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中学物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论文
1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的不同
1.1研究对象的不同对于研究对象,中学物理一般只讨论自然现象中的简单问题如一维问题,而大学物理讨论的是二维、三维甚至多维等复杂问题。比如对于力学内容,中学力学只研究加速度为恒矢量的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而大学力学则还要研究加速度变化时的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中学力学只研究质点的运动问题,而大学物理力学还要研究刚体的运动学、动力学问题,从研究对象上看更广更趋于一般化。中学物理仅对宏观简单特殊规律作一般性的认识和了解就够了,而大学物理则要进一步研究物质运动的理论本质,要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自然界一般性的普适规律,更上升了一个理论的高度。
1.2研究方法的不同中学物理因研究对象简单,数学知识基础少,所以研究方法基本是归纳法,讨论的规律基本上是从物理现象出发,通过简单实验总结出来的简单规律,比如中学物理力学中得出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的时候都是实验归纳法得出的,并且涉及的力基本是恒定的,只讲恒力的冲量、恒力的功,平均冲力等,在电磁学中只介绍匀强磁场、匀强电场的规律等。而大学物理与自然实际就更接近了,要讨论变力的冲量、变力所做的功、非均匀磁场、电场,而研究这些复杂问题所用工具主要是高等数学的微积分思想、矢量代数,通过数学推导演绎的方法结合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即大学物理讲的规律比中学物理的规律又上升了一个理论的高度。
1.3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不同从教学内容来讲,中学物理量少,概念、原理、规律简单,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只有初步浅层的认识,而大学物理涉及的知识量大,概念、原理多且相对复杂,对物理基本规律和物理基本定律要求更多的是掌握其本质和内涵。从教学进度上讲,中学物理讲的较慢,每个概念,每个公式,每个原理教师会进行详细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教师都会讲透讲精,讲课重点放在解题技巧的应试训练上,教师会给学生总结题型,归纳方法,并督促学生为了高考不断学习,学生的学多是跟着教师按部就班。而大学物理教学内容量大,而教学时数非常有限,进度快,教师讲课一般都只着重把握知识整体框架,讲清思路,注重理论性、系统性,不象中学那样讲得精细。对于解题方法有总结归纳,但习题课的次数较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对习惯于被安排、缺乏学习主动性的中学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教学过程。
1.4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中学生一般课前不预习,课后也很少翻阅知识辅导书,只要课堂上跟着老师听课,课余时间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就是作大量的习题,实行题海战术,重复熟练程度高,认为学好物理的标准就是多做题,解难题,学生自主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不善于提问题,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而大学生必须做到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堂上抓住重点、难点,做好课堂笔记,课后要翻阅大量课外资料,对所学知识要融会贯通,及时复结,做的题目不在多,而在精,要学会自学,善于提出问题,要有比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中学物理由于数学知识的欠缺,很多物理概念、规律都是直接给出,没有经过推导,这就决定了中学生接受物理知识的方式主要靠记忆,而大学由于有了高等数学、矢量代数、数理统计等工具,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大多可以做详尽的推理,因而大学物理学习概念更注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物理过程的分析和论证。
2如何做好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
2.1循序渐进,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学生已习惯于中学教学慢节奏,少容量,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若一开始就进行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学生一下子不能适应,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物理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最初应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使学生逐渐适应,慢慢逐步进入正常的教学进度,从而达到让学生适应大学的教学进度,学会大学的学习方法。
2.2通过物理绪论课灌输大学物理的重要性大学教师应充分考虑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的区别,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有许多的不同,让学生知道大学物理不是中学物理的简单重复。同时我们在绪论课中,应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历史、物理学的发展现状和物理学的发展的未来展望,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另外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可以适当地给他们介绍物理学和自己未来的专业的联系,以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例如对我们纺织专业的学生,可适当介绍量子力学与纺织材料等、质点、刚体力学与纺织机械方面的关系。同时还应强调,大学物理的基础学科性质,学学物理不仅仅服务于后续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一种思维的方法、学习方法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
2.3从中学物理内容过渡导入大学物理课题在教学内容方面,很多大学物理知识是在中学物理内容基础上的提高,教师在物理教学时应简要复习中学教材内容,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内容做一个简单回忆,随后指出中学物理知识的局限性或特殊性,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内容,使学生顺利地从中学物理知识过渡到大学物理知识的学习。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和研究中学物理教材内容,比如直线运动,中学研究了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但加速度变化时的直线运动该如何考虑呢?比如圆周运动,中学研究的是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但当速率变化时,圆周运动的规律又是如何呢?恒力的冲量的定义式和恒力做功的公式中学里都学过,变力的冲量和变力所作的做功又如何计算呢?这样中学内容过渡导入的话学生会很容易从已学过的知识比较顺利地过渡到大学知识。
2.4从学习方法和课后练习上进行衔接大学物理教学由于学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老师不会像中学物理教学中对于一个知识点作详细讲解,所以对于大学物理的学习需要学生查阅其他的相关参考书,看看不同的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角度、研究深度和研究方法,从而使自己对此知识点有多方位的理解,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课后练习上,求解大学物理中的习题时尽量运用大学物理思维方法,有些教材中的习题,能用中学物理知识就可以求解,但这样的话起不到巩固所学新知识的作用,所以对于此类型题可以不做或少做,尽量选做必须用大学物理的新方法才能求解的题,或者含有大学物理的新知识的题型,以达到通过做作业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新方法的目的。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努力探索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衔接问题,使学生顺利进行从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的思维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
作者:宋晓丽单位: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学院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素质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活动。从素质教育的功能来看,教学过程是文化属性、属性和人本属性的辩证统一。教学的价值在于发展人的素质,造就一代具有创造力的新人。素质教育目标下的中学物理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立体的系统工程。实施这一系统工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应该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发展,具有养德、开智、健体、审美的功能。
一.养德-----素质教育之灵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题养德、以人养德构成物理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和问题。物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以史养德即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介绍与学习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物史,既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探索、求实、进取、奉献精神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的极好素材。如火箭专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使我国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邓稼先搞原子弹、氢弹,在界"销声匿迹"直止逝世等等。他们的爱国与献身精神,是一曲曲人类美好的赞歌。以题养德即要挖掘习题训练中的养德功能,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觉探索问题的习惯和,不断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开智-----素质教育之核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
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教育,主体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物理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物理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方法,这在物理学中纷繁复杂,如隔离分析法、等效变换法、叠加法、对称法、极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用,但没有反映出物理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也不宜将它们归为物理学方法的范畴。其四是具体的科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物理思维的应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
创设情景激发生疑启发思路鼓励组合提出设想解决
(设疑)(诱导)(释疑)(辩论)(解疑)
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一定的需要、依据必然,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鼓励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大前提,并且学会联想和利用看起来并非相关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认真教材基础上,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其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为主线。
设疑引趣、夯实四基、过程教学、思想方法、启发创新是物理教学中开智的重要途径。①设疑引趣促智。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前提.爱学才能会学,会学才能学好。②夯实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开智的关键。从基本事实出发,诱导学生明辩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条件,然后进行思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则要突出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从而形成概念,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③过程教学开智。把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放在教学首位,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知识结构是开智的重要途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其来龙去脉,充分挖掘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因素,突出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揭示和挖掘知识本身的方法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渗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不仅能轻松学好功课,还能自学新知,开阔视野,受益终生。⑤启发创新养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学、创新意识,学会学习,是开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开智的中心任务.
