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科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农业科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科学论文

农业科学论文:数据共享服务的农业科学论文

1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目前这种平台体系能够在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建设的初级阶段,将数据的搜集、保存、查询等问题很好的得到解决,各个分中心能够将农业科学数据和用户的管理进行处理。这些数据的特点有以下几点:①数据之间存在非常低的融合性和耦合性,但是物理上却表现为非常松散,无章可循;②农业数据物理低于分布于各个数据分中心,因此数据节点和数据中心的管理能力的差异,就会导致数据的质量和安全性;③数据的主中心对于分布式的数据检索运用主要是通过元数据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各个数据之间不存在耦合关系。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立,使得数据共享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深化,因而数据中心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随着管理数据的增加,服务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比如很多用户就提出了对异源异构数据进行集成查询服务,因此就要对目前数据的灵活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满足用户的所有特殊要求,这便是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的终极目标。

2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体系结构优化设计

体系结构是指一个系统组件和各个组件之间的联系,而这个体系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信息的储存和透明查询等,因此服务平台的稳定性、可用性和扩展性都受到了整个体系结构的影响。整个体系结构将所有的计算机体系都进行反映,由于对对象和层次的划分因此逐渐形成了各种体系结构。而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是设计的角度来构建平台的层次结构,设计主要的内容有功能设置、模块的功能、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等。平台数据整合的目标需求有:①对于异源异构数据进行整合的需求;②能够对融合之后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深入挖掘;③能够将新所有用户个性化服务的要求;④注入的新源新构数据在进行融合和整合;⑤数据的管理安全性和方便性;⑥系统的运行的稳定性和性。由此看出所有的需求都是从用户的角度去考虑,同时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也少不了整个平台内各个层次、功能模块等配合和支持,不断对平台体系进行优化。

我国的农业科学共享服体系再根据目前的状况,以及信息的搜集情况、保存、共享和管理方面进行了改进,主要的优化模型如图3所示,它的优点就是:①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简捷性。系统中的各个功能模块都是按照层次进行功能的封装,因此各个层次之间的耦合性大大降低,但是各个层次间的功能会更加明确,从而提高了管理的便捷性和运行的稳定性。②具有扩展性和灵活性。共享中心的用户的所有要求,都将会交给相对应功能划分区域分别进行解决。问题的解决主要由应用支持层和数据融合层来完成,同时之后出现的更多问题也会有相应的模块进行解决;③能够和现存的系统融合,并且可以升级,在该系统的各个层次中均包含了很多子系统、模块和组件,因此对这些子系统等都要进行重新开发和设计。

3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①建立一支服务能力强、高效精干的数据共享服务队伍,致力于共享服务的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工作中去;②将目前网络平台的软件硬件设施,同时加强客户服务的工具支持,保障数据的安全和稳定;③加强数据共享平台的普及和宣传工作,扩大其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们从中受益;④建立多样化的数据服务渠道,使用其他载体把科学数据的共享范围进一步扩大;⑤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尽量采用最快捷的最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对于反馈的信息应该及时时间进行解决。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注定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该体系会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改进,体系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其评判的标准就会有所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一个体系结构会有不同层次和深度的问题要解决,然而在解决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和重要程度来确定着眼点。本文就对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和优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整个体系结构还要通过不断的完善和加强,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探索,为人们做出更好的服务和较大的贡献。

作者:宁可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农业科学论文:基于WebofScience的全球农业科学论文

一、农业科学领域全球竞争力

(一)科研机构和学校在农业科学领域高被引科研机构和大学排名中,被引频次和论文数量排名均进入前20位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中,美国的机构和大学最多,共有11个,法国有2个,而西班牙、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和巴西的机构和大学各有1个。从机构的性质看,大学有13个(美国9个,加拿大、巴西、荷兰、丹麦各1个),部级研究机构有7个,法国有2个,美国、中国、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各1个。中国科学院也跻身前20位,名列第8位。美国农业部在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排名均居及时,远高于其他机构,是具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排名第二,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名列第三。全球排名靠前的中国研究机构和大学除了中国科学院外,还有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

(二)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和科学家在ESI数据库TOP1%高被引科学家排名中,被引频次排名进入前20位的农业科学领域科学家中,有12人均来自美国及美国的机构和大学,其他科学家来自泰国、加拿大、德国、韩国、比利时和英国。从所属机构性质来看,其中有3人来自美国农业部,1人来自加拿大农业部,1人来自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其余大部分学者和科学家来自各国大学。

二、农业重点学科领域全球竞争力

由于WOS检索平台没有以农业领域各个学科作为检索对象的检索方式,为了研究农业领域中重点学科情况,本文利用WOS检索平台中期刊引用网络版数据库JCR(JournalCitationReports)搜索各个学科所收录的期刊名,用期刊名作为检索条件,查询WOS数据库中当前收录论文,并利用该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从论文作者、文献来源国家和地区、研究机构等方面,对在农业各个学科领域的智力资源进行统计学分析。

(一)作物利用WOS分析工具中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数据分析,所有命中文献按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园艺学科论文9.12万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2.99万篇,论文占比32.82%,收录作物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为美国、加拿大、巴西、印度、中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日本、西班牙。中国排在第5位,收录论文数量3447篇,占比3.78%。利用WOS分析工具中的“机构和大学”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所有命中文献按机构进行分类统计。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作物学科论文9.12万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共收录5601篇,论文占比6.15%,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还有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大学、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其余来自美国机构和大学。

(二)园艺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园艺学科论文9.14万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3.93万篇,论文占比42.96%,收录园艺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加拿大、法国、西班牙、巴西、澳大利亚、意大利。中国排在第3位,收录论文数量3853篇,占比4.21%。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园艺学科论文9.14万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共收录3705篇,论文占比4.05%,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除了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色列农业研究组织、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其余来自美国机构和大学。

(三)畜牧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畜牧学科论文22.20万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6.91万篇,论文占比31.12%,收录畜牧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还有印度、加拿大、德国、法国、西班牙、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英国。中国排在第11位,收录论文数量4390篇,占比1.98%。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畜牧学科论文22.20万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共收录6386篇,论文占比2.87%,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除了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印度兽医研究所,其余来自美国机构和大学。

(四)兽医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兽医学科论文11.22万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2.95万篇,论文占比26.29%,收录兽医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日本、巴西、德国、意大利、法国、苏格兰。中国排在第15位,收录论文数量1715篇,占比1.53%。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兽医学科论文11.22万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共收录2327篇,论文占比2.10%,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除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昆士兰大学、墨尔本大学,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大学,瑞典农业科技大学,其余来自美国的大学。

(五)农业经济与政策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农业经济与政策学科论文25623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15700篇,论文占比达61.27%,美国在此领域中占优势。收录农业经济与政策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苏格兰。中国排在第11位,收录论文数量217篇,占比0.85%。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农业经济与政策学科论文25623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农业部,共收录1139篇,论文占比4.45%,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除了第17位加拿大圭尔夫大学以外,其余全部来自美国的大学。在该领域美国机构和大学占优势。

(六)农业工程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农业工程学科论文17254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8115篇,论文占比达47.03%,美国在此领域中占优势。收录农业工程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为美国、中国、印度、西班牙、韩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巴西、意大利。中国排在第2位,收录论文数量3852篇,占比22.33%。在农业工程领域,中国学者和科学家的研究水平还是比较突出的。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农业工程学科论文17254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共收录1551篇,论文占比8.99%,该领域排名第2位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共收录522篇,论文占比3.03%,排在前10位的还有印度理工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浙江大学、西班牙高等科学研究院、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浙江大学排名第8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第17位,中国农业大学排名第21位,华南理工大学排名第24位。排名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来自美国的机构和大学有15个,中国机构和大学有3个。印度、西班牙机构和大学各1个。在该学科领域中国研究机构和大学的排名还是比较靠前,并且占有一定研究地位。

三、结论

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农业科研尽管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从农业领域以及分学科的竞争力排名可以看出,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提高,竞争力逐渐增强。从国别来看,美国在农业综合及各个领域的优势非常显著,科研的影响力最强,并经验丰富于其他国家。其次是西班牙、中国、德国、法国、加拿大、英国等,中国的农业科研影响力最近几年上升很快,与2010年世界排名相比上升了8位,跻身前3。从科研机构和大学来看,美国农业部的影响力较大,其次是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在中国的研究机构和大学中,影响力比较强的机构和大学依次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专业领域来看,中国在作物、园艺、农业工程领域的排名比较靠前,特别是农业工程领域,在排名前24位中中国机构和大学占了5个。

作者:司智陟聂凤英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科学论文:基于环境监测的农业科学论文

1存在的问题

广西大学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专业的农业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课程安排在大学2年级第2学期,共计64学时,每周1d,8学时。该实验课程主要是对水、大气和土壤以及植株品质进行测定分析,包括样品的采集和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和综合讨论评价等。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学时太少,实验的准备工作如药品试剂的配制、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实验仪器设备的检查、调试和使用等均由实验员来完成。由于缺乏对实验准备工作的认识,学生难以理解实验准备工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加以重视。等到参与做科学研究或完成毕业论文时,连最基本的仪器设备都不会用,试剂配制操作不规范,甚至不正确,重复实验的结果数据差别特别大,监测数据不。二是上实验课时,一般由任课教师详细讲述实验目的、方法、原理、步骤、数据处理、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等,学生则按部就班机械地进行。导致学生对一些实验现象的产生原因不清楚,实验数据处理只机械地套用,很少加深理解公式的来源与原理,对实验结果的讨论缺乏深度,学生做过的实验印象不深刻,如果自己再重新动手做科研时,错漏百出,不知所措,对于实践的指导没有太大的意义。三是课程最终成绩的考核中实验成绩一般只占20%,比例太小,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在实验时,几个学生为1组,只有少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个别学生仅是配合他人机械地去做,有些学生甚至不动手,实验结束后写实验报告时互相抄实验记录来应付。由于学生人数多,任课教师只根据实验报告评定的实验成绩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

2对策

2.1整合实验体系

很多实验指导书沿用时间太长,实验方法陈旧,验证性实验多,一般只模仿和重复教师演示过的实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实验少,同一专业不同实验课程多,但课时少,有些类似的和相互交叉的实验各自分离,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少。这些均不利于学生对科学创新能力意识的培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没有浓厚兴趣,实验教学的质量就难以提升,并且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需要,一旦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变化的环境和条件往往就会无所适从。建议对一些相关专业农业环境类实验进行整合,调整、重组和增补,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形成一门农业环境大类实验课,由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通过查找资料,写方案设计实验,以小组为单位,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独立设计出初步实验方案,然后讨论筛选,并经过任课教师指导修订,形成可行性方案,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环境监测实验项目的选择力求性,内容涉及水、气、噪声和土壤植物等各个环境要素。

2.2改变包办的实验准备工作,尽可能开放实验室

以往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主要是按照指导书,由任课教师讲解,用调试好的仪器设备按步骤一步一步地完成实验。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方式实验过程中缺少思考、提问和讨论,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没有满足学生的创新心理。因此,需要把教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变为“开放式教学”,改学生“被动式”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准备工作,由学生来准备药品试剂和仪器的调试和使用等,从基本仪器的使用到试剂标准溶液的配置均由学生亲自动手,按照自己设计方案来完成实验,使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又提高学校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达到资源共享,较大限度地发挥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

2.3改革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调动积极性。有些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完成任务似的把实验内容重写一遍,不经头脑,不能把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达不到实验的预期效果;有些学生对实验课不感兴趣,不是请假,就是人在心不在,没有积极性,认为没必要亲自动手,只要把理论知识学好,考试即可得高分,做不做实验都不影响结果。只注重实验表面现象,不认真分析本质,敷衍了事,出现问题,不认真深度思考寻找原因。根据实验教学要求,实行实验单独考核制度。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写报告,课上记录数据、现象、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实验过程中允许学生有开拓视野的空间,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实验数据,即使是错误的结果也能找出为什么,任课教师也要对这样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且着重检查动手能力的训练;着重检查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重点检查学生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及方法、仪器设备等的合理选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注重平时成绩与实验报告相结合。对于学生在实验报告后的讨论,如有认真深入思考,有独到见解的创新思想,应加以肯定,在期末考评时酌情加分,从成绩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积极性。

2.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验和科研项目

大学生创新实验科研项目是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创业技能和提升创造性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广西大学实验设备处设立了大学生实验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基金项目,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找资料,编写课题申请书,立项后开展实验,对实验数据结果分析,撰写论文和结题报告等一系列的锻炼,培养大学生在探索解决相关问题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和提升创新能力。实验室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和丰富的共有资源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通过对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的了解和使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通过与科研人员的交流,参加学术报告会,可以掌握近期的科研动态,有助于延伸和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3结语

农业科学类环境监测实验与分析是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创新,并推广到其他专业课,提高教学质量。农业科学类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很好地结合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试行这种实验教学方法,构建完整的合理的教学体系,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提供保障。但课程教学改革也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工程,随着教学的进一步进行,肯定还会发现其他的问题,但不管怎样,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和努力提高,进一步探索农业类环境监测课程建设的新内容。

