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计算机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大学计算机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计算机论文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论文

1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

1.1进行上机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

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在计算机上机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常见的问题有学生在上机课堂中下载游戏、电影和音乐等软件,还有的同学会将零食带入机房并且乱扔垃圾,计算机机房的整体运行情况就会受到影响。还有的同学随意更改计算机的配置,并且还私自将一些重要的系统文件删除了,采用机房的计算机浏览一些危险的网站也是时有发生的,这样就会给计算机带来大量的安全隐患,也加大了机房管理工作的难度。

1.2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较差

负责管理计算机机房的相关人员,他们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做好所有设备的维护工作,不断的发现并且排除网络故障,所以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另外,教师和学生也没有形成较强的安全意识,机房中很多电线都是暴露在室外的,网线线路又是极为复杂的,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稍有马虎和大意就可能导致设备损坏和短路等问题的出现,严重时还会引起火灾,因此,管理人员还必须充分的保障机房用电的安全性。

2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优化对策

2.1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

针对现阶段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常见问题,我们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从而保障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各大高校应先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其应由校领导直接管理,同时应区分好计算机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下,制定与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由于这一模式具有信息保密性强、传播性强以及快捷方便等明显的优势,所以,其不但能够妥善的解决机房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问题,并且还能起到规范人员行为的作用。采用互联网模式的管理制度,能够充分的提高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同时也保障了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所谓的问题意识指的就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产生问题是一个人思考的基础,并且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我们是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的,随之就会产生疑问和探究答案的心理状态,而此时人的思维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2.2提升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针对负责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应有针对性的完善他们的知识储备并且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确保这些人员能够胜任各个工作岗位。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学院校都认为建设机房才是最重要的工作,他们忽视了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因此,高校还应定期的为这些人员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教师应让学生们认识到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计算机的维护工作中来。

2.3完善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配置

作为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完善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配置对于保障计算机机房的运行效果是非常有利的,负责管理计算机机房的工作人员自身就应具备较强的管理水平和计算机能力,因此,应在考虑到了计算机机房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来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选择最适合的人员负责机房的管理工作,确保计算机机房各项日常工作的有序运行,提升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延长了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

2.4合理的分配机房工作和教学工作

作为高校计算机相关学科进行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计算机机房能够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其也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机房工作与教学工作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互联网具有信息可以共享这一显著特点,因此,在机房中应设定一个系统来合理的调配机房的使用时间,这一系统应可以满足各学科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真正的起到配合和辅助计算机教学工作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高校计算机机房的各项功能。

2.5重视对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工作

作为一项长期的持久工作,维护工作是保障机房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所以,高校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制度,建立真实的计算机机房的维护日志,不断的培养专业的计算机维护方面的人才,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是很容易出现故障的,而有了这一日志便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来解决同类故障。另外,对于每台计算机内部的重要数据,还应及时的进行系统备份,做好计算机机房的网络防毒工作,充分的提升机房内部数据的安全性。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必要性、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以及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优化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作为各大高校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教学设施,计算机机房在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以及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对计算机机房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应制定出科学并且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优化对策,做好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障大学计算机机房的有序运行。

作者:周俊杰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计算机论文:浅谈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 直观演示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论文摘要:全国各高等院校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文章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从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此同时基于该课程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给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普及,计算机及网络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凭借其巨大的魅力,计算机与网络已经在不经意间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且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改变仍在继续。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府,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特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层次,以下将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方面进一步展开阐述。

一、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关于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主要将从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要提高及时性,做到与时俱进。计算机技术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其快速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但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鉴于书刊发行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大部分教材中都存在滞后的教学内容。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编写者及时更新教材外,更需要广大的教师在制作课件、讲义时灵活、及时地跟进,以消除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

2.教学内容要增强合理性,做到实事求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曾说:“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我们必须分清楚:哪些内容是需要的,哪些内容是不需要的;哪些内容是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哪些内容是目前不必学而以后也不必学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绝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分析,使学生感到难以入门。”这是对计算机教学内容非常通俗、精辟的阐述,也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的指导方针。目前绝大部分计算机基础教材都安排了进制转换、二进制编码、信息编码等内容,且将这块内容作为重点讲授对象和考核重点,可实际是这部分的内容对绝大部分学生是无用的,且学习起来感觉吃力,即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中仍将再次系统学习,可以视作“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内容,因此本文建议可以屏蔽这部分的内容,只需告知学生计算机最底层的运行数据都是二进制即可。与此同时,对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装,对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和维护等这些很实用的技能,绝大部分教材并未提及且在教学计划中也并未安排,本文建议应当适当增加。

3.教学内容要注重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目前,一所高校内计算机基础教材往往只分为文科版本和理科版本,这种粗犷式的分类,严重影响了不同专业间的差异性,降低了教学的针对性。例如现行的教材往往都安排了数据库技术的相关内容,可是对于艺术类的学生,如果讲授photoshop相关内容可能会更有价值;对机械类、建筑类的学生,如果讲授CAD可能更实用。以此为例只是建议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注重针对性,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

二、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知识;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并进行网络配置及应用等。该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但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同时,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亦存在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鉴于此,本文结合这门课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以下几点总结,以供探讨。

1.充分注重直观演示法的运用。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解Windo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知识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的演示操作是一种自然而然、天衣无缝的选择,此时再配合恰当的讲解将会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演示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演示时机、演示操作顺序、演示内容详略等相关问题的把握。

2.合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笔者近期在word排版实验课上将学生根据操作基础进行分组,每个组内都包含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然后要求每个组都依据组内的主流审美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在规定时间内将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排版,完成之后,由笔者在每个组内随机选取代表,借助多媒体设备对所有的同学进行讲解及操作演示,笔者同时对每个组讲解完毕后进行相应的小结及评审。实践证明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亦解决了学生基础层次不同的问题,因为基础好的同学在合作完成时,成为了组内的核心,他们很愿意指导帮助其他同学,同时在讲解交流时,他们也会很认真的听取其他组的技术经验,获得了进步,对于基础中等和较低的同学,由于笔者事先讲明会随机选取讲解人,因此他们在合作完成任务时会认真学习,在讲解交流时,也会认真、谦虚地听取他人的技术经验,最终进步很大。

3.充分注重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练习教学法的一种,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前面已提及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因此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顺应该课程的特点。在该课程的实践中,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因此学生往往会觉得很简单,产生不重视的态度,对此需要教师充分强调重要性,同时在实验设计时增加难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进行PPT的制作时,教师可以事先将已搜集到的精美的PPT进行演示,促使学生找到差距,找到认真实践的动力;在网络实验课时,学生往往会漫无目的地浏览页面,如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google等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进行研究,则学生也会被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这样的实践必将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及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日常的事务处理问题。本文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出了几点思考,进行探讨交流,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大学计算机论文:试析PBL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PBL模式是一种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在调研《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就该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PBL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论文关键词:PBL;计算机教学;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译为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一种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其有助于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等,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在线教学、师资培训及医学培训等领域。鉴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何运用PBL模式实施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PBL模式概述

(一)PBL的概念

关于PBL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PBL的原创人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教授巴罗斯(Barrows.H)和克尔森(Kelson.A)(1993)博士认为:PBL既是一种课程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课程,它包括精心选择和设计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习者能够获取关键的知识,具备熟练的问题解决技能,自主学习的策略以及参与小组活动的技能;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要使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及处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此外,Finkle & Torp(1995)则认为PBL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学习策略;Bligh(1995)认为PBL是指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经验的目的。综合现有的关于PBL定义的诸多观点,笔者认为,PBL就是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自主、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PBL的特点

PBL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它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而非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学习者要全身心投入于问题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性任务和问题,问题情景必须是结构不良的、能够自由探索的,在现实世界中有一定价值的;c鼓励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以及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等。总的说来,与“做中学”及发现学习等相比,PBL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从问题入手获取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如此反复循环,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突出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顺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那么,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施情况如何?能否适应上述目标要求呢?为此,笔者在河南省内的5所普通高校,随机抽取30名任课教师、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管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现状。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分析发现,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模式落后。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演示”模式,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即首先系统讲授每一个菜单、命令和工具的功能,然后让学生上机操作,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在此情况下,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亲身体验,所学知识往往无法迁移,常造成“学而不会用”、“学而不能用”的现象。二是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和教材选择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无法及时反映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三是难以实现学习个性化。随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逐步普及,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状况,实施分层教学,但由于教学模式落后、师资水平低下、学生人数较多等原因,个性化学习目前还难以实现。第四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从发挥。由于教学模式落后、无法实现个性化学习等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不利于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PBL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和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笔者试图在教学中引入PBL模式,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并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下面,笔者以“信息检索与信息安全”这一章节为例,介绍PBL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信息检索及常用检索工具的使用,掌握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安全管理的基本常识;培养应用常用检索工具检索所需信息的能力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培养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上述教学目标既包括知识层面、同时也包括能力和情感层面,但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

(二)学生特征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他们对计算机类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动机比较强烈,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前期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大都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对于信息检索、计算机病毒、信息安全等知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高效信息检索及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还比较欠缺,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也比较薄弱,等等。

(三)学习内容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检索和信息安全两部分。“信息检索”部分主要包括信息检索的概念、Baidu与Google等常见搜索引擎的使用、CNKI学术文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的使用等。“信息安全”部分主要包括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等。本章节的学习内容既包括信息检索的概念等理论知识,又包括搜索引擎的使用、CNKI学术文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的使用、计算机病毒预防等侧重于能力培养的内容,而后者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PBL模式的基础。

(四)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描述

从理论上讲,PBL模式的实施要依托于丰富的学习资源,只要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建构的资源都可以加以运用,包括网络学习资源和非网络学习资源。从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看,我们主要运用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在学习工具方面,有专家指出,网络环境下的PBL所应用的学习工具一般包括:问题情境工具(文字、视频、音频、动画、多媒体软件等)、问题分析工具(专家系统、语义网络、电子白板、概念图等)、协作交流工具(协作交流平台、网络通讯工具等)、学习成果展示工具(电子幻灯片、网页制作工具、电子会议系统等)、评价反思工具(测试工具、专家系统、EPSS等)。根据实际条件,在学习活动中,我们主要运用文字、视频、多媒体软件、网络通讯工具、电子幻灯片等工具。

