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论文

一、创造学习意境,营造逼真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与本课时相关的图形、图片,使得原本抽象事物变得形象化。比如,在小学数学中,“认图形”一课中,长方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在传统课堂上老师会展示给图学各种图形的模型或者用卡片剪成各种图形让同学观察各种图形的特征,但是生活中不可能只是很单纯的图形,这个时候多媒体的作用凸显出来了,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各种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可以使学习的知识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各种图形。举个例子,可以先在多媒体上展示出很多种物体,汽车、房子、桌子等,让学生在其中找到所学过的图形,汽车的轮胎是圆形,房子的房顶从侧面看是三角形,将这些图形展示给学生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也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是今后数学学习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用动画效果,将一些语言教授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深刻的了解知识的内涵。比如小学数学课本中有一课是“长方形周长公式”,其中有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用几根4厘米和6厘米的小棍,能拼出一个长方形?请同学动手动脑,拼一下。”先让学生拿小棍拼一下试试,然后思考周长的计算方式,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演示计算过程:4+6+4+6=20(厘米),4*2+6*2=20(厘米),(4+6)*2=20(厘米)。这样分解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也跟着动手动脑思考,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刻,提高学习效率。

三、设置故事情节,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喜欢听故事和新鲜事物,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9加几”时,用计算机作出幻灯片,小猫和小狗进行数学竞赛,小狗说什么数学题都难不倒他,小猫不相信,马上出题考考他:一共有9个苹果,放在篮子里,小猴带来了4个苹果,问共有几个苹果?怎么列式?这个问题确实难不倒小狗,但是森林里的其他小动物却不知道了,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问,那么我们的同学知道么?从而引出一节课的主要内容“9的加法”。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和教师的指导,不但可以将知识更加直接的反映给学生,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扩充知识领域,还能培养学生对于空间的认识。可以说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形成,这些更为重要。

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对学生进行“减负”,这就意味着要减少学生学习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所以,老师要保障课堂的教学效率,在45分钟里是否充分的利用了时间,让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那么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就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表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作用就是使得课堂更加生动、轻松、吸引人,做到这些的前提是老师了解学生们的喜好,比如喜欢什么样动画,什么样的音乐等。了解到了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就针对学生的兴趣对症下药,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小学生,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好动的时候,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不时的在课堂上安排一部分潮流的东西,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引导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使课堂的氛围在轻松愉快中度过。此外,也可以设置一些游戏,“数学知识谁最懂”总结现阶段所学的知识,看谁回答对的多,胜利的给一朵小红花,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是新的一种教学形式,并且也会成为今后教学中的主流。作为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应该良好的运用多媒体,使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其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通过运用多媒体,帮助小学学生制造学习环境、增强对知识的认知程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高效学习数学,这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

作者:李洪伟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泉眼岭乡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 论文网在线]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及时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及时个数相加,结果不变。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 论文网在线]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为了适应性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突出了一代新人的思想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用新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对数学教学的改革提出了许多新思路。如,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等。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出这些新思想,并把这些思想变为现实的可操作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我是这样处理“分数的意义”的教学。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分数的意义”引入新课时,我先请一位同学帮忙把一条漂亮的头绳分给两个学生,并让学生边分边说,引出本课的关键“平均分”;接着问这两位学生:“他这样分,你们满意吗?”

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感到亲颖、亲切,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转变学习方式,获得新知

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教“分数的意义”前,我先提问学生:“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让学生主动地面对新知去回忆再现旧知,并通过交流互相启发补充。接着提出:“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想象和问题自学课本,并把获得的知识在小组、班级中交流,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归纳、表述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小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即使是学困生他的自卑感和紧张的压力也会消失;合作学习中组与组有竞争,如:汇报学习成果时,哪个小组先讨论出来,就先回来,小组成员可以积极发表见解,若回答不完整,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其他组的汇报如有不同见解,可以自由提问、辩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发展个性,创新学习

新课程标准同时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富于冒险心、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还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充许独立从事探索活动,不排斥学生的错误或失败,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

发展个性,创新学习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较大限度的伸展空间。让学生有机公充分展示自我。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若干份”、“一份”和“几份”的理解,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舞台,出示填分母、分子分数,让学生自由填空并说它所表示的意义。于是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尽情飞翔。在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又可以看到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四、游戏学习,体验新知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如果能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在做本节练习时,我设计了游戏“拿乒乓球”。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派一个人参加,根据老师的要求拿乒乓球,看谁拿的又准又快。这样,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争活动,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在“玩”、“乐”中获取知识,体验新知。这样设计符合新课程思想:“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学习新课程,我知道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设计,那么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指日可待。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自主探究式教学理论基础基本流程

[论文摘要]主要谈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以及自主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关注个性,培养兴趣,发展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老师所授予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以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被动接受教材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下,通过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再创造学习理论。“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过程。

二、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行为、教学方式。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在观念上必须更新。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

(二)提倡和谐的教学观。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师生之间的关系要谐和融洽;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余地;要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

(三)形成新型的教师观。教师是教学法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合理地进行教学法加工,更好地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三、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激活思维自主探究、合作建模拓展应用、创新求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设计了如下环节: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玩具,当学生回答出喜欢积木时,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积木拿出来,再让他们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用它的一个面在白纸上画图形,看谁画的又多又好。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积木入手创设情境,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同时,学生画出了很多的图形,也为下一步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材料。

(二)提出问题、激活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便为探究提供方向。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当学生都已描画出很多图形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画的图形用剪刀剪下来,比一比谁剪的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面对这些图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果学生提出可以给它们分类时,教师就鼓励学生,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分为几类。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明确了探究的目标,探究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三)自主探究、合作建模。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表象模型)设计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交流等活动,自主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我们设计了如下两个环节:

.自主探究阶段。学生明确了问题之后,就会带着急于解决的心向进行自主探究,经过独立思考,有的学生把图形分为四类:①长的一类,②短的一类,③大的一类,④小的一类。有的分为三类:①细长的一类,②稍宽的一类,③正方的一类;有的分为两类:①大的一类,②小的一类。有的也分为两类:①长方形的一类,②正方形的一类……学生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把图形分成了不同的类别,表现出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这一环节,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扰学生思考,只做积极的旁观。

2.合作建模阶段。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经过组员之间的交流,在小组内选择一种比较好的分类方法,作为本组的代表。当各个小组都形成自己的意见后,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讨论,分别谈谈各自的分类方法以及这样分的依据。经过全体同学的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等活动形成一致的意见,这些图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长方形、一类是正方形。

(四)拓展应用、求异创新。必要的应用练习是形成技能技巧的保障,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学生认识了长方形之后,设计了必要的练习:

1.基本题。①判断谁是长方形?谁是正方形?(用屏幕分别出示每一个图形)。②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

2.综合题。屏幕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数出一共有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3.开放创新题。利用学具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颜色不一)纸片,你能拼摆出什么图案,看谁拼得最美丽。

该题留给学生很大的活动空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美。

四、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一)学习的环境宽松、民主。自主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探索问题,大胆猜想、自由讨论,甚至允许学生到处走动,学生可以用极富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观点。

(二)课堂学习以自主探究为主。自主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困难由学生自己克服,能力由学生自己在自主探索中形成。

(三)课堂上信息交流以多向交流为主。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交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或教师问学生答的双向交流。而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信息交流的渠道是多向的:小组内组员之间的交流;集体讨论时全体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建模时师生之间的交流等等。

五、自主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切忌课堂教学放羊式。自主探究式教学虽然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但绝不是放羊式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调控,把握所讨论问题的量和度,使课堂得以高效地进行。

(二)注意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合作相结合的原则。独立思考是自主探究式教学最主要的特点,但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小组讨论和集体合作,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讨论时要注意保留自己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多媒体技术视域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重要性分析

在教学现场中,新科技的出现常使教师们陷入为使用而使用的窠臼中,除了使用电子白板的技术问题以外,教师的态度、想法、意愿、准备度及教学方法,才是应用新科技进入教学现场的主要关键,因此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教室应从课程与教学的改变开始。另外使用多媒体技术融入教学活动需针对学生学习内容及活动来进行,并配合学习目标设计,若未能符合,电子白板将沦落为“大型电动玩具”,变成趣味度有余但深度不足之学习活动,而未能真正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运用到教学方面,教学就是利用适当的增强作用的安排,包含正增强、负增强及处罚等,促进学生适切行为出现的机率。编序教学及电脑辅助教学软体应用了Skinner的增强原则,协助学生学习并熟练课程内容。行为学派对于较低层次的认知与技能目标是很实用的。因此应用在电子白板上,学生可透过相关应答软硬体,如即时反馈系统,进行测验,可即时知道答案,并可纪录之前做答或教学内容,教师可立刻就学生学习困难之处做澄清与回馈,且再次重复强调学习重点。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的现状

由于人类短期记忆的容量有限,因此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应注意如何增加吸引学生注意力来增加短期记忆的信息进入量与停留时间,也应避免一次提供太多信息,例如以条列呈现重要概念或以图表显示会比未整理的通篇文章来的容易记忆。也可加上音效与动画,更有利于学生处理信息。信息处理理论提供许多教学上的观点,例如: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常用多媒体资源,如影音、动画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再导入课程的其他内容,使所要教学的概念进入学生的短期记忆,也利用一些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串联起新经验和旧经验,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发学生的互动与练习,将课程内容重新连结与组织转为长期记忆。多媒体技术在应用上,虽然有部分限制,但由于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保持他们的注意力,使所要教学的概念进入学生的短期记忆。在本研究中,进行研究之教室配备红外线感应式电子白板,在操作上可直接以手写笔或手指直接触控操作与书写,感应操作流畅,具良好的互动效果,并以双码理论及双重处理理论为基础,配合数学教学中包含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教学素材,运用电子白板提供学生更多信息编码的途径,协助学生将课程内容重新连结与组织转为长期记忆,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营造网络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

多媒体学习理论主张应该根据学习者的能力发展与学习进程来建构不同的学习支撑支架。而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多媒体学习理论则特别重视学习者积极参与讨论学习,因为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将可由讨论中呈现出来,然后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况来适时提供支撑学习的支架,而提供学习支架的方式包括直接呈现相同的学习个案以供观摩及提供相关信息以供分析归纳。因此线上课程的设计,必须以学习活动为导向,决不可仅是将平面的类比信息转成数位资料而已。小学数学给人的印象是费时的、记忆过程的科目。在特定的实验室中,学生习得的知识技能,很难迁移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加强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编辑。

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媒体素材主要包括文字、图形、图像(画)、音频、视频等。这些素材的应用与编辑涉及文件格式、应用软件、制作技巧等多方面内容,需要制作者具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技术等领域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要获得良好的课件素材,制作出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掌握文件格式、软件应用、制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数学规律是建立在大量数学事实和数学实验基础上的,研究事实和开展数学实验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这是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重复这个过程简直是天方夜谭,单靠老师的讲解又有悖自主精神,若用多媒体课件作为实验与探索的桥梁则是好的选择。

(三)注重情感因素,处理好课件、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上课时,人坐在电脑后面,忙于操作,手持鼠标不停地点击屏幕,切换内容,嘴里同时进行简单的复述,而学生则坐在昏暗的多媒体教室里,从没有情感交流的画面上浏览不停变换的内容。总之,整个课堂以计算机为中心,师生都围着计算机转,这是多媒体教学中的普遍现象。由于教师过分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其结果,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电脑提供的信息和指令。所以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呼吁,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走动,不应人坐在电脑前埋头翻powerpoint。同时经由媒体录制教师的教学演示,分送各校教学观摩,可以制定教学水准。