作者:农梦玲单位:广西大学农学院

农业科学论文:透过柑桔卖难现象思考农业科学发展

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全区上下掀起了“学__、创新业”的热潮。作为一个主管农业生产的部门领导,在举全区之力抓工业发展的氛围中,面对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农业迈进的重大课题,如何把自己摆进去,如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衢江农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我在学习沐阳经验中深思,通过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进一步理解,深刻认识到,农业要实现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就在于转型升级。

一、真学、真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转型升级

20__年,我区柑桔大丰收,但却遭遇了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为解决柑桔销售难题,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促销补贴政策、举办促销会等措施,促进柑桔销售,但仅仅是治标不治本,对整个柑桔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推动作用。面对现实,痛定思痛,大力实施柑桔产业转型提升工程,乃至整个农业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然而,当前我区农业转型升级路子到底应该怎么走?转型怎么转?提升提什么?我觉得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走出两个误区。

从今年柑桔“卖难”问题不难看出,市场经济下农业产业的发展并非产量越高越好、规模越大越好,关键在于品质要上乘,关键在于消费者认可,如临海的“忘不了”桔子今年就很畅销。而农产品出现 “卖难”问题后,政府单单用补贴进行促销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柑桔“卖难”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要知道长痛不如短痛,如果我们不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无形之手的作用,走出一条调整、提升、改造的增收之路,到时候肯定要被市场淘汰。为此,我们一定要走出两个认识误区:一是要走出面积越大、产量越高、规模越大越好的认识误区;二是要走出增产补贴、再增产再补贴的政策导向误区。

(二)在政策扶持上,要实现三个改变。

近年以来,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而且呈逐年加大的趋势。但实践证明,有部分扶持政策对整个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大。当前,农业已进入高补贴时代,在政策扶持上,我们也要顺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产业扶持政策。

1、改补产量为补质量,推进转型升级。要补在“造血”上,不要补要“输血”上,一个产业如果失去了自身的“造血”功能,光靠“输血”肯定改变不了被淘汰的命运;在生产政策上,要补产前不补[!]产后,补质量不补产量,补高端不补低端,补畅销不补滞销。

2、改普惠制为扶重点,加快转型升级。从早稻普惠制到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国家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但从产业的稳定发展来看,成效并不明显。因此,要补重点不补一般,补重点项目不补撒胡椒面,补整村推进不补千家万户。这样,成效肯定会更加明显。

3、改治标为治本,倒逼转型升级。要多管齐下,打好农业转型升级的组合拳,不能打太极拳。以柑桔产业为例,要补深加工不补商品化处理,补品牌不补杂牌;要补出口加快“走出去”步伐;要补品质种苗引进,提高优新品种比例,调减椪柑面积。

(三)在生产管理上,推进三个转变。

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导、依靠科技、对接市场”的原则,走传统农业精品化、特色农业产业化、设施农业高端化的现代农业新路子,着力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民增收。

1、从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把立足点放在土地流转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土地流转形式,加快推进耕地有序流转,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集中。引导主产区整村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集中开发、集中扶持,做到利益共享、合作共嬴。实现生产和管理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

2、从传统技术向省工节本技术转变。把增长点放在转变技术方式、提高种植水平上,加快传统技术的改造升级,重点推广农作物免耕、机插、直播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微蓄微灌、反季节多样化增效技术等省工节本技术,实现农艺和农机的有机结合,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3、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把着力点放在转变经营机制、提高种植效益上,针对农民实际需求,改变原先提供单一生产技术,整合农技推广力量,集成先进适用技术,为产业转型提供综合配套技术。特别是在早稻生产中,要大力推广“东湖模式”,组建集种植、肥水管理、植保服务、农机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开展“五”“十统一”服务。实现技术和机制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促进农民增收。

二、真用、真干,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转型升级,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必须采取扎实有效举措加以推进。着眼于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全局,今后一段时期我区重点要通过实施六大提升行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一)柑桔产业提升行动。一是抓好疏改提品质,平地桔园从现有密度疏减到亩栽40株,山地桔园疏减到亩栽50株;通过疏树、疏大枝、疏果、改肥水提升柑桔品质5万亩。二是换种改植调结构。利用胡柚、中晚熟温州蜜柑、椪柑等高接换种、发展特早熟及早熟温州蜜柑(宫川),象山红(天草)、南香、甜桔柚等其他特色品种0.2万亩。三是退桔还田控面积。实行退桔还田种粮、种菜、种竹等,全区调减柑桔不适宜区种植的柑桔(以椪柑为主)面积1万亩,包括海拔300米以上、坡度大于25度的桔园0.5万亩,地势低洼易受淹及风口易受冻的桔园0.3万亩,衰退老化桔园0.2万亩。四是创建精品打品牌,农民柑桔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要利用衢州椪柑地理标志,打响衢江椪柑。重点建设高家镇段家千亩椪柑精品示范基地、区良种场柑桔优新品种示范基地、横路乡清水千亩宫川温州蜜柑精品示范基地等3个精品基地,面积3100亩。五是促进发展扩加工,以衢江区三童食品厂等加工企业为重点,提高椪柑沙囊、橙皮甙、辛弗林、果胶等加工能力,加工能力从目前的5500吨,提高到1万吨。六是标准化生产促出口,推进柑桔标准化生产,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柑桔出口生产基地,申报出境果园和出境柑桔包装厂的注册登记以及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全区经登记注册的出境柑桔果园达到10个,面积达到1万亩。年出口柑桔由

现在的0.3万吨扩大到0.5万吨。

(二)畜牧产业提升行动。一是提高生态化水平。制订出台《衢江区畜牧生态养殖园区建设意见》,促进全区畜牧园区的快速发展。通过加快生猪养殖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化、规模化、无害化、标准化养殖,逐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全区新建立上山养殖畜牧小区10个。努力实现降耗提质,着力抓好新三年的的“811”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作,确保按时完成生猪存栏200-300头,奶牛存栏20-30头的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二是提高安全化水平。落实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制,重点抓好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加拿大一枝黄花等严重危害动植物安全的疫病防控工作,使畜禽死亡率下降1.5个百分点,家禽养殖增加1500万羽以上。加强病死畜禽的管理,在生猪养殖专业村,要配套建化尸池,严禁病死畜禽上市。三是提高良种化水平。完成2个生猪人工授精供精站、20个生猪人工授精服务点、30个生猪人工授精自供场的建设任务。在廿里养殖小区创办长嘉母猪良种繁育场兼嘉兴黑猪保种场。

(三)蔬菜产业提升行动。推广微滴灌、反季节蔬菜瓜果多样化增效技术,推广典型经验和创新的高效种植模式,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整村、整村带一片、多片成基地的发展格局,建立山地蔬菜微蓄微灌基地200亩,山地蔬菜面积比上年增加1.5万亩以上。

(四)早稻生产扩面行动。要围绕早稻生产面积比上年增两成的目标,把早稻扩面工作作为今年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确保粮食安全。一是抓试验示范。以“东湖”模式为样板,建立一个万亩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示范区,主要包括莲花、高家、杜泽、全旺、后溪等10个乡镇,面积50000亩。二是抓合作组织。以早稻生产为重点,建立一批集种植、肥水管理、植保服务、农机服务为一体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早稻生产面积50亩以上的村,要逢村建社,或几个村联合建社,着力扩大国家种粮扶持政策的受益面,尽量将省市种粮补贴政策用足用活。三是抓土地流转。出台土地流转政策,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向种粮能手的适度集中,力争今年土地流转面积新增5000亩。四是抓好术推广。加大省工节本的早稻生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种粮效益。五是抓高产创建。继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水稻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和水稻品质高产万村示范活动,每个产粮乡镇建立1个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水稻生产示范方,每个责任农技员联系10个品质水稻高产示范户,并建立1--3块的水稻高产指挥田,

(五)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在巩固现有高产稳产吨粮田的同时,积极推行绿肥、增施有机肥和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加快培育设施配套、地力适宜、环境健康的土壤,建成高产稳产良田;健全标准农田养护长效机制,完善标准农田数量、地力等级、质量动态监测管理系统;积极开展耕地质量提升示范点建设,今年建设6个千亩示范点,提升面积6万亩以上。

(六)农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一是着力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深化百万农民信箱工程,积极指导注册使用农民信箱,继续扩大用户和启用率。扩大“万村联网工程”建设,建立村级网站100个以上,构建一个融信息采集、农产品销售、工作联络、预警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二是着力构建营销服务平台。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基地产销对接的市场调控机制,继续抓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实施,方便农产品跨区域流通。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农产品推介会、对接会,继续办好省农博会、华东农博会等,加大促销力度,努力促进农产品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扩大农产品销售空间。三是着力构建科技服务平台。加强对科技示范户的技能培训,培养农村乡土人才,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推广途径,实现科技服务网络的全覆盖;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返乡农民、引入新型农民、以产业为主线、以品牌为核心、以高层次的科技机构为依托,加快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创新团队。四是着力构建社会化服务平台。落实好各级扶持政策,鼓励农业主体组建农机植保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今年新增社会化服务面积30万亩以上。

农业科学论文:农业科学单位顶层设计形式研习

一、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的必要性

农业科学事业的研究领域不仅限于总体设计和自身的针对性研究,还扩展到农业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传统的农业科学事业工作模式,即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农业作为国民生存的重要命脉,在新形势下的有序发展,需要从宏观角度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理顺体制机制保障,完善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和解决好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其次,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的依法决策偏重责任落实,基本实行院所长负责制的模式。此种模式的运行过程很难做到各种不同意见的充分客观表达,决策也失去了必要的创新性与科学性。而农业科学事业大发展需要借鉴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正确的决策为导向,逐级落实责任与任务,并通过体制机制保障,共同促进农业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农业科学事业以农业为背景载体,深入农村的各个领域,重点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其事业本质(即公益性)决定农业科学事业很难依靠成果推广从农民身上取得利益以支持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点在我国热区体现更为明显。农业科学工作者缺乏必要的基础保障导致工作效能降低、工作重点偏离等原因亦导致了农业科学事业的滞后发展。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完善顶层设计能够将“三农”问题看的更真、更全,有助于把握大局、定位和出实招,通过开放思路、协调各方组织优势以实现整体目标和保障国家农业事业健康发展。

二、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模式构建

管理学认为,凡事要成功,首先必须做正确的事,即把方向和目标搞准,然后才能正确的做事(斯蒂芬.P.罗斯宾等,2004),此时才谈得上细节决定成败。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国家三农工作,以科研工作为基础,注重成果转化与应用,通过社会主义理论引导,促进国家农业事业发展。

1.战略目标顶层设计是农业科学事业发展的主体结构和主要模式,更是一种战略思维和科学规划,需要自上而下的引导、社会利益群体的互动以及充分激励基层动力与创造力。在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构建顶层设计重点是以逐级落实责任、创造价值和培养人才为导向。(1)逐级落实责任。逐级落实责任是指改变农业事业单位“一人负责制、一个人决策”的体制,自上而下逐级赋予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坚持法律基本原则,尊重事物客观规律,充分吸收不同意见的客观表达,强调思想上,注重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驾驭全局,共同着力解决牵动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和关系民生的紧迫任务。(2)培养三种人才。三种人才指偏重于技术、沟通、战略三种技能的人才。对于基层技术人员来说,技术表现在对于科研项目执行的能力,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对于中层人员来说沟通表现在对上的汇报与执行能力的直观体现,对下的任务分配与督促实施;对于高层人员来说战略表现在以长远的目光和审慎的思维对重大事项的战略规划与科学决策。以上三种人才应随着工作经验的逐步累计,三种能力的发展也逐步。(3)创造三种价值。三种价值指个人价值、单位/集体价值、社会价值。即通过激发体制的活力、动力、潜力,广泛凝聚发展共识,树立长远眼光,释放主观能动性,激发职工工作热情,以自我价值的体现,实现单位/集体价值,最终创造社会价值,实现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服务农业的公益性目的。

2.组织框架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立足于未来一个时期事业发展的总体谋划,结合“三农”实际需求做出基本战略取向,对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重大决策、系统管理及保障体系进行高层次、多方位综合筹划。其顶层设计模式(如图1)体现于整个管理环节,从任务下达到组织实施,从信息反馈到组织决策,最关键的环节是沟通,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正反相通,以实现事业发展的持续稳定和运行过程的相对独立性。设计框架见图2。

3.组织保障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受需求、经济、科技等条件的限制,社会需求是动力,先进技术是前提,经济投入是保障。从宏观角度看,农业科技的健康发展得益于国家对于农业科研事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投入。促进现代农业科学事业发展需重点解决经济投入严重不足和体制机制运行不健全等相关问题。基于以上实际,完善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保障:

(1)健全体制机制。依据国家和上级部门的相关政策规定,排查完善单位相应的规章制度,在规章制度面前办事人人平等;依据工作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计划,做到任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形成各部门/组织间协调体系,确保各项工作内容按时按质完成。

