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会计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会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会计论文

会计论文:会计电算化普及对会计改革的影响[会计论文]

会计电算化普及对会计改革的影响会计论文

[摘要]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不仅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变化,实现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模化的过程,是促进会计、会计工作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观念更新、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

[关键词]会计改革电算化制度要求

会计电算化是集计算机学、信息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实质是将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会计工作中。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及会计工作的影响。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不仅仅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化,实现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模化的过程,是促进会计、会计工作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观念更新、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

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践的影响

1.改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在手工条件下,会计核算工作要由许多人共同完成,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输入一张会计凭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可自动进行记账、汇总、转账、结账、出报表等一系列工作;对于大量重复出现的业务,系统可以按模式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与手工会计相比,数据处理无论在性上还是在处理速度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信息的性和及时性和会计数据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账务处理程序也趋于简单。

2.改变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职能。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信息、管理知识等,同时会计组织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会计工作的组织机构以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为主要依据,把会计工作分为专业组、数据收集组、数据处理组、系统维护组等;另一方面,这种新的组织机构也产生了新的岗位设置和新的人员分工, 不仅需要专业会计人员,还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特别需要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向既博又专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3.将改革会计数据的修改技术与内部控制制度。这种内部控制的部分程序化,使控制对象由原来的对组织、文档等进行控制扩展到对软件、硬件、运行环境进行控制;控制方式从单纯的手工控制转化为组织控制、手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控制、系统使用权控制、输入输出正确性控制、操作过程控制等。

4.会计本质将重新定位。综观会计的发展史,人们对会计职能的认识和对会计本质的揭示,始终将会计定位于服务的工具,将会计工作定位于纯粹的服务性的工作,是处于被动状态的行为,这在信息处理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现代科技为会计革命备了足够的技术支持的条件下则是不可原谅的,随着会计电算化普及应用,会计作为控制系钳体质将日益显现出来,会计信息将从幕后走向前台,因为会计信息不仅仅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

5.重新定义会计报表的。由于受人工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手工会计报表往往局限于财务数据及其相关的说明,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从收集、加工处理到综合利用都实现了电算化,从而为从浓度和广度上扩展会计报告信息的内容提供了可能性。

6.更加重视信息。在各种信息高速,会计信息对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和会计电算化能将社会经济活动的细枝末节地记录、保存和传播,会计信息的分类、提炼、再加工将成为极其重要的工作,因为人们需要的不是不分轻重缓急不断涌现的信息垃圾,而是系统化、条理化、有针对性的信息精品,只有经过加工整理、分析的会计信息才能满足这种需要。

二、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途径

会计电算化怎样才能适应会计改革的要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经济过程的监控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呢,笔者认为可有以下几种途径:

1.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要害环节。要大力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目前,要立足于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培训可分为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秩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等层次进行,从培训抓起,逐步提高。

2.加强会计核算软件治理。会计核算软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环节。我们加强对会计核算软件开发、应用、推广、服务等环节的治理,推动会计开发研制的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促进会计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推动会计软件的社会化,进一步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

3.加强会计电算化治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治理制度,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财务部门要加强会计电算化治理制度建设,对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的基本程序、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基层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应逐步规范会计电算化的治理工作,指导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实现会计治理的法制化。

4.改革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职能。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把握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把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信息治理知识等,因此,会计电算化将促进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向既博又专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5.改革会计数据的修改技术与内部控制制度。会计电算化后,手工条件下对账薄记录错误的划线更正将不再适应。取而代之的是修改权限、修改标志、凭证冲销等方法,对于经过审核、记账,甚至结账后发现的错误记录,还可以利用电算化系统提供的反结账取消审核等功能进行修正,这在手工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而手工内部控制制度则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更正,还有一部分将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控制。

6.重新定义会计报表的内 容。由于受人工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手工会计报表往往局限于财务数据及其相关的说明。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从收集、加工处理到综合利用实现了电算化,从而为在深度和广度上扩展会计报表信息的内容提供了可能性。

7.将建立定期报告和实时报告结合的财务报告制度。传统的会计是按月、年编制的定期报告。这种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决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较地猜测企业下一年度甚至今后几年的业绩。但在以竞争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创新不断加速。因此,建立一套既能提供定期报告又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会计电算化为此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会计论文:会计论文-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

摘要:随着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颁布,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和完善,但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笔者认为在“固定资产”的核算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固定资产没有规定计提折旧,维修支出核算科目过多,不能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量和净资产。针对此现状,现浅谈一下解决相关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建议

一、现阶段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及存在的不足与漏洞。

1、在固定资产采购及下拨所作的财务分录: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报废固定资产的分录:借:固定基金,贷: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此资产的原值一直没变,这样做的结果会造成:及时固定资产净值与原值严重背离,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与现时净值相差越来越大;第二,虚增净资产,以账面原值来核>,!

2、维修日常开支,录入相关费用:借:商品与服务支出或三大系统维护费、治超费等等,贷:现金或银行存款。清理固定资产的开支:借:公用支出,贷:现金等。变卖作废固定资产收入的处理方式:借:现金,贷:其他收入。这样核算不能很好核算固定资产维修费用,也无法权衡维修是否合理。实际执行中容易发生乱修、滥修、乱放等情况。虚增维修费用,特别是为不执行政府采购政策。很多采购采用变性方式,固定资产不入帐,造成对固定资产漏入,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

二、提出几点管理建议。

同国有企业一样,事业单位同样面临着如何用好管好国有资产、盘活资产存量以及如何做到既维护所有者权益又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整固定资产的原有核算方法。

1.在购置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时,借鉴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不再通过“固定基金”这样的净资产科目核算。只有这样才能使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真实化、规范化、标准化,缩小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核算的差距,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2.在现有会计核算基础上,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每月增加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会计分录借记“商品和服务支出——折旧费”,贷记“累计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中,将“累计折旧”作为备抵科目列示,两者相减,就是固定资产的净值,这样在会计报表中就反映出固定资产原值及净值,固定资产的增减情况一目了然,以便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规模、新旧程度和实际价值。

3.对于固定资产的维修,可以统一核算,不应当分散。发生时借记“商品及服务支出——维修费”,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这样核算才有可比性,这样可以加强对维修费的管理和对固定资产新旧程度有个初步了解。

4.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置,增设“固定资产清理”会计科目。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清理费用,能够真实、详细地反映其损益情况。

5.对于固定资产的减值,増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在对固定资产清产核资的同时,应当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当出现可收回价值小于账面价值时,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具体可以参考《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和方法,可根据自身的规模和管理水平对部分大型设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会计论文:对规范——实践会计研究方法的认识-会计论文

对规范——实践会计研究方法的认识-会计论文

会计论文

科学理论的产生和突破往往是从研究方法开始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产生科学理论的先导。会计界不少有识之士锲而不舍地探求会计研究的科学方法,希图通过会计研究方法的改变,来重塑会计理论的社会形象,对中国会计问题作出比较深刻的解释。然而,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会计研究方法缺乏统一的认识,很不利于会计学的发展。本文提倡一种具有辩证和综合特征的规范一实践方法,希望对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研究方法有所益处。

一、会计研究方法上的争论

会计研究方法是指会计人员探讨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历史发展规律的手段、方式、程序和措施的总称。多年来,会计界对于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争论一直未停止过。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支持者们认为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只注重细枝末节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人们已经熟知的既定事实,因而对整个会计理论并无贡献。近来,还有学者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假设、客观性、数学变量间的简单线性化及其经济理论基础(理论、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信息不对称理论等)提出了质疑。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支持者们则认为规范会计研究方法不科学,忽视对已有会计理论的检验,因而其形成的整个会计理论框架仍摆脱不了“空中楼阁”的尴尬。

显然,人们争论的焦点在于两种不同会计研究方

法的局限性。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在于:①忽略了对作为演绎逻辑推理起点的假设或前提的判别和检验;②忽视了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不重视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仅将会计环境中的不同利益集团简化为一个总体来看待;③分析得到的结果往往由于缺乏经验支持而仅代表了“闭门造车”式的个人观点和论断。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①力图用有限的事实和现象去证明普遍命题,因而其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只具有偶然性;②强调模型化和定量化,而忽视了某些自认为是次要的因素,结果导致研究对象过于简化和研究的系统性偏差;③在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排除价值判断,不尽合理;④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和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相比往往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

会计研究人员当然要注意这两种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但是过多地指责两者的局限性,而不能达成共识,对会计理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具有辩证和综合特征的规范一实践会计研究方法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规范一实践方法及其研究程序

在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的过程中,需要在研究方法上寻找突破口。这种突破应该使新的研究方法同时兼容传统与当代西方会计研究方法所具有的优点,避免片面性,合理地将适用于各个层次和范围的具体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于是,规范一实践方法就孕育而生了。

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模式是,会计研究的主体根据已确会计知识,对实践和理论发展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解答问题的假说。这一假说具有可检验性,可以转换成能够度量和进行统计分析的变量关系。通过对假说的实践检验、修正,逐渐使假说演进成为人们认可的会计理论。这种方法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发现性认识方法;二是实践认识方法。

发现性认识方法就是通过问题的发现从而确立研究目标和方向。发现性认识方法具有探索的目的,所以其本质不仅是形式逻辑的推理模式,而且是发散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拘泥于原来的概念框架和理论规范,而是采取开放的、活跃的思维形式,所以发现性认识方法主要依靠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在坚持现实检验的基础上突出了人的能动的认识活动,强调了认识活动所遵循的思维规律,并且具有在不同的认识阶段转换认识方法和探索手段的内在结构调节机能。文秘站版权所有

实践认识方法,旨在对原有理论及其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具有试探性和或然性的假设进行检验。从整个会计研究过程来说,构成这部分的研究方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在对理论和假说的检验上最值得重视的就是如何实施检验和评价。在怎样将理论变得可供实践检验这一问题上,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个理论接受检验的观念转换环节,这种转换不仅将会计理论同人们的社会需求、经济利益联系起来,而且将会计理论同人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并使之成为能够指导或支配这些实践活动的具体的和可操作的观念。

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的具体研究程序为;①根据自身已有会计实务和知识,判断自身研究能力;②设定目的,确立课题;③建立概念和理论框架,提出假说;④思维模拟检验;⑤社会实践检验(设计方案、收集数据资料、数据分析、数据检验、评价假说);⑤假说向理论转化,演绎出规范理论。其全过程可表示为如下模式:

三、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不是规范与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简单结合

有些会计人员对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存在误解,将其当作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简单结合,其实不然。

首先,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不同于规范会计研究方法。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是从基本概念出发,推导出研究对象的逻辑性结构,它没有考虑到认识与实践两个过程的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其所形成的理论未经过验证,仅属于理论的假设指导。而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既考虑了研究对象的逻辑性结构,又以唯物辩证方法论和认识论考虑到认识与实践两个过程的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强调思维逻辑检验与数据检验的结合,使得研究结论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文秘站版权所有

其次,尽管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都对假设进行现实检验,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两大区别:①在现实检验的层次上,前者比后者的层次要高。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只承认存在的有用事实,以有用事实为标准来检验假说。这个标准是以利益为导向的,而且具有相对性,因为对甲有用的信息对乙未必有用,因此,这种以利益为导向并由此制约的社会需求的检验标准是单一标准。而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是以社会需求为确立课题的出发点,其检验标准是双重标准,即思想模拟检验和社会实践检验。这既保持了假说的逻辑推理的正确性,又使抽象的、定性的。探索性假说向具体的、可量变的理论转化。②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只是单纯强调实践对假设的检验确认过程,而忽视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研究方法上的作用,因而它难以超越对现代会计实务的描述和解释。而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运用发现性认识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发散型思维,其最终目的是要超越原有的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解释和

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试探性假说。

会计论文:对租赁准则的认识-会计论文

对租赁准则的认识-会计论文

会计论文

《企业会计准则一租赁》(以下简称“准则”)已于20__年1月1日起执行。它规范了承租人和出租人传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使企业更加稳健地反映资产和收益状况,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拟就该准则谈一些认识。