(五)教学实施过程

根据PBL的内涵和特点,笔者将教学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组织学习小组。在PBL模式中,主要的学习方式为小组讨论,教师一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所以,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组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为便于教师实施指导,每个学习小组由4—7名学生组成。参加该内容学习的学生共有30名,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因素,考虑共同促进、互相学习、分工合作等原则,笔者将其分成5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同时指定1名知识基础相对较好、性格开朗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学习活动的组织协调、辅助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

2.问题情境设计。问题情境是PBL的核心,不仅是学习的开始,也是影响PBL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点,设计若干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探索、寻求解决方法的欲望,驱动学习的顺利进行。问题情境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趣味性的小故事等等。本章节的问题情境设计如下: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视频资料:在信息时代,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更新速度加快,在科技、教育、商务、社会等众多领域,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呈现一组计算机病毒干扰正常工作的案例:1998年10月,一名“黑客”多次侵入福建省图书馆站点,造成该馆的服务器两次关闭;阜新工商银行因病毒作怪无法营业……看完上述资料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总结得出两点结论: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病毒会危害社会秩序,应注意信息安全。

基于此,教师提出两个课题:做关于“信息检索研究”的文献综述;怎样保障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前者意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等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文献数据库等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后者则重在培养学生自觉防护计算机病毒、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3.自主/协作探究学习。明确了研究问题后,教师要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和教科书开展自主学习、探索交流,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并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对于“信息检索研究文献综述”这一课题,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查阅教科书或网络资源,了解“信息检索”的相关概念;然后利用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和CNKI学术文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等,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探究,查阅关于“信息检索研究”的相关信息、学术论文,并将检索到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加工;经过学习小组面对面或借助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讨论,最终形成问题的答案。

对于“怎样保障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这一课题,笔者注重将刚刚习得的“信息检索知识”迁移至新知识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利用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或网络数据库,搜集计算机病毒破坏公共或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案例,通过小组集体分析、讨论,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以及传播途径等;其次,学习小组成员对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剖析,通过自主探究,形成对“计算机病毒防护”的初步理解和认识;再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面对面或借助网络通讯工具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出“保障个人信息全”的相关措施;,设置“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实践课题,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具体应用,以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4.学习成果展示。学习过程结束后,教师组织各学习小组,以答辩、汇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一般由各学习小组组长进行答辩或汇报,小组其他成员根据答辩或汇报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为“观众”或“评委”。

五个学习小组分别汇报各自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对PBL模式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根据汇报情况提问,并由汇报小组进行答辩。“提问——答辩”实质上是“自主学习”、“讨论”的延续和深化,通过学生答辩,然后由教师分析、补充、综合、强调,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认识,增进了学习者对教学任务的理解。

5.学习效果评价。PBL模式应用效果评价,注重对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淡化知识考查,一般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本章节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价,由教师、本小组其他成员对组内某一成员在搜索和加工信息、协商、讨论等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再加上该学生的自我评价,即为形成性评价结果。总结性评价则由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评价集体汇报和答辩情况,再综合对各小组成员解决具体问题,如检索一篇论文、祛除计算机病毒等的评价情况,即为最终的评价结果。

6.总结和反思。根据评价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以及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总结,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反思学习活动对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总结和反思,学生一方面认识到利用PBL模式开展学习活动,不仅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地是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在信息社会,培养信息检索、加工能力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四、对应用PBL模式的体会

从“信息检索与信息安全”这一章节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也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与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体现出PBL模式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这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是革命性的。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问题情境”的设计是PBL模式的关键,若缺乏映射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一定会影响其教学效果;在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对个别学生或学习小组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促进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遗憾的是,由于教学条件、师资数量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分组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上述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将PBL模式更好地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发挥其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优势,还需要广大同仁们进一步思考和尝试。

大学计算机论文: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论文关键词:个体差异 分层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

论文摘要:本文立足于高等院校招生生源现状和教学实际,对高等院校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从教学模式入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在总结已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高等院校实施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希望能为现阶段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1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是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是普及我国计算机教育、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能够处理多种信息的现代化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础教育,是一种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知识层次,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教育,更是一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教育。

2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和所作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除少数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外,大多数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了解较少,基本只停留在网络的初步应用和简单操作上,远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并且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而如今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教材问题。当前面向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种类较多,但基本只适用于同一个层面的学生,尚未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教材内容结构不合理,要求单一。教材中的应用实例脱离学生的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关联少,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

(2) 教学模式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还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相关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及时充分给学生以主动实践的机会,无法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心理特点。对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存在的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教学开展困难,教学效果整体较差。

(3) 教学手段问题。教学过程中不论是课堂讲授还是实验教学都是统一的“一刀切”的方法或手段,考试内容也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不能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理解,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上不来,影响了学习效果。

3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以上诸多问题和教学要求都使得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综合上述原因,学生差异变大应该是导致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真正大面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关键是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解决教学的整齐划—性与学生实际学习可能性,统一性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之间的矛盾。要改变这种情况,除了提高教材建设,逐步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的分层教学,就是班级授课制下基于学生差异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它承认学生的差别,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好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分层教学必然会有效地提高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是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是验证分层教学对高等院校教学的适应性和效果,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是通过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具体问题,总结分层教学的优缺点,为今后其他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做一些探索。,希望通过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的实施,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

4基于分层教学的实践

分层教学的教学实践,是为了检验分层教学策略对大面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作用及对诸如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造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影响。通过操纵分层教学这一实验因子,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验证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假设及感性认识。实施分层教学,不仅能提高中等生和学差生的计算机成绩,改善其非智力因素,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利。实施分层教学能够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充分地发展的目的。

(1) 实践方案

本次分层教学的实践选取2007级机械工程系的两个专业班进行等组实验,041(45人)作实验班,采用分层教学,042(44人)班作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经过一学期实验后考察两个班的教育教学效果。一是对阶段性考试、期中及期末计算机统考成绩进行分析,确定实施分层教学对计算机成绩影响的效果。二是通过对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造性等方面作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所产生的影响效果。

(2) 实践过程

为了与现有教学体系充分兼容,也为了使该分层教学体系切实可行故采用班内隐式分层形式。隐式分层,使班级中学优生能够发挥影响力,起带头作用,学差生避免了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同、学习进程的差异而容易产生的自卑和消极心理。班内隐式分层,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是学优生,电脑操作基础好,计算机学习兴趣浓厚:B层是中等生,对计算机知识一知半解;C层是差学生,对电脑没有兴趣或是毫无了解。分层后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跟踪记录各层学生的发展情况。

对学生分层,坚持“动态分层,随时调整”的原则,根据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的变化调整层次,允许组间流动,注意层间转换。随着学习的不断进展,学生的层次组成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B层的学生逐渐增多,C层的学生逐渐减少并最终消亡。分层建组后,依据教学大纲,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结构,合理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意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总体上看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C层学生能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操作技能,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B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层学生进—步拓展思维,在学习上有所创新,在能力上有所提高。

让各层学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课上紧紧围绕各层教学目标来进行,这样能有效减少和控制教学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和无效的脑力、体力劳动。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比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获得相同的学习效果时,可节约60%的时间。

备课时做好分层教学的准备,根据每个章节的难度确定是否要分层,分几层和怎样分层,明确每次课的基础内容和拔高内容。课堂提问的问题要精心设计,所提问题要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进行铺垫。提问要有层次性,先易后难。让不同层次学生针对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选做不同的练习。课堂练习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提优补差性质的“分”,同一练习内容,可分层要求。

课外作业的分层主要体现在同一作业,对学生的要求不同。重点是引进激励机制,即每次作业,每—个层次都选出榜样给同学展示,让同学们有比较,有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和上进心。授课教师要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方法,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学生产生向上的动机和行为。

上机辅导时,提前布置好上机作业和练习,独立实习或采取小组互助练习,由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基本内容都要掌握,拔高内容或典型问题先演示再自由练习,避免学生盲目摸索,同时保护了学习兴趣。发现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时,可在实验室统一说明,由于机时有限,有一些问题在下一次课堂讲授中分析、总结。要精心设计实习题目,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能力。

平时阶段性的测验和期末考试,采取笔试或笔试+上机或上机多种形式。考题由两部分构成,基本题要求全体学生都必做,分值为100分,附加题一般是两道,各10分,满足B层学生和A层学生的需要,附加题的得分取25%计入总分。分层测验对A、B层学生有促进作用,同时因分值比例较小,不太影响C层学生的成绩分布。

(3) 实践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分层教学班学生成绩明显提高。从041班与042班成绩统计表来看,实施分层教学的实验班,在平均分和率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计算机教学质量确有明显效果。(见下表)

5结论和思考

通过以上分层教学的实践结果可以看出,分层教学能够较好的解决学生差异所造成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对学生进一步实施相关专业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达到了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

长远考虑,分层教学不能把着眼点局限在一定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要在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对于原来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合他们,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重新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注重研究教学方法的适应性,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特点和需要,认真研究各层次学生,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施教策略和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才能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使教学方法更加人性化。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论述了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对大学计算机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探索方法。从教学目标、教改指导思想、新的教学模式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改革,力争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改革 应用能力

1 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少数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发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计算机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我们连续三年在武汉工程大学做过问卷调查,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己向我们走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贯于整个大学教育,国家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出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蓝皮书)。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由操作技能转向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和规律。

3 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3.1 培养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总体上要求主讲教师具有硕士或更高学历:教学辅导人员应不低于本科学历。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变化较快,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以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提高。建立和稳定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

3.2 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障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例如OFFICE应用部分),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在一些专业中,计算机教学将会更加贴近专业,如艺术、建筑、化工等。所以,计算机课程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计划,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武汉工程大学在程序设计课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例如文科学习VFP,自动化专业学习C语言,机械专业学习VB等不同的语言。

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3 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有课程的网站,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网站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3.4 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障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白皮书和蓝皮书大纲的要求。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每个计算机课程后都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

4 结束语

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开始,会议讨论的重点开始转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即大众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改革,积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大学计算机论文: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论文关键词:个体差异 分层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

论文摘要:本文立足于高等院校招生生源现状和教学实际,对高等院校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从教学模式入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在总结已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高等院校实施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希望能为现阶段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1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是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是普及我国计算机教育、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能够处理多种信息的现代化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础教育,是一种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知识层次,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教育,更是一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教育。

2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和所作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除少数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外,大多数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了解较少,基本只停留在网络的初步应用和简单操作上,远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并且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而如今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教材问题。当前面向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种类较多,但基本只适用于同一个层面的学生,尚未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教材内容结构不合理,要求单一。教材中的应用实例脱离学生的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关联少,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