(2)适度权利下放。理顺各级职责与权限,在工作中做到不越权、不漏职,按程序办事,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权利的适度下放,是提升工作效率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更是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明确职责的保障。

(3)完善激励措施。只有激发了人对工作的热情,顶层计的实施主体才算具备,而激励作为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诱因,能够激发工作动机,使其努力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绩效激励、岗位激励(培训)、文化激励等激励措施的完善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为保障顶层设计的实施沿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前进,建立健全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措施同样重要。

三、结论

农业科学研究是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活动的特点与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被动性。基于农业科研事业发展模式与实施现状构建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模式,是加快农业科学事业快速发展、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迫切需要,顶层设计模式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立足自主创新,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是发展核心,配套相应的保障措施是基础,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的构建必将明朗化现代农业事业的发展视角,助推农业事业的科学发展。

农业科学论文: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1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尽管如此,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家庭为单位,小面积经营。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均需在单位面积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且以低水平、重复为主,很难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既不适应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要素水平和社会化分工的要求,也无法应对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更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尽管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但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造成农户兼业化和村庄空心化现象。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的问题,反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影响“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

1.2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有待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现代化农业,尤其是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市场农业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地在供需双方交换,生产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错乱,不符合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储运加工系统不畅,导致“卖难”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都大大地抑制了广大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3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令人担忧解决好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粮食与食品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带来的极端气候,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及病虫害问题,始终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已走出实验室,成为动植物育种的常规手段。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新品种,正逐步侵入和占领传统的农业国家,我国同样未能幸免。尽管该技术在提高产量、抗逆及抗病虫害方面比传统作物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其安全性却无法评估。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不仅危害食品安全,更不利于我国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平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些接连不断发生的事件,引发了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

2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曾取得过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8世纪以来,西方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技体系引领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尤其是数量与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用了近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努力进步与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尽管我国人口增加了2.4倍多,但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t多,增加到5.9亿t,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

3农业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是“三农”建设的基础,而科技创新更是社会发展的及时推动力。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特征,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创新,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到现代化农业工程——超高产作物选育、现代化的畜禽育种技术、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重大工程等,通过高科技手段不仅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一句老话,从中反应出了优良品种的重要性。在生命科学爆发式发展的推动下,尤其是经典数量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促成了现代化的作物、畜禽选育技术。高密度芯片和深度测序技术的出现,不仅使科技工作者更方便地定位疾病和生产相关候选基因,其衍生出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作物、畜禽育种领域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世代间隔、加快遗传进展,极大地降低了育种成本。而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抗病、抗逆育种,使得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被誉为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两弹一星”——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更是应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手段,在党和各级政府协同努力下重点针对盐碱障碍耕地淡水匮乏问题,改善种植结构,改良工程和农艺措施,选育耐盐抗旱新品种,综合利用咸水和雨水资源对这一饱受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的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不可估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中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3.2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方式,如何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功能,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党和政府始终关心的问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的需要,而城镇化的进程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世代耕作的土地进城务工,而留守农户身兼数业,无心种田。这些归根结底是传统劳作方式生产效率低下,不能为劳动者带来切实的利益。农业产业化,这一生产方式的转变应时而生,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仅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和生活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是农民增收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的优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用现代化的工业理念来规划农业生产,通过土地集约经营,不仅可以加速农业科技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更能加速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园区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和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产品的高效快速流通也是困扰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农产品“七区二十三带”布局的完成,现代化的农产品收储、加工、运输技术为“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结论

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进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和城乡发展。这一过程中显现出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粮食和食品安全及农产品流通和 市场建设问题亟待解决。借助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稳定快速地发展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缓解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使农业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共同富裕。

农业科学论文:透过柑桔卖难现象思考农业科学发展

透过柑桔卖难现象思考农业科学发展

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全区上下掀起了“学**、创新业”的热潮。作为一个主管农业生产的部门领导,在举全区之力抓工业发展的氛围中,面对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农业迈进的重大课题,如何把自己摆进去,如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衢江农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我在学习沐阳经验中深思,通过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进一步理解,深刻认识到,农业要实现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就在于转型升级。

一、真学、真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转型升级

20xx年,我区柑桔大丰收,但却遭遇了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为解决柑桔销售难题,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促销补贴政策、举办促销会等措施,促进柑桔销售,但仅仅是治标不治本,对整个柑桔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推动作用。面对现实,痛定思痛,大力实施柑桔产业转型提升工程,乃至整个农业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然而,当前我区农业转型升级路子到底应该怎么走?转型怎么转?提升提什么?我觉得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走出两个误区。

从今年柑桔“卖难”问题不难看出,市场经济下农业产业的发展并非产量越高越好、规模越大越好,关键在于品质要上乘,关键在于消费者认可,如临海的“忘不了”桔子今年就很畅销。而农产品出现 “卖难”问题后,政府单单用补贴进行促销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柑桔“卖难”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要知道长痛不如短痛,如果我们不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无形之手的作用,走出一条调整、提升、改造的增收之路,到时候肯定要被市场淘汰。为此,我们一定要走出两个认识误区:一是要走出面积越大、产量越高、规模越大越好的认识误区;二是要走出增产补贴、再增产再补贴的政策导向误区。

(二)在政策扶持上,要实现三个改变。

近年以来,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而且呈逐年加大的趋势。但实践证明,有部分扶持政策对整个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大。当前,农业已进入高补贴时代,在政策扶持上,我们也要顺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产业扶持政策。

1、改补产量为补质量,推进转型升级。要补在“造血”上,不要补要“输血”上,一个产业如果失去了自身的“造血”功能,光靠“输血”肯定改变不了被淘汰的命运;在生产政策上,要补产前不补产后,补质量不补产量,补高端不补低端,补畅销不补滞销。

2、改普惠制为扶重点,加快转型升级。从早稻普惠制到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国家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但从产业的稳定发展来看,成效并不明显。因此,要补重点不补一般,补重点项目不补撒胡椒面,补整村推进不补千家万户。这样,成效肯定会更加明显。

3、改治标为治本,倒逼转型升级。要多管齐下,打好农业转型升级的组合拳,不能打太极拳。以柑桔产业为例,要补深加工不补商品化处理,补品牌不补杂牌;要补出口加快“走出去”步伐;要补品质种苗引进,提高优新品种比例,调减椪柑面积。

(三)在生产管理上,推进三个转变。

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导、依靠科技、对接市场”的原则,走传统农业精品化、特色农业产业化、设施农业高端化的现代农业新路子,着力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民增收。

1、从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把立足点放在土地流转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土地流转形式,加快推进耕地有序流转,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集中。引导主产区整村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集中开发、集中扶持,做到利益共享、合作共嬴。实现生产和管理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

2、从传统技术向省工节本技术转变。把增长点放在转变技术方式、提高种植水平上,加快传统技术的改造升级,重点推广农作物免耕、机插、直播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微蓄微灌、反季节多样化增效技术等省工节本技术,实现农艺和农机的有机结合,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3、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把着力点放在转变经营机制、提高种植效益上,针对农民实际需求,改变原先提供单一生产技术,整合农技推广力量,集成先进适用技术,为产业转型提供综合配套技术。特别是在早稻生产中,要大力推广“东湖模式”,组建集种植、肥水管理、植保服务、农机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开展“五”“十统一”服务。实现技术和机制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促进农民增收。

二、真用、真干,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转型升级,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必须采取扎实有效举措加以推进。着眼于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全局,今后一段时期我区重点要通过实施六大提升行动,推 进农业转型升级。

(一)柑桔产业提升行动。一是抓好疏改提品质,平地桔园从现有密度疏减到亩栽40株,山地桔园疏减到亩栽50株;通过疏树、疏大枝、疏果、改肥水提升柑桔品质5万亩。二是换种改植调结构。利用胡柚、中晚熟温州蜜柑、椪柑等高接换种、发展特早熟及早熟温州蜜柑(宫川),象山红(天草)、南香、甜桔柚等其他特色品种0.2万亩。三是退桔还田控面积。实行退桔还田种粮、种菜、种竹等,全区调减柑桔不适宜区种植的柑桔(以椪柑为主)面积1万亩,包括海拔300米以上、坡度大于25度的桔园0.5万亩,地势低洼易受淹及风口易受冻的桔园0.3万亩,衰退老化桔园0.2万亩。四是创建精品打品牌,农民柑桔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要利用衢州椪柑地理标志,打响衢江椪柑。重点建设高家镇段家千亩椪柑精品示范基地、区良种场柑桔优新品种示范基地、横路乡清水千亩宫川温州蜜柑精品示范基地等3个精品基地,面积3100亩。五是促进发展扩加工,以衢江区三童食品厂等加工企业为重点,提高椪柑沙囊、橙皮甙、辛弗林、果胶等加工能力,加工能力从目前的5500吨,提高到1万吨。六是标准化生产促出口,推进柑桔标准化生产,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柑桔出口生产基地,申报出境果园和出境柑桔包装厂的注册登记以及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全区经登记注册的出境柑桔果园达到10个,面积达到1万亩。年出口柑桔由现在的0.3万吨扩大到0.5万吨。

(二)畜牧产业提升行动。一是提高生态化水平。制订出台《衢江区畜牧生态养殖园区建设意见》,促进全区畜牧园区的快速发展。通过加快生猪养殖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化、规模化、无害化、标准化养殖,逐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全区新建立上山养殖畜牧小区10个。努力实现降耗提质,着力抓好新三年的的“811”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作,确保按时完成生猪存栏200-300头,奶牛存栏20-30头的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二是提高安全化水平。落实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制,重点抓好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加拿大一枝黄花等严重危害动植物安全的疫病防控工作,使畜禽死亡率下降1.5个百分点,家禽养殖增加1500万羽以上。加强病死畜禽的管理,在生猪养殖专业村,要配套建化尸池,严禁病死畜禽上市。三是提高良种化水平。完成2个生猪人工授精供精站、20个生猪人工授精服务点、30个生猪人工授精自供场的建设任务。在廿里养殖小区创办长嘉母猪良种繁育场兼嘉兴黑猪保种场。

(三)蔬菜产业提升行动。推广微滴灌、反季节蔬菜瓜果多样化增效技术,推广典型经验和创新的高效种植模式,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整村、整村带一片、多片成基地的发展格局,建立山地蔬菜微蓄微灌基地200亩,山地蔬菜面积比上年增加1.5万亩以上。

(四)早稻生产扩面行动。要围绕早稻生产面积比上年增两成的目标,把早稻扩面工作作为今年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确保粮食安全。一是抓试验示范。以“东湖”模式为样板,建立一个万亩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示范区,主要包括莲花、高家、杜泽、全旺、后溪等10个乡镇,面积50000亩。二是抓合作组织。以早稻生产为重点,建立一批集种植、肥水管理、植保服务、农机服务为一体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早稻生产面积50亩以上的村,要逢村建社,或几个村联合建社,着力扩大国家种粮扶持政策的受益面,尽量将省市种粮补贴政策用足用活。三是抓土地流转。出台土地流转政策,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向种粮能手的适度集中,力争今年土地流转面积新增5000亩。四是抓好术推广。加大省工节本的早稻生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种粮效益。五是抓高产创建。继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水稻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和水稻品质高产万村示范活动,每个产粮乡镇建立1个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水稻生产示范方,每个责任农技员联系10个品质水稻高产示范户,并建立1--3块的水稻高产指挥田,

(五)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在巩固现有高产稳产吨粮田的同时,积极推行绿肥、增施有机肥和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加快培育设施配套、地力适宜、环境健康的土壤,建成高产稳产良田;健全标准农田养护长效机制,完善标准农田数量、地力等级、质量动态监测管理系统;积极开展耕地质量提升示范点建设,今年建设6个千亩示范点,提升面积6万亩以上。

(六)农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一是着力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深化百万农民信箱工程,积极指导注册使用农民信箱,继续扩大用户和启用率。扩大“万村联网工程”建设,建立村级网站100个以上,构建一个融信息采集、农产品销售、工作联络、预警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二是着力构建营销服务平台。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基地产销对接的市场调控机制,继续抓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实施,方便农产品跨区域流通。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农产品推介会、对接会,继续办好省农博会、华东农博会等,加大促销力度,努力促进农产品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扩大农产品销售空间。三是着力构建科技服务平台。加强对科技示范户的技能培训,培养农村乡土人才,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推广途径,实现科技服务网络的全覆盖;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返乡农民、引入新型农民、以产业为主线、以品牌为核心、以高层次的科技机构为依托,加快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创新团队。四是着力构建社会化服务平台。落实好各级扶持政策,鼓励农业主体组建农机植保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今年新增社会化服务面积30万亩以上。

