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中地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地理论文:合作学习高中地理论文
一、合作学习的相关概念
所谓的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同时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激励机制,提高团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其实将学生分成是一个个小组,但是它的实质并不是在于“分”,而在于“合”,所谓的“分”,其实是力求把多个单体化作一个整体,也就是以小团队的形式进行合作。“团队合作学习”如果没有有效地合作,就像是一盘散沙,如果把人数减下来,其合作起来就相对比较简单。“小组合作学习”其实就是让学生在小组只可以共同完成教师下达的任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小组成员在承担共同责任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详细分工,然后相互配合,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一个小组是以4-5人,然后在布置座位的时候,可以体现出每个小组的“独立性”,但是每一个小组成员可以相互之间进行相应地讨论,然后学习。
二、小组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要注重教学的实质而不只是形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就是“满堂灌”,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得到真正的思考。即便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听明白课堂的内容,但是在下课后因为缺乏实质的操作,而很快忘记。高中地理教学合作学习就是让他们在课上课后以小组的形式真正去思考,主动去学习。首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让小组成员要进行明确分工。这就导致有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些性格外向、地理基础相对比较好的学习就会表现得更加积极,而一些地理基础相对比较差的学习,因为缺乏主动性,当需要进行实质操作的时候就会置身事外,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小组合作教学的效率。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强化个体责任,从而形成组只之间的相互之间地依赖,保障每个学员能感觉得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真正增强自信心。比如,在提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案例中,我们可以要求小组分别对黄土的“地貌、气候、土壤和生物”进行分析,然后得到水土流失的原因。各个小组可以带领相关的组织负责探究的活动,然后每一个组员可以分别去分析地貌、气候、生物、土壤等多个内容进行演化分析。其次,开设小组合作的方式,我们知道在班级中开设相应的专题讲座,其核心就是让组员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然后学习可以既产生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又能够懂得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在小组开设讲座的时候,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然后认真去倾听对方的相方和意见,当对方说完之后,可以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观点,真正做到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三、采用合作学习的好处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相比,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会增多,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多,平时上课,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当中如果没有安静听课就会受到相应地惩罚。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和同组同学的交流,交换各自的看法,然后综合自己的意见,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也会得到真正加强。课堂中,老师一定要把自己当作是合作学习中的“导演”,然后直接对话,而不是单纯的个人,老师也可以在学生发表的一些错误学习方法,提出纠正和评价。
(二)有利于后进生的进步
后进生的转化向来都是老师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些学校和老师对于后进生的问题的重视也相对不够,他们认为学校的中心其实把学生培养成才,对于后进生则不闻不顾。这就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相违背。高中地理教学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后进行进行学习思考,摒弃自己是一个后进生的自卑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随着时间的变化,后进行能够在“合作”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真正含义,他们的成绩也可以真正好转起来。
(三)强化学生思维的训练
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性思维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找到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模式是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椐学生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同时运用已学的知识,对基本的概念和基础知识,对一章甚至是几章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求异的思维培养,让学生能够从给定的信息出发,然后让新知识进行强烈的辐射,产生系统性的知识,同时需要经常训练学生找缺点和挑毛病的能力,从一些貌似荒诞的观点找到一些亮点,从而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去思考。比如针对课堂当中的地理知识,比如说地理对交通路线的影响,我们可以让学生组团去了解当地的交通路线,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然后分析地理对交通路线的影响程度,对于当地的交通路线的建设有哪些更加好的建议。反省思维实际上批判性的思维,所以学生要学会批判,需要反省去深入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地开阔,保障学生能够灵活学习知识,见解能够更加深刻和新颖,所以学生的创造思维并不是教师所创造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需要通过实际的问题进行思考。然后让学生回来做一个分析报告。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和方式,教师也不需要对其批评,而是采用询问和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更加有信心地学习接下来的学习内容。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会闭门造车的思维模式。
四、结论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劣性,而在于它是否真正适合教学的规则,能够符合学生实际的需求。小组合作学习是全世界先进国家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相对成功的教学改革”,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模式需要适合教育实际的。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合作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知道如何“去伪存真思考”,保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克服在教学过程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解决相关问题。
作者:周胡建 单位:南通市第二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校本课程设置高中地理论文
一、项目学习指导理论
1.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客观情境中,结合相关学习材料和外在帮助,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环境设计,包含情境、协助、会话和意义建构等要素。项目学习常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研究活动。不同学生在资料搜集与分析、假设提出与验证、问题界定与解决、成果设计与评价等各环节都存在分工、协助的双重关系。此外,教师也向学生提供了包括资源获取与利用、问题发现与解决等各方面的具体指导。项目小组作为学习的群体,为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协商与辩论、对其交流思维和智慧生成等提供了机会。由此,学生得以实现对学习成果的共享,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完成对知识意义的群体性建构。除知识目标外,项目学习还强调其他“学术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综合素质”等的提升。上述目标的有机结合,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对事物所处的情境、事物的性质、规律和相互间联系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图式,完成意义的建构。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由彼此独立且多元共存的八种智能类型共同构成的,包括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控制和自然观察能力等。传统智能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往往过于偏重评价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各种智能间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只有领域的不同、作用的不同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视其智能倾向或文化偏好的差异,建立不同的智能组合,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内充分发展。项目学习作为一种“基于项目驱动的小组合作实践型课堂教学形态”,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真实情境、丰富的目标任务,有利于学生尽早发现和认识自己的优势智能,激励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内进行较为深入的个性化学习与研究;有利于学生调动和连接多种智能,运用更丰富、深入的思维与技能,多方面了解、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
3.丰富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模式理论将学习活动分为三种类型:一般性活动、集体培训活动、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其中,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是较高层次的活动,常以项目学习的形式开展。传统教学多属于集体培训活动,即就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原理与方法等开展学习。学生往往难以主动地参与信息的加工、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而只是对现成内容的套用或简单知识的机械迁移。项目学习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强调学生个体与情境之间的互动关联,强调对真实问题的认识与解析。情境及项目的真实性、复杂性和变化发展性,衍生出丰富的挑战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时刻参与并保持互动,调用不同的智能组合,从而真正有效地提升自己在面对真实问题时所需的专业素养。
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1.生成性原则
传统“目标模式”主导的课程建设造成的弊端已日益显现,如教学目标本身的不完整性、过于偏重对行为结果的评价、教师与学生成为被动的目标执行者等等,这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意并重视。项目学习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建设,师生不再机械地受制于统一的课程标准,也并不在既定的课程计划内亦步亦趋。项目课题的提出,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课程实践;使学习的测评开放又多元,注重问题的解决,同样强调问题的提出与分析;使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编制与实施,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和主要建设者。
2.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尤其是基于真实问题研究的项目学习校本课程,无论其属于科学、人文艺术或宗教中的哪一类别,都必须要充分反映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与时俱进,这便是“教学内容现代化”改革,体现了校本课程的文化属性。除此以外,校本课程还具有人本属性。项目学习指导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建设,应注重联系学生的个人生活经历,并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及国家的重大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使其发展成为具备现代社会地理核心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
3.民主性原则
我国基础教育自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以来,课程管理的集权性已大为减弱。民主性增强后,地方与学校获得了一部分分权。但在长期集权带来的固化思维影响下,大多数学校的规章制度仍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教师和学生个体的利益诉求往往得不到体现。项目学习指导下的校本课程管理,包括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都应突出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此类校本课程,一般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课题,并视具体情况的发展设计和组织相应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享有充分的课程管理权。
4.多元化原则
项目学习指导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建设,多为基于地理的跨学科开放性项目课题研究。除地理学科的专业素养要求外,此类校本课程建设还强调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关键知识、能力和态度,如创新思维与深入探究、独立思考与文化反省、团队合作与处理冲突、多元包容与尊重关怀、阅读理解与沟通表达、学会学习与审美能力等。它们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共同发展要求,是学生作为社会化个体的核心素养。不仅评价的向度是多维的,评价的主体和方式也应是多元、多样的。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评价的改进、激励、发展等功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发展。