四、结论

由于小学数学知识点的多样化内容及连结键的关联架构,将欲学习的知识内容加上多媒体设计的技术,整体性、系统化的建构与整合。小学生不需完成整个体系的所有学习内容,只根据个人需求在呈现的多媒体中建构知识概念。尤其是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多媒体教学中,轻易地将学习触角广泛延伸。

作者:廖影斌 单位:长春市朝阳区永春镇中心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聋校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1影响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1.1聋校学生的概况推理能力不足

聋生的视觉捕捉能力非常强,他们往往就是通过视觉信息来认识世界,他们容易通过食物的表面现象来推理,很容易产生主观臆断的倾向。例如,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应用题都是用抽象的文字来表达的,在他们缺少实物支持的情况下,凭借他们自身的能力很难构建题目的现实情境,很难摸清题目中暗含的数量关系,缺乏系统的推理过程,这样就不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

1.2聋校学生生活经验缺乏

总所周知,数学的很多题目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具备良好的生活经验,才能够更好地去理解题目。对于聋校学生而言,他们缺乏与正常孩子的游戏、玩耍等交流,生活实践经验缺乏。在认识数以及进行数的运算过程中,由于缺乏生动生活经验的支持,许多题目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就很难对这些数学问题进行认知。

1.3聋校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差

对于聋校学生而言,数学学习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非常困难。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的困难,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聋校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课堂上,我就发现很多他们能够解决的数学题,他们也不思考去解决,没有积极主动去应对。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爱开小差,有时碍于给老师面子,很多学生选择随大流,随声附和,不独立思考。数学学习只有有了学生情感的真正融合和思维的真正参与,学习和教学有效性才有基础。

2加强聋校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利用聋校学生优势,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聋生的视觉捕捉能力非常强,他们往往就是通过视觉信息来认识世界,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点优势,为小学学生创造良好的视觉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实物展示、模型展示、图片呈现等多种形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他们的直观思维优势,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丰富聋校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2注重课堂练习和提问的有效性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课堂练习是提高学习水平、巩固教学知识的关键环节。因为,对于聋校学生而言,一定要注意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根据生活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发散学生的抽象思维。在课堂练习中,要坚持从易到难的顺序,循序渐进。同时,根据聋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老师还应该因人而异的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于一些优等生,要提问一些相对有深度的问题,对于一些差等生,要提问一些简易的问题,并且要加强对差等生的指导和鼓励,这样就能够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信心,进而提高聋校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体质量。另外,数学老师在课堂提问中,一定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尽可能把生活常识和抽象的理论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更容易去把握问题。

2.3注重聋校学生的有效参与

学生参与是课堂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因素,学生的积极参与则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聋校数学有效性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让老师真正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及时,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比如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非常明确不同个体的具体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让每一个参与的个体都能够在团队的管理下实现自己的任务,同时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第二,让学生确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对于聋校学生而言,确定一个学习目标非常重要,所以,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并让他们能够获得良好的个人体验,同时,学生的学习成功后的结果也能够给予教师良好的反馈,让教师能够体验教学的成功感,从而使得师生双方都能够受益,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良好达成。

3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聋校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能够提高数学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水平,增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聋校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聋校学生学习数学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减少他们的自卑感和挫败感,不断增强他们学习和成长的信心,为其能够健康成长奠定重要的基础。

作者:齐芳 单位: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我国学生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一、小学生不能积极思考的原因分析

造成小学生不能积极思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与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也有密切的关系。而所有这些原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一)题目过难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依赖性大,大多都有畏难情绪,在难题面前,不肯思考,认为自己做不出,同时又怕交不出作业会被教师批评,于是就只好选择求助于他人、书本以及网络。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会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在教师没有发现他们不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有可能会因为做出难题而获得教师的表扬。有关批评和表扬这一点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尤为注意的情感教育,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进行情感教育,从身心和知识两方面正确培养学生。

(二)家长和教师盲目节省时间

小学生天性贪玩,许多家长和教师都会以此来督促学生完成作业,通常许诺只要学生完成作业,便可自由活动。为了争取更多的游戏时间,学生自然会选择最省时的办法,省去自己思考的时间、计算的时间,直接写上以各种途径获得的答案。

(三)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必然会自觉积极地思考问题。但是学生一旦认为数学枯燥无味且晦涩难懂,自然会对其抱以消极的态度,以不用思考便可获得的答案应付教师,得过且过。

(四)小学生没有良好的自制力

小学生不比中学生,缺乏学习经验,没有形成知识体系,还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自制力相对较差,即便想要认真思考,也会由于各种外界原因而最终放弃自己的努力。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方法

通过分析,我们对小学生不能积极思考的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针对其原因,应从以下几方面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一)教学过程由浅入深,以基础知识为重点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他们虽然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其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由浅入深,以基础知识为重点,不能一味追求题目的难度,要以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进行教学,才能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做对题目,就会有成就感,会增强学习的信心,遇到问题时就更愿意自己积极思考,以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信心。而且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以整理所学知识,就会做对更多的题目。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就不再是难题,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灵活教学,注意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题

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不多,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重于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尤其是注意让学生掌握便于理解的简便方法。简便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这样一道题目,0.125×0.25×32,如果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花费的时间将是使用简便算法所用时间的5倍左右(在不使用计算器的情况下)。如果学生掌握了简便方法,就可以又快又好地完成题目,自然不会再因为想要节省时间而放弃自己思考的机会。

(三)营造具有创新性、趣味性的学习氛围

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爱上学习。小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因此营造具有创新的、有趣的学习氛围,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游戏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我们不妨适当地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游戏的设置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生活场景。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模拟售货员售货的情景,让学生自己体会简单的交易过程,更加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另外,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竞赛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应当做好引导者的工作。课堂之外,教师布置的练习题也应当注意创新性和趣味性,且应尽量避免重复。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提高了学生主动积极思考的能力。