三.健体-----素质教育之源泉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物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物理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
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审美-----素质教育之神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较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物理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物理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提高审美鉴赏力.物理学家在探索界奥妙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变复杂为简单,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自冾和谐、对应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
激发审美创造力.物理科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物理学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产生"需要"的感觉,并进而引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爆发创造力.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并展示教学过程的形式、结构、内容、表达美.教师作为物理学科美育的组织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修养对物理美育的成效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教师要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确立一个具有良好的素质的施教者形象.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识别能力,促进智能发展。总之,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养德、开智、健体、审美"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养德是魂,开智为心,健体是本,审美为韵。共同构成中学物理素质的体系、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只有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或教育过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的创新性人才.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很多弊病,导致学生对物理实验缺乏吸引力,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求知激情和创造性思维。鉴于此,笔者于2006年进行了“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的课题研究,调查对象选取浙南地区五所中学1 200名学生及75名物理教师和实验员,其中包括两所重点高中,三所普通高中,学生及教师的样卷收回共计1 113份,有效样卷1 083份,有效率达85%。调查内容涉及课堂教学、实验室建设、教师及行政领导理念、学生实验素质、教师实验素质、实验教学评价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等。历时一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不能“手脑并用”,主要表现在能简单操作,不能胜任复杂操作;能模仿操作,很少有设计思路;教师有新教学理念,不能在实际中落实;教材实验内容设置缺乏生活性、趣味性,数量有待增加;实验室建设跟不上课改要求;实验评价缺乏科学性等等。因此作为教学及时线的物理教师必须对目前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深层次的思考,并对实验的硬件与软件进行必要改革与提升,建立起一种适合当代科技发展、有利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物理实验教学新体系,下面就几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体现探究,更新实验教学方法
改演示实验为师生协同实验。协同实验指在教师示范的同时学生也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做,在观察、分析、归纳的过程中,才能浓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它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解———实验,学生听———看的模式,而是把师生的双边活动按需要混合在一起,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在引出楞次定律时,单纯的演示,教师讲得吃力,做得也吃力,学生听、看效果往往不好,若改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去尝试各种情况下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并在教师有指向性的启发下自行归纳总结结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好。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内容、步骤详细而周密地安排好,甚至连结论也预先讲给学生。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地被动验证结论。结果使学生失去对实验的探究欲望,在学习中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能选取一些灵活性大、变通性大的问题,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想象,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发散思维的三个难度),从而激活创造思维。例如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当调整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后,可先让学生确定一定的物距,自由移动光屏,看能否在其上成像?成像状态如何?再确定另一物距,移动光屏,观察成像的情况。或者确定一定的像距,让学生移动烛焰慢慢从远处靠近透镜,观察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对实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而不直接规定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的顺序:U>2F;F 二、自行设计,增设实验教学内容
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高中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总共只有一百多个,而光靠课本中所安排的演示实验,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并且很多设计的实验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太“理性”不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存在一种“陌生感”。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特别是在一些教学的重点、难点上,如果不做实验,学生理解、掌握起来就有困难,教师根据需要自行设计实验十分有必要。当然应尽可能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趣味性实验。例如在大气压的教学中在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后,拿两个塑料衣钩模拟半球实验,由两位学生做对拉实验,来体会大气压的大小。又例如,为了演示金属电阻率随温度而变化:把“220V 40W”的废日光灯管敲断,取其中一端灯丝把它和“6V 6W”灯泡,演示电流表,开关串接在6V稳压电源上,首先闭合开关,灯泡正常发光;用尖嘴钳夹住日光灯丝另一端,用酒精灯给灯丝加热,灯泡亮度明显变暗,电流表读数变小;停止加热,把灯丝、尖嘴钳一起浸入凉水盆中,灯迅速变亮,电流表读数变大。学生亲眼看到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印象深刻。这种直观的、形象的实验,学生一看就明白其中的原理。
三、提高教师修养,养成“三勤”习惯
勤观察。观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认真观察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自己要有良好的乐于观察的心理品质。众所周知,物理学家纶琴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包有黑纸的底片被曝光,但他没放过这一个细小的现象,正是他这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发现X射线,从而获得诺贝尔奖。在他之前, 1800年哥尔茨旦曾发现过这种现象; 1887年克鲁克斯曾发现过未知射线使他的底片变黑,他却以为是底片的质量问题。所以,作为物理教师要处处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抓住生活、工作中的每一细小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进而通过科学原理加以解释,由于这些现象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所以他们容易接受,兴趣
高,教师的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渐渐养成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
勤思考。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必须加以思考、分析,努力解决问题、找出答案是我们
最终的目标。如在交通十字路口汽车闯红灯时自动拍照的原理,为何摩托车、自行车闯红灯时不会拍照呢?建筑工地上的吊塔是如何长高的?在这些发生在我们生活周围的、天天见到的现象中隐藏着物理学知识,教师要先思考寻找正确答案,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再应用已有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深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勤动手。对故障分析思考是物理教师的重要的基本功,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之一。目前很多教师课堂不愿做实验,主要是怕实验不成功,上课时间把握不了,遇到故障手忙脚乱,不能及时排除等。物理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较大的不同在于实验操作,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物理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做好课堂演示、指导好学生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是物理教师必备的科学素养。平时,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强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具体地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训练操作能力:及时做好演示实验。认真研究每个演示实验的目的、原理、规范操作的要领及注意事项,对于操作难度高的实验,课前要反复练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保障课堂上示范的成功率。第二,对于日常电器用具的修理尽可能自己动手解决。
四、建立开放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开放实验室能使学生熟悉实验、查漏补缺、活用知识、培养兴趣、不断创新。在平时的分组实验课中,有的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操作方法不当、造成实验误差很大,没有很好完成实验;有的学生想做课本之外的一些实验;也有些学生对课堂中的演示实验存在疑虑与迷惑,更有些学生有一些奇思妙想需要实验室作为他们创造的平台。这些学生都有一种想做实验的强烈欲望,这一活动适合学生的求知心理。事实上学生对实验操作十分珍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乐趣。当然实验室的开放是在有序的、有目的的、有指导的情况下展开。实验内容的开放。教师在开学初除了制定物理学教学计划外,还要设计出适用于开放式实验的教学平台,编写适合开放式教学的实验教学计划。教师根据物理课程教学目标,除了教材规定的学生实验外,再提出必选实验模块和任选实验模块。必选实验模块是在教师提出的必选实验项目中,学生自己选择若干个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2]任选实验模块是由教师提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验,教师只提出问题而不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室的实验资源拟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创新思维。