三、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设置
1.课程目标:以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为根本
为培养具有“思维、宏观视野、积极人格、济世情怀”等人格品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天一中学地理组提出了“以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为根本”这一地理校本课程建设的总目标。立足于现代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文明生活与生产方式等方面对国民提出的素养要求,天一中学地理组充分利用学校四百余亩的校园环境,发掘名师与青年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了丰富的以项目学习为指导的校本课程。学生在各种校本课程的项目学习中,探索和发现周围世界,进行充分的思想碰撞与思维交流,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完善人格,成为自由的发展的社会人。项目驱动开发的课程,如“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以真实问题为出发点,直指无锡城区堪比香港闹市的严重光污染,对光污染的成因、分布、监测与城市照明系统改进展开了调查、分析与总结。一个个着眼现实、指向未知的项目课题,既弘扬了科学和人文精神,又强化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课程系统:以跨学科的研究型课程为主体
跨学科的研究型课程(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继续寻找新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提升自我作为社会化个体的核心素养,如创新思维与深入探究、团队合作与处理冲突等。天一中学地理组开设的各类校本课程中,科普型(一般性活动)与基础型(集体培训活动)课程仅占少数,主体则是研究型课程,如“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无锡城市路灯光溢出分析”、“无锡城市夜空光度监测网络”、“太阳活动与地球环境响应研究”、“空间天气暨电离层突变监测”、“微引力透镜与宇宙发现”、“月球陨石坑研究”、“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太湖水质监测”、“中草药种植及研究”等。其中,“无锡城市夜空光度监测网络”、“空间天气暨电离层突变监测”分别是“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太阳活动与地球环境响应研究”两个项目学习的后续课题,将分别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香港大学、斯坦福大学、国际空间天气计划等单位合作开展。
3.课程实施:以教师特长及学生兴趣为主导
天一中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丰富教学模式”理论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教师自主申报、教务处统筹审核、学生自由选择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将教师的特长、专业发展与学生的兴趣、智能倾向相匹配,促进了师生间紧密联系的学习共同体关系。地理组的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校园生态建设、中草药种植、生活地理发掘、矿物矿石研究、天文项目研究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基于地理的跨学科校本课程,不仅带动了一批教师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多元型教师转变,而且促进了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了超越学科中心的名师工作室组建。一大批学生在强烈的兴趣导向和文化倾向驱使下,开展了“月球陨石坑研究”、“小行星搜寻”、“城市夜空光度测量”等地理校本课程的项目学习,不仅发现了自己的学科兴趣、夯实了学科基础,而且激发了自己的学术潜能、获得了学术荣誉,更重要的是,他们成功实现了那些影响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的意义建构。
4.课程评价:以学生的真实行为表现为基础
项目学习指导下的地理校本课程既然不以知识目标为测评的全部,就必定不会仅将考试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部分。为将学生的真实行为表现作为评价的主体,天一中学地理组在《项目学习评价表》、《学生活动记录表》的基础上,制作了更为细化、更具操作性的《学生校本课过程性评价单》。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包括:(1)活动时间、地点和内容;(2)在组内的角色及团队合作中的表现;(3)提问、答题的次数及水平;(4)语言、图画、体态动作等媒介在表达时的运用;(5)材料运用和动手实践的程度;(6)课后的反思;(7)提交的成果得分等。《中学生学天文》系列课程每年评选的学员(如年度社员、社会责任奖、科普学者奖、科技学者奖等),即是在“过程性评价单”丰富的写实性记录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评与互评、小组间的他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来综合评定。除评选学员外,地理校本课程还为有需要的学生出具学习证明及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的升学申请、自主招生等提供材料。
5.社团建设:以丰富的学生活动课程为平台
依托天一科学院、人文社、艺术团、体育社等四大板块的学生社团,天一中学得以开展丰富的科普型、基础型和研究型课程。科普型课程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吸引了大批学生加入学生社团;基础型课程开设了面向全体社员的有关学科专业素养的集体培训活动,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型课程培养了学术能力;研究型课程在继续提升学生学科专业素养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的作为社会化个体的共同核心素养。天24小时文社等学生社团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参与社会交往、实现自我价值,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满足了其被尊重和被理解的需求,促进了其积极发展的意愿。
作者:沈新荣 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作业分层设计高中地理论文
一、高中地理作业中的性别差异
国内外有很多人从生理、心理、社会、教育等方面研究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地理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那么在地理作业布置中是否也应该有性别差异呢?从生理角度来说,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认为,男孩的大脑与女孩大脑相比,更多地依赖动作,依赖空间机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女孩更多地依赖触觉、听觉等感知,形象思维突出,天生更擅长语言表达、形象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差异较大。从实践角度来说,我深深体会到男女生在地理作业和考试试卷中的差异。男生在读图、综合性逻辑性思维等发面突出,花费时间较短;女生在答案组织、卷面工整等方面突出,花费时间较长。我喜欢批阅女生的作业,但喜欢男生回答问题。女生的作业干净整洁但缺乏灵气,让我身心舒服但很少眼前一亮,男生的作业潦草而精简,但从他们的作业中可以让我看到他们的思考,也由于精简,很多问题轻松暴露,便于我及时指正。如何平衡男女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差异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觉得可以从地理作业分层设计着手。
二、高中地理作业分层设计
首先,高中地理作业利用颜色来分层。台风根据距离影响本地的时间和风力强度,分为白色、绿色、黄色、红色、黑色5个警报信号等级。我也依葫芦画瓢,首先明确一学期的重难点,在布置作业时选用红色或黑色纸张布置作业,重点或者难点的章节内容用黄色纸张,其余的根据学生掌握状况用白色和绿色纸张。比如必修一的“地球运动”是难点,也是必修一学习的基础,但会考和高考中的地位下降,所占分值减少,所以在学习这一章节时的作业时选用橙色纸张,介于黄色和红色之间;而气候特征、成因、分布在整学期甚至整个高中阶段都是重难点,就用红色纸张;“自然灾害——洪灾”内容相对简单,但在区域地理中仍旧涉及,就用绿色纸张。我虽然对色彩心理学研究不多,但还是了解红、橙、黄等暖色使人血压升高,情绪高涨,紫、蓝、绿等冷色使人脉搏减缓,情绪沉静,我需要学生在重难点面前情绪高昂,充满战斗力,在一般知识点面前沉稳冷静,不能因为易于掌握而骄躁。利用彩纸布置作业,不仅在视觉上丰富学生的感官,尤其是刺激有视觉优势的女生,也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的掌握一学期的重难点,尤其便于男生对一学期学习的宏观掌控,更让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有张有弛,张弛有度。
其次,将地理作业分成必修与选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克托费德罗维奇•沙塔洛夫曾经提出编两类练习题集:必修作业的难度适合所有学生,选修作业难度适合学优生。踩着前人的足迹,我也将地理作业分成必修和选修,所不同的是,在此基础上,我还将必修和选修分别设计了两种方案,所以总共是“两部四案”。必修作业一般为书面、口头类作业,为短期作业;选修一般为实践、探究类作业,为中长期作业。我认为必修作业为巩固、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选修作业为提升地理素养、地理思维,培养地理兴趣的,所以我并不认为选修作业就只面对学优生,我要求学生完成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作业。在考虑男女生在地理学习中生理、心理的差异,在感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的基础上对地理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必修作业在设计时,方案A主要表现为知识体系构建、示意图及其变式图和分布图等的绘制设计与运用等,方案B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整理、地理规律总结及运用等。选修作业在设计时,方案A主要表现为观察、实验、制作模型、对时事热点进行评价的分析型作业等,方案B主要表现为撰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小论文、通过网络搜集构建主题知识库的网络作业、调查报告等。其中在必修作业中的书面作业中的试题训练选择上,方案A偏向于综合题、一图多题,题型丰富多变;方案B偏向于材料题,以常见题型为主。例如,同样考查我国西北棉花种植区位条件,方案A以区域图呈现,探究西北是否可以扩大棉花种植规模,方案B以材料呈现,依据材料分析西北种植棉花的优势和劣势。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方案A偏向于男生,方案B偏向于女生,但是学生具有自由的选择权,可以必修选择方案A而选修选择方案B,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自知之明”。
三、结语
以上只是我从性别差异这一角度来对地理作业进行分层,性别差异只是学生个体差异的冰山一角,随着关注得越多,研究得越深,地理作业分层研究也会越来越丰富,越完善。
作者:俞敏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育才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学习方法高中地理论文
一、做好课堂笔记
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考上来,很多都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怎样记笔记,所以在开学的及时节地理课,就要对学生提出记笔记的要求,并介绍记笔记的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要时常观察学生做笔记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学生做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一是记录教师的板书,这一部分是记笔记的主要内容,起构建知识网络的作用;二是根据教师的版画,在笔记本上动手绘制一些内容重要的简单图形,有利于理解知识内容;三是记下教师讲解的典型范例,以便加深对于知识理论的掌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要花大部分时间进行阅读教材,听老师讲解,思考问题和做课堂练习等活动,所以学生做笔记要遵循简而精的原则,避免只顾做笔记而忽略了其它课堂活动。
二.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这是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将教材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知识结构常用的方法有:①纲目法,就是把教材中的主要内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大多数体现在教师的板书上。②列表法,这是地理学习中一种很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对地理事物、现象及区域特征的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③图示法,就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以达到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的目的。④是归纳法,把知识内容归纳出来,使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当然,除了这四种方法以外,还有其它多种方法,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浅谈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教育研究院史有军法指导学生。
三、图文转换
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图表和数据,它们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镶嵌在各种图表中,如何运用这些图表和数据去阐述、分析、判断各种地理现象,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图文或文图转换的训练,培养他们读图、析图和绘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图文的转换时,可根据由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指导学生采用读图析图解图这样的步骤,也就是首先要读懂图中各要素所代表的意思,再进一步分析图形所反映的是什么样的地理现象,再运用相关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为例,首先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中气压值的分布状况,了解图中低气压、高气压的含义,让学生明确这类图形是分析某地区的天气状况的基础。要解决这类题目,学生必须通过对等压线分布状况的分析,再运用大气运动方面的知识,才能判断该图各点的天气状况。