(四)家长和教师的合理监督管理

小学生由于年纪的关系,属于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自制力相对较差,学习中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较多干预。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来说,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应该耐心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及时鼓励;另一方面,如若发现学生有抄袭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不能听之任之,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此外,一些小学生有逆反心理,家长和教师在管理时应当注意方式方法,避免适得其反。

三、结语

总之,小学是最基础的学习阶段,数学又是众多科学的基础,所以学好小学数学尤为重要。然而书籍、网络等学习资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因此,本文在分析小学不能积极私聊的原因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引导小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希望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争取培养更多的人才。

作者:李桂兰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农场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1创设情境中所存在的问题

直从施行了新课程以来,一线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发生改变,主要是以创设教学情境为主[2]。但是,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的满意,因为情境的创设只是一种美丽的谎言,它只有花俏的外表,本质上违背了新教材的意念。面对新课改的实验中,我发现很多的教学由于对新课改中情境创设的认识、理解不足甚至还出现了偏差,导致情境式的教学失去了原有的价值,甚至还出现了为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这种只是流于形式上的情景教学是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那么当前的情境创设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1.1偏重“趣味性”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偏重学生的兴趣化,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在情境创设中的教学活动中缺乏了教师的比必要时的引导,只是关注学生“好玩”与“不好玩”,但是主干问题、活动等很少进行观察与思考。

1.2创设的情景不切实际

由于部分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设计的面积太广泛,致使学习的目的性很不明确。通常情况下后出现过多与学习主题无关的信息,导致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很难分辨出知识点的主次轻重,使他们的观察常常游离于学习的主干之外,从而浪费了宝贵的学习实践。部分教师的情境创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学生在认知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从而缺乏现实的意义。

1.3情境教学的死板化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逐渐走向化,致使教学的功效低下。不论什么样的课程都创造情境缓解,导致数学教学好像脱离了情境创设就体现不出教材的创新点、新鲜点;因而很多教师为了创设情境教学硬是捏造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情景,导致这样的情境教学知识徒有其表,根据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想,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率。

1.4创设的情境教学形式上过于的单一、内容方面过于单调、功能较为狭窄。

当前的情境创设教学不是在讲故事,就是在脱离了主干。起初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新鲜感,但是一旦时间一长,情境教学教学就失去了新颖性、好奇心。自然而然就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创设的适当的生活情境

2.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我们可以根据现实性的原则以及教学实践,直接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情境作为素材,再进行加工修饰或者是创设部分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若是选取的情境学生不熟悉或者是不感兴趣,那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熟悉的班级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学生的周围哪些物品中有角。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能看到的物品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时让同桌两人相互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出黑板、桌凳、课本、作业本、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品中都有角。然后我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2塑造开放性的生活情境

根据开放性的原则,教师选取的生活情境容量要大,要让学生从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有关“8”的加减法时,我让8个学生上台模拟买电影票的生活场景。选取的8个学生有不同特征,性别上有男有女,穿戴上有戴帽子的,有戴眼镜的,有戴红领巾的。这样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台下的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共有几个小朋友?”“需要买几张票?”“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戴眼镜的同学有几个?”等数学问题。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3.1创设疑问式的情境,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需要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一种情绪高涨、欲罢不能的亢奋状态。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学“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时,笔者先让学生随便说出几组数字,然后立即把数的大小关系表示出来。学生就问:老师,你怎么那么快就能判断出两数的大小呢?难道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吗?难道这里面有什么判断的规则吗?学生们立即就很有兴趣想知道老师是怎么能快速判断这些数字的大小的。就此开展要研究和学习的问题。在教学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时,得出结论: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教学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时,得出结论:先比较高位,较高位上的数大的数大。这时激发学生们思考,位数相同的数,较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再怎么比?这样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就一下子上来了。经过学生们的讨论一致认为: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较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就从高位起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临下课的时候,笔者说下节课要教万位数,提出:“那么它们又是怎么比较大小呢?”又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

3.2创设愉悦情境,以趣引知

儿童的天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如在教“空间与图形”时,开展“图形捉迷藏”的游戏,使学生动手摸图形、动脑想图形特征、动口说图形名称,从而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并较深刻地掌握图形各自的特征。又如教学“相遇问题”时,笔者组织学生模拟实情的表演,让学生了解什么叫“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什么叫“相遇”,什么叫“相背而行”,什么叫“终点的含义”。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动手激发了求知欲望,既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新知识,又促进了大脑思维,推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也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保障全班学生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很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3.3创设议论情景,力求创新

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能让学生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提高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产生独特、成熟的见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议一议、论一论的情境,让他们自己去争论。在学生激烈地争论当中,很多疑难、复杂的问题会在学生们随意地“高”谈“阔”论中很轻松地梳理清楚并明白。如教学“复习元、角、分”时,分组讨论购物方案(每本练习本4角钱,每支铅笔2角钱,每把铅笔刀1元钱)。请学生用3元钱正好买这几种学习用品,每种学习用品至少买一件,可以怎样买呢?问他们能想出几种购物方案?然后笔者让学生4人一组在一起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得出了5种购物方案。这样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探索和创新。

3.4创设激励情境,促使学生进取

“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课堂上可开展以下活动: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解答出来等。然后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做得又快又准,老师都佩服他了!”“你回答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很好,你真聪明!还能继续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3.5创设应用情境,培养创造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多年来,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长期这样的训练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知识,教师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在学了简单乘法后,以家里的母鸡生蛋为题,提问:小朋友小明家里共喂养了6只母鸡,一只母鸡24小时生一个蛋,那么这6只母鸡24小时能生多少蛋呢?一个同学就写起来:1+1+1+1+1+1=6。另一个同学就说:老师,这个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6×1=6。笔者对他们进行了表扬,然后笔者又问:小明的妈妈每个晚上又煎1个鸡蛋给小明吃,那么还剩多少鸡蛋?有同学立马就回答说:还剩5个鸡蛋。又如学完了“比和比例”后,让学生算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学完“长方形”后,让学生算出家里彩电屏幕的周长。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意识到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4结语