实验资源的开放。在选做实验时,实验室的所有实验资源要对学生开放。只有真正做到开放,才能使学生选择实验项目时有较强的目的性,并结合实验室的实验资源进行充分的准备。另外,学生可充分利用实验室内各种仪器进行实验外,还可设立“废料利用箱”,让学生把平时生活中弃置的易拉罐、废胶管等废料收集起来,供学生们选用,也可用身边的一些玩具做一些趣味小实验(如溜溜球、沙漏等),这样做既可节省资源,又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提供开放的时间空间。以往的物理实验室管理基本模式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规定的操作程序,按统一的模式完成规定的实验。因而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了充分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学习,建议在开放期对学生实行全天候实验室开放。以班为单位,采取实验项目专人负责制,给学生提供灵活的、开放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独立思考、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激发主动性与创造性,开拓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开放时间,可选在每天自修课或课外活动课的时间,让学生有条件研究和创造,使学生能自由地进入实验室,真正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提供开放的实验指导。掌握各层次学生的特点。在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能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开放式管理”的模式。引入以学生讨论提高和自我发挥为主的开放机制,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启发中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想,结合实验进行探讨,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各种问题,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在开放式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提供必要的理论引导和“维护型”的实验室指导,在实验中学生出现的小问题、小错误教师不要急于纠正。
五、走出实验,走进实践
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要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启迪其创造思维。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双休日、节假日活动时间开展实验活动和“小创作”、“小论文”等活动是的途径之一,以求升华创造意识,总结创造成果。
开展征集问题、探寻答案的主题班会。物理学中几乎每一个重大发现都表明创造性思维活动起始于困难或问题,是围绕着解决问题展开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是打开未知科学大门的钥匙。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中总是有许多
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可能没留意,也可能注意了,但一直没能力、没机会解决,通过班级征集活动,学生会进行再思考,然后整理汇报。教师收集以后,再发动全班进行收集资料数据,探寻正确答案,以“科学研讨会”的形式,也可以是辩论会的形式进行交流汇报。学生通过征集活动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说由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是激发学生创造发明的源泉。
开展小制作的活动。开展自制教具和小制作活动,或将现成的教具进行改造和创新,并定期对自制教具进行讲评。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制作、操作、改进等环节,不仅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原理的理解,而且动手实验能力得以训练,整理数据、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同时,教师可以选出其中质量高的、效果好的小实验作为教学中教材的补充实验。实践表明,学生能制作出很多教材中没有的实验教具,而且有些实验中的教具经过改造加工后,具有材料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如:导体、绝缘体的演示器、静电除尘器、雷电现象演示器、潜望镜、反冲小车、水力发电机、弹簧秤等等。开展实验设计方案竞赛。教师根据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可提出一些研究的方向,启发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这也是符合当今中、高考的趋势之一)。[3]教师应定期收集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认真审阅,对合理性强、可操作性强、实验结果性高的“作品”,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中有关接地问题的探索及思考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接地问题较为重要,它可以防止由于高压静电而造成的触电危险,能够保护人们安全地操作电器,并且其原理还被成功运用于避雷针中。受应试教育导向的影响,接地问题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是一个被忽视的知识点。因此,对其进行探索与思考,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学物理; 接地问题; 高压静电; 避雷针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必须认真阅读教材,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各个知识点(隐含的文字、数据、图表等),然后通过课堂教学这种形式,去组织、诱导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教材中牵及到了避雷针,它是一个金属的尖端导体,安在建筑物的顶端,用粗导线与埋在地下的金属板连接,保持与大地有良好的接触,那么这种接触有什么作用呢?除尘器的金属A以及平行板电容器的一个极板和静电都接了地,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对学生讲讲有关接地的知识,既可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可对学生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
1 被接地物体与地球具有相等电势的作用
1.1 防止由于高压静电而造成触电危险
对于《物理》教材中图13-56,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机理是利用高电压产生的强电场强度使气体电离,产生电晕放电,进而使粉尘荷电,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使气体中的悬浮粒子分离。可想而知,静电除尘器在高电压下工作的,其外壳产生很高的静电电压,如果人一不小心碰到外面的金属管,就会有电流流过人体引起触电。金属管A接地说明了其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电势,当人不小心摸A管时不会触电,因为这时的金属管、人和地球均为同一等势体,不会有电流流过人体。
《物理》教材中研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跟哪些因素有关。电容器左极板接地,静电计外壳接地,则两者电势便都与地球电势相等,静电计所测电压便是电容器的电压了。其次接地也有防止触电作用,因为在这一实验中,起电机的电压很高;静电计、电容极板接地,消除了人体对电容器极板的电容作用。
人体是最普遍存在的静电危害源,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
在做静电实验时,要做到充分的防护措施,除小心操作外,
建议穿防静电鞋并使用防静电地面(防静电地垫、地毯等)和防静电袜、防静电鞋垫等,这样就会使静电从人体导向大地,从而消除人体静电。
1.2 保护工作者能安全地操作电器
电压互感器的原理是用来把高电压变成低电压,并且测量高电压;电流互感器的原理是把大电流变成小电流,并且测量大电流。但为了工作安全,它们的铁壳和副线圈都应该接地。
电器外壳接地是将系统中平时不带电的金属部分(机柜外壳,操作台外壳等)与地之间形成良好的导电连接,以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因为工作系统的供电是强电供电(380、220或11OV),通常情况下机壳等是不带电的,当故障发生(如主机电源故障或其它故障)造成电源的供电火线与外壳等导电金属部件短路时,这些金属部件或外壳就形成了带电体,如果没有很好的接地,那么这带电体和地之间就有很高的电位差,如果人不小心触到这些带电体,那么就会通过人身形成通路,产生危险。因此,必须将金属外壳和地之间加以很好地连接,使机壳和地等电位。另外,电器外壳接地还可以防止静电的积聚。
此外还可以诱导学生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类似这种作用的实例,学生一定会联想到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机壳后面有一根接地线,也是为了使其与地球等势,防止触电。
2 避雷针的原理与作用
有关雷电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地面湿气受热上升,或者空气中不同冷、热气团相遇,凝成水滴或冰晶,形成积云,在运动中使电荷发生分离。当电荷积聚到足够数量时,就会产生不同电荷的云层。由于静电感应而产生不同电荷的云层接近地面时,或由于静电感应,地面上的物体会出现不同的电荷,并且密集在突出的物体上,如大树、烟囱、铁搭、高层建筑物等。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带电云层和这些突出的物体之间会发生强烈的放电,这就是雷电现象。雷电流过地面的物体时,其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电压可达数百万至千万伏,电流达几十万安,可以造成人畜伤亡,建筑物炸毁或燃烧、线路停电及电气设备损坏等严重事故。
避雷针是利用尖端放电的原理制成的。避雷针是一个金属的尖端导体,安在建筑物的顶端,用粗导线与埋在地下的金属板连接,保持与大地有良好的接触。通过避雷针可以不断放电,向大地不断传递电荷的作用,避免电荷的大量积累,从而达到避雷的目的。所以,打雷时,千万不要在大树及高层建筑物下避雨。通过讲述,学生对这个自然常识能更加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有关“接地”的电器。教师也可以适当设疑,以引起学生兴趣,如油罐车后面用一条拖在地上的铁链,起到什么作用呢?通过图片展示,飞机的机轮上为什么要安装搭地线?通过学生热烈讨论,综合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来这种接地使将摩擦产生的静电导向大地,以免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电火花引起油罐车、飞机爆炸。
受应试教育的导向,接地问题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是一个忽视的知识点,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认为有必要向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学以致用,更好地防范危害。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初探
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学生遍感物理难学,教师遍感物理难教。在此,结合本人自身多年任教物理的情况,谈谈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素质是关键