一、准则对融资租赁进行了严格的界定

准则规定:“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准则还规定了认定融资租赁的条件:“满足以下一项或数项标准的租赁,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①在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②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价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③租赁期占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的大部分。但是,如果租赁资产在开始租赁前已使用年限超过该资产全新时可使用年限的大部分,则该准则不适用。④就承租人而言,租赁开始日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就出租人而言,租赁开始日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但是,如果租赁资产在开始租赁前已使用年限超过该资产全新时可使用年限的大部分,则该准则不适用。”从以上规定不难看出,准则特别强调了租赁资产的已使从年限不得超过该资产全新时可使用年粮的大部分。这样规定符合所有权的风险与收益相对位的原则,若该项资产的巨使用年限已超过了该资产全新时可使用年限的大部分,此时与该项资产有关的大部分收益已由出租人获取,其与所有权有关的主要风险已由出租人承担;因此该资产的所有权仍应归出租人,而不能转移给承租人。此时这项租赁只能认定为经营租赁,承租人不能将其列为自己的资产,也就无法达到虚列资产的目的。这样便有效地防止了一些企业滥用融资租赁进行报表粉饰。为了督促企业严格按照此规定处理,笔者建议应要求企业披露确认融资租赁的确认标准。若确认标准为准则所列的③或④,则企业还应披露租入资产的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以及租赁期。

文秘站版权所有

二、准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不抬高资产或收益,也不压低负债或费用。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应当加以合理估计。它是我国会计工作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在该准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在融资租赁承租人的会计处理中的体现。准则规定:“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通常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并将两者的差额记录为未确认融资费用。”企业按此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不会虚增资产和收益。否则,当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高于低租赁付款额时、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为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其高于低租赁付款额的部分将列在贷方,形成一项融资收入或所有者权益,也就相当于企业租入的这项资产除了能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为企业带来正常的使用收益外,还会带来一笔额外收益,这样便提高了收益。反之,当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低于低租赁付款额时,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为低租赁付款额,资产价值与长期应付款之间无差额,也就相当于企业的租赁活动使该项资产的价值得到了增值,这样不仅提高了资产,而且二者之间的差额——增值部分也未得到反映。

文秘站版权所有

另外,准则还规定,“计提租赁资产折旧时”,“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能够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这项规定减少了由于技术进步、设备更新等带来的经营风险,使企业提前化解了风险,给投资者、债权人提供了更加的企业会计信息。

2.在融资租赁出租人的会计处理中体现得更加充分。出租人的会计处理主要涉及融资收入问题,这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当期收益,因此准则对租赁开始日、租赁期间的融资收入的确认都作了详细的规定。①在租赁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低收款额作为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并同时记录未担保金值,而不能将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包含在内。因为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即这些收益由未来不确定因素决定。为谨慎起见,当实际发生时才确认这些收益为当期收益。②在租赁期间,对于超过一个租金支付期未收到的租金,准则规定:“应当停止确认融资收入,其已确认的融资收入,应予冲回,转作表外核算。在实际收到租金时,将租金中所含融资收入确认为当期收入。”因为此时出租人存在不能收到租金的风险,收益存在着不能实现的风险,企业就不能确认此收益,以免虚增收益。为了更有效地防范这种风险,准则还要求对应收融资租赁款减去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差额部分合理计提坏账准备。③租赁资产中的末担保余值不能实现的风险较大,企业应密切关注这部分价值的变化,定期对未担保余值进行检查。对有证据表明未担保余值已经减少所带来的损失进行确认,而对未担保余值增加则不予确认。

会计论文:预算会计论文:有关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的方法

预算会计论文:有关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的方法:

[摘要]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单位工作良好秩序的保障,是单位资金合理有效使用的保障,是反腐倡廉、预防经济犯罪的有效措施。随着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和多样化,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已经滞后,文章按照会计法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针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环节,提出了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事业单位管理本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是事业单位有效的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与否,关系到一个组织的管理效率和发展潜力。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客观环境、工作任务、管理体制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控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因此,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依旧任重而道远。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观念薄弱内部控制观念是内部控制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控制观念是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障。由于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单一、去向固定,收支活动较少,经费预算有限,导致了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认识,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认识不足,抱着可有可无的放松态度。或者说是以财经制度甚至是工作经验来代替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即使有内部控制制度,在内容方面仍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内控意识淡薄,监督力度薄弱,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会计岗位设置不够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个别规模较小的单位,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职务均由一人担任,并且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挂盖到单位的所有人员和多个业务环节,尤其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薄弱的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比较突出。同时部分单有章不循,将已存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目的只为应付有关部门的审计监察,失去制度了应有的严肃性,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名存实亡。

(三)内部控制制度监督上乏力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我国国情的特殊性,目前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微乎其微,现有的法制环境还未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同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税务、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务资金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至于单位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则很少进行实质性监察。外部监督的不得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放松了警惕,从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审核部门监督也往往流于形式;有些单位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监督乏力导致内部审计人员没有认真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不能如实、公正地编写审计报告,内部监督部门形同虚设。还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内部审计机构,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部门自行监督检查,自我监控影响了内部会计控制职能的发挥。

(四)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缺乏应有的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的防止贪污舞弊、侵吞资产、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但是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事业单位领导者,无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凌驾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不少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储备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绝大部分财会人员身兼数职,疲于应对,再加上会计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各种先进的管理办法由于人员本身相关素质的缺乏重重受阻,难以推行。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举措

(一)提高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认识首先是单位领导要树立内控观念和意识。按照《会计法》(修订)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必须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由领导干部带头管理内部控制,财务支持人员实施内部控制,职工人员落实内部控制。财政、税务、审计及有关主管部门要定期地对单位负责人就财政法规及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培训,使之通过学习,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系统地了解相关法规和内容,以取得他们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肯定和支持,从而能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其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和管理是事业单位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涉及财务、人事、组织、控制、监督等多部门,职工人员作为制度的执行者,直接左右执行效果的兴衰成败。因此,普及内部控制基本知识,培养员工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施至关重要。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内控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根本原因,因而加快制度建设是做好内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根本。首先事业单位不应用一般会计制度财经制度替代内控制度,我国《会计法》(修订)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国家财产安全稳定”。要有的放矢,找准重点,控制环节,确保内控制度建设的正确方向。其次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办法为准绳,并结合本单位内部情况外部环境进行实际操作。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一般应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合法、合理性原则,即该制度的设立不仅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二是体现内部牵制的原则,即内部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体系。三是有效原则,即内部控制应该涵盖财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控制。(三)强化内部控制监督首先要完善内外部审计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的性的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评价。财政部门是财会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应对有关制度的建立负责,并定期对内控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执行检查任务时,应重点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尤其是对货币资金、固定资产、采购付款、销售收款、工薪和人事等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可以有效帮助单位找到单位管理上的漏洞,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制度,从而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在执行内部审计制度时,如果审计人员的在某些项目中不具备独立性或专业胜任能力,可以考虑将该项目外包,这不仅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且可以有效规避因内审人员专业技术缺陷而带来的内部审计风险。其次,要逐步建立单位内部信息公示平台,如收入、支出个环节的财务信息应客观及时地公示,增强信息透明度,以方便单位内部公众对执法不力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四)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是确保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关键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得再合理再完善,若没有合格称职的人员来执行,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此事业单位要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用人机制,规范招聘制度,以控制内控制度执行人员的素质,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会计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对财会人员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进行提升,使财会人员的知识技能得到不断拓展,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过硬、严以律已的财务人员队伍。同时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单位领导和员工的法律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正确行使财会人员的职责权力,避免潜在风险的发生。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制是贯穿于整个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自我调控体系,是一项不断推陈出新、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现代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状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制度和体制建设完善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更好发挥行政职能,除了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内控制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和会计动态,结合自身的特点使内部控制适应时展,做到与时俱进。

会计论文:非货币性交易若干问题的思考-会计论文

非货币性交易若干问题的思考-会计论文

20__年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对原准则作了较大修改,并且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也规定了相应的账务处理方法。它们对规范企业间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笔者拟就此谈以下几点想法。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问题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缩小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或尽量避免使用公允价值的概念,而将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这种规定有利于减少企业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操纵利润的可能,有利于规范我国企业间的非货币性交易行为,但却没有反映出非货币性交易的实质。非货币性交易主要是通过资产的交换,换出自己认为价值不大或作用不大的资产,而换入相对有价值或有用的资产。实际上交换双方主要关注的是资产的未来使用价值,而资产未来使用价值主要通过市场交换的公允价值来体现,而不是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换人资产的原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使用得较为普遍,这主要因为国外存在完善的资本市场和活跃的商品交易市场,其市场价值能相对客观地反映商品真实价值信息。相对而言,我国缺乏相应的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而且对本身愿意并善于做各种会计调整的某些国内企业来说,公允价值就成为其调节利润的一种手段或方式,我国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才限制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实际上,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属性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会计国际化的需要。但是我们在谈论会计国际化问题时,必须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否则只能适得其反。过去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的制定主要考虑与国际惯例接轨问题,从形式上看,与国际接轨了,但并没能正确引导企业行为和促进企业发展,相反衍生了各种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公允价值计量方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在条件成熟时,我国可以恢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及相关制度存在的问题

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具体准则应当是同一层面的规范,会计准则主要规定确认、计量的基本原则,会计制度更倾向于具体的阐述和操作层面上的指导,二者的口径应当是一致的。但是,实际上目前《企业会计制度》关于非货币性交易的规定与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的有关规定不相一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非货币性交易与货币性交易区别不清。《企业会计制度》及时百一十六条规定,在资产交换中,如果换入的资产中涉及应收款项的,应当分情况处理,并列示了两种情况的处理方法。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里涉及两个概念,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货币性资产是指持有的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按照该规定,应收账款是一种未来经济利益流入额固定或可以确定的货币收取的资产,属于货币性资产。将其包含在非货币性交易当中,容易混淆概念,使会计人员难以区分交易的性质和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笔者认为应该将该类交易归为货币性交易,单独进行规范。文秘站版权所有

2.固定资产投资与相应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存在矛盾。《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以下简称“投资准则”)规定,投资是指企业为了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他利益而将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因此以让渡固定资产而获得长期投资属于投资范畴,应按照投资准则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即固定资产的转出不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而直接将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从贷方转出。但是按照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均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二者之间的交换属于非货币性交易,应归于非货币性交易范畴,相应的会计处理则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这就产生了会计账务处理的矛盾。笔者认为,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没有解释换入的长期投资是换入固定资产的企业所拥有的对其他企业的投资,还是该投资是换入固定资产的企业由于接受该项固定资产而作为交换给予换出固定资产企业的对自身的投资。

另外,投资准则认为以让渡固定资产而获得的短期投资不属于投资,而应当按照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实际上,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企业在投资初期可能无法确定某项投资用短期投资或长期投资。主观意愿的区分可能会使会计人员在进行账务处理时,难以分清该项交易究竟属于投资还是非货币性交易,从而引起会计处理的不同,甚至可能引起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因此笔者建议;对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进行改进,规定换人投资仅仅是指换人固定资产的企业拥有的对其他企业的投资,同时对投资准则中关于让渡固定资产进行投资成扩大范围。包括短期投资在内。

3.非货币性交易涉及应收账放的会计处理不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企业会计制度》及时百一十六条及时款规定,以一项资产换入的应收款项,或多项资产换人的应收款项,应当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应收款项的入账价值。笔者认为该款规定不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举例如下:

A企业以应收账款400万元(已计提坏帐准备50万元)和账面价值为350万元的无形资产与B企业的被收账款550万元(已计提坏帐准备50万元)交换。因为A企业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700万元,大于换入应收账款的原账面价值,因此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A企业会计分录如下:借:应收账款(换入)7000000元,坏账准备500000元;贷:应收账款(换出)4000000元,无形资产3500000元。

由上述会计分录可以看出A企业换入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为700万元,而实际上该应收帐款在B企业账面余额为550万元,而账面价值仅为500万元;因此,A企业换入应收账款入账价值明显高于该应收账款的实际价值,并且这部分高出的价值根本不能收到;因而这种会计处理不符合稳健性原则,也不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笔者认为如果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换入应收款项的原账面价值,应该将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换入应收款项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坏账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文秘站版权所有