总之,情境创设是多样化的,教师结合教学、生活实际,创设具有趣味性、创新型的教学情境,以便于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生活情境化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1创建引导化生活情境,加强学生问题引导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因此我们今天的教学要与信息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相适应,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学的教材,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和求知欲,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从而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用数学思维去看待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你坐在第几辆车?你在车上坐第几排?某同学在你前(后)几排?你的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这排共有多少个同学?车上共有几排?这辆车共坐了多少个同学?这些问题都会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研究和思考。结合年龄特点,还可以联系“相遇问题”和“追击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同学们此时可以全然忘记旅途的艰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索中,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课程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心理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题材,题材要尽量广泛,并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小学生愿意接触,愿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挖掘数学学习资源,根据他们的爱好创设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符号、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我拿出两个同样规格的盒子,问学生,这两个外形一样的盒子,哪个重,生纷纷举手,生1:我认为两个盒子一样重,因为我看这两个盒子一样。生2:我反对,盒子是一样,但一个新,一个旧,我认为新的轻,旧的重。生3:我反对,要知道两个盒子哪个重,不能只用眼看,你要用手去掂一掂。师:还有什么办法?生4:也可以去称一称。教师赋枯燥的内容以“生命”,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又如教学《线段》这一内容时,开头引入:24小时一只小猴正在家门口玩耍,忽然听见妈妈喊:“小猴贝贝,回来吃水果”,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直的,一条路是弯的,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吃到水果、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明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状态。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探究数学问题

在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创造探索性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关注,让他们积极地探索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平面图中的方向与位置》时,教师课前谈话:国庆期间,你们出去旅游了吗?谁来说说你去什么地方旅游的?生1:我去山南。生2:我去林芝。生3:我去罗布林卡公园了……师:就是我们西郊的罗布林卡公园吗?拉萨除了罗布林卡公园外,你还知道哪些景点?(生交流)师:这么多好玩的景点,你们想不想去玩呀?老师带你们去好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4设计生活化练习,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重要来源。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时空,但时间毕竟较短,空间也有一定限制,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所以,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学生对买东西有生活的基础,对重量有一定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掂一掂一千克苹果等水果的重量,学生对台秤有初步认识,秤面上的1就是1千克,2就是2千克,但5千克对准的却是0,学生有疑惑,不知是5千克,还是0千克,为了让学生对台秤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课后去菜市场,调查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通过了解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用的台秤和书上介绍的台秤有所不同,但当台秤指针转了一圈后就是5千克。

总之,学习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主动探索,使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让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享受数学中的人生。

作者:张礼霞 单位:拉萨市及时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一、激发兴趣,营造课堂氛围

小学的数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并不是特别大,在主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会有着比较良好的效果,如何让学生能够学习去,能够主动地学,这就是我们教师要花费心思的地方。我们采用一些适当并且有效的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和精神状态保障在一个比较活跃的状态,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就能有比较高的效率,教学质量自然而然的能够提高。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这样做。

1.合理的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对于数学知识的讲解前,我们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对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好奇心都是比较强烈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课堂上他们就会对于这一部分的知识进行学习,这样通过学习以后就能解决存在的疑问,教学质量在无形之中就有所提高了。倘若能够长期的将这种理念运用下去,每节数学课学生的思维状态一直保持着活跃,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自然而然就能够提高,同时也会喜欢上学习数学,能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从而保障数学的成绩。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的问题的回答,课堂的良好氛围也能够得到保持,学生们就更加愿意学习数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就会有所保障。

2.多媒体技术运用。

多媒体技术毫无疑问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保障课堂的氛围。很多比较适合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不习惯于使用多媒体,但是多媒体技术的独特优势是传统教学中所无法替代的。比如在对小学数学中图形旋转以及投影三视图这部分知识来进行教学时,由于传统的教学中只是使用板书和教师的讲解,对于部分学生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三维空间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建立,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难以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的我们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用动画效果更加清晰地展现出三维的空间构造,这就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们这样就能够理解得更加透彻,教学质量就有所保障。同时多媒体技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比较新颖好奇的,他们在课堂上会对多媒体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会使课堂保持良好的氛围。

3.教师个人魅力的展现。

在教学中,我们的语言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绩。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只是单纯地对课本知识读一遍,这样的课堂必定是毫无生气的,学生们也会感觉到单调乏味,难以保持对数学的兴趣,数学的教学质量注定也是比较差的。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上适时采取一些幽默的语言,甚至于开一个小玩笑,让学生能够笑出来,这样课堂的氛围就能够有所保障。此外,在让学生进行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回答的比较正确,我们应该赞扬一下学生,即使回答的错误也应该对他们进行鼓励,鼓励他们好好听课,这样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拉近了很多,学生也能够从心理上开始欣赏教师,进一步喜欢我们所教授的课程,从而能够更加乐意与学习数学,慢慢地进行下去,他们的数学成绩则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质量就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二、教学模式改变

对于教学模式来说,新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新的教学理念我们也应该运用到新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来说存在着一定弊端,忽略了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更新。作为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来做。

1.改观传统模式,实施分组探究学习。

传统教学中多是教师单纯地进行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我们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改变,让教学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在学习模式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的模式来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探究,在课前进行预习,几个学生在一块发现问题,有些问题在学生之间就能够得到解决,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印象也能够比较深刻。学生之间主动地学习的兴趣也能够被激发,探究学习就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规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几个小组分配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对于新的知识进行讲授,各个小组的模式还可以激发竞争的效果,积极主动性也能够提高,在学生进行讲授完毕后,我们教师再进行相应的补充。学生教学生的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讲授者和学习者的印象也会更加的深刻,能够得到不错的效果。