(2) 教学模式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还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相关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及时充分给学生以主动实践的机会,无法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心理特点。对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存在的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教学开展困难,教学效果整体较差。

(3) 教学手段问题。教学过程中不论是课堂讲授还是实验教学都是统一的“一刀切”的方法或手段,考试内容也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不能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理解,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上不来,影响了学习效果。

3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以上诸多问题和教学要求都使得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综合上述原因,学生差异变大应该是导致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真正大面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关键是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解决教学的整齐划—性与学生实际学习可能性,统一性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之间的矛盾。要改变这种情况,除了提高教材建设,逐步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的分层教学,就是班级授课制下基于学生差异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它承认学生的差别,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好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分层教学必然会有效地提高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是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是验证分层教学对高等院校教学的适应性和效果,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是通过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具体问题,总结分层教学的优缺点,为今后其他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做一些探索。,希望通过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的实施,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

4基于分层教学的实践

分层教学的教学实践,是为了检验分层教学策略对大面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作用及对诸如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造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影响。通过操纵分层教学这一实验因子,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验证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假设及感性认识。实施分层教学,不仅能提高中等生和学差生的计算机成绩,改善其非智力因素,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利。实施分层教学能够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充分地发展的目的。

(1) 实践方案

本次分层教学的实践选取2007级机械工程系的两个专业班进行等组实验,041(45人)作实验班,采用分层教学,042(44人)班作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经过一学期实验后考察两个班的教育教学效果。一是对阶段性考试、期中及期末计算机统考成绩进行分析,确定实施分层教学对计算机成绩影响的效果。二是通过对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造性等方面作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所产生的影响效果。

(2) 实践过程

为了与现有教学体系充分兼容,也为了使该分层教学体系切实可行故采用班内隐式分层形式。隐式分层,使班级中学优生能够发挥影响力,起带头作用,学差生避免了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同、学习进程的差异而容易产生的自卑和消极心理。班内隐式分层,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是学优生,电脑操作基础好,计算机学习兴趣浓厚:B层是中等生,对计算机知识一知半解;C层是差学生,对电脑没有兴趣或是毫无了解。分层后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跟踪记录各层学生的发展情况。

对学生分层,坚持“动态分层,随时调整”的原则,根据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的变化调整层次,允许组间流动,注意层间转换。随着学习的不断进展,学生的层次组成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B层的学生逐渐增多,C层的学生逐渐减少并最终消亡。分层建组后,依据教学大纲,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结构,合理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意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总体上看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C层学生能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操作技能,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B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层学生进—步拓展思维,在学习上有所创新,在能力上有所提高。

让各层学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课上紧紧围绕各层教学目标来进行,这样能有效减少和控制教学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和无效的脑力、体力劳动。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比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获得相同的学习效果时,可节约60%的时间。

备课时做好分层教学的准备,根据每个章节的难度确定是否要分层,分几层和怎样分层,明确每次课的基础内容和拔高内容。课堂提问的问题要精心设计,所提问题要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进行铺垫。提问要有层次性,先易后难。让不同层次学生针对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选做不同的练习。课堂练习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提优补差性质的“分”,同一练习内容,可分层要求。

课外作业的分层主要体现在同一作业,对学生的要求不同。重点是引进激励机制,即每次作业,每—个层次都选出榜样给同学展示,让同学们有比较,有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和上进心。授课教师要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方法,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学生产生向上的动机和行为。

上机辅导时,提前布置好上机作业和练习,独立实习或采取小组互助练习,由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基本内容都要掌握,拔高内容或典型问题先演示再自由练习,避免学生盲目摸索,同时保护了学习兴趣。发现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时,可在实验室统一说明,由于机时有限,有一些问题在下一次课堂讲授中分析、总结。要精心设计实习题目,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能力。

平时阶段性的测验和期末考试,采取笔试或笔试+上机或上机多种形式。考题由两部分构成,基本题要求全体学生都必做,分值为100分,附加题一般是两道,各10分,满足B层学生和A层学生的需要,附加题的得分取25%计入总分。分层测验对A、B层学生有促进作用,同时因分值比例较小,不太影响C层学生的成绩分布。

(3) 实践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分层教学班学生成绩明显提高。从041班与042班成绩统计表来看,实施分层教学的实验班,在平均分和率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计算机教学质量确有明显效果。(见下表)

5结论和思考

通过以上分层教学的实践结果可以看出,分层教学能够较好的解决学生差异所造成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对学生进一步实施相关专业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达到了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

长远考虑,分层教学不能把着眼点局限在一定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要在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对于原来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合他们,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重新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注重研究教学方法的适应性,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特点和需要,认真研究各层次学生,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施教策略和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才能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使教学方法更加人性化。

大学计算机论文:试析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论文摘要:分析了高校实验教学学分制的内涵,阐述了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等项目的构建,较好的体现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

一、实验教学学分制的内涵

实验课程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学分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为基础,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成绩,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学分制要以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核心,以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为重点。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下,实验教学实行学分制施行是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要做好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就必须针对现行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计划性模式,从实验方法到报告的编写完成,整个过程都是由实验教师事先制订好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性,使得实验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要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必须积极扩展实验教学内容及层次,给实验教学注入新内涵。同时,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实验教学学分制,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资源上,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实验教学变得更为直观,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掌握实验操作要领;课后复习,回顾实验过程,以巩固知识。从实验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将会使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发挥出更为重要、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构建

实验教学内容建设的核心层面分别是总体结构的优化和实验内容的优化。其中总体结构的优化即通过不断调整和组合各实验项目的组成以及各实验之间所建立的组织关系,使实验项目各要素相互配合,整体功能达到状态;实验内容整体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特别是课程内容的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优化的课程内容应该不是原来的课程内容的机械拼凑,而是一种有机的组合、新的创造,在保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先进性、适应性、科学性,拓宽知识性,把广度和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的特点,结合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编写出既有基本要求,又有充分灵活性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方法体系构建

1、分类、分层次教学

把学生按专业分成人文类和理工类。人文类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简单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分层次即把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项目分为二个层次,及时层次为基础类实验项目,其教学目标是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打基础、为后继课程做准备;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应用实验课程,核心内容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系统开发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应用工具,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学习的辅助手段,增强学生毕业就业竞争力,其内容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专业应用实际设置课程。如人文等专业学习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和图片处理;理工类专业学习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应用等。根据学生专业需求构筑计算机知识结构,这种实验教学体系是把学生专业背景引入实验教学中,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其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2、短学期、模块化教学

短学期教学是把实验课程教学时间分为多个周期,每个周期实验教学各有侧重。如秋季学期以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为主,同时辅以应用工具软件类实验;冬季学期以办公事务处理软件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类实验;春季学期以网络应用和网站设计开发为主,并辅以数据库应用技术类实验,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项目学习。除了基础部分计算机实验项目外,还要增加多层次的实验项目,如程序设计类、应用工具类、系统开发类等等。实验课程内容模块化是将每个实验模块按不同等级要求进行设计,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选择学习相应模块的实验,同时把实验各模块相结合,这样既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内外结合教学法

课内实验按内容分模块组织,以项目形式教学。主要以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基本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本实验重在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初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外实践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重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设计的训练,主要包括综合程序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数据库的应用等,不同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专业知识和能力及今后专业需要有所侧重。实验教学过程中,由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训作业素材,由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拓宽所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计算机技能大赛,如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4、按专业分类法

模块化教学模式增加了实验教学灵活性,但不分学科专业、统一的教学要求对满足某些专业的知识需求是不够的。以经济管理类专业、艺术体育类学生为例,主要开设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类实验,但只学这些是不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可能还需要掌握一些能帮助他们实现数据处理的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数据统计、信息处理、网页制作等,SPSS软件使用、网页三剑客等实验项目;对于艺术类尤其美术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可能会更多,如Photoshop应用、动画设计、影视制作类软件的使用等。

三、教学资源体系构建

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结合已经变得密不可分。学校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将所有的资源纳入实验平台管理范畴,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布局,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教学资源的构建不是体现在各种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针对教与学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为教与学提供多种方法和途径。因此,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具有的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实验教学资源应为纸质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现实与虚拟实验平台等,其中,实验教学网站建设是条件,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实验教学软件建设是核心,支撑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建设是保障。

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络或校园网设施开展实验教学计划的信息管理系统,该体系最突出特点是,能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网络资源,各类实验人员可以接受到的实验教学内容,有力地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网上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由于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以推动各学校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新内容、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共同发展实验教学。

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有些实验一定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有些实验不一定非要到实验室。对于可以不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需要在实验手段上做出相应的转变。目前的高校基本都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不应该仍然机械地要求学生都到实验室来上机实验,而是提供更加灵活的实验平台和实验资源,更加方便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完成实验。如计算机组装实验教学,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计算机组装课程中所需的硬件和实验过程进行仿真,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验设备的不足和计算机硬件高速发展的问题。

四、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学校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学分制特点,制定各专业模块式实验教学计划,规定各专业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必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保障了学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必修实验课教学计划是由基础实验技术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构成。选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所学专业需要,在较大范围内选修,体现因材施教而开设的实验项目。

五、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考核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如何保障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能力,同时利用考核手段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我们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合理的课程考核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针对以往在实验课程考核方面的不足,加强和规范实验教学考核制度,以保障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验课结束时,组织实验考核,根据学生实验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客观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以保障学生学习效果的稳定性。完善的实验教学考核体制,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保障实验质量的提高。

六、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实施,使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科学引导,因材施教,不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也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计算机论文:说大学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改革措施

1计算机网络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的不足

实验的设备齐全,但是教师讲解吃力,只能在课堂讲解,然后实验室做实验。或者,有的网络实验室教学只能靠幻灯片讲解。这些都很大程度上降低我们的实验课教学效果,使学生做之前一知半解,缺乏教学平台,空有实验设备,会使实验效果大打折扣。

1.2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不够

现在的学生都很有思想,他们对自己觉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会有很大的兴趣,而对其他的兴趣不大。有的教师,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还有的老师,做实验前没有任何讲解,直接开始实验。诸多这些,会使学生感觉到做实验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的去学习。因此,我们不能疏忽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只有对一个事情感兴趣时,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达到较大化。