4.负债和劳务交换纳入非货和性交易范围问题。目前,我国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的交易范围仅限于非货币性资产之间的交换,没有包括负债和劳务交换。而国际会计界对此则有不同认识,美国学者认为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进行的非货币性资产或劳务的交换属于非货币性交易。加拿大将非货币性交易定义为“用非货币性资产、负债或劳务交换其他的非货币性资产、负债或劳务,不涉及或涉及很小的补价”。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非货币性交易的范围相对较小白笔者认为。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企业间互相交换债务和劳务的行为将越来越多,必须对这种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补价的交易行为进行规范,将非货币性负债和劳务交换纳入非货币性交易的范畴。

会计论文:会计论文: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走势

一、引言

始于的金融海啸波及世界,学者们纷纷探究其成因,公允价值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表述不一致。如iasc323号认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fasbsfasno.157中则认为:“公允价值是在计量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资产付出的价格”。我国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金融危机下对公允价值的质疑

美国的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以及国会议员指责公允价值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认为金融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导致金融机构过分的对资产按市价减记,低估了金融资产的真实内在价值,且加速了金融资产价格的下跌。由于巨额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资产抛售力度,对加重金融危机推波助澜。

10月,60名美国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sec,要求暂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他们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照市值来给资产定价,金融危机就会慢慢消退。

三、公允价值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分析

(一)公允价值如实反映市场波动所导致的金融机构经营业绩的波动

当市场处于非理性繁荣状态时,金融机构手中持有的大量以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工具价格也随之飙升,从而产生巨额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之亦然。以a股市场为例,-,我国金融机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剧烈起伏(见表1),而公允价值在其经营业绩中又占较大比重,如,海通证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当年度净利润之比为19.44%,中国平安达44.19%,中信证券和中国银行分别为24.74%和27.15%。因此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也随公允价值剧烈波动。

不能因此而断定是公允价值的引入引起了金融机构业绩异常波动。客观地说,由于公允价值对利率、汇率、税率和资产价格的波动相当敏感,公允价值能够揭示市场变化所导致的金融机构经营业绩的波动。

(二)公允价值还可能缓和金融机构的业绩波动

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交易性金融资产必须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公允价值在各个资产负债表日的变动必须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待出售时再转为投资收益。因而出售时确认的损益对当期的影响将明显小于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影响。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通过多次而不是一次反映收益,缓和了经营业绩的波动。

(三)公允价值并非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sec应美国参众两院的救援法案要求,就公允价值对金融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2月30日提交了题为《studyonmark-to-marketaccounting》的研究报告。明确认为公允价值并非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真正原因是信用衍生产品投资巨额损失、金融资产信用质量不透明以及贷款方市场信心严重缺失。该报告赞成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会计让投资者认识到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情况的观点。

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目前经济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一)公允价值的产生背景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一直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争论不休,从而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严重缺陷,进而怀疑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由此产生了公允价值的概念。80年代末的美国储蓄及贷款危机促使fasb广泛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90年代后,衍生金融工具产品的大量出现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使公允价值成为其被正式认可的计量属性。

9月,fasb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统一了公允价值的涵义和计量方法。接着又于2月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9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强制美国公司尤其是银行和金融机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特定的金融资产和负债。

(二)公允价值的科学性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外部的利益关系人,会计信息应当对其决策有用。公允价值是现行交易中的估计价格,它立足于当前的交易价格,是最贴近资产和负债真实价值的价格信息。从本质上讲,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能够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有以下优势:

1、能使相似的资产或负债项目产生相似的确认、计量结果,使不同的项目出现不同的结果,增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能如实反映现行条件下与资产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入,或与负债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出。

3、既能如实地反映继续持有决策对业绩的影响,又能如实反映取得或处置决策对业绩的影响。

4、可以比较容易地反映大多数风险管理战略的影响,有助于风险识别与管理。

5、能够较好地满足资本保全尤其是实物资本保全的要求,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的广泛引入仍是大势所趋

fasb于10月了一项解释公告,进一步阐明按市值定价的会计准则,该解释公告允许金融企业对部分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以高于这些资产当前售价的水平进行定价,这并未像一些人所希望的那样取消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

11月11日,在由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提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到,公允价值不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对于金融市场的信用至关重要的公允价值应该保留下来,并建议加强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

,sec副首席会计师stephanie hunsaker表示“sec最近完成了由国会委托的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该研究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应被暂停使用,但需要进一步改进。”

五、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难以体现其公允性

公允价值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

2、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的交易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

3、不存在活

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就及时、第二层次而言,有时市场价格并非由于市场自身的原因而上下波动,据此确定的公允价值并不具有公允性,很难真实公允地体现产品的价值。而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认定,是建立在合理的主观判断和的估值技术基础之上的,鉴于无法保障主观判断的性,估值技术也存在误差,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同样未必公允。

(二)公允价值的性难以保障

公允价值的确定依赖于活跃的相关资本市场,然而当市场环境动荡不安时,市场交易价格会大幅波动,从而影响信息资源及时的获取。如果不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市场,则运用现值技术等估计,但如果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的信息都很缺乏,公允价值的判断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较大。公允价值的性难以保障。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

多种多样的金融衍生产品增加了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公允价值的弹性空间,增加了获取公允价值信息的难度,特别是许多没有相关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更不易确定,需要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来对公允价值进行估值。而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以及折现率的选择等也是不确定的,在计量操作上同样面临着很大难度。

(四)公允价值的计量具有顺周期效应

公允价值的的顺周期效应,是指市场利好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在利润表上显示大量浮动收益,价值高估。诱使各大企业管理层滋生片面乐观的情绪,进而诱使股东增添超额利润的冲动;而一旦经济下滑,相关金融资产价值看低,价值低估,金融机构要提高减值准备,这势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

六、规范与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及披露方式

(一)规范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和确定标准

1、明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范围。《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而对于非金融资产、非金融负债,其公允价值如何取得,准则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为防止价格操纵导致的公司利润管理、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失真,应明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范围。

2、规范公允价值确定的标准。对于已经存在活跃、公开的交易市场的,应由国家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明确其中符合公允价值确定标准的市场,其交易价格可以直接使用,形成相对统一、标准的公允价值信息;如需运用估值技术确定的,由相关部门指定研发机构,制定标准的估值模型系统,集中采集有效的市场数据,同时简化系统使用者所能调控的要素,以降低主观因素对估值的影响。

(二)完善公允价值披露模式

市场失灵时,公允价值计量会使资产价值偏离而不是公允。而历史成本有其优势,应该综合利用历史成本的更具性与公允价值的更具相关性的特点,使两者有效结合,实施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计量基础并用的计量模式。

在现有财务报表结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报告金额的列数,针对每一具体财务报表项目,分别按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列示。为了增加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企业应该披露公允价值会计的更多细节,如计量公允价值所采用的估价技术及依据的假设,期初和期末公允价值余额的变化等,便于使用者分析判断。

(三)建立历史成本审计和公允价值审计双重审计模式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除了遵循历史成本审计外,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公允价值审计,并披露二者的审计差异。通过建立历史成本审计和公允价值审计双重审计模式,可以从公司外部进一步制衡公允价值的运用,促使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更加公允。

会计论文:刍探网络财务信息披露的潜在风险-会计论文

刍探网络财务信息披露的潜在风险-会计论文

会计论文

互联网这种新的传播媒介已使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传统纸质媒介相比,提供网络财务信息会面临更多潜在风险,这些风险既可能源自网络技术本身的缺陷,也可能源自公司积极投身于网络财务信息披露,但适用于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披露规则仍未成形、确定,无法判别并确保公司的披露方式、内容已遵循了这些轮廓仍然模糊的新规则。本文主要探讨源自后者的潜在风险。

一、网络财务信息披露不完整,违背相关证券法规的信息披露要求,信息使用者可能据此提起诉讼,要求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网络财务信息披露是个新生事物,在实务中很多做法仍属摸索阶段,可以说当前网络财务信息更多地是依靠对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揣测和公司自身意愿来供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BRRP课题组(1999)对财富500强前100家公司中93家在网站上披露的财务信息的调查显示,即使在公司信息披露规范比较充分、网络财务信息披露较活跃的美国,网络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也不尽理想,表一是上海证券交易所20__年6月27日公布的沪市36家信息披露公司在网站上披露财务信息的情况的调查结果(截止到20__年7月25日)。表二是课题组对上述93家公司在网站上披露财务信息的情况进行调查整理后的结果(截止到1999年1月30日):

表一:

表二:

如以上所示,有些公司在网上的财务信息漏掉了其中一些主要的会计报表或会计报表附注,而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要求财务报告要有附注,附注披露的信息是对会计报表的补充和解释。证券法等相关条款也禁止漏列重要事项,依据现行职业规范和国内外证券法的信息披露条款,人们有理由认为网上披露的财务信息(包括非财务信息)与传统纸质信息一样是真实、、完整的。那么,表一、表二显示的数据是不是表明当前网络财务信息存在严重的漏报?如果信息使用者依赖这些信息进行决策造成不利后果,是不是意味着公司很有可能因此卷入诉讼纠纷?虽然目前国内外都尚未出现这方面的司法案例,但我们还是有必要采取一些能降低公司信息披露风险的措施,如提供完整的全套财务信息;在用户点击公司财务信息版时,跳出对话框,提醒用户即将看到的财务信息未包括一般决策所需的全部应获得的信息,任何使用这些信息的人有责任参照其他来源的信息以作出合理决策。这种类似“责任解除声明”的提示有利于公司避免或降低网络财务信息披露不完整导致的潜在风险。

二、网络财务信息版中与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其他网站的不当连接,很可能被认为公司已采纳或同意了与其相连的网站中的所有内容,因此公司应对这些内容负责。

也许目前较大的法律隐患是与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的网站连接或在公司网站中包含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的报告造成的。公司可能要对提供给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的重要误述承担直接责任,如果公司散布该报告或以其他方式暗示认同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报告,则被认为公司已“采用”该报告。在法律上,这也许可视为公司在直接传播该信息,因此得承担信息失真的责任。如果公司提供的有选择性的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网站中,只包括对其股票价格进行分析的部分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的地址,则其“采纳”责任风险就会增大。若公司确实希望在其网络财务信息版中列示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其他网站的地址,责任解除声明或与责任解除声明的连接应列示在上述站点地址列表附近显眼的地方,指出公司没有复核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预测的性,因此在公司的财务信息中未来用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报告;公司也没有采用任何其他网站上与本公司相关的信息。

另外一个与不当连接相关的潜在风险是从其他网站中移植数据或图象。在访问者看来这些“外来”信息与公司自己制作的信息没有区别,实际上使用者可能从未意识到屏幕上的某些信息并不是公司网站的一部分,公司由此又多承担了一份本应由第三方承担的责任。稳健的解决办法仍是责任解除声明,配以醒目的边框划定“外来”信息范围。

三、审计报告与不完整的、漏列重要事项的网络财务信息一起披露,或审计报告中包含不当的连接,这样做没有减轻公司的信息披露风险,相反,加大了审计人员的职业风险。

表一、表二的数据显示,公司在网上披露财务信息时很乐意展示审计报告。美国公司披露审计报告的比例(65%)甚至超过了披露财务报表附注的比例(63%),而沪市15家公司中有11家披露审计报告,比例高达73.33%。实际上,审计师出于风险考虑是不会轻易将审计报告与他们认为不够的网络财务信息相联系的,但是公司在制作网络财务信息版时自然而然地去借助于审计报告的鉴证力,在审计人员不积极介入的情况下,共同过失风险很可能降到他们头上。更危险的是,将近22%的审计报告也含有连接——通常可连接到审计报告提及的附注中。显然审计人员不会发送含有连接的审计报告,所以这些连接肯定是公司后来加上的。以上两点是值得审计职业监管人员思考的问题。也许,最彻底的做法是把审计报告排除在网络财务信息之外。文秘站版权所有

