义
1.1开展社区教育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
社会教育功能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明确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这一规定给高校图书馆拓展服务空间、深化服务内容开辟了新的空间。高校图书馆是公共文化资源的一部分,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向社区开放,这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方向,为社区教育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根本性质和使命,是其基本职能的体现。
1.2开展社区教育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社会的细胞和缩影,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其发展和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高校图书馆面向社区开放,有助于促进社区居民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大众的文化水平,从而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潜力与作用。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是其价值取向的重要表现,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把握机遇,积极主动融入社会、服务社区,为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壮大自身和融入社会的需要。
1.3开展社区教育服务,充分体现高校图书馆的自身价值
图书只有被读者使用,才可以发挥教育价值。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为社区服务,在社区受益的同时,自己也是受益者。向社区开放,可以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补充收集图书,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的形成,馆藏利用率将大大提高;高校图书馆面对社区开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能更好地提高辖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满足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为社区服务,扩大了高校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高校图书馆被社会所认识和了解,并通过与社会交往和为社会服务,逐步融入社会之中,这非常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为社会做出贡献,提升高校图书馆的自身竞争力,还可以把图书馆潜在的教育职能发挥出来,这意味着高校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扩展。目前,社区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服务社区教育,对创建文明和谐新社区具有重要意义。
2明确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和定位
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大学首先应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在履行社会义务中体现其对社会的责任。”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中心,其所拥有的资源是公共文化资源的一部分。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承担了某些社会责任,但积极主动性不高,一些高校图书馆社会责任定位不清晰,没有真诚服务社会大众的意识。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位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和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必须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确定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项目,切实有效地解决社会读者的问题。目前,高校图书馆由于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生存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亟须通过与社会的接触来注入新的活力,而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正是其注入生机和活力的大好机会。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高校图书馆逐渐成为拓展和强化知识、传播文化的平台,在社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教育功能从间接转变为间接和直接相结合,必须自觉承担并履行社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随着现代社会大教育观的出现,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将进一步扩大。“大教育”是突破以学校教育为主的传统,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包括在内的,实现功能互补的一体化教育系统,教育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不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人的社会能力来满足其发展的需求。图书馆在“大教育”体系中,其教育功能也得以极大的扩展,尤其是今天的高校图书馆,更将其教育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当下高校图书馆教育功能的不断拓展,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为广大公众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走向社区,服务社区同样是高校图书馆理应履行的社会教育职能,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实现自己社会价值的最直接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高校图书馆向社区开放,服务社区,不是简单地理解为让社区群众走进图书馆借阅文献资料,而更重要的是要为社区服务,让图书馆员走进社区、走进群众的生活,帮助创建学习型社区,利用高校图书馆自身的资源优势,促进文明社区创建,构建和谐新社区。
3服务社区教育,发挥和拓展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对策
高校图书馆为社区教育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图书馆为社区服务不但要有激情,还要有计划和对策,以确保为社区服务的工作落到实处。在做好社区用户调查的同时,分析本馆开展社区服务的优势,处理好为教学科研服务和为社区服务的关系,为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扩大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3.1强化服务意识,提供理念保障使其成为社区的学习中心
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是社会信息资源的一部分,高校图书馆有义务和责任开展社会服务。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应加强对服务社会的能动性,把开放的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往往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职能,把自己紧锁在校内,走出去的步伐太慢。从根本上来说,图书馆是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高校图书馆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打破封闭运行的状况,认清自己的责任,树立为公共服务的理念,夯实服务基础,敞开大门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加深社会公众对高校图书馆的理解,让社区居民随时随地享受公共文化信息资源,进而把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3.2开展颇具特色的图书馆服务,提升其教育功能
高校图书馆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展示和服务功能,要结合实际情况,从社区的区情出发,以读者为中心,提供特色化、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加强与社区居委会的联系,应对社区诉求,满足居民需求,增加社区教育资源,繁荣社区教育模式,拓展便捷互动的信息教育空间,利用独特的优势,协助社区开展社区教育和培训社区用户,使辖区居民受到多方面知识文化的熏陶,满足社会成员文化欣赏娱乐消遣的需求,将居民吸引到图书馆中来,让图书馆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图书馆成为居民休闲阅读的好去处,从而使图书馆真正起到城市教室的作用,充分提升现代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
3.3建立互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其教育功能