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概念去分析和评价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这也是高考和会考命题的内容之一。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死学”,而是要活学活用,从而培养自己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由于这方面的材料在课本上不一定有,而且课本知识跟实际情况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就要求老师广泛收集材料,挖掘教材中跟实际联系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渗透。例如:在讲到“城市的合理规划”这一节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我市正在进行“园林建设”,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具体分析我市的城市布局是否合理。同学们就城市的布局形式及功能区的布置等方面各抒己见,讨论热烈,诸如“卫生防护带少”“工业生产污染城市的大气和水源”“交通不够便捷”等等,,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综合观点,设计我市总体布局方案。这一节课不仅使学生系统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使他们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同时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时候,不仅是授以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导出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总之,“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作者:史有军 单位: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教育研究院
高中地理论文:比较法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比较法强调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法区分不同的地理知识。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地理知识时,会感觉知识点比较混乱,如果使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的知识点。当然,单一地使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会有教学上的缺陷,教师可以将比较法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知识,实现地理教学目标。
(二)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比较法的实施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教师需要把握比较法的实施,充分了解比较法不是单纯地进行比较,而是分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一个方面是概括比较,另一个方面是综合比较,这样可以对地理知识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进行比较。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更多知识[。例如,在教学《地球上的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水的分布进行简单的概括,让学生对干旱地区与雨水丰富地区进行比较,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水量是不同的。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综合比较,比较世界各地水资源的情况,对地球上的水资源进行了解。,让学生对这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讲述,进而提高地理学习效果。
(三)利用直观性的特点进行比较
教学由于比较法具备使一些知识特点突出的优势,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比较法这一特点进行教学,促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真实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城乡人居环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的不同,了解城乡人居住的环境,有效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对知识点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比较法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四)将比较法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用比较法进行教学。高中地理知识中会出现地理景观和地区分布,这样的知识点是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授的。如果一味地使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恰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当然,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将比较法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共同应用在地理教学中。例如,在教学《旅游资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使用比较法与举例说明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不同。在学生进行比较后,教师再为学生举一些地区开发旅游资源的例子,让学生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了解,这种集多种教学法为一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避免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不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地理知识,并将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最终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二、高中地理比较法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教师应该注意对地理知识点比较后的分析,明确比较并不只是对知识点进行比较还应该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如果教师过于注重比较知识点,没有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将会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比较法教学时,教师需要对高中地理知识进行的整合,充分把握知识点的内容,在进行完地理知识的比较后,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做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当然,在让学生进行分析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比较方法的理念,让学生明白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时,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与比较。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展现出比较法应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比较法教学时,必须对不同的地理知识采取多种教学方式,避免盲目使用比较法教学导致学生思维混乱的现象。正确地应用比较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与研究,我们了解到,比较法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有很大帮助,但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应用比较法进行教学的方法,要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比较教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陈能忠单位:贵州省遵义县及时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观察学习高中地理论文
1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观察学习的方法很多,如:图片观察法、自然现象观察法、动画演示观察法、实物观察法、课外实地观察法等等。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体作用如下:及时,图片观察法是指学生从地图、景物图中所体现出来的地理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因此得出规律,再有效地结合课本,能够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养成善于识图、析图、读图、用图的学习习惯。第二,在教材中有很多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能通过课堂实验来演示、被感受,诸如:月相的变化。而自然现象观察法是指可以组织学生连续一个月对月相这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生活中自然规律,再有效地理论结合实际,将难点突破。第三,针对天文地理知识可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即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动画,例如演示地球公转,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变化,并总结规律,可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第四,在进行实物观察法方面,可以从实验室里借用石膏、磁铁矿、金刚石等一些常见的矿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矿物标本的颜色、光泽等一些特征,帮助学生掌握了识别矿物的方法,以此扩大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第五,课外实地观察是指学生可以脱离课堂,由老师组织到校外(博物馆、工厂、农村、展览会等)的实地观察,鼓励学生观察褶皱构造的形态、地貌,关注地理的现况及发展动态,观察梯田,使学生了解到梯田的耕作不仅有利于农业的生产,而且有利于水土保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
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不仅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攻破地理知识的难点,而且还提高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技能,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应注意以下问题:及时,为使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有效实施,保障良好的观察效果,先根据教学的目的确定观察的对象,主体鲜明且要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错过观察的时机。在观察前,学生要先掌握观察对象相关的知识,为学生在观察时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知识的多少影响着观察的效果。另外,根据观察的内容确定观察的地点和路线,注意避免危险性的地方,避免路线的重复。第二,组织观察活动应由学校领导、代课老师集体安排,班级多的话可交替进行,由地理老师在观察地点指导。如果是一个班级,可由班主任或者地理老师随班级组织活动。在组织课外活动时,老师应动员全体学生注意纪律和注意安全问题,好不要单独活动,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代表来负责各组的安全、纪律问题。由此来看,还需要团队的协作。如果是野外观察活动,老师应该事先做好预察,准备所需要的工具和物品,到了观察现场为使学生有意注意,老师要立即切入正题,并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记录。第三,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观察阶段是关键。观察中,涉及到最主要方面,老师要善于提问,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观察中多思考、对比和分析,做好观察记录,以加深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另外,观察学习阶段要注重客观性、性、历史性,观察的事物离开了客观性,其观察结果必然是错误的,因此,老师应多引导学生观察点的地理事实,提醒学生某种地理现象发生的时间、时间的变化周期、地理要素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等等,使学生做好必要的记录,以便日后整理。第四,在组织的观察学习活动结束后,指导老师应提醒学生将材料、实物标本进行整理、分类,对整理观察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并能够清晰说明地理事物现象的概念。
3总结
总而言之,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上不再枯燥,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攻破难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作者:彭威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文昌高级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识图能力高中地理论文
一、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热情
培养其主动探究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这句话可以看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与重要性。高中地理教师应着眼于教材内容,充分发掘学科特点,通过有效的引导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和掌握新知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从高中地理教材特点出发,并与本学科发展趋势相结合,通过联系实际、引用与教学情境有所关联的实例、事物或者教具来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以苏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节教学为例,笔者课前制作了PPT课件,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了电影《后天》里讲述的地球气候因温室效应而出现异变,冰山融化导致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全球各地极端自然灾害频繁爆发,尤其是自由女神像被汹涌的海水淹没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笔者由此导入课堂,简述了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各地出现的重大自然灾害,并引导学生们对地质时期以及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分析不同时期内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地球温度持续升高,《后天》里的这一幕会不会真的发生?”学生们对于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展开小组间讨论并积极踊跃发言,并将常见的灾害天气现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例如干旱、热浪、厄尔尼诺以及洪涝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等等,笔者从中加以评析和总结,并穿插讲述了本章节重点内容。由此,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激发,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要求学生手脑并用