四、互联网旺盛生命力之源——速度——使公司有可能提供动态信息,但它也可能诱使公司卷入没有及时更新信息引致的责任风险之中。

网络具备的“致命”的速度已经使相当多的信息使用者作出了对公司极为不利的认定——公司网站上的信息都是由公司及时进行更新的(除非公司网站中有特别声明),因而是与当前决策相关的、的。而且,就网络财务信息而言,即使公司的确做到及时更新,但提供的信息更多是当前的、缺乏一贯性的,性有可能随着及时性的提高而降低。财务信息相关性和性的冲突可能再次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信息更新责任的基点之一。

五、财务信息披露借助干网络使实时报告成为可能,然而,在现行技术条件下,实时报告可能传送更多的数据,却未必是更多的信息。

现在,信息技术使公司可以及时报告信息,并更经常性地将信息提供给感兴趣者。但现行的职业准则要求对未加工的原始数据、分类账余额进行大量的,有时甚至是复杂的精制工作,这些调整在现下已非任何实际应用中的实时报告系统可以完成。风险管理将成为公司权衡如何提供有意义且的信息的关键。显然,一大堆垃圾数据,在网站上存在的意义微乎其微。有些公司则走得更远,他们热衷于把

管理会计中的数学模型移植到实时报告系统,即“创造”了借助数学模型便可进行以“如果…将会…”的方式检验预测方案的可能性。将各种原始数据输入模型所派生的信息是无止境的,公司的潜在风险在于:那些无限变化的“如果…将会…”的预测性方案,可能会成为无限制的预测报表,并隐含在网络财务信息中。如果公司在其网络财务信息中包含了数学模型,果断切除它是理智的举措。

令人欣慰的是,大多数公司并没有因网络财务信息披露涉及前所未有的潜在风险而裹足不前。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他们总结了一些可行的降低风险的措施:①提供任何对预测报告有用的、谨慎的责任解除声明;②谨慎使用所有的连接;③包括一整套的财务报表和附注;④避免承担及时更新的义务;⑤不时检测系统安全措施;⑥披露简单的记录保管信息和数据记录。

会计论文:非营利组织中的管理会计论文

一、一个案例分析———嫣然天使基金

近期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关注的焦点无疑集中在慈善机构上,从被媒体爆炒、公众热议的红十字会郭美美炫富事件,嫣然天使基金李亚鹏被曝侵吞善款,到有消息报道李连杰壹基金被质疑“贪污”3亿多元赈灾善款,此类事件揭示出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面临的危机和问题。本文拟以嫣然天使基金为例,分析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试图为改进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提供启示。

(一)嫣然天使基金收支管理现状

嫣然天使基金(SmileangelFoundation)是由李亚鹏和王菲倡导发起、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支持和管理下设立的专项公益基金,其宗旨和目标是广泛动员社会资源、筹集医疗救助资金让更多唇腭裂患儿得到治疗。根据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官方网站披露的年度审计报告。从表1—表3可以看出:26—2012年嫣然天使基金捐助收入逐年增加,2012年高达5628万元;随着收入的逐年增加,相应的支出总额也在逐年上升。嫣然天使基金的官方网站公布的各年度救助人数呈现出不稳定的趋势,救助人数没有明显的提高,而且从21年开始反而出现了下降,这与当前我国巨大的现实需求不符。通过嫣然天使基金各年度救助人数情况,结合支出总额和资助资金总额等数据计算出人均手术成本,27年到2012年之间基本呈增长态势,虽然中间有小幅波动,但整体趋势是持续上涨的。嫣然天使基金在官网上公布的唇腭裂人均手术成本在4398元左右,根据这一人均手术成本,计算出2012年嫣然天使基金直接用于治疗516例唇腭裂救助者的费用不到3万元,与超过5万元的资助资金相比相去甚远。据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5多万元的资助善款中有超过8%被用于筹备嫣然天使儿童医院项目中,该项目支出显然也违背了其筹集善款的初衷,这也是嫣然基金近期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在支出总额中,宣传筹资费用和项目管理成本也呈现出较大的增长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金管理绩效问题。

(二)嫣然天使基金支出管理问题分析

1.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通过对嫣然天使基金的审计报告所披露的财务数据的计算可知,2012年的宣传筹资费用占直接救助唇腭裂患者的比例为2%,并且在高额的宣传筹资费用的去向上,嫣然天使基金并没有更加详细地公布其使用用途。自26年基金成立以来,救助者的数量没有明显提高反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与2012年直接用于救助唇腭裂患者的捐助资金3万元相比,花费5万元筹建的嫣然天使儿童医院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似乎与其组织宗旨不符。众多数据显示,嫣然天使基金在利用捐助资金时缺乏计划,效率低下。

2.专款不能专用

根据中国红十字会官方网站公布的管理规则,嫣然天使基金是为救助唇腭裂等“先天性疾病患者”为主而设立的专项公益基金,强调基金资助对象为前来接受唇腭裂手术的贫困儿童。可见,嫣然天使基金设立初始就突出了其“专款专用”的本质特性,管理者对所筹集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必须严格遵守。但根据嫣然天使基金公布的资助名单显示,其所救助的患者存在许多类似“癜痕修复术”、“彩光修复术”等整形美容手术项目,以及治疗包茎、包皮过长等一些小儿易得的病症。由此可见,嫣然天使基金现实运行中有违背宗旨和目标的情况存在,很难做到专款专用,资金支出项目亟需进一步的规范管理。

3.财务信息披露不足

关于嫣然天使基金运行情况,目前只能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官网了解,而且其公布的审计报告中也只包含一个会计年度收支表,缺乏具体、详细反映嫣然天使基金主体财务信息的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现金流量表、报表附注等必要财务资料。年度收支表只是综合反映该基金一个年度的总体收入和支出情况,明细项目没有显示,信息量太少,无法让利益相关者了解基金运行情况和资金配置使用情况。对于嫣然天使基金所筹集资金的来源、嫣然天使基金管理委员会机构运转成本以及救助资金项目的支出去向和使用效率、效果等,缺乏一个必要的信息公开渠道,无法让资源提供者知晓自己所提供资源的实际社会效用,更无法对嫣然天使基金的合规运行实施合理控制和有效监督。

4.存在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嫌疑

关联交易常用来描述营利组织为了操控利润而与关联机构进行合谋的行为,非营利组织虽然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存在操控利润的嫌疑,但却常常为某些组织或个人所利用,借助关联交易手段,服务于一己私利。嫣然天使基金公布的2012年度5多万元总支出中,仅5%用于唇腭裂手术,不到3万元,其余款项绝大部分被用于筹建嫣然天使儿童医院。虽然嫣然天使儿童医院为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名义上建立医院是为嫣然天使基金更好地发展打基础、做准备,但在中国已有众多治疗唇腭裂资质医院的背景下,花费高达5万捐助资金建立一家儿童医院,并且嫣然天使基金并没有向社会公开对于这个项目的总体规划与社会效益预测,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官网上披露的嫣然天使基金审计报告中也不能获知5多万元捐助资金的用途和支出情况,使得嫣然天使基金背负上借助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的嫌疑。

二、基于管理会计视角的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改进对策

嫣然天使基金的管理实践给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敲响了警钟,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改进提供了启示。再放眼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参考。根据美国智能捐赠联盟的调查,美国民众认为捐款中应该有7%~8%以上要直接投入慈善服务,而且必须立即投入,至于募款经费的比例,应在2%~3%之下。美国慈善协会认为6%的捐款收入应当作直接慈善服务之用,募款经费则在35%以下,也就是服务支出与募款

经费的“服募比”约大于2。美国《财富》杂志22年公布了一份评价非营利组织的报告,将捐款收入分为服务支出、募款经费、行政费用与未来储蓄四项,指出当非营利组织的募款经费与行政费用超过当年捐赠收入的5%,建议捐赠者要小心了。美国儿童教育基金会专门提供奖学金给中低收入的儿童,让他们可以就读比较好的私立大学,专款专用的比例高达97%;美国国家高龄协会的这一比例达96%,组织规模庞大的国际慈善会的该比例也高达93%。澳大利亚的国家税务局也特别规定,基金会每年必须将募集资金的85%支付给福利机构,才能保住其免税资格。美国学者詹姆斯?P.盖拉特(23)通过研究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指出可以充分利用会计系统和预算管理来解决,并特别强调了预算编制的重要性。我国学者赵宏伟(29)在研究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时认为,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自律机制和审计制度不健全、缺乏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会计工作不规范等是我国非营利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张彪(29)针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社会使命、完善组织机构、规范财务管理、争取外部援助、扩大自创收入、扩展筹资渠道等应对之策。可见,国内外学者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都进行了一些相关分析和研究,并给出了若干解决途径和方法。笔者以前人的相关研究为基础,针对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认为可以借鉴管理会计的一些理论工具和方法,来不断改进和完善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 (一)实施预算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最核心的理论工具之一,其思想来源可上溯至古老的儒家经典着作《礼记?中庸》。预算不仅是组织管理的目标,也是组织运行控制的标准,更是组织运行结果评价的依据。非营利组织的资源主要来自外界捐赠,对其配置和使用如何规划不仅体现出资源的有效利用,更是对资源提供者的一种尊重和责任。非营利组织管理者必须结合组织宗旨建立起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对资源的来源和去向作出严格的规定,对预算外的违反制度的资源使用给予制止和惩罚,使整个组织形成一种健康有效的以严格预算促进有效管理的风气。根据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有预算而无执行”的情况,预算制度和标准制定得再,没有严格的预算执行和考核,结果肯定不会太理想。因此,结合非营利组织的收支实际,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标准和预算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执行预算,并将预算执行结果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标准,唯有如此,才能确保预算管理能切实发挥作用。

(二)建立严格支出控制机制

成本控制是管理会计思想的精髓,其要求企业管理者重视对企业成本开支的严格控制,甚至将其提升到组织战略的高度,认为企业竞争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成本高低往往成为决定生死的关键。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除了要承担维持自身运行的相关费用支出外,其主要职责在于将公开募集的资源合理、有效地提供给需要的机构或群体,也就是社会公益支出。因此,合理控制非营利组织的支出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控制机制来保障。良好的控制机制应当包括组织部门设置、职能界定、不相容岗位分离、人力资源政策、工作人员行为标准、赏罚激励政策等等。基于国际环境影响和自身需要的考虑,当前我国企业界十分重视内部控制建设,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他相关制度规范,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等率先建设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界的示范效应下,行政事业单位也紧随其后,于近期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在各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作为社会组织中的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承担的社会职责无可替代,因此如何让其在规范、合理的轨道上运行尤为重要,政府与企业的相关做法值得效仿,良好的支出控制机制将成为不二选择。对于自身运转费用支出,非营利组织应做到根据规模大小、业务范围确定出合适比例,以尽量低的费用支出来维持自身机构运转;对于社会公益支出,则需要采用项目审批、执行、审计、后续评价等流程来进行,每一笔资金或物资的流出,都需要有明确的接受者、严格的审批程序和连贯的执行过程,并有严格的审计与后续评价过程,尤其是专款专用、专用物资等,要确保其落到实处。明确责任到人是支出控制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近期爆出的“5?12”汶川地震救灾物资放置6年霉变的消息无疑极大地负面刺激了广大慈善参与者的神经。

(三)建立绩效管理机制

管理会计强调战略绩效管理,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绩效评价,平衡计分卡是受到管理会计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共同关注和重视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平衡计分卡突出“平衡”思想,将财务与非财务、长短期、内外部以及过程与结果融合到一起,提出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来管理组织绩效。管理会计的绩效管理方法,同样有助于非营利组织加强管理。尽管平衡计分卡的内在价值观最终指向为财务价值的提高,但其内在的思想却值得非营利组织去学习和借鉴。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如何体现呢?这显然会与营利组织不同,营利组织的盈利水平高,我们就会认为它绩效好;但非营利组织的目标为社会公益,无法使用营利组织的评价标准去评价非营利组织的绩效。非营利组织通过集中广大社会资源提供者无偿提供的资源,为需要的特定群体提供相关服务或帮助,不仅承担了对资源提供者的受托责任,而且还承载着对服务接受者和受助者的道德责任。非营利组织从成立到不断成长壮大,不能离开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从而使服务的接受者满意,达成社会效用的提高,最终实现资源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的“双赢”。因此,可以借鉴平衡计分卡管理思想,在非营利组织中建立绩效管理机制,促使非营利组织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四)构建价值创造文化理念