高校图书馆应成为社区的文化信息服务中心,而不只是传统意义的只提供书刊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具有为社会和社区服务的先进手段,有能力把它的服务延伸到社区。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为社区服务,促进社区教育质量的提高,建立相关信息链接,开展信息服务,建立网络多媒体教育平台,推广创新服务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学习内容,普及学习对象,扩展学习空间,其服务范也从有限的局部延伸到全局和整体,极大地拓展与放大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4结语
综上,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这一载体,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开展社区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读者、服务社会的扩展,是图书馆功能的放大,也是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之一。高校图书馆只有向社区开放,才能开创图书馆“物尽其用”的新局面,使大学真正从象牙塔内走出来面向大众,成为居民终身教育的场所。高校图书馆在为社区服务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会促进自己的创新发展,体现出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深信,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定能发挥更大的价值与社会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刘红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社区教育论文:农民思想意识下社区教育论文
一、调查摸底,了解农民思想意识状态
农民进入了城镇,他们的思想意识对城镇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接受了多少,接受态度是怎样的?为对这些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社区教育中心通过查找资料,根据本镇实际制定了一份具体的调查问卷(附后),问卷主要内容有参加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目前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等几方面内容。大桥社区教育中心人员深入安置区采取定点和入户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9份。通过及时总结,发现情况比设想的还要糟糕。通过调查发现农民经过拆迁,经济条件有了一定好转,住进了镇区,成为一名“街上人”,但是他们的思想意识方面仍然大幅滞后。调查中发现40%的人都认为在楼宇中间种植农作物可行,现场查看的确如此,楼宇中间被分成若干块,分别种上了农作物;32%的人认为物业公司比较烦,甚至有人认为物业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小区里环境较差,车辆停放混乱;调查问卷一项,问题是您在心底里是否承认自己已经脱离了农民的身份和生活,成为市民了么?收回的问卷近450份都没有做出肯定的回答,超过了90%。通过调查总结,我们认为这些农民以下几个特点:及时,身份转换意愿不积极。目前,农村在拆迁、土地流转中均有一定的利益,另外国家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在计划生育等方面有一些优势,而且目前农村医疗保险逐渐普及,农民对转换成市民的愿望不如以前强烈,他们认同农民的身份,住进了镇上的安置区,成为一个“非典型”的“新市民”。第二,农民的生活行为方式与城镇不相适应。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人不了解城市活动的基本规则,表现出规则观念淡薄,对城镇中一些制度和准则视而不见,在生活中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盲目的自主性和自由度,缺乏对自身行为影响力的认识和自制。第三,农民对城市价值观认同度不高。乡村传统、封闭的文化与城市现代、开放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他们主动介入城镇的积极性不大,不愿意与社区打交道,在社会交往上,大多仍然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的交往方式。他们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契约意识、理性经济等思想观念尚未确立,封闭、自私、传统的思想在他们心中已经扎下了根。
二、确定内容,探索转变农民思想意识的载体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社区教育中心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合适的载体来促进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从而使其真正地接受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成为一名新市民呢?通过分析研究,我们一致认为,只有选定一些农民迫切需要知道、了解的,与他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内容才乐意为他们所接受;只有选定一些积极的、文明的、向上的教育内容才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1.城镇生活知识。
农村生活与城镇生活有较大不同,农村单门独院,空间宽敞,生活自由;城镇安置区密度比农村大,生活方式与以前大不一样……农民搬进了安置小区,住所一夜之间变化了,但城镇生活的知识他们掌握却是有过程的。为了让他们迅速了解并遵守城镇生活的一些规则和制度,使他们能更快地融入城镇生活,社区教育中心通过查找资料,精心编撰了《社区生活常识》小册子,具体内容包括居民楼生活注意点,防止煤气中毒,如何防盗防抢等。另外根据《城市生活常识》等书刊选编了城镇里的衣着打扮、一日三餐、居家生活、交通出行以及就医指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这两本小册子涵盖了城镇生活的若干要点,两本小册子的分发得到了社区干部和居民的一致欢迎。
2.城镇文明知识。
文明礼仪是一个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镇最亮的名片。刚刚搬进城镇、住进高楼大厦的农民对城市管理中的一些制度法规、市民准则等很淡薄,对城市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缺乏公民意识,仍然固守一些不文明、不卫生、不科学的生活习惯。因此,在城镇生活,文明礼仪知识的宣传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助推农民实现生活方式上的“市民化”“文明化”,我们准备了《市民文明守册》《市民文明礼仪手册》《市民文明公约》免费发放到农民,普及礼仪知识;组建文明礼仪宣讲团,深入到三个拆迁安置区,宣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文明礼仪、法律法规知识等。
3.破除陈规陋习
树立体现城镇文明的规则意识、交通意识、卫生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城镇人际关系意识、城镇文化意识等等,使思想跟上城镇发展的步伐。进行权力意识、民主意识、契约意识、理性经济等思想观念等内容的培训和指导,进行长远意识、全局思想和法制观念教育。这些都是更高层次的内容,在前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这些内容将循序渐进,逐步开展。
三、加强主动性,拓宽转变农民思想意识的途径
1.抓好舆论宣传,树立导向意识。
社区充分发挥镇内电视台、社区小报、宣传栏等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又根据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精心建设了社区教育中心网站,精心选择内容,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宣传城镇生活知识,传播文明。另外注重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针对突出的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在社区小报和宣传栏运用照片和文字等形式给予曝光,使市民放弃不文明行为。同时选树一批典型,特别是要注重挖掘、评比、表彰他们身边的好人好事,通过从他们身边的平凡人平常事切入,让他们感受他人的变化,从而自我加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宣传的效果。
2.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把城市生活知识、文明知识变成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社区分发的材料贴近群众生活的热点、贴近群众感情的动情点,吸引群众参与,增强认同感、提高参与度。社区结合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等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扩大科教、文体、法律、卫生、道德规范“五进社区”活动的覆盖面,让社区中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3.打造社区志愿服务品牌。