农业科学论文: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 努力促进我国设施农业科学发展

[编者按]截至2008年。我国人均占有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5m3,每年人均消费蔬菜量的40%由设施园艺提供,设施园艺的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30%以上,我国已经成为设施农业大国。2009年11月24日,全国设施农业工作座谈会在海南召开,成为了一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会议。会议提出,今后将进一步加大我国设施农业的指导力度,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产、品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设施农业发展道路。会上,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刘宪副司长提出了深刻认识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认真总结发展设施农业的成绩、经验,及明确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路和任务。本刊特刊登刘宪副司长在会议上的讲话,以飨读者。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召开的关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及时次会议。会议邀请专家围绕设施园艺、设施养殖和设施渔业的技术发展做了专题学术报告,参观了设施农业现场,总结交流了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经验和做法,研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设施农业的发展思路和相关的扶持措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 深刻认识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设施农业是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技术密集、集约化和商品化程度高的特点,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进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农业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发展设施农业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设施农业能够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满足高产、品质、高效、生态、安全、均衡生产的要求。同时,设施农业建设和运行维护可以有效带动农村建筑、材料、机械、化工等城镇农用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设施农业具有高技术、高产出、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有重要影响。设施农业能够改变自然环境,充分发挥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障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满足市场需求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设施农业产业不仅是城镇居民的“菜篮子”,也是农民的“钱袋子”,被誉为农民的“绿色银行”。此外,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和观光等农业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发展设施农业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生态环保水平的重要手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和水资源相对不足,农业发展面临人口增长、社会需求增加、资源短缺和生产环境恶化的挑战。设施农业通过生物、工程与环境技术的综合运用,可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耕地产出率,减少水资源、肥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能源消耗量,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四)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力措施

品质园艺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均衡供应与消费,是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的具体体现。设施农业通过创造可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全年持续供应。同时,在设施标准化生产的前提下,能够使农产品生产环节处在有效的安全监控范畴之内,成为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

二 认真总结发展设施农业的成绩和经验

多年来,各地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认真组织开展设施农业示范、推广,加强技术研究指导,我国设施农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扶持力度不断增强,设施规模迅速扩大

各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把扶持设施农业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加大资金、技术等扶持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和鼓励设施农业建设,设施规模迅速增大。据统计,目前我国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分别达到330千公顷(496万亩)和670千公顷(1007万亩),比上年增长30%和23%。一些地区将设施农业装备纳入国家购机补贴目录,扶持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提高设施园区技术装备水平,一些地区制定了设施农业总体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优惠政策,设施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北京市投资20多亿元发展设施农业,对设施主体建设给予80%的资金扶持。天津共引进设施蔬菜新品种152个,推广设施专用技术和装备48项,应用近期技术10项。海南省提出了《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11―2015)》,每年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1000万元,2015年设施园艺总面积将达到45万亩(计3万公顷)以上。

(二)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特色产业逐步形成

据不统计,我国正在进行和已经完成的设施农业科研项目及成果数量近700项,已取得部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1 00项,地方科研成果数量560余项,建成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畜禽规模养殖场。温室新型保温覆盖材料、智能化环境调控技术、温室建造与运行、规范化栽培技术与无土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步伐加快,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番茄、黄瓜的亩产可达1 8万kg以上,蔬菜平均单产比1 995年增长80%。全国省级以上的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已达400多个,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三)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现代设施产业初具规模

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一大批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温室设施相继建成,温室制造及配件生产的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设施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高性能的物质装备。目前,国内注册的温室制造企业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家~6家发展到近400家,年产值超过20亿元。山东省推行了“五改”技术・并对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生产实行“三个优先”政策。浙江省重点引进推广了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无害化处理机械与技术t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内部饲养环节使用设施装备的比重达到85%以上。辽宁省新建温室已全部实现节水灌溉。宁夏灌区设施农业微耕机(包括大棚拖拉机)数量达到2000多台,卷帘机械数量达到2万台。

(四)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各地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设施农业企业、种植大户、运销专业户、经纪人等成立专业合作社、组建专业协会,突出当地优势,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设施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据调查,设施农业与相同作物露地栽 培相比,其经济效益能够实现成倍增长,综合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新疆建设设施农业的重点区域,基本建立了县乡村的设施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对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五)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技术应用水平普遍提高

截止2009年,已颁布设施园艺国家和行业标准25项,在编和待审标准10项,为促进我国设施园艺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奠定了技术支撑。为提高农民对设施农业的认识和技术掌握的程度,各地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有关蔬菜、畜牧、水产、食用菌等产业发展的技术知识,利用送科技下乡、科普赶集、召开现场演示会等方式展示近期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向农民推广卷帘机、大棚微滴灌机、微耕机、蔬菜移栽、植保机等技术,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普遍提高。

在看到发展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设施农业规模较大,但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不高,技术创新不足,产业亟待升级,虽然设施农业整体发展较快,但设施养殖发展相对滞后,健康养殖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不够,发展还不平衡:虽然制定了一些设施农业建设标准,但缺乏针对性,没有形成区域特色的模式。另外,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人员素质不高,设施管理落后,个别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等。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更新观念,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促进设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 明确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路和任务

按照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设施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基础设施、生产条件、物质装备、信息技术抓设施工程建设,以优良品种、种植方法、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抓农艺建设,以生物技术、物理技术、环境技术抓生态建设,坚持工程、农机、农艺与生态相结合,坚持机械化生产与机械化清洗、分级、包装、储运相衔接,坚持标准化、品牌化与产业化相促进,不断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实现设施农业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按照以上思路,需要明确两项基本任务。一是立足设施农业发展全局,统筹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设施农业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种植、养殖、农业装备等领域,统筹设施农业整体发展,需要多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设施农业科学发展。目前,各地抓设施农业主要是政府统抓、部门负责,有的地方是归口农业部门,有的地方是归口农机部门,有的地方还没有归口管理部门,无论那个行业、那个部门抓,都需要农机等多部门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抓好发展的各个环节来共同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从设施农业的含义来讲,设施农业的主要特征是设施,没有设施就不可能发展设施农业。农机装备是设施农业中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设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08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农办人[2008]68号)》明确规定,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负责“提出设施农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并监督实施”。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农业部印发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希望各省农机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农业部的意见要求和这次会议精神,明确相应职能和分管的处室、人员,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发挥牵头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统筹做好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二是立足农机化行业总体发展全局,做好设施农业装备建设工作。设施装备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应当在发展设施农业中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农机装备总量增长明显,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为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以及设施农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统一认识,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紧紧抓住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增加,推广、科研、教育等项目资金逐年扩大的有利时机,研究提出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重大经济技术政策。

(一)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经济政策

1、加大购机补贴扶持力度。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是农机化主管部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扩大《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中设施农业装备的品种,为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的购置补贴力度提供支持。根据各地不同的区域特点和设施技术,重点建设和装备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重点推广日光温室自动卷帘技术、温室节水灌溉与施肥一体化技术、高效低量与超低量喷药植保技术、温室智能化环境控制技术、C0,施肥技术,通过推广重点设施技术和机具。逐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设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促进设备设施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的技术升级。

2、积极争取有关扶持政策。设施农业工程造价较高,投入较大,靠农民自身积累发展较困难。要积极争取对设施农业发展政策,做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协调工作,为设施农业投入提供优惠贷款:建立小额信贷资金,解决农户、合作组织发展设施农业及产品营销方面资金困难的问题。有条件的地区,要争取设立财政专项和基本建设项目,扩大国家资金投入的总量,引导农民增加投入,把争取国家支持、农民投资、社会投资和企业投资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政策

1、加强设施农业技术的科研开发。加强设施农业技术的科研开发是促进设施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以设施农业大国向设施农业强国转变为目标,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以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为重点,通过“948”、科技支撑计划及行业科技等项目,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建立成果推广应用长效评价机制,提高成果应用水平,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最近,国家在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中,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项目,计划在设施农业工程体系(种养业生产装备与设施)等方面开展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希望通过这一项目的研究和实施,能够更好地提升我国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整体水平。

2、加大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加大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是提高设施农业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设施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提高新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定期举办设施农业发展论坛等活动,加强设施农业交流合作。把设施农业操作人员培训纳入“阳光工程”培训,壮大技术人才队伍,把提升设施农业发展质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推进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推进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实现设施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筑、设施农业装备、设施园艺栽培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指导先进设施装备和高效生产模式投入生产应用。抓好以日光温室、大棚为基础,高效智能温室为先导的设施标准化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设施农产品机械化生产与加工模式,做好物流与其它衍生服务标准化工作。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实际需求的设施农业地方标准,由点及面,提高标准化、规范化在设施农业领域中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三)编制好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促进设施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要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明确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区域重点、主推技术和保障措施等,提出相关的经济技术政策。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设施农业生产企业为主体,明确区位优势和发展方向,科学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指导设施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要组织动员各领域技术专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使设施农业建设、机具配备更加符合农艺生产要求。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把制定规划与争取各方支持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发展设施农业的新思路、新方法,找准突破口,开好头、起好步,创作性的开展工作。

同志们,加快发展设施农业速度,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开拓创新,扎实做好促进设施农业科学发展的各项工作,要动员调动农机管理、推广、培训、维修、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力量,把握工作的主动性,争取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农业科学论文: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摘 要 在中国高等教育分层次培养的背景下,如何结合地域优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实践教学环节,本文以潍坊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分析并介绍了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 职业资格认证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实践教学

在我国,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体系,而职业资格认证是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两种制度体系在教育的许多方面都有区别,①而将职业资格认证与高等教育衔接的研究多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针对应用型本科如何引入职业资格的认证研究少有报道。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而应用型大学正是大众化教育办学多样化的一个具体表现。要落实“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完成高素|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尤为重要。要想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②

山东是设施农业大省,而潍坊是设施农业的发源地,设施种植、设施养殖水平全国经验丰富,有着明显的地方优势和特色。潍坊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极强的新兴专业,如何以该专业为试点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整合在一起,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完成由传统的单向人才输送向现代双向互动人才培养的转变,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明确设施农业人才需求标准,确定职业资格认证推动模式

首先对“两区一圈一带”周边城市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研,了解了设施农业相关行业人才需求类型、职业用工标准,职业认证标准;调查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职业要求、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工作满意度及其对学校教学的信息反馈,多方面搜集有关资料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设施农业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目标(见表1)。

表1 职业资格认证推动模式

2 构建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职业岗位对设施农业人才需求,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是以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为中心,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成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技能课三大模块。以实践教学为线索,通过校内实践、企业实践、职业资格证考取最终将这三个模块串接起来,最终构建了以技能应用能力与综合技能培养为主体、以基本技能培养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体系(图1)。

图1 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体系

3 整合实践教学能力模块,筛选职业标准实训项目

为了达到所确定的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的实践教学目标,首先将专业实践按能力要求从低到高整合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大模块。再根据每个模块的培养目标确定实践课程,并制定每一门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指导书。根据课程或专业的要求筛选职业标准的实训项目。筛选和设计实训项目应侧重于职业标准要求,并与自动化控制、物联网、土木工程等学科发展相结合。将实训项目分成基本技能训练项目、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和综合训练项目三大类。基本、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应强调规范操作,同时更加注重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科学性的培养;综合训练项目要求完成一项成果,譬如一项发明专利、一个新工艺设计、一个品种、一项服务或一个策划等。强调突破低层次、机械重复、仅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的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在生产实际中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图2所示)。

图2 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实践教学内容

4 实施教师职业资格认证,打造“双师、双栖”型师资队伍

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安排参加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并且相关职业资格证。同时要求引进的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更新知识结构,增加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聘请国内外本行业人才到学校兼职授课,突出应用型教学的前沿性、新颖性和现实性。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教学团队、学术团队和学科梯队,提高教师的职业综合素质,形成了一支视野开阔、思维敏锐、思想活跃、了解社会需求、实践经验丰富的“双栖、双创”型师资队伍。

5 实行学生考核“三证制”,构建科学实践技能评价体系

毕业生除了获得学历学位证书以外,还需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实践技能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建立了职业技能与能力评价体系,如制定了科学的评价标准,推动实践教学改革。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提高专业技能培养的效率、针对性和适应性。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各种实训或课程采取开放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譬如依照国家职业标准,将主干课程化分为若干教学模块,按模块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训的考评,把技能鉴定的一次性考评转变为动态的多次模块考评。逐步建立起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成绩以及用人单位反馈意见三者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机制。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177)《依托区域优势,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新体系,培养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潍坊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设施农业科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依托区域优势(201536),《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培养高素质特色应用型人才》(201546).