1.3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够

通常,我们大多数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内容,都是某个章节里面的部分内容的验证实验,其中很多操作,步骤等等,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也循规蹈矩,而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也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一但出现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会马上问老师,不习惯于自己首先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由于大多是单元性的实验,从而导致实验的综合性有很多欠缺,学生往往掌握了某个实验的具体操作,然后单多个小实验组合在一起时,学生往往慌了手脚,不知所措。譬如我们在单独进行计算机网络实验中的vlan划分的教学时,学生都能掌握。当我们进行路由配置实验时,学生都能掌握,而我们没有进行综合。

1.4网络实验课的考核机制不健全

很多院校,网络实验课的成绩占比很小,甚至在有的院校这门科目最终的成绩,实验课都不纳入统计,从而误导学生认为网络实验课不重要,造成学生对实验不重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计算机网络实验课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和改进研究

实验教学平台除了好的硬件,我们还需要好的教学、管理软件配套,才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在计算机网络实验课教学中,涉及到交换机,路由器,各个实验小组之间,和实验小组内部之间等多种因素;另外,多个小组之间的练习配置还不能相互干扰;同一小组内相互之间的关系;还有各个不同的用户,他们所具有的权限,以及整个实验体系的软件搭建等等。所以,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去完善我们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借鉴其他学院成熟的实验平台,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从而搭建出最适合自己特色的实验平台。

3多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1目标驱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进行网络实验时,如果您仅仅直接告诉学生们怎么去做,怎么去完成,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我们可以用目标驱动,实验前我们应该模拟一个社会上一个现实的待解决的网络问题,然后让学生们思考如何解决。接着明确告诉学生,我们当前要进行这个实验,就是要解决这种实际性的问题。然后展开讲解,这样,学生就不觉得实验本身很空很枯燥,就会带着解决问题的想法去做,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2阶梯式教学

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在我们进行网络实验时,可以设计阶梯式的目标,制定一个低标准,然后分阶段的,不同基础的同学在完成自己能力所及的实验后都可以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3.3寓创新于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学生的发展前景。所以我们在实验设置时,不应该只设置的实验步骤,应该多进行一些开放式的网络实验。我们不应该要求学生要如何一步一步地来操作,按部就班的从而得出相应的结果。我们应该重点强调最终的实验目的,分析解决的过程,至于同学们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去完成,我们应该持开放态度。同时,如果有同学用比较创新的方法快速的解决了实验所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予以鼓励表扬,从而起到示范作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4完善考核机制,加强校企合作

一方面,我们可以加大实验课所占成绩的比例。另一方面,我们应该从多维度去考核,可以不拘泥于一次性的考试。我们可以结合每次实验情况,每次都打一个分数,然后最终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考试,所有的分数做一个适当比例的累计运算,得出最终成绩。这样,就避免了一次性考试的偶然性,也能使学生更认真的对待每一次计算机网络实验。另外,我们还需要和从事网络方面的企业合作,从而把实验进行延展,可以用来中期检测实验效果,进而达到纠正实验方向。同时,也可以请一些企业一线的工程师,适当时候来对教师进行培训,给学生举办讲座,从而使我们更好的明确实验方向,同时也使学生更加坚定实验的必要性,从而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极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笔者所在院校和长城宽带公司进行合作,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反馈,促进效果明显。

大学计算机论文:课程调查大学计算机教学论文

1课程调查和反馈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与理论性紧密结合且对应用性要求非常高的学科。在教学内容方面,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开设需要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设置,例如,人文社科类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文字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考虑到毕业生从事文字编辑、图形图像和音频视频处理等工作,可重点开设高级办公自动化和多媒体技术课程;经济管理类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数据库应用系统能力,毕业生未来从事数据分析和处理等工作,可重点开设数据库技术的实验课程;艺术类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毕业生将来从事数字媒体处理等工作,可重点开设多媒体和硬件技术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一方面要参考行业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需要了解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兴趣程度,因此,不定时地设置课程调查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回答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可以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教学进度方面,由于短学期制的限制,每个学期的教学周缩短为10周,这必然需要课程压缩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授课,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要围绕基础知识,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难点,同时增加课外实验与上机练习要求,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课程调查和反馈机制通过设置合理的调查问卷,采取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较大化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点,方便教师有效掌握教学进度。

2课程调查和反馈系统的可行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过程影响学生,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反过来影响教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讲什么、怎么讲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的教改话题,最直接的反馈形式来自于学生。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调查反馈系统,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的偏好,使其及时转换为教师个人的教学信息,从而调整或加强课程内容的讲解和答疑。尤其是在调控教学内容时,教师能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循序渐进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最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每一环节都力求与学生的需求相吻合,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面向美术学院的学生授课时,教师应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将一些艺术素材引入到课堂上,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移动终端在大学生中已非常普及,因此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在应用实施方面是可行的,但随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教师授课时,大批学生低头玩手机现象十分严重。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点。教师如果能提供一个移动终端可访问的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习兴趣,显著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互动环节,由于性格等原因,不少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移动终端和无线接入点的普及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允许学生点点手指头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当堂设置课程调查问卷,允许学生通过智能终端实现师生互动,为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方便。因此,智能移动终端和基于网络的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教学质量监控的主流方式。

3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设计

3.1总体设计

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管理、课程与班级管理、问卷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四大功能。用户管理部分包括用户信息导入、用户账户维护、用户与班级关系绑定功能。课程与班级管理部分包括课程信息导入、课程与班级关系、课程与任课教师关系绑定功能。问卷管理包括问卷命题、问卷维护和修改、问卷复制与有效时间设置等功能。数据统计与分析部分主要以多维度呈现定量和定性统计结果,并以图形化和表格化输出方式展示统计结果,包括按问卷模式统计、按学生模式统计、打印以及文档输出等功能。系统包括4种角色,即超级管理员、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其中超级管理员拥有初始化数据库权限,管理员拥有系统配置、修改个人信息、导入用户数据、出问卷、修改问卷、统计与分析问卷、修改有效时间等权限;教师则具有修改个人信息、导入用户数据、出问卷、修改问卷、查询与统计问卷、修改有效时间等权限;学生能修改个人信息,并有根据问卷回答问题等权限。为了实现灵活多样的课程调查,系统将课程、班级、教师与学生存在逻辑关系的数据结构进行第三范式的设计,从而降低偶然性。教师和课程是一对多的关系,课程与班级是一对多的关系,班级和学生是多对多的关系,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任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某个班级学生开展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同时通过问卷复制功能可以将问卷快速复制给另外一个班级,提高问卷出题的效率。

3.2系统功能介绍

3.2.1批量导入数据

为了方便数据的维护和管理,系统允许管理员和教师采用电子表格XLS的形式导入用户人员数据。导入用户信息时,可先设置学(工)号作为用户名和默认密码,允许用户登入后自行修改。在管理员角色下,可以对用户重新分配一个角色,但系统中的每一个用户只允许绑定一种角色。

3.2.2课程管理与维护

系统会自动分页,每页20条记录。管理员可对课程进行维护,其中每个课程编号对应一个课程名称,允许根据查询条件和关键字查询相应的课程,同时提供全选、反选等按钮便于删除操作。

3.2.3添加班级与问卷

将课程绑定到某个教师的操作后,每个教师可针对自己的授课班级定制调查问卷。添加新问卷时,需要选择班级、教师,并填写调查问卷名称;同时,设置问卷开始和结束时间,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问卷形式包括单选、多选和问答3种。在出题过程中,管理员或教师可以随时浏览和修改问卷。

3.2.4问卷与结果导出

在结束调查统计之后,系统允许管理员导出问卷结果并以电子表格XLS形式保存输出,问卷内容则以文档Word形式保存输出。系统提供了汇总模式、题目模式和学生模式查询统计输出,此外,还提供了历年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功能,使教师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届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教学效果。

4结语

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应按照教学设计完成对应教学方案的实施和反馈信息收集。下一步,我们将对历史调查数据进行详尽的分析,从不同角度反映学生、教师和教学之间关联性,挖掘影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因素。同时,研究信息推送技术,将问卷直接推送到用户移动终端。

作者:高洪皓 陈章进 高珏 单位:上海大学计算中心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教育论文

1教育困境分析和成因分析

对于现代化人才,社会正在积极的招募,因此,对于计算机教育,各个高校也纷纷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来对待,进而对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力度上也在不断的予以强化。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到底如何进行安排,以及对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何开展起来,却长期得不到重视。按照相同的标准对所有的学生们进行教育教学,这样会使很多同学学习起来非常困难,令部分学生没有学到真正的本事。

2解决问题的对策

2.1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不同的计算机能力水平,教学中要有针对性,进而努力将学生们的差距缩小,对于学生不同水平的能力需求要给予满足,防止发生“有人吃不饱,有人被撑到”的现象。在教学的时候,建议按照学生们的不同基础能力将班级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开设不同水平的教学课程,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们按照自身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按照计算机教育的特征,将计算机基础、应用基础和文化基础三个模块融合起来,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构建起来。在当今社会中,计算机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基础的技能,对大学生来讲,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必将带来非常巨大的帮助。

2.2对教学结构进行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

首先,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开拓视野提高水平,进而提升教学效率。教学老师不但是教师,也要充当学生,因此,对于各种学习的机会他们要充分的把握住,学校也要对计算机教师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重视起来,定期将教师组织起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由于计算机中的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一旦教师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就很难将近期的知识及时地传授给学生们,因此,他们要不断地充实自身的知识,在教学的时候要经常的去创新,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进而才能够将高效品质的教学效率彰显出来。其次,在具体的教学中,对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要注意去与时俱进,防止有脱节的情况出现在理论学习和具体的操作当中,防止脱节状况出现在课堂教学和具体需求中。教学的基础即为理论,应用的根本也是理论,在大学计算教育中,不能缺少理论教学,但是,更不应该忽略了实际的操作环节。在结合理论与操作的时候,教师不能单纯的应用语音教学和幻灯片的操作,应该将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为学生们提供出来,鼓舞学生们去发现、去创新,启发学生们对思维进行转变,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2.3对教学体系要科学的进行安排,进而确保教学工作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起来