社区教育中心整合资源,建设了一支29人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向社区居民特别是孤老病残等特殊群体提供经常性的、义务性的、人性化的服务,确保志愿活动开展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并逐步形成特色。结合《市民文明公约》和《市民行为准则》宣讲,开办市民道德课堂,开展文明礼仪道德规范普及活动,引导市民懂礼貌、知礼仪、讲文明,打造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品牌。总之,要使农民真正成为市民,本质上需要转变农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培养市民美德和市民风范。大桥社区教育中心在本镇农民市民化进程中为转变农民思想意识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在三个拆迁社区进行调查,各项数据比两年前有了较大进步。今后,社区教育中心将继续探索转变农民思想意识的方法,为城镇化建设做出社区教育人的贡献。
作者:吴晓仕 朱国顺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社区教育中心
社区教育论文: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社区教育论文
一、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诉求
简单地说,社区教育工作者,就是指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它主要由三种群体构成: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社区教育兼职工作者及志愿者。其中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是这支队伍的核心和骨干,它与兼职工作者及志愿者较大的不同点,在于他是专门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社区教育工作是其固定的专门的职业。从其活动属性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有其专门的、不同于其他职业的职业属性。因而这一职业对其从业者有着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定的专业要求。从这一层面来说,既然有着特定职业的专业要求,其专业化发展就是其本身应有之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兼具社会工作者和教师这两种职业的双重属性,而社会工作者和教师是被公认的专业性的职业,由此,社区教育工作者也理应成为一个专业性的职业,而这种专业要求更高和更为广泛。
二、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研究现状综述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有关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经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检索和甄别,以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仅有10余篇。虽然数量不多,但也产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刘雪莲是较早研究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学者,她从实践层面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问题和需求,并针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提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马定计、应一也以2007年上海市组织的一次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现状,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必要性,并从政策制度支持和加强教育培训两个维度,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路径。南红伟以专业化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素养的要求为切入点,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构成,指出了专业化现状与理想之间差距的具体表现,提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应注重政府、社区、个人和理论研究四个方面的结合。黄健借鉴社会学领域的成果,对“专业”和“专业化”的内涵作出了界定,探讨了影响一个职业专业化的各种主要力量,深入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现实起点,认为应从政府、学术共同体、专业人员自我及其所在机构四个方面,来促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熊菲以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探讨了中美城市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现状和差异。基于比较分析的结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社区教育工作专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乔维德以无锡市为例,通过调查访谈,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在思想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上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社区和工作者自身三个方面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提升策略。赵彦斌、花月阐述了美国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特色,分析了其在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方面的经验,并从专业保障制度、专业组织、专业培训、专业资格和专业道德方面探讨了对我国的启示。黄静芝撰文指出,当前的社区教育队伍存在着专业知识体系缺乏、学历层次偏低、高龄化现象严重、道德观念淡薄、自制力不足和专业发展意识欠缺等问题,分析了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在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的提升策略。王秋芳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从“职业”到“专业”转型的发展策略,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构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培养培训模式。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回答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专业化、什么是专业化、专业化的现状以及怎样专业化等基本问题,在理论上指明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方向。然而,从实践层面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却不容乐观,实然于应然之间差距还较为明显。为此,分析探讨影响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就十分必要和迫切,这也正是本文成文的原因。
三、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
1.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还未得到相关部门充分地认识我国的社区教育,一直以来主要是靠教育部门在推动。实际上,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早有认识,这从其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就可以看出来。早在2000年,《教育部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2000〕14号)就指出,要健全管理队伍,加强师资建设,注重对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培训。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进一步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地要加强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制定岗位规范,开发培训课程,建立培训中心。2013年3月,教育部职成教司又印发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教职成司函〔2013〕35号),明确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分类及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根据教育部这一系列文件的要求,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细则,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这些文件的出台,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配备、教育培训和进修等提供了依据,奠定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基础。然而,社区教育毕竟是个大教育的观念,它超出了教育部门的范畴,涉及劳动、民政等多个部门,仅靠教育部门孤军奋战,必然陷入难以推动的困境。教育部门制定的政策由于缺乏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而未能在实践层面有效地展开,使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陷入困境。