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是关键。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的外倾性表现是授课少、精、活,对教学原则、方法在授课过程中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为此,首先要求教师博览群书,至少要涉猎到教本、“教参”、普通物理中相应的内容和物理方面的有关资料与信息,使自己掌握的知识丰富、充实,达到精通的程度。其次,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习题,为上好课创造条件。还要学点教育学和心理学.读些文学名着,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还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兴趣和现有的接受能力等等。吃透了教材、弄清了学生,教师才能把握教
材的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才能驭繁就简,有条不紊地组织教材,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步调一致.并使教师在添删教材内容和选择例题中.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传递信息。
周密的授课计划是基础。编写授课计划时,首先要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每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要紧紧抓住这种联系精心地设计课堂内容的逻辑结构。其次,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维活动的结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动大致可分为启动阶段、阶段和疲劳阶段。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动结构要求在课堂教学方法的安排与组合上要形成一定的结构与之对应。
课堂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调控能力是根本。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对授课内容的精心提炼和安排,最终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对学生实施课堂练习来实现。学生学的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授课中还应特别注意接收来自学生中的反馈信息,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人手,紧紧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把学生具体的“已知”纳人教材中“未知”的体系中去,让“已知”与“未知”有机地联系起来。另外,为了使学生灵活学习掌握新知识,教师在授课中除了自身需要一定的逻辑组织外,还要让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都有教师逻辑性的提示。
课堂活动中,教师还应重视学生注意的调控。可通过改变讲授的声调、速度、音量、口头语言、动作和表情,改变板书,挂图,幻灯和演示实验等教学工具.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授课中穿插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让学生复述学过的内容和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等方法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有效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较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巧设”陷井,深化概念。学生在处理物理问题时,由于缺乏思考,往往不知道通过物理过程的分析去还原物理问题所依赖的模型,因而容易落入“陷井”。因此,教师可故设陷井,诱导学生就范。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后,可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分析:一质量为0.4kg物体,沿倾角为300的斜面从底端以20m/s的速度上升,若滑动摩擦力是2N,第3s末物体离底端几米?许多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F=Ma和运动学公式s=vot—l/2at2,求出答案为15m。这显然是错的!这时,我们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揭示题目所依赖的物理模型,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吃一堑,长一智”,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明确目标,探索条件。生物学的研究和考古方面的事实,提供给我们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围绕一个已知的中心结论,尽可能利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多组相关的条件,通过分析研究,有层次地探索应该已知的条件,达到异途同归的目的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为了使学生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欲求它通过的位移s,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并回答出求位移s的方法。”在引导学生抓住与位移相关的物理量是速度、时间和加速度的要点后,经过讨论,结果一共找到了七组条件。这种明确目的、探索条件的思维方法,可挖掘题目的内涵,发挥学生发散思维的潜力,从而活跃了思路.活化了知识,增强了记忆.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题归一,举一反三。许多物理习题是物理过程、规律和性质类似的问题,它们间只有不同程度的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只要选好典型题,通过有的放矢的精解和适当的点拨、拓宽,就可以使学生不仅掌握一类题目的解法,而且熟悉一般的解题方法,进而明确只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关键,积累正确的解题经验.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一题多问,活跃思维。一题多问是训练学生串联解题能力的逻辑推理方法,通过多问圳练,可使学生对某一概念或规律逐渐深化、升华发展,它是活跃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好的形式。
巧用实验,启发思维。物理思维的较大特点是物理形象和物理概念的不可分离性。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物理时的“难以理解”,主要是“难以想象”造成的,造成物理教学低效率的原因,从思维方面看,关键问题就在于严重地忽视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通过演示实验、实验设计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对知识面宽,难度小的内容可采用多讲精练的方法。在多讲精练的课中,要讲中有练,讲练结合。事实表明,学生头脑中正确的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过程图景的形成,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和从抽象到具体的运用能力的形成,
主要是在课堂教学和实验中,在教师提问、设问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回忆,对比和联想来实现的。因此,凡是学生自己能分析解答的问题.就应该启发他们自己来完成,实现讲讲练练,以练促讲。 对重点突出,重在应用的内容应采用精讲精练的方法。例如《楞次定律》节,精讲中可先抓住磁铁插入和拔出线圈的演示实验为突破口,化难为易,抽象出楞次定律,再用多练的方法扩展到其它情形中去。在精讲多练的课中,要练中有讲,在学生练习前和练习过程中,教师都要正确、及时而恰当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并对技能作必要的提示,使学生少走弯路,少犯或不犯错误,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作简短的总结讲评。实行练练讲讲,边练边讲,以讲促练。
对于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内容,采用多讲多练的方法突破。如《机械能》、《动量》等章节内容应该这样处理。
对于难点少,学生又容易掌握的内容可采用自学讨论练习法开展教学。这样,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初步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对某些内容可能还不甚理解。在学生急待弄清楚的情况下,教师再顺水推舟,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加以启发点拨或进行适当地讲解,使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受到第二次“刺激”;形成性的测试训练,又对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起到强化、深化和巩固的作用,这个对过程中学生所需的物理知识已逐步转化为可以记忆的“元件”进人其大脑中。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不但理解地透彻,而且印象深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此外,教师还要博鉴资料,独具慧眼,根据选题“精而不漏、广而不滥”的原则,注重吸收资料中独特的、有新意的极少量的例、习题,积累一套题型广、内容新,体现少、精、活原则的好资料,让学生有汁划的练习,使学生练得及时、练到点子上,练得有兴趣、练出水平来,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能力,而且起到了强化课本、淡化资料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中学物理论文:中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比较
一、美国中学物理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问题 笔者之一曾在美国考察访问过八所中学,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美国中学物理教师普遍很重视实验。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专用教室,各班学生轮流来上课。教室里四周靠墙的桌子上,常常摆了一圈演示实验仪器。教室旁边还有一间准备室,准备室里也放满了教师的各种教具与实验器材。这些演示教具和实验器材大多是教师自己设计制作的。许多自制的实验器材构思巧妙,结构简单,效果良好。例如,ROYAL中学的贝克尔先生设计的将沉重的长方木从中点水平支起来,用塑料的高尔夫杆套经毛皮摩擦后吸引长方木一端使之水平旋转的静电实验;磁铁在竖直的铜管中缓缓下落的涡流阻尼实验,塑料瓶中装有界限明显的两色液体的模仿龙卷风的实验;数字显示不同物体的温度的实验等;VANNUYS中学的罗伯特先生用苹果和南瓜在教学楼顶上做的自由落体实验;自制木头飞机在铁丝上滑行投弹的平抛实验及“射击猴子”实验;SANFERNANDO中学的克朗代尔博士的水流反冲实验,用玩具枪在不同角度做的斜抛运动实验等。这些实验器材大部分是他们自己掏腰包购买材料,不惜时间精力制作起来的,表现了美国中学物理教师对实验的重视和敬业精神。他们通常24小时5节课,另一节用于备课和批改作业等,天天如此,还有的周课时达到30多节的。即便如此,他们也是想方设法设计各种教具及实验器材以改进教学。
值得一提的是“射击猴子”问题,这在中国的中学物理课本上也有:树上吊着一只猴子,有一管猎枪的枪口直接对准猴子,猎枪开火的一瞬间,猴子从树上掉下,问枪弹能否击中猴子。我国的有关报刊曾专门对此问题进行过讨论,稿件几乎全是从理论和计算方面来证明或是讨论的。而在美国,笔者先后四次看到不同的美国教师用实验回答这个问题。最精密的实验是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的霍夫曼博士设计的用激光瞄准远距离射击,在猴子快要落地时命中的演示实验。最简单的实验是上面提到的罗伯特先生设计的实验:他用一根3米长的塑料管做为猎枪,用木头削制子弹,猴子用电磁铁吊在空中,电磁铁开关用一导线连至塑料管口。他从管子另一头瞄准猴子,用嘴使劲一吹,子弹飞出管口,断开电源,猴子落下,飞出的子弹恰好击中下落的猴子。如此简单的实验,就能得到良好效果。这一“射猴”例子生动地说明了美国中学物理教师对实验的重视程度。
美国教师认识到,实验教学比起直接讲述来,确实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在得到结论方面常常反不如直接讲述来的简洁而明确。但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从物理实验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探索能力和动手技巧等,不是直接讲述所能给予的,而且物理实验在增加物理教学的趣味性方面,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虽然在美国中学物理教材中一般并没有列举需要作什么样的物理实验,教学大纲上也没有规定这部分内容[1],但美国中学物理教师普遍很重视实验,这已成为一种风气和共识。