根据不同的学生,要将不同的教学内容编制出来,做到因材施教。令各个类型的学生们对基本的硬件构造、程序安装和计算机工作原理进行的掌握,对于不同的学生,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提升,将一些应用软件的教学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起来,进而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水平提升上来。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对于教学体系要合理的进行安排,令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分层次、分阶段、有序合理,进而将学习效率提升上来。详细的来讲,作为新时代下的大学生们,他们应该对计算机能力进行掌握有一个标准:对一些基本的操纵系统进行掌握和熟悉,按照不同的性质,组装调试计算机、对配置进行选择,对于一些比较流行的软件要学会安装、调试和应用。对于一些基本程序设计的知识,一些学生们还应该扎实地去理解掌握,能够将一些简单的程序编写出来,在对程序语言进行选择的时候,教师也要根据学生们的专业特点和学生们的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及编制,从而将教学的水平提升上来。

3结语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每个学生都想通过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并且,对于社会在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大。因此,为了能够将更多的计算人才培养起来,就需要从重视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做起。所以,面对我国大学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要合理的进行分析,将正确的解决对策制定出来,提升大学计算机教育水平。

作者:刘宪锋 单位:西京学院万钧书院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多媒体技术论文

1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1增加知识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去了解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结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凭粉笔和黑板很难讲解清楚计算机硬件内部的结构,学生无法清楚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并感到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展示,再配上简明的解说,可以将计算机内部结构清楚地展示出来,增强了视觉效果,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1.2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将图片、音频、文字、板书、动画等各种元素结合起来,将知识呈现给学生。比如在讲解《大学计算机基础》Excel电子表格的填充功能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时,可能会使学生一头雾水,只停留在理解概念的层次上,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这四种填充的功能和不同之处。但如果采用多媒体方法,可以将填充的过程以及这四种填充得到的不同结果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进行对比,同时再结合教师的现场操作和讲解,可以将相关知识点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系统以及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之外,同时它也是一门理论性课程,对于一些文字理论的讲解,不仅是教师难以表述清楚,学生更是难以理解掌握。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表现出来,可以模拟教学所需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新的教学当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教师处于主导位置,增强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1.4重点、难点突出,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

在讲解计算机如何实现运算过程中,可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描述讲解运算过程。如果利用多媒体,可以制作图、文、声并茂的课件,可以制作一个动态的运算效果图。这样就可以把运算过程清楚地展示出来,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具体和抽象、形式与逻辑之间的矛盾,可以突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分层次教学。

2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不足

2.1多媒体制作过程花费时间过长,消耗精力过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当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固然能够将需要展示的效果动态展现出来,但目前用于多媒体制作的软件很多,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仅要掌握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还得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并且还要收集与上课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制作出图文并茂的课件。在这过程中需要准备的材料很多,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往往需要教师花费比传统备课方式多几倍的时间才能完成。特别是对于有一定年纪的教师,不一定有这个能力和精力,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即使把多媒体课件制作出来了,可能也达不到预期效果。

2.2教师授课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作用

依靠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学的一种工具,但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作用,过多地追求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功能是错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旧处于主导作用,整个课堂仍旧由教师来掌控。必要时,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表情言语、肢体动作以及进行现场演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如果教师仅是面对着电脑屏幕按照课件的内容从头念到尾,从开始播放到,平铺直叙,没有抑扬顿挫,没有任何言语情感,那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扬声器的作用,教学形式呆板,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边操作边讲解的方法,适当时可要求学生到讲台进行操作演示,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

2.3容易改变教师的主导位置,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

尽管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但我们应该清楚,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还应该教会技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工具,依靠多媒体教学,师生之间将会缺少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被多媒体所取代,教师应该通过必要的言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地系统地掌握知识。只有师生之间存在交流时,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师生间的互动关系能够激起学生的智慧火花。

3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生动、灵活、明了地向学生展示教材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把握好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尺度,必要时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并融入到整个教学当中,做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彭小英 单位: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中的教学平台

1.教学平台的建设途径

首先,教育软件市场已经比较成熟,开发教学平台软件产品的公司较多,具有不同功能、价格的教学平台产品数量也比较丰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能满足自身需求的教学平台;其次,教学平台软件产品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一些比较不错的教学平台在一些高校都有成功的案例,在选择教学平台时调研比较方便;再次,教学平台软件产品一般都是面向大多数高校设计开发的,能够满足高校对于教学平台的基本要求,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讲比较合适;,由于是成熟的软件产品,一般经过简单的安装、调试之后就可以投入使用,建设周期较短。购买现成教学平台的主要缺点是很难能够找到满足高校自身需求的产品,使用后期想要对产品进行功能扩充也比较麻烦。聘请专业的教育软件公司进行教学平台建设可以满足学校自身所有的功能需求,专业教育软件公司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和教学平台开发经验,建设周期上一般可以保障。由于是定向开发,在费用上要直接购买现成产品要多一些,在教学平台的后期升级以及功能扩充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学校具有一定的研发团队与研发能力,自主开发教学平台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自主开发可以保障教学平台在功能上满足需要,费用也要比直接购买和定向开发低一些,可以由相关专业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开发,学生从而也获得了难得的软件开发实践经验。由于自主开发在经验上面的欠缺,开发周期可能相对要长一些,但是可以采取模块化开发的方法,先开发出一些基本的模块,满足最基本的教学平台的功能需求,然后边使用、边开发、边改进,克服开发周期较长的缺点。由于是自主开发,后期的维护、升级也要更方便一些。

2.教学平台在授课中的作用

好的教学平台在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教学平台可以为每个课程提供一个课程主页,在课程主页上学生可以了解课程所有相关信息,例如课程介绍、课程要求、课程内容、教学计划、讲义等等。教师在每次授课之前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完成预习任务,还可以将预习完成情况主动反馈给教师,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调整授课内容。计算机通识课程一般都有实验环节,实验任务的布置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完成,任务可以分成几个步骤完成,完成每个步骤所需要的背景知识也可以一并提供给学生,根据需要也可以限定每个步骤完成的时间。学生在获取了实验任务之后,就可以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完成,每完成一个步骤之后,学生都可以将结果通过教学平台提交到服务器,教学平台可以将学生提交的结果与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之间进行对比,这样教师和学生对于实验步骤的完成度都能有所了解。如果学生超过了步骤限定的时间依然没有提交实验结果,教学平台能向学生和教师发出提醒,督促学生尽快完成,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没有完成实验的原因。总之,通过教学平台,学生能够获取各种教学资源,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也能大概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也能够起到督促和监督的作用。教师也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3.教学平台在考试中的作用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计算机通识课程大都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上机考试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完成。考试的过程与学生完成实验任务的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性,只是教学平台对整个考试过程的控制更为严格。应该严格限定学生登录的时间以及地点,不到考试时间,不允许学生进入考试环境,考试时间结束之后也不能提交考试结果,只有在考场中才能登陆考试环境,在其他位置,例如宿舍则不能进入。考试结束之后,教学平台能够对试卷进行自动备份,防止意外丢失试卷,教师也可以检查有无雷同试卷,判断是否有学生作弊。教学平台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试卷进行自动评分,自动评分的基本原理是将学生提交的结果与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之间进行对比,其难点在于当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并不一致时,而是部分正确时如何给分,自动评分算法是自动评分是否合理的关键。很难找到一个的评分算法,一种可行的方案是采用多种评分算法对试卷进行评分,如果各个评分算法结果差异不大,则可以用这些结果的均值作为考试成绩,如果评分结果之间的差异较大,则可以转为教师人工阅卷。利用教学平台控制整个考试流程使得考试的组织更加容易,另外采用自动评分之后,教师阅卷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了,这样就可以考虑将课程成绩由一次期末考试决定改为由多次考试决定。为了使考试出题更加规范,应该进行考试题库建设,即试卷可以从题库中自动生成。题库中题目应该具有一定的数量,能够涵盖较多的知识点,同时还应该为题目划分难度等级,设置题目性质等属性,在生成试卷时更容易控制整体难度以及试卷性质。通过教学平台还可以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为改进教学效果提供数据依据。

4.教学平台的其他功能

现在一般院校都有教务系统,教学平台可以从教务系统中获取学生的详细信息,学生使用教学平台就省去了注册的麻烦,教师也能更的了解学生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学生还可以在教学平台中绑定自己的社交网络账号,如QQ、人人、微信等,这样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向学生推送教学相关的通知,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容易。利用教学平台提供的开放借口,能够方便的扩充教学平台的功能。5.结束语计算机通识教育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而良好的教学平台可以使教师从繁杂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教学本身,提高教师自身的通识教育素养。每个院校都应该建立起符合自身需要的教学平台,教学平台的建设也是利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表现,的教学平台不仅能够满足计算机通识教育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其他课程教学的需要。

作者:徐卫克 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教学与应用中心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综述

1、大学计算机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1.1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能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其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一些比较复杂的操作过程,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上的画面进行“提示”,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全部操作过程,使其在操作中发现规律,理解掌握知识。它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当前,我们面临着多方面的机遇: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国家的各个产业都需要大量的能够熟练掌握IT技术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社会、高校和各方面的工作就要逐渐与国际接轨并展开激烈的竞争,因而也加大了对那些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需求;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使用早已由单机使用为主过渡到以网络互联为主,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人一项最基本的技能;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再是“零起点”,而应该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起步。

1.2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能够增加课程密度,提高课堂容量

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使讲解更直观、更清晰、更具吸引力,学生学得更快且印象更深。因此不论从理解还是记忆的角度来看,计算机教学都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它能使课堂容量达到饱和的程度,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此外,计算机教学还可以使得学生和教师自由地调整和掌握学习进度。

2、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2.1改革的特点与目标

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课程改革来促使计算机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真正实现现代化。总体来说,应具有以下特点:(1)转变计算机教学的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计算机课程标准之中。(2)突破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3)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增加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拓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2改革的思路与方案

计算机的教学改革也是不断的进行之中,多媒体技术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实用。所以多媒体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计算机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大学的重要的课程之一,我们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应该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的去调动我们的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让我们的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应该改变学生们的被动学习的局面。在计算机课堂之上,应该让老师成为计算机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引导者。老师也要努力的去营造良好的计算机的学习气氛。应该从不同的方面来给学生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的引导学生们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小组来给我们的学生们进行小组学习,让学生们有自己去学习和查找计算机学习资料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很多的计算机兴趣课外活动来调动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通过计算机的各种比赛和讲座来进行都是很好的教学和引导方式。随着高校对计算机的重视和社会对人才的基本技能的要求,学校已经把计算机能力培养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计算机的老师们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教学水平和责任心,学生们也应该来好好的养成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我们为社会培养符合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应具有的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而努力。3结束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计算机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有利条件;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推进课程程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改革,积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作为高校教师,我深信,在各级教育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大力提倡、推广,课程改革之花将会遍地盛开,计算机教学改革将拥有更加辉煌和灿烂的明天!