农业科学论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要热带作物科研进展研究―基于文献分析

摘 要 本文以SCI-EXPANDED与EI数据库收录相关文献为依据进行2015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要热带作物科技文献信息分析,研究2015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要热带作物科研发展优势领域。

关键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热带作物 ;科研 ;优势领域

科技文献在国际检索系统中收录情况是各研究机构学术地位综合体现,目前,SCI-EXPANDED、EI数据库被公认为世界范围最科学技术文献索引工具,本文以SCI-EXPANDED与EI数据库为依据,进行2015年SCI-EXPANDED与EI数据库收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要热带作物相关文献检索分析,研究分析2015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要热带作物科研发展优势领域及存在问题,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今后科研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2015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橡胶、木薯、香蕉3个主要热带作物方面进行较多研究,在国内外研究中具有一定优势,但椰子、咖啡、胡椒、油棕、芒果、荔枝、龙眼、香草兰、菠萝等研究较少,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未具优势。

橡胶研究优势领域集中在植物科学、遗传、聚合物科学、林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化学、园艺,但在国内外已进行的新型改性天然橡胶与壳聚糖纳米纤维制备及性能、农用工业废渣天然橡胶填料、天然橡胶接枝苯乙烯、纳米氧化镁固化剂制备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天然胶乳硫化胶氨和戊二醛含量、橡胶多胚苗遗传衍生、橡胶粒子蛋白同源物对天然橡胶生物合成影响、基因测序进行高密度集成橡胶树遗传连锁图谱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木薯研究优势领域集中在植物科学、农学,但在食品科学技术、聚合物科学、化学、环境科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能源燃料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研究较少,在国内外已进行木薯发酵、木薯淀粉颗粒性能、木薯淀粉抗氧化剂和增塑剂、木薯花叶病分子流行病学、木薯褐条斑病、微卫星标记木薯基因组序列、木薯茎生物量、木薯生物能源潜力评价、木薯淀粉接枝共聚物、木薯干废料燃料、木薯胚性愈伤组织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香蕉研究优势领域集中在植物科学、农学,但在食品科学技术、化学、环境科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研究较少,在国内外已进行香蕉花序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评价、干燥香蕉片特性及理化性质、香蕉改性淀粉体外消化率、转基因香蕉生产及转化、香蕉条斑病、香蕉象甲、1-MCP和乙烯组合处理香蕉果实、香蕉货架寿命、一氧化氮延缓香蕉果实叶绿素降解、香蕉根结线虫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芒果仅进行芒果理化性状、抗氧化能力和矿物质含量评价、芒果转录组测序标记发展研究,在食品科学技术、化学、营养饮食、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研究较少,在国内外已进行芒果皮果胶特性、鲜切芒果品质、芒果苷与芒果羽扇豆醇、芒果腐病、芒果细菌性溃疡病、缓解芒果果实冷害、芒果果实采后炭疽病生物防治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菠萝研究优势领域集中在植物科学、农学,但在食品科学技术、化学、医药学、聚合物科学、材料科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研究较少,在国内外已进行菠萝酶法脱胶、菠萝生物乙醇废料、菠萝叶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菠萝黑腐病、菠萝体外培养生根与驯化、菠萝叶提取苯丙素苷、菠萝提取物中香豆酸与咖啡酸吸收机制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香草兰仅在微生物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化学进行香气分析、抗氧化活性、芽孢杆菌、土壤微生物研究,在植物科学、食品科学技术、园艺等国外研究较多学科均未进行相关研究,在国外已进行香草根腐病与枯萎病、香草兰植株体细胞、胚性愈伤组织生化特性、香草冰淇淋、采后生理特性、内生真菌、香草兰经济、离体保存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荔枝仅在食品科学技术、化学进行采后荔枝酶促褐变和抗氧化活性、荔枝蝽若虫]发性成分研究,在植物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均未进行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已进行荔枝细胞提取物、荔枝果皮褐变防治、荔枝种子淀粉、荔枝荧光碳纳米、荔枝汁、发病预测、生物活性、果皮磁性吸附、检测荔枝果皮花色素苷含量、荔枝酚类物质、果实脱落候选基因鉴定、果实产量与质量和耐贮性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胡椒仅在植物科学、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进行研究,在食品科学、医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等国外研究较多学科上均未进行相关研究,在国外已进行胡椒精油、胡椒碱衍生物、胡椒提取物、胡椒生物碱类成分和抗炎活性、胡椒油树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胡椒乙醇提取物与埃及伊蚊幼虫、黑胡椒治疗气道疾病、黑胡椒胡椒碱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胡椒物种比较研究、黑胡椒接种病原菌和腐败菌消毒处理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油棕仅在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科学进行研究,在能源燃料、环境科学、食品科学技术、化学、材料科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均未进行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已进行棕榈油生物酶水解、棕榈油酯交换反应、油棕榈空果串纤维性能、生物多样性影响、棕榈生物质炼制、可持续发展、棕榈油生产垃圾、棕榈油乳液膜、分子防御反应、种质遗传多样性、生物合成途径基因分析、防御基因、种植园气候、土壤碳平衡、复合材料、固体废弃物、生物柴油、废水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椰子仅在椰子果皮干燥特性和热要求领域研究,在植物科学、农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能源燃料、环境科学、材料学、聚合物科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均未进行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已进行椰子水饮料、椰子油、新鲜椰子杀菌、罐装椰乳、椰奶热处理、天然椰子粉、椰子糖、椰子厂废水、椰子树农药残留、椰子组织培养及相关生物技术、椰园杂草、椰子生物柴油燃料、椰壳活性炭、寄生椰心叶甲RNA序列分析、椰壳活性炭系离子液体、椰子胚乳、氢化椰子油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龙眼仅在植物科学、农学、园艺进行较少研究,在食品科学技术、营养饮食、化学、环境科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均未进行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已进行龙眼汁干酪乳杆菌、淡季龙眼供给预测、龙眼籽提取物、多隔镰孢霉引起龙眼花序枯萎、龙眼病原真菌复合物、龙眼酚类化合物、酸雨胁迫下龙眼蛋白质表达钙影响、龙眼采后生理治疗、龙眼果皮花青素、龙眼果皮提取物、异丁醇对龙眼常温贮藏影响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咖啡仅在脂肪酸、氨基酸和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特性与生物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在肿瘤医学、植物科学、农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均未进行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已进行咖啡渣、咖啡硫醇、抗氧化能力、胃肠道消化、咖啡检测器、咖啡霉菌毒素测定、咖啡农林复合系统、咖啡作物施肥利用、多样性、咖啡加工废水处理、咖啡根腐病、咖啡锈病、产量、咖啡与乳腺癌等、咖啡与全身免疫和炎症、咖啡吸附、品种细胞形态特征和基因表达、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农业科学论文: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与新西兰皇家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走出去、引进来”,3月20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刘晓洪随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率领的湖北代表团访问新西兰。3月23日,在湖北省与新方的签约会上,刘晓洪代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与新西兰皇家农业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省长王晓东、新西兰国会议员海耶斯等见证了签约仪式,省政府秘书长王祥喜主持签约会。

出访期间,刘晓洪专程向王晓东省长汇报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王晓东省长强调,省农科院要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和引领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王晓东省长非常关心省农科院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接了该院拟引进的新西兰方面的专家,他要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大合作力度,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促进猕猴桃等农产品品种的改良和品质的提升,带动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签约后,刘晓洪与新西兰皇家农业科学院副总裁Andrew进行了深入友好的交流,双方在人才引进、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张兴中)

农业科学论文: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模式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业科研事业发展模式与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了进一步完善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的必要性,根据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的战略发展规划,构建了顶层设计的基本框架与运行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组织保障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学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建议》指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完善顶层设计,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是必然趋势。

顶层设计是指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自上而下的系统设计,确定战略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构想系统方案和确定系统技术要求,并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其应用于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是指:借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综合考虑“由远而近”的目的性、“从大到小”的整体性以及“自上而下”的层次性设计理念,以全局视角把握农业、农民和农村相关联的各种要素进行统筹协调,选择正确的目标,制定正确的路径,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村稳定,从而实现其社会公益性职责。

一、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的必要性

农业科学事业的研究领域不仅限于总体设计和自身的针对性研究,还扩展到农业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传统的农业科学事业工作模式,即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农业作为国民生存的重要命脉,在新形势下的有序发展,需要从宏观角度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理顺体制机制保障,完善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和解决好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其次,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的依法决策偏重责任落实,基本实行院所长负责制的模式。此种模式的运行过程很难做到各种不同意见的充分客观表达,决策也失去了必要的创新性与科学性。而农业科学事业大发展需要借鉴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正确的决策为导向,逐级落实责任与任务,并通过体制机制保障,共同促进农业事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农业科学事业以农业为背景载体,深入农村的各个领域,重点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其事业本质(即公益性)决定农业科学事业很难依靠成果推广从农民身上取得利益以支持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点在我国热区体现更为明显。农业科学工作者缺乏必要的基础保障导致工作效能降低、工作重点偏离等原因亦导致了农业科学事业的滞后发展。

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完善顶层设计能够将“三农”问题看的更真、更全,有助于把握大局、定位和出实招,通过开放思路、协调各方组织优势以实现整体目标和保障国家农业事业健康发展。

二、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模式构建

管理学认为,凡事要成功,首先必须做正确的事,即把方向和目标搞准,然后才能正确的做事(斯蒂芬.P.罗斯宾等,2004),此时才谈得上细节决定成败。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国家三农工作,以科研工作为基础,注重成果转化与应用,通过社会主义理论引导,促进国家农业事业发展。

1.战略目标

顶层设计是农业科学事业发展的主体结构和主要模式,更是一种战略思维和科学规划,需要自上而下的引导、社会利益群体的互动以及充分激励基层动力与创造力。在农业科学事业单他构建顶层设计重点是以逐级落实责任、创造价值和培养人才为导向。

(1)逐级落实责任。逐级落实责任是指改变农业事业单位“一人负责制、一个人决策”的体制,自上而下逐级赋予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坚持法律基本原则,尊重事物客观规律,充分吸收不同意见的客观表达,强调思想上,注重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驾驭全局,共同着力解决牵动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和关系民生的紧迫任务。

(2)培养三种人才。三种人才指偏重于技术、沟通、战略三种技能的人才。对于基层技术人员来说,技术表现在对于科研项目执行的能力,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对于中层人员来说沟通表现在对上的汇报与执行能力的直观体现,对下的任务分配与督促实施;对于高层人员来说战略表现在以长远的目光和审慎的思维对重大事项的战略规划与科学决策。以上三种人才应随着工作经验的逐步累计,三种能力的发展也逐步。

(3)创造三种价值。三种价值指个人价值、单位/集体价值、社会价值。即通过激发体制的活力、动力、潜力,广泛凝聚发展共识,树立长远眼光,释放主观能动性,激发职工工作热情,以自我价值的体现,实现单位/集体价值,最终创造社会价值,实现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服务农业的公益性目的。

2.组织框架

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立足于未来一个时期事业发展的总体谋划,结合“三农”实际需求做出基本战略取向,对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重大决策、系统管理及保障体系进行高层次、多方位综合筹划。其顶层设计模式(如图1)体现于整个管理环节,从任务下达到组织实施,从信息反馈到组织决策,最关键的环节是沟通,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正反相通,以实现事业发展的持续稳定和运行过程的相对独立性。设计框架见图2。

5.组织保障

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受需求、经济、科技等条件的限制,社会需求是动力,先进技术是前提,经济投入是保障。从宏观角度看,农业科技的健康发展得益于国家对于农业科研事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投入。促进现代农业科学事业发展需重点解决经济投入严重不足和体制机制运行不健全等相关问题。基于以上实际,完善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保障: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农业科技创新的必然性及新方向

摘要 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的出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过去几年的的农业科技创新做出总结,并结合当前农业政策和强有力地科技实力综合分析了未来该院各学科科技创新发展方向,为该院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必然性;新方向;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

随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即如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如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如何推动农业发展再一次成为备受瞩目的关键问题。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科技进步是发展高产、品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不断创新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只有创新农业科技才能推动农业更好更快发展,走上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才能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1 农业科技创新的必然性

1.1 农业科技创新是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国情做出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使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际竞争力度逐渐加强,巩固和发展农业大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使科技力量首先在农业生产上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是结合当代国情下推动农业现代化强有力的动力。

1.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手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只有不断提高农业创新科技水平才能使土地增产、增效,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民致富,最终使农村农业改革发展走上一条投入少、损耗低、产出高的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在“理论结合实践”指导方针的正确引导下深入开展科学技术创新,推出经得起农业生产实践检验的近期农业技术,并将其普及推广。

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科技创新方向

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在开展农业科研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除了在科研项目上力求创新实用,在科研项目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技术路线上均加大了创新性科学技术的投入,其产出效果明显好于以往传统农业科研的产出效果;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与兄弟院所的学术交流也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创业新思路不断开阔,科研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实现了农业科研课题研究又好又快地开展。

虽然该院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科技力量已经初显成效,但是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之路还很长,发展不足之处还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应重点开展以下方面。

2.1 继续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增加创新性科技的投入,广泛采用先进的科研技术、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为此,为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并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园区规划中道路建设、喷滴灌设施的建设、农经学校现代化试验温室的建设以及对俄园区建设、综合试验室建设等。

2.2 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

成立了中国农民大学牡丹江分院和牡丹江分院博士后流动站,并与国内外10余家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展开了合作,每年不定期的组织科研人员下乡活动,将近期的科研成果和近期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今后该院将继续与周边大专院校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大好局面。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合作,加强专业知识交流,共同创新技术,共享创新成果。继续开展农业知识推广下乡活动,普及农业近期科普知识,实地考察农民的农业行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果留在农民家”。