二、关于物理实验的规范性及多样性 在我国比较正规的中学中,学生分组实验的规范性及实验条件的优越,显然是大部分美国中学所不及的。笔者曾看过他们的一份实验讲义,上面列举了七,八个实验,内容涉及力学,电磁学,声学,热学等多项内容,在实验的规范性及与教学内容的紧密配合方面,显然不如我们的学生分组实验。曾到中国中学访问过的美国教师对中国中学中实验设备的齐全、实验经费的充足感到十分羡慕。他们说:“中国的中学是很富裕的。”所以美国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条件反而不及我国学生优越。我们应该重视我们在这一方面的长处,加强管理,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充分挖掘实验仪器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潜力。
但从另一方面说,仪器的缺乏也激发了美国中学师生在实验方面的创造性。如上所述,美国中学物理教师自制了大批的教具和实验器材,此外他们还领导学生搞各种各样的课外实验活动。例如,有一所学校的老师领着一个学生实验小组利用仪器接收从人造卫星上发来的信号,并以此验证相对论的理论。笔者曾参加洛杉矶1992年中学生发明竞赛的评判工作。他们中学生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参赛展品摆满了一个体育馆的偌大一周圈门廊,充分显示了他们中学生课外实验活动的丰富多彩。笔者在美国参加过多次学术会议,其中教师以及学生演示他们设计制作的各种实验常常是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
前两年,计算机在美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已开始使用,但还不是那么普遍。在笔者访问过的八所美国中学中,有一所中学的物理教室中摆满了一周遭黑白屏幕的计算机,学生们正在上有关的课程。他们的课本就叫做“计算机模拟物理实验”[2],目录如下:
实验一 统计规律
1.随机事件的分布 2.分布的平均值和标准误差
实验二 抛体运动
1.平抛 2.斜抛 3.猎人和猴子。
实验三 非匀加速运动
1.空气阻尼 2.谐振动 3.非谐振动
实验四行星运动
1.环绕一个恒星运动 2.环绕两个恒星运动
实验五波动
1.正弦波 2.波的迭加 3.驻波。
实验六电场
1.两个点电荷 2.三个点电荷 3.未知电荷。
与教材相适应有配套的软盘。学生当时正在津津有味地做着“猎人射击猴子”的模拟实验。由目录可知,这一教材是综合性的,并不直接配合某一部分物理教学内容,但部分弥补了他们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的不足,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此外,有些计算机模拟的物理实验也是用实物实验很难实现的,例如“行星运动”。所以,预计计算机模拟物理实验以后会有大的发展。
三、对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某些问题的反思 我们国家对中学物理实验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在新版初中物理课本中实验的比重已大大增加。不少有识之士也通过各种途径强调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现状还是远不容乐观的,这集中表现在城乡中学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极不平衡性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观念的尖锐冲突。据我们对山东省各
地区40多所中学的抽样调查,在乡镇中学及部分县市中学中,完成课本上所要求的学生实验不足40%的竟占到一半(50%),完成书上要求的教师演示实验不足40%的也占到将近1/3(31%),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中学(7%)基本上一个学生实验不做。情况确实是令人吃惊的。那么这样教出的学生怎样解答高考试卷上的实验题呢?原来试卷上的仪器怎样连线,他们黑板上就怎样连线;试卷上怎样看刻度,他们黑板上就怎样看刻度。结果照样能应付高考。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3]。首先是乡镇中学经费紧张,仪器短缺。大部分乡镇中学的仪器配置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三类标准。二是管理上的缺陷。许多乡镇中学缺乏合格的实验管理人员,造成仪器的完好率,利用率下降,直接影响了物理实验教学的进行。三是观念上的原因。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和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美国一般中学的实验经费和仪器配置相对说来也不比我们的乡镇中学好,但他们的物理实验却搞的有声有色,大批自制教具和实验器材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而我们的中学物理教师却较少有人在这方面下功夫。据我们的统计,一件教具没做过的物理教师,占到14%,制作教具不足5件的,占到2/3以上。这里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领导上的导向及政策,环境,风气等方面的原因,而且后者是主要的。乡镇中学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解决他们在物理实验教学方面的问题是亟应受到重视的。还有一个值得提出的问题是电化教学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曾到过中国的美国教师所最不能理解的。他们说:面对面地教不好吗,为什么非要隔上一层玻璃?他们所说的“中国的中学是很富裕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指这个问题。虽然在美国,电视机相对来说是很便宜的,在旧货市场上甚至花10美元就能买一台能看的彩色电视机,但在美国中学却很少看到什么电化教学或电教设备。而在我们这里,本已很缺的仪器中,电教设备又占了很大的比例。有的中学基本实验还做不全,上面却一下子拨来数万元用于购买电教设备,而且是专款专用,不准干别的。而据我们调查,像摄像机、录像机、电视机这类电教设备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利用率却几乎等于零。不仅乡镇中学,城市中学也一样,利用率都很低,这是极大的浪费。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学有,在大学也有,而且更为严重。有的大学统计了一下,电教设备资产的价值达500万元以上,但其利用率却十分低下。我们建议一定要限制这种形式主义、华而不实的东西,把我们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计算机的利用率要高一些,但也只是相对而言,相当一部分很先进的计算机只当作打字机使用,其功能的开发连百分之一也不到。所以在当前人员素质不高,软件不丰富,不配套的情形下,计算机也不宜盲目大上,而是要把重点放在确保其利用率上。笔者认为,就目前情况看,还是把我们的钱用在最基本的教学需要上为好。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曾对中、美两国学生进行一番比较后指出:“中国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基础知识丰富、扎实,且善于考试。但他们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不善于提出问题等缺陷。”大量的资料信息表明:中国基础教育最为突出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正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熏陶下结出的苦果。临近21世纪,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的物理教学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人的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花大力气进行中、小学实验仪器、电教设备的配套建设。重点中学的仪器设备已经相当完善,一些普通中学的仪器设备也得到了较大的充实,这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实验教学应摆在物理教学中的首要地位”已成为广大物理教师的共识。不少中学物理教师正在自觉地朝着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的方向努力,纷纷开展着各种“以实验为基础”的跟踪对比教改试验。
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讲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状态。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大有人在。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如: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LL同样,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而这种能力正是日后成为合格劳动者所必需的劳动技能素质的基础。
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较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 ? 即边学边实验。
例如: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压强的实验
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2)做大气压实验
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压入了瓶里。
(3)做物体的浮沉实验
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重视演示实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德国物理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演示实验的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德国的物理教师除了极少数纯理论课没有演示实验外,一般每堂课要做2~3个实验。美国物理教师普遍都很重视演示实验。在他们上的每一节课中至少要做一个演示实验。而且这些实验都是他们自己设计,所用器材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的。日本的物理教学也非常活跃,学生课堂上动手活动量较大,有半数以上的课是在实验室渡过的。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二、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根据这一思想,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将初中物理及时册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引入时通过演示窗帘被自动拉开、合拢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闭合一个电键,只有一个窗户的窗帘被拉动,而其它窗户的窗帘不受影响?”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
1、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
2、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学生会进行猜测,此时教师示意 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
3、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会提出异议,当投影他们连接的电路时,大多数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下来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4、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利用电脑多煤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5、进一步组织学生比较两个相类似的电路,让他们了解电键的控制作用,然后自己解释“各个窗户窗帘之间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并为今天的回家作业提供范例。
通过学习,学生们基本能较好的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但是,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在每次实验前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和实验方面的准备)。对于实验中学生初次接触的仪器、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之处,实验开始前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点。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正确使用仪器,谨慎操作;尊重客观事实,不拼凑数据;实验完毕后自觉整理并爱护仪器等等。实验后,还必须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例如:初中物理及时册中的《电磁铁》一节中,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假期进行制作,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此后的几天中陆续有不少同学前来询问如何能提高电磁铁的磁性,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这样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电与磁》一节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较好。