2.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缺少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保障
国外实践经验证明,加强立法和建立政策制度保障,是社区教育取得发展成功的经验之一。以美国为例,美国有着相对完备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保障制度,主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和鼓励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提升。这些政策和法律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从业资格和专业培训等内容作出了规定,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再比如韩国,韩国于1999年制定了《终身教育法》,并专章对终身教育士的资格获取、工作任务、教育培训、工作分配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极大地促进了韩国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观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发展过程中的政策体制障碍早已暴露出来且日益加剧,而有关终身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虽经多次提起,却迟迟没有得到解决,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并殃及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进程。《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是我国大陆及时部关于终身教育的成文立法,开创了地方终身教育立法的先河。该法的颁布对推动地方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该法内容与原则方面的不够完善,不少与终身教育密切相关的事项,如对作为终身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社区教育工作者等,没有做出具体规定,从而导致在实践层面困难重重。在现行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强制措施和相关部门认识不足,我国有关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制度缺位严重。只有教育部门在唱独角戏,难以统筹协调其他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来共同推动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的发展。笔者在与社区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交流中发现,大部分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对于在更高层面出台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认定、专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制度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需求。社区教育机构的领导也对此表示出强烈的关注,希望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聘任、考核、晋升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然而,现实层面政策制度的缺失却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阻碍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3.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队伍基础十分薄弱
当前的这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基础十分薄弱,这也是制约其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从数量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配备在总数上明显不足,但其由于工作职责广、服务对象众、工作任务繁杂,每天都要疲于应对各种工作事务,无暇参与各种专业化的培训和研究社区教育的规律,不利于其专业发展;其次,从来源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主要是从其他部门转行而来,绝大部分人员缺乏与工作相关的学科基础和专业背景,加大了其专业化发展的难度;第三,从年龄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年龄的老化,导致这支队伍总体自我专业发展的意愿不强烈;第四,从学历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学历水平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教师队伍明显偏低,导致了这支队伍自我专业化发展的能力欠缺;第五,从流动性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流动率较高,从业年限较短,队伍的稳定性不足,不利于专业化队伍的形成。总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队伍基础之薄弱,对其专业化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从以上论述来看,整体而言,阻碍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因素。因此,针对这些症结,须内外结合、双管齐下。
1.制定法律法规,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前提
制定法律法规,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对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予以确认,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否则,在各部门职责不明、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身份模糊的情况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必然会遭遇合法性危机。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几乎所有研究者都提出应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可见,关于立法工作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国外的实践经验也证明,立法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社区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在其中明确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入职要求、职责权利等内容,使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获得合法性的角色定位。在法律法规出台的过程中,各级各类社区教育的研究机构、业务指导机构、办学机构应强化自身的政策咨询职能,积极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立法的各项筹备工作,促成社区教育法律法规的早日出台。国家层面出台法律法规,由于涉及面较广,须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因此酝酿周期难免较长。为了应对社区教育实践的迫切需求,各省可以根据本省社区教育的实际,先行制定省级层面的法律法规。一来可以解燃眉之急,二来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方面,可以学习上海的经验。《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于2011年5月正式实施,条例对从事终身教育的专职教师的入职资格、职务评聘、业务进修、专业技术考核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条例的出台,解决了专职人员的岗位晋升、专业发展与公平待遇问题,为专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建立健全政策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建立健全政策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法律法规由于其普适性和高度凝练性,它只能从宏观上作出概括性的规定。因而,实践层面,还需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形成可操作的规范性文件,明确社区教育工作者在数量配备、岗位要求、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培养培训等方面的问题。政策制度的出台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超越教育部门的范畴,方具有实践上的执行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市县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办法,在省级层面成立由省领导挂帅,教育部门、劳动部门、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终身(社区)教育委员会,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整合协调各部门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出台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具体说来,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制度应主要涵盖:(1)岗位资格制度。建立岗位资格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从职业走向专业的重要标志。(2)职业准入制度。聘用专业对口或相近的人员从事社区教育工作。(3)专业职务晋升制度。明确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称评审系列,提供明晰畅通的渠道,是稳定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关键。(4)进修培训制度。强化队伍的培训,明确培训的时长和要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系统性、常规性和实效性。