2.强化学习效果,精心布置作业。

学习效果如果想要得到长期的保障,那么强化职业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及时地将作业布置下去。作业的设置不一定只是追求一定的数量,尤其是对于需要理性思考的数学科目来说,作业的布置一定要精,每个课后作业题好能够找到与之对应的知识点,通过对该题目的联系,能够将对应的知识进行一轮的复习,这样作业设置的最根本的目的才能够实现。作业不能单单为了让学生做了就好,还应该在学生完成后,及时地将学生不懂的地方和出错的地方,进行讲解,趁新的课时还没开始的时候,及时地解决上节课遗留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保障课堂质量的提高。

三、灵活地将知识与实际结合

小学的数学知识并不是脱离生活的,数学知识是和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将实际的知识进行巧妙地结合,让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体现,这样可以让他们对于数学的理解更加直观,更加提升他们对于数学的重视程度,发现了学习数学的意义,他们才能够主动、真正地爱上数学的学习,数学的教学效率才能提高。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要采取一切尽可能的手段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上面所讲到的只是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所提出的一些观点。至于对于不同的班级,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方法,不断地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这个过程中,寻找出切实能够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途径。

作者:苏英 单位:河北省邢台县皇寺镇中心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情感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的认知情感是非常朴素的,也是非常单纯的,如果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源于他喜欢这一学科的教师,因为喜欢教师所以喜欢教师所教的课程,这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反过来,当学生从心理上喜欢上了数学教师,就会觉得教师所讲的课程内容都非常有意义,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师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教师首先要从情感上抓住学生,让学生喜欢上你,这样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效果。当然这需要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多下功夫,采取多种措施去吸引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数学教师要注意教学手段的选择,例如可采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幽默的语言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保持轻松愉快,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致,使得学生愿意去学习。相反,在严肃、呆板、紧张的教学课堂上学生是不愿意学习的,效果也一定不会很好。另外,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和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使学生把教师当成朋友,建立一种融洽、亲和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下,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一定会很好。

二、树立尊重之情,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

教育的宗旨是平等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更是如此,每一个学生不管是身体相貌,还是学习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这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情感教育中要树立一种思想,即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学困生”,教师不应该去忽视他们,不能冷落或者挖苦这些学生,要知道这些学生更需要关注,所以应该以更加热情的态度去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要以亲切的目光去激励他们,让他们知道教师并没有放弃他们,相信他们能够进步。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朵奖励的小红花,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数学教师应随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及时挖掘和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次进步,多鼓励少批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激励下,愉快而健康地成长学习。

三、拥有责任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有颗热爱教育的心,要有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之情,要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上多下功夫。数学虽然是有关数字的教学,但又不单单是数字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充满着各种美的因素,例如数学图形的美、数学逻辑的美、数学趣味的美等,都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得以发现。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学习中的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和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学生身边的实例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黄金分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关于黄金分割的应用,让学生懂得数学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学科,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学好数学知识,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四、具有宽容之情,正视学生出现的错误

数学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和学生做朋友,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多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犯下的错误,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时刻感到轻松愉快。当然,宽容并不等于放纵,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正确的情感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以积极的情感感化学生,让学生懂得主动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而不是粗暴的说教。采用这种情感教育方式的基础是要对学生严格要求,给予学生更多改正错误的空间。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好的方面要适当放大,多鼓励,多表扬;对于学生的缺点,要适当简化,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教师要正确对待,合理引导。魏书生说:“学生反复100次,教师可以做101次转化工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对学生充满关爱,以宽容的心态去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就会回报以真情,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数学学习中。总之,教育教学离不开情感活动,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枯燥的、乏味的、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用爱心去感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小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作者:张红单位:河北省沙河市二十冶综合学校小学一分校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激发学习兴趣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一、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力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教师授课应采用启发自主式,教师学做导演,让学生扮演主角,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举手踊跃发言,提出质疑,展开讨论。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师可根据所学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一些相关的人或事,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好奇心,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教师还可以根据所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数学知识。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

二、竞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在回答时实行抢答,看谁先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计算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难度较大的时,看谁解答出来,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对,并亲自讲解争当小老师。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环节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竞争的欲望。

三、树立标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是理想和目标不同而已。所以,一定要给学生树立一个理想和目标,无论是本班的,还是本校的,或是从本校走出去的成功人士,都可成为学生的标杆性人物。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这样一个榜样,就会使学生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学生就会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更加刻苦和努力。同时,也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严格管理强促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教师要经常和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从而强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进步中成长。有成绩要表扬,有错误要及时纠正,让学生永远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虽然要严格管理,但是要注意严中有松,张弛有度。在教学中努力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敢说、爱说、喜说。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先放一段优美动听的儿歌:“小白兔,白又白……”然后问:“这首歌大家熟悉吗?今天小白兔和小灰兔进行一场拔萝卜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主题画),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图上内容,说出两只小兔各自的位置,说出它们的表情及内心活动,还有对话内容。在得出算式“28+41”的时候,我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人人动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后,将合理的算法说给教师和同学听。在学生得出用计算器、口算、竖式算等方法的时候,我又发动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学生有的说用计算器方法好,最准,但携带麻烦;有的说,口算好,速度快,但有可能出现错误;有的说竖式算得好,又快又,不过要注意数位对齐,又费稿纸……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课结束时,我让学生总结出本节课学会了什么?学生争先巩后地抢着说,热情很高,不仅说出了这节课所学的全部知识点,还体验到了求得新知的喜悦。

五、巧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艺术性地使用游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在欢乐活跃、气氛高涨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在学习了平方厘米这一面积单位后,教师故意让学生用它度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学生都非常踊跃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当他们忙着忙着自然会产生“要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要。这时,教师顺势抛疑:“这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就请你们创造一个,叫什么呢?”诱导学生从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名称创造出平方米,进而根据三者所具有的共同因素帮助学生类推出平方米的意义。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总之,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的方法。兴趣是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从方方面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他们会受益无穷。