培养其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地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掌握地图知识的程度同时也影响、决定其整体地理知识水平。而且在历年高考中,识图能力通常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点之一。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地图教学,重视提高学生识图能力以及对各类地图的熟悉程度。首先要求学生简单看图,能明确地指出图中各类标识所代表的意义,然后着眼于学生识图能力给出未标明的地图,要求学生对其中各类图标所代表的意义予以判断;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画图能力,选择不同地图要求学生临摹地图,掌握基本画图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做到手脑并用,一改以往单纯做识图题的练习模式,而通过对绘制一幅完整地图来掌握所需相关知识以及教材知识点。学生在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于地图中所蕴藏的各类信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掌握。例如,在必修1及时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地球在二分二至日时的极地俯视以及侧视图,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地球公转与自传动画,同时要求学生对照个人画图进行学习。教材知识点讲述完毕后,笔者选择了富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绘图作业,并通过投影仪向其他同学展示,然后组织学生评估,分析其中的优点,同时也指出其中的错误。通过这一方法学生们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途径学习了本章节知识点,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更加深刻。
三、总结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科特点展开深入探析与研究,结合学科实际情况,着眼于学生心理特点来激发教学兴趣点,同时还应在高中地理教学多教具、多图的特性基础上对教学手段加以丰富,将不同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做到手脑并用,重视学生自主思维的开发与提高。从现代教育角度分析而言,地理教学应跳出以往照本宣科的范畴,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主阅读、研究和学习,并且还应做好知识梳理以及情境教学,指导学生完善所学知识并加以巩固,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而非奴隶,保持其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推动高中地理教学的不断发展。
作者:夏菲菲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及时高级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实际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解决高中地理实际教学所遇困境的有效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正
所谓“兴趣是好的老师”,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以后,自然会主动的去学习地理知识。作为地理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地理的学习的奥妙所在,以及学好地理的重要性。明白了地理学习对于今后生活的重要性,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还需要让学生长久保持兴趣。这一点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来实现。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有了正确的学习目标以后,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有动力和兴趣。帮助学生根据地理课程的实际情况,建立起近期和远期两个不同的学习目标。根据这些目标来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当学习目标完成以后,学生会有很明显的成就感,会更加乐于制定后续的学习目标,并且努力的去完成。
(2)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一直以来,教师给学生的感觉都是高高在上的,学生很少敢于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如今,教师应该转变以自我为主的上课模式,从讲台上走到学生当中去,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们勇敢的表达自己对于课题的见解,在课堂外,认真听取学生对于教学方式的意见。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加是学生们的朋友,师生之间能够和谐的相处。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教师所尊重的,与教师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能克服他们回答问题时的恐惧感,增加对于地理课堂的兴趣。
(3)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现代化教育技术将声音、画面都结合在了一起,能够把一些概念性的内容具体展现出来,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更加的生动、有趣。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这一媒体来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山地是经过哪些步骤才得以形成时,可以课上播放相关的影像,让学生们能够清晰、直白的了解到其形成的过程。这样的方式不仅有趣,而且对于学生而言更加容易理解,对于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提升作用。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上举行分组竞赛的游戏,比赛谁回答的地理问题正确率高,胜利的小组将得到相应的小奖品。这样的模式不仅有趣,还能够激发学生们认真的思考问题,无形中将课堂知识给吸收了。
(4)丰富学生的地理课外活动
高中地理这门课程不仅仅要让学生们掌握知识,更加应该让学生们在实际教学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45分钟的课堂时间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但是实践能力并非在课堂之上就能够锻炼到,必须要通过课外活动才能够锻炼到。教师可以一些和课程有关的专题调研活动,比如说针对环保方面的专题。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制作调查问卷、现场考察等多种手段,来寻找目前哪些原因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并且从中去找到解决环境污染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生们不仅仅加深了对于课本的理解,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总结
总而言之,就现在我国的高中地理实际教学而言,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主动摒弃以往的传统观念,将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真正的去关心学生们在想什么,思考他们需要学习什么,帮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以往的成绩不过分满足,不断总结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不断优化的自己的教学方式。
作者:陈芳单位: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情境教学法高中地理论文
一、结合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很多教师也会在课堂中结合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很多地理教师也许会认为在地理课堂中做实验无非是多此一举,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例如执教《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知识内容,我事先准备了一个类似孔明灯的塑料罩子,然后再在下面点上酒精灯,随着时间的推移,灯罩可以左右飘动,并最终慢慢上升起来。看到这一现象,同学们均大呼不可思议,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大家便开始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有的同学说:“这一定是老师施了魔法,才让灯罩飘起来的。”有的同学说:“这根本不可能,是不是老师在灯笼上拴了一条透明的细线啊?”……各种猜测都有。看到同学们疑惑不解的表情,我说道:“事实上,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实验现象,老师并没有施什么魔法,也没有做什么手脚。灯罩的上升主要是因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所造成的。”听到我这样说,大家仍然不愿意相信。无奈之下,我只好说道:“要想理解其中的原理并不难,只要学习完今天的新课内容你们就全部了解了。”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同学们表现的非常积极,他们均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其中的原理。结合实验创设情境是一种常用的情境教学方式,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并不常采用这种情境教学方式。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为了有效激发同学们的地理学习兴趣,适当结合实验创设情境还是非常必要的。
二、结合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角色扮演活动是同学们非常喜爱的活动之一,基于此种情况,我们高中地理教师也可以适时的结合角色扮演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结合角色扮演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活跃我们的课堂教学气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同学们的地理学习兴趣。例如执教《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的时候,教授完基本的教学内容之后,我要求同学们回去之后,根据第二天的天气情况,做一份本地区的天气预报,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现场预报。这样的活动立刻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热情。他们回去之后经过精心的准备,在第二天的角色扮演活动当中也表现的非常出色。在角色扮演活动当中,有的同学一身正装,扮演的像模像样;有的同学还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进行现场播报。他们精彩的角色扮演也赢得了场下同学的阵阵喝彩。为了激发同学们参与角色扮演的积极性,我还专门组织几名同学担当评委的角色,对于角色扮演的同学进行现场打分,得分较高的同学还获得了奖状———表演奖。结合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在我的课堂中屡试不爽,均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成效。同学们在进行角色扮演之前,必须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刻的把握,唯有如此,他们方能在角色扮演活动当中表演的更加惟妙惟肖,更加的得心应手。在这样的教学情境当中,同学们不仅体验到了角色扮演的乐趣,同时也掌握了很多相关的地理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情境教学法的践行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游戏创设情境、结合故事创设情境、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等。由于写作篇幅有限,在此不再一一进行论述。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的有效运用不仅提高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还有效激发了同学们的地理学习兴趣,在未来的教学之路上,我一定会将情境教学法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叶荔琼单位:莆田第四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多媒体课堂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运用方法指导,提高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在正确方法的指引下对知识进行探究,深刻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时,学生要学会如何从地理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通过认真阅读来提取地理信息
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对地理教材和资料进行阅读时能有效提取其中有用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使他们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探究地理知识时能深入思考,提高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促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后,教师要通过提问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并在他们回答正确时予以表扬,使学生对地理课堂上的阅读重视起来,促进地理思维的深入,在不断思考和分析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地理思维的发展。
(二)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来提高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高中地理知识比较抽象,如果单纯依靠学生阅读来理解地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多媒体引入到地理课堂中,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理解效率,使他们掌握地理知识的本质。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师不能夸大多媒体的教学作用,使整堂课都在多媒体的操作过程中进行。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缺乏沟通,看似活跃的课堂却没有高效的教学效率,学生掌握不了学习的重点,不能使教学目标有效实现。在运用多媒体来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时,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多媒体来进行直观展现,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的双重作用来进行地理知识信息的提取,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获得有效的地理知识。