3.加强培养和培训,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重点
由于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大部分是从民政、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等部门转行而来,因而普遍缺乏学科知识和专业背景,学历层次也普遍偏低,知识和能力素养远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大队伍的培养力度,提升培养的层次。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外各发达国家普遍实现了依托大学开设学科专业来培养社区教育工作者。而我国大学尚未开设社区教育方面的专业,仅少数大学在其他学科门类下设立了社区教育的研究方向。我们应该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广泛依托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终身教育或社区教育方面的本科专业,同时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也设立该方向,并科学地设置相关学科课程,寻求积极的培养方案,从源头上解决社区教育工作者学科知识缺乏、专业素养薄弱的问题。在高校开设专业培养社区教育工作者,虽然解决了源头上的问题,但毕竟周期较长、见效较慢。眼下,加强对当前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是首要选择。从目前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现状来看,虽然各地都不同程度地组织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和业务培训,但由于专业伦理和专业标准同一性的缺失,和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往往流于表面,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因此,加强队伍的培训,首先是要建立同一性的专业标准,明确专业知能要求,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其次,培训要有系统性,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开展系统完整的培训;第三,培训工作要常态化,要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开展,明确培训的时长和频率;第四,培训形式要多样化,可采用交流研讨、学术报告、实地考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第五,培训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年龄阶层、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岗位性质,开展分类分层培训;第六,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建立培训评价考核机制,提升培训实效。
4.加强自我学习,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作为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广者,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自身应牢固树立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自我的意识。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调整自身的能力结构,以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新要求。要不断地加强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善于在工作实践中总结提炼,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作者:胡智标 单位: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
社区教育论文:组织网络建设社区教育论文
一、抓领导组织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1.抓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社区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开创我省教育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领导干部是否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性,是否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工作,是关系到社区教育各项工作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都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写入了报告之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国家层面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就意味着,我国不仅要建立现代学校教育体系,还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社区教育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教育部开始积极推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4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省的社区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却是极不平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因此,只有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带头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在新时期抢抓社区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自上而下带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部署,推动教育更好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
2.抓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是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加强社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的迫切需要
社区教育作为一项面向群众举办、吸纳群众参与、赢得群众支持的社会性活动,对于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和生活品质、消除各类不和谐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社区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来讲,社区教育工作不单单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情,它还需要文化、宣传、民政、统战、妇联、共青团、工会、关工委等相关部门来齐抓共管。如此一来,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只有首先抓好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才能有效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切实提升社区教育管理水平,优化各类社区教育资源,才能把社区教育工作真正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制订发展规划,才能把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从而促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前我省在领导组织网路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在社区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来看,我省的社区教育工作才刚刚起步,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相对滞后。就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1.领导重视不够