与财务会计以核算和提供会计信息为主要职能不同的是,管理会计重在帮助组织作出更为有效的经营决策从而创造价值。众所周知,营利组织的价值在于满足消费者利益从而创造利润和财富增值。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等不同,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需要侧重于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公共价值。非营利组织价值体现在是否使一些需要提升的领域或帮助

的人享受到相应的利益,是否在其主导下带来了整个社会福祉的提升。需要在非营利组织中营造出一种价值理念,形成独特的价值创造文化环境。非营利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并非营利和积累经济财富,根据非营利组织业务范围的不同,或为慈善,或为公益,抑或为某些特定群体提供服务,因此非营利组织非但不能从其业务中获利,而且还要无偿为此承担成本或代价,从而衡量非营利组织目标实现的好坏的标志就成了是否能以尽量低的资源付出获得尽量高的“受众满足度”。由此,非营利组织的价值创造就体现为更好地让受众满意。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者来源较为广泛且为无偿提供,而非营利组织的利益接受者往往又都是被动的弱势群体或特定对象,导致非营利组织产权缺位且利益接受者只能默默接受,导致非营利组织的价值创造缺乏相应的压力和动力。基于此,笔者提出可以以前文提出的预算管理、支出控制和绩效管理为基础,倡导在非营利组织形成一种以“自律”为主的价值创造文化理念,即以资源提供者的满意度、利益接受者的反馈和社会舆论的评价作为非营利组织存在价值高低的标准,不符合这一价值创造理念的非营利组织将会在社会压力下自动退出。

会计论文:医院管理财务会计论文

一、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存在的差异分析

1.适用范围的不同。

在新会计制度中,将城市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活动、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特点充分考虑在内,已经有别于一般的医院。在旧的会计制度中,主要适用于综合、门诊部(所)专科医院、卫生院、疗养院等,而新医院会计制度中的适用范围包括了在我国境内的所有各级各类具有独立核算能力的公立医院,主要包括: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所)、疗养院等,并不包括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是这些基层卫生机构的业务活动、资金管理等都不同于其他医疗机构。

2.会计核算基础的不同。

在旧的会计制度中,对医院的会计核算基础明确规定,除了采用权责发生之外,均可以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的规定的一般原则与本制度规定的原则来进行。即:医院的会计核算与账务处理既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也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体现出医院作为事业单位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的特殊属性。在新医院会计准则中则规定:医院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这样的规定彻底消除了在过去医院会计核算中的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使得医院的会计核算基础事项了与企业会计核算基础的统一。

3.会计科目的不同。

新医院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资产类会计科目新增了:应收医疗款、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预付账款、库存物资、在加工物资、短期投资、在建工程、长期待摊费用等科目,同时还取消了开办费这一科目。负债类会计科目主要增设了:应缴款项、应付票据、应付福利费、应付社会保障费、应交税金,同时缩小了其他应付款科目的核算范围。对于收入类会计科目,将“医疗收入”的核算范围合并原来的“药品收入”科目,并在“门诊收入”、“住院收入”这两个一级明细科目下增设了“卫生材料收入”、“药品收入”、“药事服务收入”、“结算差额”等二级明细科目。

4.财务报告体系的不同。

就得财务报告体系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医疗收支明细表、收入支出总表、药品收支明细表、基金变动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在新的医疗会计制度中的财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业务收入支出明细表、财政补贴收支明细情况表、基本建设收入支出表、现金流量表、净资产变动表、会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与旧的会计制度相比,新的会计制度进一步改善了医院财务报告体系,增加的现金流量表、财政补贴收支情况表、成本报表等与我国的企业会计报表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可见,新会计制度显得医院财务报告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能够的反映出医院的经营成果与真实的财务状况。

二、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现代医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走进市场参与竞争,而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精细化的财务管理、科学的财务报告将是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财务管理作为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面临着新的挑战。

1.新财务会计制度为医院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医院性财务会计制度的深入实施,对医院的领导层、财务人员都带来了观念上的转变。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中将医院定位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并对医院的属性与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即: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和具有经营性质的经济实体,这种双重属性的定位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为解决我国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奠定了基础。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大部分医院的院长都是习惯于别动的接受医院的财务信息,并没有真正领悟到新财务会计制度的修订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深刻内涵。例如: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中要求我国的三甲医院必须实行总会计师制度,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医院领导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透彻,很多医院并未真正落实这一规定。可见,新财务会计制度给医院的高层领导者带来的是思想上、理念上、认识上的巨大冲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医院的领导者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对于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而言,新财务会计制度不仅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企业经营的理念,还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工作为医院的财务管理精细化提供保障与数据依据。

2.新财务会计制度凸显出财务预算管理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中明确要求我国的公立医院必须充分发挥其公益属性的特点,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降低社会平均医疗成本,切实解决我国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这也就对我国的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成本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实这也是我国医院追求健康、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的医院预算工作中,财务部门的主管领导与医院的高层一拍脑袋就决定了本医院的预算规划,根本不要求其他职能部门参与。而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中要求医院在今后必须实行预算管理,这也意味着医院的预算管理将更加严格、更加科学,医院的所有收支都将纳入到预算管理中。预算管理对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更加清晰、科学,预算管理也更加具有性、科学性,将实现全员参与的新局面。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中统一了成本核算方法使财务数据更加真实,更具有可比性。例如:在心财务会计制度中对“医疗收入费用明细表”分别从功能、性质两方面进行了剖析。

3.新财务会计制度将对医院的业务系统进行重新整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医院已经基本实现了HIS系统、财务核算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的使用与推广。这些系统在对医院业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系统是比较分散的、各自为政,无法适应新财务会计制度于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因此,在新形势下,各医院必须以此为契机,加快医院业务系统的整合工作,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医院推进ERP系统,更好地适应新医改和新财务会计制度的需要。

4.进一步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我国新实施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明确的规定了工作的方向、工作的目标,也能够在提高全体员工财务风险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这就要求医院的各科室、各部门都必须严格的遵循财务预算指定的标准,一定要将各职能部门、各科室的支出严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将财务风险的意识渗透到医院的每一位员工心中、每一个科室、每一个职能部门,以及医院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总结

总之,随着新财务会计制度的推行,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国内的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也受到了很大的转变,例如:成本分析、对财务风险的防范、财务预算管理的增强、成本控制意识的增强等都将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带来影响。因此,各医院应积极贯彻新财务会计制度,并以此为前提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积极地、科学的、合理的指导,从而进一步增强医院的实力,为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秦丽艳 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会计论文:税务财务会计论文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

1、核算原则的差异

在核算原则上,税务会计遵循的是税收核算原则,并以税法为导向。而财务会计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盈亏状况。

2、会计要素的差异

财务会计要素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部分组成。而税务会计要素既要受到税法的影响,又要受到税务会计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税务会计环境决定了纳税会计主体的具体涉税事项及特点,并按照涉税事项的特点和税务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进行的分类,从而形成税务会计要素。税务会计要素的组成部分有:计税依据、适用税率、应纳税额、应税收入、扣除费用、应税所得。二者在在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3、计量属性的差异

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情形下计量的内容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以此保障计量会计要素金额的性。税法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存货等各项资产,计税要求以历史成本作为基础。只有在资产转移确定收入和计量成本及反避税要求方面采用公允价值,如企业盘盈资产、拆迁补偿采用重置成本计量,企业关联方交易、企业债务重组业务、非货币形式获得资产与收入。但税务会计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对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增值或者减值,一般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由于会计准则计量属性选择的范围较大,因而企业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账面记录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存在较大不同,其结果加大了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分离。

4、核算的差异

(1)核算基础差异。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都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时采用权责发生只为原则进行核算。但在其被用于税务会计时,与财务会计还是存在明显差异:在收入的确认上税务会计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被支付能力原则所覆盖而包含着一定的收付实现制原则,而在费用的扣除上财务会计采用稳健原则列入的某些估计、预计费用在税务会计中是不能够被接受的,后者强调“该经济行为已经发生”即在费用发生时而不是实际支付时的确认扣除的限制条件,从而起到保护政府税收收入的目的;

(2)税基保全差异。税务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保障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用来满足政府机构和公共开支的,财政收支一般都要纳入财政预算,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时间性,而且税款必须是现实的收入,不能是预期或虚假的收入,否则,就有可能造成财政赤字,引发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税务会计对企业取得的应纳税所得规定了扣除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所得税纳税税基。税基的存在使税务会计达到了获得财政收入,调整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实现经济资源在全社会分配的目的,但是财务会计并没有这样的一个标准对企业的收入进行界定。因此,税基的存在也造成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

(3)核算对象不同。财务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而税务会计作为一项实质性工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税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只是与计税有关的经济事项,它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来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对财务会计处理中与现行税法中不符的会计事项或出于税收筹划目的需要调整的事项按税务会计方法计算、调整并作调整会计分录,再融于财务会计账簿或报告之中。

5、政策导向差异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因此,税法中调节宏观经济、包括一些对企业经济行为进行奖励或限制的条款及对社会弱势群体收入进行优惠的条款。结果是一部分会计所得免于纳税,或者一部分支出的扣除标准相对于类似支出项目有所不同。这些鼓励类和限制类条款均体现了国家的政策导向。财务会计不承担调节宏观经济和国民收入的作用,所以一些税收政策在财务会计上得不到体现。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差异的协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逐渐加大,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这种较大差异,对于税务而言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对企业也会带来所得税征管方面的困难,对政府税务部门带来很多的困难,比如:增加了工作难度和成本。另外,还会导致大量的纳税调整事项给会计工作带来不便,进而影响和降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由此可见,加强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的协调尤为重要。

1、重视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协调的理论研究

目前对会计法规和税收制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会计人员,我们要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把握好两者的分离或者统一的“度”,既不能片面夸大和追求两者之间的差异,走向极端,又不能因为两者具有紧密联系而无视其差异。基于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对会计法规与税法协调的理论研究,从而促进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与完善。

2、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制定部门应加强合作

由于我国财政部制定会计准则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税收法规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不一样,所以就导致了各自制订的政策法规存在差异。然而,这两个部门具有一致的根本目标,因此,两个部门在制定准则与法规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互相沟通和配合,从而减轻企业与国家在法规实施过程中的难度。

3、加强政策宣传,会计准则应增加涉税信息披露

无论是财政部门还是税务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政策宣传的重要性,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对会计和税法的宣传和培训,这将有助于提高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协调的效果。开展政策宣传的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内容可以突出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主,宣传的对象主要针对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以提高会计制度和税法的协调为主要目标。另外,由于当前纳税申报表的不公开性,使得利益相关者无法充分了解企业与税款征收相关的信息,更无法理解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作为主管和主要实施部门,为了帮助利益相关者更为充分的了解企业经营与税款征收,了解会计利润与税收等相关内容,有必要增加涉税信息的披露,在相关会计准则中增加纳税调整信息披露条款,从而保障会计信息对税收的支持。

4、改进和完善差异调整的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在处理差异会计时,主要以账外调整为主,并体现在纳税报表中,这种做法既不能与日常的会计记录相衔接,又不利于与税务机关的信息进行交流。因此,要想系统完整地反映差异的形成和纳税调整情况,企业就要增设必要的备查账和明细账,进一步规范会计账簿记录。针对会计差异的调整情况,应该及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进行相应的披露。如:在利润表的“所得税”和“利润总额”项目之间增列应纳税所得额、纳税调整增加额和减少额等项目,依据备查账和明细账的记录来分析和计算调整金额,并对其进行填列,从而完整地反映差异调整的情况。

三、结语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目标、所遵循的原则、计量属性、核算基础、计量属性及政策导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为了实现两者的协调关系,不仅要积极主张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之间相互借鉴,还要加强和完善两类会计制度,从而促使其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会计核算与税收征管的双赢。