2.3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该院具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4个综合试验站,分别为国家蜜蜂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和东北寒地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牡丹江综合试验站,又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果树与蜜蜂工作分站,分别承担了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蜜蜂、食用菌和苹果3个综合试验站、黑龙江省果树工程中心、黑龙江省寒地果树育种与栽培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果树中试基地和黑龙江中俄农业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园区的建设任务,因此,具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去开展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

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将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同类科技领域服务、为农民服务。

2.4 大力开展种业技术创新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育种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水稻品种牡丹江19、牡丹江26、牡丹江28,玉米品种牡单9、牡单10、牡单13,果树品种龙冠苹果、金香水梨、矮甜李、牡红杏、寒丰黑穗醋栗,晒烟品种龙烟三号、龙烟六号等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作物新品种、自主研制的各种农化产品在全省和全国适宜区域累计推广面积达3 333.33万hm2以上,科研成果累计创社会效益200亿元以上,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了巨大推动作用。该院的大豆研究科室于2007年成功培育出了牡丰7号并通过审定,2012年又成功审定了牡豆8号,于2011年成功建立了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牡丹江试验站,提高与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的合作能力,加强与大学的合作研究,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尽快出成果,更好地为当地大豆生产提供科技支撑。今后该院将继续加强育种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吸取国内外种植资源,学习创新型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加强种子扩繁基地建设,尤其是海南扩繁基地建设,同时与大型种子企业建立合作,共享优良的育种平台,争取建立以该院的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2.5 提高科研部门下属公司企业的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逐渐扩大农业企业规模,使大规模的机器应用于生产

水稻生化技术研究所下设的嘉禾农化公司引进了一批先进机器设备和专业化的现代试验工具,具有年产5万t壮秧肥和2万t农药的生产能力,同时具有产品质量和原材料的检测能力,该公司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建立了推广销售协作网,实现生产规模化、网络经营化、管理集约化的壮秧肥和农药的产销体系。该院的春苗种业公司、科馨品质米公司和土壤肥料研究所下设的牡丰专用肥公司均是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推广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最近几年大型科学技术的引用与实施使该院的科研和生产能力发展迅速。今后将重点加强该院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充分武装和提高该院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产品研发方向与三农问题紧密结合,进一步深化服务领域,为实现服务三农、服务社会而努力奋斗。

3 总结

在过去几年里,在省农科院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下,该院不断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实施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各项措施,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土壤改良、植保、育种、栽培等科研方面,农业生产的田间用具广泛应用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等。该院现代机器体系的逐步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再加上科研工作者不断与外界科研领域人员的积极交流,使该院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再上一个崭新的台阶。相信在未来的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之路上,有省农科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国家政策强有力支持,该院的科技创新之路必将推动现代化农业蓬勃发展。

农业科学论文: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必要性探析

摘要:网上教学平台是基于互联网实现网上教学的必要条件。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有必要开展网络平台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可以提高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对该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网络教学平台;信息

21世纪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为学生开放性的自主探索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等学校专业课教学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让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来进行教学改革,以促进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大力发展校园网络建设和配制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大多数学校都普及了Internet、多媒体教室,同时拥有个人电脑的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些变化为教师和学生在计算机、校园网以及互联网上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便利的基础条件。同时,伴随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这种变化对高校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导致高校教育观念、教师的内容和方法发生着重大变革。目前,网路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之一。网络教学平台融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理念,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协调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它具有多种功能的教学交互,涵盖了课件制作、教学素材建设、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网上作业、网上学习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多种服务的综合教学支撑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管理与信息交流平台,可以支持高等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由于网络教学平台可为广大学生创造数字化学习氛围,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时空的局限,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其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在成为普通高等学校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

一、高等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现况

进行网络教学需要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撑环境,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平台始现于1996年底,其中LearningSpace—IBM作为IBM Lotus公司开发的分布式教学平台,提供了自学、非同步协作学习和“虚拟教室”同步交互学习3种在线学习模式,在国际上使用较多。我国的网络教育平台始于1998年,国内部分高校进行了一些网络教学的实践活动,开设了相关网络课程,使网络教育支撑平台具备了雏形。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应用较多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技术力量雄厚、平台成熟稳定、但价格昂贵的国外商业化平台,例如当前市场上拥有百万级用户支持能力的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二是比较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教学管理的需要,适应性较强的类似清华教育在线、南京易学天空教室这样的国内商业化平台。三是针对各个高校自身教学特点开发成本较低的在本校范围内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这类平台在兼容性和适应性较差的问题。四是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特定需求对软件源代码进行个性化设计的开源软件,如Moodle等开源代码。

二、设施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由生物学、环境学、农业工程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的复合型专业,2002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设,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多所高校均设有本科专业,该专业作为近几年的新兴专业,得到越来越多学生、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关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讲授农业工程学、温室建筑与结构、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以及设施植物栽培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设施农业的生产、设施工程、环境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综合实践,培养能在科教、产业、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现代设施与观光农业的科研与教学、工程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尽管全国高等院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大部分课程都在多媒体教室里完成,但这也仅仅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代替板书教学的初级课堂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并无实质性区别。这种初级课堂教学形式存在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形式僵化、教学互动不足、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其已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现在大多数网络教学都是针对单独某一课程单独进行,关于专业课教学互动网络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更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目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以单一课程建设为主,缺乏专业重点骨干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只注重课程建设模式,缺乏教与学互动、教与学相长的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专业课教学远远滞后于教学目标。因此,在设施农业科学专业课的教学中,如何利用现代网络媒介,整合设施农业科学课程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避免高校专业课程课时减少的弊端,为师生建立一个信息对称的互动平台,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院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三、设施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设施专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开放性、共享性、互作性等基本特点。信息化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资源为核心,资源的利用与技术的应用方可实现教育信息化。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代替传统农业的重要手段,其涵盖知识范围广泛,科学技术更新迅速。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和教学优势,为学生提供的网络服务,这不仅顺应专业自身对传统教学模式革新的要求,也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发展。因此,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健全的网络教学环境,有助于推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2.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突破时空的限制。新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课程的学时明显缩减,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使教师在教学中无法顾及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也无法在课堂上讲授更多的新知识。网络教学平台则能弥补这一教学知识不足的弊端,学生可以在线浏览或下载教师上传到网络平台的教学课件、讲义或参考资料,灵活利用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个人电子终端的普及也使得学生拥有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信息设备,随时随地接受学习信息,高效学习的条件。这种网络教学平台可以突破传统面授教育的时空限制,真正实现教与学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

3.创建广阔的交流平台,实现交互教学。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的E-mail、新闻组、公告栏、博客日志、在线讨论区、邮件列表、聊天室等同步、异步交流工具,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能更便利的共享信息,交流讨论,也能使不同时空的学生在该环境中通过讨论、交流来完成学习任务,网络平台强大的交流协作环境就体现于此。论坛和邮件是学生共同学习和师生交流的重要交互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解答他人的疑问来提升自身的问题分析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公开解答学生密集反应的共性问题,及时调整、优化课堂教学计划,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创造平和的学习氛围。网络平台比课堂教学具有更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自愿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个性,使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学生在老师面前通常会有的拘谨,为师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同时还具有沟通便捷,便于合作、协商、求助等优点。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可以在网络互动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能够消除面对面交流带来的心理压力。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同时满足教师的教学要求、专业课时知识容量的要求和学生对学习形式多样化及自主性的要求,这些都将显著提高教学成效,极大推进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创新与发展,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提高及进一步从事科研工作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农业科学论文: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前身为农科院实验场,于2009年11月更名成立。全所现有在职职工81人,其中管理人员11人,专业技术人员24人,技师及技工人员46人。科研机构包含功能食(药)品、果蔬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粮油加工、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和薯类加工五个研究室。主要开展果蔬贮藏保鲜、果蔬鲜切产品加工和质量控制、品质粮油、薯类、农副产物综合利用和功能食(药)品的开发、利用、技术工艺升级、科技转化、科技咨询等服务,以及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和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等工作。近年来,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成都市科技进步奖3项,完成省级登记成果2项,申请专利24项,授权13项;已形成一批专有技术及产品,并与多家企业和地方机构合作,有针对性的开展农产品贮藏加工的工艺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一、功能食(药)品研究室

功能食(药)品研究室主要致力于农产品或其它植物产品中功能活性物质(植物体次生代谢物、植物蛋白、功能性短肽、多糖等)的研究和开发。重点开展农产品中功能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工艺的集成创新;功能活性物质健康功效研究并开发健康食品、保健品,或医药化工原料产品;功能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修饰制备衍生物及其生物学功效和理化性质研究、新产品开发。功能食(药)品研究室具有先进的现代化实验室,配置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制备液相色谱、颗粒图像分析仪等检测分析设备,以及聚能超声提取机组、提取醇沉浓缩机组、喷雾干燥等中试设备,能实现实验室制备研究及中试生产转化。

二、果蔬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研究室

果蔬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研究室主要开展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贮藏保鲜、冷链物流、鲜切产品加工、果蔬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相关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工艺升级、质量安全控制和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服务等工作。研究室拥有先进的果蔬气调贮藏系统、相关检测设备及鲜切产品中试生产线,在果蔬的气调贮藏、无害化保鲜、包装、鲜切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及其他果蔬产品开发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三、粮油加工研究室

粮油加工研究室主要从事稻米、玉米和油菜籽的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建有500m2的低温压榨油中试车间,拥有油菜籽低温压榨中试生产线,并与多家粮油生产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开发出品质富硒大米、低温压榨菜籽油及玉米系列产品,获得市场好评。

四、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研究室

农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室在农用多肽技术、中药渣综合利用、中兽药产品开发、水产加工废弃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都开展了大量工作。生殖兽药产品(GnRH-A)的生产应用处于国内经验丰富地位;多肽动保、养殖用健肝散、三黄散和益生素等产品在国内市场上认可度较高;同时在物料的干燥、粉碎、分离等加工共性关键技术和设备方面取得突破,和多家企业合作提供技术支撑。

五、薯类加工研究室

薯类加工研究室以薯类的贮藏、加工技术及设备研制、产品开发为主要研究内容。薯类全粉加工技术在国内具有首创性,形成了以节能干燥为主的全新生产工艺和生产线,申请专利2项,并以此为基础指导企业建立紫薯全粉生产线,开发出系列产品。作为农业部在四川实施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对15个县(市)的惠民工程实施进行了技术指导,在各种薯类、果蔬贮藏库的设计、建造、技术培训指导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农业科学论文: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加工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加工研究所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食品加工科学技术,积极转化科研成果,重点培养食品加工高端科研人才,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所以黑龙江省优势农产品原料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目标,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国际合作为重要手段,在食品加工理论、设备、工艺、营养与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

研究所下设食品工程、杂粮加工、稻米加工等3个专业研究室,针对食品加工机械、杂粮深加工、稻米深加工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发等工作,解决食品加工行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应用性问题。近3年来,研究所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引进高端人才,拓展科研领域。目前,科研基础设施设备日臻完善,科研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在杂粮、稻米加工研究基础上,正逐步向玉米精深加工及果蔬加工等领域发展。同时,研究所承担黑龙江省食物与营养咨询指导委员会日常工作,为全省食品安全及食品加工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政策咨询指导服务。

“十一五”以来研究所共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余篇,申报专利5项。研发出高水分大豆组织化蛋白、糙薏仁粉系列产品、品质粳稻留胚米、全豆馅料糕点系列、全谷物饼干、谷物清爽饮料等五大系列20余种产品;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高水分组织化蛋白加工中型设备,经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鉴定为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研究所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了解前沿科技、掌握关键技术、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送技术服务企业、出成果壮大企业。研究所积极践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开展院院共建、院企合作,研究所愿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加工研究所成果简介

高水分组织化蛋白产品

利用非转基因大豆、小麦、豌豆等植物性蛋白为原料,采用国际先进的双螺杆挤压技术,在高水分条件下挤压成型的第四代组织化蛋白产品。与市场上常见的低水分组织化蛋白产品相比,更具有动物性蛋白的纤维状结构和口感。

糙薏仁粉

采用脱壳后的薏仁,尚保留高营养价值的麸皮,即糙薏仁。保留薏仁原色、原味及更多薏苡酯,采用现代挤压设备瞬间真空挤压精制而成,锁住更多营养元素。根据不同人群的营养及口味需求,研制成红枣型、红豆型、豆乳型和燕麦木糖醇型糙薏仁粉。

饮 料

绿豆沁饮 低热量,弱碱性,富含绿豆衣中丰富的黄酮类物质,是具有保健功能的绿豆衣清爽饮品。采用加工所自有专利护色技术,不添加任何色素,有效利用绿豆加工副产物,不影响绿豆后续产品加工甚至籽粒发芽。在丰富绿豆加工产品种类的同时,也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黑米麦芽饮 利用大麦芽中丰富的酶系,降解黑米中的淀粉、蛋白,形成易于吸收的能量饮料(含米粒),具有麦芽风味和天然米香,口感清爽,色泽呈诱人的葡萄酒红色,且保留了黑米中的膳食纤维。