作者:李昂 王燕玲 李洁 单位:郑州华信学院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1、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能够增加课程密度,提高课堂容量

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使讲解更直观、更清晰、更具吸引力,学生学得更快且印象更深。因此不论从理解还是记忆的角度来看,计算机教学都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它能使课堂容量达到饱和的程度,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此外,计算机教学还可以使得学生和教师自由地调整和掌握学习进度。

2、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2.1改革的特点与目标

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课程改革来促使计算机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真正实现现代化。总体来说,应具有以下特点:(1)转变计算机教学的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计算机课程标准之中。(2)突破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3)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增加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拓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2改革的思路与方案

计算机的教学改革也是不断的进行之中,多媒体技术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实用。所以多媒体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计算机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大学的重要的课程之一,我们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应该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的去调动我们的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让我们的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应该改变学生们的被动学习的局面。在计算机课堂之上,应该让老师成为计算机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引导者。老师也要努力的去营造良好的计算机的学习气氛。应该从不同的方面来给学生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的引导学生们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小组来给我们的学生们进行小组学习,让学生们有自己去学习和查找计算机学习资料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很多的计算机兴趣课外活动来调动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通过计算机的各种比赛和讲座来进行都是很好的教学和引导方式。随着高校对计算机的重视和社会对人才的基本技能的要求,学校已经把计算机能力培养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计算机的老师们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教学水平和责任心,学生们也应该来好好的养成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我们为社会培养符合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应具有的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而努力。

3、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计算机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有利条件;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推进课程程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改革,积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作为高校教师,我深信,在各级教育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大力提倡、推广,课程改革之花将会遍地盛开,计算机教学改革将拥有更加辉煌和灿烂的明天!

作者:李昂 王燕玲 李洁 单位:郑州华信学院

大学计算机论文:师专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措施

一、丽江师专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

(一)学生人数多,涉及专业复杂

该课程涉及全校所有新生,学校开设有语文教育、英语教育、学前教育、生物教育、美术教育等18个教育类专业和导游、旅游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艺术设计、会计、舞蹈表演、体育保健等22个高等职业类专业,涉及人数多,专业复杂。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知识结构并组织好教学内容,做到既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专业特色,同时还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让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才能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

(二)师资队伍薄弱,教学团队不稳定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在我校不能与专业课程一样得到同等的重视,因此这门课程的师资队伍是由兼职教师和工作量不够的专业课教师临时组成。同一个班上学期是这个教师教,下学期由于这个老师专业课较重,又换另一个教师教,教学团队不稳定,造成教研室无法统一有效地进行管理,也没有长期固定的教研团队。临时上课的教师缺乏对这门课的足够重视,对教学内容不做深层次挖掘,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也没有认真地进行教学研究,因此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事实上,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相对庞杂和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教师想轻松驾驭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这比讲授一门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且系统性较强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要更加困难。

二、丽江师专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原则

针对我校实际情况,结合社会调研,并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前期课程和各专业后继课的分析,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面向需要、注重实践、培养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夯实基础,面向应用”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前期课程为依据,兼顾不同专业特色及后续课程对计算机知识技能的需求;以多媒体演示进行案例教学,以题库支撑实行项目驱动;采用理论、实践和网络为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三、丽江师专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措施

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通过教学资源立体化的建设和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立体化的实现,逐步形成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手段信息化、教育资源数字化、学习过程自主化的新格局。借助校园平台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模式,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便切实贯彻教育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有关意见和精神,制定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希望通过强化措施,推进改革,力争使我校大学计算机教学质量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分专业群分层组织教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异,另一方面考虑不同专业特色,为适应不同专业后续课程的发展,对不同专业群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群体间的差异,本着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得各群体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分专业群分层教学已成为这门课程发展的必然方向。新生入学后,首先按不同专业分类,再对各专业群进行入学摸底考试。根据入学考试成绩,同一专业群分成A班和B班,对学生实行分专业群分层教学,对大学计算机基础采取A班直接过渡和B班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向非零起点过渡。并根据专业的特点,对A、B班开设一门或几门不等的与专业相关的应用软件。

2.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课程特色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实践环节,优化教学环境,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拓宽教学途径,使课堂得到有效延伸。一方面,学生可通过该课程的网站进行网络视频听课、网络测试,把这些在线学习方式作为课堂的必要补充;另一方面,教师除了在有限的上机课时内进行认真辅导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途径,通过BBS、QQ增进师生交流、网上答疑,通过QQ群进行集体讨论,利用E-mail提交作业等形式实现良好的互动。创新教学方法,理论教学采取案例教学,实验教学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的模式,案例来源于学习和生活实例,选择学生专业领域内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心设计任务,实现任务驱动,并以自主学习作必要补充和课堂的延伸。

(二)构建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专业群的特点及后续课程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调整知识结构。具体课程设置实行“1+X+Y”的课程体系,即《大学计算机基础》+满足专业群需要的必修课(X)+若干门选修课(Y)。在1+X+Y的实施过程中,“1”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部分,即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根据专业特点调整知识结构,逐步弱化基础知识部分,加强综合能力和高级应用教学,实现向非零起点逐步过渡。对“X”的设置,首先对我校开设的专业实行专业群划分,针对不同专业群,开设与专业群相关的应用软件,通过逐步探索,对“X”的设置不断细化且更贴近专业,并能对专业的发展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帮助。

例如,为理科类专业的学生开设数据库技术与应用(VisualFox-Pro/Access/SQLServer)、C/C++、VB程序设计等;为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开设多媒体课件制作(Authorware)、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Flash动画制作等;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多媒体技术与应用、Flash动画制作、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为旅游管理开设电子商务/政务等;为会计专业开设财会软件等;为秘书专业开设办公自动化等。作为“1+X”必修课的补充,可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特点,向学生提供符合其专业特点,满足其兴趣爱好的选修课(Y)供学生选择学习,并不断丰富选修课的课程储备量,充分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求知欲。最终实现提升“1”的高度,强化“X”的专业化程度,扩大“Y”的广度,使“1+X+Y”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并不断完善。

(三)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做一个客观的量化评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评价的教育功能,提升评价的实用价值。科学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同时对建立先进教学理念、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为使教学评价体系充分体现该课程的特点,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占主导地位,将学习评价嵌入学习过程中,使考核评价适当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兴趣、态度及交流能力进行评价。有机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实行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双体系”评价方案。

四、总结

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实行全校性统考,并实现教、考分离,随机组题,系统评分,无纸化考试。由于试题的随机性,不同的学生抽取的试题不同,考试作弊现象就会被杜绝,学生成绩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另外,系统评分不仅能、公正地进行阅卷,保障了考试的公平性,进而会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减轻了教师阅卷的工作量。综合大作业和期末考试,需要题库系统支持,开发稳定而完善的试题库及考试系统,不断加强题库建设,每道试题精心设计,并保障每一道试题的测试作用,是考核评价方案的重要保障。另外,建立一套有效的抽题策略和组卷模型,保障所组成的试卷与考核目标的一致性,这样不仅完成了课程的考试任务,同时高质量的试题能够得到的重复利用。

作者:刘玉菊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计算机论文:论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革新方向

1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

(1)课程体系安排有欠科学,教学没有针对性。

随着社会对现代化科技人才的需求增多,各所高校皆加强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加大了培养学生基本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训练力度,然而,在这种浪潮中,究竟如何科学安排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所有的学生都被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教育,不分文理科都学着同样的知识,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学无所用,甚至学无所学。笔者认为,若要真正凸显计算机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必须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施教者及受教者本身抓起,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大学生自身的不同专业相结合,与计算机教育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相结合,与高校自身的定位相结合,从而走出一条有针对性、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教学之路。

(2)考核方法囿于传统。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只是简单的上机考试,题型单一僵化,考试内容落后。这种单调的考试方式,使得大部分学生以机械应对的方式来应付考核,比如在临考前一个周突击复习,上机做几套模拟试题等等,目的只是为了通过期末考核,而没有思考过从课程中能够学到什么实用性的知识,更不要说将之应用于实践。这种泥古的考核方式,进一步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实践能力低下,创新思想缺乏。再进一步说,学生通过突击复习固定题型就能通过考核,便很少甚至不会在课外投入精力学习计算机,从而造成更进一步的不良后果。

2对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几点建议

2.1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计算机能力基础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努力缩小学生间的差异,同时满足各个能力阶段的学生的需求,避免出现有人“被撑到”,有人“吃不饱”的现象。建议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基础能力不同开设高中低三中教学班,开设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协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主参班学习。在此过程中,需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三方面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计算机能力是当今社会必需的基本技能之一,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是每一位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应尽职责。

2.2改革教学结构,创新教育内容及教学方式,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

“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灵。”对大学计算机教育而言,简单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用于今日,必须对教学结构进行改革,从而避免对学生创新思想与积极性的扼杀。这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大学计算机教师离不开学习。“学无止境”,“三人行,其必有我师焉”,古人的警语应熟记于心。教育工作者既是教师,也是学生,应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如参加培训,主动进修等等,尤其对于计算机这样一门日新月异的先进学科,大学计算机教师更应该主动及时更新知识贮备,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品质高效。

(2)大学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科研者,这是每一位大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身为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只有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将自身的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3)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随时注意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努力避免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脱节,避免课堂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理论是教学的基础,是应用的根据。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必不可少,但具体的操作环节也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在理论与操作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简单的幻灯片操作与语音教学,而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发现,启发学生转变思维,多方面思考问题。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只有紧紧抓住时代脉搏,跟上时展的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从而满足社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科学安排教学体系,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1)针对文理科学生的教学内容不同。在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工作原理与硬件构造、程序安装的前提下,文科生应注重培养其对Microsoft、Office等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而对理工科学生的培养则应根据其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应用软件的教学活动,从而方便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及综合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安排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分阶段、分层次、合理有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具体而言,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其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机能力有如下几点:掌握几种基本的操作系统并熟练进行中文字表处理;根据使用性质选择配置、组装调试计算机;安装、调试、运用流行软件,等等。对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说,还应该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知识,学习程序设计,编写简单程序。在选择程序设计语言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性质及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在一些要求具备软件开发能力的专业上,还应当教给学生算法和数据结构、操作环境与操作系统、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与数据库等知识。