作者:刘梓柏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会计论文:物流成本会计论文

一、物流成本研究的目的

物流成本研究的目的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物流成本基础上,使物流服务达到较高的标准和水平。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方法和手段,而现有的会计系统和物流成本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冲突。物流管理会计是用会计的客观要求提供一种新的方式来为企业物流信息、物流过程、物流绩效的评估和控制提供决策的管理技术。显然,物流成本核算使用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反映了物流成本。利用物流成本核算和产品成本计算,建立一个单独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针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比较和选择。

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因素

1.企业的规模以及业务量

不同规模的企业其业务量或相关物流成本的多少都是不一样的,由此我们需要根据它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核算模式。对于一些中小型制造业的物流成本相关的项目是单一和简单的,这种就可以选用单轨系统。在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物流成本的核算包括内涵从成本法、操作成本法等。作业成本法是成本管理的内涵的理解,在物流业务成本发生过程中以物流企业运营成本为目标,总结了材料的经济成本,但没有成本管理的意义。由于我国物流行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很多物流企业,物流市场标准的必要性更加明显。然而,我国目前并没有为企业物流成本会计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为基础,显然这是不的。

2.完整的物流成本会计准则

近年来,因为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规模和质量方面而言,我国的物流企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国家仍然没有一套完整的物流成本会计准则。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仍是盲目的用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在进行会计核算,这导致了物流成本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和性的最终结果。与业内其他公司相比,如果没有一组标准的企业会计准则,将不利于我国物流企业的稳定发展,使物流企业之间很难沟通,并大大的阻碍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这对许多会计从业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举例来说作业成本法是以资源中心、作业中心、制造中心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那么集中业务物流成本的结果,就是注重物流业务成本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高度重视物流成本。如果管理者缺乏对此的了解,同时信息系统和决策者对公司的会计人员和适用的管理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非常低,不能兼顾在一段时间内公司的物流成本会计信息两个系统的同时运行,那么会导致会计人员提供的转换时间滞后,不能使用方便的信息系统提供更及时、更有效的控制信息系统反映的物流成本信息,并且缺乏数据支持的决定。

3.适合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模型

会计模式主要有单轨、双轨两种。单轨系统是一组可以反映产品成本,可变成本和物流成本信息为目的提供一个广泛的成本信息,统一的成本核算,的会计系统。有一个单独的凭证、账簿和会计科目的物流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双轨系统指的在当前物流成本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凭证并与之结合的物流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我国的物流企业一般采用双轨模式的会计系统,物流成本计算的结果可以反映出物流成本信息,但无法获得可变成本和责任成本信息。如果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则直接从当期损益中扣除,不作为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此外,由于过度重视可变成本的物流成本信息,因此忽略了管理物流业务的固定成本。缺乏独立性的物流成本核算机制,往往导致物流成本信息不真实,不及时。创建一个单独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可缺乏标准化的操作和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也是不可以的,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模型,这是会计系统和物流成本模型未来领域。

三、如何改进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

鉴于企业物流的特殊性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复杂性,为了充分利用物流成本的利润源,提高经济效益,有必要研究、提出有效的措施,提高物流成本核算,降低物流成本。

1.树立物流成本管理意识,明确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内容与对象

物流是在企业范围内的第三利润源,了解物流成本的概念,提高对物流成本会计的关注,促进物流成本管理的意识。与此同时,企业经理和物流成本核算的财务人员应当基于当前的物流成本会计相应的凭证、账簿和会计科目双轨独立核算。我们的物流企业一般是采用双轨模式的会计核算系统,这样物流成本计算结果可以反映出物流成本信息,但是无法获得可变成本和责任成本信息。绝大多数的物流企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针对现阶段物流企业物流业务的市场份额,一些商业利润和损失后的物流业务被认为是次要的问题。为了抢占市场,更多的物流业务将承担损失。

2.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

在企业中,相关的物流成本会计系统可以正常工作的前提是建立专业会计机构和完善相应的会计制度。首先,企业应当选择会计方法、会计程序、严格监督各个环节和审批制度,促进物流成本会计工作的制度化和标准化。其次,明确责任。对所有的工作都明确责任的归属,这样可以使工作人员对工作更加严谨、认真。再次,加强物流成本核算的监督。这是指加强物流成本的监督检查,审批程序,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顺序,防止浪费和腐败。,建立统一的物流成本会计准则。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乏一个明确的、统一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同的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标准,参差不齐,阻碍了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因此,研究和建立了统一的标准的物流成本势在必行。

3.建立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制度

建立一个单独的物流成本核算对象。一方面,为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特别设置专门机构,为企业物流成本会计工作提供一个专业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在现有的会计制度中,根据企业的需要建立一个特殊的物流成本核算,以实现集中和综合物流成本核算为目的,可以设置特定的物流成本核算系统,根据不同分支的物流成本的内容和类别建立二级物流成本账户。与此同时,在二级账户也可以根据材料采购、产品包装、运输成本、折旧费用等项目进一步做出确定后的项目明细分类帐户。然后根据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需求和业务特点,设计不同的会计凭证。由于会计凭证可以直接反映经济业务的信息,设计和使用的过程必须严格监管。

4.选择合适的物流模式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不同特点,选择能够更合适、更、更清楚地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的物流模式,并使该模式和相应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更加融合。目前,主要有三种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一是单一模式,即物流成本核算与基于目前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相应增加合并成本会计。二是双轨模式,物流成本核算是混合退出原有的成本,是一个独立的会计账簿,这对专业会计师建立了更高的要求。三是物流成本的两级账户模式,是目前在工程项目成本的确定。该模型计算方法简单,工作量小,易于掌握。企业应符合的原则,充分考虑经济效益,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现有的会计制度、会计电算化程度选择适当的方式。

四、结论

我们以物流管理会计为主导,结合物流企业的特点,提出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方法,但仍需要具体到每一个物流企业,结合其具体情况探索出有效的方法和降低成本的措施。在现今世界日益一体化的市场竞争已经跨越国界,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国内企业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企业管理将变得越来越复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狭窄。在这个过程中,设备供应链在物流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物流的运作必将以能够监控自己,体现物流成本,建立相应的会计制度以及核算体系为目标。使得物流成本核算这一新的核算方式有效地保障了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完整性,会计制度的完整性,确保企业经营管理者能理性决策,维持企业的稳定发展。

作者:赵博 孙丹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论文:作业基础成本会计论文

一、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1.对作业中心进行划分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业成本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的作业中心,作业中心也是作业成本系统主要核算的对象,不同的作业中心也反映出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同费用集合,通过对作业中心的分析和研究,能够更好的计算出不同作业的总成本和个体成本等,从而将成本价值分配给不同的产品。相比于传统的成本核算,这样的成本核算方式具有更大的优势,传统的成本计算只能够将某个生产部门来作为成本作业中心,而在作业成本法出现以后,能够更好的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某一项作业内容来作为成本的中心,这样就能更好的提高对于成本计算的质量和效率。

2.成本费用汇集以及分配的程序

(1)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需要建立起成本的作业中心,再通过成本作业中心来找出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影响企业成本驱动的相关因素,这样成本中心也能够更好的保障成本核算的合理性。通常,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生产经营费用也有着不同的种类,因此成本费用的核算也会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要想更好的提高成本计算的度,就要将不同的作业活动的费用来作为作业成本来进行分配,这样的分配方式对于提高成本计算的度有着非常好的效果,然而成本计算的过程却较为复杂。因此还需要对不同的作业活动进行有效的分类,从而将其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中心,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障提高成本计算的质量和效率。

(2)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间接费用计算可以按照作业来进行汇集,从而把作业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成本上。在进行成本计算的过程中要把作业成本与产品之间的关系进行确定,把作业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的成本中,产品成本的计算在分配过程中也能够更加清晰。在成本分配时,需要按照相应的原则来保障成本分配的合理性,通常来说,不同作业与产品成本的关系是基础分配的重要原则,可以按照这样的原则来对其进行分配确认。

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以及应用措施

作业成本法在解决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上有着非常明显的表现效果,企业在进行经营成本的计算时,需要通过作业成本法来为企业成本管理计算提供相应的依据,并且度也有着非常高的质量。间接费用的分配在作业成本法应用中可以归类为不同的作业内容,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分配作业内容也有效的保障了分配的质量。通常,作业成本法会在产生作业过程中产生间接的成本费用,而与作业活动的关系相对较小,因此不能够直接用于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但是从成本的构成来看,企业的生产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制造费用和产品成本中所占的费用也相对较高,同时成本生产费用的构成也相对更为复杂,这样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计算也需要更为合理的计算方式。作业成本计算的特点是能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并且在进行会计作业成本法应用过程中,也能够利用分配方法来提高计算方式,通过成本计算方法能更好的找出生产价值增值的作业方式,这样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业成本的计算过程中要按照作业的基本标准来进行,而计算工作也要保障在整个作业管理中的合理性,在整个过程中,作业成本计算工作也承担了更多的作用

三、作业基础成本会计运行的前提条件

现如今,作业基础成本会计在应用上不仅表现出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成了企业会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abc虽然有着很多的优点,然而在实务中成功的运用率却依然很低。造成这种原因并且不是作业基础成本方法的问题,而是这种方法的运行条件原因,作业基础成本会计运行的基础是环境和条件不到位或者不合理所造成的。在进行adc运行质量低下的原因调查中可以看出,目前很多企业对于adc系统的结构和软件设计方面给予了过多的重视,然而对于行为和组织因素却没有相应的关注,这也使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实践研究分析,是否能够成功的做好adc其中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影响。

1.作业基础成本运行的目标

要保持一致,在作业成本系统汇总,系统的运行和设计需要按照既定的目标来完成,然而由于目标的不同,系统的结构和具体的应用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样在进行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时,由于目标的影响,作业的成本结果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也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2.作业基础成本的运行

需要有管理层的支持,在进行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都要靠企业的管理层来决定后支持,同时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也决定了ABC系统的运行质量。如果较高当局对于ABC系统运行给予了足够的支持,那么在运行过程中就能够更好的加以实施,这也是abc系统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条件之一。

3.相比业绩评价

作业基础成本还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抵制,在实施过程中要利用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员工的参与热情,同时设立一定的奖罚机制,按照员工们的工作业绩来对其进行合理的奖罚,这样对于推动整个系统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计算方式的基本内容以及步骤浅析

作业基础成本计算要以产品和服务的消耗产生的资源消耗为前提从而把不同成本分配到产品或者服务中的成本计算方法,这种计算方法的计算方式是一种合理提高产品成本计算质量的重要方式,在企业进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计算的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成本计算方法能更好的提高成本计算的质量。而采用成本计算方法的前提需要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由作业来完成,对于作业的要求所消耗的资源也间接的产生了成本,成本的产生方式相比其他产品成本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成本资源分配给作业,那么作业被分配给成本对象也需要基于他们的耗用。一个作业基础成本计算系统需要保障有不同的步骤来完成,首先是识别资源成本和作业,其次是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每个步骤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并且作业基础成本计算的步骤也要按照相应的次序来进行,从而保障作业基础成本会计计算的合理性。

步骤一:对企业会计成本进行计算之前,要通过作业设计abc系统来识别作业成本的分析,其中资源成本要在作业完成后进行,并且资源成本需要在总分类的明细中有所体现,其中包括了对材料、采购、仓库以及各项办公设备等等。作业分析是识别和描述一个组织中所作的工作(作业)。作业分析通常采用从已有的文件和报告中收集数据,并且采用问卷调查、观察、与核心人物直接交谈等形式。作业分解的详略程度则取决于系统的目标。为了便于成本分配和计算,通常将制造过程的作业区分为四类:①单位级作业(unit-levelactivity):是因每一产品单位而发生的作业。单位级作业发生于完成一个单位产品的每一时间,比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运用,部件的插入,每一项检验等均是单位级作业。②批别级作业(batch-levelactivity):是因每批或每组产品而非每一单位产品而发生的作业。批别作业发生于生产一批产品的每一时间,比如,机器调整、采购订单、生产计划、每一批的检验等都是批别级作业。③产品级作业(product-sustain-ingactivity):是为支撑各不同产品的生产而发生的作业。它通常包括产品设计、部件管理、工程变更指令的发出、紧急事务处理等。④设备级作业(facility-sustainingactivity):是在总体上为支撑所有产品生产而发生的作业。它通常包括保安、保险、维修、工厂管理、工厂折旧、支付财产税等。