作者:杨立民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镇总校海红庄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生活情境应用下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1.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就对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1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小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较简单,生活情境的创设难度较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图片,播放音乐,让小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小学生注意力集中了,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关注度也就提高了,自然而然会跟随教师进入数学知识的世界中。比如在讲解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苹果树上掉苹果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苹果,是小学生生活中经常会接触的事物,将利用苹果这样的生活化物品进行减法知识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意识的形成。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掉苹果的视频,让学生自然跟随进行计算。比如树上有十个苹果,先掉下来一个,教师问学生还有几个。再掉下来两个,树上还有几个。每问一个问题,教师就在黑板上写出相对应的算式,让生活化的情境中出现数学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2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数学课堂活动

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限制于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生活情境的创设者。对于小学生来讲,角色扮演是一个魅力值很高的游戏。教师可以将角色扮演与生活情境的创设相结合,让小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学生一边参与,一边学习,有利于其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在教学有关于认识人民币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制作仿真人民币,在课堂上发给学生。之后,让学生扮演超市工作人员与顾客,为自己的商品标价出售,在买卖过程中学习加减法知识。加减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加减法知识难度大大降低,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科学利用生活情境,会化难为易,促进小学生踊跃参与学习活动。

1.3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实践活动

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是为了让小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真实性。那么,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的开展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往往好过让学生被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长度测量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桌椅的长度,测量门窗的长度,测量文具的长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动起来,做一些生活化的事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2.结语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会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让小学生更多地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需求出发选择生活教学资源,利用生动形象的数学情境,促进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主动开发者,提高学习能力。

作者:赵志建 单位:赤峰市松山区王家店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对话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对话教学的步骤

(一)学生个体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

由于学生在心理年龄、知识水平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和心理安全感。这样的心理安全感可以促使学生在群体交流时细心的倾听和自由的交流,并且敢于表达自我的观点和自我能力的展现。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和切磋,不同的人进行思维的碰撞,就很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素养和知识灵感。同时,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现他人的长处并进行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和与他人进行合作。

(二)激励学生敢于进行自我对话

进行自我对话是人性的一种需求和欲望,由于人类的存在就是对自我的存在进行不断地认识和进行自我的探究。进行自我对话是对话教学的深化和升华,只有当对话具有反思性时,这样的对话才真正的具有了意义,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的反思从而较大程度的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在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数学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倾听,这样才能吸收别人的思维方式,并且可以整合到自己的认知当中,从而提高自己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改进的学习能力。

二、在进行对话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对话并不仅仅是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

在数学的课堂上的教学对话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解答,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是真正的教学对话。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其主要的目的是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并且师生之间眼展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升华。在进行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在提问和回答中体现地位的平等,还要在就留和欣赏等方面体现出平等的交流。

(二)对话并不是越多越好

对话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服务,所以进行教学对话的出发点还是应该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那些简单明了、一看就懂的知识可以不使用对话教学的方法,从而避免对话教学的滥用。

(三)对话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达成师生的共识

对话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消除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差异,而是为了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促进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在沟通的过程中显现出问题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可探究性。师生之间进行对话有助于学生不断进行思维的调整,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和认识,进行心灵和思想的碰撞。

作者:苗乐 单位:山丹县东乐镇山羊堡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数学思想渗透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及策略

1.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意义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有着明确的要求,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正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落实。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对数学知识内容本质的认识就是对数学方法和规律的理想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要想将新课程标准要求得到落实,不仅要能够将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得到熟练的掌握,还要能够将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掌握。小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能够对教师的数学素养得以提高,小学阶段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也是对教师自身知识和方法体系进行完善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需要老师对其有本体的知识认识,有利于对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对教材灵活运用的水平,对教师自身的渗透教学水平提高也有着促进意义,同时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2.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策略探究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要能够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得到有效的凸显,使得学生能够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感悟。小学的数学教学内容对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方法有着实际的反映,两者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例如,对10以内的数字让学生进行认识,这就需要利用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能够对这些数字的意义进行自行感受,在这一基础上对相关数字的概念进行抽象的概括。在这一过程当中不仅是要让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同时也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一种渗透。小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感悟能力还处在萌芽状态,所以要能够循序渐进地将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得以渗透,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凸显。还有就是在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数学规律的探索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一种方法是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得到加强。例如,在对数的大小比较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通过案例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得以应用。在一片美丽的沙难上,一对海龟在激烈的争吵着,两只海龟都说自己的年龄是较大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出示一个上面写着9一个写着10。在这一情况下让学生来对数字进行对比:哪一只海龟的年龄大一些。在这一过程当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发现数字10比数字9要大,也就是说两位数的数字要比一位数的数字要大。这样来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类似案例中就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这种规律。另外,还要能够在学生的课后生活当中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渗透。在作业的布置上要将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渗透,这是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重要巩固环节,老师要充分考虑对学生的引导消化,课后作业要对知识的总结得到重视,也就是要能够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归纳问题的能力加以重视。还有就是要能够强化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要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充分理解,只有生活实践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才能够较大化地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总之,要能够在反复运用的过程中进行渗透,小学的数学学习和其它的科目学习有着不一样的地方,简单地依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所以要能够注重学习方法的应用。要能够在反复的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思想方法反复运用,这样才能够达到驾轻就熟的地步,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的学习会因为思想而变得深刻,故此教师要能够充分地将数学思想以及方法的渗透得到落实,这样会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二、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比较重要,与此同时其中还会存在这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如老师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内涵的理解不充分等。对此小学数学老师要能够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专业素养的培养,要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的任务,树立起责任心,这样才能较大化地满足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

作者:刘丽华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大岭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教学论文

一、利用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开始是否合理.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用简单、直白的叙述开始知识的讲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很好地集中起来,很多学生还沉浸在课下的游戏中,教学效果自然就不好.所以,为了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利用合理的案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案例情境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在学习上下位置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案例情境: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观察小松鼠的位置,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小兔子、小鸟以及小松鼠现在的位置吗?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通过有趣的案例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地参与学习.