一些领导干部对社区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刻理解,对新时期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充分认识。从我省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教育部门,也普遍存在于其他相关部门。这就造成了一些地方的社区教育工作进展缓慢,工作成效甚微,更谈不上把社区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了。
2.机构尚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畅
一些市、县(区)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缺乏工作指导。就我省目前情况而言,首先,省政府尚未成立负责社区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全省社区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亟待出台;其次,教育部门内部尚未明确社区教育工作的具体职责,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积极主动开展社区教育探索实践,但缺乏上级部门的工作指导;再次,其他相关部门尚未成立配合教育部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相应机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和公益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统一管理和制度引领。
3.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尚未形成
社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政府主导下,教育、宣传、民政、文化、人社、司法、人口计生、卫生、农业、财政、科协、共青团、工会、妇联、关工委、老龄办、流动人口管理等部门,都应在社区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但由于缺乏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统一管理,各部门各自为战,工作成效不明显。我们认为,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在于我省缺乏一个能够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
三、建立健全社区教育领导组织体系的措施
为了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意见》指出:“各地要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认为,要建立健全社区教育领导组织体系,应在教育部相关精神的指引下,结合我省省情,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党政统筹领导社区教育工作的总格局
社区教育必须依靠政府主导推动,这是深刻理解和推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建议,省政府可成立一个由多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联合组成的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出台相应的工作指导性文件,明确各部门社区教育工作职责,制订社区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从而把社区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各市、县(区)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由党政主要负责人负责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政府统筹领导的管理体制,有利于相应的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等保障制度的层层落实,有利于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工作考核体系,从而推动我省社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以北京市为例,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契机,成立了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工委、市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组成的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正是在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2.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主管作用,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那么,社区教育应该具体由谁来管呢?《意见》明确指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的办公室设在教育行政部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开展社区教育作为推进社区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措施,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计划,纳入教育检查评估范畴,采取得力措施,不断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在《意见》指导下,我省一部分省辖市的教育部门已经率先在社区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2013年10月,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在全省社区教育研讨会上指出:“要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部门要主动靠前,把开展社区教育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并下决心去抓好这项工作。”从我省目前社区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郑州、平顶山、信阳等地的社区教育工作起步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方面,它们都形成了市、区(县)、街道(社区)三级管理网络,随之建立了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协调责任制和督导责任制,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压力,从而强化了教育部门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的管理职能。然而就省级层面而言,我省教育行政部门对新形势下的社区教育工作仍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管理。为此我们建议,可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工,使此项工作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具体负责,形成省、市、县(区)三级管理网络,使全省教育部门在统一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区教育各项工作。
3.强化分工协作,多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我们知道,社区教育工作是涉及社会发展和管理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因此,只有建立跨部门、跨行业和跨区域的领导体制,才能保障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在政府主导下,各级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应由多部门联合组成。为了确保各部门在工作中能够密切配合,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根据各部门特点和优势进行合理分工,以明确各部门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的职能;另一方面,应及时建立社区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席会议,各部门工作计划,交流工作经验,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强大合力,高效率推进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值得注意的是,从全国其他省份社区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社会建设的内涵在不断深化,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例如,民间组织也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既可弥补行政管理力量的不足,也可以在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之间起到桥梁与纽带作用。因此,民间组织也应成为社区教育领导组织网络建设中的一环。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与服务环境,调动和吸引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管理。
四、结语