步骤二: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驱动资源成本的耗用。资源动因被用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选择一个好的资源动因的重要标准之一即因果关系,典型的资源动因包括:①用于公用事业的仪表数:②用于薪酬相关作业的雇员人数;③用于机器调整作业的调整次数;④用于材料整理作业的材料移动次数;⑤用于机器运行作业的机器小时;⑥用于门卫、清洁作业的空间大小。资源成本应尽可能通过直接追溯去分配给作业。直接追溯要求计量作业对资源的实际耗用量。

作者:薛玉玲 柳月 单位: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论文:低碳经济下企业会计论文

1.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重大影响

1.1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对于碳排放权而言,从实质上来说它是企业的一种固定资产,但是这种固定资产又与企业其他普通资产有所不同,它为企业带来的利润是无形的,不能用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衡量,而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式也将不同,处于发展中的企业对碳排放权的很看重,往往需要较大的碳排放权,此时,政府将配给企业碳排放权,对此,可以将碳排放权作为其自身的重要无形资产来进行核算,而对于一些碳排放权大的企业来说,可以将其对外卖出获得利润,作为自身的业务收入。

1.2低碳经济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披露具有重大的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企业在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为提高企业会计管理的效率,从而建立的一种监督、计量机制,它是由财务、税务、管理这三个部分组成的,而对于这三个部分中的财务披露来说,它是企业进行会计披露的重点和难点,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披露,能够为企业的盈利程度、经营现状、发展前景等进行高低好坏的评价,就财务披露而言,它是企业管理事务的基础。能够让企业的管理者和政府等机构真正的了解、分析、确认、测量出企业各项活动的收入利润和成本支出,更好的计算企业为自身和社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2.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中企业会计的发展现状

就当前来说,我国的众多企业还是根据以往的生产经验、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方式对资源进行大量的开发和使用来实现企业的利润较大,因此,企业要想发展低碳式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改变自身原有的旧设备和旧生产方式,使用高效能、高环保、高清洁的机械设备来开发资源,做到高产出,高回报。这种生产模式的改变对企业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抉择,因为企业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将需要企业事先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管理,如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对企业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损失,这也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而对于不打算使用新设备和新的生产方式,还继续使用传统的生产模式的企业来说,在以后的发展中会有更大的隐患和问题,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企业必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和产生更严重污染,虽然不需要花费资金去购买新设备,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企业放弃了更大的利润,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3.发展低碳经济下企业会计所面临的困难

3.1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

在我国目前的法律里,对低碳经济体系的构建方面还没有与之相应的法律条文相匹配,这就导致了低碳经济下企业会计的核算和计量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则和规定,使得我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降低了有效性,不能对相关的信息和质量有的保障。

3.2专业人员过少

在当前低碳经济中企业会计发展的初期阶段中,一方面,我国对于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对人才的高要求使得企业很难聘请到专业的人才去为企业所服务。

3.3理论基础少

我国低碳经济处于发展初期,会计体系缺少理论作为基础,这种不的认知,使得企业对低碳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很难理解和应用,同时也没有相关的具有性的文件和论述去支持体系,这会导致在实际的运作中不具有说服性。

4.企业会计在低碳经济大环境下的发展策略

4.1完备法律政策,发展低碳经济下的企业会计

我国应逐步建立起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和法律,树立企业和个人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同时,政府还应该与有关鉴定机构相协调,建立起标准、公正、正确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规范体系,严格控制和规划各企业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做好会计记录和对会计信息披露,从而实现企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实现。

4.2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

企业、会计事务所及各个培养专业会计人才的地方要积极培养低碳经济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在提高会计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学习,培养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更好地指导企业对于低碳经济下的会计工作的发展。

4.3增强环保意识,倡导低碳活动

在生活中,我们要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增强每个公民的环保意识,同时增加公众对低碳会计信息的了解和需求,让他们了解到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会计体系的支持,并且要求相关企业披露会计信息和会计核算,提高企业的社会舆论压力。在政府给予补助的同时增加企业自身的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促使企业低碳经济和可持续的发展。

5.总结

总之,对于企业来说,会计工作不仅仅是进行低碳经济的重要步骤,还是对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做的良好的基础,对于低碳经济,会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目前而言,我国还需要继续发展低碳经济下的会计体系,利用低碳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协调好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促进企业经济又快有好地发展,树立起节能减排的社会意识。

作者:李果 单位:河南华泰建材开发有限公司

会计论文:企业财务管理会计论文

一、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显著地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并不理想,仍存在不足之处。管理者对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的重视程度不高。尽管我国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引入了管理会计的概念,但是到目前为止,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并没有对管理给予应有的重视,管理会计也没有得到有效应用。管理层的不重视导致企业财务部门在应用管理会计时面临着巨大阻力,即使财务人员具备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也难以在企业内部顺利实施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和实际应用环境不配套。就目前而言,我国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现有的理论研究大多是对国外管理会计论著的翻译,并没有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情况进行改良和整合,管理会计理论实际应用时可操作性不高。同时,国外管理会计相关研究大多是基于市场经济自由开放的发达国家国情,但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市场并没有达到自由竞争的状态,资本市场也并非有效,行政权力对于市场经济的干预时有发生,这一系列问题均会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相关软件研发不力。相对于传统的会计而言,管理会计对专业人才的素质有多方面的要求,管理会计人员既要对传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熟悉,也要具备企业战略制定、财务管理分析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同时更需要掌握相关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管理会计对于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高,人才储备不足严重制约了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同时,财务软件并不完善,财务软件功能简单,对管理会计有重要作用的成本核算功能、资金供求预测功能并没有应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

二、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的措施

提高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行业应加强对管理会计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对管理会计的认知,普及管理会计概念,建立管理会计师协会并通过组织相应的资格考试来提高社会公众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增强企业对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重视。建立健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于国外管理会计论著加以改善和整合,使其适用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另一方面应明确区分管理会计不同于成本管理的特点,突出管理会计和成本管理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不同之处,帮助企业更好地应用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制约了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应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清除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的法律障碍。加强管理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大力开发财务管理软件。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需要管理会计专业人员身体力行,加强对管理会计人员队伍的建设,对于加快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鼓励高校开设管理会计专业,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为企业定向培养管理会计复合型人才;企业应当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理论和实务、企业管理、计算机软件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大力发展会计电算化事业,推动财务软件公司研发高集成度ERP财务软件。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持续增强,管理会计对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业绩的推动作用必然会显现出来。企业管理层应重视对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大软件研发力度,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作者:王灿 单位: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会计论文: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财务会计论文

一、资产重组定义

在对资产重组进行研究时,大部分是对资产重组的范围做了详细的介绍以及资产重组的某方面领域进行探究。对资产重组定义的描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对资产重组的定义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答案。根据国外研究人员观点来看,主要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狭义的资产重组定义主要从企业节约成本以及减少企业规模等方面着手的。在此有的专家认为重组指的就是资源的整合以及成本的缩减。除此之外,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企业重组包含企业资产的分割以及分立。广义的资产重组主要是从企业资产结构的调整方面分析的。企业资产结构的重组直接影响到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企业资产结构的重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及时,扩张;第二,收缩;第三,内部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从不同方面对资产重组进行了限定。及时观念认为资产重组直接关系到企业法人的所有权以及出资人的财产权,通过资产重组力图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主要说明了资产重组与权益重组的关联,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第二种观念认为资产重组是把一种资产转换为另一种资产,从而达到资源有效整合的目的,主要强调了以交易为目的的资产重组。第三种观念认为不管是企业扩张还是收缩,都属于企业规模的整顿,主要体现了资产重组的本质即企业规模的调整。

二、资产重组中的财务会计问题探讨

(一)资产重组中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所谓的资产公允价值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以公平、公正、公开进行平等交易的价格。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结构的调整、企业资产的置换以及股权转让等方面。换句话说,资产公允价值的合理确定对资产重组顺利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资产公允价值的因素主要有:及时,关联交易的因素;第二,评估机构及评估措施的因素;第三,市场化发展还不够健全;第四,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研究者认为,在确定资产公允价值时应该首先考虑关联方的重组定价问题,这是因为关联方之间进行资产重组是一把双刃剑,要杜绝关联方之间在资产重组过程中的不合规行为是不可能的,只能从资产重组过程中关联方定价方面进行控制。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进行资产转让等行为的应该提交中介评估机构的评估价为基准。

(二)资产重组中会计信息的揭露

当前,证监会还没有针对经过资产重组的这部分上市公司制定统一的财务指标标准,但是经过资产重组的上市企业不但要把最近经营期间的财务报表和注入、置换或分离的资产评估报表作为揭露的内容,而且还要把重组后企业的财务数据以及资产评估基准日等内容作为揭露的重点。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股东或其他人员所关心的指标,比如:企业的每股净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以及利润增长情况等信息。一旦发生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就必须做出的说明。如今,重组企业关于财务信息揭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的性,避免虚假信息危害人们的合法利益,同时更要杜绝虚假信息给证劵市场的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三)资产重组中会计利润的控制

由于我国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使得重组企业的上市公司在财务会计数据处理上具有操纵的机会,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真实的要求。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很多上市公司把资产重组定性为财务报表的重组。非上市公司在进行资产重组时主要是通过重置成本来达到估价的目的,采用兼并收购或资产置换等途径,从而实现资产在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达到重组的结果。而上市公司是通过证券市场利用市盈率使资产得到很好的估价,最终获得了财务收益。在会计上,主要是依托参与方主观利益的影响,从而导致上市企业重组资产的估价与市场现状背道而驰,这就构成了操作上市企业利润最快捷的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资产重组不但有利于上市企业资产结构的调整,而且还有利于其规模的扩大,为上市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盈利机会及发展机会。然而,资产重组在会计处理上产生了很多问题,因此,完善及规范我国会计法律法规成为了资产重组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同时对资产重组质量的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郑自爱 单位:鑫源融资租赁天津股份有限公司

会计论文:新形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论文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含义探析

1.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作为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是通过对企业信息的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进行有效加工,将分析出的数据进行详细统计,然后借助于财务报表的报告形式向企业资金管理部门与信息部门进行信息汇报,所汇报的数据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并且需要添加详细的文字说明。财务会计作为我国企业资金与信息管理中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其工作性质高效、独立、流程简便、数据处理能力强,为企业的资金信息确认提供了有力保障。

2.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又称企业内部报告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分为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两个部分。管理会计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会计应用模式,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一些专门的财务计算方法,将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以及企业其它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管理会计的工作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正确的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同时能极大的提高决策者所作决策的性,切实的帮助企业对自身经济与信息做到有效管理,对企业的运营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意义。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效融合的方法

1.会计制度上的完善

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对于我国现代化企业的生产建设显得尤为必要,有效的会计制度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转的依据,能更好的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资金管理环境,有效规范国内经济市场的建设。例如,芜湖市某房地产在2012年至2013年间,针对企业的会计工作上实行了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应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的财务及信息状况进行有效管理,通过阶段性的改革实施后,企业在整体经济效益与筹资情况上,都取得了极好的成绩,并且有效改善了企业以往会计工作问题频出的状况,为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我国的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提供经营信息,将这些内容进行归类、记录与总结,并进行分析与核实,确认无误的信息才能进行上报,这是当下国内企业的工作生产中需要遵循的必要程序,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正是这一制度的完成体现。因此,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融合的措施探究上,首先需要明确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职责,要确保企业各项资源得到经济效益的提升,然后,在对会计规范进行深入了解后,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设计出一条更加符合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道路,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更加的信息,从而有效帮助财务会计和管理会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进程。

2.加大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认识

在新时期下,我国企业在资金管理与经济效益运作上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融合已经成为时展的必要需求,这种新颖的会计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更加高效快捷的发展,还能有效帮助企业解决财务管理上的问题,避免单一会计模式应用所带来的弊端。因此,加强企业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职能的认识,有效改善企业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实际应用于生产工作中的状况,是当下企业需要重点对待的问题。