红豆汤 利用红小豆全豆粒状馅料煮制过程中的汤汁,制作出无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的红豆饮料饮品,汤色自然,风味独特,该产品在丰富红小豆加工产品种类的同时,也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农业科学论文: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品与加工研究所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品与加工研究所是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藏保鲜关键技术研究为主,集科研与开发为一体的省属农业科研单位,成立于2003年。研究所坚持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主要研究方向有:果蔬加工与储藏保鲜技术、粮油精深加工技术、天然食品添加剂的制备技术、功能食品的开发、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农产品加工工程规划咨询以及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研究等。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品与加工研究所拥有一支高素质研发队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这支队伍永恒的理念。全所现有职工20人,科技人员19人、高级研究人员8人、博士2人、硕士12人、大学本科5人,涵盖食品科学、食品工程、食品微生物、食品营养、食品安全、生物技术、农学等多种相关专业。研究所拥有1000m2实验及中试基地,具有“辽宁省天然食品添加剂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天然食品添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条件,配有食品质构仪、精油提取设备等一批国内先进的仪器设备。建所以来,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14项,授权专利18项,100余篇。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品与加工研究所具有国家颁发的工程咨询乙级资格证书,为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工程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开展各类农业发展问题及农产品加工宏观政策研究与咨询服务;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企业发展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等项目;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预测,危害识别等,参与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过程的风险控制及食品安全标准的分析与应用;协助研究所与地方政府开展科技共建、与企业开展科企合作,积极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专利转化。

乳酸菌发酵果蔬系列营养食品生产工艺及制备技术

以桃、杏、苹果、胡萝卜、南瓜、红薯等果蔬为原料,采用生物发酵工程技术,人工接种自主研制的高效复合乳酸菌发酵剂,在密封、中温条件下发酵,发酵后通过果脯、果酱及饮料创新工艺制成乳酸菌发酵果蔬脯、酱及饮料系列营养食品。

乳酸菌发酵果蔬脯质地柔软、筋性和光泽度好;乳酸菌发酵果蔬酱不添加增稠剂、不返糖、不析水;乳酸菌发酵果蔬饮料不添加增稠剂、酸甜适口。乳酸菌发酵果蔬系列营养食品保留了果蔬固有营养,同时又赋予乳酸菌发酵特有的营养和风味,酸味柔和、气味芳香纯正、携带方便,不添加任何香精、色素、防腐剂,老少皆宜,是具有保健功能的新型低糖乳酸菌发酵果蔬纯天然制品。

功能型果蔬饮料系列产品

以新鲜的水果、蔬菜为原料,应用传统工艺结合先进的生物提取技术,研制出具有功能性的果蔬系列饮料产品。先将果蔬产品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去皮、破壁,通过预煮软化处理,使其营养成分能充分溶出并可大大提高果蔬产品的出汁率,为加强汁液稳定性,经传统方法榨汁、过滤后的原汁,经过胶体磨、均质机处理,再加入营养强化剂进行复配,通过巴氏杀菌法灭菌处理而成。果蔬系列产品不含任何色素和防腐剂,健康安全、外观自然、深浅适中、无杂质、无沉淀、均匀无气泡、果香协调、浓淡相宜、柔和细腻、酸甜适度、后味浓郁。各理化指标检验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本系列产品富含维生素C,在4℃条件下密封贮藏期达6个月,是一种老少咸宜的健康饮品。

天然色素制备工艺技术及其产品

以高粱壳、树莓、红辣椒、全株紫玉米等为原料,采用循环提取、浓缩、乳化、纯化等高新技术手段制得天然红色素,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果冻、化妆品及医药等领域。高粱红醇溶、水溶产品已实现产业化。

以色素万寿菊鲜花为原料,经发酵、提取、纯化等工艺精制而成的叶黄素浸膏和晶体叶黄素产品;以沙棘果皮、姜黄为原料,经提取、浓缩、纯化等工艺制得沙棘黄、姜黄色素,产品具有安全、色泽鲜艳、抗氧化、稳定性强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领域。

以提取留兰香精油后下脚料、西兰花叶、蚕沙等农业副产物为原料,采用超声波提取、皂化、置换、包埋等技术手段制得叶绿素铜、锌系列产品,产品具有安全、色泽鲜艳,抗氧化,不受酸碱和金属离子影响,稳定性强,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市场前景广阔。以留兰香精油下脚料为原料制备的叶绿素衍生产品已实现产业化。

粮油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及产品

五谷杂粮糊

以品质杂粮为原料,利用挤压膨化技术熟制后,经过调配制成五谷杂粮糊。开水冲调即可食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能有效的减缓糖类的吸收,减少脂肪堆积。

杂粮面包、面条及月饼

以品质杂粮粉为主料,采用现代生产工艺制作出口感优,风味佳的杂粮面包。

以品质杂粮粉为主料,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制作出口感好,有嚼劲,面体筋道的杂粮面条。

以品质杂粮粉为主料,加入一定量的小麦高筋粉做饼皮,并自制树莓、五仁、大枣等各种馅料,制成既保留杂粮的营养成分又安全、营养、健康、美味的月饼。

玉米水饺粉

是以特种品质玉米为原料,采用近期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的设备及独特的生产工艺精制而成,玉米饺子粉的食用方法与小麦面粉基本一样。用时直接加水和成面团(加水量为面粉量的60%),不用醒发直接制作食品。用它包制的水饺成品金黄色,耐煮不破肚,不混汤,凉后不硬不回生,口感细腻滑爽、劲道。没有一般玉米食品的粗糙及苦涩辛辣味。面团结构紧密,持水性好,具备加工冷冻食品的特性。

新型果蔬保鲜剂系列产品

目前,果蔬贮藏使用的保鲜剂,多采用食品级的化学合成保鲜剂,药效不易控制,释放稳定性不良,产生异味、病斑、残留且污染严重,难以达到理想的贮藏效果。本系列产品从筛选天然保鲜剂入手,配制成天然保鲜剂,提高果实的保鲜效果,相对延长贮藏期。可使小浆果保鲜期延长2~3倍,损耗率下降5%~10%。

主要应用于中、晚熟品种贮藏保鲜及早熟品种的货架期保鲜,具有双重缓释作用,保鲜期长、高效、无毒、无污染、无异味、使用方便、成本低等特点。可调控贮藏微环境中气体成份,抑制引起果实腐烂的灰霉病、青霉病、黑腐病和炭疽病等病菌侵染,降低酶活性,吸附贮藏中有害气体,抑制呼吸作用和氧化作用。同时配合贮运包装技术降低机械损伤,延长保鲜期,提高保质率。

成型的产品主要有:葡萄保鲜剂、食用菌保鲜剂、花卉保鲜剂及果蔬气体调节剂、生理调节剂、库房消毒剂。

新资源食品及特色食品

新资源食品——高粱乌米

特色农产品——山野菜及玉竹等

山野菜营养丰富,具有浓郁特有的鲜味。在我国分布较广,开发利用价值较高。中医药学家认为医食同源、药食同根。山野菜亦菜亦药,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癌症有很好的疗效,能预防多种疾病。这是普通栽培蔬菜无法比拟的。

目前的山野菜加工,仍多以盐渍方法进行,经盐渍的山野菜,因色泽、品味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营养损坏。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出山野菜的贮藏保鲜技术,改进加工方法,生产出具有天然色味的山野菜,大大提高其经济价值。

成型的产品主要有:胡萝卜汁、胡萝卜-番茄复合汁、胡萝卜-甜橙复合汁、树莓汁、苹果汁、桃汁、葡萄汁、苹果汁、姜汁、枣汁和黄瓜汁等。

农业科学论文: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新进展

摘要 白城市农业科学院是白城市属农业科研单位,承担着吉林省西部半干旱生态类型区农业科研任务。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科研工作为中心,一切工作服务于科研,一切工作服从于科研”宗旨,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智力引进成果显著,多次邀请国际著名专家来白城市讲学或者进行合作研究,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快速发展,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结以前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积累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新途径、新方式,以便在今后科技合作工作中加以运用。

关键词 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新进展

白城市农业科学院是白城市属农业科研单位,承担着吉林省西部半干旱生态类型区农业科研任务。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科研工作为中心,一切工作服务于科研,一切工作服从于科研”宗旨,按照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总体目标和农业科研面向经济建设、面向农业生产的方针,依靠科研求得自身的社会存在价值和稳定发展。

1 吉林省燕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技合作成果

白城市农业科学院于1999年开始与加拿大开展中·加燕麦合作育种及产业化开发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并且合作成果不断扩大。加拿大著名燕麦专家布罗斯博士、周坚强博士、丁克博士、严威凯博士多次来白城市农业科学院进行关于燕麦育种、深加工利用、分子生物学育种和GGE双标图统计分析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发展吉林省燕麦生产及产业化加工利用做出突出贡献。

经过学习培训及进行有关的学术和科技交流活动,使白城市的科技人员对燕麦的育种、栽培和加工技术有了较的了解,促进了该院燕麦研究工作的开展,填补了吉林省无燕麦育种和相关技术研究的空白,为吉林省燕麦育种工作向国际前沿靠近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持。在加强示范推广试验研究的同时,白城市农业科学院还加大了燕麦加工技术研究力度,对燕麦的营养和保健功能进行了有效利用和产品开发,成功地研制出集营养和保健功能于一身的主食佳品“燕麦米”,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同时注册了“鹤龙汇”商标。由于该产品具有口感独特、麦香浓郁、营养保健和防病治病功能等特点,在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上被评为吉林省名牌产品,倍受各地商家和广大消费者青睐,被誉之为“新型营养主食,时尚保健佳品”。综合加工利用的主要产品有燕麦米、燕麦片、燕麦饼干、燕麦奶粉、燕麦冰淇淋、燕麦啤酒等;在医药、食品添加剂和化妆品等领域都有许多新产品有待进一步研发。

白城—挪威燕麦饮品中外合资项目落户白城工业园区。“白城—挪威燕麦系列饮料中外合资项目”是以白城市农业科学院燕麦生产技术为依托,由香港金福企业集团控股投资,引进挪威、荷兰国际先进的燕麦饮料生产技术,在白城市工业园区投资兴建的“引智、引资”招商项目。利用该技术生产的燕麦饮料除具有燕麦本身所具有的保健功能以外,不含任何添加剂和胆固醇,利用食品基微生物进行天然发酵,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利用,适合于东亚乳糖酶缺乏的人群,是牛奶和豆浆的替代品。该项目的成功合作,体现了投入资金、原料生产和加工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国内国外专家技术成果的对等合作。这是白城市工业园区引进的第1个中外合资合作项目。

2 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的国际合作项目

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是全国的一个向日葵专业研究所,仪器设备较先进,技术力量强,一直是全国向日葵研究课题的主持单位。承担着国家农业部、省、市向日葵育种、应用基础、抗性鉴定、栽培施肥技术等研究项目。

2003年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与塞尔维亚诺维萨特大田和蔬菜作物研究所合作成立了中国·塞尔维亚向日葵育种合作研究中心,合作从事向日葵品种资源研究与利用、向日葵生物育种、向日葵抗病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新成果示范推广等。合作育种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品质抗病高油杂交种NC208已经大面积推广应用。塞尔维亚著名向日葵育种家斯格利奇博士、拉甘娜博士等专家多次来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讲学并开展合作育种研究工作,在向日葵抗病育种、向日葵列当防治技术、向日葵花药培养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推动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向日葵科研工作快速发展。

3 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几点经验

3.1 实现专家学者互访,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

通过参加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不定期互派人员互访,定期进行信息互通交流,使双方有关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经常邀请国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吉林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农业科技项目,邀请在该领域处于世界经验丰富水平的著名专家来讲学或者开展合作研究工作,真正起到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推动相关产业健康发展的作用。考察交流给科技人员提供了难得的与国际知名学者面对面的接触机会,可以使科技人员了解其他国家在这些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成果,避免走弯路,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1]。

3.2 选派专业人员出国进修学习,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科研工作的根本,离开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科研工作及合作交流都无从谈起,因此在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人才培养。拥有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是成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前提,否则,合作交流很难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应该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外语水平,这直接影响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效果。应当选拔综合素质、爱岗敬业、具有培养潜力的科研人员,针对重点学科领域,赴该学科领域处于世界经验丰富水平的国家有关院校或科研院所进行培训或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要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力,使其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2]。

3.3 争取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提供的科技援助项目

争取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以及一些发达国家提供的国际援助项目,结合地区、单位的工作实际,因地制宜,真正做到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大项目的后续工作力度,决不能虎头蛇尾[3]。在欧共体援助的吉林省玉米向日葵开发项目执行期间,欧共体国家选派专家来华进行技术援助,传授先进农业技术,缩短了吉林省农业与欧洲国家的差距。单位派出20人(次)赴欧共体国家进修学习,派出人员学成回国后,将在国外学到的先进技术应用于科研工作,很快提高了吉林省农业科技水平。同时欧共体援助了一批现代化仪器设备,提高了项目执行单位的科研设备水平。由于该援助项目的实施,使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研工作跨上一个新台阶。