四、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由于人的个性差异,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施;而另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周围的同学讥笑。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学生施展身手、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多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或复习已学实验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将能极大地增进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益他们动手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提高人的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实验创新的实践的策略探讨
一、倡导低碳理念,变废为宝——实验生活化
物理教师不应满足于物理实验的已有效果,而应致力于提高实验的稳定性、操作性和可见度,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实验改进的动机,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的思路,在生活中探求实验改进的途径。
“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成了开发实验资源的真实写照。可乐瓶改装的弹簧振子阻尼振动演示装置(如图1),以及用日光灯镇流器制作的千人震,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对失去使用价值的废物进行修整、改进,甚至进行解剖和重新组装,将其改造成教学资源,正好适应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的时代潮流,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低碳实用的环保理念,是对学生具体而深刻的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
针对静电学实验的可见度低、易漏电等困难,我们先后研制了系列实用的实验器材,如“八宝粥罐”导体圆筒(如图2)、“怒发冲冠帽”、PVC电工套管和塑料布摩擦起电器等等,这些其貌不扬的自制教具、仪器,尽管比较粗糙,但它们在课堂教学中却神通广大,破解了难点,解决了问题,效果很好。
实验改进的灵感来自不懈的探究与思考,实验创新要求我们慧眼独具。如传统的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演示实验效果欠佳,如何改进呢?有次无意间发现了磁性橡胶,一个新的实验方案在脑海中形成:把几段磁性橡胶弯成曲线轨道,吸在水平铁板上,然后用粘有红墨水的鼠标球沿轨道内侧运动,观察鼠标球脱离轨道后的运动;去掉一段磁性橡胶后,重复上述操作,可以发现鼠标球脱离轨道后均沿切线运动。本实验中鼠标球的运用可谓是独具匠心,因为其吸水性适中,留下的运动轨迹清晰且均匀,这是通过比较多种器材后才确定的选择,不正说明每个实验细节的改进和创新都包含着许多艰辛?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及其应用就在身边,激发他们自觉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改进实验装置,推陈出新——实验精细化
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并不一定是方案,在教学中应该精益求精,力臻,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一课中,教材中使用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器材。该实验原理简单,装置也不复杂,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却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难以保障小车做直线运动,从而导致纸带上的点迹不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增大了运动中的阻力,实验精度低。
(2)橡皮筋恢复原长后,处于小车运动的前方,容易阻碍小车的运动。
(3)弹力做功采用倍增法的前提是每条橡皮筋在操作中做功相同,如何才能保障这些规格相同的橡皮筋在实验过程中形变一致?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材提供实验方案的改进,自制了如图4所示的实验装置:
(1)用轨道代替了木板。这样既减小了摩擦阻力,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小车的直线运动;同时,当橡皮筋恢复原长后,会自行落到轨道之下,解决了橡皮筋影响小车运动的问题。
(2)为保障橡皮筋在操作中做功相同,设置放手位置的标志,橡皮筋条数增加后而放手位置不变,即可实现橡皮筋在实验过程中形变一致。
由于成功地克服了诸多缺点,学生在分组实验过程中,操作方便,结论,效果良好。
三、探究科学玩具,激趣增色——实验趣味化
“科学玩具”是指体现娱乐性并蕴涵着丰富科学内涵的玩具,集科学知识与设计技术于一体。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和巩固物理知识,培养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还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激发他们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兴趣,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
怪坡现象曾引起人们热议,因为在怪坡上物体由低处往高处看似轻松自如,而从高处往低处却显得十分艰难,其怪因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兴趣和探究冲动。好奇心是好的老师,为解释怪坡现象,可自制如图5所示滚轮装置,进行模拟演示后,引导学生初步分析怪坡现象的成因,鼓励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组织小组讨论,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对此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魔罐(如图6)外观看似一听普通的饮料,其实却不寻常:让其在水平桌面上滚动,速度逐渐变小,竟反向运动,神奇地回到出发点。如果有人质疑桌面是否水平,可以换方向重复前面的演示,结合实验引导学生通过看外形,猜想结构,进行讨论,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其实正是因为巧妙地运用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实现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其变得神秘,显得神奇。让所学规律接受实践检验,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运用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或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滚轮装置和魔罐实验密切联系实际,为物理课堂教学开窗,与应用实践搭桥,这样,规律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本着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进行科学玩具的研究,通过自制科学玩具的研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小制作,引导他们从学习物理到探究物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接轨现代科技,如虎添翼——实验科技化
数字化信息系统,是集实验数据采集、显示、分析、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实时智能化实验系统,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其特点是数据采集迅速,数据分析,曲线拟合合理;数据容量大,图形清晰直观,能显示难以观察的过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实验探究中更能大显身手。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普遍使用,进一步凸显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大大拓展了学生研究的视界。
从物理学科特点出发,开展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实验研究,同时与研究性学习和科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自主设计实验,改进传统实验,挖掘其实验功能,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大的施展空间,拓展了高中物理实验创新的新途径。如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研究”的演示实验中用力传感器代替弹簧秤,当同学对传感器拉或顶时,屏幕上可以实时显示两个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7),实验结果一目了然,过程清晰可见,结论令人信服。
在《简谐运动》中探究弹簧振子的位移图象时,教材中介绍的频闪照片以及数码相机频闪摄影两种方法,都存在拍摄难度大,数据处理复杂等问题。在教学中,笔者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改进了该实验(装置如下页图8):在气垫导轨上放置滑块(先取下滑块上的小“风帆”),其两端各连接一轻质弹簧,滑块上固定位移传感器发射装置,将位移传感器接收装置与数据采集器相连,将实验所测数据实时输入计算机,再以时间为横轴,以位移为纵轴,作出弹簧振子的位移图象 (如图9),使弹簧振子运动过程中位移与时间关系一目了然。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引入,简化了实验操作,突出了弹簧振子运动过程中位移与时间关系的研究,可见度大,可信度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另外,在研究阻尼振动时,只要在该装置的滑块上插上一叶“风帆”以增大阻力,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可以非常直观地显示阻尼振动中振幅的变化(如图10),效果明显。
五、开展实验设计,学以致用——实验探究化
学生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但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研究能力,必须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训练。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物理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实验设计,即要求学生按照实验目的和要求,根据已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出符合要求和具有创新思路的实验。其较大优势在于: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掌握基本技能的积极性;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新内涵,是一种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学习了热敏电阻和传感器后,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自动控制充电器的电路实验方案,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下列问题后再进行设计:
(1)热敏电阻有哪些特性?这些特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2)为什么可以用热敏电阻进行自动化控制?根据热敏电阻和传感器的特性,本实验应着重突破哪些技术要点?
(3)实验的设计原理是什么?完成本实验需选用哪些器材?