(三)提高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地理教材中包括大量的地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地图,通过读图来获得有效的地理信息。在阅读地图时,不仅要让学生对已有的地理知识灵活运用,还要求他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地图上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理解的知识进行整理,构建成地理体系。在阅读地图时能快速调动知识体系中的地理知识,通过阅读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
二、利用问题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激发思考的深刻性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来更深地理解地理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能对知识逐渐深入地进行探究,有效提高地理思维能力,达到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大气环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如下问题:如果地球进行自转,气压带和风带有什么变化?如果没有大陆和海洋的区别,气压带和风带又有什么变化?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使他们在讨论过程中分享对知识的理解和看法,使思路开阔,能创新性地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对开放性的问题进行探究,使他们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时的能力逐渐提高。教师在进行问题创设时,要根据学生的地理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进行设计,使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能获得问题的答案,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信心,使学生更积极地深入研究地理知识。
三、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学生成为高中地理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学习,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在促进学生自主意识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以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和问题看法的深度,使地理课堂学习高效进行。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分组,使每一个小组中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促使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结组。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要把课程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再让学生自由阅读,规定每组至少提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既纠正了过去教师霸占课堂的现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教师要注意保障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争辩。同时,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在积极合作探索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也不断增加。
四、总结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使他们通过学习获得地理思维的发展,并能用地理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中体现主体地位,主动走进地理,感受地理知识的奥秘,使他们对地理现象充满探究的欲望,并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在深刻探究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地理思维不断发展,他们就能用创新精神来进行知识的探索,地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深刻性。
作者:袁世敏单位: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形成性评价高中地理论文
一、形成性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是要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出发点,对学生某一个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从而针对性地改善教学活动。由于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其对外界的认知能力较为敏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他们很难长时间对枯燥、抽象的高中地理知识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就要通过测试或者对整体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但是这种整体性的评价方式往往却忽略了学生本身个体存在的差异,没有结合他们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学习习惯考虑。而形成性评价就可以很好地反映他们每个阶段的学习特点及问题,从而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问题及教学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二、基于形成性评价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借助评价信息反馈,完善教学活动
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通过一些课堂观察、考试检测、作业批改、小组合作评价等检测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及时做出分析、处理,从而针对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特点及薄弱环节进行合理的指导,进而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教师还要根据评价结果,科学设置教学目标,从而较大限度地落实综合素质教学。例如,学习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课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般是对大气运动的原因是冷热不均,进而引申到气压带和风带及常见天气系统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阶段性认知反馈信息做出及时的处理,并针对性地改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认知水平。
(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建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那么,基于形成性评价的高中地理教学就要充分发挥人本化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以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只有充分发挥人本化的教学理念,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基于形成性评价的以学生个体本身为教学主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师的引导,利用每一次形成性的评价,不断完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时,我们就可以列举生活实例。比如,将《两小儿辩日》这个小故事穿插到课堂,借助多媒体的形式充分展现给学生。在晴好天气,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到操场上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并仔细观察国旗杆的影子。利用课余时间对国旗杆的影子长度和方向做一个统计,并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原因。学生很明显可以得到中午时太阳的高度是24小时中较高,从而得出教学概念。这种贴近生活、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并将枯燥的高中地理知识生活化地给予学生消化,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确定评价机制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性评价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入了解,把握教学方向,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合理确定评价机制,淡化学生过度注重学习结果的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注意他们学习兴趣的引导,避免出现体罚、侮辱等现象。例如,问题:
(1)北纬30°附近的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蒙顶甘露、庐山云雾、祁阳红茶等是我国的六大名茶,请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2)为了提升我国茶叶的品质,增加茶叶出口量,结合材料一,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建议。评析:解决这个题目时,由于每个学生自身存在个体差异以及对外界知识吸收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解题、学习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其符合学生的自身实际。例如,及时问相对难一些。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组长让表达能力和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代为组长引导小组成员讨论学习。教师则要及时做出引导。第二问属于结合专业背景的开放性题目。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对于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只要涉及问题重点就要给予鼓励,避免因为负担过重而出现自信心击垮,学习消极的现象。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评价标准及教学目标就相对较高,让他们的地理认知能力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升华。
三、总结
综上可知,形成性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着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优势。它一切从学生的自身认知实际出发,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身客观差异性特点,并以学生学习结果为目标参考,对其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及教学活动中存在问题等,通过对信息的反馈吸收,改进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案,不断完善教学工作,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自此教学模式在我校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主动性都大大提高,探究思维及创新能力也颇有提升,整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希望可以为更多的一线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作者:李洪锋单位:甘肃省张掖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学生高中地理论文
一、“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无意识记忆
应该“慢”在易错处张先生在书中还说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而教育也有教育的规律,教育是慢的艺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地理学科的初高中教学脱节现象严重,区域地理作为高考命题的基础和背景,区域地图作为试题的载体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但区域地理却是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到高中基本遗忘了,复习难度大,成为高考考生的“重灾区”。从大部分教师对区域地理定位的复习方法来看,有经纬线定位法、相对位置定位法、特殊事物定位法等,这就要依托大量的记忆训练,且过一段时间,随着区域的增多,遗忘、混淆的问题又出现了。笔者的做法是在高中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学习中,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忆原理解决区域地理的定位问题。在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学习中,典例或练习如果涉及初中区域地理位置等问题,笔者这时就会“慢”下教学节奏,引导学生拿出相应的地图查找、观察相应的经纬度、海陆位置、气候类型等初中知识,使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区域地理情境中学习地理原理与规律,清除了学生复习区域地理的障碍,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在碰到相似的问题时学生能用这种方法自行解决,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了。这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慢”,是“慢”在学生容易出错的“重灾区”为了增强学生对区域地理的无意识记而“慢”。
二、“慢”是为了避免“返工”
应该“慢”在生成处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说过:“对教育来说,需要的并不是大量时间,而是合理地使用少量时间。”也就是效果和时间用量使用过程化。例如在高三及时轮复习课上,有关等高线地形图知识点教学,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图理解法:把山谷、山脊、陡崖等各种地形等高线图让学生识读,记住主要特征,但学生只是表面上记住了这些特征并不理解其形成原理,真正要用到这些知识点解题的时候却不懂用,甚至把这些特征混淆起来了,课后经常有大量的学生再追问相关问题而迫使教师不得不再“返工”复习。笔者曾在2009年带的那届高三学生在该知识点复习课上花了整整一节课来引导学生利用德化当地瓷厂制作瓷器剩下废瓷土先捏出自己想表现的山体模型(有山谷、山脊、陡崖和鞍部等),然后在两座山体的正中间穿入烧烤用的长竹签,用彩笔在山体上画出多条等高线,再用小刀沿等高线切割,教师把切割下来的模块底部放在黑板上画出等高线(在这过程要注意竹签穿过的孔位要对准),画好后的等高线图再与恢复后的山体模型(用后各模块再按顺序放好)对比着观察,就很容易理解各等高线图的原理和特征了。表面上看,似乎操作这个过程费了不少时间,但事实证明那堂“慢”课学过后,绝大部分同学能熟练利用等高线图解题而不必再“返工”浪费时间了,在地理原理生成处适当的“慢”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又合理使用了师生的时间,达到了教学的化,避免了低效的“返工”。