总之,在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应高度重视领导组织网络建设,强化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统筹协调,整体规划,科学发展,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积极发展社区教育,为我省教育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鹏飞 单位:河南省成人教育教学研究室
社区教育论文:三喻文化与社区教育论文
一、三喻文化概述
三喻文化的划分并不是的,因为它们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着,只是不同时代文化形式的比重大小有所不同。在农业社会,不只是年长一代传授知识给年轻一代,同辈不同群体间也相互影响,年轻一代也有比年长一代有优势的地方。在工业时代,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三喻文化继续并存,在发展中有继承,在继承中有发展。在现代社会,前喻文化发挥作用的比重相对提升,但仍是三喻文化并存。因此,有必要对三喻文化的显著特征进行探讨,以利于我们对三喻文化有更加的理解。
(一)后喻文化的特征
后喻文化也称“老年文化”,是传统教育中一种正规方式的教育与学习,是指年轻一代接受年长一代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礼仪准则的自上而下的楷模教育。“对于变化较小、流动渠道比较单一的知识,后喻文化是相对理想的传递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年长一代是知识的代表,他们掌握着更加丰富和实用的知识,向年轻一代提供现成的行为规范和模式”。其传承路径是“由未来对过去进行重复”,所以后喻文化具有复制性。后喻文化中,文化传统很少变化,人们很少有关于文化变迁的意识,且后喻文化一般在至少有三代人共同生活的情况下发生,年轻一代虔诚地接受年长一代在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礼仪准则等方面的指导,年长一代在家中具有的。人们的文化行为不是可以复制的,而是日常生活与接触中无意识的影响,年轻一代潜移默化地接受年长一代的教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后喻文化具有隐蔽性。
(二)同喻文化的特征
同喻文化是一种非正规方式的教育与学习,是指同代人之间一种平行的文化传递。同代人之间的影响广泛存在,它的产生总是伴随着巨大的历史变迁或文化迁移。在同喻文化中,因同辈群体年龄相似,他们之间有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所以更注重交流感受,相互获取经验,在沟通上就会相对比较容易。同喻文化具有开放性,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文化吸收,即兼容并蓄地接受各种新事物,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境遇,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信息环境,社会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喻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过渡性的文化,其中往往掺有后喻文化的因素,同时也暗含前喻文化的因素。因为对于同辈群体而言,他们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会间接受到年长一代或者年轻一代的观念、行为等影响,而不只是单纯的学习同辈群体的某些言行,所以这种教育方式更强调对现实生活的适应性,既重视学习贴近现实生活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又重视学习的实用性。
(三)前喻文化的特征
前喻文化也称“青年文化”,是一种反常规方式的教育与学习,指年长一代不得不向年轻一代学习的自下而上的文化。前喻文化具有反向性,即年长一代反过来要向年轻一代学习,在年轻一代的引导下进行再次社会化,更新已有的知识储备。年轻一代在适应新环境、应对新挑战中形成“新知”,而他们的“新知”成为年长一代的“未知”,因此长辈要向晚辈学习。前喻文化是一种由现在乃至未来对过去产生影响的文化,同时它还具有新颖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前喻文化在目前的影响日渐突出,因为前喻文化代表的不是过去的旧知识、旧技能、旧观念,而是代表未来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
二、三喻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耦合
不同国家在社区教育实践中形成对社区教育的不同理解,而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也处于起步阶段。综合对社区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可以将其进行这样的理解:社区教育“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当今的社区教育已经不只是一种教育形式,它代表着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等都不同程度地涵盖了这一理念。三喻文化是指代际之间不同的文化传递方式,社区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正规学校教育的教育形式,具有教育对象广泛、教育内容丰富以及教育方式灵活的特征。因而社区教育必然是不同文化传递方式的融合,这就为三喻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体现了三喻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耦合。
(一)后喻文化奠定社区教育的文化基础
后喻文化是一种变化迟滞、难以察觉的文化,它发生在传统社会,是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社区教育中,长辈就是整个社区教育公认的行为楷模,他们不仅传授给年轻一代基本的生存技能,而且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价值观念也是他们向年轻一代传递的内容中必不可少的。为了使整个社区的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年长一代很乐意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社区教育在此基础上向前发展。社区教育中的后喻文化既包括长辈对未成年的孙辈的文化传递,又包括对同样也是成人的父辈的文化传递。所以在社区教育中,年长一代的基本生存技能、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以及是非观念等就是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因为传统经验在社区教育发展中仍占有重要位置,只有尊重社区长辈和社区历史,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时展的主旋律。然而再快的发展也有基础,再新的发现、发明也要有前提,有继承才有发展,才有创造,否则发展和创造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不论是从个体掌握的文化信息总量来说,还是从复杂的语言文字、文化思想、劳动经验、科学技术来说,年长一代占有的知识量和技术技能更丰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后喻文化奠定社区教育的基础。
(二)同喻文化影响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
同喻文化的影响是非系统的、零散的,但同时也是双方面的,这取决于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如果社会成员处于一个好学上进、乐观向上的群体中,其品格、言行会趋于正向发展,形成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系统,这种文化系统又会反作用于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从而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如果社会成员处于一种非正式的、不求上进的群体中,其思想、言行就会趋于一种负向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较低层次的文化系统,反过来这个文化系统对群体成员产生的影响也会是负面的、不健康的。所以同喻文化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社会的流动为社区成员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概念和文化期望,只有不断吸收那些积极上进的新文化,才能适应社区环境的新变化。同辈群体是一股强大的社区教育力量,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精力、体验、时代背景,所以沟通起来要相对容易的多,没有代际隔阂带来的障碍。无论从客观实际来看,还是从主观条件出发,同辈群体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相似度都比较高。老、中、青三代群体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不仅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同辈群体,甚至间接影响到他们的上一辈或者下一辈。同代人之间更加注重彼此的互动与沟通,从而获取更多的技术和经验,这也就打破了单向的代际间文化传播与交流,出现与传统文化传递方式不同等的社区教育形式,最终在社区中形成一种同辈群体文化,影响着社区教育文化的整体发展。
(三)前喻文化引领社区教育的发展前沿