(2)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新的课程观,科学安排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容,使之组成一个完整有机、相辅相成的优化结构,使学生在掌握好必修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他课程学习,并有充分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其中,必修课程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应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计算机的学习过程。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既有知识,拓宽视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老师开展的不同领域的课程,从而可以对计算机技术有进一步的了解。活动课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其内容可以丰富多样,适当搭配教材进行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为主。

2.4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以应用能力、实战性作为考核教学工作的新标准

无论哪行哪业,考核与评价都是衡量其优劣高下的重要手段,更是促使其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传统的考核方式内容单一,手段呆板,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结果导致了机械无果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目的得不到实现。笔者认为,有效的考核方式应该是针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的考察,比如计算机的硬件选择与组装,路由器的设置,网线的连接,如何联机共享等等,进一步的程序运用方面,尤其应该着重考察学生对办公软件的运用能力,而非过于专业的数据库建立。同时,应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期末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课堂发言讨论的分数,课外实践的分数,等等。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及应用型的考核方式,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为教学目的,以即时有效的数字化手段为方式,因材施教,有针对性、人性化地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从实际上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做到与时俱进。

作者:高强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育方式

1、前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分为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而实验课程是学生的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着眼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基于“任务驱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 2、《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2.1《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特点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上,学生学习了计算机操作的理论知识,但是,还没转化为现实的操作能力。而实验课程正是对理论课的实践,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首要特点是实践性。其次,实验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基本操作、Windows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应用;PowerPoint多媒体软件及网络技术应用等。内容之间逻辑性不强、易于分割,便于学生学习。 2.2《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比较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师都已经明确《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为了提高实验课程的效率,教师们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采用“模仿”的方式,即教师首先把实验操作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模仿操作。有的采用“按要求操作”的方式,即给出操作要求,让学生根据操作要求按步骤完成实验操作。这些方式的优点在于强调了实验操作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是较大的缺点就是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3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总学时为18个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按要求操作”的方式为主。上课时,学生运行实验软件,打开实验题目,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操作,老师在机房里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学期末进行上机考试检测,通过率一般都在97.6%左右。虽然通过率很高,但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发挥出来,始终都是被动的学习。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急需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 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包括确定任务、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4、任务驱动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顾名思义,“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的有机统一体。那么,在任务驱动模式下,教师是任务的设计者和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指导者;而学生则是任务的接受者和执行者。所以,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就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分别设计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然后,再通过任务把两个模式联系起来。 (一).教师教学模式设计 教师教学模式设计为六个步骤,包括设计任务、创设情境、引出任务、帮助指导、引导知识建构和效果评价。它们之间的流程关系如图1所示。下面以Word2003中用表格制作课程表为例,详细讲解教师教学模式过程。 (1)设计任务 课程表包括星期、午别、节次、课程等信息。任务就是让学生制作如图2所示的课程表。在此任务中,运用到的知识包括表格的插入、单元格的合并,表头的制作,底纹的设置行高和列宽的设置等。 (2)创设情境、引出任务 课程表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很熟悉,假如,我们同学将来成为了一名教师,那么,我们该怎样制作课程表呢?教师通过一个假设来创设情境,再通过一个反问来引出任务。 (3)帮助指导、引导知识建构 学生在制作课程表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问题,这时老师要及时的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根据问题引导出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4)效果评价 在学生完成课程表的制作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评价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二).学生学习模式设计 学生学习模式设计为四个步骤,包括得到任务、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知识建构、知识应用。它们之间的流程关系如图3所示,其中,后三个步骤都需要教师全程参与答疑和指导。同样,我以Word2003中用表格制作课程表为例,详细讲解学生学习模式的过程。 (1)得到任务 在教师引出任务后,学生也就得到了任务,即:用Word制作如图2所示的课程表。学生首先要对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操作要点,确定具体的任务细节。#p#分页标题#e# (2)知识回顾、再学习 因为,学生在理论课上已经学过了Word操作的相关知识,所以,学生根据任务回顾理论课堂上学到的Word中的表格知识,由于理论课时间有限,学生有可能没有把所有的知识都搞明白,这时就需要学生带着任务去继续学习,学习的方式包括自学、请教别的同学或者请教老师。 (3)知识应用 学生掌握了课程表的制作方法后,开始上机实践。 (4)知识建构 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了表格的操作方法,这时还需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5、结束语 基于任务驱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任务设计阶段,所设计的任务多样性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个环节进行周密设计。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情景式教育革新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的基础课程之一,所有高校学生都必须学习这门课程。教学目的是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在现今信息化社会中能用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去解决学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一、《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以往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认为这是计算机学习的入门课,更看重对计算机基础概念的理解。但是,《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例如文字录入,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等,这些技能都与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既要重视理论教学也要加强实验教学,并且要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收知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学生感觉听理论部分难以理解,难以融入教学当中,致使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无法正确的解决问题。针对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情况,笔者根据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实施了教学改革。及时,《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由于内容多,课时紧张,很多学校都是将实验课作为理论教学课的补充,造成实验课时不足。这样导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过短,无法熟练的掌握课程中的内容,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二,授课教师重视不够,教学中重理论轻操作,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只简单将基本操作步骤教授学生,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实验操作练习中教师只是规定了学生练习的基本操作内容,没有对这些实验内容进行更多地和实际结合,加上实验课上对学生辅导不够,学生实验教学目标不能达到。第三,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特别是文科方面的学生,缺乏兴趣。学生在实验课上,由于只是让学生练习单纯操作步骤,没有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和实际运用,所以无法提起学生的实验兴趣。一些学生自身自制力又不够,实验上机时没兴趣,无所事事,干脆玩游戏看网页。结果自己无法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影响了其他的同学。第四,在教学计划中教学和实验内容的设置枯燥、理论性强,导致教学实施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脱节。有部分院校在教学中理论和实验分开,有的甚至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别安排不同的老师教授,实验课只是让一些实验员简单的带一下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够将一些基本操作步骤进行练习,缺乏监督考核机制,导致学生对实验操作练习理解不够,也不能通过实验对知识进行吸收,无法认知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 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 针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完善教学计划,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我们对教学进行了改革,以情景式教学为基础,项目驱动进行教学改革。 1.完善教学计划,科学设置教学情景,修改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兴趣 加强教学改革的及时步,就是从教学计划着手,科学地设置教学计划中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设置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情境,并在实验教学内容中融入理论教学要求学生完成的项目,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在实验课教学中学生有兴趣完成情境中的项目促进了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时间应该等同于理论课时间,促进学生在实验课上消化理论知识。如果受课时的限制,教学计划安排总课时有限,则要对应理论知识,精选实验内容及实验实例,争取在有限实验课时中高效率完成教学目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作为大学生进校后及时年的公共基础课程,刚接触时,很多学生仍然采用高中的学习方法,为了应付考试,重理论知识轻实验操作,还有些偏远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非常的陌生,基础较差。其实,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相当大部分,例如网络连接、文字输入、办公软件等,操作性知识占较大比例,也是平时学生容易接触的操作。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引入教学情景,提起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兴趣,让基础差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这门课程,在掌握高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较多时间的上机实验练习,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操作技能的掌握。[1]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多练习多思考,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练习中,要求学生自己多动手多思考,自己解决问题,有些操作看似简单,实则包含很多知识点。在实验教学时,若学生遇上难点,教师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学生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独立思考,通过反复练习来总结,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实验课时有限,在课余,学校机房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些实验内容多练习,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外部环境。[2] 3.建立与教学情景相适应的实验项目 为了让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验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建立了与教学情景相适应的实验项目,就是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验教学与日常工作、学习相关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有机结合,设计实验练习的实例与练习任务。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考试方式,以上机考试为主,平时实验作业完成情况为辅,在考查学生的理论的同时,通过上机考试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还借鉴了计算机一级考试的模拟练习题对学生进行考核,让学生能够适应计算机一级考试,提高学生的过级率。 4.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是在教室里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布置上机任务在机房让学生上实验教学课,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自觉性好的的学生还能照着教材上的操作步骤练习,但也效果差,还有部分学生实验课上根本不知干啥。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应用了情景+项目驱动教学、多媒体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将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1)情景+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是先进的教学模式,是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老师引入一个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教学情景布置相应实验课的实做练习,设计这些实做练习时要将练习的知识点、操作技能包含其内,通过这些实做练习学生既能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又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了实例,又将实例分解成一个个任务,每个任务就是一个知识点,一个操作技能,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同时就是完成了一个个的技能操作。例如,word排版章节的实验教学,我们设计了一个计算机公司宣传海报的实例,又将此实例分解成文字字体设置任务、段落设置任务、背景设置、插入图片,图文混排任务等等。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去分解实例任务,并做相应的完成这些任务操作的示范,学生在实做练习中去体会和实践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很快。[3]#p#分页标题#e# (2)多媒体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模式日渐成熟。现在院校的机房都配置了包括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教学系统,条件好的院校还在机房每台计算机上安装硬件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有的有师生互动软件,利于教师对学生实验课的监管和问题答疑。不管怎样都基本具备多媒体教学的基础。我们要精心制作教学示范课件,利用多媒体系统将教学情景中设计的实例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形象、明了,学生可以先理解教师的实验操作,然后自主练习。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增强了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让一些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同学能够便于接受这门课程,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通过学生在实验课上的实做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我们将会在实际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总结。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规划及运用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信息技术正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各高校在培养服务于信息化社会的专业技术人才时,将计算机及其相关知识的学习列为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培养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他们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同时也为后继的学习打下基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高校直接面临诸多问题:如何集成学校的活动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进行教与学,如何把资源融合交汇在学习课程内,如何建构教育学习资源开发的操作性框架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敦促各高校必须大力推进和加快学习资源的建设。而学习资源的建设,如学习策略、学习环境、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要素对于解决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和地区教育的差异、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实践的限制、教学内容更新周期较短以及考查方式的单一等暴露出的弊端显现了诸多优势,因此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研究、组合和建构变得越来越紧迫。