三、“慢”是为了“更快”
应该“慢”在重难点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部佐藤学教授学说过,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高一级知识的获取,需要在低一级知识的吸收消化的基础上才能生成,因此,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我们要舍得花时间下慢工夫。例如“地球运动”这一知识模块,历年高考中分值占到8到16分左右,这是高中地理复习的重点,同时又是较大的难点。往往教师复习该模块知识点时,学生都听得懂,但到他们做题时,他们又说不懂了。通过询问调查,他们该部分不懂解题的原因大部分在于不懂读图,自然就不能有效提取图中的信息用于解题了。笔者今年在复习该部分知识模块时就在图的绘制、转换、变形方面下慢工夫,首先让学生会看图并会画简单的侧视图及俯视图,在此基础上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地球仪的不同角度去看局部的经纬网会产生哪些较常见变形图并把变形图再转而绘制为学生所熟悉的侧视图或俯视图等,才进行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这一难点的学习。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15)班按正常进度按教材顺序复习,(16)班在“地球运动”这一重难点处“慢”下脚步,调整复习进度和内容,结果在讲评练习时,(15)班的学生对图形尤其是变形图很多看不懂,讲评进度很慢,效果也差;而(16)班学生经过了之前的“慢”步学“图”,很多题目学生自己能做出来不用讲评了,教学进度和效果反倒大大提高。
四、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所追求的“慢”的艺术,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慢”,是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慢”,是为了抵达快的“慢”,是为了提高效率的“慢”!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要快与慢结合,不能一味追求进度,一味追求表面的“高效”,要在学生易出错处、在地理原理的生成处、在教材的重难点处适当“慢”下脚步,慢火细炖,真正实现教学高效。
作者:李金珍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第十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城市化地理环境高中地理论文
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知识体系建构
1.四个版本教材关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的优缺点比较
(1)优点方面
人教版从自然环境、城市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角度三个方面来分析,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又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湘教版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角度阐述来,包括了正负两个方面,同时也有侧重点,重点介绍了城市环境问题。鲁教版分析了有利和不利影响,重点放在不利影响方面,包括了环境、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问题等,同时也介绍了城市热岛效应,内容分析得比较。中图版从环境、交通、住宅、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内容较,同时也分析了理想城市模型,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2)缺点方面
人教版仅从圈层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气候等因素,也没考虑到对文化观念、人口等的影响。湘教版和人教版一样没有考虑到对地形、气候等的影响。同时也没考虑到对交通、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影响,不够。鲁教版仅从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没有考虑到对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同时缺乏人文环境方面的分析。中图版将住宅、社会、交通单独进行分析,并没有放入人文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时对自然环境方面仅从气候、河流等方面进行分析而没有很系统地从圈层等角度进行分析。
2.四个版本教材关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知识体系建构
从四套版本教材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的优缺点的比较可以看出,虽然各版本都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来编排,但是仍有各自的侧重点,相对来说并不完整。那对于四套教材都使用的省份(如江苏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无形中加重负担。本文基于四套版本教材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知识点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建构,主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有利影响从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与生活以及人类改善环境,降低对环境的压力的措施这三个角度来阐述。不利影响则是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及资源、生态问题四个角度进行阐述,自然地理环境又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社会问题方面主要从就业,住宅,交通等角度进行阐述。环境问题方面主要是解释了几大污染。而资源、生态问题则是从土地的利用和地下水的开采两个角度来进行的。
二、结论与建议
通过“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体系重新建构,能较系统地体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
1.注意及时引导
对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内容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内容比较繁琐,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使用知识建构图,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加深学生的理解。
2.绘制地理思维导图,加强记忆
高中地理知识包含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等,零散复杂,体系庞大,各地理知识点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针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内容来说,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画出这个知识建构图,然后教师根据课本的内容以及学生自己所画的知识建构图进行总结归纳后再进行讲解,这样的话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及记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刘茹陈传明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高中地理论文:课堂教学模式高中地理论文
一、实施流程不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还是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模式,备课都是前提和基础,6+1课堂模式对教师的课前准备要求更高。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本教材、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学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做到学习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各个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避免空洞抽象,大而无当。同时,备课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教师先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设计,撰写初稿,然后参加集体教研,在教研过程中相互交流,扬长避短,再将初稿进行修改,进行个人复备,实现课堂的高效和“6+1”课堂模式的真正实施。具体的课堂流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导
“导”是课堂的起点,是每一个课堂教学模式都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是2~3分钟,包括“导入”和“导学”两个方面。“导入”要求教师将新课内容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或者运用校本实例,从而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兴趣。“导学”主要强调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元情境,快速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过渡,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引出了将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消化新知识。
2.思
自读深思,一般需要20分钟左右,教师要先提出学习任务以及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看导学提纲,自学深思,或勾画圈点,或分析归纳,并做好记录。
3.议
小组合作学习,8~9分钟,合作学习时学生都站起来,由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解决导学提纲中的问题,议论互学。老师可以巡回检查,也可以参与到某个小组的议论中去。
4.展
激情展示6~7分钟,小组讨论之后,进入展示环节,小组代表或口头表述,或到黑板上讲演,展示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的同学无论在什么位置都要面向全体,自然大方,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速适中;既要说清“是什么”,“有什么”,也要说清“为什么”。其他人(包括老师)都要认真倾听和思考,不可中途打断,当一个问题展示结束后,其他同学再提出疑问,或者进行补充纠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掌控全局,适时指导。
5.评
点评精讲,4~5分钟,评是精讲,是拓展,是点睛,是结论。教师在同学们充分展示后,开始精讲点评,帮助学生理解规律、归纳方法,补充学生未展示的内容,梳理本节知识后,形成知识网络。
6.检
检测反馈,4分钟,在这个环节主要是检验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目标落实情况。学生先对本节所学知识、方法和规律进行回顾,反刍内化,继而接受老师的提问。
7.练
巩固练习、学以致用。这个环节是在课外进行的,主要形式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习题巩固训练,还有写随笔,小制作等,主要是让学生更好地实现从“懂”到“会”,从“会”到“用”,它是完成本阶段学习任务的环节。优势:这一课堂模式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转变,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强调过程和方法。每节课都要做到环环相扣,让所有学生都紧张、高效。学生要不停地阅读、思考、质疑、辩论、动手练习等,让学生对当堂内容进行横七竖八地解剖,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能用多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视学情,造成部分学生“掉队”
“6+1”课堂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尤其是思考和展示环节,对学生预习,表达等能力要求极高。但是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能力等不尽相同,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和理解速度不同。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堂时间,课堂效率低,跟不上课堂节奏,影响了学习效果。
2.需要学生提前预习,部分学生落实不下来
课堂时间四十五分钟,总共分为六个环节,每个环节时间都很紧凑,教师在设置“思”这一环节的时候,内容又不可能特别容易,不可能全部一步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要进行预习,这样不仅有助于自己在课堂中有重点地学习,而且对于教师布置的内容也不至于太陌生,使得自己对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但是有的学生由于课业繁重或是贪玩等,总是不能很好地预习,使得“6+1”课堂模式的效果大大折扣。
3.流程的具体步骤过于程序化
怀仁八中在集体教研活动中都严格按照六个环节来进行教学设计,在时间上也有明确的规定,这就势必造成教学活动的模式化。因为教学内容本身就有差异,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是很难得出结论的,而有的教学内容又特别简单,容易理解。所以在环节的顺序上和所用的时间上不能有过分的要求,需要一定的弹性化。
三、改进办法
1.课堂导学卡的应用
“6+1”课堂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上了一个高度,整个课堂的把握需要极好的控制,那么在课堂上使用导学卡,会使得学生和教学对整个课堂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而且在导学卡上设置一些预习的内容,让学生写写填填,督促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思考这一环节可以适当勾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导学卡上的标记了解其掌握程度,更好了解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讲解。综上,导学卡的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学步骤和时间可以适时调整
不管是哪一个科目,也不管是哪一个科目的哪一部分内容,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各个步骤的时间或者顺序进行调整。如果教学内容比较难以理解,比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内容,就可以根据需要把思这一环节放在相对后的位置,教师要先进行一些说明讲解,再来让学生自主思考,找出问题答案。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教学可以缩短自己讲解内容,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将学生科学分组,形成竞争意识