前喻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显著增强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社区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区,因为经验的作用永远不可忽视,而真正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不断发展的是知识、信息和创新。年长一代的接受能力有限,面对新事物、新观念和新技术,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当然这与他们的年龄、观念或心理等因素相关。面对铺天盖地的新事物、新技术,年长一代与年轻一代的起点不一致,因为年长一代相对被动、滞后,而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成长环境迥异,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前喻文化。前喻文化时代的到来,对家庭亲子互动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着社区新型亲子关系的形成。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区环境中,新事物层出不穷,社区成员需要不断学习新事物,以适应社区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情况。所有这些都需要有更快的领悟、更的知识,年轻一代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要求,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新知识的积累,并很快在社区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基于信息化社区教育时代的出现,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行为方式、沟通方式、学习方式等也大量涌现,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指引下,接受能力较强的年轻一代率先走进信息化时代,受到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也产生新的变化。在知识爆炸、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的新思想、新行为代表的是社区教育向前发展的新方向,使社区文化成为一种更加开明、开放、包容的系统,从而更符合社区成员的实际需求。
三、基于三喻文化的社区教育发展策略
三喻文化实质是一种互喻文化,与传统社区教育不同的是,单一的后喻文化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种传承方式的并存。这种传承方式客观地存在于社区教育之中,它不仅是社区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社区教育基本功能的体现。三喻文化与社区教育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可以说,三喻文化正是构筑在不同文化传递机制基础上的三种形态各异的文化模式。基于此,完整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发展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观念层面:倡导前喻文化传递模式的社区教育观
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面前,知识更新的迫切性越来越摆在年长一代面前,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区网络时代,长辈要想不落伍,要想和后辈谋求同样的发展机遇,就必须努力向后辈学习。在网络和数字化走进社区生活的今天,社区教育的前喻文化现象显得尤为突出。无论是年长一代还是年轻一代都应意识到,社区环境的与时俱进要求社区成员树立前喻文化的思想观念,因为这是社区教育向前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必然要求。要努力改变传统的社区教育思想,不要认为年轻一代应该对年长一代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一成不变的继承,而应该顺应社区变化发展的实际,对传统社区教育进行批判继承,取长补短,积极倡导学习年轻一代的新思想、新技能。对于整个社区来说,要顺应前喻文化日渐凸显的发展趋势,承认青年人也可以成为教育者,积极创设通过前喻机制促进社区发展的社会文化情境。只有这样,年长者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整个社区教育才能在这种创新型的文化模式中不断发展。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年轻一代扮演着“弄潮儿”和“领航员”的角色,他们可以带领年长一代走进数字化生活。因此在社区教育中,年长者要主动向年轻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社区教育发展的新挑战。
(二)内容层面:实现三种文化的融合共生
从完整性意义来说,社区教育的发展是三种文化的融合共生,即社区成员会同时受到三种文化的影响,每个成员都兼有施教者与被教者的双重身份。不论是年长一代还是年轻一代,对其进行社会化教育的既可能是比自己年长的,也可能是自己的同辈群体,还可能是比自己年幼的。所以无论哪种单一形式的文化,都不能适应社区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年长一代在传统意义上的社区教育中具有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区教育的进步和新生事物的出现,年轻人的地位不断提升,年长一代既要向更年长的人学习传统知识,又要向同辈群体看齐,更要向年轻人学习;中年人既要向年长一代学习传统经验,向同辈学习育儿经验、婚姻家庭等知识,又要向年轻人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年轻一代除了要向长辈学习社区传统文化,还要接受同辈群体的社会化,更要向比自己更年幼的人学习新观念、新思想。在三种文化形式的共同作用下,社区教育形成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和平行互动的教育模式、自下而上的教育模式,内容涵括社区文化传递模式的方方面面。这样每一个社区成员都在三种文化的作用下不断社会化,从而有利于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机构层面:拓展前喻文化的空间
在社区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主导文化模式有一定的差异。随着社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前喻文化广泛存在于社区教育各个领域。然而,尽管前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更顺应社区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更有利于促进社区成员自身乃至整个社区的协调发展,但是由于受到社区传统习惯和社区成员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前喻文化并没有发挥其在社区教育中的预期影响。因而要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实行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活动一体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来发挥前喻文化的作用,而不是相互独立、相互封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社区教育的优化发展。由于社区环境的不断更新,社区成员不得不向年轻人学习,年轻人更有可能也有必要成为施教主体,因而前喻文化获得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如在家庭中,新事物和新观念的出现,让年长一代感到手足无措,这就需要年轻一代向他们解释社区周围的文化,进而使他们在知识、观念及行为方面快速发生变化;在社区学校中,学生在作为传统受教者的同时也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施教者,把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渗透到社区教育文化中,发挥出巨大的教育辐射功能;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年轻人有必要作为教育者对年长者施加积极影响,充分发挥其在社区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前喻文化的作用空间便得以拓展,社区教育也才能实现良性互动。
(四)方法层面:注重发挥双向沟通作用
“真正的交流是一种对话,这也是两代人之间的问题,一旦年轻人和老年人真正认识到有一条深深的、新的、史无前例的、世界性的代沟存在的事实,交流才能够重新建立。只有成年人像父母和老教师那样认为自己需要内省,需要用自己青年时代的所作所为来理解眼前的年轻人,交流才是可能的”。这种真正的交流启发我们在社区教育中要重视沟通的作用。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按照是否进行反馈,可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在单向沟通中,接收者没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不能产生平等和参与感,不利于增加接收者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从而不利于双方感情的建立。在双向沟通中,年轻人和年长者在社区教育过程中的位置需要不断交换,且要求双方以协商和讨论的姿态进行平等沟通与交流,并及时听取对方的反馈意见,必要时双方可进行多次商谈,直至都能达到明确与满意的效果。对于年长者来说,双向沟通存在一定困难,多数处于单向沟通,因年龄、观念等的影响,很少能主动听取年轻人的意见。如果缺乏双向沟通,社区教育将会因固步自封而难以向前发展,所以要对前喻文化给予高度的关注与期待,这样才能顺应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新形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将抛弃社区教育的传统思想,而是激励年长者学会主动跨越自己与后辈的“代沟”,承认代沟的存在并进行双向沟通,这样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才能更加顺畅。
作者:李金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