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建设的意义 首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建设过程中利用近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构建良好的、适宜的学习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均衡发展。高校的大一新生虽然通过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由于各个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开展自学,使教学过程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交互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从而弥补了学生计算机能力之间的差异。其次,“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建设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教学系统,也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的构建除了使教师拥有广泛的课程资源支持外,还可以实现师生教与学的交互,进而使教师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式和研究式学习,如把传统的个别化学习转变为协作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等。,学习资源平台也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媒介,解决了新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达成为学生提供各类教育资源、资源共享以及获取教育教学信息的目的,最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在AECT1994定义中,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我们对于现代学习资源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学习内容或者教学材料这个层面,还应具体包括支持系统、与学习系统相关联的环境等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软硬件设施和媒体手段。因此,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应包括可供任课教师课堂使用的多媒体演示系统、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新生使用的远程课外辅助学习系统和可提供教育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1]。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开展的学习不是接受客观知识的被动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信息意义的主动行为;教学不是传递客观知识的单向活动,而是为学生创建建构主义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习工具、教学支持,通过合作交流形式,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建构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由此可看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资源的多少将变得非常重要。因此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宜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效果。因此,我们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建设时,必须遵循课程教学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重要指导,使各种形式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更能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理念。其基本目标就是: (一)试图通过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校学习新模式,充分挖掘信息资源教学的功能,开发、利用、再生教学资源,从而优化学校教学资源、优化学生学习方式,让开发的学习资源不仅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媒体工具,还应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认知工具,只有这样,才能又快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二)希望通过利用学习资源应用的优势,更好地解决学习资源与师生彼此间的利用与被利用以及信息的共享问题,解决学习整合性资源开发、信息收集和硬软环境整合等问题。有意识地围绕学科主题设计制作主题学习资源包,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而各种学习资源库的整合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交互、开放、易用且能共享教学资源的全新环境,进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信息安全等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基于学习资源的学习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学习视野,也促进了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达到了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一)学习资源建设的模式和标准 “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中心局限于校园网或者承担本门课程教学的单位网站中,因此校园网络建设是保障学习资源流畅使用的基础。在校园网中,将计算机实验室、图书馆、音像阅览室、多功能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等不同级别的站点利用光纤等传输介质联成一体,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形成一个城域网规模的教学与学习平台。资源中心不仅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和学习使用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还应有教案、课件、虚拟实验软件等工具资源。这种学习资源模块的设计体现了“多元化”“综合化”“信息化”的特点,较大的优势是便于信息的组织和管理,促进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的多种教学学习形式的综合运用,完善教师的评价管理方式。课程学习资源的建设要依据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对于其中的媒体素材、网络课程、资源目录索引、文献资料、案例、课件和试卷试题等均要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规范(教学资源相关部分)V1.0版》。课程学习资源的建设应采用通用标记语言格式,支持多种方式进行访问浏览,并能实现资源共享、同步异步学习与支持多种技术的嵌入[2]。#p#分页标题#e# (二)学习资源系统模块的设计开发 1.学习资源系统模块的设计 管理人员应参加学习资源建设的全过程,并负责资源的审核和,保障学习资源库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一般用户包括教学人员和学生,他们既可以检索和使用学习资源,也可以创造和资源。学习资源中要包含按照各学习阶段课程内容,结合教学与学习的需要,设计开发的不同模块,既用于教师课堂使用,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包括教学课件、教学案例设计、课堂教学文献、课程媒体素材和评价试卷等。资源管理系统也要完成所有类型资源的管理功能,包括索引编制、、审核和检索等。学习资源系统模块的设计如图1所示。 2.“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内容结构设计 “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内容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1)教师通过在线教学工具能直接进行授课,作为补充,学生课后可以通过资源平台的VOD系统进行学习,可以以下载课件的方式进行脱机学习,也可以利用移动学习工具进行泛在学习。(2)教师通过知识管理工具学习方法、技巧、重点考题等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检索和自主学习,避免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迷失方向。学习资源平台内部的数据要随着课程主体内容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资源平台追踪学生学习情况。(3)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可以利用交互工具进行非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将作业和作品传到资源平台上进行点评。传统的工具有e-Mail、BBS等工具,还可以引入成为独立的网络传媒形态的博客以及符合Web2.0理论的其他工具。(4)课程目标决定了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机实验和实践活动,资源平台中的虚拟实验室可以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提供具体的实验环境,能够很大程度地辅助教学。(5)学习评价系统包括试题库、测试试卷的生成工具、过程控制系统和测试结果分析工具。评价后相关信息主要利用公告栏进行。另外,各高校应自行建立校本学习资源库,一方面用于对教师及科研人员的教学设计、教学叙事、教学课件、示范课、教学随笔、教学论文、骨干教师观摩课、配套课件作品、教学案例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际,用于对学习心得、纠错集、学习札记、学生原创题等方法类的问题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建成电子化的资源库,供学生与教师随时查阅。 四、“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应用 (一)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需求,将“大学计算机基础”电子教案或资源库素材的教学信息展现给学生。学习资源模块应包括对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知识讲解、实例演示等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图、文、声并茂,通过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提升学生的认知效率。而在教学的实践模块,通过素材下载、问题解答、在线交流、练习测试、考试模拟等具体操作,强化学生动作技能方面的学习。如教师在教授“电子表格及Excel”这一章节时,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然后用一个学生易懂的案例“学生成绩表”引出Excel的许多概念及功能,并对其进行操作来演示“引用”“相对引用”及“混合引用”的概念的区别。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模仿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练习,课后也可以利用抓图工具及相应的图象处理软件,将具体的演示操作步骤截取下来,制作成模拟操作过程进行强化练习。教师在课堂对于单个教学模块的演示可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中进行,通过教学软件的虚拟和交互过程,可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在这种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的过程中,应对学习资源的建设采用积件思想,将可以单独演示的教学模块做成可以自由组合并直接应用于多媒体课件的标准化“积木”。教师利用“积木”可以根据讲解或演示的需要快速整合出多媒体课件,更好地优化教学与实践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理论和操作技能技巧[3]。 (二)学习资源在学生课外学习中的应用 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教师由原来的讲授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促者。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练习,通过在资源平台上的BBS或“问题讨论”模块向教师询问或对教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学习。教师利用控制设备适时干预,可以监视、个别辅导、组织讨论,比如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带着各自学习任务在学习资源库及互联网上搜索各种相关资料,并展开实践操作,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得出研究报告。学生在此类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搜索资料、参与讨论和攻克操作难点,不仅学会了如何检索、分析、组织各种信息进行问题研究的方式方法,提升了计算机水平,还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展示“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平台集中的大量学生学习成果,可以使学生相互借鉴,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和探索,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做相应的调整与改进,努力使自身的水平逐步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平台使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成为可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教育打下基础[4]。 (三)学习资源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一般采用“上机+理论”的考试模式取代统一考试的方式,上机考试所布置的大作业量给予学生充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学生要高质量地完成大量作业,不仅需要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还需要依赖基于学习资源的题库系统的支持。题库系统能够完成一般的题目管理功能,支持图形、语音、公式等多种形式的媒体,还能对学生的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学生在平时可以通过资源平台的作业批阅系统提交作业,获取作业批改结果,并根据教师建议来修改和编辑作业,因此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进行教学评价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教师和学生来筛选所需的学习资源,通过对学习资源的评价,资源的建设者能够不断自我发展,不断建设更高质量的学习资源。#p#分页标题#e# 五、结束语 在数字化学习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在教学和学习中的有效应用,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提供了适宜的情景和工具。只要善于设计、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学习服务,就必将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战略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在各高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担负着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应用的普及工作。结合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本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各教学环节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1、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订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教学要求[1]。作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计算机教育课程,其教学目标应以此为依据,制订出了相应的教学任务。授课教师和学生对此教学目标和任务应该明确掌握,不能因教材或其它原因而篡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造成这门课程的学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4]的基础上,制订出详细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作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材料,在整个教学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大纲中应明确规定教学的基本要求及各教学模块的知识点,可能的情况下,应结合专业特点,按专业分别制订出详细的标准要求。《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2],因此实验大纲要详细列出对各模块要求达到的操作技能标准。授课教师在授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明确各教学模块的任务。 2、合理的教学时间安排 当前,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基本上都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要学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提高效率,是学习本课程的宗旨。一般情况下,各高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都是1:1或1:2。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而有些学校在安排教学时间时忽略了本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时间间隔太长,这样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演示和实验要求容易淡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逐渐变淡。有些高校直接把本门程的教学全部安排在机房内完成,这种做法存在很多弊端,每位同学坐在一台计算机前,即使使用电子教室,教师也很难掌控整个教学过程,讲理论时学生不愿听,做实验演示时,辅导又跟不上。因此,在安排本课程的教学时,好还是采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形式,但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应立即进行实验教学,以巩固刚刚学习的相关操作。 3、用例素材的选择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都会用到大量的操作素材。有些老师可能会忽略用例素材的选择,随便选择一些文章、数据等作为用例素材,结果使学生感觉很乏味,只能机械地去记你的操作步骤,其实一个好的用例素材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加深其印象,甚至通过你的一个用例,他可能还会学习一些新的知识。例如,要进行编辑排版,如果你所选择的用例素材是一篇课文,那么学生最多只会关注怎样编辑排版,记你的操作步骤;如果你选择的是一篇科普文章,介绍天文学家如何通过望远镜进行宇宙探密的,其中涉及宇宙大爆炸、宇宙膨胀、暗物质、暗能量、宇宙的边缘等理论的,由于其内容新颖、可读性很强,那么自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编辑排版,不但会记操作步骤,还可以增长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4、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教师是依据它来组织教学过程,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因此选择一本适用的好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现在,《计算机基础》类的教材非常多,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内容的组织上是花样百出,编写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一本好教材它应该包含全部授课内容及相关细节;充分考虑到授课对象多为初学者,其中的操作步骤要详细,不能出现遗漏而让学生无法继续操作现象。 5、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 对课堂教学加强管理,主要目的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1)发现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其找出原因及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2)有些老教师可能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很简单,自己已经非常熟悉,因此对备课等教学环节不充分准备,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通过听课活动可以督促这些老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以提高教学质量。对实验教学加强管理,首先要保障学生每节实验课有实验内容。其次,教师要加强实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放松,特别是实验报告[3]。授课老师应根据实验大纲的要求,让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并进行批阅。填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验报告也许很繁琐,但通过书写实验报告,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操作过程也有个深刻印象,我觉得这对初学者特别重要。 6、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对的是初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的组织,首先要确保学习者的兴趣,不能变得乏而无趣,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