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会有差异,所以,在分组的时候那些学习基础较薄弱、理解力较差的学生应该和那些反应力较为灵敏,学习基础较好的相搭配。在组内大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组和组之间相互竞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6+1”课堂模式适合新课堂改革的需要,在进一步的改革和升级中一定可以为教师所用。
作者:曹春霞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高中地理论文:探索性高中地理论文
一、探索性问题的设计
1.设计阶梯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路探索性
问题的较大特点是以学生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思维探索。由此对于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学情和认知特点。学生在突破疑点时往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思考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到答案。因此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层次,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或把解决某个问题的完整思维过程分解成几个小阶段。
2.注重学生体验加强学生对地理的亲切感
新的地理课程提供了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一点,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丰富地理课堂大有裨益。因而教师在设计探索性问题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出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最想探究和发言的。学生有思路、有想法、能讲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把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相联系,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能让学生觉得地理知识就蕴藏在自己的生活中,增加学生对地理的亲切感和学习兴趣。
二、巩固性问题的设计策略
1.巩固性提问的设计要具有激趣性
巩固性提问是对重要知识点的再现过程,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为目的,因此巩固性提问一定要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让学生想参与问题的回答和思考。只有学生参与到了这个教学环节中这样才能起到巩固的作用。教师设计巩固性提问要避免直来直去的复习性提问,尽可能的把问题设计的新颖别致或者将问题放在妙趣横生的情境当中。例如我在教学经常应用各种谚语成语,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表示什么天气“,一场秋雨一场寒”———表示什么天气“;沧海桑田”体现什么地壳运动“;稳如泰山”“、坚如磬石”从地质学观点上讲,正确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水循环的观点去判断,正确吗?这样的提问既直观形象,又生动活泼,不仅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使学生愉快而积极地投入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2.巩固性提问的设计要具有应用性
随着课程改个的深入,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了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因此教师在设计巩固性提问时,应该多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把各种抽象的原理、概念融合到生活、生产实践中,使之具体化,并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生活现象的解答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把干涩的理论和鲜活的实际联系起来,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与表现,同时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朱志龙单位:安徽省歙县二中
高中地理论文:[高中地理论文]高中地理科际联系的认识和实践
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横向联系密切 。这种密切的科际联系对于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加强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系统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因此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从教师来说,可 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 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为引人入胜 。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二、加强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化原则为依据的。
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障取得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 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 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 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
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 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课程综合化的探索和整体 改革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 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作出圆满的答复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从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尽管以“3+2”模式为代表的高考考试改革对中学地理 学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高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 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察 地温变化规律等。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起步阶段,高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是为我们的改革和 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
三、加强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 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效益。
(一)学科间沟通
为了保障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 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 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 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 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二)课内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各方面 进行有机渗透。
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 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 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 、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推导式迁移;引入语文课本中 《宇宙中有些什么?》、《火刑》、《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 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 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又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 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断气旋、反气旋图中气流水平流动方向与气流垂直流动方向的关 系特点等。
3.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 文课文《两小儿辨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 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课外延伸
课外活动作为地理教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 重要形式。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根据各地 各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校内的读书、办报、竞赛、讲座、写作活动,开展校外的参观、调查、实验、观测活动等 等。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必须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结构水 平。在综合化的思想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科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必将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 学生素质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中地理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普通中学提高地理会考合格率的主要途径
相对于重点中学的普通中学,生源差是其突出的校情。高一地理会考对于大多数差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怎样才能提高普通中学的地理会考合格率?我的体会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根本;分析会考试 卷特色,了解试题导向是关键;强化训练和个别辅导是保障。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地理的根本前提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才谈得上学好地理。根据我校差生多这一特点,我注重以下两方面来培养 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感情投资。感情投资就是教师对学生倾注情感。差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困难,自卑感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对教师往往避而远之。对此教师应满怀热情地关怀爱护他们?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对待,鼓励差生 回答问题,积极参与,点滴进步及时表扬,从思想上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下课时,不要一走了之,应来到差 生中间和他们打成一片,即使是一个微笑,也会激荡起学生爱的涟漪。时间一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就会拉 近。只要学生开始爱老师,他就会爱老师所教的课。常言说:“热爱是好的老师。”有了爱,什么都能学好 ,什么都能记忆。因此教师的感情投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导。
2.适度教学。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与之配合,这就需要适度教学。所谓“度”,就是 指课堂教学要求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程度、教学运行的速度和训练的强度等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 意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比如针对某一知识点,根据不同层 次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双基”要求和“能力”要求可安排如下表。 具体 双基要求 能力要求 内容 一般学生 较优学生 一般学生 较忧学生 地球 识别地球 解释地球 举出地球 用地理自 自转 自转的地 自转的地 自转的地 转意义的 的地 理意义的 理意义的 理意义的 原理,分 理意 四种表现 原理 常见事例 析某一地 义 理现象
设计教学活动要做到人人可参加,知识的难度正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接受能力上,这样才使 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保持继续学习的劲头。对于考试难度也要保持适度。高分不要太多,但及格 面要大,好掌握在90%以上的通过率,还有10%的学生通过努力也有望及格。每次考试都让学生有成功的体 验,据观察,成功后的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学习更加努力,学习成绩更好,出现良性循环。
二、分析会考特点,了解试题导向是提高会考合格率的关键所在
考试的内容、形式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学科特点、教学规律及时代需求等因素决定,在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教学大纲》、《会考纲要》的方针和要求。因此,教师除认真吃透、领会教学大纲、会考纲要的精神 外,分析会考试题内容、形式、配分上的特点,预见下次会考趋向,有助于地理教学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更 有助于学生会考合格率的提高。
笔者对若干年地理会考试题的分析,发现有以下共同特色。
1.渗透国情知识。去年和今年的会考试卷中国情知识分别占了30分和28分,较高的年份达43分。配分比例 之大,提醒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渗透国情知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
2.基础面广,重点突出。历年会考内容涉及上下两册所有的章和节。考纲上40多个知识点中近40个点考到 ,覆盖面广大。但试题基础性强,难度不大,体现了会考目的。在各章的配分上也有侧重点,如下表。
高中地理各章配分统计 各章 地球 地球 地球 地 壳 生物 自然 能 农 工 人口 配分 在宇 上的 上的 和地壳 和自 与 年份 宙中 大气 水 变 动 然带 资源 源 业 业 城市 1996 4 17 8 6 6 13 8 13 12 9 1997 7 12 8 7 4 13 9 12 11 13 各章 人口 上 册 下 册 配分 与 年份 环境 总计分 总计分 1996 4 41 59 1997 4 38 62