(4)如何设置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经过教师审查后,再由学生利用实验室中的器材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及时做好总结与评价。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实验技能迅速提高,并逐步掌握设计实验方案的要领和基本规律,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和创造才能,从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性研究思维能力。
物理学知识有着广泛而具体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以及开展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和小制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电动车自动发电、自来水水位自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与改进;通过废旧电池的利用和鉴别,科学地使用和回收废旧电池,积极参与绿色环保活动。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引导学生深入开展楼房供水供电工程、太阳能热水器等方面的调查和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力学原理(如平衡、压力和压强等)的实用性,感受到供水、供电的实际操作与设计的重要性,认识到太阳能转换的科学性,激励学生自主设计、发明创造。
小实验、小创造为实验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为物理实验增添了时代气息。通过课外实验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习内容,增大思维培养空间;另一方面,有效地激励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和物理原理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更加趋向创新,从而丰富创新性研究思维的培养途径,达到课堂实验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实验创新是课程创新的途径与方法,丰富了物理课堂教学资源,同时又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驱动力,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实验创新是无止境的,这就要求物理教育工作者做实验创新的有心人,既能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也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与现代科技接轨,不断地在提高实验可见度,增强实验的稳定性,加强实验的操作性和直观度上做文章,下工夫,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特色,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
中学物理论文:论如何加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所谓情感教育,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育。根据笔者的经验,情感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今日已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无论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现代化,还是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都离不开物理学的许多基础理论。而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中学物理教学又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因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他们情感因素,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由于年龄、阅历、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差异,一般都存在心理上的“代沟”,从而较难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循循善诱,多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学生自然愿意接近教师,从而会逐渐拉近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能以朋友的身份或以同伴的关系以诚相待,互相信任,是难能可贵的。物理学因其物理量多,公式应用条件灵活、复杂,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困难的突破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当的空间和良好的人际交际环境。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氛围,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可以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探索物理问题创造良好的时空条件和心理环境。
3、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和后进生的转变
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一方面是基础相差不大,兴趣爱好又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学生家长文化层次不同。当他们学习成绩差或违反纪律时,教师对他们提了过高的要求或是恶语打击的时候,学生就会对物理学科产生厌倦感。面对这些情况,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化他们,以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用现实生活中的道理说服他们,用渊博的知识让他们心服口服,用健康的知识教育他们,使他们心理得到平衡,愿意从内心深处接受物理教育。“后进生”就像没有利用的干柴,一旦被“点燃”,他们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烈火,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有利于求真务实等科学态度和习惯的养成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使他们在获得知识、探索规律、解决问题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培养科学态度,最终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和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使他们具有关心科技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二、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方法
根据课堂上情感教育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情感教育的三条原则—寓教于乐原则、以情施教的原则、师生情感交融原则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落实:
1、中学物理课堂上寓教于乐原则要把握两点:一方面,中学物理教师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情绪,要努力使自己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教师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时间、环境、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的组织教学,给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乐于学习的内容。
2、教师要善于感性的处理教学内容,使之知情并茂,真正做到以情施教。以情施教的前提在于教师对教学的内容有深入的研究,充分的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以恰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如:利用物理学史陶冶学生的性情,了解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所具有的科学思想、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并像他们那样去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科研,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有意识的促进中学物理师生情感交融。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的情操积极的影响学生,以此来熏陶、感染学生相应的情感。在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自然的交融,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需要有意识的维护才会缩短。因此,这种有意识包括教师主动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中学物理教师主动创设促使师生情感交融的中学物理教学情景方面。
4、运用物理学的美感,促进学生的学习情感。自然界是按照简单、和谐、有序、合理的美学原则来创生和发展的,反映这些规律的科学也是美的。物理学正是反映这些美丽的自然科学之一。新教材在这方面体现尤佳,如:物理规律美,充分体现了多样性的统一:牛顿运动定律,把力和运动(经典)统一起来;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上人间成为统24小时下;能量守恒定律,纵横于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呈现美丽的七色光带,这七色光带通过三棱镜,又统一为白光。真是集和谐、奇异、简洁为一体。通过美感的发现,激发他们对物理的热爱。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情感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恰当运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乐于上进的学科情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教学渗透德育初论
一,明确中学学科的德育目标,做到有向渗透。
中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不是给学生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就是给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这些,在常规施教中应落实在三个方面。
1、?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介绍我国在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2、?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较高成果”。大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学的巨人。
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正确而深刻解近代知识,而且对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道德品质教育以向进行态度为主。介绍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
例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除了400次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自我解剖,解中贝新,剖中有生,净化心灵,优化素质。
二、针对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
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宣讲知识之后,加上一勺香油--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情感通融,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德育方法迥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2、?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3、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不能过多引用哲学名词,把课上成课,例如,只说明电尝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物质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有的看得见摸得着,有的则看不见揣不到,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世界物质性”的思想。
中学物理论文:任务型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的作用
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任务,且课堂目标明确,学生就会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断进行思考,而且对于这种思考任务的完成,学生并不是一味地在追随老师的指挥,而很有可能老师的任务或是主题正好就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时,学生便可以自由地发挥,表达他们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助于他们在不断追寻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物理作为一门在中学阶段很重要的课程,无论是学习者还是任教者都必须给予必要的重视,环顾我国中学物理的教学方法,大多采取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记为辅,课堂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为此,需要我们加强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任务型教学法作为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它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弊端,摒弃了教师授之以鱼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只注重让学生掌握新知识,还注意到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和状况,从而将它们设计成教学任务,运用到教学中,课堂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在课堂上设定良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中,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不断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来完成课堂的教学;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会积极去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并不断增强他们在通过自己努力完成任务后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帮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从而帮助他们及时改正,让他们在与人交流的环境中,不断练就自己的能力。
(3)在运用任务型教学进行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实施课堂任务设计,应该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材料、教学评价等各方面进行设计。一方面,要做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了解学生的动态,掌握学生所传达出的信息,做到信息传达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要求学生要学会对教学进行评价,让他们在参与学习和评价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教师课堂任务的设计还包括对教学环境的设计,要考虑到什么样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采取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是任务型教学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在互助合作中,学会团结合作,构建团队精神,他们会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对小组的贡献,这就更加有利于他们竭尽所能完成任务,更是他们学会自觉投入学习的动力。此外,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教师需要提前做好教学设计,包括以什么样的方式引入教学任务、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执行任务,然后再以什么样的策略来总结任务。
总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作为一种很具优势的教学方法被广泛采纳,它让中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目标语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相应的“任务”,来最终完成课堂教学。因此,作为中学物理任教者,应该着重把握好该教学法的优势和原则,合理地安排好它的应用步骤,不断完善和优化它的应用技巧,不断提高中学物理教学的实效。
中学物理论文:对应用信息技术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物理实验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实验作为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知识上都显得十分重要。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探究掌握物理知识,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已备受同学们的喜爱。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中学物理实验辅助教学,是许多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但应用信息技术完成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也不是什么都行,这确实是有利有弊,结合个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此种教学方式值得推敲和改善。本文通过分析我们在中学物理实验教育的现状,如何巧妙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应用CAI示范在中学物理实验中存在的局限性和团难,更好的搞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实验教学已得到相应的发展,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从“普实”工作中可以看出,特别是处在西部的农村中小学。“普实”确实为我们带来了实验器具,建立了领导小组专管实验教学,完善了实验教学制度。可这些“坛坛罐罐”是些学生玩腻了的东西,没有新鲜感,巧妙应用信息技术完成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会带来与传统实验教学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在中小学开展普及实验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实验教学更能表现出传统课堂的教学不足,更能让学生高效直观的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方法,下面仅以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说明。