3.4 鼓励外国企业、公司直接投资,鼓励创办科技型企业

通过外国企业、公司直接投资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或者中外合资办公司,可以从中学到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高科技领域的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开创合作的新途径、新方式、新领域。鼓励企学研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科技创新与科技产业化的良性互动。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一批有技术或资源特色、竞争力强、融资性好的科技型企业。激励企业与科研主体创业积极性,扶持企学研结合型技术创新项目,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

3.5 对国际合作项目做好跟踪服务

对于已有初步意向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应立即组织力量,搞好项目建议书,并与对方进行认真的磋商,争取促成友好合作。积极利用参加国际研讨会、培训班等机会向国外专家或组织介绍吉林省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所取得的成绩,不断巩固合作成果,拓展合作领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实践中继续积累新经验,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目前国际合作呈现出纯援助性项目减少、互利性项目增加的发展趋势,非政府间协议项目如“自由申请项目”、“所际合作项目”等呈上升趋势。今后不仅要重视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合作,重视与联合国有关组织和国际研究机构的合作,而且要重视民间的合作。掌握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对外资助的主要领域以及主要项目,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如引进技术、引进智力、互派专家讲学、合作研究与共同开发,举办双边或多边学术讨论会、交换动植物遗传资源及信息资料等,寻求更多的合作方式,确立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格局[4]。

3.6 把国际科技合作成果纳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加大国际合作成果推广工作力度,真正做到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从目前一些国际科技合作成果推广现状看,许多项目成果推广转化的效果不理想。当今世界科技产业日益向国际化、系列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合作项目执行中,鼓励科研人员直接参与成果推广工作,努力实现科研、推广、示范、生产一条龙,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力度,形成一定规模和效益。

农业科学论文:对湖南省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发展的思考

摘要 介绍湖南省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工作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以推动全所科研发展。

关键词 农业科研所;科研发展;现状;问题;发展思路;湖南永州

1 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工作的进展

永州市农科所是湖南省永州市的正处级农业综合性科研事业单位,承担全市的农业科技引进、研究、示范、推广重任。现有职工211人,其中在职职工106人,退休职工105人。全所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人,其中在职的高级职称10人(研究员1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19人。所内目前科研组有6个,即水稻育种研究室、作物栽培研究室、果蔬研究室、烤烟研究室、畜牧水产研究室、花卉苗木中心。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研究所共承担国家、省、市和自选科研项目(课题)500多个,共获得科研成果128项。在农业耕作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研究以及试验示范推广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湖南省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试点单位、全国烤烟良种繁殖基地、湖南省水稻区试点、湖南省超级稻项目协作单位、全省8个品质品质稻选育攻关单位之一;中国杂交粳稻协作组成员单位之一。近年来,该所的科研工作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1 始终坚持科研立所,围绕科研项目建设提升科研实力

始终紧紧围绕科研立所这个中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使科研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作为一个基层科研机构,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资金保障不力、科研人员待遇不高的问题。近年来,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围绕项目活所,实施国家、省、市及自选的各级重点科研课题30多项,其中部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0项。通过全所科研人员发扬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优良传统,在科研条件差、科研任务重的情况下仍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科研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育种专家李四九选育的永早1-3S两系不育系通过省级鉴定,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充分肯定。园艺室主持的《早春播超甜玉米“LH305”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了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品质杂交早稻Ⅰ优899应用推广》荣获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所成为湖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区域试验站依托单位,李四九研究员被聘为省水稻岗位科学家、区域试验站站长,从而使该所科研课题跻身省农业科研创新体系,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此外,“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种三产四”推广示范项目以该所为推广单位在永州市展开,科研实力和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1.2 发挥科研优势,加强科研与生产的有效结合,竭诚服务“三农”

作为一个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贴近农业生产,贴近农村经营。一方面,将生产上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作为科研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利用自身拥有成果及信息的优势,将科研应用研究的农业技术吸收进来进行整合、创新,通过示范、推广将这些综合配套技术以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应用于生产中,是最主要的工作。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以定点帮扶和科技服务为核心,以专家服务驻村工作站为载体,并积极参与科技特派员工作,大力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竭诚服务“三农”,取得了一定实效。一是加强成果推广应用。2010年在省内外推广应用各类农作物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逾13.33万hm2,其中水稻新品种推广逾10.00万hm2,玉米新品种推广逾2.00万hm2,油菜新品种逾1.33万hm2。二是着力开展成果示范。在永州市11个县(区)实施了品质农作物新品种示范片11个。三是启动综合试验站工作。全所先期启动的国家水稻与玉米综合试验站积极参加永州市“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水稻综合试验站在东安、祁阳、宁远协助当地建立水稻百亩高产攻关创建片3个,现场实测产验收产量均达10 500 kg/hm2。且在水稻生长期,全程对3个县区的农民进行高产栽培技术指导与培训。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所内科技人员积极帮农、扶农,年内扶持种粮大户100户,在扶持技术和指导高产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共举办培训班26期2万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万余份。特别是针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全所派出了4个科技分队到县区指导农户,并结合实际向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了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和办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1.3 强化科研内部管理,改善科研条件、建立创新性农业科研所

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基础设施老旧、科研条件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制约了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逐步改善这一现状,近年来,该所将强化科研内部管理、改善科研条件、创新性发展科研作为工作重点。一方面,想方设法,积极与各部门沟通衔接,完成了综合实验大楼建设,另一方面,引进一些精密仪器和设备,建好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及土壤肥料检测实验室。同时强化内部管理,努力挖掘内部潜力[1-2]。与各科研室、课题组签订责任保障书,细化管理制度,按照责任保障书要求开展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2 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人才队伍相对薄弱,人才引进、留下困难

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作为承担技术支持的科研机构成为建设的重点之一。地方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加大对所属科研单位的资金投入,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特别是省属科研院所,凭借自身优势,高薪聘请高端科研人才。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由于地处湖南南部山区,经济条件差,自我“造血功能”不强,作为差额拨款单位,只能保障全所科研人员财政工资的发放,其他津贴、补贴难以落实,福利待遇差。因此,只能以情动人、以事留人。目前,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每年新进科研人员少,退休人数日益增多,基本与在职人员持平。人才流失严重,“老、中、青”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的问题日益突出,现全所在职人员中,科技人员70人,50岁以上的20人,占29%;40~50岁的16人,占23%;30~40岁的20人,占29%;30岁以下的14人,占20%。30岁以下科研人员所占比例最少,但这个年龄段人员素质高、科研思路新颖,却极不稳定,随时都有流失的可能。

2.2 离、退休人员过多、比例大,制约科研发展

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是一个老所,而且一直采取差额拨款方式。全所211名职工中,退休人员达105人,占全所职工总数的50%左右。离、退休人员除社保发放外,其他所有待遇全由所里自行解决,包袱十分沉重。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不堪重负,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科研发展。

2.3 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与市级科研所的地位不符,发展势头难以维持

作为基层农科所,争取到的国家、省级项目、课题仍十分有限。尤其是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作为山区的科研机构,自身财力薄弱,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科研事业的正常运转和进一步发展。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将进一步拉大与部级、省级科研单位的距离,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将被逐步边缘化,发展势头难以维持[3]。

3 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发展的思路

3.1 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提升科研水平

创新的意义是深远的。科研成果是农业科研院所生存发展的根本[4]。基层科研院所应从小而实,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成果开展创新性科研,以获得便于推广、优化农业结构、提升经济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根据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实际情况,应争取在育种方法上有新突破,争取在品种选育方面有新进展。同时,加强品种繁殖技术、制种技术和保优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争取在新领域取得成果。并继续认真实施和完成好目前承担的国家及省级各项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任务,尤其对承担的重点科技项目严格执行项目要求,确保质量。积极争取基地建设资金,在全市范围内与当地政府共建3~5个条件比较好、具典型性的“种三产四”试验基地,开展农业新技术推广和新品种示范。积极协助农业科技园区工作,完成好园区内农业科研技术服务[5-6]。

3.2 挖掘自身潜力,增加自我造血功能,提升农业效益

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基地一园”。“一基地”是指无公害蔬菜基地。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居民健康生活观念的提升,现代农业经济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城市休闲农业、建设无公害绿色生态蔬菜基地,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发展城市休闲农业、建设无公害绿色生态蔬菜基地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农科所的科研、示范、工作中心,一起规划,一起建设,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充分利用永州市及周边地区的生态资源、文化传承特色和对外开放格局,着力打造永州市文化品牌,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市场上的大众蔬菜仍然存在农药残留超标现象,且蔬菜品种有限。为充分挖掘全国各地名特优蔬菜和野生保健蔬菜品种,提高蔬菜质量,确保人民身体健康,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方法,结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在所内建设一个占地面积约13.33 hm2的无公害生态蔬菜基地,总结出一套适应永州市气候和特点的栽培技术和品种。“一园”是指萍岛农业科技生态园。该所地处湘江、潇水交汇处,北靠萍洲岛,南依小石城山。所内有果园、鱼池、稻田,一年四季瓜、果、油轮作不断,景致秀丽,风光无限。为了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优势,可修建占地面积3.33 hm2的萍岛农业科技生态园,带动当地农业观光产业发展[7]。

3.3 借助事业单位改革契机,将单位定位为公益性机构,发挥其独特作用

农业是弱势产业,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农业基础性地位不能动摇。由于大多数农业科研产品都具备公共产品特性,如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应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果树栽培施肥技术的应用等,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不可能在科研中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农业科研受气候、季节等影响,出成果具有周期长、成果应用时间短、适应地域狭窄等特征。农业科研工作环境艰苦,单一重复劳动多,科研人员待遇低,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只有将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划分为公益性机构予以扶持,才能保障其发挥农业成果转化、推广的独特作用。应通过调整科研方向,优化管理职能结构,精简行政、工勤人员,解决科研资金分散、历史负担过重的问题,逐步建立“理事会决策、职工代表大会监督、院(所)长负责”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创建一支精干、高水平的科研队伍,通过政府增加投入,改善科研条件,大幅提高科研实力和水平,最终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农业科学论文:现代高效农业科学发展之路的探索

【摘 要】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法宝。本文作者从安阳县实际出发,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均耕地少、农民工资性收入低等,阐明了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户弱小、土地细碎、经营分散等问题,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根本之路。详细阐述了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近几年来安阳县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做法、成效及启示,对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对现代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 农业 科学 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法宝。近几年来,安阳县委、县政府为适应新时期、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路子和市委、市政府“农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战略构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通过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高效农业发展等手段,积极探索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机制,促进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农村生产要素向农业聚集,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对接,初步走出了一条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上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截至2007年底,安阳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已达1.3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6%,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87亿平方米、占总耕地面积的9%。其中规模经营面积在6.7万平方米以上的有5.54亿平方米,种植粮食作物的有4400多万平方米,占总流转面积的65%。同时,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效农业“百亩园”、“千亩方”、“万亩区”和产业带,形成了吕村绿康无公害高效农业示范园、天康食用菌示范基地和北郭洋凡、白壁邢牛、永和苏奇村、崔家桥赵马房等高效农业蔬菜大棚,以及安丰胡萝卜、洪河屯、安丰品质棉花和裕禾公司野菜、日本甜柿等基地。其中吕村蔬菜大棚达133.4万平方米,安丰胡萝卜面积突破667万平方米,崔家桥瓜菜867.1万平方米,裕禾公司特色农业基地333.5万平方米、日本甜柿333.5万平方米。现代高效农业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迅速在我县铺开,极大地推进了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布局调整,不仅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还对周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当前我县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人均耕地少,农民增收方式单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发达是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众多因素中的“瓶颈”问题。尤其是人均耕地少,农民工资性收入低是众多问题中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当务之急是首先解决人均耕地少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户弱小、土地细碎、经营分散的制度性障碍,调整生产关系,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较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水平,这对于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小康社会已刻不容缓。

(一)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内在要求。农业现代化要求要用现代化科学管理办法组织管理农业,在不改变家庭经营的前提下,由贸工农一体化的规模经营方式,取代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经营方式,使农业经营逐步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只有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社会化程度,才能容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运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土地向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流动;有利于以有限的土地资源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投入农业开发,有效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的经营效益;有利于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密集型且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效农业生产,是当前形势下实现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举措。

(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必然选择。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农产品竞争,而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国际竞争力低。我国农业以家庭为主的小规模、高成本的经营方式,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形势,农村土地规模化、产业化,已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三)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土地经营体制的局限性逐渐表现出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临三个突出矛盾:一是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的要求相矛盾;二是农民因土地承包而产生的恋土情结与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客观需要相矛盾;三是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社会大生产的要求相矛盾。只有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才是解决以上矛盾的根本出路。

(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需要。据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人口发生大规模的分化,从事非农业劳动的农村人口达到2亿。一方面这些农民的就业、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土地的关系逐渐淡化,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抛荒现象;另一方面那些已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多数处在不稳定的就业状态,视土地为的退路。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可使那些无力或无心经营土地的农民自主、自由地转出土地使用权,在愿意种地时又能自由地转入土地,促进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盘活了存量资源,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