从上表配分可知,人文地理重于自然地理,自然地理中“大气”章分值高出其它章1/3,可谓重点章。此 章知识难度大,教师要仔细分析、抓住突破口,使学生弄懂为止。下册人文地理除“人类与环境”一章内容量 少而配分也相应减少,其它各章配分都大,这就提示教师要改变平时对上册所花精力大而对下册所花精力小的 局面,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值得注意的是,试题覆盖面广,对差生的学习带来不利,在时间紧、学习内容多的情况下会导致学生死记 硬背,学习兴趣也随之降低。这就提醒教师平时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上课进程,教学上既要面面俱到,又要 重点突出,既要精讲巧讲,又要教给方法。比如对前后相关的知识贯串一起用图表法、纲要法,识记一些资源 、地名、农业和工业基地以及城市等名称用顺口溜、打趣法等。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学得轻松快乐,而且 还提高了自学能力。
3.图像题多。这是地理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从1996年和1997年两年的会考试题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会考题中的图幅与分值统计
1996年 1997年
图 幅 分 值 图 幅 分 值 图性图 11 35 11 34 隐性图 10 11 10 11 总 计 21 46 21 45
从上表看出:①图像题分数比例大,占试卷总分数的46%左右。②图像题中,既考显性图也考隐性图(即 无图考图)。③显性图题的图幅与分值差大,表明考题配分大,综合题为主。以上启示我们,考生如果图像不 熟悉或图意不了解,将会导致连环失分。所以平时教师要重视地图、插图、再造图的教学,重视对学生识图、 析图、绘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样才能在会考中打不败之仗。
三、强化训练和加强个别辅导是提高会考合格率的有效保障
俗话说:“刀不磨不锐”,学习也一样,对学生不进行强化训练,成绩也不会提高。“强化训练”是给学 生在 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训练。过多会增加学生负担,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和精神上的压力, 还可能产生负效应。如个别学生因无法应付过多的练习题而干脆不做,这就达不到练习的目的。然而过少不符 合我校的校情达不到要求。强化训练平时好是一节一练,单元过关练,两章一考为宜。会考前教师要集中精 力分析一些典型易错题、知识迁移题、纵横联系题,这对学生澄清模糊概念、灵活运用知识很有好处。模拟考 试也很重要,针对模拟卷中失分的地方要查漏补缺弄懂为止。试卷分析不一定面面俱到,一定要腾出半节课让 学生读试卷(对选择题读题干和正确答案),这样可以对知识加深印象,考到类似的题目不会再错。强化训练 是大面积提高会考合格率的有效措施,但针对特困生还得作个别辅导。个别辅导重在平时,到搞突击才有 效果,个别辅导是提高合格率的强有力保障。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的地理会考合格率多次达到98%以上,各项指标都能与重点中学比高低。
高中地理论文:[高中地理论文]地理创造性教学的条件分析
“创造性”一词,在心理学中的定义和概念有许多解释,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指有新的价值的特性。这里的“新”的意思,既包括给社会、科学、文化等方面带来质的变革,也包括对个人来说是新的思想、观点和经验。所以,马斯洛把创造性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如科学家、艺术家等天才的创造性,其创造活动是根据是否给社会带来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来评价的。而后者则是人人都具有的,对其本人来说,是创造出了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创造活动。很显然,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教学价值观的一大进步。
被誉为“发现学”的地理学,一方面有显著的综合性,它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既要自觉综合自然和人文各要素,又要灵活地将已学的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中来,以获得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这一学习过程有利于使学生在知识和认识联结时产生出创造性的“火花”。另一方面,地理学又有鲜明的区域性。虽然,地理环境的区域特点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但也有些区域特点是在特殊规律作用下而生成的,这些表现特殊性的地理现象是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创新思维的绝好素材。当学生能独立发现“新”的地理现象,进而用自己的理解分析、解释它们时,便是最生动的创造性学习。因此,地理学科实施创造性教学具有极其广阔的舞台。
地理创造性教学的成果是诱人的,但获得成果需要众多的条件和脚踏实地的实践,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教师
地理创造性教学的各种措施和途径,首先离不开在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理教师的实践和努力。但是,只有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才更懂得,现代地理教育再也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仅仅知道“这地方是什么”“那地方有什么”的再现型人才,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乐于探究“这地方为什么是这样”“那地方怎么办才可以更好”的创造型人才。
观念的更新常常比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一群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面对这样生气蓬勃,并肩负开创未来伟业的一代人,地理教师不但要自觉接受终身教育的思想,主动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动态,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要具备勇于开拓的精神,随时把握时代的脉搏,以丰富的地理教育内涵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自身的创新形象来激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尤其是一种直面失败、总结教训、继续探索的精神,一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创造能力是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关键。要适应当今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就要自觉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①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用地理科学前沿的新成果如“厄尔尼诺”、“里约环境会议”、“经济全球化”、地理信息技术等,充实更新自己的地理知识结构;用现代地理教学的新理念如“以
学生发展为本”、“形成地理思维”、“树立环境伦理观”、“培养全球意识”等,来构架自己的地理教学指导思想。②更新教学方法和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
在根据教学实际,来创造和开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使学生能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在声、光、形的协同刺激下,发挥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地理教材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和形式对地理创造性教与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1.地理教材内容
地理学科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地理教材内容应充分表现出生活化、现实化、本土化和全球化的现代教材改革趋向。所谓生活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注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如让学生调查超市分析商业区位。所谓现实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直面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如介绍某一个国家,重点放在介绍活生生的地理现实,而不是位置。面积、人口等资料堆砌。所谓本土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关注本国、本乡土的地理教育,如可在讲世界地理时适时地与中国比较,做到“站在世界看中国,用中国眼光看世界”。所谓全球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注重对全球的人口、资源、环境、政治和经济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具有生活化、现实化、本土化和全球化特点的地理教材能为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提供鲜活而又充满启迪意味的素材,为学生思考地理问题提供思路和视角,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2.地理教材表述形式
地理教材应具有创新的表述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理应在地理教材编写形式上有一定突破,应以明快、新颖的编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创新思维。而现有一些地理教材总的看来仍是追求地理学科系统性和规范性,开篇是“绪论”,正文中也往往往是概念定义在前,举例、说理在后;对一些地理分布、形成原因、演变过程等知识往往是文字图像重复表现,并且叙述细致,不留“思维空间”;“思考与练习”较多的是“说出…”,“列出…”,“什么是…”等再现知识的形式,……这些无疑不适合以培养创造性素质为核心的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如果我们多引入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事实,如“上海的潮”、“浦东机场的选址”、“上海人口变化特点”、“沪杭工业基地”等;多提供一些利用阅读地理图表获取知识的机会,如教材只提供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形成示意图,由学生从图中读出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气压分布状况、气流特点和天气状况;多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思维碰撞的问题,如“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全球气候变暖与变冷”辩论,“渤海湾填海造陆的利弊”讨论;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如照片、图片、漫画、新闻报道、电影、文学作品片段等;多开设诸如“研究专栏”、“阅读专栏”、“实验专栏”等等。如此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好想、好动。好奇心理特征的教材表述既能赢得学生兴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更好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的任务。
三、地理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素质与环境的函数。·每个人都在环境和自我素质两大变量影响下,从事自己的社会实践。当一个人个体素质为相对定数时,环境对一个人创造力的开发或在创造性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是一个促进和制约作用。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地理课堂教学可以是:①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开放思维(方向多种多样变化的思维)。教师经常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问,启
发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思考问题是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经常这样问:“把现状改变一下会怎样 ?”“如果这样了怎么办?”“把位置颠倒一下呢?”“如果这影响因素不存在,会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假设性问题,问题所答不仅有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深入认识,更有学生在新情境中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创造性认识。另外,教师经常提出一题多解的开放性问题,对学生的开放思维也是很有益的。例如,“某某地区的人口是多少?”,这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封闭性问题,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是单向的。如果问“某某地区的人口有增加,其原因是什么呢?”这样提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各个方面自由回答,思维是多维的,答案是五花八门的。②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信息,即不完整的信息。地理教学讲究“布白”艺术,在讲课中不讲全、讲绝、讲死,而是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利用想象来填补空白;对学生的提问采取“问而不答”,“答而必问”,“以问代答”,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去闭合开放的信息。③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开放思维中形成的各种想法。当学生在开放思维中收集了丰富的开放的信息,接下去的重要任务就是闭合信息,形成具体结论。有经验的地理教师是注重教给学生整理观点的线索和方法,例如,教给学生按照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必然联系、以地理基本原理为线索、以地理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等重要的归纳整理方法;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归纳整理方法。
地理教学中,为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课堂教学环境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人格,尊重创造性,互相交流思想,互相鼓励创新。因为有了尊重、鼓励、快乐、友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就会在心理安全的基础上,获得心理自由,进而大胆地释放创造的潜能。当学生个体创造性逐步形成并发扬光大,实际就孕育、培养了一个创造性的集体,集体创造性又成为学生个体创造性进一步发展的沃土。因为,首先集体创造性可以弥补学生个人思维的局限性,通过集思广益,能启发灵感,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其次,集体创造性还可以引发相互激励,即一个学生的观点,刺激另一个学生提出新的观点。
不断变革发展的时代要求教育从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向创造型教育方向转化,对此,学校地理教学责无旁贷。地理教学将通过培训地理教师的创造素质,利用富有创造活力的学科勉力,体现时代创新要求的地理教材,营造适合创造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来完成培养创造性学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