3.提高专业人才培养

的专业人才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于发展的有力保障,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占有领导作用。我国长期以来对会计人员的定位存在一定误区,仅仅要求会计工作人员熟知会计制度,在工作中完成其相应的任务。但对于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实际技能要求,却没有进行相应的严格规范,从而导致目前国内会计行业存在种种问题。例如,抚州市某信息化应用推广企业,该企业于2009年开办,运营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频频出现财务管理及信息管理上的问题,导致企业经济发展缓慢。通过对企业内部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调查得知,该企业在实行财务会计管理及制度管理上没有落实到位,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与信息处理上频频出现员工人为因素导致的企业决策错误与企业财务管理漏洞。同时企业内部在实行人员配置上存在不合理现象,相应的高素质专业人员极为欠缺,大量岗位存在人员文化普遍偏低的情况,对企业的运营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对这一事例进行分析,可以有效说明,企业要想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从人员培养上着手,加强人才的培训管理,聘用高素质的专业会计人员为企业的生产管理与资金运营提供充足的基础,在对于人员的要求上,不仅需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人员具备的综合素质,为企业更好的发展与企业内部会计工作更好的展开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也为企业进一步推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融合实际应用于企业管理这一举措,可以极大的帮助企业进行更好的资金管理与信息管理,当下企业需要加强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职能的认识,普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在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在实际运用中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融合。

作者:杨金凤 单位: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

会计论文:企业经济财务会计论文

一、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会计因素

(一)会计计量

企业的会计计量是指: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成本、所有者权益等,如今各个企业都面对着如何计量其经济收益的问题,而在会计计量工作中,一旦出现错误,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财务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计量时要按照其计量的质量标准来进行,首先计量人员要使会计计量所提示的数量关系与被提示的物品或事项的内在数量关系保持一致,其次就是要保障在给定条件相同时,不同的会计人员对统一客体的计量应得出相同的结果,,会计人员在计量时,计量方法要保障前后一致,以免使用者对会计信息产生误解。因此,在财务会计工作中,只有保障了会计计量的无误,才能够使企业利润达到较大化。

(二)成本控制

企业在日常生产中,为了使其经济利益达到较大化,都会对企业的相应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而成本的核算以及控制成本都是需要财务会计来完成的,成本控制出现失误,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收入,因此,在财务会计进行成本控制中,要对公司的运作流程进行深入的了解,使相关的数字报表可观而,无论是任何企业的成本控制,无非是对料、工、费的控制,而如今竞争市场也来也激烈,大多数企业也意识到了控制成本的重要性,而会计的职能就是核算、统计和监督,这就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把好成本控制的质量关,的核算企业生产中各项所需的费用,将成本控制在低,通过会计职能的实现来使企业成本管理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财务管理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利益,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企业的资金运作过程中,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以此来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由于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人员选择时,要选择技术知识强、自身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人员,这就使得其在日后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凭借自身的素养以及相关的技术方面知识,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达到化,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财务会计工作质量,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科学合理进行会计分析

所谓的会计分析就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核算的成本、资金、利润、损益等一些会计信息,应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及其经营成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考核和分析。通过科学合理的进行会计分析,可以客观的了解到某一时间段内该企业的经营情况,在进行会计分析工作中,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实际的数字与计划的数字进行对比,从而了解到计划工作完成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本期的数字与上期的数字相比,来分析本期企业经营的好坏,找出与上期的差距,这样就能了解到某一时期内该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深入的剖析,这样就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人员认识到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促进企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在企业的具体经济活动中,财务会计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来核算该企业具体的经济运营情况,通过相应的措施使该企业尽量降低其劳动消耗,以此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职能就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的功能,然而由于我国会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这就严重的影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要想企业的经济稳定发展,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机制也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机制,就要求相关企业加强法律建设工作,明确会计人员在监督时的职责和权限,将会计工作的具体责任下发到每个人身上,如果在会计监督中相关人员出现违规、违法现象企业管理部门要给予严厉的惩处,加大会计监督的法律力度,同时,国家的相关部门对于企业的连带人也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加大其财经法规的宣传工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遵纪守法氛围。在完善会计监督机制时,可以建立公共会计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的数据来进行监督,这就避免了会计人员在开展监督工作时,由于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的不真实性,在会计监督工作中,要明确会计责任的主体为企业的负责人,作为企业的负责人,要对企业的会计工负责,这就保障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性,同时要加强企业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这就给会计人员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各行各业中,人都是一切工作的载体,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亦是如此,在会计人员的选拔中,企业管理人员要严格把关,要选择专业知识过关,有专业证书的人员进行财务会计的工作,而在进入财务管理工作中时,也要对其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也要定期的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使其在今后的会计工作中,能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杜绝违规、违法的现象发生,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也十分迅速,这就使会计人员的相关工作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也要对其定期的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使其面对如此繁重、复杂的工作能一直保持认真、谨慎的态度,综上所述,通过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以及思想上的教育,可以使会计人员熟练的掌握会计知识、及时了解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能保持严谨、积极的工作态度,利用相关知识有效的解决问题,从而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财务会计工作质量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财务会计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现代企业相关部门要对于其财务会计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不断探索提升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方法,以此来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本文也简要的阐述了提高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一些措施,希望对相关企业提升财务会计工作质量能有所帮助。

作者:陈文晶 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会计论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论文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内涵

在企业会计活动中,财务会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掌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财务会计沿用了传统的会计模式进行核算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会计主体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最终形成财务报告,故俗称为“传统会计”。主要侧重对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及政府部门等利益主体,提供相关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能力等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资金走向起着监督和管理作用,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非同小可。管理会计是以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为主,通过信息的确认、计量、分析等过程,对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进行严格把控,最终为企业决策者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提供出重要的参考数据,达到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文化的形成。因此,有着“内部报告会计”之称,具有指导企业决策者、部门负责人等规划经济活动,实现内部资金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企业价值的高效创造及价值的合理维护的功能。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异同点及相互关系

在企业会计领域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作为两个不同的分支,在实践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及时,管理会计主要对企业内部决策管理层,提供企业者所需的信息;财务会计主要对外部信息需求者,向外提供报告信息。但是,两者都是以提高企业经济为目的,正确记录、分析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企业中的价值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第二,财务会计的对象是企业已发生的、过去的生产经营情况,反映经济活动主体的全部经济活动状况,是一种“报账型会计”;而管理会计则是对财务会计反映的状况进行再加工,反映出现在和未来的经济活动的预期状况,具有前瞻性,属于“经营型会计”;但两者都是以物资运动和价值运动为基础进行信息的采集,体现企业社会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第三,财务会计在核算过程中,有着固定的原则和标准,企业必须遵守特定主体的规定,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如《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统一会计制度等,向有关部门提交财务报告;管理会计则作为企业内部的活动反映,不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法律法规的限制,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助于企业的改进管理,提高企业效率为宗旨的方式,灵活地应用预测学、控制论等管理理论,进行随时调整,提交适应的报告格式和标准。但两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现代企业会计服务,共同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目标,满足外部及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三、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必然性

在会计体系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同组成了一个耦合的开放系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辅相成,密切相连,财务会计是基础,会计质量是管理会计分析的重要保障。财务会计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要管理会计进行提升,只有和广泛的财务会计数据,才能使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多种科学理论和方法,加工的数据信息得以、高质地反馈企业的经营过程。因此,将企业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整合为体系,两者相互渗透,对财务会计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决策分析等管理会计手段,在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组织中的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价值较大化,都有着积极的帮助。面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总体要求,内外配合、互相反馈,共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实现会计最原始和终极的目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大融合,是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趋势,也是时代的要求,是会计活动向外延展的结果,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重点。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融措施分析

为了使财务会计制度更加完善和管理会计的发展,建立一种全能的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的真实完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步伐已经加快,无法割裂地发挥着它们的作用。

(一)构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模型,保障信息输入的融合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原始数据信息进行及时的采集,并把这些数据传递到相关部门进行合并、加工、整理,有效地、及时地满足各方的需求,具体可以通过建立原始信息目录清单、设置共用的会计凭证模板,将财务会计方面的各类报表,诸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计算公式及相应提示设计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便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会计数据库中自由取数,建立各自对应的处理报表。目前,我国在软件设计中,ERP管理系统实现了会计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操作,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得到了加强。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在企业供、产、销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体现生产控制过程的融合

1.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企业运用的各类会计工具的沟通作用来实现融合。从供应链开始,到产品的销售资金回笼,直到出示财务报表,体现财务会计的过程,为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明确、具体的依据,便于管理会计为企业未来的经济预算、经营绩效进行规划和考核。形成两种会计活动回路循环的路线:计划-控制-反馈-考核。

2.值得强调的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在成本控制核算方面,两者的成本考虑因素不尽相同。财务会计是据实反映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材料、制造费用和人工费用等在产品中的分配,以此确认产品的成本价值。管理会计的成本计算则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1)建立产品品种编码表和成本动因编码表。这种编码制,可以有效地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数据对应起来。在数据库中,对各类产品品种进行规律性的编码,根据成本动因态势,勾勒出产品与作业的对应关系。(2)分部门、分项目地与成本库的成本核算数据产生对应关系,形成一个成本库编码表。财务会计成本类科目必须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设置,在辅助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下设的明细与管理会计中作业成本间必须建立相应的联系,可以通过作业成本下设一级、二级科目、或者过渡科目的设置,形成对应关系。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生成了一系列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交叉构成了企业的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显示出的企业经营成果效益,不仅供内部人员使用,而且向外部人员传递的会计信息,包含交叉了许多的内部资料,比如:现在的上市公司,年报中所披露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以及企业的治理结构等信息,本质上应属于企业的内部管理性的信息,现在也被外部人员所获取。内部的两张报表也扩大了内容,利润表也向综合收益表方向转化,原有的单纯财务报表,增加了非财务信息的项目,丰富了财务报表的内容,使财务会计的标准上了一个台阶。

4.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实施一系列的内部控制数据,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有效地防范,这些都与财务数据相关。管理层、投资者对企业进行评估及估值的参考资料,企业员工也需要从会计信息中了解其薪酬受影响的情况。因此,财务信息的重要性被管理者等相关人员的关注度都是有增无减的。这促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交叉,两者的界限不会那么明显,相互融合的程度越来越高。

(三)实现预算管理,抓好预算编制与控制的各个环节,扩大两者的融合度

在企业的内部管理过程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相互结合在一起,混合使用的,具有较强的内在契合性,管理会计也贯穿了企业整个价值链的环节,为企业的目标战略执行情况起着监督、调整业务活动的作用。地预算管理,渗透了企业的销售、生产、成本等各个预算模块,与收入、费用、资产与财务需要合为一体,是一种企业全过程、多方位及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推动现代企业贯彻落实经营战略的一种管理工具,将各种关键问题在一个体系中进行评价、控制和解决的有力手段,较大限度地保持横向、纵向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更加的及时。

1.预算编制中的融合。在财务预算报表编制过程中,通过对企业制订生产产量、各项成本以及现金收支等方面的预算,归集数据的逻辑与编制实际的财务报表的流程相一致,按统一的计量标准,经济事项的确认,由财务人员按照财务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归纳,并综合考虑企业利润目标及销售预计方案的编制,形成预期的企业资产、负债和现金流量。最终编制预计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使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心中有数,并对经营过程中的目标控制加以有效管理。

2.预算控制环节的融合。要达到企业的预算管理控制的效果,不仅要编制合理的财务预测,而且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完整的预算控制制度,形成一个多环节的联合体系,实施“计划—控制—反馈—考核”的持续改进循环,建立各项指标的勾稽关系,对各项预算考评指标进行量化,倘若计划数与实际数据偏差较大,要及时关注并调整。必须保障预算与战略、预算与奖惩制度、预算与预算动因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真正实现预算对企业前进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

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企业管理会计活动的核心和重点,它有利于建立企业战略与财务绩效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使企业向战略目标快速地靠拢,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天一 单位:河南机电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