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加强探究

小学生的天玩,而且对外界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中,小学生不可能做到40分钟都集中注意力听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案例,引起学生的关注,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在学习10的认识时,在学生明确10的位置、大小比较等问题后,引入案例: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进一步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由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数学能力.

三、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开展教学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无聊的,不愿意学习数学,而且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大量习题为主的,数学教学脱离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应注重生活化案例的引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思维锻炼,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地学习.生活中数学案例的引用,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渐增强,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事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乘法除法时,可以利用打扫卫生的场景,假设一名学生24小时乱扔一张废纸,那么一个学校一年会产生多少张废纸?这些废纸是由多少棵大树做成?这样不仅能增加该题的趣味性,还让学生接受了不乱扔废纸的思想.

四、利用多媒体展示案例促进教学开展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长期使用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渐渐产生抵触和厌烦,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开始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案例内容感兴趣,才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在学习前后位置关系时,教师先让学生们初步体验前后的位置和顺序,然后利用多媒体引入案例:小动物赛跑,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它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小鹿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强兴趣,从而积极地开展学习.结束语数学是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认识到案例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积极作用,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案例,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莫莉薪 刘长福 单位:吉林市昌邑区桦皮厂镇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网络技术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一、丰富教材,实现多元化的教学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课堂的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大量的网络资源可以使教师向学生展示更加丰富的资源,生动形象的课程资源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选择一些网络上的课程资源和习题,在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直接将这些资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经验,开阔眼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数学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将感情、合作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灌注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之中。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站进行数学知识的分享,还可以开设微博,便于和学生及时沟通及问题的解决,这样的方式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较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的资源,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众数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大众数学思想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数学的大众数学思想走入课堂。计算机作为智能化学习工具可以满足小学数学教学不同层次的需要,丰富的学习材料以及良好的交互性和反馈性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方便。不仅仅可以发挥个别化教学特点来辅助能力较差的同学,还可以使数学学习能力好的同学更进一步的学习。这样一来就可以兼顾班级里面的所有同学,让所有的同学都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起自信。同时,网络技术集感官、可组合性、多元化等特点于一身,使得学生置身于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为学生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进行加减乘除法运算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自己家每个月的电费,以及一年中每个月的平均用电数,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往往积极性会更高。同时,一些能力强的同学甚至还会分析出用电高峰和低峰的月份,这对于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三、多重转变,实现多向开放教学

网络技术的运用促进教师观念、能力以及教学方法的多重转变,首先是教师观念和角色的转变,教师树立新的目标观念,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同时转变原有的教师是,学生必须服从的观念为师生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进行质疑,这种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其次是能力的转变,教师敢于重组课堂内容,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渗透到数学课堂中,设计出颇有新意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案,追求获取新的知识和教育科研的能力。是方法的转变,教师更加注重教学的方法与学生的需要之间的契合度,注重学生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建立新的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评价的公平公正。在网络技术高度开放的背景下,同一学校间的教学开放以及不同学校间的教学开放、家庭社会和学校间的教学开放都成为可能,这使得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范围更加广泛,学生的学习也更加方便快捷。资源的共享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更加方便。当今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就是资本,网络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通过情境的创设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进一步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大众数学的思想的渗透,使教师注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加上观念、角色和方式的多重转变,最终实现多向开放教学,使得学生的资源渠道更加宽广,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作者:孙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误区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之间合作很难协调。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观点不能认同和尊重,这样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此时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就不能产生积极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合作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于学习气氛和环境的营造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硬件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合作学习方式对班级进行暂时性的布局,例如把几个桌子拼成一个大桌子,每个小组共享一个大桌子,分坐在教室几处。学习环境的营造对于学生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教师讲过的某一公式或例题产生疑问,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的谈论进行释疑,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数学的魅力并实现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3.有效选择课程

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之前,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合作学习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合作学习模式展开的课程进行教学,不能因为期望教学手段多元化,或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而随意地选择实行合作学习方式。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合作学习能够从形式走向实质。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生合作学习过程,观察学生表现,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引导学生在积极合作学习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王超 单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城关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一、运用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实践探究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是其离开学校、离开教师的讲解之后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其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不单单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效果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而通过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其主体地位,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够提高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的能力。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

1.情境创设注意引导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时候并不能随意进行,而是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创设,以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和探究为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所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层次感,从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寻获答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编码》这一课程时,就可以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身份证编码创设情境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将其中蕴含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的位数以及意义告知学生。接下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一个“小马虎”同学课前分别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他忘记对这四个号码进行标记,无法分清分别是谁的了,请同学们帮其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年长者的两个号码,再通过分辨男女辨别哪个是爷爷的,哪个是奶奶的,接下来以同样的方法辨别剩下的两个哪个是爸爸的,哪个是妈妈的,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2.情境创设与现实问题相连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情境辅助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只有真实的生活情境才能够引发学生的熟悉感与代入感,才能够使其在生活中面临类似的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所创设的生活情境必须是与现实相连的问题,而不能是臆想出来的。例如,在学习《需要多少钱》这一课程时,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星期天,淘气、笑笑和许多好朋友们在海边玩的时候,在附近的商店里买了好多的东西,想让同学们帮忙计算一下他们一共花了多少钱,你们愿意吗?通过购物这一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情境进行乘法的教学,拉近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培养其实践探究能力。

3.生活情境创设要

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创设生活情境就是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一种手段,在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的练习中并没有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和做法。在课堂上以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降低其学习的难度是正确的,但是,在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中运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生活情境的创设要,不能人为的将其局限在教学的某一阶段。例如,在学习《时间与数学》这一课程时,对教材上寻找飞飞一家三口人明年三月的共同休息日的例子进行延伸与重组。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问题:飞飞每周六日休息,爸爸每工作三天后休息24小时,妈妈每工作24小时后休息24小时,寻求其一家三口在明年三月的共同休息日。课堂上通过讨论解答问题之后,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如回家之后通过翻看日历对这一问题进行确定等。通过创设的生活情境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消化之后成为自己的知识。

作者:连琼华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山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