一、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是CAI理论与实践的自然演进和发展的产物。它是以$t3g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教学。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合到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增进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另外可以使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和获取知识的手段,从而有效地推进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这顺应教育信息化潮流的需要,符合我们“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巧秒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
二、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规律的学科。它除传授知识和技能外,更注重物理思想、方法的启发。培训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物理实验是进行物理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能够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不易观察清楚,难于操作的或现实中不可能直接操作的实验内容,直观的显示屏幕上,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归纳总结。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物理现象不明显或难以操作的演示实验。如光的直线传播、日食、月食,让学生有清淅的印象,更深人地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实现教学目标。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难以直接再现的物理现象。如:电荷的定向移动、磁场磁感线、核爆炸过程(原子核裂变和聚变)、地震等。通过模拟,并在模拟中加入声音,色彩与之形成对比的环境现象更加逼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还可以加深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受设备、地理位置等限制的实验。如:太空失重、核电站、观察原子结构。这对学生的理解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帮助。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教学可能节省资金和能源,弥补农村中学实验器材不足,减少使用实验耗材。如在中学电学实验中,不少同学总会损坏器材,相应还带来了安全因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验不但可以减少损坏器材,还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信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相应的安全教育工作更是得到加强。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理解实验结论,防止学生想象力缺乏。如透镜成像演示,物体沿主轴由远及近向透镜移动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及运动距离变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教学学生有了实验的感性认识。进而进行理性分析,归纳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
信息技术使用不当,会造成违背客观规律的后果,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目前在计机辅助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很大一部分课件是预先设定好的程序来模拟实验,有的学习课件通过建立教学模型,模拟实验仪器、仪表和元件,虚拟实验室,这样限定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实验,使物理实验失去了探究的作用,没有体验实验,怎能总结经验?这样做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实验中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取信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实验中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解释这些现象的过程中,思维形式很活跃;还不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实验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实验原理,设计思想形式多样,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了发展平台。如果用计算机的模拟来代替实际的实验操作,那么物理实验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就无法实现,因为所有的过程都是人为预设的,不会有新的疑问,这不利于素质教育推进,培养的是纸上谈兵,做的“理想”实验。另外现代信息技术还可能造成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分散,注意力集中不到一块去等。
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可能取代实验探究。我们在设计和设施实验教学时,要本着开放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提供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新时期的新型人才。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生态课堂的构建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教学成为艺术
教育工作者要承认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性,尊重、接纳学生的学习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对应的措施,设法缩小差异。物理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对物理现象与规律的探究兴趣。《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为此,教学中要研究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以人为本,对教师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育很有必要。俗话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仔细品味,颇有深意,同样,世界上也不可能存在相同的两个人。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生命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有独立存在的信念和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课堂应该充分发挥人的灵性,培养既有灵性又有个性的学生。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要展示自身的创意,体现教学的新颖、与众不同,彰显个性,使教学成为艺术。这样,才会使课堂变得轻松,师生间充满爱意,学生得到尊重与理解。教师不能将目光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关爱学生,进行人文教学
物理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善待学生,耐心对待学生学习过程的偏差,循循善诱,克制急躁情绪,诲人不倦。本没有后进生一说,只是由于评价标准的差异,导致了后进生的产生。所以,我们要多关爱后进生,使他们慢慢由喜欢老师到喜欢物理学科。如果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的话,那么学生就是青青园中的小草、是枝头舒展的嫩芽,有着旺盛的生命。生态课堂洒满人文的“阳光”,把学生心灵的田地照得光亮温馨,它充满了尊重、期待、赏识、激励。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应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与教师能够平等对话,使学生有尊严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跨越师生间的年龄、地位、身份、经验的鸿沟,平等待人,乐于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学会倾听,使学生畅所欲言。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让学生从老师的目光里、微笑中感受到支持。教师应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意愿,都有聪明好学的一面,以平常心去看待学生的长处,肯定他们的进步,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广阔的胸襟去对待学生的失败和错误,让学生生活在和谐温暖、相互信任、相互赞赏的氛围中,使学生的人生旅途充满自信。
总之,“实践造就美,课堂教学是心灵产生美的桥梁,教育生态意识则好比是一位过桥者,它给这座桥带来了生机,给建设者带去了艺术创造的风采。”新课程需要有生态化课堂的支撑,唯有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才能让学生自由自在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概念化教学探析
1.为中学物理课堂创建教学的情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升他们对物理概念的感知度.情景的创设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及时,实验法.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是好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实验来教学能够清晰的展现出物理概念中所包含的内容和现象,相对于呆板的死记硬背,通过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物理概念理解更加深刻,而且对于创建课堂的教学情境及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能起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投入到思考中.案例:对“大气压”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时,可以做如下实验进行相关的演示.取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并且在玻璃杯中装满水,在沿着杯口的地方平整的放着一张硬纸片,使杯口和硬纸片能够紧紧的结合,然后将玻璃杯倒立在空中.这时学生发现一个惊奇的现象,硬纸片及其玻璃杯中的水竟然没有掉向地面.对于这个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现象,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深入地投入到探索宇宙奥秘的情境当中.当然,我们倡导教师多做一些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物理概念,但是实验要有一定的质量,不是随便应付了之,物理实验不仅能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同时还应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其求知欲望的膨胀有所帮助,能够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物理概念的本质规律.第二,生活经验法.这是一个物理的世界,我们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物理的环境,物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生活中的仔细观察,学生还是能够接触到许许多多的物理知识及物理概念,并且用这些物理知识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课堂上也能够利用这些生活中的知识及经验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比如说,学生走路时所产生的摩擦力、骑自行车及坐汽车时的惯性、跑步时的加速度等等生活实例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物理概念有着更加清晰的理解,并且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意识到,原来物理离自己这么近.
2.教学中进行思维的加工
物理实验能够让学生产生直接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物理概念的奥秘,就必须让学生对这些感认识进行思维性的加工.否则,即使实验做得再好,学生对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表面和内在的联系、经验和科学之间的联系仍然会处在一种游离的思维状态.因此,要想让学生对概念有深刻的认识,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建立物理概念,让学生在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一些感性的认识进行一些理性的思维加工,从肉眼观察到的现象中归纳出物理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慢慢的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案例:比如对机械功率这个概念进行教学时,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做功时间一样,做功的不一定就一样;而做功一样,做功时间也不一定就一样.接着从这个现象中引导学生过渡到速度的概念:物体在相同时间内,所走的路程不一定一样[,!],反之,通过相同的路程,时间也未必一样.这样从比较中学生可知,速度和功率的概念是相似的,在比较中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思维加工,就不难得出功率概念的定义.
总之,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加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扩散思维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能力.综上所述,本文简要的从创建情境及思维加工两个方面阐述了高中物理的概念化教学.总之,教师进行概念化教学时,应该注重联系实际,不仅要让学生建立感性的认知,同时还应该建立理性的思维.同时,教师也应该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总结经验,为高中物理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教育的途径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途径具体如下:
(一)在实验教学中实施。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开展实验教学。那么,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一定的科学方法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并深刻领会物理实验中使用的科学方法。应该来说,物理学科的本质就在于物理实验,它是体验科学方法教育的基础所在,是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因此,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结合实际,启发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给学生进行观察的一些具体方法,比如说对比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
(二)在理论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的实施,就是应该在具体的科学理论知识中进行,它是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生只有在领会到科学方法的提出角度以及解决途径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学习到科学方法。因此,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在物理概念以及规律教学中,充分挖掘出科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从而让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获取科学方法。
(三)在习题讲解中实施。中学物理教学中,必然会有物理习题的讲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努力渗透进科学方法教育,这是因为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定的物理习题讲解,有利于学生的物理知识达到理解的水平,并通过一定的习题实践,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能力。因此,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创设情景,强化习题教学和训练,让学生在科学方法教育中把对物理问题的解决由知识向能力进行转化。显然,物理解题训练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学生提高物理知识掌握能力与水平。
(四)在物理学史中实施。中学物理教学中,也会不时的穿插一些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物理科学思维,因为物理学史中必然会提到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有些会详细介绍这些物理学家如何发现一些物理现象并做出解答的。因此,它将引导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某些物理现象,更好的培养学生物理科学思维方法,还让本来较为枯燥的物理学习变得有趣而生动,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那么,中学物理教学中就必须突破各种条件的限制与制约,不仅需要一些逻辑性的教学方法,更要采用一些非逻辑性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比如说直觉、灵感等,而这些很多都可以在物理学史中获得充分的材料。
(五)在物理讲座中实施。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适当的举办一些物理专题讲座,比如说邀请着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等。他们的学习经历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们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物理理论知识,更在于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方法。因此,中学物理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多举办类似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多的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认真学习物理学家们的科学思维过程和科学方法,并把一些物理内容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渗透到科学方法教育中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得中学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专题讲座来实施科学方法教育。
综上,中学物理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与任务,而是需要进行认真且缜密的安排的教学过程。为了避免普遍认为的枯燥乏味,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努力实施科学方法教育,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将成为中学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隆含性原则、触合原则、适度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切实有效的推进并实施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形成并提高自己的物理科学思维与科学品质,从而有效提高物理知识学习效率,又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